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基金号外2012年3月

Page 1

林连玉基金 多彩多姿 共存共荣

号外

Hidup Berbilang Makmur Bersama Abundance in diversity Prosperity in co-existence

林连玉基金号外

2012年第1期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ulletin 2012/1

全力支持 325抗议大会 大选前解决师资短缺 及不谙华文高职问题

林连玉基金吁请全国社团团结一致 ,支 持 董 总 召 集 的“325华小师资严重短缺抗议大会” ,施压政府纠正30余年 从不间断的政策偏差,彻底解决华小师资严重短缺问题。政府 必须遵守1988年通过的四一方案,即刻调走不具华文资格的华 小高级行政人员。 数十年来,马华副教育部长“左三年,右三年”的承诺一 直没有兑现,巫统的单一语文教育政策在建校、迁校、资源分 配和师资培训方面严重歧视华小,已到了令人忍无可忍的地步。 308政治海啸后公民社会运动风起云涌 ,黄潮未消,绿浪 又起,正是母语教育运动争取基本人权的大好时机。我们呼吁 华社坚决成为董教总的后盾 ,以325抗议大会作为一个起点, 要求政府大选前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也一揽子解决华淡小 不被允许自由建校及不能获得公平资源分配的困境。


看!历史事实说明什么? 华小师资短缺问题36年无法解决!

1976年 已经不够

1986年 不够

1992年

1991年

还是还是短缺

还是不够

2000年

怎么还不够?

2003年

不够!不够!

2006年

仍然不够!

2012年

佛都有火!

2010年

到底怎么了?!

1


国阵违背四一方案 华小濒临变质 对于砂拉越津贴华小董事联合会总会长刘天

各校缺乏的教师数目、教师的学术资格及高级行政 人员的华文资格。全国华教机构也应关注当地华小 的动态,收集资料交给教总统计,以让群众全面了 解目前华小师资的状况。

亮披露,砂州目前共有29位不具华文资格的校长和 39位副校长,林连玉基金深感震惊! 1987年教育部委派不具华文资格教师担任华小 行政高职,当时受到影响的州属有槟城、马六甲、 雪隆、玻璃市、吉打和彭亨共50多所华小的60多个 行政高职。

林连玉基金对于马华公会总会长蔡细历和民政 党主席许子根决定不参与325抗议大会感到极度失 望。87年华小高职风波,马华与民政全力支持全国 十五华团行动委员会的系列抗议活动,两党与民主 行动党和十五华团联合成立“全国华团政党联合行 动委员会”,发动天后宫抗议大会;马青号召全国 各州分团、区团及支团,全面支持罢课行动;副教 育部长云时进更许下重诺,若无法解决问题将辞职 。

此举引起轩然大波,各地董事会、华团、家长 强烈抗议,多场纠察和罢课行动此起彼落。全国华 团政党联合行动委员会召开的天后宫“全国华团政 党抗议大会”,最后演变成茅草行动大逮捕,三家 日报被吊销准证。 1988年4月内阁通过的四一方案,既校长、两个 副校长和下午班主任四个行政高职必须具备华文资 格,课外活动主任必须谙华语华文。

马华公会和民政党30多年来无法解决华小一箩 箩的问题,已令广大群众非常不满,而今又不以实 际行动支持325抗议大会,只会让两党与民意越走 越远,影响群众对两党的支持。我们赞扬行动党动 员参与325抗议大会的积极态度,即使行动党与两 个马来人为主的政党结成联盟,也丝毫不影响该党 支持多元教育政策,这点极之难能可贵。

刘天亮的数据,证明了国阵政府已完全背弃当 年内阁通过的四一方案,2012年单只砂拉越一州, 其严重程度就堪比25年前的华小高职事件。 政府必须紧记当年的承诺,调走所有不具华文 资格的华小高级行政人员,并委派合格的师资填补 上述职位。如果短期内无法找到适合师资,应该聘 请退休校长和副校长暂代职务。

马华和民政党在25年后选择背离华教运动,证 明巫统日渐霸道与专制,宰制其它国阵成员党,执 意推行单元教育政策。我们认为即使首相纳吉喊出 “一个大马”,“人民优先”的口号,单元教育政 策还是没有改变,人民对国阵政府依然没有信心。

政府必须公布所有华小师资的统计数据,包括

(剪报来源:《风云 激荡180年》)

2


专论

大选前解决问题

制订教育平等法

建校、拨款与师资

立法落实公平政策

阵政府30多年无法解决华小师资问题,到 底还要多少年问题才能解决?

