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日本情绪 GALLERY品色

Page 1

GALLERY

品 色

岭南艺术网 lnysw.net

解锁日本情绪

ANALYZE THE SENTIMENT OF JAPANESE 压抑:无地之玄色 矛盾:信念的困境 欲念:不自主的东方情色 治愈:高压下的解药 界定民族属性的往往是文化,而对于日本这样复杂且奇特的民族来说,其文化形态也是比较奇特的, 但这是一个巨大的命题,我们只能借助数十张图片,贴上不同图片情绪的标签,展现在你的眼前。 不知这些图片能不能在同样有情绪的你的眼前产生互动,就好像往皮肤里做探针,去探究现实。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树楠、黄明芳、祁扬 图:原久路、北义昭、田附 胜、伊原美代子

65

p065-84-DTN16-D5H2.indd

65

2012.9.17

10:12:55 AM


GALLERY 品色专辑

情绪关键词

壓抑 解读人:冯建国

无地之玄色

日本风景摄影的压抑审美 日本的岛国文化造就了日本民族压抑、封闭、内省、冷峻的性格。这种民族 性也深深地烙刻在风光摄影里,形成了日本虚妄的摄影审美情趣。从日本的 风光摄影可以深刻剖析日本的国民性。 编辑:黄明芳 图:北义昭 文:冯建国 特别鸣谢:大理国际影会

日本地处亚洲大陆的东端,由散布在 海中的细长列岛组成,国土狭窄,资源贫乏。 偏安一隅的日本典型的岛国地理位置,造

风景摄影家,如果进一步把摄影的目光引 申到把自然的景观,注入当代的观念、哲

日本人的文化和生活,首先就是与这

学或宗教的思想,如山崎博、柴田敏雄和 杉本博司等。

这个列岛上,农耕文明很早就很发达。自

日本的风景摄影一直在延续着日本人

古以来,对于日本人来说,自然就是神灵

对自然的敬畏。在与自然对话的种种体验

赐予的神物,自然带来了生命,带来了一切。

当中,他们的内心也得到了深刻的洗礼。

人们在生活之中回归自然,与自然共生,与

日本的风光摄影很大一部分就反映在这种

自然共一体,融自然之心于己心的理念也

人神对话的体验中。地域的封闭性,与世

早已成为了日本的哲学、思想和宗教等一

界的疏离感,深深地影响着日本民族的性

切精神活动的根本。

格,也深植于日本文学艺术创作当中。

近代的日本,由于学习了西方发达的

天地苍茫,时光转逝,总是让人感到

科学文化与生产技术,形成了更加辛勤、

惶恐不安,反映在摄影艺术家们作品之中

喜欢劳动的国民习性,特别是尊重创造东

就变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孤苦情绪。

西、尊重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的优良品性

其画 面的构成包含 着日本传统美结构 的“幽玄”,其审美 情趣是追求抽象的 玄 思、 虚、 空、 否 定之肯定。

邦雄、白川义员和前田真三等一大批著名

就了日本典型的岛国文化。 一片并不宽广的大自然的对话开始的。在

冯建国,1962年出生于海南省琼 海市,1983年3月毕业于广东省 广播电视学校新闻采编专业。 1998年3月 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 学研究所。获艺术学(摄影)硕 士学位。2000年10月调入北京电 影学院摄影学院,主讲大画幅 摄 影,广告摄 影。现 为清华美 院副教授。

野等,造就了像竹内敏信、水越武、川口

北义昭的《远古时光》不仅把握自然的

得以很好的继承,所以在工艺制作上都极

现象,更着重把握其根源的生命。他把自然

其用心,在风光摄影上的精心仔细,一丝

看做生命的整体,自己也包含其中。他自觉

不苟的专业精神在日本人的生活工作之中

自己与那来自自然的悠远的光是相通的,是

已经根深蒂固。

融合在一起的,他因而把自然之光看作是生

在这样的文化、生活背景之下,再来

命之光,他的世界被暗淡虚无之光包围。

欣赏日本的风景摄影,就不难体味到这种

北义昭的黑白风光摄影很好地继承了

师法自然的“精致”与“压抑”的同时,又

日本黑白风光摄影的传统美学,特别是那

有割舍不下的个人淡淡的忧愁和特点。我

黑白的调子,压抑沉闷,让人透不过气去。

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查阅相关的资料时发

北义昭通过与自然的对话,感受到远古时

现,每年以京都、奈良古都的四季作为拍

光的深邃与遥远,继而对时光的流逝在内

摄对象的专业或业余摄影师就超过几百万

心深处形成莫名的感伤。其画面的构成包

人,摄影师通过自己的相机,对这种与自

含着日本传统美结构的“幽玄”,其审美情

然与历史文化的对话,年年重复,乐此不疲。

趣是追求抽象的玄思、虚、空、否定之肯定。

而在日本,自然景色的知名度更高的,像

强调“无我”状态的“禅意”,把万物

富士山和五湖,长野县的上高地,枥木县

都看成虚幻。在自然中警醒自己,寻求纯粹

的日光,青森县的奥之濑,北海道的富良

的自我也成了北义昭风光的一种风格。

66

p065-84-DTN16-D5H2.indd

66

2012.9.17

10:13:05 AM


访问

http://plus.fotomen.cn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参与杂志互动

北义昭

北义昭的这组黑白风光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好地继承了日本人对风 光摄影一以贯之的审美。沉闷、压抑的画面不仅反映了摄影师对于世界 的看法,也深刻地反映日本人的国民性格,集中体现了日本人的精神气质, 为我们一睹日本摄影的内核打开一扇窗。

67

P065-087-L-DTN5-B7.indd 67

2012.9.15 6:12:24 PM


GALLERY 品色专辑

北义昭 出生于日本大 阪, 曾穿越 亚洲、 非洲中东部、中欧和俄罗斯数年 拍摄作品,作品曾获日经国家地 理(日本区)比赛大奖,作品曾 在多家画廊、美术馆展出,并被 收藏。

