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旅遊手冊

Page 1

古蹟修復案例研究分析 校外教學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2018

6.01

6.03

澎湖 PENG HU


I

常用電話

行程負責人 - 張自強 樂艷旅行社阿猴 沿著菊島旅行社 四海飯店 寶華飯店 北海遊客中心金巴達 南海遊客中心金巴達

0952-594405 0988-777800 06-9260302 06-9272960 06-9274881 06-9260302 06-9260302


行程表

Day 1

Day 2

馬公市

馬公市

吉貝嶼

望安 (1.5hr) 08:40-10:10

目斗嶼 (2hr) 10:10-12:10

鴛鴦窟

目斗嶼燈塔 吉貝嶼 (4hr) 12:30-16-30 午餐 沙尾沙灘 石滬文化館 石滬體驗 馬公市

中社村 ( 花宅 ) 七美 (2.5hr) 10:50-13:20 七美人塚 七美嶼燈塔

Day 3 馬公市 白沙 (40min) 09:00-09:40 跨海大橋 通樑古榕 西嶼鄉 (7hr) 10:00-17:00 二崁聚落 池東大菓葉玄武岩

雙心石滬

午餐

午餐

西嶼彈藥庫

虎井 (1hr) 14:20-15:20

西嶼東臺

西山 桶盤 (1hr) 15:40-16:40 古厝 地質公園 馬公市 (1hr) 17:30-18-30 金龜頭砲臺 篤行十村

II

西嶼西臺 漁翁島燈塔 馬公市 台北市


III

澎湖地圖

目斗嶼 P.1 白沙鄉

吉貝嶼 P.3

跨海大橋 P.12

通樑古榕 P.12

北海群島

西嶼鄉

二崁聚落 P.13

馬公市 池東大菓葉玄武岩 P.14 西嶼彈藥庫 P.14 篤行十村 P.19 金龜頭砲臺 P.18 西嶼燈塔 P.16 西嶼東臺 P.15 西嶼西臺 P.15 澎湖群島

PENGHU

南海碼頭


IV

桶盤嶼 P.10

望安鄉 P.5 鴛鴦窟 P.6

中社村 P.6

鄉 赤崁碼頭

虎井嶼 P.9 望安潭門港 南海四島

南海四島

七美嶼 P.7 七美碼頭

雙心石滬 P.7

七美人塚 P.8 七美嶼燈塔 P.8

澎湖機場 南海四島

N

* 地圖未依比例及相對位置繪製


1

目斗嶼燈塔

白沙鄉 目斗嶼 圖為目斗嶼燈塔

D1

目斗嶼 Mudou yu

蒼海上遺世的 秘境之島

目斗嶼與其南側的吉貝嶼相隔 7 公里。全島周長 843 公尺,面積僅 0.0244 平方公里,是一個迷你小島,

島上以目斗嶼燈塔聞名。由玄武岩組成的目斗嶼,極具原始風貌,黑色的岩石讓島的四周立體感十足且層次分 明,激起浪花朵朵,透出一份豪壯之氣。


2

白沙鄉 目斗嶼

目斗嶼是澎湖北端重要漁場,但由 於四周珊瑚裙礁遍布,尤其與吉貝嶼之間 的海域,深僅 1 公尺左右,屬於沉水海蝕 平台。在燈塔興建前,沉船海難事件不斷, 估計設立燈塔前沉沒於附近船隻至少在 50 艘以上,是船難發生最多的燈塔。因此目 斗嶼燈塔的建立,正顯現周圍海域海上交 通的險惡和重要性。因此在 2003 年,澎湖 縣政府文化局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將燈塔 公告為歷史建築。目斗嶼周圍海域龐大且 豐富的漁業資源,吸引無數漁民前往,近 年來,目斗嶼更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迷

人的海底風光與海域景緻,每年湧入不少 遊客,更顯熱鬧。 目 斗 嶼 燈 塔 始 建 於 1899 年( 明 治 三十二年),至 1902 年(明治三十五年) 6 月完工,至今已超過百年的歷史。燈高: 49 公尺;塔高 39.9 公尺,是遠東地區最高 的銑鐵燈塔;塔身以銑鐵製造,因為四周 多霧,故外漆黑白相間的橫條紋方便船隻 注意;內部則為磚造承重牆結構,分為三 層,以旋轉樓梯相連,蓄水池也設於其中, 以燈塔及宿舍屋頂的雨水為水源。


3

石滬

白沙鄉 吉貝嶼 圖為吉貝嶼沙尾沙灘

D1

吉貝嶼 Jibei yu

石滬的原鄉

吉貝嶼是澎湖群島北海地區最大的島 嶼。吉貝古地名為嘉貝,因島嶼形狀宛如 一枚螺貝漂浮在海面上,因此先民稱呼這個 島嶼為「嘉貝嶼」,後期以諧音改名為「吉 貝」。 吉貝嶼位於白沙島北方約 5.5 公里, 為澎湖北海中最大的有人島,全島地勢東高 西低,由海積地形組成的沙灘及沙嘴,為本 島最大的地形特色,沙灘位在本島西南方, 全長約 700 餘公尺;吉貝嶼擁有廣大的潮間 帶,島的四周有許多大小石滬聚集,總計約

有九十餘座。 島上因地勢平坦因此耕地廣大,早期 居民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但因人口的增加 導致農業和漁業不振,居民為了謀求生活, 日治時期紛紛遷至台灣本島謀生;戰後,由 於農、漁業技術的改善以及政府的扶植,因 此農漁業均有顯著的發展,島上居民生活富 裕,一時有「小美國」之稱。


