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被世界改变——现实中的中国声音实践 颜峻 a:铺垫 a1:本文和现实有关 一般而言,现实就是人们不喜欢的那部分,不得不的那部分。然而也是自身的一部分,或与 自身相连的环境的一部分。 这个词常和“艺术”、 “理想”、 “精神世界”、 “享乐主义”相对照。说一个人不关心现实,可 能是指他,或者她,从不乘坐公共汽车,也不知道白菜多少钱一斤。但是,说一个人关心现 实,并不等于说他了解白菜,而是说他,或者她,了解其他人的生活,尤其是那些比自己更 穷的人。然而,如果稍微改变一下表达方式,说,这个人太现实了,那就说明他,或者她, 和白菜的关系过于密切,以至于缺乏人情味,缺乏想象力,也许也缺乏维生素:这种人容易 焦虑、内分泌失调、操劳过度,并且遭人腹诽。 人们喜欢旅游,这是摆脱现实的一种尝试。 微博和微信:精选的现实。主要包括灾难、美食和宠物照片。他人的灾难,包括他人的愚蠢 和道德败坏,有助于将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出去。食物的照片:一种力所能及的审美,体现出 人们对即将成为自身一部分的物质的不理解。宠物,主要是猫,看起来饱含人性,似乎是在 证明,我们已经无法从对同类的注视中,体验到这种东西……人们对这些话题发表见解,并 不是为了强化自身的存在,而是相反,让某些能量释放出去。也许是让自己释放出去。一种 最低限度的解放。 哲学家愿意说,即使现实,也包括物质的现实,和精神(意识)的现实。但多数人无法体验 到这种清晰的分裂。 人们对物质的看法,恰恰和哲学家相反。人们消费,买汽车,买洗衣粉,哲学家认为他们买 的不是物质,而是符号。也就是说,符号的现实,已经阻挡了物质的现实,人们已经被广告 和公众意见所塑造,很难再和物质发生直接的联系。人们所说的“物质主义”、“拜物”,恰 恰是对符号价值的迷恋,而哲学家所说的“唯物的声音”,则反而强调感知、对声音本体的 触摸。 佛教徒会说,根本不存在物质的现实,这是幻相。心理学家做出了相应的解释:现实,由知 识和经验建构,连自我也是后天生成的。语言学家和相关学派的心理学家进一步说:世界是 由语言构成的,我们说话、命名、沟通,就一点一点发明了世界,同时也发明了自身。不曾 被语言涉及到的,就是尚未存在的,现实之外的。 出租车司机认为,以上都是扯淡。现实就是大多数人关心的东西:生存、钱和健康,也许还 有自由:现实在堵车的时候发作,使你搓火,认命:大多数人,在进入“大多数人”状态时, 就像车流一样自动生成现实。 a2:本文和中国、声音、实践有关 首先,本文是散文,而不是论文。是文学,不是科学。 其次,所谓的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模糊的、基于共同经验的说法(例如:“大中华地区”), 不如说是作者个人经验的投射。有时候,它包括香港和澳门,有时候还包括台湾,有时候则 不。原则上作者希望不,因为去这些地方旅行,手续复杂,灰色,需要耗费技术和想象力: 这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因此在谈到以上三地时,更多的是作为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