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文化誌 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Culture Mag
June.2019 No.01
糖業簡史 早 / 期製糖場所
台灣
台 / 灣糖業之父
糖業
台 / 灣博覽會 | 糖業館 糖 / 廠專欄 相 / 關詩歌
日據時代糖業試驗所
Gushi 故事 x 台灣博覽會 - 糖業館專章 糖廠專欄 x 糖廠平面
T a i w a n Sugar
故事周刊
台灣糖業一路走來
台灣糖業的興衰,代表了台灣四百年來的貿易興衰 ; 台灣糖業的歷史 , 述出台 灣四百年來的殖民發展史。 在台灣,甘蔗是一個十分平常、到處可見的植物,尤其是台中以南的彰雲嘉南 沖積平原,蔗園和稻田參差交錯,成為台灣的典型特色景觀。甘蔗在台灣人心 中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像濁水溪以南甘蔗盛產的地區,一般人婚喪喜慶幾 乎都用甘蔗來取代中國傳統的竹子,象徵貞節、分寸及有始有終的含意。因此, 很多人就以為甘蔗是台灣的象徵。其實,甘蔗雖適合種植於台灣,但它卻不是 台灣原有的植物。在日治之前台灣的主要出口產品為鹿皮、糖、樟腦、茶、珊 瑚等,而這當中只有糖橫亙整個四百年。換句話說,台灣糖業的興衰,就是台 灣四百年來的貿易興衰。台灣歷代政權及殖民統治者,皆以糖馬首是瞻,無不 傾力於此。 台灣甘蔗糖業的歷史,就是台灣殖民歷史。我們明瞭甘蔗外來移植的性格,及 往後列強的糖業殖民歷史後,就可約略清楚台灣四百年來祖先篳路藍縷的打拼 及血淚辛酸。 現今的台糖公司,因為台灣產業形式的轉換,很努力地在轉型,引進國外的技 術養豬,做多元的商品發展,台糖就像是一個還在運作的活古蹟,藉由去了解 糖業的歷史,我們去提到台灣的國營事業時,會有根深的牽絆感。
發行人
製作出版 我成股份有限公司 | 創辦人 趙祐萱,蘇賢,陳義傑 發行人 趙祐萱 | 編輯顧問 趙祐萱 專業總監 趙祐萱 主編 趙祐萱 採訪編輯 趙祐萱 營銷企劃 趙祐萱,蘇賢 採購經理 趙祐萱 產品經理 趙祐萱 行政專員 趙祐萱 營政助理 趙祐萱 美術設計 趙祐萱 我成股份有限公司 周刊訂閱與服務專線 02-0088-5988 傳真號碼 08-1158-5617 公司地址 台北市青島東路 4-2 號一樓 讀者信箱 zhaotv2010@gmail.com 訂購網址 www.zhaotv2010.com.tw
目
次
荷蘭時期的糖業
糖業簡史
現今對應
平面
糖廠專欄
曾美玲
曾美玲
詩歌專欄
清領初期的糖業 日治時期的糖業 光復後台灣糖業的興衰軌跡
詳述大小事 糖廍 早期台業製糖場所 — 週年博覽會 40 台灣始政
趣聞專欄 台灣糖業之父 —新渡戶稻造 週年博覽會 —台灣博覽會紀念章 40 台灣始政
封面設計 趙祐萱 封面攝影 網路資料 目錄開版 趙祐萱
虎尾小鎮 · —糖廠 憶台糖小火車 ·
Cover Story 台灣糖業
台業簡史
①② 荷蘭 清領 時期的糖業 文 歷史文化學習網 拼貼 趙祐萱 素材 網路
早在荷據時期,臺灣就已開始製糖事業。臺灣糖業可以說是在這時候奠下基 礎。鄭氏治台時期的臺灣,因注重軍糧,反而使臺灣糖產量減少。清代對臺灣 糖則不鼓勵,但也不特別約束。因此民間發展出了糖廍的形式。直到因不平等 [ 註 1] 條約而開港,臺灣糖成為重要的國際商品。
