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2019 年號
「文化者 The Culturist 」簡介: 「文化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 — 龍應台 創立於 2017 年 12 月的文化者 The Culturist,是針對華文世界的文化藝術平台, 堅持每天都有自家製作的專訪、文化資訊甚至短片,抗衡內容農場和人有我有的 大路新聞。 當點擊率是王,呃 like 成為記者專職,媒體的文化藝術版面先天而淪為票房毒 藥。拍賣新聞只報導數字? Art Basel 只關心哪位明星現身?揀飲擇食只盲從米 芝蓮?我們相信有選擇,所以選擇做自媒體,當平實的報導員,記錄周遭的文化。 此外,我們也有專業製作隊伍,為客戶一條龍式製作文化類短片,客戶包括康文 署、各大拍賣行、畫廊、藝術機構和傳媒機構等。除了舉辦文化活動外,2019 年 8 月我們也有自家製作的清談節目《八公講故》,道盡荷李活道鮮為人知事蹟。
The Culturist – Independent art and cultural journalist “Culture is a whoever walk by, his gesture, his smile and his overall temperament.” Lung Ying-tai. The Culturist, established in December 2017, is a Chinese language online platform advocating for the promotion of arts and culture among the Chinese-speaking communities. When hit rate is the King, getting how many likes are the main responsibilities for reporters, Art and cultural page become the poison for the distribution. Only figures are reported for auction news? Which celebrities showing up at Art Basel? Michelin guide is your bible when eating out? We believe we have choices, that’s why we choose to be an independent journalist, being an ordinary reporter, to record the culture around us. We are producer for art & cultural programs, art & cultural tour guide, events and exhibitions organizer and we hope we could arouse the interest of art within the local community. In addition, we also have a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team to produce cultural videos and short films for clients. Our clients include the LCSD, auction houses, galleries, art institutions and media organizations. In August 2019, we also had our own talk show " Juicy Stories behind ", to talk about those underlined stories in Hollywood Road.
theculturist.hk@gmail.com
目錄
03
目錄
吳冠中專題故事
05
吳冠中家人再捐重要藏品 方毓仁、鄧慶燊解構香港藝術館藏
閱讀系列
40 【文化者 ‧ 專訪】鍾馗也會玩 iPad 黃暉師傅的傳統木偶戲生存記 44 【文化者 ‧ 專訪】地水南音師娘唐小燕: 「教南音又辛苦,又賺不到錢。」
12 【文化者 X 信報月刊】金庸逝世、 《武俠世界》停刊 沈西城:一個時代的終結
45 【文化者 ‧ 現場】港彩流金歲月 香港東西碰撞的文化載體
16 【文化者 ‧ 專訪】東京下北沢的微型圖書館 二十多位成員輪流義務看館
46 【文化者 ‧ 現場】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 農業與工藝的連結
18 【文化者 X 點讀】蕭叔叔:愛莎翁夭心夭肺
47 【文化者 ‧ 現場】金光閃閃「架己冷」 的木雕藝術
《三國演義》翻到爛
20 【文化者 X 點讀】粵語正音鼻祖何文匯再度 發功,用 60 首唐宋詩詞推廣正音
48 【文化者 ‧ 收藏家系列】張偉華: 作為古董商一定要懂 但是不能愛
音樂系列
22 【文化者 ‧ 專訪】按約定接力完成唱片 監製蔡德才解構盧凱彤遺作
49 【文化者.收藏家系列】洪三雄: 當你對它有信心的時候 才是你出手之時
26 【文化者 ‧ 專訪】錯得對的堅持 Madboii:昔日的堅持成就了今天的我
50 【文化者 ‧ 現場】Cartier 與故宮的 珍寶盛宴
30 【文化者 ‧ 專訪】潘源良:二創回應時代 讓廣東歌重生
52
洪氏收藏的絕頂明清家具
53 【文化者·專訪】蘇富比仇國仕獨家解畫 這個花瓶何以值 2 億?
32 【文化者 ‧ 專訪】王嘉儀 新世紀歌者 完全生存手冊
54 【文化者 ‧ 現場】羽生全副撲克牌系列 威士忌 逾 700 萬破紀錄成交
36 【文化者 ‧ 專訪】本地 Livehouse「1563」 結業 音樂何價?
珍寶與收藏系列
55 【文化者 ‧ 專訪】祁文傑與豐子愷的畫中緣
文化傳承系列
38 【文化者 ‧ 專訪】年近 90 古巴粵劇演員 來港唱戲如黃粱夢 02
西九入選時代雜誌
56
西九戲曲中心 入選 Time 全球最佳百景
目錄
國際展覽
58
威尼斯雙年展 2019 藝術有令我們「活在有趣的時代」?
84 【文化者 ‧ 悼念】日出前記一抹香港 石屎風景 65 歲 Michael Wolf 長州離世
62 【文化者 ‧ 現場】梵高的英倫時光《星夜》 受煤氣燈啟發創作?
86 文化者全新欄目:《一相一故事》 87 【文化者 ‧ 專訪】紀實攝影大師張照堂 歲月就是一張一張的照片
64 【文化者 ‧ 現場】 由浮世繪到《黃金神威》 大英博物館回顧千年日漫勢力
88 【香港電影金像奬】我們的「魚頭允」- 視線集中 五十年打好一份工
66 【文化者 ‧ 台北 ‧ 現場】《聖鬥士星矢》 台北展 實景重遊三十年回憶路
90 【文化者 ‧ 專訪】星光大道銅像 再現「芳」華絕代
68 【文化者 ‧ 現場】「貧窮藝術」代表 Jannis Kounellis 2017 年去世後最大型展覽
電影系列
91 【文化者 ‧ 專訪】繼承「水」的哲學 造「龍」者逆流而上
繪畫系列
71 【文化者者 ‧ 專訪】話題藝術家 村上隆的自我對決
92 【文化者 ‧ 專訪】李小龍會發起全球聯署 望保護李小龍故居
75 【文化者 ‧ 專訪】現今浮世繪 珍珠奶茶、潮鞋、扭蛋都見到
93 【文化者 ‧ 專訪】《拯救童工行動》 導演 Derek Doneen:為童奴發聲
76 【文化者 ‧ 專訪】張弓筆下 《不會說話的恐龍》 耳順之年為動植物發聲
94 【文化者 ‧ 專訪】姜皓文《翠絲》演變性人 沉鬱難抽離
78 【文化者 ‧ 專訪】楊東龍低調做人 高調做藝術 80 【文化者 ‧ 現場】衝出香港! 高質劇情港漫晒冷
攝影系列
82 【文化者 ‧ 現場】攝影師 Redge Solley: 定格 1969 年純美老香港
鳴謝封面相片提供:Redge Solley
03
作為自媒體,我們相信有選擇……
吳冠中專題故事
「在香港可以看到東方,也可以看到西方, 各個方面可以交流……所以我喜歡香港。」
中國已故著名畫家吳冠中這般形容香港。 ——
05
吳冠中專題故事
中國已故著名畫家吳冠中(一畫廊提供)
(一畫廊提供)
吳冠中家人再捐重要藏品
方毓仁、鄧慶燊解構香港藝術館藏 2010 年中,吳老於北京離世,享年 90 歲。他生前雖
撰文、攝影:余日一
後來的人也能欣賞。他考慮的是其藝術和學術價值,不
然沒有立下遺囑要如何處理自己的作品,但卻千叮萬囑
是考市場價值。」吳可雨堅定地說。
長子吳可雨要將大部分作品捐給香港。2018 年盛夏,香
是次捐贈中的《雙燕》被視為香港藝術館 2019 年尾
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在禮賓府舉行的吳冠中作品捐
重開後,「吳冠中藝術廳」的鎮廳之寶。捐贈儀式上司
贈儀式上興奮說:「有了這批累積下來 450 項的吳冠中
徒館長更笑說:「要看名畫《蒙羅麗莎》就要去羅浮宮,
重要作品,香港藝術館的已提升成為國際級、擁有最多
那麼要看吳冠中的《雙燕》就要去香港藝術館。」
吳冠中藏品的美術館。」 在畫作方面,這一次捐贈包括了吳老人生最後創作的 幾幅繪畫、以及《寧波水鄉》《寧波水鄉》(《雙燕》 原稿)和 70 年代下鄉「糞筐」時期創作的《山下人家》 等等重要作品;而生前的常用印章、留學法國證件、貼 身十多年的畫箱,以及法國政府頒授勳章等珍藏,亦毫 不保留的全部捐給香港藝術館。 而吳可雨則這般形容是次捐贈:「這不只是一項捐贈, 是託付,是授父親委託的一項歷史使命。」他表示父親 吳冠中特別鍾愛香港,更形容他是純粹藝術家,用生命 來創作。「我父親創作藝術,是希望能讓更多人和欣賞, 更以放於公立藝術館為人生目標,不只這一代人可以看,
06
(左) 吳冠中長子吳可雨及 (右) 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
吳冠中專題故事
《雙燕》
吳冠中親說《雙燕》是一生最愛
這張《雙燕》代表了吳老八十年代創作、探索的方向。 方毓仁憶述吳老親自評價這張《雙燕》:「他說《雙燕》
「一畫廊」創辦人方毓仁年輕時在北京教書,與吳可
是他的 Mondrian,當中的塊面分割是其一;其二是他
雨共事,一次到吳可雨家中作客就認識了吳老。方毓仁
國畫技巧的留白,一道白牆全是留白,中間有棵樹,好
因爲吳老踏上了香港第一代畫廊的開荒路,成為中國油
像一道風碑,豎立起來很有力量。」方毓仁也不禁讚嘆:
畫的重要推手;吳老亦因為他口中的小方(方毓仁)在
「留這麼多白還有力量,這就是工夫。」
香港畫壇聲名大噪。 由最初在榮寶齋賣的畫作,到方毓仁代理吳老的無數 畫作中,吳老由始至終視《雙燕》為至寶。他老人家在 親撰的散文《雙燕》曾提到:「我一輩子斷斷續續總在 畫江南,在眾多江南題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 品中,我認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雙燕》。」方 毓仁透露之間和吳老在閒談之中,他亦曾說:「小方, 如果真是要問我,我的作品那一張最好,我最喜歡那一 張——《雙燕》。」 吳老創作於 1981 年的這一張《雙燕》,在世時有人出 數百萬高價亦不賣。直至 2002 年,香港藝術館舉辦「無 涯惟智──吳冠中藝術里程」展覽,將《雙燕》、 《秋 瑾故居》和《憶江南》三張放在一起,感動了吳老,吳
《寧波水鄉》(《雙燕》原稿 )
老再三思量,最後才決定三張一同捐給香港藝術館,那 時他曾道:「香港藝術館讀懂了我的心。三幅作品被並 列,我感到自己的被捕,我心靈的隱私被示眾了,自己 感到震撼。……作者的喜悅莫過於被理解,遇知音。」
07
吳冠中專題故事
對寫生的看重 對他而言,寫生貴在有感情、有觸覺、有錯覺,而吳 老對錯覺的概念源於 1960 年代到西藏的一次畫畫經歷。 當時他坐車經過看到寺廟很美,下車回頭打算去寫生, 但卻找不回印象中的那幀畫面,及後他逐步將這種錯覺 融入創作中,寫生可謂打開了他日後創作的一道大門。 方毓仁遂分享,有一次看到吳老畫中的樹,稱讚他畫 得好像會動的一樣,吳老卻激動地回應:「當然了,當 然了,當場寫生嘛,當然了 ......」在吳老眼中,寫生是 獨特的,會為作品添一份生氣。而《雙燕》是吳老寫生 後回去發展的重要作品,為了《寧波水鄉》(《雙燕》
吳冠中與方毓仁合照(一畫廊提供)
原稿)這張寫生,吳老當時差一點趕不到火車。 遇上那一剎風景時,吳老正和學生坐火車回北京,途 中經過看到《雙燕》畫中的那道牆,嘆了句:「這塊白 太美了﹗」在火車站中途停站時,他急忙地回頭找,在 那裏寫生,並拍了照。 香港藝術館館長鄧慶燊形容,透過原稿再加上完成品, 我們能從中看到吳老提煉《雙燕》的過程:「其實他一 眼之間就看到了那美感,捕捉了之餘,他也把人的活動, 譬如是洗衣服那樣的活動都畫進去原稿。」透過寫生, 吳老將感情深刻地記下於原稿之上,再去蕪存菁地呈現 出來。 《山下人家》
吳冠中與方毓仁合照(一畫廊提供) 08
吳冠中專題故事
(一畫廊提供)
(一畫廊提供) 09
吳冠中專題故事
《苦瓜家園》
曲折人生中的領悟 吳冠中成為中國畫壇中的一代巨擘前,經歷法國留學 回國後被畫壇排斥,亦經歷過下放農村的艱苦困境,鄧 館長以《山下人家》和《苦瓜家園》兩張畫,訴說吳老 的感悟。
香港藝術館館長鄧慶燊
1970 年代吳老被下放農村,因為當時他在被勞改的情 況底下,不能畫一些有違政治主調的作品,故只能畫山 水畫,而每星期他更只能作畫一次。他利用農村一些很 簡陋的工具,甚至用撿牛糞的糞筐去作為畫架,以至被 人取笑為「糞筐」畫家。 生活的艱苦和限制無阻吳老對藝術的熱愛,他仍然堅 持繼續畫畫,鄧館長說:「其實如今留存於世像《山下 人家》的作品不多,很幸運地在我們獲得的捐贈中有這 一張,令我們可以對照他的水墨或者是油畫的作品。」 1998 年,步入耋耄之年的吳老揮筆畫下了《苦瓜家 園》,將平凡的半生瓜與個人的生命連結,鄧館長解說: 「其實他覺得一個人在一生命中,其實有甘與苦兩者間 的對比;他覺得自己的生命在越是艱苦的情況底下,越 能夠打造對於藝術的堅持和追求。」吳老將苦瓜這個表 象提升到一個黑與白的對比,用繁複的攀藤喻作世間複 雜紛亂的關係,讓大家在簡單沉鬱的色調中,接觸他對 於人生獨特會。 2019 年 11 月底,香港藝術館即將重開,現收藏捐贈 的吳冠中作品,屆時特設的「吳冠中藝術廳」將展出涵 蓋吳冠中逾半世紀創作的油畫、水墨畫、素描、水彩畫、 《山下人家》
水粉畫、塑膠彩畫及瓷版畫等,其數量之豐、門類之廣, 可謂絕無僅有。多幅素描速寫當中,有不少是經典創作 的寫生原稿,與早年已入藏藝術館的油畫、水墨作品相 呼應,呈展吳老的創作全貌。 10
《武俠世界》 第三任總編輯沈西城
閱讀系列 ─ 文化者 ╳ 信報月刊
金庸逝世、《武俠世界》停刊 沈西城:
一個時代的終結
撰文:鄭天儀 攝影、剪接:余日一
「沒有大代時背景、史詩式氣派就不算是偉大的文學
銘心的愚人節禮物。當年《武俠世界》由環球 / 武林出
作品?寫一篇冗長而看不明的就為之純文學?我覺得世
版社出版,臥龍生、諸葛青雲、司馬翎、西門丁、黃鷹、
上沒有好與壞的小說,只有你『看得下去』和『看不下
龍乘風等武俠小說名家均曾在該雜誌發表過連載作品,
去』的文章。」談武俠小說的地位,作家沈西城如是說。
但由於它的銷量不及他旗下雜誌,羅斌並不重視它。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武俠世界》創刊那年,沈西城 11 歲。他回憶當年正 在念小六,平日不讀正書只看閒書,尤其鍾情武俠小說,
雜誌《武俠世界》尾期,擅畫金庸水墨的畫家李志清
就買了創刊號來看,「《鐵掌雄風》平平無奇,倒是《虎
手繪送別圖,畫了背着劍、騎馬上路的古裝男女背影,
俠擒龍》大有苗頭,對我胃口。」 (4 月 1 日創刊號刊
第一次投稿,也是最後一次。「江湖傳聞武俠世界上,
登了蹄風的《鐵掌雄風》和金鋒的《虎俠擒龍》。)
不知多少年後有人看見,他與她的俠影,在江湖上繼續
想不到,這位小讀者,最後成為了《武俠世界》第三
闖蕩 ......」
任總編輯,前兩任是周叔華(蹄風)和鄭重。羅斌 1959
已有 60 年歷史、香港長壽雜誌之一的《武俠世界》,
年找來在《新報》編馬經的周叔華(香港大學榮休教授
2019 年 1 月 15 日起盍然停刊。是盍然也不盍然,在紙
周永新父親)出任《武俠世界》首位總編輯,當年他分
媒「山河日下」的數碼時代,小眾讀物退出舞台就是必
別以筆名蹄風和叔子寫武俠小說和馬經享譽報界。有段
然。去年,華人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大俠駕鶴西去,彷彿
很長時間,《武俠世界》喜用新人,發掘了武林三小:
曾經豐盛的文字江湖一下子凋零、一個武俠時代也來到
西門丁、龍乘風和黃鷹。
終結 ......
去年底,沈西城曾發表一篇文章《「武俠世界」風雨
「我都老了,拍檔黃先生有病;葉編輯已經差不多 70
六十年》回顧了雜誌創辦過程,本是悼念雜誌,卻像悼
歲了,做了幾十年,個個都累了,銷路越來越少長期虧
念一個時代。「《武俠世界》能打倒其他兩家,除了作
本,就讓它結束吧,不應可惜,因為香港很多舊東西已
家陣容鼎盛外(有倪匡、卧龍生、諸葛青雲、古龍……),
經沒有了,有甚麼辦法呢?你哭都沒用。」經歷一甲子
主要還是有一個了不起的插畫家董培新。」沈西城指,
之後,沈西城茫茫然說,《武俠世界》主事諸君是時候
武俠小說圖文並茂,紅花綠葉,可謂一絕。「插畫第一
退隱江湖。事實是年過七十、去年喪妻的他已無心戀戰,
把手公推雲君,淡出後,培新接上,成為炙手可熱插畫
只想平平淡淡渡過餘生。
名家。羅斌怕他溜,高薪綁住,不讓他為《新報》以外 的報紙工作,因而培新從未為金庸武俠小說配圖,晚年
出版是自出、自睇、自殺
以之為憾事。」
「所有紙媒都死,不只是我們。出版是自出、自睇、
曾經,武俠是一股潮流。金庸開拓了一個紙上江湖,
自殺,我們的讀者算是很長情,但勉強再做下去,還是
《武俠世界》也曾造就出版傳奇。一週一刊,全盛時大
看不到有甚麼前景,最主要也沒有甚麼好的作家。停了
賣逾二萬本,賺了不少錢,如今每期出版一千多,已算
以後可能有新發展,可能以後會更忙都不知道呢?」沈
不懶。「金庸 1960 年發刊《武俠與歷史》連載《飛狐
西城接受專訪時不忘補上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下回分
外傳》,跟《武俠世界》打對台,武俠迷當然超級興奮,
解?只是不知還有沒有下回。
但羅斌忿忿不平。」沈西城繼續回憶,加上 1970 年鶴
雜誌《武俠世界》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武俠小說期刊,
鳴出版社張維老闆創辦《武俠春秋》,選刊古龍的《蕭
比它更年長的只有姚立夫於 1957 年 7 月創辦、現在仍
十一郎》,香港三大武俠雜誌鼎立,那是武俠小說的風
不定期出版的《春秋》雜誌。《武俠世界》由《新報》
雲年代。
創辦人、「三毫子小說之父」羅斌於 1959 年 4 月 1 日 愚人節創辦,對沈西城而言,最後變成他的一份最刻骨 13
閱讀系列 ─ 文化者 ╳ 信報月刊
呢?香港好多人好注重健康珍惜生命的。」 談到武俠小說的價值。以前武俠小說的地位並不高, 總是不能與純文學相比,但沈西城並不認同,更談到當 代文學「根基匱乏」的蒼白。 「其實到了六、七十年代之後,我們的武俠小說水平 是高過所謂純文學小說。很多時大家思想錯了,以為用 艱深的文字、看不懂的就是好文學作品,高在甚麼地方 呢?好的文字先要讓人明白,造句冗長、累贅,又難明。 走火入魔讓人看不下去,怎麼能叫人去欣賞你呢?梁實 秋、胡適用句都不長,他們卻能寫出好文章。你看古文,
雜誌《武俠世界》自 1959 年 4 月 1 日創刊,終告別時代舞台。
人家四五個字就能表達意思,你卻要四五十個字,你聽
這裏不妨插一段閒話,當年報壇《新報》跟《明報》
了魯迅先生的話所以鄙視古文,沒有了根底。他叫你那
質量相埒,彼此都視對方為對手。羅斌為求一挫金庸,
個時期不要看,而不是叫你以後都不要看,那個時候我
扭盡六壬,找來台灣武俠大家卧龍生,易名金童,在《武
們要戰鬥呢!」所以,他認為世上文學作品不分高雅低
俠》連載《仙鶴神針》,「童」與「庸」音近,用意何在?
俗,好與壞全憑讀者「看得下去」和「看不下去」,「為
圖魚目混珠也。《仙鶴神針》很受讀者歡迎,風頭上仍
何村上春樹會成功?是有原因的;為甚麼香港很多純文
不及金庸。羅斌不服,晚年跟我說起,仍有餘恨。得失
學沒有人看呢?也一定有道理的。」
榮枯總是閒,機關用盡也枉然。我勸道:「社長!金庸 是不世之才,你用卧龍生對壘,居然未大敗,已是了不
他認真說,香港華人世界的武俠小說界,曾經有金庸、
起!」
古龍、臥龍生、梁羽生、諸葛青雲各有擁躉,「現在的 人中文程度不行,你叫他怎麼寫呢,沒有作家又如何會
沒作家哪有武俠雜誌?
