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目次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 Quarterly Journal of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政策論述 2 技職學生海外實習之規劃與推動
◢
邱玉蟾、宋修德、江惠真
10 技專校院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之現況與展望
◢
楊子慧
專題探討 18 德國職業學校師資培育制度之變革 31 西班牙技職教育制度與改革
◢
莊小萍
42 芬蘭高職教育對我國之啟示
◢
廖容辰
◢
張源泉、余啟名
52 加拿大產業學徒訓練制度對臺灣技術生訓練之啟示 62 從日本職能教育發展談臺灣技職教育
◢
73 澳洲技職教育產業輸出課題之探究
徐昌慧
◢
93 俄羅斯高等工程技職教育介紹 106 臺韓彩妝技能教育之比較
◢
◢
李明峻
技職新知 119 國際比較教育統計指標
122 總編輯的話
◢
莊謙本
◢
黃崧任
編輯小組
蕭芳華、李効宗
施秀青、徐昊杲、龔雅雯
85 技職教育再造方案之海外實習課程實施與改進策略
實務分享
◢
◢
胡茹萍、林逸茜、蔡其瑞
中華民國101年10月出版 October 2012
第二卷
第四期
出版機關:教育部 地
址:10051 臺北市中山南路5號
電
話:02-7736-6666
發 行 人:蔣偉寧 指導單位: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編輯顧問:(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國明、王鼎銘、杜炯峰、李福登、林三貴 林騰蛟、周談輝、孟繼洛、張天津、張文雄 張國恩、陳希舜、陳舜田、陳聰勝、馮丹白 黃文雄、楊朝祥、鍾瑞國、戴嘉南 編輯委員:(依姓氏筆畫排列) 田振榮、吳明振、李大偉、李炯三、李隆盛 林尚平、俞克維、柯華葳、洪久賢、張嘉育 許立人、陳月枝、陳繁興、黃琮琪、蕭錫錡 賴振昌、謝文英、饒達欽 總 編 輯:莊謙本 副總編輯:胡如萍 文編指導:黃啟祐、李懿芳 美編指導:陳仙舟 執行編輯:彭令儀、李佩樺 美術編輯:周惠敏 編印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中心地址:10610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 號 聯絡電話:02-7734-3622 傳真號碼:02-2356-9762 本刊網址:http://tve.ie.ntnu.edu.tw/tvej/ 創刊年月:中華民國80年2月 復刊年月:中華民國100年1月 發刊頻率:一年四期 (每年1、4、7、10月) 排版印刷:中華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中華民國101年10月 其他類型版本說明:本期內容同步登載於「技術及職業 教育季刊全球資訊網」(http://tve.ie.ntnu.edu.tw/tvej/) GPN:2010000016 ISSN:1019-3057 定價:新臺幣190元 展售處: 1. 五南文化廣場 地址:臺中市中山路6號 電話:(04)2226-0330 轉 820、821 2.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電話:(02)2518-0207 轉17 3. 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地址:臺北市和平東路1段181號 電話:(02)3322-5558 轉173 4. 教育部員工消費合作社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5號 電話:(02)7736-6054 5. 三民書局 地址:臺北市重慶南路1段61號 電話:(02)2361-7511 轉114 著作財產權人:教育部 本刊著作係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2.5臺 灣」授權條款釋出。此授權條款的詳細內容請參見:
http://creativecommoms.org/liccnses/by-nc-nd/2.5/tw。 「姓名標示」部分請引註該文作者姓名。 本刊內文圖、表、照片之著作權請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技術職業 教育研究中心。
政策論述
技職學生海外實習之 規劃與推動 邱玉蟾
宋修德
江惠真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 副處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學系 教授
桃園縣光啟高級中學 校長
壹、前言
就實務言,政府推動技職校院國際交
在全球化時代,國際教育不再是少數
流必須區分「技專校院」與「職校」二部
菁英的專利,而是每個學生必須獲得的基
分,因為二者的本質差易很大。「技專校
本教育。國際教育必須透過教育國際化的
院」已屬高等教育層級,有能力踏上國
過程來學習,因此,教育國際化的活動應
際舞臺,並自行洽覓國際伙伴;而「職
該普及於各級教育,以及各種類型學校。
校」卻需要政府更多的協助,包括國際化
我國高等教育機構過去幾年在教育國際化
理念與實務的教育、計畫的策略引導以及
方面相當積極,也獲致相當經驗,未來努
經費的長期投入等,亦即從「制度面」規
力的方向,一是必須往中等學校以下延
劃職校國際交流政策,以增加職校參與
伸,一是必須增加技職學生參與的質與
的能力。
量。本文將探討我國技職學生目前在國際 交流面向之規劃與推動情形,以及未來可 以改進的地方。
2
際交流未來應努力的目標。
貳、技職學生國際交流設計重點 技職學生的國際交流涉及職場的各種
以國家為角度來看,過去技職校院
學習,如果設計流於制式化,如僅學習職
進行國際交流的目的,大都在於經驗
場的單一面向,則很難達到與職場銜接的
的參照,期透過活動向國際伙伴學習強
目的。就如Unwin(2009)所指出,許多
處;這種國際交流的型態,是以「輸入型
職場認為訓練正式化其實是一種錯誤,因
(inward-bound)」為多。然而,經驗參
為以知識的層次性建立正規教育系統,學
照的動機是消極的需求,國家發展策略才
習變成一種「垂直發展」的過程。事實
是積極的作為,此為我國推動技職校院國
上,大部分新的學習都不是邁向高層次的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技職學生海外實習之規劃與推動
學習,而是「水平學習」,是學習的「擴 張」,亦即個人在不同環境的轉換學習、 適應及學習新技能及知識。
政策論述
四、加強海外職場的體驗 技職校院的教學重點在於「從學習到 工作」能順利銜接,職場學習發生在每日
對技職學生而言,「海外實習」是所
工作的職場活動,以及技術與生產的社會
有國際交流活動中最值得加強的一項,因
關係中。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進行,沒有特
為海外實習提供技職學生國際職場體驗學
定的教學方法,也沒有特定的訓練師,善
習機會,學生在過程中不但能學習到專業
用國際交流可以彌補校園內對於職場認知
知識及技能,且能增進國際化能力,如專
經驗不足的缺憾。
業外語及生活外語之運用,更重要的是融
目前教育部在推動技職學生國際交流
入外國業界,觀察工作環境與倫理,是一
方面,已針對技專學生及高職學生,分別
種典型的「水平學習」。「海外實習」活
推出「學海築夢計畫」及「海外技職實習
動設計重點應包括以下幾點:
計畫」,二者都是以推動海外實習規劃為目
一、著重實務層面
的,另「技職教育再造方案」亦推動海外
職業學校目的在培養基層技術人才,
實習課程,惟其為補助學生校外實習課程
專科學校目的在培養中級技術人才,科技
類型之一,成效難以分離評估,以下爰謹
大學及技術學院目的在培養科研及高級技
分別檢視前二者計畫近年來之執行情形。
術人才。技職校院國際交流應著重實務層 面,重視與產學發展重點結合,活動設計 必須重視業界的趨勢,不能侷限於學術理
參、技專生學海築夢計畫 「學海築夢計畫」是教育部自民國96
論層面。
年起,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及實務經驗之
二、發展各類國際伙伴
未來專業高級人才,學習尊重多元文化背
合作交流對象不應以教育機構為限,
景與生活方式,了解不同國家企業或機構
舉凡業界、訓練機構、國際組織等,只要
之運作模式而推出,其設計如下:
能提供適當的實習機會與安排,都是理想
一、目的
的國際伙伴。 三、採取多元模式 技職教育的範圍至廣,包括工業、商
鼓勵國內公私立大專院校(不含軍警 校院)與國外先進交流或與具有發展潛力 之企業、機構進行合作,提出選送學生赴
業、農業、醫護、海事、家政、語文、餐
國外專業實習計畫。
旅等各行各業,每個領域各有其專業要求
二、實習領域
與技術訓練方式。因此,國際交流活動不
授權申請學校自行規劃實習領域,惟
可限制為某種模式,應鼓勵多元模式,以
重點學門領域之擇定,應以臺灣長期發展
符合技職教育的多樣性。
優勢為核心考量。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3
政策論述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三、申請學生資格 1. 實 習當學期須為國內大專校院在校生 (不含境外碩士專班)。 2. 外 語能力及學術專業能力,由薦送學校 自訂。 四、獎勵年限 專業實習不得低於30天,最高以1年 為限。 五、實習地區
◥ 圖1
歷年學海築夢計畫獲獎校數統計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圖2
歷年學海築夢計畫通過件數統計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圖3
歷年學海築夢計畫已出國實習學生人數統計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以先進或具發展潛力之國家為優先 (不包括大陸及港、澳地區)。 六、獎助額度 本部獎助計畫總經費,授權計畫主持 人依其薦送計畫選送學生赴國外專業實 習。補助經費項目可包含國外專業實習團 員(包含計畫主持人)之來回機票、生活 費及國際組織媒合學生國外專業實習行 政費。 七、執行情形 (一)歷年獲補助校數 民國96年度該計畫獲補助校數33校, 分別為一般大學17校、技專校院16校;民 國97年度獲補助校數44校,分別為一般大 學26校、技專校院18校;民國98年度獲補 助校數61校,分別為一般大學37校、技專 校院24校;民國99年度獲補助校數64校, 分別為一般大學33校、技專校院31校;民 國100年度獲補助校數75校,分別為一般 大學41校、技專校院34校;民國101年度 獲補助校數為63校,分別為一般大學30 校、技專校院33校。歷年獲獎校數統計資 料如圖1所示。
4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技職學生海外實習之規劃與推動
(二)歷年獲補助計畫數量
政策論述
專校院20件,工程領域:一般大學10件、技
民國96年度該計畫通過件數27件,分
專校院9件,生醫領域:一般大學15件、技
別為一般大學18件、技專校院19件;民國
專校院7件;民國98年度實習領域分別為
97年度獲補助校數85件,分別為一般大學
人文管理領域:一般大學74件、技專校院
49件、技專校院36件;民國98年度獲補助
50件,工程領域:一般大學9件、技專校院
校數173件,分別為一般大學103件、技專
13件,生醫領域:一般大學20件、技專校院
校院70件;民國99年度獲補助校數147件,
7件;民國99年度實習領域分別為人文管理
分別為一般大學77件、技專校院70件;民
領域:一般大學44件、技專校院47件,工程
國100年度獲補助校數207件,分別為一般
領域:一般大學9件、技專校院11件,生醫
大學114件、技專校院93件;民國101年度
領域:一般大學25件、技專校院11件;民國
獲補助校數為150件,分別為一般大學75
100年度實習領域分別為人文管理領域:一
件、技專校院75件,統計圖如圖2所示。
般大學62件、技專校院67件,工程領域:一
(三)歷年出國實習學生數
般大學25件、技專校院15件,生醫領域:一
民國96年度該計畫出國實習學生人數
般大學27件、技專校院11件;民國101年度
225人,分別為一般大學75人、技專校院150
實習領域分別為人文管理領域:一般大學
人;民國97年度出國實習學生人數519人,
30件、技專校院57件,工程領域:一般大
分別為一般大學277人、技專校院242人;
學12件、技專校院3件,生醫領域:一般
民國98年度出國實習學生人數930人,分別
大學33件、技專校院15件,統計如下頁表
為一般大學597人、技專校院333人;民國99
1所示。
年度出國實習學生人數782人,分別為一般
(五)歷年參與實習之國家及實習學生分佈
大學399人、技專校院383人;民國100年度
依 下頁 表2得知學生赴國外實習之國
出國實習學生人數874人,分別為一般大
家及實習學生數,以民國96至民國101年
學417人、技專校院457人;民國101年度出
度參與學生人數總計之多寡排名,前7國
國實習學生人數147人,分別為一般大學23
依序分別為美國579人、日本374人、新加
人、技專校院124人,統計圖如圖3所示。
坡192人、澳洲169人、加拿大116人、越
(四)歷年計畫實習領域統計 從計畫實習領域來看,民國96年度 實習領域分別為人文管理領域:一般大學 9件、技專校院9件,工程領域:一般大學5
南116人及泰國98人,除澳洲及越南外, 其他5國每年都有學生赴該國實習。
肆、高職生海外技職實習計畫
件、技專校院6件,生醫領域:一般大學4
教育部自民國98年起,為強化高中職
件、技專校院4件;民國97年度實習領域
學生國際競爭力,使其具備國際視野與跨
分別為人文管理領域:一般大學24件、技
文化溝通能力,推動高中職校與國外學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5
政策論述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表1 歷年學海築夢計畫實習領域統計 年度
一般大學
技專校院
人文管理
工程
生醫
人文管理
工程
生醫
96
9
5
4
9
6
4
97
24
20
99 96 100 97 101 98
20 生醫 25 4 27 15 33 20
50 人文管理 47 9 67 20 57 50
9 技專校院 13 工程 11 6 15 9 3 13
7
74 人文管理 44 9 62 24 30 74
10 一般大學 9 工程 9 5 25 10 12 9
15
年度 98
7 生醫 11 4 11 7 15 7
99
44
9
25
47
11
11
100
62
25
27
67
15
11
101
30
12
33
57
3
15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2 學海築夢計畫技專校院學生赴國外實習人數統計表(前7國) 年度\國家
美國
日本
新加玻
澳洲
加拿大
越南
泰國
96
66
5
16
0
16
0
27
97
154
31
4
54
5
26
15
98
135
105
12
65
52
23
15
99
102
112
23
19
11
39
11
100
115
77
97
30
24
28
24
101
7
44
40
1
8
0
6
總計
579
374
192
169
116
116
98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校、職業訓練機構的國際交流之運作模
與文化、專業工作機會資訊及技能要求、
式,開始推動「增進高級中等學校學生
企業單位見習或參訪等,由申請學校自行
國際視野方案」 (Secondary School Exchange
規劃擇定。
International, SSEI) ,其中,高職(含綜合高
三、補助學生資格
中專門學程)學生「海外技職實習計畫」 是該方案推動模式之一,其設計如下:
計畫補助對象,其資格與能力條件由申請
一、目的
學校自訂遴選機制,但若為技能(藝)優
鼓勵我國高職與國外學校、職業訓練 機構的國際交流,增進實際體驗與見習之 機會,提出以校為單位申請之赴國外專業
異技職生組團辦理者則優先補助。 四、辦理期程 短期以二至四週、長期以一學期、最長
實習計畫。
不超過一學年為原則。其中,於海外定點學
二、實習領域
校或機構實習及交流課程之時間,不得低
實習的課程包括專業外文、職場倫理
6
高職(含綜合高中專門學程)學生為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於總行程扣除交通往返時間之二分之一。
技職學生海外實習之規劃與推動
五、實習地區
政策論述
依參與之技職生群別來看,民國98年
由申請學校自行依據需求規劃擇定
度辦理之計畫分別為電機與電子群、商管
(不包括大陸及港、澳地區)。
群、餐旅群、外語群、家政群及農業群之
六、補助經費項目
計畫;民國99年度為機械群、商管群、餐
補助經費項目可包含學生、隨隊輔導
旅群、設計群、家政群及農業群;民國
教師之來回機票、辦理培訓及檢討等業務
100年度為機械群、商管群、餐旅群、設
之行政費用,以及弱勢學生海外實習期間
計群及家政群;民國101年度為電機與電
之生活費。
子群、動力機械群、商管群、餐旅群、設
七、執行情形
計群、家政群、食品群及農業群。依據
(一)歷年補助概況
統計,辦理計畫以設計群及農業群辦理3
民國98年度該計畫獲補助校數為8
年,商管群、餐旅群及家政群辦理4年最
校、執行件數為9件、已出國實習學生人
為積極。統計如表3所示。 (三)歷年參與實習之國家及實習學生分佈
數達176人;民國99年度獲補助校數為15 校、執行件數為18件、已出國實習學生人
由下頁表4得知學生赴國外實習之國
數達324人;民國100年度獲補助校數為15
家及實習學生數,民國98年度分別為澳洲
校、執行件數為15件、已出國實習學生人
116人及日本60人;民國99年度分別為澳
數達306人;民國101年度獲補助校數為11
洲171人、日本93人、紐西蘭40人及英國
校、執行件數為12件、已出國實習學生人
20人;民國100年度分別為澳洲224人、日
數達241人。
本22人、美國20人及韓國40人;民國101
(二)歷年參與計畫之群科統計
年度分別為澳洲80人、日本56人、美國
表3 歷年海外技能實習參與職群統計 職群
98 年
電機與電子群
˅
機
械
99 年
100 年
101 年 ˅
˅
群
˅ ˅
動 力 機 械 群 商
管
群
˅
˅
˅
˅
餐
旅
群
˅
˅
˅
˅
外
語
群
˅
設
計
群
˅
˅
˅
家
政
群
˅
˅
˅
食
品
群
農
業
群
˅
˅ ˅
˅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年度\國家
澳洲
日本
美國
紐西蘭
韓國
英國
比利時
98
116
60
--
--
--
--
--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99
171
93
--
40
--
20
--
100
224
22
20
--
40
--
--
101
80
56
50
20
20
--
15
October 2012
7
政策論述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表4 海外技能實習計畫學生赴國外實習人數統計表 年度\國家
澳洲
日本
美國
紐西蘭
韓國
英國
比利時
98
116
60
--
--
--
--
--
99
171
93
--
40
--
20
--
100
224
22
20
--
40
--
--
101
80
56
50
20
20
--
15
總計
591
231
70
60
60
20
15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0人、紐西蘭20人、韓國20人及比利時15
(1)學校實施領域應再拓展,尤其是交
人。依據統計,澳洲及日本為學生赴國外
流機構所在國與我國產業互補與互惠交流
實習人數前二名之國家,分別為591人及
部分應再加強;(2)學校進行交流之國
231人,且4年都有辦理。
家太集中在美國及日本,宜擴大國際佈
伍、結論:海外實習推動檢討 與展望 一、學海築夢計畫
8
點;(3)實習領域因授權申請學校自行 規劃,且為各校申請制,因此,在實習領 域層面尚未能周全關照到發展臺灣優勢; (4)學校如何透過海外實習,培養或增
由學海築夢計畫各年執行成果分析得
進參與學生在國際素養與跨文化溝通面向
知:(1)技職校院國際交流多著重於實
的能力尚須評估;(5)學校在辦理本類
務及技術研討層面,重視與產學發展重
計畫時可辦理行前研習,協助參與學生了
點結合,同時兼重視產界趨勢的了解;
解我國企業或產業機構之運作模式,以利
(2)參與計畫學生已由一般大學生多於
計畫執行時,能夠進行我國與他國之產業
技專校院生發展至二者接近;(3)實施
運作參照與比較。
領域多偏向人文管理;(4)學海築夢計
二、海外技職實習計畫
畫有賴國際伙伴之合作與交流,學校皆能
由海外技職實習計畫各年執行成果分
致力於國際伙伴之關係建立;(5)學海
析得知:(1)計畫執行率良好,且私立
築夢計畫以美國之參與人數最多,其次是
學校其辦理計畫的意願值得肯定;(2)
日本,在鄰近國家方面,則為日本、新加
多數學校能辦理學生行前之語文訓練及文
坡、泰國與越南;(6)參與計畫學校能
化研習;(3)活動結束後各校多能辦理
藉由國際合作與交流,彌補學生對於職場
檢討會與成果發表;(4)參與方案的多
的認知不足及經驗的缺乏。
為英語系國家;(5)海外技能實習計畫
近幾年執行顯示,計畫雖然已經具有
方面,顯示高職較熱衷前往澳洲進行技能
初步成果,但仍有改善的空間,諸如:
交流;(6)計畫的執行能拓展學生跨文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技職學生海外實習之規劃與推動
化的面向(江惠真、洪聿媗,2012;宋修 德、陳信正、江惠真、孫學儀、洪聿媗, 2010;宋修德等人,2011)。
政策論述
流活動,以提升品質與成效。 近年來,技職教育雖然試著在普通教 育外,創造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所謂營造
初期成果仍有進步的空間,僅列出下
「第二條國道」。但是,許多人並未意識
述七點:(1)教育部可加強協助學校建
到,技職教育的能量其實並不僅止於此。
立夥伴關係,鼓勵學校推動雙方之合作關
事實上,在全球化時代,幾乎每個國家都
係與默契,引進其他國家學校之國際導向
有若干專業領域人力不足的問題,他們都
的各種領域的課程、技術實習、夥伴交流
很希望引進適當的外國專業技術人力來填
等資訊及資源;(2)教育部可加強輔助
補這個需求。技職學生如能在取得專業技
偏鄉地區、資源不足及文化不利的學校進
能的同時,也取得基本的國際能力,包括
行交流計畫;(3)教育部在經費補助模
專業外國語文、生活外國語文及國際素養
式及額度方面宜穩定編列,以利永續經
等,他們就能輕鬆地憑藉其專業技能到國
營;(4)教育部宜整合「增進高級中等
外工作,成為跨國工作者,而不受到國內
學校學生國際視野方案」(SSEI)與國際
就業率的限制。換言之,技職教育經過國
教育旅行,以有效提高青年國際交流成
際化的加持,將創造出數千倍的價值,成
效。(5)學校宜訂定評估指標,以評估
為「跨國大道」。因此,技職教育談的產
學生專業技能的能力是否有提升;(6)
學合作,絕不能繼續侷限於國內產業,還
學校需要國際教育相關課程設計與教材發
是要更有遠見地著眼於國際市場,勇敢地
展的支援,以減少各校行政人員及教師之
把我們的技職學生帶到國際職業舞台。
負擔;(7)學校宜指定專人辦理國際交
【參考文獻】 江惠真、洪聿媗(2012)。100年度高中職國際交流資訊網(SSEI)維護計畫。教育部委託專案報 告。桃園縣:光啟高級中學。 宋修德、陳信正、江惠真、孫學儀、洪聿媗(2010)。高級中等學校國際交流資源分享平臺暨支援推 動計畫。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宋修德、江惠真、陳信正、洪聿媗、孫學儀、葉芳吟(2011)。99年度中等學校國際交流支援推動計 畫。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Unwin, L. (2009). Connecting workplace learning and VET to lifelong learning. Retrieved Oct. 14, 2011, from: http://www.beyondcurrenthorizons.org.uk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9
政策論述
技專校院推動國際合作 與交流之現況與展望 楊子慧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第四科 幹事
壹、前言 當地球村一詞出現時,全球化概念旋 即影響世界的運作。全球化概念是指一種 過程,在此過程中,國與國的界線逐漸模 糊,國際間的動態如漣漪般產生擴散效應 並相互影響。國際間更藉由科技、經濟、知 識、價值觀等媒介,進行跨國界的流動, 影響國家的發展方向(Knight, 1999) 。
10
課環境、精進大專校院境外學生事務行政 支援體系,以及提供外國學生、僑生獎學 金等措施,冀以提升國際競爭力及高等教 育水準,積極輸出我國優質高等教育。
貳、各國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合 作與交流概述 全球化和國際化兩者雖為相關,但並 非相同的概念(Altbach & Knight, 2007) 。
為回應全球化、提升國家競爭力,世
全球化可被視為一催化劑,而國際化則是
界各國皆致力於提升教育品質及學生素
積極的行為反應,兩者間具有動態性連
質,並將國際化、跨文化能力、全球化等
結。從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可知,
概念納入教育範疇中。我國高等教育亦於
高等教育國際化即為國家回應全球化的
全球化浪潮牽引下進行轉型,並在「邁向
一種方式,各國雖致力追求特定的共同
頂尖大學計畫」、「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
目標,惟亦相當尊重並維持國家的個別
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及「區
性,其中涉及學術研究、知識普及、國
域教學資源中心計畫」等計畫之執行下,
家認同、跨文化理解、全球意識等層面
各大專校院積極推動教學、研究、產學合
(Knight, 1999; Ma, 2010)。
作、國際化、國際排名及學術影響力等面
為符應國際化趨勢及提升國家競爭
向之革新,並致力積極建構友善學習環
力,各國皆紛紛提出多元化做法,相關做
境、成立華語文教學中心、強化全英語授
法如於海外設立分校、進行跨國合作計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技專校院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之現況與展望
政策論述
畫、開設國際學生學程及英語授課課程
頂尖外國高等教育機構至新加坡設立分校
(Altbach & Knight, 2007)。美國於2000年
(戴曉霞,2011)。
由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發表備忘
當前除已開發國家積極推動國際合
錄,對美國國際教育政策表示支持,並希
作與交流外,開發中國家亦開始朝向國
望州政府、地方政府、教育機構、非政府
際化之發展方向。泰國自1989年制訂該
組織等單位一同推動,其相關做法如:
國第一個高等教育長期發展計畫(1990-
(1)鼓勵外國學生到美國留學;(2)鼓
2004年),將國際化列入五大發展重點之
勵美國學生出國深造;(3)提升外語學
一。高等教育委員會於2007年公布「第二
習品質;(4)支持跨文化的詮釋、理解
期十五年發展計畫(2008-2022年)」,
及學習;(5)研發知識傳遞的新技術;
包含加強高等教育的基礎及職業教育、強
(6)鼓勵交換教師、交換學者及社會大
化大學於提升國家競爭力中所扮演之角
眾等做法(NAFSA, 2000)。此外,美國
色、加強大學間之連結等九大方向。馬來
高等教育機構所提供之「以國際觀點和跨
西亞為提升該國高等教育品質、高等教育
文化」為主軸之課程,愈形受到歡迎及重
國際知名度、擴大招收外國學生,於2004
視(Altbach, 2002)。
年成立高等教育部,並設立招生暨國際教
日本文部科學省於1983年發表「21世
育司。此外,泰國亦推動「研究型大學計
紀外國學生政策宣言」,並推出「2000
畫」,以達成至少一所大學進入世界百大
年招收10萬名國際學生計畫」。自2000年
之目標(戴曉霞,2011)。
起開始加強國際交流,包括促進留學生
發展中國家除選送學生赴海外深造,
交流、改善英語等外國語教育、促進國
亦致力招收外國學生,以助於提升該國
際學術交流等做法(沈珊珊、黃政傑,
學生之素質與文化,並增加營收及國際
2003)。2008年由文部科學省、外務省、
聲譽。例如,目前印度即大力招收外國
法務省、厚生勞動省、經濟產業省及國土
學生,其中95%來自亞洲和非洲開發中國
交通省共同提出「招收國際學生30萬人計
家,如馬來西亞、尼泊爾、伊朗、肯亞等
畫」,預定於2020年達成目標(戴曉霞,
國(Bhalla, 2005)。中國大陸、馬來西亞
2011)。
和印度亦積極發展能吸引外國學生的策略
新加坡將高等教育視為一大產業,主 要政策為:吸引全球最好的高等教育機構
和作法,並推動其教育課程和機構輸出至 其他國家(Altbach & Knight, 2007)。
至新加坡、創造充滿活力且國際化的教育
各國除自行設立國際合作與交流之目
聚落、打造廣受信賴的教育品牌等,並自
標和策略外,跨國界的合作亦是另一種
2002年始推動「環球校園計畫」,打造完
推動的模式。「波隆那宣言」(Bologna
整的國際性教育體系,目前已吸引10餘所
Declaration)即是具相當規模之國際合作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11
政策論述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計畫。其於1999年6月19日由歐洲29個國
大學生外語能力欠佳、外語學習環境建置
家教育部長共同簽署,強調於2010年創建
不佳、配套措施不足、外語開設之課程不
一個整合之「歐洲高等教育區」,並強化
足、學術交流多停留於形式,未進入實質
歐盟各國高等教育制度的相容性及可比
之合作研究等問題亟待改進。爰此,教育
性、建立以學生為本位的歐洲高等教育
部乃提出以推動國際競爭力計畫,增強大
區、消除跨國流動與各層級學位銜接的障
學國際化表現為目標之相關做法,如推動
礙、推動跨國文憑認可,提升歐洲高等教
提升大學國際競爭力計畫、提升高等教育
育國際競爭力(楊瑩,2007)。另外,「伊
學生之外語能力措施、加強外語學習環
拉斯莫斯世界計畫」(Erasmus Mundus)
境等(教育部,2003)。之後,行政院於
源於2002年,為歐盟執委會重要的高等教
2004年將「擴大招收外國學生來臺留學」
育合作交流計畫,內容包含師生交流、學
列入「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並於2008年
分轉換制度、歐洲各大學系所間主題學術
推動「萬馬奔騰」計畫,鼓勵國內外學生
網、語言課程及密集課程,其目的在回應
進行交流,促使外國學生人數倍增,以豐
當今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挑戰、擴大歐洲知
富我國學術內涵及開拓學生視野,並提出
識經濟的基礎、促進歐洲與世界各國高等
「陽光南方政策」,以期倍增東南亞國家
教育機構合作,進而提升歐洲高等教育之
僑外生來臺留學人數(教育部,2010c)。
全球性知名度,以吸引更多外國學生赴歐
此外,2011年核定「高等教育輸出─擴大
深造(教育部,2010a)。在亞洲方面,則
招收境外學生行動計畫」,以精進在臺留
有「亞洲校園計畫」(Campus Asia) ,其為
學友善環境及強化留學臺灣優勢行銷為二
中國大陸、日本、韓國仿效歐盟的Erasmus
大主軸,積極擴大招收境外學生(教育
計畫,於2010年起共同推動之高等教育交
部,2011)。
流及整合計畫,旨在促使三國間的大學相
為擴展我國技專校院宏觀視野及國際
互承認學分和學位,及加強學生跨國交
競爭力,與國際接軌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流,藉以提升高等教育水準和競爭力,並
近年來,技職教育於國際化之重要目標,
實現學生在亞洲校園間的自由流動(教育
包括充實國際化之校園軟硬體環境、全面
部,2010b)。
提升師生外語能力、建構區域英語教學資
參、我國技專校院推動國際合 作與交流之現況與成效
12
源網絡、強化各校推動國際合作之質與 量、兼顧教育輸入及輸出:向上取經、向 下傳經。此外,亦配合「高等教育輸出─
教育部於2003年完成《我國高等教育
擴大招收境外學生行動計畫」及「高等
素質與亞洲鄰近國家之比較報告》,報告
教育產業輸出連結亞太─深耕東南亞計
指出:我國國際化程度仍待努力,尤其以
畫」,積極招收境外學生,輸出我國優質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技專校院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之現況與展望
政策論述
高等教育。當前我國技專校院推動國際合
容。主要合作區域所佔之比例如下頁圖
作與交流之相關政策,以下就政策推動及
1,分別為東南亞地區占57.14%;東北亞
現況進行說明。
地區占20.00%;美洲地區占11.10%;大洋
一、補助技專校院辦理國際合作與提升學 生外語能力計畫
洲地區占5.71%;歐洲地區占2.85%。 (二)提升技專校院學生外語能力之現況
為增進技專校院推動國際合作與交
自2005年起,教育部補助成立北、
流,並考量技專校院學生主要來自職業學
中、南三區英語教學資源中心,提供學生
校,其國中英語基礎能力較弱,且高職英
多元化英語學習資源,建構區域英語學習
語課程時數有限,教育部遂訂定「教育部
資源分享網絡,落實教師適性教學相關研
補助技專校院辦理國際合作與提升學生外
習,並辦理英語密集訓練班等相關活動,
語能力計畫申請要點」,以提升技專校院
提升技專校院學生外語能力,進而提升就
學生之外語能力,推動技專校院與國外教
業力及國際競爭力。2012年技專校院提出
育或職業訓練機構進行實質之國際合作與
申請案共計41件,經教育部審查通過計有
交流,並配合階段性重點政策持續推動國
24件,通過比例達58%。主要辦理項目可
際化工作,以期加速提升技專校院國際競
參見下頁圖2,外語檢測占26%;外語教
爭力。此外,教育部每年編列相關經費,
學改進方案及教學實驗占25.5%;補救教
補助技專校院辦理招收外國學生、師生取
學占24.5%;引進外籍師資及配套計畫占
得國際證照、交換師生、選送學生出國實
9%;其他與外語相關之項目占15%。
習及海外研習、辦理與國外學術文化機構 合作交流、外語檢測學習課程、補救教
二、推動擴大招收境外學生行動計畫暨深 耕東南亞計畫
學、推動外語教學改進及教學實驗、引進
在全球化脈絡下,我國高等教育與社
外籍師資等相關計畫。 (一)辦理國際合作之現況
會經濟環境正經歷重大變遷,考量我國人 口結構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女化、現階段高
2012年技專校院提出申請案共計有55
等教育規模、招收境外學生之產值及經濟
件,其中經教育部審查通過計有36件,通
效益、國際接軌及國際競爭力等面向,擴
過比例達65%。計畫內容包含:建置國際
大招收境外學生實為當前高等教育輸出的
觀光餐旅人力培育平臺、國際移動能力養
關鍵作法之一。此外,亦盱衡東南亞國家
成暨全球就業競爭力提升、前進海外服務
之地理和文化背景與我國相近,並與我國
學習、實習與招生、建立東南亞國際健康
有深厚的經貿互動,且在臺修讀之東南亞
照護實務人才培訓聯盟、臺泰海洋資源與
國家學生占總外國學生人數之58.7%,故
環境治理學術及實務合作交流,以及數位
以深耕東南亞計畫為起點,期盼透過深化
內容與電腦遊戲設計國際證照培訓等內
東南亞國家對我國學術交流之需求,建立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13
政策論述
◥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圖1 技專校院之國際合作地區及其比例
圖2 提升技專校院學生外語能力之辦理項目比例
我國於東南亞之學術影響力,藉此連結亞
38案,其中16案為博碩士班、21案為學士
太,進而布局全球。對此,教育部鼓勵技
班,主要開班之系所為企業管理、財務金
專校院以五種方式推動,以下茲就目前技
融、電子工程、電機工程、土木與環境工
專校院主要推動情況進行說明。
程、設計行銷、外語、護理等領域。
(一)鼓勵開設外國學生專班及境外專班
14
◥
(二)開設全英語學位學程
教育部於2011年6月24日發布《大學
為營造優質教學環境,擴大招收國際
開設境外專班申請及審查作業要點》,以
學生,提升我國學生語言能力及國際視
整合原《技職校院赴東南亞開設境外專班
野,促進國際文教交流,宣揚我國高等教
試辦要點》與《大學辦理研究所(系)碩
育之特色,提升高等教育水準,厚植大學
士及大學部二年制在職專班審核作業要
競爭力,培養具備國際移動能力之人才,
點》。有關境外設班部分之規定,以促進
教育部訂有《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精進全
高等教育國際化,強化學術交流,增進高
英語學位學制班別計畫要點修正規定》,
等教育產業輸出。此外,各校可依外國學
鼓勵大專校院推動全英語學位學程、全英
生來臺就學辦法及相關規定,申請開設外
語授課園區、國際學院、國際學程、國際
國學生專班。
學生專班及其他學制班別計畫。
101學年度經審核通過之境外專班
2011年共有29校之92個學制班別受理
申請案計有5校、14案,其中11案為碩士
實地訪視,計有40個獲極力推薦、45個獲
班、3案為學士班,主要開班之系所為商
推薦。未來將持續辦理並推動「補助大專
業管理、資訊管理、企業管理、電機工
校院精進全英語學位學程計畫」,引導大
程、機械工程、護理等領域,合作學校
專校院開設具特色之全英語授課學程,並
多位於越南、印尼、澳門、上海;經審
輔以華語研習資源,吸引更多優秀境外學
核通過之外國學生專班申請案計有15校、
生來臺留學。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技專校院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之現況與展望
(三)推展華語文教學
政策論述
國科技大學、中臺科技大學、正修科技大
大專校院可依《大學法》、《專科學
學、育達商業科技大學、長庚學校財團法
校法》、《私立學校法》、《外國學生來臺
人長庚科技大學、南開科技大學、崑山科
就學辦法》、《外國護照簽證條例》等相
技大學、景文科技大學等18校,開設印尼
關規定,研議附設華語文教學單位,並報
語、泰語、越南語、馬來西亞語等多元語
經教育部核定,即可招收外國學生來臺修
種課程,並開發多元語種教材,本計畫執
習華語文課程。目前技專校院附設華語文
行迄今已逾9,000人次修讀。
教學單位之學校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城
除開設實體課程外,文藻外語學院亦
市學校財團法人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龍華
開設遠距教學課程及製作數位教材學習手
科技大學、中華科技大學、南台科技大
冊,以及建立韓語、馬來語、印尼語、泰
學、崑山科技大學、文藻外語學院、高苑
國語、越南語各4級之線上非同步之多元
科技大學等8校,100學年度計有826位學
語種課程,以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並
生就讀。
營造友善之國際化學習環境。
教育部除鼓勵大專校院設立華語文教
(五)推動技職教育輸出
學單位外,亦積極推廣華語文能力測驗,
近年我國積極推動技職教育,除舉辦
並拓展全球華語文能力測驗之合作交流。
雙邊教育論壇外,更透過簽訂官方協定之
此外,教育部致力推動國際人士來臺研習
人才培育計畫、協助他國培訓種子教師、
華語、推廣外國學生組團來臺短期研習華
短期交換等方式,協助培養他國官方及
語文計畫、持續遴薦華語文教師及華語教
高階人才。目前我國已與越南、印尼、
學助理赴外國任教、選送華語文教學研究
泰國及印度4國洽簽官方教育交流協定,
所學生赴外國進行華語文教學實習計畫,
包括:「越南菁英500計畫」、「越南湄公
以及外國華語教師來臺短期教學培訓等工
1000計畫」、「泰國講師來臺留學」、「印
作項目。
度高等教育輸出計畫」、「印尼講師來臺
(四)辦理多元語種課程計畫
留學」、「印尼亞齊省公費生」等。
為提升技專校院學生接觸東南亞語言
再者,亦積極與他國推動合作計畫,
與文化之機會、維繫新住民及其子女母語
並開辦專班,提供技術及實務導向課程,
能力,並深化對東南亞國家之連結,教育
適時安排專業實習與校外活動,協助其青
部自97學年度起陸續補助國立臺北科技大
年學子接受專業培訓,學成後返回居住地
學、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
工作。如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曾執行哥斯大
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藻外語學院、
黎加技職教育改善計畫,協助該國推動技
南台科技大學、朝陽科技大學、樹德科技
職教育,改進教材與實驗設備,並規劃電
大學、環球科技大學、龍華科技大學、中
子、機械、電腦三個領域於各級學校與機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15
政策論述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構之課程架構、基礎理論課程及實習課程
別、37件為科技研發類別、66件為餐飲廚
教材。此外,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開設全英
藝類別、42件為美容美髮家政類別、2件
語授課之甘比亞石油、電資、土木及建築
為創業類別、23件為國際技能競賽、6件
等專班;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協助貝里斯培
為第8屆國際展能節職業技能競賽、409件
育工程教育高階師資,學成後返回貝里斯
為國際發明展。由此可知,我國技專校院
大學任教,並擔任校內高層主管。且於
不僅積極鼓勵學生投入專利及創新發明之
2008年選派財金系教師赴泰國亞洲理工學
研究外,亦已有豐碩成果。
院任教;而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則協助聖克 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發展觀光產業,提升該
16
肆、結論與展望
國觀光服務業人員素質;國立屏東科技大
在當前全球化的脈絡中,高等教育國
學於1997年成立熱帶農業研究所,吸引非
際化是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大方向。各
洲、中南美洲、大洋洲和歐亞地區學生就
國皆積極爭取與國際合作之機會,透過各
讀,並推動甘比亞農業精英專班、水產養
國間的合作關係或建立跨國界的聯盟,與
殖學士專班、史瓦濟蘭農業碩士學程,成
國際密切連結,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近
功協助他國提升農業技術水準。
年來,我國技專校院亦朝向該目標邁進,
三、鼓勵技專校院學生參加國際性技藝能 競賽及發明展
並於推動國際合作交流有大幅的進展與成
為鼓勵技專校院學生積極參加國際性
係、參與國際組織、與國外頂尖學府學術
技藝能競賽及發明展,拓展學生國際視
交流合作、參與國際認證、獎勵師生出國
野,促進學生熟練專門技術,重視實作學
研習及參與國際會議等方式外,亦藉由參
習,發展學校特色,教育部訂定《技專校
與國外教育展或年會、赴海外舉辦高等教
院學生出國參加國際性技藝能競賽及發明
育展或招生活動等,強化技專校院之國際
展作業要點》,凡符合相關條件者,得申
招生宣傳,增進國際交流合作管道,提升
請補助機票費用。
我國高等技職教育的能見度。
效。各校除透過與國外大學建立姊妹校關
近年我國技專校院學生在德國紐倫
展望未來,在教育部推動之擴大招收
堡、瑞士日內瓦、韓國首爾等國際發明展
境外學生行動計畫及增進國際合作與交流
表現相當卓越。100學年度技職校院學生
的政策引導下,技專校院一方面可立基於
參加國際競賽,總計778件作品獲獎,其
既有基礎,加深、加廣、精緻所推行之各
中34件為工業設計類別、108件為商業設
項國際合作計畫,持續朝國際化目標邁
計類別、2件為建築與空間設計類別、3件
進。另一方面,也應重視教學品質及品保
為多媒體與遊戲設計類別、35件為動畫片
機制、提供多元之外語學習課程、建構友
類別、3件為創作電影、8件為資訊技術類
善學習環境、精進境外學生事務行政支援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技專校院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之現況與展望
政策論述
體系等面向,培養我國技專校院學生具備
為東亞高等教育重鎮之發展目標,積極輸
流動力、就業力及國際競爭力,並吸引優
出我國優質之高等技職教育。
秀境外學生來臺就讀,以達成打造我國成
【參考文獻】 沈珊珊、黃政傑(2003)。國際比較教育學。臺北市:正中。 教育部(2003)。我國高等教育素質與亞洲鄰近國家之比較。2012年7月10日,取自: http://www.edu. 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103。 教育部(2010a)。歐盟執委會舉辦2010年伊拉斯莫斯世界計畫行動方案會議。2012年7月15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5082。 教育部(2010b)。日中韓3國啟動「亞洲校園計畫(Campus Asia)」。2012年7月15日,取自: http:// 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5654。 教育部(2010c)。教育部東南亞教育輸出相關政策。2012年7月15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 topical.aspx?topical_sn=467。 教育部(2011)。高等教育輸出-擴大招收境外學生行動計畫。2012年7月10日,取自: http://www. edu.tw/plannews_detail.aspx?sn=588&pages=0。 楊瑩(2007)。波隆那的倫敦公報─歐盟波隆那宣言簽署二十周年時的「績效清查」舞臺。評鑑雙月 刊,10,57-60。 戴曉霞(2011)。東南亞招生計畫-顧客及競爭對手初探。高教技職簡訊,54。2012年7月15日,取 自:http://120.96.85.10/news054/2011060902.asp?c=0200&vers=054 Ma, A. H. Sandra. (2010). International student recruitment to universities in Taiwan: Changing discourses and agendas,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Social Causes, Private Lives, The Australi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ltbach, P. G. (2002).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izing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7, 2-7. Altbach, P. G., & Knight, J. (2007).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otivations and realities.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1(3/4), 290-305. Bhalla, V. (2005).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Indian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41, 3-4. Knight, J. (1999).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IMHE (Ed.),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pp. 13-28). Paris: OECD. NAFSA. (2000). President clinton issues executive memorandum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trieved July 7, 2012, from: http://www.nafsa.org/resourcelibrary/default.aspx?id=9095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17
