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意志:在物質、內在、場所之後 _ The Will of Water : After Matter, Immanence and Place

Page 1

國立交通大學 建築研究所 碩士論文

水的意志 在物質、內在、場所之後

The Will of Water After Matter, Immanence and Place

研 究 生:柯禹亨 指導教授:龔書章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五月



謹獻給指導過我的師長 支持我的家人 陪伴我的女友 和 一起學習、成長的夥伴



在 物 質、 內 在、 場 所 之 後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究水與人之間存在的某種聯繫,藉由文化、物質、精神、場所等 層面作為切片,和對水的思考與觀察,並以筆者在碩士班期間完成的建築設計 作品為一種媒介,讓人得以感知並揭示水所承載的文化與本質。 論文首先架構起東西方文化對水的態度,從歷史出發,介紹了建築與水的關係 與發展脈絡,接下來的探討皆會架構在東西方的水文化意蘊之下;第一章從水 的物質性談起,藉由了解物質的客觀存在以及知識技術如何影響人的認知,擴 展到在設計過程中探討人的定位,以及水的存在是否有超越形態的變化和應用; 第二章是水的內在性,討論水從充滿紀念性的特質到反映生活日常當中的轉變, 並認為現今的公共建築應該同時具備紀念與日常的特性,方能成功地表達時代 的意志。然而在此除了文化象徵,探討更多的是水和人們的情感與記憶是如何 有效地被連結並凝聚成力量;第三章是場所的關係性,而我定義這樣的關係為 衍生。在衍生的觀念下,場所之間是動態的,而水是串連一切的存在,層面包 含了產業、生態、歷史等等,透過定義出個體場所與整體間的關係,去探究能 夠回應當代議題的建構場所之方法。 本文重點不在於歸納古今水元素的設計手法,而是著重於在不同的文化意涵下, 水與思考、感知的關係,甚至透過物質性、內在性與場所性的論述,發現這些 性質更進一步的改變,藉此獲得超越水本身的價值觀,來回應當代課題。

關鍵字:水文化、物質性、內在性、場所精神、連續性



The Will of Water After Matter, Immanence and Place

Abstract The thesis is focus on the intangible link between water and human, and trying to explore i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s culture, matter, immanence and spirit of place. The design works are like a medium, letting people can perceive and reveal the will of water. First of all, I study the history and the context of water, and frame the different valu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Under this context, I consider about the matter of water in chapter one, and figuring out how technology change human’s cognition; Chapter two is talking about the immanence of water, and trying to establish a way to make a public space can own monumentality and daily phenomenon at the same time, showing the spirit of the place successfully. In chapter three, I focus on how several places connected by water, thus, I redefine the meaning of water to places in terms of historical memory, industry, ecology and so on, to make it become a power for urban regeneration. The point of the thesis is bringing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rchitecture and water rather than concluding the form design of water element. So that we can truly approach the essence of water, and get the bigger vision and better attitude to face the contemporary issues.

Keywordsďźšwater culture, matter, immanence, spirit of place, continuity.



目錄 Contents 摘要 第零章 初

01

水的意志 中西方水文化的源流 傳統空間與水

第一章 物質的被動反轉

11

向自然學習 從形貌到基因 作品一 第二皮層─流體 作品二 固床工優化

第二章 內在情感的常民化

39

認知常民化 內在的模式 既紀念又日常 作品三 常民地景─中藥浴場

第三章 衍生的場所與場所的衍生

61

連續性肌理 作品四 熱帶植物圖書館 成長新傳統 在個體與整體之間 作品五 生活重啟

第四章 結語

103

參考文獻│個人簡歷

109



第零章

初 Introduction

水的意志 中西方水文化的源流 傳統空間與水

01


第零章

01

02

02


水的意志

水的意志 The Will of Water

什麼是水的意志呢?我想透過左邊的攝影作品來表達,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雖 然是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區拍攝的,但是所呈現出來的感覺是如此的相似且親 近人心。那樣的情感已經超脫海的本身,是一種生命的原初。杉本博司說:「每 當我望向它,我總是感到平靜,就好像拜訪我的祖籍一樣;同時我踏上了望向 未來的旅程。」然而在其中那個連繫著人們與水的神秘力量,似乎就是我想討 論的啟發設計思考,靈動的那一瞬間。 以宏觀來說,水的形而下是孕育並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並且在天地間以各種 形式存在,構成今日我們所認知的地球的形貌。就微觀而言,水分子能夠因能 量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排列形式,形成固態、液態、氣態的冰霜雲露等狀態, 並且透過和其他物質進行融合或消解,形成血、汗、淚、果汁或藥劑等,也就 是說,不論是自然或是人工的外力下,水擁有多種層次的包容性,於此同時, 水開啟了超越自身的可能,這也是它的重要與魅力所在。就水的形而上來說, 因為水是生命的本源,水自然地就成為了人們精神上的依託,透過情感的凝 視,水產生了哲學上的意涵,此內在性因人而生,並再一次地影響人的價值觀, 彼此覆寫並形成循環。 我將藉由探討人們對於水的不同認知,逐步地釐清水傳達給人們的意志為何, 而我的作品就像是一艘小船,它提供一種感受的方式與機會,作為人與水之間 的媒介,它將揭示水的不同樣貌與意義。唯有當你踏上小船,才能傾聽那在載 浮載沉之間,水與你訴說的話語。

01. 02. 杉本博司,黃海 ,1992:http://www.tripoligallery.com/__data/c50f57a5786866b0c29d29be5b59cf2f.jpg

03


第零章

伊斯蘭宗教建築中的 十字型水渠,將空間 劃分為四份,分別象 03

中西方水文化的源流 思考的基礎是認知,因此了解不同水文化的脈絡是重要的。歷史上,建築形式的演 變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在生產力低下、技術較原始的古代,環境條件的因素明 顯主導著建築的發展。然而隨著社會經濟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後,人們的審美趣味、 信仰、感情等等文化意識也一點點地沉積到心理並逐漸形成不同的價值觀」 4,這 些不同的文化認知對於建築的產生有著積極的作用。 東方與西方文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此所談論的東方,主要指的是以中國為主, 和受到其影響的日本、韓國等東亞地區;西方則是有別於地理區位的分類法,將古 希臘、古羅馬和西亞統稱西方文化。實際上,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有共同的淵源,它 們同屬於亞伯拉罕教,且於西元六世紀伊斯蘭建築又直接受到東羅馬帝國的影響, 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西亞與地中海沿岸國家亦都保持著頻繁的文化交流。 與神靈有關的西方和公共性意識 西方的水文化起源多與神靈有關,「在《古蘭經》中用十字形的水渠表現天堂的夢 境,是穆斯林與主對話的場所。畢達哥拉斯說:萬物「水」居第一,水是生命的來 源。基督教中,耶穌灑向上帝選民的也是活水。」5 這些與信仰強烈連結的關係對 於西方文化對水的認知有顯著的影響。 03. 十字型水渠:《裝飾》166 期:東西方水造型文化的源流,承杰、袁惠芬著 04. 《中西建築藝術比較》p6,劉天華著,洪葉文化 05. 《裝飾》166 期:東西方水造型文化的源流,承杰、袁惠芬著

04

徵著水河、乳河、酒 河、蜜河。


水的意志

這 四 種 皆 為《 水 龍 經》中的吉水格局。 左上與左下皆稱為舞 鳳,有來水屈曲,去 水盤桓的特徵。

右上與右下皆為子母 龍,有環抱之勢,能 夠將氣匯聚起來。

06

另外,從歐洲都市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廣場」往往是西方古代城市的中心,而每 個重要的廣場多會建有「飲泉」。它扮演著提供社區福祉、聚集人們的角色,和古 羅馬的浴場一樣,水在事實上有透過社交來強化社區意識的功能。 風水中的水 風水信仰對於東方有著根本上的影響。風水學形成於漢晉,成熟於唐宋,所闡述的 是根據「可識見的地面現象 ( 風和水等 ) 來判斷人眼看不見的「氣」的動向,從而 調整生活造型空間,使氣帶來的吉與福影響人們的生活」7。而氣的概念是建構在 中國的宇宙觀下,認為「太始元氣」生成今日的天與地,並掌控宇宙運行的道理。 在自然環境中,氣和風、水的關係最大,因為「氣承風則散,界水則止」。中國堪 輿學認為:「生氣忌風喜水,風要藏,水要聚,藏風得水,生氣才能旺盛」8。而 生氣這種神秘力量發自於山頂,沿著山脈 ( 也就是龍 ) 下降至平地,水則是龍的血 脈,流轉著生氣,因此其重要性可從「有山無水休尋地,有水無山亦可截」得知。 水對於人們而言是生命的循環不息,是關於如何與天地相處、祈福納祥。

06. 《水龍經》吉水格局:《風水與建築》p62,程建軍、孔尚朴著,淑馨出版 07. 《東方社會之風水思想》p3,渡邊欣雄著,地景企業 08. 《葬經》東晉學者:郭璞

05


第零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 之一:埃斯特花園, 09

傳統空間與水 人依水而居,從水獲得養份,進而發展文化,因此自古以來文化、空間、水本是密 不可分的。透過探究傳統空間與水的關係,可以了解不同族群對水的與生活態度的 思想,這是創造當代水空間中隱性的基因。 然而不論是東方或西方,水與民居的起始關係是相同的,發展出的空間也多取決於 生理的需求,或是利用水創造微氣候來改善居住環境,直到後來才逐漸被文人、皇 室或宗教的影響,開始形變來達到一種生理與心理上的平衡。其中「園林」空間最 能體現此關係,無論從何種文化觀點,它皆被視為一種最理想、美好的生活環境。 西方的園林空間,有三個重要的時期。歐洲園林在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 興起,「又因義大利多丘陵,谷地中氣候悶熱,而山上卻涼風習習,所以花園一般 沿著山坡做立體佈置,形成台階式園林」10。以當時人文主義的觀點,他們認為花 園景色只是建築的一個延伸,不需要也不允許去模仿自然,「因此不論是樹木或是 水的安排,皆應該適應人的形象、人的尺度、人的創造手段和人的需要」11。其中 最有代表性的埃斯特花園,充分表現了水的動態美,但在水池中央卻常見完美體態 的人像,似乎是在點名主題:自然物一進入園林,便要聽憑人的指揮。

09. 埃斯特花園,水劇場:https://photos.smugmug.com/Europe/Italy/Villa-dEste-2013/i-HV8HcdT/0/XL/GMA_3538-XL.jpg 10. 《中西建築藝術比較》p343,劉天華著,洪葉文化 11. 《中西建築藝術比較》p346,劉天華著,洪葉文化

06

興 建 於 1563 年。 此 為園中之水劇場。


水的意志

此為法國凡爾賽宮之 一景。在園區內不論 是水或植栽皆只是展 現君主意志的設計元 素,並沒有反應太多

12

材料的本質。

「十七世紀下半葉,在法國君主集權制度發展到最高峰,改造了從義大利傳來的造 園藝術,形成以對稱幾何形佈局為基本的古典主義園林」13,其水元素淪為展現君 主意志之工具,水多以靜態呈現,重點在於水池的幾何形與空間的關係。 到了十八世紀初,在英國興起了以田園風光為主的設計,隨著浪漫主義潮流的發 展,最後形成了以 William Chambers 為代表的圖畫式園林。這種園林中,水面常 是承載建築的平台,而建築是水面的視覺中心。總的來說,西方對於水空間的觀念 是十分強調力量 ( 動態、君權、宗教 ) 的展現,以及人的角度,「一直到十九世紀, 黑格爾還是強調這一觀念,他認為「園林空間」可以說是把建築形式變相地應用於 現實自然。在花園裡如同在房屋裡一樣,總是以人為主體」14。