有武俠雜誌呢,就算你現在愛情小說雜誌銷量也是不好,
「輾轉數十載,目下僅剩我任社長,枯立於淒風苦雨
沒有了瓊瑤,沒有了那些。」後無來者,他說作家最緊
中的《武俠世界》。蒼虯老人說得好:從今後,憑誰管
要有經歷,但他仍鼓勵年輕文字人要多觀察、多看、多
領,萬古斜陽。有誰來接替?天曉得。」沈西城一字一
讀、多寫,才能有所成就。「寫作不需要讀大學,無得教,
字寫下他的無可奈可。「沒有人接手,你叫我去做我也
經歷就是一切。」
覺得辛苦,又蝕本又不賺錢,如果有人肯做都可以的,
眾多小說泰斗,沈西城最服金庸。
但誰也不能夠擔保繼續經營,費事啦!」沈西城投身《武 俠世界》22 年,於 2002 年接手迄今也 16 年,他說在
人人說金庸了不起,怎的了不起?「查老一去,文壇
缺乏財團之下以三幾個人之力撐到如今:「已經對得起
寂然。」沈西城以八字總結說。「《紅樓夢》是好,但
老闆吧!」
金庸作品的文學價值也不輸蝕啊,曹雪芹花一生就寫一 本《紅樓夢》,金庸用 20 年寫了 15 本經典,裏面寫得
沈西城憶述,接手時《武俠世界》銷量下降至只有
最好就是人性,認賊作父、師傅害徒弟、愛情的極致,
四五千本,一季賺幾十萬,除了開銷人工;每月收入約
抽掉所有的招式本身就是諾貝爾。」
二、三萬,算是不錯了。「後來已不敢出稿費、用舊稿, 要和內地作家商量讓我免費刊登;印刷要平,樣樣都要
去年查大俠離世前,沈西城已在寫《金庸逸事》一書,
省,我們的人工也減了兩次,一路頂着,頂到自己都辛
以側面手法描述這位不可多得的當代大文豪。「不是一
苦了。」
面倒擦鞋,每個人都有性格和行為過失,我想補充資料 讓大家更立體的認識這位『香港之寶』。」
時代不同,不知多少紙媒無奈葬身網海。沈西城卻認 為,物極必反,網絡世界會衰落。「為甚麼呢?很簡單,
沈西城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分別替《明報》寫推理小
當醫學權威告訴你,你多看網絡、多看手機會身體鑄成
說、《明報晚報》寫專欄,而且和作家倪匡及哈公等為
不可補救的影響,可能會致盲,你還敢不敢一直這樣看
老友,從他們及金庸身邊人口中得知不少金庸逸事。沈 14
閱讀系列 ─ 文化者 ╳ 信報月刊
早於 2018 年查大俠離世前,沈西城已在寫《金庸逸事》一書。
西城形容,金庸性格複雜,是韋小寶、楊過,甚至岳不 群的混合體,書中除了描述查良鏞多段婚姻外,亦爆料 指查良鏞出售《明報》後,曾有意再辦新報紙,惟當時 查太極力反對,最終金庸才打消辦報念頭。 書中又爆料指,金庸小說於七十年代原有機會出日文 版,但由於查良鏞不願支付翻譯費,令合作計劃告吹, 推遲至九十年代中,金庸日文版小說才面世。「若日文 版早廿年推出,金庸的成就一定更高。」沈西城說。 聊着聊着,他不吐不快。「所以說,作品好與壞,讀 者自會論斷,不需任何專家去評價,你喜歡看我作品, 你話我係乞衣都得。」剛過 71 歲生日的沈西城說得豪氣, 談古稀人生的欲望與期待,他也坦蕩。 「查先生一世都做不到的是:『放下自在』」。我也 做不到,因為人總有欲望,沒有欲望代表你快死了。」 沈西城摸摸唇上的鬍子說。
雜誌《武俠世界》尾期,畫家李志清手繪送別圖。
最想做的大俠角色是 ...... 沈西城認為,昔日武俠小說的社會價值,是讓人暫時 忘卻現實,各自投入自己幻想中的美好江湖。「武俠小 說令我想做俠士,因為現實社會我做不到,我將自己代 入了故事。我想認識很多女仔,我就是韋小寶;我想做 義氣大俠,便是郭靖。」 那沈西城自己最愛哪一位武俠角色? 「其實我渴望做令狐沖,因為這個世界上好多人正義, 但是不及令狐沖瀟灑。」對於大俠,沈西城另有見解。 「世界上不一定要做偉大的事才是俠士,不用救國救民 才是英雄,只要能真心幫人做少少事,都是大俠。」 你今天大俠了未? 15
閱讀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東京下北沢的微型圖書館
二十多位成員輪流義務看館
撰文、攝影:黃荻
隱身於文青小區下北澤的氣流社。
成員長谷川先生。
區下北沢是文青去東京的打
的 harpo 先生正在沖着印度奶茶,原來是在為客人準備
卡之選,以往這裏有許多特式的
一杯 masala tea 燒酒特飲。長谷川先生說:「這店開
二手書店、中古唱片和古着店。
業於 2007 年,後來老闆遷離東京,當時作為客人的我
近年受仕紳化(中產化)影響,
和一些書友,不忍心書店就這樣結業,在 2012 年接手
獨立小店減少,連鎖潮物服裝店
了氣流社,現在共有二十幾個成員。」成員們不計分毫,
在 地 圖 上 增 多, 潮 物、 夾 公 仔
輪流幫忙看店,從小書店變身為圖書館和 cafe。大部分
機、扭蛋機進駐了車站前的商店
的書是圖書館藏書不會售賣,而入口的一角則放着會售
街,日本流行青年排着隊在購買
賣的新書及特式花茶和香薰。
台式珍珠奶茶。
推介的朋友跟我說這店沒有老闆,這裏是共同管理的。
經長駐東京的朋友推介,才在民居之間找到這圖書館:
跟長谷川先生聊天才知道,原來成員不只是義工,「這
氣流社。150 呎的狹小空間裏包含了圖書館、閣樓和小
店的決策是以一共同討論來決定的,例如我們與藝術家
cafe,這套房的大小卻配上溫柔的柚木裝修,細問成員
協辦展覽,我們也會首先見面商量氣流社會否參與,或
長谷川先生才知道這裏是由村山建築事務所設計。從門
者租借場地等事,都需要一起做決定。」成員同時也是
口鑽進閣樓下的空間,兩面是高過人的書架,擺滿各樣
圖書館的決策團隊。
藏書,比較多的是建築與環保、各地政治及社會運動、
「曾經有一個宗教組織想在氣流社租借場地拍攝影
民間工藝和小眾文化的書,也收藏着初版的手塚治虫《火
片,因為大部分成員反對,我們就沒有租借給那組織。」
之鳥》和薩滿藝術畫冊。
而成員們各有各的工作,是卧虎藏龍之地。長谷川先生
閣樓底下有個極迷你的 cafe 空間,成員兼店員之一
是出版社社員,另一位成員道草晴子小姐是獨立漫畫家, 16
閱讀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店內的藏書豐富,包含建築與環保、各地政治及社會運動、 民間工藝和小眾文化等書籍。
其他成員還包括有攝影師 Momo 小姐、小誌(zine)作
門釘,不妨到氣流社網站 http://www.kiryuusha.com/
家 Harpo 先生等等,店內亦也擺放着他們各自的作品。
查詢當天是否有成員幫忙開店。
「可惜的是氣流社的空間並非佔屋(squatting),每 個月還是要交租。」在我眼裏看來,他們也正在做持續 保育非主流文化的工作。那麼氣流社靠甚麼來維持收入 呢?「我們除了租場地、賣飲品,也賣二手書。收入所 得會用作交租金、運作成本和添置新書。」 氣流社名字來自日本社會學作家真木悠介的《気流の 鳴る音》。它除了是成員與書友的聚腳點,也會與音樂 人、藝術家合辦演出、展覽。無老闆的空間就靠着賣二
圖書館閣樓下的一角是微型 cafe,成員 Harpo 先生在製作印度奶 茶燒酒 cocktail。
手書和飲品來營運。長谷川先生說在這裏認識了來自世 界各地的書友,訪問當天就有美國獨音樂人的演出聚會,
地址︰ 東京都世田谷区代沢 5-29-17 飯田ハイツ 1F(MAP) 1F Iida-hights 17-29-5 Daizawa Setagaya-ku Tokyo 電話:03-3410-0024 電郵:kiryuusha@gmail.com
當天的音樂會是自由投款(自由定價),投款所得都會 交付表演樂手。如果大家想進內看書,可以點一杯成員 特調的飲品作為支持。 由於成員日間都需要上班,所以書店平日下午 6 時後 才營業,周末則是下午 2 時開店,大家如想到訪又怕摸
17
閱讀系列 ─ 文化者 ╳ 點讀
蕭叔叔:愛莎翁夭心夭肺
《三國演義》翻到爛
撰文:鄭天儀 攝影、剪接:余日一
因為不少港大法律教授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語,耳濡目染下自 然令蕭叔叔愛上英式風格,苦練三年練成靚聲王。
昔有「英語教父」劉家傑為快譯通字典機賣廣告,今
教授薰陶,英語才突飛猛進。」
有「靚聲英語網紅」蕭叔叔(原名蕭愷一)以 chok 聲 教英文抽水賺錢買狗糧。都是港產英式英語的代表人物, 只是前者賣聲又賣樣,蕭叔叔卻不愛露面,賣神秘感。 作 為 pop culture creator, 蕭 叔 叔 於 facebook 的 「 蕭 叔 叔 英 式 英 文 學 會 (Uncle Siu's British English Club)」有逾 42 萬人 like,以爆花式嬉笑怒罵教英文走 紅。每晚他都會分享與日常生活有關的英文教學影片, 《英國人怎麼說》系列,以英文爛 gag 每片吸引上萬人 次觀看。他用字正腔圓的英文教人「𡁻完鬆」、「鬼唔
蕭叔叔這天帶來了翻到殘的 Charles Dickens 的《孤星血淚》(Great Expectations)。
知咩」、「我話 okay 就 okay」點講,最近又教大家一 分鐘讀好所有 Avengers 成員英文名,抽乾維港水。 「講啲嘢你知,當年我在港大唸法律系時英文超差, 既看不懂艱澀的法律案例,亦不擅以用英語與人溝通, 連老師都說我英文屎。」出身新界名校的蕭叔叔,英文 會考有 B,高考則 C,但結果入讀港大法律系時,才驚 覺自己英文爛到不行,結果他花了三年時間每天三小時 苦學,才練得今日一口受英國影響的國際口音英文。「不 斷看書、睇劇、與朋友老師練習、查字典,加上被英國
他會做的閱讀筆記,在覺得好的用字或句字旁做記號。 18
閱讀系列 ─ 文化者 ╳ 點讀
莎翁的《十四行詩》(Sonnets)。「他的詩感覺上真 心很多,也夭心夭肺,他對愛情的悲觀我是完全有共鳴 的。」
他最愛莎翁的《十四行詩》(Sonnets)。
他更透露,小時候從不看書,但知識改變命運。「小 學五年級開始看第一本書。」蕭叔叔說。 愛看童書的他也推介了《The crocodile who didn_t like water》,這是醜小鴨的鱷魚版。
是甚麼書,直教少年蕭叔叔獻出第一次? 「金庸的《倚天屠龍記》第三冊。那時看電視劇被金
蕭叔叔平時穿優雅西裝,說貼地的生活英語;有時會
庸迷住了,就開始看他的小說;那時玩電子遊戲《三國
用卡通兔兔代巾,chok 住踢死兔去 Subway,他就是如
誌》我又開始看《三國演義》。」結果,《三國演義》
此充滿童心。他平時也愛童書,這天他介紹我看一本名
他看了至少 20 至 30 次,成為了蕭叔叔翻到爛的床頭書。
為《The crocodile who didn't like water》的童書。「這
他認為《三國演義》裏面的鬥爭很現實、爭辯的文字精
是醜小鴨的鱷魚版,寫得很精彩,和別人不同不等於你
彩,他甚至會視為金句背誦。
是失敗者,很有意思。」蕭叔叔露出他童真的笑容說。
中文書而言,蕭叔叔最喜歡看梁實秋的《雅舍小品》, 大學畢業時首次看到,有驚豔的感覺。「梁實秋的文字 帶點古文和詩詞的韻味,縱使是日常生活的鎖碎事,他 也能寫出一篇論文,看他的文字我覺得很開心,也挺治 癒的。」 蕭叔叔回憶,他是大一的時候才成功看完第一本英文 書,真正的閱讀生涯在他負笈英國開始,看李天命《語 理分析的思考方法》裏面提到 A. J. Ayer 的《Language, Truth and Logic》,他便會好奇的連連追看其他相關的 書,又喜歡看英國哲學家 Bertrand Russell 寫的哲學歷 史。 這天他帶來了翻到殘的 Charles Dickens 的《孤星 血淚》(Great Expectations),裏面有蕭叔叔做的閱 讀筆記,他還請我嗅嗅舊書香。「他的風格獨特,雖文 句長但文筆好型。」但說到學嘢,他愛大文豪莎士比亞 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和《王子復仇記》,但最愛首推
19
閱讀系列 ─ 文化者 ╳ 點讀
粵語正音鼻祖何文匯再發功
用 60 首詩詞推正音
攝影:熊天賜 剪接:陳昶達
幾年我在電視台工作,本可全面回歸電視圈,後來覺得 還是要謹慎取捨,便到中文大學教書,一直到現在。」 在紫醉金迷的娛樂圈兜兜轉轉,最後還是回到學術路上。 「雖然這幾十年我和電視仍結下不解緣,但娛樂事業只 是我的副業。」
守護廣東話的議題近年常出現,其實早在上世紀七十 年代,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教務長、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 授、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創校校長的何文匯, 已是其中一位著名的「粵語正音運動」推手。這位以「一
學富五車 一切從「背」開始
頭白髪」為嘜頭、兩文三語俱佳的學者,最近獲邀為《唐 宋詩詞六十首》有聲書擔任顧問,於朗讀每一篇詩和詞
在學術界地位尊崇,何博士自小就博覧群書、過目
後,都附以格律和內容上的解說,繼續推廣「正音功」。
不忘嗎?他説:「好逸惡勞嘛,我記憶所及是沒有多少 次真的主動拿起書來看的!以前看書主要是承受壓力才
《唐宋詩詞六十首》共收古體詩十首、近體詩三十首
做,例如老師要我們看才看,或者參加甚麼比賽才做。
和詞二十首,「由唐朝唐玄宗開始,考進士試就要考詩
我覺得年輕的時候是該承受些壓力,畢竟你不會每樣東
賦。雖然到宋朝,黃安石覺得沒用就廢了它,但在考核
西都喜歡的嘛。」
制度以外,作詩已經成為當時民間很普遍的事。詩能夠 幫助讀字的平仄更準確,尤其近體詩限制『平平平仄仄,
學生時代的何博士甚至需要背讀英語版的新約《聖
仄仄仄平平』,古人會特別小心地按照官府提供的韻書
經》,「其實我也分不清楚那些修士是懶惰還是有心栽
作參考,因為要考試所以一定不能錯。」他認真說道。
培,他們會逼我們背《聖經》。其實現在想起還是要感 謝他們,因為背完就會發現那些文字是真的很不錯,反
兜兜轉轉重投學術懷抱
覆背誦後那些文字就屬於我的了。」何博士說當時對文
何博士花大半生推動粵語正音運動,對文字非常執着。
學的興趣剛好萌芽,所以背讀《聖經》不算是艱鉅工作,
《唐宋詩詞六十首》的校勘工作尤其複雜,因為每首詩
甚至覺得很享受。
和詞都有不同版本,只是一首《琵琶行》都可以寫成十
「英文課文如是,中文課文更要背得爛熟,但我覺得
多張 A4 紙的校勘記。「完成挑選和校勘作品之後,我
是好事。尤其是古文,短短的又有趣的,其實很多古文
要把六十首詩和詞先讀一次作示範,再讓獲邀的名人灌
都有深意,但小時候並不知悉。當你讀熟了,有時駕車
錄正式的朗讀版,而我就負責演繹其中三首。」書內附
或者睡前想起,又會頓覺領悟了多些。畢竟中文的歷史
上何博士的解說,令讀者更全面掌握詩詞表達的意思。
悠久,文學發展跟外國相比真的源遠流長。我們的文化
令人意外的是,何博士踏入學術圈前,原來曾在娛樂
雖然較着重背誦,但那些字句其實可以應用的。提倡科
圈打滾過,「應該是『麗的』時代吧,還是黑白電視時
教興國之餘,也不要忘記文學能陶冶性情,變化氣質,
候的事了。那時候演了不少舞台劇、電視劇。在麗的電
與科教相輔相成。」
視待了一會就去英國讀書,然後去了美國教書。回來頭 20
閱讀系列 ─ 文化者 ╳ 點讀
後來慢慢愛上文學,何博士又看了不少小說:「我唸 英文學校,中英文的小說都看。中學時期很愛看《三國 演義》、《西遊記》和武俠小説,畢竟男生嘛,都較喜 歡這些武打和神怪類型的,加上文字較為淺白和通俗, 看得津津有味。」他說自己也喜歡讀外國劇本,較古老 的例如莎士比亞的作品也讀,因為可以用來「丟書包」!
發正音 要讀詩? 何博士一直倡議正音理論,並鼓勵新一代「查字典」。
都會被人批評,唯有照我自己覺得對的方法去做。」他
「有些字平時讀仄聲,為甚麼在詩裏是平聲的呢?我們
以自己灌錄在書內的作品為例:「《登幽州台歌》短短
會教學生查字典,看看它的『切音』,有時就會發現原
四句已大有文章——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
來我們一向認知的發音都是錯的。多讀詩的學生,對字
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雖然我們現在一般來說都會把
的讀音較敏感,所以詩是有實用價值的。」他強調,所
『下』讀去聲,但你翻查字典的話其實會發現正音應該
查的必須是實體字典,「也不用特別問年輕人,即使問
是讀上聲,這樣『者』和『下』才會押韻。」
我的同輩懂不懂查字典,他們多半會答懂啊,查部首嘛! 但你怎知道寫在粵音字典裏的發音一定是對的呢?到最
近體詩方面,他認為李商隱的《錦瑟》同樣值得留意:
後我們還是要查看古老的字典,翻查那些『切音』是甚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思想的『思』
麼,才會知道真正的讀音。」
如果當名詞用,主要是讀去聲(音:弒)。如果當動詞用, 讀平聲或去聲都可以。在《錦瑟》裏,我們會以去聲讀
「正音大師」也曾因堅持粵語正音而被批評為矯枉過
『思華年』的『思』字,因為『三平調』(句末三個字
正,現在他已看得很開,「時移世易,大眾平常對話裏
都發平聲)到中晚唐時已經是古體詩專用的格式,近體
也許會有搞混平仄的時候。但這是新時代建立起的價值
詩是不能這樣用的,所以這就是讀詩的學問了。聽見有
觀,縱然我覺得有漏洞,但既然大家都這樣做,那就是
人讀對了平仄,我會高興得『如獲至寶』。」
成為了一種風氣。縱然如此,讀詩來說我是較嚴格的, 因為我知道寫詩的古人不希望我們讀錯他們作品的平仄
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才完成《唐宋詩詞六十首》有聲書,
聲。」
甚至很多天都要趕工到凌晨才能睡,何博士依然無怨無 悔,盡顯他對粵語正音的執著和堅持。
重踏粵語正音「戰場」,何博士充滿信心:「我選擇 的句子、字詞和演繹的發音都是有根據的。反正怎樣做 21
音樂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按約定接力完成唱片
監製蔡德才解構盧凱彤遺作
撰文、 攝影:熊天賜
本地音樂廠牌人山人海成員蔡德才
本地唱作人盧凱彤 Ellen 離世一年,在風雨飄搖的 8 月 31 日,遺作《圓謊》在樂隊 The Ripples Band 伴奏 下肆意響遍壽臣劇院——「給你是鹿你知道鹿吧 但係信 牠還是馬 頭上無髮又撐着傘 還道這是放下 ...」舞台中 央雖不見 Ellen 身影,卻有她的結他猶如以靈魂作伴, 依舊以歌道破亂世黑白,讓人份外感慨。紀念音樂會後, 我相約樂隊成員之一、Ellen 御用監製蔡德才 Jason 談 談同期推出 Ellen 的最新 EP。「對我來說,繼續完成 這張唱片是我們對彼此的承諾。」這一句,綜合了這張 Ellen 的最後作品《Come What May》在 Jason 心目 中的重量。
本地唱作人盧凱彤(Ellen) ( 網上圖片 )
無法以全廣東歌專輯形式推出,Jason 淡然道:「最
人一樣熟悉。一直以來都是她選我的,一聲『喂,做碟
後有兩首歌雖然無法灌錄廣東歌詞,但創作 demo(樣
喇喎。』我們就開工。一般來說,歌曲的人聲和結他部
本音樂) 時寫下的歌詞也是她的想法啊,結他也都是她
分都是我們一起錄音,較複雜的編曲就會找更多音樂人
彈的。對我來說,這只是另一張盧凱彤的唱片。不會因
共同構思。」Jason 說。就這樣從第一首重新編唱王菲
為她的離開,而改變接收她音樂的方法。」
《Summer of Love》的個人單曲開始,Jason 慢慢成 為塑造 Ellen 音樂形象的重要推手。
同樣的一句呼喚 碰撞出不一樣的音樂
被 視 為 Ellen 最 後 一 張 正 規 唱 片 的《Come What
Jason 是香港獨立音樂廠牌「人山人海」的開國功臣,
May》,Jason 依舊擔綱唱片監製的重任:「當初已經
也是 Ellen 從 at17 時期開始的親密戰友,並肩作戰近
決定要做大概五、六首歌的廣東 EP。也因為她加入了新
二十年。「睇住 Ellen 大」的他回想無論是當初選擇暫
公司,所以我們決定不要跟以往的唱片一樣、重複已經
別 at17、卸下幕前身分當結他手,還是單飛走音樂路,
做過的音樂。所以我們在這張唱片的編曲設計上花了不
全都由 Ellen 主動決定,Jason 則是一路相伴在旁。
少功夫,希望創造『新氣象』。」
「我們從來沒有很官方的商討合作,因為彼此都像家 22
音樂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從 demo 着手接力專輯 Ellen 離開後,Jason 早就認為應照原訂計劃完成唱 片,但團隊卻有爭論應否繼續製作,直至半年前才達成 共識重啟製作。 Jason 第一步就是從 Ellen 完成的 demo 擷取有用的 資源:「demo 的製作方法眾多,有些是簡單得只以手
Jason 辦公室牆上貼着 Ellen 的剪報和 演出的工作證,思念之情溢於言表。
機錄下來的自彈自唱,質 素稍為參差;又可能是她 對編曲已經有想法,就會 認真地做一個多軌錄音的 樣本。」 這張唱片中有兩首無 法 灌 錄 廣 東 歌 詞 的 歌: Ellen 遺作《Come What May》, 收錄六首作品。
《Come What May》和 《不怕》,無獨有偶都製
作了多軌錄音的 demo。Jason 從中擷取了人聲和部分 結他錄音,經編曲和後期製作把兩首歌逐一完成,最終 同期進行的紀念展覽展出了多張 Ellen 的畫作,包括啟發林夕寫下 分別以英語及國語呈現。
《荒原》歌詞的作品。
Jason 笑言雖然只是根據共同想好的方向接力完成製 作,但在執行某些決定的時候也會發現缺少 Ellen 參與 的難處:「為《Come What May》錄製鼓樂部分的時候, 才發現從來她都在我身旁主導鼓樂的意見。缺了她,惟 有由我來擔任這個角色,感覺的確有點陌生。」 專輯同名的英文歌曲《Come What May》,Jason 笑言當時頗篤定要選這 demo 放進專輯,Ellen 卻有點 猶豫,意見分歧令它成為最後才被選上的作品:「樣 「她在哪裡 她哪裡都在」 23
音樂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本的編曲跟現在完全不一樣。她邊唱邊彈着有節奏、
騁 ... 縱然我對文字的敏感度一般,甚至覺得某程度上可
很 static(不變)的結他旋律。但我聽第一段的時候就
能做到扭曲音樂的效果。但我在製作歌曲期間,反覆聆
覺得應該要編得很 blues(藍調),而且要不斷轉換結
聽後卻忽然明白歌詞的意思、甚至為甚麼他要這樣寫。」
構,有點像以前製作的《玫瑰木》那樣。」最後《Come
在狂暴的電結他和音效下,《荒原》讓聽眾赤裸地感受
What May》被配上了緊湊又富電影感的編曲,讓「不
Ellen 承受的痛苦。
管未來發生甚麼事,我們一起面對」的詞意更顯浪漫。
外 界 評 價 Ellen 的 曲 風 和 歌 詞 都 偏 為 黑 暗 和 負 面,
他繼續以這首歌補充 Ellen 的重要性:「技術上我希
Jason 卻覺得她的音樂存在重要的使命:「我會想:『或
望這首歌不停改頭換面。如果她在的話,我可以請她在
者唔係俾你聽架呢。』正如她的痛苦,其實我不會完全
不同段落各彈一個樣式的結他旋律;但現在我只能照着
明白,但林夕是情緒病的過來人,所以他們能互相理解。
她本來已經鋪排得密密麻麻結他旋律的樣本,想想能如
作為情緒病患者看到他們合作的歌詞,或者會得到一種
何以別種方法完成。」Jason 因而把歌曲第一段的結他
安慰和被明白的感覺。」
聲拿走,只剩下人聲,再配上低音結他和鍵盤等樂器為
我諗 Ellen 應該會覺得 OK
歌曲營造藍調感:「改變編曲,在歌曲的後半段才加入 她的結他,能量的堆疊就會變得不一樣。這些編曲的手
在台上總是冷靜沉穩的 Jason,完成唱片的那刻也
法都不是平常工作的思維,需要更多時間處理和整合。」
十分淡定:「我們的鼓手阿勳在錄音後常說:『我諗佢 (Ellen)應該會覺得 OK。』因為大家已經明白和信任
歌中的暖意和控訴
彼此到一個地步,是無論她在還是不在,她音樂應有的
編曲上破舊立新,歌詞一如以往,談 Ellen 自己、也
樣貌也一樣能被呈現。」訪問期間偶有提及 Ellen 的離
談社會。Jason 表示,由林夕執筆的《荒原》運用不同
去,當我還在小心翼翼避重就輕,Jason 全程表現得坦
意象描述情緒病患者的掙扎和混亂,連 Ellen 本人也直
然自若。也許就如他曾說的:「大概是因為我覺得彼此
言非常貼合她的心理狀態:「旋轉的木馬、在荒原上馳
都很用心很努力去活着,沒有甚麼遺憾了。」 24
