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 第二卷第三期

Page 1

7


Contents 目次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 Quarterly Journal of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政策論述 2 臺灣技職教育之陸生首招制度研議 14 技職校院招收陸生成效之探討

林亞娟、黃政傑

張鴻德

專題探討 22 香港專上教育政策興革對臺灣技職教育之啟示- 以擴展自資副學位與招收非本地生為例

張惠雯

34 海峽兩岸高等技職教育規模擴張之比較

徐昊杲、林清南

46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制之比較

莊謙本、陳聰勝、紀寰緯

57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招生實務分析與探討

洪春棋

實務分享 69 兩岸技職教育合作的優勢與展望

柯王孫鵬

78 中山工商在兩岸技職教育交流之經驗

陳國清、陳育蒼

90 綜合高中海峽兩岸技職教育交流模式與實務經驗

技職新知 99 兩岸教育經營之藍海策略

102 總編輯的話

莊謙本

編輯小組

何榮亮、汪大久、林雯琪


中華民國101年7月出版 July 2012

第二卷

第三期

出版機關:教育部 地

址:10051 臺北市中山南路5號

話:02-7736-6666

發 行 人:蔣偉寧 指導單位: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編輯顧問:(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國明、王鼎銘、杜炯峰、李福登、林三貴 林騰蛟、周談輝、孟繼洛、張天津、張文雄 張國恩、陳希舜、陳舜田、陳聰勝、馮丹白 黃文雄、楊朝祥、鍾瑞國、戴嘉南 編輯委員:(依姓氏筆畫排列) 田振榮、吳明振、李大偉、李炯三、李隆盛 林尚平、俞克維、柯華葳、洪久賢、張嘉育 許立人、陳月枝、陳繁興、黃琮琪、蕭錫錡 賴振昌、謝文英、饒達欽 總 編 輯:莊謙本 副總編輯:胡茹萍 文編指導:黃啟祐、李懿芳 美編指導:陳仙舟 執行編輯:彭令儀、李佩樺 美術編輯:徐善品 編印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中心地址:10610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 號 聯絡電話:02-7734-3622 傳真號碼:02-2356-9762 本刊網址:http://tve.ie.ntnu.edu.tw/tvej/ 創刊年月:中華民國80年2月 復刊年月:中華民國100年1月 發刊頻率:一年四期 (每年1、4、7、10月) 排版印刷:中華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中華民國101年7月 其他類型版本說明:本期內容同步登載於「技術及職業 教育季刊全球資訊網」(http://tve.ie.ntnu.edu.tw/tvej/) GPN:2010000016 ISSN:1019-3057 定價:新臺幣190元 展售處: 1. 五南文化廣場 地址:臺中市中山路6號 電話:(04)2226-0330 轉 820、821 2.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電話:(02)2518-0207 轉17 3. 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地址:臺北市和平東路1段181號 電話:(02)3322-5558 轉173 4. 教育部員工消費合作社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5號 電話:(02)7736-6054 5. 三民書局 地址:臺北市重慶南路1段61號 電話:(02)2361-7511 轉114 著作財產權人:教育部 本刊著作係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2.5臺 灣」授權條款釋出。此授權條款的詳細內容請參見: http://creativecommoms.org/liccnses/by-nc-nd/2.5/tw。 「姓名標示」部分請引註該文作者姓名。 本刊內文圖、表、照片之著作權請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技術職業 教育研究中心。


政策論述

臺灣技職教育之 陸生首招制度研議 林亞娟

黃政傑

中州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兼 國際交流中心主任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 講座教授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 理事長

壹、前言

共 928 人完成註冊,招生目標達成率為

大陸學歷採認與陸生來臺就學議題,

43.34%。 高 等 教 育 學 校 原 要 招 收 1,196

在歷經多年討論與政治折衝後,終於在國

人,結過只招到 717 人;技職教育學校依

內各高等教育學府引頸企盼下,於 2010

計畫要招收 945 人,結果只招到 211 人。

年 8 月 19 日經立法院臨時會「一限二不」

陸生聯招會主任委員戴謙認為,係因時程

(即限制承認醫事學歷、陸生不得報考國

緊迫,無法至大陸招生宣導,讓陸生及家

安機密相關系所、無中華民國國籍者不得

長無法充分認識臺灣的大學校院,誤認私

參加國家考試)入法後,修正通過陸生三

立學校跟大陸民辦學校差不多,把科技大

法。隨後教育部在 2011 年 1 月 6 日公告

學視同大陸的職業學校,導致報名不是很

《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學專科以上學校辦

踴躍;又因各大學寧缺勿濫,堅持臺灣教

法條文》及《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

育品牌之情況下,造成招生錄取與核定名

招生學校組成「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

額有一定差距(陸生聯招會,2011)。面

生聯合招生委員會」(以下簡稱陸生聯招

對首屆招收陸生的總體障礙因素確有必要

會),同年 4 月 1 日公告研究所及學士班

進行全面檢視,以策進臺灣的大陸招生制

招生簡章,正式展開大陸學生招生工作。

度,尤其,對技職校院在招生表現與高教

首屆陸生招收結果不如預期,教育部

校院之間的落差,更應深入了解,提出解

原核定招收 2,141 名陸生,計有博士生

2

23 人、 碩 士 生 181 人、 學 士 班 724 人,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決之道。


臺灣技職教育之陸生首招制度研議

政策論述

招生政策的制定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來

與技職教育陸生招生結果均不如預期,然

源、品質與學校未來發展,政策的規劃除

而比對表 1 高教與技職報名人次統計,發

了要設定所欲達成的教育目標外,還要參

現技職體系無論公立或私立報名人次都遠

酌國內社會發展、變遷及國外相關局勢變

低於高教體系。技職招生不佳之原因除招

動(張芳全,2001),此外,也應考慮到

生總體性障礙因素外,尚有來自技職教育

規範的合理性與執行力。面對少子化招生

面臨之特殊包袱。 首次技職陸生招生問題分析如下:

不足的壓力,技職教育在國際化架構下應 把握相對優勢機會,評估臺灣與大陸在人

(一)體制性障礙

口、社會與教育之消長狀況,在大陸職業

《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學專科以上學

教育體制尚未暢通升學管道之前,依機會

校辦法》規定臺灣學校採聯合招生方式辦

與風險管理並重原則,務實推算政策執行

理,將高教與技職合流選才。由於兩岸職

之時間點與招生總量,制定逐步開放的陸

業教育學校體制不同,臺灣技職校院容

生招生策略,以學生源合理數量帶動教育

易被類比為大陸職業技術學院(專科層

結構的改變,達到教育品質的提升。本文

次),而大陸社會原本就有「輕技職、重

欲透過探討技職教育之陸生學士班首招,

本科;輕民辦、重公立」之根深蒂固觀

提出技職教育之陸生招生策略和具體作

念,將高教與技職放在同一招生制度中,

法,希冀以辦學績效擇優配額方式,確保

恐怕會造成高教排序恆前、技職恆後,高

臺灣高等教育的辦學品質。

教分數恆高、技職恆低,使原本最需要學 生源補充的私立技職校院,反而最收不到

貳、技職教育之陸生首招問題 分析與探究

陸生,所幸該辦法條文也彈性保留各校可 專案簽報後,進行單獨招生。

一、問題分析

(二)制度性障礙

首次舉辦的大陸學生招生,高等教育

開放陸生來臺就學及採認大陸學歷政

表 1 2011 年臺灣招收大陸學生之報名人次統計

教育 教育 教育 教育教育 教育

公立 公立 公立 公立公立 公立

教育 教育

私立 私立 私立 私立私立 私立 公立 公立

教育 教育 合計 合計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體系 體系 體系 體系 體系 體系 體系 體系 體系 體系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小計 博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學士班 小計小計 小計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 碩士 252252 252 252 1,472 1,472 1,472 147147 147 147 1,871 1,871 1,871 13 252 13 252 238 1,472 238 1,472 5,434 5,434 147 147 5,685 5,685 1,871 1,871 7,556 7,556 252 13 252 13 252 252 1,472 1,472 147 147 1,871 1,871 13 13 13 13238 238 238 5,434 5,434 5,434 5,685 5,685 5,685 7,556 7,556 7,556 7,556 1,472 1,871 238 5,434 5,685 高教 高教 高教 高教 高教 高教 高教 高教 高教高教

1,472 238 1,47 238

45 45 151 45 45 151151 151 151 48 48 244 48 48 244244 244 244 412 45 4 45121,084 12 12 151 151 1,084 1,084 1,084 48 48 1,100 1,100 1,100 244 244 1,344 1,34445 445 4 4545 151 48 48 244 4技職 44 4 12 12 1,084 1,084 1,100 1,100 1,100 1,344 1,344 1,344 1,344 技職 技職 技職 技職技職 技職 技職 技職 技職

151 12 15 12

297297 1,623 195195 2,115 297 297 1,623 1,623 195 195 2,115 2,115 17 17 17 17250 250 250 6,518 6,518 6,518 6,785 6,785 6,785 8,900 8,900 8,900 8,900 297 297 1,623 1,623 1,623 195 195 2,115 2,115 2,115 17 297 17 297 250 250 1,623 250 1,623 6,518 6,518 6,518 195 195 6,785 6,785 6,785 2,115 2,115 8,900 8,900 297 17 297 17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1,623 250 1,62 250

資料來源:陳順智(2011)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3

項目/學年度 項目/學年度 項目/學年度 項目/學年度 項目/學年度 項目/學年度100 100 100 學年 100 學年 學年 100 學年 100 學年 學年 項目/學年度 項目/學年度 100 100 學年 項目/學年度 項目/學年度 101 101 101 學年 101 學年 學年 101 學年 101 102 102 102 學年 學年 學年 102 學年 學年 102 學年 102 103 103 103 學年 學年 學年 103 學年 學年 103 學年 103 104 104 104 學年 學年 學年 104 學年 學年 104 學年 104 105 105 105 學年 101 學年 101 學年 105 學年 學年 學年 105 學年 105學年 102 學年 102學年 學年 103 10


政策論述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策,依「三限六不」及已入法的「一限二

4. 文書認證繁瑣:經海峽兩岸招生服務

不」原則辦理(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中心認證過的學歷證書及成績單,還

2010)。

需要再公證、驗證,部分陸生礙於兩

1. 依據現行陸生招生簡章,對招生影響

岸文書認證與來臺前行政程序繁瑣而

最大者為限制考生身分,只有設籍北

放棄入學。

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福建

(三)操作性障礙

六省市考生可以報考,使符合資格人

1. 招生作業措手不及:首次陸生招生從

數大大減少。「而限制招生總量名額

陸生三法公告實施,到《大陸地區人

百分之一、學校招生總量名額百分之

民來臺就學專科以上學校辦法條文》

二」的作法,雖暫時解決社會疑慮與

及《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通過核

衝突,然而相對外籍學生與僑生以招

定招生名額、公告招生簡章、接受陸

生總量名額外加百分之十的作法,陸

生網路報名、及公告放榜等,招生作

生招生名額似有待商榷。

業時程非常緊迫,各校均面臨來不及

2. 在「不加分、不影響招生名額、不提

4

因應的狀況。

供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不可

2. 招生宣傳管道不足:由於我國不准大

報考公職、不可續留臺灣就業」中,

陸來臺招生,大陸也禁止陸生聯招會

不提供獎助學金對吸引優秀陸生來臺

赴陸宣傳,中間僅能透過「海峽兩岸

條件不足,而不可續留臺灣就業規定,

招生服務中心」的網頁,公告臺灣對

使陸生畢業後缺乏就業聯結。

大陸招生訊息,而部分陸生及家長並

3. 選 填 志 願 差 異: 兩 岸 招 生 方 式 差 異

不知道有該單位及該網站存在。招生

大,大陸是調整志願(稱為調劑),

宣傳不足的障礙,可以從陸生聯招會

臺灣則是流用名額;大陸的志願是指

統 計 數 據 得 到 印 證; 在 考 生 分 布 的

學校(通常有 2 個順序志願,第一志

1,028 所高中學校中,有 628 所高中學

願先分發,第二志願為平行志願,可

校 只 有 1 名 學 生 報 名,204 所 高 中 學

同時選 5 至 6 個學校。每個志願內還

校只有 2 名學生報名(陸生聯招會,

可以選幾個學系),臺灣則指校系;

2011),顯見招生資訊能見度非常低。

大陸依批次分發(將學校分等級),

3. 招生資訊不充足:大陸對網路的屏障,

臺 灣 則 僅 一 次 分 發( 陸 生 聯 招 會,

也導致陸生很難連結臺灣網頁,無法

2011)。臺灣僅能填報 5 個志願及報

藉由網路了解臺灣學制與學校,對於

名費隨志願填報遞增,多少阻礙志願

要如何報名及選填志願也不甚清楚。

的填報與錄取的結果。

臺灣學校最好另外註冊使用大陸網站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臺灣技職教育之陸生首招制度研議

政策論述

(www.com.cn)介紹學校,否則在中

段,短期內無法提供非常完善之人才

國大陸要連結臺灣的網站以了解臺灣

培養教育,經三年職業訓練所培養出

技職教育恐怕不容易。

的人才,恐無法滿足當前大陸經濟發

針對上述障礙,如何解決技職教育在 現行招生制度的困境,研擬一套有效的陸

展需要,以及「十二五規劃」要求的 科教興國之主張。

生招生政策,就顯得刻不容緩。以下針對

2. 提供大陸技職學生就讀本科之需求:

與招生政策制定有關的議題進行釐清,包

臺灣技職教育大致可分為三級五類,

括招生對象、招生總量與推進時程等,使

三級是指:高級職業學校、專科學校、

陸生招生制度設計呈現更完整清晰架構。

大學(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主要

二、議題釐清

目標在培育基層、中級和高級技術、

(一)招生對象定位

服務與管理人才;而五類技職學制則

不論是研究型大學、綜合型大學、教

是指職校、五專、二專、四技和二技,

學型大學或技職型大學,都有自己的社會

升學管道多元且暢通(李隆盛、賴春

功能與教育目標,提供給社會多元價值下

金,2007)。反觀大陸高等教育學制

不同學習需求的人。在兩岸教育交流中,

分專科、本科與研究生三階段,大陸

臺灣技職教育對大陸具有相對優勢,是雙

除少數應屆高職生,可以透過專科升

方互補性最強、最有合作空間之教育產

本科(以下簡稱專升本)的考試進入

業。楊朝祥(2001)認為,在臺灣各級各

本科學習外,大多數學生若應屆沒考

類教育中,最適合且最有能力輸出者,非

上,則失去進入本科學習機會。據統

技職教育莫屬。技職教育在兩岸教育交流

計,大陸 2011 年本科招生 349 萬人,

中,扮演以下角色:

專 科 招 生 326 萬 人, 只 有 5 至 10% 有

1. 提供大陸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之示

「專升本」機會,其餘 90%(大約為

範:臺灣技職強調學生實作能力、結

310 萬人)未能取得學位(黃燕飛,

合校外實習、推動證照檢定、落實產

2011)。由下頁圖 1 可看出,大陸想

學合作與專利發明,引進業界師資協

要「專升本」的學生,才是臺灣技職

同教學,與日本、德國、澳洲並列四

校院應該要積極爭取的招生對象,臺

大世界技職教育典範,對大陸具有示

灣技職學校可提供的教育服務內容正

範作用。由於大陸高等職業教育約在

是下頁圖 1 標示「★」的區塊,亦即

2000 年左右才以合併中專方式,成立

專科升二技,取得學士學位這個區塊。

三年制的職業技術學院,其師資、課

臺灣技職教育相對大陸職業教育具優

程、設備與教學模式都還處在摸索階

勢,大陸短期亦無大量開放「專升本」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5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政策論述

大 陸 學 制

臺 灣 學 制

博士班(2-7年)

博士班(2-7年)

碩士班(1-4年)

碩士班(2-3年)

大學 4年

高中3年

四技 4年

二技2年 二專 2年

五專 5年

高職3年 國民中學3年

大學本科 4年

專科 2-3年 中專 3年

高中3年

職高 3年

技工 學校

初中3年

註:臺灣二專畢業生離校滿3年以上,三專滿2年以上 可報考各大學碩士班。 ◥

6

圖 1 臺灣和大陸學制的比較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王義智、江文雄(2004)

名額,以及將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學

間因素,以決定政策推進時程與節奏,掌

校的規劃,臺灣招收大陸職業技術學

握政策有效時機。

院畢業生來臺修讀二年制學位政策,

1. 招生缺額與期程預估:根據 2012 年教

應掌握大陸急起直追時機。只要規劃

育部統計處資料,臺灣高等校院共有

良好,便是符合國家利益與高等教育

164 所,其中高教 71 所,技職 93 所。

競爭力發展的利器。

為大致了解未來招生缺額總量,100 學

(二)總量與時程規劃

年大專一年級學生數預測中推估計有

少子化所引起的招生缺額,是造成技

278,591 人(教育部統計處,2011)、

職校院教育品質低落、財政經費匱乏、教

缺 額 為 54,645 人( 教 育 部 統 計 處,

育建設停滯、行政剝削等惡性循環的源

2012),假設招生總額不變,缺額總

頭。因之,在制訂陸生招生政策前,實在

量隨大專學齡人口減少遞增,如表 2

有必要仔細檢視高等教育學齡人口數,將

所示,則 105 學年大專缺額為 85,270

招生總量名額納入規劃時程考量,計算時

人。2016 學年是高等教育關鍵點,100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技職

45

151

48

244

4

合計

297

1,623

195

2,115

17

12

1,084

1,100

1,344

臺灣技職教育之陸生首招制度研議 250 6,518 6,785 8,900

政策論述

表 2 國際生、陸生總量與時程規劃

項目/學年度

100 學年

101 學年

102 學年

103 學年

104 學年

105 學年

臺灣出生人口

325,198

323,629

328,841

325,626

323,574

299,064

臺灣大專學齡人口(中推估)

278,591

275,943

275,124

274,381

270,309

247,966

臺灣招生缺額(粗估)

54,645

57,293

58,112

58,855

62,927

85,270

國際學位生(粗估)

10,059

12,000

14,000

16,000

18,000

20,000

5%

6%

7%

8%

9%

10%

2,141

2,000

6,000

10,000

14,000

20,000

大陸生成長指標

1%

1%

3%

5%

7%

10%

國際生+大陸生

12,200

14,000

20,000

26,000

32,000

40,000

國際生成長指標 大陸學位生(粗估)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教育部統計處(2011)

至 105 學年則為政策應變重要時程,

所示。而陸生與國際生人數若平均分

其學生源缺額若要從國際生和陸生著

配至各大專校院,平均每校當年度國

手,究竟要招募多少學生?

際生與陸生人數將各占 108 人左右,

2. 國際生與陸生比例:就國際生來看,

校園因學生來源比例帶動校園結構調

目前教育部透過外加名額 10%,鼓勵各

整,刺激國內學子與境外學生交流互

大學招收國際學位生,然而以 100 學

動,增進校園多元文化學習氛圍及追

年國際學位生人數 10,059 人為例,占

求知識學風,高等教育將有機會轉型,

外加總額為 5%,依去年成長之 1% 為

並纾解 105 學年生源與社會危機。

指標,若未來每年都有 1% 成長,則到 105 學年國際學位生招生可達到 10% 指 標。大部分國際學位生都領有獎學金,

參、技職教育之陸生招生策略 與作法

單靠招收國際學生對解決大學財政如

一、陸生招生策略

杯水車薪;於是招收陸生為境外生,

(一)聯合招生模式

成為增加學校收入的可能來源。從國

臺灣教育採取普通和技職教育雙軌

際化觀點思維,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

制,各級學校學生升學進路非常通暢,學

選項應包含國際與兩岸學術交流。倘

生可以適性隨時調整往普通教育或技職教

陸生比照外籍生總量外加 10% 可被接

育進修。目前臺灣招收陸生係採聯合招生

受,且每年有 2% 成長,到 105 學年國

方式,陸生以高考成績提出申請,同時填

際生與陸生人數將同時拉高至 10%,維

寫志願,後由招收陸生各校獨立審查。對

持國際生與陸生 1:1 的比重,如表 2

陸生而言,這是一條可選擇往高教或技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7


政策論述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職的升學管道。以下為聯合招生方式的

與「低階」並行。初期階段可規劃先

SWOT 分析:

承認中國大陸國家計劃重點支持的

1. 優勢:臺灣高教與技職學校合作招生,

「100 所示範高校」為首批承認學校;

有利初期的開拓,減少單打獨鬥、學

或選定部分省分之職業技術學院作為

歷驗證困擾;避免仲介招生亂象;陸

試辦地區及學校,亦屬可行。

生省去至各校報名之奔波。 2. 劣勢:高教與技職在同一考試制度選

「100 所示範高校」為中國政府重

才,以分數為錄取依據,技職學校較

點支持之職業技術學院,具有一定

不容易招到所需要的學生;陸生若長

辦 學 水 準, 是 專 科 學 校 中 的「211

期先將高教填滿再填技職校院,技職

工程」;缺點為「100 所示範高校」

校院容易淪為次級大學印象,不利後

分布於各省,操作起來不容易。

續招生。

8

(1)承認「100 所示範高校」:優點為

(2)選定部分省分之職業技術學院為試

3. 機會:藉各校集體力量協商談判獲取

辦地區及學校:優點為根據中國大

資源,若運行良好可建立招生公信力,

陸《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

提高臺灣高校集體識別度與知名度。

畫綱要(2010-2020)》的佈署,決

4. 威脅:海峽兩岸招生考試服務中心為

定在部分地區和學校開展國家教育

半官方機構,只有單一招生制度容易

體制改革試點任務,其中改革任務

受制於大陸官方;若此招生制度運行

第七項「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不佳,將使臺灣的大學校院對大陸招

改革高等學校辦學模式」,第 37 試

生更加不利。

點任務「加強內地高校與港澳知名

(二)「專升本」招生模式

高校合作辦學,探索閩臺高校教育

1. 專科學歷採認方式:「專升本」招生

合作交流新模式」,指派福建省、

是指招收大陸專科畢業生,至臺灣就

廣東省為試點地區及學校(中華人

讀二技或大學後二年,成績及格授予

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目前臺

學士學位之意。開放「專升本」政策

灣有些科技校院在此模式下和福建

會遇到的最大的問題當屬大陸學歷採

職技學院展開「校校企聯合培養人

認。以目前只承認「985 工程」41 所

才」專案,大陸福建 13 個學校 41

學校,不承認其他大學學歷而承認專

個專業與我國 18 個學校合作(福建

科學校學歷,可能面臨政策論述無法

省教育廳,2009)。此模式符合中

折服於大眾。事實上,採認學歷可實

國大陸政策,不過,其缺點為任務

行「就學」與「就業」分開,「高階」

帶有強烈統戰性質,採認之省分與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臺灣技職教育之陸生首招制度研議

高校名單有待商榷。 2.「專升本」辦理方式:可採取聯招、單 招或學術交流方式辦理。 (1)聯合招生:由臺灣招生學校聯合辦 理,選定香港或大陸幾個考試地點 統一舉行考試。

政策論述

教育項目,透過「校校企聯合培養人 才」專案,探索臺灣技職教育模式,學 習整套學校治理、課程建置、行政管理 與教師培訓工作,符合大陸運行模式與 現階段需要,短期最有可能成功。 ■ 缺點:「專升本」透過學術交流合作辦

■ 優點:所有學校合作,經由考試公平性

學方式,要經過雙方教育單位審批,以

較受肯定;考生赴香港考試也不難;容

兩岸目前競合關係易受政治制約,不容

易落實做為制度,長期而言較有利。

易形成為制度,且教育水準上不易控管。

■ 缺點:大陸是計劃教育,任何政策沒有

3. 「專升本」+聯合招生:就長期而言,

國家同意,恐怕考生即使考上後也無法

聯合招生會是最佳選擇方案,一來透

來臺。

過基本學科考試可以確保學生素質,

(2)單獨招生:由臺灣個別學校單獨招 生,考生以考試或申請方式入學。 ■ 優點:學校較容易根據專業需求,錄取 校方需要的學生。

二來可以直接落實於學生,成為長久 制度,擺脫兩岸政治牽制;但是就短 期而言,最有可能執行的是學術交流 模式;至於單獨招生變數最多,容易

■ 缺點:公平性較容易受懷疑,學生素質

造成臺灣學校互搶學生、互搶學校、

難以把握,容易形成學校搶學生、仲介

削價競爭等亂象。考量政策執行力,

歪風。

「專升本」可以先在學術合作交流架

(3)學術合作交流:雙聯學位合作辦學,

構下運行,選定已進行合作或某些學

「校校企聯合人才培養」專案係採

校及專業進行試辦,技職校院聯合招

2+1 方式(2 年在大陸學習,1 年在

生舉行「專升本」考試,經錄取者可

臺灣學習)教學合作,以教師互換

以來臺就讀二技學位課程,此種方式

講學、學生來臺研修一年、課程教

也有利學歷採認作業。為求保障品質,

材合編、大陸教師來臺駐點學習、

教育部對學術交流模式宜有嚴密的評

合辦研討會、互換圖書等方式進行。

鑑和管理。

若在「專升本」雙聯學位合作下,

二、具體作法

則學生可採 3+2 方式(3 年在大陸 學習,2 年在臺灣學習)來臺念二

(一)第一階段:100-101 學年,招生 總量 1%

技,授予學士學位。

1. 執行方式:加強聯合招生辦理績效。

■ 優點:臺灣技職教育為大陸最想學習之

2. 具體作法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9


政策論述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1)加強新聞發布與招生資訊暢通。 (2)依對等原則,經由談判解決招生宣 傳問題。 (3)逐步放寬考生身分限省籍之規定。 (4)增加志願填報數與降低報名費。 (5)研擬留住優秀人才方案,設定條件 與比例。 (二)第二階段:102-103 學年,招生 總量 3-5% 1. 執行方式:採聯合招生與「專升本」 雙軌制度。 2. 具體作法: (1)維持高教與技職聯合招生方式,採 比例分配名額。

肆、技職教育之陸生招生制度 建議 一、修正聯合招生障礙因素,開放技職教 育「專升本」管道 目前政府著重陸生來臺的風險管理, 忽略了大陸招生的機會營造。面對國內高 等教育將在 2016 年面臨重大生源衝擊, 且大陸人口數在 2017 年也驟減,從現在 起五年的時間內,應及早規劃掌握技職教 育「專升本」時機。 技職校院招收陸生最佳優勢,即是提 供「專升本」管道,使之來臺修習二技學 位課程。中國大陸對臺招生政策靈活多

(2)公布承認部分省分技職高校學歷採

元,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提供多元招生管

認名單,以選定省分之職業技術學

道吸引臺生,包括統一考試、自主招生、

院為試行省分與學校。

學測成績入學等;透過學費優惠、加分優

(3)臺灣技職學校「專升本」聯合招生, 設定香港為舉辦統一考試地點。 (三)第三階段:104-105 學年,招生 總量 7-10%

待、獎學金吸引,再到雙倍學費政策、取 消加分優待、同等學費政策等靈活策略, 以評估政策回應力道。目前大陸已吸引將 近 8,000 名臺生在大陸求學,開放「專升

1. 執行方式:高教與技職招生制度分流,

本」只會造成臺灣磁吸大陸學生效應,在

高教招生以大陸高考成績為主,技職

「就學」與「就業」原則分開下,開放「專

招生以「專升本」考試為主,招生總

升本」符合技職校院期望與國家利益。

量名額比例分配至高教與技職體系。

二、修正總額百分之一限制,兼顧國際與 大陸招生平衡

2. 具體作法:

10

舉辦統一考試。

(1)除先前公布試辦時選定省分之職業

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有 71,277 人,占

高校名單外,開放承認「100 所示

日本留學生 60.2%;在韓國有 44,746 人,

範高校」學歷採認名單。

占韓國留學生 70%(教育部,2009),即

(2)臺灣技職學校「專升本」聯合招生,

便兩岸具有特殊的政治因素影響,然現陸

設定香港、廈門與北京為考試地點,

生招生為國內大學招生總量 1% 約 2,000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臺灣技職教育之陸生首招制度研議

政策論述

名,不論對比臺生在大陸約 8,000 人或國

生核配名額的依據,考核指標必須明確,

際學生得外加 10% 之規定,均顯示政策回

有公式及計算基準,包括對學校辦學品

應環境挑戰尚有不足,有必要檢討與修正

質、教學成效、生活管理、生活條件、國

陸生招生總量規定。

際化等進行考核。對於評鑑不佳的學校,

有關國內大學招收外國學生及僑生得

限期改善或不准招收陸生、國際生。避免

外加總額 10%,隨著每年大專校院實際學

學校只專注招收陸生而忽略高等教育國際

生缺額達 50,000 人之多,後來修法規定

化的社會責任,可將大學國際化表現與學

得補足招生缺額後再外加 10%。此源於過

校國際學生數等積分,作為計算陸生招生

去香港沒有大學,很多港澳僑生在臺學

員額之基礎。

習,而國內大學少,競爭激烈沒有缺額問

臺灣技職教育對大陸職業教育具有人

題,為免影響教學品質而有此規定。建議

才培養相對優勢外,其軟實力也表現在整

審慎評估五年內陸生比照外籍生逐漸調整

體學術水平高、教學方法創新多元、學風

至外加 10%,與國際生達 1:1 比例的可行

自由民主與校園相對國際化之上。國內大

性。以香港為例,香港大學招收陸生每年

學在招收陸生時,應以提高大學的辦學品

調整其比率,從過去 1%、2%、4%、8% 到

質為優先,提供境外學生優良學習環境與

目前為 15%,或值得參考。國內大學招收

便利的生活條件,同時對境外生輔導與生

國際生與陸生要在質與量上求取平衡,藉

活管理提出具體作法,對於招收的學生素

著國際生與陸生加入校園文化,改變校園

質也應有一定的把關,堅守嚴選嚴出原

結構轉為質性提昇,只要做好風險管理,

則,矯正嚴進易出與易進易出之歪風。惟

對臺灣國際化具正面作用。

有努力塑造臺灣整體高等教育優良辦學品

三、堅持教育品質,引導辦學績優配額

牌與形象,才有可能在國際或陸生招生政

我國大學評鑑機制將評鑑成績與招生 總量管制掛鉤,據以決定獎補助款經費分

策上得到螺旋式正面發展效應。

配,目的在監督大學質與量的平衡發展,

四、簡化大陸學歷採認與來臺行政程序, 並建立配套措施

其乃社會普遍認為教育事業具有社會公益

目前經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認證過

化性質,不應為私人營利工具,而應當肩

的學歷證書及成績單,還需要再公證、驗

負起百年樹人大計。因此,教育部和學校

證。未來應朝向簡化大陸學歷採認與來臺

都有責任形塑優質化的臺灣高等教育品牌

行政程序。對陸生之輔導應有專責單位,

形象。

提供文化適應活動,如迎新課程和活動、

為此,教育部應針對要招收或已招收

國際學伴計畫等。對優秀畢業生延攬以個

陸生的學校進行考核,用評鑑成績作為陸

案審查辦理,設定配額、學校與職業領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11


政策論述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域。參考香港作法,香港各大學所招收的

團體提供預期的服務效果?以了解政策對

大陸大學生,是依高考成績高低予以決

實際現象所產生的效果。本文檢視技職教

定,所以招收大學生時不會有學歷採認與

育之陸生首招制度,發現招生制度不成

否問題,而研究生則透過「內地與香港關

功,是由於招生目標與制度的聯結發生落

於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證書的備忘錄」

差,程序繁複和限制太多等。檢視技職教

簽訂,直接承認中國大陸 834 所高等學校

育在兩岸教育交流之相對優勢,大陸「專

及科研機構,提供優秀學生入學獎學金,

升本」學生才是符合技職校院所需之招生

完善陸生輔導系統,施行「輸入優秀人才

對象,考察臺灣少子化、大陸一胎少子化

計畫」。

現象及大陸高校錄取率逐年升高事實,

伍、結語

2016 年之前,臺灣技職校院要有所規劃 因應,建議修正招生總量規定及現行招生

研究公共政策影響的實益,乃在提

模式,擘劃「專升本」招生制度,循序漸

高國家改變環境的能力,以便更有效率

進推動執行時程,兼顧國際與兩岸學術交

與效能的達到其所賦予之目的(Grumm,

流,以辦學績效配額管控大學辦學品質,

1975)。故而應針對已經執行完成的政

掌握技職教育輸出之優勢與機會,讓技職

策,對其最終結果進行評估,評估焦點在

教育進行數量與結構調整,進而產生正向

於政策目標是否有達成?政策是否對標的

質變。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畫綱要(2010-2020)。2012 年 5 月 1 日,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 3785.html 王義智、江文雄(主編)(2004)。兩岸技職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李隆盛、賴春金(2007)。技職教育現況及其未來發展。國家菁英季刊,3(1),35-46。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0)。 陸生三法 Q&A。2012 年 5 月 1 日,取自:http://www.npf.org.tw/ post/13/8392 張芳全(2001)。大陸教育法規。臺北市:商鼎文化。 教育部(2009)。開放大陸學歷採認與陸生來臺就學規劃及配套措施公聽會會議手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11)。大專校院 1 年級學生人數預測報告(100-111 學年度)。2012 年 5 月 1 日, 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100higherstudent.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2)。93-100 學年大專校院招生人數及註冊率 - 按學制別分。2012 年 5 月 1 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bulletin/B0013/93-100 學年大專校院招生人數及註冊率 - 按學制別 分 .xls

12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臺灣技職教育之陸生首招制度研議

政策論述

陳順智(2011)。大陸招生實務座談專題報告 - 大陸招生事務檢討與策進。高雄:中華民國私立科技 大學校院協進會。 陸生聯招會(2011)。100 學年度工作報告書。臺南:南台科技大學。 黃燕飛(2011)。兩岸教育交流的優勢與展望。100 年度大專校院兩岸文教交流業務研習會,國家教 育研究院。 楊朝祥(2001)。輸出技職教育,拓展教育版圖。中央日報教育天地,2001 年 12 月 21 日。 福建省教育廳(2009)。福建省教育廳關於公布閩臺高職聯合培養人才項目的通知。閩教高 63 號。 2012 年 5 月 1 日, 取 自:http://www.fjedu.gov.cn/html/2009/06/379_49382.html?uni=a2f12 fd2-b280-4aac-9161-3b50dfb8f2b6 Grumm, J.G.(1975). The Analysis of Policy Impact. F. I. Greenstein & N.W. Polsby(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443). Mass: Addision-Wesley.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13


政策論述

技職校院招收陸生成效 之探討 張鴻德 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總幹事 南臺科技大學教務長

壹、前言 為推動陸生來臺就學及大陸學歷採認

14

會」(簡稱陸生聯招會),正式辦理招收 大陸學生來臺修讀學位,爲兩岸教育交流 開啟嶄新的一頁。

政策,2010 年立法院通過《臺灣地區與

面對招收陸生政策,技職校院希望藉

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大學法》及

由開放招收陸生得以增加學生源,但「三

《專科學校法》部分條文修正法案(簡稱

限六不」原則在保護本國學生就學權益的

陸生三法)。教育部為審慎推動本項政

同時,卻也限縮了招生成效。100 學年度

策,即使有法源依據,仍採取「三限六

首次招生結果凸顯「三限六不」原則是一

不」原則,以化解社會對開放陸生來臺就

刃兩面。例如招收研究生部分,除限制

學之疑慮。所謂「三限六不」就是:「限

「九八五工程」的頂尖大陸大學畢業生報

制採認之高等學校」、「限制來臺陸生總

考外,再加上大陸方面限制學生來源只在

量」、「限制醫事學歷採認」、「不加分

六省市,因此,除少數頂尖大學具有吸引

優待」、「不會影響臺灣學生就學權益」、

力外,大部分學校皆無法吸引陸生就讀,

「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

尤其陸生誤認為臺灣技職校院乃非本科大

或兼職」、「不會有就業問題」、「不得

學,因此技職校院招生情況更是不理想。

報考公職人員考試」。在這法源與規範之

雖然各大學對於招收陸生皆有期待,辦理

基礎下,各核定招收陸生之學校籌組「大

初期仍存在招生宣導、擴大學生來源、招

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

生名額等許許多多的問題。然而,要如何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技職校院招收陸生成效之探討

從招生過程中發掘問題,透過加強兩岸招 生業務溝通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將是招 收陸生強化兩岸教育交流的重要關鍵。

政策論述

8. 陸生來臺就學後,學籍的管理與通報 機制; 9. 陸生來臺就學相關輔導或配套措施; 10. 如何宣導招生訊息;

貳、招募陸生之做法與結果

11. 兩岸招生作業相關用語之差異;

一、首屆陸生招生規劃與面臨之問題

12. 開放陸生來臺就讀之省市;

為探討臺灣學校招收大陸地區學生可 能會面臨之相關問題,首先須瞭解招生相

13. 陸生繳費金流處理與審查文件繳寄方式; 14. 大陸網路管理問題。

關規劃與作法;另外,一些潛在背景因素,

這些背景因素涉及的事務龐雜,且與

也需一併考量,因為這些因素主導整個招

招生事務成敗息息相關。外界看待招收陸

生規劃的走向。招收陸生業務不同於辦理

生問題往往忽視這些潛在背景因素,將招

國內招生事務,相關工作涉及兩岸教育部

收陸生視為等同國內聯招工作,並以最後

門協調,以下列舉 14 項臺灣學校招收陸

招生人數來論斷成效,如此審視有失偏

生需要考量之要項:

頗,招收陸生之規劃值得再深入探討。

1. 兩岸事務性工作協調單位;

基於前述背景因素考量,整體招生規

2. 大陸統考及高考之辦理方式與時程;

劃與做法可由「2011 年之招生簡章」,

3. 大陸大學對研究生及本科生錄取方式;

歸納出下列要點(陸生聯招會,2011a,

4. 外國或港澳大學招收陸生方式;

2011b):

5. 大陸對學生相關證件認證作法及業管

1. 招生學制分為研究所與大學部,且分

單位;

別辦理招生工作;

6. 陸生來臺就學程序;

2. 國立大學限招收研究生;

7. 如何取得陸生統考或高考成績;

3. 學生來源限北京、上海、江蘇、浙江、

南臺科技大學陸生僑生師生座談會

南臺科技大學戴謙校長與陸生座談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15


政策論述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福建、廣東六省市; 4. 招生採各校審查,統一分發方式辦理, 學生限申請 5 志願; 5. 報名研究所者限 41 所大陸頂尖大學畢 業生;

