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六度集经卷第六 ........................................................................... 1 精进度无极章第四 ............................................................ 1 蜜蜂王经 .................................................................. 26 佛以三事笑经 .......................................................... 31 小儿闻法即解经 .................................................... 37 杀身济贾人经 ......................................................... 44 调达教人为恶经 .....................................................51 杀龙济一国经 ......................................................... 54 弥勒为女身经 ......................................................... 58 女人求愿经 ............................................................. 68 然灯授决经 ............................................................. 76 六度集经卷第七 ........................................................................ 80 禅度无极章第五 .............................................................. 80
六度集经卷第八 ...................................................................... 135 明度无极章第六 ............................................................ 135 遮罗国王经 ............................................................ 155 菩萨以明离鬼妻经 .............................................. 167 儒童受决经 ............................................................. 171 摩调王经 ................................................................ 177 阿离念弥经 ............................................................ 187 镜面王经 ................................................................ 201 义足经 .................................................................... 207 察微王经 ................................................................ 212 梵皇经 .................................................................... 220
六度集经讲记(三) 1
六度集经 讲 记(三) (未定稿) 吴天竺三藏法师康僧会 益西彭措堪布
译
讲解
六度集经卷第六 精进度无极章第四 精进度无极者,厥则云何?精存道奥,进之无怠,卧 坐行步,喘息不替。其目仿佛恒睹诸佛,灵像变化立己前 矣,厥耳听声,恒闻正真垂诲德音,鼻为道香,口为道言, 手供道事,足蹈道堂,不替斯志呼吸之间矣。 精进度无极的情形如何呢?就是精一地存着甚深的 法道,在这上面不断地上进,无有懈怠,行住坐卧乃至呼 吸之间都不移动。眼睛仿佛恒时看到诸佛的灵相变化,正 站在自己面前,耳朵恒时闻到世尊真实道的教诲德音,鼻 闻道香,口说道言,手作道事,足蹈道堂,下至呼吸之间 也不改变这个志愿。
2
六度集经讲记(三)
忧愍众生长夜沸海,洄流轮转,毒加无救。菩萨忧之, 犹至孝之丧亲矣。 再者,悲愍众生长夜在沸腾炽热的轮回海中不断地回 流轮转,被无数的苦毒缠身,没有救护。菩萨忧念众生, 就像孝子死了亲人一样。 若夫济众生之路,前有汤火之难,刃毒之害,投躬危 命,喜济众艰,志踰六冥之徒获荣华矣。 像这样救济众生的路,前面有汤火的险难以及刀刃等 各种的毒害,然而菩萨投身于危命之间,特别欢喜地救济 群生的艰苦,其志愿超过了六冥之徒想获得荣华的心。 昔者菩萨,时为凡人,闻佛名号,相好道力,功德巍 巍,诸天共宗,则高行者众苦都灭矣。菩萨存想,吟泣无 宁,曰:吾从得天师经典,玩诵执行,以致为佛,愈众生 病,令逮本净乎? 过去世尊做菩萨时,当时是个凡人,听到了佛的名号、 相好和道力,功德巍巍,诸天共同宗仰,凡是以此高行为 准则而奉行的人都能消灭众苦。菩萨存想,常常吟诵哭泣, 心里一直乞求地说:“我从哪里能得到无上世尊的经典? 能玩诵执行来得成佛道,治愈众生的病,让他们回归本来 清净呢?” 时佛去世,无除馑众,莫由受闻。邻有凡夫,其性贪
六度集经讲记(三) 3
残,睹菩萨情,精进志锐,曰:吾知佛三戒一章,尔欲禀 乎? 再说那时佛已经入了涅槃,世上没有比丘众,无从闻 受正法。菩萨有一个邻居,性情贪残,见到菩萨求法心切, 精进的志愿非常勇锐,就说:“我有佛说的一章三戒经, 你想禀受吗?” 菩萨闻之,其喜无量,稽首足下,伏地请戒。知偈者 曰:斯为无上正真最正觉道法御天人师之要教也,子欲徒 闻之,岂其然乎?答曰:请问法仪,厥义何之? 菩萨听到后欣喜无量,为了求得殊胜的佛法,就在他 足下顶礼,伏在地上请求教授这一章戒。当时知道佛偈的 这个人有意地为难说:“这是无上正真最正觉天人师的道 法,你想就这样白白地听受吗?哪有这种道理?”菩萨说: “那请问求法的礼仪是怎样的呢?” 曰:尔审恳诚者,身毛一孔,一针刺之。血流身痛, 心不悔者,尊教可闻矣。 回答说:“如果你的确是诚恳求法的话,那就在你身 体的每一个毛孔都刺入一根针,如果血流身痛,心不后悔 的话,你就可以闻到世尊的教法。” 答曰:闻佛则殒,吾欣为之,岂况刺身而生存者乎? 菩萨回答:“如果能听到佛法,即使让我死,我也欢 喜为之,何况只是刺身而得以生存呢?”
4
六度集经讲记(三)
即行市针,以自刺身,血若流泉。菩萨喜于闻法,得 无痛之定。 菩萨说后就出去买针,刺在自己身上,当时鲜血就像 流泉一样涌出,菩萨因为欢喜闻法,而得到无痛之定。 天帝释睹菩萨志锐,为其怆然,化令举身一毛孔者有 一针矣。 天帝释看到菩萨志愿勇锐,被他所感动,就作变化让 他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里都变出一根针。 其人睹之,照厥志高,即授之曰:守口摄意,身无犯 恶,除是三行,得贤径度。是诸如来无所著正真尊最正觉 戒真说也。 当时这个人看到菩萨的志愿高尚,就传授这一章说: “守住口,摄住心,身体不要犯恶业。除掉这三恶行,就 能得贤善心,直接度脱。这是诸佛如来清净戒的真说。” 菩萨闻戒,欢喜稽首,顾视身针,霍然不现,颜景弈 弈,气力踰前。天人鬼龙,靡不叹懿。志进行高,踵指相 寻,遂致得佛,拯济众生。 菩萨闻戒后欢喜顶礼,再看身上的针,霍然不见,容 颜光彩弈弈,气力超过从前。天人鬼龙,无不赞叹菩萨的 懿行。当时他的志愿和行为不断地增进,就像踵指相寻, 次第地升进,最后得以成佛,拯济无量众生。 佛告诸比丘:授菩萨偈者,今调达是。调达虽先知佛
六度集经讲记(三) 5
偈,犹盲执烛,照彼不自明,何益于己?菩萨锐志度无极 行精进如是。 世尊告诉诸比丘: “当时传授菩萨这一偈的,是调达。 调达从前虽然先知道了佛偈,但是就像盲人拿着蜡烛一 样,只是照亮别人,不能照亮自己。所以闻法不修,何益 于己?” 菩萨以勇锐的志愿行持精进度彼岸的修行,就是上面 这样。 昔者菩萨,为猕猴王,常从五百猕猴游戏。时世枯旱, 众果不丰。其国王城,去山不远,隔以小水,猴王将其众 入苑食果。 从前世尊有一世当猕猴王,常常有五百猕猴伴随,一 同游戏。有一年世间很干旱,没有果子吃,猴王就到处想 办法。当时国王的王城离山不远,中间只隔了一条小河, 猴王就带着它的猴群偷偷溜进国王的御花园偷吃果子。 苑司以闻。王曰:密守,毋令得去。 管花园的官员看到了,就禀报国王,国王说:“秘密 地守住,不要让它们溜走。” 猕猴王知之,怆然而曰:吾为众长,祸福所由,贪果 济命,而更误众。敕其众曰:布行求藤。 猕猴王得知此消息后,非常悲伤地说:“我是众猴的
6
六度集经讲记(三)
首领,祸福都由我,这一次为了贪果维生,反而误了大家。” 就敕令猴群:“你们分开去找藤条,越多越好。” 众还藤至,竞各连续,以其一端缚大树枝。猴王自缚 腰,登树投身,攀彼树枝。藤短身垂,敕其众曰:疾缘藤 度。度众过毕,两掖俱绝。堕水边岸,绝而复苏。 当时众猴找了很多藤条回来,各自连接好藤条,把它 的一端绑在一个大树枝上后,猴王就把另一端缚在自己的 腰上,登上树,投身想攀到河那边一棵树的树枝上,但是 藤条有点短,它就用两只手拽着树枝,这样连成一条线, 然后敕令猴群说: “你们赶紧缘着藤条度过来。”猴群就一 个一个地从藤条度过去了,结果猴王的两腋开裂,堕在水 边的岸上,昏迷过去后又苏醒过来。 国王晨往案行,获大猕猴,能为人语,叩头陈云:野 兽贪生,恃泽附国,时旱果乏,干犯天苑,咎过在我,原 赦其余。虫身朽肉,可供太官一朝之肴也。 第二天早晨,国王出去巡逻,逮获了大猕猴。当时的 猴子能说人话,就叩头对国王说:“野兽贪生怕死,依附 您的国境山泽存活,现在年景干旱,没有果子吃,所以才 到您的御花园里偷吃,这罪过都在我,请原谅赦免其余的 猴子。我这虫身朽肉,可以供御厨一天的菜肴。” 王仰自叹曰:虫兽之长,杀身济众,有古贤之弘仁, 吾为人君,岂能如乎?为之挥涕,命解其缚,扶著安土。
六度集经讲记(三) 7
敕一国中,恣猴所食,有犯之者,罪与贼同。 当时国王仰天感叹说:“禽兽的首领竟然能杀身救济 大众,有古贤者的仁慈,我虽然作为人君,哪里能比得上 呢?”他感动地挥泪,让人解开猴王的绑缚,扶着它放到 平地上。之后下令:猴群可以随意在国境内采食,国人不 可捕杀。如果有违犯者,罪同盗贼。 还向皇后陈其仁泽:古贤之行,未等于兹,吾仁丝发, 彼踰昆仑矣。后曰:善哉奇矣,斯虫也,王当恣其所食, 无令众害。王曰:吾已命矣。 国王回宫后向皇后讲述猴王的仁泽:“连古贤人的行 为也都比不上它,我的仁心薄如一根丝,它的仁慈重过昆 仑山。”皇后说: “善哉!奇哉!这斯畜类竟有这样大的仁 慈心!国王应当让它们自由地采食,不要让众人伤害它 们。”国王说:“我已经下令了。” 佛告诸比丘:猕猴王者,吾身是也。国王者,阿难是 也。五百猕猴者,今五百比丘是。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 是。 佛告诸比丘:“当时的猕猴王,就是我的前身;国王 是阿难的前世;五百猕猴,是今天的五百比丘。” 菩萨勇猛的志愿行持精进度无极到彼岸之行,就是这 样的情形。
8
六度集经讲记(三)
昔者菩萨,身为鹿王,力势踰众,仁爱普覆,群鹿慕 从。所游近苑,牧人以闻,王率士众,合围逼之。 过去世尊做菩萨,有一世是鹿王,势力超过大众,它 以仁慈博爱之心照顾一切鹿群,群鹿都对它非常仰慕顺 从。当时它们游行到一处花园里,牧牛人见了秘密地禀报 国王,国王就带着兵众前来围攻鹿群。 鹿王乃知,垂泣而曰:尔等斯厄,厥尤由我也。吾将 没命,济尔群小。 鹿王知道后,流着眼泪说:“你们的灾难都是由我造 成的,因此我要牺牲自己来救济你们。” 鹿王就索,下前两足,曰:登吾踊出,尔等可全矣。 群鹿如之,咸获免矣。身肉决裂,血若流泉,躃地才息, 其痛难言。群鹿啼呼,徘徊不去。 鹿王为了救鹿群,就亲自走到铁索那边,跪下前面的 两脚,说:“你们登着我的背踊出去,就能从铁索跳出, 保全性命。”当时群鹿按照鹿王的吩咐,一个个地从鹿王 的背上跳出围网之外,从而得到了免难。但是鹿王身上的 肉都被踩裂了,血流如泉,最后趴在地上,才休息的时候 就感觉特别疼痛。当时群鹿在它背上跳过去的时候,它以 一股毅力支撑,所以没有感觉疼痛,这回躺下来了,就没 办法忍受。鹿群过去后,都在那边啼呼徘徊,不肯离去。 人王睹其体残,血流丹地,不见鹿众,曰:斯者何以?
六度集经讲记(三) 9
鹿王对曰:执操不淑,禀命为兽。寻求美草,以全微命, 干犯国境,罪应尤重。身肉虽尽,两髀五藏,完具尚存, 惟愿太官,给一朝膳。 人王见到鹿王身体受到这样的伤残,鲜血染红了地 面,又没见到鹿群,就问: “这是怎么回事?”鹿王说: “因 为我过去世没有遵循善业来行持,所以在这一世受了这个 野兽的身体。我们这些鹿群是为了求一些草料,来保全微 薄的性命,所以才触犯了国境,罪过很重,理当受罚。如 今我的身肉虽然被踩烂了,但是我的两膀和五脏还是完好 的,唯愿提供给御厨做一天的膳食。” 王曰:尔何缘若兹乎?鹿王本末,陈其所以。人王恻 然为之流泪,曰:尔为畜生,含乾坤之弘仁,毁命以济众。 吾为人君,苟贪好杀,残夭所生。即布重命,敕国黎庶: 自今绝猎,无贪鹿肉。裂索举鹿,安厝平地。 国王说:“你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呢?”鹿王就把 前后的经过陈述了一番。国王感动得悲哀流泪,说道: “你 是畜生,却含有天地好生的仁慈,牺牲自己来救济鹿群, 我作为人君,却苟且贪婪,为着自身的饮食喜好而残杀物 命,真是惭愧啊!”因此下了一道命令:从今天起,国中 的人民都禁止打猎,不能够贪著鹿肉。之后国王就命人裂 开铁索,把鹿抬到平地上。 群鹿睹其王,仰天悲号,各前舐疮,分布采药,咀咋
10
六度集经讲记(三)
傅之。人王睹焉,重为抆泪曰:君以子爱育其众,众以亲 恩慕其君,为君之道可不仁乎?自斯绝杀尚仁,众天即祐 之,国丰民熙,遐迩称仁,民归若流。 群鹿见到鹿王,都仰天悲号,各自过来舔着鹿王身上 的伤口,然后到处去采药,在口里咀嚼后敷在鹿王的伤口 上。人王见到这幕情景,再次地抹着眼泪说:“君以子爱 育其众,众以亲恩爱慕其君。就是人要推广这一个忠孝之 心,君想到:既然我要爱护孩子,那么天下的人都是我的 孩子,我应当爱育一切大众。众就想到:我既然要孝奉双 亲,那我就应当以报恩心来承事君王。这都是推广这一分 善心,用在同类的事物上。所以为君之道能不仁慈吗?君 就好像是父亲,应当一视同仁,以同等的仁慈心来对待天 下的苍生。”从此之后,国王崇仁断杀,也因此四天王天 等的众天护佑其国土,致使国丰民安,天下太平。远近之 人都称赞国王的仁慈,人民归心于王,如同流水归海。 佛告鹙鹭子:鹿王者,吾身是也。五百鹿者,今五百 比丘是也。人王者,阿难是。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佛告舍利子:“当时的鹿王,就是我的前身;五百只 鹿,就是今天的五百比丘;那位仁王,是阿难的前世。” 世尊过去做菩萨时以勇锐的志愿行持精进度,就是这 样的情形。
六度集经讲记(三) 11
昔者菩萨,身为鹿王,名曰修凡,其躯毛九色,睹世 希有。江边游戏,睹有溺人,呼天求哀,鹿愍之曰:人命 难得,而当殒乎?吾宁投危,以济彼矣。 从前菩萨有一世做了鹿王,叫做修凡。它的毛长得非 常好看,有九种颜色,举世稀有。有一天,九色鹿在江边 游戏,看到有人溺水,呼天求救。鹿很悲愍地说:“人命 是很珍贵的,难道就这样殒没吗?我宁可牺牲自己,也要 去救济他。” 即泅趣之,曰:尔勿恐也,援吾角,骑吾背,今自相 济。 于是鹿王就泅水直接趣入河里,对那人说:“你不要 害怕,抓住我的角,骑到我背上,我来救你。” 人即如之,鹿出人毕,息微殆绝。人活甚喜,绕鹿三 匝,叩头陈曰:人道难遇,厥命惟重,大夫投危,济吾重 命,恩踰二仪,终始弗忘,愿为奴使,供给所乏。 那人就按照鹿所说,抓住鹿角,骑到了鹿背上,这样 就被救了上来。鹿救出人之后,疲惫不堪,呼吸微弱。当 时这个人得以生还之后,特别欢喜,他绕着鹿三圈,然后 磕头这样说:“人道难遇,生命是很贵重的。您竟然不顾 危难来救济我的性命,您的恩德超过了天地父母,我从始 至终都不会忘记。我愿给您做奴仆,供给一切所需。” 鹿曰:尔去。以吾躯命,累尔终身。夫有索我者,无
12
六度集经讲记(三)
云睹之。溺人敬诺:没命不违。 鹿说:“你去吧!不能以我的躯命而拖累你的终身。 如果有人要来围捕我,你不要说看到我就好了。”溺水的 人连说:“好!好!哪怕死亡,我也不违背您的交待。” 时国王名摩因先,禀操淳和,慈育黎庶。王之元后, 厥名和致。梦见鹿王,身毛九色,其角踰犀。寐寤以闻, 欲以鹿之皮角为衣为玩。若不获之,妾必死矣。王重曰: 可。 再说,当时的国王叫做摩因先,操守纯净平和,以慈 心养育人民。国王的王后,叫做和致。有一天晚上,她梦 到鹿王,见到鹿王身上的毛有九色,鹿角超过了犀牛角。 醒来后就告诉国王,想用鹿的皮和角做衣服和玩具,并且 说:“如果不能得到,我就要死。”国王很宠爱他的王后, 就说:“可以!可以!” 晨向群巨说鹿体状,布命募求,获者封之一县,金钵 满之银粟,银钵满之金粟。募之若斯。 到了早晨,国王就向群臣说明鹿的形相,然后向天下 招募:“如果有能得到九色鹿的,就封给他一个县,而且 用金钵装满银粟,用银钵装满金粟。”这样以重赏来招募。 溺人悦焉,曰:吾获一县,金银两钵,终身之乐。鹿 自殒命,余何豫哉? 那个溺水人听到这个消息特别地高兴,他就做着发财
六度集经讲记(三) 13
的美梦,这样说:“这一下子我就可以得到一个县了,金 钵里装满银米,银钵里装满金米,这两钵的金银足够我终 身的享乐了。鹿嘛,即使不杀它,它自己也会死,我又何 必犹豫呢?” 即驰诣宫,如事陈闻。启之斯须,面即生癞,口为朽 臭。重曰:斯鹿有灵,王当率众,乃获之耳。 于是他就快马奔驰来到王宫,按照所见的情况陈白国 王。他汇报后才过片刻,脸上就生出了癞疮,口里也变得 朽臭。他又说:“这个鹿很有灵气,国王要率领兵众才能 抓获它。” 王即兴兵,渡江寻之。鹿时与乌结为厚友,然其卧睡, 不知王来。 国王当即就率领兵众渡过大江来寻找鹿王。鹿平时与 乌鸦是很好的朋友,但这时它躺着睡着了,不知道国王前 来。 乌曰:友乎?王来捕子。鹿疲不闻,啄耳重云:王来 杀尔。鹿惊,睹王弯弓向己,疾驰造前,跪膝叩头曰:天 王假吾漏刻之命,欲陈愚情。 乌鸦就喊: “朋友!朋友!国王来抓你了。”但是鹿实 在疲劳,没有听到。乌鸦又啄它的耳朵,重新说:“国王 来杀你了!”鹿王一下子惊醒,看到国王正弯弓对着自己, 它马上飞奔向前,两膝跪下,磕头说:“请天王给我片刻
14
六度集经讲记(三)
的性命,我要陈白我的情况。” 王睹鹿然,即命息矢。鹿曰:王重元后,劳躬副之, 吾终不免矣,天王处深宫之内,焉知微虫之处斯乎? 国王看到鹿这样,就下令停下弓箭。鹿说:“国王很 宠爱元妃,亲自来执行此事,我终究不可能脱免。但是天 王处在深宫之内,怎么会知道小虫所在的地方呢?”这小 虫指的是它自己。 王手指云:癞人启之。 国王用手指着那个家伙说:“是这个癞人汇报的。” 鹿曰:吾寻美草食之,遥睹溺人呼天求哀,吾愍子穷, 投危济之。其人上岸,喜叩头曰:吾命且丧,而君济之, 愿给水草,为终身奴。吾答之曰:尔去,自在所之,慎无 向人云吾在斯。 鹿王说:“我寻找美草作为食物,远处见到溺水人呼 天求救,我怜愍他,不顾危难地去救济他。把他救上岸后, 他很欢喜地跟我磕头说:‘我的命快没了,是你救了我, 愿给你水草,终身做奴仆。’我说: ‘你去吧!自在地走吧, 千万不要向别人说我在这里!’” 鹿王又曰:宁出水中浮草木上著陆地,不出无反复人 也。劫财杀主,其恶可原,受恩图逆,斯酷难陈。 鹿王又说: “宁可把水中的浮草木拿出来放到陆地上, 也不能救出那些无信用的人。”无信用的人就是指这个癞
六度集经讲记(三) 15
人,他说话不算数,所以救他是个错误。“为劫夺财物而 杀掉主人,这种恶行还可原谅。受恩却以恶逆来报答,这 种残酷是难以言说的。” 王惊曰:斯何畜生?而怀弘慈,没命济物,不以为艰, 斯必天矣。 国王惊叹地说:“这是什么畜生?竟然怀着这样的大 慈心舍身来救济物命,而不以为艰难。这一定是天呐!” 王善鹿之言,喜而进德。命国内曰:自今日始,恣鹿 所食,敢有犯者,罪皆直死。 国王很欣赏鹿的这一番言语,他很欢喜,德行也得到 增进,就诏令天下:“从今日起,随鹿自在所食。如果有 侵犯者,等同死罪。” 王还,元后闻王放之,恚盛心碎,死入太山。 国王回到王宫,王后听到国王放了九色鹿,她嗔恚炽 盛,心都碎了,死了以后堕入地狱。 天帝释闻王建志崇仁,嘉其若兹,化为鹿类,盈国食 谷,诸谷果稼,扫土皆尽,以观其志。 当时天帝释见到国王建立了志愿,崇尚仁道,嘉叹他 竟然如此。就化现鹿群,充满国土,到处吃谷子、果实和 庄稼,把土地里的东西全部吃光,这样来观察国王的志愿。 黎庶讼之,王曰:凶讹保国,不若守信之丧矣。 当时黎民百姓都纷纷汇报这件事,说:“现在国家里
16
六度集经讲记(三)
遭殃了,您下命令说随鹿任意地吃,现在我们的庄稼谷物 都被吃得差不多了,很是危机,应该怎么办啊?”国王说: “如果行凶残虚诳之道,违背诺言,违反仁道来保全国土, 还不如守住信义而死亡。” 释曰:王真信矣。遣鹿各去,谷丰千倍,毒害消竭, 诸患自灭。 当时帝释说: “国王真是守信之人。”就让鹿群各自散 去,不再吃庄稼,结果谷物丰收一千倍,境内的毒害都得 以消除,各种灾患自然息灭。 佛告诸比丘:时鹿王者,吾身是也。乌者,阿难是也。 国王者,鹙鹭子是也。溺人者,调达是也。王妻者,今调 达妻是也。 佛告诉诸比丘:“当时的鹿王是我的前世;乌鸦是阿 难;国王是舍利子;溺水人是提婆达多;国王的王后,是 今天提婆达多的妻子。” 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菩萨志愿勇猛行持精进度的情形如是。 昔者菩萨,身为马王,名曰轶耶,常处海边,度漂流 人。 从前菩萨身为马王,叫做轶耶,常常待在海边救度漂 流的人。
六度集经讲记(三) 17
时海彼岸,有婬女鬼,其数甚多。若睹商人,即化为 城郭,居处田园,伎乐饮食,变为美人,颜华辉晔,要请 商人,酒乐娱之,鬼魅惑人,皆留匹偶。 当时海的那一边,有淫女鬼,数目非常多。如果见到 商人,她们就会变出城市、住宅、田园,有很多音乐、饮 食,之后这些淫女鬼就变成荣华光耀的美人,过来请商人 们饮酒作乐,然后鬼魅就迷惑人的心志,把他们留下来做 夫妻。 一年之间,婬鬼厌故,以铁錞刺其咽,饮其血,食其 肉,吮其髓。 到了一年之间,淫鬼生厌的缘故,就会用铁管刺穿人 的咽喉,吸他们的血、吃他们的肉、饮他们的髓。 马王遥睹婬鬼噉人,为之流泪,因飞度海,之海彼岸, 获成捣粳米,马王食饮毕,登山呼曰:谁欲度者?如此三 矣。 马王远远见到淫鬼吃人,总是为之流泪,因而飞度海 洋,到了海的那一边,得到了粳米,马王吃后登上高山呼 叫说:“谁想渡过海?谁想渡过海?谁想渡过海?”这样 说三次。 商人闻之喜曰:常闻神马,哀度危难,今其臻乎?喜 而趣之,曰:哀度吾等。 商人们听到后喜出望外,说道:“常常听说神马以慈
18
六度集经讲记(三)
悲心救度危难,是不是神马来了?”他们欢喜地往外走, 朝着声音的方向过来,说:“慈悲渡我们!慈悲渡我们!” 马曰:尔等去者,婬鬼必当提子示尔,号呼而追。有 顾恋之心者,吾去后,鬼必复以铁錞錞刺尔咽,饮尔血, 吞尔肉。正心存善,可得全命矣。夫欲归者,骑吾背,援 吾鬣尾,捉头颈,自由所执,更相攀援,必活睹亲也。 马王说: “你们离去的话,淫鬼一定会拉着孩子过来, 哀叫呼喊而追。如果你们有顾恋之心,我走了以后,鬼还 会用铁管刺你们的咽喉,喝你们的血,吞你们的肉。如果 能正心存善,可以保全性命。如果你们想归家,就骑在我 背上,抓住我的鬣尾,或者捉住我的头颈,随便抓哪里都 可以,只要一个接一个地抓住,这样你们一定能活着再看 到亲人。” 商人信用其言者,皆获全命,归睹六亲。婬惑之徒, 信鬼妖蛊,靡不见噉。夫信正去邪,现世永康矣。 商人中按马王的话照做的,都保全了性命,回家见到 了亲人。而那些被淫鬼蛊惑的人,相信了鬼妖,没有不被 她们吃掉的。所以信正法去邪法,现世能得到康宁。 佛告诸比丘:时马王者,吾身是也。 佛告诉诸比丘:“当时的马王,就是我的前世。” 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菩萨是这样以勇猛的志愿而行持精进波罗蜜的。
六度集经讲记(三) 19
昔者菩萨,身为鱼王,有左右臣,皆怀高行。常存佛 教,食息不替。食水生菜,苟以全命,慈育群小,犹护自 身。 从前菩萨做鱼王,有左右两个大臣,都怀着高尚之行。 它常常心存佛的教诲,乃至吃饭睡觉都不忘记。鱼王以吃 水生菜来存活,以慈心护育那些小鱼,就像保护自己一样, 所以它是有那样的仁慈之德。 寻潮游戏,诲以佛戒。不觉渔人,以网挟之。群鱼巨 细,靡不惶灼。 有一次遇到涨潮,鱼王就带着小鱼们沿着潮水不断地 游戏,然后告诉下面的鱼: “你们一定要遵守佛戒。”没想 到渔夫用渔网已经网住了它们,大大小小的鱼都非常地恐 怖、焦急。 鱼王愍曰:慎无恐矣,一心念佛,愿众生安。普慈弘 誓,天祐犹响,疾来相寻,吾济尔等。 鱼王哀愍地说:“你们千万不要害怕,一心念佛,然 后发愿让众生得安宁。以大慈心发广大誓愿,一定会得天 的护佑,就像响应于声一样,很快速地就会来的,现在我 来救济你们。” 鱼王以首,倒植泥中,拄尾举网,众皆驰出。群鱼得 活,靡不附亲。
20
六度集经讲记(三)
于是鱼王把头倒插在泥里面,然后伸直尾巴抬起网 来,鱼众就从下面奔驰而出。当时这些群鱼被救了以后, 都无不亲附鱼王。 佛告诸比丘:时鱼王者,吾身是也。左右臣者,鹙鹭 子大目犍连是也。 佛告诸比丘: “当时的鱼王,是我的前世;左右大臣, 是舍利子和目犍连。” 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菩萨以勇锐志愿这样行持精进波罗蜜多。 昔者菩萨,身为龟王。昼夜精进,思善方便。令众生 神,得逮本无。 从前菩萨做龟王,早晚精进不息,总是想:有什么好 的方便,能让众生的心证得本无或空性呢?本无,就是指 一切妄相本无。 又有龟王,共处深山。俱睹蝘蜓登树自投,如斯无宁。 菩萨占曰:斯危身之相矣,吾等宜早避之为善。 又有龟王跟它同处在深山里。两王都见到壁虎登上树 又自己投下来,就像这样没有个安宁的。菩萨就占相说: “这是有危险的相兆,我们应当早一点避开才好。” 其一龟王,专愚自由,不从真言,菩萨尽心济其从者, 令得免难。
六度集经讲记(三) 21
另一只龟王特别固执,听任自心,它不顺从真实的话 语。菩萨龟王就尽心尽力救济那些跟随者,使得它们都得 以免难。 十日之后,象王从众,就树燕息,蝘蜓自投,堕象耳 中,则惊啼呼,群象奔赴。其来纵横,践杀诸龟。 十天之后,象王带着象群在树下休息,这时壁虎又自 己投下去,刚好掉到象的耳朵里,象一下子惊恐啼呼起来, 结果群象奔驰,一下子造成象群骚动。象群这样不断来回 奔走的时候,踩死了很多乌龟。 龟王恚曰:知事若兹,而不指云。吾死尔生,于心善 乎?累劫寻尔,逢必残戮。 这时,那一只刚愎自用的龟王嗔怒地说:“既然知道 事情是这样,为什么不说明?我死了你活了,你的心好 吗?我在累劫当中都要找你算账,只要遇到,我必定要杀 了你。”它当时就发了这样的恶誓。 佛告诸比丘:善占龟者,吾身是也。自专不去者,调 达是也。 佛告诉诸比丘: “那位善于占相的龟王,是我的前世; 而刚愎自用不肯离去的龟王,就是提婆达多。” 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菩萨是这样子以勇猛的志愿行持精进波罗蜜多的。
22
六度集经讲记(三)
昔者菩萨,为鹦鹉王,从众三千,有两鹦鹉,力势踰 众,口御竹衡,以为车乘。王乘其上,飞止游戏,常乘衡 车,上下前后左右,鹦鹉各五百众,六面辅翼,合有三千, 贡献所珍,娱乐随时。 从前菩萨做鹦鹉王,有三千鹦鹉众跟随,其中有两只 鹦鹉力量超过大众,它们是大力士鹦鹉,口里衔着竹衡, 充当宝车。国王就站在车上,有的时候飞上去,有的时候 跳下来,有的时候待在上面游戏。这个鹦鹉王很威风,常 常乘着这个车衡的时候,上面下面左边右边前面后面,每 一处都有五百鹦鹉,这样六面拥护,总共三千鹦鹉。它的 部队不小。那些鹦鹉遇到好的东西,都会贡献给鹦鹉王, 并且随时欢歌跳舞来娱乐鹦鹉王。 王深自惟:众欢乱德,无由获定,吾将权焉。托病不 食,佯死弃众。 鹦鹉王有一天深深地思惟:大众这样给我恭敬享乐, 会乱掉我的德行,没办法得到安定,我应该想个方法。于 是它就装病不吃东西,假装死掉,舍弃了鹦鹉众。 其诸众者,以草覆之,各捐而去。王兴求食。 鹦鹉众见王已经死了,就衔来很多草覆盖在鹦鹉王身 上,然后各自捐弃它而走。鹦鹉王装死也装得差不多了, 它就起来到处去寻找饮食。 诸鹦鹉众,诣他山鹦鹉王所,曰:吾王丧矣,愿为臣
六度集经讲记(三) 23
仆,曰:尔王死者,以尸相示,若其真丧,吾将纳尔。众 还取尸,霍然不见,四布行索,获其王矣,佥然为礼,复 故供养。 再说那些鹦鹉众跑到另一个山上的鹦鹉王那里,说: “我们的王已经死了,我们愿做您的臣仆。”那只鹦鹉王 说:“你们的王死了,要拿尸体来看,如果是真的死了, 那我可以接纳你们。”于是鹦鹉众就一个个地跑回来取鹦 鹉王的尸体,结果地上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它们就到 处去找,结果找到了过去的老王,然后都纷纷地给鹦鹉王 作礼,还像从前一样供养。 王曰:吾尚未丧,尔等委捐。诸佛明训,睹世无亲, 惟道可宗。沙门以须发为乱志之秽,故捐弃之,崇无欲行。 尔等讙哓(吵闹、议论纷纷的意思),邪声乱志。独而无 偶,上圣齐德。言毕翻飞,闲处窈寂,弃欲无为,思惟定 行,诸秽都灭,心如天金。 鹦鹉王说:“我还没死,你们就抛弃我。诸佛明训, 世间是没有什么真实的亲友的,人情是虚假的,只有道法 可以崇尚,它是不会改变的。沙门以须发作为乱志的污秽, 所以都捐弃,崇尚无欲之行。你们这样各种讨好的声音, 只会乱掉我的志愿。独居没有偶伴,就能够修到跟圣贤一 样的德行。”说完以后,鹦鹉王就两翼翻飞,飞到了无人 的深远处,弃欲无为,思惟定行,结果它心中的污秽都得
24
六度集经讲记(三)
以除灭,内心就像天金一样纯洁。 佛告诸比丘:时鹦鹉王者,吾身是也。 佛告诸比丘:“当时的鹦鹉王,是我的前身。” 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菩萨是这样以勇猛志愿行持精进波罗蜜多之行的。 昔者菩萨,身为鸽王,从众五百。于国王苑翱翔索食。 国王睹之,敕令牧夫率网张捕,其众巨细,无有孑遗。笼 而闭之,食以粳米肥肉,太官以供肴膳。 从前菩萨投生为鸽王,有五百鸽子众跟随。有一次, 鸽王带领鸽群在国王偌大的御花园里翱翔,寻觅着饮食。 国王见到自己的御花园竟然飞进来这么多鸽子,就马上敕 令猎人张网,抓捕鸽子,结果鸽子不论大小,都没有剩余 地被捕获。它们被关在笼子里,以粳米肥肉喂养,伙食相 当好。实际太官是想把鸽子养肥后,做成美味供养国王。 鸽王见拘,一心念佛,悔过兴慈:愿令众生,拘者得 解,疾离八难,无如我也。 鸽王被拘禁后,一心念佛,忏悔自己的过失,对众生 兴起慈悲之心: “愿令众生,凡受拘禁者,都能得到解脱, 速疾远离八无暇等苦难,不要像我如今一样。” 谓诸鸽曰: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 夫获毒饮矣。得志之乐,其久若电。众苦困已,其有亿载。
六度集经讲记(三) 25
尔等捐食,身命可全矣。 鸽王悲悯地对鸽子们说:“在佛的经教制定的众戒当 中,以断除贪欲为元首。因为以贪欲所导致的荣华享乐, 就像饥饿的人得到含毒的美饮一样,那种得志的快乐,就 像闪电般短暂,而此后被困禁的苦厄,却长达千万亿年之 久。如果你们能够捐弃食物,那就可以保全性命。” 众对之曰:见拘处笼,将欲何异乎? 鸽子众回答说:“我们现在被拘禁在笼子里,捐不捐 弃食物又有什么差别呢?” 王曰:违替佛教,纵情贪欲,靡不丧身者也。 鸽王说: “违背佛教,纵情贪欲,没有不导致丧身的。 你们太幼稚了!” 己自捐食,肥体日耗,间关得出。顾谓余曰:除贪捐 食,可如我也。言毕飞去。 于是鸽王自己绝食不吃,结果肥胖的躯体日渐消瘦, 等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从鸽笼的间缝逃出去了。它回 过头对余下的鸽子囚犯们说:“除去贪欲,捐弃食物,就 可以像我一样逃出牢笼。”说完后便起身飞去。 佛告诸比丘:鸽王者,吾身是也。 佛告诉诸比丘:“当时的鸽王,就是我的前身。” 那时菩萨虽然是鸽王之身,却仍然一心住在法中,勇 悍行善,这就叫做精进。其它鸽子都认为,反正都是要死
26
六度集经讲记(三)
的,粳米如此好吃,肥肉那么香甜,应当赶紧享受。这样 陷没于暂时的荣华中,最终必定落入极苦的深渊。而鸽王 不是这样,它并不因为被拘禁而懈怠放松,反而仍然能忆 及佛戒,深知贪欲的可怕,弃舍暂时的欲乐,并且以身作 则,劝导大众,如是恒时披着精进的铠甲,不忘失正道。 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菩萨志愿勇锐行持精进到彼岸,是如此的情形。 蜜蜂王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弟子: 当勤精进,听闻讽诵。莫得懈怠,阴盖所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弟子: “应当勤精进,听闻讽诵,不要懈怠,而被阴盖所覆蔽。” 吾念过去无数劫时,有佛名一切度王如来无所著最正 觉,时为一切诸天人民不可计数而说经法。 我念过去无数劫时,有佛名叫一切度王如来无所著最 正觉,当时给一切诸天人民不可计数宣说经法。 是时众中,有两比丘,其一比丘名精进辩,一比丘名 德乐止,共听经法。精进辩者,闻经欢喜,应时即得阿惟 越致,神通具足。德乐止者,睡眠不觉,独无所得。 当时众中有两位比丘,一位比丘叫精进辩,一位比丘 叫德乐止,共同听受经法。精进辩闻经欢喜,当时就证得
六度集经讲记(三) 27
不退转,神通具足。德乐止睡眠不觉悟,没有所得。 时精进辩谓德乐止言:佛者难值,亿百千世时乃一出 耳,当曼精进,为众作本,如何睡眠?夫睡眠者,阴盖之 罪。当自勖勉,有觉寤心。 当时精进辩对德乐止说:“佛是很难遇到的,亿百千 世的时劫才出世一次,你应当好生精进,为众生作利乐之 源,怎么还这样睡眠呢?睡眠有阴盖之罪,你应当好自勖 勉,生觉悟心。” 时德乐止闻其教诏,便即经行于祇树间,甫始经行, 复住睡眠。如是烦乱,不能自定。诣泉水侧,坐欲思惟, 复坐睡眠。 当时德乐止听到他的教令,随即就到祇树间经行,才 开始经行,就又坐在那里睡着了。这样当睡眠笼罩的时候, 心里没办法把持,特别烦乱,怎么也定不了,他就走到泉 水旁边,坐下来想思惟法义,结果坐着坐着又睡着了。 时精进辩便以善权,往而度之。化作蜜蜂王,飞趣其 眼,如欲蜇之。时德乐止惊觉而坐,畏此蜂王,须臾复睡。 时蜜蜂王,飞入腋下,蜇其胸腹。德乐止惊,心中懅悸, 不敢复睡。 当时精进辩就以善权方便过去度他。他变成一只蜜蜂 王,飞到德乐止的眼睛上,想要咬他。当时德乐止惊醒过 来,害怕这蜂王蜇伤自己,就好好地端坐,但须臾间又睡
28
六度集经讲记(三)
着了。这时蜜蜂王又飞到他腋下,想蜇咬他的胸腹,德乐 止心里一惊,又不敢再睡。 时泉水中,有杂色花,优昙拘文,种种鲜洁。时蜜蜂 王,飞住华上,食甘露味。时德乐止端坐视之,畏复飞来, 不敢复睡。 当时泉水里有各色的妙花,青莲花、红莲花,有种种 鲜洁的色彩芳香,蜜蜂王就飞过去站在花上,享用甘露美 味。那时德乐止就端坐看着蜜蜂,害怕它又飞回来,所以 不敢再睡。 思惟蜂王观其根本,蜜蜂王食味,不出华中。须臾之 顷,蜂王睡眠,堕污泥中。身体沐浴已,复还飞住其华上。 这时德乐止也怀着小心思,他想看看蜜蜂王究竟在干 些什么,蜜蜂王尝食花味,还没出来。须臾顷,蜂王睡着 了,掉到污泥里,沐浴身体后,又飞上来站在花上。 时德乐止,向蜜蜂王,说此偈言:是食甘露者,其身 得安隐,不当复持归,遍及其妻子。如何堕泥中,自污其 身体,如是为无黠,毁其甘露味。 当时德乐止就向蜜蜂王做一个教育,他说了以下的偈 颂:“这位吃甘露的蜜蜂先生,你吃得这么安稳,也不拿 回去给你的妻子和儿女们吃。你怎么掉到泥里,搞得满身 污疤呢?这样子是没有智慧的,白白毁掉了这甘露美味 啊!”