荷蘭時期的糖業 發展是以「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主,在此之前的臺灣是以鹿皮為主要國際貿易 商品。在考量過臺灣的環境之後,荷蘭決定在台灣生產砂糖。荷蘭為了在台灣 發展糖業,引進了牛隻和吸引漢人來台,更改良耕種方法。因此,不論其殖民 臺灣的結果是好是壞,對糖業的發展而言,荷蘭是有其貢獻的 。 清領初期的糖業 清領初期,清政府為收攬臺灣的民心,因此採放任政策。使臺灣的糖業在沒有 受到政府影響下,民間發展蓬勃。直到臺灣開港後(1860),臺灣糖業變的更 為興盛。雖然中間曾受到清法戰爭(1883-1885)及颱風(1886)的影響,臺 灣糖仍是發展的十分蓬勃的。
糖廍 [ 註 1],又稱為蔗廍,是製糖的場所,也是臺灣早期的製糖工廠,由壓榨甘蔗的棚屋和煮糖的熬糖屋所構成
Cover Story 台灣糖業
台業簡史
③ 日治 時期的糖業 文 歷史文化學習網 拼貼 趙祐萱 素材 網路
日治時期的糖業 在「臺灣糖業獎勵規則」頒佈後,許多日本新式製糖工廠進入臺灣。新式製糖 廠的生產力遠遠超過以前的糖廍,因此,在對原料的大量需求下,臺灣舊式的 糖廍完全不是對手,即使是使用機器的改良式糖廍,也受到嚴重的打擊。日本 資本自此控制了臺灣糖業。 1898 年 2 月 16 日,兒玉源太郎成為第 4 任台灣總督,與他同時上任的後藤新 平則以民政局長身份成為兒玉的左右手。後藤新平在台八年多的銳意經營,被 視為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糖業就是他選擇推動為台灣重要資源的產業。後藤 新平所提倡的生物學原則以及所進行的「舊慣調查」,使得糖業的發展有了良 好的基礎。 1901 年總督府公佈了「土地收用規則」,以強權力支援「製糖會社」,同時 也制定一套使會社能強制收買甘蔗的「原料採取地區」法規,大量取得大地主 土地,相對的使臺灣農民由大地主的農奴成為日本的農奴,也因此有了對這種 不平等情形而出現的臺灣諺語。 台灣總督府規定,施行原料採收區域制度及廠方規定甘蔗收購價格,因此甘蔗 不得運往其他區域使,蔗農被束縛成為糖業資本家的附屬。因此有了「第一憨, 種甘蔗給會社磅」、「三個保正,六十斤」等抒發內心不平的諺語。 台灣的糖業變成台灣的經濟支柱始於日治時期。當時台灣總督府貫徹「工業日 本,農業台灣」的殖民政策,將新式機械製糖技術帶進台灣,同時投入大量的 資源發展,果真使台灣除稻米以外,成為盛產糖的地方。為宣揚殖民治理政績, 昭和 10 年(1935 年)台灣總督府舉辦「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會 場中糖業館入口處的招牌上寫著「糖業是台灣文化之母」,可見台灣糖業在日 [ 註 2] 治時期的重要性。
關稅壁壘 日本政府
殖民政府
經營限制
鎮壓農民, 使農民失去 議價能力
強買強徵 會社透過圈地經營自 有農場,雇工種蔗
未限制耕作的作物,農民仍可選擇 種植其他作物,1920 年代中期後, 造成對糖業資本來說,「米糖相剋」 的問題。
Cover Story 台灣糖業
台業簡史
④ 光復後台灣糖業的興衰軌跡 文 台糖通訊
素材 網路
復舊及重建期(民國 35 年至 41 年) 台灣光復後,政府於 34 年 12 月 1 日成立「台灣糖業暨監理委員會」,監理糖 廠業務與生產工作;民國 35 年 5 月 1 日,「台灣糖業有限公司」於上海成立, 民國 36 年,總公司改設台北市,積極從事糖廠修復及生產工作,並分設虎尾、 屏東、總爺、新營四家分公司,並將日糖興業、明治製糖、台灣製糖、鹽水港 製糖四大會社 42 家糖廠改併為 36 廠。 35/36 年製糖期實行「分糖辦法」取代時代「收買原料」措施,並辦理農民貸 款,這措施使得糖產業大增,從 36/37 年期 26 萬 3 千噸增加到 38/39 年期 61 萬 2 千噸,台糖公司在 2、3 年內將糖廠重新修復,回復到戰前 60% 的生產量, 其效率之高,令人稱奇,且在外銷方面更締造佳績,在民國 37 年,台灣外銷 糖達 6 萬 8 千 6 百餘噸,台灣糖業一片欣欣向榮。 可惜這片欣欣向榮之象沒有維持多久,民國 38 年,中國大陸淪陷,台灣糖業 出口失去市場,政府又財政拮据,台糖告貸無門,生存受到極大的威脅,可說 是最暗淡的時刻。
