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经讲记(一)未定稿

Page 1

目 录 .................................................. 1 ............................................................ 2 .................................................................. 18

六度集经卷第一 ................................................................. 18 六度集经卷第二 ................................................................. 83 六度集经卷第三 ............................................................... 139


《六度集经》引言提纲

一、学《六度集经》的重要性

作为释迦佛弟子,须了解本师三种经典: 因地大愿——《悲华经》 因地大行——《六度集经》等 八相成道——《过去现在因果经》等 (一)常随佛学

反面:不知佛心佛行→随学落于空言 正面:认识佛心佛行→真正随佛而学 (二)排除错误的看法

1.错误看法 《六度集经》用词古奥,晦涩难懂 2.如理排除 译师修证高→《六度集经》译本传神→ 读者易领会佛心佛行→发生信心等修道根本 1 / 208


二、译师简传 (一)简介

康僧会,三国时代交趾(越南北部)人,祖 籍印度,十一岁出家,精通三藏 ,博览世典。 (二)主要事迹

(与孙权)诚感舍利,造建初寺 (与孙皓)胜伏问难,善示罪福 (三)主要作品

译经: 《小品经》 《六度集经》 《杂譬喻经》等 注解: 《安般守意经》 《法镜经》 《道树经》等

2 / 208


《六度集经》引言

我们是贤劫第四佛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当然要了解 本师的大愿大行,以及福慧资粮圆满后在此界示现成佛 的传记,这个道理是十分显然而重要的。只有释迦佛发 五百大愿来摄受苦难深重的娑婆世间人寿百年、五浊炽 盛时期的我们,这个世界如此浊恶不可救药,以至诸佛 都没有发心摄取此界有情,释迦如来却以极重的悲心要 救度这些善根烧灭的有情,经过旷劫难行能行、难忍能 忍的波罗蜜多的修道,终于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来到我们 这个世间,成为整个教法期圆满的导师。可以说,此世 间一切三宝的事业都是释迦如来悲愿的呈现,因此我们 能在三宝光明的照耀下入于光明的佛道,下至听闻一句 光明法句,得到解脱与菩提的因缘,完全是释迦如来的 大恩,因此我们不能不了解本师佛的三种经典:第一、 宣说本师佛为救度我们旷劫前发白莲花大愿摄受此界 众生而示现成佛的大经——《悲华经》;第二、宣说本

3 / 208


师在无量劫中修行六波罗蜜多菩萨行海的大经——《六 度集经》等;第三、在因缘成熟之际,佛亲自现身此界 八相成道的行传——《过去现在因果经》等。 常随佛学

首先应当常随本师释迦佛学,由于有最切近的摄受 的因缘、恩德的因缘,应当首先敬礼释迦如来。本师在 无量劫来示现如何发心、如何行道,总的是我们菩提道 的最佳典范,如果仅是一些粗浅的理论“我如何发菩提 心、行菩萨道”或者“以入大地菩萨的大行作为所愿境”, 心中没有一个鲜活的、传神的本师佛的佛心佛行的描 写,那我们就容易落于干枯,而所谓的怎样将生命灌注 于菩萨的大心大行等,也很难有切实的随学之处,因此 需要以学习佛的《六度集经》来引领我们进入到真正的 菩萨大行中。 修习常随佛学的发愿,典型的轨道就是佛怎么发 愿、怎么修行、怎么成道,乃至佛的名号、寿量、刹土、 事业,我都发心达到同样的境界。为了使这样的发愿不 落于口头,不得不去了解佛到底是怎么发心、怎么行道 的。扪心自问,我们对佛的印象、对佛的感情、对佛的 随学,是不是远远不如对世间名人的印象、对他的感情、

4 / 208


对他的随学?其原因是由于我们缺乏真正的认识,缺乏 真正佛心佛行的境界融入我们的心灵,这样就距离相当 遥远。单是口头念那些句子,发不出相应的心,也仍然 差距很大。这样我们就非常清楚,为了真正生起对佛的 信心,从而有真正的皈依佛的心,乃至皈依三宝的情操, 再往上如何出离、如何为菩提而发心行道,一切都要以 佛为楷模,这一切该如何走,首先应当从相关的三部经 典入手。 为何要选择这部译本?这是距今一千八百年左右 的极早时期的翻译,译师是三国年间的康僧会,他在佛 教史上有崇高的地位,由于他的努力,在三国的东吴出 现了沙门和佛教寺院,他的精诚竟然感得佛舍利降临, 这让吴国国主孙权生起了信心,此舍利冲下时能冲破铜 盘,即使力士用力砸,也丝毫无损。他建立了沙门的道 行和形象,促使孙权建造了佛教的第一座寺院,称为建 初寺,后来他又感化了第二代国主孙皓,可以说东吴一 带佛法的兴起,康僧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再者,他的 翻译几乎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旷古以来释迦如来行道 的事迹,以此种翻译文字竟然能超越时间与空间,一下 子移到我们的心前,当我们安下心来静心一读,这一个 个的公案就会领着我们走入佛的大心大行的境界,是如

5 / 208


此地寂静、如此地深远,没有距离。释迦如来如何行六 波罗蜜多的道行风貌,恍然现在心目之间,就像自己与 公案中的菩萨在同行六度那样,身临其境,这是由于翻 译的意境极高,有传神的力量,因此我们只要置身于本 经典中,就能亲切体会到释迦如来的佛心佛行,效果当 然是非常好的。比如,当心至诚的时候,常常会为佛的 可歌可泣的菩萨行感动得落泪,会彻底被佛的善心所感 化,由此对佛的信心、对佛的皈依心、对佛的随学心就 大不一样了。这个意境加持下来,自然就很深信佛历劫 的大悲愿行,以这个心灵的触动使得我们发生善根,就 会发愿来随学释迦如来:自己也要这样来发起悲心,这 样来行持菩萨道,并且尽未来劫圆满菩萨的愿行。而且 由于对佛心佛行有亲切的认识和体会,就会对于佛的大 愿生起决定的信心,会认为佛就是这样发愿这样行的, 决定就是最圆满的导师,有了这样的信心,那当然就入 了皈依、入了随学,这样所有公案的呈现就不只是学学 故事,而全数成了要跟着走的路。 排除错误的看法

我们的心总是会处在偏见的状态,这个心不能轻 信,常常认为好的不一定好,认为坏的不一定坏,一个

6 / 208


初次的感觉不能代表最终的结论,一个方面的认识不能 代表整体的情况。对于《六度集经》,一般看起来会以 为这个怎么这么古奥、生疏,不想看,其实这是一个错 误的看法。首先,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判断要从整体上看、 从内涵上看、从真正的对于心的饶益程度、深远的结局 上看,先排除一些小的分别,要理解这是快接近两千年 前的翻译,那时处在最早期,各种词汇还没有定,诸如 泰山地狱、三尊、众祐等的词汇属于早期翻译,还有一 些是结合本土的翻译,沿用本土的常用名词,词语生疏 的障碍实际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对这些词语基本作了解 释,习惯的问题快的话几个小时就可以过去,我们不能 因为这几小时适应的问题就认为有非常大的障碍、非常 多的难懂点,这种看法属于分别心不公正的偏见。所谓 对古经的看法,不一定是古的就不好,新的就好,也不 是新的就不好,古的就好,而是要看它实际的价值。不 管怎样,我们需要去尝试,表面的看法往往是在欺骗自 己,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一个无价之宝的古玩,浅薄者 会认为这还不如一个儿童玩具新鲜好玩,而实际上它虽 然经历了千年的风霜,是一个古旧的相,但内涵却很深, 具有比儿童玩具大一亿倍的价值。 为何选择这部古典的佛经来学习,并且也劝导大家

7 / 208


克服几小时的难关,来达到一个深远的效果?佛陀传记 的翻译可以说极难,也可以说极易,难与易的判断需要 从标准来看。假使只是停留在简单叙述,那好像谁都能 够讲讲佛的传记、各种六度的故事,下至乡村老妇也都 讲得来很多,这叫极易。极难,是指意境,要想传神非 常难,原因要这样认识:这里要能传出佛心佛行的境界, 传出释迦佛旷劫行菩萨道的境界,请问译者没有自身高 度的素养和修行,可能达到吗?比如说,假使作者、译 者或影视演员自身体会不到善人的境界,那么能很好地 诠释出一个善人的形象来吗?善人尚且如此,再提升到 菩萨道的心胸、愿力、行六度的那种伟大的心行,假如 译者没有相当的量,心尚且不知,怎么能用另一国的语 言表现出来呢?因此要广大地弘扬释迦佛的菩萨行传, 就需要有一个高标准的选择。这个道理也很明白,假使 在这个文字本身上面就没有菩萨大心大行的境界,那么 在这些文字的缘起上面再怎么读也不可能有,就算学无 数遍,也不可能出现,好比无数沙子里面没有油,再怎 么努力也不能挤出油来。这样去衡量的时候就知道,从 古至今有非常多的释迦佛本生传的翻译和写作,与《六 度集经》的意境相比,有些相差非常远,有些也达不到, 这样就知道康僧会大师了不起的修证和译经的境界。

8 / 208


这部经流传了将近两千年,它是千年瑰宝,经过了 历史的验证。之所以选择这部佛经,是由于它有传神的 境界,好比我们几十年学佛都没有接触到这样的经,由 于没有相应的助缘,也难以知道佛心与佛行的境界,这 就像喝一亿次的自来水,也没有得到甘露的品味,既未 得到这种品味,也就不会发生滋润身心的妙用,相反, 只要有一次领受到了甘露,那就会发生难以想象的作 用。从这样的比喻就知道,这是很难得的机会,如果能 够深入进去,那我们有可能在这一次当中,就在心里深 深地印下佛的心行,心中有了这个根本的种子,那就会 对释迦佛产生真正的信心、真正的感动,从这里就会出 现真正的皈依佛的心,愿意永远跟着佛走,并且真正生 起献身佛教的心,这个是重要的。 这是一个真正的根本性的塑造,要知道真正生起一 刹那的信心,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原因就是很多次没 生过,生了以后再来随念佛,以及做各种各样的法行, 礼拜也好,赞颂也好,念名号也好,念心咒也好,住持 佛法也好,有这种根本的信心,任何一个都是不可思议 的。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应当克服暂时几个小时的困难, 主动地投入。做法很简单,就是这个经本里面具有加持, 能传出佛心佛行,只要好好地读,好好地学,由于有,

9 / 208


就一定会得到,而且一次一次都会得到,这样一次一次 地积累,就会在心里种下很好的善根,出很好的道心、 与佛相应的心,而且不必有什么顾虑,也无须太多的怀 疑,只要我们坚持去走,就可以用事实来证明。 附带讲一句,《悲华经》也同样地好,文字的微妙 的确能传出佛的悲愿,再学习《悲华经》,我想大多数 的人都会真正地认识释迦如来,心里会有真正的感动, 我们作为佛弟子都需要走这样的路。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译者的略传。 译师康僧会,祖先是康居人,世代居于印度,父亲 因为经商而移居交趾(今越南北部)。在僧会十一岁的 时候,父母就去世了,服孝完毕后,他就出家了,修行 策励精进,要求自己很严格,为人心量宽广,有很深的 见识,勤奋好学,通达三藏,而且他的涉猎很广,博览 儒家六经,天文地理很多都有涉及,能辨别玄奥,颇有 文采。 当时三国年间,孙权已治理江东,佛教还没流行。 先有月支国的支谦居士来游历汉土,他依支亮学法,博 览群经,无不精深研究,他多方面学习世间技艺,精通 六国语言,由于避乱而来到了吴国。孙权听闻他的聪明 才慧,就召见了他,拜他为博士。支谦以大教虽然行于

10 / 208


吴地,但是经书多是梵文,翻译得很不够,而自己已经 善巧了此地方言,于是就收集了很多经书译为汉文,数 年间,翻译了《维摩诘经》 《大般泥洹经》 《法句经》 《瑞 应本地经》等共四十九种,他还制定梵呗,注解《了本 生死经》等,都流行于世。 当时东吴之地虽然初步接触了佛法,但教化尚未普 及,僧会想使佛教振兴于江东,关键之处首先要建立佛 寺,于是他游行东国,在吴朝赤乌十年抵达建业(今天 的南京),建立茅蓬,设立佛像修行。那时的吴国人因 为第一次见到沙门的形象,不知道他是什么道行,怀疑 他标奇立异,结果就上奏说:“外国人进入境内,自称 为沙门,但看他的容貌、服饰都不正常,应当严格检查。” 那时的皇帝是孙权,他说:“从前汉明帝做梦,见到名 称为佛的神,这个沙门的行事是不是佛遗留下来的风规 呢?”就召来僧会查问: “你有什么灵验?”僧会说: “如 来涅槃转眼已经一千年了,遗留下来的佛骨舍利应着众 生的机缘而示现教化的神迹,往昔阿育王启建八万四千 舍利塔,由兴起塔寺可以表明是佛遗留的化迹。”意思 是由佛遗留舍利,可以证明如来的出世。孙权认为此种 神化太过于虚夸、怪诞,就对僧会说:“假使你真的能 让我得到舍利,我一定建塔供养,如果是虚妄,那我国

11 / 208


也有常规的刑罚。”意思是,假使属无稽之谈,将以刑 罚处置。 僧会请求给与七天的期限后,就对眷属们说:“佛 法的兴废在此一举,如果现在不至诚,后面将会有什么 结果?”于是与眷属共同斋戒清洁,处在净室中,将一 铜瓶放在供桌上,烧香礼拜,请佛感应。七天期满,没 有任何动静,又求延期为两个七,仍然如此。孙权说: “确实是欺诳。”就要加之于罪。僧会又请延期至三个 七,孙权特别开许。僧会又对眷属说:“孔子有言,文 王已去世了,文明礼乐不是还在我这里吗?法灵本来应 当降下灵应,若我们不能感通,何必假借王法呢?我们 应当以誓死为期。”意思是若不能感应,宁可自己死掉。 到了第三个七夜幕降临之时,还是没有动静,大家 无不恐惧震惊,直到入了五更天,忽然听到瓶中“呛” 的一声,僧会亲自去看,果然得获舍利。第二天早晨僧 会以舍利呈视孙权,整个朝廷都集合来观看,当时炽然 的五色光明照耀在瓶子上,孙权自己以手执瓶,瓶口向 下,将舍利泻于铜盘上,只见舍利冲下来连铜盘都破碎 了,孙权肃然起敬,惊叹而说:“真是稀有的祥瑞!” 僧会又说:“舍利威神岂止是光明之相?劫烧之火 不能烧,金刚之杵不能碎。”意思是舍利为佛的愿力所

12 / 208


在,它的威神哪里只是显现五彩的光相呢?劫灭之火能 烧须弥也烧不了舍利,金刚杵能碎巨山也不能碎舍利。 孙权就命令再作试验,当时僧会起愿说:“佛法才被于 此方,众生正仰赖佛的恩泽,愿佛再垂下神迹,充分地 显示佛法的威灵。”说后僧会将舍利放置在铁砧磓上, 让大力士猛力击打,当时铁制的砧磓都打得凹陷下去, 舍利却毫发无损。孙权大大叹服,当即就下令为舍利建 塔。这是东吴之地最初建有佛寺,因此取名为建初寺, 此地则称为佛陀里,从此江东之地大法兴起。 到了孙皓即位持政时,法令暴虐苛刻,废弃天下的 祭祀,连带佛寺都想一并摧毁。孙皓说:“这个是由什 么原因而兴起的?如果这个教是真的,与儒家圣典相应 的话,应当准许存在,信奉其道,如果纯属虚妄不实, 那就全数焚毁。”大臣们都说: “佛的威力不同于其他神 灵,由僧会感得瑞应,先皇创立寺院,现在如果轻毁, 将来恐怕要后悔的。” 于是孙皓就派遣具辩才的张昱去寺院向僧会问难, 张昱从各方面质问,僧会都一一应机回辩,有锐利文理 的锋芒,就这样从早至晚一整天,张昱终究无法胜伏。 辩论完毕后,张昱要回去,僧会就送他到门口,当时见 到寺院旁边有做祭祀的人,张昱就说:“佛的教化既然

13 / 208


很信实,为什么近旁的此辈却不能革除?”僧会说: “雷 霆虽然能震破群山,但耳聋者丝毫不闻,这并不是雷霆 的音声小。假使理上相通,纵然相隔万里,也能即时相 应,而如果心地阻塞,哪怕像肝与胆一样邻近,也如同 楚国与越国一般格格不入。” 张昱回来后,感叹地说:“僧会的智慧不是我所能 揣测的,愿皇帝明察。”于是孙皓就大集朝中贤士,隆 重地以马车迎请僧会。 僧会入座后,孙皓就问道:“佛教所说的善恶报应 阐述的是什么道理?” 僧会对答说:“世间的明主以孝慈训导世间,天空 中就会出现赤乌飞翔,见到老人星(即南极星),以仁 德辅育万物,则出现涌出甘泉、生长嘉苗的瑞应,既然 善会有这些祥瑞的感应,那么恶当然也跟它一样,因此, 隐处作恶,会被鬼神伏获而诛罚,显处造恶为人所见, 则作刑法的诛罚。易经说到‘积善余庆’,诗咏有言‘求 福不回’,此虽是儒家经典的格言,实际也是佛陀教法 的明训。” 孙皓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周公、孔子的教化 就已经阐明了,哪里还用得着西域佛的教法?” 僧会说:“周公、孔子的法言只是简略地显示了近

14 / 208


前因果律的迹相,至于释迦如来的圣教,则极为完备地 揭示了人所不见的深远之事,因此说到造恶出现地狱的 长苦,修善获得天宫的永乐,这样显示因果律的事实来 教化人心,断恶修善,难道不是更为广大的善法吗?” 当时孙皓无以反驳。 孙皓虽然听闻了正法,但却难以改变他昏昧暴虐的 个性。后来,他让宿卫兵进入后宫整理园地,结果得到 了一尊高数尺的金像,就呈给孙皓,孙皓让人把这个金 像放在有粪便的地方,用污水淋灌,然后跟群臣们一起 笑乐。忽然之间,他的全身浮肿,阴处尤其痛,哀嚎声 响彻虚空。 婇女当中有信奉佛法的,以此而来探问说:“陛下 在佛寺中求福了吗?” 皓抬头问道: “佛的神异大吗?”婇女说: “佛是大 神。” 孙皓当时就醒悟此话有意,因此婇女就迎来金像安 置于殿上,以香汤数十遍地洗过,烧香忏悔。孙皓则叩 头于枕,陈述自己的罪状。过了一会儿,疼痛就有了间 隙,他就派使者到寺院问讯道人,请僧会来说法,会当 即就随着进入宫庭。 孙皓具体请问罪福的原由,僧会为他作开演分析,

15 / 208


言语精要。由于他先前就有些理解,如今再听心里非常 欢喜,就求看沙门戒,僧会说:“戒文要保密,不能轻 宣。”就取本业一百三十五愿,分成二百五十种事,行 住坐卧都愿众生,也就是像《净行品》那样,无论行住 坐卧都发利益众生的愿。孙皓见到佛门慈悲愿力广大, 更加增上他的善意,当即就从僧会受五戒。过了十天, 病就痊愈了。孙皓就对僧会的住处加以装潢修饰,宣布 皇家的宗室都要供奉僧会。僧会便在吴国朝廷宣讲正 法,但由于孙皓性情粗犷凶暴,他的心还不能接受妙义, 因此只能讲述近前的因果报应之事,开导其心。 僧会在建初寺译出各种佛经,如《阿难念弥经》 《镜 面王经》《察微王经》《梵皇经》等,又译出《小品经》 《六度集经》《杂譬喻经》等,翻译都达到了微妙,契 合经义。又传泥洹的梵呗之声,清靡哀亮,成为一代模 式。又注《安般守意经》《法镜经》《道树经》等三经, 而且制定经序。他的著作都语言文雅、明显、涵义微妙, 这些都流行于世。 到了吴国末年天纪四年四月,孙皓向晋朝投降,九 月,僧会得了一场病,然后圆寂。 到晋成咸和年间,苏峻作乱,焚毁了僧会所建的佛 塔,司空何充再作修造。当时有一位平西将军赵诱,向

16 / 208


来不信佛法,傲慢三宝,他进入这个寺院,对道人们说: “久闻此塔屡放光明,这是虚诞不经的说法,谁能信 呢?如果能让我亲眼见到,那我当然没话说。”说完当 即佛塔就放出五色光明,照耀整个殿堂寺庙,赵诱肃然 起敬,汗毛都竖立起来,由此就信敬三宝,并且在寺院 的东边又建了一座小塔。这远是由如来神力所感,近也 是由康僧会大德的道力,因此就画了他的像,流传至今。

17 / 208


六度集经讲记

六度集经卷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国鹞山中。时与五百应仪菩萨千 人共坐,座中有菩萨名阿泥察,佛说经道,常静心侧听,寂 然无念,意定在经。众佑知之,为说菩萨六度无极难逮高行, 疾得为佛,何谓为六?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 曰精进、五曰禅定、六曰明度无极高行。

结集者这样说到:我是如实地从佛陀身边这样听到 的。某时,佛在王舍国鹞山中,和五百阿罗汉、一千菩 萨坐在一起。座中有位菩萨叫做阿泥察,佛说经道,常 常静心侧耳谛听,没有念头,非常寂静,心定在经法上。 众生怙主佛陀知道他的心意,给他讲说菩萨六度到彼岸 无极难逮的高行,能够疾速成佛。是哪六种高行呢?一、 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 18 / 208


般若,这六种能到达无上果位的高行。 梵语“波罗蜜多”,早先翻为“度无极”,后来翻成 “到彼岸”,就是到家了的意思,指到达无上佛果。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上) 布施度无极者,厥则云何?慈育人物,悲愍群邪,喜 贤成度,护济众生,跨天逾地,润弘河海。布施众生,饥 者食之,渴者饮之,寒衣热凉,疾济以药。车马舟舆,众 宝名珍,妻子国土,索即惠之。

布施到达彼岸,是怎样的一种善心呢?就是以慈心 养育众生、护育众生,以悲心怜愍各种行在邪道上受苦 的人,以喜心欢喜众生贤善、得到度脱、得到种种的成 就,这样来护持、救济众生。 这里讲到布施具有慈、悲、喜、舍等善心的内涵。 慈心,是想把安乐施给众生、把法利给与众生,由此养 育众生生命的心,使他们都得到滋润、成熟、发展、利 乐;悲心是不忍众生受苦、行于邪道,想将众生从恶病 中拔济出来;喜心是见人好如己好,人成德如己成德, 见到众生成才、具德、成道等,有由衷的欢喜之心。像 这样,以善心来利益、养护众生。 “跨天逾地”等表明了布施善心的宽广度。这是极 大的心量,超越天地。也就是善心的量大到无有穷极, 19 / 208


广阔到无所不施,而且是给与一切众生,等如一子,没 有偏执。 “润弘河海”,就是如大海般的广阔善心来做极大 的利益。饥者给与美食,渴者给与美饮,寒者给与暖衣, 热者给与清凉,病者给与医药,行路者给与车马舟船, 匮乏者给与众宝名珍,乃至妻儿、子女、国土等,无所 不与。像这样众生有希求时,都无吝地布施,是如此广 大的善德。 犹太子须大拏,布施贫乏,若亲育子,父母屏逐,愍 而不怨。

就像太子须大拏,布施贫乏,如同父母养育孩子的 那份心,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太子特别慈愍,见到贫 困者不是歧视他们,而是看成自己最疼爱的孩子,要什 么就给什么。因为布施过度,父母生气,要驱逐他,太 子很有德行,仍然保有对父母的孝顺之心,无有怨尤。 昔者菩萨其心通真,睹世无常,荣命难保,尽财布 施。

过去菩萨的心通达真实义,见到这个世间没有一法 常住,富贵荣华、寿命都难长保,于是就发起无余布施 的大愿。总之,世上的一切都是生灭无常的,保不住 20 / 208


的,因此要用财物来换取坚实之义,这是菩萨布施的信 念。 天帝释睹菩萨慈育群生,布施济众,功勋巍巍,德动 十方,惧夺己位,因化为地狱现于其前,曰:布施济众, 命终魂灵入于太山地狱,烧煮万毒,为施受害也。尔惠为 乎?

当时天帝释看见菩萨慈育群生,布施济众,功德巍 巍,德动十方,害怕菩萨夺掉自己的地位,因此化现了 一座地狱,现在前面说:“你布施救济大众,命终魂灵 会入太山地狱,受烧煮的万般苦毒,这是布施要受的刑 害,你还要布施吗?” 菩萨报曰:岂有施德而入太山地狱者乎?释曰:尔其 不 信 , 可 问 辜 者 。菩 萨 问 曰 : 尔 以 何 缘 处 地 狱 乎 ? 罪 人 曰:吾昔处世,空家济穷,拯拔众厄,今受重辜,处太山 狱。

菩萨回答: “哪有以布施德行而入太山地狱的呢?” 帝释说:“你不相信可以问这里受罪的人。” 菩萨问:“你以什么因缘处在地狱里?” 罪人说:“我从前在世间竭尽家财救济苦厄,所以 现在要受很重的惩罚,处在太山地狱。”

21 / 208


菩萨问释:仁惠获殃,受施者如之乎?释曰:受惠者 命终升天。菩萨报曰:吾之拯济,惟为众生,假如子云, 诚 吾 愿 矣 。慈 惠 受 罪 , 吾 必 为 之 , 危 己 济 众 , 菩 萨 上 志 也。

菩萨问帝释:“仁慈施惠获得殃祸,那么受施者情 形如何呢?” 帝释说:“受恩惠者,命终升天。” 菩萨回答:“我做拯济之行,心里唯一就是想利益 众生,假使如你所说,受惠者能得利益,那就满我的愿 了。即使以慈惠受罪,我也一定要做,损己利人是菩萨 的高尚志愿,因此正满我愿。” 帝释以为能吓倒菩萨,你布施是要受惩罚的,但菩 萨不是为自己想,而是想我布施之后,能让受施者如 何?如果能升天,那就行了。就像父母对孩子有一份无 私的慈悲心,孩子能得利益就行,即使要我受罪也没有 关系。所以菩萨视众生为独子,一心想的就是众生得利 益,自己受罪是不要紧的。 释曰:尔何志愿,尚斯高行?答曰:吾欲求佛,擢济 众生,令得泥洹,不复生死。

帝释问:“你以什么志愿崇尚这样的高行?”

22 / 208


菩萨回答:“我想求佛果,拯济一切众生,使他们 都得到不生不死的果位,免除轮回的一切苦恼。我是这 样的志愿。” 释闻圣趣,因却叩头,曰:实无布施慈济众生,远福 受祸,入太山狱者也。子德动乾坤,惧夺吾位,故示地狱 以惑子志耳。愚欺圣人,原其重尤。

帝释听到圣者的志趣,当即叩头谢罪,说:“其实 没有布施慈济众生而远福受祸入太山地狱受惩罚的道 理。因为你的道德震动乾坤,我害怕你夺我的王位,所 以显示地狱来惑乱你的志愿。我特别愚痴,欺诳圣人, 希望您原谅我的深重罪过。” 既悔过毕,稽首而退。

这样悔罪完毕,顶礼而退。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世尊过去行菩萨道时是这样行持惠施度无极高行 的。

23 / 208


昔者菩萨为大国王,号萨婆达,布施众生,恣其所 索,愍济厄难,常有悲怆。天帝释睹王慈惠,德被十方。 天神鬼龙佥然而曰:天帝尊位,初无常人,戒具行高,慈 惠福隆,命尽神迁,则为天帝。

过去世尊做菩萨时,有一世做大国王,叫做萨婆达 王,慷慨施舍群生,随其所求,无不施与,是这样行大 布施行,救济苦厄。菩萨常常怀着悲怆之心,愍怜众生。 天帝释见到下界有这样一位人王十分慈惠,德被十方, 而且天神鬼龙都这样说: “天帝释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 谁具有高尚戒行,慈愍众生,福德广大,命终神识迁到 天上就可以做帝释。” 释惧夺己位,欲往试之,以照真伪。帝命边王曰:今 彼人王慈润霶霈,福德巍巍,恐彼志求夺吾帝位。尔化为 鸽,疾之王所,佯恐怖求哀,彼王仁惠,必受尔归。吾当 寻后从王索尔。

当时天帝释害怕人王夺取自己的帝位,就想去试探 菩萨的道心,来照明他心地的真伪。 帝释命令边王说:“现在这个人王以慈悲像大雨滂 沱滋润大地万物一样滋润群生,他有巍巍之福,恐怕他 心怀不轨,想夺掉我的帝位。你化成一只鸽子,疾速地

24 / 208


前往国王那里,假装恐怖求救。那位国王仁慈,一定会 接受你的归救,我就马上在后面追赶,向王索要。” 王 终 不 还 , 必 当 市 肉 以 当 其 处 , 吾 诡 不 止 。王 意 清 真,许终不违,会自割身肉以当其重也。若其秤肉,随而 自重。肉尽身痛,其必悔矣,意有悔者,所志不成。

“国王终究不会还,一定会以肉来偿还,我诡诈不 已,不断地索求。国王的心是很纯真、清净的,他的许 诺终究不会违背,一定会割自己的身肉,来给出份量。 如果他称肉,你就让自己的身体随着变重,直到他的肉 全部割完为止。身体疼痛难忍,他就一定会生悔心,一 旦生了悔心,他的志愿就不会成功。” 释即化为鹰,边王化为鸽。鸽疾飞趣于王足下,恐怖 而 云 : 大 王 哀 哉 , 吾 命 穷 矣 。王 曰 : 莫 恐 莫 恐 , 吾 今 活 汝。鹰寻后至,向王说曰:吾鸽尔来?鸽是吾食,愿王相 还。王曰:鸽来以命相归,已受其归,吾言守信,终始无 违。尔苟得食,吾自足尔,令重百倍。

随即,帝释就化成一只鹰,边王化成一只鸽,鸽疾 速地飞到国王脚下,恐怖战栗地说到: “大王!救救我! 我快没命了!”国王说: “不要害怕!不要害怕!我现在 就救你。” 25 / 208


鹰马上赶过来,向国王说:“我的鸽子到这里来了 吗?鸽子是我的食物,愿王还给我。” 国王说:“鸽子来了,它以命归投我,我已经答应 了。我是一个守信诺的人,凡是说的话始终不会违背, 假使你想要食物,我可以满足你一百倍。” 鹰 曰 : 惟 欲 得 鸽 , 不 以 余 肉 。王 岂 当 相 惠 而 夺 吾 食 乎?

鹰当时说:“我只想得鸽子,不要其它的肉,国王 你难道恩惠其它而夺我的食物吗?” 王曰:受彼自归,信重天地,何心违之乎?当以何 物,令尔置鸽,欢喜去矣?

人王说:“因为它来归命我,我答应了,我重信誉 过于天地,怎么会违背自己的诺言呢?要以什么东西给 你,才能让你放下鸽子,欢喜离去呢?” 鹰曰:若王慈惠,必哀众生者,割王肌肉,令与鸽 等,吾欣而受。

鹰说:“如果国王果真仁慈、哀愍众生的话,请割 下国王的肌肉,使它与鸽子的重量相等,我就欢喜接 受。”

26 / 208


王曰:大善。即自割髀肉秤之,令与鸽重等。鸽逾自 重,自割如斯,身肉都尽,未与重等。身疮之痛,其为无 量。

国王说: “那就好!”当即割掉大腿肉来称,使得与 鸽子重量相等,但是鸽子越来越重,自己怎么割也不够 份量。这样不断地割下去,身体的肉都割光了,还是无 法相等,当时身体千疮百割的疼痛无法言述。 王以慈忍,心愿鸽活,又命近臣曰:尔疾杀我,秤髓 令与鸽重等。吾奉诸佛,受正真之重戒,济众生之危厄, 虽有众邪之恼,犹若微风,焉能动大山乎?