4

白沙鄉 吉貝嶼

1

2

1 吉貝石滬 2 吉貝嶼的白沙尾沙灘綿延 2 公里長,且不輸國外 的絕美海灘。

澎 湖 群 島 其 分 佈 水 域 最 長 約 60 公 里、最寬約 40 公里,水深大抵北淺南深, 因此愈往北端的島嶼,潮間帶愈寬廣,其 石滬的數量也愈多。而吉貝嶼是澎湖白沙 鄉最北端島嶼,島上居民自古即以漁業為 主要的產業活動。因早期漁船設備尚未發 達,故當地居民便於島嶼周圍修建了八十 幾口石滬,來從事採集漁業。石滬是一種 在潮間帶上用石塊堆砌的堤岸,材料主要 有兩種 : 分布於石滬外部用黑石 ( 玄武岩 ) 內部用白石 ( 咾咕石 )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石滬在退潮時阻斷洄游魚群的退路,把魚 群圍困在石堤內的陷阱。據調查,全世界 的石滬不到六百口,主要分布在日本、琉 球、台灣及太平洋部分小島,其中有五百 多口在澎湖。而澎湖的五百多口石滬中, 吉貝島的石滬就佔了八十八口,密度是世 界第一。所以有人說,吉貝是石滬文化研

究的重鎮、也是石滬的故鄉。 吉貝在清朝時即有大滬 1 口、小滬 4 口,至 1950 年代吉貝人先後已修造超過百 口,至 2007 年根據華衛二號衛星航照圖清 查比對,至少已有 103 口。而有這些種種 紀錄,吉貝石滬群開始被文資學者視為台 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 石滬可追朔於 250 年前歷史,目前 石滬仍有三分之一在使用中,而當地文史 團體為了保存傳統石滬文化,因此在 2003 年特定在當地設立了「吉貝石滬文化館」。 而吉貝石滬群在 2008 年 6 月 2 日公 告登錄為文化景觀,登錄理由為充分反應 過往海島的生活方式、生活智慧及對自然 環境的因應,其類型豐富,尚在使用中, 並有人管理維護,具備甚高文化資產價值。


5

中社村、鴛鴦窟

望安鄉 望安島 D2

望安鄉 Wang an

綠蠵龜的故鄉

望安鄉為澎湖縣面積最大的離島群,

疏》。傳說鄭成功航抵七美嶼,遠眺望安島

全境由 19 個島嶼組成,人口主要居住在望安 島。 望安島為澎湖群島第四大島,地勢平 坦,海岸彎曲多暗礁,在此水域航行十分危 險。島上的制高點為天台山,山上有一塊凹 陷如足印的岩石,稱為「仙跡岩」,傳說呂 洞賓八仙過海時腹痛,一腳踏在望安島天台 山,一腳踏在花嶼,排出的糞便落在海上, 便形成此處島嶼礁岩遍佈的景象。 望安島舊稱八罩島,其名最早見於康 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上奏之《飛報大捷

附近景象寧靜祥和,便為此命名為「望安」。 清領末期,望安本島分為網垵社、水垵社、 花宅社三處,故又稱網垵、網垵澳。居民多 以漁業維生,然而近年來海洋資源枯竭,因 此人口大量外移。 澎湖人以海維生,素有「乞龜」祭儀, 海龜在澎湖人心中是吉祥的象徵,海龜保育 運動在望安已持續超過一世紀。目前澎湖國 家風景管理處在望安設有綠蠵龜產卵棲地保 護區以保護綠蠵龜生存的環境。


6

3 1

中社村花宅

2

鴛鴦窟

1 中社村 ( 花宅聚落 ) 是澎湖地區保 存較完整的澎湖傳統聚落之一。漢人 300 多年前移民到此,由於周圍山丘環繞,宛 如花瓣環繞花心,於是在花心(山仔尾頂) 附近墾地築屋,因此名為「花宅」。建築 材料普遍使用當地環境材料,如珊瑚礁岩、 玄武岩,大量使用砱仔燒製的白灰、泥土 與沙等,形成具有生態意義的風土建築。 因地勢形貌而得名的「花宅」聚落, 倚賴自然環境賦予之農漁兼半的海島生活 型態,包含聚落建築群、信仰文化及生計 活動等,都可 說 明早期漢人聚落發展的各 種有形、無形文化面貌,為澎湖聚 落 發展 型態之經典,因此於 2003 年納入世界文化 紀念物守護計畫-世界百大值得關注的文 化紀念物,現則為國指定重要聚落建築群。 花宅以張姓、曾姓家族伊始,現有 居民祖籍以泉州同安為主,以陳、顏兩姓 人數較多,鄭姓、張姓次之。依聚落地理 位置分為頂寮、下寮、尾寮、山仔后等四 個甲頭,分佈在聚落四邊,在擇地上普遍 具有背山面海、坐山觀局的風水考量,建 築多數呈座東朝西方向,具有適應地形、 藉助地形屏障的凹地以抵擋氣候季風。

望安島

綠蠵龜是澎湖望安鄉知名的保育類動物

3

望安鄉

2

1

2 鴛鴦窟位於望安島東北方,是一座 天然的山谷地形,傳說早期因多處的水窟, 有鴛鴦在此戲水棲息而得名。山谷外圍有 沙灘,外海 600 公尺處則有馬鞍山嶼作為 屏障,二戰時被日軍震洋部隊選中,在此 建設震洋艇八罩島基地,望安與鄰近的將 軍島居民被迫參與建設,當地稱之為「藏 軍洞」,為台灣「日遺海軍震洋隊基地」 之一。鴛鴦窟現存的震洋艇基地築有八條 坑道與一條艇艦出入軌道,並設置有兵舍、 廚房等駐軍設施。 震洋隊為日本於二次大戰期間在海 上執行自殺式攻擊的部隊,1941 年偷襲珍 珠港成功後,於太平洋海域積極佈局軍事 設施,1944 年擇定望安鴛鴦窟設置震洋艇 基地,1945 年日本投降撤離,基地最終並 未建設完成。震洋艇為小型艦艇,構造簡 單,以合板為材,長約 5 公尺,船首設置 炸藥艙,可放置 250 公斤炸藥,行動時向 目標船隻疾駛,以高速撞擊炸毀敵艦。除 了望安,在高雄左營也有相關的軍事設施 與神社遺跡。


