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王冠婷
〈曖昧的存在〉2012(以色列展覽現場),照片由蔡家榛提供
﹁無姓之人﹂以許哲瑜上一檔 展 覽﹁ 無 姓 之 人 ﹂ 中 新 聞 事 件 的 模 特 兒︵ 袁 志 傑 與 陳 良 慧 ︶ 為 展 覽 的 主角,作品皆以兩位無姓之人的姓 名命名,試圖重新帶出過去隱藏在 新聞人物後的無姓之人,其個人的 獨特性以及具體的生命景像。然 而,藉著將這樣的嘗試再度布置為 一種景觀,這個展覽最終向我們提 示了,在影像媒介已經從認識的手 段轉變為認識的目的的時代,個人 總是擺盪於影像作為一種實在以及 影像作為一種媒介之間。
無 法 被 命 名 的 人: 主 體 的 缺 失
﹁無姓之人﹂模擬著不同新聞 事件主角的動作,以圖片組合或是 具有動作連續感的分鏡畫面,將不 同新聞事件重構為如同戲劇場景的 敘 事 景 觀 ,並 參 照 著 兩 位 模 特 兒︵ 袁 志傑與陳良慧︶的身體形象,將新 聞 事 件 中 的 真 實 人 物 轉 化 為﹁ 無 姓 ﹂ 的 行 為 者 。﹁ 無 姓 ﹂ 意 即﹁ 無 法
係,因此,許哲瑜做了一個具有深意的反轉
許哲瑜《袁志傑之三》,2012,石膏像 聲音。 攝/ 許哲瑜
─ ─
讓 兩 人 的 影 像 再 次 成 為 一 種 景 觀 。︽ 袁 志 傑 之
主題想像中的景觀圖像,新聞事件中的人物則如同
件的敘事與視覺再現與接收,已成為被架構於某個
在﹁ 新 聞 ﹂ 成 為 一 種 產 業︵ n e w s i n d u s t r︶ y, 以 及 影像媒介可以大量複製且迅速流通的時代,新聞事
的功能,可以說,是一種賦與物質獨特性的儀式。
﹁ 命 名 ﹂, 是 一 個 同 時 承 載 著 構 造 著 認 知 與 表 述
插著過去新聞事件中的模擬素材,使得觀眾看著他
他的媽媽、妹妹以及爸爸的女朋友,且在影像中穿
他自己、他的父親、爺爺與哥哥,由陳良慧則扮演
成為了自己生命故事的模特兒,他扮演著記憶中的
的 自缢 事 件 , 將 其 個 人 生 命 經 驗 擺 置 在 觀 者 面 前 。
憶中的家庭往事,包含對父親的兒時記憶以及爺爺
一︾這個以圖畫組合呈現的作品,再現著袁志傑記
一縷幽靈穿梭在一幕幕的戲劇場景中,被轉化這個
的故事時,經歷著人物以及場景上的混亂,而由此
然而,在這一系列的個人經驗影像中,袁志傑再次
景觀圖示的組成符號。透過無法被命名的人物這樣
產生理解上的窘促。
─ ─ 視覺媒介已不再是一種對現實的再
此外,展場中的兩幅巨幅肖像畫,皆以兩人 姓 名 作 為 標 題 的 作 品 , 似 乎 是 希 望 可 以 讓 觀 眾﹁ 仔 細地觀看﹂兩個人的樣貌,然而,這兩幅畫像卻又
包含著個人記憶的展示、告白的錄音、寫給陳良慧
所有的作品皆以兩位模特兒的姓名命名,作品內容
態 ,而 是 以 他 者 的 形 象 展 現 ,而 在﹁ 無 姓 之 人 ﹂ 中 ,
在﹁ 無 姓 之 人 ﹂ 中 , 袁 志 傑 與 陳 良 慧 不 是 主 體 的 姿
聞事件人物的否定,二是對這兩個模特兒的否定。
事實上是對於現實以及主體的雙重否定,一是對新
象 的 展 出 中 , 令 人 立 即 感 受 到 的 是 ,﹁ 無 姓 之 人 ﹂
而 在﹁ 無 姓 之 人 ﹂ 這 個 以﹁ 無 姓 之 人 ﹂ 為 對 話 對
陳 良 慧 ,這 樣 一 種 矛 盾 的 狀 態 , 撥 弄 著 我 們 的 認
總是處於既是袁志傑與陳良慧,卻又不是袁志傑與
中 。 也 就 是 說 在﹁ 無 姓 之 人 ﹂ 中 , 袁 志 傑 與 陳 良 慧
他 者︵ 而 非 主 體 ︶ 的 姿 態 , 被 烙 印 在 觀 者 的 記 憶 之
