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Treasured Painters In Their Youth

Page 1



石 川 欽 一 郎 陳

陳 陳 李 楊 洪 張 張

《 一 九 一 零

德 慧 梅 三 瑞 萬 義

旺 坤 樹 郎 麟 傳 雄

臺 灣 前 輩 畫 家 典 藏 》


張萬傳 | 廟

水彩 紙本 Watercolor on paper 26.5 x 20 cm


洪瑞麟 | 礦工群像

1955 水墨 紙本 Ink on paper 34.5 x 34.5 cm


序 回 朔 1 9 2 0 年,臺 灣 藝 術 正 萌 芽 … … 1 9 2 0 年 的 臺 灣,正 處 思 潮 騰 湧、風 雲 乍 起 的 年 代!當 時 的 畫 家 們 大 多 是 臺 灣 首 批 留 日、留 歐,接 受 美 術 教 育 洗 禮 的 畫 家,初 露 鋒 芒 時 正 值 錦 瑟 華 年!藉 由 這

些 前 輩 畫 家 們 的 形 神 描 繪,我 們 得 以 看 到 臺 灣 百 年 前 的 人 文 地 景 與 山 川 地 貌, 盡 無 疆 域 的 畫 面 把 平 原 上 遼 闊 的 景 色 一 覽 無 遺,賞 析 者 就 像 坐 著 火 車,將 沿 路

的 美 景 盡 收 眼 底!

2 0 1 8 年,順 天 美 術 館 藥 學 博 士 許 鴻 源 先 生,更 以 一 生 的 歲 月,支 持 藝 術 家 的 創 作,為 臺 灣 留 下 大 批 藝 術 作 品。在 他 去 世 後,夫 人 賡 續 其 志,成 立「 順 天 美 術 館 」,展 出、推 廣 這 些 藝 術 家 的 作 品。最 後,家 族 遵 其 遺 願,在 鄭 麗 君 部 長、許

照 信 董 事 長、陳 飛 龍 館 長、與 蕭 瓊 瑞 老 師 的 奔 走 之 下,將 這 批 原 本 就 屬 於 這 塊

土 地 的 作 品,全 部 六 百 餘 件,價 值 超 過 十 億 臺 幣,如 數 捐 回 臺 灣「 國 立 臺 灣 美 術 館 」,讓 她 成 為 建 構 臺 灣 美 術 史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個 區 塊!此 重 大 藝 術 事 蹟 令 人

景 仰,也 讓 各 企 業 界 產 生 共 鳴 起 而 效 仿!

2 0 1 9 年,素 有「 礦 工 畫 家 」美 譽 的 洪 瑞 麟( 1 9 1 2 - 1 9 9 6 ),其 作 品 一 直 是 臺 灣

美 術 史 上 勞 動 寫 實 美 學 的 代 表 象 徵,更 是 許 多 私 人 藏 家 與 研 究 單 位 戮 力 企 求

的 收 藏 對 象。在 他 逝 世 2 4 年 後,2 0 2 0 年 洪 瑞 麟 的 長 子 洪 鈞 雄 因 事 業 有 成、心 無 所 求,故 而 將 當 年 移 民 美 國 時,由 父 親 親 自 挑 選 1 0 0 件 精 彩 家 藏 作 品 為 捐 贈

基 礎,另 加 上 各 系 列 代 表 作 共 1 5 0 件 慷 慨 捐 贈 予「 臺 北 市 立 美 術 館 」,完 整 地

歸 返 故 鄉。一 批 鮮 少 曝 光 之 作、罕 見 的 留 日 素 描,與 重 要 的 家 人 肖 像 等 洪 瑞 麟

一 生 的 創 作 精 華,今 年 2 0 2 2 年 正 是 洪 瑞 麟 老 師 1 1 0 歲 冥 誕,回 到 藝 術 家 思 念

的 故 鄉,由 臺 灣 社 會 共 享 這 份 藝 術 遺 產。

4

張萬傳 | 飛 魚

張萬傳 | 淡水素描 依稀可以看出教堂與淡水往日繁華景象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2 0 2 1 年,《 國 家 文 化 藝 術 基 金 會 》林 曼 麗 女 士 於 北 師 美 術 館 一 手 策 畫 所 展 出

的《 不 朽 的 青 春 — 臺 灣 美 術 再 發 現 》臺 灣 前 輩 畫 家 聯 展,讓 大 家 用 藝 術 貼 近 前

一 個 世 代 的 臺 灣,感 受 超 越 時 間 藩 籬 的 文 化 價 值!其 出 版 的『 不 朽 的 青 春 』一

書,我 更 視 為 國 家 的 藝 術 寶 典!然 而 在 時 光 洪 流 的 刷 洗 下,許 多 作 品 早 已 消 失, 在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相 關 學 者 組 成 的 研 究 團 隊 四 處 奔 走,費 心 考 掘 這 些 年 代 久 遠

且 散 落 在 藝 術 家 後 代、民 間、甚 至 海 外 的 作 品,並 由 北 師 美 術 館 邀 請 專 業 修 復

師 進 行 作 品 修 復,使 大 家 有 機 會《 再 發 現 臺 灣 美 術 》!

百 年 前 的 當 下,臺 灣 美 術 文 化 蓬 勃 發 展,前 輩 藝 術 家 人 材 輩 出!陳 澄 波、洪 瑞

麟、李 梅 樹、李 石 樵、楊 三 郎、張 義 雄、張 萬 傳、陳 慧 坤、陳 德 旺、林 克 恭 等 在

臺 灣 美 術 中 佔 有 非 常 重 要 的 地 位。他 們 用 生 命 創 造 畫 作,來 自日 本 的 石 川 欽 一

郎,揭 開 了 臺 灣 現 代 美 術 的 序 幕,成 就 了 臺 灣 永 恆 不 朽 的 文 化 寶 庫!

為 了 響 應 近 年 來 文 化 部 及 各 界 對 國 內 美 術 文 化 的 推 廣,特 別 感 謝 桃 園 市 政 府

文 化 局 莊 秀 美 局 長 以 及 張 偉 東 先 生 的 協 助 和 藏 家 葉 先 生、阿 波 羅 畫 廊 與 陳 郁

秀 董 事 長。及《 侏 羅 紀 博 物 館 》超 過 五 十 件 的 前 輩 畫 家 館 藏,特 集 合 藏 家 蒐 藏, 展 出 典 藏 佳 作 與 世 人 共 賞!讓 臺 灣 第 一 代 前 輩 藝 術 家 的 作 品 站 上 世 界 的 舞 台!

侏羅紀 博 物 館 絢 彩藝 術中心 館 長

書 於 桃園 博 物 館 2 0 2 2.0 3

館長夫妻與張萬傳二子張偉東伉儷合影

侏羅紀博物館館長攝於楊三郎畫室


回首與追認

—再掀台灣前輩藝術家研究與典藏高潮

台 灣 前 輩 藝 術 家 的 認 識 與 典 藏,是 在 1 9 9 0 年 代 隨 著 謝 里 法《 日 據 時 代

台 灣 美 術 運 動 史 》專 書 出 版 及 股 市 的 熱 潮,達 到 第 一 波 高 峰。2 0 1 7 年

則 因 文 化 部 部 長 鄭 麗 君 提 出「 重 建 台 灣 藝 術 史 」政 策,重 啟 對 台 灣 歷 史

「 有 感 」的 全 面 性 規 劃,促 動 隔 年 ( 2 0 1 8 ) 美 國 加 州 爾 灣 市 順 天 美 術 館

創 辦 人 許 鴻 源 家 族 的 6 0 0 餘 件 台 灣 藝 術 家 作 品,捐 贈 返 台,及 再 隔 年

( 2 0 1 9 ) 礦 工 畫 家 洪 瑞 麟 長 子 洪 鈞 雄 依 父 親 遺 願 將 畢 生 作 品,捐 藏 台 北 市 立 美 術 館 及 國 立 台 灣 美 術 館。

而 其 間,又 有 林 玉 山 家 族 大 批 作 品 及 手 稿 捐 贈 國 立 台 灣 美 術 館 及 國 立

歷 史 博 物 館 的 舉 動。接 著,又 有 文 化 部 台 灣 美 術 展 覽 會 ( 簡 稱「 台 展 」)

及 台 灣 總 督 府 美 術 展 覽 會 ( 簡 稱「 府 展 」) 展 覽 圖 錄 的 重 印 工 作,乃 至 現

存 作 品 的「 經 典 再 現 」大 展,和 許 鴻 源 先 生 捐 贈 作 品 展「 海 外 存 珍 」相

互 輝 映。接 著,則 是 先 後 在 台 北 市「 北 師 美 術 館 」推 出 的「 不 朽 的 青 春 」 和「 光 」兩 大 特 展,配 合 黃 土 水 遺 作〈 甘 露 水 〉的 出 土,在 在 掀 起 台 灣 前

輩 藝 術 家 作 品 研 究 與 典 藏 的 另 一 波 高 峰。

在 這 個 新 世 紀 疫 情 嚴 重 的 時 刻,歷 史 的 回 溯 與 藝 術 作 品 的 重 現,無 疑 提 供 了 社 會 極 大 的 溫 度 與 能 量,激 發 了 新 一 代 收 藏 家 與 研 究 者 的 投 入 與

參 與,對 創 作 者 也 是 極 大 的 鼓 舞 與 充 電。

長 久 以 來 以 鑽 石 收 藏 和 研 究 起 家 而 備 受 肯 定 的「 侏 羅 紀 博 物 館 」,在 這

一 波 的 熱 潮 中,率 先 投 入,並 快 速 獲 得 藝 術 家 家 屬 與 藏 家 的 支 持,極 短

時 間 內 便 蒐 集 了 數 量 頗 觀 的 優 質 作 品,公 開 展 出,分 享 同 好。本 人 有 幸 先 睹 為 快,對 其 所 展 出 的 藝 術 家 及 作 品,稍 作 介 紹,以 供 參 考。

6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本 次 展 出 1 1 位 前 輩 畫 家 中,年 齡 最 長 的 是 有「 台 灣 近 代 美 術 導 師 」之 稱

的 日 籍 畫 家 石 川 欽 一 郎( 1 8 7 1 - 1 9 4 5 ),這 位 出 生 日 本 靜 岡 縣 的 水 彩 畫 家,在 歷 史 的 機 緣 中,多 次 來 台,成 為 台 灣 許 多 前 輩 畫 家 的 老 師。他 溫

雅 的 個 性,對 學 生 的 關 愛 提 携,成 為 學 生 心 目 中 永 遠 的 美 術 之 父;在 他

退 休 離 台 之 後,學 生 組 成「 一 廬 會 」來 紀 念 他,甚 至 說:在 新 美 運 動 啟

蒙 的 時 刻,我 們 像 一 群 早 起 遠 足 的 小 孩,天 還 未 亮,便 早 早 起 床 啟 程, 在 黑 暗 山 路 中,提 燈 引 導 我 們 的,就 是 我 們 的 石 川 老 師。

1 9 4 5 年,台 灣 脫 離 日 本 統 治,也 在 這 一 年,石 川 老 師 結 束 了 他 的 生 命; 可 以 說:石 川 欽 一 郎 是 上 天 為 彌 補 日 本 殖 民 統 治 台 灣,送 給 台 灣 最 珍 貴

的 一 份 禮 物。

石 川 的 作 品 相 當 稀 少,此 次 展 出 的 水 彩,具 有 水 墨 的 韻 味,相 當 難 得,

也 是 石 川 典 型 的 風 格。

石 川 初 期 學 生 中 的 陳 澄 波( 1 8 9 5 - 1 9 4 7 ),只 比 老 師 多 活 了 兩 年,在

1 9 4 7 年 的 二 二 八 事 件 中 罹 難。他 是 第 一 位 以 油 畫 作 品 入 選 日 本「 帝 國 美 術 展 覽 會 」( 簡 稱「 帝 展 」)的 台 灣 畫 家,北 師 畢 業 後,留 學 日 本 東 京 美 術 學 校,研 究 科 畢 業 前 往 中 國 上 海 任 教;此 次 展 出 的 裸 女 速 寫,正 是

他 在 上 海 新 華 藝 專 教 學 時 在 課 堂 上 的 創 作,收 入《 陳 澄 波 全 集 》第 3 卷,

充 份 展 現 他 率 性 卻 準 確 的 速 寫 功 力。

第 一 排 左 起 為 陳 澄 波 、 廖 繼 春、 楊 三 郎, 第 二 排 右 起 為 謝 國 鏞、張萬傳。

1 9 2 9 年 7 月 1日台 灣 繪 畫 研 究 所 開 設 餐 宴 於 蓬 萊 閣 餐 廳,前 排 有 石 川 欽 一 郎 ( 右 三 )、倪 蔣 懷 ( 左 三 )、藍 蔭 鼎 ( 右 一 )、陳 植 棋 ( 右 二 ),兩 位 新 學 員 洪 瑞 麟 ( 左 二 )、 陳 德 旺 ( 左 一 ),後 排 為 陳 英 聲 ( 右 二 ) 與 兩 位 女 服 務 生。( 圖 片 來 源:臺 北 市 立 美 術 館 )


