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的整體 - 中正 / 圖書紀念園區 Dialectical Whole - Chiang Kai-shek / Book Memorial Park
傅鈺崴 (Yu-wei, Fu)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B 組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 邱浩修 (Hao-siou, Hciou) 林昌修 (Chang-hsiu, Lin)
中華民國 110 年二月 / Feb 2021
摘
要
在大量資訊快速流動的世代,人們快速而表面地接受資訊,獲取知識的形式改變了人們思考、對 待資訊與知識的方式。正是因為資訊的過度,歷史被稀薄化,知識被輕量化,資訊吞噬了自身 的內容,也吞噬了溝通與人際關係,意義的存在因而被當代否定。法國理論學者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曾斷言,人們將生活在一個資訊越來越多,意義卻越來越少的世界中。 在數位資訊出現後,書本漸漸被淘汰,知識載體的轉變,改變了人們對待資訊與知識的方式,進 而改變圖書館作為一種建築類型的時代發展,二十一世紀的圖書館開始以提供舒適開放的多功能 空間為目的,圖書館失去指涉知識與思想的精神象徵意義,書本開始成為圖書館的背景,知識也 成為了背景,圖書館與歷史產生斷裂,成為只提供有冷氣舒適開放的公共空間。 「建築作為辯證的武器。」,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本論文將建築視為創造辯證場域的工具,使形 式不淪落為個人喜好偏頗的美學問題,讓空間內容進而產生形而上所具備的藝術與哲學性。建築 與社會應保有持續對話的關係,人們對於能完整理解一件事物會產生厭倦,思考即停止,在多元 的世界中,存而不論或者多重答案的問題更接近永恆的狀態。「辯證的整體」即是在資訊爆炸, 一切都被解構成輕薄認知的時代,希冀透過設計上的衝突與矛盾,使空間重新涉及意義。 本論文提出一個未來圖書紀念館的設計方案,未來作為一個概念上的時間點,設定在書本接近淘 汰的狀態,以中正紀念堂為基地,圖書紀念園區作為未來知識網絡系統的核心,重疊兩種對立的 紀念性場域,創造衝突與和諧,並進一步思考這樣的紀念場所如何扮演一種英雄式的角色,在資 訊爆炸這場戰爭中,透過辯證關係,重新定義人類對待資訊與知識的方式。
關 鍵 字 : 資訊爆炸 / 知識 / 圖書館 / 辯證 / 中正紀念堂
「做
設
ABSTRACT
In this digital age, everything changes rapidly, people quickly and superficially accept information. The form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changes the way people think and treat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Therefore, history is thinned, knowledge is lightened. The reason why the existence of meaning is denied by contemporary times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excessive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has swallowed its own content,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French theoretical scholar Jean Baudrillard once asserted: “We live in a world where there is more and more information and less and less meaning.” After the emergence of digital information, books were gradually elimina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carriers has changed the way people treat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nd thus changed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ies. The main purpose of libraries in the 21st century began to focus on comfortable and open multifunctional spaces. The library lose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knowledge and ideas. Books began to become the background of the library,. The library breaks away from its development history,becoming a comfortable and open public space with air-conditioning. "Architecture as a dialectical weapon."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this thesis regards architecture as a tool to create a dialectical field.I try to make the form more than just a matter of aesthetics of personal preference, and let the program of the space generate metaphysical art and philosophy. Architecture and society should maintain a continuous dialogue relationship. People tend to be tired of fully understanding a thing,thus thinking will stop. In a diverse world, the question of multiple answers is closer to eternity. "Dialectical whole" means that in the information explosion, everything is deconstructed into superficial information. This thesis hopes that through the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in the design, the space will be reinvolved in meaning.
