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 TAIPEI EXPO 2020

Page 1






摘要

20 世紀現代主義的興起以來,一百多年間都市爆炸性發展,逐步消滅了和地方場域緊密聯繫 的舊有紋理,這是人類歷史以來完全不可預期的情況。 都市是集體經驗、場域、空間消長變化的聚合體,在這立面、機能、空間全數解構的均質化 時代,都市不再擁有屬於地方的特性,建築成為單純的機械、物件、家具、資訊、座標、容器, 一個連續不斷的系統,任何建築物並不再擁有自我,不再擁有空間,而是一個機械的複製品 與符號。 觀察當代東亞複雜混亂的超高密度城市,宣言未來都市的狀態,印證 1968 年 Archizoom No Stop City 的預言:完全由連續的空間和均質單元組成的城市空間,一切都由水平樓板和地面 組成,展現了一個無限擴張的水平網格。巨大的都市空間完全依賴人工照明和機械通風,沒 有任何建築體,家具和各種設備單元散落其中,生活的邊界被打破,人們可以自由的選擇所 居住的地方,但同時也失去了土地的意義。都市已經不是一種文化單元,而成為了消費主義 與金融流動的一個純粹的機械場所。 本論文探討在這個場域逐漸被移動與速度取代的當代都市之中,逐漸失憶的都市成為建築的 囚徒,生活在這第三者空間之中,我們再也無法認知都市,而又該如何記憶都市?

關鍵字 紀念碑 / 巨型都市 / EXPO / 瞬時事件 / 時間性 / 廣場


ABSTRACT

Since the rise of Modernism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explosiv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 the near hundred years has gradually eliminated the context of place that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local fields. This is a completely unpredictable situation in human history. Cities are aggregates of collective experience, fields, and space. In this era of homogenization of facade, function, and space, all of which are deconstructed, cities no longer ha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a simple system of machinery, objects, furniture, information, coordinates, and containers. Buildings no longer own themselves anymore, no longer has space, but just a mechanical replica and a symbol. Examining the complex and chaotic ultra-high density cities of East Asia, declaring the statement of the future city, confirming the prediction of Archizoom "No Stop City" in 1968. An urban space composed entirely of continuous space and homogeneous units, everything is composed of horizontal floors and ground, showing an infinitely space expanding horizontal grid. The MEGA city completely support by artificial lighting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re are no Architecture, furniture and various equipment units scattered among them in the space. The boundaries of life are broken. People can freely choose where they want to live, but they also lose the meaning of land. The city is no longer a cultural space, but just a mechanical place for consumerism and financial flows. This thesis discusses research in this contemporary city where the field is gradually being replaced by movement and speed, people lose memory in the city and become prisoners of architecture. We can no longer recognize the city any more, but how should we remember the SPACE?

Keyword Memorial / Mega City / Exposition / Instant Event / Temporality / Plaza


目錄

一、摘要 二、論述 2-1. 當代的都市 2-2. 科技與慾望 2-3. 無法被記憶的都市

三、基地 3-1. 基地概要 3-2. 歷史脈絡與空間紋理演變 3-3. 華山大草原與地底巨獸 3-4. 基地議題

四、策略 4-1. 都市之核 4-2. 定義都市中的共同記憶 4-3. 核心區位轉移與 EXPO 的宣言

五、設計 5-1. 都市中的非日常空間 5-2. EXPO 5-3. 終幕 5-4. 圖面:配置圖 / 平面圖 / 剖面圖 5-5. 模型

六、附錄 6-1. 畢業設計前期討論:關於都市考古學與紀錄機器 6-2. 以論述為題的藝術表現:霧城、飛船與評圖場 6-3. 以論述為題的藝術表現:無人之城的火祭

七、參考書目 謝誌


Contents

Abstract Subject

01

2-1 Contemporary Cities 2-2 Technology of Desire 2-3 Statement: Is Messina a city without memory?

Site

02 08 10

15 3-1 3-2 3-3 3-4

Introduction History and Taipei Urban Context Grassland and Underground Giants Issues

Strategy

16 20 24 28

31

4-1 The Core of City 4-2 Common Memories in Cities 4-3 Declaration

Design

32 34 36

39 5-1 5-2 5-3 5-4 5-5

Unconventional Spaces Instant Event Epilogue Site Plan / Plan / Section Model

Appendix 6-1 About Urban Archeology and Recording Machines 6-2 Mist City, Airship and Field 6-3 Himatsuri in the Empty City

40 51 56 60 87

95 96 106 110

Reference

118

Acknowledgement

120


這類結構的內部與外部屬於兩種不同的建築。 首先是它的外部,僅只考慮到建築物的外觀,而把它多少視為是凝止不動的雕塑;另 一方面,它的內部卻在主題、內容和符號圖像,各方面都處於一種持續流變的狀態, 而大都會裡神經系統受到過度刺激的多變市民,是靠著這些來對抗倦怠感這種永無止 境的威脅。 Rem Koolhaas "Life in the Metropolis or The Culture of Congestion" , 1977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Dark City, 1998 每當午夜時分鐘響十二擺時,入侵者將時間停止,進入城市居民的記憶 中偷取轉換,當他們醒來後,也許身處異地也許完全換了個身份,居民 仍毫無所覺地繼續下一個黑暗的日子。

SUBJECT 2-1. 當代的都市 2-2. 科技與慾望 2-3. 無法被記憶的都市

1


2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01 無臉怪獸 都市的代名詞: 廣告的都市、不連續的都市、片段的都市、平面的都市、 奇觀的都市、視覺刺激的都市、單向度的都市、展示的都 市、博覽會的都市、隔離的都市…… 視覺的奇觀取代了立面的存在,無人在意牠們本來的面貌。

02 遊牧民族 在這機能全數解構的時代,建築成為機械、物件、家具。 空間所代表的意義消失,移動與暫時性取代了內容。 當代都市之中場域事件隨機能移動,而不再是空間。

03 都市之場 屬於都市的第三者空間: 在這逐漸均質化的都市之中,過去的過度空間反而成為當 代的紀念場所,穿越的途中產生活動與事件,進而形成都 市的集體記憶。 空間作為一個都市的見證者。

2-1【現在與未來】CONTEMPORARY CITIES

3


當代都市的樣貌

Bigness / Speed / Limit

都市是集體經驗、場域、空間消長變化的聚合體。 立面、機能、空間全數解構的均質化時代,龐大建築的誕生,都市紋理的消失,建築成為單純的機械、 物件、家具、資訊、座標、容器……

當代都市的一切都和龐大有關 到了某一個規模以上,建築就必須具備龐大的特質; 登山隊攀登聖母峰的唯一理由就足以說明龐大的必要性, 因為他就在那裡。龐大就是終極的建築。 Beyond a certain scale, architecture acquires the properties of Bigness. The best reason to broach Bigness is the one given by climbers of Mount Everest: "because it is there." Bigness is ultimate architecture. 《S, M, L, XL》 Rem Koolhaas