六度集经讲记(三) 29
又如此华者,不宜久住中,日没华还合,求出则不能。 当须日光明,尔乃复得出,长夜之疲冥,如是甚勤苦。 “再说,你也不宜久待在这些花里面,太阳下山后, 花就会闭合,那时候你再想出来就不可能了。一定要等到 日光再次照临的时候,你才能出来,如此被困在长夜的疲 惫黑暗中,好勤苦啊!” 时蜜蜂王,向德乐止,说偈报言:佛者譬甘露,听闻 无厌足,不当有懈怠,无益于一切。五道生死海,譬如堕 污泥,爱欲所缠裹,无智为甚迷。 当时蜜蜂王也不甘示弱,它向德乐止回敬了一首偈, 说道:“佛语好比甘露,听闻要无有厌足,不应当懈怠, 倘若生了懈怠心,就什么利益也没有了,并且会堕在五道 生死海里,这就好比堕在淤泥中,被爱欲所缠裹,无智慧 呀!无智慧呀!好愚迷!好愚迷!”这是在跟德乐止说双 关语。前面德乐止对蜜蜂王讲了教言,它回敬的时候正好 都是一一对应的。 日出众华开,譬佛之色身,日没华还合,世尊般泥洹。 值见如来世,当曼精进受,除去睡阴盖,莫呼佛常在。 “日出众花开敷,好比佛陀的色身出现于世;日落花 还闭合,好比世尊示现涅槃。有幸值遇如来出世,就应当 长期奋发精进,受持佛法,除掉睡眠的阴盖,不要说佛永 远常在。”
30
六度集经讲记(三)
深法之要慧,不以色因缘,其现有智者,当知为善权。 善权之所度,有益不唐举,而现此变化,亦以一切故。 “甚深佛法的心要,不是色相因缘,然而却显现为色 相来引导众生,有智慧的人知道这是善权方便。世尊以悲 心显现这些方便来度脱我们,都是非常有利益的,不会白 白地显现,这也是为了一切众生之故。” 时德乐止听闻其说,即得不起法忍,解诸法本,逮陀 邻尼,乃知精进辩善权方便。常独经行,不复懈怠,应时 亦得不退转地。 当时德乐止听到这一首偈,就证得了无生法忍,解得 诸法之本,逮陀邻尼,这时才知道是精进辩善权方便,度 化了自己。后来德乐止常常独自经行,不再懈怠,因此也 证得不退转地。 佛告阿难:尔时精进辩者,今我身是也。德乐止者, 弥勒是也。 佛告阿难:“当时的精进辩,就是我的前生;德乐止 是弥勒菩萨。” 佛语阿难:我尔时俱与弥勒共听经法,弥勒时睡眠, 独无所得。设我尔时不行善权而救度者,弥勒于今在生死 中未得度脱。闻是法者,常当精进,广劝一切皆令除去睡 眠之盖,当造光明智慧之本。 佛告阿难:“我那时和弥勒菩萨一起同听经法,弥勒
六度集经讲记(三) 31
当时睡眠,独无所得。假使我那时不行善权方便来救度他, 那么弥勒到今天还会在生死里,得不到度脱。听闻此法者, 应当常精进,广泛地劝导一切,使他们都除去睡眠的缠盖, 到达光明智慧之本。”睡眠是烦恼相,属于无明性的东西, 如果落到里面的话,人就会愚痴不知,因此我们应当勇弃 睡眠,到达一切光明智慧之地。 说是事时,无央数人皆发无上平等度意。菩萨锐志度 无极精进如是。 当佛宣说此事时,无央数人都发起了无上平等到彼岸 的菩提心。菩萨勇锐立志行持精进度的事迹如此。 佛以三事笑经 昔者菩萨,为清信士,归命三尊。慈弘仁普,恕济群 生。守清不盗,布施等至。贞净不泆,观捐内婬。信同四 时,重如须弥。绝酒不饮,尊孝喻亲。以正月奉六斋,精 进无倦。所生遇佛,德行日隆,遂成如来无所著正真觉道 法御天人师,教化周旋。 从前菩萨做清信士,归命三宝,行持仁义礼智信之道。 慈心广大,仁慈普济,以恕道救济群生。所谓恕,就是“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当施于人”。这就叫恕道, 是一种推己及人之心,自己要离苦得乐,群生也要离苦得 乐,因此应当为众生拔苦与乐。
32
六度集经讲记(三)
前面是守持仁道,接着是义道。义,就是但凡不是自 己份内的东西就不拿,也就是不偷盗。守清,就是心非常 地清白。不仅不盗,而且平等地布施。“等”字就是不择 贵贱,只要别人有所需,都一概平等地布施。 接着是守贞,所谓贞道,就是不二色、不淫泆,不但 是外绝淫泆之事,内也绝弃淫欲之心。 接着是守信道, “信同四时,重如须弥”,就是言而有 信,如同四季的守时那样,到了春天,就发生春天的事, 到了夏天,就发生夏天的事,到了那个时候就会出那个相, 一点不会违越。诺言就如同四时之信,说过的话,到那一 天就会有这件事,不会说是一个样,做是一个样,到时候 让人失望。 “重如须弥”,就是语言很威重,如同须弥山不 会动摇的。 守智道,就是绝酒不饮。酒是昏醉之因,让人失掉智 慧,因此不饮。 再后是守孝道和师道,也就是尊敬师长,孝顺父母。 就像这样,菩萨往昔行持这样的十善业道,并且在正 月里奉行六斋,精进不倦,因此所生之处常常遇到佛,德 行日益隆盛,遂成就如来无上正觉果位,周遍教化众生。 时行历市,睹一老翁,斗量卖鱼,哀恸号曰:怨乎皇 天,吾子何咎,而早丧身?子存卖鱼,吾岂劳乎?佛睹其 然,笑之,口光五色。
六度集经讲记(三) 33
一天佛在市场上走,看到一位老公公正拿着斗量着鱼 贩卖,他一边卖鱼,一边哀伤地号哭:“天呐!天呐!我 儿子有什么罪咎这么早就去世了?如果孩子还在的话,他 卖鱼,我哪里需要辛苦?”佛看到他这样子,就忍不住笑 了,口中发出五色光。 度市斯须,又睹大猪,浴屎行路,佛复笑焉。阿难整 服稽首而曰:属笑人多,莫由敬质。而今重笑,必有教诏。 愿释众疑,为后景模。 才走过市场一会儿,又看到一头大猪,身上沾着屎在 走路,佛又一次笑了。这时阿难整理衣服礼拜问道:“刚 才佛笑的人很多,我也没办法恭敬地请问,现在佛又一次 笑,一定有教诲。愿佛宣说,解开我等的疑惑,以作为后 世的法则。” 世尊告曰:阿难,吾笑有三因缘。一曰,观彼老翁之 愚,其为弘普矣。日以罾网,残群生命,盖无丝发之恻隐。 顽子自丧,而怨诸天,呼号惊市。斯下愚之行,非二仪之 仁、贤圣之恕也,是以笑耳。 世尊说:“阿难,我笑有三个因缘。第一,我看到那 老公公实在愚痴,他每天用网罾残杀众生的性命,没有一 丝一毫的恻隐之心,他那顽劣的儿子自己死掉了,还怨尤 皇天,在街市里号叫,惊动大家。这真是下愚之行,不是 善体天地养育万物的仁慈心,也不是圣贤推己及人的恕道
34
六度集经讲记(三)
心,所以我笑他。他是那么愚痴,自己造业自己感果,还 在那里怨这怨那的。” 昔者飞行皇帝,食福巍巍,志憍行逸,今为斗量鱼, 斯二矣。 “第二,我看到从前的转轮王,饮食受用非常盛大, 当时也是志得意满,骄奢淫逸,现在却堕落成斗量鱼,真 是可笑。”所以轮回里的事都是欺诳的,一时的风光保不 住,最终还会堕落成这么悲惨的下贱之辈,所以不要贪著 轮回的尊荣富贵。 不想天人寿八十亿四千万劫,意专著空,不能空空, 逮于本无。福尽受罪,今在斗中,斯三矣。 “无想天的天人,寿命达到八十亿四千万劫,心专门 著在空中,不能空掉这空,到达本无的清净之地。由于著 空的缘故,并没有得到解脱,福德一旦耗尽,就会随罪业 下堕,如今落在斗中,这是第三。”这斗中既有转轮圣王, 又有无色界天人,这些人从前都是高级货色,威风显赫, 不可一世,现在却都变成了斗量里的鱼,在老翁的手里量 着,反差太大,所以就好笑。 阿难质曰:飞行皇帝,逮彼尊天,其德巍巍,何故不 免于罪乎? 阿难提问:“飞行皇帝以及上界尊天,他们具有巍巍 福德,怎么也不免于罪咎呢?”
六度集经讲记(三) 35
世尊曰:祸福非真,当有何常?夫处尊荣,施四等恩, 觉四非常,可免彼祸难矣。若因贵自遂,快心从邪,福尽 受罪,自古来然。殃祸追己,犹影寻形,响之应声,岂有 贵贱哉? 世尊说:“祸福不是真实的,哪里有什么恒常性?处 在尊荣中,如果能够行持慈悲喜舍四恩惠,觉悟苦空无常 无我,心不恋著而广行法道,那么就可以免离这种灾祸。 反过来,如果因为富贵,就志得意满,快心从邪,惩一时 的富贵之势,滥用权利、福报的话,那么福报享尽之后, 还是要受罪的。所以人的愚痴是不明天理,不知道自我意 志的可怕,一旦人富贵了以后,就认为可以随心所欲,想 怎么做就怎么做,那这样是免不了衰祸的。像这样惩欲望, 从邪道,福报一尽,就要受罪殃,自古以来都如此。造了 罪后,殃祸就紧紧追随着自己,就像影子追着身体,谷响 应着声音那样,哪里有什么贵贱之别呢?转轮王和上界尊 天都是如此。” 惟吾前世为清信士,时有邻人,好奉鬼蛊,奸悖为群, 不信作恶重祸响应。 “我再思惟到前世曾经做居士,当时邻居喜好奉事鬼 蛊,以妖孽为群,不相信做恶会有如响应声般的报应。” 每至斋日,吾要入佛正真之庙,听沙门众,散说净法, 以为德本,防绝凶祸。而子婬荒,讹云有务。
36
六度集经讲记(三)
“每每到了斋期,我都要进入如来正真的庙宇,听沙 门众宣说清净正法,作为立德之本,防范断绝凶祸之行。 而邻居淫荒,假装推拖说有事不去。” 吾诣佛庙,子往乱道。自斯之后,吾之所生,逢佛闻 法,与沙门齐志,德行日隆,遂成如来无所著正真道最正 觉道法御天人师,为三界尊,号曰法王。 “当时我前往佛庙,他却去往鬼怪等的邪道。从此以 后,我生生世世遇佛闻法,和沙门志向相齐,我的德行一 天比一天隆盛,终于成就了如来无上正等觉果位,成为三 界之尊,号曰法王。” 邻人好事鬼术,残贼群生,泆荡女色,酒乱不孝,自 谓得志。轮转三道,苦毒无量。吾已为佛,子续为臭虫, 是以笑之。 “而那位邻居喜好奉事鬼术,残杀群生,放逸于女色, 饮酒作乱,不孝父母,自以为得志,结果轮转在三道里, 感受无数的苦毒。如今我已成佛,而他却还要继续做臭虫, 所以我就笑了。”臭虫,就是刚才街市上那头身上沾满了 屎粪的大猪,不是指现在的小虫,而是畜生的意思。 佛告阿难:吾累劫禀经采义,亲乐沙门,获斯巍巍矣。 佛告阿难:“我累劫禀持经典,采集妙义,也就是真 实义理或者法道,我这样来修行,好乐清净沙门,获得如 此巍巍功德。”
六度集经讲记(三) 37
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菩萨过去世以勇锐之志精进于法道,就是像上面这 样。 小儿闻法即解经 昔有比丘,精进守法,少持禁戒,初不毁犯。常修梵 行,在精舍止。所可讽诵是般若波罗蜜,说经声妙,无能 及者。其有闻此比丘音声,莫不欢喜。 从前有一位比丘,精进守法,从小就守持禁戒,最初 就不毁犯。常常修持梵行,住在精舍当中。他所讽诵的是 般若波罗蜜经,说经的音声非常美妙,无人能比。凡是闻 到此比丘音声的人,都无不欢喜。 有一小儿,厥年七岁。城外牧牛,遥闻比丘,诵说经 声,即寻音往诣精舍中。礼比丘已,却坐一面。听其经言, 时说色本。闻之即解,儿大欢喜。 当时有一个七岁的小孩在城外放牛,远远听到比丘的 诵经声,就寻着声音来到精舍中。礼拜比丘后,就退坐一 面,听他诵经。当时诵到色本,可能是“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听了之后就解了其中的意义,孩子由此发起了大 欢喜心。 经句绝已,便问比丘。比丘应答,不可儿意。是时小 儿,反为解说,其义甚妙,昔所希闻。比丘闻之,欢喜甚
38
六度集经讲记(三)
悦。怪此小儿,乃有智慧,非是凡人。 等到诵经完毕,就向比丘请问义理,但比丘的回答孩 子并不满意。这时这个小孩反过来给比丘解释,他解说的 义理很妙,是从前很少听到的。比丘听后,非常欢喜悦乐, 心里很奇怪:“这小孩怎么有这个智慧?不是凡人呐!” 时儿即去,还至牛所。所牧牛犊,散走入山。儿寻其 迹,追逐求索。时值遇虎,害此小儿。小儿命终,魂神即 转生长者家,第一夫人作子。 当时小孩离开后,回到放牛的地方。没想到所放的牛 都已走散,入到山里去了。孩子就寻着牛的足迹去找,结 果遇到老虎把他吃掉了。小孩死后,业识转生到长者家第 一夫人胎中做子。 夫人怀妊,口便能说般若波罗蜜,从朝至暮,初不懈 息。其长者家,素不知法,怪此夫人口为妄语,谓呼鬼病。 卜问谴祟,无所不至,无能知者。长者甚愁,不知夫人那 得此病。家中内外,皆悉忧惶。 当时夫人怀孕后,口里就能演说般若波罗蜜,可能天 天都是“揭谛揭谛”,或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像 这样说好多的话,没有休息。家里人素来不知佛法,很奇 怪夫人怎么口里说这些狂话,认为是中了鬼病。于是就给 她打卦问卜,谴送鬼祟,什么事情都做了,但还是没有人 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当时长者很发愁,不知道夫人生病的
六度集经讲记(三) 39
原由,家中里里外外的人也都非常忧虑、惶恐。 是时比丘,入城分卫。诣长者门,遥闻经声,心甚喜 悦,住门有顷。长者适出,见此比丘,亦不作礼。比丘怪 之:此贤者家,内中说经,妙乃尔乎,今此长者,不与我 语。 那时比丘进城乞讨,走到长者家门口时,远远听到诵 经声,心里很是喜悦,就停在门边有一会儿。长者正好出 来,见到比丘也不作礼。比丘很奇怪:“这位贤者家里说 经的音声如此美妙,但现在长者却不跟我说话。”这两件 事情他觉得有点奇怪,既然有诵经声,那应该是信仰佛法 的,见到比丘应当会作礼,但是他见到我,却什么招呼也 没有。 即问长者:内中谁有说深经者,音声微妙,乃如是耶? 长者报言:我内中妇,闻得鬼病,昼夜妄语,口初不息。 比丘尔乃知长者家为不解法。 比丘当即就问长者:“里面是谁在说甚深经典,音声 如此微妙?”长者回答说:“我里面的媳妇得了鬼病,口 里早晚不停地说一些妄语,真是灾难啊!灾难!”这时比 丘才知道长者家不了解法,不是信佛之人。 比丘报言:此非鬼病,但说尊经,佛之大道。愿得入 内,与共相见。长者言:善。即将比丘,入至妇所。 比丘回答:“这不是鬼病,夫人说的是尊经,佛的大
40
六度集经讲记(三)
道。愿让我进去见一见。”长者就说:“好啊!好啊!”就 带着比丘进到妻子所在处。 妇见比丘,即为作礼。比丘咒愿,言得佛疾。便与比 丘,欢说经法,反覆披解,比丘甚喜。 妻子见到比丘,随即作礼。比丘为其祝愿,说:“愿 你快速成佛!”这样就和比丘欢快地宣说经法,反复地解 释经义,比丘特别欢喜。 长者问言:此何等病?比丘报言:无有病也。但说深 经,甚有义理。疑此夫人所怀妊儿,是佛弟子。 长者在旁边莫名其妙: “这是什么病呐?”比丘回答: “这不是病,这是在说甚深经典,特别有意思的。我猜想 你夫人所怀的小孩是一名佛弟子。” 长者意解,即留比丘,与作饮食。饮食毕讫,比丘便 退,自还精舍。 当时长者的心结就解开了,于是让比丘留下来,给他 作饮食。饭食完毕,比丘就告别,返回了精舍。 展转相谓:有一长者,夫人怀妊,甚可奇怪,口诵尊 经,所说如流。其音妙好,解释经理甚深。 这样就辗转地传闻,说:“有一个长者的夫人怀孕后 很是奇怪,口里诵着佛经,特别地流利,音声妙好,解释 佛经的义理也非常甚深。” 后日长者复请比丘,普及众僧,悉令诣舍,办饮食具。
六度集经讲记(三) 41
时至皆到。坐定行水,饭食已,咒愿达嚫。 后来一天长者又请比丘以及众僧都来自家舍宅应供, 他来办理饮食的用具等。时间到了,比丘和他的同伴僧全 部到来。众僧坐好了以后,长者来行水。饭食完毕,比丘 为施主咒愿,施主献上供养。 时夫人出,礼众比丘,却坐一面。复为比丘快说经法, 诸有疑难不能及者,尽为比丘具足解说。众僧踊跃,欢喜 而退。 当时夫人出来礼拜众僧,退坐一面,然后给比丘宣说 经法,有疑难无法解决的,都给比丘详细地解释,众僧欢 喜踊跃,由此告退。 日月满足,夫人在产,娩身得男,又无恶露。其儿适 生,叉手长跪,诵般若波罗蜜。夫人产已,还如本时,无 所复知。如梦寤已,了无所识。 再说,夫人怀孕满足,就生了一个男儿,也没有恶露。 孩子才生下,就双手合十,长跪在地,宣说般若波罗蜜。 夫人生产完后,还像从前一样,再也不知道什么般若波罗 蜜了,就像从梦中醒来一样,不记得那些事了。所以从前 是孩子在胎中加持母亲说这些话,不是母亲自己能说。 长者即复呼众僧,比丘都集,往睹小儿,说经故事, 初无踬碍。是时众僧,各各一心,观此小儿本,皆不能知。 长者又呼来众僧,比丘们都来到家中,去看小孩宣说
42
六度集经讲记(三)
佛经故事,没有一点障碍。当时众僧各各一心观察小孩的 宿世因缘,都不能了知。 长者问言:此为何等?比丘答曰:真佛弟子,慎莫惊 疑。好养护之,此儿后大,当为一切众人作师,吾等悉当 从其启受。 长者问: “这是怎么回事?”比丘们回答: “这真是佛 弟子,不要惊怪怀疑。好好地养育他,这孩子长大以后, 会给一切众人做老师,我们都要从他那里接受教法。” 时儿长大,至年七岁,悉知微妙,道俗皆备,与众超 绝,智度无极。 再说孩子长到七岁,就已经了知很多微妙之义,世间 出世间的学问都掌握了,超人一等,智慧达到了没有边际 之地。 诸比丘等,皆从受学。经中误脱,有所短少,皆为删 定,足其所乏。 诸比丘等都随他受学。经中有脱误缺少的,都给予删 定,补好义理。 儿每入出,有所至止,辄开化人,使发大乘。长者家 室内外大小五百人众,皆从儿学,发摩诃衍意,悉行佛事。 孩子每每入出,每到一个地方就开化人们的内心,使 得他们发起大乘心。长者家里里里外外、大大小小共有五 百人,都跟随这个孩子受学,发起了大乘之心,共同行持
六度集经讲记(三) 43
佛法之事。 儿所教授城郭市里,所开发者八万四千人,皆发无上 正真道意。弟子乘者五百人。诸比丘闻儿所说,本漏意解。 志求大乘者,皆得法眼净。 再说,他的教化事业普及到城市的范围,受他开化的 人达到八万四千,都发起了无上真正的菩提心。弟子乘有 五百人,诸比丘听到孩子所说,都心开意解;志求大乘者, 都获得法眼净。 佛告阿难:是时小儿者,吾身是也。时比丘者,迦叶 佛是也。如是阿难,我往昔时,一从比丘闻摩诃衍品赞善, 开解心意,欢喜不转,精进不忘,深识宿命,自致无上平 等正觉。一闻之德乃尚如是,何况终日遵修道者? 佛告阿难:“当时的小孩,就是我的前世;当时的比 丘,是迦叶佛。就像这样,阿难,我过去世一次从比丘处 得闻摩诃衍品,心中赞叹随喜,当即开解,从此欢喜心就 没变过,精进不忘,深深了达宿命,以致于成就无上平等 正觉。一次听闻妙法的功德尚且如此,何况终日遵修圣道 呢?当然是更加不可思议。因此我们应当怀着欢喜心,一 心精进于佛的法道,那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 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这是世尊过去行菩萨道,做小孩时行持精进度的情 形。
44
六度集经讲记(三)
杀身济贾人经 昔者菩萨,与五百商人,俱入巨海,欲采众宝。入海 数月,其所获宝,重载盈舟,将旋本土。 从前菩萨和五百商人入到大海,想采集众宝。进海几 个月,所获得的珍宝装了满满一船,于是就带着返回本土。 道逢飘风,雷电震地,水神云集。四周若城,眼中出 火,波涌灌山。众人嚾啼曰:吾等死矣。恐怖易色,仰天 求哀。 结果回程途中遇到狂风,电闪雷鸣,水神云集,四边 就像城墙一样,整个被封住了,然后眼里出火,波涛涌动, 就像一座山灌下来一样。大家都哭泣地说:“出事了!这 下我们必死无疑了。”都恐怖地变了脸色,仰天求救,情 况非常危急。 菩萨怆然,心生计曰:吾之求佛,但为众生耳。海神 所恶,死尸为甚。危命济众,斯乃开士之尚业矣。吾不以 身血注海,海神恶之,意者船人终不之于彼岸。 当时菩萨心里非常地悲怆,这样想到: “我上求佛果, 唯一是为了下化众生,海神最厌恶的就是死尸,舍弃自己 的身命来救济众生,是菩萨所崇尚的志业。如今我如果不 以身血注入到海里,使海神厌恶的话,这一船人终究到不 了彼岸。”
六度集经讲记(三) 45
谓众人曰:尔等属手相持,并援吾身。众人承命,菩 萨即引刀自刭。海神恶焉,漂舟上岸,众人普济。 他这样想了以后,就对众人说:“你们手拉手抓住我 的身体。”大家按照菩萨的吩咐照做后,菩萨就引刀自刎, 鲜血流到海里,海神很厌恶死尸,就漂着船上了岸。可能 是菩萨把自己绑在船上,当海神漂动死尸,海浪往这边涌 动的时候,众人拉着菩萨的身体,船也就随着往上走,这 样大家才到达彼岸,得到救济的。 船人抱尸,呼而哭曰:斯必菩萨,非凡庸之徒也。躃 踊呼天:宁令吾等命殒于兹,无丧上德之士矣。 到了岸上,一船人都抱着死尸哭号,哀泣地说:“这 一定是菩萨,不是凡庸之辈。”大家悲伤地扑倒在地,号 呼上天:“宁可让我们在这里死掉,也不要让上德之士殒 失性命。” 其言真诚,上感诸天。天帝释睹菩萨之弘慈,睹世希 有。帝释身下,曰:斯至德菩萨,将为圣雄,今自活之。 因为大众的话非常真诚,所以感动了上天。天帝释观 察菩萨的大慈心举世稀有,就下来说:“这位至德菩萨将 为圣雄,现在我应当使他复活。” 以天神药灌其口中,并通涂尸。菩萨即苏,忽然起坐, 与众相劳。 帝释就以天上的神药灌入他的口中,而且涂到身体的
46
六度集经讲记(三)
上下,菩萨当即苏醒,忽然坐起来,向大家慰问辛劳: “你 们很累吧!这一路上渡海很辛苦吧!” 帝释以名宝,满其舟中,千倍于前。即还本土。 接着帝释就以各种名宝充满舟中,比前面的要多一千 倍。这样大家就欢欢喜喜地满载而归,返回了故乡。 九亲相见,靡不欢悦。赒穷济乏,惠及众生。敷宣佛 经,开化愚冥。 当时与九亲相见,无不欢欣喜悦。他们就用这些财富 来赒济贫乏,惠利群生,之后为他们宣扬佛法,开化愚痴 暗钝的心灵。 其国王服菩萨德,诣禀清化。君仁臣忠,率土持戒, 家有孝子,国丰毒歇,黎庶欣欣。寿终生天,长离众苦。 菩萨累劫精进不休,遂至得佛。 国王佩服菩萨的德行,就亲自过来接受教化,结果一 国之中,君行仁道,臣尽忠道,全土的人民都奉持十戒, 遵守善行,家家户户都有孝子,国丰民安,邪毒止息,人 民过着欣欣向荣的生活。寿终都得以生天,远离恶趣之苦。 菩萨累劫不断地精进,终于得成无上正觉。 佛告诸比丘:杀身济众者,吾身是也。天帝释者,弥 勒是也。五百商人者,今坐中五百应真是也。 佛告诉诸比丘:“当时杀身成仁救济大众的,是我的 前世;那位天帝释,是弥勒菩萨的前世;五百商人,就是
六度集经讲记(三) 47
今天坐中的五百阿罗汉。” 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菩萨过去以勇猛的志愿行持精进度,就是这样子的。 也就是,自从立了精进的誓愿,就一刻不歇地在法道 上勤行努力,各种各样的事都毫无厌倦地去做,这样子来 满足法道。这就是世尊过去有非常勇锐的志愿,已经披上 了精进铠甲,那一定是要这样行持法道的,这也成为我们 最好的榜样。 昔者菩萨,为独母子。朝诣佛庙,捐邪崇真。稽首沙 门,禀佛神化。朝益暮习,景明日升。採识众经,古贤孝 行,精诚仰慕,犹饿蒙食。 有一世菩萨做一位寡母的孩子,父亲很早就过世了, 和母亲相依为命。他每天都去佛庙里学习正法,捐弃邪行, 崇尚真道,并且有很好的皈依心,顶礼沙门,禀受佛的教 法。这样早上听受,晚上温习,他心中的佛法光明日益升 起。他采集众经中的教诲、古贤哲的孝行,精诚仰慕,就 像饿者得到食物一样,不断地在德行上增进。 这里体现了精进度的内涵。精进是喜于正法,喜于圣 教,就是喜欢古贤者、古圣人的德行,亦步亦趋地仿效, 对此乐此不疲,就叫精进。 所处之国,其王无道。贪财重色,薄贤贱民。王念无
48
六度集经讲记(三)
常,自惟曰:吾为不善,死将入太山乎?何不聚金,以贡 太山王耶? 再说菩萨所处的国度,国王昏庸无道,特别贪财好色, 并且鄙薄贤者,轻贱人民。有一次国王想到无常,自己思 惟说:“我做了这么多恶行,死后会堕入地狱吧?我为什 么不聚集众多的金子来贡献给地狱王呢?这样也许能贿 赂他,来世会好过一些。” 于是敛民金,设重令曰:若有匿铢两之金,其罪至死。 如斯三年,民金都尽。 于是他就开始收敛人民的金子,发布一道重令说: “如 果有匿藏金子铢两的话,罪当处死。”这样经过三年,人 民的金子全部都被收光了。 王讹募曰:有获少金,以贡王者,妻以季女,荣之上 爵。童子启母曰:昔母以金钱一枚,著亡父口中,欲以赂 太山王。今必存矣,可取以献王也。母曰:可。 当时国王假装招募说:“如果有谁能得到少量的金子 贡献给国王的话,就把小公主嫁给他,而且封赏上等官 爵。”童子获悉后,就对母亲说: “从前母亲以一枚金钱放 在亡故的先父口中,想贿赂地狱官员,现在一定还在那里, 可以取出来贡献给国王。”母亲说:“可以。” 儿取献焉,王令录问所由获金。对曰:父丧亡时,以 金著口中,欲赂太山。实闻大王设爵求金,始者掘塚,发
六度集经讲记(三) 49
木取金。 儿子就取出金子献给国王,国王命令有关部门查问他 是从哪里得到金子的。回答说:“先父去世时,母亲把这 一枚金钱放在他口中,想以此贿赂阴间的地狱官员。如今 听闻大王设立官爵求金,才发掘坟墓,打开棺木,取出了 金子。” 王曰:父丧来有年乎?对曰:十有一年。曰:尔父不 赂太山王耶?对曰:众圣之书,惟佛教真耳。佛经曰:为 善福追,作恶祸随。祸之与福,犹影响焉。走身以避影, 抚山以关响,其可获乎?王曰:不可。 国王问: “你父亲去世有多少年?”回答: “有十一年。” 又问: “你父亲没有贿赂太山王吗?”回答: “唉!在众圣 者的书里,只有佛教所说最为真实。佛经说,行了善,福 德就追在身上;作了恶,殃祸也随在身上。祸之与福,就 像影子跟定形体、谷响回应音声那样,一丝一毫都跑不掉 的。想走动身体来避开形影,或者以手抚山来关闭响声, 可能办到吗?”意思是,想用一枚金钱去贿赂地狱官员, 怎么可能避免祸福报应呢?这是很可笑的事,因果律自有 它的安排,不是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王说:“你说得 好!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走动身体也避不开影子,影子一 定跟定它;用手遮住山的表面想挡住回响,这也不可能, 它是必然要发生的。”
50
六度集经讲记(三)
曰:夫身即四大也,命终四大离,灵逝变化,随行所 之,何赂之有?大王前世布施为德,今获为王。又崇仁爱, 泽被遐迩。虽未得道,后世必复为王。王心欢喜,大赦狱 囚,还所夺金。 童子乘机教导说:“身体是四大假合的,并不能永远 存在,到了寿终命尽时,四大分离,神识从中迁走变化, 随着业行而到应到之地,怎么可能贿赂得了呢?完全是由 业支配的。大王前世修了布施之德,今生得到国王的尊荣 富贵,如果今生再崇尚仁爱,恩泽普被到远近四处的人民, 虽然还没证到圣道,但只要积福行善,后世一定还能再做 王。”一定要知道这因果之道,并非以我们的意志或者侥 幸,像世人那样能以贿赂躲过等等,一定要按照业果来走 这一条生死之道。国王当即心里欢喜,认清只有断恶行善 才是正途,于是大赦天下的狱囚,并且归还过去掠夺的金 子,这样来改恶从善。 佛告诸比丘:时王欲以民间余金,残戮害无罪者。菩 萨睹民哀号,为之挥泪,投身命于属政,济民艰于塗炭。 民感其润,奉佛至戒,国遂丰沃。时童子者,吾身是也。 佛告诉诸比丘: “当时的国王想掠夺民间余留的金子, 残戮杀害无辜者。菩萨看到人民哀号困苦,为之流泪,结 果不惜身命来挽回国王的暴政,救济人民于塗炭之中。人 民感谢他的恩泽,就普奉佛的无上宝戒。由于人民奉戒而
六度集经讲记(三) 51
行,断恶从善,国家就变得富裕炽盛,这都是由于善行所 感。当时的童子,是我的前世。” 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世尊做菩萨时志愿勇锐行持精进到彼岸,就是像上面 这样的情形。 调达教人为恶经 昔者菩萨,位为天王,精存微行,志进若流。每到斋 日,乘于马车,巡四天下。宣佛奥典,开化众生。消其瑕 秽,令崇如来应仪正真觉天中之天,众圣中王,道教之尊。 可离三塗,众苦之源。 从前菩萨做天王时,内心精一地存着微妙的法道之 行,志愿精进如流水般,一直不断地行在法道上。每到斋 日,就乘着马车巡游四天下,宣扬诸佛甚深教典的法旨, 开化人民。消除人们内心由无明邪网造成的各种身口意业 行的污秽,让他们崇尚如来应供正等觉天中之天、众圣中 王的无上菩提法道,能够远离三塗等一切众苦的根源。 当时菩萨精进于法道的宣扬,这是利他的精进。利他 的根本就在于宣扬佛的无上法道,它的确是真理,是引导 人们到达现前究竟利乐之地的唯一源泉。菩萨见到正法具 有无上利益以后,就立下了一切时弘扬圣教、利乐众生的 大愿,这就是菩萨的终极大愿,并且为此精进不息。
52
六度集经讲记(三)
调达亦为魔天王,行四天下,教人为恶。从心所欲, 无有太山殃祸之报。 与之相反,提婆达多当时是魔天之王,一个邪法教唆 者,他也遍布四天下宣扬他的邪教,教导人们做恶,从心 所欲,没有什么地狱饿鬼等的殃祸之报。他让人们摆脱迷 信的束缚,大胆开放,想什么都自由而为,而不受约束。 所以他宣扬的是自由意志,放纵烦恼论。 行逢菩萨,问曰:子何行乎?答曰:教民奉佛,修上 圣德。调达曰:吾教民恣心,二世无祸。为善劳志,无益 于己。 有一次魔天之王提婆达多路遇菩萨,问道:“你去哪 里呀?”回答:“我教导人民奉行佛的正教,修持高尚的 圣德,让他们改恶从善,清净自心,化掉一切以自私心所 引起的贪残、愚痴、烦恼,这是我的职责。”提婆达多说: “我教导人民放心恣意,任意地发泄、享用。这才是做人 的根本,不必要受各种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实这样子开放, 随心所欲,才是真正地施展自我、实现自我,这样做没有 什么后世殃祸的。孜孜不倦地行善,只是徒苦自心,没什 么利益的,因此我们应当宣扬大开放的观念,让人们都能 够恣情纵欲,这才是真正的、好的、自由的、开放的……。” 菩萨曰:尔避吾道。答曰:子为善犹金银,吾尚恶犹 刚铁。刚铁能截金银,金银不能截刚铁。子不下道,吾斩
六度集经讲记(三) 53
子矣。 菩萨说:“你避开我的路。”回答说:“你做善犹如金 银,我尚恶如同刚铁,刚铁能截金银,金银不能截刚铁。 你如果不避开道路,我就斩掉你的头。”当时他的确非常 嚣张,根本不知善恶苦乐,任意放纵自己的慢心,可见他 当时的慢心增长到何种地步。 调达恶盛祸成,生入太山。夫人为恶,皆死入三塗。 三塗执善,靡不升天。虽处尊荣,而怀元恶,不如三塗怀 佛一言也。 后来提婆达多恶心炽盛,造了很大殃祸,活着就堕入 了太山地狱。人如果造恶,死后都会堕入三恶趣;而若在 三恶趣里执着善心,无不生于天堂。所以祸福就在一念间, 是上是下,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是善还是恶。如果是恶, 虽然现在处在尊荣之位,不久也要堕入恶趣;如果是善, 虽然暂时待在恶趣之中,不久也会升入人天。所以,升沉 在一念善恶间分判。总的来说,即使处在尊荣位,但是心 里怀着根本的自私大恶的话,那不如在三塗里怀着佛的一 句圣言,改恶从善。 佛告诸比丘:教人为善天王者,吾身是也。导人为恶 魔天者,调达是也。 佛告诉诸比丘:“教人为善的天王,是我的前世;导 人从恶的魔天,是提婆达多的前世。”
54
六度集经讲记(三)
这两人的表现完全不同,提婆达多是一味地宣扬邪 道,而菩萨却崇奉法道,日日精进地宣扬法道,这是对于 法道起了胜解的缘故。一心护持法道,这是菩萨无量行愿 的总集之行,叫做护持圣法、利益群生。 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过去菩萨志愿勇锐精进于法道,就是像上面这样的情 形。 杀龙济一国经 昔者菩萨,伯叔齐志,俱行学道,仰慕诸佛难逮之行。 诵经释义,开导六冥。练弃内垢,止观寂定。每闻诸国闇 于三尊,辄往导化,令奉六度正真妙行。 从前菩萨兄弟俩志愿相齐,共同学道,仰慕诸佛难以 逮及的高行,献身于法道。他们诵读经法,解释经义,开 导六道众生,而且依经义修习,弃除内心的垢染,常常处 在止观寂定当中。每当听到诸国不知三宝,陷在愚暗当中, 就亲自前往教化开导,使得人们都奉行六度的真实妙行。 时有大国,其王乐众妖。众妖诱之,授其邪伪。率土 承风,皆事蠱道。风雨不时,妖怪首尾。 当时有个大国,国王信奉妖孽。众妖诱导他,教授他 邪伪之法。结果全国上下,都承着这股邪风从事蛊术,搞 得鸡犬不宁,风雨不时,常常都有妖怪出没。
六度集经讲记(三) 55
菩萨伯叔自相谓曰:吾之本土,三尊化行。人怀十善, 君仁臣忠,父义子孝,夫信妇贞,比门有贤,吾等将复谁 化乎?彼国信妖,妖龙处之,吞其黎庶,哀号无救。夫建 志求佛,惟为斯类矣,可以道化,喻之以仁。龙含凶毒, 吾等摧焉。 当时菩萨兄弟彼此谈论说:“我们本土因三宝的教化 奉行天下,人们都心怀十善,做到了君仁臣忠、父义子孝、 夫信妇贞,挨家挨户都有贤人,我们都没有要教化的了。 那个国家信奉妖术,被妖龙所控制,吞食黎民百姓,哀号 而无有归救。我们建立志愿求无上佛果,唯一是为了这些 苦难众生,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用纯正的佛道去教化他们, 晓喻他们仁慈之道。对于含着凶毒的恶龙,我们应当摧毁 它。” 叔曰:佛戒以杀为凶虐之大,活生仁道之首也,将如 彼何? 老三弟弟说:“恐怕不适当吧!佛教诫我们杀生是第 一凶残暴虐,护生是仁道之首。我们要遵守佛戒,怎么能 杀它呢?” 伯曰:夫残一人者,其罪百劫。龙吞一国,吾惧恒沙 劫毕,厥殃未除矣。苟贪尠味斯须之利,不睹太山烧煮之 咎,吾心愍然。人道难获,佛法难闻。除龙济国,导以三 尊六度高行,祸若丝发,福踰二仪。尔化为象,吾为师子,
56
六度集经讲记(三)
二命不殒,斯国不济也。 菩萨大哥说:“我们应该从大小两方面来比较,看看 哪个的利益大?残杀一个人,有百劫的罪过,而毒龙吞食 一国的人民,我害怕即使恒河沙数的大劫过后,它的罪过 殃咎仍然不能遣除。只是贪图少许的滋味、斯须的利益, 却看不到地狱火烧煮的殃咎,我的心实在很怜悯他。人道 难得,佛法难闻,除掉恶龙,救济一国人民,教导他们三 尊六度高行,这样比较的话,杀龙的罪过就像丝发许,而 遣除它的暴行,拯救人民,人民的福德却超过了天地,所 以我们应当这样做,为着大义之行。你化成一头象,我变 成一头狮子,如果我们不牺牲生命,与毒龙同归于尽,这 个国家就救不了。” 稽首十方誓曰:众生不宁,余之咎矣。吾后得佛,当 度一切。 当时他们要去做这种杀生义行的时候,首先向十方的 佛顶礼立誓: “众生的不安宁,是我的过失,我将来得佛, 要度脱一切。” 象造龙所,师子登之。龙即奋势,霆耀雷震。师子踊 吼,龙之威灵,师子赫势,普地为震,三命绝矣。 于是象奔到了龙这里,狮子登在高处。龙就奋势对抗, 电闪雷震,非常吓人。狮子哮吼,龙的威灵和狮子的赫势, 使得大地都为之震动,这样它们三个火拼,结果都死掉了。
六度集经讲记(三) 57
诸天称善,靡不叹仁。两菩萨终,生第四天上。一国 全命,抱尸哀嗥曰:斯必神矣,孰仁若兹。 当时诸天都称道: “善哉!善哉!”无不赞叹菩萨兄弟 的仁慈。两位菩萨命终后,生到兜率天上。一国人民都保 全了性命,他们为感恩故,纷纷过来抱着菩萨的尸体哀号, 说道:“这一定是天呐,怎么有这样的仁慈?” 门徒寻之,睹师普慈,杀身济众,哀恸称德。各又进 行,宣师道化。 当时门徒们寻找过来,看到师父以大慈心杀身成仁, 救济群生,都非常地伤心哀号,并且称扬师父的圣德,各 自继承师父的遗志,宣扬道法,教化人民。 王逮臣民,始知有佛,率土佥曰:佛之仁化,乃至于 兹乎?殡葬二尸,举国哀恸。 国王和大臣人民这时才知道有佛,全土人民都说: “佛 的仁慈教化竟然达到这种程度,真是利生无上的大教。” 于是殡葬了两位菩萨兄弟的遗体,全国举哀,伤心流泪。 王即命曰:有不奉佛六度十善,而事妖鬼者,罪与螣 同。 国王当即下令说:“往后有不奉行诸佛六度十善,而 事奉妖孽鬼怪者,罪过不赦。” 自斯之后,刹有千数,沙门比肩而行。国内士女,皆 为清信高行。四境宁静,遂致太平。
58
六度集经讲记(三)
