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革命之路

Page 1


革命之路

Revolution Pace

Dr. Sun Yat-sen


目錄 緣起 6

紀念國父150歲誕辰 僑務委員會委員長陳士魁 第一章

革命之路

10

大事年表

17

孫中山幼年生活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助理教授吳秀玲

18

小留學生孫中山檀香山奇遇記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究所研究員朱浤源

20

孫中山在香港的學生生活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曾建元

23

孫中山在香港的革命事蹟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曾建元

26

孫中山先生在澳門的行醫生涯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劉維開

28

孫中山先生以美國革命建國經驗為典範 輔仁大學傳播學院行政副院長習賢德

30

興中會時期的孫中山 國立國父紀念館副研究員劉碧蓉

32

革命黨、保皇黨與海外華僑的關係 元智大學教授劉阿榮

34

中國同盟會時的孫中山 元智大學教授劉阿榮

36

孫中山在南加-南巴薩迪納市安利安他教堂 美國洛杉磯僑務委員楊賢怡

2

38

孫中山的十次革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黃玫瑄


CH 1

40

革命之路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國史館簡任協修高純淑

42

討袁時期的孫中山先生 國立國父紀念館副研究員劉碧蓉

44

孫中山改組中華革命黨與護法運動之始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主任王文隆

46

孫中山在廣東的三次政權 國立國父紀念館副研究員劉碧蓉

48

孫中山的建國大綱 國立國父紀念館研究典藏組組主任王秉倫

50

孫中山演講三民主義 國史館簡任協修高純淑

52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 國立國父紀念館助理研究員邱啟瑗

54

孫中山的北上之行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劉維開 第二章

中山的 追隨者 57

台灣同胞對孫中山的追思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趙勳達

59

孫中山與蔣渭水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

61

孫中山與羅福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羅秋昭

64

孫中山與楊帝鏡、吳文秀在台灣的革命情誼 楊帝鏡之孫楊富冠

66

霧峰林祖密與孫中山的革命 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會長林光輝

3


68 71 73

孫中山與日本九州人 國立國父紀念館副研究員劉碧蓉

孫中山的感情世界 國立國父紀念館副研究員劉碧蓉

孫中山家族 國父直系曾孫孫國雄 第三章

國父思想 實踐

76

孫中山主權在民思想及其在台灣的實踐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李酉潭

78

中山先生民族主義在台灣的實踐 中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莊明哲

80

民生主義的實踐 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

82

中山先生五權憲法的內涵及其時代意義 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劉性仁

84

中山精神與台灣的歷史傳承

86

中山先生對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揚光大

國立國父紀念館館長林國章

義守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晏揚清

88

中山思想與兩岸關係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繼祥

90

孫中山的政黨政治思想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李酉潭

4

92

政治道德與天下為公

94

孫中山和平思想的具體實踐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彭立忠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教授周家華


CH 1

96

孫中山技職教育的理念與擅揚

98

孫中山關注老人議題的時代新意

革命之路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教授周家華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教授周家華

101

認識孫中山教育思想 西雅圖孫中山紀念銅像基金會會長袁精學

102

孫中山的思維方式以及他的幾個結論 加拿大多元文化中心主任盧定平

104

雲雷震開新中國 美國達拉斯僑務委員孟敏寬

106

中華民國民主的推手 美國達拉斯僑務諮詢委員羅玉昭

108

中山思想影響大陸的回顧與展望 香港前立法局議員暨海外中山學社理事長任善寧

附錄 110

全球國父紀念館看孫中山先生 國立國父紀念館副研究員劉碧蓉

5


國父在上海從事著作時留影。

紀念國父150歲誕辰 文 僑務委員會委員長 陳士魁

國父孫中山先生於1866年11月12日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 以傳統的算法,2015年11月12日是他150歲的誕辰。他13歲赴美國 夏威夷檀香山求學,20歲返國,眼見滿清政府腐敗,立志革命, 歷經10次失敗,終於在武昌起義一役成功,於1912年創建亞洲第 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華人移民歷史淵遠流長,由於國父 揭竿起義、為革命在海外奔走,躬身力行「華僑為革命之母」的 真義,華僑對祖國的赤誠奉獻自此世所廣知;中華民國與僑胞的 情感紐帶因國父而相連,因共同信仰國父思想而綿延發展。 無論在海外僑社或臺灣,後人對國父的崇敬見於平凡,日 常生活中不乏以「中山」、「逸仙」命名的國家基礎建設或文 經設施。事實上,國父對後世有實質的影響,居住臺灣的國人 6

尤為主要受惠者。國父曾三度來臺,與當時臺籍士紳會面、交 換對中國革命的見解,讓當時在日本高壓統治下的臺灣青年受


CH 1

革命之路

到極大鼓舞及啟發,其中蔣渭水將國父理念介紹給臺灣人民, 成為「臺灣的孫中山」。另一方面,印尼華僑羅福星回臺參與 抗日活動,發動「苗栗事件」,被捕臨刑前寫下「祝我民國 詞」,句首即為「中華民國孫逸仙救」,歷史證明追隨國父信 念者不分畛域、廣佈全球。 國父於民國14年(1925年)3月12日辭世,90年來國家歷經 無數的挑戰與災難,他的政治理想─也就是以三民主義為核心 的國家藍圖在北伐、抗戰、剿匪各階段國家變局幾經摧殘、 勉留餘息,終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臺後逐步實現。舉其犖犖 大者,例如民生主義所倡「平均地權」,以民國38年(1949年) 三七五減租、民國42年(1953年)「耕者有其田」具體落實;民 權主義揭櫫的「均權制度」,在臺灣分階段實施「地方自治」 後奠基;中華民國今日全面民主化更是國父思想的進階發展。 臺灣做為華人社會第一個、也是唯一的民主實驗室,未來更承 續改變「民主不適合華人」迷思的重責大任。 自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研究國父思想儼然已成兩岸顯 學,此一趨勢眾所樂見。但很遺憾代表國父精神的中華民國

上圖:國父親繪之黨旗。 左圖:國父手著「三民主 義」原稿。

7


左圖:國父抵達日本長 崎時,在船上對留日學生 及僑胞演講。

右圖:國父二次革命失敗後東渡 日本,從上海乘船,經台灣赴日時留 影。

國旗在中國大陸仍是禁忌,顯然青天白日滿地紅所象徵的「自 由」、「平等」及「博愛」等普世價值已淪為學者代位統戰的 工具,現時仍無法向中國大陸人民推廣,為基礎民主扎根。國 父的遺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現今太平盛世聽 來猶如暮鼓晨鐘,格外發人深省。 當然,成熟的民主社會檢驗出政治學說的不完美。面對華 人社會對自由民主的戒慎恐懼,國父思想仍具理想特質,「天 下為公」、「世界大同」的願景尚待努力。但無可諱言,他的 信仰及抱負使他成為近代中國第一位政治理想家,所開啟移民 為故土殫精竭慮、捨身為國的先例,奠定海外僑胞與中華民國 的永續連結。國父150歲了!僑務委員會很榮幸能攜手全球僑 社,共同緬懷上世紀最偉大的華僑不凡的人生。 基此,宏觀周報特別製作專刊,邀請學者專家及僑社先進撰 文闡述國父相關主題,以「革命之路」、「中山信徒」及「國 父思想的實踐」等專欄,與海內外讀者一同回顧這位歷史巨人 的一生、學說及對後世的影響,以期宏揚他的信仰與愛國情 操。 8

(本文首刊於2015年11月4日出刊之第1082期宏觀周報,圖:中國國民 黨黨史館提供)


第一章

革命之路


國父大事年表 1

民國前46年,1866年

11月12日誕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 縣)翠亨村。

7

民國前40年,1872年

入村塾啟蒙。

14

民國前33年,1879年

17

6月,赴檀香山。

18

民國前29年,1883年

19

民國前28年,1884年

轉學香港中央書院(Central School,今皇仁學院Queen's College);並於當年5月娶盧慕貞。 歲

民國前27年,1885年

中法戰爭爆發,清廷戰勝卻屈辱求和, 與法簽訂「天津條約」,割讓安南,國 父目睹此一情況,乃決志傾覆朝廷、創 建民國;同年畢業於中央書院。

22

民國前30年,1882年

7月,畢業於意奧蘭尼書院。

改入奧阿厚學院(Oahu College,現名 Punahou School),奉兄德彰公命返 鄉;之後赴香港入拔萃書院(Diocesan Home)。

20

民國前25年,1887年

21

民國前26年,1886年

進入廣州博濟醫院(Canton Hospital)附設醫科學校習醫,開始 鼓吹革命。

1月,轉入香港西醫書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Hongkong)。

25 26

民國前22年,1890年

與楊鶴齡、陳少白、 列倡言革命, 時人稱為「四大寇」。 歲

民國前21年,1891年

10月,子孫科(哲生)誕生。

10

27

民國前20年,1892年

7月,以第一名畢業於西醫書院。 12月,設中西藥局於澳門。


CH 1

28

革命之路

民國前19年,1893年

遷設藥局於廣州,改名東西藥局,藉醫術 掩護革命。

29

民國前18年,1894年

6月,偕陸皓東至天津,上書李鴻章陳救國

30

大計;旋遊歷北京、武漢,觀察形勢。 民國前7年,1895年

1月,偕鄧蔭南等同志返香港謀革命。

11月24日,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行」 。

31

2月21日,設興中會總會於香港,化名「乾亨

民國前16年,1896年

3月16日,決定起義於廣州,並採青天白日旗。

10月11日,被清廷駐英公使館誘捕,至10月

10月26日,首次起義於廣州,以事洩及接濟未

23日獲釋,史稱「倫敦蒙難」 。

至而失敗。

32

11月7日,陸皓東等殉難。

民國前15年,1897年

11月,偕陳少白等赴日本,旋組織興中會分會

在倫敦大英博物館研究,並考察歐洲政治,

於橫濱。

完成三民主義之思想體系。 8月抵日本橫濱,旋創中西學校。

34

12月,命陳少白成立興中會分會於台北。 歲

民國前13年,1899年

12月,陳少白受命創辦「中國日報」於香港。 哥老會、三合會首領會於香港興中會,議立興漢 會,奉先生為會長。

37

民國前10年,1902年

12月,由日本赴安南,參觀河內博覽會, 並在河內成立興中會分會。

38

民國前9年,1903年

1月28日,洪全福舉事於廣州惜未成。 8月,創青山革命軍事學校於東京。

39

35

民國前12年,1900年

北方發生「義和團」之亂,導致「八國聯 軍」侵華事件。 6月,偕宮崎寅藏自日赴港,香港政府禁 止其登岸。 7月,再赴港,於船上召集會議,決定惠 州起義計畫。 10月8日,鄭士良起義於惠州三洲田。 10月22日,因日本政府之阻撓,致無從接 濟,惠州之役指揮官鄭士良忍痛解散所 部,是為第二次起義之失敗。

民國前8年,1904年

1月,加入洪門致公堂。自檀香山赴美,改組致 公堂辦「大同日報」 ,與保皇黨筆戰,掃除保皇 黨勢力。 在紐約發表告歐美人士書,題名〈中國問題 之真解決〉 (The True Solution of Chinese Question) 。

11


40

民國前7年,1905年

自倫敦至比京布魯塞爾,號召學生組織革命團 體。於巴黎、柏林召集留學生成立革命組織。 8月20日,與華興會、光復會等在東京組成中國 同盟會,並獲推舉為總理。 11月26日,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東京發 刊,先生撰發刊詞,正式揭櫫民族、民權、民生 三大主義。 12月8日,同盟會書記陳天華因日本徇清使要 求取締中國留學生,激憤投海自盡。

43

民國前4年,1908年

3月,法國駐安南總督迫先生離河內,乃往新 加坡。 3月27日,命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 為第七次起義。 4月29日,命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是為第八 次起義。 10月,離新加坡赴馬來西亞、暹羅各埠籌款。 12月13日,同盟會緬甸分會成立。

44

民國前3年,1909年

5月19日,離新加坡赴歐洲籌款。 12月25日,設同盟會分會於紐約。

45

民國前6年,1906年

4月6日,自歐洲抵新加坡設同盟會分會。 7月,往吉隆坡、庇能設同盟會分會。 12月,編定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

42

民國前5年,1907年

3月4日,偕胡漢民等自日本赴新加坡轉河 內,設立機關策劃革命。 5月22日,命余丑起義於潮州黃岡,歷6日 而敗,是為第三次起義。 6月2日,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歷 10餘日而敗,是為第四次起義。 7月6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 7月13日,秋瑾起義於紹興,事敗被捕,兩 天後遇害。 8月20日,同盟會在新加坡創「中興日 報」。 9月1日,命王和順起義於欽州王光山,連 破防城等要地,歷時10餘日失敗,是為第 五次起義。 12月1日,命黃明堂起義於鎮南關,並於翌 日並親臨指揮,與清軍相峙7日,以軍火不 繼而撤退,是為第六次起義。

民國前2年,1910年

1月18日,設同盟會分會於芝加哥。 2月10日,抵舊金山,成立同盟會分會。 2月12日,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 以援者不及而失敗,倪映典殉難,是為 第九次起義。 3月28日,抵檀香山,成立同盟會分會。 8月20日,創辦舊金山「少年中國晨 報」。 11月13日,在庇能召開會議,謀在廣州 大舉。

12

41

46

民國前1年,1911年

4月27日(農曆3月29日),黃興率同志起 義於廣州,死難者86人,葬於黃花岡,有 名可考者72人,是為第十次起義。 7月21日,在舊金山設立洪門籌餉局。 7月31日,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在上海成 立。 10月10日,武昌起義,各省次第響應。 10月11日,抵美國典華城,得武昌起義消 息。 10月15日,在芝加哥開預祝中華民國成立 大會。 12月25日,抵上海。 12月29日,當選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 統。


CH 1

47

民國元年,1912年

1月1日,抵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頒 行陽曆。 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 2月14日,參議院通過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 統。 2月15日,於南京舉行慶祝共和成立典禮,並 率文武官員察明孝陵。 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先行就任第二任臨時 大總統 3月11日,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4月1日,解臨時大總統職。 8月25日,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被選為理 事長,令宋教仁代理。 9月11日,受任籌劃全國鐵路之職。 9月25日,與袁世凱、黃興、黎元洪協定政綱八 條。 10月10日,發表「中國之鐵路計畫與民生主 義」 。 10月14日,成立中國鐵路總公司於上海,展開 築路計畫與對外合作交涉。 12月,通電主張錢幣革命。

49

革命之路

48

民國2年,1913年

2月11日,由上海啟程往日本,為實行 鐵路計畫,尋求外資合作。 3月20日,袁世凱遣兇刺殺宋教仁於上 海車站,22日宋不治身亡。 3月23日,驚聞刺宋案,自日兼程返國, 25日抵滬,召集同志會商,主張立即起 兵討袁。 4月27日,袁世凱違法向5國銀行團簽 約大借款。 6月,國民黨籍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 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相繼 被袁世凱免職。 7月12日,命李烈鈞在江西湖口起兵 討袁,二次革命開始。南京、上海、安 慶、廣州、福建、湖南、重慶等地繼 起,至9月失敗結束。 8月18日,經台北抵東京。 9月27日,籌組中華革命黨。 10月15日,袁世凱通緝先生及二次革 命首要。 11月4日,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

民國3年,1914年

1月10日,袁世凱明令解散國會,復於2月28日 解散各省議會。 6月23日,中華革命黨在東京舉行選舉大會, 先生被推為總理。 7月8日,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旋在國內外進 行討袁。 7月28日,歐戰爆發。 9月1日,發表中華革命黨宣言。 9月20日,於東京召開革命方略討論會,定青 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 9月,日本藉口對德宣戰,攻佔山東。

50

民國4年,1915年

1月,日本向袁政府提出「二十一條」 要求。 5 月 9 日,袁 世 凱 承 認 日 所 提 之 「二十一條」要求,舉國恥之。 9月18日,通告申討袁世凱。 10月,在東京與宋慶齡結婚。 12月5日,陳其美在上海策動肇和兵 艦起義。 12月12日,袁世凱允僭帝位。 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雲 南組成「護國軍」討袁。 12月31日,袁世凱佈告改明年為「洪 憲」元年。

13


51

民國5年,1916年

3月13日,命居正為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總司 令,通告冀、魯、晉各省同志協力討袁。 3月22日,袁世凱被迫撤銷帝制,翌日頒令廢 止「洪憲」年號。 4月27日,自日本返回上海指揮討袁。 5月9日,發表討袁二次宣言。 5月18日,袁世凱遣人刺殺陳其美於上海。 6月6日,袁世凱卒。 6月9日,發表規復約法宣言。 6月13日,電令各地革命軍止戰。 6月29日,黎元洪繼任大總統,遵先生主張 頒令仍遵元年約法,續行召集國會。

53

民國8年,1920年

3月,著《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 6月3日,與唐紹儀、伍廷芳、唐繼堯發表宣 言,聲討盤據廣州,濫用名義之桂系軍閥。 8月16日,陳炯明奉命率粵軍在漳州誓師討 桂。 10月29日,粵軍攻克廣州。 11月,修改「中國國民黨規約」 ,制定「中國 國民黨黨章」 。 12月29日,抵廣州恢復軍政府與非常國會。

14

民國6年,1917年

2月21日,著《民權初步》。 5月10日,段祺瑞受日本策動對德宣戰, 脅迫國會通過參戰案。 6月6日,電西南各省討逆救國。 6月13日,黎元洪受張勳逼迫,下令解散 國會。 7月1日,張勳擁清廢帝溥儀復辟。 7月4日,發表討逆宣言。 7月17日,抵廣州倡導護法。 8月25日,國會開非常會議於廣州。 9月1日,非常國會選舉先生為大元帥,並 於10日就大元帥職,宣言戡亂護法。 10月7日,下令北伐,護法戰役開始。

民國7年,1918年

4月,國會非常會議受桂系軍閥壓迫,謀改 組軍政府。 5月4日,通電辭大元帥職,並發表宣言。 5月20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先生及岑春煊 等7人為軍政府總裁。翌日宣布辭大元帥 職,離粵赴滬,從事著作。 8月30日,發表告海外同志書,主張重訂黨 章,促進黨務。 10月24日,新就任北洋政府總統職之徐世昌 提出和議,軍政府旋應之。

55

52

54

民國8年,1919年

2月20日,南北和議在上海開幕。 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為爭取山東 主權,舉行示威活動,即「五四運動」 。 5月13日,南北和議破裂。 5月20日, 《孫文學說》出版。 8月1日,創《建設》雜誌於上海,開始發 表〈實業計畫〉 。 8月7日,以廣州軍政府受制於桂系軍閥, 電國會辭總裁職,並聲討桂系軍閥。 10月10日,通告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 民黨,並公告總章。 12月,分電湘、鄂、川、粵等省負責同志 及軍事將領以討桂。


CH 1

56

民國10年,1921年

4月2日,非常國會議決取消軍政府。 4月7日,非常國會通過「中華民國政府組織 大綱」 ,並選舉先生為中華民國大總統。 5月5日,宣誓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正式政 府成立。 5月28日,命各軍分路進討廣西軍閥陸榮 廷,9月全省底定。 10月8日,向國會提出北伐案。 10月10日,出版《實業計畫》。 12月4日,抵桂林設大本營。 12月23日,共產國際代表馬林(Maring)抵桂 晉見。

58

民國12年,1923年

1月,討賊軍陸續克復肇慶、三水、廣州;陳 炯明逃惠州。 1月1日,中國國民黨發表改進宣言,宣布時 局主張及民族、民權、民生之政策。 1月2日,在上海召開中國國民黨改進大會。 1月26日,發布「和平統一宣言」 ,要求直、 奉、皖、西南4派暫時劃疆自守,互不侵犯。 1月29日,著《中國革命史》。 2月21日,抵廣州設立大本營,續行大元帥職 權。 2月24日,發表實行裁兵通電。 3月2日,大本營正式成立。 3月17日,任命蔣中正為大本營參謀長。 5月9日,陳炯明據東江復叛;月底先生偕蔣 中正親臨敵前,破其部於廣州。 6月13日,北京政變,黎元洪被逐。 6月15日,致函國會議員,勸告力持正義。 8月16日,蔣中正奉命赴俄考察。 8月25日,陳炯明部得北洋軍閥接濟,全力來 犯,先生親督諸軍迎擊。 10月9日,以曹錕賄選總統,下令予以討伐。 11月,陳炯明陷石龍,廣州危急。19日,擊潰 陳逆叛軍。 11月26日,設立「國民軍軍官學校」 。

57

革命之路

民國11年,1922年

1月,大本營自桂林移設韶關。 2月3日,下令北伐。 2月27日,在桂林舉行北伐誓師典禮。 3月,因陳炯明阻撓北伐,先生自桂林回 師。 5月6日,離廣州至韶關督師,北伐軍入江 西。 6月1日,因陳炯明部在廣州製造不安,先 生親回廣州鎮撫。 6月2日,徐世昌辭大總統職後,由黎元洪 繼任。 6月16日,陳炯明擁兵叛變,先生脫險抵 海軍司令部,指揮海軍討逆。23日登永 豐艦,29日蔣中正聞訊自浙赴難抵粵。 8月9日,因北伐軍回師失利,離粵赴滬, 15日發表宣言討伐陳炯明。 8月25日,蘇俄代表越飛(Joffe)派人晉 謁。 10月,派許崇智、鄒魯分東西兩路以討 陳。 12月,駐滇、桂軍討陳,先後克泉州、梧 州。