16

二、陸生招生結果與分析 首次陸生來臺就學招生工作於 2011 年 7 月完成,教育部核定招生名額共計 2,141 名,其中 141 名屬離島學校金門大 學與澎湖科技大學之招生名額。從報名結

6. 大學部成績審查僅採計六省市高考成績;

果觀察,陸生選填學校分布雖廣,但還是

7. 繳費方式包含現金匯款與信用卡繳費;

集中在部分學校或某些領域學系。大體而

8. 比照大陸招收臺生限制學生申請年齡

言,公立比私立優先、普通大學比科技大

上 限, 博 士 班 45 歲 以 下, 碩 士 班 40

學優先、北部學校比南部學校優先、本島

歲以下,始具備報考資格;

學校比離島學校優先等現象,當然這牽涉

9. 報名大學部之學生,經錄取且報到者,

到資訊及宣傳不足的問題。以下針對整體

限制再報名參與大陸後續大學分發。

招生結果分成研究所與大學部兩部分說明。

這些做法,雖已考量潛在問題,但仍

研究所部分,核定招收陸生名額為

無法完全獲得陸生家長與學生對作業上的

653 名,博士班核定 27 校 81 系所,共 82

理解,例如招生作業採申請制,也就是學

名;碩士班核定 80 校 465 系所,共 571

生的錄取與否,由各校審查決定。這樣的

名。報名考生扣除資格不符者(含戶籍地

制度在臺灣已行之有年,一般社會大眾並

不符、學歷不符、缺成績單)共 336 人,

不會有太多疑慮,但因為大陸高考各省市

其中 295 人報名碩士班(計 54 校 268 系

不同,不同省市申請學生其成績如何比

所),41 人報名博士班(計 17 校 44 系

較,是否會有黑箱作業等不公平問題,遭

所)。經過各校審查及陸生聯招會依據報

受到陸生家長與學生的質疑。其實臺灣雖

名學生所填的志願序統一分發後,碩士班

採多元入學管道機制,但對公平性的考量

計有 39 校 163 系所,錄取 220 名陸生,

也是不打折扣的,聯招會為此還將學生高

博士班計有 12 校 23 系所,錄取 28 名陸

考成績依各省市分數線換算成相對值供各

生。錄取最多陸生的學校為臺大,共計錄

校比序參考,從分發結果分析,各校確實

取碩士班 45 人、博士班 11 人,其次是交

也都公平作業。總之,陸生招生作業背後

大、清大、中山、政大等學校,相關統計

還存在兩岸教育行政部門各自的顧慮與改

如表 1 所示。

善空間,例如臺灣採認 41 所大陸高校,

學士班部分,除離島金門大學與澎湖

大陸限制六省市學生報名。這些外在限制

科技大學兩所公立學校參與招生外,其

因素,未來需要進一步解除,才能讓招生

餘皆為私立大學。核定招收陸生名額原

回歸其原本單純面貌。

為 1,488 名,加計私立大學碩博士班回流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技職校院招收陸生成效之探討

政策論述

表 1 2011 年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之研究所報名錄取統計表

碩 士 班 博 士 班 士 碩 班 碩 士 士 班 碩 班士 班 碩 士 班 碩 士 博 班 博 士 士 班 博 班士 班 博 士 班 博 士 班 學校屬性 核定 報名 符合資 錄取 核定 報名 符合資 錄取 學校屬性 學校屬性 學校屬性 核定學校屬性 核定 報名學校屬性 核定符合資 報名 核定 報名符合資 錄取 報名 核定 符合資 錄取 符合資 報名 錄取 符合資 錄取 核定 錄取 核定 報名 核定符合資 報名 核定 報名符合資 錄取 報名 核定 符合資錄取 符合資 報名 錄取 符合資 錄取 核定 錄取 報名 符合資 缺額 缺額 缺額 缺額 缺額 缺額 缺額 缺額 缺額 名額 人次 缺額 格人次 缺額 人數 名額 人次 缺額 格人次 缺額 人數 名額 名額 人次名額格人次 人次 名額 人次格人次 人數 人次 名額 格人次人數 格人次 人次 人數 格人次 人數 名額 人數 名額 人次 名額格人次 人次 名額 人次格人次 人數 人次 名額 格人次人數 格人次 人次 人數 格人次 人數 名額 人數 人次 格人次 416 884 795 185 231 74 87 83 25 49 公立學校 231公立學校 74公立學校 416 87 公立學校 416 884 83 416 884 795 25 884 416 795 185 49 795 884 185 231 185 795 416 231 231 185 884 74 74 231 795 87 7487 185 83 87 7483 231 25 83 8725 49 25 83 74 49 49 25 87 49 83 公立學校 公立學校 155 150 130 35 120 8 8 8 3 5 私立學校 120私立學校 8 私立學校 155 8 私立學校 155 150 155 8 150 130 150 3155 130 35 130 515035 120 130 35 155 120 120 35 150 8 8 120 130 88 8 35 888 8 120 388 3 53885 538 58 私立學校 私立學校 合 計 571 1,034 925 220 351 82 95 91 28 54 計 571 計合 計1,034925 合 220 計220 351 351合 合 計 82合 95 571 1,034 91 571 1,034 28 571 925 54 1,034 925 220 925 571 351 351 220 1,034 82 82 351 925 95 8295 220 91 95 8291 351 28 91 9528 54 28 91 82 54 54 28 95 54 91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陸生聯招會(2011c) 博

表 2 2011 年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之各學制錄取統計表 招生名額 報名人數 學制 錄取人數 報名人數 招生名額 招生名額 報名人數 報名人數 招生名額 報名人數 報名人數 學制學制 錄取人數 錄取人數 錄取人數 錄取人數 錄取人數 招生名額 學制 報名人數 學制 學制招生名額 1,569 1,488 1,017 學士班 1,569 1,569 1,569 1,569 1,488 1,569 1,488 1,488 1,488 學士班 1,017 1,017 1,017 1,017 1,017 1,569 1,488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295 571 220 碩士班 295 295295 295 571 295 571571 571 碩士班 571 220 220220 220 295 220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41 82 28 博士班 41 4128 82 82 41 8241 41 28 82 博士班 824128 28 28 博士班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1,905 2,141 1,265 合 計 1,905 1,905 1,905 1,265 1,265 1,265 1,265 1,905 1,265 合 合 計 計 計2,141 2,141 合 2,141 合 計 合2,141 計 1,905 1,905 2,141

錄取

人數

25

3

28

錄取人數 1,017 220 28 1,265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陸生聯招會(2011c)

國 立 私 立 私 立 招生學校 國 國 立 立國 立 國 立 私 國 私 立 立 立私 立 私 立 私 立 合計 招生學校 招生學校 招生學校 招生學校 合計 招生學校 合計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博士班 碩士班 大等頂尖大學。例如,臺大經濟學系 學士班 小計 合計合計 合計 125 名,總計可招收 1,613 名,符合資格 碩士班 學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碩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小計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小計 學士班 碩士班 小計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20 碩 士 33班 符 合 34 報 名 資 格 的 68 13 1,569 34 人,共申請 1 34 高教 之報名人數有 5,660 個6 人 數 就 有 21 20高教高教 33 高教 34 34 61 13 6 20 634 20 3320633 20 34 34 33 6 683420 34 13 13 1334 134 13168 34134 34 34 34 1 3433 34 68 6833 68 高教 高教 6 14 1 14 2 12 52 52 技職 66 3.6 個志願,各校以 166 人, 6 52 6 14 6 14 1146166 14114 14 14 14 1 人,但最後僅列正取 14 12技職技職 52志願,平均每人填選 21 62 12 214 12 5212252 5252 12 52 52 52 2 665212 52 技職 技職 技職 661 人、備取 6652 8 32 85 86 134 合計 19 48 2 48 32合計合計 85考生當年度大陸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 86 48 82 19 8 32 848 32 8532885 8685 32 86 86 858 134 86 134 32 134 85 134 86 合計 19 19 合計 1948 248 19213448248 合計 48 48 48 2 顯見學校展現專業審查機制,對於招生 48

合計

68

66

134

試為依據,最後錄取 1,017 名,錄取率約

國 立 私 立 立 國立 立 國 立 私 私國 立 私 立立 立 私 立 私 立 合計 招生名額國 國 立 65%,其中普通大學錄取 771 小計 人,科技校 合計 學士班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招生名額 招生名額 招生名額 招生名額 招生名額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各校審核嚴格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士班 學士班 博士班 小計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碩士班 小計博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碩士班 小計 小計小計 學士班 博士班小計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312 64 436 6 110 644 760 高教 24660人;錄取最多的學校依序為淡 1,196 院錄取 60 312 64312 60 64 43664 312 436 436 646 60 436 312 436 760 10 高教 644 760 110 6110 644 110 644 6 64760 644 110 760 644 6 1,196 760110 644 760 高教 60 高教60 312 高教 高教6 1,196 1,196 1,196 1,196 2 44 717 763 14 105 63 182 945 技職 100 人)、輔仁大學(錄取 4 技職 717 763 244 717 44 717 2 63763 717 763 44182 763 717 2 陸生選填志願數極少 763 44 763 14 14 105 63 105 14 63 18263 105 182 182 632 1444182 105 945 945 945 717 945 945 技職 江大學(錄取 技職14 105 技職 技職2 合計 74 417 127 618 8 154 1,361 1,523 2,141 99 人)、中國文化大學(錄取 92 人)、 合計 1,523 74 合計 74 417 合計 74 417127 417 127 74 618 127 417 618 合計8 618 127 618 417 6181,523 54 合計 1,361 2,141 8 74 154 8154 1,361 154 1,361 8127 1,523 1,361 1,523 154 1,361 8 1,523 2,141 154 2,141 2,141 1,361 1,523 2,141

首次陸生來臺就學 招生缺額因素

銘傳大學(錄取 88 人)、中原大學(錄

國 立 私 立 陸生報名集中於部分學科領域 立 國立 立 國 立 私 私 國立 私立立 立 私 立 私 立 報名人次國 國 立 合計 取 73 人)、東海大學(錄取 60 人)。 報名人次 報名人次 報名人次 報名人次 合計 學士班 報名人次 合計合計 合計 合計 小計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博士班 碩士班 士班 學士班 小計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碩士班 小計博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碩士班 小計 小計小計 學士班 博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24 所 124 3,674 3,802 71 723 81 875 4,677 高教各學制最後錄取統計結果如表 4 3,674 3,802 4 814 71 124875 124 4 3,674 12443,802 3,674 3,802 124 3,802 3,674 43,802 124 71 71 723 81723 81 7187581 875 723 7233,674 81 875 4,677 4,677 4,6773,674 4,677 3,802 4,677 高教高教 高教71 723 高教 高教875 部分學校調高學士班錄取分數線 示,各學制皆有缺額,缺額原因如圖 1, 6 12 72 35 119 4 742 752 技職 871 12 12 72 3572 35 1211935 119 72 72 742 35742 742 4 354 12 6 119 46 742 6 4752 752 6119752 742 4 752 技職技職752 技職12 72技職 技職119 871 8716871 742 871 752 871 8 130 4,416 4,554 5,548 合計 83 5 個原因: 795 116 994 主要來自下列 0 4,416 4,554 5,548 8 116 8 83 130 130 8 4,416 13084,554 4,416 4,554 130 4,554 4,416 84,554 5,548 130 5,5484,416 5,548 4,554 5,548 合計合計 83 合計83 795 合計 83 795116 795 116 83994 116 994 795 合計994 994 7954,416 116 994 招生作業時間緊迫、宣傳不足 1. 最主要的原因是各校審核嚴格、寧缺

合計 1,196 945 2,141

合計 4,677 871 5,548

勿濫,而有不足額錄取的情況,其中 ◥

包括臺大、成大、清華、政大及臺科

圖 1 首次招募陸生錄取缺額之因素 圖1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首次招募陸生錄取缺額之因素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17


政策論述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品質有相當的控管。

參、技職校院招收陸生之探討

2. 總體而言,陸生選填學校雖然分布甚 廣,但部分學生選填志願數極少,且

由許多世界大學排名資料顯示,大陸

集中在少數知名度較高的校系,導致

頂尖大學如北大、清華、浙大等,其學術

最後總錄取人數降低。

成就並不亞於我國一般大學,能吸引陸生 來臺就學的原因,應該是自由、多元的學

3. 各校系的申請及核定名額分散,但陸

習環境。另外,原本預期技職校院務實致

生報名集中在某些學科領域。 4. 部分學校調高學士班招生之錄取分數

用的學習特色,亦能吸引陸生報考技職校

線,達大陸高考一批分數線以上,造

院,但結果顯示不如預期,在分析探究原

成錄取人數下降。

因之前,可先觀察高教與技職校院在招收 陸生的統計比較。

5. 招生作業時程緊迫及宣導不足。 經錄取的 1,265 名學生,最後來臺註

首先由表 3 招生校數統計可看出,高

冊就學者為 928 名,依數據顯示招生達成

教與技職校院分別為 68 與 66 校,兩者並

率約 45.5%,其未達核定人數的一半。如

無顯著差異,而在學校屬性上,技職校院

碩碩 士 碩 士班 士 班 班

博博 士 博 士班 士 班 班

學校屬性 學校屬性 學校屬性 核定 果僅從人數多寡來看問題,此結果或許不 報名 符合資核定 核定 錄取 核定報名 報名報名 符合資 符合資 符合資 錄取 錄取錄取

大部分以私立學校為主要招生學校。 核定 核定核定報名 報名報名 符合資 符合資 符合資 錄取 錄取錄取

缺額 缺額 缺額缺額 缺額 缺額缺額 名額 令人滿意,但如果從開放陸生來臺就學的 人次 格人次名額 名額 人數 名額人次 人次人次 格人次 格人次 格人次 人數 人數人數 名額 名額名額人次 人次 格人次 格人次 格人次 人數 人數人數 其次在表 4人次 之招生名額統計顯示,高

31

74 目的,是為吸引優秀陸生來臺及拓展國內 87 公立學校 83 416 416 25 416884 884 49 884795 795795185 185185231 231 231 7474 74 8787 871,196 8383 83 25 25 4949 49 公立學校 公立學校 教與技職校院分別為 與25 945 名,從

20

8

51

82

8 私立學校 8 155 1553155150 1505150130 130130 3535 35 120 120120 私立學校 私立學校

報名人數 1,569 295 41 1,905

88

8

88

8

8

33

3

合合 計 571 95 合計計 91 571 28 571 1,034 1,034 54 1,034 925 925925220 220220351 351351

制度建立,打通陸生來臺就讀學位管道,

大學。一般而言,報名人數與招生名額多

招生名額 招生名額 招生名額 錄取人數學制 學制學制 各大學在錄取時能對考生素質有適當控

報名人數 報名人數 報名人數 錄取人數 錄取人數 錄取人數 寡具有一定比例關係,但由表 5 報名人次

1,017 學士班 1,488 1,488 1,488 學士班 學士班 管,寧缺勿濫,堅守高等教育品牌,且相

1,569 1,569 1,569 1,017 1,017 1,017 統計可看出,整體或學士班報名人次,高

220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571 571571

28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8282 82

295 295295

220 220220

4141 41

2828 28

1,905 1,905 1,905

1,265 1,265 1,265

較港澳日韓第一年招收陸生狀況,其招生

教高於技職校院 5 倍之多,顯示陸生對選

結果還是值得肯定。

讀技職校院意願不高。最後的錄取、報

1,265合合 計 合 計 計

2,141 2,141 2,141

合計 合計合計

20

33

34 3434 34 1 1 高教高教 1313 1368 高教

1 3434 34

66

6 2020 20 3333 33 3434 34

6868 68

12

52

52 技職 技職技職 6 6

6 66 1414 14 1 1

1 1414 14

22

2 1212 12 5252 52 5252 52

6666 66

32

85

86 合計合計 1919 19134 合計 4848 48 2 2

2 4848 48

88

8 3232 32 8585 85 8686 86

134 134134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陸生聯招會(2011c)

班 學士班 18 644

國國 國 立立 立 私私 私 立立 立 合計 招生名額 招生名額 招生名額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小計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小計

合計 合計合計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60312 3123126464 64436 436436 6 6 760 高教 高教高教 6060 1,196

5

8282 82 9595 95 9191 91 2828 28 5454 54

生主軸的學士班,則其招生名額多於一般

表 3 2011 年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之臺灣校數統計表

55

不足問題來看,在時程緊迫情況下,能將

國國 立 立 立 私私 立 立 立 國 私 合計 招生學校 招生學校 招生學校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小計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小計

0

88

數量上比較,高教多於技職。但就技職招

大學招生來源的多元化,而非解決學生源

6 110 110110 644 644644 760 760760

1,196 1,196 1,196


招生學校 招生學校 招生學校 招生學校 招生學校 合計 合計 合計合計 合計 合計合計 班碩士班 碩士班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小計 技 校 國 立 國 立 私 國 立 立 國 私立 國國 立 立立 私 國 國 國 國立 立 立 立 立 私 立 私 立 私私 立立 私 私 私 私職立 立 立 立院 招 收 陸 生 成 效 之 探 討 政策論述 校 招生學校 招生學校 招生學校 招生學校 合計 招生學校 招生學校 招生學校 招生學校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34 61313 20 331 1134134 6 6 6620 6 2020 2033合計 203333 33343334 34 34 34 3420 133 34 13 133413 34 34 34134 34 34 34 34 68 68 68 68 68 68 68 高教 高教 高教 高教 高教 班 班碩士班 博士班 小計 小計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小計 碩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學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博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小計 學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 小計 小計 小計 1412 152 技職 14 6 26 6614612 14 14 14114 1414 14 14 52 521 1114152 2 2 22122 1212 1252125252 5252525252 52 52 技職 技職 技職技職 66 66 66 6666 66 66 34 20 6 33 634 20 33 33 66 206866 20 34 620 6 3368 20 20 20 33 20 3334 33 33 33 34 33 34 34 34 34 34 68 68 34 13 34 34 613 34 168 34 13 34 13 1133420 13 13 34 13 13 34 1 33 34 34 34 1 34 163434 134 168 134 120 634 34 34 34 34 68 68 68 68 68 68 高教 1 高教 高教 高教 高教 高教 高教 高教 86 32 134 852 2248286 8 8 8832134 83232 3285328585 8586858686 86 86 134134 134 134134 4832 285 合計 48 合計 合計 合計合計 19 81919 194819 4848 48248 4848 48 48 14 614 14 26技職 14 166 14 6技職 14 1 66 1412 14 6614 6 1 52 14 14 14 1 14 121452 114 166 114 112 252 14 14 14 14 52 12 2 52 26 52 12 52 52 22 126622 12 52 212 2 5266 12 12 12 52 12 5252 52 52 52 52 52 52 52 52 52 66 66 技職 1 技職 技職 技職 技職 技職 66 66 66 66 66 66 表 4 2011 年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之招生名額統計表 86 134 32 8 85 886 32 85 32 886 85 88 32 134 88 32 86 832 8 85134 32 32 32 85 32 8586 85 85 85 86 134 85 86 86 86 86 86 134 134 134 134 134 134 134 48 19 48 合計 2 48 819 合計 48 2 合計 合計 48 19 48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19 2194832 19 19 48 19 19 48 2 85 48 48 48 2 48 284886 2134 48 2248 2 48 48 48 48 私 國 立 立 國 私 國國 國立 國 立立 立 立 私 私私 私立 私 立立 立 立 招生名額 招生名額 合計 合計 合計合計 合計 合計合計 招生名額 招生名額 招生名額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小計 國 國 立 私 立國 立 立私 國 國國 私 立國 國 國 國 立立 立 私 立 立 立 立 立 私 私私 立 私 私 私 私 立立 立 立 立 立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招生名額 招生名額 招生名額 招生名額 招生名額 招生名額 60 312 64 4366 661101,196 312 64 招生名額 436 60 6060 312 312 312 64 6464 436 436 436 110 644 760 6招生名額 60 110 312 644 64 760 4366 6 110 110 110 644 110 644 644 644 760 644 760 760 760 760 高教 高教 1,196 1,196 1,196 1,196 1,196 高教 高教 高教 1,196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小計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小計 學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小計 小計 學士班 博士班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小計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 小計 小計 小計 44 717 763 2 1414 4414 717 763 4444 44 717 44 717 717 717 763 717 763 763 763763 14 105 105 63 63 182 1822 105 63 182技職 105 105 105 6363 63 182 182 1822 22442945 945 945945 945 945945 技職 技職 技職14 技職 312 436 60高教 64 312 436 64 高教 312 436 60 64 60 60 312 60 312 60 60 312 60 64 312 312 64 312 64 436 436 64 64 436 64760 436 436 436 760 6 60高教 110 644 6 高教 110 760 6 436 644 110312 6 760 64464 110 6 436 644 661101,196 760 110 66 110 66644110 110 644 110 110 644 760644 644 760 644 644 760 760 760 760 760 1,1961,196 高教 高教 高教 高教 1,196 1,196 1,196 1,196 1,1961,196 1,196 1,196 1,196 417 1,361 127 1,523 合計 618合計 合計 417 417 127 127 618 618 合計 74 417 127 6188 88 154 合計74 8 7474 74 154 2,141 417 417 1,361 127 127 1,523 618 6188 1542,141 8154 154 154 1,361 154 1,361 1,361 1,361 1,523 1,361 1,523 1,523 1,523 1,523 2,141 2,141 2,141 2,141 2,141 763 2 14技職 44技職 717 2 技職 44 763 2 182 717 44105 2 763 71763 44 2 182 717 2244 945 763 244 22 44 2717 44 717 44 44 717 44 763717 717 763 717 717 763 763 763 763 945 945 105 182 14技職 63 105 182 63 105 182 14 63 14 14 105 14 105 14 14 105 14 63 105 105 63 105 63 182 182 63 63 182 63763 182 182 182 945 945 945 945763 945 945 945 945 945 技職 技職 技職 技職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陸生聯招會(2011c) 417 618 74合計127 417 618 127 合計 417 合計 618 74 合計 127 合計 合計 74 74 417 74 417 74 417 74 74 127 417 417 127 417 417 127 618 127 127 618 127 127 618 618 618 618 ,523 8 74合計 2,141 154 1,361 8 合計 154 1,523 8 618 1,361 154 8 1,523 1,361 2,141 154 1,523 8 618 1,361 881542,141 1,523 154 88 154 88 1,361 154 2,141 1,361 154 154 1,361 154 1,523 1,361 1,361 1,523 1,361 1,361 1,523 2,141 1,523 1,523 1,523 1,5232,1412,141 2,1412,141 2,141 2,141 2,141 私國 立立 私 國 國國 國立 立 國 立立 立 立 私 私私 私立 私 立立 立 立 表 5 報名人次 2011 年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之報名人次統計表 報名人次 報名人次 報名人次 報名人次 合計 合計 合計合計 合計 合計合計 碩士班 碩士班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國 國國私 立國 私 私 私 立 立 立 國 國 立 私立 國 立 立私 立 國 國 國 立立立 私 立 立 立 立 立 私 私私 立 私 立立 立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報名人次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報名人次 報名人次 報名人次 報名人次 報名人次 報名人次 報名人次 124 4 124 3,674 3,802 4 4 4124 4 4,677 124 4 124 3,674 1243,674 124 3,674 3,674 3,802 3,674 3,802 3,802 3,802 3,802 723 3,674 81 3,802 875 71 7171 71 723 71 723 723 723 81723 81 81 81 87581 875 875 875875 4,677 4,677 4,677 4,677 4,677 4,677 高教高教 高教 高教高教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學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計 碩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小計 學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博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小計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小計 小計 碩士班 博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 小計 小計 35 752 119 12 1212 12 72871 12 72742 72 72 3572 35752 35 35 11935 119 119 119119 672 742 4 6 4 4 446 4 6 742 66 742 6 742 742 752 742 752 752 752752 技職技職 技職 技職技職 871 871871 871 871871 02723 4 71 124 3,674 471高教 3,802 124 71 4 875 3,674 723 124 3,802 4723 3,674 81 124 875 3,802 44 124 3,802 124 43,674 124 444 3,674 124 3,674 124 124 3,802 1243,674 3,802 3,674 3,674 3,802 3,674 3,802 3,802 3,802 3,802 4,6774,677 875 71高教81 723 875 81 高教 723 875 81 71 723 723 71 81 723 723 81 875 4,677 875 81 875 71 71 71 723 81 81 81 43,674 875 875 875 4,6774,677 4,677 4,677 高教 高教 4,677 高教 高教 高教 4,677 4,677 4,677 4,677 130 8 130 5,548 4,416 4,554 8 8 8130 8 5,548 130 8 130 4,416 1304,416 130 4,416 4,416 4,554 4,416 4,554 4,554 4,554 4,554 5,548 5,548 5,548 5,548 5,548 795 4,416 116 4,554 994 合計合計 合計 合計合計 83 8383 83 795 83 795 795 795 116 795 116 116 116 994 116 994 994 994994 12 72 35 119 12 72 35 35 119 119 7212技職3572 119 35 72 119 35 12 12 72 12 12 35 72 119 35 35 119 119 2 119 4 12 6 技職 742 412技職 752 672 4 119 742 6 72 752 472 742 35 6 7524119 742 446 752 464742 464 742 6 742 6752 66 742 752 742 742 752 742871 752 752 752 752 技職 技職 技職 技職 技職 871 871 871 871 871 871 871 871 871 871 871

54795 8 83 合計 5,548 130合計 合計 4,416 883合計 4,554 83 130 83 8994 795 4,416 795 130795 116 4,554 116 8795 4,416 5,548 130 994 994 4,554 84,416 8130 8 4,554 5,548 130 84,416 130 888 4,416 5,548 130 4,416 130 130 4,554 1304,416 4,554 4,416 4,416 4,554 4,416 5,548 4,554 4,554 4,554 4,554 5,5485,548 5,5485,548 5,548 5,548 5,548 994 83合計116 795 994 116 795 994 116 合計 合計 795 83 83 83 116 795 994 116 116 116 994 994 994 合計 83 795 116 994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陸生聯招會(2011c) 表 6 2011 年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之錄取人數統計表

私立國立 國立 國立 私立 私立 私立 私立 私立 國立 國立 錄取人數 錄取人數 合計 錄取人數 錄取人數 錄取人數 合計 合計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小計 碩士班 碩士班 小計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博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碩士班 博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21 2110 163795 163 10 163 10194 19433 21 21 163 21 163 194 10 194 795194 高教 1 高教 761 1 10 119411761 33 133 33795 76133 761 761795761 795 795989 795 高教 高教 高教 98933 989

989 989 989 989

25026 技職 2 技職 2技職224技職 24644 022250 2 0276 2 2 22250 246 2246 246250246 250 250276 250 4 技職 422 26 22260 2200 26 26 22 26 22246 276

276 276 276 276

220 合計 3 合計 25 35 185 10 220 合計25 25 ,045 1,265 合計 合計 25 1,007 25 185 1,045 185 185 10185 10 10220 3 10 1,265 220 22035 322033 1,007 35 335 35 1,045 1,007 35 1,007 1,007 1,045 1,007 1,045 1,045 1,265 1,045 1,2651,265 1,265 1,265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陸生聯招會(2011c) 私 私 立 私 私 私 立 私立 立 立 國立 立 國 國 國 立 國立 立 立 合計 合計 報到人數 合計 報到人數 報到人數 報到人數 報到人數 小計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小計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博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小計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學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1 高教

26

與表 8技職 所示,高教與技職同樣有明顯差 224技職 44022 4 22 22 260 22 00226 226 0 26 262 2 26196 2 7226 24 技職 196 200 22 2 技職 技職

203

班 計

私立學校跟大陸的民辦學校差不多,甚至

到、註冊統計結果,分別如表 6、下頁表

177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21 高教 152 21高教 21 21 4152 21 152 152 1774 152 44177 177 4177 29 542 572 1 749 291 177 542 11 29 1 29 572 29 542 29 542 542 572 542 572 572 572 高教 高教 749 749

749 749 749 749

2200 22認為科技大學等同於大陸的職業院校(僅 196 196 2 196 200 196 200 200 200 226 226 226 226 226

33 位學生。 辦理專科學制),並不清楚臺灣的技職校 合計 合計 25 合計 合計 174 25合計 25 25 4174 25 174 174 2034 174 44203 203 4 203 3 距,技職校院平均每校僅招到 975 31 738 772 975 313 203 738 3331 3 31 772 31 738 31 738 738 772738 772 772 772 975 975 975 975 975 前述各項統計資料皆說明技職校院在

院制度不同,每間學校都積極力求表現,

國立 國 立 國 國 立國 立 立 立私 私 立 私 私 私 立 私立 立 立 所以私立學校不管在師資質量、軟硬體設 註冊人數招收陸生上面臨一些困境,雖然陸生聯招 註冊人數 註冊人數 註冊人數 合計註冊人數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小計 博士班博士班 碩士班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博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碩士班 博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小計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會刻意在報名系統上註明技職校院係為應

備上都不亞於公立大學,科技大學與普通

用型本科大學,但效果仍然有限。或許根

大學也僅是教育目標偏重實務或理論的不

本原因在於大陸地區對技職校院錯誤的認

同,並無大陸講究大學排名(學校是屬於

知,這可由招生過程中家長或學生透過電

高考一批分數線或二批分數線)及類型

9

158 高教 1 717 1624高教 138 16 16559 138 4 16 138 138 158 4 138 44 158 4 158 158 534 1 717 241 158534 11 24 1 24 559 24 534 24 534 534 559 534 559 559 717 559 高教 高教 高教16

717 717 717 717

0

21 技職 2 211 4 2技職 4技職44190 017 417 17 210 1700 2 21211 021 212 2 21186 186 22 2 技職 技職17

211 211 211 211

9

2190 22186 186 2186 190 186 190 190 211 190

179 合計 3 928 合計 2026合計 合計 155 20 合計20 20 155 4 20 155 155 179 4 155 44179 4 179 179 720 749 3 928 263 179 720 33 26 3 26 749 26 720 26 720 720 749720 749 749 928 749

928 928 928 928

福建

地區 上海 話或網路詢問的問題看出端倪。陸生及家 浙江 地區 廣東 地區 地區 北京 地區 江蘇 廣東 廣東 廣東 福建 廣東 上海 福建 福建 福建 浙江 福建 北京 浙江 浙江 浙江 江蘇 浙江江蘇 江蘇 江蘇 上海 江蘇上海 上海 上海 北京 上海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是大學本科或是大專)等分類方式,而

395

128 長普遍不瞭解臺灣的高等教育體制,認為 333 410 135 168 410 410 410 395 410128 395 395 395 333 395135 333 333 333 168 333 168 168 168 128 168 128 128 128 135 128 135 135 135 135 報名人數 報名人數 報名人數 報名人數 報名人數 是強調學校個別發展特色或評鑑表現。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19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錄取人數 錄取人數 錄取人數 錄取人數錄取人數合計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博士班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碩士班 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博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學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 《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季國立 刊 》 國立 第 二 卷 第國立 三期 私立國立 私立 私立 私立 私立 私立 國立 政策論述錄取人數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錄取人數 錄取人數 錄取人數 21 33163 761高教 10 795 194 21 21 21 163 163 163 10 21 10 10 194 163 10 194 194 194 10 121 163 33 761 795 1 1194 133 1 33 33 761 33 1 761 761 761 795 33 795 795 761 795 795 高教 高教 高教 高教 989 989 989 合計 989 989 989 合計 989 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小計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碩士班 學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 私立 國立 2 22 246技職 222 204 250 226 222 2 2246 2 246 246 246 250 2 250 250 246 250 250 4 0 250 264 4 4 4 276 22 22 22 0246 026 22 0 26 26 26 02 276 276 276 276 276 276 技職 技職 技職 技職 1 33 163 761 錄取人數 10高教 194 21 163 163 163 2110 10 163 10 194 194 194 10 1 194 795高教 121 33 761 795 1 1 33 33 1 33761 761 33 761 795 795 761 795 795 合計 高教21 高教 989 989 989 989 989 989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25 35185 1,007 合計 10 1,045 合計 合計 220 合計 25 25 合計 25 185 185 185 185 10 25 10 10 220 185 10 220 220 220 10 325 1,265 35 1,007 1,045 3 3220 335 3 35 1,007 35 1,265 35 3 1,007 1,007 1,007 1,045 35 1,045 1,045 1,007 1,045 1,045 1,2651,265 1,265 1,265 1,265 250技職 222 250 22 2 22 2246 246 246 2 250 250 246 250 250 276 276 4 2 22 246 0 技職 26 42 42227622 4 0 246 022 026 26 26 0 2 26 276 276 276 技職4 技職 21 163 10 194 1 33 761 795 989 表 7高教 2011 年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之報到人數統計表 5 35 1851,00710合計 合計 220 合計25 合計 25 185 185 185 2510 1,007 10 185 10 220 220 220 10 3 220 1,045 325 1,265 35 1,045 3 3 35 35 1,265 335 1,007 1,007 1,007 351,045 1,045 1,007 1,045 1,045 1,265 1,265 1,265 1,265 2 4 26 276 技職 私 國22私國國 立0 立立立 私私 私 立 246 立立 私 立 250 立 國立 立 國 國 立 立2 私 合計 合計 報到人數 報到人數報到人數 報到人數 報到人數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小計 25博士班 185 10 220 3博士班 35 1,007 1,045 博士班 碩士班碩士班 學士班學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小計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小計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1,265 私 私私 立 立 私立 立 國立 立 國私 國國 立立 立 國立 立 合計 合計 合計 報到人數 報到人數 21 4高教 177 21 21749 152 152 4152 4 572 177 177 29 152 542 報到人數 572 21報到人數 121 152 29 152 421542 4177 177 14 129 1 1 29 542 29 29 1 542 542 572 542 29 572 572 572 542 572 合計 177 高教 高教 749 合計 749 高教 高教 749 749 749 合計 749 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小計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小計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私 立 國 立 42 22 0技職 技職 26 4 24技職 22 44 226 22 22 0 4 196 0022200 26 26 196 報到人數 200 222 026 26 20 2 2226 2 2196 22226 2 196 196 200 196 2 200 200 200 196 200 226 226 技職 技職 226 226 226 1 152 4 高教 177 2121 152 152 2145424152 177 4 572 177 177 4 1 177 9 542 572 29152 1 129 2929 542 1 542 29 572 572 572 542 572 合計 高教 高教21 1高教 749 749 542 749 749 749 749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合計 203 25 4合計 203 合計 25 325 174 25 174 425738 4174 203 31 174 738 772 合計 合計 25975 31 174 174 4203 4 772 203 203 34 331 3 3 31 738 31 31 975 3 738 738 772 738 31 772 772 772 738 772 975 975 975 975 975 4 22 0 技職26 44 22 2 2222 40196022 026 02 2 196 200 2002626 226 22 2 196 2 196 200 2 200 200 196 200 技職 技職4 2技職 226 226 196 226 226 226 226 21 152 4 177 1 29 542 572 高教 749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陸生聯招會(2011c) 5 174 4 合計 203 合計 合計25 3合計 2525 174 174 2547384174 203 4 772 203 203 4 3 203 1 738 772 975 31174 3 331 3131 738 3 975 738 738 31 772 772 772 738 772 975 975 975 975 4 22 0 226 立 國 國 國 國立 26 立 國 立 立 2 立 2 私 196 私 國 立 技職 私 立 私私 私 立 200立立 私 立 立 表註冊人數 8 2011 年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之註冊人數統計表 註冊人數 註冊人數 註冊人數 註冊人數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合計 25 博士班 174 4博士班 203 3小計 31 772 975 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小計 學士班 博士班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小計738 碩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小計 碩士班 小計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國 立 立 國 立 私 國 私 國國 立 立 立立 私 私私 立 立 私立 立 註冊人數 註冊人數 合計 註冊人數 合計 合計 16 24 138 4559 158 16 16 16 16717 138 138 138 16 4 534 4158 4138 4 559 158 158 158 4 534註冊人數 1138 24 1 1158 24 11 合計 24 534 24 241 534 534 559 534 24 559 559 559 534 559 高教 高教 高教 高教 高教 717 717 合計 717 717 717 合計 717 碩士班 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博士班 博士班 博士班 小計 碩士班 碩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學士班 碩士班 小計 小計 學士班 小計 小計 國 立 私 立 4 2 17186註冊人數 0190技職 21 4 42417 4 21117 17 04 186 0 021 17 0 190 21 21 21 0 217 2 2 221 22 2186 222 186 186 190 186 2 190 190 190 186 190211 211 技職 技職 技職 技職 211 211 211 211 1624 138 4高教 高教 158 138 158 534 559 16 1 16 138 24 138 4 4158 559 158 1 124 24 24 534 1 534 534 24 559 559 559 534 559 合計 16 4 534 138 4 1 158 高教16 高教 717 717 717 717 717 717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博士班 碩士班 學士班 小計 20 26 155 4749合計 合計 179 合計 20 20 合計 20 20928 155 155 155 20 4 720 4179 4 155 4 749 179 179 179 4 720 合計 3155 26 3 3179 26 33 26 720 26 928 263 720 720 749 720 26 749 749 749 720 749928 928 928 928 928 186 190 24 4211 2 2 186 2 186 186 190 2 190 190 186 190 211 211 42 17 0技職 技職 21 4 技職 17 21717 4 0 186017 0211902121 0 2 2122 211 211 211 技職 16 138 4 158 1 24 534 559 高教 717 2026 155 4合計 合計 179 20 4 720 155 4 3 179 720 749 合計20 合計 20 320 928 155 26 155 155 4 4179 749 179 179 3 326 26 928 26 720 3 720 720 26 749 749 749 720 749 928 928 928 928 4 上海 17 21 2浙江 190 技職 211 浙江 廣東 江蘇 地區 福建 地區 地區 地區 廣東 地區 浙江 廣東 廣東 廣東 0 北京 福建 廣東江蘇 福建 福建 福建 2 浙江 福建上海 浙江 浙江186江蘇 浙江 北京 江蘇 江蘇 江蘇 上海 江蘇 上海 上海 上海 北京 上海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陸生聯招會(2011c) 合計報名人數 20 128 155 749 928 333 410 168 395 410 333 410 410 410 4 135 395 410179 168 395 395 395 3 333 395 26 128 333 333 333720168 333 135 168 168 168 128 168 128 128 128 135 128 135 135 135 135 報名人數 報名人數 報名人數 報名人數 江 廣東 江蘇 地區 福建地區 地區上海地區 廣東 浙江 廣東 廣東 北京 廣東 福建 江蘇 福建 福建 福建 浙江 上海 浙江 浙江 浙江 江蘇 北京 江蘇 江蘇 江蘇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表 9 2011 年大陸六省市報名學生人數統計表 3 410 168報名人數 395 128 410333 410 410 135 410 395168 395 395 395 333128 333 333 333 168135 168 168 168 128 128 128 128 135 135 135 135 報名人數 報名人數 報名人數 地區 廣東 福建 浙江 江蘇 上海 北京 報名人數

