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社會系系刊《廣場》試讀本

Page 1

2014.AUG VOL.REV1

那些思辨與思辨之外的事


回顧

試讀

展望


發刊辭 四面八方傳來微弱的低語聲, 卻聽不清楚他們到底說了些什麼。 我們熟知談論著結構與個人的腔調, 也聽過滿溢關懷與行動的言辭。 但密佈四周的某種話語、某種嗓音, 我們卻不甚瞭解。 我們渴望更深刻的理解和溝通。 在開闊而自由的廣場上, 每雙奔波因而(或許也因為厚重讀本)勞累的腳 可以佇足歇息,縱情或拘謹地交談, 不至夜深不肯罷休。 我們邀請各位朋友們齊聚廣場!

社會四 方品智

我們以「廣場」命名系刊, 也期待作為一份 連結彼此、關注公共的刊物。


編輯室手札 社會二 吳毓軒

下午好,我是系刊主編吳毓軒,在這夏日烈 陽餘威猶存、颯爽秋風尚未顯足跡的時節裡,我 想先恭喜各位新生,無論你們帶著何種期望來到 這裡,或希望帶走些什麼,都歡迎你們來到台大 社會系。 對於刊物,不知道你們有什麼想法?在這個 動盪卻也繽紛的時代,我們所接觸到的訊息常因 為管道不同而有所差異,在社會上有所謂的主流 媒體,也有類似新頭殼、苦勞網等反映不同聲音 的媒體;在台大校園裡,媒體管道更是多元而並 立,有學生會的《花火》,更有大學報與意識報 社等,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我:那我們為何需 要再辦一份刊物? 在此,我想簡單介紹一下,社會系刊《廣場》 一路走來所涉足的議題,或許能使各位有些想法。


《廣場》曾經做了樂生保留運動和秋鬥的介 紹,並且收錄了系上學長姊與教授們對於社會學 系的看法和應用。接著我們試著改變呈現風格, 將鏡頭拉回系館,從而探討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公 共空間配置,如腳踏車架爭議與屋頂農園介紹。 不只如此,我們也曾以音樂為主題,藉由與音樂 人的信件往來,看到了社會運動當中獨特的音樂 性,以及音樂迷人的感染力,亦有訪談系上音樂 人的有趣專欄……是的,我們的風格多變,且更 重要的是透過文字,我們帶來了社會學的想像: 我們關心社運,我們重視社會上被忽略的聲音; 我們同樣在乎系上的公共空間,甚至從音樂發想 當中的社會學意涵,你說,我們為何還需要再辦 一份刊物? 話說至此,如果各位對於《廣場》的印象仍 模模糊糊,不妨讓我們將各位手上的小本子繼續 往後翻,讓後面收錄的文章,帶領各位一窺《廣 場》多變的面向吧。


VOL 1



專訪──林國明教授 社會三 施冠卉

(節錄) 大部分社會系的同學都曾經遭遇各方疑 問,包括「你要轉系嗎 ?」 「念社會學做什麼 ?」 「畢業之後找的到工作嗎 ?」不同於我們所面 臨的種種質疑,教授說在求學過程中,家人不 曾干涉他的選擇,又因為大二就確立朝學術界 發展的目標,所以也沒有就業上的困擾。雖然 沒有與父母爭執、溝通的經驗,但是他提醒我 們:「你們要去了解父母親擔心的是什麼,他 們會質疑,可能是因為連你自己都不清楚自己 要做甚麼,如果你很明確的表現興趣,用行動 去說服他們你能夠負責自己的人生,那他們就 會放心,也會向其他親朋好友解釋你在做甚 麼,你只要證明給父母看,其他的親戚朋友都 讓父母來處理就好。」


