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垃圾桶的種類形式與設置環境之探討 ─以臺北市花博公園為例 Exploration of Types, Forms and Installation Environment for Public Trash Can-A Case Study of TAIPEI EXPO PARK
研 究 生:余欣盈(Hsin-Yin Yu) 指導教授:羅彩雲(Associate Prof. Tsai-Yun Lo)
大同大學 工業設計研究所 碩士論文
Thesis for Master of Design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Tatung University
中華民國 一○五 年 六 月 June 2016
誌謝 在開啟這張空白頁時,才意識到這兩年的時光過得飛快,而我也正執筆寫著謝 誌,這段期間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感謝指導我完成這本論文的羅彩雲教授,在彩 雲閣生活的日子裡,跟在老師身邊學習到很多,不僅是學術上或是課業上,更多的 是給予我不同的學習經驗及人生體驗。而在研究上,老師在我遇到瓶頸的時候會適 時的給予我許多的建議與幫助,用引導的方式帶領我突破自己的盲點,是這本論文 能夠完成的最大推手。 此外,感謝兩位口試委員許言教授與鄭孟淙教授,許言老師在論文的格式與架 構上給了許多建議,而鄭孟淙老師在後續研究方面給予我很大的期許及鼓勵,感謝 兩位口試委員及指導教授於百忙之中參與了學生的口試,並提出很多的建議與想法, 讓這篇論文內容更加完善。另外也感謝研究過程中幫助我完成訪談的每一位受訪者, 不管是非常熱心的接受我的訪談或是果斷的拒絕我的搭訕,都真的十分感謝。 其次要謝謝研究所這兩年在彩雲閣一起同甘共苦的夥伴們,聿芸和長逸,雖然在研 究室裡常常鬥嘴卻歡笑不斷,彩雲閣內也有羨煞其他研究室的小廚房,中午總是會 一起煮飯,在這裡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有你們一起相伴,在寫論文這條漫漫長的 路上一點都不覺得孤單,相互勉勵彼此使我們能夠一點一滴持續地成長;謝謝學姊 們,乃瑜、雅芸和敏捷,雖然相處的時間不長,但卻在很多方面都一直受到妳們的 照顧,謝謝妳們。 最後,感謝我的爸爸、媽媽、兩位哥哥,對於我選擇進入研究所給予我很大的學習 空間,並在我去日本交換的這段時間給我全力的支持,讓我可以沒有煩惱的日本學 習,還有從第一次在花博公園的田野調查,後來在日本上野公園的調查到最後的訪 談,願意一路當我小助理的詹先生,支持我選擇的道路。從進入研究所到完成論文, 兩年的時光就這樣過去了,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你們都是這篇論文完成的幕後 推手,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余欣盈 謹誌 大同大學 工業設計研究所 設計史研究室 民國 105 年 8 月 15 日
i
中文摘要 街道傢俱是在街道上與行人關係最密切的事物,但經常在都市規劃中被忽略, 僅把街道傢俱做為填補街道空間的物品。而目前台灣的街道傢俱問題分為兩類,一 是僅著重於功能取向,但因缺乏養護而喪失實質功能,另一個問題則是把重心放在 單一型態的藝術展現,缺乏與地區文化的聯結。儘管問題存在,卻苦無面對之對策, 甚至相關的研究探討亦付之闕如,更彰顯出此問題的重要性,而公共垃圾桶作為街 道傢俱之一,其存在更是一種爭議,因此想針對公共垃圾桶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進行 研究探討。本研究以民具學觀點,透過實地觀察法進行臺北市公共空間的公共垃圾 桶之田野調查,而後針對臺北市花博公園進行更深入探討的田野調查,以現象觀察 的方法了解公園近況,並且透過質性訪談法了解公園內公共空間使用者對於公園垃 圾桶之看法與觀感。最後以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公園垃圾桶設計與環境設置之關聯性 及相互影響關係,以假設未來垃圾桶設計及環境設置之參考與建議為本研究之主要 目的。 本研究透過詮釋結構模式最終導出的層級關係可提供各要素間相互連結的關聯 導向,而這些導向可釐清不同要素的演化路徑,其架構與建議有如下三點:1)公園垃 圾桶設計與設置位置的層級關係為「周圍設施層」影響至「使用者關係層」進而影 響到「環境資訊層」 ,而「環境資訊層」透過與垃圾桶本身之「功能外觀造型層」的 關聯,最終影響到「客戶關係層」 ,從外在環境因素透過使用者關係去影響到垃圾桶 本身之設計。2)公園垃圾桶設計亦是產品設計之一,客戶對於產品的購買意願很重 要,其在於公園垃圾桶的設計考量時,可從在「美觀整潔」、「易使用性」、「成本」 這三項設計要素為導向著手。3 ) 公園垃圾桶設計與設置位置其影響關係為外在環境 因子去影響垃圾桶本身設計因子,因此環境要素會影響到垃圾桶的設計要素。
關鍵字:民具學、公共垃圾桶、公園、垃圾桶設置環境、詮釋結構模式(ISM)
ii
Abstract Street furniture is most intimate thing to the pedestrians on the street but is often neglected in urban planning and merely used as item for fill up the street space. Currently the issues of street furniture in Taiwan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where one merely emphasizes on function orientation and the other one is the lack of association with regional culture. There are no relevant issues or solutions in spite of such issues while the existence of public trash can is another controversy as one of the street furniture. Henc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ublic trash can and the environment is analyzed. The study applies the study of folk tools to conduct subsequent analysis of Taipei Expo Park through field-survey of the public trash can in the public areas in Taipei City. The study comprehends the park’s current status through phenomenal observation and understands the users’ views and perception on the trash cans in the park through interview.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comprises of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assumption of future trash can design and the environment installation. The final hierarchy derived from the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 in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e orientation of interrelation in all elements a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structure and suggestions: 1) The hierarchy between the trash can design and installation position in the park refers to the influence of “peripheral facility” on “user relation” and thereby affects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Moreove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the “function, appearance and shape” of the trash can ultimately affects the “customer relation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 the design of the trash can through user relation. 2) The trash can design in the park is also one of the product design, where consumers’ purchase intention is important for the products, which lies on the three design elements, namely “aesthetics and neatness,” “usability” and “costs,” when taking consideration of the design for trash can in the park. 3) The influenc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sign and installation position of the trash can in the park is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affecting the design factor of the trash can, and hence the environmental element will affect the design element. Keywords: Study of Folk Tools, Public Trash Can, Park, Installation Environment for Trash Can,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
iii
目錄 誌謝 ............................................................................................................... i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 viii 第壹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1.2 研究目的 ............................................................................................................................... 1 1.3 相關研究探討 ....................................................................................................................... 2 1.3.1 民具學 ............................................................................................................................ 2 1.3.2 公共空間 ........................................................................................................................ 3 1.3.3 街道傢俱 ........................................................................................................................ 4 1.4 研究方法 ............................................................................................................................... 5 1.5 研究流程 ...............................................................................................................................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9 2.1 民具學 ................................................................................................................................... 9 2.1.1 民具學的介紹 ................................................................................................................ 9 2.1.2 民具學的研究與調查 .................................................................................................. 11 2.1.3 小結 .............................................................................................................................. 12 2.2 公共空間 ............................................................................................................................. 13 iv
2.2.1 公共空間的概念 .......................................................................................................... 13 2.2.2 設計公共開放空間設置要點 ...................................................................................... 16 2.2.3 小結 .............................................................................................................................. 17 2.3 街道傢俱 ............................................................................................................................. 17 2.3.1 街道傢俱與公共垃圾桶 .............................................................................................. 17 2.3.2 臺灣街道傢俱之公共垃圾桶設計準則 ...................................................................... 21 2.3.3 臺北市行人專用清潔箱演變 ...................................................................................... 22 2.3.4 小結 .............................................................................................................................. 24
第參章 台灣臺北市公共垃圾桶種類類型現況 ........................................ 25 3.1 台灣臺北市公共垃圾桶現況分析 ..................................................................................... 25 3.1.1 場所與材質 .................................................................................................................. 27 3.1.2 場所與形狀 .................................................................................................................. 27 3.1.3 場所與垃圾分類 .......................................................................................................... 28 3.1.4 場所與設置時間 .......................................................................................................... 29 3.1.5 垃圾分類與分類標示 .................................................................................................. 29 3.1.6 小結 .............................................................................................................................. 30 3.2 臺北市花博公園公共垃圾桶之種類類型分析 ................................................................. 31 3.3 東京都上野恩賜公園公共垃圾桶之種類類型分析 ......................................................... 36 3.4 本章小結 ............................................................................................................................. 40
第肆章 花博公園垃圾桶使用者之訪談調查............................................ 42 4.1 花博公園垃圾桶之現象觀察 ............................................................................................. 42 4.1.1 花博公園的介紹 .......................................................................................................... 42 4.1.2 花博公園垃圾桶之現象觀察 ...................................................................................... 45 4.2 花博公園垃圾桶使用者訪談 ............................................................................................. 49 4.2.1 訪談調查 ...................................................................................................................... 49 4.2.2 訪談結果與分析 .......................................................................................................... 49 v
4.3 本章小結 ............................................................................................................................. 56
第伍章 運用詮釋結構模式於公共垃圾桶設置 ........................................ 57 5.1 詮釋結構模式流程 ............................................................................................................. 57 5.2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置相關要素之抽取 ............................................................................. 58 5.3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與設置位置之層級關係分析 ......................................................... 61 5.3.1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語彙要素關係矩陣及層級關係 .............................................. 61 5.3.2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置位置語彙要素關係矩陣及層級關係 ...................................... 65 5.4 本章小結 ............................................................................................................................. 67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 69 6.1 研究討論 ............................................................................................................................. 69 6.1.1 臺北市公共垃圾桶之現況 .......................................................................................... 69 6.1.2 花博公園之現象觀察與使用者對於垃圾桶之觀感 .................................................. 70 6.1.3 公園垃圾桶種類與環境設置之關係 .......................................................................... 71 6.1.4 花博公園垃圾桶之改善建議 ...................................................................................... 72 6.2 未來研究發展方向 .............................................................................................................. 76
參考文獻 .................................................................................................... 78 附錄一 臺北市公共垃圾桶採集記錄表 ................................................... 83 附錄二 日本上野恩賜公園垃圾桶採集記錄表 ........................................ 94 附錄三 花博公園使用者訪談問卷 ........................................................... 98
vi
表目錄 表 2.1 民具相關分類 ....................................................................................................... 10 表 2.2 戶外空間規劃之七項功能 ................................................................................... 19 表 3.1 臺北市公共垃圾桶設置場所的分類分析 ........................................................... 26 表 3.2 臺北市公共垃圾桶設置場所與材質的分析 ....................................................... 27 表 3.3 臺北市公共垃圾桶設置場所與外觀形狀的分析 ............................................... 28 表 3.4 臺北市公共垃圾桶設置場所與垃圾分類的分析 ............................................... 28 表 3.5 臺北市公共垃圾桶設置場所與設置時間的分析 ............................................... 29 表 3.6 臺北市公共垃圾桶設置垃圾分類與垃圾標示的分析 ....................................... 30 表 4.1 花博公園受訪者基本資料 ................................................................................... 50 表 5.1 公園公共垃圾桶環境設置訪談所得相關語彙要素 ........................................... 58 表 5.2 相關文獻資料整理之語彙要素 ........................................................................... 59 表 5.3 詮釋結構模式分析選用之語彙要素 ................................................................... 60 表 5.4 垃圾桶設計之語彙要素 ....................................................................................... 60 表 5.5 垃圾桶設置位置之語彙要素 ............................................................................... 61 表 5.6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要素關係矩陣 ................................................................... 62 表 5.7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置要素關係矩陣 ................................................................... 65 表 6.1 臺日兩公園垃圾桶之種類類型比較 ................................................................... 70
