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y view 04

Page 1

贊助:

︾l 與 Dvd Renta

◎蔡家榛

I C的I︽

5, P r o j e c t 3︾

對於策展的問題意識

此 回︿ 曖 昧 的 存 在 ﹀ 一 展 以 ﹁錄像圖書館﹂的概念出發,呈 現台灣台北、德國柏林、以色列 台拉維夫三地共六十四件錄像作 品,將一件件的錄像作品壓進 DV光 D 碟片中,再以影片碟盒的 呈 現 方 式 有( 如 百 事 達 租 片 店 ,) 請觀眾就作品的說明挑選有興趣 的作品,自行以展覽現場的影音 播放設備觀看作品。這樣的展覽 形式,首先遭遇到的衝擊是邀約 的 藝 術 家 會 詰 問:﹁ 我 並 不 想 要 我 的作品是放在架上等著被觀眾挑 選 上 才 能 展 出 放 映 ! ﹂, 再 者 是 觀 眾 對 觀 看 方 式 的 挑 戰:﹁ 這 麼 多 作品,怎麼看得完?誰可以看得 完 ? ﹂, 其 次 則 是 對 策 展 人 與 策 展 形 式 的 疑 問:﹁ 你 為 何 要 找 這 麼 多作品?你怎麼說服藝術家們同 意以這種方式展出?為什麼要以 這種方式展出作品?﹂

才( 能 展 顯 崇 高

.︶ .. ?場地

觀眾在櫃台租借想閱覽的作品後,隨意在展場中任一部播

猶 有 記 憶 ? 在 二 樓 的 展 間 有 件 張 允 菡 的︽ D v d租 借 計 劃 ︾, 她 先 透 過 網 路 及 交 友 圈 募 集 了 幾 十 部 的 錄 像 作 品 ,

不 知 你 是 否 仍 對 二 ○ 一 一 年 當 代 館 的︿ 活 彈 藥 ﹀ 一 展

色列台拉維夫合作,一來試著將台灣的作品被外人看見,

就著自身的研究關注和交流網絡,選擇了和德國柏林、以

﹁ 出 國 展 覽 ﹂﹁ 國 際 交 流 合 作 ﹂ 成 了 一 種 最 大 的 想 望 , 因 此

新世代普遍的有一種所謂走不出台灣島國的無奈與沮喪,

J u l i e t a A r a n d發 a 起 的︽ e - f l u x A n t o n V i d o k l e和 ︾ 計 畫 ,一 樣 是 先 向 藝 術 家 召 募 錄 像 作 品 , Video Renta l 爾後以 e-flux Video Rental shop DV 的 D 形式陳列在 中,觀眾可真的租借碟片回家閱覽,這計劃的用意乃是在

空間有多大?該用何種器材、形式展出 的 藝 術 感 藝/ 術 的 崇 高 杆 ?) ﹂, 得 以 掌 控 創 作 藝 術 主 體 之﹁ 我 ﹂ 對 於 被 認 可 、 定 位 的 欲 望 與 焦 慮 , 這 幽 微 的 曝

將這看似藝術創作主體的個人焦慮上溯,究因於政治

推動錄像藝術的流通及滾動

所及是沒有發展出在地的脈絡,沒有脈絡猶如沒有坐

環 境 帶 來 的 影 響 ︻ 註 一 ︼│ 沒 有 認 同 的 焦 慮 感 , 而 這 影 響

標,不僅藝術家個體無法定位,外人也將無法繪形出 h tt p : / / w w w. e -

︵ Pr o j e c t 3 5﹀是 紐 約﹁ 獨 立 策 展 人 國 際 聯 盟 ﹂

fo u n d - a - h o m e。 /) ︿

法學,但當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不自覺地蔓延到觀看

態:﹁ 被 動 式 的 觀 看 態 度 ﹂。 展 示 絕 對 有 其 必 要 意 義 與 方

而第二個挑問,則是觀者自我揭露了一則觀看常

出 。 I C創I 辦 以 來 ,最 初 是 以 錄 像 為 主 要 策 展 內 容 與 媒 介 , 這個三十五周年特別計劃重新反思他們三十五年來關注錄

作品編輯成四組,持續至世界各城市不同的展演空間展

頻 道 錄 像 短 片 。 I C以I 靈 活 彈 性 的 策 展 策 略 , 將 此 計 劃 的 選件與推廣拓展至最大的效益與可能性,他們將三十五件

人挑選出一件他們認為在今日具有重要性、值得賞析的單

I n d e p e n d e n t C u r a t o r s I n t e r n a t i o n a︶l 三 十 五 周 年 的 特別展覽計劃,邀請三十五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每

