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宣言
05-13
關於展覽
15-19
作品介紹
21-39
【 數位科技時代下感知經驗的變化 】 「數位革命可能是一場新的革命。人類文明自渾沌時期起,歷經漁獵革 命、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等重大變革,每次革命性的影響改變人類的思 維模式與生活經驗。建築將隨著革命所形成的新思維與新生活模式而作 改變,形成新的價值系統與新的美感經驗。」 -劉育東
隨著數位時代的全面到來,我們開始有新的感知方式。可以透過虛擬的 方式進入空間,以虛擬實境和網際網路,建立一種不同以往的展演形式, 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感受空間的現場。或者在實體空間下,與虛擬空間共 構,當觀者身處實體空間的同時,透過數位互動技術,與虛擬空間相互交 錯變換,創造多變的的空間體驗。科技技術以各種形式存在於我們的環 境之中,人們的行動、知覺與理解方式都在潛移默化中深深的被影響著。
【 當數位介入空間 】 「傳統上所認知的空間是以三維實體所建構出的立體,但當數位開始成 為人類空間感知上的一個面向之後,我們必須開始探討空間體驗所帶來 的人境互動為建築帶來什麼新的啟示。在過往人類的空間創造歷史中, 我們以固定的狀態來設計與感知空間,數位帶來了空間固定化這件事的 根底改變。
在近代探討數位與空間的作品中,多在於被動式、反應式的數位空間, 空間與人的互動僅止於空間感知出人的動作而產生出影像的變化,這樣 的作品僅能停留在影像上的探討,如同任天堂式的互動影像,欠缺著作 品中最重要的生命特徵,多數的影像互動作品本質上仍是如同這類作品 的誕生原點模式。」 — 楊佳儒〈建築誕生的時刻:數位空間自意識〉
【 數位空間的感知與意識 】 [ 何謂意識 ] 「意識包含了所有感覺、 知覺或覺察的狀態。 當你一夜好眠後醒來, 它一早就會開始出現,直到你再度熟睡,或是死亡,或是失去知覺。」 — John Searle
[ 數位與意識 ]
「如果說建築的精神在於那些無用之用的物外之意,而數位空間作品將 比固定空間更能傳遞出物外之意,帶來深刻的精神體驗,直探建築的精 神面向。這樣的作品關鍵本質不在於互動而在於『意識』二字,一是透 過互動產生出或是激發出了觀者意識,二是作品本身能具有自我意識, 而不只是一個被動的互動機制,能成為一個具有生命意識的個體,使空 間產生出自主意識,而與人產生互動,我們在這些作品中 嘗試同時性地併呈這兩組意識面向。」 — 楊佳儒〈建築誕生的時刻:數位空間自意識〉
[ 建築是有意識的 ] 他的所見所感,形成了他的意識,而他的意識,因感知了進入建築的我 們而產生,以接收、表態、忽視或對話的各種姿態呈現自身意識。 他做為一個有意識的載體,不再只是機能性的存在,他像是一個藝術家, 反映出生活的樣貌。 建築做為一個藝術家,一個時事的報導者,利用影像以及互動的方式來 傳遞 [ 社群想要說什麼 ] 以及 [ 社會想要說什麼 ]。
[ 數位空間與身體性 ] 以互動科技在數位空間中帶出身體性,我們所在的每個位置,都有一個 隱形的座標系統,而每個座標都有可能觸發不同的反應,使得我們在一 空間中任意擺盪、遊走,甚至停滯時,都能使空間產出不同的樣貌。藉 由身體在空間的移動性,創造不同的空間姿態,觀眾參與作品其中,更 是建立了身體性與知覺的連結,這不僅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更揭示 了觀看建築的另一種獨特理解。
" Science can broaden the world. Art can change the way the world looks. " 科學可以讓世界有更大的發展,不過藝術才是能改變看世界的方式。
人是筆,空間有如一張畫布,觀者以擺盪、流暢、柔韌、旋轉各式樣的 舞姿在之中穿梭飛馳, 一進一退,一來一往,他循著你的軌跡,你尋著 它的蹤跡。
在這些似墨的痕跡中,似乎看到在人生追求的身影,當試圖掌控一切的 同時,卻發現更多的是身不由己,我們總想抓點什麼,但更常的是被命 運推著向前,到頭來,人生也就是悠遊一場。
+ 投影機制
01
02
線條會隨著觀者運動狀態而變化,當觀者的移動速度越快時,線條的範圍越大、密度也越疏; 當參觀者靜止,這些線條的流動就會停止。
03
藉由觀者的運動,觀眾意識到從各個角度觀看,所看到的事物都不一樣, 透過移動的位置,呈現事物的各種「面向」。
想要傳達的是,事物沒有本質,人礙於自身經驗、觀點的局限,我們不能 總是知道事情的全貌,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會了解到不同的感受與看法。
+ 投影機制
01
觀者改變身體角度 - 地形隨之改變角度
02
揮動左手 - 地形恢復平坦
當遊走在此空間時,網子隨人移動的軌跡收縮,靜止一段時間後,緊縮 處會出現彩色的液體。
這個作品是想呈現身處茫然到豁然開朗過程,就像觀者在空間中摸索, 想了解與它互動的方式,經過一段探索與嘗試,最終尋找到解答, 就像在人生中尋找到一個決定堅持及投入的方向,收縮的網子猶如在蓄積 能量一般,有時候是需要透過時間累積、等待,才會顯現出美麗的色彩。
+ 投影機制
Stage A
Stage B
【 從藝術出發,然後回歸建築 】
01/ 老靈魂的意識 02/ 環境的意識
01/ 老靈魂的意識
老屋即使被翻修,仍可見時間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而這些痕跡,好似 也在訴說他曾經歷了什麼。 想像你遊走在一棟有生命的老房子內,他正試圖告訴你他的故事或人生 經驗,這些是在新屋或是完善的展館裡感受不到的。 老屋內包含著過往屋主的意識、建造者之意識。重新翻修過的更是在意 識層面上多了一層翻修者之主觀意識,而當這個動作變成一個工作營在 操作時,他的單一意識又擴散成多人意識的綜合體。 而在翻修完成後,這個場域變成社區的後花園,這裡的重生,從一群學 生之意識,拓展到整個社區之意識。 這個場域,充滿了生命力,呼應著我們對未來建築的想像。
02/ 環境的意識 建築是回應人對於外在的需求,而數位空間則是能傳達人內在的精神層 面。 數位開啟人與人、人與建築互動之間不同的層面,個人的意識擴散至他 人,同時反映與空間的關係,延伸至都市甚至整個大環境,透過數位媒 介呈現出街道的表情、城市的表情。 例如慢酵這個作品,若是在街道的地板上,偵測行人的移動及停留時間, 網子隨人移動的軌跡收縮,靜止一段時間,緊縮處會出現彩色的液體, 呈現這個街道上人的行動路徑及活動狀態,若分別設置在某個區域的幾 條街道上,則可以透過這個作品反映這個區域人與人與都市的關係。
/ 活動較快速的區域, 網子呈線性收縮,色彩分佈較分散。
/ 活動較靜態的場所, 網子收縮呈點狀且佈滿色彩。
[ 策展團隊 ]
設計者
許卜壬
孫瑞鴻
指導老師
林思平
顏
綺
劉
潔
曾蔚庭
謝文毅
設計者
楊佳儒
黃靖諺
郭瑋詰
謝嘉瑋
黃蔚蓁
陳姵妏
吳宜芳
彭恆煜
葉正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