vii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8 圖 2.1 80 到 98 年舊式清潔箱 ......................................................................................... 23 圖 2.2 臺北市政府新式行人清潔箱 ............................................................................... 24 圖 3.1 2014 年花博公園之圓山公園與美術館公園區全域公共垃圾桶地圖 ............... 32 圖 3.2 花博公園內之地景花海與花之隧道的公共垃圾桶設置環境 ........................... 32 圖 3.3 花博公園內之爭艷館與環宇庭園區的公共垃圾桶設置環境 ........................... 33 圖 3.4 花博公園旁之道路公車站的公共垃桶設置環境 ............................................... 34 圖 3.5 花博公園內之集食行樂廣場的公共垃桶設置環境 ........................................... 34 圖 3.6 花博公園內之舞蝶館的公共垃桶設置環境 ....................................................... 35 圖 3.7 花博公園旁相連之民族公園的公共垃桶設置環境 ........................................... 35 圖 3.8 2015 年上野恩賜公園全域公共垃圾桶地圖 ....................................................... 36 圖 3.9 上野公園內之公園管理所所設置垃圾桶的設置環境 ....................................... 37 圖 3.10 上野公園內之自動販賣機旁公共垃圾桶的設置環境 ..................................... 38 圖 3.11 上野公園內之其他各單位公共垃圾桶的設置環境 ......................................... 38 圖 3.12 上野公園內之垃圾收集場環境 ......................................................................... 39 圖 3.13 上野恩賜公園垃圾桶嚮導圖 ............................................................................. 39 圖 4.1 2010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會場全區圖 ............................................................... 42 圖 4.2 花博公園地圖 ....................................................................................................... 44 圖 4.5 2014 年與 2016 年公共垃圾桶地圖之圓山園區局部比較圖 ............................. 46 圖 4.3 2014 年花博公園之圓山園區與美術館園區全域公共垃圾桶地圖 ................... 47 圖 4.4 2016 年花博公園之圓山園區與美術館園區全域公共垃圾桶地圖 ................... 47 圖 4.6 2016 年圓山園區內之臨時垃圾桶設置環境 ....................................................... 48 圖 4.7 2014 年與 2016 年公共垃圾桶地圖之美術園區局部比較圖 ............................. 48 圖 4.8 2016 年美術園區內之公共垃圾桶設置環境 ....................................................... 49 viii
圖 5.1 人腦與 ISM 電腦輔助計算解構之問題程序圖 ................................................... 57 圖 5.2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層級關係圖 ....................................................................... 63 圖 5.3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置位置層級關係圖 ............................................................... 66 圖 6.1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與設置位置層級關係圖 ................................................... 72 圖 6.2 花博公園公共垃圾桶改善建議地圖 ................................................................... 73 圖 6.3 花博公園公共垃圾桶改善建議局部比較圖-徒步區 .......................................... 73 圖 6.4 花博公園公共垃圾桶改善建議局部比較圖-建築物旁 ...................................... 74 圖 6.5 花博公園公共垃圾桶改善建議局部比較圖-用餐區 .......................................... 75 圖 6.6 花博公園公共垃圾桶改善建議局部比較圖-人行道區 ...................................... 75
ix
第壹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現今的街道空間已無法讓人感受到過去的親和力,只剩下基本的通行功能。好 的設計應讓空間保有人們想活動於此的氛圍,讓人們在場所中得到交流互動的機會。 空間的氛圍受到空間的內容物所影響,其中包含了空間的大小、空間的人們、以及 空間中的物品,街道傢俱便是街道空間中的產品,是街道上人們與空間互動的媒介。 在都市演進史中,街道與廣場往往是人們生活的重心,但在都市機能分工的發展下, 卻導致日常生活的街道空間逐漸消失(藍亞青,2010)。在現代都市中,街道傢俱已是 都市設計的重要一環;它是都市中與人最息息相關的公共藝術,同時也代表著一座 城市給人的外在形象。然而街道傢俱雖是在街道上與行人關係最密切的事物,但它 卻因處在都市設計的末端,而經常在都市規劃中被忽略,僅把街道傢俱做為填補街 道空間的物品,並沒有給予街道傢俱應有的尊重。 台灣目前的街道傢俱問題分為兩類,一是僅著重於功能取向,但因缺乏養護而 喪失實質功能;舉例來說,路面上常看到的公共座椅,常常僅是用統一規格的木質 長椅,放置在街道上或公園中,只有功能性取向而無區域特色,最後因缺乏維護而 荒廢,變成落葉或流浪漢的收容所。另一個問題則是把重心放在單一型態的藝術展 現,缺乏與地區文化的聯結(都市酵母,2011)。 上述闡明台灣街道傢俱所面臨的問題,然而儘管存在,卻苦無面對之對策,更 甚是相關的研究探討亦付之闕如,更彰顯出此問題的重要性,而「公共垃圾桶」作 為街道傢俱之一,其存在更是一種爭議,因此本研究想了解公共垃圾桶與環境間的 關係。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公共垃圾桶在公共空間中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以民具學的研 究為基礎,先以文獻探討的方式對公共垃圾桶作初步了解,再以實地觀察法調查公 1
共垃圾桶之種類形式對於所處環境之關聯性。從公共垃圾桶的觀察分析為出發點, 近而透過使用者對於公共垃圾桶的看法進行訪談調查作為研究內容,並分析現有的 公共垃圾桶設計因子及相關意象,進而歸納出公共垃圾桶相關設計與環境設置之要 素,其研究目的如下: (一) 以臺北市為調查範圍,探討市内公共垃圾桶之現況。 (二) 針對臺北市花博公園探討其公共垃圾桶之近況與使用觀感。 (三) 歸納整理出公園垃圾桶設計與設置要素,提供街道傢俱相關設計與環境設置的 依據。
1.3 相關研究探討 本研究以公共垃圾桶在公共空間中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從民具學的角 度進行公共垃圾桶的實地觀察,再透過使用者對於公共垃圾桶的看法進行調查作為 研究內容,故在相關文獻的探討上,將著重於「民具學」、「公共空間」與「街道傢 俱」等三方面之相關研究,做為本論文之參考依據。 1.3.1 民具學 在國內針對民具學所進行的相關研究少之又少,僅有三、四篇,就吳燕慧(2014) 「家用電冰箱設計發展與造型比例分析」碩士論文中,提到電冰箱與現代人日常生 活可稱得上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其普及率亦較其他家電製品為高,然而國內廠商大 多以內銷為主,市場規模小,在競爭壓力下導致國內廠商紛紛移至海外生產以降低 成本,而家電之主要通路係以傳統經銷商及連鎖量販為主,價格成為競爭主要手段 之一,既無法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也難以與國外廠商相抗衡。為累積相關之研究成 果以供業界參考,因此此研究採用「史學方法」及「民具學研究法」為基礎,針對 目前市場現況進行調查,以各品牌家用電冰箱做為調查依據,闡述其發展歷史。並 以台系、日系、韓系產品做為樣本,以形態學之概念針對家用電冰箱進行造型比例 之分析。此研究使用到民具學的研究方法,與本研究研究方法相當類似,並透過市 場調查瞭解台日韓三國產品之間的差異,非常值得做為本研究參考依據。 2
而陳雅芸(2015)「烹飪廚具之造型與煮食意願的關聯性之調查研究-以租 屋族群為例」碩士論文中,提到臺灣的家庭隨著金融海嘯、物價上漲但薪水卻不漲 的社會趨勢讓人們買不起房子只能夠選擇租屋,而根據調查統計中顯示,現代人對 於外食的需求量大,且長期食用外食除了容易導致飲食不均,也使得現代人因較少 煮食而對於「烹飪」的能力下降。此研究以民具學的觀點為基礎,從文獻調查與現 況調查分析台灣烹飪器物的發展源流,以及各時代烹飪廚具的功能和使用方式之演 變,再藉問卷調查的方式瞭解現今租屋族的煮食習慣與使用器物現況,將租屋族對 烹飪廚具之需求對造型與煮食意願之間的關係做探討,並將結果提供給未來烹飪廚 具設計之參考。此研究以民具學為基礎,調查廚具發展史及現在廚具的各功能,與 本研究的研究架構有雷同之處,因此可以做為本研究的參考用。 1.3.2 公共空間 目前國內針對公共空間之相關研究範圍相當廣泛,柯乃尹(2015)「考量成功老化 之高齡化都市公園設計─以大安森林公園為例」碩士論文中,提到此研究設計藉由臺 北市高齡人口最集中之大安區內的大安森林公園進行調查,以旁觀者的角度瞭解高 齡者於公園內使用狀況以及其模式,再對園區中從事靜態、動態活動的高齡者進行 訪談,以使用者的角度意見提供,發現大部分高齡者順應著現有的公園規劃做活動 選擇,目前大安森林公園內的活動空間分佈不均、缺乏中老者(需輪椅拐杖輔助者)的 靜態活動空間,休息區以及廁所的區位設置更不符合高齡者步行距離考量,植栽的 配置也無符合高齡者正面心理需求,環境上的選擇性以及感官上刺激性皆不足,透 過調查及訪談研擬課題,最終提出五項符合成功老化的公園設計應該具備下列五項 需求,1:提供安全且無障礙的空間與設施,滿足生理需求 2:創造舒適且具有接觸自 然及生命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環境 3:提供更多活動空間的選擇 4: 增加更多的社交機會與空間,滿足心理需求 5:提供開發自我潛力及自我實踐的機會 及設施。此研究中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瞭解公園內使用狀況及模式,再進行訪談 的部分可作為本研究之參考依據。
3
另外王鎂欣(2013)「再建(見)公共性:淡水捷運站青少年街舞空間的社會排除與 協商」碩士論文中,提到此研究依循空間與社會的觀點,分析闡述淡水捷運站公共 空間為街舞青少年族群所挪用時,所產生的社會排除與協商議題。以及,瞭解青少 年藉由街舞活動之日常實踐行為,從中建立青少年族群對自我的認同。最後,藉由 梳理青少年再造的街舞空間型態,剖析「成人化的」街舞空間如何被使用者改造, 達到喚醒社會重視青少年空間的目的。本研究使用之研究方法為觀察法、問卷調查 法與深入訪談法,並且以淡水捷運站使用公共空間的行人、街舞青少年、捷運站管 理者等為研究參與對象。希望瞭解公共空間中因為身分、年齡、性別等社會差異, 所產生自我與他人的認同與排斥機制。若能賦予青少年表達使用需求的管道,並規 劃不同群體間相互尊重的協調機制,公共空間的公共性才得以提升。此研究使用的 研究方法為觀察法與深入訪談法與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相似,可作為本研究之參考用。 1.3.3 街道傢俱 對於街道傢俱研究的相關論文不多,且都沒有探討到公共垃圾桶的部分,就姜 懿容(2012)「公共藝術在都市街道傢俱景觀應用之研究」碩士論文中,提到隨著近年 來社會型態不斷的改變,人口數目不斷攀升,都市生活的品質也越來越要求,對於 都市景觀的規劃設計也越重視,都市講求便利與生態環保之外,人文藝術方面的發 展亦非常重要,透過公共藝術與街道傢俱的設置改善都市街道環境,提升民眾的人 文藝術素養,讓都市的環境品質更加提升。其主要探討公共藝術與街道傢俱在都市 景觀中之應用,以相關文獻回顧、資料蒐集、調查分析國內外案例,歸納公共藝術 與街道傢俱規劃設計理論基礎,再透過實際案例調查與分析,深入瞭解公共藝術與 街道傢俱與都市景觀結合的課題,並彙整出一套公共藝術與街道傢俱在都市景觀中 的規劃設計準則。此研究中提到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透過街道傢俱改善人的藝術 素養,讓環境品質更提升,與本研究目的有部分相似,因此可作為本研究參考。 而藍亞青(2010)「街道傢俱設計研究—從空間使用行為出發」碩士論文中,提到 好的設計應讓空間保有人們想活動於此的氛圍,讓人們在場所中得到交流互動的機
4
會。空間的氛圍受到空間的內容物所影響,其中包含了空間的大小、空間的人們、 以及空間中的物品,街道傢俱便是街道空間中的產品,是街道上人們與空間互動的 媒介。此研究以候車亭為研究題材,針對候車亭中人與設施間的關係,以及人與人 間的互動關係為主要研究內容,先以相關文獻及非參與式觀察法,提出候車亭之設 計要素,再依照所得到之設計要素提出設計樣本,受測結果得知同時兼具 Physical Affordance 與 Social Affordance 條件之樣本則可提高人們與他人交流、互動的意願。 此研究中使用非參與式觀察法探討人與設施間和空間中之關係,與本研究未來進行 的研究方式和探討的議題相仿,故可作為本研究之參考。
1.4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民具學觀點作為基礎,運用常用的田野調查為出發點,以「文獻探討法」 、 「實地觀察法」和「半結構式訪談」為主要研究方法,此外以「詮釋結構模式(ISM)」 作為資料分析的方法,以下就前述之研究方法做詳述。 1.
民具學 「民具(みんぐ)」是日本文化研究上的術語之一,由渋沢敬三先生所提倡,民具
係指人們為了日常生活所需而製作或使用,具有傳承性之器物與造型物的總稱。民 具是人們生活體驗所累積而成,因此過去製做器物的技術、使用法與文化將成為共 同語言被傳承下來,所以如果民具不被使用的話將會消失或廢棄。民具是社會變遷 下的文化產物,瞭解文化的基礎與構造之特質也將是民具研究的目的之一,調查方 法可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針對特定課題進行研究,二是針對該調查地的生活全面 的習慣做民具調查(宮本馨太郎,1969)。本研究以公共垃圾桶為對象,透過民具學的 觀點來探討台灣公共垃圾桶之現況。 2.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
地、正確地瞭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乃是對某一問題自過去的 相關研究中調查其文獻,並加以分析而形成一研究之內容。其作用有:①能瞭解有 5
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 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瞭解事物的全貌。(王錦 堂,1992)。本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針對街道傢俱、公共空間和民具學進行文獻探討, 蒐集相關資料及文獻,進而分析三者之間的關係,深入探討後再進行實地田野調查 的部分。 3.
觀察法 本研究使用非參與觀察法,主要強調研究者不需要直接進入被研究對象的日常
活動場域,研究者置身於被觀察的生活世界之外,從旁觀者或局外人的角度與立場, 來瞭解現象或行為的意義。非參與觀察法的優點是研究者或觀察者與被觀察現象保 持一定距離,不僅可以讓研究者對研究對象進行比較客觀的觀察,同時在實際操作 過程也比較容易(潘淑滿,2003)。本研究擬採用旁觀者的角色進行實地觀察,並以攝 影的方式,記錄公共垃圾桶在空間中的分布及周遭的環境,觀察並分析公共垃圾桶 在空間中與環境的關係。 4.
半結構式訪談 半結構式訪談是介於結構式與非結構式的訪談之間的一種資料收集方式,研究
者根據研究的問題與目的設計訪談的大綱作為訪談指引方針。訪談者可以依實際狀 況做彈性調整,雖然訪談的問題相同,由於受訪者對於問題本身的認知及個人生活 經驗不同,往往導致受訪者的反應會有很大差異。半結構式訪談大綱不太像結構式 訪談大綱一樣,需要對每個討論議題預先設計非常清楚的問題,反而是以半開放方 式詢問問題(潘淑滿,2003)。採半結構式訪談對研究者而言,訪談大綱的設計只是為 了要讓訪問進行得更流暢,所以在引導式的問題之後會緊隨著開放說明式的問題, 以詢問受訪者的感受。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法收集資料,除了瞭解使用者對於 公共垃圾桶與設置環境的感觀建議,也抽取其中的訪談內容進行後續的研究分析。 5.
詮釋結構模式 詮釋結構模式(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簡稱 ISM)為 John N. Warfield 於
1976 年所提出的一種社會系統工學之彙整訊息的構造模型法(陳世和,2006)。利用 6
圖解理論中的階層圖來描述不同類型語彙之間的關係。如此可以使複雜系統中片段、 抽象化的不同語彙,轉變為具體化與全面化的關聯構造階層圖。因此,在複雜的系 統中可以將不同類型語彙之間的關係,由片段、抽象化的概念,轉變為具體化、系 統化的關聯構造階層圖,適用於釐清複雜事態的結構(范振德、張宏政;陳麗萍、陳 文聰,2013)。本研究將運用此方法將文獻探討與訪談調查的內容進行分析,整理歸 納出公共垃圾桶設計與環境設置之建議。
1.5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流程與步驟整理如圖(圖 1.1)所示,以下逐項說明。 1.
研究背景與動機:訂定研究主題,確立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
2.
文獻探討:從相關論文、書籍、文獻資料中,整理台北市街道傢俱中共垃圾桶 的發展、公共空間的界定與範圍以及民具學的相關文獻;將資料進行探討,作 為日後研究之基礎。
3.
田野調查:針對台北市公共空間的公共垃圾桶進行實地觀察,針對花博公園進 行深入探究,並與日本東京都上野公園作對照,分析兩公園公共垃圾桶種類與 設置環境之差異。
4.
訪談調查:以先前研究的資料及調查分析小結論作為概念基礎設計成問卷,針 對花博公園公共垃圾桶使用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紀錄公共垃圾桶使用者與非 使用者,對於公共垃圾桶設置環境與使用觀感,得到相關語彙,進行後續的分 析。
5.
分析與歸納:將訪談調查的結果進行語意詮釋結構模式分析歸納,統整出公園 公共垃圾桶在設計或環境設置上,設計要素及設置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過程。
6.
結論與建議:討論公共垃圾桶的設置問題之結論,並對於未來公共垃圾桶甚至 是街道傢俱之設計及環境設置給建議。
7
圖 1.1 研究流程圖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2.1 民具學 2.1.1 民具學的介紹 「民具(みんぐ)」是日本文化研究上的術語之一,按渋沢敬三(1936)的「民具蒐 集調查要目」所述將民具定義為:我們同胞因應日常生活中的需要,運用技術製作 出來生活周遭的道具。此定義亦為至今民具研究的主要根源。而宮本馨太郎(1969)的 「民具入門」中,認為民具是一般民眾為了因日常生活之所需,而製作、使用的傳 承器具、包括造型物的一切,是解開國民文化及民族文化的本質與變遷所不可或缺 的資料(宮本馨太郎,1969)。以此兩個定義來看,則民具是以「自製民具」為中心範 疇。 渋沢敬三先生所提倡的民具係指人們為了日常生活所需而製作或使用,具有傳 承性之器物與造型物的總稱。表 2.1 為民具所包含的分類與項目,民具是人們生活 體驗所累積而成,因此過去製做器物的技術、使用法與文化將成為共同語言被傳承 下來,所以如果民具不被使用的話將會消失或廢棄。 縱觀民具研究的歷史可分為四個部分,前期(1925~1945 年),柳田國男(1975~1962), 所樹立的日本民俗學,是將歷史體系化,以豐富的民俗資料為基礎而發展。 「火の昔」 是以燈火具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名著,而將有形的民俗資料收集,且積極的推進民具 研究的為渋沢敬三(1896~1963),渋沢敬三為日本銀行的總裁,傾心於柳田國男的民 俗學,並將柳氏民俗學研究中,最缺乏的「物」的民俗學為基礎,成立「屋根裏博 物館」進行民間器具的收集,為日本民俗學研究中重要的出資者及守護者。 中期(1945~1968 年)「屋根裏博物館」於昭和 25 年(1950)改設為財團法人日本常 民文化研究所。於渋沢敬三 60 歲左右(1958)時,發行「日本の民具」一書,做為民 具調查的指引手冊。這個時期也是渋沢敬三所培養出來的民具研究者,成為學界的 中堅份子而活躍的時期,也是將民具學獨立成為一門學問的築基時代。
9
表2.1 民具相關分類
範圍
分類
項目
家具、寢具
櫃子、桌子、凳子、棉被、枕。
燈具、燃料等物
燈台箱、燭台、提燈、蠟燭、打火石。
廚房調理用具
鍋、水壺、桶、刀、豆腐製造器、臼。
飲食用具、餐具
碗、筷子、盤、茶杓、茶臼、煙草切具。
服裝類、裝飾物品
棉製品、獸皮、手套、傘、笠、簑。
履物
草鞋、足半、草履、木履。
農具、伐木用具
鏟子、鋤頭、槌子、鐮刀、鋸子、斧頭。
狩獵、漁撈用具
煙霧彈、捕獸器、哨、鹿笛、山刀。
紡織用具
紡織車、棉打具、紡筒、車架、布料。
畜產用具
手套、韁繩、鈴、鼻環、指甲鉗。
交易用品
算盤、錢包、錢箱。
搬運用具
橇、梯子、背負繩、天秤、消防鉤。
旅行用品
幣袋、拐杖。
廣播設備
海螺、火警警鈴、信箱。
誕生用品
嬰兒用鞋、褲子。
婚姻用品
酒類製造用具。
喪事用品
喪帽、佩戴的東西。
神明
各種佛像、雕像、獸像。
祭供物品
稻草碟子、御器、祭供品。
樂器
笛、太鼓、竹板、鈴。
衣食住相關
生技產業相關
通訊搬運相關
婚喪喜慶相關
信仰行事相關
(資料來源:本篇研究整理自宮本馨太郎著,1979)
後期(1968~1975 年)昭和 43 年(1968)四月,「民具マンスリー」(民具月刊)正是 創刊。提供給各地的民具研究者發表,對日本的民具研究造成相當大的刺激。這是 10
民具研究上的一大創舉。昭和 49 年(1974)為紀念創設 50 周年慶,開設「民具研究講 座」 ,希望能普及民具研究並兼具啟蒙之作用,然而昭和 47 年(1972),日本常民研究 所被併入神奈川大學中而解散,但仍以大學內機構的名義,仍繼續發行「民具月刊」 及進行「民具研究講座」。 現今階段(1975 年至今),宮本常一於昭和 47 年(1972),所著的「民具學の提倡」 一文中,認為考古學被認定為科學研究中的一環,但是民具學並沒有得到相同的地 位。於是導入文獻史學的觀點來分析物質文化,使民具學成為具備「民俗學」、「博 物館學」、「歷史學」等相關學術知識為基礎,針對「物」所進行的物質文化研究。 昭和 50 年(1975),第二次「民具研究講座」中,決定創立「日本民具學會」 ,此時串 聯日本各地區民具分會的研究,使得比較性研究得以進行。 目前的民具研究,不僅僅是與民俗學相關,考古學、人類學、技術史、生活文 化史等等分野的研究者都導入到這個研究領域來。邱澎生(2006)曾提及: 「物質文化 的研究議題,其實原非一般歷史學家所擅長;相對來說,部分人類學、考古學乃至 於藝術史家在這方面已累積不少重要成果(邱澎生,2006)。」由此可知,物質文化的 相關議題,已在史學、人類學、考古學及藝術史學等領域中受到關注。 2.1.2 民具學的研究與調查 民具是社會變遷下的文化產物,瞭解文化的基礎與構造之特質也將是民具研究 的目的之一,調查方法可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針對特定課題進行研究,二是針對 該調查地的生活全面的習慣做民具調查(宮本馨太郎,1969)。而民具研究分為兩大形 式一為「共時性」 ,一步一腳印,一戶一戶的調查民具的保有量,其使用方式、製作、 購入形式、保存等,透過這些民具去瞭解此家庭之生活構造的調查(宮本常一,1979)。 此種方法是用以把握或建構家等地域生活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所謂的「民具誌」的 作成,可用於一個完整的研究與評價,也可將其視為與其他地區的比較研究的前提。 另一為「歷時性」 ,系統化的研究,針對一個民具針對其歷史的變遷進行考察。透過 歷史研究考察,對生活樣式、精神文化等的瞭解變得可行。民具是現世種種歷史的
11
現實姿態。是歷史所成立的事物,這是做歷史考察所必須理解的概念。 民具研究是依據民具調查所累積的資料做為原始的開展,且研究的成果是隨著 的調查方法來展開,同時也在調查的現場中進行檢證,民具調查是依據特定的課題 為主的調查與描繪地區民具的總體的地區調查,可以進行單獨調查或共同調查,也 可以一個村落為主要調查對象或進行廣域的調查。調查的方法以現地觀察調查、訪 談調查、調查票觀察等等多種的方法,然而以往的民具調查,通常都是以特定民具 的型態、系譜為主的個人調查居多。民具研究方法有七大重點如下: 1)
在進行民具研究時,首先針對民具個體(同一種)的各種面相進行研究,須充分且 正確的理解其根本的特質
2)
存在的民具是基於我們特定的生活樣式與自然環境,其發生、持續及變化必定 遵循著一定的基本法則,探究此一法則為第二個接踵而來的問題。
3)
接著如上述的生活樣式、自然環境以及時間所引發的法則,就其各種相異的民 具之間的關係,及其引發產生的分化作用或同化作用,盡可能的將其明瞭化。
4)
針對變化的特質,從一般的物體到特殊化的複雜物體,須注意區分他是否為自 然且系統性的變化,或為偶然性且附加無機因子的情形。
5)
探究相異的民具類別所適用的類似現象時,須同時對於民具類別的相互之間, 成立的各種關係,需致力於整理從此處所見的諸多概念。
6)
民具個體的短暫壽命與從民具創造出來民眾的記憶及技藝的關係,並持續考慮 其中伴隨的些許誤差,明瞭並把握民具創生之永遠生命為概念。
7)
需注意民具的名稱的發生、變化與分布,且須把握住賦予名稱的根本法則。 本研究將透過這樣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以自行採集、攝影的方式,獲得第一
手資訊,將資料加以整理統整,得到公共垃圾桶的分布狀況,在一個一個去分析瞭 解它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2.1.3 小結 由本章節可以了解民具的項目及包含內容,而民具學對於歷史、人類學上的重
12
要性,其發展在日本僅於短短近百年,到近代有更多元的發展,民具本為日常生活 所需而製作或使用的器物,至今自置器物者日漸趨減,時代的進步使得生活所需之 器物皆為大量製造生產,公共垃圾桶為公眾使用之生活所需器物,此外民具研究的 調查方法可分為歷時性與共時性,而本研究將以共時性調查方法,針對台北市區內 公共垃圾桶進行實地觀察。
2.2 公共空間 2.2.1 公共空間的概念 從字面上看,把「公共空間」分為「公共」和「空間」兩個詞彙去理解。若「空 間」是指一個有形體的地方,「公共」可解作「任何排除政府或商業利益的事物」, 亦有解釋認為是「任何不屬私人性質的東西」 。 「公共」若被理解為「公眾」 ,指的也 可以是「在社會裡的每一個個體」、「以每一個個體所組成的群體」或「社會上的大 多數」 。可見「公共」二字已有其複雜與模糊之處。故此,與其進一步去定義「公共 空間」 ,我們會把「公共空間」與其他相關的概念去作對比,好讓大家在不同情況下 能更瞭解甚麼是、或者不是「公共空間」。 提到公共空間,容易聯想到常見的公園,或者認為可讓公眾進行社交活動的地 方就是公共空間。其實「公共空間」並不等同了「休憩空間」(Recreational Space) 或 「社交空間」 (Social Space),因為後兩者本身並不一定符合「公眾可以共同免費享 用」這基本定義,亦即是說,它們也可以限制公眾進入。就如很多私人屋苑的平台 都會被設計成一個休憩空間,但卻是只有住客和訪客才有權進入的私人地方。又例 如大家假日與朋友在商場裡逛街吃飯看電影,享受社交活動,令商場變成大家的社 交空間。儘管如此,商場的管理公司有權限制任何人進入,故並不可被視為公共空 間。由此可見,公共空間並不等同休憩空間或社交空間,反之亦然。 從上述論點可見,有些公眾場所其實只是看似「公共空間」但事實非然,因此 社會上出現了「半公共空間」(或「偽公共空間」) 這些概念,用來形容這些帶有公 共性而並非公眾能自由享用的地方。商場和主題公園等都是典型的例子。這些地方 13
都會讓公眾進出,但其實他們是以牟利為大前題,公眾只是看作收入來源,管理者 可限制任何人士(例如乞丐)的使用權。很多商場均不舉辦任何政治活動,以免影 響其商業運作;主題公園則雖人山人海、人與人交流頻密,但亦只限支付了入場費的 人士進入。由此可見,有很多地方雖然屬公眾場所,但都只能是被稱為半公共空間, 因為它們不符合公共空間最基本的性質—讓公眾有權利自由免費進出(拓展公共空 間慈善機構,2011)。 而公共空間泛指是社會所有活動上演與進行的場所,如:街道、廣場、公園等 皆為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可公平使用、移動、遊戲、放鬆、聚集與分散的場所。外 部的空間之所以能成為人們生活地點的記憶,其最重要的條件是「社會性的活動」 , 而不是絢麗的形式,這些戶外活動的組合受不同條件的影響,實質環境就是其中一 個因子(陳朝興,1996),他透過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程度影響著戶外活動。 公共空間是都市環境的重要性元素,因此公共空間會直接影響到都市的整體環 境,Lynch(1959)認為公共空間的定義可以從使用者的角度界定:假如一個空間准許 許多人們自由行動,這個空間就是開放公共的,與規模、權屬、使用類型與地景特 性並無關聯性,另外 Lynch(1981)也在「好的城市形態(Good City Form)」中,從實質 層面上談到公共空間的一連串空間模式: 1.