68

P067-087-L-DTN5-B7D5H2.indd

68

2012.9.17

10:16:35 AM


69

P065-087-L-DTN5-B7.indd 69

2012.9.15 6:12:48 PM


GALLERY 品色专辑

光线从象征黑色的细节中显现出来,有如远古时代的浮光。 我追寻的是远古光线在现今的极限映射。它们投射在世界的各式景观中,人类宗谱或者风景的存实通过它们而被展示。 在这个意义上,光线已被追溯回远古时代。存活在摄影中的生命力无比明晰,它是我们不能抹去的最初记忆。—北义昭语

70

P067-087-L-DTN5-B7D5H2.indd

70

2012.9.17

10:17:06 AM


71

P065-087-L-DTN5-B7.indd 71

2012.9.15 6:13:12 PM


GALLERY 品色专辑

情绪关键词

矛盾 解读人:姚远

摄 影 之 友 驻 东 京 联 络 专 员。 1988年赴日,从师于著名摄影大 师森山大道;2000年起,创办电 子杂志《日本流行资讯报》(后 改名为《东京流行通讯》),十 年来坚持不懈地传播日本流行文 化。近年来,为多家中、港、台 杂志撰稿,并助力日文书籍的中 文版引介工作。

信念的困境

个人情绪与现实间的冲突

日本是一个“矛盾”的民族,自相矛盾的道德准则造成了人们的高压生活状 态,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现实的依赖与对自由的渴望往往是人与社会在 个人心理上所存在的最普遍矛盾。但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心情所带给我们 的挣扎却反而造就了我们一次次试图打破矛盾、探寻自我的过程。 编辑:祁扬 图:田附 胜 文:姚远

日本人重视“情义’,这种“情义’由

治活动而被开除的土门拳一反扶桑画意派

一系列德行构成,在很多人看来,有的互

传统,创建了“新现实主义”风格。对纪

相矛盾,但对日本人来说则是完全统一的。

实摄影,他有诸多精辟见解: “被摄者本人

比如他们似乎坚决要把私欲谴责为罪恶并

觉得是缺点的,其实往往是唯一富有魅力

要求从内心根除它,同时并不谴责满足私

之处。将其缺点变为魅力,这至少是摄影

欲,并且追求享乐,尊重享乐。这相互矛

家的善意”;森山大道是国际公认的日本最

盾的道德标准作用在像日本这样极端要求

具代表性的摄影家。崛起于上世纪六七十

自我约束的国家,非常容易使生活经常处

年代日本社会习俗变迁和社会经济变革的

于高度紧张状态。

重要转折点,他带着相机走上街头,邂逅

人们在充满矛盾的道德准则间来回逡

形形色色的事物,通过相机将它们转化成

巡、 在对立的两极之间彷徨往返, 而“矛盾”

摄影影像,从而形成“新的欲望”和“新

的情绪则见缝插针地让人在精神上受到折

的世界”;自称是“天才”的荒木经惟,以

磨。也许不太恰当,但这的确很容易让人

来自现实的各种影像表明,所谓“情色”

联想到日本人的自杀情结。日本人尊重自

其实不仅存于身体器官之中,而是以任何

杀,认为它可以是一种光荣的、有意义的

面目出现在任何地方,以其泛性论的影像

行为,不知是否与这样矛盾的道德环境有

修辞将情色普遍化了。

所关联。 不得不说, “矛盾”虽然是相互对立,

摄 影师应当调动五 感,通 过记忆 对 象 所拥 有的全 部,来 进行感应,并在 脑 内放映筛选被积蓄 的庞 大 的印象, 从 而用整 个身心来记 录时光。

所 谓真正的摄影师, 不应 只 透 过取 景器看到眼前的东西, 便判定它们是 什

同时又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但它确实帮助

么, 而是 应当调动五感, 通 过记忆 对事

日本人在彷徨折返的过程中重新寻找并建

物所拥有的全 部,来进行感应,并 在 脑

立自我。

内放 映 筛 选被积蓄的庞大的印象,从而

在摄影上,摄影师也面对着这样“矛 盾”的标准, 充分实现纪实与自我情绪表现,

用整个身心来记录时光。 日本 摄 影师田附胜用十 余 年走 访各

这看似矛盾的两极,这来自两种不同方向

地, 与住在绚烂卡车里的司机们一起 生

的角力,同样也在帮助摄影师,在矛盾的

活, 以《 Decotora》 这 套 作 品记 录 这 些

过程中,寻找到独特的自我风格。

上世 纪 九十 年 代 渐 兴 的日本公 路 传 奇。

记不清是哪位名人,曾一语道破的真

他们以 炫目的 夜 灯、 涂 鸦、 改装、 豪华

谛:摄影存在的最终意义,便是记录。的

内饰 打造自己的卡车圣域、 祭正在 逝去

确,无论人物特写、风光采撷,无不是现

的年少轻狂。 这些卡车司机同样是矛盾

实生活状态的瞬间定格,即便所谓的概念

的,他们早已青春不再,却又执拗地坚守。

摄影,追究到底,也不外乎拍摄者思绪的

这些特殊风格的边缘族群正是反映日本

凝缩。记录了某个瞬间的纪实作品,必定

人内心矛盾的一个代表。

蕴含着那个瞬间的能量。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因参加激进政

矛盾两极之间,绚丽之侘寂漫漫路, 既属于镜头前的你,也属于镜头后的我。

72

p065-84-DTN16-D5H2.indd

72

2012.9.17

10:13:39 AM


访问

http://plus.fotomen.cn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参与杂志互动