I C,I

f l u x . c o m / a n n o u n c e m e n t s / e - f l u x- v i d e o - r e n t a l - -

詳( 情 見

本地約略的樣貌。就此約略歸結這問題引發的議題關 鍵字,即是點出那個討論任何台灣藝術議題時總是陰 魂 不 散 的 幽 靈:﹁ 主 體 性 ﹂, 但 主 體 在 哪 裡 ? 為 何 沒 有 主 體性?我們的主體性是不是就在找不到主體性的情景 裡 ? 再 者 , 也 可 思 考 援 引 西 方 他/ 者 觀 點 與 理 論 來 解 釋 在 地 主 體 的 現 象 ,是 否 也 是 我 們 找 不 到 主 體 性 的 原 因 ? 那,有沒有可能用自己的語言好好闡述、發展出屬於

與展示關係之中時,觀者將以消費者的姿態自居,連

一 。︻ 註 二 ︼

也 提 供 更 多 流 通 的 可 能 性 ,並 且 是 影 響 深 遠 的 當 代 媒 材 之

自己的脈絡?!

帶 影 響 策 展 展/ 示 從 服 務 共/ 享 藝 術 的 態 勢 轉 而 為 服 務 消 費 者 的﹁ 銷 售 ﹂ 態 度 ,展 覽 將 如 商 場 ,作 品 將 如 商 品 ,

見 ﹂ 的 同 時 , 其 實 我 們 也 能 有 能 力﹁ 看 見 ﹂ 他 者 , 是 對 等 平視的看見,既不是仰仗歐美西方,也不是俯瞰東南亞小 國。

所以,在這一次的展覽研究計畫中,我試圖處理很 多 關 於﹁ 觀 看 ﹂ 層 面 的 問 題 ,從 對 具 象 之 視 覺 作 品 的 觀 看 , 到 抽 象 的 意 識 形 態 的 觀 看 , 你 我/ 在 視 覺 藝 術 中 的 作 品 和 展 覽 中 , 究 竟﹁ 看 ﹂ 到 了 甚 麼 ? ! 在 眼 睛 的 看 之 前 , 是 否

觀看人數的量性迷思之時,可以說藝術發展的操作直

上 述 兩 件 計 劃 是︿ 曖 昧 的 存 在 ﹀ 以 錄 像 圖 書 館 的 概 念

.以訪談作為研究基礎

不 可 談 的 議 題 ,而 是 因 為 因 民 族 主 義 與 國 家 政 治 現 實 等 意 識 形 態 的 多 方 角 力 ,

已經早已先決定好了如何觀看?!

截往商品拜物主義踱去而不復返了!當一個物品被賦

呈現的啟蒙教例,如先前所述,去除物化性的框架回到策

像 藝 術 的 發 展: ﹁錄像﹂不只是近代藝術家實驗的新媒介,

如何包裝及展示以贏得觀眾讚聲的考量將強過了對藝

予 本 身 並 不 具 備 的 價 值 時 ,便 有 成 為 拜 物 主 義 的 傾 向 ,

展 本 質 是︿ 曖 昧 的 存 在 ﹀ 計 劃 中 相 當 重 要 的 思 考 路 徑 。 再

再者,隨應著因大量訪談而漸理出的脈絡頭緒,加上欲以

--節 - - 錄︽ 曖 昧 的

http://thecubespace.com/exhibitions/project35/intro.php

二 、 本 段 文 字 取 自 立 方 計 劃 空 間 網 頁:

statement-by-tsaijia-zhen.html

http://ambiguous-being.blogspot.tw/2012/08/curatorial-

存 在 ︾ 策 展 論 述 全 文 詳 見:

術 家 們 總 是 一 再 一 再 地 創 作 出 探 究 個 體 存 在 狀 態 的 作 品 。﹂

一、 ﹁身份認同對台灣而言,一直是個難以定論的問題。它不是一個敏感、

︻註議︼

套 用 來 看 現 下 的 藝 術 現 象: 當 展 覽 或 作 品 被 幾 個 簡 單 的

總是將台灣人的認同議題拉扯為一個歧義、曖昧、難以說釐清的問題。 .... 語義不清的國家存在狀態,直接影響了個體對於存在的不確定性感知,這一

是集貨者或收藏家 r )揀 選 這 個 那 個 藝 術 家 和 ( C o l l e c t o: 作品,然後撰述一篇長篇大論的學理文字為策展論述,就

者,這計劃裡另一個重要的面向是以採訪藝術家作為一種

思考重於意涵、出於自我立場而出手的批評、誤把偏

足稱之為策展。就筆者自身的基礎及對策展發展的思量,

數字量化、策展成為一則時興的文化潮流、隨口而出

頗的、廉價的嘴砲視為正義的左派批判、藝術工作者

策展或許還得以研究為基底,並以之開闢、探索更多的認

感知經常地反應在創作表現上,在台灣的當代藝術發展中,有相當數量的藝

.等 .. 現象,正逐漸向拜物化態

著研究、接近年輕錄像藝術家的創作脈絡與思考,並希求

研究方法,感於策展並不是收集

勢 傾 斜 , 而 這 或 許 起 因 於 消 費 主 義 當 道 的 習 性 ,﹁ 被 動

在地毯式的研究實踐過程中,逐漸梳理對於在地脈絡發展

的批判可以成為討論議題、對展覽及作品的操作形式

式 觀 看 ﹂ 的 意 識 即 是 期 待 展 覽 作/ 品 能 主 動 滿 足 其 觀 看 需求與知,也因此觀者總是只看能立即滿足視覺感官

的社會責任感付諸闕如

的作品,需要學理辨證的、時間沈澱的展覽與作品常

的困惑。

認同如此龐大又概論性的議題來呈現台灣的創作面貌,只

.操作策略 因此拜物性的觀察,我試想能否有一種可去除最

選定幾位藝術家就指稱這是台灣的創作樣貌不僅有失公允

的 客 服 系 統 ,而 是 帶 有 探 索 、研 究 、教 育 目 的 的 先 行 者 。

大佈展物質性的策展形式,以最低限的物質框架策動

蔡家榛,1979年生。現為自由工 作/獨立策展人。

識路徑,因此本計劃在展覽之前,先透過大量的訪談,試

被冷眼相待,但藝術展覽機制並非滿足顧客一切所需

t) 策展人並不 ( C o l l e c,

術性展示的思量,尤其當策展陷入投觀眾所好以衝高

灣 , 引 發 更 多 的 討 論 , 達 到 交 流 的 最 大 意 義 , 希 求﹁ 被 看

二來也希冀將國外不同於我們的創作思考與手法帶進台

的 另 外 一 層 的 思 考 是 面 對﹁ 被 看 見 ﹂ 的 欲 望 , 台 灣 在 地 或

選擇了二十五件錄像作品。而對於決定要以這麼大量作品

的,也是極為霸道的一種作法,所以最後根據了論述架構

〈曖昧的存在〉2012(以色列展覽現場),照片由蔡家榛提供

放設備觀賞。而這計畫概念乃沿用

( V i d e o L i b r a r y的) 操 作 與 策 略

從 e - f l u的 x︽ 到錄像圖書館

就〈曖昧的存在〉談策展的操作策略與思考

露了藝術家的主體憂懼意識,在策展論述中筆者試圖

哪 裡 展 出︵ 國 內 或 國 外 , 美 術 館 或 獨 立 空 間

我為何如此策展?

e - f l u x二 ○ ○ 四 年 由

冀 透 過 操 作 客 體 之 作 品 被 展 示 的 方 式 , 諸 如:﹁ 作 品 在

﹁我﹂之主體的強烈欲求,通常藝術家們的潛意識也希

析理藝術家的詰問可看出藝術家不但有被看見

發行 : 非常廟藝文空間 | 主編 : 王柏偉 | 企劃 : 王怡茹 | 設計 : 吳中平

一場最大可能的流通?!

我為何如此策展?

p1

04


︽轉生︾中的當代身體:

C h r i s t o p h Wa c h t e︶r 與 馬 塞 斯 . 喬

M a t h i a s J u︶ d 的錄像作品,於今年甫落

不低下頭來看看自己的身體,而屏幕中,

形狀,投射於身上的亮光,使得觀眾不得

作品在屏幕前的觀眾身上投影出器官

過 身 體 實 現 個 人 化 ﹂, 將 自 身 構 造 為 主 體 , 個

區 別 開 來 的 邊 界 。︻ 註 一 ︼在 現 代 身 體 中 ,人﹁ 通

為主體的界線,成為將人與世界、人與他人

選 擇 的 中 心︵ 個 人 主 義 之 發 展 ︶, 而 身 體 則 成

自然現象,藉由器官移植重獲生命的患者、

﹁個體﹂的想像與可能性。生命不再只是一種

工 墮 胎 等 , 正 逐 漸 改 變 著﹁ 身 體 ﹂、﹁ 生 命 ﹂ 與

器、器官移植、複製、人工生殖、變性、人

當代的醫療技術中,如血液透析、呼吸

人 工 自 然: 醫 療 技 術 中 的 身 體

形構。

身體中,複雜交錯的政治、醫療與文化論述

異,透過死刑犯器官捐贈的議題,彰顯出當代

個有趣的差異,以錄像的方式並陳這樣的差

眾利益﹂遭到駁回。兩位德國藝術家發現了這

器 官 的 請 求 , 但 最 終 以﹁ 拒 絕 該 請 求 最 符 合 公

家,與此相反,在美國,曾有死刑犯提出捐贈

台灣,是少數允許死刑犯捐贈器官的國

等主題的提問│死刑犯能夠捐贈器官嗎?

亡 / 生 命 、 自 然 / 人 工︵ 醫 療 ︶、 身 體 / 心 靈

線條,勾勒出一股肅穆感,展開一個交織著死

品以黑色畫面為基底,白色的敘述文字及圖像

幕 的﹁ 台 北 數 位 藝 術 節 ﹂ 中 展 出 。 這 件 錄 像 作

德︵

溫 契 特︵

︽轉生︾是德國駐村藝術家克里斯多福.

◎王冠婷

現 代 性、 醫 療 與 生 命 政治

才 宣 告 了﹁ 身 體 ﹂ 的 誕 生: 身 體 成 為 一 個 獨 立 的實在,此即為我們熟知的、現代意義下的

人體的形狀及器官則以白色的線條勾勒, 人首先被定義為擁有一個身體的存在,從而

依靠著機器維持生命的個人、透過生殖技術

身體。與此同時,個人也正逐漸成為價值與

漆黑的畫面填滿白色線條內的軀體,在人 在現代政治中,發展出各種現代的身體權

身 體: 物 質 性 的 存 在 ?

的軀體內創造出一種空洞感,對比著投影

命 / 死 亡 、 人 工︵ 技 術 ︶ / 自 然 / 的 界 線 , 而 道德、倫理、法律、政治與身分認同的想像

誕生的嬰兒,都不斷拉扯、模糊並重構著生

利,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 。自此,人 及其身體的關係,擴延為一個複雜的論述場 域。

及 實 踐 , 都 參 與 著 這 個 重 構 的 過 程 。︽ 轉 生 ︾ 中死刑犯的器官捐贈議題,僅是現代醫療技 術下,重構生命倫理、生命政治及法律的其

器官複製、代理孕母、精、卵子捐贈、墮胎、

中一個例子,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安樂死、

死刑犯為一被剝奪生命權及政治權的法

人體冷凍術等技術的爭議,都在在展現了人

自主權

待 死 之 身 的 生 命 政 治: 自 由 意 志 與 身 體

在觀眾身上的器官,這樣的互動過程,為 身體的物質性創造出反思的空間。

然而,透過死刑犯器官捐贈議題的提

不僅是我們賴以維生的物質性存在,同

問 , 藝 術 家 向 我 們 揭 示 了 , 身 體︵ 器 官 ︶

時,更是由各種生命政治、醫療、文化、 宗教論述形構的對象。

律 身 分 ,是 否 應 賦 予 其 同 意 器 官 捐 贈 的 權 利 ?

