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2 視覺說書人雜誌設計-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走向妳

Page 1

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 走向妳








人與物的日常 既定印象的框架 從小到大,在生活日常中,總不乏聽見一 些長輩們說:「你是女孩子,要溫柔、要

有氣質」或是「男兒有淚不輕彈」等,帶

給我們一些老一輩對於性別的刻板印 象。雖然近年來,一些平權運動逐漸興 起,但這種世代流傳的觀念並不是說消 除,就能消除的,還得靠時間慢慢地將 其沖淡。

在「既定印象」中花布通常會讓人聯想到 女性,但在這個展覽中,所有花布花紋 的背景,都是由一位男性藝術家--林明

宏所創作,跳脫了原有的這種既定印 象,同時,也帶給了我們一種截然不同 的感受。

單純抑或複雜? 獨立抑或連結? 所謂認知, 似乎被這些一遍、一遍地重新定義了。



視差

色彩鮮豔且多變的男廁隔板整齊劃一的排列在 牆壁上,身為女性的我們很自然地站在一段距 離外觀望。

對於男性而言,站進隔板中只是件稀鬆平常的 事,然而對於女性,在經過男廁門口時才可能 不經意地看見隔板,站在隔板正前方看,甚至 遮住左眼,彷彿所觀看之物也不同了。 什麼是對的? 又什麼才是我應該看見的?

走進隔板中間向兩旁看,是種非常新奇的體 驗。


男女在日常中所看到的視角不盡相同,看待事 物時的面向也會有所差異,例如在遇到問題

時,男性會以理性的方式分析,並思考明確的 解決方法;而女性則傾向用個人經驗解決問 題。

視角的不同,造成了男女之間的差異;而思想 上的「視差」,又會構成多麼不同的世界以及觀 點?

林明弘

〈無題(福特野馬 2021)〉

1994/2021 , 壓克力噴漆、鋼板 60.5x45cm/片


新舊世代的對話

顏水龍的竹製家具,好像曾經擺放著古早味的 小零食和糖果,或掛著手工訂製的旗袍馬褂, 讓人聯想到阿嬤家的復古與懷舊;而林壽宇排

列整齊的IKEA鐵櫃,似乎像被開開合合,塞滿紙 張文件,散落著許多迴紋針和長尾夾,則能讓 人感受到充滿現代感的生活。 時間就像如此蜿蜒的小徑, 就這麼跌跌撞撞走來了, 卻仍然呼喚著、對話著。

在不同時空裡,人們活著不同的日常,但在這個 展覽中,兩種不同的生活交會,一起在美術館, 互相映照、衝突、對比,彷彿能穿越時空,到 這世上某兩個人的日常中。


也許是某個和我們一樣的少女,正在整理寫不 完的考卷學習單;又或者是一位滿臉慈祥的老 婆婆,正在和鄰居婦人乘涼聊天。

新與舊的日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對話與演進; 傳統與創新的思維,也在時間的推移下互相較 勁,或許就是這樣的差異,才是造就時代不停 進步的原動力。

左 〈續林壽宇(IKEA PS)〉 2021, IKEA PSx8

右 顏水龍 〈竹櫃)〉 1991, 竹


日常成為藝術品

在美術館不起眼的角落,放著一幅以幾何圖案 構成的粉紅色拼布,這是藝術家林明弘的作品 〈二號構圖〉,他以拆開包裝紙的紋路為構圖, 再加上深淺不一的顏色,創作了這件藝術。

就像〈二號構圖〉一樣,在你我的生活中,也存 在無數的藝術。 明明理當截然不同的事物, 居然能夠輕易打破界線, 不再仰望……

可能是路邊的停車格、老舊餐盤的裂紋、衣服 上的花紋,或是紙張的皺紋;藝術品不一定是都

高高在上、難以親近的存在;也能是貼近我們 生活、十分親切的物件。


那些經常被忽略的小物、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相互交錯、拼湊,管是新是舊、是男是女,當兩 者結合在一起時,即使是你我再平凡不過的日 常,也能成為最獨特的藝術。

