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p china 全球经济治理再平衡 中文版 ggr2 report

Page 1

全球经济治理再平衡 ——2015 后中国与二十国集团的机遇


本报告所述观点并不完全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或其成员国的观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成立于 2009 年,其任务是推动国际经济研究与交流,并提供 咨询服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吸纳了众多经验丰富的经济研究人员,在众多领域从事研究工作。 它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并在国家民政部登记备案。中心的主要工作是 研究经济问题及促成经济合作,其中一个主要方面是建立机制,推动国内外学者与从业者之间的交流。 http://www.cciee.org.cn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SIIS)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SIIS)成立于 1960 年,是一个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战略及中国对外 关系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致力于服务中国现代化建设、上海对外开放及其经济发展, 主要研究美国、日本、欧洲、俄罗斯及亚太地区,聚焦大国关系及中国的周边环境。上海国际问题研 究院就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与安全等重大问题开展中长期的综合研究,并为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提供 研究报告及其他研究成果,同时还通过期刊和杂志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国际事务的相关知识。 http://www.siis.org.cn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 自 1966 年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一直致力于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帮助各国 提高危机抵御能力,推动和维系增长,改善全民生活质量。它的工作涉及 4 个主要领域,即减贫与实 现千年发展目标;民主治理;危机预防与恢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全球 170 多 个国家开展发展援助,并充当了全球知识网络的角色,将国家和非国家主体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连 接起来,为加速实现各国目标与愿景而共同努力。在过去 30 年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一直为中国的发 展进程提供了支持。 http://www.undp.org

1


致 谢 本报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同撰写。 特别感谢叶江先生、叶玉女士和莫利 • 埃尔金科萨特女士,感谢他们的撰稿及见解,他们为该报告作 出了宝贵的贡献。此外,我们还要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起草小组成员:芮婉洁、刘任飞、贝柯琳、黄 皙焕、郑元、马骏,葛西樱及姚念表示感谢。

2


前 言 作为在 2012 年 12 月 17 日举行的首届全球治理高层政策论坛的后续行动,第二届全球治理高层政 策论坛于 2014 年 10 月 22 日在北京召开,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共同主办,上 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为学术合作单位。 第二届全球治理高层政策论坛召集了一批高层官员、学者专家和其他发展从业者就全球治理问题 继续展开讨论,重点讨论经济方面的全球治理,其次是关注在 2015 后发展议程背景下对可持续发展融 资的要求。报告基于论坛上富有成果的讨论及与会者提出的一些主要建议起草。论坛和报告均旨在为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如何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一系列建议,包括对中国即将担任 2016 年二十国集团 轮值主席国的一些具体建议。 自 2000 年千年发展目标通过以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削减贫困方面,我们取得了长 足的进步,世界上 6 亿多人摆脱了贫穷,但是要彻底根除贫困问题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时,收入、 教育和健康等方面不平等加剧、防止环境恶化等已成为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鉴于此,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为应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并提出可行 性解决方案。2015 年是一个分水岭,因为它是原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实现之年,并就未来 15 年国 际发展合作达成了新的历史性协议,其提出的一系列新的全球目标,为走出一条解决社会、经济、环 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铺平了道路。这一年还见证了另外两个里程碑的事件达成重要共识,即 7 月 的第三次国际发展融资会议和 12 月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21 轮缔约方会议。 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很具挑战性,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均衡的全球治理机制来为可持续发 展路径作出可能的全球回应。 具体来说,报告分析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及推动全球回应的潜力。中国 于 2015 年 12 月 1 日正式接过 2016 年峰会轮值主席国的接力棒,并相继发起成立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 础设施投资银行,世界期待中国在国际合作和经济治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报告深入剖析了在 2015 后发展议程背景下中国和二十国集团扮演的角色并提出一些具体建议供参考。 通过强调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希望报告可以为目前讨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让中 国及世界的政策制定者和从业者了解其内容。

魏建国

陈东晓

诺德厚

副理事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院长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

3


目 录 摘要 .............................................................................................7 缩略语 ................................................................................9 图表目录 .............................................................................12 简介 .................................................................................13 第一部分:全球经济治理和落实 2015 后发展议程面临的潜在挑战 ......................14 第一章 全球经济治理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 ..............................。.................14 1.1 持续上升的不稳定因素 ..........................................................14 1.1.1 全球金融危机和不平等的加剧 ..............................................................................................14 1.1.2 经济失衡对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脆弱国家的影响 ................................................17 1.1.3 地缘政治、金融和环境风险的制约因素 ...............................................................................18 1.2 全球呼吁可持续发展 ............................................................19 1.2.1 一个宏伟蓝图和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19 - 方框 1.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20 1.2.2 共识和分歧的大致路线图 ......................................................................................................21 1.3 建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21

第二章 全球经济治理如何更积极地支持全球发展合作? ..................................23 2.1 全球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23 2.1.1 僵局与改革:传统体制的未来出路? ....................................................................................23 2.1.2 部门改革:若干实例 ...............................................................................................................24 2.2 一个转型的世界:新的治理趋势 ...................................................25 2.2.1 南方国家的崛起和全球权力的扩散 .......................................................................................25 2.2.2 从八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为接纳新兴经济体建立新的平台 ...........................................28 2.2.3 重新定义新的世界区域 ......................................................................................................28 - 方框 2.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9 2.2.4 跨区域架构走向 ..................................................................................................................30 2.3 2015 后发展议程的实施措施 ......................................................34 2.3.1 诸边主义 VS 多边主义:让联合国充分行使职责 ................................................................34

4


2.3.2 界定实施措施 ...........................................................................................................................34 2.3.3 达成亚的斯亚贝巴协议 ...........................................................................................................35 - 方框 3. 发展融资:行动领域及各国主张 .....................................................................................36 2.4 建议——加强全球经济治理以推进 2015 后发展议程 ..................................37

第二部分: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中国扮演的角色和世界可能的应对 ....................39 第三章 本质上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全球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 ........................39 3.1 中国快速发展但没有完全崛起: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面临的挑战 .......................39 3.1.1 成绩斐然的发展历程 ...............................................................................................................39 3.1.2 发展导向型的政府是中国发展的力量之源 ...........................................................................43 3.1.3 中国的发展:挑战和改革的潜力 ...........................................................................................43 3.2 中国在全球发展合作中的贡献 ....................................................45 3.2.1 在加强全球发展合作中投入更多的资源 ...............................................................................45 - 方框 4.“一带一路”倡议 ..............................................................................................................47 3.3 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 ............................................................48 3.3.1 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48 3.4 建议——中国未来在国际舞台上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49

第四章 二十国集团 (G20) 对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应对和合作 .................................50 4.1 二十国集团全球发展议程 ........................................................51 4.1.1 二十国集团平台和发展工作小组成立 ............................................................................51 4.1.2 目前二十国集团对发展的影响 ..............................................................................................51 4.2 探索二十国集团对全球发展合作的潜在影响 ........................................52 4.2.1 朝着统一的全球议程方向协调多元机构的前景 ..................................................................52 4.2.2 二十国集团希望实现的影响 ..............................................................................................53 4.3 建议——对于二十国集团,中国的具体选择是什么? .................................54

结论 .................................................................................56 参考文献 .............................................................................57

5


全球经济治理之反思 ..................................................................66 1. 通过应对持久的政治障碍加强经济治理 .............................................................................................66 2. 经济安全:21 世纪的主要挑战 ............................................................................................................69 3. 面对全球经济治理缺陷:国际货币与主权债务重组机制 .................................................................72 4. 构建全球治理新秩序关键需要从全球公共利益出发 .........................................................................76 5. 非洲的全球治理梦:中国如何帮助它实现? .....................................................................................78 6. 中国的崛起:高斯正态中未尽的议程 .................................................................................................82 7. 中国和全球治理改革 .............................................................................................................................87 8. G20 中的中国——从参与者到领导者? .............................................................................................89 9. 中国与 2016 年 G20 会议——可能的主题与倡议 ..............................................................................92 10. 2016 年中国担任 G20 主席国——G20 发展议程再次以经济改革为重点的机遇 .........................96

附录:与会人员和作者简介 ...........................................................100

6


摘 要 2014 年 10 月,众多中国和国际专家齐聚北京,在 2015 后发展议程框架内讨论全球经济治理和发 展融资问题。本报告基于以上讨论和与会者提出的主要建议起草。 本报告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包含两个章节。在每一章节最后都附有结论性建议。 第一部分为背景介绍,分析了全球经济治理需要应对的挑战。自 2000 年千年发展目标通过以来, 全球在削减贫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不断凸现的收入差距悬殊、教育和健康不平等、环境恶 化等问题已成为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报告强烈呼吁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国际社会针对 全球挑战加紧研究对策并做出响应。 2015 年是原定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之年,也是提出新的全球发展目 标提出之年。目前联合国已经通过了可持续发展的 17 个目标,尝试为走出一条解决社会、经济、环境 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铺垫。 报告开篇章节为此呼吁全体国际社会重新思考全球经济治理结构,致力于调节当前宏观经济政策, 使之趋于稳定和发展。此外,鉴于中国的经验,本章建议各国将一些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国家发展计 划中。同时,为构建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经济,衡量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情况需要更加全面、深入、 精准的数据。 第二章着重讲述如何应对全球经济治理及 2015 后发展议程中的发展与全球公共产品方面面临的挑 战。例如,关于如何在国内和国际层面筹集资金和提供支持性的结构政策(如贸易等)以执行 2015 后 发展议程的讨论。全球经济治理在进步中,但呈现碎片化趋势。治理机构正努力重组以使其发展速度 跟上全球经济实力的变化,其特征是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结果, 双边和区域倡议不断增多,以期在多边合作近乎停滞的区域填补空白并取得进展。人们也越来越意识 到许多问题存在于地方和区域层面,而非在国家层面。我们的分析表明,如果这些趋势一直持续,某 些关键参与者在全球经济中将需要更多的协调,以实现发展和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此外,加强和发展 具有包容性、透明性和负责任的机构将会比以往更加重要。在全球决策过程中包含发展中国家和新兴 国家的声音也越来越重要,这样做将有助于重新制定全球经济规则,以及更有效地执行 2015 后发展议 程。如果 2015 后议程要获得成功,需要创造更大的政策空间,允许政府确立和追求最适合自己国情的 国家战略,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互利双赢的解决方案。 报告的第二部分着重于识别更多具体的机遇,对第一部分提出的成果和进程进行进一步阐述。首 先,第三章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目睹了中 国惊人的发展速度。中国的崛起不仅改善了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通过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也 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鉴于中国在二十国集团的地位,对雷顿森林体系内投票权改革的支持, 以及对成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新机构的协助,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将会进一步影响国际经济结 构。 然而,本章还指出尽管中国已经崛起,但崛起并不全面。中国仍需继续努力使数以千万计的人口 摆脱贫困,继续推行经济改革及遏制环境恶化。中国国情的复杂性使得它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作用 困难加大,风险骤增。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发展经验对国际社会都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也为未来构建更加积极主动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加快这种进展,中国可以注重将国内议 程纳入全球议程,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这样中国可以加入新机构并加强新老机构 之间的协调,以确保彼此互补,创造协同效应,为解决全球问题提出新的方案。最后,中国可以最大

7


程度上加强与其他包含发达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际合作,尤其是在减少贫困、增长和发展方面。 随着中国即将成为 2016 年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以及 2015 后发展议程的落实,中国将有绝佳的机会 实现这些战略。 第四章节为结束章节,研究了二十国集团对公共产品和以上治理挑战的解决提供支持的可能性, 并且侧重于中国如何利用即将担任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的机会进一步推动支持力度。 作为一个既包含发达国家也包含发展中国家的机制,二十国集团已证明其有能力为所有成员制定 协调的经济政策。给予所有成员均等的机会并尊重他们的国家利益,是二十国集团与传统机构的不同 之处。近年来,发展问题不断在二十国集团平台上被讨论,特别是通过 2009 年成立的发展工作小组。 基于“2010 年首尔共识”上确立的九个初始“支柱”领域,墨西哥峰会新增“绿色发展”为第十个支柱, 此后每个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都确立优先事项以期获得具体且有高度影响力的成果。 尽管二十国集团有时因议程过于宽泛而受到批评,发展工作小组和每个轮值主席国取得的成就使 得其聚焦发展的初衷一直得以延续。在 2014 年布里斯班峰会上,发展工作小组倡议把发展议程列为 二十国集团增长议程的外延。土耳其作为轮值主席国已将可持续发展列为峰会的首要议程。中国担任 2016 年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巩固与加强土耳其峰会取得的进展,也将为联合国 2015 后全球发展议 程的落实提供动力。 总的来说,我们通过报告最想传达的信息是,在所有的倡议中将发展列为优先事项,可以为中国—— 尤其是借即将担任 2016 年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的机会——加强在国际政治经济作用提供帮助。中国 可以通过在领导人峰会和发展工作小组上集中于一个或多个特定优先事项达到以上目标。例如,在加 大对基础设施和可持续产业投资的同时振兴经济、促进绿色发展、鼓励创新等。 对以上议题,将会有其他人提出更多的建议,他们的建议甚至可能比我们更详细。但我们现在只 希望能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中国领导人及世界其他国家领导人提供及时、有用和切实可行的建议。 希望这些成果在未来几十年能帮助消除贫困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8


缩略语 AEoI

自动交换信息

AIIB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AMIS

农业市场信息系统

APE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SEAN

东南亚国家联盟

ATT

武器贸易条约

BEPS

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

BRICS

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

BWIs

布雷顿森林机构

C2ES

气候和能源解决中心

CAP

非洲共同立场

CBDR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CMI

清迈倡议

COP

缔约方会议

CRA

应急储备安排

DRM

国内资源调集

DTC

发展中和转型国家

DWG

发展工作小组

ECIS

欧洲和独联体

ECOSOC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EU

欧盟

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

FDI

外商直接投资

FfD

发展融资

FOCAC

中非合作论坛

FSB

金融稳定理事会

GDP

国内生产总值

GFSN

全球金融安全网

HICs

高收入国家

HLP

高级别工作小组

9


10

IBRD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ICESDF

政府间关于可持续发展融资的专家委员会

ICSU

国际科学理事会

IDA

国际开发协会

IFC

国际金融公司

IFFs

非法资金流动

IFIs

国际金融机构

IISD

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所

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DCs

(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自主贡献承诺

IVA

工业增值

LAC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LDCs

最不发达国家

LICs

低收入国家

LIDCs

低收入发展中国家

LLDCs

内陆发展中国家

MCAI

创新多边合作协议

MDBs

多边开发银行

MDGs

千年发展目标

MIC

中等收入国家

MoI

实施方法

MOFA

外交部

MOU

谅解备忘录

MYAP

多年行动计划

NDB

新开发银行

NDRC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NEPAD

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

NGOs

非政府组织

OBOR

一带一路

ODA

官方发展援助

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DAC

经合组织 - 发展援助委员会


OPEC

石油输出国组织

OWG

开放工作小组

PPPs

公私合作关系

PFMs

未来创始会员

QE

量化宽松

RCE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SCO

上海合作组织

SDGs

可持续发展目标

SIDS

小岛屿发展中国家

SME

中小企业

SRF

“丝绸之路”基金

TFP

全要素生产率

TiSA

服务贸易协定

TiVA

增值贸易

TOSSD

官方全力支持可持续发展

TPP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TIP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

TWN

第三世界网络

UNCTAD

联合国贸易暨发展会议

UNDESA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

UNDP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EP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FCCC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GA

联合国大会

WTO

世界贸易组织

11


附图目录 图 1. 最富有 1% 的人口和其他 99% 的人口所占全球财富份额 图 2. 80 个最富有的人的财富分配状况和底层的 50% 的人的财富分配状况 图 3. 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出口增长率对比 图 4. 金砖五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的份额 图 5. 金砖五国及世界的近三年经济增长率(%) 图 6. 金砖五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份额 图 7. 金砖五国吸纳外国直接投资的份额 图 8. 金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中的比例 图 9.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 增长率和所占世界份额 ) 图 10. 中国贸易值占世界份额 图 11.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在世界上所占份额 图 12.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 (IVA) 的增长率 图 13. 中国投资的增长速度 图 14. 中国对联合国常规预算的净贡献 图 15. “一带一路”倡议 图 16. 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地图

表格目录 表 1. 全球 GDP 的比重,货物和服务的出口,不同国家的人口 表 2. 2012 年各经济体在商品进出口方面的排名 表 3. 中国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进展

12


简 介 本报告是基于在 2014 年 10 月 22 日举行的第二届全球治理高层政策论坛上的讨论及参与者提出的 主要建议起草的。论坛的目的是讨论 2015 后发展议程框架内的全球经济治理和发展融资问题。论坛和 本报告旨在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采取措施提供初期建议。 本报告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包含两个章节。在每一章节最后都附有结论性建议。 第一部分为背景介绍,分析了现在及未来几十年全球经济治理需要应对的挑战。报告的第一章列 举出了实现 2015 后发展议程可能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经济增长和不稳定之间 的关联。报告强烈呼吁全球可持续发展,并要求国际社会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做出回应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着重探讨如何应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以落实 2015 后发展议程。同时仔细分析了拖延 主要国际经济机构改革进程的因素、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碎片化的根本原因及机制碎片化对经济增长和 可持续发展融资的影响。此分析为报告的第二部分做了铺垫,第二部分重点转移到分析可能采取的全 球应对措施来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地说,鉴于论坛举办地和报告完稿都在中国,第三章分析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 家的重要性。报告研究了中国能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应对前几章节提出的全球经济变化上扮演的角色。 最后,在第四章也是结尾章节,报告分析了二十国集团支持同类公共产品和应对治理挑战的可能性, 尤其是中国如何利用其担任 2016 年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的机会进一步推动这种支持。 希望我们建议及时、有用、切实可行,也希望中国领导人及世界其他领导人在未来几十年里继续 努力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13


第一部分:全球经济治理和落实 2015 后发展 议程面临的潜在挑战 第一章 全球经济治理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家正推动全球经济复 苏,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并正在实现 其他多个千年发展目标。但同时有明显迹象表明: 收入分配不均日益扩大,交通、信息和通信技术、 现代能源资源、妇女对政治和经济参与度及其它 的发展驱动力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现在必须 采取更多措施来消除这些差距,确保每个人都能 享受日益增长的繁荣。 —— 潘基文,联合国秘书长

自从 2000 年千年发展目标通过以来,世界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在削减贫困方面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有 6 亿多人已经脱贫,但是仍有 很多人的生活无法预料。不断凸现的收入差距悬 殊、教育和健康不平等、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 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因此,可持续发展的 全球呼声日渐显现,这要求国际社会针对全球挑 战加紧研究对策并做出响应。 2015 年的确是一个关键的突破点。2015 年是 原定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之年,也是新的全球发展 目标提出之年。已经通过的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尝试为走出一条解决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可 持续发展道路做出铺垫。 本章探讨上述全球变化和新兴需求,结尾就 如何以千年发展目标的成功为契机执行 2015 后议 程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14

1.1 持续上升的不稳定因素 1.1.1 全球金融危机和不平等的加剧 由于 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 总量在 2009 年下降了 2 个百分点。这种现象被许 多观察家称为“大衰退”。尽管为扭转这种局面 采取了多项措施,但到 2010 年银行业危机已演变 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再次引起全球总量下降。 虽然二次衰退接踵而至,但仅限于欧洲范围内, 因而并没有出现与以前全球衰退一样的影响。经 济衰退开始缓慢消退,避免了经济形势进一步恶 化。 全球经济至今仍在危机的阴影中运行。尽管 总体上经济体都在复苏,但是复苏的势头依然疲 软,不均衡且有波动。尽管得益于灵活的劳动力 市场和较高的增长效率,处于危机发源地的美国 在 2015-2016 年经济增长预计超过 3 个百分点。 然而,欧洲和日本经济持续呈现长期停滞的局面。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速放缓,但这是内部 经济转型的结果,而非由外部市场收缩引起的。 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和中、低收入经济体也开始着 手处理一些棘手难题,如如何改革和升级经济、 如何抵御外来风险和过于依赖发达国家的适应力 及如何避免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影响这些 国家将来增长的长期制约性因素包括像主权债务 和对创新的重视程度等主要结构性问题。


所有国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收入不平等。在 2015 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收入不平等的不断加 剧被全球议程委员会视为最令人担忧的全球性趋 势。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占全国 人口一半的最贫困人口拥有的财富仅占不到 10% 的国家财富。在过去的 25 年里,与普通公民相比, 全球收入前 0.1% 的人口的平均收入增长了 20 倍 (全球议程委员会,2015)。据牛津饥荒救济委 员会统计,尽管世界最富有的 1% 人口已拥有约 48% 的全球总财富,在未来几十年里这个数据将 进一步上升(图 1)。此外,世界上最富有的 80 人拥有的财富在 2009 年至 2014 年间增长 2 倍(按

名义增长率计),而 50% 最贫穷的人口拥有的财 富则同期下降(图 2)。 地域层面上看,非洲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平 均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LAC)。衡量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 1 显示,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到 21 世纪初,非洲和加勒比地 区的不平等分别(平均)下降了 7% 和 5%(联合 国开发计划署,2013)。相比之下,欧洲、独联 体和亚洲不平等平均增长幅度最大,比同期分别 增长了 35% 和 13%。

占全球财富份额

图 1. 最富有 1% 的人口和其他 99% 的人口所占全球财富份额

其他 99%

最富有 1%

资料来源: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 . (2015). 财富:拥有一切却想要更多 .

1. 基尼系数反映的是在收入不平等的经济环境里收入或消费支出在不同家庭和个人的分布(世界银行)。还有一些反映收入不公的指 标,如帕尔马指数,也可以补充证明这种趋势。

15


总财富:万亿美元(截止日前汇率)

图 2. 80 个最富有的人财富分配状况和底层 50% 的人的财富分配状况(2000 - 2014)

底层的 50% 的人的财富

80 个最富有的人(源自福布斯排行榜)

资料来源: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 . (2015). 财富:拥有一切却想要更多 .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陷入贫困人口不断增加。 据调查估计,2008 年到 2009 年间,全球约有 3.2 亿至 4.43 亿人历经一代甚至 / 或几代人的贫困[艾 迪生(Addison T.)等,2008]。长期贫困将穷人 置于实质性的多方面风险中。贫困并不仅仅指收 入低。贫困可能意味着缺乏营养或者营养不良、 食物匮乏、无法获得清洁水和医疗设施、无法获 得教育和其他资源。由于物质匮乏和政治边缘化, 这通常是贫困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长此以往,积 贫穷人无力给孩子创造人生“良好开端”,势必 陷入世代贫穷的恶性循环。

贫困人口生活在中等收入国家,剩下的 25% 生活 在低收入国家[萨姆纳(Sumner A.),2010]。 事实上,目前有四个国家,即印度、巴基斯坦、 印尼、尼日利亚占中等收入国家穷人数的 90% 以 上。这种情况不仅引发如何定义国家收入分类的 问题,也引发了在特定背景下如何削减贫困及国 内税收和再分配政策发挥的作用等问题。当分析 全球高收入国家统计数据时发现这些国家的贫困 现象也在增长时,这些反思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 2008-2009 年金融危机后,英国、美国、意大利、 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的主要经济体的贫困率也有所 上升(世界银行,2015)。

最后,近年来全球贫困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特别是全球贫困分布状况发生明显转变, 所有这些变化使意在削减贫困的政策制定者 贫困从低收入国家转移到中等收入国家。在 20 世 们面临新的复杂的挑战,也很可能意味着要调整 纪 90 年代,贫困被认为主要是低收入国家的问题, 政策优先顺序,转变政府及其它如国际组织和非 因为世界上 93% 的穷人生活在低收入国家。而事 政府组织等行为体在削减贫困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实是,在 2007 年至 2008 年之间,约 75% 的世界

16


1.1.2 经济失衡对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 和脆弱国家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是受全球金融危 机和其他全球挑战影响最大的国家。例如,对一 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来说,虽然国内风险肯 定很大,但外部因素通常对整个地区构成最大威 胁(IMF,2014)。因外部因素对发展中国家影 响广泛,本节主要关注对其经济方面的影响。 2008-2009 年的金融危机极大地改变了全球资 本市场,收紧了用于发展的资金,特别是来自经 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用于发展 的专项资金由于财政吃紧停滞增长了一段时间。 虽然在过去的两年里官方发展援助略有增加,但 是很少有经济合作和发展国家兑现他们对外援助 的历史承诺,包括最近达成的蒙特雷共识 2 中的 承诺。此外,给最不发达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比 例也在逐渐下降(OECD2015;可持续发展融资 政府间专家委员会,2014;亚的斯亚贝巴协议草 案修订,2015 年)。

私人基金方面,银行系统曾对发展中国家中 的长期项目提供 70% 到 90% 的资金支持。然而, 金融危机以来银行业加强监管,导致发展资金缺 口 1.5 万 亿 美 元[BAFFI,2013]。 尽 管 就 如 何 开发更多具有创新性的筹资方法已展开热烈的讨 论,但是这些讨论尚未转化为切实的成果。2012 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报告强调,自 2002 年 以来,通过新的和创新性的金融手段筹集到的资 金仅达到 84 亿美元(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 2012)。 许多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给发展中国家 的贸易前景蒙上了不确定性的阴影。尽管美国的 四轮量化宽松政策(QE)阻止了美国经济进一步 下滑,但增大了新兴市场的升值压力,损害了他 们的贸易竞争力。此外,油价下降和全球经济增 长放缓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在金融危机期 间,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出口增长率急 剧下降,2011 年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生效后,这种 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善(见图 3)。

图 3. 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出口增长率对比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2015)编写《数据库》

2. 这些承诺是指发达国家将国民总收入的 0.7% 作为官方援助资金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并将其国民总收入的 0.15%-0.2% 提供给最不 发达国家。根据开放工作小组提供的文献,该 0.7% 的承诺是在 1970 年的联合国大会决议中承诺的,包括 2002 年在墨西哥蒙特雷举 行的第一届发展融资国际会议上签署的蒙特雷共识在内的许多国际协议中都重申过此承诺。

17


最新一期的 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 望在 2015 年 7 月在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第三次发 高、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将长期放缓。尽 展融资会上得到解决 4。 管高收入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在接下来的五 年里略微增加到 1.6%,但是这个数字仍低于危机 1.1.3 地缘政治、金融和环境风险的制约因素 前 2.25% 的增速。预计同期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 整个世界更加密切的相关性给发展带来诸多 济增长将从 6.5% 下降到 5.2%(IMF,2015 年 4 月)。 好处,如贸易和资本流动范围扩大。但是它也为 这个经济前景将会给脆弱的最不发达国家在 发展增加了风险,因为源于一国的危机影响可以 脆弱冲突影响背景下增加潜在风险 3。由于这些国 轻易转移到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如前所述,一个 家严重依赖汇款、优惠性援助、初级商品出口及 失衡的和动荡的世界经济会影响到各个国家的经 海外援助,他们尤其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济稳定,破坏其政治和体制结构,造成不安全感 这是由于自从金融危机以来,这些援助已受到极 迅速在全社会蔓延。 大的限制(世界银行,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 例如,经济危机后,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也迫使许多“非脆弱”国家进入“脆弱国家”的行列。 遭遇严重的资本外流,而此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 在脆弱和受冲突影响的情况下,政府无力提 会开始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领域的风 供基本的服务和商品,加之失业率不断增长,生 险正在增加,尤其是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 活成本增加,贫困加剧,所有这一切可能加剧现 发行更多的以美元而非本国货币计价的主权债务。 有的暴力、冲突、犯罪和社会动荡。在缺乏适当 沉重的债务负担和货币错配增加这些国家在国际 的补救措施的情况下,许多这些国家的经济环境 金融市场的曝光度,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违约风险。 可能进一步恶化,引发政权更迭和无休止的冲突。 物质方面的全球联系也日益紧密,例如在能 种种后果的成本是巨大的,无论从财力还是 源方面。能源对所有国家都至关重要。在 2014 年 人力方面讲,全球衰退预计耗费 116 亿美元(相 9 月,全球油价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下跌一半, 当于 GDP 的 1.1%)的核心支出,这些支出本可 这些因素包括世界基本供需结构、石油和金融市 以用来援助 2009 年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世界银 场之间的联系带来的放大效应及其他一些地缘政 行,2010 年)。包括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脆弱国家 治因素。大多数专家预测,低油价状况或将长期 和许多因冲突而变成脆弱国家在内的这些落后国 持续。 家占总贫困数的 58%。这个数据令人担忧,因为 有些人认为油价下跌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 脆弱国家是减贫能力最弱的国家。受暴力冲突影 油价下跌应该有助于降低经济活动成本、缓解进 响的国家人口占全球营养不良人口的 60%,77% 的儿童没有读小学,占总儿童死亡率(5 岁以下) 口石油经济体的财政负担和减轻通胀压力。据 的 71%,占与艾滋病毒携带者或艾滋病人生活的 IMF 估计,低油价可能使 2015 年全球 GDP 增加 总人口的 43%,占无法获得饮用水人口的 65% 0.3%-0.5%(IMF 提交给 G20 的说明,2015)。然而, IMF 同时强调,这个贡献不足以抵消负面因素的 (IMF,2011;OECD,2015)。 影响,尤其是指需求投资不足、劳动力和产品市 国际社会一直在思考克服这些挑战的新方法, 场上的结构性障碍,这些问题在欧洲和日本比较 特别是解决弥补发展差距筹资问题。部分问题有 突出。此外,如果油价进一步下降,这将加剧对

3. 同时关于脆弱的动因还在广泛讨论当中,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DAC)对脆弱环境的界定是政府当局在其属人和属地管辖 领域缺乏能力,表面其不但缺乏管理能力和权威性,也缺乏在政府和社会方面的联系。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其他发展议程以下列因素 来界定“脆弱”,包括政府效率,政府治理成果,腐败,改善人权状况(世界银行,201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关于“脆弱” 的几个共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这些特征包括:1) 脆弱不是静态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脆弱的具体内容受到 不同种类危机的影响,这种危机或是人为的或是自然形成的,没有外部助力难以应对和恢复。3)政府当局没有绝对的控制力和司法强 制力,不能提供公共服务也不能收集公共资金。基于 2015 后发展计划,OECD 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国家风险:1) 暴力 ; 2)实 现整个社会正义的路径 3) 有效率的,可靠和包容性的机构 4) 经济的包容性和稳定性 5) 预防和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灾难的能力。 4. 联合国政府间发展融资始于先前提到的在 2002 年墨西哥蒙特雷举行的第一次国际融资会议。第二次发展融资会议于 2008 年在卡塔 尔多哈举行。在纽约举行的一年两次的联合国大会也把融资纳入发展议程。

18


如俄罗斯、中东、北非和拉丁美洲等石油出口经 济体财政状况的负面影响,也可能导致这些国家 的货币贬值和政局动荡。许多人因此认为,稳定 的石油市场最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根据这些 设想,IMF 将 2015 年和 2016 年世界经济增长的 预测分别修改为 3.5% 和 3.7%(IMF,2015 年 1 月)。

社会后果有关,尤其跟不平等有关。根据最近估 算,预计到 2050 年世界人口将增加 20 亿。如果 我们不共享资源,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那么持 续的不公平和资源匮乏可能会导致冲突加剧,不 安全感增强及人权侵犯加剧[沃斯(Vos,R.), 2012]。

另一方面,低能源价格并不能有效地推动全 球应对气候变化。然而,经济学家尼克 • 斯特恩 勋爵等强调,能源和环境问题,特别是气候变化, 是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战略挑战的核心,这些挑 战构成我们这个时代最复杂的经济、政治和外交 挑战(斯特恩,2006)。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导 致经济衰退和阻碍减贫进程(格林斯通,2014; 2015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此外, 许多新兴经济体目前面临紧迫的由严重的空气污 染和水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据 OECD 最近的一 份报告,每年世界上有 300 万人死于空气污染, 而更多的人受到跟污染有关的健康问题的困扰, 这一数字还在呈上升趋势。报告显示,OECD 国 家中,在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依据死亡人数和 医疗成本)方面花费的钱财,中国和印度合计每 年花费约 3.5 万亿美元(OECD,2014)。

自千年发展目标在 2000 年通过以来,联合国 发展小组(UNDG)一直致力于执行一个由八项 具体目标组成的议程。很多人怀疑这种方法是否 有效,比如一些人认为这个目标是一个“南北架 构”,对解决减贫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政府、 环境问题和经济增长作用有限。但不可否认的是, 设定明确的目标有助于人们关注减贫并为减贫募 集资金。此外,千年发展目标使一项致力于实现 人类发展的议程获得前所未有的支持,而此前一 度在整个国际社会范围内和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治 理讨论经济增长和开放的市场更受到关注。

最后,2014 年埃博拉疫情的大暴发揭示,传 染病和流行病使国际社会面临严重挑战。此外, 尽管人道主义危机和食品安全问题是老生常谈的 话题,但以上问题继续在诸如叙利亚等世界上一 些最脆弱和最容易受冲突影响的环境中,阻碍他 们的发展进程。

1.2 全球呼吁可持续发展 1.2.1 一个宏伟蓝图和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如前所述,虽然在削减贫困、获得教育机会、 降低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及获得基本卫生设施方 面已取得显著的进展,但是 2008-2009 年发生的 全球金融危机,伴随过去十年里的食品、卫生、 能源、环境问题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已凸显全 球经济中全球互联性和系统性弱点面临的挑战。

然而,2015 年是国际发展合作的历史性时刻, 既是千年发展目标的收官之年,又是新的全球发 展议程获得通过的一年。尽管开始时受到一些质 疑,然而,事实逐渐证明,我们需要一项新的议 程来回应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希望这 项议程将为国际社会找到一个采取更全面的方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概念奠定基础。这个议 程框架可以细分为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核心维 度。 早在 2010 年,谈判者和公众已参与到框架的 一系列讨论中。两个主要会谈推动了以 2015 后议 程核心的谈判,一个是由联合国秘书长发起,而 另一个是由里约 +20:可持续发展大会发起。特 别需要指出的是,联合国秘书长委任了一名 2015 后发展规划特别顾问,并推出了如下几项倡议: • 成立高级别名人小组; • UNDP 发起与 100 多个国家就国家全球和专 题议题的磋商; • 开展“一百万种声音”全球调查; • 成立 2015 后联合国发展议程联合国系统工作 组。

当前经济不太可能长期可持续地发展。正如 2012 年里约 +20 大会上所强调,为了保证地球适 宜后代生存的环境,世界需要做出改变。当前问 题不仅跟经济和环境失衡有关,也与失衡导致的

19


2012 年,里约 +20 大会授权一项包括在联合 国各成员国间召开 13 次会议的后续行动。之后, 可持续发展目标开放工作小组(OWG)审议并确 定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2015 年 9 月,《变革 我们的世界: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5 正式在联 合国大会获得通过,包括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以 及 169 个具体目标,涉及经济、环境、社会三个

维度以及人类、地球、繁荣、和平和伙伴关系五 大重要领域,强调“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该议程内容预计在未来 15 年或更长时间将对全球 发展体系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授权,联合国高 级别政治论坛将同联合国大会、经社理事会及其 他相关机构和论坛携手合作,在监督全球各项后 续落实和评估工作方面发挥“核心作用”6。

方框 1.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目标 1. 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 目标 2. 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 目标 3. 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所有人的福祉 目标 4. 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 目标 5. 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 目标 6. 确保为所有人提供和可持续管理水和环境卫生 目标 7. 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 目标 8. 促进持久、包容性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促进实现充分和生产性就业及人人有体面工作 目标 9. 建设有复原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产业化,并推动创新 目标 10. 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目标 11. 建设具有包容性、安全、有复原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 目标 12. 确保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 目标 13. 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目标 14.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目标 15. 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 土地退化现象、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目标 16. 促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和平和包容性社会、为所有人提供诉诸司法的机会、在各级建立 有效、负责和包容性机构 目标 17. 加强实施手段、重振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5. 参见:联合国大会决议,《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A/RES/70/1,2015 年 10 月 21 日,http://www.un.org/ga/ search/view_doc.asp?symbol=A/RES/70/1&Lang=E; 中文版: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94632030%20Agenda_ Revised%20Chinese%20translation.pdf. 6. 同上,第 82 条。联合国秘书长提出了全球范围内协同、高效和包容性地落实 2030 议程的最新看法,参见 UNGA,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on critical milestones towards coherent, efficient and inclusive follow-up and review at the global level, advance unedited copy, Jan 19, 2016.