專題探討
德國職業學校 師資培育制度之變革 張源泉
余啟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 副教授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 博士生
壹、前言
制的特點。另外,本文主要以「職業學
德國對於師資培育的討論,幾乎與
校」為研究對象,就其學制與學習內容
義務教育的存在同其久遠;隨著2000年
而言(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schung, 2003),相當於我國的高級職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業學校。
OECD)公布「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18
體內容,最後再進一步探討師資培育新
貳、傳統師資培育制度之缺失
PISA)之評量結果,德國學生的閱讀能力
早在1826年普魯士即已頒佈「皇家
排名第18名,數學能力排名第22名(Ba-
通諭」(Cicular Recript),其中規定師資
umert et al., 2002),師資培育又成為德
生須通過兩次國家考試後才能成為合格
國社會大眾的熱門話題;而在專業領域
教師,且兩次考試之間為長達3年的實習
上,討論的核心議題聚焦於師資培育的
(Beckmann, 1968;楊深坑,2007);此項
品質,尤其在「波隆納宣言」(Bologna-
「通諭」早已奠定了德國近2百年之師資
Erklärung)後,德國師資培育制度相應
培育制度。在如此久遠的師資培育發展歷
地也進行了變革,其中包括學士/碩士之
程,誠如田培林(1976)所言,德國師資
分級學制(gestuftes Studiensystem),並相
培育制度是以哲學理論為經、以社會需要
應地調整師資培育課程。本文聚焦於波
為緯,所交織而成的統一體。但近年來,
隆納宣言後,職業學校(Berufsschule)
隨著科技、經濟與社會文化的發展,傳統
師資培育制度之變革,首先探究傳統師
的師資培育制度已逐漸無法符合社會的需
資培育制度之缺失,而後闡述改革的具
要,而招致許多批評,Terhart(2002)甚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德國職業學校師資培育制度之變革
至將之稱為「永遠的不足」(ewige Mäng-
專題探討
合,以致於影響師資培育的品質。
elliste)。對於德國傳統師資培育制度的缺
綜言之,德國師資培育制度的建立已
失,國內學者楊深坑(2007)已曾詳盡加
近兩百年歷史,但隨著社會的持續進展,
以探究,此小節之論述即立基於前述基礎
而產生許多缺失,舉其犖犖大者:師資培
上,再輔以相關文獻。
育課程涵蓋不同的學科,但大學內部缺乏
一、大學內部缺乏協調機制
協調機制,且不受各專門學科的重視,甚
師資培育的課程涵蓋面甚廣,包括專 門科目、學科教學法(fachdidaktisch)、 教育學與實習等,這些學習內容分屬於 不同系所,而每個專門學科所隸屬的系
且職前教育與實習分屬不同機構,機構間 缺乏整合,因而影響師資培育的品質。
參、師資培育制度之改革
所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且大學內部常
在當今德國師資培育制度改革方向
缺乏協調機制,而造成師資生無所適從
中,波隆納宣言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
(Viebahn, 2003;楊深坑,2007)。
因此以下先針對波隆納宣言作一概述,再
二、師資培育之邊緣地位
進一步探究師資培育之新架構。
師資培育在大學中常處於邊緣地位,
一、波隆納宣言
其相關的課程在各個專門學科領域中,不
1999年歐洲各國教育部長們在波隆
被視為重要的任務,而使得師資培育課程
納的會議,及其後之相關會議達成之共
缺乏統整性。Reiber(2004)提出,應以
識為:在歐盟範圍內的高等學校(Hochs-
教師之職業領域為核心,將學科教學法、
chule)實行分級學制,學士階段的修業
教育專業課程與專門課程加以統整,並強
年限為3年、碩士階段為2年,並共同創建
化教育專業課程在其他課程領域之深化,
「歐洲高等教育區」(europäischer Hoch-
以便能開展教師專業能力。
schulraum),整合歐盟各國的高等教育之
三、機構間缺乏整合
修業結構(Studienstruktur),以促進各國
德國的師資培育制度必須先在大學
大學課程之透明化和對應性,並增加學生
中修畢職前教育,經第1次國家考試及格
與學術人員間之流動(Bundesministerium
後,再申請進入「教學研習中心」(Studie-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1999)。根據
nseminar)進行18至24個月的實習,而後再
Schwarz-Hahn & Rehburg(2004)的看法,
通過第2次國家考試,才能取得合格教師資
波隆納宣言具有以下的特點:
格;但大學與教學研習中心不相統屬、又
1. 課程透明化:大學課程更具透明性,即
缺乏連繫,以致二者間所安排的課程常有
學習內容與成果變得更加一目了然;
重疊,或甚至互相矛盾(楊深坑,2007)。
2. 學 科轉換:簡化不同類型高等學校、不
如此一來,職前教育與實習機構間缺乏整
同學門間之轉換,以提升國際之流動性,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19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並增加德國對於外國學生的吸引力; 3. 提 升國際化:通過品質之提升與國際關 係之促進,以改善德國高等學校之全球 競爭力; 4. 改 善大學與職場之聯繫:調整大學的課 程安排,並以職業能力為導向。
下再進一步說明。 二、師資培育新架構 隨著德國高等教育對於波隆納決議的 具體化,德國師資培育制度亦需建立新 架構;為了對德國師資培育新架構有一較
在波隆納宣言中,學士階段的學習
確切的瞭解,若將其與我們較熟悉的臺
被界定為:獲取「相應的職場能力」
灣師資培育制度進行對比,將有很大的
(angemessene berufliche Qualifikation),
助益;因此,以下先比較臺灣與德國的師
並在此基礎上,實施比傳統較為短期的
資培育法,再進一步探究德國師資培育之
碩士教育;此外,還引進歐洲學分轉
新架構。
換系統(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一)師資培育法之比較
ECTS),透過學分(Kreditpunkt)來衡量
由於德國為聯邦制國家,師資培育制
學生在該課程之學習量,以保障歐洲各國
度的規劃屬於各邦權限,以下僅以《巴
教育體制之對應性與靈活化(Liessmann,
伐利亞邦師資培育法》(Bayerisches Lehr-
2006)。
erbildungsgesetz)作為範例進行比較,如
Arnold(2011)對此評述,前述各種
表 1所 示 。 以 巴 伐 利 亞 邦 為 例 , 主 要 著
對應性與靈活化之措施,是推動改革的目
眼於其教育文化的發展堪稱為德國的楷
標,與此相關的目標還有促進歐洲人民之
模,如其PISA成績在德國一直名列前茅
職業能力;再者,與其他改革方案相較,
(Hohlmeier, 2003)。另外,在2007年德國
波隆納宣言聚焦於職業導向之實用能力,
卓越計畫(Exzellenzinitiative)選出9所德
將對大學體系產生很大的影響。
國菁英大學(Elite-Universität),該邦境內
這種巨大的變革在技職體系倒是獲
即有慕尼黑大學(Universität München)、
得很大的支持,例如「聯邦職業教育中
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心」(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主任
München)2所大學入列(Deutsche Forsch-
R. Weiss即大聲呼籲,為配合德國高等學
ungsmeinschaft, 2011),亦堪稱為德國各邦
校學制之變革,技職體系的師資培育亦
之個中翹楚。
應儘速調整為學士/碩士之分級培育方式 (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 2007)。
20
納宣言的影響已帶來許多根本的變革,以
附帶一提,表1的「培育類別」中,德 國中等教育分為「中等前期」與「中等後
就前述對於波隆納宣言的概覽,似乎
期」兩個階段。在前期即已進行分流教
可以認定其對於學制或學分體制等形式性
育,後期則進一步深化此一分流教育。
結構帶來較大的影響,但如細究之,波隆
中等前期的學校包含主幹學校、實科學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德國職業學校師資培育制度之變革
專題探討
表1 臺灣與巴伐利亞邦師資培育法之比較 項
目
臺 灣 師 資 培 育 法
巴伐利亞邦師資培育法
法規版本
2005 年 12 月 28 日修正
2012 年 7 月 9 日修正
培育範圍
中小學及幼稚園師資。(§1)
中小學師資。(§1)
培育類別
幼稚園、國民小學、中等學校、特殊教育等四
小 學 、 主 幹 學 校 ( Hauptschule )、 實 科 中 學
類。(§6)
(Realschule) 、文理中學(Gymnasium) 、職業學 校、特殊教育。(§2)
培育機構
師範校院、設有師資培育相關學系或師資培育
1. 公立大學或藝術類高等學校,或其它邦之公立高
中心之大學。(§5)。
等學校。(§4Ⅰ) 2. 非公立高等學校亦可為師資培育機構,但其相應 課程須經「學術、研究與藝術部」 (Staatsministerium für Wissenschaft, Forschung und Kunst)核可。(§4Ⅱ)
培育對象
1. 大學生,以及碩博士班在校生。 (§9Ⅰ、Ⅱ)
在校生。(§3)
2. 大學畢業生(學士後教育學分班) 。 (§9Ⅲ) 公費/自費
以自費為原則,公費生則應於畢業後分發至偏
無公費
遠或特殊地區學校服務。(§13) 職前教育/ 檢
定
1. 師資培育包括師資職前教育及教師資格檢
1. 完成職前教育後,須通過「第 1 次教師資格考試」
定。(§7Ⅰ)
(Erste Lehramtsprüfung) ;此考試包含「第 1
2. 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包括普通課程、專門課
次國家考試」(Erste Staatsprüfung)與「大學
程、教育專業課程及教育實習課程。 (§7Ⅱ)
考試」(universitäre Prüfung),後者為各模組 課程之考試成績(Prüfungsleistung der Modulprüfung)。在第 1 次教師資格考試的總 成績中,第 1 次國家考試的成績應至少占 60%。 (§6Ⅰ) 2. 職前教育課程包含教育專業課程、專門課程或藝 術類課程,學科教學法以及相應的學校或企業實 習。(§3Ⅰ)
教育實習
教育實習課程為期半年。(§8)
實習階段之預備服務期(Vorbereitungsdienst)不 具備公務員關係(Beamtenverhältnis),並在「教 學研習中心」完成實習,為期 24 個月。(§5Ⅰ)
證照取得 任教管道 進修管道
通過教育部辦理之教師資格檢定後,由教育部
公立學校教師資格的取得必須通過第 1 次教師資格
發給教師證書。(§11、§12)
考試,以及第 2 次國家考試。(§7Ⅰ)
參加學校或幼稚園辦理之教師公開甄選,公費
由「教學與文化部」(Staatsministerium für
生則依規定進行分發。(§14)
Unterricht und Kultus)分發。(§22)
1. 單獨或聯合設立教師進修機構;
1. 教師的繼續教育是為了促進教師之工作能力,且
2. 協調或委託師資培育之大學開設教師進修
能與學術、經濟與職場之發展併進;此由繼續教
課程;
育機構(Fortbildungseinrichtung)推動實施。
3. 經教育部認可之社會教育機構或法人開辦 教師進修課程。(§19Ⅰ)
(§20Ⅰ) 2. 繼續教育的範圍與內容屬於教學與文化部之權 限;其範圍必須與財政部取得共識。(§20Ⅲ)
備
註
括號內之數字,為法規條文編號。
資料來源:法務部(2012)、Der Bayerische Landtag (2012)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21
專題探討
◥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圖1 德國職業學校師資培育之流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校、文理中學與綜合學校。中等後期的
人文科學和一些社會科學專業則授予
學校則有文理中學高級部、職業學校、
Magister碩士學位;師範、法學與醫學等
職業專門學校(Berufsfachschule)、專門
專業的學生,則須通過國家考試才能取得
高等學校(Fachoberschule)、專門學校
國家考試碩士學位。換言之,進入高等學
(Fachschule)等(Kultusministerkonferenz,
校就讀後的第一個學位,即為碩士學位,
2010a)。
而無英美學制的學士學位。
綜言之,波隆納宣言後,在歐盟範圍
波隆納宣言後,德國大學引進學士/
內實施學士/碩士分級學制,並引進歐洲
碩士分級學制,據此職業學校的師資培
學分轉換系統,以保障歐洲各國教育體制
育也分為學士、碩士兩階段。每個邦所
之對應性與靈活化。在德國師資培育新制
頒發的文憑名稱不同,此處以慕尼黑工
中,其職前教育在碩士階段才能完成,須
業大學為例,師資生在學士班畢業後,
通過第1次教師資格考試(含第1次國家考
可以獲得「教育學士」學位(Bachelor of
試與大學考試),接著實習兩年,再通過
Education),該階段的教育目標在於使學
第2次國家考試後,才能取得合格教師資
生獲得第一個具有就業資格的高等學校畢
格,如圖1所示。
業證書(Schelten, 2004)。
(二)學制與架構
22
學士班畢業後的師資生,可以進入碩
德國傳統的高等教育學位分為碩士學
士班繼續深造;此階段的目標,在於使
位與博士學位;而碩士學位又分為3種:
其完成師資培育的職前教育(參閱《巴
Diplom碩士、Magister碩士和國家考試碩
伐利亞邦師資培育法》第3條第1項),才
士(Staatsexam)(Kultusministerkonferenz,
能參加第1次教師資格考試(參閱《巴伐
2003)。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社會科學
利亞邦師資培育法》第6條第1項),通過
和經濟學專業等授予Diplom碩士學位;
後才能進行實習,最後須通過第2次國家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德國職業學校師資培育制度之變革
專題探討
考試(參閱《巴伐利亞邦師資培育法》
校的職業教育機構工作,諸如企業的培訓
第5條第1項),如此慕尼黑工業大學即授
單位或私立的教育機構等。
予「教育碩士」(Master of Education)學
另外,誠如Reiber(2004)所言,師
位。畢業時各邦所規定的考試不同,例如
資培育應該要有固定場所,應設立「師
在巴伐利亞邦,必須通過第1次教師資格
資培育中心」(Lehrerbildungszentrum),
考試(含第1次國家考試與大學考試)與
作為培育、計畫與組織之協調場所。德
第2次國家考試。
國師資培育中心之設立肇始於1980年比
改革後師資培育引入「歐洲學分轉
勒菲爾德大學(Universität Bielefeld)大
換系統」,這是目前在歐盟成員國高等
學,當時係因應將附近「師範高等學校」
學校中盛行的學分互認和轉換系統,旨
(pädagogische Hochschule)(此名詞楊深
在提供一種在高等學校間量化、對應性
坑翻譯為「教育大學」。)整併入綜合大
與轉換成績的方法。它對大學學習進
學而設;雖然,有些研究計畫也在中心執
行了量化規定:一個學期相當於30學分
行,但基本上其為服務性質的單位,與當
(Leistungspunkt),一個學分相當於30小
前各邦設立之「師資培育中心」為學術單
時的學習量,即每學期平均900小時的學
位有所不同(楊深坑,2007)。
習量(Kultusministerkonferenz, 2004)。
Stifterverband für die Deutsche Wissen-
職業學校師資培育的學士學位要求
schaft(2010)曾洋洋灑灑列舉出當前
修業年限為6個學期,修滿180學分;碩士
師資培育中心有11大任務,舉其重要者
學位要求修業年限為4個學期,修滿120
如:聯繫與統合普通教學法(Allgemeine
學分,這是職業學校師資培育的第1個階
Didaktik)、學科教學法與專門學術;實
段,即職前教育階段(Kultusministerkon-
習之組織與調控;教育實習合作架構之發
ferenz, 2010b)。再者,各邦文教部長會議
展與制度化;考試辦法與學則(Prüfungs-
(Konferenz der Kultusminister der Länder)
und Studienordnung)制定及修正之建議;
之《克威特林堡決議》 (Quedlinburger Be-
提供繼續教育及其結構發展;師資培育架
schluss),明訂小學與前期中等學校的師
構下學習與教學之評鑑。師資培育中心的
資培育,畢業學分至少為210學分;由於
功能在師培制度中具有重要意義,此誠如
學士的畢業學分僅有180學分,如僅具有
楊深坑(2007)所言:
學士學位者並無實習教師資格(Kultusm-
……設立師資培育中心……可說是劃
inisterkonferenz, 2007;張炳煌, 2012)。
時代的師資培育改革,打破了以往職前、
因此,職業學校的師資生最低學歷必須為
實習及在職進修各自為政之傳統格局,邁
碩士,如僅具有教育學士者則無法成為職
向新的持續性專業生涯發展理念,其對未
業學校的教師,而只能進入其他非公立學
來教師專業素質提昇之重要性,不可言喻。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23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誠哉斯言!師資培育中心的設立在某
議,在學士階段應採取廣博性培育方式,
種程度上,對前述傳統師資培育的缺失,
此有助於畢業生亦具有處理校外事務的能
有相當大的改善作用。
力(Wissenschaftsrat, 2001)。當然如從對
(三)課程模式 單單引進分級學制本身,不意味著它
展,聚焦於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對此,
就是改革的保障抑或阻礙。只有在推動這
Terhart(2000)認為,職業教育之相關事
些結構性改革時,「也在高等學校中為優
務,仍需要廣博與基本的能力,故應朝向
質化的教與學,創造更大的試驗空間,才
廣博性培育方式發展。
有意義且具建設性」 (Welbers, 2001) 。職
2. 整合式 vs. 循序式 Integrativ vs. konsekutiv
業學校師資的特點與其他類型師資培育的
在分級學制的師培課程的具體規劃
差別,在於其需同時掌握理論與實務;實
中,有兩種具體模式可供選擇。在「整合
務經驗通過與學習配套之職業培訓,例如
模式」下,學士階段即開始學習教育專業
職業實習,理論知識則在職前教育獲得。
課程,並在碩士階段作進一步的深化與補
根據各邦文教部長會議之決議,職
充;在「循序模式」下,學士階段主要
業學校師資培育在結構上其學習內容應
集中於專門學科的學習,而後在碩士階
包括以下部分(Kultusministerkonferenz,
段始在前述基礎上,學習教育專業課程
1995):
(Terhart, 2000)。
1. 在 職業專業方向之課程方面,近一半的 內容以職業領域為導向;
在奧登堡大學(Universität Oldenburg)推行的是整合模式,也就是在學士
2. 另 一半內容則以3:5比例組成,前者
階段同時修習專門課程與學科教學法,
為教育專業課程,後者為職業跨領域
因此學士階段即需掌握較廣博的知識
課程或普通課程(allgemeinbildendes
(Kattmann & Gropengiesser, 2004)。而在
Unterrichtsfach),抑或某一特別職業、
波鴻大學(Universität Bochum)則採納循
職業繼續教育或者特殊教育課程。
序模式,學士階段著重於修習專門課程,
前述是就職業學校師資培育的學習內
並補充一般性職業相關之關鍵能力的知
容進行比例分配,在此框架上,師資培育
識;在碩士階段始修習學科教學法與教育
的學習內容如何作具體規劃?此在師資培
專業課程(Vorspel, 2004)。
育分級學制之實施框架上,涉及以下相關
整合模式與循序模式間的優劣比較難
的課程設計理念:
有定論,而比勒菲爾德大學在此二者間又
1. 專 業性 vs. 廣博性Professionalität versus
開創了一種中間模式:學生可以在學士階
Polyvalenz 學術審議會(Wissenschaftsrat)建
24
立面觀之,師資培育應朝向專門化方向發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段研修專門學科的同時,再加上教育專業 課程,除此以外,學生在碩士階段亦可於
德國職業學校師資培育制度之變革
專題探討
研修專門學科的同時,再加上教育專業課
提供實習的企業合作,主導該職業專業
程,作為補充課程(Universität Bielefeld,
能力的培育方式(Deutscher Industrie- und
2003)。質言之,中間模式既非整合模
Handelskammertag, 2007; 謝斐敦, 2008)。
式,亦非循序模式,而是在學士與碩士階
Reiber(2004)亦提出,透過模組串
段研修專門學科的同時,加修教育專業課
連不同學科成為一主題性複合體(Them-
程,在累積足夠學分後,當然也可轉往教
enkomplex),有利於能力之習得,並能使
職的方向發展。
課程更加透明化,增加人們對於課程的理
不同課程模式之優劣難以逕予評斷。
解,因為課程不再以單一主題形式出現,
若採取整合式課程模式,師資培育課程本
而是透過模組連接各種知識,從而賦予了
身貫穿了學士與碩士階段,較具有完整
大學課程之新的內在邏輯性。
性,此與傳統的師資培育課程相近;若採
在此背景下,考試規則也產生了很大
取循序式課程模式,則在學士階段能獲得
的變革:這種方式已不僅涉及形式的學分
較完整的專門知識,這對於獲得學士文
體制,而是一種多層面與主題式的考試形
憑即投入職場工作者,或許有較多的工
式,此即為前述《巴伐利亞邦師資培育
作機會。
法》第6條第1項所明訂之大學考試內容。
(四)模組化課程
綜言之,在職業學校師資培育之學
波隆納宣言亦帶來課程模組化(Mo
士/碩士分級制中,師資生獲得學士文憑
dularisierung)之興起;在模組化課程中,
後,即可進入職場工作;另外,德國為打
其學習內容與活動結合了傳統的不同學
破了以往職前、實習與在職進修各自為政
科;換言之,一個模組內可以有各種不同
的弊病,成立師資培育中心,使其能邁向
的教學活動,而這些活動都是為了培養同
持續性專業方向發展。在課程變革方面,
一項能力,此即為能力導向之課程設計方
具體的課程模式包含整合式、循序式與中
式(Bund-Länder-Kommission für Bildung-
間模式;前者較接近於傳統的師資培育課
splanung und Forschungsförderung, 2002)。
程,具有完整性,而循序式課程模式則較
模組課程之能力導向特別適合於技職教
有利於獲得學士文憑即投入職場工作者。
育,為此「德國工商總會」(Deutscher
在課程內在結構上,透過能力導向課程設
Industrie- und Handelskammertag)對於職
計的模組課程,依主題而結合不同的教學
業教育訓練提出了「模組化」的建議,
活動,藉以培育相關的能力。
將職業教育的師資培育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基礎能力培育階段,約為1~ 2
肆、師資培育新制之特點
年;第二階段為該項職業的專門能力階
波隆納宣言後,傳統的職業學校師資
段,約需2~3年,在此階段中,學校與
培育制度轉換為學士/碩士分級模式,並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25
專題探討
◥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圖2 慕尼黑工業大學碩士階段之專業轉換 資料來源:Schelten, A. (2004)
在課程上作了大幅變革,以下進一步說明
標的學生,在補足修習一些課程後,亦得
師資培育新制之特點。
轉入教育碩士軌道學習,進而成為職業學
一、多元導向
校教師。
學士/碩士結構的職業學校師資培 育,使教育學專業與其他專業間可以轉
波隆納宣言的目標之一,在於增進大
換,這主要體現於學士畢業後的相互轉
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而在波隆納宣言架
換。以慕尼黑工業大學為例,學生可以選
構下所建構的師資培育,亦在於強化師資
擇在教育學士(例如數學教育)畢業後,
生的職業能力(Schlömerkemper, 2004)。
轉向其他專門學科的碩士(例如數學),
對於職業能力的重視,令大學的課程發展
反之亦可從專門學科的學士畢業後,轉向
出現了不同的任務:學生必須掌握具有職
教育碩士;當然,轉換之間必須補修一些
場敏感度的綜合能力,以迅速回應職場的
模組課程,可參見圖2。
需求(Habel, 2003)。這些不同於以往的
上述轉換學習軌道的制度,為學習目
內容,實際上對於大學產生很大的挑戰!
標帶來多元化發展的契機。師資生在培育
除了需增進特定的職業能力外,還需強化
過程中,可以不斷地自我思索,是否未來
對於一切專業和職業領域都很重要的知
擔任教職,否則亦可轉入相關的專門領
識,也就是所謂的關鍵能力,包括社會能
域;反之,其他專門領域亦可轉入師資培
力、學習與工作技巧,以及運用資訊技術
育軌道,為職業學校教師增補新的來源,
的能力等。
使那些原先不是以職業學校師資培育為目
26
二、職業導向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職業導向的典範轉移,是大學改革的
德國職業學校師資培育制度之變革
重要組成部分:從輸入導向轉向輸出導
專題探討
2003)。
向;新的課程計畫與發展以學生能力為出
隨著前述之典範轉移,高等學校中的
發點,從而改變德國大學傳統以研究為重
教學活動不再僅以傳授知識為重點,而開
點之課程提供模式(Habel, 2003)。理想
始注重個性化的學習活動,教學、學習和
地說,新的模式將更能聚焦於學生能力之
工作形式緊密結合,並能激勵學生發揮
培養。
其主動、積極和對自己負責的學習態度
在德國傳統的職業學校師資培育模式
(Reiber, 2004)。
中,學生必須完成整個培育過程(具有國
學習導向之教學理念,來自一個最近
家考試的碩士文憑),才能踏上職場;而
的熱門議題:「研究型學習」(forschendes
現在學士/碩士分級制的師資培育模式,
Lernen)。依Huber(2003)的看法,其意
使學生在完成3年的學士階段畢業後,即
指個體在與其認知、社會和情感層面相聯
可憑著大學畢業文憑進入職場,此無疑地
繫的問題解決過程,此概念對於師資培育
可以提早其就業時間。
特別重要,因為師資生未來將在學校中扮
隨著職業學校師資培育在大學的設 立,國家將不再是唯一的潛在雇主,師資 生未來亦可在企業界或非企業界之教育機
演自主學習的傳播者角色。
伍、結論
構大展長才。將來教職申請者的數量很可
波隆納宣言之後,德國職業學校師資
能會超過學校的需求,而此一分級學制將
培育制度進行了相應變革。學士/碩士分
能緩解此壓力,特別是職業學校在制定規
級制為職業學校師資培育與其他專業間,
劃時相當困難,因為除了師生人數的因素
建立了銜接的可能性,使學習產生了多元
外,整體經濟景氣也會成為影響教職申請
軌道,從而獲得更多的機會與廣泛的選擇
者多寡的因素。
權,學生能反覆思考其職業決定。
三、能力導向
波隆納宣言架構下所建構的職業學校
依前述,模組化課程的學習內容結
師資培育,在於強化師資生的職業能力。
合了傳統的不同學科;模組化課程是以
師資生獲得學士文憑後,即可進入職場工
「能力導向」和依主題相關性來整合不
作,有機會在企業界或非企業界之教育機
同的課程,如此導致大學的教學法開始
構大展長才。「培育學生職業能力」的目
「由教學轉向學習」(Shift from Teaching
標亦落實於課程設計上,透過能力導向的
to Learning)(Wildt, 2003)。或是由「教
模組課程,聚焦於能力培育。通過這種根
學導向」轉向「學習導向」(Wechsel von
本的變革,可以預見的是,雖然將耗時甚
der Lehr- zur Lernzentrierung),此種轉換
久,但卻是真正富有革新的意義。
來勢洶洶,大有顛覆既往的趨勢(Habel,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27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參考文獻】 田培林(1976)。德國學校教育發生的背景及其改革經過。載於賈馥茗(編),教育與文化(頁513537)。臺北:五南。 法務部(2012)。師資培育法。2012年7月2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 aspx?PCode=H0050001 張炳煌(2012)。德國師資培育兩階段學位學程發展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8(1),71-103。 楊深坑(2007)。德國師資培育中心歷史發展與組織結構。教育研究與發展,3(1), 35-56。 謝斐敦(2008)。實務與學術之爭:《波隆納宣言》對德國幼教師資培育之衝擊。各國高等教育品質保 證制度之發展與國際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4-206)。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 Arnold, E. (2011). „...dass gestufte Studiengänge als Allheilmittel wirken würden, war im Ernst nicht zu erwarten...“ Eine Zwischenbilanz. In I. Lohmann, S. Mielich, F. Muhl, K.-J. Pazzini, L. Rieger & E.M. Wilhelm (Eds.), Schöne neue Bildung? Zur Kritik der Universität der Gegenwart (pp. 195-207). Bielefeld: Transcript. Baumert, J., Artelt, C., Klieme, E., Neubrand, M., Prenzel, M., Schiefele, U. & Schneider, W. (2002). PISA 2000- Die Länder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im Vergleich. Berlin: Leske+Budrich. Beckmann, H. -K. (1968). Lehrerseminar, Akademie, Hochschule. Berlin: Verlag Julius Beltz. 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 (2007). Berufsbildung als lernendes System. Retrieved July 25, 2012, from: http://www.bibb.de/de/30513.htm 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1999). Der Europäische Hochschulraum. Retrieved July 25, 2012, from: http://www.ond.vlaanderen.be/hogeronderwijs/bologna/links/language/1999_Bologna_ Declaration_German.pdf 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2003). Grundstruktur des Bildungswesens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Retrieved July 25, 2012, from: http://www.kmk.org/doku/ dt_2002.pdf Bund-Länder-Kommission für Bildungsplanung und Forschungsförderung (2002). Modularisierung in Hochschulen Handreichung zur Modularisierung und Einführung von Bachelor- und MasterStudiengängen. Retrieved July 25, 2012, from: http://www.blk-bonn.de/papers/heft101.pdf Der Bayerische Landtag (2012). Bayerisches Lehrerbildungsgesetz. Retrieved July 25, 2012, from: http:// by.juris.de/by/LehrBiG_BY_1995_rahmen.htm Deutsche Forschungsmeinschaft (2011). Exzellenzinitiative auf einen Blick: Der Wettbewerb des Bundes und der Länder zur Stärkung der universitären Spitzenforschung. Bonn: DFG. Deutscher Industrie- und Handelskammertag (2007). Dual mit Wahl: Ein Modell der IHK-Organisation zur Reform der betrieblichen Ausbildung. Retrieved July 25, 2012, from: http://www.bihk.de/bihk/extern/ Dual-mit-Wahl.pdf Habel, W. (2003). Weder „überflüssig“ noch Mogelpackung und Irrweg, sondern Einstieg in den Wandel des deutschen Studiersystems: Bachelor- und Masterstudiengänge in der BRD. Erziehungswissenschaft, 27(14), 6-22. Hohlmeier, M. (2003). Kultusministerin Monika Hohlmeier kommentiert die Ergebnisse. Die Elternzeitschrift des Bayerischen Kultusministeriums, 3(2), 4. Huber, L. (2003). Forschendes Lernen in Deutschen Hochschulen: Zum Stand der Diskussion. In A. Obolenski & H. Meyer (Eds.), Forschendes Lernen: Theorie und Praxis einer professionellen
28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德國職業學校師資培育制度之變革
專題探討
LehrerInnenausbildung (pp. 15-36). Bad Heilbrunn: Klinkhardt. Kattmann, U. & Gropengießer, H. (2004). Der Bachelor „Wissenstransfer“ als Basis für konsekutive Studiengänge in der Lehrerbildung (Oldenburg). In W. Habel & J. Wildt (Eds.), Gestufte Studiengänge– Brennpunkte der Lehrerbildungsreform (pp. 307-315). Bad Heilbrunn: Klinkhardt.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1995). Rahmenvereinbarung über die Ausbildung und Prüfung für ein Lehramt der Sekundarstufe II (berufliche Fächer) oder für die beruflichen Schulen, Beschluss der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vom 12.05.1995. Retrieved July 25, 2012, from: http://www.kmk.org/fileadmin/ 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1995/1995_05_12-RV-Lehramtstyp5.pdf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2003). 10 Thesen zur Bachelor- und Masterstruktur in Deutschland. Retrieved July 25, 2012, from: http://www.kmk.org/fileadmin/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2003/2003_06_12-10Thesen-Bachelor-Master-in-D.pdf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2004). Rahmenvorgaben für die Einführung von Leistungspunktsystemen und die Modularisierung von Studiengängen. Retrieved July 25, 2012, from: http://www.kmk.org/fileadmin/ 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2000/2000_09_15-Leistungspunktsysteme-Modularisierung.pdf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2007). Lösung von Anwendungsproblemen beim Quedlinburger Beschluss der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vom 02. 06. 2005. Retrieved July 25, 2012, from: http://www.kmk.org/fileadmin/ 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2007/2007_02_28-QuedlinburgerBeschluss2005.pdf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2010a). Das Bildungswesen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2009: Darstellung der Kompetenzen, Strukturen und bildungspolitischen Entwicklungen für den Informationsaustausch in Europa. Bonn: SKMK.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2010b). Ländergemeinsame Strukturvorgaben für die Akkreditierung von Bachelor und Masterstudiengängen. Retrieved July 25, 2012, from: http://www.kmk.org/fileadmin/ 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2003/2003_10_10-Laendergemeinsame-Strukturvorgaben.pdf Liessmann, K. P. (2006). Theorie der Unbildung: Die Irrtümer der Wissensgesellschaft. Wien: Piper Taschenbuch. Reiber, K. (2004). Lehrer-Bildung als hochschuldidaktische Herausforderung – Neue Studienkozepte und ihre Reformpotenziale. Zeitschrift für Hochschuldidaktik, 2004(2). Schelten, A. (2004). Studiengangmodelle in Situation einer Lehrerbildungsstätte für berufliche Schulen: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 Retrieved July 25, 2012, from: http://www.lrz. de/~scheltenpublikationen/pdf/studgamodschelten2004.pdf Schlömerkemper, J. (2004). Eckpunkte zum Kernstudium der Lehrerbildung: Der Beitrag der Bildungswissenschaften zur Professionalisierung von Lehrerinnen und Lehrern. Erziehungswissenschaft, 28(15), 25-36. Schwarz-Hahn, S. & Rehburg, M. (2004). Bachelor und Master in Deutschland: Empirische Befunde zur Studienstrukturreform. Münster: Waxmann. Stifterverband für die Deutsche Wissenschaft (2010). Erhebung von Grunddaten zu Zentren für Lehrerbildung in Deutschland. Retrieved July 25, 2012, from: http://stifterverband.info/wissenschaft_und_hochschule/ lehre/lehrerbildung/erhebung_grunddaten_zentren_lehrerbildung/erhebung_von_grunddaten_zu_zentren_ fuer_lehrerbildung_in_deutschland.pdf Terhart, E. (2000). Perspektiven der Lehrerbildung in Deutschland: Abschlussbericht der von der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29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eingesetzten Kommission. Weinheim: Beltz. Terhart, E. (2002). Reform der Lehrerbildung. In H. Macha & C. Solzbacher (Eds.), Welches Wissen brauchen Lehrer? Lehrerbildung aus dem Blickwinkel der Pädagogik (pp. 47-65). Bad Heilbrunn: Klinkhardt. Universität Bielefeld (2003). Modellversuch konsekutive Lehrerausbildung. Das Hochschulwesen, 3(51), 100102. Viebahn, P. (2003). Teacher education in Germany.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6(1), 87-100. Vorspel, L. (2004). Das Bochumer Modell. In W. Habel & J. Wildt (Eds.), Gestufte Studiengänge– Brennpunkte der Lehrerbildungsreform (pp. 252-268). Bad Heilbrunn: Klinkhardt. Welbers, U. (2001). Studienreform mit Bachelor und Master: Gestufte Studiengänge im Blick des Lehrens und Lernens an Hochschulen. Kriftel: Luchterhand. Wildt, J. (2003). The Shift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Thesen zum Wandel der Lernkultur in modularisierten Studiengängen. In Bündnis 90/ Die Grünen im Landtag NRW (Ed.). Unterwegs zu einem europäischen Bildungssystem: Reform von Studium und Lehre an den nordrhein-westfälischen Hochschulen im internationalen Kontext (pp. 14-18). Düsseldorf: Bündes 90/ Die Grünen Landtag NRW. Wissenschaftsrat (2001). Empfehlungen zur künftigen Struktur der Lehrerbildung. Berlin: Wissenschaftsrat.
