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G_01,東海建築學生刊物

Page 1

01



04

目次 編者的話 02

林園淳 攝

07

建築[生活]甘苦 Staying Up/Anonymous

04

情感三部曲 ( 七月、十月、一月 )/ 陳水池

07

OH oh.../ 大三元

13

曾宏文 翁任均 魏宏揚

15

打不出長篇文字 / 翁任均

17

界定 /

13

15 18

封面故事1:

幫槍文化憶與談 東海的老闆與槍手 - 我的一些回想與反省 / 程宗賢 18

29

東海畢業設計與幫槍文化 / 邱浩修 26 聊聊畢業設計的槍手制度 / 陳林蔚 29 建築系的幫槍文化 / 中原建築三年級 _ 陳薇安 44

44

封面故事2: 東海近建二十年 / 郭文亮 46 封面故事3:

46

交換學生記實 在東海的四個月 / 賴友煒

55

在東海的日子 / 符永鑫

58

美哉臺灣 美哉東海 / 郝 傑

60

我在東海的日子 / 衛若宇

64

58

64 01


01_2011 02 21

編者的話

吳富文 黃昱棋

系刊從開始策劃、實際徵稿、到終於出 刊,已一個學期的時間。當中一再延後出刊, 進度遲遲未達到,編輯們實在是力不從心。 其一在於系刊的形式與方向未定,若要讓系 刊有其存在的價值,則此刊物所載之內容將 為時所需,並能讓大部分人受益,其存在不 至於搖擺不定,可有可無。其二,刊物需要 其讀者與支持者,即便再有理想抱負,若無 法做到傳達與發聲,則此刊物也將流於形式上的存在,那辦系刊又有 甚麼意義?其三,對於在此刊物內探索之主題,也是團隊中幾位成員 所關心與深感困惑之事。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把這些主題建立起來 其實也等於需花上些力氣挑戰自己與學習環境。雖說執行起來遇到挫 折還能苦中作樂,實際上還是跟自己做思想鬥爭,以人際關係來打消 耗戰。這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關於我們原先所認識的各種系刊,雖說各有特色,但挪用模式、 植入東海,實不適合。至於優秀作業,對系內外的發表已經有管道(會 議室外佈告欄、系官網),當下熱門課題則有一些非正式的討論平台 (個人 blog,facebook 等)做為意見交換或表達,一些相對學生來說 較不適合談論的研究成果,都發表到專業雜誌上。若系刊只是負責紀 錄一部分成果,實在沒有具體的存在意義可言。對於在東海這個學校 環境,怎麼去說一些這個環境裡面的人的故事,一度成為我們的主要 方向。後來則體會到,做為學生,只要我們正視自己的問題,就能讓 諸多關心我們的人有所收穫。對我們而言,這也是最互惠互利的一種

02


模式了。 今立定方向並往前踏出一小步,由下學期正式運作的幫槍主題開 始談起。其原因在於幫槍文化為東海多年傳統,當中必也經歷多少沿 革與轉變,我們對東海的幫槍文化有諸多想法,並對這些年幫槍文化 之演變深感興趣,渴望於當下諸多槍團運作模式與各方心態中找到更 為妥善與利於學習的切入點。東海學生中多有幫槍經驗,各方意見回 饋也可能促成更豐碩的成果,於老師則能針對學生的意見來理解澄清 問題並加強畢業設計之主要訓練內容之宣導。於學生則能多多嘗試不 同心態與方法並聆聽學長老師們所分享的寶貴意見。 幾位老師和學生間的投稿支持並提供協助,提高了學生刊物的質 量,倘若大家能努力以稿件回饋,也不枉老師學生們所貢獻的時間與 精力。一則能助深入探討、溝通立場、釐清問題,二則能為此世代之 同學的那些持之有道、言之成理之事做一些紀錄與反思。我們可以肯 定,高質量的辯論肯定是令人獲益匪淺且津津樂道的。 對於大家所投之稿件,我們也非常珍惜,若發現自己的稿件並無 刊出,則有可能對於稿件另做安排。編輯收到稿件後必會給予回覆, 無收到回覆者也可向編輯直接反映或轉交稿件。 今正式結稿出刊,唯盼此期能為同學師長放在心頭掂掂重量,為大家 留下一頁精采。

團隊 陳東煒 洪子超 江德邦 林羿希 傅偉哲 黃奎元 陳昱超 歐陽君年

03


01_2011 02 21

Staying Up

Anonymous

For the past 4 years I have experienced a life of sleeplessness. It may be common to believe that being in architecture department-especially in Tunghai University that not sleeping or staying up is a must in order to pass the rigorous design studio course. However, I must say that staying up, or not sleeping the amount of hours needed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s a life of misery. A life without the correct amount of rest is a not a life. I believe that the reason behind why almost all students in this department is staying up when they should be sleeping is due to three primary reasons, the unreasonable pressure of the teachers, of other students, and of self. It is due to these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that even the healthiest student falls into the impending doom – A life of sleeplessness. First of all I would like to point out that my comments are not towards any specific teacher. There is an unreasonable pressure that the teachers gave the students as they enter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Whether or not it is to make sure that the students can withstand the future pressure that this field will eventually have, or that the students hold a serious attitude when facing design, I believe that sometimes the demands are too extreme. One time, when I was walking along the studio, I heard a teacher mocking a student saying, “I’m sure you slept plenty yesterday, you didn’t stay up did you?” On the spot, I didn’t like what I was hearing. What is wrong with a student sleeping the hours that he/she must sleep? I realized that because of the common misconception that all students in th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is willing to give up sleep for their work, that the teachers take a student’s working time for granted. If my hypothesis is correct,

04


then it is safe to say that the teacher is exerting a pressure telling the students to stay up late. However, it is wrong to blame the teacher for all the sleepless nights, for the peers is also a great factor. I remember that upon coming t o T H U, a n u p p e r c l a s s m a n f r o m a different college’s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told me about the life of an architecture student. It was a great story, about the countless dusk that she and her classmates have seen. I was awed and prepared to take on the so-called life of an architect. No doubt, during my first year here in THU’s arch department, I have many sleepless nights. However, looking back, I believe that it is the upperclassman’s story, along with the pressure of the peers that really drove me to go several nights without any decent sleep. Stories about other students and upperclassman runs quick within the studio, sometimes after a story is told, in 10 minutes time, it’ll have already reached the graduates ears. Therefore, it is not uncommon to hear that a students have gone on a 24 hours no rest spree on design. As fellow peer, or underclassma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is automatically brings out the feeling of being incredibly hard-working. As the design studio is open and taught in a small group, it is inevitable that teachers compare students in their progress. Therefore, after hearing that someone has gone on a spree the night before, any diligent student would feel nervous as to the amount of work he/she has done for the studio lecture. As this terrible trend goes on, like domino’s effect, more and more students fall into the illusion that not sleeping equals hard working. Lastly, I would like to emphasize that the primary factor of students not sleeping is actually the mindset of the student himself. Honestly, as a student, I understand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majority of the students. For example, design class is on Thursday and Monday, after design class

05


01_2011 02 21

on Thursday, any living soul would decide to take a break and rest of the day, then on Friday, after class most students will be going out to shop, or watch a movie, the basketball team practice on Friday, so Friday is usually not a day that people work on their work. Saturday, some students probably started thinking about design the night before, therefore upon sleeping a good 8-9 hours, he would slowly advance to studio, and after seeing his classmates, they started to gossip from 10am to 12pm. At 12, he invites his fellow classmates to go together to eat a meaningful and inexpensive lunch. After lunch, he decides to take a nap until 3pm. Upon waking up, he starts watching TV until 5pm, and then slowly advances to studio once again. After being in the studio for a good quality 30 minutes, he was asked out by classmates to go eat dinner together. After a good relaxed dinner, they set out to studio once again, where he prepare his sketchbook while having his facebook and msn open. After constant disruption of e-mails and instant messenger, he finally decides to turn it off, and that would be 10pm. After actually working for 1 hour he decide that IF he’s going to stay up, he should do it when everyone else is doing it, and that would be on Sunday night. Therefore he happily walks back to his dorm, and sleep at around 23:30. The next day he finds himself waking up at 10am again because he forgot to set his clock back two hours from the day before, therefore after brushing his teeth, he rush to the studio and starts working, where his working hours is left with only less than 20 hours if he decides to sleep 6 hours+. This is what commonly happens to students in th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This process of working is going all over the place, and I believe that this is probably still the schedule of someone hardworking. Therefore, I would say that the primary reason behind the people staying up late is themselves, and no one else.

06


情感三部曲 - 七月、十月、一月

陳水池

七月情感 暫離羅馬的托斯卡尼旅行也進行了三天, 在觀光勝地餐餐外食早已把錢包刮得所剩無 幾。 今天本來就決定早起,赴阿平之邀,攻佛羅倫斯的頂,也一窺阿 匡教堂(Basilica di San Miniato al Monte)的厲害。 和預料中一模一樣,阿匡教堂真的長的很像阿匡。 但也就因為太早起床,頭昏腦脹的情緒依舊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好 好享受旅店提供的美味早餐。拉著行李到城外搭遊覽車的路上,前天 的烤羊肉與紅酒味、昨天的拉麵與綠茶味,隨同狹窄的街道一同在我 腦中翻攪。 坐上遊覽車,在佛羅倫斯看到的最後一幕是 Giorgio Armani。 再次睜開眼睛時,也已經換了幾座城市。就在午後一點左右,車 子停在一群老建築群的外圍,左邊是一座小廣場,右邊是一間國際大 飯店。 南歐午後的酷暑難耐,伴隨著睡不好的眠、餓扁的肚子,心情不 受影響才怪。由於程老師講完課時還不到 Check-In 的時間,加上大家 舟車勞頓,黃老師跟鄔老師便決定帶夥伴們去尋找他們回憶中的好餐 廳。覓食的過程中,我的眼睛也瞟來瞟去,端詳這座中世紀老城-錫 耶納(Siena)。最後還是出現了千篇一律的結論:歐洲的古城建築物 都舊的有理,附加上的新 Program,也是令人嘖嘖稱奇。 你哪會想到這樣古老的中世紀城市會有一大堆的義大利國寶: Prada、Gucci 與 Armani ? 花了好一番功夫黃老師才找到這記憶中的美食,用餐空間就像是 中世紀的小城堡。聞到烤肉香甜滋味的同時,老闆早已磨刀霍霍往那 待宰的肉塊殺去。其實我早已忘記那頓飯的情況,只記得肉很好吃, 身心很俱疲。

07


01_2011 02 21

放好行李之後,一心一意就想狠狠摔在床上,一覺不醒。只是一 通閃亮包的電話,打亂了我自己安排的行程:「要不要去 Siena 的 Duomo 教堂看看?」 是啊!到了中世紀大城,不去拜訪它的主教堂怎麼可以! 這趟路程簡直是跋山涉水,才走到差不多 GROM 的店門口,就已經 汗流浹背。既然如此,就給他花個 1 € 買個冰淇淋來吃好了(不得不 說,如果有機會來到義大利中、北部,不試試 GROM 的牛奶和香瓜冰淇 淋簡直是愧對自己!)。 爬上陡峭的大樓梯,終於到了錫耶納主教堂。按照左邊一條排隊 的人潮的局勢研判,這棟主教堂肯定是要門票的!光看花俏的立面就 知道不對勁,一進到裡面氣氛更是詭譎。柱廊的上頭刻著一排的人頭, 怎麼看都不想承認這是個會讓人靜下心的教堂。夥伴們不斷抱怨:「這 樣的教堂一點也不漂亮,還要收門票;那一排人頭更是讓人不自在。 果然是 Duomo、著魔(閩南語發音似 Duomo)!」其實,我心裡頭更是 一陣寒,在這神聖的空間裡卻是滿心的批評,甚至我感受不到任何一 點安詳。不行,我得趕快坐下來! 剛好前排坐著一個福態的中年爸爸,他身旁的輪椅上應該是她的 女兒。爸爸雙手合十,頭低俯瞰地上,口中輕聲地念了些什麼。看起 來應該是來自義大利其他遙遠城市的旅客。我眼神離不開他們,不是 因為女兒與眾不同的身形。而是,儘管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只是抱持 著觀光客的態度來神遊此地,不好看就批評、不喜歡就唾棄;但是, 在父女倆的心中,這棟主教堂可能是依靠、是讓他們繼續走下去的動 力。

十月情感 十八個小時不間斷的火車旅程不是開玩笑的,幸好是冷氣開放的 二等車廂,否則頭上、腋下及腳底板的連續出油將密集不斷。 下午四點多才從 KRVIA 出發,忘記是哪個印度學生信誓旦旦地向 我們保證,這樣的時間到 Bandra 火車站絕對充裕?最後,閃亮包與 Manka 她們的計程車還不是卡在車陣當中,只好連跑帶滾地穿越貧民 窟,跳上蠢蠢欲動的火車。別說我們大家都在連忙打電話,印度學生

08


Abishek 還在火車嘗試啟動之時連忙下車看狀況,果真是十萬火急! 還好在火車加速逃逸之前,我們看到了眼眶帶著淚光的閃亮包與衣衫 不整的 Manka,大家心中的大石頭才就此放下。完全不敢想像如果她 們沒有趕上火車,這趟旅程將會如何發展? 很難形容印度火車內的氛圍,總覺得不管是車廂內或是印度街道 上,一直瀰漫著難以言喻的 Masala(印度香料的總稱)的迷幻氣味。 嚴格說起來,長期食用香料的次大陸居民們,香料味會不會早已和他 們的血液交纏得濃情密意?所以只要印度人走到哪,魔幻就在哪? 不過就在此時,我們自己人竟也發出 Masala 的強烈氣味! 涼圓與鐵蛋早在來火車站搭車之前,就已經先出遠門逛街,買了 碗炒飯回來。只是這份量大得囂張,氣味也傳得無遠弗屆,不只吊在 上臥鋪的彭彭驚訝地往下看,搞得連隔壁穿莎麗的媽媽也都時不時地 探頭過來。

德里火車站的行李搬運工,他們會搶搬行李的生意。 林園淳 攝

「大媽,妳是 想 吃 是 不 是? 這 種份量我們吃到撐 死,給妳吃整碗都 還嫌不夠!」有聲 音冷嘲熱諷地說 道。 儘管炒飯份量 過多大家吃都吃不 完,卻還是要買火 車上走來走去的叫賣,卻還是要趁中途停靠站時下去買一攤;管他火 車停多久!管他火車開動了沒有! 只是有時買上火車的「美」食,可怕到大家都「沒」食。 抵達德里車站大約是早上九點多,照理說逃離搭了十八個小時的 火車應該神清氣爽,只是一遇到鐵軌下滿是排泄物的景象讓人頭皮發 麻。其實也就是因為印度火車上的廁所只是挖一個洞,身體所排放的 任何東西也都輕輕鬆鬆地掉下去,並且隨著火車的遠去跟你說掰掰! 不過,等到回台灣向老爸、老媽分享這樣的噩夢時,我簡直像是大驚 小怪,因為早在幾十年前,台灣的火車也是這麼 Man 的!

