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 life balance between nature and architecture. 城市生活:自然与建筑的平衡(Chinese version)

Page 1

URAN LIFE. BALANCE BETWEEN NATURE AND ARCHITECTURE.

城市生活:自然与建筑的平衡

VERONIKA PARFENOVA


风景可提供多种多样的事物: 安逸,舒适,宁静,食物,净水,艳阳天下的一处庇荫 不同物种的家园,休憩之地,生活之所。 自然无分好坏,只是我们当前必不可少之物。 (V.V. Parfenova)

摘要

人类一直在不断进化。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已不再居住于乡村小镇,或 者至少大部分人尝试不再居住于那些地方,因为生活正以大城市为中 心,以拥有超大建筑群的特大城市为中心,如纽约、伦敦、洛杉矶、 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北京、上海、香港、莫斯科、圣彼德斯堡、巴 黎、柏林、德里和新加坡等。许多人已不栖息于自然环境。但我们依 然需要自然,我们需要绿色景观,因它能促成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 现在过的是城市生活。我们曾许多年对人性化的一面视而不见,而如 今,21 世纪伊始,我们迫切需要且益发愿意再一次为人类兴建城市。 我们已迎来新的全球性挑战。而打造生机盎然、安全健康且又具可持 续性的城市这一愿景已成为一个普遍而急迫的需求。其中重要的一点 是,城市居民应能在日常活动中尽可能多得步行和骑行,因为当前都


市人群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很多机会每天这么做。另外,当务之急是 强化城市空间作为会面地点的社交功能,以满足社会可持续性,缔造 健康社会。目前,研究城市规划概念需要建筑群工程设计、生态学、 社会科学、建筑学、城市科学和景观设计等领域的大量专业知识。城 市空间离不开对话、交换意见和实验。世上既有天赋的自然,也有人 类自己创造的自然:即建筑。真正的建筑师在一定程度上课可视自己 为这种第二自然的创造者。

关键词: 景观;都市主义;城市生活;景观都市主义;绿化地带;城市开放空间;公共空间;儿童 公园;自然;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都市规划;大都市;环境;公共卫生。


Abstract

Mankind is alway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ant evolution. Most of us no longer live in villages and towns, or at least most of us trying not to, because the life is centered in big cities, mega cities with mega structures, such as New York, London, Los Angeles, Rio de Janeiro, San Paolo, Beijing, Shanghai, Hong Kong, Moscow, Saint Petersburg, Paris, Berlin, Deli, Singapore, etc. Many of humans are not inhabitant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ut we still need nature, we need green landscapes because it provide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for us. We are living an urban life. After years of neglect of the human dimension, he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we have an urgent need and growing willingness to once again create cities for people. We have got new global challenges. The vision of ensuring lively, saf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cities has become a general and urgent desire. It is important that residents of the city can be invited to walk and bike as much as possible in connection to their daily activities, because now most of the people who live in urbanized world do not have many chances to have it every day.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city space as a meeting place that fulfills the aims of social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 society. Work on urban planning concepts now requires

plenty of expertise in the area of complex engineering

design, ecology, social science, architecture, urban science and landscape design. Urban space is impossible without dialogue, exchange of opinions and experiments. There is God-given nature and nature that we create ourselves: architecture. True architect can to a certain extent see him/herself as a creator of this second nature.

Keywords Landscape; Urbanism; urban life; landscape urbanism; green spaces; Urban open spaces; public spaces; children’s park; nature; architecture; city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metropolis; environment; public health.