田附胜

暴走卡 車

田附胜以相机来记录具有很日本特殊风味的边缘族群—卡车司机。 这些由当年的暴走族转成的卡车司机仍然坚持着“公路传奇”, 一系列拍摄于夜晚的摄影作品记录了他们如何在黑暗中坚持绚烂, 在世俗中坚守属于自己一方天地的勇气,与其间深刻的寂寥。

73

P065-087-L-DTN5-B7.indd 73

2012.9.15 6:13:16 PM


74

P065-087-L-DTN5-B7.indd 74

2012.9.15 6:13:18 PM


这些卡车被称为“Decotora”。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的四个轮子的杰作已成为日本的象征。支撑着这种卡车产物 的其实是日本的暴走文化。随着经济发展,暴走族的座驾从最初的机车“进化”成卡车。

75

P065-087-L-DTN5-B7.indd 75

2012.9.15 6:13:23 PM


GALLERY 品色专辑

这些装饰如日本庙会花车般的大卡车,成为日本独有的文化现 象。摄影师花十年时间不断地体验、认识并记录这些庞然大物, 他认真地了解每一位车主,细心地记录下每个独一无二的卡车样 貌。这些人是日本公路的传奇。

76

P067-087-L-DTN5-B7D5H2.indd

76

2012.9.17

10:17:20 AM


虽然Decotora不能等同于暴走族,但据说当年日本暴走族热潮 在日本警察严格取缔重罚之后,人数便开始逐年下降,据说当 年街头狂飙的青春小子,有些就成了Decotora的卡车司机。这 些当年的飙车少年们以画为家,将卡车当作自己的圣域。他们夸 张地装饰自己的卡车,以此作为彰显自我、张扬青春的祭坛。

田附 胜

1974年 出生。1998年 被 介 绍 去 装饰卡车,他因此花了9年时间 拍摄了整个日本的大卡车和卡车 司机,并命名为“DECOTORA”。 个人 网 站:http://tatsukimasaru. com/

77

P065-087-L-DTN5-B7.indd 77

2012.9.15 6:13:26 PM


GALLERY 品色专辑

情绪关键词

慾念 解读人:林路

不自主的东方情色 掩盖在日本人体摄影作品里的欲念

爱与性是人类共同的话题,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永远的主题。日本人崇 拜自然,崇拜性,古已有之,在影像作品里表现性更是司空见惯。好色审美 构成其影像的最大特点。借助着东方的情愫,半遮半掩,若隐若现地表现东 方的情色之美,符合东方审美意识,然而赤裸裸对于性的欲念也被隐匿其中。 编辑:黄明芳 图:原久路 文:林路 特别鸣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东京MEM画廊

日本的文化里,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

作 —《做梦的特蕾莎》。于是,一条借

话题。爱与性也是人类生活和文学艺术的

助“怀旧”的路线,构成了摄影家的创作

重要主题。爱与性的发展,受到不同时代、

动因,也恰到好处地展现了日本摄影独有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圈的宗教、

的情怀。

道德、法律、风习及至美意识的制约。

林路,1956年出生,上海师范大 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广告系教授, 系副主任,影像传播硕士生导师, 从事 摄 影 教育30年,已经出版 摄影理论和技术专著以及画册 80多本,发表摄影文章数十万字, 主持过国际性学术会议多个。

日本 神道、佛 教 对 于 性的无 制约,左 右着日本文学和 艺 术的审美意 识。日 本的文艺作品大多 以爱与性作为主题, 从而 形成了日本文 艺好色的审美情趣。

原久路说,巴尔蒂斯直接受前文艺复

日本起源神话是从爱与性开始的。日

兴时期绘画的影响,也兼收了日本浮世绘

本人信奉神道,崇拜自然和自然神。所以

和中国古代绘画的技巧。 “那是某些不经由

日本人对自然和自然神的崇拜也包括对性

肉体就能传达给观赏者的东西。换言之,

的崇拜,而且表现得非常坦率,也非常认

可以说那是‘缓慢流逝的漫长时间以及将

真。与欧洲的神话 和中国的佛 教不同的

某一空间描绘出来的绝妙光线’。我认为,

是日本神是可以泰然地享受着爱与性的快

时间和光线是巴尔蒂斯绘画作品的精髓。 ”

乐。他们不会像亚当和爱娃那 样会因为

校服不过是寻找文化的连接点,和流

偷吃“禁果”,而受到处罚。 日本神道、佛教对于性的无制约,不

行中的Cosplay风格没有太多关系。然而正 如前面所说,穿越时空的怀旧也许只是形

仅影响日本人 对爱与性的伦 理观和审美

式上的一个幌子,在本质上,摄影正是希

观,而且左右着日本文学和艺术的审美意

望通过对过去的怀念,构成对当下的颠覆,

识。日本的文艺作品大多以爱与性做为主

从而引起人们对习以为常的现代生活的重

题,从而形成了日本文艺好色的审美情趣。

新思考,而且通过画面中非常醒目的校服

日本的好色审美意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元素,让这个系列作品植入了情色的因素,

审美即色情,因为色情是非人性化的,是

大大拓宽了日本摄影在当下的传译空间。

扭曲的。日本文艺的好色审美更像是“色

借此看日本 的 人体 摄 影, 有许 多的

恋”,包括肉体和精神与美的结合,灵与

表 现 方 式 如出一 辙。 一方面, 日本人体

肉两方面的一致性的内容。好色不是目的,

摄影,有着自己独立的追求目标,以“清

而是 通过 对于情 色的审美情 趣,探 求世

纯”的外表呈现出强烈的东方色彩和宗

相的风俗,以把握人生的深层意义。

教世界的神秘元素。但是另一方面,作为

原久 路 仿照巴尔蒂斯 绘画拍摄的系

在西方潮流笼罩下的探索,不可避免地有

列作品《时•光交响》就是一出以怀旧色彩

着取悦西方世界的“嫌疑”。所以,过分

上演的“色恋”戏剧演出。正如他所说:

的色恋情怀,女性深层心理的大胆揭示,

“无论是通过摄影还是绘画,我们最终都

也同样 构成了日本人体摄影不可或缺的

不得不在一个对象当中探索真相。”大约

特 征。 “怀旧”被“情色”的暴力入侵之

是在 2005 年 秋天的某个夜晚,原久 路 像

后,也就转化成 更为复杂的视觉文化 风

往常一样工作到深夜,极度疲惫中,脑子

景。先锋的色彩里或多或少染上了欲念的

里忽然冒出了一个遥远得模糊的画面,那

色彩—不仅在大众摄影层面,专业摄影

是多年前曾经看 过的一幅巴尔蒂斯的画

里,也往往难以免俗。

78

p065-84-DTN16-D5H2.indd

78

2012.9.17

10:13:58 AM


访问

http://plus.fotomen.cn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参与杂志互动

原久路

時 光交響

原久路借助摄影,再现巴尔蒂斯绘画的透视美感。赋予被摄体以生命力。 他将巴尔蒂斯在波兰和法国文化中浸泡而成的冷漠和浓烈,转换成为日 本文化独特的清淡和细密,即便在怀旧中被人看到情色,也只是淡淡的如 飘忽的云雾,让人不明就里,进入设定的“圈套”。

79

P065-087-L-DTN5-B7.indd 79

2012.9.15 6:13:31 PM


80

P067-087-L-DTN5-B7D5H2.indd

80

2012.9.18

8:58:20 AM


品色专辑 GALLERY

“2005年一个寂静的秋夜,一幅极其生动的巴尔蒂斯 绘画作品之一的图像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原久路回 忆他根据巴尔蒂斯绘画进行创作的过程。 “那是泰瑞 莎之梦。我努力在因特网上搜寻这幅画作的图像,但 是只找到了一个很小的版本。虽然它只是一个模糊的 5cm的方片,却发散着强烈的真实之光。”原久路根据 20世纪初期法国画家巴尔蒂斯(Balthasar Klossowski de Rola伯爵)的帆布画,小心地排布好25张黑白照片, 那些画他亲眼见到过的不多。 泰瑞莎之梦描画的是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她的脸转向 一边,眼睛闭着,沐浴在阳光里。她惬意地打着盹儿, 晒着暖和的阳光,未合拢的双腿使得白色的底裤露了 出来。 构图中的线条和对光线的运用,弯曲的膝盖和 手肘角度的精心描绘构成的复杂画面,狭窄的空间中 营造出的空中透视感,都深深地吸引着原久路,让他 不自觉地进入到这幅画的情境中去。 在谈到画作中倾向表现有色情意味的年轻女性时,原 久路说: “巴尔蒂斯敢于描绘年轻女孩的四肢,可能是 因为他想挑起20世纪人们对色情的狭隘观念。而我从 来没有试图在纯真无邪和色情之间找一个平衡,因为 纯真本身就是色情。” ©Hisaji Hara, courtesy of MEM, Tokyo

原久路 毕业于武藏野大学艺术与设计专 业,后移居美国,成为独立摄影师。 2009年,原久路仿照法国当代具象 绘画大师巴尔蒂斯的绘画特点和风 格,用多重曝光的方式拍摄了一组 人物摄影作品,成为其代表作。

81

P067-087-L-DTN5-B7D5H2.indd

81

2012.9.18

8:58:30 AM


82

p065-84-DTN16-D5H2.indd

82

2012.9.17

10:14:42 AM


品色专辑 GALLERY

时间和光线也是摄影的精髓,更是“怀旧”路线的本原所在。弥散的光线似乎将他的模特们柔和地笼罩着,使他们带上一种近乎昏迷的神态。人和物依然 轮廓分明。原久路并未企图掩饰模特们的姿势是刻意摆出的这个事实。他们平静地、僵硬地扮演他们的角色。原久路借助多次曝光和遮挡、移位等方法 来突破镜头的物理局限,达到再现巴尔蒂斯绘画中的那种散点透视美感。为了表现出纵深感,原久路在拍摄时用巨型造烟机器向场景中释放了烟雾,从而 形成了作品中朦胧的背景。©Hisaji Hara, courtesy of MEM, Tokyo

83

p065-84-DTN16-D5H2.indd

83

2012.9.20

6:57:36 PM


GALLERY 品色专辑

情绪关键词

治癒 解读人:孟忆南

高压下的解药 平衡理想与现实的生活写真

近些年随着日本国家经济的复苏继续缓慢以及自然灾害的雪上加霜,人们在 高压力社会下越发倾心于能够温暖人心的事物,以需求心灵上治愈。于是我 们看到各种“萌系” 、 “治愈系”文化的衍生,这一文化同样也延伸到了摄影中, 风格清新、气氛柔和温暖的摄影作品正在越来越受到更广大层面的欢迎,成 为繁忙生活中的解压“出口”。编辑:祁扬 图:伊原美代子 文:孟忆南、张齐琪

近些年随着日本国家经济的复苏继续

这与日本民族对传统文化的有力保护与自

提振经济的呼声此起彼伏。加上2011年的

觉继承十分有关。

日本大地震和海啸自然灾害以及核电站事

人口老龄化同时也是一个被当今日本

故的一系列问题,给日本本来就难题重重

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老人的话题越来越

的经济复苏雪上加霜, 加剧了各方面的矛盾,

多地见诸报端和电视媒体,老年人的健康

也促使着社会改革加快步伐。

新锐摄影师,毕业于日本东京工 艺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科媒体艺 术,专攻摄影领域,曾入选了福 克斯 · 塔鲁伯特摄影奖。2012年 初作为志愿者去了日本大地震灾 区,拍摄了一组作品,在日本生 活四年。现任职于Agai商事株式 会社,因为工作的机会,经常在 中日两地往来。