20


1.2.2 共识和分歧的大致路线图 关于 2015 后议程的多种视角充实了议程内 容,但参与谈判过程的广泛行为体很难达成共识。 虽然分歧依旧存在,随着政府间的谈判进程向前 推进,成员国、组织及其他平台间开始形成一定 的共识。2015 年 6 月 1 日旨在落实 2015 后发展 议程的联合国峰会第一份《成果文件零号草案》 发布。 消除极端贫困是关于 2015 后发展议程系列讨 论的核心问题,也被视作实现“绝不让任何一个 人掉队”的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贫困 线应该定在 1.25 美元 / 天还是 2 美元 / 天及怎样 全方位评判贫困等问题引起热烈讨论。在千年发 展目标取得成就的基础上,2015 后发展议程应继 续应对全球新挑战,如环境恶化和其他涉及贫困 根本原因的核心问题。应对经济、社会、环境给 发展带来的挑战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然而,认 为议程太宽泛的那一部分人仍有一些担心。有些 人担心如此大规模的议程不会将优先事项放在解 决许多最不发达国家最紧迫的基本需求上。此外, 如何将三个维度成功地融合在一起落实尚不清楚, 特别是在机构层面上的融合。拟就的议程本身具 有普适性,因而将在自愿的基础上在所有国家中 实施。这就意味着从千年发展目标到可持续发展 目标的转变是“变革性的”,八项千年发展目标 中的七项目标只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且旨在通过自 上而下的方法落实。尽管达成许多协定,但是议 程普适性的特点引发了一些争论,特别是关于个 体国家责任及如何在全球层面上分担可持续发展 目标的筹资与践行负担。 由于“G77+ 中国”机制中的 134 个国家的强 力推动,各国就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内容凝聚 了共识,特别是在与千年发展目标框架密切相关 的目标方面。这些目标重点涉及以下方面:消除 贫困、结束饥饿和营养不良、提升健康生活、提 供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清洁水和更好的卫 生设施及促进性别平等。 在减少不平等相关的一些领域已表达类似的 愿景,这些领域包括社会保护、人人享有可持续 能源、加强适应和脆弱性方面的工作。各国在依 法治国和创建和平包容社会的重要性方面也达成

一定程度的共识,这是非洲共同立场的核心利益 之一,尽管此目标跟主权国家如何关联的担忧依 然存在。 这些领域的协议为建立信任、面向达成共识 方向继续对话及就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综合 措施相关的问题达成妥协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际 上,在气候变化、海洋森林保护、可持续的城市 人居环境及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方面仍有许 多工作要做。尽管原则上许多国家在致力于包容 性经济增长上达成共识,但一旦涉及到这个进程 中包括大量的小目标时,这个共识是脆弱的(联 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可持续发展知识平台, 2015;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所,2015;救助儿童, 2014)。 事实上,所有 17 个目标中包含的具体目标都 有些值得商榷。开放工作小组总共确定了 169 个 具体目标,据国际科学理事会分析,这些目标被 认为是宏伟的全球目标且各国政府可根据国情实 施。这些目标中,49 个(29%)有充分依据,91 个(54%)缺乏必要的细节,还有 29 个(17%) 仍需大量工作,以最终达到一个理想的在技术层 面可行的框架(国际科学理事会,2015)。换而 言之,如何实施、评估和监测拟就的议程和可持 续发展目标仍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也意味着 在“执行手段”及如何确保善治及问责制方面达 成一致将非常重要,因为这些因素很可能对议程 的成功与否产生重大影响。

1.3 建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铺平 道路 如何处理全球不稳定因素及消除或至少缓 解不稳定因素产生的原因仍是重要议题。然而, 2015 后议程的目标及内容本身具有挑战大、要求 高及多面性特点,这体现了当今世界的复杂性。 此议程通过民主议程发展而来,使得各国特别是 处于不利地位的国家心存担忧。不管是参与国家 组织还是个体国家,议程为他们思考全球经济治 理发挥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契机。为此我们鼓励对 以下关于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问题进行反思,这 种反思关乎整个国际社会。

21


1) 每个参与国家要明确优先事项 议程及拟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试图包含每 个国家的所有议题而缺乏关注点而受到批评。解 决这些担忧时,需要牢记的是,2015 后发展议程 及拟就的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反映的是全世界广 泛需要做出的改变。尽管这些目标要具有普适性, 即在自愿的基础上适用于所有国家,但考虑到每 个国家国情及发展阶段不同,各国没有必要同时 优先考虑所有目标。因此,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 的发展议程、政治制度和能力从中选择一些目标。 2) 重新考虑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稳定与发展 为了稳定国际市场和避免周期性国际财政危 机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最脆弱国家的影响,国 际社会应在鼓励将全球稳定置于狭隘的金融利益 之上的经济制度方面进行探讨。 发达国家采取的克服金融危机的措施并未带 来经济的迅速持续恢复,相反,其为全球金融危 机再次发生埋下了祸根,比如导致资产价值大幅 上涨、大量资本外流及经济增长疲软。由于国际 金融结构中固有的弱点,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 体的脆弱性被放大。过去发生的事件还说明不同 国家保持稳定的低增长率并不意味着世界经济正 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实际上,对国内生产总值 及其推动因素的深度分析说明,发展中国家和转 型经济体正在经历着自 20 纪 70 代中期以来的第 四次周期性不稳定增长。 若继续实施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就不太 可能找到解决这些挑战的方法。国际社会应努力 营造均衡发展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是有 计划的经济政策,而不是市场来作为可持续发展 决策的核心。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建能够规 范市场并矫正不可持续的失衡现象的全球经济机 构[UNCTAD,2014; 皮 凯 蒂(Piketty, T.), 2014]。 3) 提高数据可用性 为了构建包容性可持续的经济体,评估经济 表现的指标必须更具广度、深度和准确度。里约 +20 峰会后,各国在衡量经济可持续性考虑国内 生产总值之外的方法上达成了一致,并指出所有 国家应尽快落实这些方法。提高数据可用性对采

22

取以证据为基石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方式也至关重 要。 尽管千年发展目标在规划和扩展全球议题, 包括人口挑战和急剧贫困的知识方面取得了显著 成就,但仍需要做更多的工作。2015 后发展议程 和可持续发展目标鼓励国际社会竭力找到一些准 确的数据(联合国数据革命, 2014)。数据革命 有助于解决两大主要全球挑战,包括: • 缺乏透明度:增加信息量并收集数据以弥补 知识缺口及提高决策水平; • 不平等:收集关于弱势群体的较高质量数据, 以确保各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


第二章 全球经济治理如何更积极地支持全球发展合作? 战胜贫困并不是慈善工作,而是正义行动。 就像奴隶制和种族隔离一样,贫困也不是与生俱 来的,而是人为的,是可以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 力来战胜和消除的。有时候,一代人会注定变得 伟大。你就能成为这伟大的一代,让你的伟大开 花结果。

间,使各国政府能够认清并实施最符合本国国情 的国家战略,从而为各国提供双赢互利的解决方 案。这个过程会比过去主张的方案要更加复杂。

2.1 全球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2.1.1 僵局与改革 : 传统体制的未来出路?

—— 纳尔逊曼德拉,南非前总统

全球挑战的加剧伴随着脆弱和支离破碎的全 球秩序。紊乱的秩序是重建所要经历的过程,而 在实现有效、兼收并蓄的成果之前仍有其他的办 法。自 2008-09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治理 的争议越来越集中于讨论如何解决金融和经济问 题,寻求可持续性金融方案。另外,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正在日益发挥着新的和更加敏锐 的作用。“南方崛起”也标志着全球权力秩序的 结构性转变。然而,经济体的不稳定性和全球经 济治理体系包容性的不足已经致使双边、多边、 地区及跨区域间协议的增加。

由于未能达成国际改革进程的共识,为应对 2008-09 金融危机而提出的多边合作精神,也早已 被人们遗忘。最近,主要大国间的地缘竞争日趋 激烈,并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了一些摩擦[布拉德 福(Bradford, C.),2014]。 因此,这个更大、更有效管理全球危机的愿景, 并没有朝着更清晰或更有逻辑的方向发展。国际 社会的反应也未能促成调配各方资源、覆盖全球 并与快速反应国际体制的建立[伍兹(Woods, N.), 2014]。

由于这种滞后性,国际社会也许失去了能让 全球国际体系产生质变的机会。而金融危机和由 此而产生的经济不稳定突显了在全球治理中吸纳 与此同时,随着 2015 后发展议程工作的推动, 主要新兴经济体的需求,但这种意识并没有转化 要求加强多边主义,并为更好地落实议程启动联 为明显的制度改革 - 传统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几 合国改革讨论的呼声显现。共同且明确的目标将 乎维持原状 - 关于布雷森顿森林体系和世界贸易 定义未来的挑战是什么,决策者和发展参与者正 组 织 的 改 革 也 并 未 落 实[ 伍 兹(Woods, N.), 在制定可能解决这些挑战的专项计划。在金融领 2014]。唯一能够反映以上需要的平台是二十国 域内,各国讨论了如何在国内国际层面上有效调 集团,新兴经济体已经开始推动国际金融体制的 动公共及民间资源。金融领域之外,各国也讨论 改 革。IMF 和 世 界 银 行 代 表 们 投 票 权 的 问 题 已 了如何增强能力建设、技术转化,以及如何使得 经取得重要进展,比如 2010 年 11 月在韩国首尔 其他系统性政策对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所达成共识[布拉德福 (Bradford, C.),2014]。IMF 的改革直至 2015 加强和发展更具包容性、透明性和可靠性的 年年底才得以在美国国会通过,致使改革进程被 机制比以往任何时间都更加重要,发展中国家及 严重拖延。值得关注的是,批准这些改革措施将 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决策过程中意见的融合也同等 使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源翻番。正如布拉德福 重要。这也有助于重新制定全球经济规则,以有 所强调的,“美国国会极化的部分原因是全球金 效地落实 2015 后发展议程。各国也意识到了为支 融危机对普通美国人的影响,同时这也阻碍了 持各国的发展,许多问题能够在地方、国家及地 IMF 的改革,切断了预防下次危机的有利资源” (布 区水平上更好更有效地解决。若 2015 后发展议程 拉德福,2014)。 要想取得成功,一定需要创造一个更大的政策空

23


相对于 IMF 的改革,世界银行的改革争议 相对较小,但也同样重要。在 2008 和 2010 年的 改革方案中,各国期望能够通过 862 亿美元的总 増资和专项增资重新调整世界银行的资本。世界 银行的核心机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也开始实 施改革。由发展中和转型国家在国际复兴开发银 行掌握的投票权增长了 4.6%,从 43% 增长到了 47%。相应的,发展中和转型国家在国际金融公 司的投票权有望增长到 40%(从 33%),国际金 融公司是世界银行的私筹资金部门。改革为维护 最不发达国家的利益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为撒 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增加一个执董会席位和将其基 本投票权增长一倍(世界银行,2010;国际复兴 开发银行,2010)。在 2012 年,美国国会经过激 烈的内部辩论批准这一改革方案。然而,实施的 过程却非常缓慢。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的增资 也是不尽人意。据世界银行理事会在 2010 年达成 的协议,世界银行将会每五年复审持股结构。理 事会还决定在 2015 年 8 月年会前完成对银行的全 面复审。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一些发达经 济体仍旧强势反对,发达经济体对于复审程序和 一些准则调整并不满意。

2.1.2 部门改革:若干实例 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危机 总得来讲,一些迹象反映了转变和全球治理 改革止步不前,即便是在关注如贸易等特定议题 的时期。 例 如, 在 2014 年 10 月, 长 达 两 个 月 的 磋 商失败后,世界贸易组织的总干事,罗伯托 • 阿 泽维多呼吁对组织进行改革。他将这次磋商失败 称为“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最严峻的情况”(世 界贸易组织官网,2014)。阿泽维多很明确意识 到世界贸易组织重启全球贸易谈判的必要性。在 2014 年,所谓“巴厘成果”实施限入僵局,一方 面受到印度的阻挠,另一方面受到美国和欧盟的 阻碍,这直接威胁到世贸组织的存亡。阻碍的部 分原因是因为美国和欧盟正在努力达成跨大西洋 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美 国和欧盟在服务贸易协定中处于领导地位,有能 力聚集一些国家为更大程度上的贸易自由化进行 闭门谈判。但问题在于,他们为一小部分国家创 造一些特定的利益,使得这部分国家似乎在代表

24

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国做出决定。讨论无须达 成共识;甚至中国、印度和巴西都没有参与到讨 论中。这在亚洲地区带来了多米诺效应,一部分 国家解约并形成了新的伙伴关系和贸易协定。例 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即由东南亚国家联 盟国家加上中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 和新西兰组成的贸易体。 这些新协定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小 型集团内达成共识的可能性较大;理论上讲,世 界贸易组织需要所有成员国的同意才能改革,而 地区组织则仅需授权一小部分成员国便可进行变 革。国家小群体总是能够在世界贸易组织外达成 专项或地区性协议,欧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贸 易治理迄今为止仍是多边的,换句话说,世界贸 易组织有望保证这些协议通过其他平台来达成, 同时不破坏全球贸易体系的多边核心。这意味着 所有成员国在具体问题上寻求共识,世界贸易组 织成员国批准的政策已在国际社会上使用。因此, 各机构可能观察这类谈判是如何影响组织基础的。 若是贸易协定偏离一个以共识为基础的决策机构 (这同时也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使得这些协议以更有效的方式实施,虽 然潜在的问题是“对组织合法性的巨大威胁”[琼 斯(Jones, E.),2004]。 气候变化 其他部门的谈判进程也较为缓慢。目前,争 议最大最紧迫的讨论都是围绕气候变化。《联合 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已于 2015 年 12 月在巴黎达成了相关协定,对 2011 年在南非 德班启动的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做了总结, 并为“后京都谈判”奠定了基础。京都议定书于 1997 年成型,于 2005 年正式实施,尽管本身具 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仍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气候 变化协定。京都议定书的局限性体现在对发展中 国家的目标不具约束力,缺少美国的认可,加拿 大退出,以及一些初始参与国家拒绝实施从 2012 到 2020 第二承诺期的目标。 《巴黎气候协定》是“一项有法律效力”的协 定,且这个协定适用于所有国家。然而,联合国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涵盖了 195 个谈判方,公约的 性质为这个框架提供自主选项,之后将此选项按 照规划纳入谈判。第一谈判文本草案产生于 2015


年 1 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会议上,各国为硬目标提交了他们的承诺(或国 家自主决定贡献)。这个庞大的文件反映了不同 参与国对什么是关键的气候变化问题态度上的巨 大差异。这些问题在本质上是复杂的。首先,文 件概述了围绕各参与国对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 任”理解的争论。此外,文件还概述了发展中国 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同目标,还总结了各国需要承 担的财政“负担”(见 2.3.3 部分)。会议还讨论 了包括更加重视适应这一问题,将投入更多资源, 此外,会议还讨论了气候变化的技术方面的问题。 这些都涉及到气候变化协议的法律性质,包括如 何监测各国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如何 保证透明度(气候与能源解决方案中心,2015 )。 然而,最近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 多边进程外,最有意思的是各国间开始达成双边 协议。在这些协议中最重要的是 2014 年 11 月由 中国和美国达成的协议,这项协议为两大主要二 氧化碳排放国设定了一些硬性目标。尽管这项协 议因为目标不够宏伟而受到批评,哪个国家也没 有承诺将全球升温的幅度控制在 2° C 内(在 16 个缔约国会议所制定的一个长期全球气候政策), 不管怎样,这都被认为是一个历史性事件,并为 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多边趋势是否会最终发挥 作用,还是会像世界贸易组织原来经历的那样带 来混乱,这都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武器贸易条约 最近的国际武器贸易条约(ATT)出现最引 人关注的条款,这一具体而有历史意义的条款规 定,向故意犯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 和严重侵犯人权罪的国家出售或运输武器、军需 品及相关物品均为违法。武器贸易年销售额高达 1000 亿美元,若包括相关的服务的话更高达 1200 亿美元。如果没有适当的制约,则可能导致全球 数百万人的死亡。 除了其价值无可估量的内容和目标,国际武 器贸易条约与其它条约不一样的是它的实施过程。 国际武器贸易条约是全球性控制武器活动的结果, 在 2003 年由乐施会、国际特赦组织、小武器国 际行动组织和世界各地的其他组织共同推动。据 乐施会高级战略顾问邓肯格林(2014)称,这个 活动有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在 2003 年至

2006 年期间,寻求每一个地区都有一个国家支持 武器贸易条约。希望促成活动的国际化,将国际 武器贸易条约尽可能多地提到政府和非政府的议 程上。第二阶段,在 2006 年至 2009 年期间,受 到联合国的支持,并得到区域和全球会议的赞同。 第三阶段,在 2009 年至 2013 年期间,联合国为 条约的谈判建立了正式的时间表,在纽约举行的 联合国会议上,受到了地方和地区级协会的支持, 并将这个条约提上了会议的重要议程。武器贸易 条约,在 2013 年 4 月 2 日第一次被联合国大会采 纳,并于 2014 年 12 月 24 日正式起草为国际法律 文件。 要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该条约首先 需要得到至少 50 个国家的批准;这个在 2014 年 9 月 25 日得到实现。截至到 2015 年 5 月,69 个 国家已经通过条约,包括十大武器出口国中的五 个国家: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 包括美国和以色列在内的 61 个国家签署,但尚未 批准该条约。其他国家,如中国、加拿大和俄罗斯, 仍坚持抵制。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在不到两年的 时间里,已有 130 个国家签署了该条约,其中 69 个国家批准了他们的协议并将其提到年度报告上, 并且将定期召开会议商讨武器贸易。此外,武器 贸易条约设置了一个国际标准,让非法武器交易 行为负有相应责任。 专家们认为这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活动导 致了一个意外的结果。活动采取了基于知识的方 法,起草了协议的内容,在活动和过程中使用了 合适的人选。长达十年之久的活动再次见证了一 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并最终达成共识成为国际公 约(2015 年联合国大会 ; 2014 年国际特赦组织; 2014 年乐施会)。

2.2 一个转型的世界:新的治理趋势 2.2.1 南方国家的崛起和全球权力的扩散 虽然彻底的体制改革尚未成功,但带着巨大 权力转移特色的新趋势已然兴起,在许多发展中 国家屡见不鲜——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 治理中起到了更加积极和全面的作用。这些变化 都是利用现有的国际经济体制,加强区域经济合 作,进一步深化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并投入更多 的资源建立跨区域或小型横向经济合作机制。

25


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 更积极作用的原因在于它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 力 日 益 增 加。 从 1991 年 至 2010 年, 发 展 中 国 家将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提 高了 16.7%,从 31.2% 上升到 47.9%。尤其是中 国 GDP 的份额增加 7.7 个百分点(从 1.7% 升至 9.4%),印度从 1.2% 上升到 2.7%,巴西 GDP 的

比重从 1.8% 上升到 3.3%。许多中小发展中国家 也实现了快速增长。例如,在 1991 年至 2010 年 期间印度尼西亚的全球生产总值份额从 0.13% 上 升到 0.16%,而越南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 0.04% 上升到 0.17%(世界银行,2011 年)。根 据 2012 年 IMF 的数据,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购 买力评价 GDP 第一次在当代历史中趋同(见表 1):

表 1. 全球 GDP 的比重,货物和服务的出口,不同国家的人口

发达经济体 美国 欧元区 德国 法国 意大利 西班牙 日本 英国 加拿大 其他发达经 济体

新兴市场和 发展中经济 体区域集团 独立国家联 合体 俄罗斯 新兴发展 中国 印度 除中国和印 度 新兴和发展 欧洲 拉丁美国和 加勒比 巴西 墨西哥 中东、北非、 阿富汗和巴 基斯坦 中东和北非 撒哈拉以南 的非洲 不包括尼日 利亚和南非

GDP (%) 发达经济体 100.0 37.7 28.2 7.9 5.7 4.6 3.3 10.5 5.2 3.4

全球 43.6 16.4 12.3 3.4 2.5 2.0 1.5 4.6 2.3 1.5

15.0

6.5

28.1

17.2

15.6

2.3

新兴市场和发 展中经济体

全球

新兴市场和发 展中经济体

全球

新兴市场和发 展中经济体

全球

153

100.0

56.4

100.0

38.8

100.0

85.3

12

8.6

4.9

10.1

3.9

4.8

4.1

6.1 50.9 28.1 11.8

3.4 28.7 15.8 6.6

6.6 43.5 26.4 5.3

2.6 16.9 10.2 2.0

2.4 57.3 22.7 20.8

2.0 48.8 19.4 17.7

27

11.0

6.2

11.9

4.6

13.8

11.8

13

6.0

3.4

8.9

3.5

3.0

2.5

32

15.5

8.7

13.9

5.4

10.0

8.5

5.2 3.6

3.0 2.0

3.1 4.5

1.2 1.7

3.4 2.0

2.9 1.7

22

13.7

7.7

18.3

7.1

10.4

8.9

20

12.2

6.9

17.9

6.9

6.8

5.8

45

5.3

3.0

5.3

2.0

14.6

12.5

43

2.5

1.4

3.0

1.1

10.9

9.3

经济体数量 36 18

14

29

来源:IMF(2014). 世界经济展望 .

26

货物和服务出口 (%) 发达经济体 全球 100.0 61.1 16.1 9.9 40.4 24.8 12.0 7.4 5.7 3.5 4.5 2.7 3.3 2.0 5.9 3.6 5.6 3.4 3.9 2.4

人口 (%) 发达经济体 全球 100.0 14.7 30.5 4.5 32.0 4.7 7.8 1.2 6.1 0.9 5.8 0.8 4.5 0.7 12.3 1.8 6.2 0.9 3.4 0.5


关于贸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在全球排 名中迅速上升。1992 年,前十大贸易经济体均为 发达经济体,七国集团成员国就占全球商品和服 务出口的 51.8%,中国仅占 2.2%,而巴西仅占全 球出口的 0.9%。甚至在这一时期,印度和俄罗斯 也在全球二十大出口国之外。然而,在过去的十 年中,新兴经济体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国(见表二)。 2015 年,中国占全球出口的 11.1%,并从 1992 年 的 11 位成为全球领先的贸易经济体。俄罗斯和印 度也成为大的出口国,目前在全球出口中分别排 名第八位和第十九位。相比之下,七国集团在全 球出口中的份额已经下降到 31.2%(世界贸易组 织数据库)。 在国际投资方面,近年来,全球局势对新兴 和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有利。全球资本的分布正 在发生变化,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持有的资 本存量也在不断增加。2012 年,中国、巴西、印 度和俄罗斯的全球资本存量占全球的 18%,几乎 是德国所持有的两倍,与美国所持数量相当(世 界银行,2013)。作为结果,境外直接投资的结

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2000 年之前,发达经济体 占主导地位,境外直接投资占 91%,而发展中国 家仅占 9%。然而在 2012 年,新兴和发展中国家 占据了 35% 的全球境外直接投资。 此 外, 在 全 球 发 展 援 助 方 面, 新 兴 国 家 的 影响力更加明显。过去,主要国际援助提供者是 OECD-DAC 和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如今,新 兴经济体正在扮演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 角色。虽然 OECD-DAC 国家仍然是主要的成员, 根据粗略的估计(因为无法统计许多新兴经济体 的准确数字),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援 助份额下降到 76%,比 10 年前低 10 个百分点。 此外,许多研究人员认为新兴国家提供的援助数 量在很大程度上被低估了(OECD,2012)。 这些在“实力增长”方面的成就给新兴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增加了更多对发展战略的信心。他 们从过去的经验中还学会了如何管理国际经济合 作,并且正逐步推动全球治理架构的变化。

表 2. 2012 年各经济体在商品进出口方面的排名 1992 价值(万亿) 份额 (%) 448.2 11.9% 430.0 11.4% 339.9 9.0% 235.9 6.2% 190.0 5.0% 178.2 4.7%

排名 1 2 3 4 5 6

输出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7

荷兰

140.3

3.7%

8

加拿大 比利时-卢 森堡 中国香港 中国大陆 俄罗斯 巴西 印度

134.4

3.6%

123.1

3.3%

119.6 84.9 42.0 35.8 19.6

3.2% 2.2% 1.1% 0.9% 0.5%

9 10 11 22 25 26

2012 价值(万亿) 份额 (%)

排名

输出国

1

中国

2,048.7

11.1%

2

美国

1,545.7

8.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9 22

德国 日本 荷兰 法国 韩国 俄罗斯 意大利 中国香港 英国 加拿大 印度 巴西

1,405.1 798.6 655.4 568.7 547.9 529.3 501.3 492.9 472.8 455.6 296.8 242.6

7.6% 4.3% 3.6% 3.1% 3.0% 2.9% 2.7% 2.7% 2.6% 2.5% 1.6% 1.3%

来源:世界贸易组织 (2015). 数据库 .

27


2.2.2 从八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 : 为接纳新兴 经济体建立新的平台 在 2008-2009 年金融危机之后建立的二十国 集团 7 正式见证了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实力变 化。从原来的七国集团到二十国集团的演化是一 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转变。值得注 意的是,七国集团成立大约 20 年后,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一系列金融危机 突出了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工作的重要 性。第一届部长级二十国集团于 1999 年 9 月成立。 这是由前财政部长、加拿大总理(通常被誉为“二十 国集团”之父)保罗 • 马丁发起,其目的是“建 立一种新的布雷顿森林制度体系框架下的非正式 对话机制,拓宽重要经济和金融政策问题的对话 渠道,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使所有人 受益”(七国集团声明,1999 年)。在 2008 年 金融危机之前,二十国集团会议主要商讨了危机 预防,贸易全球化,反恐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实际上,这种部长级的二十国集团关注更多 的是七国集团的决定。它没有提供一个完全有效 的论坛,来讨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利益问题[马 丁迪亚兹(Martinez-Diaz, L.),2007]。由于这 些限制,马丁迪亚兹提出,二十国集团应升格为 峰会。他的想法虽然得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 • 佐利克和许多其他新兴国 家的响应,但没有得到美国、欧盟国家和日本等 发达国家认真的思考,七国集团和八国集团只是 继续邀请新兴国家进行对话。从 2003 年开始,这 些国家开始推广所谓的“延伸 5 国”:中国、墨 西哥、印度、巴西和南非,这预示着“八国集团 +5”的成立,即所谓“海利根达姆”进程。在一 定程度上,“八国集团 +5”的倡议被视为在全球 治理上的一个积极的进步。然而,尽管中国、墨 西哥、印度、巴西和南非在此过程中缺乏一定的 主动权,他们只是受八国集团成员国的邀请参加 了早餐和午餐会议[库珀(Cooper, A. F.)和安特 科维茨(Antkiewicz, A.),2008]。 为赢得更有效的全球响应,2008 年下半年的 全球金融危机最终促进了二十国集团部长级会议 升高到峰会级别。2009 年的匹兹堡峰会将二十国

集团命名为“国际经济合作论坛”。这是一个里 程碑,标志着全球治理体系的一个重大变革。前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表示,“全球治理形成 了新的三角形态”。也就是说,二十国集团现在 将提供政治领导和战略指导,而具体的国际机构, 例如 IMF、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将提供规 则和指引实施,联合国将提供一个合法的和负责 任的合作平台[拉米(Lamy, P.),2009]。 事实上,二十国集团在金融危机后的全球 刺激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遗余力地加强金 融监管。然而,二十国集团仍远非完美。随着全 球经济进入缓慢复苏时期,它已受到越来越多的 批评。还有人怀疑二十国集团能否成功地将自己 从“危机委员会”角色转变为世界经济的长期指 导委员会的角色[德尔维什(Derviş, K.)和特 拉 斯 代 尔(Drysdale P.),2014]。 其 他 批 评 都 集中在二十国集团的合法性,特别是因为它经常 被认为是一个自我任命的论坛,致力于管理全球 经 济 治 理[ 斯 蒂 格 利 茨(Stiglitz, J. E.) 等 人, 2009]。他们也担心,二十国集团作为一个非正 式的网络和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的劣势[赵(Cho, S.) 和凯利(Kelly C. R.),2012]。 与此同时,许多观察员强烈支持二十国集团。 新兴经济体在二十国集团中的角色备受关注[库 珀(Cooper, A. F.),2013]。虽然其成员的多样 性被认为是一个弱点,但仍有许多人认为这是在 全球经济治理问题上可以听到不同声音的大好机 会。此外,也有观点认为二十国集团所代表的过 渡性平台能够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 展统一起来,推动全球领导力,也满足了一些不 在此平台上国家的要求。它“代表整体的利益, 而不是狭隘的主要经济体的利益”[布拉德福 (Bradford, C.),2014]。

2.2.3 重新定义新的世界区域 一个多极世界的出现一直伴随着双边和区域 协定的增加,目的是克服脆弱的全球治理体系不 足。事实上,起源于上世纪的区域化并不能算是 一个新现象。20 世纪 40 年代布雷顿森林机构成 立之前,世界经济基本上是区域性或双边性的。 在全球经济系统被整合之后,区域化进一步加强。

7. 二十国集团包括 8 国集团(7 国集团加上俄罗斯)的所有成员、澳大利亚、欧盟、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 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和土耳其。

28


然而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关于区域 代表的不同解释。这些具有特定的区域界限特点。 这新一轮的区域化设想了一个“区域”,没有明 确的界限,不一定非要建立在国家的基础之上。 区域可以是重叠的,是多层次的,有多个参与者, 并在政治,社会,功能化和文化上进行定义。新 的区域协议趋向是次国家和超国家的,典型的包 括次区域、区域、全区域和跨区域的不同级别。 联系和互动的本质和由此形成的构建区域的动态 过程代表了区域边界的核心概念[哈特向(Hettne, B.),2005]。 一系列不同的区域化形式已经相继出现。例 如,有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的对话平 台。其他更正式的形式要求一个法律协议来解决 国家之间的特定区域问题——例如世界贸易组织 自由贸易区。最深的区域化进程能够扩展到更全 面的区域合作。这可以包括合作周边贸易,货币 政策和移民问题,甚至政治问题,例如欧盟和东 盟似乎是试图走向这一方向。 相比于过去,新一轮的区域化进程有着不同 的特点。由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亚洲一体 化发展迅速。这个过程主要是由东盟国家主导, 最近由东盟 +3:中国,韩国和日本主导。虽然曾 被提出的亚洲货币基金(AMF)从未成立,但东 盟 +3 成员在 2000 年启动了“清迈倡议” (CMI) [斯 瓦 格(Siregar,R.) 和 Chabchitrchaidol,2013]。 2008-09 年金融危机后,这一协定开始多边化,资 金增加到 2400 亿美金。

需要注意的是,充满活力的亚洲区域化进程 离不开中国积极的领导作用。在中国最近的方案 中,其对亚洲区域化的促进不仅限于以贸易为导 向区域的促进。中国已积极推进区域化延伸到更 为全面的领域,特别是在基础设施融资方面。中 国在 2013 年提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旨在加 强区域基础设施的连通,标志着中国在亚洲的发 展史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除了区域间的变化,中国的崛起也引发了全 球范围的地缘政治竞争,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特别是美国从 2010 年以来,奥巴马政府推动的 TPP 谈判。这些谈判涉及 12 个在亚太地区的国家, 包括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日本、马 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秘鲁、新加坡和越南, 是作为奥巴马亚洲战略的经济手段,也就是“亚 洲的轴心”(外交政策计划,2015)。另一个美 国战略包括 TTIP 与欧盟的贸易谈判,这一过程开 始于 2013 年,而且现在正在进行。如前所述,这 一最新举措已在亚洲地区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也就是本来计划在 2015 年底结束的 RCEP 谈判。 虽然这些协议主要是建立自由贸易区,但他们有 可能强烈地影响地缘政治的稳定。世界似乎正在 演变为三个大区域:TPP、TTIP 和 RCEP。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也在基于双边基础上与主要国 家,譬如在亚洲的韩国、日本和印度达成重要协 议[李(Li,C.),王(Wang, J.),惠利(Whalley, J.),2014]。

方框 2.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 亚太地区基础设施的需求和供应之间一直存在着缺口。2012 年亚洲开发银行预计亚洲发展中 国家的融资需求——包括能源、交通、通信、水利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的投资——在 2010-2020 年 每年约达 7760 亿美元[巴塔查耶(Bhattacharyay, B. N.),2010]。2013 年 10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 近平在印尼提出设立亚投行的倡议,首先获得周边国家的广泛响应。2014 年 10 月 24 日,包括中国、 哈萨克斯坦、印度、新加坡等首批 21 个亚洲意向创始成员国在北京签署谅解备忘录,决定设立亚 投行。2015 年 3 月,英国作为首个域外国家和七国集团成员宣布加入,带动了更多的国家蜂拥而入, 亚投行的成立赢得压倒性的国际支持。2015 年 6 月 29 日,《亚投行协定》正式签署仪式举行,出 席的意向创始成员国有 57 个,其中域内 37 个(阿塞拜疆、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 印度尼西亚、伊朗、以色列、约旦、哈萨克斯坦、韩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蒙古国、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卡塔尔、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斯

29


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格鲁吉亚、泰国、土耳其、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越南、澳大利亚、新西 兰和俄罗斯),域外 20 个(奥地利、丹麦、法国、芬兰、德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 波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马耳他、巴西、埃及和南非)。2015 年 12 月 25 日, 股份总和占比 50.1% 的 17 个创始成员国批准《协定》并提交批准书,《协定》正式生效,2016 年 1 月 16 日亚投行举行仪式宣布正式开业。 亚投行法定资本为 1000 亿美元,实缴资本占比 20%,各成员出资及表决权以国内生产总值所 占比例分配,其中域内和域外成员占比分别为 75% 和 25%。亚投行设立理事会、董事会和管理层, 但与世行及现有地区性开发银行不同,其董事会为非常驻机制。首任行长为金立群,曾任亚洲开发 银行副总裁和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副行长 5 位,分别来自英国、德国、印度、韩国、印尼。亚投行 初期投资重点领域包括能源与电力、交通和电信、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供水与污水处理、环境保 护、城市发展以及物流等,首批贷款计划在 2016 年上半年批准 8。

2.2.4 跨区域架构走向 除了上述协议,新兴经济体也在以更具前瞻 性的方式为跨区域组织铺平道路,金砖国家就是 一个最突出的例子。根据最初由高盛的经济学家 吉姆奥尼尔在 2001 年提出的定义,金砖国家包括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在 2010 没有 包括南非的时候,这一组织最初被称为“金砖四 国”。在 2006 年最初的四个金砖国家开始举行一 系列高级别会议,从 2009 年开始结成全面外交联 盟。所有金砖国家成员都是新兴工业化或发展中 国家,这些国家正在经历着大规模的、迅猛增长 的经济发展,并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发挥着越来 越大的作用。金砖国家所有成员国都是二十国集 团成员(金砖国家官方网站)。 为组建多极化国际社会秩序,金砖国家峰会 启动构建一个新的平台,使这些国家在处理国际 事务上发挥群体作用。虽然它们之间存在很大差 异(如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的差异),金砖国家 在全球治理改革上达成了相同的政治利益,并意 识到在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牛 (Niu, H.),2012]。

在 2000 年到 2007 年间,巴西、俄罗斯、印度、 中国和南非的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比率分别达 到 了 3.54%、7.17%、7.08%、10.51% 和 4.31%, 远超世界平均 3.33% 的增长速度,巴西由于受到 2000 年拉丁美洲的经济危机影响而表现相对较 差。2008 年世界经济危机过后,随着经济增长的 强劲势头,金砖国家带领世界经济走向复苏。金 砖五国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总份额从 2006 年 的 11.8%,翻番至 2013 年的 20.9%(见图 4 和图 5)。 对金砖国家来说,贸易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 两大重要驱动力。五国进出口份额从 1990 年的 5.2% 增长到 2013 年的 16.4%,中国在其贸易份额 中也取得了显著增长,从 1990 年的 1.1%,增至 2013 年的 10.1%,占五国增长速度的 80%(见图 6)。 除贸易增长之外,通过资本输入和技术引进而流 入的境外直接投资也在五国经济增长中起到重要 作用。正如图 7 显示,1993 年至 2013 年间,除 了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流入所占的百分比在五国 中均有所增长。近年来,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资本流动有了前所未有的逆转。这在某一程度上 反映了与新兴市场有关的风险。以俄罗斯为例, 对外直接投资从 1993 年的 0.4% 上升到 2013 年的 6.7%(图 8)。

金砖国家实现了经济上的巨大飞跃,其在 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也在迅猛提升。

8. 资料来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确定为 57 个”,新华社 2015 年 4 月 16 日;“亚投行:为互利共赢而生—— 访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光明日报》2015 年 12 月 26 日;“亚投行任命 5 位副行长”,中新网 2016 年 2 月 5 日。)

30


图 4. 金砖五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的份额

中国

俄罗斯联邦

印度

南非

巴西

金砖国家合计

来源:世界银行(2014),世界发展指数

图 5. 金砖五国及世界的近三年经济增长率(%)

中国

俄罗斯联邦

印度

南非

巴西

金砖国家合计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14),世界发展指数 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三年平均增速是这样计算的:本年加上前两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再加权平均为三份。 以 2013 年为例,2013 年国民生产总值三年平均增长率为(g2013 + g2012 + g2011)/ 3

31


图 6. 金砖五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份额

中国

俄罗斯联邦

印度

南非

巴西

金砖国家合计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14),世界发展指数

图 7. 金砖五国吸纳外国直接投资的份额

巴西

中国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2014)统计

32

印度

俄罗斯联邦

南非


图 8. 金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中的比例

巴西

中国

印度

俄罗斯联邦

南非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2014)统计

在 2014 年在福塔莱萨举行的金砖领导人会议 中,金砖国家签署了协议,设立两个新的金融机构: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又称新开发银行或 NDB)和 应急储备安排(CRA)。这两个协议的签署是全 球经济治理中的重要事件,标志着新兴经济体第 一次脱离了“发达国家”的参与,提出自己的计划。 正如金砖五国所展示的那样,新的体制应被视为 布雷顿森林机构的补充,而不是竞争对手。对上 述协议的简明描述将有助于理解这些新机构的功 能。 新开发银行的初始法定资本为 500 亿美元, 由五个成员国平均分摊。新开发银行的会员资格 将向联合国成员国开放,但是金砖国家成员在银 行总资本的股份不能低于 55%。银行总部设在 上海,在南非设立区域分部,由印度、巴西和俄 罗斯共同管理。新开发银行设立的目的不仅是为 新兴市场的基础设施和发展项目提供资金,同时 也为了推进新的金融发展模式,以弥补当前国际 金融体系中的空白和缺陷[达尔(Dhar, B.), 2014]。

应急储备安排由金砖国家发起,并将成为“银 行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将为潜在的国际支付危 机提供预防性或流动性手段,并将强化由 IMF 提 供的全球金融安全网(GFSN),赋予它区域金融 协议,协商货币互换协议和管理外汇储备的能力。 应急储备安排的总规模为 1000 亿美元,其中中国 投入 410 亿美元,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分别投入 了 180 亿美元,南非投入 50 亿美元。中国的最大 使用限额为 205 亿美元,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为 180 亿美元,南非为 100 亿美元。治理结构上, 应急储备安排设立了双重治理机制,由部长级会 议和常务委员会共同决策。部长级会议由每个成 员国的财政部长或中央银行行长共同就战略决策 上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常务委员会负责银行的 行政事务和日常运作。投票权和认缴资本份额相 关联,银行总股份的 5% 平均分配给每个成员国。 中国的投票权占 39.95%,巴西、俄罗斯和印度持 有 18.10% 的投票权,南非持有剩下的 5.75%(金 砖国家经济智囊,2014)。

33


上一届峰会另一个显著的成果就是创新多边 合作协议(MCAI),尽管它鲜少被提及,却有着 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创新多边合作协议在 2010 年 首次启动,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共同达成的一项 协议。旨在加强同业银行合作,支持技术创新和 嵌入式项目,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农 业经济领域[达尔(Dhar, B.),2014]。

