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验报告天字刊

Page 1




Confused?

4

诗验报告 [ 天 ]


理解 20 世纪的欧洲诗歌并非轻松之事。这诗

话如此歧义丛生,就如同在羽翼和荆棘的战斗中误入歧途的

歌的言说方式是谜语与晦暗。但它却有着令人

人!”而蒙塔莱则较为冷静:“如果诗歌创作的难题就在于

瞩目的丰产性。自晚期里尔克和特拉克尔到贝

如何让人理解,那么就没有人会写诗了。“

恩的德语诗歌,自阿波利奈尔到圣琼·佩斯的法国诗歌,从 加西亚·洛尔卡到纪廉的西班牙语诗歌,从帕拉采斯基到翁

对于有心读诗的人来说,在开始时可以给他的建议无非

加雷蒂的意大利诗歌,从叶芝到艾略特的英语诗歌,其意义

就是,让自己的眼睛努力适应笼罩着现代诗歌的晦暗。我们

都是不容置疑的。可以看到,诗歌对当代精神状况的表现力

处处都可以看到,这种诗歌总倾向于尽可能地远离对单义性

并不逊色于哲学、小说、戏剧、绘画与音乐。

内涵的传达。这种诗歌更情愿成为一种自我满足、涵义富丽 的形体,这形体是那些以暗示方式作用于前理性层面,同时

在读这些诗人的作品时,读者会得到一种体验,这种体 验会让他,在他对此进行思虑之前,就得以临近这种诗歌的

又让概念的隐秘区域发生震颤的绝对力量所组成的一种张力 织体。

一种本质特点。这诗歌的晦暗难解让他着迷的程度,恰与让

现代诗歌这种不谐和音的张力还体现在另外一个方面。

他困惑的程度相当。这诗歌的词语魔力和神秘性发挥着不

各种特质在这里形成对照:远古的、神秘的、玄隐的引源与

容抗拒的作用,尽管理解是失去了方向的。“诗歌在尚未

敏锐的智识,简约的言说方式与错杂的言说内容,语言的圆

被理解之时就会传达自身意味”,艾略特在他的散文中如

满与内涵的悬疑,精确与荒诞,极为微小的主题范围与最为

此说明。可以将这种费解与迷人的并列称为一种不谐和音

激烈的风格转换。其中一部分是形式上的张力,而且往往也

(Dissonanz)。因为它制造的是一种更追求不安而非宁静

只被看做形式问题。但是这种张力也会体现在内容上。

的张力。不谐和音的张力是整个现代艺术的目的之一。斯特 拉文斯基在他的《音乐诗学》(1948)中写道:“没有什么

现代诗歌如果涉及现实——物的或者人的现实——那么

要求我们一定只在宁静中寻求满足。一百多年以来有越来越

它也不是描述性的,对现实并不具备一种熟悉地观看和感觉

多的例子在表明一种风格,在这种风格中不谐和音获得了独

的热情。它会让现实成为不熟悉的,让其陌生化,使其发生

立。它成为了一种物自体。而这就使得,它既不预备某物,

变形。诗歌不愿再用人们通常所称的现实来量度自身,即

也不预示某物。不谐和音并非无序状态的承载者,正如谐和

使它会在自身容纳一点现实的残余作为它迈向自由的起跳之

音也并非确定性的保障。”这完全也适用于诗歌。

处。现实从空间、时间、实物、灵魂的秩序中抽离出来, 摆脱了一种正常的世界定向所必需的——被谴责为先入之

这诗歌的晦暗是有意为之的。波德莱尔就已经写过:“不

见的——区分:美与丑、近与远、光与影、痛与乐、地与

被理解,这是具有某种荣誉的。”对于贝恩来说,诗歌创作

天。在抒情诗歌的三种可能的行为方式——感觉、观察和改

就意味着“将具有决定性的事物提升入费解的语言中,意

造——中,在现代诗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最后一种,不论是

味着投身于那些事物中,那些足以无法说服任何人相信的事

从世界的角度还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都是如此。按照从浪漫

物”。圣琼·佩斯狂热地向诗人说道:“两端尖峭的事物中

主义诗学中推导出的(被非常不恰当地普遍化了的)定义,

的双语者,你自己就是处于所有争斗者之间的争斗,你说的

抒情诗往往是心绪的语言、个人灵魂的语言。心绪(Gemüt)


这个概念指的是通过进入一种灵魂栖居的空间而达到的去张

化的名词型表述。诗歌最古老的手法,对比与隐喻,以一种

力状态,即使最孤独的人也会与所有有感知能力者分享这一

新方式被使用,这种方式绕开了天然的对比对象,强制实现

空间。而在现代诗歌中要回避的恰恰是这种交流式的可栖居

了从实物层面和逻辑层面都不可统一之物的结合。正如在现

性。现代诗歌离弃了传统意义上的人文主义,离弃了“体验”