較 陳 澄 波 年 輕 6 歲 的 林 克 恭 ( 1 9 0 1 - 1 9 9 2 ),這 位 出 生 板 橋 林 家 的 畫 家, 未 及 弱 冠 之 年,即 被 送 往 英 國 劍 橋 大 學 求 學,專 攻 法 律 與 經 濟;大 學 畢

業 後,轉 習 美 術,應 是 台 灣 人 在 歐 洲 接 受 西 方 藝 術 教 育 最 早 的 一 位。

1 9 3 0 年 返 鄉,因 戰 亂 避 居 香 港、澳 洲,但 作 品 也 曾 參 展 台 展。戰 後 任 教

政 治 作 戰 學 校( 今 三 軍 大 學 )及 文 化 大 學 美 術 系。畫 風 簡 練、結 構 嚴 謹。

此 次 展 出 的〈 淡 水 風 景 〉,色 彩 飽 滿,構 圖 別 緻,以 暗 黑 的 枯 林 為 前 景, 樹 枝 上 的 白 色 光 線,暗 示 光 源 來 自 對 面 的 方 向;而 在 逆 光 的 觀 音 山 和 前

方 淡 水 聚 落 間,明 亮 藍 色 的 一 條 淡 水 河 面,正 映 現 著 同 樣 明 亮 的 藍 天。

另 作〈 旱 災 〉,原 為 知 名 收 藏 家 葉 榮 嘉 所 藏,特 殊 的 主 題,與 其 說 是 自 然 景 緻 的 寫 實,不 如 說 是 帶 著 某 種 象 徵 的 意 涵。

其 次,年 齡 稍 輕 一 歲 的 李 梅 樹( 1 9 0 2 - 1 9 8 3 ),是 大 家 所 熟 悉 的 三 峽 畫

家,也 是 東 京 美 術 學 校 西 洋 畫 科 畢 業 的 高 材 生,更 是 日 治 時 期 台、府 展

重 要 的 得 獎 者 ,幾 乎 從 1 9 2 7 年 首 屆 台 展,到 1 9 4 3 年 末 屆 府 展,年 年

均 有 作 品 參 展,且 獲 重 要 獎 項,成 為「 無 鑑 查 」畫 家。戰 後 歷 任 三 峽 鎮 長、

主 持 三 峽 祖 師 廟 重 修,以 完 建 構「 民 間 藝 術 殿 堂 」為 已 任;後 更 任 國 立

台 灣 藝 專 美 術 科 主 任,並 創 辦 雕 塑 科,在 公 共 事 務、藝 術 教 育,及 個 人 創 作 上 均 具 成 就。

此 次 展 出 的 兩 件 風 景 畫:〈 河 邊 夕 景 〉、〈 火 焰 山 〉,都 表 現 了 他 擅 長 掌 握 自 然 光 線 的 特 質,也 都 是 相 當 紮 實 的 傑 作。

兩 位 都 是 出 生 於 1 9 0 7 年 的 楊 三 郎( 1 9 0 7 - 1 9 9 5 )與 陳 慧 坤( 1 9 0 7 2 0 1 1 ),也 都 是 各 具 特 色 的 藝 術 家。

楊 三 郎 是 少 數 同 時 留 學 日 本 又 遊 學 歐 洲 的 藝 術 家,也 是 台 灣 日 治 時 期 畫

家 中,少 數 集 中 在 陽 光 探 討 的 油 畫 家。他 的 風 景 畫 作,取 材 多 樣、地 跨 東 西,在 構 圖 上 更 見 匠 意。

拍 攝 於 1926 年 林 克 恭 於 倫 敦 的 藝 術 學 校。 圖 片 來 源 : 賴 明 珠

(2011),《簡 練 . 玄 邈 . 林 克 恭 》 , 台 北 : 行 政 院 文 化 建 設 委 員 會 , 頁 2 9 。

8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陳 慧 坤 創 作 中 的 神 情。

而 陳 慧 坤 橫 跨 膠 彩、水 墨、油 畫 等 媒 材 的 創 作 風 格,也 是 台 灣 日 治 時 期

藝 壇 的 異 數;戰 後 任 教 台 灣 師 大,更 多 次 歐 遊 寫 生。他 深 具 研 究 精 神,

在 創 作 理 論 與 實 務 上,矗 立 典 範;此 次 雖 僅 提 供 兩 件 作 品,且 都 為 油 畫, 但 靜 物〈 大 理 菊 〉的 嚴 謹,和 風 景〈 威 尼 斯 〉的 輕 快,均 富 特 色。

年 紀 較 楊、陳 二 氏 更 年 輕 一 歲 的 李 石 樵( 1 9 0 8 - 1 9 9 5 ),被 譽 為「 萬 米

長 跑 」的 油 畫 家,東 京 美 術 學 校 西 洋 畫 科 畢 業 的 背 景,乃 至 多 次 奪 得「 帝

展 」( 日 本 帝 國 展 覽 會 )、「 台、府 展 」的 重 要 資 歷,讓 他 在 台 灣 美 術 史

上 擁 有 崇 高 的 評 價。這 次 展 覽 李 石 樵 的〈 百 合 花 〉,規 整、嚴 謹 中,呈 現

明 暗 對 比 與 空 間 層 次 的 豐 富 細 膩,堪 稱 同 題 材 作 品 中 的 佳 構。

此 次 展 出 作 品 中,藝 術 家 屬 性 最 集 中 、明 顯 者,則 為 張 萬 傳( 1 9 0 9 -

2 0 0 3 )、陳 德 旺( 1 9 1 0 - 1 9 8 4 )、 洪 瑞 麟( 1 9 1 2 - 1 9 9 6 )、 張 義 雄

( 1 9 1 4 - 2 0 1 6 )等 人,他 們 也 就 是 被 認 為 帶 有「 前 衛 」與「 在 野 」特 質 的 一 批「 紀 元 畫 會 」成 員。從 年 齡 上 看,他 們 和 前 提 諸 氏,稍 為 年 輕,在 藝 壇 上 的「 冒 出 頭 」,似 乎 也 稍 晚,因 此 被 稱 為「 第 二 代 畫 家 」。但 更 重 要 的,並 不 在 年 齡 上 的 差 距,而 是 創 作 理 念 與 態 度 上 的 認 知。

「 紀 元 畫 會 」的 前 身 , 是 1 9 3 8 年 成 立 的「 M o u v e 美 術 家 協 會 」,

M o u v e 本 為 法 語,有「 行 動 」與「 動 向 」的 意 義,因 此,也 稱「 行 動 美 協 」 或「 動 向 畫 會 」,洪 瑞 麟、張 萬 傳、陳 德 旺 均 為 成 員。

他 們 的 創 作 思 想,深 受 日 本 1 9 3 0 年 代 之 後 西 歐 近 代 畫 派 如:未 來、達 達、 構 成、現 實 … … 等 等 新 興 思 潮 影 響,「 帝 展 」、「 台、府 展 」等 官 辦 美 展,

已 不 再 是 他 們 努 力 參 與 的 目 標,即 使 同 屬 民 間 團 體 的「 台 陽 美 協 」,也 是 有 著 數 度 進 出 的 矛 盾 與 緊 張。這 種 傾 向,也 就 構 成 了 他 們 獨 特 的 藝 術 路 徑 與 創 作 風 貌。


「 帝 國 美 術 學 校 」( 今「 武 藏 藝 術 大 學 」)畢 業 的 洪 瑞 麟,一 開 始 就 以 關 懷 普 羅 大 眾 為 目 標,返 台 後 投 入 礦 工 工 作,進 而 描 繪 礦 工 生 活,也 是 極

自 然 的 發 展;但 如 以「 礦 工 畫 家 」界 定 洪 瑞 麟,似 乎 又 窄 化 了 他 的 藝 術

成 就,此 次 展 出 的 多 幅 風 景 之 作,亦 可 窺 見 這 位「 逆 光 而 行 」的 藝 術 家 獨 特 的 手 法 與 精 準 的 色 彩 掌 握。

較 洪 瑞 麟 年 長 兩 歲 的 陳 德 旺,出 身 台 北 大 稻 埕 經 濟 優 渥 家 庭,就 讀 北 市

一 中( 今 建 國 中 學 )時,入 石 川 欽 一 郎 ( 1 8 7 1 - 1 9 4 5 ) 的「 大 稻 埕 洋 畫 研

究 所 」習 畫。1 9 3 0 年 前 往 東 京,受「 二 科 會 」系 統 畫 家 影 響,走 向「 現

代 主 義 之 父 」塞 尚 ( P a u l C é z a n n e,1 8 3 9 - 1 9 0 6 ) 的 知 性 分 析 路 向;

此 次 展 出 的 兩 件 風 景 畫:〈 三 重 街 景 〉與〈 有 樹 的 風 景 〉,都 可 以 明 顯 窺

見 他 在 物 象 解 構 與 再 構 之 間 反 覆 研 磨、思 索 的 痕 跡。

年 齡 最 長 的 張 萬 傳,原 本 也 考 入「 帝 國 美 術 學 校 」,卻 因 不 喜 學 院 式

的 學 習,主 動 退 學 而 走 自 己 的 路 。 早 期 的 作 品 深 受 巴 黎 畫 派 的 尤 特 里 羅 ( Ma u r ice Ut r i l l o,1883-1955 )乃至 之 後 野 獸 派 畫家烏 拉 曼克

( M a u r i c e d e V l a m i n c k , 1 8 7 6 - 1 9 5 8 )等 人 的 影 響,風 景 畫 中 有 許 多 廈 門、鼓 浪 嶼 的 題 材,甚 至 也 和 廈 門 美 專 師 生 多 所 交 遊。返 台 後 原

任 台 北 建 國 中 學 教 職,卻 因 1 9 4 7 年 的 2 2 8 事 件 離 職,甚 至 展 開 逃 亡; 後 回 任 教 職,任 教 台 北 大 同 中 學、延 平 中 學 等 校,培 養 後 進 無 數。

張萬傳 | 廈門古厝 張萬傳 | 日本九 州 素 描

10

1940 油彩 畫布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張 萬 傳 的 作 品,率 性 自 然,在 強 烈 的 筆 觸、自 由 的 造 型、瑰 麗 的 色 彩 中,

帶 著 一 份 悲 愴、孤 獨 的 深 沈。

年 齡 最 輕 的 張 義 雄,嘉 義 人,是 陳 澄 波 的 學 生,卻 親 見 陳 澄 波 的 受 難。

戰 後 一 度 擔 任 台 灣 師 大 助 教,卻 因 無 法 忍 受 某 些 教 師 的 輕 蔑 對 待 而 離

職,自 設 畫 室 於 台 北。他 的 一 生 始 終 在 流 浪 中 度 過,先 是 移 民 日 本,6 0

歲 時 再 移 居 巴 黎。他 的 作 品 早 期 充 滿 黑 色 線 條,被 稱 為「 黑 線 條 畫 家 」; 之 後,則 以 白 色 為 主。晚 年 反 而 充 滿 色 彩,但 華 美 中 仍 見 孤 寂。2 0 0 5 年 獲 陳 水 扁 總 統 頒 給 四 等 景 星 勳 章,享 壽 1 0 2 歲。此 次 展 出 的 作 品,跨 越

他 的 多 個 時 期,題 材 亦 涉 人 物、靜 物、動 物、風 景 等,均 是 生 命 的 痕 跡,

睹 畫 思 人,尤 令 人 感 慨、思 慕。

百 年 回 首,藝 術 家 的 生 命 已 化 為 民 族 的 文 化 資 產,值 得 後 人 的 追 認、寶 愛 與 典 藏。

蕭瓊瑞

作 者 為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名 譽 教 授、台 灣 美 術 史 家

洪瑞麟 | 礦工 水墨 紙本 張義雄 | 法 國 高 原

1992 油彩 畫布


石川欽一郎

K inichir o Ishik awa 1871-1945

石 川 的 水 彩 畫 理 論 和 其 養 成 過 程 有 很 密 切 的 關 係,他 生 長 在 日 本

畫 壇 水 彩 畫 鼎 盛 的 時 期,受 到 旅 日 英 國 水 彩 畫 家 的 影 響。石 川 欽 一

郎 接 受 正 統 英 國 水 彩 畫 技 法,奠 定 其 在 日、臺 畫 壇 的 地 位,喜 好 周

遊 列 國、勤 於 寫 生 的 他,以 田 園 山 水 為 題 材,以 精、粗 流 利 的 筆 法, 採 用 明 度、彩 度 較 高 的 色 彩,從 其 作 品 中 就 可 感 受 到 歷 歷 入 目 的 氣

息。

石 川 繪 畫 在 觀 念 與 技 法 上 雖 然 有 西 洋 藝 術 之 根 基,他 的 文 章 與 繪

畫 卻 強 調 表 現 臺 灣「 地 方 色 彩 」之 重 要 性。石 川 在 臺 與 返 日 後 所 發

表 的 關 於 臺 灣 風 光 的 文 章,多 數 仍 與 地 方 色 彩 的 概 念 有 關,可 視 為 他 影 響 臺 灣 美 術 之 關 鍵。

12

石川欽一郎 | 琵琶湖畔 水 彩 紙 本 2 6 x 2 3 cm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石川欽一郎 | 富士山