我們尋找的不是職業而是志業。 對於社會系未來出路的疑問,因為社會學不是一個商品 化的學問,缺乏直接對應的工作,所以剛畢業時會比較難找 工作,但如果三五年之後再調查,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社會系的學生所尋找的不是職業而是志 業,我們對於自己從事的工作會有一定的要求,這份工作不 能違背自己的價值觀,並且希望能夠藉由這份工作將所學貢 獻於社會。 社會學幫助我們了解這個社會,並且試圖去改變它。大學 不是一個職業訓練所,而是培養一種看待世界的角度,社會 系教的不是瑣碎的、記憶性的知識,而是培養學生做事的能 力和方式,當我們在處理問題時,能察覺科系,而是我們還 沒有找到一份工作能夠平衡現實需求和我們信仰的價值觀, 還沒有遇到能讓我們全心投入,視之為畢身志業的工作。在 學習社會學時,不要忘記提醒自己運用淺顯的語言傳播我們 對社會、正義、弱勢的關注,在並不平坦順遂的路途上,一 起走向我們心目中更美好的社會。 找到背後的原因,理解問題的脈絡,一個有社會學素養 的人,比別人更能理解社會問題,並且嘗試去解決問題。林 國明教授相信:「無論是在人力資源管理、學術領域、公務 員……等,社會系學生都能展現和其他人不同的力量,在特 定的專業領域用社會學眼光去分析問題,看待整體的缺失。」


病痛與孤獨─以院為家的過去和未來 社會三 葉昀昀 黃譯德

( 節錄 ) 被遺棄的高材生:湯祥明的樂生經驗 那一年,他就讀建國中學二年級;那一年,一個權威醫 生輕輕觸碰了一下他的淋巴;那一年,他被診斷出患有痲瘋 病。 自從那個醫生為他檢查身體後,為什麼大家都不敢靠近 他?當年 19 歲的湯祥明不懂,但是別人的態度不能改變他 規律的學生生活,原以為日子會一直這樣下去,像大多數的 學生一樣考聯考、上大學、找工作。直到那一天,母親親口 替他帶來了這個噩耗──他被診斷出患有痲瘋病。政府擔心 他會逃跑,沒有告訴他這件事,好為未來強制逮捕的動作鋪 路。 在震驚與沮喪之下,他開始思考接下來要怎麼走。最 後,他決定休學,搬回家住,過著閃躲警察的日子。但是政 府並沒有因而放棄逮捕行動,他們開始宣傳,說痲瘋病是會 傳染的疾病,這個謠言使得湯家的左鄰右舍擔心自己的健康 安全,開始攻擊他的家人,企圖讓他們離開,忍無可忍之下, 仍舊不敢相信自己患有麻瘋病的湯伯伯決定與政府官員對 質,等待他們再一次的造訪。


等待的那一天終於來了,但是他們並沒有給他說話的機會,

直接將他銬上手銬,帶上一台印有「台灣省立樂生療養院」的小 巴士上。

鐵絲網、警察、消毒池,以及那一塊令他失望的碑,那是樂 生院給他的第一印象,而碑上刻著四個字─以院做家,他心想: 「以院做家?那不是代表我的病完了嗎?」

剛到的 40 多天,湯伯伯難過得躲在房間裡,有一位來自彰 化的王阿姨安慰他:「唉呀!看開一點嘛!來這裡比在外面好

啊!外面的人歧視你欺負你,這裡的人都不會,有什麼不好 啊?」這麼說似乎沒錯,但是院內的醫療品質卻值得存疑。 在院內,沒有一個醫生有醫師執照,護士也都不是護專畢 業。有一天,一個醫學院還沒畢業,也未曾實習過的學生因為有 院長的撐腰,到樂生療養院來「做實驗」,替病患們開刀,病患 們沒有說「不」的權力,否則會被趕出樂生院或被關禁閉室。最 後,他們只好無奈的接受了。不幸的是,開刀失敗,病患們除了 要忍受漢生病帶給他們的苦痛之外,他們的手指,再也伸不直。 死亡對於長年處於醫療資源缺乏和疾病纏身的樂生院民來說 並不陌生,「……有一個病人過世了,準備要被抬去山上燒,

年輕我很調皮就扣摟扣摟地跟在後面看。我一看,想說:『啊 原來樂生療養院的人死了就是這樣子啊,也沒有人送甚麼的 都沒有』哈哈哈哈……」湯伯伯雲淡風輕地回顧當年。於我們 而言,死亡是一件多麼嚴肅的事,但他卻用稀鬆平常,甚至輕鬆 的語氣訴說著,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豁達和無奈呢?