12. 凡爾賽宮:http://www.titien.net/wp-content/uploads/2014/04/P1260085-2.jpg 13. 《建築與水》 p18,詹紅著,重慶大學 2002 年碩士論文 14. 《中西建築藝術比較》p335,劉天華著,洪葉文化

07


第零章

此為中國蘇州的拙政 園,為江南園林之代 表。水是承載情感的 15

東方園林,也就是以中國為主的園林,正式見之於古代文獻的帝王的苑囿。苑與囿 皆是指植林木、養禽獸的地方,主要用於滿足帝王漁獵遊樂的需求,直到了魏晉時 期,由於天下分崩,儒家經學解體,被以玄學為代表的思潮所取代,而玄學主張靜 思默想,以無為隱逸為清高,這樣的觀點也寄情在水的表現與園林的關係之上。 水 ( 代表自然 ) 與建築 ( 代表人為 ) 的關係十分密切,一般而言不會獨立存在,形 式與佈局強調和諧共生,水在其中扮演著人和自然間的一種過度與融合,虛實交 織,彷彿人與自然結合為一。倘若從造園的共同性來看,關於水有幾項原則,第一: 園林之水,首在尋源。這樣的觀念明顯的展現了對於自然的態度,是一種順應的、 謙卑的表現。第二:園林之水,貴在曲折。表現的是對自然的模仿和風水的信仰。 第三:園林之水,妙在分隔。注重的是水與空間的多層次如何反應在人的精神思考。 最後,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是園林的最高境界,一再地表達了對於自然的嚮往 和態度。

15. 拙政園:http://pic1.win4000.com/wallpaper/2/57303454aa6d8.jpg

08

載體,並能將所有個 體交融於一起。


水的意志

本論文期待先釐清各族群水文化的脈絡,包含從宗教、都市觀、風水的角度,去探 求人們是如何看待水的存在,以及歷史上古人如何將水文化實踐於傳統空間,了解 其中的演變與緣由,進而去辯證設計創作時的思考。在歷史的延續性和當代性議題 之間,得到建築空間與水的新關係。 於我而言,這是一種有脈絡的介入。本文在每個章節皆會闡述水在不同面向的轉變, 並且重新定義既有的學術理論,如物質性、內在性、場所精神,在當代性之下的演 化。而我的設計作品,則是在實踐此演化,除了表達我對當代議題的看法之外,也 透過歷史案例的佐證,比較不同文化認知的異同,試圖找尋水元素設計的多元可能。

09


10


第一章

物質的被動反轉 The Reverse of Matter Passivity

向自然學習

從形貌到基因 作品一 第二外皮─流體 作品二 固床工優化

11


第一章

物質的被動反轉

16

17

12


水的意志

物質的被動反轉 The Reverse of Matter Passivity

「物質性」是人處於一個空間中,第一層被感知的線索。人在主動和被動的關 係之間被引導與刺激,透過這樣的刺激,思考才有可能從形而下轉化至形而 上,甚至更進一步拓展與其它領域結合。哲學家馬丁 ‧ 海德格曾說過:「空間 是由區位吸收了他們的存有物,而不是由空間獲取。」因此,若要談水的空間, 首要之務必是了解這構成場所的「物」之特性。 由左邊兩幅繪畫可見在歷史上東方與西方對於水的觀察與表達的不同之處。上 圖是南宋畫師馬遠《水圖》系列中的《層波疊浪》,水圖是中國繪畫史上一 卷罕見專門以水為主題的作品,記錄了當時東方對於水的觀察以及審美觀, 馬遠也發展了一套描繪不同狀態的水之辦法。下圖是烏利哲約 1653 年的 the shipwreck,時代稍微晚一些,因為西方直到十六世紀末繪畫才開始脫離宗教、 紀念性建築、人像等題材,而烏利哲便是當時荷蘭風景畫派著名的海洋風景畫 家,他對於水體運動呈現的樣貌,和撞擊岩石所產生的浪花描繪的十分細緻。 若以現今我們對於水這個物質的了解來比較,古時候東方人對於水的觀察多著 重在於水的流動性和水的連續性,利用線條的表達流水其實與能量傳遞的觀念 相同,而這種「能量」的概念到後來甚至演變成留白,某種「無的飽滿」的概 念,藉以表現某種氣勢和氛圍,是更進入自身的狀態;西方人所關注的是因水 的多樣性而產生的效果,如固液氣的狀態、光影於水的表現等,發展到後來, 又因為管裝顏料的發明,使得畫家能夠長時間在戶外作畫,有機會更貼近現實 而不是單純人對水的體會。另外色彩學理論的確立,使得光影的表達在莫內的 「睡蓮」達到了顛峰,如此的結果很明顯的是對物質性兩種不同面向的詮釋。 東西方因為文化的差異,對水產生了不同的認知,但是當我把兩者的差異,分 別是水的理解,與水的體會作疊合,我發現一直以來處於被動的水,開始有了 主動的可能,它不再只是一個被觀察的對象,而是如同有意志般地想將自我的 本質再現在不同的層面之上。

16. 馬遠:層波疊浪:https://kknews.cc/zh-tw/culture/ne43q2.html 17. 烏立哲:the shipwreck:https://www.lempertz.com/en/catalogues/lot/1037-1/61-simon-de-vlieger-attributed-to.html

13


第一章

物質的被動反轉

事實上,宋代詞人郭熙曾這樣描述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靜,欲柔滑,欲汪洋, 欲回環,欲肥膩,欲噴薄,欲激射,欲多泉,欲遠流,欲瀑布插天,欲濺撲入地, 欲漁釣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挾煙雲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輝,此水之活體也。」 郭熙將他所觀察到自然界中水的不同樣貌描述的十分詳盡且動人,雖然僅止於表象 的運動,但在此,他認為水就像是有生命般,水充滿著慾望,在大自然中盡情展現 姿態。如此擬人化的想像便是反轉物質的被動性的前身。 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亦對水有詳盡的觀察,他留下了許多水的研究手稿, 除了觀察,他也結合了科學的觀念,試圖去了解水的動力關係,而這在歷史上是一 個重要的里程碑,人們開始從表像進入微觀的世界,這也是形成主動性最主要的關 鍵─機制的研究,物質從被動的客體,開始有機會轉為主動,從人的角度:以情寫 水,到科學的詮釋:以水寫水,如此的變化即為物質主動性的產生。 本章將以微觀的角度切入,透過理解不同族群在歷史上對水的認知差異,結合當代 技術與思維,探究從表象的形貌到本質的基因之演變,並利用作者的兩個設計作品 來表達水在意義上更多元的可能性。

14


水的意志

向自然學習 無論東西方,人們皆醉心於水稍縱即逝的變化,這點亦是無庸置疑的。自古以來人 透過繪畫、文學、工程等等對水做了大量的觀察與學習,然而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東 方對水的物質性了解似乎弱於西方,我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其實由傳說「大禹治 水」,以及早在先秦就開始建造的京杭大運河,可以得知中國的水利技術在當時是 首屈一指的,而這樣優勢為何沒有延續下去,其一,我認為長期的封建制度有絕對 的影響,它抑制了階層、知識、資金的流動,讓科學沒有良好的發展環境。其二, 東方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將水與人的意念合為一個整體,而西方則將水體視為他 物,人與物質是對立的關係,因此能客觀地研究,又因為當時顯微鏡的發明以及實 證主義的興起,相得益彰達到良好的成效。 透過科學研究,我們才真正的走進物質,進而探究不同狀態的水為何存在,以及 如何存在,而這些皆是影響水的物質性之關鍵。在 19 世紀,比利時科學家 Joseph Plateau 為了觀察水分子之間的表面張力,他將肥皂溶於水以穩定泡沫,最後實驗 得知了泡沫的邊界構成關係,而這大大地啟發了往後許多的建築結構應用。

Joseph Plateau 發 現 泡泡在結合時有趨向 最小表面的趨勢。且 即便是任意初始的結 合角度,最後相鄰的 三個表面之交線皆會 接近 109 度。

18

18. Joseph Plateau 實驗:《The Self-made Tapestry》p23,by Philip Ball

15


第一章

物質的被動反轉

1978 年在美國加州的 Mason Park 之設施, 19

如美國設計師 Peter Jon Pearce,一生致力於以生態結構作為設計策略,他在 1975 年所創作的:curved space 系列作品,概念來自於泡泡的穩定最小曲面,並且結 合的鑽石 ( 碳 ) 的微觀結構,成功打造如穿梭在泡泡之中的兒童設施。另外一個將 水的特性發揮到極致的案例是 Gustafson Porter + Bowman 於 2004 年完成的黛 安娜紀念噴泉。建築師探究水形成各種狀態的成因,並配合地勢的高低,將水不同 的表情同時呈現在一個循環不息的水池中,把水無數運動的迷人情態發揮的恰到好 處。 向水學習,去了解其存在的本質,其實就是仿生概念的具體實踐之一。為何要仿 生?簡而言之就是期望透過模仿自然來獲得優良性能。然而仿生課題之所以重要, 不僅僅在於其應用功能的發想,「仿生更可以被視為一個超越單一時空的原型,其 演化模型是個絕佳映照形態變化的鏡子,一張顯現形態趨勢發展的地圖。由演化的 觀點來看,仿生中被觀察的客體不再是獨自存在的單一個體,而是基因串流的一 員」20,自然而然地,設計就被紮根於歷史脈絡之中了。

19. Curved space,1978:http://www.pjpearcedesign.com/ 20. 《形錄》p38:技術革新下的歷史中斷,陸希傑、何炯德著,土也酉己設計

16

成功的將最小曲面與 結構模組化。


水的意志

左圖利用巧妙的彎 曲,將水流的慣性放 大,留下如沙灘般的 沖刷水漬;右圖為水 梯,可觀察到因跌水 而生成的豐富表情。

左圖是水池的高點, 亦是出水口,往兩旁 分流;右圖水流會充 分表現出石材上雕刻 的紋理。

左圖的水流因為粗糙 的石面的影響而減 速,產生水躍現象, 於是可以從表層看見 許多微小氣泡翻滾; 右圖想要創造的是一 種熱鬧的水,額外的 加壓能量被巧妙的融 入水中。

21

21. 黛安娜水池:http://www.landezine.com/index.php/2014/11/diana-princess-of-wales-memorial-fountain-by-gustafson-porter -landscape-architecture/

17


第一章

物質的被動反轉

22

22. 陳九:禪心如水 ,2016:https://www.seeart.space/welcome/

18


水的意志

從形貌到基因 透過前者所敘述之學習,我們才能夠了解演化觀點中的基因,又或是機械工程學所 談的機制,而基因與機制便是掌控所有變異 ( 參數 ) 的根本。隨著電腦運算效能的 提升以及輔助製造工具的發明,這些技術使得參數式設計得以實現。參數式設計指 的是藉由動態地控制影響設計的參數關聯因子,來即時生產、評估、調整幾何形式 的設計方法,其最大的潛力在於使設計流程變成一種動態的回饋機制。 我認為運用參數工具能夠良好地展現物體本質的不同樣貌,但是當技術逐漸成熟 時,人的重要性又會浮現出來,因為不管我們模仿的在精巧也無法超越物質本身, 必須透過人的介入,使它成為一個有意識的存在,這樣的存在對於人才會有意義, 可度量之事也因此有了不可度量之特質。 如同中國當代水墨畫家:陳九,他所繪製的水墨作品,從精準地控制水與墨的比例 為起點,掌握紙基底吸水的程度,捕捉水分子的結晶變化,讓水媒材的特性自然地 成為畫面的載體,這樣的狀態是極科學的。然而當他將想表達的話語和情緒,融入 在層層堆疊的暈染,以及水分子間的排列時,畫作是充滿人的溫度的,而基因在此 時才真正於表象獲得意義上的重生。 建築的轉變亦是如此,雖然因為時間與金錢成本相較於八大藝術中的其他類型來的 繁重,影響的層面也較廣泛,故在思想上的變革與落實發生的年代較晚,但各個領 域的藝術 ( 如繪畫 ) 其實是相互啟發的,且皆為那個時代留下了紀錄。從以前大多 是對水的姿態的追求與模仿,到將水與人視為一種連續,而不再是二元對立,也就 如同我接下來的設計作品,一個以身體作為感受的媒介,讓水與身體發生對話、影 響,所呈現出的本質之具體化。

19


第一章

20

物質的被動反轉


水的意志

作品一、二 第二皮層─流體 Animated Casting : Fluid Skin

ADVISOR

黃永傑

SITE

身體 ( 右手掌到左後背 )

ISSUE

參數設計、服裝、製造

PERIOD

2015 秋季

固床工優化 Optimization of Groundsill Works

ADVISOR

何震寰

SITE

竹北市頭前溪近興隆大橋下

ISSUE

參數設計

PERIOD

2015 秋季

PARTNER

甘荃

21


第一章

物質的被動反轉

第二皮層 ─ 流體 Animated Casting : Fluid Skin

自古以來人們皆醉心於流體多變的特性,不同的造型,帶給人們不同的情緒和感 受,水可說是與我們最親密的自然物質。因此我不禁在想,如果能把水的每個美妙 姿態凍結下來,結合它良好的連續性,是否可以在同一個整體內產生許多不同的表 情呢?另外,水隨著容器改變形體的特性,是否也能夠應用設計上,讓同一套設計 邏輯快速地適應不同的空間容器呢?

