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 zhengming's garden bookshop andong lu

Page 1

文征明的拙政园

Wen Zhengming's Garden Bookshop 书作坊 2014. 04.


Bookshop 书作坊

拙政园作为中国园林的典范, 带给我们怎样的空间体验?“江 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 又是如何再现了拙政园的幻境 图景?本期 Bookshop 书作坊带 您和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 学院鲁安东教授一起探索文征 明的拙政园。

As a model for Chinese Gardens, how would the Garden of the Unsuccessful Politician shape our perception of space? As one of the four renowned artists and scholars of Mind Dynasty, how did Wen Zhengming reconstructed the fantasy realm of this garden? Bookshop presents you Professor Andong L u ’ s e x p l o r a t i o n o f We n Zhengming's favorite garden.



Bookshop 书作坊

鲁安东 (1977-),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英国剑桥大学建 筑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建筑 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南京大学 - 剑桥大学建筑与城市合 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城市可视化、当代 城市建筑研究、城市更新、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近现代 建筑再利用、电影建筑学、园林与空间等。担任英国建筑 史学会会员、国际艺术史学会会员、英国建筑人文科学研 究协会会员、国际学术期刊 Landscape Research 和 Digital Creativity 审稿人等,曾任剑桥大学沃夫森学院院士。


讲座

Lecture

2014 年 4 月 2 日,南京大学建筑与 城市规划学院鲁安东教授在中国人 民大学公共教学三楼 3106 教室作了 主题为“文字与图像的幻境——文 征明的拙政园”的讲座。讲座由中 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唐克扬副教授 主持。众多对文学、园林、建筑感 兴趣的老师和同学以及拙政园爱好 者前来听讲。


Bookshop 书作坊

孰图孰景? 关注文字与图像互动下造园者对园林的理解 The Garden Maker's Perception of Gardens with Texts and Images

《拙政园三十一景》

首先,鲁教授给大家放映了文征明所作《拙政园三十一景》中 的一张图。画面中,山水中的文人傍树而坐,高大的苍松形态虬 曲。他问大家:“这张图表示不像是一个精确的景点或建筑,而 更像是一个位置。那么,文征明的画作所展现的是视觉上的景观, 还是情境?这几棵树对于这个人是不是有特别的意义?当这个人 不在的时候,这幅图还是景吗?” 在随后的讲座中,鲁安东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园林”这 个概念的思考。 1


园林的传统美学 明代中后期看到的园林和现在的园林很不一样,这很有意思。 右图是潘谷西 1963 年于《建筑学报》中发表的文章《苏州园林 的观赏点和观赏路线》的一副平面图。潘谷西认为,中国园林的 结构中体现出了一个经典的传统美学概念——“步移景异”。

潘谷西先生所作《环秀山庄总平面图》 这幅图着重阐释了运动的路线和观景点的关系,将中国园林解释为一种运动、 观看二合一的模式,并且通过文字描述将园林翻译为一种特别的体验方式。

然而“步移景异”真的是古人眼里园林的特点吗?带着这样的 疑问,鲁教授专门考察了“步移景异”的来由: 结果,他发现“步移景异”并不是来自古代的概念!至少在《四 库全书》中查无此词;他后来又请教了东南大学的一位老先生, 老先生说这个词是后人臆造出来的,是一个近代才提出的概念。 看来,古人眼中的园林体验可能是另外一种图景。 2


Bookshop 书作坊

园林的现代分析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园林研究的历史,在 1958 年以前,中国的园 林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整体布局的研究以及 如何使园林“古为今用”的话题上。1957 年,刘敦桢在《城市建 设》发表的《苏州的园林》中提出了“空间组合”的概念。这一 概念找到了建筑和园林的一个对接口,试图将园林分割成若干个 片段以利于后来的组合分析。 1958 年到 1959 年间,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强:园林研究的关键 词从 58 年以前的“古为今用”转变为 59 年之后学界越来越流行 使用的“空间组合”、“动态空间构图”等术语。其中,“动 态空间构图”由潘谷西先生于 1964 年提出。动态就是随时间变 化将景点(每个景点的视距)和路线(动态)分开来。时间和 空间二合一的结构理论是欧洲的建筑理论的基本方法。空间不仅 是静态的三维体,而是随着人的经验展开的三维序列,可以被分 解为碎片。这个观点被柯布西耶延伸下来,变成一种建筑漫步: architectural montage。正如刚才所提到的,潘谷西认为,中国园 林的结构体现了观赏路线上的动态空间:路线上的若干“景点” 被串联起来形成独特的“步移景异”的观感。 1970 年至 80 年间,中国国内的园林研究达到一个高峰。现代 建筑美学方法分析中国园林成为主流,许多人提出中国园林的结 构符合现代建筑空间理论的观点。园林作为一种兼具“中国特色” 与“现代化”的建筑偶像,在中国建筑师中备受推崇。