代绘画中,变得自立的颜色结构和形式结构将所有的对象都

(Erlebnis),离弃了柔情,甚至往往离弃了诗人个人的自我。

进行了推移或者全然清除,以仅仅实现自身,在抒情诗中,

诗人不是作为私人化的人参与自己的构造物,而是作为进行

自立了的语言运动结构,对与意义无涉的声响效果和强度曲

诗歌创作的智慧、作为语言的操作者、作为艺术家来参与的,

线的需求也导致诗歌完全无法再从其言说内容出发来加以理

这样的艺术家在任意一个其自身已有意味的材料上验证着自

解。因为其真正的内涵存在于外部与内部形式力量的戏剧效

己的改造力量,也即专制性幻想或者超现实的观看方式。这

果中。因为这样的一首诗歌依然还是语言,但却是没有可传

并不是在否定这样一首诗歌是出自灵魂魔术并且唤醒了该魔

达客体的语言,所以诗歌就带来了不谐和音的后果,而感知

术的。但这与心绪不是一回事。这是纯粹主观性的多声结构

诗歌的人同时既受诗歌吸引又为诗歌而困惑。

和非限定性,这种主观性不再是可以分解成单个感觉值的。 “心绪?我没有心绪,”贝恩如此表白道。当与心绪相近的

面对着这些现象,读者必然会产生反常性(Abnormitt)

柔和元素即将出现时,就会横冲出阻挠之力,以坚硬的、反

的印象。与此相应,现代的文学理论家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

和谐的词语将这些元素撕碎。

惊奇、诧异。谁若想令人吃惊、制造诧异,他就必须使用反 常的手法。当然,反常性是个危险的概念。它会造成这种假象,

可以说这是现代诗歌创作的一种攻击性戏剧效果

即存在一个超越时间的常态。反复出现的情况是,某个时代

(aggressive Dramatik)。这种效果表现在众多更倾向于

的“反常”者往往成为了下一个时代的常态,也即实现了与

彼此对立而不是相互依附的主题和母题之间的关系中,也表

时代的同化。而这一点必然不适用于我们在这里要阐述的抒

现在这些主题和母题与一种不安定的风格铺展的关系中,这

情诗。对于这类诗歌的创立者来说,就已经不再有这种情况

种风格铺展尽可能地让能指与所指相分离。但是这种戏剧效

发生了。兰波和马拉美不会再被一个数量较大的读者群所同

果也决定了诗歌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制造了一种惊吓作用,

化,直到今天都没有,尽管已经有多部关于他们的论著问世。

读者是其中的受害者。他感到自己不是得到了安定,而是受

不可同化性在最现代者那里也始终是一个常见特征。

到了警告。虽然诗歌语言向来就是区别于普通的语言功能即 传达信息的,但是除了个别例子——但丁或者贡戈拉——以

我们想启发式地使用“反常性”这个名称,就如对“正常”

外,这是一个极有节制和渐次推进的区别。突然,在 19 世

的使用一样。在不考虑历史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将如此一类灵

纪下半叶,从这一区别中形成了通常语言与诗歌语言的极端

魂状态和意识状态设立为正常,这种灵魂或意识状态可以理

差别,与晦暗的内涵、困惑结伴而行的一种过量的张力。诗

解歌德或者霍夫曼斯塔尔的某个文本。这样就有可能更清楚

歌语言具有了一种实验的性质,从这实验中涌现了不是由意

地识别出当代抒情诗中那些如此远离以上那种方式的诗歌创

义来谋划,而是以自身制造意义的词语组合。常用的词语材

作以至于必须被称为反常的现象。“反常”并不是价值判断,

料展示出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出自最生僻的专门用法的词语

并不意味着“堕落”,这不论如何大力强调都不为过。不加

通上了抒情诗的电流。句子失去了肢干或者收缩为有意原始

批判地赞赏现代诗歌创作的人总是习惯于对其进行捍卫,以

6

诗验报告 [ 天 ]


抵御市民的有限眼光,抵御学院品位与家庭趣味。这种做法

确认这种自由,却无法再理解这种自由所达致的内涵。更何

是幼稚的,而且也完全误解了这些诗歌创作的动力,并且证

况这些内涵(这又是艾略特的话)在其意味中是如此无边无

明了他对欧洲三千年文学的无知。现代诗歌(和艺术)并不

际,甚至连诗人自己对其作品的意义也是所知有限的。对这

是有意让人惊讶,也不是有意抵制。作为当代一个持久不衰

类诗歌的认识将其费解或者不可理解的性质接受为其风格意

的现象,它有权得到人们的认识。但是读者也有权从早前的

志的首要特征。其他特征也可以一一确认。认识是可以对自

文学中获取他的评价标准,尽可能地将标准定高。我们放弃

己抱有些许希望的,因为它所指向的是历史条件,是诗学技

以这样的标准进行评价,但是我们不妨用这样的标准来描述

巧,是最为迥异的作家所用语言中不容否定的共同之处。最

和认识。

后,认识是跟随这些文本的多义性的,它本身融入了文本试 图在读者那里推进的过程,亦即继续创作、不可终结、走向

因为我们对如此一类诗歌也是有可能进行认识

开放的释义尝试的过程。

(Erkennen)的,这类诗歌首先期待的并不是被人理解,因 为按照艾略特的话来说,它并不包含“让读者的某种习惯得 以满足”的意义。艾略特接着说道:“因为一些诗人在面对 这种意义的时候会感到不安,因为这种意义在他们来看是多 余的,他们看到,诗歌的强度有可能产生于对这种意义的挣 脱。”这样一类诗歌是完全可以认识、可以描述的,即使在 其中有如此大的一种自由在发挥作用,以至于认识至多能够