資 料 參 考 自《The Self-made Tapestry》 by Philip Ball. 當水流 加速時,左圖是流線 的變化情形;中間圖 是擺脫層流後,渦流 的震盪軌跡;右圖是 23

流體行為 在流體行為之中,雷諾數是決定性的因子,它能夠表現出流體的黏滯性與慣性的關 係。雷諾數 Re=ρvd/μ,其中各自代表了流速、密度、黏性係數以及特徵長度 ( 即 為水道的當量直徑 ),此關係式為掌控水的機制,也就是我在討論的基因。 由上圖可得知當一個穩定流體通過另一個介質,或有異質介入時,會使流體的行為 產生劇烈的變化,甚至產生不同程度擾動的渦流。而我所感興趣的是,正是與異質 交融的那個瞬間。因此我透過調整不同的實驗變因 ( 流速、黏滯性 ) 作了一些測試, 將液態的蠟注入不相容的水中觀察其變化,試圖得知在何種狀況之下能夠形成完整 的個體而不被異質破壞。

22

兩種液體以不同速度 交融的情況。


水的意志

越上層表示注入的能 量較為薄弱,異質的 影響力較為顯著,流 體被破壞成小分子, 並且受到浮力的反作 用力二次變形。下層 的影響主因則為渦流 的擾動。 液態白蠟凝固實驗

由右到左是小分子群 聚的動態過程。每段 小 水 柱 類 似 C 型, 接著它們會以螺旋包 覆自身來形成更大的 C。因此可見整體的 形狀與表面的紋理來 自同一個邏輯。 最小單元實驗

23


第一章

物質的被動反轉

L flow rate ( surface area ) 形態操作實驗 它們的背後有著相同 的基因,透過調控這 些基因得到材料給予 我的回應。由結果可 知黏滯性與瞬間接觸

H

面積越大,能夠保存 越多的初始能量。

L

L

viscosity

height (velocity)

H H

單元間的自我意識 我把這樣的行為稱為單元間的自我意識,這是我與小水柱的對話。如同康所說的: 「微生物希望成為微生物,玫瑰花希望成為玫瑰花。」材料的意識必須被傾聽與展 現,如此生成的形式便是「本質」。 每段小水柱在與異質衝撞和凝固的過程中完成自我,而我將這樣的慾望抽取出來, 分析其中的道理,並且經由一系列的實驗來觀察流體給予我的「回應」。因為唯有 架構在這些回應上所作的設計或是再現才不會脫離本質,也唯有本質才能夠彰顯物 本身的精神性。這樣的過程正是「透過可度量之特性產生不可度量之特質」的實踐。

24


水的意志

幾何模矩化測試 利用別的材料將小水 柱的單元再現,並且 讓它產生模矩的特 性,然而這樣的模矩 仍然需要延續著水柱 形 式 的 本 質, 與 有 「主從」關係和自我 完整的構成秩序。

25


第一章

物質的被動反轉

關節活動 反應範圍

包覆率

表現強化

Mapping 設定 考慮身體的需求,關 節的活動,以及美學 的看法。這些人的主 觀意識都是一層一層 的 Layer 疊加在流體 的本質之上。

Force field react (hand)

Distribute water element

Force field react (back)

Distribute water element

基地的邏輯 基地的邏輯指的是基地因為人的主觀判斷,而篩選出來外在刺激,是本質之外的, 但是它可以迫使本質作出回應,是康所說的形式與設計中的「設計」。 而這樣的刺激因子是重要的,因為它表現了人的觀點,並且也與基地環境產生了關 係,這樣的關係是讓這個設計擁有「價值」的主因。在此的基地為「自身」,明確 的說是右手掌到左肩胛骨的範圍。概念的發想是我把身體當作是異質的存在,想像 「用力像水打出一拳」而產生的瞬間交融的狀態。

26


水的意志

Force field react (face)

Distribute water element

Strengthen the continuity. Design diagrams mapping.

Connect nearby points by using metaball.

如此的狀態同時包含了水從平靜到激烈到破碎的多樣表情,除了回應我的命題之 外,更有一種動態能量被凝固靜止的張力。 我將流體行為簡化成流線,並且讓每條流線上佈滿水分子,這樣的狀態是接近真實 的。流體會因為基地的需求,也就是關節的活動,散熱與視覺的需求,以及美學的 觀點,而分別回應生成具有延展性的絲狀,孔細的分布以及瀕臨破碎的動態感,且 在需要與身體固定之處產生面狀的包覆。

27


第一章

物質的被動反轉

由平面開始,結合磁 力場的概念模擬水流 碰撞異質的情形;第 二步讓有受到力場影 響的水分子產生三向 度的跳躍;第三步透 過黏滯性區分出完整 與破碎的個體。 2D 流線模擬

3D 流線模擬

分子凝聚 / 體積化

利用不同大小的球型 模擬異質 ( 如關節 )。 處理流體的不同表情 時,亦需考慮之間的 型態過度。最後優化 表面紋理的平順度。 異質 ( 障礙物 ) 設定

量體生成

表面平滑化

正視圖與側向透視 圖。整體為平靜到奔 放的連續變化,而每 個局部的型態都回應 著不同部位的需求。

機制的邏輯 機制的邏輯是主宰本質的基因,因這樣而生成的形式是個載體,能夠承載著前面所 討論的「基地的邏輯」並發生變形。在 grasshopper 裡面指的則是每個元件互相 連接的關係線,是能夠允許變化但是仍然保持整體性的關鍵。這樣的機制能夠允許 變化,並且能即時以型態反映環境,回應了我的第二個發問的同時,也發揮出參數 設計的優點和基因重生的精神。 最後在數位製造的過程中,考慮了材料的重量和質感,因此選擇了中空板和矽力康; 在經濟的考量下,將整體拆成三個部件製作,同時也方便穿戴。

28


水的意志

材料:矽力康 部位:前頸到左半臉 矽利康中植入鋼條, 能夠保持結構強度同 時提供柔軟觸感。

材料:中空板 部位:後背 此部位主要為裝飾, 以減輕重量為原則。

材料:矽力康 部位:右手 包覆固定和活動的需 求,彈性十分重要。

29


第一章

物質的被動反轉

固床工優化 Optimization of Groundsill Works

然而,若我將同樣的機制邏輯置入到現實生活中,它還能夠產生什麼樣的應用與價 值呢?於是我發現,水利工程中的固床工 ( 為了鞏固河床,調整水流之工程 ),一 直以來都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但是當它解決一項問題時常常又創造了另一項問 題。而我是否能把它視為一種「異質」並套用到機制裡,同時將其它需求 ( 如生態、 親水娛樂 ) 作為參數一併考量,進而推演出最佳的固床工形式呢?

常見的固床工形式 左圖為生態有機形 式;中圖為階段式; 右圖為垂直於水流方 向的柱狀式。

水流的梳理 近幾年氣候快速的變遷導致全球旱澇的情形加劇,臺灣的狀況由其嚴重,瞬間降雨 量大,以及河道坡度陡,造成堤岸與河床加速地被沖刷。因此如何保持水路「平順 銜接、不沖不淤」有其急迫性,固床工的重要度也因此提升。 固床工可以有效鞏固河床泥沙,並防止沖刷現象,亦可緩和流速,具有整流、導流、 調整坡度等功能。然而,在傳統的思維上我們總是把固床工看作是消耗品,因此它 必不精緻;我們也只把它視為一項工程,因此它與人的關係薄弱,缺乏其它價值。 或許我們能換個角度思考,固床工的設置,無非就是希望透過水流的梳理還給大自 然未被干擾前的原貌,而這樣的原貌是與人親近的,是有許多生物棲息在裡頭的。

30


水的意志

此為新竹市頭前溪旁 的固床工,是常見的 矩形陣列形式,俗稱 豆腐岩。

頭前溪上有許多固床 工,分別調整每段河 道的沖淤情形。這次 基地選擇的是隆恩堰 下游八百公尺處的固 床工。在舊時,這些

頭前溪

固床工除了有梳理河 流的功能之外,還有 抬昇水位供給農業灌 溉之效用。

基地位置

主要幹道和橋樑

31


第一章

物質的被動反轉

圖一的配置較為有 機,可搭配生態工法 創造多樣的棲地環 境。在形式上則為跌 水式,透過階梯狀將 坡度拉緩減少沖刷。

圖二表現出固床工不 同的排列方式對於導 流之影響。

圖三則顯露了當水流 通過固床工後,由於 速度突然減緩,將產 生水躍現象而造成的 淤積與沖刷。

沖刷

淤積

固床工與水流的漲退 所形成之空間。也許 只需搭配簡易的服務 設施便能生長出各種 宜人的空間。

在工程之外 固床工的設計有幾件事情需要考慮,首先是材料,其耐磨性必須要夠強,才不會產 生局部破壞,且不能太小,否則會被水流帶走;第二是形狀與配置,固床工並不限 制矩形,不同的形狀配置皆會導致不同的沖淤結果,以及水流的改向,如上圖一至 三之分析。 然而,除了兼顧梳理水流的問題,我們需要思考更多關於生態、美學、親水等議 題,因為這些本應都是自然的一部份。圖四表現出固床工不同的形式,因為水流的 漲退,進而產生不同的空間與活動,擁有了在工程之外的價值。

32


水的意志

既有之橋墩

對應所生成之固床工

在機制中會偵測擾動 前每單位截面積的水 流量,而在通過固床 工之後必須將受擾動 的水流行為回復。

自然的秩序 從前人定勝天的觀念已逐漸地改變,我們應該更謙卑的與自然對話,工程或建築, 只是為了要揭示場所的精神與環境的本質。人亦是自然的一部份,最終我們還是必 須回應自然之中一直都存在的秩序。 設計的概念便是從順應自然開始。當我們在各地大興橋樑的時候,幾乎考慮的都是 橋樑本身與結構計算,便將柱子隨意地落在這片土地上,不在乎對於河流的影響。 這組機制會於受到干擾的河流下游,自動生成相對應的固床工。為了回復被影響的 水流,它將會運算出符合的形式,來提供二次設計 ( 如親水空間、生態棲地 ) 的基礎。