从此以后,国土中有千数妙刹,到处充满了行道的沙 门。这是由于国王信佛以后,使得一国法道大行,国内的 男女都成了具戒的居士,行持高行。四海之内,都非常地 安宁,遂致天下太平隆盛。 佛告诸比丘:时兄者,吾身是也。弟者,弥勒是也。 毒龙者,调达是也。 佛告诸比丘:“当时的兄长,是我的前世;弟弟是弥 勒菩萨;毒龙是提婆达多。” 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世尊过去做菩萨志愿勇锐行持精进度到彼岸,就是上 面这样的情况。 弥勒为女身经 昔者菩萨,为天帝释,位尊荣高。其志恒存非常、苦、 空、非身之想。坐则思惟,游即教化。愍愚爱智,精进无 休。 从前世尊有一世做菩萨,当了天帝释,特别尊荣富贵。 虽然贵为天王,但是菩萨的心志恒时存着无常、苦、空、 无我的心想,自己思惟:“世间法都是不常的、苦的,我 不要迷在里面;都是空的,我不要耽著;都是没有我的, 何必以我产生领袖欲、高贵感呢?”就像这样,当时一心 住在法上。他在静坐的时候就思惟法义,在动用的时候就
六度集经讲记(三) 59
随处教化众生,总是怜悯愚痴者,喜爱智慧,精进不息地 在法上努力,而不懈怠。 睹其宿友,受妇人身,为富姓妻。惑于财色,不觉无 常,居市坐肆。 有一天,菩萨看到过去的老友受了女人身,做一个富 翁的妻子,成了老板娘。她成为富者妻后,就迷在财色之 中,不能觉悟世事无常。此时她正在集市上做买卖。 释化为商人,佯有所市,至妇人前住。妇人喜悦,令 儿驰归。取独坐床,欲以坐之。 菩萨帝释天就变成一个商人,假装来买东西,到了女 人面前站着。女人特别喜悦,来了一个大顾客,就让儿子 赶紧回去取独坐床给客人坐。 商人乃熟视妇人而笑。妇执高操,意怪商人住笑非宜。 当时商人站在女人面前久久地盯着她笑,女人执著妇 女的贞操,心里责怪商人:“怎么能站在这里笑?这是不 得体的。” 儿取床迟还,即搏之,商人又住笑。 孩子取床很迟才回来,女人就打了他一顿,商人又站 在那里笑。 侧有一儿,播鼓踊戏,商人复笑之。 再说旁边有个小孩,摇着拨浪鼓在那里又跳又游戏 的,商人又笑起来。
60
六度集经讲记(三)
有父病者,子以牛祠鬼,商人亦笑之。 又有一位父亲病了,他的儿子用牛祭祀鬼神,商人再 次笑了。 有一妇人抱儿彷徉,行过市中。儿刮面颊,血流交颈, 商人复笑之。 再说,有一个女人抱着孩子在街市上逛来逛去,突然 间,那孩子不断地刮打母亲的面颊,打得鲜血都交着颈部 流下,商人又在那里笑。 于是富姓妻问曰:君住吾前,含笑不止。吾属搏儿, 意兴由子,子何以笑? 老板娘觉得很奇怪,就问道:“你站在我前面不停地 笑,我打孩子也是因为生气你看着我笑,所以才打他来泄 气的,你为什么笑?” 商人曰:卿吾良友,今相忘乎?妇人怅然,意益不悦, 怪商人言。 商人说:“你是我的好友,现在忘了吗?”女人当时 感觉很懊恼“还说你是我的好友,是不是想调戏我?”她 心里更加不喜悦,特别怨怪商人的话。 商人又曰:吾所以笑搏儿者,儿是卿父,魂神旋感, 为卿作子。一世之间,有父不识,何况长久乎? 接着商人就说出秘密:“我之所以笑你打儿子,是因 为这儿子是你前世的父亲,他死后不久,神识就感生到你
六度集经讲记(三) 61
腹中,做了你的儿子。才隔了一世,你有父亲都不认识, 何况是相隔多世呢?”所以在这轮回里是很好笑的,不知 道打的是谁,其实就是自己前世的父亲,因此,恩恩怨怨 是没有一定的。 播鼓儿者本是牛,牛死灵魄还为主作子。家以牛皮用 贯此鼓,儿今播弄,踊跃戏舞,不识此皮是其故体,故笑 之耳。 “再说那孩子拿着拨浪鼓又跳又踊地在游戏,这个孩 子原来是头牛,牛死后,神识投到牛主人家做孩子。主人 想给他做个玩具,就把过去那头牛的皮剥下来,裹在鼓上 面。现在孩子拨着鼓又踊又戏的,他不知道这个皮就是自 己过去的身体,所以我就在笑,他的玩具其实就是他的 皮。” 杀牛祭者,父病请活。求生以杀,不祥之甚,犹服鸩 毒以救疾也。斯父方终,终则为牛。累世屠戮,受祸无已。 今此祭牛,命终灵还,当受人体,免脱忧苦,故复笑之。 “再说,那个杀牛祭鬼的人,因为父亲病了,就想求 鬼让他父亲活下去。其实这样杀牛是非常不吉祥的,就像 让父亲吃鸩毒来救他的病一样。这个父亲才死的时候就会 转生为牛,累世都要受屠戮之苦,不停地受殃祸。而这一 头被杀来祭祀的牛,死了之后它的神识会投生为人,受人 的身体,脱免忧苦,所以我就在笑。”
62
六度集经讲记(三)
所以轮回的事情很难说,儿子认为杀一头牛能救父 亲,但其实是把父亲推到了牛里面去了,而这头牛认为吃 亏,被杀了,其实被杀就是消掉了业报,又转生为人。所 以这一场杀牛祭祀的事情,导致牛变成了人,父亲变成了 牛。所以人们都是随意妄为,自以为是地以为这样能得利 益,根本不信从因果律,结果适得其反。 刮母面儿,儿本小妻,母是嫡妻。女情专淫,心怀妬 嫉,常加酷暴。妾含怨恨,寿终则生为嫡妻子。今来报仇, 攫面伤体,故不敢怨耳,是以笑之。 “再者,刮母亲巴掌的这个小孩,本来在前世她们两 个都是一个人的妻子,这个小孩是小老婆,母亲是大老婆, 但是女人的心特别霸道,独占欲很强,因为丈夫娶了这个 小老婆,大老婆心里怀着嫉妒,常常对她施加酷毒的刑罚。 小老婆势力小,她怀着怨恨,敢怒而不敢言。这股怨气蓄 藏在心,使得她命终以后就生为这个大老婆的孩子。现在 来报复,这样子刮她的面、伤她的身体,她也不敢生怨心, 所以我就笑她。” 所以因果律也是蛮稀奇的,现世的时候没办法报复, 因为她是大妻,但是她的怨恨在里面就感召成了她的儿 子,成为儿子就可以随便打了,为什么呢?因为她爱这个 儿子,孩子怎么刮她的脸,她都忍着。一般人认为这孩子 怎么搞的,只有两三岁这么大,怎么会突然打母亲?实际
六度集经讲记(三) 63
上他的那股怨气在识田里面,时候一到就要爆发的。因此 有时对某个人的观感有变化,前面很喜欢,一下子又特别 不喜欢,要跟他吵架、打架,不要认为是突然发生的事, 实际上都是前世结下了怨结,这一世要以这种方式来惩 罚。 夫众生之心,其为无恒。古憎今爱,何常之有?斯皆 一世,见而不知,岂况累劫? “众生的心也是无常的,前世憎恨,今世爱惜,哪里 有一个恒常性可得呢?就像这个女人,前世她特别恨这个 小老婆,那是一个憎恨的心,到了今世成了怀中的孩子, 又特别爱惜。就像这样,隔一世都不知道,何况累劫呢?” 所以人的心真的是很可怜,这个孩子就是前世怨家的 相续,怨亲不定,人的心也是不定的,真的都是一种执著 心,没什么真实性可言。那一世认定她是小妾,是夺我爱 的人,所以就对她恨;这一世她成了我的儿,又起我所执, 那是我的。前面说那绝对不是我的,我绝对不要,这一回 是我的,疼得像心肝宝贝一样,无论这个孩子怎么样抓她 的脸,让她鲜血直流,她都没有怨心。 所以人的心很怪,其实这个小孩跟前世的小老婆是一 个人,那为什么一个人两种心呢?可见众生的妄执,她就 可以这样定义,可以这样起心的,所以这种心都是虚假的, 没有一点可靠性。如果这个孩子来世又转成怨家,她又会
64
六度集经讲记(三)
起恨心,也不会认为这是前世孩子的转世。 实际上我们在轮回里,这些亲怨角色不断地在变换, 就像佛经所说,没有一个众生不是自己前世的母亲,但我 们对他们的观感却是有的特别恨,有的特别爱,有的漠不 关心等等,这就是凡夫妄心的可笑之处。 这才隔了一世,见面也不认识,抱着孩子“我的心肝 宝贝”,她不知道这是自己的怨家——那个小妾。原来那 个小妾在身边,她简直想把她杀掉,这回却把孩子抱得紧 紧的,无论他怎么打,都觉得这是我儿子,随便你打吧。 这样才隔一世都不记得,何况隔多世呢? 所以我们不晓得自己身边遇到的这些人到底是什么 身份,只是以今生一世的观感去定义,自以为是地说“这 是我的亲人,那是我的怨敌,我要对这个好,对那个不好”, 这都是凡夫对于假相的一种认定,由于不知道前因后果, 所以很多都是错认,很多都是非理作意,根本不符合道理 的。不要以为我们的心很正确,我所做的肯定都是正确的, 其实恰恰相反,几乎都是错的,不然就不要学佛了,学佛 就是要调整这个错误的心态。 经曰:以色自壅者,盲于大道。专听邪声者,不闻佛 音之响也,吾是以笑之耳。 当时帝释天王说的这些话很有深意,他接着说:“就 像佛经所说,我们往往被眼前的虚假色相蒙蔽了眼睛,见
六度集经讲记(三) 65
不到大道。专门听取各种邪说的音声,而不听闻诸佛的法 音之响,所以我就笑。” 也就是我们只认一时的法是真实的,而且就这么定 义,不知道它是无自性的、因缘现的假相。而且就世俗谛 而言,我们也不认识前前后后的缘起之流,都是因缘不断 地幻生幻灭,见不到这缘起的大道,往往就执著这是真实 的。就胜义谛而言,更不知这只是虚妄分别投出的假相, 没有实义可得,不必要在这上面患得患失,或喜或忧,我 们不明白这个缘起空性的大道,从而我们心识的那种固执 性去不掉。我们总是先把他定义为亲或者是怨,然后随之 产生各种的贪恋迷执或者嗔恚、忧恼等等,这就是我们凡 夫的心态,特别可怜。真正识了大道的人,他的心非常地 旷然无忧,也就没有这些的烦恼性。 而且我们只知道这一时的声音,听取各种邪的说这说 那的声音,而不知道弦外之音,不知道诸佛的法音,不知 道这一切都是空的,反而一直著在假相里,起各种的邪妄 分别。就像这个妇人一样,她起的那些心都是很可笑的。 真正了达缘起的人,就像菩萨智者他就发笑,他的笑 是很有深意的。这世上一切都是荒唐的,你看那女人打着 儿子,却不知这本是她前世的父亲,现在定义为自己的儿 子。 那人杀牛祭鬼想救父亲,他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我
66
六度集经讲记(三)
杀牛去巴结一下鬼神,是不是能救父亲呢?”很是愚痴荒 唐,一切哪里是鬼神来定的,而是由因果律来定的。他本 来是想救父亲,结果却把父亲推到恶趣深渊,受苦无量; 本是杀牛祭鬼,却使得牛超生为人。一切都超出了自己的 设想,实在是可笑。 再说那个小孩拿着拨浪鼓又跳又戏,实际他是拿着自 己前生的皮在游戏,却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来的。 再者,这女人抱着小孩在街市上悠悠哉哉地走来走 去,忽然之间一种报复事件发生了,小孩拼命地抓打她的 脸颊来泄私愤。她哪里知道怀中的小儿是自己前世的怨 家,前世是那么恨,今生是这么爱,这个爱和恨有什么真 实呢?同样一个人,前世定义为我的对手、敌人,所以恨 之入骨;这一世因为入了我的胎,从我这里生的,认为就 是我的,所以再也不恨了,打了也不在乎的,就是要爱到 底,可见凡夫的愚痴是多么的顽固啊?所以这就是菩萨天 王发笑的原因,他给老板娘上了一堂非常深刻的业果课。 世荣若电,恍惚即灭。当觉非常,莫与愚并。崇修德 操,六度妙行。吾今反居,后日必造子门。言竟,忽然不 现。 菩萨又接着点化她说:“世间的荣华富贵就像电光一 闪,须臾之间就没有了,恍如一场梦境,所以不必要去执 著,应当觉悟这是靠不住的,今天富贵,明天就堕落。不
六度集经讲记(三) 67
要和愚痴心待在一起,应当要修持崇高的德行,为来世准 备。应当投身于六度之道,这样才有意义。我现在要回去 了,以后我一定再到你家来。”说完后,忽然就不见了。 妇怅然而归,斋肃望慕。一国咸闻,王逮群寮,靡不 钦延。 当时这个女人怅然懊恼地返回了家中,从此以后洗新 革面,斋戒严肃,一心在正道上走,同时也盼望着商人的 到来。当时这件事在国家里普遍流传,国王和群臣们也都 非常钦赏商人的话语。 商人后果在门,状丑衣弊。曰:吾友在内,尔呼之来。 商人后来果然来到妇人家门前,不过这回相貌特别丑 陋,而且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他对守门的人说:“我的 朋友在里面,你给我叫她来。” 门人入告,具以状言。妇出曰:尔非吾友矣。 门人就进去通报,说明了具体情形。老板娘马上出来, 看到他的样子说:“你不是我朋友吧?” 释笑而云:变形易服,子尚不识,岂况异世,舍斯受 彼乎? 当时帝释天王笑着说:“变了一个形象,换了一件衣 服,你就不认识了,何况隔世舍了一个报体,又受一个报 体,你哪里认识呢?” 重曰:尔勤奉佛,佛时难值,高行比丘难得供事。命
68
六度集经讲记(三)
在呼吸,无随世惑。言毕不现。 再次说道:“你要精勤地奉佛,佛出世很难值遇,高 行比丘很难得供养承事。生命只在呼吸间,不要随着世间 迷惑的言语而堕在非法的道里。”说完当即消失。 举国欢叹,各执六度高妙之行。 当时全国人民都很感叹这件事,普遍都受到很大的教 育,各自都坚持六度的崇高行为。 佛告鹙鹭子:尔时妇人者,弥勒是也。天帝释者,吾 身是也。 佛告诉舍利子:“当时的女人,就是弥勒菩萨;天帝 释是我的前世。” 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菩萨志愿勇猛行持精进到彼岸的高行,就是像上面这 样的。 这里的高行,就是指他为了度脱众生,一次又一次地 用各种善巧的语言去点化他的老朋友,让她回归正道,而 且由此感化了一国的人民,把他们都安置在六度的大行 中,从而过上了有意义的生活。 女人求愿经 昔者菩萨,身为女人。厥婿禀气,凶愚妒忌。每出商 行,以妻嘱邻独母。
六度集经讲记(三) 69
从前菩萨有一世做女人,她丈夫的禀性非常凶险、愚 痴、嫉妒,每次外出经商前,都把妻子交付给邻居的独母。 因为她死了丈夫,孤身一人,所以叫独母。菩萨的丈夫嫉 妒心特别大,他害怕妻子跟别的男人说话或者出门,因此 为了管束她,就把她交给独母,这就叫做“凶愚妒忌”。 母奉佛戒,为清信行。时佛入国,王逮臣民,靡不受 戒。独母闻经,还为妇说之。妇喜叹曰:斯即无上正真道 最正觉者也。从母闻佛,即遥稽首。 再说,这位寡母信奉佛戒,平时都做清信士的行为。 当时佛来到她们所在的国家,国王和大臣人民无不在佛前 受戒,寡母也前去听经闻法,回来后就为女人讲说。女人 听后欢喜赞叹说: “这真的是无上正觉的世尊啊!”她在老 母处听到佛的名号后,就在遥远处向佛顶礼。 斋日母曰:可往听法乎?妇喜曰:可。寻之城外,忽 存婿妒,怅然不悦。旋居自鄙:吾殃重乎? 有一次斋戒日,老母对她说:“我们可以一起去听法 吗?”女人欢喜地说:“可以啊!”于是她们就一起动身, 很快就到了城外,她忽然想起丈夫那猛利的嫉妒之心,顿 时就变得惆怅起来,内心忧虑,害怕丈夫知道她擅自出城 要受罚,因此就返回到家中。回家后,自己鄙视自己道: “我的殃咎难道就这么重吗?” 母还为陈天龙鬼神帝王臣民听经,或得沙门四道者,
70
六度集经讲记(三)
或受菩萨决者。佛时难值,经法难闻,尔还为乎? 老母听经回来,给她讲述天龙八部、帝王臣民听经后 都得到大利益的情形,听了一座法后,有的证得了沙门四 果,有的得到成佛的记莂,有的发起了菩提心等等。老母 说:“佛出世是很难得的,经法也很难得听闻,你怎么半 路就回来了呢?” 妇闻佛德,流泪具陈婿妒之意。母曰:可试一行。妇 曰:敬诺。 女人听到佛的功德,流着眼泪说:“我的丈夫嫉妒心 很重,如果他知道我出去见别的男人的话,肯定会狠狠地 打骂我的。”老母说: “可以试一次嘛!他现在不在家,你 不用太害怕。”女人说:“那也好。” 明日即随母行,睹佛,五体投地,却立静心。视佛相 好,念佛清净,真是天尊。 到了第二天,她就跟着老母来到佛这里,当见到佛的 时候,她就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然后起身退立在一旁, 很安静的心看着佛的相好,念着佛的清净功德:“真是无 上天尊啊!” 佛问女:尔来何愿? 佛问女子:“你来这里,有什么愿望吗?” 即稽首而对:我闻佛为无上正真最正觉道法御天人 师,德如恒沙,智若虚空。六通四达,得一切智。势来请
六度集经讲记(三) 71
尊,愿佛哀我。 女人随即顶礼而回答:“我听说佛是无上真正最上的 觉悟者,是调御丈夫、天人师,具有恒河沙数的功德,智 慧犹如虚空,无边无际,又具有六神通、四无碍解,获得 了一切种智,我以这种敬信之心前来祈请世尊,愿佛哀愍 我。” 世尊告曰:佛为一切护,恣汝所愿。 世尊说:“佛是一切护,能护持一切众生的心,定能 满足你的所愿。” 女人稽首曰:夫人处世未获本无者,皆以欲故为匹偶 居,令我世世与至德偶居同志,无妒嫉行。二曰,身口意 行,端正绝世。三曰,世世虔奉三尊,心垢日消,进道无 倦,诸佛祐助,众邪不能遏,必获一切智,济众生难。 女人就顶礼说道:“人处在世间,在没有证得空性之 前都有欲望,因此男女要成家而同居,所以首先愿如来加 被,让我生生世世与具道德者成家、同居,共同发愿修道, 没有嫉妒的行为。第二,愿我身口意的行为正直,合乎法 道,超离世间。第三,愿我世世生生虔诚地敬奉三宝,内 心的垢染日日消减,于道精进,没有疲倦,也能得到诸佛 的护佑,使得众邪不能够阻挡我的发心,我一定要获得一 切种智,来救济一切群生的苦难。” 众祐叹曰:善哉!善哉!令汝得之。
72
六度集经讲记(三)
众生怙主佛陀赞叹说: “善哉!善哉!我一定加被你, 让你成满所愿。” 妇大欢喜,稽首退归本居。厥婿贾还,乘舟水行,当 以斯日至。天帝睹妇高行,发愿无双,助喜叹善,为兴风 雨,住其舟行,明日乃臻。 女人生大欢喜,顶礼完毕,就回到家中。其实这一天 她丈夫经商返回,走水路乘船而行,本来这一天就可以到 家的。但因为天帝释见到这个女人发起了无人可比的崇高 行愿,很是随喜赞叹,为了成全她,就故意兴起风雨,让 舟不得前行,使得她丈夫第二天才到家,女人才因此避免 了一场灾祸。 妇后寿终,神生有道之家,容华光世。年长出适,为 国儒士之妻,国称高贤。时婿入海采宝,欲济穷民。妇居 家以礼自卫,犹城卫寇。国王后妃,大臣妻妾,靡不仰则。 诣门云集,禀妇德仪。 再说,这个女人后来寿终,神识投生在一个有道之家, 她的长相特别妙好光耀。成年后出嫁,做了国中一位儒士 的妻子,国中的人民都称她为高贤。当时丈夫进入海中采 集珍宝,想以此救济贫民,女人就在家中以礼法来守护自 己的贞洁,就像守城门的人防卫寇敌那样。她的一举一动 全部都遵崇妇人的法道,结果国王的后妃、大臣的妻妾等 都无不敬仰她,以她的行为为法则。因此很多人都前来拜
六度集经讲记(三) 73
访,门庭若市,大家都禀受妇人的德仪,以她为榜样。 妇夜寐觉,忆世无常,荣富犹幻,孰获长存?躬为坏 舟,我神载之,犹获月影望天宝者也。劳心苦身,何益于 己?梦幻皆空,天神世荣,其归若兹矣,明晨当索无上正 真天中之天,为吾师焉。 那一天晚上,妇人睡觉醒来,忆起世事都是无常的, 荣华富贵也是幻梦一场,谁能够长保呢?身体就像一个朽 坏的舟船,神识住在这个破船上,想从这里得到利益,就 像想从水中捞月影来得到真实的月亮一样,其实一个月影 里哪里能得到真实的月亮呢?一点实义也得不到。世间的 身体、荣华富贵以及这一切的显现都只是水中月影,从这 里能捞摸出什么呢?真的能在一个水月的影像上得到真 正的月亮吗?不可能得到的。这样劳碌身心,不断地勤苦, 哪里有什么利益呢?梦和幻都是空的,世间事就是这样, 得到世间的尊荣富贵最终也就是这个结局。因此她看破了 世间一切事,想求无上大道,求真实义,她就想:“我明 天早上一定要去找无上真正天中之天的佛陀做我的师 父。” 晨兴即睹石塔在庭,佛像金耀,琢壁书经,叹佛为众 圣之师,三界独步。妇喜叹曰:是则如来应仪正真道最正 觉者乎?即五体投地,绕庙三匝。散华烧香,然灯悬缯。 晨夜肃虔,稽首恭礼。
74
六度集经讲记(三)
第二天清晨就看到石塔立在庭院中,佛像闪着金光, 墙壁也琢刻了各种的经法,赞叹佛是众圣之师,三界独步。 女人欢喜赞叹地说:“这就是如来应供正等觉无上觉吧!” 当即五体投地,绕庙三圈,之后抛散妙花,烧着名香,燃 着明灯,悬挂缯幡,从早到晚都是非常地虔诚恭敬,稽首 顶礼。 王后国妇,诣承清风,遏邪崇真。 当时王后以及国中的女人都前往她的舍宅,领受她的 清净教化,遮止邪心,崇尚真实。因此,人们都因为她的 感化教导而改恶从善,尤其是那些女人们。 邻有凶夫,贾逢妇婿曰:子妻造妖,虚立鬼庙。朝暮 香熏,咒诅妖蛊,愿令尔丧,不祥之甚。 她的邻居当中有一个恶人,经商时遇到她的丈夫,就 对他说: “你妻子现在精神有问题,她专门崇奉一些妖术, 虚假地立着鬼庙,早晚烧香诅咒,做各种妖术,就是想让 你死掉,这太不吉祥了!” 婿归,妇启曰:妾前一夜,觉世无常,晨睹宗灵无上 正真绝妙之像,来在中庭。妾今供事,烧香然灯,悬缯奉 华,朝夕礼拜,稽首自归。子当事之,必合圣则。婿大欢 喜,一心肃虔。 丈夫就匆忙地赶回家,到家后,妻子对他说:“妾前 一晚觉悟到世间无常,想寻求真实义,不想第二天早上就
六度集经讲记(三) 75
见到无上正觉绝妙的圣像和佛塔,出现在庭院当中。妾现 在奉事世尊,烧香燃灯,悬缯奉花,早晚礼拜,是自己真 正地稽首愿归依佛,你也应当这样事奉佛,如此必定符合 圣道的法则。”丈夫听后生大欢喜,也一心虔诚恭敬。 国人巨细,佥然承风。如是八万四千余岁。 当时以女人的德行所感,国家里大大小小的人都按照 这样来做,如此经过了八万四千年。 佛告鹙鹭子:尔时妇人者,吾身是也。时婿者,弥勒 是也。独母者,鹙鹭子是也。邻凶夫者,调达是也。菩萨 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佛告诉舍利子:“当时的女人,是我的前世;当时的 丈夫,是弥勒菩萨;那一位孤寡独母,是舍利子;邻居的 恶人,是提婆达多。” 所以世尊过去做菩萨,志愿特别勇猛,他在做女人时 也是遵守妇人德行,之后进一步发生出世的心,觉悟到世 间一切无常,根本都是空花虚影,没有实义,她想寻求真 实的道,以这个动机驱使,她发起了真实的皈依。皈依以 后日日奉佛,虔诚地恭敬礼拜赞叹,成了一个真实的三宝 弟子。以她的德行所感,国家大大小小的女人们以及其他 人都开始遵奉法道,这就是她精进行道的道德力感化了全 国人民。这就是修习精进度彼岸大行的真实事迹,我们应 当效仿世尊,一心精进于法道,永远不休息、不停止。
76
六度集经讲记(三)
然灯授决经 昔者菩萨,身为女人,少寡守节,归命三尊。处贫乐 道,精进不倦。蠲除凶利,卖膏为业。 从前菩萨有一世做女人,很年轻就守了寡,但她守持 贞洁,归命三宝。虽然处在贫穷中,但是她精进乐道,毫 无疲倦。她以卖油膏作为行业,但是不以此赚取凶利。 时有沙门,年在西夕。志存高行,不遑文学内否之类, 谓之无明矣,礼敬有偏,终始无訧。分卫麻油,以供佛前。 独母照然,贡不缺日。 那时有个沙门,年岁已老,心中存着高行,然而没有 什么文学,也不懂得辩论,总而言之,人们认为他一点也 不聪明。但是他很有德行,专一地礼敬,从始至终都不犯 过错。他每天都来乞讨麻油,供在佛前,寡母也按照常规 每天都供养他麻油。 有一除馑,稽首佛足,叉手质曰:斯老除馑,其虽尠 明,戒具行高,然灯供养,后获何福? 当时有一位比丘向佛顶礼,双手合十,这样请问佛: “这一位老比丘,虽然不聪明,但是具足戒律,行为高尚, 常常燃灯供养如来,他以后会得什么样的福德呢?” 世尊叹曰:善哉问也。是老除馑,却无数劫,当为如 来无所著正真道最正觉,项有重光,将导三界,众生得度,
六度集经讲记(三) 77
其为无数。 世尊感叹地说:“你的这一问很好!这一位老比丘过 无数劫以后将会成佛,得无上正觉,那时他的颈项有几重 光明,将会引导三界,得度的众生无量无数。” 独母闻之,驰诣佛所,稽首陈曰:除馑然灯膏,即吾 所贡,云其当获为无上正真道,将导众生,逮神本无,天 人鬼龙,靡不逸豫,惟愿加哀,复授吾决。 老母听到这件事,就快速地来到佛这里,顶礼陈白说: “那位老比丘燃灯的油是我提供的,您说他将获得无上正 觉,引导无数的众生证到空性之地,天人鬼神无不获得安 乐,愿如来也慈愍慈愍我,为我授成佛的记莂吧!” 佛告女人:女身不得为佛,缘一觉道、梵、释、魔天、 飞行皇帝,斯尊巍巍,非女人身所得作也。夫欲获彼,当 捐秽体,受清净身。 佛告诉女人:“女身是不能成佛的,像缘觉、帝释、 梵天、魔天、转轮圣王的地位,都是非常大的巍巍功德, 不是女人的身体能做得到的。如果你想得道的话,应当捐 弃女人的秽体,受清净之身。” 女稽首曰:今当捐之。 结果女人顶礼说:“现在我就要舍掉女身。” 还居净浴,遥拜而曰:夫身者,四大之有,非吾长保 也。登楼愿曰:以今秽身,惠众生之饥渴者,乞获男躬,
78
六度集经讲记(三)
受决为佛。若有浊世众生盲冥,背正向邪,无知佛者,吾 当于彼拯济之也。 她回到家中,清净沐浴,遥远地叩拜说:“身体是四 大假合的,不能长保。”她登上高楼发愿说: “现在我以这 个污秽女身,布施给众生作为食物,解救他们的饥渴之苦, 我乞求以此得到男身,能得受成佛的记莂。如果有浊世众 生像盲眼一样不识正道,趣向邪道,没有能知道佛的话, 我就对他拯济。” 自高投下,观者寒慄。佛知至意,化令地软,犹天綩 綖。睹身无害,即化为男。厥喜无量,驰诣佛所,踊跃而 云:受世尊恩,已获净身,惟愿加哀,授吾尊决。 然后她就从高处跳下来,当时看到的人都心惊胆战。 佛知道她的志诚之心,当即以神力加被,使得地面柔软, 就像毯子一样。结果她的身体掉下去没有受到一点伤害, 而且当即就转化成男身。他欢喜无量,马上奔到佛前,踊 跃地说:“世尊!世尊!我现在已经是男子了,因为世尊 的恩德,令我得到了清净之身,唯愿如来倍加慈愍,授我 成佛的记莂!” 佛叹之曰:尔之勇猛,世所希有,必得为佛,无怀疑 望。然灯除馑,其得佛时,当授汝号。天人鬼龙,闻当为 佛,皆向拜贺。还居咨嗟,各加精进。尔时劝发群生,不 可计数。
六度集经讲记(三) 79
佛感叹说: “你的勇猛真是世上稀有,你一定能成佛, 不必疑虑。当那位燃灯比丘成佛之时,就会授与你成佛的 记莂。”当时天人鬼龙等听到他也将成佛道,非常欢喜感 叹,都前来向他拜贺。人们见到此事,回去以后都咨嗟感 叹,都想:“他因为精进供灯,加上发心勇猛,这么快就 得到了成佛的记莂,我们也应当发起精进。”因此以他的 德行感化了一国人民都精进行道,当时劝化了不可计数的 众生,都发起了真实道心。 佛告鹙鹭子:时老比丘者,定光佛是也。独母者,吾 身是也。 佛告诉舍利子: “那时的老比丘,就是后来的定光佛; 那时的老母,是我的前世。” 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菩萨就是这样勇猛精进在法道上实行的。 六度集经卷第六终
80
六度集经讲记(三)
六度集经卷第七 禅度无极章第五 禅度无极者云何?端其心,壹其意。合会众善,内著 心中。意诸秽恶,以善消之。凡有四禅。 禅度到彼岸的修行是如何呢?就是端正自心,心系于 一缘而不散乱,合集众善放在心里,意中的各种秽恶用善 来消除。这样的行持总共有四种禅。 一禅之行,去所贪爱五妖邪事,眼睹华色,心为淫狂, 去耳声鼻香口味身好,道行之志,必当远彼。 所谓一禅的修行,就是去掉所贪爱的像妖邪一样的五 欲之事,眼睛见妙色,心就为此淫荡、狂乱,同时去掉耳 闻淫声、鼻闻邪香、口尝妙味、身触妙触,如果五识攀缘 五尘,就会散乱在欲界中,而真正要修道超离欲界,一定 要守持坚定的志愿,远离五欲六尘。 又有五盖,贪财盖、恚怒盖、睡眠盖、淫乐盖、悔疑 盖。 再者,要远离五种盖——贪财盖、恚怒盖、睡眠盖、 淫乐盖、悔疑盖,这些都是禅定的障碍,令心颠倒,不得 禅定。也就是贪财盖覆自心,恚怒扰乱心地,睡眠堕于愚 痴,淫乐使人狂乱,悔疑令心不正。 有道无道,有佛无佛,有经无经,心意识念,清净无 垢。心明睹真,得无不知。天龙鬼妖,所不能惑。犹人有
六度集经讲记(三) 81
十怨,脱身离之。独处山间,众所不知,无所复畏。人远 情慾,内净心寂,斯谓一禅。 就像“有道无道,有佛无佛,有经无经”等这些心里 的想法都要止息,意识清净无垢,心处在定中很明了,能 够见到真实,最终会出现大的智慧和神通,天龙鬼妖不能 迷惑。好比一个人从前有十个怨敌,现在已经摆脱了,独 处于山林当中,过着隐遁的生活,与世隔绝,没有人知道 他的住处,所以不再有怖畏。人远离情欲后,内心寂静安 宁,由此得到一心,这叫做一禅。 心获一禅,进向二禅。第二之禅,如人避怨,虽处深 山,惧怨寻之,踰自深藏。行寂虽远十情慾怨,犹恐慾贼, 来坏道志,得第二禅。 得到一禅后,再进修趣向第二禅。第二禅就好像人躲 避怨敌,虽然处在深山中,但还是害怕怨敌前来寻仇,因 此就更加深藏不露,行为寂静。同样,行者虽然行为寂静, 远离了五欲五盖等的怨敌,但还是害怕怨贼前来破坏自己 的道志,因此就更加远离,由此获得第二禅。 情慾稍远,不能污己。第一之禅,善恶诤已,以善消 恶,恶退善进。第二之禅,喜心寂止,不复以善往消彼恶 也,喜善二意,悉自消灭。十恶烟绝,外无因缘来入心者, 譬如高山,其顶有泉,无流入者,亦非龙雨,水自内出, 水净泉满。善由心出,恶不复由耳目鼻口入,御心如是,
82
六度集经讲记(三)
便向三禅。 在修第一禅时,有善恶相诤之相,以善来消除恶,恶 退善进,这是一禅的修行。第二禅的时候,处在喜心寂止 中,不再用善去消恶,喜善二意都自行消灭。十恶的烟已 经绝掉了,用烟和火来譬喻,里面有火,外面才有烟,十 恶的烟绝了,说明里面的火已经止息了,外在再没有什么 因缘能进入内心。就像高山的顶端有泉水,没有水能流进 去,也没有龙兴雨注入,水是从里面流出的,非常清净满 溢。也就是当入到二禅时,善由内心出来,恶不复由眼耳 鼻口进入,这样调御自心,就趣向三禅。 第三之禅,守意牢固,善恶不入,心安如须弥,诸善 不出,外事善恶寂灭不入。心犹莲华,根茎在水,华合未 发,为水所覆。三禅之行,其净犹华。去离众恶,身意俱 安。御心如是,便向四禅。 第三禅守心坚固,善恶都不侵入,心安定就像须弥山。 须弥表示不动,没有任何劲风能令它动摇。这样诸善不出, 外面的各种善恶也寂灭不入,心就像莲花,根茎在水中, 花苞闭合还没有开发,被水所覆。这是三禅之行,清净犹 如莲花,离开了各种恶,身心都很安宁,调心如此,就趣 向四禅。 善恶皆弃,心不念善,亦不存恶。心中明净,犹琉璃 珠。又如王女,净自沐浴,名香涂身,内外衣新,鲜明上
六度集经讲记(三) 83
服,表里香净。菩萨心端,获彼四禅。群邪众垢,无能蔽 其心。犹若净绘,在作何色。 再者,得四禅后,善恶都捐弃了,心中不念善也不存 恶,明明净净,如同琉璃珠。又好比国王的公主,清净沐 浴,用名香涂身,内外都穿上的鲜净上等的衣服,再涂以 香水,如此则表里香洁。菩萨内心端正得到四禅时,各种 的邪染垢秽等,都不能够障蔽他的心,这个时候内心已经 调练成一张白布那样,因此画什么都可以。 又如陶家,埏埴为器,泥无沙砾,在作何器。又犹锻 师,熟炼名金,百奇千巧,从心所欲。 又好像陶师家用水和泥做陶器,泥很纯净,没有沙砾, 这样做什么陶器都可以。又好像金师冶炼名金,经过反复 地水洗火烧之后,百奇千巧的各种金器都能够随心所欲地 打造。 菩萨心净,得彼四禅,在意所向,轻举腾飞,履水而 行,分身散体,变化万端。出入无间,存亡自由。摸日月, 动天地,洞视彻听,靡不闻见。心净观明,得一切智。 菩萨心净得到四禅以后,开发神通,能够随心所欲地 做一切事,心里想到哪里,就能够轻举腾飞,也能够踩在 水面上行走,还能够分化出多个身体,变化多端。再者得 到神足通,想去哪里都没有间隔,存亡自由。能够摸日月, 动天地,洞视彻听,很广大的范围里的事情都无不见无不
84
六度集经讲记(三)
闻。再者心地清净,能观实相,得一切智。 未有天地众生所更,十方现在众心所念,未萌之事。 众生魂灵,为天为人,入太山、饿鬼、畜生道中,福尽受 罪,殃讫受福,无远不知。 再者,得到了天眼、他心、宿命。没有天地以前,就 是从旷远以来,众生所经历的每一生的事情,无不照见。 现在十方世界里所有众生心中出现的念头,以及还没有产 生的事,也无不见知。再者,众生死后,魂灵是上天还是 做人,还是入到地狱、饿鬼、畜生哪一道里,哪些众生福 报尽了要受罪,哪些众生殃咎尽了要受福,乃至很远的范 围里都无不见知。就像这样发了三明六通。 夫得四禅,欲得沟港、频来、不还、应仪、各佛如来 至真平等正觉无上之明,求之即得。犹若万物,皆因地生, 自五通智,至于世尊,皆四禅成。犹众生所作,非地不立。 再者,得了四禅以后,要进证出世间果,只要想求, 就必定能得到,因此四禅非常关键。 这里说到,得四禅后,想得到声闻一果、二果、三果、 四果,乃至大乘如来果位,只要有愿求,随即就可以获得。 就像万物都是因为大地而出生,从五神通智慧乃至无上如 来的果位,都是由四禅而成就。好比众生的所做,没有大 地就不能建立,同样,没有四禅,也不可能出现神通智慧 乃至出世果位。
六度集经讲记(三) 85
众祐又曰:群生处世,正使天帝仙圣巧黠之智,不睹 斯经,不获四弃之定者,犹为愚蒙之也。既有智慧,而复 一心,即近度世。此为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众生怙主佛陀又说:众生处在世间,纵然有天帝仙圣 巧黠的智慧,如果没有见知佛的经典,也不能得到四弃的 禅定,仍然堕在愚蒙当中。既有智慧,又能够达到一心, 那就接近度出世间得解脱了。菩萨修禅波罗蜜多到彼岸, 心系一缘或者心一境性的禅定就是这样子的。 昔者比丘,饭毕澡漱,入深山,丘墓间,树下坐。叉 手低头,一心灭念。内意心中,消去五盖。五盖灭后,其 心炅然,冥退明存。 从前有一位比丘饭食完毕,澡漱以后进入深山的坟场 树下安坐。修出世禅,选择在山间、坟间、树下等这些寂 静处,容易心意安定,进入禅定。当时他双手合十,微低 着头,一心灭除妄念,在内心中消去五盖,五盖灭了以后, 内心清净光明,冥暗退去,留存明净,心中生起了慈悲之 心。 顾愍天人蜎飞蚑行蠕动之类,伤其愚惑,怀斯五盖, 遏绝明善之心。消去五盖,诸善即强。 他当时愍怜天下的人天、蜎飞蠕动的小动物们,感伤 它们的愚痴,内心被贪欲、嗔恚等的五盖覆蔽,遏制杜绝
86
六度集经讲记(三)
了明善之心。如果能够消除五盖,善心就会日益强盛,从 而得到禅定智慧等。但是人们不能够逆流而上,自甘堕落, 不愿对治内心的恶习盖障而获证道果,因此都陷在不见边 际的欲界苦流当中,这是非常可怜的。 这样去除五盖、善心增强的状况如何呢? 犹若贫人,举债治生,获利还彼,余财修居,日有利 入,其人心喜。 举个譬喻来说,譬如穷人过去靠借债来维生,但是他 精勤发奋,很努力地赚到钱后,不仅还了债,还剩下一部 分钱,他用余钱修办产业,从此之后每天都有一定的收入, 他非常欢喜,感觉自己重获了新生,终于从贫困中走出。 我们学道也是如此,过去由于愚痴欠了很多业债,以 后我们好好修习,还掉这些业债,而且每天都有收入,身 心日益地增上,首先是到达增上生的善趣,之后再从轮回 中得到解脱,这样我们就从生死贫困的状态中走出来了。 又如奴使,勉为良民。困病获瘳,九族日兴。牢狱重 罪,逢赦得出。 又好像一个人过去被卖给别人家做奴仆,后来自己勉 励地做一个良民一样。又好比困苦疾病获得疗愈后,家族 日益地兴旺。又好像因造重罪关进牢狱里的囚犯,忽然间 遇到大赦而从牢狱中出来一样。众生过去都造了很深重的 罪业,一直陷在五欲和恶趣的牢狱里,不得出离,现在遇
六度集经讲记(三) 87
到了三宝,听到佛的教化,就像遇到大赦一般,发起了出 离心,获得了自由。 又如重宝,渡海历险,还家见亲,其喜无量。心怀五 盖,犹斯五苦。 又好像为得珍宝而渡过海洋,经历众多艰险后,返回 家中见到亲人时,欣喜无量的情形。我们心中的贪欲等五 盖,就好像以上所说的穷人借债、奴仆受役、身染重病、 被囚监狱、为宝历险等的五种苦。 比丘见谛,去离五盖,犹彼凡人,免上五患。盖退明 进,众恶悉灭,道志强盛,即获一禅。 比丘见了真谛,去离五盖,就像前面说的这些凡人, 免离了五种忧患那样。五盖退除,内心的明德得以增进, 众恶都消退,道心日益强盛,由此证得一禅。 自一禅之二禅,凡有三行。一曰勤仂,二曰数念,三 曰思惟。自斯三事,得成四禅。以一禅至二禅,以二禅之 三禅,以三禅之四禅,四禅胜三禅,三禅胜二,二胜一。 再者,得了一禅后进修二禅,有三种行——勤仂、数 念和思惟。由这三种事,能成就四禅。从一禅到二禅、二 禅到三禅、三禅到四禅,逐步升进,四禅胜过三禅,三禅 胜过二禅,二禅胜过一禅。 第一之禅,十恶退,五善进。何谓十恶?眼乐色、耳 音、鼻香、口味、身好,并上五盖,谓之十恶。何谓五善?