国王因为慈忍,心里一心愿鸽子存活的缘故,就坚 强地忍受着疼痛,又命令近臣说:“你快点杀掉我!称 我的骨髓,使得跟鸽子的份量相等。我信奉诸佛,受的 是真正的重戒,以菩萨大戒一心要饶益众生,救济苦厄, 虽然有各种邪行等困恼苦痛,但是这就像微风吹不动大 山那样微不足道的。” 鹰照王怀,守道不移,慈惠难齐,各复本身。

当时鹰见到了国王的本怀,是真实地以坚定的心守 着菩萨道不违犯,那样一种慈愍众生、利济众生的心无 人能比,鹰和鸽就各自恢复本形,现在菩萨心前。 27 / 208


帝释边王稽首于地,曰:大王欲何志尚,恼苦若兹? 人王曰:吾不志天帝释及飞行皇帝之位,吾睹众生没于盲 冥,不睹三尊,不闻佛教,恣心于凶祸之行,投身于无择 之 狱 。睹 斯 愚 惑 , 为 之 恻 怆 , 誓 愿 求 佛 , 拔 济 众 生 之 困 厄,令得泥洹。

当时帝释和边王一同稽首在地,问到:“大王!你 志求什么,能受这样的苦?” 人王说:“我不求天帝释和转轮王的位置,我是目 睹众生陷在愚盲当中,不见三宝,不闻佛教,恣心任意, 堕于凶险之行当中,投身在无自由的地狱里面。我看到 众生这般愚昧迷惑,内心实在是悲哀难忍,因此就发了 誓愿:‘我一定要求佛果来拯济一切众生的苦厄,使得 他们每一个都得到真正的涅槃安乐。’我发了这样的心。 所以我见到任何的苦难众生,都希望能解救他们,哪怕 丧失自己的性命。” 天帝惊曰:愚谓大王欲夺吾位,是以相扰耳。将何敕 诲?

天帝释当即惊动,说:“我是愚痴啊!我以为大王 想夺取我的天帝位置,所以才来扰乱。菩萨有什么训诲、 教令?”

28 / 208


王曰:使吾身疮,愈复如旧,令吾志尚布施济众,行 高逾今。

人王说:“让我身体的疮伤痊愈,恢复如旧,使我 一心崇尚布施、救济苦众的高行超过以往。” 天帝即使天医神药傅身,疮愈色力踰前,身疮斯须霍 然都愈。释却稽首,繞王三匝,欢喜而去。

天帝就命令天医用神药涂敷菩萨的身体,当即疮伤 治愈,色力超过从前,顿时之间就恢复如故。帝释稽首, 绕王三匝,欢喜离去。 自是之后,布施踰前。

从此之后,菩萨的布施道行超过以往。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世尊过去为菩萨时是这样行持慈惠度无极的高行。

29 / 208


昔者菩萨贫窭尤困,与诸商人俱之他国,其众皆有信 佛之志,布施穷乏,济度众生等。人佥曰:众皆慈惠,尔 将何施?答曰:夫身假借之类,靡不弃捐。吾睹海鱼,巨 细相吞,心为恻怆,吾当以身代其小者,令得须臾之命 也。

过去菩萨非常穷困,和商队一起去外国经商。商人 们都有信佛的志愿,布施穷困,济度众生,做各种善行。 人们都说:“大家都以慈愍恩惠众生,你布施什么?” 菩萨回答:“身体是暂时借用的,最终都要弃舍,我看 到海鱼大小相吞,心里悲怆怜愍,我想用身体代替小鱼, 使它们能得须臾的性命。” 即自投海,大鱼饱,小者得活。魂灵化为鳣鱼之王, 身长数里。

当即自身投海,喂饱了大鱼后,那些小鱼都得到暂 时的存活。菩萨的魂灵也因此化为鳣鱼之王,身体长达 数里。 海边有国,其国枯旱,黎庶饥馑,更相吞啖。

当时海边有个州国,国家干旱,民不聊生,由于饥 饿,互相吞食。 鱼为流泪曰:众生扰扰其苦痛哉,吾身有数里之肉, 30 / 208


可供黎民旬月之乏。即自荡身上于国渚,举国啖之,以存 生命。

鱼王见到这种情景,流泪说:“众生被业力所困, 扰扰不安,是这般苦痛。(也就是这些众生都被悭贪业 所逼,致使数月数年没有东西吃,一直在生存线上挣 扎。)我现在有几里长的身肉,可以供黎民旬月之需。” 这样在利他心的驱使下,鱼王就荡着自己的身体上了州 渚,给州岛国人饮食。当时全国人民见到这么庞大的鱼 王,可以吃它的身肉保全性命,结果纷纷来割食鱼肉。 辇肉数月,而鱼犹生。天神下曰:尔为忍苦,其可堪 哉?何不放寿,可离斯痛也。

这样人们在鱼王身上割肉,用车辇装载了好几个 月,而鱼还活着。天神下来说: “你这样忍苦受得了吗? 为什么不放舍寿命离开这种剧痛?” 鱼曰:吾自绝命,神逝身腐,民后饥馑,将复相啖。 吾不忍睹,心为其感矣。

鱼王说:“假使我自绝性命,神识迁走,身体当即 就会腐烂,人民不能吃这种腐烂的肉,而导致重新陷在 饥荒当中,严重的话还会互相吞食,人吃人。我不忍心 看到此种情形,所以我的心一直摄持着身体而不死。” 31 / 208


天曰:菩萨怀慈难齐。天为伤心曰:尔必得佛,度苦 众生矣。

当时天说:“菩萨怀着这样的慈愍心,无人能比。” 天伤叹地说:“你一定能得佛果,度脱无边苦众生,因 为你的心太好了,你是完全不顾及自己而利益众生。” 有人以斧斫取其首,鱼时死矣,魂灵即感为王太子, 生有上圣之明,四恩弘慈,润齐二仪,愍民困穷言之哽 咽。然国尚旱,静心斋肃,退食绝献,顿首悔过曰:民之 不善,咎在我身,愿丧吾命,惠民雨泽。日月哀恸,犹至 孝之子,遭圣父之丧矣。

再说,后来有人用刀斧砍斫鱼头,鱼当即就死去, 魂灵感得做王太子身。当他诞生之时,就有自然的圣明 之德,能够见到世间的真相,体察民情,以四种恩德广 大地利及众生,普利天下的男女。当时见到人民这般困 苦、穷乏,说起来都伤心地流泪。 当时全国都还处在干旱当中,人王一心寂静斋戒, 远离诸欲,顿首悔过说: “人民的不善,过咎在我身上, 愿丧失我的性命来惠民以雨泽。”这样日夜在哀疚之中, 就好像至孝的王子遭遇圣父的丧亡一样。 精 诚 达 远 , 即 各 有 佛 五 百 人 , 来 之 其 国 界 。王 闻 心

32 / 208


喜,悦若无身,奉迎稽首,请归正殿。皇后太子,靡不肃 虔,最味法服,供足所乏。

由于国王的精诚远感佛心,当时有佛五百人来到国 界。国王听后特别欢喜,好像没有了身体那样马上出来 迎接、顶礼,请归于正殿。而且携带皇后、太子,无不 虔敬、肃恭,以最好的法服、饮食供给佛僧。 五体投地,稽首叩头,涕泣而曰:吾心秽行浊,不合 三尊四恩之教,苦酷人民,罪当伐己,流被下劣。枯旱累 载,黎庶饥馑,怨痛伤情,愿除民灾,以祸罪我。

当时国王五体投地稽首佛陀,悲涕而言:“我的心 很脏,行为也不干净,不合符三宝四恩的教法,这样使 人民遭到很大的苦楚。这种罪过应当惩罚我,让我流被 于下劣之地吧!举国数载干旱,黎民遭受饥馑之苦,怨 痛伤情,愿佛为我说法,除去人民的灾情,此外罪我、 祸我,在所不惜。” 诸各佛曰:尔为仁君,慈恻仁惠,德齐帝释,诸佛普 知,今授汝福,慎无慼也。便疾敕民,皆令种谷。王即如 命,男女就业,家无不修,稻化为蓏。农臣以闻,王曰: 须熟。蓏实覆国,皆含稻穬,中容数斛,其米苾芬,香闻 一国。举国欣怿,叹咏王德。四境雠国,皆称臣妾,黎民

33 / 208


云集,国界日长,率土持戒,归命三尊。王及臣民寿终之 后,皆生天上。

佛说:“你是仁君,具足慈悲恻隐之心,你的仁德 上齐于帝释,诸佛都知道,现在传授你修福之法,千万 不要悲伤。”于是佛疾速下令国民,普遍地种植稻谷, 国王遵命,命天下的男女就业农产,结果稻子化成了果 蓏。农臣上报此情,国王说: “要等到成熟才能够采用。” 当时国土里遍地都是果蓏,等到成熟时打开,里面含有 数斛多的稻穬,稻米芬芳,全国都能闻到稻米香。这样 举国人民欢欣鼓舞,歌叹王德。四边边疆的雠国都俯首 称臣,黎民云集,国界日长,率土持戒,归命三宝。国 王和大臣、人民寿终之后都得以升天。 佛言:时贫人者,吾身是也。累劫仁惠,拯济众生, 功不徒朽,今果得佛,号天中天,为三界雄。菩萨慈惠度 无极行布施如是。

世尊说:“当时的那位穷人就是我的前身。我在累 劫中以仁慈施惠众生,拯济群生,这种功德是不会虚弃 的。以这种利他的大功德力使得我得成无上的佛果,号 天中天,成为三界大雄。” 菩萨往昔行持慈惠度无极的高尚之行——布施度 的情景如是。 34 / 208


昔者菩萨时为逝心,恒处山泽,专精念道,不犯诸 恶 。食 果 饮 水 , 不 畜 微 余 。慈 念 众 生 愚 痴 自 裹 , 每 睹 危 厄,没命济之。

从前世尊做菩萨时,叫做逝心。当时修出离心,恒 处在山泽中,专心志致地念着道法,不违犯身口意的各 种戒行,不造恶。少欲知足,以喝泉水、吃野果维生, 不蓄积其余财物。菩萨是这样一心一意地修持无上道 行,心里慈念众生都被愚痴裹着自心,每每见到众生遭 遇危难、苦厄,总是舍命来作救济。 行索果蓏,道逢乳虎。虎乳之后,疲困乏食,饥饿心 慌 , 欲 还 食 子 。菩 萨 睹 之 , 怆 然 心 悲 , 哀 念 众 生 处 世 忧 苦,其为无量,母子相吞,其痛难言。哽噎流泪,回身四 顾,索可以食虎,以济子命。

有一天,菩萨出去找果子,路上碰到一只母虎正在 给虎仔喂奶。母虎哺乳后相当疲乏、困厄,因饿得太过 心慌,就想吃掉自己的孩子。菩萨目睹此情此景,悲哀 怆然,心想:众生处在世间真是无量忧苦!母子还要互 相吞噉,其苦难言。当时就哽噎流泪,转身寻找四边有 没有东西可以供母虎食用,以保全虎仔的性命。 睹 无 所 见 , 内 自 思 惟 曰 : 夫 虎 肉 食 之 类 也 。深 重 思

35 / 208


惟:吾建志学道,但为众生没在重苦,欲以济之,令得吉 福,身命永安耳。吾后老死,身会弃捐,不如慈惠,济众 成德。

当时什么东西也没找到,菩萨自己内自思惟:老虎 是肉食类,这些果子没办法供它吃。然后又深思重虑, 心想:我建立志愿学道,唯一是为了拯济陷在重苦之中 的众生,使得他们得到吉祥安宁,身命永安。我将来一 定会衰老死亡,身体也会捐弃,不如以这个身体布施众 生,来成就一分菩萨德行。 即自以首投虎口中,以头与者,欲令疾死,不觉其痛 耳。虎母子俱全。

当时菩萨就把自己的头投到老虎口里,想让老虎先 吃掉头,自己可以快点死掉,而不感觉痛。他知道温热 之血可以恢复精力,保全虎仔,因此在利他心的驱使下 完全不顾及自己的性命。当时老虎母子吃了菩萨的身肉 后,都得以保全。 诸佛叹德,上圣齐功,天龙善神有道志者,靡不怆然 经行,或得沟港、频来、不还、应真、缘一觉,有发无上 正真道意者。以斯猛志,跨诸菩萨九劫之前。

诸佛赞叹菩萨的殊胜德行,齐于上圣,天龙善神有 36 / 208


志于修道者,见此情景无不悲伤、感动,在虚空中经行, 有的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及缘觉罗汉果, 有的发起无上真正道心。菩萨以这种勇猛志愿,跨越了 九劫的修行。 誓于五浊为天人师,度诸逆恶,令伪顺道。菩萨慈惠 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世尊说:我过去世发誓要在五浊恶世做天人师,救 度那些最极恶逆的众生,使得虚伪者都能随顺正道,因 此我做这样的难行苦行。 世尊过去为菩萨时以慈惠度利益我等众生,行无极 高尚的布施之行就是这样的情况。 昔 者 菩 萨 为 大 国 王 , 国 名 乾 夷 , 王 号 遍 悦 。内 明 外 仁,颜和正平。民从其化,狱无系囚。黎民贫乏,恣所求 索。慈惠和润,恩如帝释。

从前菩萨当大国王,国名乾夷,王号遍悦,内心明 达事理,外显仁慈博爱,性格温和平正。人民接受菩萨 的教化,监狱里没有囚犯。黎民贫乏,任其所求,随意 施与。当时国王以仁慈恩惠普润天下百姓,犹如帝释之 恩。

37 / 208


他国逝心,服王仁施,从众所欲,群邪嫉正,以伪毁 真,诣宫门曰:吾闻明王,济黎民之困乏,犹天润之普 覆。告卫士曰:尔可闻乎?

他国有一个逝心,嫉妒人们都倾服于国王的仁慈施 舍,随从众人所求而给予满足,就想以虚伪来损坏真实, 他来到宫门口说:“我听说明王拯济天下黎民的困乏, 犹如天雨甘露普遍滋润天下的苍生。”告诉卫士说: “你 可以传个信吗?” 近臣以闻,王即现矣。逝心现曰:明王仁泽,被于四 国,有识之类,靡不咨嗟,敢执所愿,欲以上闻?王曰: 大善。

近臣就向上汇报,仁王当即就显现在面前。逝心就 假装说道:“明王仁慈泽被于四方八国,凡是有心识的 人无不咨叹、敬仰。我有一个所愿,不知能不能向仁王 汇报?”国王说:“很好!” 逝心曰:大王尚施,求即无违,时宜应用人首为事, 愿乞王首,以副望矣。

逝心说:“大王崇尚布施,都不违背求者的心意, 现在我要用人头来办事,想祈求国王的头来满足所愿。”

38 / 208


王曰:吾首何好,而欲得之乎?吾有众宝,益以惠 子。逝心不受。

国王说:“你要我的头有什么好处?我有好多的珍 宝能够利益你。”逝心不接受。 又 使 工 匠 , 作 七 宝 首 , 各 数 百 枚 , 以 与 逝 心 。逝 心 曰:惟欲王首耳。

国王又让工匠做了七宝头,各几百枚,交给逝心。 逝心说:“我只要国王的头。” 王未尝逆人,即自下殿,以发缠树,曰:吾以首惠 子。逝心拔刀疾步而进。

国王从来不违逆人心,就亲自走下殿来,把头发缠 在树上,说: “我把头惠施给你。”逝心就拔刀快步向前。 树神睹之,忿其无道,以手搏其颊,身即缭戾,面为 反向,手垂刀陨,王得平康。臣民称寿,悲喜交集。诸天 叹德,可谓内施乎。四王拥护,众毒消歇,境界无病,五 谷丰熟,牢狱裂毁,君民欣欣。

树神看到这样的情景,愤恨逝心残暴无道,就用手 打他的脸。逝心的身体转了几个圈后,面部背向国王, 双手垂下来,刀就掉落在地上,国王得到安康。群臣民

39 / 208


众都称“万岁!万岁!”悲喜交集。诸天赞扬他的德行, 可谓能作内布施,也就是施身者具有这样的大德行。四 方边境的小王拥护大王,国内的各种邪行、毒害都消歇 了,在整个国境内没有灾难和混乱,五谷成熟丰收,没 有犯罪的人,监狱形同虚设,君民过着欣欣向荣的生活。 佛告诸沙门:时乾夷国王者,即吾身也。逝心者,调 达是。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佛告诉诸沙门:当时的乾夷国王就是我的前世,逝 心是调达的前世。菩萨过去是这样以仁慈恩惠行持布施 波罗蜜多的行为的。

40 / 208


昔者菩萨为大国王,理民以慈,恕己度彼。月日巡行 贫乏,拔济鳏寡,疾药糜粥。每出巡狩,命使后车,具载 众宝,衣被医药,死者葬之。

世尊宿世做菩萨时,曾经做大国王,以仁慈治理国 民,行持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当 施于人”,这样爱护一切人民。菩萨常常在一些时日里 巡行国土,看看国家里有没有贫困的人,拔济鳏寡孤独, 病者施药、饿者施粥。每次出巡时,国王都让使臣用车 子载着很多的珍宝、衣服、被子、医药,见到死人没有 安葬的,就给他安葬。 每睹贫民,辄自咎责:君贫德,民穷矣,君富德,民 家足,今民贫,则吾贫矣。王慈若斯,名被十方。

每次见到贫民,国王都深深自责:“君贫德,民穷 矣;君富德,民家足。今民贫,则吾贫矣。”意思是, 君主薄德,人们才穷困;君主富德,人们一定富足。现 在人民贫乏,是我德薄的缘故。国王是这样仁慈,名声 普被十方。 第二帝释,坐为其热,释心即惧,曰:彼德巍巍,必 夺吾位,吾坏其志,行即毕乎。

再说六欲天的第二天主帝释坐在那里胸襟烦闷,恐 41 / 208


慌地说:“他的道德巍巍,一定是想夺走我的帝位,我 要坏掉他的志愿,他的行为也就完了。”志愿就是欲乐、 欲心,是行为的枢要,一旦志愿毁坏了,行为也就随之 止息。 便 自 变 化 为 老 梵 志 , 从 王 乞 银 钱 一 千 。王 即 惠 之 。 曰:吾年西老,恐人盗之,愿以寄王。王曰:吾国无盗。 重曰寄王,王即受之。

所以帝释以贪嫉之心想扰乱国王,就变化成一个老 梵志,跟国王乞求一千银钱。国王当即惠施。梵志说: “我年纪已老,怕别人偷走,愿寄存在国王这里。”国 王说: “我的国土里没有盗贼,你放心好了。”他再次请 求:“还是寄存在国王这里。”国王就答应了。 天又化为梵志,诣宫门,近臣以闻,王即现之。

天帝又化成另外一个梵志,来到宫门,求近臣传报 一声。国王知道后当即现前。 梵志叹曰:大王功名,流布八极,德行希有,今故远 来,欲有所乞。王曰:甚善。

梵志赞叹说:“大王的功名流布四面八方,德行稀 有,现在我特意远来,是有所乞求。”国王说:“很好!

42 / 208


你尽管说。” 曰:吾宿薄佑,生在凡庶,欣慕尊荣,欲乞斯国。王 曰:大善。即与妻子轻乘而去。

梵志说:“我宿世福薄,生在贫贱之家,特别希求 尊荣富贵,我想乞求当国王。”国王说:“那很好!”当 即就舍掉王位,和妻子、王儿乘着马车离开王宫。 天帝复化为梵志,从王乞车。以车马惠之,与妻子进 路,依山止宿。

天帝又化成一个梵志,跟国王乞求车马。国王就把 车马也布施给他。然后和妻子、王子徒步行路,进了一 处深山,在那里居住。 有五通道士,与王为友,脱忆王德,即视其宿,睹之 失国,静心禅息。睹天帝释贪嫉夺国,委顿瘦疵。

山里有一位五通道士,是国王从前的朋友。他在静 坐时忽然想起国王的道德,就想看看老朋友在干什么, 结果发现国王已经失去国家,在深山里静心禅坐。又见 到天帝释以贪嫉之心夺取王位,委顿瘦疵。 道士以神足忽然之王所,曰:将欲何求,劳志若兹? 曰:吾志所存,子具知之。道士即化为一辕之车,以送王 43 / 208


还,晨各离矣。

道士以神足通忽然显现在国王那里说:“你求的到 底是什么?怎么弄得这么劳心苦志?”国王说:“我的 志愿所在,你都知道的。”道士就化成一辕之车,送国 王返回国土,早晨就各自离开了。 天化为梵志复乞其车,即复以惠之。

这时天帝化为梵志又来乞求车辆,国王又布施给了 他。所以国王的确是有布施度的诺言,凡是众生有所求, 都无吝而施舍,这是菩萨的大愿,我们应当如此随学。 谈布施不是口头上的,已经立了誓愿,凡是可舍物,都 要施舍给众生,满足众生的心愿。从这里可以看到世尊 过去的确是一个波罗蜜多的真实行者。 转进未至彼国数十里,天复化为前梵志,来索银钱。 王曰:吾以国惠人,脱忘子钱。梵志三曰:必还吾钱。王 即以妻子,各质一家,得银钱一千,以还梵志。

再者,国王徒步行走,继续上路。在距离国土几十 里处,天帝又化成前面那个梵志来乞求银钱。国王说: “我把国土都给了别人,忘了你的钱。”这个梵志连说 了三次: “你一定要还我的钱。”国王就答应了。当即把 自己的妻子、儿子租给人家打工,得到一千银钱,还给 44 / 208


了梵志。 妻侍质家女,女浴,脱身珠玑众宝,以悬著架,天化 为鹰,撮衣宝去。女云妇盗,录之系狱。

再说,妻子当时侍奉主人家的女儿,那女儿洗浴时, 脱下身体的珠玑众宝悬挂在架梁上面,天帝就化成鹰撮 走了衣宝。女孩说: “肯定是你这个女人偷的。”然后就 把她关押入狱。 其儿与质家儿俱卧,天夜往杀质家儿矣,死家取儿付 狱。

他的儿子和主人家的儿子一起睡,天帝就在夜晚杀 掉了主人家的儿子,结果主人家就把王子押赴监狱。 母子拘狱,饥饿毁形,呼嗟无救,衔泣终日,罪成弃 市。

这样母子都拘留在监狱里,饥饿、消瘦,不成样子, 一直呼求也没有人救护,整天衔着泪水哭泣,最后定为 死罪,要被砍头弃市。 王赁得银钱一千,行赎妻子,历市睹之,即存念十方 诸佛,自悔过曰:吾宿命恶,乃致兹乎?静心入禅,神通 之明,睹天所为。 45 / 208


国王给人打工得到了一千银钱,想来赎回妻子和王 子。当时他经历街市,看到自己的妻子、儿子要被砍头, 他就存念十方诸佛,自己悔过说: “我宿世造了什么恶, 要感受这样的果报?”接着静心于禅定中,以神通眼见 到这一切都是天帝所为。 空中有声曰:何不急杀之乎?王曰:吾闻帝释,普济 众生,赤心恻怆,育过慈母,含血之类,莫不蒙佑尔,为 无恶缘,获帝位乎?

这 时 ,空中有声音说:“你为什么不赶紧杀掉他 呢?”国王说:“我听说帝释普济众生,以一颗赤心恻 愍天下,如同慈母般养育群生,凡是有血性的种类,无 不得到天帝的护佑,他不是因为没有恶缘而得到帝释王 位的吗?”国王有宽厚的仁心,只见别人好,不见别人 坏,他是这样包容这件事的。 释怀重毒,恶熟罪成,生八太山。天人龙鬼,莫不称 善。地主之王,即释妻子之罪。

当时帝释天怀着很重的毒心,由于恶业成熟,生在 八太山当中。天人龙鬼,无不称善。当地的地主王就赦 免了王妻、王子的罪过。

46 / 208


二王相见,寻问其原,具陈所由。国无巨细,靡不堕 泪。地主之王,分国而治。故国臣民,寻王所在,率土奉 迎。二国君民,一哀一喜。

结果两王相见,寻问原由,国王具体说明了来由。 当时国家中大大小小的人,听到后无不伤心落泪。地主 之王,分了一半江山给他。从前国土里的大臣们又来寻 找国王,全国都来迎奉,两国的君民,一喜一忧。 时王者,吾身是。妻者,俱夷是。子者,罗云是。天 帝 者 , 调 达 是 。山 中 梵 志 , 舍 利 弗 是 。彼 国 王 者 , 弥 勒 是。

世尊说:当时的国王,就是我的前世;妻子是耶输 陀罗;儿子是今天的罗云;天帝是今天的提婆达多;山 中的梵志,是舍利弗的前身;那位地主之王是弥勒菩萨 的前世。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世尊过去做菩萨时慈惠修波罗蜜多之行、践履布施 之行是这样的状况。

47 / 208


昔者菩萨为大国王,理民以正,心无偏颇,然不游 观。国相启曰:愿一出游。王曰:大善!明日即出。民情 悦豫,普得其所。睹国富姓,居舍妙雅,瓦以金银,被服 光道,曰:吾国丰哉。心甚欣豫。

又有一世,世尊做菩萨时曾做大国王,以正道统理 国民,内心没有偏颇,相当平等,但是不出外游观。有 一次宰相祈请说: “愿国王出去游观一次。”国王说: “那 很好!”第二天就微服私访,出了王城。看到人民都心 情快乐,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又看到国内富姓之家所 住的豪宅妙好雅观,铺的都是金瓦、银瓦,人们的服饰 打扮也相当华丽,道路光洁,就说: “我国富裕了。”内 心很愉悦。 还宫忆之曰:斯诸理家,何益于国乎?敕录其财,为 军储矣。

国王回宫之后想起来说:“这些富商对国家能起到 什么利益呢?根本起不到任何利益。”因此就下了一道 命令:收取富豪们的财富,作为国防储备。 有一理家,其私财有三千万,以疏现王。王怒曰:何 敢面欺乎?对曰:少来治生,凡有私财,宅中之宝,五家 之分,非吾有也。

48 / 208


那时有一个富豪,私产达到了三千万,写了告疏呈 现给国王。国王大怒,问到:“你怎么敢当面欺瞒我, 不上交呢?”回答:“我从小治生,凡是有私财,都是 属于家宅中的宝贝,没办法给别人。至于你所说的要上 交的财产,那是五家所共的,不是我所有的。” 曰:何谓私财?对曰:心念佛业,口宣佛教,身行佛 事,捐五家分,兴佛宗庙,敬事贤众,供其衣食,慈养蜎 飞蠕动爬行之类,心所不安,不以加之。斯之福德,随我 所之,犹影随形,所谓私财也。

国王很是惊讶:“什么是你的私财?” 回答:“心里常常忆念佛所行持的智悲力的事业, 口里宣扬佛的殊胜圣教,身体常常行持佛所做的布施等 事,这个就是我的私财。至于五家所共的那些财物都用 来兴佛塔庙,恭敬承事贤众,供养这些修行者衣食等受 用,或者用以布施,养育蜎飞蠕动的各种生命。凡是众 生心有不安之处,不加在它们身上,也就是体贴众生, 凡是扰乱众生心的事情都不去做。像这样唯一地敬奉佛 的法、宣扬佛的法、做佛的慈悲之行,所谓五家所共的 财物都用来上供下施,不做扰乱他心的事,这样所修集 的众多福德,就成为我内心的私财,无论走到哪里,都 如影随形般跟着我,不会舍离的。这就是我的私家法财, 49 / 208


别人是无法拿走的,所以我没办法给国王您纳贡多少。” 五家分者,一水,二火,三贼,四官,五为命尽。身 逮家宝,捐之于世,己当独逝,殃福之门,未知所之,睹 世如幻,故不敢有之也。

“至于外财为五家所分,指的是水漂、火烧、贼盗、 官收以及命尽,死后身体跟着财宝都捐弃在此世,自己 的神识要独自走到中阴和后世。这个五家所共的财富是 殃祸之门,由于它而起追求、保有、竞争等的恶业,由 此发生各种恶趣之因,所以是殃祸之门。如果依这个财 来造罪,那不知道未来会到哪里去。看到世间都是如梦 如幻、毫无实义的,所以我不敢去占有它。一旦我以贪 著心去占有它,那就等于染上了毒一样,全都变成了恶 趣之因。对于外财的态度我是尽量施舍,视之为毒、为 贼、为害。” 计五家分,可有十亿。斯为祸之窠薮,常恐危己也, 岂敢有之?愿士众辇之,以除吾忧。

“计算五家共分的财富有十亿,这是诸多祸患的窠 臼、渊薮,也就是发生祸患的根源、根据地,我常常害 怕危及到自己,哪里敢占有呢?愿人们赶紧把它抬走, 来遣除我的忧虑。” 50 / 208


王曰:诚哉斯言。即遣之去。

国王听后说:“你说的是至理名言。你走吧!我不 会关押你的。” 退八斋房,静心精思,即醒寤曰:身尚不保,岂况国 土妻子众诸可得久长乎?

