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善禪師法語

Page 1

悟善禪師 法語

財團法人悟善文化基金會 恭錄



悟善禪師

念如願



︽悟善禪師︾

來自美國的雲遊僧﹁悟善禪師﹂,1993年出家,皈依 上覺 下本法師 覺本法師是禪宗高僧﹁虛雲老和尚﹂的戒子之一。

正如禪宗思想的精神是不受名相圈範,悟善禪師也不容易界說。 在豪邁處,又發現其細膩;方感受慈祥溫柔,又可能領教令人目瞪口 呆的調皮;覺得他天真無邪,其實裁量精算;看來前衛搞怪,我行我 素,然而許多觀念卻保守有古風;大刀俐落,卻時而溫文寧靜;他瀟 灑跳脫,而在夜裡為眾生流淚。

禪師稟賦殊異,具常人遠不及的直覺力。花草樹葉、食物動物各 種平平無奇尋常事物都可以成為禪師渡眾工具,讓人興嘆!許多人帶 著疑難雜症求見禪師,而禪師解難之際更希望來者修習心法,禪師有 首四句偈﹁昇以直法、忘於我法、與眾和合、放下菩提﹂藉心法以改 變眾生心性,使人生雲開月明。

的確有些人在參加禪師法會後能一掃生活中沉疴,有許多人接受

1


禪師點化後像是新生,生命有了寬廣的新視界。禪師曾說過一句簡單 的話:﹁看別人吃得飽,睡得好,讀好多的書,那個高興啊…好高興 啊…﹂,由此可以理解禪師為何選擇這條漫漫長路。與禪師近身相處 ,令人感到親和,言談間又時而禪機乍現,奇峰突起,好似使我們浸 染了新的宇宙觀時空觀。 佛家講因緣,禪宗講以心印心,以佛心傳佛心,明心見性;悟善 禪師是個真誠的人,喜愛真誠的人來與他親近。

禪師於2007年開始在台弘法,信眾們因此深刻感受到禪師真 心教導與了悟人生的陽光正道,自願發心先後成立了﹁高雄市悟善慈 心協會﹂與﹁財團法人悟善文化基金會﹂,以慈悲與愛人的理念,弘 揚禪師心法為職志,禪師也多次前往台北、雲林、台東及高雄大寮等 台灣各監獄及感化學校,鼓勵受刑人,更指示基金會成立相關更生輔 助專案,希望透過就養、就業與輔導,輔助在人生中迷途的羔羊,期 盼能下定決心浪子回頭,重建人生光明大道,進而促進社會祥和安樂。 而經濟弱勢是一時的,能力與心態的弱勢才是終生的枷鎖,這是 基金會策劃﹁5380助學專案﹂的初衷,也是在禪師﹁心法﹂指導

2


下成立,希望以助學金的方式,協助經濟弱勢之學子在教育費用上無 後顧之憂,從而透過計劃性的資助與生活輔導等方式,建立學子自信 心,培養多元化的能力與發展,具備基本謀生能力,早日走出現有經 濟困境,讓愛與希望持續不斷的擴張,進而形成一股﹁善的循環﹂, 並以此善心、善念回饋社會,利益眾生。近年來台灣天災不斷,而禪 師始終默默的為台灣這一片土地貢獻心力,從先前無數的風災及近來 的高雄氣爆事件造成人員的損傷,不畏辛勞、舟車勞頓,為眾生祈福 ,為往生者超渡,更讓信眾們深刻感受到禪師的慈悲濟世,所有弟子 願以禪師的理念,自修身心並助人,發出﹁善﹂願積極弘法利生,以 實際﹁行﹂動推廣心法,願眾生得離苦難,願眾生悉得樂趣,更期盼 大家共同感受﹁悟善心法﹂,找回真的自我,體悟善的力量,共創美 好人生,衷心期盼您,啟動因緣,轉動法輪,共襄盛舉為台灣注入一 份改變的力量。

財團法人悟善文化基金會 謹誌

3


︽金剛讚︾

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 頓忘人法解真空 般若味重重 四句融通 福德嘆無窮 南無金剛會上佛菩薩 ︵三稱︶