33


第一章

物質的被動反轉

機制的基礎是接續上 個作品「流體」。然 而在這裡必須解決更 現實的問題,即為被 渦流吸入的水分子會 消失的狀況,需讓消 失的分子回復並延續 原本力場的影響。 障礙物設定

將河道定為影響範圍邊界

水流模擬

水流受到擾動而產生的力場

消失的水流重新生成

將河道劃分影響區塊

回饋式共生 這樣的模式幫助我們找出更多可能性,並且是一種動態的調整,雖然這個機制還不 夠精確,例如必須考慮水分子的體積,河床與堤岸對水流的摩擦力,因黏滯力所產 生的慣性等等,但是它仍然讓我們看到了設計的一體多面。 如此的設計我認為是符合參數之精神的,亦符合本章節所敘述的「基因於表象重 生」。在謙虛的、科學的架構下,仍然不失去情感的溫度,這樣的設計不論是對於 河流、環境或人皆是互利的。

34


水的意志

TYPE 1

傳統矩陣形式

結合水流慣性以模擬彎道

具有同樣梳理功能的型態運算

運算擾動前後的單位流量

TYPE 2

產生符合運算結果的形式

35


第一章

36

物質的被動反轉


水的意志

法蘭克 . 洛伊 . 萊特曾言:「看似激進的建築,事實上是在自然之上爬滿根的建築。」 他又說:「千萬不要忘記,激進與根這個詞,具有同樣的語源。」

37


38


第二章

內在情感的常民化 Popularization of Water Immanence

認知常民化 內在的模式

既紀念又日常 作品三 常民地景─中藥浴場

39


第二章

內在情感的常民化

24

25

40


水的意志

內在情感的常民化 Popularization of Water Immanence

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水不會思考,亦無法說話,但從古至今,有多少思想家 向水學習,於其中悟出了道。我想在這裡的水,它更像是自然的代言人,是孕 育人類內外在的母體,因此,這樣的連結產生了精神意義,是水和人之間的囈 語。 路康與安藤在思考建築創作時,路康總是談靈魂與自然,強調結合兩者才能成 就一個整全的世界;安藤也曾說過:「神聖空間與自然存在著某種關係。神聖 所關係的一種人造自然或建築化的自然。當綠、水、光和風根據人的意念從原 生的自然抽取出來,它們即趨向了神聖。」其中的靈魂和神聖,其實就是從自 然 ( 即水 ) 抽取出的內在性。若將路康的沙克生物研究所最經典的中庭空間, 與安藤的本福寺水御堂作對照,可以看見不論在材料的選擇,以及形式的處理 皆有相似之處,原本路康安排的人造物與水的空間,到了安藤的水御堂剛好恰 恰相反,人甚至能直接地走進水體,而不只存在於意念與水的結合。但不變的 是兩位東西方的建築思想家所追求的都是事物的本質,創造的皆是充滿紀念性 的、人在其中感覺渺小的、一個能夠沉澱心靈的內在氛圍。 而早在 1946 年,王大閎已注意到水在當代作為精神層面的媒介之重要性,他 所提出的《文明的沐浴與沉浸的冥思》26 一文中,強調如何讓淋浴重回對身體 最積極的意義,他認為水能提供人們在今日文明中逐漸失去的精神層面,一個 與內在對話的機會,這也是本章節想探討內在性的重要目的之一。作者認為在 當代,人們對於紀念性的需求降低,需要能夠為更多人服務的建築,因此水的 常民特質便逐漸地浮現出來,這樣的內在性轉變,使得從生活、從記憶著手精 神層面是重要的,王大閎所探討的淋浴便是從最日常的角度出發。

24. Tadao Ando,水御堂:http://chuansong.me/n/1716262851314 25. Louis Kahn,沙克生物研究中心:https://fischerlighting.files.wordpress.com/2010/11/salk.jpg 26. 《interiors》雜誌,1946,01: For civilized ablutions and submerged meditation

41


第二章

內在情感的常民化

內在性 immanence 一詞,源自拉丁文的 manere,意即停留在裡面。不同學派對 其有不盡相同的解釋,在此主要是在意識內在性的範疇下做討論。一般而言,意識 的內在性仍然從笛卡爾的「我思」原則出發,思維與意識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幾經 發展之後,黑格爾為此原則注入了思想的歷史性,它擴大了主體的可能性,讓原本 外物的存在也可能產生了與人的理性可以結合的感性經驗。 然而「在歷史中,內在性的提出多與超越性有關,主要緣由是因為內在性有以下幾 項特徵:內在性可以是超越性的相反,也可以是超越性的補充;內在性有時排拒超 越性,有時承認超越性,它強調內在的力量,及存有物自我走向完美的特色。」27 水在內在性的討論之中,我認為它有許多層次。若從上一章物質的觀點來看,水本 身不定形的特質,和它是良好又普遍的溶劑,這樣易與他物結合的「包容性」,使 得水有超越自身意義的機會,而此時因為超越而表現出來的內在性,是某種近乎於 生命的原初,或是人的根本情感;若從文化的角度而言,水的內在性與人的認知之 間的連結又更強了。它的意義取決於文化的投射,它更超越,同時也更內在。 若以序論之水文化源流舉例,西方水文化的概念主要受宗教的影響,水的內在性與 超越性是二元的關係,它會因身體的感知與宗教意義的賦予而產生兩個主要且獨立 的認知;東方水文化是建構在儒、道思想之下,「儒家底「天」或「道」先於人, 而為其所本,但在認知次序上,「天」或「道」底意蘊卻須透過人才能彰顯,這是 「人能弘道」一語之涵義」28,此與道家「天人合一」的概念不謀而合,反應出東 方對於水的內在性與超越性兩者的一以貫之,此刻水對於人的精神意義是既內在又 超越,身體與文化的感受內化為一,成為複雜但平實的經驗,我認為,這樣的狀態 才是產生內在常民性質的開端。 內在常民性是一種試圖跳脫單純的文人階級,走向日常,結合集體記憶但保留個人 詮釋的內在體驗。

27. 網路資料:神學辭典,內在性 www.apostles.tw/dict/m/dict32m/T071.htm 28. 網路資料:儒家思想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 bbs.gsr.org.tw/cgi-bin/view.cgi?forum=27&topic=2999

42


水的意志

認知常民化 認知是指個人經由意識活動,對刺激 ( 信息 ) 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的心理歷 程。認知相較於感知 (perception) 包含了更多關於經驗或文化的詮釋,但,「一切 的認知皆是由感知開始的,如果一個人沒有自我的感知活動,那麼,就不可能產生 出認知,相反地,這種感知也是人類特有的認知形式」29。 而造成內在性趨向於大眾化、更普及的因素,是因為民眾對水的「認知」產生了變化, 信仰的影響力逐漸削弱,大家更習慣從自身的經驗和生活細節當中來感受事物。 以往用水與傳統信仰結合所產生的精神意義,來達到洗滌身心,界定聖俗的案例不 勝枚舉,如谷口吉生的法隆寺寶物館,姚仁喜的農禪寺等。在現今,建築師則更在 意如何建立起地方上的集體記憶,而水能強化五感的感知,有效地觸發人們的內在 經驗。這些經驗通常是細碎的、模糊的,但是卻很日常,能夠和更多人產生共鳴。 如自然洋行於 2013 年的大溪老茶廠,其中利用水想傳達的訊息便是我在此所探討 的。同樣是一面明鏡,除了平靜的氛圍外,水池所映照的是量體、開口與自然的關係, 和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意境相似。沉浸在內在世界的同時,周圍 的鐵皮屋簷,因為雨落下撞擊產生的滴答聲,將觀者從精神遨遊的狀態再拉回自身。 水滑落屋簷形成薄薄的水幕,這些都是再熟悉不過卻常被忽略的記憶片段,而水的 張力能把情緒凝結在場所之中,那是一種接近「家」的自在感,而家是常民的。

2013 年 整 修 完 畢 的 大溪老茶廠之中庭空 間,建築量體的配置 像是院落一般,並與 建築師對茶的解讀相 同,是一種內聚的、 安定靈魂的空間。

30

29. 網路資料:wiki.mbalib.com/zh-tw/ 認知 30. 大溪老茶廠:http://www.divooe.com.tw/architecture1.html

43


第二章

內在情感的常民化

Olafur 於 2008 年 在 紐約所作的裝置。背 後的骨架不掩飾的顯 露,將人造與自然並 置在一起。

1998 年於柏林的藝術 行動,之後他亦在許 31

32

內在的模式 這樣的內在常民性是否有模式可循呢? 以藝術家 Olafur Eliasson 的幾件作品為例,他在 2008 年於紐約創造的瀑布裝置, 基地的位置是在布魯克林大橋,一個充滿旅人與市民,重要的出入口。他模擬出瀑 布的運動行為,運用水的連續性,加上重力 ( 因此瀑布的結構需要夠高得以彰顯 ), 產生了水的時間性,這是他對水和紐約這個城市的認知,他認為紐約的步調太快反 而人們對於時間的感知是麻痺的,且他將水視為一種時間的記錄工具,以此觸發人 們的感知,觀察到一顆顆水滴因為尺度的巨大,落下的時間感被放大,重新認知到 時間的流動,進而反思自身的生活模式。 奧列佛另一件稍早的作品:Green river,藉由水的流動性和容易結合它物的性質, 加上了特殊無害的綠色粉末,讓河流帶著這貌似生病的狀態在城市裡流動,透過河 流的存在感被放大,人意識到自然與自己之間的關係,帶出的不只是環境的議題, 還強化了人們跟城市的連結,甚至能把這種集體的內在感知,轉化成行動的能量。

31. Waterfall, 2008:http://www.tanyabonakdargallery.com/artists/olafur-eliasson/emodal/outdoor-works 32. Green river,1998:https://www.pinterest.com/pin/445926800583008397/

44

多城市重複嘗試,皆 引起廣大的關注。


水的意志

Barragan 於 1975 在 墨西哥所作的 Gilardi house。 此 為 生 活 的 核心:飯廳的位置, 他認為精神性與日常

33

是分不開的。

若將這一系列簡化成一組關係式:A + B → A + B + C,可清楚的看到水,加上它 物,透過人哲學性的凝視過程,產生了超越自身的第三性質,而這樣的模式是一種 有效能引起共鳴的內在性表現。 若以建築為例,我認為 Luis Barragan 的作品也是此種模式的精彩展現,他擅長使 用極少的水,產生極大的渲染力。他於 1975 年所創作的 Gilardi 住宅,在「家」的 氛圍和尺度中,他運用水的暈染效果,加上顏色、光線、牆,讓所有元素消解在一 個空間中,於最重要的日常空間產生了「靜默」的能量,他認為靜默能帶來專注, 專注才能傾聽。此種內在的渲染力,就像建築史學者 Martinez 所說:「當期待消解, 時間不再左右形式;當材料意圖消逝,所有元素明確論及自己的存在。……此時作 為形式操弄者、告誡者的意圖將不再傳達意義」34,於此,你能感受到的是,最自 我、最純粹的內在精神。