公共空間的配置(the distribution of open space):先從功能性問題上探討公共空間 的配置問題,公共空間有兩種配置的論點,要不就是集中連續的;不然就是量 多分佈廣泛的形態,前者容易給人開放的都市意象;後者較易使用。除了這兩 功能問題外,要考慮的還有空間的品質問題。因為公共空間經常為日常生活所 需的,雖然談實質配置問題,但背後隱含的意思除了功能上的考量之外,尚須 注意品質問題,也就是開放品質的問題。
2.
分佈形狀(map shapes):開放空間的大型存在形狀有綠帶、楔形(wedge)、網絡狀 等,第一種是來自花園城市的構想;第二種是轉換綠帶形狀而成為楔形;最後 則是配合格子狀(grid)城市而生,摒棄了大型綠帶的構想,轉向適當分配的目標 邁進。除了烏托邦式思考之外,公共空間的配置問題不斷纏繞著公共空間課題, 14
即便是形狀,以應當考慮不同生活狀態。 3.
公共空間的層級(open space classes):將公共空間分為六種層級,區域公園、都 會公園、廣場、線性公園、遊憩用地、休閒用地與有利的遊憩用地(adventure playgrounds),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利的休憩用地,意指了原本用除之外的擴張 性、改良性用途,以小孩的遊憩用地為例,常常是利用廢棄用地或者街道而形 成,遠超乎當初設計者的想像,這表示小孩對城市的想像是擴張性的,而且與 成人世界對於安全、控制、可視性的觀點有所衝突。這裡值得討論得是關於設 記者的迷思,與其賦予設計者考慮全部使用者的需求,不如讓使用者自己來, 而且往往超乎設計者的想像。 而 Heckscher(1977)認為公共開放空間的定義包括城際間大尺度的自然容貌,以
及擁擠都區開放性的人工地面,且無論其形式或尺度為何,它應該對提高都市生活 內部品的意義具有正向、積極的潛力,並且對公共開放空間的目的提出兩種看法: 1)
都市形式:每個城市自己就是一個場所,這些場所可用城市實體與虛體的關係 編織出城市的骨架,而可知其獨特性,並使得城市的社區、機構、商業中心、 活動有可依附的所在。
2)
都市可居性:公共開放空間不僅提供遊憩功能,也不僅提供美好的草皮、公園, 它也應該表現出形成都市生活的偶然與變化性的基本品質,並且是社區感覺的 結晶功能。而人類城市的家居生活必須延伸到戶外;公共開放空間就提供這種 都市可居性的品質,使城市的特殊活動與日常居家相連在一起。 美國邱吉爾總統也曾說過: 「公共空間塑造了公共生活,而公共生活則支撐了公
共空間的存在」,說明了公共空間的成敗與使用者所產生活動互動的關聯性,「公共 空間,則是在既定權力關係下,由政治過程所界定的、社會生活所需的一種共同使 用之空間,因此公共空間關係著空間的使用價值觀(夏鑄九,1997)。」說明了公共空 間品質與其生成活動,不僅代表了空間的成敗,同時也包含了社會價值觀與文化的 孕育場所、條件。 關於公共性,夏鑄九認為歐美市民社會對於公共領域的建構是台灣傳統社會未 15
曾具備的經驗,在傳統市鎮「亭仔腳」(現今的騎樓)是台灣社會對於公共空間建構最 具共同性的經驗,他認為亭仔腳提供的地方系屬私人所有的空間,這並不僅是功能 上的商業考量,更是公共領域的建構行動,並強調公共性建構中社會政治過程的不 可或缺性(曾凱儀,2005)。也因此公共空間的真正意涵自然不在其權屬的共有性質, 而應建立公民可共享的基本認知。 從歷史上看來,公共空間是人們信息傳遞與交流的平台,即使今日的資訊發達 有著各種溝通方式,公共空間依舊承載了公共論壇的作用,提供了人與人的交流與 互動,同時也是眾多事件與文化的集結之處,一個城市的特色與意象,就是由這些 看似平凡與日常性的多采多姿事件與生活所組成的(陳佳君,2009)。 2.2.2 設計公共開放空間設置要點 公共空間是都市環境的重要構成之一,因此會直接影響到都市的整體環境,臺 北市市政府建築管理工程處於民國 83 年訂定開放空間之相關法規「臺北市綜合設計 公共開放空間設置及管理維護要點」 ,其中對公共開放空間設置進行準則編訂,公共 開放空間之配置基準如下三點(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2010): 1)
公共開放空間之配置應使其易於供公眾使用,能與臨接道路、公園、綠地、廣 場、步道及相鄰之開放空間相連續,且其地平面應儘量與相臨道路之人行道高 度齊平。
2)
公共開放空間形狀應至少一處為廣場式,且其配置之長寬比不得大於三比一。
3)
建築基地內設置提供為停車空間、汽車出入口、車道路徑、地下層之通風排煙 等突出物、裝卸場、垃圾收集場等使用面積,不得計入公共開放空間有效面積 計算。 透過這樣的基準來核定臺北市區內各公共開放空間是有符合,使市民在安全的
無慮的環境中使用公共空間,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 2014 年也在網路上公布「84 年 至 99 年間核發之建造執照涉有開放空間現已完工之建案名冊」,但目前只有 204 處 社區型公共開放空間的民冊,應進行各廣泛的公共空間編目,使市民瞭解自己生活
16
環境中有哪些可使用的空間。 此外,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於 2014 發布開放空間相關法令,其中「臺北市土 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第 82 條」中說明,公共開放空間之留設,除應予以綠化, 設置遊憩設施及明顯永久性標誌外,於領得建築物使用執照後應全天開放供民眾使 用,非經領得變更使用執照,不得任意變更開放空間內之各項設施、搭建構造物或 作其他使用。而「臺北市綜合設計公共開放空間設置及管理維護要點第 6 點」中說 明,面臨道路留設之公共開放空間不得設置欄柵、土丘等障礙物,避免影響公眾使 用之便利性。但得設置花臺或灌木樹叢,其花臺高度不得高於四十五公分,灌木樹 叢不得高於一百公分,並應至少保持該面臨道路長度三分之一為無障礙出入空間且 其寬度最小不低於四公尺(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2014)。 2.2.3 小結 由本節之文獻探討中,對於公共空間的定義,有各種的說法,導致在公共空間 的界定上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研究歸整上述各論說,歸納出本研究公共空間的 定義,參考拓展公共空間慈善機構中的「公眾可共同免費享用的空間」的概念,進 而衍生出公共空間應該要是「排除任何政府或商業利益的事物」 ,再加上臺北市土地 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中的「應全天開放供民眾使用」 ,最後定義公共空間有三點: 1)民眾可以免費使用的空間,2)不能有任何政治或商業利益考量1,3)全天候都能使 用的空間,作為日後田野調查之用。
2.3 街道傢俱 2.3.1 街道傢俱與公共垃圾桶 街道傢俱(street furniture)於 1960 年代公共藝術萌芽的時期出現歐洲,最初被定 義為「為了提供公眾某種服務或功能而裝置在都市公共空間裡的公共或私人物件的
1
政治考量係指因黨派立場不同而無法使用其公共空間,商業利益考量係指需支付任何代價才能使
用其公共空間。 17
統稱。」(楊子葆,2005)。街道傢俱泛指在街道、道路上為各種不同使用需求而設置 的設備、物件。這些物件的設置與設計通常對交通安全、公共安全、公共空間中公 眾生活之便利等方面有相當程度的影響。街道傢俱是都市設計領域中的重要課題之 一。其應用並不一定限於都市地區,也並不限於街道。在鄉村或偏遠地區的公共空 間也時常可見街道傢具的應用。在不同的公共空間類型,如廣場、公園綠地、遊憩 區,也經常看見街道傢俱的蹤影。 一般公認的定義為:為了提供公眾某種服務或某項功能,裝置在都市公共空間 裡的私人或公共物件或設備的統稱。街道傢俱相似名詞有 urban furniture(都市家具)、 urban element(都市設備)等,在德文也常稱為「街道設施」(straBenanlagen),在法文 也常稱作「都市傢俱」(mobilier urbain)、「都市組件」(composant urbain)或「都市設 備」(matérial urbain),可以說是這個時代"都市特性"的重要元素之一;更清楚地說, 就是分辨城市環境與生活品質良窳的基本判準。 「街道家具設置的目的,是在協助市民重新發現與重新認識街道。」巴黎第四 大學歷史學教授卡蒙納(Michel Carmona)也曾經為"街道傢俱"提出一個簡單、直觀式 的說明:所有置備於街道的傢俱設施,所有在城市或聚落裡,所有設立在道路的邊 緣、在人行道上,甚至就在道路上的公共設施(楊子葆,2008)。這麼說來,“街道傢 俱”指稱的範圍十分廣泛,一盞路燈、一座噴泉、一塊告示牌、一個垃圾桶,乃至於 紅綠燈、廣告招牌、公共座椅、候車站、公用電話亭、捷運站出入口,都是傢俱的 具體實例。1981 年法國建設部發表一份標題為「戶外空間規劃」(Les Aménagements Extérieus)的資料(La Documentation francaise du Batiment,1981),內容提到各種街道 傢俱都有其功能及存在的價值,並提出街道傢俱有七項重要功能,分別有美化裝飾、 提供資訊、保護與隔離、休憩與維護衛生、停車傢俱、兒童遊戲傢俱及技術性傢俱, 表 2.2 歸納整理出其七項之內容及項目。
18
表2.2 戶外空間規劃之七項功能
功能
內容
項目
美化環境與提升市民生 美化裝飾
都市園藝、盆栽、噴泉、水景、雕塑。 活品質的功能。 城市地圖、公共時鐘、海報柱、政府機關 公告欄、自由張貼的布告欄、電話亭、書
提供資訊
俱備提供訊息的功能。 報攤、懸掛的旗幟或宣傳布條的旗杆、公 共運輸的資訊看板。 區隔人行道與車道的柵欄、圍牆、石柱、 保護人們從不安全物件
保護與隔離
金屬柱、緣石、甚至高低差的設計、集公 或事件被隔離。 車候車亭、捷運出入口。
休憩與維護 衛生
提供人們休憩與維護環 公共座椅、飲水機、垃圾桶、與不同類型 境的整潔功能。
的廁所。
提供幫助停駛的設施都 舉凡停車空間中所包含的有助於車位劃 停車傢俱 是停車傢俱功能。
分的物件及停車收費的設備。
提供兒童遊戲場域功能
遊樂設施,如鞦韆、溜滑梯、蹺蹺板。
兒童遊戲傢 俱 主要用於公共照明、號 電力設施、通訊設施、郵政設施與消防設 技術性傢俱 誌系統。
施。 (資料來源:本篇研究整理,參考資料:楊子葆著,2005)
在街道傢俱尚未出現的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的開放空間形式通常都是由一些 建物圍繞著一個開放的廣場,因此使用者可以在廣場從事許多公共與社交的活動。 在街道上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看人,與被陌生人觀看(蔡瑞麒,2003)。在過去,街道是 大多數兒童生活與成長的地方,以及成年人與老年人所生活的戶外場所,街道在日 常生活中占了極重要的地位。隨著時代進步有了街道傢俱的產生,使在都市公共空 間活動的人們生活更便利且具安全性,而大部分的街道傢俱都能提升公共空間的生 19
活品質,皆不會造成環境的負擔,其中“公共垃圾桶”卻有兩極化的結果產生,除了 能使環境乾淨整潔,甚至有美化裝飾的可能性,但也可能因使用不當而導致垃圾滿 溢的狀況,造成環境的髒亂甚至是臭味。 垃圾桶設置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1346 到 1353 年間,當時歐洲的城市居民都 在理直氣壯地往門外、窗外扔擲垃圾糞便,由於沒有成熟的城市衛生管理體系和與 之配套的公共廁所、垃圾箱和排水系統,當時的城市街道上,滿地都是糞便、腐水、 垃圾和塵土組合成的爛泥漿,以及伴隨著的浸透城市的惡臭,而當時流行的黑死病 使得城市居民飽受流行性傳染病的蹂躪,但無人意識到傳染病正是從自己每日丟出 窗外的垃圾糞便所造成的;在 1348 年,當地路政官要求“居民清掃自家房前街道, 並將垃圾運送到指定場所,任何違反者將處以十倍罰金”,但幾乎無人遵從這一條例; 到了 1395 年,路政官頒布了一條對亂丟垃圾者最為嚴厲的處罰,“凡是往塞納河傾 倒垃圾者,處以絞刑”,這並沒有喝止那些居民持續犯罪,大部分歐洲城市居民還是 不斷將垃圾丟在馬路上。 1883 年,當時巴黎的行政長官歐仁普拜勒簽發了著名禁令,要求不動産的擁有 者提供三個專門的容器投放垃圾,分別裝易腐爛物、報紙和破布爛衫、碎玻璃、陶 片。但這條法律受到有産者的抵制,成了一紙空文;到了 19 世紀末,巴斯德指出疾 病是由細菌傳播所致,才從根本上轉變了市民的觀念,城市逐漸裝備了自來水管道 和龐大的排污水管,垃圾被禁止在公共場所逗留,並被送到專門的垃圾場,最終直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分類垃圾箱才真正得到實施(卡特琳‧德‧西爾吉,2005)。 制定和實施垃圾分類、回收、循環利用,需要政府官員、企業家、科學家、公 民的共同參與,能否成功,取決於有效的管理和人們對此的重視及漸漸養成的習慣, 正如幾百年來人們逐漸接受不斷提高的城市衛生標準一樣。 “當無法改變一件事情 的時候,我們應該改變自己”,從垃圾製造者變為垃圾管理者、垃圾再利用者,這是 現今人類社會面臨著的持續不斷的挑戰。
20
2.3.2 臺灣街道傢俱之公共垃圾桶設計準則 內政部營建署在 2003 年編制了「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將街道家具區分成 四類:交通設施、服務設施、資訊設施、管理設施相關街道家具,此外其中內容說 明市區道路設計涉及廣泛,且限制條件較多,法規僅能作原則性規範,為期有一致 之設計理念,需有手冊予以補充,藉由體系完整之作業流程與豐富之設計案例,能 廣為規劃設計者參考運用(內政部營建署,2003)。而下列九項為街道傢俱設計時所需 的參考準則。 1)
街道傢俱的配置應以「無障礙環境」為優先考量,公共空間應給予所有的可能 使用者,有公平使用的機會。
2)
街道傢俱的設置種類及數量應考量設置地區之人行密度、服務需求、環境特性 (如:可設置空間規模、尺度、環境意象)及人行活動特性(如:活動性質、年齡、 行為特質)等因素。
3)
街道傢俱設計應具有耐久性,且能抵擋環境風吹日曬及雨淋。
4)
街道傢俱材料應以工廠製作,現場安裝為原則,以避免施工時間增加影響通行。
5)
鄰近地區或同一條街上之街道傢俱,應能維繫地區之環境特色,塑造地區自明 性。
6)
街道傢俱與人行道相關設施之介面,應有整合設計之考量。如:鄰接舖面應做 模距收邊處理。
7)
街道傢俱設置應避免影響鄰近植栽之生長,且不得遮擋人、車標誌系統。
8)
街道傢俱的設置應有明確的維護管理單位,以確保街道傢俱的使用品質。
9)
可考慮整合性街道傢俱設計方式,如將標誌系統、座椅、候車亭、燈具等整合 於同一設施中。 另外「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中有針對街道傢俱之垃圾桶設計建議,包含
位置、投入口、高度、附近照度、移動性、防水、清潔與維護、材料選擇、無障礙設 計、附屬設施這 10 項設計因子,以下為其設計因素之考量。