音樂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一支結他,一張小黃椅和麥克風支架是 Ellen 錄音時最喜歡的設置。
Ellen 與 Jason 從 at17 時期已開始合作接近廿載, 關係形同家人。( 圖片來源:Ellen 的 Instagram)
25
音樂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Madboii 說:「中五、中六的時候,開始接觸電子音
撰文、攝影、剪接:陳昶達 ( 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樂 (Edm)、嘻哈音樂 (Hip Hop) 和節奏藍調 (R&B),及
韓流風靡全球,南韓樂團勢如破竹,席捲國內外的各
後我離開了樂隊,開始自己研究,在 YouTube 看教學
大音樂榜單。新世代天團防彈少年團 (BTS) 早前更赴聯
影片學習,慢慢建立屬於自己的音樂。」決意「單飛」
合國大會演講,內容震奮人心,因而受盡鋪天蓋地的讚
的他,苦苦經營自己的音樂,當朋友唱 K 加宵夜直落通
美,就連南韓總統文在寅也要沾光,大讚以 BTS 為榮。 眼看台上的「歐爸」( 오빠 ) 星光熠熠,一眾青春少艾都
頂,他則埋首創作至通宵達旦。中學畢業後,他一心想
想抓緊那束星光,不少人選擇遠赴韓國當訓練生。為圓
他踏上「韓漂」之路。
到外地發展,而適逢韓國 JYP 作曲家製作人選拔賽,讓
一夢,每日苦練 18 小時也在所不惜,惟求賭上青春,秉
「參加這個比賽是有點無心插柳,因為剛好存有一些
承醜小鴨總會蛻變天鵝的赤子之心,一直奔跑着。
創作完成的歌,就嘗試報名。」Madboii 憶述當時大無
「韓國的主流歌手並非大眾所想的如此光鮮,他們在
畏的說。他在這個比賽中獲得外國參賽者組別的第二名,
台上是星光熠熠,但在台下卻是十分苛刻。你要成為最
而其他更高的殊榮全部由當地人包攬。
頂尖的藝人才有權分一杯羹,半紅不黑的歌手還被合約
後來,先後有五間韓國藝人經紀公司跟他進行洽談,
綁十年,所以在韓國做藝人比香港更困難。」Madboii
討論簽約細節。然而這個亞軍沒有為他套上光環,最終
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口吻,一語道破那場美夢。
並無任何公司跟他達成協議。Madboii 憶起當時的「死
不盡人意的「韓漂」之旅
因」:「我做了一件很傻很錯的事情,由第一間接觸我 的經紀公司開始,我已經很堅持自己要當創作型藝人。」
24 歲的 Madboii,眼看是個普通的年輕人,以流行的
對方要求他演唱英文或韓文的流行曲時,他卻堅持只會
韓風作打扮,視行街睇戲食飯為日常。在 16 歲那年,他
唱自己創作的歌,「雞蛋撞石牆」就當然碎得壯烈,卻
在朋友的驅使下執起樂器組樂隊,從此一頭栽進了音樂
又微不足道。
的世界。
26
音樂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他形容在韓國要當一個創作型藝人首先要接受公司準
是我音樂生涯的一個轉捩點,認識 JB、Keni 之後,他
備的一切訓練,平日就如填鴨式上課練習,最終可以突
們令我有一個很明確的方向,怎樣去創作自己的音樂,
圍的絕無僅有,更遑論發揮自己的創意,Madboii 說起
之後的路大概要怎麼走,甚至將我帶出來見大家。」
都有點不勝唏噓。
Madboii 很慶幸可以找到新的落腳地,令他的音樂可以 透過這個平台接觸到更多的聽眾。
一句「我只會唱自己寫的歌。」給他當頭棒喝,獨在 異鄉為異客,無依無靠,聽起來很悲涼,他卻不以為然,
他時為香港音樂廠牌 Greytone Music 旗下藝人,加
灑脫的擲下一句:「我第一時間是找工作,一邊工作一
入後開始與不同音樂人合作,幫人做 beat,譬如當紅
邊找出路。」無奈志氣不能當飯食,身為異鄉人已經比
rapper JB、Tyson Yoshi 以及 YouTuber Tomfatki 等。
當地人輸蝕,加上市場競爭激烈,最終惟有結束「韓漂」
近期亦不斷推出個人單曲:《I dont give a》 、《Fish》
之旅,回香港尋機會。
以及《Sin City》,主唱、作詞、作曲、編曲及監製都 是他一手包辦,由幕後做到幕前。
凡人嘆息他輸了前途,筆者卻欣賞他贏了志氣。雖然 他不時用很傻、很錯來形容當初的決定,但卻因為這份
Madboii 告別掣肘,享受着無拘無束的創作自由,「現
堅持成就了今天的 Madboii,而現在的他亦無悔當初,
在創作音樂都很自由,純粹講求喜歡,不像主流以錢為
依舊大膽說:「Madboii Style 就是只會唱自己寫的歌。」
先。」他笑言有時候要自我限制,避免過分放任令音樂 走偏。重要的事要講三次,言談間他不斷提到所做的一
回港後的幸遇
切都以「喜歡」為出發點,不論錄歌、拍攝海報或製作 MV,不會為做而做。
曾經迷途,轉角遇上大直路,Madboii 說:「Greytone 28
音樂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Greytone Music(灰階音樂)是香港獨立唱片廠牌及音樂出版公 司,由 JB、KENI 及 Jimmy Fung 一同創立,成員包括 JB(左一)、 KENI( 左 二 )、Mael( 中 )、Tyson Yoshi( 右 二 / 已 離 開 )、 Madboii(右一)、W.Lin。
「Greytone 讓我遇上真正的音樂同路人。」此話說 來可悲,Madboii 未到韓國發展前,終日閉關於自己的 音樂世界,自囚於井,是個「音樂孤兒」;後來隻身到 韓國打滾,也沒有認識甚麼音樂朋友,一直孤軍作戰。 如今他直言:「我認識的 hip hop 朋友都很真很好,hip hop 就是一種文化讓大家很真實的表達自己。」 談到十年內的目標,Madboii 說:「我希望可以有一 間工作室,幫到一些自幼就喜歡音樂的年輕人,因為自 己的路很迂迴,路上碰了不少釘,所以希望有機會可以 教導和幫助他們。」這番話竟然出自一個 24 歲年輕人 的口。 俯首回望,他走過這段日子並不簡單,每想起當初的 傻勁都難免有所自責,但最終也找到方向;曾經是迷途 羔羊,今天希望引領羊群,幫助後起之秀。如今身處自 由境地,走上一段大直路,一切都源於那份「錯得對」 的堅持。
29
音樂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潘源良:
二創回應時代 讓廣東歌重生
撰文:熊天賜 攝影:余日一 剪接:玄游
著名填詞人潘源良聯同「初一十五」jam 歌會的老友,親自上陣演繹二創歌。
「如果二創能改得好又另外蘊藏意思,貼近今時今日
辣有唔辣」,歌單全為二創廣東歌,開樂壇先河。
的議題或共鳴,它可為廣東歌展現新的面貌和活力。」
生炒廣東歌 素人老友助陣
── 詞人潘源良。
「我很尊重所有一起玩音樂的朋友,所以我們也不會
「可以 hea 的話不會郁」這句抵死二次創作廣東歌詞
在台上放卡拉 OK 伴唱就算。」是次同台的素人,都是
出處不明,卻成功在網上引起熱潮,不僅吸引網民你一
他一班「初一十五」jam 歌會的老友。不找歌手嘉賓演
句我一句的繼續接龍創作,甚至有商家看準時機把歌詞
繹親自上陣,一來二創歌涉及敏感時政論題,不想令歌
印在商品上出售。連原作《誰明浪子心》的著名填詞人
手朋友為難;二來他認為二創音樂會更重視突顯作品重
潘源良也加入二創大軍,創作出《誰明大叔心》。二創
生的活力,使用流行歌手可能會令主題分散,模糊焦點。
上再二創自己的作品,他改寫成香港亂世悲歌,談麥難
「我希望藉此把自己對廣東話的認識、寫歌詞的感受經
民、人口老化、通漲、住屋問題,重新演繹廣東歌「我
驗,在舞台跟大家分享。」潘源良接受文化者訪問時如
口唱我心」的魅力。
是說。
他的另一隻二創歌叫《大白象》,寫社會小市民無從
執筆填詞 36 年,為達明一派寫過《四季交易會》、《今
爭取只能麻木接受,說是「一首香港高官的主題曲」。
天應該很高興》及《十個救火的少年》等歌紀錄時代,
意猶未盡,獨樂樂不夠過癮,潘源良與七位音樂朋友,
至今依然警世;也寫過《愛與痛的邊緣》、《最愛是誰》、
將搞作一個「二創音樂會」名「潘源良生炒廣東話之有
《無條件》等大熱情歌慰藉過無數感情路上跌跌撞撞的 30
音樂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兩首歌剛整整 30 年,潘源良依然掌握城市節拍,無間 斷把社會議題入歌。 「近幾年很多人都說 Vintage(復古),很懷念以前 的歌手和樂壇,也會覺得 80 和 90 年代的廣東歌比較好 聽。」潘源良認為,消費懷舊沒有錯,只是他覺得這太 浪費大家的時間和精力了。我們能做的其實可以更多: 「我希望廣東歌的活力能夠再出發,《誰明大叔心》就 是跟三十年後的這個時代對談。」 音樂會名為「生炒廣東話之有辣有唔辣」,用意為何? 潘公笑言自己不是廣東話專家:「我只是作為一個用廣 東話工作了幾十年的人,站在台上說說唱唱。感覺蠻像 廚師炒冷飯的。」雖說這是個以二創歌詞為主題的音樂 會,潘公卻「拍心口」保證不會有「詞大過曲」的情況 出現。因為每首歌曲音樂上的編排都會重新處理:「詞 義改變所以編曲也一定要跟着改變。為了令歌曲重生, 樂隊成員演奏方法甚至歌曲整體節奏也會不一樣。」
變幻裏前行 找到同路人 「這案子是一次性的嗎?」我好奇。「這真的很難說。 他將自己的原作《誰明浪子心》二創,創作出《誰明大叔心》。
因為這次順利定案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幾方面都配合得 剛剛好,下次會不會同樣的好運真的說不準。」控制不
香港人; 2015 年舉辦過作品展音樂會,邀請一眾流行
到的事情說不準,那就繼續做自己控制到的事情吧。「我
歌手把自己的作品如數家珍地唱出,從外人的角度來看,
們二創也不是為了音樂會而做的,沒有那麼目標為本。
一位填詞人的專業和成就好像已經達到巔峰。快要「登
只要有想法,寫着寫着就會寫得出來。」
六」的潘公其實真的「可以 hea」,但他沒有選擇停下
潘公也補充表示無懼網絡廿三條威脅二創廣東歌,因
來。
為暫時最壞的都還未發生。他盼望未來有更多後起之秀
緊隨城市節拍 二創寫我城
加入:「如果二創廣東歌真的可以成為文化發展的路向, 那我當然很希望有人接棒繼續。像一眾網民或者所謂的
「對我來說,二創的價值就是基於原來的文化範疇,
『高登仔』,有更多人加入當然是好事。」
再加上現在這個時代的價值觀和看法。」其實潘公一直 有留意二創廣東歌文化:「廣東歌的二次創作是特別的。 這個文化好久以前已經出現,而且一直都有人傳承下去 令它變成傳統; 二創廣東歌也多運用同韻的字改詞,成 品卻可以跟原作完全沒有關係,這正是趣味和產生化學 作用的地方。」有趣的是,《誰明大叔心》的詞意其實 跟原詞表面所述的浪子情事風馬牛不相及,但有樂評人 指 1989 年發行的《誰明浪子心》其實暗藏社運密碼。 31
音樂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王嘉儀
新世紀歌者 完全生存手冊
撰文、攝影、剪片:熊天賜 授權使用部分官方影片 Bunny Eats Limited
32
音樂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還做一些你覺得很安全的東西,其實是等同 倒退的。」——王嘉儀 Sophy。 「我覺得…香港聽眾不是找不到喜歡的音樂類型,而是根本不喜歡聽音 樂了。」她有點感慨地說。「這樣說吧。其實代入受眾的角度去想,每天 為工作已經焦頭爛額,飲食也沒太多選擇,好不容易熬到月底了又要為交 租而煩惱…這種高壓的生活,其實又怎能讓人輕輕鬆鬆坐下來細嚼一首歌 呢?」獨立唱作人王嘉儀(Sophy)說。作為香港人,她懂生活的壓迫; 作為歌手,她同樣無法估計自己的音樂能否與受眾建立連結,只能在自己 的崗位盡力做到最好,走一步算一步。 被時代推着走,聽眾和歌手都要跟着生活流。Sophy 十年前完成電視 台比賽節目《超級巨聲》後,事隔 6 年,終於在 2016 年推出首張專輯。 笑言對音樂事業「都真係無方向」的 Sophy,卻在唱片業不斷萎縮的情況 下逆流而上。雷射唱片賣不了?她在網上發起眾籌計劃打造黑膠唱片,首 批訂單超額完成、半年後加推第二版;樂迷批評廣東歌沒新意?她造了一 張全電子音樂專輯,科技世界的瘋狂、年輕人對生活的迷惘、人類多元流 動的姿態等命題均被寫在她的歌裏。你攻我守,見招拆招。在瞬息萬變的 時代當歌手,「沒方向」也許就是最好的方向。
自作自樂 獨立第一章 由 參 加《 超 級 巨 聲 》 到 後 來 成 為 獨 立 歌 手,Sophy 笑 言 每 一 步 都 「Random 到爆」:「當時 TVB 正在做資料搜集,想找一些喜歡唱歌的人。 恰巧當時會考完結,我正渡過一個悠長假期,沒甚麼事幹便去了試音。」 最後以第七名姿態完成比賽。 Sophy 持續在 YouTube 上載翻唱影片,但真正打開 Sophy 做音樂的 契機,卻是回歸學生身分後:「大學時期有一年到紐西蘭當交換生,當時 每天都在宿舍和朋友玩音樂。後來跟一個修讀流行音樂製作的男生交往, 從他身上學會了寫歌是怎樣一回事。最後分手的時候需要發洩便寫了一堆 歌。」畢業前的一年,雄心壯志的 Sophy 覺得是時候了。
獨立唱作人王嘉儀 Sophy。 33
音樂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歌曲所紀錄的,就是當時人生走到四分之一的 Sophy, 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雖然賣光也賺不到錢,但也不可以不買啊! 畢竟音樂還是要用錢購買的。」
拿 着 用 愛 情 換 來 的 音 樂, 她 找 來 參 賽 時 認 識 的 恩
指標。Sophy 質疑這些「成功」的定義,竟想到為《美
師——名監製趙增熹,以合伙形式成立獨立音樂廠牌
麗新世界》購買 YouTube 點擊率,並把整個過程拍下
「Bunny Eats」,決心製作屬於「王嘉儀」的音樂。廠
在網上分享,身體力行演活歌詞內容:「歌曲想表達這
牌旗下的音樂項目由 Sophy 擔任統籌,一切細節由音
種『虛假的真實』,所以當初想過不同的方法,例如弄
樂創作、概念方向及合作對象等均「一腳踢」完成;趙
一個假的 KOL (意見領袖)和 Instagram 帳戶,最後
增熹作為投資人,給予 Sophy 的除了資金和音樂上的建
還是決定向 YouTube 入手。不得不說買過點擊率才知
議,還有無限的愛與包容:「我是個蠻倔強的人,遇到
道原來『追隨者』的價格更貴。」Sophy 笑言因經費所
我不想做的事情就真的會抵死不從。但他很有耐性,慢
限,最後花了一千多元完成實驗。但她覺得很值得,因
慢的鑿開了我這個人。」摸着石頭過河「D.I.Y.」,首張
為這個實驗已經為歌曲作了最直接易懂的解釋。
專輯《Sophrology》最終收錄了四首歌曲,在爵士、節
點擊率實驗引起討論後不久,又在一個網上樓盤廣告
奏藍調及流行等風格烘托下呈現 Sophy 的少女心事。
《霩闥》裏聽見 Sophy 的聲音,正以為她另闢財路成為
美麗新世界裏 音樂人的社會責任
廣告配音之時,卻發現原來這「樓盤廣告」賣樓為虛, 賣音樂為實:「我們當時想,花錢下唱片廣告可能沒人
渡過了人稱「樂壇新人蜜月期」的第一年,25 歲的
看,但樓盤廣告呢?可能有人討厭,也可能有人喜歡。
Sophy 對音樂以至社會有更多想法。「《QUARTER》
無論你持那種意見,住屋都是香港人關注的議題。」
這張專輯其實由單曲《美麗新世界》延伸出來。當時我 跟填詞人王樂儀商討,想寫我們處於科技化的年代、一
《Leaving Home》是當時的主打歌,描述年輕人獨
切都很虛幻。概念跟電子音樂的人工感十分貼合。所以
自搬出來住「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情緒。Sophy 感慨:
做着做着,整張專輯的電子感就慢慢成形。」
「其實細想下,這種矛盾的心情都是來自於我們受思想 上的壓迫、租金瘋狂上漲和土地不足等問題。說到底,
但完成專輯只是第一步,如何讓更多人聽到自己的作
我在歌曲裏抒發的情感都是跟城市的現象和價值觀連結
品是獨立歌手 Sophy 要思考的問題。「大唱片公司可以
的。」Sophy 表示不介意有人覺得譁眾取寵,因為這確
投放資源在連鎖式快餐店或電視台,每天不分晝夜地播
實是他們的宣傳手法,但也希望聽眾能接收到內藏的訊
放旗下的作品,而我是沒有的。」Sophy 認為本地流行
息。
音樂工業太多既定格式和規範,間接令觀眾的喜好也變
行偏偏的路 與同路人起舞
得單一化:「大家都好像習慣用已經發跡的人物,會覺 得比較安全。其實我明白的,但我作為新世代會覺得…
「賣唱片賺不到錢是公認的事實。 即使賣光所有唱
其實我可以的,我可以證明我可以的。」
片,其實也不足以抵銷製作和印刷的成本,更別說要賺
資源有限,創意無限。豐沛資金是於傳統平台上宣傳
錢了。」Sophy 說得坦蘯。歌手要追音樂夢,自然要想
的入場券,獨立歌手惟有轉陣網絡打遊擊戰。但自從網
更多方法繼續求存,所以要找方法讓自己能夠更長遠地
絡興起後,點擊率漸漸成為判斷歌手和歌曲成功與否的
營運,例如:推出週邊商品。 34
音樂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像印刷明信片,甚至以眾籌方式製作黑膠唱片 Sophy
《金音創作獎》注重音樂原創性,因而洐生如民謠、
都嘗試過。做過資料搜集,她發現全球近年黑膠的銷量
電音及爵士等專屬曲風類別的獎項。與香港的音樂頒獎
其實已超越雷射唱片:「當然不是每個人家裏都會有黑
禮最大不同,是《金音獎》甚至較多主流歌手参與的
膠唱機。但會買雷射唱片支持的人,其實平常也是用手
《金曲獎》等頒獎禮,均由台灣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
機聽歌,這是趨勢。所以對我來說,黑膠唱片是一個紀
產業局主辦,樂迷及音樂圈內人都對之極為重視:「一
念,也是樂迷一份實質的支持。」
來是台灣政府文化部官方認證的獎項;二來評審均由音 樂圈不同崗位的人士組成,像剛過去的這屆由陳珊妮老
Sophy 笑言黑膠除了「樣靚」和「聲正」,眾籌對她
師領軍,評審團成員甚至囊括來自日本的樂手和「Fuji
來說意義也十分重大:「還記得當天收到空運來的黑膠
Rock」音樂節的策劃人,以他們在行內的經驗和專業知
唱片,打開紙盒的那一刻我哭了出來…如果沒有那些每
識判斷得獎者。 當時坐在台下的我難免酸溜溜地想『如
人付幾十塊美金、支持眾籌的樂迷,是不會有這麼精緻
果香港也有類似形式的頒獎禮那該多好呢。』當然,這
的黑膠產品誕生,就好像一個我和樂迷間的約定。」
不是我能控制的。香港頒獎禮文化習慣以話題性着手,
Sophy 重視與樂迷間的交流,所以很享受舉辦小型音
吸引觀眾留意。卻因此忽略了音樂多樣性,甚至培育新
樂聚會:「『落地』做多點表演不只是銷售音樂的方法,
一代人才等等我們覺得較人性化的價值。」
而更是影響着獨立音樂人的成長。我很喜歡近距離的表
雖然音樂圈制度上暫時無法作出重大改變,但 Sophy
演。因為看到觀眾的雙眼,我才會知道自己表演時散發
還是抱着「能期待就快樂」的正面心態:「其實香港近
出來的氣場,觀眾是如何接收和回應。這樣人性化的操
年有很多正冒起、多元化又有質素的音樂人。而需要的,
作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養分。」
是大家願意提供一個機會讓雙方能夠接觸和交流。音樂
在網上自習黑膠網站用法的 Sophy,更笑言有一些大
人、聽眾甚至傳媒等每方都走前一步大膽嘗試的話,或
型唱片公司旗下的歌手朋友反過來詢問她有關製作黑膠
許當大家看到一些較明顯的利益增長,就是開始蛻變的
唱片的詳情:「其實歌手們都在努力找方法維持與樂迷
時候了。」近年不難發現主流歌手嘗試與獨立音樂人合
的關係。當音樂變成工業的時候,很容易就抹去那份人
作,流行音樂的做法也不斷求變。「主流」和「獨立」
情味,畢竟只要看誰賣得最好就可以了。當然這是社會
音樂界線其實已越趨模糊,或許如 Sophy 所說,音樂人
運作最快的模式,但當音樂工業正在萎縮,卻依然往那
其實已經準備好。你願意走前一步,嘗試把自己的耳朵
個方向邁進的話,其實會抹殺創新的可能性。」
交給他們嗎?
未來的音樂環境 「能期待就快樂」 Sophy 去年憑《QUARTER》入圍台灣《第 9 屆金音 創作獎》中的「海外創作音樂獎」,與入圍同個獎項的 創作組合 Perse 是名單內唯二香港代表。 35
音樂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本地 Livehouse「1563」結業
音樂何價?
撰文:熊天賜 拍攝、剪接:陳昶達
本地音樂餐廳「1563 at the East」,由 2016 年年中
時有一位投資者出現,提出我們可以從租客變為音樂顧
開始運作。「1563」取名自廣東歌其中一組常見的和弦
問的角色參與。當時我忽然覺得好像『有得做』,因為
進程(chord progression),推廣廣東歌自然是這間
脫離了租客身分,我們就能集中構思創意部分的東西。」
Livehouse 的一項主要使命。正以為「1563」順利邁向
吸收了 8 年營運經驗,Vicky 自覺不能再由幾個人完
三周年,場地團隊卻宣佈於 2019 年 8 月底告別,正式
成所有工作:「以前的場地大小大概是 1,000 至 2,000
完結其三年的音樂生涯。
呎,但現在可能是以前的 3 倍。我們都覺得節目的內容
「1563」 音 樂 顧 問 兼 唱 作 人 馮 穎 琪 Vicky 回 想
設計、宣傳,甚至舞台上的技術支援等各方面,其實需
宣 佈 的 當 日:「 當 天 於 社 交 媒 體 上 寫 上『Mission
要獨立的人處理才能做到最好。而現在的同事們都是在
Incomplete…』,是因為如果想廣東歌甚至整個音樂圈
之前的音樂項目裏認識,然後逐個被我『騙』進來跟我
走到真正健康的生態,其實還有太多東西要做,不知道
合作的。」就這樣,Vicky 和另一位「開國功臣」、營
還要走多久…」
運團隊成員 Sarah 領軍,再次為廣東歌和現場音樂「賭 一鋪」。
「1563」的前世今生
最自由的 Livehouse
當天受訪的、儼如女子組合般的八人團隊,在笑聲裏 從容面對告別。Vicky 笑言:「跟之前不一樣,我在這
「1563」每天晚市都有現場表演,並會訂立不同曲
個 Livehouse 裏是沒有任何持份的,我是『No stake』
風主題,如:爵士、節奏藍調及靈魂樂等,再就主題張
的。」Vicky 所說的「之前」,其實是 2015 年 8 月底
羅合適的表演者。Vicky 笑言自己非常民主:「例如同
結業的音樂餐廳「Backstage」。當時 Vicky 是創辦人
事各自擁有心儀的表演嘉賓希望邀請,大家都會提出自
兼投資者:「當時對好多人來說都很震驚,會好奇為甚
己的喜好,再商討預算和時間上是否許可。因為我們這
麼運作了已經 8 年也要倒閉。」身心俱疲的她對於租金
個地方是希望創造熱誠,如果連自己都沒有熱誠做事,
不停上漲,但音樂的受眾卻沒有拓展的情況心灰意冷,
其實是不會有任何好看的事情發生。」營運團隊成員
決定不再經營類似的 Livehouse。
Clara 則表示他們從不干涉表演者的選曲,也不會過問 他們以怎樣的方式表演。
然而「Backstage」的結業消息得到很多媒體報導,
音樂團隊成員 Kaki 補充:「我們開會時會代入觀眾
甚至有熱心人士主動聯絡 Vicky 商討重開的可能性:「當 36
音樂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的想法,想想怎樣的表演能更貼合觀眾的需要。例如星
走到結業的這步,問 Vicky 會否再次「反悔」,她笑
期一大家都有『Monday Blue』,不想說話。或者星期
言真的不會了:「香港的音樂生態,其實仍未能讓一個
四、五、六,觀眾的情緒逐漸高漲,一眾表演者、甚至
Livehouse 可以繼續生存。」她認為實體的地方雖然將
我的樂隊會想挑戰台下的觀眾,我們會特地唱多點原創
不再存在,但與夥伴建立起的默契和對音樂的熱愛,將
歌。如果聽眾感到新鮮,令他們在幾秒間放下手機,看
在其他地方繼續發酵:「例如我自己的音樂廠牌和創作,
一看你,互動其實這麼簡單就成立了。」
甚至和部分成員會在其他音樂項目上繼續合作。我們不 會經常把『1563 的精神』宣之於口,但在音樂裏很自然
音樂到底「值」多少?