选自:《现代诗歌的结构》胡戈·弗里德里希


那天托马斯很高兴,面色红润,阳光在他深深的皱纹中转动。他触摸那些城垛上某

市场力推动下出生的作品容易被遗忘,

某到此一游的刻字,对人们如此强烈地要被记住的愿望感到惊讶。我请他转过头来,

也更加容易被新的翻译作品替代,而好

揿动快门。在那一瞬间,他双手交叉,笑了。风掀起他开始褪色的金发。这张照片

的译作往往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 像

后来上了一本书的扉页。那书收入托马斯诗歌的各种译文,包括我译的那几首。——

北岛所提到的几个较为优秀的翻译家戴

北岛《时间的玫瑰》

望舒、冯志和陈敬荣,他们翻译的一些 德国、法国诗人的作品依然是翻译界教 科书一般的作品,巍然屹立。对于诗歌 的翻译,在此也就此打住,是不是可译, 译后是否还是诗歌,暂不去深究。我们 暂且把翻译就当做再创造,好比华纳兄 弟硬拉着北岛拍了一部《城门开》。

了解一个诗人,一般的途径就是通 过其诗歌作品。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作 为原诗(metapoetry) 是诗歌中的诗歌, 它注重日常事物的非日常表达,在描述 苹果时放弃颜色与形状,而是通过联想, 幻觉还有想象去与别的事物产生关联。 这本曾经由八十年代的湖南人民出

像特朗斯特罗姆这样带有极少个人印记

版社良心出版的优秀译作后又被河北教

的诗人(和北岛在此有些类似),我们

育出版社在 2004 年再版,之后就在书

可以从他的诗歌中发觉出一些他的兴趣

店里销声匿迹,直到 2013 七月。如今

爱好,却难以读出他爱上了谁,他和谁

又有重庆大学出版社再次把这本如白雪

吵架,或者他去了哪里游玩。人们给他

一般纯粹的北欧诗歌印入白纸,算是对

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帽子多半是因为对

当今翻译界的一击警钟。对于许多译者

他在诗歌中如此压抑自己的抒情以及叙

而言,作品的分娩似乎过于轻松了,在

述自己欲望所感到不满,而非他的诗歌

标点、短句以及措辞上都会和原著产生

真的超越了现实。他运用的多数原诗意

比较大分歧。更有译者错译部分内容,

象还并没有把他从现实驱逐出去,他笔

误导了不少读者 ( 详见 :《时间的玫瑰》

下的现实是努力告诉人们世界沉默不语

北岛 , 在此便不详细列举了 )。这些在

的一面。

托马斯是心理学家,在少年犯罪管 教所工作。最先接触特朗斯特罗姆的诗 歌是从北岛翻译的《北欧现代诗选》 ( 编 : 索德格朗 ) 开始,其中涵盖了来 自北欧五国的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诗人的 作品,例如帕尔·拉格克维斯特、哈里·马 丁松、索德格朗、斯泰纳尔等。初读之 后,对他的最初印象停留在相当复杂的 层面,是一种困惑和喜悦交融感觉,像 是一个 5 岁的小男孩第一次看到机械表 中的齿轮工作。

8

诗验报告 [ 天 ]


“问:你受过哪些作家影响? 答:很多。其中有艾略特、帕斯捷尔纳克、艾吕雅和瑞

从形式上来讲也更加原汁原味。所以此处选用的诗歌翻译均 来自北岛。

典诗人埃克罗夫。 写于 1966 年解冻

问:你认为诗的特点是什么? 答:凝练。言简而意繁。 问:你的诗是否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淙淙流水,喧嚣,古老的催眠。

答:我的诗深受音乐语言的影响,也就是形式语言、形

河淹没了汽车公墓,闪烁

式感、发展到高潮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我的诗与绘画接近。

在那些面具后面。

我喜欢画画,少年时我就开始画素描。

我抓紧桥栏杆。

问:你对风格足怎么看的?

桥:一只飞跃死亡的巨大铁鸟。

答:诗人必须敢于放弃用过的风格,敢于割爱、消减。 如果必要,可放弃雄辩,做一个诗的禁欲主义者。

短诗作为一个他的特色,特朗斯特罗姆不约而同地和远

问:你的诗,尤其早期的诗,试图消除个人的情感,我

在东亚的今天派诗人选择了留白的方式带给诗艺在内容上的

的这一感觉对不对?

