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folio_2018

Page 1

P O R T F O L I O 2016-2018

姓名

陳怡如 Chen, Yi-Ju


「為什麼想要做編輯呢?」 建築系即將畢業的那段日子,在同學們紛紛選擇建築師事務所或者出國進修之際,這好像是我最容易被 老師們問的一個問題。那時候我好像很難回答這個問題,現在回想起來編輯之於我之所以吸引人,可能 是因為我覺得編輯不斷的在為時代留下「切片」。

對於一個網站的營運者來說,牽涉了文字與圖像的書寫與編排。以雜誌的編輯來說,又牽涉了選材與編

Prologue

輯。更大規模的以書籍的出版來說,就又牽涉章節編排,與整體的論述。編輯對我來說是很有意思的一 個身分,像是一個時代的紀錄者,以報導、出版等方式,在這個時間點,做了一個時代的「切片」。 而我總覺得編輯是思考「如何把話說清楚」的職業。 在規劃這本作品集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如何把話說清楚」這件事。在編排上我將呈現各個時期所參與 的不同印刷品。期間將包括四年級在 design studio "Market+" 的 Guide book,暑期在台灣雜誌報

導社的實習經驗,五年級在 design studio 「再造當代樂園」的研究專書,以及在畢業設計的過程中製 作的快報及畢刊。

一開始在 design studio "Market+" 學到如「何用相同框架去談不同市場 ?」。在雜誌社實習期間,由於

專題的策劃學習「如何從頭開始去規劃一期雜誌?」。在 design studio 「再造當代樂園」,則因為研 究專書的書寫與編輯,開始思考「如何用有邏輯的框架去表達研究結果?」。在畢刊組當中,則由於快 報設計,讓人挑戰「如何以有限版面讓人快速理解?」。而最後的畢刊的編輯、印刷與銷售,則讓人了 解到「如何從編輯到出版? 」。

每一次的經驗,即使規模不盡相同,但都越來越讓人靠近「把話說清楚」這件事。

我希望在閱讀的過程當中,一方面可以理解在這幾次的過程當中,在不同的案子當中我用什 麼方式去把話說清楚。二方面則可以藉由這本作品集的編排與書寫,去理解我是什麼樣的人, 我是怎麼看編輯這件事。


目錄 Index

design studio "Market+" Guide book

design studio 「再造當代樂園」 再造當代樂園 TA 台灣建築雜誌報導社 實習經驗 專題規劃

NCKU ARCH 106 畢刊組 快報 畢刊 Thesis Design:Asylum 1067 繪本

Facebook 專頁 52 Hertz in Tokyo 專頁經營

p.02

p.04

p.06 p.08

p.10 p.12

p.16

p.18


Guide book

design studio "Market+" 如何用相同框架 去談不同市場 ?

page

/// 28P

Size

/// 257mm x 182mm

proposal /// guide book for market

四年級下學期的設計課中加入了 design

studio“Market+”。上半學期我們將針 對台北市的各個市場進行研究。後半學期 則依照各自調查的市場提出問題,並以設 計提出解決辦法。

此 guide 即是上半學期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發表。我們以六個不同的調查市場(南門 市場、東門市場、永樂市場、雙連市場、 城中市場、東園市場),將調查結果製作

為一系列的”Guide Book”。那時候再規 劃 guide book 的編排的時候,由於每個

市場的特性都不同,要怎麼用同樣的框架, 卻能凸顯每個市場的特性,變成了我們思 考的課題。

Guide book | info

共同資訊

從封面開始,與 guide book 前半部分為主要提供共同資訊的頁面。 p2-p3:市場基地、關鍵字、主觀書寫、主圖 p4-p5:成立年代、位址、建造方式、攤位總數與市場類型等 p6-p7:時間軸 p8-p9:空間構成(爆炸圖) p10-p11:攤位類型調查

共同頁面使讀者在翻閱此系列的 guide book( 共六本)時,能在閱讀之始即能得到重要的基本資訊,並 建立共同的閱讀邏輯。

Guide book | 封面

02


個別研究

在 guide book 後 半 部 則 為 市 場 空 間 的 個 別 研 究, 研 究 內 容 則 視 不 同 的 市 場 特 性 而 相 異。 以 南 門 市 場 為 例, 則 針 對「 攤 商 佔 領 行 為 」、「 攤 位 邊 界 行 為 」、「 市 場 光 環境」、「攤商分離行為」等進行研究。

以 繪 製 diagram、 爆 炸 圖 等 方 式, 加 上 簡 單 描 述, 使 即 使 是 非 建 築 專 業 者 也 能 迅 速 理解。

Guide book | 佔領行為分析

Guide book | 軼事圖

軼事 Anecdote

guide book 做為上半學期對市場研究的結果發表,在個別研究的最後每人須提出一張「軼事圖」。將 前半部無法被量化的現象、自我的觀察或者僅是市場中的流言以「軼事圖」的方式呈現。