林明弘 〈二號構圖〉 2011 , 棉

78.7x54.4cm


作品究竟是什麼? 推翻作品的既有印象 一件作品藴含著創作者的想法、日常、

感情。每件作品背後擁有著各自的故 事,當這些不同的故事交織成一個溫柔 的連結,他們之間產生的共鳴,使作品 不再是一件單純的藝術品。

藝術品在大家的印象中,幾乎是單一的 作品一件件展示給觀眾,然而踏入北師 美術館後,映入眼簾的卻是櫃子、腳踏 車與包裝紙盒,這些再平凡不過的物品

成為作家創作的元素,在經過不斷地 「堆疊」與「組合」後,結合作家用心設計

的擺設方式,物品彷彿脫胎換骨般地陳 列在場館中,成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藝術 品。

當你在欣賞藤製桌椅時,不妨後退幾 步,會發現作品與作品如同結合一般, 藤製的桌子、椅子與花布,毫無違和感 地組合成一個和諧的畫面。你所看見的 究竟是一件物品亦或是藝術品,我們不 禁開始思考,作品究竟是什麼?

幾道色彩與光影, 折射出無盡言語, 閃耀著無數心思。



商品的藝術

試著想像一下,你走進了一間美術館,桌上擺的展品卻是生活隨手可得的普通包裝盒,此刻心中一 定會浮現無數個大大的問號吧!想說是不是搞錯了?我到底是走進賣場還是美術館?

如果在賣場,你或許會覺得稀鬆平常,反正只是個不太起眼的小盒子。但相同的東西擺到美術館, 卻可能會自然而然地對它產生尊敬之心。

擺設地點同時影響它的地位,也影響著我們的內心。相信我們都曾經有過相似的經歷,在成長歷程中


所謂的清新與商業銅臭味的界線 到底是什麼? 我有些迷茫了。

顏水龍 〈太陽堂餅盒〉 1960年代

總下意識地認為美術館的作品高高在上,矗立在前方的紅龍柱阻擋了我們與作品間想更加親近的 想法。於是久而久之與它們的距離越來越遠。漸漸地,藝術不再是日常,而是陌生且帶有目的性。

顏水龍的作品重新定義「商品」以及「藝術品」。打破既定的印象,普通的物件隨著場地的切換;形成 非常巧妙的矛盾。

那麼,你認為在美術館裡的太陽堂包裝盒究竟是什麼呢?


複製貼上

看看這些展品,他們都是由多個相同的個體,像磚塊一樣排列堆疊而成。單看其中一個時,會讓人 有種獨一無二、精緻的感受,但當將很多個看在一起時,所展現出來的一致性與磅礴的壯闊,使人 感到有種整齊劃一的氣勢。排列出的形狀也會讓觀展者產生不同的聯想,帶給觀看者不同的體驗, 而堆疊之後所產生的縫隙正能呼應展題的小徑,更是單一個作品無法呈現的小細節。


即使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之物, 堆疊起來 卻有足以讓人屏息的力量。

左上 〈續林壽宇(IKEA PS)〉 2021 , IKEA PSx8

左下 林壽宇〈墜形〉

2011 , 鋼質、環氧樹脂聚酯 上色粉末塗料

274x244x184 cm

林明弘 〈永久(銷售)〉 2016, 9台永久腳踏車 114x172x45cm/台

這一排腳踏車在最一開始展出

的時候,是可以用市價買回家 的。



合成之後 相互纏繞、呼吸、結合、組裝, 合成之後又是不一樣的姿態。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同樣的物 品堆疊起來會有不同感受,想 當然,多個作品組裝起來也

