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
issue009 2013年2月22日
生 活 .文 化 / / 筲 箕 灣 迷 你 社 區 雜 誌 / / 每 隔 週 五
免 費 派 發
筲箕灣 有展有演
筲箕灣有展有演
文:田彩婷 圖:Iris Yip/ 陳妙玲 今年新年除了到處拜年和享受美食外,還有一個好節目。由初一至初四 於西灣河文娛中心舉行的「筲箕灣*我想住嘅地方*新春又展又演」, 展覽和表演與街坊們共慶新春。 場內最吸引眼球的就是一艘小艇,盛載漁網和漁民帽,展示漁民每次捕 魚所需的物資。場內還展示了區內中學學生的攝影作品和文章,用圖片 及文字訴說古今區內故事,盡顯活力與創意。學生的文章經過去舉行的 工作坊而寫成,更有幸得陳雲老師品評,機會實屬難得。
透過各展板能看到筲箕灣過去的面 貌,耀東邨及興東邨興建前各條山 村的名字,以及東大街過去的各間 店舖的位置及名字再次出現,讓街 坊緬懷一番。 場內更播放了水警圖片和水上人的 生活片段,能透視當時的社會背景 與生活,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 融洽相處,氣氛和諧。最精彩的內 容莫過於是舞蹈表演,以形體表達 街坊的故事,用藝術紀錄社區感 情,保存珍貴的舊區文化。 你我一同活在獅子山下,最好的事 物一直都在,讓我們一同發掘身邊 的驚喜,了解筲箕灣獨有的社區魅 力。
《舞動筲箕灣》:訪問展覽搞手,妙 思舞動 Isabella 文:陳詠琪Vicky 一本書、一件物件、一個活生生的人與他們的往事,到 一個社區計劃、一場展覽以及一場舞蹈表演……
從一個「區外人」,到融入這個社區 這次我們受訪的對象是「筲箕灣:我想往嘅地方—新年 又展又演」展覽的負責人,妙思舞動的經理Isabella。 她的藝團參加了市區重建局的社區文化藝術計劃,選了 比較少做這類活動的筲箕灣,開始了她的「尋寶之 旅」,包括訪問街坊、舉辦學校工作坊及街頭演出等。 不過,小時候住在油麻地的她,自稱對筲箕灣毫不認 識,是個不折不扣的「區外人」,甚至把筲箕灣著名的 排廠聽成為鞋廠。從開始時的生疏,到之後與街坊逐漸 熟絡,都是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和每一個「區內人」 聊天,都令她認識這個社區,感受這個社區的愛。
從一家人,到一個展覽 筲箕灣是一個舊區,沒有自己的社區中心,只有會堂, 所以跨區到西灣河文娛中心舉行展覽;至於說到為何在 新年期間舉行,Isabella笑說是被一家人啟發的。一 次,他們到望隆街一個小公園做街頭表演,遇到一家人 相約在公園的長櫈照家庭相。就是因為這個有趣的小巧 合,令她萌生在這個一家團聚的節日裡,讓一家人有機 會聚在一起,懷愐過去的念頭。
從一本書,到一場舞蹈 一次學校的工作坊中,在這個社區長大的葉輝先生提到 舒巷城先生的《鯉魚門的霧》,內容講述一個漁民在多
年後重遊他離開了一直生活的筲箕灣,回到後卻發現已經 人面全非;另外她亦訪問了一位以前住在巴色道的富貴老 太太,這位90多歲的婆婆告訴她,覺得自己很像瓊瑤的小 說《窗外》的女主角,竟然曾暗戀一位老師;這些經歷和 故事,經過編舞的苦功,變成了最終大家所看到的舞蹈。 把真人真事的元素加入舞蹈是新穎的做法,效果出來顯得 更有共嗚!
