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概念
文/韓慶玲 空洞的雙眼直視著螢幕,安靜的空間只剩敲打鍵盤的聲音,
胡亂打出一些字句證明著自己,而刪除鍵上的痕跡代表著過去, 暫時不想留下的,按了兩次的空白鍵,卻仍執著追尋。
2019 TAV 藝 術 採 集 計 畫 延 續 台 北 國 際 藝 術 村(Taipei Artist Village 簡 稱
TAV)作為「台北藝術進駐」(Artist-in-Residence Taipei)的基地,藉由
藝術家短期駐村的過程 , 穿透、轉化、暫離。今年展覽延續過往精神,跳脫 象限限制,採集創作者自我經驗,透過藝術語言間接書寫 , 完整紀錄。
經驗是體驗、是觀察,在不長不短的人生中所獲得的心得加以應用於後續作
業上,而這些以前、這些曾經,不論屬性,對於未知的自我來說,掌握著重 要的關鍵。而藝術之於日常,並非首要卻也需要,當現實出現神秘難解的
習題時,我們試圖使用當代藝術的語言去梳理、去靠近。「按了兩次的空白
鍵」- 2019 藝術採集計畫,從「我自己」為核心出發,藝術家透過內在踏查, 採集專屬日常。
採食小院派對 ::: 友善地球,請自備餐具 :::
9.28 Sat. 13:00-21:00 開幕式 16:00-16:30 市集 SoShow Bar
西當 ・ 普里斯
禾餘麥酒
胭脂食品社
THT 唱片
冰公子冰品店 好初早餐
秋紅肚房 點點甜甜 閣樓選物
演出
17:00 歌手演出/柯泯薰
17:40 樂團演出/ FOLK 9 ( 泰國 )
音樂演出 x 市集 x 導覽
@ 幽竹小院、幽竹廳
18:20 樂團演出/凹與山 19:00 Live DJ /李思霆
9.29 Sun. 13:00-18:00 市集 SoShow Bar
西當 ・ 普里斯
禾餘麥酒
胭脂食品社
THT 唱片
冰公子冰品店 好初早餐
秋紅肚房 點點甜甜 閣樓選物
演出
15:00 歌手演出/張淦勛 17:00 歌手演出/江松霖
採集小時光 10.19 Sat.
10.20 Sun.
13:00-16:00
13:00-14:30
地點 / 游藝廳
地點 / 舞蹈室
小織男女織造工作坊
講師 / 克萊爾.布什比
15:00-18:00
少按一個空白鍵―eye 瑜珈視力保健小教室 講師 / 林祺海 費用 / $250
動力浮世繪―縫紉速寫表演
14:00-16:00
表演者 / 哈麗.里德爾
地點 / 幽竹廳
地點 / 幽竹小院
15:00-18:00 野鵝快閃-音樂野餐 地點 / 幽竹小院
表演者 / 現場揭曉
與藝術家一起聊到外太空 主持人 / 韓慶玲
講者 / 王連晟、林怡慧、李亦凡、 黃至正、潘柏霖、林熙堯
16:30-18:30
阿捏!拓印花草盤工作坊 地點 / 游藝廳 講師 / 林怡慧 活動報名請見
作品配置圖 C
B
D
D
A
1F
A
2F
A
A. 潘柏霖 x 林熙堯 / 百里廳外牆面&樓層梯間 B. 林怡慧 x 克萊爾.布什比 / 百里廳 C. 許雁婷 x 莎莉.理查森 / 百里廳 D. 曖曖。內含光實驗室 / 百里廳
E. 王連晟 / 頂樓花園 F. 黃至正 / 工作室 401 G. 李亦凡 / 工作室 402 H. Candy Bird / 工作室 403
3F
A
4F
A F E
G
H
參展藝術家
林怡慧 x 克萊爾.布什比 許雁婷 x 莎莉.理查森 潘柏霖 x 林熙堯
曖曖。內含光實驗室 王連晟 黃至正 李亦凡