Guide book | 光環境分析

03


再造當代樂園

design studio 「再造當代樂園」 如何用有邏輯的 框架去表達研究 結果 ? page

/// 460P+106p

Size

/// 297mm x 210mm

proposal /// research and design practice

五年級上學期的設計課加入了 design

studio「再造當代樂園」。授課邏輯上與 “Market+”相似。上半學期我們將針對 世界各地之「遊樂場所」進行研究。後半

學期則依據不同的給定基地進行設計類型。 以研究遊樂園作為出發,以四個面向「分 類」、「歷史」、「設施」及「法規」進 行,以瞭解遊樂行為如何產生、遊樂場所

如何規劃。研究之初範圍僅為「遊樂園」, 而後則延伸到規模各異的「遊樂場所」。 那是第一次面對該如何用有邏輯的框架去 表達研究結果。

再造當代樂園 | 序:設計

序:研究

「再造當代樂園」分為上下兩冊,內容分別為「研究」與「設計」。在每一冊之初即安排了「序」,向 讀者簡單說明此書的安排邏輯與大意。 研究部分的序當時是在編輯完成後由我進行書寫。 如何在 2p 的範圍之內進行此書的簡單說明與如何拿 捏說明份量,是很有意思的問題。書寫過程當中亦與指導老師不斷討論,最後以「研究面向」開始加上 簡 單 diagram 說 明 研 究 範 圍、 名 詞 釋 義 定 義 研 究 中 出 現 的 共 同 標 的, 最 後 則 簡 單 說 明「 分 類 」、「 歷 史」、「設施」及「法規」四部分之研究。

再造當代樂園 | 封面

04


研究

分為「分類」、「歷史」、「設施」及「法 規 」 四 部 分 進 行 研 究。 每 一 部 分 得 視 研 究 主 題 特 性 的 不 同, 以 不 同 方 式 進 行 研 究 說 明(icon、diagram、timeline), 並 分 別提出案例作為閱讀參考。

再造當代樂園 | 研究:類型

再造當代樂園 | 研究:法規

再造當代樂園 | 設計:100% 老人樂園

再造當代樂園 | 設計:100% 老人樂園

設計

依 照 給 定 基 地( 台 北 圓 山、 台 南 漁 光 島 與 台 南 南 方 公 園 ), 進 行 設 計 練 習。 每 組 能 以 不 同 的 族 群 或 是 議 題 設 計 切 入, 並 依 照 上半學期之研究,設計「遊樂園。」

05


實習經驗

TA 台灣建築雜誌報導社 一間雜誌是如何 運作的?

在四年級升上五年級的暑假前往「台灣建築雜 誌報導社」進行實習,實習期間主要工作如下:

1. 規劃「新生代年輕建築師的住宅設計」專題: 針對年輕建築師專題企劃當其架構、計畫邀稿 對象、作品收集等。過程當中亦將各種資料收 集、整理,並與編輯及總編輯共同討論,並實 際執行。 (Next Generation 年青力 ta vol.269) 2. 針對「社會設計」議題規劃專訪:為當期採 訪安排採訪、收集背景資料、設計提問,及實 際執行採訪與拍照。回來後撰寫逐字稿、整理 拍攝照片,最後編輯成完整文章。雖然當期因 對方事務所內部問題未能刊登,但依然是收穫 豐富的一次經驗。 (建築人的社會性設計|王大閎的世紀邀約 ta vol.265)

實習經驗 | 訪談照片

3. 圖面整理、初步美編:協助編輯進行九月號 相關之圖面編輯及初步美編。實習過程中亦前 往製版廠、印刷廠以及裝訂廠,實際了解雜誌 的相關出版過程。 (新世代建築教育展 ta vol.266 建築的傳承 Legacy -張哲夫、簡學義│中 小尺度的生活空間 ta Vol.264)

實習經驗 | 訪談照片

實習經驗 | 逐字稿整理

「社會設計」專訪

06

實習經驗 | 訪談照片

外出採訪是這個月中印象相當深刻的一個部分。從事前的規劃、採訪的現場,到最後的整理與書寫,都 是相當特別的經驗。而在設計採訪題目的時候也要不停的變換視角,有時候是在受訪者的視角,揣測什 麼樣的題目最能使受訪者講出真正想說的。有時候則是站在讀者的視角,去想什麼樣的問題是讀者想要 理解的。在準備的過程當中,我理解到「編輯」其實就該是這樣不段變換視角的角色。 雖然最後這篇報導因為受訪者事務所的內部問題未能被刊出,但仍然是珍貴的一次經驗。