就會散發出來。」
不論廣東歌還是以音樂餐廳形式經營,Vicky 表示這 些都是「1563」吸引大眾進來聽音樂的策略:「本來沒 有去 Livehouse,不太留意音樂的一般大眾,商業點來 說其實是很大的『市場』。」但這也衍生了另一個問題, 在於顧客對「1563」的期望:「畢竟我們是音樂餐廳嘛。 很老實說,顧客在意的,或許是食物和場地的質素,音 樂未必是顧客進來的優先考慮。」 屬資深樂迷的音樂團隊成員 Joyce 表示,如果大眾真 的支持音樂工業,希望大家真的身體力行購票欣賞現場 演出,而不是因為表演單位和場地的「地位」才考慮進 場,因為很多東西其實需要時間建立。 「1563 at the East」幕後團隊 ( 後排由左至右:駐場歌手 Sara C.、技術團隊成員 Maggie、營運 團隊成員 Clara 左、右:音樂團隊成員 Kaki、Joyce 前排由左至右: 營運團隊成員 Sarah、音樂顧問兼唱作人馮穎琪(Vicky)、音樂團 隊成員 Chloe)
Vicky 更觀察到香港觀眾在考慮要否購票看演出時, 是如何看待音樂的價值:「香港有些小型場地,可能收 取 100 多或者 200 多元的票價就可以欣賞兩個小時音樂; 又或者像我們這樣,只要進來點杯飲料就可以享受整晚 的演出,其實是挺划算的。只是我覺得大家看表演時有 時就是太計算『生產價值』(production value),例 如一張含一杯飲料的 Livehouse 門票售 150 元,觀眾就 會自己計算飲料大概 60 元,那個表演就是 90 元,觀眾 也許就會覺得挺『抵睇』;又例如大型演唱會,既有炫 目的雷射燈光,又有震撼的視覺設計和舞者,整個包裝 打動到他們的話,同樣也會被視為『抵睇』。只是在這 兩種情況下,觀眾首先考慮的都不是音樂。」
在這個數位年代,與陌生人交換唱片是多浪漫的事情。
化妝室外牆上的寶麗萊紀錄着「1563」三年來的歷史。 細看會發現歌王陳奕迅也曾為座上客。
37
8 月推出的 4 杯雞尾酒, 選用的廣東歌對香港人來說十分有意思。
文化傳承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年近
古巴粵劇演員 90
來港唱戲如黃粱夢
採訪、拍攝:余日一
38
文化傳承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兩位上妝及穿戴戲服後,完全看不出已近 90 歲高齡。
已是耄耋之年的粵劇演員黃美玉(89 歲)和何秋蘭(87 歲),兩人都是 一副外國人的面孔,卻同時說自己流着一半中國人的血,今次兩人第三度來 港唱曲,不禁笑着說:「來中國就好像發夢一樣。」語句間還夾雜開平口音。 黃美玉父親是開平人,而何秋蘭的養父方標也是開平人,兩人既是小學同 學,同時亦方標的徒弟。起初何秋蘭被粵曲戲服吸引,4 歲便跟父親嚷着要學 戲,本來方標想帶她找個師父,怎料眾人見何秋蘭當時年紀太小都紛紛拒絕, 方標乾脆自己教。而問黃美玉為何會學戲,她用四個字回應:「我喜歡唱。」 何秋蘭形容:「當時劇團有 6 至 7 個女生,包括黃美玉一起學戲,有人教 花面、唱歌、做戲等等。」她說那些年的古巴唐人多,她們有機會出去巡迴 表演 2 至 3 個月,但之後隨觀眾減少,加上樂師和演員們都相繼離開古巴或 仙遊,戲服和樂器的遺失,也就無法再演,所以今次她們來港參加香藝術節 的「名伶花旦展演話當年 」也很開心,除了有得唱戲,最重要是聽眾比古巴 更多。 其實多次促成兩位來港的正是 劉博智教授,當年博士到古巴 做資料搜集時,遇到在執字粒 的何秋蘭,博士見她會中文, 細問下去才得知她識唱戲。
黃美玉(左)和何秋蘭(右) 兩位一上台就生龍活虎, 還笑說可以由下午一直唱到晚。 39
文化傳承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黃暉師傅
鍾馗也會玩 Ipad
黃暉師傅的傳統木偶戲生存記 撰文、攝影、剪接:熊天賜
根據《通典》記載:「窟壘子亦曰𣁽壘子,作偶人以戲,
黃師傅對傳統木偶戲的喜愛,其實跟他的家鄉有關:「我
善歌舞,本喪樂也,漢末始用之於嘉會。北齊後主高緯
是福建人,而那裏本來就是木偶之鄉,即使不是大時大
優所好…」說明木偶戲本身為祭祀先人之用,最早可追
節,街上都會有各類型木偶表演。我們以前又比較缺乏
溯至漢朝。後來慢慢由北齊發展,至唐朝更普及化地成
娛樂嘛,通常都會跑到廟會或者在街上看別人玩木偶
為了民間興趣。
戲。」
翻查一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原來早於
黃師傅七十年代來到香港,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拜師
1870 年已有廣州的木偶戲班來港演出。及至 1970 年代,
學藝:「最初就是跟李頤權師傅學習掌中木偶。後來李
更有不少中國木偶戲師傅移居香港發展事業,而精通多
師傅又把我介紹給譚德貴師傅學習皮影戲,當時甚至到
種木偶類型的大師黃暉師傅是其中一人。可惜傳統木偶
了湖南學藝。到七十年代尾,又正式拜了黃奕缺為師,
戲文化隨着時代的推進而日漸式微,到今時今日,已在
學習提線木偶。說實話,他們全部都是頂級的師傅。」
這領域深耕四十年的黃師傅也不得不構思新手法吸引年
「三、四十年前其實大眾還會對木偶戲文化有所追求。
輕人支持,盡力令傳統中國木偶戲在時代洪流下繼續生
畢竟那段時間電視還未算普及,娛樂是真的比較少。」
存。
七十年代的木偶戲文化風氣有多盛行?黃師傅記得當時
眨眼四十年 與木偶戲文化同起伏
幾乎每一晚都會受邀在美麗華夜總會表演,還有酒樓、 郵輪等都是黃師傅和他的伙伴曾「留下過腳毛」、表演
在一門藝術上不停鑽研四十年,首先當然是出於愛。 40
文化傳承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相比起掛了一整幅牆的感謝狀和錦旗,黃師傅更想得到的, 也許是年輕人更投入的認識和参與傳統木偶戲文化。
過的地方。「有時台下的觀眾也會有外國人,他們對我 們的演出有興趣,就會邀請我們到處表演;香港旅遊協 會也對我們很好,每年都會安排兩次機會讓我們到外國 交流,很尊重傳統文化。」那是個木偶戲師傅單靠接表 演,也能在全職的狀態下維生的年代。 「現在嘛…大部分表演的場地都是在學校和社區中心 等,而且都是以宣傳性質為主;而演出規模和場次所限, 我們也不會每場演出都找那麼多演員表演。演員再也無 法單靠全職演出維生,要繼續發展他們的興趣,惟有再 找另外的工作幫補收入。」四十年來,演出邀約從每天 變為一個月幾次,情況越來越差,黃師傅這樣看:「有 段時間,中國大陸還未完全開放,有部分在 1949 年前 來到台灣的人,他們都回不了中國大陸。想了解中國當 時盛行的文化,或者回憶小時候接觸的傳統文化,惟有 來香港。然而八十年代中國逐漸開放,人們要到中國大 陸接觸傳統文化也變得較為容易了,香港在木偶戲文化 上的角色和作用好像也就慢慢消失了。」 政治因素可能無法由人們控制,然而更致命的因素, 黃師傅想了一想,還是說了出來:「畢竟現在這個高科 技的時代,人們可以在電腦和手機等等的媒介輕易得到 娛樂。傳統文化對年輕人來說,或者會很『慢』和很 『悶』,所以傳統文化其實比較難以吸引年輕一代喜歡 和追捧。」所以黃師傅希望能在木偶戲裏加添多點現代 化的元素,拉近這項傳統文化跟觀眾之間的距離。
黃師傅演出舊照 (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
41
文化傳承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這次演出裏會用到的鍾馗提線木偶,甚是「架勢」。
每個特別訂製的木偶,都是傳統工藝的體現。
木偶戲融合高科技 加強觀眾代入感
認識。他們看過我們的木偶戲,便提出把創新科技融入 傳統技藝的想法。後來他們跟着我們在香港不同地方觀
據黃師傅所說,現時較流行的中國傳統木偶有四種:
察,搜集創作的資料和靈感,最後便促成了這個作品。」
「被歸類為立體木偶的有提線木偶、掌中木偶和仗頭木
黃師傅表示洽談過程中,他們甚至參與劇本創作,讓本
偶,另外還有平面木偶——皮影戲。我們會視乎演出場
應降魔伏妖的鍾馗與白骨精不再互相對立,反而成為相
合和表演性質而使用不同的木偶,通常像傳統廟會這種
知相惜、「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朋友。黃師傅相信這次
場地,用來拜神、請祖師爺的話,我們都會多用提線木
在手法和劇情上的創新,可以吸引年輕人的參與和支持。
偶表演。至於一般如學校或社區會堂的演出,基本上是
「只要他們有心學習,我定必毫無保留把自己會的東
沒有規限要用那一種木偶,其實是很靈活的。」像黃師
西教他們。」
傅主理,最新的木偶戲《鍾馗·地府重塑》,就會以提線 木偶為主軸,輔以其餘三種木偶完成演出。
這些年來「蝕住做」,難道黃師傅沒有一刻想過讓自
而這次演出最特別的,是來自新媒體藝術團體——
己「停一停」、喘一口氣?「我年紀大嘛,要再轉換工
「eteam」的兩位外國學者參與,令演出的面貌更為立
作真的比較困難了。」黃師傅一邊說,臉上邊帶着靦腆
體和豐富,黃師傅說:「在這個節目裏,兩位國外學者
的微笑。
主要負責把新潮的創意和現代科技融合在木偶戲表演之
但誰也知道,接下來才是黃師傅堅持的最大原因:「這
上,例如現場的影像、遙控飛機和現場的剪報等等技巧
文化有它的特點。一來做木偶表演的人,會希望借木偶
性的東西。」所以觀眾在這次演出裏或者會看到鍾馗玩
表達自己平常難以宣之於口的話;而每種木偶的設計都
iPad,甚至乘坐無人機等等有趣的場面。
是專門訂製的,是傳統工藝;加上木偶表演的動作都很
「那兩位學者本身是大學教師,任教多媒體科技。浸
細緻,技師也有自己的技巧。而木偶戲表演除了木偶和
會大學前年邀請他們來港交流一年,我們雙方得到機會
技師,本來就是一種結合音樂、文學、歷史、雕刻、繪
42
文化傳承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圖和燈光等範疇的藝術。因為它跟粵劇最大的不同,是 始終木偶沒有臉部表情,但我們可以利用編劇、燈光及 音樂等等『取長補短』,不會令某些範疇太突出或太暗 淡而影響節目的質感,這些都是學問。其實認真細想就 會覺得這一切都很值得保留,如果現在還不繼續宣傳, 到之後真的有耳聞過『木偶戲』的年輕人想要更深入的 了解,可能只能去博物館看死物了。」說到底,堅持出 於愛,也出於責任。 黃師傅不願親眼看着這樣的狀況發生,所以在 2001 年成立的「香港偶影藝術中心」,是他最後的希望:「其 實香港的傳統木偶戲文化在 2000 年已經息微,很難生 存。當時我們的師傅那一輩相當悲觀,打算讓這項文化 在香港自生自滅就算了。但我認為,我們從七十年代開 始一直做木偶戲表演,就這樣流失很可惜。而且我們認 為香港是很好的窗口,藉以向外國宣揚木偶戲文化。所 以我們還是決定創造一個地方,讓傳統木偶戲還有一絲 生存空間。」說黃師傅和他的伙伴「堅揪」也不為過, 因為他們的核心職員只有約五人,卻要把所有工作全扛 在身上。籌備表演的時候,編劇、演出、燈光和場務等 各項台前幕後職務都要處理,連演出裏使用的音樂都是 先外判給音樂人創作,再視乎劇情而自行剪輯適合的部 分。 除了演出,他們平常也會在中心舉辦工作坊,甚至提 供演出機會給有心學藝的朋友。黃師傅坦言:「香港的 傳統木偶戲師傅,大都已經六、七十歲了。較專業的, 精通各種木偶類型的師傅,把我自己也算進去的話其實 全港只有兩、三位。所以很希望有人承傳這項文化。如 果學生真的有興趣,我們也很樂意配合對方的時間上 課。」他希望大眾不管對木偶化有多少認識,都可以先 到劇場看看。「雖然說我們盡量力求創新,但還是會保 留傳統木偶戲的精髓。我們很希望觀眾可以指出那些地 方能改善、或者添加怎樣的新元素,讓這項傳統文化能 變得更完善。」
( 圖片來源:香港偶影藝術中心 Facebook)
43
文化傳承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地水南音師娘唐小燕:
「教南音又辛苦,又賺不到錢。」
南音師娘唐小燕
60 年代的電台,南音演唱也是節目之一,直至 70 年代,南音續漸被西方音樂取 代,被冠上「老套」的名號,但今時今日,依然有人堅持推廣這門曲藝,實在可敬。 今天,南音唱者少之又少的年代,若想學南音亦非易事。論公開教班,要數南音 師娘唐小燕在油麻地戲院開班教唱。 小燕老師在一歲半時患上麻疹,因為不及醫治所以導致失明,原來愛唱粵曲的她, 在 2008 年得到《未央歌》導演邀請參演始學南音。老師講述視障人士學曲比較麻 煩,因為第一步是將曲變成凸字才可開始,而她就是喜歡,所以才堅持繼續唱。 轉眼十年,老師由學南音變成教南音,自言一切只為興趣。「教南音又辛苦,又 賺不到錢。」小燕老師直說以教南音或唱南音做全職工作,現今可說是不可能,所 以她都是邊做文職工作邊兼職教南音。加上如果遇到天份不好 ( 的學生 ) ,捉不到 拍子的,他就怎樣都唱不好。另外有些學生又會半途而廢,所以很多老前輩都不願 教南音,以致現在無人教南音。 採訪當日旁聽老師授課,眼見學生們都是帶點年紀,我好奇問老師有沒有年輕的 學生,她答我有,但因為上課時間是平日的中午,所以大多都是上了幾堂課,之後 請不了假就不來了。
撰文、攝影、剪接:余日一
小燕老師親譯的凸字歌譜。
提到表演,小燕老師指有人請去表演已是不錯, 更遑論歌酬。 44
文化傳承系列 ─ 文化者 • 現場
港彩流金歲月
香港東西碰撞的文化載體
撰文、攝影:鄭天儀 ( 部分圖片由文化博物館提供 )
香港陶瓷研究會創會會長嚴惠蕙在介紹 1980 年代末中國貴婦像外銷繪畫瓷片。( 文化者攝 )
彩瓷師傅以口試色 揾命搏
「港彩不只是工藝,更是補充香港歷史發展横切面的 史料,卻是一門低調及被人遺忘的界別。」—— 香港陶
香港早期的彩瓷,無論工具、窯爐和花式都深受廣彩
瓷研究會創會會長兼廣彩 / 港彩研究計劃統籌嚴惠蕙。
影響,慢慢融合成文化多元的專屬地方藝術。當代繪瓷
景德鎮有「瓷都」雅譽、廣州以廣彩技藝聞名,知否
藝術家廖綺玲表示,港彩最講究的步驟是磨色粉,最貴
香港都有揚威海外的港彩藝術?二十世紀是香港彩瓷的
重的西紅色粉甚至要用真金研磨出來,「師傅會把色粉
黃金歲月,當時香港出產並外銷大量瓷器產品,更獨特
研磨成的彩料放在口中測試是否已夠幼滑,那些色粉含
展現香港東西融合的多元文化。2019 年香港文化博物館
鉛量高,有些更有山埃成分,所以師傅們真是揾命搏。」
的「港彩流金:二十世紀香港彩瓷」展覽,挑選了 200
粵東磁廠是香港難得仍在營運並不斷現代化的磁廠,
多組由本地畫師繪畫和瓷廠生產的彩瓷,附有珍貴舊照
老闆曹志雄憶述六、七十年代是港彩的高峰期,不少師
片、文獻、設計手稿、彩料與工具等展品,向觀眾介紹
傅由北南移香港定居,之後因餐具瓷器含鉛量超標而遭
港彩發展歷程、特色與成就。
美國禁止入口,影響港彩發展,但很快厚彩應運而生,
香港陶瓷研究會在過去三年,特別替一班港彩師傅(在
又令港彩再次興旺,並掀起一股仿古、造舊的風潮。可
世最老的一位已經 105 歲)及瓷廠東主做了詳盡的口述
惜繪製瓷器現今已是瀕臨失傳的工藝,粵東磁廠的港彩
歷史,留下了珍貴的史料,透過研究彩瓷,呈現這項非
師傅亦由全盛時期的 300 人,大降至只有 4 位,粵東磁
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與現代化的議題。
廠迄今仍保持着廣彩構圖緊密、色彩亮麗的特色,近年 更有一班年輕人落力把工藝推廣。
撻花頭是廣彩和港彩最具代表的紋飾之一。 這廣彩牙邊花心碟於 1960 年王年手繪,由 獨立唱作人王嘉儀 Sophy。 粵東磁廠收藏。
天使報信圖掛碟於 1959 年由周以鴻加彩, 道風山基督教叢林收藏。
45
枕箱是瓷繪的工具箱,可以收納畫具,也可 以用來承墊執筆的手臂當手枕用,免揩污瓷 面。枕箱邊角會有一個缺位,讓畫師在車線 時把碟放進凹位固定碟的位置,很聰明的發 明。( 文化者攝 )
文化傳承系列 ─ 文化者 • 現場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
農業與工藝的連結
撰文、攝影:余日一
山東省文化館副館長趙新天 ( 右 ) 正為我們介紹楊家埠木版年畫,年畫視乎有多 少種顏色而獨立雕刻底板,換句話說年畫有 3 種顏色就需要有 3 塊底板。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林國輝(左)透露,每兩年都會舉行 一次「根與魂」系列展演活動,邀請內地不同省份的非遺項目來 港參展,為保育和傳承文化交流經驗。
濰坊核雕主要用上山東的水果核雕刻,例如:桃核。
破舊是否必然?還是可以在新時代找到一個共存的位
項國家級代表性名錄專案,751 項省級代表性名錄專案,
置?
3,490 項市級代表性名錄項目,10,544 項縣級代表性名 錄項,數量非常龐大,但重點是他們依然傳承着。
遠在北方岱宗山(泰山)下,從前齊魯文化交融之地 的山東,一邊蘊含多采多姿的文化,同時另一邊作為農
先前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
業生產重地,工藝上和農業有強烈的連繫。山東文化上
的「根與魂—青未了 ‧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透
深受孔子、孟子、孫子和管仲等古聖賢的影響,集法家
過超過約 240 件(套)珍貴展品,配合傳承人的現場示
及儒家思想於一地;提到工藝,山東全省共有 8 項由聯
範和演出,介紹多個具代表性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173
項目,讓觀眾感受齊魯文化的獨有魅力。
魯派內畫用特製的筆在鼻煙壺內反畫,一個 小面積的畫作也需時 3 天才能完成。
46
文化傳承系列 ─ 文化者 • 現場
金光閃閃
「架己冷」的木雕藝術
將木雕中一個潮劇故事 《荔鏡記》做成動畫。
難得一見的巨型壽屏
說潮州,可能大家會想起「架己冷」這句潮州話,但 潮州木雕這門工藝又有多少人認識呢?