2.3 2015 后发展议程的实施措施 2.3.1 诸边主义 VS 多边主义:让联合国充分 行使职责 全球治理包括国家及其公民努力创造更具预 测性、稳定性和秩序的体制、政策、规则、程序 和计划,以使其能应对变革中的挑战。只有通过 国际间紧密的合作才能实现有效的全球治理。作 为全球伙伴关系的中心,政府间的合作在实现全 球发展目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经济 和社会事务部,2014)。2015 年,全球治理的加 强势在必行,联合国领导的国际社会正在努力建 立一个新的发展议程以实现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 标。 正如本章前面提到的,全球经济治理正在经 历一个分散式和混乱式发展的转型期。就像二战 后布雷顿森林机构的建立,当前的形势是不可能 达成共识快速建立新的系统的。当前的形势和以 往有实质的不同。一方面,全球经济体系由于全 球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而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 面,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正在快速重组,以赶上全 球经济实力变化的步伐,加速双边化和区域化的 进程,以克服现有系统的漏洞。这个过程被埃里克 • 黑莱纳(Eric Helleneir)称为“合作分权”。现有 状况不改变的话这种情景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赫 莱纳(Helleiner E.),2014]。

当前情形可以被分为多边主义和诸边主义两 个对立的框架。诸边主义在国际关系中并不是什 么新兴的事物,因为国家间经常会以小组的形式 聚在一起制定,改变和商议内部或外部的多边框 架问题。但另一方面,诸边主义反映了多边主义 的失败。诸边主义本身存在矛盾。一方面它可以 促进和达成所需要的协议,然而另一方面,它却 可以破坏传统的多边原则,甚至可以破坏作为国 际自由贸易体制和世贸组织范例的国际多边主义 系统本身[大矢根(Oyane, S.),2001]。并且, 诸边谈判经常把缺乏实力和弱小的成员国排除在 外[琼斯(Jones, E.),2014]。双边和区域协议 的增多表现为不可逆的趋势。而这些协议能否领 导全球经济治理走向更好的方向很大程度取决于 决策的治理程度。 作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机构,联合国也面临 着当前支离破碎全球秩序的挑战,对其有效性和 代表性的关注也在持续。然而,围绕 2015 后发展 议程的磋商引起了广泛的参与,有超过一百多场 国家间协商和主题讨论,来自南北半球的高级别 专家,对五百多万人进行的全球调查,成员国和 开放工作小组就可持续发展召开的 13 场会议,使 其成为联合国历史上最为民主协作的成果之一。 为实现 2015 后发展议程的目标,解决议程提 及的问题在政治层面上将会非常有挑战性。然而, 国际社会必须承担起责任,认识到现在比以往任 何时候都需要加强和改革现有全球治理体系。而 领导这一行动的联合国本身,也要通过联合国经 济及社会理事会(ECOSOC)对话的形式进行内 部评审,以寻求联合国发展系统的重新定位。对 话强调把 2015 后发展议程目标考虑在内,以确保 联合国与时俱进。首先,经社理事会决议在 2014 / 14 方 案 下, 包 含 了 从 2014 年 1 月 到 2016 年 5 月的一系列的事务,讨论将集中在特别是职能一 致性内部联系、资金落实、治理结构、联合国发 展系统的能力和影响、合作方法和组织安排,以 支持 2015 后发展议程的实施[E/RES/2014/14; 詹 克 斯(Jenks, B.) 和 阿 克 利 卢(Aklilu, B.), 2014]。

近年来的发展背后,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双重经济标准的 体系的事实。这种模式并不符合“新兴经济体” 的出现表现出的全球权利三重结构的潮流,新兴 经济体是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 2.3.2 界定实施措施 个群体。黑莱纳(2014)表示当前形势是美国积 极主动的政治策略、欧洲的疲软以及大的新兴经 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工作小组定义了新的目标, 济体的决策者们采用的保守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定义了新的目标应该实现“什么”之后,决策制

34


定者和参与者开始关注“如何”实现 2015 后发展 议程,即“实施措施(MoI)”。然而,实施措 施也意味着政府间谈判中最具争议的问题。更加 明确的定义出自作为 2015 后发展议程的零号草 案。其它更详细指出实施措施的文件包括开放性 小组文件,可持续发展融资政府间专家委员会 9 的报告,联合国秘书长综合报告和 2015 年 5 月 7 日公布的亚的斯亚贝巴修正草案。尽管这些文件 构成不同,但都为同一领域提供了建议。 在内容方面,讨论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动员 官方发展援助,扩大到了更有效地利用金融和非 金融实施手段。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主要方法,即按照财政和非财政的实 施手段分类;另一方面是司法权或运行水平而 划分成全球、地域国家政策和制度[巴塔查亚 (Bhattacharya, D.)和艾莉(Ali),2014]。 考虑到财政上的实施措施,公共和民间资源 在本国和国际间的有效运用是所有文件的核心因 素。本国资源的有效运用被赋予了更多的关注, 尤其在财政改革和税收方面,但在发展中国家同 时也强调民间成分的作用和影响。考虑到官方发 展援助,所有的文件都强调尊重预先约定承诺的 重要性。通过南南合作的增加或者多给新兴组织 机会如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来调 动额外的财政资源也十分重要。同时也强调了汇 款经济的作用和民间发展的支持作用。所有文件 都重点关注了投资,尤其是境外直接投资和基础 设施上,债务的可持续性在所有文件中被列入优 先领域。 在非财政实施手段(或系统政策)上,能力 建设是所有文件中强调的主要问题。贸易依旧是 已经确定的各种政策的核心。尽管并不被经常提 起,移民政策的有效管理已经被作为主要的问题 (尤其能带动大量汇款)。最后,所有文件都意 识到了加强全球宏观经济稳定性的重要性,通过 国家和地区水平上政策协商和一致来实现可持续 发展[沃尔夫(Wolff, P.),2014;拉巴达(Lebada, A. M.),2014;开放性工作小组,2014;政府间 关于可持续发展融资的专家委员会 2014;秘书长 综合报告,2014;FfD 零号草案修订稿,2015 年

5 月 7 日;2015 后发展议程零号草案,2015 年 6 月 1 日]。

2.3.3 达成亚的斯亚贝巴协议 2015 后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需 要政治协议上的创举,来实现融资并驱动新可持 续化目标。2015 年 7 月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第 三届国际筹资大会达成了这些目标。大会借鉴在 蒙特雷和多哈举行的相似会议的成果,强化全球 共识,采取行动处理和克服体制上的不公平,实 现发展目标。 亚的斯亚贝巴会议和 2015 后发展议程的成果 的连贯性和协同性也非常重要。此次会议目标之 一是应对和有效处理实施手段中出现的问题。前 文也提到会议成果零号草案在 2015 年 3 月 16 日 发布,修正草案在 2015 年 5 月 7 日发布。 就实施手段达成共识非常重要,因为实施手 段可以比喻为胶水,将牢牢贴合议程框架。然而 分歧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各成员国的负担和如何 适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上。共同但有区别的 责任是 2015 年三大联合国谈判成功的核心因素。 尽管在所有国家都有责任实施 2015 后发展议程上 已经达成共识,但在基于国家能力的资源的责任 划分和具体实施上仍然存在争议。争议仍存在于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责任和现有能力方 面,也包括了从政府官方援助责任到气候变化各 个层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通常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与新兴国家之间不同的立场。七十七国集团(G77) 和中国,实际上包含了 134 个国家、非洲联盟、 最不发达国家和诸如巴西、印度这样的新兴国家, 联合共同捍卫发展的权利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 指导原则,正如 1992 年里约宣言 10 所指出的。这 一集团指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 2015 后发展议程中 每一次讨论中所设计到的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 别的责任和实施措施的内在联系。此外,他们强 调采取行动导向并设置时间规划的实施措施来实 现每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消除阻碍早期国 际公约取得成功的系统障碍。与此相反,发达国

9. 可持续发展融资政府间专家委员会是在里约加二十国会议上紧随开放工作小组成立的。旨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融资策略方法。 10. 在谋求国际可持续发展中发达国家应当承担的责任。第七项原则指出:各国应该秉承国际合作精神来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由于 造成地球环境恶化的原因力不同,各国应该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承认他们在追求他们需要的资金技术资源方面,对可 持续发展问题上承担责任。联大里约宣言,1992。

35


家对此持另外一种看法,比如欧盟、英国、美国 和日本强调所有国家都应该承担责任,会议议程 应该专门关注 2015 后发展议程中的金融实施措施 的定义问题。发达国家认为这一原则不能做为国 际发展合作的基础,只能应用于环境,特别是气 候变化磋商当中。欧盟着力推动共同责任原则,

所有参加国都应该均分责任,根据各自国情实现 目标。他们还指出世界应该从“过时”的南北结 构中走出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可持续发 展知识平台 2015;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所 2015; 第三世界网络 2015)。

方框 3. 发展融资:行动领域及各国主张 2015 年 7 月通过的《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行动议程》)明确如下行动领域: · 国内公共资源 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国内资源调动被认为是发展的首要资源,尽管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通 过对个别国家责任的过度强调来谋求发展的方式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批评,因为这样会带来不公平。 涉及的最重要问题包括动员国内资源和阻止非法资金流动(IFFS)需求的关联性。特别是大量 的非法行为和混乱现象 --- 如逃税漏税、商业和服务业的差异定价、跨国组织在发展中国家犯下的此 类罪行。非洲联盟已呼吁该领域的改革。 · 国内和国际私人部门与融资 最后的谈判重点关注了为实现发展目标而进行民间筹资的潜能。欧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 和瑞士清晰地表明了对该潜能的立场。这些国家强调了如何动员民间资源,如境外直接投资、混合 融资和贷款,以及公私合作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各国各不相同的义务、 财政风险、债务负担和对民间组织的信任问题,七十七国集团在拥护公私合作关系方面显得非常谨 慎。发展中国家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公共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国际发展合作(国际公共资金) 谈到政府和官方援助项目的目的,发展中国家反复提及“额外性”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在气 候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确保新的和额外的资金投入,以兑现他们作为独立整体对政府和官方援助项目 的最初承诺。另一边,发达国家强调包括官方援助在内的公共资产应该被有效利用来促进和最大化 发展资金流,他们因此提倡官方援助项目要举债经营。《行动议程》也强调了这个措施,但同时也 强调:官方援助项目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加快从其他资源,包括公共和私人部门调动额外的资源。我 们会持开放、包容和坦诚的态度来探讨官方援助项目定义的现代化,提倡官方全力支持可持续发展 (TOSSD)的措施,并赞成任何不会削弱会议已经取得的成果的举动。 · 国际贸易作为发展的动力 围绕贸易问题的争论经久不息,并带来许多不同的观点。取消非关税措施和贸易壁垒在一定层 面上已经达成共识,旨在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准入。 发达国家指出在南南合作和三边合作的背景下新兴国家应承担责任。七十七国集团和非洲联盟 强调南南合作扮演的替补角色,欧盟和非洲联盟支持“贸易援助”的想法,但这并不被许多拉丁美 洲国家所接受。

36


七十七国集团强调若不能管理好世贸组织和双边及多边贸易和投资协议,会给未来发展带来消 极影响。在这个问题上,《行动议程》以公正透明的方式保证贸易和投资协定的执行和运作,以确 保不会限制减少不平等的国内政策,如保护环境、确保适当的税收收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联合 国贸发会已经组织协商并回顾了投资协定以使他们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持密切联系。 · 债务和债务持续性 外部债务的讨论揭示了对立的立场,发达国家,如美国通常怀疑把联合国作为探讨问题的公众 论坛,而更偏向于 IMF 或是 OECD。相反,七十七国集团和非洲国家集团则强调联合国作为公共平 台的重要作用。 当前,债务可持续性作为实施手段的一部分,已经融入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 2015 后发展议程中。 此外,在 2014 年 9 月联合国大会(UNGA)在发达国家反对和弃权的情况下以多数票通过一项决议, 旨在为外债结构重组建立一个多边法律框架。债务问题在蒙特雷共识里有所提及,在《行动议程》 中也有所提及,该草案认可了 IMF、联合国贸发会和联合国正在进行的外债工作。 · 应对系统性问题 目前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是否需要制定全球宏观经济规则,及在何处制定这些规则。美国与日 本等国家因质疑联合国在这一领域的作用,而推动在布雷顿森林机构内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对话。与 此相反,发展中国家提倡基于包容性与公平代表性原则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因而他们往往强调联合 国的核心作用。《行动议程》强调了联合国的如下职责:“我们在尊重相关组织使命的同时,将采 取措施改善和加强全球经济治理,更强大、更连贯和更具包容性和代表性的国际架构,以促进可持 续发展。我们认识到政策连贯性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呼吁各国评估其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 响。” · 科学、技术、创新与能力建设 改善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监测、数据和后续行动尤其受到发达国家推崇。发展中国家提出 了一些意见,被发达国家所接受,而被列入了实施措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行动议程》中。然而, 一些有关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的问题仍然存在。 资料来源:2015 年 7 月 27 日《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2015 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可持续发展知识平台; 2015 年可持续发展研究所;2015 年第三世界网络

在发展融资过程中和实施手段上采取共同但 有区别责任,将会影响全球经济治理架构的共识, 尤其是财政、贸易、投资、税收、知识产权和技 术转化上的共识达成。

2.4 建议——加强全球经济治理以推 进 2015 后发展议程 2015 后发展议程的目标挑战性很大且涉及 面很广,因为这些目标反映了当今多变世界的复

杂性。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共同努力和加强国 际合作;只有各国共同致力于高效的全球治理, 2015 后发展议程及其落实才会产生效果。联合国 作为唯一真正全球性机构,在凝聚多边力量方面 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公开讨论和妥善处理分歧。 各个组织重新定位的过程对 2015 后发展日程的落 实是否成功非常关键。国际社会对于全球发展目 标承担共同的责任,无论是在政策决策和规则(目 前就是这种情况)方面,还是在资源流动和技术 援助方面,而且后者将来会更加重要。

37


为了推进全球经济治理和制定全球规则以落 实 2015 后发展议程,应重点加强以下方面: 1)加强具有包容性、透明度和负责任的体系 强化全球治理体系,这样他们才能代表国际 社会并对其负责。这些机构应该有一个民主、包容、 透明的决策过程以确保实现达成一致的承诺和职 责。

府认清和制定最合适的政策策略(公平和可持续 发展共同目标),以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国家之 间的政策共享将成为关键。此外,在目标方面,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将取决于“双赢”的程度。 因此,努力在国家和国际层面努力实现目标至关 重要(联合国贸发会议,2014)。 4)全面实施目标

就本质而言,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是复杂且多 面的。所以说国际社会需要共同来讨论具体实施 步骤。由于各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都相互影响,每 一个的成败都可能影响另外一个,所以在实施过 程中需要更多的协调。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和 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区别之一。千年发展目标曾 实际上,国际社会应继续以更具包容性的方 非常明确,而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加的完整。这是 式改革 IMF 和世界银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如世界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优势,同时也是巨大挑战。 贸易组织等解决特定领域问题一样的平台,因为 这一特性更加明确了要采取尽可能多的措施来确 他们可能能够帮助解决在 2015 后发展议程中指出 保成功,同时也检测各类手段的有效性。尽管一 的系统性实施方法问题。 些关键贸易权衡还存在,但很多目标是有内在联 系的,有许多目标也是可以为一系列目标带来潜 2)现有和新的体制之间的互助与协调 在好处。强大的国际领导力需要用来保障有效的 为保证全球治理更加有效,一些问题在地方、 实施。不同角色之间也需要强有力的协调来保障 国家和区域层面处理可能会更好更有效,认识到 目标达成。为解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多维度性质, 这一点很重要。这将有助于减少在国际层面上产 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成果的长期可持续性,要求 有效的资源调动并与不同的发展参与者建立伙伴 生纠纷,同时也强调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关系。最后,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也十分必要,这样, 双边和地区协议不断增多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国家间可以共享实际经验,为解决目标呈现的挑 这些将来能否带来更好的全球经济治理,将主要 战提供建议。 取决于战略管控。成立不同的论坛、组织和区域 也可取得积极的进展。例如,如果八国集团可以 协调和管理发达国家内部的问题,八国集团和 二十国集团之间的竞争可能形成积极的成果。这 同样适用于金砖国家和其他地区组织。 例如,金融机构可向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决策 过程,使他们在决策上获得一席之地。特殊的机 制能保证他们的参与度和通过他们的努力向发展 中国家提供的帮助。

如果新兴机构可以补充现有的机构留下的空 白,它们应该受到欢迎。重要的是新旧机构能够 更好地协调工作,因此在这方面亟待国际合作。 3)打造国家和政策空间之间的双赢局面 各种发展战略的复杂性意味着灵活性永远是 一个重要的特征,因为对于不同的参与者而言, 战略的目标、任务和方式有着不一样的解读。如 果 2015 后发展议程想要取得成功,在有效的政策 手段之外一定要有足够的政策空间。这将允许政

38


第二部分: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中国扮演的 角色和世界可能的应对 第三章 本质上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全球发展中扮演什 么角色? 中国为确保自身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已经尽了 很大的努力,而且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 将继续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都对国际社会整体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一点是毋 庸置疑的。而且中国的经验也可以为其在未来世 界中谋得更积极主动的位置打下坚实的基础,尤 其是如果未来中国的举措专注于以下三个策略:

——王毅,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目睹了中国的 飞速发展。中国的崛起不仅提升了国内人民的生 活水平,而且为全球经济和多个千年发展目标的 实现做出了积极贡献,如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 普及基础教育,促进男女平等。由于中国地位的 提高,以及中国的资本和知识对全球主要论坛的 贡献,其在全球治理系统中的作用已成为国际关 注的焦点。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根据 IMF 数据是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IMF,2014)”,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 来越重要。鉴于中国在二十国集团的地位及其对 布雷顿森林机构投票权改革的支持,对成立的机 构如金砖五国发展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的支持,预计中国将进一步影响国际经济体系结 构。 我们应该联系中国独特的经验和将要面对的 挑战来理解这些显著成果。中国已经崛起,但中 国的崛起也是不完全意义上的崛起。中国有望继 续使数以百万计的人摆脱贫困,而且要继续推行 重大的经济改革,修复日益恶化的环境。在改进 这些方面的同时,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也取得了 重大进展。然而中国崛起的困境决定了其在全球 市场的地位,其国内需求强烈影响其国际发展。 中国国际地位的复杂性使得其在全球经济治理的 角色受到一定限制,优势和劣势并存,错综复杂。 从中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

首先,中国可以专注于将国内议程融入全球 议程,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互利(或“双赢”) 合作。其次,中国可以接受新的制度并在新的和 现有的机构之间加强协调,以确保他们彼此互补, 创建协同作用和提出新的针对全球问题的解决办 法。第三,中国可以尽量扩大与其他国家合作,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皆可,尤其是在扶贫、经 济增长和发展等方面。中国在 2016 年担任二十国 集团轮值主席国时有机会将这些战略与落实 2015 后发展议程进行对接。

3.1 中国快速发展但没有完全崛起 : 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面临的挑战 3.1.1 成绩斐然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的三十多年中, 中国的经济以平均每年 9.8% 的速度增长,比世 界平均水平高出 6.8%(图 9)。中国的经济占全 球 GDP 的份额从 1978 年的 1.7% 增加到 2013 年 的 12%( 世 界 银 行,2015 年 世 界 发 展 指 标)。 现在的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图 9)。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额显著 上升,占全球出口份额从 1982 年的 0.79% 增加到 2013 年的 10.4%,而且同期进口份额从 0.61% 增 长到 9.7%。2013 年,中国进出口价值总计超过 4 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 (图 10)。由于净出口显著的增长,中国的外汇

39


储备也迅速从 1978 年的 1.67 亿美元增加到 2014 年底的 3.8 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总量的三分之 一(IMF, IFS 2015)。除了贸易,投资也已成 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中国因其 丰富廉价劳动力供应、国内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友 好的开放政策,已成为所有新兴市场中最具吸引 力的国家,在 1980 年和 2013 年之间,外国直接 投资流入中国的平均增长率高达 36%(2015 年联 合国贸发会议官方数据)。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中国, 有助于通过引进外资以及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和 管理,促进中国的经济崛起。近年来,外国直接 投资流入中国的增长速度已经放缓,而外国直接 投资流出的显著增长抵消了外国直接投资流入。 中国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的份额从 2000 年的 0.07% 大 幅 提 高 到 2013 年 的 7.16%( 图 11)。 2014 年,中国终于成为外国直接投资净出口国。 其他指标也例证了中国的崛起,虽然这些并不总 是被认为是积极的。包括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 消费国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的实际情况。

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经常以中国 为模板,然而,也有很多人会质问中国的发展经 验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复制。从中国在千年发展目 标的落实来看,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已经在在几个 关键目标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是因为千年 发展目标与中国的发展目标恰到好处地具有一致 性。1990 年至 2005 年间,中国有超过 4.7 亿人摆 脱了极度贫困,获得了干净的饮用水,很大程度 上消除了由于性别差异引起的在初级和中级教育 中受教育不平等的问题(联合国 - 中国外交部, 2013)。 事实上,中国的一些成就已超出预期。在消 除极端贫困和饥饿方面,中国农村人口每天 1.25 美元的生活水平比例,从 1990 年的 46% 下降到 2005 年的 10.4%,比计划提前了十多年。这使得 中国成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减贫目标的第一 个发展中国家(此后其他 20 个国家也实现了)。 考虑到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在全球范 围内在减少极端贫困和饥饿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

图 9.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所占世界份额)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 界的份额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14),世界发展指数。

40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 值的增速

世界生产总值


图 10. 中国贸易值占世界份额

出口

进口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14),世界发展指数。

图 11.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在世界上所占份额

对外直接投

外国直接投资流入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4 年),统计数据。

41


表 3. 中国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进展 目标

现况

目标 1: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 目标 1A:从 1990 年到 2015 年日收入不足 1.25 美元的人的比例减半 目标 1B:实现全面的且有成效的就业和体面工作,包括妇女和年轻人 目标 1C:从 1990 年到 2015 年,遭受饥饿的人的比例减半

已完成 可能完成 已完成

目标 2:实现普及初等教育 目标 2A:到 2015 年,确保所有的儿童,男孩和女孩一样,能够完成完整的小学教育

已完成

目标 3:促进性别平等和赋予妇女权利 目标 3A:最好在 2005 年消除在初级和中级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不迟于 2015 年消除 在各级教育中的性别差异

已完成

目标 4:降低儿童死亡率 目标 4A:1990 年至 2015 年,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减少三分之二

已完成

目标 5:改善产妇健康 目标 5A:在 1990 年至 2015 年之间,孕产妇死亡率减少四分之三 目标 5B:到 2015 年,实现普遍实现生殖健康

很可能完成 可能完成

目标 6:抗击艾滋病毒 / 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 目标 6A:到 2015 年遏制并开始扭转艾滋病毒 / 艾滋病的传播 目标 6B:到 2010 年实现那些有需要的人普遍得到艾滋病毒 / 艾滋病的治疗 目标 6C:到 2015 年遏制并开始扭转疟疾和其他重大疾病的发病率

很可能完成 根据可用信息已实现 很可能完成

目标 7: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 目标 7A:把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国家政策和程序,扭转环境资源的损失

很可能完成

目标 7B:减少生物多样性损失,实现,到 2010 年损失显著减少

未完全实现

目标 7C:到 2015 年,不能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的人口比例减半 目标 7D:到 2020 年,实现显著改善至少 1 亿贫民窟居民的生活 目标 8:发展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11 来源:联合国发展署 - 中国外交部 (2013). 《中国年发展目标的进展》.

11. 在第八目标没有设定具体的实现目标。

42

已完成 很可能完成 不适用


3.1.2 发展导向型的政府是中国发展的力量之源 中国成功的发展经验和在千年发展目标方面 取得的成就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坚持发展导向 的政府,迅速扩大并管理良好的经济,及良好的 社会和人口结构。 对于中国的进步,中国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的增长是由于政府坚持发展为导向,合 理设定目标,合理调动国内资源。中国政府制定 和实施国家目标的五年计划,允许政府来制定宏 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定期谨慎调整政策。此外, 中国的一些五年计划中的国家目标与千年发展目 标是一致的。最后,在各级政府中实行以结果为 导向的评估体系,以及具体的国家计划,推动了 中国的进步的同时也为实现几项千年发展目标做 出了贡献。 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进动用国内资源投资海 外,同时允许金融部门为“物质基础设施”项目 提供资金,如公路、高速铁路、机场、能源和通 信网络。包括改善教育、医疗和养老金在内的“社 会基础设施”项目和“物质基础设施”一起促进 了发展并根除了极端贫困。通过税收、汇付和其 他由公共和私人储蓄或投资所产生的收益(联合 国开发计划署,2015)收入再分配也得到了改进。 这大大减轻收入不平等。尽管中国完全消除贫困 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中国迄今为止取得的 伟大成就是不可否认的。但这个是“怎么做”的 过程,而不是“做什么”的过程,许多发展中国 家和新兴经济体可以从中国的发展经历中学到宝 贵的经验。

经过深度分析表明,中国的崛起还远远没有 完成。中国崛起的不完全性反映在三个方面:实 体经济失衡、金融市场效率低下和其他发展挑战。 有三个事实表明实体经济是失衡的。首先, 缺乏国内创新、过多依赖进口技术。近几十年来 中国日益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主要归因 于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这刺激了对外国技 术的需求。然而,中国的公共和私人研发投入仍 然 很 少[ 李(Li, M.),2012]。 根 据 经 济 合 作 与发展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共同提出的附加值 贸易倡议,中国 2009 年的出口只占国内增值的 67%, 远 低 于 美 国 89% 和 OECD 国 家 76% 的 平 均水平,在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国中排名倒 数第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在这 里其他国家利用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而不是技 术优势。 其次,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失衡。 中国经济由制造业主导,服务行业只占 GDP 的 46.1%[郑(Zheng, J.),2014]。过分依赖制造 业导致在特定领域如房地产和钢铁过度投资,结 果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产业结构扭曲的另 一个重要副作用是环境退化严重和单位 GDP 高能 消耗,这一方面中国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5 倍。 中国 80% 的草原正在退化并且工业化城市污染程 度严重。 第三,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下降。中国 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廉价 的劳动力成本。然而,由于老龄化速度加剧,中 国正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并被迫另辟途径实现 可持续增长。

3.1.3 中国的发展 : 挑战和改革的潜力

金融部门也是中国比较薄弱的产业。即使有 政府干预,中国的利率和资本账户自由化仍有很 我们要牢记中国的出色表现的同时,更重要 长的路要走。此外,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规模 地还要考虑中国未来发展的轨迹,特别是中国最 还远远不能充分有效地分配金融资源。结果是大 近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图 11)。中国经 型国有企业往往在寻求银行贷款和其他金融资源 济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所谓“新常态”, 方面具有优势,而小企业主无法筹集足够资金创 其特点是经济增长放缓和经济结构需要大力调整。 建企业。中国政府正努力采取新措施来改变这种 在过去 4 年中,中国制造业的增长率逐步下降(图 局面,但实施这些措施且产生效果都需要时间。 12)。此外,由于早期发展阶段出现产能过剩问题, 曾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的固定资产投资(尤 其是房地产投资)在过去 5 年却出现了下降趋势 (图 13)。因而“新常态”使人们担心中国可能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43


图 12.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IVA)的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工业增加值增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2015 注:工业增加值是指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的工业生产的最终结果。它可以由工业中间投入和增值税加上工 业生产总值计算出来。

图 13. 中国投资的增长速度

固定资产投资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2015

44

房地产投资


虽然中国在大多数千年发展目标中已经做得 很好,中国的进步使很多千年发展目标在全球层 面上得以实现,然而中国取得的进步是不完全的, 这点可以从一些千年发展目标喜忧参半的进展中 反映出来,并且需要消除大约 1 亿贫困人口(联 合国和中国外交部,2013;世界银行,2013 年)。 根据 2013 年发布的千年发展目标的进展报告,中 国要彻底完成几个目标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实现 全面就业和有效就业;所有人都有体面工作,特 别是妇女和年轻人;全面实现生殖健康和遏制艾 滋病传播。最后可能成为中国在未来最大的挑战 的是能否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具体来说是:环 境资源损失、生物多样性、水和空气污染及城市化。 2013 年 11 月 9 日至 12 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 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三中全会上,中国改革议程中 列出了 60 项改革,其中包括:财政和金融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重新考虑土地利用和自然资源定 价、改善行政体制、评估依法治国和社会平等、 促进创新和城市化管理。从本质上讲,改革的关 键是解决如何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将中国从资源依赖型经济体转变成创新驱动型经 济体。换句话说,改革将以国家层面上的战略为 中心,实现大范围的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3.2 中国在全球发展合作中的贡献 3.2.1 在加强全球发展合作中投入更多的资源 鉴于中国已实现大部分千年发展目标,其角 色已从受援者转变成援助者。近年来,中国着力 于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大经济援助并为他们提供 建议。《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由 商务部和进出口银行提供援助和优惠贷款数据) 显示,中国一直在不断增加对外援助。2010 年至 2012 年间,中国提供无偿援助(36.2%)、无息 贷款(8.1%)及优惠贷款(55.7%)共计 893.4 亿 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 白皮书)。 中国采用多管齐下的方法影响全球发展议程, 并将资源更多投入到技术发展目标,如政府援助 开发、私人投资、多边倡议和对国际金融机构的 贡献。 中 国 还 通 过 摊 派 捐 款 和( 或) 自 愿 捐 款 增 加对联合国体系的经济支持。在过去二十年里, 中国对联合国常规预算贡献(见图 14)大大增 加, 从 1995 年 的 约 800 万 美 元 增 长 到 2015 年

图 14. 中国对联合国常规预算的净贡献

资料来源:2015 年联合国有关贡献官方网页

45


的 1.4 亿美元,年均增长 16.83%。目前,中国捐 款占联合国常规预算总额的 5.04%,成为继美国 (23.63%)、日本(10.61%)、德国(6.99%)、 法国(5.48%)和英国(5.07%)之后联合国第六 大缴费国。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近 年来中国还增加了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支持。在 2013 年至 2015 年之间,就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 贡献来说,中国在所有国家中名列第六,在五个 安理会成员国中是最大的贡献者。为兑现派作战 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承诺,中国在 2014 年 首次派出 700 名步兵到南苏丹参加维和。 此外,中国多次给联合国赞助的各种合作机 制进行自愿捐款。例如: 作为第一批参与南南合作(SSC)组织与粮 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合作的国家,中国签 署了一项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协议,在 2009 年投资 3000 万美元建立粮农组织 - 中国基金,最近又追 加投资 5000 万美元。这项举措有利于帮助其他发 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 中国自 2005 年以来在三方合作协议(联合国 环境规划署 - 中非环境合作)的两个阶段花 费共计 780 万美元。 • 中国已承诺投入 250 万美元与联合国开发计 划署牵头的三边合作。这有助于加强受援国 各级政府和当地社区沟通协调,确保项目执 行和效率。 相对于 2000 年提出千年发展目标时中国的作 为来说,在 2015 后发展议程的制定过程中,中国 也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例如,中国在 2012 年和 2013 年以自下而上的参与方法举办了两次全国磋 商会议,其中 75% 参与者来自社会组织。在 2013 年,政府还公布了一份关于 2015 后发展议程的 意见书,2015 年 5 月更新版本(中国外交部网站 2015 官方页面)。2014 年针对议程的具体内容与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举办一次研讨会。2015 年中国

46

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将在其参与在亚的斯亚 贝巴、纽约和巴黎举办的联合国的三项主要工作 流中得到体现。 在 77 国集团与中国合作中,中国也发挥着关 键性的作用。自 1981 年加蓬会议以来,中国一直 积极参与 77 国集团合作。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政府间组织,77 国集团加中国机制致力于维护发 展中国家的利益,提升其在联合国体制内对所有 重大国际经济问题的谈判能力,并促进南南合作 组织的发展。在巩固其 134 名成员国地位的同时, 七十七国集团的多样性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越 来越多的较小的组织(如非洲集团,金砖国家, 发展中岛国)加入七十七国集团,内部虽有分歧, 但该集团依然继续推动引导达到各国共同目标。 例如,在 2015 后发展议程谈判中,77 国集团中 国机制已表达了统一的立场 ; 特别是把消除贫困 这个议题放在首位。 此外,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中国领导人反 复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着重表明世界经济最 大不平衡是发展的不平衡[叶(Ye, Y.),薛(Xue, L.),查(Zha, X.),2014]。金融危机之后, 中国在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治理改革朝着赋予发展 中国家更多权力的方向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Jin, Z.),2014]。在 1997 年和 2008 年的 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在调整资本账户中的审慎做 法让中国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某种程度上说,这 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说服了 IMF,在控制资本账 户是有效果的[叶(Ye, Y.),薛(Xue, L.),查 (Zha, X.),2014]。 中国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组织全球峰 会并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各国召开许多会议, 例如 2014 年主办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中国 也为担任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 工作。 中国对全球治理也做了更加积极的努力,主 要是通过双边、区域和跨区域倡议,如一带一路 倡议、中非合作论坛、亚投行和金砖国家会议、 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来实现的。


方框 4. “一带一路”倡议 习近平主席在 2013 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首次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的概念,政策制定者们现在对此概念进了广泛的讨论。国 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宣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将通过高速公路、铁路网络及其 他关键基础设施连接中国与欧洲的中部和西亚。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通过扩大港口和沿海基础 设施连接中国与东南亚,中东和欧洲(云,2015)。官方媒体表示,这些倡议可能包含多达 60 个 国家,涉及全球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和全球三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学人智库,2015)。该 倡议的目的是在更大程度上促进金融一体化,加强区域信息和通信网络,消除在此广大地区的跨境 贸易和投资壁垒。 图 15. “一带一路”倡议

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资料来源:2015 年新华财经频道

该倡议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在融资方面,2014 年成立丝绸之路基金(SRF),中国出资 400 亿 美元。这笔资金由中国投资集团、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将 新的丝绸之路基金、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中国 - 东盟银行同业协会和上海合作 组织(SCO)联合起来的银行同业协会,也将为此倡议提供基础设施资金[马里克(Malik, A. R.), 2015]。 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在 2015 年 3 月发布一个名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 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综合行动计划(新华网,2015)。一带一路倡议也被纳入省政府目标 中。倡议涉及中国 18 个省,各种项目即将开始。例如交通运输项目方面,三条贯穿新疆北部、中 部和南部的公路、六大铁路和福建省三条高速公路于 2015 年开工。贸易方面,广东将积极参与香港 澳门 - 广东自由贸易区(汇丰银行,2015)。

47


除了省级的协作,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将远远超出中国的国界。2015 年 4 月,习近平主席访 问巴基斯坦期间,中巴签署了一系列跨境贸易大单,价值 460 亿美元。正在商谈中的项目主要集中 在能源和交通领域,也包括“中巴经济走廊”框架内的项目。中巴经济走廊总长 3000 公里,从中 国西部的喀什至伊斯兰堡及卡拉奇港和瓜达尔港(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2015)。最近中国铁路建 设集团(中国铁建)在非洲签署了价值 55 亿美元大单。根据该协议,中国铁建将在尼日利亚修建 一条价值 35 亿美元的城际铁路线并将在津巴布韦建立一个 19 亿美元的住宅房地产项目[维尔道 (Wildau, G.),2015]。 每个项目都说明中国大力支持一带一路战略,这将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以解决亚 洲及其周边地区的互通瓶颈问题。因为此倡议尚处于实施阶段,其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3.3 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 3.3.1 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中国不能被简单定义为发达或发展中国家, 泾渭分明的标签是毫无意义的。中国自我描述为 “全球性发展中大国”,既专注于解决国内挑战 也努力追求其全球经济利益。这个定位具有多元 化的特征,表明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所扮演的 角色可能会持续变化发展[叶(Ye, Y.),薛(Xue, L.),查(Zha, X.),2014]。中国崛起的两难 处境决定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尤其是涉及 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资本流动方面。 现有资料表明中国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方面 日益活跃但缺乏前瞻性。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国 际地位及其在资本和知识方面对主要全球论坛的 贡献明显增强。然而,这种参与度和外部的期许 相比是不够的。中国坐拥超过 3.8 万亿美元的外 汇储备,其主权财富基金排名世界前五名,这种 情况下中国政府已经大幅增加了政府间贷款和其 他对外援助力度。与此同时,它也向 IMF 和世界 银行等国际组织不断提供知识和经验。即使货款 和援助增加了,但这些金融贡献在全球贡献中所 占的份额相对较小。举例来说,中国在国际开发 协会(IDA)第 17 次增资中无偿援助 3 亿美元, 但总增资 480 亿美元,3 亿美元所占比例很小。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中国在 经济援助方面的国际地位已经发生变化。除了诸 多双边协议,中国现在实际上是正在给其他区域 性基金和多边关系基金做贡献,如上述提到的亚 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和金砖国家 银行。

48

除了参与这些活动,拥有雄厚的主权财富基 金的中国,也是南南合作和其他区域协定的主要 倡导者之一。一方面,区域合作加快资金和技术 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利用;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中国 的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行 业,不仅能缓解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也能调整 产业结构。制定应急计划是为了确保区域金融安 全以及改善国内金融市场。筹建开发银行是为了 促进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在中国不 全面的崛起过程中显现的结构性问题为建立新的 南南合作多边主义机制提供了动力。 然而,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影响地缘政 治和国际关系,尤其是中国目前正面临来自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的竞争。中国正在尝试提 升出口水平,导致与发达国家的纠纷不断上升。 此外,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具有竞争力,这意 味着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直接竞争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应对 的挑战也不断增加。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面临的最 重要问题之一可能不是相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 竞争,而是来自在其他国家的去本地化或“走出去” 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在非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如 何吸引新来者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将影响中国 在海外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 进一步说,中国在发展合作方面倾向于采取 谨慎的方式。中国政府强调南北合作重要性的同 时也提倡南南合作。中国经常把自己视作一个发 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方面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 任的基本原则。此外,坚定推行国际金融机构的 份额改革与大量新提议的做法不相称。最近,越


来越多的撰稿人对中国可能扮演的霸主角色表示 关注和质疑,尤其在类似金砖国家的区域或跨区 域机构中。一些最不发达国家仍然担忧虽然重组 全球经济治理有利于新兴经济体,却是以牺牲他 们的利益为代价[韦斯特加德(Vestergaard, J.), 2011]。因此,除了更加积极主动和实质性地参 与推动以外,中国可以呈现出更包容的姿态,从 而兼顾不同层次参与者。

3.4 建议——中国未来在国际舞台上 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中国国际地位的复杂性使其在全球经济治理 中的角色受到一定限制,其特征是优劣势交织共 存的发展状态。不过,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在 各种国际平台上获得了更多的代表资格。例如, 中国是二十国集团的成员,该集团在国际金融机 构中力争拥有更具决定性的发言权。此外,如果 2010 一揽子改革方案生效,中国将成为 IMF 的第 三大股东。如果中国克服当前的结构性制约因素, 就有可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这样 有助于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自己的经验。 这表明中国将来在全球有可能占据一个更加 积极主动的地位。以下建议已经被确认可用于提 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1)寻找中国国家议程和全球议程之间的双赢 中国强化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的同时, 也不得不应对国内的挑战,即转变经济结构。中 国近期的发展势头为其提供了竞争优势。中国应 该确保改革进程循序渐进。正如中国领导人一再 强调的那样,中国未来的改革战略需要把国内和 全球发展议程联系起来,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加强 互利关系。中国在区域和双边层面的倡议也应该 在这种背景下实施。如果这些政策实施不当,就 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不良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给中国领导起草全球优先事项 的机会。例如,中国推动某些领域的倡议,特别 是关于基础设施的“一带一路”倡议或亚洲基础 设施投资银行,可以反映出中国所认为的在全球 议程中应优先处理的事宜,例如环境目标。这些 想法可能是受欢迎的,甚至可能得到国际社会的 支持。

2)新老机构之间的协调 全球发展融资领域欢迎诸如亚洲基础设施投 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发展银行的新机构的推行,因 为他们旨在解决一些重要的发展差距。然而,除 了提出新倡议,中国未来可以致力于加强新的机 构和现有机构之间的协调,克服过去的低效,创 造协同效应,推出新的解决方案。 此外,关于亚太地区贸易议程的最近发展态 势,比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区域 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竞争,可能造成世界上两个 主要国家——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升级。 这将极有可能影响未来全球经济治理的发展态势, 进而对中国构成挑战。因此,现在比以往任何时 候都更加需要协调一致,中国可以在 2014 年亚太 OECD 会议成功召开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呼吁在 世界贸易组织内进行新一轮对话。 3)与其他国家的最大化联盟 在二十国集团内部中国可以巩固自身地位, 加强内部协调机制;在外部,建立更多的共同利 益 团 体, 包 括 讨 论 加 入 OECD[ 金(Jin, Z.), 2014 年]。由于其独特的地位,中国可以作为机 构和国家之间的一道桥梁,促成更多有效的发展 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关于愿景,关注和需求方 面的对话。因此,在全球经济治理辩论会上和机 构内部,中国可以有所作为,采取更加贴近其他 发展中国家需求和期望的政策策略。 中国有潜力取得实实在在成果的主要领域包 括:扶贫、增长和发展,这些与中国自己优先考 虑的事项是一致的。为了更有效地建立信任,特 别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信任,在南南合作框 架和“一带一路”的策略下,中国也可以推动环 境和社会“最佳或良好的运行”,在向其他发展 中国家转移产业和基础设施融资方面发挥更积极 的作用。 最后,作为 2016 年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 中国有望在使二十国集团发展议程与 2015 后发展 议程相一致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国有可能助 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这将有助于中国自己 的成功,也将为所有国家,特别是对那些急需得 到帮助的国家,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奠定基础。

49


第四章 二十国集团 (G20) 对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应对和合作 当前在人类历史上,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共 同使命感来重塑我们未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我们需要一个包容的世界新秩序。 ——达武特奥卢,土耳其总理

作为一个包括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组 织,二十国集团已经证明其有能力为所有国家规 划协调经济政策。通过赋予所有成员国平等机会 和尊重他们的国家利益,二十国集团使其有别于 布雷顿森林机构。近年来,发展问题不断在二十 国集团平台上被提及与讨论。特别是在多伦多峰 会上成立的发展工作小组(DWG),其目的是形 成一个发展议程和工作发展战略政策。在 2010 年 首尔共识中确定的九大支柱,以及墨西哥把绿色 增长动力作为第十支柱,随后二十国集团轮值主 席国各自选择发展的重点,旨在达成具体的和有 影响力的成果。

尽管二十国集团有时因议程过于宽泛受到批 评,但发展工作小组和每个轮值主席国取得的成 就使得其聚焦发展的初衷一直得以延续。在 2014 年布里斯班峰会上,发展工作小组倡议将发展议 程列为二十国集团的经济增长议程的延续。2015 年的土耳其峰会标志着发展的主流思想更加深入 二十国集团议程核心。这是因为加强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峰会首要议程。2016 年中国担任二十国集 团轮值主席国可能会在土耳其所做的基础之上进 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这有助于推动联合国 2015 后全球发展议程的落实。 优先发展可以为中国在国际层面加强其政治 和经济影响提供一种路径。在领导人的峰会和发 展工作小组上,中国可以通过专注于一个或多个 特定的优先事项,例如振兴经济、投资基础设施 和可持续的商业项目;加强绿色增长;培养创新; 鼓励平衡和包容性增长;加强国际税收体系;在 国家层面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启动数据革命; 协调国际金融机构加强其包容性,为 2015 后的议 程筹措资金。

图 16. 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地图 二十国集团成员国 受邀国

资料来源:二十国集团 . (2015). 二十国集团和世界 .