再说理家回去后,国王退居八关斋戒房,静心精思, 心想:“这个理家的确有高明之处,他说的很有道理, 到底怎么回事呢?我跟他有什么差距?为什么我不能 像他那样做呢?”当时国王就有见贤思齐之心,只听到 一句话,就得无尽的受用。他通过正思惟,马上就醒悟 过来:“的确身体都保不住,何况国土、妻子、儿女以 及各种财宝,哪里能久长呢?所以我要求一个坚实的 法、长久的大计。”这时候国王开始归入法道了,身外 之物就像糠秕一样,毫无坚实可得,只有正法才有坚实 义。 即 撰 录 佛 经 , 诵 文 释 义 , 心 垢 婴 除 。进 贞 臣 , 纳 忠 谏,大赦其国。还民宝,厚群僚,议宽正。谓群臣曰:夫 不 睹 佛 经 妙 义 重 戒 者 , 其 为 聋 盲 矣 。彼 理 家 富 , 唯 我 贫 矣。

这样一醒悟以后,国王就真正地开始献身法道了, 51 / 208


书写佛经,诵读佛的圣言,解释佛经义理,使得内心的 各种由迷惑所引起的尘垢都得以遣除。之后便以正法治 国,进贤良之臣,纳忠贞之谏,在国内大赦囚犯,归还 人民的财宝,厚待群臣官僚,广开言路,抉择公正。对 群臣说:“不看佛经妙义重戒的话,做人就跟瞎子、聋 子一样。那位理家很富有,只有我很贫乏。” 即敕国界,散出财宝,赈给贫困,恣民所欲。立佛庙 寺,悬缯灯香,饭诸沙门,身自六斋。如斯三年,四境宁 静,盗贼都息,五谷熟成,民无饥寒。王后寿终,即上生 第二天。

于是下令国土境内普遍地散诸财宝、赈给贫困,随 人民所需任意满足,而且建造众多佛塔、寺庙,悬缯、 燃灯、供香,供斋沙门,自身也常常持六斋。这样修了 三年,当时四海之内太平宁静,没有盗贼,而且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人民没有饥寒。后来国王寿终,上升第 二天。 佛告诸沙门:时王者,吾身是。理家者,鹙鹭子是。 劝王观国者,阿难是。

佛告诉诸沙门:“当时的国王,是我的前身;那位 富商,是舍利子的前世;劝国王游观国境的宰相,是阿 52 / 208


难的前身。”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世尊过去做菩萨时行持布施波罗蜜多的情形如是。

53 / 208


昔 者 菩 萨 为 大 理 家 , 名 曰 仙 叹 , 财 富 无 数 。睹 佛 明 典,觉世无常,荣命难保,财非己有,惟有布施,功德不 朽。

从前菩萨做大商人,名叫仙叹,财富无量。他人生 中出现一个重要的转折,就是有一次他看到佛明示真实 义的圣典,顿然就觉悟了世事无常,荣华富贵难以长保, 财富并非自己私有,只有布施才能得到不朽的功德。 令 告 黎 民 : 若 有 贫 乏 , 恣 愿 取 之 。如 斯 数 月 。时 政 宽,民富足,无取财者。

于是宣告黎民百姓说:如果有贫乏者,随其所求, 定当满愿。这样经过了几个月。当时国政很好,人民富 足,没有来取财的。 仙叹念曰:惟当市药,供护众疾耳。即市良药,济众 生命。慈育普至,恩无不周,累年之惠,德香远熏。四方 病者,驰来首尾,叹其弘润,以德配天。

仙叹心想:现在就只有用钱来买药,供养救护众多 疾苦了。于是他就买了很多良药,来救济众生的性命。 他的慈悲养育达到普遍的程度,恩惠无所不周。像这样 累年布施恩惠,道德的妙香熏到极远的地方,四方的病 人从始至终纷至沓来,都赞叹他的慈悲心极其广大,那 54 / 208


种慈悲的德如同天照临万物一样。 财贿都尽,身行采宝。去家百余里,于一水上,逢数 乘车,载重病者。曰:尔所之乎?答曰:之仙叹所,庶全 余命。仙叹即还,从王贷金五百两,市药,以疗彼病。病 者悉瘳。

后来仙叹的财富都布施光了,他就想:我要亲身去 采宝来救济群生。当他到了离家一百余里处,在水上遇 到了好几辆车,载着重病号,就问: “你们要去哪里?” 回答说: “我们要去仙叹那里,才能保住余下的命。”于 是仙叹马上回来,从国王那里借贷了五百两金子,买药 救济这些病人。最后病人们都得以痊愈。 自与商人入海采宝,所获弘多。还国,置舟步行,道 乏无水,仙叹得一井水,呼人汲之,却自取饮。商人睹其 所得白珠,光耀绝众,贪为元恶,毁圣残仁,共排仙叹投 之于井。

仙叹自己和商人们入海采宝,得了很多宝贝。返国 的时候,航船到岸,他们就下了船步行。到了中途缺水, 仙叹找到一口井水,就叫人来提水,自己也取来饮用。 商人见到他所得的白珠,比大家的更为光耀,就被贪心 的元凶所使,残害圣贤仁者,共同把仙叹推投到井里。 55 / 208


菩萨仁德,感神动祇,天神接承,令不毁伤。

当时菩萨的仁慈之心感动了神祇,天神接住他的 脚,令他的身体没有毁伤。 商人还国。王曰:仙叹何之?对曰:去国即别,不知 所之。曰:尔乃杀之乎?曰:不也。

商人们回国后便去拜见国王,国王问:“仙叹到哪 里去了?”他们回答:“我们离开国家后就告别了,不 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国王怀疑说:“是不是你们杀了 他?”回答说:“没有。” 仙叹于井,睹空傍穴,寻之而进,出彼家井。唯七日 而行,得其本国。王曰:何缘空还乎?对曰:不遇。王静 思 曰 : 其 必 有 以 。召 商 人 问 : 尔 诚 首 之 , 即 活 ; 欺 者 死 矣。即皆首之,执狱定罪。

再说,仙叹落井之后,看到井旁边有空洞,就沿着 洞走出了那口井,仅仅七天就回到了本国。国王说: “你 为什么空手而返呢?”回答说: “我没遇到宝贝。”国王 静思,心想:一定是有原由。就召来商人们问:“你们 如果能够老实地交待,就可以活命;如果欺骗我的话, 就处死。”当时商人们就全部交待了,国王便下令交付 牢狱,定罪惩罚。 56 / 208


仙叹涕泣,驰诣宫门,叩头请罪。王曰:违政也。又 重请曰:愚者倒见,未足明责,原其无知也。王嘉仙叹之 仁覆,原商人之凶罪,敕令还物。

仙叹哭泣,急忙奔到宫门口,叩头请罪。国王说: “他们违背了国政,应当处刑。”仙叹再次请求说: “愚 人见解颠倒,不足责备,请您原谅他们的无知吧!”国 王赞叹仙叹的仁慈,原谅了商人的凶罪,下令商人归还 仙叹的宝贝。 商人佥曰:仙叹不奉佛者,岂有斯仁乎?各择名宝以 还之矣,仙叹各受其半。商人叩头曰:蒙佑命全,愿尽纳 焉。于斯受之,以还王金,又大布施。

商人们都说:“仙叹如果不是信奉佛的话,哪有这 样的仁慈?”他们各自选择名宝归还,仙叹只受取一半。 商人们磕头说:“蒙你保全了我们的性命,愿您全部接 受。”仙叹就全部收下了。这样仙叹有了钱以后,就还 清了国王的金子,又作大布施。 王逮臣民,相率受戒。子孝臣忠,天神营卫,国丰民 康,四境服德,靡不称善。

当时国王和大臣人民,相率受戒。子孝臣忠,天神 护卫,国丰民安。四土人民都佩服国王的德行,无不称 57 / 208


善。 佛言:时仙叹者,是我身也。

佛说:当时的仙叹,就是我的前身。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菩萨过去世是这样行持慈惠布施到彼岸之行的。

58 / 208


昔者菩萨从四姓生,堕地即曰:众生万祸,吾当济 焉。不睹佛仪,不闻明法,吾当开其耳目,除其盲聋,令 之睹闻无上正真众圣之王,明范之源也。布施诱进,靡不 服从矣。

世尊有一世做菩萨,降生在四姓之家。才落地就说: “众生的万祸,我都要救济。众生不睹佛的形像,不闻 光明的法道,我要开启他们的眼目,除掉他们的盲聋, 使得他们见到无上正真众圣之王的如来,使得他们听到 能成就现时、究竟利乐觉悟法范的源泉。我要以布施等 四摄法诱导、劝进众生,使他们无不服从。” 九亲惊曰:古世之来,未闻幼孩而为斯云,将是天龙 鬼神之灵乎?当卜之焉。

当时亲戚们都很惊讶:“古来之世,从来没听说刚 降生的婴儿能够这样说话的,这是不是天龙鬼神的灵魂 啊?应当占卜一下吉凶。” 即答亲曰:吾为上圣之所化怀,普明之自然,非彼众 妖,慎无疑矣。言毕即默。

婴儿当即回答说:“我是圣人所化现的,我怀着普 光明的自然自性,不是妖怪,你们千万不要怀疑。”说 完以后就默然不语。 59 / 208


亲曰:儿有乾坤弘润之志,将非凡夫乎?名儿曰普 施。

亲戚们说:“这孩子有普遍利济天地万物的志愿, 恐怕不是凡夫。”就给孩子取名为普施。 年有十岁,佛诸典籍,流俗众术,靡不贯综。辞亲济 众,布施贫乏,亲曰:吾有最富之上名也,尔可恣意布施 众贫矣。

再说这孩子长到十岁,对于佛教典籍、世俗的各种 方术无不精通、融贯。有一天,他辞别双亲,要去利济 众生,布施贫乏。父母说: “我们家有富裕之王的美名, 你可以随意布施,救济贫苦。” 对曰:不足,乞作沙门,赐我法服、应器、锡杖,以 斯济众,即吾生愿也。亲忆儿始生之誓,无辞抑焉,即从 其愿,听为沙门。

孩子说:“这还不够,我要求做一名沙门,赐我法 服、钵器和锡杖,这样来救济众生,是我平生的所愿。” 父母一看,怎么说这么奇怪的话?忽然回忆起孩子刚降 生时的誓愿,就知道他是有来头的、有大誓愿力的,也 就没有拒绝,顺从了他的所愿,听许他出家做沙门。

60 / 208


周游教化,经一大国。国有豪姓,亦明众书,睹普施 仪容堂堂,光华韑晔,厥性淡泊,净若天金,有上圣之 表,将为世雄也。谓普施曰:有欲相告,愿足圣人,吾有 陋女,愿给箕箒之使。答曰:大善,须吾还也。

再说普施做了沙门后,周游列国,教化群生,经过 一个大国。国家里有一户豪姓之家,知书明理,见到普 施仪表堂堂,光辉耀丽,性情淡泊,像天上的金子一样 清净,有圣者的仪表,心想“他一定会做世间大雄”, 就对普施说: “我有件事想告诉你,愿满足圣人的心意, 我有个女儿,愿给你扫地,服侍你。”普施回答: “很好! 等我回来就迎娶你女儿。” 即进路之海边,附载度海,上岸入山。到无人处,遥 睹银城,宫殿明好。时有毒蛇,绕城七匝,体大百围,见 普施来,仰然举首。

这样普施就上路了,到了海边,乘着船度过大海, 上了海岸,入了海上的洲山。到了无人的地方,远远见 到一座银城,宫殿相当地光明、庄严。当时有一条毒蛇 绕着城市七圈,蛇的身体非常庞大,一百个人手拉手都 围不过来。见到普施过来,就仰起头来,看着他。 普施念曰:斯含毒类,必有害心,吾当兴无盖之慈,

61 / 208


以消彼毒也。夫凶即火也,慈即水也,以水灭火,何尝不 灭?即坐兴慈定,愿令众生,早离八难,心去恶念,逢佛 见法,与沙门会,得闻无上正真明道,心开垢灭,如吾所 见也。

普施心想:这是有毒的含生,一定有害心。我应当 兴起无盖障的慈心,来消除它的毒焰。凶是火,慈是水, 以水灭火,决定可以灭掉的。于是普施入了慈心定,并 发愿:愿众生早日远离八难,除去恶念,逢佛见法,遇 到沙门僧,能得闻无上真正的菩提之道。由此心开意解, 遣除内心的垢染,就像我所见的真谛之道一样。 兴斯慈定,蛇毒即灭,垂首而眠,普施登其首入城。

这样普施兴起慈定,蛇毒当即退灭。这个时候蛇变 得很温顺,低着头,睡下去了,普施就踏着它的头进了 城市。 城中有天神,睹普施来,欣豫而曰:久服圣德,今来 翔兹,成吾本心也,愿留一时九十日。普施然许。

再说普施进了城后,有位天神远远见到普施过来, 心怀喜悦地说:“我久仰圣者之德,今天来到此地,正 好成全了我的心愿。愿留在这里九十日的时间,许我供 养。”普施答应了。 62 / 208


天王即以政事委付近臣,身自供馔,朝夕肃怀,禀受 诸佛非常、苦、空、非身之高行,济众之明法。

天王就以政事委托给近臣,亲自做饮食来供养普 施,朝夕恭敬虔诚,禀受诸佛无常、苦、空、无我的出 世法道、救济众生的觉悟之法。 时日养毕,普施进路,天王以明月真珠一枚送之, 曰:以珠自随,明四十里,志愿发去,众宝满足。若后得 佛,愿为弟子,亲侍圣侧。普施曰可,即复前行。

九十日的供养很快过去,普施要上路了。天王以明 月珍珠一枚,送给普施,说:“这枚珠子是如意珠,随 在身上能够照亮四十里范围,而且心里有所求,它都会 满足,能够出现各种珍宝。将来您要做佛,愿我成为您 的弟子,亲侍在您的旁边。”普施说:“可以。”随即继 续上路。 睹黄金城,严饰踰银。又有毒蛇,围城十四匝,巨体 倍前,举首数丈。普施复思弘慈之定,蛇毒即消,垂首而 眠,登之入城。

再说普施继续前行,又见远方有一座黄金城市,比 银城还要庄严美丽。又有一条巨大的毒蛇,围绕城池十 四圈,身体比上面那条蛇还要庞大,举起数丈高的头看 63 / 208


着普施。 普施想:这是一个更毒的家伙。又想:以大慈定能 够息灭蛇毒。在普施入定加持之下,蛇毒果然消灭,巨 蛇变得非常温顺,当下就睡着。普施直接踩着它的头进 了城市。 中有天人,睹普施欢喜曰:久服灵耀,翔兹甚善,愿 留二时百八十日,吾愿尽养,惟留威神。即然许之,留为 说法无上明行。

再说普施登蛇首入城后,城里有个天人,看到了普 施,非常欢喜地说:“久仰光明圣者,竟然来到此地, 愿留两时一百八十日,我愿尽心供养您,唯愿具威神的 大人留住此地。”普施当即答应,就留下来给这位天王 宣说无上菩提之道的法行。 讫即辞退,天人复以神珠一枚送之,明耀八十里,志 之 所 愿 , 众 宝 满 其 里 数 。若 子 得 道 , 愿 为 弟 子 , 神 足 无 上。受其神珠,即复进路。

再说,一百八十天的供养终于过去了,天王以一枚 神珠作为奉送的礼物。这枚珠子特别奇异,光明能照耀 八十里,随着心中的所求而流现众宝,所流出的众宝能 铺满八十里的区域。天王有愿说:“如果您得道,愿成 64 / 208


为您神足第一的弟子。”普施接受了他的神珠,即便上 路。 睹瑠璃城,光耀踰前。又有毒蛇,巨躯甚大,绕城二 十一匝,仰首瞋目,当彼城门。复坐深思普慈之定,誓济 众生,毒歇垂首,登之而入。

接着普施继续上路,只见远方有一座瑠璃城,十分 地光明、庄严,超过了前面的城市。又见到一条毒蛇, 极其庞大的身躯,绕着城市二十一圈,仰着头,瞪着凶 凶的眼睛,挡在城门口,没办法进去。普施坐下来深思: 这个毒家伙又要用慈心定来降伏。并且发誓要以此救济 一切众生。当普施入在慈心定里加持的时候,蛇自然被 感化,它的毒歇下来了以后,很温顺地垂着眼睛,这回 再也不凶凶地看着了,乖乖地躺在那里让普施进去。普 施踩着蛇头就进了城市。 城中天人,喜辞犹前:请留三时,愿供所志。期竟辞 退 , 又 送 神 珠 一 枚 , 明 耀 百 六 十 里 。珠 之 所 在 , 众 宝 寻 从,满其明内,在志所欲,无求不获。子若得无上正真觉 道者,吾愿为弟子,有最明之智。曰:必获尔愿。

在这城里有个天王,他也远远地见到了普施,还是 一样地欢喜,然后像前一样致辞:“愿您留在这里三时 65 / 208


供养,满足我的所愿。”普施同样地留下来了,给他宣 说诸佛经法。 一晃三时漫长的时间过去了,普施就告辞离去,天 王依依不舍,又奉送普施一枚如意明珠。这个珠子好神 奇,光明能照到一百六十里的范围,凡是珠子所在,都 能应人心祈求,很快就流现众宝,在光明照耀的范围里 充满了宝贝,随人的愿望所求,无不获得。而且天王这 样说:“假使您得到了无上的正真菩提之道的话,我愿 成为您的弟子,智慧第一,能够明了地照见一切所知法 的体性。”普施说:“你的愿望一定会满足。” 普施得珠,曰:斯足以济众生之困乏。返其旧居。

普 施 得了三颗宝珠说:“这足以救济众生的困乏 了。”于是起程准备返乡。 海诸龙神佥会议曰:吾等巨海,惟斯三珠,为吾荣 华。道士悉得,吾等何荣?宁都亡诸宝,不失斯珠。

海中的龙神们集会说: “我们大海只有这三颗宝珠, 是我们的荣耀。现在全被道士得到,我们有何荣耀?宁 可丧失所有的财宝,也不能失掉这三颗宝珠。” 海神化为凡人,当普施前立,曰:吾闻仁者获世上 宝,可得观乎?即以示之。神搏其首,即取其珠。 66 / 208


海神化成凡人,站在普施面前说:“听说仁者得到 了世上罕见的宝物,能给我看看吗?”普施随即就展示 给他看。没想到海神突然之间用手打普施的头,抢走了 宝珠。 普施惟曰:吾历险阻,经跨巨海,乃获斯宝,欲以拯 济众生困乏,反为斯神所见夺乎?

普施心想:我经历险阻,跨越大海,才获得这宝珠, 想以此拯济群生的困乏,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被这个海 神夺走吗? 曰 : 尔 还 吾 珠 , 不 者 吾 竭 尔 海 。海 神 答 曰 : 尔 言 何 虚。斯之巨海,深广难测,孰能尽之?天日可殒,巨风可 却,海之难竭,犹空难毁也。

普施说: “你还我的宝珠,不然我就竭尽你的大海。” 海神回答:“你说的话何等虚假!大海深广难测,哪里 能舀尽?太阳可以陨落,大风可以退却,海之难以竭尽, 就像虚空难以毁伤一样。” 普施曰:昔吾定光佛前,愿得道力,反覆众海,指擢 须弥,震摇天地,又移诸剎,佛从吾志,与吾愿。吾今得 之,今尔鬼物丝发之邪力,焉能遏吾正真之势乎?

67 / 208


普施以大无畏的精神这样说到:“从前我在定光佛 前发愿得无上道力,能翻江倒海,拔出须弥,震动天地, 又能移诸刹土于他方,佛印许我的志愿,给予我授记。 我现在已经成满大愿,你这些鬼东西丝毫的邪力焉能遏 制我正真无上菩提的大愿?” 即说经曰:吾自无数劫来,饮母乳湩,啼哭之泪,身 死血流,海所不受。恩爱难绝,生死难止,吾尚欲绝恩爱 之本,止生死之神,今世抒之不尽,世世抒之。即止住, 并两足,瓢抒海水,投铁围外。

然后普施宣说经法: “我从无始劫以来,喝的母乳、 啼哭的泪水、身体死伤流下的鲜血,多到连大海都无法 容受。像这样恩爱难以断绝,生死难以息止,我尚且发 大愿要绝断恩爱之本、止息生死之流,对于你的大海我 今生不能够舀尽,来世还要继续舀,生生世世相续不断, 一直到舀干为止,终不放弃。”当时普施就站在那里, 并好两脚,拿瓢舀海水,投到铁围山外。 有天名遍净,遥闻之,深自惟曰:昔吾于定光佛前, 闻斯人获其志愿,必为世尊,度吾众生。天即时下,助其 抒水,十分去八。

有一个叫做遍净的天人,从远处听到普施宣说经 68 / 208


法,自己深自思惟:“从前我在定光佛前曾听闻此人定 会成满大愿,成为世尊,度我等众生,原来就是这位菩 萨。”天人当即下来,帮助他舀水,那么大的海洋已经 舀掉十分之八的水,很快就要见到海底了。 海神悔怖曰:斯何人哉?而有无极之灵乎?斯水尽 矣,吾居坏也。即出众宝,空其诸藏,以与普施。

海神这时后悔恐怖地说:“这是什么人呀?有无限 的能力、神灵,竟然把海水都快舀尽了。我们的居所就 是大海,如果海水被舀干,我们就没有住处了。”面临 这样的生存危机,他们就赶紧拿出海中的众宝,空掉了 库藏,来奉献给普施。 普施不受,曰:惟欲得吾珠耳。诸神即还其珠,普施 返其水,旋其本土。

普施不接受,说:“这些我都不要,我只想要我的 宝珠。”诸神就归还了宝珠。普施也把舀出来的海水还 给了他们,之后就很快回到了故乡。 寻路布施,所过之国,国无贫民。处处诸王,无不改 操,以五戒十善,为国之政,开狱大赦,润逮众生。遂至 得佛。

69 / 208


再说普施得了如意珠之后,就沿路布施,令所经过 的每一个国土都没有贫民。也就是他做了一个最大的扶 贫工作,使得人人都富足安逸。处处诸王都改变了操守, 以五戒十善作为国家的善政,而且大赦囚犯,利益群生。 普施由于这样的菩萨行,而得以成佛。 佛 告 诸 沙 门 : 普 施 者 , 是 我 身 。时 父 者 , 即 白 净 王 是。母者,即吾母舍妙是。时道士女者,今俱夷是。时银 城中天者,现今阿难是。金城中天者,目犍连是。瑠璃城 中天者,舍利弗是。菩萨累劫,勤行四恩,誓愿求佛,拯 济众生。

佛告诉诸沙门:普施是我的前身;那时的父亲,是 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当时的道士女,就是现在 的耶输陀罗;当时银城中的天王,是现今的阿难;金城 中的天王,是目犍连;瑠璃城中的天王,是舍利弗。菩 萨累劫勤行慈悲喜舍,誓愿求佛,拯济众生。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持布施行的壮举如此。

70 / 208


昔者菩萨为大国王,名曰长寿,太子名曰长生。其王 仁恻,恒怀悲心,愍伤众生,誓愿济度,精进不惓。刀杖 不行,臣民无怨,风雨时节,宝谷丰沃。

话说世尊为菩萨时,有一世做大国王,叫做长寿, 太子叫长生。国王仁慈恻隐,恒时怀着悲心,愍伤众生, 誓愿救济群生,为着这种志愿精进不已。在他的国土境 内没有暴力,人民臣属都无有怨尤,风调雨顺,五谷丰 登。 邻国小王,执操暴虐,贪残为法,国荒民贫,谓群臣 曰:吾闻长寿,其国丰富,去斯不远。怀仁不杀,无兵革 之备。吾欲夺之,其可获乎?群臣曰可,则兴战士,到大 国界。

邻国小王执行暴政,以贪婪、残害作为法规,致使 国家非常混乱,民不聊生。当时他对群臣说:“我听说 长寿国非常富裕,离这儿也不远。长寿王怀着仁慈而不 杀生,也没有国防储备,我现在想争夺他的国土,你们 说能成功吗?”群臣说: “一定会成功的。”这样暴君就 兴起战争,大军压境,到了长寿国的国界边上。 藩屏之臣,驰表具状,惟愿备豫。

边疆的大臣飞马驰奔,来到京城,表状告知,说: 71 / 208


“边境危机,邻国大军已经压境了,惟愿大王早日预 备。” 长寿则会群臣议曰:彼王来者,惟贪吾国,民众实 多,若与之战,必伤民命。利己残民,贪而不仁,吾不为 也。

长寿王当即召集群臣商议说:“此王前来,唯一是 贪图我的国土。我国中的人民很多,如果跟他征战,一 定会残杀民命。如果为我一人的权利,不惜残伤民众, 贪而不仁,这是我不愿做的。” 群臣佥曰:臣等旧习军谋兵法,请自灭之,无劳圣 思。

群臣们都说:“臣等过去曾学习过军事兵法,请让 臣等自行去灭掉敌军,不劳圣王思虑。” 王曰:胜则彼死,弱则吾丧,彼兵我众,皆天生育, 重身惜命,谁不然哉?全己害民,贤者不为也。

国王说:“战争是很残酷的事,胜则彼方死,弱则 我方亡。无论是自他哪国的兵众,都是上天养育的,同 是天下的苍生,同样重惜自身的性命,保己害人,贤者 不为。”

72 / 208


群臣出曰:斯天仁之君,不可失也,自相检率,以兵 拒贼。

当时群臣出了宫庭后,说:“这真是天下的仁君, 我们不能失去他,还是我们自己统领军队,来抵抗外 敌。” 长寿觉之,谓太子曰:彼贪吾国,怀毒而来。群臣以 吾 一 人 之 身 , 欲 残 民 命 。今 欲 委 国 , 庶 全 天 民 , 其 义 可 乎?太子曰诺。父子踰城,即改名族,隐处山草。

长寿王觉察到此事的动向,就对太子说:“彼王贪 图我的王位,怀着毒心而来,群臣为了我一人的性命, 想要与邻国王对抗到底,不惜牺牲百姓的性命。我现在 想委付国政,悄然离去,庶己可以保全两国人民的性命, 这样做合乎义理吗?”太子说: “合乎仁义的。”于是父 子二人离开宫城,更换了名字和种姓,隐居在山林草莽 中。 于是贪王,遂入其国。群臣黎庶,失其旧君,犹孝子 丧其亲,哀恸躃踊,无门不然。

于是贪王就顺利地进入了此国境中,当上了新王。 群臣百姓失去了从前的君主,就如孝子丧失了父母一样 哀伤、悲痛、顿足、踊身,举国无不如此。 73 / 208


贪王募之,黄金千斤,钱千万。

再说贪王占领了此国后,向天下招募杀手,悬赏黄 金千斤和钱千万,要取长寿王的首级。 长寿出于道侧树下坐,精思悲愍众生生死勤苦,不睹 非常、苦、空、非身,为欲所惑,其苦无数。

话说长寿王走在道路旁边,在一棵树下坐着,精思 禅观,悲愍众生在生死中如此勤苦,没有看到这世间都 是无常、苦、空、无我,被贪欲所惑,其苦无量。 远国梵志,闻王好施,济众生命,远来归穷,于树下 息。俱相问讯,各陈本末。梵志惊曰:天王何缘若兹乎? 流泪自陈:吾余年无几,故来乞丐,庶全余命,大王亡 国,吾命穷矣。即为哀恸。

远方国土有位梵志,听说长寿王好施,救济群生的 性命,特意远来归投,也在树下歇息,就彼此问好、交 谈,各自说到自己的经历。当得知眼前这位就是长寿王 时,梵志一惊,说到: “天王以什么因缘变成这样啊?” 然后流着泪自己陈述:“我的寿命没剩下几年了,所以 特来向大王乞讨,希望能够保全残余的性命。如今大王 已经失去国土,看来我是没命了。”当即非常悲伤。

74 / 208


王曰:子来归穷,而正值吾失国,无以济子,不亦痛 乎 。抆 泪 而 曰 : 吾 闻 新 王 募 吾 甚 重 , 子 取 吾 首 , 可 获 重 赏。

国王说:“你是无路可走而来归投我,但正值我失 去国土,无力救济你,我也很是难过。”然后抹着眼泪 说:“我听说新王悬赏重金要取我的性命,你取掉我的 头,就可以得到重赏了。” 答曰:不然。遥服天王仁济众生,润等天地,故委本 土,庶蒙自活。今敕斩首,不敢承命矣。

梵志回答:“天王,不能这样!我本来住在远方, 因为佩服天王的仁德,慈济众生,犹如天地般普润一切, 我才离开故土,到您这儿来,就是希望得到您的荫庇而 存活。现在您下令让我斩您的头首,我是万万不敢遵命 的。” 王曰:身为朽器,岂足宝哉?夫生有死,孰有常存? 若子不取,会为灰土矣。

长寿王说:“身体是个如泡沫般坏灭的朽器,哪里 值得保重?有生就必有死,谁能常存?纵然你不取,它 也会沦为灰土的。这个身体是无常坏灭的法,刹那即灭, 毫无坚实,你就拿去吧!”这是长寿王思惟唯法有义后 75 / 208


舍身取义。 梵志曰:天王率天仁之惠,必欲殒命以济下劣者,惟 愿散手相寻耳。王即寻从。之故城门,令缚以闻。国人睹 王,哀号恸国。梵志获赏。

梵志说:“天王有如天般的仁慈,必欲失掉性命来 救济下劣者,那就惟愿大王散开手,我在后面跟着。” 国王当即听从。当走到老城门时,国王就让梵志绑好自 己,上奏朝庭。国中的人民见到老王,都哀恸悲痛。梵 志得到了重赏。 贪王令于四衢生烧杀之,群臣启曰:臣等旧君,当就 终没,乞为微馔,以赠死灵。贪王曰可。百官黎民,哀恸 率路,躃踊宛转,靡不呼天。

贪王下令:“把这个长寿王押到四街游行,然后活 活地烧杀处死。”群臣说: “我们这些旧臣在长寿王临终 之际,希望能供养一顿薄餐,来赠送死灵。”贪王说: “可 以。”于是百官黎民,沿路哀伤,有些悲伤地扑倒在地, 辗转号哭,呼天喊地。 太子长生,亦佯卖樵,当父前立。父睹之仰天曰:违 父遗诲,含凶怀毒,愠于重怨,遭祸万载,非孝子矣。诸 佛四等弘恩之润,德韬天地,吾寻斯道,杀身济众,犹惧 76 / 208


不获孝道微行,而况为虐报仇者乎?不替吾言,可谓孝 矣?

太子长生也伪装成卖柴人,在父亲前面站立。父亲 看到了他,仰天说到:“违背父亲的遗训,含着嗔恚之 毒,怀着深重的怨恨,那将来就会遭受万劫难洗的灾殃, 不是孝子所为。诸佛以慈悲喜舍四平等心,大恩普润一 切众生,超过天地之德,我遵循这样的大道而杀身济众, 还怕我没成就孝道的微行,何况为虐报仇呢?(这里孝 道是指遵奉佛所教示的法道,报答佛恩,而无违逆。我 是这样杀身来救济众生,还恐怕我违背诸佛的法道,有 失孝道,何况以牙还牙,作各种残害的报复行为呢?) 如果你不听我的话,能说是孝吗?” 子不忍视父死,还入深山。王命终矣,太子哀号,血 流于口,曰:吾君虽有临终尽仁之诫,吾必违之,当诛毒 鸩。

太子不忍见父亲死,就又入了深山。结果长寿王很 快就被处斩,生命终结。太子哀伤,血从口中流出,说 到:“我父君虽然有临终尽仁的教诫,但我是不可能遵 照去做的,我一定要诛杀这个毒鸩。” 遂出佣赁,为臣种菜。臣偶行园,睹菜甚好,问其意

77 / 208


状,园监对曰:市赁一人,妙于园种。臣现问曰:悉所能 乎?曰:百工之巧,吾为其首。臣请其王,令为上馔,有 踰太官。

他就出去打工,给一个大臣种菜。有一天,大臣偶 然在园林里行走,见到菜种得相当好,就问起情况,园 监说: “最近新雇了一个人,非常擅长园艺和耕种。”大 臣就直接问长生: “你什么都很擅长吗?”回答: “百工 技艺,我都是出类拔瘁的。”当时大臣就让他给国王做 一餐饭,结果超过了太官的手艺。 王曰:斯食谁为之乎?臣以状对。王即取之,令为厨 监 。每 事 可 焉 , 擢 为 近 臣 。告 之 曰 : 长 寿 王 子 , 吾 之 重 雠,今以汝为藩屏耶?即曰:唯然。

国王说:“这么美味的御膳是谁做的啊?”大臣就 把情况向国王禀白。国王就取用了长生,让他做御厨的 总管。结果他做事样样都是非常好的,非常符合国王的 心意,于是就把他提拔为近臣。有一天国王对长生说: “长寿王的太子是我最大的仇敌,现在我命你去镇守边 疆,你愿不愿意?”长生回答:“遵命。” 王 曰 : 好 猎 乎 ? 对 曰 : 臣 好 之 。王 即 出 猎 , 驰 马 逐 兽,与众相失,唯与长生俱。处山三日,遂至饥困,解剑

78 / 208


授长生,枕其膝眠。长生曰:今得汝不乎?拔剑欲斩之, 忽忆父命,曰:违父之教,为不孝矣。复剑而止。

国王说: “你喜好打猎吗?”回答说: “臣颇喜打猎。” 国王就说: “那我们一起出外打猎吧!”两人便一前一后 骑着骏马奔驰,追逐野兽,结果就和后面的队伍走散了。 国王和长寿被困在深山里三天三夜,没东西吃,又饿又 乏。国王解开剑,递给了长生,然后枕着长生的膝盖入 眠,长生自言自语到:“现在该取到你的命了吧?”拔 剑就想斩掉国王的脑袋。但忽然又回忆起父亲临终的告 命,便说: “违背父王的教令,是不孝啊!”这时他提起 了正念,把剑迅速收了回去。 王寤曰:属梦长生欲斩吾首,将何以也?对曰:山有 强鬼,喜为灼热,臣自侍卫,将何惧矣?王复还卧。如斯 者三也,遂投剑曰:吾为仁父,原赦尔命。

国王醒来说:“刚才我梦到长生要斩我的脑袋,这 是怎么回事啊?好吓人!”长生在旁边假装说到: “山上 有很多很强的厉鬼,喜欢做这种恼乱的事,臣一直在旁 边守卫,您害怕什么呢?国王不用害怕。”说完,国王 就躺下继续睡。看到暴王睡着了,长生又拔出剑想要杀 掉他,这样举了三次,又都收了回去。最后他把剑扔到

79 / 208


一边说:“因为仁慈父王临终有这样的告命,我就饶了 你这条命吧!” 王寤曰:梦见长生原吾命矣。太子曰:长生者,吾身 是也,念父追雠之于今矣。吾父临殁,口遗仁诫,令吾遵 诸佛忍辱恶来善往之道,而吾含极愚之性,欲以两毒相 害,三思父诫,三释剑矣。愿大王疾相诛,除重患也,身 死神迁,恶意不生。

再说国王又醒来,说:“我梦见长生放了我这条命 了!”太子说: “长生就是我啊!我始终念着父亲被杀的 惨痛,寻机报仇,直到今天。但我父亲临死前留下遗训, 让我遵守诸佛忍辱恶来善往的善道,而我含着极愚的禀 性,一直想以牙还牙,报仇雪恨。刚才三次想到父亲的 教诫,我就下不了手,三次都放下了剑。现在愿大王快 点诛杀我,除掉重患吧!即使让我身死神迁,我也不会 对你生恶心。” 王悔过曰:吾为暴虐,不别臧否。子之先君,高行纯 备。亡国不毁行,可谓上圣乎!子存亲全行,可谓孝乎! 吾 为 豺 狼 , 残 生 苟 饱 。今 命 在 子 , 赦 而 不 戮 , 后 岂 违 之 乎?今欲返国,由何道也?