7

雙心石滬、七美人塚、七美嶼燈塔

七美鄉 七美嶼 圖為七美嶼雙心石滬

D2

七美嶼 Qimei yu

地球上最美的雙心石滬 七美鄉是台灣澎湖縣最南端的一個鄉,全鄉均在七美嶼一個島嶼上。七美嶼為澎湖列 島最南端之最大孤嶼,故原名為大嶼、南嶼及南天島。1949 年,當時的澎湖縣縣長劉燕夫 前來巡視時,為紀念明朝嘉靖年間(1522 年- 1566 年)倭寇侵犯本島、逼迫七位美女投井 殉節之「七美人塚」貞烈事蹟,始正式更名為「七美鄉」。 依據考古學家的研究,七美地區在史前時期已有先民在此生活。1983 年發現的「南 港文化遺址」,位於七美人塚東北方約 250 公尺處,是一處「細繩紋陶文化」,年代約在公 元前 2500 年,使七美成為台灣史前時代文化的重要研究據點之一。 七美鄉居民以討海為主,每發生海難,就可能多出幾個寡婦,所以曾有「寡婦島」之 稱。歷史上長期隸屬望安,直至 1949 年 7 月 20 日易名七美鄉至今。 七美雙心石滬 ( 上圖 ) 於 1937 年,由顏恭先生秉著想在秋冬東北季風來襲、無法出海 捕魚的時節,藉此增加漁獲量以維持家計而建。因為石滬緊鄰頂隙漁港,故又稱為頂隙滬。 澎湖是石滬最為密集之地,澎湖現有 592 口以上的石滬,吉貝村佔了 92 座,其數量、面積 與密度為全球之冠。相較於澎湖北海島嶼的地形,澎湖南海島嶼多為岩石海崖、礫灘,僅有 望安、七美適合建造,而雙心石滬就是七美島上唯一的一口石滬。


8

七美鄉 七美嶼

1

2

1 七美人塚 2 七美嶼燈塔

1 七美人塚位於澎湖縣七美鄉、南滬 港東南方約 500 公尺,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源流,同時也是七美地名的主要由來。其 總佔地面積約為三十平方公尺,主要佔地 物為「七棵市蔥」。七美人塚是著名貞節 故事的遺跡,相傳是在明朝時,日本倭寇 來犯造成全島居民慌亂,跑的跑、逃的逃, 有七位女子 ( 據說有盧、林、黃、許及趙等 姓 ) 在倭寇一路追趕下,從梳妝樓附近一直 逃命跑入窪地內躲藏,因不甘受辱投井自 盡,之後鄉人便直接填井作為七美人塚, 不知道過了多久便有人發現井旁雜草叢中 長了七株與眾不同的香楸樹,其清香無比 且相當清香,鄉民於是立碑紀念,碑文大 致上為:『明嘉靖間,倭寇侵澎湖掠大嶼, 有七美女不受寇辱投井全貞,鄉人掩井葬 之,塚上長香花樹七株,終年不凋,令改 大嶼為七美嶼,以紀念節烈』,碑上並記

載著七美人歌:『七美人兮白壁姿,抱貞 拒賊兮死隨之,英魂永寄孤芳樹,井上長 春兮開滿枝』,訴說著七美人塚的歷史由 來。七美人貞烈事蹟,遂為擴大整建為「七 美人貞節園」,每年都有無數的遊客前來 觀賞、憑弔。 2 七美嶼燈塔,又稱七美燈塔或南滬 燈塔,興建於 1939 年,為澎湖地區所有燈 塔中最後興建者。七美嶼燈塔是澎湖群島 最南端的燈塔,也是澎湖南方海域航行指 標。塔身為白色,塔高 8.3 公尺,為鋼筋混 凝土構造物,是日本人在台灣地區最後興 建的一座燈塔。 由於造型為露天式燈塔,每年 9 至 12 月多風季節時,鹽垢與泥灰往往隨著風 覆住燈籠外的玻璃或入侵其內的水晶玻璃, 因此燈塔看管員須經常擦拭維修,極為辛 苦。


9

西山、觀音公園

馬公市 虎井嶼 D2

虎井嶼 Hujing yu

虎井嶼是澎湖群島島嶼之一,是澎湖群島的第七大島,面積約為 2.133 平方公里,該 嶼的東西長約 4 公里、南北寬約 1 公里,並由東、西兩大玄武岩方山組成,其中間的中央地 勢低平,柱狀節理的玄武岩分布在海邊的險峻懸崖,景觀與桶盤嶼十分相似。 虎井嶼舊稱為船篷嶼、檯嶼,有關虎井嶼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一說是曾有小孩不 幸摔落島上的大井之中而死,居民就認為此井危險的像隻老虎一般,因此就以虎井為島名。 另外一個說法是,在島的東南側曾經有一隻老虎躲在一個乾涸的洞穴裡,因而名為「虎井」。 1 西山南進指揮所早期因為地理位置 重要,一直由國軍管制,直到民國 80 年左 右,才因地方觀光發展需要而開放,而東 山目前仍為軍事管制區。傳說二戰珍珠港 戰役時,山本五十六大將策畫「虎虎虎計 劃」的南進指揮所就在西山上,現在仍存 有遺留的日軍營舍、火砲掩體、防空碉堡 等廢棄軍事設施,附近空曠地常可見一支 支石柱和尖頭的水泥樁,是過去反空降的 防禦設施。