50


4.1 二十国集团全球发展议程 4.1.1 二十国集团平台和发展工作小组的成立 七国集团(G7)成立约 20 年后,新兴经济 体参与全球经济管理势在必行。正如前面第二章 中提到的,在 1999 年第一次部长级会议上正式建 立二十国集团,目的是在布雷顿森林机构体系的 框架下为非正式对话提供一种新的机制,从而促 进合作,实现惠及所有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的世 界经济增长(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 公报,1999)。 二十国集团升级为国家元首级别并被正式视 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后,其主要任务就是 消除 2008 和 2009 年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 响。然而,需要铭记的是,二十国集团成立的初 衷是为加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其共同关心 的问题(比如金融、经济、增长和发展)上的对 话提供一个非正式的论坛。实际上,它反映了发 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在更有效的平台上展 开对话制度化的必要性[哈拉斯(Kharas, H.)和 隆巴尔迪(Lombardi, D.),2012],因此这是一 个重要的目标。问题在于,随着对话进一步深入 如何处理更宽泛的问题,特别是发展问题。例如, 二十国集团国家可以单独跟踪和关注发展议程, 也可以通过二十国集团经济和金融议程将发展议 程纳入国家主流。方法没有孰对孰错,此外还有 其他不同选项。本框架议程仅仅说明,每个二十 国集团轮值主席国都有权自己选择,中国也是如 此。 例如,在 2009 年的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上, 二十国集团在制定发展计划中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启动了一个 1.1 万亿美元的计划来推动世界经济 发展。在伦敦峰会上主要的议题之一是“确保世 界经济公平和可持续的复苏”。各国领导人同意 提供 500 亿美元资金以支持社会保障、促进贸易 和保护低收入国家的发展[哈拉斯(Kharas, H.) 和隆巴尔迪(Lombardi, D.),2012]。一年后, 在多伦多峰会上,旨在执行发展议程的发展工作 小组(DWG)成立,以强化政策实施刺激经济增 长(G20 多伦多峰会宣言,2010)。后来在 2010 年首尔峰会,多年行动计划(MYAP)公布。在 首尔峰会上领导人同意“缩小发展差距和减少贫

困是我们更广泛的目标,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 衡的增长,并确保更有活力和弹性的经济运行” (首 尔发展共识,2010)。此后,发展工作小组一直 专注于为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制定战略政策,旨在 把二十国集团目标政策和低收入国家的需求紧紧 联系在一起(圣彼得堡发展展望,2013)。

4.1.2 目前二十国集团对发展的影响 在首尔峰会上,发展议题备受关注,该峰会 也被视为最关键的峰会之一。事实上,二十国集 团在首尔峰会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最重要的发展文 件,即首尔发展共识。该文件主要关注九大必不 可少的支柱领域,来加强经济增长的弹性和包容 性,这些领域包括:1)基础设施;2)人力资源开发; 3)贸易;4)私人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5)金融 包容性;6)弹性增长;7)食品安全;8)国内资 源流动;9)知识共享。随后,每一个二十国集团 轮值主席国可以选择优先发展的支柱领域,旨在 实现具体有较大影响的成果。例如,2011 年法国 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食品安全和创新融资方面。 2012 年墨西哥重视食品安全、基础设施和金融包 容性和补充的第十大支柱领域“包容性绿色增长”。 在墨西哥任轮值主席国期间,在核心挑战(绿色 增长,基础设施和粮食安全)和之前的承诺之间 存在差异。2013 年圣彼得堡峰会聚焦于五个重点 领域:食品安全、金融包容性和汇兑、基础设施、 人力资源开发、国内资源流动。2015 后发展议程 也首次引入并采用了另一个关键性文件“圣彼得 堡发展行动计划”。此外,俄罗斯开始着手一个 在首尔峰会上首次提出的问责框架[林(Lim, W.), 2014]。 九大支柱、关于发展的多年行动计划,以及“圣 彼得堡发展行动计划”表明各个轮值主席国都对 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有一 些人认为,在实施和资源投入承诺方面做的还不 够[戴维斯(Davies, R.),2013]。 继圣彼得堡发展展望提出的优先发展领域之 后,2014 年的布里斯班峰会转移了方向,提出 了一个更广泛的二十国集团发展议程。如张海冰 (2014)强调,布里斯班峰会的重点放在两个关 键领域,即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这就说明二十 国集团的发展工作不仅关系到发展工作小组的具 体目标,也关系到对发展自身的认知。

51


具体而言,领导者们签署了一个同行评审增 长计划,这个增长计划涵盖了 800 多项措施。一 旦成功实施,预计到 2018 年将会使二十国集团的 经济提高 2.1 个百分点。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实 现 2 个百分点的增长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如增强竞争、缓解对私有部分的不必要监管、增 加女性劳动力;在金融监管方面,承诺强化金融 机构、解决影子银行风险、平衡衍生品市场、改 革国际税收体系。对发展潜在影响包括在未来 15 年耗资 70 万亿美元来降低基础设施的差距(二十 国集团全球基础设施倡议,2014),以及通过国 际交流促进税收信息自动化,控制侵蚀税基和利 润转移(BEPS)帮助二十国集团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争取更大的跨国公司税收收入份额。根据非 洲联盟高级别小组对非法流动资金的监控(AUECA,2015),这样的做法在非洲大陆每年导致 的损失超过 500 亿美元——几乎等于非洲的外国 直接投资总额,且超过其年度官方发展援助总额 [肯德罗布(Kende Robb, C.),2013]。这些行 为与现有发展工作小组对于税收和投资融资所做 的工作有明确的联系。然而,一些专家建议,布 里斯班本应该包括保障采矿业透明度的承诺,特 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向政府支付款项层面[罗伯森 (Robertson, J.),2014 年 12 月]。 最后,在澳大利亚担任主席国期间,发展工 作小组转向更多传统领域,并欢迎由联合国粮农 组织(FA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联合推出的食品安全审查机制和二十国集团粮食 安全和营养框架。农业市场信息系统(AMIS)及 其快速反应论坛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关键商品市场 透明度,促进价格波动的开放性讨论。发展工作 小组还实施了二十国集团金融包容性行动计划, 并制定了一个创新的方法来降低汇兑成本。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轮 值 国 从 加 拿 大、 韩 国 更 替到到澳大利亚期间,发展工作小组已经在提高 二十国集团工作流程之间的连贯性方面取得了良 好进展,特别是在基础设施连接、国内资源调集 (DRM)、金融汇兑和二十国集团财政追踪方 面。此外,二十国集团事务协调人的提议重点关 注二十国集团在反腐败、就业、能源和贸易之间 的联系。在业务方面,二十国集团多年发展行动 计划应确保实施的连续性,定期与相关方面举办 发展工作小组会议。发展工作小组三年问责报告, 用来评估二十国集团的发展措施,同时监测多年

52

行动计划(MYAP)的进程,这对事务协调人也 是有益的(发展工作小组,2014)。 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发展工作小组的效率 仍然备受关注。一些人指出,这一多年行动计划 (MYAP)过于宏大而无法保证其可行性。很难 看出行动计划界定的九大支柱领域中,有多少在 实施过程中遵循相关原则要求,即互补、合作, 和以结果为导向的原则[戴维斯(Davies, R.), 2013]。哈拉斯(Kharas, H.)和隆巴尔迪(Lombardi, D.)(2012)还认为,二十国集团发展议程过于 广泛。他们认为首尔共识所设计的九大支柱彼此 孤立,存在产生松散和徒劳讨论的可能性,这削 弱了二十国集团的基本前提。 因此 2015 年和未来几年对二十国集团平台来 说是至关重要。土耳其和中国两个最具影响力的 新兴经济体相继担任主席国。值得注意的是,澳 大利亚作为主席国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之间已经显现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当然随着土耳 其于 2015 年持续深化讨论发展问题,以及新兴国 家更积极的参与,外界对中国有了更多的期待。

4.2 探索二十国集团对全球发展合作 的潜在影响 4.2.1 朝着统一的全球议程方向协调多元机构 的前景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下,二十国集团 有能力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复苏。尽管关于二十 国集团的效率和它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的争论仍然值得商榷,但是鉴于其成员的结构, 二十国集团目前在全球和国家经济中拥有相当的 权力和影响力。二十国集团的模式已经证明,它 非常适合于所有国家协调经济政策促进发展。此 外,二十国集团决策过程中的一致性规则为所有 成员国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利用二十国集团的优 势及其模式可将国家利益纳入到最终决策过程中。 这样的安排是独一无二的,是区别二十国集团和 其它如 IMF 国际组织最根本的标志[塞恩思伯里 (Sainsbury, T.),2015;二十国集团,2015]。 这些特定的特点突显了二十国集团的潜在特征, 有利于加强国际协调和全球治理,提高经济效益。


在二十国集团的历史演变及其动态的制度 安排中,它在促成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 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对话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显 而易见的。二十国集团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的 85% 左右,使其成员有权要求在全球经济决策过 程中以更积极的姿态发挥作用。相应地,二十国 集团的成员国包括了全球一半以上的贫困人口, 这一因素使得该组织适合讨论和寻找解决全球发 展问题的办法。因此,二十国集团可以视为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天然桥梁,是实现包容 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平台之一。 作为一个主要的新兴经济体论坛,二十国集 团事实上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它排除了最不发 达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因此不可能代表这些国家 的全部利益和诉求。我们应该注意到,就区域而 言,由于南非是二十国集团唯一的非洲国家,所 以非洲存在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 题,每年的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选择邀请集团 外国家参加领导人首脑会议,并参加议程讨论。 这个机制旨在试图给非成员国一个机会,把他 们的意见纳入讨论范围。被邀请国代表世界各地 区。每年二十国集团峰会邀请的嘉宾包括西班牙 (永久邀请)、东盟轮值主席国、全球治理小组、 两个非洲国家(非洲联盟轮值主席国和非洲发展 新伙伴计划代表国)和应主席国邀请的国家(通 常从主席国所在的区域中选出)(二十国集团, 2015)。在 2014 年的峰会上,土耳其特别热衷于 与非成员参与制定二十国集团国际谅解,尤其是 开展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LIDCs)的密切合作。 这种机制应该继续下去,甚至可以在接下来的任 期内强化相应的机制。 事实上,二十国集团可以在与联合国一道建 立一个强大的、永久的联系这一方面做的更多, 将二十国集团推向 2015 后议程的程序正式始于 2013 年在圣彼得堡峰会。同年,联合国 67 届会 议 289 号决议获得通过,承认二十国集团行动的 重要性,并鼓励两个组织之间更好协调(联合国 决议 67/289,2013)。在 2014 年 11 月布里斯班 首脑会议上,二十国集团倡议加强与联合国的 合作,竭力达成宏伟的 2015 后发展议程。随着 2015 年土耳其担任主席国,发展已经被提升到最 优先议程上,标志着二十国集团不断迈向主流发 展议程的重要一步,为全球发展议程的统一铺平 了道路。

4.2.2 二十国集团希望实现的影响 2014 年 12 月,土耳其正式担任二十国集团 轮值主席国,并宣布了 2015 年二十国集团的优先 事项。三大支柱已被确定为:1)加强全球经济复 苏和提升的潜力,2)提高韧性,3)支持可持续 发展。最后一个关注的领域延伸到了发展问题, 这使得发展问题和将发展中国家纳入成为二十国 集团峰会优先发展的核心。支持可持续发展,包 括能源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融资成为峰会讨论 的关键问题。在 2015 年土耳其任轮值主席国期间, 包括包容性、项目执行、和投资在内的三个方面 得到广泛推动。在国际舞台的包容性方面,土耳 其任职期间寻求加强发展中国家在二十国集团的 话语权。土耳其总理艾哈迈德指出,应该重点对 待包容性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旨在达成一个 可持续的、务实的议程,而且应考虑到低收入发 展中国家的利益。可以断言,包容性已经成为土 耳其任轮值主席国的主要内容之一。土耳其任轮 值主席国任期内,强调了投资促进增长和增加就 业的相互依存关系。总理呼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发展金融合作,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投资也应提高,金融系统应 该坚定支持私营实体在新兴市场的投资,特别是 基础设施等领域和中小型企业(SMEs)等领域。 此外,在具体的发展问题方面,将继续重点提升 基础设施投资,继续扩大金融包容性,助力降低 汇兑转移成本,同时协助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 国家,使之从国际税收议程中获益。土耳其是第 一个践行粮食安全营养框架的二十国集团主席国, 粮食安全在发展中国家一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问 题。该框架主要包括: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和提高小农场生产效率[G20 官方网站,2015; 塞恩思伯里(Sainsbury, T.),2015]。 2015 年,作为二十国集轮值主席国的土耳其 胸怀壮志,成功将二十国集团议程的重点聚焦于 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外,如果将其经验和 成就与中国在 2016 年作为二十国集团的轮值主席 国联系在一起,这将是一个更大的成功。这种协 同效应可能成为推动联合国全球发展议程的动力 和源泉。 除了沿着土耳其铺设的道路走下去外,中国 可以做的更多。关于中国被认为是发达国家还是 发展中国家这一悬而未决的争论,已被国际社会

53


普遍要求中国在国际层面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所 取代。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国的举措,尤其是新 的区域安排,如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 和金砖国家发展银行(NDB)(主要是被用来改 善融资环境和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投资 力度)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体现了中国兑现积 极参与国际事务且更加关注全球发展合作的承诺。 此外,2016 年是中国作为轮值主席国实施 2015 后全球议程的第一年,中国正将愿景转化为行动, 并进一步采取行动,将 2015 后发展议程和可持续 发展目标提到优先地位。中国早已注意到,国内 优先领域应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此外, 2015 后发展议程的共同特征赋予中国一个促进发 达国家对 2015 后发展议程做出全球承诺的机会。

4.3 建议——对于二十国集团,中国 的具体选择是什么? 中国可以专注于一些具体领域,结合领导人 峰会,发展工作小组和财政部长会议,提出一个 关于发展的重点议题。这个做法在 2015 年土耳其 轮值主席国期间得以实现,把可持续发展目标提 到了领导人峰会的议程上。考虑到优先顺序,我 们的建议是: 1)投资基础设施和可持续经营,以促进经济

2)强化绿色增长 面对环境的巨大挑战,中国已经采取了重大 措施,聚焦于绿色和包容性增长,并且在向其他 国家展示新的绿色的发展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方 面树立了榜样。此外,气候变化峰会在 2015 年底 举行,需要最大的经济体立即跟进。因此,中国 可以鼓励二十国集团国家做出承诺,以实际行动 推进绿色增长,在 2014 年 10 月中美气候变化联 合声明提出绿色增长,韩国和墨西哥为此做了大 量工作,特别是在 2012 年墨西哥提出了“绿色增 长”作为支柱领域。 例如,基于在 2014 年达成的二十国集团的能 源合作原则和二十国集团的能源效率行动计划, 中国可以鼓励成员国做出承诺提高新能源利用率, 发展清洁能源,加大研发投资以提高技术,通过 协议降低环保商品的价格和关税。也有许多其他 可考虑的倡议正在酝酿之中。 3)培育创新 中国正在从一个劳动密集型经济转变为一个 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发展新阶段。 中国的企业正在努力进行技术研发,并希望在世 界其他地区产生需求和影响。创新因此成为中国 新经济形势的当务之急。

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是当前中国外交政策的一 个重要方面,一带一路的倡议,金砖国家发展银 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都彰显了这一 点。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实施 2015 后发展议程的 关键。正如前面提到的,在 2014 年举行的布里斯 班峰会上,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同意达成全球基础 设施倡议,随后在 2015 年土耳其轮值主席国期间 创建了一个新的二十国集团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工作小组。然而,该倡议尚未产生实际效果。中 国可以进一步推动该议程,制定一个具体的“10 大”或“20 大”实际投资项目、社会基础设施项 目和商业项目的清单。这一清单可以特别关注发 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利益,将在 2016 年底 前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实施。中国可以制定 政策,支持并加强国有部门和私有部门之间的合 作。此外,中国还可以促进新旧发展银行关于协 调贷款政策开展坦诚讨论。

54

与此同时,二十国集团已经开始注重创新, 特别是很有可能要成为 2017 年二十国集团轮值主 席国候选国的德国力主创新。因此,中国可以与 其他二十国集团成员建立协同机制,大力支持和 推动创新。这样,中国可以将研究和发展的投资 重点投向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领域。此外,需 要引起特别注意的是向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 的技术转移,在满足他们需要的同时解决相关的 实际问题。 4)增强平衡和包容性增长 二十国集团感兴趣的另一个主题是包容性 的增长,它是中国经济结构“新常态”调整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国集团的最重要的优 先事项之一。包容性增长也被选为 2015 届亚太 OECD 会议的主要议题。为实现 2015 后发展计划 中“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这一核心原则,确 保增长的平衡和包容性的是主要目标。


因此,中国可以通过鼓励二十国集团国家采 取进一步行动,帮助解决全球不平等现象,在全 球范围内鼓励采取社会保护措施,以减少在营养、 健康和教育等领域的差距,或其他类型的政策。 这是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补充,这已成为首尔首脑 会议确定的一个优先事项。对于与社会问题相关 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所需要的具体资金可以通 过二十国集团峰会来解决。 5)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15 后发展议程已经成为二十国集团峰会 议程的特别优先事项,特别是在土耳其任轮值主 席国期间。在其任期内,中国可以借此鼓励所有 二十国峰会成员国通过明确规化其国家战略,来 配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将两者的共同实现目标付 诸实施。每个二十国集团成员国都可以提出一个 关于其国内进展的简短报告,这是有先例的。这 种开放式的共享可以提升政府部门、议会和其他 利益相关者所起的作用。获得这些报告将有助于 提高 2015 后发展议程对监管、立法规划和预算的 意识和能力。发展工作小组本身可以成为二十国 集团内部讨论的有效机制,这个机制可以建立在 发起问责工作的基础之上。

因此,针对 2015 后发展议程设立的联合国高 级别小组呼吁“数据革命”。2009 年,联合国秘 书长发起了联合国“全球脉动”行动倡议,号召 各国主动利用大数据,共享其为发展带来的益处。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支持 2015 后发展议程, 中国将鼓励二十国集团参与并领导大数据技术的 发展,将大数据优先用于国内通信,同时对大数 据的运用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如果实施得当, 大数据可以提高公共部门生产力,让我们对社会 经济发展趋势有更好地了解,改善贫困定位,规 划更复杂的城市交通,并在其他方面亦可发挥作 用。 8)协调国际金融机构对 2015 后发展计划的 融资贡献 中国可以利用其在二十国集团领导地位驱动 并协调布雷顿森林机构和新的机构如金砖国家发 展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之间的联系,中 国对上述两个银行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些机构提供的额外资金将对 2015 后框架的实现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混淆不清的职能、规则 和标准将可能影响构架的实施,从长远角度来看 也会影响可持续发展。

6)加强国际税收制度 9)强化包容性体制 中国可以继续在二十国集团对国际税收制度 已有规定方面有所作为。基于在韩国、澳大利亚, 特别是土耳其峰会上提出的对国内资源流动性的 关注,中国可以达成更广泛的共识,推动实施税 基侵蚀和利润转移措施,提高透明度和信息的自 动交换(AEOI)。在国际税收环境机制下,特别 要注意保护最不发达国家的利益,打击非法资金 流动。因此,可以提出一个更具体的建议,以支 持最不发达国家加强税收管理能力和执行力。 7)推动数据革命 无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大数据在公共部门 决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数据可以揭示 并洞察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社会趋势,这种洞 察能力是社会急需的,但在许多贫穷国家,政府 几乎不可能收集数据,甚至不能进行简单的调查 实践,这些都成为这些国家所面对的主要挑战。

中国可以利用在二十国集团的领导地位与其 它新兴经济体联手继续推动国际经济体系和金融 结构的改革。更具体来说,中国将会紧跟首尔峰 会和土耳其轮值主席国的大力推动,重申对国际 货币组织、世界银行进行改革,并维持世界贸易 组织在贸易方面的突出地位。然后,基于俄罗斯 峰会上二十国集团 5 周年声明所描绘的那样,中 国完全可以做更多工作以提高其它发展中国家的 知名度。声明强调了要认真聆听来自非成员机构 和国家的声音,此项宗旨由澳大利亚提出,并得 到土耳其的特别关注。中国可以建立一个正式机 制来满足 77 国集团 + 中国的需求。这将能更好的 代表世界上的贫困国家的利益。

55


结 论

后发展议程成功实施,政府需要更多的政策空间 来制定和执行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家战略,世界 上没有任何一个政策是适应所有国家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中国哲学家,老子 本报告指出,2015 年是变革之年,充满了伟 大愿景和希望,同样也是挑战之年。我们不仅要 厘清未来要达成的目标,更要明确如何实现这些 目标。本报告的起草基于 2014 年 11 月在中国举 行的全球治理论坛上的探讨,报告查阅了关于国 家重大发展问题的进展情况。本报告在第一章指 出由联合国主导的三项主要工作:亚的斯亚贝巴 会议,九月峰会和气候变化会议。这些重要工作 推动政府间的合作,从而为创造更好的世界和更 好的生活达成完整、全面和战略性共识。这些研 讨为加强国际监管系统提供了契机,对于克服当 代世界的不均衡和不稳定是十分必要的。鉴于世 界现有的不平衡性,本章呼吁国际社会从整体角 度重新思考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并重新思考目前 的宏观经济政策向稳定和发展的方向转变。此外, 报告还呼吁各国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为建立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评 估经济走向的方法需要更加广泛,深入和精准。 因此,加强数据运用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证据支持 至关重要。

报告的第二部分转而分析可持续发展可能引 起的全球应对策略,第三部分更加精确地分析了 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意义。中国无论是过 去还是现在的发展经历对于整个国际社会都有重 要的意义,也为未来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打了坚 实基础。由于中国独特的地位,报告强调中国如 何能在机构和国家之间发挥桥梁作用,鼓励更多 有效关注吸引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需求的对话。 报告特别建议,中国可以专注于整合国内和国际 议程,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互利合作。 第四章,也就是最后一章提出,2016 年中国 任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期间将会出现一个很好 的机会。紧随着布里斯班峰会达成成果和土耳其 已经取得的核心成就,中国有潜力促成可持续发 展目标的实施,特别是为贫困的人们打造更好的 世界奠定基石。报告指出,经济一体化为中国基 于全球议程采取行动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 该全球议程与实现国内经济相关的全球双赢计划 有着具体、紧密且可见的关联。 世界对中国的预期很高,中国通过国内和国 际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领域的支持是十分巨 大的。中国不需要为了抓住这个机会而采取强权 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积极的计划: 与联合国以伙伴的形式合作,可以为中国赢得更 加正面的国际声誉。

全球经济治理正在逐步进展之中,但效率有 待提高,各机构正努力实现重组以跟上全球经济 力量的变化速度,双边和区域倡议正努力克服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的二十国集团轮 有系统的差距。考虑到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我们的分析强调这些发展能否带来更好的全球经 值主席国地位对于实施 2015 后发展议程创造了巨 济治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管理。作为唯 大潜力。 一、真正的全球性机构,联合国也面临着有效性、 代表性受到质疑的挑战。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应 对与 2015 后发展议程相关的挑战,将在政治上非 常具有挑战性,这就是本报告强调我们比以往任 何时候都需要改革现有的全球治理机构的原因。 第二章建议各机构应该如何采用一个包容、透明 和负责的方式,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在全球 决策过程中有一定的话语权。这也将重组全球经 济制度,从而有效地实施 2015 后发展议程。此外, 大家也逐步认识到,很多问题从地方、国家和区 域层面上解决会更加有效。因此,如果想要 2015

56


参考文献: 艾迪生 (Addison), 哈珀 (Harper C.), 普劳斯 (Prowse M.), 谢帕德 (Shepherd A.), 巴里恩托斯 (Barrientos A.), 布朗霍尔茨 (Braunholtz-Speight T.), 埃文斯 (Evans A.).(2009). 长期贫困的报告 2008/09: 逃离贫困陷阱 . 来 自 http://www.chronicpoverty.org/uploads/publication_f(2015 年 5 月访问 ) 非洲开发银行 .(2009). 全球经济危机和非洲脆弱的国家 . 来自 http://www.afdb.org/fil eadmin/uploads/ afdb/Documents/Publications/PB%209-2009.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国际特赦组织 .(2014). 问和答 : 全球武器贸易条约生效 . 来自 https://www.amnesty.org/en/articles/ news/2014/12/global-arms-trade-treaty-enters-force/ (2015 年 5 月访问 ) BAFFI.(2013).2013 年基金分配报告 . 来自博科尼主权投资实验室 .www.unibocconi.it/wps/wcm/ connect/95881e34-230a-498d-9e92-201190a7db9a/int_report_SIL_2014_completo.pdf?MOD=AJPERES (2015 年 5 月访问 ) 巴科尼亚 (Bakrania, S.) 和卢卡斯 (Lucas, B.).(2009). 金融危机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冲突和脆弱性的影 响 . 来自 http://www.gsdrc.org/docs/open/EIRS6.pdf(2015 年 5 月访问 ) 巴塔查亚 (Bhattacharya, D.) 和艾莉 (Ali).(2014).2015 后国际议程——有关实施办法的重要问题 . 来自 http://southernvoice-postmdg.org/wp-content/uploads/2014/10/SV-OP-16.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巴塔查耶 (Bhattacharyay, B. N.).(2010). 统计亚洲和非洲地区对能源、电力、水的需求 :2010-2020. 亚洲 投资银行 . 来自 http://www.adbi.org/working-paper/2010/09/09/4062.infrastructure.demand.asia.pacific/ (2015 年 5 月访问 ) 布雷德福 (Bradford, C.).(2014). 全球经济管理和国际机构的角色 , 全球不发达经济水平的管理 . 来自 http://www.undp.org/content/dam/china/docs/Publications/UNDP-CH-GGF2%20Scoping%20Papers.pdf(2015 年 5 月访问 ) BRICS.(2014). 金砖国家的信息 . 来自 http://brics6.itamaraty.gov.br/about-brics/information-about-brics (2015 年 5 月访问 ) 气候与能源解决方案中心 (C2ES).(2015). 巴黎气候会谈的重要问题 . 来自 http://www.c2es.org/blog/ diringere/core-issues-paris-climate-talks (2015 年 5 月访问 ) 卡拉汉 (Callaghan, M.).(2013). 纵观:十国集团国的发展优先权是什么?发展与二十国集团 ,1–5. 来自 http://lowyinstitute.org/publications/development-and-g20#_ftn12(2015 年 5 月访问 ) 坎贝尔 (Campbell, K.).(2013). 奥巴马对亚洲的核心策略 (R. Kagan 采访 ). 来自 http://www.foreignpolicyi. org/content/obama-administrations-pivot-asia (2015 年 5 月访问 ) 加拿大 . 财政部 .(1999).G7 金融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的发言 . 美国华盛顿 . 来自 http://www.g7.utoronto. ca/finance/fm992509state.htm(2015 年 5 月访问 ) 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 .(2014). 从概念到实体:金砖四国经济模式研究报告 . 来自 http://www.ccwe. tsinghua.edu.cn/ccwenew/upfile/file/english%20report.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57


赵 (Cho, S.) 和凯莉 (Kelly C. R.).(2012). 新的全球治理的承诺和危险:二十国集团的案例 . 芝加哥国际 法律杂志 ,2012 年冬 ,491-562.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2015 年 4 月 20 日 ). 巴基斯坦落实来自中国 460 亿美元的投资 . 来自 http://money.cnn.com/2015/04/20/news/economy/pakistan-china-aid-infrastucture/index.html(2015 年 5 月访 问) 库珀 (Cooper, A. F.).(2013). 镇压还是振兴?中东大国、二十国集团以及全球治理演变 . 第三世界季刊 , 34(6),963–984. 库珀 (Cooper, A. F.) 和安特科维茨 (Antkiewicz, A.).( 国际 ).(2008). 新兴大国的全球治理:来自海利根达 姆进程的经验 . 安大略省滑铁卢 : 劳里埃大学出版社 . 戴维斯 (Davies, R.).(2013). 什么阴谋 ? 二十国集团合理化的发展议程 . 载于 : 卡拉汉 , 发展和二十国集 团 1–5. 来自 http://lowyinstitute.org/publications/development-and-g20#_ftn12(2015 年 5 月访问 ) 达武特奥卢 (Davutoglu, A.).(2014). 建设我们想要的生活 .2014 年 11 月澳大利亚二十国集团 (G20) 峰 会演讲 . 来自 http://g20.newsdeskmedia.com/Images/Upload/micro_sites/G20_Australia/PDFs/AHMET_ DAVUTOGLU_Building-the-world-we-want-to-live-in.pdf(2015 年 5 月访问 ) 德尔维什 (Derviş, K.) 和特拉斯代尔 (Drysdale P. )( 国际 ).(2014). 二十国集团峰会战略领导力 . 华盛顿特 区 : 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社 . 达尔 (Dhar, B.).(2014). 金砖国家在巴西收益 . 来自 http://www.networkideas.org/news/jul2014/BRICS_ Brazil.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驻美利坚合众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 .(2013 年 9 月 22 日 ). 中国在 2015 后发展议程的立场书 . 来自 http://www.china-embassy.org/eng/zgyw/t1078984.htm (2015 年 5 月访问 ) 埃文斯 (Evans A.).(2015).2015 后议程的实施方法 , 什么样的全球伙伴关系?来自 htp://cic.nyu.edu/sites/ default/files/2015_moi_-_possible_elements_of_a_deal.pdf(2015 年 5 月访问 ) 菲茨杰拉德 (Fitzgerald, O.).(2015). 追求全球法治主权债务重组 . 国际治理创新中心 . 来自 https://www. cigionline.org/publications/pursuit-of-global-rule-of-law-sovereign-debt-restructuring(2015 年 5 月访问 ) G20.(2015). 二十国集团和世界 . 来自 https://g20.org/about-g20/g20-members/g20-world/ (2015 年 5 月访问 ) G20 发展工作小组 (2014). 二十国集团 (G20) 发展工作小组报告 . 来自 https://g20.org/wp-content/ uploads/2014/12/G20-DWG-2014-Annual-Progress-Report-1.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G20. (1999 年 12 月 15-16 日 ). 柏林 G20 领导国和中央银行管理的公告 . 来自 https://g20.org/wpcontent/uploads/2014/12/Communique_of_Finance_Ministers_and_Central_Bank_Governors_Berlin_ Germany_15_16_December_1999.pdf(2015 年 5 月访问 ) G20.(2010). 二十国集团 (G20) 多伦多峰会宣言 . 来自 http://www.g20.utoronto.ca/2010/to-communique. html (2015 年 5 月访问 ) G20.(2013). 圣彼得堡的发展前景 . 来自 G20 网站 https://g20.org/wp-content/uploads/2014/12/Saint%20 Petersburg%20Development%20Outlook_0.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58