410

395

333

168

128

135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陸生聯招會(2011c)

由於現階段至大陸辦理大型公開招生

務金融、經濟、企業管理、法律、中國文

博覽會仍然受到管制,因此,各技職校院

學;學士班則為財務金融、傳播、企業管

基本上僅能透過網站、大陸姊妹校、個別

理、國際企業、建築,可以看出來,商管

拜訪學校或在臺研習陸生等管道做學校招

方面專業領域報名人數最多,尤其是財務

生宣導。另外大陸幅員廣闊,加上現階段

金融專業最受陸生青睞,各校亦可參考作

核定招生名額不多情況下,或許各校集中

為選定招生系所之依據。

前往特定地區做宣導,亦不失為有效且節 省經費的方式。從區域上來看,距離臺灣 較近的地區報名人數較多,如福建、廣 東、浙江此三省市,在學士班報名就超過 7 成,表 9 為報名學生來源統計,可做為 各校未來選定宣導地點之參考。 若從學生報名選擇就讀之專業領域來 看,碩士班報名前五大熱門專業依序為財

20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陸 生 來 臺 就 學, 取 得「 企 業 資 源 規 劃 (ERP)」證照


技職校院招收陸生成效之探討

肆、結論

政策論述

暢通後,會有愈來愈多學生願意來臺灣就

招收大陸學生對各學校來說或許有所

讀大學,在相關條件不變的情形下,第二

期待,尤其是技職校院,但就像是市場的

年(2012 年)研究所招生的報名人數明

新商品一樣,要獲得顧客的青睞,除須具

顯增加,就是最好的證明。兩岸技職教育

備優質基本條件外,宣傳及時間的累積也

的差異遠高於兩岸一般大學的差異,臺灣

是必要條件。招收陸生制度才剛開始,仍

技職教育豐富的內涵與完善的體制,也是

有許多改善空間,再加上種種兩岸政治因

陸生學習實務技能的最佳環境,相信目前

素、限制條件及地緣上的隔閡,致使初期

招生困境只是一時的,逐漸予以克服之

招生結果不如預期,但如果就打通及建立

後,技職校院未來將扮演陸生來臺就學的

招生管道而言,這個起步是成功的,管道

主要渠道。

【參考文獻】 陸生聯招會(2011a)。2011 年大學校院學士班聯合招收大陸地區學生簡章。2012 年 4 月 25 日,取自: http://rusen.stut.edu.tw/cpx/Data/brochure-100-B.pdf 陸生聯招會(2011b)。2011 年大學校院碩士班博士班聯合招收大陸地區學生簡章。2012 年 4 月 25 日, 取自:http://rusen.stut.edu.tw/cpx/Data/Brochure-100-M.pdf 陸生聯招會(2011c)。2011 年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統計數據,大學校院招收 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未出版。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21


專題探討

香港專上教育政策興革對 臺灣技職教育之啟示─ 以擴展自資副學位與招收非本地生為例 張惠雯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科長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壹、前言

港高等教育—共展所長與時俱進》的文

香港是一個擁有七百萬人口的大都

件,該文件揭示,香港高等教育界應該扮

市,其高等教育在國際排名的優異表現,

演區內教育樞紐的角色,推動香港經濟及

使得香港被讚為世界頂尖級大學密度最高

社會發展。為能達此構想,香港推出一些

的地區。近年來,面對全球化引起的激烈

撥款、批地、放寬居留限制等措施,同時

競爭,香港政府為能持續保持競爭力,採

增加本地生與非本地生的升學機會;凡此

取下列作法:一、調整學制架構與歐美國

總總,不外乎希望能擴展香港高等教育,

家接軌;二、把教育列為六大新優勢產業

以吸納人才,長遠形成一個人才流入、接

之一,並積極發展自資的高等教育(香港

受教育、提升香港競爭力之迴圈。

稱其為專上教育)。另一方面,持續保持

本文採用文獻分析法探討近期香港教

香港原有之國際化特色,更是香港吸引外

育之重要改革,以及香港能吸引非本地生

國人才駐足的先決條件。

就學的主要優勢,兼論香港招收非本地生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多次提及,要使

成效,最後側重於香港自資「副學位」課

香 港 成 為「 區 域 教 育 樞 紐 」(regional

程(相當臺灣專科學歷)的發展,以供臺

education hub)。2004 年「大學教育資

灣教育主管機關及技職院校參考。

助委員會」(University Grants Commi-

22

ttee,簡稱教資會)發表了一份名為《香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香港專上教育政策興革對臺灣技職教育之啟示-以擴展自資副學位與招收非本地生為例

貳、二十一世紀香港教育之重 要改革

專題探討

公布將原有中一至中七的中學學制,調整 為「三三四」學制,以期能與世界其他國 家教育制度接軌。

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

新高中學制堪稱香港教育制度改

區,也是國際重要的金融、服務產業及與

革 中 極 大 的 轉 變, 並 自 2006 年 9 月 就

世界各地往來的主要樞紐。1997 年香港

讀 中 一 的 學 生 開 始 實 施。 影 響 所 及,

回歸中國大陸後,香港政府即有意調整

現 有 的「 香 港 高 級 程 度 會 考 」(Hong

原有英式的教育模式(如教學語言等方

Kong Advanced Level Examination,

面),2000 年 9 月,教育統籌委員會(簡

簡 稱 A-Level) 及「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

稱教統會)向香港政府提出一份《香港教

(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育制度改革建議》,指出當時的教育所存

Examination,簡稱 CE)等公開考試也隨

在的諸多問題並研提改革意見,其中包括

之走入歷史,2012 年將由香港政府舉辦

改革入學機制與公開考試、增加高中及以

首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ong Kong

後的多元化終身學習機會(香港教育統籌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簡稱

委員會,2000)。該份改革建議獲得香港

HKDSE)取代高級程度會考及中學會考,

政府當局的採納,自此展開香港二十一世

並以此作為香港各高等院校招生錄取基

紀教育制度的正式改革。

準;新高中畢業生多元出路如下頁圖 1。

一、新高中學制

二、增加專上教育機會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指出,

新高中學制配合九年基礎教育的銜

香港現在採用英國的「三二二三」學制

接,為中三生提供充足的名額;在此情況

(三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預科及三年

下,若高等教育的受教機會維持不變,則

大學),在課程上存有弊病,即中四、

會使得入學窄門競爭顯得異常激烈。所以

中五課程的學習重點是幫助學生準備會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認為,香港政

考,而中六、中七則在於幫助學生考進

府實施新高中學制的同時,也需發展多元

大學,這種「2+2」學制把學習分成兩個

化的專上教育,逐步增加專上教育機會。

部分;再者,中六的課程與大學的本科重

香港專上教育指中學程度以上的教

疊(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2000)。基於

育,一般指副學位及以上的學術資格;至

改善課程的盲點,並考量世界主要國家

於高等教育一般指學位及以上程度的教育

(包括美國、加拿大、中國大陸)均採用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0a)。目前

「三三四」學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

香港可頒授學位的專上教育機構共有 17

年、大學四年),香港教育局於 2005 年

所,其中 8 所由教資會撥款資助校院,分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23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專題探討

條條大路通羅馬‧總有一條適合你 內地/海外升學

學士學位課程

副學位課程

2012 新高中課程及 香港中學文憑

就 業

職業課程

新毅進文憑 非本地課程/ 遠距課程

24

圖 1 香港新高中畢業生多元出路 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2c)

別是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

報告指出,2003 年及 2004 年香港官方撥

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院校、香

出五幅土地,供非營利專上教育機構競

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大學;

逐以興建校舍;2005-2006 至 2007-2008

8 所屬財政自給的院校,包括香港公開大

學年的三年期內,教資會資助院校提供

學、香港樹仁大學、珠海學院、恒生管理

共 1,680 個公帑資助的高年級學士學位名

學院、東華學院、明愛專上學院、明德學

額,為副學位課程畢業生提供更多升學銜

院、職業訓練局—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

接機會;2005-2006 學年,香港適齡學生

院;1 所由公帑撥款的香港演藝學院(香

有機會接受專上教育的整體比率已提升至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政 府 教 育 局,2012a)。

66%;再由表 1 之全日制課程之招生與學

2007-2008 至 2010-2011 學年,香港專上

生數資料可知,「增加專上教育機會」之

教育全日制課程招生與學生數資料如表 1。

政策目標已有成效,其中在「副學位」、

根 據 香 港 教 育 統 籌 委 員 會(2006)

「自資」課程的成長,更較「學士學位」、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香港專上教育政策興革對臺灣技職教育之啟示-以擴展自資副學位與招收非本地生為例

專題探討

表 1 2007-2011 學年香港專上教育全日制招生與學生校數統計表

項目\學年 項目\學年 項目\學年 項目\學年 項目\學年

2007-2008 2007-2008 2007-2008 2008-2009 2008-2009 2008-2009 2008-2009 2009-2010 2009-2010 2009-2010 2009-2010 2009-2010 2010-2011 2010-2011 2010-2011 2010-2011 2010-2011 2007-2008 2007-2008 2008-2009

政府資助學士學位招生數 政府資助學士學位招生數 政府資助學士學位招生數 政府資助學士學位招生數 政府資助學士學位招生數

17,100 17,100 17,100 17,100 17,100 17,900 17,900 17,900 17,900 17,900 18,100 18,100 18,100 18,100 18,100 18,400 18,400 18,400 18,400 18,400

自資學士學位招生數 自資學士學位招生數 自資學士學位招生數 自資學士學位招生數 自資學士學位招生數

4,200 4,200 4,200 4,200 4,200

政府資助副學位課程招生數 政府資助副學位課程招生數 政府資助副學位課程招生數 9,700 9,700 政府資助副學位課程招生數 政府資助副學位課程招生數 9,700 9,700 9,700

5,100 5,100 5,100 5,100 5,100

5,500 5,500 5,500 5,500 5,500

6,500 6,500 6,500 6,500 6,5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500 10,500 10,500 10,500 10,500

9,100 9,100 9,100 9,100 9,100

自資副學位課程招生數 自資副學位課程招生數 自資副學位課程招生數 自資副學位課程招生數 自資副學位課程招生數

21,900 21,900 21,900 21,900 21,900 20,600 20,600 20,600 20,600 20,600 24,400 24,400 24,400 24,400 24,400 28,400 28,400 28,400 28,400 28,400

政府資助學士學位學生數 政府資助學士學位學生數 政府資助學士學位學生數 政府資助學士學位學生數 政府資助學士學位學生數

52400 52400 52400 52400 52400

自資學士學位學生數 自資學士學位學生數 自資學士學位學生數 自資學士學位學生數 自資學士學位學生數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1,900 11,900 11,900 11,900 11,900 14,500 14,500 14,500 14,500 14,500 17,000 17,000 17,000 17,000 17,000

54100 54100 54100 54100 54100

55500 55500 55500 55500 55500

56500 56500 56500 56500 56500

政府資助副學位課程學生數 政府資助副學位課程學生數 政府資助副學位課程學生數 22,600 22,600 24,000 政府資助副學位課程學生數 政府資助副學位課程學生數 22,600 22,600 22,600 24,000 24,000 24,000 24,000 25,300 25,300 25,300 25,300 25,300 24,700 24,700 24,700 24,700 24,700 自資副學位課程學生數 自資副學位課程學生數 自資副學位課程學生數 自資副學位課程學生數 自資副學位課程學生數

43,300 43,300 43,300 43,300 43,300 43,700 43,700 43,700 43,700 43,700 47,300 47,300 47,300 47,300 47,300 52,200 52,200 52,200 52,200 52,200

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2b)

「政府資助」課程顯著,詳如下述。 2007-2008 2007-2008 2007-2008 2007-2008 2007-2008 學年 學年 學年 學年 學年 2010-2011 2010-2011 2010-2011 2010-2011 2010-2011 學年 學年 學年 學年 學年 課程\學年學生 課程\學年學生 課程\學年學生 課程\學年學生 課程\學年學生 參、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優勢 本地生 本地生 本地生 本地生 本地生 非本地生 非本地生 非本地生 非本地生 非本地生 非本地生比例(%) 非本地生比例(%) 非本地生比例(%) 非本地生比例(%) 非本地生比例(%) 本地生 本地生 本地生 本地生 本地生 非本地生 非本地生 非本地生 非本地生 非本地生 非本地生比例(%) 非本地生比例(%) 非本地生比例(%) 非本地生比例(%) 非本地生比例(%) (一)學士學位課程 75400 75400 75400 75400 500 500 500 500 0.66 0.66 0.66 0.66 0.66 副副 學 副 副 學 副 位 學 學 位 課 學 位 位 課 程 位 課 課 程 課 程 程 程 75400 招生人數部分:由下頁圖 2500 可看出, 63700 63700 63700 63700 637004200 4200 4200 4200 4200 學士學位課程 學士學位課程 學士學位課程 學士學位課程 學士學位課程

6.26.2 6.2 6.2 6.2

40900 40900 40900 409003200 3200 3200 3200 3200 他 他他 他 他 40900

7.27.2 7.2 7.2 7.2

「政府資助」的招生人數由 2007-2008 學

其 其其 其 其

89100 89100 89100 89100 89100 500 500 500 500 500 0.56 0.56 0.56 0.56 0.56 香港專上教育的擴增,除了因應新高 85000 85000 85000 85000 850006200 6200 6200 6200 6200

6.79 6.79 6.79 6.79 6.79

45400 45400 45400 45400 4540011200 11200 11200 11200 11200

19.8 19.8 19.8 19.8 19.8

中學制之需求外,也與香港致力於發展當

年的 1 萬 7,100 2010-2011 180000 180000 180000 180000 1800007900 7900 7900 7900 7900 學年 4.24.2 4.2 4.2 4.2 地成為區域教育樞紐有關。李澤敏、楊佰 219500 219500 219500 219500 219500 17900 17900 17900 17900 17900 7.57.5 7.5 7.5 7.5 總 總總 總 總 計 計計 計 計人成長至 備註:「其他」指研究院修課課程與研究院研究課程 備註:「其他」指研究院修課課程與研究院研究課程 備註:「其他」指研究院修課課程與研究院研究課程 備註:「其他」指研究院修課課程與研究院研究課程 成與馮紹波(2010)指出,香港學位教育 1 備註:「其他」指研究院修課課程與研究院研究課程 萬 8,400 人,增加 7.6%,但是「自資」

的成長幅度卻高達 54.8%。

與人口比例,遠較相近經濟水準的國家及

學 生 人 數 部 分: 下 頁 圖 3 顯 示,

地區為低,故應擴大學位教育、訂立高等

2010-2011 學年相較於 2007-2008 學年,

教育增長目標,並向外地學生開放招生。

「政府資助」部分漲幅僅 7.8%、「自資」

香港之所以能吸引各國優秀人才來港

部分漲幅 70%。

就讀,與其高等教育具國際化、多元化有

(二)副學位課程

關;國際化特色可從國際化的校園文化及

招生人數部分:由下頁圖 2 可看出, 2010-2011 學年相較於 2007-2008 學年,

國際認可的教育素質保證窺出端倪。 一、國際化的校園文化

「政府資助」的招生人數呈現負成長

香港本身是一個國際性都會,再加上

(-6.2%),但「自資」的副學位課程卻

1843 年至 1997 年,長達一百多年受到英

正成長 29.7%。

國統治,這段期間英文成為香港居民主要

學 生 人 數 部 分: 下 頁 圖 3 顯 示,

使用的語言,此舉不僅有助於香港繼續保

2010-2011 學年相較於 2007-2008 學年,

有國際金融與貿易中心的地位,也使得教

「政府資助」漲幅 9.3%、「自資」漲幅

育發展上容易吸收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理

20.6%。

念,對型塑香港高校國際化的校園文化產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25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30000

25000

28400 24400 21900

20000 17100

20600 18400

17900

18100

10000

10500

5100

5500

6500

2008/2009

2009/2010

2010/2011

15000 9700

9100

10000

5000

4200

0 2007/2008

政府資助學士學位招生數

自資學士學位招生數

政府資助副學位課程招生數

自資副學位課程招生數

圖 2 2007-2011 學年香港專上教育全日制招生人數統計表 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2b)

60000 52400

54100

55500

56500 52200

47300

50000 43300

43700

40000

30000 22600

24000

20000 10000

11900

25300

24700 17000

14500

10000

0 2007/2008

26

2008/2009

2009/2010

政府資助學士學位學生數

自資學士學位學生數

政府資助副學位課程學生數

自資副學位課程學生數

圖 3 2007-2011 學年香港專上教育全日制學生人數統計表 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2b)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2010/2011


香港專上教育政策興革對臺灣技職教育之啟示-以擴展自資副學位與招收非本地生為例

生了直接的影響。 香港各大學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國際視

專題探討

元多彩的教育文化、多樣的教材、圖書資 料帶入香港各大學。

野,使其成為國際通用型人才,推動教學

為使多樣化的課程能與國際慣例接

人員和課程國際化。以往高等教育界認

軌並確保高教品質,香港政府 2007 年參

為,國際化主要是建構全英語教學校園環

考 英 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局(Quality

境以招收外國學生,但香港高校除了注重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選用國外原版

QAA)」 在 教 資 會 下 成 立「 質 素 保 證 局

教材、以雙語教學外,還包括爭取更高的

(Quality Assurance Council,簡稱質保

國際研究排名,以及積極和持續地與世界

局)」,是教資會轄下的半獨立組織,以

各地建立關係和網絡。

第三者的身分,協助教資會履行其素質保

香港的大學在國際上頗負盛名,在

證工作。質保局的核心工作,是對各教資

亞洲各大學中評價極佳。根據英國《泰

會資助院校進行素質核證,確保其提供的

晤士高等教育》2011 年 10 月 6 日公布的

所有學士及深造學位課程之教育素質得以

「2011-2012 世界大學排行榜」,香港科

維持並有所提升,同時兼具國際競爭力(大

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均

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質素保證局,2011)。

進入排名前 200 名;其中香港大學排名第

此外,配合擴展副學位政策,香港

34 名,在亞洲地區僅略於排名第 30 名的

政府除提升副學位的品質保證工作外,

東京大學之後,更位於中國北京大學(第

同時思考把學校教育、終身學習與職業

49 名)和清華大學(第 71 名)之前(BBC,

訓練整合至一個橫向和縱向「資歷架構

2011b)。 此 外,2011 年 Quacquarelli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中。 經

Symonds 最新公布的亞洲大學排名榜,香

過多年的醞釀,2007 年「香港學術及職

港科技大學名列榜首、香港大學名列第

業 資 歷 評 審 局(Hong Kong Council for

2、香港中文大學名列第 5,換句話說,

Accreditation of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在這一排名榜的前五名中,香港獨占三所

Qualifications,HKCAAVQ)」 正 式 成 立,

大學,堪稱亞洲頂尖大學的聚集地(BBC,

該局設立的遠景,在成為香港本地、亞太

2011a)。

地區及全球公認的高效、創新及具透明度

二、國際化的教育素質保證

的素質保證機構,確保香港資歷架構內的

香港高校除了向世界各國招生外,也

學術及職業資歷保持於優質水平,並致力

同時以優厚的待遇及工作條件招聘國際人

提升營辦者的素質保證能力(香港學術及

才來港任教,間接促成香港高校與不同國

職業資歷評審局,2008b)。

家高校間之接軌與合作,也將不同國家多

多年來,HKCAAVQ 致力與世界各地的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27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教育及素質保證機構建立聯繫。除了積

2012),占非本地學生總數之 90.3%及

極參與「亞太地區質素網絡」(APQN)

86.6%。

的創立外,2005 年與澳洲大學品質機構

從 2006-2007 學年至 2010-2011 學年

(AUQA)簽訂合作備忘錄,使雙方在資訊

的統計資料顯示,教資會資助院校招收之

互換、員工交流及推薦專家學者等範疇上

非本地生有 9 成來自中國大陸。這種現象

加 強 合 作 及 溝 通。2008 年,HKCAAVQ 再

除了香港高等教育本身具有足夠吸引非本

與 QAA 簽訂合作備忘錄,藉由與國際素質

地生就讀之優勢外,亦因為香港政府基於

保證機構之緊密的聯繫,從而加強雙方的

與中國大陸之特殊關係,遂有計畫地加

合作關係及共同在其地區提倡外部素質保

強兩地合作關係。(大學教育資助委員

證的工作(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

會,2011;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

2008a)。

2012b)。 事實上早在 1998 年,香港教資會、

肆、香港對外招收非本地生的 成效 一、非本地生比率約 7.5%

28

賽馬會即撥款資助陸生學費與生活費,使 得當年含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 8 所 大學校院招收共 148 名陸生(胡少偉,

香港的高等教育大約在 10 年前就向

2008)。另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出

外地學生開放,且穩定成長,由表 2 比較

版之《中國教育年鑒》中,〈與香港、澳

2007-2008 與 2010-2011 學年的香港專上

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的合作交流〉之

教育統計數據可知,相較於 2007-2008 學

專章中,記錄了 2000 年至 2006 年香港教

年,2010-2011 學年於香港就讀之非本地

資會 8 所院校,在中國大陸招收學士學

生成長 10,000 人,其中就讀學士學位課

位生的情況。2000 年至 2002 年,教資會

程成長 2,000 人,研究院課程成長 8,000

8 所院校委託中國大陸的 11 所大學「代

人; 整 體 而 言, 非 本 地 生 比 例 由 2007-

招」本科生;2003 年起,除了維持原「代

2008 學年之 4.2%成長至 7.5%。

招」方式外,中國大陸教育部更同意教資

二、中國大陸學生占非本地生比率約九成

會院校採聯合招生方式,在北京、上海

就教資會資助的 8 所院校招收非本地

等 6 省市進行「自主招生」(稱為「自

生之情形觀之,如表 3 的數據顯示,教資

招」,338 名)。2004 年「自招」人數成

會資助院校招收中國大陸學生不斷增加,

長至 850 人;2005 年香港中文大學和香

2009-2010 學年修讀所有級別的中國大陸

港城市大學首次列入中國大陸高校統一招

學生共有 8,429 名,到 2010-2011 學年成

生計畫,透過高考統一錄取本科生;2006

長 為 8,724 名(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年,招生人數成長至 1,421 人(宋磊、宋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自資學士學位學生數

10,000

11,900

14,500

17,000

香港專上教育政策興革對臺灣技職教育之啟示-以擴展自資副學位與招收非本地生為例 政府資助副學位課程學生數 22,600 24,000 25,300 24,700

自資副學位課程學生數

43,300

43,700

47,300

專題探討

52,200

表 2 香港高等教育本地與非本地生學生人數統計表

課程\學年學生

2007-2008 學年

2010-2011 學年

本地生

非本地生

非本地生比例(%)

本地生

非本地生

非本地生比例(%)

副學位課程

75400

500

0.66

89100

500

0.56

學士學位課程

63700

4200

6.2

85000

6200

6.79

40900

3200

7.2

45400

11200

19.8

180000

7900

4.2

219500

17900

7.5

備註:「其他」指研究院修課課程與研究院研究課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2b)

表 3 就讀香港教資會資助院校之非本地生學生人數統計表

類別\學年 副 學 位 課

學士學位 課

研 究 院 修課課程 研 究 院 研究課程

2006-2007

2007-2008

2008-2009

2009-2010

非本地生

1

1

5

6

中國大陸

-

1

2

2

1

0

3

4

非本地生

3199

3979

4790

5191

中國大陸

2973

3658

4348

4562

226

321

442

629

非本地生

97

88

58

53

中國大陸

55

55

39

35

42

33

19

18

非本地生

2920

3225

3560

4083

中國大陸

2693

3018

3323

3830

227

207

237

253

非本地生

6217

7293

8413

9333

中國大陸

5721

6732

7712

8429

496

561

701

904

備註:「其他」指亞洲及其他地區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07,2008,2010b)

波、張棟和余彬,2007;張棟、紀建軍和 余彬,2004;張棟、宋波和余彬,2005; 張棟、余彬,2006;閆麗、張棟和紀建軍, 2002,2003)。2012 年 預 計 香 港 高 校 招 收陸生人數會增至 1,600 人。

伍、香港內地發展自資副學位 之作法 積極的擴展本地生與非本地生之升學 (或赴港就讀)機會,是香港爭取作為亞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29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太教育樞紐的起步,也是香港專上教育的

30

約 34,000 名。

政策目標。為達成此目標,教資會資助的

學生修畢課程後可選擇就業,但事實

院校自 2008-2009 學年起,錄取非本地生

上越來越多人選擇繼續升讀自資院校開辦

入讀公帑資助課程的招生限額已由 10% 提

的銜接學士學位課程,或教資會資助的高

高至 20%;至於本地生增加名額,則以「副

年級學位課程;2005-2006 至 2007-2008

學位」課程較受矚目。

學年,教資會資助院校提供共 1,680 名

一、香港副學位課程簡介

公帑資助的高年級學士學位名額,2009-

副 學 位 課 程(Sub-degree Program

2010 學年增為 2,000 名,2012-2013 學年

me) 是 香 港 中 學 畢 業 生 的 另 一 進 路 之

起可望再增一倍(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一。一般所謂副學位課程,泛指副學士

2010a)。

學 位(Associate Degree) 及 高 級 文 憑

香港政府推動副學士學位的目標,原

(Higher Diploma)兩種,二者之主要區

為增加升學機會、減低失業率,但其課程

別在於,高級文憑較注重專業知識,而副

卻遭受到不少批評。學生和家長付出跟大

學士學位課程側重通識教育;副學士學位

學相近的學費,卻無法享有同等級的學習

課程類似我國技職體系的二專學制,修業

環境和資源;至於勞動市場的僱主,則發

期限為兩年。

現副學士畢業生實務知識不足,傾向聘請

副學位課程主要由各教資會資助院

高級文憑或學位畢業生。即使如此,仍有

校的自資部門和其他私營提供者開辦,

學者認為,副學位課程發展仍別具意義,

2012-2013 學年開辦「自資全日制經評審

它是香港高等教育市場化的象徵,促使政

副學位課程」的院校共 18 所,包括明愛

府的角色由高等教育的生產者轉變為購買

專上學院、香港城市大學、恒生管理學

者(胡少偉,2008);另外隨著香港新高

院、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保良局社區書

中學制,預料未能升讀大學的畢業生將選

院、香港三育書院、香港藝術學院、香港

擇副學士課程,未來副學士在香港教育制

浸會大學、香港專業進修學校、香港科技

度中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楊佰成、唐

專上書院、嶺南大學、嘉諾撒聖心商學書

希文、陸偉棋,2011)。

院、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學院、香港

二、發展自資副學位課程之支援措施

理工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大學、東

以往香港絕大部分副學位都由公帑資

華學院、耀中社區書院;此外尚有職業訓

助,由前文表 1 可看出,目前教資會資助

練局提供之「政府資助全日制經評審副學

的副學位課程數則大為減少,這是因為在

位課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經評審專

高等教育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香港政府又

上課程資料網,2012b)。招生人數每年

同時擴張專上教育,為避免削減原有資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香港專上教育政策興革對臺灣技職教育之啟示-以擴展自資副學位與招收非本地生為例

助,不得不將專上教育轉為以自資型態運 作為主。

專題探討

一、香港政府調整學制以能與國際接軌, 高教保持國際化特色以維持招生優勢

為鼓勵非營利教育機構開辦自資並經

香港教育局於 2005 年公布將原有中

評審的專上課程,香港政府推行「批地計

一至中七的中學學制,調整為「三三四」

劃」及「開辦課程貸款計劃」等措施。所

制,對於香港高教能無縫銜接招收同一學

謂「批地計劃」是政府以象徵式地價或租

制架構下之境外生,產生極大的幫助。臺

金撥地或出租空置校舍;「開辦課程貸款

灣技專校院因少子化面臨經營壓力,目前

計劃」為提供學校免息貸款,以供學校改

莫不全力向世界各地招生,在學制上我國

善教學設施。另外在教育素質保證部分,

很早即採用美國、加拿大的體系,但與香

推動「質素提升津貼計劃」,獎勵自資專

港相比,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尚有不

上教育提升課程的教與學素質。對學生的

足,兩相比較,香港高教似較臺灣更能吸

照顧有「自資專上奬學金計劃」,提供修

引世界各地人才。臺灣高等技職教育重視

讀全日制自資副學位或學士學位(包括

務實致用、與產業緊密結合是主要的優

銜接學位)課程的本地或非本地學生獎

勢,要如何發揮此一特色,同時能在同級

學金。2006-2007 學年起開辦「學生資助

教育體系的競爭中站穩腳步,參考香港高

計劃」,提供學生貸款與助學金,2009-

教之作法具體建議如下:1. 持續開辦市

2010 學年約有 20,460 名自資課程學生獲

場人力需求之系科;2. 確保高等技職教

得資助,助學金及貸款額估計分別達港幣

育素質,建立課程及學生素質保證機制;

7.07 億元及 2.32 億元(大學教育資助委

3. 建立友善的國際化校園環境。

員會,2010a;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經評 審專上課程資料網,2012a)。

陸、結語:香港發展副學位課 程與招收非本地生之啟示

二、香港副學士課程發展較臺灣晚,可研 議赴港招收副學士畢業生 香港副學士課程與臺灣不同之處在 於,臺灣技職院校四年制日間部大學招生 名額急遽增加,從 93 學年度 6 萬 5,642

經前述說明可知,香港為能持續保持

名增至 100 學年度 10 萬 2,605 名,而二

教育優勢,近幾年進行教育改革,並對內

專日間部招生名額卻從 2 萬 0,464 名,降

發展副學位課程,以增加本地生入學機

至 2,502 名,臺灣二專學制發展較早,但

會,另一方面也基於其國際都市之優勢,

規模趨於萎縮。

積極招收以中國大陸為主之優秀人才來港

李澤敏等人(2010)在「對副學士教

就讀。由香港專上教育的發展,歸納幾點

育的政策建議」報告中指出,雖然香港政

特色供臺灣教育主管機關及技職院校參考:

府自 2012-2013 年開始,將倍增副學位學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31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生公帑資助之高年級銜接名額,但增幅跟

發展。作法上具體建議如下:1. 修正「香

實際需求仍有一定距離;2012-2013 學年

港澳門居民來臺就學辦法」規定,賦予臺

「經評審副學位課程」招生人數每年約

灣技職院校赴港自主招生之彈性;2. 採

34,000 名,但教資會資助院校所提供之

取聯合方式積極參與招生展覽活動,增加

高年級學士學位名額約 4,000 名,故在香

臺灣技職院校之國際能見度;3. 持續配

港高等院校提供副學士畢業生升學名額有

合香港就業市場需求之系科,特別落實學

限的情形下,臺灣高等技職院校應可朝赴

生實習計畫,以真正發揮臺灣技職院校理

港招收副學士畢業生來臺就讀二技之方向

論與實務結合之特色與優勢。

【參考文獻】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07)。資料與統計數字 2007。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 http://www.ugc. edu.hk/big5/ugc/publication/report/report.htm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08)。 資料與統計數字 2008。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http://www.ugc. edu.hk/big5/ugc/publication/report/report.htm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0a)。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報告。2012 年 5 月 4 日, 取自:http://www.ugc.edu.hk/big5/ugc/publication/report/her2010/her2010.htm.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0b)。教資會年報 2009—10。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http://www.ugc. edu.hk/big5/ugc/publication/report/AnnualRpt_2009-10.htm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1)。 教資會資助院校主要統計數字。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http:// www.ugc.edu.hk/big5/ugc/publication/report/figure2010/h001.htm 大 學 教 育 資 助 委 員 會 質 素 保 證 局(2011)。 關 於 質 保 局 — 工 作 目 標。2012 年 5 月 4 日, 取 自: http://www.ugc.edu.hk/big5/qac/about/mission/mission.htm 宋磊、宋波、張棟、余彬(2007)。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的合作交流 中國教育年鑑 2007。2012 年 5 月 4 日, 取 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moe_2521/200811/41122.html 李澤敏、楊佰成、馮紹波(2010)。建設香港成為亞洲最優秀高等教育樞紐:擴大本科學額作起步策 略建議。香港集思會。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http://www.ideascentre.hk/wordpress/?page_ id=62&language=hk 胡少偉(2008)。香港高等教育擴展的經歷(The Expans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Hong Kong)。中正教育研究,7(1),1-28。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經評審專上課程資料網(2012a)。為教育機構提供的支援措施。2012 年 5 月 4 日, 取自:http://www.ipass.gov.hk/chi/support_insti.aspx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經評審專上課程資料網(2012b)。經評審專上課程。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 http://www.ipass.gov.hk/chi/programmes.aspx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2a)。專上教育—院校。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http://www.edb. gov.hk/index.aspx?nodeID=7001 和 langno=2.

