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案報告
20241110 廖培伃




平宅舊址2022/3



平宅舊址2023/3


延續社區的精神
打造⼀個充滿連結的空間


簡報內容
歷史脈絡、在地需求

03 02 04
透過音樂連結社群 發想團隊、⾥⻑志⼯



20241110 廖培伃
平宅舊址2022/3
平宅舊址2023/3
延續社區的精神
打造⼀個充滿連結的空間
歷史脈絡、在地需求
03 02 04
透過音樂連結社群 發想團隊、⾥⻑志⼯
歷史脈絡與在地需求
臺北市平價住宅為全臺唯⼀提供低收入⼾⺠眾免費借住的公 有房舍,共有五處。延吉平宅於⺠國68年興建完成,是北市
五處平宅中最晚興建完工的社區,也是至今僅存尚未被拆除 的末代平宅。平宅居⺠已全數遷出,平宅舊址因管理原因, ⽬前以鐵⽪圍起⼀樓與兩棟間之中間空地。
社會局辦公室
社工協助:申請補助、
辦培力或關係溝通活動
社區互動場域:圍繞著平宅誕生 大安親子館、
青少年服務中心
讓平宅中的兒少 有處可去
尋找自身優勢 增加生存技能
里辦公室 協助平宅居⺠申請物資 婦女培力中心 協助平宅中的婦女
兒少據點
五所私立幼兒園
⼀所實驗教育機構
大安親子館
南區青少年服務中心
楊媽媽⾥⻑
無黨無派的楊⾥⻑
以⺟親之⼼關懷⾥⺠
銀髮族群
光信里的平均年齡 是大安區最高
藝術風氣
里辦開設有音樂課程
周遭也有藝文教育機構
聘請專業聲樂老師教學
活躍的光信里里辦公室
● 課程、活動排滿滿
● 光信區⺠活動中⼼、光信公園腹地狹⼩
● 室內活動不容易邀請大家參與
需要⼀個能夠辦活動的空間
透過音樂連結社群
社群:從總體到團體
Community
Aggregate Group
音樂:人類的共同語言
連結起周遭居⺠ 人們透過音樂
表達與交流
聲音在社區中擴散
以活動為主
開放式團體音樂即興
每個人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
與其他人的聲音交流
● 沒有太多固定設施
● 與周遭機構、計畫合作
● 活動以課程、工作坊、表演、市集為主 我們想把這個空地,打造成⼀個讓在地居⺠ 可以自由參與、共同合作的多功能空間: 最重要的是: 這些活動是以在地居⺠為中⼼設計!
環境聲音 互動工作坊
在社區的不同角落 ⼀起聽聲⾳
你說故事
我來聽
在地故事音樂會
物換心不移
舊物交流市集
只換不賣、以務易物 讓被遺忘的物品 獲得新生
光信嘉年華
結合表演藝術演出 與市集的假日活動
音樂體驗課程
與里辦與其他團隊合作
開設音樂體驗課程 了解在地需求
由在地青年詩人撰寫歌詞
邀請專業音樂人譜曲
與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合作項目
社區園圃
空地旁綠帶
社會局⼤樓⼀樓、五樓空間 南區社區培力中心
光信交流聚
市立交響樂團附設團 文化在巷子 幼兒園、實驗教育機構 周遭兒少據點
參與式社造
透過以上這些活動
把社區的夥伴聚在⼀起對話
藉由不同性質的活動
打開大家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共創未來新視野
林哲玄 廖培伃
期盼以藝文展演連結夥伴的 光信在地青年 在地實驗教育機構 音樂輔導員
邱璟玟
臺北市陪伴者實驗教育機構