Candy Bird
台北國際藝術村 x 澳洲亞洲聯網交流十週年 透過澳洲亞洲聯網的連結,台北國際藝術村和費里曼特爾藝術中心,相互引薦
兩地藝術家出訪交流,總計有 10 位台灣藝術家及 10 位澳洲藝術家,分別經驗
三個月的異地時光。
此次 2019 TAV 藝術採集計畫時逢台北國際藝術村與澳洲亞洲聯網合作交流十 週年之際,特別邀請 4 位曾參與台澳交流的駐村藝術家合作創作,分別為許雁
婷(台 )x 莎莉・理查森(澳);林怡慧(台)x 克萊爾.布什比(澳)。許雁婷和 莎莉・理查森自 2015 年透過澳洲亞洲聯網開啟合作緣分,四年來兩人持續合
作,並計畫今年首次合作發表。本次展出的作品〈照映〉,如同交流計畫的寫
照,使用創作語言相互輝映、對望。林怡慧和克萊爾.布什比,則於今年透過 台北國際藝術村的媒合,分別透過陶藝和編織,溫柔地訴說共有關於〈茶的敘 事〉,誠摯邀請觀眾一同進入百里廳聆聽、對談,共享一杯茶的時光。
GMT+8,是澳洲伯斯也是台灣的時區,在赤道的兩端,乘載著截然不同的文
化、地景,但藉由藝術家的交流,在此發展、交融出共鳴的價值觀和理念,特 別感謝澳洲亞洲聯網和費里曼特爾藝術中心,為此交流合作計畫發酵出許多可 能性,多面向的呈現給兩地的觀眾。
林怡慧 x 克萊爾.布什比 〈茶的敘事〉 複合媒材裝置 2019
考古學家透過挖掘土地來探測地下底層的歷史文化,揭露出他們的意義與本質;而我挖掘的場域則是自
己的內心,那些被遺忘的、被丟棄的我,成為遺址。我站在過去面前,一邊揭露,一邊創造出最根本的 自我。
這個轉化過程中遇到的障礙,通常人的回憶由大腦製造保存,而大腦用意象來思考事物,但在製作作品 必須先把意象轉變成思想,再將思想透過手後轉變成真實、可觸摸的物件,經過層層翻譯過後,過程往
往喪失許多東西:原本充滿個人情緒與豐富的質感,當實踐出來時卻都不見了。而當在看見所創造出的 產物時,那又是另一種翻譯過程,轉化成新的意象在大腦中,因此我們得以從藝術中活得救贖。
這次的計畫中,克萊爾和林怡慧合作,兩人於 2019 年的 2 月第一次見面。他們談到了茶,以及茶作為
一種與朋友和家人親密聯繫的方式。當你給對方沏杯茶時,他們會有一種被關心的感覺,坐在一起喝茶 通常能促成一段時間的輕鬆交談。克萊爾的兩位祖母都來自英國,每當走進他們家的時候都會先喝茶。 她的外祖母有收集茶杯興趣,每一個經常來她家的客人都有不同的茶杯。怡慧和克萊爾也談到了茶在台 灣文化中的文化意義,認為茶在彼此的生活中都是很好的共同元素。他們決定錄製人們講述自己和茶之
間的故事,並希望創造一個空間,讓遊客可以聆聽這些故事,或許可以與他們共享茶,並在整個展覽的 特定時間講述自己的故事。克萊爾也將製作一件大型紡織品,展示在茶具旁邊。這將是一塊刺繡布,用 來解釋人們喝茶之間的聯繫。
B. 百里廳
林怡慧 用陶瓷作為創作主要媒材已經九年,一開始他學習如何製作實用性的器皿。但在 2011 年至美國短期交換期間,來到巴爾的摩陶瓷中心,接觸了大量專職陶瓷創作的 藝術家,看見每個人都在用陶瓷說自己想說的故事,深深的被震撼,決定要以陶瓷 作為畢生的志業。 自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畢業之後,繼續深入探索陶瓷領域,就讀應 用藝術研究所陶瓷組。但突然對自己感到有些迷惘,於是脫離所熟悉的環境與人事 物,飛到澳洲探索自我。2013 初次來到澳洲,看見的動物、植物都跟台灣大不相同, 許多都是她無法想像的存在。