连玉基金认为,唯有制订教育平等法,白 纸黑字立法落实公平教育政策,才能彻底解决华小 面临的困境。

人民灰心了,华教工作者累了,千千万万的家 长生气了。路,在何方?

独立至今,从1957年到2010年,华小从1342间 减少到1291间(-51),淡小从908间减少到513间 (-395)。这归咎于国阵政府的歧视母语学校政策 。

林连玉基金主席杜乾焕博士,2009年在新山的 一个座谈会“我国华文教育面临危机——在迅速政 治变更中的母语教育”上说过:

国阵政府完全以种族政治角度对待母语教育, 每逢大选,国阵总是宣布增建一两间华小,搬迁数 间华小,以赢取选民欢心,从未根据人民需求,制 度化增建华小和淡小。

“任何形式的社会运动必须参与宏观的政治变 革运动,才能取得成功。现在是我们面对殘酷现实 的时候了。一个具有正确的模式、范畴、和规模的 教育改革方案,只能在一个有能力和执著于良好施 政的政权下才能实现。换句话说,教育制度的转型 ,是不可能在真空中发生的。除非领导華教运动的 组织,即董教总,参与各层次的真正改革活动,不 然,想达致其核心目标,即:在教育体系中实现多 元文化的理念,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2009年,副首相兼教育部长在回答士拉央国会 议员的提问时披露,在第九大马计划(2006-2010 )下,国小共获得44亿6810万令吉拨款,而华小和 淡小则分别获得1亿4250万令吉和1亿1910万令吉的 拨款。换言之,每所国小平均可获2245万令吉,每 所华小却只获平均174万元。三种学校获得的总拨 款是国小94.5%、华小3%及淡小2.5%。这种极端不 平等的现象令人震惊!

所谓的“宏观的政治变革运动”,并非说参与 政党政治斗争,这是肤浅的观点。宏观的政治变革 运动指的就是公民社会如何发挥作用,改变现有的 国阵一党独大状况,使政治生态趋向两线制,制衡 长期垄断的政治势力,使人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根据教总截至2011年10月的统计数据,全国华 小总共缺乏2300个合格教师,淡小缺乏400个合格 教师。即使2012年华小将获派500多位师范学院毕 业生,仍然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 。师资缺乏的州属包括吉隆坡缺少200人,柔佛州 缺少500人,霹雳州缺少300人,雪兰莪缺少500人 等。

因为,巫统决定国家的所有重大政策,这是铁 一般的事实。马华、民政、国大党和东马诸政党, 只扮演辅助的角色,不能在意识形态和政策改革上 发挥重大影响。 2008第十二届全国大选成绩犹如海啸狂卷政坛 ,五州政权落入民联手中,国阵在国会丧失三分之 二多数议席。前董总主席林晃升先生在90年代推动 的两线制运动,终于在18年后雏形微现。国阵与民 联的对峙局面形成后,两个阵营的政府都希望在华 教课题上赢取民心,比如说槟雪两州的制度化拨款 ,首相与大马彩派发拨款,中国大学文凭受承认, 南方学院升格有望等等。

2012年3月16日,副教育部长拿督魏家祥宣布全 国27间师范学院将招聘620名各源流及各科目讲师 ,“这620个讲师空缺也包括了华小组的华文讲师 。”。为什么副部长不说清楚,620人之中,多少 人确确实实是华小的师资?400人还是500人?为什 么教育部明知道今年华小缺乏2300个教师,却不开 办特别师训课程,针对性地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追根究底,华小不能增建、教育拨款不公平和 师资永远不足,就是国阵政府单元教育政策的问题 ,华小自独立以来就不能摆脱被歧视的命运。这并 非某些人士所说的“行政偏差”或“小拿破仑”那 么简单,而是制度化了的政策歧视。