21
•
位置:應設置於人行頻繁、行人短暫停留或易於產生廢棄物的場所如靠近主要 道路的行人穿越道、休息座椅區或廣場附近;建議鄰近電話亭、資訊標示、候 車亭、公車站等,但不可以妨礙行人空間使且預留垃圾清理所需空間。
•
投入口:垃圾投入口高度應符合各種年齡的使用者,建議投入口高度約為 75 至 110 公分。垃圾箱投入口高度勿過高,以免垃圾氣味影響人行品質,而且投入 口寬度勿過大,避免大型垃圾投擲。
•
高度:垃圾箱的高度應考慮垃圾投入行為的模式。且有頂蓋者,建議高度為 90 至 110 公分;無頂蓋者建議高度為 80 至 90 公分。
•
附近照度:垃圾箱附近應加強照明讓使用者易見。
•
移動性:垃圾箱應採用較重的量體材料,避免行人任意移動,建議在人行頻繁 地點用固定式垃圾箱。
•
防水:垃圾箱可考慮設置雨水導流設計,防止雨水流入垃圾箱積水造成使用障 礙。
•
清潔與維護:垃圾箱的設計應考量清潔人員之清理方式如垃圾袋的置放以及廢 棄物的取出。
•
材料選擇:垃圾箱之材料應有較佳的耐候與防撞性能。
•
無障礙設計:投入口高度讓乘坐輪椅者可觸及且垃圾箱不宜設置觸摸點字板。
•
附屬設施:垃圾箱可以與其他附屬設施做整合設計如資訊標記、燈具…等等。
2.3.3 臺北市行人專用清潔箱演變 臺北市設置行人專用清潔箱是根據「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行人專用清潔箱管理作 業要點」(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16),以公車站牌數較多處所、捷運站出口週邊、 夜市及商圈、觀光景點、行人穿越道及十字路口週邊為優先設置位置,並考量人潮 22
多寡及交通影響,依實際需求設置,選擇寬度 1.5 公尺以上人行道或適合之場所設 置,亦可依各區清潔隊評估後,設置臨時移動式清潔箱。除此之外,設置之清潔箱 材質以不銹鋼為主,每日清理收運以三次為原則,情況特殊酌增清理次數,每日擦 拭一次,每週清洗一次以上,保持整潔不得有污漬或發臭。 近年來各縣市政府均推動"垃圾不落地"運動,為防止一般居民將較大型垃圾投 入公共垃圾箱,已有些地區取消垃圾桶之設置,然為方便行人使用,宜慎選設置位 置及型式。回顧台北市的行人清潔箱的歷史,從民國 80 年代由環保署統一設置,其 後陸續由該局增補替換,但由於採購式樣與使用年限不一,其間還接收一批街道家 具清潔箱,造成同時有三、四種清潔箱矗立路邊,新舊大小參差,景觀極不協調(臺 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15),圖 2.1 為 80 到 98 年間幾款舊式清潔箱。
圖 2.1 80 到 98 年舊式清潔箱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15)
臺北市環保局表示,全市近 3000 個各式舊型行人清潔箱,將在未來兩年內全部 陸續汰換,以塑造台北市街道家具的新風貌,並藉此深化生活環保教育,其外觀設 計投入口正面及側面像嘴巴開口微笑,代表臺北市清潔人員微笑臉孔,清潔箱張口 接收行人丟棄的垃圾及資源回收物,解決環境髒亂,提升生活環境品質及改善市容, 傳達服務市民及對環境友善的理念。
23
臺北市近年推動 2016 臺北設計之都,正規劃全面更新行人用清潔箱(圖 2.2), 由水越設計所打造的新式行人專用清潔箱,將清潔箱模組化,基本上為 1 組 2 個, 分別為一般垃圾與資源回收,並附有菸蒂盒,每個容量 120 公升,有部分的垃圾桶 中間有置物空間,讓清潔人員可以放置相關工具。新設計的清潔箱開口加大,方便 行人及觀光客投遞垃圾,此外設計了側拉式箱門,採用滑軌取代內桶,磁鐵及內扣 取代鎖頭,可減少被破壞,垃圾袋可直接套入滑軌,由下取出,省力且避免清潔同 仁收取垃圾之職業傷害,另增大口徑,便利民眾丟棄隨手垃圾,營造友善環境,另 增加資源回收桶,鼓勵民眾隨手做回收分類,展示資源回收永續環保之意義,藉以 改善舊式清潔箱鎖易遭破壞之情形。而且外形更美觀、簡單新潮有設計感,更新後 除達到景觀一致美化市容外,形式統一也便利清潔隊員清維護管理(臺北市政府環境 保護局,2014)。
圖 2.2 臺北市政府新式行人清潔箱 (資料來源:攝於台北市街道)
2.3.4 小結 由本節可以了解國內外對於街道傢俱的設置及重視,公共垃圾桶的也在街道傢 俱的範疇內,有相關文獻探討公共垃圾桶最早可以追朔到 14 世紀中,城市居民無視 環境髒亂、惡臭,依舊將垃圾隨意亂丟,直到 19 世紀末,專家指出疾病由髒亂的環 境引起,才從根本上轉變市民的觀念。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環境整潔及與環境共生 的概念,臺北市從民國 80 年起統一設置公共垃圾桶,並訂定相關法規準則。本研究 透過文獻探討將範圍鎖定在街道傢俱中的公共垃圾桶作後續的研究。 24
第參章 台灣臺北市公共垃圾桶種類類型現況 以民具學研究為基礎,透過實地觀察法進行臺北市公共空間的公共垃圾桶之田 野調查,於 2014 至 2016 年間所拍攝,製作採集紀錄表(詳見附錄一),並以照片為佐 證,記錄該垃圾桶外觀與設置環境之資訊,臺北市部分在臺北市區內隨機調查採集 了 42 項在不同公共場所的公共垃圾桶,而後有針對臺灣臺北市花博公園與日本東京 都上野恩賜公園進行更進一步的實地觀察。
3.1 台灣臺北市公共垃圾桶現況分析 公共垃圾桶通常會放置在各種公共空間中,本研究在臺北市區內隨機調查採集 了 42 項在不同場所的公共垃圾桶,此分析以場所為主,因此依照場所得不同先分為 四類(表 3.1),再依其場所設置的位置與材質、形狀、垃圾分類、時間等做相關的分 析。 由表而知公園的公共垃圾桶種類較為多樣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 管理處所公布的各大小公園、綠地有 180 處之多,其範圍遍及整個臺北市區,此類 場所設置者為各個所屬公園管理所所設置,如花博公園的公共垃圾桶為圓山公園管 理所所設置、大安森林公園的公共垃圾桶為青年公園管理所所設置等,以致其種類 甚多;另外從分析可得知道路與夜市的公共垃圾桶種類較少,道路多為臺北市政府 環境保護局統一設置,目前臺北市道路有三種為臺北市政府環保局設置,其餘是因 應人潮而臨時設置,夜市的公共垃圾桶則以臨時設置為主,通常是設置在夜市路口 或中間十字路口較空曠處。
25
表3.1 臺北市公共垃圾桶設置場所的分類分析
場所
垃圾桶照片
總計
公園
20
夜市
5
道路
6
廣場
11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調查製表)
26
3.1.1 場所與材質 依照場所位置與材質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如表 3.2 所示。由表而知金屬材質 的種類為最多數,公共空間有分戶外與室內,大多數的公共垃圾桶是設置在戶外公 共空間,需要承受風吹雨淋日曬,因此大多數的公共垃圾桶皆以金屬材質為主;其 次則為塑膠材質與異材質,塑膠材質的加工製成方便,且能承受與雨淋,而異材質 多為金屬與木材結合,雖然其加工程序較為繁瑣複雜,但堅固耐用又美觀,此種類 公共垃圾桶主要分布在公園場所,其外觀的木頭材質具有貼近大自然的感覺;種類 最少的為木竹材質,因僅以木竹材質製作不易保存、容易損壞,因此這樣的垃圾桶 種類較少。 表3.2 臺北市公共垃圾桶設置場所與材質的分析
材質
公園
夜市
道路
廣場
總計
金屬
5
3
6
7
21
塑膠
5
2
-
2
9
木竹
3
-
-
-
3
異材質
7
-
-
2
9
總計
20
5
6
11
42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調查製表)
3.1.2 場所與形狀 依照場所位置與其外觀形狀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如表 3.3 所示。由表而知在 任一場所中方形的種類數量皆多於圓桶狀,方形相對於圓筒狀而言,比較不容易產 生空隙,能放的垃圾量比較多,此外方形垃圾桶在兩個以上相並列放置時,較不占 空間,能在最小的地面積放置最大的容量,因此方形較圓形及其他形狀的垃圾桶為 多。然而在公園的垃圾桶因考慮到與環境的相容性,圓形垃圾桶的運用比率以方型 垃圾桶來的高。
27
表3.3 臺北市公共垃圾桶設置場所與外觀形狀的分析
形狀
公園
夜市
道路
廣場
總計
方形
9
3
3
8
23
圓桶
9
2
3
2
16
其他
2
-
-
1
3
總計
20
5
6
11
42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調查製表)
3.1.3 場所與垃圾分類 依照場所位置與其垃圾分類之關係進行分析,如表 3.4 所示。在垃圾分類的分 析項目中,最多的是一般垃圾與資源回收並存的種類,一般垃圾與資源回收並存的 比例較高,現在社會越來越講究回收、環保、資源再利用,從公共垃圾桶也可以看 到這樣的趨勢;而其他回收包含紙類、瓶罐、玻璃、廚餘等;其次是一般垃圾單獨 存在的種類,多是在夜市和道路上,行人走動快速,丟的垃圾皆為使用過的一般垃 圾,因此通常是簡單方便的形式。 表3.4 臺北市公共垃圾桶設置場所與垃圾分類的分析
垃圾分類
公園
夜市
道路
廣場
總計
一般垃圾
4
3
2
3
12
資源回收
2
-
1
1
4
多種回收
-
-
-
1
1
11
-
3
3
17
3
2
-
3
8
20
5
6
11
42
一般垃圾 資源回收 一般垃圾 多種回收 總計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調查製表)
28
3.1.4 場所與設置時間 依照場所位置與其設置時間之關係進行分析,如表 3.5 所示。從表可以知道公 共垃圾桶有很高的比例為常設設施,就台北道路而言,如南京東路這類大條馬路, 在台北市政府的規畫下,一百到三百公尺處就會設置一組兩個的公共垃圾桶,方便 行人丟垃圾,保持街道整潔乾淨;而臨時設置的公共垃圾桶多為夜市、道路,通常 是設置在夜市路口或中間十字路口較空曠處,而要丟的垃圾皆為使用過的一般垃圾, 因應假日人潮走動快速而架設的臨時垃圾桶,讓垃圾有更多的空間可以集中,不造 成街道凌亂骯髒,因此通常是簡單方便的形式,其垃圾桶的設置也為簡潔的形式為 主。 表3.5 臺北市公共垃圾桶設置場所與設置時間的分析
設置時間
公園
夜市
道路
廣場
總計
長期設置
20
1
5
11
36
臨時設置
-
4
1
-
6
總計
20
5
6
11
42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調查製表)
3.1.5 垃圾分類與分類標示 除了以場所為主做分析之外,本研究依照垃圾的分類與其標示之關係進行分析, 如表 3.6 所示。由表可知在分類標示中,分為顏色與標示,顏色有藍、紅、綠、黃、 橘、黑、無之區別,其中一般垃圾單獨存在之種類,其分類標示之顏色以無色為主, 而一般垃圾和回收分類並存時,一般垃圾以紅色為最多,回收分類以綠色和藍色為 最多;而標示分為文字、圖文、圖示、無,其中以一般垃圾大多數是無標示的,而 一般垃圾和回收分類並存時,一般垃圾和回收分類多以圖文的標示為主,圖示則包 含常見的一般垃圾和資源回收符號,還有更詳細的玻璃瓶、鐵罐、書本、魚骨頭等, 各單位設置的基準都不同。
29
表3.6 臺北市公共垃圾桶設置垃圾分類與垃圾標示的分析
顏色
分類標示
標示
垃圾分類
藍
紅
綠
黃
橘
黑
無
文字
一般垃圾
1
-
-
-
-
-
11
-
-
1
11
資源回收
1
-
1
-
-
-
2
2
2
-
-
多種回收
-
1
1
1
1
-
-
-
1
-
-
一般垃圾
1
6
1
-
4
1
5
資源回收
7
-
6
-
-
-
5
5
11
1
-
一般垃圾
2
3
1
-
-
-
2
多種回收
5
4
4
5
1
1
3
1
7
-
-
總
一般
4
9
2
-
4
1
18
計
回收
12
5
12
6
2
1
10
8
21
2
11
圖文 圖示
無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調查製表)
3.1.6 小結 本章節透過臺北市區公共垃圾桶的調查採集,分析出公共垃圾桶的場所與材質、 形狀、垃圾分類、設置時間之間關係及垃圾分類與標示之關係,從分析的過程中, 探討公共垃圾桶種類現況、設置位置及可能需改善之問題,進而瞭解公共垃圾桶與 環境之間的關係。 以臺北市公共垃圾桶來說,可以將各個分析結果歸類為以下六點: •
公園的種類最為最多樣化:公共垃圾桶之設置以公園的種類最為最多樣化,臺 北市區公園、綠地的公共垃圾桶為各公園管理所所設置,其範圍遍及整個臺北 市區,以致於種類甚多。
•
以金屬的種類為主:公共垃圾桶之材質以金屬的種類為主,公共空間有分戶外 與室內,大多數的公共垃圾桶是設置在戶外公共空間,需要承受風吹雨淋日曬, 因此大多數的公共垃圾桶皆以金屬此種單一材質為主。
•
方形的種類為最多數:公共垃圾桶之外觀形狀以方形的種類為最多數,方形與 30
圓桶比較下,方形能在最小的地面積放置最大的容量,並列時較不容易產生空 隙,能放的垃圾量比較多,較不占空間。 •
一般垃圾與資源回收並存的種類比例較高:現在社會越來越講究回收、環保、 資源再利用,從公共垃圾桶也可以看到這樣的趨勢,一般垃圾與資源回收並存 的比例較高;其次是一般垃圾單獨存在的種類,多設置在夜市和道路上或公車 站等人潮流通大的地方。
•
設置時間以常期設置占多數:公共垃圾桶之設置時間分為常設和臨時,其中有 很高的比例為常設設施,目前臺北市有三千多個公共垃圾桶皆為常設設施,如 南京東路等大條馬路,一百到三百公尺處就會設置一個公共垃圾桶,方便行人 丟垃圾,保持街道整潔乾淨。
•
分類標示因單位設置不同而有所差異:公共垃圾桶之分類標示中,一般垃圾單 獨存在之種類,其分類標示顏色以無色為主,而一般垃圾和回收分類並存時, 一般垃圾以紅色為最多,回收分類以綠色和藍色為最多;一般垃圾大多數是無 標示的,而一般垃圾和回收分類並存時,一般垃圾和回收分類多以圖文的標示 為主,各單位設置的基準都不同,容易造成使用者觀感不佳。
3.2 臺北市花博公園公共垃圾桶之種類類型分析 從上節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園的垃圾桶種類較多樣化,因此本研究於 2014 年到花 博公園進行拍攝與觀察,公園調查範圍界定在圓山公園區與美術館公園區,因這兩 處的公園公共空間使用率較高。將公園各個垃圾桶的位置標記在地圖上,透過繪製 公共垃圾桶地圖來分析公共垃圾桶種類與環境之關係,圖 3.1 為花博公園公共垃圾 桶地圖。從圖中可以看到以顏色分類做為垃圾桶種類的代表,再依照其分佈位置與 其環境之關係做以下六點分析。此外從圖中可以從花博公園內之垃圾桶分布看出, 人潮聚集程度會影響垃圾桶的密集度,如在用餐區因用餐人潮密集而垃圾桶也密集, 在徒步區因人潮分散而垃圾桶則不密集。 31
圖 3.1 2014 年花博公園之圓山公園與美術館公園區全域公共垃圾桶地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1.