鮮明及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卻又讓他們以一種
方面,以巨大的影像迫使觀者對於兩人的外觀有著
主 角 , 所 預 先 拍 攝 的 照 片 ︶, 這 樣 一 來 , 許 哲 瑜 一
的圖像、袁志傑的肖像則是過去為了作為新聞事件
︵ 陳 良 慧 的 肖 像 是 以﹁ 無 姓 之 人 ﹂ 中 的 圖 片 重 新 繪 製
都是以模擬新聞事件主角所擺置的身體姿態呈現
的信件以及兩人的肖像畫,彷彿重新填充著兩個個
實現命名的徒勞。
處在一種游移與擺盪的狀態,突顯出透過影像媒介
識,使得觀者對於主體和現實的辨識及感受,總是
﹁尷尬﹂作為一種主體的狀態
這 個 展 覽 充 滿 著﹁ 尷 尬 ﹂ 的 陳 述 , 無 論 是 在 袁 志傑的自述或是許哲瑜寫給陳良慧信中,裡頭充滿 自己感到難為情及尷尬的表達,或許我們可以將這 種 情 感 表 達︵ 袁 志 傑 ︶ 或 是 成 為 情 感 表 達 對 象︵ 陳 良 慧 ︶ 的 方 式 ,視 作 是 一 種 宣 告 主 體 狀 態 的 可 能 。 在 ︽袁志傑之二︾中,許哲瑜將過去拍攝的袁志傑照 片,重新繪製、輸出為巨幅的肖像畫,並於一旁撥 放著袁志傑自述拍照的過程,以及被拍攝和在作品 中被展示的尷尬,當觀者看著肖像畫中擺弄著奇怪 姿勢的巨大身體,並且聆聽著被觀者帶著無奈的尷 尬自述,流溢出鮮明的人物形象與情感,反轉了在 ﹁無姓之人﹂中主體被懸置的空白狀態。
命名的徒勞
若僅是將個人記憶的展現操作為還原主體的企
王冠婷,現為自由撰稿人。輔仁 大學社會學系畢業,東海大學社 會所畢業。
個主體。
體的空白,使得無姓之人重新被命名,再度成為一
無姓之人的反撲?
現,而展現為對現實的否定。
媒介的反思
一 種 , 許 哲 瑜 在﹁ 無 姓 之 人 ﹂ 中 , 展 現 出 對 於 視 覺
為一個具有個性的主體。
被 命 名 ﹂ 的 狀 態 , 暗 示 著 某 種 匱 乏 的 狀 態: 無 法 成
命名的徒勞: 許哲瑜的《無姓之人》個展 圖,這樣的作品似乎簡化了影像媒介以及現實的關
命名的徒勞:許哲瑜的《無姓之人》 個展
p1
許哲瑜《袁志傑之一》,2012,平面輸出、數位相框、聲音。 攝/ 許哲瑜 「無姓之人」 2012 關渡美術館展場。 攝/ 許哲瑜
贊助: 發行 : 非常廟藝文空間 | 主編 : 王柏偉 | 企劃 : 王怡茹 | 設計 : 吳中平
4
5
目 前 正 在 朱 銘 美 術 館 展 出 的﹁
2 0 1關 2 鍵 字: 自
製 生 活 ﹂︵ 下 簡 稱﹁ 自 製 生 活 ﹂︶ 是 筆 者 受 朱 銘 美 術 館之邀擔任客席策展人之策覽。論及此策展工作, 從二○一一年起開始討論與構思,前後提案與執行 期間約莫一年的時間。而這段期間的相關思考與觀 察,或許在某種程度上,亦成為凝聚出這次最終策 劃方向與命題的思考背景。
G a z當 e 代藝術線上
以時序來說,先後陸續進行的幾個策劃工作 包 括 著: 二 ○ 一 一 年 末 , 受 到︽ G a z︾ e︶ 共 同 創 辦 人 徐 明 瀚 於
G a z︾ e 成 員 一 同 構 思 對﹁
2 0 1年 2台
最後的知識份子與新的藝術圈﹀一文 —
G a z︾ e 第 二 期︽ 宇 宙 旅 人 ︾ 中 所 發 表︿ 在 憂 鬱 行
期 刊 ︾︵ 後 簡 稱︽ ︽
發 , 與︽
星的標誌下 所 北雙年展﹂策展徵件進行企劃提案。該提案企圖以 一 種﹁ 未 來 的 博 物 學 ﹂ 式 的 角 度 , 來 提 出 三 個﹁ 近 末 日 ﹂︵ 沒 有 未 來 的﹁ 近 未 來 ﹂︶ 世 界 的 問 題 : 什 麼 社群連結了行動?美學如何設計民主?何處概念生 產浪漫?