我認為近代建築不再是過去的「空間中的生產」,而是逐漸成為「對空間的生產」。超越人類尺度極 限的建築在現代的都市中不停地興建,形成一個心理和地理意義上的符號與標誌,而巨型建築內部的 空間直接連接到人類原始對巨石、洞穴等象徵,更重要的是這些龐大的量體自身已經突破過去我們對 於建築的認知:現代的建築就是一座城市。這些龐大建築快速膨脹的今天,地域過往的紋理被剷除, 地景上的連續關係被破壞,僅僅只是單純的呈現其建築的特質,成為現在都市的面貌。以下將龐大作 為論述的背景,探討都市的狀態,回應前面論點。

1. 無臉怪獸:立面的解構 一直以來行走在都市中的經驗絕大多數是來自於周圍的空間和立面,牆的兩側是透過自身的位置來定 義內與外,如果我們將都市的街道視為是一個建築的話,立面的牆體決定了內部的空間,周圍空間的 招牌、攤販、電塔等物件則是家具。例如最初的古羅馬、古希臘的廣場與市集便是由周圍的建築、神 殿自然而然的構成,這些建築的立面不僅僅只是表達其機能,更是形成都市空間不可或缺的一環。 現代建築在龐大量體的都市擴張之下,人們過去對於都市的記憶再次複寫,巨型的電視牆撥放著各式 各樣的畫面,廣告成為都市符號的代名詞,資訊的氾濫淹沒立面對於都市空間的意義,現代人們同時 不再記得過去的面貌。

01 香港的高樓建築群 02 街道空間,都市的內部顯影 03 立面解構符號化

4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01

02

03


Agora, Greece

澀谷 東京

過去廣場空間的認知源自於建築立面。

立面不再擁有意義,無數的電子看板像是戴上面具般, 形成我們對都市膚淺的理解。

2. 遊牧民族:機能的解構 龐大的建築複合所有的機能,自身就是一座城市,只要符合任何經濟的考量,空間內容隨時都可以置 換,機能不再是定義建築的方法,這些中立空間如同機器為了服務而生,對建築的想像受到環境與知 識的限制,但同時也得到全部的自由。建築是空間、事件與活動的組合,在這個火車站可以是美術館, 教會可以是保齡球館的時代,機能與形式全數解構,建築如同機械、物件、家具,不再是空間而是一 種符號,移動與暫時性成為構成建築的原則。

《東京遊牧少女の包(パオ)》(1985) 伊東豊雄

東京游牧少女之包 生活在消費社會,不只是物件,連生活空間能消費的年輕女性,像是遊牧民族般生活在東京這個都市, 帳篷之內只需要維持最低生活機能。透過移動來重新定義一個居住空間,連結生活的斷片,變形成各 種領域,重組後的多樣性形成新空間。

2-1【現在與未來】CONTEMPORARY CITIES

5


3. 都市之場:都市解構之下的場所精神 關於不可預測的空間:都市的概念多來自於身體,由不同的動機、理由、想像、慾望所組成,相互依存、 相互對峙,使得都市成為不可預測的存在。 都市的時間性之中,所有的建築成為一種瞬即而過的暫時性狀態,規範生產和相同的模式代替了創造 性,不屬於任何土地的空間,空間內容不停的變換,所有暫時的片段形成都市的面貌。 在過往快速地暫留於瞬時場域的第三者空間,多種元素與關係產生的場所,地鐵的存在打破過往我們 對於都市地景連續狀態的認知,在無機質的空間中移動,完全是一種內在生活的再現,對都市的經驗 成為單純的數據、符號、看板,真實與虛構間的界線模糊,在這移動的過程中身體經驗反而形成一種 集體記憶,屬於這時代新的場所精神,中立的觀測者。

台北的都市之場 台北地下化的捷運與鐵路,使得都市的空間經驗斷裂,但在此同時宣告車站的全面勝利,透過移動的 身體尺度,第三者空間成為都市記憶的重要場所,重新定義新的場域精神。

6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新宿車站》 田中智之

《澀谷車站》 田中智之

龐大建築的代表 新宿車站和澀谷車站是複雜機能複合體,異質的空間混合,地鐵與商場、住宅大樓共構,空中的廊道 串連所有建築,地下街有如這些建築物的根莖般瘋狂生長,站體本身就能被稱為是一座都市。

2-1【現在與未來】CONTEMPORARY CITIES

7


科技與慾望 當代建築的演變背後反映的是人類對於都市的無盡慾望。這個表面誇張、帶有嘲諷意味的高 技術產物,也許正是一個沒有真實性和情感性的非真實價值崩潰、精神沉淪的異化世界。

【龐大】 建築尺度的擴大飛速躍進,某種臨界質量 (critical mass),空間大到一定的程度則跨入完全不同的領 域,龐大的建物複合狀態,內部與外部之間的關係決裂,外部空間獨立存在只為資訊服務,建築再也 不需要反映內部的性格,透過人工的機械裝置解決所有慾望與需求。

【密度】 在巨大建築之內,身體作為空間的使用者,在異質空間中機能決定人類如何去利用建築,不同的狀態 改變空間的密度,在機能移動與置入的狀態下,密度可以隨時間變化,所有地方都是公共的場所。就 像《劇場、劇場性、劇場化都市主義》中所言:不可避免地消解了建築的類型特徵,並將它們還原為 公共場所,這些公共場所缺乏特徵,但伴隨著參與和體驗使人獲得熱烈的歡愉之情,這種情感既不是 嚴肅認真或情操高尚的,而是使人在現實中獲得歡愉。

【機械】 電梯的革命,嘲笑建築教育的迂腐,機械式不再需要建築動線的空間去建立連結。無數異質的空間透 過機械裝置串聯,像是《癲狂的紐約》The Downtown Athlete Club 的場景,擁塞的文化中,高樓 中間的人揮動戴著拳擊手套的手,而其他樓層像是毫無關聯一樣地各自活動,是一種高度現實主義的 超現實景象。 空調的出現,更加擴大龐大建築的能力,在這個無限巨大的封閉空間中,以人工的方式創造一個絕對 舒適的內部空間,精準地控制機能對於物理環境的需求,完全脫離土地的意義。

8

Delirious New York 洛克斐勒中心:

消費文化的迪士尼:

巨大、機械與異質空間的聚合體

符號複製品、拼貼的產物,想像世界的體驗。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無根】 某個外地的建築師,為了某個遙遠的土地上的某個基地,只是單純地透過 Google Map、YouTube、 AutoCad、照片等資訊就能夠設計建築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總以為地圖就能反映真實的狀 態,但事實上國際樣式和全球化將我們所有人從土地上拔起,以系統的方式讓我們成為失根的人,所 有地方的陌生人,這是公共空間的喪失、都市風格的喪失、溝通的喪失。

【符號】 Jean Baudrillard《忘形於通信》:我們住在一個資訊越來越多,意義越來越少的世界。 無限的視覺刺激形成氾濫的資訊社會。科技與影像技術的進步,使我們的生活周遭逐漸被影像所淹 沒,透過數位載具、雲端網路的發展,讓影像不斷再複製,資訊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背後所代表的意 義卻越來越少,使得符號不在代表意義,意義變成後來貼附上的產物。擬像 (Simulation) 與超真實 (Hyperreality) 成為新的現實,一個封閉於現實之上的虛擬世界。