在国阵和民联两个政治阵营步步为营,努力争 取执掌布特拉再也中心的时刻,两方将会极力满足 人民的需求。这四年来出现的社会运动如净选盟 2.0、反稀土运动和捍卫苏丹街运动,它们立场坚 决,敢于批评和争取的态度,逼使政府正视它们关 注的议题及作出某程度的妥协。

要根本地,全面地解决华小的困境,并不能止 于解决师资问题,而是要求政府废除单元化教育政 策,制订教育平等法,在坚持母语教育权利的基础 上,确保所有母语学校获得公平待遇。

华教运动应该向其它社会运动学习,召集群众 大会施压政府在大选前解决华教的一揽子问题:根 据实际需求增建母语学校、公平的教育拨款和足够 的华校师资。

325抗议大会后,林连玉基金吁请全国华团团结 一致,施压政府在大选前制订教育平等法及在国会 通过,以显示国阵政府解决华小诸多问题的诚意。

由董总号召的大集会起了个很好的开头,华教 工作者应该再接再厉,从3月到6、7月的大选前期 做好充分的准备,协同其它社会运动一起举办公开 的和平集会,积极在民主人权运动中扮演角色,争 取各族母语教育最大的权益。

长远而言,我们认为使两线政治势力趋向平衡 ,确保健康与公平的竞争,促成各政党轮流执政, 将有利于我国母语教育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

3


教育平等法全国圆桌会议 教育平等法是2011-2012年平反林连玉运 动提出的制度性教育改革方案。83个联署平 反林连玉运动的华团认为,只有白纸黑字立 法确保政府公平对待所有源流学校,平等分 配资源给国小、华小、淡小、人民宗教学校 等,才能解决现有的政策偏差,制度化的歧 视性措施。

2012年是教育改革、教育平等的关键年。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于3月15日宣布 ,教育部正式展开自1979年以来最大型的教 育制度检讨行动,估计从4月起在全国举行对 话会,向各方收集拟定教育发展蓝图的意见 ,以制定国家教育机制的未来方针。 慕尤丁指出,除了收集大学学者、私人界 、非政府组织的意见外,同时也将通过圆桌 会议、市民会议、民调和社交网站等方式征 询民意。

我们诚恳邀请全国的社团、华教工作者、 公众人士踊跃参与订于4月14日举行的教育平 等法全国圆桌会议如下:

林连玉基金认为,每一次教育部改变教育 方针,母语教育都面临危机。譬如说1961年 教育法令逼使华文中学改制,1979年《内阁 教育报告书》提出3M新课程,1996年教育法 令使改制华文中学(国民型中学)的字眼从 历史上消失等等。每一次改革,华教机构都 紧密跟踪,唯恐单元教育政策进一步侵蚀母 语学校。

日期 :2012年4月14日(星期六) 时间 :上午9时正 地点 :隆雪中华大会堂 我们将邀请各族教育专才和母语教育工作 者参与圆桌会议以集思广益。欲参与者,请 向平反林连玉运动工委会(03-26971971/2) 报名,入场免费,并备有简单餐点。

加上这几个月闹得沸沸腾腾的华小师资短 缺问题,更提醒华教工作者必须力求在这次 的教育改革中,争取母语教育的应有权益, 彻底改变巫统强硬推行多年的单元教育 政策。

六万明信片呈首相

83社团吁平反族魂林连玉

(布特拉再也5日讯)平反林 连玉运动工委会呈交63,848张 明信片签名予首相拿督斯里纳 吉,希望国阵政府正视人民的 呼声,承认联盟政府当年褫夺 教总前主席林连玉公民权所犯 下的错误,道歉并纠正之。 工委会主席拿督杜干焕促 请政府在第13届全国大选前恢 复林连玉的公民权,并制定教 育平等法,公平对待各族母语 教育,这是平反林连玉的当代 意义。 他补充,提呈明信片后不 代表平反运动已结束,他将在 接下来两个月公布教育平等法 的建议书,希望政府根据建议 书作为蓝本来制定教育平等法 ,确保我国教育领域不再有歧 视性的措施。 “若政府拒绝平反和道歉 ,国内公民团体将锲而不舍, 年复一年呼吁政府纠正历史错 误,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