进一步突破,并且连主题也有一些相似。两者都在意象的非

答:写诗时,我感受自己是一件幸运或受难的乐器,不

常规组合中选择表达冲突与困惑,在内心和外在世界之间试

是我在找诗,而是诗在找我,逼我展现它。完成一首诗需要

图达到一种平衡,追问终极问题的解决方法。特朗斯特罗姆

很长时间。诗不是表达“瞬间情绪”就完了。更真实的世界

的诗歌多数都在触及同一个问题:就是自然包括人类与人类

是在瞬间消失后的那种持续性和整体性,对立物的结合。

工业文明发展的关系。他的求索总是在一种无法确切把握的

问:有人认为你是一个知识分子诗人,你是怎么看的?

边缘,在“淙淙流水”和“汽车公墓”之间,他把情绪握在

答:也有人认为我的诗缺少智性。诗是某种来自内心的

铁桥的栏杆。把流水声比作古老的催眠,比作人类在工业文

东西,和梦是手足。很难把内心不可分的东西分成哪些是智

明中的安慰。停车场被河面强烈的反光覆盖,在面具一般的

性哪些不是。它们是诗歌试图表达的一个整体,而不是非此

汽车后面,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河流。这种共存一直延续到

即彼。我的作品一般回避通常的理性分析,我想给读者更大

“桥”这个独特的意象,他将人类的世代更替(死亡)用桥

的感受自由。

这个长久古老的存在表达,可以说是诗歌漂亮的一个收尾。

问:诗的本质是什么?

这些与死亡无缘的现代建筑,把人和世界一起用力按在时间

答: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

轴上。

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 神秘。”

“我们坐在阳光下喝啤酒,懒洋洋的。大家倚在蓝房子

——摘自《托马斯访问记》( 访问者李笠注明说:“1990

的扶手台阶上,用拍立得 (Polaroid) 照相机轮流拍照。他

年 7 月。我和特朗斯特罗姆坐在波罗的海的龙马屋岛上。”

们的小女儿玛利亚 (Maria) 帮忙收拾杯盘,她长得很像莫妮

依我看,李笠对日期的记忆有误,应为 1990 年 8 月 4 日,

卡。他们有两个女儿,都住在斯德哥尔摩。”

因我当时也在场。) 由于北岛本身凝练的语言特质还有对于原诗意象的准确 把握,使得他翻译的作品里可以更加生动地还原诗歌的内容; 除此之外,北岛更注重保持和原著的分段以及标点的统一,


致防线后面的朋友

有意象的组合并没有使所有人满意。他在此处用了自嘲来显 示自己在用诗歌实验语言方面的谦卑,用“猴子”戏虐自己

1

诗歌的同时又显得咄咄逼人,充满灵气。“检查员”所看守

我写给你的如此贫乏。而我不能写的

的正是这语言的边界,是他猴子一般的诗歌在这戒备森严的

像老式飞艇不断膨胀

地方挑衅。

最终穿过夜空消失

“六七十年代,不合时代潮流的托马斯受到同行们恶狠 2

狠的攻击,骂他是“出口诗人”、“保守派”、“资产阶级”。

这信此刻在检查员那儿。他开灯。

记得有一次我问他生不生气。“我倒想说不,可我能不生气

强光下,我的词像猴子蹿向栅栏,

吗?”如今时代转过身来,向托马斯致敬。他接连得到许多

哐啷摇晃,停住,露出牙齿。

重要的文学奖。莫妮卡告诉我,前不久,他俩去斯德哥尔摩 美术馆,被一个导游认了出来,他大声向观众们说:“这是 我们的托马斯!”全体向他们鼓掌。"

3 请读这字行之间。我们将二百年后相会 当旅馆墙壁中得扩音器被遗忘

我认为,他的诗歌就是对诗坛的一次耀武扬威的试探;

终于可以睡去,变成三叶虫。

值得补充的一点就是他同时是少数诗歌界年轻有为并且一生 创作产出极少的诗人,一共发表的也就两百多首诗歌而已,

这一首诗的主题从表面看的确深不可测,因为这是原诗 的特点之一。写关于语言本身的诗,也就是和触及语言表达

并且首首精妙。他绝不是狂妄,而是在自己的诗论上拒绝向 主流妥协,坚持于完成自己的诗歌。

的边界的诗歌一起叩问这个终极的存在或表达对它的敬畏。 诗人之所以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或散文家的确也和他们孜

“我们又回到 1998 年,在晚饭前喝着西班牙开胃酒。

孜不倦的寻找表达所能触及的极限有关。那难以表达的区域

我问起托马斯的写作。他从抽屉里找出两个八开的横格本。

也就是和语言本质最为接近的地方,因为语言指向的区域正

1990 年 12 月是个分水岭,以前的字迹清晰工整,中风后改

是这一块纯粹的概念,是概念和概念本身的狂欢区。

左手写字,像是地震后的结果,凌乱不堪。一个美国诗人告 诉我,当年托马斯来美国访问,人一走,有人把摹仿他诗句

“我写给你的如此贫乏”所体现的谦卑正是在表达一种 敬畏, “而我不能写的”那是边界外的空间就好像“老式飞艇”

的纸条塞进他住过的房间,再找出来,宣称是伟大的发现。 他们要能看到这原稿,还了得?”