引言 在本文中,笔者欲讨论城市构建的意义与目的、城市的城市景观、绿化地带、开 放空间、公共空间以及城市与我们的生活是如何互动的。城市对我们的生活有何 影响?细想一下,我们曾在城市规划中犯过哪些错误,而我们又应如何修正这些 错误?我们现在是否即能采取行动且该采取什么行动?笔者不会回答所有这些 问题,但我希望能够鼓励读者思考这个话题,思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可 如何将其与城市生活相结合。我们能改善哪些城市历史产物,又应如何将其融入 现代城市发展中?每一章节代表了不同的问题:城市曾经怎样?它是因何且何时 开始改变的?何时且为何我们开始对生活在水泥丛林感到困难?城市化错在哪 里?如今城市一切如何?生活如何,为什么人们要改变生活状态,从城镇居民变 为城市居民?为什么我们对日常都市生活感到无所适从?当你走出“人造”商场 的公共空间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人性角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新兴规划角度? 只要景观仍是城市秩序的主要元素,景观建筑和城市设计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城 市规划中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集中讨论景观都市建设计划,即我们希望城市是怎样的,为此我们须解决 两个方面的相关问题:中心和郊区。对于已扩大的公共空间,可能存在以下亟待 回答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开放性公共空间是今日这般面貌?是谁希望它们变成 这样的,原因何在?它们是否发挥了作用?它们是否需要在改善交通、美化城市 或充当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方面发挥作用?让我们留意一下在我看来需要不断 改进的城市。尽管现代都市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更是数之不尽。 何谓城市现象?当代都市社区结构囊括了我们周遭的所有一切:自然、楼房、运 输、街道的行人往来和自行车辆。虽然我们曾经将城市与激增的汽车相联系,但 随着新修的大道与交通枢纽不断涌现,无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我们如今经常会 自问:接下来还将出现什么变化?超大城市中的人们正日益感到疲倦;他们难以 忍受人为压力,难以放慢节奏,抽空游览他方。城市景观设计者和建筑师应开始 更注重护理城市,护理其街区、写字楼、公共空间、休闲和改造区域。我们均向


往居住在一个迎合人类需求的友好城市里。在城市化空间里,人类发明的所有事 物应能完全与城市环境及自然和谐共处。


第一草 城市是如何且何时变为大都市的? 在讨论现代城市时,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我们最先想到的景观是什么?它 是自然的?还是一个水泥丛林?答案很简单:多数情况下,在想到现代城市时, 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均充斥着高楼、公路、汽车与地铁。庸庸碌碌,熙熙攘攘。 在谈到“城市”或“大都市”时,很难想象有人会联想到宁静的街道、公园或任 何其他公共空间。但这仅限于当今世界,过去城市景貌各异。因此,我们不妨看 看都市景观已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城市又有了怎样的发展,公园给我们带来了什 么,同时人们的生活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图 1:20th century street view of the NYC.

随着 20 世纪揭开序幕,全球城市景观的变化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工业革命 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自然景观已变为城市,山野已变为村庄,而沙漠也变为了 草木丛生的活力之地。20 世纪末,技术让人们改变了地球及其自然形态,从而 影响了这个星球的所有栖息者,他们的心灵和人性迎来了一个新的“乐园”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内部发生了更加显著的变化。其时,许多城市被完全毁 灭,其中一些则遭到破坏。显然,需要尽快重建一切,因为人们无家可归,失去 了工作或学习的场所。此外,这不但影响了环境,还影响了人们的梦想。他们希 望忘记已经发生的一切,因此他们尝试改变周围环境。而保持着那样的梦想,我 们建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

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工业革命开始蔓延至全球各地。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取代 了我们以前的交通工具(马匹),它们包括:汽车、火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 和无轨电车。电信时代也拉开了序幕。如今,人们可以互相打电话,而这与过去 人们的交流方式大相径庭。上学或上班的方式亦变得更加快捷便利,与以前相比, 所花时间大大减少了。各类发现使过去一个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 2: 21st century street view of the NYC.

如川入大海,人们亦不断涌入城市。农业时代:正是其终结的开始。因乡村缺乏 工作机会,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并在城中搭建贫民窟,这在其后成为了一个复杂 的大问题。与此同时,超大型城市随之诞生。在水泥丛林中,车辆川流不息,生 活节奏泾渭分明,同时自然景观增多,公园和绿化区域日渐缺乏。之所以在城市 规划中犯下这些错误,是因为变革蔓延得太快了。


不断忙碌,不断建造,不断移动,不断舍旧换新,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停 下来思考我们抛弃了什么。同时,日常景观每年变得越来越可怕,越来越脱离管 理。“发展”一词并不像过去那样积极,那样喜闻乐见。