P o s t - o f f i c, e 這個展
接續在二○一二年三月於乒乓藝術工作站與 陳豪毅、陳璽安共同策劃了 覽 交 織 著 幾 個 我 們 對﹁ 藝 術 現 場 ﹂ 概 念 的 幾 重 正 反 辯證的實踐提案與思想實驗。這些概念未盡在展覽 中 完 成 , 但 卻 是 該 展 覽 的 潛 在 精 神︵ 也 延 續 到 了 由 陳璽安、吳其育、張顥馨所策劃的第二次 P o s t - o f f i﹁ c e匯 報 展 ﹂︶。 其 一 是 以﹁ 海 報 展 ﹂ 的 概 念 對﹁ 展 場 作 為 藝 術 現 場 ﹂ 的 取 消 , 展 場 作 為
p o s t o f f i︵ c e郵 局 ︶。 其
p o s t e r o f f i c。 e 其二是藝術現場如何以發送取代 展 示 的 聚 集 ,展 覽 作 為
p o s t - o f f i︵ c e後 辦 公 室 ︶。
三 , 藝 術 現 場 如 何 成 為 工 作 現 場︵ 但 其 方 法 是 以 藝 術 取 消 工 作 ︶,展 場 作 為
C 2 =當 E 代 藝 術 研 討 會 ﹂。
然後是二○一二年五月於台北教育大學與周 家 輝 共 同 策 劃 的 研 討 會﹁
p l︶ y 於﹁ 社 會 性 ﹂ 這 個 面 向 上 。 我 們 從
該研討會企圖將策展與影像兩個不同的實踐範疇 ﹁ 摺 層 ﹂︵ 構思一開始,就將研討會之策劃視同與視覺藝術策 展 無 異 之﹁ 言 談 策 劃 ﹂, 盡 可 能 在 實 踐 的 現 實 侷 限 與可能性中,據此來鋪陳在兩者議題間的往返的 ﹁ 話 語 行 動 ﹂。
﹁關鍵字﹂是朱銘美術館已經執行過兩屆的展 覽策劃系列,該系列的一個企圖是以台灣當代雕塑 脈 絡 現 狀 及 前 景 為 起 始 的 參 考 點 , 建 立﹁ 當 代 雕 塑﹂視野與問題意識的觀測平台,對當代的雕塑創 作狀況給與詮釋或新概念的提出。在獲得提案邀請 之初,當下的想法尚且十分搖擺 ;一方面存在一 個 想 法: 有 沒 有 可 能 用 當 代 的 問 題 意 識 來 從 新 詮 釋 與提問傳統形態的雕塑創作?另一方面則是企圖再 凝聚幾個對當代生活形態的探問,發展一個全然實 驗中、活動中的展覽。似乎不可避免的是將雕塑帶 進當代生活之現實場景,那麼思考上首先出現要面 對 的 是﹁ 實 驗 如 何 構 成 ﹂ 的 問 題 。
整 個﹁ 自 製 生 活 ﹂ 展 覽 的 思 考 , 希 望 從 幾 條 牽 繫在一起的當代社會迫切性命題開始,將相關的不 同 提 問 進 行﹁ 摺 疊 ﹂。 一 個 我 最 敏 銳 感 受 的 問 題 是: 感性部署與資本分配之間支配關係嚴重傾斜的狀 態,這體現在我們的文化環境裡特別強烈。它和另 外 一 個 問 題:﹁ 知 識 作 為 晚 期 資 本 主 義 主 要 資 源 的 狀況下,新知識的生產被新自由主義的治理性所收 編 ﹂ 似 乎 成 為 當 代 資 本 主 義 體 系 的 雙 面 刃 。對 我 而 p︶ li —﹁ —科 技 、 環 保 、 人 文 ﹂ 結 合 的 三 位 一 體 。 而
言 , 兩 者 問 題 體 現 在 一 個 政 治 性 語 言 的 褶 曲︵ 中
f o l d e︶r 技 術
u n f o l d i n︶ g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當代策展 ——
事 實 上 即 這 是 一 個 當 代 資 本 主 義 的﹁ 封 包 ﹂ ︵
某 種 程 度 就 是 在 建 立 一 種 解 封 包︵
技術。整個展覽的籌劃,也在於找尋一個破解這三 位 一 體 封 包 的 起 點 , 或 者 進 行 一 種 嘗 試 。 以﹁ 物 質 計 畫 ﹂ 與﹁ 環 境 溝 通 ﹂ 為 兩 個 主 要 策 展 概 念 , 是 我 對上述龐大問題的初步回應。透過藝術家的作品與
﹁
﹁ 自 製 生 活 ﹂ 一 展 的 英 文 名 稱 A s y n c h r o n o u s L i f e w o r l﹂ d︵ 異 步 生 活 世 界 ︶ 是我在策劃中刻意隱藏的語言。而它相當程度描訴 了我對展覽策劃這樣臨時性機制的目的看法與期 待 。 無 論 是 對﹁ 實 驗 室 ﹂ 的 想 像 , 或 者﹁ 環 境 ﹂ 的 溝 通形式,它們都需要一種與當代普同社會錯位的能 力 。 或 許 , 所 謂﹁ 藝 術 現 場 ﹂ 就 是 達 致 此 一 效 用 的
