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手册4

Page 1

第四章: 新時代的雜訊 譯註:「新時代 新時代」(New Age)一詞在美國往往被視為是,泛指傳統組織宗教外的靈修體系或 新時代 心靈訊息;其中的派別良莠不齊三教九流五花八門,甚至於還包括某些被視為是異端的旁門左 道。本文所謂的「新時代」(New Age)宜如此理解。

基督教 與 流浪者 西方世界的人們共享一文化迷思(或 神話故事)--基督教。猶太教與基督教 共有的神話故事與人物〈例如:《新舊約聖經》的人物故事〉,彌漫著西方的 文學與藝術;也因而創作出浩瀚無窮且美妙天籟般的聖歌。例如:許多像是 巴 哈(註:1685-1750:德國作曲家)那樣具有高度聲望的音樂家,終其一生鞠躬 盡瘁地致力於宗教聖歌曲目的創作與演奏;也因其所創作的宗教音樂藝術,而 名垂不朽。即使對宗教並不特別虔誠的作曲家,基於受到宗教情懷感召,也創 作出不少膾炙人口且永恆不朽的宗教音樂傑作。例如:貝多芬的《彌撒 Missa Solemnis》與莫札特的《安魂曲 Requiem》。在我們西方世界的日常生活中,經 常都會遭遇到這類宗教神話故事的象徵概念架構;它已成為我們意識心靈中無 法分割的組成,甚至也反應出:我們深層潛意識心靈的某種淺顯面貌。至於它 是否仍是一個持續存活可行的宗教,則有待每個人自行去尋找這一謎題的答案。 大多數的流浪者對耶穌的生平與傳道的事跡,都耳熟能詳曾經探究思索過;但 可想而知的是,每人的結論卻是南轅北轍大不相同。 誠如Q’uo所言:

基督徒們對於基督教的認知不盡相同,正如佛教徒或神道教徒們,對其宗 教亦有不同的認知版本無法統一。然而,每一個自稱為基督徒的個體;都 認為自己是更大群體的一份子,而每人也都在尋找無限造物主的偉大面 貌。正如那些不上教堂的個體其實也是如此,根本上沒有太大差別。許多 基督徒對追求真理並無太大興趣,正如第二密度的動物只能對制約的刺激 反應;他們不過是無意識地追隨領袖而盲目從眾!因此,即使是在基督教 這大團體中;不但有他們眼中的聖人典範,也包括了所謂的極端惡人存在。 那位人們所知的耶穌,他當時知道第三密度的實相經驗即將結束;因此祂 希望不只讓少數人懂得寬恕與救贖之道,也能讓所有人認識那太一無限造 太一無限造 物主的愛與光。 然而,那些藉由基督教體系獲致心靈成長的人們;在社 物主 群關係尤其是在意識形態的認知上,卻和心靈導師耶穌的期盼:「彼此相 愛的社群團體,理應互助分享」的理念不盡相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