課程研發⻑
翁明瑜
台北打擊樂團
音樂總監
6位鄰⻑
由退休金融人士、 退休老師組成
在地水電行、餐廳 2位商家店主
12位熱心志工
由烹飪、攝影、語言等 專⻑⼈⼠組成
提案發展大事紀
歌曲創作
8/5-8/26
由專業編曲人帶領零音樂 基礎的學員進行創作。最
終成果包含兩⾸習作、⼀ 首完整作品《光信里之歌
音樂基礎的學員進行創作 。最終成果包含三個純聲 ⾳作品、⼀個視覺作品 工作坊 8/5-9/3
光信里中秋市集 9/14
由專業聲音藝術家帶領零
由工作坊的兩位導師帶領
學員,在區⺠活動中⼼呈 現,觀眾以⾥⺠為主,會 後並有心得交流分享
空間實驗行動紀實
學員作品及創作手札
歌曲創作:
1 課程習作 byEDO
2 課程習作 bySandra
3 光信里之歌 (共同創作)
計畫相關敘寫、相片集
聲音作品:
4 路 by 范綱晏
5Relog1(重組日誌) byEDO
6 銅鑼灣 bySandra、羅明倫
7 時間黑洞:陪伴與給予的平均律 by 林哲玄
8 重逢 byVictor
活動側寫:
9 另⼀種溝通可能性 by 廖培伃
10 最好的結果,就是包容所有的變化 by 廖培伃
11 相片集
12 藝術療癒因人而異 by 羅明倫
作品名稱:〈路〉 創作者:范綱晏
嗨,這是綱晏。
聲音作品 創作手札
在我的作品⟨路⟩裡⾯的背景聲⾳,是我在返家路途中經過台北⾞站時錄下的。⾝為⼀個北漂的⼤學⽣,台北⾞站承
載了我許多對於台北的印象:錯綜複雜的城市迷宮、快速的步伐、⼈群湧向四⾯八⽅。當然,也有 些更專屬於
個人的印象
遠離家鄉的新鮮感,卻同時帶著成⻑的徬徨,諸如此類的⼀些後青春期少年內⼼的風景。那時我
經常在 些關於⾃⼰的期待與被期待之間躊躇與游移,也經常對 切感到不知所措。每 次回家,都意味著
內⼼的⼩焦慮,我要帶著什麼樣的消息與表情回去呢?過分纖弱的⾃我意識,與模糊的想望,⼀條路那麼漫⻑...... ⾞再 次駛進⽉台。
我錄下了那裡的聲⾳,搭配上我⾃⼰簡單演奏的吉他旋律,與赫塞《徬徨少年時》中的句⼦,試圖呈現出 種我
心目中體會到的「在路上」的狀態。雖然我都認為人與人之間無法真正互相理解,但我仍想透過聲音向聆聽的你 訴說這些事。這樣的話,也許路就不會那麼蜿蜒吧。
如今已漸漸習慣臺北的⼀切,暫時安頓在信義安和,還沒找到答案。說不準哪天會再次回到那條⻑⻑的路上。不
過在那之前,⼀切安好。旅途中的風景在我⼼中⼤概還不會那麼快褪⾊。
很開⼼這次更夠參加這個計畫,透過這個機會遇⾒許多有趣的藝術家,也做了 些有趣的嘗試。謝謝⼤家的努⼒ !也謝謝大家的聆聽。
作品名稱:〈Relog1(重組日誌)〉 創作者:EDO
聲音作品 創作手札
光信里的大家好
接下來是⼀個關於聲⾳的實驗創作
除了畫面,大家也可以仔細聆聽
那些「日常」的聲音
作品名稱:〈銅鑼灣〉 創作者:Sandra、羅明倫
聲音作品 創作手札
⼀、光信⾥的明倫⼤哥說我是香港⼈,那我可以⽤廣東話創作啊。我說我是台灣⼈啦,但是台語袂輾轉,你可以
幫我錄台語經文嗎?他天外⾶來 筆,把經文改得唯妙唯俏。本來說不敢錄⾳、不敢創作,後來靈光乍現寫了 堆堆的字。EDO說藝術學校最重要的是studio
(⼯作室),當⼤家在同⼀個空間裡創作的時候,本來毫無相關的 作品。有時候會找到對話的機會。
二、Sandra:我⼩時候常常這樣趴在地上畫畫,然後聽著 群⼤⼈在我後⾯聊宗教。哪 個宗教是對的?哪 個 宗教對人比較有用?