在 建 築 雜 誌 工 作 是 我 一 直 想 從 事 的 工 作, 在 日 本 實 習 期 間 經 營 了「52 Hertz in Tokyo」( 現 已 改 名 為「52 hertz in Thesis Design」),針對在東京包括建築、 展 覽、 城 市 以 及 實 習 進 行 書 寫, 在 一 篇 篇 的貼文中中累積出了對於媒體傳播及建築 書 寫 的 興 趣。 後 來 很 幸 運 的 在 大 學 的 最 後 一 個 暑 假 前 往 台 灣 建 築 雜 誌 報 導 社 實 習, 能 以 一 個 更 近 的 距 離, 去 理 解 當 代 台 灣 在 建築評論及出版的現況。

實習經驗 | 印刷廠看印

我突然覺得自己很像食品的製造商,不斷的寫 字不斷的生產。食物可以寫上哪時候過期,告 訴你如有沉澱物純屬自然現象請安心飲用或者 常溫下保存 270 天。 然而知識也能寫上警語跟標上有效期限嗎 ?

在實習的過程當中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 關 於「 知 識 生 產 」 這 件 事。 在 經 營「52 Hertz in Tokyo」的時候,心態上是輕鬆 地想要提供與非建築專業者關於建築的相 關 知 識, 有 點 像 科 普 文 章, 針 對 對 象 或 者 立 場, 其 實 並 不 是 那 麼 的 嚴 謹, 真 的 可 以 說是「就僅僅是寫出來」而已。 在 建 築 雜 誌 實 習 的 過 程 中, 有 幾 次 閒 暇 的 時 光 是 我 自 己 翻 了 整 個 下 午 的 雜 誌, 我 才 突 然 發 現 這 其 實 是 一 個「 生 產 知 識 」 的 行 業, 甚 至 是 製 造 業。 這 些 文 字 無 論 是 紙 本 或 者 電 子, 都 將 在 我 們 無 法 掌 握 的 情 況 下 被 留 存 著, 留 存 在 一 個 人 的 書 桌、 一 個 家 的 書 櫃 或 者 是 一 個 學 校 的 圖 書 館。 所 以 這 其 實 是 非 常 嚴 肅 的 一 件 事。 寫 作 者 是 已 知 的 過 去 式, 但 閱 讀 者 卻 是 無 法 被 預 期 的 未 來 式。 我 們 無 法 為 文 字 寫 下 警 語, 但 卻 有 人會記得甚至相信我們生產的文字很久很 久。這讓我對寫作這件事的態度開始轉變, 變 得 更 加 嚴 肅、 更 加 嚴 謹。 因 為 我 們 製 造 的 不 只 是 一 本 名 為 雜 誌 的 商 品, 而 是 存 在 很久的知識甚至歷史。

實習經驗 | 編輯會議

實習經驗 | 裝訂廠參觀

實習經驗 | 圖面整理

實習經驗 | 製版廠最後校稿

07


專題規劃

TA 台灣建築雜誌報導社 如何從頭開始去 規劃一期雜誌? U40 Architects : Structure

page

/// 118p

Size

/// 297mm x 210mm

-整理(total:6p) : 揭示主題、提供理解的脈絡 -When I was 30-40(2p): -國內 (1p+1p) (採訪、對談,字多圖少) -國外 (2p,不過都不是同個時間地點,怎麼呈現要再想一下)

proposal /// research and design practice

-安藤忠雄(1941) : 住吉長屋完工(1976) -黑川紀章(1934) : 代謝派的集大成、大阪萬博(1970)

在實習的過程當中印象深刻的另一件事是 協助規劃新生代年輕建築師的住宅設計」 專題。

-貝聿銘(1917) :

在地產商 Webb and Knapp 工作,連自己的事務所都沒有

-Renzo Piano(1937) : 正忙碌於之後為他獲得普立茲克獎的龐畢度中心 -Zaha Hadid(1950) : 30 歲成立自己的事務所,在那之前都忙於教職

在 規 劃 期 間 從「 如 何 定 義 」 年 輕 建 築 師, 到「 如 何 切 入 」 皆 有 多 次 討 論, 最 後 決 定 刊 登 建 築 師 限 定 為 四 十 歲 以 下, 並 將 將 刊 登內容分為三部份進行。

-出發點(2p) : 店鋪、室內、展覽、教書、改建、競圖、家具 -工作型態(2p) :「年輕建築師的團體作戰」 ,前一個世代較多單人為首的事務所,但年 輕一代基於經驗與資源的不足,多以多人事務所作為工作型態。可能訪問兩間比較特 別的事務所,介紹空間安排與工作型態。