4


︽天語︾ 天邊悟道 人間無盡 念如願

法界有情 地上合緣

煩來直昇 進此妙峰

5


放下菩提

忘於我法

︽心法四句偈︾ 昇以直法 與眾和合

6


︽地語︾

疑心疑事疑惑,是宿緣燒業障 斷塵埃了塵埃,自行開地獄門 旦如天淨業淨,守妙心守妙法 一二三自身意,清淵清醒清識 七八九希自覺,歡喜了悟到岸 無盡 無盡 念如願

7


向法名明

無量眾生

千脱萬劫

得及願利

得道苦尺

億萬無名

積世果報

︽地獄偈︾

佛力神力

8


︽萬緣之歌︾

滾滾紅塵中要修行,要修心, 保持清淨心,平常心啊平常心。 末法時代裡 要盼緣,惜緣、隨緣、了緣, 要惜緣呀要惜緣。 盼緣、惜緣、隨緣、了緣, 盼緣、惜緣、隨緣、了緣, 了生死,超越三界, 萬眾一心,惜萬緣呀惜萬緣,惜萬緣,惜萬緣

9


︽心︾ 人生走一回 走到哪裡去

想、想、想 再想想 要去天堂還是地獄

心、心、心 是黑心是白心 何不保持真心

路、路、路 道路道路每人都有路 走的是近路 還是遠路

啊!啊!啊! 快快上般若船啊!

10


11

︽人生注意十項︾

1人生有許許多多的來不及,請保留,請自重 2人生有許許多多的雜念,請消除,請拔根 3人生有許許多多的無奈,請看開,請等待 4人生有許許多多的機會,請把握,請三思 5人生有許許多多的環境,請珍惜,請觀想 6人生有許許多多的考驗,請精進,請思定 7人生有許許多多的時間,請活用,請挪用 8人生有許許多多的空間,請更換,請變化 9人生有許許多多的女人,請選擇,請選對 人生有許許多多的男人,請選好,請選忠 10


恨錯人 記錯事 忌妒人 做後悔的事 想太多 跟錯人 聽錯話 癡心妄想 說謊 挑撥離間

12

︽人生十不要︾ 1請君一輩子千萬不要 2請君一輩子千萬不要 3請君一輩子千萬不要 4請君一輩子千萬不要 5請君一輩子千萬不要 6請君一輩子千萬不要 7請君一輩子千萬不要 8請君一輩子千萬不要 9請君一輩子千萬不要 請君一輩子千萬不要 10


