전쟁 한국
1953 1950
韓 戰
조국해방전쟁 祖國解放戰役
6.25전쟁 6.25戰役
韓戰,是朝鮮(北韓)與韓國(南韓)之 間
自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開展的一場 局 部 戰 爭 。
陣亡
北韓出兵
受傷
215,000
266,600
486,000
北韓傷亡
518,000
共產軍
共產軍傷亡
1,21 0,500+
1,616,600 受傷
中國出兵
303,000
1,350,000
美國出兵 美國出兵
326,863
中國傷亡
886,000+
陣亡
400,000+
受傷
92,134
受傷 707,100
美國傷亡 美國傷亡
128,708 128,708
聯合軍 929,765
陣亡
36,574 韓國出兵
602,902
聯合軍傷亡 聯合軍傷亡 1,073,608 1,073,608 韓國傷亡 韓國傷亡
944,900 944,900
陣亡
227,800
타임라인
時間 軸
캠페인 사령관
戰役 指揮 官
參 戰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內閣首相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 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 韓戰
朝鮮人民軍 最高司令官
1912-4-15
1994-7-8
金日成
職 位
冷戰
朝鮮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長 韓戰中貢獻:帶領人民軍奮力抗擊聯合軍
參 戰
第13任美國陸軍參謀長 第1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維拉克斯佔領
第1任駐日盟軍總司令
韓戰中貢獻:成功指揮仁川登陸
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
第一次世界大戰
職 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 韓戰
美國陸軍 五星上將
Douglas MacArthur
1880-1-26
1964-4-5
參 戰
中華人民 共和國元帥
1898-10-24
1974-11-29
彭德懷
歐洲盟軍最高司令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抗日戰爭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第二次國共內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職 位
韓戰中貢獻:帶領志願軍奮力抗擊聯合軍
參 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香蕉戰爭
韓戰中貢獻:挽救了全面潰敗的聯合國軍
第一次國共內戰
韓戰
墨西哥邊境勤務
第2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
職 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 韓戰
美國陸軍上將
Matthew Bunker Ridgway
1895-3-3
1993-7-26
參 戰
第1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司令員 第一次國共內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中國人民 解放軍上將
1910-4-28
1980-7-3
鄧華
韓戰中貢獻:擔任志願軍代理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參 戰