工/自然、生命/死亡界線的模糊與重構。

D a v i d l e B e r t o, n王 圓 圓 譯 ,

甚至聲稱器官移植的主要來源便是死刑犯所捐贈的器官。

國家,然而,眾所皆知,中國也是允許死刑犯捐贈的國家,

三、作品中提及台灣與新加坡是唯一接受死刑犯器官捐贈的

斷能力。

點往往在於,死刑犯身處的環境與狀態,使其缺乏自主的判

備此一能力之意,對於死刑犯的自主權及自由意志的爭論焦

2 0 1, 0︽ 人 類 身 體 史 和 現 代 性 ︾。 上 海: 上 海 文 藝 出 版 社 。 二、但在這裡否定並非剝奪之意,而更接近於缺乏或是不具

段 現 代 身 體 的 發 展 進 程 ,詳 見

一 、關 於 身 體 觀 念 的 轉 變 以 及 身 體 如 何 成 為 主 體 的 界 線 , 這

︻註議︼

藝術家認為此一差異,源於東方與西方宗教

問題。佛教的身體觀,存在著無我及空的概

現 代 身 體: 身 體 作 為 主 體 的 邊 界

傳統社會中,個人屬於世界與集體,

念,認為人的身體變幻無常,僅僅是暫時的

對身體的不同想像,以宗教的觀點解釋這個

身體並不界定個人界線,個人被關聯至自

和合,而非實體,這樣的想像為器官捐贈的 實行帶來更寬廣的空間。

然而,宗教概念的解釋實際上是無法滿 足 藝 術 家 提 出 的 問 題: 為 什 麼 在 西 方 死 刑 犯 不能捐贈器官?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考量 到 兩 種 身 體 的 差 異: 死 刑 犯 / 非 死 刑 犯 , 也 就是說,死刑犯捐贈器官的問題,所關乎的 不僅僅是身體觀念的差異,而是死刑犯作為 一被剝奪生命權的個體,所環繞的生命政治

王冠婷,現為自由撰稿人。輔仁 大學社會學系畢業,東海大學社 會所畢業。

議題。禁止死刑犯捐贈器官,事實上是對死 刑 犯 身 體 自 主 權 及 自 由 意 志 的 否 定 ,︻ 註 二 ︼作 為一個即將被剝奪生命的個體,其能夠對身 體用有多少的自主權。在這一點上,或許從 國 家 法 律 及 政 治 體 制 的 觀 點︵ 生 命 政 治 ︶ 來 看 待 死 刑 犯 器 官 捐 贈 問 題 ,︻ 註 三 ︼能 夠 激 盪 出 更 加有趣的討論。

《轉生》中的當代身體:現代性、醫療與生命政治

p2

克里斯多福.溫契特(Christoph Wachter)與馬塞斯.喬德(Mathias Jud),《轉生》,2012,錄像裝置,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提供

然︵ 植 物 、 動 物 … ︶、 世 界︵ 包 含 了 可 見 與 不 可 見 的 世 界 ︶, 直 至 解 剖 醫 學 的 發 展 ,

克里斯多福.溫契特(Christoph Wachter)與馬塞斯.喬德(Mathias Jud), 《轉生》,2012,錄像裝置,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提供

04 veryview


在班雅明對藝術發展的觀察與推論中,認為 藝術模擬再現的功能逐漸被機械複製所取代時,藝 術作品的靈光已然消逝,因靈光所環繞的膜拜功能 也被展示功能取代,而作品藉由展示所意圖的則轉 化為政治實踐。這種實踐在當代成為針對公共議題 的發聲或行動,並在社會中持續不斷地進行與展出 著。近年台灣青年關心社會公益問題,樂生療養院

P l a n k i n行 g 動為流浪狗請命的

的影像與紀錄、士林文林苑反都更的創作、反旺中 的發聲影像、經由 種種影像,皆將被定義為紀錄功能的攝影擴大至社

P l a n k i n行 g 動的

人們將攝影傳達的訊息過度真理化、過度相 信圖像與文字交織而成的單一敘述,忽視了兩者本 身 所 隱 藏 之 事 實 。﹁ 有 圖 有 真 相 ﹂ 一 句 話 已 成 為 媒 體世界追求事實的唯一方式,不置可否攝影的確具 有揭蔽功能,但有哪些事情是藝術家敘述之外的 則待觀者重新思考。 仆街少女的圖像意欲揭露的是人與動物具平 等地位的真理,被拍攝者必須放下身段與土地進行 親密接觸,在這個過程中人必須將臉朝下就如同對 動物低頭,這個動作使得身旁的狗兒們俯視著人 們,敘述著所有生命的地位一律平等,且皆具有與 生俱來的生存權,動物生死不應操縱於人,牠們應 享有被善待的權利。無疑地影像藉由被拍攝者的動 作表現了權力位階的變化,人的位置應與世間萬物 對等而非高於動物。 但照片本身所展現的只是快門按下的一刻, 當拍攝完成後,一切的轉變才是值得注目的另一焦 點。照片拍攝完成,仆街者站起,從會到那凌駕於 動物之上的位階,權力歷經二度轉移,動物生命仍 掌握在人類手上,而這也許是這些圖像從未敘述與 隱 藏 之 事: 人 類 中 心 主 義 的 永 恆 存 在 , 即 人 類 位 階 永遠凌駕動物之上。 但是否如此悲觀?我想這裡所應進一步思考 的是,儘管人類權力仍在萬物之頂,握有操縱它者

