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INGwith
WATER
PD13 凌侑鴻/馮怡蓁/林哲銘
Advisor 王文雄
close to you Penetration
Yi Zhen Fong
Original
Patient
Zhe Ming Lin
Addiction
You Hong Ling
close to you Penetration
Yi Zhen Fong
Original
Patient
Zhe Ming Lin
Addiction
You Hong Ling
目錄 水災
Flood
發現 聚焦 訪問 現有產品 實驗 設計方向
07 09 11 15 17 19
溺水
Drowning
發現 聚焦 訪問 現有產品 設計方向
23 27 29 31 35
參考資料
36
水災 影響的不只是一個環境,包含一 個家庭、一個國家、農業, 還有許多傷害、悲傷、分離。
5
6
發現
八八水災災情資料 雨量紀錄:2009年8月8日至9日,台灣受莫拉克颱風影響, 嘉義及高屏山區自動雨量站8日單日累積雨量破千, 氣象站中台南8日雨量523.5毫米及玉山9日709.2毫米, 均創下該站單日降雨的最大紀錄; 阿里山站在8日降下1161.5毫米,9日更降下1165.5毫米。 屏東尾寮山1403.0mm,創台灣所有氣象站中單日最大雨量紀錄。
傷亡統計 八八水災最新傷亡統計 全台灣共有678人死亡、33人受傷 死傷人數多集中在嘉義、 台南、高雄、屏東、南投等地區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至 2009年8月28日19:00止 滅村的地區包含 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與 六龜鄉新開部落
7
洪災 洪災是因自然降水過量或排水不及時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物損壞、建築倒塌等現象。 洪災發生時不單會淹浸沿海地區,洪水更會破壞農作物,淹死牲畜,沖毀房屋。 此外,氾濫使商業活動停頓、學校停課、古蹟文物受破壞,水電、煤氣供應中斷。 洪水更會污染食水,傳播疾病。
防災設施 檢測重點: 大門、車道、排水溝等 對低窪地區的低樓層住戶來說,常面臨遇雨則淹的狀況,更不要說颱風所帶來的豪大雨。 一般來說,造成建築物淹水的路徑來來源為: 大門、車道、地下庭園(通往地下層之挑空廣場)等。 預防措施: 阻水及排水設備 擋水板:桌子、門板都可以做為簡易檔水板,唯須注意板材厚度、背擋及組合時的水密性 防水閘門:於車道、通道、大門等出入口,設置水密且阻水性能強之門扇 水密門:於有水壓負荷出入口使用(通道或機房門),有效防止淹水,維持該空間運作 抽水機:以可抽水中含有雜物之混水抽水機較佳,緊急時亦可用消防泵浦替代 沙包:除一般沙包外,也可以用水桶及垃圾袋裝水替代
8
聚焦 沙包在風雨過後,不少被任意棄置,不但影響環境,耗費回收人力, 還有可能讓下次的淹水更加嚴重。因為沙包任意棄置,經風吹日曬之後很容易破裂, 裏面包覆的沙子便會流出來,而在大雨之後,這些沙子流入排水系統中, 排水系統內若存在腐爛的有機物質,便會與沙子混合成固體堵塞。
受災戶 需求 水災前
預防
阻止水淹進家中 物品方便移動
目前居家防災用品:沙包 使用前:堆放方法、拿取 使用中:步驟、適時增加 使用後:搬運、清潔
注意淹水狀況
水災中 排水功能加強
儲水可用於後續清潔 損失最小化
水災後
清潔
區域重整 方便清潔的物品
9
颱風來了,你知道沙包堆放的方法嗎? 如果大門是外推式,沙包就堆放在大門內側,若是內拉式, 沙包則放在門口外面才不會擋住出路。要讓沙包發揮最大效 用,正確的方式是每一個沙包之間必須重疊1/3的面積,排