水彩 紙本 Watercolor on paper 24.2 x 35.5 cm 款識:欽一郎 鈐印:欽 ( 朱文 )

石 川 運 用 他 深 厚 的 水 彩 功 力, 以 及 對 色 彩 強 烈 的 敏 感 度, 將 富 士 山 和 周 遭 美 麗 的 風 景 做 完 美 的 結 合; 由 於 石 川 老 師 長 年 走 訪 臺 灣 各 地 描 繪 臺 灣 大 自 然 百 態, 對 景 物 的 透 視 感 及 大 自 然 之 色 彩 光 線 都 具 有 很 深 的 掌 握 度, 觀 者 可 細 細 品 味 石 川 所 見 富 士 山 之 強 大 生 命 力 與 日 本人精神所在。


陳澄波

Cheng-po Chen

1895-1945

張萬傳

(後排右二 )與陳 澄 波 (前排右一 )合 影

陳 澄 波 生 於 1 8 9 5 年 的 臺 灣 嘉 義。1 9 2 4 年 3 月 考 入 東 京 美 術 學 校

圖 畫 師 範 科,並 在 三 年 級 時( 1 9 2 6 年 ),以 油 畫 作 品《 嘉 義 街 外 》 入 選 帝 國 美 術 展 覽 會,成 為 臺 籍 畫 家 中 的 第 一 人。

1 9 2 7 年,再 入 同 校 師 範 科 當 研 究 生。1 9 2 9 年 畢 業 後,即 前 往 上 海

任 教,除 和 藝 壇 人 士 密 切 交 往 外,在 個 人 的 創 作 上,也 展 開 了 極 具

實 驗 性 質 的 多 方 嘗 試,包 括「 中 西 融 和 」的 畫 法 和「 前 衛 思 潮 」的 探 索。

1 9 3 3 年,陳 澄 波 返 回 臺 灣 定 居,次 年,便 結 合 全 島 畫 友 組 成「 臺 陽

美 術 協 會 」,成 為 迄 今 仍 然 活 躍 的 全 臺 最 大 民 間 美 術 團 體。而 在 創 作 上,也 拋 棄 一 切 束 縛,盡 情 地 發 揮 自 我 的 熱 情,為 故 鄉 留 下 大 批

動 人 的 畫 作。

1 9 4 5 年,二 次 大 戰 結 束,國 民 政 府 接 收 臺 灣,陳 澄 波 積 極 宣 導 美 術,並 計 畫 籌 建 美 術 學 校。1 9 4 7 年 受 2 2 8 事 件 牽 連 而 罹 難,享 年

5 3 歲。

14


他 們 的 青 春

陳澄波 | 立姿裸女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淡彩 鉛筆 37 x 28 cm 鈴印:右下陳澄波 ( 朱文 )

陳 澄 波 在 上 海 期 間 大 量 創 作 淡 彩 素 描, 是 其 奠 定 線 條 與 水 墨 筆 法 技 巧 的 基 礎。 淡 彩 畫 作 分 別 創 作 於 一 九 三 二 年, 當 時 陳 澄 波 正 於 上 海 吸 收 中 國 水 墨 與 西 方 繪 畫 理 論 的 期 間。由陳澄波的淡彩裸女作品, 可以感受到陳澄波由寫實到寫意的變化過程。 陳 澄 波 的 淡 彩 畫 總 數 約 為 408 件, 其 中「 裸 女 」325 件, 約 佔 總 數 的 八 成, 鉛 筆 隨 著 人 體 肌 膚 起 伏, 也 跟 著 肢 體 遊 走, 線 條 有 起 落、 轉 接, 略 去 許 多 細 節; 以 簡 潔 的 線 條 勾 劃 出 細 緻 多 變 的 身 軀 , 形 象 鮮 活 生 動。『 立 姿 裸 女 』 勾 勒 模 特 兒 的 正 面 姿 態, 線 條 則 更 為 簡 練 , 也 更 加 輕 盈 有 緻 , 表 達 出 一 個 豐 腴 自 在 的 人 體, 薄 薄 的 施 上 一 層 淡 彩, 即增添了畫意與韻味,充分展現 陳澄波敏銳的觀察力與卓越的表現力。


李石樵

Shih-chiao Li

1908-1995

李 石 樵 是 臺 灣 前 輩 畫 家 中 深 具 影 響 力 的 畫 家,1 9 0 8 年 出 生 於 泰 山,其

長 達 六 十 餘 年 的 創 作 生 涯,抱 持 堅 定 不 移 的 信 念 與 精 神,創 作 了 質 量

俱 豐 的 作 品,且 因 為 勇 於 求 新 與 求 變,不 為 熟 悉 的 技 法 與 風 格 所 拘 限,

隨 著 時 代 的 演 進,不 斷 地 追 求 創 新 與 多 變 化,因 此,其 作 品 也 展 現 了 藝 術 家 其 個 人 對 於 藝 術 執 著 深 究 的 特 殊 實 驗 風 格,有 些 畫 像 米 羅

M i r ó i F e r r à ) 、像

克利

( P a u l K l e e ) 、像

( P a b l o R u i z P i c a s s o ),模

大 師。

畢費

( B e r n a r d B u f f e t ) 、像

( Joan

畢卡索

仿 這 些 大 師,加 以 實 驗 改 造,是 臺 灣 不 可 多 得 的

被 譽 為「 畫 壇 的 萬 米 長 跑 者 」的 李 石 樵 終 生 創 作 不 惙,是 臺 灣 第 一 代 西

畫 家,作 品 多 次 入 選「 帝 展 」、「 臺 展 」等,是 臺 灣 前 輩 藝 術 家 中 得 獎 最

多 的 畫 家,也 是 臺 灣 近 代 畫 家 中 以 思 考 性 畫 風 見 長 的 一 位,同 時 是「 臺

陽 美 術 協 會 」八 位 創 始 人 之 一,戰 後 以 私 人 畫 室 收 徒 授 藝,常 不 收 費。

構 圖 傾 向 理 性 的 色、線 組 合,使 用 低 明 度、高 彩 度 色 彩,其 畫 風 雖 多 變,

但 不 變 的 繪 畫 特 質 是 對 社 會 的 關 懷,晚 期 回 歸 至 寫 實 風 格,呈 現 溫 暖、 和 諧 的 畫 面,是 前 輩 藝 術 畫 家 中 勇 於 求 新 求 變,也 是 對 臺 灣 現 代 美 術

影 響 巨 大 的 偉 人。

16


他 們 的 青 春

李石樵 | 百合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1978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52 x 45 cm

李石樵素愛靜物,尤以花卉為主題,更以百合和玫瑰為其所鍾。英文有成語「百合和玫瑰」 來形容女人之美貌,以李石樵終生喜愛描繪裸女、百合、和玫瑰,則為極有趣的巧合。因晚 年血氣衰微,耗費體力的大幅作品較少,尤多靜物。然晚年靜物有些採素習富麗堂皇的描繪, 有些則改以輕鬆的用筆為之,色彩則不再力求高彩度的表現,而呈細膩的變化,較富感性, 尤為力作。此畫背景色彩以中間調為主,變化多端。


藝術家年表 李石樵

Shih-chiao Li

1908

生於臺灣臺北新莊

1928

「都市的後巷」入選第二屆臺展

1933

「林本源庭園」畫作入選日本第十四屆帝 展,「室內」獲第七屆臺展西洋畫科特選及 「朝日賞」

1934

「樹蔭下」入選第三屆臺展

「畫室內」入選第十五屆帝展 「少女」獲第八屆臺展西洋畫科特選

1930

「編織少女」獲第四屆臺展「臺日賞」

1935

1931

1935

1929

「男人像」入選第五屆臺展西洋畫部特選 「桌上靜物」獲第五屆臺展特選及「臺展賞」

1932

「人物」、「石榴」、「靜物」三畫入選第 六屆臺展

「桌上果實圖」入選第九屆臺展 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西洋畫科改稱)畢業

1936

「楊肇嘉氏家族」入選文部省美展「珍珠首 飾」獲第十屆臺展「臺展賞」

「 臺 陽 美 術 協 會 」成 員 於 1 9 3 7 年 的 合 影,後 排 左 一 為 李 石 樵

楊 肇 嘉 與 李 石 樵( 右 )合 影 於 臺 中 圖 書 館

18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1940

臺中州立圖書館(今臺中圖書館)舉行個展

1965

1941

「院子裡的小孩」參加第四屆府展

1969

1945

1972

參加臺陽美術協會所舉辦的「十週年紀念展 覽會」

1946

於中山堂舉行展覽,展出油畫巨作「市場 口」

1947

「田家樂」參加第二屆省展

於博物館個展作品七十五件 於臺北市松江路世紀畫廊舉行個展 於省立博物館舉行個展,展出油畫三十四件

1984

於阿波羅畫廊舉行個展,展出六十幅作品

1996

李石樵回顧展於臺北文化中心、新莊市藝術 文化中心

1958 於中山堂舉行個展,展出現代繪畫探 索成果作品九十三件

泰 山 李 石 樵 故 居。2 0 1 6 年 3 月 1 1 日,被 新 北 市 政 府 文 化 局 指 定 為 直 轄 市 定 古 蹟。

1 9 7 9 年,李 石 樵 於 台 北 市 新 生 南 路 畫 室。( 王 效 祖 攝 )


林克恭

K e -Gong Lin 1901-1992

出 生 於 臺 灣 板 橋 林 家 花 園,是 望 族 林 本 源 家 族 的 後 代,自 幼 深 受 藝 術 薰 陶, 是 臺 灣 前 輩 畫 家 中 非 從 日 本 學 習,而 是 直 接 從 歐 洲 學 習 畫 藝 的 畫 家,作 品 形 塑 濃 厚 的「 英 國 流 の 畫 風 」、「 佛 蘭 西 の 歐 洲 大 陸 的 畫 風 」,觀 察 自 然、從

中 理 解 自 然 與 人 生 對 應 的 關 係 是 其 創 作 泉 源。

無 論 寫 實 畫 作 或 抽 象 作 品 都 有 獨 特 的 風 格,慣 用 乾 筆 處 理 背 景 則 是 他 的 油 畫 特 色,底 紋 與 濃 淡 之 間 一 筆 一 筆 交 織 成 一 幅 獨 特 畫 面,林 克 恭 具 備 紮 實

的 繪 畫 技 巧,在 作 品 中 自 然 展 現 優 雅 動 人 的 氣 質。

在 臺 灣 期 間,他 長 期 投 入 美 育 工 作,栽 培 出 無 數 的 年 輕 藝 術 創 作 者,林 克

恭 早 期 受 歐 洲 學 院 畫 派 影 響,畫 風 清 澈 而 簡 練,之 後 則 挪 借 現 代 主 義 語 彙,

擺 脫 模 擬 自 然,轉 而 追 求 音 律 感、裝 飾 性 與 抽 象 概 念。

林 克 恭 的 繪 畫,在 形 式 語 彙、美 感 經 驗 及 思 想 內 涵 上,貫 徹 從 美 學 到 形 式

的 連 結。他 不 但 融 合 了 東 西 文 化 的 美 感 經 驗 和 表 現 形 式,並 且 將 個 人 主 體 的 生 命 意 識 注 入 作 品 當 中。

20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林克恭 | 旱災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41 x 51 cm

在此作品中的構圖、光線、色彩及動態都表現了藝術家豐富的想像力,但仍 依循自然界中的水平與垂直,光線的柔和與均勻,構圖使畫面產生了一種激 情並注重感情的宣洩與表達。


陳德旺

Te - w a n g C h e n

1910-1984

臺 灣 前 輩 美 術 家 陳 德 旺 時 常 以 同 樣 的 題 材 反 覆 嘗 試,在 作 品 中 的 造 型、空

間、光 線 及 多 層 次 的 色 感 做 個 人 深 度 表 現,繪 畫 以 造 型 性、象 徵 性 手 法 來

取 代 描 寫,充 滿 渾 然 的 氣 魄 與 細 膩 的 情 思,廣 泛 運 用 多 重 透 視,使 畫 面 產 生 複 雜、奇 妙 的 效 果。

陳 德 旺 早 年 的 文 件 與 作 品 經 過 1 9 5 9 年「 八 七 水 災 」及 1 9 7 5 年 三 重 舊 宅

( 兼 畫 室 ) 遭 火 災 兩 次 劫 難,所 以 遺 留 下 來 的 作 品 非 常 稀 少。從 1 9 7 4 年 一 直 到 1 9 8 4 年 過 世 為 止,為 陳 德 旺 一 生 創 作 最 純 熟 的 階 段,雖 然 作 品 的 數

量 不 多,但 在 他 的 犧 牲 與 堅 持 之 下,每 一 幅 畫 都 是 精 品,遺 留 作 品 中,也 大 部 份 未 簽 名,有 著 未 達 到 理 想 的 意 味。

在 藝 術 創 作 上 陳 德 旺 走 的 是 一 條 尋 找 個 人 表 現 的 孤 獨 道 路,對 表 面 學 樣

的 秉 棄 將 他 領 到 深 入 紮 根 的 畫 理 探 索,終 其 一 生 追 逐 油 畫。後 半 生 幾 近 清 貧,然 抱 窮 守 真 不 改 其 志,教 畫、作 畫 與 思 畫 占 據 他 生 活 的 絕 大 部 分,鍾 情於波納爾