【資訊】 資訊的加速,無疑是對所有建築而言最大的武器,但同時也是最大的危險。過去的建築由於資訊的傳 播速度緩慢、不公開透明,導致得到的消息時早已是雜誌上的漂亮完工照片,沒有任何公民討論的空 間。更不用提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建築。 然而資訊急速發展的今天,建築不再擁有永恆的信仰,例如 2020 東京奧運 Zaha Hadid 設計的主場 即便已經拿下設計權,但在大量的輿論與討論之下依然被迫取消,這背後代表的是資訊速度的力量, 當代的建築在還未興建之前就成為廢墟。

【管狀】 管狀的空間成為當代建築中連接的橋樑,相對於橋樑與地景相連的空間經驗,管狀空間的內部是一個 完全獨立自我的狀態,都市之間的連續關係、紋理脈絡不再重要,只是起始點對目的地的移動意義, 建築淪為單純的資訊、符號與標籤。

Zaha hadid Tokyo Olympic Stadium

管狀封閉空間的移動經驗

2-2【加速】THE DESIRE BEHIND THE CITY

9


1968

2020

Archizoom 《No Stop City》的預言 「城市根據它們的功能堆疊起來,綜合體的設計目的是想要減少交通的需 求,從而來減少城市裡的交通。同時也就是在這個規劃中,整個城市一望 無際,成為了一個連續的系統,而不是作為任何建築物自主的存在於城市 之中,城市彷彿是一個機械的複製品。」 在這無限擴張的水平網格中,巨大的建築空間成為一座都市,成為一個巨 大的容器,盛放著人們的活動。內部完全依賴人工照明和機械通風,所有 人都可以自由的選擇所居住的地方。都市做為地方的意義消失,被無數的 格子所覆蓋,代表著國際樣式 (International Style) 可以被任意地放置在任 何的都市中,輕易的填入任何符號,在這個龐大 (Mega) 之中沒有任何的 Context,一個絕對中立的空間拒絕任何過去的建築意義。 當代的龐大建築或許就如同 AndreaBranzi 的說法:「一個脫離了自我異 化的社會。一種大膽地審視了灰色、無神論和戲劇化的工業發展邏輯的建 築,大規模生產的產品產生了無限蔓延的城市藝術,城市給我們以空白、 毫無特色的性格,讓我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任何人。」

10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均質化的城市 延續上述,我們能大膽預言當代建築的未來將走向均質化,龐大建築的都市成為一個獨特的信仰。 建物的大幅更新拆除、全面的撤離,清除過去土地上所有痕跡,內部空間不停變化的狀態,在空白的 框架置入機能,生活的邊界被打破,人們可以自由的選擇所居住的地方,但同時也失去了土地的意義, 都市已經不是一種文化單元,而是成為消費主義與金融流動的一個純粹的機械場所。當歷史不再是一 座城市發展的必然存在,究竟是否解放了空間發展的自由度,從零開始的發展究竟是不是都市建設的 完美背景。

議題:如果場域逐漸被移動與速度取代的均質化都市是必然的結果,我們逐漸成為失憶都市中的囚徒, 生活在這第三者空間之中,再也無法認知都市,而又該如何記憶都市?

沒有事件的空間不存在建築的意義,它的社會關係與形式創造無法從發生其中的事件抽離出來。 Bernard Tschumi

IT IS…? 該死,標籤掉下來了。 標誌掉了,那是什麼:那是去年 5 月的一場研討會 / 一場在 8 月舉行 3 天的演奏會 / 9 月裡擠滿了一 群嘻皮和他們的甜心起做菜、吃飯、睡覺、鬼混,大體來說還過得不錯 / 上星期擠滿一堆人、汽車, 以及四分之一哩追逐跑車呼嘯而過所產生的刺耳聲音 / 明天他是…… 我想我們還是把舊標籤貼上吧,因為今天它是一片牧場……標籤裡到底是什麼啊?活動來來去去變化 不定。設施也會跑到您的背上、您的車子裡、您的卡車上、您的拖車屋裡、您的心理。不可見的建築。 標籤到底是什麼啊?它是…… Archigram, Ron Herron

太古城計畫 1975 香港

香港極高密度的都市立面

2-3【均質化】STATEMENT: IS MESSINA A CITY WITHOUT MEMORY? PROPHECY AND REAL URBAN CASE

11


12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台北市不遠的未來想像 均質化後的台北城,擴張達到地理空間的邊界,除了淡水河的巨型堤防之外,陸續興建數道高牆將台 北市隔絕於自然的一切,形成一個封閉的內部空間,沒有人對此感到質疑,畢竟 " 那些堅定地愛上這 類建築的居民們,自願成為它的囚徒,沉浸在建築的枷鎖下,為它所提供的自由狂喜 "[1]。

在這個我們所認為的樂園與綠洲,完美無缺的都市中興建無數龐大、無表情的高塔,一個連續不斷的 系統,複雜到誇張的複合異質機能,高級的人工照明與滿足無數慾望的設備空間,獨自享受陽台外的 這些綠樹,所以人都對此嚮往不已,期望有一天能夠成為其中的居民。 [1] Exodus, or the voluntary prisoners of architecture, Rem Koolhaas 2-3【均質化】STATEMENT: IS MESSINA A CITY WITHOUT MEMORY? PROPHECY AND REAL URBAN CASE

13


最終,失憶之城 人們生活在一座每日變化的城市之中逐漸失憶卻渾然不知,最終自我不復存在。

14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都市中的空白孤島 不連續的狀態,基礎建設產生的歷史斷片,一個建築史被抹除的邊緣空間, 在都市複寫中被遺忘,超現實卻又真實的空間可能。

SITE 3-1. 基地概要 3-2. 歷史脈絡與空間紋理演變 3-3. 華山大草原與地底巨獸 3-4. 基地議題

15


基地概要 設計的基地位於 URS27 華山大草原,過去為華山貨運站腹地,物資 集散的主要門戶,為台北市的樞紐地區。西起林森北路與台北車站 相望,東至金山北路,跨越新生高架即為新光華商場,北鄰市民大 道,隔街為機能便利的住商混和區,東南方與華山文創園區相接, 西南方則是北平東路,以善導寺為中心的金融、政府機關為主。 地表之下為台灣鐵路管理局西部幹線、台灣高鐵、廢棄的台北專案 東隧道箱涵與市民大道停車場的廣大空間,在園區內有許多台鐵的 通風口。

16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台北天際線 ( 北 )

台北天際線 ( 南 )