09


01_2011 02 21

在印度最討厭的事情就是時間被莫名地耗盡,往往一件在台灣只 要十幾分鐘就可以搞定的事,在印度就是要乘以好幾倍。從下火車到 抵達旅館,一共花費近兩、三個鐘頭。忍了一兩天沒洗澡,身體極度 不爽快,一下榻旅館,不是直接就能衝房間沖涼,到底還是要無止盡 地等下去啊! 拎著大包小包的行李並不輕鬆,蒼蠅在人群間穿梭倒是自在。幸 好房間鑰匙在半個小時後莫名其妙地發了下來,終於要跟滿頭油垢就 此說再見,我速度飛快地衝上樓梯,連門房熱心服務我都直爽拒絕, 一心一意就是想要跟冰涼的水來段重逢戲碼! 來德里的目的是要搭飛機前往遠在喜馬拉雅山上的拉達克列城, 因此,千里迢迢(真的是三千多公里喔!)斜切了四分之一的印度次 大陸,可見印度國土之遼闊!雖然身在小島國的我們很難體會什麼叫 做廣袤偌大的土地,但是,身在他鄉的我們不會就這樣被擊垮的!即 使 在 人 心 惶 惶 的 北 印 度, Masala 我們還是照吞、破銅 爛鐵的公車還是照跳、人擠 人的鹹魚捷運還是照搭、觀 光客動作還是照擺、地攤的 價錢還是照殺,管他的異樣 眼光,誰叫我們是外國人, 我們就是有權撒野!不過, 當然還是要有印度人陪同 啦! 下午跟晚上留給我們的 自由時間全都耗在體驗德 里。只可惜,閃亮包一早就 感冒臥病在床,沒辦法一同 享樂。除了顏色與孟買不同 的 Rickshaw( 電 動 三 輪 計 程車)之外,德里有好多東 西是我們一時之間無法適應 的,儘管我們待在孟買差不

10


多三天,但城市的氣味、城市的顏色、城市的腳步我們也都應該摸得 差不多了。德里與孟買南轅北轍的首都氛圍必須要在短時間內消化完 畢,不胃痛才怪。一直都記得當我疑惑為何德里的人行道高度到膝蓋 時,便直接向旁邊的印度老師發問,印度老師瞧我這問題天真無邪, 回答說: 「Welcome to India!」 直到此時,我才真正恍然大悟羅老師在出發前往印度前對我們說 的話: 印度很窮很苦,但也有一套很窮很苦的生活方式。的確,世界上 大部分的國家都不若台灣一般擁有那麼好的生活環境(即使有比台灣 更好的生活環境!)。來自遠東的我們只是一味地抱怨,那也只能說 是把台灣的經驗移植到印度,不同價值觀是無法互相套用的。更何況, 台灣跟印度分別來源於兩個截然不同的古老文明,要怎麼去體驗?要 怎樣受感動?取決於自己的心境。或許印度,就是那樣一個適合旅人 的國度。 逛完德里嘉年華回來後睡了一個多小時,兩點多被挖起床趕飛機。 睡眼惺忪的我們,糊裡糊塗地搭著計程車前往機場,一路上的燈火闌 珊。望著車窗外,飛快的是車速,映著滿心的悸動。

一月情感 自從十一月印度同學來台灣交流,國曆新年前根本沒有時間回家, 課業、系學會及招待印度人等一系列的繁忙,接踵而綿延不斷。莫名 其妙間我的內心在這個學期也慢慢孤僻了起來,總是想在忙碌的一天 中擠出屬於自己的小世界時間,窩在這學期剛搬入的套房,短短的幾 十分鐘內,品嘗一杯茶,眺望著落地窗外陽台對面那長滿綠茵的空地。 說想家其實也麻痺了,身旁的紙醉金迷雖然沒有侵占我的心靈, 但自己卻也慢慢地跟上了都市的腳步。難得捉到聖誕舞會後的假日回 家,肩上的負荷終於得到暫時的紓解。 中午到家時老媽還在廚房裡煮菜,忘了事先註文點菜就臨時決定 回家,反正就當作享受一番隨機取樣的樂趣。走進廚房,老愛翻冰箱 的我順勢打開高到受不了的冰箱,裡頭塞得令人窒息,甚是佩服冰箱

11


01_2011 02 21

的儲藏能力。有趣的是,裡頭有八成都是蔬菜。 「嘛尚濟青菜啊吧!市場係半買半相送喔!(也太多蔬菜了吧! 市場賤價銷菜喔!)」 「什麼半買半相送,根本就免錢!(何止賤價銷菜,根本就是不 用錢!)」 我突然驚覺到,生活在以金錢作為代價交換的城市裡,早已忘記 鄉下的街坊鄰居送來送去是人之常情,即使在大二愛煮菜的那段時間 常常跑台中的菜市場也能感受到攤販的熱情。但是,鄉下那種,只要 你是我身旁的人,就是我的朋友的那種感情,也很難再現。 儘管東西如何平常、垂手可得,即使是在任何地方都能輕易購得, 不也是授者視為珍寶才會贈予分享的嗎?其實原始的人類生活何嘗不 是如此:以物易物、以情還情,人類的文明不也是在這種看似低價的 環境中建立起來的嗎?事物的價值早已尋常地被金額定位,但隱藏在 背後的情感價值,幾乎是寸金難買。 聯想到那天去看得宮崎駿新動畫-借物少女艾莉緹。恆常在我們 生活周遭的東西,我們都不足以為惜。有很大一部份的原因在於我們 早就已經肯定地賦予物品所有權(因為我們買了它,它就是我的的那 種道理。),物品再也沒有故事、沒有情感扶植,最後導致我們疏於 珍惜。 其實早在讀建築系以前就曾聽人說過,一棟建築物的珍貴與否, 在於建築師對業主的量身訂做。也就是說,建築師為業主設想多少、 為業主考慮多少,這其實也都是人類相處間的情感。同樣的設計費, 可以做多做少;同樣的建築物,可以做壞做好。為支撐社會而珍貴的 情感身處在各行各業、每一件事情中,這也是因為,媽媽煮的菜為什 麼會最好吃的原因吧! 面對著一層一層滿是贈品的冰箱儲藏架,我開始埋怨起現代社會 的無情:為什麼每一件事都要有代價?為什麼每一件事都要有利益? 難道幫助人、滿足人不是一種回饋?難道為別人多做一件事情不是一 種獲得? 難道我也是我埋怨的其中之一? 最後蓋上冰箱,其實也很難不嘆氣;只有坐在充滿愛心的餐桌前, 才是雙贏。

12


OH oh...

大三元

1. 曾經,有看過有學姊 po 過一篇文章,內容是將槍團分類成風、花、土, 當然在看到這一篇哭笑不得的文章時第一個想法是既然有風花,那雪 月呢?雪類型的槍手可以說是「遲到早退超冷漠,說話做是總默默」 的嗎?一種擁有特殊體質的槍手,就算突然消失也不見得會發現,幫 槍幫這麼久可能說到話的時候是「要吃什麼」的時候,來的時候大家 驚嘆,去的時候不留半點痕跡,屈指可數的交流形式,轉過身去什麼 也不記得;那至於月類型是不是就該被定義為「陰晴圓缺總是他,不 爽不會來幫槍」呢?十足個人主義,自我本位,也可以說是傲嬌吧, 每天的情緒都不適合做事的話,那就不會出現吧。當然各式各樣的人 都有,定義槍手這件事到底有沒有意思呢?我其實不太懂,就以前的 觀點來說,槍手跟老闆的關係不應該是情義相挺嗎?那定義到底是要 幹麻?信任嗎?我想信任是最讓人不敢置信的吧。信任會建立在這些 標籤嗎?因此…當我自己定義自己的定位時,我自己究竟是在貶低自 己還是老闆呢?我只能說或許我試著當一塊海綿,學習各種所需的能 力,至於學到什麼,我想我學到了怎麼在這個虛假的世界存活。並不 是槍團制度的問題,而是更加根本上的問題,虛情假意冷箭暗放是不 成文的定律的話,那交際應酬以逸代勞就也只能說是手段罷了。這只 能說是巨大機器中的齒輪相互摩擦,而形塑的世界。環環相扣彼此牽 拖,牽一髮而動全身,落井下石是牽拖的進階技能,難怪說建築系是 個學能說善道的科系。 2. 當初對建築系的印象是:一起趕圖一起措賽,相互鼓勵,在這樣的環 境下,應該是有辦法找到志同道合、就算是一丘之貉也至少是算是患

13


01_2011 02 21

難與共。而在設計方面,設計應該注重的是想法是內容,而不是排版 不是舌燦蓮花。 3. 建築系的生活當然是多采多姿的囉。八卦流言滿天飛,小事大事全多 露,無名小卒黑鍋背,名聲背後屍體佈;笑裡藏刀後補刀,口腹蜜劍 心很賤,心狠手辣如嚼蠟,為覆辛詞鬼見愁。這麼犀利的流言蜚語這 麼厲害的戲劇天才,這個小型社會的驚心動魄怎麼會無聊呢?每場精 采的八點檔每場豐富的後宮戲,這個跨越時空的鉤心鬥角令人目不暇 給阿。無論是熱血漫畫的友情無敵、還是少女漫畫的愛情浪漫都是厲 害的劇情,只能說是高潮迭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看的我目不轉睛, 大概缺少的是好吃的爆米花吧。

14


界定 -for La Biennale di Venezia 2010, Yeh Studio 曾宏文 翁任均 魏宏揚

在不同的時空所能顯露的事物不同 , 因此邊 界消失或顯現。或是,在不同的觀點去看, 邊界在觀點的變化之間被消弭,然後顯示出 全然不同的性質。 各個獨立個體所組成的有機發展的紋理,當 被 工 業 化 規 格 化 的 事 物 侵 略 影 響 之 後, 被 一一塞進那些規格化的空間中。我們認為, 那樣有機的紋理被填入的時候同時也被侷限 了,被侷限在一個規格化的框框中。 每一個框框看起來都一樣,被很規矩的堆疊跟聚集。他們原本在不堆 疊的時候的關係被垂直水平切斷了。許多不同與陌生的事物被聚集在 全部一樣的框架中,但若把視角拉遠去看,他們的不同性被消除了, 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同質性。 原來,原本那樣不同的事物,被套進同樣的框架之後竟能如此相同。 這樣的事情還有另一個衍生的例子:兩棟年代風格相差許多的集合住 宅在白天的時候給人感覺十分不同,但是在夜晚,當看的見的事情只 有他們開口中的燈光時,那些型態相似的光景讓這 樣在白天不同的建築在夜晚相同了。 在這樣的狀態下,同樣可以去討論,在這樣強烈的 同質性中,還是隱藏了強烈的異質性。 每個燈光中所代表的或許是客廳,或許是房間,或 許是浴廁。另外,每個客廳的燈光,每個房間的, 浴廁的燈光都是代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以及生 活。就只當他們的不同性在那樣的視角看不見之後,強烈的同質性侵 略了人在那樣視角中的觀察認知。

15


01_2011 02 21

不過,有趣的一點是,若是能夠仔細觀看,仍然是有很多自然的蔓生 突破規格化的框架。 原來是人為的生活與活動打破了規格與有機 生成的紋路。 有一面鐵皮牆,牆上有許多人名配合電話號 碼以黑色奇異筆被整齊寫在鐵皮的突起之 間。將此畫面重疊以集合住宅的畫面,很有 相似感。他們遠看又是如此相似,但是都很 分明的代表著不同的人。在規格化的建築物 中不同的人們在裡面過著相異的生活;在整 齊的牆面上不同的聯絡方式默默騷動著。 不同的事物,被均值的置放在一起的時候, 那樣的規格像是黴菌一樣會互相暈染。不同質感的布料被固定在同一 面牆上,經過相同的風吹雨打與微生物棲息,他們有一樣的質變。這 樣相同的質變使得他們能夠被詮釋為同一類,同一種。 不過,仔細觀察依舊可以看出他們在其中蔓生突破同質的自然紋路, 那是發自他們本質的東西。 我們都在相似的地方努力的發出不同的聲音,因 為我們原本就不同。 我們都將自己蔓生出規格化的框架。 人類養蚵,把牠們聚集在一起培養整理成整齊的 蚵田。其實我們也正在用同樣的手法對待自己。 人們收納人類的生活,也是把人類這樣聚集堆疊 在一起,我們像是蚵田裡面的蚵一樣的居住著。 然而,我們並不像被飼養的蚵般不自由。縱然是 在侷限在框架中生活,但是那個框架對我們來說 是軟性的。我們各自保有自己的空間,同時我們也隨著環境變動我們 身邊的範圍,作自然的蔓生。就像是被紗布包裹保護的果樹,當風吹 動,樹與樹之間的紗布互相推擠,影響身邊的樹的空間,但是不入侵。 遠觀我們相同,近觀我們不同。在同與不同之間,界線存在於視角時 空的變換跟不同的焦段。

16


打不出長篇文字

翁任均

常常看著空白的輸入格,打不進長篇的文字。 我可以在畢業設計的題本上寫很多事情,但是一旦習慣了找資料後有 根據地消化反芻再吐出的過程後,對於自己要說的話反而下不了筆。 就像進了建築系,開始學會尺規作圖後,我原本的手繪能力就被排擠 在一邊施展不出來;想畫卻畫不出來的感覺就好像被冷落的朋友在鬧 脾氣,對你的呼喚相應不理。 要叫他出來要很用力的很專心的,但在那時候就會自己覺得,唉,不 如以前上手了。 人也跟動物一樣吧,受過訓練就會習慣這種可以少點思考的行動,真 是可憐。原來順應我們天性天份而做出來的事情,才是真正不簡單的。 其實情感也是受制約的吧:我們都太有定見,所以也是經過生活的訓 練然後對事情做出反應。 若要真正坦率的隨心所欲,要做得到坦然,是多麼困難的事情。

17


01_2011 02 21

東海的老闆與槍手 - 我的一些回想與反省

程宗賢

我作畢業設計的時候只有兩個槍手。 這樣開始似乎太過明顯直接,因 為不論從我們那個時代到現在,這似 乎都是不太正常的數字,通常 4-5 個 槍手似乎是平均值,多過或少過這個 數字似乎代表的是你的人氣或是你經 營人脈的能力。當然也不盡如此,因 為畢業設計畢竟是老闆自己的事,大 半的時間都是自己面對設計的挑戰與 掙 扎, 槍 手 只 是 過 程 中 協 助 你 的 夥 伴,當然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他們也 程宗賢老師畢業設計 Thesis_01

會是日後美好回憶的一部份。

在我們那個時代 (80 年代的結束 ),尋找槍手沒有那麼多規則, 多半是早已熟識的學弟 ( 妹 ) 或是以前曾一起幫槍,有那麼一點傳承 的意味,我們也沒有槍團這樣的組織,因為既然是以前已熟識的,所 以大有拔槍相助的那麼一點義氣在。開槍宴 ? 並不存在,最多就是在 別墅餐廳或老闆買一些外食聚聚,比較像是聚餐聯絡感情,或者像我 就根本沒有辦,槍手會責怪嗎 ? 我想是不會,因為大家都知道畢業設 計的忙碌與壓力,也不會計較那一頓。倒是謝槍宴就比較慎重一點, 不過由於那時候的台中還沒有那麼繁華,所以我們的選項也不多,常 常是在中港路梧棲一帶,幾個老闆一起合請來解決。 我的兩個三年級的槍手,都是以前幫槍班底所認識的,在開始找 槍手的時候確實有一點慌,因為我們班修畢業設計人比較多,所以一 下子人就找完了,相較之下我的槍手人比較少,似乎有些吃虧;但是 後來想想心一橫,反正自己設計自己解決,兩個槍手一個畫圖,一個