第 一 部 分 是「 垂 直 性 」 的 切 入, 找 來 五 十 代的建築學者或建築師/二十代的建築系 學 生, 已 回 望 / 觀 望 的 視 角, 針 對 自 己 三十至四十歲初入/將入建築界的經歷進 行書寫。

-作品與建築師論述(total:45p) : 主要內容 -新建案(5*5=25p) -沈弘軒 -方瑋 -沈庭增 -林柏楊

第 二 部 分 則 是「 水 平 性 」 的 論 述, 邀 請 在 台 灣 工 作 的 外 國 建 築 師, 以 海 外 經 驗 來 看 台灣的年輕建築師。

-楊秋煜 -呂兆民 -改建案(4*5=20p)

第 三 部 分 則 是 年 輕 建 築 師 作 品 刊 登, 作 品 則 不 限 是 老 屋 改 建 或 者 新 設 計 案。 不 限 制 刊 登 類 型 是 希 望 以 刊 登 作 品 的 多 元, 去 反 應台灣年輕建築師開業的不同起點。

-黃卓仁 -好室 -本埠 -合風蒼飛 -論述 -「家是時間,住宅才是空間」─我對家庭與家屋的看法 -學生時代做過的小住宅特輯 (時代相隔不遠,資料大概有留著吧?) -以小住宅作為空間實驗場 -展覽(total:16p) : 以展覽作為一種接近的手段 -Hata Lo(8p) -賴人碩「研究所 x 工務所 - 邁向批判性的實踐」(8p) -其他論述(total:8p) : 國際的水平與世代的垂直,另一種互相對話的可能 -水平向 -在台灣卻不是台灣人的年輕建築師(2p):平原英樹(微老)、冨田匡俊(微老)(結構)

專題規劃 | 架構草稿

架構草稿 專題規劃 | 封面

在進行架構規劃的時候寫了很多次的草稿,用什麼角度切入,論述的方向是什麼,找誰來登,找誰來說, 都歷經不斷的討論與修改。但過程依然讓人覺得很享受,就跟最一開始在自述中提到的一樣,我認知到 編輯是一個「把話說清楚」的職業。

08


垂直性之一

找 來 五 十 代 的 建 築 學 者 或 建 築 師, 以 回 望 / 觀 望 的 視 角, 針 對 自 己 三 十 至 四 十 歲 初 入建築界的經歷進行書寫。

年輕建築師

在規劃之初原先是想縮小目標至「年輕建 築師的小住宅(新建案)」。然而在收集

資料的過程當中,我發現台灣建築師在 35 歲以下即完成獨立住宅的數量其實不多, 多數人的起步其實是門檻較低的「老屋新 力」。

台灣對比日本或是荷蘭,對年輕建築師來

說其實並不是友善的環境。機會相對缺乏, 小型事務所在各大競圖上也不具優勢。為 了維持事務所營運,「老屋新力」成為年 輕建築師們初試身手的第一步。

對我來說「雜誌」應該是如同時代的切片 一樣,經由定期的報導與出刊,既是傳播 新知,也是揭露一個時代的景況。因此在

與總編輯討問的過程當中,即堅持要將「老 屋新力」亦列入刊登範圍。

垂直性之二

找來二十代的建築系學生,以觀望的視角, 針對即將進入的建築界進行書寫。

水平性

邀 請 在 台 灣 工 作 的 外 國 建 築 師, 以 海 外 經 驗來看台灣的年輕建築師。

專題規劃 | 目錄

作品刊登

作 品 則 不 限 是 老 屋 改 建 或 者 新 設 計 案。 不 限 制 刊 登 類 型 是 希 望 以 刊 登 作 品 的 多 元, 去反應台灣年輕建築師開業的不同起點。 09


快報

NCKU ARCH 106 畢刊組 設計設

page

/// 40p

Size

/// 210mm x 148mm

proposal /// brief introduction of each project

到了五年級下學期的畢業設計,在畢刊組 工作的期間有兩大工作。第一件是畢業設 計期間在各大評圖場上使用的「快報」。 第二件則是畢業設計評圖結束之後,集結 全班同學作品的「畢刊」。這兩件事的公 版設計、內容編排、排版校稿、印刷出版 與最後的預購及銷售,皆全面由畢刊組負 責。