桃紅色點為金屬木頭圓桶狀的垃圾桶 其分佈位置(圖 3.2)在地景花海、造型花牆、圓山庭園與的人行道旁交會處,都
屬於花卉植物較多的公園區,而其中這些地點皆為人工造景、低矮的灌木居多,因 此搭配直線條木頭材質的垃圾桶,將垃圾桶的外觀融入整個環境中,不會顯得很突 兀、奇怪。
圖 3.2 花博公園內之地景花海與花之隧道的公共垃圾桶設置環境 (資料來源:攝於花博公園) 32
2.
橘黃色點為三個相並列金屬方形的垃圾桶 其分佈地點(圖 3.3)在爭艷館、環宇庭園區休憩處這類建築物旁、人潮會聚集、
休息的地方,在這樣的建築物旁設置這類的金屬方形的垃圾桶,堅固的垃圾桶與建 築物的環境非常融洽;此外還有分佈在東年庭園,屬於草類、樹木植物較多之處, 這樣的環境與金屬材質的垃圾桶的設置有些突兀,但卻又能讓人清楚容易的看到垃 圾桶的位置,以避免垃圾亂丟。
圖 3.3 花博公園內之爭艷館與環宇庭園區的公共垃圾桶設置環境 (資料來源:攝於花博公園)
3.
天藍色點為金屬方形的垃圾桶 其分佈位置(圖 3.4)皆在道路旁公車站之處,有等候公車的人潮聚集,人行道與
道路的環境由水泥、柏油所組成,而公車亭則為金屬材質,這樣的環境與金屬方形 的垃圾桶較為呼應一致,此外在道路旁這樣的戶外公共垃圾桶,需承受風吹日曬雨 33
淋或者是外力的破壞等,因此材質上的選擇合情合理。
圖 3.4 花博公園旁之道路公車站的公共垃桶設置環境 (資料來源:攝於花博公園)
4.
草綠色點為方形塑膠有上蓋的垃圾桶 其分佈地點(圖 3.5)為集食行樂廣場,屬於花博公園內的餐飲場所,用餐人潮絡
繹不絕,因此垃圾桶的設置密度較高,每個柱子旁都有一組垃圾桶,此外此廣場有 專門的清潔人員會用專屬的清潔餐車做簡單的整理,而食物類垃圾多有味道,以致 於垃圾桶為有上蓋的設計。
圖 3.5 花博公園內之集食行樂廣場的公共垃桶設置環境 (資料來源:攝於花博公園)
5.
紫色點為竹編圓柱狀的垃圾桶 其設置位置(圖 3.6)在舞蝶館旁,是舞蝶館專屬的垃圾桶,其外觀樣式與舞蝶館 如一個曲面的竹籃的造型相似,這樣與建物相呼應的垃圾桶較少見,整體性完 整一致,此外舞蝶館是花博公園內一處表演舞台,共可容納 1200 位觀眾,但這 樣的垃圾桶設置卻只有一組,相當的不足。
34
圖 3.6 花博公園內之舞蝶館的公共垃桶設置環境 (資料來源:攝於花博公園)
6.
咖啡色點為兩個相並列金屬方形的垃圾桶 其分布地點(圖 3.7)在與花博公園相連的民族公園裡,屬於花博公園的邊緣地帶,
但其旁邊有一廟宇及設有座位休憩區,但來往此地的人很稀少,金屬材質的垃圾桶 與樹木林立的公園環境相當的不和諧,但卻可以輕易容易的看到垃圾桶的位置,以 避免垃圾被隨意亂丟。
圖 3.7 花博公園旁相連之民族公園的公共垃桶設置環境 (資料來源:攝於花博公園)
花博公園公共垃圾桶的種類有六種,因地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設置,其中 景花海、造型花牆、圓山庭園與花之隧道的金屬木頭圓桶狀垃圾桶與自然植物的環 境較為和諧;而公園內用餐場所的方形塑膠垃圾桶,是為有上蓋的設計,讓整個環 境空氣不會混雜,使用者有一個舒適清新的用餐環境;而舞蝶館的竹編圓柱狀垃圾 桶與建物外觀一致,整體性完整性及環境的融合程度都甚高;而金屬材質的垃圾桶 在花博公園中較多,除了在建築物旁較為和諧,其他設置在自然景觀旁則都較為不 和諧美觀。
35
3.3 東京都上野恩賜公園公共垃圾桶之種類類型分析 本研究為探究更廣泛的樣本調查,於 2015 年到日本東京都內的上野恩賜公園進 行拍攝與實地觀察,並製作採集紀錄表(詳見附錄二),並以照片為佐證,記錄該垃圾 桶外觀與設置環境之資訊,由於上野恩賜公園內包含美術館、博物館、動物園…等, 而部分皆須入場費用,因此公園調查範圍界定在上述範圍外的公園。將公園各個垃 圾桶的位置標記在地圖上,透過繪製公共垃圾桶地圖來分析公共垃圾桶種類與環境 之關係,圖 3.8 為上野恩賜公園公共垃圾桶地圖。從圖中可以看到以顏色分類做為 垃圾桶種類的代表,再依照其分佈位置與其環境之關係做以下四點分析。此外從圖 中可以看出上野恩賜公園內之垃圾桶較多分布在人行道或道路等節點上。
圖 3.8 2015 年上野恩賜公園全域公共垃圾桶地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36
(一) 上野恩賜公園管理所在公園內所設置的公共垃圾桶(圖 3.9) 桃紅色點為三個相並列塑膠方形的垃圾桶、咖啡色點為塑膠軟材質臨時設置的 垃圾桶,以及天藍色點為金屬大方箱形狀的垃圾桶,此三種皆為上野恩賜公園管理 所在公園內所設置的公共垃圾桶,平均分布在公園內各地方,其中桃紅色點及天藍 色點的垃圾桶為有分類的垃圾桶,在公園內為常設型的垃圾桶,提供日常的垃圾量, 而咖啡色點的垃圾桶是不需要分類,在公園內屬於臨時設置的垃圾桶,提供假日或 是賞花期間產生的大量垃圾,在公園內的分布幾乎都是在公共廁所外或設置在桃紅 色點及天藍色點的垃圾桶旁,讓使用者容易找到,方便丟垃圾。
圖 3.9 上野公園內之公園管理所所設置垃圾桶的設置環境 (資料來源:攝於上野恩賜公園)
(二) 橘黃色點為設置於自動販賣機旁的垃圾桶 其分布地點(圖 3.10)皆在公園內外的自動販賣機旁邊,在日本自動販賣機就像 台灣的超商密度非常高,但日本的打烊時間及人事成本不允許他們有太多的超商, 因而才有這麼多的自動販賣機的存在,不用太多的人事成本又能二十四小時營業, 再加上日本從小教育不能邊走邊飲食,導致他們養成在自動販賣機投飲料,喝完就 37
直接丟掉的習慣,因此自動販賣機旁才會有垃圾桶的存在,專門提供給自動販賣機 使用者的垃圾桶。
圖 3.10 上野公園內之自動販賣機旁公共垃圾桶的設置環境 (資料來源:攝於上野恩賜公園)
(三) 草綠色點為其他種類的垃圾桶 其分布地點(圖 3.11)都在公園內的美術館外、寺廟等,日本很多公園跟台灣的不 太相同,公園內除了有我們熟悉的公園形式外,還有美術館、博物館;甚至是寺廟, 而上野恩賜公園內就包含了恩賜上野動物園、弁天堂、水上音樂堂、上野の美術館、 東京文化会館、国立西洋美術館、国立科學博物館、東京国立博物館、東京都美術 館、子ども遊園地、五條天神社、花園稲荷神社…等,這些不都不在公園管理所的 管轄範圍內,因此垃圾桶的管理就無法統一,依照各單位內不而有所不同。
圖 3.11 上野公園內之其他各單位公共垃圾桶的設置環境 (資料來源:攝於上野恩賜公園)
(四) 上野恩賜公園垃圾收集場及公園垃圾桶響導圖 在圖 3.8 中有一塊紫色三角形,此為公園內的垃圾收集場(圖 3.12),被包圍在樹
38
林之間,相當得隱密,由此可見他們對於骯髒的地方保護得很完善,不讓公園使用 者看到垃圾的存在,但從門口可以看出收集場內垃圾的管理是有調理及秩序,環境 都非常乾淨整潔。
圖 3.12 上野公園內之垃圾收集場環境 (資料來源:攝於上野恩賜公園)
此外上野恩賜公園的管理所在公園內設置公園垃圾桶嚮導圖(圖 3.13)的告示看 板,讓使用者能了解公園內的垃圾桶分佈位置,以維護公園內的環境乾淨及整潔。
圖 3.13 上野恩賜公園垃圾桶嚮導圖 (資料來源:攝於上野恩賜公園)
在上野恩賜公園中,公共垃圾桶種類基本上只有三種,但包含了自動販賣機及 各種單位的部分,就有高達十四種,就基本的三種而言,種類不多、分類清楚,還 有常設與臨時設置的區別,對於使用者來說算是非常清楚且容易使用,顏色上的選 擇也相當容易與環境調合,看起來不會有很突兀的視覺感,但分類上卻較不清晰, 只有一種有日文及分類的圖示,其餘的兩種則是日文模糊甚至沒有標示,這對觀光 客很多的上野恩賜公園來說,有些不妥當。另外就自動販賣機旁及其他種類的垃圾
39
桶而言,雖然說不算在常見的公園形式內,但這些單位皆在公園內,使公園垃圾桶 的種類類型變得多樣化。
3.4 本章小結 本章節以民具學研究為基礎,透過實地觀察法進行臺北市公共空間的公共垃圾 桶之田野調查,調查過程中製作相關的採集紀錄表,而後針對臺灣臺北市花博公園 進行更進一步的調查,此外為探究更廣泛的樣本調查,到日本東京都上野恩賜公園 進行實地觀察,比較兩公園的差異。 (一) 臺北市公共垃圾桶現況分析 在臺北市公共空間中,隨機採 42 項公共垃圾桶樣本,其中公園的種類最為最多 樣化,高達 20 種之多;垃圾桶材質以金屬這種單一材質為主;外觀形狀則是方形的 種類為最多數;在垃圾分類的部分,一般垃圾與資源回收並存的種類比例較高;而 垃圾桶的設置時間,可以看出大部分皆為常期設置;分類標示則因單位設置不同而 有所差異,分類的顏色高達 7 種,標示則有中文、外文(英/日)、圖示、無任何標示 之區別,這麼多樣化的分類標示,容易造成使用者觀感不佳。 (二) 臺日兩公園垃圾桶現況分析 而後續選擇公共垃圾桶種類最多樣化的公園進行深入探究,在台灣與日本兩地 公園比較的部分,以下分為六點結論: 1)
垃圾桶的種類,在花博公園僅有 6 種,隨著公園內地區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上野恩賜公園有 3 種,此外由於日本有自動販賣機文化,因此販賣機旁 的垃圾桶種類多樣化,導致上野恩賜公園內販賣機旁有高達 11 種之多。
2)
垃圾桶材質多為金屬、塑膠材質,花博公園內則有木頭外觀材質較為融入 環境。
3)
垃圾桶形狀皆以方形為主,花博公園有兩項樣本為圓筒狀,推測原因可能 是周遭環境所導致。
4)
垃圾分類皆一般類與回收類,但上野恩賜公園內自動販賣機旁的垃圾桶則 40
多為瓶罐回收。 5)
設置時間分為常期與臨時設置,花博公園皆為常期設置,上野有兩項樣本 為常期設置,另一項則因假日人潮較多而增加的臨時設置。
6)
垃圾分類有分圖示與標示,花博公園內垃圾分類標示的顏色繽紛、醒目, 卻沒有統一的基準,標示則清楚、易懂,甚至有中文與外文的文字標示; 上野垃圾分類的顏色皆為單一色,較不明顯,僅有一項樣本有圖示,標示 則以日文為主,沒有外文,有些甚至模糊不清。
41
第肆章 花博公園垃圾桶使用者之訪談調查 本章節針對臺北市花博公園進行更深入探討,先針對花博公園的過去與現在做 初步的探究,再以現象觀察的方法了解花博公園近兩年的狀況,並且透過質性訪談 法了解公園內公共空間使用者對於公園垃圾桶之看法。
4.1 花博公園垃圾桶之現象觀察 透過文獻及相關資料的蒐集整理,了解花博公園的過去與現在的狀況,再針對 近兩年花博公園內之公共垃圾桶進行現象分析。 4.1.1 花博公園的介紹 2010 年臺北舉辦國際花卉博覽會,在 2010 年 11 月 6 日至 2011 年 4 月 25 日間 於台北市舉行的國際園藝博覽會,是台灣第一個正式獲得國際園藝家協會及國際展 覽局認證授權舉辦的 A2/B1 級國際園藝博覽會,也是台灣歷史以來第三次舉辦大型 博覽會。園區總面積為 91.8 公頃,分為圓山公園(20.8 公頃) 、美術公園(7.9 公頃) 、 新生公園(15.1 公頃)和大佳河濱公園(48 公頃)四區,圖 4.1 為臺北國際花卉博 覽會會場全區圖。
圖 4.1 2010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會場全區圖 (資料來源:2010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活動官網) 42
•
圓山公園區:園山公園區位於花博園區最西側,鄰近臺北捷運圓山站,設置兩 座出入口和兩座公車捷運站點,是四大展區中面積第二大者,重點場館有流行 館、爭艷館、真相館。
•
美術公園區:美術公園區西側隔中山北路與圓山公園區相鄰,設置一座出入口 和一座公車捷運站點,是四大展區中面積最小的,重點展館有舞蝶館、風味館、 台灣精品館。
•
新生公園區:新生公園區北側以花之隧道連接美術公園區和大佳河濱公園區, 設置一座出入口、一座城際接駁公車站和一座公車捷運站點,是四大展區中面 積第三大的,重點展館有夢想館、未來館、天使生活館。
•
大佳河濱公園區:大佳河濱公園區,為四大展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展區,BRT 在本園區分設了東西站,東站就是有大佳碼頭、花博最東邊的一個園區,大佳 河濱公園區展館很少,主要做為大型活動,如毛毛蟲花車大遊行。 為期半年之久的國際花卉博覽會,博覽會期間累計入場人數 896 萬 3666 人。在
2011 年 5 月,花博園區封園整修,花海區也會陸續移除,更換為灌木或觀葉植物。 14 個場館除流行館外,其餘都將保留,規畫為花博紀念園區。爾後,部分展區改為 常設繼續開放參觀,於 2011 年 7 月 11 日重新開放,並更名為花博公園,由國際花 卉博覽會四大展區中圓山公園區、美術公園區與新生公園區的部分整理而成。此外 由於大佳河濱公園屬於行水區,必需復歸原使用目的,因此未被列入花博公園範圍, 但是仍保有原花博的部分設施。 庭園部分,包括圓山公園區的地景花海、精緻花卉區、造型花牆區,以及七道 彩虹等;美術公園區寰宇庭園、花之隧道「光影森活」 ;新生公園區林下花圃花海區、 怡情園、迷宮花園等綠地空間等等,開放民眾免費使用。圓山廣場由基金會管理提 供舉辦活動使用。展館部分,除養生館歸還公園處為辦公場所,遠東集團贊助興建 流行館現地保留一年外,其餘爭豔館等 12 座原有展館及新增世博臺北館,共計 13 43
座展館。部分展館為維持良好參觀秩序及觀賞品質,將酌採收費管制(臺北市政府產 業發展局,2012)。 平日做為一般的公園使用,並利用原花博展覽館,做為各項活動場地使用。由 於花博公園位於松山機場航道下方,基於飛行安全及噪音問題而規劃為公園用地, 一旁即為捷運圓山站,以交通的便利來說,適合做為活動展覽用地。2013 至 2016 年 的台北燈節,舉辦地皆使用花博公園的圓山園區與美術園區舉辦。
圖 4.2 花博公園地圖 (資料來源:花博公園網站)
而目前花博公園中分為圓山園區、美術園區及新生園區(圖 4.2)。圓山園區有圓 山廣場(入口廣場/長廊廣場/花海廣場)為一個戶外活動場,爭艷館為一室內大型 展覽會場,周末假日經常有民間團體或政府單位在這辦活動,像農民市集、臺北市 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方案、台灣國際農業創新科技展等(花博公園網站,2016);中山 親子館為臺北市政府為創造友善的育兒環境,讓北市父母在生育、養育及教育上得 到協助與支持,積極推動「一區一親子館」之政策及育兒友善的服務據點之一,平
44
日假日皆有提供各式育兒照顧及親職教養的講座課程、親子活動、幼兒照顧諮詢及 社區宣導服務 (台北市親子館及育兒友善園網站,2015);台北悠活村為臺北市政府 衛生局與社會局跨局處合作之規劃,以高齡者、身心障礙者為主的智慧生活示範點 ─包含悠活體驗館、合宜輔具中心、悠活資源館,內有常設展及特展 (臺北市政府衛 生局-悠活體驗館網站,2016);MAJIMAJI 集食行樂為美食用餐區,運用貨櫃、原木 穀倉,巧妙包覆住美食、原創商品、音樂、藝術等元素,打造出具有異國氛圍的生 活市集空間,包含六大區域:神農市場、風味小吃街、創意市集、異國美食餐廳、 特色商店街及多功能展演空間(MAJIMAJI 集食行樂,2013);流行館歸還遠東企業並 保留原本的展覽,現在為水展覽之常設展。 美術園區有舞蝶館為一半開放式大型表演場所,可容納 1200 人,適合舉辦定目 劇、演唱會、大型演講、藝文表演等活動;原民風味館由原民會接管,規劃為原住 民手工藝品展售中心,並發展成原住民文化產業之平台;台灣精品館展出曾獲臺灣 精品獎及國際設計大獎產品,包括資通訊、居家生活、智慧保健及運動休閒等。 新生園區有臺北典藏植物園為原本的未來館,本身是個大溫室,館內所種植的 植栽豐富且多元,全館種植近千種的各式植栽;天使生活館由天使美術館負責營運, 為一綠建築型數位展館,內裝流水、花景,結合最尖端的節能、數位科技,享受次 世代的創新、數位、綠生活;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規劃,是 臺北市現存古宅中年代最久的古厝之一,開放民眾參觀(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2014)。 4.1.2 花博公園垃圾桶之現象觀察 本研究自 2014 年間對花博公園的圓山公園區及美術公園區進行垃圾桶設置與 環境之實地觀察,公園內保留了 2010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的部分設施,公園垃圾桶 也沿襲原先博覽會的設計與設置位置(詳見第參章),垃圾桶上的垃圾分類表示可以 看到 2010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的字樣;本研究在 2016 年又對花博公園的圓山園區 及美術園區進行一次垃圾桶設置與環境之實地觀察,公園旁的道路之垃圾桶為臺北
45
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所設置,因應 2016 臺北設計之都而有重新設計垃圾桶,因此有部 分已有更新的現象,而公園內的垃圾桶則與兩年前的相同,但垃圾桶的數量卻與兩 年前大相逕庭,圖 4.3 為 2014 年實地觀察狀況,圖 4.4 為 2016 年實地觀察狀況,將 公園各個垃圾桶的位置標記在地圖上,繪製出公共垃圾桶地圖。 可能原因推測 2010 年至 2011 年花博展期間湧入大量遊客,帶來龐大經濟收益; 展期結束後人數驟降,形成低谷效應。相較於過去中山足球場之使用,多以演唱會 舉辦用地及大型集會使用方式為主;目前使用改為花博公園爭豔館,可吸引較多遊 客前往,且場館使用為常態設展之展館空間,能增加遊客量且有正面效益;假日時較 多人潮、平日較少(謝琦強、莊翰華、曾宇良、王欄蓁,2012)。透過詢問花博公園服 務台的志工及圓山公園管理所的人員得知,比起 2010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當年的盛 況,近年來到訪花博公園的人潮越來越少,而圓山園區活動比較多,而美術園區又 比圓山園區更少,這可能是導致公園垃圾桶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
圖 4.5 2014 年與 2016 年公共垃圾桶地圖之圓山園區局部比較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由圖 4.5 可以看出圓山園區中的桃紅色垃圾桶數量由 12 個減半為 6 個,上側方 框中之地景花海區的垃圾桶由 7 個減為 1 個,下側方框中的圓山廣場區則數量不變, 但可以看出其設置位置的調動較為平均分布,推測可能原因是上側為草地徒步區, 使用此空間的人數並不多,而下側為經常辦活動的圓山廣場區,再加上假日的農民 市集其主辦單位也會多加設置臨時垃圾桶(圖 4.6),分散人潮帶來的垃圾量,因此垃 圾桶才會有這樣的變化,人潮的流動對於垃圾桶的設置位置有很大的影響。
46