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展覽及研究)張銳森推介,必
潮州木雕其實是首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定要看場內一大型展品——清朝嘉慶六年金漆木雕《郭
的項目之一,與東陽木雕、黃楊木雕和龍眼木雕並稱「中
子儀慶壽》大壽屏,該壽屏長五米,一面是慶壽的描金
國四大木雕」。化樸為華可謂潮州木雕的精髓所在,以
漆畫通景畫作,另一面是祝壽文章,並配以三十格寓意
傳統方法:浮雕、沉雕、圓雕或通雕雕刻木材,上漆後
吉祥的浮雕圖案,做工十分精細。
再貼金,本來一件平平無奇的木材,搖身一變成為金光
豐富多樣的創作
閃閃的立體工藝品。 早前香港歷史博物館和廣東省博物館實現展覽交換
除了喜歡好意頭,他們亦喜歡將歷史故事、神話作品
計劃,香港借出珍貴的長衫,而廣東省博物館則借出約
和潮劇題材加入木雕,例如:佘太君掛帥、封神演義和
120 件潮州木雕藏品,藏品涵蓋家具、建築物裝飾構件
徐晃射錦袍等。
和祭祀器物等多個範疇,讓香港市民能進一步了解這門
是次香港歷史博物館特意將木雕中一個潮劇故事《荔
工藝。
鏡記》做成動畫,希望大眾更容易掌握木雕的內容。與
大型金漆通雕龍蝦蟹簍 題材豐富多樣
此同時希望大家欣賞木雕之餘,能了解到潮州人的文化 背景以及風俗習慣和傳統,包括潮人盂蘭勝會、潮劇、
不得不提這件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木雕項目
潮樂、飲食習慣、習俗和宗教儀式等等。
傳承人辜柳希所借出的大型金漆通雕龍蝦蟹簍作品。由 於作品的雕刻十分細緻,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展覽及
大型金漆通雕龍蝦蟹簍。
研究)張銳森透露辜大師最初擔心運送過程會對作品造 成損害,幸好作品最終絲毫無損。 潮州木雕不單以吉祥圖案為主題,除了常見代表福氣 的蝙蝠、八仙和福祿壽等,張銳森表示:「潮州人出名 有生意頭腦,做生意了得,但其實他們同時很希望子孫 能夠科舉高中,所以,可看到有些蟹用鉗鉗着官帽的圖 案,寓意高中為官。」 今次香港觀眾們還可近距離親覽潮州木雕中最高超的 多層鏤通雕技藝所做的大型作品,機會難得。
47
珍寶與收藏系列 ─ 文化者 • 收藏家系列
張偉華: 作為古董商
一定要懂 但是不能愛
撰文、剪接:余日一 攝影:余日一、陳昶達
在 1970 年代末,他到了倫敦去看古董博覽會,張偉 華先生眉飛色舞地和我說那段尋寶故事。那年他初體驗 那場博覽會,要乖乖的去排隊進場,還聽說有人半夜去 排隊,一群人一開門就四散,進去尋不尋到寶全靠運氣。 「它的價錢是貼在牆上的,沒有貼在牆上的會有一本價 目表可以翻,付錢就可以拿了。」張偉華先生興奮地說, 自此每年冬天和夏天的倫敦博覽會他都會去。 買,每次他都很開心;賣,張偉華先生卻有自己一套 準則:「作為古董商你一定要懂這是甚麼東西,但是不 能愛。」在他眼中,真是古董的第一要素,如果不真下 面不用再談了。而古董商就是靠賣古董來賺錢的,如果 愛了就不想賣,所以給客人看過的,一定都是能賣的。 古董商雲中居主人張偉華先生。
最後他斷言,在古董商和收藏家之中,最後的贏家是 好的收藏家:「因為很多東西擺得住,價錢就不一樣了。」
自小鍾愛美術,讀大學時報考國立藝專,學習西洋畫 的雲中居主人——張偉華先生,畢業初期他並沒有投身 古董商或是畫家行列,而是當了一個設計師。他一步一 步成為現今著名的古董商及收藏家,在古稀之年回看自 己的少年歲月,嘴角笑得不曾垂下來過。 張偉華先生坐在沙發上從容拋下一句:「我是古董商, 我不是甚麼大收藏家。」遠在他讀藝專的時候,他就開 始收集台灣的民間藝術品,在那個 300 塊可以三餐,吃 足一個月的年代,張偉華先生對藝術品的愛,是捨得擲 下一萬台幣去買,而且那都是他自己靠打工賺下的血汗
每件古董都有故事,張偉華坦言除了故事,工藝美不美同樣是收藏 重要的考慮因素。
錢。問他這一萬儲了多久,他笑笑口聳聳肩:「我都不 記得了。」 他形容自己少年時,台灣根本沒有甚麼古董,也沒有 想過這能用來投資,就是純粹喜歡。那些年的無心插柳, 他也沒想到會讓自己踏上了古董商之路。由最初三、五 位朋友間的興趣交流,漸漸被朋友推了一把手,成為了 一個蒐集買手,張偉華先生笑說:「我沒想到這樣居然 可以養活自己。」
難忘的藝博會
張偉華對高古類古董素有研究,他更笑說高古都是老頭才會收藏的 藝術品。
說到買,張偉華先生自言自己很老了才踏出台灣這個 小井口,一看這個精彩世界,他興奮地說起他那場難忘 的藝博會體驗:「現在如果有那一種,我都喜歡去看。」 48
珍寶與收藏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洪三雄:當你對它有信心的時候
才是你出手之時
撰文、剪接:陳昶達 攝影:余日一、陳昶達
男人愛收藏是天性,香港有電影大亨古天樂耗資千 萬創建他的玩具王國;台北有收藏界風雲人物洪三雄將 八千尺地打造成他的收藏陳列館。從籠絡萬千少男心的 Hottoys 美玩,到讓各位紳士愛不惜手的古玩收藏,收 藏品的魅力總教男人拜服於其腳下。 「我過去可以連續好幾天足不出門,都躲在收藏室裏 面。有時候看到一件東西突然靈感一來,就可以把它拿 出來仔細觀賞、把玩好長一段時間。」洪三雄先生說起 來帶點收藏家的任性。 「雙清館」創辦人洪三雄先生是個法律人和企業家, 1986 年跟蔡辰洋一同創辦古董專賣店「寒舍」,開啟了 他的古董學習及收藏之路。「二三十年前我們到紐約去 參觀古董展覽會,就好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一開門
「雙清館」創辦人洪三雄先生。
我們用衝的,整個會場一圈繞起來,大概一個小時就要
經不太認同,決定要到現場還它清白。豈料甫到展覽場,
先把它繞完,然後再回頭開始一間一間慢慢去看。」他
展示牌就更正它為端石材質。但是,他也覺得不盡然,
憶起年少輕狂時難掩臉上的雀躍。1989 年,他離鄉背井
原因是這個筆筒有幾道所謂的「玉帶」,類似綠黃色的
到美國,走訪了相當多個收藏中國文物藝術品的博物館,
天然帶紋,而基本上廣東肇慶出產的端石是沒有這種特
每一家都要細看兩三次以上。經過三十多年的沉潛,這
徵。這個筆筒最終還是被洪三雄先生標得,經過跟專家
期間他逐漸收起了早日的浪漫,大部分時間都醉心於研
連番討論後,認為這應屬於東北的松花江石而不是端石。
究古董、撰寫心得。
然而在他的角度,古董收藏這玩意沒有百分百的對與
研究是收藏的先要考量
錯,學者專家就同一件古董可有着紛紛不一的想法,最 終還是要靠自己銳利的眼光和學到的知識作判斷。因此,
「我堅持的原則是,研究完之後,才可以開始收藏。」
作為謹慎派的他被問到要研究到甚麼程度才出手,他說:
洪三雄先生笑言要買古董很簡單,到拍賣場一直把手舉
「你要不停地去尋求答案,當你對它有信心的時候,才
着不放下來,那件古董就是你的;但要買對、買好、買精,
是你出手之時。」
就必需先有足夠的研究。 他舉了一竹雕的例子,說:「你最起碼要知道有陰刻、 有陽刻,每一種刻法裏面又有深刻、淺刻。也有所謂的 鏤空、高浮雕、淺浮雕等不同的技法。浮雕刻法裏面又 有所謂的薄地陽文、留青。」滿腦子掏不盡的知識像決 堤的洪水奔涌而出,他坦言多花時間做搜集資料和研究 工作,多走幾家博物館看好的古董,再找相應的學者專 家多作討論,就可以節省不少「學費」。 洪三雄先生尋根究底的態度就連蘇富比也要折服。十 多年前,他看中了紐約蘇富比拍賣的一件筆筒,這件深 褐色的筆筒起初在拍賣圖錄上被標為瓷器,當時的他已
第一件收藏品 ─ 獅首耳簋式爐連座。 49
珍寶與收藏系列 ─ 文化者 • 現場
Cartier與故宮的珍寶盛宴
撰文、攝影、剪接:余日一 ( 部分圖片由 Cartier 提供 )
「皇帝的珠寶商,珠寶商的皇帝」—— Cartier 2019 年再次踏入紫禁城,在紅牆黃瓦下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攜手 舉辦品牌史上最大型的一次展覽,藉由 800 餘件珍寶細說百年工藝故事。Cartier 形象、風格及傳承總監 Pierre Rainero 說:「Cartier 的風格是一種語言,同時傳遞創始人堅信珠寶能夠而且必須具備藝術性的願景。」 2014 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工匠與 Cartier 的專家們,合作展開了故宮博物院珍藏鐘錶修復,作為是次展覽的觸發點, 鐘錶固然是重點之一。展覽以「靈感中國」、「風範見證」、「時間技藝」三大主題劃分,明確表達中西文化交流 的成果,展品讓人目不暇給。
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香色綢妝花翔鳳紋皇后吉 服配 1948 年 Cartier 特製天堂鳥胸針。
「靈感中國」 Louis Cartier 生於 1875 年,他作為 Cartier 風格創始人同時亦是位旅遊狂熱者,他收藏了海量的亞洲重要書籍, 對了解亞洲有着熱切的期待,而 Cartier 的中國風設計亦是他執掌品牌後所開創的。從二十世紀初的 Cartier 設計中, 我們可以看到大量中國元素,而 Cartier 運用古董融合珠寶設計亦成為品牌當時重要的設計風格。
Cartier 運用古董融合珠寶設計亦成為品牌二十世紀初 重要的設計風格。
50
1930 年代起,翡翠受中西方名流淑女追捧,並擠身頂 級珠寶行列。( 圖為卡地亞製的糖果盒及座鐘 )
珍寶與收藏系列 ─ 文化者 • 現場
由冠冕構成的閃爍銀河。
1902 年卡地亞特製卷軸式冠冕。
俄國斯基里爾大公夫人, 維多制亞·梅麗塔佩戴卡地亞藍寶石長頸鏈。
第二帝國賬戶簿。( 此頁為瑪蒂爾德公主賬戶,1850-1862 年 )
Cartier 以中國神話和瑞獸為主題創造的座鐘。
「風範見證」
下了中國歷代皇帝對鐘錶興趣的種子。而 Cartier 至今 一百七十多年的鐘錶製作歷史長河中,1922 年至 1931
素有「皇帝的珠寶商」美譽,Cartier 四度為英國國
年間,Cartier 首次以中國神話和瑞獸為主題創造出 13
王加冕禮打造獨一無二的珍寶,皇帝級的設計風範在這
座座鐘,充分展現 Louis Cartier 對中華文化的興趣,
一部分表露無遺。從歐洲皇室至印度王公貴族身上不無
同時絕對是 Cartier 中國風鐘錶設計的重要時期。
Cartier 作品的身影,展場中同時展示佩戴 Cartier 珠寶 的世界各國皇室貴族肖像,以及肖像中的珠寶真品;加
而這些種子在 2015 年萌芽,展場中展示的紀錄片,
上正中展出故宮博物院藏的「明黃色納紗彩雲金龍十二
正是當年故宮博物院的修復專家們,帶同六件破損的故
章皇帝朝服」及「大清嗣天子寶」,中西皇室氣派同場
宮博物院藏古老鐘錶機芯組件,踏出紅牆,由遠赴瑞士
盡現。尾段更有由冠冕構成的閃爍銀河以及難的一見的
卡地亞製錶工坊開始,雙方合作修復的過程的紀錄。
冠冕設計繪圖和石膏模塑。
十年前 Cartier 聯同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卡地亞珍 寶藝術展」,故宮首次展出西方頂級珠寶,盛況空前;
「時間技藝」
2019 年 Cartier 再次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攜手舉辦「有界
1601 年,意大利籍傳教士利瑪竇為萬曆皇帝獻上兩
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絕對有過
座機械鐘,讓歐洲文明產物第一次進入紫禁城,同時埋
之而無不及。 51
珍寶與收藏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洪氏收藏的絕頂明清家具
清早期黃花梨龍紋頂箱櫃成對
撰文:馬如風 攝影:陳昶達、Nam
清早期黃花梨龍紋頂箱櫃紋飾
講起「洪氏收藏」,著名收藏家安思遠先生曾在書中
本 次 嘉 德 的「 洪 氏
寫道:「洪氏收藏代表了(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所
藏明清古典家具集萃」
能收藏到的各類最佳、最饒有趣味的木器。」它們大部
專場,共 14 件(組)
分都是來自富豪之家或是宮廷用物,極盡奢華,收藏如
拍品,幾乎全部在《洪
此陣容的絕品,不但要有財力,更需要高雅的品味和學
氏所藏木器百圖》卷
養;敏銳的觸覺、想像力,甚至運氣缺一不可。1995 年,
一、 卷 二 兩 本 書 中 出
「洪氏」藏品由安思遠編著成集,出版著名的《洪氏所
版, 其 中 四 件 參 加 了
藏木器百圖》,把他們成體系的珍藏宣揚到國際。
敏求精舍五十五週年 的紀念展,皆為佳制。
洪建生先生 1973 年從美國留學回港後,勾起了他探 究中國藝術的慾望,從陶瓷至青銅他都研究。80 年代, 他與前妻正式介入收藏界,建立了非常重要的江湖地位, 這對低調的伉儷被業界尊稱為「洪氏」。 洪先生記得,在一次朋友聚會中,偶然與精緻的黃花 梨明式家具相遇,一見傾心。當時香港的明清黃花梨、 紫檀等家具比較易得。洪氏有誠意、善待古物,古董商 都公認為好歸宿,大家都愛把家具留給他們,這也是洪 氏所藏多精品的原因之一。從此,香港就多了幾縷明韻
明黃花梨四足香几
芳華。 為甚麼鍾情明式家具?洪先生認為它們造形優美、結
中國嘉德香港 2019 秋季拍賣會 專場:洪氏藏明清古典家具集萃 預展:2019 年 10 月 5 - 6 日(星期六、日) 拍賣:2019 年 10 月 7 日(星期一),晚上 6:30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5BC 展覽廳 (香港灣仔博覽道 1 號)
構精密,線條素樸典雅,每個部分都是幾千年中國文化 的精髓。」洪先生與明式家具機緣自巧合,一次去會友, 他有幸觀賞了幾件精緻的明式黃花梨家具。 52
珍寶與收藏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蘇富比仇國仕獨家解畫
這個花瓶何以值 2 億? 2017 年秋天,家有「小故宮」美號的台灣大藏家、「樂
撰文:鄭天儀 攝影、剪接:陳昶達
玻璃熔點相同或接近的溫度施釉,可謂巧奪天工。
從堂主」曹興誠一次過把 15 件價值逾十億的骨董送拍香
「這種施釉(上色)技法曾用於不同的材質,最容易
港,其中「北宋汝窯天青釉洗」及「明嘉靖五彩魚藻紋
的當然是金屬,上在瓷上比金屬更難,而最難的就是玻
蓋罐」分別在蘇富比及佳士得兩家拍賣巨擘以逾 2 億(港
璃,因為你要在接近玻璃熔點溫度時施釉,過程中很有
元·下同)拍出,前者更以 2.94 億元連佣落槌,打破中
可能會破損。」仇國仕補充指,曾有一件與這
國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
包袱瓶相近的器物,瓶上刻了 12 條螭龍
今年 10 月的蘇富比秋拍,曹興誠把他
由清宮御作坊研製,雖效果未如理想、
珍藏了 19 年的「清乾隆料胎黃地畫琺瑯
有裂紋仍將之獻給皇帝,足見製作有多困
鳳舞牡丹包袱瓶」釋出市場,蘇富比預
難。
期成交價也會超過 2 億,而這花瓶再早
清宮御製 恭親王、「大劉」舊藏
的主人正是香港富豪「大劉」劉鑾雄。 蘇富比亞洲區主席、中國藝術品部
這瓶上有鳳舞紋飾,而香港藝術館有
國際主管及主席仇國仕(Nicolas
一件類似的「螭龍纏枝花卉囊形樽」,
Chow), 親 自 解 說 這 小 小 的
雖是龍紋飾但並非與此為一對。仇國
「包袱瓶」何以身價不菲?直
仕指,此物上的鳯紋可能是代表皇
教富豪們青睞?
后,牡丹上鳯舞翩翩,估計是乾隆 皇帝用來取悅皇后或是送給皇太
成於乾隆初年包袱造型 東洋傳入
后的禮物。 然後,仇國仕侃侃在數這佳作
在外形上,這款包袱瓶是
的非凡主人:「首先當然是乾隆
在雍正時期傳入的。仇國仕
帝所有,然後歸於恭親王奕訢所
說,敝除瓶上的「乾隆年製」
收藏;其後傳至一位生於中國的
字款,這種用綬帶裝飾的款
德 裔 收 藏 家 巴 爾(A.W. Bahr,
式來自日本,在雍正時期有
1877 – 1959); 隨 後 轉 至 波 士
為數不少類似的外交禮物傳
頓的白納德夫婦(Paul and Helen
入。
Bernat) 手 中; 及 至 1988 年 於 蘇
仇國仕不忘指正我,並補充
富比被香港富豪劉鑾雄投得,後於
指這器物成於乾隆初年,「這花
2000 年曹興誠當時創紀錄以 2,400
瓶一點不小,它是昔日紫禁城『御
萬港元從大劉手上購得。」
作坊』工匠們的絕佳作品,在同類中已
曾被《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評選為二次
算最大,可謂私人收藏清宮藝術品之冠。」台北故宮也
大戰結束後迄今全球百大收藏家之一的曹興誠,兩年前
收藏了 45 件御製玻璃器,但它們的尺寸都比較細,大
曾接受筆者專訪,對於釋出珍藏這樣解釋:「我以前是
部分是鼻煙壺。
想開博物館或美術館,後來想想太麻煩了。這些東西原
「無論是台北故宮或北京故宮,沒有一件藏品的尺寸
放在台灣,因為有地震都是放在盒子裏、復放在保險箱,
及複雜程度,能與今次這件比擬。」以現存御製玻璃(料
也蠻可惜的,對它們也很委屈,把它們送拍蠻好的,讓
胎)畫琺瑯器而言,仇國仕認為,這一件工藝和品相皆
大家都可以欣賞一下。」
最高級別,而製作料胎畫琺瑯器難度非常高,因為需以 53
珍寶與收藏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羽生全副撲克牌系列威士忌
逾 700 萬破紀錄成交
撰文:余日一
2015 年香港 Bonhams 一套「羽生伊知郎全副撲克牌 系列」以 379 萬港元(連佣金)成交,刷新日本威士忌 系列世界拍賣紀錄;時隔 4 年,另一套「羽生伊知郎全 副撲克牌系列」以 7,192,000 港元(連佣金)成交,以 多近一倍價錢同樣在香港 Bonhams 拍賣會上刷新日本 威士忌系列的世界拍賣紀錄。這套爺孫跨時空合作的威 士忌,為何由當初介乎 4,600 - 36,000 日圓(600 2,700 港元)的零售價,歷經 15 年就兩度破紀錄變成平
為何只有 400 桶原酒?
均每支逾 13 萬港元的呢? 一套 54 支的「撲克牌系列」威士忌包裝由階磚、梅花、
「撲克牌系列」雖然以「羽生」作品牌,但其實羽生
紅心和葵扇酒標各 13 支,加上兩支小丑酒標組成。54
蒸餾在系列推出時早已結業。1941 年成立的羽生蒸餾
支威士忌由 2005 - 2014 年期間入樽並分批推出,其中
所,最早以製清酒和燒酒業務為主,後來踏足蘇格蘭風
兩支小丑酒標、階磚 9、階磚 Q、紅心 A 和葵扇 A 最早
格的麥芽威士忌領域,但因 1990 年代全球威士忌市場
於 1985 年蒸餾,是全系列中最早的;而兩支小丑酒標的
陷於低潮,日本同期要面對經濟泡沫爆破後的蕭條時期,
威士忌亦是全系列中最遲入樽的。
羽生蒸餾所亦面對倒下的危機。
說到稀有程度,「撲克牌系列」的原酒其實只有 400
此時,肥土氏召回於東京農業大學釀造學系畢業後,
桶,當中包括 33 年的干邑桶威士忌、22 年的雪莉桶威
在三得利大酒廠工作的長孫:肥土伊知郎(現今知名日
士忌、7 年的水栖桶威士忌等,所以每種風味其實各有
本威士忌品牌——秩父的創辦人),希望他能拯救羽生
不同,當中的葵扇 10 為全套「撲克牌系列」最為珍貴,
蒸餾所,可是羽生蒸餾所最終還是於 2000 年易手,而
限量 202 支。
新東主決定閉廠並丟棄原酒,肥土伊知郎歷盡艱辛才能 買下這 400 桶原酒。亦因爲這樣,由祖父發酵蒸餾,再 由孫兒混配包裝的 54 支「撲克牌系列」威士忌才能面 世。 54
珍寶與收藏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祁文傑與豐子愷的畫中緣
收藏家祁文傑
「豐子愷我一生都不能看見真人,惟有是精 神上的交流。」收藏家祁文傑說道。 在他眼中, 豐子愷的作品畫面簡單,不過意味深長,作品 既教授人生道理,同時亦是心靈雞湯。 祁先生自 1990 年開始收藏豐子愷的作品, 回想最初, 他其實不是對豐子愷的作品一見鍾 情。 一次黃霑先生的拜訪, 在祁先生工作間眾 多收藏中, 霑叔一眼看到了豐子愷的作品說: 「你識貨喎。」 這句話便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顆 種子,自此他便慢慢對豐子愷的作品更加留意。 而當年那一幅畫在早前的「真 ‧ 善 ‧ 美——豐
該次黃霑先生拜訪所看到的便是此作「小亭閑坐」。
子愷愛在人間」展覽中亦有展出。 在這近 30 年收藏豐子愷的作品過程中,祁 先生更與豐家三代結緣,而與豐子愷的女兒豐 一吟女士的緣分更是深刻。他們兩人於 1998 年在上海認識,之後祁先生多次拜訪,他們也 聊到不少豐子愷的作品。過程中,祁先生得知 自己的藏品是真是假,也學會了分辨真偽。但 這過程中也有爭議的時候,祁先生指出當時豐
豐一吟女士題的「祁遇記」
女士的解說是根據年份判斷的,例如有些年份 是落難的時所畫的,所以是黑白;有些作品是 他飲醉酒後所畫的,所以就特別粗獷;也有一 些是十分仔細的在畫,所以不能單看筆觸判斷, 要加上豐子愷老師當時的狀態判斷。 55
撰文、攝影:余日一
西九入選時代雜誌
西九戲曲中心
入選Time全球最佳百景
撰文、攝影:鄭天儀
西九第一個落成開放的戲曲中心, 被 票 選 為 美 國《 時 代 Time》 雜 誌 2019 年世界最佳 100 景點之一。
天津圖書館去年首登榜首
美國《時代》雜誌(TIME) 日 前 公 佈「2019 年 世 界
圖書館由荷蘭 MVRDV 建築設計事務所與天津市城市
100 最 佳 景 點 」(World’s
規劃設計研究院建築分院合作設計,建築面積 3.37 萬平
Greatest Places 2019),
方公尺,主體高 29.6 公尺,地上 6 層、地下 1 層,設計
其中 2019 年 1 月正式開幕的
藏書總量 120 萬冊。
西九戲曲中心榜上有名。榜首 《時代》雜誌表示,「世界 100 最 佳 景 點 」 榜 單 的 評 審 人員來自世界各地的編輯和 駐各地通訊員及行業專家。
是去年 8 月開放即成打卡熱
至於去年香港上榜的景點則是位於中環荷李活道、佔
點的冰島崖頂浴場(Geosea
地 1.36 萬 平 方 公 尺 的「 大 館 」。The Murray 酒 店、
Geothermal Sea Baths)。
Happy Paradise 亦分別入選「最佳住宿景點」和「最 佳餐飲景點」。《時代》雜誌將世界最佳景點分為「參
《時代》雜誌去年首次發佈「世界 100 最佳景點」榜
訪景點」、「住宿景點」、「餐飲景點」三大範疇。
單,以「開拓新領域,引領行業趨勢,為遊客提供非凡 的體驗」的評選標準,列出世界六大洲、48 個國家和地 區全球 100 個值得一去的景點,其中 2017 年 10 月才開 放的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更榮登榜首。 56
西九入選時代雜誌
戲曲中心在西九填海區建造,升起了的 劇院能俯瞰標誌性的維多利亞港。
戲曲中心是西九文娛區第一個落成啟用的基建項目。 位處廣東道、柯士甸道交界,連接高鐵總站出口。中 心大門仿如舞台的帷幕,步入其中猶如踏上台板,將 盡覽承載了千年文化的戲曲藝術。這座建築由 Revery Architecture(前身為譚秉榮建築事務所)及呂元祥建 築師事務所設計,以一盞傳統中國彩燈為概念,糅合了 傳統與現代元素,為戲曲打造了富時代感的新形象。 為了讓公眾率先一睹大樓的建築設計及設施,戲曲中心 2018 年底 曾做開台騷《六國大封相》。
劇院升起飽覽維港 戲曲中心樓高 8 層,佔地 28,164 平方米。主要設施 包括一個可容納 1,073 個座位的大劇院、最多容納 200 個座位的茶館劇場、8 間專業排演室、演講廳等。每個 場地的設計細節、功能和配套,都因應戲曲而生,務求 把戲曲藝術的精粹傳遞給來賓。中心的設計更特意將大 劇院升至頂層,為地下的中庭騰出開放空間,以供舉辦 展覽、市集、戲曲示範或講解等活動之用,讓大眾能夠 前來,感受戲曲文化之美。
戲曲中心曾惹來批評,被揶揄是「私處中心」。
不過,戲曲中心的英文譯名「Xiqu Centre」亦曾惹 來批評,因採用普通話拼音「Xiqu」,被揶揄是「私處 中心」。 《時代》雜誌表示,「世界 100 最佳景點」榜單的 評審人員來自世界各地的編輯和駐各地通訊員及行業專 家。該雜誌會按質量、原創性、可持續性、創新和影響 力等作出評分,選出每年的百景。
《時代》雜誌去年首次發布「世界 100 最佳景點」榜單,香港上榜 的景點則是活化的古跡「大館」。 57
國際展覽 ─ 文化者 • 專訪
威尼斯雙年展 2019
藝術有令我們「活在有趣的時代」 ?
Giardini 和 Arsenale 兩個展館各自劃成獨立展覽,訴說兩個 本同末離的平衡故事,此為 Arsenale 的主場館。
陰晴不定的威尼斯,突然會灑下冷雨,但沒有影響參
Ralph 重視觀眾的觀感體驗,力抗科技氾濫下的虛擬
加兩年一度、被喻為「藝壇奧運」的雙年展遊客興緻。
力量。擔任倫敦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館
與兩年前相比,東方面孔更多了,他們更不時情不自禁
長時他曾舉辦不少吸睛的展覽,包括 Carsten Höller 的
的站在貢多拉(Gondola)上用神棍邊自拍,邊高呼:
五層樓高室外滑梯。
「嘩!風景比威尼斯人(澳門酒店)漂亮啊!」,小船
每年威尼斯雙年展這世界藝壇盛事,總吸引大部分在
顛簸嚇得令划船的水手頻頻面青。
藝術圈呼風喚雨的大款、行政人員和藝術家。我常想,
2019 年威尼斯雙年展主題為「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
如果威尼斯這刻陸沉,全球的藝術市場是否就要崩了?