VOL 2



我可能不夠社會人

社會四 鄭治明 張曉恬 社會三 黃袖舒

(節錄)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戰鬥位置 社會學的訓練使我們對於現況有所批判,進而願意進 行實踐,目前,參與社運的方式在系上受到較多的關注。 然而,從上述的訪談可以發現,許多人因為種種原因無法 參與抗爭現場的行動。事實上,實踐方式可以有很多種, 以下的問題或許更為關鍵: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戰鬥位 置? 關於這一點,社研所的余宜家、林彥彤提到: 「社運中有很多事前規劃,很容易被忽略的一部分: 紹興來講的話,要跟社區居民溝通,很多事情都是要橋很 久,到運動時到各系動員、拍聲援照等等,或是跟公部門、 立委喬很多事,真正要作社運的話要跟體制內溝通很多事 情。」 儘管外人看不到,但有許多社運幕後的準備工作需要 眾人撐起,往往也決定了社運的戰力,以及能不能走得長 遠。而在社運以外,也有許多選擇:


「關心公共事務有很多方式,比如說社區組織工 作者,加入既有 NGO,或考公務員,可以去想在不同 位置上可以做什麼事情。」 「最簡單的跟周邊的人討論公共事務,這改變不 是一時間能看出的,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或請老 師開課、辦講座。」 由此可見,如何實踐可以有更多的選擇,目前系 上關於社會企業、審議式民主的各種公共參與的方式 經努力亦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任何有志於實踐的人可 以在評估自己的目標、興趣與專長後,找到一個適切 的戰鬥位置。最後,容筆者引述社研所張勝涵發表的 文章〈共同體與戰鬥位置〉之中的一段來作個小結。 「我們大家作為相信接近信念的團隊,終究必須 仰賴每個人守住自己的戰鬥位置啊,思想、藝術、文 學、學術、政治、社區、法律、工程等等,這個社會 過於複雜以致於一個人不可能通曉一切……在特定的 時刻於特定的場合現身或不在場固然關鍵,但這個社 會的走向不是只在那個「受到關注」的瞬間就決定 了,至少也同時關切到一大串相關人是否有好好把守 住自己的戰鬥位置。」


秋鬥的歷史 社會三 施冠卉

搜尋有關秋鬥的歷年報導,畫面上出現一群勞 工聚集在馬路中央,丟擲臭酸的雞蛋抗議。蛋洗、 勞工、抗議──這三項特點恰好符合大眾對社會運 動的第一印象,也引發浪費食物、危害社會秩序等 批評。在維基百科上查不到的秋鬥究竟是什麼呢? 「秋鬥」這個名詞源於日本工運,每年選定某 些議題,號召勞工上街,向政府表達訴求。解嚴後 的台灣尚未有組織推動政府落實勞工法令,因此必 須藉由具體的案例提出訴求。1988 年,工人立法行 動委員會為抗議勞委會提出的工會法和勞動基準法 修正草案,及聲援苗栗客運罷工案,舉辦解嚴後的 第一次工人遊行,開 啟 每年 11 月 12 日勞工走上街 頭,要求政府正視勞工處境的傳統。(略)


2010 年秋鬥的主題是「台灣花光光,人民搏生存」, 國家為了資本的利益,粗暴的驅趕經濟弱勢者以開發土地, 保障中科與國光石化的投資,兩大政黨的惡鬥阻絕透過選 舉表達聲音的可能性,面對被政客與財團聯手花光光的台 灣,秋鬥持續串連各社運團體,匯聚各界訴求,形塑一個 人民所嚮往的社會樣貌:經濟要平等、政治要民主、社會 要公義。 「秋天已經來了,而這是在街頭戰鬥的時刻。」2011 年面對政府與資本家合體形成的巨獸、藍綠政營的鬥爭, 越來越多團體站出來,反核團體與醫師團體首度參與秋鬥, 要求政府儘速讓核一、二、三廠除役,並停止興建核四廠, 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讓住院醫師、實習醫學生都 能納入勞基法的規範。這一年秋鬥以電音搖滾搖頭派對的 形式,在台北街頭高唱「藍綠無能,全民搖頭」。 從 2009 年開始,秋鬥提供一個讓參與團體互相看見 的平台,而 2012 年教育商品化、經濟殺人、財團圈地、 國族歧視及勞動權利剝削的困境,讓平時單打獨鬥的團體 團結除了理解彼此訴求,還提出「人民向左轉」的口號, 對整體政策提出批判;因為不論在哪一個戰場,我們都面 對共同的敵人—右傾的政府。秋鬥這一天,遍地開花的社 會運動、滿天飛濺的蛋汁、此起彼落的口號在街頭齊聚, 渴求一個每一寸土地、每一個人民都被平等、尊重對待的 社會。


VOL 3



意見廣場──欸欸,你有聽說 系館前的車架要被拆除了嗎?