3-1【基地概要】URBAN CONTEXT

17


基地計畫 1991 年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委託 Sasaki Associates 規劃的 Taipei Terminal Urban Design Plan,和之後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中央車站規劃 的競圖,從計畫範圍可以得知最初整體的構想是西起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 (淡水河至中山北路)直達華山都市計畫區(中山北路至新生北路),加上 周邊忠孝東西路、市民大道沿線進深 30 公尺之區域,經由整體交通系統建 構、城市綠軸與開放空間之整體考量,確定並深化各分區之空間特色,目的 建立一座充滿綠意和藝文活動的中央公園、以文化為端點的綠色走廊串聯代 表國家門戶的中央車站,提高行政效率的政府核心意象專區。 然而這二十年多年來,經歷了鐵路地下化、復興、光華陸橋與林森北路、復 興南路地下道的拆遷,鐵道宿舍和雙子星案等各種因素,計畫不斷的變更, 整體的地景至今依然支離破碎看不見雛形。

都市發展涵構圖 , Sasaki Associates, 1991

18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中央車站規劃競圖提案 , 潘冀建築師事務所 , 2006

都市中的開放空間 , Sasaki Associates, 1991

3-1【基地概要】URBAN DEVELOPMENT

19


20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鐵路權力地景 傅柯:「現代鐵路是空間與權力關係的面貌。」 鐵道切分了大地上的風景,形成都市中的邊界,無 形中決定了場域與空間。台北市鐵道沿線產業遺產 群,封閉的內部空間缺乏與都市的對話,反映日本 殖民時代對於資源的需求,若從各工廠的歷史來 看,可以明顯看出台北都市發展和都市計劃的時程 與方向。 在近年來古蹟再利用的潮流下,2012 年臺北市都市 更新處「臺北市鐵道沿線周邊都市再生策略計畫」, 萬華製糖所、台北酒廠、建國啤酒廠、台北機廠等 鐵道產業遺產重新整修後向外開放,成為市民可以 有效利用的公共場所,串連南北向的相關公共設施 與都市空間,形塑台北市產業遺產文化廊帶,將空 間的權力重新歸還人民。 1914 鐵路複合相關服務產業

都市縫合手術的失敗 台北並未因鐵路地下化而成功縫合都市的南北,市 民大道的巨型尺度的邊界,反而加快車輛移動的速 度,且市民大道所帶來的額外車輛流量加劇當區的 道路負荷,沿線地下停車場的出入口對周圍空間的 影響,地下隧道的挖設,地下停車空間的大量設置, 不易穿越的混凝土台基,這些因素無形中了對步行 者、大眾運輸的排他性,而非是期望的都市公共空 間與綠地。

2003 空間釋放於都市之中與新邊界的產生 3-2【歷史】HISTORY OF RAILWAY AND TAIPEI

21


鐵道複合相關服務產業的今昔

22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3-2【歷史】HISTORY OF SITE

23


都市孤島 華山大草原上曾是日治時代重要的貨運站,鐵路地景橫跨整個台北地區,是過去最大的都市邊界線。 1989 鐵路地下化後,經歷了貨運轉運站、工務處材料放置場、荒廢的地景等狀態,拼湊的空間碎片 現今雖是台北市內的重要開放空間,但由於過大的尺度、無有效連結周圍空間、市民大道切斷與北面 住宅區的關係、閒置的臺北專案東隧道口等因素,在這塊土地上圍繞的巨大邊界,使得華山大草原成 為台北都市中的孤島。 基地議題分為兩個部分討論: 1. 地景與都市關係 2. 地下廢棄引道空間

24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3-3【大地的表裡】TWO SIDES SPACE

25


大地上的地景與地下空間的關係 都市變遷下人類創造了各種不同層次的空間,彼此之間毫無關聯,複雜化的都市,多樣性、 對立性、各式的機能集中於這塊土地,只為了服務機能而存在,滿足人類背後的慾望。

1915 日治時期的樺山轉運站,以運送專賣局貨物為主

26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1958 當時最大的貨物轉運站,之後被南港貨運站取代


SECTION E-W

SECTION S-N

地景、地下量體與都市間的連接關係

1983 鐵路地下化,成為工務處材料放置的荒廢場所

2005 重新整頓後開放為市民活動公園

3-3【大地的表裡】TWO SIDES SPACE

27


樓高差異 Figure Ground 基地周圍空間上的尺度與密度差異,都市 中邊界的產生。

活動發生的場域關係 在尚未完成兒童遊樂設施前,基地上發生 的活動絕大多數集中於華山文創園區後方 與舊隧道口夾起的緩坡草地,剩下另一個 節點為農產品市集為主。

空降的孤島 若非在地民眾,多數參與公園內暫時性活 動的人們都從捷運善導寺抵達,地下鐵點 對點的空間經驗使得對公園的記憶僅留在 一個場地而非場域,與地方並沒有連結。

28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Guy Debord introduced the term Psychogeography whose definition describes : ... the study off the specific effects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onsciously organised or not, on the emotions and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基地議題 基地周邊的建築高差、尺度與密度造成場域的不連續,都市中缺乏孔隙與休憩角落,而應該成 為調和都市空間的華山大草原卻無有效的利用空間。 都市變遷下而被遺忘的邊緣場所、基礎建設所產生的歷史斷片、時間積累下被周圍拋棄的剩餘 空白之間不完整的碎化場所,即使投入暫時性的活動,如同空降般落在都市的邊緣,無法和周 遭居住空間產生聯繫,使得場域精神不易在此發生。

Georges Seurat <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 冷漠的第三者空間:都市中的孤獨者

3-4【議題】THE LONELY ISLAND OF TAIPEI CITY

29


真實空間的複寫 以空拍機和 3D 建模,作為再現都市 的方法論,複寫並記錄華山大草原和 地下廢棄鐵道空間的狀態,揭露隱藏 於都市和地表的真實,討論地圖、記 錄與都市之間的關係。

空拍自動建模 輔助說明基地與都市的紋理關係

華山大草原地下廢棄鐵道空間 VR 環景模型

30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預言:開發極致後封閉的台北城 未來都市無限制的擴張,直到碰觸地理學上的邊界。 隔絕所有外部的自然,牆內的城市,無表情的均質化第三者空間。

STRATEGY 4-1. 都市之核 4-2. 定義都市中的共同記憶 4-3. 核心區位轉移與 EXPO 的宣言

31


都市之核 機械複製時代下,未來均質化都市龐大的特質向外擴張複寫了過去的紋理,消彌了地緣關係,逐漸成 為第三者的中立空間。時空背景的不同,相對於庫哈斯 (Rem Koolhaas) 的畢業設計《逃離,或建築 自願的囚徒》(Exodus, or the voluntary prisoners of architecture),我認為當代均質化都市的極致 已經是在處在兩道牆之內的狀態,而非是《出埃及記》般向牆內的烏托邦前進。所有人都生活在慾望 之城的厚牆內,牆外的世界回歸於自然,21 世紀移動手段與距離的大幅提升是均質化都市的關鍵, 在空間的穿梭成為點對點的經驗,我們不再仰賴都心的便利性與經濟關係,可以自由的選擇居住、