状况、老年人再就业和退休金问题等也越

虽然在泡沫经济时代对追求刺激的狂

来越多地被讨论。也正是这样的老年人群

热到达到了白热化,但是当社会变得不安

体,在他们年轻的时代经历过战争,战后

起来,人们对过激的刺激也厌倦了,追求

的社会巨变和发展,还有经济鼎盛时期的

刺激反而成为是一种自虐行为。特别是在

泡沫经济时代,物质生活的极速膨胀加上

人们身心都积存了不少压力时,人们更需要

后来经济衰退带来的不稳定感,让这样一

一些温暖心灵的东西来寻求治愈。这种寻

个年龄的人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应该

求治愈的情绪与其说是形形色色人群的个

受到关注。于是乎,镜头下的关于老年人

人行为,不如说是紧张时代下的心理需求,

的摄影作品就又多了一层含义。

于是各种“萌系” 、 “治愈系”文化在这 样的背景下盛行起来,非但涵盖设计、音

这样的照片使人温 暖,但它似乎提出了 一个简单而又难以回 答的问题:是不是越 是我们所喜欢的、所 向往的,其实就是我 们所越缺乏的?

爱,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过去时日的致敬,

缓慢以及自然灾害的雪上加霜,人们对于

日本摄影师镜头下的老年人,往往看 起来并不一定是我们惯性思维里的虚弱、

乐、摄影等艺术领域,更多的是出现在动漫、

孤单和久病缠身的形象。因为他们经历过

偶像、时装等流行文化中。

的时代深深影响了他们,他们精神放松、

目前日本摄影作品中以动物、老人、

个性十足的,一副老顽童的架势,让观者

儿童为主题的摄影作品越来越受到更广大

见之而会心一笑。比如伊原美代子镜头下

层面的欢迎,反映出人们在高压力社会下

的《奶奶和猫》即是锁定一位普通老人的

越发倾心于风格清新、柔和、温暖一类的

日常生活,通过表现老人与动物间的情感

摄影作品,以需求心灵上治愈,使其成为

羁绊为读者编织出一首温馨浪漫的田园诗。

繁忙生活中的解压“出口”。 “治愈系”的摄影作品多为现实题材,

试想在繁忙的、紧张的工作间隙,一 个上班族坐在办公室电脑前,从屏幕上看

生活化气息浓重,以能让人会心一笑的生

到一位乡下老人正带着她的猫,过着悠然、

活小细节的画面表现形式为读者打造一个

快乐的日子,轻松的构图、充满清新色彩

触手可及的心理接受平台,以日常中的生

的画面,实在令人不得不生出对于“老有所

活细节去诠释现实生活,让读者在观看时

乐”的田园式生活的憧憬。于是心理上便

达到共鸣的目的。 “治愈系”往往具有以下

似乎得到了慰藉。这来自乡间的温暖日光

特点:格调清新,故事温暖,气氛舒缓。

似乎穿透钢筋水泥的城市,照射到人心中,

而当代年轻 人 对于 这一类 题材的偏

使人由百感交集中生出无限勇气与力量。

84

p065-84-DTN16-D5H2.indd

84

2012.9.17

10:14:59 AM


访问

http://plus.fotomen.cn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参与杂志互动

伊原美代子

奶奶和猫

正如伊原美代子镜头下的《奶奶和猫》, “治愈系”的摄影作品往往格调清 新、故事温暖、气氛舒缓,具有让人会心一笑的温暖,这份温暖不光是画 面里的,更是画面外的。刺激到我们内心柔软部分的,正是源自于生活琐 碎的细节画面,这种最单纯简单的、无条件的温暖,它在无形中使我们 从现实的樊笼中得到心灵的治愈。

85

P065-087-L-DTN5-B7.indd 85

2012.9.15 6:13:43 PM


2004 年的某一天,奶奶Missao 在家中的仓库棚子中 发现了一只鸳鸯眼的小白猫。鸳鸯眼又名虹 膜异色 症,患此病的猫容易有听觉障碍。祖母给它取名叫 “Fukumaru(福丸)”,意为希望福神来到,所有事情 都圆圆满满。 祖母与白猫福丸在一起生活八年了,因上了年纪而听 力变弱的祖母和天生听不见的福丸这两个有听力障碍 的家伙总是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好像能通过目光交流, 感受彼此的心意一样。照片中总洋溢着一种安心甜美 的氛围。 美代子拍摄这些照片是源于学生时代的一个课题,单 纯是为了练习拍照,而请奶奶作模特。祖父过世后, 美代子更渴望留下祖母活着的证据。祖母因为年轻时 没有留下什么照片,所以很开心地让孙女给自己拍照, 于是美代子从2001年开始一直在记录奶奶的生活。 美代子拍摄的奶奶与猫分属于两个系列,黑白系列名 为《日日是好日》,白猫福丸在黑白照片中显得特别 明亮,也隐喻着福丸的到来给祖母沉闷的生活点亮了 温柔的光。本次登出的彩色系列名为《像花儿一样》。 着重表现到祖母和猫对彼此的依恋。 美代子将这些照片拿给导师樋口健二看,樋口导师觉 得非常好,于是着手帮美代子挑选照片举办了一个写 真展,美代子从此正式走上了摄影师之路。而奶奶已 经87岁高龄,但她还是每天都要去田间,而福丸总是 陪伴着她,形影不离。

伊原美代子 日本摄影师,她拍摄的对象是美 代子85岁的 祖母Missao 和 她的 猫 Fukumaru。 最 新 作品 集《Missao and Fukumaru》屡屡获奖。美代 子在作品说明中写道:祖母对她的 猫说, “我们永不分开”。