国王悔过说:“我是暴虐之君,不能分别好丑。你 80 / 208


的先父君有着纯厚的高尚德行,纵然亡国也不毁坏自身 的法行,他是一位真正为道的行者啊!可谓是圣人啊! 你能一直存着父亲的教诲而保全德行,也真可谓是孝 啊!而我却是豺狼之心,仅仅为了满足现世的一点欲望, 就做这样低劣的行为,真是愚痴啊!你们是为法者,我 是非法者。现在命在你手上,你却能赦我而不杀,我难 道还要继续违背良心而杀害你吗?现在我想回国,应该 由哪条道回去呢?” 对曰:斯惑路者,吾之为也。将王出林,与群僚会。

长生说:“是我故意带你迷路的,所以你自己是回 不去的,我带你出去。”当时长生带着国王出了森林, 很快就和后面的群臣属僚们会合了。 王 曰 : 诸 君 识 长 生 乎 ? 佥 曰 不 识 。王 曰 : 斯 即 长 生 矣。今还其国,吾返本居,自今为伯仲,祸福同之。立太 子之日,率土悲喜交并,莫不称寿。贪王还其国,更相贡 献,遂致隆平。

国王说:“诸君认识长生吗?”都说不认识。国王 说:“这就是长生!现在我要把国土还给长生,我返回 故国。从今往后我与长生结为兄弟,同甘苦,共患难。” 再说太子登基的这一天,举国悲喜交集,无不称寿。贪 81 / 208


王也返回国土,彼此贡献,遂致天下隆平。 佛 告 诸 沙 门 : 时 长 寿 王 者 , 吾 身 是 。太 子 者 , 阿 难 是。贪王者,调达是。调达世世毒意向我,我辄济之。阿 难与调达,本自无怨,故不相害也。

佛告诉诸沙门:“当时的长寿王,是我的前身;而 长生太子是阿难的前世;那位贪王,是调达的前身。调 达世世以毒心向我,我则总是救济他,阿难和调达本无 怨恨,因此他们彼此不相害。” 吾世世忍不可忍者,制意立行,故今得佛,为三界 尊。

“我世世都忍不可忍,无论是多么难忍的事,我都 是遵循法道,哪怕丢失性命。我是这样克制自心,建立 法上的道行,所以今天能成就无上佛果,成为三界至 尊。”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世尊过去为菩萨时行布施波罗蜜多的高尚节行正 如上文所说。 六度集经卷第一终

82 / 208


六度集经卷第二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中) 波耶王经 昔者波罗奈国,王名波耶,治国以仁,干戈废,杖楚 灭 , 囹 圄 毁 。路 无 呼 嗟 , 群 生 得 所 , 国 丰 民 炽 , 诸 天 叹 仁。

从前有个波罗奈国,国王叫波耶,以仁慈治国,废 掉了干戈、杖楚,拆掉了监狱,道路上没有乞讨之声, 人民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整个国境里物产丰饶,人 口炽盛,诸天都赞叹国王的仁德。 王城广长四百里,围千六百里,王日饭此中人,皆从 其愿。

王城长宽四百里,外围一千六百里,国王每日在境 内施饭,人民都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得到受用。 邻国闻其国丰熟,灾害消灭,与臣谋曰:彼国丰熟, 兆民富乐,吾欲得之,往必剋矣。臣佞佥曰:喜从王愿。 即兴师之仁国。

邻国王听说波罗奈国富饶丰盛,没有灾害,就起了 侵夺之心,跟大臣们商量:“我们的邻国波罗奈国非常 富裕丰饶,兆民富乐,我想征战它,如果发动战争一定 83 / 208


能得胜。”那些佞臣们都附和说: “我们愿听受国王的命 令。”于是就兴师动众,讨伐仁国。 仁国群臣以闻,欲拒之矣,仁王惨然而曰:以吾一人 之身,戮兆民身,爱吾一人命,杌兆民之命。一口再食, 一身数衣,与时何诤?而去春天之德,取豺狼之残乎?吾 宁去一世之命,不去大志,恕己安群生,盖天地之仁也。

当时仁国的群臣上奏国王,想发兵对抗,仁王悲哀 地说:“以我一人的身体,杀戮兆民的身体;爱我一人 的命,践踏兆民的性命。我这个身体算什么?有个口, 吃几碗饭,有个身体,穿几身衣就足够了,我有什么可 争的?我为什么要去掉春天仁慈的德行,而取豺狼凶残 的暴戾呢?我宁可失掉一世的性命,也不能违背我的菩 萨大志,恕己安群生,才是天地之德。” “恕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藏传里 叫做修自他平等心,就是恕道的意思。众生和我都是一 样的,我想得乐,众生也想得乐,因此“己之所欲,应 施于人”;我不想受苦,众生也不想受苦,所以“己之 不欲,勿施于人”,我不能把凶残强加给众生,这就叫 做“恕己安群生”。它如同天地之德,因为天是无私地 爱护万物,地是无私地承载万物,这叫天地之德,所谓 “天地有好生之德”。 84 / 208


权谓臣曰:各退,明日更详。夜则踰城,遁迈入山, 坐一树下。

当时仁王权巧地对群臣说:“你们各自退下,明天 再详细商议。”等到了夜晚,国王就越过城门,隐遁入 了深山,坐在一棵大树下。 有梵志来,其年六十,问王曰:彼仁国王,万福无恙 乎?答曰:彼王已丧命矣。梵志闻之,顿地哀恸。

当时有个梵志过来,年逾六十,他对国王说:“那 个仁慈的国王万福无恙吗?贵体安康吗?”回答说: “那 个国王已经死了。”梵志听后,马上顿地哀恸,无法克 制。 王问之曰:汝哀何其重乎?答曰:吾闻彼王,仁逮群 生,润如帝释,故驰归命,而彼凋丧,吾老穷矣。

国王说: “你为什么会有这么重的悲哀?”他说: “我 听说那个国王非常仁慈,惠及群生,就像帝释的大恩普 润万物一样,所以我特意奔驰过来,想归命于他。可他 现在已经去世,那我就穷途末路,没有任何希望了!” 因为他的年纪已到六十,非常老迈,想投奔国王,过完 余生,可是现在希望破灭,因此特别悲痛。

85 / 208


王曰:彼仁王者,我则是也。有邻王闻吾国丰熟,民 炽宝多,命其武士曰,得吾首者,赏男女之使各千人,马 千疋,牛千头,金银各千斤。今子取吾首,金冠逮剑,为 明证之,诣彼王所,彼赏重多,可为传世之资,吾心欣然 也。

国王说:“那个仁王就是我呀!有邻国的国王听说 我国物产丰饶,人口炽盛,财宝众多,就命令他的武士 说,如果得到我的头,就赏男女使者各一千人,马一千 匹,牛一千头,金银各一千斤。你现在取我的脑袋,把 金冠立在剑上作为明证(因为这个金冠只有国王才有), 到彼王那里,他一定会重赏你,这样就足以传你家数代 了。如此的话,我的心就欢喜了。” 答曰:不仁逆道,宁死不为也。

婆罗门说:“这样不仁而违背道义的事,宁死也不 能做。” 王曰:斯翁恃吾以活,而令穷哉,吾今以首惠汝,令 汝无罪也。

国王说:“不要紧!老人家你是想依靠我来存活, 现在是我让你贫困,所以我现在用头来惠施给你,你不 会有罪的,因为是我真心布施给你的。” 86 / 208


起稽首十方,流涕誓曰:群生危者,吾当安之,背真 向 邪 者 , 吾 当 令 归 命 三 尊 。今 以 首 拔 子 之 穷 , 令 子 无 罪 矣。引剑自毁,以济彼难。

当时仁王就起身,顶礼十方,流着泪发誓说:“群 生的危难我应当安抚,那些背离真理、趣向邪道的人, 我要让他们归命佛法僧三宝,走上康庄正道,得到现时 和究竟的所有利乐。现在我用头来拔济你的穷困,让你 没有罪。”这样立誓完毕,就用剑割掉自己的头,来救 济梵志的苦难。 梵 志 以 首 冠 剑 , 诣 彼 王 所 。王 问 旧 臣 : 仁 王 力 当 千 人,而为此子所获乎?旧臣顿躃哀恸,痛莫能对。更问梵 志,梵志本末陈之。

梵志把戴着金冠的仁王的头放在剑上,来到了恶王 那里。国王问旧臣:“仁王的力量足以抵挡千名勇士, 却被这个人得到头,这事可信吗?”当时旧臣们见到果 真是仁王,顿时就哀伤扑地,痛不能已,无法回答国王 的问话。国王就再问梵志,梵志便把事情的经过向国王 陈述。 兆民路踊巷哭,或吐血者,或息绝而尸视者。

很快民众都知道了这个不幸的消息,非常悲痛,纷 87 / 208


纷涌出街巷,有的在那里痛哭,有的吐血,有的当即昏 厥过去,看起来就像一具死尸。 彼王逮臣,武士巨细,靡不噢咿。王仰天长叹曰:吾 无 道 哉 , 残 天 仁 子 矣 。取 仁 王 尸 , 及 首 连 之 , 以 金 薄 其 身,坐著殿上。三十二年为天子,后乃立其子为主,邻国 靡不子爱之也。仁王寿终,即生天上。

当时国王以及群臣武士,大大小小的人无不哀叹悲 伤。彼王仰天长叹说:“我是个无道的昏君,竟然残杀 了这样的天之仁子!”于是取回仁王的尸体与头部合在 一起,再用金子包裹着身体,安坐在宝殿之上。三十二 年为天子,后来才立王子为国主,周边的国家无不爱戴 这位王子。仁王寿终就得以生天。 佛告诸比丘:仁王者,我身是也。邻国王者,目犍连 是。其国群臣者,今诸比丘是。

佛告诉比丘:“那位仁王,就是我的前世;邻国国 王,就是现在的目犍连;那一国的群臣,就是今天的诸 比丘。”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世尊过去做菩萨时慈惠度无极行持布施度的菩萨 德行就是如此。 88 / 208


波罗奈国王经 昔 者 波 罗 奈 国 王 , 太 子 名 迦 兰 , 兄 弟 二 人 。父 王 丧 身,以国相让,无适立者。兄将妻遁迈,入山学道,止临 江水。

从前波罗奈国王有个太子,叫做迦兰,有兄弟两人。 父亲去世后,二人以国推让,没办法决定。兄长就想: 干脆我隐居修道好了。他就带着妻子悄悄地离开,进入 深山学道,住在江水旁边。 时他国有犯罪者,国政刖其手足,截其鼻耳,败船流 之 。罪 人 呼 天 相 属 , 道 士 闻 之 , 怆 然 悲 楚 , 曰 : 彼 何 人 哉,厥困尤甚?夫弘慈恕己,危命济群生之厄者,斯大士 之业矣。投身于水,荡波截流,引舟著岸,负之还居。

当时外国有一个罪犯,因触犯国家的法律而被削去 手足,截掉耳鼻,扔在烂船上,随波逐流。罪人沿途不 断地呼天喊地,哭着说:“真可怜!真可怜!谁来救救 我啊?”道士听到后,心里非常地悲怆哀楚,说:“这 是什么人?这么可怜困顿!以大慈心行恕己之道,舍身 来救护群生的苦厄,这是菩萨的志业。” 所谓的恕己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 所欲之,当施于人”。我有苦,不愿意受,要拔除,那

89 / 208


么众生也有苦,不愿意受,我应当为他拔除,这就是恕 己之道。 菩萨这样想了之后,以人我无别的菩萨情怀、利他 的善心,当即投身到水中,荡开波浪,截住河流,引着 舟船靠到岸边,背着残废罪犯回到住处。 勤心养护,疮愈命全,积年有四,慈育无倦。

当时菩萨特别精心地养护这个病人,使得他疮伤痊 愈,性命保全,并且毫无疲倦地慈心照顾他,长达四年。 妻婬无避,与罪人通,谋杀其婿,曰:子杀之,吾与 子居。罪人曰:彼贤者矣,奈何杀之乎?妻辞如前。罪人 曰:吾无手足,不能杀也。妻曰:子坐,吾自有计矣。

但是他的妻子行淫不避讳,竟然和这个罪人通奸, 之后还想谋杀夫婿,就对罪人说:“你杀掉他,我和你 同住。”罪人说: “他是贤者,怎么能杀呢?”妻子还是 坚持要杀。罪人就说: “我没有手脚,不能杀啊!”妻子 说:“你坐着就好,我自有良策。” 诈为首疾,告其婿曰:斯必山神所为也,吾欲解之, 明日从君以求祈福。婿曰:大善。明日遂行,上高山四十 里,四面壁立,睹者皆惧。妻曰:术法子当向日立,吾自 祭之。婿即向日,妻佯绕之数周,推落山下。 90 / 208


于是妻子就诈现头痛,告诉丈夫说:“这一定是山 神干的,我想解除头痛,明天跟着你去高山上祈福吧!” 丈夫说: “好啊!”第二天就出发,上了四十里高的高山, 四面都是峭壁,看着都害怕。妻子说:“按法术你应当 向着太阳站着,我自己来祭奉。”丈夫就向着太阳站立, 妻子假装转绕他几圈,突然间就把他推落下去。 山半有树,树叶致厚而柔软也,道士攀枝得立。树果 甘美,食之以自全。

山半腰有棵树,树叶非常浓密厚实而柔软,道士落 在这棵树上,攀着枝头站了起来。树果很甘美,他就吃 着这些果子来过活。 树侧有龟,亦日食果。睹树有人,惧不敢往。其饥五 日,冒昧趣果,两俱无害,遂相摩近。道士超踊骑龟,龟 惊跳下地,天神祐之,两俱无损,因还故国。

树边有只乌龟,每天也来吃这果实。这日见到树上 有人,便害怕得不敢过去。这样饿了五天以后,实在没 办法,它就冒昧地趣向树果,人和龟见对方都没有要加 害的意思,就彼此亲近。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人龟相 安,道士以慈心摸着乌龟的脑袋,乌龟也松松头,相当 亲密。道士顽皮,一下子踊跳到乌龟的背上(可能是只

91 / 208


大乌龟),乌龟吓了一跳, “啪”就掉在地上,天神保佑 善人,接住了他们,人和龟都没有损伤,道士由此回到 了本国。 弟以国让兄,兄以恕己弘慈,拯济群生。

当时弟弟把国政退让给兄长,兄长以恕己之道、广 大的慈悲心来拯济群生。 所谓的行仁道,就是一个“恕”字,有一种同体的 关怀、体贴、利他。我不想要苦,一切众生也不想要苦, 所以我要像对待自己一样,拔除众生的苦;我想要乐, 一切众生也想要乐,所以我要像对待自己一样,把乐都 施舍给众生,就像这样,叫做恕己之道。懂了恕己,就 懂了仁道的涵义,所谓的仁是两个人,不是只考虑自己。 王治其国,日出布施,四百里内人,车马众宝饭食自 由。东西南北,惠育如之,王功名周著,十方叹德。

再说国王治理国家,每日都要出皇宫来行布施,四 百里范围内的人,都可以自由地索取车马、众宝、饭食 等等。东西南北各方的人,都是这样平等一如地恩惠、 养育,国王的功德名声周遍传播十方,非常响亮。 妻以婿为死,国人无识己者,负刖婿入国,自陈:结 发室家,遭世衰乱,身更凋残,服天王慈惠,故来乞匃。 92 / 208


国人嘉其如斯,教之曰:天王普慈,育逮群生。明日当出 东门布施,汝其逆之,贵汝善行,赐汝必多。

再说,那位妻子以为丈夫已经死了,国内没有认识 她的人,便背着残废的野汉子入了国境,自己说道: “这 是我结发的丈夫,遭到世间的衰乱,他的身体更加地凋 残,我们敬服天王的慈惠,特意前来乞讨。”国人非常 嘉赏她的贞良之行, “丈夫都这样了,还没有抛弃”,都 教导她说: “天王是很仁慈的,就像母亲爱护孩子一样, 慈悲心普及到一切生命。明天他会出东门作布施,你可 以迎着过去,大王一定会贵重你的善行,赐给你很多财 物。” 明日从王乞匃,王默识之,具为群臣,说妻本末。一 臣曰:当烧之。一臣曰:斩之。执法大臣曰:夫罪莫大于 去正入邪,为悖逆之行者矣。当钉凶人,著蛊女之背,长 使负焉。群臣佥曰:善哉,从其所好,执治之明矣。

第二天妻子果然去向国王乞讨,国王暗地里认出了 她,下来详细地给群臣讲说妻子从前到后的经过。有一 个大臣说: “应当烧死这个贱妇。”另一个说: “砍掉吧! 这么黑心的女人。”执法大臣说:“罪莫大于去正入邪, 做背逆之行,应当把这个凶人钉在魔女的背上,让她永

93 / 208


远背着。”群臣们都说: “这样做很好!就按照她的所好 来治罚,她不是就喜欢这个男人吗?那就让她永远背 着。” 王以十善化民,民靡不欣戴。王逮臣民,终生天上。 罪人夫妻,死入地狱。

国王以十善教化人民,人民无不欢欣顶戴。国王、 大臣和人民命终都得以生天。罪人夫妇,死入地狱。 佛告诸比丘:时王者,我身是。罪人者,调达是。妻 者,怀柈女子是。

佛告诸比丘: “当时的国王,就是我的前身;罪人, 是提婆达多;妻子,是怀柈女子。”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菩萨宿世慈惠度无极行持布施度的高尚行为如此。

94 / 208


萨和檀王经 昔者国王,号萨和檀,解曰一切施也,有所求索,不 逆人意,布施如是。其王名字,流闻八方,莫不闻知。

往昔世尊有一世做国王,号萨和檀,是一切施的意 思,以此表明菩萨行的志愿,要行持究竟圆满的布施度。 无论众生有什么希求,都不违逆人意,一定要满足他的 所愿,这就是菩萨誓愿。当时国王的美名流布四面八方, 没有不知道的。 时文殊师利,欲往试之,化作年少婆罗门,从异国 来,诣王宫门,语守门者:我从远来,欲见大王。时守门 者,即白如是。

那时文殊师利菩萨想试探菩萨的道心,便化作一位 年少婆罗门,从外国来,到了王宫门口,对守门人说: “我从远方来,想见大王。”当时守门人就去禀白国王。 王甚欢喜,即出奉迎,如子见父,前为作礼,便请令 坐,问讯道人,所从来耶?冒涉塗路,得无疲倦?

国王特别欢喜,亲自出来奉迎,就像孩子见到父亲 一样,上前恭敬地作礼,并且很殷重地请婆罗门进宫入 坐。然后问道:“道人从哪里来?一路风尘仆仆,疲倦 吗?” 95 / 208


逝心言:我在他国,闻王功德,故来相见,今欲乞 匃。

婆罗门说:“我在外国听闻到国王的殊胜功德,所 以特来相见,现在有所乞求。” 王言:大善!所欲得者,莫自疑难,今我名为一切之 施,欲求何等?

国王说:“那很好!不管你想要什么,心里都不要 疑虑,我叫做一切施,什么都可以施舍的。你想求的是 什么?” 婆罗门言:我不用余,欲得王身,与我作奴,及王夫 人,为我作婢,若能尔者,便随我去。

婆罗门说:“我不需要其它东西,我只想得到国王 的身体给我做奴仆,以及国王的夫人给我做婢女。如果 能这样,就随我去。” 王甚欢悦,报言:大善!今我身者,定自可得,愿属 道人,供给使令。其夫人者,大国王女,当往问之。

国王特别欢悦地说道:“很好啊!现在我的身体是 一定能得到的,我愿归属道人,供给使唤,但我的夫人 是大国王女,我要先去问问她。”

96 / 208


时王即入,语夫人言:今有道人,年少端正,从远方 来,欲乞我身,持用作奴,今复并欲索卿作婢,当如之 何?

当时国王就进入深宫,对夫人说:“现在有个年少 道人,相貌端正,从远方来,想乞求我的身体做奴仆, 而且想要你给他当奴婢,你可愿意?” 其夫人言:王报云何?王言:我已许之作奴,未许卿 耳。时夫人言:王为相弃,独自得便,不复念度我?

夫人说: “国王你是怎么回答的?”国王说: “我已 经答应了给他做奴仆,但没有替你答应。” 当时夫人说:“国王舍弃我,独自得到了机会去行 菩萨道,难道以后不再想度我了吗?” 是时夫人,即随王出,白道人言:愿得以身,给道人 使 。时 婆 罗 门 复 语 王 言 : 審 实 尔 不 ? 吾 今 欲 去 。王 白 道 人:我生布施,未曾有悔,从道人耳。

于是夫人就随着国王出来,对道人说:“愿以身体 奉献给道人,供道人使唤。”当时婆罗门对国王说: “你 们考虑清楚了吗?我现在就要走了。”国王对道人说: “我自布施以来,从没有反悔过,我们会跟着你走的。”

97 / 208


逝心言:汝当随我,皆悉踱跣,不得著履,当如奴 法,莫得而掩。王与夫人皆言:唯诺!从大家教,不敢违 命。时婆罗门,便将奴婢,涉道而去。

婆罗门说:“你们既然要跟着我,那就都要光脚行 走,不能穿鞋。应当按照奴仆的法则,不能够掩饰。” 国王和夫人都说: “遵命!随从主人的教导,不敢违逆。” 当时婆罗门就带着一奴一婢,上路而去。 文殊师利,即以化人,代其王处,及夫人身,领理国 事,令其如故。

与此同时,文殊师利菩萨就以化人代替国王的位 置,统理国政,并且幻化出夫人的身相,让一切像往常 一样。 王夫人者,本大国王女,端正无双,手足柔软,生长 深宫,不更寒苦,又复重身,怀妊数月。步随大家,举身 皆痛,足底伤破,不能复前,疲极在后。

再说王夫人本是大王的女儿,端正无双,手足柔软, 从小就生长在深宫内,没有经历过寒苦,再加上又有几 个月的身孕,身体很沉重,这样徒步随着主人行走,全 身疼痛,脚底伤破,不能再前进,她疲惫极了,一直在 后面拖着。 98 / 208


时婆罗门还顾骂言:汝今作婢,当如婢法,不可以汝 本 时 之 态 。夫 人 长 跪 , 白 言 : 不 敢 , 但 小 疲 极 , 住 止 息 耳。

言:疾来,促随我后。前到国市,别卖奴婢,各与

一主,相去数里。

当时婆罗门回过头来骂道: “你现在已经做奴婢了, 应当按奴婢的法则,不要再现王后的姿态了。”夫人长 跪说:“奴婢不敢,只是身体疲惫极了,想在这里休息 休息。”婆罗门说:“快走快走!紧跟在我后面。”这样 很快就到了国家的市场里,婆罗门卖掉这一奴一婢,各 自给他们找了新的主人,相隔数里。 时有长者,买得此奴,使守斯舍,诸有理者,令收其 税,不得妄动。

再说,长者买了这个奴仆,叫他守家,哪里有什么 要经营的事,就叫他去收税,不能轻举妄动,一切都要 听主人的吩咐,没有自由。 是时婢者,所属大家,夫人甚妒,晨夜令作,初不懈 息。其后数日,时婢挽娠,所生男儿。

当时奴女所属的主人,夫人很嫉妒,早晚都让她不 断地干活,没有休息。几天后,她分娩生了一个男孩。

99 / 208


夫人恚言:汝为婢使,哪得此儿?捉取杀之。随大家 教,即杀其儿,持行埋之。往到奴所,得共相见,言:生 一男儿,今日已死,不持钱来,今宁能得唐埋之不?

夫人嗔恚地说:“你只是个卑微的婢女,连自己都 养不活,怎么还能有这个孩子?抓过来杀掉。”她就随 主人的命令,随即就杀掉了她的儿子,然后带着孩子准 备埋掉。这样她就到了丈夫奴仆那里,共同相见,就说: “我生了个男孩,今天已经死了,如果不拿钱来的话, 怎么能草草就埋掉呢?” 时奴报言:大家甚急,备闻此者,罪我不小,卿促持 去,更索余处,不须住此。王与夫人,虽得相见,不说勤 苦,各无怨心。

当时奴仆说: “主人管得很紧,假使他听到这件事, 一定会给我很大的责罚,你赶紧抱着孩子去其它地方索 要,不要再呆在这里了。”国王和夫人虽然得以相见, 却没有诉说各自的勤苦之事,他们都没有怨心。 如是言语须臾之顷,恍惚如梦,王及夫人,自然还在 本国宫中,正殿上坐,如前不异,及诸群臣,后宫婇女, 皆悉如故,所生太子,亦自然活。王及夫人,心内自疑, 何缘致此?

100 / 208


这样在说话的须臾间,恍然如梦,国王和夫人都自 然回到了本国宫中,在正殿上坐着,像往常一样,群臣、 后宫婇女也都如从前。所生的太子,也自然存活。国王 和夫人心里很是惊疑:这是什么缘故?好像做了一场 梦,我们怎么回到这里了? 文殊师利在虚空中,坐宝莲华,现身色相,赞言:善 哉 ! 今 汝 布 施 至 诚 如 是 。王 与 夫 人 , 踊 跃 欢 喜 , 即 前 作 礼。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在虚空中,坐在宝莲花上,现出 了微妙色身,赞叹地说:“善哉善哉!你的布施如此至 诚,实在难得!”国王和夫人踊跃欢喜,向前作礼。 文 殊 师 利 为 说 经 法 , 三 千 刹 土 , 为 大 震 动 。覆 一 国 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王与夫人,应时即得不起法忍。

文殊师利菩萨为他们讲说经法,三千大千世界发生 大的震动,普国人民都发起了无上正真道意,国王和夫 人当即就获得了无生法忍。 佛 告 阿 难 : 是 时 王 者 , 我 身 是 。时 夫 人 者 , 今 俱 夷 是。时太子者,今罗云是。

当时佛告诉阿难说: “当时的国王,就是我的前身;

101 / 208


当时的夫人,是现在的耶输陀罗;当时的太子,就是今 天的罗睺罗。” 佛告阿难:我宿命时,布施如是。用一切人故,不惜 身命,至无数劫,无有恨悔,无所荣冀,自致正觉。

佛告诉阿难: “我宿世的时候就是这样行布施度的, 我已舍身给一切众生使用的缘故,对自己的身命不作吝 惜。我的确是有此志愿并且实践菩萨道的人,我守着真 理,守着光辉的道路,在无数劫的时间里,从来没有丝 毫的悔恨,也不为自己求任何的世间果报,因此我如今 得成正觉。”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大悲世尊宿世行菩萨道以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度的 高尚之行正是如此。

102 / 208


须大拏经 昔者叶波罗王,号曰湿随,其名萨阇,治国以正,黎 庶无怨。王有太子,名须大拏,容仪光世,慈孝难齐,四 等普护,言不伤人。王有一子,宝之无量。

从前叶波罗国王,号曰湿随,以正法治国,黎民百 姓无有怨尤。国王有个太子,叫做须大拏,庄严相好, 光耀世间,有世人难比的慈悯孝顺,以慈悲喜舍四无量 心普遍地护持一切众生,言语不伤人,他是这样行持不 损他人的善行。国王有这样一个孩子,宝爱无量。 太子事亲,同之于天。有知之来,常愿布施,拯济群 生 , 令 吾 后 世 , 受 福 无 穷 。愚 者 不 睹 非 常 之 变 , 谓 之 可 保。有智之士,照有五家,乃尚布施之士。十方诸佛缘一 觉无所著尊,靡不叹施为世上宝。太子遂隆普施,惠逮众 生。

太子事奉双亲,犹如事天。有了解前来投靠的,太 子常常愿以布施来拯济他们,使得后世得无量福德。愚 人没有看到财富都是无常变易的,认为可以保有,有智 慧的人照见财物是五家所分,因此崇尚布施。十方诸佛 独觉无所著尊,无不赞叹布施是世上至宝,也就是由布 施得坚牢之藏。太子于是广大地普行布施,以恩惠泽及 群生。 103 / 208


欲得衣食者,应声惠之。金银众珍,车马田宅,无求 不与。光馨远被,四海咨嗟。

想要得衣服、饮食的,只要说一声,就当即惠施于 他。金银等各种珍宝,车马田宅,凡是有所求,也无不 给予。太子的光明德香远被到很广远的地方,四海的人 民普皆赞叹。 父王有一白象,威猛武势,躃六十象,怨国来战,象 辄得胜。诸王议曰:太子贤圣,无求不惠。遣梵志八人, 之太子所,令乞白象:若能得之,吾重谢子。受命即行。

父王有一头白象,具足威猛势力,能够踏六十头象。 有敌国来征战时,象每每得胜。那些四方的国王商议说: “听闻须大拏太子非常贤良,只要有所求,无不惠施。 我们应当派人到太子那里,乞求白象。”于是找来八个 梵志,对他们说:“如果能够得到白象,就重重酬谢你 们。”这些婆罗门领命后就立即出发。 著鹿皮衣,履屣执瓶,拕杖远涉,历诸郡县,千有余 里,到叶波罗国。俱拄杖翘一脚,向宫门立,谓卫士曰: 吾闻太子布施贫乏,润逮群生,故自远涉,乞吾所乏。卫 士即入,如事表闻。

他们穿着鹿皮衣和鞋子,拿着瓶子,托着木杖,从 104 / 208


远方跋山涉水,经历了很多的州县,走了一千多里路, 终于到了叶波罗国。然后都拄着拐杖,翘着一只脚,向 着宫门站立,对卫士说:“我们听说太子布施贫乏,恩 惠泽及群生,所以从遥远的国土前来乞求我们所缺乏 处。”卫士当即就入了王宫,如实地上报。 太子闻之,欣然驰迎。犹子睹亲,稽首接足,慰劳之 曰:所由来乎,苦体如何?欲所求索,以一脚住乎?