18


做模型也就夠了。當然這樣講似乎不盡符合實情,因為當時系主任張 先生就說,程宗賢只有兩個槍手,可是你得看他的槍手那裏叫做槍手, 這話倒是有一半是對的,因為其中一位是快槍俠型,當時三年級同班 的都知道,但是另一位槍手則是慢郎中型,在之前一起幫槍的經驗中 我已經領教過,處在這兩個極端類型的槍手中,老闆的心臟必須強一 點,不過我向來是冷靜型,做事有自己的步調和計畫,也就沒有在意 那麼多了。 記得以前自己幫槍的時候,大一也是從雜務開始,像是割模型的 零件、收圖 ( 沒有電腦繪圖的時代,描字、比例尺等就要一、兩個小 時 );大二、大三的時候則描圖或做模型都有,印象裡老闆們還是掌 握了大半的東西,槍手很少包下整個模型或圖面,一直要到大四的時 候,才會被老闆賦予整個模型或圖面的製作,包含管理小槍們的工作, 但是老闆還是會先與大槍溝通他所要的模型或圖面效果,我在大四的 時候幫老闆完成其全部的分析圖 ( 印象裏佔據了兩個評圖板面,是他 設計概念重點 ),但是也是在他告訴我版面架構下,負責將其所需的 圖、文字,影印、打字和完稿。那學期對我是個大考驗,我既是系刊 總編輯,又要做大槍,還要顧自己的設計,從系館到台中的印刷廠一 趟就要兩、三個小時,所以如何調配時間便是一門功課。所幸最後將 老闆所交付的工作順利完成,在那次的經驗中,我倒是學到了不少控 制時間的經驗,另外就是在製作分析圖過程中,理解到如何對案例進 行分析比較以及適當呈現的方式。 我想幫槍過程的學習是那時候很重要的一環,不管是最基本的模 型作法或是圖工的要求,你都可以在學長 ( 姊 ) 的某些堅持下,了解 執著的原因及目的。就像我大三時候的老闆對模型的灰紙板應該如何 切割、補強、接合的前後關係,甚至厚度計算的精準,都讓我了解這 一層執著背後所代表對建築概念精準呈現的重要,這個經驗從大四以 後也影響到我自己做模型的要求。 當然更重要的經驗往往就在某些不經意的時刻,老闆談到其設計 的想法和作法時,那種知識與經驗的傳授過程。也許對老闆是不經意

19


01_2011 02 21

的閒談,但是槍手卻往往很重視。每一屆都會聽到槍手們私下為了各 自老闆的想法而彼此爭論、辯護,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東海畢業設計評 圖會被全年級所重視的原因,也是槍手們會在意老闆在最後正評的表 現的原因,因為它除了代表某種團隊的榮譽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代表 在幫槍那段時間所了解到的一些觀念和作法要接受評論的時刻。 從槍手來看這個過程似乎一切都理所當然,但是從老闆來看卻往往是 一團亂,因為做不完的壓力一直都在,我自己的畢業設計也是在兵荒 馬亂中展開,在那個時期我們只能在最後一個月開始動用槍手 ( 系上 的規定 ),但是偷跑的人一定有,躲在別墅不會有人知道,不過也不 會太多,多半就是基地模罷了,我們那時候正評時圖面最多貼滿評圖 室前方,模型有基地模和正模就是默契的標準了。我的畢業設計有點 不同,由於基地不只一處,所以沒有大的基地模,只有設計正模,本 來的計畫曾經想過基地模,但是由於槍手不多,所以考慮後便決定不 做。我的那群正模雖然擺滿整個評圖場子,但是都非常簡潔 ( 或是挺 陽春的 ),其實現在回想當時真正重要的不在於量,而是模型和圖所 傳達的一致性,或是說 它們有一種個性,我的 黑白圖面和抽象的模型 有一種屬於我設計概念 的調子,我想這是在今 日畢業設計中較少看到 的,在我們那個時代, 只要對設計比較執著的 人,你大概都可以看到 一種表現法同概念一致 的呈現,所以真正好的畢業設計往往不在於他最後呈現的量,而是在 這些圖和模型背後所傳達的質感那種設計概念被凝聚呈現的整體性。 這種對表現法的要求從我做學生到現在當老師其實一直沒有變,現在 的同學們往往是在沒有自信感的原因下做了一堆版面和一地的模型, 寄望老師們間有一種最小公約數的標準來確保自己的成績,其實這從 來不會影響我們如何評斷設計的好壞,如果只是以圖模的量來撐場面,

20


往往只會落得我們婉惜槍 手們的勞苦。 我 做 畢 業 設 計 時 有 些 獨行俠的味道 ( 自己設定 了方向就往前衝 ),原因是 我想超越自己以往設計的 障 礙, 並 且 表 達 我 的 一 些 建 築 理 念。 所 以 當 槍 手 有 空 可 以 幫 槍 的 時 候, 我 已 經完成一小部份的圖,那時候距正評還有兩、三個禮拜左右的時間, 我把剩下大半圖面的草圖完成交給我的大槍去描,原本想這夠他一個 禮拜的工作時間,沒想到我的槍手真是快槍俠,或者說是飛彈部隊吧, 大概不到一個禮拜就完成了。當他把那一大卷圖還給我的時候,我真 的楞住了,做老闆的第一忌諱:千萬別讓槍手沒事幹,就這樣被打破 了,我只好請他先回去休息。 但是另一個槍手卻完全相反,我必須不斷找時間到他的隔間 ( 不 像現在,那時候槍手多半都是各自在自己隔間工作 ),一方面看進度, 另一方面也聊一聊休息一下,當然最重要的是怕槍手太鑽牛角尖,精 雕細琢的在做一些不相干的事 ( 割車子或一堆人 )。我的槍手就曾經 在慢慢「雕」一個火車頭 ( 還是老火車頭 ),這時候就要趕快制止, 因為時間有限,模型重要的是作品概念的呈現和完整性,而不是那些 小東西,槍手經常會因為分工的關係或求好心切而太在意細節,反而 忽略真正重要的整體及進度,這是老闆即使你在忙亂中也要能控制的。 其實模型真正要傳達的倒不是在多真多像,而是如何塑造一種屬 於概念的質感,我說的質感不是指材料的質感,而是與設計概念相匹 配的模型呈現方式,它與對模型材料、構築等製作方式的選擇有關。 舉例來說,我曾看到為了要表達設計概念與地質層次的關連性,選用 夾板來作基地坡度的等高線,為的就是要表達那一層一層的質感,這 就是一種將設計概念貫徹到模型製作的例子。可惜的是在今日畢業設 計中,只看到運用大量槍手所堆砌出來的比大和比多的模型產量,卻

21


01_2011 02 21

看不到那種能清楚呈現甚至強化概念的模型,那其實是一種出自於對 自己設計概念的了解,進而對模型材料的選擇與製作的工法有精確掌 握的態度。我覺得做老闆的必須要能掌握自己設計模型最後完成的品 質,而不是發包給槍手們放任他們去製作。 但是這幾年我所看到的情形反而是老闆設計沒做完,槍手沒事做 只好割一堆人和車子,我想每個老闆都要負責任的扛起進度的控制, 如果沒事還不如讓槍手離開,等到你能計畫出他們如何能有效的工作 再一起投入,這比拖一票人乾等來得好。帶槍手是一個工作規劃的學 習,你必須控制自己的進度,不能以自己做設計的進度來要求別人配 合,反而要規劃自己的進度讓槍手們知道配合的時間點,要運用槍手 你就必須能清楚什麼時候要做那些事,是那些人做,槍手人越多你就 必須越能控制他們投入的時間點。

程宗賢老師畢業設計 Thesis_04

這幾年看了幾次畢 業設計的過程,我也感 覺到許多與當年不一樣 的改變,有些事可以歸 咎於時代的不同,但是 我想有些仍然是一個做 人的基本態度。首先我 想我們必須了解老闆 / 槍手之間是一種特殊關 係,畢竟這是學校不是 職場,槍手不是你的員工,你也不是他的雇主,所以不可能要求人完 全配合你,這是不一樣的地方。槍手來幫你是自願的,那應該是一種 朋友之間的關係,即是槍手很乾脆的說:「老闆這個禮拜就完全屬於 你的」,你也必須注意不要影響人家太多,如果掌握不了這種相互的 關係,建議你就不要用太多槍手,想辦法自己完成大部分的工作,讓 槍手做其餘的。事實上在當時我也有同學是自己獨力完成畢業設計的, 這代表東海的畢業設計是可以獨力完成而不須槍手的。

22


其次槍手既然是自願來幫你的,也不會在意那個便當,我指得是 現在「發便當」這回事。我們那時候幫槍的民生問題其實多半自己解 決,因為既然是「兩肋插刀」的來幫老闆,其實不會在乎吃食,只有 在最後幾天需要長時間工作時,老闆才會買外食來請槍手,我自己做 老闆時也沒有非常照顧槍手的飲食,槍手也沒有在意這點,大概他們 看我孤家寡人一個,也就沒有計較,通常老闆有「另一半」在招呼的 才會有比較好的「福利」,我覺得這應該是老闆個人的拿捏和與槍手 間的默契;但是如果老闆 / 槍手的關係是純粹建立在便當之上,那就 不算正常了,甚至乾脆可以免了,因為就像我說的,老闆 / 槍手是建 立在朋友互信的基礎上而不是任何交換的利益。 說到交換利益就會聯想到回馬槍這件事,在我們那時候回馬槍不 是普遍的現象,確實有存在但也有限度。一種回馬槍是指以前的老闆 回來幫學弟妹完成畢業設計,這其實是要完全避免的,你 ( 完成畢業 設計的學長姊 ) 可以回來幫你以前的槍手整理他的設計思考,或是紓 解他緊張的情緒,但是千萬不能動手,因為這一方面牽涉到公平性, 另一方面你是在貶抑你的學弟 ( 妹 ),你會讓他陷於能力不足的自我 懷疑,那對他而言不是一件好事。另一種回馬槍,是針對畢業設計完 成後回頭幫大一到大四的槍手,在我們那時候老闆們也知道低年級應 該學習自己完成設計的能力,如果幫過頭是會引起另一種公憤的,即 使有也會有所節制;另外說實在的,老闆們在做完畢業設計已是半虛 脫的狀態,我聽過老闆躲槍手,也聽過老闆幫回馬槍時呼呼大睡,最 常見的是在嘮叨槍手:「唉!你動作這樣慢到時候怎麼做畢業設計 啊 ?」說起來槍手靠自己還是比較簡單。更重要的是從我的觀察, 通常對自己設計有自信或是比較在意自己設計的人,不會寄託老闆來 幫自己完成設計,多半是設計有危險的、拉警報的才會依賴回馬槍。 可是要小心,濫用回馬槍是會有副作用的。 離開學校後大部分的人都會去事務所工作,在事務所不管是聽老 闆指示去完成所分配的工作或是幾年後自己要管理一個案子,這些都 絕對需要有進度控制和組織的觀念,這時候你在學校自我的要求便是 一個關鍵;我自己和我那一代的同學們在進入事務所後的情形大都相

23


01_2011 02 21

當順利,並沒有適應上的問題,而有聽到適應問題的常常就是曾經非 常依賴回馬槍來完成畢業設計的人。我自己在投入職場後一兩年就開 始掌管一個案子,從設計、施工圖一直到發包,工作上要熬夜加班也 都全力配合,但是這幾年經常聽到事務所的朋友抱怨年輕的一代,缺 乏責任感和能力,我不會將這種現象與槍手問題直接連上等號,但是 確實的,如果你在學校不能看重自己完成這件事,不斷依賴他人特別 是學長 ( 姊 ) 的協助,這可能就是一個警訊。因為學生生涯對設計自 信的建立是來自你學習過程中一點一滴的完成目標,當你將設計完成 假手他人時,你就無法建立自己對設計的自信,因為連你自己都會質 疑個人完成設計的能力;此外當你過度依賴他人的幫槍,你也減損了 對自己組織事情能力的鍛鍊,而這在未來的專業工作裡,特別是要面 對一堆法規、結構、機電、構造等等整合工作的時候,將是非常重要 的經驗。 槍手說起來不算是一個制度,系上也從來沒有明文規定,對我而 言它是一個鬆散的連結,仰賴的是共同相處的情誼。做畢業設計可以 不用槍手,同樣地低年級也沒有義務要當槍手,我是不會懷疑做槍手 是想要學一些經驗和做設計的方法,但是往往的情形是大家都在幫 忙,所以在團體的氣氛下好像非幫不可,甚至有些人只是覺得好玩。 其實根本不須如此,畢業設計要不要槍手或幫槍應該都是個人的決 定,我從不認為這是一個制度或應該是一個制度,因為一旦成為制度 那就像所有社會制度一樣,其缺點弊病就逐一而生,社會制度我們還 有法律規範,而在學校裏只有默契與立場,如果要系上來規範,到時 候只能不斷地規範再規範,形成一個奇怪的現象。 這幾年畢業設計中老闆 / 槍手的問題屢屢被提出,但是也不容易 解決,因為幾乎所有問題都糾結在一起,在我看來有一個根本的原因 在於:畢業設計的同學對設計的缺乏自信。因此畢業設計需要一堆槍 手,可是領導負責的態度和組織能力又不夠,槍手的埋怨就出來,而 槍手們又往往覺得這是每年一度的嘉年華,大家一起做很好玩,反正 幫別人的設計又不用負擔結果,所以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而結束後老 闆又可以是回馬槍,結果槍手自己完成設計的能力和毅力也瓦解,也

24


建立不了對設計的自信,這裡面就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如何解決這樣的惡性循環 ? 我沒有什麼立即的方法,我覺得還是 要從你們個人自覺開始,從兩三個人開始再慢慢影響多數,重點還是 要回到畢業設計的本質,那就是你如何在五年的學習結尾表達你對建 築的觀點和看法,如何願意清楚地與大家來討論你的想法,這裏面其 實並沒有煙火秀般的表現法,也沒有槍手這一件事,畢業設計不是一 場秀,我覺得它應該是你 ( 妳 ) 如何誠實地表達自己,面對自己的時 刻。記得後來常有人說佩服我畢業設計表現的沈穩,我自己的了解則 是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如果我有一絲的冷靜、清楚或泰然自若,其實都 來自於這個誠實的態度,當然我也知道在這誠實的背後絕對不只是我 行我素的表達自己罷了,而是必須經過五年來對建築的某種追求、執 著與相信才會建立,也就是你花了多少時間在追求建築的想法與知識 上,你在學習挫折中是否有所領悟和你是否相信建築可以傳達某些理 念。我覺得只有大家能誠實地看待自己的畢業設計,才不會掉入最後 正評時那些閃亮的陷 阱。老闆們不需要擁 槍自重,也不用製造 一堆無意義的模型或 圖面,槍手們也不要 為了盲目地製造數 量,而荒廢自己的課 業,因為真正重要的 是自己如何在五年中 負責任地建立對建築 的態度,而不是渾渾 噩噩地到了五年級才 開始恐慌。 程宗賢老師畢業設計 Thesis_05

我想真正的行動永遠不會太晚。

25


01_2011 02 21

東海畢業設計與幫槍文化

邱浩修

近來有些同學與老師意識到畢業設計過程與成果的質變,我認為在某 些已經含混不清的部份有必要從建築教育的角度澄清一下,免得積非 成是,造成系上先生們教學與同學學習上的困擾。主要的爭議核心是 東海建築系每年畢業設計所衍生出來的幫槍文化,有跡象顯示有部份 已經從過去槍團一種純粹信任式的「幫學相長」關係,逐漸變為不得 不做的生存利害關係,大五同學似乎潛意識認為在畢業設計正評場合 不管設計有沒有做對,有沒有做進去,衝到一定的圖量模型量就基本 上安全了,反正沒有質還有量當掩護,若做得還不錯又有很多產量來 嚇人更是加分,因此需要很多槍手來讓自己安心,這本來有幫槍制就 會有這樣的心態產生,然而,過度依賴槍手的結果,導致幾個我認為 是對畢業設計構成傷害的後遺症,是今後同學們應該極力避免的: 第一、因為有槍手當產量靠山,認為設計可以「拖到最後做」,設計 容易一直在概念層次上討論打轉,不肯早一點進去磨設計,讓設計過 程來回應問題,結果是在正評時只能停留在語言層次上談議題談概念, 不能真的看設計。因為太粗糙沒做進去,甚至很多設計內涵和表現都 是槍手決定的,畢業同學真正掌握的只有大方向的想法,缺乏掙扎設 計過程的空泛空間內容。 第二、注重視覺效果而非設計的精準掌握,這兩年看到許多圖面與模 型大而無當,多而無用,諸多充版面、佔空間的不精準呈現,莫過讓 槍手切一大堆小人放在無趣的空間模型中,或做出很大卻與設計毫不 相干的酷炫基地模為甚。電腦拼貼圖面與雷切的便利性讓大家忘記要 以最精簡、合於設計特性的準確方式來溝通設計,東海多數同學都有 一定的能力生出一個設計想法和做法,但我發現同學們普遍重視最終 結果的視覺概念呈現,忽略設計發展過程的紮實度、與空間的精準度, 使得設計相對停止在建築尺度的巨大 Diagram,因此常常設計只能遠 觀、不可褻玩。