88
六度集经讲记(三)
一计、二念、三爱、四乐、五曰一心。斯五善处内。 第一禅的状况是,十恶退除,五善增进。是哪十恶呢? 就是眼睛欢喜妙色,以及耳贪声、鼻贪香、口贪味、身贪 触,这五种恶,加上前面的贪欲等五种盖,总共是十恶。 哪五善呢?一计、二念、三爱、四乐、五一心,这五种善 处在心中。像这样,十恶退除、五善增进,就是第一禅的 状况。 第二之禅,不计不念,制心内观,善行在内,不复由 耳目鼻口出入。善恶二行,不复相干。心处在内,惟有欢 喜也。 这里的“计”、“念”是指寻和伺。第二禅无寻无伺, 粗的寻和细的伺都没有了。 第二禅的境界得到了增进,远离了寻伺的分别,制心 一处,往内观照,善行在里面,不再由眼耳鼻舌等出入。 善恶二行不再相干,心处在里面,只有欢喜。所以二禅是 具欢喜的相。 三禅之行,除去欢喜,心尚清净,泊然寂寞。 到了第三禅的时候,去掉了喜,心是清净的,这个时 候实际上是有乐相,非常地淡泊寂静。到了第四禅,喜和 乐都离了,是舍念清净的相。 众祐各佛应仪曰,诸能灭欲,净其心者,身终始安。 众生怙主称为佛、应供,说到:“能够灭除贪欲,清
六度集经讲记(三) 89
净自心,身体才开始感到安宁。”所以内心常常被欲望荡 动的话,身体也会不安,而当心离欲的时候,身体也就自 然安宁,处在很大的乐受中,远远超过欲乐,这是因为心 安宁的缘故。 第四之禅,喜心去,得寂定。 到了第四禅的时候,实际上心喜身乐这两个都去掉 了,得到舍念清净,这叫得寂定。 一禅耳为声乱,二禅心为念乱,三禅心欢喜乱,四禅 心为喘息乱。 接着说到四禅尚有的过患。一禅耳根还会被声音乱; 二禅的时候心还会被妄念所乱;三禅心还会被欢喜或乐所 乱;四禅心还会为呼吸所乱。 一禅耳声止,进至二禅。二禅念灭,进至三禅。三禅 欢喜灭,进至四禅。四禅喘息灭,得空定。菩萨禅度无极 一心如是。 一禅耳边的声音止息了,就到了二禅;二禅念虑灭了, 就到了三禅;三禅喜乐灭了,就到了四禅;四禅呼吸灭了, 就证得空定。菩萨行持禅波罗蜜多,系心一缘就是这样修 定的。 菩萨志道,凡以几事,能令内净,心一得禅?或见老 者,头白齿落,形体变异。睹之意悟,曰:吾后必然。一
90
六度集经讲记(三)
心得禅。 菩萨有志修习出世之道,有几种事能使得内心清净, 而得到心一境性的禅定呢?一种是见到老者头发苍白,牙 齿掉落,身体、骨骼、关节、肌肉、面貌等产生变异。见 此情形后觉悟而说道: “我以后也必定如此吧!”如此一心 住在正念当中而得禅定。 或睹病者,身心困痛,犹被杖楚。怅然悟曰:吾后必 然。一心得禅。 或者见到病人身心困顿、疼痛,就像被棍杖打了一样, 由此心情怅然,觉悟到: “我以后也必定如此。”一心正念 而得禅定。 或睹众生,寿命终讫。息绝熅逝,神迁身冷。九族捐 之,远著外野。旬日之间,肨胀烂臭。或为狐犬众鸟所噉。 肌肉生虫,虫还食身。脓血恶露,滂沱流地。骸骨解散, 节节异处。足跖胫髀,尻脊胁臂,头齿髑髅,各自分离。 又见到死亡的情形。众生寿命终尽之时,断绝呼吸, 身体变冷,神识从身体中迁走。九族把尸体捐弃,扔到荒 野之中。在旬日之间,身体就肿胀、烂臭,或者被狐狸、 野犬、众鸟所吃。肌肉里生虫,虫又反过来吃身体,脓血 恶露,滂沱流地。到最后只剩下一具骷髅,各个骨节分离, 从脚上的骨头,到小腿骨、大腿骨、脊骨、胁骨、手臂骨, 乃至头部、牙齿,整个骷髅分散成了若干部分。
六度集经讲记(三) 91
道人念曰:夫生有死,人物犹幻。会即有离,神逝体 散,吾岂得止独不如彼乎?睹之怆然,一心得禅。 道人心想:“有生就有死,这个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和 各种动物等都像幻事一样。因缘合会,就出现一个假相; 因缘离散,就又归于灭无。神识迁走,身体就会败坏。生 死就是如此,我哪里能免除呢?”见到这个情形心情悲怆, 一心正念而得禅定。 或见久死,体骨消灭,泥土同尘,深自惟曰:吾体方 尔。一心得禅。 再者,见到人死了很久以后,连骨骸都消灭了,就像 灰尘一样混在泥土中。这就更加彻底了,死而化为灰尘。 深深思惟说:“我的身体也必然是这个结局,这世上有何 可依?有何实义呢?”一心正念而得禅定。 或以闻太山汤火之毒,酷裂之痛,饿鬼饥馑,积年之 劳,畜生屠剥,割截之苦。存之愕然,一心得禅。 或者思惟三恶趣苦。听到那些堕于地狱中的有情,身 体要感受镬汤烈火的苦毒以及割裂烧毁的苦痛;饿鬼众生 长年都处在饥馑当中,非常辛劳地觅食,苦不堪言;而旁 生也要感受被屠宰、剥皮、割截的痛苦,这样一想到的时 候内心就愕然,觉得这世上原来这么苦,一心安住而得了 禅定。 或见穷冻饿死,或见履非之人,为王法所戮。道人念
92
六度集经讲记(三)
曰:斯人遭患,由无道志。吾不精进,必复如彼也。一其 心得禅。 或者见到人间的各种苦事,有些人因穷困而冻死、饿 死,有些人行持非法,被王法所诛戮,拉向刑场砍头截身。 道人心想:“这些人遭到这样的苦患,都是因为没有修道 的志向。如果我不精进,也一定落到跟他们一样的下场。” 由此策勉自己,一心住于道法中而得禅定。 深惟内观,下即为屎尿所迫,上即为寒热所熁,觉身 可恶,一心得禅。 再者,思惟这个身体是苦的自性,非常不清净,下面 被屎尿堆所压迫,上面被寒热所逼,深深地觉得身体是很 可恶的,一无是处,这样一心修行而得禅定。 或见恶岁,五谷不丰,民穷为乱,更相挌战,死尸纵 横。睹之怆然:吾不为道,必复如之。一其心得禅。 或者又见到凶年恶岁,五谷不丰,人民困苦,没有粮 食,逼得慌了就开始造反作乱,彼此厮杀,死尸纵横满地, 看了都让人悲凄难过。马上移到自身上思惟:“如果我不 修道的话,也肯定像他们这样。”由此一心趣向解脱之道 而得禅定。 睹盛有衰,荣财难保。少壮有老病,寿犹电光。忆之 愕然,一其心得禅。 再者,思惟这世上的无常苦性,有兴盛就有衰亡,荣
六度集经讲记(三) 93
誉、财富等难以保全,最终都会落到穷困、羞辱当中。年 轻也是保不住的,很快就会被老病缠身,进而死亡,人的 寿命就像电光一样,转瞬即逝。这样忆念的时候心情愕然, “原来这世上什么实义也没有,应当一心求出离”,如此 一心精进道业而得到禅定。 念佛巍巍相好难双矣,皆由清净致为众祐,存之欣然。 一其心得禅。 再者,与轮回的苦痛、衰亡、无常等相反,忆念出世 间三宝的功德,会产生欣欣向荣之心。前面是思惟轮回的 苦,令心忧伤悲怆,这样一心求道是出离心,代表了厌的 一方面,以下是代表欣的一方面。 忆念佛的巍巍相好,世上无双,都是由于志行清净, 而成为众生怙主的。这样思惟,自然生起法喜,一心向于 道业而得禅定。 念经深义,沙门高行,一其心得禅。 再者,思惟法宝和僧宝。 忆念经法如此甚深微妙、不可思议,犹如上妙甘露, 如今我能诵念、持受、修习,何等幸运!又念到随法的沙 门如此高行,而生起敬仰之心,步随其后尘。这样一心住 于道业而得禅定。 惟身行善,前后积德,一其心得禅。 再者,思惟法道,心想:“我的身体一定要行善,得
94
六度集经讲记(三)
暇满很难得,应当一心策励在法道上精进不已。”这样前 后积累的善德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越来越充实,由此一 心道业而得禅定。 惟愚所求,违佛明法,劳而益罪。诸天处世,守戒奉 斋,自致升天,荣寿无量。一其心得禅。 又思惟贤愚两方面。“惟”,是思惟之义。 愚人所求,违背佛的清净明法。他们想求乐,却损坏 乐因;想避苦,却制造苦因,违背佛所指示的光明法道。 由于这样痴心妄为,结果无论劳碌多久,都只是徒增罪恶 而已。 诸天处在世间,因为信奉正法之道,守戒奉斋,致使 生在天堂,享受尊荣富贵,福乐寿命达到难以计数的地步。 这都是由往昔行善所得,由此心专一起来,投注在法道上 而得到禅定。 受佛深经,反覆思之,为众训导,中心欢喜,一其心 得禅。 再者,菩萨领受佛的甚深经法,反复思惟,之后为大 众宣讲、教导,由此衷心欢喜,这样心不散在非法道上而 得禅定。 存忆众生,有成辄坏,坏皆苦痛,惟之怆然,一其心 得禅。 再者,心想众生有成,就会有败坏,坏的时候就苦、
六度集经讲记(三) 95
就忧、就痛。这样思惟后,内心悲怆,愍怜众生,一心安 住在大乘慈悲的法道上,不散在它处而成就禅定。这就是 免于小乘下劣作意的散乱。 众生之性,莫能自保,来始之变。道人自惧:命尽卒 至,或堕恶道。视世荣乐,真伪如梦,志重醒悟,一其心 得禅。 再者,想到众缘所生的这些有为有漏法都是保不住 的,缘一尽就灭去,将来和初始一定是有变化的。道人自 己心中害怕:“这一生是保不住的,死亡很快就会来临。 当死亡到来的时候,或者我会堕落恶道。”常常怀着这样 的忧虑。再看世间的荣华,真的像梦一样虚伪,因此他再 再地警醒自己,要一心寻求出离之道,由此而得禅定。 诸食入口,与涕唾浇灒,外好内臭,化成屎尿,忆之 可恶。一其心得禅。 再者,思惟食物的过患。食物入口以后,与唾液混合, 外面好,里面臭,最终化成屎尿。这样想想,一切都成了 屎尿,能不可恶?由此一其心远离五欲的追逐而得禅定。 儿在母腹,初如凝粥。以渐长大,三十八七日,身体 皆成。临生之难,多危少安。既生之后,诸病并进。或一 或十,或五十至百年,皆当老死,无免斯患,惟己亦然。 一其心得禅。 再者,思惟从生至死的苦难。
96
六度集经讲记(三)
孩子在母亲腹中,最初像凝粥那么小;后来渐渐长大, 到三十八个七天后,身体孕育成熟;临产的时候,危难者 多,安宁者少;出生以后,身体又不断地生病;或者一岁 死或者十岁死,或者五十或者百年,都一定要老死,没有 人能逃过这个大难,自己也是如此。因此不敢放逸,一心 专注在解脱道上而得禅定。 有存即灭,寻之无处。三界皆空,志无贪慕。悲念众 生,不睹佛经,邪欲所蔽,无知非常,誓愿拯济,一其心 得禅。 再者,思惟凡是有的东西,最终都会灭掉,连踪迹也 找不到。三界都是空的,一个实法也没有,因此心里没有 贪恋羡慕之心。又悲愍众生没有见过佛经,不觉悟真理, 被邪的欲望所蒙蔽,不知道世间无常,一点也靠不住,刹 那间就没有了,由此誓愿拯济,这样一心住在大乘菩萨行 愿中而得禅定。 志成行高,怀四等心,愍育众生。犹若慈母,哀护幼 儿。儿随辈熙戏,母以慈心行索。睹儿为泥尘所污,饥渴 啼呼。睹儿若兹,悲泪抱归,洗浴衣食,身康心悦。慈母 欢喜,爱摄徘徊,不舍如前。 再者,菩萨建立了志愿,行为高尚,怀着慈悲喜舍四 无量心,愍念养育众生,就像慈母以哀怜心爱护幼儿那样。 这个情景具体如何呢?当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时,母
六度集经讲记(三) 97
亲总是以慈心到处寻找,看见孩子被泥巴、尘土弄脏了, 或者饥渴啼哭,见到孩子这样就会悲心流泪,把孩子抱回 来给他洗澡,换新衣服,使得孩子身心康宁悦意。这个时 候慈母内心欢喜,以慈爱摄护孩子,仍然像前面一样守在 他身边而不舍离。 道人慈悲爱护众生,踰彼慈母,教天下人,蜎飞蚑行, 蠕动之类,奉佛睹经,亲沙门众,採执佛戒,怀而行之。 远离三恶,心念善,口言善,身行善。抑上三恶,永兴三 善。长不令更太山地狱、饿鬼、畜生穷苦险处,安以无极 之福堂。 就像这样,道人以慈悲心爱护众生超过慈母,他教天 下人,蜎飞蠕动之类日日奉佛、看经、亲近沙门众,这样 来修习皈依。然后教他们採取佛制的戒律,安置在心中来 行持。远离三种恶,心念善,口言善,身行善,以此来对 治上面三种恶,永远兴起三种善。这样使得众生久远时中, 都不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的险难穷苦之处,将他们安 置在无有边际的福德殿堂中。 寻复追诲,惧其处福,为之憍荡,恣纵恶心,还处三 涂。示荣禄之祸,非常苦空之变,以诫之也。劝取无为, 如彼慈母摄护之意也。 不久菩萨又心生追悔,害怕众生处在世间人天福报 中,会骄荡放逸,随心所欲,放纵恶心,由此又落入三途。
98
六度集经讲记(三)
因此,菩萨母亲又给他们指示荣禄的过患,世上的一切福 乐都不长久、非乐性、无实质,都是坏苦性。如果在享受 荣华富贵时,痴迷耽著,那将来就会有大祸临头。由此警 诫众生,莫起贪欲,劝他们取无为法,不要落在私心妄为 当中,即不要落在三界的有漏作为当中,这样没有私心妄 为,就会到达真实安乐之处。这就像慈母摄护孩子的情况 一样。 思十六事,一其心得禅。 再者,菩萨思惟十六种事,一心在道而得禅定。 何谓十六?喘息长短即自知,喘息动身即自知,喘息 微著即自知,喘息快不快即自知,喘息止走即自知,喘息 欢戚即自知,自惟万物无常喘息自知,万物过去不可追得 喘息自知,内无所思弃捐所惟喘息自知,放弃躯命不弃躯 命喘息自知。 再者,是哪十六事呢?就是呼吸是长还是短,当即自 己了解;呼吸动身怎么样,也自己知道;喘息是很微弱还 是显著,也自己知道;呼吸快不快也当即知道;呼吸停了 还是在走动,也自己知道;呼吸间是欢快还是悲戚,也自 己知道;自己思惟万物无常呼吸而自知;万物过去就不可 能再追到,也喘息自知;内在无所思,放掉自己所想,呼 吸也知道;放弃躯命还是不弃躯命,呼吸也知道。 道人深思,有是即得是,无是不得是。
六度集经讲记(三) 99
道人思惟缘起,有这样就有这样,没有这样就没有那 样。也就是说,有这个因,才有果,没有这个因,就没有 果。所谓万法都是从缘起而有,而非自身自有的,一定是 有那个才有这个,没有那个也不会独立出这个,这是缘起 之道。 夫生必有老死之患,魂灵不减,即更受身。不生即无 老,不老即无死。念是一其心得禅。 既然有生,就必定有老死等的灾患,如果魂灵或者业 识没有消减,就还会再度受身。所以只有不生,才不会有 老;只有不老,才不会有死。这样思惟后,一心求证无生 的圣道,而得禅定。 道人以眼观世生死,但以十二因缘,念此一其心得禅。 道人又以妙眼观察世间的生死,唯一是以十二因缘而 流转。也就是,有了无明才有行,有了行才有识,有了识 才有名色,有了名色才有六入,有了六入才有触,有了触 才有受,有了受才有爱,有了爱才有取,有了取才有有, 有了有才有生,有了生才有老死。反过来,没有无明当然 没有行,没有了行就不会熏识,没有识就不会成名色,没 有名色更没有六入,没有六入当然无触,没有触就不会有 受,没有受也不起爱,没有爱就不会有取,没有取就不会 有有,没有有就没有下一世的生,没有生也就没有老死。 这就是还灭门的道理。
六度集经讲记(三)
100
由此一心寻求出离生死,因为世间无非就是十二种因 缘的流转,没什么别的东西,这里面根本没有什么主宰性、 自在性的我,一切都是缘生缘灭的,不要执以为有什么我。 道人悟明无我,一心安住,他不再有很强的自私性、自我 意识,知道以前认为我要这样,我要那样,我是这样,我 是那样,都是错误的,一切都是因缘的流转和变化,就像 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其中并没有我的存在,由此而得禅 定。 道人以五事自观形体。一曰自观面类数变,二曰苦乐 数移,三曰志意数转,四曰形体数异,五曰善恶数改,是 谓五事。数有变异,犹如流水,前后相及,念此一其心得 禅。 道人又以五种事观察自己的形体。 一、看到自己的脸不断地变化,从婴儿脸变成儿童脸, 又变成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只要把从小到大的照片 摆开来看,就知道面貌在数数地变异。 二、看到自身的苦乐也是数数迁移,有时乐,有时苦, 常常处在变幻当中。 三、看到自己的欲求、兴趣等也在不断转变,儿童时 的所喜,少年时不喜;少年时的追求,到中年时觉得索然 无味;中年时的拼搏,老年时看来都是一种妄执等等。由 此可知,人的心意、爱好都是阶段性的,没有什么固定的,
六度集经讲记(三) 101
只不过是一时的心情、一时的追求而已。 四、看到自己的形体数数变异,小的时候很柔软,到 了年轻的时候很挺拔,中年以后就萎缩了。 五、看到内心的善恶数数改变,时而善,时而恶,有 的时候起善心,有的时候起恶念。 就像这样,从五个方面看到的确身心在不断地变异、 流转,就像水流一般,前后不断地相续。这样念及此身心 是一个流水般的相续,里面没有常,道人以此一心念道而 得禅。 通过观无常也能明白我们的身心没有什么自性,都只 是缘起的幻化,因此不要在这上面执著或者安立什么意 义。过去我们执著身心是我,认为我特别不得了,特别要 维护、尊重,实际上都是假相,当见到无常以后,就会发 现这里没有什么永恒,也没什么固定的,它并不是我。 道人念禅当云何?目见死人,自头至足,谛观熟视, 存想著心。行坐卧起,饭饮万役,常念著心,以固其志, 得禅自在所念。 再者,道人念禅又应当怎样呢?应当去看看死人,从 头到脚,谛观熟视,把它记在心里,一忆念就能浮现。这 样在行住坐卧当中,以及饮食和做各种的事情时,都常常 把这死人的状况留存在心中,以此来稳固出离的志愿,这 样就能得禅自在所念。
102
六度集经讲记(三)
譬如人炊数斛米饭,欲知熟未,直取一米,捻燮视之。 一米熟者,明余者皆熟。道志若兹,心之迴走,犹水之流。 道人直念一事,心停意净。应仪真道,灭度可得。 好比人做了几斛米饭,要知道有没有熟,就直取一粒 米捻一捻看,这一粒如果熟了,就知道其它的也都熟了。 我们修道也是如此,要一门深入,心围绕一个中心不断地 运行,犹如水流一样不间断。道人心系在一个事情上面, 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由此使心停意清净,就能证得 阿罗汉道,可以得到灭度之地。 第一之禅,欲得应仪可得不?曰:中有得者,有不得 者。何行能得?何行不得?于一禅中,有念有爱,道则不 成。天地无常,虚空难保。尽内秽垢,无贪爱念。志净如 斯,应真可得。 那么在一禅中,能不能得到阿罗汉果呢?这里有能得 到的,有不能得到的。怎么修能得到?怎么修不能得到 呢?在一禅中,有念有爱,就不能成道;善观天地无常, 虚空难保,能够尽除内心的垢秽,没有贪染爱念,心地这 般清净,就能够得到阿罗汉果。 二三至四,执心当如一禅。志存一禅,未得应仪,命 终可趣,即上七天,受寿一劫。在二禅终,上十一天,受 寿二劫。处三禅终,上十五天,受寿八劫。处四禅终,上 十九天,寿十六劫。
六度集经讲记(三) 103
二禅、三禅、四禅,执心也应当如一禅,应当这样来 把握心。心住在一禅中,没有得到阿罗汉果,命终会生在 哪里呢?就会生上七天,寿命一劫。在二禅终了,会上十 一天,寿命两劫;处三禅命终,会上十五天,寿命八劫; 处四禅命终,会生十九天,寿命十六劫。 道人自观,内体恶露,都为不净。发肤髑髅皮肌,眼 泪涕唾,筋脉肉髓,肝肺肠胃,心胆脾肾,屎尿脓血,众 秽共合,乃成为人。犹若以囊盛五谷也。 道人观察自己内在身体的恶露都是不净,头发、皮肤、 骷髅、肌肉、眼泪、鼻涕、唾液、筋脉、骨髓、肝肺、肠 胃、心胆、脾肾、屎尿脓血,总而言之,由这些不净物共 同和合才成为一个人。因此,人就是各种不净物的聚合, 而没有别的,就像用一个皮囊盛着各种谷物那样。 有目潟囊,分别视之,种种各异。明人如此,内观其 身。 具眼者把这个囊打开来,泻落在地上,一样一样地看, 就会发现这里面其实只是各种不同的货色,并没有一个实 有的东西存在。有智慧的人就像这样来观察自己内在的身 体。 四大种数,各自有名,都为无人。以无欲观,乃睹本 空。一其心得禅。 四大种的法各有自己的名称、相状和组成部分,里面
六度集经讲记(三)
104
都没有人。道人以无欲的客观之心去观察,才知道原来这 个身体从头到脚都没有人,本来无我,这样一心住在道上 而得到禅定。 道人深观,别身四大,地水火风。发毛骨齿,皮肉五 藏,斯即地也。目泪涕唾,脓血汗肪,髓脑小便,斯即水 也。内身温热,主消食者,斯即火也。喘息呼吸,斯即风 也。 当时道人深观一个特定身体中的四大,地水火风,把 它一样一样分析清楚。头发、汗毛、骨头、牙齿、皮肤、 肌肉、五脏,这些就是地大;眼泪、鼻涕、口水、脓血、 汗液、脂肪、骨髓、小便等,这些是水大;内身的温度、 暖热,能够主消化的这些热力,就属于火大;喘息、呼吸, 这就是风大。 譬如屠儿,杀畜刳解,别作四分,具知委曲。道人内 观,分别四大,此地彼水,火风俱然,都为无人。念之志 寂,一其心得禅。 再者,就像屠夫杀旁生,剖开胸膛、挖出内脏等后, 在案板上分成四个部分,就知道它里面的具体情况,真相 一目了然,猪、牛里面的东西就是这样。道人这样内观, 分别四大,就像屠夫剖开肚子,挖出内脏,放在案板上, 就清楚地知道这些是地,那些是水,还有火和风。在这四 类东西里面,根本没有什么我,它就是几样东西的组合。
六度集经讲记(三) 105
这样常常念到这里面是空空无人的,心就安静下来,由此 一其心而得禅。 道人自觉,喘息长短,迟疾巨细,皆别知之。犹人削 物,自知深浅。念息如此,一其心得禅。 再者,道人能够自己觉知到呼吸长短、快慢、粗细等 的相,都能一一地明知了解。就像人削东西,自己知道入 得深还是入得浅,一点也不会错的。念呼吸也如此,这样 一其心而得禅。 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菩萨宿世修禅度到彼岸,常常一心住所缘境,就是这 样的情形。 太子出游,王敕国内,无令众秽,当彼王道。太子出 城,第二天帝,化为老人,当其车前。头白背偻,倚杖羸 步。太子曰:斯人何乎?御使对曰:老人矣。 有一次,悉达多太子出游,国王下令,国境内不要让 各种污秽放在王道上。太子出城后,第二天帝变成一个老 人显现在马车前面,他头发苍白,弯腰驼背,拄着拐杖非 常艰难地走着。太子问道: “这是什么人?”御使回答: “是 老人。” 何谓为老?曰:四大根熟,余命无几。太子曰:吾后 亦当老乎?对曰:自古有老,无圣免兹。
106
六度集经讲记(三)
“什么叫做老?”回答: “四大诸根成熟,余生无几, 快要死了就叫老。”太子又问:“我以后也会变成这样老 吗?”回答:“自古有生就有老,没有人能免除。” 太子曰:吾谓尊荣,与凡有异,而俱不免,荣何益己? 还宫存之,一心得禅。 太子说:“我以为自己尊荣富贵,不同凡庶,却也不 免衰老,那么尊荣又有何利益呢?”回宫以后,心里一直 记挂着老苦,一心在法上而得禅定。 王问仆曰:太子出游,睹国喜乎?对曰:道观老耄, 存世非常,心不为欣。王惧去国,重益乐人,惑之以荣华, 乱之以众音。欲坏其道意,令守尊位也。 国王问仆从:“太子这次出游,见到国境中的现象很 欢喜吧?”回答:“太子在路上见到老耄之人,心里一直 想着世事无常,而不快乐。”国王害怕太子远离国土,于 是重重地赏益那些宫人或者提供娱乐者,让她们用荣华迷 惑太子,用各种的妙音扰乱他的心,想以此坏掉他的道意, 让他能留守尊荣之位。 后复出游,王重敕曰:无令羸老,在道侧也。前释复 化为病人,体疲气微,肉尽骨立,恶露涂身,倚在门侧。 后来太子又一次出游,国王再次敕令:“不要让衰老 之人在道的旁边让太子看到。”前面那位帝释天王又化成 病人,身体非常虚弱消瘦,只剩下皮包骨头,浑身肮脏,
六度集经讲记(三) 107
倚在门口。 曰:斯复何人?对曰:病人也。曰:何谓为病?饮食 不节,卧起无常,故获斯病,或愈或死。 太子问: “这是什么人?”回答: “病人。” “什么叫做 病?”“就是由于饮食不节制,起居无常规,所以导致生 病。有些治愈,有些死亡。” 曰:吾亦饮食不节,卧起无常,当更病乎?对曰:有 身即病,无免斯患。太子曰:吾不免患,后必如之。还宫 存之,一心入禅。 太子说:“我饮食也不节制,作息也无规律,那我也 会生病吗?”回答:“有身体就会生病,谁也不可能免除 这种苦患。”太子说: “我也不免这种苦患,以后必定也这 样吧!”回宫后心里一直存着病苦之事,一心入于禅定。 后出,帝释复化为死人,舁担建旐,哀恸塞路。曰: 斯复何人?对曰:死人。何谓为死?命终神迁,形骸散矣, 长与亲离,痛夫难处。 又有一次太子出游,帝释又变成一个死人,亲属们抬 着他的尸体,又拿着引魂幡在前面引路,当时路途中充满 了哀声悲恸。问: “这是什么人?”回答说: “是死人。” “怎 么叫做死啊?”“就是寿命到了,神识从肉体迁出,形骸 由此散坏,从此永远与亲人分离,悲痛啊!这世上是很难 待的。”
108
六度集经讲记(三)
太子曰:吾亦然乎?对曰:上圣之纯德,无免斯患。 回车还宫,一心入禅。 太子说: “那我将来也会这样吗?”回答: “即使是上 圣道德纯粹者,也不免此患。”太子心中非常悲忧,回车 返回宫庭,一心在法入于禅定。 后复出游,之王田庐。坐树下,睹耕犁者,反土虫出, 或伤或死,鸟追食之。心中怆然,长叹曰:咄!众生扰扰, 痛焉难处。念之怅如,一心入禅。 后来又有一次太子出游,来到国王田边的草庐,坐在 树下,看到耕犁者翻土翻出很多虫子,有些伤有些死,鸟 儿飞过来追虫子吃。那些虫子很可怜,见到鸟儿飞过来, 它们虽然也非常害怕,但是弱小的生命也无法避免这场灾 难,只能任由鸟儿啄食自己。太子看到这里,心里很悲怆, 长叹地说: “唉!众生扰扰不安,为业力所驱,这样痛苦, 这世上确实是很难待的!”这样忆念后,心里非常怅然失 意,一心入于禅定。 时日盛出,照太子身。树为低枝,不令日炙。王寻所 之,遥睹无上圣德之灵,悲喜交集,不识投身,稽首为礼。 太子亦俱稽首于地。父子辞毕,王还于宫,太子一心入禅。 那一天阳光炽盛,照着太子的身体,这是印度一个炎 热的夏季,当时树枝弯下腰来遮住太子,不让太阳炙烤他 的身体。国王前来寻找太子,远远地见到太子显现无上圣
六度集经讲记(三) 109
德的光明容颜,悲喜交集,不觉已经投身在地,向太子稽 首作礼。太子知道父亲顶礼,他也稽首顶礼父亲。这样父 子告辞后,国王返回宫庭,而太子在那棵树下一心入于禅 定。 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菩萨在最后身做太子时,修习禅波罗蜜一心安住,是 这样的情形。 太子初生,王令师相。师曰:处国必为飞行皇帝,捐 国作沙门者,当为天人师也。 太子诞生不久,国王就召来相师为太子占相。相师们 说:“太子如果在家,必定会做转轮圣王;如果出家做沙 门的话,将成为天人师、佛、世尊。” 王兴三时殿,春夏冬各自异殿。殿有五百妓人,不肥 不瘦,长短无呵。颜华鲜明,皆齐桃李。各兼数妓,姿态 倾贤,以乐太子。 国王兴建三时宫殿,春夏冬三季有各自不同的宫殿, 殿中安置了五百妓人,个个不肥不瘦,长短合宜,容颜青 春光华,齐于桃李,每一位妓人又兼带数位歌妓,姿态妙 好,以此来娱乐太子。 殿前列种甘果,华香苾芬。清净浴池,中有杂华。异 类之鸟,鸣声相和。宫门开闭,闻四十里。忠臣卫士,徼
110
六度集经讲记(三)
循不懈。警备之鸟,鵁鶄鸳鸯,惊鸣相属。 殿前种着一排排甘果,鲜花散发着芬芳的香味,清净 浴池里也开着各色的妙花,各种种类的鸟儿鸣声相和,交 相歌唱。宫门关闭的声音可以传到四十里外,忠臣卫士不 懈地守卫。还有很多警备的鸟,鵁鶄鸳鸯等惊鸣相属,充 满了快乐。 太子年十七,无经不通,师更拜受。王为纳妃,妃名 裘夷。容色之华,天女为双。力势顿却六十巨象。 太子十七岁时无经不通,老师们还要反拜太子为师, 领受学问。国王给他纳了妃子,叫做耶输陀罗,容颜光色, 可以匹及天女。太子具有大力量,能顿时退却六十头大象。 至年十九,太子都合诸妓,凡千五百人,共处一殿, 极其伎乐。欲令疲卧,可得舍去。天令乐人,皆卧无知。 到了十九岁时,太子想出家修道,就集合歌妓共一千 五百人,同处在一个大殿之内,极度地歌舞娱乐,想让她 们身体疲劳,当她们躺下去睡着没有知觉时,可以乘机逃 离王宫。当时天人使歌妓们都沉沉睡去,没有知觉。 太子静思,视诸妓人,犹木梗人,百节皆空,中如竹 节。手足垂地,涕泪流出。口唾污颊,伏鼓乱头。乐人皆 著名珰,垂悬步摇,华光珠玑璎珞,琨环杂巧。罗縠文绣, 上服御衣。琴瑟筝笛,笳箫乐器,纵横著地。警备之鸟, 及守卫者,顿瞑无识。
六度集经讲记(三) 111
太子静静思惟,看着这些歌妓就像木头人,百节都空, 中间就像有节的竹子一样。手脚垂在地上,鼻涕眼泪流出, 口水污着脸颊,身体一起一伏地呼吸,头发蓬乱。她们都 戴着名贵的首饰,步摇、耳环等垂挂下来,摇来晃去,华 光珠玑、璎珞、琨环,非常杂乱。身上披着刺绣的罗衣、 上等名服,琴、瑟、筝、笛、笳、箫等乐器,纵横满地。 警备的鸟和守卫者,顿时非常困倦,睁不开眼睛,这样子 没有知觉。 太子以无蔽之眼,遍观众身,还观其妃。头发髑髅, 骨齿爪指,皮肤肌肉,脓血髓脑,筋脉心胆,脾肾肝肺, 肠胃眼泪,屎尿涕唾。内视犹枯骨,外视犹肉囊,无一可 贵。不净臭处,睹之存忆,令人吐逆。犹蓝假面,文綵衣 之,熏香其表,以屎尿脓血,满著其内。愚者信其表,明 者睹其内。远之万里,犹复闭目也。 太子以无障碍的慧眼遍观众歌妓的身体,再返回看着 王妃,她的身体就是一些头发、骷髅、骨骼、牙齿、指甲, 再从皮肤往里看,就是外皮、肌肉、脓血、骨髓、脑髓、 筋脉,还有心肝胆脾肺肾等五脏六腑,以及眼泪、屎尿、 涕唾,就像这样,完全是一堆不净物,往内看好像枯骨, 往外看像个肉囊,没有任何可贵之处。这样不净臭秽之处, 见到之后仅仅心存忆念,也会让人呕吐。就像外面包着一 层用颜料画的假面,又缠着具文彩的衣服,再熏上香气,
112
六度集经讲记(三)
里面却充满着一大堆的屎尿脓血等的污秽物,愚者只看表 面,认为好纯洁、好美丽,明眼人看它的内部,如此污秽, 即使在万里之外,也还是要闭眼不愿意看的。 太子睹之若幻,难可久保。处世假借,必当还主。卧 者纵横,犹如死尸,殊不乐焉。一心得禅。 太子看着这样像幻梦般的情景,就知道难以长保,处 在这个世间,暂时所拥有的一切就像假借的住房,最后一 定要还给主人,完全都不是自己的。这些横七竖八卧在地 上的歌妓,就像一具具死尸,一点也不觉得有可乐之处。 这样太子一心向道,住于禅定。 从禅觉,仰视沸星,夜已向半。诸天侧塞,叉手作礼, 华香众乐,举愿无量。 当时太子从禅定起身,仰视沸星,已经半夜了。诸天 充满在虚空中,双手合十作礼,用花香音乐等作供养,然 后作无量的祈愿。 太子睹诸天稽首,即说经曰:婬泆最恶,令人狂醉, 谤正叹邪,以瞑为明。是故诸佛、辟支佛、阿罗汉,不誉 为善,当疾远之。 太子看到诸天顶礼,就这样宣说经法:“淫欲是最邪 恶的事,让人狂醉不已、诽谤正法、赞叹邪法,并且以黑 暗为光明。所以,诸佛、辟支佛、阿罗汉都不赞叹淫欲为 善,应当疾速远离。”也就是要远离在家的生活。