30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專題探討
西班牙技職教育制度與 改 革 莊小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 副教授
壹、前言
深及文化與教育層面。近年來歐盟積極 推動歐洲共識的建構,為因應全球化發
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與產業結構的快
展與對人力素質要求之時勢潮流,針對
速變遷,以務實致用為目標的技術與職業
技職教育與培訓領域,陸續推動達文西
教育(以下簡稱技職教育)是教育改革重
計畫(Leonardo da Vinci),提出2010教育
要的一環。尤其近期全球失業狂潮下,強
與訓練工作計畫(Education and Training
調課程、證照及實作能力齊進的技職教育
2010 work programme),並倡議歐盟2020
更突顯其特性與重要性。因此世界各國
策略(European 2020 strategy)等教育整
莫不亟思相關因應對策與變革,力求持
合政策。無可避免地,西班牙的技職教
續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與時俱進,並且適
育與培訓政策發展亦摻存「歐洲面向」
時回應社會環境的需求,藉以協助學習者
(European dimension)的元素。
職涯的精進,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以及促進
除上述外部因素,西班牙自2008年底
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例如臺灣教育部於
爆發全球性金融危機後,以營造建築業支
2009年啟動技職教育再造方案,提出十項
撐的經濟框架應聲而倒,造成經濟全面蕭
策略,且陸續研提多項具體措施,以有效地
條且欲振乏力,近日更向歐洲金融穩定
提升技專校院的教育品質與專業性、精進
基金(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
學生的就業力,並確保技職教育的地位。
EFSF)尋求協助。這波力道強勁的經濟
西班牙自1986年加入歐洲聯盟(Eur-
危機更將青年高失業率的情況推向高峰
opean Union, EU)(以下簡稱歐盟)後,
(García, 2011)。因此,西班牙為因應內
不僅於其經濟、金融、安全及外交政策等
外部情勢變遷引發的衝擊與挑戰、遏阻國
範躊廣受歐盟牽引,這股影響力更逐漸
家經濟社會持續惡化,除推動各種振興經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31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濟方案與撙節措施外,更同步進行教育層
國17個自治區(Comunidades Autónomas)
面的相關改革,特別是與就業密切相關的
(此為地方行政區之名稱),由中央負責
技職教育與訓練,希冀藉此有效降低早期
制訂國定核心課程及教學最低標準,藉以
中輟率及青年高失業率。
保障全國學生教育權利、機會及品質,同
傳統上,技職教育與一般普通教育相
時並提供各自治區教育行政當局,制定符
比,西班牙技職教育在教育系統中向來
應該區特性及需求之教育法令及實行細則
不受重視,社會對其支持度亦不足,長
的依據(莊小萍,2006,2007)。
期以來被視為是升學的次佳選擇。西班
西班牙現行學制係依照1990年《教育
牙遲至1990年才將技職教育系統性地納入
制度基本法》(Ley de Ordenación General
正規教育體制中,於2002年頒訂《資格及
del Sistema Educativo, LOGSE)(Boletín
專業教育與培訓法》(Ley Orgánica de las
Oficial de Estado, 1990)訂定的基本架構,
Cualificaciones y de la Formación Profesional,
並經2006年《教育法》(Ley Orgánica de
LOCFP),發展迄今並未形成如國內一貫
Educación, LOE)(Boletín Oficial de Estado,
的技職教育體系。 而隨著國際環境、社
2006)修訂,如圖1所示,義務教育年限
會及產業的變遷,近幾年來西班牙技職教
為10年(6-15歲)。
育面臨諸多挑戰,加上近期嚴重之經濟危
二、技職教育政策與立法架構
機窘境,主政當局急切研擬相關改革,期
西班牙為促使教育決策更具專業取
提升全民就業能力,及建立終身學習的技
向,獲得更大的行政自主空間,並滿足
職與培訓體系。
技職教育體系發展的需求,於1986年設置
本文旨在解析西班牙技職教育相關內
一個國家層級的專業委員會—專業教育
涵、問題與挑戰及改革現況。首先,探究
與培訓審議委員會(Consejo General de la
技職教育與培訓政策的基本內涵,如發展
Formación Profesional, CGFP)。
沿革、法令架構、特色等面向;其次,解
CGFP為政府諮詢機關,由業界、工
析其相關制度之發展現況,瞭解其規劃重
會及公部門三方一同參與研議有關職業
點、面臨的問題及挑戰;最後,論述技職
訓練相關事宜,旨在提供教育、文化暨
教育的重要改革內涵與未來發展趨勢。
體育部(Ministerio de Educación, Culturay
貳、西班牙技職教育與培訓政 策之基本內涵 一、現階段教育體制簡述
32
Deporte)及工作暨社會事務部(Ministerio de Trabajo y Asuntos Sociales, MTAS)有 關職業發展計畫的建議與諮詢,以協助 其制定相關政策。此外,更於1999年設
西班牙自80年代後,中央政府依照去
置一個獨立運作的行政技術支援機構
中心化的原則,將教育權限逐步下放予全
—國家資格檢定局(Instituto Nacional de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西班牙技職教育制度與改革
◥
專題探討
圖1 西班牙現行學制簡圖 資料來源:作者繪製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33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Cualificaciones, INCUAL),該機構旨在
Nacional de Recursos para la Orientación Pro-
發展上述專業委員會的功能及任務。而
fesional),藉以建立資訊及輔導制度,加
根據2002年的《資格及專業教育與培訓
速技職教育宣導,並建立正確職業價值;
法》(LOCFP)規定,國家資格檢定局
(9)承認專業職能及證照資格;(10)
也需協助發展國家資格檢定及專業訓
確立所有專門技職教育相關機構的權限
練制度的相關業務,以及訂定、更新國
範圍;(11)保障國家專業證照制度的品
家專業資格目錄(Catálogo Nacional de
質及施行評鑑;(12)實現終身教育等
Cualificaciones Profesionales, CNCP)(莊小
(Boletín Oficial de Estado, 2002)。
萍,2007,2012)。CNCP乃參照歐盟推
三、技職教育種類
動之歐洲資歷架構(European Qualification
西班牙的技職教育性質偏向屬專精
Framework),於2002年的LOCFP中首次建
學習之專門技術教育。其專門技術教育
立,目前有26類專業職群,且大部分職群
(Formación Profesional, FP)體系自前
可由低而高區分為八個等級資格。
期中等義務教育(Educación Obligatoria
LOCFP為西班牙史上第一個專門針對
Secundaria, EOS)(相當於臺灣的國中教
技職教育方面的立法法案,亦是涵括所有
育階段)展開。所得文憑同時具有職業證
類型技職教育與成人教育的第一個法案,
照效力,屬真正具有導向專業學歷與職業
旨在統籌西班牙技職教育整體的發展,並
證照雙重效力文憑之技職教育。
規劃各級專業教育學校間發展的縱向聯結 與橫向統整。
中等義務教育階段的初級專業資格訓練
LOCFP強調的改革重點及措施有下列
計畫(Programas de Cualificación Profesio-
幾項:(1)促進技職教育符應目前職場
nal Inicial, PCPI)、後期中等教育的中級
的多變需求;(2)加強訓練專業人才使
專業教育(Formación Profesional de Grado
其適任工作崗位;(3)連結教育訓練跟
Medio, FPGM),以及二年制高級專業教
職務的直接相關性,並建立國家資格檢定
育(屬高等教育層級)(Formación Pro-
及專業訓練制度;(4)強化產學合作;
fesional de Grado Superior, FPGS)三類
(5)促進學生及就業人力的流動;(6)
(Boletín Oficial de Estado, 1990; Casal,
結合三個專門職業訓練體系(職前教育、
Colomé & Comas, 2003)。
在職訓練及失業者職業訓練);(7)提供 就業機會給弱勢族群,如學業成就低落 之青少年、身心障礙者、長期失業者、 少數民族及社會邊緣人士等;(8)成立 整合性國家專業輔導資源中心(Centro
34
現階段西班牙技職教育種類主要有: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參、初級專業資格訓練計畫相 關內涵 一、計畫緣起 西班牙教育當局為了提高教育機
西班牙技職教育制度與改革
專題探討
會均等,於1990年《教育制度基本法》
織、公司或工廠,並由教育行政單位負責協
(LOGSE)的教育改革延長義務教育年
調整合。此方案規劃為以下三個類型(莊小
限,將原屬不同特性的15-16歲青少年,
萍,2008;Boletín Oficial de Estado, 2007) :
納入同一類學校及共同課程架構下。儘管
(一)專門職業教室
伴隨相關配套措施,然仍有許多西班牙青
對象為有意願參與初始職業訓練的青
少年無法完整地行使此受教權,亦即未能
少年,提供其在一般學校機構內接受相關
取得義務中等教育的證書,致其陷入學業
職業訓練的機會,由中等義務教育學校負
失敗之困境,或從學校中途輟學之危機,
責辦理。班級人數為10-15名,若有特教
進而影響到其升學進路。故為兼顧學生
生(至多2名),則上限為8人。
的多元性與需求,特設立社會保障教育
(二)專門職業工作坊
方案(Programa de Garantía Social, PGS),
對象為在學校與職場適應不良,陷
並於2006年的《教育法》(LOE)教育改
於被社會邊緣化危機的青少年(在學或
革,將之改制為初級專業資格訓練計畫
否),以及急須學習一技之長以進入職場
(PCPI),藉以輔導學術成就低落或具特
之青少年,如外籍移民。主要由教育行政
殊需求學生之基本就業能力的培養與適性
單位、企業、具教育經驗之非政府非營利
發展,或繼續升學能力。
事業組織承辦,如成人教育中心(Centro
PCPI旨在採取中輟預防措施,從學
de Educación de Adultos)。班級人數一般
校、社會等多元層面,來防護青少年免於
為10-15名,若有特教生(至多2名),則
陷入教育或學業失敗的危機,減少輟學或
上限為8人。
被退學的學生人數。針對16-21歲且瀕臨從
(三)特殊教育工作坊
學校中途輟學危機的潛在中輟生、肄業或
針對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提供其
中輟學生,以及身心障礙生,提供他們有
獲致發展個人及社會自治能力,以助其進
機會發展基礎專業技能的課程,主要目的
入職場。這類教育方案可於教育中心、學
使所有參與此方案的學生,皆能獲致CNCP
校、或公私立非營利機構組織辦理。班級
中第一級的專門職業資格,擁有順利融入
人數為5-10名。
社會及進入就業市場的可能性;廣化其基
三、課程規劃
礎能力,以利繼續升學(Homs, 2009)。 二、辦理型態 PCPI旨在輔導學生習得基本就業知 能,以利其進入職場或繼續升學進修。提 供該計畫課程的教學單位有教育機構、 地方合作機關、職業協會組織、非政府組
上述各方案類型之課程架構規劃為 三個模組(Módulo),且針對各課程內容 訂定教學綱要(莊小萍,2007,2008; Boletín Oficial de Estado, 2006): (一)專業教育模組 為必修性質,依照國家資格檢定及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35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專業教育與培訓制度(Sistema Nacional
系統內的教育;(3)類別多樣化,顧及多
de Cualificaciones y Formación Profesional,
元需求:針對學生不同的需求,提供多樣
SNCFP)的要求,發展某一職業專門知
選擇;(4)分流制設計,專班上課:非試
能,並須至職場實習(150-200小時),以
探性課程,較專精,但具單一排他性;
培養第一級專門職業資格。
(5)課程規劃嚴謹:訂定須達成的最低
(二)一般教育模組 為必修性質,主要提供學生一般中等
學實習課程:需至職訓中心或產業界實
義務教育基本課程,以助其順利從教育系
習,以增加學生選讀的專業職群技能,並
統進入職場就業,且讓其有繼續接受相關
有助於強化學校與職場的連結;(7)頒
教育訓練的能力與機會,旨在強化基礎能
發專門職業證照:重視專業能力的培養,
力的發展。
修畢課程可獲得正式的職業證照,對學生
(三)攻讀證書模組 為自願選修性質,旨在協助學生能經由 該管道取得畢業證書,其課程規劃為各自
具吸引力(莊小萍,2008)。
肆、中級與高級專業教育
獨立之三大領域(Ámbito) ,分別為溝通、
基於正規專業教育科技性、專業性、
社會及科技,該模組可與上述必修模組同
實務性、時代性的特質,西班牙專業教育
時修讀,或於必修模組修完後再選修。
的實施主要是為促進學生獲得一系列的知
四、初級專業資格訓練計畫特色
能,以下說明中級專業教育(FPGM)及
西班牙自1990年的教育改革賦予義務
36
標準,以保障課程品質與成效;(6)教
高級專業教育(FPGS)之基本內涵、課
中等技藝教育之法源基礎,迄今已施行運
程規劃與發展特色。
作二十幾年,並累積眾多經驗。歸結而
一、基本內涵
言,西班牙為輔導學業成就低落的學生,
西班牙中級專業教育階段的入學年齡
建立PCPI,並透過多元管道,協助學生繼
一般為16歲,實際就學年限則依就讀類科
續學習,提供取得中等義務教育畢業證書
不同而有所差異,屬自願性質、特定職業
的可能性,以及正式認可就學期間所獲致
式訓練的教育,持有中等義務教育畢業
的專門職業資格。
證書即可免試申請入學。然若無具備此
西班牙PCPI之特色有下列幾項:
證書,但年滿17歲,也可透過甄試管道入
(1)提供受教機會:將無法達成規定教
學。如已於前期中等義務教育階段修讀完
育目標之青少年導入此方案,提供就業
PCPI的學生,可經由考試進入中級專業學
及繼續升學的機會;(2)分跨學制內外
校進修。此外,若已通過專門職業類科基
的年段式教育:PCPI的改革是以學校模
礎必修課程模組或具一年全職的工作經驗
式規劃,如針對15歲學生即可視為學校
者,也可免試申請入學。欲進入高級專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西班牙技職教育制度與改革
專題探討
業教育階段者,則需具高中學位或年滿19
西班牙中級專業教育最熱門之行政科為
歲,並通過相關入學考。畢業後可申請
例,就學年限二年,上課總時數為2,000
進大學,唯就讀的科別需是其技師證書
小時,共分為12個課程模組,每個課程模
相關的專業類科(Boletín Oficial de Estado,
組上課時數不同(Boletín Oficial de Estado,
2006, 2010)。西班牙透過多元入學管道、
2010)。
鼓勵全民進修,藉以推動落實專業證照制
三、發展特色與挑戰
度的努力。
西 班 牙 的 專 業 教 育 有 兩 大 特 點:
西班牙為建立並落實全民專業證照制
( 1) 學 生 在 修 畢 並 通 過 所 有 規 定 科 目
度,強調專業技職實務導向,提供26類職群
後,依照所修業的專門科別直接獲得中
(Familia Profesional),這些職群並細分為
級專業教育之技士(Técnico)證書或高
142種專業科別(64種中級與78種高級專
級專業教育之技師(Técnico Superior)證
業科別)供學生選讀,涵蓋所有的技職教
書,無需再通過技能檢定,即專業教育文
育科別,由學校直接提供學生技能證明。
憑與證照是合一的;(2)中級專業教育
二、課程規劃
畢業的學生並不能直接報考就讀大學,但
中級專業教育之課程規劃方式為課程
可申請至普通高中就學,之後能銜接大學
模組(Módulo),分為理論與實習課程。
教育繼續升學;或在就學期間另外選修相
一般而言,上課總時數介於1,300-2,000小
關銜接課程,並通過特殊入學考試進入
時,其中的職場訓練課程模組之實習時
高級專業教育(FPGS),惟就讀的科別需
數,最多可占上課總時數的25%,以提供
是與其技士證書相關的專業類科(Boletín
學生強化理論與實務相互印證機會,促進
Oficial de Estado, 2006)。
教學內容與就業市場相結合(莊小萍,
易言之,西班牙專業教育的目標主要
2007)。由於高級專業教育是屬高等教育
聚焦於專業技術的訓練,強調實用及就業
階段,為配合歐洲高等教育區(European
取向,屬終結性教育,旨在培育學生具備
Higher Education Area)之建構,其課程
就業資格所需的職業知能。例如中級專業
採行歐洲學分轉換與累積系統(European
教育畢業的學生缺乏一般學科基本能力,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
若想進入學習,則需另外再修習其他能獲
ECTS)。
致相關先備知識的課程,亦即,在提供學
雖然中央教育部有頒布各專業類科之
生升學管道部分並非完全直線暢通。然雖
課程模組與應涵括之內容,但各校應根據
需額外花時間及精力取得升學機會,但有
其需求或符應地域特色加以規劃適宜之課
助於獲致後續升學所需的完整相關基本學
程內容。就學年限並無統一硬性規定,而
科知識。
是依據就讀的科別有不同的就學時數。以
西班牙的專業教育發展期尚短,除了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37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向來未特別受主政當局重視、社會評價不
義務教育四年級相關改革修訂。為此,對
高外,其制度規劃與運作亦有缺失。其中
於年滿15歲學生之教育規劃予以放寬並彈
較遭致評議之處為下列幾點:(1)入學資
性化。歸納言之,通過新式教育體制內的
格關卡窄化以致生源受限;(2)專業技
相關技職教育法規,藉以獲得個人證照與
職教育與普通教育體系間之轉換與銜接
文憑資格之改善,並提升就業力。
順暢度不足;(3)升學進路受限導致就
一、中等義務教育階段相關改革
學率偏低;(4)所培育之人力與產業界
此部分包含中等義務教育四年級與
需求有落差;(5)學校與企業、人力資
初始專業資格計畫課程(PCPI)之相關修
源、培訓中心等團體間聯繫與整合不足,
訂。首先,深化中等義務教育四年級之生涯
無法達到最佳成效(Astorgano, 2009; De
輔導試探特性,並且導入三個新的科目:
Asís de Blas Aritio& Rueda Serón, 2003; Pérez
(1)食品、營養與健康(Alimentación,
Esparrells & Rahona López, 2009; Centro
Nutrición y Salud); (2)科學在技職活動
Europeo para el Desarrollo de la Formación
上之應用(Ciencias Aplicadas a la Actividad
Profesional, 2010)。
Profesional),以及(3)職業輔導與創
伍、西班牙技職教育政策改革 重點
38
業(Orientación Profesional e Iniciativa Emprendedora)。 增加選修科目的目的是輔導學生適性
面對當前國內外情勢的衝擊與挑戰,
地為生涯規劃與繼續升學做準備。四年
西班牙當局除進行經濟層面的改革外,亦
級課程除了必修課目外,尚須由下列四
同步推動教育相關改革,一方面試圖降低
組課程,共十一個科目中選修三個科目
早期中輟率、退學率及青年高失業率;另
(Boletín Oficial de Estado, 2011a):(1)
一方面,期望解決專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問
美術與視覺教育、拉丁文、音樂;(2)
題,以及提振專業教育的地位。
生物與地質學、物理與化學、科技;(3)
西班牙於2001年頒布《永續經濟法
食品、營養與健康、科學在技職活動上
案》 (Ley de Economía Sostenible, LES),
之應用、科技;(4)共同科目組—資訊
致力促進產業轉型,以利西班牙經濟復甦
學、職業輔導與創業、第二外語。選修
與永續發展。為達到此目的,西班牙當局
方式可為選擇1至3任一組課程,共三個科
將教育視為結構性改革之重要部分,最終
目;或任一組中之兩個科目加上一個共同
目標是希冀透過教育制度提供民眾一個高
科目。然不論選擇哪一個方案,皆不會限
品質的教育訓練,及更能符應產業制度之
制日後其選擇高中或中級專業教育之升學
需求。 此外,為了協助學生順利完成中
進路,亦即,並非在此年級開始進行分流
等義務教育,降低早期輟學率,進行中等
教育,而是導入生涯試探課程,提供升學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西班牙技職教育制度與改革
選擇參考。
專題探討
通過初級專業資格訓練計畫課程必修
在初始專業資格計畫課程(PCPI)方
模組課程者,將可進入中級專業教育階段
面,將其分為必修及自願選修修訂為兩大
就學。而已具中級專業教育學位者,將可
課程模組。必修模組又細分為兩類課程,
藉由通過橋樑課程(curso puente)進入高
一為一般職業課程;二為專業課程,修畢
級專業教育階段就讀。現行制度為雖已具
可取得職業證照第一級,自願選修模組
中級專業教育學位,但需重新修讀高中或
為取得中等義務教育證書之課程(Boletín
通過相關入學考才能進入此高等教育階段
Oficial de Estado, 2011a)。此外,將PCPI
繼續升學。
延長為兩年,就讀年齡提早至15歲。由於 中等義務教育階段的輟學率達26%,因此
(三) 促 使技職教育供給面更彈性化,以 符應知識社會及終身學習的要求
將PCPI就讀年齡提早一年,採更彈性化的
提供社會人士專業教育學位的部分課
就學制度,試圖將學生留置在學校完成中
程,以利其就讀這些課程,進行回流教
等義務教育,以利其日後繼續升學(中級
育。並透過教育部之線上平臺,增加半遠
專業教育)。
距或遠距課程,以協助透過工作經驗認證
二、專業技職教育最新改革重點
職業資格者,能修讀獲致正式專業教育學
專業技職教育部分改革之重點有擴增
位所需之補充課程。此外,學校可針對年
技職教育供給面,並使之更彈性化,以符
滿17歲且未具任何職業資格之輟學者規劃
應知識社會環境的要求;增設不同層級之
培訓課程,以協助其進入職場。此類課程
技職教育間的銜接橋樑,暢通升學管道;
亦可以建教合作班方式進行。而針對年滿
強化職業生涯的資訊及諮詢,以協助學生
20歲之學習者,可在職場同時進行教育與
作出精進其職業資格的適切選擇。現分述
工作的培訓課程。軍事學校將可施予專業
如下(Boletín Oficial de Estado, 2011b) :
技職教育文憑的課程。
(一)擴增專業技職教育就學機會與選擇
(四)改善並放寬所獲致能力之認證制度
截至目前,西班牙專業教育之規劃僅
中等義務教育結束時,無法拿到畢業
含中級和高級兩個層級,在新的改革中則
證書的學生將可取得正式結業證書;註冊
將以下三類課程納入體制中:初級專業資
部分模組課程之學生能取得載明修過課程
格訓練計畫課程;專門技術培訓課程—提
的學術證書;通過專門職業課程將授與正
供給已具專門技職教育學位者之進修課
式學術證書及與CNCP之對應職能。
程;其他提供給年滿17歲且未具任何職業 資格之輟學者的培訓方案。 (二) 放 寬進入中級和高級不同專業教育 階段就讀之資格
(五)其他措施 加強職涯諮詢輔導,試探學生的職業 性向,並薦輔其選擇合適之課程與職群; 強化高級專業教育與大學之合作;增進專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39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業教育機構與企業界之互動關係;增加地
強調其專業性及證照價值。此外,建立
方權責機關及社會夥伴對技職專業教育方
CNCP,藉以發展、描述和系統化全國各
案規劃之參與。
種學歷資格或憑證之關係。
陸、結語
為滿足技職教育體系發展的需求,並
西班牙專業教育的實施旨在培育專業
促使教育決策更具專業取向及擁有更大的
人才,注重培養應用、實用、實作的專業
行政自主空間,不僅設有國家層級的專業
技能,提供學生透過技職教育的學習過
委員會,更制定LOCFP法案,並訂定相關
程,習得一技之長,並獲致能滿足其個人
規範細則,藉以建構政策的完整性。
就業需求及適應職場變化的多元知能。以
五、技職教育政策發展與歐盟推動之方案 或倡導之宣言有密切的關聯
下歸納幾點西班牙專業技職教育的特性: 一、協助弱勢學生進行技藝學習及培養基 本能力 中等義務教育階段讓需要的學生提早
除了加入歐盟推動的教育整合行動 外,亦回應歐盟建立終身學習的技職體系 的呼籲,頒布LOCFP法案,並建立CNCP。
進入PCPI課程就讀,避免早期輟學。為達
國內長久以來在重視文憑的社會中,
有效輔導參與此課程之學生,採小班教
高職及技職教育的專業性並未受到正視。
學;另如遇有身心障礙學生,則再降低班
教育部為導正其弱勢的局面並強化其專業
級人數,以完善照顧其特殊需求;對外籍
性,除了致力統籌臺灣技職教育訓練系
移民亦提供職訓課程。
統,促使決策更具專業取向,強化產、
二、整合與開放各學制之轉銜與進路發展
官、學、研間之合作,亦能積極爭取參與
放寬就讀中級技職教育的入學資格;
國際合作之教育計畫,或與其他國家進行
持有中級專業教育證書者,無須讀高中即
不同學歷之認證與比較,拓展國際視野並
能以一年之橋樑課程接續進入高級專業教
符應教育國際化潮流。雖西班牙的專業技
育就讀。
職教育發展時間較短,國家發展脈絡、面
三、結合專門職業教育文憑與證照,以及 建立國家學歷憑證架構
臨的問題與改革的重點不盡相同,但其協
專業教育文憑與證照結合,推動全民
結合的規劃、設置專業委員會及制定技職
職業證照制度,強調專業技職實務導向。
相關法案等措施,或許能提供國內有關當
由「專業教育」的名稱,及文憑與證照相
局另一個思考面向。
互銜接結合的設計,顯示西班牙技職教育
40
四、建立完備的法令制度與專業委員會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助弱勢者接受技職培訓、文憑證書與證照
西班牙技職教育制度與改革
專題探討
【參考文獻】 莊小萍(2006)。西班牙的教育行政制度。載於 江芳盛、鍾宜興(主編),各國教育行政制度比較 (411-457頁)。臺北市:五南。 莊小萍(2007)。西班牙中等教育現況分析。教育資料集刊,34,261-284。 莊小萍(2008)。西班牙中等義務教育階段技藝教育及其改革探析。教育資料集刊,38,247-264。 莊小萍(2012)。西班牙。載於王如哲(主編),各國中等教育制度。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Astorgano, A. (2009). La formación profesional en España (pp.95-104), En Fundación Santillana, La educación en España: situación y desafíos. C Fundación Santillana. Boletín Oficial de Estado (1990). Ley Orgánica 1/1990, de 3 de octubre, de Ordenación General del Sistema Educativo. BOE nº 238 de 4 de octubre de 1990, 28927-28942. Boletín Oficial de Estado (2002). Ley Orgánica 5/2002, de 19 de junio de las Cualificaciones y de la Formación Profesional. BOE nº 147 de 20 de junio 2002, 22437-22442. Boletín Oficial de Estado (2006). Ley Orgánica 2/2006, de 3 de mayo, de Educación. BOE nº 106 de 4 de mayo de 2006, 17158-17207. Boletín Oficial de Estado (2007). Real Decreto 1631/2006, de 29 de diciembre, por el que se establecen las enseñanzas mínimas correspondientes a la Educación Secundaria Obligatoria. BOE nº 5 de 5 de enero de 2007, 677-773. Boletín Oficial de Estado (2010). Orden EDU/1999/2010, de 13 de julio, por la que se establece el currículo del ciclo formativo de Grado Medio correspondiente al título de Técnico en Gestión Administrativa. BOE nº 180 de 26 de julio de 2010, 65099-65127. Boletín Oficial del Estado (2011a). Real Decreto 1146/2011, de 29 de julio, por el que se modifica el Real Decreto 1631/2006, de 29 de diciembre, por el que se esteblecen las enseñanzas mínimas correspondientes a la Educación Secundaria Obligatoria, así como los Reales Decretos 1834/2008, de 8 de noviembre, y 860/2010, de 2 de julio, afectados por estas modificaciones. BOE nº 182 de 30 de julio de 2011, 8673686765. Boletín Oficial del Estado (2011b). Real Decreto 1147/2011, de 29 de julio, por el que se establece la ordenación general de la formación profesional del sistema educativo. BOE nº 182 de 30 de julio de 2011, 86766-86800. Casal, J., Colomé, F. & Comas, M. (2003). La interrelación de los tres subsistemas de Formación Profesional en España. Madrid: Fundación Tripartita. Centro Europeo para el Desarrollo de la Formación Profesional. (2010). Una Mirada a la Formación Profesional – España. Grecia: Centro Europeo para el Desarrollo de la Formación Profesional. De Asís de Blas Aritio, F. & Rueda Serón, A. (2003). La formación profesional en España. Documento de trabajo. España: Fundación Alternativas. García, J. R. (2011). Desempleo juvenil en España: causas y soluciones. Madrid: BBVA Research. Homs, O. (2009). La formación profesional en España. Hacia la sociedad del conocimiento. Barcelona: Fundación La Caixa. Pérez Esparrells, C. & Rahona López, M. (2009). La formación profesional en España y el mercado de trabajo: desafíos y oportunidades. XVI Encuentro de Economía Pública: 5 y 6 de febrero de 2009. Granada. España.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41
專題探討
芬蘭高職教育 對 我 國 之 啟 示 廖容辰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 博士候選人
壹、前言
42
的職業教育課程,劃分成26個主要學門類 別。繼之,試行彈性的職業課程方案。後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期,修正舊有的課程,規劃全國職業教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育的核心課程綱要,並推行證照架構,
Organizations, UNESCO)於2001年的聲明
以貼近、反應勞力市場的需求(Aho,
指出:技職教育是各國教育工作的一個極
Pitkänen & Sahlberg, 2006; Bergström et al,
為重要的面向。因此,世界各先進國家對
1997)。
技職教育多採取積極回應的態度。由此來
時至今日,芬蘭的高職教育一方面改
看,技職教育對人類與各國的發展有著不
善與提升職業教育的地位,以建造均等、
可抹煞的重要意義與功能。
公平的理想社會;另一方面擴充職業教育
地處北歐的芬蘭,便是一個相當重
的品質與功能,以配合整體社會、經濟的
視高職教育的先進國家。1966年設立全
勞力發展需求,發展成為受到學生青睞,
國職業教育委員會(the National Board of
且就學率越來越高的優質教育。每年綜合
Vocational Education,目前已整併入全國
學校的畢業生,在升學普通高中與職業高
教育委員會)專責芬蘭的職業教育與訓
中的比例上有越來越趨近的現象,以2010
練,以作為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的基本單
年的綜合學校畢業生為例,直接繼續普
位。改革初期,以廣設職業高中的教育機
通高中教育者占50.4%,選擇接受高職教
構為首要工作。繼之,將職業高中納入正
育和訓練者則占40.7%,其他未繼續升學
式的教育制度。後期,提升職業高中的地
者占8.6%(Statistics Finland, 2011a)。此成
位,成為與普通高中抗衡的後期中等教
果,與芬蘭重視且秉持明確的職業教育原
育。課程內容上,初期重整分散而瑣碎
則與理念,有相當大的關係。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芬蘭高職教育對我國之啟示
貳、芬蘭高職教育的基本原則
專題探討
四、注重個別差異,強調彈性與個體的選 擇自由
一般而言,職業教育與訓練的一般性
芬蘭教育的一項特質是相當注重個別
目標、證照架構、以及核心科目的基本原
差異,因此職業教育也貫徹這樣的信念。
訂定則由芬蘭政府(The Government)負
每個學生在三年的高職教育期間,必須規
責;學習內容與範圍的決策由教育與文
劃一份個人專屬的學習計畫。並針對個人
化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的興趣與需求,安排適當的學習。職業證
OKM)負責。詳細的職業教育課程內容
照考試也就在這適性化的個人學習計畫與
與規定,則交由全國教育委員會(The
實作能力測驗的基礎上完成,讓學生與教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FNBE)
師可以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中專注「學
負責(FNBE, 2012a)。主要的基本發展原
習」,而非考試(OKM, 2007)。
則如下:
五、面向社會、市場的需求
一、平等(equality)原則
除了配合學生的適性化發展之外,職
芬蘭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人人平
業教育與訓練的課程內容也應滿足企業界
等」,亦即政府有責任提供「所有人」都
的需求,反映市場所需的勞動人才。在政
一樣好的教育,以及終身學習的機會,而
府、雇主與員工(學生)三方的緊密溝通、
非僅是少數人(OKM, 2007)。
協調下,以求適切地結合理論與實務,共
二、具遠見且永續經營的教育政策
同創造芬蘭的經濟實力(FNBE, 2008) 。
芬蘭境內的自然資源稀少,高素質人
六、歐盟化
力是最重要的市場資源。基此,職業教育
取得高職教育的職業證照資格時,等
與訓練就在每五年一期的「教育與研究發
同於完成歐盟職業教育等級的第三級,亦
展計劃」(Development Plan for Education
即達到歐盟各國所簽署同意的職業資格認
and Research)下,強調永續培養高技
可標準(85/368/EEC)(FNBE, 2008)。
術人力的教育理念(FNBE, 2008; OKM,
七、終身學習
2007)。 三、廣泛且專業的職業能力訓練
屬於正式教育制度一部分的職業教育 與訓練,讓人民既能為未來職業進行準
根據相關法令,高職教育必須培養學
備,也能夠繼續高深的學習。此乃回應芬
生廣泛且專門的職業能力與技術,如國際
蘭教育政策的一貫核心在創造一個從基礎
能力、持續發展的能力、運用科技與資訊
教育到高等教育,沒有終點的、開放的學
科技的能力、企業家精神、銷售技巧、職
習路徑給所有人民(FNBE, 2008)。
業健康與安全的管理,以因應職場生活所
八、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需的各種挑戰(FNBE, 2008)。
職業教育的主要經營與管理者是地方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43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政府。因此,高職教育除了具有培養青少
4. 發展企業家精神: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具
年的一技之長的功能外,更是希望這些
前瞻、誠實、自信和機智的人才,或是
具備專業技術的學生畢業後,能夠投入
能珍視自己工作的老闆與企業家。
地方的產業發展,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 (OKM, 2007)。
參、芬蘭高職教育的現況 一、教育目標 根據《職業教育法》(the Vocational
其專業領域中的品質管理方法,知道如 何站在顧客的期望與個人需求上,提供 滿意的服務。 6. 衡量消費者能力:引導學生將消費者權利 考量在內,讓學生明瞭作為一名消費者與
Education Act, 630/98, Sections 2 and 5)和
工作者,使其對國家的經濟有所貢獻。
政府決議(213/1999)的內容,職業高中
7. 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讓學生熟悉並能
的教育目標在提供學生廣泛的基本職業能
遵從職業安全的規定與指導,培養學
力、以及多樣且自由的學習機會,協助學
生能辨認工作中的危險與威脅健康之因
生獲取某一職業證照資格所需的專業能力
素,懂得如何保護自己,且加以預防。
和職業技術。學生在取得證照資格之後,
二、修業方式與資格
能夠順利就業,並在職場中運用習得的職
芬蘭的職業教育與訓練(VET)包含
業能力,發展個人的專業,保持繼續教育
初級(高職)和進階職業教育與訓練。取
的動機(OKM, 2012a; FNBE, 2012b)。
得初級(高職)職業資格的方式,以在職
具體教育任務則包含了如下七個面向
業教育機構(學校)中修習高職課程,完
(NBE, 2001):
成修課規定為主;兼採學徒訓練的模式
1. 培 養國際態度:營造多元文化的環境,
(in the form of apprenticeship training)。合
訓練學生的管理能力,以及學習容忍
格與否,以通過能力本位的資格考試為標
和使用不同語言,積極參與交換學生方
準(OKM, 2012b)。
案,最終獲得跨國就業的能力。
44
5. 高品質與顧客為主的服務:讓學生熟悉
課程學習的方式乃是採證照模組
2. 堅 持永續發展:讓學生瞭解經濟、社會
(Modular qualifications) 。讓學生可以選擇
與文化面向的永續發展意義與促進的方
適合自己且符合個人需要的模組,以完成
法,以培養學生珍惜自然,並維持永續
證照的學習。彈性、多樣選擇的措施讓學
發展的動機。
生在學分採計上,更加方便。易言之,學生
3. 善 用科技與資訊科技:讓所有學生具備
不管是就讀於普通高中還是職業高中,都
基本的資訊與科技能力,並瞭解科技發
可以同時選修職業證照資格或是準備大學
展對其專業領域的影響,明白如何在職
入學考試的學術課程。通常,取得初級職
場中妥善應用。
業資格的高職學生,即具備申請高等教育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芬蘭高職教育對我國之啟示
專題探討
的資格,可以直接申請入讀技術學院或其
所以形成職業高中的總在學學生數高出普
他普通大學(FNBE, 2012a; OKM, 2012b) 。
通高中總在學學生數的情形。
這樣彈性的修課方式,確實大受學生
三、課程架構與內涵
們歡迎,讓芬蘭選擇就讀高職的學生,正
由全國教育委員會邀集全國的企業
逐年不斷增加中。由表1可見自2000年開
組織、工會、教育工會和學生會,共同討
始,學生自綜合學校畢業後,進入普通
論而出的國訂核心課程綱要,是高職教育
高中的學生人數,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課程的依據,也是初級職業證照(initial
而職業高中教育則有逐年上升的情況,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能力本位資格證
從2000年的159,884人,逐年攀升到2007年
照(competence-based qualification)的發展
的266,479人。再看升學與取得證照數的
依據。全國教育委員會並與全國教育與訓
情況,普通高中繼續升學的人數呈現逐
練委員會(N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年下降的情況,然而職業高中教育,在
Committees)合作,共同確保各類職業教育
完成學位與取得資格的人數方面,則是呈
與訓練的品質(FNBE, 2012a)。
現逐年不斷增加的情形(Statistics Finland,
目前高職教育課程共劃分成八個學
2009)。另外,由於芬蘭高中階段的修業時
門:(1)人文與教育;(2)文化;(3)
間彈性,許多學生並未按時三年畢業,再
社會科學、商業管理與經營;(4)自然科
加上職業高中的吸引力不斷提高,產生普
學;(5)科技、溝通與運輸;(6)自然
通高中生通過大學入學考試(matriculation
資源與環境;(7)社會福利、健康與運
examination)之後,轉修職業高中的情形;
動; (8)旅遊、餐飲與家政。根據統計,
表1 2000-2007年高中教育階段的在學與獲得證照的人數之統計 普通高中 年度
在學數
通過大學 入學考試
職業高中 在學數
證照數
2000
130,032
35,935
159,884
55,477
2001
128,642
35,568
160,115
52,545
2002
124,644
36,524
166,809
52,041
2003
121,816
35,512
174,813
54,079
2004
120,531
35,022
230,823
56,678
2005
118,111
34,408
243,398
58,197
2006
117,260
33,151
256,872
60,280
2007
115,253
266,479
資料來源:Statistics Finland(2009)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45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如表2所示,2011年入學之新生(包含學
30學分則從專業領域選修課程中,自行挑
徒訓練),以科技與運輸類科的學生占最
選與修課(FNBE,2010)。
大宗,約41%;人文與教育的學生最少,
至於剩下的自由選修10學分部份,非
約1.7%(Statistics Finland, 2012)。
常有彈性。可以在原來的學校修課,也可
此八個學門再細分成53個職業證照
以到其他的高中學校上課;可以是為了職
與119個專長。畢業學分是120學分,包括
業的加深加廣學習,也可以是學術導向的
核心課程20學分(必修16學分、選修4學
普通高中課程的充實學習,完全由學生個
分),職業教育課程90學分(包含至少20
人的興趣與需求決定(FNBE, 2012a)。
學分的職場實習、5學分的企業精神、2
四、學校與企業間的合作
學分的期末計劃),以及10學分的自由選
(一)實習訓練(on-the-job training) 20學分的實習訓練,目的在於提供學
修課程,如表3所示(FNBE, 2012a; FNBE,
生一個具體的職業生活環境與該職業所需
2012b)。 以旅館、餐廳與家政服務學門中的
的專業能力之認識。也希望藉此加強職業
「 旅 館、餐 飲 服 務 」 證 照 課 程 為 例,除
教育機構與工作場所之間的聯繫,讓教師
了膳宿與餐點服務(working in accommo-
和學生能夠隨著職場的需求不斷地更新
dation and food preparation services)為共同
職場的學習內容(Nyyssöä & Hämäläinen,
必修(20學分)外,課程再細分成三個專
2001)。基本上,多是從短期的見習開
長:「顧客服務(服務生工作)」(40學
始,再隨著能力與知識的累積,漸漸延長
分)、「旅館接待服務」(40學分)、「餐
實習的時間,以便讓學生體驗獨立自主,
飲服務」(40學分)。學生從中自由擇一
瞭解職場,對自己的專業負責。甚至,在
作為個人專長領域,必修40學分。其餘的
歐盟的體制下,學生還可以申請到國外去
表2 2011年高職教育課程之各專業領域的新生人數統計 專業領域
新生人數
總計
50,637
體
133,794
861
1.7
2,325
2 文化
3,604
7.1
9,901
3 經濟與企業管理
5,712
11.2
15,154
4 自然科學
1,560
3
4,390
5 科技與運輸
20,789
41
56,143
6 自然資源與環境
2,655
5.2
6,974
7 福利、健康與運動
8,508
16.8
21,396
8 旅遊、餐飲與家政
6,515
12.8
16,375
433
0.8
1,136
資料來源:Statistics Finland(2012)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全
1 人文與教育
其他教育
46
百分比%
芬蘭高職教育對我國之啟示
專題探討
表3 高級職業學校證書的核心科目課程 科
目
必
修
選
修
母語(芬蘭語/瑞典語/薩米)
4 credits
0-4 credits
其他官方語言(瑞典語/芬蘭語)
1 credits
0-4 credits
外國語
2 credits
0-4 credits
數學
3 credits
0-4 credits
物理與化學
2 credits
0-4 credits
社會、經濟和勞力市場科目
1 credits
0-4 credits
健康教育
1 credits
0-4 credits
體育
1 credits
0-4 credits
藝術與文化
1 credits
0-4 credits
環境研究
0-4 credits
資訊和溝通科技
0-4 credits
倫理學
0-4 credits
文化知識
0-4 credits
心理學
0-4 credits
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
0-4 credits
合計
16 credits
4 credits
資料來源:FNBE(2010)
進行工作實習(Aho, et al., 2006)。
證明所獲取的職業技能。目前,高職教育
由於實習訓練在芬蘭被視為是連結高
採學徒訓練的模式並沒有數量的規範。
職教育與職場生活的最佳管道。已經有許
但根據統計,每年約有9%的高職學生接
多小型和中型的企業(SMEs)陸續加入
受這類訓練。全芬蘭則約有80個學徒訓練
實習訓練的合作,成為實習訓練制度的夥
合作單位,大部分是地方政府(municipal
伴(Nyyssöä & Hämäläinen, 2001)。實習
bodies)設立的。學徒訓練的時間約占所