太子听后非常欢喜,马上驰奔出来迎接,就像孩子 见到父母一样,稽首接足,安慰地说到:“你们从远道 来吗?路上辛苦吗?有什么需求,要用一只脚站着 呢?” 对曰:太子德光,周闻八方,上达苍天,下至黄泉, 巍巍如太山,靡不叹仰。卿为天人之子,吐言必信,審常 布施,不违众愿者,今欲乞匃行莲华上白象,象名罗阇惒 檀。

婆罗门说:“太子的德性光辉,普遍传闻到四面八 方,上达于苍天,下至于黄泉,巍巍如太山,无不赞叹 仰服。您是天人之子,说话一定守信,假如您的确是常 常布施不违众愿的话,那现在我们要乞求那头行在莲花 上的白象,象的名字叫做罗阇惒檀,您应当布施给我 105 / 208


们。” 太子曰:大善!惟上诸君,金银杂宝,恣心所求,无 以自难。即敕侍者,疾鞁彼象,金银鞍勒,牵之来矣。左 持象勒,右持金瓮,澡梵志手,慈欢授象。梵志大喜,即 咒愿竟,俱升骑象,含笑而去。

太子说:“太好了!我一定奉上诸君。像金银杂宝 这些的,你们也请随意索求,不要为难。”于是就派遣 侍者赶紧装饰白象,完毕后就用金银的鞍勒牵着过来 了。太子左手持着白象的缰绳,右手拿着金瓮,让梵志 们洗手,然后非常慈悲欢喜地授与大象。梵志大喜,咒 愿完毕,八个人都骑在大象背上,摇摇手笑着就走了。 相国百揆,靡不怅然,佥曰:斯象猛力之雄,国恃以 宁,敌仇交战,辄为震犇,而今惠雠,国将何恃?俱现陈 曰:夫白象者,势力能躃六十象,斯国却敌之宝,而太子 以惠重怨。中藏日虚,太子自恣布施不休,数年之间,臣 等惧举国妻子,必为施惠之物矣。

之后相国百官,无不悲哀怅然,傻傻地看着国宝被 八个梵志轻而易举地骑走了,都说:“这头象王是猛力 之雄,国家恃仗它而得以安宁。敌国如果交战,它能够 震动敌军,如今惠施给仇国了,那我们的国防依靠什么 106 / 208


啊?”说着说着,就一起前来向国王陈白说:“白象的 势力能够躃倒六十头大象,这是国家战敌的宝贝,太子 竟然惠施给了大怨敌?!我们国家的库藏日益虚乏,太 子随意地布施,几年当中都没有停止过,再这样下去, 恐怕全国的妻子儿女也一定会被他给布施掉的。” 王闻其言,惨然久而曰:太子好喜佛道,以周穷济 乏,慈育群生,为行之元首,从得禁止,假使拘罚,斯为 无道矣。百揆佥曰:切瑳之教,仪无失矣。拘罚为虐,臣 敢闻之,逐令出国,置于田野,十年之间,令惭自悔,臣 等之愿也。

国王听了以后,心情非常低落,过了很久才说道: “太子很喜欢佛道,他以周济贫乏、慈育众生作为他行 为的导首,这件事是应当禁止,但是假使拘罚他的话, 又是很无道、残虐的行为。”百官都说: “切瑳之教,不 会失去礼仪的。拘罚太子当然是很暴虐的,臣等不敢有 这样的想法,但如果把他驱逐出国,置于荒效田野中, 十年内让他惭愧自悔,这是臣等所愿意听到的。” 王即遣使者,就诘之曰:象是国宝,惠怨胡为,不忍 加罚,疾出国去。使者奉命,诘之如斯。太子对曰:不敢 违 天 命 , 愿 乞 布 施 济 乏 七 日 , 出 国 无 恨 。使 者 以 闻 , 王

107 / 208


曰:疾去!不听汝也。使者反曰:王命不从。太子重曰: 不 敢 违 天 命 , 吾 有 私 财 , 不 敢 侵 国 。使 者 又 闻 , 王 即 听 之。

于是国王就派遣使者到太子那里诘问说:“白象是 国家的战宝,把它惠施给我们的怨敌实在是胡闹,不忍 加罚于你,你就快点出国去吧!”使者奉命,就按照这 样来诘问。太子说:“不敢违逆天命,愿让我布施,周 济贫乏七天,我再出国也没有遗恨。”使者回报国王, 国王说:“快去!不允许你这样做。”使者马上回来说: “国王没有答应。”太子继续说: “我不敢有违天命,但 是我有私财,不敢侵损国库的财物。”使者又回来说, 国王这回就答应了。 太子欣然敕侍者:国中黎庶,有穷乏者,劝之疾来, 从其所欲,恣之无违。国土官爵,田宅财宝,幻梦之类, 靡不磨灭。兆民巨细,奔诣宫门。太子以饮食衣被七宝诸 珍,恣民所欲,布施讫竟,贫者皆富。

于是太子很欢喜地敕令侍者:“国中黎民,凡是有 穷困贫乏的,劝他们赶紧来,随着他们的愿望都可以任 意地拿取。这些国土、官职、田宅、财宝都是梦幻之物, 无不随缘散而磨灭,所以都可以来随意地取用。”当时

108 / 208


国家里千千万万的人,大大小小都奔赴宫门。太子以饮 食、衣服、被子、七宝等各种珍宝,随着人民的所求, 全部布施光了,这样使得贫者都得到富足。 妻名漫坻,诸王之女,颜华煒晃,一国无双,自首至 足,皆以七宝璎珞。

再说太子的妻子叫做漫坻,是王家之女,容颜亮丽, 举国无双,从头到脚都以七宝璎珞作庄严。 谓其妻曰:起听吾言,大王徙吾著檀特山,十年为 限,汝知之乎?

太子对妻子说:“你站起来听我说,大王已经流放 我到檀特山中,以十年为限,你知道吗?” 妻惊而起,视太子泪出,且云:将有何罪,乃见屏 逐?捐国尊荣,处深山乎?

妻子当时惊慌而起,看着太子,流着泪说:“你有 什么罪?要这样被屏逐、捐弃太子的尊荣而处于深山 呢?” 答其妻曰:以吾布施,虚耗国内,名象战宝,以施怨 家,王逮群臣,恚逐我耳。

太子说:“因为我经年布施,虚耗了国库,又把名 109 / 208


象战宝施舍给了怨家,父王和群臣都非常愤怒,因此驱 逐我。” 妻即称愿:使国丰熟,王臣兆民,富寿无极,惟当建 志,于彼山泽,成道弘誓矣。

当即妻子就称愿说:“愿我国内五谷丰登,王臣人 民富寿无极,我们唯一应当建立在山泽里成道的大志 愿。” 太子曰:惟彼山泽,恐怖之处,虎狼害兽,难为止 矣。又有毒虫、魍魉、弊鬼、雷电、霹雳、风雨、云雾, 其甚可畏。寒暑过度,树木难依,蒺藜砾石,非蹠所堪。 尔 王 者 之 子 , 生 于 荣 乐 , 长 于 中 宫 。衣 即 细 软 , 饮 食 甘 美,卧则帷帐,众乐聒耳,愿即恣心。今处山泽,卧即草 蓐,食即果蓏,非人所忍,何以堪之乎?

太子说:“只是那山泽是恐怖之处,有虎狼猛兽出 没,很难居住。再者,又有毒虫、山鬼、雷电、霹雳、 风雨、云雾,非常可怕,有时过寒,有时过热,树木下 难以依止,有荆棘、砾石,不是脚所能堪忍的。你是王 家之女,从小荣华富乐,生长在中宫,穿的是细软之衣, 吃的是甘美之食,卧的是帷帐之床,有各种音乐以饱耳 福,有什么愿望都能够从心所欲。如果现在处在山泽, 110 / 208


卧的是草蓐,吃的是野果,不是常人所能忍,你怎么能 受得了呢?” 妻曰:细靡众宝,帷帐甘美,何益于己?而与太子生 离居乎?大王出时,以幡为炽,火以烟为炽,妇人以夫为 炽,吾恃太子,犹孩恃亲。太子在国,布施四远,吾辄同 愿,今当历险,而留守荣,岂仁道哉?傥有来乞,不睹所 天,心之感结,必死无疑。

妻子说:“那些细软的众宝、帷帐甘美于我有何利 益?而要和太子生时离居呢?大王出时,以幡为炽盛, 火以烟为炽盛,女人以丈夫为炽盛,我依恃太子就像孩 子依恃父亲。太子在国内布施四远的民众,我也同发此 愿,如果现在因为经历艰险而弃太子,自己保守荣华, 又哪里是仁道呢?再说,如果有人来求乞,我却没见到 夫婿,心里感伤的忧结一定会让我死掉的。” 太子曰:远国之人,来乞妻子,吾无逆心,尔为情 恋,傥违惠道,都绝洪润,坏吾重任也?

太子说:“远方来的人,即使向我乞求妻子儿女, 我也不会违逆他的心意。你这样顾恋情深,假使要布施 的话,会违背布施之道,断绝我广大利济众生的大誓愿 的。” 111 / 208


妻曰:太子布施,睹世希有,当本弘誓,慎无倦矣。 百千万世,无人如卿,建佛重任,吾不敢违也。

妻子说:“太子布施,世上稀有,举世皆见,你应 当遵守自己原本的大誓愿,千万不要有厌倦。百千万世 也没有人像您这样荷担成佛重任的人,我当然不敢违逆 菩萨的大愿。” 太子曰:善!即将妻子,诣母辞别。稽首于地,愍然 辞曰:愿捐重恩,保宁王体,国事鞅掌,数以慈谏,无以 自由枉彼天民,当忍不可忍,含忍为宝。

太子说: “好!”当即就带着妻子儿女到母后这里来 辞别,跪在地上磕头,悲哀地说道:“愿母后捐大恩保 宁父王的身体,在掌管各种国家大事的时候,要数数以 慈心劝谏父王,不要任性,自由冤枉天下的百姓,应当 忍不可忍,以含忍为宝,事事都要安忍,住在正法中。” 母闻诀辞,顾谓侍曰:吾身如石,心犹刚铁,今有一 子,而见屏逐,吾何心哉?未有子时,结愿求嗣,怀妊之 日,如树含华,日须其成。天不夺愿,令吾有子,今育成 就,而当生离乎?

母亲听到太子的诀别之辞,回头看着侍女说:“我 的身体像石头,我的心犹如钢铁,现在有个孩子还要把 112 / 208


他驱逐,我是什么心啊?没有儿子的时候,一心拜祭, 求愿得到子嗣;怀孕之时,就像树含着花,每天孕育他 长成。天不夺吾愿,让我有了孩子,现在养育成就,难 道就要生离吗?” 夫人嫔妾,嫉者快喜,不复相敬。太子妻儿,稽首拜 退,宫内巨细,靡不哽咽。

当时夫人嫔妃等嫉妒的那些人都感觉非常痛快,不 再敬奉。太子和妻子儿女拜退而还,宫里大大小小无不 伤心哽咽。 出与百揆吏民哀诀,俱出城去,靡不窃云:太子国之 圣灵,众宝之尊,二亲何心,而逐之乎?

当时出来和百官、小吏、臣民们很哀伤地告别,他 们都跟着送太子出城,无不私下说:“太子是国家的圣 灵、众宝之尊,二亲是什么心,要这样驱逐他呢?” 太子坐城外,谢诸送者,遣之还居。兆民拜伏,佥然 举哀,或有躃踊呼天,音响震国。

太子坐在城外,谢别各种送者,对他们说:“你们 回去吧!”当时千千万万的人拜倒在地,都这样举身悲 哀,或者扑倒在地,或者号啕大哭,音响震国。太子和

113 / 208


妻儿就这样上路了。 与妻进道,自知去本国远,坐一树下。有梵志自远来 乞,解身宝服,妻子珠玑,尽以惠之。令妻子升车,执辔 而去。始欲就道,又逢梵志来从匃马,以马惠之,自于辕 中輓车进道。又逢梵志来匃其车,即下妻子,以车惠之。

再说太子和妻儿继续上路,知道离开本国已经很远 了,就坐到一棵树下休息。这时有一个梵志从远方来乞 讨,太子就心生愍怜之情,心想:他很贫乏,我一定要 满足他的要求。当即就解下身上的珍宝衣服,以及妻子、 孩子佩戴的珠玑全数都惠赠给他。然后让妻子和孩子坐 在车上,自己亲手拿着辔头,准备驾车上路。 在才开始上道的时候,又遇到一个梵志来乞马,他 说:“我想要这匹马,不知道能不能送给我?”太子又 心生愍怜,为了完成布施波罗蜜多,满足一切有情的愿 望,他毫不犹豫地当即就把马惠施给了他。这样布施完 了以后,太子感觉内心很安乐,就自己在辕中輓着车上 道。 不曾想又遇到梵志来乞求车子,太子也并没有感觉 为难,而是想:这真是最好的机会!众生都是如意宝, 凡是有所乞求,都应该满足他们的愿望。他生起很大的

114 / 208


欢喜心,就让妻子和孩子下来,把车子也惠送给了梵志。 太子车马衣裘,身宝杂物,都尽无余,令妻婴女,己 自抱男。处国之时,施彼名象,众宝车马,至见毁逐,未 曾恚悔,和心相随,欢喜入山。

太子把车马、衣裘、身宝、杂物全部都布施完了, 就让妻子抱着女儿,自己抱着儿子继续上路。当初在国 之时,施舍了名象众宝车马,乃至最后被毁逐,都没有 嗔恚、后悔的意思,所以一家人心地非常坦然,因为行 道的缘故,内心相合相顺,欢欢喜喜地入山。 三 七 二 十 一 日 , 乃 到 檀 特 山 中 。太 子 睹 山 , 树 木 茂 盛,流泉美水,甘果备焉,凫雁鸳鸯,游戏其间,百鸟嘤 嘤,相和悲鸣。太子睹之,谓其妻曰:尔观斯山,树木参 天,鲜有折伤,群鸟悲鸣。每处有泉,众果甚多,以为饮 食,惟道是务,无以违誓。

过了三七二十一天,他们才到了檀特山中。太子见 到山中树木茂盛,流泉美水,有好多甘美的野果,又有 凫雁鸳鸯游戏在水中,百鸟嘤嘤,相和悲鸣,就对妻子 说: “你看这座山,树木参天,很少被折伤,群鸟悲鸣, 处处都有泉水,又有好多的妙果能作饮食,我们从今以 后要一心修道,不要违背自己的誓愿。” 115 / 208


山中道士,皆守节好学。有一道士,名阿珠陀,久处 山间,有玄妙之德,即与妻子诣之稽首,却叉手立,向道 士曰:吾将妻子,来斯学道,愿垂洪慈,诲成吾志也。道 士诲之,太子则焉。

山里的道士都守节好学,有个道士叫阿珠陀,呆在 山里很久,有玄妙之德,太子就和妻子儿女来拜望他。 磕了头以后,退到一边,合掌站立,向道士请求说: “我 带着妻子儿女来这里学道,愿大师洪慈教诲,以成我等 的志愿。”道士就答应了,赐给他们教诲。太子也按照 道士的要求来学道。 柴草为屋,结发葌服,食果饮泉。男名耶利,衣小草 服,从父出入。女名罽拏延,著鹿皮衣,从母出入。处山 一宿,天为增泉,其味重甘,生药树木,名果茂盛。

太子又以柴草做屋,结了头发,以兰草做衣服,之 后吃野果,饮涧水。他的儿子叫耶利,穿着小草服,跟 着父亲出入。女儿叫罽拏延,穿著鹿皮衣,跟着母亲出 入。他们在山上住了一晚上以后,就自然涌出了泉水, 味道很甘美,还生出药树,长了很茂盛的名果。 后有鸠留县老贫梵志,其妻年丰,颜华端正,提瓶行 汲。道逢年少,遮要调曰:尔居贫乎,无以自全,贪彼老

116 / 208


财,庶以归居。彼翁学道,内否不道,教化之纪,希成一 人,颛愚儱悷,尔将所贪乎?颜状丑黑,鼻正匾虒,身体 缭戾,面皱唇

,言语謇吃,两目又青,状类如鬼。举身

无好,孰不恶憎?尔为室家,将无媿厌乎?

后面有个鸠留县的老贫梵志,他的妻子年少貌美, 提着瓶子出去打水。路上遇到一个少年调戏她说:“你 家里难道很贫穷吗?穷到没有办法养活你,所以你才要 贪图那个老梵志的财物而嫁给他。那个老头是学道的, 但他真的有道吗?教化之纪就是希望成个人,你看他是 个什么人?那么固执、愚痴、糊涂,你还那样贪恋他? 他那个样子又丑又黑,鼻子都扁了,身体也是扭扭歪歪, 脸上堆满了皱纹,嘴唇也瘪了,说话还结结巴巴,两眼 发青,就像个鬼一样。他全身没有一点好的,有谁不厌 憎呢?你做为他的妻子,难道不觉得羞愧和厌恶吗?” 妇闻调声,流泪而云:吾睹彼翁,须鬓正白,犹霜著 树,朝夕悕心,欲其早丧,未即从愿,无如之何?

妇人听到调戏声,就流着泪说:“我看那老头胡须 和头发都白了,就像著了霜的树一样,我朝夕都是想他 早点死,但是无法满愿,不知道怎么办?” 归向其婿,如事具云,曰:子有奴使,妾不行汲,若

117 / 208


其如今,吾子去矣。

她回来以后,就对她的老丈夫哭诉了事情的经过, 并且说:“你假使养得起家奴,我就不必要去汲水,也 不会被人调戏。你如果还像现在这样的话,那我就要离 开你,不要你了。” 婿曰:吾贫,缘获给使乎?妻曰:吾闻布施上士,名 须大拏,洪慈济众,虚耗其国,王逮群臣,徙著山中,其 有两儿,乞则惠卿。

丈夫说: “我这么贫穷,怎么可能雇得起奴仆呢?” 妻子说:“我听说有位布施上士叫做须大拏,他以大慈 心救济众生,虚耗了国库,国王和群臣把他流放到了山 里,他有两个孩子,如果你向他乞求的话,他肯定会布 施给你的。” 妻数有言,妇爱难违,即用其言,到叶波国。诣宫门 曰:太子安之乎?卫士上闻。王闻斯言,心结内塞,涕泪 交流,有顷而曰:太子见逐,惟为斯辈,而今复来乎?请 现劳俫,问其所以。对曰:太子润馨,遐迩詠歌,故远归 命,庶自稣息。

妻子数数地这样说,他也难违妇爱,于是就听她的 话,到了叶波国。他来到宫门口说:“太子在吗?”卫 118 / 208


士就向上汇报。国王听到这话,心里梗塞难受,涕泪交 流,过了一会儿才说到:“太子被驱逐在外,唯一是为 了这些人的缘故,现在还有乞丐来吗?请他过来,问问 他有什么需求。”梵志回答说:“太子的德香远闻遐迩, 人们都赞颂不已,所以我特意从远处前来归投,希望能 得到生存安歇。” 王曰:太子众宝,布施都尽,今处深山,衣食不充, 何以惠子?

国王说:“太子已经把宝贝都布施尽了,现在处在 深山当中,衣食不济,哪里还有东西来施给你呢?” 对曰:德徽巍巍,远自谒慕,贵睹光颜,没齿无恨 也。王使人示其径路。

老梵志说:“太子功德巍巍,我特地从远方前来拜 谒,希望能够见到太子的光颜,若能如此,死了也无恨。” 于是国王就让人给他指示太子入山的道路,他就沿着这 条路去找。 道逢猎士,曰:子经历诸山,宁睹太子不?猎士素知 太子屏逐所由,勃然骂曰:吾斩尔首,问太子为乎?梵志 恧然而惧曰:吾必为子所杀矣,当权而诡之耳!曰:王逮

119 / 208


群臣,令呼太子,还国为王。答曰:大善!喜示其处。

路上遇到一个猎人,就问他:“你经历诸山,有没 有看到太子啊?”猎人素来知道太子被屏逐的原由,就 勃然大怒,骂到说: “我砍掉你的头,你问太子干什么?” 梵志惭愧害怕地心想:“如果我实话实说,一定会被他 杀掉的,因此我应当权巧地用一条诡计来骗过他。”于 是,他就对猎人说:“国王和群臣让我来召太子回国做 国王。”猎人听了很高兴,说:“那太好了!”然后就欢 喜地给他指示太子的住处。老梵志很狡猾! 遥见小屋,太子亦睹其来。两儿睹之,中心怛惧,兄 弟俱曰:吾父尚施,而斯子来,财尽无副,必以吾兄弟惠 之。携手俱跳,母故掘荫,其埳容人。二儿入中,以柴覆 上,自相诫曰:父呼无应也。

他远远地见到一座小屋,太子也见到有人来。两个 孩子见到梵志过来,心里很害怕,兄妹俩都说:“我们 的父亲崇尚布施,这个人肯定是来乞讨的,但是财物都 已经布施完了,没有可满足他的,所以父亲肯定会把我 们兄妹布施给他的。”于是他们两个手拉手一起跳到母 亲先前挖的一个坑井里,那个坑里可以藏人,两个小孩 躲到里面,用柴草覆盖在上面,然后彼此告诫说:“假

120 / 208


使父亲叫我们,千万不要答应。” 太子仰问,请其前坐,果浆置前。食果饭毕,慰劳之 曰 : 历 远 疲 倦 矣 。对 曰 : 吾 自 彼 来 , 举 身 疼 痛 , 又 大 饥 渴。太子光馨,八方叹懿,巍巍远照,有如太山,天神地 祗,孰不甚善,今故归穷,庶延微命。

太子仰头问,而请梵志在前面坐,之后摆置果品、 浆水,吃完了果饭后又慰劳说:“你从远方来,一定很 疲劳吧!”他回答说: “我是从那里来,全身疼痛,又特 别饥饿,但太子的德香远闻八方,人们都赞叹太子的功 德巍巍如太山,天神地祗无不欢喜,所以我现在来归投 太子,希望能维持微弱的性命。” 太子恻然曰:财尽无惜矣。梵志曰:可以二儿给养吾 老矣。答曰:子远来求儿,吾无违心。

太子很悲哀地说:“我的财富都已经布施尽了,而 无吝惜,现在没有什么可以布施给你的了。”梵志说: “你 可以把两个小孩送给我养老。”回答: “你从那么远的地 方来求我的小孩,我不会违背你的心意。” 太子呼焉,兄弟惧矣,又相谓曰:吾父呼求,必以惠 鬼也,违命无应。太子隐其在埳,发柴睹之。儿出,抱父 战慄,涕泣呼号,且言:彼是鬼也,非梵志矣,吾数睹梵 121 / 208


志颜类,未有若兹,无以吾等为鬼作食。吾母采果,来归 何迟?今日定死,为鬼所噉,母归索吾,当如牛母索其犊 子,狂走哀恸,父必悔矣。

于是太子就去叫孩子,兄妹俩都很害怕,又彼此说: “父亲叫了,一定是要把我们送给那个鬼了,我们即使 违命也不要答应。”太子知道两个孩子躲在那个坑里面, 于是把柴草拿开,就看到了他们。孩子爬出来抱着父亲, 颤抖不已,涕泣号哭,大声地说到:“那个是鬼,不是 梵志。我们好几次都看过梵志的相貌,没有像他这样子 的,不要把我们给鬼做食物。母亲去采果子,回来的怎 么这么迟?今天一定要死了,要被鬼给吃了。等到母亲 回来找我们,一定会像母牛找牛犊一样,狂走哀恸,到 时候父亲一定会后悔的。” 太 子 曰 : 自 生 布 施 , 未 尝 微 悔 。吾 以 许 焉 , 尔 无 违 矣。

太子说: “我自从布施以来,从来没有少许的后悔, 我已经答应了梵志,你们不要违背我的本心。” 梵志曰:子以普慈相惠,儿母归者,即败子洪润,违 吾本愿,不如早去也。

梵志说:“您是以大慈心来施恩惠,但如果等到孩 122 / 208


子的母亲回来的话,就会破掉您大弘普润众生的誓愿, 而且也违背我的愿望,不如我早一点带孩子离开。” 太子曰:卿愿求儿,故自远来,终不敢违之,便可速 迈。太子右手沃澡,左手持儿,授彼梵志。

太子说:“你的愿望是来求小孩,所以从远方来, 我终究不会违背你,你可以快点上路。”太子就洗好右 手,左手抓着孩子,交给梵志。 梵志曰:吾老气微,儿舍遁迈,之其母所,吾缘获之 乎?太子弘惠,缚以相付。太子持儿,令梵志缚,自牵绳 端。

梵志说:“我年老气弱,孩子如果舍掉我,逃跑到 他们母亲那里,那我怎么能抓得到他们呢?愿太子以大 恩惠心把孩子绑了再交给我。”于是太子就抓着孩子让 梵志绑,然后自己牵着绳子的另一端。 两儿躃身,宛转父前,哀号呼母曰:天神地祗,山树 诸神,一哀告吾母意云:两儿以惠人,宜急舍彼果,可一 相见。哀感二仪,山神怆然,为作大响,有若雷震。

这时两个孩子扑身在地,在父亲面前打滚,哀号着 呼喊母亲说:“天神地祗、山树诸神,请哀告我的母亲 说:‘两个孩子就要送人了,应当舍掉果子赶紧回家, 123 / 208


或许还可以见上一面。’”当时哀感天地,山神很悲怆, 就作大响声,像雷震一样。 母 时 采 果 , 心 为 忪 忪 , 仰 看 苍 天 , 不 睹 云 雨 。右 目 瞤,左蹠痒,两乳湩流出相属,母惟之曰:斯怪甚大!吾 以果为,急归视儿,将有他乎?委果旋归,惶惶如狂。

母亲当时正在采果子,忽然听到巨响,心里怦怦跳, 仰头看天,却没有云雨,紧接着右眼跳,左脚痒,两乳 流出乳汁,她心想:怎么这么奇怪?我出来外面采果子, 是不是我的孩子在家里出了什么意外?我要赶紧回去 看看。然后她就把果子甩在地上,急急忙忙地往回赶, 心里非常慌张,就像要发狂一样。 天帝释念曰:菩萨志隆,欲成其弘誓之重仁,妻到坏 其高志也。化为师子,当道而蹲。妇曰:卿是兽中之王, 吾亦人中王子,俱止斯山,吾有两儿,皆尚微细,朝来未 食,须望我耳。师子避之,妇得进路。

天帝释想:菩萨的大志愿,就是要成就这样的弘誓 之仁和布施的大行,假如妻子赶到的话,恐怕会坏掉他 的高志。于是就化成一头狮子,蹲踞在大道上,挡住妻 子的去路。妻子说: “你是兽中之王,我也是人中王子, 我们都住在这深山里。我有两个孩子,都还很年幼,从 124 / 208


早上到现在都还没有吃饭,他们正盼着我回去,请你让 我过去。”狮子听到就避开了,妇人得以继续上路。 回复于前,化作白狼,妇辞如前,狼又避焉。又化为 虎。适梵志远,乃遂退矣。

然后帝释又在前面变成一匹白狼,妇人又像前面那 样说,狼又避开。又化成虎。就这样几番变化,一直到 梵志走远了才退掉。 妇还,睹太子独坐,惨然怖曰:吾儿如之,而今独 坐 ? 儿 常 望 睹 吾 以 果 归 , 奔 走 趣 吾 。躃 地 复 起 , 跳 踉 喜 笑,曰母归矣,饥儿饱矣。今不睹之,将以惠人乎?吾坐 儿立,各在左右,睹身有尘,竞为拂拭。今儿不来,又不 睹处,卿以惠谁?可早相语。祷祀乾坤,情实难云,乃致 良嗣。今儿戏具,泥象泥牛,泥马泥猪,杂巧诸物,纵横 于 地 , 睹 之 心 感 。吾 且 发 狂 , 将 为 虎 狼 、 鬼 魅 、 盗 贼 吞 乎?疾释斯结,吾必死矣。

妻子回来后,见到太子独自坐着,就很悲惨恐怖地 说:“我的孩子到哪里去了?你现在怎么一个人坐着? 以前孩子们常常都是盼着我拿果子回来,见到我,远远 地就奔跑过来,扑在地上又起来,跳踉喜笑地说:‘妈 妈回来了!饥饿的孩子可以填饱肚子了!’现在怎么没

125 / 208


看到他们?你把他们送人了吗?我坐着的时候,两个孩 子就站着,各在左右,看到我身体有尘土,都竞相来拂 拭。现在孩子不来,又没见到他们在哪里,你是布施给 谁了?快点告诉我。过去为了求子,我数数地祷祀天地, 那种求子的心情是很难描述的,才使得今天有了这一双 儿女。现在孩子的玩具泥象泥牛,泥马泥猪,杂巧的各 种东西纵横满地,看了让人心伤,我快要发狂了,是不 是被虎狼、鬼魅、盗贼给吞吃了?你快点说,好解开我 的心结,我就要死了。” 太子久而乃言:有一梵志,来索两儿,云年尽命微, 欲以自济,吾以惠之。

太子过了很久才说到:“刚才有一个老梵志来索要 孩子,说他年纪大了,只剩下一点寿命,想乞求两个孩 子来给他养老,所以我就把孩子布施给了他。” 妇闻斯言,感踊躃地,宛转哀恸,流泪且云:审如所 梦,一夜之中,梦睹老窘贫窭梵志,割吾两乳,执之疾 驰,正为今也。哀恸呼天,动一山间,云:吾子如之,当 如行求乎?

妻子听了这话,当即就感伤地扑在地上打滚,哀伤 流泪地说道:“果然如梦境那样,我夜间梦到一个贫穷 126 / 208


老丑的梵志割掉我的双乳,拿着快速地走掉了,原来就 是这件事。”妻子哀恸地呼天喊地,震动山间,大声地 说:“我的孩子哪里去了?我要到哪里去找我的孩子? 我要怎么去找到我的孩子啊?” 太子睹妻,哀恸尤甚,谓之曰:吾本单,尔隆孝,奉 遵 吾 志 。大 道 尚 济 众 生 , 无 求 不 惠 , 盟 誓 甚 明 , 而 今 哀 恸,以乱我心。

太子见到妻子这么哀伤,就对她说:“我本是独自 出离行道,而你也很是孝顺,愿遵奉我的志愿。我所行 持的大道,崇尚的就是救济众生,有求必应,我的盟誓 是很鲜明的,这你也是知道的,现在为什么又要这般哀 恸,来乱坏我的心呢?” 妻曰:太子求道,厥劳何甚?夫士家尊,在于妻子之 间,靡不自由,岂况人尊乎?愿曰:所索必获,如一切 智。

当时妻子说:“太子求道何其劳苦!丈夫为一家之 尊,在妻子儿女之间无不自由,要能自由地团聚在一起, 何况人尊呢?”此时太子就坚定志愿说道:“我所寻求 的菩提道,一定要像一切智佛陀一样成就。” 帝释诸天,佥然议曰:太子道弘,普施无尽。试之以 127 / 208


妻,观心如何?

当时帝释诸天都这样商议:“太子行持大道,作无 尽布施,我们现在试着索要他的妻子,看看他的道心如 何。” 释化为梵志,来之其前,曰:吾闻子怀乾坤之仁,普 济群生,布施无逆,故来归情。子妻贤贞,德馨远闻,故 来乞匃,傥肯相惠乎?

