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
的
未 來 遺 址
。
目錄
圓山遺址
過去之於現在
2
氣球理論
實體轉為虛體
3
人 - 交會與串連
互動方式
4
人 - 遺址再現
探勘過去、現在、未來
5
未來遺址細部設計
結構與材料
6
未來遺址的詮釋
空間示意圖
7
未來遺址的詮釋
空間情境圖
8-9
孫于寒 Yu-Han,Sun
羅湘柔 Shang-rou,Lo 2014-2019 應屆畢業生
2014-2019 應屆畢業生
陳芳昱 Fang-Yu,Chen 2018-2019 碩士在學
宋依庭 Yi-Ting,Song 2015-2019 應屆畢業生
1
圓山遺址 過去之於現在
未來遺址
西元2019年~
現今展品
現今
西元2500年 ~
圓山遺址
西元4000年 ~ 台北市立美術館
圓山文化探勘井
遺址與人的關係
人的在場成為未來歷史的創造 : 考古物件本身對於物質世界是沒有意義的, 但人類會為了延續記憶或記錄歷史而進行考古研究,使得「遺址」在人類的 探索和挖掘之下,建立起了傳遞資訊的網絡,和重新被定義
2
氣球理論 實體轉為虛體 階段
留下什麼?
虛
未來?
未來遺址
北美館
實
圓山遺址 過去遺址
遺址的再詮釋
圓山文化
現代人討論圓山文化,是藉由陶片或貝殼來解讀以前的文化,但對於未來的想像,會被留下的可能不再是物件的軀體,反而是那些在電腦裡的晶片和龐大的資訊量,留下的物件會由實體轉為虛擬。
3
人 - 交會與串連 過去在逛展覽的經驗中所留下的記憶,往往是展出的作品,而人與人之間交會,卻顯得毫無意義, 然而這次我們是以人作為展覽的主題,藉由間接性的互動,重新定義展覽的記憶。
動線 中心空間
互動模式
未來遺址範圍 北美館基地
透過人們的交會,觸發互動機制在霧與透之間轉換。
霧面
當兩人交會, 牆面轉透面。
當一人經過, 仍呈現霧面。
系統技術圖 110V 電源供電 偵測兩人以上
XBOX360 Kinect
Digital Input
未偵測到人 / 偵測到一人
Arduino
Digital Output
電晶體 1
電磁氣閥 1
水霧供霧
Digital Output
電晶體 2
電磁氣閥 2
停止供霧
9V 電源供電
Design Plan 1/500
4
人 - 遺址再現 探勘過去、現在、未來
北美館頂樓
北美館三樓
北美館二樓
北美館一樓
中心點投影示意 從圓山文化的遺留,現今3C產品所衍生出來的生活習慣,到未來我們所要想像的行為,身在不同時間背景下的人們,看似毫無交集,卻有著很多共同點。 我們串連了觀者進入北美館到頂樓的動線,最後在頂層未來遺址中心點即時播放北美館一樓的監視錄影畫面,如果將北美館比喻為現代遺址,頂層為未來遺址, 透過自我的參與和在最後對其他參與者的觀察,似乎也巧妙的將人們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關係給予串連。
5
未來遺址細部設計 結構與材料
張力膜
白鋼管
PP透明中空板 尼龍網紗
內牆外牆細部圖
未來遺址爆炸圖
6
未來遺址的詮釋 空間示意圖
北美館到未來空間
未來遺址中心空間
未來遺址長廊
Design Plan 1/500
Design Plan 1/500
7
未來遺址的詮釋 空間情境圖
8
ï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