仆 ? 街照片拍攝結束

性命的鑰匙,但人類將利用此權力來完成控制抑或 是善待動物生命則在一念之間

的那一刻,並非關懷的結束,仆街行動藉由 f a c e b o o的 k 傳遞持續著且不斷擴大,我們看到的 是當仆街者用了最虔誠之姿親吻土地之後,重返萬 物之靈的位階,並利用其力量持續行動,使流浪動 物免受死亡與痛苦威脅。由此,藝術家以攝影作見 證,也透過攝影來建構、想像與完成人與動物一律 平等之思想,使得仆街行動不再只具有單純的娛樂 性,使仆街產生的奇觀具有正面積極的功能。

一 、在 香 港 , 仆 街 一 詞 指 的 是 橫 死 街 頭 , 故 筆 者 將 從 事 仆 街 遊 戲 者

︻註議︼

指為裝死、假死之人。

?

圖片仆街少女作者 Karren攝影工作室 提供

會參與及藝術實踐。

Christian

P l a n k i n活 g 動,遊戲規

G a r y C l a r k s o和 n

P l a n k i n g遊 戲 與 政 治 性 一九九七年 L a n g d o在 n 英國北部創了 等部位將 …

則是找到一個特殊的地點,像一片木板一樣直挺挺 的俯臥於地,這時遊戲者的臉、手、胃 與地面完全緊貼,如同僵硬屍體一般,接著按下快 門將照片分享於網路,這個活動常充滿危險與致命

K a r r e所 n組

P l a n k i n所 g 形成的

P l a n k i n活 g 動不同的

P l a n k i n玩 g 家─禁慾和

的可能性,故引發爭議與討論。二○一一年台灣出 現了著名的 成 的 仆 街 少 女 ,但 與 一 般 是,兩名玩家所追求的是藉由 奇觀,開啟社會中存在的真實且殘酷的裂縫,注入 一些更加人道的概念。仆街少女的行動因具有高度 娛樂性、遊戲性與意圖性,使得社會訴求 ﹁為流 浪動物發聲請命﹂得到回應。 原本看似熟悉的人事物,因 介入而變形,在觀者感到疑惑的同時引起猜測與注 意,這是當代藝術家在進行社會批判的必要手段。 與 以 往 誰 掌 握 觀 看 權 便 掌 握 權 力 不 同 的 是 ,﹁ 被 觀 看﹂成為仆街少女奪取發聲權之手段,暗示了如今 要改變社會弱勢者的處境,首先要使之成為被觀 看、被注意、被討論的對象。這些相片在快門的一 閃下,停在某個值得被看的時間點等待觀者的凝視 與到來,並召喚著更多關心者的加入。

垂死的動物與假死的人

小攤販前,勞碌的人們吃著晚餐,陪伴著的 是一隻背部受傷潰爛且缺了一隻腳的流浪狗,一個 五 體 投 地 的 女 孩 則 緊 仆 在 狗 旁; 一 間 充 滿 藥 水 味 、 擺滿醫療器材、藥品的動物醫院,一隻白色小狗無 助的在籠中望向地板,手術台上不是等待醫療的動 物,而是一名全身僵直的少女,看似在示範著如何 做 個 好 病 人; 路 邊 有 著 許 多 被 人 們 棄 養 的 貓 狗 , 整

K a r r e直 n 直的

齊排列於鏡頭前,牠們或坐或臥若有所思地凝視著 某處,而最右邊的不是別的,又是 撲倒在地。 鏡 頭 前 , 垂 死 的 動 物 與 假 死 之 人 ︻ 註 一 ︼並 列 出 現,形成強烈對比。我們可以推論出動物表情之所

/

……

以無奈與看似垂死之因,在於人的棄養與現實生活 中 存 在 的 各 種 威 脅︿ 車 禍 、 疾 病 、 挨 餓 受 凍

p l a n k i n行 g 動流變為硬化僵直

的屍體又有何暗示與隱喻?在此,垂死動物處在生

等 ﹀, 然 而 人 藉 由

命備受威脅的狀態,動物在鏡頭內的受苦之姿,與 鏡頭外旁觀它者之苦的觀者形成強烈對比,而鏡頭 內假死之人則藉由仆街來感受體會並邀請觀者察覺 動物之苦。藝術家單純以肢體動作與動物進行一場

b e c o m i n﹀ g 為動物

無聲的對話,並企圖與觀者進行一場場有聲的溝 通 。 在 此 , 人 藉 由 仆 街 流 變︿

流浪狗,成為被忽視的少數、弱勢者,所祈求的是 鏡頭外的觀者能以少數之眼重新審視人與動物間存 在的不合理關係,由對仆街之人的凝視轉向一直在 場卻不受重視的流浪動物們。