新聞報導沙包結塊, 擋水功能招到質疑。
好第一層後再堆上第二層,一直到膝蓋高度大約是3~5層的 沙包。另外,堆置單排沙包,要採人字形推法,袋口要朝內, 不要對著水流過來的方向。如堆置雙排,袋口要朝中間,以 免袋口被水沖開。堆置在入口處,且要超出兩邊牆面至少10 公分,比較穩固。
曾經為了做排水工程,用沙包擋住上游的水來施工,但事後卻 沒有拿走才導致淹水。環保局派人前往現場,準備進行清淤工 作,但沒想到一打開排水溝讓工人們大吃一驚。照片裡面,工 人們正在清理水溝,但挖出來的竟然是一包包沙包,上面全沾 滿了黑色的汙泥,這時候才恍然大悟,是排水溝被沙包堵住, 這樣不淹水才奇怪,新竹市議員林智堅: 「本來是要做排水工程,但竟然反過來變淹水元兇。」
10
訪問
A-低窪地區居民
李先生, 於台南市大灣路上早餐店工作10幾年。
每年7-8月為淹水季,若是下大雨,1-2小時便會便會開始淹水, 本身很少做防災措施,對於水災災害認為:若是淹水就讓它淹進來吧! 所以沒有使用過沙包與防水閘門去防災。曾發生過最嚴重的事情是, 冰箱曾經被淹進來的水沖倒,必須花費金錢維修。
下雨後2-3小時水便會退去,整理店面是最困擾的事情。
認為目前沒有產品可以真正防範淹水,因此不去防範, 而認為防範淹水不如去思考該如何快速災後處理。
11
阿勇伯, 住於崑山科大附近大灣路上 20多年。
淹水真的好痛苦,最嚴重的是曾經水淹到膝蓋以上, 家裡本身用過沙包,但不常用,是因為認為要搬來搬去很麻煩, 領沙包要去區公所領,一次不能載很多,領回後對沙包不方便, 使用過後還要退回,認為不符合時間效益。 幾年下來,遇到淹水的面對方式:將重要的家具物品放置於2、3樓, 1樓多放置較不影響的家具。 無法搬運的家具即墊高處理,但水退後必須拿下來不能一直墊高, 因為又怕地震。 使用過沙包,使用經驗與方式:淹水前必須先準備, 砂包一層一層疊起,在每層之中會再鋪著塑膠袋, 在疊上沙包後用塑膠袋包覆住。以此方式疊上2-3層。 沙包無法防範所有的水,還是會有空隙進水,會在屋內用抽水馬達抽取。
12
訪問
B-店家及消防隊
荷洛服裝店, 於台南市大仁街 最低漥區。
所在之處是附近的低窪處,因此用防水閘門作為預防設施, 從未使用過沙包。 防水閘門也無法完全預防滲入家中,所以使用了兩層防護。 淹水後最困擾的是清理的問題。 但在一般沒淹水的時候, 閘門便變得無用武之地,不但佔位子又不美觀。
作為生意場所,最為重要的是門面, 卻因地點而必須設置不美觀的閘門, 無法找到兩全其美的方法。
13
台南市政府消防局 第五大隊鹽行分隊
消防隊在水災中擔任的角色主要是封鎖易淹水地區、 巡邏危險地區、解救受困民眾與查看災後損壞部分。 通常會根據氣象局發布後通報指揮中心發佈淹水警報 ,消防局會去低漥或易淹水地區,並視情況封鎖此地 區。水災時主要工具為救身艇、救身衣及救身圈。
訪問小結 目前並沒有任何一個產品能夠徹底的做防水措施 淹水後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清潔家園 要在水還沒淹起來之前迅速的到達易受災地區防止他人闖入 需要在淹水時到處巡邏避免他人在水災中發生意外
14
現有產品 環保科技沙包A
尺寸:42*57公分 重量:0.2公斤可吸收水量22公升 售價約150元/1包,快速防止淹水 災害,較傳統沙包輕薄好儲放,完 全不佔空間,且快速回收,降低環 境汙染。 適用時機:颱風天、下大雨、淹水 使用後處理 : 1.吸水沙包主要以天然紙漿為素材, 掩埋地下可還原消失。 2.使用後丟棄時可加入鹽巴; 使其產生脫水變化。 3.剪破外袋讓內容物曝曬於太陽底下 12小時後,即自動脫水消失。 4.當作可燃物丟焚化處理。