第3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第一次世界大戰
美駐歐洲司令部副總司令
第二次世界大戰
聯合軍事先頭增援集團軍司令
韓戰中貢獻:接替聯軍總司令,加强打擊
職 位
韓戰
職 位
韓戰
美國陸軍上將
James Alward Van Fleet
1892-3-19
1992-9-23
중요캠페인
重要戰役
朝鮮人民軍
1350 人 民 軍 死 傷
75000 聯 合 國 軍 力
222 聯 合 國 死 傷
戰役指揮官
金日成 韓國仁川 1950-9-14
v s
聯合軍
仁川 登陸
6500 人 民 軍 軍 力
1950-9-19
戰役指揮官
douglas macarthur
仁川登陸示意圖 第五陸戰團
1950-10-25
1950-11-05
朝鮮軍力分布 1,000人守 衛 灘 頭 5,000人守 衛 漢 城 500人守 衛 金 浦機場
仁川
第三團
漢城
金浦機場
月尾島
仁川 美軍推
第一陸戰團
進路
線
綠灘登岸
大規模炮轟 成功佔領
第二波登陸
出動9輛M26潘興戰車
轟炸沿著佈滿反坦克地
梯 子 爬 越 海 堤 作 戰 ,朝 鮮
朝 鮮 發 動 六 輛 坦 克 ,聯 合 國 軍
大 戰 期 間 設 計及 製 造 的
阻止朝鮮軍之反攻
艦但遭受大破壞性炮轟
攻 擊了這 些 坦 克
並使 用了在 第二 次 世界 坦克登陸艦進行登陸
雷 的 灘 頭 陣 地 進 行 ,以
人民軍雖合力擊沉一 艘軍
即刻補給及 增援向內陸進攻
立 即 作 出 反 應 ,用 兩 架 戰 鬥 機
人民志願軍
15000 志 願 軍 死 傷
446000 聯 合 國 軍 力
10000 聯 合 國 死 傷
戰役指揮官
彭德懷 溫 井 、古 場 、雲 山 黃 草 嶺 、赴 戰 嶺
1950-10-27
v s
聯合軍
第一次 大戰役
315000 志 願 軍 軍 力
1950-10-31
戰役指揮官
douglas macarthur
第一次戰役示意圖
綠
中華人民共和國
古場
江
志願軍兵力分布
志 願軍集中軍力於西線 少數軍力於東 線 組 織 防禦 保障西線 主力翼側安 全
鴨
志願軍跨越鴨綠江
路
攻
黃草嶺
軍
進
防線
志
安州
美軍向中朝邊境前進
秘 密 過 江 ,先 組 織 防 禦 ,
聯合國已發現 志 願軍入朝參戰,
北撤整頓
並不在意
穩 定 戰 局 ,為 了 掩 護 朝 鮮 人 民 軍
小白山
赴戰嶺
願
志願軍行軍
雲山
方向
溫井
線
1950-11-05
1950-10-25
但 認 為中國 是 象 徵 性出兵,
東西戰線 美軍戰敗撤退
志願軍乘勝反擊
各 個 擊 破 ,出 其 不 意 攻 其 不 備
取 得了以 劣 勢 裝 備 戰 勝
志 願 軍 先 打偽 軍 再 攻 美 軍,
初步穩 定了朝鮮戰局
優勢裝備的“聯合國軍”的經驗
人民志願軍
30700 志 願 軍 死 傷
220000 聯 合 國 軍 力
36000 聯 合 國 死 傷
戰役指揮官
彭德懷
v s
博 川 、球 場 、 甯 邊 、柳 潭 裡 、新 興 裡
1950-11-25
聯合軍
第二次 大戰役
380000 志 願 軍 軍 力
1950-12-24
戰役指揮官
douglas macarthur
向
第二次戰役示意圖
博川
安州 安州
安州
攻
方
甯邊
價川
志願
軍
進
三所裡
1950-11-25
志願軍兵力分布
聯
平壤
美軍轟炸鴨綠江橋樑 航空兵摧毀與封鎖鴨綠江上 所 有 橋 樑 和 渡 口 ,阻 止 中 國 繼 續向朝鮮戰 場增兵
西線反擊
西線反擊
實行雙 層戰 役 迂回,
致使 美軍第9軍退向平壤, 同 時毛 岸 英,
在司令部遭空襲陣亡
柳潭裡 柳潭裡 柳潭裡
志 願軍集中軍力於西線 少數軍力於東 線 組 織 防禦 保障西線 主力翼側安 全
合
東線推進
東線推進
長津湖戰役-30℃堅持作戰
1950-12-24
新新興裡 興裡 新興裡 下碣隅裡
下碣隅裡 下碣隅裡
國