3


中国园林研究史图示,鲁安东绘

4


Bookshop 书作坊

动态空间经验 现在我们再来思考关于园林本身的问题。鲁教授启发大家道: “中国古代空间的表现图跟今天的诠释非常不同。在我们将中国 园林讲为动态空间构图的时候,我们的确描述了一部分空间体验, 但同时我们也损失了一些东西。我们损失了什么?(what have been lost in translation?)” 在此举一例,文征明的《东园图》。

文征明《东园图》(左)1530 年 故宫博物院

文征明《东园图》(右)1530 年 故宫博物院

5


仔细观看这幅画作,我们可以发现《东园图》是按照叙事的结 构展开的,整个图反应了空间的所属从公共到私密的变化。这就 是说,在古人通过绘画来表达他心目中所理解的园林时,他们更 多的像是在顺序地“读”一座园林。因此,我们要以阅读的方式 来分析园林。

文学与园林 在文征明的园林描述中,每一幅图上都配有一首诗。这里,文 学变得特别重要,提示着观者园林中的情境。不过,文字能够传 达的信息很少,而且也存在主观的因素:首先这是一个作者想象 的园林,其次它包含作者的解读,第三还包含读者对作者的误读。 我们要尽量避免误读和主观影响。 他试着给园林中每个景点一个客观的描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 descriptive note:描述性的记录,景点的位置; 2 rhyming poem:主观解读、铺陈 ; 3 semi-topographical painting:图像,画的是自己; 三种元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共同完成场所的说明。

6


Bookshop 书作坊

园林美学的转变 在文征明以后的时代,园林的美学体验又发生了有意思的演 变。明代中期的园林散发着一种现实主义的气息,称为“Fruitful garden”,John Dardess 对 其 的 描 述 为:the beauty and value in the real world of nature and life on the land.(John Dardess, A Ming Landscape,1989:363) 而 晚 明 的 园 林 呈 现 出 了 另 外 一 副 模 样。 晚 明 的 园 林 是 一 种 aesthetic garden,‘the creation of toy fantasies in artificial lakes and landscaped gardens, and a preference for moonlit surrealisms’ (Dardess:363) 这时的场景光怪陆离,是一个不真实的梦境、想象 的世界,是由假山、人造景观构成的环境,一种超现实的场景。 这种园林美学与之前的体验差异巨大。这个变化是怎么发生 的 ? 我们开始从文征明入手研究这种转变。那么,文征明和拙政园 究竟有什么关系?下图是文征明和拙政园主人王献臣的生命时间 轴的关系。

文征明与王献臣,鲁安东绘

7


文征明和王献臣在 1490 年时结识,私交非常好,一直到 1510 年的时候,王献臣得罪了宦官,回到苏州,开始建设拙政园。从 1510 年开始,文征明就不断地参与拙政园的建设。1528 年,文征 明放弃了仕途回到苏州,才全身心地开始投入到文化事业中来。 他的变化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古代文人要当官的时候,会放 更多精力在书法上。文征明在前期花更多精力在书法上,但当他 告老还乡之后,他画了更多的画。这是一个从书法到画画方面的 变化。 黑点表示文征明为拙政园写诗的时间。文征明回到苏州的这段 时间也是明代文化变化的重要阶段。是一个政治气候影响文化情 况的阶段。1522-1572 这 50 年间,政治黑暗,文人找不到参与政 治的方式,处于一种退隐的状态。大的背景——在野的批评性文 化为主导的图景。