是。以藤桌、盤子及仙人掌畫 為例,如果只單看其中一個作 品,人們會注意的可能是盤子 上道道的刮痕、藤編裡條條的 紋路或者是畫作中種種的筆

法。但是一旦將它們組合,觀 看的重點就會是它們如何取得 平衡,在這個空間裡和諧共

處,襯托彼此而不失自己原本 的光彩,也不過度耀眼。本章 的第一張照片即是透過展品的 結合展現出策展人的巧思。獨 立觀看時畫作就是畫作,凳子 就是凳子。但是一旦共同觀賞 兩者時,就會發現,擺在畫作 前的凳子出現在畫中,而畫作 後的花布,便巧妙的呼應的話 中的花朵。

上 顏水龍 〈仙人掌〉

1962-64 , 油彩、畫布 116x73.2cm

中 林明弘〈無題(餐盤及點心盤)〉 2012 , 陶瓷,

直徑27、21cm

下 顏水龍 〈竹製客廳桌椅(桌)〉 1991 , 竹 , 152*58*61cm


美術館不是美術館 打破美術館的既定印象 美術館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不外乎是安

靜、嚴肅,或者是規律。北師美術館在這 次的展覽中,運用作品的陳列位置及空間 錯位感,打破了美術館的刻板印象:美術 館不是只能平視,並非只有所謂既定印象

中的「作品」能欣賞、也不再是只可遠觀 而不可觸及的展品。

當我們將目光向前望過去時,會發現木條 直立在寬大的木板上,形成的木架若隱若 現,讓人視角豐富卻不撩亂。木架右側的 鏤空,使人不自覺的順著縫隙向遠方看 去,製造出由近至遠的視覺延伸,更引導 觀展者看向鏤空處隱約出現的後一層木

板,與正前方的木板倆倆相互平行排列, 一遠一近,除了加強視覺延伸,更讓人有 身處迷宮之感。

世界為何? 明明只是擁有呼吸和景色就能完整 的事物,卻在衝擊之中因壯大而 生,直至渺小。



平視?俯瞰? 換個角度欣賞 景色該是交錯、平行、壯麗或是小巧, 這雙眼睛好像都可以放映出來。

踏入二樓展區,目光被木架豐富而不雜亂的花 布色彩攫住,絲毫無察覺木架擺設涵意。

然由三樓向下俯瞰,木架不同於傳統方正排

列,交織矗立替原本拘謹的美術館增添一種趣 味,令人駐足思考;觀展可不侷限平面,轉換 視角、樓層間的景致,也不失為另一番享受。


片片木架與落地窗間形成一條狹長走道,營造出延伸感, 讓觀賞者聯想到展覽主題「小徑」的元素。

漫步在這條由窗外風景及畫布交疊形成的通道,一面看著 展內的展品,一面望著窗外的風景。原來,欣賞展品從來

林明弘 〈展位〉

條框框,以不同角度欣賞,對展品或許會另生感想。

350x732cm

不只泥於平面,樓層的劃分也不再是限制,走出既定的條

2019/2021, 乳膠漆、木板、松木條


美術館?家? 空間的錯位 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但在不常見的位置做正確的事, 也不一定就是錯的,對嗎?

在記憶深處,是否留有一塊淨地,放置著昔日 朝夕相處的家具呢?

顏水龍的〈麻繩椅面木椅〉和〈竹製客廳桌椅〉分

別位於美術館的一、二樓。由麻繩編織與木條 支撐製成的竹椅,或許曾是炎炎夏日裡人們休 憩的定點,也不無可能為長輩過往享受兒孫環


左 顏水龍 〈麻繩椅面木椅〉 1983 , 木、麻繩, 43x44x100.5cm

顏水龍 〈麻繩椅面木椅〉 1994 , 橡木、麻繩 43x44x100.5cm

右 顏水龍 〈竹製客廳桌椅(桌)〉 1991 , 竹

152x58x61cm

膝的記憶載體;至於竹製客廳桌椅,在記憶將要忘卻的過去,它也曾靜靜立在家中一角內裡陳放 著鍋碗瓢盆,無聲陪伴家中成員數載。

而如今,在美術館中看見他們,無比熟悉,人人皆不禁有著時間與空間紊亂之感,究竟我們是在 記憶中的那個家,還是全然陌生的展場空間—美術館?