︽人生十貪︾

貪、貪、貪,為財貪

貪、貪、貪,為愛貪

貪、貪、貪,為何貪

貪、貪、貪,為子貪

貪、貪、貪,為色貪

貪、貪、貪,為利貪

貪、貪、貪,為情貪

貪、貪、貪,為死貪

貪、貪、貪,為名貪

貪、貪、貪,為生貪

13


錯怪人生走錯路

︽慾︾ 凡是性慾由假端

是君本人沒修好

是你自己沒把持

凡是錢慾由業端

一切都須順自然

凡是情慾由象端

凡是執慾由開端

14


︽輪迴偈︾ 天輪淨淨 渡輪境岸

人輪止止

法輪盡空

15


︽速生語︾ 意亂方錯 心口直路

定斬棋盤

引領極樂

16


︽三世因果︾ 參百陸五天合地源 大米錢財無人能逃 原事已定何來較量 相逢已久致之緣盡

17


︽業︾ 自業共業難了業 唯淨進緣好了緣 溪河江海變化多 萬丈深淵更加深

18


︽流︾ 是業深還是錢好用 是沒通還是沒想通 道道道有通道想通 自然道順開智慧門

19


︽疑︾ 一心一意是真心 三心二意是凡心 五心三意是定心 十心十意是全心

20


︽行︾ 大地萬物已連結 自然山川靈魂體 山川自然五行運 結合靈魂改命運

21


︽轉︾ 車轉轉輪轉心法 車胎心胎應心法 車頭換心節心法 車精萬里傳心法

22


︽難︾ 高上高下走天涯 人壞心歪萬事難 天地人善萬事合 萬難千難心更難

23


︽謊言︾ 說說說不必多說 說不完的大謊言 演戲演戲演不完 演再精彩是假戲

24


︽福︾ 錢思前進訶力財 不為後進訶有財 隨喜財量速消業 財出願進宿修福

25


︽走︾

人生跳越走彎路 黑天白天沒分清

夜路走多碰魔鬼 冷天熱天沒分清

身上無衣怨天寒 一步一腳真實走 總會走出光明路

26


︽歲月︾ 春夏秋冬日子裡 日夜清醒持真相 病痛貧窮應遠離 生老病死天律結

27


︽表相︾ 表外由內億萬劫 無相表相妙皆外 勿忘絕相你我他 斷了殊勝好因緣 願百追回已枉然

28


︽提示語︾ 一、選擇比奮鬥更重要 二、遺憾是我們好伴侶 三、環境是人類的母親 四、無悔人生無悔選擇

29


︽信︾ 成功不靠資源 成功要有信心 順境不是本事 劣境才是本事 師兄團結一心

30


︽歡樂人生︾ 五湖四海九拐十八彎 反思省思正念退讓 失敗是勝利的等待 樂觀製造人生條件

31


︽顛倒︾ 當知事實真相時 原諒看開哈哈笑 千萬勿衝動生氣 人生就是一場戲 戲演完了去報到 去哪裡要看成績

32


︽水︾ 心變像流水 心痛像倒水 心壞像臭水 心平像海水 心好像泉水

33


︽付出︾ 如爭搶奪沒道德 陷害設計沒好報 真心付出感動天 真情付出自然有

34


︽招︾ 羨慕同伴忌妒到 心壞胡做招禍來 勿莫損人又損己 千年萬年心要好

35


︽提示語︾ 教育不是宣傳 是示範是身教 真愛心執行嚴格要求

36


︽顛倒教育︾ 愛的過度是傷害 澆花不能用熱水 孩子要體驗教育 危急時直覺判斷

37


︽觀察︾ 生死輪迴帳算好 以笑就是君子嗎 開罵就是惡人嗎 怪呼去陰曹地府 假假真真去了緣

38


︽六根︾ 走完人事緣痕跡 聽了看了也無用 沒看明白是業障 看透生命是自然

39


︽比︾ 舉起要放下 新年又新年 心要好加好 心要比太陽

40


︽了緣︾ 大業起落 無端恐懼 走向盡頭 血流成河 輪迴不止

41


42


念 如 願

SA MA KA

43


悟善禪師的命運切記規條–法語開示 ︵師父手寫,緣化師轉抄︶

一、一個人的性格與天時,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大部份 二、天時隱藏在人間,人們的欲求之中 三、從失敗中學會了教訓,便離成功不遠了

四、民主自由科學的西方文化使世界文明進步了,

倫理哲學宗教之東方文化也有發揚光大之處

五、把當下之困境視為人生之挑戰,則定有希望

六、成功的背後定有貴人相助,失敗定在自己

七、過度的得失心,會讓對方變成敵人,後果麻煩

44


︽結緣︾ 度眾了緣了塵緣 廣結善緣結眾緣 法身慧命來續緣 歡歡喜喜結佛緣

45


︽走到角落看光明︾

人生如戲難預料

不如看開找放下

誰能掌握明日事

走到角落看光明 黎明之前看黑暗

何必太憂找煩惱

46


︽回向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47


︽我所認識的悟善法師︾

周 勳 男

悟善法師從覺本老和尚出家以來,雖長駐美國,而常隨緣渡化各國信 眾,尤其與台灣特別因緣深厚,常風塵僕僕,為各地信眾開示,解決 各種問題。她是修行者,而罕講經說法,都是針對各種現實疑難雜症 ,簡捷明瞭,直接提示,而有現代禪師之稱,有別於一般人對法師的 刻板印象。 近蒙樓宇偉博士賜告,其師父悟善法師自肯是七分天台宗,二分 律宗,一分禪宗。樓博士並囑為這三宗略述要點,或許有助於一般信 眾對其師父的瞭解。現依次簡介如下: 壹、 律宗 學佛要途不外乎三學:戒定慧,如以偈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 淨其意,是謂佛教﹂來看,戒即屬前兩句,定慧屬第三句。戒可說是 為人的首要條件,如以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的觀點來看,如果連 做人都不夠格,哪有學佛的條件?不論在家、出家,都各有應守的戒 律,這本是學佛人的基本要件,但要成為宗,卻有其漫長的歷史過程 在經、律、論三藏中,此宗以律藏為主,故稱律宗,又以四分律為宗 故又名四分律宗。