32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香港專上教育政策興革對臺灣技職教育之啟示-以擴展自資副學位與招收非本地生為例

專題探討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2b)。 專上教育主要統計數字。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http:// 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7003 和 langno=2.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2c)。新學制網上簡報—新高中畢業生多元出路。2012 年 5 月 4 日, 取自:http://334.edb.hkedcity.net/multiplepathway.php. 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2000)。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http://www.e-c. edu.hk/tc/reform/index_c.html. 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2006)。香港教育改革進展報告(四)。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http://www.e-c. edu.hk/tc/reform/index_c.html. 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2008a)。國際及中國內地聯繫。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http://www. hkcaavq.edu.hk/zh/about_liaison.asp 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2008b)。願景及使命。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http://www.hkcaavq. edu.hk/zh/about_vision_mission.asp 張棟、余彬(2006)。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的合作交流。中國教育年鑑 2006。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172/index.html 張 棟、 宋 波、 余 彬(2005)。 與 香 港、 澳 門 特 別 行 政 區 和 臺 灣 地 區 的 合 作 交 流。 中 國 教 育 年 鑑 2005。2012 年 5 月 4 日, 取 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1172/index.html 張棟、紀建軍、余彬(2004)。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的交流合作。中國教育年鑑 2004。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902/ index.html 閆麗、張棟、紀建軍(2002)。與香港、澳門地區和臺灣省的教育交流。中國教育年鑑 2002。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2/index.html 閆麗、張棟、紀建軍(2003)。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的交流。中國教育年鑑 2003。 2012 年 5 月 4 日, 取 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58/index. html 楊佰成、唐希文、陸偉棋(2011)。提升辦學質素 建設多元出路 對副學士教育的政策建議。香港集 思會。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http://www.ideascentre.hk/wordpress/?page_id=62 和 language=hk BBC (2011a). QS 亞洲大學排名 香港名列前茅。BBC 中文網國際新聞。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1/05/110524_asian_university.shtml BBC (2011b). 北大清華名列世界大學排名前百。BBC 中文網國際新聞。2012 年 5 月 4 日,取自: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1/10/111006_world_uni_rankings.shtml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33


專題探討

海峽兩岸高等技職教育 規模擴張之比較 徐昊杲

林清南

嶺東科技大學 副校長

國立瑞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校長

壹、前言

34

上臺灣地區招收陸生就讀的大專院校,兩

自 1949 年以來,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岸高等教育的合作與交流更加密切。特別

已逾一甲子。臺灣地區經濟發展成功最主

是大陸地區技職教育的最高學歷為專科層

要的原動力,是配合經濟發展的教育政

級,升學進路相當困難(吳建國,2009;

策,而經濟建設更與技職教育有密切的關

吳清基,2011);因此,讓大陸地區的專

係(教育部,2011a);另一方面,大陸

科學生來臺灣就讀二技,應是最適合陸生

地區自改革開放以後,教育在滿足國家經

來臺就學的區塊。是以,從歷史的發展到

濟的發展需求下,對人才培育具有重要的

目前的現況,實有必要針對海峽兩岸高等

影響(張應強,2009)。方展畫、劉輝與

技職教育的發展進行了解。

傅雪淩(2009)在回顧大陸地區技職教育

本文先討論高等教育擴張理論和趨

的發展,更指出技職教育的發展關係著國

勢;接著分別說明臺灣地區和大陸地區高

家的興盛。可見,兩岸在國家發展和經濟

等技職教育規模擴張的現況,並進行海峽

建設的過程中,教育對國家競爭力的提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規模擴張的比較。文中

升,特別是技職教育對經濟發展的重要

所稱「海峽兩岸」是指,位處臺灣海峽東

性,有著相同的情形。而隨著海峽兩岸經

西兩側的臺灣與大陸,由於歷史發展的

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演變,分別是指由中華民國政府所在的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的簽定,

「臺澎金馬」,以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

以及兩岸都致力提升技職教育的發展;加

政府統治的「中國大陸」(維基百科,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海峽兩岸高等技職教育規模擴張之比較

專題探討

2012);而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

Trow 認為各國高等教育的規模擴張

關係條例》規定,兩岸相對稱為「臺灣地

發展歷程,可歸納成三種模式:「持續擴

區」和「大陸地區」(全國法規資料庫,

張模式」、「重新擴張模式」以及「後發

2010)。此外,臺灣將高等教育階段的技

外生模式」(引自傅雪齡,2008)。說明

術及職業教育稱為「高等技職教育」(林

如下:

大森,2003;簡明忠,2005)。在臺灣地

(一)持續擴張模式

區辦理高等技職教育的學校,包括有「專

美國的高等教育從第二次世界大戰

科」、「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簡

前,完成精英到大眾的高等教育轉換,並

稱為「技專校院」;同等於大陸地區的「專

且在廿世紀的 70 年代,實現大眾到普及

科學校」、「職業技術學院」或「高等職

的高等教育,此屬於持續擴張模式;而日

業學院」,簡稱為「高職學校」。

本於戰後,其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發展也 有相似的過程。

貳、高等教育擴張的模式與趨勢 一、高等教育擴張的模式

(二)重新擴張模式 由於現代化高等教育起源於歐洲,精

對於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現象的討論,

英高等教育的觀念可說是根深蒂固,使得

最早見於 Trow(1962),其根據美國在

歐洲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模式不同於美

1939 年到 1961 年之間,就讀高等教育(18

國。從二次世界大戰後,到廿世紀的 60

至 21 歲)學生人數的入學率,由 14%提

年代,高等教育規模快速擴張後;在 70

高到 38%左右,從而提出「大眾化高等

年到 80 年代中期,整個高等教育規模擴

教育」(mass higher education)的概

張速度減緩;直到 90 年代後,歐洲各國

念。Trow(1970)指出,高等教育已由塑

高等教育規模才重新擴張,此為重新擴張

造社會領導階級的精英教育,進入大規模

模式。

培育技術和經濟人才的角色,而至適應社

(三)後發外生模式

會和科技變遷的多元發展。之後,Trow

發展中國家受到國家現代化和競爭力

在探討美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和品質變

的追求,在人口快速成長和社會接受高等

化的問題時,將高等教育依粗在學率 15

教育的要求,以及歐美先進國家的帶動和

%以下、15%到 50%以及 50%以上為界

示範下,一開始並無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

限,將高等教育劃分為精英、大眾和普及

張的現象,而後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需

三個發展階段(傅雪齡,2008;陳學飛等

求,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規模開始擴

人,2004; 戴 曉 霞,2000;Macfarlane,

張,其規模擴張速度反而是遠高於歐美國

2012;Trow, 1973)。

家,是屬後發外生模式。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35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二、高等教育擴張的趨勢 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在第二次

學校內部和外部的績效責任逐漸提高。

世界大戰結束後,不論是全世界高等教育

海峽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就擴張模式而

的學生人數,或是高等教育學生佔同年齡

言,皆屬於開發中國家配合經濟建設的後

層的比較,確實可看出擴張趨勢。針對此

發外生模式;同時,以擴張的趨勢來看,

擴張現象,高等教育有以下五個重要的轉

也都有數量的快速擴張現象,並兼具目標

變(戴曉霞,2000):

多元和型態多樣的趨勢,以及面臨財政資

(一)規模擴張

源的不足和辦學績效的要求。本文將針對

從各國的高等教育就學率來看,許多 國家的就學率已由 15%以下的精英階段, 快速擴張到粗在學率為 15%到 50% 的大 眾階段,甚至達到粗在學率 50%以上的 普及階段。 (二)功能多元

36

的分配不足和效能要求,對辦理高等教育

海峽兩岸高等技職教育規模擴張的現況進 行分析與比較。

參、臺灣地區高等技職教育規 模擴張 臺灣地區現行學制的基本架構,可以

高等教育的功能不僅在於社會精英分

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

子和領導階層的培育,同時兼負各種職業

等教育及成人繼續進修教育。其中,高等

準備、專業培訓及成人休閒教育的功能,

教育包括有專科、大學校院和研究所的階

高等教育已朝向終身教育發展。

段。此外,專科有五年制和二年制的專科

(三)發展多樣

學校,大學校院有一般大學、獨立學院、

多元社會發展下,傳統精英大學已無

技術學院學和科技大學;而研究所可分為

法完全符合各方面需求,高等教育必須依

碩士和博士階段(教育部,2010)。可見,

學生類別、學習年限、經費來源、研究取

臺灣地區技職教育體系從職業學校、專科

向及機構規模等需求,而有更多樣發展。

學校、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的學制,具備

(四)財務沉重

完整一貫的體系(教育部,2011b)。

由於高等教育的學校數和學生數擴

就大專校院(高等教育)的粗在學率

張,造成各國政府在補助高等教育的負擔

來談,如圖 1 所示,臺灣地區高等教育在

日漸沉重,迫使各高等教育學校必須提高

65 學年度(1976 年)學齡人口的粗在學

自籌財源的比重。

率約為 15%;而 99 學年度(2010 年)的

(五)績效責任

粗在學率約為 84%。同時,在進入廿一

受到新自由主義效率與競爭的影響,

世紀前的 1999 年,亦即 88 學年度,高等

加上因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導致教育資源

教育的粗在學率已超過 50%。可見,臺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海峽兩岸高等技職教育規模擴張之比較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1 97 81 98 99 71

專題探討

56.14 62.96 67.56 72.37 78.11 82.02 83.58 85.31

78

83.18 82.17 83.77

63

68

85 83 82 84 82 84

72

粗 56 61 學年度 專科學校 科技大學 技術學院 51 在 47 77 1 51 43 學 75 41 39 38 38 80 73 3 36 率 41 32 81 74 3 30 27 % 82 25 74 3 31 21 22 23 高等教育粗在學率 19 19 83 72 6 15 15 16 16 16 17 17 21 84 74 7 85 70 0 10 11 86 61 5 15 1 87 53 6 20 65 36 66 67 68 69 88 7 70 7140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89 23 11 51 學年度 90 19 12 55 ◥ 圖 1 臺灣地區 65 至 99 學年度高等教育粗在學率 91 15 15 56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1a) 92 16 17 55 93 14 22 53 94 17 29 46 95 16 32 45 96 15 37 41 90 80

專科學校

77 73

74

74

72

74

技術學院

70

科技大學

70 61

學校數量

學 校 數 量

60

55

53

56

55

51

53 46

50

41

40

40

36 29

30

23

20

20

19

15

10 1

3

3

3

80

81

82

6

7

10

11

5

6

7

86

87

88

46

45

32 37

49

41

40

38

37

31

28

22 15

17

12

14

17

16

15

15

15

15

15

94

95

96

97

98

99

100

16

0

0 75

83

84

85

89

90

91

92

93

學年度 ◥圖

2 臺灣地區 75 至 100 學年度高等技職教育學校校數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1b)

灣地區高等教育早已由大眾教育階段,發

的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校數增多,專科

展到普及教育的階段(教育部,2010)。

學校因學校多升格為技術學院而相對縮

而臺灣地區高等技職學校的規模

減;此發展趨勢到 91 學年度(2002 年)

擴 張 現 象, 如 圖 2 所 示, 從 86 學 年 度

時,大學(本科)層級的技術學院校數

(1997 年 ) 開 始, 大 學( 本 科 ) 層 級

達 最 高 的 56 校, 而 專 科 層 級 的 專 科 學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37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表 1 臺灣地區高等教育 100 學年度學校數 普通高等教育

學校類別

合計

公立

私立

高等技職教育

大學

學院

合計

專科學校 技術學院 科技大學

總 計

合計

67

4

71

15

28

49

92

163

94.4%

5.6%

43.6%

16.3%

30.4%

53.3%

56.4%

100%

34

1

35

3

4

12

19

54

97.1%

2.9%

49.3%

15.8%

21.1%

63.2%

20.7%

33.1%

33

3

36

12

24

37

73

109

91.7%

8.3%

50.7%

16.4%

32.9%

50.7%

79.3%

66.9%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1c) 類

合計

學生人數

普通教育 百分比

學生人數

技職教育

百分比

學生人數

百分比

校 則總 明顯 到 僅 10 餘 校。 而 之 後, 計縮減 1,343,603 100.00% 682,986 則是以大學層級(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合 50.83% 660,617 49.17% 436,216 32.47% 308,051 計共 45.10% 128,165 19.40% 公 立 83.7%);在公、私立結構上,又以 技術學院因多更名為科技大學,校數也 907,387 67.53% 374,935 54.90% 532,452 80.60% 私 立 私立學校(佔 79.3%)為主。 開始減 少。 到 100 學 年 度(2011 年) 博士班

34,178

100.00%

31,291

公 立

28,214

82.55%

25,471

私 立

5,964

時,臺灣高等技職教育計有 49 所科技大 學、28 所技術學院和 15 所專科學校。可 17.45%

5,820

91.55%

2,887

8.45%

81.40%

2,743

95.01%

另審視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技職教

育學校學生人數,如表 2 所示,臺灣地 18.60%

144

4.99%

10036,307 學年度學生人數總共有 知,臺灣地區的高等技職學校已朝向技術 185,000 100.00% 148,693 區高等教育 80.37% 19.63% 碩士班 119,981 64.85% 98,599 公 立 學院和科技大學(本科)發展,而專科學

66.31% 人。 21,382 58.89% 1,343,603 其 中, 就 讀 於普通高等

65,019 35.15% 50,094 私 立 校則是逐漸萎縮(林大森,2003;陳德華,

33.69% 14,925 人( 41.11% 教育 的 學 生 682,986 佔 50.83%),

1,021,636

100.00%

503,002

公 立

276,890

27.10%

183,981

私 立

744,746

72.90%

319,021

大學生

2007)。

38

49.23%

518,634

50.77%

36.58%

92,909

17.91%

63.42%

425,725

82.09%

就 讀 在 高 等 技 職 教 育 660,617 人( 佔

就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技職教育學校

49.17%)。就高等技職教育本身而言,

校數來看,如表 1 所示,高等技職教育學 102,789 100.00% -專科生

大學層級學生人數約佔所有技專校院學 -102,789 100.00%

校的校數共 所(佔 56.4%),高於普 10.83% -公 立 9211,131

生的 78.51%,而專科層級的學生人數不 -11,131 10.83%

91,658 89.17% -私 立 通高等教育的 71 所(佔 43.6%)。就高

-91,658 89.17% 到二成(約佔 15.56%);高等技職教育

等技職教育而言,專科學校有 15 所(佔

公立學校的學生人數為 128,165 人(佔

16.3%)、技術學院有 28 所(佔 30.4%)

19.40%)遠低於就讀私立學校的 532,452

及 科 技 大 學 49 所( 佔 53.3%); 其 中,

人(佔 80.60%)。由以上統計數據可知,

私立學校的校數有 73 所(佔 79.3%),

臺灣地區在高等教育學生人數的規模上,

公 立 學 校 有 19 所( 佔 20.7%)。 可 見,

高等技職教育學生數與普通高等教育學生

臺灣地區在高等教育學校的規模上,高等

數比例相近,而高等技職教育中,學生集

技職教育校數高於普通高等教育(56.4%

中於大學層級(佔 78.51%)和私立(佔

> 43.6%);而高等技職教育的學校數量,

80.6%)學校。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5.6% 比 例 94.4% 43.6% 34 1 校 數 35 公立 34 1 校 數 35 2.9% 比 例 97.1% 49.3% 公立 2.9% 比 例 97.1% 49.3% 33 3 校 數 36 私立 33 3 校 數 36 8.3% 比 例 91.7% 50.7% 私立 8.3% 比 例 91.7% 50.7% 表 2 臺灣地區 100 學年度高等教育學生人數 合計 合計 學生人數 百分比 學生人數 百分比 總 計 1,343,603 100.00% 總 計 1,343,603 100.00% 436,216 32.47% 公 立 436,216 32.47% 公 立 907,387 67.53% 私 立 907,387 67.53% 私 立 博士班 34,178 100.00% 博士班 34,178 100.00% 28,214 82.55% 公 立 28,214 82.55% 公 立 5,964 17.45% 私 立 5,964 17.45% 私 立 碩士班 185,000 100.00% 185,000 100.00% 碩士班 119,981 64.85% 公 立 119,981 64.85% 公 立 65,019 35.15% 私 立 65,019 35.15% 私 立 大學生 1,021,636 100.00% 1,021,636 100.00% 大學生 276,890 27.10% 公 立 276,890 27.10% 公 立 744,746 72.90% 私 立 744,746 72.90% 私 立 專科生 102,789 100.00% 102,789 100.00% 專科生 11,131 10.83% 公 立 11,131 10.83% 公 立 91,658 89.17% 私 立 91,658 89.17% 私 立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1c) 類 別 類 別

16.3% 3 3 15.8% 15.8% 12 12 16.4% 16.4%

30.4% 53.3% 56.4% 100% 4 12 19 54 海 峽4 兩岸高等技 模擴張之比 12職 教 育 規19 54較 21.1% 63.2% 20.7% 33.1% 21.1% 63.2% 20.7% 33.1% 24 37 73 109 24 37 73 109 32.9% 50.7% 79.3% 66.9% 32.9% 50.7% 79.3% 66.9%

普通教育 普通教育 學生人數 百分比 學生人數 百分比 682,986 50.83% 682,986 50.83% 308,051 45.10% 308,051 45.10% 374,935 54.90% 374,935 54.90% 31,291 91.55% 31,291 91.55% 25,471 81.40% 25,471 81.40% 5,820 18.60% 5,820 18.60% 148,693 80.37% 148,693 80.37% 98,599 66.31% 98,599 66.31% 50,094 33.69% 50,094 33.69% 503,002 49.23% 503,002 49.23% 183,981 36.58% 183,981 36.58% 319,021 63.42% 319,021 63.42% -------------

肆、大陸地區高等技職教育規 模擴張

專題探討

技職教育 技職教育 學生人數 百分比 學生人數 百分比 660,617 49.17% 660,617 49.17% 128,165 19.40% 128,165 19.40% 532,452 80.60% 532,452 80.60% 2,887 8.45% 2,887 8.45% 2,743 95.01% 2,743 95.01% 144 4.99% 144 4.99% 36,307 19.63% 36,307 19.63% 21,382 58.89% 21,382 58.89% 14,925 41.11% 14,925 41.11% 518,634 50.77% 518,634 50.77% 92,909 17.91% 92,909 17.91% 425,725 82.09% 425,725 82.09% 102,789 100.00% 102,789 100.00% 11,131 10.83% 11,131 10.83% 91,658 89.17% 91,658 89.17%

的粗在學率來說,如下頁圖 3 所示,本 / 專科院校的粗在學率由 1991 年 3.5%, 到 2009 年快速成長為 24.2%(成長 6.91

大陸地區現行學制的基本架構,根據

倍 ); 同 時, 每 年 的 粗 在 學 率 都 有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章教育基

到 2% 成 長, 並 且 在 2002 年 高 等 教 育 粗

本制度,第十七條說明:「國家實行學前

在學率就已達到 15%,顯示大陸地區普

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

通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由精英教育朝向

學校教育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

大眾教育發展,並且仍有繼續擴張的趨

部,1995)是以就大陸地區學校教育學制

勢。 在 大 陸 中 央 國 務 院 於 2010 年 發 布

的現況,技職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階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並未與普通教育有所分流。

(2010-2020)》,該綱要強調高等教育

首先,就大陸地區普通高等教育(含

進入大眾化階段後,高等教育的粗在學率

本科與專科院校;簡稱本 / 專科院校)

到 2020 年,將持續擴張提升達到 40%(中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39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0)。

長 1.82 倍)。而專科院校數,亦由 422

其次,就 1998 年到 2009 年的大陸地

所學校快速成長到 1,215 所(成長 2.96

區普通高等教育(本 / 專科院校)總校

倍)。以校數比例來看,1998 年到 2009

數來看,如圖 4 所示。本專科院校數由

年專科院校佔大陸地區高等學校比率,

1,022 所學校快速成長到 2,305 所(成長

由 41.3% 提高到 52.7%;相對的,本科院

2.26 倍 ); 而 本 科 院 校( 大 學 ) 校 數

校(大學)佔大陸高等學校比率,則由

由 600 所 學 校 快 速 成 長 到 1,090 所( 成

58.7% 降低到 47.3%。大陸地區高等教育

30.0

普 25.0 通 30.0

21.0

19.0

普 20.0 25.0

15.0

20.0 15.0 育 等

12.5

粗 教 15.0 育 10.0 入 粗 學

入 率 10.0 學 5.0

%

率 %

5.0

22.0

3.9

3.5 3.5

3.9

5.0 5.0

6.0

7.2

6.0 7.2

8.3

9.1

8.3 9.1

9.8

9.8

10.5

12.5

13.3

23.3 17.0 22.0 23.0

23.0 23.3

24.2

24.2

21.0

19.0

17.0

15.0

13.3

10.5

普通高等教育粗入…

普通高等教育粗入學率

0.0 0.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年代

年代 ◥

圖 3 大陸地區 1991 至 2009 年普通高等教育粗在學率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a)

2500

總校數

2263

2305

1184

1215

1079

1090

2008

2009

本科院校 專科院校

2000

1731

1792

1867

1908

1147

1168

1552 1396

學 1500

1225

校 1022

1071

1047

1041

1091

908

量 1000

767 600

597

599

500 422

474

442

1999

2000

628

597

629

644

2001

2002

2003

684

701

720

740

2004

2005

2006

2007

0 1998

年代 ◥

40

圖 4 大陸地區普通高等學校校數發展統計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b)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海峽兩岸高等技職教育規模擴張之比較

專題探討

就學校數量而言,從 1998 年到 2009 年期

校規模上,本科院校和專科院校各佔有

間,不論是本科院校和專科院校的校數都

「半壁江山」(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

有快速擴張,且專科院校的數量發展速度

議,2010),且專科院校校數比例略高於

高於本科院校。由此可知,大陸地區高等

本科院校;就專科院校而言,50.3% 為地

教育校數,近十年來有快速擴張的現象,

方非教育部門辦理,以及近四分之一為民

並且專科院校(高等職業學校)校數的擴

辦學校,或可顯現大陸地區的專科院校具

張是高於本科(大學)院校。

有配合經濟發展的工具取向。

其三,就大陸地區高等職業學校辦

其四,就大陸地區高等教育學校的學

學 類 型 來 看, 如 表 3 所 示, 本 科 院 校

生人數,如下頁表 4 所示,大陸高等教育

有 1,112 所( 佔 47.16%), 專 科 院 校

的研究生在校人數,雖然高達一百五十

有 1,246 所( 佔 52.84%)。 就 專 科 院

餘萬(1,538,416)人,但其高等教育的

校 而 言, 高 等職業學校有 1,113 所(佔

普通本科與專科生更高達二千二百餘萬

89.33%);並沒有屬於中央(國立)教育

人(22,317,929) 人。 其 中, 在 普 通 高

部所辦理,僅有 3 所為中央其它部門所委

等教育的本科專科中,本科生在校學生

託辦理。其它,幾乎所有的專科院校不

有 12,656,132 人(佔 56.71%),專科生

是地方部門辦理就是民間辦理(簡稱民

學 生 有 9,661,797 人( 佔 43.29%); 而

辦),其中,屬於地方部門辦理有 312 所

每年預計本科畢業生數為 2,868,211 人

為教育部門所辦理,而有高達 628 所屬於

(46.33%),低於專科生的 3,322,450 人

地方非教育部門所辦理,另有 296 所的專

(佔 53.67%)。可見,就大陸地區高等

科院校則屬於民辦。可見,普通高校的學

教育學校學生類別來看,其高等教育仍是

表 3 大陸地區高等職業學校校數 中央部門辦理 辦學類型

普通高等校育 1.本科院校

教育部

2358

111

73

38

1112

108

73

35

部委

合計

教育

非教育

部門

部門

854

719

542

91

1573 633 (56.94%)

3

3

(52.84%) (0.24%)

其中:高等職業學校

1113

674 371 (33.36%) 323

323 1246

2 專科院校

其他

合計

(47.16%) (9.71%)

其中:獨立學院

地方部門辦理

2

2

940 (75.44%) 815

312

628

255

560

296 (23.76%) 279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a) 學生類別 研

招生數

畢(結)業

授予

生數

學位數

合計

應屆生

383,600

379,992

538,177

354,237

春季招生 --

在校

預計畢業

學生數

生數

1,538,416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522,191

41


(47.16%) (9.71%)

專題探討

(56.94%)

(33.36%) 323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 》第二卷 第三期 其中:獨立學院 323

1246

2 專科院校

3

3

(52.84%) (0.24%)

其中:高等職業學校

1113

2

2

940 (75.44%) 815

312

628

255

560

296 (23.76%) 279

表 4 大陸地區高等教育學校 2010 年學生人數

研 博

授予

生數

學位數

合計

應屆生

383,600

379,992

538,177

354,237

--

1,538,416

522,191

學生數

48,987

47,407

63,762

24,571

--

125,153

125,153

百分比

12.77%

12.48%

11.85%

6.94%

--

16.83%

23.97%

學生數

334,613

332,585

474,415

329,666

--

1,279,466

397,038

百分比

87.23%

87.52%

88.15%

93.06%

--

83.17%

76.03%

普通本科專科生 本

招生數

畢(結)業

學生類別

學生數 百分比

春季招生

在校

預計畢業

學生數

生數

5,754,245 2,435,867 6,617,551 6,024,192

13,710 22,317,929 6,190,661

2,590,535 2,435,867 3,512,563 3,086,493

993 12,656,132 2,868,211

45.02% 100.00%

學生數

3,163,710

百分比

54.98%

--

53.08%

51.23%

7.24%

3,104,988 2,937,699

12,717

0.00%

46.92%

48.77%

92.76%

56.71%

46.33%

9,661,797 3,322,450 43.29%

53.67%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b)

以普通本專科學生為主,雖本科與專科生

階段;而大陸地區普通高等教育(本 / 專

學生人數以本科生略多,但因專科生修業

科院校)的粗在學率來說,顯示大陸地區

年限較短,在招生人數少於本科生的情況

普通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由精英朝向大眾

下,其畢業生數仍比本科生人數略為多。

發展,並且仍有繼續擴張的趨勢。可知,

伍、海峽兩岸高等技職教育規 模擴張比較 根據前述海峽兩岸高等技職教育規模

42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呈現規模擴張,不僅朝 大眾教育階段發展,臺灣地區更達普及教 育階段。 二、學制發展

擴張的說明,以下僅分別從擴張現況、學

臺灣地區的技職教育體系,從國中的

制發展、發展層級、學校類型和學生數量

技藝教育到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

等,進行兩岸高等技職教育的現況比較。

院和科技大學,並向上延伸至研究所碩、

一、規模現況

博士班,已建構非常完整和一貫的技職教

由於高等技職教育不論是大學(本

育體系。同時,高等技職教育的學校層

科)或是專科層級,皆屬高等教育(大

級,以科技大學和技術學校的大學(本

專)的一環。因此,就臺灣地區大專(高

科)層級為主。而大陸地區的技職教育體

等教育)校院的粗在學率來看,高等教育

系,雖可分為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

早已由大眾教育階段,發展到普及教育的

育、高等職業教育,但高等職業教育並未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海峽兩岸高等技職教育規模擴張之比較

專題探討

與普通教育分流或是雙軌。普通高等教育

高等技職學校,以私立的大學(科技大學

包括有本科院校(大學)和專科院校(職

和技術學院)層級為主,而大陸地區的高

業技術學院),專科招收高中學校或中等

等技職學校,以地方非教育部門的專科院

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可知,臺灣地區技職

校(專科學校)層級為主,並以民辦的專

教育具有完整和一貫的體系,並且高等技

科院校為輔。

職教育是以大學(本科)層級為主;而大

五、學生數量

陸地區的高等技職教育並未與普通教育分

臺灣地區在高等教育學生人數的規模

流,並且是以專科層級為主。

上,高等技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相當,

三、發展層級

而高等技職教育以私立和大學層級的學生

臺灣地區高等技職學校的規模擴張途

數為多。以大陸地區高等教育學校學生人

徑,先由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接續

數來看,其高等教育是以普通本專科學生

技術學院改名為科技大學,專科學校則明

為主,而兩者學生人數的規模大致相當。

顯縮減;而大陸地區高等教育則是本科

可見,臺灣地區高等技職的學生人數,集

(大學)和專科層級分別成長,並且專科

中於私立大學(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層

院校(高等職業學校)學校規模的擴張是

級,而大陸地區的高等技職學校的學生人

高於本科(大學)院校。可知,臺灣地區

數,則主要在於專科(專科學校)層級,

高等技職學校的朝向本科(技術學院和科

另本科生和專科生學生人數的規模相當。

技大學)發展,專科學校則是逐漸萎縮; 而大陸地區的高等技職學校規模擴張,則 是以專科層級的學校為主。 四、學校類型

陸、結語 一、海峽兩岸高等技職教育有差異之處 從海峽兩岸高等教育都有規模擴張的

臺灣地區在高等教育學校的規模上,

現象,可知皆為開發中國家的後發外生模

高等技職教育校數高於普通高等教育,而

式,不僅朝大眾教育階段發展,臺灣地區

高等技職教育是以大學層級和私立學校為

的高等教育更達普及教育階段;同時,臺

主。大陸地區普通高等學校的規模上,本

灣地區技職教育具有完整和一貫的體系,

科院校和專科院校雖各佔有半壁江山,但

高等技職教育以私立的大學層級為主;而

專科院校略高於本科院校;而其專科院校

大陸地區的高等技職教育並未與普通教育

辦學,以地方非教育部門為主,並以民辦

分流,並且以專科層級為主。此外,臺灣

為輔。可知,兩岸高等教育的學校規模,

地區高等技職學校已朝本科學校發展,而

同樣是高等技職學校(本科院校)高於普

專科學校則是逐漸萎縮;大陸地區的高等

通高等學校(專科院校),而臺灣地區的

技職學校規模擴張,則以專科層級的學校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43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為主。再者,臺灣地區高等技職教育的私

國家競爭力評比,排名都在大陸地區之

立學校佔有重要地位,而大陸地區高等技

前,但大陸地區的市場規模和總體經濟的

職教育以公辦為主,但多為地方且非教育

穩定都會影響臺灣的經濟發展。而兩岸在

部門所辦理。最後,臺灣地區的高等技職

普通高等教育都要建立具世界一流水準

學校,學生人數以私立的大學層級為最

(平)的大學,高等技職教育則注重與經

多,而大陸地區高等技職學校的學生,則

濟發展的配合;而就技職教育學制來看,

集中於專科的層級。

臺灣地區高等技職教育從專科、大學到研

二、海峽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可強化交流

究所,已建立完整和一貫的技職體系,然

海峽兩岸在各方面都屬於競和(Co-

大陸的高等技職教育僅為專科層級;隨著

petition)的發展,在教育上都注意國家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訂,以

競爭力的提升。雖然,臺灣地區不論在

及兩岸都致力提升技職教育的發展,加上

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全球競爭力指數

臺灣地區招生陸生就讀的推動,兩岸高等

(GCI)和瑞士國際管理學院(IMD)世界

技職教育的合作和交流將更密切。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高等教育解讀。2010 年 3 月 2 日, 取 自: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xwfb/2010-03/02/content_15 45475.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199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2 年 6 月 10 日,取自:http://www.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1316.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a)。2009 年教育統計數據—各級教育毛入學率。2011 年 12 月 20 日, 取 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59/201012/113470. 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b)。2009 年教育統計數據—各級各類學校校數。2011 年 12 月 20 日, 取 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59/201012/113478. 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a)。2010 年教育統計資料 - 高等教育學校(機構)數。2012 年 3 月 2 日, 取 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606. 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b)。2010 年教育統計資料 - 高等教育學校(機構)學生數。2012 年 3 月 2 日,取自:h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 605.html 方展畫、劉輝、傅雪凌(2009)。知識與技能—中國職業教育。浙江市:浙江大學出版社。

44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海峽兩岸高等技職教育規模擴張之比較

專題探討

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編著)(2010)。高等職業學校改革與發展報告:2000-2010 年。北京 市:高等教育。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0)。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98 年 08 月 11 日修正發布)。2012 年 3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1545&ctNode=5659&mp=1 吳建國(2009)。教部承認大陸學歷獨漏專科。臺北市教育 e 週報,380。2011 年 12 月 26 日,取自: http://enews.tp.edu.tw/ paper_show.aspx?EDM=EPS2009011208211634P 吳清基(2011)。二技招收陸生選後有望開放。旺報,2011 年 10 月 20 日,A14 兩岸新聞版。 林大森(2003)。高等技職教育轉型的社會學分析:以「專科改制技術學院」為例。嘉義:南華大學 教社所。 張應強(2009)。精英與大眾—中國高等教育 60 年。浙江市:浙江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2010)。中華民國高等教育簡介 2010。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a)。中華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簡介。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b)。建國百年技職教育專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統計處(2011a)。教育統計(100 年版):13. 各級教育學齡人口在學率。2011 年 12 月 9 日, 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7359 教 育 部 統 計 處(2011b)。 重 要 教 育 統 計 資 訊: 大 專 校 院 校 數 統 計。2011 年 12 月 18 日, 取 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03.xls 教育部統計處(2011c)。 重要教育統計資訊:大專校院概況。2011 年 12 月 18 日,取自:http:// 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01.xls 陳德華(2007)。臺灣高等教育過去 20 年數量的擴充與結的轉變。高等教育,2(2),67-95。 傅雪齡(2008)。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華東師範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上海市。 維基百科(2012)。兩岸三地。2012 年 3 月 23 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 4%E5%B2%B8%E4%B8%89%E5%9C%B0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臺中市:揚智文化。 簡明忠(2005)。技職教育學。臺北:師大書苑。 Macfarlane, B. (2012). Martin Trow: Twentieth-Century higher education: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 Edited by M. Burrage.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66,123–125. Trow, M. (1962). The democra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 3 , 231262. Retrieved December 15, 2011, from: http://journals.cambridge.org/abstr act_S0003975600000618 Trow, M. (1970).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mass to universal higher education. Daedalus, 99(1), 1-42. Trow, M. (1973).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Berkeley, CA: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091983) Trow, M. (2006).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access: forms and phas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ies since WWII. In James J. F. Forest & Philip G. Altbach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pp.243-280). Netherlands: Springer.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45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 學制之比較 莊謙本

陳聰勝

紀寰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教授 兼 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 兼任副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碩士生

壹、前言

增勳,2012)。然而兩岸的技職教育相異

臺灣歷經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兩岸

之處仍多,要有良好的交流,必先對其學

緊張情勢已逐漸趨緩,並且邁向新的里程

制有透徹的瞭解。本文對兩岸高等技職教

碑,教育學術之交流日益頻繁。2010 年

育學制的比較分析,將可提供臺灣技職教

8 月 19 日,立法院正式三讀通過《臺灣

育制度面做為參考。

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大學 法》及《專科學校法》修正法案;2011 年 1 月 6 日通過《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讀 專科以上學校辦法》,正式賦予大陸學生

46

位,學成回去大陸工作,可創造雙贏(曾

貳、臺灣高等技職教育學制的 現況與困境 此處將分為兩部分,說明臺灣現行高

(以下簡稱陸生)來臺就讀及大陸地區學

等技職教育學制的現況與困境。

歷採認機制之法源依據。馬英九總統也

一、臺灣高等技職教育學制的現況

於 2012 年在銘傳大學校慶活動中,提出

目前臺灣的高等技職教育,已經完成

政府未來將大力推動境外學生來臺就學。

技職教育一貫體系(高職→專科學校→技

技職教育正是臺灣的強項,教育部正在研

術學院→科技大學)的建制,且能與高等

擬方案,讓大陸五專畢業生來臺就讀二年

普通教育體系相互流通。就招生對象而

制技術學院;由於五專的陸生通常已有工

言,包括一般學制、學校與企業合作的常

作,在臺學習兩年後,既可獲得學士學

態專班學制,與其他特殊培育的學制,可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制之比較

專題探討

區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專校院 + 合作廠商)或 4 合 1(高職 + 技

(一)二專

專校院 + 合作廠商 + 職訓中心)的合作方

主要招收高職畢業生、綜合高中專門

式,發展 3+2(高職 3 年加二專 2 年)、

學程的畢業生,以及其他具備同等學力資

3+2+2(高職 3 年加二專 2 年加二技 2 年)、

格者。其培育目標在養成中級實用專業人

3+4(高職 3 年加四技 4 年)、5+2(五專

才為主。其修業年限 2 年,至少須修滿

5 年加二技 2 年)等彈性銜接學制。亦即

80 學分,畢業後授予副學士學位。

學生除了在校就學、在合作廠商工作或實

(二)五專

習之外,還可向上銜接,透過甄審升學二

主要招收國中畢業生,以及其他具備

專、四技或二技產學專班,畢業後取得副

同等學力資格者,培育目標以養成中級實

學士或學士學位,同時兼具就學、就業及

用專業人才為宗旨。其修業年限 5 年,至

升學的功能。

少須修滿 220 學分,畢業後授予副學士學

(六)雙軌訓練旗艦計畫

位(與二專同)。 (三)二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為促進青少年就 業,培訓契合企業需求之優質專業技術人

主要招收五專及二專畢業生,或其他

力,自 2003 年與教育部合作,引進德國

具備同等學力資格者,培育目標為養成高

「雙軌制」(Dual System)職業訓練模

級實用專業人才。本學制修業年限 2 年,

式,推動「臺德菁英計畫」,並以德國雙

至少須修滿 72 學分,畢業後授予學士學位。

軌制訓練為基礎,發展本土化之雙軌訓練

(四)四技

制度。經檢討施行成效,為契合國內產業

主要招收高職畢業生、綜合高中專門

及社會環境需求,自 2009 年開始以本土

學程畢業生,以及其他具備同等學力資格

化為主要導向,進行計畫再造並更名為

者,培育目標為養成高級實用專業人才。

「雙軌訓練旗艦計畫」。該計畫整合事業

本學制修業年限 4 年,至少須修滿 128 學

單位及技職教育體系資源,訓練生(學

分,畢業後授予學士學位。

生)每週分別在業界實習至少 3 日、學校

(五)產學攜手合作專班

上課 2 至 3 日,以降低學校教育與職場技

「產學攜手合作計畫」係透過高職學

能的落差。訓練生(學生)除可享有學費

校與技專校院間規劃彈性的學制與課程,

之優惠補助外,每月由事業單位提供津

培育產業需求技術人力,主要透過學校與

貼,以減輕經濟負擔。訓練期滿且成績合

產業間的密切合作,提供高職或技專校院

格者,可取得教育部授予之日間部正式學

學生就學期間工作機會、實習機會與津

歷文憑與勞委會及事業單位共同核發之結

貼補助。其辦理原則採 3 合 1(高職 + 技

訓證書。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47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七)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

二、臺灣現行高等技職教育學制的困境

依據《大學校院辦理學士後第二專長

依據教育部(2011)最新的統計資料

學士學位學程審核作業要點》,教育部為

顯示,100 學年度臺灣現有的技專校院,

建立學習型社會,配合產業用人需求,培

計有科技大學 49 所、技術學院 28 所與專

育第二專長及提供跨領域學習機會,辦理

科學校 15 所,共計 92 所技專校院,可知

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又可稱為

臺灣當前高等技職教育蓬勃發展,技職體

4+ 或 4+X 學程。以強化職場就業能力,增

系學生的升學管道暢通;惟目前臺灣受到

進國家競爭力。4+X 學程之課程對應產業

少子女化的影響,學生人數持續下滑;

需求,採跨系、院專業領域之設計組合,

過去 15 年平均每年新生兒約減少 8,000

培育第二專長及跨領域人才,以促進就業

人,如果新生兒只有 70% 上大學,則大

或強化職場能力為導向,協助其取得專業

學招生缺額每年將增 5,000 多人,15 年

證照、實習經驗或加強外語能力。學校辦

後,臺灣的大專院校招生缺額將達 8 萬人

理 4+X 學程,可與職訓中心、產業界合作

以上,未來將有許多大專院校面臨倒閉、

共同規劃課程,進行產學訓協同教學,安

退場的窘境(張雅淨,2008)。更具體地

排至產業界實習,以培育職場專業素養,

說,臺灣 2005 年約有 20 萬名的新生兒,

提升就業能力。4+X 學程修業年限為 1 至

將在 15 年後成為大一學生,相較於當今

2 年,並得視學程性質予以延長,由各校

的入學人口數約減少一半左右(蔡銘津,

列入學則定之。4+X 學程畢業應修學分數

2008)。換言之,15 年之後各大學必須

不得少於 48 學分,並應修習專題製作或

面臨只剩目前一半入學學生的經營困境,

專題論文。

高等教育過去 10 餘年間大量擴充,未來

(八)五專菁英班

將面臨招生不足的困境,勢必面臨機制考

教育部自 99 學年度起,試辦「五專

驗(簡太郎,2007)。

菁英班計畫」,招收性向明顯並具潛能之

吳靖國、林騰蛟(2010)綜合上述,

優秀國中畢業生,投入適合長期培育之專

指出當前臺灣人口結構變遷(尤其是「少

業領域,配合專業證照取得或實習經驗累

子女化」)所造成的教育問題,將是高等

積,兼顧就業能力與適性學習之發展。五

技職教育永續經營的關鍵性問題。而在這

專菁英班學生畢業後可透過校內「甄審直

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中,進一步檢視和省思

升」機制直升二技部,取得學士學位。凡

技職體系高等教育化所帶來的問題,應具

當年度國中基測成績達到 PR85 以上,即

有關鍵性的意義。

達到報名基本條件。

黃榮鑑(2007)指出,早年為了配合 政府提升國家競爭力、產業結構轉型及社

48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制之比較

專題探討

會的需求,教育部積極輔導「辦學績優專

的特點是學生來源多,文化基礎相對三校

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接著將「辦

生(此為大陸慣用簡稱,係指中等職業教

學績優技術學院」改名為「科技大學」,

育體系的職業高中、中等專業學校與技工

因此造就了 1990 年代末期高等技專校院

學校的學生)來的好,但是職業能力明顯

的蓬勃發展。但此舉對產業所需的技能及

不足,沒有接受高職教育的心理準備,期

人力品質並無明顯提升。此外,由於升學

望非常高,入學後多有失落感,是在無奈

主義仍存在學子與家長的心中,改制結果

中接受高職教育。余彩霞(2012)指出普

導致高職學生熱衷升學,而使技職教育功

通高職的學生無法準確定位自我的價值,

能受到嚴重扭曲,技職教育普通化已是很

認為在高職學習是沒有希望可言的。

難脫開的困境。

參、大陸高等技職教育學制的 現況與困境

普通高中畢業後進入高職三年制的學 生,入學後的起點一致,不會有明顯的學 識落差,但由於沒有被本科院校錄取,整 體素質屬於中下水平,而且對高職的培育

大陸高等技職教育有其特殊發展史,

目標以及職業特性缺乏了解,常會對學校

目前也面臨一些困境。以下分為高職學制

安排的各種教學內容與管理方式,提出異

的現況以及現行高職學制的困境說明。

議。姜振鵬與陸群(2000)指出,正是由

一、大陸現行高職學制的現況

於他們對於高職培育目標的學識落差,因

目前,大陸的高等職業教育(簡稱高

此在調查中發現,60% 以上的畢學生不願

職),就學校機構而言,主要有高等專科

意從生產第一線做起,而是希望直接進入

學校、職業大學與職業技術學院三種類

管理階層,這與高職培育目標互相違背。

型。針對招生對象而言,姜振鵬與陸群

姜振鵬與陸群進一步提到,三年制普

(2000)提出,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詳

通高職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新生報到率低,

述如下:

有些高職院校的新生報到率不足 40%,即

(一)普通高職

使進行備取也難以完成招生計畫的預定學

普通高職(高等職業教育)招收的是

生人數。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歷層次

普通高中畢業生,學習年限為 3 年,這是

低,不能滿足部分學生及家長對於高學歷

大陸目前專科層次高職教育的主要學制,

的期望,一些認為經過重考可以考上普通

大部分的高專改制為高職後,繼續實施 3

本科的學生,主動放棄到高職院校就讀的

年的學制(3+3 學制)。

機會。

普通高職的學生來源,主要是普通高 中畢業後沒有考上本科的學生。這類學制

(二)對口高職 對口高職的內涵,是指招收中等職業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49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學校對口專業畢業生的高等職業教育,學