結果的評鑑,包含學生自我評量、教師的
有學習的70%至80%,採取為個別學徒量
評量、以及職場指導者的評量。通常學生
身打造的學習方案模式。亦即展開學徒訓
必須在雇主和員工面前演練新技術。按照
練前,會先擬定個人學習方案,通常受訓
學習課程的安排,學生可能約有4到10次
者(學生)過去的學習和工作經驗皆會納
的演練機會(Aho, et al., 2006)。
入考慮(Nyyssöä & Hämäläinen, 2001)。
(二)學徒訓練(apprenticeship training)
五、目前成效
由受訓者(學生)與雇主間簽訂一份
由下頁表4可看出2008年的畢業生,
短期僱用合約,作為學徒訓練的依據與合
在畢業一年之後,取得職業證照資格者
法保障。學徒訓練完成後,可接受「能
有66.9%的學生已經就業,另外有10.3%的
力本位測驗」(competence-based test),以
學生則是一邊工作一邊進修學業,共計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47
專題探討
2.顧客服務(服務生)
40
3.旅館接待服務
40
4.餐飲服務
40
5.專業領域選修課程
30
6.自由選修課程
10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表4 2008年畢業生畢業一年後的發展類型統計 教育階段
2008 年畢業生
就業數 人數
%
帶薪學習
全職學生
人數
%
人數
人數
%
%
30,381
100
12,526 41.2
7,469
24.6
12,186 40.1
53,404
100
35,703 66.9
5,525
10.3
4,117
未就業
其他
人數
%
人數
%
993
3.3
4,676
15.4
8,265
15.5
5,319
10.0
普通高中 通過大學 入學考試 職業證照
7.7
資料來源:Statistics Finland(2011b)
77.2%的學生投入職場。足見芬蘭高職教
習制度、各種專業的教育引導(Jäppinen,
育適切地發揮其功能。此外,普通高中通
2009)。
過大學入學考試資格的畢業生也有高達
二、培養與提高社交與溝通能力
41.2%的學生屬於就業狀態。顯示彈性的
2009年,依據歐洲職業教育與訓練
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學習制度,成效良
的品質管理與品質保證架構(the common
好,讓普通高中的畢業生也有立即就業的
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 CQAF),芬
職業能力(Statistics Finland, 2011b)。
蘭教育評鑑委員會(the Finnish Education
肆、趨勢與議題 目前在高職教育發展上的重要議題與
練的社交與溝通能力之教學進行評鑑。 以便評估未來如何將「學習如何學習的
趨勢,主要有如下幾個焦點:
能力」(learning-to-learn skills)、「溝通
一、降低中輟率
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社交
為了降低高職學生的中輟率,2006
能力」(social skills)和「企業家精神」
年芬蘭教育部推動「找到工作-繼續頂
(entrepreneurship)等核心能力進一步納
尖學習」(Get a vocation-Keeping on top of
入新的高職教育資格中。評鑑結果發現,
studies)的研究,試圖找出並推廣一般職
目前芬蘭高職教育並不重視社交與溝通能
業教育機構在降低中輟率上的好方法。教
力,有關「企業家精神」概念也缺乏明確
育部以14所中輟率在4-8%(低於全國平均
的定義。評鑑結果建議,職業教育與訓練
10-20%)的教育機構(學校)為對象,進
必須發展社交與溝通能力,並納入資格證
行深入研究與調查。結果發現這些中輟率
照的架構中,成為重要的內涵 (Räisänen
低的高職教育機構具有如下五個特徵:管
& Räkköläinen, 2009)。
理團隊的支持、有效率的課程安排、切實
三、高職國際化
實踐相關的計畫與發展工作、良好的實
48
Evaluation Council)針對高職教育與訓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為因應歐盟共同體的教育體制,芬蘭
芬蘭高職教育對我國之啟示
專題探討
高職的國際化與歐盟化是相當重要的一部
術、知識等,是否全都符合該領域的現況
份。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早已經成為芬蘭政
需求,若沒有,該如何改變。(3)擬定資
府的重要議題。尤其是來自歐盟的影響,
格委員會的發展與資源需求計畫。(4)
職業教育學生的交流和職業證照的跨國採
擬定評鑑人員與評鑑能力的招募,以及資
用,迫使證照資格的認可和透明度,資訊
源需求的計畫(OKM, 2010)。
的流通成為重要的政策焦點。目前這些皆 已納入職業教育與證照課程的基本內涵, 而未來芬蘭職業教育的國際化則將繼續朝
伍、芬蘭高職教育之啟示 芬蘭的高職教育具有如下特色,可供
下列項目改進或發展(FNBE, 2009):
國內借鏡:
1. 改 善學校的執行能力,以確保計劃與活
一、職業高中教育的吸引力不斷地提升
動的落實與推行。未來更準備提早在職
芬蘭很早就意識到職業教育對國家經
業教師的師資訓練中實施國際教育。
濟發展的重要,以及偏重學術高中的問
2. 網 絡系統的建立有助於降低成本,並能
題。因此,高中職業教育的改革,便致力
夠透過計畫分享成為很好的在職學習機
於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增加職業教
會,未來可著重在這方面的加強。
育的升學路徑。結果顯示,近年來芬蘭學
3. 短 期的團體拜訪可以為更多學生創造國 際交流經驗。 四、職業教育的品質保證與品質改善 在經濟生活的全球化與歐洲的整合不
生參與職業高中教育與學徒訓練的人數不 斷增加,畢業且取得職業證照的人數也穩 定地成長。臺灣政府亦可透過教育政策的 主導,配合相關措施,積極提高高職教育
斷提高技術勞力(skilled workforce)的流
的地位,以培養優秀的技術人才。
動與競爭機會,教育機構也面臨越來越多
二、彈性、選擇自由的修課方式
元化的挑戰趨勢。品質保證與品質改善也
芬蘭高職教育的修業方式採用彈性、
就成為目前芬蘭職業教育最為迫切的改
自主選擇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可以依據個
革。芬蘭高職教育必須積極投資於當前發
人的需求與興趣來進行學習。此外,更讓
展中的教育、技術和知識,以提升芬蘭職
學生能夠在普通和職業教育間相互銜接與
業和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基此,2009年2
流動。臺灣未來亦可考慮規劃彈性、多元
月27日教育部開始著手職業教育品質制度
的高職修課模式,增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
的發展。設立一專責單位負責此計劃。致
育間的流通,讓學生有更多自主選擇的學
力於:(1)發現每個專業領域的彈性化
習機會與管道。
合作需求,以增加資格的選擇性。(2)
三、職業課程導向職業證照
評估每個領域,不管是職業資格、進階職
芬蘭高職教育的課程設計,配合證照
業資格和專門職業資格,以及所規定的技
資格的取得,讓學生在修畢規定的高職教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49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育課程之後,立即參加能力證照檢定,以
之道。臺灣亦應該注重學生軟實力的培
取得某專門職業能力的證照資格,達到學
養。對於職場所需的核心素養加以關注。
習與就業間的連結。臺灣亦可加強職業教
六、加強職業教育的跨國交流與實習活 動,提升學生的全球競爭力
育與實質職業能力之間的連結,讓高職教
芬蘭高職教育強調職業教育的交流,
育與職業證照資格的取得同步完成。 四、強調學校與產業界的密切合作,貼近 職場的需求與變遷 芬蘭高職教育相當強調學校與產業界 的合作,除了提供職場讓學生體驗具體的 職場能力與經驗外,更期望透過實習加強
為學生提供國外實習的機會。臺灣亦應該 積極因應職業教育的快速變遷與國際化趨 勢,廣泛發展高職教育的跨國交流活動。
陸、結語
教育機構與工作場所的聯繫,以隨時獲得
芬蘭與臺灣,在許多方面有著類似的
最新的產業發展動態與趨勢。臺灣也有必
挑戰與危機。雖然文化背景不同,芬蘭的
要鞏固與強化產業界與學校間的合作,讓學
方式不見得適合移植到臺灣。但他山之石
生不僅從實際的職場獲得職業能力,更能
可以攻錯,芬蘭高職教育之發展,仍可提
因此貼近各專門職業的最新發展與趨勢。
供國內發展高職教育不少借鑑與啟示。芬
五、透過評鑑與調查研究,積極回應大環 境的快速變遷
蘭經驗顯示高職教育只要規劃完善,也可
芬蘭高職教育能夠積極多元化與快速
灣十二年國教也已開始推動,未來高職教
變遷的社會發展需求,除了研究如何解決
育是否能夠清楚定位其職業教育的功能與
學生的中輟問題,並透過評鑑,調查學生
角色,訂定適切的課程目標,將是極為重
在社交與溝通、企業家精神等重要的基本
要的課題。
擺脫次要選擇與品質不佳的形象。如今台
職場能力之現況,以作為未來發展的改善
【參考文獻】 Aho,E., Pitkänen, K. & Sahlberg, P. (2006). Policy Development and Reform Principles of Basic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Finland since 1968. World Bank. Bergström, H., Katajisto, J., Kimari, M., Kyrö, M., Rahikainen, E., Sulamaa, K., Walls, L., Ögren, M. (1997).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 CEDEFOP. FNBE(2008). Quality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trieved July 14, 2012, from:http://www.oph.fi/download/47655_quality_management_recommendation_for_vocatinal_ education_and_training.pdf
50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芬蘭高職教育對我國之啟示
專題探討
FNBE(2009).Increasing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process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Finland. Retrieved July 14, 2012, from:http://www.oph.fi/download/115314_Increasing_the_quality_and_effectiveness_of_the_ management_of_internationalisation.pdf FNBE(2010).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in Hotel, Restaurant and Catering Services 2010. Retrieved July 14, 2012, from:http://www.oph.fi/download/140422_vocational_qualification_in_hotel_restaurant_and_ catering_services_2010.pdf FNBE(2012a). The Curriculum. Retrieved July 14, 2012, from:http://www.oph.fi/english/education/ vocational_upper_secondary_education_and_training/curriculum FNBE(2012b). Vocational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trieved July 14, 2012, from:http:// www.oph.fi/english/education/vocational_upper_secondary_education_and_training Jäppinen, A. K. (2009). Get a Vocation - Keeping on Top of Studies. Reducing the Drop-out Rate in Vocational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uropean Journal of Vocational Training, 47(2), 28-49. NBE(2001).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uppe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g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competence-based qualification. Retrieved July 11, 2012, from:http://www.oph.fi/ download/121191_AIRCRAFT.pdf Nyyssöä, K. & Hämäläinen, K.(2001). Lifelong learning in Finland-The extent to whic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y is nurturing lifelong learning in Finland.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OKM(2007).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07~2012. Retrieved July 14, 2012, from:http://www.minedu.fi/export/ sites/default/OPM/Julkaisut/2008/liitteet/opm11.pdf OKM(2010). Report of the project to develop the vocationel qualification system. Retrieved July 14, 2012, from:http://www.minedu.fi/OPM/Julkaisut/2010/TUTKE_hankkeen_loppuraportti.html?lang=en OKM(2012a).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 Retrieved July 14, 2012, from:http://www. minedu.fi/OPM/Koulutus/ammatillinen_koulutus/?lang=en OKM(2012b). Qualifications and studies. Retrieved July 14, 2012, from:http://www.minedu.fi/OPM/Koulutus/ ammatillinen_koulutus/opiskelu_ja_tutkinnot/?lang=en Räisänen, A. & Räkköläinen, M(2009). Social and communicational skills in uppe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6(12), pp.36-45. Statistics Finland(2009).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education leading to a qualification or degree has slowed down. Retrieved July 14, 2012, from:http://www.stat.fi/til/opiskt/2008/opiskt_2008_2009-01-23_ tie_001_en.html Statistics Finland(2011a). Entrance to education 2010. Retrieved July 14, 2012, from:http://www.stat.fi/til/ khak/2010/khak_2010_2011-12-13_en.pdf Statistics Finland(2011b). Appendix table 1. Main type of activity of graduates one year after graduation at the end of 2009. Retrieved February 28, 2011, from:http://www.stat.fi/til/sijk/2009/sijk_2009_2011-03-02_ tau_001_en.html Statistics Finland(2012). Students in curriculum-based basic vocational education numbered 133,800 in 2011. Retrieved July 14, 2012, from:http://www.stat.fi/til/aop/2011/01/aop_2011_01_2012-06-21_tie_001_ en.html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51
專題探討
加拿大產業學徒訓練制度 對臺灣技術生訓練之啟示
壹、前言
52
蕭芳華
李効宗
亞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 副教授
北京大學 光華管理學院 深圳基地EMBA項目 主管
Authority, 2009a)。而產業訓練課程(Industry Training Program)是針對特定職業
2010年研究者曾對加拿大卑斯省
勝任標準而設計的課程,該標準是由產
(British Columbia Province)的產業訓練
業界領導制定,以符合產業界的需求。
系統變革進行研究,不僅描述了卑斯省政
加拿大為一個聯邦國家,由各省組成,
府提升產業訓練系統效率和效能的組織變
各省是自治機關;卑斯省政府負責勞力
革,也分析了其產業訓練服務傳送系統是
發展業務的最高機構為省政府「工作、
屬於一種公私部門混合的系統,系統內的
觀光和創新廳」(Ministry of Jobs, Tour-
機構以「官僚制」和「市場制」兩種關係
ism and Innovation),其下設有產業訓
混合互動著(蕭芳華、李効宗,2010)。
練局(Industry Training Agency, ITA),
當時因未曾對臺灣之產業訓練進行對等分
負責產業學徒技術訓練業務之規劃、執
析,因此未能就研究之結果,針對臺灣對
行和評估。該局於2008/2009會計年度
應之措施提供建議,以避開「外國月亮比
卑斯省進行組織再造時,改隸於「進
較圓」的迷思。而一直以來,臺灣產業界
階 教 育 暨 勞 力 市 場 發 展 廳 」( M i n i s t r y
希望提升教育系統訓練出來的人力素質,
of Advanced Education and Labour Market
能夠銜接職場實務需求。因此本文擬就臺
Development)。進階教育暨勞力市場發展
灣與加拿大卑斯省產業訓練制度進行比較
廳為主管後中等教育系統(post-secondary
分析,並提出可供臺灣借鏡之處。
education)之「進階教育廳」(Ministry of
卑斯省的產業訓練(industry train-
Advanced Education)改組而成。如此變
ing),係包括在工作場所和在正式教學
革,使得該廳除了負責公私立後中等教育
機構的技術訓練(BC Industry Training
系統管理外,也新增了勞力市場發展之業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加拿大產業學徒訓練制度對臺灣技術生訓練之啟示
專題探討
務。不過,2010會計年度,此變革回復原
汰,因此ITOs與ITA最終會轉為市場競爭
狀,卑斯省政府將產業訓練業務回歸於工
性之契約關係。再者,政府還鼓勵業界雇
作、觀光和創新廳。觀光是卑斯省非常重
主提供學徒實習機會。政策執行多年的結
要的服務產業,足見省政府為求績效所作
果,受訓人數是產業訓練局成立之前的兩
的組織變革。
倍,且設計了更多元的課程以滿足需求。
貳、加拿大卑斯省產業訓練課程
ITA是卑斯省政府在2004年通過《產 業訓練局法》(Industry Training Author-ity
加拿大卑斯省的產業訓練課程屬於學
Act)所設置的皇家機構(Crown agency) ,
徒制(apprenticeship)訓練,是ITA結合
負責執行學徒制式的技能訓練,並不斷地
事業機構、大專校院,以工作場所為基地
規劃新的訓練模式和課程內容,監督產業
的訓練,也是一個從訓練契約開始,到取
訓練系統之執行。因限於篇幅,此組織的
得證照為終點的訓練制度,主要特色在
性質與發展歷史就不再敘述,有興趣者可
於結合學徒訓練和授與技術證照。茲說
參考研究者2010年的文獻(蕭芳華、李効
明如下:
宗,2010)。
一、ITA是產業訓練執行主管單位,與產 業訓練協會群為夥伴關係
至 於 I T O組 織 , 例 如 卑 斯 省 電 動 交 通車輛銷售權責機構(Motor vehicle sales
ITA鼓勵事業機構贊助學徒訓練員
authority of BC, VSA)。係由卑斯省政府
額,並組織產業訓練協會負責承辦。它的
通過的《汽車銷售者法案(Motor Dealer
職務是就依卑斯省產業需求,提供學徒
Act)》所設立的卑斯省電動交通車輛銷
訓練課程。不過並非親自辦理,而由有
售權責機構,是一個中立的行政執法單
此需求的產業成立產業訓練協會(Industry
位,負責執行有關省內汽車銷售者之管理
Training Organizations, ITOs),負責規劃與
與實務,以及消費者保護法的行政事務。
執行相關產業人力培訓和考照課程工作。
其職務包括辦理汽車銷售商營業發照、確
為使訓練結業的人力技術能符合雇主之需
保銷售行為受到法律規範,也提供消費者
求,這些技術訓練課程內容和技術標準是
應有的資訊。基本上,VSA是一個依社團
由產業界內部諮商而產生,訓練之承辦
法成立的法人團體,由汽車銷售產業界內
也是由各產業協會自行辦理。這些ITOs與
各個協會產生的代表與省政府達成協議,
ITA間維持著官僚層級之指揮關係,由於
而成立的規範性組織,與省政府境內已經
ITA改變過去補助經費之方式,轉為採購
成立的保險業和房地產業者一樣,緊密地
訓練課程方式辦理,以增進訓練業務之
與政府合作,獲得政府合法授權,執行
效能,而ITO如有訓練品質不佳或違規事
《汽車銷售者法案》,其中所有銷售人員
項,下一次訓練採購評比時,將會被淘
之訓練與證照取得,均透過制度的安排,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53
專題探討
54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使執法更具效能與效率(Motor Vehicle
階之必要條件(BC Industry Training Auth-
Sale Authority, BC, 2011)。
ority, 2009c)。技師的地位介於專家和勞
二、產業學徒訓練模式
工之間,通曉其職業內之理論與實務。
在訓練課程中,每一位學徒都有一位
在歐洲文化裡,一位技師通常都是從學
贊助企業主;企業主提供這個學徒訓練名
徒做起,跟著一位師傅(a master)學習
額,並發給薪水。企業主同意學徒一方面
數年後,師傅允許離開,當他不在一個
在工作場域進行實務訓練,另方面也同意
特定師傅指導下時,被稱為熟練技術員
學徒到學校上課。學徒要確認企業主對他
(journeyman)。一直到他向產業組織證
的期待,同時與企業主一起將此期待納入
明擁有專業技能時,他就可以安定下來做
學習計畫目標中,如此確保將來的績效。
個師傅,為自己工作,也可以招收學徒
學徒一般花費80%的時間在工作崗位上,
(Wikipedia, 2010),在卑斯省無論熟練技
在高度技術性資深業師(journeyperson)
術員或技師皆可指導學徒。
的指導下,學習與工作直接相關的技能與 知識。另外20%的時間則在類似教室的情
三、ITA登錄與管理學徒和企業主的資 料,包括各項學習記錄
境下,學習技術訓練(technical training)
當學徒和企業主訂立契約後,兩者的
的相關知識(BC Ministry of Advanced
資料及其關係都將登錄在ITA,當學徒一
Education and Labour Market Development,
路修習課程、完成各項要求的任務之際,
2010)。學徒與企業主訂定學習計畫與
兩造都有向ITA報告學徒學習和進步情形
契約中,要向企業主確認是哪一位技師
的義務。企業主有責任追蹤、統計和向
(tradesperson)負責督導,通常督導者必
ITA報告學徒在工作上的實習時數,以供
須經過認證才可擔任此任務。每類產業都
登錄,憑以審核授證。因為事關學徒的權
規定有一定的實習時數,學徒就在技師的
益,ITA會定期將訓練相關紀錄資料寄給
督導下工作,逐漸累積時數和表現技能,
學徒當事人和企業主,以為確認,若有出
並經企業主審核認可。另外,20%的技術
入時,得依程序申請修正。這些通知事項
訓練時間,通常安排在學徒完成註冊並
包括:學徒已完成一個階級的技術訓練,
工作1年之後。這段時間企業主應讓參與
或將挑戰特定階級的考試,或贊助企業主
者離開工作崗位,前往學校機構參加受
有所改變(BC Industry Training Authority,
訓。如果學徒在註冊前已具有一些工作
2009c)。
經驗,也可以考慮安排提早接受技術訓
四、產業學徒授證管考與程序
練。學徒在完成技術教育課程後應接受評
產業訓練的技能授證是一個評量歷程
量,評量內容包括理論與實務,通過門
(assessment processes),包括技術訓練、
檻是70分,及格後才能獲得學分,此為進
現場工作和其他要求等,一一逐項評量,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加拿大產業學徒訓練制度對臺灣技術生訓練之啟示
專題探討
評量結果是認定受訓者是否具備職業標準
除聯邦政府獎助金和受訓貸款,也提供
的根據。依照卑斯省的證照制度,當學員
所得稅減免,每人約新臺幣3萬元以上,
完成學徒制的學習後,將能夠得到一份品
端視學徒通過的技術階級數而定。2009年
質證照或學徒證書,代表一個人之技術已
1月又通過辦法,受訓者獲得證照之際,
達產業界定義的職業專業標準,由ITA發
將有一筆完成課程之獎勵金(BC Industry
給證照。有了這些證書,就業的選擇將
Training Authority, 2009c),足見政府和產
更有機會(BC Industry Training Authority,
業界對學徒制訓練的肯定。
2010a)。有些證照甚至是加拿大跨省承認
六、多元模式學徒課程提供多樣機會
的,「紅璽課程」(Red Seal Program)就
卑斯省的產業學徒訓練模式除上述模
是向各省政府和企業界證明持有者擁有一
式外,也有其他不同模式,主要是將中學
定水準之技能,遊走各省皆可獲肯定和聘
和後中等教育之學校訓練、職場實際的體
僱(BC Ministry of Advanced Education and
驗學習等的課程內容和順序設計成多元組
Labour Market Development, 2010)。
合,下面依序臚列。
當學徒完成所有的訓練和要求,並通 過考試後,贊助的企業主就會收到ITA寄
(一) 同 時取得高中畢業證書與產業SSA 證書
來的授證推薦函。若他和輔導技師認為學
協助學生在10到12年級(高中階段)
徒已達水準,就會聯名簽署寄出。接著就
期間開始修習學徒課程,加上規定的職
會收到ITA的授證書,由企業主簽署後轉
場訓練經驗,即可獲得高中畢業證書和
交給學徒,該證書並無有關效期之註記。
修習特定產業「中學學徒制(Secondary
若企業主或技師對受訓者的技能水平不認
School Apprenticeship)」證書(BC Ministry
同時,也必須提出不推薦理由,加上一個
of Advanced Education and Labour Market
特定技能缺失的補救訓練計畫和未來可以
Development, 2010),簡稱為「SSA證
推薦授證時日的建議,一起向ITA報告和
書」。政府為鼓勵學生參加SSA課程,祭
建議。基此,事業機構企業主和輔導技術
出提供獎助金等措施。學生在高中階段就
師對學徒考核的責任,也左右著學徒考照
開始以部分時間打工,若在高中畢業前即
通過的機率。
已註冊為SSA課程學生者,畢業後取得高
五、一般取照所需時程
中畢業證書,修習規定的SSA科目,且平
學徒從受訓到取照的流程,到底需要
均成績維持C+以上,加上畢業後全時工
多少時間?卑斯省的產業訓練課程,所需
作5個月或工作累積1,100小時,在ITA有
時程因課程種類而有長短不同之區別。總
登錄可查者,將可獲得獎學金加幣1,000
體析之,大部分課程需要將近4年的時間
元(折合新臺幣約3萬元)。每一所高中
才能完成。卑斯省為鼓勵學徒制參與者,
行政組織上都設有一個職涯輔導處,提供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55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學生這方面的資訊和輔導。SSA課程的優
或國民中學畢業之國民所實施之訓練。技
點是,讓學生可以很順利地由學校轉銜到
術生是依計畫契約接受雇主訓練之人,乃
職場的工作,很快地取得技能證照(BC
以學習技能為目的,同時讓事業機構能培
Industry Training Authority, 2009b)。
養其基層技術人力(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二) 同 時取得大學學分、高中畢業證書 和產業訓練證書
雖然近年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也積極
透過ITA的「產業訓練加速學分註
研發與辦理產業訓練,但性質仍與學徒制
冊」(Accelerated Credit Enrolment in Ind-
不同。例如2011年實施的「產業人才投資
ustry Training,ACE IT)方案,中學生可
計畫」,其目的在於提升在職勞工知識、
以經由參加ITA舉辦的課程,同時取得大
技能及態度,結合優質訓練單位提供多元
學學分以及學徒制或產業訓練方案的部分
化實務導向訓練課程,並補助其訓練費
技能訓練學分,如此不但增進學生參與訓
用,以激發在職勞工自主學習,累積個人
練之意願,並加快在學學生取得專業證照
人力資本,提升國家整體人力資本目標
的時程(BC Ministry of Advanced Education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b)。實務作
and Labour Market Development, 2010)。
業上,是由包括大專校院和各類民間團體
ACE IT是由教育學區(school districts)和
或研究機構法人等在內的單位,依市場需
後中等教育機構以夥伴關係,合作發展在
求規劃實務導向的訓練課程,並經勞委會
學院裡上課的課程。由於社區的企業雇主
職訓局審議核定辦理之內容和收費標準後
也會參與設計課程,因此完成修業之學
辦理。而後,勞委會職訓局再依學員參加
生,在就業上非常順利。如果學生同時
這些訓練課程之收費標準,核定補助每一
註冊ACE IT 和SSA兩種課程,當高中畢
學員50%至80%的訓練費用,其餘費用則
業之際,也等於完成後中等教育之第1年
由學員自行負擔。換言之,如果訓練單位
課程,因此方案稱為「訓練加速」(BC
所規劃的訓練課程沒有一定人數的勞工報
Industry Training Authority , 2009d)。
名參加,那麼這個培訓課程就無法開成,
參、臺灣技術生產業訓練與卑 斯省學徒訓練比較
56
2011a)。
政府補助資源也不會流向這裡,因此訓練 單位在規劃時,要相當關注產業技術需求 的變遷。另外,2011年實施的「充電起飛
與卑斯省產業學徒性質類似的訓練,
計畫」,其目的在加強輔導各產業從業人
在臺灣以技術生的訓練可為對照比較。臺
員參訓,提升工作知識技能與就業能力,
灣的技術生訓練,依據2011年11月公布之
並協助事業單位發展人力資本,持續提升
《職業訓練法》規定,技術生是指事業機
勞工職場能力,穩定就業及促進再就業
構為培養其基層技術人力,招收15歲以上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c)。實務上,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加拿大產業學徒訓練制度對臺灣技術生訓練之啟示
專題探討
是由訓練單位與事業單位提供在職訓練與
「中學學徒制(SSA)」雖有類似,但學生
失業訓練等,勞工參加在職訓練課程,每
是在高中畢業後自行通過技術檢定,方能
人三年內最高補助金額為新臺幣七萬元。
獲得技術證照,與卑斯省學徒制產業訓練
另有一個「協助事業單位人力資源提升計
仍有不同。
畫」,目的在協助事業單位辦理在職員工 進修訓練(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d)。
一、臺灣之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與 訓練是分開執行的
實務作業上,是由事業單位申請個別所需
依據臺灣《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
訓練計畫,或申請辦理聯合訓練。
法》規定,技能檢定依其範圍及專精程
上述計畫之性質皆以在職勞工為訓練
度,多數分甲、乙、丙三級。經技能檢定
對象,並非提供事業機構外的學習者進到
合格者,稱為「技術士」,由中央主管機
機構內工作場所學習。再者,多數方案是
關統一發給技術士證。為求提高技能水
以訓練結業、提升技術為標的,不是以取
準,負責建置與執行證照制度,仍由中央
得技術證照為目的。雖然「協助事業單位
主管機關辦理;必要時,得委託或委辦有
人力資源提升計畫」之訓練目標中有提及
關機關團體辦理技能檢定。合法之民間非
證照認證,但是訓練規劃上並沒有將證照
營利全國性專業團體,亦得向中央主管機
取得一併規劃,即使有,學員亦是自己前
關申請技能職類測驗能力之認證。無論如
往報考而獲得技術證照。因此,這些方案
何,辦理技能檢定只需關心技能檢定與發
與卑斯省的產業學徒訓練性質不一樣。
照的業務,意即只做總結性的評量。只要
臺灣最多的技術生訓練,應該首推在
依各級技術檢定規定,在一定的學歷、實
高中職階段實施的「輪調式建教合作教
習時數、工作資歷等各項條件都俱足時,
育」,該模式係由高中職校與相關性質之
即可報考甲、乙、丙不同級別的技能檢
事業單位雙方簽訂合約書,再透過學校向
定,通過後即可得到證書(行政院勞工委
教育行政單位提出申請通過後,招收國中
員會,2011e)。
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歷者為技術生,事業
加拿大卑斯省的學徒訓練課程,ITOs
單位與技術生簽訂技術生訓練契約,技
依產業需求提供特定訓練課程,學徒一旦
術生輪流在學校接受教育,並於事業單位
加入即與事業機構簽立訓練契約,並展開
接受技能訓練。輪調時間視需要而定,
追求技術證照的歷程,ITA登錄相關歷程
多數採每3個月輪調一次。三年修業期滿
資料,學徒的實習時數和各項成績,也隨
後,經考核成績及技能測驗合格,由學
時於ITA資料庫內更新,最後ITA寄來的
校發給畢業證書,並輔導其參加職訓局
授證推薦函給企業主,若企業主與指導技
之丙級以上技術士技能檢定(教育部,
術都簽署同意推薦,那麼這位學徒就會從
2004)。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與卑斯省的
企業主手上接到ITA轉來的授證書。綜上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57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分析,臺灣的職業訓練與證照檢定,基本
更為積極的投入資源,致力於人力之提
上是兩項業務分別辦理。政府辦理的職業
升,同時設法提供多元性課程,期增加學
訓練是名符其實的職業訓練,沒有將證照
徒課程的完成率。在臺灣這方面的研究調
規劃在訓練課程裡面。縱使訓練單位在訓
查,卻不易獲得,實在值得進一步探究。
練規劃裡,安排取得證照必知的理論與實
雖然政府投入的訓練補助費不少,但是真
務課程,以助學生順利考上證照,但仍是
正為產業界所需之技術生,究竟有多少,
訓練單位自己的作為,而非與證照檢定、
實在值得思考。
發照單位的合作產物。 政府提供職業訓練之目的,不外乎是
二、技術生訓練職類及標準是由上而下規 定,且標準規定模糊
增進就業率與留職率,如此,應先了解這
至於哪些職業類別可以招訓技術生
些訓練內容是否符合業界技術上的需求。
呢?依《職業訓練法》規定,先由政府公
綜觀加拿大卑斯省產業學徒訓練模式之效
布所謂的技術生訓練之職類及訓練標準,
益,學徒訓練時間長達近四年時程,對受
再由事業機構規劃提出申請。分析政府
訓者而言,究竟投資報酬率如何?加拿大
公布《技術生訓練職類及標準》,其中職
統計局曾經對2002年到2004年間登記為學
業訓練職務多達120項(行政院勞工委員
徒者進行調查,確認在卑斯省完成學徒
會,2009),遍及各行各業,但在技術生
課程者中,受到雇主永久僱用之比率有
訓練標準卻規定籠統,例如表1係從中挑
82%,時薪高於25加幣(折合新臺幣750
選一些較為普遍的職務說明,其所列標準
元)者有78%。而學徒未完成課程者中,
也只是規定職務內容相關之技術,並不是
有76%受到永久雇用,時薪高於25加幣者
以訓練技術生取得技術士為目標。臺灣過
只有42%(BC Industry Training Authority,
去參加過技術生訓練與取得技術士證照的
2009d)。由此調查顯示,取得證照在卑
關係,以及留在業界服務的比率,目前也
斯省就業是一個重要的能力證明,政府也
少有類似的調查。對照之下,加拿大卑斯
表1 臺灣技術生訓練職類及標準(摘錄)
編
號
訓練職務
標
41
烘 培 食 品
從事烘培食品製作、烘培食品包裝、烘培食品品質鑑定相關工作
67
會 計 事 務
從事成本及管理會計、會計報表分析事務相關工作
55
美
從事彩妝、護膚美容相關工作
73
精密機械工
從事精密機械工具操作、刀具研磨、機具維護技術相關工作
114
法 律 事 務
從事法律事務等相關工作。
容
資料來源: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9)
58
準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加拿大產業學徒訓練制度對臺灣技術生訓練之啟示
省學徒訓練之業別,是由下而上由產業界 自行提出需求的。
專題探討
肆、結論 比較分析兩國制度主要不同之處後,
三、兩國重點差異之對照比較 為清楚了解臺灣與加拿大卑斯省之學 徒訓練差異,茲整理如表2所示。
研究者提出幾項加拿大卑斯省學徒訓練的 特色,以供臺灣作為借鏡。
表2 臺灣技術生與加拿大卑斯省學徒訓練差異之比較表
名
稱
技 術 生 技術生,以學習技能為目的,依規定而
訓練性質
接受雇主訓練之人。
學
徒
學徒,在事業機構學習技術與理論課程。 事業機構為培養技術人力;學員學習技能,並以
訓練目的
事業機構為培養其基層技術人力
學習內容
基層技術
參訓資格
15 歲以上或國民中學畢業之國民
大致相同
訓練機構
訓練機構〈含大專校院〉、事業機構
事業機構與大專校院結合
事業機構應有具備乙級以上技術士證
在訂定訓練計畫簽定契約時,學徒要向企業主確
者或有五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者,擔認
認是哪一位技師負責督導,此技師必須是經過認
技術指導。
證可以擔任此任務者。
在辦理甲乙丙三級證照考試,規定應試
每類產業類別都規定有一定的實習時數,學徒就
者事先就要滿足有關學歷或實習時數
在技師的督導下工作,在職場就依序逐漸累積時
或工作年資的相關條件。
數和表現技能,並經企業主審核認可。
訓練師
實習時數
產業訓練課程(Industry Training Program)是 針對特定職業的勝任標準而設計的課程。
成績合格者由事業單位或訓練單位給
結業成果
取照為目標。
予技術生訓練結訓證書
成績合格者直接取得 ITA 發給之類別技術證照
技術生訓練 之
職
類
由行政院勞委會公佈職務類別和標準
由同一產業界聯合制定的,以符合產業界的需求。
及訓練標準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官方機構) 技能檢定管理
自行辦理或委託辦理技能檢定考試決 定技術能力。
證照分級
ITA 負責辦理(法人機構) 技能授證是一個歷程式的評量,包括技術教育、 現場工作和其他的要求等逐項評量,各項成績及 格,經企業主和技師同意即獲頒技術證照。
大部分職業類別分為甲、乙、丙三級
證照也有分級,各產業訓練協會議定各產業之級 別與名稱。
政府獎勵金
無
有 同時取得高中畢業證書、產業 SSA 證書
多元模式
高中職實施「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
同時取得大學學分、高中畢業證書和產業訓練 證書
主管機構/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執行機構
卑斯省政府工作、觀光和創新廳/ITA&ITOs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編
號
訓練職務
標
準
41
烘
培
食
品
從事烘培食品製作、烘培食品包裝、烘培食品品質鑑定相關工作
67
會
計
事
務
從事成本及管理會計、會計報表分析事務相關工作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59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1. 綜 觀過去,臺灣的技術生訓練或是各項
顯。建議政府可先以試辦方式,再檢討
在職訓練,多數是採班級制訓練,動則
其成效。試辦時,將此模式中的作業細
40幾人參與技術見習,此種安排只適用
節更為具體的規範,使每一個環節的品
於勞動力密集的產業,對於技術提升為
質得到確保,最後取得證照的學員,也
目標的產業,似乎不見得適用。當局可
是名符其實地具有一定實力。
以進一步構思技術生適用的職業類別,
3. 臺灣服務傳送系統雖已逐漸委外辦理或
並規劃好技術學習的明確目標和作業模
官民機構混合辦理。實際上,官方控制
式,使技術生能真正學習到技術,順利
性質仍然強烈,以效能效率而論,還是
取得技術士證照,並於該工作崗位上定
有待努力。卑斯省傳送系統的制度設
位下來,企業主也能找到真正受用的人
計,其意也在提升行政效率與效能,
才。此外,研究者認為現代產業講究生
如今亦已實施多年,對各產業之服務與
產技術商業機密,如此更不能採集體訓
管理似乎也符合預期目標,並且年年
練模式,建議政府規劃職業訓練能夠更
提出業務計畫,也年年接受監督的控管
具彈性,以回應產業之需求。
機制。目前臺灣的確已有商業金融團體
2. 加 拿大卑斯省的產業學徒訓練是採訓練
等,開始自辦證照輔導和考照計畫,建
與證照結合,讓企業主這一端有課程需
議政府可以再加予規劃試辦訓練與授證
求的意見表達、課程設計的參與和學徒
結合之可行性。
表現的考評權力,此即由下而上的決策
總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但是政策
模式。或許因為這樣達到了訓練內容符
移植需要多所比較與評估總體、中層與微
合產業界需求的政策目標,也增進學徒
觀制度面,才可做最後抉斷。研究者建
的就業率。歷程性評量也是一種有效率
議,政府可進一步探討當前作法成敗之
的人才養成模式,讓學員一註冊就朝著
因,參考比較兩國之優劣,擇優試辦,待
證照取的目標前進,使政策績效更為彰
成效可見後再予推廣。
【參考文獻】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9)。技術生訓練職類及標準。2012年8月8日,取自:http://www.evta.gov.tw/ content/content.asp?mfunc_id=124&func_id=124&type_id=0&cata_id=0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a)。職業訓練法。2012年8月7日,取自:http://www.6law.idv.tw/6law/law/ %E8%81%B7%E6%A5%AD%E8%A8%93%E7%B7%B4%E6%B3%95.htm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b)。產業人才投資計畫。2012年8月7日,取自:http://www.ihrip.org.tw/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c)。充電起飛計畫。2012年8月7日,取自: http://www.ihrip.org.tw/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d)。協助事業單位人力資源提升計畫。2012年8月7日,取自:http:// training.evta.nat.gov.tw/
60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加拿大產業學徒訓練制度對臺灣技術生訓練之啟示
專題探討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e)。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2012年8月7日,取自:http://laws.cla.gov. tw/Chi/FLAW/PrintFLaw01.asp?lsid=FL015100&ldate=&beginPos=0 教育部(2004)。高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辦法。2012年8月7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 LawContent.aspx?id=FL028830 蕭芳華、李効宗(2010)。加拿大卑斯省產業訓練系統變革之分析。教育資料集刊,47,183-212。 BC Industry Training Authority (2009a). Industry training authority: Strategic plan. Retrieved June 30, 2010, from: http://www.itabc.ca/AssetFactory.aspx?did=1209 BC Industry Training Authority (2009b). Secondary school apprenticeship (youth). Retrieved July 18, 2010, from: http://www.itabc.ca/Page37.aspx BC Industry Training Authority (2009c). Apprentice guidebook. Retrieved July 18, 2010, from: http://www. itabc.ca/Industry_Training_Programs___Information/Apprenticeship_Programs/Apprentice_Trainee_ guide__Apps___Trainees_.htm BC Industry Training Authority (2009d). Ace IT program (youth). Retrieved July 18, 2010, from: http://www. itabc.ca/Page36.aspx BC Industry Training Authority (2010a). Annual service plan report 2009/10. Retrieved July 11, 2010, from: http://www.itabc.ca/Assets/ITA+Assets/Reports/ITA-Annual-Report-09-10.pdf BC Ministry of Advanced Education and Labour Market Development (2010). Industry training. Retrieved July 4, 2010, from: http://www.aved.gov.bc.ca/industrytraining/ Motor Vehicle Sale Authority, BC. (2011). Motor Vehicle Sale Authority, BC. Retrieved Aug. 08, 2012, from: Motor Vehicle Sale Authority, BC: http://www.mvsabc.com/ Wikipedia (2010). Tradesman. Retrieved July 18, 2010,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desman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61