15
環保科技沙包B
本產品特點: 一﹒ISO9001國際認証廠出品,質量保証最優。 二﹒經SGS檢驗報告,環保無污染產品。(KE/2005/50755/A1) 三﹒高吸水力、環保、輕便、體積小。 四﹒救災、防洪、治水好幫手。 五﹒內料成分遇鹽.鹼性會分解,不適用於海水倒灌而淹水的地區 六﹒可重複使用 成份:黃麻布袋、高吸水分子 產品規格:1袋60*38cm 重量:430克 產品售價:1袋單價250元
16
實驗 實際測試A
緊急沙包就像一般的布袋一樣 , 輕巧好搬運可以摺疊儲存 ; 交叉疊砌 ,就像使用傳統沙包一樣 , 卻比沙包容易使用 , 搬運和收藏。
浸泡在水中4-5分鐘, 由300公克膨脹至20公斤。
曝曬在陽光下(36-37度C) 30個小時後才恢復接近至原本大小
回復原狀後再次沖水,但並無法膨脹使用
結果: 需事先加水膨脹 內容填充物加水後黏稠不易搬運 回復原狀過程長(30小時) 無法重複使用(內部化學物已流失)
17
實際測試B
成份:黃麻布袋、高吸水分子 產品規格:1袋60*38cm 重量:430克/袋 內料成份遇鹽鹼性會分解, 不適用於海水倒灌會淹水的地區
因外層為麻布材質,內容填充物不易流出, 較好搬運。
放置空曠的室外空間4天(約96小時) 還是無法回復原樣,內容物明顯未消失, 還是保有水分。
沙袋本體開始長蟲,應為潮濕緣故。
結果: 需事先加水膨脹 無法回復成原本大小 可重複使用,但效果減弱 容易造成蚊蟲孳生(內部保有水分)
18
設計方向
設計方針統整
A
重複的使用性,即使使用多次後也不會削弱其效力 (使用材質:PVA/介質:水/材料特性 :水泥袋)
B
讓產品本身能利用環境因素來達到防水目的(吸水膨脹成重量足夠的阻擋物)
C
使用後的處理(容易收納及清理甚至能幫助家中的物品清潔)
D 19
改良:讓沙包擋水的效能提高(加入民間智慧使用塑膠袋的原因/重量與型態考量)
第二功能:在特殊場域添加警示或警告功能 (例如:放置在停車場或車庫的阻擋物能夠感應洪水的高度以及時提醒使用者)
20
溺水 如果你認為溺水只會發生在危險、沒有救生員防護的水域, 那你就錯了,溺水可能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發生,溺水的徵兆也可能不是一般人所認知的。
21
22
發現 「你不知道,孩子正在你的面前 淹死」
溺水是15歲年齡以下兒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
而台北市消防局第一大隊中正中隊中隊長謝彬來
殺手(交通事故佔第一位)每年大約750名兒童
則表示,一般大人或小孩溺水時,狀況多半是會
遭溺水,其中大約有375名在距離父母或其他
掙扎、揮舞雙手拍打水面,因此如果看到孩子已
大人25碼距離之內發生溺水。而這750件溺水
呈「站」或「趴」姿在水中呈現恍惚的狀態,很
意外中,其中有十分之一實際上是在大人們眼
有可能是孩子已經嗆水到半失去意識,這時應盡
前發生,而大人們毫無意識到意外正在進行。
快將孩子抱上岸請求協助。
日前南投一名七歲女童在有救生員的泳池溺水 四分鐘才被人發現,引來民眾對孩童戲水安全 的恐慌。 近來一篇文章「你知道嗎?孩子溺水很多時候 是站在水裡安静的死去」,更是引發網友熱議 這篇刊登在《愛有方正面管教》網站上的文章 ,提醒家長,有時孩童溺水因為體力不如大人 ,並不會像電視劇或電影演出般的瘋狂拍打水 面或掙扎,而是看似「趴」或「站」在水中發 楞,其實已經溺水,如果沒有盡快察覺孩子的 不對勁,一切恐怕就為時已晚。
23
大部分的溺水者不會出現電影中常見的情節,如雙手亂揮、 大聲呼救、然後嘓嘓的吞水,通常溺水者在水中是直立的, 沒有踢腿的動作,他們只能掙扎 20~30 秒,之後就會慢慢 沉下去,他們也無法呼救,因為溺水時,嘴巴會沒入水中再 浮出水面,中間沒有時間呼氣、吸氣,更別談呼救。