著差異,開課種類彈性很大。許多學生在

制為 2 至 3 年。中等職業學校包括普通中

中等職業教育階段,並沒有學過外語、物

專、技工學校、職業高中、成人中專與職

理等課程,語文與數學的學習時間也非常

業中專等。林文斌(2009)指出,對口高

少。這些學生接受對口高職教育的難度很

職是指高職院校透過單獨命題、單獨考

高,許多高職院校需要安排一定的時間,

試、單獨錄取從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

替這些中職院校畢業生補習文化課程。

校的優秀畢業生,以及具有本專業或相關

基於此,做好對口高職的學制銜接以

專業實作經驗的在職人員中,選拔一定比

及提升高職與中職畢業生的質量,屬於當

例的學生到高職院校,進一步深化理論並

務之急。

加強實作經驗的招生制度。對口高職打通

(三)五年一貫制高職

了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繼續接受高等職業

這種學制也稱五年一貫制,招收初中

教育的管道,有利於中等職業教育的生存

畢業生,實施 5 年的高等職業教育(類似

與發展。

臺灣的五專)。五年制的學生入學後的起

早在 1985 年,當時大陸公布《關於

點一致,學識落差較小。學生從第一學年

教育體制改革的决定》的政策文件中,明

就有實作教學的課程,職業觀念的形成較

文規定:「高等職業技術院校要優先對口

早。連續 5 年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儘早進

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有本專業實踐

入專業訓練,有助於優良職業態度的養成

經驗與成績合格的在職人員入學。」對口

與主要技能的熟練掌握,能夠顯著的突顯

高職的升學管道,帶給中職院校學生的升

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提高教學品質與整

學希望,並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重要激勵作

體效益。

用。基於此,對口高職非常受到高職院

曾宗福(2007)指出,五年一貫制將

校、中職學校與中職學生的支持與歡迎。

中職與高職合併在一個教學計畫中,把中

但是林文斌進一步提到,當前對口高

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順利的銜接起

職存在的主要問題,乃是學生的來源複

來,對於學生的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與提

雜、素質差異顯著與學識基礎較低。不同

高素質皆有正面幫助,也可避免中職與高

類型的中職院校中,普通中專的教學計畫

職在銜接過程中,因為專業方向偏差與教

一般比較合理,文化課程與專業技術課程

學內容重覆所造成的學時消耗,還可以避

比例適當、課程設備齊全與畢業生素質良

免目前的考試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

好,但普通中專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的人 數很少。 其他類型的中職院校,教學計畫有顯

50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大陸的五年制高職教育,是從 1985 年 開 始 進 行 試 點 的 工 作, 近 10 年 來, 透過實踐證明五年制高職是一種成功的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制之比較

專題探討

二、大陸現行高職學制的困境

學制,不僅能夠招到素質較高的初中畢 業 生, 而 且 在 培 育 高 級 技 術 應 用 型 人

目前就大陸的學制系統而言,中等職

才 方 面, 有 很 大 的 優 越 性( 嚴 雪 怡,

業教育體系就是一種終結性教育。彭志武

2000a)。基於此,五年制高職是一種能

(2007)指出,目前大陸的中等專業學校、

夠充分利用現有的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充

職業高中與技工學校的學生,升學進入高

分利用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為大陸各省

等職業教育體系的高職院校比例,不能超

市培育高級應用技術型人才。

過中等職業教育體系畢業生總額 5%。

但是嚴雪怡(2000b)也提到五年制

基於此,目前高等專科學校、職業大

高職的一些缺點,例如:1. 學制過長,

學與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對象,仍然以普

猶如工廠產品的生產週期過長,影響到往

通高中畢業生為主,都是參加全國統一高

後的競爭力;2. 由於高職校院的學生來

考錄取的學生為其主要的學生來源。現階

源短缺或素質下降,使得近年新生入學的

段高等職業教育仍停留在專科層次為主,

品質大不如前,嚴重影響了這種學制的發

雖然自 2011 年開始,已有部分高職院校

展;3. 五年制高職是招收初中畢業生,

取得大陸教育主管部門的核准,開始規劃

學生的學識基礎知識距離高等職業教育仍

四年制高職本科教育的人才培育層次,但

有一段差距,必須設法彌補,才能夠使學

絕大多數高職院校仍無法辦理高職本科教

生在就業後,能夠具備可持續向上發展的

育,形成了「終結教育」。目前大陸的學

學識素養。

制並非雙軌制也非單軌制,而是一種嚴重 傾斜的分支制,如圖 1 所示。

博 士 碩 士 本 科 專 科

專 科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校院 (三校) 初 中 小 學

圖 1 大陸現行學制概況示意圖 資料來源:彭志武(2007)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51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由此學制示意圖可以觀之,大陸現階 段的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未能互通,也反

式,分述如下:

映出傳統士大夫文化「重學術、輕技術」

1. 四年一貫制

的教育觀念,對於大陸目前需要的高等技

在中職院校學習 1 年後,進入高職學

術應用型人才培育而言,非常不利且有礙

習 3 年,畢業後頒發相對應的中職與高職

大陸高等職業教育的正常發展。

畢業證書。

長久以來,大陸的職業教育一直被認

2. 五年一貫制

為是「終結教育」而非「高等教育」,基

此制又分「3+2」及「2+3」兩種模式,

於此種教育的觀念,大陸的職業教育與普

也就是學生在接受完中等職業教育(3 年

通教育自然就不存在互通與銜接的問題;

或 2 年)的學習後,透過特殊的招生考試

但是自從高等職業教育成為高等教育的一

(3+X 招生考試,也稱為單考單招),進

種形態之後,中職院校的畢業生銜接到高

入專業對口的高職院校(2 年或 3 年)來

職院校的問題,就必須正視且慎重規劃。

學習,畢業後頒發相對應的中職與高職畢

彭志武(2007)指出,目前大陸在中

業證書。這種單考單招的特殊招生錄取管

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學制結構與銜

道,能夠使中職院校畢業生有機會透過考

接部分,主要區分為兩大類型,分別為獨

試來獲得進一步深造高職專科的機會,也

立結構型以及文化結構型,詳述如下:

能夠使中職院校與高職院校銜接起來。

(一)獨立結構類型

由於單考單招的招生管道,不僅招收

這類型是中職院校與高職院校,各自

中職院校畢業生,也包括普通高中畢業

依據自身的學制年限來進行教育。其中高

生,所以學生的學識基礎與專業實作技能

職院校主要透過升學考試的方式,擇優招

落差較大,高職院校要同時面對這兩種不

收中職院校畢業生。此種類型中,中職與

同來源的學生進行授課,對於教師而言有

高職又分別有許多種學制,現階段的中等

其難度;而這兩種不同來源的學生,對於

職業教育有三種學制模式:1. 中等專業

高職階段的培育目標,在其認知觀念上會

學校:包括三年制及四年制;2. 職業高中:

有落差,要做實質性的銜接也不容易。

三年制;3. 技工學校:包括兩年制及三

3.「3+3」及「4+2」模式

年制。高職院校的學制,分別有兩年制、

這種類型是由中職院校(包含綜合高

三年制與四年制等類型,並且以三年制為

中)招收初中畢業生學習 3 年或 4 年後,

最多數。

擇優選擇畢業生(普通中專畢業生)推薦

(二)文化結構型

或聯考(職業高中與技工學校)進入高職

這類型是中職院校與高職院校統籌安

52

排與設計所形成的一種學制結構與銜接模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院校學習 3 年或 2 年,畢業後頒發高職專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制之比較

專題探討

科的畢業證書。

院校共申報了 14 個四年制高職本科教育

4. 六年一貫制

專業,經專家評審,省教育廳決定,由遼

這類型主要分為中職院校 3 年與高

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等 7 所示範高職院

職院校 3 年,這是上海市目前倡導與實

校,分別組織開發 10 個四年制高職本科

施的一種學制類型(慈溪職高課題組,

教育專業的人才培育方案,如表 1 所示。

2001)。

遼寧省教育廳核准的 7 所示範高職院校,

5. 四五套辦制

要在 2012 年 6 月底前,制定出四年制本

這類型是中專招收初中畢業生,前 2 年只具備中專學籍,後 2 年按學業成績與

科高職教育人才培育方案和主幹課程標準 以及相關專業的專業設置標準。

綜合表現,擇優選拔部分學生推薦進入高

迄今為止,大陸各省市只有在普通高

職院校學習 3 年,完成高職專科學業,畢

等學校中,試行過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

業考核合格者,頒發高職專科畢業證書;

或是同意部分民辦高職院校升格為本科。

未能被選拔升入高職院校的學生,繼續按

由於大陸民眾普遍的教育觀念、教育目標

照中專教學計畫再學習 2 年,完成四年制

與教育方式等差異,造成高等職業教育從

中專學業,畢業時頒發中專畢業證書。

專科提升到本科層次有其難度存在。此次

目前大陸開始進行高職四年制本科的

遼寧省首辦的高職四年制本科人才培育方

試點工作。2011 年 11 月,遼寧省教育廳

案,除了是大陸各省市的先鋒,也是作為

辦公室公布了《關於確定組織開發四年制

大陸未來全面開辦高職本科層次教育的重

高職本科教育試點專業人才培育方案學校

要參考。

的通知》,全省 7 所「國家」示範高職

肆、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制的 綜合比較

表 1 制定四年制高職本科教育人才培育方案的院 校及專業摘錄表 學校名稱 學校名稱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

遼 寧遼 農寧 業農 職業 業職 技業 術技 學術 院學 院

瀋 陽瀋職陽業職技業術技學術院學 院

大 連大職連業職技業術技學術院學 院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專業名稱 專業名稱 道路橋樑工程 道路橋樑工程 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 園藝技術 園藝技術 模具設計與製造 模具設計與製造 電氣自動化技術 電氣自動化技術 數控技術 數控技術 應用電子技術 應用電子技術

以臺灣而言,專科學校僅能開設專科 層次的五專及二專學制,技術學院與科技 大學除了能夠附設專科部開設五專及二專 外,並且能夠開設本科層次的二技與四技 學制。 相較於大陸而言,高等專科學校、職 業大學與職業技術學院目前僅開設專科層 次的二年制、三年制與五年一貫的學制, 而遼寧省教育廳則是於今年核准開辦本科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53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層次的四年一貫的學制。透過表 1 可以得

大陸則是透過政策文件下達的方式,規範

知,大陸開辦本科層次學制的學校機構,

修業年限與總學時數,但並無規範畢業學

分別為高等專科學校與職業技術學院。基

分數。

於此,可以發現大陸的高等技職教育辦學

授予學位的部分,臺灣目前《學位授

層次,凡是高職高專皆可開設本科層次的

予法》的規定,本科層次的二技與四技畢

學制,也契合了大陸所有政策文件與法規

業生,對其授予學士學位,二專及五專畢

上所提到的,高等技職教育旨在培育高層

業生,則是授予副學士學位。大陸目前對

次技能型的專業技術人才,高職高專的定

於學位授予的相關規定,依據《學位條

位明確。

例》的規範,僅有博士、碩士與本科(學

兩相對比而言,兩岸高等技職教育的 辦學機構有顯著的差異,臺灣的專科學校 定位是培育中級實務專業人才,僅招收專 科層次的五專與二專學制。大陸的高等專

前並無授予學位,僅能取得畢業證書。

伍、結語

科學校,其定位與職業大學及職業技術學

針對兩岸高等技職教育的學制性質而

院是相同的,都是同屬於高等技職教育的

言,臺灣的高等技職教育體系,技專校院

機構,所以能夠開設本科層次的學制,此

各自擔負高級與中級實用專業人才的培

點與臺灣有本質上的差異。

育。專科學校得開設專科層次的二專與五

入學資格的部分,臺灣的高等技職教

專學制,但是不得開設大學層次的二技與

育體系僅有五專是接受國中畢業生,二專

四技學制;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的部分,

則為高職、高中(附設職業類科)與綜合

除了可開設大學層次的二技與四技學制,

高中畢業生;二技則是接受五專或二專畢

亦得附設專科部招收專科層次的二專與五

業生,四技則與二專相同的規範。

專學制,肩負培育高級與中級實用專業人

相較於大陸而言,目前本科層次的高

54

士)學位的授予;專科畢業生的部分,目

才的責任。

等技職教育是首度開設,具體的招生方案

大陸的高等專科學校、職業大學與職

尚未定案,故不予評論;專科層次的入學

業技術學院,同屬於高等技職教育體系

資格,二年制與三年制皆以招收高中畢業

內,培育專科層次的高等技能應用型技術

生為主,高等專科學校、職業大學與職業

人才。目前現行的學制類型,主要有二年

技術學院等三校的畢業生為輔,五年一貫

制、三年制與五年一貫制,其中以三年制

制則是招收初中畢業生。

為主。2012 年開始,遼寧省教育廳首次

修業年限的部分,臺灣對於各學制皆

對其管轄的高職高專,進行小規模的四年

有立法規範最低修業年限與畢業學分數;

一貫制本科層次試點,作為大陸教育部未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制之比較

專題探討

來進行大規模開設本科層次的學制參考。

受高層次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育,將有利

當前大陸高等技職教育面臨的問題,

於中等技職教育的生存與發展。目前中等

主要是高等技職教育與中等技職教育的銜

技職教育與高等技職教育的對口招生模式

接問題,肇因是大陸長久以來受到士大夫

有 許 多 種, 諸 如:「3+3」、「4+2」、

文化的影響,致使高等教育階段的學制皆

四 年 一 貫 制、 五 年 一 貫 制(「3+2」 與

以招收高中生為主;高等技職教育做為高

「2+3」)與六年一貫制等多種不同升學

等教育一部分組成,自然而然也就受到此

途徑。但是對口招生存在著最大的問題,

框架制約。

就是學生來源複雜與程度不一,造成高職

目前大陸高職高專主要的招收對象,

高專的教師在教學上的困難,亟待解決。

仍以普通高中生為主。中等專業學校、職

當前兩岸高等技職教育機構的入學資

業高中與技工學校,由於著重在技能上的

格、修業年限與授予學位的部分,以臺灣

實作課程,課程安排無法兼顧到普通高中

技專校院而言,皆招收技職教育體系的高

重視基礎學科的培育方向,致使中職院校

職、高中(附設職業類科)、綜合高中以

學生若透過傳統高考模式,幾乎難以考入

及專科畢業生,僅少部分高中(學術學

高職高專接受專科層次的教育,就讀中職

程)應屆與以及畢業 1 年以上的學生,係

院校就代表著「終結教育」的現象。

透過四技高中生申請入學的管道,進入技

基於此,近年來高等技職教育與中等

專校院接受高等技職教育。大陸的高等技

技職教育的銜接機制,已經開始大規模的

職教育機構,無論是高職高專,皆以招收

進行對口招生。由於貫通了中職院校學生

高中生為主,三校生為輔,並且對三校生

進入高職高專的管道,使得中職院校的畢

有諸多限制。基於此,兩岸高等技職教育

業生,能夠繼續升讀專科層次的教育,接

機構在入學資格上,具有顯著性的不同。

【參考文獻】 余彩霞(2012)。高職學生退學原因分析及對策。考試周刊,2012(15),164-166。 吳靖國、林騰蛟(2010)。臺灣高等技職教育發展的理論性反思。教育資料集刊,47,1-24。 林文斌(2009)。高職對口單招新論。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108-110。 姜振鵬、陸群(2000)。高職教育中幾種學制的分析。職教通訊,2000(7),21-22。 張雅淨(2008)。國內教育輿情:反轉大學招生供過於求的現象。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3,249-251。 教育部(2011)。100 學年度公私立技專校院一覽表。2012 年 3 月 30 日,取自:http://tve.cyu.edu.tw/ 彭志武(2007)。高等職業教育學制研究。廈門大學高等教育學專業博士論文,未出版,福建省廈門市: 廈門大學。 曾宗福(2007)。五年制高職教育的比較研究。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4(1),19-23。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55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曾增勳(2012)。 馬總統:「大陸五專生 來臺念二技」。2012 年 5 月 15 日,取自:http://mag. udn.com /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79748 黃榮鑑(2007)。技職教育的明天。2012 年 4 月 2 日,取自:http://120.96.85.9/News/ 2007 0205 04.asp?c=1050 慈溪職高課題組(2001)。中、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河南職技師院學報,2001(3), 30-35。 蔡銘津(2008)。少子女化趨勢對教育體系的衝擊與因應。研習資訊,25(5),101-108。 簡太郎(2007)。臺灣人口政策與人口結構變遷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4,1-22。 嚴雪怡(2000a)。辦出特色 提高質量。機械職業教育,2000(1),4-5。 嚴雪怡(2000b)。辦出特色 提高質量 繼續辦好五年制高職。 上海電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37,1-3

56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專題探討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 招生實務分析與探討 洪春棋 樹德科技大學助理校長 兼 兩岸合作交流處處長 中華民國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祕書長

壹、前言

高等職業學院實地訪察紀錄》等三項實 務資料(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祕書處

臺灣在國際合作上要能有所斬獲,首

2011a、2011b;李仁和,2010;洪春棋,

先必須要有國際觀,除了要瞭解國際形勢

2012),據以分析探討兩岸技職教育合作

外,更重要的是要能以國際的角度來看世

面向,分析中瞭解到要落實兩岸高等技職

界、看臺灣,與各國之間要能截長補短,

教育的合作,擴大採認大陸高校的學歷及

才有機會成功。兩岸的合作更是如此,因

專科,確實有其必要性。而至於為避免擴

此,在面對兩岸技職教育合作,我們必須

大採認大陸高校學歷,以免可能產生的磁

先瞭解大陸教育體系、學制演變和高等學

吸效應,則可依法制定一事務層級的管理

校設置,再則就是站在大陸角度來看臺灣

辨法來管控即可達成。

技職教育,最後則是務實地赴大陸進行訪 察與瞭解。透過研究與分析探討可供合作 的方案,期使兩岸在技職教育上的合作,

貳、大陸教育體系、學制演變 和高等學校設置

能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因此,本文

一、教育結構體系發展的過去、現狀和未來

主要參考大陸教育部原規劃司李仁和司長

大陸教育結構體系源自 20 世紀初清

之《中國教育體系、學制演變和高等學校

朝政府的「壬寅學制」,於 1904 年依法

設置報告》、《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祕

令形式頒佈了「癸卯學制」,正規學校

書處赴臺考察報告》,以及《中華民國私

教育於焉建立。民國時期特別是 20 世紀

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赴大陸北京地區

三十年代後,提出了「實業興國」路線,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57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積極倡導發展職業教育。1949 年中華人

不論是非重點大學還是重點大學一律實

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形成了職業教育與普

行 4 年學制。專科學制分有高專與高職,

通教育並行的教育體系,除了基礎教育、

高等專科學制實行 2、3 年學制。20 世紀

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外,工農教育受到很

九十年代中期,教育主管部門明確指出,

大重視,農閒掃盲運動蓬勃發展;教育體

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不是在現有教育體

系中出現了一種與普通教育、職業教育並

系之外另建一套高等職業教育體系,而是

行的,相對獨立的工農教育體系。九十年

通過現有普通專科學校改革,以成人高等

代文化大革命後,國務院工農教育委員會

學校改制、現有中等職業學校升格為主,

撤銷,其教育職能併入教育部。多層次、

確有需要才可另建新校。1998 年教育部

多型式的成人教育加入後,大陸的教育分

機構改革,高等職業教育管理從職業教育

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

司調整到高等教育司。地方審批設立的學

教育四大板塊。

校皆稱之為高職,經過教育部審批的稱為

進入 21 世紀後,大陸發布《國家中

高專。在學制上,不論是高專還是高職,

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強調

都是 2、3 年學制並存。大陸各級學校學

2020 年要實現的三大戰略目標之一,為

制如第 60 頁圖 2 所示。

大力發展繼續教育和建成終身學習社會。

三、高等學校設置

體現終身教育思想的教育體系結構如圖 1。 二、各級教育學制的發展

58

2008 年 大 陸 普 通 高 等 學 校 2,263 所,在校生 2,020 萬 8 千人,毛入學率約

大陸基礎教育學制主要是指小學、初

24%。成人高等學校 400 所,非學歷教育

中和高中。從 20 世紀八十年代的「6、3、

註冊生 271 萬 8 千人。大陸高等教育結構

3 和 5、3、3」並存,到九十年代初期的

與人數關係與結構 / 級別關係,分別如第

「5、4、3」學制試點,目前大陸小學和

61 頁 圖 3 與 圖 4 所 示。 在 1,079 所 本 科

初中學制實際上是「5、4 制」,「6、3 制」

院校中,列入「211 工程」建設的大學有

和「9 年一貫制」並存。

115 所,被稱為重點大學的有 88 所,設

大陸高等教育學制基本上分為本科和

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學校 56 所,列入「985

專科。本科學制基本上是 4 年學制。隨著

計畫」高等學校 39 所,被確定為副部級

重點大學的確立,重點大學實行 5 年學

的高等學校 32 所。

制,非重點大學實行 4 年學制,醫學院校

「211 工程大學」是大陸為了迎接新

可實行 5 年學制。文革期間推薦工農兵學

技術革命的挑戰,利用中央和地方各方面

員上大學,大學普遍實行 3 年學制。文革

的力量,以分期、分批、重點式建設約

後,除了少數醫學院校實行 5 年學制外,

100 所高等學校,力爭 21 世紀初具有一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招生實務分析與探討

專題探討

幼兒園、學前班

學前教育

初等教育

普通初中

普 通 教 育

中等教育

初中 階段

綜合初中 職業初中 普通高中

高中 階段

職業高中 技工學校

高等教育

本專科

研究生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成 人 教育

大 陸 教 育 體 系

學 校 教 育 系 統

中等專業學校 大學、學院、高等專科 (高等職業)學校 大

大學外研究機構 成人初等學校(含掃盲班) 成人中等學校 廣播電視大學 職工、農民學校

高等教育

(黨政)管理幹部學校 教育學院 獨立函授學校 高等學校校大學、函授部 非學歷教育培訓和繼續教育

計算機網路教育系統 行政(企業)教育系統 社會教育系統 ◥

崗前、在崗、轉崗培訓 繼續教育 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大眾媒介等 社區教育:閒暇(假日)教育、老年教育等

圖 1 體現終身教育思想的教育體系結構 資料來源:李仁和(2010)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59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高 級 中 學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幼 稚 園

部分為義務教育 ◥

圖 2 大陸各級學校學制 資料來源:李仁和(2010)

批高等學校,學科和專業接近或達到國際

校一百周年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告:「為

一流大學水準的建設工程。「211 工程」

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

是 1949 年以來,正式在高等教育領域進

先進水準的一流大學,決定重點支持國內

行規模最大的重點建設工程。

部分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簡稱『985

「985 高 校 」 為 1998 年 5 月 4 日, 前大陸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

60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工程』。」


高 等 教 育

本科教育 (1079所;在校生1104萬人)

高職高專 (1184所;在校生916.8萬人)

專題探討

高職高專 (1184所;在校生916.8萬人)

成 人 高 等 教 育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成 人 高 等 教 育

◥圖

研究生教育 (479所;在學人數128萬人)

本科教育

兩岸高 等技職教育招生實務分析與探討 (1079所;在校生1104萬人)

學歷教育 (400所,在校生548.3萬人)

非學歷教育 (註冊生271.8萬人)

3 大陸高等教育結構人數關係 資料來源:李仁和(2010)

學歷教育 (400所,在校生548.3萬人)

非學歷教育 (註冊生271.8萬人)

本專科高等學校:2,263所 (其中專科佔 1,184所) 本科院校:1,079所 211院校115所 全國重點大學88所

研究生院:56所 ◥

985大學:39所

副部級大學:32所

圖 4 大陸高等教育結構級別關係 資料來源:李仁和(2010)

參、兩岸高等教育比較 一、教育結構體系比較

生(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a)。臺灣的 科技大學,都十分重視提高學校的學術水 準,教育部還把一些臺灣科技大學定位為

臺灣教育體系學制包括 9 年國民義務

研究型大學。根據 1997 年聯合國教科文

教育、高級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等。其

組織成員國大會通過的《國際教育分類標

中,高等教育為一般大學(如獨立學院和

準法》,高等教育為第 5 級教育,第 5 級

大學)及技專校院(四技、二技、二專,

教育進一步分為 5A 和 5B(即職業教育),

以及五專的後兩年),臺灣各級學校學制

有些設有碩、博士班的普通大學與科技大

如下頁圖 5 所示。

學應為第 6 級教育。因此,實不應將大

臺灣《大學法》規定,大學和學院可

陸 5B 的普專和高等職業學院,未授予學

以設置研究所,培養碩士、博士學位研究

士學位(含)以上之高校,類比為臺灣的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61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二、教育發展水準比較

科技大學校院。尤其是 2003 年大陸民辦 教育法通過後,才成立的民辦高等職業學

臺灣高等教育在八十年代起,臺灣經

院,類型更是不同。國際教育標準分類

濟快速發展,高等教育規模急劇擴大。

與大陸學制對照如第 64 頁圖 6 所示。兩

1981 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 16.7%,1991

岸高等學校教育結構體系比較,如表 1 所

年 為 32.37%,2009 年 為 82.17%。 相 應

示。

的 淨 入 學 率 從 11.47% 提 高 到 20.98% 與

博士班 工作經驗

25 24 23 22

技 術 及 專 科 教 育

五 高中 ︵職︶

高級職業學校

10

高級中學

11

高級中等教育

12

四 技

14 13

獨立學院

15

工作經驗

16

二 專

碩 士 班 二 技

17

博 士 班 牙 醫 系

18

醫 學 系

19

學士後醫學系

20

高 等 教 育

21

國 中 部

9

8

7

3

國 小 部

4

國 民 教 育

5

國 民 教 育

6

2

幼 稚 園

幼稚部

幼稚教育

幼稚教育

1

部分為義務教育 ◥

62

圖 5 臺灣各級學校學制 資料來源:謝文全、周愚文、蓋浙生、張建成、高強華(1999)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招生實務分析與探討

專題探討

64.98%。兩岸教育發展水準可從各級教育

辦學、學術領域的定位與評價。以大陸的

入學率比較看出,臺灣教育總體水準明顯

高考(類似臺灣的大學聯考)為例,原先

高於大陸,如表 2 所示。

所謂的一本、二本分數線(錄取分數),

此外,臺灣高等學校教師基本上都

其原始一本的意義即為高考後學生的第一

具有博士、碩士學位,且多數有留學背

批分發,分發的學校為部屬大學;二本為

景。2009 年,一般綜合性大學,博士學

第二批分發,分發的學校以省屬的重點大

位教師占 79.2%,碩士學位占 15.8%,合

學為主;三本為民辦的大學;專一、專二

計占 95%;科技大學等應用性較強的大

為公辦的高職、高專,專三、專四則為民

學,博士學位教師占 51.7%,碩士學位占

辦的高等職業學院。就高考中的一項行政

42.4%,合計占 94.1%。

作業,即把大陸的高校區隔成七個難以打

三、教育體系運作比較

破的階級,而此一階級概念,對於有意認

兩岸在教育體系運作中所應遵循的倫

真辦學的學校,是一項致命的辦學障礙。

理,有著極大的差別。臺灣教育體系中的

2010 年 12 月 19 日, 由 大 陸 的 教 育

行政、學術、專業倫理三者兼顧,而大陸

發展戰略學會郝克明會長以首席顧問身

幾乎是行政主導一切,行政作為影響學校

分,組成臺灣教育訪問考察團,先後參觀

表 1 大陸與臺灣高等學校教育結構體系比較

體 大

制 學

把 149 所高等本科院校分為一般大學(74 所);應用性、技術性較強的科技大 學(41 所);技術學院(37 所)

臺 灣

技專校院

將部分高等專科學校(分為: 「2 專」即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 2 年; 「5 專」即 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 5 年)納入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體系內,統稱技專校院

本科大學

本科高等學校中,並無將應用性較強的本科高等學校單獨分類

專科大學

分為普通專科(包括師專、醫專和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學院)

資料來源: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祕書處(2011a、2011b) 表 2 2009 年兩岸教育發展水準各級教育比較

凈入學率(%)

幼兒教育

小學

初中

5 歲兒童:92.1 幼兒教育 3-5 歲兒童:28.78 5 歲兒童:92.1

98.01 小學 101.4 98.01

97.49 初中 98.85 97.49

義務教育 97.95 義務教育 100.43 97.95

灣 毛入學率(%) 臺 凈入學率(%) 大 灣 毛入學率(%) 3-5 歲兒童:28.78 101.4 98.85 100.43 60.0 99.4 99.0 -陸 大 60.0 99.4 99.0 -比 陸 範疇不同 比較接近 較 比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祕書處(2011a、2011b) 範疇不同 比較接近 較

高中階段教育

高等教育

92.35 高中階段教育 99.12 92.35

64.98 高等教育 82.17 64.98

99.12 79.2

82.17 24.2

79.220 個 大陸低

24.256 個 大陸低

百分點 大陸低 20 個

百分點 大陸低 56 個

百分點

百分點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63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32

6級 研究教育

博士 學位

幼兒園

64

學前班

圖 6 國際教育標準分類與大陸學制對照 資料來源:李仁和(2010)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功能性掃盲課程

1

成人認字課程

1

2

21

1

成人初等教育

654321

2

特殊需要教育

54321

0級學前教育

654321

987

1級初等教育

3

321

別 12 11 10

文化和 技術培訓

文化和 技術培訓 2A︑2B

特殊需要教育

987

9876

13

987

教 育 級

15

文化和 技術培訓

>0.5

地方組織統一考試

2級初級 14 中等教育

勞 務 市

2

321

3C教育

321

321

16

3B教育

18

3級高級 17 中等教育

>0.5

4B

321

普通高中

標 準 分

4A

2

4級 高中後 教 育

專科高等教育 統一考試

21

專科高等教育 統一考試

4C教育

國 際 教 育

預科

321

高等 職業 教育

21

321

普通專科

19

高中後文化 技術培訓和 大學後繼續 教育

研究 生班

4321

21

B類 20 證書

21

大學普通教育

A類 23 證書 22

321 54321

碩士學位

5級高等教育

第2 證書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招生實務分析與探討

專題探討

訪問了國立臺灣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

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主要也是為避

國文化大學、嶺東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

免上述的誤解,而有所調整。也因此,目

學、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和樹德科技大學等

前大陸的家長、考生們,較能理解臺灣的

七所大學,並且與成人與終身教育學會黃

科技大學,應該類比成大陸的「應用型本

富順會長及該領域的專家進行座談,充分

科高校」。而在正值兩岸學術交流熱絡之

瞭解到臺灣不同類型大學的培養目標、辦

際,慎選合作對象,確有其必要性,而合

學特色和在推動繼續教育方面所發揮的職

作的高等職業學院,其教學、師資水平,

能作用。在這次的訪談與研討會中,參訪

也不宜有太大的落差,如此,才不會產生

團的團員們一致給予臺灣的科技大學、技

類比效應,對臺灣的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

術學院,在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有極高的評

產生負面的解讀。

價,咸認設有博士班、研究型的科技大 學,應該列在第 6 級(最高等級)。因 此,會中也建議臺灣的各科技大學或技術

肆、大陸高等職業院校產學合 作的探討

學院,在大陸的自我定位上,應該要定位

為實地瞭解大陸國家示範性 100、骨

在「應用型本科高校」,否則很容易造成

幹 100 所高等職業學院的建設狀況(詳如

誤解,弱化了臺灣各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

附註),以利於兩岸高等職業教育上的交

在大陸的競爭力。尤其是私立科技大學和

流合作,中華民國私立科技大學院校協進

技術學院,在兩岸交流合作的初期,所選

會在 2012 年 3 月 9 日,由樹德科技大學

定的合作對象,應該不要全選定 2003 年

朱元祥校長擔任領隊,偕同國立臺北科技

大陸民辦教育法通過後,才成立的民辦高

大學姚立德校長、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容繼

等職業學院,而這些合作與交流,反而給

業校長、龍華科技大學林如貞副校長、正

了大陸學生和家長們極為負面的觀感。

修科技大學龔瑞章校長、美和科技大學劉

2011 年臺灣首次招收陸生中,臺灣

顯達校長及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洪春

的各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被大陸學生及家

棋祕書長等一七人,分別參觀了北京市之

長們誤解與排斥,當時「海峽兩岸招生服

國家示範性 100 的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務中心」官網,曾將臺灣的科技大學誤植

和國家骨幹 100 的北京資訊職業技術學院

為相當於大陸的高等職業院校,造成很多

兩所高等職業院校。此兩所學院的辦學特

考生的誤解,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的報名

色,主要是面向北京區域的經濟發展,採

人數,也相對的變少(海峽兩岸招生服務

用了「政校企行」共用資源、共育人才、

中心,2011)。而原「中華民國私立技專

共謀發展、互惠共贏的合作機制來共建平

校院協進會」會名變更為現在的「中華民

臺,進行了所謂「校、企、行」間的合作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65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關係。即是學校、企業之間有所謂的「校

所骨幹高等職業院校,由於有政府、企業

中有企(廠)、企(廠)中有校」,也就

和學校三方龐大經費的注入,因此,這些

是學校中擁有由企業籌建的各類生產工

示範型、骨幹型高等職業院校的設備和硬

廠、文創輸出中心等,生產的商品也可對

體建設,確實較臺灣同類型之專科學校或

外營業。而學校實習基地中的設備,完全

科技大學為優,教育與就業對接相對嚴

都是企業目前或未來即將引進的生產設

密。惟在師資結構等軟體資源和臺灣的技

備,除了可提供學生學習外,更是企業人

術學院、科技大學比較相差甚遠,甚至還

才的培訓基地,例如:北京電子科技職業

比不上大陸民辦的本科高校。以北京電子

學院校內的汽車實習基地,除了各種廠

科技職業學院為例,高級職稱的教師占

牌的新型車外,甚至有最新型 Jaguar 房

38%、碩士以上學歷的教師占 39.4%;北

車,其實習教學基地的建置理念,是該項

京資訊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職稱的教師也僅

技術、設備必須要能,再為企業服務 10

占 65%(含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若再

至 20 年以上者,否則,不會被列入教材、

加上三年制的高等職業院校畢業後,無法

教具的思考與建置。而校中企(廠) 的

繼續考本科,形成了大陸俗稱的「斷頭教

意義,則是校外的主企業(廠),即為學

育」。也因此,上述學校的學生們也就會

生畢業後,落實就業與對接的企業。再

把「高等專科學生升本科」考試,做為人

則,學校中也聘請行業、企業的大師和技

生最重大的奮鬥目標。甚至大陸的高中生

術骨幹,擔任學校兼職教師,而在學校的

在高考後,學生則寧願選擇就業率相對較

專任教師們,學校也訂有相關辦法,配合

低的民辦本科高校,也未必會選擇國家示

企業赴國外,接受新技術、新知識培訓,

範性、國家骨幹高等職業院校(洪春棋,

教師返回學校後,不但可以增長教學上的

2012)。因此,大陸的國家示範性 100 所

新知識。同時,也是企業培訓幹部和員工

和國家 100 所骨幹高等職業院校,確實應

的種子教師。這種政府的產業政策、學校

該列為臺灣高等職業教育首要合作辦學的

的教育和企業的生產平臺,三者間無縫接

對象。

軌的合作模式,使得上述兩所職業學院的 畢業生,除了 7% 專升本外(為有效管控 專升本人數,兩校各約僅有 15% 的畢業

析與建議

生,可以參加專升本考試),其學生的就

從兩岸的教育結構體系分析得知,大

業率都在 99% 左右,而畢業後即就業的比

陸的高等職業教育中,3 年制的高等職業

例極高(洪春棋,2012)。

院校即為高等職業教育的終點;而臺灣高

大陸的國家示範性 100 所和國家 100

66

伍、兩岸技職教育招生實務分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等職業教育中的科技大學、技術學院,相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招生實務分析與探討

專題探討

等於大陸的應用型本科高校,辦學理念

失為兩岸技職教育實質合作上,另外一項

中,除了理論實務並重、面向社會、引領

良善的渠道。

經濟外,教育的特色則是具有就業與升學

目前兩岸教育合作渠道中,「專升

雙軌並行的機制,例如:科技大學、技術

本」之所以難以推動的困境,主要是在大

學院(含二年制技術系),對於大陸高職

陸學歷的採認問題上,因目前僅採認大

的應屆或已在職場工作畢業生,當其在工

陸 41 所 985 工程高校,而不採認大陸高

作或生涯規劃上有此需求時,臺灣的年二

職、高專的學歷,因此,兩岸將無法討倫

制技術系,將可滿足其就業或升學上的需

「專升本」。而今若要擴大採認大陸高校

求,類似大陸的「高等專科學生升本科」

及專科,則又恐大陸對臺灣生源,產生巨

(一般是學校 10% 至 15% 的應屆畢業生,

大的磁吸效應。而就上述問題分析,則建

可參加考試,錄取率僅 5% 至 7% 左右)。

議政府相關部門應該以《臺灣地區與大陸

大陸所謂的「高等專科學生升本科」

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二十二條:「在大

(俗稱「專升本」),是大陸教育體制

陸地區接受教育之學歷,除屬醫療法所稱

中,專科層次學生升本科學校,繼續學習

醫事人員相關之高等學校學歷外,得予採

的考試制度。這一考試制度,在大多數有

認;其適用對象、採認原則、認定程序及

專升本教學系統的高等教育學校舉行,一

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擬訂,

般每年舉行一次。而其中內部招生,主要

報請行政院核定之。」(全國法規資料

是高等學校內部相同專業和相近專業科系

庫,2011b)之法源基礎,由教育部擴大

的專科學生,可報考該校的本科專業,招

採認大陸高校學歷及專科學歷,而為避免

收的學生直接編入正常本科班級中繼續學

大陸高校對臺灣生源的磁吸效應。則是建

習,類似臺灣的插班生。而外部的招生,

議行政部門應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

則是省(市)內的本科高校自己組織考

民關係條例》第二十二條的精神,擬定一

試,招收的學生來源,主要來自外部的各

個隸屬技術層級的管理辦法,其管理辦法

個高職、高專學校,大多數學校將招收進

則是,類似大陸目前管理陸生赴臺就學的

來的學生,編入新建立的班級中進行教

模式,就是大陸赴臺就學的學生,必須要

學,類似臺灣的二年制技術系。由上述分

經由大陸「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之管

析得知,臺灣的科技大學、技術學院的招

道,如此,陸生赴臺就學畢業的學歷,大

收陸生,除了目前大陸高中生,以高考成

陸相關部門才會給予認證。因此,若臺灣

績申請入學方式外,而在兩岸技職教育招

也能設有似類的管理辦法,如此一來,即

生的實務上,建議若能以大陸所謂的「專

使擴大採認大陸高校的學歷及專科,而大

升本」來對接臺灣的二年制技術系,則不

陸高校對臺灣生源的磁吸效應,也就能有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67


專題探討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效的管控,而「專升本」的交流合作,也

事務推動上,相對比較容易達成。對兩岸

才能有落實的一天。再則,兩岸的協商機

教育交流合作上,也才能有所助益,並可

制,若僅是在學生人數上的協調,則此類

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的協商應只是事務層級上的談判,在政治

【參考文獻】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祕書處(2011a)。臺灣教育基本情況 / 臺灣學校教育結構體系。中國教育發 展 戰 略 學 會 簡 報,39。2012 年 5 月 10 日, 取 自:http://www.cseds.edu.cn/cseds_sub_B02/ pdf/2011_02.pdf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祕書處(2011b)。臺灣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簡報, 40。2012 年 5 月 10 日,取自:http://www.cseds.edu.cn/cseds_sub_B02/pdf/2011_03.pdf 中國教育部、財政部(2006)。 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 等 職 業 教 育 改 革 與 發 展 的 意 見。2012 年 5 月 10 日, 取 自:http://www.tbweb.com.tw/tbdoc/ tbsd03.asp?docs=sjld2006-11-03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a)。 大學法。2012 年 5 月 10 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 LawAll.aspx?PCode=H003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b)。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2012 年 5 月 10 日,取自:http:// 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Q0010001 李仁和(2010)。中國教育體系、學制演變和高等學校設置。海峽兩岸教育交流論壇論文集,1-20。 福建泉州。 洪春棋(2012)。中華民國私立科技大學院校協進會大陸北京參訪報告。2012 年 3 月 19 日,取自: http://www.apuct.org.tw/PortalSite/Uploads/Docs/19/35-19-20120319082328-2012.03.09 大 陸北京參訪報告 _ 洪春棋 _.pdf 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2011)。2011 年臺灣一般院校學士班(本科)招收大陸學生核定名額。 2012 年 5 月 10 日,取自:http://hxla.gatzs.com.cn/2011/zsjh.jsp 謝文全、周愚文、蓋浙生、張建成、高強華(1999)。 臺灣教育發展的沿革與現況。臺北:中華民 國 新 聞 局。2012 年 5 月 10 日, 取 自:http://www.gio.gov.tw/info/taiwan-story/education/ frame/frame3.htm