32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台北的核心區位關係:明顯看出地理上的邊界。

停留的場所,地景場域的連續關係不再擁有意義,均質化都市無止境的擴張,直到地理學上的盡頭。 但在這當代潮流之中,權力核心空間 (Urban Core) 為了維持其屬性區位,反而利用歷史的脈絡、機 能的展現來強調出該空間的政治、經濟、文化重要性,使這些核心區位永遠保持特殊性,不被均質化 的浪潮淹沒,例如華爾街的金融權力機構集中、時代廣場的大規模電子商業看板、矽谷的創意產業區 位與大學城、新宿站周圍極端的消費空間等。 4-1【巨型都市】CITY CORE

33


第一代都市紀念碑

第二代都市紀念碑

第三代都市紀念碑

當代都市紀念碑


定義都市中的共同記憶 建築與時間的關係之中,彼此都想徹底的征服對方。永恆 (Eternity) 作為一座方尖碑 一直以來都是建築談論的對象,巨型的構造物給予人類心中最原始的崇拜,然而相較 於明確的形象,都市的記憶則難以去定義,例如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 (Invisible Cities),以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威尼斯,逐漸拼湊出威尼斯的樣貌,它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因應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們,在空間連續性轉變 (Transformation) 上每個人對於都 市中場域的精神有著不同的思考,使得記憶以不同的形式保留下來,場域的精神超越所 有的形式與機能 (Form and Function),人們又該如何去明確的了解何為都市的共同記 憶 (Collective Memory) ?

第一代都市紀念碑 強調絕對的永恆性,超越時間的存在,象徵最高的權力、超尺度與地域之間緊密的關係, 歷史脈絡使得類型的紀念碑以儀式性為主,例如古代的金字塔到現代的鐵塔等,是都市 變化的見證者。

第二代都市紀念碑 屬於第三者的中立空間,多為複合型的移動節點空間,近代建築「異質空間」的具體表 現,例如機場或大型車站等場所。建築雖然仍不完全脫離與地域之間的關係,但在內與 外空間分離、機能隨商業導向的替換置入,相比於過去都市記憶源自於單一地標,透過 在都市中的移動而形成的集體經驗場域。

第三代都市紀念碑 基地的紋理不再是建築的要素,暫時性 (Temporality) 的建築經過相互辯證、具象化 後,不斷的破壞與再生,反過來給予地方新的場所記憶。倫敦的蛇形藝廊 (Serpentine Galleries)、紐約現代美術館分館 (MoMA PS1) 的 YAP 計畫都是典型的案例。

當代都市紀念碑 瞬間改變都市狀態的高密度、巨型尺度、不可再現的空間事件。地域場所性不再存在, 瞬時事件消失後都市回歸原先的狀態,只留下記憶與數位資訊的紀錄。

4-2【定義】COMMON MEMORIES IN CITIES

35


36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核心區位轉移與 EXPO 的宣言 承襲前面所述,由於所有核心區位都積極發展其特殊性以防被取代,對於核 心區位的轉移,比起過去更需要更多的動作來宣示。2019 年初完工的紐約新 地標 Vessel 是個很明顯的例子,這個設計屬於 Hudson Yards 開發案的一部 分,以曼哈頓上西區的一個前鐵路廠改造成新社區,包含了高級住宅、商業 大樓、商場與公共空間。就 Vessel 本身機能而言,只能稱得上是一個可以參 觀的巨型藝術品,雖然沒有任何的空間操作,但透過網路、資訊的打卡傳播, 其象徵意義大於空間本身,作為強調該區房地產即將快速發展的預言。

台北市柯文哲市長上任後,著重於發展西區門戶計畫與 MVRDV 設計的雙子 星是重新宣示西區核心復興的重要關鍵,勢必會爭奪東區、信義區核心的發 言權。而基地華山大草原坐落於這兩區域核心之間,為向東區第一個發聲的 場所,因此結合當代紀念碑的論述,以極大的爆炸性事件 EXPO 作為設計, 一個強調未來西區崛起的宣言。

Vessel 極度誇張的明顯地標,透過宣傳成為公眾廣場及花園的中心點,宣告 Hudson Yards 地區的再開發,資訊速度傳播遠大於空間意義。

華山大草原作為歌頌西區核心再起的宣言地點。 重新改變都市狀態的事件場所,同時賦予都市孤島上新的記憶與精神。

4-3【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CITY CORE CHANGE

37


EXPO 暫時性的演出有如馬戲團、嘉年華、化裝舞會,建築成為物件, 一種短暫而任何事件皆有可能發生的狀態。 作為永恆的相反面,強調「現在」的空間,暫時性的永恆。


梅田スカイビル , 1993, 原広司 高塔自古以來象徵著人類對於「空中」的嚮往與願望, 俯瞰都市的空間經驗,面對宇宙的窗口,一種開放的姿態與世界對話。

DESIGN 5-1. 都市中的非日常空間 5-2. EXPO 5-3. 終幕 5-4. 圖面:配置圖 / 平面圖 / 剖面圖 5-5. 模型

39


都市中的非日常空間

當代都市中每個建築都是一個都市。 都市中的每個建築都擁有壅塞的特質,產生的多樣性使得都市變得更加混沌而捉摸不定,移 動速度與資訊網路高密度的交會,我們可以將都市可被視為一整個超大複合建築,異種空間 的堆疊滿足人類的任何慾望,狂妄地企圖以機械的方式驅逐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即便都市能夠滿足所有的慾望,人類始終需要一個超寫實的環境 (surreal world) 逃離都市中 的紛亂,找尋另一個空間去解決需求,例如旅遊、登山、運動等自然場所,不過如果城市巨 大到一個地步,我們不得不以科技在都市中創造內部的二次自然 (second nature) 來再次滿 足人類的慾望,雖然人人都知道這個自然的空間並非真實,但是當人們穿越這個邊界,彷彿 都市中的紛擾都將消失,離開這些摩天大樓,離開這座城市,一座絕對沒有軸線與方向的公 園,其中可以舉辦任何活動、散步、釋放壓力,緩解人類情感的樂園。 回到基地,華山大草原的問題如同前篇所述,公園草地的切分、尺度與密度造成場域的不連 續,缺乏有效的休憩空間,偌大的空間始終沒有有效的利用,絕大部分的短期活動皆發生於 華山文創園區附近,即使能夠暫時吸引人潮,卻無與周圍對話的動作。因此設計除了整合基 地周圍的都市空間脈絡與地景的連續外,同時必須設計一個逃離都市狀態的極度異質場域, 以下以四個策略來建構都市中的非日常空間。

Design Strategy 1:都市之森 Design Strategy 2:龐大量體 Design Strategy 3:層次關係 Design Strategy 4:媒體之塔

紐約的中央公園或東京的新宿御苑都是巨型都市中二次自然的典型案例,透過科技的力量在 都市中創造綠洲,地鐵與都市硬體埋藏於公園之下,超尺度的空間大小與可以輕易跨越的邊 界提供人類瞬間逃離都市的軌跡,包容不斷變化的異質複合機能的場所,同時也是可以發生 任何活動的都市。

40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中央公園 , 紐約

新宿御苑 , 東京

5-1【異質空間】HETEROTOPIAS IN THE CITY

41


Design Strategy 1:都市之森 景觀上改造現在華山大草原的狀態,創造出與都市的邊界,完全脫離台北的森林公園,牆面的 鏡子無限延伸地景,照映出從都市逃離的自我,埋藏於地下的箱涵重新顯影它的面貌,頂層的 混凝土表面成為這片樹海的長堤,連結過去與現在。