48


釋迦佛在世五十年間,隨著僧團的成立與發展,及各種情況的產生, 而前後制定了許多的戒律,類似現代以案例而成的各種法律。釋尊滅 後,其弟子優婆離尊者,結集為︽八十誦律大毗尼藏︾,此後一百年 間,迦葉、阿難、末田地、商那和修、優波毱多,五師相繼,並無支 派。但優婆毱多尊者,有弟子曇無德尊者等五人,各執己見,分為五 部,而傳至中土者有四律:十誦律、四分律、僧祇律、五分律。其中 四分律由曇無德尊者集誦而出,自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而出以來, 化緣獨深,古德著述,垂二十家,而以三要疏最為精確:慧光律師之 略疏、相部律師之中疏、智首律師之廣疏。 智首律師之弟子道宣律師,兼通三藏,精通四分律,成立一乘圓頓之 妙戒,作︽戒本疏︾、︽羯磨疏︾、︽行事鈔︾三大部,加上︽拾毗 尼義鈔︾、︽比丘尼鈔︾,稱五大部。所謂律宗,即由道宣律師創立 因他住終南山,故後人又稱為南山宗。此宗即以道宣為高祖,周秀律 師為二祖,道恆律師為三祖,乃至元照律師為十五祖,元照作︽戒本 疏行宗記︾、︽羯磨疏濟緣記︾、︽行事鈔資持記︾,剖析精微,南

49


山之大義,至元照而大成,遂稱中興。當南山盛行時,與之並弘四分 律者,尚有法礪律師所開創之相部宗,懷素律師所開創之東塔宗,與 南山宗並稱律宗三家,然此兩家不久廢絕不行,唯南山一脈獨傳。近 代以弘一大師最為著名,重振明清以來的衰落,有興趣者,可請其所 著︽南山律在家備覽︾。 所言律者依照梵本,具立三名:毗尼、尸羅、波羅提木义。略釋如下: 一、毗尼:此翻為律,律有法、分、筆三義。曰法者,判斷罪之輕重 戒之持犯,依法定故。曰分者,罪之輕重、戒之持犯,以律分故。曰 筆者,審教理,檢罪狀,以筆定故。 二、尸羅:此翻為戒,戒即警策身口意三業,遠離過錯,防非禁惡。 三、波羅提木义:此翻為別解脫,即處處分別捨離身口七支過非,而 得解脫。 此宗以明戒為宗,戒有二種:止持戒、作持戒。止持者,制止身口, 不作諸惡,由止而護持戒體。作持者,即策勵三業,造作眾善,持由 作而生。簡單說來,此二戒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50


一切諸戒,皆有四科: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略說如下: 一、戒法:即如來所制定之各種戒法。 二、戒體:為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自己心胸中領納的法體,而具有 防非止惡的功能。四分律宗,分通大乘故,以非色非心為 戒體南山教弘四分律,宗在圓教,唯取識種子說,即欲了 妄情,須知妄業,故作法受,還薰妄心於本藏識,成善種 子,此即戒體。 三、戒行:行者既發戒體於心中,隨能任持,運身口意業,以造修善 業。 四、戒相:持戒的美德外彰,其相狀可為人軌範。此相即是法相,又 是體相、行相。 通別二戒 一、通戒:即三聚淨戒,本大乘戒,南山律師以圓教為本意,故加倡 舉此通戒為: ︵一︶攝律儀戒:戒律威儀,悉攝此一戒,為抑止一切諸惡之止持 門。

51


︵二︶攝善法戒:諸善萬行,悉攝此一戒,為積集一切眾善之作持門。 ︵三︶攝眾生戒:亦稱饒益有情戒,為荷負一切有情徧施與饒益之恩 德。此戒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之四攝行。 總之,以上三戒,自初發心,至得果德,以淨心要期,故名三聚 淨戒。所謂聚,即總攝之義。 二、別戒:即僧即之具足戒,有廣中略三重。僧戒廣則無量,中則三 千威儀八萬細行,略則二百五十戒。尼戒廣則無量,中則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略則三百四十八戒。 若優婆塞、優婆夷,受五戒:不殺生、不盜、不邪淫、不妄語、 不飲酒前四是實戒,最後之不飲酒是遮戒,所以同結戒者,因酒是放 逸之本,能犯四戒。 若論此宗之行果,依南山意,修大乘因,得大乘果。佛教不分大 乘小乘,皆立戒定慧三學。從大乘圓教之三學來看,戒者,即前述之 三聚淨戒,其體為藏識中變作諸法之種子。止心於諸法皆以識為本之 微妙行即是定;而仔觀察,即是慧。三學圓融互攝,舉其一即攝餘二 此名圓融三學行相。總之,修習此大乘戒,證得佛果大圓鏡智,為此