33. Luis Barragan:Casa Gilardi,1975:http://archive.metropolis.co.jp/xmg/424/424-ART-2.jpg 34. 徐明松:時間的苔與冥想原罪 ( 演講 )

45


第二章

內在情感的常民化

35

35. Chand Baori:http://design-pine.tumblr.com/post/152791987678/via-httpifttt2ebz4gs-women-in-jaipur-by-isa

46


水的意志

既紀念又日常 然而即便日常的重要性日益增高,人們對於紀念性仍然是需要的。基提恩於 1944 年發表的〈新紀念性的需求〉中提到:「紀念性是延伸自外在人們對於符號的需求, 這樣的符號能夠呈現出他們內在的生命、他們的行為與屬於他們的社會性概念。」 由此可見,紀念性的意義在於表現某一族群的特定意義,使他們獲得愉快、自豪的 感受,這是使得認同感、精神與文化擁有依歸的一種方式。並且,當紀念與日常結 合時,藉由日常性,它將不再與環境脫節;透過紀念性,方能超越時間的限制,構 成過去與未來的一個銜接點,並在歷史上傳承那個時代的集體觀點與感受。 因此,我認為現在的公共空間應該是要擁有一種既紀念又日常的氛圍的,如同印度 的 Chand Baori,俗稱的月亮水井一般,即使王朝已不復在,但是當時的觀點仍然 刻記在地景之中傳承了下來,並且因為水的日常性,使得生活持續的發生在這個場 域。這樣的生活行為滋養著每段歷史,讓歷史有機會「活」在各個時代中,因為只 有活著的狀態,才能夠持續產生推進的力量;也因為水的包容性,讓紀念與日常的 內在特質能夠同時發生,水就像是個對話平台般,除了讓參與的每個元素仍然保持 自身之外,又能夠產生新的內在特質。作者接下來的設計亦是如此,我將提供一個 得以讓許多元素,甚至是人能直接參與的平台,有效地傳達因為水而共鳴出的既紀 念又日常的內在氛圍。

47


第二章

48

內在情感的常民化


水的意志

作品三 常民地景─中藥浴場 Common Landscape : Herbal Bathhouse

ADVISOR

何震寰、何欣怡

SITE

新竹市東大路三段頭前溪旁

ISSUE

地方產業、材料組構、美學

PERIOD

2014 秋季

49


第二章

內在情感的常民化

常民地景 ─ 中藥浴場 Common Landscape : Herbal Bathhouse

如果思索台灣的地景為何物時,或許會發現,它們並不是經由建築師之手而誕生 的,遍地開花的檳榔攤、熱炒店、頂樓加蓋等等。當這些細碎的日常聚集在一起時, 就能擁有一種無法忽視的決定性力量。我們應該要重新思考,能夠利用建築的專業 幫助它們創造什麼價值?或是我們到底疏漏了什麼日常細節呢?

新竹常見的常民建物 左圖為足湯及腳底按 摩店;中圖為檳榔攤; 右圖為平價熱炒店。

常民地景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充滿了許多「設計之外」的產物,它們的存在究竟是好還是不 好呢?或者更應該問,它們為什麼會存在呢? 我認為我們不需要特別的區分什麼是設計與未設計,而是應該以它所創造的價值, 或是它想表達的觀點來評判並改進。這些在台灣常見的建築物,我將它們稱為「慾 望的表現」,而這並無優劣,但,多數的它們是缺乏觀點的,且在經濟的限制下過 度的簡化思考,而這正是我認為建築師可以也應該介入的地方。讓這些「常民地景」 對人、環境、生活是友善的;對城市、歷史更是能夠傳達當代集體意志的。

50


水的意志

南寮漁港方向 竹北

基地位置

基 地 約 30x150 平 方 公尺,為狹長平坦地 形。地址為東大路三 段 433 巷,現況為農 田。其特色是位於交 主要幹道 ( 東大路 )

通要道旁,卻擁有都 市中難得的田園景觀 和寧靜。

基地東西側有兩個觀 光 小 火 車 站, 相 距 500 公尺,鮮少人搭 乘。人群主要經由東 大路徒步進入基地。 為了能減少對原景觀 之破壞,因此保持原 進入模式,並結合鐵

道體驗,不另拓寬或 新增道路。

(封

)

主入口 正 面

(開

槺榔驛 ( 健康站 )

)

槺榔驛 ( 快樂站 )

51


第二章

內在情感的常民化

2017~

記憶的軌跡 日治時期的地圖與現 況地圖疊合,可見古 道由頭前溪一直延 伸至竹塹城內,是當 時維持城區繁榮的重 要命脈。在古道的路 徑上也衍生出許多空 1898 ~ 1904

間,如提供挑夫休息 的地方等等。

歷史脈絡 將古今地圖疊合對照,基地鄰近舊時頭前溪碼頭,且位於槺榔古道的路徑上。此古 道為舊時新竹地區對外交通命脈,沿路可見人力輕便車運送貨物之景象。而新竹中 藥材多仰賴進口,且中藥材體積小,單價高,故為當時主要運輸品之一。 在運送過程中之意象為新竹長者們的共同記憶,因此我試圖從歷史的痕跡中萃取元 素,並且結合現代生活的片段。我營造的是點與點間歷史上的關係,以及重新喚起 這段記憶對於市中心人們的意義,期望透過這樣讓新創產業紮根於此。

52


水的意志

傳統中藥材行 剖面序列

卸貨

分類

儲藏

清洗

分裝

澡堂 剖面序列

接待 接待

療程

浴池 / 恢復室 更衣 / 清潔

2F 足浴

半身浴

全身浴

蒸氣室

恢復室 / 餐飲

1F

空間、嗅覺、記憶 這裡延續記憶的方法,並不是依靠仿古物件的放置,或是文字老照片強迫觀者聯想。 我期待的是透過許多熟悉的生活片段,並且經驗兩個時空疊合在一起的序列和氛圍。 「水」在此除了是機能的必需,也是將歷史與看似無關的產業結合之橋梁。它讓人 能直接的參與,更提供了「身體感→嗅覺→想像」另外一種本能的記憶模式。水將 幻化成各種狀態,透過包圍每一吋肌膚強化感知;並且成為中藥的載體,讓氣味勾 起你深處的經驗。事實上,在西方嗅覺一直被視為肉欲的感官,是遠離知性的,相 反的在東方,在不與善的概念混淆之情況下,嗅覺與味覺是孕育「美」的原初。

53


第二章

內在情感的常民化

基地上常見的構築形 式 和 材 料。 恰 好 是 頂、牆、盆三種圍朔 空間的原型。 頂

構築 Study 利用當地常見的材料 ( 磚、 金 屬 桿、 黑 沙 網 ) 使用堆疊與搭接 等手法形成「頂、牆、 碗」的元素。並且在 組構的過程回應「若 即若離」的概念。

若即若離的構築 這兩者的意義,恰好回應了台灣常民「慾望的表現」與嗅覺的構築美學。 慾望透過嗅覺刺激對空間與記憶的探索;嗅覺藉由氣體傳遞,因此構造物常有許多 孔隙,物件與物件之間也有脫開的溝縫,以利空氣的流通。除了氣流,光線亦穿過 這樣的孔隙滲透了進來,照映在煙霧上,形成特殊的氛圍。這便是回應嗅覺而生的 「若即若離的構築」。

54


水的意志

框架系統

框架系統能輕易創造 出大跨距,並在需要 遮蔽之處填上面材, 為空間與空間之間較 柔軟的過度。

牆系統

由磚堆疊而成,可清 楚界定空間的範圍與 氣流、視線的流通。 透過排列方式的改變 來調控孔隙的開合。

水系統

水系統則是串連每個 局部的關鍵,它讓各 個系統在感知上為一 整體;另外水系統因 應活動需求,時而是 私密的浴池,時而是 親子同樂的水池,有 時又是冷卻空間的裝 置,每個片段因為水 的連續性而開始產生 對話。

55


第二章

內在情感的常民化

交會點所發生的各種 活動 ( 藥材處理體驗 區 和 親 子 足 湯 區 )。 每個系統在此各司其 用餐區

職,創造出各種空間 氛圍。

藥材清洗區

較公共的活動面向鐵

堤防

軌,而較私密的活動 則保持在後方或室 內,模糊觀看以及被

軌道

親子足湯

在交會點完整 然而,這塊基地是根植於地方的公共記憶之上,目標亦是想要創造出良好的公共場 所,因此我認為在此所產生的內在性,也應具備有既紀念又日常的內涵。 當地易取得的建材,加上生活場景的創造,所生成的空間感已是充滿常民性的。而 紀念和常民看似衝突,其實不然,除了以往常用非人的尺度或是對稱的形式來表達 紀念性之外,我認為材料與構築所透露出的「堅定感」亦是種超越時間的紀念性。 因此我讓磚的特質強化,作為主要的視覺,並且透過不斷的重覆堆疊形塑永恆的穩 定感;而三個系統彼此結構獨立,接頭的主從關係清楚也是表達出態度的堅定。 每個看似獨立的片段,因為水而開啟對話,伴隨著活動的發生,在系統的「交會點」 完整,彼此共鳴出一種既紀念又日常的內在體驗。

56

觀看的關係,讓人無 法置身事外。


水的意志

主入口

1F Plan 開放 中性 隱密

2F Plan

牆面的界定讓基地的長向

二樓為五個較私密的區

在視覺上和公私屬性上產

塊,彼此的動線獨立,但

生許多層次。一樓融合了

是在部分的區塊視覺上是

中藥處理以及泡湯的線性

連續的 ( 例如在澡堂可以

序列,彼此在感知上 ( 視

看見藥材曝曬的過程,以

覺、嗅覺 ) 連續,但機能

及小火車從下方經過 )。

上互不干擾。

57


第二章

58

內在情感的常民化


水的意志

記憶裡有蘭貝斯的春日、大小瑣碎事務,有和母親一起坐在馬車車頂伸手想觸摸紫 丁香樹,還有那些彩色的公車票,橘、藍、粉紅、綠色 ...... 憂鬱的星期天,臉色 蒼白的家長和孩子帶著玩具風車和彩色氣球走過西敏橋。 我相信,我的靈魂就是從這些瑣事裡誕生。 ── 卓別林

59


60


第三章

場所的衍生與 衍生的場所 Derivative Place of Water

連續性肌理 作品四 熱帶植物圖書館 成長的傳統

在個體與整體之間 作品五 生活重啟

61


第三章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36

37

62


水的意志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Derivative Place of Water

中國蘇州與義大利威尼斯皆是著名的歷史水城,無庸置疑的它們皆是個性鮮明 的「場所」,然而這樣的場所事實上是由許多小場所經由一組「關係」串連起 來的。乍看之下,房屋緊臨著水道,民眾以船代步,這些看似相同的生活場景, 其實背後有著不同的「個體與整體」之關係。從空照圖可看出蘇州是明顯的先 有水,才有城的案例。水道以正交系統畫分區塊的同時,也界定出整體大致上 的範圍,水道是個體成長所依循的秩序,嚴格上來說這是從個體到整體的相 反。而威尼斯運河的構築是相對有機的,最早是當地的原住民依照著一條古老 河流 ( 勃倫塔河 ) 一點一滴興建而成。在此,水與建築的關係是並進的,整座 島是經由一個個局部逐漸發展,配合水道的延伸,將每個局部串連起來,最終 形成一個整體。 若以場所精神來探討空間特性的形成,蘇州的水道分布對於「方向感」的感知 是強烈的,另外民宅建築物經常會將水道納入自己的一部份形成「水庭院」, 如此把自然與人工視為一種連續的價值觀,將每個個體與水緊緊的扣合,使得 「水」在塑造場所精神時的角色更為重要。反之對於威尼斯而言,水固然重要, 但是港口、鐘樓、廣場等節點對於空間個性的形成有著不小於水的影響。 在本章以前我所關注的多為建築空間,也就是個體本身,以及建築物與個人之 間的連結,水在其中的角色比較像是個設計元素,所有的意義因人而起;然而 在此我關注更多的是個體與個體間的「關係」所形成的整體,水的角色則是產 生那組關係的母體,也就是能夠稱之為整體的關鍵。水作為場所衍生的依據, 而如此的場所具備衍生出下個場所的能量,這樣的狀況隨著我們將尺度放大、 時間拉長,便會更加清晰,雖然難以一言道盡,但卻是顯而易見的。

