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挑選了一盆代表自己的植物並照顧她一學期。
我選了這盆萊姆黃金葛。
她就是我,我就是她。
學期初,學期初,教授要我們挑選一盆代表自己的植 物
我們擁有同樣凌亂的輪廓、 同樣有彈性的莖葉。
買下她時想的並不多,純粹是對於她清爽的萊姆意象情 有獨鍾。
但自認識她以來,我們就如狗與牠的主人,日漸隨著時 間越長越像,
最後合而為一。
一個害怕自己不夠特別的人。
我不是
一個情緒化的人。
我是一個害怕自己不夠特別的人。
我不是一個情緒化的人。
回歸於自然狀態下的我,
是一株好奇的萊姆黃金葛。
我不在意黃金葛如此普通的身分。
我不害怕將觸手探入任何未知的領域。
這裡的空氣是自在的、 是熟悉且令人懷念的。
這個專題源自於學期初的一項作業:
一百句的我是與我不是。
從一百句我是與我不是中,我們被迫拿起放大鏡以最誠 實的方式認識自己,接著各挑選一句話畫於作品的兩 側,作品中央則是一幅純鉛筆的植物素描。
而這幅以鉛筆慢慢描繪而成的植物是最忠於外貌的中性 寫照,上下兩側則是自我內心層面的坦承。三個部分連 結起來,構成一幅心靈的自畫像。
在繪畫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偏愛以極細的筆劃或已反 覆性極高的動作完成作品。
緩慢的堆疊讓我能以一個充滿安全感的方式處理情緒。
也許「我不是一個情緒化的人」 這句話不是百分之百正確。
也許我只是一個需要較多時間處理情緒的人。
心靈構成——植 器
延伸至心靈自白畫中的海浪, 我的植器亦有水的意象。
在這裡,水的意象與緩慢的動態感是我情緒的 梳理與抒發。
緩緩的、靜靜的在陽光下閃爍, 我與黃金葛平靜又幸福。
這次的專題,我們從自己植物的外貌攝取靈感, 進而設計出一個兩公尺高的植器。
我們分析植物的輪廓、植物的顏色、 並練習以分析出來的單位去製作模型。
然而這對於第一次設計立體作品的我而演挫折感極強。
教授只要一出作業,我便得一邊玩弄著手中的材料, 苦思又想好幾個小時﹑再免免強強擠出一個 稍微立得起來的東西。
隨著時間的推進, 我時不時被做不完的恐懼 與茫然淹沒,
對於最後的 設計圖與模型也產生不出感情......
一直到教授建議我改變作品的方向。
教授建議我將模型上的編織結構成為作品主角, 重新設計作品。
編織反覆性的動作與第一個專題的創作方式不謀而合, 我也在嘗試不同編織組合的過程中再次找到樂趣。
漸漸,我不停編織的雙手找到了令我滿意的答案。
運用與心靈構成相同的材料與手法, 這次我們將作品穿戴在身上,
自己的身體也成作品的一部份。
這次設計專題作品的第一步是無情的腦力壓榨。
短短一堂課內生出三十六張不同的設計圖再加上課前的 十二張作業,我們在四十八種想法之中找到了最中意的 輪廓。
但也是在如此混亂的狀況下,我們畫出了平時絕對想不 出來的輪廓。
接著從紙型做起,
我們依照紙型攤平後的輪廓製作服裝。
短短三個禮拜內,我們經歷了紙型練習、設計圖發想、 與實際製作,
我卻絲毫沒有疲憊的跡象......