我⼀開始覺得很煩。有必要吵架嗎?吵死了!後來,我漸漸覺得⋯⋯蠻好玩的。⼀個家族,
有臺灣佛教、泰國南傳上座部佛教、 貫道、密宗、⺠間信仰、基督教⋯。這麼多不同的場景,這麼多不同的音
樂,這麼多不同的想法。我⼀邊畫畫,⼀邊思考。有⼀天,我⻑⼤了。我看到聖經裡的⼀句話:「我若能說萬⼈ 的⽅⾔,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 般。」銅鑼和銅拔的聲⾳好⼤,⼒量也好⼤,有
時候可以把⼈帶到另⼀個超然的世界。但是,如果沒有愛......
明倫大哥:
沒有愛的⼈如同鑼鈸 樣./鳴的鑼 響的鈸 僅 功能./因愛⽣出謙虛⻑進慈悲⼼./愛讓鑼鈸⻑翅膀⽣了靈魂.
我若能說萬⼈的⽅⾔,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 般。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 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
作品名稱:〈時間黑洞:陪伴與給予的平均律〉 創作者:林哲玄
聲音作品
側拍照片
這是 ⾸談論陪伴及給予的聲⾳作品,經由⾏進間的公⾞以及捷運聲響,連接到與重要他⼈共同所經歷的各種城 市社區風景。時間往往永遠在⽣命的那個當下、忙碌著往來⼀次⼜⼀次的⼯作,最重要遺忘的是⾝邊重要的伴侶 及家人,當代社會以速度為導向,資本力量講求現代化成果與效率,音樂帶領我們省思另類可能何在? 謹同時附上成果展當天的側拍照片)
計畫相關
標題:〈重逢〉 撰文:Victor
兩年前我曾經在光信里辦公室協助
景象流逝難以描述
印象中從信義路到巷子內
再到廟宇前面的終點的轉化
是我對這個地方最難忘的回憶
我並非台北人
標題:〈另⼀種溝通可能性〉 撰文:廖培伃
「創作」似乎是 種神秘的能⼒,會創作的人就是會,不會創作的人就是不會。它彷
彿是無法學習的,如果媽媽生你的時候就沒生創作力給你,那你這輩子都不可能學會 創作(媽媽的壓力就是這樣來的嗎?)。三十歲以前的我也是這樣認為的,並且深信
我是⼀個沒有能⼒做創作的⼈,直到我開始為了工作,「不得不」,開始創作。
這故事有點太⻑,就不在這裡展開了。但也是因此,我開啟了音樂創作的大門,可能 我感覺自己浪費了三十年時間,這幾年來我積極嘗試各種創作的方法,這些嘗試帶領 我到各個社會上的角落(例如:海岸沙灘、火車車廂、癌症病房),也讓我認識了不 同的群體。我注意到,能夠進⾏跨界合作的創作⼈有 種很強⼤的能⼒:與各種不同 的人有效溝通。
創作人當然也有同溫層,但他們的溝通能力不受同溫層所限。我在想,也許原因就在
於「創作」,在共同創作的過程中,由開放的發想起始,逐漸收斂到實踐,為良好的 溝通建立了友善的框架。開放的發想,讓參與者在表達時,能夠勇敢表達「好像有點
幸好,透過光信里的粉專宣傳,我們找到 位勇敢的在地⼤哥羅明倫前來參與(而且 是全程參與),並受到年輕學員Sandra的邀請,共同創作了 個聲⾳作品。歌曲創作 的部分,光信⾥的鄰⻑陳紫祥老師雖然沒有辦法參與課程,但她對我們的活動很有興 趣,最後以歌詞創作、歌手的身份參與。哲玄努力尋找對音樂、聲音創作有興趣的朋 友加入,把他的朋友拉到光信里來,也讓更多人知道在這裡發生的事情。
奇怪」的想法,在聆聽時,也能放下自己的預期,接收和自己迥然不同的意見。但是 ,如果⼀直發散,也沒個頭,為了把作品「做出來」,客觀現實是我們不可迴避、必
須努力與其獲得共識的角色,在共同創作的時候,夥伴也是我們不可迴避、必須努力 與其獲得共識的角色,所以我們溝通。
感謝計畫申請人哲玄,邀請我以「音樂」的⽅式 起發想這個計畫。基於「開啟溝通 」的前提,我規劃了兩個適合初入門者接觸的音樂創作工作坊,目的不是為了「做出 作品」,而是透過創作的過程,開啟新的對話。事實證明,我太過天真了,工作坊開 始前,我到⾥上的活動邀請⾥⺠們參與, 開始說:「我們要上音樂課喔」,大家都 很有興趣,⼀說:「我們要帶大家做創作!」收到的回饋大多是「這不可能吧?」策 略大失敗。
當然,他們創作出了很棒的作品,但創作最好的部分,永遠是過程。
也許我們太習慣「做正確的事」了。⼯作坊第⼀天,我感覺到所有學員的大腦被顛覆 過來,又顛覆過去。自己的生活瑣事、內在吶喊都可以寫成歌詞,歌曲創作這種普遍 認為需要神秘才華的事情,原來也是可以拆解出⼀套流程的;各種「亂七八糟」、都 不知道算不算是⾳樂的聲⾳作品 個
個被播放出來,輔以多元創作手法的描述,原 來這樣也可以做音樂?