36. googlemaps:中國蘇州 37. googlemaps:義大利威尼斯

63


第三章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水在自然中,一定不會以單獨的分子存在,它流動與連續的特質也勢必會反映 到「與水有關的場所」。因此我所在意的,不只是場所本身的性質,而是場所 與場所之間的關聯性。事實上,「在 2008 年的魁北克宣言當中,其重視的場 所精神都不再只是單棟建築物的問題,而是大環境的課題;不只是個人與空間 的精神連結,更多的是大場所擁有的數種精神,如何與不同群體共享。」38 於是我試圖定義這場所與場所之間的「關係性」,我認為這樣的關係應為「衍 生」,衍生之物即為從母體獲得養份,經過某種變化而生的產物。母體可以是 大的整體,也可以是獨立的個體,重點是何種養份被抽取出來反映到另一個場 所,這個場所便可以稱為衍生的場所。而好的場所除了自己是衍生於某物之外, 應該也會具備著衍生性,亦即擁有隨著時代、狀況創造意義的能力,這樣的場 所關係才會將每個場所緊緊紮根在環境與歷史當中,就如同建築物必須去回應 場所精神方能產生靈性一樣。衍生性還帶入了「時間」的觀念,有了時間觀才 有可能讓人踏實地回到日常生活,而不落於一堆抽象的拼湊,以及真正回應與 時間週期有關的環境、生態這些當代的迫切議題。另外因為是衍生的關係,所 以場所的形成會有先後,但是並不會有位階上的差異,它們是一種相互加成的 關係,能讓特性更鮮明,並且透過彼此界定活動範圍。 衍生所依循的內涵,使得多個場所得以集結成一個大整體,這樣的狀況其實是 比較接近群眾所經歷的世界。「整體」讓局部的「個體」擁有依據,並能夠回 應大環境的課題;而局部的「個體」則反映著不同族群的社會需求,讓「整體」 保持著動態的可能。

38. 網路資料:成大建築保存專題討論 http://www.fu-chaoching.idv.tw/file/2009-class/2009-her-01.pdf

64


水的意志

連續性肌理 如何延續或創造衍生的場所呢?我將利用兩個設計作品分別回應兩大議題:地理與 歷史,因為即便我們人類可以片段的經歷,但是整體而言地理環境與歷史應該皆為 連續的存在。 以地理而言,當我們在處理每個個體時,必須將視野銜接到更大的城市尺度,關注 大尺度生態系統、城市網絡、綠色景觀基礎設施等議題。事實上這樣的觀念早在 1875 年 Olmsted 為波士頓設計都市公園的時候便已出現,他的思考不只處理了每 個局部的區塊所要回應的課題,如住宅區與綠地的互動、沼澤地汙染物的沉積等, 也考慮了整體的水路及綠帶的串連,最後提出了綠翡翠項鍊計畫,而這條項鍊也為 波士頓提高了河流的防洪能力,及提供了候鳥遷徙的棲所。 在現代的 2010 年,「James Corner 於中國前海新城的城市規劃案,大大地宣告了 自然環境的角色不再只是提供密度越來越高的城市生活中短暫的紓解劑。這是第一 個以非建築角度思考城市和生態的關係,James 利用五條水廊道 (water fingers) 架 構整個城市的紋理」39,將整片大地碎化成幾塊可以被水掌控的分區。水廊道不但 是城市的開放空間基礎,也是廢水與海洋的過度,是個名符其實由海衍生出的「水 的城市」。

Olmsted 在 1875 年 提出的綠翡翠計畫, 至今尚未全部實現。 綠翡翠包含許多既有 的公園、植物園與河 道,以及新設立的購 物 中 心、 公 園 與 池 塘,約有三十餘萬人 居住在這區域。

40

39. 《台灣建築》vol.252,p21:城市中的景觀策略,周書賢著 40. Emerald necklace:https://s-media-cache-ak0.pinimg.com/736x/e0/53/24/e0532482dd725afda90c2159ea0d7cfb.jpg

65


第三章

66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水的意志

作品四 熱帶植物圖書館 Library of Tropical Plants

ADVISOR

龔書章、蕭博文

SITE

實踐大學圖書館及前方空地

ISSUE

數位化、校園、附合機能

PERIOD

2015 春季

67


第三章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熱帶植物圖書館 Library of Tropical Plants

一個校園內的圖書館應該是什麼樣子呢?一個社區內的圖書館又應該是什麼樣呢? 而以生態系統來看,這片從地球借來的土地,應該蓋出什麼樣的建築呢?又或者應 該問,在數位時代之下,我們到底還需不需要「圖書館」?

左圖為校園內的動線 關係;中圖為基地與 相鄰社區彼此的共生 關係;右圖為基地與 鄰近圖書館在整個區 塊之定位。 Scale : 1/5000

Scale : 1/10000

Scale : 1/15000

不同尺度下的肌理 各種尺度下的肌理,都如同局部的個體,反映著不同面向與需求;在大尺度下,局 部間的關係所形塑的整體性,能夠回應大環境的課題與整體定位。 我認為,當代的校園圖書館應該是與社區互利共生的,它應該是開放的並且能夠創 造地方認同的;另外,在台北市圖書館密度極高的狀況下,各個圖書館必須有專一 的趨勢,通泛的知識將會被數位與網路取代。圖書館的定義回到了「知識的寶庫」, 不受限於書本紙張,它將反映出當下人們認為重要的知識,並提供一個能夠在這裡 「感受」知識與「提取」知識的地方,而如何感受與提取,便是設計的主軸。

68


水的意志

劍南山

基地位置

培英公園

大直國小

明水公園

基地周邊生態豐富, 其中蝶類多達百餘 種,還有台灣藍鵲等 鳥類棲息。將結合周

基隆河

邊綠地和轉角公園形 成更完整的棲息地。

Scale : 1/20000

生態跳島 基地位於實踐大學內,北面劍南山,南臨基隆河,周邊生態豐富且各具特色。若綠 化此區,將能串連社區公園,形成生態跳島,填補劍南山和基隆河之間都市化所造 成的生態裂痕。 然而回應圖書館專一化之趨勢,在氣候、基地面積的考量下,此有機會成為一座以 熱帶植物為主題的圖書館。植物為空間的主角,它的需求如日照強度、日照時間、 濕度、覆土深度等等皆會反映到空間的形式與材料,創造出以「自然」為本的數位 時代下的圖書館。

69


第三章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GREEN

+

ACTIVITIES

理想:100% green

原校園行為

限制:70% green

Campus area : 40000m ² Original green : 4000m ² New green : 6550m ² 10% up to 16.5%

70

濕地廣場

Surrounding ↓ Cohesion & Participating


水的意志

+

PROGRAMS

形隨植物 若一直以來圖書館存在一個中心來暗示當代的 思維的話,那麼現在或許就是一棵樹。除了結 合原有的機能、活動外,植物會決定空間的形 式,其物理性的生存條件降直接影響空間;抽 象性的精神象徵讓人在每個空間都能感知到熱 帶植物的存在。

機能量體需求

與其他城市大學之比較 台灣科技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15 % green

11 % green

量體重新排列

量體策略 Total requietment area : 9030m ²

西側量體拉高檔住下午較烈之陽光;東側層層 退縮產生不同陰影層次的平台。

71


第三章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附生植物 常綠喬木

爬藤、蕨類

水生植物

垂直溫室

空間服務植物

熱帶植物為主角。利用立面的孔隙以及底層的 大水池,在溫室內創造微氣候,以符合不同海 拔高度的植物之濕度需求。底層為完全開放的 水生植物閱覽區以及咖啡廳。緩坡環繞向上構 成書廊,其書目的分類亦回應著海拔高度。底 層透過一支大旋轉梯可到達書廊的入口,此為 圖書空間的管制點。

72

水柳、蘆葦

生態濕地


水的意志

水域的微氣候

花卉植物

果樹類

經濟作物

木材類別

圖書空間 / 體育空間

植物服務空間

活動為主角。在植物的選擇上,除了依照它們 適合的日照時數,更重要的是與植物相鄰的內 部空間所發生的活動。利用植物的高度和造成 之陰影對空間產生更好的活動品質。空間淨高 的需求也反應在上層植物能使用的覆土深度。

73


第三章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實驗室、研究中心

簡報室

休息區

爬藤架

討論區 書廊

咖啡廳、閱覽區

書目類別 ( 海拔高度 )

板凳結合

半開式氣窗

盆栽架

種子培育箱

溫室書廊

74


水的意志

75


第三章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籃球場

閱覽室

羽球場

演藝廳 演講廳 閱覽室

入口階梯

樹穴─閱覽空間

76


水的意志

籃球場

咖啡樹

h = 3500mm

休憩空間

小型演講空間

77


第三章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8

6

5

4

3 1

7

10

2

9

Underground Plan

15

14

12 13

1 2 3 4 5

多功能演講廳 戶外舞台 服務台 醫護間 生態實驗室

0

5

10

6 7 8 9 10

盥洗室 服務核 儲藏室 咖啡廳 生態濕地

16 17 區

櫃台 討論休憩

20m

11

16

Ground Floor Plan

17

11 空橋 12 小演講廳 13 校園木棧道 14 觀景平台 15 爬藤架 0

78

5

10

20m


水的意志

21

20

21

19 18

22

Second Floor Plan 18 羽球場 19 觀眾席 / 更衣間 20 沙發角落 21 休憩區 22 簡報間 0

5

10

24

20m

25

23

26

27

Third Floor Plan 23 24 25 26 27

籃球場 桌球室 練習區 植物實驗室 緊急處理區

0

5

10

20m

79


第三章

80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水的意志

任何單體建築和城市命運之間最終都有某種聯繫,只要建築物或形式並不是空想和 抽象的,而是從城市的特定問題中發展而來的,那麼它就通過自身的風格、形式和 多種變形來延續和表現這些問題。 ── 亞德羅西

81


第三章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成長新傳統 若說環境的肌理是與生理相關的,那麼歷史的連續性則是心理層次的完整。 歷史的連續讓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與場所間的關聯性,並產生認同感,認同感是場 所精神的要素,亦是人類靈魂的必須糧食。在威爾的〈對根源的需要〉中有提到: 「紮根也許是最重要的,而且是人類靈魂中至少承認需要的,也是最難定義的一種。 一個人依靠其真實的、活耀的且自然的參與社區的生活而得到根源 ...... 每個人需要 許多根源,在他所形成的整個環境中去勾勒出整個道德的、精神的生活是必要的。」 41

而紮根便是認同感的起點。在場所精神中亦提到:認同感意謂著「與特殊環境為

友」42。只有與環境為友,才有可能對「地方」有好的發展。 地方指的是有意義的區位,其概念與場所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我認為它能包含的面 向更廣,並且在集體的、群眾的概念上更為強烈,與我現在想談的歷史,也就是集 體記憶的連續更為接近。若在此做個類比,集體記憶可說是歷史的肌理,而我們必 須將自己也嵌入這樣的脈絡中。 地方的產生有許多方式,而「其物質性的特質,意味了記憶並非聽任心理過程的反 覆無常,而是銘記於地景中,方能成為公共記憶」43。透過日常生活的實踐,讓我 們得以銘記;透過建築去承載日常,使之成為地景,這樣生成的「地方」有能耐使 過往於今日復甦,從而促進社會記憶的生產與再生產。 此蘊含著生命力的「生產概念」與基提恩所說的「成長新傳統」不謀而合:「每個 時代的空間,是因為它與當下的那個「時間」在一起「成長」而產生意義。他認為: 場所是與時俱進 (on-going) 的,每個年代有它的觀點,而這個觀點是融合當下的 藝術、科學、社會、政治等等材料而產生的「結晶」,這個結晶是個「里程碑」。 而建築則是這個里程碑,清楚的記錄了那個時間和空間」44。

41. 《2009 海峽兩岸環境設計教育學術研討會》p290,以場所精神探討傳統市場之空間與行為,莊婷婷著 42. 《場所精神》p19,諾伯舒茲著,施植明譯,尚林出版社 43.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138,Tim Cresswell 著,徐苔玲、王志弘譯,群學出版 44. 莊熙平:京杭大運河工作室 ( 上課講義 )

82


水的意志

以美國的西雅圖為例,它是個公認有特色、有個性的地方。那是什麼讓它成為這樣 的城市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與傳統為友,並且和它一同「成長」。西雅圖 的傳統代表是鮭魚文化,原本的印地安人認為,鮭魚在海洋的豐富養分中成長,大 量的鮭魚在迴游之後死亡,其屍體滋養了鮭魚寶寶,甚至沖刷上岸後還提供陸上許 多生物的食物養分,整個西雅圖其實就是海洋的恩惠。「這樣的世界觀,到了近一、 二十年才變成所有居民的共識,大家開始改變所有與水、與鮭魚有關的產業,除了 政府努力減少都市排水對於水資源的破壞之外,許多民間團體還發展出相關的認證 系統,只要你的空間在環境設計上達到標準便可以獲得「鮭魚安全」的標章。」45 民眾認為只有善待傳統,並且透過日常實踐,才能讓城市變得更好。如同前面所言 這是一個共同成長的過程,民眾強化了認同感,獲得心靈上的完整。

此為魚梯,目的是幫 助回游的魚類穿越高 低落差並且提供休 息屏障。這些相關的 設施似乎在提醒著人 們:這城市還有其他 的居民喔!