我们国家在上世纪建造的大部分建筑都是野蛮的、灰色的、不健康的、可造成精 神退化的,有时甚至可以被称为是抑郁的。城市空间已经不再与愉快的事情相联 系:商场、广场、公园、办公“公园”和玻璃墙。破坏、重建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上即代表了我们的经济。毁坏古老的社会布局和城市与乡村生活的区别,这是在 破坏农村土地。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尝试了解它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以 及作为专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自然、地球是一个生活的地方。而如今在大多数国家,它已变成了什么?最初, 它尽是荒野,随后它充斥着农业景观,扼杀了野生动物。这一乡村景观被留作人 类在自然中的住所,而它是另一版本的自然,洋溢着野生且不受拘束的力量,而 非冰冷的科学探知欲。它是安全、绿色、温暖的庇护所,为居住领域带来生命, 它种满了水果粮食,养满了绵羊家禽,拥有柔美纤弱的丘陵和山谷。它是一个惬 意的家园。最重要的是,它是克除被称为工业城市的严酷新住所的一剂良药。

我们可以看到在城市化发展前景中,生态方法可有效对抗乡村都市地域。但它能 解决现有城市的问题吗?何谓“城市”?首先,它是经人改变的自然过程的集合。 城市是一个由人类创造的世界,它有自己的结构、文化和历史发展。


第二草 古今的直观区别

几十年前,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只有几个城镇能被称为城市,也只有几 个城镇被工业化时代造成的恐惧所困扰。城市文化发展过快、过于不安全。原因 是二战后那段时期的主要目标是为公民提供基本需求,如:房屋、学校、医院等。 直至今日,我们才开始思考如何避免在别处创造新的工业城市以缔造更好的生活。

我们居住的空间不仅有建筑,还有街道、公共机构、公路、要道、公园、购物中 心和大型超市,在这里,因当代城市规模较大,我们必须走很长的路方能到达目 的地。一切围绕着汽车而转。汽车鳞次栉比。一切遥远、冰冷而令人不适。城市 生活的组成部分,如办公中心和房屋相距甚远,它不再如以前那般紧凑,它不再 是仅仅步行十分钟就能解决的事。无车阻都是不幸的。

对于居住在郊区但工作在市中心的人来说,他们必须每天驱车到他们的工作地和 超市,然后再折返归家。因此,如果他们的孩子已长大成人,他们必须有两辆车, 有时甚至是更多。这造成了交通拥堵,且成本不菲。家庭正处于这些成本的压力 之下,因此婴儿的出生率不断下降,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另一方面, 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有贫民窟,那里的人们生活质量低下,无水,无管道系统, 无卫生保健,无教育,无工作,但城市的婴儿出生率更高,因此贫民窟增加,犯 罪率上升。


图 3:Slums, Bogota.

让我们回到“发达”的地方,回到城市景观。当前创建、设计和建造“剩余”道 路正变得大行其道、司空见惯,这些道路没有明确的行人和车辆分界:它们将人 行道与骑行的空间合并,导致行驶的车辆与行走的儿童在同一空间通行。令人恐 惧的是,许多景观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正纷纷采用这种设计。他们一心考虑的是 使项目建得更快,成本更低,而那些将在未来 50 到 100 年间使用这些道路的人 的真正需求对如今的设计师和规划者而言并不重要。“机械”的解决方案只是在 过度简化真正的问题,它不关心人类的心理层面,不关心它对人类生活、地区氛 围和景观本身的实际影响。“创建良地”的文化正走向死亡:和农业一样,它是 知识和技能的主体。我们应严肃对待这一问题并重视我们当前所得及对未来的影 响。公共领域大多是由道路组成的。环境必须对行人更友好,必须给人以精神上 的愉悦感。

人类最有可能享受外部空间。但如今,这种乐趣已不多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绿 地、开放空间和公共空间。这些空间应是我们可聚首倾谈之地——或是相反的, 可让我们偷得片刻闲适,放松呼吸、思考做梦、做回自己的地方。所有出生于 1995 年以前的人均是在操场、田野、农场、公园和花园度过他们的童年,与三 五好友爬树嬉戏,自然而然地学习如何社交。而出生于 1995 年后的孩子,在他 们的 6 岁至 15 岁期间很少有可助于他们身心健康、可供他们享受无虑生活的活


动机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现在均将空闲时间花在了打电脑游戏上,这可能也是 不良规划的恶果——因缺少操场、儿童公园以及遮阳的成荫绿树,因此他们没 有机会享受在户外玩耍的乐趣。


直观区别(图片)

图 4:New York city, changes in urban open spaces.