r e a l i t︶ y 的 重 新︵ 無
現 場 。 從 策 展 / 研 究 的 工 作 來 看 ,透 過 物 質 與 語 言 形 態 的 操 作 , 將 問 題 與 現 實︵
數次︶摺疊與開展,就成為了策展最終的探討核心 與 實 踐 樣 貌 。 以 我 自 身 的 實 踐 經 驗 而 言 , 無 論﹁ 策 展 ﹂、﹁ 創 作 ﹂ 或﹁ 設 計 ﹂, 實 踐 上 都 必 然 是 一 個 將 彼此疊層/翻摺的工作。這些工作的進行,朝向回
感性分配如何重新建制個體與群 ——
答 目 前 對 自 身 而 言 當 代 藝 術 最 重 要 的 可 能 性: 美 學 如何設計民主
體 的 集 結 , 以 及 更 重 要 的 概 念︵ 理 型 ︶ 在 何 處 能 給 予我們浪漫?
藝術實踐作為一種解封包 (Unfolding)的異步系統(Asynchronous System)?
《朱銘美術館2012關鍵字:自製生活》展場。 攝/方彥翔 陳思含《當你問我︰「 要不要照張相?」 我看見每個人動作相像但不ㄧ致,沒有人因為懷疑而停止動作。》 裝置、事件、攝影,2012。 攝/方彥翔
p3
行 動 , 來 找 尋 個 體 與 群 體 間﹁ 諧 振 ﹂ 的 一 種 美 學 意 義 。 藝 術 家 的 概 念 方 案 成 為 一 種 現 實 的﹁ 提 示 方 案 ﹂。
方彥翔,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 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目前從事 策展、創作以及設計工作。
◎方彥翔 2
3 1
05 veryview
藝術實踐作為一種解封包 (Unfolding) 的異步系統(Asynchronous System)? 1:《 雨 雲 I I N i m b u s I I 》 B e r n d n a u t S m i l d e , 攝 影 、 L a m b d a P r i n t , 2 0 1 2 2: 米 開 朗 基 羅 樂 團 M i c h e l a n g e l o P i s t o l e t t o B a n d 作 品 。 攝 / 方 彥 翔 3:《 B l o c h 》 C o m & C o m , 裝 置 、 文 件 , 2 0 1 2 。 攝 / 方 彥 翔 4:《 I ’ m a l l a t S e a 》 吳 樹 安 , 裝 置 , 2 0 1 2 。 攝 / 方 彥 翔 5: K i a n o o s h M o t a l l e b i 駐 地 創 作 計 畫 , 2 0 1 2 。 攝 / 方 彥 翔
夜晚,一座歷經風霜的建築物用光束譜出自己的斷代史。屋簷 的 燈 泡 開 始 發 光 , 柱 子 漆 上 紅 色 的 外 衣 ,屋 頂 也 加 了 蓋 子 ,磚 瓦 一 片 片點裝最後的樣貌,這是台灣博物館建館的前身天后宮,並且也是一 台音樂製造機。接著柱子開始脹大,五彩繽紛的顏色快速的流竄,這 是 傳 統 戲 劇 正 戲 之 前﹁ 鬧 台 ﹂ 的 視 覺 化 , 搭 配 著 客 家 傳 統 戲 曲﹁ 大 團 員 ﹂, 為 台 灣 博 物 館 的 建 築 投 影 秀 揭 開 序 幕 。 第 二 段 則 是 以 日 劇 時 代 作 為 背 景 , 以 鄧 麗 君 的﹁ 往 日 的 時 光 ﹂ 烘 托 出 時 代 的 生 活 氛 圍 。 投 影 影像上舊時光的人們活靈活現的躍上舞台,整個情景正好和這首挪用 俄羅斯的曲子相呼應,呈現當時台灣西化的情景。接著透過柱子化為 樹 木 的 轉 場 , 建 築 本 身 開 啟 了 新 風 貌 ,﹁ 台 灣 大 戲 院 ﹂ 讓 人 想 起 電 影 屏幕儲存的記憶,和建築投影創造的歷史交織出虛幻卻又具體的時光 介面。進入另一個綠意叢生的轉場,海洋和陸地生物帶出了具有現代 意義的歷史。眩目的光影、混雜的聲響風格不正是人們所面對的,迷 人 又 複 雜 的 當 代 歷 史 暗 喻 。這 是 近 年 來 越 來 越 常 見 的 建 築 投 影 藝 術 , 一反過去在屏幕上的影像,這種將投影建立在實體建築上的形式在聲 光效果呈現了何種新型態?亦或在感知經驗中帶出哪些新形式?