( P i e r r e B o n n a r d )、塞 尚 ( P a u l C é z a n n e )、高 更 ( E u g è n e H e n r i P a u l

Gauguin)等 思

想 性 的 藝 術 家。

陳 德 旺 對 自 身 創 作 的 要 求 十 分 嚴 苛,作 品 畫 幅 通 常 不 大,但 作 畫 色 層 豐 厚, 也 常 在 舊 畫 上 重 新 添 抹 新 的 顏 料 層,常 常 一 幅 畫 作 作 品 數 年 才 真 正 完 成。 他 的 繪 畫 描 繪 現 實 物 象,企 圖 捕 捉 恆 久 動 人 的 實 在,從 捕 捉 自 然 出 發,深

入 探 索 如 何 將 自 然 的 真 實 量 感 永 恆 的 留 駐 在 平 面 繪 畫 上,晚 年 作 品 表 現 中

已 達 到 描 摩 自 然 實 存 與 象 徵 詩 情 兩 者 兼 俱 的 修 為,色 調 也 從 鬱 暗 漸 趨 明 亮。

22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前 排 左 起 為 陳 德 旺、許 聲 基、張 萬 傳,後 排 左 起 為 洪 瑞 麟、陳 春 德。


陳德旺 | 有樹的風景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32 x 41 cm

天空與樹叢、地面建構出基底關係,以流動性筆觸營建構成,筆觸、色彩蕭 然揮灑,略顯秋意。畫面的色彩跳脫應有的現實環境,直接反映出屬於個人 內心世界的色彩。

24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陳德旺 | 三重街景

1976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45.5 x 53 cm

畫家主觀意識強烈,排除了客觀性,消失的窗戶,房屋與地面的色調拉近, 天空不復清虛,倒像一面牆壁擋在後面,近乎以畫靜物的手法在有限的有限 空間來畫風景。


藝術家年表 陳德旺

Te - w a n g C h e n

1910

生於臺北市,家中排行第三

1924

考進臺北第一中學 ( 建國中學前身 )

1926

赴天津,在同文書院讀了一個多學期。參觀 北京藝專,接受姨丈建議計劃前往東京習畫

1927

返臺後,從石川欽一郎學畫。進入洋畫研究 所習畫,與洪瑞麟、張萬傳為同學

和吉村芳松 (1886-1965) 會面,在吉村畫塾 學畫三年,與吉村成至交

1937

《新綠》等十一件作品在第三屆「臺陽展」 展出

1938

退出臺陽美術協會

1939

入選第二屆「府展」

1928

1940

1930

1941

前往東京習畫 獨立美術協會在朝日新聞社的禮堂舉行演講 會,提倡野獸派畫風。前去聽講,頗受其畫 風主張吸引,決意不進美術學校,游走各大 畫塾,自由遊學。

1935

臺灣舉行博覽會,展出「臺展」作品,回臺 參觀並參展,以《裸女仰臥》獲得《朝日 ( 新 聞 ) 賞》入選第一屆「臺陽展」,被推薦為 臺陽美術協會會友

26

1936

入選第三屆「府展」,返臺定居 入選第四屆「府展」

1951

與張萬傳、洪瑞麟重新加盟「臺陽美協」第 十四屆「臺陽美展」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行, 以《風景》等五件作品參展

1952

第十五屆「臺陽美展」在臺北市中山堂光復 廳展出,以《暮色》、《春》等作品參展

1 9 2 9 年 7 月 1日 臺 灣 繪 畫 研 究 所 開 設 餐 宴 於 蓬 萊 閣 餐 廳,前 排 有 石 川 欽 一 郎 ( 右 三 )、倪 蔣 懷 ( 左 三 )、藍 蔭 鼎 ( 右 一 )、陳 植 棋 ( 右 二 ), 兩 位 新 學 員 洪 瑞 麟 ( 左 二 )、陳 德 旺 ( 左 一 ), 後 排 為 陳 英 聲 ( 右 二 ) 與 兩 位 女 服 務 生。( 圖 片

來 源:臺 北 市 立 美 術 館 )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1953

第十六屆「臺陽美展」在臺北市中山堂光復 廳展出

1954

與洪瑞麟、 廖德政、 張萬傳、 金潤作、 張 義雄合組「紀元美術會」

1955

第二屆「紀元美術展」在臺北市中山堂集會 室展出,以五件作品參展 「紀元美術展南部移動展」在高雄市臺灣合 會二樓展出,以八件作品參展

1973

與張萬傳、洪瑞麟、廖德政合辦「西畫小品 欣賞會」,展出《人像》、《風景》、《靜 物》等六件作品

1974

在臺北市開封街哥雅畫廊,與洪瑞麟、廖德 政、金潤作等舉辦第四屆「紀元美展」

1975

三重舊宅 ( 兼畫室 ) 遭火災,燒毀文件、照 片,作品也遭波及。同年在哥雅畫廊與洪瑞 麟等舉辦第五屆「紀元美展」。

1956

第五屆「臺灣省教員美術展覽會」西畫部優 選

1977

1970

1979

任第二屆「臺北市美術展覽會」西畫部評審 委員,並獲得第六屆「全國美展」邀請免審 參展

1971

任第三屆「臺北市美術展覽會」西畫部評審 委員

1972

任策四屆「臺北市美術展覽會」西畫部評審 委員

在臺北市省立博物館與洪瑞麟等舉辦第六屆 「紀元美展」 任第卅四屆「全省美展」油畫部評審委員

1980

開始進行談畫錄音

1981

因胃腺癌住院開刀

1984

因胰臟癌逝世

1985

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行「臺灣早期畫家 - 陳德 旺紀念展」

1937年臺陽美術協會第三屆美展移展至臺 中 公 會 堂 時,會 員 舉 行 座 談 會,前 排 左 起 為: 陳 德 旺、楊 三 郎、李 梅 樹、陳 澄 波、李 石 樵、 洪 瑞 麟;第 二 排 左 三 為 楊 逵、後 排 左 四 為 張 深 切。


陳慧坤

Hui -kun Chen 1907-2011

1 9 0 7 年 出 生,臺 灣 膠 彩 畫 大 師 陳 慧 坤 以 在 歐 洲 藝 術 中 融 合 中 國 畫 風 格 和 技 巧 的 積 極 分 子 而 聞 名。是 臺 灣 畫 家 中 少 數 兼 擅 油 畫、膠 彩、水 墨 創 作,以

及 深 入 理 解 東 西 洋 美 術 思 潮 的 畫 家。

畢 生 創 作 強 調 面 對 實 影 寫 生,以 及 塞 尚

(Paul Cézanne)對

於畫作堅實的結構

與 空 間 表 現 的 追 求。畫 作 風 格 充 分 融 合 東 方 繪 畫 靈 秀 之 氣 與 西 方 再 現 自 然

內 在 精 神 的 特 質,獨 創 一 己 之 格 他 的 一 些 作 品 被 認 為 是 膠 彩 畫,油 畫 和 水

墨 畫 技 巧 的 融 合。長 年 擔 任 師 範 大 學 美 術 系 教 授,退 休 後 至 中 國、日 本、美

國 各 國 遊 歷 作 畫,是 臺 灣 極 少 數 深 入 理 解 東、西 洋 美 術 思 潮 的 畫 家。

擅 長 國 畫、膠 彩 畫 與 油 畫,早 年 創 作 題 材 多 為 靜 物,後 以 風 景 為 主,亦 可 見

其 繪 描 親 人 之 作 品,鮮 豔 的 色 彩、生 動 的 線 條 及 平 穩 的 結 構,令 人 感 受 到

其 對 大 自 然、對 家 人 之 熱 情。生 於 臺 灣 台 中 市 龍 井 鄉,曾 在 東 京 接 受 培 訓, 在 中 學、大 學 任 美 術 教 授 超 過 四 十 五 年,對 於 當 代 藝 術 和 教 育 領 域 貢 獻 極

大。

28

畫 家 陳 慧 坤 前 往 法 國 旅 遊 作 畫,由 次 女 陳 郁 秀 陪 同,父 女 倆 同 享 難 得 的 天 倫 之 樂。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陳慧坤 | 威尼斯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53 x 45.5 cm

整幅畫作看似輕鬆、豪放隨意 的筆觸和色彩,實際上那是一 種欺騙,這裡蘊藏著常人難以 想像的東西,嚴謹的構圖、和 諧而穩重的色彩、大膽而概括 的線條等等,更難能可貴的是 他有著自己的思想和豐富的情 感,這是很難做到的。( 家 屬 提 供 )

陳慧坤 | 大理菊

1955 膠彩 水墨 紙本 Eastern Gouache Ink Painting 54 x 46 cm

畫作展現出作者熟練的繪畫技法表現, 作品裡展現了生命力的元素——柔和的 光線、濃濃的暖意、溫暖的陽光,結 合成生機盎然的氛圍 !


李梅樹

Mei- shu Li

1902-1983

1 9 0 2 年 出 生 於 臺 北 三 峽,被 譽 為 臺 灣 美 術 運 動 中 不 倒 的「 萬 里 長 城 」,李 梅 樹 擁 抱 臺 灣 的 鄉 土 之 美,赴 日 習 畫 返 臺 的 他,與 畫

友 廖 繼 春、楊 三 郎、李 石 樵 等 人 創 立「 臺 陽 美 術 協 會 」推 動「 臺

灣 新 美 術 運 動 」,並 擔 任 三 峽 庄 協 議 員、三 峽 鎮 鎮 民 代 表 主 席、

臺 北 縣 議 員,兼 具 藝 術 家、政 治 家 的 身 分。

作 品 風 格 早 期 為「 外 光 派 」( 即 印 象 派 ),以 自 然 客 觀 的 寫 實 手 法

描 繪 臺 灣 風 土 民 情;中 期 為「 臺 灣 本 土 時 期 」,不 再 師 法 西 方 畫 作,回 歸 真 實 視 覺 經 驗,主 題 多 為 臺 灣 民 間 人 物,從 人 物 群 像 轉

變 成 傳 記 式 的 肖 像 作 品;後 期 為「 回 歸 自 然 時 期 」,不 再 刻 意 經

營 構 圖 與 主 題,常 以 大 自 然 風 景 入 畫,強 調 光 與 彩 的 調 和。

隱 身 在 社 區 內 的 李 梅 樹 紀 念 館,是 追 尋 大 師 足 跡 的 第 一 站,迄 今

已 經 二 十 七 年,由 三 兒 子 李 景 文 擔 任 執 行 長,專 責 導 覽 解 說。館

內 收 藏 完 整 畫 作 和 文 物 資 料,用 畫 筆 彩 繪 臺 灣 歷 史,包 括 對 三 峽 小 鎮 美 好 記 憶。

30


李梅樹 | 河邊夕景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31.5 x 41 cm


李梅樹 | 火燄山

1957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36 x 44 cm

李梅樹外出寫生的作品,表現臺灣山嶽之美。全幅以寒色調為主, 火炎山的山壁在陽光照射下,呈現特殊景觀,近中景樹叢也有空間 透視的空間處理,天空則以畫刀刮平,給人天氣明朗清爽的感覺。

李梅樹 | 河邊夕景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31.5 x 41 cm

以 三 峽 溪 畔 為 背 景, 描 繪 迎 著 朝 陽 洗 衣 的 婦 女, 景 色、 人 物、 溪 水 讓 人 回 溯 三 峽 河 港 歷 史。 天 空 與 溪 面 為 軸 線, 筆 觸 輕 淡 卻 具 洗 鍊 魅 力, 呈 現 柔 美 協 調 性。 次 畫 作 可 感 受 到 李 梅 樹 蘊 藏 的 豐 富 情 感,透過日常,回憶純樸如昔的三峽小鎮。 ( 藏 家 提 供 ) 32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李梅樹 | 玉山 瑞雪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17.5 x 14 cm

玉 山 , 為 臺 灣 最 高 峰 , 百 岳 之 首。 李 梅 樹 筆 下 的 玉 山, 有 覆 蓋 著 一 層 白 雪, 遠 景 採 用 泛 紅 的 折 色 搭 配 筆 觸 的 變 化 呈 現 出 山 的 立 體 感。 近 景 再由強烈的單色綠色筆觸呈現樹木樹木,襯托出臺灣玉山獨特的山景 !