86

P067-087-L-DTN5-B7D5H2.indd

86

2012.9.17

10:18:43 AM


87

P067-087-L-DTN5-B7D5H2.indd

87

2012.9.17

10:18:58 AM


GALLERY 品色 · 解读大师

奥古斯特·桑德,二十世纪的 见证者,他的作品是“魏玛共 和国的编年史,横跨威廉大 帝的没落和希特勒的升起。

奥古斯特 · 桑德(August Sander) 大事记

奥古斯特 · 桑德 让他们自己表现自己

桑德是上个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摄影家,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拍了4万张底片, 影响了多少代人,更是因为他以一种诚实、客观的态度对待摄影,即便遭受纳 粹封杀也在所不惜。他的这种摄影精神和理念值得我们一代代摄影人不断学习。 编辑:黄明芳 图:奥古斯特 · 桑德 文:唐东平 图片资料提供:唐东平

●1876年11月17日,奧古斯特 · 桑德出生于科隆 西部的河道村的一个采矿木匠的家庭。小学毕 业后进入矿井做童工,第一次接触到摄影。 ●1892年,16岁的桑德得到一个意外的生日礼 物—13×18厘米相机,同时拥有自己的暗房。 ●1904年,成立“奥古斯特·桑德照相馆”,同年, 在巴黎影展上获得金奖和一枚十字勋章,此后 经常在各种展览中获奖。 ●1910年,在科隆又开了一家照相馆,拟定拍 摄一个拍摄德国各行各业、各社会阶层人们的 肖像的宏大计划。 ●1927年,成功展出这一计划中的一组肖像, 被业界奉为“使用镜头的巴尔扎克”。 ●1928年,出版肖像摄影作品集《时代的面孔》。 ●1933年,出版《 德国的土地,德国的人民 》。 ●1934年,《时代的脸孔》一书被文化部销毁。 ●1934年, 《德国的土地,德国的人民》的丛书 前五册顺利出版。 ●1946年,苦心经营20年的4万张底片,被抢 劫者纵火焚毁,《二十世纪的人》这部未曾谋 面的巨著就此成了世纪的遗憾。 ●1951年,桑德的摄影作品在科隆首届世界摄 影器材博览会上展出。 ●1952年,作品开始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 馆的摄影部主任爱德华 · 斯泰肯收藏。 ●1955年,部分作品在爱德华 · 斯泰肯主持的 世界性摄影大展《人类一家》中展出。 ●1963年底,因中风卒于家中,享年87岁。

88

P088-092-L-DTN8-H6C3.indd 88

2012.9.15 9:57:48 PM


我总是通过构图事先设置我的照片。因为那样,当我面对着镜 头时,才能知道我想通过镜头做什么。它给予我在取景框里的 自由,也给了我机会。 —奥古斯特 · 桑德

大师出自矿工家庭

见的父亲,改变了态度,还在谷仓边为他

奥古斯特 · 桑德出生于科隆西部的河 道村,这是一个以采矿为生的村庄,在九

专门搭建了一间暗房。 桑德 就这么开始了自己的摄影生涯,

照片的习惯。众所周知,两个人以上的照 片最难拍。因为很难从不同个性的对象中, 组合出新的意义来。然而在桑德的多人照

个兄弟中他的个子最矮小,父亲是矿场里

凭着勤奋好学,他进步飞快。他觉得自己

片里,却传达出一种全新的“族群”涵意。

的木匠 (一种说法是矿区工程师兼农场主),

已经完全离不开摄影了,即使在入伍期间

桑德所拍摄的个人照片几乎都有一种“民

有些绘画天分。桑德小时候便从父亲身上

也未曾放弃过拍摄与学习。他开始尝试做

族一分子”的意味,而他多人的照片更是

学到一些素描基础,但迫于生计,小学毕

一个商业摄影师,同时也在德雷斯顿的艺

加强这种“人类族谱”的特质。

业后就随着家人进入矿井工作。

术学院选修一年的绘画,随后又远赴他乡。

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小桑德的人生 轨迹。一个风景摄影家来矿区拍摄,需要

身份证人潮消退之后,桑德的照相馆 生意才回到了正常的节拍。此时的桑德显然

身份证里的新“族群”