59

民國13年,1924年

1月,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開始演講「三 民主義」 ,至8月止。 1月20日,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 全國代表大會。 4月12日,公布「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 6月16日, 「黃埔軍官學校」正式舉行開 學典禮。 8月, 「廣州商團」事件歷時2月餘,蔣中 正率學生軍於10月敉平。 9月,親赴韶關督師北伐,並發表「北伐 宣言」 。 10月23日,馮玉祥等發動北京政變,迫曹 錕下野。 11月13日,應馮玉祥等之邀北上,共商和 平統一大計;行前並發表「北上宣言」 , 提出速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 之主張。 11月28日,在日本神戶演講「大亞洲主 義」 。 12月4日,抵天津,受到盛大的歡迎;因勞 累並受風寒,身體感覺不適。 12月31日,扶病至北京,發表「入京宣 言」 ,及對歡迎民眾之書面談話。

15


60

民國14年,1925年

1月,堅持速開國民會議以解決國是,段祺 瑞卻主張召開善後會議,先生遂提出「兼納 人民團體代表」及「最後決定之權還諸國民 會議」兩條件。 1月26日,入北京協和醫院接受手術治療。 2月1日,陳炯明叛軍乘先生北上臥病,西犯 廣州,革命政府於本日東征。 2月18日,自協和醫院移居鐵獅子胡同行轅。 3月7日,東征軍攻克潮州、汕頭。 3月11日,簽字於遺囑。 3月12日,9時30分逝世。15日,大殮。 3月19日,移靈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供各 界瞻仰致敬。 4月2日,奉厝於北京西山碧雲寺。 4月16日,廣東省政府將香山縣改稱中山縣, 永豐艦改名「中山艦」 ,以資紀念。

16

64

民國18年,1929年

6月1日,安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75

民國29年,1940年

4月1日,國民政府明令尊稱為「中華 民國國父」。


CH 1

革命之路

孫中山幼年生活 文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吳秀玲 中山先生1866年(清同治5年)11月12日誕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名中山 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他誕生時,長兄孫德彰(孫眉)在村裡做工,次 兄和長姊都早殤,父親依村俗以「帝象」為其乳名,以祈求祖廟北極殿 的「北帝」護佑他健康長壽,讀書時才取名文,號日新,字德明。 自南宋開始澳門屬於廣東省香山縣轄地,1553年葡萄牙人藉故且行賄 明朝官員,獲准暫住;1887年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 ,澳門正式成為 葡萄牙殖民地。葡萄牙進據澳門,香山縣首先接觸西洋文化,較不囿於 老儒僵固思想,多願學習歐美之長。香山縣開中國近代民族機器工業先 河,中國第一位留學英國的青年黃寬(精於解剖學)也是香山縣人;歷來 鄉人愛國志士尤眾,據其縣誌記載:當地多忠義之士,不僅讀書人如此, 祕密社會人眾亦如此。 鴉片戰爭時期(1839年至1940年) ,林則徐率領水師曾在香山縣境與英 軍作戰;三合會起義首領甘秀居住之地與翠亨村毗鄰,太平天國天王洪 秀全的故鄉花縣距香山縣也不太遠,鄉梓耆老們對這些史實都耳熟能 詳,茶餘飯後不時提及。翠亨村農民馮爽觀曾參加太平軍,返鄉後早晚 在孫家門前榕樹下講述自己轉戰各地的經歷,中山先生和許多兒童們都 聽得津津有味。此外,祖母黃太夫人亦擅長講說故事,對他的影響很大。 中山先生6歲起隨兄長學習家務,並陪同父親下田處理農事。7歲時, 父親原想送他入學,因家貧無法致送束脩(學費) ,所以未能如願,直至 1875年10歲時才入村塾。在塾期間讀過「三字經」 、 「千字文」以及四書 五經,然其不以識字誦讀為滿足,曾請求塾師講解「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等意義,致塾師不悅。中山先生很好學,每晚燃油燈讀書,曾因光度不 足,只得利用月光明亮時苦讀。 1877年長兄從檀香山返鄉結婚,從其口中得知海外種種樂趣,心生嚮 往。幾次請求父母允許遠行,因年幼遭拒。1878年,長兄派同事回鄉迎接 母親並率領招募的工人赴檀香山,中山先生再次請求獲得首肯,13歲的 中山先生終於赴美展開嶄新的人生旅程。 (本文首刊於2015年11月11日出刊之第1083期宏觀周報)

17


小留學生孫中山 檀香山奇遇記 文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朱浤源 孫中山與基督教有特殊淵源,沒有這段淵源,孫中山不會革 命,革命也不會成功。歷史上第一位基督新教來華的教士, 是英國倫敦會的馬禮遜,他在1807年就來華傳教,並以澳門為 據點;一甲子之後,美國的醫生傳教士克爾(Rev. Dr. John Kerr),進入廣東省離澳門不遠的香山縣翠亨村,他抵達的前 一年(1866年),孫中山出生在這村的一戶貧苦農家。 孫中山6歲時,就隨9歲的四姐妙茜上山打柴,及採野菜餵 豬,還替人牧牛幾個月,來換取牛主同意,用牛為孫家犁田。 10歲時,經由克爾牧師接觸到基督教,但是深入了解基督教是 直到13歲時媽媽帶他到檀香山哥哥孫眉處才是關鍵。 由於孫眉的農場在另一個小島上,只好把孫中山留在英式教 會創辦的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的宿舍,使他日夜 都在學校中生活,成為標準的小留學生。 這間寄宿學校的特質,對天資聰穎的孫中山人格與思想的養 成,產生重大影響,本文發現孫中山所謂「初見海天之闊」, 並樹立基督信仰,就在這個時候。 這所學校的靈魂人物,是英國主教兼校監的韋禮士(Willis),他對孫中山影響最大,韋禮士從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 畢業,任英國聖公會副主祭(deacon)、牧師(priest)。 1872年被派為檀香山的第二任主教,兼意奧蘭尼書院校監,當 時還是個單身漢,1883年在孫中山畢業前約兩個月,才宣佈訂 婚。 韋禮士規定:在星期天所有住宿生必須上主教的準大教堂 18

(procathedral),參加主日崇拜,同學們列隊行軍,經過3 條街,然後直趨聖安德魯(St Andrew's)準大教堂,參加11


CH 1

位於檀島的意奧蘭尼書院。

革命之路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時的英語彌撒,再列隊行步操回校。軍訓是英國公學的課程, 意奧蘭尼書院也仿照;同學鍾工宇回憶道:「我們每天大清早 就在盧墨本(Eben Low)先生指導下,進行軍訓,不停大踏步 地往前走、左轉、右轉、後轉、跟步走。」 韋禮士不但每天親自為同學們上《聖經》的課,還教他們必 須對迷信和偶像崇拜持批判的態度,不過他還是用潛移默化的 方式引導孩子們受洗入教,或許因此孫中山並沒有在這3年期 間決定入教。孫中山在高一時,就讀該校美國人辦的最高學府 時,美國教士不但使他動心,還反對哥哥的同事在牧場辦公室 內膜拜神像,他這種舉動,使孫眉非常生氣,就把他趕回國 內。但是這個「覺了志」的青少年回國之後,自然不死心,大 約10個月,就在香港受洗,成為正式的基督徒。 夏威夷之行是孫中山第一次出國,第一次到檀香山,並造成 兄弟第一次決裂。這些都是小留學生孫中山,在檀香山奇遇的 一個重要部分。 (本文首刊於2015年11月18日出刊之第1084期宏觀周報)

19


孫中山在香港的學生生活 文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曾建元

香港是近代中國革命和思想啟蒙的重要策源地,為中國輸入以英 國為中心的西方知識和價值體系,也為中國的異議者提供了最佳的 政治庇護。 香港特殊的地緣關係,為中華民國的成立做出重大的貢獻。香港 正是國父孫中山的學生生活和革命事業的重要場景,而我們相信, 香港推動中國進步的角色和作用,至今仍方興未艾。 1883年(清光緒9年) ,孫中山因在夏威夷言行激進惹議,被大哥 孫德彰送回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永寧鄉大字都翠亨村家中,竟又 和同鄉陸皓東折毀村裡北極殿玄天上帝神像,難以見容於鄉閭, 遂被家人送來香港,入學英國基督教國教聖公會(Anglican Communion)主辦的寄宿中學曰字樓孤子院(Diocesan Home & Orphanage) 。 這所學校位於香港島般咸道及東邊街交界現在般咸道官立小學 的位置,1926年遷校至東九龍旺角現址。曰字樓孤子院當時還沒有 正式的中文校名,民間習以校長為俾士(George H. Piercy)而稱之 為俾士書院,校方因而將中文校名訂為雅馴的拔萃書院,開設有關 於西方知識的各個新學科。該校今名拔萃男書院(Diocesan Boys' School) ,是香港著名的完全中小學。 孫中山入學曰字樓不久,即覺自身國文程度有待加強,課餘跟隨 基督教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長老區鳳墀補習 中文,學習經典,區鳳墀為他介紹剛到香港傳道的美國公理會(綱 紀慎會) (Congregational Church)牧師喜嘉理(Charters Robert Hager) ,喜嘉理在必列者士街公理會佈道所福音堂為之主持洗禮, 20

和陸皓東一起正式皈依基督教。孫中山自署教名為「孫日新」 ,典出 《大學•盤銘》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區鳳墀以「日新」的廣東


CH 1

革命之路

話諧音為孫中山起了別號「逸仙」 。 孫中山在曰字樓待了一學期,就在1884年(清光緒10年)4月轉學 到位於中環歌賦街的中央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 ,同 時搬到福音堂居住。中央書院是香港政府官辦的第一所英語中學, 該校後來改名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 ,一度毀於第二次世界 大戰戰火,戰後在銅鑼灣高士威道現址重建,原址即今聖公會基恩 小學。而當孫德彰知道孫中山在家鄉砸廟又入基督教的種種離經 叛道行徑後,就在11月藉故把他召到夏威夷,留在身邊工作,在位 於茂宜島(Maui)上茄荷蕾埠(Kahulu)的商店裡當店員,並且收回 原先贈給孫中山的產業,讓他沒錢回到香港繼續學業,以便留在身 邊就近看管。 孫中山找到先前在夏威夷奧阿厚書院(Oahu College)讀書時引 他認識基督教的老師芙蘭•諦文(Frank Damon)幫忙接濟,方得以 借到美金300元溜回香港,孫德彰事後後悔對孫中山管教太過嚴 厲,等到孫中山回到香港,就把原先孫中山名下的產業還給了孫中 山。 翌年,孫中山奉父孫達成之命返回家鄉,與同縣的盧慕貞結婚,再 回香港中央書院復學,到1886年(清光緒12年)完成中學課程。 孫中山本來想投考軍事學校,又想研究法律,最後選了醫科學 校。他的想法是:當醫師可以救人濟世,贏得社會信任,該身分還可 以掩護他的政治革命工作。在喜嘉理的推薦下,孫中山旋即到美國 公理會在廣州所設立的博濟醫院(Canton Hospital)附設的博濟醫 學堂習醫,讀了一年,聽聞香港醫師兼大律師何啟捐資於上環荷李 活道興建紀念亡妻的雅麗氏利濟醫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 及其附設的香港華人西醫書院(The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Hong Kong) ,以該校師資和全英語教學環境較優,香港地 方亦較自由,便於鼓吹革命,便毅然決定於1887年(清光緒13年)1月 轉學該校,成為該校第一屆醫學生。 孫中山在校期間,因學業表現傑出,於大學二年級時曾獲得

21


屈臣氏(A. S. Watson & Company)公司的獎學金。課餘他則自 修中西政治人文史地,以崇拜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起義,而有 「洪秀全」的綽號。他與學弟陳少白,以及翠亨同鄉楊鶴齡與 楊介紹認識的尢列,因常一起放言革命,被時人稱為「四大 寇」。該校教務長詹姆斯•康德黎(James Cantlie)對孫中 山極為欣賞,日後孫中山在倫敦為清朝駐英國大使館非法拘 禁,就是被康德黎營救出來的。 孫中山於香港華人西醫書院5年學習後,於1892年(清光緒18年) 7月,以第一名「特殊優等」的評等畢業,在畢業典禮上代表畢業生 致詞,並獲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William Robinson)親自頒獎表 揚。他成為第一位在香港取得醫師執照的中國人。 孫中山的學校正式教育主要在夏威夷和香港的西式書院中完成, 他皈依了基督教,學校裡近代知識與觀念的洗禮,以及目睹英國在 香港的治理成就,都使他益發堅信傳統中國的政治制度應當予已 推翻。 (本文首刊於2015年12月2日出刊之第1086期宏觀周報)

22

國父在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就讀之校址原址。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CH 1

革命之路

孫中山在香港的革命事蹟 文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曾建元

國父就讀香港西醫書院期間,與友人朝夕相處、倡談革命,時稱「四大寇」。 左起:楊鶴齡、國父、陳少白、尢列。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1923年2月20日,路過香港而即將赴廣州復任陸海軍大元帥 的孫中山,應香港大學學生會邀請,返回母校發表英語演說, 他指出:「我之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30年前在香港讀 書,暇時輒閒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閎美,工作進步不 斷,腦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孫中山往返香山與香港,看到 香港在英國7、80年銳意經營下的突飛猛進,對比中國,竟以 4000年之文明乃無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孫中山認為就在 於中國政治,油然而生革命之志,在演講的最後總結道:「我

23


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於香港。」 而就在孫中山18歲那一年,1884年(清光緒10年),也就是 孫中山由曰字樓孤子院轉學到中央書院那一年的夏天,中國出 兵援助安南抵抗法國侵略,爆發中法戰爭。起初法國被黑旗軍 劉永福打敗,香港人心大為振奮,孫中山卻冷靜而悲觀地判斷 中國不可能打贏。不幸被孫中山一語成讖,8月23日,法國海 軍元帥Anatole-Amédée-Prosper Courbet率領法國軍艦衝進閩江, 一舉殲滅了清朝南洋艦隊的11艘木製戰船。儘管如此,一艘法 國軍艦由台灣開來香港維修,卻為中國工人抵制的事實,卻也 鼓舞了孫中山,讓他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在民間。 1888年(清光緒14年),孫中山在香港華人西醫書院就學 時,經由倫敦傳道會長老區鳳墀的引介,到該會牧師王煜初在 荷李活道上設立的中國人教堂道濟會堂,結識一群具有改革進 步思想的教徒,在團契中經常討論中國大勢;道濟會堂收藏的 進步書刊,如倫敦傳道會出版的報紙《遐邇貫珍》等,也提供 孫中山大量的知識和觀念。香港華人西醫書院教授何啟及醫學 生陳少白,都在道濟會堂禮拜,區鳳墀、王煜初,和王煜初的 兒子王寵惠,他們都是孫中山最忠實的師友和支持者。 孫中山翠亨家鄉的好友楊鶴齡,家裡在香港歌賦街開設的楊 耀記商號,也是孫中山經常出入的地方,楊鶴齡帶來了他廣 州算學館的同學尢列,孫中山則帶來了他西醫書院的學弟陳少 白,4人結拜,對中國時政有激烈的批評,公然號召「勿敬朝 廷」,惹得香港的中國青年學生界側目,稱為四大寇。尢列另 外參加了香港當地楊衢雲、謝贊泰等進步青年所創立的輔仁文 社,這個社團位在中環結志街,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 旨。 孫中山大學畢業後到澳門行醫,熱衷於政治社會活動,1894 年(清光緒20年),中國於甲午戰爭中慘敗,割讓台灣,全國 24

震動,廣泛掀起救亡的運動熱潮,孫中山於6月放棄行醫,11


CH 1

革命之路

月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和僑民何寬、鄧蔭南等共同成立革命團 體興中會,大哥孫德彰也成為他的支持者。 之後孫中山再來到香港,在尢列的引介下,與輔仁文社進行 合作,於次年2月成立興中會總會,共舉楊衢雲為會長。興中 會香港分會就以士丹頓街上的乾亨行商號做為聯絡地點,3月 興中會決議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而以在西江和汕頭召募的兩 支義軍為外援,計劃在奪下廣州後,宣布廣東廣西獨立建立共 和國。孫中山代表興中會前往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尋求軍事和 外交支持,但日本並未認真看待此事。 乙未廣州起義在密謀階段消息即走漏,香港政府向兩廣總督譚 鍾麟通報,陸皓東不幸被捕處決,成為為中華民國犧牲的第一人。 香港政府亦對孫中山下達驅逐令,孫中山不得不於10月30日離開香 港前往日本,自此亡命天涯。直到將近30年後的1923年,才有機會重 回香港,在香港大學發表演說。 香港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起源,香港超越中國大陸的政治與 經濟發展,兼以香港人民在殖民統治下對於中國復興和民主 化的熱望,顯示當時香港社會把中國的強盛和文明崛起,視為 民族尊嚴的倚靠,因而成為近代中國國民革命最有力的基地。 孫中山在不在香港領導革命並不重要,是香港人民以自身的力 量,前仆後繼,推動國民革命的前進,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 最根本的基礎。 (本文首刊於2015年12月9日出刊之第1087期宏觀周報)

25


孫中山先生 在澳門的行醫生涯 文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維開 孫中山先生在1894年11月創立興中會,正式開始他的革命事 業之前,曾有過一段將近兩年的行醫生涯,其中有大半的時間 在澳門度過。 孫先生在澳門行醫,有兩個原因,一是他所學習的西醫符合 澳門的中國人需要;一是他在澳門有相當豐沛的人脈。 澳門舊稱濠鏡,原屬香山縣管轄,與孫先生故鄉翠亨村陸路 相連。孫先生就讀西醫書院期間,常往來於香港、澳門之間, 當時居住在澳門的香山同鄉為數不少,有同鄉得知當地士紳曹 子基、何穗田家人患病多年,無法根治,推薦孫先生為之診 療,經過服藥之後即告痊癒,使曹、何兩人對孫先生留下深刻 的印象。兩人均為鏡湖醫院的董事,迨孫先生於1892年7月自 西醫書院畢業後,曹、何等即邀請至該院工作,成為澳門的第 一位華人西醫。 鏡湖醫院為當地華人創辦,具有慈善性質的醫院,向以中醫 中藥為主,在孫先生的建議下,設立西醫局,並由其主持,開 始提供西醫西藥服務。1892年12月,在鏡湖醫院總理吳節薇擔 保下向該院藥局借到白銀1440兩,在草堆街80號開設「中西藥 局」,成為中國人在澳門開辦的第一所私人藥局。之後,孫中 山又在仁慈堂右街寫字樓行醫,當地人稱為「孫醫館」。 孫先生的醫術高明,深獲病患好評。當地發行的《鏡海叢 報》曾經列舉6個治癒之病例,推崇孫先生的醫術:「陳宇, 香山人,六十一歲,患沙麻八年矣,辛楚殊常,頃在醫院為孫 醫生割治,旬日便痊,精健倍昔;又西洋某婦,胎產不下,延 26

孫治之,母子皆全;又賣麵食人某,腎囊大如斗,孫醫用針刺 去其水,行走如常;又大隆紙店兩伴,誤為毒藥水焚炙心、 胸、頭面,勢甚危殆,孫醫用藥敷之,旬時就愈;又某客棧之


CH 1

革命之路

伴,與妻角口,妻於夜半吞洋煙求死,次晨八點鐘始有人指到 孫館,如法救之,亦慶更生;又港之安撫署書寫人尤其棟,患 吐血症多年不瘳,華醫束手,親造孫醫求治,一月奏效。」 而廣州海防同知魏恒更是連續3個月在葡文版《鏡海叢報》 (Echo Macaense),以「神乎其技」為標題,刊登啟事感謝 孫先生根除他的痔疾。孫先生除了醫術高明外,醫德更是深受 推重,尤以在鏡湖醫院西醫局以及自己診病的中西藥局、孫醫 館,為貧苦的民眾贈醫贈藥的作法,在當時澳門醫界獨樹一 幟。然而葡萄牙政府規定凡在該國境內行醫者,必須持有該國 發給文憑,當地葡籍醫生遂以此相為難,孫先生不得不離開澳 門,於1894年1月轉往廣州繼續行醫。 孫先生在澳門行醫的良醫形象,對其日後從事改造中國的工 作有很大的幫助,嘗謂其行醫為「藉醫術為入世之媒」,其 用意正是在以其高明的醫術、濟世救人的醫德,奠定其社會聲 望,以利改造中國工作的推展。 (本文首刊於2015年12月16日出刊之第1088期宏觀周報)

左圖為國父最初行醫之處-澳門鏡湖醫院正門外景。右圖為國父在澳門 創設中西藥局時所立的借款生息施藥借據,此為我國中西醫合作的第一件文 獻。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27


孫中山以美國革命 建國經驗為典範 文 輔仁大學傳播學院行政副院長 習賢德 清末民初人物中,很難找到比孫中山先生更受美國影響的人 物。他在美國勢力籠罩下的夏威夷完成高中學業,並曾計劃 到美國本土深造;其後接受由美國牧師施洗成為基督徒,全家 也都先後成為教徒。他去世入殮時,採用美國製銅棺,移靈北 京香山碧雲寺的錄影單位是美國白鶴公司;廣州黃花崗烈士墓 園矗立著一尊自由女神像,亦為革命黨對美式革命認同禮敬的 具體實證;南京中山陵設計者,為美國庚款培育的清華留美建 築師呂彥直。孫氏革命火種,源自幼年出洋經驗,如果沒有這 些見聞刺激,特別是來自美國革命史及近代發展建設神速的衝 擊,翠亨村不可能冒出一個終結帝制的豪傑。 檀香山興中會成立時,孫中山先生刻意模仿美國立國精神與 制度,入會及會務組織,採用基督教宣誓和民主分工雛型。 《民報》1907年4月增刊《天討》首篇〈討滿州檄〉,幾與美 國〈獨立宣言〉歷數英王罪狀筆法相同,羅列滿廷14罪狀;鄒 容《革命軍》,更仿效美國獨立經驗,倡言革命獨立大義, 甚至在法律規範上亦要求「悉照美國憲法,參照中國性質立 定」,自治之法「悉照美國自治法律」研訂;最後並沿用北美 13州起義場景。 民前8年,孫氏以英文發表〈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一文,同 樣列舉清廷十大罪狀,顯然欲以滿清暴政類比英王,讓美國朝 野更容易理解漢人遭受的宰制。此外,還增印鄒容《革命軍》 運往美國,效用不僅止對僑界宣傳。 孫氏首度出洋,便在教會學校傳教士薰陶下接受了基督信 28