图 5:Chelsea open space,NYC.


图 6:Changes in urban open spaces, Paris.

图 7:Changes in urban open spaces, Paris. http://www.pps.org/blog/shared-space-and-slow-zones-comparing-public-s pace-in-paris-and-new-york/


第三草 城市=选择与自由。 我们需尝试诊断城市,以改善其健康,并使居民更幸福、更健康。我们如何找到 症结并施以援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城市本身:你所要做的就是观察市场、火 车站、当地戏院、路基和受欢迎的公园、公共场所:所有这些地方都是非常珍贵 的公共空间。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追求解放,获得自由,并履行相关义务。城市社区是一个非 常复杂而有趣的机制。 “城市”的含义与“选择”的含义相同。若你不想有选择, 也便无需去城市。城市总能提供一个选择的机会,它就像自然:时刻准备向那些 需要庇护的人施以援手。我们是它的一部分,而它曾经也是捍卫民主的堡垒,创 造了真正的自由。它是一个矛盾的地方,可同时好坏并存。你总能在此得到一些 东西,又失去一些东西,很难达到平衡的状态。当一切彼此贴近,更加紧凑,既 能为你提供好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选择了我们想要的东西:你心仪的、深夜可 供你停留的咖啡店,你家附近可能可以勾起童年回忆的森林,离家仅需五分钟路 程的工作场所,等等不一而足。如你已决定,希望各种公共花园、林荫大道、公 园、剧院、电影院、酒吧、教育和工作场所触手可及,你真的需要一个城市。我 们需要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生活于不同的地方。

图 8:Example of public art in open space.


规划完善的开放空间,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都为城市带来了自然和建筑的 平衡。何谓建筑,一目了然,但何谓“自然”,而它又可如何存在,如何平衡? 它可以,它可以存在,是因为景观建筑师和设计师以及公共艺术家正致力于大地 艺术,致力于构建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强大联系。随着人类越来越多地生活在人造 环境——即城市中,他们有可能因无视自然过程的建设和行事而伤害到自己。 除了可造福人与自然外,城市开放空间还可充当自然岛屿,促进生物多样性和为 环境中的本应城市发展而不能再居住于此的自然物种提供一处住所。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人类可通过被自然的城市绿色空间包围的机会,更加懂得欣赏周遭的自 然环境。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平衡即是绿色的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开放空间。

图 9:Highline, New York city.


第四草 城市开放空间 何谓城市开放空间?它描述了许多类型的开放区域。它可被视为发展的一部分, 城市开放空间是一种自然和文化资源,它等同于未经利用的土地和公园以及休闲 地带。它还可以是面朝天空的土地和/或水域,不仅保护了资源,塑造了城市, 还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机会。事实上几乎所有实例都属于绿色空间。然而,也有某 些非公有的城市绿地仍被认为是城市的开放空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般的公 共空间是指存在于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外的会议或集会地,公众多可随意造访。它 能促进居民互动,为他们提供接触和亲近的机会。而这主要集中在公众参与度方 面。

图 10: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


它可为公民带来以下好处: 休闲乐趣(有组织的体育和个人的运动;被动娱乐,即在开放空间里打发时间) 生态保护(城市环境中的自然保护对人们有着重要影响) 审美情趣(城市开放空间的审美价值不言而喻。毕竟人们总是乐于饱览自然风光 的)

此外,它还有助于公共健康。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克服了众多不同的疾病和医 疗状况,研究表明,与绿色环境接触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研究人员仍在致力于 寻找证据,证明植被茂盛的绿色环境可为健康带来更多好处。当个人的体育活动 与绿色环境相融,对其健康就越有好处。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越丰富,它对游 客的心理健康裨益越大,这证明了仅有“绿地”还不够,在造福人类健康方面, 其质量也同样重要。 我们与自然的互动越频繁,我们的注意力和/或集中力就恢复得越快。通过这种 方式,我们可放松大脑,使其从过度刺激中解放出来。为更好地了解绿色环境和 开放空间能如何增强我们的免疫系统,美国科学家们在纽约做了一项研究,结果 表明,连续两天在树林里呆了六个小时的妇女,其体内白细胞量有所增加。此外, 记录显示这一增长持续了七天。

图 11:Central park, taking a rest, NYC.