藝術家年表 李梅樹

Mei- shu Li

1902

生於臺灣臺北三峽

1910

就讀三峽公學校

1914

開始接觸西洋繪畫

1915

直升三峽公學校農業實驗科

1918

入國語學校,向日本郵購講義,自習 油畫

1922

執教瑞芳公學校

1924

返三峽任教三峽公學校,並加入石川欽一郎 所開的「暑期美術講習」,結識倪蔣懷、陳 植棋、李石樵、陳澄波

1926

赴鶯歌尖山公學校任教

1 9 7 9 年,李 梅 樹 為 雄 獅 美 術 發 行 人 李 賢 文 ( 左 )導 覽 三 峽 祖 師 廟 工 場。圖 / 雄 獅 美 術

34

1927

以《靜物》入選由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 鄉原古統、木下靜涯所舉辦的第一屆臺灣美 術展覽會,簡稱臺展

1928

赴日入川端畫學校

1929

入東美西洋畫科

1934

東美畢業返台,創台陽展,任三峽庄 協會員

1935

當選三峽街協議會員

1938

再度當選三峽街協議會員

1939

三度前往日本,致力創作

1942

當選三峽街茶業組合長

1 9 7 9 年,李 梅 樹 與 自己 設 計 雕 成 的 石 獅 合 影。

圖 /雄獅美術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1945

光復受政府託製國父及蔣總統肖像

1973

1946

1975

當選三峽鎮鎮民代表會主席,任省展 評審至 1973 年

1947

主持祖師廟重建負責至逝世

1950

當選地方自治臺北縣第一屆縣議員至 第三屆

1962

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1964

任國立藝專教授兼主任至 1972 年

1967

創國立藝專雕塑科

1972

任國立藝專雕塑科主任

「 臺 陽 美 術 協 會 」成 員 於 1 9 3 7 年 的 合 影

自國立藝專退休 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

1976

任油畫學會理事長

1982

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回顧展

1983

逝世於板橋

1989

李梅樹紀念館開館

1997

倪再沁發表「茲土有情─李梅樹和他 的藝術」一書

1998

李梅樹紀念館榮獲文建會頒發的「文馨獎」

1 9 3 7 年 臺 陽 美 術 協 會 第 三 屆 美 展 移 展 至 臺 中 公 會 堂 時, 會 員 舉 行 座 談 會,前 排 左 起 為:陳 德 旺、楊 三 郎、李 梅 樹、 陳 澄 波、李 石 樵、洪 瑞 麟;第 二 排 左 三 為 楊 逵、後 排 左 四 為 張 深 切。


楊三郎

S a n - l a n g Ya n g

1907-1995

十 六 歲 獨 自 買 船 票 坐 船 到 日 本 求 學,臺 灣 油 畫 界 一 代 大 師 楊 三 郎 崇 尚 自 然

之 美,色 彩 運 用 鮮 豔 多 變,注 重 於 畫 中 肌 理 表 現 的 效 果,不 用 固 有 色 畫 法, 加 上 外 光 派 技 法,讓 作 品 中 呈 現 出 陽 光 四 溢 的 效 果,是 他 最 獨 特 的 用 色 技

法。

在 日 本 研 習 七 年 的 他 作 品 屢 次 獲 展 肯 定,也 參 與 臺 灣 美 術 運 動,1 9 2 9 年 與

陳 澄 波、陳 植 祺、陳 慧 坤、倪 蔣 懷、廖 繼 春 等 人 共 組「 赤 島 社 」,後 赴 法 深 造, 亦 是 成 立「 臺 陽 美 術 協 會 」的 一 員,對 於 推 動 臺 灣 美 術 研 究 風 氣 以 及 開 拓

西 畫 領 域,提 攜 後 進,推 動 美 術 活 動 貢 獻 良 多。

楊 三 郎 的 創 作 時 期 長 達 6 0 餘 年,繪 畫 題 材 以 風 景 為 主,靜 物 和 人 物 次 之。 構 圖 平 穩 對 稱,畫 面 充 滿 明 亮 鮮 豔 的 色 彩 和 厚 塗 的 油 彩 肌 理,曾 獲 國 家 文

藝 獎、特 別 貢 獻 獎、行 政 院 文 化 勳 章、並 擔 任 臺 陽 美 術 協 會 理 事 長。

1 9 3 4 年 自 巴 黎 歸 國 後 更 著 重 印 象 主 義 自 然 情 感 的 表 現,更 強 調 光 與 影 的 變 化,1 9 9 1 年,於 永 和 舊 居 成 立 楊 三 郎 美 術 館,使 該 區 成 為 臺 北 縣 永 和 市

藝 文 活 動 的 新 地 標,1 9 9 7 年 以 9 0 歲 高 齡 辭 世,他 的 影 響 不 墜,對 於 北 海

岸 的 海 景 及 歐 洲 的 風 景、美 國 的 鄉 間 景 色 和 他 遊 歷 世 界 各 國 映 入 眼 簾 的 影 像 都 記 錄 在 他 的 畫 作 當 中,臺 陽 會 仍 持 續 運 作,楊 三 郎 畫 風 的 餘 響 不 輟。

36

楊三郎美術館一隅

楊三郎畫室一隅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1 9 3 7 年 臺 陽 美 術 協 會 第 三 屆 美 展 移 展 至 臺 中 公 會 堂 時,會 員 舉 行 座 談 會,前 排 左 起 為:陳 德 旺、楊 三 郎、李 梅 樹、陳 澄 波、李 石 樵、洪 瑞 麟;第 二 排 左 三 為 楊 逵、後 排 左 四 為 張 深 切。


楊三郎 | 鹿兒島一景

1970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8F

楊 三 郎 一 生 堅 持 繪 畫, 熱 愛 寫 生, 為 求 實 景 寫 生, 其 足 跡 遍 及 國 內 外, 以 一 顆 熱 愛藝術的心,不畏爬山涉水之苦,勇於向大自然挑戰。

38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楊三郎 | 巴黎聖母院廣場 1978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12F

楊 三 郎 老 師 的 畫 作 多 用 鮮 豔 明 亮 的 印 象 與 色 彩 呈 現, 這 幅《 巴 黎 聖 母 院 廣 場 》 是 少有跳脫出固有色的創作。


楊三郎 | 麗山好日

1988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20F

多 重 層 疊 的 筆 觸 肌 理 澱 積 而 成 為 山 勢 走 向, 也 刻 畫 出 楊 三 郎 筆 下 高 山 的 雄 偉 。 一 筆 筆、 一 色 色 的 交 織 成 大 自 然 的 鳥 語 花 香。 藝 術 家 不 畏 艱 辛 為 了 記 錄 下大自然最真實的一面扛著畫具一步步朝著心中及筆下的聖山邁進。

40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楊三郎 | 泰國古寺

1988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8F

為 赴 泰 國 寫 生 之 作。 有 別 於 楊 三 郎 大 師 以 往 於 歐 美 寫 生 的 作 品, 可 能 是 受 到 當 地 氣 候 和 歷 史, 以 及 當 地 的 民 情 影 響, 泰 國 系 列 的 畫 風 與 其 他 作 品 相 較 下 較 為 細 膩, 筆 觸 溫 柔 用 色 平 實 , 就 如 同 泰 國 林 立 的 神 廟 一 般, 給 人 一 種 平 靜 安寧,十分圓融的情感。


楊三郎 | 鄉間古寺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12F

渾 厚 的 土 黃, 樸 實 的 暗 紅 褐 色, 透 過 雄 渾 而 粗 獷 的 平 塗 式 色 塊, 轉 向 繁 複、細緻的推砌式色面表現,是楊三郎表現鄉間古厝最為人稱道的情感。

42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楊三郎 | 鄉間一景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8F

運 用 濃 厚 的 印 象 派 情 調 和 鮮 麗 多 變 的 色 彩, 注 重 於 畫 中 肌 理 表 現 的 效 果, 加 上 外 光 派 技 法, 讓 作 品 中 呈 現 出 陽 光 四 溢 的 效 果, 也 是 他 最 獨 特 的用色技法。


楊三郎 | 法國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8F 他從自然寫實的描繪 ( 外光派 ) 走向 內心感情的表現 ( 後印象主義 ),可以 說是楊三郎留學法國後發展出來的浪 漫 風 情 與 光 影 寫 實 風 格, 並 於 之 後 的 六十年間,堅持一貫的畫風。

44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藝術家年表 楊三郎

S a n - l a n g Ya n g

1907

生於臺灣臺北網溪 ( 今永和 )

1923

赴日本京都美術工藝學院

1924

轉入京都關西美術工藝學院

1928

自關西美術學院畢業返臺

1929

作品靜物獲臺展特選第一名,與許玉燕小姐 結婚,再到日本東京。

1930

臺展最高推薦榮譽獎

1932

前往法國,作品賽納河入選法國秋季沙龍

1934

自法國進修返臺,與陳澄波、李梅樹、陳清 汾籌備臺陽美術協會

1935

創立臺陽美術協會展覽到現在特別陳列日本 春陽展

1937

舉辦個展於日本

1945

籌辦臺灣省立美術展

1962-1977

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文化大學教授

1973

於省立博物館舉辦各展

1974

成立中華民國油畫學會

侏羅紀博物館館 長 於 楊 三 郎 畫 室

李 承 倫 館 長 與 楊 三 郎 兒 子 楊 星 朗 合 照 於 楊 三 郎 美術館

46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1976

擔任中華民國油畫學會第一屆理事長

1990-1995

1979

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楊三郎油畫展

1991

楊三郎美術館開幕

1985

獲頒行政院文化勳章

慶祝臺灣光復 40 週年,全省美展回顧展獲 邀為評議委員

1987

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楊三郎回顧展

1987

任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諮詢

任中華民國臺楊美術協會理事長

1992 1995

五月六日過世,五月二十九日國葬,覆蓋國 旗榮獲總統褒揚令,榮獲華夏一等獎,一生 遊歷世界各國,捕捉光與影的變化,對於臺 灣美術界扶持不遺餘力

1989

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楊 三郎回顧展

創作中的楊三郎。

在 臺 灣 美 術 史 舉 足 輕 重 的「 臺 陽 美 展 」的 畫 家 們,經 常 就 在 楊

三 郎( 左 四 坐 者 )家 中 聚 會。仔 細 瞧 瞧,前 輩 畫 家 郭 雪 湖、廖 繼 春、陳 進、林 玉 山、顏 水 龍、李 石 樵 都 在 裡 面。( 楊 三 郎 美 術 館 提 供 )

1937年 臺灣新民報社


洪瑞麟

Jui -l ing Hung

1912-1996

1 9 1 2 年 出 生 於 臺 北 大 稻 埕,以「 礦 工 畫 家 」聞 名 的 前 輩 藝 術 家 洪

瑞 麟,受 到 日 本 當 時 普 羅 美 術 思 潮 影 響,其 創 作 內 容 更 加 關 懷 社 會

底 層 生 活。洪 瑞 麟 成 年 之 後 從 日 本 武 藏 野 美 術 大 學( 帝 國 美 術 學 校 前 身 )畢 業,這 裡 培 養 出 來 的 畫 家 號 稱「 野 武 士 」,與 東 京 藝 術

大 學 的 正 統 宮 廷 派 講 求 的 高 貴 畫 風 不 同,野 武 士 豪 邁 奔 放,畫 工

人、妓 女、貧 民 窟,關 懷 勞 動 者 的 日 常 生 活。

48

1929年 7月 1日臺灣繪畫研究所開設 餐宴於蓬萊閣 餐廳,前排有石川欽一郎 (右三 )、倪蔣懷 (左三 )、 藍蔭鼎 (右一 )、陳植棋 (右二 ),兩位新學員洪瑞麟 (左二 )、陳德旺 (左一 ),後排為陳英聲 (右二 )與兩 位女服務生。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帝美化妝舞會的相片,可以看出該校的創新風氣

翻攝自《礦工・太陽・洪瑞麟》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日 後 洪 瑞 麟 進 入 礦 坑 工 作,用 畫 筆 記 錄 礦 工 生 活,講 求 的 就 是 讓 看

畫 的 人 聞 到 泥 土 的 味 道,拿 命 來 討 生 活 的 現 實 中,卻 同 時 兼 顧 內 心

嚮 往 的 藝 術 世 界。追 憶 洪 瑞 麟 的 生 命 足 跡,百 年 前 繁 華 的 大 稻 埕 更

是 孕 育 其 藝 術 的 啟 蒙 地,師 承 石 川 欽 一 郎,結 識 倪 蔣 懷、陳 植 棋 等

前 輩,歷 經 西 洋 畫 的 訓 練,作 品 受 英 式 水 彩 畫 風 影 響,大 稻 埕、臺

北 近 郊。

作 品 主 要 題 材 為 礦 工、裸 女、風 景,畫 作 多 為 速 寫 及 水 彩、油 彩 畫 作 反 之 甚 少。晚 年 移 居 美 國 加 州,以「 太 陽、雲、海 」系 列 著 稱。

洪 瑞 麟 三 十 五 年 的 礦 工 繪 畫,為 臺 灣 土 地 苦 難 的 靈 魂 留 下 史 詩 般

的 生 動 紀 錄,風 景 創 作 亦 充 滿 了 對 土 地 的 情 感,色 彩 鮮 明、筆 觸 真 誠 而 樸 實。

洪 瑞 麟 的 大 兒 子 洪 鈞 雄 說 :「 我 的 爸 爸 是 一 個 平 凡 人,過 著 平 常 的 生 活。」,這 就 是 平 凡 中 見 偉 大 最 好 的 例 子。

成 為 礦 山的 男 人,和 兒 子 拍 照 紀 念 時 也 戴 著 礦 工 帽,笑 起 來 很 率 直 很 可愛 翻攝自《礦工 太陽 洪瑞麟》

194 3年 3月 7日稻江 義塾塾友會紀念。第三 排右一爲洪瑞 麟,第 二 排 右 起 第 八 位 是 吳 清 海 老師,右 起 第 九 位 是 稻 垣 藤兵衛校長。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洪瑞麟 | 礦工 速寫 Sketch 27 x 39.5 cm