於是理解每個人其實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不再執著 於自己所欠缺的部分,進而接納真正的自己。 克萊爾.布什比 西澳大利亞珀斯的藝術家和策展人。她認為藝術是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 連結。作品大部分以紡織品為中心,利用手工縫製、編織、鈎針編織和羊毛氈來製 作柔軟的雕塑作品,同時也有素描和水彩作品。她希望能藉由她的創作,讓觀眾也 能參與其中,自己創作出藝術品。她致力於透過藝術創作,讓人們有一種相互聯繫 和親密的感覺。
許雁婷 x 莎莉.理查森 〈照映〉
複合媒材裝置、錄像 2019
透過妳的眼睛,讓我用不一樣的視角看待自身、國家、文化與藝術創作。當我們分享故事、地方與經驗, 妳照映了我,讓我重新書寫、架構我的認同。彷彿看見我自己回放著自己,以我不曾見過的方式。
莎莉.理查森與許雁婷 2015 年透過澳洲亞洲聯網與台北國際藝術村的交流計畫相遇,並持續合作至今。
在相似的經驗上重新思考藝術駐村的本質⸺跳脫每日生活的框架,打開新的一頁,填入某些我們難以 預料的相遇,逃離日常繁瑣,擁有不期而遇的可能,並有勇氣去實驗、探索、失敗。這次創作將建立在 她們合作四年的默契與友誼,以及二者都關心的幾個主題:自我、文化差異、女性藝術家……等之上, 再一次進行駐村的交流與探險。
同為獨立女性藝術家,她們特別重視女性與權力的議題,希望經由探索與地方的深刻鏈結,在一地中思 索「我們是誰」⸺個人歷史、發現佔有空間的權益、擁有發聲權、追求自己的生活……等,這些都在 緊扣著作為獨立女性藝術家的基本問題:如何維持藝術創作生涯。
莎莉.理查森與許雁婷將以現成物件、錄音聲音、人聲、影像等素材相互丟接,交織兩人的故事,在每 一次的接收與回應中容許觀點的轉移、感知與理解的變動,藉以重新創造一種身為創作夥伴與朋友關係 的混合圖像。
許雁婷 許雁婷關注聲音蘊涵的文化脈絡與紋理,作品常反映聲音與環境、個人/集體記憶 的關係,以及聲音之於周遭世界另種角度的體認。以田野錄音為主要素材 , 混合電 子和物件聲響,甚至拾得物件 , 她的探索擺盪在錄音聲音與物件的紀錄及虛構、敘 事及想像特質間,以聲音紀錄片、音景、裝置、表演與實驗音樂等形式呈現。另亦 常與舞蹈劇場合作。 莎莉.理查森 莎莉是西澳大利亞一位經驗豐富且受人尊敬的獨立表演者。作為一位導演、作家、 舞蹈指導、電影製作人、戲劇家和製片人,她聚焦於創作新作品,並與當地藝術家 發展合作關係,亦倡導女性在藝術領域的發言權、藝術才能和存在價值。
C. 百里廳
潘柏霖 x 林熙堯 〈我是一座屠宰場〉 複合媒材 2019
A. 百里廳外牆面&樓層梯間 親緣的遺傳是自己無法阻擋的,屠宰場作為一個誕生出來即是為了消滅他者的存在,像極了血緣遺傳的
詛咒,有些小孩並非想要誕生而就只是被產出了,不好的種子種出的那些不好的果樹。〈我是一座屠宰
場〉以家族親緣開頭,建造出一座肉身屠宰場,這個肉身試圖透過科技逃避自己卻反而對此成癮,對自 己的性別對自己的性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困惑無法自己,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自己就真的是那一