4


捍卫华教义无反顾, 不分你我争取民权! (怡保20日讯)霹雳州40个各族公民社会民间团体 支持董总3·25抗议大会。它们表示,母语教育是基 本人权,政府必须落实教育平等法,公平对待各族 母语教育。华印小长期面对发展困难与师资短缺的 问题。当今华小面对行政高职不谙华语的师资严重 ,因此有必要作出行动以期政府真正重视,在大选 前答应解决之。

霹雳州联委会

7个召集团体是:林连玉基金霹雳联委会; 独立 大学有限公司;霹雳人民团结阵线(由40个各族团 体组成的组织( GASRA);兴权会;海力凯运动( ALAIGAL); 霹雳消费者协会(Perak Consumer Associatian);怡保市监督组织(Ipoh City Watch)。

吉玻州联委会:制订教育平等法

槟城州联委会:“最后目标”不能等闲视之 (槟城15日讯)林连玉基金槟城州联委会全力支持董 总发动的“华小师资严重短缺抗议大会”。

(亚罗士打19日讯)林连玉基金吉玻州联委会严厉谴 责教育部毫无诚意解决华小师资不足的问题,近来更 重演1987年的历史, 派遣不谙华语的教师前往华小执 教,使华小是否变质再次成为华教人士的隐忧。

槟州联委会主席谢蔡梧表示:华小师资短缺是人 为的,是有意图变质华小的行动,是和委派不谙华文 教师到华小执教的措施分不开的,它是在执行教育法 令的单一语文教育政策的“最后目标”。所以,我们 不能等闲视之,而应抛弃成见,团结一致,向当局表 达我们的不满和要求。

我们要求政府俯顺民意,制定“教育平等法”, 在建校、师资和教育资源或软硬体方面, 公平对待各 族群的母语教育,以解决存在已久的语文教育歧视的 问题。倘若325抗议行动解决不了上述课题,华社有必 要连同一线, 把抗议行动升级,施压政府诚意提出一 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如果这次抗议行动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董总就 有必要联合国内主要华团,组成一个行动委员会,把 抗议行动升级,务必寻求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不能让这几十年尚未解决的问题继续拖延,否则与华 小共存亡的口号,将变成与华小招牌共存亡,那时已 为时太晚了。

吉玻州联委会将在来届大选,否决没有公平善待各 族群教育的政治团体, 以促进两线制的健全发展, 促 使执政者公平对待各族群教育体系.

吉兰丹联委会:丹州缺少21位教师

森州联委会:改单元为多源流政策

(哥打巴鲁17/2讯)林连玉基金吉兰丹联委会主席陈 子儒今日说,丹州华小欠缺21位教师的问题,经过一 连串的调派及内部调整之后,目前仍然不够11人。

(芙蓉10日讯)林连玉基金森美兰州联委会主席苏祖 池强调,除非政府将单一源流教育政策改为多元源流 政策,否则问题无法解决。

陈子儒郑重提醒,莫让在彭亨州发生教育局派遣 不谙华语的教师到华小执教的问题在丹州重演!即使 派去负责1、2年级的教学也不行,因为教育部早有规 定,不谙华语的教师不能执教华小低年级班的国文。

昔加末联委会:三机构全力支持抗议大会 (昔加末10日讯)昔加末联委会主席刘深渊表示,林 连玉基金昔加末联委会、昔加末独中工委会及昔加末 县华小发展工委会全力支持董总号召的325抗议大会 ,要求政府解决困扰华教数十年的问题。

“政府应该培训足够的教师,去填补有关科目的 师资空缺,并认真看待哪些科目缺乏老师,而不是把 调派不谙华语的教师到华小去,这么做不符合教育原 则。” 目前不夠師資的是話望生華小(3人)、布賴華 小(3人)、哥市中華華小(2人)、東馬岸中華華小 (1人)、巴西富地開智華小(1人)及吉賴育才華小 (1人)。