仰,其革命進程亦長期托庇於傳教士與教友,興中會選擇夏威 夷做始創基地,主因即在資源充沛而後盾堅實。其次,是美國


CH 1

革命之路

公使仗著強勢海軍於1893年1月17日將夏威夷女王推翻,於次 年成立美國勢力主導的共和政府,更有利於興中會推展活動, 能在寬鬆的政治環境下爭取僑界廣泛支持。 興中會1894年11月24日成立時,夏威夷王國駐中國領事館僅 廈門、上海兩地;清廷駐檀領事初設於1879年,1883年裁撤, 至1898年7月底伍廷芳奏准復設領事一人、副領事兩人,辦理 華民交涉事宜。興中會在此創立,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絕 無政治及安全顧慮。 華人基督徒是興中會創始骨幹,宣誓入會一律手按聖經,不 折不扣採用西方成規,誓與祖國舊勢力畫清界線。其後,美國 本土波瀾壯闊的進步主義思潮,及促成美國現代化的諸多改革 運動,自然成為孫氏7度進出美國本土及檀香山親眼觀察,閱 讀書報,耳濡目染的先進資訊,進而成為擘畫民國藍圖,仿傚 美式革命的典範。 (本文首刊於2016年4月13日出刊之第1104期宏觀周報)

29


興中會時期的孫中山 文 國立國父紀念館副研究員 劉碧蓉

國父孫中山先生是推翻封建、建立民國的第一人。為著國 家民族,他並非一開始就暢言革命來對抗滿清政權。1894年6 月,他上書直隸總督李鴻章,條陳改革大計,結果遭拒接見。 上書失敗後,他仍不放棄,再將全文8000餘字的「上李鴻章 書」,投到《萬國公報》上,希望引起重視,但仍石沉大海。 就在此時爆發中日甲午戰爭,清軍節節敗退,給予孫中山很大 的刺激,決心投身革命。革命運動之推行,有賴立會、宣傳與 起義三者。為求革命志士,他轉往赴檀香山尋求華僑支持。 當孫中山向華僑宣傳革命時,由於風氣未開,應之者寥寥可 數。其後甲午戰敗頻傳而來,刺激了華僑的民族意識。1894 年11月24日,孫中山邀約友人在何寬家聚會,因來的人太多, 乃轉往李昌家。當時與會者約20餘人,由孫中山主持,在議定 會章、選出劉祥、何寬為正副主席,並規定以左手置《聖經》 上,右手向上高舉發誓,宣讀「聯盟人某省某縣人某某,驅除 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鑒察。」誓 言,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於是成立。 成立後不久,宋居人和李昌轉往茂宜島,說服孫眉加入興中 會,沒想到當時不肯孫中山加入基督教的孫眉,受到清軍慘敗 的震撼,欣然接受基督教宣誓儀式,支持其弟孫中山的抱負。 為籌措經費,以備回國策動革命,孫眉賤賣牛群、鄧蔭南變賣 商店及農場、宋居人也出售其飯館,並將兩個兒子帶回中國參 加革命。1895年1月,孫中山與鄧蔭南等人重返香港,隨即聯 絡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舊友,擴大興中會組 30

織。此時楊衢雲、謝纘泰等所創的「輔仁文社」也應邀攜手


CH 1

革命之路

香港興中會總 部─乾亨行故 址。 (中國國民黨 黨史館提供) 陳少白 (中國國民黨黨史 館提供)

合作,2月21日以買賣為名,設「乾亨行」於中環士丹頓街13 號,此地實為興中會的總部。 總會成立後,隨即策動首次廣州起義。計畫由孫中山進入廣 州部署,會長楊衢雲留守香港招兵買馬、偷運軍火到廣州,可 惜失敗,陸皓東慘死,孫中山、楊衢雲等人避難海外。此後, 興中會成員四處流竄,相繼在亞、非、美洲等地成立興中會分 會。孫中山則滯留日本,結交日本朝野志士,並以日本做為革 命活動的舞台,開始策劃與台灣有關的第二次起義—惠州起 義。 報刊是革命理念宣傳的最佳途徑,1900年以陳少白為社長的 「中國日報」在香港創刊。隨著該報革命言論的宣傳,帶動華 南港澳地區革命言論之興起,進而有同盟會的組成,促成革命 風潮迭起,最後辛亥革命起義成功。 (本文首刊於2015年12月23日出刊之第1089期宏觀周報)

31


革命黨、保皇黨 與海外華僑的關係 文 元智大學教授 劉阿榮 清末民初,中國內憂外患,滿清腐敗、列強環伺、民生凋敝。危急 存亡之秋,有識之士或維新變法以圖強、或革命以救國,立場雖異, 而思索中國前進的道路則一也。因「戊戌政變」失敗,康有為、梁啟 超走亡海外,組成保皇黨,以籌募資金,鼓吹保皇;革命黨則欲推 翻滿清政府,多次起義失敗,革命志士避走異邦,號召革命,籌集 款項。這兩大海外團體,無可避免地發生資源競逐、相互攻訐的論 戰。 東南亞(當時泛稱南洋)各國,與中國閩、粵各省地緣相近,中國 華人移往南洋者眾多,而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諸人,皆籍隸廣 東,與南洋有地緣之便,與華僑多同鄉之誼,因此,保皇黨與革命黨 陣營在南洋的交鋒,無可避免。從辦報以宣傳理念、辦學以孕育文 化認同、結社以廣納同志、募資以充實經費• • • • • • ,都可看出革命黨 與保皇黨的奮力所在。 革命黨與保皇黨在國內的論戰,延伸到國外的僑界,華僑團體也 出現不同的政治取向。例如1905年春,孫中山在歐洲向法、比、德各 國留學生宣傳革命,籌建革命組織之際,當時保皇黨領袖康有為也 從歐洲到加拿大、美國,並以「亡命首相」自稱,號召保皇。 隨著革命的發展,對華僑的影響力也愈增,1894年興中會成立,乙 未年(1895年)廣州之役失敗,孫中山與鄭士良、陳少白同渡日本。 楊雲衢則赴安南、南洋、印度與非洲等處宣傳革命。庚子年(1900 年) ,惠州舉義失敗。鄧子瑜、黃福、黃耀廷等到星(即新加坡) ,黨 人日多。尢列在其地發起「中和堂」 ,主張排滿革命,附者日多,保皇 32

黨人亦多附之者。其後陳楚楠、張永福、林義順等,皆傾向革命,他 們辦《圖南日報》 ,以為鼓吹革命機關,革命思潮布滿當地。


CH 1

革命之路

孫中山於1903 年11月在檀香山 隆 記報發表「駁 保皇報書」 ,力闢 保皇謬論。 (中國國民黨海 外暨國際事務部 提供)

同盟會成立後次年(1906年) ,孫中山與胡漢民、汪精衛同行,至 安南(即越南)的河內設機關部於河內以籌劃。繼之,南洋設立同盟 會分會於吉隆坡,而各埠亦次第設立同盟會分會。先是,保皇黨在 南洋鼓吹保皇立憲之議,同盟會員陳楚楠、張永福等在新加坡發刊 《中興日報》,撰文論著,痛批保皇立憲謬說。是以,保皇黨以「名 為保皇,實則革命」欺騙華僑,漸受唾棄。就整個革命歷程觀之,不 論辛亥革命以前或民國成立以後,給予孫中山奔走於亞洲及歐美 各地,在國際舞台上宣傳革命、籌募資金、斡旋外交• • • • • • ,最重要 的精神鼓舞及經濟支持者,厥為「華僑」 ,孫中山稱「華僑為革命之 母」 ,確當之論也。 (本文首刊於2015年12月30日出刊之第1090期宏觀周報)

33


國父於1905年在巴黎與留歐學 生及同志合影。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中國同盟會時的孫中山 文 元智大學教授 劉阿榮 滿清王朝腐敗,並受列強侵凌,正面臨存亡絕續,清末中國有識 之士進行深刻的反省,並促之於實際的革命行動,其中以1905年組 成的「同盟會」,對後續的國家社會前途影響最鉅。 在此之前,雖然也有此起彼仆的革命力量,但分散各地,未能形 成較有組織、較團結的政治結盟。中國同盟會於日本東京成立,從 此革命勢力有了較為團結統一的組織。從近代中國革命觀之,初 期的力量往往起於草莽,以民族(漢族)意識為號召,因為革命造 反要殺頭的,只有會黨豪傑較有草莽英雄氣概;而華僑則於海外 提供經濟資助。然而,革命要成功且完成建國偉業,主體力量終究 要有知識分子與社會菁英,共同籌謀,否則即便革命偶然倖成,建 國大業亦難完善。 1905年春,孫中山由美赴歐洲,歐洲留學生亦有不少傾心革命。 當時朱和中等人主張運動「新軍」;孫中山則主張改良「會黨」為 入手方法,經多次討論,「彼此意見接近,認為有雙管齊下的必 要。」此後更多留歐學生支持,孫中山提議組織革命團體,眾意皆 同。同年7月孫中山回到日本東京,此時留日學生革命思潮更熾,而 後相關革命團體談論組織革命黨問題。7月30日(農曆)成立「同盟 會」,8月20日發布會章,開正式成立會,除甘肅一省外,其餘中國 34

17省皆有代表加盟。 「同盟會」的成立,孫中山認為是革命希望的「開一新紀元」 ,他


CH 1

革命之路

在〈孫文學說〉第八章說: 「及乙巳(1905年)秋,集合全國之英俊而 成立革命同盟會於東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業可及身而成矣。」從 同盟會的誓詞「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四大綱 領觀之,正是體現民族(種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的旨意。 同盟會時期,孫中山及其同志先後發動了8次革命失敗,終於在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滿清王朝的統治,也開啟中國民主 政體的序幕。對於辛亥革命的性質與歷史意義,向來有不同的詮 釋。首先,就革命群眾基礎而論,有認為辛亥革命是資產(中產) 階級的革命;也有強調辛亥革命有別於前代的「英雄革命」、「帝 王革命」,而是由全民共同致力的「國民革命」。其次,就革命過 程而論,大多數研究者都認同是因內部腐敗、外力侵迫而導致清 廷滅亡。最後,對於辛亥革命的結果或評價,也有極大的差異,有 認為是中國歷史與社會的劇變;但也有其視為「早熟的革命」,許 多條件尚未成熟,導致革命之後,戰亂相循、各地紛擾。 總之,同盟會對建立中華民主共和的意義非凡,而孫中山領導革 命的貢獻也是值得尊崇的。 (本文首刊於2016年1月6日出刊之第1091期宏觀周報)

左圖為國父墨寶-中國同盟會誓詞。右圖為國父於 1908年赴比京布魯塞爾組織革命團體,與當地留學生合 影。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35


南巴薩迪納市安利 安他教堂外觀。 (僑務委員楊賢怡提供)

孫中山在南加─ 南巴薩迪納市安利安他教堂 文 美國洛杉磯僑務委員 楊賢怡

為「推翻滿清、復興中華」的志業,國父孫中山先生長年在海外 到處奔波,籌措糧餉及號召愛國華僑炎黃子孫,回國投身革命事 業。 其友人李荷馬(Homer Lea),出身美國革命世家,雖身有殘疾、 身材短小,卻有雄心壯志,19世紀初在洛杉磯即醉心於中國事 務,與中國城保皇會共同支持康有為「戊戌變法」。1909下半年, 孫中山先生赴美籌款與其結識,李荷馬極為同情國父革命信念, 遂成為孫中山最信任的美籍軍事顧問,長期支持及伴隨孫中山從 事革命活動。 1910年,也就是辛亥革命成功前一年,孫中山3月從舊金山到達 洛杉磯,李荷馬引薦孫中山與南巴薩迪納市(South Pasadena)富 豪查理士畢(Charles Beach Boothe)相識。 查理士畢為美國大銀行家,也認同孫中山革命理念,時已退休, 36

仍答允透過家族、金融界及政商關係為孫中山革命籌款,計劃籌


CH 1

革命之路

措360萬美元。 之後,3人形成鐵三角,孫中山負責革命工作的統籌與宣傳,李 荷馬擔負軍事及革命軍訓練之責,查理士畢職司募款,將其豪宅 做為革命總部及籌款中心。孫中山當年曾在此暫居3個月,所籌得 款項及革命秘密資訊,亦全部存放在豪宅的保險箱內。 現今,畢氏豪宅也成為辛亥革命成功的歷史古蹟之一,是歷史 的見證,百年來向世人敘述著,孫中山為革命奔波於全美各大城 市紐約、芝加哥、丹佛、舊金山及洛杉磯,馬不停蹄、處處為家, 窮畢生精力致力於國民革命,終身追求的崇高目標,即在建立民 有、民治、民享的中華民國,謀求中華民族之自由、平等與幸福。 查理士畢家族故居,後捐贈予教會,即為現在的南巴薩迪納市 安利安他教堂(Oneonta Congregation Church),地址為:1515 Garfield Ave, S. Pasadena, CA 91030, USA。 (本文首刊於2016年2月17日出刊之第1096期宏觀周報)

南巴薩迪納市安利安他教堂的國父孫中山先生紀念碑。 (僑務委員楊賢怡提供)

37


中華革命黨河口之役的布告。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孫中山的十次革命 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黃玫瑄

孫中山的一生,為推翻專制,建立民國而奔走革命。他曾結合華 僑、學界、會黨、基督教會、農工商、新軍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 中國的革命運動。歷經10次革命起義失敗,其中兩次是在中國同 盟會成立之前,首次是在1895年的廣州起義,雖通過陸皓東設計 的青天白日旗為革命旗幟,但消息走漏,功敗垂成,陸皓東被捕犧 牲;第二次是1900年的惠州起義,讓孫中山有機會到台灣,他在台 北與在惠州的鄭士良相呼應,共同策劃。 1905年孫中山結合留日學生,於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開 啟革命大業新紀元。他前往南洋, 號召志士,得到南洋華僑及法國駐 安南總督的響應。自1907年至1911 年間,先後在中國的廣東、廣西、

38

鎮南關之役的國內新聞報導。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CH 1

革命之路

雲南等地,發動革命起義8次,均告失敗,其中至少有4次革命起 義是以越南做為策劃與執行的指揮中心,直接從越南派出人員 參與,即防城之役(1907年)、鎮南關之役(1907年)、欽廉之役 (1908年)及河口之役(1908年)。 最後,孫中山將革命領導中心轉移至新加坡,再遷移至當時馬 來亞的檳榔嶼(即「庇能」,現今稱「檳城」),繼續推動中國革命 運動。期間所召開的「庇能會議」對「三二九廣州之役」實有決定 性影響;雖然該役失敗,但是其影響中國辛亥武昌革命運動的最 後成功,極為關鍵。 (本文首刊於2016年1月13日出刊之第1092期宏觀周報)

孫中山的革命起義簡表 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名稱 廣州之役 惠州之役 潮州黃岡之役 惠州七女湖之役

時間 1895年 1900年 1907年 1907年

第五次

防城之役

1907年

第六次

鎮南關之役

1907年

第七次

欽廉之役

1908年

第八次 第九次

河口之役 廣州新軍之役 三二九廣州之役 第十次 (俗 稱「黃 花 崗 之 役」) 第十一次 武昌之役

1908年 1910年

地點 廣東廣州 廣東惠州 廣東潮州 廣東惠州 廣東防城 (後來隸屬廣西) 廣西鎮南關 廣東欽廉 (後來隸屬廣西) 雲南河口 廣東廣州

1911年

廣東廣州

1911年

湖北武昌

39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文 國史館簡任協修 高純淑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誕生,孫中 山就職第一任臨時大總統,發表宣言, 聲言「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 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 人」。並布告海陸軍將士,同心戮力、 共勵初心,擁護民國。臨時政府內閣名 單為陸軍部總長兼參謀部總長黃興、次 長蔣作賓;海軍部總長黃鍾瑛、次長湯 薌銘;司法部總長兼議和全權代表伍廷 芳、次長呂志伊;外交部總長王寵惠、 次長魏宸組;財政部總長陳錦濤、次 長王獻猷;內務部總長程德全、次長居 正;教育部總長蔡元培、次長景耀月; 實業部總長張謇、次長馬君武;交通部

國父於民國元年就任第 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職照片。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 供)

總長湯壽潛、次長于右任;法制局局長 宋教仁等。總長名單中包括革命派、立憲派與舊官僚,可說是 整合各種政治勢力的混合政府,但次長人選則多是同盟會革命 派人士,顯示同盟會在內閣具一定領導權。 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13日,孫中山即向參議院辭臨時大 總統職,並舉袁世凱自代;3月9日,宣布袁大總統宣誓電文; 4月1日,孫中山至參議院舉行解職禮,正式宣告解除臨時大總 統之職,南京臨時政府停止行使政權。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雖只有3個月,於告別傳統、樹立開國 40

規模,頗有建樹。舉其大者如下: 一、改曆改元:通電各省都督「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 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CH 1

革命之路

二、刊行公報:南京臨時政府公報局刊行《臨時政府公報》,以 刊布法令,發表中央與地方政事為主旨。 三、保護私產:令內務部通飭所屬,保護人民私有財產。 四、稽勳撫卹:咨請參議院議決設立稽勳局,表彰撫卹殉難先烈 及積功志士。 五、革除舊稱:明令革除「大人」、「老爺」等稱呼,官廳職員 以官職相稱,人民則以「先生」或「君」相稱。 六、禁絕鴉片:發布禁煙令,顯示新政府對國計民生與國民健康 的重視。 七、不得私訊:令內務、司法兩部轉飭所屬,任何案件不得刑 訊,審判當視證據充分與否。 八、禁販人口:為尊重人權,使國民在法律上獲平等地位,令內 務部通令全國禁止買賣人口。 九、一律剪辮:令內務部在各地廣發剪辮告示,要求各省都督在 20天內,將境內民眾的髮辮一律剪除。 十、革除纏足:通令全國,革除千餘年來戕賊女子身體,危害民 族健康的女子纏足惡習。 十一、解放蛋戶惰民:福建、廣東蛋戶(註)、浙江惰民、河南丐 戶,一律享受平等待遇。 註:蛋戶(亦做蜑戶),散居在廣東福建 沿海地帶,不許陸居、不列戶籍,受歧 視迫害,以船為家、從事捕漁、採珠等 勞動工作。 (本文首刊於2016年1月27日出刊之第 1094期宏觀周報) 國父就任臨時大總統職時之官邸外觀。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41


討袁時期的孫中山先生 文 國立國父紀念館副研究員 劉碧蓉

1913年2月,國 父 為鐵路政策謀求協 助赴東京,在車站 受到熱烈歡迎。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 提供)

民國成立後不久,孫中山卸下臨時大總統之職,全力發展民 生建設。1913年2月,他以督辦全國鐵路的身分來到日本,深 受日本朝野各界歡迎。孫中山此行是想利用日本的資金與人 才,推動中國產業發展,同時還要到日本各地向協助革命的友 人表達謝意。 感恩之旅尚未結束,繼任為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卻充滿野 心,不僅暗殺了宋教仁,還大舉向列強借款、添購軍械,準備 壓制反袁勢力。宋案發生後,孫中山立即束裝返國,發動二次 革命。但在討袁的策略上,孫中山主張調集各省兵力「速戰」 解決,黃興則期待通過法律來解決,因而錯失討袁良機,致使 上海起兵的陳其美以及各省的討袁軍相繼挫敗,孫中山、黃興 等人只好避居日本,等待時機重起革命。 初始時,日本政府並不同意孫中山登陸,但也意識到孫中山 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政治人物,其所領導的革命黨人在中國還 有其力量。另一方面,又擔心孫中山落入列強英、美手中,恐 危害日本在華權益;同時也害怕得罪袁世凱,最後默許他居留 42

日本,擬利用孫中山做為籌碼,來威迫袁世凱屈服。


CH 1

革命之路

1913年8月孫中山搭船經台灣,到神戶上岸,最後抵達東 京。孫中山接受到海妻猪永彥的邀請,住進他在赤坂區西靈南 坂27號的家,長達兩年之久。日本雖默許居留,警視廳卻以 「保護」孫中山人身為名,派便衣警察日夜監視、跟蹤孫中山 等革命黨人,由此可知,日本援助孫中山的動機。 1914年7月孫中山在東京,召開中華革命黨成立大會。為表 示推翻袁氏政權的決心,孫中山不僅要加入中華革命黨的黨 員按指模、且要其宣誓效忠孫中山。他還親自起草《革命方 略》、《軍律規定》等革命黨人所要遵行的法規,同時還在日 本開辦浩然廬、政法學校和航空學校等學校。 孫中山積極準備反袁之時,袁世凱為實現帝制美夢,於1915 年5月承認日本21條借款要求,並宣布12月稱帝,激起全國人 民強烈反抗。孫中山洞察形勢,決定以上海、山東為重心,展 開反袁鬥爭,並派陳其美、居正、胡漢民、于右任分別籌組東 南、東北、西南、西北四軍,準備反袁作戰。 1916年4月,孫中山自日本回國,6月6日袁世凱死亡。洪憲 帝制雖落幕,但中國卻進入軍閥林立混亂時期。 (本文首刊於2016年2月3日出刊之第1095期宏觀周報)