攝 影 的 揭 蔽 與 隱 藏: 關 於 權 力 位 階 的 轉 移

蘇珊

嚴格地講,我們永遠 ……

桑 塔 格 在︽ 論 攝 影 ︾ 的 首 篇 文 字︿ 在 柏 • 拉 圖 的 洞 穴 裡 ﹀ 寫 道:﹁

無法從一張照片理解任何事情。當然,照片填補我 們腦中現在和過去的諸多畫面裡的空白

只有 …

。然而, … 相機所表述的現實必然總是隱藏多於暴露。

仆街少女:當Planking成為藝術行動

p3

敘 述 的 東 西 才 能 使 我 們 理 解 。﹂ 桑 塔 格 所 擔 心 的 是

湯凱鈞,身兼藝術評論工作者與 策展人,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 史研究所。

— 班雅明 圖片由仆街少女作者 Karren攝影工作室 提供 圖片由仆街少女作者 Karren攝影工作室 提供

04 veryview

仆街少女:當 Planking 成為藝術行動 ◎湯凱鈞

「......當藝術創作的原真性標準失靈的時候,藝術的整個社會功能就

得到了改變。它不再建立在禮儀的根基上,而是建立在另一種實踐上, 即 建 立 在 政 治 的 根 基 上 。」


年歲:重構數位時代之自然性

( Ye a r s︾) 是 由 德 國 藝 術

經 存 在 的 訊 號 ︼ 創 作 作 品 , 而︻ 對 媒

子 媒 體 時 代 , 藝 術 家 開 始 從︻ 修 改 已

在印刻上的溝槽讀取,而歌曲的長度 素材並透過不同的媒介重新標定事

S e l e c t i o n,) 也 就 是 藝 術 家 選 取 現 有

(The Logic of

就 取 決 於 溝 槽 的 長 度;︽ 年 歲 ︾ 則 是 物 。以 電 子 時 代 的

DJ

︽ 年 歲 ︾ 的 一 個 環 節 , 其 實︽ 年 歲 ︾ 也

盤這種控制訊號的處理方式僅僅是

指涉對象,也就是符號背後由本質事

帶出的象徵性世界,觀察者透過符號

錄系統三個時代區隔。首先是文字所

B a r t h o l o m ä u透 s 過顯微攝影鏡

母 / 象 徵 性 空 間 ︼ 到︻ 數 值 轉 換 / 物 理

運 算 的 網 絡 中 , 這 個 時 代 的 轉 折 從︻ 字

不同的曲調時,觀者

其獨特的面貌,奏出

轉; 當 每 片 木 材 都 有

像樹紋發展的時光流

存 ︼ 在 唱 盤 裡 的 音 樂 ,︻ 自 然 物 ︼ 在

的 電 腦 ,人 們 印 象 中 的 唱 機 是 讀 取︻ 儲

不會將這台機器看成由運算決定音符

位系統的運算程式。但觀者一開始並

聲,因此在這裡具有決定性的,是數

現 ,以 致 於 能 夠 標 記 不 同 感 知 媒 介 。 ︽年

運算能夠使對象在不同介面同時出

︵ 年 輪 歷 程 ︶ 的 空 間 化 得 以 可 能; 數 位

比唱盤,而是留聲機的出現使得時間

者能將木片視做播放素材並不僅止類

儲存再在到數值的資訊網絡。因此觀

E r n s t G o m b r i c認 h

題﹁ 自 然 ﹂ 談 起 。

首先從展覽的主

而,這裡首先被問題化的是,觀者是

否能透過樹木的發聲而有所回應?然

介入的自然中顯現,那麼這件作品是

消逝代表著過往的靈光不可能在科技

藝術的靈光的推論,也就是說靈光的

A d o r n那 o 裡,得出了科技如何摧毀

B a n j a m i和 n

涉 的 自 然 本 質 ︼ 和︻ 電 腦 運 算 的 感 知 架

就 在 於 , 我 們 擺 盪 在︻ 由 符 號 性 琴 聲 指

收的速度。透過技術理解自然的風險

影時,像素差異的運算覆蓋了感知接

外殼中,當觀察注意設像頭捕捉的光

音︵ 鋼 聲 ︶ 時 , 記 錄 系 統 隱 沒 在 木 片 的

涉下背後的自然關係,當觀者標出聲

備的類比意圖重新劃定在符號世界指

s c h e m e s︼ ) 著手,

尋找自然或者在自然中找尋科技,而