神秘地消失在夜空。“老式飞艇”这个意象耐人寻味,因为 它带有一种神秘而且又难以把握的漂浮感,是种当你想表达

最后一部分的“三叶虫”表现的就是特朗斯特罗姆对自

却又难以表达的不确定感。我想这所能对应的正是人类脑海

然博物馆的记忆,孩童时的他对昆虫以及各种生物的标本以

的这种语言的意识,虽然我毫无证据来说明。

及化石表现出痴狂。诗人字行之间的虚无也许在很久以后才 能触及,不过总有一天,诗人会在语言发声结束的时候满足

他的诗歌也经常受到好多人的怀疑以及批判。由于他的 诗歌缺乏文学界普遍存在的智性(学究气),纯粹的灵感还

10

诗验报告 [ 天 ]

地睡去,变成那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三叶虫。


“1990 年 12 月,我得到托马斯中风的消息,马上给莫妮卡打电话。她哭了, ‘托 马斯是个好人……他不会说话了……我能做什么?’莫妮卡是护士,托马斯中风后 她辞了职。” “听到他中风的消息,我很难过,写了首诗给他,听莫妮卡说他看完掉了眼泪: ‘你把一首诗的最后一句 / 锁在心里——那是你的重心 / 随钟声摆动的教堂的重心 / 和无头的天使跳舞时 / 你保持住了平衡 ’”

(文 / 艾希)

你把一首诗的最后一句

你 / 保持住了平衡

锁 / 在心里 那是你的重心 ——

和无头的天使跳舞时

随 / 钟声摆动的教堂的重心 /


12

诗验报告 [ 天 ]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评 想

必大多数对此首诗的评论多半会牵扯到“胡风案件”和曾卓在那个年代的坎坷的过往,甚至不惜将“奇 异的风”直接看做对那个时代浪潮的隐喻。而多半读者,想必也不会去深究诗人曾卓的过往以及胡风 案件,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和我一样习惯就着百科写诗评的。然而,不管对作者本身的经历是否了解,

这似乎都不影响我们读“懂”这首诗。甚至在我第一次阅读的时候,便已经将自己与这一棵树替换,从对第三人称“它” 的观察转换到以第一人称来“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且不论孤然而立的心境是淡然,坚忍,独善亦或是忧心的。“在 苍茫下孤立”这样一种装逼到死的姿势水平仿佛出厂设置一般总能在每一颗灵魂深处占据一席之地。而那东南西北 奇怪的风也不停吹来孔夫子,陈子昂、陆秀夫,甚至孟姜女和狼牙山五壮士,带着他们的背影和故事。然而,作者 是绝不会满足徒有孤立的“形”的,显然任何人都会从这样一种“形”里期望些什么,否则就是呆立了。寂寞而又 坚强,这是曾卓给的答案,那弯曲的“形”里同时蕴有沉谷和飞翔的”意“。而这与其说是一种智慧,却更像一种道。 这“意”里有与世推移,更有枯槁行吟,它有关于一个人斗争的全部。而现在,即使我们不知道那个年代究竟发生 了什么,却也大概能够想象曾卓的遭遇了。

(文 /Liam)

14

诗验报告 [ 天 ]


《石室之死亡》 其九 洛夫

从夹竹桃与凤尾草病了的下午走出 从盲者的眼眶中走出 如此不安,那个不喜欢虹的汉子 将自己的宁静弄得如此潮湿 步度如此急促

由墓前匆匆走过,未死者的神采走过 月光藏在衣袖里,他抓一把花香使劲搓着 连同新土一并塞入那空了的酒瓶 不顾碑石上的姓氏狠狠瞪他 躺在这里的不是醉汉,亦非醒者

洛夫充盈着死亡意象的组诗《石室之死亡》中,

死亡是一个合理的解释。痛失所爱之人的确能让一个汉

这一首的开头让人印象深刻。“从夹竹桃与凤

子变得如此颓唐,但为何他急匆匆赶往墓地,却又匆匆走过,

尾草病了的下午走出”极富中国古典诗词的柔

还带着“未死者的神采”,至于其后的花香和月光更是对首

美,不但与《石》中其他大部分诗歌一开始就来个“下马威”,

句古诗词风格的复归,之前的不安和眼泪去哪里了?“合理

制造陌生感和阅读障碍相区别,也与之后相接的“从盲者的

的解释”似乎漏洞百出,

眼眶中走出”风格迥异。 名字古雅的植物加上中国诗歌惯常用来渲染凄美氛围的

然而结句让一切都回复到黑暗和死亡的阴影中,躺在这 里的不是醉汉,亦非醒者,而是死人。

“病了”的“下午”,这个开头色调温暖弧度柔和。而其后

酒瓶告诉我们主人公的痛苦,他酗酒,“不顾碑石上的

的“盲者的眼眶”却象征着无边的黑暗和绝望,典型的死亡

姓氏狠狠瞪他”,他流泪,他不忍久留墓地……“未死者的

意象,质感坚硬。我认为头两句便是东西方诗歌审美的一种

神采”该是怎样的一种悲苦,而月光和花香,只是一种微弱

交融——东方式的“愁”和西方式的“颓废”。而这些情绪

的寄托罢了。

的主人公居然是一个汉子!当我们想象“如此不安,那个不

虽然本诗在字面上并没让死亡意象贯穿全诗,特别是其

喜欢虹”这样的定语后接的该是个忧郁病弱的青年时,诗人

中两句还颇为清新,充满古典意味,但读完全诗,“死亡”