42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Design Strategy 2:龐大量體 設計超尺度的量體置入地下,回應舊有地下引道解構彼此之間的角色。埋藏於地下的設計不只 是完整的保留地上森林公園的空間,龐大的量體延續關於極大建築對於都市的討論,在逃脫的 地景之下創造另一個獨立且無止盡變化的地下城市,機械串聯起所有異質空間,阻斷與台北都 市的邊界。

5-1【異質空間】HETEROTOPIAS IN THE CITY

43


Design Strategy 3:層次關係 層次 (Layer) 的關係象徵不同世界之間的文本,是各自獨立屬性的空間。本案設計將舊有地下引 道視為痕跡與體驗空間的部分,透過龐大量體的置入,在剖面上塑造出都市、地景、Gallery、 半地下廣場、過去箱涵、階梯舞台的六個層次,並利用管狀空間串聯,穿越各層次之間同時建 構彼此之間的關係,建築的內外、地表與地下空間的高程被速度瓦解,所有人皆可在移動時相 遇,重新建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場所,形成超脫日常的空間經驗。

44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Design Strategy 4:媒體之塔 過去的展示空間秩序是緊密相關,展場間環環相扣而缺乏自由,建築 Poche 出的空間非黑即白; 近代的美術館則打破過往配置的邏輯,由牆、柱主導的密斯式展覽方式,輕和透明重新獲得移 動與布展上的多樣性。本案設計 Gallery 的塔作為結構的同時,亦是數位展覽的新媒介,空間 被解放,媒體作品即是展覽品也是空間的形塑者,人們可以自由的與塔互動,場域隨活動發生。 塔透過數據計算使每次展出的數位作品皆不相同,隨著參與空間人們不同的移動方式,穿越各 個管狀空間,在觀看與被觀看的經驗之間產生庫里肖夫效應 (The Kuleshov Effect),媒體賦予 參與者不同心理聯想與空間體驗,屬於 Gallery 的新自由。 5-1【異質空間】HETEROTOPIAS IN THE CITY

45


01. 設計空間置入於地下,不破壞舊有公園廣場地景,森林之間只有數個入口能夠進入 Gallery。 02. 廢棄的台鐵引道空間作為真實歷史的展覽。

46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03. 過道空間同時作為常設展的空間,顯影地下箱涵的結構,讓人了解過去隱藏於地下的未知廢 棄場所。 04. 半地下廣場容納多樣化的活動發生,將箱體的涵構誠實地展現出來,成為可讓人參與和接觸 的空間。階梯狀的水池廣場引導都市中的人們進入設計,彈性的舞台空間則可以讓表演在此 發生,都市中的劇場。 5-1【異質空間】HETEROTOPIAS IN THE CITY UNDERGROUND SPACE AS A CITY

47


05. 穿梭於各層次的通道空間,介入各個世界的空間經驗。 06. 地下的 Gallery 由機能決定場所。透過機能的置入,產生不同的活動,成為不同的他者。

48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07. 塔:投影展覽對於空間的變化,永不重複的數位藝術超越過往傳統的美術館,不再是展覽品 與觀看者之間的關係,觀看與被觀看之間形成一種新的互動,徜徉於作品的幻想之海。

5-1【異質空間】HETEROTOPIAS IN THE CITY UNDERGROUND SPACE AS A CITY

49


Final Counts Down 24 Hours 地下結構塔升起超出地表,不合常理的空間狀態改變了廣場地景,衝擊所有使用者。 Final Counts Down 18 Hours 預製的空中展場結構與塔組裝,塔的延伸暗示出某種弧線,似乎在等待什麼來臨。

50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INSTANT EVENT TAIPEI EXPO 2020

Final Counts Down 6 Hours 深夜的林森北路的夜空中,一艘超巨型飛船劃過天際。

5-2【EXPO】INSTANT EVENT ONE DAY

51


EXPO 2020 Opening on Taipei Central Culture Park (02:00) 為期一天的 EXPO 拉開序幕,數以萬計的人們湧入草原。 EXPO 2020 Opening on Taipei Central Culture Park (04:00) 過去廢棄的地下引道成為通往飛船的入口,移動經驗作為一種見證台北歷史的展覽。

52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EXPO 2020 Opening on Taipei Central Culture Park (06:00) 在廣場之上,一座橋橫跨了過去與現在的空間關係。 EXPO 2020 Opening on Taipei Central Culture Park (10:00) 參觀一般展覽空間,其他群眾仍在尋找進入空間展間的方法。 5-2【EXPO】INSTANT EVENT ONE DAY

53


EXPO 2020 Opening on Taipei Central Culture Park (12:00) 等待進入飛船。 EXPO 2020 Opening on Taipei Central Culture Park (14:00) 飛船內都市尺度的空間經驗與當代展覽震撼所有參與者的感官。

54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EXPO 2020 Opening on Taipei Central Culture Park (20:00) 12 小時前市民大道禁止車輛進入,成為人們湧入的儀式性大道,重新感受與車輛完全不同的速度 經驗,俯瞰台北與飛船最後一幕的觀景台。 EXPO 2020 Opening on Taipei Central Culture Park (24:00) 最終飛船離開,不留任何的痕跡,無法再現的事件只剩下數位資料記錄與參與者的記憶。 一個無形的紀念碑,與基地紋理無關,脫離大地的束縛,卻重新賦予地方空間新的場所精神。

55


過往的痕跡,現代的地景。 沉眠在地下的巨型構造物,橫斷台北天際線的市民大道與新生高架。 透過瞬間事件介入的時間,活動的發生,彼此的空間相連結合,在這暫時性之中 重新擁有場所意義。

56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5-3【終幕】THE MEANING OF EXPOSITION

57


高密度的瞬時事件,消失後無法被再現,只留下數位資料紀錄與參與者的記憶。

58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5-3【終幕】THE MEANING OF EXPOSITION

59


60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5-4【圖面】SITE PLAN

61


62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當飛船介入空間後,形成與地景、都市、地下連結的關係。 原先毫無關聯的各層樓之間的不同活動,在這時重新被賦予機能,產生獨特的符號,建 立新的場所,一種高度現實主義的超現實景象。急速的抹除彼此之間的邊界,成為跨越 各種空間的體驗。當這體驗巨大到都市尺度時,將會形成獨一無二的記憶,瞬時的事件 烙印在這塊大地,一座當代的紀念碑。

5-4【圖面】LAYER: SPACE EXPERIENCE

63


64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5-4【圖面】PLAN: SPACE EXPERIENCE

65


66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PLAN LEVEL 1000 SCALE : 1=600 5-4【圖面】PLAN: INSTANT EVENT

67


68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PLAN LEVEL 3600 SCALE : 1=600 5-4【圖面】PLAN: INSTANT EVENT

69


70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5-4【圖面】SEC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DESIGN AND URBAN

71


72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SECTION A-A' SCALE : 1=600