26


第三、比較嚴重的問題是「回馬槍 」,也就是畢業生學長姐或 AC 組同 學來幫槍,這很明顯地違反了公平正義的原則,說的重一點就形同作 弊。 畢業設計乃是同學們五年專業教育的總體成果,所有該用上的專 業知識、技術能力、邏輯思辨、創意表現都是屬於個人學習在畢業正 評場合這個當下的忠實呈現,讓有經驗的學長姐介入當然會讓這個結 果的評估產生疑慮,試想當一位大五同學擁有更厲害的學長姐的「 加 持」時,要如何讓所有評圖老師相信這是個人的成果,對沒有回馬槍 的其他同學又如何公平?這個情形不只發生在畢業設計,也有高年級 下去幫低年級同學趕圖,這是絕對不准發生的狀況,我們鼓勵高年級 同學多教導低年級學弟妹,但只可動口不能動手,回馬槍是系上絕對 嚴格禁止的狀況,提醒所有同學要遵守這個基本紀律。 前面說了這些幫槍的缺點,那為何不乾脆廢了幫槍制度?我想同學們 應該清楚,若跟到好的老板( 或大槍),透過幫忙學長姐畢業設計的 過程,所累積的革命情感甚至從中體會到的設計精神和技能,都是平 常設計課學不到的、難能可貴的經驗,這就足夠東海建築繼續維持這 個傳承。但就怕大五同學倒果為因,認定要有槍手才可能生的出畢業 設計,像是在經營事務所一樣撒大錢在養槍,這就有點危險了,學弟 妹們也不應該認為幫槍比自己設計課和其他課重要,而應老板要求翹 課幫槍。我個人認為老板應該盡力自己畫完做完所有的圖面模型,真 的來不及、才讓槍手留時間幫忙,在排趕圖進度時根本不該把槍手排 進重要而關鍵的內容進度裡面,才是合宜的作法。我個人當年有兩個 大三槍手,一個還是不太有經驗的景觀系學生,另外加上兩個大ㄧ小 槍,只在前三天開始幫忙,只做一些收尾的枝微末節工作,最後在收 圖前一天就幾乎畫完做完所有東西,在大評試貼圖面來思考怎麼做口 頭 presentation 了(雖然引來同學們的一陣側目和漫罵 ),所有正 圖正模含表現法都是我一個人從頭到尾完成的,還是以相當不錯的成 績畢業。雖然每個人狀況不盡相同,但我認為重點還是在自己能掌握 每個設計內容環節與進度,多花時間在作設計,而不是先忙著分配槍 手工作,或怪罪槍手沒來幫槍,為自己負責,一個傑出的設計不會因 為沒有槍手少畫一張圖而喪失價值,一個不怎麼樣的設計更不會因有

27


01_2011 02 21

很多槍手而有很多圖受到肯定,奉勸五年級老板們別捨本逐末。 這麼多的提醒,無非是希望同學們都用正確的心態面對自己的畢業 設計。畢業設計(Thesis Design )的本質是「提問 - 回答」的辯證 過程,這裡頭需要很多心到並手到的持續投入與來來回回的 try and error,有很多國內外優秀的建築師早在學生時代就養成好的思考與工 作習慣,這些過程中的掙扎經驗和能量,累積到最後在畢業設計裡面 便自然展露了對建築的熱情、慎密與獨到的工作方法,因此不只是畢 業設計,同學們務必要嚴肅面對,並自我要求每一次平時評圖的設計 進度、質和量,不要到正評才比較在乎地趕設計進度,這樣是絕對是 做不出好設計的。

28


聊聊畢業設計的槍手制度

陳林蔚 採訪

吳富文 黃昱棋

整理 陳昱超 歐陽君年 編輯:我們想要找一套脈絡,即關於槍手制度在東海的發展。找到張 樞建築師,發現他那個時期的學生包括方老師方俊凱,所以我們想要 來跟老師聊聊,(因為)老師比較靠近那個時期。如果我們以一個時 期去劃分應該是屬於後張樞時期。之前可能是張樞建築師(的最後) 一屆(學生),送走之後可能就變成另外一種情形。 陳:張老師卸任之後就是洪文雄老師接下主任的工作,是我大一的時 候,到了我畢業那年的系主任是黃業強老師

編輯:老師覺得,那時候的槍手制度用意在哪?還是那時候也沒有明 文的制度規定? 陳:當時其實是沒有所謂的明文制度。我進建築系的時候,它(幫槍) 就已經是常態的在運作了。我在唸書的這五年間好像也沒有明確被告 知,所謂的畢業設計或幫槍制度一定就是什麼。或許今天我們不應該 是去討論「幫槍」是什麼,而是討論幫槍應該怎麼做的問題。大體上, 每位老師還是會有他們自己的看法。對當時的我們來說,就覺得它是 一個約定俗成的事情,是建築系的傳統。之所以沒有特別去反思這整 件事情,或許是因為之前的運作沒有什麼大問題,所以也就沒有特地 提出來討論它。 編輯:近期就是有一些特定的狀況,比如說有一些學長姐會覺得,在 一個槍團裡面,大一的學弟妹應該要做什麼,大二的(學弟妹)應該 要做什麼。如果你在裡面沒有完成你的責任,你可能就是不好用的槍 手,不乖,你會比較容易跟大槍起衝突。他們會 expect 你要做一些 事情。我們看到這一情況,而去思考說幫槍能還不算是制度嗎?它原 本的用意是好的。可是事情演變到現在,它變成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29


01_2011 02 21

在我們心裡我們叫它制度啦!叫它制度會很具體地說出它的毛病,別 人用制度來規範一些人的行為的時候,他(那些人)就好像自己真的 應該要做些什麼……其實又不然,對嗎?因為它不是一個制度啊... 陳:那麼……被認為是一個不好的槍手這件事情...會有什麼影響 嗎?還是…… 編輯:基本上…… 陳:我以為那是學弟妹做為槍手的個人意願吧?在畢業設計的最後階 段去幫忙學長姐(幫槍),這應該是一個自主的行為,應該不是硬性 規定的。如果學弟妹不願意去,好像也沒有什麼強制力,會有想你說 的這種狀況……其實我是不太理解,甚至還有點訝異和好奇,為什麼 會這樣說。 編輯:我們探索了一下,大概這五年的畢業設計裡面,每個畢業生都 會有槍手。我們現在是沒有看過沒有槍手而畢業的學長,所以這部分 的經驗我們沒有,也因此我們會認為幫槍是理所當然的。它已經變成 畢業設計的一個準則或是說有些老師會默許幫槍(在不適當的情況), 這些比較低迷的狀態…… 陳:低迷?例如說…… 編輯:例如說收完圖還默許(趕圖),槍手還繼續幫(槍)。 陳:這確實是在我唸書的時候比較少會發生的,或許應該說:原則上 這是一個統計的結果。做畢業設計的同學基本上都會有槍手,但不見 得每一位學弟妹都會幫槍,我知道有很少數的學長姐是沒有槍手的, 只是比例上相對較少。只不過因為我們只做一個學期,所以,設計進 行到後段的時候,時間很緊迫,就實際狀況來說,比較少人會是沒有 槍手的情形,但不見得所有的學生都會去幫槍,也有人是沒有幫槍的, 所以這或許是可以斟酌的。站在老闆的立場,他當然希望有槍手去幫

30


他完成一些最後的動作,可是本來就沒有規定每個人都得幫槍。 不過,它(幫槍制度)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做畢業設計的 同學學習去練習一些設計管理的事情。而且,對於學弟妹來說,那也 是一個很好的觀摩機會,所以我們還是會鼓勵同學去幫槍,其實這本 來就不會是一個太被嚴格規範的事情。我覺得,如果我們回到「做畢 業設計」這件事情,重新做一個基本定義的話,或許可以說,它是一 個讓同學第一次自己掌控一個完整的設計執行過程的練習。在過程中, 包括設計管理等不同的工作分配、領導之後,還有進度的控制…等。 這件事情大概只有在畢業設計的時候,才有機會把它當作一個全部都 由你控制的事情來操演一次。這是一個機會,對老闆來說是;對槍手 來說也是,去觀摩學長姐在畢業設計的時候是怎麼做設計的。但是, 我不會覺得它是一個『互助』關係。(如果把這件事情想成是一個互 助,好像會變成今天我來幫你,你就得要在以後回報我的意思)。我 覺得,雖然本質上它是互助,但是我們或許不該把它想像成是一種『互 相幫助』的話,對整件事反而會比較好。那麼,如果不是互助,那個 字眼可能要重新斟酌一下,彼此之間的關係,比較不會有太多的…… 利益交換,這其實是……情義相挺啦! 編輯:我解釋一下那個互助好了。我們覺得它現在演變成一個互助的 狀態。跟方老師談的時候,他說在他們那個年代的時候只有大五可以 擁有槍手。這件事情,或許現在不是這樣的。現在是一到五都可以有 槍手,只要不要被發現,大家也不會偷講。所以槍手的情感對我們來 說,也沒有像你們說的那麼密切。就是真的因為我們關係很好,所以 我們才幫。現在大概是找槍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養”槍手 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所以大家…… 陳:那個「養」是什麼意思? 編輯:「養」就是大概一年多前,(老闆)就開始找槍手,所以大概 評完畢業設計,下一屆的畢業生就把大部分槍手都搜括完了(現在時 間點越來越早),然後等他們(槍手)正評的時候,大五就會下去「幫

31


01_2011 02 21

忙」。這是逆向操作,也是我覺得很糟的狀況。這在現在是很普遍的 現象,我們沒辦法接受這個狀態,所以我們把這個事情…… 陳:那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還是這樣做?大家或許該認真地想一想。 編輯:時代,也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小孩子,就是…… 陳:但是你們兩位也是這個時代的小孩,你們卻不這樣認為啊…… 編輯:因為我們自己嘗試去解釋合理性,所以有些事情我們會覺得比 較沒辦法接受。可能是我們比他們大一點點的關係,我不曉得這有沒 有影響。 陳:因為如果要這樣想,這確實是個問題,但是如果反過來想,當初 要如何解決或者是減少這樣的狀況,這其實是困難的。即便在我唸書 的那時候,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人有一些這樣的狀況。這本來就不是一 個制度,而且這個運作已久的模式裡面,你根本沒辦法被『控制』。 所以你檯面上就算有可能(禁止),私底下運作可能也還是會這樣。 所以重點是要讓大家覺得這是一個不對的事情,不應該這樣做,而且 就是在平常一到四年級做設計的過程中,重新讓大家理解這件事情的 對錯關係,這是一個問題。只是說大家(部分的同學)是不是願意放 棄這種其實對自己比較有利的方式。 編輯:我們也關心關於畢業設計本質的問題。我們設問這樣的狀況好 了:假設去掉了所有的槍手,那我們畢業設計會剩下些什麼?因為槍 團或是槍手這件事情本身就像(有老師提到說)是訓練一種 teamwork 的狀態。他有一些觀摩的事情在裡面,然後就是很好的制度,可以幫 助你的設計。可是現在當他變成一個比較主要的訓練的時候,設計本 身就有點真空化。 陳:這得由兩個層次來講。第一,我不想把它看成是一個 teamwork。 「Teamwork」是大家共同合作的一個關係,畢業設計基本上只有一位

32


統合所有工作內容與進度,就是所謂的「老闆」,所以沒有所謂的『合 作』,其實就是一個領導、分配與執行的事情。唯一比較不一樣的, 可能就是所謂的「大槍」吧,因為他接下來就要面臨同樣的動作,所 以他得在那樣的過程之中知道他怎麼樣去控制所有事項、工作量和所 有人員。畢竟很多問題是「人」的問題,所以我以為,在老闆跟大槍 之間才會有一個比較特殊的關係,大槍必須要了解整個的狀況,以及 如何處理這些事情的問題。其他槍手群並不需要把自己當作是在完成 一件自己的作品那樣,看待老闆的畢業設計。這是為什麼我不把這件 事情當作是一個團隊合作,團隊合作表示我是裡面的一分子,可是, 其實不是,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老闆的事情。 另外一點,我覺得是普遍存在於各年級的同學,而畢業設計也有 的一個狀況:很多同學都「太」在意最後的『結果』,而忽略掉即便 是畢業設計,或是在學校裡的所有設計,你所參與的每一個個別的設 計過程,都是一個『練習(或操演)』。如果它(學校裡面的設計) 是一個練習的話,重點其實是『你在過程中學到什麼?』的問題,前 面四年半的訓練並沒有讓大家普遍意識到這件事。太在意於要有一個 「漂亮的結果」、「有一個大家(評圖先生們)都喜歡的結果」。太 重視那件事情讓部份學生為了有一個所謂的很棒的結果,才會讓槍手 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一個幾近偏頗的狀態。這是同學們太執著於把在評 圖場上得到一個好的評語看作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編輯:我很認同剛剛那些想法,學校(可能)太過於重視表面的事情, 就好比說足夠的量,或成果漂亮等,好像是東海的基本動作……大家 好像沒有意識到這點,但其實大家的生活經驗都知道。我會覺得設計 可能是一種經驗被詮釋出來,有時候可能很難用這個「漂亮」來決定 或表達給大家知道,可最後的結果還是很漂亮的,然後漂亮的東西就 會被稱讚。所以大一的時候,我被誤導以為畢業設計是量化的,即量 多到一個程度它就會是一個好的事情,那時候還聽學長說某個畢業生, 他的量非常少,他覺得這太扯,這個量一定不會畢業。他(畢業生) 的量真的滿少的,也不是很精緻,而其他學長姐也認為這樣的量太扯 了,就是沒辦法畢業,所以我們大一就開始這麼認為。我認為那是被

33


01_2011 02 21

誤導啦。 陳:其實這也很難有一個明確的判斷標準。畢竟畢業設計有一個很重 要的部分,在於反映你過去四年半建築專業訓練的成果,就這個觀點 而言,的確,透過量化的方式來作為一個評量的標準或門檻,是最方 便而且最沒有爭議的事情。所以要完全不考慮這件事不把「量」當作 是一個重要的評分……當然很難!不過,還是有蠻多品質很好但量不 算多的(同學)也可以畢業、也同樣得到大家的肯定。 編輯:之前有老師就覺得現在畢業設計很怪。他覺得以前可能做摩托 車店就可以畢業,為什麼現在一定要大到一個都市的尺度才能畢業? 可能他也不認同現在的狀態啦!這是他傳達給我們的觀念。 陳:這是當然!事實上的確沒有那麼偏頗啦!我的畢業設計,最後的 成果(量)也沒有像班上其他同學那麼多……但這或許不是一個好的 例子啦(笑)!其實,在學校裡面,不需要也不能夠完全迴避說「量」 是一個評價或是判斷的標準。它(量)還是有我剛剛說的:學校本身 就是一個有制度的機制,所以要怎麼判斷學生的程度?要怎麼在最後 給一個證明說你可以拿到這個文憑?是困難的。特別是對設計這樣的 學科來說,沒辦法太量化的被討論,可是又沒有辦法完全沒有這個部 分。暫時將這件事情擱置來看,或許我們應該要關心的是,需要一些 更清楚的方向或目標,至少我們自己應該思考東海建築的畢業設計或 東海這五年的訓練,應該培養一個甚麼樣的建築人。如果這件事能夠 更明確的話,或許會是一個比較有效的判斷標準,而量可能就不會是 一個太重要的事情,甚至,某種程度上可以稍微緩和大家覺得一定要 衝出很多的量或做很大尺度的設計才行(的看法)。但是這到底能夠 起多少作用,可能也很難以目前的情況來判斷。 編輯:你覺得你們那個時代的(畢業生)與你現在帶的畢業生,槍手 的狀況你覺得差異有很大嗎? 陳:這個不是我現在可以評論的,目前我對槍手的整個實際運作情況