六度集经讲记(三) 113
反覆思惟,呼车匿曰:疾鞁犍陟。重自惟曰:城门开 闭,闻四十里,云如之何?诸天佥然曰:敬诺世尊,吾等 御门,令其无声,宫人无知。马蹄寂然,不闻微声。 当时太子反复思惟后,叫来车匿说: “赶紧备马。”然 后又自己思惟:“城门开闭,响声传到四十里外,怎么能 出去呢?” 当时诸天都这样说:“世尊,我们守卫城门,让它没 有声音,宫人没有知觉,马蹄寂然无声,不会听到些许的 声响。” 太子上马,百亿帝释,四百亿四大天王,天龙鬼神, 翼从导引,平治涂路。天乐咏歌:无上巍巍,吾生遇哉。 得睹灵辉,消心尘劳,永世不衰。痛夫八难,远尊可哀。 重曰:遇哉吾等偶谐。 太子上马,百亿帝释、四百亿四大天王、天龙鬼神都 在旁边跟随导引,平治道路。天人们唱着赞歌:“歌叹世 尊无上巍巍,我们在生何等幸运!能够值遇世尊,亲见世 尊的光辉容颜,消除内心的尘垢,永世不再衰损。悲痛世 上的八难之人,远离世尊,实在可哀!”这就是皈依之心, 知道佛是天中天、圣中圣、无上的导师,能值遇佛是一生 中最重大的事情,然而没有值遇佛、不闻佛教化的人,都 落在法的八种障难中,他们将陷入不见边际的苦的衰损 里。天人们又再次说:“庆幸呐!庆幸呐!我们值遇佛,
114
六度集经讲记(三)
我们值遇佛,我们得到了安乐之源。” 马始出门,门即有声,马哽咽悲鸣,泪流交颊。诸天 厌王,一国无知。所以然者,欲令太子,早得佛道。 马才出门,门就有声音,马哽咽悲鸣,泪流交颊。诸 天加持国王,使得他昏昏迷迷,什么也不知道,而且加持 一国的人民都没有知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想要让太子 早得佛道,成为群生的怙主。 太子弃金轮王七宝之位,忍众苦,度众生。 太子弃金轮王七宝之位,忍受各种苦行,在成道后度 脱众生。 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菩萨修习禅波罗蜜到彼岸行,是这样一心安住,不散 乱在非法当中。 太子未得道时,取地藁草于树下,叉手正坐。弃众垢 念,清其心,一其志自念曰:今日为始,肌筋枯腐于此, 不得佛者,吾终不起。 太子没有成道时,取来地上的藁草,在树下结座。双 手合十,端身正坐,弃离各种垢念,清净自心,立定志愿: “从今天开始,纵然肌肉筋脉枯腐在此,没有成佛之前, 我终不起坐。” 菩萨即得一禅,二三至四禅。即于一夜,得一术阇,
六度集经讲记(三) 115
知无数劫父母兄弟,妻子九族。二夜之中,得二术阇,自 知无数劫贫富贵贱,长短白黑,众生心中有念无念,得无 不知。三夜之中,得三术阇,三毒都灭。夜向明时,佛道 成矣。 菩萨随即证得一禅、二禅、三禅、四禅。那一夜得到 了一术阇,了知无数劫来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九族 等的情形。在二夜中得到二术阇,自知无数劫来贫富贵贱 等因缘果报的事,以及长短白黑、众生心中有念无念等等 的情形,诸如此类无不了知。三夜当中得三术阇,三毒都 息灭。天快亮的时候,成就了佛道。 深自思曰:吾今得佛,甚深甚深,难知难了,微中之 微,妙中之妙也。今佛道成,得无不知。 当时深自思惟说: “我现在得成佛道,这是甚深甚深, 难以了解的,是微中之微、妙中之妙。现在我已成就佛道, 获得了一切种智。” 起至龙水所,龙名文邻。文邻所处水边有树,佛坐树 下,曰:昔者定光佛授吾尊决,当为释迦文佛。真如所闻, 吾今得佛矣。自无数劫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 定、明度,积功之愿,始今得极尊。作善福归,不亡我功。 佛适念之,便入禅度无极。 当时如来起身来到龙水旁边,龙叫做文邻。文邻所处 的水边有一棵树,佛坐在树下说:“从前定光佛授我成佛
116
六度集经讲记(三)
记莂,将来成为释迦文佛。真如当时所听到的,我现今已 得成佛果了。自无数劫来,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禅定、般若的六度,发下积功累德的大愿,到今天才得到 无上果位。作善得福,修功不亡失,的确如此。”佛正这 样忆念时,就进入到禅定无极的境界。 佛在水边,光明彻照,龙所居处。龙睹光影,鳞甲皆 起。龙尝见三佛,拘娄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三 佛得道,皆在此坐,明悉照龙所居。 佛在水边入定的光明彻照龙的居所,龙见到光影,鳞 甲全部都竖起来了。它曾经见过三尊佛——拘留孙佛、拘 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三尊佛得道时,都在此处端坐,光 明也是彻照龙的居处。 龙睹光明念曰:斯光与前三佛光影齐同,世间得无复 有佛乎?龙大欢喜,出水左右顾视。睹佛坐树下,身有三 十二相,紫磨金色,光明奕奕,过月踰日,相好端正,如 树有华。 龙当时见到光明,心想:“这个光和前三尊佛的光影 相同,莫非世间又有佛出世了?”龙生起大欢喜,浮出水 面,左右观看。只见佛坐在树下,身具三十二相,紫磨金 色,光明赫奕,超过日月,相好端正,犹如树上有花,极 其庄严。 龙前趣佛,头面著地,绕佛七匝,身去佛四十里,以
六度集经讲记(三) 117
七头覆佛上。龙喜作风雨,七日七夕。佛端坐,不动不摇, 不喘不息,七日不食,得佛心喜,都无身想。龙大欢喜, 亦七日不食,无饥渴念。七日毕,风雨止,佛禅觉悟。 龙向前趣进佛,头面著地,绕佛七匝,身体离佛四十 里,以七个头覆盖在佛的身上。龙欢喜,变化风雨,七天 七夜。佛端坐,巍然不动,没有呼吸,七日当中没有进食。 由于成就了大道,内心欢喜,也没有身体的想法。龙大欢 喜,七天当中也没有吃任何东西,但却没有饥渴的想法。 七天过后,风雨停止,佛从定中出来。 龙化为梵志,年少鲜服,长跪叉手,稽首问曰:得无 寒无热,无饥无渴。功福会聚,众毒不加,处世为佛,三 界特尊,岂不快哉? 龙化成一位年少的梵志,穿着新衣服,长跪叉手,顶 礼问道:“世尊,没有寒没有热吧?没有饥渴吧?功德福 德会聚,众毒不能加害。处世为佛,成为三界无上尊,岂 不快哉?” 佛告龙曰:过去诸佛经说,众生离三恶道,得为人快。 处世闲居,守道志快。昔者所闻,今皆获快。处世怀慈, 不害众生快。天魔重毒皆歇快。惔怕(通 “淡泊”)无欲, 不慕荣快。于世得道,为天人师,志空、不愿、无相之定, 众欲之有身,还神于本无,长存之寂,永与苦绝,斯无上 之快矣。
118
六度集经讲记(三)
佛告诉龙说:“过去诸佛的经法说到,众生远离三恶 道,能得人身,是快意之事;处世安闲,一心守着修道的 志愿,为大快之事;从前所听闻的正法,现在都获得,是 大快之事;处在世间,怀着仁慈,不害众生,是大快乐事; 天魔众毒都得以止息,是大快乐事;内心淡泊无欲,不羡 慕世间的荣华,是大快乐事;在世间得道,为天人师,住 在空、无愿、无相三摩地中,由众欲所出的各种身,从此 还归于本无,安住在长存的涅槃寂静中,永与苦绝,这是 无上的大快乐事。” 龙稽首言:自今以后,自归佛归法。佛告龙:方有众 圣,其誓应仪,欲除馑苦,亦当预自归之。龙曰:诺。自 归除馑众。畜生之中,归佛先化,斯龙为首。 当时龙顶礼说:“从今以后,我心甘情愿地皈依佛、 皈依法。”佛告诉龙: “还有众圣者,也就是阿罗汉圣僧等, 你若想除去饥馑薄福的苦,也应当事先归依僧众。”龙说: “好的,我自皈依僧众。”畜生当中,首先皈依佛得到度 化的,以此龙为首。 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菩萨往昔行持禅定到彼岸一心于道,如上所说。 佛行道得小径,其边有树。佛坐其下,与千二百五十 比丘俱,一心入定。有五百乘车过。佛时盛渴,告阿难曰:
六度集经讲记(三) 119
尔取水,吾欲饮之。曰:属有五百乘车过,其水盛浊,不 可饮。又重敕曰:吾渴尤甚,尔驶取水来。至再三。 佛有一天行路,走到一条小路上,路边有树,佛就坐 在树下,和一千两百五十位比丘在一起,一心入定。当时 有五百辆车疾驰而过。佛那时候很干渴,便对阿难说: “你 去取点水,我想喝水。”阿难说:“刚才有五百辆车经过, 风尘仆仆,使得水面都很污浊,现在不能喝。”佛又重新 教敕,说: “我特别渴,你快点过去取水来。”这样连说了 三遍。 阿难曰:有溪名鸠对,清澄且美,可浴可饮。 阿难说:“有溪水叫鸠对,清澄且美,可以洗浴和饮 用。” 佛与阿难说斯未竟,时有一人,名胞罽,师事逝心, 逝心名罗迦蓝。胞罽睹佛灵辉,身色紫金,相好甚奇,古 圣希有。心喜踊蹈,拱手直进,稽首而曰:属有五百乘车 由斯行矣,世尊宁闻见乎?曰:不闻不见也。 佛和阿难话还没说完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胞罽,曾经 师事名叫罗迦蓝的婆罗门,他见到佛的光辉容颜,紫金身 色,相好奇特,连古圣也稀有的此等德相,内心踊跃欢喜, 拱手直接向前顶礼说道:“刚才有五百辆车从这里经过, 世尊听到、见到了吗?”说:“没见到,没听到。” 胞罽曰:世尊卧乎?曰:吾坐禅,得一心定。胞罽叹
六度集经讲记(三)
120
曰:如来无所著正真觉,玄深之定,乃至斯乎?车向者震 国,躬污尘埃,志道无猗,不闻不见,乾坤可动,斯志难 倾。 胞罽又问: “世尊是休息了吗?”说: “我坐禅,得了 一心定。”胞罽感叹地说:“如来无所著正真觉玄深之定, 竟到达如此地步!车队刚才震动国土,尘埃滚滚都卷到了 身上,您一心在道,没有一点散乱,不闻不见,乾坤可动, 却动摇不了您行道的坚心。” 吾师在时,亦于道边树下得禅,时亦有五百乘车历其 前。有人问曰:宁闻见乎?曰:不闻不睹。其人曰:子时 卧出乎?曰:吾一其心,得清净定,故不闻。 “我师父在时,也曾在道边的树下入了禅定,当时也 有五百辆车经过他面前。有人问他: ‘您见到、听到了吗?’ 师父回答:‘没见到,没听到。’那人说:‘你当时是睡卧 了,还是不在这里?’说:‘我当时一其心得到清净定, 所以没听到。’” 其人曰:罗汉道志,深乃如之乎?车历前,身污尘, 而不觉。其人睹彼志幽玄,师事终年。 “那人说:‘罗汉的道行道心这么深呐!连大车队经 过面前,身上沾染上了尘垢,都没有察觉。’那人见到我 师父志愿幽玄,深不可测,从此便长年事奉我师父。” 胞罽曰:佛寂定无猗之志,犹吾往师。自今日始,终
六度集经讲记(三) 121
命奉佛五戒,为清信士,敢履众恶。 胞罽对佛陈白:“如来寂定没有散乱的心意,就像我 过去的师父。从今天起,我愿终生奉持佛的五戒,做一名 清信士,不敢再造作各种恶业。” 佛告胞罽:五百车声,孰如雷震之响?对曰:千车之 声,犹不比雨之小雷,岂况激怒之霹雳乎? 佛告胞罽: “五百辆车的声音,和雷震音相比如何?” 回答:“一千辆车子的声音,还比不上小雷声,何况是激 怒的霹雳声呢?那是特别扰动心神的。” 世尊曰:吾昔处阿谭县蓬庐之下,坐惟生死之本。暴 风雨雹,雷电霹雳,杀四特牛,耕者兄弟二人。其县黎民, 观者甚众。吾时出经行,有一人至吾所,吾问之曰:众将 何观乎?其人如事说之。人曰:佛时何之?答曰:独在屋 下。人曰:佛时卧乎?曰:不。人曰:焉有寤而不闻乎? 志道甚深。自今之后,愿师事世尊,奉五净戒,为清信士, 终身守真。 世尊说:“我从前在阿谭县的蓬庐之下打坐,静坐思 惟生死之本。当时暴风骤雨中夹带着冰雹,雷电霹雳霹死 了四头牛以及耕种的兄弟两人。那个县的很多黎民百姓都 前来看热闹。我当时出来经行,有一个人来到我这里,我 问他: ‘大家都去看什么呀?’那人如是地汇报。他说: ‘佛 您当时到哪里去了?’我说: ‘一个人待在屋中。’那人说:
122
六度集经讲记(三)
‘佛当时睡了吗?’说:‘没有。’他很奇怪:‘哪有人醒 着听不到雷声的?您修道的志愿是如此之深,以至于连霹 雳惊雷都没听到。从今以后我愿拜您为师,终生承事,奉 持五种清净戒,做清信士,终身守持正道。’” 胞罽闻之,心开结解,其喜无量。顾敕从者曰:内藏 金织成衣有千领,择取妙者来,吾欲上佛。从者承命,归 家取来。胞罽自手以衣,被佛身上,退稽首曰:自今愿世 尊屈景灵,之吾乡诸清信士所,并领下吾家,宗门巨细, 各自亲身,供养于佛。毕天地之寿,以至恭之心,奉养天 龙鬼神,蜎飞蚑行蠕动之类者,不如一日饭一沙门,岂况 无上正真佛乎?愿垂弘慈,授吾无极之福。世尊曰:大善。 当时胞罽听佛说后,心开意解,欢喜无量,回头对侍 从说:“我们家藏的金织成衣有一千领,取最好的来,我 想供养佛。”随从依命,回家取来。胞罽亲手以妙衣披在 佛身上,退下稽首说道:“从今以后,愿世尊能屈驾光临 我乡诸清信士的住所,而且能接受我家宗门大小各自亲身 的供养。哪怕穷尽天地的寿命,以最恭敬的心,奉养天龙 鬼神、蜎飞蠕动爬行之类,不如一天供养一位沙门饭食的 功德大,何况是供养无上真正的佛陀呢?这是无上的福 田,愿佛垂下大慈悲,赐予我等无极之福。”世尊说: “很 好!很好!” 菩萨禅度无极道志如是。
六度集经讲记(三) 123
世尊行持禅定度彼岸,当时是这样一心在道的。要体 会到由于一心在道,因此旁边发生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 志愿力的作用。 众祐自说,为菩萨时,名曰常悲。常悲菩萨,常流泪 且行。时世无佛,经典悉尽,不睹沙门贤圣之众。常思睹 佛,闻经妙旨。时世秽浊,背正向邪,华伪趣利,犹蛾之 乐火。四等六度,永康之宅,而世废佛斯法,就彼危祸, 以自破碎也,故为愁荒哀恸且行。 世尊说自己做菩萨时,有一世叫做常啼。常啼菩萨常 常边流泪边走,因此得名。当时世上没有佛,经典也已灭 尽,到处都见不到沙门贤圣众,菩萨常常想见到佛,听闻 佛的微妙经法。那时候世界很污浊,人们都背正向邪,做 很多虚伪表面的事,趣向私利,就像飞蛾扑火。像慈悲喜 舍四无量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 度之行等,本是能令众生永远康宁之宅,但是世上却废掉 了佛说的这些大法,而趣向危难灾祸,毁灭自身,因此常 啼菩萨心里常常一片愁闷、哀伤,边走边伤心流泪。 往昔有佛,名影法无秽如来王。灭度来久,经法都尽。 常悲菩萨,梦见其佛,为其说法云:慎无贡高,学士之行 去心恩爱之垢,无著六情之尘劳,无遗众爱毛发之大,藏 尔心内,诸念寂灭,是为无为。
124
六度集经讲记(三)
往昔有佛,叫做影法无秽如来王,灭度已经很久,经 法都消尽了。常啼菩萨梦见彼佛为自己说法道:“千万不 要贡高,学道的人应当去掉内心恩爱的尘垢,而不要著在 六种欲尘中,不要留下毛发那么大的各种贪爱藏在你心 里,寂灭各种妄念,这就是无为。” 菩萨从佛闻斯法,犹饿夫得甘食,其喜无量,心垢除, luǒ
入净定。即弃家捐妻子,入深山,处闲寂,以山水果 蓏 自供。 菩萨从彼佛处听闻到此法,就像饥饿者得到甘美之 食,欢喜无量,心垢除,入净定。于是就捐弃家舍、妻子、 儿女,入于深山闲静处修道,以山水果蓏来供养身体。 处山举手椎心,哀号而云:吾生怨乎?不值佛世,不 闻佛经。十方现在至真世尊,洞视彻听,皆一切知。恍惚 耀辉,靡不了之。愿现尊灵,令吾睹佛。得闻弘广,大道 极趣。 有一日,菩萨在山中举手椎心哀号地说道:“我是造 了什么孽?这一生没有遇到佛出世,没有听闻到佛的经 法。十方现在正住世的至真世尊,您们洞视彻听,一切皆 了知,清净普照,无不明了,因此愿您们能显现尊灵,令 我得睹尊颜,听闻广大至极的道法。” 哀声适讫,天神下曰:明士乃尔,莫复哀号。佛有大 法,名明度无极之明。过去诸佛,今现在,甫当来,皆由
六度集经讲记(三) 125
斯成。尔必索之,诵习其文,怀识其义,奉而行之。尔必 得四无所畏、十种力、十八不共,身色紫金,项光无际, 十方经道,尔为明主。众圣之尊,天人之师,应仪名佛, 所无有也。 当时他的哀求声刚停止,天神就下来说:“你是具慧 者才能这样,不要再哀号。佛有大法,叫做般若波罗蜜多, 过去诸佛、现在诸佛以及未来诸佛,都是由于此般若波罗 蜜多的大道而成就的。你一定要去求索此法,诵习其文, 心里想着念着它的涵义,并且励力地奉行。这样你就必定 能得到四无所畏、十力、十八不共法,色身紫磨金色,颈 项光明无有边际,由此在十方世界里流布经法,成为光明 之主。也就是成为照亮一切世间的明灯,众圣中的尊王, 天人为主一切众生的大导师,人天的福田,称之为佛,成 为天上天下所无有者。” 常悲菩萨仰视报曰:当由谁闻斯尊法乎?以何方便? 之何国土?厥师族名? 当时常啼菩萨仰望回答说:“要从谁那里听闻此尊法 呢?以什么方便?向哪方国土?师长的族姓名称如何 呢?” 天人报曰:尔自斯正东行,无念色痛想行识,无念苦 乐善恶,耳目鼻口身心,吾我及人,往世所更,来世之事。 无念地水火风空,青黄白黑,都及众色,贪淫嗔恚,愚痴
126
六度集经讲记(三)
嫉妬,男女九族,左右前后,高下迟疾。无念有佛无佛, 有经道无经道,有贤圣无贤圣,空尔意,绝众愿。尔之执 心,无违吾教,今睹明度无极圣典。 天人回答:“你从这里往正东方行进,心中不念色受 想行识,不念苦乐善恶、眼耳鼻舌身意、人我是非、过去 所经历的事以及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也不念地水火风空、 青黄白黑以及各种色彩,也不起贪嗔愚痴嫉妒想,不念男 女九族,不想前后左右、高低迟速,也不想有佛无佛、有 经道无经道、有贤圣无贤圣,空道你的心,绝掉各种愿求, 如果你能这样执心不违背我的教化,那么你就能睹见般若 波罗蜜多的无上圣典。”
j í
常悲菩萨仰曰:敬诺,终始 戢 之。 常啼菩萨仰天告诉说:“遵命!我一定从始至终守住 此教导而不违越。” 天人重曰:精进存之。言竟,忽然不现。 天人再次说: “你要精进,心存此大事。”说完就忽然 不现。 菩萨受教,端心内净,东行索之。数日即止,深自思 曰:吾宿薄祐,生不值佛。世无沙门,君臣愦愦,无知佛 者。明度无极,除冥尊师,去斯几里?未睹之顷,心中悲 猛,举哀而行。 当时菩萨领受教导,端正自心,内在清净,向着东方
六度集经讲记(三) 127
去索求般若波罗蜜多的大法。数日后停止下来,深自思惟: “我宿生何等薄福?生不逢佛,世上没有沙门众,君臣处 在昏庸中,没有了解佛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经典以及能遣 除我愚暗的至尊师长,离此地还有几里远呢?”当时前方 没有城市,也没有见到这样的师长,因此心里生起一阵很 猛利的悲哀之心。菩萨就怀着这样的悲哀继续向前行进。 精诚之至,感于诸佛,上方佛来,飞在其前。身色紫 金,相好绝圣。面若满月,项有日光。诸天翼从,宝帐华 盖,作乐散华,叉手垂首。 由于精诚所至,感动了诸佛,上方佛前来,立在他的 面前。佛现出紫金色的身相,相好超过群圣,面如满月, 颈项有日光围绕。佛的旁边有诸天护卫,上方有宝帐华盖, 又以各种音乐、鲜花来作供养,合掌垂首。 佛叹菩萨曰:善哉善哉,尔之快健,睹世希有。 当时此佛赞叹菩萨说:“善哉!善哉!你是如此地勇 猛快健,举世稀有。”就是因为他的道心很勇猛,为了求 法什么都不顾,这种舍身求法的心,就叫做快健,这种大 心力确实是举世稀有。 菩萨见佛,且喜且悲,稽首而曰:愿佛哀哉,断我系, 解吾结,开吾盲,愈吾病,为吾说经。 菩萨见到佛,又喜又悲,稽首顶礼祈求:“愿佛哀愍 我,断掉我的系缚,解开我疑结,开我迷盲,愈我惑病,
128
六度集经讲记(三)
为我宣说经法。” 佛告之曰:三界皆空,夫有悉无。万物若幻,一生一 灭,犹若水泡。睹世皆然,尔其思之。吾为尔说经,端心 谛听,慎无忘也。 佛告诉说:“三界皆空,有的都是没有的。万物就像 幻事,正现之时也是不可得的,就在这现相界里,也是生 而寂灭,就像水泡般,全世界都是这样的,你应当认真思 惟。我给你讲说经法,你要端心谛听,不要忘记。” 自是东行二万里,有国名犍陀越,诸菩萨城也。一国 之内,皆是上士,无凡庸人。欲为说诸菩萨之德,劫数已 尽,其德有余。至尊上德菩萨,名法来,于彼诸圣,犹星 有月。怀诸经典,其明无限。敷演明度无极之经,反覆教 人。诸菩萨有受经者、诵者、书者、定经原者,尔往见焉, 必为尔师。劝尔索佛,疾驰就之。自当为尔说内外明度, 无极景德。 “你从这里往东方行走两万里,那里有个国家,叫做 犍陀越,是诸菩萨所住之城。一国之内,全都是上士,没 有凡庸人。如果要述说诸大菩萨的功德,即使说完了劫数, 他们的功德也还是说不尽。其中有一位至尊具圣上功德的 菩萨,称为法来,也就是法湧大菩萨,他在群圣当中,如 同众星捧月。他心中怀着诸多波罗蜜多等的经典,他的光 明智慧无有限极,他正在敷演般若波罗蜜多的经法,反复
六度集经讲记(三) 129
教导世人,诸菩萨中有受经法者、诵经法者、书经法者、 定于经之本原意者,你过去就能看到,他必定能成为你的 师长。劝你为了寻求无上菩提而迅速地赶过去,菩萨自然 会为你讲说内外般若波罗蜜多的无上德行。” 常悲菩萨闻佛叹彼菩萨名德,心入法喜,得现在定, 众想都寂。悉睹诸佛为己说明度无极之德,叹己精进,索 佛之勋。佥曰:善哉,求佛之志,尔为得之。吾于往昔, 始发意时,亦皆然也。已逝、甫来、现在诸佛,皆如尔索 矣。尔必得佛,济一切生也。 当时常啼菩萨听到佛赞叹法湧大菩萨的名称德相,心 顿时入于法喜,获得现前定,各种妄想得以寂灭。并且见 到无数佛在为自己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赞叹自己精 进求佛的功勋,都这样说:“善哉!善哉!求佛的志愿你 已经得到。我在往昔初发心时,也都是这样的。过去佛、 未来佛、现在佛都像你这样求法的,你一定能成佛,救济 一切众生。” 常悲菩萨从定寤,左右顾视,不复睹诸佛。即复心悲 流泪,且云:诸佛灵耀,自何所来?今逝焉如。 常啼菩萨从定中出来,左右观看,没见到诸佛,再次 伤心地流泪,且说:“诸佛的灵仪是从何方来的呢?现在 又到哪里去了呢?”他在思惟是否有来去的问题,后来法 勇菩萨给他解决了。
六度集经讲记(三)
130
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菩萨过去世修禅定波罗蜜多一心精进的大行,如上所 说。 昔有两菩萨,志清行净,内寂无欲,表如天金。去秽 浊之群,处山泽,凿石为室,闲居静志。菅衣草席,食果 饮泉。清净无为,志若虚空。四禅备悉,得五通智。 从前有两位菩萨志愿清高,行持清净,内在寂然,无 有贪欲,如同天金一般。他们离开世间人们秽浊的群体, 独处在山泽中,凿了一个石洞作为静居处。从此少欲无为, 静心修道,以菅为衣,以草为席,吃野果,饮涧泉,清净 无为,志若虚空。当时二人都修成了四禅,证得了五通智 慧。 一能彻视无遐不睹,二能洞听无微不闻,三能腾飞出 入无间,四能通知十方众生心中所念,五能自知无数劫来 宿命所更。梵释仙圣,诸天龙鬼,靡不稽首。 证得了五神通的情形是:一、具足天眼,能够彻视很 广大的范围,无远不见;二、具足天耳,能洞听各种声音, 乃至微细处都无不闻知;三、具足神足,能够腾飞,出入 没有间隔;四、具足他心通,能够无碍地了知十方众生心 中所想;五、具足宿命通,自己知道无数劫来的宿命,一 生一生的经历。当时梵王、帝释、仙人、诸天龙鬼神等,
六度集经讲记(三) 131
无不对这两位修道者稽首敬礼。 处山泽六十余年,悲念众生,展转愚冥,不睹为恶, 后有重殃,约情弃欲,敬奉三尊,福至响应,必获其荣。 他们在山中修道六十多年,悲愍众生辗转地处在愚蒙 盲目当中,不见因果律,不知道造恶以后会有重殃,也不 知道如果能够约情弃欲,敬奉三宝,福德到了就必然如响 应声,得到尊荣富贵等等。 二梵志者,一名题耆罗,二名那赖。题耆夜兴诵经, 疲极卧出。那赖时亦诵经,误蹈题耆罗首。 两位梵志名叫题耆罗和那赖,题耆罗夜里起来诵经, 疲劳极了,就躺了下去。那赖当时也起来诵经,不小心踩 了题耆罗的头。 题耆即兴,而曰:谁蹈吾首者,明旦日出一竿,破尔 之首,为七分善乎? 题耆罗马上爬起来,愤怒地说:“谁踩了我的头?明 天太阳到一竿头的时候,把你的脑袋破为七分,好吗?” 那赖曰:误蹈尔首,祝誓何重?凡器不行之类,尚有 相触,岂况于人,共处终年,而不误失乎?尔言常诚,明 旦日出,吾首必为七分矣。吾当制日,不令其出。 那赖说:“只是误踩了你的头,为什么要发这样重的 恶誓?但凡是器皿等这些不能行动的东西,尚且有碰撞, 何况是人,哪里能相处终年而没有一点失误呢?你的话常
132
六度集经讲记(三)
常是诚实的,明天早上太阳一出来,我的头必定会裂成七 分,所以我要制住太阳不让它出来。” 遂尔不出。五日之间,举国幽冥,炬烛相寻。众官不 修,君民惶惑。会群寮,请道士。王曰:日之不出,其咎 安在? 他果然以法力让太阳不升起。五天当中,全国都处在 黑暗里,人民拿着火炬灯烛,你找我,我找你,“王妈你 在哪里啊?李爸你在哪里啊?”就像这样,整个世界黑漆 漆的。官员们也不上衙门,君民都处在惶恐不安中。当时 国王认为不得了,便召集群臣,请来道士。国王说:“太 阳不出来,这是什么罪过造成的啊?” 道士之中有五通者,曰:山中道士,两有微诤,故制 日令不出耳。 道士当中有具足五通的,用天眼观察了一下,就说: “原来,是那座山里的两个道士,因为发生了一点诤论, 所以制止太阳,不让它出现。” 王曰:其诤有缘乎?道士具以本末为王说之。王曰: 奈之何?答曰:王率群寮,民无巨细,驰诣于彼,稽首和 解,彼必慈和。 国王问:“这种诤论有什么来由吗?”道士具体把前 后经过向国王汇报一通。国王说:“这可怎么办啊?”回 答:“国王,您可以率领群寮以及大大小小的人民,奔驰
六度集经讲记(三) 133
到那山上,稽首顶礼,让他们和解,他们一定会很慈和的。” 王即有诏,如道士令,诣于山泽,叩头曰:国丰民宁, 二尊之润,而今不和,率土失所。其咎在我,黎民无过, 愿赦之。 于是国王就下诏,召集群臣人民,按照道士的指令, 前呼后拥地来到了山泽当中。国王叩头说:“国丰民安, 都是因为两位尊者慈悲润济,而现在二位尊者显现不和, 全国都处在暗瞑当中。这都是我的罪过啊!黎民没有过失, 愿赦免之。 ” 那赖曰:王勤晓彼意,彼意解者,吾放日矣。 那赖说:“国王你还是殷勤地去开晓题耆罗道人吧, 他的心意开解的话,我就放太阳出来。” 王之题耆罗所,宣那赖旨。王即曰:令彼以泥涂其首。 放日,泥首即破为七分,那赖无为。王臣黎民,靡不欣怿。 国王就到题耆罗那里,转述了那赖的心意。国王就命 他用泥巴涂在头上。当放日轮出来之时,泥巴头就破成了 七分,那赖安然无恙。这时国王大臣黎民百姓无不欢欣释 然:“事情都过去了,一场风波终于平定,我们又回到了 正常的生活。” 两道士为王,广陈治国:当以四等无盖之慈,劝奉五 戒,载十善而行。王及臣民,佥然受戒。 两位道士就给国王详细地陈述治国的方针,并且说:
134
六度集经讲记(三)
“应当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平等无偏的大慈心,劝 奉人民修五戒、行十善,这样以正法来治国。”于是国王 和臣民都受持净戒。 王还国有诏曰:人无尊卑,带五戒十善经,以为国政。 自斯之后,王润逮草木,忠臣诚且清让,父法母仪,室家 各尚,守道贞信,家有孝子。 国王返回国都后,颁下一道诏令:“全国上下,不论 尊卑,都必须带着五戒十善的经法作为政法。”从此以后, 国王的仁慈润及到草木,举国上下出现一片正法气象,忠 臣都很诚实、清廉、推让,家中都是父法母仪,家家户户 都崇尚正理之道,守道贞信,家家都有孝子。 众祐曰:两菩萨睹其国主,不知三尊,臣民愦愦,邪 见自蔽。犹冥中闭目行,愍其徒生徒死,不睹佛经,故为 斯变,欲其睹明也。 众生怙主说: “两位菩萨见到国主不知道佛法僧三宝, 臣民都处在昏愦迷惑中,被邪见蔽住了自心,就像在黑暗 中闭着眼睛行走一样,愍怜他们虚生浪死,不见佛法,因 此才显现这样的变异,让他们见到正法光明。” 佛告诸比丘:那赖者,吾身是。题耆罗者,弥勒是。 佛告诸比丘:“那赖,是我的前世;题耆罗,是弥勒 菩萨的前生。” 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六度集经讲记(三) 135
世尊过去行菩萨道,禅波罗蜜多一心修行如上所说。 六度集经卷第七终
六度集经卷第八 明度无极章第六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 十比丘俱,菩萨万人共坐。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 百五十位比丘在一起,菩萨万人共坐一堂。 第一弟子鹙鹭子,前稽首长跪白言:车匿宿命,有何 功德?菩萨处家,当为飞行皇帝,而劝弃国,入山学道。 自致为佛,拯济众生,功勋巍巍,乃至灭度。惟愿世尊, 为现其源。 第一弟子舍利子向前稽首长跪,启白佛说:“车匿宿 世有什么功德?原本菩萨居家可以做转轮圣王,却劝导太 子放弃家国,入山学道,自致成佛,拯济群生,功勋巍巍, 乃至灭度。唯愿世尊为我等显示车匿的本事因缘。” 佛叹曰:善哉善哉,鹙鹭子所问甚善。车匿累世,功 勋无量。尔等谛听,吾将说之。对曰:唯然。 佛赞叹说:“你问得好!问得好!舍利子所问很好!