于是帝释就化成梵志,来到太子面前,说:“听闻 您怀着天地之德,普济群生,人有所求都如愿布施,所 以我特来归向您。您的妻子很贞良,德香远播,所以我 前来乞讨,你还肯惠施吗?” 答曰:大善!以右手持水,澡梵志手,左手提妻,适 欲授之。诸天称寿,莫不叹善,天地卒然大动,人鬼靡不 惊焉。

太子回答说: “很好!”就用右手拿着水给梵志洗手, 左手提着妻子想交给他。当时诸天称寿,无不赞叹,天 地突然大动,人鬼无不惊讶。 梵志曰:止,吾不取也。答曰:斯妻岂有恶耶?妇人 之恶,斯都无有,妇人之礼,斯为备首矣。然其父王,惟 有斯女,尽礼事婿,不避涂炭。衣食趣可,不求细甘,勤 128 / 208


力精健,颜华踰辈。卿取吾喜,除患最善。

梵志说:“算了算了!我不取了。” 太子说:“我的妻子有哪一点不好?妇人的恶都没 有,妇人的礼都具备。她的父王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她 能够尽礼事奉夫婿,不避涂炭之苦,衣食都不挑剔,不 求细软、甘美,而且勤力精健,颜华超越凡辈。你拿去 我很欢喜,能够为你解决一些患难是最好了。” 梵志曰:妇之贤快,诚如子言,敬诺受之,吾以寄 子,无以惠人。

梵志说:“妇人的贤惠的确如您所说,我也恭敬地 领受,现在先寄存在您这里,不要送人。” 又 曰 : 吾 是 天 帝 , 非 世 庸 人 也 , 故 来 试 子 。子 尚 佛 慧,影范难双矣。今欲何愿?恣求必从。

又说:“我是天帝,不是世间的庸人,我是来试探 你的。你崇尚佛智慧,所垂范的道行世上无双。现在你 有什么愿望?我可以满足你。” 太子曰:愿获大富,常好布施,无贪踰今。令吾父王 及国臣民,思得相见。天帝曰:善。应时不现。

太子说:“我愿得到大富贵,常常喜好布施,没有

129 / 208


悭吝,超过今日,让我的父王和举国的臣民得以相见。” 天帝说:“好。”当即就隐没了。 梵志喜获其志,行不觉疲,连牵两儿,欲得望使。 儿,王者之孙,荣乐自由,去其二亲,为绳所缚,结处皆 伤,哀号呼母,鞭而走之。梵志昼寝,二儿迸逃,自沉池 中,荷蒻覆上,水虫编身。寤行寻求,又得儿矣,捶杖纵 横,血流丹地。

再说梵志满足了愿望,心里很欢喜,于是走路也不 觉得疲倦,连牵着两个小孩心里想:“终于有两个小仆 人可以使唤了!” 两个孩子是国王的孙子,过去享受了尊荣富贵,现 在被迫离开双亲,又被绳子绑着,皮肤都伤裂了,因此 哀号呼喊着母亲,梵志就在后面用皮鞭抽,让他们赶紧 走。 到了路边,梵志白天走累了,一不小心就睡着了。 两个孩子一看有机会,就赶紧挣脱了绳子逃跑。见到那 边有水池,就钻到水里,又用荷叶覆盖在上面,很多水 虫绕着身体。 梵志醒来没见到孩子,口里就骂道:“两个小仆人 怎么不见了?到哪里去了?这两个狗崽子!”他马上就 去寻找,看到那边有水池,心想肯定是躲在荷叶下面, 130 / 208


于是就把荷叶掀开,找到了两个孩子。他把他们抓出来, 拿着木杖一顿臭打,两个孩子都被打得遍体鳞伤,鲜血 染红了地面。 天神愍念,解缚愈伤,为生甘果,令地柔软。兄弟摘 果,更相授啖,曰:斯果之甘,犹苑中果,斯地柔软,如 王边綩綖矣。兄弟相扶,仰天呼母,涕泣流身。

天神很可怜这两个小家伙,就解开绳子,为他们治 愈疮伤,然后又生出很甜的果子,让大地变得很柔软。 兄妹俩摘着果子,你给我吃,我给你吃,说:“这个果 子好甜啊!就像王宫里的果子。地面也这么柔软,就像 国王旁边的地毯一样。”兄妹俩就互相搀扶,仰天呼母, 禁不住流泪。 梵志所行,其地岑岩,砾石刺棘,身及足蹠,其疮毒 痛 , 若 睹 树 果 , 或 苦 且 辛 。梵 志 皮 骨 相 连 , 两 儿 肌 肤 光 泽,得通之泽,颜色复故。

再说梵志走的地面都是一些岑岩、瓦砾、荆棘,身 体和脚都被扎伤,非常疼痛。路上看到树果,如果他去 吃的话,果子就会变得又苦又酸。所以梵志一路上很受 罪,弄得皮骨相连,两个小孩却肌肤光泽,气血通畅, 容色恢复如故。 131 / 208


归到其家,喜笑且云:吾为尔得奴婢二人,自从所 使。妻睹儿曰:奴婢不尔,斯儿端正,手足悦泽,不任作 劳。急行衒卖,更买所使。又为妻使,欲之异国。

到了家里,梵志喜笑地对妻子说:“我为你讨得两 个奴仆,从今往后听你使唤。”妻子看了看孩子,就说: “这不是奴婢啊!长相那么端正,手脚那么光滑,肯定 做不了活。你赶紧带出去卖掉,换的钱还能够买新的奴 仆。”这样他就又被妻子所指使,要到外国去卖掉这两 个孩子。 天惑其路,乃之本土,兆民识焉,佥曰:斯太子儿 也,大王孙矣。哽噎诣门上闻。王呼梵志,将儿入宫,宫 人巨细,靡不嘘唏。王呼欲抱,两儿不就,王曰:何以? 儿曰:昔为王孙,今为奴婢,奴婢之贱,缘坐王膝乎?

天神使他迷路,他就又回到了本土,人们都识得这 两个小孩,都说:“这不是太子儿、大王孙吗?怎么变 成了奴婢?”然后都看着他们伤心地流泪,并且来到王 宫门前向国王汇报。国王就命令梵志:“把孩子带进宫 来。”宫人大大小小无不唏嘘。 国王叫着: “孙子孙女,过来过来,让我抱抱!”两 个孩子不过去。

132 / 208


国王说:“怎么不过来呢?” 孩子说: “从前是王孙,今天是奴婢,奴婢是贱人, 怎么能坐在国王的膝盖上呢?” 问梵志曰:缘得斯儿?对之如事。

国王问梵志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两个孩子的?” 他就具体地讲述了经过。 曰 : 卖 儿 几 钱 ? 梵 志 未 答 。男 孙 勦 曰 : 男 值 银 钱 一 千 , 特 牛 牸 牛 各 百 头 。女 值 金 钱 二 千 , 特 牛 牸 牛 各 二 百 头。

又问:“这孩子卖几钱?”梵志没有回答。这个时 候男孙插嘴说道:“男的值银钱一千,公牛母牛各一百 头;女的值金钱两千,公牛母牛各两百头。” 王曰:男长而贱,女幼而贵,其有缘乎?

国王说:“男孩长而贱,女孩幼而贵,这是什么缘 故?” 对曰:太子既圣且仁,润齐二仪,天下喜附,犹孩依 亲,斯获天下之明图,而见远逐,捐处山泽,虎狼毒虫, 与之为邻,食果衣草,雷雨震人,夫财币草芥之类耳,坐 见迸弃,故知男贱也。黎庶之女,苟以华色,处在深宫, 133 / 208


卧即氈褥,盖以宝帐,衣天下之名服,食天下之贡献,故 知女贵也。

孙子说:“太子既圣且仁,恩泽天下的男女,人们 都欢喜归附,就像孩子归附父母一样,这是获得天下的 明证,然而却被放逐远方,捐弃在山泽当中,与虎狼毒 虫为伴,吃野果,衣草衣,雷雨震人,财物是草芥之类 的低价物,却因为布施这样的东西而被迸弃,所以知道 男是卑贱的。再说,黎民的女子,如果容貌端严,就可 以召到深宫里来,卧的是很柔软的叠褥,盖的是宝帐, 穿天下的名贵衣服,吃天下的贡献,所以知道女为贵。” 王曰:年八孙童,有高士之论,岂况其父乎?宫人巨 细,闻其讽谏,莫不举哀。

国王说:“才八岁的小孩就有这样高士的见解,那 他的父亲当然更不得了了。”宫人大大小小听到他这番 稍带讽刺意味的劝谏,都无不悲哀。 梵志曰:值银钱一千,特牛牸牛各百头,惠尔者善, 不者自已。王曰:诺。即雇如数,梵志退矣。

梵志说:“值银钱一千,公牛母牛各百头,如果能 这样给价就很好,不然就拉倒。”国王说:“那好吧!” 这样就如数给了他,梵志就退下了。 134 / 208


王抱两孙,坐之于膝,曰:属不就抱,今来何疾乎? 对曰:属是奴婢,今为王孙。

这时国王就抱两个孙子坐在膝盖上说:“刚才不让 抱,现在怎么来得这么快?”回答:“刚才是奴婢,现 在是王孙。” 曰:汝父处山,何食自供?两儿俱曰:薇菜树果,以 自给耳,日与禽兽百鸟相娱,亦无愁心。

问道:“你父亲在山里吃什么维生?”两个孩子都 说:“吃的是薇菜树果,每天都跟禽兽百鸟相娱乐,也 没有忧愁的心。” 王遣使者迎焉。使者就道,山中树木,俯仰屈伸,似 有跪起之礼,百鸟悲鸣,哀音感情。

于是国王就派遣使者去迎接太子。使者上道了,山 中的树木俯仰屈伸,似乎在行跪起之礼,百鸟悲鸣,让 人感伤。 太子曰:斯者何瑞?妻卧地曰:王意解释,使者来 迎,神祇助喜,故兴斯瑞。妻自亡儿卧地,使者到,乃 起 拜王命矣。使者曰:王逮皇后,捐食衔泣,身命日衰,思 睹太子。太子左右顾望,恋慕山中树木流泉,抆泪升车, 自使者发。 135 / 208


太子说: “这是什么瑞相?”妻子卧在地上说: “这 是国王已解释心意,要来迎接你,山神地祗赞助随喜, 所以兴起这样的祥瑞。”果然过了没多久,使者就到了。 妻子自从亡失孩子以来,一直都卧在地上,等到使者来, 才起身拜受王命。使者说:“国王和王后都吃不下饭, 整日以泪洗面,身体越来越差,一直盼望能见到太子。” 太子看着左右,恋慕山中的树木流泉,抹着眼泪上了车, 跟着使者出发。 举国欢喜,治道扫除,预施帐幔,烧香散华,伎乐幢 盖,举国趍跄,称寿无量。太子入城,顿首谢过,退劳起 居。

全国人民都很欢喜,平治道路,打扫清洁,事先设 立了帐幔,烧香散华,演奏音乐,竖着幢幡,特别隆重、 欢庆地准备迎接太子,见到太子过来,都争相跑过来, 喊着“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进了城,向父王、母后 磕头谢过,然后就退到王宫。 王复以国藏珍宝都付太子,劝令布施。邻国困民,归 化 首 尾 , 犹 众 川 之 归 海 。宿 怨 都 然 , 拜 表 称 臣 , 贡 献 相 衔。贼寇尚仁,偷贼竞施。干戈戢藏,囹圄毁矣。群生永 康,十方称善。积德不休,遂获如来无所著正真道最正觉

136 / 208


道法,御天人师,独步三界,为众圣王矣。

国王又重新把国家的库藏珍宝都交付给太子,劝令 作广大的布施。当时邻国的贫困之民,从前到后来归化 的,就像众川归海。过去的怨敌也都拜表称臣,争相来 作贡献。就连那些贼寇也变得崇尚仁道,偷盗者也竞相 布施。兵器无用,监狱拆毁。群生永康,十方称善。这 样不断地积德,所以得到如来无上正觉的果位,独步三 界,成为众圣之王。 佛告诸比丘:吾受诸佛重任,誓济群生,始离婴苦, 今为无盖尊矣。

佛告诉诸比丘: “我已经担荷起了诸佛如来的重任, 发誓要救济一切众生远离苦难,现在我已经成了无上世 尊。” 太子后终,生兜术天,自天来下,由白净王生,今吾 身是也。父王者,阿难是。妻,俱夷是。子男,罗云是。女 者,罗汉珠迟母是。天帝释者,弥勒是。射猎者,优陀耶 是。阿珠陀者,大迦叶是。卖儿梵志者,调达是。妻 ,今 调达妻旃遮是。吾宿命来勤苦无数,终不恐惧,而达弘誓 矣,以布施法为弟子说之。

“太子后来命终生到兜率天,从天上下来,就是白 137 / 208


净王所生的现在的我。当时的父王是阿难的前世;妻子 是耶输陀罗;儿子是罗云;女儿是罗汉朱迟母;天帝释 是弥勒;猎人是优陀耶;阿珠陀是大迦叶;卖儿的梵志 是调达的前世;他的妻子是现在调达的妻子旃遮。我过 去世经历无数勤苦来行菩萨大道,终究心不恐惧,由此 完成了夙愿,因此我今天以布施法为弟子们宣说。”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世尊过去为菩萨时行持布施到彼岸之行如同上文 所说。 六度集经卷第二终

138 / 208


六度集经卷第三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下) 闻 如 是 , 一 时 佛 在 舍 卫 国 祇 树 给 孤 独 园 。佛 告 诸 比 丘:昔有国王,号曰和默。王行仁平,爱民若子,正法治 国,民无怨心。其国广大,郡县甚多,境界炽盛,五谷丰 熟,国无灾毒,寿八万岁。

话说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告诉诸 比丘:往昔有个国王叫做和默王,行持仁道,爱民如子, 以正法治理国家,人民都没有怨尤之心。国家幅员辽阔, 有很多的州县,繁荣昌盛,五谷丰登,国内没有灾难、 毒害,人民的寿量达到八万岁。 和默圣王,明令宫中皇后贵人,百官侍者,执纲维 臣,教以正法,各理所部。王常慈心,愍念众生,悲其愚 惑,狂悖自坠,寻存道原,喜无不知,哀护众生,如天帝 释。

和默圣王明言宣令宫中的皇后、贵人、百官侍者, 以及执掌国家纲维的各个大臣,不得行持非法,教导他 们以正法统领各自的部门。国王常常以慈心愍念众生, 非常可怜这些众生愚痴狂乱,悖逆正道,自甘陷落,做 的全是自杀的行为,举心动念都违背正理,自以为是地

139 / 208


胡作妄为,这样不知道法道,的确成了无量苦的根源。 所以国王就用心教导人民,很快人民的心中存了根本的 大道,得到了法喜,没有不了解正理的。国王以慈悲心 护佑众生,犹如天帝释。 杀盗淫泆,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嫉妬恚痴,如此之 凶,无余在心。孝顺父母,敬爱九亲,寻追贤者,尊戴圣 人。信佛信法,信沙门言,信善有福,为恶有殃。以斯忠 政十善明法,自身执行,重敕后妃,下逮贱妾,皆令遵 奉,相率为善。布告四镇,臣民巨细,皆令带诵,心执修 行。

结果人民都改恶从善,杀盗淫妄、两舌、恶口、妄 语、绮语、贪、嗔、嫉妒,像这些邪恶的业行不再存留 于心,反过来都孝顺父母,敬爱九亲,而且追寻贤者之 道,尊戴圣人。在三宝门中也是信佛、信法、信沙门的 教导,信做善有福,信做恶有殃。国王奉行这样的忠良 之政、十善的正法,不仅自身执行,而且再三敕令后宫 的嫔妃乃至贱妾,都要遵奉这样的十善业道,相率为善。 并且布告四海的人民,无论是大小的臣民都要随身携带 这样的正法诵读,明记以后内心就按照这样来修行。这 就是国王当时教导人民依循正法修行的情况。

140 / 208


国有贫者,不任穷困,失计行盗,财主得之,将以启 闻。

当时国家有个非常贫穷的人,因为丢了生计,无以 为继,便铤而走险以行盗为业,结果有一次行窃的时候 被财主当场抓住,于是就被带到国王那里。 王曰:尔盗乎?盗者曰:实盗。王曰:尔何缘盗乎? 盗者曰:实贫困,无以自活,违圣明法,蹈火行盗。

国王问:“是你偷的吗?”他说:“是我偷的。”国 王说: “你为什么要偷盗呢?”窃贼说: “我是因为穷得 没办法过活,才违背圣王的明法,冒险行盗的。” 王怅愍之,喜其至诚,恧然内愧,长叹而云:民之饥 者,即吾饿之;民之寒者,即吾倮之。重曰:吾势能令国 无贫者,民之苦乐在我而已。

国王当时很悲哀,也格外地怜愍他,又欢喜他的至 诚,自己很惭愧,长长地叹息后,说道:“人民饿,是 我使他饿的啊!人民寒,是我使他寒的呀!”又说: “我 的势力能够让国中没有贫困,人民的苦乐都在于我。” 即大赦其国,出藏珍宝,布施困乏。饥渴之人,即饮 食之,寒者衣之,病者给药。田园舍宅,金银珠玑,车马 牛钱,恣意所索。飞鸟走兽,都及众虫,五谷刍草,亦从 141 / 208


所好。

因此大赦其国,释放监狱里的囚犯,又拿出国库里 的各种珍宝库藏救济穷困,饥渴的人给他们饮食,寒冷 的人给他们衣服,生病的人给他们药物。田园舍宅,金 银珠玑,车马金钱,随着人们的需要都无吝地布施。飞 禽走兽乃至各种虫类、五谷刍草,都按照众生的所需而 施与。 自王布施之后,国丰民富,相率以道。民无杀者,盗 人财物,婬人妇女,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嫉妬恚痴,凶 愚 之 心 , 寂 而 销 灭 。皆 信 佛 信 法 , 信 沙 门 言 , 信 为 善 有 福,作恶有殃。举国和乐,鞭杖不行。仇敌称臣,战器朽 于藏,牢狱无系囚,人民称善,我生遇哉。天龙鬼神,无 不助喜,祐护其国,毒害消竭,五谷丰熟,家有余财。

自从国王行持布施之后,国丰民富,人们都争相修 持正道,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再也没有杀生、偷盗、淫 人妇女、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的事情发生,嫉妒、嗔 恚、愚痴等凶险愚恶的心都寂而消失了。人们都信奉佛 法僧,信奉沙门的教导,信奉为善有福、做恶有殃,全 国人民都相安和乐,没有鞭打、捶杖的事情。仇敌也俯 首称臣,各种兵器无处可用,都朽坏在兵器库里,牢狱

142 / 208


没有拘系的囚犯,人民都说:“现在的政策太好了!我 们很幸运,能遇到这样的太平盛世。”天龙鬼神也无不 助喜,护佑这个国家,各种毒害都消除了,五谷丰登, 人民都非常富裕。 王内独喜,即得五福:一者长寿,二者颜华日更好 色,三者德动八方上下,四者无病,气力日增,五者四境 安隐,心常欢喜。

圣王在内庭里心里非常地欢喜、宽慰,由于他行持 这样的仁政,而得到五种福:长寿;容颜日好;德动十 方;身体无病,气力增强;四海安隐,心常快乐。 所以确实行善很快乐,行善身体健康,有精力,行 善欢喜,行善有美名,行善有好光色、得长寿,各方面 都很好。因此,不要说修出世间的道,就是行持这样的 世间善道,也一定是往上走的,决定得增上生。 王后寿终,如强健人饱食快卧,忽然上生忉利天上。 其国人民奉王十戒,无入地狱饿鬼畜生道中者,寿终魂灵 皆得上天。

后来国王寿终的时候,就像强健的人一样,吃饱了 很安稳地睡着,一下子就生到忉利天,没有经历死亡之 苦,这就是他行持善法以及劝人行善的福果。那些国人 143 / 208


奉持国王制定的十戒,死后没有入地狱、饿鬼、畜生道 的,因此行持十善业道得人天果,这是决定的道理。那 些人民寿终之后,魂灵都得以生天。 佛告诸沙门:时和默王者,是吾身也。诸沙门闻经, 皆大欢喜,为佛作礼而去。

佛告诉沙门:当时的和默王就是我的前世。诸沙门 听经以后,都心生大欢喜,为佛作礼而去。

144 / 208


佛说四姓经 闻 如 是 , 一 时 佛 在 舍 卫 国 祇 树 给 孤 独 园 。是 时 孤 独 家,遭宿命殃,贫窭尤困,草衣茅席,菜糜自供。虽为极 困,足不蹈无道之宅,手不执无道之惠。志行清净,众邪 不能染其心,朝稟暮讲,经戒不释于口。世尊所叹,众智 所敬。虽衣食不供于身口,奉养圣众,随家所有,菜糜草 席,不忘一日。

某个时候,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孤独长 者家里,遭到宿世的殃咎,特别贫困,只能穿草衣、睡 茅席、吃菜糜来维持生活。虽然极度穷困,但他守志清 洁,脚不踩无道之宅,手不执无道之惠。志行清净,各 种邪行不能染其心,朝稟暮讲,经戒不离于口,世尊赞 叹他,智者们敬奉他。虽然他的衣食尚不能供应自己的 身口,但是他还是按照家里的所有来供养圣众,菜糜草 席,不忘一日。 这就是给孤独长者的修行,他是一个坚贞守道的 人,一心持守法道,各种邪行都不能染污他的心相续, 因为他的志愿很坚定,不容易动摇。再者,无论如何贫 困,他一直都是弃邪守正,脚不踩无道之宅,就是没有 道法、干扰道心、丧失道业的地方都不去,手里也不拿 别人不合理的施惠。他的志行是如此清净、高尚,并且

145 / 208


早晚都不离经法。 诸沙门曰:四姓贫困,常有饥色,吾等不可受彼常 食 。经 说 沙 门 一 心 守 真 , 戒 具 行 高 , 志 如 天 金 , 不 珍 财 色,惟经是宝,绝灭六饥,故誓除馑,何耻分卫而不行 乎?共诣佛所,本末陈之,世尊默然。

当时沙门都说:“孤独长者现在很贫困,常常面有 饥色,我们不能再接受他日常的供养。经上说,沙门一 心守真,具有清净的戒体,行为高尚,志愿犹如天金般, 不重财色,唯独以经法为宝,绝灭六饥,所以发誓要给 众生种福田,除去他们的饥馑,怎么能耻于乞讨而不实 行呢?”于是就共同来到佛这里,把前后的经过陈述了 一番。世尊默然,没有说什么。 后日四姓身诣精舍,稽首毕,一面坐。佛念诸沙门前 所启事,问四姓曰:宁日慈施供养比丘不?对曰:唯然, 举门日供,但恨居贫,菜糜草席,枉屈圣贤,以为默默。

后来有一天,孤独长者亲自来到精舍,礼拜完毕, 退坐一面。佛心想这些沙门前次启白了这样的事,就问 四姓: “你最近每天都还在供养比丘吗?”回答说: “是 的,全家每天都在供养,只是恨家贫,只能供养菜糜为 食,草席为坐,枉屈了圣贤,也只能这样了。” 146 / 208


众 祐 曰 : 布 施 之 行 , 惟 在 四 意 。慈 心 向 彼 , 悲 心 追 愍,喜彼成度,护济众生。虽施微薄,其后所生,天上人 中,二道为常,所愿自然。眼色耳听,鼻香口味,身服上 衣,心皆欣怿,不惧之无也。

众生怙主说:“布施的善行,只是看你慈悲喜舍四 种善心的程度。能够慈心善待众生,悲心愍怜众生,喜 心很欢喜众生得度,获得功德,舍心平等护持救济一切 众生,这样有慈悲喜舍的善心,即使布施物很微薄,也 会在将来得到极大的果报,会一向在天上人间享受安 乐,所欲自然。眼睛见的色,耳朵听的声,鼻子嗅的香, 口里尝的味,身体穿的衣服,都能够自在得到,心里常 常欣乐,不会恐惧缺乏。 若施葌薄,心又不悦,后得其福,福中之薄,官位七 宝,得不足荣。处在薄中,心又悭俭,不敢衣食,惴惴恰 恰,未尝欢喜,腹饥身寒,有似乞人,徒生徒死,无善以 自祐也。

第二种情况,施物很薄,心也不愉悦,这样以后得 的福就很薄,官位七宝都不富足,常常处在薄少当中。 这就是由于过去布施的心很薄,布施的东西也薄,也因 此缘起上就很薄。往后处在这样不太富足的状况,心还 会很悭贪、吝啬,舍不得吃穿,心里总是惴惴恰恰,不 147 / 208


大方,也没有什么欢喜,肚子饿,身体寒,就像个乞丐 一样。这样在生死当中徒然度过,没有一种善资粮来佑 护自己。 若施以好,心不恳诚,憍傲自恃,身不恭恪,绮求华 名 , 欲 远 扬 己 。后 有 少 财 , 世 人 空 称 以 为 巨 亿 , 内 惧 劫 夺,衣常葌薄,食未尝甘,亦为空生空死。比丘未尝履其 门,远离三尊,恒近恶道。

第三种就是布施物很好,但是心不诚恳,没有恭敬 心,反而仗着自己有财有势,特别地骄慢,不恪守恭敬 之道,只是外求一点虚名,想显扬自己,这样往后只得 到少许财物,却招来很大的名称,别人都虚传他有很多 钱,都认为他是亿万富翁,而贼也就常常盯梢,成为关 注点。他心里特别害怕财产被别人劫夺,所以常常穿很 差的衣服,吃劣等的饮食,处在特别悭吝的状态,也是 空生空死,白活一世。比丘也不欢喜到他门边,远离三 宝,恒常亲近恶道。这是第三种情况,就是布施物很好, 但心不好。 第四种情况是布施物好,心也好,这是最上品了。 惠以好物,四等敬奉,自手斟酌,存忆三尊,誓令众 生 逢 佛 升 天 , 苦 毒 消 灭 。后 世 所 生 , 愿 无 不 得 , 值 佛 生

148 / 208


天,必如志愿也

也就是以好东西来惠施,又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 敬奉三宝,布施的时候,亲自斟酌,心里念着三宝的功 德和恩德,誓愿让众生能遇佛生天,消除贪嗔痴三毒和 各种苦恼。这种人后世所生,无不满愿,能遇佛生天, 而且如同他所发的志愿那样能自在获得。 就像这样,有好心又施好物,那将来就特别顺利。 这个所谓的好心是两点,对下来说,他是怀着慈悲喜舍 四无量心布施众生,纯粹利他,不是为自己索求什么。 对上来说,他是缘念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和恩德,非常恭 敬地供养。这个时候他没有想到我,不是为了显扬自己, 没有虚伪、造作的心。 就像这样,如果发心纯正,布施物丰厚,这样顺合 缘起,那将来凡有所求必会满愿,不会有任何障难阻碍, 内心常生欢喜。因为当时布施的时候他不是为着自己, 舍得特别干脆,心又特别虔诚、恭敬、善良,所以得果 的时候也是非常顺利,心也非常自在、富裕,发什么愿 都能自然成就。这就是我们要注意的要点。 昔有梵志,名曰维蓝,荣尊位高,为飞行皇帝,财难 筹算,体好布施。名女上色,服饰光世,以施与人。金钵 盛银粟,银钵盛金粟,澡瓮盥盘,四宝交错。金银食鼎, 149 / 208


中有百味, 水名牛,皆以黄金韬衣其角。一牛者日出四升 湩,皆从犊子。织成宝服,明珠绽缀。床榻帏帐,宝络光 目,名象良马,金银鞍勒,络以众宝。诸车华盖,虎皮为 座,雕文刻镂,无好不有。自名女以下,至于宝车,事事 各有千八十四枚,以施与人。

话说过去有个梵志,叫做维蓝,当时享有尊荣富贵, 是转轮圣帝。他的财富多得没办法计算,性情很好布施, 内外一切的好东西都是随手布施。他是一个有布施善性 的人,是菩萨种性,欢喜布施。对于具妙色的名女,穿 着在世间显得很光耀的服饰,也布施给人,其它的还有 金钵里盛着银粟,银钵里盛着金粟,各种洗手的瓮、盘 等等都是四宝交错的,还有一些用金银做的食鼎,里面 充满了百味妙食,又有 水名牛,用黄金韬衣装饰牛角, 一头牛每天会出四升牛奶,都让牛仔随意地享用。还有 织成宝衣,用各种明珠点缀,床塌、帏帐,宝络光目, 名象、良马,金银、鞍勒,都是众宝交络,再说还有各 种华丽宝盖的妙车,以虎皮为座,车身雕文刻镂,所谓 的妙好应有尽有。总而言之,从名女以下,到宝车之间, 各种好的东西都有一千零八十四种,来布施给别人,是 作这样的大布施。 他太喜欢布施了,一般的人喜欢积累,这个也要,

150 / 208


那个也要,而这个维蓝梵志却喜欢布施,这个也要布施, 那个也要布施。 维蓝慈惠,八方上下,天龙善神,无不助喜。如维蓝 惠,以济凡庶,毕其寿命,无日废懈,不如一日饭一清信 具戒之女,其福倍彼不可筹算。

就像这样,维蓝梵志以慈心惠施给十方的人们,天 龙善神无不赞叹随喜。就像维蓝这样的布施,救济凡庶 之人,直到终其寿命为止,没有一天放弃,但是却不如 一天供饭给一位清信具戒的女人,后者的福德超过前者 不可计数倍。 又为前施,并清信女百,不如清信具戒男一。饭具戒 男百,不如具戒女除馑一。饭女除馑百,不如高行沙弥一 人 。饭 沙 弥 百 , 不 如 具 戒 沙 门 一 人 。具 戒 行 者 , 心 无 秽 浊,内外清洁,凡人犹瓦石,具戒高行者,若明月珠也。 瓦石满四天下,犹不如真珠一矣。

就像维蓝前面所做的布施,以及供养一百位清信女 的功德,不如供养一位清信具戒男;供养一百位具戒男, 不如供养一位具戒比丘尼女;供养一百位具戒比丘尼 女,不如供养一位高行沙弥;供养一百位高行沙弥,不 如供养一位比丘。因为具戒行者,心里没有污秽,内外 151 / 208


清洁,而一般的人就像瓦石,具戒高行者,就像明月珠, 充满四天下的瓦石,不如一枚真珠。 又如维蓝布施之多,逮于具戒众多之施,不如饭沟港 一 。沟 港 百 , 不 如 频 来 一 。频 来 百 , 不 如 不 还 一 。不 还 百,不如饭应真一人。

再者,就像维蓝做的这么广大的布施,以及供养众 多具戒者的功德,却不如供饭给一位预流果圣者;供养 一百位预流果圣者,不如供养一位一来圣者;供养一百 位一来圣者,不如供养一位不还圣者;供养一百位不还 圣者,不如供养一位阿罗汉圣者。 又如维蓝前施,及饭诸贤圣,不如孝事其亲。孝者, 尽 真 心 , 无 外 私 。百 世 孝 亲 , 不 如 饭 一 辟 支 佛 。辟 支 佛 百,不如饭一佛。佛百,不如立一刹。守三自归,归佛, 归法,归比丘僧。尽仁不杀,守清不盗,执贞不犯他妻, 奉信不欺,孝顺不醉。持五戒,月六斋,其福巍巍,胜维 蓝布施万种名物,及饭贤圣,甚为难算矣。

再者,像维蓝前面做的广大布施以及供饭给诸贤圣 的功德,不如孝事父母。孝顺的道是尽真心,没有私心, 但是一百世孝亲,不如供饭给一位辟支佛;供饭给一百 位辟支佛,不如供饭给一尊佛;供饭一百尊佛,不如立 152 / 208


一佛刹,自己守三皈依的誓愿,皈佛、皈法、皈僧。尽 持五戒,尽仁心不杀生,守清净不偷盗,执贞洁不犯他 妻,奉信义不欺诳,孝顺不醉酒。这样持五戒,每个月 持六斋,福德巍巍,胜过维蓝布施万种名贵之物以及供 养贤圣斋饭,难以计数倍。 持戒,不如等心慈育众生,其福无尽也。