1916年4月,國父在東京籌劃討袁運動時,與胡漢民、廖仲愷及日本友人 合影。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43


孫中山改組中華革命黨 與護法運動之始 文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主任 王文隆 民國4年,袁世凱積極推動帝制運動,在國內不顧諸多反對聲 浪,執意孤行。同年11月25日,蔡鍔領導的護國軍,在雲南舉 事,全國各地反帝制聲浪高漲,方迫使袁世凱於民國5年3月22 日宣布取消帝制,使得洪憲的年號僅用不足百日,然國內對袁 世凱已不信任,廣東、浙江、陝西、四川、湖南等省分宣布獨 立,革命軍亦在諸多要塞舉事,對立局面升高。孫中山為了呼 應國內的討袁活動,於民國5年4月27日乘船返回上海,於5月1 日抵達租界,並發表《討袁宣言》,呼籲各方討袁。 袁世凱於民國5年6月6日逝世,孫中山去電副總統黎元洪,請 其恢復民國元年約法,並電各地罷兵。討袁的目標達成之後, 隱身在上海的孫中山著手推動的,是如何讓中華民國重建,而

1914年7月8日,國父於中華革命黨成立大會時與同志合影。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44


CH 1

革命之路

中華革命黨黨章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 供)

能做為中華民國重建 骨幹的,就是他領導 的中華革命黨。因而 他在上海暫居期間, 也開始構思中華革命 黨改組事宜,並且到 浙江一遊。 在孫中山居於上 海期間,有感國家內外紛擾,政局紊亂,撰寫《中國存亡問 題》,提出中國地富民強,卻不能富強的關鍵,在於人心渙 散。孫中山這個觀點,就北方政局在袁世凱亡故後來看,確實 如此。進步黨的梁啟超、湯化龍組織研究系、北方舊國民黨人 在張繼的領導下力圖抗衡,以憲政商榷會為名,但卻逐漸演變 為客廬系、韜園系與丙辰俱樂部3派,然日後卻又分合成為政 學系、益友社與民友社等組織,各方勢力不能合作,甚至交相 攻訐。而國際問題中,又有悖離袁世凱所持中立姿態的決定, 陸續傳出加入協約國,對德宣戰的聲浪,然卻只是為求自身勢 力的擴張。 孫中山眼見紛亂至此,為求力量團結,於民國7年3月30日, 通告中華革命黨黨員將恢復國民黨舊稱,要先團結舊屬國民黨 人,以因應北方段祺瑞與黎元洪間為了參戰問題,而爆發的府 院之爭。北方政治演變劇烈,爾後更爆發督軍團叛變、張勛復 辟等衝擊約法制度的事件。孫中山乃自上海轉往廣州,就其領 導的國民黨為基礎,號召國會議員南下,開啟了護法運動。 (本文首刊於2016年2月17日出刊之第1096期宏觀周報)

45


孫中山在廣東的三次政權 文 國立國父紀念館副研究員 劉碧蓉

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只當了3個月的臨時大總統後,就由 袁世凱控制中央政權。其後,北方因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等 事件,腐敗的醜聞層出不窮。1916年4月,孫中山自日本回國 討袁,6月洪憲帝制落幕,黎元洪依法繼任為大總統、段祺瑞 為國務總理。惟中國雖結束帝制戰爭,但北京政府卻因對德宣 戰,引發一連串紛爭,最後段祺瑞得到日本援助,廢除1912年 的民元約法,解散國會。為維護中華民國法統體制,孫中山靠 著被解散的國會議員及海軍之力,舉著「護法」旗幟,於1917 年8月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 孫中山雖被舉為大元帥,然而他來粵顯然並不順利,因為軍 政府的成員大致分為隨孫中山南下的國會議員、西南實力派、 廣東地方力量。他們在對抗北方段氏政權的目標是一致的,但 西南實力派居於自保立場,主張仿效護國時期的軍務院,建立 合議制政府;孫中山則希望依照建國程序之構想,重建由革命 黨人所執掌的軍政府,並採權力集中的元首制。因此,軍政府 一成立,即出現不穩現象,加上廣東的地盤及財政大權為桂系 陸榮廷所把持,導致孫中山的大元帥職被7位政務總裁取代, 不到9個月光景,只好離開廣州到上海。 1920年11月,孫中山靠著駐閩南陳炯明所率領的援閩粵軍, 回粵驅逐桂系,重回廣州建立「中華民國正式政府」。重掌政 權的孫中山,提出「首在攻桂,次則進取武漢,以窺長江而定 中原」的北伐目標,但卻與傾向「粵人治粵」主張的陳炯明有 所不同,1922年6月,終於引爆孫中山與陳炯明分裂事件。雖 然孫中山力求穩定財源,卻無法應付龐大軍費,最後被迫離粵 赴滬局面。 46

1923年2月,孫中山靠著駐廣西滇桂的客軍楊希閔、劉震寰及


CH 1

革命之路

駐西江部份粵軍之助,三度重返廣州。孫中山不再稱總統,而 在廣州設立大本營,以陸海軍大元帥之職來執行軍政府任務。 重返廣州的孫中山,為著強化大元帥權威,以及掌握軍事統治 力,他提出改組國民黨,利用黨的力量來改造國家。從制定新 黨章,確定民眾政策,以及黨軍的建立,都是黨務革新的重大 措施。其中最大變革的是借重蘇俄顧問,訓練軍事人才,在廣 州成立黃埔軍官學校,由於黃埔建校及建軍的成功,才有日後 國民革命軍大舉北伐,完成統一大業。 (本文首刊於2016年3月2日出刊之第1098期宏觀周報)

上圖為1923年3月2日,國父在廣州復任大元帥後 檢閱軍隊。左圖為1917年9月10日,國父在廣州就 任海陸軍大元帥戎裝照。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47


民國13 年1月 18日,國父手書 《建國大綱》贈 其子孫科,複製 件現由國父紀念 館典藏。 (國立 國父紀念館提 供)

孫中山的《建國大綱》 文 國立國父紀念館研究典藏組主任 王秉倫

孫中山先生有大量的題字和墨蹟,字體結構緊密,氣韻博 宏,風格紹自唐法與魏碑,其中《國民政府建國大綱》意義非 凡。《國民政府建國大綱》簡稱為《建國大綱》,全文採條列 式,共25條、1300餘字,係中山先生在去世的前一年,即民國 13年(1924年)初所起草,曾分別書寫給其子孫科及其妻宋慶 齡等,後經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審議照案通過後, 於民國13年4月12日公布,為我中華民國最重要的國家建設南 針。 《建國大綱》乃是國父中山先生對其革命建國方法與步驟的 總結。其實早於同盟會時期,國父就在《同盟會革命方略》 (1908年)中主張今日為「國民革命」,並揭櫫自由、平等、 博愛的一貫精神,以及軍法、約法、憲法三期之治。《建國大 綱》可說是中山先生晚年對於其一生致力革命建國,所作的提 綱式總論結晶。 辛亥革命之前,每一次起義革命,國父都將三民主義與建設 程序宣布於天下,以期同志與國民相與了解。民國13年1月第 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中山先生清楚主張:應該先正式成立 48

「國民政府」,確立政治地位,以反抗北洋政府,《國民政府 建國大綱》即是其具體的綱領。其中「第一條至第四條,宣布


CH 1

革命之路

革命之主義及其內容」,「第五條以下,則為實行之方法與步 驟。」 《建國大綱》主張以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做為人民應有 之「權」,以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做為政府施政的 「能」,權能區分,成就「萬能政府」,實現三民主義。《建 國大綱》特別將建設國家的程序分為「軍政時期」、「訓政時 期」與「憲政時期」3個階段:第六、七條,標明軍政時期宗 旨,務期掃除反革命障礙,同時宣傳革命之主義,促成國家統 一。第八條至第18條,揭明訓政時期宗旨,指導人民從事於革 命建設,以縣為自治單位,努力於除舊布新,從而深植人民權 力基本。在第19條以下,則在提示由訓政遞嬗至憲政所必備之 條件與程序。綜括言之,《建國大綱》以掃除障礙為開始,以 完成建設為依歸,本末先後,秩然不紊,正是國父所強調:革 命係「非常之破壞」,尤應繼之以「非常之建設」。 《建國大綱》是國父孫中山先生建國理論的具體條目。中山 先生此一建國理論,標舉「軍政、訓政、憲政」建國3程序, 對三民主義政治理想的實踐,深具主導作用,這在抗戰前黃金 十年建設、抗戰建國、行憲等歷程中均得到印證,而國立國父 紀念館史蹟東室內「建國大綱」的宏偉石刻,尤其足以見證三 民主義在中華民國台灣的實現。 (本文首刊於2016年3月9日出刊之第1099期宏觀周報)

國立國父紀念館史 蹟東室內有《建國大 綱》石刻,見證 三民 主義在中華民國台灣 的實現。 (國立國父紀念館提供)

49


孫中山演講三民主義 文 國史館簡任協修 高純淑

孫中山倡導革命之初,即孕育三民主義思想,1905年11月26 日於〈民報發刊詞〉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 義。三民主義因襲中國固有思想、規撫歐美學說事蹟,復加以 孫中山的獨見創獲,經過不斷演進發展,日趨完備。 1917年至1921年期間,孫中山陸續出版《民權初步》、《孫 文學說》、《實業計畫》3本著作,合訂為《建國方略》。 《民權初步》原名《會議通則》,是為「社會建設」;《孫文 學說》強調「行之非艱,知之惟艱」,提倡「知難行易」,勉 人「有志竟成」,是為「心理建設」;《實業計畫》提出6項 計畫,分港口建設、鐵路、道路建設、採礦業、治河道等十大 目標,是為「物質建設」。 自建國方略之心理建設、物質建設、社會建設3書出版之後, 孫中山乃從事「國家建設」一書草作,內涵民族主義、民權主 義、民生主義、五權憲法、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外交政策、 國防計畫8冊,而民族主義一冊,已經脫稿;民權主義、民生 主義二冊,亦草就大部;其他各冊,思想線索、研究門徑,亦 大略規劃就緒。不料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叛變,砲擊觀音 山,竟將孫中山數年心血所成的各種草稿,並備參考西籍數百 種,悉被燬去。 1924年,孫中山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乃以演講、筆記、校讀 的方式,演講三民主義,以應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從事宣傳 之需。1月27日,開始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後來擴充為廣東 大學),做有系統的三民主義演講,由黃昌穀筆記,鄒魯校 50

讀。每星期演講一次,最初講民族主義,續講民權主義,在講 民權主義之時,因陳炯明部為患廣州,孫中山一面忙於軍事,


CH 1

革命之路

一面又預備演講,即患腦痛與眼血管破裂,達二月餘之久。 迨7月初病癒,又定自8月3日起繼續演講民生主義,至8月24 日惟僅演講4次。後因江浙戰爭爆發,孫中山9月13日由廣州出 發韶關督師北伐,於是演講再停。總計完成民主主義六講、民 權主義六講和民生主義四講。 迨10月直系曹(錕)、吳(佩孚)失敗的消息傳至韶關,孫 中山以解決全國糾紛,不能再用武力,決北上從事和平統一運 動。11月3日決定離粵,囑黃昌穀同行,預備於北京續講民生 主義。此時尚有四講未完,兩講是民生主義的居、行,一講是 民生主義的總論,一講是三民主義的總論。惟孫中山自廣州北 赴上海,假道日本抵達天津後,即一病不起,未及講完民生主 義。 是年4月間,孫中山即核定先出版民族主義單行本,交宣傳部 (部長戴傳賢)付印,並親撰自序,先用於民族主義單行本, 後用於全書。在韶關督師時,因知全國國民急於欲睹民生主 義,即命黃昌穀進行編輯已講完的民生主義,親加刪改,提前 付印。 1953年11月,蔣中正發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對孫 中山民生主義未完部分「匡補闕遺」,至此三民主義的思想體 系乃底於成。 (本文首刊於2016年3月16日出刊之第1100期宏觀周報)

51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 文 國立國父紀念館助理研究員 邱啟瑗 孫中山建立民國,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為了全 國統一及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乃將大總統一職讓與袁世凱,自 己慨然引退。但是,孫中山以和平方式來建設新中國的理想, 在民國元年以後,遭受袁世凱稱帝及暗殺宋教仁、二次革命失 敗、張勳復辟、段祺瑞專橫、曹錕賄選等一連串打擊,迫使孫 中山必須重新思考,若沒有自己的武力做為後盾,無法結束軍 閥混戰及擺脫帝國主義的羈絆,他的建國理想根本無法實現。 適逢俄國革命成功,孫中山認為,俄國革命比中國革命早成 功,其重要關鍵就是俄國革命黨有紅軍做為武力後盾。1922年 第一次北伐失敗及陳炯明叛變,更加深孫中山改革中國國民黨 的決心及建立軍校。因此,孫中山接受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建 議,創辦軍官學校,做為革命武裝的基礎。1923年孫中山派蔣 中正率「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訪問蘇聯,考察其黨軍建立的制 度,邀請蘇聯政治和軍事顧問到廣州,協助中國革命。 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 會,正式下令籌辦陸軍軍官學校,委派蔣中正為軍校籌備會委 員長,並親自選定廣州黃埔島做為軍校校址。同年3月軍校招 生,由孫中山擔任軍校總理、蔣中正擔任校長、廖仲愷擔任黨 代表,組成全校最高領導機構,直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孫中山特定6月16日陳炯明砲轟觀音山這一天舉行開學典禮, 並在演講時訓示全體師生:「要革命成功,便要從今天起,立 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 救民的事業,實行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一心一意的來革命, 52

才可以達到革命的目的。」孫中山建校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就 是要用這個學校的學生為骨幹,成立革命軍。當時黃埔軍校大


CH 1

革命之路

門上有一幅這樣的對聯:「升官發財行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 斯門」,橫幅為「革命者來」。 黃埔軍校建校初期由學生組成校軍,平定廣州商團事變及第 一次東征擊潰陳炯明精銳林虎部萬餘人,1925年4月校軍擴充 為黨軍,後又敉平楊希閔的滇軍和劉震寰的桂軍叛亂。同年8 月黨軍擴充為國民革命軍,11月國民革命軍完成第二次東征, 使長久被軍閥割據的兩廣終告完全統一,1926年7月蔣中正率 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直至1928年6月完成孫中山北伐 的遺志,全國統一。 (本文首刊於2016年3月23日出刊之第1101期宏觀周報)

左圖:1924年6月16日,國父主持黃埔陸軍官校開學典禮後步出校門。 右圖:國父手書黃埔軍官學校訓詞。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53


孫中山的北上之行 文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維開

1924年10月,時在廣東韶關北伐前線的孫中山接獲報告,得 知北方發生政變,直系所控制的北京政府垮台。由於中國國民 黨在北方的同志,早有在中央發動革命之意,孫中山認為這次 政變,實際上是由在北方的革命黨人籌劃,其他各軍隊都是臨 時回應的。遂於27日致電恭賀發動政變領導人馮玉祥等,並表 示即將北上晤商一切。 11月10日,孫中山發表對於時局宣言,闡明對外政策在取消 一切不平等條約,消滅帝國主義,並主張召開國民會議,解決 時局問題,以謀求統一與建設。13日,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等 離廣州經香港北上,17日抵達上海,稍作休息後,於22日搭乘 上海丸離開上海,轉赴日本。 孫中山原定行程由上海赴北京,轉向赴日的原因,普遍說法 為鐵道不通,而赴天津輪船的頭等艙位早經售罄,所以先赴日 本,再轉赴天津。不過孫中山對於中、日提攜合作一事十分關 注,早在是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發生後,即派大本營參謀總 長李烈鈞赴日,做連絡調查鼓吹等工作。因此,赴日之行應為 其北上行程的一部分,交通問題只是對外界的說詞。 23日孫中山一行抵長崎,與華僑和留日學生見面;24日抵達 神戶。28日出席由神戶商業會議所主辦的講演會,講題為「大 亞洲主義」,重點在籲請日本支持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現場 氣氛感人,聽眾不時報以熱烈掌聲。30日孫中山等一行離開神 戶,乘日輪北嶺丸赴天津。 12月4日,北嶺丸抵達天津法租界美昌碼頭,中國國民黨及 54

各界80多個團體代表近萬餘人,於岸上列隊歡迎。船靠岸後, 由民眾代表8人登船迎接,當孫中山出現於甲板時,群眾高


CH 1

革命之路

國父抵長崎時在船上對我留日學生及僑胞演講。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呼:「孫中山先生萬歲!中華民國萬歲!國民會議萬歲!」聲 如雷鳴,記者稱「誠近10餘年來罕有之盛會」。 孫中山登岸與歡迎者握手後,即偕夫人宋慶齡乘車直赴張園 行轅休息。這是他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到天津,當日下午, 即感覺身體不適,無法參加晚上的各界歡迎會。經診治為膽囊 炎,對外則表示因連日過勞及胃腸病感冒,謝絕一切面會,須 靜養數日,再決定赴北京的日期。 (本文首刊於2016年3月30日出刊之第1102期宏觀周報)

國父在神戶高等 女校演講「大亞洲主 義」。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 提供)

55


第二章

中山的追隨者 56


CH 2

中山的追隨者

台灣同胞對孫中山的追思 文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趙勳達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於北京,當時處於日本治下的台 灣島民,也於隔日從官報《台灣日日新報》獲知此消息。 雖然台人身處於日本治下的殖民地,無法暢所欲言地表達對 偉人的悼念,但亦設法向孫中山致意。 例如由台灣人所創辦的《臺灣民報》,不但在雜誌的封面處 刊載專文哭悼孫中山之死,其報導記事更是流露如喪考妣的哀 戚之情,句句催人熱淚,更別說又有數篇哀思滿紙的悼文,令 人不忍卒讀。 此外又有盛況空前的追悼會,因為哭悼鄰國領袖的敏感行 為,及其參加者之眾,惹來了日方的關切與干涉,甚至刻意不 將此事報導於《台灣日日新報》,以免台人起而效尤。 中國人哭孫中山之死,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台灣人哭孫 中山之死,卻得小心翼翼、躲躲藏藏。誠如作家張我軍所言: 「孫先生!你那知道這海外的孤島中也有一個無名的青年在湧 淚痛慟!」這正是台人心情的寫照。 孫中山的偉大,不只在於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壯舉,更在

中山陵國父陵墓與祭堂 的外景。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57


1925年4月11日,臺灣民報報導有關 國父逝世台灣同志舉行追悼會的消息(右 圖);上圖則為國父對國民與同志的遺 囑。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於為弱小民族奔走一生的信仰與執念,因此格外獲得殖民地台 灣人的尊敬。 孫中山於1924年11月所發表的「大亞洲主義」論述,成為台 人民族解放的寄託,孫中山也因而被台人稱為弱小民族之父。 然而弱小民族之父既死,台人頓失依靠,胸中之悲切可想而 知。 其後,又有蔣渭水等人承繼孫中山遺風,效中國國民黨的組 織,起而籌組台灣民眾黨,並效孫文主義以為黨綱。 最後,蔣渭水選擇採取革命行動,做為台灣民族解放運動的 途徑,這是對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 言,做出最強而有力的回應。 (本文首刊於2016年4月6日出刊之第1103期宏觀周報)

58

民國29年4月國 民政府通令全國尊 稱先生為「中華民 國國父」。 (中國國民黨黨 史館提供)


CH 2

中山的追隨者

孫中山與蔣渭水 文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蔣朝根

2015年11月12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 150歲誕辰,總統府舉行中山廳、渭 水廳、銘傳廳的命名揭牌典禮,總統 馬英九暢談孫中山與台灣的關聯,指 出蔣渭水有「台灣的孫中山」美譽, 是台灣新文化運動的推手、公民運動 的導師、民主的先驅。 渭水先生以中山先生為精神導師, 傳播中山先生思想與精神,其革命的 歷程也與中山先生非常類似,懷抱 「上醫醫國」的情懷,從醫生變成革

蔣渭水學生照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提供)

命家,結社、辦報、組黨,最後積勞 成疾辭世。 渭水先生學生時代的民族運動,為台灣學生革命運動第一 期,其1910年4月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正是中山先生領導革 命如火如荼之時,渭水先生為學生運動領袖,熱心募集資金, 寄付中國革命黨,並以醫學術語組織「復元會」,鼓吹革命, 更異想天開,策劃由杜聰明培養霍亂菌,欲撒入水源地,毒殺 謀稱皇帝的袁世凱,幫助二次革命,可惜行動未果。此一像荊 軻刺秦王小說般的行動,渭水先生曾計劃在獄中寫成小說,可 惜紙筆被沒收,出獄後又忙於社會運動,未能如願。 渭水先生是實踐中山思想最徹底的革命家,1921年創立啟蒙 運動團體「台灣文化協會」,章程上設有「總理」;1923年創 立「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同年與創立台灣人第一份報紙 《臺灣民報》,其刊頭「民」字,中間的撇劃穿頭,代表人民 出頭天,與中山先生創辦的「民報」如出一轍。1925年中山先

59


臺灣民眾黨黨旗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提供)

《臺灣民報》刊頭 的「民」字,中間的 撇劃穿頭,代表人民 出頭天。 ( 蔣 渭 水 文化 基 金 會提供)