圖 4.3 2014 年花博公園之圓山園區與美術館園區全域公共垃圾桶地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圖 4.4 2016 年花博公園之圓山園區與美術館園區全域公共垃圾桶地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47
圖 4.6 2016 年圓山園區內之臨時垃圾桶設置環境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圖 4.7 2014 年與 2016 年公共垃圾桶地圖之美術園區局部比較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由圖 4.7 可以看出美術園區中原本有桃紅色 1 個、橘黃色 4 個、紫色 1 個的垃 圾桶,但到了 2016 年卻僅僅只剩下橘黃色 1 個,推測可能原因是其環境皆為植物草 地這類自然景觀區,使用這區域空間的人不多,再加上舞蝶館雖然為大型活動舞台, 但很少在使用,館內為關閉的狀態,而在區域內的紫色垃圾桶也無法使用,因此才 減少到只剩 1 個,此外唯一被留下垃圾桶僅剩一般垃圾的分類,沒有原本的分類區 48
別,其區域為座位區,一旁也有公共廁所及飲水機等設備,假日有許多人會到此休 憩、聚餐,圖 4.8 為其垃圾桶及周遭環境,推測人潮的流動及周遭環境設施會影響垃 圾桶的設置位置。
圖 4.8 2016 年美術園區內之公共垃圾桶設置環境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4.2 花博公園垃圾桶使用者訪談 本研究訪談部分,使用半結構式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以花博公園公共空間 為主,針對公園內公共垃圾桶之設計與環境設置,進行使用者與非使用者的質性訪 談,以使用者角度了解他們對於公共垃圾桶本身與環境設置之建議與使用觀感,訪 談結果將會用在後續之分析。 4.2.1 訪談調查 本次訪談主要透過花博公園街頭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訪談了花博公園公共垃 圾桶之使用者與非使用者,訪談內容(詳見附錄三)分為兩個部分,基本資料調查與公 園公共垃圾桶使用觀感調查,所有樣本都是受訪當日於公園內者,因此皆是到訪過 花博公園此公共空間。 4.2.2 訪談結果與分析 受訪者共 10 位,男性 4 位,女性 6 位;年齡部分,2 位 20 歲以下,7 位 21~30 歲,1 位 31~40 歲。居住地部分,4 位台北市,5 位新北市,1 位台南;來花博公園 49
的頻率,從頻率最高的 1 週 2~3 次到頻率最低的半年 1 次不等,也有 1 位受訪者是 第一次到訪花博公園(詳見表 4.1)。 表4.1 花博公園受訪者基本資料
受訪者
性別
年齡
居住地
來公園頻率
A
男
21~30 歲
新北市
1月1次
B
女
31~40 歲
台北市
1週1次
C
男
21~30 歲
台南
半年 2~3 次
D
男
21~30 歲
新北市
1 月 1~2 次
E
女
21~30 歲
台北市
1 週 2~3 次
F
女
21~30 歲
新北市
半年 2 次
G
男
21~30 歲
台北市
半年 2~3 次
H
女
20 歲以下
新北市
1月1次
I
女
20 歲以下
新北市
半年 2 次
J
女
21~30 歲
台北市
第一次
而在公園垃圾桶使用觀感調查部分的分析分為三個方面進行討論,分別是使用 者習慣方面、公園垃圾桶設置方面及使用者建議方面,使用者習慣方面包含本身丟 垃圾、垃圾分類的習慣,及對於花博公園的使用空間、停留時間等;公園垃圾桶設 置方面包含對於花博公園垃圾桶的能見度、存在感等;使用者建議方面則是受訪者 於公園公共垃圾桶的建議包含垃圾分類、設置位置、材質選擇等。 (1) 使用者習慣方面: ①. 多數受訪者有做垃圾分類的習慣 受訪者中,無論男女、年紀大多平常有做垃圾分類的習慣,且對於當下週 遭沒有垃圾桶的情況,其處理垃圾的方法多數人會選擇放包包、帶在身上或找 到垃圾桶才丟掉,可以了解現代人受到環境衛生教育的影響,對於垃圾的處理 與分類皆有垃圾不落地的觀念。有受訪者(C)依照自己的經驗談到不同城市的垃 50
圾分類習慣不同: C: 「我本身是住在台南,大學到台中讀書。臺南的垃圾分類管得很嚴,但我感
覺台中人丟垃圾就是隨便丟,沒有特別做垃圾分類。」 受訪者 C 因為升學關係到過不同城市而感受兩地的差異,可以看出男女與 年紀不會影響垃圾分類的習慣,但從居住地不同、相關政府單位於此方面重視 程度也有所落差。 而對於當下週遭沒有垃圾桶的情況,其處理垃圾方式多數人會選擇帶在身 上,但有兩位受訪者(HJ)在訪談中表示不同的經驗: J: 「不過有的時候不想拿在手上,在路邊或腳踏車籃內看到已經有垃圾堆在那,
就會偷偷跟著丟。」 少數人會看到路邊有垃圾的堆積就會有反正有人丟了,我丟也沒關係的心 態,可以看出儘管環境衛生教育及政府單位的重視,也避免不了少數人的盲從; 此外也可推測其原因,可能是公共垃圾桶的設置上還有些不足的地方,導致使 用者找不到垃圾桶而隨手就丟,或許是可以改善的地方。 ②. 花博公園內空間以圓山園區中的用餐區最多人使用 在花博公園內有圓山園區與美術館園區,兩者中又以圓山園區較多人使用, 而圓山園區內有爭艷館、親子館、集食行樂廣場、圓山廣場…等,其中集食行 樂廣場為用餐區,六位受訪者(ACDFGH)皆表示到花博公園以用餐為主要目的, 其中四位受訪者在訪談中表示其經驗: A: 「我蠻喜歡吃好丘的貝果,所以偶爾來這裡的話就會買一些貝果吃,有時邊
散步邊吃,有時就坐在草地旁吃,才會離開。」
C: 「我每半年都會特地上來台北 2~3 次,到美術館看展覽,看完展中午就會到
這邊來吃飯,吃完就去圓山捷運那搭車,還蠻方便的。」
D:「我有時候下班會來這邊吃個飯,走走放鬆一下心情。」 51
H: 「偶爾會來花博公園吃飯,然後有時候也會一些展覽或是假日市集可以逛一
逛。」 與台北市其他公園相比,花博公園的性質較不同,公園內除了有公園草原 的區域、步行區、場館,也有多樣化的各國美食用餐區,再加上花博公園周遭 機能完善,相鄰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故事館,又於圓山捷運站旁且公車網絡 多,交通相當便利,因此來訪花博公園的受訪者多以用餐為主要目的,其次則 是散步、逛逛。 ③. 在花博公園內停留時間約 2 個小時 受訪者中,停留在花博公園的時間各有不同,停留最短時間的是受訪者 G, 為 10~15 分鐘,停留最長時間的是受訪者 H,為 4~5 小時,兩位受訪者在訪談 中表示自己的經驗: G:「沒有特別要到這裡來,只是剛好要去搭捷運的時候會經過這裡。」
H: 「有的時候假日這裡會有市集或是活動,就到來看看,整個下午就在這邊度
過。」 花博公園周圍交通便利,到訪公園的人可能僅僅只是路過公園到達捷運站, 因此停留的很短暫;而花博公園集食行樂區本身就有創意市集,到了假日時常 會辦一些活動包含農民市集、展覽及各機關單位到此辦活動,如台北生活祭─商 圈嘉年華品味台北、臺北市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方案、職業訓練成果暨庇護工 廠/社會企業產品宣導園遊會、臺北傳統市場節主場活動、串串愛心關懷厝邊老 殘同胞勸募活動…等等,活動多元豐富,因此停留時間較長。 (2) 公園垃圾桶設置方面: ①. 公園垃圾桶市是必要存在的公共設施 公共垃圾桶的存在本身就存在有爭議,而受訪者中,大多數人都認為公園 垃圾桶有存在的必要性,其中三位受訪者(CGH)在訪談中對此有不同的經驗分 享: 52
C: 「國外可能不一定,但我覺得台灣有必要存在,可能台灣人的觀念還是沒有
那麼好吧,所以我覺得台灣的話有。」
G: 「不要有,垃圾本來就應該要帶回家,而不是在公園設置垃圾桶讓人家去丟,
然後再請人來收垃圾。」
H: 「應該是有必要存在,不過還是希望公園可以不要有垃圾桶,但可能在沒有
垃圾桶前的過渡期要政府去宣導,這樣比較好我覺得。」 雖然大多數人都還是認為要有垃圾桶的存在,但少部分的人卻不希望有垃 圾桶的存在,甚至應該不要放置垃圾桶,或許未來公共垃圾桶設置能考慮減少 或者廢除,但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推廣與宣導,才能讓現今已習慣有公共垃圾 桶存在的使用者漸漸改變習慣。 ②. 多數受訪者對於公園垃圾桶都沒有特別注意 受訪者當中,大部分的人皆對公園中的垃圾桶沒有印象,或是沒有特別注 意,但對於當下週遭沒有垃圾桶的情況,其處理垃圾的方式多為帶在身上或找 到垃圾桶才丟,由此部分可以推測出使用者與垃圾桶之間的關係,垃圾桶只有 在被需要使用的時候才會被使用者注意到,一般其餘的時間皆為街道裝飾的作 用。 ③. 公園垃圾桶設置位置應以出入口、人潮流動處為主 公園垃圾桶得設置位置以使用者的角度看待,表示以人潮為主的受訪者有 五位(ACEIJ),其中三位受訪者(CEJ)則認為應該在出入口設置,另外有一位受訪 者(F)則以距離為設置的依據,三位受訪者在訪談中表示自己的建議: C: 「出入口吧,但這裡的美食區就不太需要,因為這邊有清潔人員會非常快速
的來收垃圾,我就不需要自己拿去丟了。」
F:「50 公尺一個,我就可以隨時找的到垃圾桶。」 53
I:「我覺得應該要放在座椅旁,這樣在椅子上吃完東西的人就可以馬上把垃圾
丟掉。」 就花博公園而言,目前公園內垃圾桶的設置以人潮為主,因此多分布在圓 山園區,而用餐區的垃圾桶最為密集,其次是人潮最多的圓山廣場上及連接圓 山捷運站到中山北路的路上,可以看出就現況來說,垃圾桶的設置是符合使用 者的需求。 (3) 使用者建議方面: ①. 垃圾分類以一般垃圾與資源回收並存為主 在垃圾分類方面的建議,有一般垃圾、資源回收、瓶罐回收、紙類、塑膠 類、廚餘,而多數受訪者認為分類應該是一般垃圾與資源回收的分類較適當, 其次認為是一般垃圾與瓶罐回收的分類,概括來說,兩者差異不大,其中有一 位受訪者(C)持特別的意見: C: 「紙類、塑膠類和廚餘類,因為其實垃圾都是可以分類的,只是因為混在一
起或太髒就沒人想要分類,所以我覺得垃圾桶旁應該配置一個洗手台,讓人在 丟垃圾的時候可以先清洗好,然後再做分類,或丟垃圾的時候手會髒髒的,也 可以洗手。另外我覺得像不知道哪個夜市的垃圾桶有一個小空間可以放竹籤, 這樣不會把垃圾袋給戳破,我就覺得還不錯。」 從受訪者的訪談可以推測垃圾分類選擇一般垃圾與資源回收並存的比例較 高,可能是因為受到現有的垃圾分類影響所致,而受訪者 C 則持有不同的看法, 垃圾是人為所製造出來的,應該讓它回收再利用,而非輕易丟到一般垃圾,此 外垃圾桶可以依照各地不同的需求而有不同的附屬配置。從受訪者 C 的角度看 到大多數人沒有發現的事實,也許未來可以做為一例個案去探討這個問題。 ②. 垃圾桶應隨區域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外觀 在外觀方面的建議,以材質來說,有金屬材質、木頭材質、塑膠材質、強 化玻璃材質,大多數受訪者以金屬和木頭材質兩類為主要建議,再來則是因環 境關係造成垃圾桶於環境中的明顯度也會有所不同,對此受訪者表示各自不同 54
的意見: B: 「這邊的垃圾桶除了美食區那邊比較明顯,其他都不怎麼明顯,金屬的比較
好啦,可以像大安森林公園那樣,比較好找。」
C: 「金屬材質或是強化玻璃感覺比較好,因為不易刮,綠色子母車那種塑膠的,
容易被刮,味道就會很不好聞。」
D:「我覺得木頭的比較好,因為我希望可以融入環境。」
E: 「應該要明顯一點比較好,這樣才不會有找不到垃圾桶,然後隨地亂丟的問
題,但雖然明顯,也是要配合當地的特色。」
F:「金屬的比較耐用、比較好看、明顯。」 對於公共垃圾桶的材質,有非常兩極的建議,金屬材質耐用、且明顯,但 較不融入像公園這樣的環境中,相反地,木頭材質較融入像公園這樣的環境中, 但也有可能因為融入環境而不易被注意到,而受訪者 E 的建議是綜合兩者的建 議,既明顯又不失融入環境的可能,在未來公共垃圾桶設置或設計上,都可以 考量的一個問題點。 ③. 垃圾桶尺寸要大,垃圾才不易滿溢 在尺寸方面的建議,有部分的受訪者認為垃圾桶應該要大一些,或是投入 口之口徑要大一點,這樣垃圾才不會滿出來,其中一位受訪者(J)表示不同的經 驗: J:「我很討厭有一些垃圾桶口很小,有時候丟垃圾都會碰到那個口,還有那種
有蓋子的垃圾桶,丟垃圾的時候還會碰到垃圾桶。」 公共垃圾桶的高度約在 80~110 公分,為最適合人丟垃圾的高度,以市區道 路人行道設計手冊作為依據,雖然可以調整寬度,但一但垃圾量太多,對於清 55
潔人員來說有多處不便,因此垃圾的大小較無法輕易做調整,但也許可以考慮 透過多個垃圾桶的設置來降低垃圾量的滿溢;此外,多數公共垃圾桶的口徑偏 小,可能是為了防止有些人丟大型垃圾或家庭垃圾所致,而口徑之大小的調整 在台北市新式垃圾桶中可以發現其改變,口徑較以往的大,但對於可輕易丟棄 大型垃圾或家庭垃圾置垃圾桶中,還是要使用者來共同維護。
4.3 本章小結 本章節藉由花博公園的現象觀察及訪談公園內公共垃圾桶之使用者與非使用者, 以他們的角度了解公共垃圾桶本身與環境設置之建議與使用觀感,以下就現象觀察 及使用者觀感分節詳述。 (一) 現象觀察 從 2010 年的國際花卉博覽會轉型為現在的花博公園,在各方面都有很多的轉 變,公園內的館區與設施部分保留博覽會原本的場館,但各場館及區域的管理單位 各有不同,影響了人潮的分佈,而到訪的人數也隨著博覽會的光環逐年下降,導致 垃圾桶的設置會因人潮的流動而有縮減的趨勢,也會因周遭環境與公共設施的不同 而有所不同。 (二) 使用者觀感 在使用者的習慣方面,多數受訪者平常有做垃圾分類的習慣,而花博公園內以 用餐區使用的人最多,且停留時間約為 2 個小時。在公園垃圾桶設置方面,垃圾桶 是必要存在的公共設施,但多數受訪者卻都沒有特別注意,此外受訪者多數認為公 園垃圾桶設置位置應以出入口與人潮流動處,此部分與現況相符。在使用者建議方 面,多數使用者認為垃圾分類以一般垃圾與資源回收並存為佳,而垃圾桶應隨區域 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外觀,再者,垃圾桶尺寸要大,垃圾才不易滿溢,造成環境 髒亂與惡臭。此外較特別的是少數人建議不要有垃圾桶的存在,或許未來公共垃圾 桶設置能考慮減少或者廢除,但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推廣與宣導,才能讓現今已習 慣有公共垃圾桶存在的使用者漸漸改變習慣。 56
第伍章 運用詮釋結構模式於公共垃圾桶設置 本章導入詮釋結構模式的研究方法,協助瞭解公共垃圾桶環境設置要素的階層 化構造。詮釋結構模式是為解決社會中諸多複雜問題中,相關聯的問題要素,予以 釐清問題的因果關係並將之階層構造化所開發出來的手法。
5.1 詮釋結構模式流程 詮釋結構模式(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簡稱 ISM)是基於離散數學和圖形理 論,建立系統內元素之間的二元關係矩陣,並經由布林代數的數學運算,呈現出一 個系統內全部元素間的關聯性,最後可得一完整的多層級結構化階層圖,讓我們可 以了解每個階層之間的因果關係(鄭乃瑜,2015),層級關係圖有利於實施策略方案的 擬定,並進行問題之策略發展,能將人類中的思考程序,透過電腦運算,將問題解 構出來,圖 5.1 表示人腦思考問題解構的方法透過詮釋結構模式於電腦運算後的架 構圖。
圖 5.1 人腦與 ISM 電腦輔助計算解構之問題程序圖 (資料來源:陳世和,2005)
詮釋結構模式是一種格式化的處理程式,能降低個體在發展層級與排列結構的
57
複雜度。此套格式化處理程式,原是社會系統工學的一種構造模型法,施行流程式 始於個人或團體的心智模型,也就是經過人為的思考後,其結果之間具有特定前後 關係者,將全部要素放入二維矩陣中,藉由電腦的輔助運算的過程。而詮釋結構模 式分析方法主要的步驟流程簡述如下: (一) 抽出目標主題之要素 (二) 將抽出之要素兩兩比較其因果關係,轉化為關係矩陣 (三) 將關係矩陣轉為可達矩陣 (四) 將可達矩陣轉為層級關係圖 (五) 提出目標主題之解決方案
5.2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置相關要素之抽取 透過先前 10 名受訪者的半結構式訪談調查,紀錄公園公共垃圾桶的使用者與非 使用者,對於公共垃圾桶本身與環境設置之關聯與使用觀感,得到相關的語彙要素, 計有 29 個,如表 5.1 所示。 表5.1 公園公共垃圾桶環境設置訪談所得相關語彙要素
訪談所得之相關語彙要素 1
一般垃圾
11
投入口要大
21
間隔距離
2
瓶罐回收
12
強化玻璃材質
22
美感造型
3
金屬材質
13
成本
23
尺寸大小
4
有洗手台的
14
防臭材質
24
有蓋設計
5
紙類
15
明顯度
25
方便分類
6
塑膠類
16
特殊需求考量
26
垃圾分類
7
廚餘
17
木頭材質
27
垃圾分類標示
8
人潮
18
色彩
28
與其他物品結合
9
出入口
19
融入環境
29
髒亂
10
資源回收
20
公園特色 58
此外,本研究透過相關文獻資料中,選取與公共垃圾桶設計與環境設置有關之 內容,從中擷取公共垃圾桶設計與環境設置之語彙,例如:內政部營建署在 2003 年 編制了「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中,提到「街道傢俱設計應具有耐久性,且能 抵擋環境風吹日曬及雨淋…」 。公共垃圾桶乃屬於街道傢俱的一種,此為其設計準之 一。故擷取「耐久性」作為本研究相關之語彙,從相關文獻中整理出 21 個不同語意 之字彙,如表 5.2 所示。 表5.2 相關文獻資料整理之語彙要素
相關文獻資料整理之語彙要素 1
位置
8
附屬設施
15
環境特色
2
防水
9
維護衛生
16
附近照度
3
頂蓋
10
美化裝飾
17
材料選擇
4
投入口
11
提供資訊
18
無障礙設計
5
移動性
12
整潔功能
19
清潔與維護
6
耐久性
13
防撞性能
20
無障礙環境
7
位置選擇
14
人行密度
21
人行活動特性
為有效了解公園公共垃圾桶之設計與環境設置帶給使用者的意象觀感及後續研 究分析順利進行,從訪談所得之 29 個語彙,與相關文獻資料所得之 21 個語彙,將 相近意義的語彙合併縮減。如將「強化玻璃材質」、「耐久性」、「防撞性能」合併成 為「耐用度」此一語彙,經過合併過程之後,原本全部 50 個語彙,合併縮減為 23 個 語彙,如表 5.3 所示。
59
表5.3 詮釋結構模式分析選用之語彙要素
詮釋結構模式之語彙要素 1
色彩
9
材質選擇
17
附屬設施
2
成本
10
融入環境
18
間隔距離
3
防臭
11
公園特色
19
附近照明度
4
防水性
12
垃圾分類