然而持戒不如以平等心慈悲养育众生,福德无尽。 虽为菜糜草席,执三自归,怀四等心,具持五戒,山 海可秤量,斯福难筹算也。

因此要知道,虽然只是菜糜草席之供,但是自身有 非常清净的皈依心,怀着慈悲喜舍心,又能够具持五戒, 这样即使崇山巨海可以称量,这种福德也难以计算。 佛告四姓:欲知维蓝者,是我身。四姓闻经,心大欢 喜,作礼而去。

佛告诉四姓:你要知道,当时的维蓝就是我。四姓 给孤独长者听完经后,生了大欢喜心,向佛作礼而离开 了。

153 / 208


昔者菩萨身为鹿王,厥体高大,身毛五色,蹄角雅 奇。众鹿伏从,数千为群。

从前菩萨有一世做鹿王,身体高大,长着五色之毛, 非常妙好,蹄角雅奇。当时群鹿都跟随它,有数千头, 是一个庞大的鹿群。 国王出猎,群鹿分散,投岩堕坑,荡树贯棘,摧破死 伤,所杀不少。

有一次国王出行打猎,群鹿见到猎队后,纷纷惊慌 逃窜。有的从悬崖上摔下去,堕在坑里面,有的在慌忙 间撞死在树上,有的被荆棘穿透了脚部。当时鹿群伤亡 惨重。 鹿王睹之,哽噎曰:吾为众长,宜当明虑,择地而 游 , 苟 为 美 草 而 翔 于 斯 ? 凋 残 群 小 , 罪 在 我 也 。径 自 入 国。

鹿王看到这个情景,哽噎流泪说: “我是众物之长, 应当给大家选择好的地方来游行,现在竟然为了美草来 到此地,凋残这么多的群鹿,这都是我的罪过啊!”它 这样想了以后,就奋不顾身地径自进入国境,想向国王 请命。

154 / 208


国人睹之,佥曰:吾王有至仁之德,神鹿来朝。以为 国瑞,莫敢干之。

国中的人民看到鹿王走过来,都说:“我们的大王 有仁慈的圣德,竟然感得神鹿来朝!”都以它为国家的 祥瑞,而不敢侵扰它。 乃到殿前,跪而云曰:小畜贪生,寄命国界,卒逢猎 者,虫类奔迸,或生相失,或死狼籍。天仁爱物,实为可 哀。愿自相选,日供太官,乞知其数,不敢上欺。

于是鹿王很顺利地来到王宫的大殿前面,跪着请求 说:“我们这些小畜生非常贪惜生命,在您的国界里寄 存,突然遇到猎队,惊慌逃窜,有的生着离散了,有的 不幸死亡,尸体狼藉在地,天有仁慈爱物之德,实在是 可悲。愿让我们自己选鹿,每天供给太官,请求国王知 道数目,我们不敢欺瞒。” 王甚奇之,曰:太官所用,日不过一,不知汝等伤死 甚多,若实如云,吾誓不猎。

国王很是惊奇,就说:“太官所用之鹿,每天不过 一只,不知道你们竟死伤这么多。如果实际如你所说, 那我就发誓不再打猎。”

155 / 208


鹿王退还,悉命群鹿,具以斯意,示其祸福 。群鹿伏 听,自相差次。应先行者,每当就死,过辞其王。王为泣 涕,诲谕之曰:睹世皆死,孰有免之,寻路念佛,仁孝慈 心,向彼人王,慎无怨矣。日日若兹。

鹿王就回来,悲哀地召集群鹿,具体地给它们说明 了祸福的差别。群鹿都很乖顺,俯首静听,然后自觉地 排好了赴死的次第。应当先走的,每一次要赴往刑场之 前,都过来辞别鹿王。鹿王哭着诲谕它:“你要看穿一 点,世上有生就有死,谁也不能幸免,所以你上路后要 一心念佛,怀着仁慈孝顺的心,千万不要对人王心生怨 恨。”每天都是如此。 中有应行者,而身重胎,曰:死不敢避,乞须娩娠。 更取其次,欲以代之。其次顿首,泣涕而曰:必当就死, 尚有一日一夜之生,斯须之命,时至不恨。

中间有一头应当去赴宰的鹿,但是它有了身孕,就 说: “我万死不敢辞,只是希望能让我分娩生下鹿子后, 再去赴宰。”鹿王考虑后,想以后面一只来代替它。没 想到那只鹿非常可怜,磕着头流泪祈求说:“如果一定 要死,那还有一天一夜可以活,等时间到了,我再去赴 死,也不遗恨。”

156 / 208


鹿 王 不 忍 枉 其 生 命 , 明 日 遁 众 , 身 诣 太 官 。厨 人 识 之,即以上闻。王问其故,辞答如上。

鹿王不忍冤杀它的性命,就想以身代替。第二天它 就悄悄地离开了鹿群,亲自到了太官那里。厨师认得它, 就向国王汇报。国王问:“什么缘故?鹿王也来了?” 鹿王就说明了具体的情况。 王怆然为之流泪曰:岂有畜兽,怀天地之仁,杀身济 众,履古人弘慈之行哉?吾为人君,日杀众生之命,肥泽 己体,吾好凶虐,尚豺狼之行乎?兽为斯仁,有春天之德 矣。

国王非常悲哀,流着泪说:“哪有禽兽怀着天地之 仁杀身利他,履古人弘慈之行呢?我作为人君,每天伤 杀众生,养肥自己。我还要这样凶残暴虐,崇尚豺狼之 行吗?禽兽都这么仁慈,有春天之德,我应当改悔啊!” 当时国王也醒悟了,鹿王的确是舍身利他,履行的 是古人弘慈之行,这就是大慈悲的菩萨之行。春天之德, 就是指春天生长万物,不会残杀,表好生之德。 王遣鹿去,还其本居,敕一国界,若有犯鹿者,与人同 罚。自斯之后,王及群僚率化黎民,尊仁不杀,润逮草木, 国遂太平。菩萨世世危命济物,功成德隆,遂为尊雄。

157 / 208


于是国王就让鹿王回去,下令国界之内如果有侵犯 鹿群的,与人同罪,也就是同伤杀人一样来处罚。从此 以后,国王和群臣以正法教化黎民,整个国界内尊崇仁 德,而不杀生,慈悲心泽及草木,国家于是兴盛太平。 菩萨世世舍身救济物命,成就了这样的大慈功行,于是 就得特别大的福德,而成世间大雄。 佛告诸比丘:时鹿王者,是吾身也。国王者,舍利弗 是。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佛告诉诸比丘:“当时的鹿王就是我的前世,国王 是舍利弗。我过去做菩萨时是这样行持布施仁慈之道 的。”

158 / 208


昔 者 菩 萨 身 为 鹄 鸟 , 生 子 有 三 。时 国 大 旱 , 无 以 食 之,裂腋下肉,以济其命。

有一世世尊行菩萨道,投身为鹄鸟,生了三个孩子。 当时国家大旱,找不到食物吃。母亲心想:我一定要保 护好我的孩子们。它就瞒着孩子,用自己尖锐的嘴啄掉 腋下的肉喂给它们吃,以此来救济它们的性命。 三子疑曰:斯肉气味,与母身气相似无异,得无吾母 以身肉食吾等乎?三子怆然,有猛悲之情。又曰:宁殒吾 命,不损母体也。于是闭口不食。母睹不食,而更索焉。

三个鸟子说:“这个肉的气味怎么跟妈妈身体的气 息这么相似?是不是妈妈用身肉来喂我们啊?”三个鸟 子非常悲哀,特别地难过。又说:“宁可失掉我们的性 命,也不能损害妈妈的身体。”于是它们都闭紧嘴巴, 不肯吃母亲的身肉。母亲见孩子们不吃,就又去找寻食 物。 天神叹曰:母慈惠难踰,子孝希有也。诸天祐之,愿 即从心。

天神赞叹说:“母鸟的慈悲心无人能比,鸟子的孝 顺也是非常稀有!”于是就护佑它们,满足了它们的心 愿。 159 / 208


佛告诸比丘:鹄母者,吾身是也。三子者,舍利弗、 目连、阿难是也。

佛告诉诸比丘:“这只母鸟就是我的前世,三个鸟 子是舍利弗、目犍连和阿难。”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此章别本在维蓝章后)

世尊宿世行菩萨道是这样子行持波罗蜜多大行的。

160 / 208


昔 者 菩 萨 为 孔 雀 王 , 从 妻 五 百 。委 其 旧 匹 , 欲 青 雀 妻。青雀惟食甘露好果,孔雀为妻,日行取之。

从前菩萨做孔雀王,有五百位妻子。有一次它舍掉 五百匹偶,去追求青雀为妻,青雀只吃甘露好果,于是 孔雀每天都为妻子找寻这些饮食,取来供给它。 其国王夫人有疾,梦睹孔雀云,其肉可为药。寤以启 闻 , 王 命 猎 士 疾 行 索 之 。夫 人 曰 : 谁 能 得 之 者 , 娉 以 季 女,赐金百斤。

国王的夫人生病了,梦见孔雀说它的肉可以做药。 醒来就向国王说了,国王就命令猎士们赶紧去寻找孔 雀。夫人说:“如果有谁能得到孔雀,就把小公主嫁给 他,并且赏赐黄金一百斤。” 国诸猎士分布行索,睹孔雀王从一青雀,在常食 处, 即以蜜麨,每处涂树。孔雀辄取,以供其妻。射师以麨, 涂身尸踞,孔雀取麨,人应获焉。孔雀曰:子之勤身,必 为 利 也 , 吾 示 子 金 山 , 可 为 无 尽 之 价 , 子 原 吾 命 矣 。人 曰:大王赐吾百斤金,妻以季女,岂信汝言乎?以送献 矣。

在这样的重赏之下,国中的猎人们就纷纷到各处去 寻找孔雀。这一天发现孔雀王跟着青雀,在常常饮食的 161 / 208


地方,就以蜜麨涂在一棵棵树上。孔雀发现后,就去取 蜜,供给妻子。这样不断地取,已经形成条件反射后, 猎人们就说: “现在我们装死,身上全部涂上麨。”就让 一个猎人躺在那里。孔雀王也不分真假,就又飞过来啄 取猎人身上的蜜,结果旁边的猎士就把它给抓住了。 孔雀王说:“你们身体这么勤劳,不过就是为了得 到利益,我给你们一座金山,可以有无尽的享受,你们 就放过我这条命吧!”那些猎人说: “大王赐给我们一百 斤黄金,而且答应把小公主嫁给我们做妻子,我们哪里 能信你的话?”然后就把孔雀王奉献给了国王。 孔 雀 曰 : 大 王 怀 仁 , 润 无 不 周 , 愿 纳 微 言 。乞 得 少 水,吾以慈咒,服之,疾即瘳矣。若其无效,受罪不晚。 王顺其意。夫人服之,众疾皆瘳,华色炜晔,宫人皆然。 举国叹王弘慈,全孔雀之命,获延一国之寿。

孔雀就对大王说:“大王怀着仁慈,对任何生命都 是很慈悲的,愿您能采纳我的微言。我希求得到少量的 水,再以慈心咒愿,让夫人服下,疾病就会好。如果无 效,再杀我也不迟。”国王觉得有理,就听从了它的建 议。夫人服下咒水,果然什么病都好了,脸色也变得特 别光耀,宫人也是如此。全国人民都赞叹国王的大慈心, 保全孔雀的性命,由此就想让它延长一国人民的寿命。 162 / 208


雀曰:愿得投身于彼大湖,并咒其水,率土黎民,众 疾可瘳。若有疑望,愿以杖捶吾足。王曰:可。雀即如之。 国人饮水,聋听盲视,痖语躄伸,众疾皆然。夫人疾除, 国人并得无病,无有害孔雀之心。

孔雀说: “我愿投身在那个大湖里,并且咒愿湖水, 您让全国的黎民都来饮用,身上的各种疾病都可以消 除。如果担心我趁机飞走,那就用杖绑住我的双足。” 国王说: “可以。”孔雀就到了湖边咒水,国人饮用湖水 后,聋子都能听到,盲人都复明了,喑哑者能说话,驼 背者能伸直等等,各种各样的病都治愈了。这样夫人的 疾病得以遣除,国人也都健康无病,也就没有害孔雀的 心。 雀具知之,向王陈曰:受王生润之恩,吾报济一国之 命,报毕乞退。王曰:可。

孔雀王知道人们对它不再设防,就向国王陈白说: “受到国王饶我性命的恩德,我以救济一国人的性命作 为报答,现在我已经报恩完毕,乞求还归山林。”国王 就说:“可以。” 雀即翔飞升树,重曰:天下有三痴。王曰:何谓三? 一者吾痴,二者猎士痴,三者大王痴。

163 / 208


孔雀当即就飞到树上,重新说道:“天下有三种愚 痴。”国王说:“哪三种?”“一是我愚痴,二是猎士愚 痴,三是大王愚痴。” 王 愿 释 之 也 。雀 曰 : 诸 佛 重 戒 , 以 色 为 火 , 烧 身 危 命,贪色之由也。吾舍五百供养之妻,而贪青雀,索食供 之,有如仆使,为猎网所得,殆危身命,斯吾痴也。

国王说: “你给我解释一下。”孔雀说: “诸佛重戒, 以色为火。贪著异性的淫欲,会烧掉身体,危及性命, 这都是贪色之魔所导致的。我舍掉五百供养的妻子,却 去贪著青雀,就像奴仆一样,取食物来供养它,结果却 被这些猎人的网所捕获,差点丢掉性命,这是我的愚 痴。” 猎者之痴,吾至诚之言,舍一山之金,弃无穷之宝, 信夫人邪伪之欺,望季女之妻。睹世狂愚,皆斯类矣。

“猎人的愚痴,就是不相信我至诚的劝说,舍掉一 山的金子,弃掉无穷的珍宝,却相信夫人虚假的话语, 幻想着能娶到小公主做妻子。看到世人的狂愚,大多都 是此类。” 捐佛至诚之戒,信鬼魅之欺,酒乐婬乱,或致破门之 祸,或死入太山,其苦无数。思还为人,犹无羽之鸟,欲 164 / 208


飞升天,岂不难哉?婬妇之妖蛊,喻彼魑魅,靡不由之亡 国危身,而愚夫尊之,万言无一诚也,而射师信之, 斯谓 猎者愚矣。

“捐弃诸佛至诚的戒法,相信鬼魅的欺惑,以饮酒 作乐淫乱,或者导致破门之祸,或者死后入太山地狱, 受无限的苦楚。再想做人,就像没有羽翼的鸟儿想要一 飞冲天,岂不难哉?淫女的妖蛊,就像魑魅,人们无不 因此亡国危身,而愚夫却尊崇它,在万言之中没有一句 真诚,但射师却信奉了她,这是猎人们的愚痴。” 王得天医,除一国疾,诸毒都灭,颜如盛华,巨细欣 赖,而王放之,斯谓王愚矣。

“国王的愚痴,就是已经得到了神医,遣除了一国 的疾病,各种病毒都得以息灭,人们重新焕发光华,就 像盛开的花朵一样。大大小小的人都仰赖神医,国王却 把它给放了,这是国王的愚痴。” 佛告舍利弗:孔雀王自是之后,周旋八方,辄以神 药 , 慈 心 布 施 , 愈 众 生 病 。孔 雀 王 者 , 吾 身 是 也 。国 王 者,舍利弗是也。猎者,调达是也。夫人者,调达妇是。

佛告诉舍利弗:“孔雀王从此以后到八方国土,以 神药慈心布施,治愈众生的种种疾病。孔雀王就是我的 165 / 208


前身,国王是舍利弗,猎者是调达,夫人是调达妇。”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菩萨过去慈惠行布施到彼岸的高行如上所说。

166 / 208


昔有梵志,年百二十,执贞不娶,淫盖寂尽。静处山 泽,不乐世荣,以茅草为庐,蓬蒿为席,泉水山果,趣以 支命。志弘行高,天人叹德,王聘为相,志道不仕。处于 山泽,数十余载,仁逮众生,禽兽附恃。

过去有个梵志,一百二十岁,贞洁不娶,淫盖寂尽。 他在山林当中过着寂静的修道生活,不喜欢世间的荣华 富贵。以茅草做草庐,蓬蒿做席子,饮泉水,食山果, 来维持生命。他有很大的志愿,行为高尚,天人也赞扬 他的道德。国王聘请他做宰相,但他志在出世之道,不 愿做官。他呆在山林里几十余年,仁慈之心普遍泽及到 众生类,禽兽都前来归附。 时有四兽,狐、獭、猴、兔,斯四兽曰:供养道士, 静心听经。积年之久,山果都尽,道士欲徙,寻果所盛。

当时有四只动物,狐狸、旱獭、猕猴和兔子,它们 说:“每天供养道士,静心听法,积年之久,山果都吃 完了,现在道士想搬迁到其它果实茂盛之地。” 四兽忧曰:虽有一国荣华之士,犹浊水满海,不如甘 露 之 一 升 也 。道 士 去 者 , 不 闻 圣 典 , 吾 为 衰 乎 ? 各 随 所 宜,求索饮食,以供道士,请留此山,庶闻大法。佥然曰 可。

167 / 208


四兽忧虑地说:“虽然有一国荣华之士,但就像满 海的浊水,不如一升甘露。如果道士走了,我们闻不到 圣典,那真是我们的大衰损呐!我们应当随着各自的能 力出去找寻食物来供养道士,请他留在此山,这样就可 以闻到大法。”大家商议后都说可以。 猕猴索果,狐化为人,得一囊麨,獭得大鱼,各 曰: 可供一月之粮。

结果猕猴找到了果子,狐狸化成人,得了一囊麨, 旱獭得了大鱼,各自说:“可以供一个月的粮食。” 兔深自惟:吾当以何供养道士乎?曰:夫生有死,身 为朽器,犹当弃捐。食凡夫万,不如道士一。即行取樵, 燃之为炭,向道士曰:吾身虽小,可供一日之粮。言毕, 即自投火,火为不燃。

兔子深自思惟:我应当以什么来供养道士呢?它 说:“有生就有死,身体是一个腐朽的器皿,最终都是 要抛弃的。供养一万个凡夫,不如供养一个道士。”因 此它决定舍身供养。随即就去取来薪柴,燃火作炭,向 道士说:“我的身体虽然小,但可以供你一天的饮食。” 说完就自己投身于火中,但是火却不燃。 道士睹之,感其若斯。诸佛叹德,天神慈育。道士遂 168 / 208


留,日说妙经,四兽禀诲。

道士看到了,非常感动。诸佛也赞叹兔子的仁德, 当时天神也下来供养。于是道士便留了下来,每天都宣 说妙经,四只野兽禀承教诲。 佛 告 诸 沙 门 : 梵 志 者 , 定 光 佛 是 也 。兔 者 , 吾 身 是 也。猕猴者,鹙鹭子是也。狐者,阿难是也。獭者,目连 是也。

佛告诸沙门:“当时的梵志就是定光佛,兔子是我 的前身,猕猴是舍利子,狐狸是阿难,旱獭是目犍连。”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菩萨过去世慈惠度无极行布施的情形如此。

169 / 208


昔者菩萨为大理家,积宝齐国,常好济贫,惠逮众 生,受一切归,犹海含流。

从前菩萨做大商主,积累的财宝众多,富可敌国, 常常喜好救济贫困,恩惠众生。当时人们归投他如百川 归海一样,他也全部都含容。 时有友子,以泆荡之行,家贿消尽。理家愍焉,教之 曰:治生以道,福利无尽。以金千两,给子为本。对曰: 敬诺,不敢违明诲。即以行贾。

当时有个友人的孩子,因为淫逸放荡,把家里的财 产全部都消尽一空。商主怜愍他,教导说:“用正道来 治生,就能得无尽福利。现在给你一千两金子,拿去做 资本。”回答说:“好的!我不敢违背您的教诲。”于是 他就去经商。 性邪行嬖,好事鬼妖,淫荡酒乐,财尽复穷。如斯五 行,五尽其财,穷还守之。

但是他性情很歪邪,非常喜欢事奉鬼怪,整日淫逸 放荡,花天酒地,很快财产就荡空了。后来他又接连五 次向理家讨要,但五次都消尽了财产,最终还是落在穷 困中。

170 / 208


时理家门外粪上有死鼠,理家示之曰:夫聪明之善士 者,可以彼死鼠治生成居也,有金千两而穷困乎?今复以 金千两给汝。

当时理家门外粪土上有一只死老鼠,理家指着老鼠 对他说道:“聪明的人可以以一只死老鼠治生立业,哪 里有拥有一千两金子还会穷困的呢?现在再给你一千 两金子。” 时有乞儿,遥闻斯诲,怆然而感,进犹乞食,还取鼠 去。修彼妙教,具乞诸味,调和炙之,卖得两钱。转以贩 菜,致有百余,以微致著,遂成富姓。

当时有个乞丐在远处听到这个教诲,非常感动,他 就进来求乞,回去的时候就拿走了死老鼠。接着他就真 正去遵奉大商主的教诲,他把这一条看得特别重,心想: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这一条教训我应当遵循。”然 后他就乞来各种调味香料,把那只死老鼠做成了一道烧 烤美味,卖了两钱。有了这两钱做资本,他就去贩菜, 慢慢地就赚到十钱、百钱、千钱,这样逐渐地积累起来, 从小财到大财,结果做成了很大的富豪。 闲居忆曰:吾本乞儿,缘致斯贿乎?寤曰:由贤理家 训彼凶顽,吾致斯宝,受恩不报,谓之背明。作一银案,

171 / 208


又为金鼠,以众名珍,满其腹内,罗著案上,又以众宝璎 珞其边,具以众甘,礼彼理家,陈其所以,今答天润。

他在闲居的时候回忆:我原本是一个贫穷的乞丐, 怎么变成了今天的富翁呢?醒悟后说:“那是由于贤良 的理家教训那个凶顽的孩子,我领受了这条宝训,结果 才发家致富。受恩不报,那是违背良心的。”因此他就 想要去报恩,便做了一个银案和一只金老鼠,用众多的 名贵珍宝充满老鼠的腹中,放在案上,又以各种的妙宝 璎珞镶嵌宝案的四边作为装饰,之后盛上各种美味妙食 来答谢理家,陈述这一路的经历,并说:“现在是报答 您的恩德。” 理家曰:贤哉丈夫,可为教训矣。即以女妻之,居处 众诸,都以付焉,曰:汝为吾后,当奉佛三宝,以四等 心,救济众生。对曰:必修佛教矣。后为理家之嗣,一国 称孝。

理家说:“你真是个人才啊!你是可以接受教诲的 人。”商主特别欣赏、看重他,便把女儿嫁给他,并且 把住处、各种资产也全部都交付给他,特别信任地对他 说道:“你现在是我的后代,不过有个条件,你要信奉 三宝,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救济众生。”他回答: “我一

172 / 208


定修持佛的教法。”后来他成了理家的后代,一国称孝。 一国称孝,就是全国人民都赞叹他的孝行,说明这是个 很好的人。 佛 告 诸 沙 门 : 理 家 者 , 吾 身 是 也 。彼 荡 子 者 , 调 达 是。以鼠致富者,槃特比丘是。

佛告诉诸沙门:“这位理家是我的前世,那位浪荡 子是提婆达多,以鼠致富的乞儿,就是今天的周利槃 特。” 调达怀吾六亿品经,言顺行逆,死入太山地狱。槃特 比丘怀吾一句,乃致度世。夫有言无行,犹膏以明自贼, 斯小人之智也。言行相符,明犹日月,含怀众生,成济万 物,斯大人之明也。行者是地,万物所由生矣。

“调达能记持我的六亿品经,但言顺行逆,死入太 山地狱;槃特比丘仅仅怀着我的一句教诲,就得以度脱。 所以有言无行,就像用明灯来烧毁自己,是小人之智; 言行相符,像日月一样光明,心里怀着众生,能够救济 万物,这是大人之明。何取何舍呢?这就很清楚了。所 谓的实行,犹如大地,万物所由生。也就是什么东西都 要从大地这个根基而出生,什么样的功德都要从实行而 出现。即使只有一句教诲,如果能够实地行持,就能得 173 / 208


无边利益;纵然有无数种教诲,但如果以它来窃取名利, 那就成了葬身地狱之因。”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菩萨以慈惠行到彼岸行的布施高行就是如此。

174 / 208


昔有独母,为理家赁,守视田园。主人有徨,饷过食 时。时至欲食,沙门从乞。心存斯人,绝欲弃邪,厥行清 真,济四海饿人,弗如少惠净戒真贤。以所食分,尽著钵 中,莲华一枚,著上贡焉。

从前有位独母给老板打工,看守田园。有一天主人 有事,错过了给她送饭的时间,等主人饭送到了正准备 吃的时候,有沙门前来乞食。她心想:这个人绝欲弃邪, 行为清真,救济四海的饿人,不如少许施惠具净戒的真 实贤人。于是就把她的饭全部都放在钵里,并放了一朵 莲花在上面,供养给了沙门。 道人现神足,放光明,母喜叹曰:真所谓神圣者乎! 愿我后生百子若兹。

道人也示现神通,放光答谢老母。老母看呆了,惊 喜地说:“真是神圣者啊!愿我来世生一百个儿子都像 这样。” 母终神迁,应为梵志嗣矣。其灵集梵志小便之处,鹿 舔小便,即感之生。时满生女,梵志育焉。

后来老母命终后,神识离体,应当做梵志的后代。 她的业识集中在梵志的小便处,一只母鹿舔了小便,就 感得身孕。月满后生了一个女孩,梵志便收养了她。 175 / 208


年有十余,光仪庠步,守居护火。女与鹿戏,不觉火 灭,父还恚之,令行索火。

再说女孩长到十来岁,容颜亮丽,安详徐步,守屋 护火。有一次,她和鹿一起戏耍,忘了看火,结果火就 灭了。父亲是个梵志婆罗门,对火很是尊崇,回来后特 别生气,就命令她去找火。 女至人聚,一跬步跡,一莲华生,火主曰:汝绕吾居 三匝,以火与尔。女即顺命,华生陆地,围屋三重。行者 住足,靡不讶奇,斯须宣声,闻其国王。

女孩出生以来一直住在山里,从来没见过人,这一 回就到了人群中。她每走一步就生出一朵莲花,火主看 到后就说:“你绕着我的屋子走三圈,我就把火给你。” 这个火主是生意人的头脑,走三圈他的房子就可以变成 莲花植物园了,这个生意很划算。于是女孩就按照他的 吩咐走了三圈,结果陆地上就生出了三重很美丽、整齐 的莲花丛,路过的人都惊呆了:“怎么这么多漂亮的莲 花?”无不称奇,他们都驻足观看。结果这件事情传遍 了,最后传到了国王那里。 王命工相,相其贵贱,师曰:必有圣嗣,传祚无穷。 王命贤臣,娉迎礼备,容华奕奕,宫人莫如。

176 / 208


国王就命令一个善于占相的人去观察这个女孩的 贵贱。他的心里是想,如果好的话,就娶她为妻。相师 回来说:“这是个很好的女孩,如果娶了她,一定会有 很多后代,能够使得国王您香火旺盛。”于是国王就命 贤臣,娉请女孩为妻。结果女孩就打扮得容华光耀,入 了深宫,当时她就像鹤立鸡群一样,艳压群芳。 怀妊时满,生卵百枚。后妃逮妾,靡不嫉焉,豫刻芭 蕉,为鬼形像,临产以发被覆其面,恶露涂蕉以之现王。 众妖弊明,王惑信矣。

当她怀孕时满,就生了一百个蛋。后妃和小妾们无 不嫉恨,她们就想设计除掉她,于是就用芭蕉刻成鬼的 形像,当她临产的时候就用头发披着面,恶露涂上芭蕉, 拿这个显现给国王看,说: “这很明显就是妖孽。”国王 也就相信了。 群邪以壶盛卵,密覆其口,投江流矣。天帝释下,以 印封口,诸天翼卫,顺流停止,犹柱植地。

于是这些邪人就把一百个蛋装在壶里面,密封其 口,投到江里,让它顺流而下。天帝释下来,用印封住 壶口,而且诸天护卫,这样顺流停止,就像柱子植在地 下一样。 177 / 208


下流之国,其王于台,遥睹水中有壶流下,暐辉光 耀,似有乾灵。取之观焉,睹帝印文,发得百卵,令百妇 人怀育温煗。

下流之国的国王在台观上远远看到水里有个壶流 了下来,奕奕闪光,好像里面有神灵。就让人把壶取了 过来,就看见了天帝的封印之文,把印文打开后,就发 现了这一百个蛋。国王便让一百个女人分别怀着这一百 个蛋,使得它们有暖气。 时满体成,产为百男。生有上圣之智,不启而自明。 颜景跨世,相好希有。力干势援,兼人百倍。言音之响, 有若师子之吼。

到了时间满的时候,蛋壳破开,就生出了一百个小 男孩。他们一生下来就有圣人的智慧,什么都不用教, 自己就都能明白,而且有世上无双的相好庄严,非常稀 有。他们的力量很大,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抵得上一百个 人,而且说话的声音像狮子吼。 王即具白象百头,七宝鞍勒,以供圣嗣,令征邻国, 四邻降伏,咸称臣妾。又伐所生父王之国,国人巨细,靡 不悚慄。

于是国王就给他们备了一百头白象,配上七宝鞍 178 / 208


勒,让他们骑着去征服邻国。结果这一百个英雄好汉太 厉害了,四边的邻国都被他们降伏了,俯首称臣。接着 他们又去讨伐生身父王所在的国土,国人大小,无不惊 慌悚慄。 王曰:孰有能却斯敌者乎?夫人曰:大王毋惧,视敌 所由,攻城何方?临之兴观,为王降之。王即视敌所由, 立观矣。

国王说: “有谁能够退却强敌?”夫人说: “大王不 要害怕,看看敌人是从哪里攻城的?就在那一方建一个 台观,我来给国王降伏敌军。”国王当即就让人去看敌 人的方向,并且朝向敌军修建了一个台观。 母登观扬声曰:夫逆之大,其有三矣。不远群邪,招 二世咎,斯一也。生不识亲,而逆孝行,斯二也。恃势杀 亲 , 毒 向 三 尊 , 斯 三 也 。怀 斯 三 逆 , 其 恶 无 盖 , 尔 等 张 口,信现乎今。

母后登上台观大声说: “所谓的五逆之大,有三种。 不远离群邪,招来来世的殃咎,这是第一;生下来就不 认识双亲,而做五逆的行为,这是第二;依仗势力杀害 亲人,向三宝作凶毒的行为,这是第三。怀着这三种忤 逆,就是世上无比的罪过。你们张开口来,现在就显示 179 / 208


真信。” 母 捉 其 乳 , 天 令 湩 射 遍 百 子 口 。精 诚 之 感 , 饮 乳 情 哀,佥然俱曰:斯即吾亲矣。泣涕交颈,叉手步进,叩头 悔过。亲嗣始会,靡不哀恸。二国和睦,情过伯叔,八方 欣欣,靡不称善。

于是母亲就捉着乳房,天神助发,使得她的乳房射 出乳汁,遍入百个孩子的口中。由于精诚所感,孩子们 喝了母乳,心里很悲哀,都这样说道:“这一定是我母 亲。”然后一百个孩子流泪交颈,双手合十,很恭敬地 走到母亲的面前,一起磕头忏悔。亲子时隔多年才相逢, 无不悲哀。两国和睦,情过兄弟,八方的人民都欢欣鼓 舞,无不称善。 诸子睹世无常若幻,辞亲学道,远世秽垢,九十九子 皆得缘觉。一子理国,父崩为王。

这些孩子都看到世事无常,如同幻化,没有可耽恋 的,因此就辞别父母,入山学道,远离世间的尘秽,九 十九个孩子都证得缘觉果位。一个孩子统理国家,父亲 崩驾后继任为王。 大赦众罪,坏牢狱,裂池塞,免奴使。慰孝悌,养孤