抛给我们这样粗犷的字眼——汉子。一个汉子出现在了这样

作为内在的血脉是贯通的。洛夫一直希望把中西诗歌结合起

一首饱含诗人纤细感情的诗里无疑给读者造成了转折感和冲

来,在本诗中,这种风格的交织不但没破坏诗歌的内在逻辑,

击力,但细品起来,汉子和之前或柔美或颓唐的意象确乎有

还产出了一种令人惊喜的新鲜诗意,让人折服。

一种“猛虎细嗅蔷薇”的和谐之感。 而这个粗犷的主人公也会慌乱,急切而且垂泪,况且他 不喜欢虹——谁会刻意不喜欢彩虹?这是一种对光明和美的 憎恶——这个汉子一定经历了什么让他变得如此绝望的事 情。

(文 / 江凫)


I like for you to be still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聂鲁达 李宗荣译 I like for you to be still, it is as though you were absent,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and you hear me from far away, and my voice does not touch you. 

 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It seems as though your eyes had flown away 

 好像你的双眼已经飞离远去, 

 and it seems that a kiss had sealed your mouth. 

 如同一个吻,封缄了你的嘴。 

 As all things are filled with my soul 

 如同所有的事物充满了我的灵魂, 

 you emerge from the things, filled my soul. 

 你从所有的事物中浮现,充满了我的灵魂 

 You are like my soul, a butterfly of dream, 

 你像我的灵魂,一只梦的蝴喋, 

 and you are like the word Melancholy. 

 你如同忧郁这个字 



 I like for you to be still, and you seem far away.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好像你已远去。 

 It sounds as though you were lamenting, a butterfly cooing like a dove. 

 你听起来像在悲叹,一只如同鸽悲鸣的蝴蝶。 

 And you hear me from far away and my voice does not rouch you: 

 你从远处听见我,我的声音无法企及你: 

 Let me come to be still in your silence. 

 让我在你的沉默中安静无声。 

 And let me talk to you with your silence 

 并且让我借你沉默与你说话, 

 that is bright as a lamp, simple as a ring.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You are like the night, with it’s stillness and constellations. 

 你就像黑夜,拥有寂静与群星。 

 Your silence is that of a star, as remote and candid. 

 你沉默就是星星的沉默,遥远而明亮。 



 I like for you to be still, it is as though you were absent,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distant and full of sorrow as though you had died. 

 遥远而且哀伤,仿佛你已经死了。 

 One word then,one smile,is enough.

16

彼时,一个字,一个微笑,已经足够。 

 And I am happy, happy that it's not true. 

 而我会觉得幸福 , 因那不是真的


评 在

被提议写一篇聂鲁达的诗评后,我是很茫然无措的。 我自认写鲁达 可能还能凑合,评论聂鲁达就有些力不能逮了。然而转念一想,如若 令我等粗鄙之人也能生通灵交感之意的诗句,想必也并非俗作,遂欣

然接下抛砖一职。作为一名十三岁发表诗作并且二十出头便已诗名在外的智利诗 人,聂鲁达的诗句里不乏浓烈的感情与浪漫的想象。而这也隐约预示着他今后为其 理想奔走而颠沛流离的政治生涯。

在聂鲁达众多的诗作中,这首《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在一个困顿的夜晚抓住了 我的神经。它被收录于聂鲁达早年的成名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中》。 不得不说,在一些其他的诗句中,聂鲁达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爱情的理解于我显得 有些晦涩而难以捉摸了。而于我来说,以近乎揣测的方式来试图理解一词一句时, 对读者和诗双方来说都算是一件遗憾的事。而当我阅读到这一首时,它更像一幅画, 一组在段落间不断闪现的画面。情感和想象力宣泄而出,将我带到一座桥边,身边 站着的必定是读情诗时唯一会想到的人(写情诗诗评实在太为难单身狗了……), 画面也必定是如她的沉默一般晦暗的。我想说点什么,但一开口,便落入桥下洪流, 离她远去了。而在沉默里,她便是整个世界,是繁星和它们身后的黑夜,是我漆黑 眼睛能看到的一切。我甚至怀疑她是否就在身边,还只是寂静里的幻想。而此时她 的回应便是一丝光亮。我会觉得此时黎明的比喻显得烂俗,因为寂静的沉默在我眼 中同样美丽。

创作《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中》之时,聂鲁达尚未婚娶。而在其第三次 婚姻之时,他将《一百首爱情十四行诗》献给了此生的挚爱。在经历数十年感情的 洗礼之后,聂鲁达对爱情的理解也许已经不同,但字里行间的浪漫想象犹在。

(文 /Liam )


原创诗歌及评论

18

诗验报告 [ 天 ]


光影 作者:小格子 (豆瓣)