50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洪瑞麟曾任職於瑞芳的煤礦工廠,以礦工為創作題材的「礦工時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

作 品 。他 曾 說「 我 的 畫 就 是 礦 工 日 記 ,也 是 我 自 己 的 反 省 」,實 踐 一 生 當 中 體 察 勞 動 者 , 和堅持為勞動者作畫的精神,三十年投身 2000 公尺的地底礦坑,不見天日,大家進入 了坑道,有幸出來已是黃昏,這是礦坑生活的寫照。


洪瑞麟 | 入坑 1951 速寫 Sketch 48.5 x 41 cm

看 洪 教 授 的 畫, 有 如 讀 一 部 臺 灣 美 術 史, 甚 至 臺 灣 社 會 轉 變 史。 當 藝 術 產 生 時, 作 者 所 理 解 與 表 現 的 形 象 思 維, 在 解 讀 者 或 欣 賞 者 可 以 完 全 解 碼 時, 才 能 被 尊 重。 他 以 生 活 為 師, 不 避 開 現 實 與 現 象 的 衝 擊, 而 沉 澱 了 藝 術 本 質 的 掌 握, 在 坑 內 作 畫, 時 常 兩 到 三 分 鐘 內 必須完成,以快速深刻的筆劃,表現出勞動者的辛勞。

洪瑞麟 | 雞群

1955 水墨 Ink Painting 26.7 x 37.8 cm

他 用 筆 不 同 於 一 般 畫 家, 卻 不 知 道 他 在 藝 術 創 作 符 號 上 的 掌 握, 有 如 他 內 斂 性 格 的 涵 養, 而 這 項 符 號 正 是 藝 術 家 難 得 的 成 就; 後 者 是 他 東 方 美 學 的 詮 釋, 已 不 是 西 方 畫 家 可 以 相 隨 的, 他 一 直 嘗 試 著 以 毛 筆 水 墨 作 為 工 具, 在 宣 紙 上 創 作, 難 得 一 筆 一 氣 呵 成 並 且 成 功 掌 握速度,展現其深厚的功力。 52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洪瑞麟 | 孤舟

1963 水彩 紙本 Watercolor on paper 34 x 24.5 cm

畫就是畫,它是畫家生命的投射,也是人類經驗與情感的具體符號,

它 傳 遞 了 人 生 的 美 好 與 力 量。 洪 教 授 的 畫 富 有 生 力, 是 他 長 期 以 睿 智 才 情 表 現 的 結 果, 他 不 是 在 畫 什 麼, 而 是 在 表 現 什 麼, 就 如 畫 中 的 小 舟 與 周 遭 的 景 物 並 組 合 成 可 以 被 感 知 的 形 質, 這 一 過 程 是 在 堅 持 與 信 念 中 完 成 的。 洪 教 授 投 入 了 生 命, 掌 握 了 時 代, 當 然 畫 作 就 顯得特別的雋永了。

洪瑞麟 | 香蕉園

1968 水彩 紙本 Watercolor on paper 39.5 x 54.5 cm

色 彩 雖 濃 厚, 但 明 暗 的 描 繪 亦 較 多 , 頗 能 道 盡 南 國 的 濃 艷 和 香 蕉 園 的 層 次。 強 勁 的 筆 觸 不 但 見 於 厚 塗 之 處, 亦 見 於 底 端 植 物 和 物 體 之 勾 勒, 在 輕 鬆 中 見 強 勁。 畫 面 多 層 次 的 綠, 固 為 主 體, 但 香 蕉 樹 幹 之棕色亦收相得益彰之效。


54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洪瑞麟 | 野柳漁村

1972 粉彩 速寫 Pastel Sketch 25.5 x 8.5 cm

洪 瑞 麟 的 反 思 與 襯 托 的 筆 法, 尤 其 以 水 墨 畫 法 之 人 物、 人 體 速 寫, 由 線 結 構 成 面, 轉 面 反 襯 線 條 的 肌 理, 是 令 人 感 反 圖見地法,也活澄了畫面的簡約。


洪瑞麟 | 百合 1973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33.5 x 24.5 cm

此 品 油 彩 於 畫 布, 繪 敘 粉 色 桌 面 上, 百 合 置 於 深 色 瓶 內, 花 束 瓣 層 疊 柔 嫩, 優 雅 盛 綻 , 深 綠 葉 子 片 片 舒 展、 交 錯, 相 互 襯 映, 觀 來 嬌 豔 動 人, 予 人 一 片 朝 氣 蓬勃、茂盛繁榮之景象,色彩飽和明亮, 尤 為 奪 人 眼 球 , 筆 觸 豐 富 鮮 明, 背 景 層 疊 斑 斕, 與 主 體 相 互 對 比 強 烈, 使 畫 面 綻 放 出 生 命 力 的 光 采, 洋 溢 著 歡 愉 和 喜 悅,描繪細膩入微,整作構圖工整經典, 對 比 強 烈 鮮 明, 明 暗 光 感 的 變 化 掌 握 得 宜, 描 摹 縝 密, 佈 局 平 穩, 予 人 清 新 悠 然之感。

洪瑞麟 | 海鷗飛

1977 水彩 紙本 Watercolor on paper 41 x 31.5 cm

洪 瑞 麟 把 藝 術 引 入 生 活 的 核 心, 作 為 自 然 主 義 與 象 徵 主 義 的 符 號 詮 釋 者, 使 它 成 為 自 己 獨 特 的 信 仰 圖 騰, 應 用 在 畫 面 上, 有 可 讀 有 感 的 詩 情; 就 如 這 幅 海 鷗 單 飛 的 畫 作 海, 海 天 一 線 間 的 美 感 深 植 於 畫 面的組合,與完善的心緒,成為深邃而神秘的表現。 56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洪瑞麟 | 鄉野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38 x 53 cm

洪 瑞 麟 筆 下 的 這 幅 鄉 野 油 畫, 很 能 勾 起 人 們 內 心 深 處 的 情 懷, 那 綿 延 遠 山、 鄉 野 小 徑、 蔚 藍 天 際, 那 簡 淡 的 生 活 和 淳 樸 的 鄉 情, 每 每 記起常常會心生許多的想念感慨。

洪瑞麟 | 日出 1982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44 x 59 cm

晚年移居加州海邊小鎮,常畫日出、晚霞、海邊風景、特別的陽光, 成 為 他 人 生 最 後 階 段 的 創 作 表 現。 這 幅 畫 的 特 徵 以 分 割 筆 觸 技 法 逐 步 上 色, 不 像 以 往 強 烈 對 比 的 筆 觸 勾 勒 出 畫 作 線 條, 而 是 以 筆 觸 為 單 位, 藉 由 一 筆 一 筆 畫 上 柔 和 互 補 的 色 彩, 來 呈 現 對 光 影 變 化 和 空 氣晃動那一瞬間的印象。


藝術家年表 洪瑞麟

Jui -l ing Hung

1912

1938

出生於臺北大稻埕

1927

十六歲參加臺灣繪畫研究所,師承石川欽一 郎,成為第一批學生

1930

赴日留學,作品入選日本白日會展,參加第 四屆臺展

1932

進入帝國美術學校,教師多為歐洲歸國藝術 家,學風自由,具有實驗精神

1936

畢業於帝國美術學校西畫本科 ( 現為武藏野 美術大學 ),東京,日本

學成歸國,接受倪蔣懷邀請,於瑞芳地區展 開其礦坑工作生涯

1938

組織 MOUVE 行動美術,並舉辦首屆展覽

1952

復歸臺陽美展,並展出礦工圖

1954

退出臺陽美協,另組紀元美展

1960-1966

參加青年會,環島旅行作畫,受聘國立藝專 美術科兼任教授,指導油畫、水彩、素描, 常找模特兒加強學生作畫能力,也教大家用 東方水墨技法加上西方的粉彩,以中西合併 的方式呈現。擔任大專學術科閱卷委員,並 赴日考察美術教育

洪瑞麟晚年影像。

1932年,洪瑞麟(左)與友人合影。

58

1943年 3月 7日稻江義塾塾友會紀念。第三排右一爲洪瑞麟,第二排右起第八位是 吳清海老師,右起第九位是稻垣藤兵衛校長。(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1972

自煤礦場退休

1973-1975

至東南亞、日本及美國各地旅遊寫生

1976

擔任北市美展、北區大專書畫展及省展評 審,全國美展籌備委員

1977

當選中華民國油畫學會理事

1978

擔任第三十三屆省美展評審委員

1979

擔任北區大專學生美展評審委員,於臺北發 表「三十五年礦工造形展」

1980

五月為永安坑災變,以二十五幅礦工速寫於 臺北阿波羅畫廊舉行「五一勞動節,救援永 安坑災變」義賣

1987

洪瑞麟工作室成立

1987

北美館展出 礦工與裸女

1990

省立美術館展覽 ( 今國美館 )

1993

出版《臺灣美術全集 洪瑞麟》

1996

於美國加州過世

1936年 12月 1日,洪瑞麟 (左二 )參加帝美的 化妝舞會,作風自由大 膽的「野 武士」,在舞會 裡的扮相更是爭奇鬥艷,創意十足。

1 9 3 7 年 臺 陽 美 術 協 會 第 三 屆 美 展 移 展 至 臺 中 公 會 堂 時,會 員 舉 行 座 談 會,前 排 左 起 為:陳 德 旺、楊 三 郎、李 梅 樹、陳 澄 波、李 石 樵、洪 瑞 麟;第 二 排 左 三 為 楊 逵、後 排 左 四 為 張 深 切。

國寶 級 礦 工 畫家 洪 瑞 麟 生 平 與 作品。圖 為投影片上的洪瑞麟身影。

中央社記者林宏翰洛杉磯攝

108年 12月 29日


張萬傳

Wan- chuan Chang

1909-2003

原 本 是 餐 桌 上 食 材,透 過 張 萬 傳 的 筆 觸,經 過 形 狀、色 彩 的 描 繪,一 躍 成 為

紙 上 生 動 創 作,愛 吃 魚、也 愛 畫 魚 的 張 萬 傳,由 於 二 二 八 事 件 落 幕 之 後,在

當 時 有 訓 導 之 責 的 老 師 皆 會 被 盤 問,因 此 張 萬 傳 開 始 了 他 的 避 險 旅 程。

張 萬 傳 先 避 居 草 山 老 家,後 投 靠 在 金 山 行 醫 的 大 弟 張 萬 居,在 金 山 小 漁 村

中 隱 性 埋 名 從 事 捕 魚 工 作,同 時 不 忘 創 作,此 時 期,張 萬 傳 開 始 大 量 描 繪

「 魚 」,魚 不 僅 是 他 當 前 眼 前 所 見 之 物,也 代 表 思 念 愛 吃 魚 的 父 親。

從 油 畫、水 彩 到 綜 合 媒 材 畫 作,都 能 看 見「 魚 」的 蹤 跡,他 喜 愛 從 身 旁 取 材,

生 活、家 人 甚 至 飲 食,都 能 是 他 的 靈 感 來 源。

張 萬 傳 1 9 0 9 年 出 生 在 淡 水,2 0 0 3 年 以 9 5 歲 高 壽 過 世,他 從 1 9 歲 開 始 投

入 繪 畫 世 界,深 受 新 興 畫 風 日 本「 野 獸 派 」與 法 國「 巴 黎 派 」影 響,在 七 十

多 年 的 創 作 生 涯 中,畫 筆 幾 乎 不 離 手,甚 至 連 在 吃 飯 時,醬 油 也 能 成 為 他 畫 作 的 顏 料,時 至 今 日,他 野 獸 派 粗 曠 大 膽 的 筆 觸,不 管 是 魚 還 是 裸 女 都 是 臺 灣 第 一 人。

60

1 9 7 3 年 張 萬 傳 於 臺 北 市 中 山 堂 集 會 室 舉 辦 個 展,當 時 的 小 品目 錄

張萬傳 舉 辦 個 展時的留影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1 9 2 7 年 倪 蔣 懷 先 生 舉 辦 臺 灣 水 墨 畫 展,張 萬 傳 也 參 與 其 中,之 後 在 石 川 欽 一 郎 主 導 之 下 改 為 臺 北 繪 畫 研 究 所,受 日 本 鹽 月 桃 甫

( S h i o t s u k i Tō h o ) 豪

放、率 真 的 野 獸 派 筆 觸 進 而 啟 發 了 張 萬 傳,於 日 本 習 畫 時 法 國 畫 家 烏 拉 曼

(Vlaminck)展 覽 也開 啟了 張

萬 傳 的 另 一 面,令 他 印 象 深 刻。

1 9 3 0 考 入 帝 國 美 術 學 校,當 時 全 世 界 流 行 巴 黎 畫 派,日 本 畫 家 藤 田 嗣 治

( F o u j i t a T s u g u h a r u )、法 國 畢

卡索

( P i c a s s o ),當 時

主 導 了 全 世 界 的 風 格,張 萬

傳 不 喜 流 於 主 流,索 性 離 開 的 帝 國 美 術 學 校 進 入 川 端 畫 院 學 習,1 9 3 2 年 時

逢 2 4 歲 在 日 留 學 的 張 萬 傳 將 畫《 廟 前 市 場 》送 回 臺 灣 參 與 第 六 屆 臺 展 並

入 選。1 9 3 6 林 克 恭 擔 任 廈 門 美 專 校 長,邀 請 張 萬 傳 至 學 校 任 教。 在 日 本 時 以 自 學 方 式,吸 收 當 時 巴 黎 烏 拉 克 曼