六度集经讲记(三)
136
车匿累世功勋无量,你们善自谛听,我将述说这段往事前 缘。”众人回答说:“好的,世尊!” 佛言:吾昔为菩萨,在尼呵遍国。其王闻人,或为道 升天,或为神祠升天者。王自童孺来,常愿升天,未知所 由。 世尊说:回想过去有一世我做菩萨,在尼呵遍国。当 时的国王听说有的人或者修道能升天,或者祭祀神祠能升 天。国王自从童年以来就常常祈愿升天,却不知升天的道 法。 国有梵志,四万余人。王视之曰:吾欲升天,将以何 方?耆艾对曰:善哉问也,王将欲以斯身升天耶?以魂灵 乎? 当时国中有四万多个婆罗门,国王就召集他们说道: “我想升天,你们可有什么方法吗?”那些老道们就这样 回答:“国王问得很好!那么您是想以这个肉身来升天? 还是以魂灵来升天呢?” 王曰:如斯坐欲升天也。曰:当兴大祀,可获之矣。 王喜无量,以金银二千斤赐之。梵志获宝归,快相娱乐。 国王说:“我想以这个身体坐着升天。”众婆罗门说: “如果能够兴办盛大的祭祀,就能够得偿所愿。”国王听 后欢喜无量,赏赐给众婆罗门金银两千斤。诸婆罗门得到 这么多金银宝贝,都非常喜悦,就拿着宝贝回来,竞相娱
六度集经讲记(三) 137
乐。 宝尽,议曰:令王取童男童女,光华踰众者各百人, 象马杂畜事各百头,先饭吾等,却杀人畜,以其骨肉,为 陛升天。以事上闻。 结果把宝贝全部都花光了,他们又商议说:“就让国 王取童男童女青春光华不同凡响者各一百人,再加上象马 等各类牲畜各一百头,首先供应我们饮食,然后再杀掉这 些人畜,用他们的骨骼、血肉做成台阶,这样就能升到天 上。”商定以后就把此事向上汇报给国王。 王曰:甚善。王即命外臣,疾具如之。悉闭著狱,哭 者塞路。国人佥曰:夫为王者,背佛真化,而兴妖蛊,丧 国之基者也。 国王听后说: “很好!”当即就命令外部大臣赶紧备办。 当时把符合条件的童男童女以及象马等牲畜全部都按数 抓拿,关押在监狱中,等待宰杀,结果弄得整个国家哭声 载道。国人都这样说: “做国王的,背离佛陀的真实法道, 而兴起这样的妖蛊之事,这实在是丧坏国家的基础,是暴 王之行呐!” 梵志又曰:傥杀斯生,王不获升天,吾等戮尸于市朝, 其必也。 梵志们又这样说:“虽然我们想了这一条计策,但假 使杀掉这些众生后,国王没有升天,那必定是要将我们拉
138
六度集经讲记(三)
到市场上砍头宰杀的,所以我们要另寻一条良策。” 重谋曰:香山之中,有天王妓女,名似人形神,神圣 难获,令王求之。若其不致,众事都息,吾等可无尤矣。 于是他们又想了一条脱免之术,重新商量说:“在香 山当中,有一位天王的歌妓,叫做似人形神。她是神妙不 可测的,并且很难得到,我们应当让国王去求。如果他不 能得到,那么这些事情就都摆平了,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后 顾之忧了。” 又之王所,曰:香山之中,有天乐女,当得其血,合 于人畜,以为阶陛,尔乃升天。 于是他们又到国王这里,说到:“香山之中,有天王 的歌女,如果能得到她的血,合着人畜的骨血等来做阶梯, 您就能够升天。” 王重喜曰:不早陈之?今已四月,始有云乎?对曰: 吾术本末。 国王说: “你们为什么不早说?现在已经过了四个月, 其他的东西都早已备办好了,你们又来说这些。”这些婆 罗门很狡诈地说:“我们的法术是首先要这样,后来要那 样,有一定的次第,前后不能错乱。” 王令国内黎庶并会,快大赏赐,酒乐备悉,令曰:孰 能获神女乎?民有知者曰:第七山中,有两道士。一名阇 犂,一曰优奔,知斯神女之所处也。王曰:呼来。使者奉
六度集经讲记(三) 139
命,数日即将道士还。 于是国王就下令国中的黎民百姓同时在王宫外聚会, 做大赏赐,各种的美酒、音乐应有尽有,然后就问道: “你 们当中谁有办法能得到香山中的神女啊?”国民当中有知 情者说:“在第七山中有两位道士,一个叫阇犂,一个叫 做优奔,他们两人知道神女的所在。”国王说: “叫过来。” 使者奉命,数日间就把两位道士带回来了。 王喜设酒,为乐七日。曰:尔等为吾获神女来,吾其 升天,以国惠尔。对曰:必自勉励。 国王很欢喜,设酒席款待,让他们尽情娱乐了七天。 之后说:“你们为我求得神女来,如果我能够升天的话, 就把国家赏赐给你们。”两位道人说:“我们一定勉励而 为。” 退坐寻求,二月有余。经七重山,乃之香山。睹大池 水,纵广三十里。池边平地,有大宝城。纵广起高,各八 十里。宝树周城,耀耀光国。池中莲华,华有千叶。其有 五色,光光相照。异类之鸟,唱和而鸣。城门七重,楼阁 宫殿,更相因仍。幢幡暐晔,钟铃五音。天帝处中,倡人 相娱。七日之后,释出游戏,于池沐浴。快乐已毕,当还 升天。 退坐后他们就开始寻找,经过了两个多月,爬过七重 高山才到达香山。此时出现了奇异的景象,他们看到香山
140
六度集经讲记(三)
中有一口大池水,长宽各三十里,在大池旁边的平地上有 一座宝城,长宽高各八十里。宝城的周围有众多宝树环绕, 并且闪着光明,照耀着国土。池中众多莲花开放,花有一 千叶,叶叶具足五色,光光相照。各种各样的鸟儿唱和鸣 叫。再说,这座城池有七重门,里面一排一排的宫殿楼阁 鳞次栉比,顶上悬挂着各类光辉闪耀的幢幡,微风一吹, 各种的钟铃五音就在天空中演奏美妙的交响曲。天帝释就 处在此城中,有好多的歌妓载歌载舞来娱乐天王。七日之 后,帝释天王出城游戏,来到这天池中沐浴,享受完沐浴 的快乐后,就会返回天庭。 池边树下,有圣梵志。内外无垢,获五通之明。两道 士进,稽首曰:斯音绝世,将为谁乐?答曰:头摩王女等 千余人,于斯游戏,方来修处,尔等早退。 当时在天池旁边的树下有一位圣梵志,他的道行很 高,内外没有尘垢,得到了五种神通,能够照了很广远的 事情。两位道士近前顶礼说:“这真是绝世之音啊!不知 是谁在这里娱乐呢?”回答说:“头摩王女等一千多人在 这里游戏,才来这里,你们最好早点退避。” 受命退隐,议曰:斯梵志道德之灵,吾等当以何方致 天女乎?惟当以蛊道,结草咒厌,投之于水。令梵志体重, 天女灵歇耳。 这两人听后就退下来商议说:“这个梵志道德很灵,
六度集经讲记(三) 141
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得到天女呢?”“只有用蛊道之 术,先用草扎一个小人,再念咒加持,以此投入水中,让 梵志的身体沉重、天女的灵性退失,这样我们就能抓到天 女了。” 即结草投水,以蛊道咒。帝释旋迈,诸天都然。惟斯 天女,不获翻飞。两道士入水,解其上衣以缚之。女曰: 尔等将以吾为?答如上说。 于是这两个道士就结草投入水中,并且修蛊道,念咒 加持这个草人。结果天帝很快就返回天宫,诸天也都如此, 只剩下天女一人,因为她被蛊道所中,身体沉重,飞不起 来,因此堕在池中。这时两个道士就入水,解了天女的上 衣,把她绑了起来。天女说:“你们想把我怎么样?”他 们就把上面的情况给她讲了。 以竹为筚,行道七日,乃之王国。诣宫自陈。王喜见 女,为之设食。慰劳道士曰:吾获升天,斯国惠尔。 他们用竹子做成竹排,沿着水路漂了七天,才回到王 国。两个道士就前往王宫向国王陈述一路的经过。国王见 到神女很欢喜,为了款待她,特意设下宴席,之后慰劳道 士说:“我终于能升天了!这个国家就送给你们了。” 王之元子,名难罗尸,为异国王,厥太子名须罗先。 内慈行和,明照太初。见世众生未然之事,无窈不睹,无 微不达。六度高行,不释于心。自誓求如来无所著正真觉、
142
六度集经讲记(三)
道法御、天人师、善逝、世间解,逮于本无。 再说,国王的大王子叫难罗尸,做了异国的国王,而 这个大王子的太子叫做须罗先,也就是国王的孙子。他非 常有德行,内在非常仁慈,行持和平之行,智慧能够照到 太初之际,就是有宿命通。再者还有天眼通,他能够清楚 地见到世上的众生以及还没发生的事,没有幽深广远处不 照了,没有微细处不洞达。心中不舍六度高行。不释于心, 就是从不舍离。并且自己立志要求证如来无所著正真道的 无上果位,证达本无之地。 王曰:吾当升天,呼皇孙辞。孙至稽首,虔辞毕,退 就座。王曰:尔亲逮民安乎?对曰:蒙润普宁。孙曰:吾 不求天女为妃者,王必杀其党。因人以闻。王曰:吾当以 其血,为陛升天。孙即绝食,退寝不悦。王惧其丧,即以 妃焉。内外欣怿,众患都歇。 国王说: “我就要升天了,把皇孙召来与我辞别。”皇 孙到了后,稽首虔诚说辞完毕,就退下来坐在座位上。国 王问道: “你的父亲以及人民,都还好吗?”皇孙回答说: “蒙国王您的恩德润泽,他们都很好。” 当时皇孙心想:“如果我不求天女做太子妃的话,国 王一定会杀掉她的。”因此就叫了一个人去向国王要人。 国王说:“我要以天女的血涂在台阶上,以此来升天,所 以不能给你。”于是皇孙就绝食,回到寝殿后非常不开心。
六度集经讲记(三) 143
国王害怕他会因此丧命,无奈之下就把天女许配给他做了 妃子。内外人等都很欢喜,由此免去了一场灾难。 四月之后,梵志复闻曰:当为埳,杀诸畜生,以填埳 中。取神女血,以涂其上,择吉日祠天。王曰:善哉。命 诸国老,群僚黎庶,当兴斯祀。 过了四个月以后,梵志们又上报国王说:“应当做一 个大坑,杀掉各类畜生来把大坑填满,然后取神女的血涂 在上面,并且择一吉日祭祀天地。”国王说:“很好!”又 命令国中的老人以及官僚黎民都要来参加这个大祭祀。 皇孙闻之,怃然不悦,难梵志曰:斯祀之术,出何圣 典乎?梵志答曰:夫为斯祀,祚应升天。 皇孙听到这个消息,内心非常失望、不悦意,就亲自 前来问难梵志说:“这种祭祀的方术,出自什么圣典?” 梵志们说:“什么圣典不圣典?这样祭祀理应升天的。” 皇孙难曰:夫杀者,害众生之命。害众生之命者,逆 恶之元首,其祸无际。魂灵转化,更相嫌怨,刃毒相残, 世世无休。死入太山,烧煮脯割,诸毒备毕。出或作畜生, 死辄更刃。若后为人,有戮尸之咎者,残杀之所由也,岂 有行虐而升天者乎? 皇孙又接着难问说:“杀生是害众生的性命,而害众 生的性命是暴恶的元首,以此会感召无边无际的祸患。死 后魂灵转化,彼此冤冤相报,没有了结,又会互相生起嫌
144
六度集经讲记(三)
恶之心,用刀刃毒药互相残害,世世没有休止。以这种杀 生暴恶的业力,死后会堕入地狱,感受烧煮宰割等各种各 样的苦毒。勉强从地狱超出后,还要做畜生,死后被千刀 万剐,痛苦至极。之后如果能做人,还是会有被杀戮、曝 尸的过咎,这些都是由过去残杀众生之恶业所带来的,哪 里有行暴虐而得升天的道理呢?”这个时候皇孙直接给他 们指陈,杀生必定会堕落三恶道,转生为人后还要感受其 等流果。因此,以杀生的因只会感召被杀戮的果,哪里能 够升天呢? 梵志答曰:尔年未始,智将何逮?而难吾等。 梵志回答:“你虽然没有成年,智慧却无人能比,而 且能够问难我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皇孙曰:吾宿命时,生梵志家。连五百世,玩尔道书, 清真为首,尔等巧伪,岂合经旨乎? 皇孙说:“我宿世生在梵志家,连续五百世,演习道 书,知道所谓的修天之道以清真为首,一定要内心清净、 正心诚意,而你们却这样虚伪狡诈,哪里符合修天之道的 法旨呢?” 梵志曰:子知吾道,奚不陈之。 梵志很佩服地说:“你很了解修梵之道,何不为我们 解说一番呢?” 皇孙具说梵志景则:圣趣至清,而尔等秽浊,残酷贪
六度集经讲记(三) 145
餮,虚以邪祀,杀人众畜,嗜酒淫乱,欺上穷民。令民背 佛违法,远贤不宗。尽财供鬼,而亲饥寒,岂合圣趣沙门 之高行乎?梵志等恧惭,稽首而退。 于是皇孙就为他们具体宣讲修梵天的大法则:“要到 达上界,必须内心清净,而你们内心非常污浊,残酷贪婪, 而且相当狡诈,以各种邪的祭祀为由,滥杀人民和畜生, 嗜酒淫乱,对上欺惑君王,对下欺压百姓。并且使人民背 离佛法,远离贤圣,行不正之道。你们穷尽财物来供奉鬼 妖,这样落在饥寒当中,哪里符合升梵天的旨趣、沙门的 高行呢?你们这是背道而驰,凶残暴虐,欺上瞒下,使得 人民穷苦,将他们引入邪途,你们造的是滔天大罪啊!哪 里能升梵天呢?”诸梵志等听后非常惭愧,顶礼而退。他 们不敢再做此种邪行了。 孙即为祖王,陈无上正真最正觉至诚之信言: 接着,皇孙就给祖王讲述无上正觉世尊所教导的诚谛 之语。想要升天,并不是要兴邪祭祀,您是受了坏婆罗门 的蛊惑,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之后皇孙就给祖王好好 上了一课,告诉他应当修什么因才能升天。 夫欲升天者,当归命三尊,觉四非常,都绝悭贪,植 志清净,损己济众,润逮众生。斯一也。 “所谓的想要升天,首先应当归命三宝,觉悟世间四 非常,也就是苦、空、无常、无我,世上没有真实的东西,
146
六度集经讲记(三)
应当远尘离欲,弃绝悭贪,种下清净的志愿,之后要损己 利人,恩惠群生。这就是第一布施度的修行。” 慈愍生命,恕己济彼。志恒止足,非有不取。守贞不 泆。信而不欺。酒为乱毒,孝道枯朽。遵奉十德,导亲以 正。斯二矣。 “第二要实行十善道的净戒之行。也就是行持不杀 生,并且慈愍众生,以恕己之道来救济群生。所谓恕己, 就是我有苦要拔除,也要为群生拔苦;我想求乐,也要为 众生施乐,就像这样以自他平等心来救济大众。而且常常 要坚守少欲知足的志愿。非有不取,就是行持不盗戒,不 是自己所拥有的就不取。守持不邪淫戒,也就是守住贞洁 而不淫逸。再者,守持不妄语戒,也就是事事诚信而不欺 人。守不饮酒戒,酒是能乱人心志的毒素、枯朽孝道的根 源,因此不能饮酒。就像这样,要遵奉五戒十善,而且要 引导亲人以正道。这就是第二项修行——持戒度。” 忍众生辱,悲伤狂醉,毒来哀往,济而不害,喻以三 尊,解即助喜。子育等护,恩齐二仪。斯三矣。 “第三忍辱度的修行,能够忍受众生的各种侮辱,对 于众生的狂乱迷醉之行不但不起加害之心,反而生起更大 的悲愍。如果众生用各种的毒行来损害自己,不但不还手, 反而能以怜愍心去对待他、帮助他,这就叫做以德报怨。 这样一心救济众生而不做伤害,并且开导他们归依三宝的
六度集经讲记(三) 147
道理,如果他们能理解,就由衷地随喜,如此像养育孩子 那样平等地爱护一切众生,以等同天地的好生之德救济一 切群生,这就是第三项修行——忍辱度。” 锐志精进,仰登高行。斯四矣。 “第四是精进度的修行,就是志愿勇猛,精进修行, 一心希求登上更高的行持。就是以圣贤的大愿大行为目 标,一心精进,欲求正道,这是第四项精进度的修行。” 弃邪除垢,志寂若空。斯五矣。 “第五是禅定度的修行,弃绝邪念,除去心中的垢染, 内心清净,犹如虚空。住在这样空寂的禅定当中,是第五 项修行。” 博学无盖,求一切智。斯六矣。 “再者,对各种所知法广闻博学,除掉内心愚痴的障 蔽,求得一切智,这就是第六项般若度的修行。” 怀斯弘德,终始无尤,索为三界法王可得,升天何难? “能够怀着这六度的大行,从始至终没有过失,即使 是三界法王之位尚且能得到,何况仅仅是升天呢?” 若违佛慈教,崇彼凶酷,残众生命,淫乐邪祀,生即 天弃,死入三涂,更相凋戮,受祸无穷。以斯元恶,庶望 升天,譬违王命者,冀获高位也。 “反之,如果违背佛的慈悲教化,崇尚残酷之行,杀 害众生的性命,荒淫为乐,邪恶祭祀,那在生时就为天所
六度集经讲记(三)
148
弃,死后堕入三途,彼此辗转地残杀,受祸无穷。以这样 的根本大恶还冀望升天,那就好像是违背了国王的命令, 反而还希求得到高位那样。” 王曰:善哉,信矣。开狱大赦,却绝诸妖。即举国宝, 命孙兴德。 皇孙说完,国王就说:“善哉!善哉!你说的都是诚 实之语。”国王就此被感化,便打开牢狱,大赦天下,退 绝各种妖怪蛊术。又拿出国家的宝藏,让皇孙广兴布施, 重新积累德行。 皇孙获宝,睹斯穷民,布施七日,无乏不足。布施之 后,劝民持戒,率土感润,靡不遵承。天龙鬼神,佥然叹 善。为雨名宝,众綵诸谷。邻国慕德归化,犹众流之归海 也。 皇孙得到宝藏后,见到人民穷苦,便连续布施七天, 凡是有匮乏者,无不满足其心。布施之后又劝导人民持戒, 结果全国上下都得到皇孙菩萨的感化,无不遵承,从此以 后人民都遵守五戒十善。天龙鬼神也都欢喜赞叹,雨下各 种名宝、众綵、五谷等。邻国也都仰慕皇孙的道德而纷纷 归化,就像众流归海那样。 皇孙将妃,辞亲而退。还国闭閤,废事相乐。众臣以 闻曰:不除其妃,国事将朽矣。 之后皇孙带着妃子辞别了国王祖父,退还到本国。回
六度集经讲记(三) 149
国后,太子便废弃了事业,夫妻共相娱乐。众臣以此事上 报国王说:“不除掉这个妃子,国事就会荒废掉的。” 父王曰:祖王妻之,焉得除乎? 父王说: “这是祖王赐给他的妻子,怎么能除掉呢?” 召而闭之,妃闻恧然,飞还本居之第七山。睹优奔等, 告之曰:吾婿来者,为吾送之。留金指环为信。 当时就召来妃子,把她幽禁起来,太子妃听到后非常 惭愧,当即就飞回了过去居住的第七山。见到优奔等时, 告诉说: “我丈夫来时,替我将此物送给他。”便留下金指 环做为信物。 父闻妃去,遣子返国。不睹其妃,怅然流泪。护宫神 曰:尔无悼焉,吾示尔路。妃在第七山,疾寻可及。 再说,父亲听说妃子离去,就派人遣太子归国。太子 回国后,没见到妃子,便怅然流泪。护宫神说:“你不要 悲伤,我可以给你指路。太子妃现在在第七山,你赶紧去 追,或许还能追到。” 皇孙闻之,即服珠衣,带剑执弓矢,光耀四十里。明 日至七山,睹妃折树枝,投地为识。 皇孙听后,就穿上珠衣,带着弓剑,光明照耀四十里。 第二天就赶到了第七山,见到妃子折树枝投在地上做的标 记,他就按照标记往前走。 前见两道士,问曰:吾妃历兹乎?曰:然。以环付之,
150
六度集经讲记(三)
翼从俱行。以木为桥,度彼小水,之八山上。 没多久,就见到前面有两位道士,上前询问说:“我 的妃子有经过这里吗?”回答说: “有。”就把太子妃给的 指环交给他,又一起帮助他往前走。三人以树木为桥,渡 过那条小河,到达了第八山。 睹四禅梵志,五体投地,稽首为礼,曰:睹妃经斯乎? 答曰:经兹矣。且坐须臾,吾示尔处。 在第八山上,见到了一位安住四禅的梵志,就五体投 地磕头作礼,说:“您见到我的妃子经历此处了吗?”回 答:“是经过这里的。你且坐片刻,我给你指示去路。” 时天王释,化为猕猴,威灵震山。皇孙大惧,梵志曰: 尔无惧也,彼来供养。 当时天帝释变成一只猕猴,威灵震动山间。皇孙很是 惊恐,梵志说:“你不要害怕,这猕猴王是来供养的。” 猕猴睹三道士,疑住不前。梵志曰:进。猕猴即进, 以果供养。梵志受之,四人共享。谓猕猴曰:将斯三人, 至似人形神所。 猕猴见到梵志旁边有三位道士,便心生疑虑,止住不 前。梵志说:“你过来。”猕猴就进献妙果,梵志接受后, 四个人共享。又对猕猴说:“你带着这三个人,到似人形 神那里去。” 曰:斯何人?令之升天乎?梵志曰:国王太子,开士
六度集经讲记(三) 151
之元首者也。方为如来无所著正真道最正觉道法御天人 师,众生当蒙其泽,得逮本无。 猕猴说: “这是什么人?竟然能让他升天?”梵志说: “这是国王的太子,菩萨中的领头人。他将来会成佛,做 无上世尊、天人师,众生都会蒙受他的恩泽,得证本无的 空性之地。” 猕猴叹曰:善哉,开士得佛,吾乞为马。优奔二人, 一愿为奴,一愿为应真。开士曰:大善。即俱升天。 猕猴赞叹说:“善哉!善哉!菩萨如果成佛,愿我做 您的坐骑良马。”优奔两人也同时发愿说: “愿我做您的奴 仆!”“愿我做应真!”当时太子菩萨说:“善哉!善哉!” 然后他们几人一同升天。 道有缘一觉五百人,俱过稽首,遣猕猴还取华,散诸 佛上。愿曰:令吾疾获为正觉,将导众生,灭生死神,逮 于本无。三人又如前愿,俱为诸佛稽首而去。 路上见到道边有五百缘觉,他们就一同过去顶礼,并 且派猕猴回去取花,散在诸佛身上。太子发愿说:“让我 速疾成就无上正觉,引导群生灭除生死业识,证得本无之 地。”另外三人又像前面一样发愿,猕猴发愿做坐骑良马, 优奔两人也是分别发愿做奴仆和做应真。然后他们都共同 顶礼诸佛而离开了。这里的“佛”,指缘觉佛。 到似人形神城门之外,猕猴稽首而退,三人俱坐。时
152
六度集经讲记(三)
有青衣出汲水,开士问曰:尔以水为?答曰:给王女浴。 开士脱指环,投其水中。 再说,他们一行人到了似人形神的城门之外,猕猴就 顶礼而退,三个人一同坐着。当时有一位宫女出来打水, 菩萨就问:“你打水干什么?”回答:“给王女沐浴。”菩 萨就脱下手上的指环,投在水中。 天女睹环,即止不浴。启其亲曰:吾夫相寻,今来在 兹。亲名头摩,喜而疾出,与之相见。开士稽首,为婿之 礼。两道士稽首而退。 天女见到指环,就停止沐浴,对父亲说:“我丈夫来 找我了,现在已经到了城门外。”她的父亲叫做头摩,听 后非常欢喜,马上出城,与菩萨相见。当时菩萨太子就以 女婿的身份给岳丈顶礼,两位道士稽首而退。 王请入内,手以女授。侍女千余,天乐相娱。留彼七 年,存亲生养,言之哽噎,辞退归国。 天王就请他进城,亲手把女儿交给他,同时赐给他一 千多侍女,以天上的各种妙乐相娱乐。如此逗留了七年后, 菩萨心里想着双亲的生养之恩,一提起来便哽噎不止,于 是就向天王辞退回国。 天王曰:斯国众诸,今以付子,而去何为?开士又辞 如前。王曰:且留七日,尽乐相娱。 天王说:“现在国中的各种事业都交付给你了,你还
六度集经讲记(三) 153
要离开干什么?”菩萨太子还是像前面那样告辞想回去。 天王说:“你再多留七天,尽情地享乐。” 七日之后,有大神王,诣天王所。贺曰:王女既归, 又致圣婿。天王曰:吾女微贱,获圣雄之婿。思归养亲, 烦为送之。 七天之后,有一位大神王来到天王这里,贺喜地说: “王女既然回来,又招到了这样的圣女婿。”天王说: “我 女微贱,得到了圣雄的女婿,但他现在想回去奉养双亲, 以尽孝道,麻烦你把他送回下界。” 鬼王敬诺,即以天宝为殿,七层之观,众宝天乐,世 所希睹。鬼王掌奉,送著本土,稽首而退。 鬼王恭敬地承命,当即以天宝做宫殿,七层楼观,里 面有各种世上稀有的妙宝、天乐。鬼王以此殿奉送太子返 回本土,之后稽首告退。这样太子就返回了人间。 开士睹亲,虔辞备悉,祖王喜而禅位焉。天女鬼龙, 靡不称善。大赦众罪,空国布施。四表黎庶,下逮众生, 济其穷乏,从心所欲。众生踊躍,靡不咨嗟,叹佛仁化, 润过天地。八方慕泽入国,若幼孩之依慈母。祖王寿终, 即生天上。 再说,皇孙返回人间后,见到了祖父、祖母、父母等, 之后言辞虔诚,尽各种孝道,祖王欢喜,就把帝位禅让给 他。天女鬼龙也无不称善。皇孙成为人王后,赦免天下的
154
六度集经讲记(三)
罪犯,空掉国库,做大布施,恩惠四方的黎民,救济穷困, 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得到所需。天下的黎民都踊跃欢喜,无 不赞叹,感叹佛的仁慈教化,普润一切万物,过于天地。 八方的人民都仰慕国王的恩泽,纷纷进入国中,就像婴儿 依恋慈母那样。后来祖王寿终,得以升天。这就是过去世 的事情。 佛告鹙鹭子:皇孙者,吾身是。四禅梵志者,鹙鹭子 是。优奔者,今目连是。阇犂者,今车匿是。帝释者,今 揵德是。父王者,迦叶是。祖王者,今白净王是。母者, 吾母舍妙是。妃者,裘夷是。 佛告诉舍利子:“过去世的这些人都显化在今天了, 当时的皇孙,就是我的前世;四禅梵志,是舍利子的前世; 当时的优奔,就是今天的目犍连;阇犂,是今天的车匿; 当时帝释所变现的那只猴子,就是今天的揵德马;当时的 父王,是迦叶的前世;祖王,是今天的白净王;母亲,是 今天的摩耶夫人;妃子,是今天的耶输陀罗。”就像这样, 应着前世的发愿力和善业力,今生又走到一起了。 菩萨累载,以四等弘慈,六度无极,拯济众生,难为 筹算。 总之,世尊过去在做菩萨时,经年累劫以四无量心的 大慈之行、六度到彼岸的高行拯济群生,这样所做过的修 行无量无数。
六度集经讲记(三) 155
佛说经竟,诸菩萨四辈弟子,天龙鬼神,及质谅神, 靡不欢喜,作礼而去。 佛宣说此经完毕,诸菩萨等四众弟子,天龙鬼神及质 谅神等,无不欢喜,作礼而去。 遮罗国王经 昔者遮罗国王,嫡后无嗣,王甚悼焉,命曰:尔归女 宗,以求有嗣之术。还,吾不訧也。后泣辞退,誓命自捐。 投陨山岨,遂之林薮。 从前遮罗国王,因为王后没有子嗣,国王很是伤感, 就对她说:“你回娘家吧!求个能生子的办法再回来,我 就不怨你了。”王后啼泣告退,发誓说: “我还是死掉算了!” 她想投身山崖,就到了森林当中。 天帝释感曰:斯王元后,故世吾姊也。今以无嗣,捐 躯山险。怆然愍之,忽尔降焉,以器盛果,授之曰:姊, 尔吞斯果,必有圣嗣,将为世雄。若王有疑,以器示之。 斯天王神器,明证之上者。后仰天吞果,忽然不睹天帝所 之,应则身重。 帝释见到后,感动地说:“这王后是我前世的姐姐, 现在她没有后代,想捐躯山崖。”他心中生起了悲愍,就 忽然降在王后面前,用容器装着果子,交给她说: “姐姐, 你吞掉这果子,一定会怀上圣子的,将来做世间大雄。如
156
六度集经讲记(三)
果国王有怀疑,就拿这个器皿给他看。这是天王的神器, 是最好的证明。”王后便仰头吞下果子,天帝释忽然间就 不见了,当时就感觉身体沉重,有了身孕。 还宫睹王,具以诚上闻。时满生男,厥状甚陋,睹世 希有。年在龆齓,聪明博畅,智策无俦。力能躃象,走攫 飞鹰。舒声响震,若师子吼。名流遐迩,八方咨嗟。 回宫见到国王,具体汇报了上面的情形。时日已满, 生一男孩,相貌难看,举世少有,但是他却很聪明,在童 年时就通达了很多学问,具有无比的智慧策略。他的力量 能够扑倒大象,他的速度能奔走攫住飞鹰,他说话的声音 非常响亮,如同狮子吼,他的名声流布远近,八方人士都 咨嗟赞叹。 王为纳邻国之女,厥名月光。端正妍雅,世好备足。 次有七弟,又亦姝好。后惧月光,恶太子状,讹曰:吾国 旧仪,家室无白日相见,礼之重者也,妃无失仪矣。对曰: 敬诺,不敢替尊教。 国王给他纳娶邻国国王的女儿,叫做月光,端正娴雅, 具有各种美德相好。他有七个弟弟,也分别给他们娶了妻 子。那时母后担心月光会厌恶太子的丑相,就假装说道: “我国有一个旧风俗,夫妻之间在白天不能相见,这是一 个重大礼仪,妃子你千万不要违越。”回答说: “遵命,不 敢违背母后的教令。”
六度集经讲记(三) 157
自斯之后,太子出入,未尝别色。深惟本国,与七国 为敌,力诤无宁,兆民呼嗟,吾将权而安之。 从那以后,太子出入都从没有见过妃子的容色,他深 深地思惟:“本国和七国是仇敌,经常发起战争,几乎没 有安宁之时,人民怨声载道,我应当以权巧方便来安定天 下。” 心自惟曰:吾体至陋,妃睹必迈,迈则天下康,兆民 休矣。 他心想:“我的身体至极丑陋,如果妃子见到,一定 会逃走。她若一走,天下就安宁,人民也得以休息了。” 欣而启后:欲一睹妃,观厥容仪。后曰:尔状丑矣, 妃容华艳,厥齐天女,觉即舍迈,尔终为鳏矣。 这样思惟后,就欣喜地启白王后: “我想见一下妃子, 看一下她的容貌和仪态。”王后说: “你长得这么丑,而妃 子容华艳丽,等齐天女,如果让她见到你的相貌的话,肯 定会离开的,那个时候你就要做鳏夫了。” 太子重辞,后愍之,即顺其愿。将妃观马,太子佯为 牧人。妃睹之曰:牧人丑乎?后曰:斯先王牧夫矣。 太子再次请求,王后愍怜他,就顺了他的心意。她就 带着妃子去看马,让太子假装成牧人。妃子见了后说: “这 个牧人怎么这么丑啊?”王后说: “这是先王手下的牧夫。” 后将观象,妃又睹焉,疑之曰:吾之所游,辄睹斯人,
158
六度集经讲记(三)
将是太子乎? 然后王后又带着她去看象,妃子又一次见到刚才那个 人,就怀疑说:“无论我游观到哪里,都能看到这个人, 莫非他是太子?” 妃曰:愿见太子之光容。后即权之,令其兄弟,出游 行国。太子官僚,翼从侍卫。后妃观之,厥心微喜。 于是她就对王后说: “我想见见太子的容颜。”王后就 想了一条权宜之计,她让太子的兄弟代替他出来巡游,又 让太子和官僚们做他的辅从侍卫在旁边。妃子见了以后, 内心窃喜。 后又入苑,太子登树,以果掷背。妃曰:斯是太子定 矣?夜伺其眠,默以火照。睹其姿状,惧而奔归。 后来妃子进入花园中,太子爬上树,用果子扔在太子 妃的背上,妃子想:“这个人肯定是太子,别人没有这么 大胆。”到了夜里等到太子睡着了,她就悄悄地用火照太 子的身体,看到他的姿貌竟然如此丑陋,就害怕地逃回了 自己的国家。 后忿曰:焉使妃还乎?对曰:妃迈,天下泰平之基, 民终宁其亲矣。 皇后忿怒地说:“怎么才能使太子妃回来呢?”太子 回答:“妃子走了,这是天下太平之基,人民终于可以安 宁地事奉双亲了。”
六度集经讲记(三) 159
拜辞寻之。至妃国,佯为陶家。赁作瓦器,器妙绝国。 陶主睹妙,赍以献王。王获器喜,以赐小女。传现诸姊, 月光知婿之所为,投地坏焉。 于是太子拜辞母后,去寻找太子妃。到了妃子所在的 国家,就假装给陶家打工做瓦器,他做的瓦器精妙绝伦。 陶主见到如此美妙的工艺品非常欢喜,就以此做为礼物敬 献给国王。国王得到陶器,左右观赏,也特别欢喜,就赐 给了小女儿。小女儿传给各位姐姐看,月光知道这是自己 丈夫所做,就投在地上摔坏了。 又入城,赁染众綵,结其一疋,为众奇巧。杂技充满, 睹世希见。染家欣异,又以献王。王重悦之,以示八女。 月光识焉,捐而不视。 再者,王子又进城给老板家染布,做了一匹非常精妙 的布料,充满了绝妙的技艺,举世罕见。染家非常地欣赏, 觉得非常稀有,又把它敬献给国王。国王又非常欢喜,把 这匹布展示给八个女儿看,月光识得这是丈夫的作品,就 抛在一边不看。 又为大臣赁养马,马肥又调。曰:尔悉有何技乎?对 曰:太官众味,余其备矣。臣令为馔,以献大王。王曰: 孰为斯食?臣如实对。王命为太官,监典诸肴膳。 太子又去给大臣养马,把马养得又肥又调顺。大臣问 道: “你都有一些什么技艺?”回答: “御厨里的那些妙味
160
六度集经讲记(三)
我全部都会做。”大臣就叫他做一次菜,敬献给大王。国 王吃得非常满意,就问道:“这是谁做的啊?”大臣如实 相报。国王就提拔他做御厨,监管各种膳食。 以羹入内,供王八女。欲致权道,佯覆沃身。诸女惊 惧,月光不眄。 当时他做了一道羹,进入到内庭,供养给国王的八个 公主。他想了一条计策,假装摔了一跤,结果汤就倒在身 上,其他的公主都很惊惧,月光却看也不看一眼。 天帝释喜,叹曰:菩萨忧济众生,乃至于兹乎?吾将 权而助之焉。挑七敌国,使会女都。尔乃兆民,元祸息矣。 当时天帝释见到后欢喜地赞叹说:“菩萨忧心天下, 拯济群生,竟然到了如此地步!我应当以方便来助他一臂 之力。如果能让七个敌国国王都聚会女都的话,那么天下 人民遭难的根源就可以止息了。” 化为月光父王手书,以月光妻之。七国兴礼,造国亲 迎。俱会相劳,翔兹何为?各云聘娶,女名月光。讼之纷 纷,各出手书。 于是就变化了月光父王的一封信,信中说到可以把月 光嫁给国王。七位国王都收到了这封信,然后就带着丰厚 的聘礼,亲自来到国中迎亲。当他们聚会在国都时,相互 慰问道: “来路辛苦吧?你来这里干什么啊?”各自都说: “我来这里聘娶王女,名叫月光。你来干什么的啊?” “我
六度集经讲记(三) 161
也是来聘月光的啊?”然后争论纷纷,于是都拿出国王的 亲笔信,结果七封都一模一样。 厥怨齐声:当灭尔嗣,其为不贷。遣使还书,佥然诘 曰:以尔一女,弄吾七国。怨齐兵盛,尔丧国在于今矣。 当时招起了七国国王的埋怨,都齐声说:“我要灭掉 你的宗嗣,绝不宽恕。”都派遣使者回信,异口同声地诘 难说:“你竟敢用一个女儿,来戏弄我们七个国王。如今 我们都很怨恨,七国形成联盟,毁灭你的国家就在今天。” 父王惧曰:斯祸弘矣,将宿行所招乎?谓月光曰:尔 为人妃,若婿明愚吉凶好丑,厥由宿命,孰能攘之?而不 贞一,尽孝奉尊,薄婿还国,祸至于兹。吾今当七分尔尸, 以谢七王耳。 当时国王害怕地说:“这么大的灾祸就要来了,莫非 宿世的恶行就要现前果报了。”又对月光说: “你身为人妃, 不论夫婿贤愚、吉凶、好丑,那都是你的命,谁都不能够 避免。而你却不守贞洁、不尽孝道、不奉养公婆,鄙薄丈 夫而回到国土,才导致了今天的大祸。我现在应当把你分 成七分,来向七个国王谢罪。” 月光泣曰:愿假吾命漏刻之期,募求智士,必有能却 七国之患者也。 月光顿时被吓得魂飞魄散,哭泣地哀求说:“愿给我 片刻的时间,来招募能人异士,必定会有能退却七国灾患
162
六度集经讲记(三)
的人。” 王即募曰:孰能攘斯祸者,妻以月光,育以元福。 于是国王就招募说:“谁能禳却这次灾祸,就把月光 嫁给他做妻子。” 太子曰:疾作高观,吾其攘之。观成,太子权病,跬 步顿地。须月光荷负,尔乃却敌矣。月光惶灼,惧见屠戮。 扶胳登观,仅能立焉。 太子应招,说:“我可以让七国退兵。赶快做一个高 高的台观,我来禳却外敌。”等到台观做成,太子又假装 生病,走两步就趴在地上,必须月光搀着,才肯退却敌军。 月光又惶恐又焦虑,害怕战争屠戮的场面,但是也不得不 扶着丑丈夫的胳膊登上台观,上去之后,她只是站着也是 勉为其难。 太子高声,谓七国王,厥音远震,若师子之吼。喻以 佛教,为天牧民,当以仁道。而今兴怒,怒盛即祸著,祸 著即身丧,夫丧身失国,其由名色乎? 当时太子高声地喊话七位国王,他的声音传到很远的 地方,就像狮子吼一样厉害。他晓之以理,说:“佛陀的 教化说到,应当以仁道为天管理人民,现在你们却兴起暴 怒,暴怒一盛,就有战争的大祸害,战争的大祸害一起, 就会死掉很多人,导致生灵涂炭,这样丧身失国,难道不 是由于你们贪名贪色所导致的吗?”