座屠宰場,他不知道自己要怎麼面對這個事實。可是如果自己真的就只是一座屠宰場,理所當然毀滅所 有靠近的對象,那麼為什麼自己還會對此感到痛苦,對所有發生在自己周遭的傷害感到愧咎?這不是很 可愛嗎?即使在發現自己是座屠宰場之後,他仍然在尋找那個能夠安全進入他,能夠看見他,能夠知道 他,擁抱他的那隻羔羊。
〈我是一座屠宰場〉的視覺化呈現是我延續潘柏霖的發想概念,從「血緣」、「繼承」、「遺傳」出發, 到最後自我解構的「屠宰場」的總集合。
每個個體都有自身欲與原生家庭分割、拆離的某些部分,卻又必須在當代社會體系裡尋找自我、定位自
我。解離又聚合,矛盾難解的自我認同過程打從受精的那一刻起,關於「我」的誕生、關於「我」是誰, 彷彿所有事物必然在未來的特定時間點中以偶然的形式發生。嬰兒階段是人人必經的成長歷程,嬰孩的
成長與母親之間透過臍帶的相連,構成了〈我是一座屠宰場〉的視覺核心。以紅色、粉紅色相關的色彩 表現,不僅說明嬰孩的生成,也與屠宰場的場景意象緊密相連。
這是一座精神與肉身結合的人類屠宰場,看著自己的裂解,往往比看了一部肉體恐怖的血腥電影還要更 為驚悚。
潘柏霖 寫詩寫小說,和其他東西。 曾自費出版詩集《1993》、《1993》增訂版、《恐懼先生》、《1993》三版。 啟明出版詩集《我討厭我自己》。 尖端出版小說《少年粉紅》、《藍色是骨頭的顏色》。
林熙堯 CY。本名林熙堯,1993 冬日生。南投草屯人。政大廣告系畢業,政大傳播碩士在 學中。雜食者、文字工人。2015 年起於社群媒體以手寫字對外發表創作,表現主題 龐雜,從純粹手抄文本到聚焦台灣社會時事現象、網路迷因與視覺文化。合作對象 領域多元,族繁不及備載。主要研究書寫的媒介形式、造型、內容與美學上的轉變, 跳脫一般抄寫習慣,探索手寫文字/書寫領域尚未發掘的可能變體。
曖曖。內含光實驗室 〈天然。人造〉 氣味、光、裝置 2019
嗅覺:愛 與 恐懼
為什麼我們互動的如此密切,卻距離彼此越來越遠呢?
嗅覺是我們在母親子宮裡發展的第一個感官,九個月後,瞬間失去臍帶連結母體的我們在未知裡依循著
氣味的記憶摸索,終於在吸吮母親乳房時才產生了安全感初體驗,在這個未知的星球 ; 而嗅覺就是那最
原始的愛 / 恐懼探測儀。這就是生命經驗,我們持續在恐懼與愛的交替包圍下,認識自己。 視覺:本質
眼睛本身就是大腦。後來這個大腦開始特化,向外推擠出的兩個水晶小球體。它們參與了大腦裡從完全 黑暗到進入光明的過程。而光包含了各種顏色,顏色則是從黑暗與光明的互動產生。我們的視覺帶著我 們看見這世界裡的色彩,太陽輻射出的光芒為我們展示大自然的神奇,讓我們體驗到外表底下的內在本 質,而蠟燭曖曖的光火則是在暗夜低吟時與本質的光,相互輝映。 這個視覺大過嗅覺,人造取代天然的時代 天然 v.s. 人造
燭光 v.s. LED 燈 視線逐漸模糊 情緒開始憂鬱 聞聞氣味 看看光焰 想想天然 想想人造
啟開意識地那扇窗 重返人之天性
曖曖。內含光實驗室 自然界裡一定有某種光澤與氣味,可以發掘美好,療癒人心。透過探索溫度、分解、 融化、蠟液、影子、草花、礦物等類比形式,發現天然香氣的低頻分子裡,竟存在 屬於未知的燭光。曖曖。內含光實驗室成立於 2014 年,為一實驗氣味、開發嗅覺、 培養感知的光合氣味工作室。創辦人張葳 2005 年起投入身體感知開發,專注於調 香、天然氣味產品開發,以及嗅覺感知展策。
D. 百里廳
王連晟 〈運動學〉
木料、鐵件、機械裝置 2019