24
聚焦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報告:台灣地區自民國60-96 年,37年間,總計溺水死亡人數共52,630人。 幼童年齡層,所發生之意外,係由父母或監護人未能 用心照顧所 致外;15-19歲,則屬於青年、青少年年 齡層之高中、大專學生期,其活力充沛、性格積極、 衝動,卻在缺乏「適水能力」下,冒然闖入危險環境 ,失去生命。
1-4歲
溺水一直是臺灣地區1-4歲幼兒意外死因的第一位。 對幼兒來說,可能發生意外溺水的地點,隨處存在, 所以家中有稚齡兒童的家庭, 就不能不注意防止這類意外的發生。 家中浴室裡裝滿水的浴缸和澡盆, 是幼兒最容易發生溺水的地方
大家都以為溺水的人會 像左邊的圖示
15-19歲
一樣驚慌呼救…… 實際上是下面一批圖
10-14歲
5-9歲 主要針對年齡層5-12歲的兒童為目標 原因在於5-12歲的兒童較為好奇以及心智尚未成熟。 再者,全國溺斃統計人數也以兒童族群為最大宗。
25
20-24歲
一、溺水者不會呼救 他們必須先能呼吸,才能說話。中間沒有時間呼氣、吸氣,加上呼救。 二、溺水者也無法揮手求救 溺水者會本能地將雙臂伸到兩側,向下壓,好讓嘴巴浮出水面,他們無 法划水朝救援者移動,或把手伸向救援設備。 三、溺水者在水中是直立的,沒有踢腿的動作,他們只能掙扎 20~30 秒 ,之後就會沉下去。 四、眼神呆滯,無法專注或閉上眼睛。 五、頭髮可能蓋在額頭或眼睛上。 六、頭在水中,嘴巴在水面;可能頭後仰,嘴巴張開。小孩的頭則可能前傾。 七、溺水最重要的跡象就是看起來不像溺水 他們看起來可能只是抬頭在看天空、岸際、泳池邊或碼頭。 八、小孩在戲水時會發出很多聲音,當發現孩子安靜無聲時,就該去看看怎麼 回事。
根據統計,溪邊和海邊最容易發生溺水,尤其是立牌警告的危險水域 我們以統計資料作為參考並將設計的場域設定在河流以及溪流邊。
統計時間:民國60—96年;共37年
26
74.6%
戲水
潛水
470 12.8% 102年意外死亡人數
戲水
60
470人
27
2.8%
失足
其他
9.8%
潛水
失足
13
46
470人
470人
河流
海洋
圳溝
43.8%
23.6%
10%
11人 28人 52人
泳池 1.3%
2人
河流
海洋
圳溝
泳池
102年溺者地點
其他
28
訪問 救生員訪談
蔡福華 目前是業餘救生員,曾經是正職救生員, 也曾是一家游泳池的管理者。 目前是做專業救生員的訓練與考核。
五分鐘內一定要救到人,即使救上岸沒有做緊急處理等救難人員到場已無效。 救生經驗:很少會救到活的,一般來說,接到通知時已經來不及了。 教學時會教導學生若沒有救生物品時的自救方法(衣褲漂浮法、溺水時的脫衣順序等) 如果再場域中,只有泳池溺水被援救的機會較大,如果在室外(ex.大海或溪邊) ,因為此區域的範圍過廣,所以若有溺水狀況發生,很難馬上發覺。 目前經驗他們較常救援的是國高中這階層的年齡層,第二是大學生,最後是社會人士。 以他經驗得知,目前無任何一項產品能夠達到自救的效果, 只能去做預防溺水或是溺水後的救援。 溺水者的情況會是呼喊?掙扎?還是靜靜地城入水中呢? 這些狀況都會發生,只是先後與過程的情況, 呼喊與掙扎的舉動 ─ 淹水、慢慢的沉入水中 ─ 溺水、最後即溺斃死亡。
29
救生員訪談
衣褲漂浮法 利用水母漂浮法,將脫下褲子的褲管紮緊,雙手抓住褲腰 ,舉高由頭後方向前撲落在水面上,或者一手提起褲腰, 另一手向裡打水,盛滿空氣,雙手在水中抓住褲腰,以防 洩氣。將頭壓在褲叉中間,即可很輕鬆的漂浮著,還可以 隨時向褲管吹氣補充氣體。