我们还能如何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助益?其实自然的好处也可为人类所操纵。 当展示风景、自然环境的图片时,大脑活动越发与愉快的回忆相联系,而展示绿 地、美丽的公园和花园的照片时,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这意味着即使我们仅仅 是添加一些自然的颜色和图像,它也能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公共开放空间提供给我们的体育活动又能带来什么好处?针对 35-70 岁经常从 事体育锻炼的成人所做的研究表明,当体育活动与绿色空间环境相结合,好处将 大大增多。它有助于减少压力,降低抑郁风险,并增加锻炼的频率。在绿色环境 中进行休闲的集体散步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心态和,降低压力水平和抑郁风险。

若开放空间具有吸引力且易于到达,人们则更有可能参与体育活动,而这显然对 健康大有裨益。易于到达意味着开放空间距离人们仅是 5-15 分钟的路程(约 400-1500 米)。同样地,邻里布局亦必须易于到达。我们还需说明的重要一点 是,在自然环境中的体育锻炼不一定能提升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如助其治疗抑郁, 更多的是能防止人们心理健康的恶化,例如预防抑郁或绝望。经常利用非自然的 运动环境,与提高身体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人们并未发现经常性利用研 究中所涉的任何自然环境,也同样存在这种相关性。这表明,绿色环境及其对人 体健康的积极影响仅限于心理健康方面。


图 12:Example of how an public open space can help to improve health.

英国科学家在伦敦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富裕人群一般比较低 收入的人群更健康,原因在于富人居住的地区大多密布绿地。绿地增加与改善健 康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若接触绿地的机会相等,所有人都能从中获益,但最 低收入人群所得利益最大。这些基于巨大样本而得到的惊人结果证明了绿地对健 康存在影响,且人们应在社区增加更多绿地。这不仅能减少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的 健康差距,还能改善所有公民的健康和福祉。


第五草 儿童公园: 设计概述 最后我们要讨论的对象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虎跑路的儿童公园。我已决定负责为 孩子们创造一个空间,因为我认为这是中国,尤其是杭州,当代城市化的迫切需 求之一。

中国的园林文化和景观建筑设计历史悠久而丰富。其花园大多是私人花园,且似 乎是高雅艺术的产物。艺术从不廉价,因此只有贵族才能拥有它,但不管怎么说, 很多人倾心艺术,并在自家后院亲自开辟绿地和绿“岛”。作为一个延续至今的 千年传统,园林大多不仅具有休闲和生态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其景点惊艳绝 美,景致各不相同。园林还曾激发不少诗人的灵感,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源泉。幽 长的走道、各异的亭台、长廊以及静地:但重要的是,从来没有一个可供儿童玩 乐的操场,一个可以进行活跃快速的高强度体育活动的场所。你可以说曾有这样 的一个地方,但其安全性呢?那里密布着尖锐的石头:石材雕塑、堆积在湖泊周 围的石块、石洞、石砌走道。诚然,过去它是人们常用的材料,但现在我们已有 了更多的选择,我们亦有责任善用这些选择。万物皆变。我们不能固守过去,而 不做出任何改进。今非昔比。生活不同了。工作不同了。人类也不同了。继续按 照过去的方式规划和创建公共空间并非正道。

我们设计的公园位于杭州市的一个绿化区,在西湖和动物园之间。所以我们首先 想到的是了解该选址的重要性。其时那里已有一个古老的儿童公园。那个公园筑 有雕塑,无疑是美丽的,但无法令人认为或联想到是一个为儿童而设的公园。在 中国,这种公园比比皆是,而眼看人们并没有给予正在成长的一代以足够重视, 委实令人感到不幸和困惑。通过上海开放空间和公共公园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 巨大的变化,即景观都市主义已在中国悄然兴起。现在的空间不仅是为老年人和 中年人而设的,还是为年轻一代,为孩子们而设。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在中国,


优生文化大行其道。孩子们大部分时候都呆在家里日夜苦读。这给那些刚刚来到 这个世界的年轻人以太多的压力,它剥夺了了解生命美好之处的乐趣。因此基于 我的设计方案,我欲邀请他们走出家门,在户外休息玩耍。希望他们能有一个梦 想,一个幻想,能提高想象力并与自然绿地更多得互动。希望他们能了解到自然 何其重要而友好,了解到有多少如花卉、植物和树木等物种存在于此。希望教导 他们休息对我们生活的幸福与否非常重要,教导他们自然是我们的朋友,因此我 们必须时刻照顾它,并将其小岛屿带到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房子中来。