從一些人和事,到一個社區的特色 經過整個計劃,Isabella對筲箕灣不但認識深了,還多了 一份親切感。她認為這裡最特別的是人際關係,例如兩三 代的人會住在同一區,社區感情尤其深厚。她亦深深被一 班熱愛筲箕灣的街坊感動,慨嘆街坊們居然會如此愛自己 的社區。希望藉著這個計劃,保住這種社區網絡關係,以 及延續本土社區的這份特色。 一些巧合、一些訪問、一些經歷、一些感情,到最後完成 一個為期四天的展覽,以及共八場別出心栽的舞蹈表演, 我們深深體會到,藝術不但能融入生活,它甚至是生活的 一部分。
後記 筆者從小也住在這個社區,經過兩天在展覽場地的參觀、 訪問及所見所聞,我第一次為成長在這裡而感到自豪。看 到在場的每一個人都這麼熱愛這個社區,我實在感到非常 慚愧,因為我從來沒有放慢腳步,靜心去欣賞筲箕灣的 美。話雖如此,我可以確定的是,我愛筲箕灣! 其實,這是筆者第一次真正正規地訪問及撰稿,說起來還 有點「怯」呢!幸好筆者遇到一位十分友善的受訪者,她 得知我是一名新手,還一直帶領我引導我,甚至教了我很 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謝謝您Isabella!聽君一席話,真的 勝讀十年書,我真係學到好多嘢呀!xd
陳雲結緣筲箕灣 是次展覽,文藝評論家陳雲亦有參與其中,他主要負責 故事工作坊、訪問及記錄、展覽場地布置,還有日後相 關書籍的文字校定。對於筲箕灣能有地區性的展覽,陳 雲表示這能夠提升社會文化價值,把居民的日常生活用 藝術和民族語言表達出來,有體現生活的作用,同時配 上居民的故事、舊時的地區照片和舞蹈表演,都能夠讓 文:陳妙玲 人回想起一些個人的回憶,反省過去的生活的意義。對 於外區的人而言,是次展覽可以讓他們認識筲箕灣更 多。陳雲:「我本身對筲箕灣的認識都不多,走過東大 街只覺得這裡像平靜的深水埗,沒想過港島區會有如此 安靜的平民住宅區,有別於中環、灣仔等地。」
陳雲眼中 的筲箕灣
筲箕灣是奇蹟之地 是次文化計劃的一部份,是將筲箕灣人的故事記錄。陳 雲笑言他從來都沒有試過用人物傳記的方式去把一個平 民的生活記錄下來,就像記錄一個名人一樣。他負責訪 問的工作,因此特意訪問了很多筲箕灣居民,把他們日 常生活中有趣的事都一一記錄,把整個地區記錄生活 化,相信絕對能引起街坊的共嗚吧。「日後會出書的, 除了文字校定外,我還會分析筲箕灣的發展情況。六、 七十年代的筲箕灣發展了許多,房協興建公屋,區內很 多漁民和山上的居民均遷徒往公屋,加上有電車、船 艇上菖蒲乃陳雲老師從元朗帶來展覽。 塢、工廠等提供工作機會,筲箕灣得以發展,整個社區 都洋溢著溫暖的氣氛,並且普遍都支持殖民地政府。由 於各項社區建設慢慢落成,街坊鄰里的關係亦很和諧, 是次傳記中記錄了真人實例,同時表現了筲箕灣的特 質,與其他區不同。」後來,陳雲更指山村人和漁民的 民風亦大大不同,山村人比較少和外人交往,會較兇 惡,難接受外人;漁民則相反,因為要常常和別人打交 道,所以表現都很融和,不過兩種民風走到地上都仍然
能夠相處和睦。看來在日後出版的有關書籍會更深入介紹 筲箕灣的歷史,無論是區內或是外區的人看後都能更全面 認識這地區。