5-4【圖面】SEC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DESIGN AND URBAN

73


74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5-4【圖面】SEC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DESIGN AND URBAN

75


76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SECTION B-B' SCALE : 1=600

5-4【圖面】SEC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DESIGN AND URBAN

77


78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SECTION C-C' SCALE : 1=600

5-4【圖面】SEC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DESIGN AND URBAN

79


80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SECTION D-D' SCALE : 1=600

5-4【圖面】SEC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DESIGN AND URBAN

81


82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SECTION E-E' SCALE : 1=600

5-4【圖面】SEC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DESIGN AND URBAN

83


84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SECTION F-F' SCALE : 1=600

5-4【圖面】SEC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DESIGN AND URBAN

85


飛船內部空間

86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5-5【模型】SITE DESIGN SECTION MODEL

87


88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5-5【模型】SITE DESIGN SECTION MODEL

89


90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5-5【模型】SITE DESIGN SECTION MODEL UNDERGROUND GALLERY

91


92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5-5【模型】SITE DESIGN SECTION MODEL EXPOSITION

93


概念模型 隕石、博覽會和某天將會離開地球的飛行器

94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航海家金唱片 (Voyager Golden Record), 1997, NASA 12 英寸規格的鍍金銅質唱片,其中刻錄了來自地球的聲音和圖像資料。 唱片被小心地置於一個鋁製保護盒內,並配有唱針。封面設計符號語言, 用以講述航海家的出發地與播放方式。

APPENDIX 6-1. 畢業設計前期討論:關於都市考古學與紀錄機器 6-2. 以論述為題的藝術表現:霧城、飛船與評圖場 6-3. 以論述為題的藝術表現:無人之城的火祭

95


關於都市考古學與紀錄機器 2019. 03-06 荒謬都市發展之下的荒謬地景,龐大的都市基礎構造在都 市間穿梭,高架橋形成無形的邊界。都市的歷史被不斷複 寫疊合之下,台北逐漸成為非現實且荒謬的存在。 研究議題:1980 年代後的快速發展與鐵路地下化,使台 北的都市面貌不斷的轉變,過往的空間斷片在地景上若有 似無地殘留在生活之中,都市中的空間記憶產生巨大的裂 痕。 設計策略:雙層牆作為乘載都市記憶的空間載體,至今不 斷地複寫層疊,如同一台都市的紀錄機器,橫跨一個時間 軸線,是不屬於任何時間的觀測者,亦是都市的縮影。

作為一種都市現代考古學,如何串聯起過去的空間斷片?

96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6-1【都市考古學】URBAN ARCHEOLOGY ISSUE

97


98

01

02

04

05

07

08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座標與符號

01. 無邊際的天空與大地之間的游牧者空間 (Spatialization) ,缺乏定位的空間組織,失去方 向與秩序。 02. 牆、柱、板、樑。人類仰賴座標與符號來形成空 間,透過對照他者來形塑自我。 03. 機能至上、追求效率的都市移動工具,過程被取 代,瓦解了與地面的聯繫和對座標的認知。 03

都市與時間切片

04. 地圖是對都市的切片紀錄,複製世界的投像。 05. 紀錄的失真使地圖成為一個客觀寫實的平面,隨 著時間疊加,真實世界不斷被複寫。 06. 我們依然認為客觀的地圖符號是一種真實,新的 都市面貌建構在這失真的地圖之上。 06

圖層與記憶

07. 失真的地圖相互層疊,疊合成為現今的都市。 08. 遺失的圖層是過去都市的記憶。 09. 都市中過往的空間斷片隱約的殘留在身體經驗與 地景。

09

6-1【都市考古學】URBAN ARCHEOLOGY MAP / LAYER / CITY / MEMORY

99


都市事件、場所精神為永恆的象徵,永恆的暫時性是照映這座都市的鏡子, 一座看不見的城市。

100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牆成為變遷之下紀錄的參與者與見證者,符號的轉變反映都市的慾望,不同的角色、速度、時間、物 件在這之間穿梭,跨越邊界的那一剎那,形成另一個他者。 空間被重新複寫,歷史成為了機能,機能圍塑成場域並產生符號,符號使我們能夠記憶,在失憶之城 之中看見平面背後的空間,疊合了各時代的樣貌,一個都市的紀錄機器。

6-1【紀錄機器】RECORDING MACHINES TWO WALLS

101


2020

厚牆如何去紀錄、空間與活動的發生


2030

都市海綿,富含變化的空隙空間,因應都市的消長而拆除、增建 一個紀錄都市的機器 6-1【紀錄機器】RECORDING MACHINES DIAGRAM

103


透過經歷展覽空間 穿越與成為他者

廢棄地景的再利用 建築單元的自由

104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宣傳票券

霧城、飛船與評圖場 https://tinyurl.com/rqdnq4n

無人之城的火祭 https://youtu.be/P1y9mlMRZkk

105


霧城、飛船與評圖場 2019. 12. 14 東海大學建築系大評圖室 Peter Brook:「一個人在某人的注視之下,經過一個『空的空間』,就足以構成一個劇場行為。」 東海建築系館的多樣化空間場所,不論是工作室、大廳、廊道還是貓砂的樹下,在以評圖作為核 心的建築教育之中,師生之間的討論、同儕之間日常的交流、在此度過的生活痕跡賦予空間意義, 大評圖室更是其中場所精神的典範,表現出建築的『傳遞性』連接現在與過去,構成東海建築特 有的傳統。 畢業設計模型在大評室這個空間擁有的雙重意義: 一、在設計上,透明的量體模型象徵當代都市空間煙霧般的不穩定性,空間被機能所支配的狀態。 瞬間事件發生的當下,透過人們的參與、活動的介入,場所才被賦予空間意義,暫時性的真實與 永恆。 二、在評圖時,其中的意義並非只是單純的說明設計和老師給予意見的流程,我認為更大一部份 是展現自我建築思考的舞台。將畢業設計的評圖視為一種宣言 EXPO 的展演活動,在這富含歷史 脈絡的場所,以誇張的表現法延續畢業設計的論述:「不可再現之瞬時事件作為當代紀念碑」。

106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6-2【霧城、飛船與評圖場】PRESENT AS AN EXPOSITION

107


108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6-2【霧城、飛船與評圖場】PRESENT AS AN EXPOSITION

109


SITE

無人之城的火祭 2019. 12. 22 東海大學舊藝術中心

東海大學舊藝術中心因為校內「達文西山丘計畫」而掀起歷史建物修繕的討論,突顯東海 對校園內重要歷史性建築物的修繕工程欠缺完全謹慎的評估與執行機制,其中程序的討論 不夠透明化、沒有制訂基本的準則或規範,最低標得標發包等諸多問題。在校方與各界與 校友、學生的關注與討論之下,目前仍在膠著之間,而這座建築則繼續被世人所遺忘。

如同藉由畢業設計來重新 Celebrate 華山草原之下廢棄的地底空間,選擇對於東海大學校 園有著深厚歷史的舊藝術中心作為基地,儀式性重新賦予被遺忘空間新的精神,塑造一個 當代的紀念碑,迫使學校再次面對舊藝術中心的去留問題。