G20.(2014). 政策批注:增长和发展政策 . 来自 https://g20.org/wp-content/uploads/2014/12/policy-notegrowth-and-development1.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G20.(2014). 全球基础设施计划 . 来自 https://g20.org/wp-content/uploads/2014/12/g20_note_global_ infrastructure_initiative_hub.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G20.(2014). 土耳其作为 2015 年二十国集团 (G20) 主席国的优先事项 . 来自 http://www.g20.utoronto. ca/2015/141201-turkish-priorities.html (2015 年 5 月访问 ) G20.(2014 年 11 月 15-16 日 ).G20 领导国的公告 , 布里斯班峰会 . 来自 http://www.g20australia.org/sites/ default/files/g20_resources/library/brisbane_g20_leaders_summit_communique.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吉莱斯皮 (Gillespie, C.),Tsapralis, A., 玛德诺娃 (Mladenova, T.), 戈麦斯 (Gomez, J. I.), 佩雷拉 (Pereira, A.), 罗格朗 (Legrand, C.).(2014 年 11 月 17 日 ). 布里斯班 G20 峰会:预期结果和未来的路 . 二十国集团信息 中心 . 来自 http://www.g20.utoronto.ca/analysis/141117-analysis.html(2015 年 5 月访问 ) 全球议程委员会 .(2015). 展望 2015 年全球议程 . 世界经济论坛 . 来自 http://reports.weforum.org/outlookglobal-agenda-2015/wp-content/blogs.dir/59/mp/files/pages/files/outlook-2015-a4-downloadable.pdf(2015 年 5 月访问 ) 格林 (Green, D.).(2014). 全球运动是如何引发联合国武器条约的 . 来自 http://oxfamblogs.org/fp2p/howdid-a-global-campaign-bring-about-a-un-arms-trade-treaty/(2015 年 5 月访问 ) 格林斯通 (Greenstone, M.).(2014). 气候变化的成本 . 来自 http://www.brookings.edu/blogs/planetpolicy/ posts/2014/09/19-paying-cost-of-climate-change-greenstone(2015 年 5 月访问 ) 牛 (Niu, H.).(2012). 金砖五国的全球治理:一股进步的势力? (2015 年 5 月访问 ) 赫莱纳 (Helleiner E.).(2014). 全球经济危机现状:2008 年全球金融崩溃后的全球金融治理 . 牛津 : 牛津 大学出版社 . 哈特向 (Hettne, B.).(2005). 超越“新地区主义”. 新的政治经济 .10(4).543-571. 来自 http://www. 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3563460500344484 (2015 年 5 月访问 ) 国际科学协会理事会 .(2015). 回顾可持续发展目标:以科学的视角 . 来自 http://www.icsu.org/ publications/reports-and-reviews/review-of-targets-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the-scienceperspective-2015/SDG-Report.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2015). 第五届 2015 后政府间谈判 ( 随访和评估 ). 来自 http://www.iisd.ca/ post2015/in5/19may.html?&utm_source=www.iisd.ca&utm_medium=feed&utm_content=2015-05-19&utm_ campaign=RSS2.0 (2015 年 5 月访问 ) 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所 .(2015). 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实践 . 来自 http://sd.iisd.org/ (2015 年 5 月访问 ) IMF.(2011).2011 年全球监测报告: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 华盛顿特区 :IMF IMF.(2011 年 5 月 13 日 ). 对 IMF 在二十国集团相互评估程序的参与度报告 . 来自 http://www.imf.org/ external/np/pp/eng/2011/051311.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59


IMF.(2014 年 4 月 ). 区域经济展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 华盛顿特区 :IMF(IMF). IMF. (2014). 世界经济展望:2014 年数据库 . 来自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4/01/ weodata/index.aspx (2015 年 5 月访问 ) IMF.(2015 年 4 月 ). 世界经济展望——不均衡增长:短期和长期因素 . 华盛顿特区 :IMF(IMF). IMF.(2015 年 1 月 ). 世界经济展望 . 华盛顿特区 :IMF (IMF). IMF.(2015). 全球前景和政策挑战 . 准备于 2015 年二十国集团 (G20) 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 伊斯坦布尔 , 土耳其 . 来自 https://www.imf.org/external/np/g20/pdf/2015/020915.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IMF.(2015). 国际金融统计数据库 . 来自 http://elibrary-data.imf.org/finddatareports. aspx?d=33061&e=169393(2015 年 5 月访问 ) 詹克斯 (Jenks, B.) 和阿克利卢 (Aklilu, B.).(2014). 讨论稿草案:联合国发展系统在 2015 后的发展议程 的长期定位 . 来自 http://www.un.org/en/ecosoc/newfunct/pdf14/ecosoc_dialogue_discussion_paper.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杰文 (Jerven, M.).(2014). 数据的革命 : 修辞和实际行动之间 . 来自 http://post2015.org/2014/12/05/writingabout-a-data-revolution-between-rhetoric-and-practical-action/(2015 年 5 月访问 ) 金 (Jin, Z.).(2014). 中国与 G20:全球经济治理的高端博弈 . 北京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文 ) 琼斯 (Jones, E.).(2014). 世贸组织的改革危机 . 来自项目联合组织 . 来自 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 commentary/wto-reform-crisis-by-emily-jones-2014-10 (2015 年 5 月访问 ) 肯德罗布 (Kende Robb, C.).(2013). 全球税收正义在非洲 : 是时候把话语变成行动 . 来自 http://www. africaprogresspanel.org/global-tax-justice-in-africa-its-time-to-turn-words-into-action/ (2015 年 5 月访问 ) 哈拉斯 (Kharas, H.) 和隆巴尔迪 (Lombardi, D.), 二十国集团:起源、全球治理的前景和挑战 . 华盛顿特区 : 布鲁金斯机构 . 来自 http://www.brookings.edu/~/media/research/files/papers/2012/8/g20-global-governancekharas-lombardi/g20-global-governance-kharas-lombardi.pdf(2015 年 5 月访问 ) 奈特 (Knight, M. D.).(2014). 改革金融监管的全球架构——二十国集团 (G20),IMF 和金融稳定理事会 (CIGI 论文 42 号 ). 国际治理创新中心 . 来自 https://www.cigionline.org/sites/default/files/no42.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拉米 (Lamy, P.).(2009). 多边贸易体系在最近的经济危机的作用 .2009 年 7 月 15 日英国华威大学的演讲 . 来 自世界贸易组织网站 https://www.wto.org/english/news_e/sppl_e/sppl132_e.htm (2015 年 5 月访问 )

拉巴达 (Lebada, A. M.).(2014). 可持续发展融资:打造 2015 后议程的体系构架 . 来自 http://sd.iisd. org/policy-updates/financing-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building-the-vascular-system-of-the-post-2015development-agenda/ (2015 年访问 ) 李 (Li, M.).(2012). 国际 R&D 溢出效应和技术进步在中国基于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传播机制 , 科学管理 ,4: 86-92, 130

60


林 (Lim, W.).(2014). 布里斯班峰会 G20 发展议程 . 华盛顿 : 罗伊研究所 . 来自 http://www.lowyinstitute. org/files/lim_the_development_agenda_for_the_g20_brisbane_summit.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李 (Li C.), 王 (Wang J.) 和惠利 (Whalley J.).(2014). 中国的区域和双边贸易协议 .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工 作论文系列 . 来自 http://www.nber.org/papers/w19853.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马里克 (Malik, A. R.).(2015). 一带一路倡议 . 战略研究所伊斯兰堡来自 http://issi.org.pk/?p=3416 (2015 年 5 月访问 ) 马丁迪亚兹 (Martinez-Diaz, L.).(2007). 八年之后的 G20: 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有效性如何 ? 华盛顿特区 : 布鲁金斯机构 . 来自 http://www.brookings.edu/~/media/research/files/papers/2007/10/17development/1017d evelopment.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和联合国在华系统 .(2013). 中国的 2013 年发展目标的进展报告 . 来自 http:// www.cn.undp.org/content/dam/china/docs/Publications/UNDP-CH-MDGs2013_english.pdf(2015 年 5 月访问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贸组织 .(2013).OECD/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附加值 (TIVA) 指标 : 中国 . 来自 http://www.oecd.org/sti/ind/TiVA_CHINA_MAY_2013.pdf(2015 年访问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13).2012 合作发展报告 . 巴黎 :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14). 空气污染的成本:道路运输健康的影响 . 来自 http://www.keepeek.com/ Digital-Asset-Management/oecd/environment/the-cost-of-air-pollution_9789264210448-en#page13(2015 年 5 月访问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15). 全球官方发展援助的情况 . 来自 http://www.oecd.org/dac/stats/data.htm (2015 年 5 月访问 ) OECD- 发展援助委员会 .(2011). 在冲突与脆弱性中支持政府机关 . 来自 http://browse.oecdbookshop.org/ oecd/pdfs/free/4311031e.pdf(2015 年访问 ) OECD- 发展援助委员会 .(2015).2015 年的脆弱性:2015 年之后的蓝图 . 来自 http://www.oecd.org/ dac/governance-peace/conflictandfragility/docs/FINAL%20States%20of%20Fragility%20Highlights%20 document.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 .(2015). 财富:拥有一切却想要更多 . 来自 https://www.oxfam.org/en/research/ wealth-having-it-all-and-wanting-more (2015 年 5 月访问 ) 大矢根 (Oyane, S.).(2001 年 3 月 ). 美国的诸边主义和它的 APEC 政策 . 工作论文系列 00/01 - 5 号 , 发 展中经济体研究所 IDE 亚太 OECD 研究中心 . 来自 http://www.ide.go.jp/English/Publish/Download/Apec/ pdf/2000_e.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皮凯蒂 (Piketty, T.).(2014). 二十一世纪的资本 . 剑桥大学 : 哈佛大学出版社 . 罗伯森 (Robertson, J.).(2014).G20 关于避税的承诺依然使贫穷国家脆弱 , 卫报 ,2014 年 11 月 16 日 . 来 自 http://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14/nov/16/g20-tax-avoidance-pledge-still-leaves-poor-countriesvulnerable. (2015 年 5 月访问 )

61


塞恩思伯里 (Sainsbury, T.).(2015).2014 年底的二十国集团 (G20) 在华盛顿特区 : 罗伊研究所 . 来自 http:// www.lowyinstitute.org/files/g20-at-the-end-of-2014.pdf(2015 年 5 月访问 ) 救助儿童会 .(2014). 新兴共识:达成 2015 后议程协议 . 来自 http://www.savethechildren.org/atf/ cf/%7B9def2ebe-10ae-432c-9bd0-df91d2eba74a%7D/EMERGING%20CONSENSUS%20STC%20US%20 FINAL.PDF(2015 年 5 月访问 ) 斯瓦格 (Siregar, R.).(2013 年 1 月 ). 加强清迈倡议多边化和荷兰银行的有效性:选择直接挑战和任 务 .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 403 号工作报告 . 来自 http://www.adbi.org/files/2013.01.17.wp403.enhancing. effectiveness.cmim.amro.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斯特恩 (Stern, N.).(2006). 斯特恩评论:气候变化的经济学 . 英国财政部 . 来自 http://webarchive. nationalarchives.gov.uk/20100407172811/http://www.hm-treasury.gov.uk/stern_review_report.htm (2015 年 5 月访问 ) 斯蒂格利茨 (Stiglitz, J. E.).(2009). 联合国大会对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改革的专家委员会报告 . 来自 http://www.un.org/ga/econcrisissummit/docs/FinalReport_CoE.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萨姆纳 (Sumner A.).(2010). 全球贫困和新的最底层 : 如果世界上四分之三的穷人生活在中等收入国家会 如何 ? IDS 工作底稿 ,2010.349:01-43. 孙 (Sun, Y.).(2015). 将非洲置于实行一带一路策略:对就业和基础设施的新机会 ? 来自 : http://www. brookings.edu/blogs/africa-in-focus/posts/2015/03/02-africa-china-jobs-infrastructure-sun (2015 年 5 月访问 ) 经济学人智库 .(2015). 中国“一带一路”前景和挑战:风险评估报告 . 来自 http://static1. squarespace.com/static/529fcf02e4b0aa09f5b7ff67/t/554c49cee4b06fc215162cb4/1431062990726/ One+Belt%2C+One+Road.pdf (2015 年访问 ) 第六届金砖五国峰会网站 .(2014). 来自 http://brics6.itamaraty.gov.br/about-brics/information-about-brics (2015 年 5 月访问 ) 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 .(2009 年 9 月 24 日 ). 美国财长蒂姆 • 盖特纳在二十国集团 (G20) 会议新闻发布会 上的讲话 . 来自 https://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press-briefing-treasury-secretary-geithner-g20meetings (2015 年 5 月访问 ) 第三世界网络 .(2015). 对融资发展的地缘政治分析 . 来自 http://www.twn.my/title2/finance/2015/fi150302/ A%20Geopolitical%20Analysis%20of%20FfD3%20-%20Regions%20Refocus,%20TWN,%20DAWN.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2014). 大会决议 67/226 号的实施进展:四年发展活动运作的全面政策审议 . 决 议 E/RES/2014/14. 来自 http://www.un.org/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E/RES/2014/14 (2015 年 5 月访 问) 联合国大会工作小组 .(2014). 工作小组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建议 . 来自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 un.org/content/documents/1579SDGs%20Proposal.pdf 联合国秘书长 .(2014). 尊严之路 2030 年:消除贫困、改变生活和保护地球 .2015 后可持续发展报告 议程综合报告 . 来自 http://www.un.org/en/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69/700&referer=http://www. un.org/en/documents/&Lang=E (2015 年 5 月访问 )

62


联合国秘书长可持续发展的数据革命独立专家咨询小组 (IEAG).(2015). 一个有价值的世界:为可持续 发展发动数据革命 . 来自 http://www.undatarevolution.org/report/ (2015 年 5 月访问 ) 联合国 .(2015). 定期预算和营运资本基金 . 来自 http://www.un.org/en/ga/contributions/budget.shtml (2015 年 5 月访问 ) 联合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3). 中国的千年发展目标的进展 . 来自 http://www.cn.undp.org/ content/dam/china/docs/Publications/UNDP-CH-MDGs2013_english.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2014). 有关发展的全球治理和政策空间 . 来自 http://unctad.org/en/ PublicationsLibrary/tdr2014_en.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2015). 数据库 . 来自 http://unctad.org/en/Pages/Statistics.aspx(2015 年 5 月访问 )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可持续发展知识平台 .(2015). 政府间协商 . 来自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 un.org/post2015 (2015 年 5 月访问 )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可持续发展知识平台 .(2015). 政府间专家委员会关于可持续发展融资 . 来自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intergovernmental/financecommittee (2015 年 5 月访问 )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可持续发展知识平台 .(2015).2015 后的进程 . 来自 https:// 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post2015(2015 年 5 月访问 )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 .(2012).2012 年世界经济和社会调查:寻找新的发展融资 . 纽约 : 联合国经济 与社会事务部 . 来自 http://www.un.org/en/development/desa/publications/wess2012.html.(2015 年 5 月访问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 .(2015). 中国千年发展目标以及 2015 后的发展议程 . 来自 http://www. cn.undp.org/content/dam/china/docs/Publications/UNDP-CH-MDGPaper-2015 年之后 .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012). 治理为和平:保护社会契约 . 来自 http://www.undp.org/content/dam/undp/ library/crisis%20prevention/governance-for-peace_2011-12-15_web.pdf.pdf.(2015 年 5 月访问)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013). 人类分裂 : 面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 . 纽约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展政策局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014). 中国第二部对外援助白皮书 . 问题摘要 . 来自 http://www.cn.undp.org/ content/china/zh/home/library/south-south-cooperation/issue-brief-china-s-second-white-paper-on-foreign-aid. html(2015 年 5 月访问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015).2015 后发展议程 . 来自 http://www.undp.org/content/undp/en/home/ mdgoverview/mdg_goals/post(2015 年 5 月访问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20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背景:国际对气候变化的反应 . 来自 http://unfccc.int/essential_background/items/6031.php(2015 年 5 月访问 ) 联合国大会 .(1992).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A/CONF.151/26(Vol. I). 里约热内卢 ,1992 年 6 月 3 日到 14 日 . 来 自 http://www.un.org/documents/ga/conf151/aconf15126-1annex1.htm(2015 年 5 月访问 ) 联合国大会 .(2013). 联合国在全球经济治理 . 决议 A/RES/67/289. 来自 (2015 年 5 月访问 )

63


联合国大会 .(2015). 第三次国际融资发展会议的亚的斯亚贝巴协定:修订草案 .2015 年 5 月 6 日 . 来 自 http://www.un.org/pga/wp-content/uploads/sites/3/2015/05/070515_financing-for-development-InfConsultations.pdf(2015 年 5 月访问 ) 联合国大会 .(2015). 采纳 2015 后发展议程的联合国首脑会议成果文件零号草案 . 来自 https:// 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7261post- 2015% - 20 - summit%20 - % - 202% - 20 june%202015.pdf(2015 年 6 月访问 ) 联合国裁军事务办公室 .(2015).《武器贸易条约》. 来自 http://www.un.org/disarmament/ATT/(2015 年 5 月访问 ) 韦斯特加德 (Vestergaard, J.).(2011). 世界银行和新兴世界秩序:适应多极化 . 丹麦国际问题研究所 . 来 自 http://www.academia.edu/5575568/The_World_Bank_and_the_emerging_world_order_Adjusting_to_ multipolarity_at_the_second_decimal_point. (2015 年 5 月访问 ) 沃斯 (Vos, R.).(2012).2015 年之后下一步是什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研究论文 . 来自 http://www.unicefirc.org/research-watch/Post-2015--What-Next-/892/ (2015 年 5 月访问 ) 维尔道 (Wildau, G.).(2015 年 4 月 28 日 ). 中国铁路集团在非洲达成 55 亿美元的交易 . 金融时报 . 来 自 http://www.ft.com/intl/cms/s/b321f146-ed56-11e4-a81a-00144feab7de,Authorised=false.html?_i_ location=http%3A%2F%2Fwww.ft.com%2Fcms%2Fs%2F0%2Fb321f146-ed56-11e4-a81a-00144feab7de.htm l%3Fsiteedition%3Dintl&siteedition=intl&_i_referer=#axzz3YkxYgNSq(2015 年 5 月访问 ) 沃尔夫 (Wolff, P.).(2014).2015 后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融资 . 全球治理论坛第二高级论坛的调查论文 . 来 自 http://www.undp.org/content/dam/china/docs/Publications/UNDP-CH-GGF2%20Scoping%20Papers.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伍兹 (Woods, N.).(2014).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治理 . 全球经济治理 89 号工作论文 . 来自 http://www.globaleconomicgovernance.org/sites/geg/files/GEG%20WP_89%20Global%20Economic%20 Governance%20after%20the%202008%20Crisis%20-%20Ngaire%20Woods.pdf(2015 年 5 月访问 ) 世界银行和 IMF.(2010). 理事会关于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实际资源的部长级联合委员会 . 来自 http:// 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DEVCOMMINT/Communiques/23126007/FinalCommunique-E-042510. pdf(2015 年 5 月访问 ) 世界银行 .(2010).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2010 年投票权调整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NEWS/ Resources/IBRD2010VotingPowerRealignmentFINAL.pdf(2015 年 5 月访问 ) 世界银行 .(2010). 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对脆弱的和受战乱影响的国家的影响 . 来自 http://siteresources. worldbank.org/INTLICUS/Resources/ImpactofFinancialCrisisFactSheetSept28.pdf(2015 年 5 月访问 ) 世界银行 . (2011). 冲突、安全与发展 . 来自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WDRS/Resources/ WDR2011_Full_Text.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世界银行 .(2011).2011 年世界发展指标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世界银行 . 来自 http://siteresources. worldbank.org/DATASTATISTICS/Resources/wdi_ebook.pdf(2015 年 5 月访问 ) 世界银行 .(2013). 全球发展的视野:为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储蓄和投资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世界银行

64


世界银行 .(2015). 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 来自 http://data.worldbank.org/data-catalog/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 (2015 年 5 月访问 ) 世贸组织 .(2014). 阿泽维多表示巴厘会议僵局在扰乱世贸组织工作 , 主席表示报告没有进展 . 来自 https://www.wto.org/english/news_e/news14_e/tnc_stat_16oct14_e.htm (2015 年 5 月访问 ) 新华财经机构 .(2015).“一带一路”倡议 . 来自 http://en.xinfinance.com/html/OBAOR/ (2015 年 5 月访问 ) 新华网 .(2012 年 11 月 27 日 ). 财政部与世界银行签署成立“世界银行 - 中国发展实践知识中心”备忘录 . 来 自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11/27/c_113822734.htm (2015 年 5 月访问 )( 中文 ) 新华网 .(2015 年 3 月 18 日 ). 背景资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来自 http://news.xinhuanet.com/ world/2015-03/18/c_1114687561.htm (2015 年 5 月访问 )( 中文 ) 新华网 .(2015 年 3 月 28 日 ).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 . 来自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3/28/c_1114793986.htm (2015 年 5 月访问 ) ( 中文 ) 叶 (Ye, Y.), 薛 (Xue, L.) 和查 (Zha, X.). (2014).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 , 全球经济治理第二 高层论坛调查论文 . 来自 http://www.undp.org/content/dam/china/docs/Publications/UNDP-CH-GGF2%20 Scoping%20Papers.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张 (Zhang, H.).(2014). 二十国集团的发展议程及其在 2015 后过程中的作用 . 来自 Fues, T. 和 Ye, J. 联合 国 2015 后全球发展议程:中国和欧洲的观点 . 波恩 : 德国发展政策研究所 (DIE). 张 (Zhang, L.).(2014 年 11 月 24 日 ). 亚投行路线猜想 . 来自 http://paper.people.com.cn/gjjrb/html/201411/24/content_1501990.htm(2015 年 5 月访问 )( 中文 ) 张 (Zhang, M.).(2014 年 9 月 18 日 ). 金融危机后一切未变 . 来自美国商业周刊:http://read.bbwc.cn/ f2qahu.html ad.bbwc.cn/f2qahu.html (2015 年 5 月访问 )( 中文 ) 郑 (Zheng, J.).(2014). 中国的经济新常态:定义和政策影响 . 中国发展观察 . 来自 http://chinado.cn:8080/ ReadNews.asp?NewsID=3534 (2015 年 5 月访问 )( 中文 ) 朱 (Zhu, J.), 李 (Li, J.), 和曲 (Qu, H.).(2015 年 4 月 21 日 ). 新丝绸之路之三—铺平道路:由构想到现实 . 汇 丰银行 (HSBC)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报告 . 来自 https://www.research.hsbc.com/R/20/GgPCitU (2015 年 5 月 访问 )

65


全球经济治理之反思

通过应对持久的政治障碍加强经济治理 兰德尔 • 热尔曼 (Randall GERMAIN),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政治学教授

引言 全球经济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传统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已经停滞不前,欧洲的金 融危机前景已经抑制了全球的资金流。21 世纪初 实现了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也逐渐放慢了增长 速度。主要经济体的货币变动、债务水平以及收 支失衡引起了全球关注,而一些国际贸易谈判似 乎陷入了僵局。事实上,针对广泛的全球经济问题, 在原因和解决方案上的共识尚处于缺乏的状态。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国的政治领袖如何带领全球 经济走向新的增长路径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然而,全球经济领导力与治理的政治历史以 持久的障碍为特点,这个障碍源于在全球经济动 荡中试图解决政治分歧而做出的妥协。这些政治 分歧超越了如债务水平、贸易赤字与盈余、以及 货币价值等狭义的经济指标。相反,这些政治分 歧关系到国家间关系对本国经济影响的更为本质 的争论,以及国家在资本主义全球经济的全球性 组织当中的发言权。我在该报告中的贡献包括中 国的 20 国集团(G20)举办权在未来的一年当中 将会做出的贡献。我认为这将有可能是全球经济 治理最关键的问题,即需要将放宽自由化驱动力 作为各国及国际经济机构能够构建经济关系的关 键。中国虽然不能单靠自己来解决此问题,但它 可以使问题更加清晰可见,并开始对话以减少问 题带来的恶性影响。

66

全球经济的两个关键挑战与潜在解决 方案 各国从 2008 年全球经融危机中的复苏是不连 续且不均衡的,这一事实表明了它不止是一个单 纯的“经济”事件。我的分析的出发点是,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我联想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 间被英国历史学家卡尔称为“二十年危机”的时 期[卡尔(Carr, E.H.),1946],因此它是全球 政治经济的转折点。 “二十年危机”的标志包括 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再平衡、全球权力 关系的调整、国家与经济关系的重建以及社会转 型。这一时期,全世界还目睹了军事革命以及世 界各地意识形态的对立。幸运的是,这一刻我们 不必面对由大国之间战争带来的严重威胁,但固 然,许多国家正在积极开展不同程度的军事行动。 我们的确面临着比“二十年危机”时政治领袖面 临的问题更加严峻的问题,我将简要地阐述其中 两方面。 a) 压力下的全球资本主义 自 2007 年以来,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不甚乐观,而现在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 增长率也正在减缓。企业的盈利能力近年受到压 力,而社会的不平等与收入增长的停滞已成为许 多国家关注的问题。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当今的 资本主义的全球性组织正处于压力之下[昂德希 尔(Underhill, G.R.D.),布洛姆(Blom, J.),马


格(Mügge, D.),2010]。由于资本主义的全球 性组织是国家-市场关系的直接产物,因此这种 关系应作为全球政治领导的关键课题。并且,与 20 世纪 20 年代到 30 年代的“二十年危机”类似, 当今我们所使用的关系模型已经不再适用。政治 经济学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便支撑起了全球资本 主义的高度自由化的模式已经不能够再作为资本 主义关系唯一或主要的模式。那么将由什么代替 这种模式呢? 在这里,中国可以通过明确和构建能够引起 全球共鸣的全球政治经济模式来发挥重要的领导 力作用。此模式应注重于向国际经济交流的市场 开放,但需要有足够的范围来建立社会安全网, 以支持工人和公民为增加或维持自身竞争力而做 出的竞争力转变。这是自由化的一种形式,该形 式抵制了目前如欧元区各国政府采取的紧缩政策, 而将自由主义在可兑现的承诺范围内嵌入到最低 水平生活保障提供中[博兰尼(Polanyi, K.), 1944/1957]。这种模式引起了许多新兴市场经济 体和许多目前经受过度紧缩的欧洲国家的共鸣。 这里需要克服的主要挑战包括两部分集体行 动问题:第一部分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够单独 对国家-市场关系的核心支柱进行重新界定。但 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处于一个不寻常的位置: 一个按照该方针精心研制的提议可能引起承受类 似竞争压力的新兴经济体的共鸣,同时也能够渗 透到增长停滞的欧元区人口。任何嵌入式自由主 义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将是对重新分配国民收入 用于社会福利而做出的承诺,这虽看似矛盾,但 如丹麦和挪威实践了嵌入式自由主义一样,它将 成为成功经济体的一个支柱。集体行动问题的第 二部分是任何一个此类型的模式需要具备足够的 流动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环境。这是当前政治 经济自由主义模式存在的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它 被认为等同地适用于多种经济体而不顾其发展水 平。事实上,根据该模式,最不发达经济体迫切 需要沿着发达经济体的路线实行自由化,但其中 不包含自由化历来要求的社会保障。如果中国能 够成功实行足够灵活的政治经济嵌入式自由主义 模式,它会将全球经济治理带入 21 世纪。 然而,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行还将面临一个挑 战,那就是如何适当缓冲调节由此引发的各种后 果。扩张边缘人群和脆弱人群社会保障的后果除

了提升他们的经济竞争力和生产力之外,在政治 上也能够调动他们。事实上,“二十年危机”见 证了各国在面临大萧条带来的经济灾难下引发的 政治动员革命。这样的政治动员是个健康积极的 发展,但它能够领先于经济能力而产生足够的回 报,或为政府正确定位社会效益提供支持。因此, 对于与任何它选择实行的嵌入式自由主义模式相 关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国亦应寻求相应的支持。 这些体制改革应着重关注于制定透明的治理规范、 政府机构与公民之间清晰的责任界限以及政治参 与的责任模式。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群亦为受到政 治动员的人群,但他们须为相互的构建与成功保 持平衡关系当中的组织力。 b) 正确认识国际经济机构的角色 在“二十年危机”当中,实现国际经济关系 的再平衡和全球政治关系的重新调整使得现存的 经济机构无法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们时刻保持应 激状态以备行动,但这样的状态和能量在长达几 十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中消磨殆尽。虽然 国际经济机构在这段时期当中设法为后 1945 年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们依然基本处于孤立状态[保 利(Pauly, L.W.),1997]。我相信我们当今也面 临着与之类似的状况:强大的新经济趋势的出现 以及被国际关系学者称为大国的国家的政治权力 分布变化颠覆了国际经济机构,尤其是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作用。这些长时间主要作 为 G7 国家以及美国代理的机构[拉维尔(Lavelle, K.C.),2011],已经全面地进入了“新”世界。 它们以及 G20 国家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在全 球经济持续全球化的过程中找到新的角色。如何 在深刻的变革当中正确匹配国际机构的宗旨和能 力,是全球经济治理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如今,中国将通过探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如 何在有关全球经济治理的讨论中汇编和传播全球 数据上成为主导性国际机构,发挥其作为 G20 峰 会主席国的领导力作用。尽管“知识就是力量” 这一说法有些俗套,但在全球经济的讨论当中, 获得扎实、可信、可验证和权威的数据是绝对关 键的。诸如就业、通货膨胀以及货币供应等一些 基本的经济指标的计算方法往往根据国家而有所 区别,这使得全球标准成为艰巨任务。而当关键 经济指标缺乏一个全球认可的精度时,又如何在 经济问题的根源上达成共识? IMF 在当中起着重

67


要作用,但尽管它有着多年数据传播标准的工作 经历,它依然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持续的改进。 我们需要超越传播标准,以致力于数据收集和测 量,并将其作为全球性的公益事业。

在担任 G20 主席国期间有能力开辟一条道路,为 持续稳健的全球经济治理讨论提供基础。这样的 贡献将为全球政治经济的组织和运作带来巨大价 值。

在指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注数据的收集 而非危机防范和自由化上面临的挑战是,它将显 著降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活动的范围[梅尔泽 (Meltzer, A.),2000]。同时,这将降低 G7 国 家(以及若干其他欧洲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分 量。换句话说,它将导致全球政治关系的重新调 整并进一步反映国际经济关系的再平衡。出于这 个原因,它将被已建立的经济和政治权力所排斥。 但我认为上述重新调整已经在进行,并且自世纪 交替时便存在,即使它一度被金融危机中断[杰 曼 •R.D.(Germain, R.D.),2010]。中等收入国 家渐渐远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 而低收入国家正在探索国际信贷的替代来源,用 于危机救助与发展融资。中国可以通过率领对现 有的国际金融机构的“思维超越”,在国际社会 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已经通过推出丝绸之路 基础设施基金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金 砖国家银行合作),在这一方面实现了超越。这 些都是为亚洲国家寻找替代融资方案的行动,并 且迄今为止在有关全球经济的各方面均得到了正 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一旦中国在其担任 G20 轮值主席国期间发布 了全球数据收集的审查报告(以探讨如何、在何处、 在何种帮助之下成功推进真正的合作关系来收集、 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全球数据标准),将有可能打 开国际经济机构的新篇章。通过在治理审议过程 当中面对诸如如何获取、测量和利用数据等棘手 的政治问题以解决在加强全球经济治理问题上持 久存在的障碍,将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另外,这 样的举措将可能有助于重新关注看似停滞不前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存在的广泛问题。无论是 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部的角度或是从 G20 主席 国这样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推动中国在全球数据 收集方面取得的具体进展将会推进全球经济治理。 综上所述,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和政治的时 代。许多长期建立的行为模式正处于压力之下。 我在文章中强调了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内容都 在经历变化和改造,但全球政治领袖依然面临着 在响应需求方面存在的显著且持久的障碍。中国

68

卡尔 (Carr, E.H.).(1946).《二十年危机》 (第二版). 伦 敦:麦克米伦出版社 . 杰曼 (Germain, R.D.).(2010).《全球政治和金融治 理》. 贝辛斯托克:帕尔格雷夫出版社 . 拉维尔 (Lavelle, K.C.).(2011).《立法国际机构》. 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 . 梅尔泽 (Meltzer, A.).(2000).《国际金融机构咨询委 员会》. 华盛顿:美国国会 . 保利 (Pauly, L.W.).(1997).《谁选举了银行家们?》. 伊萨卡:康奈尔大学出版社 . 博兰尼 (Polanyi, K.).(1944/1951).《大转型》. 波士 顿:灯塔出版社 . 昂 德 希 尔 (Underhill, G.R.D.), 布 洛 姆 (Blom, J.), 马格 (Mügge, D.),( 编 ).(2010).《全球金融一体化 三十年》. 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


经济安全:21 世纪的主要挑战 安德拉斯·伊诺泰 (András INOTAI),匈牙利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主任

自新世纪伊始,经济安全问题的质的提升被 正式提出。其中一部分能够通过对硬性(军事) 力量的使用限制来解释,而这样的限制是由全世 界诸多国家对诸如政治不稳定、贫困的增加、种 族清洗和大规模移民等问题的干预失败引起的。 与此同时,快速增长的经济相互依存性,以及诸 如商品、服务、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的开放性 促进了经济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此外,全球 金融和经济危机及其管理无疑加强了政策制定者 以及社会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的意识。在某 些情况下,现存的国际组织是有潜力面对这一挑 战的。然而,对一些经济安全问题的管理需要新 的国际性方案和例如 20 国集团(G20)等重要机构, 因为 G20 包含了在全球经济中具有影响力的国家 来承担新的责任。 这篇短文重点关注与经济安全相关的主要领 域,以强调在今后的重要会议和国际政策决定的 筹备当中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1) 市场准入与生产要素的安全 几十年来,通过危机管理的经验增强的国际 贸易被证实为可持续增长的引擎。尽管世界贸易 组织(WTO)框架内的多边谈判已停止,我们见 证了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迅速蔓延。对于 到了后期这些协定是否能够被整合到全球贸易自 由化框架,或我们是否必须面对琐碎的全球贸易 体制等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此外,拥 有全球和区域生产链并承担至少一半国际贸易的 跨国公司代表着商品流动自由化的其中一个重要 元素,但也正越来越多地代表着服务流动自由化。 因此,建议在未来几十年之内,包括世界贸易组 织和 G20 在内的国际机制应当不仅在贸易自由化 方面取得进展,还应当逐步开放本国服务市场, 并考虑到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不同程度上的 基本利益。

2) 供应安全 当我们谈到经济安全、供应安全以及其他更 多安全时,能源安全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正如 本文所述,事实上供应安全仅仅是经济安全问题 的其中一项,并且能源也只是供应安全当中的其 中一个元素。除了能源之外,供应安全还包含了 原材料、食品、工业投入,以及从战略意义上讲, 还包含水。 能源安全基于不同能源载体的实际可获得性、 价格水平、一次性供应来源以及运输途径的安全 性。根据与以往的预测,目前来说,可获得性和 价格水平并不能代表关于安全方面的挑战(在某 些情况下可能正好相反,例如能源持续的低价可 能会在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导致社会经济和政治 的不稳定)。然而,在供应和运输路线之间做出 地域多元化的选择将会导致安全问题。对于能源 进口国,供应的多元化(以及对一个或几个占主 导地位的供应商较低的依赖性)将会带来较低的 安全风险。但如果供应源的多元化关系到的运输 路线经过安全状况不可预测的国家,将有可能带 来额外的风险。 与能源相似,国际原材料市场有着双重不平 衡的特点。首先,大部分原材料(包括金属和稀土) 的生产和出口都集中在少数国家。其次,存在国 家或国际上不可忽视的市场垄断。无论是快速发 展的国家日益增长的对原材料的需求,还是特殊 材料(主要是稀土)对许多经济体的高科技部门 的重要性增加,都会促使围绕资源更激烈的竞争。 长期的经济安全需要国际准则以防止潜在的危险 冲突。 地域限制也体现了国际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的 特征。在考虑到全球农业潜力的状况下,尽管目 前能喂饱 90 亿的全球人口,但是由于耕地面积的 减少(由于城市化、气候变化和传统农业技术)、 因收入增加而改变的消费结构、生产替代能源产

69


生的后果、以及尚不明确后果的转基因作物带来 的影响将引起严重的安全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大约 15 至 20 年以后,(淡)水的可获得性将构成重要的 供应安全问题(对于人、农业、工业)。 3) 资金安全 在此背景下,全球经融危机可被视为分水岭。 它提出了国内和国际的金融安全问题与紧迫任务。 在国内,对预算和结构性危机的管理以及国内储 蓄的作用是尤其值得注意的。国际金融安全包括 外汇债务管理、贸易顺差国与逆差国之间不断增 长的金融失衡、规模、构成以及外汇储备。持有 不同兑换货币(美元、欧元、日元、瑞士法郎和 英镑)的重要国际成员间的汇率安全也是一项重 大挑战。2015 年 1 月,许多国家都受到了瑞士法 郎兑欧元的汇率增长带来的冲击。本国货币快速 或持续的升值或贬值会提高“货币战争”的可能性, 并可能对全球和区域贸易和投资流动带来严重影 响。然而最重要的是,新的国际金融系统须建立 起来。它应该正确反映全球经济已经发生的转变, 并充分利用新兴国家日益加强的作用。G20 对发 展一个可持续的国际金融框架有着至关重要的责 任。 4) 环境安全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是许多高级别国际会议的 议题。截至今日,仍然没有合适的方案来解决这 个问题。事实上,我们无法估测气候变化当中有 多大部分原因是由人为污染引起的,以及多大部 分原因是由长期普遍的影响(宇宙在数百万年当 中引起地球气候变化的数次改变)引起的。然而, 即使人为污染只占据了小部分原因,我们也必须 尽最大努力减缓负面影响。一个协调的国际政策 需要通过结合环境需求与对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 展和竞争力的需求,在环境、经济和社会安全之 间寻找平衡。此外,需要考虑到处在不同发展水 平的国家各自的优先事项,以及工业化国家目前 对的污染水平持有的“累计责任”。换句话说, 任何国际协议都必须基于普世价值(即我们共同 的未来)以及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公平待遇的结 合。

70

5) 技术安全 在此背景下,有三个议题特别需要关注。首先, 可获取的新技术是有限的,并且依赖于技术生产 和出口国的监管。由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特 别是在制药业)需要巨大的高风险投资,须确保 新产品带来利润。知识产权法规一直以来是世界 贸易组织的关键议题之一。未来,包括在 G20 峰 会中,或许有新的解决方案能够出现。 其次,对新技术的使用引发了若干重要问题。 一方面,“两用”技术(包括军火、核武器、生 物和化学武器)的国际贸易需要加以规范。另一 方面,技术安全与环境和食物安全紧密相关。核 能生产设备安全性以及转基因作物对人类的潜在 影响,被包含在了国际合作的议程当中。最后, 作为我们共同的未来面临的重要挑战,科技成果、 企业利益以及道德问题之间的界限需要被提出。 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在见证生物技 术和基因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必须面临这样一 个“选择”(以及决策压力)。 第三,目前似乎没有人能够提供应对网络攻 击的安全网络。由于网络攻击(包括由技术引起 的合作伙伴之间的误会)可能会导致无法估量的 后果,我们迫切需要在事情无法收拾前建立起全 球性的监管制度。G20 应承担起此任务,并提供 合适的监管框架。 6) 社会安全 乍一看,社会保障似乎是国家竞争力当中的 一项。然而,它也有着对全球安全直接或间接的 影响。直接的影响体现在人口发展(老龄化的加 速与年轻人口的快速增长之间的对比,世界上不 同国家缩小的劳动力与增长的劳动力之间的对比, 对全球医疗新的挑战)必须得到处理,间接的影 响体现在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承受的压力将引发国 家、地区甚至全球性的安全隐患。在以欧洲为主 的发达国家,对传统(以及长期稳定发展起来的) 福利制度的改革越来越不可避免。在许多快速发 展的国家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一项重要的 战略任务。