附註

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是大陸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 定》(國發 [2005]35 號)精神,在 2006 年 11 月大陸的教育部和財政部正式啟 動了「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畫」,這項計畫被譽為大陸高水準高等職 業院校建設的「211 工程」。大陸於「十一五」期間安排 20 億元重點支援 100 所高水準示範院校的建設,2011 年有 109 所示範院校專案建設完成驗收,而其 中 9 所高等職業學院,則為通過建設項目驗收的國家骨幹 100(中國教育部、財 政部,2006)。

68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實務分享

兩岸技職教育合作的 優勢與展望 柯王孫鵬 建國科技大學 前副校長

壹、前言

此,建國科大尋求海外學校教育合作的工 作,乃是以中國大陸作為起步。本文論述

由於企業全球布局的趨勢,大量臺資

建國科大與海外學校教育合作的基本理念

企業赴海外設立基地。海外基地需有臺籍

與經驗,並提出對兩岸教育合作的優勢與

幹部負責跨國、跨地區營運,也需要大量

展望之看法。

當地員工負責公司各層級的操作。被選派 赴海外工作的臺籍幹部,需能瞭解當地文 化,能適應當地生活;所招聘的當地員工,

貳、臺資企業赴海外設立據點 與畢業生赴海外工作趨勢

則需能瞭解臺灣企業文化,能適應臺灣企

建國科大位於彰化縣,縣內有許多著

業對員工技能及管理上的要求。如何讓臺

名的跨國企業,例如:寶成(裕元)集團、

灣學生在求學時期,即有機會學習走向國

全興、正新、美利達等。寶成(裕元)集

際;如何協助海外當地學生在求學時期,

團於民國 70 年代後期,陸續前往中國、

即有機會接受臺灣式的技術職業教育;以

印尼及越南等地設廠,民國 77 年於珠海

利於雙方學生畢業後,能在臺資企業的海

設立第一個大陸廠,民國 81 年設立第一

外基地融洽共事,乃是建國科技大學(以

個印尼廠,民國 83 年設立第一個越南廠,

下簡稱建國科大)近年來尋求海外學校教

民國 87 年設立第一個美國廠,民國 89 年

育合作的基本理念。就國家或地區而言,

於墨西哥設立第一個成衣廠。迄今為止,

中國大陸乃是臺資企業在海外設立基地家

其旗下的「鞋類製造及上游業務」,在中

數最多、外派幹部規模最大的地方,因

國、越南、印尼三國,共有 440 條生產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69


實務分享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線。大公司並不是單獨到海外設廠,而是

的狀況雖屬個案,但見微知著,若有管道

伴隨著其關係企業及供應鏈上的眾多中小

可以深入調查,應能發現「海外工作者占

企業,一起到海外建立生產基地。以寶成

全臺灣就業人口比例」可能是相當的高。

(裕元)集團為例,民國 90 年代初期, 旗下伴隨前往海外的鞋材廠多達 67 家(寶

參、跨國工作的典型職位與跨 國營運的本質

成工業,2011;裕元工業,2011)。 建國科大於民國 80 年設立工管科,

建國科大於民國 80 年代的後期,即

82 年畢業的一位女性校友進入寶成集團

不斷注意上述臺資企業赴海外設立據點與

就業,約在兩三年後來信,說已被外派到

畢業生被派赴海外工作的趨勢,體認培養

印尼廠工作。這種被外派的案例越來越

學生具備「跨國工作能力」已是學校的責

多,從就業到被外派的時間也越來越短,

任,學校必須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去學

甚至校友傳回母校的消息是:在應徵工作

習、瞭解如何面對未來的「跨國工作」。

時,即被要求簽下「錄用後若被要求外

從民國 90 年代初期,開始探索各種可行

派,不得拒絕;若拒絕前往,則視同自動

的培養方式與措施,其最初的構想是尋找

辭職」的承諾。這種現象不單發生在工管

一家跨國臺資企業,讓教師帶領學生進去

科,約 20 年前畢業的電子科學生,於民

實習。民國 92 年建國科大自動化系和寶

國 100 年 5 月回建國科大開同學會。他們

成集團旗下的寶元科技公司合作,為該公

架設了視訊會議系統,讓在海外工作無法

司辦理「最後一浬」培訓方案。由於該方

返臺與會者,亦能隔空歡聚,身處海外的

案極為成功,乃藉機商請該集團同意展開

同學竟占該班人數的四分之一。一個班級

另一個方案,讓工管系的師生進入其彰化

表 1 典型的工作職位或工作內容

工作說明 工作說明 工作說明 工作說明 工作說明 工作說明 1. 1. 在國內接待外國顧客; 1. 在國內接待外國顧客; 在國內接待外國顧客; 1.1.在國內接待外國顧客; 在國內接待外國顧客; 1. 在國內接待外國顧客;

作; 工作; ; 2. 2. 在國內與外籍同事共同工作; 2. 在國內與外籍同事共同工作; 在國內與外籍同事共同工作; 2.2.在國內與外籍同事共同工作; 在國內與外籍同事共同工作; 2. 在國內與外籍同事共同工作; 一、在國內總部工作 一、在國內總部工作 一、在國內總部工作 一、在國內總部工作

工作說明 工作說明 工作說明 工作說明 1. 在國內接待外國顧客; 1.在國內接待外國顧客; 在國內接待外國顧客; 1.1.在國內接待外國顧客; 2. 在國內與外籍同事共同工作; 2.2.在國內與外籍同事共同工作; 2.在國內與外籍同事共同工作; 在國內與外籍同事共同工作;

的同事協同工作。 司的同事協同工作。 同事協同工作。 3. 3. 在國內與派駐海外分公司的同事協同工作。 3. 在國內與派駐海外分公司的同事協同工作。 在國內與派駐海外分公司的同事協同工作。 3.3.在國內與派駐海外分公司的同事協同工作。 在國內與派駐海外分公司的同事協同工作。 3. 在國內與派駐海外分公司的同事協同工作。 3. 在國內與派駐海外分公司的同事協同工作。 3.在國內與派駐海外分公司的同事協同工作。 在國內與派駐海外分公司的同事協同工作。 3.3.在國內與派駐海外分公司的同事協同工作。

; 單; 1. 1. 出國拜訪外國顧客、接單; 1. 出國拜訪外國顧客、接單; 出國拜訪外國顧客、接單; 1.1.出國拜訪外國顧客、接單; 出國拜訪外國顧客、接單; 1. 出國拜訪外國顧客、接單;

1. 出國拜訪外國顧客、接單; 1.1.出國拜訪外國顧客、接單; 1.出國拜訪外國顧客、接單; 出國拜訪外國顧客、接單;

2. 2. 出國提供售後服務; 2. 出國提供售後服務; 出國提供售後服務; 2.2.出國提供售後服務; 出國提供售後服務; 2. 出國提供售後服務; 二、赴國外短期出差工作 二、赴國外短期出差工作 二、赴國外短期出差工作 二、赴國外短期出差工作

2. 出國提供售後服務; 2.2.出國提供售後服務; 2.出國提供售後服務; 出國提供售後服務;

3. 3. 出國參加各種國際商展。 3. 出國參加各種國際商展。 出國參加各種國際商展。 3.3.出國參加各種國際商展。 出國參加各種國際商展。 3. 出國參加各種國際商展。

3. 出國參加各種國際商展。 3.3.出國參加各種國際商展。 3.出國參加各種國際商展。 出國參加各種國際商展。

工作; 同工作; 作; 1. 1. 與派駐地的外籍同事協同工作; 1. 與派駐地的外籍同事協同工作; 與派駐地的外籍同事協同工作; 1.1.與派駐地的外籍同事協同工作; 與派駐地的外籍同事協同工作; 1. 與派駐地的外籍同事協同工作;

1.與派駐地的外籍同事協同工作; 與派駐地的外籍同事協同工作; 1. 與派駐地的外籍同事協同工作; 1.1.與派駐地的外籍同事協同工作;

作; 工作; ; 與國內總部的同事協同工作; 2. 與國內總部的同事協同工作; 與國內總部的同事協同工作; 2.2.與國內總部的同事協同工作; 與國內總部的同事協同工作; 2. 與國內總部的同事協同工作; 三、長期派駐國外分公司工作 作 司工作 作 2. 2. 三、長期派駐國外分公司工作 三、長期派駐國外分公司工作 三、長期派駐國外分公司工作

2. 與國內總部的同事協同工作; 2.2.與國內總部的同事協同工作; 2.與國內總部的同事協同工作; 與國內總部的同事協同工作;

同工作。 協同工作。 工作。 3. 3. 與其他海外基地的同事協同工作。 3. 與其他海外基地的同事協同工作。 與其他海外基地的同事協同工作。 3.3.與其他海外基地的同事協同工作。 與其他海外基地的同事協同工作。 3. 與其他海外基地的同事協同工作。

3.與其他海外基地的同事協同工作。 與其他海外基地的同事協同工作。 3. 與其他海外基地的同事協同工作。 3.3.與其他海外基地的同事協同工作。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70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兩岸技職教育合作的優勢與展望

實務分享

福興工業區的一個跨國部門,以六週的時

「落實國際化推行計畫」。在此主計畫之

間,觀摩及見習鞋材跨國採購與調度作

下,又分為:(1)工程教育國際認證計畫;

業。這是一個開端,到了 90 年代中期,

(2)提升外語學習興趣、擴大外語教學

建國科大已不再讓學生僅在臺灣的跨國公

計畫;(3)校園雙語環境建設計畫;(4)

司實習,而把觸角延伸至赴臺資企業的海

擴大教師及學生國際交流計畫等四個子計

外基地實習,讓部分學生在求學時期,即

畫。形成上述子計畫的理念與作法包括:

有機會體驗海外工作的情況。

1. 為了將來能和世界各國的青年競爭,

經過與許多企業老闆及企業各階層幹

學生在專業能力上必須達到國際水準,

部的討論,我們發現:派赴海外只是狹義

因此,學校在教學水準上必須得到國

的「跨國工作」,更廣泛而言,不管工作

際性教育認證機構的承認。建國科大

者在國內總部或身處國外,只要負責的業

工學院的六個系與管理學院的工管系

務涉及跨國跨地區的人流、物流、錢流、

已通過 IEET 工程教育國際認證,更建

資訊流,都屬於廣義的「跨國工作」,其

立國際證照訓練中心,推動師生取得

典型的工作職位或工作內容如表 1 所示。

國際證照。

就上述工作職位或工作內容來看,能

2. 為了將來能在世界各國工作,學生在

不能適應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陌生環境、

語言能力上必須具備「不透過翻譯即

能不能與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外籍人士互

能與外國人互動的水準」,因此,學

動無礙,乃成為是否具備「跨國工作能

校在外語教學上必須引發學生學習外

力」的最基本條件。建國科大推動學生赴

語興趣。建國科大實施英語分級教學、

臺資企業的海外基地實習,僅是培養學生

外語能力檢定:大一學生按英文程度

具備此一最基本條件的一環,在教育部

分成三個級別編班,同一時段分組上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下,建國科

課,各級別學生教材不同、考試題目

大還有一個更廣泛、更周延的推動校園國

不同;大二學生按不同級別輔導學生

際化方案。

參加外語能力檢定。

肆、推動校園國際化 - 開創培 養學生「跨國工作能力」 的環境

3. 為了將來「跨國工作」能適應異國情 境,學生在生活能力上必須及早熟悉 如何面對外語環境,因此,學校先從 提供校園雙語環境以供互動學習開始,

民國 95 年,建國科大獲選執行教育

同時也讓外國學生及教師生活方便。

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該年度的

建國科大推動校園標示、語音系統雙

計畫書共含九項計畫,其中第七項計畫為

語化,設立英語便利商店、模擬外語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71


實務分享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購物環境,店內設置英語咖啡屋、提

商請姊妹校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提供學生宿

供西式餐點,聘用外國交流學生擔任

舍,減輕學生的經費負擔。後續發展的事

點餐服務。

項,促成了建國科大尋求海外學校教育合

4. 為了未來在「跨國營運」或「跨國工

作此一理念的形成。其一,全興集團的

作」上,能與世界各地的對手既競爭

CEO 認為此一實習深具意義,期望擴大辦

又合作,學生必須及早廣泛瞭解世界

理。並說他們不只需要外派管理幹部,更

各地區,因此建國科大必須把教師、

需要外派工程師,因此期望除了管理類科

學生送出去;同時要把外國教師、學

的學生,也派工程類科的學生參與實習;

生引進來,以提供學生與外國人一起

更提到他們不只需要外派臺籍幹部,更需

生活、一起學習、一起工作的實際體

要大量當地員工,請建國科大探討前往其

驗機會。

海外基地協助訓練當地員工的可行性。其

在第一年完成初期校園國際化環境建

二,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的領導,也認為此

設、辦理 38 項國際交流活動、邀請 43 名

一實習深具意義,期望建國科大也能協助

國外教師及 111 名國外學生來校、派遣建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派遣師生到臺灣進行

國科大 23 名教師及 30 名學生出國,取得

企業觀摩及見習。建國科大覺得若能將兩

豐碩的成果之後,建國科大於教學卓越計

地院校及臺資企業三方整合,可能達到

畫第二年,增加第五項子計畫:「跨國工

「三贏」的局面。

作能力」培養學程。包括規劃一個五門課

而在此之前,教育部於民國 95 年研

程的模組,增設相關專業實驗室,遴派教

擬的《技職校院赴東南亞開設境外專班試

師赴國外企業觀摩研修,邀請跨國企業中

辦要點(草案)》,則提供了與海外學校

高階主管蒞校演講,邀請海外校友返校座

教育合作型式與作法的重要參考。該試辦

談、演講,舉辦校際國際貿易模擬商展競

要點乃為協助各技職校院赴東南亞國家,

賽,及遴派學生寒暑假赴海外企業實習。

與當地國經我國教育部認可之大專院校合

伍、尋求海外學校教育合作的 起源

72

作,開設專班。其招生對象,大學部為外 國籍人士,碩士班為持有中華民國護照之 臺灣地區人民、華僑或具外國籍人士。目

建國科大首次派遣學生寒暑假赴海外

的是:(1)促進技職校院國際化,提升

企業實習,乃得助於彰化縣內全興工業集

技專校院國際競爭力;(2)輸出技職教

團之幫助。當時兵分二路,一團前往福

育產業,強化學術外交。

州、一團前往上海該集團的關係企業。福

教育部在草案研擬階段,曾徵詢幾所

州團借住該廠附近之員工宿舍,上海團則

學校對其內容提供意見,以作為民國 95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兩岸技職教育合作的優勢與展望

實務分享

年 12 月 21 日「民國 95 年度技專校院校

中國大陸臺資企業,或許可以為這個試辦

長會議」討論的參考(教育部,2005)。

要點找到另一條出路。

於徵詢階段有人提到:除了明列於草案文 稿的目的,其更深一層的用意是在「協 助臺資企業培養海外基地所需的當地人

陸、兩岸三方聯合培養人才模 式之首倡與發展

才」。本文作者當時深覺此一深層用意相

由於許多臺資企業在政府開放赴大陸

當正確,但對其所限定的開班國家為越

投資之前,即已前往對岸設廠,未向政府

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及

登記。因此,已在中國大陸設立基地的企

印尼,則心存疑惑。其原因是,就一般臺

業到底有多少家?外派幹部總數到底有多

灣民眾的認知而言,全球各地臺資企業最

少人?總是眾說紛紜。2011 年 4 月,中

多的地方,不是這六個國家;而就本文作

國公佈了以 2010 年 11 月 1 日零時為標準

者個人經驗而言,民國 91 年拜訪曼谷兩

時間進行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其

所大學時,曾順道探望多家臺資企業的老

中「居住在中國境內並接受普查登記的臺

闆,當時所得到的消息是:民國 60、70

灣地區居民 170,283 人」(中國國家統計

年代赴泰國開疆闢土的臺商,到 90 年代

局,2011)。此一統計公佈之後,聯合報

已有差不多 90%移往中國大陸。假如此

特派記者自北京發回來的報導指出:多數

一草案的立意是正確的,則其所選定的開

臺商都認為這個數字並不可靠,不能代表

班地區與國家,有待商榷。

實際在大陸常住臺胞人數,多數臺商並

要開設一個專班,其用人單位的需求

未接到普查或登記。一般推估,在大陸

面必須夠大。若非急需人力的成長中產

的臺灣人應有一、兩百萬人(賴錦宏,

業,或每年遞補離退人員較多的成熟產業

2011)。在福建省政府臺辦的官方網頁

其需求人數,可達開設專班的規模;否則,

上,有一個「臺資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

在該試辦要點之下,無法針對某一家企業

該網頁有一則「大陸臺商企業名錄」的廣

或同一產業的企業群,開出具有實質功效

告,上面所顯示的數字是「一、臺商老闆:

的培訓課程。本文作者當時覺得:限定開

已註冊公司 5.5 萬人,未註冊公司 100 萬

班在六個國家的臺資企業群,其用人需求

人。二、臺商企業臺籍幹部:55 萬人」(福

面未必夠大,所開專班恐將淪為「為學生

建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2011;臺

開闢另一條取得學歷的管道」而已,進而

資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2011)。姑且不

失掉協助臺資企業培養當地所需人才的初

論未註冊公司到底有多少,僅從已註冊的

衷;若將這個試辦要點的精神,換一個型

部分,可推估大陸臺資企業的用人需求

式包裝,將其用在用人單位需求量夠大的

面,應能達到開設專班的規模。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73


實務分享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基於上述觀點,2006 年 12 月本文作

這兩個提議後來在福建教育界如何發

者於福州「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上,

酵,不得而知。但福建省教育廳於 2009

「以『校 – 產 – 校』三邊結合的模式進

年 4 月,對福建各高校所發出的〈關於實

行兩岸聯合辦學之芻議」為題,發表主題

施閩臺高職聯合培養人才項目的通知〉

報告。提議如能在兩岸各尋得一所適當的

中,其第二點第(一)項「閩臺高職『校

學校,及一家在兩岸皆有生產基地的企

校企』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基本上的形

業,三邊結合進行兩岸聯合辦學,或有可

式與內容,乃是圍繞在上述兩次校長論壇

能突破教育法令、政治氛圍等因素的限

所提出的建議,亦即通過臺灣一個學校、

制,達成三贏的效果。此一提議,除獲得

福建一個學校、一家福建的臺資企業,三

與會人士廣泛迴響之外,一年之後,2007

方簽訂合作協議,聯合制定專業人才培養

年 12 月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林東院長,

方案,聯合開展專業、課程、教材等教學

於福州「首屆海峽兩岸職業院校校長論

資源庫建設,聯合開展實訓基地建設,聯

壇」中,以「促進兩岸職教交流,服務閩

合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為該臺資企

臺產業對接」為題,撰文發表其對「建立

業培養一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其運作過

閩臺校企兩岸三方(兩岸職教院校、臺資

程由福建的合作高校招生;畢業前以半年

企業)的合作」之建議(福建省教育交流

到一年的時間,到臺灣合作學校研修;並

協會、臺灣木鐸學社,2007)。

在陸生返回福建後,安排到福建的臺資合

1. 福建高校招生

2. 畢業前 至臺研修

福建-學校 4. 福建高校頒發 畢業證書

臺灣-學校 福建臺資企業

3. 陸生返閩後至 臺資企業實習 ◥

74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圖 1 閩臺聯合培養人才實施流程


兩岸技職教育合作的優勢與展望

實務分享

表 2 閩臺人才培養各年度招收學生與參與校數

年年 份 年份年 年 份 份 份 招收專班學生(名) 招收專班學生(名) 招收專班學生(名) 招收專班學生(名) 招收專班學生(名) 福建參與高校(校) 福建參與高校(校) 福建參與高校(校) 福建參與高校(校) 福建參與高校(校) 臺灣參與校院(校) 臺灣參與校院(校) 臺灣參與校院(校) 臺灣參與校院(校) 臺灣參與校院(校) 2009 2009 2009 2009 2009

3,000 3,000 3,000 3,000 3,000

1313 13 13 13

1616 16 16 16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4,420 4,420 4,420 4,420 4,420

2121 21 21 21

2424 24 24 24

2011 2011 2011 2011 2011

6,000 6,000 6,000 6,000 6,000

2727 27 27 27

3636 36 36 36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作企業實習半年;最後由福建的合作高校

者,作為輸入的對象。具有相對優勢者,

頒發畢業證書,如圖 1 所示。

才能雀屏中選。本文第伍章論述與海外學

在這個項目之下,如表 2 所示,福建

校合作開設專班,其用人單位的需求面必

各高校於 2009 年招收了 3,000 名專班學

須夠大;第陸章從網路上搜尋資料,推估

生,2010 年 4,420 名,2011 年 6,000 名。

在中國大陸的臺資企業群數量夠大,可以

參與的福建高校,從 2009 年的 13 校,增

支撐臺灣學生在求學時期到海外實習的需

加到 2011 年的 27 校;臺灣方面參與的大

要;也能支撐來臺接受技術職業教育的陸

專 院 校, 則 從 2009 年 的 16 校, 增 加 到

生,在返回大陸之後的企業實習,從而遴

2011 年的 36 校。整體而言,無論是合作

選畢業後能在臺資企業就業的人員。回顧

校數、合作的專業系科數、學生人數,都

全球經濟發展的歷史,除了臺灣之外,恐

呈現擴大的趨勢。部分 2009 年 9 月招收

怕很難找到其他國家,在海外設立基地規

的學生,已於 2011 年上半年開始分批到

模如此龐大的案例。相較於其他尋求與中

臺灣研修,有些於半年後返回福建,有些

國大陸教育合作的國家,上述情況形成了

則申請再延長半年。我們所要密切觀察的

臺灣最主要的優勢。

是:福建省各高職院校有沒有落實該培養

其次,中國大陸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起

方案的規範,在陸生返回福建後,安排到

步較晚。約在西元 2000 年前後,以合併

福建方的臺資合作企業實習。

幾所「中專」的方式,組建了大批三年制

柒、兩岸教育合作的優勢

的「職業技術學院」。在師資、課程、設 備,都還沒完成準備之下,就匆匆上路,

「輸出技職教育產業,強化學術外

因而出現了許多問題(馬樹超、郭揚,

交」,是教育部《技職校院赴東南亞開設

2008;馬樹超、郭揚等,2009)。十多年

境外專班試辦要點(草案)》明文規定的

來,大陸經常組織各職教院校的領導、教

目的。談論輸出,必須先從輸入方的角度

學骨幹,到世界各國去考察職業教育,尤

來看問題。輸入方也必定從眾多的輸出方

其強調學習德國。幾位曾到德國學習,也

中,選擇能提供最佳產品組合、最佳服務

曾到臺灣考察的大陸職教友人,私下提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75


實務分享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到:「到德國去,聽也聽不懂,吃也吃不

長尋求各種管道把子女送往國外升學,許

習慣;聽得懂的一些東西,也不見得適合

多大陸教師反應:直接到歐、美、加、澳、

大陸的狀況;還不如把我們送到臺灣去一

紐等國留學的陸生,很高百分比有適應不

兩個月,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福建省

良的問題;而來臺的陸生,則很少有適應

教育廳曾組織了一個「閩臺高職院校師資

不良的問題。另一方面,到歐、美、加、

聯合培訓(院校長班第一批)赴臺考察

澳、紐等國留學,學費很貴,生活費也很

團」,於 2010 年 5 月 7 日至 5 月 21 日來

貴;相對之下,來臺就學的學費與生活費,

臺進行學習交流和考察訪問。該團的考察

就比國外更具吸引力。從大陸高校協助學

報告文中,稱讚「臺灣高職教育的突出特

生出國升學的角度來看,這也是臺灣相較

點是自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面向社會

於其他尋求與中國大陸教育合作的國家,

辦學,實驗室建設、科研工作與社會需求

所具有的一項優勢。

結合緊密,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校企 合作密切。臺灣高職院校先進的辦學理念

76

捌、未來展望

和成功的辦學經驗,為我省高職院校今後

臺資企業的前途在全世界,不是只有

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進一步拓

在臺灣;臺灣青年學子的前途也是在全世

寬了院校長辦學視野,提升了辦學理念,

界,不是只有在臺灣;而中國大陸是全世

將為學校的建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

界的一部分。透過兩岸教育合作,提供學

用」(許加富,2011)。臺灣長期與日、

生機會把前往對岸當成學習前往世界各地

美、加、德、澳等國家的職教學界交流,

的第一步,是建國科大近十年來,推動兩

引進了許多外國的優點,更把這些優點予

岸學生交流與教育合作的基本理念。建國

以融合、漢化,轉變成適合於華人社會的

科大在推動兩岸教育合作的過程中,並不

職業教育體系。這是臺灣相較於其他尋求

是沒有反對的聲音。曾有同仁提到,大陸

與中國大陸教育合作的國家,所具有的另

透過絡繹於途的前來參訪、交流,把我們

一個優勢。

技職教育的「know-how」都學走了,以後

再者,在中國大陸現行教育體系下,

還會有陸生來嗎?對我們期望以陸生來填

占大陸中等教育學生數約 45% 的「中專」

補少子化所衍生的問題,不是反而不利

學生,只有很少數人可以報考「高職單

嗎?持這種看法者,是對臺灣自己沒有自

招」,而在大陸升學。占大陸高教學生數

信。只有自己不求進步、停滯不前者,才

約一半的「高職高專」學生,只有 15% 的

擔心別人學習。如果別人來學兩步的同

人可以報考「專升本」,只錄取三分之一,

時,自己又前進了三步,不但差距沒有縮

亦即 5% 的人可在大陸升學。大陸許多家

短,反而更拉大了一步。若能以此心態來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兩岸技職教育合作的優勢與展望

實務分享

從事交流與合作,則不但無害,反而會成

與世界各大學合作的事項,也應當能拿來

為激勵自己不斷追求進步的動力;進步的

與大陸的高校合作;如果自我設限、自捆

成果回饋到對臺灣學生的教學上,是臺灣

手腳,不開拓臺灣大專院校對外的發展,

學生的幸福。

實在沒有意義。優勢不會永遠存在,當我

大陸是全世界的一部分,不需要以特 殊的眼光來看待。展望未來,凡是我們能

們還掌有優勢的時候,若不把握時機,則 機會一過,就永遠不會回來。

【參考文獻】 中 國 國 家 統 計 局(2011 年 4 月 29 日 )。2010 年 第 六 次 全 國 人 口 普 查 接 受 普 查 登 記 的 港 澳 臺 居 民 和 外 籍 人 員 主 要 資 料。2011 年 9 月 6 日, 取 自: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 t20110429_402722585.htm 馬樹超、郭揚(2008)。高等職業教育-跨越 ‧ 轉型 ‧ 提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馬樹超、郭揚等(2009)。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的抉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05)。95 學年度全國技專校院校長會議會議手冊,95 學年度全國技專校院校長會議。臺 北市,194-196。 許加富(主編)(2011 年 1 月 8 日)。閩臺高職院校師資聯合培訓(院校長班第一批)赴臺考察團考 察報告。福建省全民終身教育促進會網頁,2011 年 9 月 6 日,取自:http://www.lifelongedu. com.cn/html/xsqy/zsjyzz/2010n6q/2308.html 裕 元 工 業(2011)。 裕 元 工 業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公 司 介 紹。2011 年 9 月 6 日, 取 自:http://www. yueyuen.com/hk/about_corporateProfile.htm 福建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2011)。福建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 - 臺資企業信息化服務平 臺。2011 年 9 月 6 日,取自:http://www.fjstb.gov.cn/Template/index.html 福建省教育交流協會、臺灣木鐸學社(2007)。首屆海峽兩岸職業院校校長論壇論文選編,首屆海峽 兩岸職業院校校長論壇,福建福州,24-28。 臺資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2011)。大陸臺商企業名錄。2011 年 9 月 6 日,取自:http://www.1211. com.cn/ 賴錦宏(2011 年 4 月 30 日)。常住大陸臺胞有多少。聯合報,A19。 寶成工業(2011)。 寶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集團介紹。2011 年 9 月 6 日,取自:http://www.pouch en.com/1.aspx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77


實務分享

中山工商在兩岸技職教育 交流之經驗 陳國清

陳育蒼

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校長

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教師

壹、前言

78

我國在 2002 年 1 月 1 日加入世界貿易 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我國政府開放兩岸教育交流之早期大

)之後,兩岸都成為該組織的會員。由

陸政策主要是依循「國統綱領」之規範,

於 WTO 服務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

中國大陸自我國於 1987 年開放探親後,

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

即頒發「關於對臺灣進行教育交流的若干

中,將具備商業活動「服務性商品」特

規定」。其中明定由「國家教育委員會」,

性( 黃 燕 飛,2009) 的「 教 育 服 務 」

負責管理大陸人士來臺或我國人士赴大陸

(educational services),列為服務貿

學校、教育機構,進行學習、進修、講學、

易之一,因此我國於 2007 年 10 月 22 日

研究,及與大陸教育進行交流、合作的事

公布《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對

宜(劉勝驥,2007)。而隨後開放的觀光

教育交流釋出善意回應,更於 2008 年大

旅遊、臺商登陸、小三通等政策,更奠定

幅調整大陸政策,同年 10 月 24 日修正發

兩岸交流的良好基礎。2008 年開放大三

布《各級學校與大陸地區締結聯盟或為書

通後,一連串的兩岸政策開放,加上直航

面約定之合作行為審查要點》,使彼此間

的方便性,促使兩岸交流日趨熱絡。而兩

的交流逐漸擴大。在此等法規的架構下,

岸教育的交流也早在 1994 年第七次全國

辦理了多項的交流活動,包括大專校院青

教育會議「兩岸學術交流」議題中獲深入

年大陸訪問團、遊學團、兩岸中學生演講

討論。在兩岸交流速度不斷加快,範圍不

大賽、學術交流等。雖然種種現象顯示兩

斷加寬過程中,教育交流一直受到重視。

岸教育交流合作,已具法規基礎及實際推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中山工商在兩岸技職教育交流之經驗

實務分享

動之績效,然未來兩岸技職教育的交流,

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該如何從目前高等教育的交流向下擴展至

和成人教育。基礎教育指學前教育和普通

中等技職教育層面,以擴大合作、分享資

初等、中等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主要

源、爭取雙贏,則是技職教育工作者共同

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技工

的課題。本文除簡要說明兩岸目前技職教

學校以及多種形式的短期職業技術培訓;

育的現況,藉此了解兩岸技職教育交流之

普通高等教育指本科、高職(專科)、研

立基點,並以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以

究生等高等學歷層次的教育;成人教育則

下簡稱中山工商)為例,分享兩岸中等學

包括各級各類以成人為教學對象的學校教

校層級技職教育交流之經驗。

育、掃盲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如表 1 所示。

貳、兩岸技職教育現況

(二)技職教育現況

兩岸技職教育發展的共同願景為經濟

中國大陸技職教育為包含職業初中、

上力求穩定,使農、工、商建設加速發展,

普通中專、成人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

但在不同歷史洪流的推移中,兩岸技職教

校與高職(專科)等學校型態。2010 年

育的發展則出現各具特色之處。以下針對

中國大陸共有各級各類學校 53.1 萬所,

兩岸中等學校層級技職教育之現況進行簡

其中全國高中階段學校為 2.9 萬所,雖然

要說明。

較 2009 年減少 1,177 所,但根據中國大

一、中國大陸技職教育概況

陸「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任務要

(一)教育體系

求,2010 年在校生人數為 4,677.3 萬人,

中國教育體系由四部分組成,即基礎

較 2009 年 增 加 36.4 萬 人, 提 升 幅 度 為

表 1 中國大陸教育體系、階段之組成學校一覽表

教育體系

基礎

-教育階段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成人教育體系

組成學校

學前階段

基礎教育幼兒園

--

--

小學階段

普通小學

--

成人小學

初中階段

普通初中

職業初中

成人初中

普通中專

成人高中

教育體系 高中階段

普通高中

職業高中 技工學校

普通高等

教育體系

研 究 所

成人中專

本科

高職(專科)

成人高等學校

--

--

--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成人教育體系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江文雄、王義智(2004)

教育體系

-教育階段 學前階段

組成學校 基礎教育幼兒園

--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

79


實務分享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0.78%。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 2,427.3 萬

萬 人, 雖 較 2009 年 下 降 約 0.9%, 但 與

人,與 2009 年相較,下降幅度為 0.3%;