答案當然淸晰明瞭,我們身處現在這個時間節點,往事早已不可追。


觀賞?實用? 可互動的展品 好像稍稍明白了: 儘管有再多困頓和謎解、互動與獨白, 自己,好像才是決定的那個答案。

前述展品皆心領神會後,踏上三樓階梯,觸目

即是林明宏的〈日間床〉。昏暗的周圍和散發著

暖光的檯燈,猶如晚歸時家中所留的一抹微 光,使整個空間瀰漫著溫馨的氣氛。

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使是趕路的人,也會不自 覺地停下腳步,在此處暫作休整。如若觀展倦


了,駐足床前休息片刻,平日的煩惱和壓力隨著時間緩慢離去,身軀逐漸放鬆,整體沉靜在安詳 的氛圍中。迷糊中,靈魂微微掙扎:展品不是只能觀賞嗎?我眞的可以坐在這裡嗎?

展品可供休息,突破以往美術館只能遠觀的既定印象。展品被欣賞同時,也能為觀賞者所用。如 果擺放在此的日間床是藝術品,那此時坐在日間床上的妳,是否也成為他人眼中的「展品」了呢?






編後語


褚思涵

陳詩晴

林宇心

游書亭

蔡詠潔

李昱幸

這個展使用了平常不會在美術館看到的 物件,不禁讓人思考,日常用品及美術 品該如何定義?卻讓我發現,只要以不 同面向感受,生活也能成為藝術,也因 此,可以的話,我想把林明弘的〈無題 (餐盤及點心盤)〉和顏水龍的〈竹製客廳 桌椅(桌)〉當成一個展品帶回家。 這個展覽中我特別喜歡的核心主題是「對 話」。明明是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卻可以互 動、結合,讓人不禁讚嘆策展人的巧思。我 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位藝術家的生平大事記用 不同色彩交織而成的牆面,可以從中感受到 字裡行間文字的時間感和流動性,非常喜歡 那樣的感覺。

雖然沒有領會到這次展覽的深意,但當 作一個和日常截然不同的環境來走走也 是滿有趣的。而我最喜歡也最想帶回家 的作品是日間床,光聽名字就覺得好 美,雖然過去沒看過這種家具,但我覺 得和親人朋友坐上來,閒聊近況、喝杯 熱茶,那感覺一定就像中間的暖黃燈光 般,使人倍感舒適溫馨。

我覺得這個展覽和其他展覽最不一樣的 地方在於展品沒有分類,不管作品的作 者、類型、大小,策展團隊將它們全部 放在一起,讓觀展者能夠自己尋找作品 間的關聯,並與展品互動。而其中如商 品般的〈永久(銷售)〉,表現了藝術與商 業的衝突,使我印象深刻。

我覺得這個展最特別的是參觀者可以和 藝術品互動,打破了我以前覺得藝術品 都不太能互動的印象,除了一樓的廁所 隔板以外,還有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作 品 : 日間床,上面除了有軟軟的坐墊以 外,還散發著柔和且不刺眼的光芒,給 我一種很舒適的感覺。 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三樓一上去的 「日間床」,可能在第一、二層時逛一逛 後覺得有些累,一走上三樓,映入眼簾 的就是這個「椅子」,但因為它是出現在 美術館中,因此也會懷疑:這到底可不 可以坐,而這也正是作者想讓我們思考 的,我覺得這種新的想法非常有趣。 陳詩筠

這個展在空間上將三位作者的作品結合 的恰到好處,跟以往去的藝術展都不一 樣,我最印象深刻的作品是ikea櫃子, 強烈的顏色我很喜歡,最想吧日間床帶 回家,會是很舒適實用的擺設,這次做 雜誌,把一開始的零碎的構想,逐漸組 織成不同主題,最終完成一本書,是非 常有趣的經驗,獲益良多。

主編組

人與物的日常


作品究竟是什麼?