義大利畫家莫迪里亞尼

( M o d i g l i a n i ),以

(Vlaminck)野

獸 派、表 現 主 義

不 受 拘 束 的 色 彩 和 線 條 畫 風,開 創

他 個 人 獨 有 的 藝 術 風 格,堪 稱 為 臺 灣 野 獸 派 之 父。

豪 邁 不 羈 的 張 萬 傳,筆 下 的 創 作,常 以 魚、裸 女 和 風 景 為 主 題,畫 作 大 多 呈 現 出 深 層 形 色 交 錯 的 特 質,這 些 經 典 創 作 重 新 展 出,要 帶 領 畫 迷,進 入 一

代 大 師 狂 野 的 藝 術 世 界 裡。

張萬傳的教學生涯 往日在淡水岸邊停泊的船隻,繁華的風景速寫

淡 水 白 樓,建 於 1 8 7 5 年, 張萬傳老師希望政府維護 的 文 化 古 蹟,但 最 終 還 是 拆 除。

張 萬 傳 老 師 與 眾 多 留日 畫 家 留 影


張萬傳 | 魚與高麗菜

1935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33 x 24 cm

這 一 件 極 少 見 的 1935 年 早 期 作 品, 魚 類、 貝 類 等 海 產 食 品 不 耐 貯 放, 容 易 腐 壞 , 但 張 萬 傳 仍 創 作 大 量 的 魚 類 畫 作,1930 年 至 1940 年 間 繪 作 甚 至 有 海 螺 出 現。 無 論 是《 魚 與 高 麗 菜 》 、《 紅 魚 》、《 飛 魚 》, 都 有 著 如 同 自 市 場 剛 購 物 返 家 時 擺 放 於 廚 房 的 生 鮮 物 品 的 特 色, 率 真 的 筆 觸、 大 膽 的 用 色 早 在 1935 年的作品中即可看出。

62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張萬傳 | 廈門古厝

1940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24 x 33 cm

出 生 淡 水 的 張 萬 傳 打 從 留 日 期 間 接 觸 到 巴 黎 畫 派 開 始, 對 於 這 種 強 烈 個 性、 有 點 邊 緣、 又 有 著 異 鄉 情 懷 的 獨 特 美 感, 產 生 了 深 深 的 共 鳴。 而 古 厝, 就 是 他 最 愛 的 主 題, 因 為 古 厝「 親 切、 有 味, 若 不 畫, 根 本 就 會 消 失 」。《 廈 門 古 厝 》 為林克恭老師邀請張老師於廈門任教時期所創作的少數珍貴廈門作品。


張萬傳 | 觀音山 約 1940-1950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33 x 21 cm

豪放、瀟灑、粗短有力的筆勁,畫面中藉由藍綠色彩之明暗對比、抑揚頓 挫,透過綿密的筆觸,自平野、山陵而天空,層層推遠,結構出一個富含 韻律與節奏感的迷濛景致。

張萬傳 | 水果靜物 約 1940-1950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27 x 22 cm

64

張萬傳的藝術生涯橫跨七十年,並曾在臺灣與日本接受藝術方面的訓練, 他 的 獨 特 繪 畫 風 格 融 合 了 野 獸 派、 表 現 主 義 以 及 長 年 累 積 的 刻 苦 生 活 經 驗。 在《 水 果 靜 物 》 中, 張 萬 傳 運 用 一 系 列 的 大 地 色 調, 以 綠 色 和 棕 色 為主,來描繪畫作的背景。


他 們 的 青 春

張萬傳 | 玉山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1960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32 x 23 cm

張萬傳以季節的變換,表現高山不同的面貌。他在暗綠色系下,層層表現 山林入秋的景象,深重的色塊,層次分明,山的精神與象徵,透過厚重的 油彩,有了新的意象。

張萬傳 | 林家花園 1966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4F( 藏家提供 )

這幅作品構圖立體,筆觸奔放,用色鮮豔而大膽,將建築物刻劃的有稜有 角,豪放粗獷的筆觸之中搭配強烈的色彩對比,卻不失細膩的變化,使幽 靜的林家花園呈現嶄新的風貌。


張萬傳 | 百合花

1970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33 x 24 cm

他 大 膽 的 應 用 白 色、 紅 色、 黃 色 和 綠 色 等 亮 色 來 描 繪 作 品 的 主 題, 成 功 地 吸 引 了 觀 賞 者 的 目 光 焦 點。《 百 合 花 》 中 輕 快、 極 簡 又 隨 意 的 黑 色 筆 畫, 看 似 不 經 意 卻 為 圖 像 中 的 花 朵 與 磁 碗 注 入 了 能 量, 也 同 時 凸 顯它們的立體感。

張萬傳 | 西班牙街景

1975 水彩 紙本 Watercolor on paper 25.2 x 35.7 cm

《 西 班 牙 街 景 》 描 繪 1975-1977 年 至 歐 洲 旅 居 時 的 所 見 所 聞。 畫 面 裡 遠、 中、 近 景 的 多 層 次 構 圖, 以 大 膽、 粗 獷 的 線 條 搭 配 獨 具 風 格 的 陰 鬱 色 彩, 表 現 出 張 萬 傳 老 師 特有的野獸派與巴黎畫派的風格。 66


他 們 的 青 春

張萬傳 | 教堂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1976 水彩 紙本 Watercolor on paper 25 x 36 cm

張 萬 傳 在 看 似 雄 渾 豪 邁 的 筆 觸 中, 往 往 透 露 著 細 膩 典 麗 的 色 彩; 在 豐 實 厚 美 的 畫 面 肌 理 中, 散 發 著 淡 淡 的 憂 鬱 與 愁 苦。 這 些 特 質, 正 如 他 的 靈 魂 帶 著 飄 浪 的 本 質, 其 作 品 卻 又 是 如 此 典 麗 精 緻, 是 其 心 靈 忠 實 的 映 現。1 97 5 -1 9 7 7 年至歐洲旅居時回臺於臺灣省立博物館 ( 今國立臺灣博物館 ) 展覽作品之一。


張萬傳 | 裸女

1980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16 x 24 cm

68

臺 灣 野 獸 派 之 父 的 張 萬 傳 老 師, 在 裸 女 作 品 中 脫 離 自 然 形 象 拘 束, 表 現 狂 放 不 羈 的 創 造 力, 張 萬 傳 在 作 品 中 亟 欲 表 達 的, 不 是 裸 體 畫 傳 統 的 美 感, 也 不 是 為 了 鉅 細 靡 遺 敘 述 細 節; 更 不 是 為 了 要 創 造 浪 漫 與 感 性 的 畫 面。 相 反 地, 他 要 強 調 的 是 形 體 之 間 的 互 動, 畫 家 不 以 飽 滿 的 線 條 勾 勒 輪 廓, 而 是用色彩塑造形體,造就了自然與粗操的巧妙混合。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張萬傳 | 魚

1980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24.5 x 33.5 cm

此 一 時 期, 張 萬 傳 在 色 彩 的 使 用 上, 鮮 豔、 濃 重、 對 比 強 烈, 白 色 顏

料 的 使 用 更 為 頻 繁, 除 了 使 用 在 強 調 魚 或 物 件 的 亮 處, 增 加 立 體 效 果 與 視 覺 活 潑 感, 也 喜 歡 以 白 色 顏 料 厚 塗 或 是 塗 在 未 乾 的 底 層 顏 料 之 上,讓顏料形成粉色的色調。

張萬傳 | 年年有餘 1982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53 x 45.5 cm

在背景的處理上,他結合了自從 1960 年代以來所發展出來的各種技法 來表現,厚塗重抹、乾擦或是加上不同顏色、交叉縱橫的粗短筆觸。構 圖走向多元變化,以魚或是盤魚為主體放置於畫面中央位置最為多見, 除此之外,少數取景以較寬廣的方式及加上水壺與靜物之後的背景。


張萬傳 | 水果靜物 1989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35 x 27 cm

在《 水 果 靜 物 》 中, 張 萬 傳 隱 約 地 為 物 件 勾 勒 出 輪 廓, 巧 妙 地 展 現 了 水 果、 魚 與 餐 具 的 形 體, 調 和 了 餐 桌 上 的 描 繪。 張 萬 傳 的 想 像 力 豐 富 又 具 原 創 性, 並 且 充 滿 了 驚 喜。 他 非 傳 統 的 構 圖, 為 他 的 作 品 帶 來 親 切 感, 豪 邁 的 筆 觸、 形 色 交 融 的 美 感 彷 彿 描 繪 的 是 家 中 隨 處 可 見 的 角 落。

張萬傳 | 紅魚

1990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37 x 18.5 cm

本 幅 作 品 是 典 型 張 萬 傳 晚 年 的 作 品,90 年 代 使 用 蠟 筆、 黑 色 簽 字 筆, 加 強 線 條, 有 可 能 因 老 師 晚 年 白 內 障 看 不 清 的 緣 故, 將 所 有 的 元 素 還 原 到 最 單 純 的 狀 態, 幾 乎 抽 離 的 形 象, 以 藍 綠 為 主 的 背 景, 運 用 單 純 的 筆 觸 構 成 一 幅 色 彩 鮮豔的畫作,清新而躍動。 70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張萬傳 | 瓶花

1991 水彩 紙本 Watercolor on paper 25 x 38 cm

張萬傳為臺灣早期赴日學習西洋繪畫 的 重 要 前 輩 藝 術 家 之 一,1909 年 生 於 淡 水,200 3 年 以 95 歲 高 齡 辭 世。 90 年 代 張 萬 傳 老 師 素 描 作 品 增 加, 油畫系列減少,這件作品構圖不同於 以往,實為上上之作。

張萬傳 | 馬頭魚

1997 水彩 紙本 Watercolor on paper 23 x 37 cm

90 年 代 後 期 張 老 師 因 為 中 風, 因 此 作 品 較 少, 魚 的 輪 廓 傾 向 鬆 散、 模 糊, 往 往 簡 單 幾 筆 就 把 一 條 魚 的 感 覺 表 達 出 來。 張 萬 傳 在 嘗 試 運 用 最 簡 單 的 筆 觸 表 達 魚 的 形 體。 色 彩 似 乎 也 降 到 最 低, 往 往 簡 單 敷 上 淺 淡 的 水 彩, 顏 色 不 向 前 期 的 鮮 豔 複 雜, 色 彩 單 純 而 淺, 甚 至 僅 僅 使 用 一種顏色,敷抹在魚形上即可。


藝術家年表 張萬傳

Wan- chuan Chang

1909

生於臺灣臺北縣淡水鎮

1916

遷居臺北大稻埕太平町 ( 今延平北路一帶 )

1924

進「臺灣洋畫自由研究所」( 後改名為「臺 灣繪畫研究所」) 學習石膏素描與水彩,與 洪瑞麟陳德旺結識,加入「臺灣水彩畫會」

1929

與洪瑞麟、陳德旺先後赴日,均進入「東京 私立川端畫學校」及「本鄉繪畫研究所」研 習西畫,以一幅臺灣風景入選日本第一美術 展

72

當 年 淡 水 白 樓 重 建,張 萬 傳 先 生 號 召 政 府 保留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

1930

與野獸派畫家鹽月桃甫 (Shiotsuki Tōho) 結識, 為日後畫風傾向於野獸派風格影響之一

1930

考入帝國美術學校,在日留學的張萬傳將畫 《廟前市場》送回臺灣參與第六屆臺展並入 選。

1934

首次參觀烏拉曼克 (Vlaminck) 展覽後深受感 動,為其日後畫風傾向於野獸派風格影響之 二

1937

成立 MOUVE 畫會,用行動改變臺灣美術文 化

少年時期的張萬傳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1938

前往廣東旅遊,並參觀廈門美專,與該校校 長黃遂弼結識,應廈門美專邀聘,任教於該 校油畫科

1941

1938

1942

參加第一屆府展以油畫《風景》一作獲得特 選。同年退出臺陽協會,並首次展出作品 《後街風景》等畫作

1939

入選第二屆府展

1940

張萬傳、謝國鏞、黃清埕於廈門舉行三人展

1941

MOUVE 美協改稱為「臺灣造型美術協會」, 增加美工設計成為綜合藝術團體

臺灣造型美術協會展於臺北教育會館,展 出畫家包括張萬傳、陳慧坤、顏水龍、范 倬造、黃清埕、洪瑞麟、藍運登、謝國鏞 日本於臺灣實施「繪具材料統制法」,故 此時起多以「馬糞紙」充當畫布作畫。臺 灣造型美術協會於臺南「望鄉茶室」舉行 速寫展覽,發現魚的造型之美,因此「魚」 成了風格中的另一類典型代表