也許是因為小時候愛看決戰時裝伸展台, 這是我從第一個專題以來第一次體會到 如此持久的熱情。
完成衣服後,我們將第一個專題的作品拆散並重新排列 成走秀時的背景,再將畫拼接起來,架設成舞台。
組員們一起挑選音樂,一起規劃動線,一起不停的排 練。
兩週內,我們籌備了一場服裝秀。
走秀當下,我非常的緊張。
再多次的彩排都無法避免我不斷發抖的雙腿。 但當音樂響起,我在緊張感外多感受到了一份對組員共 同努力的驕傲。
再我們互相鼓勵與團隊的合作下,第三個專題圓滿落幕。
04
靈光載體
戴上以淚水啟動發光的頭盔,
我與黃金葛展開了一場無聲的對話。
我們這次能夠選擇作會發光的裝置作品,或者會發光的 穿戴裝置,而我選擇了後者。
站在我對面的,發這綠色光芒的無臉頭盔是黃金葛靈魂 的化身。
這次的作品中,我拉開了自己與植物的身分。
在這個時間點,我與黃金葛發展出了微妙的情感關係。 在她的身旁,我感到孤獨的時間變短了,但她卻又是如 此的安靜、被動的存在。
我利用淚水啟動燈光的方式詮釋這份植物給我的、又 遙遠又溫暖的安慰。
之前用水館坐作品時,較少有實驗它透光特質的機會, 因此我這次依舊選擇用編織水管的方式完成頭盔來實驗 材質與光的關係。
我以雨水感應器接收淚水,使用淚水導電,也因此產生 處燈光閃爍不定的效果。
然而在想出這個做法之前,我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一次和電線,手很抖。
高中的時候就讀純社會組的我,對於電路與焊接是毫無 經驗的狀況。第一次一個人逛光華商場,不知道要找什 麼、不知道要問老闆什麼、問了後也不知道老闆講的是 什麼。 然而情況所迫,我知道自己得在如此沒有安全感的情況 下漸漸找出解決事情的辦法。
我想自己在這次工作的過程真的成長很多。
這次專題,我硬著頭皮跨出了舒適圈。 動畫 05 拾起筆,我開始用繪畫來講故事。我發現自己有看著地板走路的習慣,且因此時常注意到 死況悽慘的昆蟲屍體。
這讓我產生了一個疑問,我們對於如此慘烈的死亡為什 麼會如此無感?
若換作是人類的屍體,我們會做何感想?
我想在這個專題以人類的角度去看待一場蟑螂的 微型謀殺案。
第一次畫動畫,我非常焦慮。
我盡可能地讓自己快速熟悉好上手的動畫軟體。
我使用手繪的鉛筆素描作為底圖,再用電繪的筆觸天增 不足的結構、細節和陰影。
過不了多久,我便沉溺於畫面與音效所產生的魔法,也 漸而不再焦慮。
作品最後是由班級展覽的方式呈現,每個人的動畫每天 都會在團體欣賞試放映一輪。
能夠帶媽媽來看大螢幕上的作品, 有種說不上來的成就感。
Users are then required to show their attitude and provide their own thoughts to unlock the indentity of the main subject.
Users are then required to show their attitude and provide their own thoughts to unlock the indentity of the main subject.
N.C.C. D.
Noise-Canceling Canceling Device
The news of someone getting canceled has become a new normal, and we, as human, often have the tendency to follow the public’s opinion and persume those people guilty without giving much thought. This not only leads to people being falsely accused, but also us failing to think independently.
N.C.C.D. is an online device that combines with social media platforms and censors people’s cancelation news. Users have to provide their own thoughts before viewing the the identity of the subject and netizens’ comments. This way, we are less likely to cancel the wrong people, and a healthier and more rational form of Cancel Culture is born.
Pictures have the ability to manipulate emotions, so revealing them after reading the article may cool down the comment section
我設計了一個使用社群軟體時,能一同使用的 外掛程式。
程式的主要功能,是強迫使用者先對於所見的貼文進行 表態,才能解鎖,看見其他網友的留言,進而減少群體 煽動的情緒以及同儕壓力。
為了讓閱讀更方便,經過了好幾種版 本的修改。
而當減少了群體壓力, Canceling 發生的次數是否就會 減少? Cancel 錯人的情況是否也會減少?
CA 的海報設計我也是針對 Cancel Culture r進行探討。
希望能夠提醒觀者 Canceling 的力量時常是盲目且強大的。
這應該是我挫折感最大的專題,也許是花的時間與成果
感覺沒有成正比,或者是沒有從選的議題中找到熱情。
我覺得自己的作品像是時間追趕下,硬是擠出來的東 西。不過,雖然對於最後的結果不是很滿意,
我非常享受收集資料的過程。我知道自己閱讀的大量文 章會成為來常好的養分。
畫了半個學期的小零件放大。
只用了炭筆、眼睛與身體,便畫出了數不清的線條構成 的、比我自己還要高大的圖畫。
過程中,我不斷地重新構圖、重新畫出對的、絕對的線 條。完成這個作品時,我從來沒想過自己能夠展現如此 驚人的毅力。
小零件放大--數位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