美術館不是美術館

陳品瑜

張芷瑄

盧莉恩

許紫涵

林禹岑

邱若琦

以前欣賞的藝術品大部分是單一的,然 而在這個展館中,任何一件作品、線 條、縫隙,甚至是觀眾,皆巧妙地融合 在一起,然而當你近距離欣賞,作品彷 彿又成了一件單一的藝術品。這種感覺 令我感到不可思議,也開始思考「作品的 定義」。 自從一踏進這個展覽,我就感受到了跟 以往看展時不同的氛圍,驚覺原來那些 生活周遭觸手可及的事物也能是展品。 這張照片是IKEA的儲物櫃,而不同於一 般,他的抽屜是倒過來放的,我喜歡他 擺放時所呈現出來的線條與縫隙,整齊 的令人舒服,規矩中帶些叛逆,限制中 帶點突破。 印象最深刻的是隔板及花布圖樣的搭 配。一面面的隔板建構出了曲折的道 路、小小的空間。那一刻我似乎身處迷 宮之中,色彩繽紛的花紋吸引了我的目 光,或許是因為彩色的東西一直是我的 心之所好。而遇到每個轉彎,我都很期 待下個空間帶來的驚喜。 黃子瑄

以前只覺得美術館是個冷冰冰的地方, 但透過穿越小徑發現我們其實和藝術並 沒有距離,從未想過生活也能成為展覽 的一部分。舉凡黑白色的櫃子,稍加排 列擺設以及燈光的潤飾後,立刻變成截 然不同的展品,這是最令我感到驚豔 的。 龔文卉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紅色置物櫃,因為一 整片立在展廳配上第板上的反光感覺很 像科幻電影會出現的場景。但是我最想 帶回家的不會是那些櫃子,我最想帶回 家的會是腳踏車,因為我家的腳踏車壞 了,我可以騎著他跟別人炫燿說這是我 從展覽帶回來的藝術品。

這個展覽與我以往參觀的展覽差別很大,它 是一場沒有圍觀賞距離限制線的展覽,讓人 在想與展品做互動卻又擔心距離太近傷到它 們的情感間反覆煎熬。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展 品是展場二樓一整排的永久牌腳踏車,自此 之前,我從未看過這種交通工具出現在博物 館或相片外的地方。 這個展用了很多我沒想過的物品來做展品, 像是腳踏車或家具櫃,剛開始看到還滿驚訝 的。我最有印象的作品是從三樓去看二樓的 花布和木架,我覺得光線從木架的縫隙照下 去應該滿漂亮的,而且它佔了很大的空間, 這種跨樓層的大型展品不太常見,想不注意 到都很難。

不同於我以往欣賞美術館的樣貌,最吸引我 的是空間中的延伸穿越,及其帶給我們的心 中拉扯。我最喜歡的是木架中的鏤空,跟以 前經常是一個一個展品欣賞的不太一樣,走 到特定位置的時候,才發現鏤空的最末端是 剛剛就經過的仙人掌,很特殊又讓我覺得很 驚喜。 曾雋智

以前觀賞美術館都是一層一層的欣賞,直到 這次展覽,從三樓俯瞰這些交錯的木架,這 是我在一樓觀賞時沒有想過的方式,也打破 我對樓層的想法,樓跟樓之間的劃分不再是 限制,而是能讓我以不同角度及方式觀賞藝 術品。


視覺說書人 「視覺說書人」是以展覽閱讀作為出版企劃, 考驗選修各自陌生的孩子的合作力與執行 力,編輯這本書時,剛巧遇到疫情警戒,這 樣的挑戰更顯嚴峻,很開心我們各自都把握 了居家六週的時間,逐步而明確地將各自的 想法轉換為具體的出版。 做設計就是一個企劃的旅程, 很開心與你們一同。 蔡紫德老師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