西北太平洋組織所 宣 導 的 理 念。 作 者 Hannah Viano 致 力 將藝術、自然、歷史 與教育結合,培育對 自然的欣賞和地位 感。

46

西雅圖市魚梯設施

47

宣導海報

45. 《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p35,廖桂賢著,野人文化 46. 西雅圖市,魚梯:https://media-cdn.tripadvisor.com/media/photo-s/02/30/4e/9b/nearby-fish-ladder-for.jpg 47. S is for SALMON:https://images-na.ssl-images-amazon.com/images/I/51eOp-iuVVL._SX359_BO1,204,203,200_.jpg

83


第三章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48

48. 古川町:https://i1.read01.com/uploads/0EDCXv7cSl.jpg 49. 《場所精神》p19,諾伯舒茲著,施植明譯,尚林出版社

84


水的意志

在個體與整體之間 這樣的場景不只發生在西方,日本的古川町也是一個由「水」開始,延伸到其他產 物,最後將每個參與的個體,聯繫成一個整體的能量。古川町內的瀨戶川渠道,最 早是劃分武士與市民街市的界線,並且提供農業使用,在喪失它灌溉的用途之後, 渠道變為一條居民眼不見為淨的臭水溝。廢棄多年後,當地的團體利用放養鯉魚, 喚起大家的意識,並隨著季節的變化和傳統節慶的需求,透過「一起」清理水道, 「一起」將鯉魚換到池深較深的水池,培養了大家對水道的認同感,這份認同感隨 著流水漫延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如今家門口的水道除了提供生活及消防用水之外, 亦是民眾社交的場所,更是整個城市引以為傲的傳統。 如同海德格所說:「邊界不是某種東西的停止,而是如同希臘人的體認,邊界是某 種東西在此開始出現」49。水道原本是武士與百姓的邊界,如今成為了傳統發酵的 起點,藉著水的連續使得城市獲得整體感。這樣的整體提供一種依據,讓個體得以 依附,而空間也因為人的依附獲得意義,從而成為「地方」與「場所」(place)。 我認為,這樣的思考對於設計時亦然。不論是在地理或是歷史的層面上,除了創造 單一場所的精神外,我們必須更關注場所與場所間的連續性,並且透過建築的手段 去揭示其中的意義。在熱帶植物圖書館的作品中,水化成各種型態成為不同尺度下 空間的依歸,建築的設計反映出水的變化,作為地理上一種實質的連續,這是衍生 的場所;而在接下來京杭大運河:生活重啟的作品中,水一樣作為母體,只是我運 用「生活」作為一種載體,將運河的水文化,透過物件與生活將它具體空間化,如 此創造出來的空間,又會因為活動的消長,再次地影響下個場所的鏟產生,這是場 所的衍生。 因此面對多個場所時,我們首要定義清楚之間的關聯性,並且透過在個體與整體之 間游移,才能藉由「個體」踏實地回應許多需求,創造不同的豐富性;藉由「整體」 紮根於脈絡上,並形成個體靈魂永續的依歸。

85


第三章

86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水的意志

作品五 京杭大運河:生活重啟 Grand Canal of China : Life Rebooter

ADVISOR

曾成德、莊熙平

SITE

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南陽鎮

ISSUE

世界遺產

PERIOD

2016 春季

87


第三章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京杭大運河:生活重啟 Grand Canal of China : Life Rebooter

南陽古鎮在繁盛時期,是運河路徑上的名鎮,連乾隆下江南時也曾慕名在鎮上逗 留。古鎮的一切可說是由運河所孕育的,運河如今依舊緊鄰著家家戶戶,然而為什 麼居民對於河水的情感好像消失了呢?如今運河對於他們又有什麼意義呢?以及, 所謂的「古」鎮,又應當如何回應時代的改變呢?

每戶人家門口的一小 塊地似乎已變成他們 生活的延伸 ( 左圖 ); 中圖為鎮上最熱鬧的 市集貌;右圖為小朋 漁獲加工

市集

橋上嬉戲

生活博物館 隨著運河運輸的機能逐漸被取代,依靠著運河而生的城市也逐漸沒落,但其名之所 以為「古」鎮,乃是因為此處依舊保有著傳統的文化、產業和空間紋理中古老的味 道,甚至以外來者來說,它的整體氛圍符合觀光客對於「古運河」的刻板印象,我 認為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因為經濟上的衰敗,此處尚未遭受到大規模的建設迫 害;因為地緣上的孤立,人們仍保有著因運河而發展出的獨特文化與產業,因此, 島上居民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紀錄,是一本活的歷史書。 新與舊在此不需刻意分別,因為它們早已相互疊加、修補,而呈現出我們體會到的 某種動態的真實。這樣的真實藉由日常生活所維護、滋長,並延續之。

88

友把跨接運河的橋樑 當成大地遊樂場。


水的意志

運河路線 水域 南陽古鎮

特殊地貌 運河切穿狹長的島 嶼,形成「河中有島, 島中有河」的特殊地 貌。並可得知聚落的 發展是從中心的河道 向兩側展開。

環繞古鎮的三種水 域。左至右為魚塭、 政府刻意維持的水 鄉形象 ( 交通與觀光 用 )、 隨 季 節 變 化 的 自然景觀。

古鎮與水道關係

關鍵剖面範圍

古蹟分布位置

交通要道

公共活動發生頻率

居民 / 觀光客領域

89


第三章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茶屋

新建橋樑 賣店

觀景台

漁港棚架

社區廣場

活動分析

活動串連

90

族群 規模

綠帶、荷 花 季

漁 產拍賣、商業、運 動、慶 典

住宅區

點心 坊、社區、遊 客中心、茶館

運河

休息區、書 報 攤、曬 魚乾、踏 青

人行道 路、車行道 路


水的意志

運河與民宅

原公共空間之認同

認同領域 運河 認同感擴增

房屋

關鍵剖面 本設計希望提供一套系統,這套系統是謙虛的,是有辨識度的,是透過重新發掘過 去與現在的生活線索,而成長出來以承載更多生活的可能性的。這套系統透過重新 定義城市的虛空間,擴展居民對於公共領域的認同,以及觀光客如何與居民相處, 讓人能夠從其中發生的活動閱讀到南陽古鎮。 此系統著手於族群最繁雜的區塊,希望梳理出對於三個水體不同的態度,並藉由活 動的拼貼與重疊,創造關鍵性的剖面,作為發掘新生活潛力的典範。

91


第三章

92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水的意志

關鍵物件

場景建構

虛空間 運河

決定好了對象 ( 居民、觀光客 ) 與區位 ( 關鍵剖面 ),建築師的工作便是打造出想像 中的場景。場景指的是事件與環境的整合關係,然而在南陽古鎮中不論是事件,或 是承載事件發生的環境皆是缺乏的。 清明上河圖以生動的生活場景著名,描繪著許多與運河相關的活動。透過分析場景 的構成,理解環境是如何支持事件的發生,並以此作為基礎,企圖利用歷史記憶誘 發與現代生活結合的可能。

93


第三章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搭接

框架

大棚架

空中步道

看臺、服務核

書報攤

矮牆、花臺

腳踏車架

魚架

遊客中心

紀念品店、橋梁

步道、茶屋

路燈系統

物件索引 索引即是個體的依歸,它容許每個局部在回應基地不同需求的同時,又不失整體 性,以及整體帶給環境的力量。在索引之中,系統物件依循著幾個標準產生變形: (1) 構造:以搭接和框架兩種構法,搭配組合出符合需求之構造物。(2) 材料:以當 地盛產的白楊木和紅色的耐厚鋼為主,創造辨識度。(3) 以生活線索為起點,目的 是支撐活動發生並容許擴張與修改。 物件索引是古鎮生活細節的空間化,並提供均值的古鎮一種方向感與張力,也定義 了居民與觀光客的新界面。

94


水的意志

代步工具

漁業活動

船運

農產品加工

兒童娛樂

歷史巡禮

市集

下棋

茶文化

看戲、才藝表演

音樂

餐會

生活索引 分析南陽古鎮現況,了解居民和觀光客的需求,並且透過研究歷史,以及理解過去 運河沿岸的活動是如何發生的,利用拼貼將現代與古代的時空並置,有脈絡地激發 新生活的產生,新舊活動相互融合,以此找尋古鎮的未來和兩大族群﹝居民、觀光 客﹞相處的可能性。 生活索引是來自日常的微小碎片,或是那逐漸消失的記憶深處,又或者如同海德格 所說:「使用」的行為揭示了存有物特有的性質,它以自己的方式公開自己。運河 的本質因為生活而漸漸清晰。

95


第三章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Period-02 挖掘 兒童遊戲設施

漁港棚架

Period-03 串聯 院落內的市集

Period-01 注入

觀景空橋

社區廣場

社區啟動器

書報攤

花臺圍籬

漁產市集 場所與場所間為衍生關係。 隨著社區廣場所帶來的人 潮, 我 在 南 陽 鎮 西 側 沿 岸 提 供 大 型 棚 架, 可 因 應 活 動 的 延 伸。 並 定 義 西 側 的 水 體 為 漁 業 主 要 使 用。 另 外利用必經的動線連結周 邊古蹟,如皇帝下榻處等, 將生活與歷史的故事編織 在 一 起, 為 傳 統 漁 業 注 入 新 的 能 量 與 附 加 價 値, 進 而 影 響 鄰 近 的 住 宅 群 落, 將內院反轉成新的漁貨集 散地。