2006 年 的 招 生 人 數 相 較, 則 大 幅 成 長

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為 2235.1 萬人,與

5.98%(約 17 萬 5312 人),如表 3 所示。

2009 年相較,增加 49.2 萬人,提升幅度

從表 3 雖可看出近年中國大陸高等技

為 1.97%,如表 2 所示。從上述可看出高

職教育發展迅速,但事實上中國大陸在文

中階段教育規模略有擴大,中等職業教育

化大革命之前的職業教育是以中等職業教

的招生比例超過普通高中,普及率也繼續

育為主,直到 1985 年發布《關於教育體

提高,普通高中學生數與中等職業教育學

制改革的決定》才首次提出「高等職業技

生數之比例約略為一比一(中華人民共和

術教育」的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

國教育部,2012)。

部,1985),但此時職業技術教育並未具

在高等技職教育方面,2010 年全中

法律位階,直到 1996 年頒佈實施的《職

國大陸有普通高校 2,358 所(含獨立學院

業教育法》中,才將職業學校教育分初

323 所),其中高職(專科)院校 1,246

等、中等、高等三層級,也獲得了正式的

所,較 2009 年增加 31 所;招生約 310.5

法源。

表 2 2005 中國大陸中等教育階段職業教育在校學生數 2008 8學制\年份 2008 學制\年份 2008 2008 學制\年份 2009 學制\年份 學制\年份 2009 2005 2009 學制\年份 學制\年份 2009 2009 學制\年份 學制\年份 學制\年份 2005 2010 2005 學制\年份 2005 2010 2006 學制\年份 2006 2005 2010 2005 2010 學制\年份 2005 2010 2005 2005 2006 學制\年份 2005 學制\年份 2006 2006 2007 2005 學制\年份 2007 2006 2006 2005 2006 2006 2006 2007 2005 2005 2006 2007 2007 2005 2008 2006 2008 2007 2007 2006 2007 2007 2007 2008 2006 2006 2007 2008 2008 2006 2009 2007 2009 2008 2008 2007 2008 2008 2008 2009 2007 2007 2008 2009 2009 2007 2010 2008 2010 2009 2009 2008 2009 2009 2009 2010 2008 2008 2009 2010 2010 2008 2009 2010 2010 2009 2010 2010 2010 2009 2009 2010 200 201 學制\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0 08,200 108,200 108,200 108,200 72,995 72,995 431,400 431,400 72,995 72,995 72,995 431,400 431,400 34,173 431,400 34,173 205,700 205,700 431,400 431,400 34,173 431,400 34,173 431,400 431,400 34,173 205,700 431,400 205,700 205,700 153,000 431,400 153,000 205,700 205,700 431,400 205,700 205,700 205,700 153,000 431,400 431,400 205,700 153,000 153,000 431,400 108,200 205,700 108,200 153,000 153,000 205,700 153,000 153,000 153,000 108,200 205,700 205,700 153,000 108,200 108,200 205,700 153,000 72,995 108,200 72,995 108,200 153,000 108,200 108,200 108,200 72,995 153,000 153,000 108,200 72,995 72,995 153,000 108,200 34,173 72,995 34,173 72,995 108,200 72,995 72,995 72,995 108,200 34,173 108,200 72,995 34,173 34,173 108,200 72,995 34,173 34,173 72,995 34,173 34,173 34,173 72,995 72,995 34,173 72,9 34, 職業初中 職業初中 職業初中 職業初中 職業初中 職業初中 職業初中 職業初中 職業初中 職業初中 職業初中 職業初中 職業初中 職業初中 職業初中 職業初中 431,400 205,700 153,000 108,200 72,995 34,173 職業初中 800 72,800 8172,800 8172,800 8172,800 8404,000 8404,000 6297,700 6297,700 8404,000 8404,000 8404,000 6297,700 8777,000 6297,700 6297,700 8777,000 7258,400 7258,400 6297,700 8777,000 6297,700 8777,000 6297,700 8777,000 6297,700 6297,700 7258,400 6297,700 7258,400 7258,400 7816,300 6297,700 7816,300 7258,400 7258,400 6297,700 7258,400 7258,400 7258,400 7816,300 6297,700 6297,700 7258,400 7816,300 7816,300 6297,700 8172,800 7258,400 8172,800 7816,300 7816,300 7258,400 7816,300 7816,300 7816,300 8172,800 7258,400 7258,400 7816,300 8172,800 8172,800 7258,400 8404,000 7816,300 8404,000 8172,800 8172,800 7816,300 8172,800 8172,800 8172,800 8404,000 7816,300 7816,300 8172,800 8404,000 8404,000 7816,300 8777,000 8172,800 8777,000 8404,000 8404,000 8172,800 8404,000 8404,000 8404,000 8777,000 8172,800 8172,800 8404,000 8777,000 8777,000 8172,800 8404,000 8777,000 8777,000 8404,000 8777,000 8777,000 8777,000 8404,000 8404,000 8777,000 8404,0 8777, 普通中專 普通中專 普通中專 普通中專 普通中專 普通中專 普通中專 普通中專 普通中專 普通中專 普通中專 普通中專 普通中專 普通中專 普通中專 普通中專 6297,700 7258,400 7816,300 8172,800 8404,000 8777,000 普通中專 200 03,200 7503,200 7503,200 7503,200 7784,000 7784,000 5824,300 5824,300 7784,000 7784,000 7784,000 5824,300 7263,000 5824,300 5824,300 7263,000 6556,400 6556,400 5824,300 7263,000 5824,300 7263,000 5824,300 7263,000 5824,300 5824,300 6556,400 5824,300 6556,400 6556,400 7252,500 5824,300 7252,500 6556,400 6556,400 5824,300 6556,400 6556,400 6556,400 7252,500 5824,300 5824,300 6556,400 7252,500 7252,500 5824,300 7503,200 6556,400 7503,200 7252,500 7252,500 6556,400 7252,500 7252,500 7252,500 7503,200 6556,400 6556,400 7252,500 7503,200 7503,200 6556,400 7784,000 7252,500 7784,000 7503,200 7503,200 7252,500 7503,200 7503,200 7503,200 7784,000 7252,500 7252,500 7503,200 7784,000 7784,000 7252,500 7263,000 7503,200 7263,000 7784,000 7784,000 7503,200 7784,000 7784,000 7784,000 7263,000 7503,200 7503,200 7784,000 7263,000 7263,000 7503,200 7784,000 7263,000 7263,000 7784,000 7263,000 7263,000 7263,000 7784,000 7784,000 7263,000 7784,0 7263, 職業高中 職業高中 職業高中 職業高中 職業高中 職業高中 職業高中 職業高中 職業高中 職業高中 職業高中 職業高中 職業高中 職業高中 職業高中 職業高中 5824,300 6556,400 7252,500 7503,200 7784,000 7263,000 職業高中 500 88,500 3988,500 3988,500 3988,500 3988,000 3988,000 2753,000 2753,000 3988,000 3988,000 3988,000 2753,000 4153,000 2753,000 2753,000 4153,000 3208,200 3208,200 2753,000 4153,000 2753,000 4153,000 2753,000 4153,000 2753,000 2753,000 3208,200 2753,000 3208,200 3208,200 3671,500 2753,000 3671,500 3208,200 3208,200 2753,000 3208,200 3208,200 3208,200 3671,500 2753,000 2753,000 3208,200 3671,500 3671,500 2753,000 3988,500 3208,200 3988,500 3671,500 3671,500 3208,200 3671,500 3671,500 3671,500 3988,500 3208,200 3208,200 3671,500 3988,500 3988,500 3208,200 3988,000 3671,500 3988,000 3988,500 3988,500 3671,500 3988,500 3988,500 3988,500 3988,000 3671,500 3671,500 3988,500 3988,000 3988,000 3671,500 4153,000 3988,500 4153,000 3988,000 3988,000 3988,500 3988,000 3988,000 3988,000 4153,000 3988,500 3988,500 3988,000 4153,000 4153,000 3988,500 3988,000 4153,000 4153,000 3988,000 4153,000 4153,000 4153,000 3988,000 3988,000 4153,000 3988,0 4153, 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 2753,000 3208,200 3671,500 3988,500 3988,000 4153,000 技工學校 500 06,500 1206,500 1206,500 1206,500 1610,000 1610,000 1125,500 1125,500 1610,000 1610,000 1610,000 1125,500 2124,000 1125,500 1125,500 2124,000 1075,900 1075,900 1125,500 2124,000 1125,500 2124,000 1125,500 2124,000 1125,500 1125,500 1075,900 1125,500 1075,900 1075,900 1129,800 1125,500 1129,800 1075,900 1075,900 1125,500 1075,900 1075,900 1075,900 1129,800 1125,500 1125,500 1075,900 1129,800 1129,800 1125,500 1206,500 1075,900 1206,500 1129,800 1129,800 1075,900 1129,800 1129,800 1129,800 1206,500 1075,900 1075,900 1129,800 1206,500 1206,500 1075,900 1610,000 1129,800 1610,000 1206,500 1206,500 1129,800 1206,500 1206,500 1206,500 1610,000 1129,800 1129,800 1206,500 1610,000 1610,000 1129,800 2124,000 1206,500 2124,000 1610,000 1610,000 1206,500 1610,000 1610,000 1610,000 2124,000 1206,500 1206,500 1610,000 2124,000 2124,000 1206,500 1610,000 2124,000 2124,000 1610,000 2124,000 2124,000 2124,000 1610,000 1610,000 2124,000 1610,0 2124, 成人中專 成人中專 成人中專 成人中專 成人中專 成人中專 成人中專 成人中專 成人中專 成人中專 成人中專 成人中專 成人中專 成人中專 成人中專 成人中專 1125,500 1075,900 1129,800 1206,500 1610,000 2124,000 成人中專 0979,200 20,979,200 ,200 總 20,979,200 總 20,979,200 計 21,858,995 計總 21,858,995 16,431,900 總 16,431,900 總 21,858,995 計21,858,995 計 總 21,858,995 計 總 16,431,900 22,351,173 總 16,431,900 總 計 總 16,431,900 計 22,351,173 18,304,600 總 計 18,304,600 16,431,900 計 22,351,173 計 16,431,900 總 22,351,173 計 16,431,900 22,351,173 16,431,900 16,431,900 18,304,600 總 計 16,431,900 18,304,600 18,304,600 總 總 20,023,100 計 16,431,900 20,023,100 18,304,600 18,304,600 總 計 16,431,900 計 18,304,600 18,304,600 18,304,600 20,023,100 16,431,900 計 16,431,900 18,304,600 20,023,100 20,023,100 16,431,900 20,979,200 18,304,600 20,979,200 20,023,100 20,023,100 18,304,600 20,023,100 20,023,100 20,023,100 20,979,200 18,304,600 18,304,600 20,023,100 20,979,200 20,979,200 18,304,600 21,858,995 20,023,100 21,858,995 20,979,200 20,979,200 20,023,100 20,979,200 20,979,200 20,979,200 21,858,995 20,023,100 20,023,100 20,979,200 21,858,995 21,858,995 20,023,100 22,351,173 20,979,200 22,351,173 21,858,995 21,858,995 20,979,200 21,858,995 21,858,995 21,858,995 22,351,173 20,979,200 20,979,200 21,858,995 22,351,173 22,351,173 20,979,200 21,858,995 22,351,173 22,351,173 21,858,995 22,351,173 22,351,173 22,351,173 21,858,995 21,858,995 22,351,173 21,858 22,351 2 總 計 16,431,900 18,304,600 20,023,100 20,979,200 21,858,995 22,351,173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 表 3 中國大陸高職(專科)招生與在校人數比較表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與 與 2006 與 2006 與相較 2006 與與 相較 2006 2006 相較相較 相較 與與 2006 2006 相較 與相較 2006 與2006 2006 與 相較 與相較 2006 相較 2006 與 與 與2006 2006 相較 2006 與 相較 2006 相較 相較 與 相較 2006 相較 與 2006 相較 與 與2006 2006 相較 與 2006 相較 相較相 與 2006 相較 年份 年份 年份 年份 年份 年份年份 年份 年份年份 年份高職(專科) 年份年份 年份年份 年份 年份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 校人數 人數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 招生人數 招生人數 招生人數 招生人數 招生人數 招生人數 在校人數 招生人數 招生人數 在校人數 招生人數 在校人數 招生人數 在校人數 在校人數 招生人數 在校人數 在校人數 招生人數 招生人數 在校人數 在校人數 在校人數 招生人數 在校人數 在校人數 在校人數 在校人數 在校人數 在校人數 招生人數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 在校人數 7797 1797 5.98% 5.98% 5.98% 5.98% 5.98% 310,4988 310,4988 966,1797 966,1797 5.98% 310,4988 310,4988 966,1797 966,1797 966,1797 966,1797 5.98% 5.98% 5.98% 5.98% 5.98% 310,4988 310,4988 310,4988 310,4988 310,4988 310,4988 310,4988 966,1797 310,4988 966,1797 966,1797 310,4988 310,4988 966,1797 310,4988 966,1797 966,1797 966,1797 5.98% 966,1797 966,1797 5.98% 5.98% 966,1797 5.98% 5.98% 5.98%5.98% 5.98% 5.98% 5.98%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310,4988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310,4988 966,1797 5.98% 2010 6.97% 6.97% 6.97% 6.97% 6.97% 313,3851 313,3851 313,3851 313,3851 964,8059 313,3851 964,8059 964,8059 313,3851 964,8059 313,3851 313,3851 964,8059 313,3851 6.97% 964,8059 6.97% 964,8059 6.97% 964,8059 6.97% 6.97% 964,8059 964,8059 6.97% 964,8059 6.97% 6.97% 6.97% 6.97%6.97% 6.97% 6.97% 6.97% 9059 8059 313,3851 313,3851 964,8059 313,3851 313,3851 964,8059 964,8059 313,3851 313,3851 964,8059 964,8059 6.97% 6.97% 2009 2009 2009 2009 2009 2009 2009 2009 2009 2009313,3851 2009 2009 2009 2009 2009 2009 313,3851 964,8059 6.97% 2009 2232 5232 -20.69% -20.69% -20.69% -20.69% -20.69% 232,3460 232,3460 232,3460 658,5232 232,3460 232,3460 658,5232 232,3460 658,5232 232,3460 232,3460 232,3460 -20.69% 658,5232 658,5232 658,5232 -20.69% 658,5232 -20.69% 658,5232 658,5232 -20.69% -20.69% -20.69% -20.69% -20.69% -20.69% 232,3460 232,3460 658,5232 658,5232 658,5232 658,5232 -20.69% -20.69% -20.69% -20.69% -20.69% 232,3460 232,3460 658,5232 232,3460 232,3460 658,5232 658,5232 -20.69% -20.69%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232,3460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 232,3460 658,5232 -20.69% 2008 4924 5924 283,8223 860,5924 283,8223 -3.12% -3.12% -3.12% -3.12% -3.12% 283,8223 283,8223 283,8223 283,8223 860,5924 283,8223 860,5924 283,8223 860,5924 860,5924 283,8223 860,5924 283,8223 283,8223 860,5924 283,8223 -3.12% -3.12% 860,5924 860,5924 -3.12% -3.12% 860,5924 -3.12% 860,5924 860,5924 -3.12% 860,5924 -3.12% -3.12% -3.12% -3.12% -3.12% -3.12% -3.12% -3.12% 283,8223 860,5924 283,8223 283,8223 860,5924 860,5924 -3.12% -3.12% 2007 2007 2007 2007283,8223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83,8223 860,5924 -3.12% 2007 6046 5046 292,9676 292,9676 292,9676 795,5046 292,9676 292,9676 795,5046 292,9676 795,5046 292,9676 292,9676 292,9676 795,5046 795,5046 795,5046 795,5046 795,5046 292,9676 292,9676 795,5046 292,9676 292,9676 795,5046 795,5046 292,9676 292,9676 795,5046 795,5046 795,5046 795,5046 2006 2006 2006 2006 2006 2006292,9676 2006 2006 2006 2006 2006 2006 2006 2006 2006 -- --- ----2006 ----- ---- ---- -- ------ 795,5046 ----292,9676 795,5046 2006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

普通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July 2012 80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制) 成學校(制) ) 校(制) 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中山工商在兩岸技職教育交流之經驗

實務分享

中國大陸雖然在 1998 年頒布了《高

5.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

等教育法》,進一步地確立高等技職教育

加大對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的宣傳

的法律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狀元的良好社

1998),也讓高等技職教育逐漸受到重

會氛圍。

視。不過中國大陸技職教育的發展是從中

二、我國技職教育現況

等職業技術教育或技工學校開始,逐漸擴

(一)教育體系

展至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因此目前仍以發

我國現行的教育階段包括幼稚教育、

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為基礎。

國民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四部分,

(三)中國大陸技職教育政策

如下頁表 4 所示,在國民中學之上即分為

近年來中國大陸把加強職業教育視為

普通教育及技職教育兩大體系,技職教育

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

則涵括中等技職教育及高等技職教育兩大

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服務

部分。

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緩解勞動力

(二)技職教育現況

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故發展職業教

我國技職教育發展與經濟建設有著密

育在其未來的教育施政中,必然占有相當

切的關係。1950 年代技職教育以高級職

重要的地位。2010 年 7 月 29 日經全國教

業學校農業與商業類科為核心,1960 年

育工作會議正式通過發布《國家中長期

代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工業商業職校學

教 育 改 革 和 發 展 規 劃 綱 要(2010—2020

生則大量增加。1970 年代後,傳統產業

年)》,其中發展技職教育的策略包括(楊

轉向資本、技術密集產業發展,為進一步

瑩,2010):

提升高等技職教育品質,設立第一所技術

1. 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完

學院(臺灣工業技術學院),建立了技職

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

教育「高職—專科—技術學院」的一貫體

2. 改革招生和教學模式。積極推進「雙

系,1980 年代中期因經濟發展國際化與

證書」制度,推進職業院校課程標準

自由化需要,高等技職人力的需求大幅增

和職業技能標準相銜接。

加,因此將績優的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

3. 完善就業准入制度,執行「先培訓、

院、具規模的技術學院改名為科技大學,

後就業」、「先培訓、後上崗」的規定。

使人才培育能更符合時代需求(李彥儀、

4. 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課程銜接體系。鼓

饒邦安、劉火欽、蕭玉真、鄭秀貞、吳美

勵畢業生在職繼續學習,完善職業學

娥、林金祥、馮玉琪、陳怡廷,2011)。

校畢業生直接升學制度,拓寬畢業生

2009 年政府開始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四

繼續學習通道。

大智慧型產業以及十大服務業,以促進研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81


總總總總 總 計 總 總 計計 計 計 16,431,900 計 計 16,431,900 16,431,900 16,431,900 16,431,900 16,431,900 16,431,900 18,304,600 18,304,600 18,304,600 18,304,600 18,304,600 20,023,100 20,023,100 20,023,100 20,023,100 20,023,100 20,023,100 20,979,200 20,979,200 20,979,200 20,979,200 20,979,200 20,979,200 20,979,200 21,858,995 21,858,995 21,858,995 21,858,995 21,858,995 21,858,995 21,858,995 22,351,173 22,351,173 22,351,173 22,351,173 22,351,173 22,351,173 22,351,173 《 技 術 及 職業教育季 刊18,304,600 》18,304,600 第 二卷 第三 期 20,023,100

實務分享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高職(專科) 發創新,提升產業價值,強化服務業國際 年份 年份 年份 年份 年份 年份 年份

府的重視及積極發展下,技專校院(包含 與與2006 與 2006 與 與 與 2006 與 2006 2006 相較 2006 2006 相較 相較 相較 相較 相較 相較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成長幅度 招生人數 招生人數 招生人數 招生人數 招生人數 招生人數 招生人數 在校人數 在校人數 在校人數 在校人數 在校人數 在校人數 在校人數 競爭力,技職教育亦全力配合國家上述重 156 所高級職業學校、15 所專科學校計、 310,4988 310,4988 310,4988 310,4988 310,4988 310,4988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2010 310,4988

966,1797 966,1797 966,1797 966,1797 966,1797 966,1797 966,1797

5.98% 5.98% 5.98% 5.98% 5.98% 5.98% 5.98%

313,3851 313,3851 313,3851 313,3851 313,3851 313,3851 2009 2009 2009 2009 2009 2009 2009 313,3851

964,8059 964,8059 964,8059 964,8059 964,8059 964,8059 964,8059

6.97% 6.97% 6.97% 6.97% 6.97% 6.97% 6.97%

232,3460 232,3460 232,3460 232,3460 232,3460 232,3460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 232,3460

658,5232 658,5232 658,5232 658,5232 658,5232 658,5232 658,5232

-20.69% -20.69% -20.69% -20.69% -20.69% -20.69% -20.69%

點發展產業,培育各項適才適性的應用性

77 所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學生人數從

專業人才,期共同為國家創造下一波產業

2008 年 的 97 萬 2,607 人, 到 了 2010 年

榮景(李彥儀等人,2011)。另外,在政

增 為 98 萬 3,718 人, 成 長 1.14%。 成 長

283,8223 283,8223 283,8223 283,8223 283,8223 283,8223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83,8223

860,5924 860,5924 860,5924 860,5924 860,5924 860,5924 860,5924

-3.12% -3.12% -3.12% -3.12% -3.12% -3.12% -3.12%

292,9676 292,9676 292,9676 292,9676 292,9676 292,9676 2006 2006 2006 2006 2006 2006 2006 292,9676

795,5046 795,5046 795,5046 795,5046 795,5046 795,5046 795,5046

------------

表 4 我國教育階段與組成學校(制)一覽表

普通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普通教育體系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教育階段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組成學校(制) 幼稚園 幼稚園 幼稚園 幼稚園 幼稚園 幼稚園 幼稚園

幼稚教育 幼稚教育 幼稚教育 幼稚教育 幼稚教育 幼稚教育 幼稚教育

國民小學 國民小學 國民小學 國民小學 國民小學 國民小學 國民小學

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

國民中學 國民中學 國民中學 國民中學 國民中學 國民中學 國民中學

國中技藝教育 國中技藝教育 國中技藝教育 國中技藝教育 國中技藝教育 國中技藝教育 國中技藝教育 普通高中附設職業類科 普通高中附設職業類科 普通高中附設職業類科 普通高中附設職業類科 普通高中附設職業類科 普通高中附設職業類科 普通高中附設職業類科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

高級職業學校 高級職業學校 高級職業學校 高級職業學校 高級職業學校 高級職業學校 高級職業學校

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 綜合高中學術學程 綜合高中學術學程 綜合高中學術學程 綜合高中學術學程 綜合高中學術學程 綜合高中學術學程 綜合高中學術學程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綜合高中專門學程 綜合高中專門學程 綜合高中專門學程 綜合高中專門學程 綜合高中專門學程 綜合高中專門學程 綜合高中專門學程 五年制專科學校前三年 五年制專科學校前三年 五年制專科學校前三年 五年制專科學校前三年 五年制專科學校前三年 五年制專科學校前三年 五年制專科學校前三年

二年制專科學校 二年制專科學校 二年制專科學校 二年制專科學校 二年制專科學校 二年制專科學校 二年制專科學校

五年制專科學校後兩年 五年制專科學校後兩年 五年制專科學校後兩年 五年制專科學校後兩年 五年制專科學校後兩年 五年制專科學校後兩年 五年制專科學校後兩年

四年制普通大學 四年制普通大學 四年制普通大學 四年制普通大學 四年制普通大學 四年制普通大學 四年制普通大學

四年制科技大學 四年制科技大學 四年制科技大學 四年制科技大學 四年制科技大學 四年制科技大學 四年制科技大學

------------

二年制科技大學 二年制科技大學 二年制科技大學 二年制科技大學 二年制科技大學 二年制科技大學 二年制科技大學 研究所 研究所 研究所 研究所 研究所 研究所 研究所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表 5 技職學校學生人數比較

學制\學年度 學制\學年度 學制\學年度 學制\學年度

97學年度 學年度 9797 學年度 97 學年度

98 98學年度 學年度 9898 學年度 學年度

(2008 年) (2009 (2010 年) (2008 (2008 (2008 年) 年) 年) (2009 (2009 (2009 年) 年) 年) 年) (2010 (2010 (2010 年) 年) 年)

高職 高職 (含綜高專門、高中附設職業) 高職 高職 (含綜高專門、高中附設職業) (含綜高專門、高中附設職業) (含綜高專門、高中附設職業)346563 346563 346563 346563

354608 354608 354608 354608

362514 362514 362514 362514

五年制專科學校 五年制專科學校 五年制專科學校 五年制專科學校

84,787 84,787 84,787 84,787

85,614 85,614 85,614 85,614

86,971 86,971 86,971 86,971

四年制科技大學 四年制科技大學 四年制科技大學 四年制科技大學

425,051 425,051 425,051 425,051

448,572 448,572 448,572 448,572

467,839 467,839 467,839 467,839

二年制科技大學 二年制科技大學 二年制科技大學 二年制科技大學

83,340 83,340 83,340 83,340

62,695 62,695 62,695 62,695

50,576 50,576 50,576 50,576

二年制專科學校 二年制專科學校 二年制專科學校 二年制專科學校

32,866 32,866 32,866 32,866

22,941 22,941 22,941 22,941

15,818 15,818 15,818 15,818

972,607 972,607 972,607 972,607

974,430 974,430 974,430 974,430

983,718 983,718 983,718 983,718

總 計計 計 計 總總 總 資料來源:李彥儀等人(2011)

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 82

99 99學年度 學年度 9999 學年度 學年度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時數 時數 時數 時數

學校運作觀察 學校運作觀察 學校運作觀察 學校運作觀察

4 4 44

入班觀察 入班觀察 入班觀察 入班觀察

6 6 66


中山工商在兩岸技職教育交流之經驗

情況如表 5。 (三)我國技職教育政策 近十年來,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情 勢快速變遷,加上產業結構改變,勞力密 集產業外移,服務業產值與從業人員比重

實務分享

3. 強化教師實務教學能力:強化現任教 師業界實務教學,鼓勵新聘業界經驗 之教師,納入評鑑與獎補助指標。 4. 引進產業資源協同教學:採「雙師制 度」,聘任業界專家協同教學。

已超過製造業。整體產業朝向高科技、資

5. 擴展產學緊密結合培育模式:以專班、

訊化、自動化發展,使得職場人力層次結

課程等各種方式,培育務實致用人才。

構、行職業產生變動以及職場需求能力不

6. 落實學生校外實習課程:利用暑期或

同。過去中等技職教育大量培育職校生,

學期中一定期限,彈性赴企業實習,

以供應市場基礎技術人才之需的目的已出

並列入畢業學分。

現改變,轉而朝向改善教學方法、教學資

7. 改善高職設備提升品質:達成高職課

源的投入、加強基礎訓練、暢通中等技職

綱設備基準,發展區域產學特色。

教育階段學生後續教育的銜接,使高職教

8. 建立技專特色發展領域:培植臺灣特

育不再是終結教育,而是奠定高等技職教

色領航計畫,發展特色典範學校。

育的中間教育(吳清基,1998;行政院,

9. 建立符合技專特色評鑑機制:適時修

1996)。因此教育部於 2009 年提出「技

正評鑑指標及配合權重,提升辦學績

職教育改造方案」,該方案以彰顯並強化

效。

「技職教育特色」為優先,在「強化務實

10. 落實專業證照制度:透過專業證照法

致用特色發展」及「落實培育技術人力角

制化,鼓勵學生取得專業證照。

色」之定位下,提出 10 項施政策略,期 達到「改善師生教學環境、強化產學實務 連結、培育優質專業人才」的目標(教育 部,2009),簡述如下:

參、中山工商與中國大陸技職 教育之交流 我國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大陸係在不同

1. 推動五專一貫人才培育:我國技職教

的歷史背景下,因此其發展的樣貌不盡相

育已建立完整的體制,即高職、五專

同。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從經濟發展之鬆

-技術學院、科技大學(二技、二專、

綁開始,由於對各項技術有大量之需求,

四技、碩士班、博士班)。

而於 1991 年開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顯

2. 強化實務能力選才機制:技優入學與

現出推進職業教育的急迫性,進入 21 世

甄選入學逐年增加,重視「非紙筆測

紀以後,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經濟結構的

驗」、個人申請並採口試、實作作品

變化更加速職業教育的發展。當兩岸開放

展示等方式。

學術交流後,彼此觀摩與學習的機會增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83


實務分享

84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加,臺灣技職教育健全的體系制度、私人

機。希藉由提昇兩岸文教交流之頻率,促

積極質優的辦學、多元適性的學制類科、

進雙方友好互動,營造兩岸和諧,促進實

效能卓著的產學合作、務實致用的辦學成

質交流,提升兩岸技職教育品質。以下簡

效以及成果豐碩的國際競賽等特色(李彥

述中山工商在兩岸技職教育交流的實例。

儀等人,2011)都可作為中國大陸技職教

一、中山工商因應兩岸技職交流相關作為

育的參考。中山工商在臺灣中等教育層級

中山工商素有「山中傳奇」之稱號,

的職業教育體系中可稱為典範學校,中山

且具有完整且多元的中等學校技職學制、

工 商 創 立 於 1957 年 並 於 1974 年 改 制 為

各項評鑑成效優異、推動建教(產學)合

「中山工商」,教育團隊憑著對教育的一

作效能卓著、各項國內外競賽成果豐碩,

腔熱忱,歷經卅多年的勵精圖治,學生人

屢屢開創新局締造奇蹟,引起對岸技職體

數從原先 47 人,發展至現今的萬餘人,

系學校之興趣與重視。自 2000 年起,中

更在生活教育、環保教育、品德教育、英

山工商陸陸續續接待來自中國大陸各省、

語教學、升學成績、建教合作、國際發明

地區之教育參訪團,參訪團員對中山工商

等方面皆有卓越的成效,特別是證照取得

的校園環境整理與維護、校園氛圍的營

方面學生每年取得八千多張的丙級證照及

造、學生生活教育的實施、教師教學的效

七百多張的乙級證照,開創了許多教育界

能以及學生學習的成效等,除了讚嘆外也

的紀錄,為 2011 年全國高職評鑑中唯一

有相當的好奇與交流的興趣,但常因行程

獲得優等的私立學校,職是之故中山工商

緊湊無法詳盡交流,故在賦歸後又再組團

常成為對岸交流互訪的對象。

蒞校,進行更深更廣之互動。中山工商為

近年來臺灣在積極與國際接軌、提

因應愈來愈頻繁之兩岸技職教育交流,初

昇國際競爭力的企圖下,對技職教育教

步規劃相關因應措施與策略如圖 1,簡述

學品質的要求愈形重要(李彥儀等人,

如下述五項。

2011),除強化課程內涵外,教師的教學

(一)熟悉兩岸教育交流之相關法令

專業能力更受到重視,因此中國大陸教師

中山工商以不違背國家政策為前提,

的分級評聘制度是臺灣技職教育也是中山

與中國大陸進行兩岸教育交流,因此必須

工商可以參考借鏡之處。另在少子化衝擊

熟悉相關法規,包括:《各級學校與大陸

下,是否可能一在推動大陸學歷採認及陸

地區學校締結聯盟或為書面約定之合作行

生來臺就讀研究所外,就現有兩岸學術交

為審查要點》、《大陸地區文教專業人士

流之基礎上,提升參訪、師生交流學習之

及學生來臺從事文教活動審查要點》、

品質以及研議大陸地區初中畢業生來臺灣

《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臺從事專業活動許

就讀高職之可行性,亦為交流的目的與動

可辦法》以及《接待大陸人士來臺交流注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中山工商在兩岸技職教育交流之經驗

實務分享

兩岸技職交流 相關因應措施與策略 熟悉兩岸教育 交流之法令

建置兩岸教育 交流機制

瞭解 中國技職教育 體系與現況

依不同交流層次 互動 組成兩岸教育 交流事務小組

圖 1 中山工商因應兩岸技職教育交流之作為

意事項》等法規。

次」,由中國大陸技職學校或省市教育局 圖1 中山工商因應兩岸技職教育交流之作為

(二)深入了解中國大陸技職教育體系與 現況

等單位提出其技職教師專業知識增能賦權 之需求,由中山工商提出培訓計畫培訓

中國大陸之教育體制、學制、學校類

之;第三種層次為「校際交流層次」,雙

型、教育法規等,均與我國不盡相同,特

方學校互訪後,在符合法令規範下進行持

別是技職教育體系,存在著許多差異性,

續性之交流。

有必要對其進行更進一步了解。

(五)建置兩岸教育交流機制

(三)組成兩岸教育交流事務小組

由兩岸教育交流事務小組統籌,中山

由校長擔任召集人,副校長為副召集

工商兩岸教育交流活動包含:事前規劃、

人、學務主任擔任執行祕書,其他成員包

實際推動與回饋評估,其交流機制如下頁

括輔導主任、總務主任、實習主任、圖書

圖 2 所示。

館主任、資訊中心主任、會計室主任共 9

二、中山工商交流經驗分享

人,當執行祕書接獲交流邀請時,由本小 組召開會議,確認其交流層次後,安排相 關活動內容。 (四)依不同交流層次互動

(一)與廣西省中職教師之教師培訓交流 經驗 廣西省教師教育研究會為了提升教師 專業能力,遴派該省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體

綜觀中山工商與中國大陸技職教育之

系中各專業學校之教師共 18 人(包括物

交流,依交流內容概分為三種層次,首先

資學校、機電工程學校、交通運輸學校、

是「參訪層次」,此層次之交流僅限於蒞

農業學校等)組成培訓團赴臺研習,透過

校參觀、座談;第二層次為「教師培訓層

臺北市文化教育交流協會之推薦,向中山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85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實務分享

教師 培訓

課程 規劃

會議評估

執行祕書

邀約提出

校際 交流

行程 規劃

2. 師資來源與環境設備

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機械或汽車系所畢

之汽車專業知能研習。

業,且擁有國家級汽車修護乙級證照,引

1. 課程設計

導學生升學與就業之經驗豐富,極具專業

教師培訓層次的交流主要目的在提升 97 學年度 98 學年度

99 能力。此外,中山工商汽車科擁有專業引 學年度

(2008 年) (2009 年) 其專業能力,中山工商根據其需求,規劃

(2010 年) 擎、底盤、汽車電系、電子電工、機車等

346563 354608 設計入班觀察、專題演講、現場實作、業

362514

84,787

85,614

86,971

425,051

448,572

467,839

界參觀、教師分享以及觀摩學校各項運作 等課程內容,詳如表 6。 83,340

實習工廠與設備,能提供良好學習環境。 3. 學員回饋

62,695

50,576參與培訓的 18 位廣西省教師,100%

32,866

22,941

對培訓方式、場地與師資與服務感到滿意 15,818

972,607

974,430

983,718 (含以上),唯在研習課程部分僅 94% 表

表 6 廣西省中職教師專業知能培訓團課程內容

達感到滿意(含以上),約有 2 人表達其

課程內容

時數

滿意程度為尚可。進一步探究發現,受訓

學校運作觀察

4

入班觀察

6

教師對於教育理念以及學生生活管理等部

學生專題製作與小論文

2

分希望更深入交流與學習。另外,在座談

電子概論與實習

2

會時,廣西省教師則提出相當多關於我國

汽車電系故障檢修

2

專題演講 現場操作實習

6

業界參訪

3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86

回饋

環境評估)後接受其委託,辦理為期五日

年制專科學校 總

接待

回饋 評估

中山工商汽車科教師學經歷豐富,多

職(含綜高專門、高中附設職業)

年制科技大學

實際 交流

評估(安全評估、師資評估、經費評估、

學制\學年度

年制科技大學

回饋 評估

圖 2 中山工商兩岸教育交流機制

工商提出培訓之需求,中山工商經過各項

年制專科學校

簽署 備忘錄

互訪

參訪

課程 實施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技職教育的政策,以及學校如何經營管理 之提問。由此可知,中國大陸積極發展技 職教育的企圖。


中山工商在兩岸技職教育交流之經驗

(二)與慈溪市杭州灣職高校際交流經驗 慈溪市教育參訪團於 2010 年蒞校參 訪,經校長進行校務簡報及實地參觀後,

實務分享

校的德育培養、人才培育模式、就業情況 等問題進行深入地探討。 2. 簽訂校際交流與合作備忘錄

參訪團對中山工商技職教育之辦學成效大

慈溪市政府為加快區域經濟轉型,大

為讚嘆,適逢慈溪市教育部門正進行教育

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一線技術工人、提高

「四化」運動—亮化形象、強化本領、優

勞動者素質,但現有的管理體制和教學模

化師德、深化服務,力求在師德建設、專

式,與社會各界對技術人才的需求相比仍

業提升、服務群眾等方面取得實效。同時

有較大差距,故希望加強與中山工商的合

為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轉型能力,教育

作與交流,通過定期互訪交流、教材共用

部門創新教學管理模式,藉推廣職教企業

等形式,走出一條職業教育國際化之路,

化管理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引進和推廣

提高其職業教育水準,最後選定由技工學

先進理念和教學方法,進一步明確創建全

校轉型的杭州灣職高與中山工商合作。中

國職教(成教)先進縣(市)目標,統籌

山工商則希望通過與大陸職業學校的交

抓好職教、成教、社區教育,因此提出與

流,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培養

中山工商進行進一步實質性合作之邀請。

更多更好的有用之才。因此互訪後,於

1. 中山工商受邀訪問

2011 年 8 月簽訂「兩校校際交流與合作

中山工商於 2011 年 4 月 13 日受邀參

備忘錄」,雙方同意就課程設計及教材、

加浙江省「慈溪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論

教師與學生互訪、各項研習與研究計畫,

壇暨杭州灣職校(慈溪技工學校)創新辦

以及其他有助雙方校務發展之事項,進行

學模式實施儀式」,並分享中山工商辦學

校際合作。

經驗。會後訪問浙江省慈禧市杭州灣職

3. 杭州灣職高高階主管蒞臨中山工商研習

高、知行職高學校,實地了解該市職高學

中山工商各項經營管理之策略,足為

校的基本情況、校企合作等情況,並就學

杭州灣職高實施創新辦學模式之參考。

中山工商校長受邀參與 「慈溪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論壇」

2011 年 8 月兩校簽訂校際合作備忘錄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87


實務分享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2011 年 8 月 10 日至 12 日,該校高階行政

深入了解彼此之教育體制與教育概況,較

主管一行 10 人,在慈溪市教育局副局長

難深化教育交流的深層內涵與實質互動。

帶領下,至中山工商進行行政研習,就中

再者,兩岸中等職業學校相關課程之教

山工商學校經營與校園文化建構、生活教

學、教材、教科書之編輯與選用等,亦缺

育落實、提升教師專業知能、E 化校務系

乏一套相互研討、研習、編輯、交流與合

統、推動建教(產學合作)業務以及品德

作的機制。建議各級政府可成立中小學兩

教育推動等方面,進行加深、加廣之交流。

岸教育交流的主管單位、負責窗口或諮詢

肆、結語與建議 兩岸技職教育配合政府政策已有不少 正式或非正式之交流成果,本校也依循相

88

人員,確保教育交流的品質,並降低風險。 三、修正高級中學法、職業學校法與高級 中等教育法草案,開放中國大陸初中 畢業生來臺修習職業教育

關法令規範積極參與,在幾次的交流經驗

雖然《大學法》、《專科學校法》及

中都能有很好的成效,然而於交流過程中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三法在 2010 年

我們發現,當雙方的交流逐漸從「點」擴

8 月 19 日修正三讀通過,中國大陸學生

展成為「線」或「面」時,亟需完整的政

可來臺進行具高等教育(包括技職高等教

府單位相關行政協助及配套措施,方能促

育)正式學籍之學習。但從中國大陸發展

進更深層的互動。以下提出幾點建議:

技職教育的背景看來,其中等職業技術教

一、確立兩岸教育交流之政策協調機制

育仍為目前社會經濟發展之基礎,而臺灣

目前兩岸教育交流尚無互設官方機

中等學校技職教育之發展,不論在培養基

構、互派人員或服務據點,不利兩岸教育

礎專業技術人力,或是協助學生進一步修

交流的全面推動與施行,對中山工商赴大

習高等專業能力方面,均有豐富經驗與資

陸地區進行交流之學校及其人員,缺乏相

源可與之交流。因此,除了接受中國大陸

關保護措施,且兩岸學校教育交流,仍停

中等學校之短期參訪與師資講習外,若能

留在各校或民間團體(組織)自行邀請的

開放部分地區之初中畢業學生,來臺進行

階段(中山工商目前之交流互訪即屬此

中等技職教育之學習,當可加速兩岸技職

類),缺乏專司諮詢協助的對口單位,易

教育之交流,降低少子女化現象對我國教

造成教育交流的落差現象。

育生源之衝擊。

二、豐厚中等學校技職教育交流之資源與 合作機制

四、簡化兩岸教育交流程序 兩岸教育交流程序冗雜且不易了解,

臺灣目前尚未開放中等學校教師至對

中山工商邀請大陸地區人士前來之程序繁

岸進行在職進修,致中等職業學教師無法

瑣,審核耗時冗長。另外,本校對兩岸教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中山工商在兩岸技職教育交流之經驗

實務分享

育交流應有之接待禮節、國旗國歌、簽訂

誤觸法令,如認知尚不夠清楚,容易產生

策略聯盟或友好備忘等相關注意事項與規

交流上的瑕疵現象。

定,在無專責機構協助下,摸索甚久深怕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1985)。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2012 年 4 月 11 日,取自:http://www. moe.gov.cn/edoas/website1818/info3318.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1988)。 高等教育法。2012 年 4 月 11 日,取自:http://www.moe.gov.cn/ edoas/website18/26/info1426.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 教育統計數據。2012 年 4 月 11 日,取自:http://www.moe.edu.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index.html 行政院(1996)。教育改革審議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江文雄、王義智(2004)。兩岸技職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1998)。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作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彥儀、饒邦安、劉火欽、蕭玉真、鄭秀貞、吳美娥、林金祥、馮玉琪、陳怡廷(2011)。中華民國 技術及職業教育簡介。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技職教育再造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黃燕飛(2009)。新形勢下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合作契機。北京聯合大學學報,7(1)。 楊瑩(2010)。中國大陸職業技術教育制度與政策的改革。教育資料集刊,47,77-106。 劉勝驥(2007)。兩岸教育交流的法令與發展。研習資訊,24(6),23-30。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89