他说,不具华文资格被调派到华小教学及悬而未 决的师资问题一直困挠着华教,董总为这不平等的教 育对待,号召全国华团参与抗议大会,为了华教前景 ,昔加末3个华教机构决定参与。

5


双语VS单语师资争议 --专访资深教育专家杨泉博士

在最近的华小师资短缺风波中,要求教育部全部调走所有不具华文资格的教 师,这个立场在教育工作者之间颇具争议,到底是全部不具华文资格的师资 都该调走,还是高年级(如四到六年级)学生可直接以马来语或英语教学? 编委特别访问了资深教育专家杨泉博士,针对第二语言教学法提供专业的教 育意见,以解众惑。杨泉博士是前理大教育系教授。

编(编委):可否请您简单介绍第二语言教学法? 何谓沉浸式教学法(Immersion)?何谓双语教学法 (Bi-lingual)?

杨:明显的,语文的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学生初 学一种其不熟悉的外语时,是无可避免需要依赖母 语的辅助的。如何阶段性的增加外语(同时相对的 减少母语)的应用,才会取得最好的效果,是语文 学者所关注的课题,也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方向。

杨(杨泉):在学校学习一种语文的学生,基本上 可分为目的语文为母语(第一語文)以及目的语文 为外语(第二語文)两类。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也很多,真中包括学生的社 会背景与环境、学生的素质、学校的师资与软硬体 设备等等。

对目的语文为母语(第一語文)的学生来说,教 师就是采用他们所熟悉的第一语文来教目的语文, 这就是第一语文学模式。而第二语文教学模式则指 采用目的语文以外的语文来辅助目的语文的学习。

总之,要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必须以总体学生为 出发点,而且更要因材施教,才能取得积极的教学 效果。无可否认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 学首三年,以母语来辅助外语的双语语文教学效果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肯定是比沉浸式的语文教学 模式的效果好。

沉浸式的语文教学模式,在教育学领域里,是指 学者所将要学习的语文过程中,是用学者的外语( 即其所不熟悉的第二語文)作为直接教学语言的教 学模式。课本为单纯外语本。

编:根据中国的华文教育学者,中国的少数民族如 回族和藏族,学习汉语都是使用双语教学;反之, 对外汉语教学(孔子学院等)却直接使用汉语,只 是课本上有双语注解。你怎么看这种实践?在马来 西亚的多族群环境,第二语言教学法该如何实行?

這种教学模式等于将学生“浸泡”在第二语文的 读写讲环境中受学习该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学者 所熟悉的语言(母语、第一語文)一般是受到限制 或禁止使用的。 (注:这种模式也被部分媒体称之为沉浸式的双语 教学。双语是指在校除了学习母语,也学习外语。 实际上,这会产生困扰的。)

杨:其实,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孔子学院等)虽然 是直接使用汉语教学,但初来学习的外国学生还是 面对非常大的困难。实际上,据我了解,除了课本 上有双语注解外,导师们还是不可避免的必须使用 英语(或相关外语)来辅导教学的。

双语语文教学模式则指教授的目的语文为所学者 所不熟悉的第二語文(或外语),因此,教师在语 文教学过程中,是用学生所熟悉的第一语文辅助外 语或第二语文的学习。 这种模式也称为保持型双语语文教学。它通过使 用学生所熟悉的语文为起步来辅助外语的学习,然 后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与教学环境改变,循序渐进 的增加使用第二语文进行教学,经过多种过渡型教 学模式,最后全面使之全面代替。课本也从外语加 注解版本逐渐改为单纯外语本。 编:第二语文教学法是否以第二语文直接教导为佳 ?若教师以学生的母语辅助教学,是更为有效?还 是会造成反效果,让学生依赖母语而丧失第二语文 环境?