生逝世,渭水先生在《臺灣民報》社論以〈哭望天涯弔偉人〉 悼念;1925及1926年的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會,渭水先生講述先 生行誼、思想與勉台胞毋忘遺志。 1926年6月,渭水先生發表《共產主義向左去,三民主義對 右來》;同月,渭水先生開辦新文化介紹機關「文化書局」, 引進三民主義、孫中山思想;1927年2月,以「台灣同盟會」 之名籌組政黨,未獲准,7月,台灣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 黨」成立,渭水先生提出耕者有其田,獎勵自耕農之發達,防 止大地主之發生,大企業歸於公營,以防止資本主義的跋扈、 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綱領,實踐中山先生民生主義的理想。渭 水先生設計的民眾黨三星黨旗蘊含中山先生的思想,渭水先生 也在《臺灣民報》發表〈中國國民黨の歷史〉長文,連載40 篇,歷時10個月。 1929年2月,在臺灣民眾黨的旗下,又以南京總工會為藍 本,創立台灣第一個總工會「臺灣工友總聯盟」,並提出「以 農工階級為基礎的民族運動」,更把在台灣的華僑總工會、台 北華僑工友會、華僑洋服工友會、華僑理髮組合納入。 渭水先生有「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第一領導者」之稱,逝世 時,靈堂布置「精神不死」舉行「大眾葬」,覆蓋臺灣民眾黨 黨旗,被尊稱為「台灣人救主」,在時人心中,與中山先生被 60

推崇為「中華民國國父」的歷史地位相當。 (本文首刊於2015年11月25日出刊之第1085期宏觀周報)


CH 2

中山的追隨者

孫中山與羅福星 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 羅秋昭 我的祖父羅福星烈士在1912年寫了一首「中華民國孫逸仙 救」的藏頭詩。 中土如斯更富強, 華封共祝著邊疆。 民情四海皆兄弟, 國本桑根氣運昌。

羅福星(國立國 父紀念館提供)

孫真國手著初唐, 逸樂中原久益彰。 仙客早貽靈妙藥, 救人千病一身當。 羅福星崇拜孫中山先生,所以效法孫先生革命精神,於中華 民國誕生以後,即來台領導抗日革命,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羅福星是一位深具傳奇的人物,他1886年出生在印尼雅加 達,身上流有異族血統,從小回家鄉受中華文化薰陶,10歲以 後再回印尼就學,因為他祖父在荷屬印尼的鐵路公司工作,有 機會接受西方思想的啟迪。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效法西方帝國主義的殖民,以武力侵略 中國的滿清,奪取了台灣,並以嚴苛的政策對付台灣人民,使 台民深陷艱苦生活中。羅福星18歲隨祖父來台,在苗栗住了4 年,因他曾親身經歷過荷蘭在印尼的殖民統治,再親身體驗日 本殖民台灣的不同殖民生活,發現日本對台灣的殖民政策更為 野蠻殘暴,心中十分悲憤。回頭再看清廷政府的腐敗及其國力 的衰弱,一股青年的熱血,油然升起。在他22歲回家鄉時,路 經廈門時即參加了國父所領導的同盟會革命。 當時他盱衡世局,覺得要振興我民族,必需從兩方面著手, 一是國民要有強健的體魄,不能讓外國人輕看我們是東亞病

61


夫;一是凡我國民,必須要喚起強烈的民族精神,團結在國父 的革命旗幟之下,抵禦外侮,不要被列強輕視為一盤散沙的民 族。 基於這兩種看法,羅烈士身體力行,回到家鄉在大地中學教 體育課,並編「從軍新樂府」,要學生一面念唱,一面跑步。 「從軍樂,樂如何?細柳營中歡樂多,救民保種,中華男兒 志氣宏; 從軍樂,樂如何?齊聚一堂笑哈哈,心結同盟,弔民伐罪建 奇功; 從軍樂,樂如何?捷報傳來奏凱歌,奮勇殺敵,炎黃子孫是 英雄」。 後來奉廣東教育總長丘逢甲之命,到南洋視察僑教,結識了 胡漢民和黃興等革命先進,便積極參與了革命的行動。他曾參 加三二九黃花岡之役,倖免於難;辛亥革命起義時,他曾在印 尼響應,號召同志,組成新軍,帶到廣州,再轉往蘇州。 民國成立之後,他在民國元年底即與12同志分途抵達台北, 再分途到台灣全島各自招募革命同志,從事抗日活動。他因曾 經來台居住苗栗4年,並在苗栗公學就讀,結識了許多同學和 朋友,是以順利招募到大量的革命同志,組成了龐大的革命組 織。後來因為苗栗大湖發生了派出所槍枝失竊的嚴重事件,在 日本警方嚴密調查之下,意外查獲羅福星的革命組織,以致其 革命行動未能完成,雖然如此,但是在台灣抗日史上,仍具有 非常特殊的意義。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羅烈士以27歲之年,在台灣開始宣傳 國父的革命,在發表的「革命宣言」上說 : 「……台灣亡於日本,於茲十有九年;今人民所蒙之害,譬 之身體,不過剩其皮膚;四五年後即削其骨肉;八年後必至吸 其骨髓矣! 62


CH 2

中山的追隨者

……哀哉!我台民尚不知日本意欲亡我民族,奪我財產,絕 我生命也。諸君不解 ……其中道理,甘受日本之苛政,久將必至於失其家奪其財 產,亡其身矣!」(羅福星抗日革命全檔) 讀之,至今猶如聞其謦欬;再看他致其祖父之函: 「所幸我黨於客歲,派小生來到此地,振興已隔絕多年祖國 之恩義,結合同胞之情誼,鼓舞台民之思想,增進祖國崇拜之 意念。自受委於斯業,已由淺而做到其深。」羅烈士臨刑前表 白:「我靈魂馳迴天地,護我民國。」其愛國愛民之恢宏大 志,令人敬佩。 2015年適逢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週年,又是國父150歲 誕辰,我們紀念這個特殊日子的最好方法,就是一起實行三民 主義,建立一個富強康樂的國家。 (本文首刊於2015年12月9日出刊之第1087期宏觀周報)

63


孫中山與楊帝鏡、吳文秀 在台灣的革命情誼 文 楊帝鏡之孫 楊富冠

楊帝鏡,字心如,與孫中山同為翠亨村人,1893年來台灣經 商,甲午戰爭時回到廣東加入興中會,並參加廣州起義,失敗 後再到台北。1897年8月下旬,陳少白從日本到台北來找楊帝 鏡。 楊帝鏡是楊鶴齡的姪子,楊鶴齡是當年孫中山在香港讀書 時,常在一起批評清朝時政的「四大寇」之一(其餘兩人是尢 列、陳少白)。陳少白是廣州首義失敗後與孫中山一起亡命到 橫濱的革命黨人。隨後,孫中山前往倫敦,陳少白則留在橫 濱,開展革命據點,並成立興中會橫濱分會。1897年孫中山來 到日本,兩人商量後,陳少白決定前往剛歸屬日本領土的台 灣,找尋楊帝鏡,為革命事業開拓新領地。 來台的陳少白雖然沒依《清國人台灣上陸條約》規定入境台 灣,但他持有日本友人的介紹信,經基隆分署長的批示,終於 順利進入台北的大稻埕。大稻埕昔日是台灣茶葉的重要集散 地,也是淡水河船隻往來的商業中心,在這裡聚集不少廣東、 福建人士所開設的商行,也有諸多外商洋行。陳少白來到大稻 埕,走進一家掛著「廣嘉興」招牌的店家,幾經詢問,陳少白 和楊帝鏡會面。楊帝鏡在良德洋行當司帳,經他的引介,陳少 白很快地與良德洋行的東家吳文秀見面。 吳文秀是台北大稻埕的茶商,祖籍泉州,其先祖在清嘉慶年 間移住台北,在淡水河畔從事貿易。吳文秀幼年時,並沒有留 在台灣接受私塾教育,而是送回廈門美國教會學校接受西洋 64

教育。1890年畢業後,先進入美商美時洋行服務,因與外商接


CH 2

中山的追隨者

陳少白創辦的興中會機關 報─《中國日報》。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觸,洞悉市場行情,隨後自力籌辦良德洋行經營茶葉,凡華南 一帶及神戶重要華商來台,無不下榻其家中。 陳少白與楊帝鏡本為舊識,在台逗留約4個月,經楊帝鏡介 紹,認識了同鄉的茶商趙滿朝、義和洋行買辦容祺年等人。就 在楊帝鏡的敦促下,在台北成立興中會台灣分會,參加者有吳 文秀、楊帝鏡、容祺年及趙滿朝等數人,這是中國革命黨人在 台灣建立的第一個據點,也是台灣人直接參與革命的開始。 1898年8月,陳少白又有第二次的台灣之行,此行主要是協助 吳文秀推動台灣與日本間的商務活動,讓吳文秀爭取到「台北 茶商公會」會長之職,以及代表台灣出席1900年在巴黎舉辦的 萬國博覽會的機會。為發揮革命宣傳功效,陳少白也從吳文秀 處募得革命經費,做為在香港籌辦《中國日報》經費。 由於楊帝鏡、吳文秀與陳少白架起革命網絡,終讓1900年孫 中山選擇台灣做為策動惠州起義的基地。起義雖失敗,留在台 灣的楊帝鏡仍盡心盡力為在台廣東人服務,並榮膺台北中華會 館的監察委員。 (本文首刊於2016年2月3日出刊之第1095期宏觀周報)

65


霧峰林祖密與孫中山的革命 文 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會長 林光輝

霧峰林家是台灣五大家族之一。林家的來台始祖林石,從福 建漳州來台拓墾,林家多年來憑著先祖的智慧與勤勉,累積不 少田產,立足霧峰。清領時期,以保國衛民的尚武精神,協助 清廷在動盪不安的征戰中,屢建奇功;在推動台灣現代化過程 中,協助劉銘傳興建鐵道,在開山撫番、設隘勇、屯戌防衛及 經營樟腦事務上,都扮演極重要角色。 1895年清廷割讓台灣,林家子弟林朝棟率領義勇軍抵抗,仍 不敵日軍,台灣終為日本統治。忠於清廷的林朝棟乃攜家帶子 返回大陸,在上海待命,隨後也奉命至甘肅服勤練兵。俟台灣 政局穩定後,林朝棟派三子林祖密回台重整家業,林祖密在台 開設糖廠及龍溪輕便鐵道公司,對促進霧峰地方的交通和產業 發展,居功頗深。 民國成立,林祖密深受民族大義感召,1913年11月18日向中

國父任命林祖密(左圖)為 閩南軍司令的任命狀(上圖)。 (林光輝提供)

66


CH 2

中山的追隨者

華民國提出入籍申請,由中華民國內政部發給「許字第一號」 國籍執照,成為取得中華民國國籍的第一位台灣人。復籍後, 林祖密返居漳州,並將事業轉往中國大陸發展。 民國初建,袁世凱當政,任命江蘇出身的李厚基為福建省鎮 守使,督理福建的軍務要職。1915年,袁世凱密謀稱帝,全國 紛組護國軍以為撻伐,由於李厚基督軍紀律不嚴,頻與閩人 齟齬,愛護鄉里的林祖密逐漸遠離閩督李厚基。就在此時,孫 中山獲知在閩台有位聲望頗高的林祖密,乃邀請他參加討袁活 動,林祖密因而參加「中華革命黨」,成為討袁一員。 為籌措在大陸的活動資本,林祖密變賣田產數百甲捐作軍 餉,召集漳、泉等地有志之士,於鼓浪嶼寓所組織秘密機關, 響應孫中山在廣州進行的護法行動。1918年1月7日,林祖密被 孫中山委任為「閩南軍司令」,不料遭李厚基以暗通西南嫌疑 而遭逮捕,幸得美國領事領保而釋放。其後林祖密就在福建做 內應,協助陳炯明所率領的援閩粵軍進入福建,並積極提供支 援給陳炯明的粵軍,以抵禦閩督李厚基的攻擊。 自陳炯明進入閩南後,林祖密陣營與陳炯明陣營出現裂痕, 林祖密乃解散舊部,致力實業建設。孫中山回到廣東再度重用 林祖密,任他為粵軍第九支隊司令、汕頭警備司令、大元帥府 參軍兼侍從武官以及廣三鐵路監督等職。林祖密因對河川水利 投注心力,1922年11月,受到福建省長林森的重用,委請任福 建省水利局長。1925年蔣中正在粵誓師北伐,林祖密卻被誤認 響應北伐革命,因而遭軍閥張毅下令拘捕殺害。 說起林祖密的一生評價,台灣先進丘念台的一段話:「革命 不難,捨富貴而革命為難;捨富貴而革命不難,能審國族, 辨忠節,而捨富貴以革命尤難。台灣林祖密者,蓋能此尤難者 也。」就是最好的說明。

(作者為林祖密之孫)

(本文首刊於2016年3月16日出刊之第1100期宏觀周報)

67


梅屋庄吉夫婦與孫中山 合影。 (國立國父紀念館提供)

孫中山與日本九州人 文 國立國父紀念館副研究員 劉碧蓉

孫中山的國際友人中,與他往來最為頻繁的是日本人。他一 生多次進出日本,滯留時間長達9年多,雖停留在東京、橫濱 的時間最長,但九州卻是他難忘的地方。 孫中山1896年在倫敦蒙難,以英文寫成《倫敦被難記》 (Sun Yat-sen Kidnapped in London),後來被宮崎滔天翻 譯成「清國革命領袖孫逸仙幽囚錄」,從1898年5月至7月在 《九州日報》刊出。孫中山的革命領袖形象,逐漸為日本朝野 人士所認同。 日本政府一開始對於孫中山等革命派的舉動並未注意,只是 將其當做秘密會黨看待。1897年,佐賀出身的外務大臣大隈重 信接受犬養毅的建議,由外務省撥了一筆秘密費,委託九州出 身的宮崎滔天、平山周、可兒長一等人到中國去調查民間秘密 結社及社會實情後,對孫中山的態度始有改觀。1897年孫中山 到日本後,宮崎滔天等人建議孫中山滯留日本,並由議員平岡 68

浩太郎支援他滯日生活費,更在《九州日報》上刊載他的革命


CH 2

中山的追隨者

事蹟,以拉攏孫中山為親日分子,此後,孫中山接觸很多日本 朝野人士,以九州的大陸浪人為多。

積極整合各派勢力 宮崎滔天等人協助孫中山等滯留日本,對康有為、梁啟超等 保皇黨前來日本也給予支持,並從中安排會面。當日本政府提 起兩派整合時,孫中山欣然接受,但康有為卻拒絕合作,使得 宮崎滔天等人在執行扶植親日勢力時,總是樂意接近孫中山, 讓孫中山的聲勢日益上昇。 此外,在宮崎滔天、平山周的牽線下,長江流域的哥老會與 廣東的三合會、興中會合作,於1899年成立「興漢會」,孫中 山被推舉為總會長,同時接下會長之職,此時孫中山可說是整 個革命黨的實質領袖。

協助策劃惠州起義 興漢會成立後,孫中山邀集內田良平、宮崎滔天、末永節及 清藤幸七郎在東京會面,提出「舉兵占領廣東,做為革命軍根 據地」的構想,但籌措工作並不順利。接著利用北方有八國聯 軍攻北京,長江流域有唐才常組織「自立軍」在華中起兵,且 台灣總督府願提供武器彈藥及日本軍官支援孫中山革命之際, 啟動孫中山(化名吳仲)和清藤幸七郎首度來台,策劃惠州起 義。結果,因伊藤內閣改變對華政策,不許日本人介入中國革 命,導致起義失敗。 頭山滿是浪人領袖,辛亥革命成功後,他退居幕後,仍繼續 支持孫中山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權。平岡浩太郎曾參加西南戰 役反抗政府,是日本玄洋社的社長,1894年為眾議院議員。他 們是九州煤礦經營者,因福岡地區缺乏鐵礦,特別需要中國的 鐵礦,有了煤和鐵後,可以在九州發展重工業。因此,日本朝 野對於頭山滿要求援助中國革命時,都給予極大的捐助。 1897年孫中山來到日本後,至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

69


期間,與孫中山最為親近的就是這群九州出身的大陸浪人。他 們支援孫中山革命的動機,如頭山滿、內田良平等,為的是推 展日本的大陸政策;平岡浩太郎等資本家為的是取得在華投資 與特權;還有為理想社會主義而協助孫中山的宮崎滔天,以及 民國成立後協助孫中山夫婦的梅屋庄吉。 梅屋庄吉於1894年在香港經營照相館時,與孫中山相識。 1905年回到日本,除經營電影事業外,更投入支持孫中山革 命。梅屋夫婦支援孫中山和宋慶齡結合,在生活上照顧宋慶 齡;在討袁運動上,梅屋庄吉還被東北軍總司令居正委任為 「中國革命軍東北軍武器輸入委員」,負責武器購買。孫中山 死後,梅屋庄吉寄贈4尊孫中山銅像,矗立在中山陵內孫中山 紀念館的藏經樓前、黃埔軍校舊址的中山公園山崗上、廣州中 山大學校園以及澳門國父紀念館花園裡,供人瞻仰。 (本文首刊於2015年12月30日出刊之第1090期宏觀周報)

70

1 8 9 7 年 孫中 山與 九州友 人 合影。第一排左 起為安永東之 助、楊衢雲、平 山周、末永節、 內田良平;第二 排左起為大原 義剛、小山雄太 郎、孫中山、清 藤幸七郎、可兒 長一;後立者: 宮崎滔天。 (國立國父紀 念館提供)


CH 2

中山的追隨者

孫中山的感情世界 劉碧蓉 文 國立國父紀念館副研究員 助理研究員 邱啟媛

國父與母親楊太夫人(坐者)、元 配盧慕貞(後排右三)及家屬合影。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1915年10 月,國父與 宋慶齡在東 京結婚。 (中國國民 黨黨史館提 供)

元配盧慕貞 1884年,19歲的孫中山與小他一歲的盧慕貞結婚了,這離他在檀 香山想受洗而遭大哥遣送回國,又在鄉里毀神像觸怒鄉人,還不 到一年時光。婚後的孫中山並沒在家鄉過著安適的家庭生活,他 在香港除西醫書院習醫外,常與同志高談推翻滿清事宜。 盧慕貞是位自幼纏足,未接受現代化教育的傳統女性。她在家 幫孫中山縫製衣服、鞋子,並侍奉公婆、照顧長子孫科(1891年 生)、長女孫娫(1894年生)、次女孫婉(1896年生)成長。 1895年廣州首義失敗,為躲清廷搜捕,盧慕貞帶著婆婆及子女 投奔孫中山在檀香山的大哥孫眉,1907年孫眉事業破產,舉家只 好遷往香港、檳城。 中華民國成立後,盧慕貞等返回翠亨村,民國元年,全家曾短暫 在南京、北京生活,其後經二次革命,孫中山與盧慕貞離婚,盧慕 貞之後與子女一直住在現今的澳門國父紀念館。

革命伴侶宋慶齡 1913年8月孫中山亡命日本時,與宋慶齡在東京相識。她是革命 支持者宋嘉樹的次女,剛從美國喬治亞州衛斯理揚女子學院畢

71


業,到日本探望父親及當時擔任孫中山祕書的姊姊宋靄齡。宋慶齡 自此對孫中山有好感,1914年10月成為孫中山英文祕書。期間母親倪 太夫人擔心她與孫中山過於接觸,要她回國,但不到4個月的1915年3 月,宋慶齡又回到孫中山身旁。 1915年10月25日宋慶齡不顧家人反對,與孫中山結婚。婚後她告訴 友人說: 「我勇敢地克服了我的懼怕和疑慮而決定結婚了。當然我感 到安定下來,感受到家的氣氛。」同樣的,在孫中山致康德黎的信函 中也寫道:「我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這是我過去從未享受過的真正 家庭生活,我是多麼幸福。」 婚後,宋慶齡繼續協助孫中山處理英文書信翻譯等工作,孫中山於 1917年至1919年,在上海完成《民權初步》、《孫文學說》、《實業計 畫》,並合編成《建國方略》,這是孫中山給後人留下的建國藍圖。 1922年5月,宋慶齡陪孫中山赴廣東韶關督師北伐,6月16日遭到陳 炯明在廣州發動武裝叛變,當時孫中山要求宋慶齡一起撤離,但宋 慶齡有孕在身,她對孫中山說: 「中國可以沒有我,但不能沒有你。」 隨後冒著身命危險與警衛護衛孫中山離開,宋慶齡雖然隨後脫險, 但卻失去了腹中胎兒。 孫中山與宋慶齡10年婚姻期間,共同面對國內軍閥割據的混亂及 為捍衛民主共和制度而艱苦奮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病逝世 於北京,留下的只是書籍及一部「建國大綱」給宋慶齡做為紀念。

家裡人陳粹芬 在孫滿所編的《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及晚年盧慕貞與家人合照 中,出現陳粹芬的合影及名字。陳粹芬,人稱陳四姑、南洋婆,早年 與孫中山相識於香港,革命期間常追隨在孫中山左右,負責印刷宣傳 品等事務。 1907年隨孫中山到南洋各地奔走;1910年盧慕貞來檳城,陳粹芬以 側室自居,兩人和睦相處,孫府稱她為「家裡人」,晚年居住港澳、中 山等地。 72

(本文首刊於2016年2月24日出刊之第1097期宏觀周報)


CH 2

中山的追隨者

我的曾祖父 孫中山博士 文 孫中山曾孫 孫國雄

記憶中,不論是在紐約、上海、香港,或是夏威夷,我的童年生 活和別人沒太大不同。但我記得在香港,家裡有褓姆和司機會帶 我去上幼稚園,這是唯一童年時候與別人較不一樣的地方。一直 要到高三那一年,我才開始認識到身為孫中山家族後代的意義。 當時,我就讀艾爾席諾海軍軍事學校(Elsinore Naval & Military Academy),學校要求我們在耶誕新年假期寫學期報 告,我不知道該寫什麼,我的導師Gertrude E. Flyte便建議我寫 曾祖父,也就是孫中山博士。當時,我不知道他是誰,直到去學校 圖書館及鎮上圖書館搜尋資料,才開始認識他。我在美國歷史課 本裡面,有看過一張3×4大小的孫中山照片,他坐在小桌子後面, 照片旁有標題,說明他的事蹟;還有一段文字,拿他和美國的林肯 總統做比較。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資訊。 後來,準備放18天左右的耶誕新年假期,我的父母來學校接我, 我告訴他們我要做的作業,他們很高興。當時,我們家離南加州大 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校區及學校圖書館 大約3條街;隔週一,我走路去南加大校區,走著走著卻迷路了, 問了學生和其他人,才找到圖書館。 我早該知道,圖書館就是最大的建築之一,位置也在校區中央。 進去問了館員之後,我被帶到卡片目錄櫃,於是開始尋找「S」開頭 的抽屜。我發現有上百本在寫孫中山博士的書,我非常開心,可是 要怎麼讀完全部,好寫出期末報告呢?後來,一個館員告訴我,我 找到的書,大部分都有內容摘要。這真的減輕不少研究工作。接 下來連續兩週、每週6天,我固定去圖書館報到,靠著不斷濃縮筆 記,總算寫出一篇關於曾祖父30頁的報告,當年我17歲。 1960年起,我實在太想了解孫中山的一切,只要有他的相關英

73


國父曾孫孫國雄夫婦(右三、右二)及女兒,與國父紀念館館長林國章 (左三)等人合影。

(國立國父紀念館提供)

文資訊我都找來閱讀。因為我出生在美國,成長也在美國,沒有上 過中文學校,未能學習讀寫中文,因此我能讀的只有英文文章。 直到今年2016年,我對孫中山的好奇未曾間斷,於是2015年我在 夏威夷成立「孫中山中心基金會」,並獲得美國國家稅務局核可為 「非營利組織」。我們建造了一座6萬5000平方呎的多功能大樓, 做為孫中山思想研究、孫中山與宋慶齡文物展示、以及東西方醫 學、領導能力、教育等學習場所,期使能成為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 基地。 (本文首刊於2016年3月9日出刊之第1099期宏觀周報)

74


CH 3

國父思想實踐

第三章

國父思想實踐

75


孫中山主權在民思想 及其在台灣的實踐 文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李酉潭

主權在民的思想 20世紀

期,人類政治史上最特

的政治現象之一就是層復muel P.