太阳落山之前 我们可以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懒懒的我提议。关掉手机 中山桥上有很多漂亮的风景悦目

有好人,有坏人 而我和你在一起的时候 世界是美好的 六月的阳光普照,大兰州 我的朋友都在各自的地方,想念我 我的亲人也晒着太阳

真好,我们长久的在这里逗留 拍了很多照片 我一只手扶着栏杆 露出满足的笑容

评: 行文流畅且谈吐自然的叙述性诗歌。作者的灵气在诗歌中显露无疑,“有好人,有坏人 / 而我和你在一起的时候 / 世界 是美好的”,从相对到绝对的过度淡淡的又带有一丝宽慰。懒懒的作者似乎是对这个世界在说:关掉手机。去看看桥上的风景。 在异地想起老朋友,想起家人,在逗留的时候留下照片和满足的笑容。这首诗就是典型的短小简单却拥有故事和厚度的作品, 在赞扬美好的事物同时给诗歌一个构建一种内在的对立,把别人的思念和慵懒的亲人与自己在外地流浪的满足相互照应,这 种情绪上巧妙的张力构成了稳固的诗歌核心。


年长者之恋

评:

作者:Liam,Warwick

手腕停在当空。 静脉里暗渡的春梦 犹如午夜的太阳 明亮而让人恐慌

它是园子里漆黑的蛇 在中空的笔中咆哮 响彻了左右心房, 从胃里翻滚到喉咙 却卡在了舌头

墨汁滴在尾页上 拥抱了整篇岁月 吻上泛黄的一页。 我在深潭里仰望夜空 凝视你晦暗的双眼

这真是不可写,不可说,只能写诗。作者无法下笔,也不知从何写起,将从静脉里流淌出的感情令作者自己也恐慌。之后更甚, 笔中的墨汁犹如诱人犯罪的蛇,想从笔尖挣脱出来书写令人感到危险的感情。从心房到胃里再到喉咙最后卡在舌头,则是欲 言又止。 最后的结尾也是整个镜头的结尾,墨汁最后滴在了纸面上,渗过了一张张诗篇。犹如作者与对象隔空相望。至于为 什么是岁月,想必作者是写给一个比自己年纪大的人。

20

诗验报告 [ 天 ]


评:

今夜 作者:吴双,Birkbeck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今夜,你不谈爱情 宇宙 , 或者人生 只驻足看,那呼啸的山风 将离别的歌送给每一株青草

在你的山腰上行走,苦行的人 汗水滴落在柔软的草地 你的山川间没有奔腾的河水 木舟却仍可摆渡迷惘之客 你的河岸没有俏丽的白杨 伴着日光和空气 保管一片夏日的阴凉 那棵灯塔似的白杨啊 顽固地站在无知的岁月里 在每一个酒醉的夜晚和酒醒的黎明 将我紧紧包围

今夜 , 我们什么也不要谈 宇宙 , 人生 , 甚至爱情 请不要打扰那异乡的客人 请将一切都忘记

头尾呼应,保守且到位的现代诗写法。作者的情怀可以

今夜,你不谈爱情

说是这首诗歌亮点,可中间略显凌乱,像是强加进去的,所

宇宙 , 或者人生

以显得不够自然。甚至连谈吐都和开头结尾不同。同样的“你”

只驻足看,那呼啸的山风

在此前后所指不同,前面的“你”似乎是主体的你,后面的

将离别的歌送给每一株青草

你则是代表这片土地的。小编建议统一称谓,并在中级这段 的断句和分行上再多下下功夫。有一种很好的修改方法,就

今夜 , 我们什么也不要谈

是直接去掉,不知是否读起来更好?

宇宙 , 人生 , 甚至爱情 请不要打扰,异乡的客人 请将一切忘记


四月天书 作者:杨岩 newcastle university

四月的天书印错 奈何你省识春风 斜斜掠下的雨把错身时的静默袖香 填补成既真既幻的水彩长卷

东风绕指 缠绕彼此两季的花事 你的微微颔首间 我见大大小小的石子遍地 它们向佛求了千年 只盼望被你用温柔融化成淡淡的水笺

如此 无数个尚未完成的乐章呼啸着离开耳膜 回归天女的素手 只留下浑然不知的两节 一个 是三年前的你 一个 是三年前的我

满座的音乐礼堂前 钢琴师按下第八十八个键 这是人类无法弹奏的二十八小节 而我只能 默默的为你系好 假面舞会的 蝴蝶结

22

诗验报告 [ 天 ]


对于带有古典诗歌口吻的现代诗小编一直无法抗拒,所以就选了。“斜斜掠下的雨把错身时的静默袖香 / 填补成既真既幻的水彩长卷”,梦幻的江南水乡在眼前展开,这种温文尔雅的视觉效果留给其中的故事更 多的想象空间。将石头拟人就给了诗歌一种充满灵气的通透和非常坚实的基础。这里钢琴师和作者之间巧妙 的对比使得诗歌在心理层面多了一丝质朴的不带技巧的感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一些句子还需要修改已达到更 为自然的行文。


我一直觉得进行是在进行着 作者:维京风暴 K 澳大利亚

3

我们的下一秒正由这一秒决定 难道这还不够吗

——我消失在形而上的天空

她的眼睛如同闪亮的珍珠

哦,

你遁入滚滚红尘

她的内心如同狂暴的大海

我们可悲的存在感!