專題探討
從日本職能教育發展 談臺灣技職教育 施秀青
徐昊杲
龔雅雯
德霖技術學院 應用英語系 講師
嶺東科技大學 副校長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副局長
壹、前言 我國技術職業教育課程,係隨著產業 發展而調整;自90年代中期,由「勞力密 集產業」過渡到「技術密集產業」而進行 課程的設計(教育部,2011)。近年來,
62
導向所需的能力,從其發展機制與內涵, 瞭解日本的具體作法,以提供臺灣職業教 育規劃的參考。
貳、日本職業生涯教育之發展 一、「知識社會時代」所需之職業教育
由於產業變遷以及傳統社會價值觀等因素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創造思考與
之影響,造成高職學生紛紛以升學為主要
技能發展能力逐漸成為促進經濟成長的推
目標;其次,高等教育偏重學術研究,而
手,人力資源則成為競爭力的重要利器,
大學的研究議題與方向非以就業市場之需
各國遂將人才培育列為國家重要政策。歐
求為主,造成產業面臨研發人力資源缺口
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於其出
的結果,現已成為當前技職教育亟需克服
版的《成長、競爭暨就業白皮書》中説
的問題(教育部,2009a)。為因應全球競
明:「職業訓練和教育與研究一樣,是必
爭與知識經濟的衝擊,同時回應產業與社
要的無形投資,使得企業和勞工可以一起
會之需求,教育部於2009年推動「技職教
跟上技術轉變的腳步而不致落後」(歐
育再造方案」(教育部,2009b),對未來
維玲,2005)。因此歐盟提出DEWBLAM
臺灣技職教育改革注入一股新生命力。與
(Developing European Work Based Learning
臺灣鄰近的日本,為因應全球化技術的變
Approaches and Methods)的教育主張,
遷,利用其職業生涯教育與職能模型相互
強調以工作為基礎的學習制度(Schmidt
配合,具有相當成效。本文擬從日本職業
& Gibbs, 2009),相繼推動「歐盟資歷架
生涯教育及就業問題,探討如何建立職場
構」(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從日本職能教育發展談臺灣技職教育
專題探討
EQF),並在高等教育結構及方法上作重
核 心 訴 求,內 容 涵 蓋 O E C D 「 關 鍵 職 能
大改變。
力」(key-competency);後者除了重視知
面對國際社會衝擊,日本中央教育
識外,還強調技能、態度及教育歷程等。
審議會於平成17年(西元2005年)重申21
兩者皆重視跨國界的學習、全球化視野、
世紀「知識社會時代」訴求,內涵包括:
資通科技(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1)知識無國界;(2)競爭與技術革新;
Technology, ICT)等基礎能力的培養,
(3)知識轉換力;(4)不限年齡與性別共
即以「學力」(学力:学業成績為基礎所
同參與;(5)多元文化融合(多國文化共
表現出的能力,scholastic ability;achie-
存) 。同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修訂《教
vement)為基礎,「均衡」為導向的課程
育基本法》,呼籲重視學生基礎、基本的知
訴求(安彥忠彥,2009)。
識、技能、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透過
二、日本職業教育培育方針
法定程序加以確定(文部科學時報,2009;
近年來,由於受到少子女化影響,未
施秀青、張素惠、饒達欽,2009) ,並於「全
來勞動人口將隨之減少,企業經營管理必
國學力學習狀況調查」中,加以施行。
須及時因應環境的變遷,尤其對提升職能
為因應上述「知識社會時代」需求,
(competency)相應的技術與規範,成為
職業教育發展必須以社會自立為導向,培
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課題。基於上述思
養每位學生的勤勞觀、職業觀及立足社會
維,東芝會長佐藤文夫在2000年日本產學
所需的能力(國立教育研究所生徒指導
研討會中,提出企業的人才培育(人作
研究センター,2002;林明煌,2009),
り)需求,特別是具備革新與創造能力的
日本政府遂於2009年修訂《高等學校、
人才,該觀點除突顯培育人才(人作り)
特別支援學校學習指導要領》(文部科
重要性外,物的創造與技術開發(物作
學時報,2009),並在《第二次審議經
り)也孕育而起(「人作り」從「物作
過報告》,再度重申生涯與職業教育的
り」做起),成為當今日本產業社會重新
重要性,推動體系化的職業生涯教育。
建構的指標(豊田章一郎,2007)。也就
為此,日本政府透過學校各階段學制,
是說,因應社會變遷與企業結構改變,日
計畫性地發展「生活力」(基本的生存
本教育改革從新「物作り」的思維中,建
及生活能力)的教育方針,並與經濟合
立一套「職業生涯教育」的理念,有計畫
作暨發展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
的將知識、技能與態度融入職業教育,根
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據其理念付諸實踐。
OECD)所提倡「學力觀」(学力観:view-
2008年12月,日本文部科學省於中央
points of the scholastic ability)互相呼應,
教育審議會中,就因應國際市場活絡及全
前者強調「思考力」(critical thinking)的
球化經濟社會影響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63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文化;中學階段學校安排「學生職業試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UNESCO)與
探」的培育課程,中學7年級生,每學期
OECD共同發表跨國界高等教育的指導原
至少5天的職場體驗實習,以瞭解各行業
則,內容為提供學生低成本、高質量的教
的職場生活(施秀青、張素惠、饒達欽,
育保護,並定義教育成果應包含4項內容,
2009);在高職及大學階段,主要是對高
其分別為: (1)對異國文化、社會與自然知
職雙元制之職業生涯教育與大學企業實
識與理解;(2)溝通、數量處理、資訊讀
習(internship)的支援(文部科學時報,
寫、論理及問題解決等,廣泛的能力; (3)
2009)。由小學到大學12年的一貫化,可
自我管理、團隊工作暨領導、倫理觀、社
以發現日本職業生涯教育正透過產學合
會責任、生涯學習等,態度及志向;(4)
作,培 育 高 度 專 門 之 職 業 人 才,參 考 德
統合的學習經驗及創造思考(文部科學省
國職業教育的「雙元制度」(dual sys-
研究振興局,2009)。經濟産業省對「社
tem),推動學生在學校與職場輪流讀書
會人基礎力」的訂定,則包含: (1) 「職前
與實習,可以增加學生職場技能的熟練度
準備行動力」:主體性、推動力、實行力;
及培養良好工作態度。而在研究所階段又
(2) 「思考力」:發現課題能力、計畫力、
不遺餘力的發展專業研究所優質化重點式
創造力;(3)「團隊工作力」:訊息傳達、
支援、推動「先導資訊科技」特殊人才,
傾聽力、圓融力、情勢掌握力、倫理規範
以及推動實施創新事業(model事業)整
性、抗壓性等。由以上3種能力、12要素組
合等相關計畫,培育年輕學子具備挑戰精
成職能訴求(經濟産業省社會人基礎力,
神與創業能力(文部科學省,2009)。
2011)。從教育與經濟部門不同的單位,對 於未來日本人才培育上,不僅僅在對器 物、產品的創造與技術開發,而更加強調
64
參、日本青年職業能力培訓需 求之興起
具備革新與創造能力的人才。在學校教育
從國際勞工組織(Economic and Lab-
系統面對職業生涯教育的推動,應涵蓋哪
our Market Analysis Department, EMP/ELM)
些內涵,才能達到其人才培育的目標,是
的《全球青年就業趨勢》報告中指出:
一項重要的課題。
2009年全球青年失業率為13.4%(Hart-
日本文部科學省2009年在教育改革藍
mann, Knust, Loroff & Stamm-Riemer,
圖之《年輕人自力挑戰計畫書》(若者自
2009)。日本在2008年度中,「尼特族」
立・挑戰戰略會議)中,規劃從小學到研
(Neet)高達63萬人,不想工作也不想進
究所一貫化制度,推動職業生涯教育(文
修的人數持續增加,近代的脫序職業觀
部科學省,2009)。在小學1-6年階段實施
(脫近代的職業觀),漸漸變成社會的隱
地域實踐研究,瞭解各地文化特色或產業
憂(寺田盛記,2008;林明煌,2009)。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從日本職能教育發展談臺灣技職教育
專題探討
這種高離職率、高失業率現象,被歸咎於
率比仍較德國、新加坡、荷蘭為高,數據
學校教育與職場需求產生供需失調,學生
越大顯示青年失業率越高,反之成人失業
缺乏勞動觀、勤勞觀,且因「生活力」不
率越低(張素惠、許全守,2010)。以上
足,導致欠缺自立於社會之條件等嚴重問
數據顯示,日本青年就業問題仍有待解
題。此外,由於少子女化與大學的增設,
決。因此,職業訓練的必要性廣受重視,
日本年輕人選擇普通高中的就讀比例大幅
技術相關職業教育孕育而起,特別是針對
增加,形成專門高校學生數銳減,再加上
年輕人的職能訓練被視為學校轉戰職場的
年輕就業族群中,多數屬於非正規僱用,
關鍵。
根據調查顯示15至24歳非正規雇用率約
由於國際社會的經濟衝擊,日本企
30%(文部科學省,2010);如此皆加劇
業長期景氣蕭條,政府部門針對急速惡
此種現象的程度。
化雇用情勢,實施下列對策:(1)僱用
依據日本2003年調查,15歲至24歲
維持;(2)失業者支援(大幅擴充對於
青年人的失業率是全國失業率的兩倍,
離職者訓練,及擴大給付訓練期間的生活
就業後三年內離職率高中畢業者約50%,
保障相關制度);(3)雇用創出(創造區
大學30%(厚生勞動省職業能力開發局,
域雇用機會,提供相關補助金),特別是
2003)。由圖1可知,2006年日本青少年
針對失業者設立「緊急人才培育就業支援
(15-19歲)和青年(20-24歲)的失業率
基金」,提供再就業的職業訓練。此項措
分別為9.4%和7.7%(ILO, 2009a; OECD,
施分成兩部分執行,包括:(1)基金訓
2010),雖然數據較其他國家偏低,但由
練課程,即透過専修學校、教育訓練企
下頁圖2可看出,日本青年與成年人失業
業、NPO法人、社會福祉法人、中央職業
35 15-19歲
32.9
20-24歲
30
29
28.8
28
25.5 25
22.7 20
20
19.7
11.5
10.1
10
10.7
9.4
15.4
15.2
13.7
15
15.9
19.2 14.8
14.6 11.9
9.9
7.7
6.3
7
6.4
8.2
8.8 6.8
14
13.2
10.4
7.5 5.7
18.9 14.1
11.8
14.8
11.2
10.9
7.3 5.3
4.9
5
0 臺灣
◥
日本
韓國
新加坡 紐西蘭
澳洲
美國
加拿大 墨西哥
歐盟
奧地利
丹麥
芬蘭
法國
德國
愛爾蘭 義大利
荷蘭
葡萄牙 西班牙
英國
圖1 各國青少年失業率 資料來源:Bassanini and Duval (2006);張素惠、許全守(2010)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65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專題探討
4 3.5
3.9
3.8
3.6
3.3
3.2
3
2.8
3
2.9
2.8 2.5
2.5
2.3
2.2
2.1
2.2
2.3
2.3
2
2
2.3
2.4
2
1.4
1.5 1 0.5 0 臺灣
◥
日本
韓國
新加坡 紐西蘭
澳洲
美國
加拿大 墨西哥
歐盟
丹麥
芬蘭
法國
德國
愛爾蘭 義大利
荷蘭
葡萄牙 西班牙
英國
圖2 各國青少年與成年人失業率比 資料來源:ILO(2009b);Bassanini and Duval (2006);張素惠、許全守(2010)
能力開發協會等,免費提供失業勞工(無 法領取失業勞工補助者),包括IT技能、 醫療、看護、福祉等相關的職業訓練,且 訓練期間給予生活津貼;(2)實習型雇
66
奧地利
肆、日本企業對職業能力需求 與培育系統 一、職業能力評價基準
用-再就職支援,即提供沒有工作經驗
日本以職業能力開發促進法為實施技
者六個月的企業實習機會(一邊工作一
能檢定的依據,如圖3所示,主要是基於
邊學習),透過實習僱用制度增加職場經
企業與勞動團體雙方的需求所制定「職業
驗,提升職業能力(簡稱:職能),以增
能力評價基準」。
加企業正式僱用的機會(厚生勞動省,
企業因應產業合作需求,針對勞動者
2009a)。提供職能訓練,不但可以增加職
所需的知識及職業技能,事先由具備豐富
場體驗及學習機會,亦可藉由就業能力提
職場經驗的資深人員,評選出代表性的
升,增加正式雇用的機會。
「職業能力」指標,經企業團體制定標準
由此可知,日本的職能教育推廣,結
後,向厚生勞動省(職業能力開發局能
合區域經濟發展條件,透過學校教育與企
力評價課)提出申請,是一種由公司内
業訓練雙管體制,計畫性地推動職業教育
部自行實施的檢定方式(厚生勞動省,
相關政策。此外,政府部門透過厚生勞動
2009b)。
省的中央能力開發協會及經濟産業省,支
職能檢定在實施方式上,分為國家技
援人力培訓機制,有效結合企業技術與專
能檢定及企業認定兩大類,厚生勞動省所
業訓練,讓技術人力開發更具活力。
辦國家技能檢定職類呈現逐年擴增之勢。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從日本職能教育發展談臺灣技職教育
◥
專題探討
圖3 職業能力評價基準的模式 資料來源:厚生勞動省(2009b)
而在企業認定職類上,企業依據的職能標
也因應時空環境而調變。日本職業訓練體
準: (1)有效把握公司優、缺點;(2)制
系分為公立與私立機構,其訓練內容,由
定明確化的人才採用機制;(3)訂定人
二級產業之技術人力擴展到當前三級產業
才戰略的計畫與實施規範;(4)人才培
的服務業。公立職業訓練機構,由中央與
育成效的有效投資;(5)建構能力標準
地方負責辦理;私立職業訓練機構則須經
化的人事考核機制。勞動者方面依循的職
政府認定授權辦理,稱為授權職業訓練
能制定:(1)對職場客觀能力的把握;
(公辦民營的法人組織,由政府授權勞動
(2)設定職業生涯的目標;(3)個人的
省負責企劃,訓練職種涵蓋各級產業人
職涯規劃;(4)成果確認。由此建構出
力,職業訓練分為高級職業訓練與普通
一套以社會基盤為主的「職業能力評價基
職業訓練)。依日本職業訓練法第16條第
準」制度,有效結合國家與民間勞動供需
1項規定:設置之法人機構,有職業訓練
機制,開發「職業能力」指標,及職業性
綜合大學校、職業訓練大學校、職業訓練
向的諮詢機構(中央職業能力開發協會,
短期大學、職業訓練中心、殘障者職業訓
2007)。此種擴增型態不但孕育企業、社
練學校(獨立行政法人雇用・能力開發機
會重視技能的風氣,也直接、間接地促進
構,2009)。使受訓對象也由初次就業,
職業訓練的發展。
到晉升專業、離職與再度就業訓練,以及
二、職業訓練與技能檢定
在職之加深增廣專業訓練,形成多元、多
日本職業訓練,不僅隨時修訂職業訓
樣適切,以因應當事者需要的職業訓練。
練法,對辦理職業訓練機構和受訓對象,
在檢定職種方面,技能檢定制度從昭和34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67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年(1969年)五種類開始實施,截至2009
涵和從事此項工作時應具備之能力。美
年為止,已達136種職類,各職種的技能
國、歐盟、澳洲、英國等先進國家為建立
内容區分特級、1級、2級及3級(或單1等
一套具客觀、有彈性的職能評估系統,近
級)。以2007年為例,由都道府縣知事所
幾年已發展成職業能力標準(occupational
實施辦理職業類別中(包括指定機關實
competency standards)(田振榮,2009)。
施9項職種)檢定項目別,包括:建築關
職能標準短期目標在改善資訊,俾利雇主
係37項、窯業土石4項、金屬加工22項、
更清楚瞭解新進員工所能做的事,長期目
一般機械器具13項、電機精密機械器具10
標為發展學校與雇主間深厚的夥伴關係,
項、食品關係7項、衣服纖維製品8項、木
制定改革工作和教育的策略(許全守,
材及紙加工製品9項、塑膠製品2項、貴金
2007)。
屬裝身具2項、印刷製本3項、其他12項,
日本企業為提升勞動者社經地位及發
共129項職業類別,通過檢定人數已達296
展技能之目的,如前段所述,其流程如圖
萬人,深獲社會各界好評(厚生勞動省,
4,乃針對勞動者職業所需的知識及技能
2007)。
由企業團體制定客觀標準,事前先向厚生 勞動省職業能力開發局能力評價課提出申
伍、職能模型的建立與職業支
請,由公司内部自行實施的檢定方式(社
援教育
内檢定),經厚生勞動大臣認定為技能振
一、職能模型的建立
興的標準後,可獲得厚生勞動大臣的獎勵
「職能」係為指一個工作所具備之內
及認可。
公司內部檢定
認定事業主等
證明
(公司主導辦理事)
接受檢驗者
(認定事業主所雇用之勞動者)
受檢 認定申請
認 定
厚生勞動省官員
◥
68
圖4 公司內檢定模式 資料來源:日本厚生勞動省(2009c)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公佈
認定事業主等之名稱 認定公司內部檢定之名稱 鑑定對象之種類名稱
從日本職能教育發展談臺灣技職教育
專題探討
職能模型是職能教育的核心,將高績 效者的能力要素與行動特性,經過分析且 予以模型化後,所得到的職能模型(李右 婷,2009) ,其行動特性兼具「理性(IQ) 」 及「感性(EQ)」,包括:(1)開化心智, 喚起想像力及思考力; (2)確立自己的目
知 識
標,訂定行動計畫; (3)啟發自身潛在能
典 型 知 識 傳 授 型 的 教 育 課 程
力; (4)認識自己失敗原因、克服自己的 弱點。以及目標達成前的行動力:包括信
職業教育:職能培育
念、價値観、使命感、自我管理、動機等。 李右婷(2009)指出,職能模型可以 運用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招募遴選、教育
職業能力 ◥
圖5 「職業支援教育」活動示意圖 資料來源:牧野光則(2008)
訓練、能力開發、績效考核等領域。透過 模型的建構,可以樹立人才的標竿與典範 (大滝令嗣,1996;李右婷,2009)。但
二、職業支援教育
職能模型建立,必須考慮自己國家原有企
近年來,日本已有多所大學開始啟動
業文化與生活特質,不能一味移植西方式
階段性開發職能培育教育計畫,並成為圖
經營模式,才不至於產生文化衝突。例如
5所示之「職業支援教育」活動的一環,
日本職能模型中的「反省能力」項目,
面對產業需求,可以即時擬訂全球化經濟
相較於「美國式」職能模型中「自我管
社會UNESCO與OECD共同發表跨國界高
理」,較能反應出日式管理風格的民族特
等教育的指導原則。
性(李右婷,2009)。廣義而言,職能就
針對社會人基礎職業能力培養及職涯
是行動特性,泛指知識運用及可移動能
教育支援,可透過大學課程予以加強,
力,每個人從出生到現在,生長的環境、
包含前述的「知識、理解」、「泛用的技
生活經驗與信念很難直接透過單一模式給
能」、「態度、志向」、「統合的學習經驗
予準確評價。儘管如此,身為現代職業
及創造思考能力」。即所謂傳統型的知識
人,必須充分把握業務上的行動特性、適
傳授教育與職涯教育相互結合,加強兼具
時改善職能需求,才能立足於無國界的經
理性與感性的行動特性,啟發自我潛在能
濟社會。因此,職能模型建構,除上述要
力,方能在無國界社會中,培育學生「自
點外,透過學校教育與企業訓練雙管體
我實現」的能力,建立信念、價値觀、與
制,共同培育多樣性人才,是目前政府所
使命感,提供學生高質量的教育保護,與
面臨的新興課題。
跨國界高等教育的品質。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69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陸、結論與建議
因此,職能的建構與應用,必須留意
綜合上述,日本職業生涯教育所重視
文化的差異性及區域特殊性。臺灣的職能
的是全面性與計畫性,其人才培育計畫是
研究,大多偏重美國的職能模式,本文以
透過各階段學制,推動系統化職業生涯教
日本為例,發現日本的職能推廣,由政府
育。在橫向連結方面,配合社會需求致力
制定教育白皮書,透過學校教育與企業訓
於課程修訂;縱向方面,推動技職教育的
練雙管體制,有計畫推動職能相關政策。
政策,系統性地發展職業教育一貫課程。
因此建議臺灣人才培育與職能發展政策,
為此,本文發現:(1)日本職涯教育是
應從國家人才培育的角度、學校教育體
全面性、計畫性的透過各階段學制之各項
系、產業界、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各階層
制度的擬定,推動職業生涯教育的組織架
等全方位的角度來規劃。特別是因應新經
構;(2)透過產學連攜,強調職場體驗
濟時代所提出「技職再造方案」,應借重
與企業實習,以增加學生職場技能的熟練
美國和日本之先進國家經驗,以「文化差
度,並培養良好工作態度;(3)日本職
異性」為前提,職能標準必須考量教育制
能模型之建立紮實,尤其參考西方模式
度、訓練體系與職場學習的理念與價值。
時,重視不同文化的差異性;(4)職能
學習者方面,除學習知識與技能之外,也
教育課程發展,除致力於生活基本能力實
必須培養自我導向,並能擔負起自我學習
踐外,亦強化學生的勤勞觀與職業觀;
與行動責任的價值觀。企業方面,為求成
(5)「職業能力評價」強調認知、情
功導入管理職能,首要之務,是確立職能
意、與技能三者相互為用的重要性。
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學校方面,透過
2009年臺灣教育部在「技職再造方
教育課程,強化學生的知識與職能外,特
案」中,提出改善技職教育環境與師資結
別是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職業人,不僅具
構、強調企業經驗,試圖透過產學連攜與
備卓越的職業技能,也應擁有良好的職業
產學合作模式,強化教師與學生職場體
倫理與責任意識。
驗。然而,從日本經驗可發現,導入西方
70
到經驗,反成為廉價勞工。
綜合上述,建議未來臺灣職能發展模
模式時,必須考量在地文化背景,以避免
式為:
產生移植衝突。特別是臺灣的經濟脈動,
一、訓練主體多元化
以中小企業為主,不似歐美日韓等國以大
鼓勵各類學術單位,甚至企業本身辦
型企業為主,大多由國家傾力支援企業發
理職能導向的培訓。目前我國的職能訓
展;加上臺灣企業出走潮影響,影響臺灣
練,仍停留在就業訓練層次(教育部,
經濟發展甚鉅,企業經營模式難以提供產
2010),如何建構一套完整的終身學習系
學連攜需求,往往造成學生在職場中學不
統,提供學習者充足的資源而得以充實其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從日本職能教育發展談臺灣技職教育
職場核心能力,將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真
專題探討
三、學習內容系統化
正升級的關鍵所在。或可參考日本模式,
教育體系運作和人力資源規劃,應有
以產業端人力職涯發展為考量,藉由公辦
長期持續性及全面性之配合機制,由政府
民營的法人組織,訓練各級產業人力。
制定人才培育教育白皮書,結合區域經濟
二、職能標準目標化
發展條件,有計畫推動職業教育相關政策。
建立職能標準,作為人力提升的發展
四、課程目標職能化
基礎;職能標準的推行可以架設學校教育
規劃學群課程的統整,建置系科本位
與職場差距的橋樑,縮短或縫補學校與職
課程及發展課程模組特色,賦予學生適性
場間的落差。
學習管道,兼具研究學習與就業準備功能。
【參考文獻】 田振榮(2009)。國家考試職能評估方法之研究。國家考試職能評估方法與標準之建立研討會,臺北市。 李右婷(2009)。日本職能標準制度之分析。訓練與研發季刊,5(1),36-42。 林明煌(2009)。日本專門高校職業教育改革的現況與特色。教育資料集刊,43,107-142。 施秀青、張素惠、饒達欽(2009)。日本高等學校技職教育課程改革,教育資料集刊,43,143-165。 張素惠、許全守(2010)。德國雙元職業教育制度因應新興科技產業結構需求人力之挑戰。2010技職 教育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教育政策與制度,1-16,臺北市。 教育部(2009 a)。行政院全國人才培育會議:培育量足質精的優質人力。「行政院全國人才培育會 議」分區論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b)。技職教育再造方案。2011年12月25日,取自:http://140.122.120.151/Public/ Publish/20102251128377055.doc 教育部(2010)。全國人才培育會議。2011年8月25日,取自:http://yearbook.stpi.org.tw/ pdf/2010/100-Special_report-II-0.PDF 教育部(2011)。建國百年技職教育專刊。臺北市:教育部。 許全守(2007,11月)。建立國家專業技能標準之探討。九十六年度考選部研討會系列四「建立國家 專業技能制度研討會」,臺北市。 歐維玲(2005)。歐洲聯盟職業訓練政策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大滝令嗣(1996)。営業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高業績の秘訣。日本東京:ダイヤモンド社。 中央職業能力開發協會(2007)。JAVADA。2010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javada.or.jp/top.html 文部科學省(2009)。進路指導‧キャリア教育等の施策の推進について。2009年7月25日,取自: http://www.mext.go.jp/a_menu/ikusei/wakamono/index_h17.htm 文部科學省(2010)。今後の学校におけるキャリア教育‧職業教育の在り方について 第二次審議経 過報告のポイント。2011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mext.go.jp/component/b_menu/shingi/ toushin/__icsFiles/afieldfile/2010/05/25/1293956_9_2.pdf 文部科學省研究振興局(2009)。我が国の基礎科学力の強化に向けて。研究振興局振興企画課学 術企画室。2010年8月25日,取自:http://www.mext.go.jp/b_menu/shuppan/jihou/detail/__ icsFiles/afieldfile/2009/11/10/1217902_2.pdf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71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文部科學時報(2009)。第1特集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の改訂。初等中等教育局教育課程課,5, 6-28。 安彥忠彥(2009)。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改訂のポイント解説。日本東京:明治図書。 寺田盛紀(2008)。わが国おけるキャリア教育の課題-若干の通説的理解を見直す。日本労働研究 雑誌,57,54-57。 牧野光則(2008)。針對教育的「知」與「能」發展能力。2012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 yomiuri.co.jp/adv/chuo/education/20091201.htm 厚生勞動省(2007)。職業能力評価ダイジエスト平成19年度版。職業能力開発局能力評価課。 厚 生 勞 動 省 ( 2 0 0 9 a )。 緊 急 人 材 育 成 。 2 0 1 0 年 8 月 1 0 日 , 取 自 : h t t p : / / w w w . m h l w . g o . j p / houdou/2009/07/h0715-1.html 厚生勞動省(2009b)。職業能力評価基準について。2009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mhlw.go.jp/ bunya/nouryoku/syokunou/ 厚生勞動省(2009b)。社内檢定模式。2009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mhlw.go.jp/bunya/ nouryoku/syanai/index.html 厚生勞動省職業能力開發局(2003)。若者の未来のキャリアを育むために~若者キャリア支援政策 の~。2010年7月28日,取自:http://www.mhlw.go.jp/houdou/bukyoku/syokunou.html 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生徒指導研究センター(2002)。児童生徒の職業観‧勤労観を育む教育の推進 について。東京: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 經濟産業省社會人基礎力(2011)。社会人基礎力。2011年8月25日,取自:http://www.meti.go.jp/ policy/kisoryoku/kisoryoku_image.pdf 豊田章一郎(2007)。産学連携から人づくりへ。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 獨立行政法人雇用‧能力開發機構(2009)。雇用‧能力開発ステーション。2011年8月25日,取自: http://www.ehdo.go.jp/station/top.html Bassanini A. & Duval R(2006). The determinations of unemployment across OECD countrys: reassessing the role of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OECD Economic Studies, 42,7-89. Hartmann, E.A., Knust, M., Loroff, C., & Stamm-Riemer, I. (2009). Towards permeability between vocational and academic education: experiences and analyses from current initiatives in Germany.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44(3), 351-368. ILO (2009a). Recovering from the crisis: A Global Jobs Pact. adop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 at its Ninety-eighth Session, Geneva, 19 June 2009. ILO (2009b). 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January 2009. Retrived February 2, 2010, from: http://www.ilo. org/global/lang--en/index.htm OECD (2010). Unemployment in OECD countries to approach 10% in 2010. Retrived February 10, 2010, from: http://www.oecd.org/ Schmidt R. and Gibbs P.(2009).The challenges of work-based learning in the changing context of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Vol.44, No.3, 2009, Part I.
72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專題探討
澳洲技職教育 產業輸出課題之探究 徐昌慧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 助理教授
壹、前言
一、澳洲教育產業輸出之產值與機制 2009年全球約有370萬名外籍學生,
由於全球經濟持續疲軟、少子女化現
其中澳洲占7.01%,次於美國(17.98%)
象日趨嚴峻、各大學獲得的經費日益減
和英國(9.89%),略勝於德國(6.99%)
少,因此,招收外籍學生除了促進校園國
和法國(6.78%)(OECD, 2011),學生
際化的教育目的外,近年來更被視為可
總數雖列第三,但成長幅度卻居冠。近
實際增加經濟收益之教育產業(Education
十年平均成長率近9%,2007至2009這三
Industry),其中表現最受矚目的國家之一
年平均成長率高達18%,也因此締造出不
就是澳洲。近十年澳洲之教育產業輸出成
容小覷的經濟產值(Australian Education
長驚人,也締造出高居全國第三大出口產
International, 2011)。教育產業的產值大致
業的經濟產值,但在歷經產業高峰期後,
包括外籍學生在留學國直接及間接支出,
近二年因澳幣升值、外籍學生安全問題、
包括學雜費、生活費及家屬陪同或觀光產
教育仲介不法事件及移民政策緊縮等衝
生之花費總合,其實際經濟效益應扣除政
擊,導致教育產業輸出市場逐漸萎縮,促
府提供之獎助金額度。澳洲的教育產業係
使政府展開多項措施補救因應。本文旨在
該國最大的出口服務業,產值以澳洲境內
探討澳洲教育產業輸出之機制、困境與最
領有學生簽證的外籍學生為採計對象,
新的改革,並審視澳洲技職教育之新政與
2009年因人數達到最高點,故產值曾攀升
產業輸出概況,從澳洲技職教育產業輸出
至澳幣186億元;2010至2011年的產值減
相關議題,省思我國的檢討提升之道。
少至163億元,其中高等教育產業輸出獲
貳、澳洲教育產業輸出之發展
利94億元,技職教育部分則有41億元,主 要出自於中國、印度、韓國、越南及馬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73
專題探討
74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來西亞等國家之貢獻(Australian Education
規範外籍學生各項學習權益相關事項,凡
International, 2012a)。
招收外籍學生之機構,在授課、學校設施
澳洲教育產業之所以能發展為全國第
及學生服務方面,均需符合澳洲政府所規
三大出口產業,除確保高水準的教育品質
定的全國標準,配套規章便是2007年公布
之外,運作機制成熟而有效能是主要因
之《國家法規》(National Code 2007),
素,在中央澳洲聯邦政府「產業、創新、
載明ESOS的規範、CRICOS註冊要求、學
科學、研究暨高等教育部」 (Department of
校依規定提供教育服務的相關義務和程序
Industry, Innovation, Science, Research and
等。澳洲並建置了119個國家的教育檔案
Tertiary Education, DIISRTE)(定位相當
(Country Education Profiles),內容包括
於臺灣教育部、勞委會與國科會三部會之
該國整體教育系統、各級教育之學校類
整併)底下,設置「澳洲國際教育處」
型、入學資格、課程、品質保證方式、評
(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AEI)
分制度及學費等資訊,除可掌握他國教育
為國際事務主政單位,負責政策之規劃與
梗概外,並可做為外籍學生國內外轉銜修
督導,在世界各地設置16個辦事處做為海
課之參據。外籍學生的學歷資格可經「國
外重鎮,協助推動國際合作教育訓練、國
家海外技術認可局」(National Office of
際教育品質與規範、國際教育研究、獎學
Overseas Skills Recognition, NOOSR)依據
金、留(遊)學服務、學歷資格認證及政
完整而客觀的資訊進行認證(姜麗娟,
府間之合作交流等。澳洲為提供優質教育
2008;蘇建洲,2006;Australian Education
服務,已發展出結構嚴謹的把關機制,凡
International , 2012b)。此外,各機構提
計畫招收外籍學生的學校都必須經過申請
供之教育服務,一律接受品質保證的管
核准,始得列於「澳洲聯邦政府核准招
控。在高等教育方面,2000年成立「澳洲
收外籍學生之課程與教育機構資料庫」
大學品質保證局」(Australian Universities
(Commonwealth Register of Institutions and
Quality Agency, AUQA),2011年7月起
Courses for Overseas Students, CRICOS)之
由新成立之「高等教育品質與標準署」
內,CRICOS包含所有澳洲核准招收外籍
(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學生的教育機構註冊資訊,為外籍學生開
Agency, TEQSA)接手(侯永琪、蔡
設的每一門課程都要註冊登記,每一機
小 婷、洪 維 佳 , 2011); 在 技 職 教 育 方
構和課程都有代碼,相關文件都得載明
面,則制訂「澳洲品質訓練架構2007」
代碼;並頒佈《外籍學生教育服務法》
(Austr-alian Quality Training Framework
(Education Services for Overseas Students
2007, AQTF)(徐昌慧,2008),均為確
Act 2000, ESOS),是世界上第一個對外籍
保教育和訓練之品質,奠定澳洲教育產業
學生權益進行全面保護的消費保護法案,
永續輸出之利基。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澳洲技職教育產業輸出課題之探究
二、澳洲教育產業輸出之成果與困境
專題探討
(28.6%) 、印度(13.1%) 、韓國(5.4%) 、
近十年來澳洲教育產業的輸出成果
越南(4.3%)和馬來西亞(4.1%) ,集中在
屢創新高,2002年共招收27萬外籍學生,
亞洲國家(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
2006年成長至38萬,2009年達到最高峰63
nal, 2012a)。
萬名,2002至2009年成長2.3倍,惟自2009
關於教育產業輸出之滿意度,依據澳
年後開始有遞減現象,2011年減少至55萬
洲於2010年公布之「外籍學生意見調查」
名。表1是近十年來澳洲各種類別教育產
(International Student Survey),平均有
業輸出成果,其中高等教育表現最傑出,
85%的外籍學生對他們在澳洲的學習暨生
迄今始終維持成長,占所有輸出成果之
活體驗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高等教育外
43%;其次是技職教育,2009年招收20萬
籍學生畢業後續留澳洲居住者,就業率為
餘名外籍學生,幾乎快追上高等教育,
73%,學成離開澳洲之就業率則有81%,
但2011年減少至17萬名,占所有輸出成果
外籍學生之就業率與澳洲本土學生相仿;
之31%;而由於澳洲是英語系國家,因此
整體而言,外籍學生對澳洲教育產業輸
語言課程也具有吸引力,語言課程輸出
出服務表示高度滿意(Australian Education
成果也在2009年到達最高峰,修讀學生
International, 2010)。
達13萬餘名,2011年減少至9萬餘名,占
2010年起教育產業輸出市場開始萎
總輸出成果之17%;中小學教育和其他各
縮,附帶的產值也減少12%(Australian
約2萬餘名,此二類歷年來的成果均無顯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012a) ,綜合各方
著變化。教育輸出前五大來源國是中國
看法,主要原因可歸納為澳幣升值、全球
表1 澳洲外籍學生註冊人數一覽表
類
別
高
等
教
育
技
職
教
育
中小學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124,666 146,128 164,008 177,864 185,449 192,223 202,270 226,011 242,186 242,351 44,786
45,991
45,547
50,919
67,018 101,988 153,881 207,985 205,371 171,237
23,223
26,945
27,311
25,096
24,479
24,152
20,868
57,452
62,101
61,743
64,560
76,905 102,214 127,247 137,539 113,687
95,104
23,933
25,949
25,952
26,257
26,437
27,865
26,765
28,303
27,380
教
育
語
言
課
程
其
他
總
計 274,060 307,114 324,561 344,696 380,288 450,521 541,823 630,663 616,464 557,425
27,331
30,122
31,748
31,068
資料來源: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2012a)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75
專題探討
76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經濟持續衰退、其他國家的強勢競爭、留學
時提供更好的服務(Baird, 2010)。澳洲
安全問題受到質疑、學生簽證和移民規定
政府很快在學生福祉、訊息提供、消費
趨嚴等五點(Baird, 2010; Knight, 2011) ,
者保障及教育品質方面回應處理,包括
前三項應屬大環境或由來已久的問題,後
於2011年4月啟動「外籍學生申訴專員」
二項則是澳洲近三年較指標性的招生障
(Overseas Students Ombudsman, OSO)的
礙。留學安全問題包括人身安全和就學保
服務, 凡是目前或即將就讀於CRICOS的
障,前者係源自多起印度裔外籍學生遭受
私立學校學生,和校方發生紛爭且溝通無
暴力攻擊,甚至出現襲擊致死案例,引起
效者,皆可向外籍學生申訴專員提出申
印度裔學生發動示威抗議,原屬澳洲第二
訴。「學費保護機制」(Tuition Protection
大外籍學生來源的印度,赴澳留學人數因
Service, TPS),則簡化了學生入學和退款
而遞減;後者則肇因於部分私校營運不善
流程,學生預付的學費金額上限為50%
而倒閉、留學及移民仲介的不法行為等;
(上課24週及以下者除外),部分教育機
此二項原因均對澳洲國際教育聲譽造成傷
構須將收取之預付學費設立專戶,直到學
害。學生簽證和移民規定的緊縮化,對衰
生開始就讀為止(Baird, 2010)。
退中的外籍學生市場無疑是雪上加霜,因
2012年3月起,學生簽證計畫也有重
澳洲移民條件相較於其他歐美國家寬鬆許
大變革,外籍學生一律歸於簽證低風險類
多,以留學做為移民澳洲的管道,是許多
別,可減少提供相關佐證資料,大幅簡化
外籍學生選擇澳洲的重要動機,許多澳洲
程序。持學生簽證者在學期間之工作限
教育機構均直接邀請政府官員到校說明移
制由每週20小時放寬為每二週40小時,賦
民規章,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予學生及雇主較多的運用彈性;至於碩博
三、澳洲教育產業輸出之新政
士研究生之工作時間限制則予以取消。在
澳洲政府基於檢討教育產業輸出之整
就業方面,目前畢業後想續留澳洲工作
體政策,並對外籍學生人數下滑趨勢提出
者,80%以上均係申請畢業生臨時簽證,
因應之道,陸續推出一系列改革,主要包
通過者可在澳洲工作居留18個月(Knight,
括澳洲前國會議員貝爾德(Bruce Baird)
2011) ;2013年起,新的「學成就業安置計
受政府委託檢討《2000年外籍學生教育
畫」(post-study work arrangements),則
服務法》,並於2010年2月發表檢討報告
係回應奈特(Michael Knight)之〈學生簽
(Baird Review of ESOS),具體建議包括
證檢討報告(Knight Review of the Student
四大面向,一是提供學生較多的支持和資
Visa Program)〉所提建議,在澳洲就讀
訊;二是提升消費者保護機制,以確保學
至少兩學年後取得學士以上學位的外籍學
生免受不法經營者剝削;三是強化澳洲國
生,不限任何專業背景均可申請此計畫,
際教育主管規章;四是外籍學生遭遇問題
學士學位、修課類碩士學位畢業生的工作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澳洲技職教育產業輸出課題之探究
專題探討
簽證兩年,研究類碩士畢業生工作簽證
內,將挹注澳幣90億元補助優質的教育訓
三年,而博士畢業生工作簽證則有四年
練機構,培育個人及企業在快速變遷環境
(National Visas, 2011)。
中所需之技能,並引入績效指標,增加訓
參、澳洲技職教育之轉型與改革
練課程的參與率和完成率,提高三級證書 (Certificate III)、專科文憑(Diploma)
綜觀澳洲技職教育與訓練 (Vocatio-
和專科進階文憑(Advanced Diploma)的
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產業的輸
持有人數(Skills Australia, 2010; Australian
出條件,雖一向以能力本位課程的特色
Workforce and Productivity Agency, 2012)。
聞名全球,但因經濟環境的衰退、失業 率的提高、勞動人力數量不足等因素,
二、辦理「技職教育助學貸款方案」 (VET FEE-HELP)
也到了不得不轉型與革新的關鍵時刻,
澳洲進階技職教育課程每年學費超
才能再創輸出的高峰。據澳洲技能委員
過澳幣3,000元(約為新台幣9萬元),長久
會(Skills Australia)推估自2011到2015年
以來,許多學生因無力繳交學費而放棄
間,澳洲技職人力需求達210萬名,若不
進修,實務技能難再提升,故政府推出
採取應變措施,2015年將短缺50萬名人力
「VET FEE-HELP」方案協助學生克服經
(Skills Australia, 2010)。因此,培育量
濟困難。自2012年起每年挹注澳幣1億5千
足質優的技職領域人才,是2010年後澳
餘萬實施此方案,凡修讀專科文憑和進階
洲VET改革的核心目標,茲列述主要措施
專科文憑的學生可申請零利率和延後還款
如下(Australian Workforce and Productivity
的助學貸款,合計約有6萬名學生得以受
Agency, 2012; Department of Industry,
惠,延後還款的部分更具誘因,可待就業
Innovation, Science, Research and Tertiary
且年薪約達澳幣4萬7千元後再逐步償還。
Education, 2012; Skills Australia, 2010):
三、成立「澳洲勞動與生產力署」 ( Australian Workforce and Productivity Agency, AWPA)
一、推動「全體澳洲人技能提升計畫」 (Skills for all Australians)
有鑑於技能培訓向以供應端為主,
各州及領地於2012年4月簽署「全
學習領域取決於個人意願,學習與就業
國技能與勞動力發展協議」(National
難以緊密連結,此一新單位即為因應職
Agreement for Skills and Workforce
場技能變遷需求而成立,2012年甫通過立
Development),根據此一全國性協議,
法成立之AWPA是澳洲技能委員會(Skills
各級政府將實施「全國訓練權益計畫」
Australian)之延伸,值得一提的是該署直
(National Training Entitlement),保證所
接由業界代表負責管理,並分配與監督高
有澳洲人都有機會進入補助的訓練機構受
達澳幣7億元的「國家勞動力發展基金」
訓,並確保訓練品質與成果。未來五年
(National Workforce Development Fund),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77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AWPA的成立彰顯了產業在培訓工作的主
洲教育產業輸出總量之31%。VET之輸出
導角色,從根本改革澳洲培訓體系。
除傳統招收外籍學生至本國學習模式外;