水中脫衣順序 1.第一先脫除大型外套,如大衣、風衣、西裝外套等 2.第二脫下鞋子如果距離岸邊或礁石很近,或者很快能夠上岸登 陸,鞋子應保留,兩隻鞋帶繫起來分別左右掛在脖上備用。 3.第三脫除褲子,先成水母漂浮姿勢,將皮帶、鈕釦、或拉鍊解 開,以踩水方式支持身體,褲子自然會滑落至腳踝處再脫除備用
救生員的基本配備: 救生圈、救生繩帶、竹竿。 使用者若是有自行準備預防的備配,大多是浮標與浮力衣。
30
現有產品 Seal System
對於泳池救生而言,觀察兒童泳區孩子們的 情況可不是一件輕鬆的差事。他們飛濺出的 水花和大呼小叫的的嬉鬧聲很可能會分散你 的注意力。甚至有些小朋友意外溺水也沒人 察覺。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急救醫生Graham -Snyder為避免這類事故的發生,推出了Se -al系統。Seal包括防水Bands、Hub和充電 器。使用時,游泳者和監護人各攜帶一個Ba -nd。
Bands和Hub相互形成一個無線網絡,彼此通過無線信號相互聯繫。只要游泳者攜帶的Band 在水里浸泡超過幾英寸,它就不再和另外兩個設備有聯繫,無線信號將被干擾。傳感由此中 斷,其他設備將開始倒數計時,最後發出相應的警告信號。如果淹沒帶在其他設備收到信號 之前又浮出水面,那麼一切又將恢復正常。反之,另外的Bands和Hub將會發出聲音、震動 以及燈光閃爍。此外,這款設備可以同時監測幾個游泳者也可以及實行獨立監測。 不過,這樣的系統無法提示落水用戶所處的地點。雖然不太完美,但它至少會讓人們知道有 人需要幫助,讓救生人員能夠及時尋找落水者。值得一說的是,如果Bands鬆開或是離開了 網絡範圍,警告信號也無法發揮作用。
31
iSwimBand
現在一款名為iSwimband的穿戴式傳感器已經上市開賣,售價為$99包括 一個頭帶,一是腕帶和一個傳感器。用戶可以設定這種傳感器所淹沒的 時間長度,來觸發危險報警,將信號傳送到指定的iOS設備上。iSwimba -nd產品想法來自於一個9歲男孩在美國康涅狄格州救生員在場情況下淹 死的慘痛事件。 8年來,iSwimband團隊當中的專家、技術人員、設計師 和工程師協力開發這款產品,希望它成為溺水檢測和預防的有效手段, 當然它肯定是不能代替適當的監督和戲水之前的安全教育。 iSwimBand可以頭帶或腕帶,並使用內置的傳感器來檢測它被淹沒在水 中的時間。時間長短可由用戶定義。如果達到此數值時,iSwimband通 過藍牙發送警報到一個同伴的iOS設備,警報傳輸距離可達100英尺( 30米)。一個iOS智能設備可以通過應用程序同時監測多達8個iSwimba -nd,可以設置不同的名字,喜好和不同的時間限制。 iSwimband內建固定的,不可更換電池。開發者聲稱電池可以讓設備持 續運行數百小時。 目前,iSwimband應用程序只有iOS 7版本,但是開發者表示,已經著 手開發針對舊版本iOS和Android的應用程序。
32
Alfred Jones
Alfred Jones反遇險設備(AJADD)的功能不止於範圍廣泛的應用程序。 我們的技術最初被認為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反溺水/游泳定位裝置的兒童和其類型的成年人。 我們結合GPS技術,水下求救信號,讓他們發送包含自己的位置和求救信號給游泳者額外的保護層。 另外在我們的系統可以接收讀取訊號,並可以透過在陸地上或船上的第三方來接收信息。 “該系統的優點是,它也可以讓救生員或管理員同時監控好幾個裝置”麥金尼說。 應用的場域包括游泳池,河流,湖泊和海洋中。 我們若與美國軍方合作甚至可以用在遊船,石油鑽井平台上。
33
Longreach