然而,峰迴路轉,民國 39 年,韓戰爆發,糖價大漲,平均每磅 5.67 美分,外 銷市場大開,政府抓緊時機,實施「斤糖斤米」保證價格的措施,台糖於此同 時改組公司,撤銷 4 個分公司,改為 5 個總廠區,實施「總廠制」,停閉績效 不良廠區、資遺人員,更在民國 41 年,改種名為 N:Co310 的新蔗種,這項改 革措施,使得台糖公司由谷底翻升,外銷屢創佳績,進而成為國家最大外匯來 源。因為復建成功,再加上韓戰爆發有利因素,藉由外銷穩定了國家財政上, 台糖公司發揮極重要的功能。
安定與發展時期(民國 42 年至 54 年) 這一時期因國際糖價低迷,人口大量增加,政府在農業政策上以增產糧食為主 要考量,砂糖生產受到極大限制,台糖公司開始停閉糖廠,由光復後 36 廠縮 減成 30 廠,並同時發展副產事業,奠定多角經營基礎。 轉型與蛻變時期(民國 71 年至 88 年以後) 此時期是台灣高科技與服務業發展的加速期;果糖及其他甜味代用品不斷推出; 稻米及雜糧等對抗作物之保價優勢增加;食品加工業者不斷陳請要求降低內銷 糖價及開放進口等因素,均使台糖公司經營更加艱困,台糖走進非糖領域,即 所謂的轉型勢在必行,惟重點仍係以農業核心技術及土地資源發展為主。 砂糖方面,為減少砂糖虧損,74/75 年期產糖目標縮減至 55 萬公噸,除美國 優惠配額外,停止外銷並逐年減產。糖品種類、品質及包裝依多元化市場需求 逐年提高,78 年北港、花蓮 2 處煉糖工廠完工生產精製特砂,88 年小港煉糖 廠開始營運,對國內白糖供應及提升精煉糖品質有極大助益。 民國 93 年起,台糖公司成立砂糖、生物科技、精緻農業、休閒遊憩、畜殖、 量販、油品、及商品行銷等八大事業部,砂糖事業邁向事業部組織經營,更能 提升經營效率。
Cover Story 台灣糖業
詳述大小事 ① 糖廍 文 劉婉君 照片 劉婉君
考古人員推測可能是糖廍的糖漿冷卻井
台南市善化區一處距離善化糖廠不遠的集村農舍建案工地,一個月前發現早期 糖廍(製糖的場所,廍讀音同「部」)遺跡,考古單位推估距今約有一百五十 至一百六十年,共有六個灶,是目前台灣出土保存最完整的糖廍。推測至少在 一八九五年日治時期前即已存在。 六個灶的圓孔、石頭堆的牆面,樓梯及相關構造清楚可見。考古人員劉亭攸表 示,當初發現時灶孔內被填了大量的磚瓦、土石等,估計是日治後禁止所有私 人製糖,才會倒入大量土石廢棄糖廍。現場還發現一些瓷器,從瓷器的紋飾和 磚材,應是清朝晚期的建物。不過當地並未發現頂蓋或任何柱子的證據,可能 是露天作業。 審議委員徐明福、李德河及陳嘉基會勘後表示,以前只能看糖廍的示意圖,這 處糖廍出土後,可以清楚知道先人怎麼製糖。就時間來看,因日治後不能私製 糖,所以至少是日治時期以前就已存在,台灣的糖業史將往前推。
詳述大小事 ②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
糖業館
文 劉婉君 照片 劉婉君
1935 年,總督府舉辦的「台灣始政 40 週年博覽會」上,於台北公會堂(今中 山堂)旁設立「糖業館」,入口處寫著「糖業是台灣文化之母」;台灣文化的 母親是什麼長相呢?當時台灣糖產量居世界第四位,砂糖出口僅次於在美國大 資本勢力下的古巴,以及作為荷蘭殖民地的爪哇,為世界第三。事實上,無論 就自然或社會條件來看,台灣與這些地區相比,尚有許多先天不足的地方,是 帝國主義戰爭下,貿易、產業政策相伴的作用,從台灣農民的身上,榨出血汗, 創造糖業的奇蹟,使台灣擠身於帝國們的「流著糖與蜜」島嶼之林。