52


宗之所期盼。 悟善禪師是出家人,身邊總有幾位女弟子隨侍,處理各方面信眾 的事務。出家人的基本戒律,無論行、住、坐、臥,都遵循一定的清 規要求。連清除自己僧袍上灰塵的小事,禪師都不讓男眾處理;而且 禪師時常對自己要求﹁道德的潔癖﹂,每天、每週、每月每年時時審 視各項人事因緣,務求﹁無愧於心﹂,進而﹁認真為有緣眾生解決問 題﹂。當為守戒、修定行慧之圓滿三學佛子。 貳、 天台宗 六朝時智顗大師,棲身天台山,倡立一宗之教規,後世稱為天台大師 所立之宗即名天台宗,又名法華宗,因此宗依︽法華經︾以判一代時 教,而且最尊崇︽法華經︾。 先前北齊時有慧文禪師,讀︽大智度論︾﹁三智實在一心中得﹂ 文及︽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偈頓悟龍樹菩薩即空即假即中之旨,立為心觀,傳至南岳慧思禪師 ,慧思再傳至智顗。

53


智顗於陳宣帝建德七年,入天台山,為終身道場,開拓鴻葉,以 名一家。嘗謂道有傳行,亦必有說。於是約略五時,開張八教,總括 群籍歸宗︽法華︾,說︽玄義︾以判教相,︽文句︾以解名義。教理 之說既顯,乃復述︽摩訶止觀︾以資觀行。其弟子章安灌頂,聽受之 次,筆為論疏,是為天台宗三大部。之後,法華智威,天宮慧威,左 溪玄朗,傳承不絕,玄朗之門下荊溪湛然,作︽釋籤︾︽疏記︾︽輔 行釋︾三大部煥然中興。八傳至四明知禮,作︽指要鈔︾︽妙宗鈔︾ 等書,天台一家教規之道舟興。明代幽溪傳燈,盛弘正宗,傳為靈峰 蕅益,頗引唯識宗禪宗之言,以資發展其教觀。近代有斌宗、顯明老 法師專弘此宗。此宗之教判 此宗依︽華嚴︾三照、︽涅槃︾五味、︽法華經•信解品︾,判 釋如來一代教法為五時,依次為: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 ,法華涅槃時。這五時大意是說: 一、華嚴時:如來在寂滅道場,始成正覺,最初三七日間,對大菩薩 眾及宿世根熟之眾,說自證法,及︽大方廣佛華嚴經︾。

54


二、阿含時:次十二年間,於鹿野苑等地,說︽四阿含經︾等,誘引 三乘根性。 三、方等時:佛本授大,眾生不堪,故抽大出小,令斷結成聖,次八 間,說︽維摩詰經︾︽楞嚴經︾︽金光明經︾︽楞伽經︾ 等等,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令得益之小乘人,恥小慕 大。 四、般若時:次二十二年間,說︽摩訶般若︾等諸部經,以空慧水, 淘汰小乘人大小各別之執情。 五、法華涅槃時:最後八年間,說︽法華經︾,暢出世本懷,開方便 顯真實,會三乘歸一佛乘,令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授記 作佛。臨滅一晝夜,說︽大涅槃經︾,具談佛性,令知 真常,入大涅槃。 至於八教,即化儀四教,化法四教。先說化法四教如下: 一、三藏教:即四阿含為經藏,毘尼為律藏,阿毘曇為論藏。此教詮 釋四諦:苦集滅道,也詮釋生滅十二因緣,以及六度。

55


二、通教:三乘同稟此教,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諦理,正為菩薩 傍通二乘。 三、別教:此教明因緣假名無量四聖諦理,別於前面之藏通二教,也 別於後面之圓教,因獨被菩薩,而不通二乘。 四、圓教:此教明不思議因緣三諦中道事理具足不別,但化最上利根 之人。有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 圓建立眾生之義,故名圓教。 以上四教,為化益眾生之法門,故名化法。至於化儀四教,則為化法 說示 眾生所用之儀式作法,略說如下: 一、頓教:或有利根眾生,堪能直受大乘教,佛對此機,不借種種誘 引方便,頓說自證大法,如華嚴時。 二、漸教:或有鈍根眾生,不堪直受大法,佛對此機,先說小乘教, 漸次誘導,引入大乘,如阿含、方等、般若三時,阿含漸 初,方等漸中,般若漸末。