7) 价值安全 这可能是 21 世纪人类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最 具挑战性的问题。其中移民问题与社会保障相关 联。目前,世界人口的约 3% 永久居住在非母语 国家,这与实质上完善资本自由化、高层次的商 品自由流通以及服务行业日益增长的自由化形成 鲜明对比。根据保守计算,能够得出在未来二十 年当中生活在非母语国家的人口将增加一倍的结 果。考虑到世界人口将由 70 亿增长至 80 亿,这 将影响到 4.8 亿人口。即使周边发展中国家之间 的移民还未被考虑到预测当中,三大磁体(美国、 澳大利亚和欧洲)需要面对大规模的移民潮。在 此背景下,欧洲面临着双重挑战。首先,非洲的 人口增长处于最快的水平并且预计在不到 20 年之 内达到印度或中国的人口水平(14 亿)。其次, 欧洲对这些年轻、流动、穷困且学历大多较低的 人口而言是地理上最接近的地区。目前,欧洲是 绝对没有准备去面对和处理这种风险的。 另一个重大的挑战在于全球化、大众媒体, 以及空前强大的体现在政治和经济及人际关系方 面的相互依存性,如何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传统价值观念以及适应新的价值观的能力。原则 上,多元文化主义在 21 世纪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 是一个巨大的资产。而与此同时,它可能很容易 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面临的最大的安全挑战。因 此,受益于互异、交互的文化带来的附加值,以 及减少 / 限制政治、经济、社会和心理的风险 / 成 本是我们的共同任务和责任。对国际机构而言, 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而且越来越多地在文化的 相互依存性上建立起来的不断发展的全球系统当 中,正确、适时地认识这些机遇和挑战是至关重 要的。因此,G20 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此外, 我们需要一个双向方法:它 不仅包括由国际组织、 区域机构和国家政府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方法,还 包括全世界的公民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不断增长 的责任,亦即自下而上的方法。

需要新的方法来定义,这个方法或作为 G20 的新 任务,或通过对现有的国际活动论坛(贸易和环 境方面)的升级实现。其次,特别是广义上的新 组织以及 G20 扩展的活动,需要全面覆盖目前仅 有一部分被覆盖且由现有的全球或区域性组织管 理的经济安全问题(资金安全和移民)。最后, 如在全球供应安全、技术安全以及可能最重要的 价值安全等方面上,我们一直在没有任何国际组 织负责有效管理的条件下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 是对价值安全,G20 拥有独特的机会与前所未有 的责任来为国际讨论和共同行动建立一个持久且 可靠的议程。 中国将在制定全球经健全框架的过程中发挥 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有三。首先在一方面,作为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贸易中的领导者、迅速 崛起的全球金融参与者兼逐步发展的技术参与者 以及可持续供应安全当中的关键因素,中国在经 济安全方面的利益与责任需要被强调。其次在另 一方面,中国将于 2016 年担任 G20 主席国。这 样的平台应当在未来和更长久的时间内,在全球 经济安全领域的部分方面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框架 方面,被用以促进实质性的进展。最后,中国凭 借 5000 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其追随发达国家步 伐的过程以及与国际政治、经济、体制结构的融入, 无疑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高价值的资产。作为结果, 在其担任主席国之际,中国在国际经济安全的关 键问题上可以并且应当充分发挥其作为“诚实的 中间人”的潜力。

结束语 面向全球经济安全不断增长的战略意义与 以 G20 为代表的新的国际体制结构的展开并行。 G20 亟需在全球经济安全上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 首先,即使部分经济安全议题已经或应当被现存 的国际组织永久性地提出,问题的性质和范围仍

71


面对全球经济治理缺陷:国际货币与主权债务重组机制 阿尔多·凯莱利 (Aldo CALIARI),关注世事中心“反思布雷顿森林”项目主任 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货币和主权债务重组机制 之间有相同的特征:它们均代表了全球经济治理 存在的缺陷。一些观察者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称 为“非系统” [马特奥斯 y 拉戈(Mateos y Lago, I.), 达塔古普塔(Duttagupta, R.)和里希(Rishi G.), 2011]。其他对现有国际债务重组机制的定义还 包括“临时安排的拼凑物” [赫尔曼(Herman, B.), 2004]以及国际金融架构的缺陷[克鲁格(Krueger, A.),2001]。 本文认为,20 国集团(G20)可以采取行动 来解决这些全球经济治理存在的缺陷,并且在经 济和道德上有理由来采取解决措施。本文将提供 证据以证明是这些缺陷加剧着全球经济脆弱性, 以及它们如何对全球经济治理当中基于发展中国 家的广泛参与和责任构成了障碍。然后,本文将 对 G20 在中国担任主席国之际为解决这样的缺陷 而可能采取的行动提出相应的看法。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将不会在国际货币体系 和主权债务重组改革方面进行完整的论述,而只 会侧重于全球经济治理的规模、解决此缺陷引发 的经济和道德方面的争论以及一些相关建议。

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缺陷使全球经济脆弱 2008-09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在全球经 济逐渐恢复的同时,它也继续努力赶上危机前的 增速。诸如“双速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1a)以及最近提出的“新平庸” [拉加德(Lagarde, C.),2014]等表达方式都在全球经济领域中被 普遍引用。最初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所 采取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恢复做出了贡 献,但它的撤退正在产生新的系统性后果,而欧 洲中央银行(ECB)在尝试较为温和的刺激形式后, 现在正在开展它自己的量化宽松政策。 在充满挑战的全球背景下,全球治理存在的 两大缺陷是主要的障碍。对于国际货币系统而言, 通过以下四种方式产生负面影响:

72

a) 暴露于影响全球主要储备和交易货币经济 的冲击: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名义上虽然是一个多币 种的体系,但它依然依靠单一货币作为主要储备 和交易货币。这使得影响此币种的冲击对全世界 范围都产生影响[周小川,2009;国际货币基金 组 织,2011,24 页; 伯 格 斯 坦(Bergsten, F.), 2009) 。 b) 创造就业机会和投资的局限性: 目前的政权对经济衰退调整存在偏见,从 而减少了全球总需求以及就业增加[联合国, 2009,112 页;奥坎波(Ocampo, J. A.),2010, 2 页]。在危机期间,当资本外逃的威胁或对资 金力量的缺乏迫使赤字国家进行调整而过剩国家 不需要面对这种压力时,这种偏见尤为明显[马 特奥斯 y 拉戈(Mateos y Lago, I.)等,2009,7 页]。 值得强调的是,不面临赤字方面约束的国家是发 放储备和交易货币的国家——美国,但它的做法 在宏观经济的失衡反映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一方面, 是付出了巨大成本的[斯蒂格利茨(Stiglitz, J.) 和格林沃尔德(Greenwald, B.),2010,5 页]。 c) 贸易限制: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初衷是为扩大的国际 贸易和均衡增长提供支持。一个稳定的汇率制度 对国际贸易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希望通过贸 易来扩大经济规模的国家。正如约翰 • 梅纳德 • 凯恩斯所说:“如果国家在没有协议的情况下可 以随意更改其货币价值,那么对关税的任何建议 都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没有货币协议,就没有讨 论关税的坚实的基础”(联合国贸易暨发展会议, 2004)。贸易的稳定性和扩张能够激励对贸易进 行长期投资,尤其是对国内进行投资(联合国贸 易暨发展会议,2007,21-22 页)。但对发展中国 家而言,由于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大约是 发达国家的两倍,这样的影响渠道是高度不对称 的(联合国贸易暨发展会议, 2009,9 页)。


d) 减少的发展资金: 特别提款权 (SDRs)——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能够发行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分配给其成 员的储备资产——有着作为资金发展工具的巨大 潜力。然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的规则在虚掷 这样的潜力。首先,发放特别提款权的要求非常 严格,以致于即便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发行 了特殊数额,在系统当中的特别提款权在全球储 备份额当中也只占不到 5%的比例(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2010)。其次,特别提款权的分配规则 要求它们是按照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持有的 配额一致的比例分配的。这意味着通常绝大部分 的发行将被分配到需求最低切最不可能使用它的 国家中(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2011)。此外, 为了赋予特别提款权更重要的角色,对特别提款 权的设计和发行的改变需要与公共政策干预措施 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推动发行以特别提款权计价 的资产、价格标杆等等[赛特勒 (Zattler, J.), 2010,296 页]。

有关主权债务重组的全球治理存在的 缺陷使得全球经济脆弱的两个主要途 径如下: a) 对全球增长和财政稳定的威胁 由 于 缺 乏 有 序、 及 时、 高 效 和 全 面 的 主 权 债务重组机制,金融危机往往需要在时间和金钱 上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哈伯德(Hubbard, G.), 2002; 国 际 货 币 基 金 组 织,2003]。 这 也 增 加 了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02,6 页)。由于危机可以打击多年的 GDP 增 长和就业增长,用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制度的缺乏 意味着对整体增长和稳定的周期性损失(联合国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2010, 第 II 章 B 和 D)。 这不仅是承受危机的国家自身面临的问题。 即使是 2008 年的危机和随后的欧债危机之前,经 济学家们就已经指出,新兴国家的债务危机成为 国际政策的焦点。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国家本身受 到的损害,也是因为这些损害有时会威胁到全球 金融体系[赫尔曼(Herman, B.),2004]。希腊 债务危机对整个欧元区带来影响。由此可以判断, 如果一个危机能够影响到相当规模的国家及与其

互联的国家,其影响可能会系统性地波及整个区 域甚至全球。鉴于许多发达经济体正持有的债务 相当于和平时期能持有的最高水平,以上并不是 一个牵强的推断(国际结算银行,2013,第 IV 章)。 b) 失去实现市场约束的机会: 当前的主权债务重组机制,特别是针对私营 企业,不保证特定的债权人能够为他们的不良贷 款决策承担损失。这样的机制会扭曲市场纪律机 制的运行。事前明确主权债务重组的规则是为了 确保债权人对其未来如何参与决议有所了解。这 将激励他们事先对主权债务人的信誉进行关注, 从而提高市场纪律机制的运行[詹维提(Gianviti F.)等,2010,10 页]。 由于缺乏有关债务重组的清晰的事前规则, 导致资源错误分配以及与国家实际基础不相符的 贷款过度或贷款不足[策特尔迈尔(Zettelmeyer J.)等,2013]。这同时也导致了私人损失被归 入 公 共 金 融 机 构 中[ 詹 维 提(Gianviti F.) 等, 2010]。这再一次说明,如果具有一定规模的国 家陷入了危机,可使用的紧急贷款公共资金规模 就会出现问题(更何况发放的及时性)。

全球经济治理存在的缺陷限制发展中 国家的广泛参与以及全球治理问责制 解决上述全球经济治理存在的差距不仅体现 对加强全球经济弹性的需求,它还从道德层面上 表明全球经济需要重新关注发展中国家的优先事 项和需求。 在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下,不断增加的不稳 定性、对贸易流通的冲击以及对发展融资的冲击 不成比例地对发展中国家有着更高的影响。在货 币政策协调方面缺乏可信的机制意味着影响占主 导地位的储蓄和交易货币的决策是在缺乏适当的 协商以及缺乏对事实上受冲击最严重的发展中国 家的事前通知的基础上完成的(周小川,2009; 关于国际货币事务的 24 国集团,2013 年第 3 段, 2014 年第 3 段) 。 正如前文所述,发布和分配特别提款权的机 制对需要它们的国家而言是不利的。一些专家注 意到组成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中包含发达国家的

73


四种主要货币,并且呼吁其扩展到包括一些发展 领导力作用提供了机会。如果中国能够做到这一 中国家的所有主要经济体[黑莱纳(Helleiner, E.), 点,那么它将加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实现经济 2009]。 增长提供动力时扮演过的角色,也将加强在全球 金融体系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扮演的角色。 一套为了审议支撑估值方法而超越了特别提 款权指定货币范围的分析表明,目前的方法对发 在中国的带领下,G20 将继续对 2011 年开始 达国家的利益而言是片面的。这是由于在达到最 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行探讨,并且通过以下方 优货币篮的过程中,需要在其作为记账单位与作 面为顺利修正体系奠定基础:1)一个制度化的、 为储备资产之间进行权衡。对于前者,重要的是 可信的货币政策协调论坛;2)更多地依赖于特别 有关币种汇率变动的相关性结构;对于后者,重 提款权作为主要的储蓄货币,同时对放大和均衡 要的是有关币种的高度流动性。由于特别提款权 其作为稳定的记账单位与储备资产的双重角色进 正试图考虑同一个货币篮同时承担记账单位和储 行改革,并且允许其作为交易货币发挥发展融资 备资产两种功能,这也就不难理解在某总程度上 来源的作用;3)更多地支持使用资本流动管理措 出现次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根据协议第 30 条的 施;以及 4)更多地为区域货币合作做出贡献。 定义,在目前的估值方法中货币篮需遵循“可自 针对主权债务重组这一议题,G20 能够在经 由使用”原则。这一方针意味着目前的货币制度 济增长和财政稳定,以及主权债务重组的局限性 倾向于特别提款权能够更好地(或者说更具针对 性地)满足作为储备资产流动性的需要,而不是 之间搭建桥梁。它还能够在有序、高效、及时、 作为记账单位的稳定性的需要[卡利亚里(Caliari, 全面的主权债务重组机制的主线上达成政治协议, A.),2011]。若估值方法遵循这样的方法而非 这样的协议将超越近期在集体行动条款上提出的 更均衡的指标组合,将会使受波动性影响较深的 新一层改革的协议。毋庸置疑,这样的改革是走 发展中国家处于困境。此外, “可自由使用的货币” 向正确道路的第一步。 这样一个明确的原则为波动性增加了一个新的维 度——因为根据定义,这类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当中是最受投机影响且最具不稳定性的。 国际结算银行 .(2013). 年报 . 主权债务重组机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也是具 伯格斯坦 (Bergsten, F.).(2009 年 4 月 9 日 ).“北京 有高度不平等性的。一般由发达国家扮演的债权 的货币主张需要得到重视”.《金融时报》. 人是这个制度当中的最重要决策者,掌握了对债 务水平、规模和条件的决策,以使重组成为可能(近 卡 利 亚 里 (Caliari, A.).(2011 年 5 月 ).“ 调 整 国 际 期而言,阿根廷债务重组的有利条款在这里是个 货币制度来应对 21 世纪挑战”. 经济和社会事务 例外,但它的局限性也会明显地反映在持续的反 部工作文件第 104 期 . 对者诉讼)。 使得主权债务重组成功的主要责任在于债务 人。即使发达国家近期发生了一系列债务危机, 承受债务危机冲击的国家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因 此它们才是全球经济治理缺陷的最大受害者。

G20 能够对此做些什么:中国作为主 席国的承诺 G20 是一个旨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间建立共识 的特权论坛。中国即将担任 G20 轮值主席国,这 将为中国在解决本文中提到的关乎到全球经济前 景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平等性的两个缺陷上发挥

74

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2010). “平 等时代:缩小差距,开辟路径”. 圣地亚哥 , 智利 . 詹维提 (Gianviti F.), 克鲁格 •A. O. (Krueger A. O.), 皮萨尼 - 费瑞 •J(Pisani-Ferry J.), 萨丕尔 •A (Sapir A.) 和冯 • 哈根 •J (Von Hagen J.). (2010).“主权债务危 机解决的欧洲机制:一份提案”. 布勒哲尔蓝图系 列. 黑 莱 纳 (Helleiner, E.).(2009).“ 国 际 货 币 基 金 组 织和特别提款权:如何解读中国的提议?”摩蔓 妮 •B(Momani B.) 和桑托尔 •E.(Santor E.)( 编 ).《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未来:加拿大观点》. 国际治理 创新中心 .


赫尔曼 (Herman, B.).(2004).“灵巧地处理主权债 务困境”. 政策对话倡议组织 . 哈伯德 (Hubbard, G.).(2002 年 10 月 7 日 ).“加强 主权债务重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权债务提案 大会评论 . 美国企业研究所 . 华盛顿特区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1a,3 月 23 日 ).“强化国际 货币制度:评估状况及预测未来”. 由战略、政策 及审查部门起草,经与金融、法律、货币及资本 市场和研究部门磋商 . 国 际 货 币 基 金 组 织 .(2011b).“ 世 界 经 济 前 景 更 新”. 全球经济复苏有所进展,但仍不均衡 . 华盛 顿特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来自 http://www.imf. org/external/pubs/ft/weo/2011/update/01/index.htm (2015 年 5 月访问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0 年 4 月 13 日 ).“储备金 积累和国际货币稳定”. 华盛顿特区: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03 年 8 月 1 日 ).“在现有 法律框架内审查主权债务重组过程”. 由政策、审 查、国际资本市场和法律部门起草,经与其它部 门磋商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02 年 11 月 27 日 ).“主权 债务重组机制的设计——进一步考虑”. 由法律和 政策部门及审查部门起草 . 国 际 货 币 基 金 组 织 .(2014 年 10 月 9 日 ).“ 国 际 货币事务及发展 24 国政府间小组”. 来自 http:// www.imf.org/external/np/cm/2014/100914.htm (2015 年 5 月访问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3 年 10 月 10 日 ).“国际 货币事务及发展 24 国政府间小组”. 来自 https:// www.imf.org/external/np/cm/2013/101013.htm (2015 年 5 月访问 ). 克鲁格 (Krueger, A.).(2001 年 11 月 26 日 ). 国民经 济学家俱乐部年度会员晚宴致辞:2002 年国际金 融框架:主权债务重组新方法 . 来自 http://www. imf.org/external/np/speeches/2001/112601.HTM (2015 年 5 月访问 ). 拉加德 (Lagarde, C.).(2014 年 10 月 2 日 ). “全球经 济面临的挑战:克服新平庸的新动力”. 来自 http:// www.imf.org/external/np/speeches/2014/100214.htm (2015 年 5 月访问 ).

马特奥斯 y 拉戈 (Mateos y Lago, I.), 达塔古普塔 (Duttagupta, R.) 和 里 希 (Rishi G.). (2009 年 11 月 11 日 ). “国际货币制度的争议”. 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职员工作记录 . 奥坎波 (Ocampo, J. A.). (2010). “建立一个以特别 提款权为基础的全球货币储备体系”. 《全球化与 发展期刊》1 (2). 第 14 篇 .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 . (2011 年 3 月 ). “提高国际 货币制度中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国际货 币制度改革报告”. SDRF 系列研究报告 斯 蒂 格 利 茨 (Stiglitz, J.) 和 格 林 沃 尔 德 •B (Greenwald, B.). (2010 年 ). “趋向一个新的全球货 币储备体系”.《全球化与发展期刊》. 1(2), 第 10 篇 . 联合国 .(2009 年 9 月 ). 关于改革国际货币和金融 体系的联合国大会主席专家委员会报告 . 纽约: 联合国 . 联合国贸易暨发展会议 .(2009).“全球经济危机: 对贸易和发展可能的影响”, 联合国贸易暨发展会 议贸易和发展理事会 TD/B/C.I/CRP.1, 日内瓦:联 合国贸易暨发展会议 . 联合国贸易暨发展会议 .(2007 年 12 月 ).“贸易和 金融的全球和区域性方法”. 纽约和日内瓦:联合 国. 联合国贸易暨发展会议 .(2004 年 11 月 24 日 ). 发 给贸易、债务和金融工作小组的信息 . 世界贸易 组织工作文件 . WT/WGTDF/W/27. 赛 特 勒 (Zattler, J.).(2010).“ 在 2008-2009 年 金 融 与经济危机和发展中国家中特别提款权可能的新 角色”. 联合国报告 策特尔迈尔 (Zettelmeyer J.), 韦德 • 迪 • 毛诺 (Weder di Mauro B.), 帕 尼 扎 (Panizza U.), 古 拉 蒂 (Gulati M.), 盖本 (Gelpern A.), 布赫海特 • 李 (Buchheit Lee C.).(2013 年 10 月 ).“重临主权破产”. 国际经济 政策与改革委员会 . 周 小 川 .(2009 年 3 月 23 日 ).“ 改 革 国 际 货 币 制 度 ”. 来 自 http://www.bis.org/review/r090402c.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75


构建全球治理新秩序关键需要从全球公共利益出发 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一、当前全球治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全球治理存在七方面的问题: 一是资本失衡,资本的配置正在向那些具有 资本垄断权利的国家集中。发达国家掌握全球金 融市场主导权,利用资本优势,全球商品和劳动 力资源不断向发达国家集聚。相反,大多数经济 落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全球金融治理体 系中缺乏话语权,在全球资本配置中处于弱势地 位。

问题。2008 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 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灾难,全球经济至今仍处 于艰难复苏中。这说明了发达国家过度发展虚拟 经济,巨额贸易逆差、超前消费的发展方式亟需 调整。 六是治理失效,很多国际组织曾在全球治理 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很多治理手段都是 失效的,治理方向也发生了偏差。当前,包括联 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均是二战 后重建的全球治理体系,全球经济格局已经发生 了重大变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 的金砖国家和亚洲的崛起,使全球经济重心东移 的趋势日益明显,而当前的全球经济治理旧秩序 并不适应新的全球经济格局。

二是贫富失调,国与国之间以及每个国家内 部贫富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OECD)日前公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最富有 的 34 个国家的国民贫富差距达到 30 年来最高水 七是市场失灵。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 平。在全球最发达的国家中,最富有的 10% 人群 的收入是最贫穷的 10% 人群的 9.5 倍;在 1980 年, 表明了发达国家主张的自由资本主义已走到尽头。 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导致的全球经济的 这一比例只有 7 倍。 过度膨胀,虚拟经济高涨,全球资本配置失衡等等, 三是民主失真,一些国家主张的所谓民主已 都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和宏观调控。 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义,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 这七个方面的问题,是人类现在面临的共同 动乱。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和军事优势,向全球 输出所谓的“普世”民主价值观,旨在控制这些 问题,亟需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国家丰富的石油资源,是全球地区局势动荡的根 二、导致全球治理困境的原因 本原因。 四是生态失衡,全球面临的生态平衡挑战 非常严重。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方 式的变化,石油、煤碳等矿物燃料和农用化肥被 大量使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据 统计,100 多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了 30%,甲烷增加了 145%,一氧化二氮增加了 15%。过多的温室气体使地球表面温度不断上升, 在过去 100 年中,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了 0.3-0.6 摄 氏度。 五是发展失当,就是发展方式出现问题,不 仅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面临发展方式转变的

76

导致全球治理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包括:第一, 个别国家把自身利益凌驾于全球利益之上,在做 出一些决策,或者一些行动的时候,出发点不是 全球共同利益,而是本国利益。在全球一体化发 展情况下,全球利益应高于单个国家利益。第二, 一些政客利益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第三, 过度崇尚市场的力量,将市场力量凌驾于国家和 社会之上。第四,冷战思维、二战思维形成的旧 的机制,凌驾于新的全球规则之上。第五,地缘 一体化凌驾于全球一体化之上。


三、构建全球治理新秩序关键需要维 护全球公共利益 当前亟需构建全球治理新秩序,需要有崭新 的治理理念和观念。新的全球治理秩序,应紧紧 围绕“公共”两字展开,我们需要研究全球公理, 把全球公理作为共同遵守的新准则。联合国、世 界银行、IMF 等国际组织,需要重新思考全球的 公共利益是什么。全球公共产品就是从全球公共 利益出发,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具有狭隘国家界 限的公共产品,而是为增进人类福祉的公共产品, 包括建立全球经济金融新秩序。此外,我们还需 要研究全球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秩序和新的公共规 则,来保证某些国家不为一己之私,将自身利益 凌驾于全球公共利益之上。

77


非洲的全球治理梦:中国如何帮助它实现? 范图·切鲁 (Fantu Cheru),荷兰莱顿非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大部分解决全球问题的正式的制度框架是在 二战后的一代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在重建欧洲的 马歇尔计划当中得到大力推动。当时,除去埃塞 俄比亚和埃及等国家的大多数非洲国家曾经是欧 洲国家的殖民地,因此在二战后形成全球治理框 架时它们几乎没有话语权。联合国遵循一国一票 的运作原则,然而对于多边开发银行,即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IMF)以及世界银行,投票权的分 配是建立在各个国家贡献份额的基础之上的。单 是美国就占有 17% 的份额,因此它在这些机构的 任何决策当中都具有否决权。作为结果,7 国集团, 即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和 日本,能够在布雷顿森林机构(BWIs)的管理和 操作上发挥相当大的政治影响力。 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它们都未参与 1945 年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布雷顿森林 会议,因此也都不愿完全接受新的全球治理架构。 它们只保留了对联合国的支持,因为联合国的每 一个成员国都有平等的投票权。亚洲、非洲、拉 丁美洲的国家在认识到战后非民主性质的治理框 架后,倡导了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在 1955 年 的万隆会议上,多于 100 个国家共同发起了不结 盟运动(NAM)。1964 年,第三世界最大的联 盟 77 国集团(G77)于联合国成立,为发展中国 家表达和促进与全球经济相关的集体利益提供了 一 个 论 坛[ 威 利 特 (Willets, P.),1978]。 随 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建立, 其唯一目的是通过工具主义和协商来解决发展中 国家的结构性问题[威廉姆斯(Williams, M.), 1991; 纳 利 卡(Narlikar, A.),2006]。 当 时 的 中国虽然不具备今天的经济和政治水平,但它依 然在所有这些联盟的形成当中发挥了重要和建设 性的作用。 通过 G77,非洲国家发现了很强的集体声音, 这使得非洲能够参与到许多领域的谈判之中。 G77 的主要成就包括:成功协商旨在贸易优惠由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单向扩展的普遍优惠制 (GSP);以及包括旨在弥补发展中国家在商品 市场中受到的冲击的共同基金在内的商品综合方

78

案。其他标志性事件包括联合国大会在 1970 年代 早期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NIEO)的宣 言与行动纲领[席尔瓦(Silva, L. D.),1983]。 尽管为了面向全球治理系统改革在发展中国 家之间建立强大的战术联盟而进行了几十年的政 治动员,这些努力产生了许多浮夸的影响而没有 显著的成果。与美国和英国 1980 年代保守政府的 崛起相对地,联合国支持下的全球问题治理多边 方法在面对里根政府及其盟友发起的强大的反联 合国运动当中失去了其政治价值。作为结果,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在全球经济管理当中 的权力和影响力以损害联合国为代价而得到显著 加强[许国平,2000;莫菲特,2004]。不仅是 美国领导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国际体系民主化的 需求充耳不闻,里根政府还开始故意诋毁联合国 及其包括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内的专门机构, 认为是反西方国家的、孕育第三世界激进民族主 义意识形态的摇篮。

冷战的结束和改革的新动力 国际机构的改革实例成为了冷战结束期间新 的争论点。由坦桑尼亚前总统朱利叶斯 • 尼雷尔 担任主席的“南方委员会”于 1988 年展开了研究, 并在研究当中呼吁了安全理事会的改革,并呼吁 布雷顿森林机构更好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担忧。 “全球治理委员会”于 1995 年发布了报告,指出 后冷战时期国际体系不断变化的政治和经济动力 需要被考虑进国际机构的重要改革当中。不幸的 是,G7 成员选择忽略这些建议,坚持认为自己没 有竞争对手并以自己的方式统治世界。但他们很 快发现自己的做法与历史相悖,且面临着两个危 机的爆发:世界贸易组织(WTO)保护下的多边 贸易协议陷入僵局;以及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1) 1999 年西雅图 WTO 谈判:一个转折点 长达二十年的结构调整计划引发的破坏性影 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全球治理民主化的要


求不断的驳回,以及对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全 球公民社会运动的兴起,以上三者都为用以对抗 发达国家主导势力的新的南南战术联盟提供了新 的动力。 对于复兴的第三世界激进主义,存在两个决 定性时刻:一个是 1999 年于西雅图举行的世界贸 易组织部长级会议,另一个是协商新的多边贸易 体系的 2003 年世界贸易组织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 会议[伯纳尔(Bernal, L.)等,2004]。 由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引导的发展中国 家组织并分散到了不同的预选会议当中,并要求 在认识到他们低水平发展的基础上接受“特殊与 差别待遇”;他们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职权范围 扩展到进的投资领域,也就是有关国际投资者自 由流动和运营的所谓“新加坡议题” [拉韦尔 (Lavelle, K. C.),2001]。他们在分散而又联合 的要求上站在一起,期望这些要求能够被受到世 界贸易组织肯定。这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联合起 来阻止多边贸易谈判的衰弱,标志了后冷战时期 新的政治秩序出现。 2)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新的机会 随着 2008 年起源于美国但以毁灭性的冲击吞 噬了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出现了呼吁全球金 融架构根本性重组的声音。财政部长论坛 G20 金 融峰会(F-G20)很快就变成了国家元首级别的 G20[黑莱纳(Helleiner, E.)和帕利亚里(Pagliari, S.),2009;库柏(Cooper, A. F.)和塔库尔(Thakur, R.),2013]。自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 国在全球治理方中所扮演的稳定系统和促进新规 范的角色具有重大意义[格雷(Gray, K.)和墨菲 (Murphy, C.),2013]。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联合, 承诺提供 750 亿美元用以支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危及储备基金,这大大提高了基金支持欧元区 国家的能力。其中,大约 400 亿到 750 亿美元来 自中国[班纳吉(Banerjee, R.)和瓦什特(Vashisht, P.),2012]。此外,中国建立了一个价值 5000 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用以刺激中国经济增长, 进而推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随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 2010 年在基金配 额和政治结构上作出了重大决定,这被认为是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走向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历史性的

一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董事会还支持了一项提 案来呼吁更具有代表性的、通过选举产生的执行 委员会[弗斯(Fues, T.)和沃尔夫(Wolff, P.), 2010]。提案中的改革本应将多于 6% 的配额转 移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但同时保证最贫 穷国家的配额和投票权不受影响。6% 的配额重分 配将来自超配额的国家,这本应对投票权的平衡 产生巨大作用。作为结果,在 2013 年之前中国的 投票配额预期上升 2.98% 到 6.07%,而印度的配 额预期上升 1.91% 到 2.63%。值得一提的是,这 次重分配导致美国的配额下降 16.49% 到 17.6%, 这使得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大决定中无法 行驶否决权[达尔(Dhar, B.),2014]。这些变 动本应在 2012 年到位,但美国国会拒绝批准修改 建议,这有效地阻止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治理 结构改革的任何行动。

中国如何利用 G20 主席国职务来解决 涉及非洲的问题 就非洲而言,它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全球 治理当中获得发言权。在 G20 峰会上,非洲只有 南非一个成员国代表了整个非洲的 54 个国家。 G20 议程包含如银行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的重新 注资等的议题,但这些问题对于非洲的脆弱人群 而言并不是主要关注的方面。对他们而言更关键 的问题在于以下方面:市场准入、贸易融资以及 消除贸易扭曲的实行;获得更充足的发展融资而 不仅限于获得援助;减缓气候变化影响以及获取 绿色技术;填补非洲大陆庞大的基础设施缺口。 问题在于:中国如何利用 2016 年 G20 主席 国这一角色来影响其他成员国来共同帮助非洲国 家在解决其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笔者认为, 基于中国在援助非洲上的历史经验,这样的协议 是可能的。通过各种多边论坛以及在基础设施建 设、优惠贷款、贸易扩大方面中国与非洲大陆的 双边关系,许多非洲国家的经济在过去十年当中 发生了改变。除 G20 之外,中国还能够在其他途 径发挥其影响力,以促进非洲的发展。 第一项建议是关于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 (FOCAC)上的作用。十五年前论坛的成立标志 了中非关系的重要里程碑。此论坛为促进基于互 相尊重和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的、互利互惠的中

79


非南南合作提供了平台。十五年以来,中非合作 论坛已在经济领域实现了中非关系的深化。贸易、 投资、基础设施以及能力建设被全面地推广。然 而,随着中非合作论坛进入第二个十年的中期, 中国必须采取一些措施,通过扩大私营部门和民 间社会的参与空间,以及增加进程跟进的频率来 加强目前的制度安排,从而确保商定目标的有效 执行(李安山,刘海方,潘华琼,曾爱平和贺文萍, 2012)。诚然,中非合作论坛的成功对其他捐助 国带来了影响,如土耳其、印度、韩国和美国也 设立了类似的对话论坛。这些对话论坛对于非洲 国家表达其具体的发展需要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平 台。对中国来说,中非合作论坛为其与非洲合作 伙伴在更广泛的全球治理架构相关的议题上进行 探讨提供了机会。因此,中国将有机会将非洲在 中非合作论坛中表达的看法带到 G20 会议更广大 的讨论当中。 第二项建议是关于中国在 G20 以及金砖国家 会议上发挥的具体作用。目前,G20 中只有南非 一个国家代表非洲,遗漏了许多重要的非洲国家, 如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中国可以游 说 G20 成员国包括更多非洲国家。除了游说扩大 G20 成员国之外,中国还可以基于目前存在的基 础设施资金缺口,影响 G20 成员国同意构建用以 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机制。这将为包括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内的其他多边组 织提供强大的推动力,携手 G20 加强为非洲国家 的基础设施融资。 在 G20 中发挥影响力的同时,中国也应准备 开拓自己的新的金砖国家金融体系。新的金砖国 家金融体系成立于 2014 年 7 月在巴西福塔莱萨举 行的第六届金砖国家峰会期间,涉及到三个机构: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协议, 以及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创新合作协议。以上 三方的资金总和超过了 2000 亿美元(巴西对外联 络局,2014)。由于有关借贷和借贷资格的标准 仍有待确定,目前尚不清楚非金砖国家是否能够 获取这些资金。鉴于许多初始资金来自中国政府, 中国还有很大空间来改变目前的方案并允许放贷 给非洲国家。 第三项也是最后一项建议是关于中国在联合 国的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新兴经济体在发展 领域的知名度在不断增长。这不仅因为新兴国家

80

在合作关系中的贡献不断增长,还因为它们在当 前包括联合国在内的的全球治理架构中的争论。 无论是单独还是通过如金砖五国等新路线,无论 在发展实践还是在规范性争论方面,新兴国家的 参与比以往更要直接[卡莫迪(Carmody, P.), 2013]。在大多数问题上,在联合国地位和表决 方面,金砖国家在比 G7 成员更加趋向一致。在 这一问题上,中国可以帮助塑造有关贫困、可持 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的 2015 后议程。 同其他金砖国家一起,中国也可以通过鼓励 与联合国进行更多实质性的分析和对话,表达发 展中国家对医疗保健、知识产权等的新规则的利 益和担忧,以在这些与非洲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 问题上达成协议。这样的对话甚至可以是 G20 与 联合国群组,例如非洲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之间 的对话。通过支持发展中国家表达最根本问题, 且在 G77 成员国占联合国成员国的 2/3 这样的优 越条件下,中国将在加强在联合国的政治立场方 面受益。 诚然,以上三项建议可能不足以引起显著的 改变以填补非洲发展存在的缺陷。此外,对实施 这些建议的要求是较高的,虽然对每个提案都存 在类似的先例,至今没有一个国家尝试同时实施 此三项建议。然而,笔者认为中国是有能力达到 以上三点的,特别是在考虑到中国于 2016 年担任 G20 主席国的机会。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政治意 愿,以及这种政治意愿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推动实 施对非洲的增长和发展支持。中国一贯强调其与 非洲之间的友谊之深。这很好地通过中非双边体 现,中国的确帮助了很多非洲国家实现了梦想。 现在,是时候通过新的方式来展示这样的友谊, 以帮助非洲国家将来能够通过全球治理实现他们 的梦想。


参考文献

《中非合作论坛 12 年:成就、挑战和未来之路》, 北欧非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 74 号讨论文件 .

班 纳 吉 (Banerjee, R.) 和 瓦 什 特 (Vashisht, P.). (2012).“金融危机:对金砖国家的影响和政策回 应”. 慕尼黑个人经济学研究论丛档案 (MPRA) 文 件编号 38812.

莫菲特 (Morphet, S.).(2004).“多边主义和不结盟 运动:全球南方在做什么及去向为何?”《全球 治理》.10(4),125-145.

伯纳尔 (Bernal, L.), 考卡博 (Kaukab, R.), 姆孙谷 纳利卡 (Narlikar, A).(2006).“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公 (Musungu, S.) 和余 (Yu, V.) (2004).“多边贸易制度 平:关税暨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发展 中的南南合作:坎昆及以后”. 日内瓦:南方中心, 中国家”,《世界经济》,29(8),1005-1059. 工作文件 21. 席尔瓦 (Silva, L. D.).(1983),“不结盟运动:它的 巴西对外联络局 .(2014).“第六届峰会:福塔雷萨 经 济 组 织 和 国 际 经 济 新 秩 序 视 角”. 帕 维 克 •B (Palvic, B.) 等 ( 编 )《南南合作的挑战》. 博尔德, 宣言和行动计划”. 福塔雷萨:巴西 . 科罗拉多:西景出版社 . P.).(2013).《金砖国家在非洲的 卡莫迪 (Carmody, 崛起:南南关系的地缘政治》. 伦敦:ZED 书籍 南方委员会 .(1990).《南方的挑战:南方委员会报 告》. 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 . 出版社 . 库柏 (Cooper, A. F.) 和塔库尔 (Thakur, R.). (2013). 《二十国集团 (G20)》. 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 .

全 球 治 理 委 员 会 .(1995).《 我 们 的 全 球 邻 居 关 系》. 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 .

达尔 (Dhar, B.).(2014).“全球经济治理民主化:金 砖国家的角色”.“超越全球治理”新德里研讨会 草案文档,9 月 25-26 日 .

威利特 (Willets, P.).(1978).《不结盟运动:第三世 界联盟的起源》,伦敦:印刷机出版社 (Printer Press).

弗 斯 (Fues, T.) 和 沃 尔 夫 (Wolff, P.)( 编 ).(2010). 《二十国集团和全球发展:新的峰会架构如何能 促进扶贫发展和可持续性?》波恩:DIE( 德国发 展研究所 ).