34


不是很了解,很難說出差別在哪。就當時我自己的經驗,我的量在我 們班上算少的,基本上槍手只幫我描圖和參考設計草模再做一個可拆 的正模。我會跟他解釋我的模型是可拆的,為什麼我要這樣拆,打開 來之後要看什麼,然後用甚麼樣的材料,表現怎麼樣的事情,然後請 他們幫我完成。對我來說狀況還蠻單純的,我設計全部做完,然後他 們幫我描基本的底圖(線圖),最後表現法、render 是我自己處理。 過程中,當然還有一部分是在討論設計,他們會問我(設計的)這個 (部分)為什麼我要這樣做,然後我們會討論。所以部分的時間其實 是我在說明我的設計,(槍手)透過再描一次圖、再做一個模型的方 式,理解我是如何想這個設計。...我印象中,我們那個時候有規 定什麼時候才可以幫槍,所以時間本來就不長,大概是一週的時間吧。 編輯:現在好像沒有這個規定。所以你們那個時候會有一個時間限制, 才可以叫槍手來幫你們執行槍手該做的。 陳:槍手也不會一定能隨傳隨到呀。我記得那時候我們班擔任系學會 的工作,其中有幾位同學負責『動物園』裡的編輯。我印象還很深刻, 那時候有老闆在系刊上面寫說,我給你錢,讓你找人幫你打字,然後 你來幫槍之類的...我記得一個狀況滿好的,就是我們會先把自己 的事情完成,然後再去幫槍。畢業設計的學生還要有一個能力,就是 可以控管所有槍手可以給出多少時間,然後他們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 完成多少事情。中間一定會有很多的誤差或有一些突發狀況,所以你 還必須要有很快的協調能力,這是老闆在(準備)畢業設計的時候, 應該要能意識到這樣的事情。 編輯:其實那個時候的老闆跟現在的老闆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如 果老闆的 discipline 做好的話,我們大概也不用收了圖之後,晚上再 把它偷出來繼續做。大概已經有一個紀律的問題沒有建立。 陳:我們那時候多少都有這樣的觀念,那個動作是很不好。所以即便 是老闆要求,大概也沒有槍手會願意幫你這樣做。

35


01_2011 02 21

編輯:大概是三年前吧?曾經發生過一次這樣的情況:一個學生還沒 有做完,但圖已經交了。他的大槍覺得這是錯的,所以他帶領整個槍 團在交完圖之後不幫槍,那個學生之後被當掉了,而後來這個事情演 變成怎麼樣,我就不知道了。這個事情我覺得很刺激,因為我覺得那 個大槍得很對!可是他這樣領導一個槍團,那個畢業生卻被當掉…… 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很埋怨他的大槍。 陳:如果我們能夠從低年級就讓大家認知到這個觀念,這是對的態度。 重點是,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訓練,我有時候會覺得我們的專業教育缺 少了某些在技術操守上的學習或認知,因為我們太在意「技術面」的 事情,而忽略掉了其他的部份,這樣的情況其實不只是出現在建築系。 如果回到我剛才提到的,學校裡面的所有設計都是一個練習 / 操演的 過程,這件事情來看,很多人其實是接觸建築很久以後才能做出好設 計。當然,有些人快,有些人慢,可是如果一個所謂基本的「本分」, 一開始沒有養成,那以後大概就很難再有機會養成了。有些事情其實 是認知上的問題,我們甚至能夠從整個五年的訓練裡面慢慢地讓大家 認識這件事情,這或許不只是一個技術上的優劣或品質高下的問題而 已,而是對一個建築專業者而言,建築人的修養,我覺得它或許在建 築的訓練與養成教育中更為重要。 編輯:老師回來(東海)教二年級,覺得東海的學生跟其他學校的學 生有甚麼不一樣? 陳:其實,我接觸的其他學生並不算多,就我過去的經驗來看,不可 否認,我們的學生素質很好。但是,我們可能都沒有意識到就「學習 設計」這件事而言,對所有台灣的高中生來說,我們在高中以前所受 的訓練,那幾乎是接近零的狀態。因此,所有的人都回到一個原點去 重新學一個東西,換言之,光是素質好,只是在訓練上讓學習成效上 可以快些。在學校裡面,我們或許覺得理解力、邏輯與分析能力比較 好,所以在短短的四、五年內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還算不差的成果, (這也得稍微存疑一下)。我覺得現在的學生積極度相對較低。當然, 我這樣講或許不夠客觀,因為就整個世代上的某些特質而言,這樣的

36


比較其實不公平啦!因為時代一直在變,我的老師輩也覺得我們這一 輩很差(笑)。但是比較大的問題是,大家的積極度不夠,而且有一 點……迷失。我們到底要做一個什麼樣的設計?要養成一個什麼樣的 建築人?建築有很多種,不可否認現在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可能也是 因為這樣,所以沒辦法說我們只訓練成哪一種人。但是應該(要)有 一個清楚的價值或信仰,要被確立起來。在那個價值底下,或許可以 給出一個清楚的方向,不必太在意夠不夠多元、夠不夠與眾不同。 另外還有一個可能是,現在的學生跟過去很大的不同,是(學生) 跟老師的關係。那件事情,雖然表面上只是人際關係的其中一環,可 是其實也隱含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我以為其實是一個比較好的機 會,發展出一個比較「個人」的設計。我想,可能更明確的(說)是 在我那個時候或在更早以前,除非有一個非常有啟發性的老師可以引 導你去做一些比較嚴實的設計思考,培養這樣的能力,基本上那比較 是直接的上對下的關係。這個方式之所以會有效的原因在於,他叫你 做甚麼你就做什麼。可是會有一個缺點,是你在複製一個相同的思考 邏輯。現在不一樣,我覺得這是現在學生的一個優勢。一方面,可能 老師說的……學生聽不懂;另一方面,可能是……有些事情他根本不 這樣認為,自主性比較強。那可以是一件好事,也可能會變成一件壞 事……過度自主到了一廂情願或一意孤行的地步!如果那個自主性被 比較不恰當的控制或回答的話那反而會比較……可怕。 編輯:可能是這個世代的特點吧?學生的自律性很容易被其他的東西 牽制住,比如說人際關係啦,還有一些可能是結果的好壞啦!這些表 象的事情可能都會影響我們在正式的學習當中對比較重要的事情的 看法。比如說現在我們有一些槍團的事情,其實我們只看到槍團而 已,老闆的設計本身已經不在我們眼裡或是變得很小,然後一直靠制 度……我們想改變的可能性在哪裡?有跟一些老師聊天,提到說系上 也有些老師對於現在畢業設計的情況也不滿意。我不太清楚那個不滿 意的部分在哪裡。 陳:是方法上還是形式上?

37


01_2011 02 21

編輯:這件事情不清楚,可是知道有好一些人是不認同現在畢業設計 的狀況的。然後我在想,為什麼有不少人不認同現在的狀況,可是我 們卻還沒有一些潛在的質變的感覺,或我們自己的想法會應該有什麼 樣的傾向?我們可以去想一些怎麼樣的事情?改變的可能性在哪裡? 陳:這指的是整個畢業設計的過程還是幫槍? 編輯:是在學生的那個注意力上面。因為我們在進入幫槍階段的時候, 重點應該是跟學長姐的觀摩這件事情上,可是我們卻看到幫槍的那個 槍團之間可能是一個關係的敗壞。跟老師學習的時候評圖應該是一個 很好的階段,可是我們忘了過程中的那個發展,而只聽到老師最後一 句你這個設計做的很不好……我們應該是怎麼樣去處理這樣的狀況 (心態)?我們應該怎麼去改變?改變的可能性在哪?要把注意力放 哪邊?當然還有那些過程可能是好的,可是為什麼我們卻沒辦法看到 這些好的事情? 陳:當然那件事情不太可能是評圖那幾天的事,也不是評圖場上的事 情。所以,還是回到最後這個學期,畢業設計進行的這一段時間裡面, 我覺得比較可能做的是…… 這個問題我好像沒辦法馬上回答你。 編輯:這(惡性狀況)是在影響我們現在注意力的很大的驅動力。我 們跟你們那一代的差別,因為你們真的為了自己的學習而去追求一個 老闆,然後因為(你們)可能也知道自己有自主能力,所以老闆知道 他也沒辦法影響你。可是我們現在被規範著,我們已經不知道自己有 自主權了。 陳:是不知道嗎?會不會只是這個問題被……放大了?如果只是這樣 的話,那很簡單,其實就是一個認知上的事情。大家怎麼看待這件事 情或這件事情的運作,把它講開來就好了呀!我覺得還有另一個可能, 是在於我們在畢業設計判斷「過」或「不過」的問題。如果可以把這 些把關的動作分散到前面的四年半,預期上,可以升到五下做畢業設

38


計(的人),除了要做到滿足一些基本的、必須要做到的規定之外, 可以更彈性地操作設計。如果可以控制這樣的事情的話,我們就可以 舒緩做畢業設計時的一些顧慮,在意一定要衝出很多的「量」,或一 個所謂的很漂亮的結果,才不會被當,這或許……反而是一個更適合 的解決的方法。意思是,可以升到五下的同學基本上就具備了可以(畢 業)的程度。當然,這也不會是一個完全放任的狀況,因為你很難保 證說到了五下有些人就會不做設計了。如果這麼做就不會是以最後評 圖的結果來作為判斷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是一個配套的制度上面的規 劃。……如果畢業設計可以是一個更有趣的狀況……當然,這有點太 理想化了。 可是這代表你前面四年半必須要有一個更嚴格的控管,我覺得現 在其實是……相反的。基本上,經過四年半、九次嚴格篩選(升)上 去的人已經能夠具備一個建築專業者基本的素養跟能力時,我們一點 也不用擔心他該不該畢業,未來可不可以做建築。 我認為畢業設計反映了某種、或者表達了某種你過去四年半訓練 的成果。但是另外一方面,畢業設計還有一件事情,就是他能夠透過 那個設計去表達一個設計者對於建築空間與環境思維的某種期待或想 望。那其實是透過這個設計,意識到他跟這個時代的關係、他在這一 個專業領域的角色、他如何能夠發展出一個他跟這個世界對話的關係。 所以畢業設計會比較接近是...透過畢業設計陳述他對建築的一種 態度或看法。那是比較具有某種啟發性的。畢業設計不單只是一個過 去能力的呈現,還必須提出了一些「更重要的事情」,這才是(更貼近) 我們應該要去找的東西,我們到底要培養 / 訓練一個怎麼的建築人? 這當然不會只是在檢驗該會的都會了、該具備的基本動作都有了、可 以直接進事務所工作就可以的答案,不然的話,教育就只是技術養成 的機器或複製僵化的意識形態的工具而已。另外……我也不覺得我們 的畢業設計有過度消耗的問題。就做一學期已經很環保了吧?(笑)。 編輯:老師以前一整個學期關於槍團的花費的是?

39


01_2011 02 21

陳:印象中,我沒花什麼錢(因為沒錢)。我那個時候的狀況就是: 已經開始做畢業設計,找槍手的時候,我就直接去找學弟妹願不願意 幫忙,一直到了……我印象中好像也沒有甚麼「開槍」這種事,到了 最後一個禮拜就請他們來幫忙。來幫忙就是晚上的時間,因為白天要 上課,晚上還是會幫他們準備便當、飲料什麼的……最後評完圖以後 有個謝槍宴,是全班一起辦,我忘記我們去哪裡,吃完飯就去唱歌, 娛樂一下。 編輯:這部分我覺得差異還滿大的,對比現在的話。有些同學經濟狀 況較不理想,所以只要跟錢有關的事情(他們)就必須小心思考,這 裡的同學大部分經濟狀況都非常好,尤其是(最近)這幾班。 陳:恩。 編 輯: 經 濟 太 好 的 已 經習慣用金錢來解決 一 些 生 活 問 題。 花 錢 比 較 沒 有 感 覺。 所 以 找 一 個 槍 手, 跟 買 一 陳林蔚老師畢業設計

件商品差不多。 陳:可是問題是,這也是槍手自己的問題吧。

編輯:對啊。可是你們那時候是快要畢業正評才找槍手。 陳:沒有,等於是下學期開始以後就找……但還是會怕,怕最後找不 到。 編輯:但現在找槍手的時間變得很早,金錢花費也比較難估計。我們 調查過,大約四、五萬跑不掉。

40


陳:沒有啊,那要看你找幾個槍手。像當初方俊凱找我就說「欸!要 不要來幫槍?」我就說「好啊!」就幫了。其實我本來就蠻想幫他的, 因為我覺得他設計做的很好,我很想知道他怎樣做設計……所以一口 就答應了。 編輯:那樣的狀態比較好,就是幫完才謝槍的話。就很像是我拿了獎, 所以我拿了獎金去大吃一頓,可是現在就變成是養槍的一個狀態,就 是先把你們餵飽,就是……所以你的力氣也會變很大。 陳:這真的不是一個好的狀態。 編輯: 這是一個常態,我覺得這是一個常態,五萬塊真的只是保守估 計,而且現在基本的槍團規模,相對來說都很大。我歷年的槍團平均 大概七八個(人)。 陳:喔!因為學生人數比較多?我們那時候要找那麼多也找不到…… 沒有那麼多人…… 編輯:現在還有一個特別現象就是研究所的會來大學部找槍手…… 陳:嗯。我們那時候沒有,我記得我大三那年研究所 B 組才第一屆。 編輯:因為還是有一些同學有經濟上的困難,(對於他來說)他可以 透過這樣的事情減少本身的花費也兼顧學習…… 陳:我那時候還聽到過,有一位我前屆的學長,他做畢業設計的時候, 有一次趕圖他拿了兩百塊,給他的槍手去買大家的晚飯。他的槍手有 七個人……(笑)後來怎麼辦?結果那個學弟他去買了兩條白土司回 來……七個人吃。 編輯:那時候兩百塊是…… 陳:一個便當大概也要四、五十塊吧。那時候國際街那個排骨飯……

41


01_2011 02 21

在國際街的東海 之音前面的巷子 進去…… 編輯:排骨大王? 陳: 對!( 好 像 是玉梅排骨?) 編 輯: 本 好 像 砸 的 不 夠 多 的 話, 那個可能就讓你低分通過或是……(笑)

陳林蔚老師畢業設計

陳:(笑)現在該講商業道德的問題啦!(笑)有能力一點的槍手哪 還需要這樣的老闆,這也不是很誘人……(笑) 陳:我們是情義相挺吧! 編輯:這裡的學長學弟之間還是……算是密切啦,因為我待過其他學 校,這裡的關係來講當然是比較好。不會像是我們剛才講的,非常的 互相利用那樣。還是有個基本的關係。只是現在那個利用的價值關係 比以前多。 陳:因為即便是制度上的一些控制,規定不能太花錢,可是私底下花 多少,那是不能控制的。如果反過來想,讓畢業設計變成是一個,沒 有那麼大的壓力,在前面幾年就已經控制好了,也許可以少掉部份(負 面的)事情。另外一方面,是認知上的問題,如果大家能夠自制,知 道(能夠判斷)某些事情該不該做,那就需要大家花比較長的時間慢 慢建立起來。

槍手制度的實行在東海建築系已經非常久遠,幾乎成了我們的傳統,

42


許多上下屆的同學之間也因為這個傳統而維繫了深厚的感情,雖然這 個制度有許多問題,但是正因為創造制度的人本身不是完美的,所以 制度也一定有缺陷、值得不斷被時間檢驗與批評檢討,保持一個開放 的心是至關重要的。但是,我相信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我們都還是 執著於某些不變的、共同的對建築的基本價值與信仰,其實這樣就夠 了!