遇水膨脹40倍 這項名為Longreach的設計外觀看起來像一具大型的火箭筒, 筒內可射出子彈型的物體,而且該物體遇水後在15秒內就會膨 脹成40倍大的救生圈,供溺水者使用。
過去,面對湍急河流中的溺水者,救生員不是大費周章地尋找和架設繩索,就是衝動地下水救人, 而阿德洛瑞的新發明可以讓溺水者在第一時間得到支撐物, 從而降低了救援的難度,提高溺水者的成活率。
武器知識激發靈感 阿德洛瑞透露,在接受後備軍訓練學習武器構造時,他得知了發射榴彈和照明彈的原理, 因而產生了發明這種“火箭筒救生圈”的想法。
34
設計方向 設計方針統整
A B
就算在溺水時也能發出聲音/可通知附近人員 可以即時動作,盡可能縮短操作時間(溺水發生時由溺水者觸發)
以溺水者的行為動作去做分析 1.頸:讓頭抬起,嘴巴不進水,才可呼救 2.手:配件,手是呼救最常使用的器官, 運用“揮動、亂抓、下壓”這些手的行為作為發想。 3.腳:讓腳踩到東西,可消除緊張感。 溺水時,腳不會有動作,因此可偵測腳停頓的時間,作為求救的設計方向。 4.配件/或與泳衣結合
C
35
此產品不影響游泳時的動作 產品外觀美觀不突兀
參考資料 Reference
水災部分 http://www.pcstore.com.tw/lipo168/M07484444.htm http://www.watergate.com.tw/index1.htm http://blog.lifesaver.com.tw/disastersafety/typhoon/typhoonsafety_sandbag/ http://www.cwb.gov.tw/V7/prevent/typhoon/ty.htm http://fhy2.wra.gov.tw/Pub_Web_2011/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722004975-260412
溺水部分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newwindow=1&tbm=isch&q=drowning&spell =1&sa=X&ei=4v9DVNv8MobGmQWdkYKoCQ&ved=0CBkQBSgA&dpr=0.9&biw= 1517&bih=741 http://www.mohw.gov.tw/cht/Ministry/DM2_P.aspx?f_list_no=7&fod_list_no=4558& doc_no=45347 http://www.wanli.ntpc.gov.tw/web66/_file/1918/upload/%E5%85%AC%E9%96%8B% E8%B3%87%E8%A8%8A/103%E5%B9%B4%E5%BA%A6%E6%AD%BB%E5%9B%A0% E6%A6%82%E6%B3%81%E5%88%86%E6%9E%90.pdf http://www.nfa.gov.tw/main/Unit.aspx?ID=&MenuID=548&ListID=380 https://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5&cad= rja&uact=8&ved=0CC4QFjAE&url=http%3A%2F%2Fw2.dbas.taipei.gov.tw%2Fnews_ weekly%2FS4_2%2F96424.doc&ei=ITE_VP_nBqi0mAWL-YGwBA&usg=AFQjCNFo3XP csjuWrTon7C9X5XYXs1kk1Q&bvm=bv.77648437,d.dGY
36
cover your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