代」(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我覺得
這現象同時令我反思,在衣香鬢影以外,誰給予誰入場
這一道人為風景,其實幾有趣。主題討論全球假新聞、
券?雙年展最有趣的反而是場內場外、國家與國家軟實
假消息如何影響政治發展,由 Ralph Rugoff 擔任策展
力的搏奕,香港、台灣這些「不是國家」的地方無法被
人。聽聞這句 slogan 是來自中國的古老詛咒(據說最
邀入主場展覽,在周邊更要突圍(台灣就特別擅長利用
早出現於英國政治家 Joseph Chamberlain 的演說),
藝術宣洩主權,無論在選址和每屆主題都特別出位),
猶如毒舌友罵人「祝你闔家富貴」般有種逼你反思的黑
各出奇招。有藝術家周身塗滿泥漿跳入河中而登上報紙
色幽默。以輕鬆的手法講嚴肅的議題,是「認真地玩就
頭條,還有些不能進入主場館展出作品的創作者爭先恐
贏了」。
後擠入周邊平行展館,用盡奇怪招數吸引眼球,也是非 常有趣的行為藝術(當年未紅的草間彌生都一樣)。 58
國際展覽 ─ 文化者 • 專訪
採訪、撰文:鄭天儀 攝影:余日一、鄭天儀
就算以國家身分入到主場也未必能發光發亮,好似委 內瑞拉。在總統馬杜羅管治下,經濟長期低迷,加上通 脹率高企、糧食和藥品短缺,過去五年,已有約 300 萬 人逃亡海外。委內瑞拉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場實屬靚位, 處於與俄羅斯、美國、英國及法為鄰的 Giradina 區。但 以瓜伊多(Juan Guaido)為代表的國內反對派企圖慫 恿部隊倒戈,發動政變,推翻總統馬杜羅的統治,但最 終失敗。美國發佈新的制裁,委內瑞拉隨時被「陰乾」。 很多人如我走到委內瑞拉館,卻見重門深鎖,直到我 離開威尼斯雙年展已開幕到第四天,展館還是只有堆積 的落葉、廢棄的建築材料和垃圾。聽聞當地局勢危急, 所以今年委內瑞拉暫時 absent 了,要推遲開幕。 委內瑞拉館是威尼斯雙年展最著名也最重要的展館 之一,它建於 1953 年 6 月,是威尼斯現代主義建築師 Carlo Scarpa 的傑作。另外還有備受期待、首次參展的 加納館(由 David Adjaye 設計),展出 El Anatsui、 Ibrahim Mahama、Lynette Yiadom-Boakye 和 John Akomfrah 等人的作品。 李綺敏(Christina Li)為是次香港館的策展人。她一直關注謝淑妮 的創作,形容其雕塑手法「精緻細膩而又大膽」,認為參展可向國 際觀眾「展示香港當代藝術具有超越城市界限的影響力」。
威尼斯雙年展被喻為「藝壇奧運」,今年已來到第 58 屆。
第 58 屆威尼斯雙年展代表香港表現藝術實力的藝術家謝淑妮(Shirley Tse), 她長期定居美國。 59
《Negotiated Differences》 是 猶 如 根 莖 般 四 處 蔓 生的裝置,由 3D 打印元件和手工製作木車工部件構 成,盤踞發展至整個房間。
國際展覽 ─ 文化者 • 專訪
今年主場館只有 79 個展出單位,相對過去三屆均超 過 120 個單位,本屆是近十多年來人數最少,全部是在 世或活躍的藝術家。誰配有入場券?這是深奧的政治以 至哲學問題。令我想到作品天價販賣的英國街頭塗鴉大 師 Banksy 好像未被邀過入雙年展。就在回程之際,看 他本尊的 Instagram(IG)卻發現他疑似來了水都踩場。 Banksy 在 IG 發佈短片,直言「我在威尼斯雙年展 擺檔」。一名全程包到實的男子在聖馬可廣場街頭擺檔, 展出由多幅油畫組成的巨型郵輪畫作,明顯藉郵輪與古 城風貌格格不入,貢多拉被逼在一邊駛過,諷剌威尼斯 過度商業化、淪為打卡樂園的爭議。男子續說:「這是 世界最大、最顯赫的藝術盛事,但因為某些原因,我從 未被邀請參展。」最諷刺是,疑似 Banksy 的「檔主」 最終被警員趕走,即時有網民留言替他不值。 2019 年度的威尼斯雙年展,英國館照例吸睛,過去幾 屆雙年展英國都關注女性藝術家,今屆有 Cathy Wilkes 的參與。53 歲的她 2008 年曾被提名為特納獎得獎者。 沒有嘩眾取寵的色彩或愛鬥大的氣勢,她以生活收集 得來的日常物品重新堆砌成有意義的雕塑,像尋常生活 場景柴米油鹽的拼貼,滿有詩意的大城小景,靜靜地讓
Arsenale 的主場館。
你思考人生。 我最念念不忘是法國館,因為太好所以朋友看展往往 要排隊 1.5 至 2 小時。我第一天也放棄了,第二天晨早 衝入場,排 20 分鐘就入得算是好彩了。結果還是覺得 排 2 小時都是值得的,那個詩般的小說電影我睇了兩次, 震撼了兩次。 法 國 傳 媒 大 亨 Jean Prouvost 的 千 金、 2013 年 Turner Prize 得奬者 Laure Prouvost (她做過 John Latham 的 助 手 ) 的 公 路 式 電 影 帶 觀 眾 穿 梳 超 現 實 主 義的烏托邦,當中有身分、環保等議題,《Deep See Blue Surrounding You》看得令人感動,尤其那句「kiss the sky 」彈出來。
香港館販賣回憶 第 58 屆威尼斯雙年展代表香港表現藝術實力的藝術 家 謝 淑 妮(Shirley Tse) 與 策 展 人 李 綺 敏(Christina Li), 加 帶 隊 的 西 九 文 娛 區 M+ 博 物 館 館 長 華 安 雅 (Suhanya Raffel)均是女性,是香港威尼斯參展歷史 中首次,難怪華安雅在威尼斯接受筆者訪問時,驕傲地 說:「這是女性天下。」,見證着香港當代藝壇進一步 成長。
鄭淑麗在作品「3x3x6」中,透過權力、科技、和性之間的跨界對話, 探討著當代社會在科技監控下「何謂自由」的議題。 60
國際展覽 ─ 文化者 • 專訪
主場館之一 Arsenale 軍火庫,停泊 了一艘「爛船」,那是關注移民議 題的藝術家 Christoph Buechel 的 「Barca Nostra」, 即 意 大 利 文 的 「我們的船」,這艘「爛船」來自四 年前一宗地中海船難。
台灣館:監獄化身藝術空間探討性與罪
生於 1968 年,現居洛杉磯的謝淑妮,畢業於中大藝 術學士,後來移居美國,目前於加州藝術學院任教。多
向來以「數位游牧者」自居的鄭淑麗,為全球網路
年來,她創作媒介多變,涉及雕塑、攝影、文字和裝置
藝術先驅,長期關注性別、族群與網路科技等議題。此
等,透過藝術呈現異質性。策展人李綺敏同樣感到榮幸,
次在威尼斯雙年展呈現的個展,她以台灣館的所在地
能夠在雙年展策劃首個香港女性藝術家的個展,令她「十
點、前身是 16 世紀監獄的「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分振奮」。
delle Prigioni)為靈感,創作橫跨四個展間的沉浸式裝
兩件大型作品《Negotiated Differences》及《Playcourt》
置。
都是新作。位於 Campo della Tana 的展覽場地擁有
鄭淑麗在作品「3x3x6」中,透過權力、科技、和性
室內和露天庭院,謝淑妮的作品會探索水平和垂直這兩
之間的跨界對話,探討當代社會在科技監控下「何謂自
種 狀 態, 凸 顯 此 場 地 獨 特 的 空 間 特 徵。《Negotiated
由」的議題。深入剖析在文明迅速發展的當代,科技形
Differences》是猶如根莖般四處蔓生的裝置,由 3D 打
式的牢籠與監控正在人類生活中扮演何種角色?以精緻
印元件和手工製作木車工部件構成,盤踞發展至整個房
到瘋狂的感官呈現,在「使用科技」與「對抗科技」之間,
間。謝淑妮將欄杆、扶手、保齡球瓶和其他抽象形態的
不斷地提出質疑與論證。「3x3x6」意指 9 平方米大小
物件,與木質、金屬和塑膠元件連接,從而把手工藝、
的拘禁空間,有 6 個攝影機不斷監視觀看,闡述人們的
機械技術和數碼科技融為一體。
肉身看似自由,卻受到大數據、臉部辨識等機制控管的
位於庭院的《Playcourt》,則由擬人形態事物和羽毛
狀態。
球用品組成,將觀賞者的目光引向天空。作品將露天庭 院化成臨時羽毛球場,其靈感部分來自謝淑妮在香港成 長的回憶,並強調人與空間之間的協商是遊戲的重要部 分。 61
國際展覽 ─ 文化者 • 現場
梵高的英倫時光
《星夜》受煤氣燈啟發創作?
撰文:鄭天儀 攝影:余日一、鄭天儀
據說梵高的《星夜》系列受英國的煤氣燈啟發,現在也在啟發後人。
「梵高在倫敦就好像上了三年大學一樣。」—— 泰特
勒的女人》,這兩幅作品通常存放於倫敦國家美術館
美術館館長 Alex Farquharson
(National Gallery)。
終 於 趕 在 完 展 前 一 天, 親 赴 英 國 倫 敦 泰 特 美 術 館
巴黎的奧塞美術館(The Musée d’Orsay )特別借
(Tate Britain)看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大型
出 了《 羅 納 河 上 的 星 月 夜 》(Starry Night Over the
畫展「梵高與英國」,從這位英年早逝的悲劇人物作品
Rhone),此作是梵高筆下最震撼人心的美景之一。策
窺看他人生一段最快樂與啟發猶深的時光,以及大師的
展人深信,梵高的《星夜》深受泰晤士河的堤岸啟發,
用筆如何影響了後來的藝術家。
當中的金與藍更是受倫敦晚上的煤氣燈啓發而創作。
1873 年,20 歲 的 梵 高 被 調 至 英 國 Stockwell 小
2003 年, 劇 作 家 Nicholas Wright 推 出 的 舞 台 劇
鎮工作,在英國旅居 3 年。他被英國文化吸引,愛上
Vincent in Brixton(「梵高在布里克斯敦」)在倫敦
Charles Dickens 和 Thomas Stearns Eliot 的小說;
大受好評,還曾風靡美國百老匯,當年更奪得了 Olivier
受 John Constable、John Millais 等畫家的作品啟發;
Adwards 的年度最佳劇作,並且令梵高昔日這段不為人
醉心維多利亞時代非常興旺的版畫。英倫生活的點滴,
知的倫敦生活經歷,重新引起了公眾的注意,最後孕育
深深影響日後梵高的藝術風格,而當時距離他成為職業
出這個展覧。
畫還有多年。梵高的弟婦曾表示,這段時期是梵高一生
展覧獨特之處是,策展人特別呈現了倫敦生活以及景
中最快樂的時光。
色如何影響了青年梵高外;也強調梵高又如何影響了像
梵高弟婦:梵高最快樂的時光
Francis Bacon、James Whistler 等英國的藝術家們, 大約 100 幅作品,其中一半出自梵高之手,非常難得的
這個十年來英國最大型的梵高展,呈現梵高 50 幅畫
切入點。
作,包括他於 1888 年創作的名作《向日葵》和《阿爾 62
國際展覽 ─ 文化者 • 現場
梵高的自畫像可以看到他的孤獨與悲 哀,展場引來觀眾親來臨摹,以第一 身視野感受他。
梵高到英國後,深受版畫吸引,自己也收藏起版畫來。
梵高分別創作了黑白和彩色的《愁煩的老人》(Sorrowing old man),成為他的筆下經典之一。
梵 高 1888 年 創 作 的《 向 日 葵 》(Sunflowers), 看 不到陽光氣,卻有種開到 荼靡的況味。
梵高去世時,英國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展品中甚至能
本次畫展上展出的《羅納河上的星月夜》 (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 創作於 1888 年,一直藏於巴黎的奧塞美術館。
他對創作的欲念越發強烈,慢慢也就不喜歡這份工作。
讓你一睹 1901-1910 年代媒體對梵高尖酸刻的藝評,在
展覧最打動我除了看到傾慕已久、一直放於荷蘭梵高
世人眼中,梵高是一個「切掉自己耳朵的荷蘭瘋子」,
博物館那幅《鞋》外,還有他在精神病院畫的《犯人的
直至 1947 年泰特美術館首推梵高的個展他才開始聲名
庭院》。Gustavo Dore 曾有一幅版畫以倫敦監獄中的
大噪。
欠債人為主題,梵高臨終前不久也畫了一幅非常類似的
梵高遊遍英倫找啟發
彩色作品《犯人的庭院》,他的灰調力透畫布渲染了整 個空間,從 50 張展品中我看到了梵高的樂與悲,就像
難怪泰特美術館館長 Alex Farquharson 在早前的記
英倫的天氣。
者會上說:「梵高在倫敦就好像上了三年大學一樣。」 他強調梵高在倫敦生活的那幾年,對尚在創作成長期 的他有深遠影響。展覧團隊還特意向 Dulwich Picture Gallery 借來了訪客留言簿,上面有梵高的簽名,可見 他在英國期間遊遍了每個地方,特別是美術館。 當 年, 梵 高 在 倫 敦 市 中 心 一 個 法 國 藝 術 品 經 銷 商 Goupil 公司工作三年,當時他還未開始創作,每天的工 作就是評估藝術品的藝術價值,好與壞的作品見盡,讓
63
有一次梵高從跳蚤市場買了一雙靴子,每當下雨便會穿著這 雙靴子在街上狂步,理由是把這雙靴子盡快的變破變舊。梵 高博物館的研究院認為,這主題其實是梵高對農民、勞動、 生活艱辛的一種致敬。
國際展覽 ─ 文化者 • 現場
由浮世繪到《黃金神威》
大英博物館回顧千年日漫勢力
撰文、攝影:鄭天儀
童年回憶返曬嚟
我會說,這是一個很人性和感動的日漫展覽,透過漫 畫家的工具、修改草稿、訪問、錄像,甚至 timelapse
筆者有幸在結束前趕及一逛,一次過重温了近千年的
將漫畫家拼搏的過去和艱辛呈現。不同年代的漫畫藝術
日漫發展史,展品為大量原稿,由葛飾北齋的浮世繪、
家是如何靠不朽的努力和韌力,不眠不休的畫出彩虹。
手塚治虫的《小飛俠阿童木》,以及我的童年回憶一大
說到日本最強勁滲透的軟實力,非漫畫文化(Manga)
堆:《足球小將》、《龍珠》、《銀河鐵路 999》、《海
莫屬,這股本土次文化亦早已風靡全球。
賊王》、《男兒當入樽》等漫畫,都有詳細介紹;而由 漫畫衍生的動畫、遊戲、Cosplay 等產業,亦有探討。
繼法國羅浮宮以漫畫作為第九藝術以後,大英博物館 正在舉辦日本以外最大規模的日漫展「MANGA マン
展覽以「Manga」為題,即是日文的「漫画」(マン
ガ」,展出約 50 位日本漫畫家共 70 部作品、240 張原
ガ)。隨着日漫由本土傳播到西方,Manga 一詞也成為
畫(部分為複製品),進一步鞏固漫畫在藝術殿堂的江
英語中專門指涉日漫的外來語(歐美系漫畫則用 comic
湖地位。手塚治虫、赤塚不二夫、鳥山明、井上雄彥、
一詞)。
萩尾望都、竹宮惠子等知名日本漫畫家的筆跡,統統以
大英博物館 IFAC Handa 日本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藝術品」名義進駐世界知名大英博物館,呈現 ACG
兼 是 次 展 覽 策 展 人 Nicole Rousmaniere 曾 表 述 策 展
文化已成為「畫時代」的重要敘事藝術形式。
哲學,冀讓所有年齡世代的人,都能夠享受「漫畫的樂
《進擊的巨人》的巨人頭像「立體」出現。 64
國際展覽 ─ 文化者 • 現場
大英博物館正在舉辦日本以外最大規模 的日漫展「MANGA マンガ」,50 位日 本漫畫家共 70 部作品、240 張原畫共冶 一爐,是日漫進入藝術殿堂的鐵證。
一進場就由大友克洋「不思議の国のアリス」 耕田練劍的著名場面 ( 譯: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招呼你。
《鐵拳浪子》的手稿加放大的畫像,很想要吧?
短片講述漫畫家長時間工作,他們開工前會拉筋和 做體操,包括大師宮崎峻。
趣」,無論熟悉這些日本漫畫與否、甚至是從來沒讀過
神威》等動漫都巨細無遺的涵蓋介紹,焦點展品有早稻
漫畫的人,都能夠透過展覽理解這門獨特的藝術。
田大學戲劇博物館所收藏,1880 年明治時期河鍋曉齋的 巨型畫作《河鍋曉齋画 新富座妖怪引幕》。
整 個 展 覽 分 為 五 個 區 域:Zone 1 - The Art of
進入藝術殿堂的證據
Manga;Zone 2 - Drawing on the Past;Zone 3 - A Manga for Everyone;Zone 4 - Power of
我說人性化是整個展覽都滲透着一個思想:這些不同
Manga;Zone 5 - Power of Line,全面由時間序、漫
年代的漫畫家是靠非常的努力,不眠不休的去爭令日漫
畫的內容、作者分類,從運動、愛情、恐怖、老化、到
打入藝術殿堂。其中一段 timelapse 就呈現了一家漫畫
威脅和性別認同等等,務求讓每位觀眾找到一本屬於自
出版社的日與夜,漫畫家、編輯如何合作與時間競賽。
己的漫畫。
另一段短片,講述了漫畫家長時間,甚至不眠不休的
除了透過大量原稿介紹不同漫畫家的生平外,原稿上
工作,他們開工前會一起拉筋和做體操,包括大師宮崎
留下了不少修正或改動的痕跡,令作品走出了大量印刷
峻。而更感人的是,一位漫畫家在辦公桌前面的牆畫了
的漫畫框框變成了藝術品。部分作品對話還套上英文,
一道窗,外面的綺麗的田園風景,應該是他埋首工作時
令外國讀者也能了解作品內容。
的幻想寄託。
進入展場,先由大友克洋「不思議の国のアリス」(譯:
有趣的是,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展覽最後有一個拍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帶大家進入漫畫
照環節,讓觀眾與朋友在漫畫背景下拍照,再透過電腦
的虛擬國度,然後重現東京最古老的漫畫書店,再慢慢
處理將自己變成漫畫主角。這個裝置鏡頭由上向下拍,
探究日本漫畫的根源,分陳幾十位日本漫畫家的作品和
每位觀眾都要跪低抬頭拍照,活像一個向日漫屈膝致敬
其對世界的影響,由 17 世紀興起的北齋浮世繪到《黃金
的儀式。 65
國際展覽 ─ 文化者 • 現場
66
國際展覽 ─ 文化者 • 現場
《聖鬥士星矢》台北展
實景重遊三十年回憶路
最近在台灣看完《聖鬥士星矢——燃燒 30 年主題展 覽》,驚訝於策展人的努力,在此想說幾句。 《聖鬥士星矢》是日本上世代流行文化中的動漫作品; 自 80 年代傳入香港,一直成為香港 80 後回憶的一部分, 雖然比較通俗,不如好些少年漫畫般深刻,但也在好一 段長的時間裡,支撐着香港人對希臘神話的想像。 還記得當年,除了在下午卡通片時段播放的希臘神話 外,很多人第一次接觸古希臘神話,應該就是透過《聖 鬥士星矢》了,裏面的眾神與魔鬼,對香港 80 後來說, 是比課本有着更大影響力的另類教育。 星矢的展覽很多地方都辦過,不外乎是一比一的角色 立像,再加些原稿;香港當然也有辦過,同樣是強調立 像,還有迎合打卡要求,把立像做大,因為大就等於震 撼。 不過今次台灣的星矢展,卻讓人感受到了一番新的面 貌。展覽不只秀出了立像,還透過很細緻的鋪排,讓參 觀者能夠融入不同場境當中,你可以親身「回應」作品。 《聖鬥士星矢》入面,有像李小龍闖關般的情節,只 是換了十二星座的宮殿作背景。是次展覽一一把場境呈 現,例如雙魚宮後的深宮毒玫瑰之路,雙子座的異次元 迷宮,射手座的光之箭,每個宮的挑戰場境盡量還原, 都感受到了策展者的努力。 還有利用尋常硬卡紙板,做出讓人翻掀的聖衣圖板資 料庫,再加上展板上的浮突字粒,都顯出了主辦方的用 心。 用太田博太郎在《日本建築史序說》中評論藤原賴通 的文字,就是「(平等院鳳凰堂)所追求的不是巨大量 感,而是感覺的洗練與親切。」 《聖鬥士星矢》正是一個連貫性相當強的展覽,看這 類展覽的投入感非常大,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反而會 令展品本身被忽略。不過作為一套昔日流行作品的展覽,
撰文、攝影:佟傑
讓粉絲投入的定位,其實是走對了路,畢竟今天 80 後 無論是當年那部「大牛龜」電視機,抑或去購買星矢玩 具的屋邨小店,通通都不復存在。 80 後需要的不是一個可以打卡的展覽,而是一個證明 自己也伴隨這套作品存在過的證據罷了。對我來說,純 粹打卡的展覽,一個都嫌多。當我城的價值和事物急速 褪色,剩下的,也就只有那張通向記憶的門票,明碼實 價,明買明賣,然而已不再奇貨可居。
67
國際展覽 ─ 文化者 • 現場
「貧窮藝術」代表 Jannis Kounellis
2017 年去世後最大型展覽
撰文、攝影:余日一
Jannis Kounellis 以蒼蠅創作(網上圖片)
貧窮藝術 Arte povera 代表人物 Jannis Kounellis
1958 年到 1960 年時期,Jannis-Kounellis模仿羅馬街頭的數字和字母創作的繪畫作品
已 故 的 貧 窮 藝 術 Arte povera 代 表 人 物 Jannis
展覽完整梳理他整段貧窮藝術時期作品的演變,展出
Kounellis,他一直強調並堅持「藝術應該是被生活本身
了由 1958 年到 1960 年時期,Jannis Kounellis 模仿羅
取代」的概念,以日常生活中尋常的石頭、石屎、鐵片
馬街頭的數字和字母創作的繪畫作品;及後 1961 年至
甚至是蒼蠅創作都不是新鮮事,打破傳統繪畫和雕塑的
2015 年他以裝置藝術為主創作的作品。
固有框架,以最純粹的方式呈現就是他作品最令人印象
Jannis Kounellis 從 1967 年開始用日常生活中的天
深刻的地方。
然材料,或廉價的工業材料進行創作,例如煤、棉花、
2019 年 5 月 初, 遠 在 意 大 利 威 尼 斯 的 Fondazione
麻布等等,而作品亦含有強烈的社會意識。
Prada,在樓高三層的 18 世紀宮殿中,展出這位一代
不得不提展覽中 Jannis Kounellis 在 1975 年創作的
大 師 1958 年 至 2016 年 期 間 的 70 件 經 典 作 品, 這 場
裝置作品,作品以金箔鋪滿整道牆,牆前只放了一個
展覽的展品來自博物館及私人收藏,規模是自 Jannis
直立衣架、黑色外套和帽。小時候經歷過二次大戰的
Kounellis 2017 年去世以來最大型的一場。 68
國際展覽 ─ 文化者 • 現場
Jannis Kounellis 常用天然材料或廉價的 工業材料進行創作
Jannis Kounellis,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的 30 年,當時意
諧;今次我看不到鸚鵡和棉花,剩下的是布版本的「仙
大利經歷過嚴重的經濟危機後復甦,面對左翼組織的恐
人掌田」,但天然和工業生產的對立感依然強烈。
怖活動不斷,他用這作品提醒世人,不要被安逸的生活 和城市繁榮的假像蒙蔽,應着眼於建設繁榮而有秩序的 社會。 而是次展覽令我最感興趣的作品是「仙人掌田」,這 系列作品最早出現於 1967 年 Jannis Kounellis 羅馬的 個展上。當年 Jannis Kounellis 把自家鸚鵡放在牆上一 塊鋼板前,房間中央地上有組鋼板,上面種了些仙人掌, 以及有一用鋼鐵物料盛載滿溢棉花的裝置作品,作品以 Jannis Kounellis 1975 年作品
天然和人工做比強烈對比,但三者在畫面呈現上非常和
Jannis Kounellis 的「仙人掌田」 69
圖:釋本有
繪畫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71
話題藝術家
村上隆的自我對決
撰文:鄭天儀 攝影:鄭天儀、熊天賜 ( 部分圖片由村上隆/ Kaikai Kiki 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繪畫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村上隆這次卻特意預留展區呈現其千修萬改的過程;首 度展出他八套色彩繽紛的戲服;繆斯之一的英國畫家
展覽全面呈現村上隆本尊,最特別是他的個人收藏,荒木經惟的 攝影、空山基的 Sexy Robot、 Julian Schnabel 的裝置《哲學人 群》,他旁邊的超人類兵團是 groovisions 創作的 Chappie 33。
「年輕人有他們的未來,我是無法分享的,這是代溝。
村上隆說,這大型金雕塑《宇宙初生的啼聲》花了他無數時間、 精力和財力完成。村上隆 _Kaikai Kiki 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攝影:Kitmin Lee
時代顯得很困難,但年輕人都應該好好享受自己。」—— 村上隆
Francis Bacon 系列;還有一個小小的村上隆藝術角,
近 20 年前提出「超扁平」(Superflat)宣言的跨文
展示他個人的當代藝術收藏,荒木經惟、青島千穗、高
化產業代表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在大館開大
野綾及空山基等作品充斥展廳。
型個展,卻展現出最立體的自己。逾 60 件畫作及雕塑
村上隆認為收藏的價值在於故事,是次展覽策展人大
分佈不同展廳甚至操場,各有主題和風格,展覽命題《村
館藝術主管 Tobias Berger 挾了西方藝術和日本年輕藝
上隆 對戰 村上隆》。我問這位最具爭議性與話題性的
術家系列來展示。「如果我死了,有人從古董店那裏挑
藝術家,「村上隆」早已成為一個品牌,對叠的是否他
到並且知道這物原是由村上隆擁有,也許它會變得有點
的「真我」?他是在反省自己的創作生涯嗎?