六度集经讲记(三) 163
七国师雄,靡不尸跄者,斯须而稣,欲旋本土。 当时七国国王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都吓得像尸体一 样倒在地上,一会儿才醒过来,马上说: “撤撤撤!”想返 回本土。 太子启王曰:婚姻之道,莫若诸王矣。何不以七女, 适彼七王,子婿蕃屏,王元康矣,臣民休矣,亲获养矣。 这时太子启白国王说: “婚姻之道,莫若与诸王和亲。 何不把七个公主嫁给七个国王,这样边境的国王都成了你 的女婿,国王就能够保证根本的康宁,人民也能够休息, 不劳于战争之苦,家家都能够孝奉双亲,如此则天下太平 了!” 王曰:善哉,斯乐大矣。遂命七王,以女妻之。八婿 礼丰,君民欣欣。于斯王逮臣民,始知太子,月光之旧婿。 即选良辅武士翼从,各令还国。 国王说:“善哉!善哉!这样真是天下太平大乐啊!” 因此就传令七国国王,答应把七个女儿嫁给他们。于是八 位女婿都备办了丰厚的彩礼来迎亲,国君和人民都很欢 喜。这时国王大臣和人民才知道这个能人就是太子、月光 的旧丈夫,国王就挑选良辅武士保护,送他们返回本土。 九国和宁,兆民抃舞,佥然叹曰:天降吾父,夫圣人 权术,非凡所照,德聚功成,尔乃炅然。无复讥谤。 这样九国和平康宁,亿万人民都翩翩起舞,赞叹地说:
164
六度集经讲记(三)
“天降我等仁慈之父,圣人的善巧不是凡夫能够知道的, 由于巍巍道德功业的成就,才能有如此显耀的德行。”从 此就不再讥谤太子的丑陋了。他本来是极丑之人,起初人 民见其外相都是心生厌恶,如今见到他是如此地有智慧、 威德,具仁慈之心,因此就把他视为天之仁父、世界之父。 还国有年,大王崩殂,太子代位,太赦众罪。以五戒 六度,八斋十善,教化兆民。灾孽都息,国丰众安。大化 流行,皆奉三尊。德盛福归,众病消灭。颜影炜炜,踰彼 桃华。 再说,太子归国后没有几年,大王就驾崩了,太子继 位,大赦天下的囚犯。以五戒六度八斋十善,教化亿万人 民。结果国境内的灾祸都得以止息,国丰民安,教化大行 天下,国中人民都信奉三宝。由于人们内心的道德隆盛, 结果都得到了福德,众病消除。每个人的面貌都是弈弈有 光彩,超过新开的桃花。 所以然者,菩萨宿命,室家俱耕,令妻取食,望睹妻 还,与一辟支佛俱,行隐山岸,久而不至。疑心生焉,兴 忿执锄,欲往捶之。 那么太子和月光两人宿世有什么因缘呢?原来菩萨 有一世是农夫,夫妻俩都去耕种,中间他让妻子回家取中 饭,见到妻子回来时跟一个辟支佛一起行走,然后就隐于 山岸间,很久都没有出来。他就生起了疑心,非常忿怒地
六度集经讲记(三) 165
拿着锄头,想去捶死那个野汉子。 至见其妻,以所食分供养沙门,退叉手立。沙门食竟, 抛钵虚空。光明炜烨,飞行而退。 当赶到时,见到妻子把自己的那一份饭菜供养沙门, 并且非常恭敬地退后合掌站立。沙门吃完饭后,钵抛于虚 空,光明闪耀,这样飞着就走了。 婿心悔愧,念妻有德,乃致斯尊。吾有重愚,将受其 殃。即谓妻曰:尔供养福,吾当共之。余饭俱食,尔无訧 也。 这时丈夫生起了后悔惭愧之心,心想:“这是一位具 神通的独觉圣人,妻子很有德行,能够供养这样的圣尊, 我是非常愚痴的,竟然生起了这样的恶心、不恭敬,恐怕 要受殃祸的。”就对妻子说: “你供养的福德,我也应当共 享!余下的饭我们俩一起吃吧,你也不用担忧。”他觉得 缘觉圣者是大福田,也生起了纯净的供养之心,虽然辟支 佛已经受供完毕,但他还是央求妻子,能分给他一份福德。 至其命终,各生王家。妻有淳慈之惠,生而端正。婿 先恚而后慈,故初丑而后好也。 等到他们命终,各自生在国王家中。因为妻子有很淳 厚的供养之心,所以生下来相貌就特别端正。而丈夫因为 先前暴怒,后来变得慈愍,所以最初生得很丑,后来才慢 慢变好。
166
六度集经讲记(三)
佛告诸比丘:夫人作行,先惠而后夺,后世初生豪富, 长即贫困。初夺后惠,后世受之,先贫贱,而后长富贵。 佛教育诸比丘们:“我们人在造业的时候,如果先施 恩惠利他,后来却生起自私心,想争夺竞争,那么来世也 是最初生在豪贵之家,长大以后就变得贫困。如果最初有 竞争夺取等心,后来变得能慈愍利人,那后世受报的时候 也是首先贫贱,后来慢慢变得富贵。” 就像这样,每一世的果报都是由满业来造就的,如果 前世是先恶后善,那么此世就先苦后乐;如果前世是先善 后恶,那么此世就是先乐后苦,是这样安排命运差别的。 太子者,吾身也。妻者,裘夷是。父王者,白净王是。 母者,吾母舍妙是。天帝释者,弥勒是也。 前世的对应榜是这样的:“当时太子,是我的前世; 当时的妻子,是今天的耶输陀罗;当时的父王,是今天的 白净王;当时的母亲,是今天的摩耶夫人;当时的天帝释, 就是今天的弥勒菩萨。” 开士世世忧念众生,拯济涂炭。菩萨普智度无极行明 施如是。 菩萨世世忧念众生,拯济人民于困苦当中。菩萨以一 切智慧修到彼岸行就是像这样的情形。
六度集经讲记(三) 167
菩萨以明离鬼妻经 昔者菩萨,时为凡人。年十有六,志性开达。学博睹 弘,无经不贯。练精深思,众经道术,何经最真?何道最 安?思已,喟然而叹曰:唯佛经最真,无为最安。重曰: 吾当怀其真,处其安矣。 从前菩萨有一世做凡人,十六岁时禀性非常开达,学 识很深,见识很广,世上没有经典不贯通的。他精练学问, 深深地思惟: “在各种经典道术当中,以哪种经最为真实? 以哪种道最为安乐呢?”思惟以后,感叹地说:“只有佛 经最真,只有无为最安。”又说: “我应当归向佛经真实的 法道,争取处于无为安宁之地。” 亲欲为纳妻,怅然而曰:妖祸之盛,莫大于色。若妖 蛊臻,道德丧矣。吾不遁迈,将为狼吞乎?于是遂之异国, 力赁自供。 这时父母要给他娶妻,他很怅然犹豫,这样说道: “妖 祸之大,莫过于女色,如果真的被女妖迷惑的话,我的道 德就会丧失。如果现在不离家出逃,难道要等着被恶狼给 吞食掉吗?”于是他就逃到了其他国家,以给人打工来维 持生计。 时有田翁,老而无嗣。草行,获一女焉,颜华绝国, 忻育为嗣。求男为偶,遍国无可。 当时有个田舍翁,年老没有子嗣。有一次他在草莽间
168
六度集经讲记(三)
行走,得到一个女孩,长得颜华绝色,于是就很欢喜地把 她收为自己的孩子来养育。女孩渐渐长大,老翁就想求个 男子给她做丈夫,然而遍寻全国,也没有找到合适的。 翁赁菩萨,积有五年。观其操行,自微至著,中心嘉 焉,曰:童子,吾居有足,以女妻尔,为吾嗣矣。 当时菩萨给老翁打工,在干活的五年时间里,老翁观 察他的德行操守,从微细处一直到显著处,都非常认可, 心里很欣赏他,认为他德行很好,就对他说:“童子,我 家是很富裕的,我现在把女儿嫁给你,你做我的后代吧!” 女有神德,惑菩萨心。纳之无几,即自觉曰:吾睹诸 佛明化,以色为火,人为飞蛾。蛾贪火色,身见烧煮。斯 翁以色火烧吾躬,财饵钓吾口,家秽丧吾德矣。夜默遁迈。 这个女子很有才德妙色,就迷惑了菩萨的心。结果结 婚后不久,他马上自己觉悟到: “我见到诸佛智慧的教化, 说色是火,人是飞蛾,蛾贪火色,结果身体被烧煮。这个 老翁以色火烧我的身,以财富的诱饵钓我的口,以家庭的 污秽丧我的德,我不能再待在这里了。”于是等天黑后就 悄悄地从家中逃离。 行百余里,依空亭宿。亭人曰:子何人乎?曰:吾寄 宿。亭人将入,睹妙床蓐,众珍光明。中有妇人,颜似己 妻。惑菩萨心,令与之居。 行走了一百多里后,就靠着路边的空亭睡下。亭中人
六度集经讲记(三) 169
问:“你是什么人?”说:“我是来寄宿的。”亭人就把他 带进去,只见里面有美妙的床褥以及各种的珍宝光明,而 且还有个女人,颜貌好像自己的妻子。她迷惑了菩萨的心, 让菩萨与她同居。
zhú
积有五年,明心觉焉,曰:淫为 蠾 虫,残身危命者 也。吾故驰隐,妻又逢焉。默而疾迈。 这样过了五年后,菩萨觉醒说:“淫欲就像蠾虫,会 残害身命的,我上次特意逃走,没想到又在这里遇到妻 子。”他又悄悄急速地逃走。 又睹宫宝,妇人如前,复惑厥心。与居十年,明心觉 焉,曰:吾殃重矣,奔而不免。深自誓曰:终不寄宿。又 复遁逃。 在前方又见到一处宫殿,与前面同样的女人,又迷惑 了他的心。与她同居十年后,菩萨又觉悟过来说:“我的 殃祸太重了,无论怎么逃都无法避免。”然后他深深地发 誓说:“我再也不寄宿了!”于是又一次逃走了。 遥睹大屋,避之草行。守门者曰:何人夜行?答曰: 趣及前𨽁𨽁。曰:有禁无行。 再说菩萨逃跑后,又远远地见到前方有一座大屋,这 回他不想进去,就特意避开,往草中行走。守门人问: “什 么人在夜里行走啊?”回答:“我要去前方的聚落。”说: “这里是不能通过的。”
170
六度集经讲记(三)
内人呼前,所睹如上。妇曰:自无数劫,誓为室家, 尔走安之? 有内人叫他近前,又见到与前面一样的情景。女人说: “我自无数劫来就发誓要和你结亲,你往哪里走啊?” 菩萨念曰:欲根难拔,乃如之乎?即兴四非常之念, 曰:吾欲以非常、苦、空、非身之定,灭三界诸秽,何但 尔垢,而不能殄乎?兴斯四念,鬼妻即灭。中心炅如,便 睹诸佛,处己前立,释空、不愿、无想之定。受沙门戒, 为无胜师。 菩萨心想:“欲根就这样难以拔除吗?”当即就兴起 四种无常的心念,也就是苦、空、无常、无我,说:“我 现在要以无常、苦、空、无我的禅定,灭掉三界的各种杂 染,何况是你这样的秽浊之身,怎么不能息灭呢?”当他 住在四种无常正念的时候,鬼妻当即灭去。菩萨心中非常 地明朗,就见到诸佛在自己面前站立,解说空、无相、无 愿三摩地门。他在觉悟后,又受了沙门戒,成为无与伦比 的师尊。 前面一路走过来,所遇到的几个女人都是自己的妻 子。实际上,田舍翁所遇到的是个鬼女,因为鬼有神通, 所以无论菩萨走到哪里,她都能追到哪里,而且变现一些 妖境迷惑他。所幸菩萨能从中觉悟,最后以智慧照了这一 切没有实义,一切都是无常苦空无我,从而化解了这场灾
六度集经讲记(三) 171
难。 菩萨普智度无极行明施如是。 这就是世尊过去世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妙行的情形。 儒童受决经 昔者菩萨,生钵摩国。时为梵志,名曰儒童。自师学 问,仰观天文,图谶众书,闻见即贯。守真崇孝,国儒嘉 焉。 从前菩萨生在钵摩国,当时做婆罗门,名叫儒童。他 跟着师父做学问,仰观天文,像占卜等的各类书籍,一见 到、听到就能贯通。他具足德行,守持正道,崇尚孝义, 国中的儒士都很赞叹他。 师曰:尔道备艺足,何不游志教化始萌乎? 师父说:“你现在道行具备,也具足才艺,为什么不 到各处去教化那些学生呢?” 对曰:宿贫乏货,无以报润,故不敢退也。母病尤困, 无以医疗。乞行佣赁,以供药直。师曰:大善。稽首而退。 回答说:“我宿生贫穷,没有资财,无以报答师父的 教育之恩,所以我不敢离开。再者,母亲生病很困苦,无 钱医疗,我乞求去给人打工,得到薪资之后来供养母亲的 医药。”师父说:“很好!很好!”这样儒童就顶礼告退。 周游近国,睹梵志五百人会讲,堂施高座。华女一人,
172
六度集经讲记(三)
银钱五百。升坐高座,众儒共难。睹博道渊者,女钱贡之。 当时周游附近的国家,见到有梵志五百人在举行大辩 论法会,殿堂里施设了高座,奖品是一名花女和五百银钱。 辩者升入高座,众儒互相质难,如果有见识很广、道德渊 深的,就把花女和银钱奖赏给他。 菩萨临观,睹其智薄,难即辞穷,谓众儒曰:吾亦梵 志之子,可豫议乎?佥然曰:可。 当时菩萨临到现场,见到这些婆罗门其实智慧很浅 薄,只要自己问难,他们肯定理屈词穷,就对众儒说: “我 也是梵志之子,可以参与辩论吗?”都说:“可以的。” 即升高座,众儒难浅而答道弘,问狭而释义广。诸儒 曰:道高明遐者,可师焉。佥降稽首。 当时儒童就上了高座,和众儒辩论。他们的问难很浅 显、很狭小,而菩萨的回答却非常甚深和宽广。众儒都钦 佩地说: “你如此道高明远,可以做我们的老师。”所以都 下来顶礼。 菩萨辞退,诸儒俱曰:斯虽高智,然异国之士,不应 纳吾国之女也,益以银钱赠焉。 菩萨告退,诸儒都这样说: “您虽然是有很高的智慧, 但是按照规矩,他国的人士不能纳娶我国的女子,所以只 能更多地赠送金钱。” 菩萨答曰:道高者厥德渊,吾欲无欲之道,厥欲珍矣。
六度集经讲记(三) 173
以道传神,以德授圣,神圣相传,影化不朽,可谓良嗣者 乎?女欲填道之源,伐德之根,可谓无后者乎?说毕即退。 众儒恧然,而有耻焉。 菩萨回答:“道高的人一定有很深的德行,我想成办 无欲之道,哪里想要这些物质的珍宝呢?以道传神,以德 授圣,能神圣相传,相续不朽,这就是所谓很好的后代了! 贪欲堵塞道的根源,丧失德的根本,不就是无后者吗?” 说完就告退了。众儒都很惭愧,心有羞耻。 女曰:彼高士者,即吾之君子矣。褰衣徒步,寻厥迹, 涉诸国。力疲足疮,顿息道侧。 当时这位女子对于儒童生起了爱慕之心,就说:“这 位高士,就是我要找的君子啊!”于是她提起衣角,徒步 上路,追寻儒童菩萨的足迹,经历了各国。她走得相当疲 劳,脚上都生了疮,顿时就倒在了路边上。 到钵摩国,王号制胜。行国严界,睹女疲息,问:尔 何人?为道侧乎? 当时到了钵摩国,国王叫制胜王,一日正在巡视国界, 见到女子疲困在路旁歇息,就问道:“你是什么人?为什 么躺在道路旁边?” 女具陈其所由。王嘉其志,甚悼之焉。王命女曰:寻 吾还宫,以尔为女。 女子就具体地讲述了前后的经过。国王嘉勉她的志
174
六度集经讲记(三)
愿,也很愍怜她,就对女子说:“你跟着我回宫吧!我就 收你做女儿了!” 女曰:异姓之食,可徒食乎?愿有守职,即从大王。 女子说:“异姓的食物可以白白吃吗?我不能受无功 之禄,愿国王赐我一份职业。如果答应,我就跟随大王。” 王曰:尔採名华,供吾饰也。女即敬诺。从王归宫, 日採名华,以供王用。 大王说: “那你就采一些好花来供我做庄严。”女子就 恭敬地遵命。随从国王回到王宫后,每天都采一些名花来 供国王使用。 儒童还国,睹路人扰扰,平填墟,扫地秽。问行人曰: 黎庶欣欣,将有庆乎?答曰:定光如来无所著正真道最正 觉道法御天人师,将来教化,故众为欣欣也。 当时,儒童回到国中,见到路上好多的人纷纷扰扰, 有的在填一些空洞,有些在扫除地面的污秽,就问行人说: “人民这样欣喜快乐,是有什么吉庆之事吗?”回答说: “定光如来将来此地教化,所以大家都很欢喜。” 儒童心喜,寂而入定。心净无垢,睹佛将来。道逢前 女,採华挟瓶。从请华焉,获华五枝。 儒童心生欢喜,寂而入定,内心清净无垢,见到佛要 来。道上遇到前面那位女子正带着瓶子采花,于是就从她 那里请花,得到了五枝。
六度集经讲记(三) 175
王后庶人,皆身治道。菩萨请地少分,躬自治之。民 曰:有余小溪,而水湍疾,土石不立。菩萨惟曰:吾以禅 力,下彼小星,填之可乎?又念曰:供养之仪,以四大力, 苦躬为善。即置星辇石,以身力填之,禅力住焉。余微淹 堑,而佛至矣。 王后庶人都亲自来平治道路,菩萨请求说:“我能不 能亲自平治一点道路呢?”人民说:“还剩下一条小溪, 水流很快,土石没办法立住。”菩萨心想: “我用禅定力下 一些小星石填上,可以吗?”转念又想:“供养的行仪, 必须要以地水火风四大的力量,亲自劳苦才是最好的,用 神通力不是很恭敬。”于是就放置星辇石,自己亲手用力 量来填小溪,并用定力来住持。这样子很快就填好了沟壑, 而佛也已经过来了。 解身鹿皮衣,著其湿地,以五华散佛上。华罗空中, 若手布种,根著地生矣。 见佛到来,儒童马上解下身上的鹿皮衣,放在湿地上, 然后以五朵花散在佛顶上。花在空中罗列,就像以手布种, 根著在地上生出来那样。 佛告之曰:后九十一劫,尔当为佛,号曰能仁,如来 无所著正真道最正觉道法御天人师。其世颠倒,父子为仇。 王政伤民,犹雨众刃。民虽避之,难免其患矣。尔当于彼, 拯济众生。时获度者,难为筹算。
六度集经讲记(三)
176
当时定光佛就为儒童菩萨授记:“过后九十一劫,你 将成佛,做天人师。那时候世间颠倒,父子皆仇,国家以 暴政伤害人民,就像下刀雨一样。人民虽然想避开,却难 免那种大过患。你将在那个时候拯济群生,那时候被你度 脱的人,难以计数。” 儒童心喜,踊在虚空,去地七仞。自空来下,以发布 地,令佛蹈之。世尊跨毕,告诸比丘:无蹈斯土。所以然 者,受决之处,厥尊无上。有智之士,峙刹于兹,与受决 同。 儒童欢喜,踊在虚空中,离开地面七仞,又从虚空下 来,把头发铺在地上,让佛踩过。世尊走过去后,告诉比 丘们:“不要踩这片土地,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授成佛记 莂之处,尊贵无上,有智慧的人,应当在这里建立妙刹, 也同样能得到授记。” 诸天佥然,齐声而云:吾当住刹。时有长者子,名曰 贤乾,以微柴插其地,曰:吾刹已立矣。 于是诸天都齐声说: “我们要住持妙刹。”当时有位长 者子,叫做贤乾,他用小木柴插在地上说:“我的刹已经 立了!”就这样被他捷足先登了。 诸天顾相谓曰:凡庶竖子,而有上圣之智乎?即辇众 宝,于上立刹。稽首白言:愿我得佛,教化若今。今所立 刹,其福云何?世尊曰:儒童作佛之时,尔当受决矣。
六度集经讲记(三) 177
当时诸天彼此看着说:“这个平民小子是有上圣之智 吗?”然后就都辇着众宝,在上面立刹。长者子顶礼启白 说:“愿我成佛,就像现在佛一样教化众生。我现在所立 的刹,能得到何种福德?”世尊说:“儒童做佛的时候, 你将受到记莂。” 佛告鹙鹭子:儒童者,我身是。卖华女者,今裘夷是。 长者子者,今座中非罗耶是。非罗耶即稽首佛足,佛授其 决:后当为佛,号曰快见。 佛告舍利子:“当时的儒童,是我的前世;那位卖花 女,就是现在的耶输陀罗;长者子,是现在的非罗耶。” 非罗耶当即稽首佛足,佛给他授记:“你将来做佛,叫做 快见佛。”他的确是快见佛,眼疾手快。 佛说经竟,诸四辈弟子,天人龙鬼,靡不欢喜,稽首 而去。 佛讲经完毕,四众弟子,天龙鬼神,无不欢喜顶礼而 去。 菩萨普智度无极行明施如是。 菩萨过去世是这样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 摩调王经 闻如是。一时众祐在无夷国,坐于树下。颜华煒煒, 有踰紫金。欣然而笑,口光五色。当时见者,靡不躍豫,
六度集经讲记(三)
178
咸共叹曰:真所谓天中天者也。 话说,一时众生怙主佛陀在无夷国,坐在树下。光颜 巍巍,超过了紫金,欣然微笑,口中放出五色的光芒。当 时见到的人,无不欢喜悦豫,都共同赞叹说:“真是所谓 的天中天啊!” 阿难正服,稽首而曰:众祐之笑,必欲济度众生之冥 矣。 当时阿难尊者整理衣服,顶礼启问说:“无上的导师 佛陀!您之所以微笑,一定是想济度众生的愚痴黑暗吧!” 众祐曰:善哉,实如尔云。吾不虚笑,即兴法也。尔 欲知笑意不乎?阿难对曰:饥渴圣典,诚无饱足也。 世尊说:“善哉!善哉!正如你所说,我从不轻易微 笑,此笑是要兴起一段妙法因缘。你想知道我微笑的密意 吗?”阿难说:“我如饥渴者渴仰甘露般,非常希求听闻 佛陀的圣法,无有饱足。” 众祐曰:昔有圣王,名曰摩调。时为飞行皇帝,典四 天下。心正行平,民无窃怨。慈悲喜护,意如帝释。时民 之寿八万岁也。 于是佛陀说到:过去有一位圣王,叫做摩调。那时他 成为了转轮圣帝,统领四天下。他的心地正直,行为平和, 因此人民都没有怨尤。此转轮圣王以慈悲喜舍之心平等地 爱护一切人民,如同帝释般恩泽天下。当时的人寿达到八
六度集经讲记(三) 179
万岁。 帝有七宝,紫金转轮,飞行白象,绀色神马,明月神 珠,玉女圣妻,主宝圣臣,典兵圣臣。帝有千子,端正仁 静。明于往古,预知未然。有识之类,靡不敬慕。 国王拥有轮王七宝,也就是紫金色的轮宝、飞行的白 象宝、绀色的神马宝、如明月般的摩尼宝,以及玉女宝、 主藏臣宝和将军宝。轮王有一千位王子,个个都非常端正、 仁慈和宁静。而且他的智慧能够明了往古之事,也可以预 知未来之事。有识之士,无不敬佩仰慕他。 帝欲游观东西南北,意适存念,金轮处前,随意所之。 七宝皆然,飞导圣王。天龙善神,靡不防卫。散众宝华, 称寿无量。 轮王非常自在,如果他想到东南西北四大洲去游观, 只要念头一动,转眼之间,金轮宝就会现在面前,随着他 的心意而去往任何地方。不仅金轮宝如此,七宝也都是这 样称心如意,飞行在前,导引圣王。在圣王出行之时,天 龙善神无不护卫,并且有天女在空中抛散各种宝花作为供 养,共同称念:“轮王万岁!万寿无疆!” 帝敕近臣,主巾栉者:尔其见吾头发生白,即当以闻。 夫发白色毁,死之明证。吾欲捐秽世流俗之役,就清净淡 泊之行。近臣如命。 有一天,轮王敕令旁边梳头的大臣说:“什么时候你
180
六度集经讲记(三)
见到我生出了白发,一定要立刻向我汇报。头发发白,容 色不在,是临近死亡的最好证明。到那个时候,我就要捐 弃这个污浊世间各种流俗的琐事,而去修持清净淡泊的行 为。”近臣按照命令,一直观察着轮王的头发。 后见发白,即以上闻。帝心欣然,召太子曰:吾头生 白。白者,无常之证信矣,不宜散念于无益之世。今立尔 为帝,典四天下。臣民系命于尔,尔其愍之。法若吾行, 可免恶道。发白弃国,必作沙门。立子之教,四等五戒十 善为先。 后来,他发现圣王有白头发以后,就马上向圣王作了 汇报。轮王心里很欢喜,召来太子说:“我的头上生出了 白发,这是无常的证信,我不应当再散乱于无意义的世间 琐事。现在我传位于你,立你为帝,统领四天下。从此以 后,大臣和人民的性命,就都系在你的手里了,你一定要 怜愍他们。如果你能够按照我的法道来行持,那就可以免 于恶道。等到你也有白头发的时候,也应当像我一样弃舍 王位,做一名沙门。传位于你的太子,给他建立教法的时 候,应当以四无量心、五戒十善为先导。如此这般,一代 一代地传承下去。” 明教适毕,即捐国土。于此庐地树下,除须发,著法 服,作沙门。群臣黎庶,哀慕躃踊,悲哭感结。 轮王这样给太子作了明确的教诲以后,就捐弃国土,
六度集经讲记(三) 181
在这庐地的树下,剃除须发,穿上法衣,成为了一名沙门。 群臣百姓都哀伤不已,扑倒在地,悲号哭泣,恋恋不舍。 摩调法王子孙,相继千八十四世。圣皇正法,末后欲 亏。摩调圣王,复舍天上,以魂神下,从末世王生。亦为 飞行皇帝,号名曰喃,正法更兴。 后来摩调法王的子孙,辗转继承了一千零八十四代。 到了圣皇正法将要亏损的末后,摩调圣王的魂神又从天上 投生到人间,做了末世王的太子。他也是一位飞行皇帝, 名字叫做喃,从此,正法又得以再次兴盛起来。 明敕宫中,皇后贵人,令奉八戒月六斋。一当慈恻, 爱活众生。二慎无盗,富者济贫。三当执贞,清净守真。 四当守信,言以佛教。五当尽孝,酒无历口。六者,无卧 高床绣帐。七者,晡冥,食无历口。八者,香华脂泽,慎 无近身。淫歌邪乐,毋以秽行。心无念之,口无言矣,身 无行焉。 当时他敕令宫中的皇后贵人,全部都要奉行八戒,每 个月还要持六斋。所谓的八戒就是:一、应当仁慈恻隐, 慈爱众生,护生爱命;二、不能偷盗,如果家中富裕,应 当救济贫困;三、对待婚姻,应当执持贞操,清净守真, 而不邪淫;四、应当守信,不打诳语,语言上要说佛陀的 真实教法;五、应当对父母尽孝,口中不沾酒;六、不卧 高广大床以及绵绣的帐子;七、不在下午和晚上吃东西;
182
六度集经讲记(三)
八、身上不佩戴香花等各种装饰品,胭脂水粉等不得近身。 远离淫歌邪乐,不做染污之行。对于各种染污恶行,心里 不想,口里不说,身体不做。 敕诸圣臣,导行英士,下逮黎民,人无尊卑,令奉六 斋。玩读八戒,带之著身,日三讽诵。孝顺父母,敬奉耆 年。尊戴息心,令诣受经。 他又下令诸大臣、导行的英杰之士和黎民百姓,无论 尊卑,都要奉持六斋。并且玩读八戒,随身不离,每天都 要讽诵三次。再者,下令人人都要孝顺父母,敬重长辈, 恭敬顶戴,令他们止息内在的邪念,受持佛陀的经法。 鳏寡幼弱,乞儿给救。疾病药医,衣食相济。苦乏无 者,令诣宫门,求所不足。有不顺化者,重徭役之。以其 一家,处于贤者五家之间。令五化一,先顺者赏。辅臣以 贤,不以贵族。 对于鳏寡孤独、弱小之人,下至乞丐,都给与平等的 救护。若是病人,就提供医药;若是穷苦,就给与衣食。 凡是生活贫苦、物资匮乏的人,都可以前往王宫门口乞求, 无不满足。如果有不顺教化的人,就加重他们的徭役。并 且让这一家处在五家贤者当中,让五家贤者去教化这一 家,对于首先顺应正法的,就给与奖赏。另外,在提拔辅 臣的时候,也是以忠孝等的贤德为标准,而不论出身富贵 或者贫贱。
六度集经讲记(三) 183
自王明法,施行之后,四天下民,慈和相向,杀心灭 矣。应得常让,夜不闭门。贞洁清净,非妻不欲。一不言 二,出教仁恻。睹不常诚,辞不华绮。见彼吉利,心喜言 助。大道化行,凶毒消灭。信佛信法,信沙门言,无复疑 结。 自从国王颁布的明法施行以后,四天下的人民都慈心 相向,彼此和睦,原有的杀心全部都息灭了。本应得到的 东西也常常互相推让,人们都没有盗心,所以夜晚都不必 关门。而且贞洁清净,不是自己的妻子就不行淫欲。言行 一致,心口合一,所说的话都是教导人们行持正法、仁慈 恻隐的语言。见到他人常常不讲诚信,自己也能坚持操守, 不随从而说各种华巧的绮语;见到别人吉祥顺利,就心生 随喜,出口赞助。结果这样人天善行的大道化行于天下, 人们心中凶残的贪毒等得以消灭,都信佛信法,信沙门言, 不再有疑惑。 喃王慈润,泽无不至。八方上下,靡不叹德。第二天 帝,及四天王、日月星辰、海龙地祇、日共讲议:世间人 王,四等慈惠,恩之所至,过于诸天。 当时喃王仁慈的恩泽,无处不到,他的德光普遍照耀 四天下,八方上下的人们都无不赞叹。第二天帝和四天王、 日月星辰、海龙地祇都共同谈论说:“世间的人王,以慈 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惠众生,他的恩泽所到的地方,竟然超
184
六度集经讲记(三)
过了诸天。” 天帝释告诸天曰:宁欲见喃王不乎?诸天曰:积年之 愿,实如明教。帝释即如伸臂之顷,至喃王慈惠殿上。见 喃王曰:圣王盛德,诸天饥渴,思欲相见,无日不愿。圣 王岂欲见忉利天?其上自然,无愿不有。 这时,天帝释对诸天说:“你们想见喃王吗?”诸天 回答说: “这是我们常年以来的愿望。”于是帝释在伸臂顷 的功夫,就来到了喃王的慈惠殿上,见到喃王后,说道: “圣王如此盛德,诸天都特别渴仰,想见您一面,没有一 天不这样祈愿。圣王,您想见见忉利天上自然的福报,以 及无愿不有的妙境界吗? ” 喃王曰:善,思欲游戏。帝释还彼,呼御者,名曰摩 娄:以吾所乘千马宝车,迎喃王来。 喃王说:“很好!我也想到天上看看。”帝释回来后, 就对一个名叫摩娄的车夫(天上的司机)说:“你用我所 乘坐的千马宝车,去接喃王上天宫来。” 御者承命,以天车迎喃王。车至,止于阙下。群臣黎 庶,靡不愕然。斯圣王瑞,叹未曾有。更相宣称,率土咸 欢:我王普慈,润逮众生。月六斋八戒自修,又以教民, 斯德重矣,故令天帝敬爱来迎也。 司机接受命令后,就驾着天车下来迎接喃王。车到了 以后,就停在王宫楼下。群臣百姓无不惊愕,天庭竟然派
六度集经讲记(三) 185
出天车前来迎接,这样的圣王祥瑞,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结果这个消息辗转地传遍了全土,人民都啧啧称叹:“我 们的仁王以大慈心普遍润泽群生,不但自己每月都持六 斋、守八戒,而且还教导人民也这样行持。他的仁德如此 之大,竟然使得天帝也敬重爱戴,前来迎接。” 喃王升车,车马俱飞。徐徐徘徊,欲民具见。 当时喃王就登上了天宫的宝马车,之后车马就一起腾 飞在空中,然后又像飞机那样在城市的上空徐徐盘旋,他 想让所有的人民都能够看到。结果满城的人民都抬头仰 望:“那是我们的仁王,他坐上了天上的飞机,马上就要 去天宫了,比月球还高。”最后车马慢慢地在人们的目光 中,消失于天际。 王告御者:且将吾观恶人二道,地狱饿鬼,烧煮拷掠, 受其宿罪之处。御者如命,毕乃上天。 这时,喃王对司机说: “你先带我到恶趣的两道看看, 也就是地狱道和饿鬼道,被烧煮拷掠、受宿殃罪报的地 方。”车夫就按照他的命令,把飞机停在恶趣处,让他观 看恶趣受苦的情形,完毕后才飞回天上。 帝释欢喜,下床出迎,曰:劳心经纬,忧济众生。四 等六度,菩萨弘业。诸天思欲相见。 帝释听说喃王已到,就欢喜地下床出来迎接,说道: “仁王,您劳心竭虑地救济天下苍生,所做的都是慈悲喜
六度集经讲记(三)
186
舍以及布施等六度的菩萨伟大事业,功德巍巍,诸天都很 想见见您。”可以看出,天帝对他很是恭敬。 帝释自前,把臂共坐。喃王容体,更变香洁。颜光端 正,与释无异。即作名乐,其音无量。散宝华香,非世所 睹。 帝释又上前很亲切地把着喃王的手,与他一起坐到天 王的宝座上,亲密地就像两兄弟。这时喃王的身体变得更 加香洁,容貌光颜端正,和帝释没有差别。这时天上的乐 团奏起天乐,无数的微妙天音缭绕在空中,令人神醉。天 女所抛散的宝花香,也不是世间能见能闻的。 帝释重曰:慎无恋慕,世间故居。天上众欢,圣王之 有也。 帝释再次请求说: “您千万不要恋慕过去世间的住处, 天上的各种欢乐,是圣王才能拥有的,您应当留在这里。” 喃王志在教化愚冥,灭众邪心,令知三尊。答帝释曰: 如借人物,会当还主。今斯天座,非吾常居。暂还世间, 教吾子孙。以佛明法,正心治国。令孝顺相承,戒具行高。 放舍人身,上生天上,与释相乐。 但是喃王的志愿在于教化愚冥众生,灭除他们的颠倒 邪心,让他们能够知道佛法僧三宝,从而得到度脱,因此 他无心在此处长久停留,就对帝释说:“就像借了别人的 东西,一定是要归还给主人的,我现在虽然坐在天宫的宝
六度集经讲记(三) 187
座上,但是这毕竟不是我常居之地。我想暂时返回人间, 教导我的子孙以佛陀的明法正心治国,让人们都行持孝顺 之道,具足净戒,行为高尚。到那个时候我再舍却人身, 生到天上,与天王共相娱乐。” 佛告阿难:喃王者,吾身是也。子孙相传,千八十四 世。立子为王,父行作沙门。 佛告阿难:“那时的喃王,就是我的前世。我在那一 世立太子为王以后,就出家做了沙门,结果子孙延续了一 千零八十四代。这就是往事前缘。” 阿难欢喜,稽首而曰:众祐慈愍众生,恩润乃尔,功 德不朽。今果得佛,为三界中尊。诸天仙圣,靡不宗敬。 诸比丘欢喜,作礼而去。 阿难欢喜地顶礼说:“无上的导师佛陀啊!您如此地 慈愍众生,施大恩惠,真是功德不朽。今天真正得成佛果, 成为三界中尊,诸天仙圣,都无不宗仰您、崇敬您。”诸 比丘听佛说法后,都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阿离念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优梨聚中,时诸比丘,中饭 之后,坐于讲堂,私共讲议。人命至短,身安无几,当就 后世。天人蟲物,无生不死。愚闇之人,悭贪不施,不奉 经道。谓善无福,恶无重殃。恣心快志,恶无不至。违于 佛教,后悔何益?