鼓勵團體作地區性記錄的工作 莫論本刊或舉辦是次展覽的妙思舞動,都是在為筲箕灣作 記錄的工作,保留這地區的珍貴回憶。陳雲解釋由於九七 動蕩後,香港文化斷層,社會常常都把社區價值簡化,而 乏略本土的生活價值。其實這次展覽可以讓人重新反省一 個地區該如何規劃,商業區?住宅區?文化古跡該何去何 從?哪些東西應該保留,哪些應該拆掉,還是重建?展覽 中讓年輕的居民了解過去的筲箕灣,他們舊時的居所,還 有老一輩的生活和自己的分別,同時亦讓年長的居民回憶 過去生活的意義,如今透過照片、舞蹈等牽動昔日的情 緒。「展覽給人有市區規劃的概念,對文化價值觀的保存 很有作用。舊日的社區有很多東西都值得繼承,就如從小 店能培養出來的精神,勤奮、節儉、和諧、向上,還有和 別人打交道等等的各種關係都是非常珍貴,不是在學校裡 能學習得到。」雖然這些小店在各個社區內久延殘喘著, 但這些精神有別於大資本的那一套,實在令人深思該如何 發展社區。
(小記) 紙筲箕編輯部和陳雲老師四人圍著暢談,彷彿上了一堂歷 史與文化的課,樂了一天,得著良多。尤其是筲箕灣發展 和香港的關係,從地區性的展覽到反思社區文化的價值, 你可能從來都沒有想過平日像「獅子山下」、「七十二家 租客」、「萬家燈火」,這些口號式的精神把文化價值壓 縮,令人把社區文化看得更狹窄,不過筲箕灣獨有的社區 文化價值當然不同以上的精神,透過展覽的方式把文化展 現眼前,容易吸收。因此當我們在思考文化意義時,也該 珍惜和繼承,慶幸這裡還有譚公廟、天后廟、舊式的冰室 和理髮店吧!
筲箕灣滿藝術 馬賽克迎新春 考考你,認得這幅馬賽克嗎?知道它放在哪裡嗎?只要經過筲箕灣港鐵站A出口就會留 意到這幅耀眼的藝術品。藝術家 Emily Cheng (成瑞嫻) 把其作品命名為「橘黃花界」 ( Orange Flower World ) ,設計概念受中國傳統藝術所影響,中間是橙色的大圓形,週邊圍 著的圖案都是中國人喜愛的花卉,優雅多端,切合新春佳節的主題。 為什麼這幅馬賽克會選擇放在筲箕灣呢?原來它和筲箕灣有著密切的關切的意義! Emily:「在創作之前,我在筲箕灣走了好幾個圈,發覺筲箕灣是個與別不同的地區,創作 靈感是來自筲箕灣的天后廟和譚公廟。這兩所廟對筲箕灣有重大的意義。」 Emily先在亞克力畫布上繪畫作品,然後才把馬賽克磚拼成壁畫,很有心思。 每一塊馬 賽克磚都以人手切割成不同形狀。而這件作品共用約80000塊,80種不同顏色的馬賽克鑲嵌 而成。下次經過筲箕灣港鐵站不妨到A出口欣賞一下吧!
《紙筲箕》派發點 「筲箕灣*我想住嘅地方*新春又展又演」 有一面書頁,歡迎瀏覽。
筲箕灣
https://www.facebook.com/SKWCommunity (東大街)隨你鍾意 (東大街)優良玉器 (天悅廣場)知新教育
聯絡及查詢請電 59815970 黃先生 或電郵至i852393@me.com facebook 專頁: www.facebook.com/papershaukei 網上版: papersk.wordpress.com
東華三院方樹泉 社會服務大樓
高價收購 黑膠CD唱片音響器材古玩傢俱字畫郵票相機錢幣軍 票一切懷舊物品請電97132621曾生 排舞室出租 專業排舞練習室,合芭蕾舞、中國舞等 電話:2756 9280 朱老師洽
開益書店 綠野仙蹤書店 書得起書店 M2 Cafeé think Cafeé (派發點將不斷更新)
慈慧婦女會
銅鑼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