四、執行「澳洲學徒業師方案」 ( Australian Apprenticeship Mentoring Packages)
另一模式是在境外開班,亦稱之為「在地
此項方案依業界需求來規劃學習計
生的母國所在地上課,此種模式自2006年
畫,以新興產業或當前技術缺工為優先,
以來正快速成長中(National Quality Coun-
由業界專家以一對一方式協助指導受訓的
cil, 2010)。此二種模式之輸出成果如表
學徒。澳洲政府將提撥澳幣1,800萬元提供
2,以2009年之新生而言,在澳洲境內就
12,000名學徒參與此方案,期望藉由業師
讀學生總數近12萬,且86%就讀私立機
提供「量身訂做」的諮詢輔導,將學徒訓
構;選擇在地留學的則共7萬餘名,但相
練課程的完成率由原來的50%向上提升,
反的是88%就讀於公立機構。總括而言,
締造個人職涯與國家經濟發展之雙贏。
VET輸出市場中,傳統留學和在地留學約
五、建置「我的技能」網站(My Skills)
為六比四,且2009年的數據正如近年來澳
鑑於以往缺乏公開且一致性、權威性
洲VET產業輸出之縮影。在澳洲境內或境
的訓練資訊,訓練的學費、品質、成效和
外之公立機構攻讀學位者,均以中國學生
相關服務良莠不齊,此網站將建置全國
占多數,尤其在境外方面,中國學生占澳
約5,000個已註冊機構(Registered Training
洲當年境外畢業生總數之70%,近年來澳
Organization, RTO)的職業訓練課程相
洲境外教育成長的績效,可謂主要歸功於
關資訊,使學生和業界都能找到最適切
中國學生的修讀。在私立機構方面,境內
的訓練課程,而藉由提高各機構的資訊
與境外分別以印度及紐西蘭學生占最多數
透明度,也可促進各機構的健全發展。
(National Quality Council, 2010)。
此網站預定於2012年底正式上線運作,
澳洲公立技職機構的外籍學生中,無
並將以「學生識別碼」(Unique Student
論在境內或境外,都以攻讀專科文憑和三
Identifier)做為配套,以統整紀錄學生的
級資格證書為主要二大標的,境內外籍學
學習狀況和資格認證。
生分別為53%和19%,境外外籍學生分別為
肆、澳洲技職教育產業輸出之 課題 一、澳洲技職教育產業之輸出成果
78
留學」(offshore education),即在外籍學
44%和15%。在私立技職機構方面,境內外 籍學生亦主攻三級資格證書(32%)和專科 文憑(32%);但境外外籍學生則以專科文 憑(24%)和四級資格證書(22%)為主。綜
澳洲VET品質精良舉世聞名,VET之
合言之,VET外籍學生大致以專科文憑和
輸出雖不如高等教育表現傑出,但也曾於
三級證書以上為主(Australian Workforce
2009年幾乎與之並駕齊驅,2011年仍占澳
and Productivity Agency, 2012)。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澳洲技職教育產業輸出課題之探究
專題探討
表2 2009年澳洲技職教育外籍新生國籍一覽表
資料來源: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2012a)
雖然目前VET境外教育的市場約占
語言,14%採英語和當地語言混合授課,
40%,但澳方認為潛在市場龐大,值得擴
而約有4%左右的機構完全以當地語言授
大投入(National Quality Council, 2010),
課。境外公立機構中有94%均以教室面授
因此可就其現況有概略性的認識了解,
方式實施,但私立機構中面授僅占32%,
包含科系、上課語言、授課方式、師資
採線上和網路授課者占31%。在師資來
等。VET境外教育最熱門的科系是管理和
源部分,公立機構有58%的師資來自當
商業,公立和私立機構各占51%和39%,
地;相反的,私立機構卻有67%教師係來
並分別以社會和文化(22%)及工程相關
自澳洲,僅9%遴用當地師資。關於學生
科系(18%)次之。在上課語言方面,公
年齡層的分佈,公立機構有91%均在24歲
私立機構平均八成左右係以英語為授課
(含)以下,私立機構則有48%在25至44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79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歲。境外教育學生數量相當可觀,且快速
制,卻從「技術」的界定上大幅緊縮條
成長中,但因涉及問題更為複雜,恐無法
件,純以滿足澳洲所需特定高技術人力為
一體適用單一管理機制,應著力於VET資
導向,例如醫護人員、工程師、礦工等專
格的國際化、境外教育的配套機制(優
業人員,且在送件門檻、語言要求方面均
質措施、作業指導及相關工作坊等)及
更為嚴格。申請者須先於移民局建置的
境外教育品質保證之參考模式(National
「Skill Select」網站,線上提交移民意向書
Quality Council, 2010)。
(Expression of Interest, EOI),系統依據相
二、移民政策與技職教育產業輸出
關規定計分(points test),凡符合每年更
外籍學生選擇留學國家的原因除了辦
新公布的技術移民職業清單(The Skilled
學聲譽、學費、校園設施及教學與輔導
Occupation List, SOL),才有機會獲得澳方
外,移民政策也常是考量要素,赴澳留學
發出之移民邀請函。而唯有獲得邀請函的
尤其如此。有些學生即是以移民為前提,
申請者,才可進行正式申請,並依總積分
留學為踏板,往往會配合移民政策來決定
從優檢選(Birrell, 2009;Koleth, 2010)。
修讀系所。這種狀況在技職體系裡相對多
新政策的實施,對於移民重於留學者,應
見,因技術移民條件中,專技人才的門檻
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尤其是私立校院
不難達成,且對於部分學業成就較不突出
的生存威脅將因此加劇,因外籍學生人數
的技職學生而言,某些入學和畢業條件要
下滑即意謂澳洲境內教育產業相關工作機
求較低的私立教育訓練機構,常成為先留
會隨之流失,有些學校恐因而縮編人員,
學後移民的最佳管道,這也是探討澳洲技
對澳洲整體就業市場的連動影響也需要再
職教育產業輸出時,不容忽略的一大特
評估。
點。從澳洲技術移民舊制來看,以移民
為配合國家整體發展,澳洲的移民制
為前提進行留學規劃者,在年齡(18至29
度調整為以高技術、英語能力優及具特定
歲)、英語能力(IELTS 6分以上)、修讀
工作經驗者為主,定位於「求賢若渴」的
技職類科(餐飲、美髮常是熱門科系)、
思維,延攬對國家真正有所助益的人才,
澳洲求學年限、社區語言(中文)等條件
本就高度符合國家最大利益,但此一新走
採低標搭配下,已達臨界分數,再加上工
向卻顯然不利於有心移民的VET學生。但
作經驗、符合條件的配偶同時移民、偏遠
換個角度看,就VET之輸出而言,也未必
地區就學等選項即可達到申請目標(吳斯
全然悲觀,還是可在適性前提下,配合移
茜,2008)。成功關鍵在於對「技術」的
民職業清單之科系著手,至偏遠而聲譽不
界定較為寬鬆,申請移民通過的機率大,
差的學校就讀,並提升語言能力,則不僅
故成為技職教育產業輸出之附帶誘因。
移民成功率大增,對日後留澳定居的職涯
然而,甫於2012年7月實施的移民新
80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進路也有較樂觀的發展。
澳洲技職教育產業輸出課題之探究
三、教育仲介與技職教育產業輸出
專題探討
做為申請移民的文件。因為按照移民舊
談到澳洲VET輸出,教育仲介(Educ-
法,修讀美髮或餐飲等技職類科,再加上
ation Agents)絕對扮演關鍵角色,依據澳
900小時的工作經驗,即可申請移民(駐
洲昆士蘭州技職部門編印的全國第一份教
澳大利亞代表處文化組,2009)。
育仲介管理手冊,教育仲介分為二大類,
澳洲部分教育仲介的黑心作為時有
一是學生仲介(inbound student agents) ,專
所聞,戕害了澳洲國際教育產業之優良聲
門招生到澳洲求學;另一是交流計畫仲介
譽,因攸關教育產業發展、經濟發展、治安
(partnership agents) ,著眼於學校和(或)
等問題,積弊已久,到了不得不整頓的時
產業間的國際合作計畫,二種仲介分別按
刻。在貝爾德的《外籍學生教育服務法》
人頭或案件抽取佣金。專司移民的仲介有
(ESOS)檢討報告和奈特的「學生簽證檢
時也身兼教育仲介,反之亦然,二者之間
討報告」中都有專章(節)探討仲介問題,
可能角色重疊,只是各需補強不足的教育
綜合如下(Baird, 2010;Knight, 2011) :
或移民專業(TAFE Queensland Internatio-
1. 學校對於仲介應負的責任:許多學校認
nal, 2011) ,這也正說明了在澳洲留學、移
為無暇無力管理仲介,且仲介和學校間
民和仲介三者間的交錯關連,在技職體系
不過是簡單的商業關係,因此對仲介採
尤其如此,因赴澳攻讀技職體系學校者近
取消極不作為,但其實《外籍學生教育
九成都是進入私立學校,私校辦學品質良
服務法》已明訂學校必須負責管理有合
莠不齊,更賦予教育仲介操作的空間。
作關係的仲介。
運用教育仲介有利有弊,優點是能開
2. 政府應以行動支持學校管理仲介:雖然
發新市場和提供行銷點子、提供第一手資
二份報告在研究過程所得的回饋,大致
訊及單一窗口和在地即時回應服務、熟悉
都對仲介持負面評價,但守法仲介的正
當地語言及文化、可代開發高風險市場;
面功能還是不容抹煞,因此政府應該建
缺點則包括官方無直接管轄權、學校要耗
立管理機制,協助學校管理仲介。
費人力去管理仲介、要負擔為數可觀的佣
3. 督導仲介的活動:由於仲介的運作紀錄尚
金、要控管仲介既能代表學校又不致行
未建立,政府掌握之資訊不足以做出判
為不當、不法仲介可能利用學校招牌招
斷處置,亦無法從資料篩檢出紀錄不良
搖撞騙等(TAFE Queensland International,
的仲介,及時採取預警措施,因此,仲介
2011)。要言之,「成也仲介,敗也仲
資料的透明化是刻不容緩的改革項目。
介」,仲介是澳洲教育產業輸出逐年成長
4. 佣金問題透明化:仲介協助一位學生取
的功臣,卻也常發生備受外界抨擊的醜
得簽證約可收取澳幣400至1,800元不等
聞,例如澳洲的教育仲介、私校和業界共
的佣金,差距已達四倍多,有些甚至高
同偽造工作證明,藉此索取暴利,供學生
達學費的一半,因此部分仲介為學生安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81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排學校係取決於佣金高低,佣金資料公
者的使用感受應優先考量。教育產業輸出
開化應可降低弊端與紛爭。
對象是處於陌生環境的學生,資訊既不精
5. 招 收轉學生的倫理問題:少數學校和仲
確又不完整,尚需適應文化衝擊,且有些
介以不當教學方式及不實的移民保證,
技職教育產業之輸出對象係屬於相對經濟
來偷賣學籍,唆使在澳外籍學生轉學至
弱勢族群,亦需關注其特有需求與權益。
他校,再賺一筆額外的佣金,防制之道
對於技職教育產業消費者,除了最基本的
就是禁止仲介針對轉學生再收取佣金。
學習品質、學習設施與環境之外,人身安
教育仲介問題要靠移民和教育二大部
全、學費保障和學校輔導服務,乃至於學
會攜手合作、學校的積極承擔、仲介的自
校的營運狀況等,都應達到一定服務水
律和消費者(學生)的自保。澳洲官方依
準,這些都是教育服務的充要條件。赴澳
據上述二份重要檢討報告的建議快速提出
留學的印度學生遭受暴力攻擊、私校倒閉
行政措施,包括各校所有合作仲介的資料
及不法教育仲介等事件,在所有教育輸出
都要公開上網、仲介違反規範時合作學校
國家都可能發生,對我國而言也是警訊,
要連帶罰款、佣金額度要公開、禁止針對
尤其在少子女化的趨勢下,有些私校的營
在澳外籍學生轉學再收費、學校和仲介在
運狀況難以掌握,若其透過特殊仲介管道
招生前要簽署書面協議、研擬仲介和學校
進行教育輸出,則整體輸出過程與品質都
間的書面協議標準版本等,應可相當程度
應高度關注,畢竟此類教育輸出服務最終
遏止存在已久的仲介亂象。
影響層面將擴及國家聲譽。
伍、結論:澳洲經驗對我國的 啟示
82
二、持續提升和確保教育輸出產品的品質 澳洲各級教育都有嚴謹的品質保證制 度,近二年在技職教育方面推出許多新
澳洲的教育產業雖然蓬勃發展,但這
制,但核心概念仍是深化能力本位技能學
兩年遭逢澳幣升值、私校無預警倒閉、外
習,將技術人力資格拉升到三級證書以
籍學生受到襲擊、教育仲介不法作為及移
上,以補足國家所需人力缺口,並將個人
民政策緊縮等挑戰,已對教育產業的輸出
技能水平提高到具備較佳的職場競爭力。
造成衝擊,故著手進行一系列改革,從學
此次技職教育的改革還凸顯了照顧弱勢、
生權益、品質保證、輸出機制及行銷工具
業界本位和資訊統整等特色;業界投入人
等面向,調整政策以因應變局。澳洲經驗
才培育的意願和能力是技職教育成功與否
對我國技職教育產業輸出,有許多值得參
的要素,澳洲的學徒業師制係以量身訂做
考之處,綜論如下:
暨一對一方式指導學習、勞動與生產力部
一、回歸消費者角度保障輸出對象的權益
署由業界主導資源配置,其執行效益值得
教育服務業正如其他產業一般,購買
期待。而首度將技職學生納入助學貸款的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澳洲技職教育產業輸出課題之探究
專題探討
措施,在零利率和延後還款方面極為優
間,如欲打造臺灣成為東亞高等教育重
惠,我國技職學生助學貸款行之多年,且
鎮,致力於制度面的精進與提升才是根本
此類學生為數眾多,政府財政恐難以比
之道。
照澳洲做法。至於2012年底要啟用的「My
四、審慎運用教育輸出的行銷工具
Skills」網站,可統整學生所有學習和認證
除了傳統的教育展、宣導講座及多語
資料,澳洲在運用資訊系統設計行政運作
言招生網站等行銷方式外,澳洲有為數不
機制十分值得學習,處於網路時代,越善
少的技職體系外籍學生藉由教育與移民仲
於將知識管理數位化,就越能提高效能。
介的協助,完成留學與移民的雙重目標,
三、縝密檢討更新教育輸出機制與配套
即便不是堂而皇之的公開表述,移民制度
AEI和世界各地的辦事處,共同致力
也向來是澳洲技職教育產業輸出的行銷利
於國際化與產業化的所有事務,AEI充分
器。2012年起,移民制度配合國家發展而
展現智庫的功能,完成了《外籍學生教育
緊縮,造成相當程度的衝擊,於是澳方即
服務法》、澳洲院校註冊和外籍學生管理
在學生簽證、課餘打工和學成就業等方面
系統、招收外籍學生院校及課程註冊登記
補強輸出誘因,但是否能彌補移民制度調
資料庫、外籍學生學歷資格採認、國際化
整後的影響,仍待後續觀察。我國亦於
暨產業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獎學金制度等
2012年放寬僑、外生畢業後留臺實習,許
完整機制,並搭建功能強大的資訊系統相
可期間由每次半年放寬為最長1年;畢業
輔相成。近來因應輸出困境適時檢討改
後受聘從事「專門性」和「技術性」工
革,並能快速推出外籍學生申訴制、學費
作的申請資格,從每月平均薪資新臺幣
保護制和仲介管理等,政策制訂之依據皆
47,971元,調整為37,619元,並取消需具
本於嚴謹具體的實務研究,且官方的行政
備2年工作經驗的限制。也許仍有再開放
效能頗高。我國自2004年起由政策引導輸
的空間,但因國內政治環境敏感,如何兼
出技職教育產業,迄今雖已有初步成果,
顧國內學生和外籍學生的權益,是政策制
然而在機制與配套方面卻仍有許多改進空
訂時要審慎考量的挑戰。
【參考文獻】 吳斯茜(2008)。從留學到移民之路:以澳洲高等教育連結移民政策為例。載於中央警察大學移民研 究中心主編,第二屆國境安全與人口移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7-145)。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移民研究中心。 侯永琪、蔡小婷、洪維佳(2011)。澳洲大學品質保證局(AUQA)的轉型與新任務--高等教育品質與 標準署(TEQSA)的新角色。評鑑雙月刊,34,52-56。 姜麗娟(2008)。貿易取向的國際化發展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以澳洲為例。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 刊,4,1-25。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83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徐昌慧(2008)。澳洲技職教育與訓練之品質保證機制。評鑑雙月刊,16,35-38。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文化組(2009)。國際學生受教糾紛損傷澳洲國際教育名聲。2012年6月8日,取 自:http://www.roc-taiwan.org/ct.asp?xItem=281995&ctNode=11443&mp=211&nowPage=7&pa gesize=45 蘇建洲(2006)。澳洲擴展高等教育國際市場作法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0(2),75-95。 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010). International Student Survey 2010. Retrieved June 25, 2012, from: https://www.aei.gov.au/research/Publications/Documents/2010_International_Student_Report.pdf 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011). Export Income to Australia from Education Services in 2010-11. Retrieved July 10, 2012, from: http://www.aei.gov.au/research/Research-Snapshots/Pages/default.aspx. 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012a). International educations snapshot. Retrieved July 10, 2012, from: https://www.aei.gov.au/research/Research-Snapshots/Pages/default.aspx 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012b). Recent changes to ESOS. Retrieved July 10, 2012, from: https:// aei.gov.au/Regulatory-Information/Education-Services-for-Overseas-Students-ESOS-LegislativeFramework/ESOS-Review/Pages/Changescommencing1July.aspx Australian Workforce and Productivity Agency. (2012). Australia’s skills and workforce development needs. Retrieved June 20, 2012, from: http://www.awpa.gov.au/publications/documents/Future-FocusAustralias-skills-and-workforce-development-needs-Discussion-Paper.pdf Baird, B. (2010).Stronger, simpler, smarter ESOS: suppor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Retrieved June 20, 2012, from: https://aei.gov.au/Regulatory-Information/Education-Services-for-Overseas-Students-ESOSLegislative-Framework/ESOS-Review/Documents/ESOS_REview_Final_Report_Feb_2010_pdf.pdf Birrell, R. (2009) Immigration policy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 industry. People and Place, 17 (2), 1-17. Department of Industry, Innovation, Science, Research and Tertiary Education (2012). Tot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 Activity Data Collection. Retrieved July 5, 2012, from: http://ris.finance. gov.au/files/2012/06/03-Total-VET-Activity-data-consultation-RIS-20120627.pdf Knight, M. (2011). Strategic Review of the Student Visa Program 2011. Retrieved June 20, 2012, from: http:// www.immi.gov.au/students/_pdf/2011-knight-review.pdf Koleth, E. (2010). Overseas students: immigration policy changes 1997–May 2010. Retrieved June 20, 2012, from: http://www.aph.gov.au/binaries/library/pubs/bn/sp/overseasstudents.pdf National Quality Council (2010). Data Collection on VET Offshore by Public and Private Providers 2009. Retrieved July 5, 2012, from: http://www.nssc.natese.gov.au/__data/assets/pdf_file/0004/56380/VET_ offshore_by_public_and_private_providers_-_2009.pdf National Visas. (2011). Australia Updated Student Visa Program 2011 to Attract More Foreign Students. Retrieved July 8, 2012, from: http://www.nationalvisas.com.au/blog/australian-news/australia-updatedstudent-visa-program-2011-to-attract-more-foreign-students/ OECD (2011). Highlights from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1. Paris: Author. Skills Australia (2010). Australian Workforce Futures. Retrieved June 20, 2012, from: http://www.awpa.gov. au/national-workforce-development-strategy/documents/WWF_strategy.pdf TAFE Queensland International (2011). Queensland VET Sect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gent Management. Retrieved July 15, 2012, from: http://training.qld.gov.au/resources/information/pdf/agent-managementbest-practice-guide.pdf
84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專題探討
技職教育再造方案之海外 實習課程實施與改進策略 胡茹萍
林逸茜
蔡其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學系 副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學系 博士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學系 博士生
壹、前言
辦理,運作上相較於國內校外實習課程有 更多困難,為能順利進行海外實習課程,
教育部為提升技職教育品質,於2009
以及未來技專校院可全面實施海外實習課
年8月發布「技職教育再造方案」,該方案
程,茲分別敘述技專校院海外實習課程運
提供十大策略(教育部,2010a) ;其中策
作現況、其所面臨之問題,並提供教育行
略三-落實學生校外實習課程,係為提升
政機關推動海外實習課程之具體建議。
學生之就業競爭力,並整合學校、業界資 源,提供學生進行實際職場之接觸探索。 為落實學生校外實習課程策略,教育
貳、落實學生校外實習課程計 畫背景
部亦相應研擬《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開設
臺灣在1990年代以前,經濟結構是以
校外實習課程作業要點》,校外實習課程
勞力密集、技術密集之產業為主,而我國
作業之實施期程為2010年6月1日起至2013
技職教育體系所培養的產業人力,可供應
年6月30日止(教育部,2010a、2010b),在
企業所需的基層及中級技術人力。2000年
該作業要點中所規範之校外實習開設型
後,臺灣產業結構轉型,以資本密集的高
態包括「暑期課程」 、 「學期課程」 、 「學年
科技及服務業為主流,舊式技職教育體系
課程」、「醫護科系課程」及「海外實習課
所培育之人力,已不適任高科技及服務
程」5種,其中「海外實習課程」係為技專
業職務,加上1980年代後高等教育大量發
校院學生赴海外實習之合法設立或立案機
展,使高等技職校院大量擴增,導致技職
構,並可提供具有海外實習學生實習需求
教育就業導向及務實致用教學特色盡失
之公、民營公司、法人或團體等實習機構,
(教育部,2010a;教育部,2010b;戴肇
進行實習課程。因實習課程係於海外進行
洋、邱秀玲,2005)。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85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因此,教育部於2009年提出「技職教 育再造方案」 ,此方案定位在強化技職教育
2. 訂定校外實習課程之作業要點;
特色,以「強化務實致用特色發展」及「落
3. 推廣校外實習課程政策;
實培育技術人力角色」為目標(教育部,
4. 審查各校海外實習課程計畫書;
2010b),提供技專校院學生提早體驗職
5. 掌控各校海外實習課程方案作業流程;
場、建立正確工作態度、增加學校實務教
6. 核撥補助款項;
學資源及學生就業機會。因此,推動「技
7. 辦理輔導訪視。
職再造方案—落實學生校外實習課程」係
二、全國公私立技專校院
為重要策略之一,為落實該策略之實施,
技專校院主要任務為規劃及辦理海外
教育部於2009年11月3日訂定《教育部補助
實習課程。技專校院可向教育部申請開設
技專校院開設校外實習課程作業要點》,
海外實習課程,並遵守教育部及相關主管
據以鼓勵技專校院,開設校外實習課程,
機關之規定。根據《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
期能達到下列三項目的(教育部,2011) :
開設校外實習課程作業要點》,各校海外
1. 使學生提早體驗職場建立正確工作態度;
實習課程辦理單位負責之業務項目如下:
2. 增加學校實務教學資源及學生就業機會;
1. 成立實習委員會及運作機制;
3. 減少企業職前訓練成本,儲值就業人才。
2. 訂定相關實習作業要點;
參、海外實習課程組織運作 技職教育再造方案—落實學生校外實
3. 訂定實習合作契約; 4. 提出實習課程申請計畫書; 5. 進行課程規劃;
習課程中的海外實習課程,在組織運作方
6. 訂定實習媒合機制;
面,由《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開設校外實
7. 建立管理考核機制;
習課程作業要點》內容分析,可知海外實
8. 訂定緊急事故處理機制;
習課程參與主體包括教育部、全國公私立
9. 訂定海外實習機構訪視及實習成效機制;
技專校院、實習學生、海外實習機構。以
10. 訂定海外實習機構培訓及輔導機制;
下概述各參與主體之權責與執行內容(教
11. 訂定海外實習機構評估及篩選機制;
育部,2011)。
12. 填 報執行進度及成效考核表,並辦理
一、教育部 教育部為技專校院海外實習課程的推
期中簡報; 13. 提出實習成果報告;
動單位,負責制定海外實習課程執行目
14. 規劃辦理計畫成果競賽及發表會等。
標、方針、要點等行政事項,應用國家資
三、實習學生
源及政策法令,提供適合海外實習課程執 行之環境,所負責的業務項目如下:
86
1. 訂定校外實習課程預期目標;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海外實習學生為全國公私立技專校院 大學部及專科部(五年制)之日間部(不
技職教育再造方案之海外實習課程實施與改進策略
包括延修或畢業)在學學生,為海外實習
專題探討
肆、99學年度技專校院海外實
課程學習者,其應具備的條件及應負責的
習課程實施概況
任務為以下兩點:
《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開設校外實習
1. 提 出符合學校規定之專業及語言能力等
課程作業要點》說明校外實習課程作業之
條件;
實施期程係自2010年6月1日起至2013年6
2. 實 習結束後應參與計畫成果競賽或發表
月30日止。因此,獲教育部補助並完成海
會等活動。
外實習課程者,目前僅有99學年度開辦之
四、海外實習機構 教育部目前僅規定實習國家為大陸地
海外實習課程。茲就99學年度辦理海外實
區以外之境外地區,或於國際海域航行之
習課程之學校名稱及各校學生人數、實習
大型商船,且以臺商所設海外先進或具發
領域及人數分布、課程規劃及海外實習學
展潛力之企業和機構(包括分公司)為優
生權益事宜,分別敘述如下。
先合作對象,其所負責的業務項目如下:
一、開設海外實習課程辦理學校名稱及各 校學生人數
1. 訂定合作契約; 2. 協助進行海外實習學生輔導聯繫;
99學年度獲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開設
3. 協助處理海外實習緊急事故處理;
海外實習課程之學校,總計10校,共73位
4. 訂定實習學生培訓及輔導機制;
學生赴海外參加實習課程(胡茹萍、黃
5. 執行實習課程;
旭田,2012),其學校名稱及各校學生人
6. 考核實習學生成績。
數,詳如表1所示。
表1 99學年度獲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開設海外實習課程學校及人數表
學
校
名
稱
已赴海外實習學生數(人)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6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11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8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3
大仁科技大學
6
樹德科技大學
9
龍華科技大學
4
國立臺北護理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21
國立高雄餐旅學院(現為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3
南亞技術學院(現為桃園創新技術學院)
2
總
計
73
資料來源:教育部 (2010a)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87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表2 99學年度海外實習相關實習領域及實習機構數量表 實習 領域 實習 機構數 百分比
航運業
食品業
4
1
13.33%
3.33%
旅館
加工廠
旅遊業
16
1
1
53.3%
3.33%
3.33%
及餐飲
化學
教育
護理
3
3
1
1.00%
1.00%
3.33%
製程
總 計 30 間 (8 個領域) 100%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0a)
二、海外實習課程實習領域及人數分布 依各校99學年度開設校外實習課程計
學校衡量海外實習學生是否得以參與
畫書指出,海外實習課程實習領域包括食
海外實習課程之標準,包含英文或其他外語
品業、航運業、旅館及餐飲業、旅遊業、
能力、工作態度、學習態度、專業知識與技
加工廠、化學製程相關、護理相關以及教
能、課外活動參與情形及其他榮譽事蹟等。
育事業等,總計八個領域。99學年度獲教
(三)實習機構培訓輔導
育部補助技專校院開設海外實習課程實習
海外實習課程進行時,實習機構會安
領域相關統計數據詳如表2,其中以旅館
排具實習項目專長之工作人員,擔任實習
及餐飲領域海外實習機構16間,所占比例
生輔導人員,負責海外實習學生課業輔導
最高,約占總海外實習機構53.3%(教育
及生活輔導事務。
部,2010a)。 三、海外實習課程規劃
(四)學校定期輔導訪視 學校輔導教師定期赴海外實習機構,
目前國內辦理海外實習課程之系所,
進行輔導訪視,並向海外實習機構主管及
主要以餐飲類與外語類系所為主,且課程
學生了解海外實習課程學習及生活適應情
開設之年級多為四年制三年級,實習時數
形;輔導訪視教師應填寫「訪視實習學生
則為半年(6個月)到一年之課程。以下僅
記錄表」,並針對學習或生活適應不良之
依99學年度各校海外實習課程計畫書,就
同學,採行必要輔導措施。
實習媒合機制、學生篩選條件、實習機構
四、海外實習學生權益事宜
培訓輔導,及學校定期輔導訪視四項,扼 要說明如下(胡茹萍、黃旭田,2012) : (一)實習媒合機制
赴海外實習期間,學生權益之規範, 以技專校院與實習機構所簽訂之實習契約 為主。以下僅依各校99學年度海外實習課
學校專責單位(如:實習就業暨校友
程計劃書,就實習津貼、保險情形及簽證辦
服務中心、研究發展處、技術合作組、技
理類別說明之(胡茹萍、黃旭田,2012) 。
術推廣組、產學中心、育成中心等)與各 系共同協助實習機構,安排合適的學生。
88
(二)學生篩選條件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一)實習津貼 多數實習機構有提供實習學生津貼或
技職教育再造方案之海外實習課程實施與改進策略
獎學金,金額多以勞工基本工資為標準,
專題探討
(三)簽證類別
其他則以無支薪或依實習契約規定為主。
海外實習學生簽證類別則依實習國家 規定而有所不同,多數海外實習學生是以
(二)保險情形 學生參加海外實習課程時,實習機構
學習簽證為主,部分國家則要求海外實習
或學校會協助學生辦理保險事宜,保險
學生辦理工作簽證,各國海外實習簽證類
費用多數是以學校及實習機構共同協議為
別,詳如表3。
主。而保險類別則以勞工保險、全民健康保
(四)實習生活與輔導
險、工作意外保險、海外意外保險等為主。
經查各校海外實習課程行政處理情形
表3 各國海外實習簽證類別 國家
海外實習簽證類別
美國
1. Q-1 (文化交流簽證) Participants in an
停留時間
備註
H 及 Q 簽證可以停留在美國的期 間註明在入出境卡(I-94) 上。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Program 2.受訓人員簽證 (H-3) 日本
一般査証普通簽證類別
不超過 90 日
中的研修 (例:企業・ 自治体等の研修生、外国 人研修・技能実習制度 利用者など) ※ 90 日以 内の実務研修を含む培 訓簽證 澳洲
Occupational Training
1. 如課程短於或等於 10 個月,
Visa
簽證效期為課程結束日加 1 個
學生簽證類別中的 572-
月
職業暨訓練課程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 )
2. 如課程長於 10 個月,簽證效 期為課程結束日加 2 個月 3. 如課程長於 10 個月且課程結 束於 11、12 月期間,簽證效 期為課程結束日隔年的 3 月 15 日 4. 如課程長於 5 年,簽證效期最 長為 5 年
英國
免簽證
最長不超過 6 個月
從 2009 年 3 月 3 日起,在臺灣設有戶籍的 臺灣護照持有人將可以旅遊、探親、學生或 商務訪客身分免簽證入境英國,最長不超過 6 個月。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89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發現,目前各技專校院皆有訂定海外實習
課程誤以為海外打工或短期遊學活動。而
課程行政與輔導事宜相關規定,並邀請實
因觀念誤解,除造成實習學生學習動機低
習機構,共同規劃訂定各類行政機制及處
落外,亦造成校方實習行政資源浪費及實
理辦法,作為辦理海外實習課程配套措
施成效低落。
施,俾以順利推動海外實習課程。技專校 院所訂之行政機制及處理辦法,常見者為
三、海外實習課程與學校專業課程聯結程 度弱
緊急聯繫及輔導辦法、培訓及輔導機制、
海外實習課程應為校內課程教學之延
學校定期輔導機制等。
伍、技專校院實施海外實習課 程所面臨之問題 相較於國內校外實習課程,海外實習
之實習內容,常無法聯結校內專業課程內 容,導致學生面對學校所學及職場聯結有 所落差。 四、訪視活動不易辦理且效果不彰
課程之實施過程中,將面臨更多不確定之
學校輔導教師認為因受限於時間、交
問題與困難。為能促使海外實習課程順利
通、經費等因素,無法密集進行訪視,且
推動,藉由蒐集國內外辦理校外實習課程
實習機構分散於各地,增加輔導教師訪視
時曾發生過之問題,整理並歸納如下(李
難度。而就實務面來看,多數實習輔導教
青松、趙振維,2008;胡茹萍、黃旭田,
師前往實習機構進行訪視時,無法藉由輔
2012;教育部,2010a;黃怡瑾,2008;
導訪視行程,達到輔導學生之成效。
蔡振蒼、和宣萱,2008):
五、海外實習學生易誤觸實習國家法律及 風俗習慣
一、能夠辦理各種不同專業領域實習課程 之海外實習機構有限
90
伸,但實務運作上,海外實習機構所提供
海外實習學生不了解實習國家當地法
在辦理海外實習課程時,學校認為海
令,容易誤觸當地法令,造成犯罪、違規
外實習機構之開發數量無法協助到各類科
及跨國犯罪等情事;不了解實習國家當地
系,導致部分科系缺乏實習機構,造成實
風俗習慣,則會產生文化適應及不尊重多
習機構數量與實習機會不足,遂導致部分
元文化等問題。故海外實習學生不了解實
科系於辦理校外實習課程時,不易尋找適
習國家當地法令及風俗習慣,容易產生生
合之實習機構。
活適應層面之問題。
二、實習生未能事先了解海外實習課程之 定位與內容
陸、因應策略
實習學生對於海外實習課程之定位、
根據上述海外實習課程實施所面臨之
實習內容與目的並不清楚,也無法能於選
問題,僅提供以下幾項因應辦法,茲作為
課前掌握了解,以致實習學生將海外實習
教育行政機關與技專校院在規劃辦理海外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技職教育再造方案之海外實習課程實施與改進策略
實習課程時的參考。 一、可建立跨部會協助機制
專題探討
建議技專校院與海外實習機構,應共 同訂定實習學生實習成效考核與生活表現
有鑑於能夠辦理各種不同專業領域實
評量表,共同考核實習學生之生活表現,
習課程之海外實習機構有限,建議教育部
以了解學生在海外實習期間的學習成效與
邀請經濟部,協助提供臺商海外機構分布
生活適應情形,共同分擔技專校院辦理海
及產業類型等相關資訊,擴大技專校院選
外實習課程的風險責任。
擇實習合作夥伴之機會;另外,教育部亦 得訂定有關技專校院推動海外實習課程獎
五、加強學生對國外風土民情之認識,並 強化遵守法令規定及尊重智慧財產權
勵辦法,對辦理技專校院海外實習課程之
除了學校協助實習學生,實習學生自
學校及海外實習機構,擇優予以獎勵,藉
身應加強認識實習機構之國家風土民情,
以強化技專校院與海外實習機構積極辦理
避免不適應實習機構國家的生活習慣,或
海外實習課程之意願。
因為文化差異產生不必要之誤會。如此亦
二、技專校院應於實習前舉行說明會或行 前宣導措施
可盡速適應海外實習機構國家的環境,擴
為確保學生了解海外實習課程相關權
守海外實習機構國家之法律規定,避免誤
利義務,建議技專校院應於海外實習課程
觸法律規定,確保自身安全。且應對智慧
進行前,舉辦行前說明會,或製作海外實
財產權有基本認識,尊重及不違反相關智
習課程學生手冊,使參與學生了解海外實
慧財產權規範,以免海外實習機構因為智
習課程辦理目的、課程規劃、權利義務等
慧財產損失,不願意提供實習機會。
事項,以利降低學生對於海外實習課程期 望與實務面之落差。
展視野。同時,實習學生應強化並確實遵
柒、結論 為能促使技專校院海外實習課程能夠
三、技專校院應與實習機構共同規劃實習 項目,並於校內先進行相關訓練課程
更加順利推行,進而擴大辦理,形成技專
為避免海外實習課程與校內所學產生
校院之辦學特色及強化技專校院學生就業
落差,建議學校邀請實習機構參與海外實
競爭能力,達到縮短學用落差之目的,政
習課程時,應了解實習機構所能提供之實
府於推動技專校院海外實習課程時,應協
習項目為何,共同規劃海外實習課程內容。
助技專校院完成海外實習課程配套措施,
而學校於實習前,應針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
並針對海外實習課程辦理之相關領域、相
及技能、語言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進行行
關保險、學生參與動機及學生海外實習生
前訓練,俾利提升海外實習課程學習成效。
活等,規劃輔導措施。惟有政府單位共同
四、技專校院應與海外實習機構共同進行 實習生課業及生活輔導
協助,建立有效之輔導機制,始能減少技 專校院在辦理海外實習課程時之困難與壓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91
實務分享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力。而技專校院與海外實習機構對海外實
推動順暢之重要因素。藉由上述問題分析
習課程推行之意願、強化教師與學生參與
及因應策略之提供,期望未來技專校院海
海外實習課程之誘因,亦為海外實習課程
外實習課程的實施更加順暢。
【參考文獻】 李青松、趙振維(2008)。大學餐旅科系的校外實習制度之探討。餐旅暨家政學刊,5(3),247 -272。 南亞技術學院(2010)。南亞技術學院開設校外實習課程修正計畫書,未出版。 胡茹萍、黃旭田(2012)。技專校院海外實習課程機制之規劃期末報告書,教育部行政委辦案,未出版。 教育部(2010a)。技職教育再造方案-落實學生校外實習計畫99學年度補助海外實習調查報告,未出版。 教育部(2010b)。教育部技職教育再造方案-策略三、落實學生校外實習課程。2012年7月25日,取 自:http://www.edu.tw/tve/itemize.aspx?itemize_sn=11255&pages=0&site_content_sn=27812 教育部(2011)。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開設校外實習課程作業要點。2012年7月25日,取自:http:// 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50926&KeyWordHL=&StyleType=1 黃怡瑾(2008)。產學合作實習方案之學生、學校及實習單位焦點議題知個案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 雙月刊,84,41-66。 蔡振蒼、和宣萱(2008)。從哲學實踐者觀點反思臺灣餐旅課程之內涵—以海外參訪實習為例。觀光 休閒學報,14(2),161-187。 戴肇洋、邱秀玲(2005)。臺灣產業科技人才供需問題與解決之道:科技發展政策報導。國科會科 技發展政策報導,SR9401。2012年7月25日,取自:http://thinktank.stpi.narl.org.tw/Chinese/ Science_Report/2005/(SR9401003)臺灣產業科技人才供需問題與解決之道.pdf
92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實務分享
俄羅斯高等工程 技職教育介紹 黃崧任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 副教授
壹、俄羅斯技職教育的歷史、 傳統與特性
professional training),校區內甚至為了實 務專業訓練而建造礦區,以便於實施培訓 計畫。在課程規劃方面,隨同基礎學科引
俄羅斯的工程技職教育可回溯到1701
進與建構特殊學科(礦物學、冶金學、採
年,起源於「莫斯科數學與導航科學學
礦調查等)。採礦學校在1886年與聖彼得
校」(Moscow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堡冶金工廠結合,成為「聖彼得堡採礦研
Navigational Sciences)。該校為第一所教
究所」 (St. Petersburg Mining Institute)。
授數學、物理及天文學的技術教育單位,
1809年,「聖彼得堡交通工程師研究
以做為船舶導航、船舶武器、船舶修護等
所」(St. Petersburg Institute of Transport
進一步訓練課程的基礎。1715年,此學校
Engineers)成立,此為俄羅斯工程發展重
遷移至聖彼得堡(之前稱為列寧格勒),
要的里程碑。隨著機器製造、採礦、礦產
並重組為海洋學院(Sea Academy)。1725
加工以及其他技術領域人才與技術需求的
年,俄國君王彼得大帝發布創立大學的命
增加,政府體認到這些製造領域需要具有
令,獲得聖彼得堡的俄羅斯科學院支持,
訓練專家(專業人才)(specialist)的機
要求後代統治者將科學與教育緊密連結,
構。1828年,俄國第一所高等教育科技研
不可切割。
究所—「聖彼得堡實務科技研究所」(St.
1774年,俄羅斯成立第一所高等教育
Petersburg Practical Technological Institute)
單位—「聖彼得堡採礦學校」(St. Peter-
成立。科技研究所的目標是:「訓練專業
sburg Mining School),其理論學科的訓練
人才們,使其擁有適合管理工廠、製造
水準與大學相同。而高水準的理論訓練亦
廠以及其部門的理論與實務技能」(Large
伴隨著高水準的實務專業訓練(practical
Encyclopedia, 1896)。此研究所是全世界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93
實務分享
94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首創引進製造領域實習的學校,提供學生
Institute),其包含:電機工程與通訊系等
至工業公司學習的機會。
系;1896年成立「托木斯克工業研究所」
1830年,第一所工業學校(polyte-
(Tomsk Polytechnical Institute),其包含:
chnical school)—「莫斯科工業學校」在
機械系、冶金系、森林系等三個系;1898
莫斯科設立,現在稱為「N. E. Bauman莫
年成立「基輔工業研究所」(Kiev Poly-
斯科州立技術大學」(Moscow Technical
technical Institute),其包含:機械系、土
University named after N. E. Bauman)。
木系、交通工程系等三個系;1898年成
莫斯科工業學校從一開始就與「M. V.
立「華沙工業研究所」(Warsaw Polyte-
Lomonosov莫斯科大學」(Moscow State
chnical Institute)。
University named after M. V. Lomonosov)
1873年,德國大專院校公開承認,全
一同運作。莫斯科工業學校是俄國首創
世界工程教育最先進的國家是俄羅斯。
辦理製造實習工廠(manufacturing/training
近年來,俄羅斯工程學校獲得許多世界
shops)的學校,藉由高教工程研究所之
級工業展大獎。俄國工程師也參與歷史
研究實驗室的協助,引進實習制度。其運
性工程計畫,例如西伯利亞鐵路(Trans-
作模式是在整個工程教育中,讓許多理論
Siberian)及巴庫—巴統(Baku-Batum)油
學習課程加入實務訓練。
管線,堪稱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大工程。
1842年,土木工程師研究所(Institute
「俄羅斯科技大學」(Moscow
of Civil Engineers)開始運作,其包含三個
Institute of Aircraft Technology named after K.