2 觀音公園的觀音像是旅居香港的鄉 人陳英傑先生於民國 83 年 (1994) , 聘請山 東業州雕刻廠的雕刻師所雕刻的四米高漢 白玉觀音巨像,並遠自泰山運來石材及曲 阜的琉璃瓦,捐贈給他睽違一、二十年的 故鄉。經多方商討後,眾人最後在大音宮 (今觀音廟)的觀音佛像前擲筊請示 ,最 後選定西山頂做為興建慈恩亭及觀音神像 的安置地,天氣良好時從這裡可以遠眺臨 近島嶼。


地質公園、蓮花座

10

馬公市 桶盤嶼

D2

桶 盤 嶼

Tongpan yu 澎湖的「黃石公園」

桶盤嶼名稱由來因外型像倒蓋的臉盆,故稱桶盤,是個標準的方山地形。桶盤嶼距離 馬公本島約 6 海浬,桶盤嶼全島均由玄武岩節理分明的石柱羅列環繞而成,柱狀節理發達, 堪稱澎湖之最,素有澎湖的「黃石公園」美譽。 桶盤嶼柱狀節理與板狀裂理都十分發達,原先都呈現六角或五角形,由於受到劇烈的 風化和侵蝕作用,岩柱的稜角已呈現圓形狀,部分玄武岩柱頂端都已經風化成球狀。桶盤西 南海岸海蝕平台有玄武岩熔漿湧出所形成的同心圓熔岩出口,中央穹起的岩塊,有如一個蓮 花台,因此被稱為「蓮花座」,隨潮水的漲退循環顯沒,是澎湖極特殊的地形景觀。


11

通樑古榕、跨海大橋

白沙鄉 白沙島 圖為白沙鄉中屯風力園區

D3

白 沙 島 Baisha Island 瓜果的故鄉

白沙鄉位於澎湖本島北方,與西嶼鄉 有澎湖跨海大橋連接。白沙鄉境內包含白沙 島、中屯嶼、鳥嶼、員貝嶼、吉貝嶼、大倉 嶼及目斗嶼等七個有人島和二十個無人島, 為澎湖縣轄島最多的行政區。 白沙鄉境內擁有漁船港口,鄉民主要 以補漁業為主。白沙鄉是澎湖縣島內唯一從 事丁香魚補撈的地方,夏季近年以「丁香季」 主推丁香魚文化,姑婆嶼的紫菜亦是地方特 有的海菜特產,因此,白沙鄉有「紫菜庄. 丁香村」的稱號。

白沙島,面積 13.8763 平方公里,是 澎湖縣白沙鄉之中最大的島嶼,地形全島由 南傾斜至北逐漸平坦,與北海的離島分開, 和西嶼連接。島上產有嘉寶瓜、澎湖絲瓜、 哈密瓜,因此白沙島也被稱作是瓜果的故 鄉。島嶼北岸因布滿珊瑚碎屑細沙,經過長 期時間的堆積,便形成一大片綿長的白色沙 灘,因而被命名為「白沙」。


12

白沙鄉

1 2

1

1. 通梁村保安宮前超過 300 年的老 榕樹,是澎湖綠蔭最大的神木,共計擁有 95 根氣根的老榕,綠蔭覆蓋廟前空地形成 一片乘涼歇息的廣場,若是沒有認真觀察, 實在難以相信全是來自於同一棵樹的枝幹。 關於古榕的歷史,目前還沒有確定的答案。 有一傳說清朝康熙年間,一艘商船行經通 梁附近吼門海域,卻不幸發生海難,僅存 一株樹苗隨潮水漂至通梁海岸,通梁村民 將其撿回,栽種於廟前。由此推算,通梁 古榕栽種至今可能有 300 歲以上的高齡。 另一傳說則認為通梁古榕可能只有 200 年 的歷史,根據中國人的栽植習慣,大多在 廟宇落成後,才會栽種樹木,從保安宮建 立的歷史看。距今大約為 200 多年,那麼 通梁古榕也許要比傳說少 100 歲,姑且不 論其何種說法正確,古榕綠蔭奇觀,倒是 值得探訪。

白沙島

通梁村保安宮前超過百年的老榕樹

2

澎湖跨海大橋

澎湖遠近馳名的仙人掌冰

3

3

2. 澎 湖 跨 海 大 橋 全 長 共 計 2,494 公 尺,橫跨白沙、西嶼兩島之間的吼門水道, 水 流 湍 急, 流 速 據 說 可 達 每 秒 3 公 尺, 為澎湖海域第二險流。每當冬季東北季風 來臨,更是怒濤洶湧,難以行船,因此, 1965 年始建跨海大橋,1970 年完工通車, 以解決漁翁島往來的交通困境。爾後,因 橋樑腐蝕嚴重與橋梁坍蹋,於 1984 年拓寬 陸堤,1996 年完工通車成為雙車道新橋。 遠望如海上長虹,不但具觀光價值,也讓 西嶼和白沙兩地交通暢流無阻。至今大橋 西嶼端北側海域仍留有早期水泥柱和框架, 靠西嶼一側留有斑駁的橋墩,分別說明早 期西嶼電力是由高壓電線架跨海輸送,與 舊橋功成身退的一段滄桑史。