威廉姆斯 (Williams, M.).(1991).《第三世界合作: 联合国贸易暨发展会议上的 77 国集团》, 伦敦: 打印机出版商 (Printer Publishers).

格雷 (Gray, K.) 和墨菲 (Murphy, C.).(2013).《入门: 崛起中的政权和未来的全球治理》. 伦敦:劳特利 奇出版社 . 黑 莱 纳 (Helleiner, E.) 和 帕 利 亚 里 (Pagliari, S.). (2009).“趋向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一届二十 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全球金融规则”.《新政治经 济学》14(2), 275-87. 许国平 (Khor, M.).(2000).“全球化与南方:一些 重要沉思”,第三世界网络,100-104. 拉韦尔 (Lavelle, K. C.).(2001).“政权背景下的思想: 逐步发展的联合国贸易暨发展会议中的非洲国家 集团”.《现代非洲研究期刊》.39(1), 25-50. 李安山 , 刘海方 , 潘华琼 , 曾爱平和贺文萍 . (2012).

81


中国的崛起:高斯正态中未尽的议程 傅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拉丁名言 “Caesar non est supra grammaticos.” (思 维若无结构,会被现象迷惑)。这句拉丁名言的 要义是,如果我们的观察不基于合理可靠的结构, 那么我们的判断将被现象迷惑。本着这一精神, 这篇文章涉及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为展示中国经 济在过去三十年间的突飞猛进提供一些描述性的 统计数据。第二部分是把中国最近的经济增长放 在更长的历史视角中加以审视,以便于我们更好 地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与此同时,我 们将借用高斯分布和柯布 -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 洞见来勾画我们将面临的挑战。在本文的最后部 分, 我们将对中国在全球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再 追加地做些观察和评述。

中国令人瞩目的崛起 自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肇始以来,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在过去的 三十年中,大部分年份的 GDP 增长率接近两位数。 相比之下,同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年增长率仅 为 3% 左右。因此,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许 多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总量在 1995 年超过加拿大、西班牙和巴西,2000 年超过意大 利。在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 先后超过了法国、英国和德国。2010 年,中国超 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

(NIC)的经验,中国的城镇化率并不突出,但 其规模确实令人震撼。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 城镇居民人数(包括农村移民和城镇居民自然增 长)增长了 4 亿,这比整个美国的人口还要多。 现在,超过 7 亿中国人居住在城镇中,这几乎相 当于整个欧洲的人口。 快速的城镇化反映了快速的工业化。制造 业的工作岗位从 1978 年的 7000 万个大幅增长至 2011 年的 2.25 亿个,年均增长率为 3.6%。服务 行业的工作岗位从 4900 万个增长至 2.73 亿个, 年均增长率为 5.3%。因此,中国成为了世界制造 业的中心,每年世界市场中 85% 的电视、70% 的 空调、50% 的冰箱和 40% 的洗衣机均产自中国。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使中国经 济 始 终 保 持 高 速 增 长, 并 使 5 亿 人 脱 离 贫 困。 1978 年中国人均 GDP 仅为 155 美元,而目前已 经增长至 7000 多美元。

研究[爱德华 • 格拉泽(Glaeser, Edward)等, 2010]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城市是经济增长的 引擎,因为城市密度的增强所带来的知识积累和 溢出效应提升了人力资本水平,这不仅使得工人 技术得以提高,还激发了更多创意。因为其正面 的外部性,这些城市吸引了许多创新型企业。历 史表明,没有任何国家在其通向高收入国家(人 均 GDP 达到 12000 美元)的道路上没有成功的城 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反映了中国经济令人 镇化相伴(例如,发达经济体的平均城镇化水平 瞩目的崛起,城镇化被定义为生活在城镇中的人 位 76%),显然中国也正沿着这条路径成功地前进。 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根据中国的官方数据,1978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们预测,到 2030 年中 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为 18%,2013 年则跃升至 国总人口将达到 15 亿,其中 68%,即 10 亿人将 53%,平均年增长率为 1.01%。从全球的视角来看, 生活在城市之中,这个数字相当于目前所有发达 英国用了 120 年的时间将城镇化水平从 20% 提升 经济体的人口总和。 至 40%,而法国则用了 100 年,德国用了 80 年, 中国的崛起并没完成 美国用了 40 年,日本用了 30 年。 新兴工业化国家(NIC)在其快速工业化的 15 至 20 年间年均城市人口增速达到了 5%-6%, 这些国家在 30 至 40 年间城镇化水平从 20%-25% 跃 升 至 70%-75%。 诚 然, 鉴 于 新 兴 工 业 化 国 家

82

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中国经济正处转型 岔路口上,原来粗放型发展模式的潜力已基本耗 尽,但现在还没有成功地转入集约型发展模式。 基于历史和人口数据,我们可以大致地勾勒出一


副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图景,并由此来看 看中国的崛起还没有完成的部分。 根据安格斯 • 麦迪森(Angus Madison)的研 究,200 年前中国的人口大约占世界总人口数的 三分之一,同时中国的 GDP 也占到世界的三分之 一。一个世纪之后,中国 GDP 在世界占比下降至 10%,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的 GDP 仅占世界的 3%。在经历了三十年经济快速增长后的今天,中 国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根据世界 银行的数据,中国的 GDP 约占世界 GDP 总量的 13%,于 2014 年达到了 77.6 万亿美元。但是看看 高斯分布(参见图 1),如果中国经济符合高斯 正态,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世界人口的五 分之一应该产出世界 GDP 总量的五分之一。 可见,在高斯正态分布框架中,中国崛起的 未完成部分大致是世界 GDP 总量的 7%,即 5.5 万亿美元。在到达那点之前,我们可以认为,中 国经济至今尚未发挥潜力。换言之,目前中国尚 未恢复到它 200 多年前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地位。

到均值,相距大约是世界 GDP 总量的 7%。与之 相对比,如以人均 GDP 来衡量,许多发达经济体 已经超越均值进入正方差区域,例如美国的人均 GDP 就在 40000 美元之上。可见,就目前而言中 国仍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 济开始放缓,而且这种趋势仍将继续,除非创新 突然蔚然成风,以扭转这种势头,这里说的创新 包括产品、过程、组织和制度等广泛领域,即熊 彼特所说的“创造性毁灭”。但是并无历史证据 显示哪个国家会一夜之间突然变得更创新。 图 2. 基础前沿与赶超过程 State Technology frontiers Advanced economies Emerging markets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Market

增长说到底是人口与技术(包括制度技术) 结合的一个函数 。不足为奇的是,大约 300 年前, 即在西方现代科学革命开始繁荣前,各国的科技 前沿基本相近,所以东方或西方国家的人均 GDP 在几百年间始终大致相同。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如今许多发达经济体的人均 GDP 已经超过 40000 美元,但是中国的人均 GDP 却大约为 7000 美元, 排在世界第 80 至 90 位之间,仍低于 10500 美元 的世界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二战后的 180 余个发展中经 济体中只有 13 个成功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包括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即新加坡、韩国、台湾 和香港)。

图 1. 高斯分布

根据柯布 -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增长是关于 R(资源),L(劳动)和 K(资本)的函数 。柯 布 - 道格拉斯模型又可被视为包括两个模式:即 粗放型和集约型增长模式。粗放型模式也视为是 基于更好自然禀赋的相对优势,而集约型模式则 可视为重视质量而非数量并基于创新的竞争优势。 可以想象,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可以是这两种模 式在不同程度上的组合,决于其自然禀赋和所处 的不同的发展阶段。

Negative Variance 3%

13%

Positive Variance 20%

7%

US(e.g.)

China

Norm

那么,在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完成自身崛起 的道路上,中国必须克服哪些主要障碍呢?让我 们看看柯布 -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极其相关的政策 启示。

让我们把画面进一步清晰化,其实过去三十 年间中国的崛起可以被视为在高斯正态中从负方 差向均值强劲回归,而全球化有助于中国缩小与 发达经济体在技术鸿沟(参见图 2)。如图所示, 回归从很大的负方差之处开始,但是目前仍未达

83


图 3. 新常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期反周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关键 在于必须与发达国家缩短技术鸿沟,包括制度技 术。

Quality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unsuccessful shifting of modes of growt h

Intensive mode Competitive advantage

Extensive mode Comparative advantage Year 2008

Year 2015

Quantity

在这个框架中,中国过去的增长基本上是由 粗放型增长模式驱动的,依靠数量而非质量。但 是再往前看,经济增长若要持续,中国就必须转 向所谓的“新常态”(参见图 3),即从粗放型 增长模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模式。道理很简单,两 个原因都很有解释力,均在柯布 - 道格拉斯增长 模型中有所反映: 1. 第一是能源和自然资源(即模型中的 R 变 量)的约束在加强。因为中国的土壤、水和空气 已经受到严重的污染,与之相关还有关于气候变 化的生态问题。总之,虽然居民的收入增加了, 但是环境恶化正显著的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 身体健康。 2. 第二是关于人口(即等式中的 L 变量)。 虽然中国人口总数预计直到 2025 年前一直保持增 长,但是劳动力(年龄 15-60)人口已经在 2015 年达到顶峰,这导致了工资支出的快速上涨。但 问题是,如果仅有工资增长,而无创新和生产率 的提高,那么利润将会被压缩。事实上,中国目 前正越来越多地被夹裹在发达和最不发达经济体 之间。有迹象表明,一些跨国公司因为成本的考 虑正在撤离中国 , 沿海地区的一些国内企业也有 倒闭。 可见,如柯布 - 道格拉斯等式所示,在上述 两个强大结构性压力夹击下,尽管中国采取了强 力的刺激手段,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正在放缓。 这或许这是早期症状。这时,如果创新(如制度 创新)不加快步伐来控制、抵消、逆转下行趋势(或 者以别的表述为,中国成功从粗放型增长模式转 为集约型增长模式,或是从比较优势转为竞争优 势),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下行可 能是朝着过去三十年间世界平均增长率的回归(略 高于 3%)。这种下滑并非不可阻止,但是仅有短

84

以中长期看,从供应侧入手中国仍有许多制 度性困难需要克服。中国虽然已建立了商品和服 务的竞争性市场,但要素市场还不成熟、不公平。 可见,中国仍处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状况之中。在 很大程度上,国家一直通过各种行政垄断控制着 要素的投入,并偏向强大的利益集团。由于法治(而 非法制)的缺失,这容易产生官官相护、权贵交易。 这种制度因素将导致两个不良的结果:第一是腐 败猖獗,这一点恰恰被中国当前高调的反腐运动 所证明;第二是财富两极分化,这一点则被中国 徘徊在 0.5 左右的较高基尼系数所证明。 还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家庭收入占 GDP 之 比也从 1990 年的 50% 下降到了 35%。这点反映 了这样一个现实,即中国通过各种非市场的方法 补贴了政府主导的投资,制约了家庭收入。在这 种情况下,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险等社 会基础设施仍然不足的情况下,提高国内个人消 费仍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正如前文所说,虽然 从官方数据上看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 53%, 但实际水平仅为 35%,因为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 中社会性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物质性基础设施 。 这就是大背景,所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 2014 年于天津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以 人为本的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结构性改革。” 可见,未来十年将是至关重要的十年,如果 中国经济要保持增长,这些趋势必须被控制并得 以逆转。因为,正如图 3 中不断扩大的阴影部分 所示,若不能成功的由粗放型增长模式转为集约 型增长模式并使投资引导的增长与以消费为基础 的增长相匹配,中国将面临着产能过剩、房地产 泡沫、不良贷款等问题 。 总之,从更深的制度层面看,这里涉及的不 仅是经济还有政治,中国崛起尚未完成的部分大 体也反映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 两项任务中,即“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 正如别的地方也是如此,经济的繁荣需要良 好运作的市场,而市场和法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在这一点上,中国也不例外,其总体的发展趋势


是趋同而不是趋异。诗人罗伯特 • 弗罗斯特曾说 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生活中我们认为我们所 看到的变化,多源于真理或得宠或失宠了。”

中国在全球的角色 全球经济的权重正在迅速改变。15 年前,发 达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80%,而新 兴市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贡献率为 20%。现在 正好相反,即发达国家为 20%,世界其余国家为 80%。仅中国的贡献约为 35%。 在本文的最后部分,让我基于上述三种概念 框架(参见图 1、2 和 3)就中国在全球的作用 再做点观察和评述。中国将是 2016 年 20 国集团 (G20)峰会主席国,我们也可围绕以上三个概 念框架提出写政策建议。 无疑中国经济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尽管它 仍有许多未完成的议程,且尚未完成相对于其 他国家而言应达到的历史高度。中国 GDP 在全 球 GDP 中 所 占 的 份 额 已 从 1977 年 的 3% 上 升 到 2014 年的 13%(美国则是从 25% 到 22%)。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从 1977 年的 44 亿美元增加到 2014 年的 3.88 万亿美元(美国则是从 534 亿美元 到 4500 亿美元)。中国现在经济总量达到 10 万 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77 万亿美元)。眼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而 2016 年 中国是 G20 峰会的主办国,人们正期待着中国在 全球舞台上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很自然。 G20 峰会是由原先的财长会议升级而来,其 成员国代表了三分之二的世界人口和 85% 的世界 GDP 总量,这是史无前例的。从全球角度看,我 们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互联互通的,所以通过 彼此间的良好合作才是克服困难、发挥潜力的最 佳途径。不论是全球经济还是国内经济,促进增 长的理念及其采取的措施都应该是双赢的而非零 和博弈,这点至关重要,否则长期看增长将是不 可持续的。尽管(或更是因为)经济转型挑战重重、 十分艰难(见图 3),中国知难而进,一直在全 球价值链中爬坡,目前已到了全球价值链连接上 下两端的中间(见图 1 和 2)。

考虑到这一点并以之前 G20 领导人所取得的 成果为基础,这次会议议程内容或政策倡议应包 括如下五个方面: • 增加国内消费以解决国内和国际失衡问题; • 以类似世界贸易组织的全球框架为目标扩展 和整合自由贸易区,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来改 善区域和全球的互联互通,以更好地使供应 端和需求端的增长互相匹配; • 培育创新和创业活动的生态系统,包括强有 力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宽松的市场准入 和退出的政策和法律框架; • 推动现有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制度改革, 以更好地反映新兴市场中经济权重的变化, 此外还要致力于网络治理问题,包括让人担 忧的物联网和网络安全问题; • 为抗击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增加更多的动力。 国内中国应尽早开始碳交易,国际上中国应 倡导互联网 + 能源,以促进全球范围内供需 双方的配置效率。 可见餐桌上的内容已相当多了。国际间政策 协调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是会议编程需遵循以下原则:菜单上五个政策 领域各种选项和组合,其结果并不应仅仅着眼于 周期性金融风险和短期周期性复苏,还必须着眼 于长期的、包容的、可持续的、强劲的发展;而 且发展必须是双赢的、成果共享的,不仅中国国 内应该如此,国际上也应该如此。 好的政策不是捉襟见肘的修补工作。有效的 领导力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愿景,并能循序渐进通 过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使远景变为现实 — 这个过程 需要计划、行动、调整和不断的改进来激励大家 并获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从长远计,若要走得远, 就必须寻求共同利益。因为当你周围的许多人都 在苦苦挣扎时,你自己也不会觉得安全。毕竟,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叫做地球的小村庄中。 最后,让我引用爱因斯坦一句话来结束这篇 文章。强调清晰的理论思维对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他曾说过一句话,听起来或有点反直觉:“是理 论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

85


参考文献 爱 德 华 • 格 拉 泽 (Edward Glaeser), 威 廉 • 克 尔 (William Kerr) 和 吉 亚 科 莫 • 庞 泽 托 (Giacomo Ponzetto). (2010).“企业家精神集群”《城市经济学杂志》, 特刊:城市和企业家精神 . 67(1), 150-68. 傅军 .(2014).“中国在十字路口的城市化动力”.Aspenia.66,173-81. 世界经济论坛 .(2014).“新增长模型:实现公平、包容、可持续增长模式的挑战和步骤”.( 新增长模型 世界经济论坛议程委员会,编号 231213).

86


中国和全球治理改革 苏长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当前世界全球治理的两种面貌正在显现。在 过去二十年中,学者和政治家见证了霸权治理模 式的失效甚至失败,而新的多边治理模式似乎还 没有在这一系统过渡期内建立起来,这使得当今 世界治理差距扩大。然而另一方面,中国和其它 新兴国家更主动地推动地区和全球治理的新举措。 这确实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最后一个问题是二战后建立起来的现行的治 理制度将何去何从,以及如何处理新旧区域及全 球治理制度之间的关系。这并不意味着旧的治理 制度国际制度不再重要,而是旧的治理制度正在 受到全球治理中新兴制度的挑战。不幸的是,改 革的进程似乎过于缓慢,以至于难以与新的国际 形势相适应。

在探讨中国对待全球治理的态度之前,我们 有必要先理解三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它们使全球 治理难以取得良好成效。

显而易见的是,全球治理的另一面正逐渐显 现,人们逐渐注意到中国已成为全球治理中的一 个活跃的角色。中国尝试着担负起更多的责任甚 至想要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自从 2012 年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的短短 两年期间,中国已经倡议并连同其他国家一起创 建了一些制度,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 砖银行,亚洲互联互通建设以及“一带一路”等 是对亚欧发展做出的更重大的举措。近期的这些 倡议和从前设立的制度(如上合组织)一起展示 了中国对区域治理的理解。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中 国的这些举措呢?

第一个问题关于国内体制与全球治理。自从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采 取保护主义来处理全球事务。许多在国际层面做 出的全球治理安排很不幸的在国内政治中遭到了 否决。在某些情况下,国内政治的分裂,像美国 当前国内的相互否决制度,就证明了如果没有国 内政治的共识和支持,全球治理状况将很难得到 改善。国内政治中相互否决的情况发生的越多, 全球治理的效率就会越低。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 美国国会否决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治 理体系改革方案,这大大地降低了国际金融治理 的效率。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联合国系统与区域性治理 框架间的关系。例如,在涉及安全问题的领域, 一方面联合国安理会囿于五常的否决权难以达成 一致,另一方面一些区域性组织开始在没有获得 联合国安理会同意的情况下介入某些国家的内部 冲突。这是不是意味着区域性组织可能会取代联 合国在国际安全领域应当扮演的角色呢?对于这 个问题目前似乎还没有答案,我们只看到了联合 国安理会对最近爆发的也门动乱保持缄默。关于 全球经济治理,20 国集团(G20)必须注重内部 协调,特别是七国集团(G7)间及金砖国家间, 并加强它们与东盟、上合组织、拉美加勒比共同 体、非盟、阿盟及欧盟等地区性组织的外部联系, 巩固合作关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全球治理 的区域化趋势意味着区域性经济组织将在区域间 发展问题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

中国经常被视为全球治理领域中的后来者。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采取的举措为世界其他国家带 来了极具启发的经验。第一,中国国内政治与全 球治理间的冲突极少,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使国 内政治不太可能否决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达成的 国际治理决策。换言之,全球治理决策在中国国 内实施的讨价还价成本较低。与流行的对抗性民 主制度或相互否决民主制度相比,中国的协商民 主制度在协调国内与国际事务关系的问题上有着 越来越大的优势。在此我认为我们需要深刻反思 对抗性民主制度,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升级而来的 相互否决民主制度,可能不利于更好地解决跨国 问题。如果我们想要享有更有效的全球治理,我 们必须拥有合作的、协调的框架以解决国内和国 际的治理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对抗性民主制 度还是我们取得更有效的全球治理所面对的最优 或次优的选择吗? 第二,中国在处理新旧治理制度之间的关 系时的确经过了深思熟虑。事实上,中国不希望

87


挑战或颠覆旧有的全球治理制度,如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国作为其中的一员,为什 么会像一些报告指责的那样去颠覆它们呢?正如 之前指出的,这些旧有的制度正面临着艰难的改 革,但实际操作中这个进程进展缓慢。金砖国家 在 2014 年巴西峰会上表达了他们对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和世界银行改革进程的失望。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倾向于采取其他措施,即被复旦全球治理报 告称为“全球治理的增量改进”的方式推动现有 全球治理结构升级。因此,当我们深入观察中国 建立的制度,它们大多是对旧有制度的补充而非 对抗。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措施确保了国际体系的 转变将沿着和平的而非激进的路径推进。 最后,在区域治理层面,中国似乎更注重加 强与邻国间的互联互通而非一体化。在过去的几 年中,欧盟在区域一体化方面的进展被广泛的视 为发展中地区区域治理的典范。然而考虑到亚洲 地区的情况,欧盟一体化的治理模式似乎并不适 用于亚洲。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哪个亚洲 国家愿意被整合进一个像欧盟那样的由少数大国 主导的超国家机制中。因此,一个可行的方式就 是提高基础设施、海外直接投资、政策和行政合 作领域的互联互通和合作。从这个角度讲,中国 将更多的关注区域性治理,特别是与邻国间的合 作。作为指导性原则,中国将在未来尝试发展其 自己的区域治理理论。或许,互联互通措施为加 强非洲及其他区域的良好治理也提供了更多的借 鉴意义。那么如何看待 2016 年将在杭州举办的 G20 峰会?我个人的简要建议有如下几点。第一, G20 应该尝试着一步步减少国际经济合作与国内 政治间的否决点;第二,G20 应该鼓励区域性或 跨区域型治理层面的制度创新,例如亚洲基础设 施投资银行和金砖银行。G20 也需要考虑加强与 东盟、上合组织、非盟和阿盟等伙伴间的对话。 第三,G20 可能专注于提出关于更平衡、包容和 可持续世界的新想法。我个人认为并不需要探讨 全球经济治理的最高标准和规则,于现在的世界 而言最重要的是,应当去探讨适应大多数国家而 非少数国家及其国民追求财富的标准和规则。它 代表了全球治理中真正的民主。

88

参考文献 陈志敏等 .(2014).“2014 复旦全球治理报告:增 量改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进和升级”. 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 来自 http://www.sirpa. fudan.edu.cn/1f/ee/c3697a73710/page.htm (2014 年 5 月访问 ) 苏长和 .(2011).“中国与全球治理——进程、行为、 结构与知识”.《国际政治研究季刊》,1. 苏长和 .(2013).“共生型国际体系的可能——在一 个多极世界中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世界经 济与政治》,9.


G20 中的中国——从参与者到领导者? 任晓,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世界在迅速地发生着变化。2015 年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 70 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 70 周年。 此外,在九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2015 后发展 议程也得以开始实施。二战后的政治经济格局反 映了当时的世界权力分配状况。从逻辑上讲,世 界政治经济格局会随着力量平衡的变化而变化。 通常情况下,这两者之间虽有一定的时间差,但 这个时间差并不会太大。 世界银行前行长罗伯特 • 佐利克认为,世界 经济正向多极化转变。将近一半的全球经济增长 来自发展中经济体,这一点将改变国家间的权力 关系[佐利克(Zoellick, R.),2011]。近年来, 人们反复认识到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并掀 起了一波又一波呼吁改革的热潮。例如,在布雷 顿森林会议召开 50 年后的 1994 年,呼吁国际金 融体系改革的愿望开始出现。对现有“非系统” 的反对主要来自汇率波动和资金流波动所带来的 负面影响[格里斯格拉伯(Griesgraber, J. M.)和 冈特 (Gunter, B. G.),1996,115 页]。这一点 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成为了全世界的共 识,这场危机进一步揭示了现有体系的问题和改 革的必要性。佐利克认为,建立新的货币体系以 接替 1971 年的第二代布雷顿森林体系仍有待时 日,不过这一进程应当开启。1971 年以来发生变 化的范围与 1945 年至 1971 年将布雷顿森林体系 从第一代推向第二代的情况一致[佐利克(Zoellick, R.),2010]。通常而言,关于如何及在何种程 度上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一直存在争论。改 革的方案涉及从增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到建立世 界中央银行等不同程度的内容[格里斯格拉伯 (Griesgraber, J.M.) 和 冈 特 (Gunter, B. G.), 1996,116 页]。 毫无疑问,对 20 国集团(G20)的评价褒贬 不一,包括它的有用性和影响力,也包括它常被 贴上的失败的标签。例如,在首尔峰会后,《金 融时报》的一篇社论称 G20 代表的并非是“共同 的领导,而是对权力的放弃” (金融时报,2010 年 11 月 13 日)。然而,一些重要的行动的确开

始出现。2009 年 G20 伦敦峰会产生了 1.1 万亿美 元的全球复苏计划,以国家刺激为特征,要求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投入更多的资源并为贸易提供更 多融资。伦敦峰会还促使金融稳定论坛(七国集 团建立的松散小组)转型为更加有影响力的金融 稳定董事会,该董事会向 G20 全体成员国开放, 并在新的金融规范政策的指导下运行,各国也已 经在标准和监控方面达成了协议。G20 在匹兹堡、 多伦多、首尔和戛纳举行的峰会在免除紧急粮食 供应出口禁令和对非洲的农业援助方面达成协 议。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2 年春季会议及 G20 部长会议期间,各国达成协议向现有资金中增加 4300 亿美元以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中 国在同年 6 月于墨西哥洛斯卡沃斯举办的 G20 峰 会上声明它将投入 430 亿美元。 对于中国来说,首先,G20 是一个重要的平台。 G20 是在西方国家被认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负 有主要责任、且八国集团(G8)无法独力应对这 一问题的背景下出现的。当 G20 以峰会的形式登 上世界舞台后,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以更加平等的 地位参加到了全球经济治理中。这对于主要新兴 经济体而言是一个显著的进步,并为它们提供了 难得的机会。中国应积极参与到这个进程中来。 第二,G20 作用的提升是一个有利的发展。 当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无论将来全球经济治理将采取何种形式,没有中 国的参与都是不现实的。由于美国和欧洲希望与 中国合作,中国处于积极有利的地位。总体上, 对于中国来说选择 G20 并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全球 经济治理会获得更多收益。新兴经济体也将获得 更多的代表权和话语权。 第三,使 G20 成为一个长效机制。匹兹堡峰 会后,G20 开启了建章立制的进程,并开始从危 机应对向建立全球经济治理的长期机制转变。这 项进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改变 了数年来发达国家垄断国际经济事务的局面,并 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其话语权。通过广泛的平台

89


参与全球治理对中国来说是有益的,中国可通过 这种方式维护其自身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法利 益。 第四,有三个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合 法性问题。非 G20 成员国的诉求和利益应当予以 考虑。二是 G20 必须行之有效。G20 在应对突发 事件时有仓促行动的色彩。当危机平息后,不同 的利益和诉求间的冲突可能会出现,从而对 G20 继续协调它们的行动或政策以实现对全球经济事 务更好的治理形成挑战。三是权力分配问题。在 金融监管、管理共享和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投票权分配等问题上 应有所改进,并形成更加合适的机制。中国意识 到这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甚至是痛苦的过程。而这, 特别是在首尔峰会以前针对中国汇率政策的激烈 争议而言,被证明是确实如此的。 简言之,中国希望 G20 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 要平台的地位得到巩固,进而将中国的影响力转 化为制度性权力。通过充分合理地利用其在诸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中新增 的制度性权力,中国希望有效地保护和扩展其自 身的发展利益,为其参与更加高级的国际经济合 作与竞争塑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这也符合中国促 使全球格局向多极转变的目标。 与此同时,中国也感受了某些挫折,特别是 改革的迟滞以及来自既得利益的阻力。2010 年 12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董事会通过了份额及治理 改革方案,其中包括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增 加一倍,增加活跃的新兴经济体和未能被很好代 表的国家的份额,提出了改革执行董事会的修正 案,这将形成一个全部由选举产生、建立在更充 分代表权上由 24 个成员组成的执董会。一旦这项 改革达成,中国将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第 三大股东。 奥巴马政府要求美国国会通过这项方案以保 障全球金融稳定和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 领导地位。尽管奥巴马政府敦促立法者通过这项 已经过详细审核的方案,但仍在国会搁置着。结 果是改革的实施一再被延迟。共和党与民主党之 间的斗争不仅削弱了对美国长期发展具有关键作 用的一些投资,还对全球治理产生了负面的溢出 效应。

90

2010 改革方案是在给予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 市场国家更多它们应得的投票权的基础上达成的。 然而,拥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 16.75% 投票权的 美国仍然对其关键决策具有否决权。即便在改革 完成后,美国的投票权将略微减少至 16.5%,它 仍旧拥有否决权。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由 欧洲人出任,但第一副总裁一直由美国人担任。 时间已过去五年,改革仍悬而未决。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汀 • 拉加德深感失望,这 种挫折感使她声称如果有一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搬至北京她并不会感到意外,这是一个慎重的且 具有刺激性的提醒和警告。根据现有规则,所有 的改革必须经过最大股东即美国(国会)的同意。 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方案是被美国国会 535 名 成员所绑架,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安排! 与此相关的是,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 和南非在认识到不能依靠西方后,决定建立新开 发银行,将总部设在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并根 据其宗旨和治理结构做出了一系列安排。此外, 2013-14 年中国倡议发起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 行,2014 年 10 月便有 21 个国家签署了谅解备忘 录。到 2015 年三月中旬,27 个国家决定成为亚 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始会员国。奥巴马政府 要求该区域内一些盟国不要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 资银行的行为被证明是不明智的。2015 年 4 月 15 日,多达 57 个国家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 创始会员国,包括澳大利亚、韩国以及英国、德国、 法国和意大利——后四个国家均为 G7 成员国。6 月 29 日,这 57 个国家派代表出席了《亚洲基础 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 此外,中国成为了 G20 未来三年的三驾马车 成员。G20 的三驾马车包括前任、现任和继任主 席国。2015 年中国是 G20 的三驾马车之一,又 将于 2016 年主办峰会。2017 年中国仍将是三驾 马车之一。这是中国领导或与其他国家共同领导 G20 发展的良机,中国可以协助设定议程,选择 审议的项目并决定采取哪些措施。 根据 G20 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 G20 峰 会成功与否与主办国息息相关。美国 2008 年主办 华盛顿峰会,G20 第一次被提升至峰会级别,匹 兹堡峰会也是如此。然而有的峰会和主办国却表 现一般,比如 2014 年的布里斯班峰会。相比之下,


中国举办了非常成功的 2014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 峰会,同年亚太自贸区(FTAAP)成为亚太经合 组织的发展目标之一。显然,中国在其中扮演了 领导角色。现在中国同样有机会在 G20 中扮演领 导角色。中国正积极推进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经济 治理,让发展中国家发声至关重要。在 G20 中, 中国正呼吁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 中国在其担任 2016 年主席国期间,将有机会延续 土耳其的路径,将发展作为优先考虑,并因此推 进 2015 后发展议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 金 融 时 报》. (2010 年 11 月 13 日 ). “ 二 十 国 集 团 显 示 如 何 不 运 行 世 界”. 来 自 http://www. ft.com/intl/cms/s/0/8f33885e-ee90-11df-9db000144feab49a.html#axzz3bVdsGpEq (2015 年 5 月 访问 ). 格里斯格拉伯 (Griesgraber, J. M.) 和冈特 (Gunter, B. G.)( 编 ). (1996). 《世界货币体系:在 21 世纪 趋向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伦敦和芝加哥:普鲁托 出版社 . 佐利克 (Zoellick, R.). (2010 年 11 月 8 日 ). “二十 国集团必须超越布雷顿森林体系”. 《金融时报》. 来 自 http://www.ft.com/intl/cms/s/0/5bb39488-ea9911df-b28d-00144feab49a.html#axzz3bVdsGpEq (2015 年 5 月访问 ). 佐利克 (Zoellick, R.). (2011 年 2 月 18 日 ). “多极 世界中的货币体制”. 《金融时报》. 来自 http:// www.ft.com/intl/cms/s/0/a5ce4900-3ad0-11e0-9c1a00144feabdc0.html#axzz3bVdsGpEq (2015 年 5 月 访问 ).

91


中国与 2016 年 G20 会议——可能的主题与倡议 李稻葵,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八年后的今天,G20 峰会 的重要性凸显,中国最终当选 2016 年 G20 峰会 的主席国。中国可以说早就应该担任 G20 峰会的 主席国,正如许多征兆表明直到两年前,中国似 乎一直不愿担任领导角色。中国将在其 2016 年 G20 峰会主席国任期中有何作为呢?我认为许多 现象表明中国将推动两个主题,即发展和改革, 这两个主题正是中国经济成功的标志。

中国是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受益者 在过去的 35 年里,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可以 被视为二战后建立起来的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的成功范例。中国虽然 2001 年才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但此前 20 年间它已经在关贸总协定的自由贸 易框架下开始了其资本化进程。在过去的几十年 中,中国也逐渐成为世界银行投资的最大受益国。 尽管中国从未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紧急援助, 但是中国一直从该组织获得宝贵的建议。通常,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建议会被世界各 国的政策制定者所忽视。然而,中国政策制定者 大部分时候都会认真听取这些建议。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工作人员声称,在大部分情 况下中国政策制定者会将这些机构提供的建议在 数年内予以实施。的确,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是国 际组织的好学生,并通常会遵循他们的建议(王 缉思,2011)。

国家的不负责任的统治者最终其实是对其国民的 惩罚。相反的是,中国哲学似乎认为经济发展要 求政治改革,而政治改革将最终改善这些国家的 政治治理。 中国对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另一个抱怨是 这些国际组织经常发表文章或声明批评中国并做 出中国不愿接受的行为。一个例子就是关于人民 币汇率问题。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发表研究认为人民币被低估。虽然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并没有广泛的发表这一结果,中国仍在 人民币快速升值的问题上感受到压力(何帆, 2009;张斌和何帆,2004)。不管这些政策对中 国经济是否有利,他们对中国领导人而言难以接 受。

中国新领导地位及其积极的国际政策

中国的领导地位于 2012 年末取得。与其前任 胡锦涛不同,习近平更为主动。胡锦涛在国际事 务领域延续邓小平韬光养晦的路线,但是习近平 的外交政策则表明中国应该奋起争取于中国目前 国际地位相一致的成就(阎学通,2014b)。在习 近平的领导下,我们看到中国的“一带一路”战 略以开发陆地和海洋资源。此外,在习近平的领 导下,中国还倡导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金砖国家投资银行则正在讨论中。因此,这些现 象斗争证明中国不会浪费其担任 2016 年 G20 峰 尽管中国是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受益者, 会主席国的机会,中国会积极争取可观的成就(阎 中国也有自己的抱怨(李若谷,2007)。主要问 学通,2014b;王缉思,2011)。 题在于现有的体系是由美国主导,而美国拥有否 决权。有时候中国会提出违反美国利益或愿望的 中国积极经济外交政策面临的挑战 倡议。例如,中国希望在伊朗和目前的俄罗斯进 尽管中国领导人想要在国际事务上表现出积 行投资,而这些国家正遭到美国主导的经济制裁 [唐斯(Downs E.),2011]。在非洲也有类似 极的态度,他们仍面临着三个显而易见的挑战。 的情况发生。中国哲学认为经济发展有益于人民, 第一,中国经济和社会仍处于转型期。这些都是 最贫穷的人应该最先获益。因此,惩罚所谓脆弱 巨大的发展项目,而发展的进程还远远没有完成。

92


特别是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减速的过程中,这对于 大部分政策制定者而言是一个并不乐观的现象。 中国的目标是到 2021 年,即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时,中国经济达到小康水平,到 2049 年,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100 周年时,将中国建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然而 GDP 增速的减缓对于达 成这两个目标并不是什么好兆头。因此,目前中 国的目标是回复国民经济的活力。

中国在 2016 年 20 国集团峰会上可能 推动的 10 个倡议

第二,中国缺少具有国际经验的人才。英语 仍然并非中国的工作语言之一,甚至都不是第二 语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向 型的。中国一直称自己为中央帝国,等待着其他 国家前来致敬。扩大其领土外的影响并非中国自 古就有的观念。尽管目前有大有 150 万中国学生 留学海外,它们仍是社会中的极少数。中国在国 际事务中的倡议将因为缺少具有国际经验的人才 而面临难以实施的瓶颈[茨威格 •D (Zweig, D.) 和王辉耀,2013]。

中国可能会呼吁 G20 成员国通过实施进口零 关税以支持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并为这些国家提 供最基本的经济人道主义援助。这项倡议将在世 界范围内受到欢迎,也将帮助提升 G20 的道德合 法性。

第三,中国国内的人心向背。随着互联网的 兴起,中国领导人越来越需要注意国内民心所向。 而且根据儒家思想,大部分中国人认为国内事务 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现在仍有一亿人生活 在中国的贫困线以下,远低于国际标准。人们常 常质疑:当国内仍有与整个德国人口相当的这么 多人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时,为什么国家要如此 慷慨的将经济资源投入到海外援助中去?