受到了德国一战后新兴艺术潮流的冲击,其

找一个小助手,诚实勤快的桑德被矿场工

一战前,已经34岁的桑德,又在科隆

间他结识了一些优秀的作家与艺术家,成为

头当场选中。这位好心的摄影家让他透过

开了一家照相馆。他的工作因第一次世界

德国现代艺术启蒙期的积极推动者,并和画

30×40厘米的大片幅相机的镜头去观看,

大战的爆发而中断,被召回军队的桑德也

家斯威特成为终身好友。桑德听从斯威特

这一看便彻底决定了桑德此后的人生道路。 桑德于是开始认真学习摄影,家人也

品尝到了战败的苦果。战后,他的摄影棚

的劝告,放弃了使用油画味道极浓的布纹放

被急需身份证的人们所挤满,最后他干脆

大纸,同时也放弃了对放大照片的上脂处

予以全力的配合与支持。16岁的时候,他

叫一大堆人排在一块,拍成团体照,再一

理,以求彻底摆脱模仿绘画趣味的模糊化

的一位较为富有的叔叔赠送他一台当时最

个个地剪下来,做成个人身份照。这种拍

的浪漫画意效果。他开始试验新的肖像放

小尺寸的13×18厘米相机,刚开始持反对意

摄方式造就了他日后对偏爱表现群体人物

大技法,采用最简单的平光相纸,放弃了原

专家解读奥古斯特 · 桑德:用最简单的方式反映最真实的历史 奥古斯特 · 桑德,上个世纪德国最伟大 的摄影家,二十世纪的见证者,他的作品是 “魏玛共和国的编年史,横跨威廉大帝的没 落和希特勒的升起。那段日子的德国在矛 盾的激情中沸腾……令人兴奋的早期政治 自由气氛,慢慢地转变成极权带来的厄运。 桑德平静地观看,他的相机不带热情地追 寻着德国人的心路历程……”,评论家赫兹 (Hartz)说, “当我们在那失去的岁月搜寻那 些脸孔时,我们惊惶地看到自己的反射。” 桑德对于摄影的贡献,显然要比我们所 见到的和想象的还要伟大得多,不仅仅是因 为纳粹的封锁、迫害,以及战火与盗贼毁坏 了桑德的数量巨大的底片,而是他对摄影所 采取的姿态─冷静、中肯、客观和忘我。 桑德的拍摄手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就是“看”、 “观察”和“思考”三个递进的步 骤。表面上看简单拙朴,但其清晰犀利的视觉 呈现,令人震惊,画面之中却又不失温厚而敏 锐的洞察力,他刻意而倔强地从正面角度直接 面对被摄对象,让被摄人物自己展示自己,因 此画面能带给观者以深邃理性的昭示,也就是 说,桑德以他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直取了 被摄对象的本质。历史给世间的每个人“以诚 实的方式”道出真实的机会,但真正能够和敢 于抓住这样机会的人却并不多见,桑德做到了, 因此我们庆幸我们还仍旧拥有真实的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看,桑德影响了一大批当今 赫赫有名的摄影家。他的“以诚实的方式”道 出真实的纯客观描述方式至今仍在影响着艺术 影像的创作。如果没有桑德出现在上个世纪的 头三十年,就不可能有上个世纪中期的纯粹摄

影的繁荣,更不会出现如今在世界摄影学术 界占据崇高地位的杜塞尔多夫学院摄影系贝 歇夫妇的摄影创作与教学理念,当然,当代 艺术领域里也就不可能会有今天这般洋洋大 观的当代影像的鲜明形式及其独特的地位。 历史无法假设,但其因因果果的历史成因与 绾结在一起的无数事实早已凝结成了超级坚 固的历史链条,顺着这样的链条往下看,我 们会发现:桑德的影响还将继续。 本期解读专家:唐东平 唐东平,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 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摄影 家协会会员。著有《人像摄影》 、 《摄影作品分析》 、 《摄影构图》 、 《人像摄影教程》等著作。

89

P088-092-L-DTN8-H6C3h8R5D5H2.indd

89

2012.9.17

10:20:49 AM


GALLERY 品色 · 解读大师

为了出示我们时代的图像,没有什么比根据绝对自然忠实的照 片所提出的东西更为切合的了。只有绝对自然忠实的照片最为 适当。 —奥古斯特 · 桑德

些表情很容易让人们联想起战争的伤痛与

先的画意摄影所普遍采用的暗房技巧,尽可

一个摄影家所熟悉的特定的地域环境,来

能地将底片原有的细节一一加以还原再现,

系统地记录一个特定的时代里人物所共有

阴影,因为他们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

令其作品中的面孔,能够更加贴切而深入地

的特质。照片里的这些人物,同住在一块

败国子民,同时又身处在二次大战前夜的

土地上,操着同一种方言,有着同样的生

梦魇里。显然,桑德镜头里的德国人并不

活习俗和共同的宗教信仰,这便是桑德心

完美,有着明显的个性弱点,他所有的肖

反映出该人物的真实性格与命运。

“以诚实的方式道出真实”的摄影

目中所揭示的有关日尔曼种族的一种精神上

像照片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人性的缺陷,

桑德从此信心大增,除了日常的经营

的原型。桑德的镜头在穿越不同身份与不

他的影像没能紧跟所谓的时代步伐,去为

之外,他此时拟定了一个伟大的拍摄计划

同性格的人物之中,攫取到了同一血源里

当时的政治目的效劳,他极力地回避其艺

─拍摄德国各行各业、各社会阶层人的

所蕴藏着的精神内涵。他在一副副不一样

术中的政治倾向,宁愿全力去描绘自己所能

肖像。他将这项系统化地拍摄肖像的庞大

的面孔下、不一样的眼神里、不一样的照相

看到的非政治世界,这在那个特定的时代,

计划命名为“二十世纪的人”(man of the

姿势和不一样的画面构图当中,不约而同

大部分艺术家都以政治信念为标榜的十年

20th century),收录540张人物肖像,分成

地表现出了日耳曼民族所具有的普遍特性:

里,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正因为如此,桑德

45个案例共七个部分出版。他将德国民众

骄傲、倔强、严肃、紧张、勤勉的同一品

的影像成了地道的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印记。

分成七个“类型”:农民、熟练的手工艺人、

性,而且他们在同样的传统包袱的压力下,

女人、各类职业身份者、艺术家、城市人

有着同样的深沉与忧郁。桑德随即被摄影

和社会边缘人 受伤害的、 (包括无家可归的、

界奉为“使用镜头的巴尔扎克”。

濒临死亡的人)。显然,桑德的这种对社

1928年,作为该 庞大计划的一部分,

因为真实而遭纳粹封杀 桑德镜头下的德国人与纳粹党人所认 准的“亚利安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

会类型和职业划分受到了当时德国所流行

桑德先期出版了他的肖像摄影作品集《时

的观点大相径庭,他的摄影理念不可避免

的“类型学”很大的影响,使其在范围与形

代的面孔》,该作品集收录了他60 幅肖像

地招来了纳粹党棍文痞的百般非难: “缺乏

式上有新意,但从今天的逻辑性与科学性

照片。德国文豪托马斯 · 曼(Thomas Mann,

领导人物,是刻下了卑劣本性的容貌的记

方面来看,还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由于

1875—1955)曾写道: “这部摄影集不是一

录……不是高昂与感激的记录”。桑德的

受“新客观主义”思潮的影响,此时的他完

种自我陶醉的东西,它集中了正确的照片,

照片非但不能为纳粹的民族优越论提供形

全摒弃了艺术摄影的造作风格,开始追求

对面相学爱好者而言是最好的宝库。 ”

