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 第三章:《般若經》--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三節:⼤大乘《般若》與《阿含經》 教材: 釋厚觀編《空之探究講義》p.246-258
道⼀一法師 編講於 中華佛教⻘青年會 2015-04-19
⼀一、涅槃的超越絕對性(4-1) 《阿含經》談⽣生死與涅槃 ⽣生死的癥結
現實 ⾝身⼼心
呵斥⽣生死、煩惱
佛怎麼說?
理想 涅槃
⼀一、涅槃的超越絕對性(4-2) 佛沒有說
因為,涅槃是
是這樣... 是那樣...
無量、無數、離有無 理想 涅槃
以「遮」顯⽰示 如燈(⽕火)滅
「煩惱」、「苦蘊(⾝身⼼心)」 不再⽣生起
⼀一、涅槃的超越絕對性(4-3) 有為
⽣生死
無為
⼀一般看作對⽴立的別體法
⽣生住滅 (無常)
涅槃
不⽣生不住不滅 (常)
如此的理解,出現了什麼問題?
⼀一、涅槃的超越絕對性(4-4) 為了說明佛法 涅槃
聲聞弟⼦子 出發於相對⽴立場
忽略了「涅槃的超越絕對性」!
⼆二、般若經的甚深義(4-1) 空性 = 涅槃
體證
XXXX 時
數
能
主
空
量
所
客
無⼆二無別的現觀(也不能說是⼀一體) ⼀一切不可說、不可得
⼆二、般若經的甚深義(4-2) 從無⼆二無別的體驗中
空
不⽣生滅
不出於法界
本⾃自寂滅 如
觀⼀一切法
甚深 不可得 本清淨
這⼀一類⽂文句,就這樣弘傳岀來。
⼆二、般若經的甚深義(4-3) 以真法性為定量 ⽞玄奘譯《⼤大般若經》 真如 理解
⼀一切法 (的準量)
在於
現觀法性
修證 空性
⼆二、般若經的甚深義(4-4) 42字(⺟母)⾨門,以「阿」(喉 ⾳音)為⾸首、為根本,申展
中本般若(參考講義p.233) 不
⾮非
(觀)
以「阿」
「羅(ra)」= ⼀一切法離垢相
⼀一切法 「荼(dha)」= ⼀一切法必不可得
無
離
三、以「⽂文殊經」看《般若經》與 《阿含經》之偏重(5-1) 初期⼤大乘經 《般若經》
⽴立 場 不 ⼀一
《阿含經》
⼀一切法性不可得
現實⾝身⼼心(藴、處)
空性
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方法不同
三、以「⽂文殊經」看《般若經》與 《阿含經》之偏重(5-2)
問:其佛說法,何所興為?何所滅除? 答⽈曰:其本浄者,以無起滅,不以⽣生盡 [滅]。所以者何?彼⼟土眾⽣生,了真諦 義以為元⾸首,不以緣合為第⼀一也。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三、以「⽂文殊經」看《般若經》與 《阿含經》之偏重(5-3) 彼⼟土佛法
此⼟土佛法
真諦 無⽣生滅
緣合 因緣和合⽣生
印度(東南) 新起的⼤大乘
釋迦以來 傳統佛法
三、以「⽂文殊經」看《般若經》與 《阿含經》之偏重(5-4) 彼⼟土佛法
此⼟土佛法
真諦 無⽣生滅
緣合 因緣和合⽣生
觀「不⽣生不滅」
⽅方 法 不 同
觀「⽣生滅無常」
三、以「⽂文殊經」看《般若經》與 《阿含經》之偏重(5-5) 《⼩小品》: 觀「⽣生滅」 ⼁丨 相似般若
觀「不⽣生滅」 ⼁丨 真般若
⽅方 法 不 同
《阿含》強調: 觀「⽣生滅無常」
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空 若⼈人壽百歲 不觀⽣生滅法 不如⼀一⽇日中 ⽽而解⽣生滅法
形成對⽴立,是佛法的不幸!
四、從「超然⽴立場」看「部派佛教」 與「⼤大乘佛教」(3-1) 《般若》等 ⼤大乘經
除「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圓滿佛果」外
也闡揚:
甚深義——⼀一切法空、法法皆如 都是「涅槃」別名
思想源於「阿含」
怎麼會到達這樣的對⽴立?
