2020 AND科藝講座

Page 1


台南應⽤科技⼤學⾳樂系 電⼦琴 東吳⾳樂系 管⾵琴 美國琵琶第⾳樂院 電腦⾳樂演奏及創作

閃靈鍵盤⼿(賽德克巴萊) 輔仁⼤學⾳樂系 應⽤⾳樂講師 廣告業12年⼯作經驗 劇場⾳樂⼈ 15年 實驗⾳樂創作者 20 年 搜尋:李婉菁 wix


⼆戰:1939年⾄1945

達達主義:~ 1916

新達達主義:~1950 (⼆戰後)


達達主義:1916 ~

馬塞爾·杜象 (1887~1968) :噴泉(1917) 達達主義:~

1916


在論⽂《藝術,哲學和 哲學藝術》中,哲學家 Arthur Danto給杜尚的 ⾏為做出了⼀個很有幫 助的解釋: ⼩便池已然成為了⼀個 符號。它不再是⼀件功 能性的物品,⽽是⼀個 包含更多意義的事物。


新達達主義:~1950 (⼆戰後)

【代表藝術家】 羅伯特‧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 賈斯柏‧瓊斯(Jasper Johns,1930-):《國旗》


羅伯特‧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

“峽谷”,1959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6-k2RDZThq8

“床”,1955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e_nAKiSutiA&fbclid=IwAR0uqFk1KdHP5kh RhYQms3geMztk8HqOoF78kuUD5QxLCeoQ_ -q_H5NGQfA


羅伯特‧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

“床”,1955年


羅伯特‧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

“床”,1955年


賈斯柏‧瓊斯(Jasper Johns,1930-):《國旗》。1954–55 https://youtu.be/9bWJt2hjBH0?t=126


John Cage 出場之前

⼆⼗世紀的⾳樂複雜多變,很難準確的劃分。

⻄⽅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轉型,各種新藝術、新 美學思潮之影響,

使得作曲家們不再滿⾜於傳統的調性⾳樂觀念。

希望能尋找⼀種與時代配合的作曲⾵格。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John Cage 出場之前

1.  解放調性和和聲⾃由

荀⾙格(A. Schönberg, 1874-1951)、 ⾙格(A. Berg, 1885-1935) 魏本(A. Webern, 1883-1945) 發展⼗⼆⾳列⾳樂理論,解放調性和和聲⾃由。


"P" indicates prime, a forward-directed right-side up form. "I" indicates inversion, a forward-directed upside-down form. "R" indicates retrograde, a backwards right-side up form. "RI" indicates retrograde-inversion, a backwards upside-down form.

"Mirror forms", P, R, I, and RI, of a tone row (from Arnold Schoenberg's Variations for Orchestra Op.


2. ⾮傳統的不和諧和弦造成強烈粗野 John Cage

的節奏和聲

出場之前 斯特拉溫斯基(I. Stravinsky, 1882-1971)和巴爾托克(B. Bartok, 1881-1945) ⽤⾮傳統的不和諧和弦造成強烈粗野 的節奏和聲。 Igor Stravinsky - The Rite of Spring (1913) https://youtu.be/rP42C-4zL3w?t=190 Igor Stravinsky – The Fire Bird Suit (19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wbkKWrUD-A&t=575s some da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A1Aj1_EF9Y


3. 諧和與⾮諧和的和弦重疊和隨意變 John Cage 出場之前

更節拍 艾維茲(C. Ives, 1874-1954)運⽤ 諧和與⾮諧和的和弦重疊和隨意變更 節拍及喜歡作演奏空間實驗的探索, 造成空無前例的⾳樂創舉。 Charles Ives - Variations on 'America' for Organ (1891) https://youtu.be/ N7TuU5zxge8?t=221