56


三、秘密教:或有眾人,於同座中,佛不思議神通之力,令大眾同會 聽法,所聞各異,彼此互不相知,而隱密赴機。 四、不定教:或有眾人,於同座中,佛不思議神通之力,令聽法眾人 或聞小法而證大果,或聞大法而證小果,彼此相知,得益 不定。 圓融三諦 此宗教規之玄樞。為圓融三諦。此三諦即空諦、假諦、中諦。一 切法並從緣起,緣起無主謂之空,無主而生謂之假,不出法性謂之中 此三諦也稱真諦、俗諦、中諦。真即真空,泯滅一切法;俗即世俗, 建立一切法;中即中正,統攝一切法。此宗以為法界森羅諸法,一一 當體即實相之妙體,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純一實相,更無別法 即一切萬有之事相,皆是法性真如界之本體本相。所謂實相,非二邊 之有,故名畢竟空。空理湛然,非一非異,故名如如。實相寂滅,故 名涅槃。覺了不改,故名虛空。佛性多所容受,故名如來藏。寂照靈 知,故名中實理心。不依於有,亦不附無,故名中道。最上無過,故

57


名第一義諦。如是種種異名,悉是實相之別號。實相之體,極鎔融無 礙不可思議之妙,名為中道實相。所謂圓融三諦,即所謂空,不離假 中;所謂假,不缺空中;所謂中,不缺空假。三諦而一諦,一諦而三 諦,故名圓融三諦。 三惑與六即 此宗總括一切妄惑為三類: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此三惑原 為同體,約粗中細之義用,分為三種。不了空諦理,起見思惑;不了 假諦理,起塵沙惑;不了中諦理,起無明惑。故以即空即假即中三觀 ,破乎三惑,即證乎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成乎三德: 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以三諦圓融故,證一諦即證三諦,斷一惑即斷三惑,是名三惑頓斷, 三智一心中得。然觀智有明昧淺深之別,故所斷惑,先於信位斷見思 惑、塵沙惑,初住以後斷無明惑。因此,智者大師依︽涅槃經︾,設 六即位,即六種階位,以示從凡夫至佛的位次。約修行位次,從淺至 深,故名為六。約所顯理體,位位不二,故名為即。現略說明如下:

58


一、理即: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無佛,性相常住,與諸如來 無二無別。 二、名字即:謂理雖即是,日用不知,以未聞三諦,全不識佛法。或 從善知識聞,或從經卷中見,知此理性即佛之名,於名字 中通達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三、觀行即:謂既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 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此位修隨喜,讀誦,說法,兼行 六度正行六度等五品觀行,稱五品弟子位。 四、相似即:謂於觀行即中,逾觀逾明,逾止逾寂,雖未能真證其理 而於理彷彿,有如真證,入此十信位,得六根清淨。 五、分證即:謂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至此,破一品無明,證一分 中道。此為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位。 六、究竟即:謂破第四十二品無明,道窮妙覺,種智俱圓,此為極果 妙覺佛。 由於悟善禪師承習於虛雲和尚的﹁戒子﹂︵受戒的弟子︶覺本和尚, 因此也承襲了天台宗與禪宗這兩法脈的傳承。而天台一心三觀,亦即

59


圓融三諦的中心思想,也就在悟善法師的言行與法義隨處可見,像是 她的心法四句偈:﹁昇以直法,忘於我法,與眾合和,放下菩提﹂其 中的﹁忘於我法﹂與﹁放下菩提﹂兩句就是﹁空諦﹂與﹁中諦﹂的同 義語,其他兩句偈則是對於內心與外緣的要求條件。在這四句偈裏, 暫略了﹁假諦﹂的敘述。 而由法師的特別示現與強調﹁信、願、行﹂這三資糧其中的﹁行﹂ 一項來說;這並不是說她就不重視﹁信﹂與﹁願﹂,而更合乎事實的 說法,可能是因為她已經在﹁信、願﹂這兩修法資糧上面,有了相當 的基礎,所以能夠有這能力與福報。師父實為少見的異數師父。 叁、禪宗 此宗以傳佛心印為宗,以其行貌似習禪,故自唐代以來,通稱禪宗。 佛典稱世尊於涅槃會上,以無上正法付囑摩訶迦葉,是為此宗之起源 輾轉傳至菩提達磨,為西天二十八祖師。達摩攜付法衣缽東來,傳不 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之心印,而為中土禪宗初祖 嗣傳慧可,是為二祖,依次相傳僧璨、道信、弘忍,傳至慧能,是為 六祖,從此衣缽不復傳。慧能門下得法弟子,見於記載者四十三人,