快報顧名思義即是如同報紙一般,以有限 的版面以及較少的閱讀時間,快速介紹每 一位同學的設計內容。評圖場上將邀請校 外建築師或者教授成為外評老師,同時現

場也會有校外或者低年級的同學進行觀摩。 快報的存在目的在於使在場的觀眾皆能快

快報 零肆 NCKU DEPT. OF ARCH 106

速進入狀況。然而當內容太少則不易評圖 老師及同學理解,內容太多則會使快報篇

幅太長,在時間有限的評圖場上亦不適合。 因此如何以有限版面表現設計內容,成為我們 的設計目標。

MAY 2018

快報 | 快報零肆封面 快報 | 快報零肆內頁

快報零肆 畢業設計正式評圖時提供評圖老師參考,並在現場販賣與外校及低年級參與同學。採彩色印刷。設計上 為一人刊登一張主圖(平面、剖面、透視、重要分析皆可),並寫上中文及英文簡述。重要的共同資訊

則包括作者姓名、指導老師及基地位址。與前三期快報相同,我們亦要求每一位參與同學提出「問句」, 希望讀者能透過「問句」,快速理解作者欲討論之議題。(畢業設計最後的正式評圖場合往往邀請國外 10

建築師一同參與,因此我們在最後的「快報零肆」當中加入一段約 150 字之英文簡述)


快報零壹至零參 快報 | 快報零壹封面

畢業設計正式評圖前的三次草評亦編有快 報零壹至零參。採黑白印刷。版面較快報 零肆略小,編輯彈性更高。

由於希望每一位同學能因自身設計,而排 出最適合的快報內容,而非因為公版形式 而侷限呈現設計的可能性。因此我們專注 在公版的設計上,如何在文字方面僅給定

快報 零貳

Thesis Design_ Second Review

標題、內文與註解形式,圖面則規定相隔 距離並給予少數規線下,能排出簡潔但閱 讀邏輯明確的版面,成為我們的目標。

而除了設計公版之外,亦須設計軟體教學 課程,校稿送印以及快報之預購與銷售,

這些都是在畢刊組期間額外的學習與收穫。 快報 | 快報零貳封面

快報 零參 快報 | 快報零壹至零參內頁

不同的精神疾病 快報 | 快報零參封面

11


畢刊

NCKU ARCH 106 畢刊組 如何從編輯到出 版?

page

/// 288p

Size

/// 240mm x 170mm

proposal /// thesis projects review

畢刊作為畢業設計之後全體同學的作 品集和評圖回顧。與快報比較起來除了 個人篇幅較多之外,我們開始思考如 何去體現「整體性」。我們將「畢刊」 視為也是一種展覽,應該如普遍的展覽 一樣重視空間序列、層級等。 而除了畢刊內頁的編排之外,亦必須 與印刷廠討論、理解畢刊的選紙印刷、 加工裝訂、正式面向大眾的預購以及在 展覽期間的販賣。工作範圍甚至包括成 本管理以及訂定銷售策略,這些都是在 編排畢刊之外,需要一併思考並執行的 工作。

畢刊 | 目錄

畢刊 | 封面

畢刊 | 目錄

12


分類索引 因此我們捨棄以往畢刊的分類方法(都市、 族群、歷史等),試圖用建築類型、基地 位址,甚至是一系列的提問(例:能光腳 嗎?可不可以光腳?)試圖用多種不同的 框架作為分類索引,讓讀者能以不同方式 去認識全面的作品。

畢刊 | 索引頁之建築類型

畢刊 | 索引頁之基地位置

畢刊 | 索引頁之其他可能

13


個人頁 延續快報希望每一位同學能因自身設計, 而排出最適合的快報內容,而非因為公版 形式而侷限呈現設計的可能性。因此這次 在排版上依然僅定有少數規則如文字方面 僅給定標題、內文與註解形式,圖面則規 定相隔距離並給予少數規線。

而為了使個人與個人之間換頁時能更加明 確,則安排跨頁大圖,以及將論述與基本 資訊集中在前二頁。既能使個人頁換頁明 確,亦便於檢索。

個人頁| p3-p4

個人頁| p1-p2

14

個人頁| p5-p6


平面索引

除了「基地位置」、「建築類型」與「其

他可能」外,我們亦收集全部作品的主要

平面,用不同的比例尺去進行重繪與排版。 我們認為建築介於都市與室內之間,討論

的尺度相當廣泛,因此我們希望藉由「平

面索引」使讀者理解 39 位作者之間,討論

尺度的差異與多元。

級畢業設計專刊 106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Thesis Design Projects 2018, Tainan Taiwan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號 326

15 畢刊 | 畢業評圖結語頁 畢刊 | 換組頁

出版者 /吳光庭 級 著 者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106 編 輯/王淳德 紀思寧 許恆 陳怡如 游秋水 劉瑞麟 封面 設 計/王淳德 紀思寧 陳怡如 游秋水

年 月 2018 6

其他頁面

出版單位/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地 址/ 701 台南市大學路 號 1 電 話/ 06-2389977 印刷裝訂/天晴文化事業 電 話/ 06-2933266 地 址/台南市安平區健康路三段 ISBN 出版日期/