軍
撤退
方向
美軍敗退 收 復 平 壤( 臨 時 首 都 ) 沃 爾 頓 ·沃 克 將 軍
在撤退中車禍身亡
中朝聯軍
8500 中 朝 聯 軍 死 傷
517000 聯 合 國 軍 力
19000 聯 合 國 死 傷
戰役指揮官
彭德懷 三七 線 至 三 八 線 1950-12-31 1951-1-8
v s
聯合軍
第三次 大戰役
315000 中 朝 聯 軍 軍 力
戰役指揮官
matthew bunker ridgway
第三次戰役示意圖 聯合國
修德山
中朝
漢城
方
向
向
聯軍進 攻
軍撤退方
汶山
1950-12-31
進
軍
全面偽裝
中
一百餘門炮火進攻
採 取 拂 曉 進 入出發 地,
在主要方向進行了短 促的火 力準備 。
在白天瞞過 美 飛機
第一次 大 規 模使 用炮 兵
然 後 以 樹 枝 、白 雪 嚴 密 偽 裝 , 前沿哨兵的偵察
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
聯 合軍在 議 政 府至冬 德 里 建 立防 禦 地 區, 另外 新 增 經 橫 城 至江 陵 地 區 以 及從 水 原 至 三陟 地 區的 防 線
梨木亭
橫城
向
攻
方
漢城
朝
聯
聯合軍兵力分布
1951-1-8
水原
原州
利川
聯合軍 防 線
中朝聯軍進佔漢城 中 朝 聯軍 穿 插 追 擊,
使 漢 城 地 區的聯 合 國軍被包圍, 在漢江 以北背水作 戰
中 朝 部 隊 進 抵 三七 線 佔領仁川
中朝聯軍
53000 中 朝 聯 軍 死 傷
507000 聯 合 國 軍 力
78000 聯 合 國 死 傷
戰役指揮官
彭德怀
三七 線 至 三 八 線 1951-1-25 1951-4-21
v s
聯合軍
第四次 大戰役
355000 中 朝 聯 軍 軍 力
戰役指揮官
matthew bunker ridgway
第四次戰役示意圖
聯
合
原州
國
軍 進
攻方
驪州
向
水原
橫城
向
砥平裡
1950-4-21
擊
方
漢城
1951-1-25
中朝
聯
軍
反
中朝聯軍兵力分布
一 部兵力在西線 組 織 防禦, 在東 線 有計 劃地後 退,從 翼 側威脅西線敵 人 主要進 攻
w
e
西線美軍進攻
東線聯合國軍進攻
聯合國軍攻佔漢城
中朝聯軍退至三八線
志願軍採取兩翼突擊和正面攻擊
主 要 採 取 採 取 “主 力 靠 攏 ”、
美 軍 空 降 第1 8 7 團 用 飛 機 10 0 餘 架,
每 日 均 在 大 量 坦 克 、飛 機 、火 炮 的 支 援 下分多路 輪 番攻擊
相 結 合 的 戰 法 ,實 施 橫 城 反 擊 作 戰
“等齊發展”的戰法和“磁性戰術”
於 汶山裡 地 區傘降 約 4 0 0 0人、 少 量 坦 克 和 火 炮 ,企 圖 切 斷
正在向北轉移的人民軍的退路
中朝聯軍
85000 中 朝 聯 軍 死 傷
418500 聯 合 國 軍 力
82000 聯 合 國 死 傷
戰役指揮官
彭德懷 三七 線 至 三 八 線 1951-4-22
v s
聯合軍
第五次 大戰役
600000 中 朝 聯 軍 軍 力
1951-6-10
戰役指揮官
james alward van fleet
第五次戰役示意圖
汶山
中朝聯軍進攻 中朝軍隊遭敵航空兵
與 炮 兵 火 力 突 擊 ,受 到 重 大 傷 亡 , 未能完成戰役迂回任務
芳台山
加平
漢城
上南裡
議政府 中朝聯軍
聯合國軍撤至漢城 但此時中朝聯軍已經失去殲敵戰機
進
攻
1951-6-10
1950-4-22
方
向
聯合軍兵力分布 聯 合軍固守三八 線,在 汶山,漣 川一 線地區 建 立 第一 道防 禦 地帶,在 議 政 府至春川地區 建 立 第二 道防 禦 地帶
聯合國軍反擊
下珍富裡
東沙裡
聯合軍
防
線
中朝聯軍重創 向北敗退
聯 合 國軍 形成了東 西 銜 接 的 防 禦 體 系,
聯 合 國 軍 以 四 個 軍共 十三師 的 兵 力
幾 條江河水位 上升阻斷志 願軍交 通
組成 “特遣隊”沿公路向志願軍追擊