13

二崁村、池東大菓葉玄武岩、西嶼彈藥庫

西嶼鄉 西嶼鄉 圖為西嶼外垵漁港

D3

西嶼鄉 Xi yu

漁夫的故鄉「漁翁島」 西嶼的總面積為 18.7148 平方公里,西嶼鄉的合界村和白沙鄉的通樑村以跨海大橋相 連接。是澎湖群島中的第二大島,因為位於澎湖本島的西邊所以被稱為「西嶼」。 西嶼的別稱為「漁翁島」,是因為自古台灣海峽的漁產就極為豐富,有許多的漁船在 西嶼的西邊海域進行作業,捕魚的人員和船隻數量極多,漁翁島的名稱由此而來,漁翁島 (Pescadores)也成為歐洲人對澎湖群島的通稱。 1 二崁村於民國 90 年 (2001) 經內政部指定成為國內第一個傳統聚落保存區,近年來 完成修復的古厝交由「二崁村聚落協進會」充分利用,發展成為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各項小 型展覽館。走入二崁,映入眼簾,最吸睛的便是古厝牆上掛滿了當地居民自創的褒歌,內容 描述生活點滴或傳頌男女思慕情懷。 2 陳家古厝為二崁古厝之代表首選,興建於西元 1910 年,是由陳嶺、陳邦二兄弟, 移居台南經營中藥行致富並返鄉擴建原有古厝成「三落大厝」的豪華格局,為澎湖絕無僅有 的一間古厝,目前已列為縣定古蹟。從陳家建築細節觀察,整體建築及彩繪、樑柱等頗富創 意,不論木雕、磁磚彩繪與石刻都典雅生動,堪稱為當地中西合璧的建築代表作品。


14

西嶼鄉 西嶼鄉

1 2

3 4

1 西嶼鄉二崁聚落 2 二崁聚落陳家古厝 3 池東大菓葉玄武岩 4 西嶼彈藥庫 ( 銅牆鐵壁 )

3 池東大菓葉玄武岩是日治時期為聯 絡馬公與西嶼間的海上交通,在大菓葉海 邊闢建碼頭,挖取石塊泥土時意外地發掘 了這片埋於土中、沈睡千年的壯麗柱狀玄 武岩,可謂澎湖本島容易親近的柱狀玄武 岩地形之一。 玄武岩是一種細粒緻密、外觀呈黑 色的火成岩,由基性岩漿噴發凝結而成, 主要成分是矽鋁酸鈉或矽鋁酸鈣,二氧化 矽的含量大約是 45-52%,還含有較高的氧 化鐵和氧化鎂。由於噴發時產生大量氣孔, 有時是大孔如杏仁狀構造,後來中間常被 其他礦物充填。玄武岩岩漿的黏度小,易 於流動,容易形成很大的覆蓋層,常形成 廣大的熔岩台地,所以分布很廣。 4 俗稱銅牆鐵壁的西嶼彈藥本庫位 於澎湖縣西嶼鄉內垵村東鼻頭山北側,牛 心山南側,牛心灣西南邊的半島形基地北

坡 上, 即 今 陸 軍 特 種 作 戰 部 隊 海 龍 蛙 兵 的 101 兩棲偵查營營區西南側山丘,標高 45m~20m 的山坡地上。基地東西寬 296m, 南 北 深 243m, 面 積 40,785.91m2。 是 日 人 領臺期間由日本舊陸軍所建構,做為儲存 火砲彈藥的場所;也是日軍在澎湖島要塞 所建的 4 大彈藥庫(紅木埕、西嶼、大山、 雞舞塢)之一。紅木埕彈藥庫原址後來改 建為澎湖文化中心,西嶼彈藥庫在牛心灣, 大山彈藥庫在青灣大山砲臺、雞舞塢彈藥 庫在今五德。其中以西嶼彈藥本庫,形式 最為豐富,保存也最完整。 西嶼彈藥本庫原建有:1902(明治 35)年建的西嶼火藥本庫、西嶼彈丸本庫 及 1905(明治 38)年建的西嶼臨時火藥庫 等。其中西嶼臨時火藥庫包括:有煙火藥 庫、無煙火藥庫、火具庫各 1 間。


15

西嶼東臺、西嶼西臺、西嶼燈塔

西嶼鄉

1 2 2

西嶼東臺

西嶼西臺的阿姆斯托朗大砲

1

西嶼鄉 1、2西嶼東臺、西臺為中法戰爭 後,鑑於海防之需要,澎湖總兵吳宏洛興 建的四座海防砲臺之二。 康熙年間,澎湖曾一度築砲臺二十五 座,安砲四十五尊,後因防務鬆弛,逐漸 荒廢。中法和議後,劉銘傳深感澎湖不僅 是閩台門戶,也位處南北洋的關鍵位置, 因而在光緒 11 年(1885)派吳宏洛前往勘 察,並於光緒十三年(1887)修建扼守澎 湖的砲臺,分別是西嶼東臺、西嶼西臺、 馬公金龜頭及湖西拱北四座砲臺。 光緒十五年(1889)東臺竣工,配 備英製阿姆斯脫郎後膛大砲,分別是 7 吋、 8 吋及 10 吋共三尊。日軍延用此砲臺,並 增設壕溝、觀測所,戰後則由國軍接管。 西臺的配備則為 11 吋、6 吋口徑之阿姆斯

壯後膛砲各一門、10 吋同型砲兩門及銅砲 兩門,但在日治時期,隨著國際情勢的變 化和兵器革新,曾多次進行配防重整。 民國 74 年(1985 年),西嶼西臺被 指定為臺閩地區一級古蹟,自此國軍部隊 自西臺撤離,而東臺在民國 80 年經內政部 指定為一級古蹟後,部隊仍未撤離,至民 國 101 年 7 月方由澎湖縣政府辦理完成土 地撥用。 東臺有內外兩城廓,設兩圓形一半 圓砲墩,規模略小於西臺;西臺亦分為內 外堡,擁有圓形及半圓形砲墩各兩座,但 臺面下各有一間小彈藥庫。兩者在軍事位 置上有互補的作用,與馬公金龜頭砲臺共 同箝制媽宮港海面。


16

西嶼鄉 西嶼鄉

1

2

1、2西嶼燈塔 ( 漁翁島燈塔 )