影像記錄所捕捉的鏡頭,無論景框中帶有什麼敘事意圖、鏡頭
(CGI:computer
語言,裡面所有的元素都能夠輕易的和所有實體連結起來,例如一棟 建築物。而現今後製技術的發展,加上合成影像 g e n e r a t e d i m a g e s的) 出 現 , 景 框 中 的 真 實 ╱ 虛 幻 的 區 分 變 得 非 常 G e o f f K i n認 g 為 , 電 腦 合 成 影 像 可 以﹁ 同 時 ﹂
複雜,就算透過幕後製作所得知的人為效果也因現實生活無所不在的 虛擬影像而難以區分。 具有強大說服力的真實性,以及具有高度說服力、令人讚嘆的真實幻 象。另一方面,聲音也有同樣的效果。隨著同步設備的發展,聲音已
( s p e c t a c l e。) 聲 音 後 製 拉
經能夠具有上述影像的作用力,觀者切換著聲音和影像的縫合 ( s u t u r e以) 及 聲 音 和 音 樂 創 造 的 感 知 景 象 出了音像結合方式的強大靈活性,並且能將延伸至畫面所無法觸擊的 地方,例如當一架飛機從左側飛往右側屏幕外,聲音能夠創造出感知 上的延伸效果,這是因為在縫合的影音裡,視覺能夠事先劃定聽覺空 間。當然這也同時產生了音像分裂的可能性,但也就是此可能性,讓 縫合的效果有了發揮的自由度。由此,聲響在觀影的過程具有和影像 對 等 的﹁ 對 象 ﹂ 意 涵 , 不 僅 僅 作 為 背 景 。 對 照 觀 影 經 驗 , 我 們 如 何 觀 察音像結合在建築投影時的感知效果?
目光所投射的建築包含空間差異的實體,它的結構設計以及材 質紋理都影響著人們對整體建物的想像,反之,我們不用去理會屏幕
能夠和投影區別開來,意味著也它能夠和光區別出來,這就是建築投
背後的影像縱深。透過光我們看到投影的影像,也能看到建築,建築
影在視覺上所能夠利用的盲點。眼睛需要透過光來看到建築物,但卻 以為建築物和光可以區別。透過光的投射,藝術家能夠使建築物的某
再度留給感官。由此建築投影就能從中製造出感官上的激擾,誤以為
個部分和光在片刻無法區分,並造就了理解上的延遲,並將這個延遲
建築和投影產生了連動。因此上文提到真實╱虛幻區分的複雜性就在 於 , 我 們 要 透 過 哪 個 實 在︵ 投 影 影 像 或 建 物 ︶ 去 區 分 真 實 ╱ 虛 幻 , 而 建物作為實體也受到挑動。
同樣可能的是,若觀察聲響,定位的選擇落在投影或建築的聲 響 配 置 。在 台 博 的 表 演 裡 ,建 築 物 成 了 一 台 音 樂 製 造 機;在 第 三 段 中 ,
背景。聲音可以是對建物的敘事,也可以是它的背景,更可以讓建物
它 的 柱 子 成 了 音 樂 的 電 平 顯 示 器; 而 在 第 二 段 , 音 樂 作 為 人 們 生 活 的
成為音樂的背景。因此聲響空間就變得更加重要,因為聽覺幻象能夠 推動觀者對建築空間的構想,經由和投影的搭設去選擇聽覺或視覺的
縫合或者挑戰聲音所畫出的界線。這一切建立在觀者具有很強的預期
事先劃定。和觀影經驗不同的是,我們有更強大的基礎讓視覺影像去
經驗,即有一個不大確定的具體空間一直在那裡。因此,理解對象的 媒介可能性,能夠讓聲響打造具有感知縱深的效果,例如當人們無法
M i c h a e l C h i o所 n 描繪,聲音的時間性具有模擬、敘
區別光或者建物時,聲音能夠在事先定位或延遲,模糊心理認知和感 知 的 差 異 。如
事、定位影像的可能性。因此,音像的結合,會因為介面差異而產生 更寬廣的可能性。 台灣博物館的建築投影秀利用配樂和投影嘗試描繪建物的時空