系:營建與土木工程系、道路建設系以及
E. Tsiolkovsky, MATI)校長Mitin(1997)
工業公共衛生系。
表示,許多外國專家認為俄羅斯高等技職
19世紀後期,俄羅斯出現了許多工
教育的特色是將工程師依其單一擅長之專
程教育單位。1862年成立「里加工業研究
業,分門別類納入前蘇聯的計畫經濟以及
所」(Riga Polytechnical Institute),其包
專業生產中,其實不然;俄羅斯訓練出來
含:機械系、化工系、土木系、農業工程
的工程師,能很快適應任何專業領域或相
系等四個系;1885年成立「克瓦克夫科技
近的專業活動(商管、經濟、教學等),
研究所」 (Krakov Technological Institute),
如此充分的適應性,也讓俄羅斯年輕工程
其包含:機械系、土木系、交通工程系等
師成功地在(跨國)企業或外國公司工
三個系;1886年「聖彼得堡電機工程學
作。因此,俄羅斯工程技職教育主要的特
校」(St. Petersbur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色是結合基礎知識與大量嚴謹的實習訓練
School)成立,以訓練郵政及電信專家
(serious practical training)。此外,1980年
為主,五年後重組為「聖彼得堡電機技
代初期,俄國工程領域專業占所有專業領
術研究所」 (St. Petersburg Electrotechnical
域的40%,1985年破紀錄達到48%,這無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俄羅斯高等工程技職教育介紹
非是高等教育的高度科技化。
實務分享
系統重組有下列五點特徵,包含:
在蘇聯時代大量的工程學校是獲得全
1. 自1992年起,教育單位系統除了由政府
世界承認的,其中有「俄羅斯門德列夫化
預算資助外,這些教育單位的子系統
工大學」(Moscow Institute of Chemical
(subsystem),亦展開整合其他資產型
Technology named after D. I. Mendeleev)、
式的新運作方式;
「新西伯利亞電氣工程學院」(Novosi-
2. 引進彈性多層教育系統(flexible multi-
birsk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evel system of education),如圖1所示;
「俄羅斯科技大學」(Moscow Institute of
學士及碩士教程成為一種「歷程式」
Aircraft Technology, MATI)、「烏拉爾工業
(going-through)教育;
學院」 (Urals Polytechnical Institute)、「國
3. 建 立新的教育法源,包括:《俄羅斯聯
立莫斯科航空學院」(Moscow Aviation
邦法—教育》 、 《俄羅斯聯邦法—高等專
Institute)、「莫斯科斯坦金技術大學」
業教育與增進資格》 、 《國家教育標準》
(Moscow Institute of Machine-Tool Industry,
(分為:一般教育、中等職業教育,以
STANKIN)、「聖彼得堡精密機械與光
及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單位章
學學院」 (St. Petersburg Institute of Precise
程》 、以及《教育單位的評鑑法則》。
Mechanics and Optics)以及「莫斯科鋼鐵
4. 學 術自由鬆綁與擴張,學生不僅可以
合金研究所」(Moscow Institute of Steel
選擇單一教育機構及一個教程(pro-
and Alloys)等。
gr am),也可以選擇教程型態、在彈
貳、俄羅斯技職教育的近況與 發展趨勢 一、技職教育的近況
性多層教育系統中的學習進路(trajectory)、或選擇一些學科的教育課程及 循環、職業專長、以及任何訓練層級的 教師。
俄羅斯義務教育為9年,義務教育再
5. 以往強制性訓練人才擁有單一專長,進
加2年共11年,即為完全通才教育;高等
入固定企業的計畫性訓練模式,已隨著
教育的學士為4年、工程師(engineerer)
畢業生可自由選擇將來就職之公司,由
通常於5至6年內完成;碩士為2年完成。
寬廣專業的漸進式訓練所取代。
基本上,目前俄羅斯教育系統是在傳統俄
二、技職教育的發展趨勢
式系統上融入美式系統的綜合系統,讓學
約在1997年,俄羅斯高等教育中,占
生有更自由的選擇,能與國際接軌。俄羅
有最高比例的是工程技職教育。當時俄羅
斯完整教育系統結構,如下頁圖1所示。
斯已有215所高等教育機構(其中含102所
90年代,由於俄國的政治及經濟徹底
科技大學及學院),學生人數超過61萬;
改變,伴隨著教育體制的革新,該國教育
教學陣容含5,500位教授及將近3萬3,000位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95
實務分享
◥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圖1 俄羅斯教育系統的完整結構 資料來源:Mitin & Manuilov(1997)
副教授;提供272個工程師(專家)教育
域方面的發展有進步的特質,如教育結構
課程、35個學士教育課程、35個碩士教育
與幅度、規範基準及學術自由、教學法、
課程。在當時經濟不穩定的時代,還是有
情報、技術及研究基準、教學法的提供、
85%的高教畢業生,找到工業、科學、及
教員、行政系統等; (2)根據教育標準的
商務方面的工作。
需求,政府肩負教育品質的責任; (3)教
另一方面,俄羅斯經濟改革中一個很 重要的發展,是許多工業公司的轉換與改
96
育體系在人文方面的智能、文化及道德價 值之方向定位,養成學生人格的基礎。
變,而這些轉換與改變都與軍事裝備生產
而俄羅斯工程技職教育主要的發展
有關。此外,這些轉換亦反映到科技大學
方向為: (1)加速直接資源—新知識的產
教育活動的幅度與教程;由於軍備縮減,
量,發展科學研究,包括國際科學合作計
許多工程高教單位亦負責軍官的再訓練
畫;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國家科學委員會
任務。
(簡稱國科會)為推動國內學術發展暨促
近期藉由高教發展的概念,俄羅斯主
進與俄羅斯學術合作,於1998年與俄羅
要的教育政策原則有: (1)在所有教育領
斯基礎研究基金會(Russian Foundation for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俄羅斯高等工程技職教育介紹
實務分享
Basic Research, RFBR)簽署雙邊協議,雙
技職員;(16)主要發展多層教育系統,
方同意共同促進彼此科技交流,復於2004
強制技職教育能有效回應勞工市場的改
年11月工作會議中,明訂共同補助作業機
變;(17)完成科學面、教育面,以及具
制,以共同合作計畫及雙邊學術研討會為
統合性之資訊交換系統;(18)強化教育
主要補助活動,目前每年都有一、二十件
科技;(19)發展大學、研究所,及公立
新合作計畫及六、七件雙邊學術研討會在
職業協會的國內與國際合作;(20)組織
進行。雖然臺灣與英國、法國、以色列等
新世代出版活動與教育文獻流通的協力活
國家的國科會皆有國際合作計畫,但近年
動;同時增加使用學術期刊的可能性,以
來與俄羅斯的國際合作計畫算是最熱絡,
培訓年輕科學家及教師;(21)提高國際
並且計畫數有增加的趨勢,可見其成效
的執照系統,以改進並再訓練大學與研究
是臺灣政府所重視的; (2)建立遠距教學
所的職員;(22)發展國際合作。
的通訊系統、中心及網絡,由電腦輔助的
1996年俄羅斯一般及技職教育部公布
訓練課程協助完成,如此更容易讓最新的
《聯邦標準(State Standard)—畢業生學
教育、科學與技術資訊被廣為接受,降低
識及訓練水準之基礎標準》,其規範對於
工程教育費用的支出; (3)組織規範多層
畢業生所需具備相關學識與技巧之最低限
教育系統(multi-level system of educa-
度要求,以推動新增的高教計畫「教學
tion) ,能夠實際適應變化中的勞工市場;
法」。俄羅斯工程教育系統的師資訓練架
(4)創造新工程教育的方向;(5)創造
構可參見下頁圖2。
學科整合的方向;(6)工程教育模組的 完成訓練;(7)數學計算學科及自然科 學的質與量之發展;(8)人文教育的發
參、俄羅斯高等技職教育 一、高等技職教育課程規範
展;(9)理論與實習職業訓練的發展;
根據俄羅斯高教一般標準(the Gener-
(10)發展工程教育認證與標準化的國際
al State Standard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Russ-
系統;(11)工程教育教程分類的成全訓
ia),學術學習有:(1)課堂課;(2)實
練(perfection of the classifier of engineering
習訓練; (3)實驗課; (4)對話、情境與
education programs);(12)發展大企業、
商務遊戲;(5)研習會;(6)會議研討
銀行、公立職業協會,以及大學的科學與
會; (7)個人或團體諮詢學習等型式。
教學補助金系統;(13)組織支持高等教
學術學習時數及自我訓練(self-
育的基金會;(14)聯合高等教育系統與
training)時數為一週27小時。事實上,學
俄羅斯職業服務局(Russian Employment
術學習時數可再縮短,藉由各教育階程
Service)預測勞工市場;(15)形成彈性
中,電腦教學課程、電子教科書、電視
的教育學程,以訓練或再訓練工程師及科
頻道資訊的教育過程予以輔助或替代。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97
實務分享
◥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圖2 俄羅斯工程教育之師資訓練架構 資料來源:Mitin & Manuilov(1997)
如此,每週學術學習時數可縮短到14至16
元的影像媒體,如主題影片、電影以及
小時,而課堂課可以安排多元的教授內
視覺輔具(幻燈片、模型、全尺寸標本
容。按照上列條件,傳統「經過全課程」
等)。除此之外,所謂「企業參訪課程」
(through-full content)的課堂課,被「階
(excursion lectures)是學生直接訪問企
段性課程及回顧課程」(periodical orien-
業,此課程是包含於主要課程內,如「製
ting and review lectures)所取代。此外,
造工程」、「設計工廠實習」、「製造自動
「問題諮詢課程」 (problem lectures)可讓
化與機具化」等。
教師闡明特別複雜的主題與問題。
98
俄羅斯工程教育應用高度發展的「學
在俄羅斯高教中,「授課藝術」一直
生知識期中檢測系統」。每位學生每學期
受到高度重視,因為有效率的教學不光是
需有3次檢測。一學期的程序包括4~5次
在於專家所擁有的知識,也靠著清晰、
的通過考試(pass-examination)以及4~5
有說服力、感性解釋每一主題的能力。
次的考試(examination)。
所以高教單位的老師們需在專業品質精
值得注意的是:課程作業(course
進中心(the center of improving professional
tasks) 、課程計畫(course works projects) ,
qualification)學習基礎的教學法、心理學
以及學位計畫(diploma works projects) 。
及口語表達藝術。此外,教師們常使用多
「課程作業」是當學生修習數學、自然、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俄羅斯高等工程技職教育介紹
實務分享
人文、社會經濟以及其他普通工程(電機
巧,以及其更新可行性分析技巧;(12)
學、熱力學、材料力學、應用力學等)課
教導與其他人溝通的方法與原則。
程時要進行的作業。「課程計畫」是根據 3~4門一般課程及2~3特別職業課程時所進 行的;其內容包括4~5頁的技術製圖以及 30~40頁的詮釋說明(explanatory note)。
典型實習訓練的模式,包含全部工程 技職教程的基準時程,如下說明: (一)第一年 ■ 在 教學單位內的教育/製造實習工廠中
訓練與工作(8小時/週)
「學位計畫」的特性是涉及跨課程內容, 包括:(1)一般決定的概念;(2)利用理 論 分 析、模 擬 、 電 腦 輔 助 設 計 機 器、組 件、部件組,或技術製程;(3)技術/經
■
(二)第二年 ■ 於機械試驗實驗室以及電機工程實驗室
工作(4小時/週)
濟分析一些產品製造的參數,以及最佳 化參數的選擇;(4)技術製程的細部設 計,以及生產設備的加工;(5)生產安全
(三)第三年 ■ 金 相實驗室作研究(2~6小時/週,依不
同教程而異)
性。其內容包括12~15頁的技術製圖以及 100~140頁的詮釋說明。 實習訓練(practical training)在工程
■
同教程而異) ■ 第一段製造實習,完成製造工人之能力
的訓練(5週)
教育的目標有: (1)深化理論學習課程所 得的知識;(2)提供工程計算的技巧,以 及其他專業人才特殊的智慧構思; (3)養
於熱工實驗室工作(2小時/週)
■ 於 加工實驗室工作(2~4小時/週,依不
技職教育中是一個複雜且多方位的概念, 其中有大量、嚴謹、多方位的實習。實習
預先實習(訪問一到多個企業,4週)
(四)第四年 ■ 技 術科目的主題研究與試驗工作(2~8
小時/週,依不同教程而異)
成執行工程試驗、研究及實驗的技巧; (4)養 成 從 事 跨 學 科 技 計 劃 的 技 巧 ;
■ 完成設計作業與計畫(3~8小時/週)
(5)學習與其他領域專家溝通的意願;
■ 於工程環境(engineering
ecology)實驗
室工作(2小時/週)
(6)認識不同的製造工程系統,及其供應 來源;(7)養成使用參考書、設計與技術
■ 第二段製造實習(適用於設計局、技術
文件的技巧; (8)養成使用製圖以及使用
局、測量局、試驗局,或研究實驗室的
其他視覺技術資訊的技巧; (9)提供模擬
見習,為期5週)
方法與電腦輔助設計的技巧;(10)訓練
(五)第五年
學生實際使用技術設備與工具機、測試
■
完成設計或技術綜合計畫(4小時/週)
裝置、控制設備,以及其他科技設備;
■
研究(工程專業科目,4小時/週)
(11)養成執行製造的技術/經濟分析的技
■ 工 作於製造自動化與機具化實驗室(2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99
實務分享
■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小時/週)
育部的「教程與教育科技部門」,另有
學位前實習(pre-diploma practice) (8週)
「俄羅斯高校研究所」與「俄羅斯教育問
要完成這些教程全程需費時五年或五
題研究中心」二個研究單位做為輔導,如
年半。基於長時間的實習合約,製造實習 是在俄國最大的企業或研究單位實行的。
圖4中,機構的委員會每年都有例行
而學位前實習則是畢業生於將來要工作的
計畫,由該機構學術委員會討論並核可,
企業或研究單位執行。
計畫的主題有:新專業的形成(forming
俄羅斯高教教學、組織與例行活動管
new specialization)、發展詳細的教學法科
控協調架構圖,以及俄羅斯高教教學過程
技以及密集教學法、發展新一代課程、發
的管控協調架構圖,分別詳見圖3、圖4。
展課程內容、提供教學過程中每一細節的
俄羅斯高教教學、組織與例行活動管控協
系統化建議。而學院的調查團主要是處理
調主要是高教機構的委員會及其學院的調
不同課程內容的問題、課程方法的確認、
查團組織來運作,其主管單位是俄羅斯教
評估講座之印刷前的課程教材、並且分析
◥
100
圖3所示。
圖3 俄羅斯高教教學、組織與例行活動管控協調架構圖 資料來源:Mitin & Manuilov(1997)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俄羅斯高等工程技職教育介紹
◥
實務分享
圖4 俄羅斯高教教學之管控協調架構圖 資料來源:Mitin & Manuilov(1997)
發展學術課程中跨領域學科彼此的連結。
校長Mitin不認為如此, Mitin(1997)認
二、高等技職教育的學術/工業合作課程
為若刪除一些基礎課程,勢必會降低專
工程技職教育 (engineering education)
業人才訓練的水準。反之,Boris認為工
是俄國高等教育中人數最多的部分之一。
程技職教育要注重在各種工程活動(終身
工程技職教育的發展主要是靠結合科學與
學習)之寬廣的基礎理論教育,以及特殊
技術的進步。通常工程教育的理論是走在
領域短期的職業訓練。寬廣的基礎理論教
現代科技的前頭,其專業訓練的實習方面
育要如何達成?主要是藉著使用電視通訊
係跟隨最新技術。然而昂貴的先進技術設
的資訊、密集資訊、教學法與其技術、研
備、裝置,及研發裝備,直接影響到工程
究,以及新形態的實習訓練來達成。此目
教育的成本。所以,結合大學實驗室基地
標可藉由了解學術與工業合作(或學術與
的發展與工業企業的資訊科技,即可降低
製造業合作)的教程來說明。
工程教育的成本。
下頁圖5及103頁圖6可以說明高教單
許多工程技職教育的領袖(如R.
位與科學製造組織的合作活動。俄羅斯領
Jones等人)認為,若要讓工程教育的教
導的MATI大學與俄國航太公司(Russian
程在內容上更簡化,即需刪除一些基礎
State Scientific/Manufacturing Center named
課程(Duggan & Oliver, 1995)。但MATI
after M. V. Khrunichev)已經形成專業人才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101
實務分享
◥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圖5 大學與科學製造公司合作模式 資料來源:Mitin & Manuilov(1997)
訓練的共同學術工業教程,其包括數學、
的權利;(2)聯邦認證,以提供授予高
物理、化學、工程力學、環境(生態)學、
教文憑的權利。此外,教學單位依它們自
外語(英文) 、電腦科學、應用數學(技術
己的意願接受獨立評鑑系統的評鑑(Ku-
主題與製造過程的數學物理模型)、個體
shel & Manuilov, 1995)。獨立評鑑系統的
經濟與總體經濟、管理與市調,及資訊工
主要目的是:顯露某特定教學單位高教方
程。MATI也與俄羅斯科學院、冶金研究
面的傑出特點,這傑出特點可保證其教育
所、俄羅斯輕金屬研究所,以及俄羅斯航
過程的高水準,以及對畢業生訓練品質
太材料研究所組成19個教程來訓練「材料
的高水準;即保證學生經訓練後,畢業
科學與工程」的菁英人才。這些公司企業
時擁有符合俄羅斯高等教育標準(Russian
皆具高水準的研發製造基礎。除此之外,
higher education standards)的成就水準。
還有將近20個新教程正在開發與進行中。 三、高等技職教育的評鑑方向
102
俄羅斯工程教育獨立評鑑中心(Russian Independent Center for Engineering Edu-
任何一個俄羅斯的高教單位需有兩個
cation Accreditation, RICEEA)是由俄羅斯
認證:(1)聯邦執照,以提供教育活動
工程教育協會(Russian Engineering Edu-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俄羅斯高等工程技職教育介紹
俄羅斯航太公司 部門
Departments
政府中心
The Goverment Centre
實務分享
俄羅斯科技大學(MATI) 設備、科學與 企業之支持 Equipment,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support
開放式大學
OPEN UNIVERSITY 培訓飛機與火箭結構之專家 At training specialists in the fields of airplane and rocket construction
主席群
專業教育學程
Chairs sites
Special Educational program
科學研究 Scinetific researches
資訊支援
Information support
飛機工廠
Aircraft plant
應用電腦 科技
組織、金融 以及教育科技 之支援
飛機技術 操作工廠
Applied computer technology
organizing, financial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Operation plant of aircraft technic
「Salut」 航太設計局
MATI-GK 合作學程
A program of cooperation between MATI-GK
MATI升級之研究所
KB ”Salut”
Upgrading institute MATI
部門
Departments
(Kingston UniversityBritish Aerospace)
﹡CAD-CAM ﹡材料科學 ﹡其他 ﹡國際服務
資訊與應用 電腦科技學校 ﹡委託教育中心 -Apple -Novell -Microsoft -Micronetics -Unix ﹡教育科技中心 -機電通訊 -測試系統與知 識平臺 -多媒體教學科技
其他國際與俄羅斯之教育學程
Other special international and Russian Educational Program
◥
圖6 專業人才組織職業訓練架構 資料來源:Mitin & Manuilov(1997)
cation Association)所成立的。RICEEA組 織包括理事會、9個評鑑委員會;每個工
狀況、物力論(dynamism)與趨勢。 (二)評鑑過程
程領域的委員分別有8~10個委員,委員除
評鑑過程為:(1)學習單位向RIC-
來自俄羅斯各區域,亦為各領域頂尖之教
EEA申請評鑑;(2)學習單位與RICEEA
授、科學家以及專家們。
簽約;(3)學習單位自評其主張教育之
(一)俄羅斯獨立評鑑系統
方向;(4)學習單位繳交自評資料予RI-
俄羅斯獨立評鑑系統之評估,包含:
CEEA;(5)組織RICEEA專家群;(6)
(1)人文、社會/經濟、基礎訓練、特
專家群至學習單位審查;(7)專家群提
殊學生之持續訓練與訓練品質;(2)學
供審查結果(expert conclusion);(8)由
習單位例行活動的狀態與水準;(3)學
RICEEA委員會及理事會檢視專家審查結
習單位教職員與學生之研究工作成就;
果,並決定是否授予該教育單位在某特定
(4)學習單位科學與教學法的潛能;
高教方面(或其他多個教育方面)的評鑑
(5)學習單位生活與職業活動的社會、
證書;(9)對技職教育領域與社會大眾
技術與組織方面;(6)學習單位發展的
公開評鑑結果。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103
實務分享
◥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圖7 工程技職教育的國際合作網絡
(三)評鑑評估構成要素 評鑑評估的構成要素包含:(1)畢
及行政活動的評估。
業生的檢定結果(三年內或三年以上);
Mitin(1997)認為,評鑑系統可以提升
(2)學生選擇性測試的結果(單科或是
俄國及全世界工程教育系統的發展,增進
跨科目測試);(3)學習單位的排名;
教育標準、訓練教程及各學位間的彼此承
(4)根據下列評鑑準則所得之統整性專
認,並可達到工程技職勞動市場的最佳化。
家評估。
四、高等技職教育的國際合作
(四)評鑑準則
104
實驗室基地等);(6)學習單位資金運作
俄國自9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職業/
評鑑準則包含:(1)確認學習單位
公立協會與國際聯繫、合作熱絡。這些
的教程及全部課程;(2)畢業生專業檢
職業/公立協會結合高教單位、工業,及
定證照及其專業活動評估結果;(3)學
研究單位的領袖,通常被稱為科學家或
習單位的員工技能及動能發展;(4)資
老師。工程技職教育的國際合作網絡可
訊提供的品質(如圖書經費、資訊網絡、
見於圖7。美國工程教育協會(American
資訊系統等);(5)空間硬體之狀態(如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於1893年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俄羅斯高等工程技職教育介紹
實務分享
成立。歐洲於1990年代成立歐洲工程教育
統、學術/工業合作課程、評鑑方向,及
協會(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國際整合。俄羅斯的工程技職教育主要的
in Europe),包含各國及各洲約300個大
特色是:結合基礎知識與大量的嚴格實習
學。俄羅斯工程教育協會(Russian Eng-
訓練,造就出俄羅斯成為二十世紀航太
ineering Education Association)於1989年成
(Grabilnikov, Wagstaff, & Huang, 2005)及
立,也是歐洲工程教育協會的團體會員。
軍事工業強國。俄國大學生實習訓練時程
俄國不僅保有自己工程技職教育的特色,
高達22週,並且俄國企業全力配合實習訓
並且積極與外國相關協會交流與連結。
練,對國家整體工業發展助益深遠。此種
肆、結論 本文介紹俄羅斯技職教育的歷史、近
結合基礎知識與大量的嚴格實習訓練教育 模式,對於臺灣技職教育發展產學合作或 推行實習制度等,可提供參考與借鏡。
況與趨勢、以及高等技職教育的標準系
【參考文獻】 Grabilnikov A. S., Wagstaff P. G., & Huang S. J. (2005).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Russian Aerospace Education, 2005 iNEER Conference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ainan, Taiwan, paper no. F63. Mitin B. S., & Manuilov V. F. (1997). Engineering Education: Look from Russia. Moscow, RU: Russanov Publishing House. Duggan T. V., & Oliver T. J (1995).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dustry and Lifelong Learning. Report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scow, May 23-25, 1995, pp. 13-14. Kushel A. A., Manuilov V. F (1995). Independent Accreditation in Direction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scow, May 23-25, 1995, pp. 146-147. Large Encyclopedia (1896). Institutions. St. Petersburge, 10, pp.139-147.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105
實務分享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臺韓彩妝技 能 教 育 之 比 較 李明峻 遠東科技大學 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系 副教授
壹、前言 自古以來,人類經過狩獵時代、農業 時代、工業時代,而進入資訊時代,目前
106
About?」的韓劇,造成了很大的迴響。為回 應廣大的觀眾需求,1998年中央電視臺在熱 門時段又重播了該劇,創下當時中國電視 開播以來第二高的收視率(Heo, 2002)。
顯示整個世界正朝向具有偶像級美感體驗
1999年另一齣韓國電視劇「Stars in
的尋夢社會方向移動;其中,南韓可能在
My Heart」(臺譯:星星在我心),在大
流行文化上領導轉變,藉由政策的引導來
陸及臺灣造成很大的震撼。從那時開始,
奠定基礎(Jim & Yongseok, 2004)。目前
韓劇快速地襲捲香港、臺灣、新加坡、越
南韓的流行文化襲捲了全亞洲的年輕人,
南、印尼的電視頻道。此外,蔓延在亞洲
打破國界,將焦點聚集在一些韓國流行
的經濟危機,讓亞洲的買者較喜歡購買相
音樂藝人身上,包括了「H.O.T」 、 「S.E.S」 、
對便宜的韓國節目。韓劇的購買成本是日
「Shinhwa」 、以及「Girls'Generation」等,
劇的四分之一,更是香港電視劇的十分之
韓國流行歌曲已經穿越了藩籬,從首爾到
一。韓劇在2003年替韓國賺進了美金3,750
臺北的十幾歲少年為韓國歌手BoA以及男孩
萬元,而在1999年只賺了美金1,270萬元
團體「Super Junior」瘋狂,買他們的CD、
(Lee, 2003)。這些影視熱潮與明星裝
海報,甚至學習韓文以便可以配合卡拉
扮,帶動了新一波的彩妝風潮,進而使得
OK唱歌。
韓國彩妝技能備受亞洲各國關注。
何謂韓流(Korean wave)?韓流來自
遠東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遠東科大)
1990年代媒體解放的風潮。似乎起始於
於2011年4月28日至29日,邀請韓國高句
1997年代,那時中國大陸的中央電視臺
麗大學蒞校進行「新韓流—韓式流行美髮
(CCTV)播出一個名叫「What is Love All
彩妝研習會」,首次進行彩妝技術的文化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臺韓彩妝技能教育之比較
交流,隨後陸續與韓國美容相關教育單位
實務分享
一、臺灣彩妝史
展開了互訪與研習活動,2012年5月,亦
追求漂亮與魅力是自古以來女人與生
邀請韓國首爾數碼文化藝術大學蒞校進行
俱有的特質,隨著美妝品的開發進步,彩
「臺韓美容美髮技術交流觀摩會」,師生
妝技能也隨之演進。在50年代和70年代的
得以就近觀摩韓國的彩妝技術。本文擬就
臺灣,化妝品屬於富貴人家的奢侈品。然
臺灣與韓國的彩妝技能教育作一廣泛性比
而一般的民眾改變不了對美的渴望,窮則
較,提供相關單位對韓國彩妝技能教育有
變,變則通,使用火柴棒頭的黑色碳粉作為
初步認識。
畫眉的眉筆,更別說用鮮紅色紙來妝點紅 唇。身為臺灣人,有必要對臺灣的彩妝歷史
貳、臺灣與韓國彩妝史
作一瞭解,表1為臺灣彩妝文化史簡介。
表1 臺灣彩妝文化史 時 18 世紀
期
化妝發展
清朝(1644~1911)
長眉、彎眉是常見眉型。清代中後期至民國,兩眉間距拉寬,除傳統彎系眉 型,也出現粗長眉型。
19 世紀
1895 年臺灣進入日治時期
1872 年 Shiseido 創立於東京銀座,1897 年轉型邁入化妝品業
二0年代
日治時期
彩妝表現婉約之美,臉部柔和的神態,搭配細長且尾部略往上挑的眉型。
三0年代
1936 年日本在臺推動皇民
化妝不像國外那般風行,但化妝技巧已有進步,重點仍在表現五官的柔美與
化運動
立體感,以圓弧表現女性的婉約之美,優雅細緻的睫毛和纖細的眉型是當時
1930 年 Kanebo 由日本鐘紡株式會社成立。
的特色。 四0年代 五0年代
1945 年臺灣日治時期結束
1946 年 Kose 化妝品經銷公司,以美髮用品起家。
1949 年臺灣進入戒嚴
上海名媛貴婦鍾愛西化髮型、化妝,搭配中國式旗袍。臺灣初期仍受此影響。
1954 年中美共用防禦條約
五0年代臺灣追求流行的時髦女性,以「羅馬假期」電影中,奧黛麗赫本
簽訂後,在臺之美兵增加, 臺灣流行文化加入美式的 風格 六0年代
臺灣女性開始走出家庭, 「職業婦女」名詞出現
的服裝和造型為仿效樣本。 1957 年 Shiseido 進入臺灣。該公司請日本美容專家蒞臺展開「全省美 容巡迴發表會」,使彩妝在女性間傳佈開來。 一般婦女化妝風氣尚不普及,只有簡單底妝及口紅。影藝界明星或追求流 行、經濟較寬裕的女性,則追隨國外的流行腳步。 眼部化妝重點放在下眼線的勾勒與假睫毛的使用,搭配不帶角度的細眉。 1965 年 Max Factor 引進臺灣。 1967 年臺灣自創化妝品牌 Misasa 成立,其前身為新竹一家專門產銷傳 統香粉的美妝廠。 1968 年 Kose 推出第一項化妝品—粉餅。
七0年代
1971 年臺灣退出聯合國
婦女注重保養的觀念漸漸成形,全臺化妝品日常百貨店林立,甚至美容院 也提供保養服務。 強調眼部的深邃及五官立體的自然妝效。 1970 年 Kanebo 以技術合作方式,引進臺灣。 1977 年黃冠賢創立愛美那化妝品,為 Sofnon(詩芙儂)前身。
八0年代
1987 年臺灣解嚴
解嚴開放觀光,出國旅行增加購買化妝品的機會,加速女性化妝人數增加。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賴思彣(2008)
1981 年 Sofnon 由 8 個專櫃 8 個美容師開始正式經營。 1986 年 Kose 化妝品引進臺灣。 1988 年 The Body Shop 引進臺灣。
九0年代
影視媒體盛行
1994 年 Princess Marcella Borghese 被引入臺灣。 1995 年 KP(Kesalan Patheran)引入臺灣。 1996 年 Biotherm 引入臺灣。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107
實務分享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表1 臺灣彩妝文化史(續) 時
1970 年 Kanebo 以技術合作方式,引進臺灣。
清朝(1644~1911) 1987 年臺灣解嚴
化妝發展Sofnon(詩芙儂)前身。 1977 年黃冠賢創立愛美那化妝品,為 長眉、彎眉是常見眉型。清代中後期至民國,兩眉間距拉寬,除傳統彎系眉 解嚴開放觀光,出國旅行增加購買化妝品的機會,加速女性化妝人數增加。
19 世紀
1895 年臺灣進入日治時期
型,也出現粗長眉型。 1981 年 Sofnon 由 8 個專櫃 8 個美容師開始正式經營。 1872 年年 Shiseido 創立於東京銀座,1897 年轉型邁入化妝品業 1986 Kose 化妝品引進臺灣。
二0年代
日治時期
九0年代 三0年代
影視媒體盛行 1936 年日本在臺推動皇民
18 世紀 八0年代
期
彩妝表現婉約之美,臉部柔和的神態,搭配細長且尾部略往上挑的眉型。 1988 年 The Body Shop 引進臺灣。 1930 1994 年 年 Kanebo Princess由日本鐘紡株式會社成立。 Marcella Borghese 被引入臺灣。
化運動
化妝不像國外那般風行,但化妝技巧已有進步,重點仍在表現五官的柔美與 1995 年 KP(Kesalan Patheran)引入臺灣。 立體感,以圓弧表現女性的婉約之美,優雅細緻的睫毛和纖細的眉型是當時 1996 年 Biotherm 引入臺灣。
四0年代
1945 年臺灣日治時期結束
的特色。 1997 年 IPSA 以臺灣為起點,邁開國際化腳步。 1946 Kose 化妝品經銷公司,以美髮用品起家。 M. 年 A. C 引進臺灣。
21 世紀 五0年代
1949 年臺灣進入戒嚴 網路訊息流通快速 1954 年中美共用防禦條約
上海名媛貴婦鍾愛西化髮型、化妝,搭配中國式旗袍。臺灣初期仍受此影響。 崇尚自然:呈現更接近原始的天然美麗輪廓。 五0年代臺灣追求流行的時髦女性,以「羅馬假期」電影中,奧黛麗赫本 重視立體:使用珠光感的底妝產品,讓底妝充滿了立體光澤度,而眼妝開
簽訂後,在臺之美兵增加,
的服裝和造型為仿效樣本。 始強調眼線以及運用假睫毛,並運用不同層次感眼影修飾眼型。 臺灣流行文化加入美式的 1957 年 Shiseido 進入臺灣。該公司請日本美容專家蒞臺展開「全省美 彣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賴思 (2008) 風格 六0年代
臺灣女性開始走出家庭, 「職業婦女」名詞出現
二、韓國彩妝文化史
容巡迴發表會」,使彩妝在女性間傳佈開來。 一般婦女化妝風氣尚不普及,只有簡單底妝及口紅。影藝界明星或追求流 行、經濟較寬裕的女性,則追隨國外的流行腳步。 眼部化妝重點放在下眼線的勾勒與假睫毛的使用,搭配不帶角度的細眉。
到很多職業婦女的喜歡。普通日班開在
1965 年 Max Factor 引進臺灣。
韓國亦有豐富的彩妝發展歷史,表2 一月、二月、七月及八月。三月、六月、 1967 年臺灣自創化妝品牌 Misasa 成立,其前身為新竹一家專門產銷傳 統香粉的美妝廠。
簡要整理其彩妝發展歷程,可看出韓國彩
七月以及十二月提供假日課程。參加者至
1968 年 Kose 推出第一項化妝品—粉餅。
妝流行風潮的演變。 七0年代 1971 年臺灣退出聯合國
少學會裸妝、煙燻等彩妝技能。平日課程 婦女注重保養的觀念漸漸成形,全臺化妝品日常百貨店林立,甚至美容院 也提供保養服務。
參、臺韓彩妝技能教育來源
由星期一到星期五共包括了五種課程。假
強調眼部的深邃及五官立體的自然妝效。
一、坊間的教育機構 臺灣彩妝技能教育民間機構以美容證
108
日班則在兩個禮拜開設了四種課程。平 日班和假日班最多招收了10位學生,亦可 個別學習,學習二期學費150,000韓元。
照的輔導考取為主,韓國坊間的彩妝教學
另外,The Body Shop公司於狎鷗亭分
組織頗多,以位於首爾東南方的江南區
部每月開設彩妝課程,課程一個禮拜一次
「Apgujeong-dong(狎鷗亭)」為例,韓
持續一個月,學員可以選擇每個禮拜三或
國MAC化妝品公司在狎鷗亭成立旗艦店
禮拜四。每期學生最多也是10人,可以學
後,1999年成立第一所訓練班,成立的宗
習到基本的皮膚護理,基礎的彩妝技術
旨在於教導消費者如何正確地MAC的產
以及煙燻眼妝的技巧。每月的第二、第
品。開始期間一年辦理四次訓練課程,
三個禮拜開放線上教學,開放的時候經
每次開兩班,一班開課在非假日,一班
常滿檔。一期課程50,000韓元,繳費後送
開在假日。現在班級數已經擴增到兩倍。
50,000韓元的The Body Shop彩妝彩品。
MAC化妝品的kim Na-yeon說:普通日班
Makeup For Ever彩妝品牌則推出一系
招收到很多學生及家庭主婦,假日班則受
列專門的課程。對於完全沒有基礎者採取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臺韓彩妝技能教育之比較
實務分享
漸進式的基礎課程設計,對於有經驗者則
煙燻眼妝、如何畫眼線、如何混合不同的
一步一步加深課程內容。其眉毛專精課程
眼影顏色。學費由70,000到200,000韓元不
可以讓學員調整眉型貼合臉型,也讓學員
等(Lee, 2012)。
熟悉如何畫眉。學習完此課程,可以學到 表2 韓國彩妝史 時 公元前 2333 年
期 檀君建立了古朝鮮
化妝發展 檀君是古朝鮮創始人,他其實是神話人物。 傳說中已了解到艾蒿和大蒜都有很好的美容功效。
公元前 56 年
三國時代按高句麗、百
高句麗
濟、新羅的順序成立
高句麗的墳墓裡挖掘出來的壁畫中,不同身分的女性都把頭髮梳得非常整 齊,同時將眉形修成了粗短的形狀,臉上也打了腮紅。 百濟 在百濟的歷史上還沒有關於化妝品的記載。 新羅 當時不管身分和貧富的差距,所有女性都習慣帶香囊、戴耳環來裝飾自 己,並且用花瓣提煉出腮紅,塗抹在額頭、兩夾、嘴唇。除了使用白粉外, 還用山丹作成色粉使用。
九世紀
高麗
初期,妓女流行畫濃妝,叫「粉黛妝」。這種妝有點像日本藝妓的妝容。
十三世紀
朝鮮時代
強調女性之美不在外表,而在於內心,所以有段時間人們又開始不太重 視化妝。 生活妝細分為婚姻、宴會、外出等不同場所的妝容。 正室和妾室的妝容也不同。在當時妾室和妓女們為了取悅男性,都選擇 畫濃妝:白玉般的膚色,細而彎的眉毛,櫻桃色的臉夾、紅唇、雲彩般 的頭髮、細腰。正室們都選擇畫淡妝,認為健康、誠實、樸素才會持家。
一0年代
朝鮮時代
1916 年第一款散粉上市—「樸家粉」。
二0年代
朝鮮時代
在首爾開設了第一家百貨店,主要銷售進口化妝品和樸家粉。 日本留學回來的吳英珠在華興百貨店開設了第一家美容院,帶動了很多 新的化妝品和化妝技巧。
三0年代
朝鮮時代
1930 年現代舞蹈家崔勝喜是韓國第一位廣告模特兒,是當年女性的象徵。
四0年代
朝鮮時代
1945 年韓國第一家化妝品公司—太平洋化學工業社的成立。請韓國明星 金寶愛做產品代言,這也是韓國史上第一支化妝品廣告。
五0年代
大韓民國
1956 年太平洋公司與歐洲 COTY 公司的第一次技術合作 1957 年開始評選韓國小姐,這期間加速了進口化妝品的發展
六0年代
大韓民國
化妝品市場慢慢走向成熟。當時因國外電影的上映,如奧黛麗赫本等好萊 塢明星的髮型、妝面、服飾也開始流行。
七0年代
大韓民國
大眾歌手尹福姬穿上迷你裙後,很快讓迷你裙流行了起來。 多家化妝品公司聯合展開化妝培訓活動,慢慢解除人們對彩妝的誤解, 讓彩妝變成生活的一環。
八0年代
大韓民國
彩色畫面的播放,提升了人們對色彩的需求。
九0年代
大韓民國
政府的穩定,富裕的生活,不斷產生新的化妝品品牌上市
二十一世紀
大韓民國
自然、健康年輕的淡妝成為流行趨勢。為打造健康年輕的妝容,研發添加 珠光成分的產品。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古朝鮮開國化妝史(2011)、韓國化妝簡史(2011)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109
實務分享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二、彩妝技職教育
個學期」與「兩個學期」兩種型態,出國
韓國高等美容教育單位目前以二年制
前在系上學習韓文會話,到韓國後再進入
為主,在四年制的學制中,有些是歸屬於
韓文語言中心加以學習,雖然學生反映最
藝術系所內,以韓國有名的女子梨花大學
大的問題在於語言,但美容彩妝課程學習
為例,化妝品設計系在1967年創系(比臺
可由肢體動作加以輔助學習,韓國課程規
灣化妝品科系成立還早),在2006年改名
畫也相當重視實作,學生學習適應良好,
為流行設計系,此更名情形與跟臺灣類
並參與在校舉行的證照考試,可順利取得
似,系名會隨著時代潮流改變。臺灣目前
彩妝三級師證照。
則以技職院校為首要,但隨著社會型態逐 漸的多元化,高等教育體系也逐漸進入美
肆、臺韓彩妝相關證照一覽
容相關教育領域加以招生。以遠東科大為
證照的規劃與取得,可以顯示對職業
例,為使學生具有國際視野,化妝品應用
類科的重視程度,以下分別介紹臺灣與南
與管理系的學生到韓國高句麗大學美容系
韓目前有關彩妝相關證照辦理的情形。
進行修習學分計畫,學習時間包含了「一 表3 臺灣美容證照種類 類別
丙級美容技術士證
乙級美容技術士證照
開始發照年份
1985 年
1995 年
226,098
14,622
每年考試次數
3次
1次
報考資格
年滿 15 歲或國中畢業之
已通過人數 (1974-2009 年)
中華民國國民。
符合一般職類規定資格,符合下列資格之一者: 1. 取得申請檢定職類丙級技術士證後,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 累計 800 小時以上,或從事申請檢定職類相關工作 2 年以上者。 2. 取得申請檢定職類丙級技術士證,且高級中等學校畢業或在校最 高年級者。 3. 取得申請檢定職類丙級技術士證之五年制專科 3 年級以上在校學 生、二年制及三年制專科、技術學院或大學之在校學生。 4. 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累計 400 小時後,從事申請檢定職類 相關工作 3 年以上者。 5. 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累計 800 小時後,從事申請檢定職類 相關工作 2 年以上者。 6. 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累計 1,600 小時以上者。 7. 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累計 800 小時以上,且高級中等學校 畢業者。 8. 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累計 400 小時,並從事申請檢定職類 相關工作 1 年以上,且高級中等學校畢業者。 9. 接受相關職類技術生訓練 2 年後,從事申請檢定職類相關工作 2 年以上者。 10. 高級中等學校畢業後,從事申請檢定職類相關工作 2 年以上者。 11. 大專校院以上相關科系畢業或在校最高年級者。
資料來源:104證照中心(2012a,2012b)
110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12. 大專校院以上非相關科系畢業,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累計
5. 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累計 800 小時後,從事申請檢定職類 相關工作 2 年以上者。 6. 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累計 1,600 小時以上者。 7. 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累計 800 小時以上,且高級中等學校 臺韓彩妝技能教育之比較 畢業者。 實務分享 8. 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累計 400 小時,並從事申請檢定職類 相關工作 1 年以上,且高級中等學校畢業者。 9. 接受相關職類技術生訓練 2 年後,從事申請檢定職類相關工作 2 年以上者。
表3 臺灣美容證照種類(續) 類別
丙級美容技術士證
開始發照年份
1985 年
已通過人數
226,098
(1974-2009 年) 每年考試次數
3次
報考資格
年滿 15 歲或國中畢業之 中華民國國民。
10. 高級中等學校畢業後,從事申請檢定職類相關工作 2 年以上者。
乙級美容技術士證照
11. 大專校院以上相關科系畢業或在校最高年級者。
1995, 年 12. 大專校院以上非相關科系畢業 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累計 400 小時以上,或從事申請檢定職類相關工作 1 年以上者。
14,622
13. 從事申請檢定職類相關工作 6 年以上者。 ※上述相關職業訓練及技術生訓練由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並以在職 1次 業訓練機構或政府委辦單位參訓者為限。 符合一般職類規定資格,符合下列資格之一者: 1.※「在校最高年級者」係指學校之學年制最高年級學生,並經向學校 取得申請檢定職類丙級技術士證後,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 註冊取得證明文件者。 累計 800 小時以上,或從事申請檢定職類相關工作 2 年以上者。 係指日、夜間從事與報檢職類相關之現場作業、管理、 2.※「相關工作」 取得申請檢定職類丙級技術士證,且高級中等學校畢業或在校最 監督、訓練、教育及研究業務等工作,並持有證明文件者。 高年級者。
考試費用
一般考生:1,200 元 申請免試學科者:1,080 元 申請免試術科者:270 元
考試內容
元 3.一般報檢費用:2,500 取得申請檢定職類丙級技術士證之五年制專科 3 年級以上在校學 生、二年制及三年制專科、技術學院或大學之在校學生。 免試學科費用:2,380 元 4.免試術科費用:270 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累計 400 小時後,從事申請檢定職類 元 相關工作 3 年以上者。 ※考試說明
※考試說明 1. 考試含學科及術科兩項測試,成 績採及格制。 2. 考生須學科及術科兩項成績皆達 及格標準,方能取得證照。 3. 單次考試中僅學科或術科測試一 項及格者,其成績可保留三年。
※學科考試 1. 採筆試。選擇題 80 題,考試時間 100 分鐘,60 分及格。 2. 考試內容以下列相關知識為主: (1)職業道德。 (2)皮膚認識。
5.1. 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累計 800 小時後,從事申請檢定職類 考試含學科及術科兩項測試,成績採及格制。 相關工作 2 年以上者。 2. 考生須學科及術科兩項成績皆達及格標準,方能取得證照。
6.3. 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累計 1,600 小時以上者。 單次考試中僅學科或術科測試一項及格者,其成績可保留三年。 7. 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累計 800 小時以上,且高級中等學校
※學科考試
畢業者。 1. 學科考試規定:採筆試。民國 97 年起選擇題 80 題,考試時間 100 8. 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累計 400 小時,並從事申請檢定職類 分鐘,60 分以上及格。 相關工作 1 年以上,且高級中等學校畢業者。 2. 學科考試內容:以下列項目相關知識為主: 9. 接受相關職類技術生訓練 2 年後,從事申請檢定職類相關工作 2 (1)職業道德 年以上者。 (2)管理 10. 高級中等學校畢業後,從事申請檢定職類相關工作 2 年以上者。 (3)人體生理學概要 11. 大專校院以上相關科系畢業或在校最高年級者。 (4)專業護膚 12. 大專校院以上非相關科系畢業,接受相關職類職業訓練時數累計 (5)彩妝造型設計
(3)護膚。
(6)化妝品的知識
(4)彩妝。
(7)公共衛生
(5)化妝設計。
(8)公共安全
(6)化妝品的認識。
※術科考試
(7)公共衛生。
1. 術科考試規定:採實作。含美容技巧及衛生技能,以實際操作及
(8)公共安全。
書面報告測試,考試時間八小時(含評分時間),60 分以上及格。
※術科考試
2. 術科考試內容:美容技能與衛生技能。
1. 術科考試規定:採實作。
(1)美容技能檢定項目包含:
含美容技巧及衛生技能,以實際操作
a.化妝技能書面作答及實作測試,化妝技能項目包含修眉、攝影妝或
及書面報告測試,考試時間四小時
舞台妝、臉部化妝設計圖、新娘妝設計圖、新娘妝。
(含評分時間) ,60 分以上及格。
b.護膚技能書面作答及實作測試。
2. 術科考試內容:美容技能與衛生
(2)衛生技能:衛生技能書面作答及實作測試。
技能。 (1)美容技能檢定項目包含: a.化妝技能書面作答及實作測試,化 妝技能項目包含一般妝、宴會妝。 b.護膚技能書面作答及實作測試。 (2)衛生技能:衛生技能書面作答及 實作測試。
考 試 時 間 及 格 方 式
4 小時 考生須學科及術科兩項成績皆達 及格標準,方能取得證照。
8 小時 考生須學科及術科兩項成績皆達及格標準,方能取得證照。
資料來源:104證照中心(2012a,2012b)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111
實務分享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一、臺灣彩妝技能的檢定考試
丙級美容技術士證照考試筆試、術科考試
臺灣彩妝技能的檢定考試以行政院勞
費用合計新臺幣1,200元;韓國彩妝三級
委會所辦理的「丙級美容技術士證照」及
證照考試筆試、術科考試費用合計約新臺
「乙級美容技術士證照」為主,簡略彙整
幣1,436元,如表4所示,顯示臺、韓於證
為110頁表3。
照考試費用約略相當。 以「考試時程」而論,臺灣丙級美容
二、韓國彩妝技能的檢定考試 今以韓國有名的韓國專業彩妝交流協
技術士證照考試每年辦理三次,考試日期
會(Korea Pro Makeup Interchange Associ-
依勞委會公告日期為準;韓國彩妝三級證
ation) (2012)為例,針對彩妝師三級與二
照考試時程,如表5所示,除當年度公告辦
級、噴槍彩妝師二級與一級等證照考試加
理之外,韓國專業彩妝交流協會亦可應學
以介紹,促進國內從事美容教育者進一步
校教育單位要求,到學校辦理檢定考試。
瞭解韓國彩妝技能檢定考試。
韓國彩妝三級證照學科考試內容與考 場細節,分別如表6與表7所示。相較於臺
(一)彩妝三級證照考試 彩妝師三級相關證照考試規範,可參
灣美容技術士證照,韓國考生資格不限定
見表4至表8。以「考試費用」而論,臺灣
是否具韓國國籍,但臺灣勞委會證照則限
表4 彩妝三級證照考試費用 項目
筆試
術科考試
發證照費用
會員費
教材費
費用
25,000 韓元
30,000 韓元
10,000 韓元
10,000 韓元
8,000 韓元
(新台幣 653 元)
(新台幣 783 元)
(新台幣 261 元)
(新台幣 261 元)
(新台幣 209 元)
會員費
教材費
10,000 韓元
8,000 韓元
項目 2012 年筆試 術科考試 發證照費用 註:參考 7 月 27 日匯率,以 1 韓元=0.0261 新臺幣換算
資料來源:韓國專業彩妝交流協會(2012) 費用 25,000 韓元 30,000 韓元 10,000 韓元 期別
(新台幣 653 元) (新台幣 783 元) (新台幣 261 元) (新台幣 261 元) (新台幣 209 元) 分類 報名期間 考試日期 成績公告日期 證書申請日期 發證日期
註:參考筆試 2012 年2012.01.09~14 7 月 27 日匯率,以2012.01.28 1 韓元=0.02612012.02.04 新臺幣換算 27
表5 彩妝三級證照考試時程(以2012年為例) 期
術科
2012.02.04~11
2012.02.25
2012.03.06
期別 28
分類 筆試 筆試 術科
考試日期 2012.04.21 2012.01.28 2012.05.26
成績公告日期 2012.04.30
27 期
報名期間 2012.02.04~11 2012.01.09~14 2012.05.07~12
期 29 28 期
術科 筆試
2012.02.04~11 2012.07.02~7
2012.02.25 2012.07.21
2012.03.06 2012.07.31
筆試 術科 術科 筆試
2012.02.04~11 2012.08.06~11 2012.05.07~12 2012.10.1~6
2012.04.21 2012.08.25 2012.05.26 2012.10.20
2012.04.30 2012.09.04 2012.05.06 2012.10.30
期 30 29 期
2012.02.04 2012.05.06
筆試 2012.07.02~7 2012.07.21 2012.07.31 術科 2012.11.5~10 2012.11.24 2012.12.04 期 術科 2012.08.06~11 2012.08.25 2012.09.04 備註:筆試 3 級需 60 分以上及格,第二級需 70 分以上及格。 筆試 2012.10.1~6 2012.10.20 2012.10.30 30 期
考試的標準
術科
2012.11.5~10
2012.11.24
2012.12.04
全部化妝測驗的理論知識
備註:筆試 3 級需 60 分以上及格,第二級需 70 分以上及格。 1. 化妝的歷史及意義 細
112
資料來源:韓國專業彩妝交流協會(2012) 2. 主題妝的理論知識 考試的標準
節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考試型態和及格分數 細 節
3. 化妝技術
全部化妝測驗的理論知識
4. 化妝的歷史及意義 美容色彩學 1. 1. 主題妝的理論知識 筆試採取 4 選 1,每題 1 分 2. 2. 化妝技術 及格分數至少 60 分 3.