被改變的是我們,應該要聆聽我們的意見。 學校認為足夠支應的停車位不一定真的符 合我們的需求,就像普通跟博雅那樣。重 點不是總量而是分配。難道不會有跟新社 科院搶車位的問題嗎? 如果大太陽的夏天車不停在樹蔭下,騎車的時候真的會 燙傷。 蛤?公文理由是「為維持人行通道順暢、 整潔,並讓這裡看起來清爽」?很不明確 欸!

真假?系館前面的空位這麼大,搞不好停三排車都不會 妨礙到路人行走。 如果原本就是臨時車架,要拆除無可厚非。 所以現在要做的就是集結民意來給系上填 寫異動申請單,讓那邊改裝永久車架。


這排停車架已在系館前建構出一個適合大 家在牽車時互動、閒聊的空間,若拆除車 架,我們的生活方式將被改變,系館前會 少了些 「人味 」,變得冷清。 社科院還沒來就已經隱隱約約 有了海洋的趨勢,難道我們要 再造另一片腳踏車海,每每拔 腳踏車就有如摩西的架式嗎? 系館外的腳踏車屁股綁上車宣的時候,就 像是中山北路夾道的旗海,對於經過的外 系生來說是很震撼的,他們會因此注意到 我們的活動,甚至是一些社會運動的宣傳。 沒有停車位,就沒有腳踏車,我們的車宣 會分散在四處,宣傳效果不佳,缺乏集體 盲思。 人行道本來就不應該停車啊! 聽說國發所他們有開會才決議通過拆除車 架,但社會系館不一樣吧。要去國發所就 會經過側邊車架,若總數無不足,拆掉後 使用上也不會不方便;但社會系館正門與 台大後門的位置配置,其實一般騎車路線 不會經過側邊啊,等於是要多繞。 為什麼這消息現在大家才知道?


屋頂印象X Farm 手作 ──頂樓空間的想像與實踐 傢傢久 X 屋頂(節錄) 社會三 林采鴻 對於系館空間的討論和使用通常僅止四樓。然而更上 一層的屋頂呢?我們或許不常走上去看看,以為屋頂只有 沒有遮蔽的地板和強風,但是在今年暑假開始前,有一個 團隊開始在屋頂上種菜、製作堆肥,規劃出一片屋頂菜園。 2012 年 3 月,因為共同修了陳東升教授開設的「社 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課,一群剛畢業的學生為了創 造出一套不與社會資源分配互相衝突的經濟模式,組成了 傢傢久團隊,提出計畫,並且持續地實踐著團隊的理想。 傢傢久團隊目前以「Farm 手做─都市屋頂農園」和 「好伴共同工作空間」為兩條主要支線,前者是藉由教育 部大學小革命計畫的執行,在社會社工系館的頂樓種菜, 並且開設課程,希望能夠藉由在都市集約用地的耕作,來 創造出合作生產和在地交換的模式。「好伴」則是在台中 的舊城區,以重新經過設計裝潢的老房子為基礎,打造出 一個開放性高且低成本的空間,吸引個人工作者、創業家 等等,在同一個平台進行交流,並建立起在地的社群模式。