她在苦难中咄咄逼人

我们可怕的行动力!

她饮下所有的傲慢与偏见

那些否定理性的人们

她是黑暗的誓言

正因信仰欲望变得更加愚蠢

多少欲望被我发现

燃烧着复仇的火焰

在一切可恶的因果逻辑之外

又有多少理想被我重拾

我骄傲地找到旋律和死亡!

我们正越来越充满条理吗

我早该知晓

我创造出一个魔鬼

我们正越来越难以捉摸吗

只有胜利的美酒

日夜跟随我

我们堕入深渊

才能换回那曾经失去的平静

是我杀死了它!

以此我们正成为深渊

而如今

是我们共同杀死了它!

尘归尘 土归土

2

缺少的只会更缺少

6

1

锋利的则会更锋利 在每一个深渊中

对孤独的渴望和追逐使我超越你

我寻找着你凝望的身影

4

在晨光中

但恐惧深深充满了我

你的声音是扭曲

你如此强大

还有什么不能成为懦弱的理由!

你的脚步是节奏

你对此不置一词

你的克制你的自省都成为你退缩的借

我怎能感受到此刻

连同那些没有观点的言论

口!

在夕阳下

被你抛弃

无知诱惑着你

你的身体是扭曲

你颤抖地迈向理性

你的心跳是节奏

我无话可说

并成为真理的奴仆和杀手!

我怎能感受到此刻

但我想你已明白

只因它永无可能到达

我能不为你所动吗

你内心的旋律

我怎能感受到你

我整个心跳动的全部!

我丢了自己

我血液流淌的全部!

5

同时它正在流血

我的整个切近!

无知的赞美正充满我 我们过去所有的选择都决定着此刻 难道这还不够吗

24

诗验报告 [ 天 ]

我已无话可说


三月 —— 亚方 春草青黄织,柳垂新绿丝。

可以尝试改为“扁荚染旧枝”。“染”字既有一种不

桃杏笑合欢,扁荚满旧枝。

着痕迹地对色彩的添加,又作为一个动词,使颔联二

云雀空欢畅,燕子衔泥忙。

句在结构上更为工整。

蜂蝶虽不语,细嗅满园香。

第二,颈联中的“云雀空欢畅”。我猜作者是为了 与后面“衔泥忙”形成一个对比,写云雀只消只顾欢畅。

评:

但“空”字似乎不是很恰当,有一种“徒劳”的意味, 与全诗节奏情感不和,也破坏了这满园的热闹。这两

所用语言非常口语化,使得本来就欢脱的一首诗更

句可以尝试改为“云雀歌枝上,燕子筑垒忙。”“枝上”

为欢脱。较为平实的构句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大量

承上句“旧枝”,“歌”字与后句“虽不语”形成了

的拟人、对比、色彩及各种感官的运用给人以节奏轻

一种更明显的声音上的对比,使得这幅早春图更为立

快明亮的感觉。有静景有动态,画面感强。最出彩之

体。整句朗读时韵律上也有一定改善。

处在尾联,“细嗅满园香”,乍看重点在嗅,未实写动, 但一“满”字却显动态十足。 从我的理解这首诗有几个小问题: 第一,“春草青,秋草黄”,如果说草是青黄交织 的一种状态,此处想来是诗人形容早春新芽枯草掺半, 反显园中芜杂。既是早春,后面的“满旧枝”便说不通了。

另外全诗对仗不明显,前两联和后两联所押韵脚不 同,由这点看来略像两首五绝,而非一首律诗。


八声甘州 —— 野云浮客 对一帘细雨滴清池,寂寞映胡天。

我与月对话,气势渐强。到这为止,看起来还仅仅在写思乡。

问钱唐皓月,照余去后,几度重圆。

歇拍二句用一“休”字,引出下阕诗人真正意图。

应是莺飞草长,春色正无边。

下阕感怀“风云凄凉前事”,再看劫后花鸟春色复生之

休到湖山侧,陈迹堪怜。

余之“今人”。风烟散尽,纵是“江南好”,“醉上”也难

多少遗民曾吊,望神州沉陆,宫阙无言。

掩些许凄凉可笑。

念萧墙多衅,国难已千年。

本词有很多漂亮的字句和用法, “问钱塘皓月,照余去后,

感风云凄凉前事,奈劫余花鸟复生焉。

几度重圆。”“萧墙多衅”“今人至,谓江南好,醉上游船。”

今人至,谓江南好,醉上游船。

整首词压一先平声韵,是很丰满的一部作品。

评: 在异乡独对细雨,细雨若有一帘,用“滴”就显得小气, 可以改为“沐清池”,或直接一点“洒清池”。或是将“一 帘”直接替换为“潇潇”。遥问钱塘皓月,故乡春神正驻。

26

诗验报告 [ 天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