John Cage

出場之前 4. 單調的曲調和聲 薩悌(E. Satie, 1866-1925)不按傳統章 法,提倡以單調的曲調和聲,不斷重複造 成⼀種屬於個⼈式的幽默諷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315XN6VPi8U 5. 噪⾳ (?) 另外還有把噪⾳、汽⾞機械發動聲及雜⾳ 作為⾳樂素材混合事件演出與社會批判的 未來派(Futurism)作曲家,以上都是⼆ ⼗世紀早期的⾳樂現象。


Henry Cowell (1897 -1965)

在鋼琴演奏⽅⾯,他率先使⽤了⾳簇, 以及多種多樣的琴內技術,如在琴弦間 塞⼊其他物件,⽤⼿直接撥動琴弦發⾳, ⽤⾦屬絲摩擦琴弦發⾳等。 在另⼀些作品中,他引⼊不確定因素, 允許演奏者決定作品段落的先後順序。 這些作法在當時曾引起很⼤爭議,但是 後來都成為20世紀的重要作曲⼿段。同 時,考埃爾還對東⽅⾳樂和美國傳統⾳ 樂感興趣,並在作品中使⽤了東⽅樂器 以及美國殖⺠地時期的⾳樂元素。

Rubato,就代表這個樂句或樂段不必嚴格遵守速度


Henry Cowell : The Banshee - (1925)

Rubato,就代表這個樂句或樂段不必嚴格遵守速度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 3UlRuZWQGw5mfSJFm2jRDT? si=x7f3Up2ZR_CX_5s7q-6pB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WaIByDlFINk


約翰·⽶爾頓·凱吉(英語:John Milton Cage Jr.,1912年9⽉5⽇- 1992年8⽉12⽇) •  •  •  •

美國先鋒派古典⾳樂作曲家, 阿諾德·荀⽩克的學⽣。 他最有名的作品是1952年作曲的《4'33"》, 全曲三個樂章,卻沒有任何⼀個⾳符。 在⾳樂上⽐較代表性的重點: •  機率⾳樂(aleatory music,或 「機會⾳樂」(chance music))、 •  延伸技巧(extended technique, 樂器的⾮標準使⽤)、 •  電⼦⾳樂的先驅。

雖然他是⼀個具有爭議的⼈物,但仍普遍 被認為是他的年代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

他同時是⼀位蘑菇專家。


John Cage:4’3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EFKFiXSx4 阿不然來來聽John Cage 的4分33秒 https://player.soundon.fm/p/9b9f4c67-fc37-479b-a3ff-e10f22c9b0e6/episodes/ 99fb3f93-3497-401e-bc86-5991a86129c5


John Cage:She Is Asleep (1943)

In two parts, the first of which is for a percussion quartet, playing twelve tom-toms, and the second of which is for voice and prepared piano. 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FHHcVW_JP0

https://vimeo.com/197827329






黑山:一個跨領域的實驗1933-1957 戰後到關閉前的這段期間,循著凱奇的到來⽽到達頂峰。1948年4⽉, 凱奇初次來到⿊⼭學院,擔任夏季課程講師。他的⾳樂、藝術與表 演的創作觀念,深深影響學⽣,特別是1952年的「無題事件」 (Untitled event)。這場演出是凱奇與羅森伯格、現代舞⼤師摩 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相遇所擦出的⽕花。他們整合 繪畫、舞蹈、詩歌、⾳樂、影像、幻燈⽚等元素,完成⼀場預先設 定好,但卻需觀眾參與才算完成的表演,具有即興的成分,促成⽇ 後「偶發藝術」(Happening)的誕⽣。凱奇、羅森伯格與康寧漢 因這場演出,被世⼈譽為⿊⼭學院的「三巨匠」。三⼈分別在不同 領域,實踐他們對「⽇常」的觀念。凱奇的⾳樂元素來⾃⽇常聲⾳, 羅森伯格運⽤⽇常⽣活中的物件、材質,顛覆傳統繪畫的框架,庫 寧漢則將⽇常動作編成⼀⽀舞蹈。凱奇認為,這些⾏動與創作,並 ⾮異於⽣活或取⾃於⽣活,⽽是⽣活的⼀部分。