Cover Story 台灣糖業
文 故事 Gushi 拼貼 趙祐萱 素材 網路
台灣糖業之父 — 新渡戶稻造
新渡戶稻造(1862-1933)的銅像會出現在橋頭糖廠內並不讓人意外,只要我們瞭解那段歷史 的話。新渡戶稻造第一腳踏上台灣這座島嶼,是在明治 34 年,也就是 1901 年 2 月的事。在那 之前,他畢業於札幌農學校(今日的北海道大學),並在德國哈雷 - 維滕貝格大學(MartinLuther-Universität Halle-Wittenberg)取得農經博士學位,並擁有一名美國妻子艾金敦 (Mary Elkinton)。 可以說,新渡戶稻造是一個典型的「人生勝利組」。至少就農業經濟領域來說,他一定是當時 日本國內數一數二的專家。這樣的專家來到台灣工作,是有其時空背景的:台澎在 1895 年被 清朝割讓予日本後,台灣民眾前仆後繼地激烈抗日,加上水土不服、缺乏殖民地治理經驗等因 素,日本政府在治台前期損失慘重。直到兒玉源太郎出任第四任台灣總督,決定一改前幾任武 人總督的高壓治台風格,以科學方式經營台灣。其幕僚不乏各專業領域的高知識份子,當然其 中最重要也最知名的,莫過於生物學背景出生的行政長官後藤新平。兒玉後藤率領的這支「夢 幻明星隊」之中,負責守備「糖業」這個位置的主要球員,就是這位農經博士,新渡戶稻造。 就因為處在這個動亂未艾的時刻,如同當時大部分的事物,蔗糖業也是缺乏榮景、甚至可以說 是走上衰微的。不過,新渡戶並沒有讓兒玉失望,更讓國際驚艷。1901 年 9 月,已對台灣糖 業進行過調查的新渡戶稻造,就任總督府殖產局局長,並向總督府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 內容包括了 7 項改良方法、11 項保護獎勵方案、14 項糖業設施與機構的改良意見(關於這幾 項的詳細內容,大家可以參考維基百科「糖業改良意見書」中文條目)。其結果相當成功,台 灣蔗糖業重返榮景且更勝前朝,因其是以企業經營、機械製造的新模式,享譽海內外,持續發 展至今,如上所述。總之,台灣糖業發展史,絕對少不了新渡戶稻造的名字。橋頭糖廠,更是 因為如此,立著他的銅像。 新渡戶稻造(1862-1933)不過,還記得嗎?剛剛我說,新渡戶是一個「人生勝利組」,這不 是亂講的。如果新渡戶稻造對於我們台灣的意義在於糖業的話,對於國際,他有著許多更響亮 的事蹟。除了 1906 年出任第一高等學校(東大的前身之一)校長、1918 年創立東京女子大學 (德政!)等諸多學界經歷之外,1920 年,新渡戶還擔任過國際聯盟(一戰後號稱會維護世 界和平結果沒有的那個東西)的副事務長。而最讓新渡戶稻造世界流名至今的一件事,想必是 他於 1899 年,撰寫的一本書:《武士道》(Bushido: The Soul of Japan)。 《武士道》一書起初以英文撰寫,目的是向國際介紹「武士道」這項日本人最被盛傳卻不一定 被理解的精神文化。或許是因為在新渡戶的時代,「國際」是以歐美國家為主宰,又或許是因 新渡戶本身在大學時代受美籍校長克拉克(William Smith Clark)的影響而受洗信耶穌,《武 士道》的書中內容,往往使用許多西洋的歷史或文學故事,來比照形容武士道的各個面向,例 如將武士的切腹行為與許多基督教聖徒的殉道行為相提並論。因而,此書流傳於歐美世界,但 在不諳西方文化的台灣民眾讀起來,可能倒有些吃力(《武士道》在台灣已有林水福先生的翻 譯版本,聯經出版)。總之,跟台灣人講起新渡戶,大概都說他是個糖業專家,但跟外國人講 起新渡戶,他恐怕要是個最有武士道的武士了!