43


01_2011 02 21

建築系的幫槍文化

中原建築三年級 _ 陳薇安

建築系有個不成文的老傳統就是「幫槍」。 中原建築的幫槍模式,通常是幫自己家族的學長姐為優先,而決 定家族的方式也具有相當程度的意義。中原建築的直屬學弟妹分家方 式,是我聽過相較於其他科系比較特別也最有向心力、凝聚力的一種。 不同於其他系是用抽籤決定直屬學弟妹,我們的直屬家族,是在大一 入學時由學號決定,例如我是8號,我們的家族就是每一屆學號8號 的人組成,這種家族方式我覺得比較有歸屬感。ㄧ個有趣的經驗,我 的大二學妹曾經告訴我,他的設計老師是好多屆以前的8號學長,當 老師發現學妹的學號是8號時,就很開心他們是同一家的。因此我覺 得這種家族的分配法也有獨一無二的傳承意義。 幫槍,不僅僅是幫學長姐完成作業,也是學習的好時機。還記得 大一剛入學,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就幫忙學姊做基地模。當時甚至不 知道基地模的用處,以及鋪面使用有什麼差別,雖然學姐有解釋,但 也是一知半解,就只是照著步驟慢慢完成。但是隨著幫槍經驗的累積, 可以從中學到怎麼挑選做模型的材料,或是什麼樣的鋪面,該如何用 模型材料表現。有的家族會有「家族傳承」的模型作法,有些學長姐 會有比較「獨家」的模型呈現方式,他們就會教自己家的學弟妹,當 學弟妹們要做自己的模型時,就會使用從學長姊那邊學來的方法製作。 圖面的表現法,部分人也會有家族特色,正圖時,大家的表現法五花 八門,而表現法的畫法,絕大部分的來源是由學長姊那邊學習而來, 而學長姐也會從自己的經驗,來教導我們如何選用比較適合的圖紙或 是表現方式,這也是幫槍過程中可以學到的。

44


不僅如此,可以從幫學長姐槍的過程中,了解學長姐的設計,並 提早接觸高年級可能會遇到的題目,也可學習一些處理空間和問題的 手法。學長姐需要我們幫忙完成模型,我們也喜歡藉由幫槍來學習一 些獨門技巧,幫槍教我們的事情,小至種樹、疊樓梯、大至幫忙完成 一個正圖用的正模、版面排版。還有一項好處就是,每個學期末,學 長姐會舉辦「謝槍」的聚會,他們會請學弟妹們吃大餐來表示心意, 因此好處可說不勝枚舉。 幫槍這可說是建築系中特殊的互利共生相處模式。這些累積而來 的幫槍經驗,也為我的建築系生活留下不少有趣又有益的經驗及回憶。

中原建築幫槍生活

45


01_2011 02 21

東海近建二十年

郭文亮

這篇文章本來是為東海建築創系五十年所寫的一個回顧,初衷是想為 近建這門課二十年的經驗,留個紀錄;但只講一門課,好像不太適合 放在活動的專刊裡,所以後來也就沒有發表。剛好學會想要重辦系刊, 覺得這種「內部溝通」性質的出版品,算是個合適的場合,也可以回 應編輯同學想了解的,我對建築教學的一些想法,所以修改一下之後, 就一兼兩顧的發表在這裡。 1990 年秋天,遵已故「洪文雄」主任之命,我接替退休的賀陳詞 老師,開始在東海建築系講授「近代建築史」這門課程。轉眼之間, 二十年過去了;這二十年裡,我曾任教的其它課程,開開停停,隔一 陣子就有所調整;唯獨「近建」這門課,每年都上,不曾停過。算一算, 東海建築創系五十年來,我應該是教授這門課程最久的一位老師了。 驚覺自己已將成為「長時段」結構之餘,借此東海建築五十周年的機 會,做些回顧與前瞻,或許可以把我對這門課程的設想,做點解說; 幫歷年來的學生們一解心頭之惑,明白二十年來這門課帶給他們的折 磨,所為何來;也可與系內外相關課程的前輩們,有所交流。 我在 AA 的時候,就讀的就是研究所 History and Theory 的學 程;所以,建築史對我並不算一門陌生的學科;對於近建,我一直很 有興趣,也稍有涉獵;不過,真要能講完兩個學期的課程,還是有不 少功課要做。所以,頭兩年裡,我大部份的力氣是花在資料整理與翻 拍幻燈片上面;之後,1993 到 1995 年之間,才逐漸確定了這門課程, 一直沿用至今的主要架構 — 先將課程內容整理成「操作」與「脈 絡」兩個系列,穿插講授;並且透過每個學期三次的報告,建立兩者 之間的「對話」。用那個年頭流行的措辭來講,就是 — dialogue between text and context。 無論唯心還是唯物,由政經社文脈絡解讀建築現象,是二十世紀

46


德系建築史學,從 Pevsner、Giedion 開始所建立的主流,還算容易 理解。比較需要解釋的,是很容易被誤解為「形式主義」的「操作」, 為什麼會被我如此的重視。 八○年代初期,部份學者,特別是一些在建築系教建築史的老師, 例如辛辛那提的 John Hancock,開始檢討長期以來,被「學歷史的老 師」( 也就是說「不是學建築的老師」) 所主導的建築史教學,主張 建築史課程所教授的內容,除了銜接建築自身的發展歷程與其它政經 社文脈絡,形成更宏觀的歷史認知之外,也應該對建築系的學生「有 用」,而非只是拿建築來「當其它歷史之註腳」。如此宣告的背後, 明顯存在著當時流行的後現代風潮的影響;落實於圖文論述,我們可 以拿曾在臺灣風行一陣子的《建築典例》這類書籍為例。這些例子, 也正好說明,Hancock 所謂的「有用」,其實類似十九世紀學院體系 裡的建築史論課程,是一種可以直接應用於設計演練的案例分析或討 論。我不完全認同這種帶著 Beaux-Arts 餘韻,太往回頭跑的路線;但 是對於八○年代,老是要在建築學門之外,尋求「有地位的學門」當 靠山 ( 歷史只是其中之一 ),才能建立論述正當性的傾向,我也確實 有些疑慮。不過在那個事事強調「掌握時代脈搏,抓準歷史腳步」的 年頭,這種懷疑實在不夠政治正確,所以我也不敢大聲嚷嚷,只能悄 悄地做。 基本上我相信,建築師能夠透過設計而控制的,其實只有最狹義 的操作;也就是實體材質、構件、設備的安排,以及因此衍生的理化 現象與時空情境;至於作品的意義與功用,除了作者的書寫以外,也 牽涉讀者的解讀與實際使用時的境遇,建築師其實是控制不了的。對 我而言,建築設計上的操作,基本上是一種綜合機能、結構、環境、 美學多種體系的人為拼裝;這些體系之間,不存在統一的邏輯,也不 會有必然的連接模式;不同的人,在不同處境之下來做,可能出現完 全不同的處理順序與結果,不容易重複運用;所以,建築的設計操作 ( 至少目前還 ) 不是「科學」,而是一種無法完全外顯為明確規則的 技藝。不同的時代與社會,會對應它們的空間與建築課題,綜合此種 意向性的技藝經驗,發展出多套相對穩定的類型或技法的操作模型,

47


01_2011 02 21

成為一種建築學門之內的文化傳承。這其實才是七○年代中南歐理性 主義者所講的 ( 建築的 ) autonomy;只可惜傳來此地之後,水土不服, 一直很難被台灣文化所理解;總被當作為純粹形式的操弄,誤會很大。 不過,話說回來,正因為是一種有架構脈絡可循的文化傳承,討論本 事高強的操作實例或經典作品,就像分析一場球賽的關鍵段落一樣, 對未來將繼續參加競賽的球員或教練來講,只要不只沉溺於進球的高 潮或球星的漂亮球技;專業一點,也分析到球員的訓練與特性的搭配、 教練的戰略和陣式等等,應該會有助於學習者技藝的提昇。所以,只 要觀照夠專精也夠深入,不只沉迷於表象,也不只以複製、拼貼為滿 足;在建築史的課程裡,多花一些時間力氣來討論操作,吸取前人的 經驗,不但是合理的,應該也是必要的。 東海近建課程對於操作的重視,也延伸至講課之外。第一個學期 的報告,針對剛開始對建築操作有些概念的二、三年級同學,我要求 同學分組,挑選一個近代建築案例,不准談思想與理念,只討論這個 案例的操作。除此以外,考慮同學們對建築的了解到底有限,我更進 一步要求學生把討論的重點,聚焦在那個作品的局部而非全部;所以 每個年度的第一堂課裡,我總得花不少時間,解釋由此衍生出來,有 關報告的種種要求 — 要盡可能的蒐集「所有找得到」的圖象資料, 要從所有資料之中,區分出不同方案版本,確定要討論的是那一個版 本;然後還要仔細閱讀蒐集到的資料,熟到知道每一張照片是在那個 位置往那個方向拍攝的;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能在圖或相片裡明確的 指出,自己所要討論的操作課題「在那裡」,而且每組都要約談,對 照以上標準,現場口試。第一學期的報告共分三次完成,確認自己所 討論的「局部操作」,在現象層面存在,也就是指出其作用發生於何 處,就是第一次報告的進度。 找出要討論的「操作」發生所在之後,我要求同學用「科學」的 方式,推論導致該種結果的變數或參數,例如尺寸、角度、材質等 等;再以這樣的推論做為假設,進行「實驗」— 模擬參數改變後的 狀況 — 以確認之前的假設命題,是否成立。實驗的方式,視討論的 對象而定;一般來講,如果討論的是尺寸、比例這類問題,可能用數

48


位工具就可以完成模擬;假如跟光影、質感有關,則多半得做實體模 型,才比較準確。確認實驗參數與方法,就是第二次報告的進度。方 法確認之後,同學們必須再「設計」進一步的實驗 — 修改、替換某 些參數,測試不同操作處理,對所討論的局部現象,有何影響;然後, 再根據這些實驗的結 果,歸納、整理出某些 可以兼容理性與直覺的 heuristic 規 則; 有 條 理一點的掌握 — 怎樣 的操作組合,可以在現 象或經驗層面,得到怎 樣的結果,做為日後自 己做設計的參考;這樣, 最後一次的報告就完成了。 這一系列報告的核心價值,是我常當玩笑講的「實證原則」。這 並非因為我相信實証論,而是多年以來我逐漸明白,雖然設計者無法 支配建築的意義與功用,他或她還是在一定程度之內,控制了某些因 操作而衍生的現象。所以,任何操作的「成功」,都意味設計者的意 圖或意向,被直接或間接的實現於具體的物理現象或知覺體驗。因此, 所有設計意圖的實現,都該在實質形式與現象之中「可以被指出來」, 不然也該在建築圖、模型或分析圖裡找得到,才能算數。 「實證原則」是專門用來對付此地建築系學生 ( 乃至台灣建築 界 ),偏好說建築而非做建築的毛病 — 很會說自己要做什麼,也會 講自己要怎麼做,但總很少去核對結果做到沒有,做了多少;好像講 了就可以算數。近幾年來,設計與創意產業在台灣火紅,媒體跟著推 波助瀾;負面結果之一,就是設計修辭學的蓬勃,也讓「會說強過會做」 的毛病,更加嚴重;設計圈裡的名嘴與鄉民,不但愛講,而且越講越 隨興,也越講越誇張。如果只是初入體驗經濟時代,驚慌下的一時迷 糊,這樣的毛病還有些值得同情;冷靜下來,知過能改就好;怕的是 自己其實心裡有數,但卻自暴自棄,滑入一種「大家一起沉淪」的犬

49


01_2011 02 21

儒心態,把建築操作意圖的陳述,當成行銷的「後設論述」,講個有 趣的故事,注射點驚奇與想像,只要快感能在消費過程裡發生,可以 有 fu,賣得掉就好。 也許,深刻與永恆已不再 是當下建築所追求的目標,但 這並不等於我們應該放棄所有 專 業 的 標 準。 作 品 的 任 何 效 果, 再 簡 單 也 都 是 被「 做 」 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 不能具體指出這些意圖「在那 裡發生」,若不是分不清想像 與事實,專業能力仍待補強; 就是故弄玄虛、意圖唬弄的行 銷詭辯。當前生產消費結構下 的建築與設計,行銷面過度發 達,任何設計,只要套上品味 或美學的外衣,消費起來,又快又輕;但建築與設計,也因此變得不 再有層次;多元的經濟產值之外,幾乎找不到其它的價值。建築操作 是否紮實到位,變得可有可無,不再講究;建築的技藝,也因此退化, 東刪西減,瀕臨失傳。我想透過「實證原則」來矯正的,就是眼前這 種讓人不安的狀況。 「操作」與「脈絡」的對話,必須借用「理論」做為媒介;「理論」 不是搬弄一些字典查不到的詞彙玄學,而是像 Michael Hays 所說,「是 建構建築作品形式……與其社會背景或脈絡間之關係的一種中介實踐 [practice of mediation]。」對我而言,無論有意識與否,所有專業 者都必須預設某種這樣的「理論」,才能與真實世界連結,建構他或 她自己實踐專業知能的意義。因此,對不同實例的不同「理論」,進 行探討,會有助於我們,理解連接脈絡與操作 ( 真實世界與專業實踐 ) 的多種可能。進而對照真實世界裡,我們所面對的各種課題,反推自 己的連接模式,建構自己的「理論」。

50


加入「理論」的反思之後,歷史學習才算完整;這樣的「理論反 思」,正是第二學期報告的主題。 做設計的人,習慣的是平行的、跳躍的、遊蕩的思考模式。這樣 的思考模式,或許有利於「創意」,但十分鬆散;所以,學設計出身 的人,要做 Research 的時候,多半只會擺個樣子,邏輯弱但愛堆砌行 話,常常混淆感覺與事實,不知所云。因此,要在一個學期的報告練 習裡,比較言之有物的做點「理論反思」,其實並不容易。經過十多 年反覆的角力與測試,我摸索出一些對策。1998 年,經歷了幾年不太 成功的實驗以後,我放棄了原本比較自由,開放同學自己尋找題目, 但也因此容易失控的練習模式,開始以我比較熟悉的一些論述做參考, 列出幾個確定的課題,( 理性化、科層化、不確定性、自我實現、擬 象……) 給同學選擇。除此以外,了解現在建築系同學通常並不擅長 有條理的閱讀,我也在所列各個課題之後, 對照發給同學的閱讀資料,註明相關頁碼; 幫同學有效率一點,找到每個課題的相關 敘述,然後再透過閱讀,掌握課題重點。 最後,為了幫助同學在「理論反思」時, 能多點條理,大約十年前,我開始以「理 論 ( 建構 )」做為第二學期講課的第一個 單元,簡單的跟同學介紹一些方法論上的 基本原則;然後,跟第一個學期一樣,由 同學自己分組、選擇課題,完成三次報告。 第一次報告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整理 課題的定義。在前網路時代裡,我要求同 學到總圖書館參考書室,查閱四十餘冊的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找出裡面有 關該課題的所有定義;再對照發給同學的 閱讀資料,整理出該詞彙的一般性定義, 以及針對當代現象與論述脈絡的特殊性定