60


但至唐季唯南嶽懷讓、青原行思二流,獨繁衍於後世。後來並分出臨 繼宗、溈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各擅勝場,但今日只有臨 濟、曹洞二宗,傳承不絕。近代較著名者,有虛雲老和尚、來果禪師 等。 此宗燈燈續焰,師資證契,單傳如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是故全不依經教為根據。然相傳世尊拈華微笑一事,出於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而達摩印心,則付︽楞迦經︾四卷。五祖 弘忍復盛唱︽金剛經︾,且︽維摩詰經︾、︽妙吉祥般若經︾、︽攝 大乘論•增上心品︾等經論,皆每與此宗之語句作略相沆瀣,則知其 精取約用者不少,特所重在宗通,而不在說通;在證道,而不在教道 既不立正依之經典,從而不用判釋。 此宗不依念佛、修懺、看經、燒香、禮拜等種種方便,單刀直入,開 悟人人本來具有之心性,俾徹見本有之心性而成佛。自世尊以迄歷代 諸師,雖各顯家風,要皆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宗旨,解黏去縛, 使人返本還源,自性自度,透到大休歇安穩之地。

61


然祖祖相授,多以文字顯示,由文字而大闢機用之門,棒喝交馳,殺 活自在,更由機用進而為話頭,而開此專就一語、歷久真實參究之法 門,則自大慧杲禪師以後,始有其成法。從此以後,習禪者無不以參 話頭為入門。話頭雖各有不同,要皆以一則全無意味語,使人不就意 識思維穿鑿,但淨淨地參究一回。因此大發疑情,力求透脫,如咬鐵 饅頭,定要嚼碎,嚼不碎,拼命嚼。如是迴光就已,返境觀心,忽然 把一切妄想雜念照破, 地一聲,洞見父母未生前面目。 如︽雍正選錄︾八卷序云:﹁學者將個無義味語,放在八識田中,奮 起根本無明,發大疑情,猛利無間。縱喪身失命,亦不放舍。久之久 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情識盡,并此無意味語一時忘卻。當 下百雜粉碎,覿體真純。﹂因此參話頭一法,禪家稱為無事不辦之法 門。 此宗之開悟分三段,即所謂三關,由參話頭引出無漏慧,由無漏慧, 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名為初關。既見性已,乃以無漏慧對治煩惱, 到煩惱伏而不起現行,方名重關。然煩惱之伏,猶賴對治功用,必至

62


煩惱淨盡,任運無功用時,才透末後一關。 此宗有頓悟漸修之說,所謂﹁理即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 第盡﹂。如圭峰禪師云:﹁真理即悟而頓圓,妄情息之而漸盡。頓圓 如初生孩子,一日肢體已全;漸修如長養成人,多年志氣方立。﹂此 示頓悟初心之後,猶有曠劫習氣未除,仍宜依悟而修,淨除餘習,而 入聖位。 又如永明壽禪師云:﹁一切修行趣佛乘人,但先得旨之後,方可 以佛知見,治諸餘習。以正定水,瑩淨禪支,用多聞慧,助生觀力, 乃至習誦熏修,萬行嚴飾。若不了自心,縱多聞習誦,俱不成就。應 須先入正宗,後修福智。﹂故後世修禪者,以頓悟漸修為正則。悟善 禪師不以課堂上講經說法為傳道主軸,在文首已略提及,但她也隨時 用其獨特的行為來為信眾講經說法。禪師經常在第一次接觸信眾時, 要求當事人提問,並有時會給當事人一點小功課或是聽看想某件事項 並在這個過程中,了解當事人是否願意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阻礙, 並給予適當的導引甚至衝擊,讓當事人覺醒與提升。有時因為這些功 課似乎天馬行空或是禪機重重,讓當事人與旁觀者一頭霧水,但因為