Cover Story 台灣糖業
文 故事 Gushi 拼貼 趙祐萱 素材 紀念戳章:楊雲源家族提供
台灣始政 40 週年博覽會 — 台灣博覽會紀念章
糖業館紀念章有兩位年輕女性,左為盛裝和服的日本人,右者穿襲地旗袍,並非中國人,而是 1935 年當時台灣的時髦、高貴女性。 時髦之點不是只有旗袍(台灣人稱「長衫」),腳踩的高跟鞋也摩登,短髮更前衛。歷來台灣 女性都留長髮,但不准披頭散髮,孩童、少女會綁辮,婦人則梳包包頭。 20 年代,洋風徐吹,1925 年,報紙刊登大稻埕藝旦阿寶率先剪齊耳短髮,頗為驚世駭俗。當 時稱剪短髮為「斷髮」,專屬年輕摩登女性的次文化。1930 年前後,少女為了斷髮,被父被 兄斥責,跳運河、吞硝酸企圖自殺的都有。 紀念章台日兩位女性共同扶持的就是台博的糖業館,位於今天中華路與愛國西路口。下方圖案 有冒煙大煙囪的工場,那是台灣南部常見的糖廠模樣,如果多畫一段鐵軌從糖廠滑出,就更傳 神了。 日本時代,台灣現代化的糖廠分屬民間會社,共九家參展博覽會,包括孕生明治巧克力的明治 製糖。另外,大日本製糖、鹽水港製糖、台灣製糖,規模也都不小。高雄大寮有新興製糖,彰 化二林則有三五公司。 踏進糖業館,入口有兩個大容器,裝了冷糖水,免費招待參觀民眾。據博覽會的記錄與統計, 會期雖在 10 月、11 月,仍處「殘暑」(意即中文的秋老虎),一大堆人來喝糖水。50 天會 期,總共接待了糖水客約 50 萬,平均一天湧入一萬人。 這樣的盛況,彷彿證明了展館的一個主題「糖業は台灣文化の母」;台灣就是糖多,從十七世 紀荷蘭統治起,就能出口了。 收集這些紀念章的主人不知道是否也順便一嘗大受歡迎的冷糖水了呢?
糖業館有 Art déco 的風格
Cover Story 台灣糖業
文 曾美玲 拼貼 趙祐萱 素材 網路
虎尾小鎮 — 糖廠
曾美玲 北一女畢,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曾在國立虎尾高中任教 28 年。台灣詩學吹鼓 吹詩論壇同仁與中短詩版主。乾坤詩社同仁。作品曾獲師大新詩獎、童詩獎,全國優秀 青年詩人獎,彭邦楨紀念詩獎創作獎,詩歌藝術學會創作獎。詩作〈憶台糖小火車〉、 〈虎尾小鎮〉,被選入台灣糖業數位文學館。
忙碌的煙囪早已打烊 幾隻雀鳥閒聊著 昔日繁華榮景 空氣裡仍流連 蔗糖的甜味母親的飯香 恍惚中,一群嬉鬧的孩童 追著小火車童話的節奏 追著早起太陽單純的願望奔跑 鐵橋下,烤地瓜抓青蛙釣魚蝦 笑聲搖醒夏日午後 沉睡的天空
Cover Story 台灣糖業
文 曾美玲 拼貼 趙祐萱 素材 網路
憶台糖小火車
曾美玲 北一女畢,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曾在國立虎尾高中任教 28 年。台灣詩學吹鼓 吹詩論壇同仁與中短詩版主。乾坤詩社同仁。作品曾獲師大新詩獎、童詩獎,全國優秀 青年詩人獎,彭邦楨紀念詩獎創作獎,詩歌藝術學會創作獎。詩作〈憶台糖小火車〉、 〈虎尾小鎮〉,被選入台灣糖業數位文學館。
搖呀搖呀
搖呀搖呀
火車緩慢地漫步
火車默默地負載
在青翠的田野
一節節甜甜的甘蔗
在彎彎這溪流
一箱箱豐收的喜悅
早起的朝陽
成熟的秋天
捧著一束又一束
吐出一行又一行
白亮亮的希望
金燦燦的智慧
搖呀搖呀
搖呀搖呀
火車輕輕地喚醒
火車迢迢地遠行
水稻純潔的夢鄉
揮別故鄉的叮嚀
魚蝦無憂的睡眠
懷念兒時的情景
童年的母親
追夢的旅者
哼唱一遍又一遍
帶走一袋又一袋
笑嘻嘻的歌謠
香噴噴的記憶
搖呀搖呀
搖呀搖呀
火車快快地奔跑
火車悄悄地離去
穿過成群的野花
拖著蹣跚的步履
捕捉初戀的故事
扛起歲月的包袱
好奇的南風
漸冷的大地
採集一夏又一夏
輕咳一口又一口
紅豔豔的青春
沉甸甸的鄉愁 搖呀搖呀 火車靜靜地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