该选址的自然景观令人惊叹:起伏的地势,密布的水塘,垂直而下的瀑布。此处 绿草茵茵,树木成林,它令人感觉如置身于自然环境之中如置身于森林之中— —而“魔法森林”正是我们项目的名称。该主题公园共有 6 个景点: 

穿越矮林和沼泽的术士走道。它有一条木材铺成的缀有华丽装饰的小径,穿 过森林和沼泽。夜晚华灯初上时,它令人感觉周围魔法潜行。

美人鱼栖息的海底世界。在这里,可以饱览水下植物、鱼群和海龟。它其实 是一条玻璃制成的水中长廊,游客可通过透明的玻璃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这处 景致。此外它不仅是一个长廊,同时还是一座桥梁。

妖精世界。我们设计了树屋,让人想起鸟儿的巢。吊桥将所有这些房屋彼此 连结。所有建筑都是由环保材料,大多是木材制作而成的。

精灵世界。精灵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幸福世界中,因此在这里有许多五彩的植 物,锦簇的花团,以及绿色的假山,孩子们可在山上跑上跑下,滑行躲藏, 嬉戏玩耍,远离创伤。它位于池塘附近,因而更具趣味性,它与前一个景点 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景点非常开放,待你穿过狭长的林中小道抵达这里,眼 见青山红花,你便能清楚地感觉到这点。

巨人世界。它是我们旅程的下一站。这里有高大的弧状石块,其上覆有植被 和树木。这些石块共同打造了一个迷宫。石块间有涓涓细水,还有一条石造 小径,但为防止天雨路滑,幼童不慎跌倒,因此覆有彩色橡胶,有助于避免 严重危险受创。

小矮人村庄。它位于山上,路径较平稳,上下均有楼梯以供攀爬,你也可以


一览“地下世界”,因为小矮人的房子深入地底,房门内关。这里的建筑也 是由环保材料制成的,做起来颇为容易。此外它们可与儿童良性互动,因其 设计非比寻常,非常引人入胜。 

沿着小路一路向上,你将看到一个高达 4 米的小瀑布。而远处,美观的桥 梁旁,是一个池塘和一片森林。

最后一处景点是位于山丘丘顶的一个小型湖泊,此处也是公园的最高点。此 处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空间,背面密布森林,前方铺有绿地。儿童可沿路爬上 丘顶,活动嬉戏。在这里,你还可安坐在草地上,静看栖息于绿草间的昆虫, 与父母朋友一起野餐。对于那些尚有余力的人来说,这里也是一个可供奔跑 玩耍的好去处。

园中共有两条路:一条穿越整个公园,带领你从一个景点抵达另一个景点; 另一条也能带领你从一个景点到达另一个景点,并让你登山望远,自山顶处 纵览森林池塘。


总结 最后,我想说的是,工业革命期间及其后所发生的一切与我们的环境产生了 强烈共振,而随着景观设计和公园的数量开始增多,友好的城市绿地不断发 展,情况变得大为不同。大城市真的非常需要这些空间,因其可为它们提供 了更多舒适和放松的场所。尽管此文对城市空间提出了不少批评,但我亦想 指出,如今的情况已经改变,而它很可能将继续改变,因为城市设计师、景 观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如今须同心协力,迎接从未有过的最复杂,同时也充 满了趣味和挑战的任务。通过找到其对策,我们可以继续生活在都市天堂中, 在这里,所有的一切,包括技术、自然和人类均能和谐共处。

要实现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平衡,就必须在城市规划中添加绿色的开放空间、 花园、公园、街道和引人入胜的景观设计。对于今时今日的现代都会而言, 这不再仅是一个奢侈元素,还是一个必备元素。它极有助于在城市缔造丰富 的文化生活。