4. 美容色彩學
2012.03.12~17
2012.04.30
證書申請日期
發證日期
2012.06.11~16 2012.03.12~17
2012.07.31 2012.04.30
2012.09.10~15
2012.10.31
2012.06.11~16
2012.07.31
2012.12.10~15 2012.09.10~15
2013.01.31 2012.10.31
2012.12.10~15
2013.01.31
期
術科
2012.05.07~12
2012.05.26
2012.05.06
29
筆試
2012.07.02~7
2012.07.21
2012.07.31
期
術科
2012.08.06~11
2012.08.25
2012.09.04
30
筆試
2012.10.1~6
2012.10.20
2012.10.30
期
術科
2012.11.5~10
2012.11.24
2012.12.04
2012.09.10~15
臺韓彩妝技能教育之比較
2012.12.10~15
2012.10.31
實務分享
2013.01.31
備註:筆試 3 級需 60 分以上及格,第二級需 70 分以上及格。
表6 彩妝三級證照學科考試內容 考試的標準
全部化妝測驗的理論知識 1. 化妝的歷史及意義
細
節
2. 主題妝的理論知識 3. 化妝技術 4. 美容色彩學
考試型態和及格分數
1. 筆試採取 4 選 1,每題 1 分 2. 及格分數至少 60 分
測
驗
時
間
90 分鐘
詳
細
時
間
下午 1:00 到場地;下午 2:00 開始測驗
資料來源:韓國專業彩妝交流協會(2012) 測
驗分類時
詳資 細
間
時 格間
90 分鐘
筆試
下午 1:00 到場地;下午 2:00 開始測驗 年齡性別沒有限制
表7 彩妝三級證照考場細節 准考證(個人申請時,考試當天協會核發之准考證明) 考試準備的東西 分類
身分證
資 格 特別注意事項
電腦可判別的黑筆、紅筆。 年齡性別沒有限制 不得有欺騙作弊的行為 准考證(個人申請時,考試當天協會核發之准考證明)
考試準備的東西 考 生 遵 守
先行確定試場 身分證 進入試場後,將准考證置於桌面上 電腦可判別的黑筆、紅筆。
特別注意事項
不得有欺騙作弊的行為
分類
考 生 遵 守 考 試 的 資 格
筆試
術科考試
先行確定試場
進入試場後,將准考證置於桌面上 按照考場公布的主題內容操作
資料來源:韓國專業彩妝交流協會(2012) 主題包含:時尚彩妝、影視妝、婚禮妝,現場公布一個主題,考生加以操作完成 細
考
分類 試
的
節
資 格
細 節 制需具有中華民國國籍。
考生彼此當模特兒,必須素顏
術科考試
1. 評分項目總分 60 分,考生必須達到 42 分才會合格: 按照考場公布的主題內容操作 粉底基礎表現(20 分) 主題包含:時尚彩妝、影視妝、婚禮妝,現場公布一個主題,考生加以操作完成
2. 測驗項目 作品是否切確主題(20 分) 考生彼此當模特兒,必須素顏 技術成熟度(20 分) (1)古典妝和現代妝,大會將於考 韓國三級證照術科考試細節如下頁表 1. 評分項目總分 60 分,考生必須達到 42 分才會合格: 考試型態和及格分數
2. 扣分細節 粉底基礎表現(20 分)
8所示,韓國在彩妝三級師的術科檢定方 試前兩個禮拜前公告一個主題。 穿著不整齊(扣 2 分) 作品是否切確主題(20 分) 2 分) 面只考一個妝法,相對臺灣考兩個妝法而 工具材料未準備齊全(扣 技術成熟度(20 分) (2)現代妝包括:Clara 考生是否彼此加以配合(扣 2 分) 考試型態和及格分數 2. 扣分細節
言,韓國檢定較為簡要。此外,對於考試
Bow、geureta-
garebo、奧黛莉赫本、瑪麗蓮夢露、teuwi-
時間結束後未完成(扣 穿著不整齊(扣 2 分) 2 分)
時模特兒準備方面,韓國採考生彼此當模 ngi、碧姬巴鐸、蘇菲瑪索、龐克的風格。 工具材料未準備齊全(扣 2 分) 考生是否彼此加以配合(扣 2 分) 特兒方式,如此較接近實務操作;臺灣方 彩妝一級師術科考試內容如115頁表9 時間結束後未完成(扣 2 分)
面則採取自備模特兒方式,學生較容易掌
所示。此考試項目中加入了模特兒上半身
握臨場的狀況。
彩繪,這是臺灣美容證照考試項目中沒有
(二)彩妝一級師
的。在臺灣乙級美容證照之化妝技能項目
1. 應考資格
中,新娘妝的設計圖與化妝占了術科考試
(1)取得彩妝二級師。
時間的一半,顯示臺灣彩妝比較重視新娘
(2)不用筆試。
化妝等相關技能的培養,這也跟我們的風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113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實務分享
土民情有關,傳統上彩妝的使用機會大部
彩妝師證照再通過研習考核,會發予認證
分在喜慶宴會的場合中,但在世界流行風
卡;B. 可以作為彩妝講師的推薦;C. 可
潮的感染下,在上班或聚會時加以適當且
以擔任協會的彩妝師。
合宜妝扮,亦有助於個人形象建立與合乎
(三)噴槍彩妝二級師
禮儀之表現。
再介紹另一種臺灣目前尚未推行的噴
測 驗 時 3. 認證研習 詳
細
時
間
90 分鐘
間
下午 1:00 到場地;下午 2:00 開始測驗
槍彩妝師的認證。隨著HD高清畫質的需
(1)考生通過一級彩妝師考試者,
須參加研習活動,才能取得認證資格。 分類
求,彩妝逐步走向細緻化的需求,目前以
筆試
(2)研習授課內容:教學活動(教 年齡性別沒有限制 資 格
噴槍彩妝技術來達成此一需求。韓國專業 彩妝交流協會亦推出噴槍彩妝師的認證。
准考證(個人申請時,考試當天協會核發之准考證明) 學方法),品德教育(教師資質等),與 噴槍彩妝二級師檢定考試相關說明,可參 考試準備的東西
身分證
彩妝主題相關之演講訓練、發表等。 電腦可判別的黑筆、紅筆。
見115頁表10與表11。
不得有欺騙作弊的行為 特別注意事項 (3)通過研習的好處:A. 取得一級 考
生 遵
守
先行確定試場 進入試場後,將准考證置於桌面上
表8 彩妝三級證照術科考試細節 分類 考
試
的 資
細
術科考試 格 節
按照考場公布的主題內容操作 主題包含:時尚彩妝、影視妝、婚禮妝,現場公布一個主題,考生加以操作完成 考生彼此當模特兒,必須素顏 1. 評分項目總分 60 分,考生必須達到 42 分才會合格: 粉底基礎表現(20 分) 作品是否切確主題(20 分) 技術成熟度(20 分)
考試型態和及格分數
2. 扣分細節 穿著不整齊(扣 2 分) 工具材料未準備齊全(扣 2 分) 考生是否彼此加以配合(扣 2 分) 時間結束後未完成(扣 2 分) 操作完後未善後
測
驗
時
間
40 分 鐘 13:00 將號碼牌掛好於左胸,材料以及工具箱放好 13:40~14:00 評審宣布考試的彩妝主題 14:00~14:40 考生開始操作
詳
細
時
間
14:40~15:00 評審加以檢視評分 15:00~15:20 工具清潔及整理 15:20~16:00 換另一考生操作 16:00~16:20 評審加以檢視評分 16:20~16:30 清潔現場後,考生離開考場
考
試 的 資
格
筆試通過後,可以保留三次,免筆試直接術科考試
准考證 資料來源:韓國專業彩妝交流協會(2012) 身分證 考試時需要帶的東西
114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準備所有的用具 白色襯衫、白色毛巾、髮帶、清潔用品、衛生紙 塑膠袋 原則上以女生作為模特兒對象,若男性考生則須另行準備一名女模特兒,讓另一 名考生考試的時候可以彩妝在這一位模特兒臉上(術科考試時,考生彼此互相彩
考試準備的東西 詳 特別 細注意 時事 項間 考 生 遵
守
13:00 將號碼牌掛好於左胸,材料以及工具箱放好 准考證(個人申請時,考試當天協會核發之准考證明) 13:40~14:00 評審宣布考試的彩妝主題 身分證 14:00~14:40 考生開始操作 電腦可判別的黑筆、紅筆。 14:40~15:00 評審加以檢視評分 臺韓彩妝技能教育之比較 不得有欺騙作弊的行為 15:00~15:20 工具清潔及整理 先行確定試場換另一考生操作 15:20~16:00
實務分享
進入試場後,將准考證置於桌面上 16:00~16:20 評審加以檢視評分
表8 彩妝三級證照術科考試細節(續) 16:20~16:30 清潔現場後,考生離開考場 考
試 分類 的 資
格
術科考試 筆試通過後,可以保留三次,免筆試直接術科考試
考
試 的 資
格
按照考場公布的主題內容操作 准考證
細 節 考試時需要帶的東西
主題包含:時尚彩妝、影視妝、婚禮妝,現場公布一個主題,考生加以操作完成 身分證 考生彼此當模特兒,必須素顏 準備所有的用具 白色襯衫、白色毛巾、髮帶、清潔用品、衛生紙 1. 評分項目總分 60 分,考生必須達到 42 分才會合格: 塑膠袋 粉底基礎表現(20 分) 原則上以女生作為模特兒對象,若男性考生則須另行準備一名女模特兒,讓另一 作品是否切確主題(20 分) 名考生考試的時候可以彩妝在這一位模特兒臉上(術科考試時,考生彼此互相彩 技術成熟度(20 分)
考試型態和及格分數 特 別 注 意 事 項
A 考生彩妝 B 考生,第二輪考試 B 考生彩妝 A 考生,此方式與臺 2. 妝,例如第一輪 扣分細節 灣檢定考試時,考生自帶模特兒有所不同) 穿著不整齊(扣 2 分) 滿 40 歲以上女性,亦須自帶一位模特兒 工具材料未準備齊全(扣 2 分) 考生若本身臉部有嚴重的疤痕、紋眉,或有過敏性肌膚者,亦須自帶一位模特兒 考生是否彼此加以配合(扣 2 分) 確認考試位置後 ,將識別名牌別於左胸 時間結束後未完成(扣 2 分)
考 生 遵 守 事 項
若有帶模特兒來,要事先告知考試單位 考生與模特兒要穿上白色襯衫,頭髮須用髮帶繫好,髮帶上不得有任何其他企業 或暗示性標示 桌面上鋪上白色毛巾,考試工具放在毛巾上面就緒
或暗示性標示 考生臉上不得有任何妝扮,亦即素顏 桌面上鋪上白色毛巾,考試工具放在毛巾上面就緒 自帶的模特兒考試時間外,需在外等候 現場不能用水卸妝,須自帶卸妝用品以便卸妝 考生臉上不得有任何妝扮,亦即素顏 考試完後,周圍環境需要整理乾淨 自帶的模特兒考試時間外,需在外等候 圍巾上不得有任何其他企業或暗示性標示
現場不能用水卸妝,須自帶卸妝用品以便卸妝
髮型不列入評分項目
考試完後,周圍環境需要整理乾淨 資料來源:韓國專業彩妝交流協會(2012) 圍巾上不得有任何其他企業或暗示性標示 時 間 程序時間 主 題 準備內容(插圖書籍可用) 髮型不列入評分項目 13:00~13:40
40 分鐘
古典和現代
插圖、頭髮(皺紋紙)、白色塔
13:40~14:00
20 分鐘
第二部分檢查和準備
14:00~14:40
40 分鐘
現代妝(抽籤決定)
13:00~13:40 14:40~15:10
分鐘第三部分檢查和準備 古典和現代 3040 分鐘
插圖、頭髮(皺紋紙)、白色塔 第三部分檢查和準備
13:40~14:00 15:10~16:40
分鐘模特兒上半身彩繪 第二部分檢查和準備 9020 分鐘 (主題:自選)
第二部分檢查和準備 插圖、模型、頭髮 (有用於主題)
表9 彩妝一級師術科考試(需自備模特兒)
時
間
程序時間
主
第二部分檢查和準備
題
準備內容(插圖書籍可用)
插圖、頭髮(背頭)、白色塔
14:00~14:40
40 分鐘
現代妝(抽籤決定)
插圖、頭髮(背頭) 、白色塔
14:40~15:10
30 分鐘
第三部分檢查和準備
第三部分檢查和準備
15:10~16:40
90 分鐘
模特兒上半身彩繪(主題:自選)
插圖、模型、頭髮(有用於主題)
資料來源:韓國專業彩妝交流協會(2012)
表10 噴槍彩妝二級師考試時程(以2012年為例)
期別
分類
報名期間
考試日期
成績公告日期 證書申請日期
發證日期
第一期
2級
2012.04.02-07
2012.04.28
2012.05.05
2012.05.07-12
2012.05.31
第二期
2級1級
2012.07.02-07
2012.07.28
2012.08.04
2012.08.06-11
2012.08.31
第三期
2級1級
2012.10.02-06
2012.10.27
2012.11.03
2012.11.05-10
2012.11.30
資料來源:韓國專業彩妝交流協會(2012)
分類 考 試 標 準
術科考試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考試的主題採當天抽籤的方式進行,依是否符合主題列為評分標準 考試前 1 小時需抵達考場 考生與模特兒將領取的識別證貼於左胸
115
期別
分類
報名期間
考試日期
成績公告日期 證書申請日期
第一期
2級
2012.04.02-07
2012.04.28
2012.05.05
2012.05.07-12
2012.05.31
實務分享 第二期 2 級 1 級 2012.07.02-07 2012.07.28
2012.08.04
2012.08.06-11
2012.08.31
2012.11.03
2012.11.05-10
2012.11.30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第三期
2 級 1 級 2012.10.02-06
2012.10.27
發證日期
表11 噴槍彩妝二級師術科考試細節
分類
術科考試
考 試 標 準
考試的主題採當天抽籤的方式進行,依是否符合主題列為評分標準 考試前 1 小時需抵達考場 考生與模特兒將領取的識別證貼於左胸 考生依准考證號碼進入考場,並坐在指定位置 模特兒及工具材料等就定位 大會於考前 20 分鐘告知這一次考試的主題及應注意事項
考 試 程 序
評審評分時,考生須離開試場 評審完後,考生收好材料,進行卸妝時禁止用水,須使用自帶的卸妝用品 考試結束後須清潔現場 不能在洗手間抽菸 髮型不列入評分項目
考
試
科
目
測 驗 型 態 / 及 格
分
婚禮妝、宴會妝、可愛妝、煙燻妝、舞會妝(拉丁或現代) 測驗型態
數
考試科目中六取一,噴彩的範圍包括底妝、眼影、臉頰,僅使用於輪廓 校正 眼線筆、唇筆等一般化妝用具可以運用 及格分數 總分 100 分,60 分以上及格;作品需符合考試主題 扣分: -穿著未依規定,衣著上面不得有特殊團體暗示性標示 -工具材料準備不齊全 -彼此合作不佳。考生彼此當為模特兒,對於彼此的配合度列為考量。 -準時與否。韓國人對於準時與否相當重視,考試前後是否準時,列為 扣分考量。 -周圍環境整潔。考完後要整理周圍環境;不能用水卸妝,須自帶卸妝 用具;亦不得抽菸。
測 驗 的 時 間
每一考生 40 分鐘,考完後彼此交換操作 准考證或證件(身分證、護照、保險證等,未帶者扣 2 分) 噴槍所需工具(壓縮機、噴槍、電線、塑膠等)
考試要帶的東西
噴槍造型實務圖(網路上可得參考圖) 白色襯衫、白色毛巾、髮帶、清潔用品、衛生紙、塑膠袋 衣著不要有任何標示 考生與模特兒皆須配戴號碼牌
考生注意事項
工具放在工作檯上 男考生須另帶一位女模特兒應考 模特兒須穿露肩的白色上衣 須自行帶卸妝用品 考試完後須整理周圍環境 需紮上束髮帶
資料來源:韓國專業彩妝交流協會(2012)
116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分類 考
試
的
術科考試 標
程 考
試
科
準
已取得噴槍彩妝二級師
序
與噴槍彩妝二級師程序相同
目
藝術面具
臺韓彩妝技能教育之比較
(四)噴槍彩妝一級師
實務分享
教育分別作一說明,也針對個別的彩妝相
已獲得噴槍彩妝二級師資格者,可進 一步參加噴槍彩妝一級師檢定,其考試相
關證照作一比較,獲得以下幾點結論: 1. 韓國坊間教育機構的多樣化上課內容,
關說明,可參見表12。
大多結合歐美知名品牌產品的推廣,國 內則大多以美容證照的輔導考取為主。
伍、結論
2. 韓國大專院校設立科系的市場敏感度極
南韓在流行文化上領導轉變,讓世界
佳,像是女子梨花大學化妝品設計系早
有目共睹,也帶動韓國周邊產業的蓬勃
在1967年即已創系。
發展,這一點給已經成立文化部的臺灣
3. 臺灣勞委會美容檢定考試內容眾多,內
(2012年5月20日,因應行政院組織再造
容涵蓋彩妝技能、美容護膚及衛生常
規劃,文建會升格為文化部)很大的鼓勵,
識,考生通過考試代表基本功夫扎實,
原來廣播電視電影與出版做的好,可為國
但應變能力未知。韓國的彩妝師證照
模特兒須穿露肩的白色上衣
家帶來很多收益。在彩妝技能教育方面,
考試僅包含彩妝部分,術科考試時模
本文針對兩國坊間的教育機構、彩妝技職 考試完後須整理周圍環境
特兒即為考生彼此,這一點是考生較不
須自行帶卸妝用品 需紮上束髮帶
表12 噴槍彩妝一級師術科考試
分類
術科考試
考 試 的 標
準
已取得噴槍彩妝二級師
程
序
與噴槍彩妝二級師程序相同
目
藝術面具
考
試
科
測驗型態 面具處理:主題自由發揮,準備 40*50cm 板子,事先描述 說明主題及創作意念 必須用噴槍將面具全部噴滿 及格分數及扣分細節 測驗型態與及格分數
總分 100 分,60 分以上及格 評分會註記在作品上 扣分 -穿著未依規定,衣著上面不得有特殊團體暗示性標示 -工具材料準備不齊全 -彼此合作不佳。考生彼此互為模特兒,對於彼此的配合度 列為考量。 -準時與否。考試前後是否準時列為扣分考量。 -周圍環境整潔。考完後要整理周圍環境;不能用水卸妝, 須自帶卸妝用具;亦不得抽菸。
資料來源:韓國專業彩妝交流協會(2012)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117
技職新知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易掌握的,故需有豐富的彩妝經驗才能 應考。
目前韓國已將華文列為學習外國語言 的第二優先序,臺灣教育界應把握此一機
4. 韓 國噴槍彩妝師證照制度,可做為臺灣
會,積極拓展向韓國招生,一來可增加學
的參考,藉以因應高清畫質時代的來
生來源,二來亦可加速教育國際化的腳
臨,以及未來人才的培訓需求。
步。只要我們持續努力,未來臺灣在彩妝技
5. 臺灣與韓國兩國透過辦理研習會、互相訪
能教育上的成果,必能像製造業在世界上
問、技能競賽、交換學生等方式,可以擴
的優異表現一樣,在流行市場培育出優秀
大交流,讓彼此的優點可以觀摩學習。
國際級人才,並創造出豐碩的經濟產值。
【參考文獻】 104證照中心(2012a)。乙級美容技術士證照介紹。2012年7月15日,取自: http://www.104learn. com.tw/cfdocs/edu/certify/certify.cfm?cert_no=4024001005 104證照中心(2012b)。丙級級美容技術士證照介紹。2012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104learn. com.tw/cfdocs/edu/certify/certify.cfm?cert_no=4024001006 古朝鮮開國化妝史(2011)。2012年9月10日,取自:http://yangfangfei86.blog.163.com/blog/ static/16443734720114264161276/ 賴思彣(2008)。美的追求與自我的改造—BBS網路的美妝與生活實踐論述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 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韓國化妝簡史(2011)。2012年9月10日,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7867eb5f0100tw4l. html 韓國專業彩妝交流協會(2012)。資格驗證。2012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promakeup.or.kr/ Heo, J. (2002). The “Hanryu”Phenomenon and the Acceptability of Korean TV Dramas in China. Korean Joural of Broadcasting 16(1), 496-529. Jim, D. & Yongseok, S. (2004). Korea as the Wave of a Future: The Emerging Dream Society of Icons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9(1), 31-44. Lee, C. (2012). FEATURE:Korean make-up schools for non-pros. Asia News Network , Jul 6, 2012. Retrieved July 15, 2012, from: http://ph.news.yahoo.com/feature-korean-schools-non-pros-040002711.html Lee, S. (2003). Seoul Survivor. Strait Time 8 April.
致謝
118
感 謝遠東科大韓文教師李希娟協助韓文翻譯,李玫瑩老師提供韓國參訪心得,學生李苡瑄、張妙 琳、張靜怡協助提供留韓資料。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技職新知
國際比較教育統計指標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 編輯小組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
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
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Organisation,UNESCO)所作的2010年國際
所列的教育指標(OECD, 2011):
比較教育指標,主要包括:識字率(literacy)、各級學校入學人數(school age pop-
表1 全球教育統計指標
ulation)、成人文盲人口(adult illiterate population)、各國教育經費比率(GDP per capita)等大項。關於技職教育部分,UNESCO於2012年5月14-16日在上海舉辦「第 三屆國際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大會」,才 進一步討論職業技術教育(TVET)的轉 型:建構工作與生活技能。將來有可能會 將技職教育指標納入聯合國比較教育指標 項目中。表1為UNESCO最新公佈的全球 教育統計指標(UNESCO,2011)。由表1 可看出全球成人識字率統計,平均有84% 成人識字,男性成人識字率為89%,女性 成人識字率為84%。 由於各國教育制度差異頗大,UNESCO僅列舉大項指標,細項指標則由各會 員國自行提供。至於較多學者引用的經濟
資料來源:UNESCO(2011)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119
技職新知
■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四期
A部分:院校成效與學習的影響
■
1. 成人最高學歷為何?
1. 學生花費多少時間於課堂中?
2. 多少學生完成中學學業?
2. 師生比以及班級最多之數量為何?
3. 多少學生完成大專教育?
3. 教師薪資為何?
4. 何種教育項目吸引學生?
4. 教師花費多少時間從事教學?
5. 學生的背景是否會影響其表現?
5. 學校如何擔負責任?
6. 享受唸書的學生是否表現優於一般人?
6. 教育成果和受教機會是否成正比?
7. 教育程度如何影響勞動力市場的組成?
7. 師資組成結構為何?
8. 受教之獲益為何? 9. 投 資教育的激勵機制為何?(對象為受 教者)
臺灣至今雖仍非UNESCO或OECD會 員國之一,但教育部參照他們所列舉的國 際比教教育指標,加上本國教育特色,整
10. 畢業生最佳起薪為何?
理出下列各項統計指標(教育部,2012) :
11. 教育之社會方面成果為何?
■
■
B部分:投資於教育之財務和人力資源
1 教育概況
1-1 各級教育概況
1. 平均花費多少費用於每位學生?
1-1-1 各級教育粗在學率—按性別分
2. 國家財富用於教育方面之比例?
1-1-2 各級教育淨在學率—按性別分
3. 在 教育方面,公共和私人投資的比例
1-1-3 1 5-20歲學齡人口淨在學率變動—按
為何? 4. 教育的公共支出總額為何? 5. 大 專學生需支付多少費用,以及其可獲 得多少公共補助? 6. 教育經費使用於哪些資源和服務? 7. 哪些因素影響預算支出幅度? ■
C部分:關於教育、參與和進修
1. 哪些人士參與教育? 2. 有多少學生進入高等教育? 3. 哪 些人士出國留學,並於哪些地區就 讀? 4. 校 園與職場間的過渡期:15-29歲的年 輕人在哪裡? 5. 有 多少成年人參與教育和學習?(技術 指標:成人學習活動)
120
D部分:學習環境和學校組織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教育級別分 1-1-4 各 級學校平均每位教師教導學生數 —按專任教師計算 1-1-5 各 級教育女性教師所占比率—按專 任教師計算 1-2 教育程度 1-2-1 教育程度結構—按25-64歲人口計算 1-2-2 2 5-64歲之就業者占民間人口比率— 按教育程度別分 1-2-3 受 高級中等以上教育之比率—按年 齡組別分 1-2-4 受 高等教育之比率—民間人口按年 齡組別分 1-2-5 15歲以上人口識字率—按性別 1-2-6 15-24歲人口識字率—按性別分
國際比較教育統計指標
1-3 教育成果之評估資料 1-3-1 國 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TIMSS)報告成績統計
型態分 ■
林匹亞競賽成績統計
及學習型態分 3-2 高等教育學生就讀學科之結構 3-3 高 等教育畢業生結構—按學科及教育
1-3-4 我 國參加英特爾國際科技展覽競賽 歷年成績統計
級別分 3-4 主 要國家之大學生學雜費占平均每人
1-3-5 我 國參加國際資訊類及技能競賽歷 年成績統計
3 高等教育
3-1 高 等教育學生人數結構—按學校型態
1-3-2 PISA 15 歲學生測驗成績統計 1-3-3 我 國參加亞太(含亞洲)及國際奧
技職新知
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 3-5 主要國家之大學生學雜費
1-3-6 SCI各國論文發表篇數及名次
3-6 主要國家高等教育學生占總人口比率
1-3-7 EI各國論文發表篇數及名次
3-7 近年來境外學生在臺留學/研習人數
1-3-8 SSCI各國論文發表篇數及名次
3-8 我國辦理出國留學簽證人數
1-3-9 A&HCI各國論文發表篇數及名次
■
1-3-10 研究發展人力
4-1 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GDP) 比
■
2 國民教育及高中職教育
4 教育經費 率—按公私立與教育級別分
2-1 中等以下學校學生就讀公私立學校結構
4-2 公部門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
2-2 平 均每班學生人數—按公私立與教育
4-3 政府教育經費占政府歲出比率
級別分 2-3 教師工作時數結構—按學年計算 2-4 教師薪資 2-5 教 師年齡結構—按教育級別與年齡組 別分 2-6 高 級中等教育學生人數結構—按課程
4-4 平均每生使用教育經費 4-5 平 均每生使用教育經費占平均每人國 內生產毛額之比率 4-6 教育機構經費結構—按經資門別分 4-7 研究發展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 4-8 研究發展經費結構—按執行部門別分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12)。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2012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 publication/B0013/i2012.pdf OECD(2011).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1: OECD Indicators. Retrieved September 10, 2012, from: http:// www.oecd.org/edu/preschoolandschool/educationataglance2011oecdindicators.htm UNESCO(2011). Global Literacy Profile. Retrieved September 10, 2012, from: http://stats.uis.unesco.org/ unesco/TableViewer/document.aspx?ReportId=362&IF_Language=eng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121
總編輯的話
總
編
輯
的
話 莊謙本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學系 教授
當前世界各國致力於提升教育品質及
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張源泉副教
學生素質,對於技職教育領域的國際化、
授與余啟名博士生所撰〈德國職業學校師
全球化有許多值得探究的議題。本期以
資培育制度之變革〉,探討德國師資培育
「技職教育國際比較」為題,論述全球技
新制的特點,其多元學習所產生的多元軌
職教育之經營策略與發展方向,包括歐、
道,具更廣泛的職涯選擇權。國立暨南國
美、日、韓、俄羅斯等北半球國家到南半
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較育學系莊小萍副
球澳洲等國,其多元發展的技職教育,值
教授的〈西班牙技職教育制度與改革〉,
得國內技職教育作為借鏡。
介紹西班牙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積極提
本期在「政策論述」方面,由教育部
昇全民的就業能力,及建立終身學習的技
國際文教處邱玉蟾副處長、國立臺灣師範
職與培訓體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
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宋修德教授、桃園縣光
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廖容辰博士生將芬蘭改
啟高級中學江惠真校長共同撰文〈技職學
革後的高職教育特色呈現在〈芬蘭高職教
生海外實習之規劃與推動〉,闡述高職推
育對我國之啟示〉一文中。亞洲大學幼兒
動海外技職實習與學海逐夢計畫之檢討與
教育學系蕭芳華副教授與北京大學光華管
展望。另由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四科
理學院深圳基地EMBA項目主管李効宗的
楊子慧幹事闡述的〈技專校院推動國際合
〈加拿大產業學徒訓練制度對臺灣技術生
作與交流之現況與展望〉,期盼技專校院
訓練之啟示〉,就我國與加拿大卑斯省產
培育學生具備流動力、就業力及國際競爭
業訓練制度進行比較,並進一步分析我國
力,並吸引優秀境外學生來臺就讀,打造
可以借鏡之處。德霖技術學院施秀青講
臺灣成為東亞高等教育重鎮。
師、嶺東科技大學徐昊杲副校長與新北市
在「專題探討」方面,國立暨南國際
122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政府教育局龔雅雯副局長合著之〈從日本
總編輯的話
總編輯的話
職能教育發展談臺灣技職教育〉,由日本
的臺灣讀者來說,非常寶貴。遠東科技大
職業生涯教育及就業問題,探討如何建立
學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系李明峻副教授以
職場導向所需的能力,從其發展機制與內
〈臺韓彩妝技能教育之比較〉一文,介紹
涵,提供臺灣職業教育參考。國立高雄餐
韓國精湛的彩妝技能教育,並就臺灣與韓
旅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徐昌慧助理教授的
國的彩妝技能教育作一廣泛性比較,可供
〈澳洲技職教育產業輸出課題之探究〉,
未來臺灣培訓彩妝人才之參考。
探討澳洲技職教育之新政與產業輸出概
本期「技職新知」單元中,介紹〈國
況,可作為我國技職教育的檢討與改進的
際比較教育統計指標〉,主要參考聯合國
參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胡
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比較教育指標,以及
茹萍副教授與兩位博士生林逸茜、蔡其瑞
OECD和臺灣教育部各式統計指標,透過
合撰〈技職教育再造方案之海外實習課程
指標,得以提供讀者瞭解教育執行之重點
實施與改進策略〉,分別敘述技專校院海
概況。本期承蒙教育部技職司的指導與支
外實習課程運作現況、其所面臨之問題,
持,並感謝各物技職教育先進的努力灌
最後提出推動海外實習課程之建議。
溉,提供獨到見解與豐富圖表照片,使本
在「實務分享」方面,國立臺灣科技
期能順利出刊,謹此致謝。期盼這些優質
大學機械工程系黃崧任副教授的〈俄羅斯
文章能引發更多的技職教育國際發展之討
高等工程技職教育介紹〉,以親身留學俄
論,激起豐富的交流回響和教學實務反
羅斯之經驗,並搭配豐富的參考文獻,介
應,並能進一步促成技職教育不斷茁壯,
紹俄羅斯技職教育的歷史、近況與發展趨
邁向國際化之永續發展。
勢,這些資訊對俄羅斯技職教育不甚熟悉
中華民國101年10月 October 2012
123
徵稿啟事 壹、主旨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接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委託發行,旨在提供技術及 職業教育政策內涵及相關學理與理論論述之平台,藉以提升國內技術及職業教育水準。本季刊以論文徵稿方式,邀請國內外技術及 職業教育領域之專家與學者,就公告之主題進行撰稿與投稿,使季刊發揮技職教育交流平台之功能。 貳、各期徵稿主題與出刊時間 各期徵稿主題與出刊時間,請參見本季刊網站:http://tve.ie.ntnu.edu.tw/tvej/ 參、徵稿須知 1.徵稿時間與內容:本刊全年徵稿,稿件隨到隨審。歡迎符合當期主題(但不拘限) ,且具有原創性之論文投稿。對於翻譯文稿、報 導性文章、整篇學位論文、進修研究報告者,恕不予刊登。 2.稿件字數:投稿文章中英文皆可。圖表須附上原始檔案,且參考文獻須齊全,全文以八千字為限。 3.稿件格式 (1)本刊稿件規格為 A4 尺寸,請投稿人依 A4 規格進行電腦打字; (2)請使用 Microsoft Word 2003 以上格式存檔,內文中請勿使用任何編輯指令; (3)文稿寫作規範採 APA 第五版,請參閱季刊網站。 4.審查方式︰由本刊編輯委員會遴聘相關領域學者專家進行審查工作。 5.文責版權 (1) 文章請勿一稿兩投,若有疑義,概由投稿人自負全責。 (2) 凡經錄取之文章作者不得要求撤稿,特殊狀況須經本刊編輯委員會依決議處理之。 (3) 投稿人須授權本刊以紙本、光碟或上網型式刊載、出版或發行所錄取之文章。 6.文稿遞送 (1)一律採季刊網站之線上投審稿系統投稿。 (2)線上投稿完成後,敬請將全文與投稿文章相關內容之相片原始電子檔寄至本季刊專用信箱 tvecntnu@gmail.com。 (3)寄送投稿文章時,請一併寄送「投稿者資料表」 、 「著作授權同意書」等圖檔或掃描電子檔資料,並請來稿作者注意表單內容填寫 的完整性,以利稿件處理作業。 7.結果通知 (1)審查結果將以電子郵件通知,稿件將依收件日期進行編號與建檔,並於收稿後儘速通知投稿人審查結果。 (2)投稿人接獲通知後,請將論文審查意見回覆書連同修正稿件全文,以電子檔遞交予季刊編輯團隊。 (3)獲得錄取文稿的刊登期別由本季刊編輯委員會決定之。 8.其他事項 (1)來稿經錄取後,將致贈作者當期期刊一本,不另奉稿酬。 (2)錄取之稿件為因應編輯需求,本刊保有文字刪修權,業經排版後,將送請作者進行內容之校對,並自負校對之責。 (3)相關訊息及表格,請至本季刊網站(http://tve.ie.ntnu.edu.tw/tvej/)查詢或下載。
技職訊息通報 本頁空間將開放予各單位發布與技職教育相關之活動資訊,有需 要刊登相關資訊者,請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技職 季刊編輯小組,或透過網站聯繫(http://tve.ie.ntnu.edu.tw/tvej/),謝謝您! ★電話:02-7734-3623
★Email:tvecntnu@gmail.com
鼓勵各級學校學生 以專題研究及團隊合作方式探索地方人文與環境 運用網際網路作為表達溝通的工具 參加對象及組別 一、高中職組:全國公私立高中職、五專學生 二、國中組:全國公私立國中學生 三、國小組:全國公私立國小學生 一律採用網路線上報名。
@
※本訊息係辦理單位提供之活動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