180 / 208


独。开帑藏,大布施,随民之从愿给。以十善为国法,人 人带诵,家有孝子。兴立塔寺,供养沙门,诵经论道,口 无四恶,诸毒歇尽,寿命益长,天帝养护,犹亲育子。

这是他当时所做的种种善行,拆掉监狱,疏通堵塞 的水池,免除奴隶,使他们得以自养。慰劳孝悌之事, 蓄养天下孤独。开库藏,大作布施,随着人民的心愿而 给与。以十善作为国法,人人都带着法本诵读,家家都 出孝子。兴立塔庙,恭敬三宝,供奉沙门,诵经论道, 口里没有两舌、恶口、绮语、妄语四恶,各种贪嗔痴的 毒都得以歇尽,人民寿命更加绵长。天帝守护国土,就 如同亲人养育孩子一样。 佛告诸沙门:留为王者,吾身是也。父者,今白净王 是。母者,今舍妙是。

佛告诉诸沙门:“当时留下来做国王的那个儿子, 就是我的前世,父亲是今天的白净王,母亲是今天的摩 耶夫人。”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菩萨过去世慈惠行布施度的行为如此。

181 / 208


昔者菩萨,时为梵志,经学明达,国人师焉。弟子五 百,皆有儒德,体好布施,犹自护身。

过去菩萨有一世做梵志,在经学方面非常通达明 了,成了国人的老师。他带了五百个弟子,都有儒德, 喜好布施,还守护自身。 时世有佛,号啑如来无所著正真尊最正觉,将导三 界,还神本无。菩萨睹佛,欣然自归,请佛及僧,七日留 家,尽礼供养。

当时世间有佛,叫啑如来,引导三界众生回到本无 虚妄的真实之地。菩萨见到佛,很欢喜地自然归依佛, 并且请佛和僧众七天留在家里尽礼供养。 梵志弟子,各诤所主。一人年稚,师使之行,还请事 作,师曰:有事无作者,尔摄之焉。童子对曰:惟灯无炷 者也。师曰:善哉。

梵志的弟子们都争相来做事,其中有一个很小的弟 子,老师叫他去做事,他做完后又回来请求:“还要做 什么?”老师说:“还有哪些没有做的事情,你都可以 做。”童子说:“就是灯还没有灯炷。”老师说:“那好, 你就去做吧!” 弟子以瓦盛麻油膏,净自澡浴,白氎缠头,自手燃 182 / 208


之。天人龙鬼,睹其猛力,靡不拊手,惊愕而叹:世未曾 有,斯必为佛矣。

于是这个小弟子就用瓦盛着麻油膏,自己洗好了 澡,然后用白氎缠着头,就把瓦块放在头上,以自己的 手点燃头上的灯。当时天人神鬼看到他这么猛力,无不 合掌,惊愕而赞叹说:“世上没有这样的壮行,这个童 子一定能成佛。” 佛嘉之焉,令明彻夜,而头不损。心定在经,霍然无 想,七夜若兹,都无懈倦念矣。佛则授决:却无数劫,汝 当为佛,号曰定光。顶中肩上,各有光明,教授拯济,众 生获度,其为无量。

佛当即嘉奖了他,让光明彻夜不息,也不损伤他的 头。这个小弟子的心一直定在经法上,霍然没有任何念 头。在七夜里都是如此,没有懈倦。佛就给他授记: “过 后无数劫,你将成佛,名叫定光佛,在你的顶上、肩上 都有光明,你以教授经法来拯济群生,当时得度的人不 计其数。” 天人鬼龙,闻当为佛,靡不喜悦,稽首拜贺。梵志念 曰:彼其得佛,吾必得也,须当受决。而佛去焉,前稽首 曰:今设微供,诚吾尽心,愿授吾决。佛告梵志:童子作

183 / 208


佛之时,当授尔决。

当时天龙鬼神听到这位行者未来将做佛,都无不喜 悦,顶礼拜贺。梵志心想:他能得佛,我也一定要得佛, 我也必须要得到授记。但佛就要离开了,他就向前顶礼 说:“我现在陈设微薄供养,我竭尽诚心,愿给我授予 成佛的记莂。”佛告梵志: “童子做佛时,将会授予你记 莂。” 梵志闻当得佛,喜忘有身,自斯之后,遂大布施。饥 食寒衣,病给医药,蜎飞蚑行蠕动之类,随其所食,以时 济之。八方诸国,称为仁父也。

梵志听到自己将会做佛,当时欢喜得都忘记了有身 体。从此以后,他开始大行菩萨道,实践布施波罗蜜多。 对于饥者给饮食,寒者给衣服,病者给医药,蜎飞蠕动 等类都随着它们的食物来作救济。就像这样,他不断地 行持布施,八方诸国都称他为仁父。 佛 告 舍 利 弗 : 童 子 者 , 定 光 佛 是 。梵 志 者 , 吾 身 是 也。

佛告舍利弗:“那位童子就是定光佛,梵志是我的 前身。”

184 / 208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菩萨过去行布施度的情形就是如上所说。

185 / 208


昔者菩萨,为大理家,积财巨亿,常奉三尊,慈向众 生。观市睹鳖,心悼之焉,问价贵贱。鳖主知菩萨有普慈 之德,尚济众生,财富难数,贵贱无违,答曰:百万,能 取者善,不者吾当烹之。

从前菩萨做大理家,积财巨亿。常常敬奉三宝,以 慈心面对众生。有一次在街市上看到有人卖鳖,心里很 是悲痛,就问道:“这鳖卖多少钱?”卖鳖的人知道菩 萨有普慈的德行,崇尚救济众生,而且拥有无数资财, 不论贵贱都不会违逆众生的心,他想趁此大捞一笔,就 说:“值百万,能给的话很好,不给的话,我就把它煮 了。” 菩萨答曰:大善。即雇如值,持鳖归家,澡护其伤, 临水放之。睹其游去,悲喜誓曰:太山饿鬼众生之类,世 主牢狱,早获免难,身安命全,如尔今也。稽首十方,叉 手愿曰:众生扰扰,其苦无量,吾当为天地,为旱作润, 为漂作筏,饥食渴饮,寒衣热凉,为病作医,为冥作光 。 若有浊世颠倒之时,吾当于中作佛,度彼众生矣。十方诸 佛皆善其誓,赞曰:善哉!必获尔志。

当时菩萨非常单纯,根本不计较钱财,说:“这很 好。”就按照价钱给了他。然后把鳖带回家,给它洗澡, 养护它的伤口,菩萨看待众生的确就像如意宝、像父母 186 / 208


一样。然后就走到水边,把鳖放生了。看到鳖游去,菩 萨悲喜交集,悲的是众生可怜,喜的是鳖得到了重生。 菩萨视众生如己,当即发下广大誓愿:“愿太山地狱、 饿鬼等的这些众生,以及世间监狱里的所有苦难众生都 早日脱免厄难,保全性命,就像今天的鳖一样。” 然后又顶礼十方佛,双手合十,发愿说:“众生未 明见真谛,被无明烦恼的力所逼,扰扰不安,受苦无量。 我当为众生做天地般的依止之处,给旱做滋润,给漂做 船筏,给饥做食物,给渴做饮料,给寒做衣服,给热做 凉爽,给病做良医,给黑暗做光明。如果有浊世颠倒的 时候,我将在其中做佛,度脱众生。”这就是释迦本师 过去行菩萨道特别悲愍众生,愿意在浊世做佛,来度脱 一切苦难者。十方诸佛当即知道他的誓愿,都赞叹说: “善哉!你一定能够实现所愿。” 鳖后夜来齚其门,怪门有声,使出睹鳖,还如事云。 菩萨视之,鳖又语曰:吾受重润,身得获全,无以答泽, 虫鳖水居之物,知水盈虚,洪水将至,必为巨害矣,愿速 严舟,临时相迎。答曰:大善。

这一天后半夜鳖来碰门,菩萨惊怪:门怎么有声 音?叫人出去看,回来如实禀报。菩萨出来看着鳖,鳖 又说道:“我受您的重恩,身体得到保全,无以报答。 187 / 208


鳖是水族类,知道什么时候涨水、退水。现在洪水快要 来了,一定会有大的灾难,愿恩人快速地准备舟船,到 时我会过来迎接。”答曰:“大善!” 明 晨 诣 门 , 如 事 启 王 。王 以 菩 萨 宿 有 善 名 , 信 用 其 言,迁下处高。

第二天早上,理家就到了宫门,向国王禀报事情的 经过。国王因为菩萨一向有善名称,就很相信他的话, 并且采纳他的建议,把下方的众生都迁居到了高处。 时至鳖来,曰:洪水至矣,可速下载,寻吾所之,可 获无患。船寻其后。

等时辰到的时候,鳖就来了,说: “洪水已经到了, 恩人赶快乘船,跟着我走,就可以平安无恙。”这样船 就跟在鳖后面往前行进。 有蛇趣船,菩萨曰:取之。鳖云:大善。又睹漂狐, 曰 : 取 之 。鳖 亦 云 : 善 。又 睹 漂 人 , 搏 颊 呼 天 : 哀 济 吾 命 。曰 : 取 之 。鳖 曰 : 慎 ! 无 取 也 。凡 人 心 伪 , 鲜 有 终 信 , 背 恩 追 势 , 好 为 凶 逆 。菩 萨 曰 : 虫 类 尚 济 , 人 类 吾 贱,岂是仁哉?吾不忍为也。于是取之。鳖云:悔哉。

中途看到有一条蛇往船这边游过来,菩萨就说: “把 它捞起来吧!”鳖说: “很好!”又看到漂着的狐狸,说: 188 / 208


“取上来吧!”鳖也说好。又看到有漂着的人,呼着天, 大喊: “救命呐!救命呐!”菩萨说: “把他也捞起来吧!” 鳖说:“小心一点,不要捞他。凡人的心很虚伪,没有 忠信,背弃恩德,追求势利,喜欢做违逆凶险的事。” 菩萨说:“连虫类我都救济,何况人类?难道我贱视他 吗?那哪里是仁道呢?我不忍心舍弃他。”于是就把这 个人捞起来了。鳖说:“恐怕以后要后悔的!” 遂之丰土,鳖辞曰:恩毕请退。答曰:吾获如来无所 著至真正觉者,必当相度。鳖曰:大善。鳖退。

就这样最后到了一片丰沃的国土,鳖告辞说:“我 已经报恩完毕,请求辞退。”菩萨说: “等我得到如来无 上果位时,一定来度你。”鳖说: “太好了!”就退下了。 蛇狐各去。狐以穴为居,获古人伏藏紫磨名金百斤, 喜曰:当以报彼恩矣。狐还曰:小虫受润,获济微命,虫 穴居之物,求穴以自安,获金百斤。斯穴,非塚非家,非 劫非盗,吾精诚之所致,愿以贡贤。菩萨深惟:不取,徒 损无益,于贫民可以布施,众生获济,不亦善乎?寻而取 之。

当时蛇和狐狸也都离去了。狐狸以洞穴为居,它在 一个洞里得到了古人伏藏的紫磨真金一百斤,欣喜地 189 / 208


说: “现在可以报答菩萨的恩德了!”于是就回来对菩萨 说:“小虫受菩萨的恩泽,保全了微命。像我们虫类都 是穴居的动物,我在找洞穴安身的时候,得到了一百斤 紫磨真金。这个洞穴不是坟墓,也不是别人的家,也不 是劫盗而来,完全是由我的精诚心所感得的,所以我愿 意以此真金贡献给菩萨。”菩萨深自思惟:如果我不取 它的真金,也是白白浪费没有利益,现在可以把这个金 子布施给贫民,众生能够获得利济,不也是很好的事 吗?于是就找到那个洞穴,取了真金。 漂人睹焉,曰:分吾半矣。菩萨即以十斤惠之。漂人 曰:尔掘塚劫金,罪应奈何?不半分之,吾必告有司。

当时那个漂人看到后就说: “分给我一半。”菩萨就 分给他十分之一。漂人不满意,继续说:“你这是掘墓 劫金,真正定下罪来你怎么办?如果你不分一半给我, 我一定上报官府。” 答曰:贫民困乏,吾欲等施,尔欲夺之,不亦偏乎?

菩萨说:“贫民很困苦,我取这个金子是想平等地 布施,你却想夺去,这不是很偏的心吗?” 漂人遂告有司,菩萨见拘,无所告诉,惟归命三尊, 悔过自责。慈愿众生,早离八难,莫有怨结,如吾今也。 190 / 208


漂人于是上告官府,菩萨就被拘拿入狱了。当时也 没有上告之处,只是归命三宝,忏悔自己往昔的罪过, 自责道:“这一定是我过去的恶业所致。”同时发慈心: “愿一切众生早离八难,彼此间没有怨结,就像我今天 这样。” 蛇狐会曰:奈斯事何?蛇曰:吾将济之。遂衔良药, 开关入狱,见菩萨状,颜色有损,怆而心悲,谓菩萨言: 以药自随,吾将齚太子,其毒尤甚,莫能济者,贤者以药 自闻,傅即瘳矣。菩萨默然。

当时蛇和狐狸碰面说: “ 这事怎么办啊?”蛇说: “我 去救恩人。”于是它就衔着良药,开了关锁,入了牢狱。 见到菩萨脸色憔悴,好像身体有损,就很伤心地对菩萨 说:“你先拿着这个药。稍后我会去咬伤太子,使他中 毒,这个毒很厉害,没有人能救他。这时贤者你就用药 去汇报,说这贴药敷在伤口上就会好。”菩萨就默然答 应。 蛇如所云,太子命将殒,王令曰:有能济兹,封之相 国,吾与参治。菩萨上闻,傅之即瘳。王喜问所由,囚人 本末自陈。

果然如蛇所说,太子的命就快要保不住了。这时国 191 / 208


王下令:“谁能够救济太子,就封他为相国,我和他共 同参政治国。”于是菩萨就向上汇报,太子敷了这贴药 后,果然就痊愈了。国王非常欢喜,就问道:“这贴药 是从哪里来的?”囚犯就把前后的经过向国王叙述了一 遍。 王怅然自咎曰:吾闇甚哉。即诛漂人,大赦其国。封 为国相,执手入宫,并坐而曰:贤者说何书,怀何道,而 为二仪之仁,惠逮众生乎?对曰:说佛经,怀佛道也。

国王怅然自咎说:“我太愚暗了!怎么把这样的贤 者关押起来了?”于是诛杀了漂人,在国家里大赦囚犯。 并且按照承诺把贤者封为相国,彼此拉着手进了王宫, 并坐而说:“贤者说什么书,怀着什么道?做这样利益 天下男女的仁道,惠及群生呢?”回答:“我说佛经, 我怀佛道。” 王曰:佛有要诀。曰:有之。佛说四非常,存之者, 众祸殄,景祐昌。王曰:善哉,愿获其实。

国王问: “佛有要诀吗?”说: “有的!佛说过四无 常,心里存念它,就能消除众祸,得到吉祥。”国王说: “善哉善哉!我希求得到这个真实义。” 曰:乾坤终讫之时,七日并烈,巨海都索,天地烔 192 / 208


然,须弥崩坏。天人鬼龙,众生身命,霍然焦尽。前盛今 衰,所谓非常矣。明士守无常之念,曰:天地尚然,官爵 国土,焉得久存?得斯念者,乃有普慈之志矣。

首先说无常: “到了世界坏灭之时,会出七个太阳, 特别猛烈,连大海都干焦了,天地烧得一片洞然,须弥 崩坏。天人鬼龙,众生的身命,顷刻间全部都烧完了, 一个也不剩。从前是那么兴盛的国土、世界、人民、山 海等,一时间全部都没有了,出现了大的衰灭,这就是 无常啊!明智之士守着无常之念,一直心存无常想:一 切都是无常,天地都是如此,官爵、国土哪里能久存呢? 得了这无常之念,就会有普慈的志愿。”这就是说,有 了无常的修练后,就知道一切世间都处在生灭的苦难 中,众生都为无常所吞噬,由此会有普遍施与众生安乐 的大愿。 王曰:天地尚陨,岂况国土?佛说非常,我心信哉。

国王说:“天地尚且陨灭,何况国土?佛说的无常 法,我心信受。” 理 家 又 曰 : 苦 之 尤 苦 者 , 王 宜 知 之 。王 曰 : 愿 闻 明 诫。

理家又说:“苦当中特大的苦事,国王应当知道。” 193 / 208


国王说:“我愿听闻明智的教诲、谨诫。” 曰:众生识灵,微妙难知,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弘 也 天 下 , 高 也 无 盖 , 汪 洋 无 表 , 轮 转 无 际 。然 饥 渴 于 六 欲,犹海不足于众流,以斯数更太山烧煮,诸毒众苦。或 为饿鬼,烊铜沃口,役作太山。或为畜生,屠割剥裂,死 辄更刃,苦痛无量。

理家说:“的确最大的特大苦情一定要了解,它是 我们在这世间的现状,不了解就是很大的愚痴。下面我 来给你解释佛所传的苦谛法:众生的心识灵明微妙,很 难测知它的本相,要看它,没有形状,要听它,没有声 音,它的宽广度弥满十方天下,它的崇高度没有尽头, 汪洋无足表其大,轮转无有穷际。然而众生的妄心却十 分饥渴于六欲,也就是始终都在攀求色声香味触法等的 六种欲尘,贪得无厌,受用再多也不满足,还是要寻求, 就像大海吞纳了众流,还是不满足一样。” “就像这样,以无限无数的爱欲之故造了无数的 业,结果轮转在地狱当中,受各种烧煮的极度苦毒;或 者沦为饿鬼喝烊铜水,烧焦了口;或者成为鬼差,在太 山牢狱中服诸苦役;或者做畜生,要感受宰割、剥皮、 裂肺等等的苦,死了以后还要被千刀万剐,苦痛无量。” 那么如果转生为人,是不是就没有苦了呢?事实 194 / 208


上,即使转生为人,也是要受苦的,不要以为人间有什 么真正的幸福。接着我们就来看做人的苦。 若获为人,处胎十月,临生急窄,犹索绞身 。堕地之 痛,犹高陨下。为风所吹,若火烧己。温汤洗之,甚沸铜 沃。手挃摩身,犹刃自剥。如斯诸痛,其苦难陈。

“倘若侥幸为人,要处在母胎里十个月,临生产时, 很急地要出狭窄的产道,就像铁索绞缠着身体再拉紧那 样,特别难受;堕地的时候,就像从高处坠落下来一样; 被风一吹,好比烈火烧身;温汤洗浴,甚过沸热的铜水, 烧得非常难受;亲人用手抚摸身体,就像刀刃割着身体 一样,类似这样的苦痛无法叙述。” 年长之后,诸根并熟,首白齿陨,内外虚耗,存之心 悲,转成重病,四大欲离,节节皆痛,坐卧须人,医来加 恼。命将欲终,诸风并兴,截筋碎骨,孔窍都塞,息绝神 逝,寻行所之。

“人生有一前一后的两大苦,一看了以后就感觉轮 回是没办法呆的、没办法面对的,一个是生苦,一个是 死苦。也就是在做人短暂的光阴过后,就迎来了衰残的 老年,各种根都成熟了,出现了极度衰败的苦。头发白 了,牙齿掉落了,内外虚耗,心情非常悲伤,又没有办 195 / 208


法扭转,只有一天一天地拖下去。所以说,如果老苦在 一时之间就到来的话,人是无法接受的,而它是慢慢磨、 慢慢损、慢慢耗,让人越来越感觉前景无光,好像过去 的那种灿烂的年华越来越消失无踪,剩下的只有枯寂的 老年,慢慢地,越来越暗、越来越黑、越来越冷、越来 越难受,是这样的一种状况。之后就转成了重病,也就 是到了年老快死的阶段,已经是很深重的病态了,四大 要分离,身体每个肢节都疼痛,坐起来、卧下都没有能 力,需要别人服侍,医生还要加一些医药来恼害。到了 寿命快终的时候,身上各种风同时并起,有各种的解肢 节苦。那些风来的时候要截断筋、碎掉骨、孔窍都塞住, 气息断绝,神识从肉体牵出,之后就到了后世。所以人 生只不过是一场苦而已,我们到这个世上就是要受这些 无法避免的苦。” 再说,假使升天了,是不是就很快乐呢?升天也只 不过是好梦一场,醒来后依然要堕落,还是落在那样一 个沉痛的恶趣当中。 若其升天,天亦有贫富贵贱,延算之寿,福尽罪来, 下入太山饿鬼畜生,斯谓之苦。

“如果升到天上,天上也是有贫富贵贱各种差别,

196 / 208


即使天寿很绵长,但是福业一尽,罪业就来了,以罪业 力牵引又下入到地狱、饿鬼、畜生的险恶之趣,此后就 是惨不忍睹、慢慢无有尽期的苦受了。这就叫做苦啊!” 这么一看,从下到上每一层都是苦,六道轮回整个 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苦。 王曰:善哉!佛说苦要,我心信哉。

国王说: “善哉!佛说的苦谛真理,我的心信受了, 的确如此,世间轮回当中确实没有一点真乐。” 理家又曰:夫有必空,犹若两木相钻生火,火还烧 木 , 火 木 俱 尽 , 二 事 皆 空 。往 古 先 王 宫 殿 臣 民 , 今 者 磨 灭,不睹所之,斯亦空也。

理家又说:“有必然归于空,就像两木钻火,生了 火,火又烧掉木头,木头和火全部都烧光,两个事情都 空了,根本什么都没有。往古的先王也曾有那么巍峨、 壮观的宫殿,有那么多簇拥的臣民,现在都磨灭了,看 不到到哪里去了。这就是空啊!” 所以我们只要回顾历史,就知道都是过眼云烟。过 去曾有过多少王朝、多少帝王宗室、宫殿、嫔妃、百官、 群臣、国土、疆域、治国安邦等等,这些相只是暂时的 一幕,过后都烟消云散,再也得不到,永失痕迹了。就 197 / 208


像这样,的确人类世界全部归于空无。 王曰:善哉!佛说空要,我心信哉。

国王的悟性很好,一听就信受了。说:“佛所说的 空的法要,我信受了,的确万物皆空。” 理家又曰:夫身,地水火风矣,强为地,软为水,热 为火,息为风。命尽神去,四大各离,无能保全,故云非 身矣。

理家说:“我再来解释无我的道理:我们执著为我 的这个身体,实际上是地水火风四种东西的假合,拆开 来看,只有这四样,地是强硬,水是湿润,火是温热, 息是风动。就像这样,在这个体内只能找得到坚固的地、 湿润的水、温热的火、动转的风,这里面没有我。而且 到了寿命尽的时候,神识迁谢,四大分离,没有能保全 的,所以说非身或者非我。” 就是这样无常幻灭的东西,多分假合的里面没有 常、一、自在的我,哪里有什么主宰性呢?就只是这四 样东西,哪里有什么常存的呢?过后就没有了,哪个是 我呀?这上面地水火风都不是我,合起来也不是我。所 以不要以为这是我,然后愚痴地为着这样一个假我做各 种事情,贪嗔是为了它,各种的劳虑、假想、营作、操 198 / 208


办也是为了它,各种各样生死的业都是因为它才造下的 啊! 所以做为人,务必要了解这上面没有我,不要产生 错认冲动。行为的出发点一旦错了,就满盘皆错。我们 只有了解到无我,才能修一个无漏的道,这个道就是不 会落到三界里。如果我们认为有我,一切为着这个我来 做,那当然全落在三界里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是从一 个什么缘起点上跑到虚幻生死里去的。 王曰:善哉!佛说非身,吾心信哉。身且不保,岂况 国土乎?

国王说:“善哉!佛说的无我,我心信受。连身体 都不可保,何况国土呢?” 痛夫,我先王不闻无上正真最正觉非常、苦、空、非 身之教矣。

“悲哀啊!我的那些先王们从来没有听到过无上正 觉佛陀所开示的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教法,真是 莫大的遗憾!人生最可怜之处就是没有听闻到佛法。” 理家曰:天地无常,谁能保国者乎?胡不空藏布施饥 寒之人乎?

199 / 208


理家进一步劝导说: “天地无常,谁能保住国土呢? 国王为什么不空掉库藏,布施饥寒之人,而求得坚牢藏 呢?”他这样顺势来启发国王。 王曰:善哉!明师之教,快哉。

国王特别有善根,他马上领悟到:“是啊!明师的 教诲实在是畅快,我现在就去做。”已经见到了真理的 路途,现在就应当实行,用这个虚假的财富换取坚牢藏。 即空诸藏,布施贫乏,鳏寡孤儿,令之为亲为子。民 被服炫煌,贫富齐同,举国欣欣,含笑而行。

于是他把库藏里的所有财物都拿出来布施贫乏、鳏 寡孤独,使得他为亲为子,就是拿着虚假的财富给民众 当亲人,就像做亲人、做孩子一样地去供养民众,布施 穷困,这样完成自己的德行。当时人民都穿着华贵的衣 服,贫富均等,全国都欢欣快乐,含笑而行。可见当时 国土是一片安乐祥和。 仰天叹曰:菩萨神化,乃至于兹乎!四方叹德,遂致 太平。

国王仰天长叹说:“这都是因为得到菩萨的教化, 才使得国土变得如此富足安乐。”四方都赞叹国王的道

200 / 208


德,遂致天下隆平。 佛告诸沙门:理家者,是我身。国王者,弥勒是。鳖 者,阿难是。狐者,鹙鹭子是。蛇者,目连是。漂人者, 调达是。

佛告诉诸沙门:“理家是我的前身;国王是弥勒菩 萨;鳖是阿难;狐是舍利子;那条蛇是目犍连;那个漂 人就是提婆达多。”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世尊过去行菩萨道践行布施波罗蜜多的事迹就像 上面所说。

201 / 208


昔者菩萨为沙门行,恒处山林。慈心悲愍众生长苦, 轮转三界,何以济之?静心思惟,索道弘源,当以拯众。

从前菩萨行沙门之行,常年处在山林中,慈心悲愍 众生,常常静心思维:众生的苦太漫长,从无始际一直 到现在不断地流转生死,怎么才能救济他们呢?所以他 想寻求无上大道的根源,成道以后有能力拯济群生。 而衣有虱,身痒心扰,道志不立。掬手寻之,即获虱 矣。中心怆然,求以安之,正有兽骨,徐置中矣。虱得七 日之食,尽乃舍迈,辗转生死。

当时在修道的时候衣服里有虱子,身体痒,心也难 以安定。于是用手去抓,就抓到了虱子。他的心里很悲 伤,就想找个地方安放虱子,正好看到有一块野兽骨头, 他就缓缓地把虱子放到里面。因为小生命如果放得急 了,掉下去的话就会造成身体损伤或者骨折,所以菩萨 的心很微细,时时要照顾众生。结果虱子因为吃这个兽 骨而得以延续了七天的生命,命终后舍识而去,可以想 见后来它一世又一世地在生死里轮转。 菩萨得佛,经纬教化。时天大雪,绝行路人,国有理 家,请佛并数千比丘,供养七日,厥心肃穆,宗室佥然, 而雪未晞。

202 / 208


再说菩萨后来成道,名为释迦牟尼,就在我们这个 世界五印度之处到处教化众生。那一天天降大雪,路上 断绝了行人。国中有一位大商主,请佛和数千比丘僧供 养七天,于是佛和僧众就到他们家应供。当时这一家人 上上下下都是非常虔诚恭敬地作供养,但是雪还在不停 地下。 佛 告 阿 难 : 敕 诸 沙 门 , 皆 还 精 舍 。阿 难 言 : 主 人 恭 肃,厥心未堕,雪盛未息,分卫无处。

到了第七天,佛告阿难:“你去告诉诸沙门都回精 舍去吧!”阿难说: “主人非常虔诚恭敬,他供养的心并 没退,雪也下得很大,还没停息,我们无处乞讨啊!” 意思是:是不是再呆几天? 世尊曰:主人意讫,不复供惠也。佛即引道,沙门翼 从,还于精舍。

世尊说: “主人供养的心已经完毕,不会再供养的。” 说完佛就引着大众上了道,沙门就都跟在后面,随佛回 到了精舍。 明日世尊告阿难:汝从主人分卫。阿难奉教而行,造 主 人 门 , 门 人 睹 之 , 无 问 其 所 以 也 。有 顷 回 还 , 稽 首 长 跪,如事启焉。 203 / 208


第二天世尊告诉阿难:“今天你还是到那位主人家 去乞讨吧!”阿难奉教就上路了,来到主人家门口,门 人看到了他,并没有问他来由,没有请他进来做供养的 意思。等了一会儿,没得到饮食,阿难就回来了,他向 佛稽首长跪,把事情禀白于佛。 又质其源:彼意无恒,何其疾乎?

阿难觉得很奇怪,就想问问此事的缘由:“这主人 家的心怎么变得这么快?昨天还是那么殷勤地供养,今 天就没这个意思了。” 佛即为具说如上。又曰:阿难,吾以慈心济虱微命, 惠之朽髓七日之食,今获供养尽世上献。宿命施恩,恩齐 七日,故其意止,不复如前也。

佛就给他具体讲说了上面的因缘经过,又说:“阿 难,这都是过去世的因缘力所致,我以慈心救济那虱子 的性命,给了它野兽的骨髓做七天的食物,所以现在得 到了七天的供养,他也尽了自己的财力,献上了最好的 饮食。这都是宿世施恩惠的回报,但也只有七天,因此 七天以后他供养的心就停止了,不会再像前面一样。” 岂况慈心向佛,逮沙门众?持戒清净,无欲高行,内 端己心,表以慈化,恭惠高行,比丘一人,踰施凡庶,累 204 / 208


劫尽情也。所以然者,比丘拥怀佛经,有戒有定,有慧解 脱,有度知见种,以斯五德,慈导众生,令远三界万苦之 祸矣。

佛又以此事来启发说道:“你看那时候七天布施虱 子骨髓,就得到这样的回报,何况是以慈心向着佛和沙 门众呢?那些持戒清净,行持无欲高行,内在端正己心, 外在以慈心教化,守持恭敬仁惠高行的修道者,供养这 样的一位比丘,就超过了累劫静心布施一般凡愚的功 德。其原因就是,因为比丘具戒、具大功德、成为大福 田的缘故。也就是说,比丘的心里怀着佛的经法,有戒、 有定、有慧、有解脱、有解脱知见这五种德,之后以慈 心引导众生,让他们远离三界万苦的殃祸,有这样自利 利他德行的缘故,因此布施一个比丘就超过了累劫尽心 布施一般凡愚的功德。” 阿难曰:遇哉,斯理家而获慈养如来无所著正真道最 正觉道法御天人师,并诸沙门,或有沟港、频来、不还、 应真,或有开士建大弘慈,将导众生者乎?斯福难量,其 若海矣,难称其犹地也。

阿难这时候赞叹理家七日供养佛僧的功德,他随喜 道: “这位理家能够亲自供养如来无上正觉以及诸沙门,

205 / 208


或者有一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有菩萨建立大弘 誓愿,引导众生,他对于这样的大福田进行了七日的供 养,他将获得无法计量的福德,犹如大海,犹如大地。” 佛言:善哉阿难,真如所云,佛时难遇,经法难闻, 比丘僧难得供养,如沤昙华时一有耳。

佛说: “的确如此,你讲得很好。真的是像你所说, 佛世难遇,经法难闻,比丘僧难得供养,这都是很难得 的修大福德的机会,就像优昙花万年一现那样。”因此 我们值遇殊胜福田,应当及时供养,种大福德。 佛说如是,比丘欢喜,稽首承行。

佛这样说后,比丘们都欢喜奉行。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世尊过去做菩萨以仁慈心恩惠群生,行持布施波罗 蜜多的高行如同上文所说。 六度集经卷第三终

206 / 20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