致谢 谨以此作献给我的祖父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帕尔菲诺夫。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祖国俄罗斯联邦,使我接受我良好的教育,感谢我的家人,我 所有的朋友以及这些年来一直支持我的人们,因为没有他们的支持,我将很难完 成本篇论文的写作。特别要感谢我的母亲,我的兄弟德米特里,我的女朋友玛丽 亚·塞西莉亚,我的朋友迪达尔和埃文斯以及我的同学们,尤其是姚凯,没有你 们,完成论文会更为艰难。同时,也非常感谢浙江省奖学金,给予我数次经费支 持。 我很高兴选择这所学校攻读学士学位,并且在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区度过我所 有的本科学年。这里是我在中国所游览过的最好的地方之一,我很自豪能成为它 的一部分。我相信人营造氛围,人创造意境,所以我要感谢我们系的所有教师, 这些年来他们一直指导我们,考验我们,不只帮助我们在专业方面有所进步,而 且促进我们的个人成长。 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问题,论文的写作对我来说异常艰难,但我也因此更加享受 这个过程,因为这是一次全世界只有少数人可以拥有的独特经历。中国是一个与 众不同的世界,希望有朝一日我可以再度回到这里。

维罗妮卡 Veronika Parfenova 二零一六年五月三日


参考文献 [1] Marilyn. (1975) “Decision Making in Allocating Metropolitan Open Space: State of the Art.” Transactions of the Kansas Academy of Science. Pp. 149–153. [2] Francis, J., Giles-Corti, B., Wood, L., Knuiman. M. (2012). Creating sense of community: The role of public spa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Volume 32,Issue4,Pages401-409. [3] Lee, S. (2008) “Defining Parks and Park System s.”

From Recreation

to Re-creation.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4] Eysenbach, M. (2008) “Park System Function and Services.” From Recreation to Re-creation. AmericanPlanningAssociation. [5] Thompson, C. (2013) Activity, exercise a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outdoor

spa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Volume

34,Pages7996, ISSN 0272-4944. [6] Bureau of Municipal Research. (1971) Urban Open Space: Luxury or Necessity?. Toronto. [7] Berry, D. (1976) “Preservation of Open Space and the Concept of Value.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Pp113–124. [8] Fuller, R.A., Irvine, K.N., Devine-Wright, P., Warren, P.H. & Gaston, K.J. (2007).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green -space increase with biodiversity. Biology Letters, 3,390–394. [9] Berman, Marc G., John Jonides, and Stephen Kaplan. (2008). “The cognitive benefits of interacting with nature.” Psychological science. Pp.


1207-1212. [10] Li,Q. (2007). “A forest bathing trip increases human natural killer activity and expression of anti-cancer proteins in female subjects.” Journal of biological regulators and home costaticagent. Pp. : 45-55. [11]

Kim,Gwang-Won,etal.

(2010).

“Functional

neuro

anatomy

associated with natural and urban scenic views in the human brain: 3.0 T functional MR imaging.”KoreanJournalof Radiology. Pp.: 507-513. [12] Astell-Burt, Thomas, Xiaoqi Feng, and Gregory S. Kolt. (2013). “Mental health benefits of neighbourho od green space are stronger among physically active adults in middle-toolder age: evidence from 260,061 Australians. ”Preventive medicine. [13]

Mitchell,

Richard.

(2013).

“Is

physical

activity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better for mental health than physical activity in other environment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91. Pp. 130-134. [14] Hartig, T. (2007). “Three steps to understanding restorative environments as health resources.”Open Space People Space. Ed. Catharine Ward Thompson and Penny Travlou. London. [15]cMitchell,R. and Popham,F. (2008). “Effect of exposure to natural environment on health inequalities: an observational population study.” The Lancet 372. [15] Taylor, Hilary A. (1995). Garden History. “Urban Public Parks, 1840– 1900: Design and Meaning”. [16] Young, Terence. (1995) “Modern Urban Parks.” Geographical Review. Pp: 535–551


[17] URBAN magazine (2013), number 11, Russia, Moscow. [18] Howard, J. (1993). The Geography of Nowher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America's Man-Made Landscape. Simon and Schuster., United States ISBN 978-0-671-70774-3 [19] Lars Muller Publishers. (2010), “Ecological Urbanism”, Harvard University. ISBN 978-3-03778-189-0 [20] “Educating architects: How tomorrow’s practitioners will learn today. (2014). University of Greenwich, Thames & Hudson, London ISBN 978-0-500-34300-5. [21] “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 (2006)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New York ISBN 978-1-56898-439-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