四、從「超然⽴立場」看「部派佛教」 與「⼤大乘佛教」(3-2) 《阿含》中⼼心思想: 對「緣起」 若不能完滿把握
此故彼 ~流轉⾨門 • 還滅⾨門~
⽣生滅邊事 (有為)
緣起⽽而「有」:⽣生死集——有為法
對 ⽴立
緣起⽽而「無」:⽣生死滅——無為法
不變理性 (無為)
有為與無為,依同⼀一原則闡明。
四、從「超然⽴立場」看「部派佛教」 與「⼤大乘佛教」(3-3) ⼤大乘⾮非佛說
新興⼤大乘
阿含為⼩小乘
對⽴立
傳統佛教
五、三種聖者(5-1) 「慧解脫」本是⼀一切阿羅漢的通稱。 (⾒見《雜阿含》75經〜~講義注9) 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
佛
差別
阿羅漢
復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
五、三種聖者(5-2) 從「⼼心解脫」談⼀一切阿羅漢。 (⾒見講義p.251注10/講義p.37-38)
貪瞋癡空,超越於限量
無量⼼心解脫
貪瞋癡空,超越於所有
無所有⼼心解脫
無相⼼心解脫
貪瞋癡空,超越於相
空⼼心解脫
貪瞋癡空
觀想的⽅方便不同,從空⼀一切煩惱說,⺫⽬目標⼀一致!
五、三種聖者(5-3) 從「慧解脫」與「俱解脫」談⼀一切阿羅漢。 不得深定
慧解脫
俱解脫
差別
成就深定
五、三種聖者(5-4) 從「涅槃知⾒見」之「有無」談聖者。 以慧得解脫,知⼀一切法寂滅,⽽而沒有涅槃的⾃自證。 法住 智知 現證涅槃的絕對超越 (可能是⼆二類阿羅漢,可能是 先後契⼊入的層次) ⾮非阿羅漢 聖者
???
涅槃 智知
五、三種聖者(5-5) 從「涅槃知⾒見」之「有無」談聖者。 ⾮非阿羅漢 聖者
不是信仰、希欲、聽聞、覺想, 也不是「⾒見審諦忍」 卻有「有滅涅槃」的知⾒見。
如從井中望下去, 如實知⾒見⽔水, 但還不能嘗到⽔水。
「有」是⽣生死,⽣生死的 ⽌止息滅盡是涅槃。
⋯⋯⋯⋯⋯不證實際的菩薩
六、⼤大乘興起與部派佛教的關係(5-1) 上座部 被譏為:
唯⾒見浮繁妨情, ⽀支離害志, 紛紜名相, 竟無妙異。
重於四諦的知⾒見 少有得現法涅槃
教義上,雖有種種阿羅漢、滅盡定等, ⽽而缺乏超越的體驗
六、⼤大乘興起與部派佛教的關係(5-2) ⼤大眾部系(法——甚深義) ⽅方廣部 東⼭山住部 分別部 ⼀一說部
⼀一切法不⽣生不滅 法性不⼆二
佛所說的都是 「隨世間轉」
凡聖都「以空為本」 世出世法悉是「假名」
甚 深 義 , 從 ⼤大 眾 部 學 派 開 展 出 來
六、⼤大乘興起與部派佛教的關係(5-3) ⼤大眾部系(⼈人——聖位菩薩) 論事
東⼭山住部
釋迦菩薩在迦葉佛時,⼊入於決定。 成佛以前的菩薩,已經得法現觀⽽而成聖。 ~⼊入正決定/⼊入正性離⽣生~
菩薩有⼆二階位: ⼀一、凡夫 ⼆二、得正性決定的聖者
六、⼤大乘興起與部派佛教的關係(5-4) ⼤大眾部系(與⼤大乘興起) 法性不⼆二思想的開展 「本⽣生」廣泛流傳 本⽣生: 主要記述釋迦菩薩於 過去世受⽣生為各種不 同⾝身形及⾝身分⽽而⾏行菩 薩道之故事。
菩薩道倍受讚仰 聖位菩薩的安⽴立
六、⼤大乘興起與部派佛教的關係(5-5) 「正性決定/正性離⽣生」之安⽴立
有部
聖
⼤大眾部
煖位 頂位 忍位 世第⼀一法 ⾒見道
從聞思修慧得⾒見 法住理性,已經 不是凡夫。
詳⾒見講義p.255注21(2)
煖位 頂位 忍位 世第⼀一法 ⾒見道