傢傢久X不只是家家酒(節錄) 社會三 黃袖舒 官芝羽 請問打算如何推廣和延續團隊的理念? 在共食派對前,有分成幾種類型,例如學生會的博雅深夜 食堂分享,也有接受一些採訪,最主要是讓很多有興趣的人、 團體來到屋頂農園參訪,包括多倫多大學在台灣的社會創新小 組、浙江大學來台灣自由行的同學、社區規劃師團隊等。 計劃還沒有正式開始時,有辦「想像屋頂腦力激盪派對」, 請系館使用者、都市綠點團隊來分享經驗,並想像屋頂可以變 得如何,還有「那一晚,我們在屋頂」的活動,讓大家一起採 收,一起料理食材。這過程中並不會刻意去講太多我們的理念, 反而大家會在參與過程中主動發問,包括我們採收的是什麼菜, 怎麼料理,種了多久等等。因為如果是辦演講,會來聽演講的 人都已經是有興趣的人,很難把這些概念傳到其他群體,而辦 派對是比較軟性的方式,讓更多人願意前往了解我們的理念, 之後還想辦不插電演唱會、電影院等等。 關於延續的部份,我們同時在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小革命 如何永續發展下去。另外是可以提供怎樣的資源作為學生的培 力。 傢傢久在屋頂的角色是 ? 傢傢久是申請教育部的計畫,比較像是計畫執行團隊,希 望這門課可以讓大家知道台灣農業的結構,實作是讓大家獲得 經驗,讓學生結合知識和能力後,可以對看到的問題提出行動 方案。


VOL 4



紮根在土地上的歌 前言 社會二 劉桑祁 時代的巨輪顛簸到了現代,儘管過程中波折不 斷,許多創作人依舊傳承自身信仰的社會關懷載具, 從文字、影像、到音樂,在傳達、記錄社會運動的 訊息時,渴望打動漠視議題的大眾、夢想捕捉運動 當下人們的互動和情緒、進而保存、發揚一切行動 的價值。在〈紮根在土地上的歌〉專題裡,《廣場》 將特別聚焦於音樂與社會關懷的結合,探索音樂人 們是如何利用音樂,延展他們的社會實踐。 《廣場》這次發出二十餘封訪問電郵,邀請這 些線上音樂人現身說法,針對自身觸碰社會議題的 歌曲,從創作者的角度帶我們一一剖析。前半段〈勿 忘為土地種下正義的花〉,係介紹具有台灣本土關 懷精神的作品,從原住民、客家、樂生療養院到社 運本身等,多個面向的切入,見證音樂更多元的可 能性;後半段〈那些不核作的歌〉,則是聚焦對於 核能議題,不同角度的音樂呈現的姿態一覽。


勿忘為土地種下正義的花(節錄) 社會三 林采鴻 今年金曲獎頒發最佳原住民歌手獎時,桑布伊在得獎那一 刻向母親單膝跪下,並且在舞台上邀請一同入圍的原住民歌手 們拿著手上的標語一起上台分享榮耀,有反美麗灣、反核、反 祖靈遷葬。他說:「 原住民的精神是分享。」同時他的號召,

以及舞台上各種對部落和土地造成破壞的抗議,形成了一股團 結的力量。在他所創作的歌曲〈Dalan 路〉 中,他用低沉、渾 厚的嗓音吟唱著以母語創作的歌詞:「走吧/向前走吧/我們 要凝聚/我們要同心/走吧/讓我們彼此緊繫在一起/用驕傲 的姿態/現在就出發/現在就向前走吧/」對部落的傷害看似 與島上佔絕對多數的漢人無關,但對於任何族群、任何傳統價 值的不尊重和破壞,反映著當權者愚昧的單向開發心態,誰能 夠保證這些傷害是和自己無關的呢? 樂手回信──桑布伊 Dalan ( 路 ) 這首歌是完成於近北極圈,挪威最北邊一個 薩米族部落。當初是到挪威參加「海岸風暴音樂節」(Riddu Riddu Festival),到的時候是夏天,永晝的夏日,住在湖邊, 舉目所及都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色。在蒼茫的極地風光裡以感嘆、 感謝萬物的心情下寫出,感嘆萬物的堅忍,也感謝祖靈能透過 古老的音樂讓自己有機會來到這麼遙遠的地方分享族裡的音樂 與傳統。 希望能藉由此曲,鼓舞所有的青年們,不管有多少困難與 荊棘,把所有的過程當成對自己的成長歷練,樂觀、勇敢、團 結、驕傲的向前走下去。


團團團聊聊天 社會三 詹淑評 ( 下文訪問了系上三位同學以及他們所屬的樂團:本系大 二的張趙鎮瑤與「Swirrl」、大三的王之佑與「巨大的轟鳴」、 大四的張凱婷與「大象體操」。)