象佐证,相反,他的作品集里还收录了纳

“精确摄影”─一种坦白直率、焦点清晰、

桑德的摄影名声在德国魏玛共和国时

粹急欲从种族上加以灭绝的犹太人的肖像,

风格倔强的摄影,他本人称之为“以诚实

期(1919 ─1933)达到了顶峰。仅仅1931年

桑德由于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所产生的广泛

的方式道出真实”的摄影。

里,他就在电视台连续主持了五次关于“摄

的社会影响力,招致了纳粹当局一次次的

影的起源和发展”的摄影讲座。

追查与迫害。1934年, 《时代的脸孔》一书

桑 德 决 定 以拍 摄 故 乡威 斯 特 伍德

(westerwald)的农民为其摄影计划的起点,

他暗暗立下誓言,要拍摄所有的德国

进而推及德国广大农村和城市各阶层人物。

人,要拍下德国整个时代的面孔,让后人

被文化部销毁,幸好还有许多底片被小心 地保存了下来。

对于威斯特伍德乡村的生活,桑德非

看看真正的日耳曼民族具有怎样的心灵世

有评论家指出: “桑德是唯一被列入我

常熟悉,他曾回忆说: “这些人,从小我

界。他以摄影家的冷静与理性,以既不嘲

们生活大事记的一位摄影家,他之所以在

就熟悉他们的生活,……因此,一开始时,

笑又不推崇的客观态度,来拍摄日耳曼民

历史的经纬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分量,是因

我就从个别类型的村民当中,看到了一种相

族的众生相,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为他采取了完全客观的态度,他在自己的同

同的特质,那是人类品质的记号! ”桑德从

追求。桑德所拍摄的人像都有着严肃的性

胞中找到了一种原型—一种德国人的真

此开创出了一种肖像摄影的全新方式:以某

格,或多或少地带着各自的忧愁与伤痛,这

正性格。任何人看到他的照片都会真切地

90

P088-092-L-DTN8-H6C3.indd 90

2012.9.15 9:57:50 PM


访问

http://plus.fotomen.cn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参与杂志互动

奥古斯特 · 桑德作品

1.马戏团成员 2,5.桑德拍摄的建筑 3.党卫军冲锋队员 4.制砖厂的搬运工

P088-092-L-DTN8-H6C3.indd 91

91

2012.9.15 9:57:53 PM


GALLERY 品色 · 解读大师

关于奥古斯特 · 桑德本人

1.桑德在他的暗房工作 2.在桑德死后,桑德的图片在不断地被展出,这个记录着 德国民族性格的摄影师渐渐地被人们接受,人们开始意 识到桑德所拍摄作品的重要性。 3.科隆的布尔乔亚年轻母亲

链接阅读:大师启示录 感受到:这就是日耳曼民族!这位照相馆师 傅不只是拍摄一张张人像,而是拍摄到了 整个时代,他为时代留下了面孔。 ”然而, 令人可惜的是他的大部分底片在战乱之中都 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他苦心经营的4万

一个有成就的摄影家他们每 一次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 大胆的尝试,他们都具有勇 于探索的个性。

张底片,在1946年被抢劫者纵放的大火中 化为了灰烬, 《二十世纪的人》这本巨著也

学徒工 开启艺术人生 一个伟大摄影家 的成长,首先离不 开早年时代其艺术 悟性的被开启,奥 古斯特 · 桑德在矿 上当学徒的时候, 因被选去当风景摄影家的小助手,得以有 机会从毛玻璃上看世界。这一看,摄影史 上从此又多了一位伟大的摄影家。

始终未能出版。二战以后,这一伟大的主

体貌特征和举止动作透露了某种难以察觉

题只有在他的专集中以部分小单元的形式

的不协调,而正是这种不协调从视觉上给

出现。但即便是这样,桑德依旧被认定为

观者以难以言说的荒谬感”。桑德对于德

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

国各阶级肖像的精确记录,使他几乎超越

坚定的信念

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文化重建工作的

了摄影艺术的范畴,变得更像是一位人类

论著,都一定会提到奥古斯特 · 桑德的大名,

学家,正在向我们观众展示着他那锐利、

就连许多通俗读物也不例外。

精确和超越表象的洞察力。英国摄影史论

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摄影家,是不会轻易 改变其立场的,即使遭到围攻、批评,甚 至政治迫害。

家伊安 · 杰夫里说: “桑德的照片有很大的

诚实的品质

最大限度地确保了被摄者自身的存在方式

启发性─这更像一篇小说的起点,而不

与存在的价值,无论被摄者怎样掩饰自己

是一张社会学的插图。 ”

从事实资源出发的摄影创作,显而易见要 比从语言技巧出发更富有底蕴,因为其 土壤深厚,所以更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桑德的摄影创作根植于“他所熟悉的文学 来源以及时装和流行文化领域”(特里 · 巴 雷特),他无论是城市建筑、工业,还是 肖像创作,实际上都超出了当时摄影本身 的界限,其敏感的触角已经进入“社会人 类学”、 “社会心理学”和“历史社会学” 等深广的文化领域。

桑德冷静、客观与理性的摄影方式,

当下的身份特征,他都会通过画面细节完

可以说,冷静和诚实是桑德肖像艺术

美的体现,自然地呈现出被摄者最为真实

最为可贵的品质,也是桑德获得洞察力与

的一面。正如摄影批评家约翰 · 伯格对于

灵感的主要源泉,桑德对他的被摄对象表

桑德两张1914年摄于威斯特伍德的《赶赴

现出了极大的尊重,他从不去改造被摄对

舞会的年轻农民》和《村里的乐队》里所

象,而是尽量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人物

评论的那样: “即使同是身着西装,但却同

面对相机就像在照镜子,用桑德自己的话

样无法掩饰穿者的社会阶级,正是他们的

来说就是: “照片就是你的镜子,就是你。 ”

92

P088-092-L-DTN8-H6C3h8D5r5.indd 92

2012.9.17 9:26:32 A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