Hunt未ngton所謂「第三波印民主化浪潮襲捲全球,使得新興民主國 家急遽增加。 主權在民,或稱人民主權曾popul復r sovere未gnty替,被視為民主 政

的基礎及目標,是民主政治最基本的原則及觀念的核心。孫中

山在其手著的「三民主義印中說:「民權者,民眾之主權也。印在演講 「五權憲法印則強調「在南 國主權屬於全

訂出來的民國約法裡頭,只有『中華民

國民』的那一條,是兄弟所主張的。印又在演講「三

民主義為造成新世界之工具印時說:「必須把政治上的主權,實在拿 到人民手裡,才可以治國。才叫做民治。這個達到民治的道理,就叫 做民權主義。印 孫中山的民權主義精神,即在貫徹「主權在民印的明確目標。孫中 山喜用「民權主義印來做他的政治主張的標幟,吾人認為,或許即在 強調「主權在民印的思想。他主張「主權在民印的理 ,或許是避免 過去

生在歷史上的

帝之爭,要為人民消除內戰的禍害和痛苦,

建立政權和平轉移的政治生活方式,不只是為了防止政府的專制和 腐化,也為了

應世界民主潮流。

孫中山〈民權主義〉演講的最後一句話說:「至於民權之實情與 民權之行使,……欲知此中

細情形,可參考廖仲愷君所譯之全

民政治。印廖仲愷所譯的這本書原名為Government 循y All the People,是20世紀美國著名學者Delos F. W未lcox於1912年出版,又 名《創制權、複決權、罷免權於民政之作用》 曾履he In未t未復t未ve, 履he Referendum 復nd 履he Rec復ll 復s Instrument of Democr復cy替印。 76

孫中山對此書至為稱許,特別喜歡強調直接民權。包括以下4 : 1.選舉權:民國13年,國民黨在孫中山領導下制定的政綱,其對內


CH 3

國父思想實踐

政策之四,明定:「實行普通選舉制,廢除以資產為標準之階級選 舉。印可見他主張實行不限制選舉人資格的普通選舉。 2.罷免權:孫中山說:「各國所行的民權,只有一個選舉權。這就是 人民只有一個

動力,沒有兩個

動力,只能夠把民權推出去,不能

夠把民權拉回來。印他主張人民應擁有罷免權, 「人民有了這個權,對 於政府之中的一

官吏,一面可以放出去,又一方面可以調回來,來

去都可以從人民的自 。印 3.創制權:孫中山說:「如果大家看到一種法律,以為是很有利於 人民的,便要有一種權,自

決定出來,交到政府去執行,關於這種

權,叫做創制權。印 4.複決權:根據孫中山的〈五權憲法〉 :「立法院若是立了好法律, 在立法院中的大多數議員通不過,人民可以用公意贊成來通過;這個 通過權,不叫做創制權,是叫複決權。印

在台灣的實踐 就台灣政治

展過程而言,自

化和民主化是兩個不同卻緊密相

連的階段。台灣從198體年民進黨成立或1987年宣佈戒嚴 始啟動自

解除才開

化;繼而經過1991年、1992年國會全面改選與199體年總統

直選的民主化過程,成功轉型為自 年、201體年經歷過三次政黨輪

式民主國家,且於2000年、2008

的嚴峻試煉。

至於直接民權的實現,我國的公民投票法在2003年11月27日經立 法院三讀通過,並

總統於同年12月31日公

施行。其中第一條即規

定:「依據憲法主權在民之原則,為確保國民直接民權之行使,特制 定本法。印可見公民投票法的精神就是孫中山「主權在民印主張所確 立的原則,更是為了確保「直接民權印的實踐。 公民投票是當 國著名智庫「自

愈來愈多民主國家採行的直接民主制度。根據美 之家印201髓年世界各國自

調查的報告指出,全球

19髓個國家中, 「選舉式民主國家印 曾elector復l democr復cy替共有12髓 個,其中包括88個「自

式民主國家印 曾l未循er復l democr復cy替。台 77

灣自199體年以來一直被評為既是選舉式民主,也是自 家。

式民主的國

(本文首刊於2016年2月24日出刊之第1097期宏觀周報)


中山先生民族主義 在台灣的實踐 文 中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 莊明哲 中山先生所生長的年 ,時值太平天國之亂結束

久,「洋務運

動印展開之時。當時世界主要國家

朝向開放與工業化的方向前進,

逐漸走向現

午戰敗、義和團引來八國聯軍,

化。然而中國隨著

戊戌變法嘎然而止,在在顯露朝廷失去政府治理的能力,有識之士 看清政府的無力作為,此一轉折讓革命黨派重新燃起革命救國的火 苗。 中山先生的言論,雖然都是以三民主義做為整 然而在革命初期,我們可以

的概念來號召,

現他所使用的語言,在民族主義部份

是相對激昂的。興中會誓詞高舉「驅逐韃虜,恢

中華印可為說明。

但到了民國建立,中山先生的想法有了修正,從種族、血統的 高到主觀的民族認同

次拉

次。這樣的「合一爐而冶之印並不是狹隘的

種族同化,毋寧是表達文化上的認同以及願意在這塊土地上共同生 活的肯認。 政府遷台

體7年,要檢視民族主義是否得到實踐,我們可從中山先

生在民族主義的4 3次政黨輪 ,自 國可

主張加以檢視:第一,我國民族自救。台灣經過 與民主的根芽也

免簽證的國家至201體年3月

之家印評列為「自

生根茁壯例如。國人持護照出 達1體4國。近年來亦獲美國「自

國家印。世界各國對我國在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等面向的表現迭有肯定。 但不可否認,國人在國家認同上的差異亦是明顯事實。從服貿而 起的太陽花學運、課綱微調、九二共識、釣魚台等議題,拉扯國家認 同,削弱國家整

能量,實為隱憂。上述議題值得新任總統謹慎

面對。 78

第二,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政府相當重視少數族群權益,在1997 年成立原住民族委員會。憲法增修條文第四條明訂立法委員「自 地區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各三人印,同時多數政黨亦邀請原住


CH 3

民擔任不

國父思想實踐

區立法委員。在憲法其他條文中,也有保障少數族群的

相關權益的安排。為

承原住民族文化教育,更推動原民電視台正

式開播。 面對超過髓0萬的外籍配偶新住民,內政部推動新住民二

培力

計畫、新住民輔導志工培訓、家庭關懷訪視、新住民母語學習等計 畫,協 二

新住民融入新的移民環境,同時加強照顧新移民家庭及其

子女培育。201體年的國會改選也產生第一位新住民立委。

第三、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釣魚台與南海議題上,政府先後提 出「東海和平倡議印與「南海和平倡議印,秉持「主權在我、擱置爭 議、和平互惠、共同開

印的基本原則,主張與其他當事方共同開

資源,積極參與相關對話及合作機制,以和平方式處理爭端。 在兩岸關係上,總統馬英九提出以中華民國憲法架構,維持現 狀,並在「九二共識印基礎下追求兩岸和平 坡舉行的馬習會,更是兩岸 將兩岸和平

展。201髓年11月在新加

治以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面,

展往前推進一大步。

第四、濟弱扶傾。對於伊斯蘭國的暴行,外交部聲援國際社會譴 責「伊斯蘭國印並支持國際人道援 。 2011年3月

生在日本東北的大地震,引

府與民間迅速動員,提供物資援 川

並捐

海嘯與核電廠事故,政 200億日 ;2008年髓月四

生汶川大地震,我政府與民間共同捐款逾新台幣體8億元;2004

年的南亞大海嘯,中華民國政府提供救 億元。凡此

援 ,亦捐

是中華民國做為世界一份子

約新台幣髓0

人道援 ,踐

國父

「濟弱扶傾印精神的例證。 國父

說:「民族主義這個東西,是國家圖

寶貝。印人不僅會為生

力,更會為集

達和種族圖生

嚴與價值而奮鬥。

因為這當中包含了民族共同的記憶、屈辱與光榮。政府遷台之後勵 精圖治,無論解除戒嚴、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及最近一次的大 選,相信將成為國民接納多元價值、容忍差異最佳的練習場域,也 見證民族主義在台灣的實踐成果與

來亟待克服的問題。

(本文首刊於2016年3月2日出刊之第1098期宏觀周報)

79


孫中山民生主義的實踐 文 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龐建國

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主張,形成在20世紀的初葉,不過,終 其一生, 能有機會好好推行。倒是在兩岸 台灣和大陸的實踐經驗,給出最好 民生主義的論述主要處理國家

治的情況下,先後

證。

展過程中,社會經濟建設的問

題,特別是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國家和 民族工業和外來企業之間,要做什

場之間,以及

樣的抉擇與安排。依據民生

主義的思維,在社會經濟建設方面,政府要能維護私人產權和 重

場機能,但也有維護公平交易和促進社會平等的職責。孫中

山的看法是,不必片面執著於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的 應採取因時因地而制宜的 整國家和

合性經濟

制,配合

展路線,

展程度來調

場的關係。一方面,政府必須推動配套的法制,消除

場障礙,完善

場機能,以達到「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

用,貨暢其流印;另一方面,國家仍應掌控

斷性的金融和企業

機構,以做為宏觀調控的工具和籌碼。所謂「平均地權印和「節制 資本印,就是這些意思。 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孫中山認為,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國際 場,與世界接軌,另一方面,在歡迎外資到來的同時,要掌握本身 產業

展的自主性,避免產業

長的同時,要注意

展的主導權流失。在促進經濟成

配的問題,防止階

之間、城鄉之間、和地

區之間貧富差距擴大,並透過適當的社會福利措施,照顧弱勢群 ,維持社會和諧。 在台灣,民生主義 土地改革和農 80

經是政府社會經濟政策的指導綱領。透過

興,為工業

展奠定堅實穩定的基礎。接著,

採用勞力密集的路線, 展進口

工業,吸納農

剩餘勞力。


CH 3

當國內

國父思想實踐

場飽和之餘,透過匯率改革和成立加工出口區,將產品

導向出口外銷。藉

出口擴張,賺取大量外匯,為國家基礎建設和

產業升級鋪開道路。然後,經 究院等軟硬

十大建設、科學

區、工業技術研

基礎建設,以及石化業和電子業的升級行動,為台

灣打造出1990年

中期前的奇蹟成就。

可惜的是,1990年

期以來,台灣的社會經濟

偏離民生主義的主張,又

展道路開始

能有效連結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的

動能,進入21世紀之後的台灣,光芒漸趨黯淡。 近年來,台灣

入了「悶經濟印的困境,大陸則

的主張,台灣要突破困境,需要

出了「中國夢印

民生主義的精神,才能踏上富

裕的大道。 (本文首刊於2016年4月6日出刊之第1103期宏觀周報)

81


中山先生五權憲法的 內涵及其時代意義 文 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 助理教授 劉性仁 去年是中山先生誕辰滿1髓0週年及逝世滿90週年,他的行誼、學 說及事蹟足以為後人緬懷,特別在台灣現

環境下更彰顯其現

意義與時

,中華民國憲法衍然

價值。201體年台灣再度政黨輪

成為台灣內部最大共識,其中中華民國憲法中五院設計、權能區 與政權和治權

離企圖達成萬能政府的制度設計,五權憲法

有探討及研議的必要性。

五權憲法的內容闡釋 台灣

日既

的憲政秩序及中華民國憲法的基本架構及理論,

始於中山先生所主張的五權憲法,五權憲法與三權憲法不同,在於 它的制度設計除了行政、立法、司法權之外,尚有獨立的考試及監 察權;五權憲法的精

在於協調合作,企圖營造萬能政府,與西方

三權憲法所強調的監督制衡有著意義上的區別。 民國10年3月20日,中山先生在演講《五權憲法》,提到:「五權 憲法是兄弟所創造,古

中外各國從來沒有的。印他認為, 統西

方憲法在政府機關採取的三權

立制度中,行政機關擁有考試權

將可能濫用私人流弊,立法機關擁有監察權則將有國會專制的流 弊;他認為西方

議民主中的國會相對於行政機關權力太大,常

形成國會獨裁或議會專擅,因此他將立法與監察

開;另又擔心

行政機關濫用私人,故設立考試院與行政院區別,以避免濫用私 人的流弊,此乃五權憲法的原始初衷。 五權憲法最核心在於「人民有權,政府有能印及權能區 。民權 主義第五講提到「權能區 82

印,中山先生說:「我們革命主張實行

民權,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到了一個解決的方法……,就是權與能 要

別的道理。印他更點出「對於政治問題,有一位美國學者說現


CH 3

國父思想實踐

在講民權的國家,最怕的是得到一個萬能政府,人民沒有方法去 節制他,最好的也是得到一個萬能政府,完全歸人民使用,為人 民謀幸福。印他將權 關,而

成政權及治權, 人民所行使的為政權機

政府所行使的則為治權機關。他認為西方三權

將權能 及複決4

在一起,主張權能區

立就是

就是人民透過選舉、罷免、創制

政權,與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相聯繫在

一起,使能產生萬能政府。 中華民國憲法制度設計就是根據五權憲法的理念而來,在內容 上有承繼五權憲法的部 ,也有因應時

變遷而調整的內容;此

外,五權憲法中關於民主在於把政治上的主權拿到人民手裡,才 可以治國,才叫做民治,故中山先生五權憲法中有著明顯的民主 與民治。

五權憲法的現代意義彰顯 五權憲法在

日台灣的時

定信仰;二、對於

意義在於:一、對於民主理念的堅

權概念的理念確信,之所以比西方多考試與監

察權,就是擔心權力太大無法監督,中山先生的

權思想,對於

日台灣在地方公共治理及全球治理議題的研究上產生重大的 影響;三、強調五權良性互動,使政府能夠有效運作,達成萬能政 府的理想;四、制衡及監督觀念深植

日台灣民心,政府必須依法

行政,不能恣意妄為;五、國會全面民選、直選產生中央與地方民 等,都是追溯於五權憲法中的重要理念。 五院間的合作及萬能政府的建立,是 時

意義。五權憲法中提供現

來五權憲法尤為重要的

國家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繁榮及

和諧的思想啟 ;也提供讓世人學習、思考及批判的素 ,使人類 不停地思考

如何

展地更好。

五權憲法更突顯出民主的意義,對於防腐、濫用私人、政府權力 太過、政府能力不及、個人權力不足、個人能力太強形成個人主 義及利益

團掛帥等現象,也都提出一套解決方案,這便是五權

憲法的現

意義。 (本文首刊於2016年3月23日出刊之第1101期宏觀周報)

83


中山精神與台灣的歷史傳承 文 國立國父紀念館館長 林國章 台灣於188髓年設省,行政治理的環境從清朝、日據、民國3個階段歷 程,影響台灣的因素繁多,但就國家

展的思維、策略及可受檢驗的實

證經驗而言,中山精神與理想融入是台灣近現

歷史文化

展極重要

的成 。

一、孫中山與台灣抗日民族運動聲息相關 乙

189髓年馬關割台之議,震駭全台,紳民無力回天,籌組台灣民主

國,繼之以義勇保鄉衛土,誓死武裝抗日,前仆後繼歷20載。但是民族 意識薪火相 ,中山精神與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更為台灣抗日燃起無 比的信心。台籍知識菁英相繼加入同盟會台灣

會,而有翁俊明、蔣渭

水、杜聰明等謀弒袁世凱的事蹟。 在日本帝國主義愚民政策之下,蔣渭水為台灣人知識診斷,1921年與 林獻堂等成立文化協會,集結知識青年,廣泛舉辦演講、講習、閱報、 影劇活動,匯聚文化鬥魂成為民族覺醒的先鋒。1922年台灣文化協會成 員,在東

創辦台灣民報,一如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以白話文

紹新知,在殖民統治下批評惡政、鼓舞民心,開啟為台灣人民而

正義之聲。1927年蔣渭水糾合文化協會幹部,創立台灣民眾黨,師法孫 中山改組中國國民黨之志,結合工農商學各階級,在日警嚴苛管制下, 致力推展民本政治,建設合理經濟,改革社會制度。

二、台灣義勇神州抗戰,協力圖強光復台灣 1919年台灣雕塑第一人黃土水以「山童吹笛印,又名「蕃童印作品入選 第一

日本帝展,並以「水牛群像印細緻

現台灣人民堅毅卓絕,綿延不斷的精神

達樸實靜謐的藝術情感,展 承。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擴大軍事動員,台籍志士李友邦奉行三民主義 理想,於1939年籌組台灣義勇隊及少年團,投身轉戰中國東南。抗日英 雄,心手相連。眾多台灣知識青年投入大後方參與抗日組織,1941年在 重慶合併擴大台灣革命同盟會,協力圖強,共同為抗日與光 84

戰,也為爭取台灣光

並肩作

做好準備工作。

194髓年終戰時刻,日軍在中、台兩地受降,台灣人民煎熬受盡,迎向光 飄揚的旗幟。


CH 3

國父思想實踐

三、三民主義在台灣實踐,建樹民主發展典範 抗戰勝利,國民政府遵

孫先生遺志,貫徹還政於民的初衷,於民國

3髓年曾194體年替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印,第二年曾1947 年替元旦公 ,同年12月2髓日正式實施。憲法前言首 「國民大會受全 國民之付託,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為鞏固國權,保 障民權,奠定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制定本憲法,頒行全國,永矢咸 遵。印 194髓年10月2髓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

在台北

中山堂舉行。1949

年國民政府播遷台灣,孫中山先生的理想透過憲政制度正式成為主導台 灣政治、經濟、社會

展的最高指導原則。

從制度面觀察,二次大戰後台灣地區整

展過程,是以實踐三民

主義理想為目標,實施有效的計畫經濟,相當程度

現了兼顧安定與

展的民生理想,又掙脫了提供外援的美國之政治依賴。同時進行不流血 的土地改革,先期 濟

達國家資本,帶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了整

的經

展。也在經濟穩定成長與擴大人民政治參與的情況下,民主化的程

度逐步深化。 三民主義的憲政制度及政策指導作為,雖然十足地促成了台灣邁向 現

展,卻也因為其與政黨的特

淵源,而被視為「黨國意識形

態印。因此,當198體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1991年終止動員戡 亂時期,加上同一時期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非共化曾1989年替和蘇聯解 曾1991年替,帶動國際環境轉變。台灣的政治環境走向競爭,三民主義的 現實意義隨著政治環境蛻變,也出現所謂的意識形態終結的質疑與批 判。 事實上若從近

我國學術思想

展的宏觀面向來觀察,孫中山的理想

涵蓋了民族主義、民主法治、中華文化

統、民生建設、國家社會主義等

社會科學,它是一種經驗性的思維,本質上其實俱足了開放的與科學的 本質。 近現

台灣

展的沿革,隨著國際化與在地政治社會環境變遷,文化

風貌多元呈現。但攸關國家

展的原則,從20世紀開端,孫中山先生及

民國先賢的國政見解,無論在抗日、光 、戰後各階段,連結台灣政治社 會

展。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對應於時下媒

熱衷所謂觀點翻轉的論

述風潮,仍具深刻意義而且值得回顧與珍惜。 (本文首刊於2016年4月13日出刊之第1104期宏觀周報)

85


中山先生對儒家思想 的繼承與發揚光大 文 義守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 晏揚清 孫中山先生是中華民國開國的國父,同時也是廣受國際人士推崇 的偉大的思想家。有些人認為,他一生奔走革命,兵馬倥傯、坐不暖 席,哪有時間好好思考並