畢刊 | 索引頁之平面索引

相對於「分類索引」、「平面索引」與「個

人頁」的緊湊排版,在其他頁面如「換組

頁」與「畢業評圖結語」在排版上較為簡

潔,如同文章中的逗號一樣,給人呼吸的

空間。


繪本

Thesis Design:Asylum 1067 還有什麼表達的 其他可能性?

page

/// 32p

Size

/// 297mm x 210mm

繪本| p1-p2

繪本| p3-p4

proposal /// telling a story

畢業設計

列車是相當特別的空間形式。一般的建築

無論在哪個時間點,都會位於相同的地點, 擁有相同的物理環境。然而列車卻是在每

上翻頁,向上拉開才會看見藏在其中的建

一個時間點,都在變換其所屬的空間。現

築物。

在這一分鐘在這裡,下一小時可能已經抵 達八十公里遠的下一個站。

為了時間與空間如此緊密相關的空間形式, 我選擇以線性敘事的繪本去進行表達。

繪本| p13-p14

繪本| p15-p16

繪本| p23-p24

繪本| p25-p26

繪本|封面

繪本|封底

16


繪本| p5-p6

繪本| p9-p10

繪本| p7-p8

繪本| p17-p18

繪本| p11-p12

向左拉開能看見後三節列車。

繪本| p19-p20

繪本| p21-p22

翻頁打開則會看見電梯剖面。

繪本| p27-p28

上翻頁,向上拉開才會看見藏在其中的建築物。

17

繪本| p29-p30

繪本| p31-p32


專頁經營

Facebook 專頁 52 Hertz in Tokyo 當作者同時也是 編輯的時候?

【ARCH_Exhibiting : House Vision 2016】 與實物同大,具體化的 12 套住宅的不遠未來 「House Vision 是一種嘗試,通過企業與建築家 / 創造者的共同努力,考慮家應有的樣子,嘗試著在不遠的未 來將其具體化。 經過確認申請,在會場實現的建築帶著真實感,並非一紙空談。 即使在將來,做為能被利用的未來,也具有說服力。」 ( 以上節錄自 House Vision 2 現場參觀文宣 )

第一次開始自發性地寫一點文字是大四上 學期,那時候也是第一次開始去想什麼是 編輯。

在日本實習的那段期間, 我開始在

facebook 經營了名為「52 Hertz in

Tokyo」的專頁。那時候只是單純地想要 為實習的這段日子留下紀錄,文章內容上

起步| HOUSE VISION2

以在東京建築的參訪為大方向,也會寫一 些關於都市或者展覽的心得。那是一段很

由原研哉作為展覽總監,土谷貞雄作為企業協調,隈研吾負責展場設計,在找來了藤本壯介、Atelier BowWow、坂茂等十來個建築團隊,再結合 Panasonic,TOTO,YKK,TOYOTA 等知名企業,為未來的家屋做出新提 案。 這種陣容真的可以說是日本建築的全明星賽了。 展覽本身都是以 1:1 的方式呈現,希望能夠讓來參觀的民眾能再與展品互動之際,更能理解提案在未來呈現的 樣子。 12 個提案中,個人覺得最印象深刻的應該是由 Panasonic 與永山祐子共同提出的「の家」。 「の家」中的の是家屋的空間分割狀態。永山認為將來的家屋會將臥室與浴廁等皆集中在中央,周圍的牆成為 功能更多元的存在,將物品轉化為事物,以互聯網取代的情況下,家可能就會呈現像這樣的輕便狀態。 智慧化的趨勢從智慧型手機延伸到穿戴型物件還有家電,下一部能不能延伸到建築呢 ? 永山提出這樣的討論 後,試圖想像了未來的家居型態。這種 " 既不存在卻又存在 " 的空間型態,讓人覺得很有意思。而在單純的 program 設計之外,其實永山作為建築師,我個人也很喜歡她作為建築師,在空間配置上的掌握。平面圖是簡 單的外圓內方,人經由 " の " 的尾巴,緩緩進入建築體本身。內部的方在一樓是廚房與浴廁,順著樓梯再向上則 是只剩一張床的,最簡化的臥室。人背對方 ( 不動的牆 ) 面對圓 ( 結合互聯網、智慧化的牆 ),同時也切割了事件, 卻又創造了連續的空間 ( 實在是很高明啊 !)。 而在永山的提案之外,如果壁體的智慧化真的發生,是不是不再需要能與電器和家屋互相配合的方正家屋,建 築設計上也能從傳統的空間構成中解放出來了呢 ? 真的令人很期待。