20
不可移動性
5
明顯度
13
造形設計
21
鄰近洗手台
6
耐用度
14
易使用性
22
無障礙設計
7
位置選擇
15
美觀整潔
23
人潮活動範圍
8
尺寸大小
16
有蓋設計
此 23 個語彙,分別包含了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要素及環境設置要素,為避免兩 者之間的混淆,以及分析結果的複雜化,本研究將 23 個語彙按照公園公共垃圾桶設 計要素及環境設置要素做了「垃圾桶設計」及「設置位置」兩大群的分類,分別為 17 個語彙及 12 個語彙,如表 5.4 及表 5.5 所示,進行後續的分析。 表5.4 垃圾桶設計之語彙要素
垃圾桶設計之語彙要素 1
色彩
7
材質選擇
13
美觀整潔
2
成本
8
融入環境
14
有蓋設計
3
防臭
9
公園特色
15
附屬設施
4
防水性
10
垃圾分類
16
不可移動性
5
耐用度
11
造形設計
17
無障礙設計
6
尺寸大小
12
易使用性
60
表5.5 垃圾桶設置位置之語彙要素
垃圾桶設置位置之語彙要素 1
明顯度
5
美觀整潔
9
附近照明度
2
防水性
6
附屬設施
10
鄰近洗手台
3
位置選擇
7
間隔距離
11
無障礙設計
4
融入環境
8
垃圾分類
12
人潮活動範圍
5.3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與設置位置之層級關係分析 本研究在層級關係分析的部分,以 5.2 章節所述,將 23 個語彙要素按照公園公 共垃圾桶設計要素及設置位置要素做了「垃圾桶設計」及「設置位置」兩大群的分 類進行評估,透過三位有設計背景的學者進行語彙要素的評估,評估調查內容是直 接採用兩兩比較的方式進行判斷,其之間關係為「互不影響」、「A 影響 B」、「B 影 響 A」,「互相影響」四種關係,接著使用 Concept Star Professional 電腦軟體去運算 語彙要素在詮釋結構模式中的結果。 5.3.1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語彙要素關係矩陣及層級關係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中有 17 個設計要素,包含「色彩」 、 「成本」 、 「防臭」 、 「防 水性」、「耐用度」、「尺寸大小」、「材質選擇」、「融入環境」、「公園特色」、「垃圾分 類」、「造形設計」、「易使用性」、「美觀整潔」、「有蓋設計」、「附屬設施」、「不可移 動性」 、 「無障礙設計」 ,透過三位有設計背景的學者進行語彙要素的評估,以反覆討 論、溝通的方式評估調查內容是直接採用兩兩比較的方式進行判斷,設計要素彼此 之間若有關聯,則在對應的欄位中填入「1」 , 若彼此無關聯,則在對應的欄位中填 入「0」,表 5.6 為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要素關係矩陣表。
61
表5.6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要素關係矩陣 結果 (Sj) 不可 無障 垃圾桶設計
防水 耐用 尺寸 材質 融入 公園 垃圾 造型 易使 美觀 有蓋 附屬 色彩 成本 防臭
移動 礙設 性
1
色彩
原 因
度
大小 選擇 環境 特色 分類 設計 用性 整潔 設計 設施 性
計
(Si)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1
0
0
0
0
0
1
0
0
0
1
0
1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1
0
1
0
0
0
0
1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成本
0
防臭
0
1
防水性
0
1
0
耐用度
0
1
0
0
尺寸大小
1
1
0
0
0
材質選擇
1
1
0
0
1
0
融入環境
1
0
0
0
0
1
1
公園特色
1
0
0
0
0
0
1
1
垃圾分類
1
1
1
1
0
1
1
0
0
造型設計
1
1
0
0
0
1
0
0
0
0
易使用性
0
0
0
0
0
0
1
0
0
0
0
美觀整潔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有蓋設計
0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附屬設施
0
1
1
0
1
1
1
1
0
0
1
0
1
1
不可移動性
0
1
0
0
1
1
1
1
0
0
0
0
0
0
1
無障礙設計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本研究使用 Concept Star Professional 軟體進行設計要素的電腦運算處理,可以 得到結構詮釋模式層級關係圖,如圖 5.2 所示,在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層級關係中, 將其分為「環境資訊層」、「功能造形層」、「外觀多樣性設計層」以及最後的「客戶 關係層」 ,這四個階層即為本研究公園垃圾桶種類之基本設計準則。以下針對四個階 層逐一分析:
62
圖 5.2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層級關係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
環境資訊層:為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的外在環境設計要素,包含「融入環境」 、 「無障礙設計」 、 「公園特色」 、 「不可移動性」 、 「垃圾分類」 、 「附屬設施」 ,皆非 垃圾桶本身之設計要素,而是外在環境因子去影響垃圾桶的設計,如「不可移 動性」影響外觀多樣性設計層的「耐用度」 ,說明在設計公園垃圾桶時,如果要 考量垃圾桶的「耐用度」,則需先考慮垃圾桶的「不可移動性」。
•
功能造形層:為公園公共垃圾桶本身的功能與造形設計要素,包含「造形設計」 「材質選擇」 、 「防水性」 、 「防臭」 ,在公園垃圾桶設計考量中,需考慮到產品本 身造形、材質及其功能,而環境資訊層的「融入環境」、「垃圾分類」、「附屬設 施」會直接影響到功能造形層,說明在設計公園垃圾桶時,如果要考量造形設 計、材質選擇及其防臭或防水性,需先考慮垃圾桶的環境資訊層,也就是外在 環境因子。
•
外觀多樣性設計層:為公園公共垃圾桶本身的外觀大小與耐用設計要素,包含 「尺寸大小」、「有蓋設計」、「色彩」、「耐用度」,在此層階中,「尺寸大小」及 「有蓋設計」分別連接到「色彩」及「耐用度」 ,說明「色彩」的配置會受到「尺 寸大小」的影響,垃圾桶的耐用度也會受到「有蓋設計」的影響。 63
•
客戶關係層:以客戶為主要考量去看待公園公共垃圾桶,從中了解客戶的需求, 包含「美觀整潔」 、 「易使用性」 、 「成本」 ,而在考量「成本」這個設計要素時, 其需要被考慮的設計要素是最多的。 在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層級關係中,本研究以最末端的「客戶關係層」之三項
設計要素進行解析。 •
以「美觀整潔」為導向:可以看出環境資訊層的「融入環境」、「垃圾分類」及 「附屬設施」會跳過功能造形層及外觀多樣性設計層,直接地去影響「美觀整 潔」這個要素,說明「美觀整潔」的環境因子大過於垃圾桶設計本身的產品設 計要素,也就是說環境資訊層對於客戶關係層的「美觀整潔」的比重影響最大。
•
以「易使用性」為導向:可以看出環境資訊層的「無障礙設計」會跳過功能造 形層及外觀多樣性設計層,直接地去影響「易使用性」這個要素,而環境資訊 層的「融入環境」會透過功能造形層的「造形設計」及外觀多樣性設計層的「尺 寸大小」、「色彩」去影響「易使用性」這個要素,說明「易使用性」會受到環 境資訊層的影響,但也有部分是透過功能造形層及外觀多樣性設計層去考慮客 戶關係層的「易使用性」這個要素。
•
以「成本」為導向:其需要考量的設計因子最多,環境資訊層的「無障礙設計」 會跳過功能造形層及外觀多樣性設計層,直接影響「成本」這個要素;在考量 功能造形層時,環境資訊層的「融入環境」、「垃圾分類」、「附屬設施」影響到 功能造形層的「造形設計」 、 「材質選擇」 、 「防水性」 、 「防臭」這四個設計要素, 而在考量外觀多樣性設計層時,環境資訊層的「垃圾分類」及功能造形層的「造 型設計」會影響到外觀多樣性設計層的「尺寸大小」,功能造形層的「防水性」 及「防臭」則會影響到外觀多樣性設計層的「有蓋設計」 ,另外「色彩」則會受 到環境資訊層的「公園特色」 、功能造形層的「材質選擇」及此層的「尺寸大小」 之影響, 「耐用度」會受到功能造形層的「材質選擇」以及環境資訊層的「不可 64
移動性」之影響,而外觀多樣性設計層的「色彩」及「耐用度」會影響到最後 客戶關係層的「成本」 ,說明「成本」對於客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設計要素之一, 必須要在有限的成本考量內去實踐垃圾桶設計的可能。 5.3.2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置位置語彙要素關係矩陣及層級關係 在公園公共垃圾桶設置位置中有 12 個設置要素,包含「明顯度」、「防水性」、 「位置選擇」 、 「融入環境」 、 「美觀整潔」 、 「附屬設施」 、 「間隔距離」 、 「垃圾分類」 、 「附近照明度」 、 「鄰近洗手台」 、 「無障礙設計」 、 「人潮活動範圍」 ,以同樣的方式進 行評估判斷,表 5.7 為公園公共垃圾桶設置位置要素關係矩陣表。 表5.7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置位置要素關係矩陣
本研究亦使用 Concept Star Professional 軟體進行設計要素的電腦運算處理,得 結果 (Sj)
設置位置
位置選 融入環 美觀整 附屬設 間隔距 垃圾分 附近照 鄰近洗 無障礙 人潮活 明顯度 防水性
明顯度
0
境
潔
施
離
類
明度
手台
設計
動範圍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1
0
1
1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防水性
0
位置選擇
1
0
融入環境
1
0
0
美觀整潔
0
0
0
0
原 因
附屬設施
1
1
0
1
0
(Si)
擇
間隔距離
1
0
0
0
0
0
垃圾分類
1
0
0
0
1
0
0
附近照明度
1
0
1
1
1
0
0
0
鄰近洗手台
1
1
1
0
1
0
0
0
0
無障礙設計
0
0
1
0
0
1
0
0
0
0
人潮活動範圍
1
0
1
0
0
0
1
1
0
0
0 0
到結構詮釋模式層級關係圖,如圖 5.3 所示,在公園公共垃圾桶設置位置層級關係 中,將其分為「周圍設施層」、「使用者關係層」、「環境資訊層」以及最後的「外觀 功能層」 ,這四個階層即為本研究公園垃圾桶環境設置之基本設置準則。以下針對四 個階層逐一分析: 65
圖 5.3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置位置層級關係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
周圍設施層:為公園垃圾桶位置設置中與外在周圍設施關係之設置要素,包含 「附屬設施」 、 「附近照明度」 、 「鄰近洗手台」 ,其中「附近照明度」及「鄰近洗 手台」會影響使用者關係層的「人潮活動範圍」 ,說明在設置垃圾桶的位置時, 需考慮其周遭的設施。
•
使用者關係層:以使用者的角度去看公園垃圾桶的位置設置,包含「人潮活動 範圍」 、 「位置選擇」 ,而「人潮活動範圍」僅受周圍設施層的「附近照明度」及 「鄰近洗手台」之影響,說明使用者會受周圍設施影響而移動,其中「人潮活 動範圍」與「位置選擇」之間關係緊密,推測使用者對於公園垃圾桶的位置選 擇有很大的影響。
•
環境資訊層:為公園垃圾桶位置設置時與環境及垃圾桶本身的關係,包含「融 入環境」 、 「垃圾分類」 、 「間隔距離」 ,而此三個設計要素皆受使用者關係層的「位 置選擇」的影響,說明「位置選擇」對於此層的影響比重甚大。
•
外觀功能層:為公園垃圾桶位置設置時之美觀及功能的需求,包含「明顯度」 、 「防水性」 、 「無障礙設計」 、 「美觀整潔」 ,公園垃圾桶的設置除了與環境、使用 者間有大的關係,與需考量垃圾桶本身的外觀及功能,也就是前部分所討論到 公園垃圾桶設計的部分。 66
在公園公共垃圾桶設置位置層級關係中,本研究也以最末端的「外觀功能層」 之四項設計要素進行解析。 •
以「明顯度」為導向:其需要考量的設置因子較多,從周圍設施層中的「附近 照明度」及「鄰近洗手台」影響使用者關係層的「人潮活動範圍」 ,而「附屬設 施」跳過使用者關係層,直接影響「融入環境」,在使用者關係層中,「人潮活 動範圍」僅影響「位置選擇」此項設置要素,在環境資訊層中, 「融入環境」受 到周圍設施層中「附屬設施」及使用者關係層中「位置選擇」之影響,而「垃 圾分類」、「間隔距離」則受到使用者關係層中「位置選擇」之影響,最終影響 到外觀功能層中的「明顯度」 ,說明「明顯度」對於垃圾桶設置有很大的影響。
•
以「防水性」為導向:會跳過使用者關係層及環境資訊層,僅受到周圍設施層 中「附屬設施」及「鄰近洗手台」的影響,說明其受到周圍設施層的影響較大。
•
以「無障礙設計」為導向:可以看出層級關係與以「明顯度」為導向之路徑類 似,周圍設施層與使用者關係層皆相同,而沒有考量環境資訊層,直接跳到最 終的「無障礙設計」 ,說明「無障礙設計」較重視周圍設施層及使用者關係層。
•
以「美觀整潔」為導向:僅受到周圍設施層中「附近照明度」及「鄰近洗手台」 之影響,中間跳過了使用者關係層與環境資訊層,說明其受到周圍設施層的影 響較大。
5.4 本章小結 本章節透過詮釋結構模式最終導出的層級關係可提供各要素間相互連結的關聯 導向,而這些導向可釐清不同要素的演化路徑並了解要素之關係,從圖 5.2 及圖 5.3 中就可看出,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及設置位置其設計素的互相關聯及影響,以下歸 納兩部分做結論: (一)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之層級關係 在公園垃圾桶設計的層級中,分為「環境資訊層」、「功能造形層」、「外觀多樣 67
性設計層」及「客戶關係層」 ,由於公園垃圾桶設計也是一種產品的設計,客戶需求 所體現的就是產品的購買意願,因此客戶是此層級關係的最終導向,而從客戶關係 層中可以看出客戶對於公園垃圾桶的考量,注重在「美觀整潔」、「易使用性」、「成 本」這三項設計要素,其中「美觀整潔」受到「環境資訊層」的外在環境因子影響 較大,而「易使用性」與「成本」則受到較多垃圾桶本身設計因子的影響。 (二)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置位置之層級關係 公園垃圾桶設置位置的層級中,分為「周圍設施層」、「使用者關係層」、「環境 資訊層」及「外觀功能層」 ,垃圾桶除了本身設計的要素之外,其與周遭環境設施也 是需要去考量設置,而此層級關係圖中可以看出,以外觀功能層為最終導向,而外 觀功能層類似於上述中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之層級關係的功能造形層與多樣性設計 層,可以推斷出在公園垃圾桶的位置設置上,以周圍環境因子透過使用者的流動去 影響垃圾桶本身的設計要素。
68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目的為了解現今臺北市公共垃圾桶之種類形式對於所處環境之關聯性, 從民具學的觀點去看待公共垃圾桶在臺北市區內公共空間與環境及使用者之間的關 係,而後針對花博公園為主要調查範圍,以實地觀察法與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進行 田野調查,將調查結果的資料透過詮釋結構模式歸納出層級關係圖,進而釐清公共 垃圾桶種類形式與環境設置之間的關係,並提供公共垃圾桶甚至是街道傢俱相關設 計與環境設置之建議與參考。
6.1 研究討論 本章節著重於歸納第參章至第伍章的臺北市區、臺灣臺北市花博公園與日本東 京都上野恩賜公園之田野調查與分析結果,以及後續針對花博公園現象觀察及訪談, 進行進一步的歸納整理。 6.1.1 臺北市公共垃圾桶之現況 在臺北市公共空間中隨機採集 42 項樣本,其中公園的垃圾桶種類最多樣化,材 質外觀以金屬方形為主,此外由於環保意識抬頭,垃圾桶大多有設置回收分類,而 在分類標示的部份,色彩豐富繽紛,一般類大多為紅色,回收類大多為藍、綠色, 標示則有中文、外文、圖示、無任何標示之區別,從上述分析顯示臺北市區內公共 垃圾桶種類眾多,依照場所不同及各單位設置不同而有所差異。 後續針對臺灣臺北市花博公園作深入探討,此外為探究更廣泛的樣本調查,對 日本東京都上野恩賜公園進行實地觀察,比較兩公園的差異,如表 6.1 所示。 (一) 臺北市花博公園 在花博公園內共有 6 種種類的垃圾桶,隨周遭環境的不同,有不同材質與形狀 搭配,其中因為有部分區域為花海草樹的環境,而有木頭圓桶種類的設置,此 外公園內的垃圾桶大多有都有設置回收的垃圾分類,在分類標示方面,雖然清 楚易懂,但顏色繽紛、醒目,且沒有統一的基準。 69
(二) 東京都上野恩賜公園 在上野恩賜公園內有 3 種,由於日本有自動販賣機文化,導致公園內販賣機旁 有高達 11 種。就公園內 3 種垃圾桶而言,皆以金屬、塑膠單一材質為主,而因 應假日人潮多,有其中一種為臨時設置的垃圾桶,在分類標示方面,其顏色皆 為單一色,較不明顯,但標示則以日文為主,有些甚至模糊不清。 表6.1 臺日兩公園垃圾桶之種類類型比較
臺北市花博公園
東京都上野恩賜公園
種類
6種
3 種(不含自動販賣機旁)
材質
金屬、木頭、塑膠
金屬、塑膠
形狀
方形、圓桶
方形
垃圾分類
一般類與回收類
一般類與回收類
設置時間
常期設置
常期、臨時設置
分類標示
色彩繽紛,標示較清楚
色彩單色,標示不清楚