63


多數人對禪宗都略有所知,所以也多能接受這種奇特的因果教導,而 得到一定的轉化效果。 禪師曾被一位社會賢達︵夏林清女士︶形容是:﹁業力加速器﹂ 我想這說法還真是蠻生動的顯示了悟善禪師的特殊禪法,譬如師父他 會邀請某些信眾出國與他一起去考察或是旅行;而就在此過程中讓當 事人學習互動,見見世面,並且也讓他自己觀察當事人得心靈與心理 素質。其目的永遠都不離開他來這世界:﹁改變人心找回真心﹂的心 願。也就因為這種獨特的教學方法,讓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學佛功力不 深,習氣太重,以致於業力現前。這時就考驗到當事人能不能看到自 己的心靈缺失,願不願面對自己的心態去做調整,進一步提升自己身 心靈的水準與健康了。 結 語 以上三宗每宗都論著甚為繁多,因此參酌黃懺華所著︽佛教各宗 大意︾,化繁為簡,略加修改,但即使如此,初學者看起來,恐仍吃 力。大致上說,律宗部分,按傳統規矩,在家眾不應閱讀出家眾戒律 故對此略而不提。天台宗部分,對止觀實修部分,須賴過來人親自指

64


故也省略。至於此宗之五時判教,雖已不符現代學者所研究之佛教史 規,但仍有其立論之價值,故仍保留。至於禪宗本不立文字,要以明 心見性為宗旨,但在甚多公案文獻中,此處僅就參話頭一法,略為一 提。以上多有疏略之處,恐負樓博士雅望。 承樓博士賜告,悟善法師嚴守戒律,而其心法偈言:﹁升以直法 忘於我法,與眾合和,放下菩提﹂,甚合天台宗三觀圓融之旨。竊以 為若僅就其字義來說,﹁升以直法﹂,是說人格的向上提升,可以透 過漸修的法門,把歪曲的心性,如︽大智度論︾所說﹁調直﹂過來, 達到﹁直心是道場﹂的境界,也可以從直指心性的頓悟法門入手。若 以悟善法師渡眾的方法來說,這句也可以理解為:不空談理論,而直 接針對信眾的煩惱痛苦,提出解決方案,而把他們從煩苦泥沼中提拔 出來。 至於﹁忘於我法﹂,原始佛教偏重去掉我執,到了大乗佛教則除 了去掉我執外,也強調最後連法執也要去掉。要徹底根除我法兩執很 難,但能時時提醒自己把這兩執忘掉或擱在一邊,這就比較容易作到

65


了。 ﹁與眾合和﹂,自佛教有僧團以來,除了相關戒律外,就很重視 和合的精神。這裡的﹁眾﹂,在原始佛教中專指僧團,但到了大乗佛 教,兼指社會大眾,尤其在盛唱﹁人間佛教﹂的今天。這也是有別於 解脫道,而為國人所推崇的菩薩道所特別重視的。 ﹁放下菩提﹂,或可以做兩種理解:一種是真能放下一切煩惱, 就離菩提不遠了。如布袋和尚回答有人問佛法大意時,即示以放下布 袋,又舉起布袋。另一種是大乗佛教的般若經典中所強調的,最後境 界是連菩提也放下,一切了無所著。當然,以上全是揣測之戲論,此 心法偈言自以悟善法師所說為正解。

66


www.53.org.tw 財團法人悟善文化基金會 出版者:財團法人悟善文化基金會 105年3月9日 初版 台北定綸精舍 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27巷9弄9號 電話:02-23890453、02-23110539 傳真:02-23810853 高雄市悟善慈心協會 高雄市左營區天祥二路111巷53號 電話:07-5568453 美國紐約萬緣精舍 P.O.Box 520447 Flushing N.Y.11352 電話:+1-347-672-4369 +1-929-499-3029 67


「悟善粉絲團」facebook粉絲專頁 歡迎助印

無量功德

捐款帳號 第一銀行古亭分行 帳號 : 17110083532 戶名 : 財團法人悟善文化基金會 海外匯款請填寫 First Commercial Bank Kuting Branch (SWIFT CODE: FCBKTWTPXXX) 帳戶名稱: WU SHAN CULTURE FOUNDATION 帳號: 17110083532 68


做什麼都不如

恭錄自悟善禪師法語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