對於音樂與社會議題結合的看法? 【巨大的轟鳴】 巨大的轟鳴認為社會議題和音樂結合有兩種方式,一個是 樂團到社運場合表演,另一個是在音樂中表達對社會議題的看 法。他們不反對結合社會議題和音樂,音樂對他們來說是ㄧ種 可以創造氛圍的媒介,既可以如文學般追求藝術,但是也可以 和社會結合。樂手們只要確定自己的立場,都可以自由表達意 見,只是現在還沒有遇到這樣的機會而已。 【大象體操】 張凱婷認為以前的音樂在社運中可以激勵人心,例如:黑 手那卡西大多會用進行曲曲式,讓人有種革命的感覺。現在的 歌曲依然有意識形態上的革命,但卻不那麼具有攻擊性了,是 因為時代演進的緣故。 張凱翔則認為音樂跟社運結合主要是為了引發大眾的興 趣,為社運吸引新的群眾,但是不要去想太多目的。因為音樂 和文字的特性不同,音樂是ㄧ個催化劑,可以渲染情緒,文字 則比較具有邏輯性,適合理性說服別人,或採取一些行動,兩 種媒介的特性不同,不應該要求音樂做到文字所能做的事情。


對於參與社運音樂會的態度,張凱婷覺得有社運音樂 會就可以參加;張凱翔則傾向反對,他認為即使去了社運 音樂會表演也不能改變中間選民,尤其大象體操的音樂沒 有歌詞,和社會議題沒有多大關連,樂迷去了社運音樂會 也不會有什麼轉變,自己的團到場表演反而沒有實質的影 響力。但是如果團員對議題有共同的立場,可以在自己的 音樂會上向觀眾傳達,就會是有效的。 【Swirrl】 Swirrl 認為以前和現在的獨立音樂在議題表達上不 太一樣,現在的獨立樂團除了去社運現場表演,也漸漸把 議題納入歌曲主題中,但是過去這樣的現象比較不明顯, 原因之一是過去的社運常常和黨外勢力結合,關心社會議 題的獨立音樂因此很容易和特定政黨走得很近,像是豬頭 皮和早期的閃靈樂團都是這樣;近年來,台灣的社會運動 傾向和政黨區分開來,獨立音樂也就比較不會有政治的包 袱。除此之外,戒嚴時期的限制,和獨立音樂市場的發展 也都是原因。 音樂和社會議題結合的方式可以分成兩種路徑,一種 是從社運去接近音樂,另一種則是從音樂去接近社運,前 者的例子如:黑手那卡西、早期的濁水溪公社、農村武裝 青年等,他們的歌曲大多是歌詞主導整首歌的取向,再配 上和絃,這種由音樂傳達議題態度的方式很容易凝聚群眾 的情緒。


CREW

VOL 1+2 【編輯】社會四 林宜庭 方品智 林冠嘉 林靖豪 劉承易 呂柏融 鄭治明 黃敬淳 社會三 林采鴻 施冠卉 葉昀昀 蘇品瑄 黃袖舒 林 家 儀 游 羽 棠 黃 譯 德 李 勁 劉彥岑 【攝影】社會四 鄭治明 林誼如 張曉恬 社會三 葉昀昀 吳勁萱 【美編】 社會三 劉彥岑


【主編】社會三 葉昀昀 【行政】 社會三 游羽棠 【編輯】社會三 林采鴻 黃袖舒 林家儀 陳韋宏 詹淑評 蘇品瑄 施冠卉 法律三 官芝羽 社會二 吳毓軒 劉桑祁 黃士玨 林頎姍 【美編】社會三 劉彥岑 【攝影】社會三 葉昀昀

READ US

VOL3

VOL4

ON ISSUU

【主編】社會三 葉昀昀 【行政】 社會三 游羽棠 【編輯】社會三 林采鴻 黃袖舒 林家儀 陳韋宏 詹淑評 蘇品瑄 施冠卉 吳勁萱 蔡汶静 法律三 官芝羽 社會二 吳毓軒 劉桑祁 黃士玨 林頎姍 【美編】社會三 詹淑評 劉彥岑 社會二 吳毓軒 黃士玨 林頎姍 劉桑祁 【攝影】社會三 葉昀昀 游羽棠 生傳五 廖翊筌


廣場新生回顧特刊 發行人 台灣大學社會系系學會 發行日 2014.8.5 廣場編輯群,等待你 / 妳的加入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