而為文。這種看法可自清

民國聞人吳

稚暉的敘述窺其一般,他說: 「我起初不滿意孫文,是因為他不是科 第中人,不是經生文人,並且懷疑他不識

。到認識以後,才知道他

手不釋卷。印 儘管畢生忙於革命事業、為中華民國的建設而殫精竭慮,孫中山先 生的旅途恆以書為伴,加上對先進國家風物制度的考察,使他的思 考豐富多元,並多有創新之見。不但有經世致用之學,如實業計畫的 提出,其構思絕不遑讓於30年後歐洲的「馬歇爾計畫印,說他是經濟 學家絕無謬讚。在思想上,他也不遜於各大家。當他在上海專心著書 之時,中國正展開如火如荼的新文化運動,一時之間,全盤西化論、 打倒孔家店,囂聞塵上,而德先生、賽先生更是普遍被捧為救世主。 在這股潮流下,孫中山先生卻堅持道德仁義是中國

統儒家治國

之道,更是西方列強之所欠缺。他批評當時社會的媚外心理,說: 「許多留學生回來,都說外國有這樣文明的原故,……這種人自甘 下流,不知道中國幾千年都是文物之邦,……現在的中國不但是最 貧弱的國家,並且是最愚蠢的國家。事事都要派人到國外去學,這 還不是件恥辱的大事嗎?印 中國近

最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

表示,古

中外許多思想家和

政治家所提出的解決人類問題的主張,大都趨向兩個極端─專制與 自 ,只有孫中山先生能夠「執其兩端,用其中印,孫中山先生解決人 類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三民主義印。 舉幾段話來說明孫中山先生對中國 86

統文化的認知,民族主義

第四講:「中國沒有的東西是科學,不是政治哲學,至於講到政 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求之於中國。印民族主義第六講:


CH 3

「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

國父思想實踐

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

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一般醉心新文化的 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印 又說:「中國有一段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在外國的大政治家 還沒有見到,還沒有說到那樣清楚的,就是『大學』中所說的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 一段的話,……這就是我們政治哲學的智識中所獨有的寶貝, 是應

要保

的。印

孫中山先生以仁義道德為立國之本,揆之現 敗

、道德淪喪、人心

國內社會風氣

溺;而國際社會則爾虞我詐、恐怖鬥

爭、戰亂不止。在整個世界惶惶然、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我 們實在不得不佩服孫中山先生百年前的真知 儒家

統的仁義道德文化,實為解決

見,也益見基於

日國內外問題的良方。

(本文首刊於2016年1月13日出刊之第1092期宏觀周報)

87


中山思想與兩岸關係 文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周繼祥

國父孫中山先生誕生於西元18體體年,逝世於192髓年,這短短的 體0年間,正是中國及世界

生鉅大變化的時刻。中山先生首先是

革命家,他自述:「余自乙酉中法戰敗之年,始決傾覆清廷創建 民國之志印。中國大陸人士推崇中山先生,大都是從民主革命先 行者的角度,亦即頌揚他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 偉業。毛澤東於建政之後,

撰文紀念中山先生,並且宣稱自

:「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印文化大革命以前, 大陸對中山先生的紀念活動本質上是政治性的。據大陸學者金冲 及的說法,這一時期對於中山思想的研究是粗線條的、輪廓式 的,大量問題沒有來得及進行深入的探討。其實,中山先生更是 個思想家,不知是基於對台統戰的需要或是基於對先生的

崇,中共進行改革開放後,大陸學界才積極推動孫中山思想研 究。 1987年11月,政府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民間各種交流隨 之而勃興。台灣國父思想學界這才 研究中山先生著作

現,大陸同道在整理出版及

有相當的成績,並

成立研究孫中山的專門

機構,雙方旋即開展有關孫中山研究的學術交流,包括共同舉辦 學術研討會、

表研究著作、論文,中山思想的共同探索,不僅

成為兩岸有志之士思考國家民族前途的一種路徑,也成為導引兩 岸關係

展的一道橋樑。中山先生是近

唯一受兩岸人民共同

敬的偉人,除了愛國情操、大公無私的人格,更重要的是他留下 的思想學說是兩岸人民共同的

產。

兩岸關係有各種不同的面向,包括文化、教育、經濟、貿易, 在兩岸

治數十年之後,雙方的政治、經濟、社會

極大的差異,因此,開展兩岸關係可以說是千頭萬緒,不知從何 88


CH 3

國父思想實踐

入。 而中山先生學貫中西,識透古

,他所提倡的三民主義、建

國大綱、建國方略,雖然奠基於19世紀,但其民族主義主張 爭取民族的自

與平等、維護國家的獨立與統一,

揚中華文

化、並吸收外國文化的優點,主持國際正義、促進世界大同; 民權主義主張自

人權與真平等、五權憲法與權能區

、均權

制度與地方自治;民生主義主張均富、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 若真心誠意要推進良性互動的兩岸關係,則從上述民族、民權 和民生三大主義和理想中,可以得到諸多啟

。因此,從上個

世紀80年

以來,中山思想的探討與學術交流,自然而然成為

兩岸關係

展的最佳媒

,其中,固然歷經台灣因解除戒嚴與

開放黨禁,而導致國父思想停教、停考,以及官定意識形態式 微的衝擊。 然而,兩岸學術界對於中山思想的共同研究和探討,則始終 間斷,例如國父紀念館以「孫中山與現

中國印等為題,

每年都邀請兩岸學者舉辦學術研討會,至於中山思想教學與研 究的起伏與興衰,則正是兩岸關係迂迴與曲折 證,而為了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

展的一

展,擴大與深化兩岸經

貿、文化、教育、宗教、旅遊等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兩岸有 志之士都有必要重新解讀中山先生的思想,從中得到啟示。 (本文首刊於2016年3月30日出刊之第1102期宏觀周報)

89


孫中山的政黨政治思想 文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李酉潭 孫中山雖在晚年對民國初年實行的政黨政治表示厭惡而主張 實行「以黨治國印,但這只是為了完成以〈建國大綱〉為依據 的革命建設,

軍政、訓政而憲政。待憲政實施後,有了實施

政黨政治的環境與條件,自然仍應實施政黨政治。 民主政治不能沒有自

選舉,要自

選舉就不能沒有政黨政

治,所以民主政治也就是政黨政治。孫中山指出:「中華民 國以人民為本位,而人民之憑藉則在政黨。國家必有政黨,一 政治始能

達。印又說:「若無政黨,則民權不能

能維持國家,亦不能謀人民之幸福。印「

達,不

中華民國實行民權

主義,可以鞏固於千年萬年,可保一致而不亂者,此亦靠乎政 黨。印 孫中山的政黨觀

述如下:

一、重視政黨競爭 孫中山把政黨競爭譬喻為「親愛之友,相對圍棋印,認為是 絕好之事,他說:「黨爭者,絕好之事也。須知所爭者,非爭 勢力,乃爭公道,可見黨爭實不可少。譬之親愛之友,相對圍 棋,而各人必求自 之一

勝利,此亦爭也。國家欲求政治

達,爭

,豈可忽視乎!印孫中山認為競爭乃用以求進步,進一

步提示黨爭應遵

常軌,應以國家的利益為前提,不應以黨派

的相傾軋為能事。

二、強調黨綱、黨德 孫中山特別強調黨綱、黨德的重要性,他於1913年1月在上 海國民黨茶會演講〈政黨宜重黨綱黨德〉時指出:「政黨之 性質,非常高尚,宜重黨綱,宜重黨德,吾人宜注意此點, 90


CH 3

國父思想實踐

以與他黨爭勝。印孫中山指出:「其求勝利之法,須依一定之 法則,不用奸謀詭計,是之謂黨德。如但求本黨之勝利,不惜 用卑劣行為,不正當手段,讒害異黨,以弱本黨之敵,此種政 黨,絕無黨德。印

三、主張兩黨制 孫中山理想中的政黨制度,當屬「兩黨制印。他在民國元年 的國民黨宣言裡說:「一國政黨之興,只宜二大對峙,不宜 小群

立。印而在民國2年演講時說:「兩黨互相進退,得國

民贊成多數者為在位黨,起而掌握政治之權。國民贊成少數者 為在野黨, 政,不能事事

於監督之地位,研究政治之適當與否。凡一黨秉 臻完善,必有在野從旁觀察以監督其舉動,可

以隨時指明。國民見在位黨之政策不利於國家,必思有以改絃 更張;因而贊成在野黨之政策者必 之信仰,即可起而

多數。在野黨得多數國民

握政權,變而為在位黨。印在「國民月刊

出世辭印中,他描述兩黨制「輪流互易印的情形,可以使「國 家之進步無窮,國民之幸福無窮。印 在民主政治的運作邏輯之下,政黨為了選票而競爭乃天經地 義。孫中山的主張,例如:「黨爭乃

流血之爭印、「政黨

宜注重黨綱黨德印、「政黨之要義在為國家造幸福為人民謀樂 利印等,完全符合時

潮流。

(本文首刊於2016年1月20日出刊之第1093期宏觀周報)

91


政治道德與天下為公 文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彭立忠

民主政治為

日主流的政治制度,人們因唾棄

制,連帶忽略制衡

統的君主專

統君主專制的政治道德,誤以為強調價值

中立、價值多元的民主政治不重視道德,更有認為民主政治既 是舶來品,要講道德也是以西學所重視的道德為尚,忽略人類 文明對道德的期許有其共通性。 對於政治道德追求,我國諸子百家有不同的著重點,其中最 大共通點當不離「立信印與「天下為公印。例如《論語揮顏 淵》子

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印子

曰:

「必不得

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印曰:「去兵。印子

曰:

「必不得

而去,於斯二者何先?印曰:「去食。自古

死,民無信不立。印 儒家

統提倡仁政,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

於天下,為仁矣。印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 人。印同樣看重「信印德者,兵家以「智、信、仁、勇、嚴印 做為統兵者的德行修養。《孫子兵法》論及決定戰爭勝與不勝 的因素有髓:道、天、地、將、法。其中所謂「道印,指的是 「

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

。印《孫

子兵法揮始計》而所謂將者,要能具備「智、信、仁、勇、 嚴印髓種才德。法家治國重視「勢、術、法印,但商鞅治秦, 首要的政策不在立威或立恩,而是先「徙木立信印。 從造

而言,信指人所說的話;儒家主張「君子先行其言,

而後從之。印守信之人方能獲得他人寄予重任。人言常以信 任、信用二 92

並舉。而國父孫中山先生對於信德的

悟,延伸


CH 3

國父思想實踐

出信仰與信心,他在《孫文學說自序》中表示:「夫國者人之 積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國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是故政 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 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 收效之期也。心之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萬事之本源也。滿 清之顛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國之建設者,此心敗之也。印 信既是為政之本,關鍵在於為政者能否做到「天下為公印。 國父對於「天下為公印有一段解釋:「吾人生在惡濁世界中, 欲打破此舊世界,剷除一

煩惱,以求新世界之出現,則必有

高尚思想,與強毅能力以為之先。在吾國數千年前,孔子有言 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此,則人人不獨親其親, 人人不獨子其子,是為大同世界。大同世界即所謂『天下為 公』。要使老者有所養,壯者有所營,幼者有所教。孔子之理 想世界,真能實現,然後不見可欲,則民不爭,

兵亦可以不

用矣。印 「天下為公印是古 天下,

重要的政治思想,專制帝王得天下、治

必否定天下為公的價值觀,但不免會把私家包裝成公

家,把天下臣民視做一家一姓的私產。昔日君王若違背天下為 公的政治道德,與民爭利或專擅天下之利,則必然喪失人心, 從而喪失天下。

日民主時

,人民當家作主,若問政黨如何

取得人心向背?不妨檢視政黨是否能與人民同憂同樂,政黨是 否能節制政客們的私心?唯有立信方能獲得民眾支持。 (本文首刊於2016年1月27日出刊之第1094期宏觀周報)

93


孫中山和平思想的具體實踐 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教授 周家華

統政治學家

提示我們,人類的生活事實上是建立在「合作印

與「衝突印兩種互相矛盾的現象上:為了合作,人與人之間乃結合成 各種不同的團 之間會

,可是當大家聚集在一起生活時,便

現到人與人

生衝突;為了遂行合作,乃必須化解或節制衝突,其中最可

行的方法,便是建立大家共同遵守的互動規則,而我們一般所稱的 「秩序印或「共識印,則是化解或節制衝突的一種合作狀態。當我們 將時序拉回到中華民國建國前後,國父孫中山先生論及當時的國內 外局勢,即不謀而合的在以大亞洲主義為題所 「我們講大亞洲主義,……應

表的演講中強調

以王道文化為基礎,團結亞洲民族,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進而維護亞洲的和平

展。印 〈大亞洲主義〉

其他諸如: 「從中華民國建立之日起,我即為國家的統一、和平、合作、 繁榮而

力。……我盡我所能的力量去培植和平的秩序,並使政府免除

因革命而

生的煩擾。我熱望保持共和國內的和平。 印 〈為宋案告外國

政府與人民書〉 「文之所持,凡

以祁嚮真正之和平,故雖嘗以身當天下之衝,而

不自惜也。印 〈討袁二次宣言〉 「余對於時局,主張和平統一,希望北方軍閥徹底覺悟印 〈主張和 平統一〉 「 後解決時局,以不用兵力為最宜,法律問題可以和平方法奮鬥得 之印 〈力主和平統一〉 「我希望中國永遠保守和平的道德,……愛和平就是中國人的一 個大道理,中國人才是世界中最愛和平的人印 〈民族主義第四講〉 「孫文正心誠意,當眾宣誓,……務使政治修明,人民安樂,植國 基於永固,維世界之和平。印〈孫文學說第六章〉 94

「余之所以如是其亟亟者,蓋欲傾竭棉薄,利用此絕無僅有之機會 以謀世界永久和平之實現也。印〈英文本實業計畫序〉


CH 3

「滿清時

國父思想實踐

辱國之舉措,與排外之心理,務一洗而去之,與我友邦

益增睦誼,持和平主義,將使中國見重於國際社會,且將使世界漸趨 於大同。印〈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 上列所舉均在在顯示國父一生均是在為國內與世界和平而 身

力,雖

及逮也,然有志焉的起心動念。以下簡要提出適例,驗證和平

思想的具

實現。

首先,就台日關係而言,中華民國與日本自199體年開始進行的 漁業談判,至2012年為止的1體次會談,均無實質的進展,然在總 統馬英九提出「主權在我,共同開

印的「東海和平倡議印之後,

2013年4月10日亞東關係協會與日本交流協會在台北賓館所舉行的 第17次漁業會談,即獲重大突破,簽署「台日漁業協議印,劃設了兩 國漁民在釣魚台海域的作業範圍。誠如馬總統所言,雙方此次談判 雖於主權議題上

能達成共識,但我方在漁權

獲致大幅進

展。同時亦證明2012年8月針對東海緊張情勢提出的《東海和平 倡議》,

獲日本政府的重視與關注,希望

來東海能真正成為

「和平與合作印之海,為東亞和平與穩定奠定基礎。 其次,就兩岸關係而言,兩岸從早期的文攻武嚇,進展到近期 的和平

展,1993年的辜汪會談、200髓年的連胡會、2014年的

王張會,乃至201髓年的馬習會,均扮演極其關鍵的角色。尤其 是201髓年於新加坡舉行兩岸領導人 義,誠如馬總統所言,這是兩岸隔海

級的馬習會,此舉的重要意 治體體年以來,雙方領導人

第一次會談,也讓全世界知道海峽兩岸彼此

建立以和平方式解

決爭端的機制。 各位僑社先進們!辛亥革命前後,國父在很多場合倡議和平 展的思想。其念茲在茲的均是

揚王道文化、維護世界和平,而

終其一生卻在「和平、奮鬥、救中國印的呼喚中,離開了他一手 創建的中華民國,撫

追昔,感慨萬千。

最後深盼吾輩一本國父在「三民主義自序印中所言:「本此基 礎,觸類引伸,匡補闕遺,更正條理印之意旨,在國際間扮演和 平締造者、人道援

者的角色,持續

揚國父和平思想。

(本文首刊於2015年11月25日出刊之第1085期宏觀周報)

95


孫中山技職教育的理念 與擅揚 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教授 周家華

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創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終其一生雖

見專門的教育論著,但在現

一窺其對於教育

的文本資料中,仍可

展的思維,例如:「振興教育、轉弱為強印、

「人才盛衰、風俗浮靡,實關教育印、「非學術無以救國印、 「教育既興,男女可望平權印、「借鏡國外教育經驗印、「教育 主義,首貴普及印、「女子師範,尤為重要印、「多設學校,使 天下無不學之人印、「大學之旨趣,以促進社會道義之長進,物 力之

展副之印、「無論貴賤,

才力,各

可入公共學校印、「盡其聰明

專科印、「培養人才乃學師範者的任務印、「

撥經費,專作教育事業印等,多元觀照且富有時

國家

意義。

關於技職教育方面,孫中山在《心理建設》中痛陳:「中國數 千年來,以文為尚,上自帝王,下逮黎庶,乃至山賊海盜,無不 羨仰文藝。其弊也,乃至以能文為萬能。多數才俊之士,廢棄百 藝,惟文是務。此國勢所以弱,而民事所以不進也。印因此,破 除

統重文不重術的觀念,實乃首要之務。其次,在《實業計

劃》中直陳:「惟 後中國

展之權,操之在我則

亡之關鍵,則在此實業

權,則非有此知識不可。…… 行。印並倡議借用外資以開

,操之在人則亡,此

展之一事也。吾欲操此

展之

展中國工業,不論如何,必須進 我國資源的同時,培養自

巧匠、專門技士。再者,在《公

的能工

大學條例》中指陳:「大學之

旨趣,以灌輸及討究世界日新之學理技術為主,而因應國情,力 圖推廣其應用。印大學不獨偏理論,尤重實務的教育趨向。此 外,在《中華民國建設之基礎》中則具陳:「同一教育也,濱海 之區宜側重水產,山谷之地,宜側重礦業或林業,是固宜予地方 96

以措置之自

。印主張因地制宜、興學育才。孫中山技職教育理

念的主要觀點,在於破除重文輕術的務虛

統,

展經世致用的


CH 3

國父思想實踐

務實教育。 承上,受到孫中山技職教育思想的啟 育在1980年

,雖然台灣的技職教

資本及技術密集時

,培育了量多而質精的技術

人才,為國家奠定了精實的經濟

展基礎,成為亞洲四小龍之

首。但隨著社會變遷和產業升級的趨勢,近年來台灣技職教育 面臨著諸多問題或挑戰,例如,國人文憑價值觀的作祟、技職 教育定位的模糊、技職學生社經地位的相對弱勢、技職教育資 源與教師實務經驗的不足及產業人才需求的轉型等。 在「培育優質創新人才、共創幸福繁榮社會印的教育願景之 下,關於技職教育—技專校院部

,政府提出以下具

措施:成立區域產學合作中心、跨校聯合技術研 技專校院與產學

中心;推動

區產學合作計畫、產學論壇及競賽;

範科技大學計畫、編列獎

及補

經費協

的改革 展典

私立技專校院等。

政府特於201髓年制定技術及職業教育法,以做為推動職業試 探教育、職業準備教育、職業繼續教育、技職校院教育等的法 源依據,並規定

行政院定期邀集相關部會首長,召開技職教

育審議會,制定宏觀技職教育政策綱領。 中興以人才為本,孫中山 讀書、識

提醒我們:「學校之目的,於

、學問、智識之外,當注重於雙手萬能,力求實

用。印「不去行,便無法證明所求的學問是對與不對,不去 行,於是所求的學問沒有用處。印如何與時俱進、心領神會的 宏揚孫中山的技職教育理念,端賴我們能否付諸行動、檢驗真 理。

(本文首刊於2015年12月23日出刊之第1089期宏觀周報)

97


孫中山關注老人議題 的時代新意 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教授 周家華 近年來,先進國家的社會科學家們嘗試著使用各種不同質化 或量化的研究,一方面旨在解決人口高齡化所造成的社會問 題,另方面則致力於老人學理論的建構和方法論的

展,並且

在各學科中呈現出不同的研究重點。然而,誠如國父孫中山先 生在民權主義第五講中所言:「歐美有歐美的社會,我們有我 們的社會,彼此的人情風土,各不相同。我們能夠照自

的社

會情形,迎合世界潮流做去,社會才可以改良,國家才可以進 步。印準此,恭逢 國父孫中山先生1髓0歲誕辰,特簡要論述孫 中山關注老人議題的時

新意,以資紀念。

閱覽孫中山相關論著、演講及宣言中對於老人議題的關注至 少有:「國家應有必使我400兆國民各得其所,方為志滿的老 有所終、老有所養的理想與企圖。印〈香港興中會宣言〉 「國家應參考英國社會政策的作法,對於需他人照顧的不幸 老人,給予養老金之社會救

,以資養老人。〈民生主義與社

會革命〉 「民生主義關係國民生計至重,非達到不可;國家社會主 義,為民國富強之基;強調以國家之力照顧民生。印〈提倡國 家社會主義〉 「視養老恩俸為最重要的慈善事業之一,並以國家的稅收及 公共興辦事業的收入,做為興辦慈善事業的經費來源。印〈中 國之鐵路計畫與民生主義〉 「國家應設置公共學校、公共養老院,及公共病院等福利措 施,並提供免費醫療照顧等,類似公醫制度的服務。印〈社會 98


CH 3

國父思想實踐

主義之派別及其實行方法〉 「在內政部下設內務司,掌理以國營經費支持的公立養老 院,及其他以慈惠為目的之建築事

。印〈中華革命黨革命方

略〉 「政府應有立法保障及供養老人之責;地方政府應設公共講 堂、書庫、夜學,為年長者養育智識之所。對於地方之

權利

而不必盡義務之老人年齡標準,或以髓0歲或以體0歲,採因地制 宜的彈性作法。印〈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 「設置社會事業局,以掌理養老及監督公益或慈善團