1、2 西嶼燈塔也稱為漁翁島燈塔, 漁翁島燈塔為臺灣最古老燈塔之一。該燈 塔下轄 3 座燈塔及燈杆,即查母嶼燈塔 、 浮塭燈杆、海墘岩燈杆。,隸屬中華民國 交通部航港局管轄,現為國定古蹟。 該燈塔位置原為西嶼古塔之舊址, 依「西嶼塔燈碑記」所載西嶼塔燈始於清 乾隆 43 年〈1778 年〉由台灣知府蔣元樞與 澎湖通判謝維祺捐資,與船戶及廈門郊行 共同捐募,就於西嶼外垵高地杙仔尾小廟 原塔址重建浮屠形制七級石塔,每夜燃燈, 光照海上,是為燈塔之始。 此地西側海域即為澎湖六大急流中 的「西流」,自古即為台厦往來船舶的標 識點。清乾隆 43 年(1778)台灣府知府蔣 元樞和澎湖通判謝維祺建西嶼燈塔,並於 燈塔側建天后宮,由住持每天於昏夜之際, 至塔頂點燃燈火。 燈 塔 因 屢 遭 風 災, 清 道 光 3 年

(1823)澎湖廳通判蔣鏞與澎湖水師提憲 陳元戎籌款修建,但因塔頂油燈所產生的光 力較薄弱,無法達到當時國際燈塔應有的 標準,因此英、美、日、法等國向清政府 要求建造新式燈塔。後由海關總稅務司聘 請英國工程師(DAVID M.HENDERSON) 重新規劃設計,改為洋式燈塔,圓形鑄鐵 造塔身,清光緒元年(1875)竣工,11 月 18 日開始常駐點燈,並聘外藉專人駐守燈 塔,今燈塔圍牆西側海岬邊,尚存當時英 藉守塔人女兒的墳墓,庭院內另有三塊保 存完整的石碑(1778、1779 及 1828),記 錄了燈塔的建成歷史。 新建的漁翁島燈塔,塔高 11 公尺, 燈高 60.7 公尺,西南側設有三座霧砲,以 備起霧時發出砲聲警示往來航行船隻,大 中兩座為英國制前膛砲,小座為德國制後 膛山砲。


17

金龜頭砲臺

馬公市 馬公市 圖為馬公市西瀛虹橋

D2

馬 公 市 Magong City

外婆的澎湖灣

馬公市是臺灣澎湖縣唯一的縣轄市和縣政府所在地,也是唯一所在地為離島的市,乃 澎湖縣最重要的都會區。1981 年 12 月 25 日升格為縣轄市,有澎湖天后宮、澎湖觀音亭、 中央老街、四眼井等古蹟。 馬公地名緣起,因早期先民從事漁撈作業,信仰媽祖娘娘,因此稱目前的開台澎湖天 后宮為「娘媽宮」、「媽祖宮」,隨著口語傳送,逐漸演變成今日「媽宮」的古名,而最初 則稱為澎湖為進嶼或娘宮嶼 ,另外又有媽宮、媽祖宮、媽祖台、馬宮、馬祖澳、天妃宮、 天后澳、祖媽宮、孃宮嶼、東西衛、東西澳、東西衛澳等稱呼,其中以「媽宮」稱呼和寫法 為最多,於 1921 年日治時期改稱為現名馬公。位於馬公市西南角的澎湖城又稱為「媽宮城」, 而狹義的媽宮指的是城內地區 。


18

馬公市 馬公市

馬公金龜頭砲臺昔為陸軍澎湖防衛司令

七、十、十二吋口徑阿姆斯壯後膛砲各一門,

部天南營區 ( 通信營 ) 之所在,現屬關塞類之國

與西嶼東台、西台同為全澎戰力最強大之砲台,

定古蹟,其位於澎湖島西側的馬公半島極西,

乙未之後,日軍地圖上明白的標示了這個砲台,

媽宮城西南門外,媽宮澳 ( 今馬公灣 ) 西南的龜

日軍於佔領大城北炮台後,向西挺進準備攻佔

頭山上,與大山嶼舊稱「蛇頭」的風櫃尾蛇頭

馬公時,受東角砲台及西嶼砲台的猛烈攻擊,

山東西斜對,共扼馬公港門;自古以來便設有

隨後日軍自東門突破,占領東角砲台及金龜頭

媽宮澳西汛 ( 西港口砲臺 ) 作為媽宮右臂,與風

礮臺。

櫃尾汛的煙墩、砲臺作為左衛相互對峙。

其歷史沿革根據楊仁江建築師事務所

構築形式是以厚 110~115cm 的條石砌牆面為兩

(2005) 的《馬公金龜頭礮臺調查研究與修復計

側牆基,牆頂上用紅磚砌成弧拱形穹隆,磚砌

畫》裡寫道:

拱券的厚度從完整的現場無法看出,不過一般

第一次築城 1717( 康熙 56) 年,稱澎湖

都以四層為主。為保護磚面,使不滲水,其上

新城。第二次築城 1864( 同治 3) 年,稱金龜頭

再覆三合土層,做成圓角的凸字形屋面,而其

礮臺。 第三次築城 1887( 光緒 13) 年春 1~2 月

建築室內特徵則因兵房使用緣故,均有隔間分

間 ( 農曆正月 ),稱金龜頭礮臺。 第四次築城

隔成大小不等的空間,東南側最長的兵房 (U 棟 )

1902( 明 治 35) 年 5 月 20 建,1904( 明 治 37)