〈運動學〉是一個動力裝置作品。在這件作品中設置了許多機械,而球類在整個環境中會藉由所設置的 機械做拋物線的運動與彈跳。觀眾可以看到球類的運動所畫出的虛擬軌跡,在國際藝術村的屋頂上繪製
出一種虛擬的屋頂加蓋,而球類所碰撞到的物質也會產生說類似施工的聲響,藉以勾勒出一流動、流變、 發展的城市風景。
另一層面,選擇球類運動是作者在學生時代的經驗,日復一日的練習,目標是達成一種競賽式的訓練, 其在訓練的過程中,有時會達到一種特異的身體感與目標脫節,回應一種無機生活的狀態。
E. 頂樓花園 王連晟 王連晟,數位藝術創作者,作品跨足於互動裝置和聲音表演。裝置作品常以數量的方式以達到一種特 異的身體感知。而聲音表演常搭配程式即時生成的影像,與即時運算的聲音演出。近年來致力於程式 演算影像與聲音的契合。曾獲得台北美術獎首獎、台北數位藝術節互動裝置類首獎、台北數位藝術表 演獎首獎、英國流明獎雕塑類首獎,並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西班牙現代影音藝術節、法國里昂 國立音樂中心、德勒斯登國際當代藝術展、比利時新科技藝術獎等國際知名藝術節展出。現任國立台 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專任講師。
黃至正 〈擱淺〉 複合媒材 2019
你是旅人,夜裡住進一間旅館,簡化的房間有必要的一切,擺設沒有性格,它必須迎合每一個人。 你把燈關了,縮進被窩,只有衣物洗過的味道。
身體陷入被褥,好像你身體的形狀本來就儲存在那張床裡,你召喚他出來。
你在意識的邊際漫遊,獨自航行,你不會知道在另一個夜晚,誰正在和你擦肩而過。
黃至正 運用複合媒材,包括繪畫、影像、箔材等,不斷解構現實與自我記憶,又重組為截 然不同的他者。其創作多談及生命議題與時間感知,並以純粹的方式表述,在創作 者的眼中,萬物的界線是曖昧的,永不復見的人能隨時在記憶中重逢、無關的事物 能透過奇想賦予連結,因而創作該是在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製造些微的騷動, 在人們以為一成不變的尋常日子裡,暗示另一個知覺性世界存在的可能。
F. 工作室 401
李亦凡 〈牆 .obj〉 複合媒材 2019
我著迷於網路上的科技陰謀論,特別是有關科技如何改變人的意識狀態的故事:腦控武器、電波攻擊、
精神控制…,似乎我們發展科技文明,也發展整套對應這科技系統的恐懼與疾病。這些陰謀論凸顯了人
們對於數位科技的焦慮與恐懼,我好奇,究竟是科技造成了我們的焦慮,又或是科技提供了我們的焦慮 一個想像的出口。
藉由「牆」的意象,我試圖捕捉這些故事。這牆是「防火牆」,是「血腦屏障」,它在「我」跟「不是我」 之間建立了一個安全防線。而科技是一個無形的武器,優雅的在牆上開了一個缺口。
G. 工作室 402
李亦凡 藉由雕塑、繪畫與影像,李亦凡的作品在空間中組成奇特的敘事體,它破碎、不完 整,像是一些掙扎後的殘餘。藉由觀測這破敗的殘餘物,觀者窺見藝術家創作過程 的迷亂時空。李亦凡作品提供了一種後設的敘事概念,它像是駐足於敘事的門檻上 裹足不前的「準備工作」。在這「準備工作」中藝術家與媒材間的嬉戲、搏鬥、相 互虐待,直到一方不支倒地,作品在腐敗中的屍體形成,然後,敘事才能默默開始。 也因此在李亦凡的作品,看到的不只是敘事的內容,更多的是藝術家創作過程中, 生活與媒材與故事之間勾勾迪所產生的曖昧維度,在那裡,時間凝滯,水星逆行, 所有從口中迸出的話語都相互沾黏而無法成形。