有意思的經歷,一方面是終於開始提筆寫

作,二方面是發現自己其實是作者兼編輯。 這件事突然不只是「寫」而已,開始要去 想讀者是誰?大家想看什麼?如何組織? 要不要做系列介紹?如何與大眾對話?回 頭來看那其實是一段很精神分裂但也愉快 的過程,明明是同個專頁同個經營者,我

卻一直要變換不同的視角,去與自己溝通。

起步| HOUSE VISION2

雖然 House Vision 2016 已經在星期天結束了,但也希望對建築有興趣的大家能到官網看看。官方也有針對這 次的展覽出了專書,圖面很清楚,想多了解的也能找來看看。 建築師永遠再建造明日的建築。換句話說,建築師永遠也是再決定人類生活的方式與世界的樣貌。 每次想到這裡就覺得唸建築的自己真是責任深重。

18

起步| HOUSE VISION2


【ARCH_Visiting : 驟雨與裂痕─廣重美術館與北齋美術館】 第一次的比較文,獻給同樣以浮世繪作為展示主題,操作建築師卻截然不同的兩個美術館。 一個是用材料不斷找尋何謂日本建築的隈研吾,一個是用空間手法不斷對未來建築提出想像的妹島和世。預計 會以 " 驟雨與裂痕 " 寫成上下兩篇的比較文。 pt.1: 浮世繪、 那珂川町馬頭広重美術館 pt.2: 墨田北斎美術館、結論 outline /// 浮世繪 /// 量體 /// 意象 /// 材料 /// 起步|廣重美術館

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 地點 : 栃木縣那須郡那珂川町馬頭 建成時間 : 2000.7 建築師 : 隈研吾 /// 浮世繪 /// 浮世繪起源於 17 世紀的日本,除了指彩色印刷的木板畫外,事實上也有手繪的作品。內容多以市井小民的生活 作為主題,有美人圖、役者繪 ( 歌舞伎 ) 及名所繪 ( 風景名勝 ) 等。甚至還有畫有時事的風刺畫與可以帶在身上 以預防麻疹的麻疹繪等。 魯迅曾在給日本友人的書信中寫道 " 關於日本的浮世繪師,我年輕時喜歡的是北齋,現在則喜歡廣重,其次則 是歌麿的人物。" 他提到的葛飾北齋與歌川廣重,在這篇比較文中,正分別作為兩間美術館的主角。 歌川廣重生於 1797 年的江戶,擅長寓有小人的風景畫,著名的作品《東海到五十三次》畫的正是從東京到京都 之間的所見所聞。 葛飾北齋生於 1760 年的兩國地區 ( 也在江戶,更偏向東北邊 ),擅長風景畫、春畫 ( 如有名的〈章魚與海女〉) 等, 代表性的作品有《富嶽三十六景》,其中的〈神奈川沖浪裏〉,正是看見名字就有畫面的名作。 而後浮世繪作為茶葉包裝傳入 19 世紀的歐洲,更間接影響了印象派的發展,梵谷就臨摹過歌川廣重的〈大橋驟 雨〉,甚至在個人的油畫中畫入了浮世繪的作品。

起步|廣重美術館

/// 量體 /// 從東京搭乘東北新幹線到那須鹽原站,再搭乘 JR 宇都宮線到西那須野,下車後再搭乘東野巴士到馬頭車庫站即 可。八點就從東京車站出發的,抵達時已經快中午了。 沿著路徑向前,最先遇到的是在左手邊獨立作為廁所的量體。繼續向前則會遇到遭路徑一切為二,一大一小的 兩個量體。左手邊的小量體為美術館附設的咖啡廳,右手邊則為美術館的本體。雖然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卻依 然在同一片屋頂底下。而那條路徑,繼續延伸則可以走向後山,直到抵達一座當地的小神社。原來隈研吾從一 開始,就以路徑與切割量體的手法,試圖將這座美術館放進當地的紋理中。 /// 意象 /// " 是大橋上的一場驟雨,也是森林裡灑落的陽光。" 以收藏歌川廣重的作品為主的美術館,選擇了《名所江戶百景》中的〈大橋驟雨〉作為靈感來源,將畫中筆直 的雨絲轉化成以木頭組成的格柵,在美術館中是屋頂也是牆,層層疊疊,用幾何呼應畫中的雨,用材料隱喻後 山的樹。廣重美術館,是一場最溫暖的雨。 然而材料防火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 隈研吾後來與專家安藤實合作,以遠紅外線破壞木材中的 壁孔膜瓣後, 在浸入防火藥劑當中,終於克服了木頭做為建材的防火問題。