51


01_2011 02 21

義。這樣的要求,有兩個目的。第一 是建立一種類似座標的架構,讓之後 的討論,可以有所對照,確認位置, 降低飄流失控的危險。另一個目的, 則是讓同學練習一些,日後也許用得 著,比較正規的查資料、釐清概念的 研究方法基本動作。 確認定義以後的第二件工作,同 學們必須對照前面所講的「實證原 則」,由自己熟悉的生活經驗,找出 相符的實例;換句話說,確定討論課 題,跟日常生活裡的自己,真的有 關。整理定義加舉出生活實例,就是 第一次報告的進度。在找尋實例的過 程裡,我一再建議同學,儘量找發生 在自己身邊,或者親身經歷的事件為例;一方面資料現成,整理一下 就可以用,不必多花力氣找書、查資料。另一方面也希望調校一下建 築系學生愛打高空,總講一些自己一知半解的東西,卻無法面對真實 生活世界的毛病。如此建議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幫助同學們了 解,「理論」並不複雜,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踏實的做,搞清楚就好, 不是非得虛無縹緲的亂掉書袋不可。根據同樣的原則,在第二次報告 裡,我要求同學們,在建築相關的範圍裡,找出實例;所以,確定課 題也真實存在於建築領域之中,跟專業的自己,真的有關。 第三次報告,同學們必須參照自己前兩次報告所舉的多個或某個 特定實例,對照課題,進行反思;整理、討論自己對那個課題的看法, 逐步建立自己有關該課題的「理論」。在方法上,我允許比較大的彈 性,可以整理出說得通的道理就好;至於歸納、演繹的嚴謹程度,量 力而為就好。以一度熱門的「自我實現」為例,一開始的時候,同學 們常以為這是理所當然,沒什麼好討論的「普世價值」;但對照一些 切身的實例之後,同學們逐漸發現,把這種「價值」無限上綱,人人

52


只想實現自我,不考慮別人的話,也可 能會傷害彼此,造成嚴重的衝突,反而 拖延自我的實現,因而開始進一步的思 考「自我實現」的前提;例如自我與它 者之間,相互包容的必要,或者建構某 種集體規範的價值。第二學期的報告的 狀況很多,有時討論到一半,課題會從 A 轉變成 B;有時同組成員意見紛歧, 無法折衷,結果報告分成左右兩半,彼 此對著辯論。跟第一個學期不同,我並 不要同學在第二學期報告完成的時候, 有一個比較確定的答案;事實上,這些 課題之所以還被討論,也正因為它們 還沒有確定的結論;真正重要,是讓 同學可以建立一種面對問題的態度, 得到一些思考的練習。 嚴格來講,這樣的做法,在方法 論上還有很多漏洞;比方說,光靠一 兩個例子,就建立一套「理論」,明 顯的採樣不足,概括性十分有限。這 個問題困擾我很久,但隨著時光的流 轉,我漸漸變得比較坦然;到底我們 已經走入二十一世紀,不應該再拿那種什麼都懂都會,讓我們覺得虛 榮但也越來越心虛的「文藝復興人」當做標的;歸根究底,我在教的 是建築系而非社會系或哲學系,學生們將來不改行的話,也就只是專 業建築師或相近行業的從業人員而已。建築師可以多讀多想,兼顧一 點知識份子的角色或責任,但不必厲害到可以去搶社會學家或哲學家 的生意;重要的是學到一種思考的方法,學會解讀自己所做的事,在 真實世界裡有何影響與意義;因此有意識的選擇自己的專業實踐,與 政經社文脈絡的連接方式;換句話說,建立自己的「理論」。

53


01_2011 02 21

過去二十年裡,東海近建的主體架構一直延續,看似不動如山; 但在這個過程裡,外在環境與學生特質一直在變,所以這門課程也經 歷了許多改變。科技從類比走到數位,google、flickr 與「知識 +」 取代了圖書館與傳統資料庫;參考書目裡開始出現網址,而且越來越 多;資料管理的問題也由幻燈片的防霉,變成數位圖檔的整理。為了 降低畢業學分數,2003 年起,第二學期的近建,改為選修;修課的人 數少了,但討論反而好像可以深入一些。2010 年起,第一學期的近建, 提前到二下,因此我也必須調整課程內容,照顧才剛開始認識建築, 對操作與技術層面,還比較生疏的同學。除此以外,第二學期的討論 課題,幾乎每年都有調整,相近的課題被合併,後殖民、全球化、體 驗經濟這些比較「新」的課題,也陸續加入;隨著練習選擇與學生人 數的增加,Office Hours 也出現越來越長的趨勢。在課程內容上,配 合近年來自己的興趣與學界研究成果,我也加入更多日治與戰後臺灣, 或者近代中國、日本的相關內容,而且開始採用同學自己的設計練習, 或者大家熟悉的學部畢業設計為例,討論一些當下的趨勢與問題;自 2010 秋季起,第二學期的課題,就新加了本地與國外 practice model 的實例討論。對這些調整,也許有人會不以為然,認為偏離了「近代 建築史」的正規範疇;但對我而言,「近代建築」本來就不應該只是「西 方近代建築」的編年史;某位史家曾經說過,所有歷史 ( 的論述 ) 都 是過去與當下的對話;而我們所面對的當下 — 臺灣 — 的特質之一, 其實正是多種文化,多重歷史進程的相遇與搭接;也正由於這樣的認 知,「眾聲喧嘩」所意謂的多元性,一直被我視為東海近建課程的主 要價值之一。 本體論上我是一個存在主義者,相信存在先於本質;所以對我來 講,意義不會先驗的存在,必須透過在世的實踐,才得以開展,進而 落實。我一直很 enjoy 老師這個角色,也很慶幸建築師考試不考建築 史,讓我可以有比較寬廣的空間,在東海近建的課程裡,像薛西弗斯 推石上山那樣,對應世界的流變,嘗試各種可能;以我所學所思,跟 我教學的當下,進行多種多向的連結;也因此實踐出我自己的「理論」。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應該會延續這樣的取向,繼續蒐集整理當下臺灣 與世界的新課題,納入近建課程的內容。

54


在東海的四個月

賴友煒 2009 廈門大學交換學生

在台灣的四個月,感觸很多,感動很多。常常和朋友們說,有機 會你們一定來看看,人生有這樣的經歷,是真的值得的。經常看到什 麼,聽到什麼,覺得新鮮,就立馬跑回寢室,給同學一一彙報我的感 想。在台灣,多數的時間是在東海——建築系館和 30 棟宿舍度過的, 在這裡的記憶也就最為深刻。這幾個月,好多東西都給了我很強的思 維碰撞。 去之前,我抱著忐忑的心理和對政治一字不提的決心,因為對對 岸的瞭解畢竟還是很少的。可是到了學校才發現,其實同學、朋友之 間是可以非常友好、理智的討論各種問題的,包括如此敏感的政治話 題。政治問題並沒有成為我與朋友們接觸的鴻溝,而且在東海的四個 月,我們相處的都很融洽,這讓隻身離家的我安心的舒了口氣。 同時, 我還可以向同學、朋友們介紹大陸,告訴他們一些他們所不知道的事 情,增加他們對大陸的瞭解,這也是我很高興的事情。 一個讓我感覺非常新鮮的事情是貫穿了大半個學期、並且幾乎調 動了全體師生的畢業設計。去之前略有耳聞,但久聞不如一見。包括 槍團、槍手、大槍、老闆等等,這些詞不斷的出現在系館裡。畢業設 計儼然成了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整個建築系的事情。而且我覺得,這些 參與到畢業設計的槍手們,他們都不是簡單的、淺顯的幫幫忙,他們 其實也參與的很深入,包括設計、理念、概念之類的,這是我在大陸 從來沒有見過的,這對每個參與其中的人其實都是一種有價值的鍛煉 與熱身。尤其到了後期,槍團開始大規模的緊密工作,甚至影響到了 槍手們的其他課程。這段時期,我也參與到了槍團的活動裡頭,也因 而對這個事情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我覺得槍手這種方式,對低年級的 同學而言,確實是一種鍛煉;對畢業生本人而言,可以幫助他們解決 一些較為瑣碎的事情,好讓他們將精力集中在設計上面。但我覺得如 果這種形式用的太過了,最後變成槍手負責一切,甚至包括設計,就

55


01_2011 02 21

有點違背初衷了。還有一些讓我受益匪淺的東西我也想說說。 我覺得我所在的系級(現在是四年級),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同 學們。他們中好大的一部份人,都對建築設計有著很高的熱情。 因為 之前自己對設計,只是被動的完成老師給的任務,很少主動的去獲取 知識或是深入的去思考建築,所有想法、認知只是浮於表面。比如模 型,去東海之前,我們做模型全是老師佈置的任務,很少把它拿來當 做推敲設計所用的工具。而且在大陸時,是作息時間控制著我的設計 深度,而不是設計深度控制著我的作息。只有在最後要交圖的時候, 才會在那兩三天來個衝刺。我覺得自己之前確實是太過於被動了。但 我在東海大概兩三個月之後就有一種想法,只是覺得不太適合表達, 而且覺得即便是在大陸,也有很多同學無法理解我的這個想法:因為 對很多人而言,做設計是一個長遠的事情,甚至可能是一輩子的事情, 不是幾個月幾年後就停下來不做了的,所以我不是很贊成經常性的熬 夜通宵,經常性的熬夜其實對身體非常不利;再者,我覺得按時按量 的睡眠可以提高效率,未嘗不是好事。提高白天的效率,保證自己的 休息時間,可能也可以出色的做好設計。但我也有一種感覺,就是熬 夜的習慣是會傳染的。當然,這僅僅是我的一種想法,因為也有研究 說人需要的睡眠可能只需要每天三個小時 ( 當然,這對我而言是不夠 的 )。所以我只是根據自己的想法給個建議而言而已。建議大家為了 健康,還是爭取少熬夜吧。 前面講到熬夜會傳染,其實學習風氣、生活態度也是會傳染的。 我覺得建築系的同學們總是很開心樂觀,很玩得開,而且相互之間可 以真誠地交流、討論自己的設計想法,互相幫助,以至我們這些交換 生們都深受感染。而且在東海建築,有一個讓我很是羡慕的氛圍:就 是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甚至到研究所,同學們都可以輕鬆地交流,互 相認識,一起討論一起學習,這是我一直都很嚮往的一種氛圍。這可 能是東海特殊的教室形式、東海選課的方式(高低年級可以選建築系 自己開的同一門課)、以及畢業設計等的許多事情一起造就的吧。 繼續講講我的思維碰撞吧。

56


東海建築看重「概念」,這是去之前老師告訴我的,那時候,對 於「看重概念」這一說法沒有什麼清楚的想法,或者說,對於什麼是 「概念」沒有明確的認知。因為從一到三年級,我們做設計一般都是 在找理由、找形式、排功能,很少討論理念上的東西,而且我覺得自 己也一直很欠缺理論方面的教養,所以到東海後,我一直覺得很吃力。 許多地方,我並不能夠用書面話或者條理性的理由來解釋,許多概念 我都會覺得模棱兩可,很難為自己的設計找個堅定的理由。每次上課, 看到同學們可以滔滔不絕地一條一條的講出做建築的理由、對建築的 理解,我更是感覺到自己的欠缺。 就比如說開學時的洪文雄競圖,看了所有的作品,我並不知道要 怎麼去評價、比較每個作品的差異和好壞,也很難從中看出設計者的 「概念」,只有在設計者解釋之後,才能恍然大悟。但同時又不免嗟 歎——這種概念,我想自己是很難得出的。所以我覺得,概念方面可 能是東海的建築教育方面的一個特色與強項。這一點,建議去東海建 築交換的同學們好好珍惜資源。 已經回到了我原本生活學習的地方了,對於東海建築,有各種想 念與不捨。建築系同學們的幫助與照顧,還有他們樂觀的態度,讓我 更加不捨那塊土地。我希望自己能夠真正的快樂學習,希望自己能有 和他們一樣的對於建築的熱情,希望自己也能和閃亮包、小騷(燒) 和 manka 他們一樣,學得開心,玩得也開心。 還有就是,大陸的人真的太多了,13 億人口,人的不同品質種類 也很多。可能媒體會偏向一些有賣點的新聞,那些不能代表大陸;而 我們交換生們,我們的共同點在於我們都想去台灣看看,我們不是最 優秀的當然也不是最差的,我們也不能代表大陸;我們口中介紹的大 陸,帶有我們自己的色彩與我們生活背景的影響,那也不能代表大陸。 我希望我的東海建築的同學們,能到大陸來看看,或許那樣,你們才 會真正瞭解大陸哦。

57


01_2011 02 21

在東海的日子

符永鑫

2010 廈門大學交換學生

很慶幸自己能在東海有一段可以成為生活的 「日子」 真的很佩服你們,能穿越好幾年的重負,而我 只是在幾個月裡狼狽地穿越了幾道剖斷線, 當然也被 A-A’,B-B’剖了好幾次 作為交換生,總覺得自己交換得不夠多。性格 使然 但是很希望和你們有更多得溝通,所以每次看 到自己的 facebook 裡有留言,都很開心 有時候很希望不要被 point 到交換生,而只是 一個普通的東海學生,一起在系館裡熬夜通宵 很喜歡的設計課老師

講笑話 超尷尬的情況往往是,

「那麼我們請大陸來的同學講講……」然後就是大家突然幾秒的安靜 在東海最開心的時間,就是和我的 team 一起做洪文雄競圖 沒有預期地和你們組成了隊伍,之前大家都互相不認識 一起做模型,聊東聊西。在東海,說話說得最多的一次 很明顯的感受是,東海建築屬於精英的教育 這需要領袖,一些站在前面的偶像 所以對於後面的人是有些殘酷的 剛好碰上 50 周年系慶 有聽過「東海幫」的這個說法,覺得這樣形容 建築系再適合不過了 現在想想,每年畢業出去這麼少人,真的就是 東海聖誕的邀請信

58


一個幫的那種集體感,很牢靠 有點那種武俠小說裡的門派的意思了,什麼華山派武當派之類的 記得以前在廈大的時候,有次黑龍江的同學搞老鄉會,名字就叫做「黑 龍幫」,瞬間雷倒(這是題外話) 來東海之前,就看過以前學姐來東海交換時的照片,是有關夢露的那 次聖誕舞會 沒想到夢露和我同一個 studio,薑夢露 時尚純也的時候,我沒走 T 台進到系館,覺得自己形象太挫了 後來亂想了一下,既然挫就挫到底,要是那天搞個異裝,讓大家都認 不出自己客串到 t 臺上…… 那會很好玩 來臺灣,發現這邊的同學都不常用 msn 的群。 在大陸幾乎每個班級都有一個類似 msn 的 qq 群組, 這是一個很好的即時資訊交流平臺 所以有什麼資訊都可以很快地共用 現在是環臺灣島的第二天 經常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這句話好像還是有點道理的 沒環過海南島,沒環過廈門島, 甚至沒環過鼓浪嶼 但卻是很有成就感地去環臺灣島 在區間車的窗鏡中看到現在自己的混 搭——