從臺日兩公園垃圾桶可以看出其差異點,花博公園內因周遭環境而有木頭圓桶 種類的垃圾桶,上野恩賜公園因自動販賣機而有高達 14 種種類的垃圾桶;在分類方 面,花博公園標示清楚易懂但色彩繽紛醒目,上野恩賜公園則標示不明顯淡色彩單 一融入環境,兩公園皆有可取、改進之處,也是我們可以參考的方向。 6.1.2 花博公園之現象觀察與使用者對於垃圾桶之觀感 (一) 花博公園公共垃圾桶之現象觀察 本研究發現從 2010 年的國際花卉博覽會轉型為現在的花博公園,在各方面都有 很多的轉變,公園內的館區與設施部分保留博覽會原本的場館,但各場館及區 域的管理單位各有不同,再加上活動多在假日舉辦,影響了人潮的分佈,而到 訪的人數也隨著博覽會的光環逐年下降,導致垃圾桶的設置會因人潮的流動而 有縮減的趨勢,也會因周遭環境與公共設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70
(二) 花博公園使用者訪談 透過訪談可了解多數使用者認為垃圾桶是必要存在的公共設施,但對垃圾桶卻 沒有特別注意。此外公園垃圾桶設置位置應以出入口與人潮流動處,此部分與 現況相符。在建議方面,多數使用者認為垃圾分類除了一般類也應該要有回收 類,而垃圾桶應隨區域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外觀。 透過現象觀察與使用者訪談兩方法進行研究,可以從客觀的角度觀察了解公園 垃圾桶近兩年來的變化,其受到最大改變之因素為人潮的流動與分佈,可見使用者 對於垃圾桶的設置位置有很大的影響,另外可從使用者主觀的角度看待垃圾桶與環 境以及使用者三者之間的關係,垃圾桶是為人之所需而設置,而設置位置又因使用 者的分佈而有所變動,透過使用者訪談去了解垃圾桶於環境中最貼近使用者的使用 模式。 6.1.3 公園垃圾桶種類與環境設置之關係 透過詮釋結構模式最終導出的層級關係可提供各要素間相互連結的關聯導向, 而這些導向可釐清不同要素的演化路徑。在公園垃圾桶設計的層級中,分為「環境 資訊層」 、 「功能造形層」 、 「外觀多樣性設計層」及「客戶關係層」 ,而在公園垃圾桶 設置位置的層級中,分為「周圍設施層」、「使用者關係層」、「環境資訊層」及「外 觀功能層」 。 從圖 6.1 兩層級關係縱觀來看待的話,可以大致上看出「周圍設施層」→「使用 者關係層」→「環境資訊層」→「功能外觀造型層」→「客戶關係層」這樣的路徑層 級關係,從外在環境因素透過使用者關係去連結到垃圾桶本身。綜合上述的分析, 公園垃圾桶設計與設置位置其影響關係為外在環境因子去影響垃圾桶本身設計因子, 因此環境要素會影響到垃圾桶的設計要素。
71
周圍設施層
使用者關係層
環境資訊層
功能外觀造型層
客戶關係層
圖 6.1 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與設置位置層級關係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公共垃圾桶設置在公共空間中,為一種有關聯性的設計,包含人與產品、產品 與環境、人與環境等多種關係的一種設計活動。其探討的是將「產品」所放置的「環 境空間」,在環境空間中活動的「人」,三者間相互之關係,由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在 垃圾桶產品設計時,不單單只考慮產品本身的設計,而應該先從外在環境開始考量, 期望透過這樣的路徑思考垃圾桶產品設計,能達到人、垃圾桶與環境三者之間的和 諧。 6.1.4 花博公園垃圾桶之改善建議 透過本研究的公園公共垃圾桶設計與設置位置層級關係圖可以了解公園垃圾桶 設計與設置位置之間的關係與導向,由向外在環境因子去影響垃圾桶本身設計因子, 外在環境因子為周圍設施層及環境資訊層,兩者間透過使用者關係層來連結,垃圾 桶本身設計因子為功能外觀造型層,最終影響到客戶關係層。而花博公園內的垃圾 桶設置位置,大致上可分為徒步區、建築物旁、用餐區及人行道區,以下針對此四 區做改善建議,如圖 6.2 所示。
72
圖 6.2 花博公園公共垃圾桶改善建議地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一) 徒步區
圖 6.3 花博公園公共垃圾桶改善建議局部比較圖-徒步區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徒步區的公園垃圾桶設計與設置位置層級關係則以周圍設施層區影響使用者關 係層,進而透過環境資訊層影響到功能外觀造型層,如圖 6.3 所示,桃色圓點 的垃圾桶主要考量的部分為人潮的活動範圍,圓山廣場為主要道路,人潮數量 73
大,因此設置較多垃圾桶於通道上,而圓山園區上方及美術園區為自然景觀區 因此僅各設置一個垃圾桶,其造形外觀則須融入自然景觀的環境,讓自然環境 不因垃圾桶的存在而有所破壞。 (二) 建築物旁
圖 6.4 花博公園公共垃圾桶改善建議局部比較圖-建築物旁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建築物旁的公園垃圾桶設計與設置位置層級關係,可以透過周圍設施層影響到 環境資訊層,進而影響到功能外觀造型層這樣的層級關係去做改善,如圖 6.4 所 示,黃色圓點的垃圾桶位於建築物旁的廁所外,使用者在上廁所時可以順手清 洗、分類垃圾,而造形外觀可以建物為主要參考依據,以灰色調為主,垃圾分 類標示則彩度高,既容易尋找又清楚明顯。
74
(三) 用餐區
圖 6.5 花博公園公共垃圾桶改善建議局部比較圖-用餐區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用餐區的公園垃圾桶設計與設置位置層級關係可以著重在使用者關係層中的 「人潮活動範圍」及「位置選擇」 ,接著透過環境資訊層影響到功能外觀造型層 這樣的層級關係去改善,如圖 6.5 所示,綠色圓點的垃圾桶位於用餐區內,因 人潮都較其他區域來得多且密集,因此垃圾桶設置也同樣較為密集且集中,讓 清潔人員可以快速處理大量的垃圾。 (四) 人行道區
圖 6.6 花博公園公共垃圾桶改善建議局部比較圖-人行道區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75
此外可以從圖 6.2 看出花博公園內垃圾桶數量的減少,如圖 6.6 所示,黑色圓點 為台北市政府所設置的公共垃圾桶,本研究建議將其設置於公車停、轉運站等人潮 較聚集處,使用者方便找尋,且能減輕清潔人員的辛勞,期望能透過這樣建議去思 考更完善的公園垃圾桶設計與設置位置。
6.2 未來研究發展方向 本研究以民具學觀點,進行臺北市區內公共垃圾桶之實地觀察,而後針對花博 公園作更深入的探討,最終以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公園垃圾桶之設計與環境設置之關 聯性及相互影響關係,並提供設計及環境設置之建議。而後續亦能與垃圾桶設置單 位作進一步的探究,以下就未來研究方向詳述。 (1) 公共空間採集樣本涵蓋範圍廣泛 由於本研究公共空間取樣之地點選擇以臺北市區為主,但臺北市區涵蓋的區域 公共空間類型較單一,未來建議可以往郊區或是其他縣市進行採樣及研究調查,尋 求夠廣泛的樣本,應能更確切的了解公共垃圾桶的現況分析。 (2) 公共場所有更多樣化的選擇 由於本研究在公共空間分析中分為公園、道路、夜市及廣場四類型場所,而最 終選擇以公共垃圾桶最多樣化的公園進行更進一步探究,對於其他類型場所則沒有 探討,未來可以更廣泛探討其他公共場所之樣本,應能使了解公共空間中各個公共 垃圾桶的種類形式與其設置環境之間的關係。 (3) 不同族群之公共垃圾桶使用觀感訪談 由於花博公園此公共空間的使用者族群實為廣泛,未來應可訪談各年齡層甚至 是身心障礙族群之使用者其公園垃圾桶使用觀感,若能增加其他族群的受訪樣本, 將受訪者年齡層涵蓋範圍增加,必定能使訪談調查結果分析更為完整。 (4) 與公共垃圾桶設置單位進行設計與環境設置之應用、實作 由於本研究僅止於探討公共空間中公共垃圾桶種類類型與其環境設置位置,並 透過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公園垃圾桶與環境設置之間的關聯及影響,雖然有針對公園 76
垃圾桶提供設計與環境設置之建議,然而建議僅能供為參考,未來可以深入進行公 園垃圾桶之設計與環境設置的實作與應用,以求更貼近真實公共垃圾桶使用狀況, 定能對日後公共垃圾桶設計、設置者有更實質之助益,亦或是對於其他街道傢俱相 關設計及環境設置能作為更具體的參考價值。
77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
王錦堂(1992)。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臺北市:東華書局出版。
•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
•
楊子葆(2005)。街道傢俱與城市美學。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
楊子葆(2008)。臺北畫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
劉躍進、魏紅榮(譯 )(2005)。人類與垃圾的歷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de Silguy, C.,1996)
•
宋伯欽(譯)(1959)。都市意象。臺北市:臺隆書店。(Lynch, K.,1960)
•
陳朝興(1996) 。當代台灣公共空間的困境-作為「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一書 的導讀和對台灣公共空間批判的發言。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外文文獻 •
La Documentation francaise du Batiment.(1981). Les Amenagements Exterieurs. Paris: Editions du Moniteur.
•
渋沢敬三(1936)。民具蒐集調查要目。東京:アチックミューゼアム。
•
宮本馨太郎(1969)。民具入門。東京:慶友社出版。
•
Sommer, R. (1969). Personal Space: The Behavioral Basis of Design,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
Lynch, K. (1981).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 MIT, US.
•
August H. (1977). Open Space: The Life of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 Harper & Row. 78
•
宮本常一(1979)民具学の提倡,東京:未來社出版。
(三)論文 •
藍亞青(2010) 。街道傢俱設計研究—從空間使用行為出發。雲林科技大學工業 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
姜懿容(2012) 。公共藝術在都市街道傢俱景觀應用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景觀 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柯乃尹(2015) 。考量成功老化之高齡化都市公園設計以大安森林公園為例。中 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
•
王鎂欣(2014) 。再建(見)公共性:淡水捷運站青少年街舞空間的社會排除與 協商。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
吳燕慧(2014) 。家用電冰箱設計發展與造型比例分析。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 所,碩士論文。
•
陳雅芸(2015) 。烹飪廚具之造型與煮食意願的關聯性之調查研究-以租屋族群 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世和(2006)。以模組化設計與市場區隔發展產品族之研究-以自行車產業為 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蔡瑞麒(2003) 。台灣街道空間的公共性研究-以永和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 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
曾凱儀(2005) 。台南市公共空間改造過程所呈顯的都市設計課題之研究。國立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79
•
陳佳君(2009)。─設計與介入─以環境行為研究探討都市公共空間之微整型。 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
鄭乃瑜(2015)。運用六標準差設計於地方觀光產業之文創商品開發-以坪林為 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期刊論文 •
范振德、張宏政、陳麗萍、陳文聰(2013) 。以詮釋結構模式探討臺灣原住民圖 騰特質。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 ,5 卷 1 期,41-66。
•
夏鑄九(1997)。再理論公共空間。城市與設計學報,第 2、3 期,63-76。
•
邱澎生( 2006)。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辯證。新史學,17:4,1-14。
•
謝琦強、莊翰華、曾宇良、王欄蓁(2012)。展覽空間再利用規劃-以 2010 臺 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嶺東學報,32 期,71-99。
(五)網路資料 •
都市酵母(2011) 。台北街角遇見設計,N.0009 - 垃圾桶的設計之美,瞬間昇華 人心,取自: http://www.cityyeast.com/passion_show.php?newstype_id2=52&news_id=475
•
內政部營建署(2003)。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取自: http://www.cpami.gov.tw/chinese/
•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16)。法規資訊,取自: http://www.dep.gov.taipei/ct.asp?xitem=75030229&CtNode=39417&mp=110001
80
•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14)。新聞稿,取自: http://www.dep.taipei.gov.tw/ct.asp?xItem=80306427&ctNode=39253&mp=110001
•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15)。新聞稿,取自: http://www.dep.gov.taipei/ct.asp?xitem=101586398&CtNode=39253&mp=110001
•
臺北市清潔隊員裝備提升設計計劃 final(2013)。取自: https://issuu.com/cityyeast/docs/0917_____________________red
•
拓展公共空間慈善機構(2011)。網站,取自: http://www.hkpsi.org/chi/publicspace/concepts/
•
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2010)。臺北市綜合設計公共開放空間設置及管理維 護要點,取自: http://dba.gov.taipei/public/Data/0221525371.htm
•
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2014)。臺北市綜合設計公共開放空間設置及管理維 護要點,取自: http://dba.gov.taipei/ct.asp?xItem=72044657&ctNode=32471&mp=118021
•
花博公園網站(2016)。網站,取自: http://www.expopark.taipei/index.aspx
•
2010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2010)。網站,取自: http://www.2010taipeiexpo.tw/
•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2012)。網站,取自: http://www.doed.gov.taipei/ct.asp?xItem=19221710&ctNode=51075&mp=105001
•
臺北市親子館及育兒友善園(2015)。網站,取自: https://parent-child.taipei/index.php 81
•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悠活體驗館(2016)。網站,取自: http://ulife-village.org.tw/index.aspx
•
MAJIMAJI 集食行樂(2013)。網站,取自: http://www.majisquare.com/index.php
•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2014)。網站,取自: http://linantai.taipei/mp.asp?mp=10200D
82
附錄一 臺北市公共垃圾桶採集記錄表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附錄二 日本上野恩賜公園垃圾桶採集記錄表
94
95
96
97
附錄三 花博公園使用者訪談問卷
98
99
100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