的演出展現了建築投影所能夠帶出的象徵效果,在台灣具有重大的意
一場「音/像」與介面的重構
p2
背景。歷史不僅是文字,更包含了聲音和影像以及眼前的建物。這次
義,而利用音像去探測介面的感知新型態,則非常值得期待。
史旻玠,音樂製作人,為多部電 視劇音樂製作,曾獲金旋獎最佳 樂團、編曲、作曲等獎項。
05 veryview
一場「音/像」與介面的重構
陳怡潔、柯智豪共同演出《重修舊好》建築投影燈光藝術秀,2013,國立臺灣博物館 黃盒子互動工程有限公司照片提供
◎史旻玠
意境與聲 身 / 動結合的小趣味: 曾偉豪的︽隱聲山林︾ ◎楊成瀚
k n o w i n g l︶ y 式的情感或
美學結構。就此,或許我們才可以說,這
裂 ﹂ 或﹁ 會 意 ﹂︵
構﹁ 山 林 ﹂ 的 方 式: 一 種 是 透 過 錄 像 或 數 位 種面對當代數位藝術所再現的自然山水的
當代數位或新媒體藝術主要有兩種建
音 像 的 媒 介 ,塑 造 出 一 種 仿 真 、栩 栩 如 生 、 ﹁ 作 品 化 ﹂ 所 需 的﹁ 硬 蕊 想 像 ﹂,或 甚 至 是﹁ 讓
鑑賞或觀看的距離來製造出一種專屬於這
種則是透過各種科技媒材的拼貼,以美學
那 已 建 構 之﹁ 第 二 自 然 ﹂, 而 是 新 媒 體 藝 術
指向的其實並非數位或新媒體藝術所宣稱
自 己 相 信 ﹂︵
沈 浸 式 的︵
種 數 位﹁ 山 林 ﹂的﹁ 物 勢 ﹂。就 這 個 脈 絡 來 看 , 所 建 構 之 數 位 內 容 與 實 際 的 自 然﹁ 山 林 ﹂ 間
m a k e - b e l i e︶f 的 想 像 需 求 所
曾 偉 豪 的︽ 隱 聲 山 林 ︾ 無 疑 屬 於 後 者 。
自然經驗恐怕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會建立於
到 的 效 果 , 或 貫 徹﹁ 藝 術 意 志 ﹂ 的 能 力 ︶ 和
件 作 品 的﹁ 有 效 性 ﹂︵ 即 完 成 藝 術 家 預 期 達
前得知揣想了這件作品的標題和寓意,這
意義的線條的折曲拼貼。而就算在看作品
品 很 有 可 能 只 是 一 堆 近 似﹁ 電 流 雜 訊 ﹂ 般 無
知、揣想這件作品的標題和寓意,這件作
無 所 悉 的 觀 眾 如 果 不 在 看 這 件﹁ 作 品 ﹂ 前 得
事前對這件作品不了解,且對藝術知識毫
條 和﹁ 漫 遊 線 ﹂︻ 註 一 ︼,一 般 不 認 識 曾 偉 豪 ,
林 ﹂。 面 對 白 色 牆 上 所 拼 貼 的 銀 灰 色 導 電 貼
林 ︾ 其 實 也 是 某 種﹁ 隱︵ 匿 自 ︶ 身︵ 的 ︶ 山
就 此 , 一 方 面 , 曾 偉 豪 的 這 件︽ 隱 聲 山
徊在新媒體或數位藝術上空的老問題。
藝術的趣味﹂間取得平衡的這個仍持續徘
上 的 規 定 性 ﹂ 或﹁ 作 品 化 的 要 求 ﹂ 與﹁ 互 動
間 的 張 力 , 或 某 種 究 竟 該 如 何 在﹁ 鑑 賞 判 斷
性 ,某 種﹁ 藝 術 意 志 ﹂ 和﹁ 觀 眾 的 自 由 嬉 戲 ﹂
間 辯 證 的 奇 觀﹁ 運 作 ﹂, 某 種 美 學 上 的 規 定
代 科 技 的 ︶ 山 林 ﹂ 中 的﹁ 表 象 ﹂ 與﹁ 真 實 ﹂
種 純 然 的 現 代 科 技 氛 圍 , 某 種﹁ 隱 身︵ 於 現
好 飄 渺 的 山 林 ! ﹂, 但 近 看 所 感 受 到 乃 是 某
所 彰 顯 的 仍 是 某 種 你 遠 看 覺 得 ,﹁ 喔 ! 好 高