96

閱覽區


水的意志

Period-03 串聯 紀念品賣店

服務處

Period-02 挖掘 新建橋梁

茶屋

Period-02 挖掘

腳踏車架

曬魚架

茶屋 從古鎮中心最熱鬧的老街, 點心工坊與遊客中心

經 過 系 統 的 引 導, 穿 越 橋 和 木 質 鋪 面 的 小 巷 弄, 讓

這是一個開心、適合聚集的

人在不迷失方向感之狀況

空間與氛圍。橋樑的構造特

下, 一 點 一 點 地 意 識 到 生

殊為均質的中央水道創造

活 上 被 忽 略 的 細 節, 最 後

新 的 地 標。 橋 的 一 端 結 合

到達的是被自然景觀環繞

遊 客 中 心, 與 老 店 胡 家 點

的 茶 屋。 這 是 一 個 屬 於 居

心工坊,加上沿岸的空地,

民 的 後 花 園, 也 是 南 陽 古

成為居民與觀光客交流的

鎮中我所定義的第三種水

重 要 介 面; 沿 著 橋 樑 走 向

域: 自 然 之 水。 在 夏 季 會

另一端,逐漸縮減的走道,

有大量的荷花漂流至此處,

暗示著公共到私密的轉換。

形成獨特的景觀。

97


第三章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水的意志

99


第三章

場所的衍生與衍生的場所

100


水的意志

在城市裡,時間變得清楚可見。 ── 路易斯 ‧ 孟福

101


102


第四章

結語 Conclusion

103


第四章

結語

人依著水生活,隨著時間推移,各自形成了文化,擁有著對世界不盡相同的認知, 而在這過程中,建築作為人們生命與靈魂延續的庇護所,成為了不可或缺的第三 者。因此討論水、人與建築之間的聯繫是必要且有意義的。水就如同一面鏡,它能 反映人與自然、社會乃至於自我之間的複雜關係,且為當代諸多複雜而矛盾的議題 提供著方向。 初 從水在本質上與人類原始情感的聯結,到西方的宗教價值觀,以及東方的儒道思 想,這些因素都深深地影響人對於水的體會,也反應著人在面對環境時的思考,而 風水堪輿學,更是直接將「人」、「建築」與「環境」緊緊地扣在一起。藉由理解 這些世界觀,我們才能夠往真實更貼近一些。 基因在表象重生 在「第二外皮:流體」中,透過掌控水的物質性,將水的本質外顯於形式上,並結 合人的觀點,賦予形式意義;而在「固床工優化」中則是充分展現了形式與環境間 的動態回饋,兩者的結合讓我們有機會超越模仿,讓水的基因重生在更多層面之 上。 既紀念又日常 「常民地景」是在思考如何透過日常實踐,包含從材料、構法、行為上將記憶銘記 在公共地景中,使之產生紀念性;而「中藥浴場」則是關係著人怎樣與這段記憶連 結。水在其中扮演著空間序列的引導,以及感知的擴張,擁有讓各個部件和人消融 在同一個空間裡的渲染力。 游移在個體與整體之間 在「熱帶植物圖書館」的作品中,我們透過不斷的在不同尺度間游移,形成設計策 略,讓水在不同的尺度下能產生相對應的意義來回應環境;而在「京杭大運河:生 活重啟」當中,藉由發掘並放大生活線索來驅動城市進步的能量。而這些線索的共 通點是運河,居民將重新意識到水與自身的關係,漸漸地對城市產生認同感,他們 的生活軌跡便是歷史最好的記錄,個體又再一次地因為運河串連成為一個整體。

104


水的意志

連續的建築 回顧自己的思考歷程,水給予我的正是「關係性」的啟發。它讓我重新思考「個 人、自然與群體」的定位,而建築是這些關係的具體化。 我將這樣的關係稱為連續的建築,不單單是在空間上,或形式上的連續,而是 在實質上與意義上是連續的。在第一章裡,人與自然不再是二元對立的,而是 接近一種曖昧的整體,我們時而需要保持客觀,對自然進行理性的理解,時而 需要將自己的意念延伸,使得無意識的自然之物產生無法度量的特質,人與自 然融合成為一種意義上的連續。 而在第二章裡,水將空間序列、環境、建築和感知同時疊合在一個水池中,使 得小小的水池出現了豐富的層次,甚至讓人直接的參與,水就像是個平台,在 實質上把人與場所連結在一起。 在第三章裡,水反應出場所與場所之間的連續性。因為建築不會單獨存在,我 們必須透過地理的分析,展現出對環境友善且動態的肌理,以及歷史的切片, 讓當代人們的意志得以凝聚,並作為傳統與未來的銜接點。 討論人與自然、人與場所、場所與場所的關係性,恰好回應了當代時常碰到的 課題,例如新技術的產生、集體記憶的塑造、生態的永續、文化資產的保存等 等,透過設計的實踐,讓我在當中找尋到面對這些議題時「連續」的立場與態 度,對我而言,《水的意志》傳達的不只是方法,而是超越水的價值觀。

105


第四章

結語

106


水的意志

我們終究是因為相信未來而興蓋建築,沒有什麼能像建築那樣展現 對未來的承諾。...... 因為我們相信,送給後代子孫的禮物中,很少 有東西比得上偉大的建築。建築象徵我們對社會的期許,也象徵我 們不僅相信想像的力量,也相信社會能夠不斷開創新局。 ─── 保羅 ‧ 高柏格 《建築為何重要》

10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Reference and Resource

圖片 01. 杉本博思:黃海 ,1992 :http://www.tripoligallery.com/__data/c50f57a5786866b0c29d29be5b59cf2f.jpg 02. 杉本博思:古里亞海 ,1993:http://c4gallery.com/artist/database/hiroshi-sugimoto/seascapes/sugimoto-seascape-ligurian-sea-saviore,1993.jpg 03. 伊斯蘭教十字型水渠:《裝飾》,166 期:東西方水造型文化的源流,承杰、袁惠芬著 06. 《水龍經》吉水格局:風水與建築 p62,程建軍、孔尚朴著 09. 埃斯特花園,水劇場:https://photos.smugmug.com/Europe/Italy/Villa-dEste-2013/i-HV8HcdT/0/XL/GMA_3538-XL.jpg 12. 凡爾賽宮:http://www.titien.net/wp-content/uploads/2014/04/P1260085-2.jpg 15. 拙政園:http://pic1.win4000.com/wallpaper/2/57303454aa6d8.jpg 16. 馬遠:層波疊浪:https://kknews.cc/zh-tw/culture/ne43q2.html 17. 烏立哲,the shipwreck:https://www.lempertz.com/en/catalogues/lot/1037-1/61-simon-de-vlieger-attributed-to.html 18. Joseph Plateau:《The Self-made Tapestry》by Philip Ball, p23 19. Curved space,1978:http://www.pjpearcedesign.com/ 21. Diana ring:http://www.landezine.com/index.php/2014/11/diana-princess-of-wales-memorial-fountain-by-gustafson-porter-landscape-architecture/ 22. 陳九:禪心如 , 2016:https://www.seeart.space/welcome/ 23. Tadao Ando,水御堂:http://chuansong.me/n/1716262851314 24. Louis Kahn,沙克生物研究中心:https://fischerlighting.files.wordpress.com/2010/11/salk.jpg 30. 大溪老茶廠:http://www.divooe.com.tw/architecture1.html 31. Olafur Eliasson, Waterfall, 2008:http://www.tanyabonakdargallery.com/artists/olafur-eliasson/emodal/outdoor-works 32. Olafur Eliasson, Green river,1998:https://www.pinterest.com/pin/445926800583008397/ 33. Luis Barragan, Casa Gilardi,1975:http://archive.metropolis.co.jp/xmg/424/424-ART-2.jpg 35. Chand Baori:http://design-pine.tumblr.com/post/152791987678/via-httpifttt2ebz4gs-women-in-jaipur-by-isa 40. Emerald necklace:https://s-media-cache-ak0.pinimg.com/736x/e0/53/24/e0532482dd725afda90c2159ea0d7cfb.jpg 46. 西雅圖市,魚梯:https://media-cdn.tripadvisor.com/media/photo-s/02/30/4e/9b/nearby-fish-ladder-for.jpg 47. Hannah Viano, S is for SALMON:https://images-na.ssl-images-amazon.com/images/I/51eOp-iuVVL._SX359_BO1,204,203,200_.jpg 48. 古川町:https://i1.read01.com/uploads/0EDCXv7cSl.jpg

108


水的意志

書目 01. 《中西建築藝術比較》 劉天華著,洪葉文化,1994 02. 《裝飾》166 期:東西方水造型文化的源流,承杰、袁惠芬著,2007 03. 《風水與建築》 程建軍、孔尚朴著,淑馨出版,1994 04. 《東方社會之風水思想》 渡邊欣雄著,地景企業,1999 05. 《形錄》:技術革新下的歷史中斷,陸希傑、何炯德著,土也酉己設計,2015 06. 《interiors》雜誌,1946,01: For civilized ablutions and submerged meditation 07. 《台灣建築》vol.252:城市中的景觀策略,周書賢著,2016 08. 《場所精神》 諾伯舒茲著,施植明譯,尚林出版社,1991 09.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Tim Cresswell 著,徐苔玲、王志弘譯,群學出版,2006 10. 《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 廖桂賢著,野人文化,2009

論文 01. 《建築與水》

詹紅著,重慶大學 2002 年碩士論文

02. 《2009 海峽兩岸環境設計教育學術研討會》:以場所精神探討傳統市場之空間與行為,中原大學 莊婷婷著

網路資源 01. 神學辭典,內在性 www.apostles.tw/dict/m/dict32m/T071.htm 02. 儒家思想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 bbs.gsr.org.tw/cgi-bin/view.cgi?forum=27&topic=2999 03. wiki.mbalib.com/zh-tw/ 認知 04. 成大建築保存專題討論 http://www.fu-chaoching.idv.tw/file/2009-class/2009-her-01.pdf

109


個人簡歷

個人簡歷 Resume

柯禹亨 Yu Heng, Ko

110

2009 - 2013

國立台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2013 - 2017

國立交通大學 建築研究所 學士後組

Birth

1990 / 06 / 15

Email

henryko@arch.nctu.edu.tw


水的意志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2015 / 04

交大建築所異地教學 GIA Field Trip Program │ 印度 India

2016 / 02 - 2016 / 06

中央美院 - 京杭大運河組 Grand Canal of China with CAFA Co-Studio │ 北京 Beijing

Curating 2016 / 03

交大建築展:出走 GIA Project Review 2016 │ 新竹 Hsin Chu

Installation 2016 / 12

城市聖誕燈光裝置 Light Installation: Eclipse │ 葡萄牙 , 波多 Porto

2017 / 03

交大 59 年校慶裝置與主視覺 NCTU 59th Anniversary Installation │ 交大 NCTU

Internship 2015 / 07 - 2015 / 08

大涵建築 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 Jay Chiu Architects & Associates │ 台北 Taipei

2016 / 09 - 2017 / 01

FAHR 021.3 Studio │ 葡萄牙 , 波多 Porto

Awards 2014 / 06 - 2014 / 07

歐洲永續建築十項全能大賽 Solar Decathlon Europe, Versailles, France Urban design:1st place, Innovation:2nd place, Energy efficiency:3rd 〈Orchid house〉Team Unicode

2015 / 09

交大建築所內競圖:微型式空間 GIA Competition 優選 , 〈記憶倉儲〉with Lin Wei ting, Wang Li Wen, Hong Jia Wei

2016 / 06

交大建築設計獎 NCTU Design Award 優選 Honorable Mention

Software 2D drawing

Auto CAD, Photoshop, Illustrator, Indesign

3D modeling

SketchUp, Rhino, Grasshopper

111


作品列表

作品列表 Design Works

240 CUBE

街屋 - 蟻穴般的家

線性美術館

2013 AUTUMN

2013 AUTUMN

2013 AUTUMN

BOUNDARY 溫泉館

詩之屋

梯田集合宅

2014 SPRING

2014 SPRING

2014 SPRING

112


水的意志

TRANSFORMER 新竹願景館

常民地景─中藥浴場

熱帶植物圖書館

2014 AUTUMN

2014 AUTUMN

2015 SPRING

微型式空間─記憶倉儲

第二外皮─流體

京杭大運河─生活重啟

2015 AUTUMN

2015 AUTUMN

2016 SPRING

11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