110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荒廢在校園一角的舊音樂系館

現代建築重新詮釋傳統園林符號

在過去人人都能夠親近、欣賞音樂的地方

6-3【無人之城的火祭】SITE CONTEXT

111



合院空間轉化的現代建築,經濟的倒傘狀結構創造動態般的空間,由戶外階梯和演藝廳形成的中庭 舞台,更是整棟建築中的精神場所,同時是過去與建築系擁有羈絆的評圖空間。 隨著新的藝術中心興建,音樂系搬移至第二校區。 舊藝術中心因而沒落於路思義教堂旁的樹林之中,而「達文西山丘計畫」使得沉寂在歷史洪流中, 新舊建築的去留問題重新浮上檯面,在膠著的對峙之間繼續成眠。

6-3【無人之城的火祭】SITE CONTEXT

113


114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無人之城的火祭 藉由不可再現之瞬時事件作為當代紀念碑,賦予新的空間紀念 性,重新使人們反思過去此地的空間意義,在這空城之中揭開 儀式性的第二幕。

6-3【無人之城的火祭】HIMATSURI

115


116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6-3【無人之城的火祭】HIMATSURI

117


參考文獻

BOOKS: 張樞、王俊雄主編 (2017) 。《臺北.原來如此》。 臺北市:田園城市 林秀澧、高名孝主編 (2015) 。《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臺北市: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2014) 。《臺北城市進化論》。臺北市: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史建、蔣原論主編 (2004) 。《溢出的都市》。桂林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Rem Koolhaas, Sanford Kwinter. (2010) 。《建築的危險:庫哈斯的未來宣言》。吳莉君譯。臺北市:原點 John Thackara. (1998) 。《超物論:一些現代主義以後的設計思考》。盧杰、朱國勤譯。臺北市:田園城市 Arie Graafland. (2005) 。《建築的社會場域:阿姆斯特丹、東京、紐約》。葉朝憲譯。臺北市:田園城市 Warren Chalk. (2003) 。《建築電訊》。葉朝憲譯。臺北市:田園城市 Neil Leach. (1999). The Anaesthetics of Architecture .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Bernard Tschumi. (2012). Architecture concepts;red is not a color. New York : Rizzoli Andreas Papadakis, Catherine Cooke, Andrew Benjamin. (1989). Deconstruction;Omnibus Volume. London : Academy Rem Koolhaas, Bruce Mau, Jennifer Sigler. (1995). S, M, L, XL: Small, Medium, Large, Extra Large. New York : Monacelli Press Peter Noever. (1993). The End of Architecture? Documents and Manifestos : Vienna Architecture

Conference. Munich : Prestel Winy Maas, Jacob van Fijs, Richard Koek. (1998). FARMAX;excursions on density. Rotterdam : 010 Publishers Aaron Betsky. (1990). Violated perfection;architecture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modern. New York : Rizzoli THESIS: Sasaki Associates. (1991, 12) 。《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都市設計及規劃計畫》。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工務局都 市計畫處 龔書章、王俊雄 (2010, 05) 。《Eternity/Temporality》。台灣建築,No.176,pp.100-103 磯崎新 (2000, 01) 。《破壊と救済のメトロポリス》。『10 + 1』, No.19,pp.54-67 ONLINE RESOURCE: 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http://www.historygis.udd.gov.taipei/urban/swipe/index.aspx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aspx OMA https://oma.eu/ Morphosis Architects https://www.morphosis.com/ FRAC Centre http://www.frac-centre.fr/

118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Deep Impact, July 2005, NASA. Rubble-pile structure revealed by measuring expansion of ejecta. Found water ice, organic molecules, studied make-up of dusty matter. 370kg impact probe, image spectra probed from Earth and Spacecraft.


謝誌

一年來如影隨形的畢設就這麼結束了,即使到現在仍然很不真實。 畢設作為一個自我探尋的過程,雖然有很多痛苦的掙扎與迷茫,但回過頭來看我自己其實是很享受這 段旅程,能夠貫徹並不愧對自己建築信仰是一件難得且令人愉快的經驗。東海建築打破不同體制的反 叛精神、自由的思考與交流、勇於面對下一個世代建築的問題,是我在這裡學習到最重要的東西。 感謝大家長林昌修老師,總是無私的關照學士後建築組的情況,帶領不同領域的我們學習真實的建築; 感謝盧澤彥老師在空間原型的教學,讓我理解 diagram 如何生成至建築。感謝劉克峰老師前衛的紙 上建築思考,現在回顧起來覺得受用無窮;感謝曾瑋老師教導以裝置物件的方式切入建築,真實的去 面對材料與空間;感謝黃明威老師在都市尺度方面的指導,如何去回應大範圍基地的紋理,是我畢業 設計的啟蒙。 感謝陪伴最久的指導老師謝宗諺老師的教導與討論,不厭其煩的給予意見,該如何去了解並回答議題 是我過去從沒有思考過的方向,謝謝他相信我的能力與給予我的挑戰。 從假評題到正評的的諸位老師都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發,讓我認知到自我的無知與匱乏,但同時也是向 前邁進的過程。感謝正評的漆志剛老師、方俊凱老師、曾令理老師一針見血的評論,直接切入我問題 的核心,使我面對自己充滿破綻、過於膚淺、思考不周全的的地方,對我而言與其像是評圖,倒不如 說是像是上了一堂精彩的課。 感謝一同奮戰的同學昱翔、如雅、婕華、倍均、茂森、交大人以安,尤其是同為小 K 組的辰暘、家權, 鼓勵與指導我的學長姐邱大師、阿吉、托比、阿曾、靖媖、阿詢、怡旻、人捷、憲哥,和你們的討論 是我認清自己的過程與進步的動力。 感謝一同完成畢設的夥伴昌豈、彼得、高哥、鄭遇、義氣相挺的家權和游擊槍又昌,包容我任性的麻 煩個性,如果沒有你們的話我自己一個人肯定是無法完成的,謝謝你們。 最後非常感謝一直支持我的父母,謝謝您們讓我能夠自由地在建築的天空中翱翔。 12 月 14 日清晨收完模型離開系館時,突然意識到早已習以為常的東海建築生活即將結束,總有種不 可思議的感覺。昌豈那時的形容令人印象深刻,東海建築的這一切對我而言就像是神隱少女的最後一 幕,當千尋經歷了所有事情後要離開油屋時,她不能夠再回頭,但這個經歷會成為她人生中最重要的 一段旅程。而我的建築之路會繼續持續下去,謝謝在這條不歸路上給予我幫助與啟發的所有人。

姚雄翊 2020 年 01 月 25 日 桃園

120

當代都市的紀念碑:TAIPEI EXPO 2020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致謝】THANKYOU MY FRIENDS

121


姚雄翊|東海建築研究所 https://hsiungiyao.weebly.com



當代的建築是流星、數據與宇宙船

Master of Architecture I Tunghai University Memorial of Contemporary City : TAIPEI EXPO 2020 HSIUNG I YAO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