或 藝 術 家 自 身 可 以 ︶ 隱 身︵ 於 ︶ 山 林︵ 中 ︶﹂
今 所 處 的 這 個 數 位 語 境 的 意 義 , 即:﹁︵ 你 我
聲山林﹂的另一層寓意,及其之於我們現
在 此 ,我 們 才 可 瞥 見 作 為﹁ 隱 身 山 林 ﹂ 的﹁ 隱
的那永遠無法銷毀抹滅的落差。而也正是
觀 眾 所﹁ 硬 ﹂ 給 出 的 想 像︵ 即 相 對 第 一 眼 接
可 旋 轉 的 長 短 木 片 的﹁ 人 造 ﹂ 或﹁ 裝 置 性 ﹂
然 ﹂ 的﹁ 硬 蕊 想 像 ﹂ 所 烘 襯 出 的 導 電 貼 條 和
林 ﹂ 的 證 成 姿 態 ︶, 以 及 透 過 這 種 有 關﹁ 自
的 山 林 ! ﹂ 的 某 種 需 要 刻 意 想 像﹁ 這 是 山
的 交 互 作 用 , 不 在 於﹁ 視 覺 、 觸 覺 和 聽 覺 結
運 作 的 關 鍵 恐 怕 不 在 於﹁ 聲 音 空/ 間 身/ 體 ﹂
絕非自然和必然。就此,這件作品有效性
現成,觀眾在面對作品時的體驗和感受也
換 言 之 ,︵ 這 件 ︶﹁ 作 品 ﹂ 的 表 象 絕 非
觸 到 作 品 時 直 覺 所 給 出 的 那 種﹁ 好 深 邃 仙 逸
的落差上。
分 離 、 各 自 獨 立 , 甚 或 是﹁ 純 描 繪 性 ﹂ 的 表
我 們 所 身 處 的﹁ 周 遭 環 境 ﹂︻ 註 二 ︼的 這 些 相 互
合 的 想 像 ﹂, 不 在 於 這 些﹁ 噪 音 ﹂ 是 否 來 自 作 —
象 , 而 在 於﹁ 觀 眾 能 將 作 品 標 題 所 承 載 的 藝
了﹁ 作 品 標 題
品 作 品 想 像︵ 作 品 簡 介 ︶﹂ — 而不只是班雅 —
而這種落差,在開
明︵
神 性 ﹂,而 帶 著 審 美 距 離 觀 看﹁ 電 波 訊 號 ﹂或﹁ 隱 聲山林﹂所強化的則是進入近距離觀看模式 後 所 可 能 有 的 某 種 神 奇 好 玩 的﹁ 嬉 戲 ﹂ 感 。 就 此 , 隱 聲 山 林 的﹁ 逍 遙 ﹂ 和﹁ 精 神 性 ﹂ 與 電 子 聲 音 互 動 裝 置 的﹁ 遊 戲 ﹂ 和﹁ 神 奇 感 ﹂ 也 互 相 成 為 了 對 方 的 可 能 性 條 件 ,甚 至 成 就 了 數 位 、 新 媒 體 或 互 動 環 境 下﹁ 第 二 自 然 ﹂ 的 某 種 形 式 上 的 可 能 性 條 件 , 即 這 件 作 品 本 身 的﹁ 藝 術 性 ﹂ 還 是 取 決 於 觀 眾 擺 盪 游 移 於﹁ 自 然 山 水 ﹂ 和﹁ 物 質 性 互 動 ﹂ 這 兩 個﹁ 觸 視 域 ﹂,或 是 對﹁ 站 在作品前和在山林裡分別應該做什麼﹂的行 動 劃 分 進 行﹁ 了 解 ﹂ 或﹁ 感 性 分 享 ﹂ 的 能 力 的
F r a n ç o i s J u l l i e︶ n 所考察
這 點 。而 正 是 這 種 能 力 ,在 從 原 點 重 構 、解 析 , 甚 或 是 解 構 余 蓮︵
的 那﹁ 大 象 無 形 ﹂ 的 中 國 山 水 畫 與 強 調﹁ 對 象 性 ﹂ 和﹁ 形 式 的 獨 體 化 特 徵 ﹂ 的 西 方 繪 畫 間 差
︵
的方式,給出了某種專屬 s o u n d s c a p︶ e —
而 非 連 續 的﹁ 聲 景 ﹂ s o u n d l a n d s c a p︶ e —
異 ︻ 註 三 ︼的 同 時 , 也 以 非 連 續 的﹁ 聲 音 風 景 ﹂
︵
於 雲 霧 飄 渺 的﹁ 銀 白 色 山 林 ﹂, 和 會 發 出 聲 音 的﹁ 導 電 貼 條 ﹂ 的 小 小 意 境 和 趣 味 。
策展人的苦心帶得多 —