七、觀空⽽而不證實際的菩薩(4-1) 慧解脫聖者 俱解脫者
不證實際 菩薩
沒有涅槃智 有涅槃智
⼊入滅盡定
決定趣涅槃
正知⾒見「有滅涅槃」
不證阿羅漢
不⼊入滅盡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見
初期⼤大乘:觀⼀一切法空⽽而不證實際的菩薩模樣
七、觀空⽽而不證實際的菩薩(4-2) 不證實際 菩薩
如何觀⼀一切法空⽽而不證實際? 佛⼒力加持
智慧深 正知⾒見「有滅涅槃」
不證阿羅漢
不⼊入滅盡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見
不⼊入深定
不深攝⼼心繫於緣中
悲願切
七、觀空⽽而不證實際的菩薩(4-3) 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
《彌勒上⽣生經》 《華⾬雨集(四)》(p.68):不斷煩 惱(瞋、忿、恨、惱、嫉、害等,與 慈悲相違反的,⼀一定要伏除不起), 也不致作出重⼤大惡業。
菩薩雖伏我⾒見,不怖邊際滅, 不起深坑想,⽽而欲廣修般若故, 於滅盡定⼼心不樂⼊入,勿令般若 有斷有礙。
持經譬喻師·法救
七、觀空⽽而不證實際的菩薩(4-4) 不作究竟想
最深徹
不盡煩惱
不證實際 菩薩
無⽣生法忍 菩薩
不取涅槃 悲願切 此是學時 ⾮非是證時
忍:知⽽而不證
⼋八、般若深義的弘傳(6-1) 慧解脫聖者
沒有涅槃智的超越體驗,𣎴會說。
俱解脫者
好⼊入深定,⾧長在定中,不會闡揚。
不證實際 菩薩
祟尚菩薩道
求成佛道
「甚深空義」誰會去積極發揚?
利益眾⽣生
⼋八、般若深義的弘傳(6-2) 「甚深空義」初期弘揚的情形
不退轉菩薩少之⼜又少
是深般若波羅蜜,應於[能 得]阿毘跋致菩薩前說,是 ⼈人聞是,不疑不悔。
《⼩小品般若》 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發(無上 菩提)⼼心,於中若⼀一若⼆二住阿毘 跋致(不退轉)地。
甚深義法⾨門 還不普遍傳宏
⼋八、般若深義的弘傳(6-3) ⼤大乘法⾨門廣傳之後的情形
來學的⼈人漸漸多
能信解深般若波羅蜜,當知 是菩薩如阿毘跋致。
《⼩小品般若》 久⾏行菩薩也能信解
若⼈人於過去不久⾏行深般若波羅蜜, 則不能信解。
⼋八、般若深義的弘傳(6-4) 進⼀一步⋯⋯
新發意菩薩(新學) 也能信解
若新發意菩薩隨惡知識, 則驚怖退沒; 若隨善知識, 則不驚怖沒退。
《⼩小品般若》
⼋八、般若深義的弘傳(6-5) 再進⼀一步⋯⋯
是(法)⾨門,利根菩薩摩訶薩所⼊入。 中根 佛⾔言:鈍根菩薩亦可⼊入是⾨門,中根菩薩、 鈍根 散⼼心菩薩,亦可⼊入是⾨門。 散⼼心菩薩 是⾨門無礙,若菩薩摩訶薩⼀一⼼心學者, 皆⼊入是⾨門 皆⼊入是⾨門。
「中本般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八、般若深義的弘傳(6-6) 不退轉菩薩 久學菩薩 新發意菩薩(新學) 中根 鈍根 散⼼心菩薩
般若甚深法⾨門,三根普被,⼈人⼈人可學可⼊入; 直從法性平等,法法皆空、皆如去深⼊入的法⾨門。
回向 以此功德種善根 累世冤親同沾恩 由斯解脫諸苦惱 共證菩提度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