實務分享

綜合高中海峽兩岸技職教育 交流模式與實務經驗 何榮亮

汪大久

林雯琪

私立明道高級中學 綜合高中部主任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技教育博士

私立明道高級中學 校長

私立明道高級中學 副校長

壹、前言

學期課程等,讓學生規劃自己最需要的課

在兩岸教育交流日益頻繁之際,最為

程;而這個課程設計概念,除了提供海峽

世界各國津津樂道的是臺灣技職教育的成

兩岸技職教育新的交流模式,更提供技職

功,這也是大陸教育界最有興趣的一環。

教育交流向下扎根的新概念。

臺灣高職層級的技職教育,以往是以就業 為導向的教育概念,面對瞬息萬變的產

90

彈性,藉由單元課程、週課程、季課程或

貳、綜合高中的理念

業及技職教育向上延伸的需求,臺灣在

臺灣的綜合高中,自 1996 年試辦以

1996 年引進綜合高中學制。其概念是把

來,頗獲社會大眾認同,從剛開始 18 校

選擇權還給學生,讓每位學生在綜合高中

6,568 人, 直 至 2011 年 已 發 展 成 為 107

階段,能夠探索自己的興趣課程,進而深

校約 84,000 人,約佔國中畢業生 10%(綜

化自己的專業內涵,為往後進一步專精教

合 高 中 資 訊 網,2011)。1999 年 7 月 修

育做好銜接的工作。這個概念不但造就了

正公布《高級中學法》,將綜合高中列入

一個新學制的誕生,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

高級中學的一種類型,正式納入學制,

課程改革,包含:課程內容、課程設計與

使得綜合高中擁有法源依據(林義雄,

課程活動等,不僅打破了以往課程綱要的

1999;教育部,1999;教育部,2010;黃

概念,課程內容改由老師、學生、學校等

政傑,1999)。綜合高中(Comprehensive

三方共同討論,同時也打破場地空間的概

High School)的定義為:「係指課程綜

念,學習場域可以是附近的合作園區,也

合、學生綜合、師資綜合、設施綜合及進

可以是海外的合作學校;而課程時間更具

路綜合之意」(黃政傑,1999)。對於綜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綜合高中海峽兩岸技職教育交流模式與實務經驗

實務分享

合高中就讀的學生,以「課程分流」取代

界潮流,是未來學制的主流。國內學者陳

「機構分流」。招收國中畢業生,以延緩

貴生、楊薇(2003)提到,未來後期中等

分化的方式,多元豐富的課程內涵,廣泛

教育以綜合高中為主流的原因有:1. 因

試探機會,充分輔導措施,以達到適性發

應社會變遷人才需求結構改變;2. 尊重

展的目的(Brown, 1972;Srper, 1976;

基本人權學生自主選學程;3. 賦予學校

Vail, K, 2007;李天興,2003;周愚文

彈性增加競爭力;4. 歐美實施多年順應

, 2011;楊朝祥,2010)。以下分別說明

世界潮流。世界各國中等教育發展的趨

綜合高中的特性。

勢,可做為我國教育發展的參考。

一、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設計 綜合高中的設置精神強調以學生為中

參、綜合高中辦學實務經驗

心,黃政傑(1999)指出,綜合高中係指

以上「適性選擇」的綜合高中理念雖

融合普通科目與職業科目為一體之課程組

然理想,但相對的,實施起來卻有非常大

織,輔導學生根據能力、性向、興趣選修

的挑戰,包含選修機制、學分認定、學生

適性課程之學校。由此可知,綜合高中的

管理與分流機制等都是極大的挑戰,明道

特色在於以學生為主的學制設計(林義

中學(以下簡稱明道)秉持着綜合高中辦

雄,1999;魏燕貞,2009)。

學理念,並加以研究、精進與改善,使得

二、強調學生適性選擇

學生的快樂指數與學習滿意度都是最高的

綜合高中強調的特色之一,是提供學

(綜合高中諮詢輔導,2009),現將明道

生多樣化的選擇機會。其主要理念有:將

綜合高中的辦學特色與作法說明如下:

學習權與教育選擇權還給學生;體現多元

1. 分流循序漸進:分流是使學生選到其

課程、學生主體、學校本位的理想;強調

想要的學程,如何讓學生做正確的選

統整、試探、分化、專精的認知建構歷

擇,需有輔導、選修、試探、宣導等

程;以適性輔導、彈性選修、寬廣進路為

機制,讓每個學生能適性選擇。

特色;以適性揚才、成功發展、行行狀元

2. 課程自編講義:綜合高中的學制設計

為願景;輔導學生選其所愛、愛其所選;

與高中不同,與高職更是迥然不同,

帶好每位學生,發揮教育的最大可能,力

所以唯有自編講義,才能讓學生最有

求卓越(綜合高中資訊網,2011)。

效率的學習。

三、綜合高中學制為美英日學生主流選擇

3. 檢定循循善誘:明道在檢定考照方面,

綜合高中在世界各國早已存在,是美

教師以技術專業循循善誘學生學習,

國及英國的主流學制(綜合高中資訊網,

引起高度的興趣,讓學生主動要求自

2011),由此可知綜合高中學制,合乎世

己的技能水準。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91


實務分享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4. 競賽融入教學: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 過程中,教師在作業設計方面,特別

10. 國際視野:鼓勵學生具有國際視野的

注意歷屆競賽的內容與時間,選擇適

觀念,學校會舉辦一系列的活動,包

當的比賽,融入教學中,讓學生能一

含海外教育旅行、國際年會、接待國

舉兩得,同時提高學生學習動機。

外學生與藍色大使等,讓學生無論在

5. 專業產學合作:明道位於臺中地區,

國內或國外都有機會接觸外國人,拓

臺中縣市產業資源豐富,綜合高中部 更積極與相關產業進行產學合作,讓 學生能了解產學趨勢及專業內容,並 獲得寶貴的實習機會。

展自己的視野。

肆、綜合高中國際教育的交流 經驗

6. 加強全民英檢:有鑒於臺灣有越來越

經由以上綜合高中課程設計理念,加

多的企業與公家機關,不論應徵人員

上特色課程發展,明道特別選擇拓展國際

或晉升,都開始要求檢視全民英檢的

視野為主要特色之一,在兩岸交流經驗

證書。綜合高中部積極輔導同學,至

中,分別有海外技能實習,海外技能觀

少通過全民英檢初級檢定,對同學爾

摩、動態體驗交流及講座交流等交流方

後升學或就業都有很大的幫助。

式,說明如下:

7. 鼓勵創意發明:明道對培養學生科學

一、海外技能實習

發明與創造力等能力,一向積極投入

海外技能實習是利用綜合高中模組化

各項資源,並鼓勵學生參與國內外各

課程設計的精神,將特殊情境的課程,延

項發明與創意競賽,近年來不斷於國

伸至海外進行技能實習;其方式是以在校

內外競賽獲得大獎,也逐漸累積豐碩

期間無法提供的設備與技能為原則,並配

的經驗。

合當地發展的特色課程為主,以情境教

8. 多元選修機制:明道發展多種選修機

學、實習操作、實地參訪業界、生產流程

制,如「試探選修」、「學群選修」、

或產業概況等方式達到學習目標;其特色

「專業選修」等,讓學生能試探也能

為密集的課程訓練,產出一定的技能實習

專精,符合綜合高中「選其所愛」、 「愛

效果;時間以 10 至 17 天左右較為恰當,

其所選」的精神。

兼顧學習興趣、費用與成效,表 1 為近年

9. 畢業專題製作: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 成果確保品質,明道許多專門學程運

92

的競爭力。

辦理海外技能實習方式之說明。 二、海外技能觀摩

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展示成果,並邀請

綜合高中的課程設計,較一般技職系

同業進行觀摩與交流,進而拓展學生

統靈活,其可單獨為某一個單元或某一個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綜合高中海峽兩岸技職教育交流模式與實務經驗

實務分享

表 1 海外技能實習表 主

國家

天數

主 主土 動題 題畫 黏

國家 國家 天數 天數 澳洲 10

黏 黏土 土動 動畫 畫

澳洲 澳洲

10 10

西餐與餐服

澳洲

15

西餐與餐服 西餐與餐服

澳洲 澳洲

15 15

商業會展

澳洲

17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商 商業 業會 會展 展 澳洲 澳洲

17 17

國家

課程設計

 運用動畫原理,以黏土為素材,自編故事製作 出一部小短片 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  參觀澳洲電影工業實際體驗製作流程 運用動畫原理,以黏土為素材,自編故事製作 運用動畫原理,以黏土為素材,自編故事製作  澳洲文化體驗 出一部小短片 出一部小短片  西餐文化與澳洲特色料理,在結訓時能自創一 參觀澳洲電影工業實際體驗製作流程 參觀澳洲電影工業實際體驗製作流程 道料理 澳洲文化體驗 澳洲文化體驗  餐飲服務及飯店體驗 西餐文化與澳洲特色料理,在結訓時能自創一 西餐文化與澳洲特色料理,在結訓時能自創一  飲料調製及咖啡拉花 道料理 道料理  澳洲文化體驗 餐飲服務及飯店體驗 餐飲服務及飯店體驗  能運用澳洲文化特性規劃遊程,並計算商業成 飲料調製及咖啡拉花 飲料調製及咖啡拉花 本與成效 澳洲文化體驗 澳洲文化體驗  會展中心的經營與體驗 能運用澳洲文化特性規劃遊程,並計算商業成 能運用澳洲文化特性規劃遊程,並計算商業成  澳洲文化體驗 本與成效 本與成效 會展中心的經營與體驗 會展中心的經營與體驗 澳洲文化體驗 澳洲文化體驗 天數

課程設計

 完成一部動畫  體驗報告 備 備 註 註 主 題  學生 home stay 完成一部動畫 完成一部動畫 體驗報告 體驗報告  完成研發一道創 黏 土 動 畫 學生 學生home homestay stay 意料理  體驗實習報告 完成研發一道創 完成研發一道創  學生 home stay 意料理 意料理 體驗實習報告 體驗實習報告 西餐與餐服  完成簡報 學生 學生home homestay stay  體驗實習報告  學生 home stay 完成簡報 完成簡報 體驗實習報告 體驗實習報告 商業會展 學生 學生home homestay stay 備

表 2 海外技能觀摩成效表  特色中式料理技能觀摩,操作與示範 中式料理 大陸 5 主 主 題 題 國家 國家 天數 天數  觀光遊程參訪 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  日本漆器觀摩、操作與示範  特色中式料理技能觀摩,操作與示範 特色中式料理技能觀摩,操作與示範 日 本 漆 器 日本 中 中式 式料 料理 理 大陸 大陸 55 5  文化創意產業參訪 觀光遊程參訪 觀光遊程參訪  參與美食各項競賽 日本漆器觀摩、操作與示範 日本漆器觀摩、操作與示範 日 日本 本漆 漆器 器 日本 日本 55 5 美 食 競 賽 馬來西亞  參觀美食展覽  文化創意產業參訪 文化創意產業參訪  文化參訪 參與美食各項競賽 參與美食各項競賽 美 美食 食競 競賽 賽 主 題

 完成技能觀摩報告 備 備 註 註  完成創意中式料理

文化之旅 文化之旅 新加坡萊佛士女中、藝 新加坡萊佛士女中、藝 學、華僑中學等

88

 完成技能觀摩報告  完成技能觀摩報告 完成技能觀摩報告 中式料理  完成漆器作品一件 完成創意中式料理 完成創意中式料理  獲得兩面銀牌、三面銅牌  完成技能觀摩報告 完成技能觀摩報告 日本漆器  完成技能競賽報告 完成漆器作品一件 完成漆器作品一件 獲得兩面銀牌、三面銅牌 獲得兩面銀牌、三面銅牌 美食競賽 完成技能競賽報告 完成技能競賽報告 備註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 55 參觀美食展覽 參觀美食展覽 來訪國家及單位 文化參訪 天數 臺灣參與學校及廠商 文化參訪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臺灣深度 北京四中、復旦附中及 8  高雄中山附中、聖心女中 1. 此活動已舉辦三屆 主 主 題 題 來訪國家及單位 來訪國家及單位 天數 天數  臺灣參與學校及廠商 臺灣參與學校及廠商 備註 備註 捷安特、淩網科技 2. 活動成效卓著,成功推動兩 文化之旅 新加坡萊佛士女中、藝 臺灣深度 臺灣深度 北京四中、復旦附中及 北京四中、復旦附中及 術學院、南洋女子中

高雄中山附中、聖心女中 高雄中山附中、聖心女中 1. 1. 此活動已舉辦三屆 此活動已舉辦三屆 岸 文化交流,詳情參見:

臺灣深度

捷安特、淩網科技 捷安特、淩網科技

文化之旅

特殊需求,運用技能觀摩的方式,得到應 術學院、南洋女子中 術學院、南洋女子中

2. 2. 活動成效卓著,成功推動兩 活動成效卓著,成功推動兩 http://www.mingdao.edu.

三、動態體驗交流 岸 岸文 文化 化交 交流 流, ,詳 詳情 情參 參見 見: : tw/library/innovation/glo

學、華僑中學等 學、華僑中學等 有的技能經驗。例如:一般餐飲學程的同

http://www.mingdao.edu. http://www.mingdao.edu. bal-01.php 動態體驗課程是運用綜合高中「適性

學,均具有基本中餐操作技能,這時就可

輔導」及「適性選擇」的兩個理念,藉由

以運用技能觀摩的理念,到大陸進行特色

產業的資源及各種專家學者現身說法的方

中餐料理的觀摩學習;當在大陸情境觀摩

式,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產業的奮鬥歷程,

時,學生可以感受當地情境、刀工、流程

甚至藉由動態體驗的過程,由多元學校一

與火候等各種技能精髓,等到回國之後,

起參與,讓體驗效果達到最佳化。明道中

再將所觀摩到的技能,加以內化改進到適

學在動態體驗方面,已辦理三屆「全球華

合當地口味,達到創新的效果,表 2 詳列

文地區高中生臺灣深度文化之旅」,其以

明道海外技能觀摩的成效。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為主軸,結合文學文化

tw/library/innovation/glo tw/library/innovation/glo bal-01.php bal-01.php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93


 觀光遊程參訪

 完成創意中式料理

 日本漆器觀摩、操作與示範 《技 教育季刊》第 日本漆 器術 及 職 業日本 5 二卷 第三期 實務分享  文化創意產業參訪 美食競賽

馬來西亞

5

 完成技能觀摩報告  完成漆器作品一件

 參與美食各項競賽  參觀美食展覽  文化參訪

 獲得兩面銀牌、三面銅牌  完成技能競賽報告

表 3 動態體驗交流

來訪國家及單位

天數

臺灣深度

北京四中、復旦附中及

8

文化之旅

新加坡萊佛士女中、藝

臺灣參與學校及廠商

備註

 高雄中山附中、聖心女中 1. 此活動已舉辦三屆  捷安特、淩網科技

2. 活動成效卓著,成功推動兩

術學院、南洋女子中

岸文化交流,詳情參見:

學、華僑中學等

http://www.mingdao.edu. tw/library/innovation/glo bal-01.php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表 4 講座交流內容說明表

來 訪 國 家 及 單 位

年度

香港學界體育聯會

2008

賽馬會體育中學 29 人

體育教學、施設

廣東珠海實驗中學

2008

珠海實驗中學學生 67 人

進行音樂交流

北京四中

2008

北京四中師生 37 人

文化創意參訪。

中國科學教育訪問團

2009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等 15 人

科學與科技教育

香港宣基國小

2009

香港宣基國小教師 4 人

繪本創作交流

湖北省教育參訪團

2009

大陸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共 16 人 學術交流訪問

大陸廣州第 16 中學

2009

廣州第 16 中學師生共 18 人

兩岸學子互動

江西省鷹潭市教育局

2009

江西省學校師生共 32 人

學術交流訪問

北京市潞河中學

2009

潞河中學等 10 人

學術交流訪問

上海復旦大學、復旦大學附中教師團 2010

上海復旦大學教師團共 9 人

學術交流訪問

福建省語文協會

2010

福建省語文學會學者 21 人

教育參訪交流

北京四中

2010

北京四中教師團 30 人、學生 2 人

參訪交流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94

與創意,讓各國參與的學生充分瞭解臺灣

文創思維,重新記憶斯土斯民在生命韌度

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價值,也藉由臺灣學

的試煉、蛻變與新生,除了文學課程,文

生與國外學生的互動過程中,更加激盪彼

化體驗也是此行的核心。在臺中,有文創

此文化的差異性與互補性,表 3 為該活動

園區、20 號倉庫等,藝文流域的驛站文

內容說明表。

化及跨越時空的美學氛圍;在南投,可以

「全球華文地區高中生臺灣深度文化

感受 921 之後在地居民重建家園的智慧與

之旅」主要從對時間與空間的觀點著眼,

勇氣;在臺南,到臺灣文學館細細品味「林

隨著行程的推移,一路引導學員,從歷史

海音」;在高雄,從余光中老師的詩樂聲

的軸線探索臺灣的文學內涵、文化底蘊與

中回眸,愛河、城市光廊及高捷美麗島站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綜合高中海峽兩岸技職教育交流模式與實務經驗

的建築之美,讓人意猶未盡。然後,轉個 彎,和著太平洋海風走訪東部山林,一探

實務分享

伍、綜合高中的兩岸技職教育 交流模式

原住民音樂、豐美多元的文化、卑南族舞

綜合高中的課程設計,是一種磁性且

蹈與海濱公園裡的漂流木裝置藝術。

先進的課程設計,可隨著時代變遷、地區

四、講座交流 綜合高中的自學課程設計,可適度安

產業需求、與學生期待等作迅速調整,是

排講座課程。由表 4 可以看出,講座交流

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兩岸的綜

有很多型式,其機動性最高,可以是產業

合高中發展,均屬於起步階段,也各自發

界的菁英或是學者,運用兩岸互訪的模

展出不同的模式;如果能善將綜合高中的

式,達到提升技能的目的。講座交流活動

理念與特性,運用在兩岸技職教育交流

可以是在學期初就規劃,或是臨時性的來

中,將有極大的助益。因此,綜合以上綜

訪。由於此交流方式深具彈性,相對的在

合高中的理念與特色,加上明道綜合高中

交流的過程中,往往能激盪出更多的想

的課程發展歷程與國際交流經驗,提供幾

法,因此講座交流也是目前交流較為頻繁

點兩岸技職教育交流模式如圖 1 所示,並

的方式。

加以說明。

向下扎根 交流模式

技術證照 交流模式

策略聯盟 交流模式

文化創意

產學合作

交流模式

交流模式

圖1 綜合高中兩岸技職教育交流模式 圖 1 綜合高中兩岸技職教育交流模式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95


實務分享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一、向下扎根交流模式

中攜手,共同辦理陸生的技職交流,如此

在過去的交流經驗中,大陸對臺灣教

一來技專院校可透過綜合高中與陸生的交

育體系中最感興趣的是技職教育。由於大

流,使陸生儘早清楚將來的升學進路,同

陸還停留在高職畢業即就業的思維,導致

時也能讓綜合高中與陸生交流內容更加多

整體技職教育系統,與臺灣目標不同;另

元性與豐富性,如圖 2 所示。例如:技專

一方面,臺灣少子化問題,使技專院校逐

院校端可以提供先進的相關設備,讓陸生

漸出現招生危機,這一點若結合陸生來臺

體驗,也可以攜手開設技能實習的課程,

的政策,應能稍微解決一些問題。但如何

讓陸生瞭解不同階段技職教育的內涵。

讓陸生瞭解臺灣技職教育的發展,則有賴

三、產學合作交流

於中等教育階段展開廣泛的交流,也就是

產業是整體技職教育的核心,因此越

利用明道中學綜合高中發展出的交流模

早認識產業所需的技能,就更能清楚產業

式:專業講座交流、技能觀摩、動態產業

的面貌與技能水準。因此在綜合高中的交

體驗交流與短期技能實習模式等,讓陸生

流過程中,可以透過明道中學發展的「新

早一點接觸臺灣的技職系統,將能更清楚

產學合作模式」,讓陸生提早接觸臺灣技

規劃自己未來進入臺灣技職系統的相關進

職教育,也可以更進一步接觸臺灣相關產

路與發展。

業,提升陸生對臺灣產業發展的印象。

二、策略聯盟交流:綜合高中與科技大學

四、文化創意交流

臺灣的綜合高中學生不再以直接就業

兩岸文化經過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時間

為主要考量,九成以上均選擇升學,因此

洗禮,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文化思維,但畢

技專院校與綜合高中之間,越早產生連結

竟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所以交流起來倍

越好;另一方面也需要技專院校與綜合高

感親切。若能運用明道中學交流模式,以

大陸中學生

技職交流

策略聯盟

綜合高中

臺灣升學管道 陸生來臺升學管道

96

圖 2 綜合高中的交流角色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科技大學


綜合高中海峽兩岸技職教育交流模式與實務經驗

閱讀寫作為基礎,體驗學習為主軸,不但 可以達到交流的目的,也讓華文文化因為

實務分享

二、綜合高中的技職交流,扮演陸生來臺 升學重要的橋樑

兩岸各自發展,而展現出更多元的創意思

綜合高中可扮演與大陸中學生的對等

維,將來在文創商品開發、創意發明競賽

交流模式,提早讓大陸中學生認識臺灣技

等都有極大的助益。

職教育,進而讓技職教育的交流更加完

五、技術證照交流

整;另一方面,綜合高中可與技專院校策

綜合高中課程設計,是以學生為中心

略聯盟,使交流內容更紮實且具吸引力。

的概念。經過輔導,學生自己規劃生涯進 路與選修課程,此時為考慮自己技術水

三、運用綜合高中產學合作的新模式讓交 流更多元

準,學生在修習一段課程後參加國家證照

綜 合 高 中 可 利 用「 產 學 合 作 新 模

考試,因此學校會延伸設計一系列短期輔

式」,提供臺灣產業相關的技能水準與設

導考取證照的課程,這些課程亦符合短期

備,同時讓兩岸技職教育交流更加貼近產

交流的課程設計,另一方面因大陸證照制

業需求。

度起步較晚,無法與臺灣相提並論,若能 開啟以證照為主的課程交流,將能滿足陸 生的需求,也為目前尚未開放中學階段陸 生來臺的限制,提供更多元的選擇機會。

陸、結論與建議 經由以上綜合高中的辦學實務經驗與 國際交流經驗分享,對於兩岸技職教育交

四、以綜合高中的「文化創意」及「證照 制度」兩項強項,創造更有吸引力的 交流模式 文化創意與證照訓練兩項臺灣技職教 育的強項,可以透過綜合高中模組化的課 程設計理念,強化交流動機,更能突破現 有法令限制,達到實質交流的目的。 總之,海峽兩岸的技職教育交流是目

流模式,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前互補性最強的交流,一方面可以提升大

一、善用綜合高中的課程理念,進行兩岸 技職交流

陸相關的技能水準與技術證照規範,另一

以上探討可知,綜合高中彈性課程設

技職交流需向下紮根,才能互相了解與信

計中的技能實習、單元課程、自學課程

任,而綜合高中恰可扮演與大陸中學生技

等,可提供中等教育階段技職教育交流的

能交流的角色,讓海峽兩岸的技職教育交

相關模式,也可讓技職教育交流更具彈性。

流更加全面性。

方面可以解決臺灣高等教育過剩的危機。

【參考文獻】 李天興(2003)。我國綜高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市。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97


實務分享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李坤崇(2006)。高中職發展與轉型之優劣勢與具體作為。教育研究月刊,149,70-93。 周愚文(2011)。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打通未來教育發展的任督二脈。2011 年 11 月 20 日,取 自:http://140.111.34.179/news.php?code=02&page1=1 林義雄(1999)。高級中等學校轉型為綜高之探討。載於黃政傑發行:訂做一個美麗的天空,3-6,臺北: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教育部(1999)。綜合高中試辦計畫。八十八學年度綜高辦理學校業務研討會會議手冊。 教育部(2010)。 綜合高級中學課程綱要。2011 年 11 月 21 日,取自:http://page.phsh.tyc.edu. tw/com/index_1.htm 陳貴生、楊薇(2003)。綜高成長與進路分析。臺北:教育部技職司。 黃政傑(1999)。邁向新局的綜合高中。綜合高中人事會計人員研習演講稿。 楊朝祥(2010)。預應十二年國教,後期中等教育何去何從。教育資料集刊,46,1-26。 綜合高中資訊網(2011)。綜合高中現況分析。2012 年 4 月 23 日,取自:http://page.phsh.tyc. edu.tw/com/static/download/100/100 年度綜高諮詢輔導專案 - 現況統計 .ppt 綜合高中諮詢輔導(2009)。明道中學綜合高中諮詢輔導結果。臺北:教育部。 魏燕貞(2009)。臺灣地區綜合高中未來發展趨勢之探討。稻江學報,4(1),165-178。 Brown, Frank. (1972). New directions for the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NY:Parker Publishing Company Srper, D.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 Vail, K.(2007). Technology drive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reform. Education Digest, 72(8), 4-11.

98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技職新知

兩岸教育經營之藍海策略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 編輯小組

目前兩岸技職教育互動頻繁,臺灣技

會形成廝殺慘烈的紅色海洋,而紅色海洋

專校院與大陸地區在辦學、研究、學生互

是市場萎縮的頭號殺手。然而企業的永續

動等方面的合作,莫不希望豐富交流之內

經營,並不在削價血拼,而在不斷的創新

容,面對兩岸教育環境趨於開放,學校經

與提高附加價值,才能成為成功的藍海型

營者可善用「藍海策略」,藉以提昇教育

企業(Kim & Mauborgne, 2005)。

事業的品質。就此議題,學者專家近來多

兩岸教育事業的經營也可看作一種企 業經營。其成敗的重要關鍵,不只有成本

有論述。 《 藍 海 策 略 》(Blue Ocean Strate

概念,更需要有品質概念。所謂「品質

gy)是一本 2005 年出版的經濟學名著,

是最佳的政策」(quality is the best

作者金偉燦(W. Chan Kim)與莫伯尼(Renee

policy),有品質的貨品就會被識貨的人

Mauborgne)兩位歐洲管理學院(INSEAD)

所購買,而品質乃在於創新與實用。值此

的傑出學者。他們針對過去 120 多年來,

兩岸的政治與經濟關係,正逐漸從對抗衝

30 多種不同行業採取的 150 多種策略行

突的「紅海策略」轉向和諧發展的「藍海

動(Strategic Move)進行分析,結果發

策略」契機,教育事業應透過交流與合

現大多數企業以價格競爭為本位,這樣只

作,創造雙贏的局面。其先決條件,必須

表 1 兩岸文教交流重要法令

發佈日期

 臺灣地區對大陸地區捐贈獎助學金審查要點

1996 年 08 月 13 日

 各級學校與大陸地區學校締結聯盟或為書面約定之合作行為審查要點

2008 年 10 月 24 日

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補助大陸地區臺商學校作業要點

2009 年 06 月 09 日

 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

2011 年 01 月 06 日

 大陸地區臺商學校設立及輔導辦法

2012 年 03 月 30 日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99


技職新知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第二卷 第三期

是政府在法令與制度方面給予學校經營者

兩岸大學招生政策,要公開、平等與尊重

有合適的保障與開導,兩岸的教育交流才

學生就學之權利(李建興,2012)。

會開花結果。截至 2012 年 5 月 25 日,立

至於大陸方面,於 1993 年 4 月「辜

法院已通過的兩岸文教交流重要法令如表

汪會談」及 1994 年 8 月「臺北會談」,

1 所示。

臺灣「海基會」及大陸「海協會」曾就加

對於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政府秉持

強兩岸青少年互訪交流達成共識,以及確

「階段性、檢討開放、完整配套、總額管

立交流的具體項目。2005 年起,國共兩

制」原則,並以「六不、三限」為配套措

黨領導人借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啟對話

施,保障本國學生的權益。另有三綱與三

之門。就促進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的重大

要,三綱即:(1)在全球化前提下,兩

問題達成的共識,積極促進兩岸教育交

岸大學招收具有競爭力之學生;(2)兩

流與合作。2007 年 4 月第三屆兩岸經貿

岸各自尊重大學招生自主原則,促進大學

文化論壇,更就下列教育交流項目達成共

之發展;(3)兩岸大學辦學目標,皆在

識:全面開展兩岸幼兒教育、基礎教育、

促進和平發展與中華文化素質教育。三要

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等領

即:(1)兩岸大學要繼續擴大交流與合

域的交流;鼓勵、支援兩岸校際交流與合

作,增進彼此的瞭解與認識;(2)兩岸

作,加大互派講學、合作研究、研修學習

大學要依法辦學,限制醫事、國安領域與

等多層次專業交流力度,推動雙方在辦

不能報考公職等法律規範,應予遵照(3)

學、科研等方面的合作,豐富交流合作的

以觀念創新 及價值附增為中心

以創意經營校務 透過管考 提升執行力

強調策略創新 改變因循苟且 的心智模式 擬妥計畫 與行動方案

100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學校經營之藍海策略 圖 1 圖1 學校經營之藍海策略


兩岸教育經營之藍海策略

形式與內容;加強兩岸學生交流(吳榮鎮, 2008)。 在兩岸教育交流逐漸擴大之時,學 校應善用如圖 1 所示之藍海策略以開創 新局。其六項途徑說明如下(林志成,

技職新知

5. 以開放系統的思維,勇於創新嘗試的 態度,改變因循苟且的心智模式,而 能以敏銳的感覺,不斷自我超越,並 擺脫以不變應萬變的舊思維。 6. 透過管考提高執行力:加強人員、策

2005)

略和經營等核心流程的創新,培養追

1. 應以觀念創新及價值附增為中心,釐

根究柢、自我管理、創新務實及有效

清自己的價值觀念,建立新價值曲線,

執行的組織氣氛與文化,透過實際的

透過觀念創新,找到突破困境的策略

執行與後續的持續修正,有效達到預

與方法,以開創新的格局。

計的教育願景與目標。

2. 以創意經營校務,激發家長及社區民

「創新」為中心,不是因應消費者的

眾的教育需求,擴增教育市場與服務

需求,而是開創消費著的需求,滿足消費

疆域,擴大教育服務的層面與利基。

者的需要,進而改變市場需求的價值,而

3. 強調策略創新,重視策略性行動與策

掌握市場的趨勢(周玉霜,2006)。在兩

略優序,有效推動各項策略與方案。

岸教育交流的框架下,教育領導者要講究

如創意行政、創意課程、創意教學等,

創意經營,以創意突破有限資源的障礙,

使學校展現創意成效。

實踐教育的理念;進而跳脫惡性競爭的魔

4. 妥擬開創新需求的周全計畫與行動方

咒,發揮自身的最大優勢,建構教育組織

案,透過高專業、高溝通、高能量、

優質的文化特色,啟迪學生的多元智慧。

高品管,以提高教育的品質。

【參考文獻】 李建興(2012)。 兩岸教育交流回顧與展望。國政研究報告(教文 ( 研 )101-002 號)。臺北市:財 團法人國家教育研究基金會。 林志成(2005)。藍海策略的重點與啟示。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電子報,1,2012 年 7 月 9 日,取自 http://game.tyc.edu.tw/e_paper/ 周玉霜(2006)。藍海策略模式活化學校創新經營。學校行政雙月刊,46。 吳榮鎮(2008)。兩岸教育交流政策文化價值觀之評析。新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致理技術 學院。 W. Chan Kim & Renee Mauborgne (2005) Blue Ocean Strategy: How to Create Uncontested Market Space and Make Competition Irrelevant.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101


總編輯的話

莊謙本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主任

102

海峽兩岸的技職教育發展與交流,一

育政策興革對臺灣技職教育之啟示-以擴

直備受各界關注。本期即以「海峽兩岸技

展自資副學位與招收非本地生為例〉,探

職教育交流」為題,邀請專家學者論述兩

討近期香港教育之重要改革,供臺灣教育

岸三地技職教育現況,對相關政策與招生

主管機關與技職院校參考。嶺東科技大學

制度深入探討,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徐昊杲副校長與國立瑞芳高級工業職業學

在「政策論述」方面,中州科技大學

校林清南校長〈海峽兩岸高等技職教育規

國際交流中心林亞娟主任與靜宜大學教育

模擴張之比較〉一文,說明臺灣地區和大

研究所黃政傑講座教授以〈臺灣技職教育

陸地區高等技職教育規模擴張的現況,並

之陸生首招制度研議〉一文,探討技職教

進行兩岸高等技職教育規模擴張的比較。

育之陸生學士班首招,提出技職教育之陸

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陳聰勝兼任副教

生招生策略和具體作法,希冀以辦學績效

授等人進行〈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制之比

擇優配額方式,確保臺灣高等教育的辦學

較〉,建議未來開放大陸專科生來臺就讀

品質。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

二技學制時,能夠有完善的安置配套以及

生委員會張鴻徳總幹事〈技職校院招收陸

學歷採認機制。中華民國私立科技大學校

生成效之探討〉一文主要關注,從招募陸

院協進會洪春棋祕書長以實地考察經驗,

生的過程中發掘問題,透過加強兩岸招生

撰寫〈兩岸高等技職教育招生實務分析與

業務溝通來解決所面臨的困境,將是招收

探討〉,期使兩岸在技職教育的合作與招

陸生強化兩岸教育交流的重要關鍵。

生,能夠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在「專題探討」方面, 教育部技術

在「實務分享」方面,建國科技大學

及職業教育司張惠雯科長以〈香港專上教

柯王孫鵬前副校長的〈兩岸技職教育合作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總編輯的話

總編輯的話

的優勢與展望〉,論述科技大學與海外學

「技職新知」單元中,〈兩岸教育經

校教育合作的基本理念與經驗,並提出對

營之藍海策略〉介紹兩岸技職教育交流逐

兩岸教育合作的優勢與展望之看法。中山

漸擴大之時,學校可善用各式藍海策略開

高級工商職業學校陳國清校長與陳育蒼教

創新局。本期承蒙教育部技職司的指導與

師的〈中山工商在兩岸技職教育交流之經

支持,並感謝技職教育先進提供獨到見解

驗〉,以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為例,分

與豐富圖表照片,充實季刊本期內容,謹

享兩岸中等學校層級技職教育交流之經

此致謝。第二卷第四期主題為「技職教育

驗。私立明道高級中學綜合高中部何榮亮

國際比較」,面對全球技職教育持續發展

主任、汪大久校長、林雯琪副校長以明道

與創新,諸多前瞻性課題有待探討,歡迎

綜合高中的辦學特色與兩岸技職教育交流

熱衷研究且樂於分享之投稿者惠賜文稿,

作法,分享〈綜合高中海峽兩岸技職教育

為技職教育發展,注入新一波推動力量。

交流模式與實務經驗〉。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July 2012

103


徵稿啟事 壹、主旨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承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委託發行,旨在提供技術及職 業教育政策內涵及相關學理與理論論述之平臺,藉以提升國內技術及職業教育水準。本季刊以論文徵稿方式,邀請國內外技術及職 業教育領域之專家與學者,就公告之主題進行撰稿與投稿,使季刊發揮技職教育交流平臺之功能。 貳、出刊日期與徵稿時間 一、出刊期間為每年一、四、七、十月。 二、本刊全年徵稿,稿件隨到隨審。 參、各期徵稿主題 民國 101 年

出刊時間

各期主題

第一期

春季(

1 月)

技職教育師資培育

第二期

夏季(

4 月)

技職教育評鑑

第三期

秋季(

7 月)

海峽兩岸技職教育交流

第四期

冬季( 10 月)

技職教育國際比較

肆、徵稿須知 1.徵稿範圍:歡迎符合上述當期主題(但不拘限) ,且具有原創性之論文投稿。對於翻譯文稿、報導性文章、整篇學位論文、進修研 究報告者,恕不予刊登。 2.稿件字數:投稿文章中英文皆可。圖表須附上原始檔案,且參考文獻須齊全,全文以八千字為限。 3.稿件格式 (1)本刊稿件規格為 A4 尺寸,請投稿人依 A4 規格進行電腦打字; (2)請使用 Microsoft Word 2003 以上格式存檔,內文中請勿使用任何編輯指令; (3)文稿寫作規範採 APA 第五版,請參閱季刊網站。 4.審查方式︰由本刊編輯委員會遴聘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進行審查工作。 5.文責版權 (1) 文章請勿一稿兩投,若有疑義,概由投稿人自負全責。 (2) 凡經錄取之文章作者不得要求撤稿,特殊狀況須經本刊編輯委員會依決議處理之。 (3) 投稿人須授權本刊以紙本、光碟或上網型式刊載、出版或發行所錄取之文章。 6.文稿遞送 (1)一律採線上投稿。 (2)線上投稿完成後,敬請將全文與投稿文章相關內容之相片原始電子檔寄至本季刊專用信箱 tvecntnu@gmail.com。 (3)寄送投稿文章時,請一併寄送「投稿者資料表」 、 「著作授權同意書」等圖檔或掃描電子檔資料,並請來稿作者注意表單內容填寫 的完整性,以利稿件處理作業。 7.結果通知 (1)審查結果將以電子郵件通知,編輯團隊於收稿後儘速回覆審查結果。 (2)投稿人接獲通知後,請將論文審查意見回覆書連同修正稿件全文,以電子檔經由投審稿系統遞交,並請透過電話聯繫 02-7734-3623 或 02-7734-3619,以確認稿件是否正確遞交。 (3)獲得錄取文稿的刊登期別由本刊編輯委員會決定之。 8.其他事項 (1)來稿經錄取後,將致贈作者當期期刊一本,不另奉稿酬。 (2)錄取之稿件為因應編輯需求,本刊保有文字刪修權,業經排版後,將送請作者進行內容之校對,並自負校對之責。 (3)相關訊息及表格,請至本季刊網站查詢或下載。 伍、其他相關訊息 季刊網址:http://tve.ie.ntnu.edu.tw/tvej/

聯絡人:彭令儀小姐、李佩樺小姐 電話:02-7734-3623 或 02-7734-3619 傳真:02-2356-9762 (傳真後煩請電話聯繫確認)


技職訊息通報 本頁空間將開放予各單位發布與技職教育相關之活動資訊,有需 要刊登相關資訊者,請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技職 季刊編輯小組,或透過網站聯繫 (http://tve.ie.ntnu.edu.tw/tvej/),謝謝您! ★電話:02-7734-3623

★ Email:tvecntnu@gmail.com

※ 本訊息係辦理單位提供之活動海報。


第二卷 第三期

中華民國101年7月

9 771019 305707

1010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