Candy Bird 〈齒輪味炒飯〉
紙箱牆、油漆、照片輸出、聲音裝置 2019
作品名稱來自於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著作《假面的告白》,裡面有一段描寫他在服役期間與台灣少年
工的相處時光:「這一批十二、三歲的小鬼,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們教我台灣話……有一個機靈的傢伙, 趁廚房人不在,偷了米和蔬菜過來,加了工業機油做成炒飯,因為帶有齒輪油的味道,我打了退堂鼓。」 此處的台籍少年工是指 1942 至 1945 年間,時值二次世界大戰,從全台各地應徵去日本神奈川縣的海軍 高座工廠的台灣少年,從事製造軍用飛機。其年齡大部份在 20 歲以下,有些甚至國小剛畢業。台籍少
年工的經歷是東亞錯綜複雜命運的一部份,同時也曾是一段不被允許的台灣歷史,成為意識形態下的受 害者。
2017 年,我在橫濱「黃金町藝術中心」駐村,台籍少年工的歷史是研究主題,橫濱距前日本海軍高座工
廠的遺址大約半小時車程、也是當年少年工進出日本的港口之一。我嘗試理解這段鮮為人知、與台灣有 交集的過去,來做為展現對東亞未來的正面想像,透過創作再現少年工歷史的同時,也從中找尋連結自 身的感性,並詮釋歷史循環與人類的關係。
H. 工作室 403
Candy Bird Candy Bird 的藝術由街頭塗鴉發跡,作品主題面向都市社會以及邊緣性。2010 年 他開始使用塗鴉去傳遞被主流忽略的觀點,以及參與抗爭的觀察,企圖在都市的縫 隙中實踐為社會而藝術的呈現,融合環境的既有物件和歷史脈絡是他的主要手法。 最近幾年,Candy Bird 開始與素人文學的跨界合作,嘗試創作過程中的主體變換 和融合,試圖解構傳統塗鴉與街道壁畫的單一性,並讓觀眾留意他者的生命痕跡並 產生與自身生活經驗的對話。
「按了兩次的空白鍵」- 2019 TAV藝術採集計畫 展期| 2019.9.28-11.3 開幕| 9.28 六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 藝術總監|李曉雯 策劃團隊|
韓慶玲、王正馨、扶若雅、陳孟蓉、戴孝慈、鄭名均 劉怡均、范綱燊、蔡易衛、劉又嘉、李芳瑩、張佳蕙 公關行銷|陳孟蓉
設計|陳思穎、范綱燊
InnerSpace – 2019 TAV Art Project Exhibition Dates | 2019.9.28-11.3 Opening Reception | 9.28 Sat. Venue | Taipei Artist Village
Art Director | Catherine LEE Project Coordinator |
HAN Ching-Ling, Mabel WANG, FU Juo-Ya, Alice CHEN, TAI Hsiao-Tzu, CHENG Ming-Chun, LIU Yi-Chun, Eason FAN, TSAI Yi-Wei, LIU Yu-Chia, LEE Fang-Ying, CHANG Chia-Hui Public Relations | Alice CHEN
Graphic Designer | Szuying CHEN, Eason 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