起步|廣重美術館

19


【ARCH_Interning : 每個禮拜一次,一起吃晚餐】 說起來很不可思議,但事務所每個禮拜都會麻煩一個現在已經退休,但以前知名到在雜誌有專欄的廚師來幫我 們做晚餐。日子不固定,對方方便我們就方便。來的時候會是一道道打包好的菜,再由事務所的 staff 分成一份 一份,再配上一個人一杯冷茶。 大家就會很局促的聚在會議桌上,邊聊天邊吃飯。話題從日本 staff 留不長的鬍子,會一路延續到德國 staff 喜 歡的日本老歌手(但其實他根本不知道在唱什麼)。日本 staff 很親切,會翻譯其他 staff 講的內容,給我們這 群不懂日文的 intern 聽。老闆很少說話,會像小老鼠一樣的吃,然後看著大家。吃完了洗個碗,再回去工作。 飯是真的很別緻很美味,但最印象深刻的,是每次晚餐準備好,事務所裡大家互相提醒該一起來吃飯的感覺。

起步|事務所晚餐

【ARCH_ :Transporting : 逃離東京的線── JR 京葉線】 「大家都在舞濱下車了,只有我繼續東行。」 這次想跟大家介紹的不是建築,而是一條我個人很喜歡的鐵路線─ JR 千葉線。 ( 在開始前先簡單跟大家介紹一下日本的鐵路系統 : 新幹線 = 高鐵 JR (JAPAN RAILWAY) = 台鐵 然後由於日本幅員廣大,所以還會有很多私人公司加入,比方說 " 東武鐵道 "、" 西武鐵道 " 等。基本上速度比 較接近一般火車這樣。日本的大眾交通運輸真的很有意思,可以的話希望有機會可以再多介紹一些。) 京葉線是一條由由東京車站發車,一路向西延伸至千葉縣的路線。有部分與也是東西向發展的武藏野線重疊, 兩者在 " 二俣新町 " 分開後,武藏野線向北,而京葉線繼續往西直到千葉縣的「蘇我」。 千葉縣由於靠海,也像台灣一樣設有許多的加工出口廠,沿線的許多站基本都停在工業區邊。京葉線上相對有 名的站除了之前介紹過的葛西臨海公園,就是東京迪士尼樂園所在的舞濱站了。 個人很喜歡京葉線的原因,是雖然經過許多工業區,但仍然臨海。由於沿線也沒有什麼重要的商業區,坐的人 也不多。背著工廠,面著海洋,一路前行的感覺真的很棒。之前去的時候風很大,買了飯糰跟咖啡牛奶,選了 一個人很少,現在甚至想不起來叫什麼名字的站,吹著風慢慢享用,也是一種很快樂的旅行方式。 「大家都帶著迪士尼的共同回憶上車了,只有我沒有。」

20

起步| JR 京葉線


「52 Hertz in Tokyo」時期書寫內容進行簡單分類如下: ARCH_Visiting:關於建築參訪,此系列篇數最多,篇幅也較大。

ARCH_Exhibiting:關於展覽,篇數較少,篇幅較大。記錄了在日本看得兩次展覽,包含“House Vision 2" 與 21_21 sight 主辦的“解剖展”。 ARCH_Timlapsing:以縮時影像記錄城市。

ARCH_Interning:關於實習,篇幅較小,僅記錄實習過程當中發生的小事,娛樂性質較高。 ARCH_Walking:關於在城市中的行走經驗,

(除了這四類之外,亦有其他如“ARCH_Wearing”、“ARCH_Drinking”等在分類之外的額外書 寫。)

從一開始的不知道如何著手,到後來開始收集資料、編輯照片、架構編排,甚至開始與讀者溝通交流等, 並開始慢慢建立起分類以及安排不同系列,在這個作者與編輯合一的身份之下,雖然無法輕易評價自己 做得好或不好,但那段時間累積下來無論是文字組織的能力,或是對於題材的觀察與編寫,都成為日後 影響我的重要經驗之一。

一開始會想到 52 赫茲,是來自一隻鯨魚「52-hertz whale」,因為只能發出頻率為 52 赫茲的叫聲,

遠高於一般鯨魚的發聲頻段 ( 藍鯨的頻率為 10-39 赫茲;長鬚鯨為 20 赫茲 ),因此基本上是無法被同類 所「聽到」的。想到來到東京實習,也是很相似的狀況,就決定使用這個名字。四年級下學期結束了東

京的實習回到校園,「52 Hertz in Tokyo」改名為「52 Hertz in Tainan」。升上五年級後,畢業設 計開始,「52 Hertz in Tainan」再度改名為「52 Hertz in Thesis Design」。52 Hertz 好像是一

隻不斷悠遊的鯨魚,停留在任何我停留的地方,而當初取的這個名字讓我可以透過這個專頁,一直以「旁 觀者」的距離去觀察並進行書寫。

起步| 52 Hertz in Tokyo 時程規劃

2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