作為連長室、軍械室、安官室、輔導長室及大

年 9 月 15 日完工,稱天南礮臺。工事總間為支

寢室使用;西北側最短的兵房 (Y 棟 ) 作為補休

部長工兵少佐柴恒房,主任官為技手石川義仙、

室、中士寢室及載波臺使用;朝海正面的兵房 (V

菅野外三郎、杉野中造。

棟 ) 作為副連長室、排長室、通材庫房、行政室

及油漆庫房使用。

西元 1887 年由總兵吳宏洛所建,配備有

建築形式以穹窿式兵房為主要,兵房的


19

篤行十村、天后宮

馬公市 馬公市

篤行十村位於澎湖馬公本島西南側,前

建築重新隔間分配給予兩戶,雙併建築則重新

身為澎湖島要塞司令部和馬公重砲兵大隊軍官

分配給予四戶住宿。由於住戶人口逐漸增加,

宿舍。二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為澎湖防衛

原住戶就於庭院內增建住宿空間,也就形成了

司令部軍官有眷宿舍,並命名為「篤行十村」。

特有大雜院的景象。至 2006 年澎湖龍行新城興

建竣工,篤行十村原有 78 住戶於隔年初開始陸

日治初期 1895 年,日軍攻佔澎湖後成立

了「澎湖島要塞砲兵大隊」 ,並沿用前清時期

續搬遷入住龍行新城。

媽宮城內西側的練兵場做為砲兵部隊駐紮地,

並陸續構建部隊廳舍。同時於媽宮城內大西門

時期的生活空間,並藉由婚姻關係融合了族群

至順承門處新建宿舍供校、佐級軍官住宿。

的籓籬,也衍生出特有的眷村文化。知名已逝

1908 年成立了「澎湖島要塞司令部」,

歌手潘安邦和張雨生也都生長於篤行十村。縱

西元 1912 年改澎湖島要塞砲兵大隊為「馬公重

然兩位歌手已逝,澎湖縣政府在他們原住處也

砲兵大隊」,並隸屬於澎湖島要塞司令部。由

都設置了音樂紀念館,讓前來的遊客能觀賞到

於編制擴增,軍官宿舍數量已不敷使用。日軍

屬於他兩位的成長過程。 篤行十村可說是全臺

於是在媽宮城大西門至順承門城外西側空地,

澎最早形成的眷村,它結合了歷史文化與地景

陸續興建日式木構造獨棟和雙併式宿舍供軍官

的特色。澎湖縣政府為保存篤行十村的眷村文

和事務官員住宿。

化,於 2007 年 11 月 21 日公告為歷史建築並劃

二戰後由國軍澎湖防衛司令部接收,並

設都市計畫『眷村風貌特定專用區』,同時陸

分配給予所屬有眷軍官住宿。西元 1949 年國民

續著手房屋修繕,並規劃再利用,使得眷村文

政府轉進來臺,大量軍人進駐澎湖,導致居住

化保存園區能朝向更多元的面向發展。

空間呈現嚴重不足現象。軍方於是將原有獨棟

篤行十村是橫跨日治和臺灣光復後兩個


20

馬公市 馬公市

澎湖天后宮是台灣歷史最悠久主祀 媽祖的廟宇,其位於馬公市商港之岬口位 置。創建年代已不可考,根據澎湖縣文化 局資料,其前身可能是來自「宋、元以來, 福建漳、泉一帶商賈、漁夫路過澎湖或農 漁時,在海邊搭建來奉祀「媽祖」的小廟。」 而國內較被認為可靠的史料來源是,天后 宮內明神宗時期的石碑,由可見於此時期 已然有天后宮之存在。 而其稱呼亦隨著時代有部分差異, 天后宮的定名是從自清康熙時期,福建水 師提督施琅進攻澎湖 (1683),打敗明鄭守軍 後,其認為這為媽祖顯靈相助之功,而奏 請康熙皇帝加封,此後「天后宮」才因此 被定名。至於現天后宮外貌形式特徵的大 抵定型,則是源自日治時期的重建工程, 據文化局資料,「日本大正 11 年(1922) 馬公臺廈郊商戶倡議,聘請潮州大木師藍

木負責重建工程,將天后宮改建成現在的 巍峨風貌。今日天后宮係由山川殿、正殿 與清風閣所組成,其間並以天井分隔,以 護龍、廊道做為聯繫,廟勢隨著地形逐進 爬昇。在建築外觀上白灰的石牆,其綿延 猶如山岳的稜線,搭配屋頂的起翹,豐富 了天后宮的天際線;而內部羅列的石柱, 搭配細緻的石雕、鑿花與彩繪,更是眾人 注目的焦點。」。 澎湖天后宮是在地信仰中心,其供 奉之媽祖神像皆為金面媽祖,鎮殿的是大 媽,分祀左右的稱為二媽、三媽,三尊神 像與千里眼、順風耳等一起奉於神龕中。 由於天后宮所具備之歷史、文化、藝術價 值,其在民國 72 年(1983)被指定為臺閩 地區第一級古蹟,由政府主導修建,依循 「殘跡保存」的維護原則,直到現今。