一 、 除 了 作 為 德 勒 茲︵
︻註議︼
遠 , 體 會 到 多 少 ﹂、﹁ 觀 眾 是 否 能 在 帶 著 藝
術意志或藝術家
的 這 個﹁ 作 品 —
G u a t t a︶ r i 所 說 的﹁ 逃 逸 線 ﹂︵ l i g n e s d e f u i t︶ e 外,曾偉豪 作 品 中 的 那 相 互 伏 流 交 錯 的 銀 灰 色﹁ 漫 遊 線 ﹂ 其 實 也 可 以 是 曾
W a l t e r B e n j a m i︶ n 所 說 的﹁ 圖 像 ﹂ 和
化﹂的三元架構的可能性的同時,也進一
術意志和想像上的規定性的同時體驗到某
在 本 屆 台 北 雙 年 展 安 琪 拉 . 梅 利 托 波 羅 斯︵
﹁文字﹂間的相互隸屬關係
步地曝露出了觀眾在置身於這樣一個當代
種 自 主 性 的 愉 悅 ﹂, 或﹁ 觀 眾 是 否 能 在 與 作
d ’ e r r︶ e。
6。 5
二 、 就 此 , 請 參 閱︽ 種 子 計 畫 幻 水 首 展 導 覽 手 冊 ︾, 頁
︵
t h r o u g h P a i n t i n︶ g 一書。
Angela
lignes
The Great Image Has No Form, or On the Non-object
三 、對 此 ,可 見 余 蓮 之︽ 大 象 無 形 ,或 透 過 繪 畫 而 來 的 非 客 體 ︾
A r t E x h i b i t i o n當 代 藝 術 虛 山
打 轉 、 駐 足 聆 聽 那﹁ 聲 音 中 的 聲 音 ﹂ 的﹁ 漫 遊 線 ﹂︵
身 聲/ 的 法 國 特 殊 教 育 學 者 德 里 尼︵ F e r n a n d D e l i g n︶ y 在陪 伴自閉症孩童的過程中所繪製的那觀眾得以在其中的每個點上
M e l i t o p o u l o︶ s 和 毛 利 茲 歐 . 拉 札 雷 托︵ M a u r i z i o L a z z a r a t︶ o 的 視 覺 研 究 計 畫︿ 裝 配 ﹀︵ A s s e m b l a g e︶ s 中現
Félix
數 位 或 新 媒 體 所 架 構 或 部 署 的﹁ 第 二 自 然 ﹂
品互動,自由嬉戲的同時與作品的藝術意
G i l l e s D e l e u z︶ e 和 瓜 塔 利︵
時 所 可 能 帶 出 的 某 種﹁ 相 互 忘 卻 ﹂、﹁ 身 心 分
志互動﹂的這件事。
尤其,這種奇觀運作所造成的落差更
﹂的單音節合成電子聲時達到極致。 —
是在觀眾近距離觸碰導電貼條而聽見 ﹁啾
﹁ 誒 ! 好 好 玩 喔 ! ﹂ 的 觸 碰﹁ 遊 戲 ﹂ 和 電 子 音﹁ 奇 觀 ﹂ 所 造 成 的 沈 浸 性 所 強 化 的 是 帶 著 審 美 距 離 觀 看 下 的﹁ 山 林 顯 現 ﹂所 必 須 的﹁ 精
意境與聲/身動結合的小趣味:曾偉豪的《隱聲山林》
p4
i m m e r s i v︶ e﹁ 第 二 自 然 ﹂, 另 一
《隱聲山林》實際體驗現場, 取材種子計畫 IV—藝術.建築.生活展網站:http://mobilemuseum.seedprojects.tw/main.html#/1/
曾偉豪的《隱聲山林》, 取材自種子計畫 IV—藝術.建築.生活展網站:http://mobilemuseum.seedprojects.tw/main.html#/1/
05 very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