珍貴。」
「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考議題,如果你覺得品牌和我是
村上隆無奈說自己的「交學費」經歷:「我不時在網上
不同的東西,所以來一次『對決』,我同意你的講法。」
查考……哦!我的天,這是假的!但我不會責怪古董店,
由羊咩鬚延伸成聖誕老人鬍的村上隆說。我們坐在花花
因為這是一種遊戲,對吧?我買了很多假貨,當是學習
大廳對談,感覺像一個夢幻的場景,毫不真實。
吧,但仍然會買到假東西。」有趣的是,玩物成癖的人,
約五成是新作外,展覽亦包羅很多其他有代表性的舊
大多認真對待歷史和回憶,但村上隆卻自言是個異類。
作,包括他花了 14 年時間所創作的 4.5 米高雕塑《宇宙
「哈哈!我是沒有記憶的人,所以這就是我不喜歡從歷
初生的啼聲》。村上隆解釋,他的繪畫團隊有 40 人,
史中學習的原因。對我而言,歷史並不是甚麼(History
雕塑隊也有 30 人,創作一幅大畫要一年,製作大型雕
is nothing)。我覺得它看起來像空氣,我們必須呼吸它。」
塑動輒花十年,大家可以從這些作品看到他「品牌實 力」。「然而觀眾也可以看到我畫素描、草圖和為作品
應該是第三次專訪村上隆了,了解他作品時,我更好
寫作,這是我的私密部分(Private part)。」
奇撕掉社會賦予村上隆的標籤和價錢牌,村上隆究竟是 個甚麼人?所以我比較喜歡跟他聊人生。不一樣的人生,
幾年前參觀過他於日本的無休藝術兵工廠,了解過村 上隆的作息,每朝畫畫一小時至 90 分鐘,原稿是他與
造就不一樣的藝術家。
團隊溝通重要媒界,也是他「心中最初的激情。」他認
錯的圓相 對的藝術
為誠實的事情最有意思,像梵高切了自己的耳朵。「為
自 2011 年的日本東北大地震後,整個日本和村上隆都
甚麼他不能被理解?這些繪圖有助於了解我的大腦。」
起了變化。「311 後,我的創作加入了佛學元素,最近
投注生命 誓死做出不枉之作
則思考美國的 Hip Hop 文化。」其中《一隻依偎着生死 秘密的獅子》及《圓相:香格里拉》等作品,他以日本
唯美的日本藝術家很少公開自己未完成的粗糙原稿, 72
繪畫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浮世繪式畫功,將西方普普藝術融入東方哲學,這些作
四五點便起床畫畫,然後才開始 check email 和覆短
品都安排在由地板到牆壁都塗滿金色的展廳展出。
訊)。「我不知道,如果我得了癌症或生命只剩三個月, 也許我會改變,但現在,我仍然有點不健康,這就是為
為甚麼是土豪金?「從概念上講,我必須與西方藝術
甚麼我擔心病痛和變老。」
家比較,做出非常好的三維事物。日本人生活在島上, 所以我們永遠看不到地平線,只看到海平面,景觀是一 種限制。」 他的《圓相》系列,來自禪宗哲學,卻被指是錯誤的 示範。「傳統的禪宗圓相是逆時針在八點開始的,但我 的圓圈在五點鐘起筆,最初我並不自知。」《圓相》系 列在西方市場大熱,過去兩年卻引起茶道或宗教界別批 評,揶揄他從未學過禪宗哲學,是愚蠢的藝術家,村上
娛樂化至極的花花笑臉暗藏憂鬱。
隆一一照單全收。
自謔善忘的村上隆,卻希望世人會記得他。「日本的
「這是事實。因為我使用噴槍不是毛筆,所以沒有從
不景氣,感覺非常糟糕,當我僱用年輕人時,感覺他們
五點位置起筆因是一種技術上的現實,但我不會改變主
已經放棄了,這對於未來的項目建設或分享來說非常困
意。對於茶道,精髓是歷史,是的,我也從歷史和祖先
難,這真的很難過。」看似通俗、輕鬆甚至娛樂化至極,
身上不斷學習。」
村上隆的創作態度和工作模式卻異常嚴謹,揚言勢必要 跟資本主義這怪物打交道的他,笑臉暗藏憂鬱。
作品看似 200% 歡樂的村上隆,其實不時說要探討 深沉的話題,包括死亡。上年採訪村上隆時他曾透露,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誰不想有圓滿無缺的
36 歲時患上痛風,不久右腿便腫脹到要從臀部剪開牛
人生?此刻站在金廳看村上隆的《圓相》系列,我一陣
仔褲,才能將腿挪出。於是他創作了《嘔吐的 Tan Tan
感動,想到他說因做不成漫畫家才成為藝術家,其實幾
Bo——又名 Gerotan》,描繪他如何應對恐懼的作品,
諷刺。
當成緩解恐懼的治療方式。
「真的很喜歡你這個系列的反璞歸真。」我說。
怕病怕老多過死
村上隆打破嚴肅,切換成太陽花的笑臉,道:「喜歡 就買下它吧!」
今年 57 歲的他,是怕老不怕死嗎?我問。
我笑他:「最懂𢱑銀的當代藝術家,並非浪得虛名。」
「我很害怕,因為我經歷過病的痛苦,無法集中注意 力。」村上隆說,如果他有重病,希望像睡覺似的死去。
這刻,他也笑了。
「病痛令人恐懼,它持續很長時間和沒有理由,我也不 能動,甚麼都不能……」因為怕老怕病,工作狂會克制 自己嗎?(村上隆說過他每天只睡兩至四個小時,每朝
《禪.圓相.鉑金》,他的「禪宗圓相」版本由逆時針五點位置 起筆,有別於傳統, 率性的他說不會改正。 73
繪畫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現今浮世繪
珍珠奶茶、潮鞋、扭蛋都見到
三巴彫ひろ Horihiro Mitomo
撰文、攝影:余日一
三巴屋うきよゑもん Ukiyoemon Mitomoya
當今日本上班族的武士道
人生如夢似幻,繪畫浮沉人世,人間百態的日本藝 術,人們稱之為浮世繪。但日本繪畫浮世繪的三巴彫ひ
日本繪畫浮世繪的三巴屋うきよゑもん Ukiyoemon
ろ Horihiro Mitomo 卻說:「浮世繪對日本人來說不是
Mitomoya,高中輟學後做過電視台文職、做過苦力,眼
藝術,是文化。」
看過不少上班族的辛酸。近年他轉職成全職藝術家,遂
這一代的浮世
將對上班族的見聞一一畫下。他坦言現今世代對工作的 概是有少許改變:「老一輩的日本人可能一輩子只打一
菱川師宣、葛飾北齋等名師的浮世繪作品皆為一個時
份工,現今的年輕人大多寧可做 slasher 或 freelancer
代的見證,如今 Horihiro Mitomo 選擇保留固有的浮世
。」但打工世界不變的是,人們依舊認為東大學歷至上、
繪形象、用江戶文描述畫作去紀錄現今浮世。我們在畫
最早一個下班的職員就是懶惰、就算私人時間也要接工
中可以看到美人飲珍珠奶茶、武士穿潮鞋、有航拍機、
作相關的電話等。所以他以武士形象繪畫了一系列有關
有機械狗,Horihiro Mitomo 說:「可能過百年後,人
上班族的作品,喻意日本上班族對公司的忠心,以及他
們可以從我的畫中知道這時代的人是怎樣生活。」也許
們習慣被支配,會用武士一樣的精神,每天營營役役地
百年以後手機、潮鞋、機械工具的形象都不再一樣,通
專注於工作之上。
通都變成歷史,但憑藉畫作也許會挑起某個人對這些東 西的興趣。
Horihiro Mitomo 作品
Ukiyoemon Mitomoya 作品 75
繪畫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張弓筆下《不會說話的恐龍》
耳順之年為動植物發聲
撰文、剪接:余日一 攝影:余日一、Nam
中國藝術家張弓
張弓 2013 年作品《米老鼠大戰唐老鴨》
張弓 2012 年作品《相約咖啡館 3》
踏入耳順之年的中國藝術家張弓,一見面就和我開玩
但近年的作品中我們都會看見不同神態的熊貓,張弓
笑說:「我是活了一個甲子的 90 後。」
坦言熊貓這個物種就今天來說,牠的生存能力與張弓對 文化的看法有相同的地方。張弓:「當下大部分地方對
今年 60 歲的張弓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小時候經歷過
人文的思考,隨着科學強力的登場,使宗教文化退場是
貧窮,而且根本沒有書讀,但他努力不斷擴闊眼界,現
非常遺憾,像影視作品,包括文學和小說,基本上都不
在更任職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副教
盛載這方面的內容了,這是一個特別的遺憾。」近年張
授。他笑說自己是 90 後,主要是因為大家總覺得他的
弓希望在作品當中盡量多呈現這方面的內容。
作品充滿童味,有時候會看到很熟悉的動畫人物。
他以《不會說話的恐龍》為例,反映人類在地球上人
張弓自評:「這次季豐軒舉辦的展覽,在我的作品當
口擴張,以及人造世界的無限擴張,令到原有在地球上
中呈現了自己從不成熟,到相對成熟一點的一個發展過
的很多物種都失去家園,畫中恐龍面對特別強大的人類,
程。」展覽作品包括 1992 年至 1999 年期間,隨着中國
牠沒有了表達的權利,世界都變得以人為中心。張弓:
改革開放,他受西方一些好的作品影響而創作的繪畫作
「我願意為其他的動物、植物去發聲,使我們人類跟牠
品;至近年着重身邊文化和環境而創作的繪畫作品都有。
們能夠比較好的在這個地球上相處。」 76
繪畫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張弓 2018 年作品《感傷的花園》
張弓 2016 年作品《不會說話的恐龍》
1995 年作品 《勇敢的湯姆之一》
張弓 1993 年作品《情人要素》
2017 年作品《戈多先生明天一定來》 77
繪畫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楊東龍低調做人
高調做藝術
撰文、攝影:余日一
香港畫家楊東龍
做完訪問同我說:「今天訪問我答的內容是廢的。」 楊東龍絕對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人。 他用「廢」去形容自己說過的話,用「有意思」去形 容自己的畫。這是畫家的自信,同時也是一盞天然的聚 光燈,讓人自然聚焦在他作品之上。 楊東龍在香港畫圈約 40 年,一直不太喜歡和畫廊合 作,說白了就是「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在今天,畫 廊發展成完整藝術生態圈的一環,對藝術品有自己一套 評鑑方法,於楊東龍而言就是一個金剛圈,是限制藝術
楊東龍的繪畫草圖
家創作的緊箍咒,但卻是暫時無法改變的。
楊東龍創作的過程是這樣的,例如他看到一個人想畫
我自求我道
一張關於他的畫,會先起數張草稿設計一下他的形態,
回望過去,在 1980 年代楊東龍曾經和畫廊合作大約
然後又會畫一些草稿設計他和空間的關係,並陸續加入
兩年,但無法單靠賣畫維生,他終止了合作關係,改為
自己的想像,之後便會尋找分割畫面的可能性以及分割
找了一些 freelance 工作,例如替廣告繪畫壁畫背景,
的意思。在他眼中,一個畫面呈現的是最後的結果,之
然後在工餘時畫畫創作,他也畫過數年行貨畫維生,反
後便不再改動,不過作畫過程中的改變我應為是很有意
正就是離畫畫不太遠。
思的。
「畫畫」二字楊東龍這樣形容:「畫畫除了是身體動
他很清楚自己喜歡畫畫的原因:「因為繪畫能呈現多
作的描述,亦是重新整理自己當下思緒的過程,到底自
種不同的狀態。」
己在做甚麼。」 78
繪畫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從,他自覺有責任將作品分享給大眾,2019 年這場展 覽,他選擇了艺鵠藝術空間。
切割.共時 楊東龍認為作品離開畫室後就變成另一件事,展覽是 另一部分的創作,畫是用眼看的,展覽也是用眼看的, 他們是語言和文字之外的一個獨立空間,這一點極其珍 貴。 切割是楊東龍在視覺上對自己畫作的形容,因為畫作 楊東龍畫室放滿大小不一的作品
本身有大量分割的畫面;而共時,指的是繪畫的共時性,
第一是記錄,藉作品上的筆觸可以知道畫家繪畫當時
而這種共時性和他的畫面分割亦有關,在繪畫那刻便會
的動作,他舉例:「在畫紙上畫草圖和在畫布上繪畫,
產生,是一個客觀的存在。他解說:「剪接通常在電影
身體動作已是截然不同,又例如一筆一筆描畫一條線和
採用,但無論怎剪都有時間性,不論你如何刻意去打破
一氣呵成畫一條線,在畫上都能呈現出來。」第二是看
它,時間性依然存在。但繪畫不是,繪畫是一刻,因為
畫,畫的大小對觀感影響很大,小的作品觀者很容易將
畫中所有物件都同時存在,當要有時間性的話便要靠觀
它化成圖像去理解;而大型畫作就不再只是圖像,觀者
者重新組織。」
看畫的距離和角度都更寬廣,身體參與觀看的作用亦有
而題材方面,楊東龍自言在畫室畫畫,他很少會預先
所增加,加上顏料的厚度和筆觸更容易看到,令觀者和
想好一個題目,但一定都是在畫自己身邊的事物,他不
作品有更多的互動以及思考空間,所以楊東龍亦偏愛創
會去想關於形式和主題,因為主題很簡單,便是繪畫,
作大畫。
而他怎麼表達繪畫,就是用身邊的事物。展覽中大家可 以看到楊東龍的兩類畫作,一是寫生,二是用想像和記
他眼中繪畫就是他創作的途徑,而他亦把畫畫和創作
憶進行的創作。
分的清清楚楚:「已有的作品將它再做出來不叫創作, 創作時我要想的是這件作品和過去數百年的畫有何不 同,一但創造出不同,亦要接受當下人們未必能了解, 這也是一個很自然的問題。」 楊東龍在 1980 年代的創作大多都已經遺失了,遺失 原因並非是賣了,而是因為沒有存放的空間而丟了。 2003 年,當時香港的經濟環境太差,楊東龍必須找一 份全職工作才能維生,便從事了髹漆工作。2010 年可謂 楊東龍一生重要的轉捩點,他因健康問題無法繼續原來 髹漆的工作,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緣際會一位從 事室內設計的朋友得知他的情況後,出手幫忙售賣他的 畫作,展開了他近九年全職畫家的生活,他中間辦過個 展,亦因爲這段合作關係讓他發現新的賣畫途徑,但是 不經畫廊賣畫的地方叫甚麼,楊東龍只說三隻字:「不 知道。」 因那位朋友離港,他們的長期合作關係告一段落, 但楊東龍依然想繼續發掘這種賣畫的可能性。他甘為這 種可能性開山劈石,「畫作賣掉了就無法拿回來,我希 望每次都是展出最新的作品,盡量將作品呈現在人們眼 前。」他十分珍惜每次展覽的機會,不論作品將何去何
楊東龍 車房 Garage 2018 79
繪畫系列 ─ 文化者 • 現場
衝出香港!
高質劇情港漫「曬冷」
撰文、攝影:熊天賜
談香港漫畫,大眾或許會立刻想到嚴肅的時政議題或
少年》雜誌珍藏,相信不少已經絕版(桌上放着的期數
輕鬆的生活小品,但其實香港也有不少漫畫家默默耕耘,
有不少都是筆者曾經擁有的,想當年書裏連載的《不良
創作角色設定有趣、結構精密嚴謹的劇情漫畫。2019 年
仔與眼鏡妹》是必追的啊),而紙本分格作為漫畫資訊
初,由香港藝術中心及動漫基地主辦的《「港故仔」香
平台,近年也開始拓展出版事業。
港漫畫巡迴展覽》連結本地漫畫單位,更「衝出香港」
桌上展出了他們為本地動漫畫家江記的動畫《離騷幻
把他們的作品帶到世界知名的「法國安古蘭漫畫節」,
覺》設計的原畫資料集,以及為法國之旅同行的麥少峯
身體力行把本地漫畫「文化輸出」。8 月他們更回到香
設計的鬼故漫畫合集《灰飛不滅》。前者以極奪目的用
港,在香港藝術中心「曬冷」作品,讓香港人一次看完
色和 3D 設計呈現充滿異色感的香港,後者以特別的紙
高質的本地漫畫!
質選材和油墨顏色加強作品的詭異感,兩者皆是極高質
展覽連結了五位本地漫畫家,包括:朱成、多利、李
素的作品,可見紙本分格有意為香港出版業帶來新衝擊。
健良、麥少峯及 Yanai;連同香港漫畫界專業人士,包
這次展覽除了提供五位漫畫家的新舊漫畫讓讀者翻
括:漫畫及漫畫雜誌編輯彭俊波和本地漫畫平台紙本分
閱,更附有他們的作品原稿和手寫筆記,讓讀者能更深
格。在「法國安古蘭漫畫節」中透過展出各自作品、在
入了解他們的創作概念。五位漫畫家的作品都極具個人
展覽現場即席示範和與來自世界各地漫畫家交流等,把
特色,像年輕漫畫家朱成和 Yanai 的作品雖然帶着日漫
「Made in Hong Kong」的劇情漫畫向世界推廣。
味道,但題材走向均十分不同。
這次展覽回到「主場」香港,踏進場地立刻把我目光
朱成的作品劍指科幻,三年前首次投稿日本的新潟漫
搶走的,是展出了彭俊波和紙本分格「經手」作品的長
畫大賞便得到公開組(故事組)的委員會特別賞,更是
桌。彭俊波曾為本地漫畫《火鳳燎原》和漫畫雜誌《新
唯一入圍及得獎的香港人。
少年》擔任編輯的重任,現場展出了他以往處理過的《新 80
繪畫系列 ─ 文化者 • 現場
而 Yanai 的作品則相對貼近日常,她多以青春、親情
了與紙本分格合作的《灰飛不滅》漫畫合集表現出他在
和友情等主題切入,描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作品更帶
恐怖漫畫的才華,他的動畫作品同樣值得留意。雖然對
濃烈的少女漫畫味道。她的科幻小品《實驗品家庭》曾
白欠奉,但麥 sir 以畫面直接表達對人性的思考,上年
在台灣的電子漫畫平台及日本的雜誌上連載之餘,9 月
的作品《不忠之愛》更入圍台北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
更會在歐洲推出法文版! Yanai 表示作品有部分描寫香
投身港漫行業超過 30 年的李健良原本以為傳統武打
港的元素,希望可以藉此機會把香港文化向世界推廣。
漫畫如《中華英雄》及《風雲》等作品繪畫封面及彩圖
同樣帶少女漫畫風格的還有多利,但作品涉獵的題材
為主,但近年他轉以繪畫大自然為主,甚至以《小丑魚
十分廣泛,由校園、奇幻到社會時事等都有。展覽現場
日記》成為首個以紅樹林和小丑魚為主角的劇情故事。
提供了她近年專注創作的《STEM 少年偵探團》系列漫
他的作品以精細和寫實的筆觸,用溫柔的手法表達大自
畫及動畫供讀者欣賞,以可愛的卡通畫風配合緊湊的劇
然的浩瀚。
情繼續開拓漫畫的可能性。
除了漫畫家們各自的作品,他們更共同創作了《我法
「 百 足 咁 多 爪 」 的 麥 少 峯 縱 橫 漫 畫、 動 畫 及 立 體
國唔見咗隻貓?!》,以接力續畫的手法幽默地呈現了
Figure 創作,三類創作也會在這次展覽裏同時展出。除
他們在法國行程裏相處的時光。 81
攝影系列 ─ 文化者 • 專 訪
攝影師 Redge Solley:
定格 1969 年純美老香港
「50 年前我來到香港,在軒尼詩道最常看到營養不良 的人力車夫拉着美軍,我像移民到別的星球。」──攝 影師 Redge Solley。 年屆 70 的英國紳士 Redge Solley 回憶着 1969 年初 到香港的情景,猶如昨天才發生一樣鮮活,想不到當年 只來歷奇,最後卻一住半世紀。他最愛灣仔,但如今只 充斥藥房與美妝店,已不見蘇絲黃與水兵的影子。 「那時沒有地鐵、超市、海底隧道、菲傭、麥當奴、 快餐、紋身或染髮的人……以前香港人不談政治,也不 關心樓價,每個人都很開心地生活。」這是 Redge 的香 港舊記憶片段,促使他拿起相機瘋狂到處拍攝的原因。 為 了 紀 念 來 港 50 年, 他 出 版 了 專 屬 1969 年 的 香 港 攝 影 集《1969 年 的 香 港 》(Life in Hong Kong in 1969),並在灣仔的一所畫廊舉辦「1969 年香港攝影 展」,然後便部署要告老還鄉。 星羅其佈又亂中有序的舊樓群、碩果僅存的中環地下 廁所、灣仔紅燈區的水手哥們、長洲的漁民生活、新界 的牛……他愛香港比香港人更甚。 Redge 透露,這些相片原為菲林負片,他半世紀前拍 完便放在澳洲昔日工作地方的 locker 裏,一直不見光。 約廿年後朋友到澳洲旅行時替他拿回,去年有心人替他 把負片沖曬並後期修復、調色,這些珍貴老照片才得以 重見天日,可算是奇遇。 82
採訪、攝影:馬如風 ( 部分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
攝影系列 ─ 文化者 • 專 訪
83
攝影系列 ─ 文化者 • 專 訪
日出前記一抹香港石屎風景
65歲 Michael Wolf長洲離世
撰文:鄭天儀 圖片來源:Michael Wolf 官方網站
Michael Wolf 1994 年 來 港, 被 這 彈 丸 之 地 座 密 密麻麻的建築打動,找到許多靈感,拍下了無數經典 的 城 市 作 品, 最 廣 為 人 知 的 是 為《Architecture of Density》,他鏡頭下的密集樓景,變成了一抹有趣的石 屎風景。 他拍窄巷、騎樓、香港圓拱樓、神主牌,用鏡頭訴 說 着 香 港 人 的 日 常 和 生 活 文 化。 他 的《Hong Kong Break》系列,鑽進高樓之間的橫街窄巷,拍下了許多
看 過 長 洲 最 後 一 抹 日 出, 居 港 多 年 的 德 國 攝 影 師
打工仔「煲煙」、偷閒的情景,香港人的空間,還出版
Michael Wolf 昨日也斷魂於這海岸,不帶走雲彩,卻留
過超過 13 本攝影書。
給我們城市之光彩。
2005 年 及 2010 年 他 曾 獲「 世 界 新 聞 攝 影 大 賽 」
過 去 一 兩 年,Michael 在 長 洲 的 家 差 不 多 每 天 都
(World Press Photo Award Competition)一等獎。
拍 日 出, 不 久 前 在 Art Central 才 看 過 他 的 最 新 作 品
2017 年曾與 Michael Wolf 合作舉行回顧展的荷蘭海牙
《Cheung Chau Sunrise》,風雲色變的日出拼圖,和
攝 影 博 物 館(Foto Museum Den Haag), 當 地 時 間
他一貫賴以成名的密集建築相比,是兩個極端。晚年的
(2019 年 4 月 25 日)宣佈 Michael Wolf 在香港長洲
Michael,為自然之景動容。於 2019 年 4 月 25 日靜靜
的家中猝逝的消息。
地於長洲家中離世,終年 65 歲。
84
攝影系列 ─ 文化者 • 專 訪
密集是 Michael Wolf 的鏡頭語言。
《Tokyo Compression(東京壓縮)》系列, 獲得 2010 年世界新聞攝影比賽「日常生活」類別一等獎。
Michael 也拍過一系列的露宿者。
Michael Wolf 有一系列作品拍彎彎設計的香港舊樓。
早前在 Art Central 展出的 Michael Wolf 最後作品《Cheung Chau Sunrise》,2018_19。記錄他晚年所住長州的日出。
85
文 化 者 全 新 欄 目 :《 一 相 一 故 事 》
攝影:陳昶達
攝影:余日一
86
攝影系列 ─ 文化者 • 專 訪
紀實攝影大師張照堂
歲月就是一張一張的照片
撰文、攝影:余日一 剪接:玄游
超現實是老師對作品的要求,他坦言不太喜歡作品太直
澎湖 望安 Penghu Taiwan 1983
接,希望能間接一點。 老師用其中一張作品舉例,作品是一個生命體躺在地 上,可是因為沒有看到它的頭,它的腳,它像一塊石頭, 然後它在一個大自然的環境中,「第一,有人會猜這是
基隆 鼻頭角 1990
台灣黑白紀實攝影大師張照堂一生按下的快門之多,
嘉義 阿里山 Chiayi Taiwan 1990
既有菲林亦有數碼作品,他這樣形容:「我的歲月就是
甚麼東西,有人以為那是老鼠,有人說那是一隻象,有
那一張一張的照片,我現在等着去整理我的歲月。」張
人會說是豬。」就是這樣留給觀者一些想像空間。
老師說他到了這年紀累積的作品可以辦很多個展覽,現
最後老師鼓勵說,不一定都是要用老方法去做紀實攝
在有感覺就用相機或手機拍一下,基本上都不缺攝影題
影,可以帶有更多創意和想法,用腦袋、自己的方法和
材,但每場的展覽作品都是精挑細選的。
情緒去創作。「因為紀實攝影最好不要用技術,做出一 些別人沒有想到的方式是很重要的。」老師勉勵道。
策展人的話 《歲月之旅》張照堂攝影展的策展人沈昭良,他同時 是張照堂老師的學生,他說老師的作品其實是人生當中 不斷發生的幾件事,走路、等待、睡着或是停歇,「這 是我們在呈現的過程當中,希望觀者進入到這個展覽的
實攝影大師張照堂(左)和 《歲月之旅》張照堂攝影展的策展人沈昭良(右)。
結構裏面,然後能夠跟着照片一起有些流動。」 歲月或許是漫長的走路、等待、睡着或是停歇,但情
黑白的張力
感卻是不曾一樣的,這些照片都是某人某物漫長歲月之