21

假裝自己是澎澎專家的七項小知識 一、玄武岩 澎湖近百個大小島嶼,除花嶼為安山岩結構外,所有島嶼地質皆由玄武岩構成, 一千八百萬年前,火山熔岩首度在望安天台山噴發,其後數度噴發、冷凝,形成遍佈澎湖的 各個群島,各種節理型態的特殊玄武岩景觀。在數百年的先民開拓歷程中,玄武岩也充分運 用在島嶼居民的生活中,如石滬、堤岸、擋風牆、水井;石敢當、鎮邪塔等等。 民國 81 年 (1992) 政府將白沙嶼、雞善嶼、錠鉤嶼公告為「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並於民國 97 年將東吉嶼、西吉嶼、頭巾嶼、鐵砧嶼公告為「澎湖南海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非經申請核可不得登島,以減少人為的干擾與破壞。 二、咾咕石(正確寫法應為「石老石古」,讀音「ㄌㄠ ˇ ㄍㄨ ˇ」、「Lǎo gǔ」) 咾咕石是澎湖傳統民宅壁面的主要材料,取自沿海的珊瑚礁石,珊瑚為腔腸動物,俗 稱「咾咕蔥」或「汕仔薑」,離水曝曬後,通稱為「咾咕石」。過去,島上成年男子預定成 家時,多利用農耕漁撈閒暇空檔,獨立或結伴下海採咾咕石,儲存以建造房厝,從開採到起 厝,約需 3-4 年的時間,因而採貯咾咕成家,成為島上男性獨立自主的象徵。 三、石敢當、鎮煞塔 澎湖冬季的惡劣天氣,被視為會帶來煞氣,因此先民設置避邪物如石敢當、鎮塔、五 營等。 石敢當通常設於煞方,例如路沖、屋角沖、ㄚ字、丁字路口 ( 剪刀煞 ) 等通衝要道、 海岸或強風處,亦有在牆上、牆邊、屋頂及門柱上的。其設立須選擇良辰吉日,並按照一定 的儀式進行,如遇到石敢當倒塌,也不能隨意碰觸或善意地將祂扶起,須選擇吉日舉行儀式 重行安置。 石砌的鎮煞塔有鎮風、避邪以及補救地理風水等功能,曾經也可做夜間導航之用,石 塔都做單數層,其中以位於馬公市鎖港村三層樓高的石塔最大,而設置上有單塔、雙塔。西 嶼外垵是目前唯一有三塔的地方,兩組三仙塔分別建於外垵村東、西兩側的山頭上,目的是 祈求村內平安,借神力以鎮災避邪。 四、五營 五營是各村除主廟外,派駐在村外駐守的神將及兵馬,大多設在往村落的主要道路、 交叉路口或海邊,每年須在主廟的主祀神生日前換新,以維持法力,而在祀神生日前後,公 廟主神會遶境五營,並舉行鎮符儀式。 五、潮汐 「我以為海洋都是平的,最多就是潮水漲退。但父親口中的海,每天隨著兩輪海水漲 退,潮流的走向也會跟著對調;或是同時會有兩道不同的潮流,一上一下,就像人的肌理, 非常複雜。」 「不管哪個漁場,每天都會有一次潮流比較慢,捕魚的人要精準地守候在固定的位置, 等到海流變緩,就立刻下網、收網。過了這個時機,只能認命回家,那一天就別想再抓魚了。 這就是為何別人家無法也不敢到自己陌生的魚場作業的道理。」──鄭同僚 ( 曾任公共電視 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


22 在澎湖,潮汐是一件大事,不論漁事、觀光,都離不開這一吐一息,就像愛斯基摩人 的語言裡,有近百個形容雪的詞彙,澎湖人眼裡的海,也比我們所以為的豐富得太多太多。 六、石滬 根據《諸羅縣志》,兩百多年前台灣淡水至西南沿海一帶,即有平埔族及凱達格蘭族 利用石滬捕魚的記載,而澎湖最早關於石滬的記載,可溯至康熙 35 年 (1696) 的《臺灣府志》, 由於澎湖位處黑潮流經之地,且四周有廣大的珊瑚礁棚,又盛產玄武岩,擁有建造石滬得天 獨厚的自然條件。 除了自然條件外,先民以智慧和耐心,加上精確的水文、潮汐、風向觀察,還需佐以 漁團合作及嚴謹的堆砌技術,才得以建構出澎湖傲人的石滬群。 七、澎湖的五月 2002 年 5 月一場發生於澎湖外海的「華航空難」重創了澎湖的觀光產業,澎湖縣政 府為提振觀光,當年七夕便與華航合作,在漁人碼頭舉辦「千萬風情在菊島」活動,首度在 澎湖施放精彩的高空煙火秀,成功獲得好評。2004 年縣政府正式辦理第一屆「澎湖海上花 火節」,至今已成為澎湖最具代表性之大型觀光活動。 在花火節來到澎湖以前,每年五月澎湖最囂張的顏色是遍地紅黃的天人菊,端午節 時,第三漁港(南海碼頭)都會有划龍舟比賽,而這個季節的日出,也最讓人嘆為觀止。 五月的澎湖同時也是燕鷗來的季節,繁殖期的鷗鳥們大批降臨在各個群島,所以這個 時候,最可憐的就是丁香魚了,每年農曆 3 月,已經成熟的母丁香魚會洄游到藻類眾多,珊 瑚礁淺坪寬廣的澎湖北海產卵,到了 5 月,丁香魚便逐漸進入盛產期,而當燕鷗蛋 22 天的 孵化期過去,初生的毛毛鳥便成為殘害牠們的新生力軍,甚至漁民也曉得利用鷗鳥追逐丁香 魚的習性,在茫茫大海中追蹤魚群。 夏夜捕撈丁香魚的漁船,作業時間常要持續整晚,為了確保魚的鮮度,漁民會在船上 設灶,將捕撈上船的丁香魚汆燙煮熟,再以竹籃分盛置涼,清晨回港卸下漁獲後,就可直接 販售,或是集中用陽光曬乾,成為特產店裡的丁香魚乾。 丁香魚產期為 5-9 月,依 size 可區分為:寸丁 ( 約 3cm 長 )、中丁(約 5cm)、大丁(約 7cm),富含鈣質,不論佐湯、酥炸、鹽蒸或蔥爆快炒等,都令人垂涎三尺。最後為了保護 邁向枯竭的丁香魚,澎湖縣政府在 88 年 (1999)5 月公告,澎湖白沙鄉北海漁場每年國曆 5 月 實施丁香魚禁捕,以落實漁業資源的保護及永續利用。


23

推薦澎湖必買伴手禮

黑糖糕 ( 水月堂、春仁、源利軒 )

丁香魚乾 ( 時裡曬魚場(四破、臭肉)、赤崁及 吉貝曬魚場(丁香)、望安(烤象魚乾))

冬瓜糕 ( 阿志、新清泰、泉利 )

鹹餅 ( 時盛興、⾧春、萬泰 )

風茹糖 ( 沿菊館 )

干貝醬 ( 嚐鮮,高林、北海道、新臺澎 )

鰹魚鬆 ( 沿菊館 )

仙人掌冰 ( 易家、小門、東嶼坪 )


MEMO

2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