188
六度集经讲记(三)
话说,一时佛在舍卫国优梨聚落当中。当时诸比丘在 吃过午饭后,就坐到讲堂当中,私下里共同讨论,说道: “人命太短暂了!在这一世当中,没有几时是安宁的,所 以我们应当着眼于后世。”“天人昆虫等万物,只要有生, 就必定有死。愚暗的人不知道人生短暂,内心悭贪而不布 施,不作后世利益,也不信奉经道。认为作善无福,作恶 无殃,于是任意地放纵自己的欲望,无恶不作。这样违背 佛陀的教化,等到将来受报的时候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人生苦短,应当在有限的时间当中多为后世作打算, 多修福德,多行善法,而不要在现世法中放纵私欲。 佛以天耳,遥闻诸比丘,讲议非常无上之谈。世尊即 起,至比丘所,就座而坐。曰:属者何议? 当时,世尊在远处以天耳听到比丘们正在谈论无常的 话题,于是当即就起身,来到比丘们这里,就座而坐。然 后问道:“刚才你们在议论什么啊?” 长跪对曰:属饭之后,共议人命恍惚不久,当就后世。 对如上说。 比丘众长跪回答说:“刚才吃过饭后,我们就在一起 共同谈论人命的短暂,恍惚间就没有了,不可能长久,所 以要多为后世作准备。”就如同上面所说,作了汇报。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甚快当尔。弃家学道,志当清 洁,惟善可念耳。
六度集经讲记(三) 189
世尊赞叹说:“善哉!善哉!这是很好的,就应当这 样来忆念无常。既然舍家学道,志愿就应当清净高尚,唯 一忆念善法,念恶是没有任何利益的。” 比丘坐起,当念二事。一当说经,二当禅息。欲闻经 不?对曰:唯然,愿乐闻之。 “再者,比丘的起居生活应当忆念两种事,一是要说 经,二是要禅定。那么你们想听经吗?”比丘们回答: “我 们特别想听,愿佛慈悲,为我等宣说。” 世尊即曰:昔有国王,名曰拘猎。其国有树,树名羞 波洹。树围五百六十里,下根四被八百四十里,高四千里, 其枝四布二千里。树有五面,一面王及宫人共食之,二面 百官食之,三面众民食之,四面沙门道人食之,五面鸟兽 食之。 于是佛陀就说道:过去有个国王,叫做拘猎王。他的 国家中有一棵大树,叫做羞波洹树。树围有五百六十里, 树的根扎下去四被到八百四十里处,树高四千里,枝叶覆 盖的范围是二千里。这棵树有五面,一面是国王和宫中的 各类人共同受用的;第二面是百官食用的;第三面是人民 食用的;第四面是沙门道人食用的;第五面是鸟兽类食用 的。 其树果大,如二斗瓶,味甘如蜜。无守护者,亦不相 侵。
六度集经讲记(三)
190
再说,这棵树上长出的果子大如两斗瓶,甘甜如蜜。 即使没有人守护,也不会有人去侵夺。也就是,属于国王 和宫里人的那一面,其他人不会去偷吃或抢夺,其它四面 也都是如此。就像这样,众人都很守秩序,不会对别人的 那一份起非分之想。 时人皆寿八万四千岁,都有九种病。寒热饥渴,大小 便利,爱欲食多,年老体羸,有斯九病。女人年五百岁, 乃行出嫁。 那时候人类的寿命达到八万四千岁,人们都有九种 病,包括寒热饥渴四种病,大小便利两种病,爱欲一种病, 饮食过多一种病,以及年老体衰一种病,这样总共有九种 病。女人长到五百岁的时候才出嫁。这就是远古人类的情 形。 时有长者,名阿离念弥,财贿无数。念弥自惟:寿命 甚促,无生不死。宝非己有,数致灾患。不如布施,以济 贫乏。世荣虽乐,无久存者。不如弃家,捐秽浊,执清洁, 被袈裟,作沙门。即诣贤众,受沙门戒。 当时有一位长者,叫做阿离念弥,他家中有无数的财 宝。有一天,念弥自己思惟:“人的寿命是非常短促的, 只要有生,就没有不死的。我现在所拥有的财宝不能自己 独自占有,这样会数数地导致灾患,不如把它们都布施出 去,以此来救济贫苦。世上的荣华虽然很快乐,但是却不
六度集经讲记(三) 191
能久存,不如舍弃家业,捐弃世间的各种染污之事,而专 门去执持高尚清洁的道行,披上袈裟,做一名沙门。”他 想到世上的东西都很污浊,寿命也不能长久,荣华富贵也 不可能长期保有,都是虚假的,只有做一个名符其实的修 道人,才能让人生具有大义。因此他在这样思惟好了以后, 就去到贤圣的处所,受了沙门戒。 凡人见念弥作沙门,数千余人,闻其圣化。皆觉无常, 有盛即衰。无存不亡,惟道可贵。皆作沙门,随其教化。 当时人们见到念弥做了沙门,都纷纷来听法,有好几 千人随他听受正法的教化后,都觉悟到世事无常,有兴盛 就一定会有衰亡,有生就必定会有死,世上的有为法,一 点实义也没有,只有道法才是最可贵的。因为得了道,也 就是得了法,真正地现前了道谛的智慧,而能证得空性, 就出现了灭谛,真正到达不生不灭之处,它是永恒可依止 的,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泡沫。因此他们都觉悟过来而出 家做了沙门,都跟随念弥,受其教化。 念弥为诸弟子说经曰:人命至短,恍惚无常。当弃此 身,就于后世。无生不死,焉得久长?是故当绝悭贪之心, 布施贫乏。检情摄欲,无犯诸恶。 当时念弥为弟子们讲说经法,说道:“我们人的寿命 是特别短暂的,恍惚之间,无常就到了。恍惚,就是人生 就像一场梦,过后什么也没有;又像一部电影,实际只是
192
六度集经讲记(三)
一幕幕幻相的组合,这当中没有任何真实的法存在。当死 缘到来的时候,就要舍弃这个身体而去往后世,只要有生, 就没有不死的,哪里能久长呢?所以你们应当弃绝悭贪的 心,布施贫乏,而且要好好地检查自己的心,不要随意地 放纵欲望,造各种恶业。” 人之处世,命流甚迅。人命譬若朝草上露,须臾即落。 人命如此,焉得久长? “我们处在这个世间,寿命的流逝非常迅速,就好像 清晨草尖上的露水一样,须臾之间就掉落下来,风干无影。 人命就像这样,哪里能得久长呢?前面还在,转眼间就没 有了,所以你们不要起常执想。” 人命譬若天雨堕水,泡起即灭。命之流疾,有甚于泡。 “人命又好像天上的雨水堕在河中所溅起的水泡,才 一生起,随即就破灭了。生命的流逝比水泡的破灭还要 快。” 人命譬若雷电恍惚,须臾磨灭。命之流疾,有甚雷电。 “人命又好像雷电恍惚,须臾间就消失无踪。生命的 流逝超过了雷电。” 人命譬若以杖捶水,杖去水合。命之流疾,有甚于此。 “人命又好像用木杖画水,当木杖画过去的时候,水 当下就合拢了,没有稍许的停留。生命的流逝比这还快。” 就像这样,我们应当警觉到时间流逝之快,刚刚还是
六度集经讲记(三) 193
上午,马上就到了中午,或者刚刚还是下午,马上就到了 晚上,时间一下子就没有了,而且一旦流去,就不会再回 来。生命的流逝的确比画水还快。 人命譬若炽火上炒,少膏著中,须臾燋尽。命之流去, 疾于少膏。 “人命又好像在炽热的烈火上炒东西,如果放一点点 油在里面,须臾之间就烧尽了,没有任何剩余。生命的流 逝,比那少油膏的蒸发还要快。” 人命譬若织机经缕,稍就减尽。夫命日夜耗损若兹, 忧多苦重,焉得久存? “人命又好像织布机的穿梭,穿一根经线再穿一根纬 线,这样昼夜穿梭,看起来才织几根,实际上一张布已经 快织完了。我们有限的生命就像这样日夜损耗,忧多苦重, 很快就没有了,哪里能久存呢?”所以一定要意识到自己 会死,有限的生命没有多久就要结束了,因此要多想后世, 多忆念净土,多为来世做准备。 人命譬若牵牛市屠,牛一迁步,一近死地。人得一日, 犹牛一步。命之流去,又促于此。 “人命又好像被拉往屠宰场的牛,每走一步,离死亡 就近一步。我们人每过一天,就好像牛走了一步那样,很 快就会走到尽头。生命的流逝,比这还要急促。”所以, 我们日日都在被拉往死亡的刑场,时间一到,就要被无情
194
六度集经讲记(三)
地宰割,因此在有限的时间中,必须要一心为死亡做准备, 不要随便散乱放逸,浪费时间。 人命譬若水从山下,昼夜进疾,无须臾止。人命过去, 有疾于此。 “人命又好像从山崖快速流下的瀑布,昼夜不断地奔 流,没有须臾停止的时候。人命的流逝比这还快。” 昼夜趣死,进疾无住。人处世,甚勤苦,多忧念。人 命难得,以斯之故,当奉正道。守行经戒,无得毁伤。布 施穷乏。人生于世,无不死者。 “每个人都这样昼夜不断地奔向死亡,连稍微安住一 会儿也不可能。人们待在这个世上,需要非常地勤苦才能 得以生存,在这当中又会产生很多的忧恼,而人身又是非 常难得的,以这个缘故,应当励力地奉行正道。并且要好 好地修行,守持经戒,不要毁谤、伤害他人,而要尽力地 布施贫乏者。总之,人生在世,没有谁可以避免死亡。” 念弥教诸弟子如斯。 念弥是这样教导弟子们的。 又曰:吾弃贪婬瞋恚愚痴,歌舞伎乐,睡眠邪僻之心。 就清净心,远离爱欲,捐诸恶行。内洗心垢,灭诸外念。 睹善不喜,逢恶不忧,苦乐无二。清净其行,一心不动, 得第四禅。 他又现身说法:“我弃舍了贪、淫、嗔恚和愚痴,绝
六度集经讲记(三) 195
离了歌舞娱乐,又远离了睡眠邪僻之心,处在清净心当中, 远离爱欲,舍弃恶行,内在洗除心垢,又灭除了各种外散 的邪念,内心非常淡泊。见到好的也不喜,遇到恶的也不 忧,平等地对待苦和乐。这样清净了各种行为,一心不动, 于是就证得了第四禅。” 吾以慈心,教化人物,令知善道,升生天上。悲怜伤 愍,恐其堕恶。 “我以慈心教化人们,让他们都知道行持善道,命终 得以生到天上。我又悲怜愍伤那些愚痴之辈,恐怕他们堕 落恶趣。” 吾见四禅,及诸空定,靡不照达,其心欢喜。以其所 见,教化万物,令见深法,禅定佛事。若有得者,亦助之 喜。养护万物,如自护身。行此四事,其心正等。 “我无余地见到了四禅和四空定等的境界,心里很欢 喜。又以自己的所见教化万物,让他们见到深法禅定佛事。 如果有人能够证得,当即就随喜赞助。我养护万物,就像 爱护自己的身体那样。我修行这四种事,心地正直平等。” 眼所受见,麤好诸色。其耳所闻,叹音骂声。香熏臭 秽,美味苦辛,细滑麤恶。可意之愿,违心之恼。好不欣 豫,恶不怨恚。守斯六行,以致无上正真之道。若曹亦当 行斯六行,以获应真之道。 “我守住六种行持,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种境中修习
196
六度集经讲记(三)
平等心,不生喜忧厌爱,从而达到无上正真之道。六种行 持就是,眼睛见到好的色、不好的色,耳朵听到赞叹的音 声、毁骂的音声,鼻子闻到香和臭,舌尝到美味和苦辛, 身体触到细滑和粗糙,意中想到可意还是违心,总而言之, 当六根接触六境的时候,遇到好的也不欣喜,遇到坏的也 不嗔恚。就像这样,在一切境中都不生烦恼,心中很淡泊、 平等。我因为守住了这六个心,所以得到了正道。你们也 应当行持这六种道行,来获得阿罗汉果。” 念弥者,三界众圣之尊师也。智慧妙达,无窈不明矣。 念弥,是三界众圣的导师,他的智慧妙达种种法,没 有幽远处不明达,他已经成就了圣道。 其诸弟子,虽未即得应真道者,要其寿终,皆生天上。 心寂志寞,上禅定者,皆生梵天。次生化应声天,次生不 憍乐天,次生兜术天,次生炎天,次生忉利天,次生第一 天上,次生世间王侯之家。行高得其高,行下得其下。贫 富贵贱,延寿夭逝,皆由宿命。奉念弥戒,无唐苦者。 当时,他的弟子当中也有各种修行层次,有的虽然没 有马上得到阿罗汉道,但是寿终以后都生到了天上;那些 内心寂静,不贪著五欲,得到上禅定的,就生在梵天;其 次的,生在他化自在天;再次一点的,生到化乐天;再下 一等的,生在兜率天;再往下,依次生在夜摩天、忉利天、 四天王天;再次一点的,生在世间王侯之家。总而言之,
六度集经讲记(三) 197
随念弥修学的弟子们,行持高的就得到高处,行持低的就 得到低处,他们的贫富贵贱、长寿短寿,都是由宿命所决 定的。由于他们多多少少都有奉持念弥所教导的戒律,所 以没有白白地在苦中虚度,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分人天的利 益。 念弥者,是我身。 当时的念弥,就是我的前身。他在当时教导下士和中 士的法道,但看起来很多弟子都是得到下士的果位。要成 就下士道,最起码也要忆念无常,想到人命短暂,而为来 世多修福德,奉持净戒,守持正行。所以,念弥的弟子当 中,上等的生到了梵天,下等的生在王侯之家,得到了人 间的尊荣富贵。总而言之,他们由于行持了下士以上的一 分正法,所以没有白白地枉活一世。 诸沙门仂行精进,可脱于生老病死忧恼之苦,得应真 灭度大道。不能悉行,可得不还、频来、沟港之道也。 佛再次说道:“诸沙门,你们应当行持出世间道,也 就是中士以上的道。如果能够勤行精进,那么即生就可以 脱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得到阿罗汉灭度的大道,也就是 证到永离苦和苦因的寂静涅槃之地。如果不能够全部做 到,也可以得到三果、二果、一果的道。总而言之,要向 出世间的方向走,要为脱离这个轮回苦海而精进。” 明者深惟,人命无常,恍惚不久。纔寿百岁,或得或
198
六度集经讲记(三)
不得。 佛再进一步教导:“具明智者,应当深深地思惟人命 无常,很快就结束了,不能长久,最多能活一百岁,或者 能到此岁,或者不能到此岁。总之,先以一百岁来计算。” 百岁之中,凡更三百时,春夏冬月,各更其百也。更 千二百月,春夏冬节,各更四百月。更三万六千日,春更 万二千日,夏暑冬寒,各万二千日。 当时佛是以印度的三季来算,不是汉地的四季,所谓 春夏冬三季。 “百年之中,以季来算,只有三百季,春季一百个, 夏季一百个,冬季一百个。再者,以月来算,只有一千两 百个月,春夏冬三季各是四百个月。再者,以天来算,总 计三万六千天,春季是一万两千天,夏暑季是一万两千天, 冬寒季一万两千天。” 百岁之中,一日再饭,凡更七万二千饭。春夏冬日, 各更二万四千饭也。 “再者,人一生所吃的饭是非常有限的,以一百年一 天吃两顿来算,总共要吃七万两千顿饭,春夏冬三季各是 两万四千顿饭。” 并除其为婴儿乳哺,未能饭时。傥懅不饭,或疾病, 或瞋恚,或禅或斋,或贫困乏食之时,皆在七万二千饭中。 “而且除掉婴儿乳哺期不能吃饭的时候,以及惊吓不
六度集经讲记(三) 199
吃饭,疾病不吃饭,嗔恚不吃饭,禅定不吃饭,斋戒不吃 饭,贫乏没有东西吃的时候不吃饭,除掉这些时候,数字 也肯定是在七万两千饭之内,不会超过的。”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以七万两千顿饭来计算一下,那 么一天减两次,这样不断地减,减到最后一顿饭的时候就 要面临死亡了。这是决定的,不要想在这之外还能活个三 万岁,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数量是固定的,不可能再有增 加。在这样有限的时光里,一定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追求现 世法上,这是毫无意义的,应当把现世的计划尽量缩短, 缩短为零,或者接近零,然后一心摄取后世的义利,这是 非常重要的。 这是一个人生观的转变,我们在世的时候要做什么? 是为今生做?还是为来世做?在如理地思惟无常以后,应 当要知道是为后世做,这是最起码的为后世的出离心。要 出离的是什么呢?就是出离现世。出离心有三个层次,第 一个就是要出离现世法,这是下士的出离;第二个是要出 离来世法,这是中士的出离;第三个就是要出离自利的法, 这是大士的出离。就像这样,我们首先一定要做到出离现 世法。那怎么叫出离呢?就是不再希求这些,从中脱离出 来了。 百岁之中,夜卧除五十岁,为婴儿时,除十岁,老时, 除十岁,营忧家事及余事,除二十岁。人寿百岁,纔得十
200
六度集经讲记(三)
岁乐耳。 “再者,按照年岁来算,在一百年的时间当中,晚上 睡觉要除掉五十年;做婴孩时,除掉十年;老来没用的时 候,除掉十年,这样就只剩下三十年了。在这期间,还要 营办操心家里的各种琐事,以及其它的事,再除掉二十年。 所以,人寿一百年,实际只有十年的清闲。” 因此,真正的有暇不到十年,而且这还是佛在世时的 算法,如果按今天的情况来算的话,恐怕就不是十年了。 现在的人琐事更多,耗费的时间也更多,按照一般在家的 人来说,恐怕连三年都不到的,非常可怜。 佛告诸比丘:吾已说人寿,说年说月说日,饭食寿命。 吾所当为诸比丘说者,皆已说之。 佛告诉诸比丘: “我已经说了人寿,说了年,说了月, 说了日,说了饭食寿命。我所应当为比丘们说的,都已经 说完了。” 就按照这样,仔细地计算人生到底有多少餐、多少月、 多少寿、多少年、多少日以后,就会知道人生确实是非常 有限的,很快就会走到后世,所以有限的岁月不要用在现 世法上,因为它对来世没有任何利益,而要一心为来世做 准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只有从这里才会发生下士 的出离。 吾志所求,皆已成也。汝诸比丘,志愿所求,亦当卒
六度集经讲记(三) 201
之。当于山泽,若于宗庙,讲经念道,无得懈惰。快心之 士,后无不悔矣。 世尊作最后的教诫:“我志愿所求的都已经成就了, 就是由于珍惜闲暇,一心用于修道,所以你们这些比丘志 愿所求的,也要快速地去成办,不要拖延。应当在空旷的 山野里,或者在清净的寺庙中,以讲经念道修道等来度过, 而不要懈怠懒惰。那些放纵自己烦恼、随心所欲的人,以 后没有不后悔的。” 佛说经已,诸比丘无不欢喜,为佛作礼而去。 佛说经完毕,诸比丘无不欢喜,向佛顶礼而去。 镜面王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众比丘以食 时,持应器,入城求食,而日未中。心俱念言:入城甚早, 我曹宁可俱到异学梵志讲堂,坐须臾乎?佥然曰可,即俱 之彼。与诸梵志,更相劳来,便就座坐。 阿难尊者说,我是这样听到的。一时佛在舍卫国的祇 树给孤独园,有一天,到了快要吃午饭的时候,众比丘都 拿着钵器,进城乞食,但是还没到中午,他们就都这样想: “现在进城还早,我们还是先到异学的梵志讲堂那里去坐 一会儿吧!”大家都说可以,然后就一起到了梵志的讲堂。 和梵志们相互慰问过后,就坐在座位上。
202
六度集经讲记(三)
是时梵志,自共争经。生结不解,转相谤怨。我知是 法,汝知何法?我所知,合于道。汝所知,合何道?我道 法,可施行。汝道法,难可亲。当前说,说著后。当后说, 反前说。多法说非,与重担,不能举。为汝说,义不能解, 汝空知汝。极无所有,汝迫复何对?以舌戟转相中害,被 一毒,报以三。 这个时候,梵志们正唇枪舌剑地在争论他们的经典, 遇到有不能解开的地方就转相谤怨,说:我知道这个法, 你知道什么法?我所知的合于道,你所知的合什么道?我 的道法可以施行,你的道法难可亲近。应当前面说的,你 却在后面说,应当在后面说的,你却反过来在前面说。这 样讲很多是非争论,或者给对方一个重担,让别人举不起。 或者说,跟你说你也不懂,你只知道自己的观点。你是极 其无所有的人,现在被逼成这样,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就 像这样,他们都用舌戟转相加害,被别人说中了一句,就 要回他三句。这样完全就变成了言语上的打斗。一般肢体 上的打斗,就是拿着各种刀枪剑戟,你一拳我一棍的;而 语言上的打斗,就是你说一句,我回一句甚至三句、十句, 其实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都是贪嗔烦恼的结果。 诸比丘闻子曹恶言如是,亦不善子曹言,不证子曹正。 各起坐,到舍卫国求食。食竟,举藏应器,还到祇树。为 佛作礼,悉坐一面,如事说之。念是曹梵志,其学自苦,
六度集经讲记(三) 203
何时当解? 当时,比丘们听到他们这样恶言相向,由于不擅长他 们的经典,所以也不能证实他们究竟谁对谁错,于是就各 自起座,到舍卫国乞食去了。受用完毕后,就藏好钵器, 回到了祇树给孤独园。给佛作礼以后,都退坐一面,把事 情的经过向佛陀汇报了一遍。心想:这些梵志以学而自苦, 何时能得解脱呢? 佛告比丘言:是曹异学,非一世痴冥。比丘,过去久 远,是阎浮提地有王,名曰镜面。讽佛要经,智如恒沙。 臣民多否,诵带琐小书,信萤火之明,疑日月之远。见目 瞽人以为喻,欲使彼舍行,巡游巨海矣。 佛告诉诸比丘:“这些异学梵志不只是这一世才愚痴 冥盲,比丘,他们在过去世也是如此。” 这要追溯到过去久远的时期,在这阎浮提的大地上有 一位国王,名叫镜面王。他讽读佛的甚深要经,智慧如恒 河沙数那么多,但是他的臣民大多数都落于很鄙下的地 步,常常带着一些琐小的世间书籍,信萤火之明,怀疑日 月之远。也就是一般人见识短浅,只相信一点小小的世间 知识,却怀疑佛陀甚深广大的妙法,以及如日月一般的智 慧。当时镜面王想拔济他们,就以盲眼人来作比喻,让他 们都舍掉过去的世俗小行,从而巡游佛法的大海。 敕使者令行国界,取生盲者,皆将诣宫门。臣受命行,
204
六度集经讲记(三)
悉将国界无眼人到宫所。白言:已得诸无眼者,今在殿下。 王曰:将去,以象示之。臣奉王命,引彼瞽人,将之象所, 牵手示之。 于是他命令使者在国界内巡行,让他们把境内的瞎眼 者都带到宫门前来。大臣奉命到处去寻找,最后终于把国 家中的盲人全部都带到了宫里。就向国王汇报说:“已经 找到了所有的无眼者,现在都在殿下。”国王说: “带下去, 把大象拉给他们看。”大臣奉命引盲眼人到了大象的处所, 然后牵着他们的手给他们指示,告诉他们这是大象。 中有持象足者、持尾者、持尾本者、持腹者、持胁者、 持背者、持耳者、持头者、持牙者、持鼻者。瞽人于象所, 争之纷纷,各谓己真彼非。 然后盲眼人就各自去摸大象的身体,其中有持象足 的、持尾的、持尾本的、持腹的、持胁部的、持背部的、 持耳朵的、持头部的、持牙的、持鼻的。盲人们在大象这 里争论纷纷,每个人都说自己说的是对的,别人说的是错 的,各执己见。 使者牵还,将诣王所。王问之曰:汝曹见象乎?对言: 我曹俱见。王曰:象何类乎?持足者对言:明王,象如漆 筩。持尾者言如扫帚,持尾本者言如杖,持腹者言如鼓, 持胁者言如壁,持背者言如高几,持耳者言如簸箕,持头 者言如魁,持牙者言如角。持象鼻者对言:明王,象如大
六度集经讲记(三) 205
索。复于王前共讼言:大王,象真如我言。 当时使者就把这些盲人牵回来,带到国王这里。国王 问道: “你们见到象了吗?”他们都回答: “我们都见到了。 ” 国王说: “那么象是怎么样子的啊?”持脚的人说: “回禀 大王,象就像一个漆筒。”持尾者说:“不对,像扫帚。” 持尾本者说:“像木杖。”持腹部者说:“千真万确像一个 鼓。”持胁部者说:“错!错!错!分明像一堵墙壁。”持 背者说:“不对吧!像一座高几。”持耳者说:“你们怎么 说是这些呢?应该是像簸箕。”持头者说:“像魁。”持牙 者说:“分明像角嘛!”持鼻者说:“回禀国王,我老老实 实说,象就像一条大绳子。”然后他们都在国王面前共同 争论:“大王,象真的如我所说那样。” 镜面王大笑之曰:瞽乎瞽乎,尔犹不见佛经者矣。 镜面大王听了以后,大笑着说:“瞎子啊!瞎子啊! 你们就像那些不见佛经、整日带着琐小书籍的人一样,只 知道一点点世间知识,却不知道佛法的广大圆融,实在可 怜!” 便作偈言:今为无眼曹,空诤自谓谛,睹一云余非, 坐一象相怨。 接着就作了一首偈子:“你们现在都是无眼的瞎子, 却还坚持地说自己所说的是真实,其实你们都只是摸到了 象的一端,就说其他人的不对而互相怨怼,这实在是无谓
六度集经讲记(三)
206
的诤论。”事实上,他们说的也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 他们说的都是象的一部分;说不对,是因为他们都只摸到 了象的一端,而不见全体。与此同理,世间人们的争论往 往都来源于此。 又曰:夫专小书,不睹佛经,滉瀁无外,巍巍无盖之 真正者,其犹无眼乎?于是尊卑,并诵佛经。 又说到:“再者,专门习学小书的人,见不到佛经如 同大海般晃荡无外,以及像大山一样巍巍崇高、没有边际 的真实义谛,难道不是像无眼者一样吗?”所以只有读诵 佛法,才能知道万法的真相;不读佛法,就像盲人摸象一 样,只著在一些小知识点上,根本不知道其它。从此以后, 国境内的人,无论尊卑,都诵读佛经。 佛告比丘:镜面王者,即吾身是也。无眼人者,即讲 堂梵志是。是时子曹无智,坐盲致诤。今诤亦冥,坐诤无 益。 佛告诸比丘:“当时的镜面王,就是我的前生;当时 的那些无眼人,就是你们今天所见到的讲堂梵志。那时候 他们没有智慧,因为眼盲而导致彼此诤论,今天的他们还 是这样盲冥而互相诤论,实际上如果智慧眼没有打开,没 有见到佛法真理的话,再怎么作这种无谓的诤论,都没有 任何利益。”
六度集经讲记(三) 207
义足经 佛是时坐,具检此卷,令弟子解,为后作明,令我经 道久住,说是义足经: 当时佛端坐着,检阅这个经卷,为了让弟子们解了, 也为后世作明灯,使我经道久住于世,于是宣说了这部简 要的义足经。 自冥言是彼不及,著痴日漏何时明?自无道谓学悉 尔,倒乱无行何时解? 世人非常相信这个第六意识,自身本来如盲人般处在 黑暗当中,却还说我的是对的,他的是不对的,充满了是 非之见,这无非就是遵从了自我的私见与妄见。就像这样, 过分地相信这个第六意识的妄见,其实是一种大病,每天 都著在痴暗当中,漏落在无明的妄见里,到哪一天才能真 正地开明慧眼,见到真相呢? 自己本来没有道,或者没有见到真实的法,却说反正 学的都是这个样子,我说的就是真理,别人就应当服从。 这样过于主观,在根本上没有自知之明,颠倒错乱,像这 样没有顺法之行,何时才能解脱呢? “无行”,就是没有顺法的修行。眼上尚且未开,如 何有行呢?眼目开了才有行,既未见业果真谛,也未见无 我真谛,就在这样的愚蒙之中自以为是,哪是符合正道的 妙行呢?因此《四十二章经》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
208
六度集经讲记(三)
可信。”这个意就是自身的认识、看法,这些多数都是妄 见,从根本上不要相信,应当一概打破。 常自觉,行尊行,自闻见,行无比。已堕系,世五宅, 自可绮,行胜彼。 这是教导我们要好自珍爱,常常自生觉悟,以佛法来 觉醒自心,来看破世法,来觉悟真谛。 “行尊行”,就是行 持尊贵的法行或者道行。它之所以尊,就是在明的摄持之 下,处处都相应于真理。 “自闻见,行无比”,应当要晓得,我所听到、看到 的佛法,是最好的法、无等的寂静的法、正直的法、慈悲 的法,只要我顺着这个法来行,那么我的道就是无比的道, 远远胜过世间人的那些庸俗之道。 因为世人都堕落在名利财食睡的五欲之宅中,或者系 缚在五取蕴的暗宅中,根本不知道缘起无我的真谛,所做 所行完全背离法道,这样只能让他们在五欲宅中越陷越 深,脱不出来,也就是从蕴到蕴,一直在生死里流转,没 有丝毫脱离生死的机会,因为他们的法没有宣说无我。再 低一层说,他们的法没有宣说业果,因而连上升之道也没 有。相比而言,我的这个法是真正的庄严,我的道行远远 超胜于他们,因此深感庆幸,也自作尊重想,这样就会非 常珍重这个法,也会好好地行持这样的妙道。 抱痴住,望致善,以邪学,蒙得度。所见闻,谛受思,
六度集经讲记(三) 209
虽持戒,莫谓可。 这一颂是讲,从前我的状态是抱着愚痴而住,还希望 能到达妙善之地,这是很愚痴的,因为因和果不相顺。因 位是造感苦之因,果位绝不可能离苦;因位是造乏乐之因, 果位也绝不可能得乐。由于愚蒙不知业果、不知无我,所 以在愚痴见地所导向的路上虽然希望致善,却永无致善之 时。 如今我在这样的邪学里蒙三宝的恩德而得度,又被安 置在这样殊胜的妙道上面,因此我要倍加珍惜。也就是, 凡是所见闻的法,我都要真正地受持在心,由善思惟而得 到定解,以此来做为自己行道的根本。智慧就像眼目一样 的重要,因为一旦开了智慧,那就会明白真相,去掉无明, 从根本上止息苦轮;如果没有智慧,虽然谨守戒规,但不 要以为这样就足够了,因为仅有持戒没有智慧,还是如同 在黑暗中行走一样。 见世行,莫悉随,虽黠念,亦彼行。 见到世间的颠倒行为,或者各种推陈出新的做法、潮 流,都不要悉数跟随。因为即使是所谓的黠念或者世人认 为的聪慧,比如有很多的方法计策、善于钻营、能说会道 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世智辩聪,都是生死中的事, 因此不必效仿。 与行等,亦敬持,莫生想,不及过。
210
六度集经讲记(三)
和同行者之间也是禀着恭敬之心,不要生比较的心, 也就是不生“我还赶不上他”、 “我已经超过他”等等的比 较心理。 是以断,后亦尽,亦弃想,独行得。 以此缘故,这些所谓的追随世间法以及同修间的攀比 等等,所有这类的心想都要断掉,而且后面也要完全消尽 它,同时也弃掉这方面的计较考虑,唯一地作实地修行, 也就是只管自己来行道,不作别的世间想法,不入到世间 的圈套里。 莫自知,以致黠,虽见闻,但行观。 不要自以为是,不断地制造、吸收各种所谓的妄知或 者世间知见,搞成一个黠慧系统,如同今人多年熏习世间 的学说、潮流思想等等,尤其受过高等教育的,会成为一 个黠者。这个坚固成性了以后,就是一张世间见网,多少 人都成了复杂性的残废,困在这个见网当中,难以脱出。 因此,不要在虚妄的事情上发展各种妄知,否则它就 会导致狡黠系统,这个系统日益地滋长蔓延,就会成为像 蜘蛛网一样的恶见稠林,极其复杂,此种情形可以说是深 度残废,在根本上失去了淳朴,非常难以救拔。 因此,为了保持一颗纯洁之心,维持一个单纯的状况, 虽然不是瞎子聋子,有见也有闻,然而只是行观而已,也 就是如镜子般,有照见之处,但不妄生意见。
六度集经讲记(三) 211
悉无愿,于两面,胎亦胎,合远离。亦两处,无所住, 悉观法,得正止。 “悉无愿”,就是没有所愿,或者无有求取处、作为 处。对于所谓的是非、好坏、高下、人我等的两面,悉无 所住。要知道这些除了是胎还是胎,除了是集仍是集,都 是生死之因。 胎是表明受生之因,不论怎么想怎么做,都只是虚妄 分别,全数都是总的生死和别的恶趣的受生因缘,因此一 概都需要舍离。也就是对于这种生死圈套里的事彻底地舍 开,所谓的完全拉倒,根本不管的。 这样的话,对于所谓的两处或者凡是相对假立的法都 一概无所住,一切处仅仅是观法,或观真如而得到真正的 止。这就是教导我们不要在相上妄动分别,而要背尘合觉, 也就是仅仅是一种明见,如镜子一样没有爱憎取舍,这样 休歇狂心,是真正的止;相反,动了虚妄的分别,就是在 妄动,得不到休歇。 意受行,所见闻,所邪念,小不想。 凡是看过的、听到的正法,心都要受持,按照那样去 实行;相反,凡是与法相违的非理作意的方面,或者虚妄 的思想观念的方面,一点点都不要去想。 慧观法,意见意,从是得,舍世空。 以智慧观照法义,或者诸法的真实自性,以心见到心,
212
六度集经讲记(三)
从这个途径会得到正见,或者说完全脱离世间法的范畴。 自无有,何所待?本行法,求义谛。但守戒,未为慧, 度无极,终不还。 连自身都没有,哪有什么观待自而立的法呢?也就是 由人我所立的各种各样的法都是不可得的,因而所谓的基 于我而立的诸法,以及对这些法的分别,完全都是虚妄的。 本来行法和学道就是为了求得第一义谛或者真实谛,见了 真谛就破了无明,虚妄的分别和执著也由此歇下,从而脱 离苦圈。仅仅守戒未见真谛,不算是智慧,只有学习智慧 到究竟的程度,才能永不退还,而得到彻底的解脱。 察微王经 昔者菩萨,为大国王,名曰察微。志清行净,唯归三 尊。禀玩佛经,靖心存义。 从前世尊做菩萨时,有一世做大国王,名字叫做察微。 他的愿和行都很清净,唯一归依三宝,也就是以佛为师, 以法为道,以僧为伴。他常常阅读佛经,静心思维而受持 法义。 深睹人原始,自本无生元气,强者为地,软者为水, 暖者为火,动者为风。四者和焉,识神生焉。 他深深地见到人的起因,最开始只是无生元气,并不 成一个有情的状况,仅仅是四大种性,坚的是地,软的是
六度集经讲记(三) 213
水,暖热为火,动转是风,由这地水火风四大种和合,然 后识神托在里面,才出现了有情的现象。 上明能觉,止欲空心,逮神本无。 具大智慧者能觉察到这一点,知道人本无,以欲而有, 识加入其中才有生死的现象,因而就往回还灭,止掉欲, 空掉心,从而到达妄识本无之地。 因誓曰:觉不寤之畴。神依四立,大仁为天,小仁为 人,众秽杂行,为蜎飞蚑行蠕动之类。由行受身,厥形万 端。 当时他就立誓要觉悟那些无明的愚蒙之辈。这个神并 不是独立而来,而是依着四大和合而立,神识寄托在里面 才会有新的生命体,然后随着往昔业行的染净善恶等来决 定生命的形态。假使积善广博,就成为高尚的天;善行次 等,就成为地上的人类;假使有很多的秽杂染行,就沉堕 下去,成为飞虫爬虫等的残灵之辈。就像这样,由业行而 受蕴身,由于业行不同,所以身相也不同,这样就形成了 千差万别的状况。 识与元气,微妙难睹,形无丝发,孰能把捉?然其释 故禀新,终始无穷矣。 识和元气的状况非常微妙,不是肉眼浅识所能看见 的,连丝发许的形状也无,谁又能把捉得到呢?然而以识 和元气作为根子,又会结成新的蕴身,而出现新生,就像
六度集经讲记(三)
214
这样,由于元气所出现的生死相续的状况一直都在去旧受 新,因此就导致了无穷无尽的流转。 “释故禀新”,就是指舍身和受身。释故,就是舍身, 舍掉了过去的蕴身;禀新,就是受新的蕴体。 “终始无穷”, 就是推之于初,不见有始;观之于后,不见有终,就是这 样连绵不断。 王以灵元,化无常体,轮转五涂,绵绵不绝,释群臣 意。 这个察微王由于学习佛经的心得,而开了智慧,因此 他就想要教化臣属,觉悟生死迷情,就为群臣开示说:由 这个灵元作为变现的根子,然后又随着各种的因缘不断地 演化,这其中没有一个常的体性,从始至终都是无常迁变, 随缘而现的。由于业行无量,所以化现无量,这样不断地 在五道当中轮转,无有止息。他想以此法理让群臣心开意 解。 众闇难寤,犹有疑焉,曰:身死神生,更受异体,臣 等众矣,渺识往世耶? 然而反响并不是那么好,因为这些大臣心识痴暗,难 以觉悟,心里还有很多的狐疑,就说道:您说身体死了, 心神又生,更受一个别的身体,但是我们这些人根本就不 知道往世在哪里呀? 王曰:论未志端,焉能识历世之事乎?视不睹耗,孰
六度集经讲记(三) 215
能见魂灵之变化乎? 国王说:的确情有可原,在世间的记载里从来没有说 过往昔的事端,你们又怎么能够认识历世的事情呢?我们 以肉眼去看,也看不到什么消息,谁又能够见到魂灵的变 化呢?此事的确超出了世人的浅识,难怪呀难怪! 王以闲日,由私门出,粗衣自行,就补履翁,戏曰: 率土之人,孰者乐乎? 国王就把这件事情暂时放下来,心想等找个机会再设 方便。在一个空闲之日,他从私门而出,穿着粗布衣服, 潇洒地走出去溜达。到了宫城外面的一个地方,看见有一 个补鞋的老头,国王就戏耍他说:全国人民当中,谁最快 乐啊? 翁曰:唯王者乐耳。 老头说:那当然是国王最快乐。 曰:厥乐云何? 那么他是怎样的快乐呢? 翁曰:百官虔奉,兆民贡献,愿即从心,斯非乐乎? 老头说:百官都虔诚地敬奉他,三呼万岁,天下的兆 民都贡献各种奇珍给他,他有什么愿望当即就可以实现, 这难道不是快乐吗? 王曰:审如尔云矣。 国王说:确实如你所说。
六度集经讲记(三)
216
即饮之以葡萄酒,厥醉无知。 接着这个便衣国王就拿出一瓶高级葡萄酒请老翁喝, 结果他一喝就喝得烂醉,没了知觉。 抗著宫中,谓元妃曰:斯蹠翁云,王者乐矣。吾今戏 之,衣以王服,令听国政,众无骇焉。妃曰:敬诺。 于是国王就把这老头抬到了宫里,对王后说:这个补 脚掌的老头说国王很快乐,我现在给他开个玩笑,让他穿 上国王的御服上朝听政,你们不要大惊小怪。王妃说:遵 命! 其醒之日,侍妾佯曰:大王酒醉,众事猥积,宜在平 省。 当老头醒来的时候,旁边的侍妾就假装说道:大王醉 酒已经好几天了,现在有好多事情堆积一处,您应当出去 听政处理。 将出临御,百揆催其平事,蒙蒙瞢瞢,东西不照,国 史记过,公臣切磋。处座终日,身都痏痛。食不为甘,日 有瘦疵。宫女讹曰:大王光华,有损何为?答曰:吾梦为 补蹠翁,劳躬求食,甚为难云,故为痟耳。众靡不窃笑之 也。 这样就把老头皇帝领出去,登上了御宝殿,百官都催 着皇上处理大事,这皇上懵懵懂懂的,哪边是东哪边是西 都不晓得,国史马上就很负责任地记下了他的过失,下面
六度集经讲记(三) 217
的公臣们也互相切磋各种的事情。结果他从早上上朝一直 坐到天黑,腰酸背痛,全身都不舒服,吃饭也吃不香,这 一天下来就瘦得很厉害了,掉了几斤肉,宫女就假装问: 大王的光华有损,这是何缘故呀?老头皇帝说:我做了一 个梦,梦到我变成了一个补鞋的老翁,辛劳谋生,只为求 两口饭吃,好是艰难,所以我的腰好痛。众人听后无不私 下讽笑。 夜寝不寐,展转反侧。曰:吾是补蹠翁耶?真天子乎? 若是天子,肌肤何粗?本补蹠翁,缘处王宫?余心荒矣, 目睛乱乎。二处之身,不照孰真。 这一天夜里,老头皇帝在龙床上辗转反侧,心想:我 到底是补鞋翁呢?还是真正的天子?如果是天子的话,为 什么我的皮肤这么粗糙?假使我是补鞋的老头,那又怎么 会处在皇宫当中呢?我的心好乱,我的眼睛都晕花了,这 个补鞋翁和天子身,我真是不明了哪个才是我的真身。 元妃佯曰:大王不悦,具奉伎乐。饮以葡萄酒,重醉 无知。 这时王后就假装说道:大王心情不好,应当献上舞蹈 和伎乐,来娱乐大王。然后又给老头喝了葡萄酒,结果他 又重新喝得烂醉,失去了知觉。 复其旧服,送著粗床。酒醒即寤,睹其陋室,贱衣如 旧。百节皆痛,犹被杖楚。
218
六度集经讲记(三)
这时就赶紧让人给他换上旧的布衣,送回到过去贫民 窟的粗板床上面。老头酒醒了以后,睁开眼睛,看见这一 间陋室和下贱的衣服,都和从前一样,只是全身各个关节 都酸痛难忍,就像被人用木杖打过一样。 数日之后,王又就之。翁曰:前饮尔酒,湎眩无知, 今始寤耳。梦处王位,平省众官,国史记过,群僚切磋, 内怀惶灼,百节之痛,被笞不踰也。梦尚若斯,况真为王 乎?往日之论,定为不然。 几天之后,国王又去看这个补鞋老翁。老人说:前次 饮了你的酒,一下子眼冒金花,失去知觉好久好久,直到 今天才醒过来。在这当中我做了个梦,梦到我当了皇帝, 在金銮殿上处理百官的事务,国史记下我的过失,群臣在 下面切磋,我当时好害怕,好焦虑,全身各个关节都非常 地疼痛,那种痛就是被笞打也超不过呀!做个皇帝梦尚且 这么苦,何况真正做国王呢?因此,我那日的谈论决定是 不对的。意思就是他翻案了,过去说天下谁最乐?皇帝最 乐,百官敬奉,随心所欲,今天才晓得做皇帝那么痛苦, 还真不如当个补鞋老头快活。 王还宫内,与群臣讲论斯事,笑者聒耳。王谓群臣曰: 斯一身所更视听,始今尚不自知,岂况异世?舍故受新, 更于众艰,魃魅之拂,痱忤之困,而云欲知灵化所往受身 之土,岂不难哉?
六度集经讲记(三) 219
国王就返回宫里,和群臣们谈论这个笑话,当时笑声 一片,国王就借机对群臣说:你们看,这是同一个身体的 所见所闻,起始和现今尚且都不知道原委,何况隔了异 世?舍了故身,受了新身,已经是从驴变人、从女转男等 等,这样舍身受身已经成了隔世了,再加上多少轮回中的 艰辛操劳,又受着各种魑魅厉鬼的干扰、偏瘫风病的折磨 等等,在这样的内苦外扰的情况下,心神迷乱,就如同浑 水一般,哪里会知道微细神识迁变的历程,以及神识变化 所往受生之处呢?那不是困难吗? 经曰:愚怀众邪,欲睹魂灵,犹蒙晦行,仰视星月, 劳躬没齿,何时能睹? 国王进一步说:尊贵的佛经里说道,愚蒙之辈怀着众 多的邪心邪虑,思想这么复杂混乱,想要看到微细魂灵的 迁变,就像在暗夜当中行走,仰天想观睹日月,纵使他如 何地劳动身体,一直到牙齿掉落为止,哪里能看到呢?并 非能见的状况啊! 于是群臣,率土黎庶,始照魂灵,与元气相合。终而 复始,轮转无际。信有生死,殃福所趣。 由于国王智慧的开导,使得百官大臣乃至全国的黎 民,才明了这个三世轮回的真相,知道魂灵与元气和合成 为名色之位,然后逐渐地发展成为新的蕴身。在一期因缘 完毕后,旧身谢落,新身又取,这样子终而复始,不断地
220
六度集经讲记(三)
循环轮转,没有边际,这才信得有这么一个生死轮回的大 殃祸之处。意思是,在国王的开导之下,全国人民开始懂 得了苦谛和集谛,知道流转生死的现象,这是一个开智慧 的大举动。 佛告诸比丘:时王者,是我身也。菩萨普智度无极行 明施如是。 当时佛告诉诸比丘:当时的国王就是我的前身。世尊 因地行菩萨道,就是如此普遍地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广行 智慧上的惠施。 梵皇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汝等修德,奉行众善,必获大福。譬如农夫,宿有沃田。 耕犁调熟,雨润水适。下种以时,应节而生。芸除草秽, 又无灾害。何惧不获? 话说,从前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天佛告诸 比丘:“如果你们能够修德,奉行众善,一定会得到大福 报。譬如,农夫过去有一片肥沃的良田,如果能够耕犁调 熟,再加上雨水滋润,而且应时下种,那么庄稼就必定会 应着时节而出生。假使芸除了草中的各种杂草秽物,又没 有自然灾害的话,那么哪里需要担心庄稼不丰收呢?” 昔我前世,未为佛时,心弘普爱,愍济众生。犹若慈
六度集经讲记(三) 221
母,育其赤子。如斯七年,仁功勋著。寿终魂灵上为梵皇, 号曰梵摩。处彼天位,更历天地七成七败。当欲败时,吾 辄上升第十五约净天。其后更始,复还梵天。清净无欲, 在所自然。后下为忉利天帝,三十六返。七宝宫阙,饮食 被服,音乐自然。 以我的前世为例,过去我还没有做佛的时候,以普遍 的仁爱之心,怜愍一切众生,就像慈母养育独子那样。这 样经过了七年,我的功行很显著。命终之后,我的魂神就 上升到梵天,做了梵王,叫做梵摩王。因此,只要肯修德, 一定会感得大果报。从那以后,我的果报如何呢?也就是 当时处在梵天,经历了天地七成七败之后,当梵天就要败 坏的时候,我就上升到了第十五约净天。后来又再次返回 梵天,清净无欲,一切受用都能自然获得。之后又下到忉 利天做天王,经过了三十六返。在那样漫长的时劫里,七 宝、宫殿、饭食、衣服、音乐,都是自然而然地获得。 这就是修习善业所产生的福德。这样的业种子一旦播 下,它所变现的果报极其巨大,常常说的业增长广大律就 是如此。如同春种一粒种,夏收万斤粮,业种子的变现能 力远远超过了外物的种子。所以即使只有一世在好好地行 善,那将来的福报也是享之不尽,何况是多生多世地行善 呢?它的报偿无法计算,因此一定要精勤地行持善法。 后复还世间,作飞行皇帝,七宝导从。一者紫金转轮,
222
六度集经讲记(三)
二者明月神珠,三者飞行白象,四者绀马朱鬣,五者玉女 妻,六者典宝臣,七者圣辅臣。事事八万四千。王有千子, 皆端正皎洁,仁慈勇武,一人当千。 再说,后来我从天上下来,到人间后还以福德力做了 转轮圣王,轮王七宝随时都候在身边,想去哪里都可以。 所谓的轮王七宝,就是紫金轮宝、明月摩尼宝、飞行白象 宝、绀马宝、玉女宝、典藏臣宝、将军宝。每样的事情都 有八万四千之多。生有千子,个个都端正皎洁,仁慈勇武, 一人能敌一千人。 王尔时以五教治政,不枉人民。 那时轮王以五戒的教法来治理国家,不冤枉人民。 一者慈仁不杀,恩及群生。二者清让不盗,损己济众。 三者贞洁不婬,不犯诸欲。四者诚信不欺,言无华饰。五 者奉孝不醉,行无玷污。 所谓的五戒法就是: 一、行持仁道,就是仁慈不杀生,施恩泽于群生,下 至于飞鸟、苍蝇等小动物都平等地爱护,像这样来行持仁 慈之道,不做损害众生的行为。 二、行持义道,也就是非常清廉,不仅不偷盗,反过 来还要损己利人,割减自己的受用施舍给众生,一切的东 西都愿意布施众生。 三、行持礼道,就是守持贞洁,不犯淫欲,也不犯各
六度集经讲记(三) 223
种贪染爱欲之事。 四、守信道,就是诚信不欺,说什么话都非常真实, 没有任何虚伪的掩饰,非常质直。 五、守智道,也就是奉持孝道,不饮酒,行为没有玷 污。 当此之时,牢狱不设,鞭杖不加。风雨调适,五谷丰 熟。灾害不起,其世太平。四天下民,相率以道。信善得 福,恶有重殃。死皆升天,无入三恶道者。 结果在当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国境内没有施设 牢狱,因为没有人犯罪,所以也不必加以杖罚。由于人心 调顺,从而导致风调雨顺,时节和宜,五谷丰登,灾害不 起,世界太平。四天下的人民都共同行持五戒之道,人人 都相信做善能得福,造恶必有殃。结果人民死后都得以升 天,没有堕入三恶趣的。这就是当时教化的巨大成果。 佛告诸比丘:昔我前世,行四等心,七年之功。上为 梵皇,下为帝释。复还世间,作飞行皇帝,典四天下。数 百千世,功积德满,诸恶寂灭,众善普会。处世为佛,独 言只步,三界特尊。 佛对比丘们说:“就像前面所说,如果好好地修德, 奉行众善,一定能得到大福德。就像好好地播了种,遣除 了违缘,积聚了顺缘,必定会获得大丰收那样。我自身的 情形也已经给你们汇报过了,我前世就是由于行持慈悲喜
224
六度集经讲记(三)
舍四无量心,以七年的功德,就上升做了梵王,后来又下 来做帝释,然后又到人间做转轮圣王,统领四天下。我在 那数千百世的时间里积功累德,当功德达到圆满的时候, 我心中的各种恶都寂灭了,各种善都积聚了,就现在这个 世间做佛,独一无二,三界特尊。这就是行善的终极果报, 因此你们一定要努力地行持,不要怀疑。” 诸比丘闻经欢喜,为佛作礼而去。菩萨普智度无极行 明施如是。 诸比丘听到佛所说的经法,都欢喜地作礼而去。世尊 过去为菩萨时,行持大智慧到彼岸以及明智布施大道的情 形,就像前面所说。 六度集经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