消 耗 志 願 軍 糧 彈 ,且 雨 季 已 近 ,
用 摩 托 化 步 兵 ,炮 兵 ,坦 克
朝鮮人民軍 戰役指揮官
金日成 鐵 原 、漣 川 以 西 和北江以東
1951-08-18
v s
聯合軍
喋血嶺 傷心嶺
1120000 中 朝 聯 軍 軍 力 250000 中 朝 聯 軍 死 傷
1951-11-30
戰役指揮官
james alward van fleet
690000 聯 合 國 軍 力
168000 聯 合 國 死 傷
喋血嶺 傷心嶺戰役示意圖 戰役雙方兵力分布
合 軍
金化
聯
進 攻方
朝 鮮人 民 軍 堅 持 抵抗
展開 一場 短兵 相接的血 戰,
幾 天 下 來 ,整 個 山 頂 都 被 鮮 血 染 紅 了, 看到淒慘戰況的美軍記者 喊出“Bloody Ridge”
進 軍
城隍谷
向
雙方對峙線
聯合國軍進攻
傷心嶺
聯
文登裡
朝
中馬山
攻方 向
金城
中
這 是由聯 合國軍 和中朝聯軍 在喋 血嶺和傷 心嶺 處 進行的 拉鋸戰。
1951-11-30
1951-08-18
朝鮮人民軍堅持抵抗 轟炸沿著佈滿反坦克地雷 的 灘 頭 陣 地 進 行 ,以 阻止朝鮮軍之反攻
聯合國軍再次進攻
美軍突擊連受到機槍交叉射擊 和 手 榴 彈 攻 擊 ,還 受 到 火 炮 和迫擊炮的集中射擊,
目擊這個戰鬥的美軍記者
喊出“Heartbreak Ridge
聯合國軍拿下喋血嶺 朝 鮮 發 動 六 輛 坦 克 ,聯 合 國 軍 立 即 作 出 反 應 ,用 兩 架 戰 鬥 機 攻 擊了這 些 坦 克
中朝聯軍
11500 中 朝 聯 軍 死 傷
40000 聯 合 國 軍 力
9000 900 聯 合 國 死 傷
戰役指揮官
鄧華
朝鮮江原道 金化郡五聖山
1950-12-31
v s
聯合軍
上甘嶺 戰役
50000 中 朝 聯 軍 軍 力
1951-01-08
戰役指揮官
james alward van fleet
上甘嶺戰役示意圖
1950-12-31
1951-01-08
戰役雙方兵力分布
志 願軍與 美軍於後 期僵 持階 段 在五聖山(上甘嶺 )處 進行 拉鋸戰。
金城
防線
美
金化
軍
進
向 方 攻
鐵原
五 聖 山( 上 甘 嶺 )
雙方對峙線
美軍展開攤牌行動
雙 方 損 失 慘 重 ,美 軍 首 次 為 參 戰 部 隊 配 發 M -1 9 51 式 防 彈 背心進 行 抵 禦
志願軍上甘嶺地區 表面陣地全部丟失
志 願軍進 入坑 道防禦作 戰,
聯合國軍用大炮轟擊坑道口 火焰噴射器 射火焰進坑口 推土機推土封閉坑道口
志願軍展開反擊 100餘門大炮進行炮火拉鋸戰
美軍停止進攻
의의 영향
意義 影響
對台灣的 意義及影響
朝鮮戰爭的爆發延遲或阻礙了人民解放軍攻台
中共的參戰使美國認識到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將臺灣重新納入防禦體系
國民黨政權因為朝鮮戰爭獲得美援,幫助了臺灣 當時的經濟發展及台軍的戰力
對中國的 意義及影響
此役樹立了國威
保持了中國東北部工業區 地理發展位置的安全
維持北韓與蘇聯的合作關係, 不再被美國勢力展開全軍事包圍
對美國、蘇聯的 意義及影響 這場戰爭是冷戰背景下爆發的一場局 部戰爭,雙方均確保了對手沒有成功
戰敗回歸,意識到陸軍軍事方面的不足, 但也保住了南韓,使其成為自己的駐軍基地,可以說是有得有失。
在中國的牽制下,蘇聯僅花費了小部分經濟軍事力量, 使自己在冷戰中保持了安全一點的地位,並且牽制住了美國。
對朝鮮、韓國的 意義及影響 雙方都是以“統一祖國”為目的的, 但雙方關系持續僵化。 戰爭的炮火使得雙方人民死傷慘重, 半島經濟遭受毀滅性破壞。
$ 戰後仍以統一爲目標,不重視經濟發展, 不斷計劃向北韓開戰,但並沒有實質上的進展。
經濟破壞後,因與蘇聯捆綁, 在蘇東劇變後經濟崩潰,人們生活艱苦。
참고자료
參考 資 料
百度百科
W IK I百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