1942

參加第五屆府展以油畫《廈門所見》一作 獲得入選。創作出代表作品之一的《淡水 白樓》

張萬傳 | 廈門古厝 1940 油彩 畫布 24 x 33 c m

第一排左起為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第二排右起為謝國 鏞、張萬傳。


藝術家年表 張萬傳

Wan- chuan Chang

1946

接受建國中學校長的聘任而任教於該校

1947

因二二八事件離開建國中學,避居陽明山、 金山一帶,成為往後創作的素材

1948

二二八事件之後,任教於大同中學,擔任訓 導主任一職

1954

因「臺灣造型美術協會」會員分散,故與洪 瑞麟、張義雄、廖德政、陳德旺、金潤作等 人共組「紀元美術展」。連續四年舉辦四屆 後便停頓十八年

1964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夜間部與延平學院聘 任教授油畫。

1972

抵達法國,專心繪事創作,主題多以塞納河 畔風光為主。參觀美術館以印象派美術館及 現代藝術博物館為主

1976

由法國轉往西班牙馬德里,前往羅馬、威尼 斯遊歷

1977

張萬傳於臺灣省立博物館 ( 今國立臺灣博物 館 ) 舉行「旅歐作品展」,展出遊歷西班牙、 法國、義大利、泰國、香港等地七十餘幅靜 物及風景作品

張萬傳描摹創作中

民國 67 年 12 月 24 日 臺 灣 日 報 報 導

張萬傳畫像

74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1979

取道日本再轉往美國、墨西哥遊歷許多城 市:創作出三冊淡彩及鉛筆速寫

1990

1980

1990

於臺北春之畫廊舉行「年年有魚」畫展,展 出一百餘幅魚畫。同年創立「北北美術會」, 並擔任會長

1987

明生畫廊舉辦「張萬傳畫展」,展出其年初 旅美、德州及途經日本所繪之風景、魚、靜 物、裸女等作品五十餘幅

前往荷蘭參觀梵谷百年展,受梵谷 (Van Gogh) 表現主義的影響得到新的啟發 聞淡水白樓將被拆除重建新建築,擬捐出畫 作,藉此拋磚引玉。期能為這棟曾是早期臺 灣畫家寫生繪的歷史性建築找回一線存留的 生機。1 月,於印象藝術中心舉行「張萬傳 傳奇」畫展

1997

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八十八歲回顧展

2003

以 95 歲高齡過世

張萬傳旅歐作品展展出

張萬傳 | 浴女 原始表現主義的筆觸

張萬傳 | 西班牙教堂 1 9 7 7 年 張 萬 傳 老 師 旅 歐 回 臺 後,於 省 立 博 物 館 舉辦 展覽的作品之一


珍貴素描手稿 張萬傳

Wan- chuan Chang

張 萬 傳 | 日本 九 州 素描 紙本 張萬傳 | 黃魚 素描 紙本 1989

張萬傳 | 淡水教堂 素描 紙本

張萬傳 | 男模特 素描 紙本 此 為 張 萬 傳 老 師 創 作 生 涯 中,極 為 少 見 的 男 性速寫作品

76

張萬傳 | 秋刀魚 素描 紙本

張萬傳 | 紅魽 素描 紙本 1987

張萬傳 | 九份 素描 紙本 1974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張 萬 傳 | 日本 九 州 素描 紙本

張萬傳 | 女模特 素描 紙本 臺北畫室中作畫的女學生

張萬傳 | 淡水教堂 素描 紙本

張萬傳 | 飛魚 水彩 紙本

張萬傳 | 鱸魚 素描 紙本 1995 張 萬 傳 | 日本 九 州 素描 紙本

張萬傳 | 淡水一景 素描 紙本 往 日 在 淡 水 岸 邊 停 泊 的 船 隻,繁 華 的 風 景 速 寫

張萬傳 | 馬頭魚 水彩 紙本 1994

張萬傳 | 女模特 素描 紙本


張義雄

Y i-h s iung

1914-2016

Chang 張義雄老師其夫人江寶珠 的畫作

1 9 1 4 年 出 生 於 嘉 義 的 張 義 雄,儘 管 求 學 之 路 艱 辛,但 不 影 響 他 成 為 臺 灣 重

量 級 藝 術 家,張 義 雄 早 期 的「 黑 線 條 」,勾 勒 出 現 實 的 題 材,以 其 扎 實 的 功

力,筆 觸,描 繪 出 其 生 命,顛 沛 流 離,劫 難 流 浪 打 拼 的 寫 照。其 畫 風 明 快 卻 沉 穩 內 斂,在 藝 術 語 彙 的 掌 握 上 游 刃 有 餘 方 能 得 致。往 往 以 嚴 整 的 黑 線 或

深 色 勾 勒 所 繪 題 材 的 輪 廓,這 種 非 寫 實 性 的 描 邊 和 畫 面 結 構、造 型 的 安 排

共 同 創 造 了 畫 面 的 主 體 架 構,但 是 畫 家 在 色 彩、筆 觸、肌 理 的 運 用 上 卻 像

自 由 抒 發 一 般,在 黑 線 架 構 中,諧 調 整 合 為 一 種 自 然、率 真 的 感 性 筆 觸。

張 義 雄 的 創 作 的 難 能 可 貴 之 處,就 在 於 他 不 甘 只 當 續 貂 之 尾 而 努 力 求 變,

但 又 不 附 隨 新 起 流 派 以 致 失 去 自 我,淪 為 三 明 治 的 夾 心。他 確 實 有 走 出 自

己 的 藝 術 之 路。

張 義 雄 各 個 時 期 與 各 式 題 材 都 可 看 出 他 獨 特 的 風 格,例 如 他 的 小 丑 系 列 畫

作,其 中 的 油 彩 和 肌 理 質 感 的 細 緻 經 營 就 可 看 出 其 畫 技 之 精 湛,且 主 題 選

擇 與 表 現 方 式 又 明 顯 不 同 於 其 他 藝 術 家,而 有 獨 到 的 個 人 特 色 和 新 意。

78

張義雄 | 塞納河畔 油彩 畫布 1981

張義雄 | 牧羊 油彩 畫布 1992


張義雄 | 小丑

1995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17.5 x 14 cm


張義雄 | 東門

1951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21 x 15 cm

張 義 雄 老 師 早 期 以 濃 深 的 黑 色 的 線 條 強 調 物 體 輪 廓 ( 又 稱 黑 色 時 期 ), 細 緻 的 油 彩 和 肌 理 質 感 表 現 出 精 湛 的 畫 功, 嚴 謹 的 構 圖、 偏 暗 的 色 調, 反 射 出 作 者 的 心 境。 下 筆 有 力、 用 色 大 膽, 早 期 以 黑 線 條 勾 勒 出 現 實 的 題 材, 其 扎 實 的 功 力、 筆觸,描繪出生命中流離巔沛與困頓,恰似其生活寫照。

張義雄 | 河畔

1984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22.5 x 15 cm

1980 年 旅 居 法 國 巴 黎 的 張 義 雄 老 師, 作 品 線 條 轉 為 輕 柔, 漸 漸 進 入 白 色 時 期, 《河畔》用明亮清新的淺色調表現河畔鱗次櫛比的房屋以及陽光下清波粼粼的 水 面, 用 大 面 積 的 白 色 筆 墨 呈 現 出 天 幕 上 涌 動 的 流 雲 與 雲 朵 映 照 在 河 面 上 的 倒 影。 80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張義雄 | 西班牙風景 1991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17.5 x 14 cm

河 岸 樹 林 將 畫 面 一 分 為 二 , 以 上 是 疏 朗 的 山 脈 雲 霄, 以 下 是 富 饒 的 河 岸 樹 林,

山 邊 的 一 排 排 屋 舍 一 起 勾 勒 出 了 山 脈 的 輪 廓 。 水 畔 觀 瀾, 思 接 天 際, 此 畫 作 以 明 艷 動 人、 具 有 空 氣 感 的 色 澤 描 摹 出 西 班 牙 唯 美 動 人 的 戶 外 景 色, 令 人 心 馳 神 往。

張義雄 | 牛群

1992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17.5 x 14 cm

張 義 雄 喜 歡 動 物 , 這 是 眾 所 周 知 的 事, 他 也 畫 過 不 少 以 動 物 為 主 題 的 作 品。 但 他並不是只喜歡一般人喜愛豢養的寵物,他甚至養過蛇類之類難以馴養的動物。 張 義 雄 認 為 這 本 來 就 是 生 命 的 自 然 本 性, 即 使 動 物 無 法 和 人 類 的 日 常 生 活 相 適 應。生命本無框架,更無牢籠。


張義雄 | 小丑

1995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17.5 x 14 cm

張義雄的作品融合印象、野獸與表現主義畫風,以庶民日常生活為主題, 晚年以小丑為主題的創作,展現對生命的深度觀察,其中也顯露出他的 同理心和生命觀,贏得國內外高度讚譽。

82


他 們 的 青 春

張義雄 | 盛開玫瑰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2003 油彩 畫布 Oil on canvas 17.5 x 14 cm

畫 家 用 細 緻 的 色 塊 與 線 條 堆 疊 出 風 姿 綽 約、 光 燦 亮 麗 的 玫 瑰 。 同 樣 是 盛 開 的 花 朵, 但 是 在 畫 家 精 心 的 布 局 下, 角 度 並 不 相 同。 張 義 雄 不 僅 讓 畫 面 更 富 變 化, 也 讓 整 個 畫面重心穩定。白色大面積的背景及穩重的中國式瓷瓶,強烈的對比色系相輔相成, 釀成一種很明亮清新的感覺。


藝術家年表 張義雄

Y i-h s iung

Chang

1914

生於臺灣嘉義望族

1924

在嘉義中央噴水池畔,首次遇見正在寫生的 陳澄波

1931

居於京都一年後返台,入嘉義中學此時受陳 澄波影響最多

1932

考入東京帝國美術學校 ( 今武藏野美術大學 )

1935

與陳澄波、劉新碌、翁崑德、林英杰等組成 「青辰美術協會」,同年於嘉義公會堂舉辦 聯展

1948-1949

至臺灣師範學院任助教,幫忙廖繼春、孫多 慈教授術科

1949-1955

參加臺陽展,曾獲臺陽賞及三次特選,參加 省展,亦於 1952~55 年,連獲三次特選

1952

加入「青雲美術會」

張 義 雄 是 第 一 位 獲 法 國 藝 術 家 年 金 的 臺 灣 藝 術 家,更 曾 獲 總 統 頒 發 象 徵 文 化 最 高 榮 譽 獎 的 中 華 民 國 景 星 勳 章。

84


他 們 的 青 春

我 們 的 藝 術 寶 藏

1954

與廖德政、洪瑞麟、陳德旺、張萬傳、金潤作等 六人合組「紀元美術會」

榮獲法國秋季沙龍正式會員,為臺灣 第一位獲此殊榮畫家

1962

於東京中央畫廊展出水彩個展

1992

1963

1994

任聘為國立藝專兼任副教

1973

於臺北省立博物館舉行個展 ( 今國立臺灣博物館 )

1980

定居巴黎,參加「春季沙龍」受賞,入選「秋季 沙龍」

1987

成為臺灣首位獲得法國政府「藝術家年金」的畫 家

1988

誠品畫廊展覽 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張義雄八十回 顧展」

2004

國立歷史博物館「張義雄九十回顧展」

2005

由陳水扁頒發四等景星勳章

2016 逝世

張 義 雄 於 埼 玉 縣 自 宅 畫 室 。圖 片 翻 拍 自 黃 小 燕,《 浪 人.秋 歌.張 義 雄 》( 臺 北 市:雄 獅,

2 0 0 4 ),8 6 頁。

張義雄在法國的畫室,大約 1999年與蔡漁老師一家人照片

張 義 雄 的 作 品 除 了 靜 物、人 物 與 風 景, 常 見 刻 畫 市 井 百 態,流 露 對 鄉 土 的 情 感。


張萬傳 | 西班牙街景

1975 水彩 紙本 Watercolor on paper 25.2 x 35.7 cm


石川欽一郎 | 甲州風景

水彩 紙本 Watercolor on paper 24.2 x 35.5 cm 款識 : 欽一郎 鈐印 : 欽 ( 朱文 )


《 他們的青春 我們的藝術寶藏 》 1910 臺灣前輩畫家的藝術典藏

著者 發行人 文字編輯 視覺設計 出版機關 發行專線 讀者服務專線 服務網站 服務信箱 機關電話 出版年月 印刷 定價 展售處 著作財產權人

李承倫、伍穗華 李承倫、伍穗華 張弘 姜建宏 侏羅紀股份有限公司 33858 桃園市蘆竹區新南路一段 125 號 B1 (03)222-8300 (03)212-2990 https://jurassicmuseum.com.tw/ service@jurassic.com.tw 03-222-8300 2022/3/25 初版一刷 大閎有限公司 新台幣 480 元 侏羅紀博物館 33858 桃園市蘆竹區新南路一段 125 號 B1 (03)212-2990 侏羅紀股份有限公司

本著作保留所有權利,欲利用本著作全部或部分內容者,須徵求侏羅紀股份有限公司書面授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