效?換句話說,藝術為何要在科技中

台北數位藝術節 國際邀請展, B a r t h o l o m ä u s Tr a u b e c k ,《年歲(Years)》,2011,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提供

◎史旻 玠

B a r t h o l o m ä u s Tr a u b e c所 k創

介物進行運算修改︼則是電腦時代藝

︽年歲

作,它雖看似一台唱機,但實際是使 術家的新準則,

樹幹裡頭的年輪發出聲音的機器。唱 為選擇的邏輯

L e v M a n o v i c稱 h之

片能夠發出聲音是透過唱機上的磁頭

挑選了三十到六、七十年樹木的切 並組合現有的音樂素材,再透過混音 器調整電子訊號完成新的作品,

D為 J 例,他選取

片,來取代唱機上的黑膠唱片,音樂 的長度則取決於樹

需 要 唱 盤 的 形 象 來︻ 想 像 木 紋 發 聲 ︼

物所支撐,所記錄的是不連續的時間

也成了混合藝術中的典型代表。但唱

1 /轉 3 的唱片。另

亦 或︻ 想 像 儲 存 在 木 紋 裡 的 琴 聲 ︼, 而

切片。留聲機和電影則是將光學和聲

齡,如同

外,類比的磁頭被顯

非透過電腦設定的演算法來轉換。當

33

s c o p i c c a m e r a所 )

學 的﹁ 實 在 自 身 ﹂ 記 錄 下 來 , 並 開 啟 可

4轉 5和

取代,經由數位轉換 然,將物的形態透過介面將數字值轉

操 控 空 間; 而 數 位 的 運 算 媒 介 則 將 物 理

的方式,將木片上的 換為其他感知形式是媒介史所遺留的

實在轉換為可任意轉換的數值,也就

微攝影鏡

紋路,透過深淺之像 殘響,而非某一斷代的實踐。

(micro-

素差異轉換為聲音,

來發出聲響。當木片 讀取木片的紋路,由電腦分析圖像深

性 的 訊 息 空 間 ︼。 簡 單 的 說 , 對 自 然 事

是將過去字母和音樂的元素導入數學

在唱盤上旋轉並緩緩 淺擷取像素差成運算數值,再透過

並由取樣的鋼琴聲響

流出鋼琴落下的聲響

物的保留從象徵性記錄轉變到物理性

想像著非人工的自然

這裡是動詞,指的是在生態中的演化

時,觀者似乎能夠想 M S軟 P 體將數值轉換為鋼琴

變 異; 當 木 紋 影 像 轉

過程,琴聲指涉木紋在時間的推衍中

M A╱ X

換成美妙的音符時,

之成形。但是我們在

為寫實派作家呈現自

如何銜接科技和自然?若進一步追問

空 ︼ 中 , 因 此 填 補︻ 第 二 自 然 ︼ 就 成 為

( Ye a r s︾) 透 過 數 位 轉 換 以 及 電 子 設

科技與自然的和諧關

然只能從現有、已建

的話,為何藝術家能透過數位技術和

我們空缺的起點。

係似乎又成為可能。

立 的︻ 再 現 圖 式

自然的嫁接或類比來達到藝術的成

此概念在二十世紀初

︽年歲︾在這個問題上實踐了什麼?

(representational

的藝術流派,包含達

Friedrich

這個問題需要從媒介的轉變中探尋。

在媒介理論家

史旻玠,音樂製作人,為多部電 視劇音樂製作,曾獲金旋獎最佳 樂團、編曲、作曲等獎項。

達、超現實等透過圖 像蒙太奇

(photom o n t a g e方 ) 式重組

K i tt l e的r 區 分 下 , 媒 介 的 發 展 導 致 記

年歲:重構數位時代之自然性

p4

現成物達到高峰。電

台北數位藝術節 國際邀請展 B a r t h o l o m ä u s Tr a u b e c k 《年歲 (Years)》2011(展出局部)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提供

04 veryview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