張老師說:「我喜歡拍人,但每張都一定是由背景或
旅中的一秒定格。
甚麼把人襯托出來,是有故事的。」在老師心中,黑白
Chupei Taiwan 竹北 1984
照片本來就是比彩色的照片更加單純,更能凝聚張力, 在沒有顏色的干擾下回歸到一個比較純粹的層面,感覺 上它像是有重量的。
紀實與超現實 「現實有時候很無趣,所以就覺得超現實比較有趣, 然後去追求這個東西。」張老師這般道。在現實中帶點 87
電影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我們的「魚頭允」-
視線集中五十年打好一份工
撰文、攝影:關震海
師就要計算力度計安全。香港電影負責威吊的龍虎武師 高峰期約一千人,今日只剩百餘人,劉允仍然保持有一 個月開工廿日,「我仲有貨賣,我唔會退休㗎」。
無喜劇就無「魚頭允」 劉允於 1969 年入行當龍虎武師,1971 年跟領班加入 嘉禾,是嘉禾第一批的龍虎武師。李小龍 1973 突然暴 斃,功夫片沉寂數載。直至參與成龍的《師弟出馬》, 開始轉型當諧星。之後參與許冠文的《摩登保鑣》、吳 宇森的《錢作怪》、洪金寶的《鬼打鬼》和邵氏《我愛 神仙遮》等電影,深入民心。戲院觀眾一見劉允「鬥雞 「魚頭允」
眼」,已經開懷大笑。
當視線集中到一個點,人就會鬥雞。劉允,他一直集
回歸後,香港喜劇低產,僵屍鬼戲消失,劉允最後一
中做好電影。
齣參與的電影十年前的《機動部隊-同袍》,都不是喜 劇。「以前喜劇有許冠文,有周星馳,佢哋有自己一套,
久違的諧星劉允,由李小龍《龍爭虎鬥》過鏡的跑龍
周星馳唔拍喇,咁香港喜劇點呢?」對於香港電影的前
套,到 70 年代轉型做諧星配角。70、80 後影迷街上遇
景,劉允並不樂觀,「觀眾笑點高咗,內地嘅喜劇收
上他,會摸一摸頭,對這位過路人,似曾相識。
十億,香港收幾百萬,笑位根本唔同。以前港產片大堆
劉允,有觀眾稱呼他「魚頭允」。他 1 歲半患腦膜炎,
頭多明星就得。依家真係講 gag,講橋,講演員,喜劇
眼睛從此鬥雞,智商比平常人低十多度。小時大難不死,
其實是最難拍。」
20 歲到片場開工,由 3 米高牆一躍而下,人仰馬翻。 「Cut! -。」劉允頭上起「高樓」,瞪大鬥雞眼望着工 作人員,導演大叫「過癮」:「阿允,以後多啲嚟撈。」 一晃眼在片場工作半個世紀,今日退居幕後做「威也」 師傅,回到龍虎武師的身份,提拔新人。 電影工作做到 71 歲,仍然有人請。2019 年劉允獲得 《第 38 屆香港電影金像奬頒奬典禮》專業精神奬,仍 謙稱:「大把人專業過我。」在電影大螢幕的「魚頭允」 瞪大雙眼做丑生,沒有 Roll 機的劉允,眼神沉鬱,自小 學蔡李佛手舞足蹈,左撥右翻,掌風陣陣,幾次無意擊 中錄音咪。他侃侃而談由李小龍之死,講到今日香港喜 劇之死,香港電影的每個發展起伏都影響劉允的事業。
「我係有啲喜劇天份」
仲有得撈,他說生存之道是「老闆付鈔,盡力而為」。
最難拍的喜劇,偏偏難不到劉允,謙卑的劉允以喜劇
「咩叫『專業』?做龍虎武師,做演員也好,喺片場
引以為傲,點頭說:「我係有啲喜劇天份。」身型魁梧
話嚟就嚟。做到,你就係專業。」導演要你 1 樓跳落地,
的劉允恰如百年老樹掛上一幅幅港產片的劇照,在手機
照跳;眼細無神,導演要你瞪大鬥雞眼,想盡百多種千
開出歷年的劇照,細訴當年的景色。記者留意到他的表
奇百怪的表情逗人歡喜;講俠士俠女飛簷走壁,龍虎武 88
電影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情越來越誇張,丑角造型越來越丑。「做喜劇,一定要
片傾唔掂,我就會介紹杜少明畀製片。但未必啱㗎,他
效果。我,只能誇,哪有演技。我啲表情,導演教我唔到。
矮啲囉。」影圈內身體缺憾的諧星市場細,嗌價高,演
因為我做啲表情,佢都做唔到。」劉允憶述,導演在片
員這樣互相比較片酬競爭,劉允笑言對方不介意:「我
場向他說得最多是:「誇啲,再誇啲」之類的話。面對
同『射呢杜』(杜少明)好熟,佢唔會嬲我。」
劉允,連大導演不懂說甚麼。
小時候看劉允的電影,會替他擔心:「呢位大叔在現
1980 年劉允參與吳宇森的《錢作怪》,吳宇森着他表
實世界一定被人欺負。」原來完全沒有這回事,劉允自
情誇一點,劉突如其來瞪大隻眼,遠處聞吳宇森的咯咯
小在天台習武學蔡李佛,在紅磡聯群結隊做小霸王。在
大笑,「掂啦,仲唔掂。」縱使演員總是說「沒有看自
片場無論動作片抑或演喜劇,很多時他能夠 1 take 過,
己啲戲」。他需要入午夜場看自己的戲,因為戲院的笑
身邊演員說他厲害,「啲人成日話:『你邊有智商低 10
聲就是片酬。「鍾楚紅那齣《我愛神仙遮》,講我打麻
度,成日 1take 過嘅。』」
雀叫 3 飛,叫一、四、九萬,最後甩咗出嚟係十一萬(被
退居幕後不再演戲,劉允都有苦衷。「有人叫我返內
神仙變成)。一 close up 我個樣,全場爆笑。」劉允說,
地拍,其實我好難再拍戲。」劉允說現在記不到六句對
很多參與的人物角色記不起,有些連導演的名字都忘了,
白,有人叫他回內地拍戲,他一望劇本「10 頁紙,要一
就是記得觀眾的反應。
take 過」,耍手擰頭連聲說不。70 至 90 年代的港產片,
智商低小截 但我一 Take 過
劉允都要靠配音,好似《三度誘惑》破口大罵的一場戲, 導演何藩叫他「你手指指,係咁 X 就得架喇」,於是劉
八十年代起用像劉允、杜少明這類缺憾演員,角色設
允在鏡頭「X 你個 ZXY」數分鐘,配音出來的效果,罵
定離不開瘋人傻佬,這種恥笑殘障的元素,劉允是否真
人語句有紋有路。現場收音的年代降臨,簡接令劉允無
的不介意?「我從來不討厭,角色越衰越好。前面有錢
戲開。
執,仲唔擘大隻眼。」劉允在家族排行第九,在紅磡觀
去廣告之前我要「多謝」的……
音廟鐵皮屋長大,天生樂觀,最愛玩樂,全因他小時候 患 腦 膜 炎 死 過 翻 生。 劉 允 說,
劉允不是第一次獲奬,之前的奬項,他說要講聲抱
醫學昌明,幼兒腦膜炎盡早治
歉,因為要工作沒有去頒奬現場,「應承老闆在先,無
療,「今日好少掹雞豆皮鬥
辦法。」金像奬頒奬典禮,劉允會說甚麼?「講多謝囉,
雞眼,我咪變得好特別。」
可能未講(工作人員)就有人『圈我』(催促他),要 去廣告。」
71 歲的劉允頭上只餘兩、 三條「煩惱絲」,晚上飲酒,
未上台之前,劉允要多謝龍虎武師當年的叔父輩。
早上游水,享受獨身,他擁抱自
1969 年新人日薪 $70,叔父拿 $100,同撈同煲。也多
由,一切隨緣。縱橫影圈半個世紀,
謝教他做龍虎武師的前輩,還有在普慶戲院地下一起打
他在 70 年代簽過佳視,之後從未做
過桌球的龍虎武師兄弟。還有替他配過髒話連編的配音
過合約演員,亦未想過做「大哥」
員,和李小龍在片場那句:「阿允,畀啲心機撈」。
埋班,當紅的時候,自己做自己 的經理人。由 70 年代做《龍爭
「戲行好,有咩好得過做戲」,劉允說看盡演員戲內
虎 鬥 》 日 薪 $70, 到 80 年 代
戲外榮辱,戲內演人生的甜酸苦辣,沒有電影,他的人
當紅時的《愛人女神》跳到日
生樂不來。「求其寫百幾字得喇」,劉允跟記者留話。
薪 $7,500,一分一毫都是用
一個仍然在片場鋪紙皮,鋪塌塌米的「叔父」,身段就
劉允的智慧去爭取的。
是 Low。
「 同 老 闆 傾 片 酬, 佢 哋 成 日 話『 阿 允, 你 好 貴 喎』。我有偷看過杜少明 (行內另一鬥雞演員)的 片酬,比我低少少。同製 89
電影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星光大道銅像
再現「芳」華絕代
撰文:熊天賜 攝影:余日一
的其中一人。
中國著名雕塑家曹崇恩教授。
可是任曹教授對台下的梅姐多熟悉,造銅像的過程還 是令有六十多年經驗的他十分頭痛:「一來我不擅長做 女性的銅像;二來我不熟悉舞蹈,如何在一個動作裏把 喜怒哀樂都表現出來,這真的很難。惟有不斷重複看她 的作品,最後才得出這個動作和眼神。所以現在銅像的 動作其實不是根據一張真實的照片製成,而是綜合不同 的舞台表演而成。」 尖沙咀星光大道經過 3 年的翻新及擴建工程後,豎立
歌迷未忘偶像 出心又出力
於星光大道上的銅像亦有進行移位及翻新。 星光大道上 共有四尊銅像,包括武打巨星李小龍、樂壇天后梅艷芳、
芳心薈幹事 Eva 及 Patrick 回憶籌備銅像的過程:「其
港漫傳奇「麥兜」及代表香港電影的標誌——金像獎女
實梅姐離開後我們一直都希望為她打造紀念銅像。2007
神。文化者找來銅像的幕後推手們,暢談重現一眾巨星
年我們第一次跟星光大道合作,舉辦了《香港的女兒——
風釆背後的故事。
梅艷芳紀念展覽》。」後來 2011 年底工作小組「埋班」, 籌劃造銅像細節。2013 年 7 月梅媽簽署授權書後,便正
銅像幕後推手 重現百變天后台上霸氣
式開始打造銅像。
樂壇天后梅艷芳把一生奉獻給舞台,經典作品多不勝
可能大眾會覺得以梅姐的地位,歌迷申請辦紀念銅像
數。梅姐雖然於 2003 年因病辭世,但她的歌聲、經典
應該不是難事。 Eva 卻苦笑憶述當時面對的難處:「金
形象和精神仍活在香港人的心裏。歌迷組織芳心薈為紀
錢成本和時間成本就不用說了。然後場地申請手續繁複
念這位一代天后,自發性組織工作小組為梅姐打造銅像
之餘,最大的困難是要等待星光大道審批和回覆。所以
出一分力。
我當時甚至直接到金像獎會場收集明星簽名,希望他們
幹事 Eva 憶述一次跟梅姐母親梅覃美金(梅媽)閒聊,
支持我們為梅姐造銅像。」他們笑言第二個難處是構思
聊到銅像時梅媽說她認識一位造銅像的教授,這成為了
形象,因為擁「百變天后」之名的梅姐不是浪得虛名:「只
造梅姐銅像的契機。經一年時間合力打造,梅姐的銅像
是選照片都花了很多時間。到我們有共識了,又要跟梅
於 2014 年 7 月 18 日正式豎立在星光大道上,讓來自不
媽溝通。來來回回數不清多少遍了。」
同地方的人都能欣賞「香港女兒」的風采。
好不容易終於完成了銅像。運送到香港後,通往星光
Eva 口中「銅像背後的男人」就是中國著名雕塑家曹
大道的路卻有載重風險:「載銅像那輛車駛不進來,我
崇恩教授,星光大道上梅姐和李小龍的銅像都是出自他
們惟有找人拉進來;而舊版的銅像是有底座的,也因高
之手。原來曹教授和梅姐的緣分早就開始:「我們都來
度問題需要作出調整。我們由早上七點等銅像來到星光
自廣西合浦,所以很熟悉彼此,以前她有演唱會的話梅
大道,直到下午五點也還沒有完成豎立工程。還記得那
媽會請我去看的。在我眼中,她思想開放之餘,性格也
天非常曬,全部義工都曬傷了。」
很開朗。」兩人關係熟稔,曹教授可說是見證梅姐長大
他們原本希望配合(梅姐辭世)十周年,開幕日期原 訂為梅姐生日的十月十日。但一來當時銅像未準備好,
銅像翻新後置於水池平台 上,正好配合梅姐的經典金 曲「似水流年」。
二來星光大道當時正籌備裝修,所以未能安排。開幕日 期就這樣順延至 2014 年 7 月 18 日,卻正好配合了梅姐 勇奪新秀冠軍寶座的 32 周年。 90
電影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繼承「水」的哲學
造「龍」者逆流而上
撰文:熊天賜 攝影:余日一
是沒辦法還原那神髓的。」一個手勢、腳步、眼神,對 曹教授來說都不能馬虎,這是他對自己專業的尊重。
堅持為偶像設銅像 越難越勇 如果說曹教授是李小龍銅像背後的男人,「走在最前 線」的就必然是「李小龍會」會長黃耀強(W)了。時 為 2004 年,也是李小龍逝世 31 周年。當時一眾「李小 龍會」幹事商討,希望為李小龍打造一尊紀念銅像,置 於尖沙咀星光道上。 為紀念偶像,一眾幹事雄心壯志。他們不斷修改計劃 經新世界發展副主席鄭志剛(Adrian)與城市建築師
書,甚至聯同李小龍胞弟李振輝直接到新世界發展有限
James Corner 重新設計後的星光大道,有幾個重大改
公司(當時為星光大道的管理公司)洽談,可是並不順
變。首先是增設面向維港的座椅和鏤空涼亭,讓遊客有
利:「當時他們覺得案子有很多問題,而且拒絕的理由
更多短坐休息的機會。星光大道著名的影星手印也追加
也蠻奇怪的 ...... 例如他們會質疑我們造李小龍銅像的
了不少明星,並從地面搬移到扶手欄杆上,方便大家拍
標準和原因。簡單來說,他們覺得李小龍銅像不值得打
照留念;而原星光大道的兩個銅像,梅艷芳像及李小龍
造。」
像均重新安排位置及進行復修,此外著名港漫角色麥兜
事隔兩個月,踏入 2005 年。時任香港電影金像獎委
亦加入了明星銅像大家庭。在歷經長達三年的維修翻新
員會主席文雋先生得知好友 W 有造銅像想法,遂邀請他
期後,星光大道在 2019 年 1 月重開予公眾參訪。
出席委員會的董事會議。原來當年剛好為中國電影 100 周年紀念,委員會決定頒發「世紀之星」獎項,以嘉許 對中國電影百年發展有傑出貢獻的人士。委員會一致決 定把獎項頒發給李小龍,同時對 W 造銅像想法表示讚 揚,可惜委員會沒有要捐款支持的意願。W 立刻跳出來 說:「得!沒問題!」 W 與幹事修改計劃書、逐家叩門洽談,最後成功打動
鄭志剛同與城市建築師 James Corner
李兆基先生(四叔)、劉鑾雄先生(大劉)、周星馳先 生和丁珮小姐等捐款表達支持,並籌得超過 70 萬款項。
自小接觸武術 造「李小龍」得心應手
經過網友選舉形象及與曹教授合作,最後成功讓李小龍
談到李小龍造像過程,曹教授眼神明顯堅定許多:「我
銅像屹立於星光大道上。
公公是清朝武秀才,專門練武的他舉重或是拳擊等都十
如今 W 也對經翻新後的李小龍銅像設計和擺放位置
分厲害。」雖然在曹教授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公公已經化
表示讚賞:「設計團隊其實有跟我們討論過,而當初收
作青煙,但曹教授從小受武術薰陶,恰巧為打造李小龍
到設計圖的時候我們已經非常滿意。例如流水瀑布的設
銅像打好基礎。
計,一來令銅像更美觀,也就是把銅像升高令拍照效果
曹教授表示銅像的姿勢、散發出來的氣場,並不是取
更好。二來水的元素亦呼應李小龍哲學『Be water, my
材於某一部作品,而是綜合所得:「我看了很多李小龍
friend.』,令整個銅像更貼合李小龍本人的氣質。」
的電影作參考。可是一定要是他本人演的,其他人演他
91
電影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李小龍會發起全球聯署
望保護李小龍故居
撰文、拍攝、剪接:余日一
黃耀強又指回看李小龍一生的經歷或是他的言行,得
李小龍故居(網上圖片)
其實是一個很好激勵人的教材。他表示李小龍迷可以因 為李小龍不同的特點和原因而喜歡他,例如他的電影、 武術、哲學或外貌,不過既然你喜歡他,就應在他身上 學習或領悟到一些東西,不然就是浪費了李小龍。而重 建李小龍故居,一方面可活化李小龍精神,又可以為香 港保留重要的文化遺產,以及增加國際級旅遊景點,實 屬「三贏」方案,故希望政府介入回購或者以「地換地」 的方式保護故居。 可惜事隔兩個月,在 2019 年 9 月 24 日李小龍會在其 facebook 專頁上發表泣告,指業主及香港政府棄救李 小龍故居,使一代巨星故居終作飛灰,李小龍故居最終 還是被清拆。 世界知名香港武打巨星李小龍逝世 46 周年,他位於 九龍塘的故居「棲鶴小築」,近日卻傳出拆卸的消息, 僅保留全部窗框及圍牆磁磚壁畫,李小龍會於 2019 年 7 月 19 日緊急發出全球聯署,要求港府設法保護李小龍故 居。 李小龍會會長黃耀強指,現在李小龍故居在建築上改 建得非常厲害,發現當年多處違規建築,這些建築可能 是做時鐘酒店後改建,一些主力柱和主力牆均被拆去, 使李小龍故好像是危樓一樣。而業主最近發現翻新費與 重建費用相若,決定拆卸重建,黃耀強指若想復修故居, 預計需要 5 億元。 黃耀強指,2008 年余彭年先計劃向政府捐出物業作 李小龍博物館的計劃拉倒後他曾私下和余老先生談過, 余老先生亦表明有興趣以地換地的方式交換李小龍故 居,惟當時沒有中間人幫忙促成這件事,以致至今計劃 未能實行。
電影《唐山大兄》劇照 「李小龍會」會長黃耀強 92
電影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拯救童工行動》導演 Derek Doneen:
為童奴發聲
撰文、攝影:Nancy ( 劇照由被訪者提供 )
材。拯救隊直搗工廠救人前,會先派員假扮商家與工廠
拯救童工行動》的英文片名原為《Kailash》,不過製作團隊後來 認為 Kailash 一字難以發音,而且在網上搜尋時會出現大量岡仁 波齊峰(Mount Kailash)的結果,因此將片名改為《The Price of Free》。
接洽並進行偷拍。在現場,Derek 往往只能遠觀,線人 拍到甚麼,拍不到甚麼,由不得他控制,唯一能做的, 就是信任。他試過提議將無線咪收進背包錄音,線人認 為背包太可疑,堅拒不依,最後挽一個料子透薄的袋中 就走入工廠。 「其實我很擔心,一旦事敗,結果會一發不可收拾, 但我知道我必須相信他們的經驗,他們才是最清楚狀況 的人。」協助拍攝的線人全部冒著生命危險參與拍攝, 為的就是希望有更多人了解當地童工的情況。 童工問題在印度向來嚴重,主要因為當地人教育水平 低下,不少父母誤以為將年幼子女送到工廠賺錢,生活
記 憶 中, 每 年 辛 丹 斯 電 影 節 放 映 的 紀 錄 片 比 劇 情
質素就能得到改善。他們根本沒想過,孩童去到工廠就
片 還 要 刺 激。 上 年 一 套 的《 無 聲 戰 場 敘 利 亞 》(City
淪為奴隸,一日只得一隻雞蛋下肚,更有可能一去不返。
of Ghosts) 貼 身 追 蹤 民 間 新 聞 網 站 Raqqa is Being
年紀輕輕就被「賣豬仔」的孩童飽受壓迫,對人早已失
Slaughtered Silently 如 何 裏 應 外 合, 向 世 界 揭 露 恐
去信任。《拯》最令人心酸的一場戲,是拯救隊破門而
怖 組 織 伊 斯 蘭 國(ISIS) 的 罪 行, 看 得 人 膽 顫 心 驚。
入拯救童工,但他們猶如忘記了怎樣飛的籠中鳥,只懂
今 年 放 映 的《 拯 救 童 工 行 動 》(The Price of Free/
躲在工廠的角落 ...... 到離開工廠後,問他們父親姓甚名
Kailash),雖少了槍林彈雨的場面,但見到大批孩童長
誰,有的已忘記家人,只懂報上僱主的名字 ...... 這樣的
期遭受虐待,又是別一種震驚。
「老豆姓咩都唔知」一點也不幽默。
《 拯 》 將 鏡 頭 對 準 印 度 的 工 廠, 講 述 Kailash
《拯》奪獎後在國際得到不少迴響,不過 Derek 深知
Satyarthi(Kailash) 帶 領 着 志 願 組 織 Bachpan
道,單憑一套紀錄片之力,不足以化解這根深柢固的問
Bachao Andolan(BBA, 意 指「 拯 救 兒 童 行 動 」)
題。
拯 救 童 工, 為 兒 童 爭 取 權 益 的 故 事。 本 片 在 2018 辛
「這些年來,Kailash 在世界各地都努力為兒童爭取
丹斯電影節中獲最佳紀錄片評審團大獎,導演 Derek
應有的權益。我是希望透過紀錄片,放大這把聲音。我
Doneen 早前亦專程到港,出席香港的首映和受訪,分
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做多一點,消費者可以向僱用童工的
享拍攝點滴。
品牌施予壓力,表達不滿。當人人都走多一步,改變才
紀錄片的主人翁 Kailash 在 2014 年和馬拉拉同獲諾
會逐漸發生。」《拯》上月開始由 YouTube Original
貝爾和平獎,而《拯》和馬拉拉亦大有淵源。紀錄片《他
全球發行。「這是一個全球的議題,我們選擇了一個面
叫我馬拉拉》(He Named My Malala)的導演 Davis
向全球的發行模式,希望讓更多人關注。」Derek 說。
Guggenheim 正正就是本片監製。
《拯救童工行動》(The Price of Free/ Kailash)可
「Davis 在籌備馬拉拉的紀錄片時發現了 Kailash 的
以在以下網址欣賞:
工作,於是提議我當導演,拍一套關於他的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sqKz1hd_CY
《拯》是 Derek 的導演處女作,但拍攝難度極高,當中 涉及偷拍放蛇,對新導演來說絕對是個大考驗。 童工工作的片段全靠偷拍得來,亦是《拯》的重要素 93
電影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姜皓文
《翠絲》演變性人沉鬱難抽離
「黑仔」姜皓文:「來世想繼續做男人。」
撰文、攝影:鄭天儀 ( 劇照由天下一電影提供 ) 服裝:Polo Ralph Lauren 場地:樂天經典
但又唔捨得個機會,經過很多心理輔導才肯接。」黑仔 肉緊到青筋盡現。
「一直聽人說,女人是水造。《翠絲》給我的挑戰是 要演一個比女人更柔弱的女人,由淚水、湯水、香水孕
他說,故事講的是主角由男到女的心理變化,自己花
育出的女人。」—— 「黑仔」姜皓文。
了很長時間去代入,很辛苦、很沉重。「我不會去參考 別人的演出,我害怕跟隨着別人腳步走,其實翠絲是我
有「港版丹麥女孩」之稱的新片《翠絲》(Tracey)
幻想出來的,她是個比女人更柔弱的女人。」黑仔說,
是難得直白以跨性別為題的港產片,其中袁富華飾演的
他有跟跨性別人士傾談,了解、揣摸她們的心態,但刻
「打鈴哥」先前獲得金馬奬最佳男配角。至於 52 歲的
意不去觀看相關題材電影模仿前人,他要做最 100%「姜
剛陽漢子「黑仔」姜皓文挑戰變性人角色,更引起熱話。
皓文式」的翠絲。「其實監製舒琪和老闆古天樂都說過,
「各人有各人的故事,這不是替性小眾平反的電影。
我粗獷得來有一種女性温柔,我認同的。」
這只是故事骨幹,《翠絲》的命題是講勇敢面對自己,
對於佟大雄這角色,黑仔形容挑戰是不一般的。「深
是給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黑仔認真地重申,電影中
沉到不得了,幾乎沉到不能自拔,她是比女人更女人的
惠英紅飾演無法面對丈夫心理是女人的鴕鳥哲學對他無
弱者,比臥底更臥底的閃縮,焗住做了半世紀男人,是
限啟發:「那代表很多社會上慣於逃避現實的人,瞓醒
很震撼我的。」黑仔說,演出時他要想像自己最黑暗、
覺就以為無事,好恐怖。」
貼地的人生低潮、複雜的家庭背景,演完後半年都未能
最顛覆的嘗試 最深沉的角色
抽離角色。「有時和太太行街,我會突然流淚,無法控
電影《奪命金》裏面的「凸眼龍」、《獨戰》的「黑
制也不知原因。」
哥」、《樹大招風》的「大輝」,姜皓文總是演反派、
年少曾「乸型」 更參與欺凌
硬漢子,到底一個大男人如何拿捏翠絲這角色?「真係
黑仔透露,小時候的他很陰柔、內向。中學年代他甚
好難!老闆古天樂最初找我時我想推掉,怕自己搞唔掂,
至文靜到有點「乸型」,穿表姐的女裝也很受落,但因 94
電影系列 ─ 文化者 • 專訪
《翠絲》裏袁富華 ( 左 ) 飾演的「打鈴哥」 獲得金馬奬最佳男配角。
為有另一位同學比他更「乸」,所以他免受欺凌,甚至 為了自保而站在欺凌者一方。「幾年前某天,我在地鐵 碰到這位曾被欺凌的同學,原來她已變性成女人了,還 頗漂亮呢!她年輕時根本就是《翠絲》的角色佟大雄, 很閃縮、面對不了自己,不想人透視他的內心世界。但 如今女性的她卻很自豪的告訴我:『她已成為真女人, 很開心地重生了。』」 電影無疑令黑仔更了解女人,包括太太。問他來世若 能選擇會想做男人還是女人?「男人。」黑仔沒有思考 半秒,答得直白。「因為很多事較容易操控。」他說。 從影 30 年,姜皓文不覺得 50 歲才有金像提名是「遲 來的春天」。問他未來尚有甚麼角色想挑戰?他弱弱說: 《翠絲》裏飾黑仔太太的惠英紅代表坊間逃避現實的裝睡一族。 (《翠絲》劇照 )
「只要能讓我保持在這個圈裏存在,我都願意試。」 他永遠記得自己是如何一路走來的,那條路並不易行, 入行初期甚至要借貸渡日。「我試過很霉,要𦧲工開, 想過轉行但還是最喜歡做戲,拼命的保持存在是我能做 的。」昔日綠葉王、今日男一的姜皓文很 man 地說。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