6


(续)双语VS单语师资争议 --专访资深教育专家杨泉博士

式的双语教学模式肯定较适合精英班的学生,而采 用母语为辅助的双语语文教学模式,对大部分学生 来说,是非常合适的。

此外,学生还另外获得导师们的额外补习与辅导 。只不过较高级的汉语教学基本上都是使用汉语。 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汉语的基本 水平,能够用基础汉来学习。对我国的情况来说, 双语语文教学还是最为妥当。

不过,要达到期同时掌握两语或多语的局面,要 走的道路则是漫长的。大部分会在中学时期打好一 个或两个外语基础。

编:这十多年来,部分华教工作者主张华小一到三 年级的马来文科老师必须谙华语,四到六年级则可 单语教学。请问这个措施是否有科学根据?是否有 相关方面的研究证明其可行性?您本身认为华小的 马来文科和英文科应该采用哪一种教学法?

教学研究经验证明,只有部分的学生会在中学时 期掌握两语或三语,而另一部分的学生则在中学毕 业、就职后才同时掌握两语。更有部分的学生则完 全不到岸。

杨:基本上,循序渐进的减少第一语文的辅导、增 加第二语文应用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方案,是有教 学研究理论根据的。

编:若本地华校坚持所有非母语科教师必须具有华 文资格,您认为这是合理的要求吗?这样做是否会 把华小导向民粹主义的方向,让华校益趋单元化, 变成纯华人学校?最终影响民族之间的关系?

问题是不应该硬性的规定那一个年级才开始转用 全面应用第二语文。这还要看学生的具体状况。学 习进展良好的班级可尽早全面采用第二语文教学, 而学习进展较落后的班级则要挪后这种转变。

杨:基本上,华小坚持马来语与英语的教师必须谙 华语或最抵限度谙该区域的华裔方言的做法是正确 的,也符合教学原理,而具有华文资格则是更好的 保障。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受过马来语或英语的第 二语文教学法的训练。

我本身认为华文小学的马来语与英语的教学,总 体来说,是必须用双语语文教学模式,才能取得更 好的效果的。不过,在特定的情况下,如学生背景 具备语文条件的班级,则可加速采用全面使用第二 语文作为教学媒介。

至于坚持所有非母语科教师必须具有华文资格的 做法,是否会把华小导向民粹主义的方向,让华校 益趋单元化,变成纯华人学校,并最终影响民族之 间的关系,则要看实践。

无论如何,我国华小的马来语与英语的教师是必 须谙华语或最抵限度谙该区域的华裔方言。

在这点,有必要鼓励和欢迎非华族的国英语教师 ,能够掌握基本华语,并接受第二语文教学法的训 练,才到华小来服务。这是拉近民族关系的其中一 种做法。

编:第二语言教学法,若采用沉浸式或双语方式, 对不同素质和不同阶级背景的学生是否会有影响? 能同时掌握多语的,是否都是出身精英背景的学生 ?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不过,这类人材非常缺乏,因此华校趋单元化师 资的纯华人学校的局面是非常难避免的。

杨:能在校时期同时掌握两语或多语的学生属于极 少数,都是家庭背景优良的精英阶级的学生。沉浸

语文教学应回归教育专业 吴建成:慎防民族关系恶化

林连玉基金副主席、吉兰丹中 华独中校长吴建成主张,讨论华小 的语文教学方法,应该回归教育专 业,强调第二语文教学的规律。负 责语文科的教师必须接受训练及良 好掌握第二语言教学法。他认为, 只要教师具备这个能力,有责任感 ,就能胜任语文教学,不一定要懂

他以在独中教学和掌校数十年的经验指出,许多 独中生就是双语教学的环境下,以背书的方式学习 英文,结果英文学不好。他担心若全面调走不谙华 语的教师,其他族裔的教师无法进来华小,将使华 小走向民粹,使各民族的关系恶化。他认同教总和 校长职工会不坚持4到6年纪必须双语教学的立场。

得学生的母语。 “当然,如果教师懂得学生母语和文化背景,是 个附加价值(added value)。但若教师只懂得学生 母语,不懂第二语文教学法,就会出现偏差。”

7

吴建成强调,政府向来不要求马来文科教师掌握 第二语文教学法,原因是误解第二语文的学术概念 ,以种族政治的眼光认定国语是各民族的第一语文 ,结果耽误了华淡小学生掌握马来文。他说,政府 必须纠正这种观念,专业培训语文学科的教师,才 能改变目前华教界对现有单语教学的不信任心态。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