也許是因為大腦被顛來倒去的,大家不由得無法再堅持「正確」了,開始怯生生地詢 問 些可能性,無 例外的會獲得老師們:「只要你想,都可以。」的回應,並附上 更多延伸的可能性供參。規則、前例,也都曾經只是某些人的創作,因為它的「有用 」⽽在時間的⻑流中被淘洗出來,那,是不是還有其他「有用」的可能性,埋藏在沙 子裡等待我們去發掘。慢慢地,大家開始交流了,有人總是堅持自己的想法,有人總 是邀請他人參與對話,有人甚至說出「我不同意你的說法」這種吵架起手式,然而不 會有人說「你錯了」、「你怎麼會這樣想」,而是認真聆聽他人的想法,並真誠地表 達自己的看法。這種支持性的氛圍,讓我看⾒ 種「人本互動」的可能性。
我想,他們也許不知道⾃⼰正在進⾏⼀種非常珍貴的交流,但幸好,我聽見了。
標題:〈最好的結果,就是包容所有的變化〉 撰文:廖培伃
我們有可能滿足所有人嗎?
這也許是所有在現場工作的人必須要時刻問自己的問題。至少,這是在執行計畫中的 我,時刻都在問自己的問題。
在過程中連結到的所有⼈,都有各⾃的需求。當你⾝處於現場,每 個決策幾乎都只 能「滿足當下這個現場的需求」,其他的需求並不是被遺忘、不是被我們拋諸腦後, 而是真的顧不上了。
有很多可惜的地方。在成果發表前兩天,原先應允讓我們打開鐵皮、使用鐵皮內空間 的社會局督導,在到現場場勘之後,基於鐵皮開關處有些歪斜,因安全因素撤銷使用 許可,我們只好趕緊改換場地,移到距離鐵皮有距離的地方,導致後續敲打鐵皮的活
動因與主要活動場地難以連結而取消。到了活動當天,下了極大的雨,作品發表只好 移⾄室內區⺠活動中⼼,⽽幾乎斷了與平宅現地的連結。雪上加霜的是,我們選擇與
我們甚至與其他地方的人也產生了連結。與古莊里的交流,讓光信里的人們走入大安 區另 端的巷弄中,並透過⾃⼰的表演與當地的居⺠連結,參與者樂不思蜀,⽽楊⾥ ⻑提議在拍打紙箱⿎時⼀起唱的〈當我們同在⼀起〉,更是以歌聲把現場的⼤家連在 ⼀起了。到古風⾥芒果香草園上課,讓光信⾥的學員對這個空間產⽣興趣,並進⼀步 思考在光信里擁有這樣空間的可能。位於信義區的台北打擊樂團,是我們的音樂夥伴 ,⾥⺠說「離我家很近啊」,搭個幾站公⾞就到,於是促成了讓呈現能夠順利進⾏的 排練。
⾥的中秋節活動 起舉辦,前期溝通不夠明確,到了現場才發現市集的攤位被⾥辦發 送禮物、柚子的攤位整個淹沒,現場的嘈雜混著雨水,活動期程也跟著里的活動不斷
變更,於是疲於變動的計畫參與者們,只能盡力完成作品呈現的部分,其餘的就只能 letitbe了。
但是,轉念 想,能夠在區⺠活動中⼼進⾏作品呈現、能夠在⾥辦、區⺠活動中⼼暨 圖書館⼤樓 樓的台階上演出計畫作品〈光信⾥之歌〉,這不是更加深刻的連結嗎? 平宅已成記憶,⽽光信⾥的居⺠們,每天都為了參加不同的活動⾛進區⺠活動中⼼; 為了前往里辦及圖書館,日日站在這個台階上等電梯。這些場域還「活著」。即使我 們沒有成功活化閒置空地,但我們卻更深地與光信⾥的各個空間以及居⺠們產⽣了連 結。