明代政治图景,鲁安东绘

8


Bookshop 书作坊

空间和画 在文征明的画里,对很多地点和空间进行了记录和描述。其中 有 30 个有趣的地方(景点);譬如文征明对 8、21 景点的描述 还穿插着走路 - 扫描的模式:写到哪就走到哪,不用真正走过去。 画里也并非全是实景,而是包含着很多符号。 古文里描述空间有两个体系:1. 南北:空间关系(高空看下来, 客观的);2. 左右:身体关系(与现场身体状态有关)。而在文 征明这里,是采用了一种八卦的体系:只和中心有关,形成一种 中心关系。

上图可以看出,文征明是以沧浪池为圆的中心进行定位的,且 有部分景点是被多次作为参考,例如 12,18,29 是作为园林边界, 而 22 是水到那拐弯了,这些节点都比较重要。 今天的园林是网络状结构的,而拙政园是树枝状,大量活动发 生在端头,为的不是让别人充分地进行走动,而是要你走到尽头 可以歇一会,走错了要回到上一级,是一次充满挫折的园林体验。 园林是让人获得安静私密的结构,今天的园林很难会让人静止, 在环境心理上趋于相反。

9


10

拙政园平面路线节点,鲁安东绘


Bookshop 书作坊

诗和画 诗代表了一种主观的描述,而画,画的是他自己。那么观众身 处何处?每次看着那幅画我都觉得是自己看着自己。诗和画合起 来达到了自己看自己的效果。 通过分析 31 个场所的名字,发现其中有 14 个场所以植物命名, 有 12 个以建筑命名,有 3 个以“处”命名。处是一个由运动到 静止的状态,没有人的参与就没有“处”的存在。人在“处”的 这种经验无法跟别人交流,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结果。 英国的场所,带有场地的唯一性,“处”带有对于位置的崇拜; 中国的“处”没有,而是空间的漂移和转换。

篆文“处”

右侧《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图注: 左 1: Tower for Dreaming of Reclusion 右 1: Leaning Jade Gallery

11

左 2: Cotton-Rose Bend

右 2: Little Surging Waves Pavilion

左 3: Arriving Birds Park

右 3: Precious Plum Slope

左 4: Rosebush Footpath

右 4: Xiang Bamboo Valley


12


Bookshop 书作坊

结语

Closing

Conclusion 1: Spatial Clues 空间的线索 空间是一个关系的网络,它支持定位(及位置关系)和行动(并 因此容纳可能性)。空间的线索以不同形式包含在各种媒介中, 常见的如文字、绘画与地图。这些线索经过恰当的解码和编织, 将提供一个由关系和潜力构成的体系。 Conclusion 2: Space as Process 过程中看空间 在这样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空间特有的内容信息,一些 “元信息”(meta-data)。当我们将诸多内容单元按照空间结构 组织起来时,我们可以获得大于这些内容单元简单叠加的信息, 因为许多信息存在于关系之中。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将空间视作过 程而不是既存现实。空间分析的目标不是建构一个确定的对象, 而是通过审视营造场所和塑造世界的过程,揭示文化的差异以及 政治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Conclusion 3: Space as Adaptation 空间协调主体与世界 最后,“空间化”为我们理解主体性与世界之间互相适应的过程 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维度。我们同时面对着两种适应过程:一方面 是主体性向世界的外化,这反映为一个游牧式的探索的人以及相 应的一种无限延伸和扩张的空间;另一方面是世界向主体性的内 化,这反映为一个诗性的栖居的人以及一个围绕着“我”的向心 世界。我们在前者的乌托邦中投射和实践理想,而在后者梦境一 般的氛围中释放想象。 13


鲁安东教授在演讲

14


Bookshop 书作坊

书单

Booklist

推荐文献 Andong Lu, Deciphering the reclusive landscape: a study of Wen Zheng-Ming's 1533 album of the Garden of the Unsuccessful Politician,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s & Designed Landscape: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2011, 31 1, p40-p59. Andong Lu, Lost in translation: Moderni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Garden as experiential space and its assumptions,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2011, 16 4, p499-p527.

潘谷西等 ,《江南理景艺术》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01. 张家骥 ,《中国造园论》, 山 西人民出版社 , 2003. 张永和 ,《坠入空间—寻找不 可画建筑》 ,《读书》1997 年 第 10 期 .


Bookshop 书作坊 编辑 郭博雅 姜山 吴文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