我們 ( 廈大 ) 的系館

高中時的褲子,大一時的衛衣,大三時的網球鞋,在臺灣買的圍巾 哈 旅途中寫下的這篇,算是有些特別的意義吧

59


01_2011 02 21

美哉臺灣 美哉東海

郝傑

2010 湖南大學交換學生

忘不了 與路思義教堂揮別,我背著背包坐在行駛在中港路上的公車上。在東 海大學的一學期的交換學習也伴隨著學期的結束而結束。學期初東海 迎新的熱鬧場面還依舊在眼前,現如今校園裏卻隨著同學的離去而略 顯冷清。一個學期的時間,對臺灣的印象已經不是兒時語文課本裏的 阿里山和日月潭,也不是高中時的臺灣偶像劇,而是在東海的學習過 程中體會到的臺灣的親和力以及在日常生活點滴中發現的臺灣魅力。 東海大學坐落在有「寧靜之都」 美譽的臺灣台中市,而優美的校園規 劃和別具一格的建築更是讓東海大學享有臺灣「最美麗的校園」之稱。 五十多年的歷史使學校沉澱了一份厚重,莘莘學子又讓學校迸發出了 一份青春的活力。文理大道,林蔭萬千,不論日夜,師生穿梭、生活、 學習盡在其間。文學院、理學院分別位於文理大道的兩旁。上完課, 徘徊在文學院迴廊,吟誦著詩歌或者散文,欣賞著文學院的美麗庭院, 在迴廊的轉角處,那棵傘狀形的大榕樹,常年守護者文學院。作為東 海大學象徵的路思義教堂讓人百看不厭,那四條優美的曲線是東方傳 統美學與西方工程技術的完美結合。校園裏風格一致的合院式建築, 讓人在喧囂中體會到來自學術的寧靜。徜徉在東海校園,享受人文氛 圍的同時也總能感受到自然的氣息,每一處都有不同的植物綻放美麗, 在樹杈之中穿梭的松鼠也是校園裏隨處可見的常客。漫步在東海校園, 眼中出現的便是典型的大學生活掠影,學生們在校園的開放空間中或 討論報告或策劃活動,三五成群的同學在圖書館前小憩或閒聊,運動 場上充滿活力的陽光青年、中正紀念堂前拿著喇叭舉著海報為社團活 動賺取人氣的活躍成員,都成為東海校園裏亮麗的風景。 初識東海 與東海最初的接觸是從與國教處老師的郵件往來中開始的,老師的熱 情有禮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及時又細心的回覆讓人倍感貼心, 樂於為我們解答問題更讓人感覺多了幾分親切。而在機場與迎接我們

60


的 buddy 伯睿相見的時候更讓人感受到了臺灣的溫馨。因為我們的航 班是 9 月 9 號到臺北的,而邀請函上的接機時間是 10-11 號,我們在 桃園機場正在為找不到住處而一籌莫展,忽然看到了伯睿來迎接我們, 心裏別提多高興了,真的是有種回家的感覺。在機場回學校的路上, 伯睿為我們介紹了東海大學的一些基本情況,大家有說有笑,很快就 熟悉了,之前的一些顧慮和拘謹也就隨之消散。 回台中的路上,透過車窗看到沿途的風景,感覺和大陸南方的的景色 很類似,都是滿眼的綠色,所以並不陌生,反而有種親切感。尤其是 看到騎樓和五顏六色的招牌的時候,更是感覺身處於福建或者廣東的 某個地方。路上下起了雨,到東海已經天黑,雨還沒有停歇,淅淅瀝 瀝地下著。 初到臺灣,感覺既熟悉又陌生。 我很忙 從一進入到東海校園,到最後離開東海的這 4 個多月的時間裏,真的 是充實又快樂,到東海的當天晚上,buddy 就帶我們熟悉校園到東別 購買生活用品,吃小吃,第一次感受到了東別的超高的人氣指數。第 二天到系裏,系主任陳老師帶我們參觀了建築系,給我們介紹了建築 系的一些基本情況。之後呢(9 月 12 號),就是國教處的交換生說明 會,13 號就正式開學了,系裏有一個簡短的開學儀式,是為了讓同學 們從假期的放鬆狀態轉換到學習狀態中,氛圍很輕鬆,老師的發言沒 有那種嚴厲的說教,更多的是聊天性質的,總之,是感覺很舒服的。 每逢節假日,國教處就會組織一些活動增進我們對臺灣的瞭解同時也 增進我們交換生彼此之間的交流,中秋節在校牧室的聚餐,我們享受 到一種溫馨;去阿里山,我們品味到一種快樂;聖誕 party,我們體 驗到一種熱情;歡送會,我們感受到一份真情。所有的活動,東海大 學的師生和國教處的老師、同學們都是用真情、真心去付出的,這一 點,讓我們交換生特別感動。這些所有的活動是我們永遠值得珍藏的 回憶。 除了參加學校的活動之外,我們也會自己結伴出去旅遊,北到基隆, 南到墾丁,台南、花蓮,很多地方留下了我們的足跡,同學們開玩笑 說,我們這幾個月的玩的地方可能比一些臺灣當地人幾年玩的地方都

61


01_2011 02 21

多。因為我們想充分利用好這 140 天的時間,飽覽美麗的寶島風光, 畢竟來一次是很不容易的。 沙灘 我輕輕抖落鞋裏的沙 看著我的腳印 看海有些綠天有些藍 我聽著海浪溫柔的呼吸 我看著雲朵飄來飄去 從小生長在烏魯木齊,這個全世界離海洋最遠的城市,讓我對大海充 滿了好奇和嚮往,所以每次出去旅遊都要去有海的城市,青島、大連、 煙臺、三亞,但是對於墾丁我們都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可以說完全 被墾丁的美麗征服了。墾丁的海是一種驚豔的美展現在我們面前,我 們一行六人,沒有絲毫猶豫,徑直跑去,瘋狂地擁抱海水,也顧不得 衣服已經被海水浸濕。每次整理墾丁的照片的時候,總是會回憶起那 段美好的時光。 走過墾丁,就不會忘記墾丁。它不僅僅能讓你欣賞南臺灣的大海,更 有一種大自然的魅力不斷衝擊著你的眼球。墾丁有海南島的風景,有 夏威夷的風情。有天然海珊瑚礁、熱帶雨林、候鳥棲息地以及大大小 小的尖石山,優美的景觀美不勝收。那孤立的山峰、貝殼砂海岸、裙 狀珊瑚礁、海蝕平臺,還有湖泊、砂丘等等,形成了美麗的水光山色。 墾丁,四處充溢著《海角七號》的氣息,芋頭大哥帶我們到了茂伯的 家,那個寫了字木牌,立刻就成了明星,我們幾個爭著和它合影。 「鵝鑾鼻」,是墾丁半島最南端的岬角。「鵝鑾鼻」,三面都是湛藍 清澈的大海,東面是太平洋,西面是臺灣海峽,南面緊鄰巴士海峽, 北面連著南仁山。「鵝鑾鼻」恰好與臺灣海峽和巴士海峽分界處的「貓 鼻頭」遙遙相對,就像白鵝與花貓正在互述友情一樣。鵝鑾鼻上屹立 著燈塔,四周是同樣白色的圍牆,我沒有像其他人一樣進去,而是遠 遠仰望它,這時候有一種在北歐小鎮的感受,精緻而又安逸。 傍晚時分,看到落日的餘暉映在海面上,隨著粼粼海浪向著海天相接 的地方流去。正是唐詩裏那種崇高而淒豔的美。

62


找自己 彩虹下有一棵大樹 大樹上有一個蘋果 咬下一口我就全明白 可不可以讓我再讓我再一次回到那個美麗世界裏 當然,交換生的生活除了旅遊,還有豐富的學習時光,東海建築系的 每一門課程都很有特色,可以理解為是老師有特色,比如說曾老師的 深刻、方老師犀利、陳老師的妙語連珠、林老師的隨和等等,而設計 課又是特色中的特色,我們交換生在一起會找一些比喻來描述我們眼 中東海的設計課,永鑫說像黑咖啡,曉宇說像濃茶,學姐說是先苦後 甜,是的,東海的設計課真是值得我們好品嘗味和回味,每次桌評, 每次貼圖,老師的每一句點撥都讓我們收益匪淺,雖然每週三我們都 會徹夜不眠,雖然期中評圖的時候一周只睡 10 來個小時,雖然會為了 設計而爭吵,雖然看著老師畫過的草圖發呆,雖然一遍又一遍聽上課 時的錄音卻不知道設計應該從何改起,雖然星期四上午常常一臉疲倦 的就去上課,雖然一次又一次的被方老師的微笑秒殺,但我們相信下 一次一定能夠做得更好,因為我們在反反復複設計的糾結過程中,還 是能夠榨出些許靈感。很累,卻很充實。 說走就走 一個學期的時間真的很短暫,初到東海的日子彷彿就在昨天,而 1 月 17 號,我已坐在桃園機場的候機廳裏等待回程的航班,一個學期的回 憶或許能夠濃縮成幾個關鍵字存儲在腦海當中,真的還想坐著火車環 島一周,我想莒光號是最合適的,帶著那份悠然和清閒,想去礁溪泡 溫泉,阿里山看日出,臺北看花博,基隆嘗海鮮 ,離別總是顯得匆匆, 好吃的還沒有吃遍,好玩的還沒有玩全,一切沒有實現的願望只有等 下次再來,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還能來到臺灣、來到東海,相信不會太 遠,因為和臺灣有緣、東海有緣。 寫在烏魯木齊

63


01_2011 02 21

我在東海的日子

衛若宇

2009 天津大學交換學生

離開東海已經有小半年的樣子了,偶爾想到在 東海的日子,總是帶有略微的懷舊情節。一切的快樂與痛苦,在最後 變成一張張圖像後,留下的都只是特別幸福的回憶。如果有人問我在 東海到底學到了什麼,我也無法用一兩句話就可以概括出來,是對生 活的看法嗎,還是僅僅是建築學的知識?我相信身體經驗,我也認為 身體經驗不是通過邏輯就可以解釋清楚的,這種經驗使得今後做事時 不知不覺受到了相應的影響。我想在臺灣的半年,給我帶來的身體經 驗,是記憶深刻,無法磨滅的。 設計課 東海的設計課程不可否認在臺灣應該是一流的。不久前我在天津大學 旁邊的菜市場遇到了兩個成功大學建築系來天大交換的男生,我跟他 講我在東海的經歷,他非常驚訝並且說:聽說東海那邊好操的,也很 會做東西。聽到這裡我也非常滿意,因為,我早已把東海大學當作自 己半個母校了,好像他們在誇自己一 樣。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了東海,更幸 運的是當時在我們都不知情的情況下, 在海峽的那一邊,阮偉明先生同意讓 五個大陸學生到二年級來修課,因為 之後離台時才知道阮先生做這個決定 也是有一些壓力的,人數的確有點多。 我驚歎於每一個老師對於學生的責任心,他們可以用整整一天的時間 放在設計課上,中午也只是吃一些簡單的東西,沒有午休,下午就是 咖啡來頂著。不得不說,這樣的高腦力長時間工作量大陸老師估計聽

64


了也不相信,但在台中市大度山 上的某一個建築中竟然發生了。 當然,我的同學們也非常的刻苦, 該玩的時候他們似乎比哪個系所 都玩得 high,但是開始工作時他 們也是最玩命的一群人。在臺灣 熬夜的日子直接導致我的悲劇的 小生物鐘回大陸後也沒有太調整 回來,基本都會很晚才睡,早晨 睡過頭,但是這種操勞的日子還 是給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 我的那張大大的桌板,還有各種 study model,每個時期報告的圖 紙,都記錄了我在臺灣建築學習 的一步步成長。 臺灣的同學往往都是以圖解作為像老師闡述思想的重要手段,不論內 容多少,每一次簡報都有很多圖和研究模型可以跟老師分享,而我第 一次的 presentation 基本上就是真人脫口秀了,沒有模型,只有提綱。 但後來也按照老師的要求不斷地做著各種模型,用模型來做簡報,跟 老師來交流想法。這種圖解的表達方法跟手工模型的操作使得我回大 陸後還依舊沿用著這樣的工作方式。 帶我設計的第一個老師是盧澤彥老師。第一堂課由趙奕翔老師開題, 是基地位於臺北市的臺灣近代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第一節還沒有體會 到盧老師的威力,但後來卻讓人深深折服了。我記得兩個月的設計我 們有一個月是在思考概念的事情,對於剛到臺灣的我來說,概念是個 很新穎的東西。我在試著與臺灣老師的思路同步,所以這成為我前期 進行設計需要克服的很大困難。我記得當時有個男生想把時間記錄在 建築中,老師就這個問題跟他討論了足足半個小時,他們最後討論出 的結果是用樓梯作為刻度來度量時間,這個事情我至今還沒有忘記。 盧老師對學生是相當嚴厲的,這也讓我深深認識到他對於建築本質問 題的關注。討論過程中經常會問道,「所以你到底想做什麼?」「你

65


01_2011 02 21

的想法丟了」等等,這些問題也很鮮明地表現出東海大學教學過程中 對於概念的偏愛。盧老師讓我看到了建築師很嚴格、嚴謹而又有力量 的一面。 第二個設計是阮偉明先生帶我,阮先生是一位對學生特別耐心的老師, 不論什麼樣幼稚而又充滿偏見的想法,阮先生都能夠很和善地接受這 個想法並且通過邏輯的分析來跟學生討論設計概念和策略的合理性。 雖然和藹,但是每一次的設計課的要求可是非常嚴格。每一次的草圖, 阮先生都會用紅色的鉛筆在方案上進行修改,每個學生的進展,做了 什麼修改,他一下子就可以看出來,對於他這種年齡的老師,實在是 意見令人感到驚訝的事情。我很小心地將阮先生給我修改過的每一張 圖都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全部運回了大陸,作為對阮先生的辛勤的工 作的一種尊重。 基礎課程 對我影響很大的另外兩位老師應該是郭文亮老師和郭奇正老師了。郭 文亮老師帶我「近代建築史」這門課,加州伯克利的碩士,他的近代 建築史與其說是一門建築歷史課,不如說是對於近代建築與社會思潮 背後關係的研究,而且加入了個人對於建築操作層面的理解。他講課 一般都會帶三聽啤酒,邊喝邊講,慢條斯理,像長者慢慢講一個他經 歷過的故事一樣,不時插入一些令人發笑的小 trick。具體的知識能 放在嘴邊的已經不多,但是郭老師的課程,每次都給我很多啟示。臨 行前,我專門找了郭老師一次,問他要了一個書單,並且按照這個書 單,掃蕩了其中的大部分帶回了大陸。 郭奇正老師在那個時候帶了一門「都市計畫」的課程,他每次的課程 都像一場完美的表演一樣,讓人讚歎不已。雖然最後郭老師的作業搞 得小組裡也是熬了好幾個晚上。但是我不得不承認,他做事認真的態 度確實讓人嘆服,課程的專業程度也相當之高。我在臺灣的時候,正 值上海世博會,郭老師作為組織者之一,參加了那個學期築生講堂的 策劃,是關於上海的一系列講座。其中的大部分我也參加了,可以說 是一個向普通民眾介紹社會和城市的普及性講座,但是也不乏專業性,

66


所以適合了很多人的口味。參加築生講堂的活動也讓我能夠接觸了很 多活躍在台中的建築師。後來的郵件往來中,郭老師字裡行間中都表 現出了對天津這幾個同學的關注,每次都寫了很長的一段話,著實讓 人感動。 一個簡短的結束 以上的一些雜感只是東海一學期中很小的一部分,不能忘記的還有我 的同學們,登山社的朋友,校牧室的金龍哥,還有國際交流室的老師 和志工。是你們的一切讓我的一個學期變得如此有分量。感謝你們所 做的一切!

67


01_2011 02 21

東海建築系學生刊物 Architecture Magazine TUNGHAI 顧問與指導 邱浩修 林芳怡 主編 吳富文 黃昱棋 團隊 陳東煒 洪子超 江德邦 林羿希 陳昱超 歐陽君年 傅偉哲 黃奎元 出版者 東海建築系學會 地址 40704 台中市西屯區台中港路三段 181 號 ( 建築系 ) 聯絡資訊 http://a-chat.t35.com/ facebook : A-MAG THU amagthu@yahoo.com

6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