等有

關業務。印〈內政方針〉 「參考英、美、法等國實施老人年金制度,保障老人晚年生 活,並追隨俄國腳步,朝人人 的大同世界理想

有平等之幸福,而無不均之患

力。印〈廣東善後問題〉

「強調對沒人養活的老人加以救濟乃國家責任,古

中外

然。並期望我國能如歐美國家一般,能使老百姓,自幼到老, 一生都受到國家的照顧。印〈革命成功始享國民幸福〉 「民生主義所採取福國利民方法,是使少年的人有教育,壯 年的人有職業及老年的人有養活。老年不能工作的,又沒子女 親人養活的鰥、寡、孤、獨4種無告之人民,國家應給與養老 費。印〈女子要明白三民主義〉 「地方政府應將土地的歲收、地價的增益等收入,做為育 幼、養老、濟貧等福利事業的

源。〈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國家應將工人的養老費和保險費一一規定,並用國營事業 所得的利益去保護工人。印〈民權主義第四講〉 「德國對於工人的養老費,資本家也有責任

擔的制度,值

得我國參考,而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年年賺錢的諸多因素如縮短 工時、增加工資、

工人保人壽險等也彌足借鏡。印〈民生主

義第一講〉 99


從以上所舉犖犖大者,我們或可

現,孫中山雖然沒有提出

福利國家的名稱,但在他的想法與作法上,卻是為著全民的福 利來著想,此與福利國家「冀望將人民從搖籃到墳墓都能受到 國家的照顧印之意旨不謀而合。其次,他以養民為目的,以均 富為理想的民生主義,係融合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優點,以 及對我國

統仁愛思想的實踐,所

展出來的一種適合國情的

福利思想。再者,他冀望透過先進福利國家養老制度的經驗借 鏡、社會安全網雛型的初步構想、國家照顧責任和國家

政支

持的明確主張,以及設立專責機構、制定專門法律、開辦老人 教育、建立養老保險、強調企業責任、廣闢福利

源等配套,

將關照老人的終極目標設定在「必使我400兆國民各得其所印 的「老有所終、老有所養印的大同世界的理想上。最後,深盼 僑界先進能一本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自序印中所言:「本此基 礎,觸類引伸,匡補闕遺,更正條理印之意旨,持續關心老人 議題、關注老人研究、關懷老人福祉。 (本文首刊於2015年11月18日出刊之第1084期宏觀周報)

100


CH 3

國父思想實踐

認識孫中山教育思想 文 西雅圖孫中山紀念銅像基金會會長 袁精學 當國人懷 「博愛印 、 「天下為公印 及追求自 、平等與幸福之精神慶祝 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

七十週年,並緬懷追思國父孫中山先生1髓0

歲誕辰之際,吾等恭讀國父遺囑, 「革命尚 知是說, 乃國家民族尚

成功;同志仍須

力。 印 即

全面獲得 「自 印 、 「平等印 與 「幸福印 ;亦

能達

成 「博愛印 、 「天下為公印 理想,國人仍須繼續 力奮鬥也。 國父生前

表示 「振興中華,必需教育印 ,國父

於1921年12月10日在

廣西省桂林 ,以 「軍人精神教育印 為題演講說明智之來源。他說: 「智 何自生?有其來源,約言之,厥有3種: 於天生者; 於力學者; 於經 驗者。 印 國父同時解說: 「智之云者,有聰明,有見識之謂,是即為智之定 義印 。換言之 ,此 「智印 乃包括聰明、見識、或知識,為人類固有者也。 國父認定人之得其智者, 乃從其天生、 力學、及經驗而來也。實質上, 國父所說及此智之源三者, 乃涉及人類

展之主因遺 、環境及教育

也,國父說: 「凡人之聰明,唯各因其得天之厚薄不同稍生差別,得多者 為大聰明;得小者為小聰明,其為智則一,此乃天生之來源也。但後因 各所受之環境及教育差異。 印 國父於民國13年3月23日講述民權主義第三講時,說: 「自人類生幾百 萬年以前推到近 ,從沒有見過天賦有平等的。 印 繼續又說: 「人聰明才 力有天賦的不同,所造就的結果,當然不同。 印 國父又說: 「人之智除天賦外,尚賴其日後之力學及經驗也。 印 國父認 為人之 「質有智愚印 及 「才有全偏印 。故於民權主義第三講乃將人之天 賦資質及才能,列為聖、賢、才、智、平、庸、愚及劣八級,主張不

等級,

按其人之性所近與興志,所處之空間、時間, 別授予適當之專技;並 以愛國之心,使之人人

能盡其才智,達成教育目標, 人人受教,共同

「建設真正中華民國印 。國父之教育思想,時至 日 ,極為正確,可謂真 理永恆不易也,國人共勉之! (本文首刊於2015年11月4日出刊之第1082期宏觀周報)

101


孫中山的思維方式 以及他的幾個結論 文 加拿大多元文化中心主任 盧定平 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的自序裡,寫著「民族主義一冊

經脫

稿,……。不期11年體月1體日,陳炯明叛變,砲擊觀音山,竟將數十 年心血所成之各種草稿,並備參考之西籍數百種,悉被燬去, 可 痛恨。印 這些書籍是他30多年來讀書、走訪歐美,在各地收集的報章 雜誌書籍。他的重要參考文書如下:新舊約聖經、馬爾薩斯 的人口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及其他論述、美國的獨立宣言、法 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馬克思的資本論及其他論述、林肯的蓋 茨堡演說文、美國憲法、大學的基礎物理化學數學課本、醫學 院本科教課書、盧梭的各種論述如民約論等、亞當斯的政府概 念、共產黨宣言、英美當

報章雜誌、當

英文西醫書籍。

大科學家考察萬事萬物 民權主義第一講,「世界上考究萬事萬物,在中國是專靠讀 書,在外國人卻不是專靠讀書。外國人在小學中學之內,是 專靠讀書的,進了大學便不專靠讀書,要靠實地去考察,…… 他們考察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觀察,即科學;一種是用判 斷,即哲學。人類進化的道理,都是

此兩種學問得來的。印

中山先生追隨達爾文的科考路徑,周遊世界、實地考察。他 認為,如僅侷限在有限的地理環境,是難以考察萬事萬物的, 僅在幾個地方考察幾

事物就寫出結論,結論很可能是錯誤

的。

中國民族的來源 民族主義第三講,「如果中國文化不是從外國 102

來,是


CH 3

生的,那

照天然的原則來說,中國文化應

江流域,不應

國父思想實踐

源於珠

源於黃河流域。因為珠江流域是氣候溫和,

物產豐富,人民很容易謀生,是應

生文明的。但是考究歷

史,古時候的堯舜禹湯文武,……都是生在西北。印 中山先生在100年前就以科考的方式,演繹判斷出黃河流域的 中國古

文化來自

日的新疆以西的地方。

日本的發展 民族主義第五講說,「最近可以亡中國的是日本。印中山先 生在日本停留或

住的時間很長,他有許多日本民間與政界的

友人。他多方瞭解日本全國上下的心態與國力,在日本

動侵

華戰爭1髓年前,他就推斷出日本對中國的算計。

中國在列強勢力平衡下存在論 民族主義第五講說,「中國到 中國自身有力可以抵抗,是

天還能夠

在的理

,不是

於列強都想亡中國,彼此都來窺

伺,彼此不肯相讓,各國在中國的勢力,成了平衡狀態,所以 中國還可以

在。印

三民主義通篇告訴我們,現 立的、有

的中國人應

過著科學的、獨

嚴的、富足的、快樂的日子。

中山先生在民國12年以前就「先天下之憂而憂印地觀察到這 種可能性,他不是先有答案再去找證據,他是先考察萬事萬 物,而後以科學的邏輯演繹而得到答案。

結論 我們在

日研討中山先生的思想與言論,必須先瞭解他的思

路過程,我們的調研方式是否與他的科考方式一樣,如不一 樣,那

是否需要重新評估我們的思維方式。 (本文首刊於2015年12月2日出刊之第1086期宏觀周報) 103


雲雷震開新中國 文 美國達拉斯僑務委員 孟敏寬

一位近

史的

表、一個中國人的驕

,在紛亂的世

,看

到的不是戰火、聽到的不是槍聲、感受的不是恐懼,是願意 站在第一線,將奄奄無

的中國,跳出被凌

的處境,拯救被

蹂躪的同胞,逃脫無情的暴力,他領導著血肉手足,去改變幾 千年的中國歷史,更將人民解脫出專制的枷鎖,呼吸自 氣,他是中國的革命之父,也是我們景仰

敬的近

的空

中國第一

位政治理想家─國父孫中山先生。 如同歷史洪流中的

水嶺,孫中山先生一刀劃開了帝制與民

主,讓人民不再受專制統治,

有人權的自主平等,他讓國

家不再封閉頹喪,再次擁抱民族自信,他的救國精神

我們景

仰。 欣逢國父孫中山先生1髓0歲誕辰,當我們隨著歷史的腳步回 溯到強國欺

,民不聊生的時

,看他以先覺的領導,來警醒

人民的自覺,以先知的教育,來實現中華民國的獨立和統一。 他

力推行三民主義的民族獨立、民主自

決和勇

、民生幸福,以堅

的革命精神,實現世界大同理想願景,他

不再是圖

片上的緬懷,更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感恩。 中國在19世紀中葉,極端封閉的社會打開了一個口子,從此 「以夏化夷印的途徑逆轉,中山先生試圖在此刻來喚起民眾, 擺脫在帝制文化下培養出來的奴性與愚昧,他見外國割地、國 家賠償,人民在不平條約下苟延殘喘,只想實現國家統一、振 興中華。 日,在21世紀為中國人核心的世紀後,我們跨出了貧窮、 104

落後,走進入了民主自

,就在我們準備迎向大同理想世界


CH 3

國父思想實踐

時,物欲的華麗、奴性的翻攪,將我們再次打入迷惘的夢境, 我們不再需要吶

「德先生、賽先生印,我們想擁有人格獨

立、人人平等,可是,此刻的社會良知也 到中山先生形容自

漸漸地淡化,當看

「愛國若命印,生平以愛國為前提時,

滿展現愛國主義偉大情操,當頭棒喝提醒我們,要肩負起他的 大同理想畢生職志。 中山先生一生彰顯出意志堅強、操守廉潔,堅韌不

、開

進取,他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和放眼世界的開放心態,留給我 們高尚品德的精神榜樣,不僅對21世紀的中國人具有重要的啟 和教育意義,更值得我們永久學習、

揚光大。

21世紀,民族獨立的閘門打開了、民主自 民生幸福的步伐啟航了,這一 私,面對這1髓0年後的 年輕一

的成就耀眼了、

拜賜於中山先生的遠見與無

天,我們除了讚頌及懷念,還要激起

的認知,讓他們在歷史的見證下,找回當年中山先

生為國為民追求真理的精神,讓年輕一

繼續邁向中山先生所

孕育的大同世界。 中山先生,雖然我們不 榮,因為您帶我們走上了自

走過您的路,但我們深深以您為 的路、看到了平等的光,樹立新

的歷史里程碑。 (本文首刊於2015年12月16日出刊之第1088期宏觀周報)

105


中華民國民主的推手 文 美國達拉斯僑務諮詢委員 羅玉昭

多年以前

看過一部電視劇「走向共和印,內容是以清朝

年腐敗政治為背景,國家在經歷了

午戰爭、戊戌變法失敗

以及推翻中國帝制,走向民主共和國。因為是多年以前觀看, 唯一清晰記得的,是推動中國走向民主的推手—國父孫中山先 生。這部電視劇幫

我真正瞭解孫中山先生要推翻滿清、建立

民主共和國的原因,並讓我有機會認識這位近

歷史上真正的

偉人。 18體體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 個貧苦農家,名文、號日新、

的一

德明,188體年改號逸仙,年少

時受到太平天國的故事的影響,萌

救國救民的思想。

孫中山先生1887年到香港學習西醫,求學期間便經常談論救 國大計。受西方教育的他,

於1894年曾光緒20年替上書李鴻

章,陳述救國大計,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 其用,貨能暢其流印4

主張,但不被採納。

滿清的無能以致外國強權肆意侵略,民不聊生,更堅定他推 翻滿清、建立民主共和國以拯救中國的決心。孫中山先生於 1894年10月在日本創立興中會,展開革命救國大業,1897年流 亡到日本,化名中山樵,後人在習慣以「孫中山先生印或「孫 逸仙先生印稱呼他。 190髓年,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東 除韃虜、恢

組成中國同盟會時,以「驅

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印提出三民主義學

說,並在190髓年8月正式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他 在海外流亡了1體年間,數度在世界各地的華僑中廣泛宣 106

命,建立革命組織,並得到海外僑胞大力的支持,因此有「華


CH 3

國父思想實踐

僑為革命之母印之稱。 在海外期間,孫中山先生接觸到西方國家強盛及民主,深刻 瞭解唯有推翻帝制,選擇民主中國才有希望。在經過10次革命 失敗之後,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歷經髓000年的帝制 終於宣告結束,建立了中華民國。同年12月2髓日,各省 南

表在

集會,選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決定以

辛亥年11月13日,也就是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開元之 日,定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 國,就此誕生。 如同「國父紀念歌印歌詞寫道,「民國新成,國事如麻,國 父

加計劃,重新改革中華。印中華民國誕生後,國家並

一,先有袁世凱欲恢 翻帝制後的

帝位之心,後有各方軍閥地盤之爭。推

制改革,使得孫中山先生憂勞成疾病倒。1923年

他接受軍閥馮玉祥的邀請到北

共商國事,在11月13日

表北

上宣言,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的主張之後,抱 病從廣州啟程前往北 192髓年3月12日在北 仍念念不忘

準備共商國事,卻在北 協和醫院因

癌病逝,

一病不起, 年體0。臨終前

能完成的救國大業,留下遺言「和平、奮鬥、救

中國!印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偉大 1940年4月明

獻,中華民國政府於是在

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

走筆至此,感覺重新溫習了一本中國近 中山堂、現在的中山女高、中山公

歷史書籍,昔日的

,以及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等,都是為了紀念國父而命名的。中華民國

日的民主自

革命烈士們的熱血鋪陳的,也唯有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才真 正落實了三民主義。201髓年是國父孫中山先生誕辰1髓0週年紀 念,再一次對近

中國有著深遠影響的人物—國父孫中山先

生,致上景仰與追思之意! (本文首刊於2016年1月6日出刊之第1091期宏觀周報)

107


中山思想影響大陸 的回顧與展望 文 香港前立法局議員暨海外中山學社理事長 任善寧

中共當局為維護社會穩定和政權正當性,低調地向人民灌輸 一個隱性概念:「中共

在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道統印。它不

高調宣揚,因為中共理念和實際施政,與中山思想理論

系還

有很大差距。《心理建設—孫文學說》和《社會建設—民權初 步》是中共目前不會碰的禁區,因為前者會引起革命、後者會 激起民主的思潮。〈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和《民生主 義》,中共可稍有呼應,但《民權主義》是他們不

面對的。

《民生主義》第一講說:「故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 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印;但孫中山先生說:「欲明白這個 主義,斷非幾句定義的話,可以講得清楚的,必須把民生主義 的演講,從頭聽到尾,才可以徹底明白了解的。印中共的改革 開放,說是實行「有中國特式的社會主義印,除了為實質放棄 共產主義找台階下,也同時在《民生主義》中找到寄 據報導,天安門廣場

之所。

在每年的「五一印和「十一印並列

「馬恩列斯曾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達林替印和孫中山 像,改革開放後不久,便移走「馬恩列斯印,只豎立孫中山 像。中共高度採納

場經濟,等於否定計畫經濟的社會主義,

思想領域出現真空,中山思想

系既融匯中西的論述,又有

實可行方略,能讓中共取其所需、靈活運用。 中共在1978年宣佈改革開放、1980年成立經濟特區;「思想特 區印不久後無形中成立,大陸專家學者開始名正言 思想,1982年 108

有大陸的社科院

研究中山

表到美國出席研討會,與來

自台灣的學者共同討論議題。1992年大陸社科院在北

開研


CH 3

國父思想實踐

討會,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和孫文基金會均派

表出

席。其後20多年,大陸每年有約100多位學者訪台,台灣則大 約有2、300位學者赴陸參訪;中山思想近年在台灣 交流人數漸少,但每年仍有團

非顯學,

互訪。

韋玉華教授自台赴美,創立「海外中山學社印,30多年來往 訪大陸多次,促成各省

重點大學成立中山學會;近年有更多

的大陸學生提出,中山思想「三進運動印,就是「進校 教室、進教

、進

印,反映大陸人民對中山思想的渴求。

當中山思想在大陸改革開放後的學術界激盪20多年後,開始 出現宣揚中山思想的社會活動家,2004年成立的「中國泛藍聯 盟印,公開會員有髓000多名,以2、30歲的年輕人為主,致力 宣

三民主義,開展維權活動,但被中共當局定為非法組職。

研究中山思想多年的大陸旅美學者辛灝年教授在1999年出版 〈誰是新中國〉一書,201髓年於加州成立「光

民國曾大陸替

工作委員會印。同年雙十前夕,一個自稱為「中華民國共和軍 團基金會印在美國的中文報章刊 南

廣告,圖片是一群年青人在

舊總統府前拿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子,慶祝雙十國慶。

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民眾在兩個「黃金週印遊天安門廣場,看 到孫中山先生像,其中對中山思想感興趣的人會問:「一黨專 政,會達到『天下為公』嗎印?中山思想

影響中國的政治超

過100年,我們希望中山思想的影響力有突破性的

展,再次

創造影響亞洲及整個世紀的政治浪潮。 (本文首刊於2016年1月20日出刊之第1093期宏觀周報)

109


附錄

全球國父紀念館 看孫中山先生 文 國立國父紀念館副研究員 劉碧蓉

海內外革命基地 201髓年是國父孫中山先生1髓0歲誕辰,他成長的年

,正是

封建專制、列強欺凌,各種內憂外患、東西文明衝突接踵而來 之時。為改造國家社會,他在國內燃起革命的火種,致使他無 法在中國本土立足,被迫長期流亡海外。海外成為中山先生用 來結合志士,動員僑民參與革命的活動場域。他組織革命團 、宣

建國理念,更與保

黨競爭,足跡遍及中國各地、港

澳、日本、夏威夷、美國、歐洲、東南亞及台灣等地,直到現 ,海內外留有不少他革命建國的行跡。

不同風格的紀念館 澳門是中山先生從小熟識的鄉土,也是通往海外的門戶,他 在此行醫救人,澳門國父紀念館還是他的元配盧慕貞女士及家 人生活之處。香港是他接受中學和近

化醫學教育的地方,他

在此結交志士,策劃反封建、反帝國的革命道路。 日本與中山先生關係密

,他

多次造訪,在長達9餘年的

歲月中,這裡不但是他革命活動的重要舞台,給他諸多的支 援;而神戶及其所在的孫文紀念館,更隨著他演講大亞洲主義 國立國父紀念館

110


CH 3

陽明山中山樓

日本橫濱中華學院

國父思想實踐

日本宮崎兄弟故居

韓國孫文研究會

宮崎兄弟資料館

國際交流院

而有不解之緣。 夏威夷和美國本土是他對外

求支援的重要國家,也是他民

主思想形塑的起源地,華人聚集的金山國父紀念館,對中國的 革命運動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新加坡是海外華人的重鎮,也是中山先生結合華僑志士,鼓 吹和策劃國民革命的重要舞台,南洋第一個同盟會 晴

會在晚

-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成立。馬來西亞檳榔嶼的華人,在中

山先生革命事業低潮時,協

他開設書報社,創辦「光華日

報印,尤以庇能會議、廣州黃花岡起義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在各地的海外華人對中華民國的

獻,可從「華僑為革命之

母印得到明證。 民國成立後,北洋政府毀法禍國,中山先生在廣州組織護法 政府,維護中華民國法統;在上海完成《孫文學說》、《實 業計畫》與《民權初步》指出國家建設大方針,並以《建國大 綱》做為國家建設的進程。中山先生到台灣,讓台灣在中山先 生的革命運動史上,占有一席光榮的地位,台灣也是三民主 義、五權憲法具

實踐、落實國家

展之地。

國父孫中山先生1髓0歲誕辰之際,讓坐落在全球各地的孫中 山紀念館一起為他祝賀,齊聲 說出生日快樂。 (本文首刊於2015年11月11日出刊 之第1083期宏觀周報,圖:國立國父 紀念館提供)

國父史蹟館

111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孫中山的革命之路 / 宏觀周報著. -- 初版. -- 臺北市 : 僑委會, 民105.04 面 ; 公分. -- (僑務專題選粹叢書 ; 6) ISBN 978-986-04-8513-4(平裝) 1.孫文 2.傳記 3.孫中山思想 005.31

105006411

孫中山的革命之路 發行: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著者:宏觀周報 出版機關: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5號15-17樓 電話: (02)2327-2600 網址:http://www.ocac.gov.tw 出版年月:中華民國一○五年四月初版 版(刷)次:中華民國一○五年四月初版一刷 定價:新臺幣150元 展售處(提供網路訂購服務):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 電話:(02)2518-0207 網址: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 地址:臺中市中山路6號 電話:(04)2226-0330 網址:http://www.wunanbooks.com.tw 承印: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 GPN:1010500539

ISBN:978-986-04-8513-4

本會保留本書所有權利,欲利用本書全部或部分內容者,須徵求本會同意 或授權(電話:02-2327-260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