发展与改革:中国担任 2016 年 G20 峰会主席国所提出的两个可能的主题 基于中国领导人期待的目标和面临的限制, 从逻辑上讲中国将推动两个可能主题。第一个主 题是发展。中国会表明自己有着世界上最可观且 丰富的经济发展经验,从 30 年前一个贫穷的国家 转变为当今繁荣发展的经济体。推动基于中国经 验的发展与中国国内政策高度一致,而且将很容 易提升中国领导人及中国本身的声誉和地位。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下述 10 个倡议是中国 领导人最可能在 2016 年 G20 峰会主席任期间推 动的。 • 呼吁支持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

• 邀请最不发达国家派驻代表参加 G20 峰会 G20 峰会包括了世界上 19 个最大的经济体和 欧盟,其中大部分都是发达的工业化经济体。中 国可能会邀请又有大量人口却最不发达的国家参 与其中,如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或埃及。这一 举动将使 G20 峰会的讨论能够把世界上最不发达 经济体的呼声纳入其中。词句也将受到广泛的欢 迎,并帮助 G20 成为全球范围内经济议题讨论的 重要机制。 • 向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更加广泛的援 助 中国将呼吁为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更加广泛的 援助。例如,派驻医疗团队到这些国家,就如同 中国过去一直在非洲所做的那样。在埃博拉危机 期间,中国医疗团队在非洲国家表现良好。 • 为最不发达经济体提供免费的专利和医疗

中国将呼吁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拨出一部分 款项为最不发达国家购买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专利 和知识产品。在这方面可以寻求与私营部门或非 营利组织的合作,例如盖茨基金会。虽然对于最 不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有所争议,但是知识应 中国领导人可能将推动的第二个主题是改革。 该是免费的这一点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 同样,改革也是中国经济成功的标志之一。如今 在美国及其盟国的领导下,全球治理体系出现疲 • 警惕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向最不发达国家溢 软和极限。我们需要改革。因此,中国作为全球 出 经济领域新兴力量的代表,定将推动改革(清华 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2014)。

93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的财 政政策和其他经济事件往往会对最不发达经济体 产生负面的溢出效应。中国将呼吁为最不发达国 家提供技术支持以应对这些负面的溢出效应。例 如,这些国家的资本账户应当被关闭,其货币的 汇率应当被小心管理以防受到美国等其他国家意 想不到的财政政策常态化的负面影响。 • 为最不发达经济体提供投资保障项目 为了发展,最不发达经济体愿意吸引投资, 不过私人投资者并不愿意以身犯险。发达国家的 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投资者提供投资保 障项目,以鼓励他们去这些最不发达国家进行投 资。这项保障将扩大政府在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方 面投入的力度和作用。 • 推动多哈回合的结束并支持区域自由贸易 谈判 中国将是更加开放的全球贸易系统的受益者。 多哈回合的拖延损害了许多国家的利益,中国便 是其中主要的一个。同时,中国正积极地参与与 其他国家的自由贸易谈判。因此,中国将借此机 会呼吁加快多哈回合谈判的步伐,并要求相关主 体做出让步以确保多哈回合的成功。中国也将做 出单方面的让步,这取决于其他国家也作出相应 的举动,由此结束这轮谈判。中国在 2014 年亚太 经合组织会议期间提出了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构想。 中国领导人将借此机会呼吁神话相关谈判和行动。 • 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金融 能力建设并加快对其治理结构的改革 基于上述分析,中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 世界银行运作中的受益者。与此同时,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资本不足。中国将借 2016 年 G20 峰会的机会呼吁各国加大对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以确保其能够更有能力的 应对当今潜在的全球危机。中国还将借此机会呼 吁加快对这两个国际组织的改革,特别是在配额 和投票权方面。 • 新旧国际组织间的合作 中国在新一轮的国际组织建立中扮演着先锋 角色,例如亚投行和金砖国家投资银行。中国将

94

借 2016 年 G20 峰会的机会呼吁这些新的国际组 织间的合作。例如,中国将建议所有这些国际组 织在北京设立联络机构以便举办华盛顿和北京间 的年度会议。 • 有效的气候变化谈判 在 2014 年奥巴马总统访问北京参加亚太经合 组织会议时,中国和美国已经就气候变化问题达 成协议。中国将借此机会在相关国家中倡议更加 广泛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则。 总之,中国领导人不会浪费 2016 年 G20 峰 会的机会。他们会借此机会推动新一轮国际倡议, 并深化中作为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地位。


参考文献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 . (2014). 《金砖国家:从概念到具体的金砖国家经济智库研究报告》. 来自 http://www.ccwe.tsinghua.edu.cn/ccwenew/upfile/file/english%20report.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唐斯 (Downs E.). (2011). “看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跨境能源交易”. 约翰 •L• 桑顿中国中心专著系列 3. 华盛顿特区:布鲁斯金学会 . 来自 http://www.brookings.edu/~/media/research/files/papers/2011/3/21-chinaenergy-downs/0321_china_energy_downs.pdf#page=7 (2015 年 5 月访问 ). 何帆 . (2009).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选择”. 《国际经济评论》. (4): 8-14. 李若谷 . (2007). “双赢的中美经贸关系缘何被扭曲?”. 《世界经济》. (9): 3-16. 王缉思 . (2011, 3-4 月 ). “中国大战略求索:崛起中的强国探寻未来之路”. 《外交事务》. 来自 https:// 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china/2011-02-20/chinas-search-grand-strategy (2015 年 5 月访问 ). 王建伟和武丽丽 . (2011). “中国会是一个良性霸权主义国家吗?”. 美国政治学会 2011 年年会 . 来自 http://ssrn.com/abstract=1920342 (2015 年 5 月访问 ). 阎学通 .(2014a).“中国新外交政策:并非冲突而是利益集合”.《新观点季刊》. 31 (2): 46-48. 阎学通 .(2014b).“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中国国际政治学杂志》. 7(2): 153-184. 张斌和何帆 . (2004). “如何应对经济崛起时期的汇率升值压力——日本、德国的经验与启示”. 《国际 经济评论》. 3: 10-13. 茨威格 •D (Zweig, D.) 和王辉耀 . (2013).“中国能召回最优秀的人才吗?中国共产党组织对人才的搜寻”. 《中国季刊》. 215: 590-615.

95


2016 年中国担任 G20 主席国——G20 发展议程再次以经济 改革为重点的机遇 侯振博,英国海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德克·威廉·特维尔德 (Dirk Willem TE VELDE),海外发展研究所国际经济发展组主任

担任 2016 年 G20 主席国将是一个中国解决 一些当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挑战,从而展示 领导力的好机会。从 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不平衡的 经济复苏,到欧元区的不确定性;从发展中国家 的基础设施融资缺口,到发达经济体宏观经济政 策的溢出效应;从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的 僵局,到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乐观情绪的复燃, G20 主办方面对着众多亟待解决的全球事务。 作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中国在这些问题上很有发言权。然而, 要想赢得领导地位,中国需要做的远不止于抱怨 国际经济体系的不公。相反,在 G20 这样的全球 论坛中担任领导者需要谈判经验,并通过权衡各 方利益为世界各国提供如国际条约或机制等非竞 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全球治理公共产品[侯振博, 基恩(Keane, J.)和德 • 维尔德 (te Velde, D.), 2014]。 我们在本文中首先勾勒出 G20 发展议程,然 后分析中国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最后 讨论中国在其 2016 年 G20 峰会主席任期内如何 使发展议程再次成为经济改革的焦点。经济改革 是非盟 2063 战略 (AU, 2015) 的核心组成部分,也 是关于缩小发展差距的“首尔共识”的主要目标。 G20 发展议程的主要目标就是缩小发展差距,这 则取决于最不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能力。 减贫增长模式需要经济转型。它可以为各类 收入人群带来收入增长,并不受价格波动和价格 周期影响,而且为未来的经济带来更多的机会和 选择。关注经济转型包括对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在 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决定因素的分析,以及资源如 何转化为高附加值和一国生产能力的多样化[麦 克米伦(McMillan, M.),佩奇 (Page, J.)和德 • 维尔德(Te Velde D.W.),2015]。

96

G20 发展议程 G20 发展议程由 2010 年首尔发展共识构成, 包括多年行动计划,由 9 个支柱 16 个行动所组成。 9 大支柱为: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开发、贸易、 私人投资和创造就业、食品安全、增长与韧性、 金融包容性、动员国内资源和知识。挑战在于采 取何种手段(包括金融的和非金融的、国内的和 国际的)以促成经济转型,这正也是在 2015 年 7 月将于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发展筹资会议上讨论 的议题之一。G20 可在全球层面做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更可以带头发出这方面的倡议。

中国对 G20 发展议程的贡献 中国经济改革的路径与首尔发展共识一致, 并通过务实的政策采取稳健的步伐以保证一些支 柱的顺利执行。通过知识共享和建立经济特区, 中国的经验将为世界的发展提供借鉴。除了向国 际组织的领导层派驻人员外,建立亚洲基础设 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都旨在弥补发 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融资缺口(侯振博,2013 和 2015)。 • 通过领导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为全球治理 做贡献 中国前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先生于 2013 年 6 月 25 日当选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总干 事,成为第一个担任联合国机构首脑的中国大陆 人(蒲振东,2013)。中国外交部长王毅随后发 表讲话称,中国政府打算通过提供全球公共产品 以解决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从而为全球 治理提出中国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声明突显出与 之前中国只专注于国内发展议程的 “内向”型政 策的巨大不同。


中国政府支持像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这样 的联合国机构是明智的。中国被认为是最适合领 导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国家,因为它为这个致 力于促进工业发展以减缓贫困的组织带来了过去 三十年间最新的工业化经验和可观的减贫成绩。 工业化等政策在创造就业机会、取得包容性经济 发展和长期通过提高经济的多样性完成经济转型 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或新开发银行是在 2013 年春天于南非德班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上宣布成 立的,旨在为新兴经济体提供额外的基础设施融 资——这是 G20 首尔发展共识中的重要承诺。该 银行拥有 500 亿美元的认购资本,金砖国家各贡 献了 100 亿美元。虽然该银行总部将设在上海, 但其他金砖国家也将轮流执掌该银行。例如,第 一任行长将由印度人出任,巴西将掌管其董事 会,俄罗斯将执掌理事会,并在南非设立一个区 域中心。这样权力分散的安排弱化了其他国家对 中国即将主导这个银行的担忧。相反的是,金砖 国家谨慎地确保每个国家都拥有平等的投票权和 初始资本。尽管由于一些成员国实力有限,限制 了该银行的总资本量[汉弗莱(Humphrey, C.), 2015]。 作为金砖国家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可以利 用其担任 2016 年 G20 主席国的机会正式宣布金 砖国家开发银行开始运行。到那时,该银行将可 能确认其贷款模式与世界银行或其他多边开发银 行区分开来。他也可能将会把基础设施和支持经 济改革放在议程的首位。 •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中国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 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 银行是中国为实现其在首尔共识中所做承诺的另 一举措,通过向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用于基础 设施的资金,以使其获得全面的经济增长、创造 就业机会并引领经济转型。对于亚洲基础设施投 资银行,中国没有将其作为像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那样的小范围俱乐部,而是积极地游说其他国家 加入,并最终成功地使 57 个国家签署了谅解备忘 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有着非常开放的系统,

任何国家都可以成为它的会员国。尽管中国贡献 了至少 50% 的初始资本,但是它明确表示愿意放 弃否决权,这是与美国和日本分别拥有否决权的 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完全不同的治理模式。 关键是,由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功吸 纳了世界上最大的 20 个经济体中的 16 个作为股 东,它将很容易获得 AAA 级债券评级,这将降 低贷款的成本并因此使更大的投资组合成为可能。 汉弗莱(2015)的研究表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 银行将在 10 年内拥有 900 亿到 1000 亿美元的组 合贷款,尽管这些比起 2014 年至 2020 年之间亚 洲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 8 万亿美元的缺口而言仍 是沧海一粟,但这仍将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多边开发银行之一。 鉴于蒙特雷会议后各国所面临的挑战,开发 建立一个适当的责任监管系统至关重要,这个系 统应当覆盖所有资金流并在融资与政策的框架下 引导国内外采取正确的行动。这个责任系统必须 覆盖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其指标,以及为实现这一 目标所配备的融资和政策。这一系统将可以在融 资、政策和伙伴关系方面指导“2015 后发展议程” 的实施。因此,G20 可以通过建立全球监管系统 为 2015 后发展议程提供政策支持。G20 在 2016 年将完成对圣彼得堡责任报告的更新,中国可以 确保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发展行动,也包括 G20 在 发展领域的核心承诺[侯振博和德 • 维尔德(D.W. te Velde),2013]。 • 融资与政策相结合以实施一项改革性的 2015 后议程 中国能做的贡献远不限于融资领域,事实上 它能将融资与政策相结合以推动经济改革。日前 发布的 2015 欧洲发展报告指出,世界需要一套针 对发展筹资的新方法。我们应该汲取在实施千年 发展目标的和发展筹资变化方面的经验,实际分 析包括经济转型在内的发展变革的关键动因。 例如,自 2002 年蒙特雷共识达成后,发展融 资的形势发生了重大改变。千年发展目标的实施 主要着眼于官方发展援助,却忽视了促进国内税 收增长和鼓励私人融资的重要性。这就呼吁各国 更加全面的看待发展筹资,对国内外的公共资金 和私人资金都予以考虑。此举将为国际公共融资

97


(包括来自新兴市场的资金)做好准备,使成为 发展筹资中其他资金的补充和催化剂。中国可以 推动 G20 扮演这一催化的角色。 然而,只有融资对于促进和实现改革性的 2015 后发展议程是不够的。政策同要重要,事实 上,政策是最基本的。适当的和连贯的政策将确 保资金被有效使用而非浪费或滥用。好的政策将 有助于保障资金利用的良性循环。关于政府制定 有效的政策利用资金以获得改革性发展的例子不 胜枚举,包括地方治理、基础设施、绿色能源科技、 生物多样性、人力资源和贸易。这其中许多议题 本身就具有全球性(气候、税收、贸易及金融等 领域的全球规则),因此 G20 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 这需要中国在 2016 年予以重视。

结束语 中国已经开始在一些国际组织当中扮演领导 者角色。但更重要的是,它也建立着,诸如金砖 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 金等多边开发金融体系。中国领导人近年来提出 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个旨在与其他国家的发展 战略相连通的国内发展战略。 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停滞不前和华盛顿对 全球治理体制改革的阻挠,这些由中国发起的机 构很可能将加快发展的步伐。如果西方政府不愿 积极响应这些方案,不愿参与到这些新组织或与 它们合作,那么他们的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以及大部分区域发展银行)也将衰退。 由中国发起的机构在 21 世纪是具有非常大的 潜力的。它们不仅对非洲,还对亚洲和其他地区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其面临的挑战在于如 何保证此类新机构的民主性和包容性,并如中国 经常公开主张的一样,确保和尊重东道国的发展 模式。 也许中国到了与其他传统援助国携手合作, 并试图对传统援助国进行改革的时候了。中国在 基于 GDP 增长的消除贫困这一方面的成功经验, 已经将关于发展的讨论引向了比千年发展目标更 突出,以增长为基础的方式。借助中国担任 2016 年 G20 峰会主席国并推动制定发展议程这一历史 机遇,我们相信,对于国际发展政策界而言,这 正也是与中国进行密切合作的好时机。

98

最后,中国能够激励 G20 成员国将融资与政 策结合起来,以实施具有重大改革意义的,包括 经济转型在内的“2015 后发展议程”。作为第一步, 下一年的 G20 责任报告当中可以包含支持最贫穷 国家经济转型这一 G20 核心承诺在内的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非洲联盟委员会 . (2015 年 4 月 ). “2063 年发展议 程——我们想要的非洲”. 来自 http://agenda2063. au.int/en/sites/default/files/01_Agenda2063_popular_ version_ENG%20FINAL%20April%202015.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侯振博 , 基恩 (Keane, J.) 和德 • 维尔德 (te Velde, D.). (2014). “金砖国家会提供世界需要的全球公 共产品吗?”海外发展研究所 . 来自 http://www. odi.org/publications/8540-will-brics-provide-globalpublic-goods-world-needs (2015 年 5 月访问 ). 侯振博和德 • 维尔德 (D.W. te Velde). (2013).“二十 国集团发展议程的问责制:来自英联邦和法语区 联邦的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和建议”. 联邦秘书处 报 告 . 来 自 http://www.odi.org/publications/7393aid-accountability-g20-development-agendacommonwealth-francophonie (2015 年 5 月访问 ). 二 十 国 集 团 . (2010). 附 录 Ⅱ: 多 年 发 展 行 动 计 划 . 二 十 国 集 团 信 息 中 心 . 来 自 http://www.g20. utoronto.ca/2010/g20seoul-development.html (2015 年 5 月访问 ) 侯振博 . (2015). “任凭美国施压,中国主导的新 发展银行获得支持”. 海外发展研究所的观点, 来 自 http://www.odi.org/comment/9420-china-aiibbank-support-global-governance-reform (2015 年 5 月访问 ) 侯振博 . (2013). 金砖国家通过实例领导全球治理 改革 . 海外发展研究所的观点,来自 http://www. odi.org/comment/7631-brics-candidates-globalgovernance-wto-unido (2015 年 5 月访问 ) 麦克米伦 (McMillan, M.), 佩奇 (Page, J.) 和德 • 维 尔德 (Te Velde D.W.). (2015). “支持经济转型”. 海外发展研究所支持经济转型项目


蒲振东 . (2013 年 6 月 26 日 ). “李勇当选为联合 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 《中国日报》. 来自 http://www.chinadaily.com.cn/business/2013-06/26/ content_16662657.htm (2015 年 5 月访问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外 交 部 . (2013 年 6 月 27 日 ). 外交部长王毅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 的 讲 话 . 来 自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 wjb_602314/wjbz_602318/zyjhs/t1053901.shtml (2015 年 5 月访问 ) 王红英和罗森纳 (Rosenau, J.). (2009). “中国和全 球治理”. 《亚洲观点》,33(3),5-39. 来自 http:// www.cebri.org/midia/documentos/05.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汉弗莱 (Humphrey, C.). (2015). “中国亚洲基础设 施投资银行开始成为主要的参与者而新金砖国家 银行落后”. 海外发展研究所的观点,来自 http:// www.odi.org/comment/9524-chinas-aiib-bank-setbecome-major-player-while-new-brics-bank-lagsbehind (2015 年 5 月访问 ) 欧洲委员会 . (2015). “结合融资和政策来实施转 型中的 2015 后发展议程”. 欧洲发展报告 . 来自 http://erd-report.com/erd/report_2015/ERD5_Report_ EN_Web_Def.pdf (2015 年 5 月访问 )

99


附录:与会人员和作者简介 大卫·阿拉斯 (David ARASE) 大卫·阿拉斯教授 2011 年起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 驻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此前,他曾在南加州波莫纳学院担任政治学教 授长达 22 年。他还曾任教于伦敦大学学院亚非研究学院、 日本筑波大学。 大卫·阿拉斯教授就东亚事务和国际发展问题多次发表文章及 演讲。他已出 版了四本著作以及最新的一本书籍(与 T. Akaha 合作编辑):《美日同盟: 东亚软硬实力的平衡》(Nissan Institute/Routledge 出版社 2010 年版),并 赢得了 2011 年大平纪念基金会特别奖。目前,他正在编辑一本 关于东亚区 域主义的书籍,以及一个暂命名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的独著。

白 桦 (Christophe BAHUET) 白桦先生 2011 年起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 此前, 他曾在联合国纽约总部评估办公室及合作伙伴局工作, 之后 他在联合国开 发计划署驻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及加纳代表处任职,并于 2007-2011 任联 合国开发计划署驻越南代表处副国别主任 (项目)。白桦先生拥有多个学位, 包括巴黎政治学院的经济发展荣誉硕士学位、 法国波尔多大学公共行政和 国际公法的法律荣誉学位、法国巴黎国立东方语 言和文明学院的东南亚研 究和语言学位、法国波尔多大学的俄罗斯语学位。 他能讲中文等多国语言, 并对中国的历史和文明有浓厚兴趣。

科林·布拉德福德 (Colin BRADFORD) 科林·布拉德福德博士现任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和加拿大滑铁卢国际治 理创新中心(CIGI)的非常驻高级研究员,布鲁金斯学会全球经济和发展项 目“布鲁金斯 -CIGI 全球治理改革计划”主任。此前,他曾在美国参议院和 美国财政部担任政府官员;是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国际公务员;在耶鲁大学、 美利坚大学、约翰·霍普金 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和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任兼 职学者。领导过以下重要议题:20 世纪 80-90 年代对东亚奇迹的全球辩论, 2001 年国际发展目标与千年宣言目标被纳入千年发展目标,2010 年将韩国 纳入 20 国集团。2007 年他与约翰内斯·林恩联合出版了一本名为“全球治理 改革:打破僵局”的著作。

100


阿尔多·凯莱利 (Aldo CALIARI) 阿尔多·凯莱利先生 2000 年起任职于华盛顿特区的“关注世事中心”, 现担任项目主任,关注国际经济政策中的贸易与金融政策、全球经济治理、 债务问题、国际金融体系和人权之间的联系。他还长期担任诸多政府间组织 的顾问,例如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和联合国经社部(UNDESA)。在过去的十年间,凯莱利先生设计、组织、 参与会议、研讨会、私人或公众会议以及政府官员研讨会,公民社会和学术 界受众遍及美国和 50 多个海外地点。 他编辑出版了四本关于贸易和金融问 题的著作,及一本关于区域与全球流动性安排的著作,其诸多文章发表在书 籍、学术与专业刊物以及媒体上。

陈凤英 陈凤英女士现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经 济研究所所长。她被聘为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兼任中国国际交流 协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她还是中央制定经济安全政策 的主要咨询专家。她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国 家经济安全等研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参与中央财经工作小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持的多项重大经济课题,主持完成国家级和部委重大 研究课题 20 余项,主编或合著出版 10 余部书,发表论文百余篇,多次接受 中央电视台、新浪网等国内有影响力媒体的专访。

陈文玲 陈文玲教授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兼战略研究部部长,学术 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研究室原司长、研究员、博士 生导师。从事经济研究、战略研究、决策研究和政策研究成绩卓著。多年来 参加了党中央、国务院一些重大文稿起草。参与国家多项重大课 题研究,撰 写的大量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得到中央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被国家决策 采纳。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励 3 项,部级奖励 16 项。现为中国流通论坛 30 人之一,中国文化产业论坛 30 人之一。共出版著作、译著 20 多部(其中合 著 5 部),在核心期刊和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 300 多篇。

101


范图·切鲁 (Fantu CHERU) 范图·切鲁教授现任莱顿(荷兰)非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斯德哥尔 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副高级研究员。2007-2012 年,他担任位于瑞典 乌普萨拉的北欧非洲研究所研究主任。此前,切鲁博士曾担任联合国秘书长 科菲·安南“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国际支持动员”(2005-2007 年)小组成员, 以及芬兰和坦桑尼亚两国政府联合发起的“赫尔辛基全球化与民主进程的全 球经济议程”召集人。1998-2001 年,切鲁博士在日内瓦担任联合国人权委 员会“外债与结构调整”特别报告员,并担任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联合 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居署、瑞典国际开发署、丹麦国际开发署以及北美 防空司令部等机构的顾问。

傅军 傅军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务副院长, 同时担任哥伦比亚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和北京大学 联合举办的全球公共政策高级培训项目主任。他有政府、企业、学界的多种 经历,是中央电视台 CCTVNews 特约评论员。他曾任职于中国外交部,执 教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曾在奥美、三星、福莱国际、英维思 等跨国企业胜任要职,担任过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一届上市委员会委员、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理事会主席特别顾问,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成员。他的研究 涉及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代表有《制度与投资:中国改革时期的外国直 接投资》和《富国之道》。

兰德尔·热尔曼 (Randall GERMAIN) 兰德尔·热尔曼教授现任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政治学教授。他曾任教于英 国和加拿大的大学。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全球金融政治经济学以及与经济 和金融治理有关的主题。他的文章曾发表在诸多期刊上,如国际政治经济学 评论、国际研究评论、 全球治理、欧洲国际关系期刊。他撰写或主编了《国 际信贷组织》、《全球化及其批评》、《全球公民社会的理念》以及《全球 政治与金融管理》。

102


侯振博 侯振博先生是国际经济发展集团 (IEDG) 和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 (ODI) 研究员,研究领域集中在金砖国家在国际发展中的角色及中国在全球治理中 的角色。2010 年到 2012 年间,他曾以 ODI 研究员的身份在尼日利亚阿布贾 总统办公室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研究千年发展目标。他毕业于英国伦敦政治经 济学院和华威大学。

安德拉斯·伊诺泰 (Andras INOTAI) 安德拉斯·伊诺泰教授自 1991-2011 年一直担任匈牙利科学院世界经济 研究所主任。他目前任职研究室主任并自 2013 年 7 月成为名誉退休教授。 他 1972-1973 年任教于秘鲁圣马科斯大学;1989-1991 年在华盛顿任职于世 界银行贸易政策司;1995-1998 年在匈牙利与欧盟的正式谈判准备中,担任 首相办公室战略任务部主管。2002 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此外,他 经常在欧洲一体化研究中心(波恩大学)和欧洲在线学院(柏林和尼斯)讲 授研究生课程。伊诺泰教授的研究专注于全球和欧洲经济事务、比较经济发 展和新成员国的“一体化成熟度”、欧盟对西巴尔干国家的进一步扩大。

李稻葵 李稻葵教授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曼斯菲尔德·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 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同时也是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 研究中心 (CCWE) 主任、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现兼任欧洲经济政 策研究中心 (CEPR) 研究员。他原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曾任教于香 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曾兼任世界银行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研究项目顾问、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长期关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致力 于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炼相关的现代经济学理论。2006 年入选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被华尔街通讯社评为中国十大经济学家。2007 年被瑞士达 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提名为全球青年领导人。

103


李向阳 李向阳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美国经 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1988 - 2009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 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2009 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现亚太与 全球战略研究院)工作。1998 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有国 际经济学和企业理论,发表论文有“TPP: 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前景”、“全球气候变化规则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区 域经济合作中的小国战略”、“国际经济规则的实施机制”、“国际经济规 则的制定机制”等。

隆国强 隆国强博士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 高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北 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及研究院。长期从事中国对外经济政 策的研究,2007 年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扩大对外开放,维护国 家经济安全》。任商务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多次参加国务院和相关部委 的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研讨会议。长期从事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研究,在对 外贸易、跨国投资、经济合作、特殊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等领域完成多项 重大政策研究报告。

芭芭拉·亨德里(Barbara HENDRIE) 芭芭拉·亨德里博士现任英国国际发展部全球合作伙伴关系部副主任。 在加入英国国际发展部之前,亨德里博士在非洲之角管理人道主义项目。自 1999 年加入英国国际发展部以来,一直领导其实现非洲的减贫战略、安全与 发展、变革动力、打击极端主义和激进主义。2005-2006 年,她担任英国国 际发展部首席社会发展顾问。她曾荣获大英帝国军官勋章,是一名有着 25 年人道主义、发展政策与行动经验的社会人类学家。2006-2008 年,亨德里 博士领导英国在伊拉克的重建计划,其中包括常驻巴格达一年。2009-2013 年, 她被借调到英国外交部担任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发展与人权参赞。

104


理查德·乔利 (Richard JOLLY) 理查德·乔利爵士现任萨塞克斯大学名誉教授和发展研究所的副研究员。 上世纪 70 年代曾在此任研究所主任。他一直担任乐施会理事、英国联合国 协会主席以及联合国前公务员英国协会主席。他曾担任海外发展研究所的理 事会成员。1982-1996 年间,他担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是负责儿基会全球 项目的副执行主任。而后至 2000 年,他担任开发署署长特别顾问以及广受 好评的人类发展报告协调员。离开联合国后,他参与撰写关于联合国在经济 社会领域理念和政策贡献的多卷本思想史。最近,理查德·乔利先生出版了 一本题为关于《儿基会:有效的全球治理》的书籍。他于 2001 年因致力于 国际发展而被女王封为爵士。

车咏玲 (Chee Yoke LING) 车咏玲女士是总部位于马来西亚的国际非盈利政策研究与倡导机构—— “第三世界网络”的项目总监,关注可持续发展议题、南南和南北关系,其 工作目标是深化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难题与挑战的理解,并为推动向公 平、公正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改变做出贡献。自 1980 年代中期,她积 极致力于政策研究和倡导的工作,以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关注贸易、环境和发 展等议题。她的工作领域涵盖了以下方面:对可持续发展全球承诺的实施、 多边环境协议和贸易协议间的关系、知识产权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公共卫 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方面)。

佩尔蒂·玛竞恩 (Pertti MAJANEN) 佩尔蒂·玛竞恩先生现担任芬兰外交部全球事务大使。他是芬兰前副国 务卿。在过去的一年中, 他曾担任可持续发展融资政府间专家委员会联席主 席。在芬兰外交部工作的 40 年里,他曾担任芬兰驻菲律宾、爱尔兰、经合 组织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2000 年,他被提名为主管发展合作的副 国务卿,是芬兰在该领域最高级别公务员。在此期间,他是部长领导小组成 员,并在许多国际论坛作为部长的代表。拥有超过 30 年在非洲、拉丁美洲、 亚洲和欧洲进行实际开发合作工作、政策性问题以及发展融资的经验。

105


诺德厚 (Alain NOUDEHOU) 诺德厚先生于 2014 年正式就任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兼联合国开发计 划署驻华代表。2010 年 7 月至 2014 年 3 月任联合国驻津巴布韦协调员、联 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员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津巴布韦代表。2007 年至 2010 年任开发计划署驻坦桑尼亚国别主任。2004 年至 2007 年任开发计划署驻卢 旺达副代表。他于 2002 年进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工作,参与领导力发展计 划(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me),时任开发计划署驻加蓬助理代 表。此前,他就职于美国 CHF 国际公司,在 1995 - 1996 年任南非项目官; 1996 - 2000 年任南非国别主任;2000 - 2002 年任项目部副主任。他于 1994 年参加工作,时任美国 ICF-Kaiser 公司管理顾问。

素帕猜 (Supachai PANITCHPAKDI) 素帕猜·巴尼巴迪博士的职业生涯跨越广泛领域,从泰国中央银行的 官员开始,他依次担任财政部副部长、商务部长以及两次担任副总理职位。 其间,他曾担任商业银行和几家私人公司的总裁,包括一家国际保险公司。 他的国际职业生涯引人注意的是,他是第一位被任命为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002-2005 年)的发展中国家代表,并之后被任命为两届联合国贸发会的 秘书长(2005-2013 年)。目前,他是柏林外交文化学院董事会成员、亚洲 新西兰基金会的创始成 员之一,并于最近由联合国秘书长任命为重计费用问 题高级别专家小组成员。

K.L. 普拉萨德 (Kalyani Lokiah Prasad) K. L. 普拉萨德博士现任印度财政部气候变化司经济顾问。他于 1983 年 加入印度财政部,并曾在印度政府中担任不同职务。他评估了重要的计划方 案,并在财政部参与引进海关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以及宏观经济管理工作长达 11 年以上。他曾处理涉及国内生产总值、 通货膨胀、财政、农业、工业和 基础设施建设的早期宏观经济和部门经济问题。他现在专门研究国际收支、 外债管理和气候变化融资等问题。他曾参与印度政府许多委员会和工作组。

106


任晓,现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2010 年 2 月至 2012 年 2 月供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馆政治处。 1990-1991 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留学。1992 年在复旦 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先后为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其间曾为芬兰图 尔库大学欧盟博士后、日本名古屋大学客座研究员及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 访问学者。目前学术兼职包括外交学院兼职教授、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 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关系研究中心资深专家、上海市国际 关系学会常务理事等。

谢姆·思姆烨穆巴 (Shem SIMUYEMBA) 谢姆·思姆烨穆巴先生是非洲开发银行基础建设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整 个非洲大陆的基础设施发展、金融改革问题。非洲开发银行是非洲最大的开 发性金融机构,其目标是为非洲大陆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调动资金与人力资 源以减少贫困和改善整个非洲的生活条件。思姆烨穆巴先生同政策制定者、 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领袖一道,应对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非洲 的区域一体化、竞争力和治理问题。他曾在赞比亚政府(戈兹)、联合国贸 易暨发展会议组织(UNCTAD)等多个专门发展项目任职超过 25 年。

苏长和 苏长和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兼任全国高校 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上海外国语大 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院长。2009 年获上海首届社科新人奖。他的研 究兴趣集中在世界政治理论、中国政治与外交、国际组织等领域。他的代表 专著有《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 -- 一种制度的分析》、《21 世纪全球政 治范式》等,另有译著多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 30 多篇。其论 著多次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著奖、 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优秀论文奖。

107


德克·威廉·特维尔德 (Dirk Willem TE VELDE) 德克·威廉·特维尔德博士是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 (ODI) 国际经济发展 组主任。目前,他正在领导撰写 2015 年后背景下“2014 年欧洲融资和其他 实施方法发展报告”,同时是英国国际发展部——经济和社会研究理事会“增 长研究计划”的研究领导者,并且就未来发展金融和贸易摆脱贫困议题担任 英国下议院顾问。他曾参与并支持世界贸易组织 2013 年巴厘岛部长级会议、 2012 年里约 +20 峰会和二十国集团发展工作组会议。他曾统筹一个有影响 力的关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研究,该研究被下载 10 万次,并在经济学人、 金融时报、卫报、中国日报等媒体上刊登。他曾撰写和编辑了多本书籍、发 表 30 篇经同行评议的文章和 40 处书籍章节,主要涉及投资、贸易和经济增 长的问题。

泰佛尔·特斯法储 (Taffere TESFACHEW) 泰佛尔·特斯法储博士现担任为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发展会议(UNCTAD) 非洲、欠发达国家和特别项目部主任。特斯法储博士曾在联合国贸发会不同 部门担任高级经济事务官员,包括 2005 年 9 月至 2011 年 8 月担任联合国贸 发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在此期间,他也是联合国贸发会 议的战略和政策协 调组负责人,并担任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言人。在此之前, 特斯法储博士领导 联合国贸发会投资政策审查部,负责五个国家的政策审查, 带领实地考察、 递交报告并向成员国提供政策建议。

魏建国 魏建国先生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纪委委员、政协 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曾担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此前,魏建 国先生还曾担任商务部副部长、外经贸部副部长等职位,并在外经贸部拥有 长期工作经验,并先后任职于摩洛哥、突尼斯、加蓬使馆。

108


彼得·沃尔夫 (Peter WOLFF) 彼得·沃尔夫博士是一名经济学家,担任德国波恩“德国发展研究所” (DIE)世界经济与金融发展部主任。沃尔夫博士致力于国际发展合作与发 展的研究长达 30 年,是 2014 年欧洲发展报告“2015 年后背景下的融资与其 他实现方法”的作者之一。沃尔夫博士曾经在河内担任中央经济管理研究所 (CIEM)德国 - 越南发展合作框架经济顾问。沃尔夫博士感兴趣的领域包 括全球经济治理、国际金融和发展融资。他经常就全球经济治理和金 融体系 的发展讲授课程。

徐浩良 徐浩良先生现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兼亚太 局局长。此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纽约总部担任欧洲和独联体局副局长;联 合国驻哈萨克斯坦协调员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哈萨克斯坦代表(2007-2010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巴基斯坦国家办公室国别主任(2005-2007 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巴基斯坦国家办公室项目副代表(2004-2005 年);联 合国开发计划署驻东帝汶国家经理 / 高级副代表(2002-2004 年);联合国 开发计划署驻伊朗副代表(2000-2002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局项目 经理,纽约(1997-1999);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哈萨克斯坦项目官员 / 初级 项目官员(1997-1999 )。

徐洪才 徐洪才博士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研究员,清华大学 特聘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证券业协会国际证券分析师和证券 保荐人考试命题专家,中央电视台特约财经评论员,以及多家地方政府经济 顾问和集团公司财务顾问。徐洪才博士自 2010 年以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 中心工作,曾走访中国 200 多个城市和 200 多家上市公司,为全国 10 余万 民营企业家和各级政府官员授课,并于 2009 年度获“中国百佳管理培训师” 称号。多次赴美国、欧洲出席国际研讨会、发表学术演讲。

109


薛澜 薛澜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院长,清华大学工程科技战 略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国务院应 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全国 MPA 教育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管理、科技及教育政策、危机管 理等,在这些领域中多有著述。2012 年受聘担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网络领导 委员会联合主席。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 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称号。

杨洁勉 杨洁勉,教授,现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上 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前院长。他同时还担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外交部外交政策 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上海市国际战略学会会长。杨洁勉教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本科)、上海 国际问题研究所(硕士)、美国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硕士)以及上海外 国语大学(博士)。杨洁勉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国际体系与大国关系。

曾培炎

ZENG Peiyan

曾培炎先生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当选博鳌亚洲论坛理 事会第 13 位成员和副理事长。曾培炎先生曾于 2003 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 于 2002 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98 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兼中 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1992 年起担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正部 长级)兼办公室主任,同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在国家计委和国务院 工作期间,曾培炎先生还兼任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 员 会、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 导小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的领导职务。

110


张海冰 张海冰,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 2004 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全球经济治 理,主要关注发展援助、欧洲一体化,以及二十国集团的研究。出版专著《欧 洲一体化制度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年), 《发展引导型援助—— 中国对非洲援助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参与合著 5 本, 如《多元一体:欧洲区域共治模式探析》(2009 年),《体系改组与规范重 建——中国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对策研究》(2012 年)等。在《求是》、《世 界经济研究》、《当代亚太》和《西亚非洲》等杂志发表 30 余篇学术论文。 参与国家社科重大课题 2 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1 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及 外交部、财政部、商务部委托课题 10 余项。曾于 2005 年在新加坡东南亚研 究所、2010 年在德国发展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张晓强 张晓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1952 年 12 月出生, 1969 年参加工作。198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92 年任国家计委外资 司副司长,1994 年 1 月至 1995 年 7 月,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经济参赞。 1995 年 7 月起任国家计委外资司司长。2000 年 10 月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副秘书长。2002 年 10 月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党组成员、秘书长。2003 年 4 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秘书长。2003 年 10 月至 2014 年 3 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2009 年 3 月至今,担任中国国际经济交 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

张永军 张永军,博士,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经济研究部副主任。 2003 年 9 月 -2009 年 10 月,先后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财政金融处副 处长、宏观经济处处长、世界经济处处长。2009 年 11 月至今,在中国国际 经济交流中心工作,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和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期间曾 经出版过《通货紧缩的理论与现实》、《经济景气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 《Rebalancing the Global Economy》等专著。

111


张宇燕 张宇燕,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1983 年毕业于北京大 学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获得经济学学士;1986 年和 1991 年分别在中国社 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获得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长期 从事制度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发表了《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 《国际经济政治学》等著作。

赵进军 赵进军,大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院前院长, 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山东人,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 2008.4.—2014.7 外交学院院长 2008.3.—2013 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 2003.7—2008.2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国大使 2002—2003 外交部部长助理 1999—2002 驻法兰西共和国大使馆公使 1997—1999 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 1993—1997 驻法兰西共和国大使馆参赞、公使衔参赞

郑新立 郑新立,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料流中心常务副理 事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1945 年 2 月生 , 河南唐河县人。经济 学硕士,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曾在原中共中央书 记处研究室、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计委工作,曾任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2009 年 5 月前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多次 参加中共中央全会、《政府工作报告》和“八五”、“九五”、“十五”、 “十一五”规 ( 计 ) 划的起草工作。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在 计划和投资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调控、中长期发展政策等领域,都有较深的 研究和独到见解。

11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