戴映萱:《跨領域的藝術教育實驗:曇花一現的黑山學院傳奇 》 https://theshapeofanarrative.wordpress.com/ 2015/10/25/%E8%B7%A8%E9%A0%98%E5%9F%9F%E7%9A%84%E8%97%9D%E8%A1%93%E6%95%99%E8%82%B2%E5%AF%A6%E9%A9%97% EF%BC%9A%E6%9B%87%E8%8A%B1%E4%B8%80%E7%8F%BE%E7%9A%84%E9%BB%91%E5%B1%B1%E5%AD%B8%E9%99%A2%E5%82%B3%E5% A5%87/

John Cage at Black Mountain by Mary Emma Harris http://www.blackmountainstudiesjournal.org/volume4/mary-emmaharris-john-cage-at-black-mountain-a-preliminary-thinking/


激浪派 Fluxus 發跡於1960年代,興盛於1970年代的激浪派,是⼀場跨地理、跨⽂ 化、跨領域的精神性集體協作,它繼承了達達和超現實主義的反動 概念,並⼤幅度地擴張協作⼈的多元背景——經濟學家、化學家、 ⾳樂家、舞蹈家皆參與這場運動,換句話說,激浪派是⼀場從視覺 藝術外部板塊擠壓⽽⽣的共震,然⽽,它亦揭⽰著在冷戰期間,當 歐洲在戰後意志消沉、美國霸權崛起之際,新時代的創作脈動如何 映照政經景況,時局如何催⽣藝術家的流散、逃亡與交會。

激浪藝術活動可以追溯到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學院。1952年, 作曲家約翰.凱奇在那裏做了⼀次類似偶發的表演,參與合作的藝術 家還有舞蹈家摩⻄.康寧漢、藝術家查裏斯.奧爾遜、羅伯特.勞申伯 格、約翰.⼤衛.吐德等。後來這股藝術勢⼒⼜遷⾄紐約。凱奇在社會 研究新學校講授禪宗和實驗⾳樂,學員中有許多後來成為激浪藝術 的主要⼈物的藝術家,例如喬治.布萊特、艾爾.漢森,迪克.希⾦斯 阿蘭.卡普奧、喬治.⿆⻄納斯以及拉蒙特.揚等⼈。 https://www.itsfun.com.tw/ %E6%BF%80%E6%B5%AA%E6%B4%BE/ wiki-1952106-4979975

(John Cage and David Tudor at the Shiraz Arts Festival in 1971)


Fluxus的重要藝術家都是五○年代末在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的實驗性作曲課堂上結識,受到作曲家凱吉(John Cage)影響極

凱吉認為,⾳樂必須擺脫主觀意志的刻意操縱、

深。

控制,在偶發、機遇下產⽣,並主張直接⽤「⽇ 常物件」來演奏。這個「⾳樂的理念」不但啟發了Fluxus後來的⾏為藝 術(performance art),Fluxus在1962年第⼀次對外公開時,更直接把⾃⼰定義成⼀ 個「⾳樂節」。從⼀開始,Fluxus就揉雜了不同藝術類型的表現形式,模糊了視覺藝 術和⾳樂、劇場、舞蹈、電影、科學研究的分際,讓原本「靜態」的藝術展覽,向 「表演」靠攏,成為了某種動態的「事件」。有趣的是,Fluxus⼤部分藝術家也不是 「視覺藝術」出⾝,譬如布萊希特是化學家,⽡茲是機械⼯程師,希⾦斯(Dick Higgins)是⾳樂家、詩⼈,⽩南準( Nam June Paik)是⾳樂家,費列歐(Robert Filliou)是經濟學家。

https://ichyoije.blogspot.com/2013/04/fluxus.html




Simon Whetham

https://www.simonwhetham.co.uk/biography

https://soundcloud.com/ simonwhetham/doublecassette-mechanismprepared

https://vimeo.com/434393168


黃以安


許棣雯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