計畫中的活動也讓與光信⾥有連結的朋友,有 個機會能夠踏入光信社區。前⾥辦公 室實習⽣回來重溫當時的記憶、⾥⺠之友第
次到朋友⽣活的地區、住在通化街的北 漂青年穿越信義路⾛進另⼀個僅僅⼀路之隔、氣氛就截然不同的社區,並且與⾥⺠⼀ 起上課、認識光信⾥。作品發表後,現場的⾥⺠觀眾給予的回饋,讓我感覺這些連結 的「深度」,與我曾經參與過的社區活動,似乎屬於不同層次。我聽到了許多來自心 底的聲⾳,那些聲⾳是被另
個⼈來⾃⼼底的聲⾳共振之後產⽣的共鳴。
撰寫此文時,已是九月底,距離成果發表已經兩週,但那份感動仍在。
我感覺進⾏溝通和執⾏計畫其實是⼀樣的。我們的溝通不就是為了和其他⼈⼀起達成 某個目的?也許最好的結果,就是包容所有非預期的回應,容許自己的想法被他人的 想法改變,然後,產生更好的結果,「共好的結果」。每個人的表達都被聽見、每個 想法都得到更多元的思考,然後 起規劃、 起⾏動、 起完成。
感謝所有為這個計畫帶來變化的人們,我們因此完成了更好的結果。
將完成的旋律配上和聲 打譜軟體Sibelius示範 8/5 8/19 8/12 8/26
練習歌詞寫作 練習將歌詞的注音音調 轉換為五聲音階
相片集(歌曲創作工作坊)
聲音作品簡介
學員回家蒐集聲音
聆聽學員蒐集的聲音
討論作品方向
進⼀步討論作品⽅向 8/5 8/12 8/19 8/26 9/3
相片集(聲音作品工作坊)
光信嘉年華(音樂成果發表)
光信里之歌
光信里之歌
聲音作品
會後分享
光信嘉年華(市集)
紙箱鼓
廢棄物資再利用 手作樂器
在地實驗教育機構
首次參與里上活動
現成物樂器
生活中的交響樂
陪伴者協會 柚子發放
結合里的中秋節活動 融入地方行程
標題:〈藝術療癒因人而異〉 撰文:羅明倫
計畫相關
敘寫
藝術療癒因人而異
五湖四海此時最美
不是不識而是不知
因為旁人看見自己
【技術】提供知識與課程: 作曲家:陳昶安(工作坊講師)
聲音藝術家:莊彥宇(工作坊講師)
【建議】意⾒展現:
社會局林督導對平宅空間
的安全性提出建議
光信里里辦公室(文宣置放)
光信里粉絲專頁(貼文宣傳)
【資源】空間: 台北市南區社區發展基地 ⼤安區古⾵⾥社區發展協會芒果香草園 【宣傳】協助推廣:
【人力】提供體力活與勞務:
協助擺攤:陪伴者兒少生涯教育協會 成果展動態攝影:李沛鋒
借用並運送音箱:在地酒吧revnow 【知識】組織人力與師資:
音樂工作者:廖培伃 社區工作者:林哲玄
【引介】合作對象:
台北打擊樂團
【資⾦】⺠間⽀持社造企業: 孫啓榕建築師事務所
光信⾥⻑楊珮菱:在地媽媽點
亮光信,共創社區幸福生活
CREDITS: Thispresentationtemplatewascreated by Slidesgo,andincludesiconsby Flaticon,and infographics&imagesby Freepik
Pleasekeepthisslideforattrib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