This design thesis proposes a design plan for the future book memorial. The ”future”here means a conceptual point in time, when books are close to being eliminated. Based on the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the Book Memorial Park is the core of the future knowledge network system, overlapping two opposing 設計 聽邱 commemorative fields, creating conflict and harmony.All in all, I further thinking about how such a memorial 比的 place 時 候 can play a heroic role, and, redefine the way human treat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through dialectical 女 朋 in the war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relationships 友 訊息
可以
先不
回;
媽媽
的不
行。
」
Keywords : Information Explosion / Knowledge / Library / Dialectics /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6
7
目
錄
一、緒論
1_1 前言
1_2 資訊爆炸的世界
二、議題
三、基地
09-12
2_1 圖書館的類型發展
15-20
2_2 當代圖書館再詮釋
21-24
3_1 中正紀念堂社會意義的轉變
33-34
39-40
4_1 空間計畫
43-48
4_3 抽象都市書庫 4_4 無限資訊循環
61-70 71-74 75-78
5_1 開架式密集大數據書庫
81-88
5_3 資訊交流圓環 5_4 其他基本圖面
89-104 105-142 143-164
5_5 實體模型
165-190
6_1 設計過程
193-204
6_2 畢業設計口試紀錄 6_3 參考文獻
謝誌
49-60
4_5 全區等角圖
5_2 藝術、文化、哲學、科學庫
六、附錄
35-38
3 _ 3 圖 書 紀 念 館 v. s 中 正 紀 念 堂
4_2 連續簇群地景
五、設計
07-08
1_3 辯證的整體
3_2 資訊爆炸後的符號
四、策略
05-06
205-208 209-210
CONTENTS
I _ Introduction 1_1 Preface
05-06
1_2 The World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07-08
1_3 Dialectical Whole
09-12
2_1 Type development of libraries
15-20
2_2 Reinterpretation of Contemporary Library
21-24
3_1 Development Context of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33-34
3_2 Symbols after the Information Explosion
35-38
3_3 Book Memorial v.s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39-40
4_1 Programing
43-48
4_2 Continuous Cluster Landscape
49-60
4_3 Abstract Urban Stack
61-70
4_4 Information Loop
71-74
4_5 Isometric Diagram
75-78
5_1 Open-Shelf Big Data Library
81-88
II _ Issue
III _ Site
IV _ Strategy
V _ Design 5_2 Art, Culture, Philosophy, Science Building
89-104
5_3 Information Loop
105-142
5_4 Other Design Drawing
143-164
5_5 Physical Model
165-190
6_1 Design Process
193-204
6_2 Essay Oral Examination Record
205-208
6_3 References
209-210
VI _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
3
*1. photo by author in Tokyo Sea Life Park, 2019
4
緒
論
1_1 前言
1_2 資訊爆炸的世界 1_3 辯證的整體
緒論
5
前言
- 關於資訊爆炸前的廢話
論述從人類思想與知識載體發展的斷裂開始,由口語記憶、文字、印刷、攝影、圖像逐步演進至 今的數位方式,關注在這個時代下從書本轉變到網路媒體的狀態,其中所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及批 判,並試圖產生一種面對時代的設計態度,最終目的在於佈置一種空間的辯證關係,在設計發展 的過程中,主要思考兩件事情 : 一是圖書館建築在未來的類型轉變;二是思考建築在數據時代下 所應扮演的角色定位。 關於資訊爆炸的事實是這樣的,在這個大量資訊快速流動的世代,人們快速而表面地接受資訊, 這種接受資訊的方式某種程度是被強迫的,也是活該的,如此的獲取知識形式,改變了人們的思 考方式,它從虛擬環境影響到認知行為,進一步改變了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這個世界為了迎合 人們變異的大腦,知識與思想開始試圖以「關鍵字」或是「懶人包」的形式傳播,最終就像病毒 般惡性循環,獲取「資訊」的新模式,使人們失去理解事物背後複雜意義的勇氣。 伴隨著的生活形式就像是打卡文化 ( 膚淺的認知行為 ) 與彩繪眷村 ( 與意義脫離的表面裝飾 ), 態度上人們開始用類似於「hashtag」或「按讚」的方式去認識世界,這過程非常快速、非常表 面,而且還很自以為是,然而這種文化型態所培養的思想方面的態度和習慣,是與過去閱讀一部 長文本所需的毅力是大不相同的。 最 終 歷 史 將 被 稀 薄 化 ,知 識 被 輕 量 化 ,思 想 如 果 被 分 為 四 種 程 度 的 意 義 深 度 ( 數 據 、資 訊 、知 識 、 智慧 ),現代思想的載體從數據到資訊,往往很難進一步被人吸收成知識,甚至是人類才擁有的 智慧,不如當猩猩。然而意義的存在之所以會被否定正是因為資訊的過度,資訊吞噬了自身的內 容,也吞噬了溝通與人際關係,資訊勉強創造溝通之外,在溝通過程也會自我消磨殆盡,其有著 追求一種無法抗拒的人際關係的解體壓力。 這一切彷彿因為人類所謂的「進步」,思想得以傳遞得更遠,知識得以跨越更多領域,然而,人 類的存在卻變的渺小、膚淺、表面、淺薄、輕浮、不深刻、不透徹、不細緻、要面子、自以為。 法國理論學者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曾斷言,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個資訊過載,「意義」 稀薄的世界。
1_1 前言
6
跳躍 的
潛力
本文以一種辯證的整體態度進行撰寫,試圖帶一點輕鬆與憤怒,但是追求整體和諧。然而資訊爆 炸的事實導致文字的力量式微,影像不斷衝擊所有思想載體,資訊的過度讓影像得以稱霸,文字 作為傳達思想的媒介漸漸逝去,不是因為文字本身的缺失,而是因為資訊過度,導致文字本身失 去 某 種 被 人 類 無 限 追 求 的「 效 率 」目 的 ,在 速 度 與 激 情 的 世 界 中 ,沒 有 人 願 意 慢 下 來 體 會 些 甚 麼 。 關於
文字
於是當資訊爆炸後出現龐大的資訊量在虛擬世界串流時,這個時代的人們漸漸習慣一種小道消息 的思考方式,因此本論文偶爾讓文字脫序,文字作為傳達思想的載體它需要組織化以致能被了 解,但是因為大腦結構被迫的改變,使出戲的思考狀態成為日常,脫序的文字將作為作者在學習 建築這段時間不同階段的體悟,體悟化作文字符號在本文中試圖搗亂。所以有時候它在文字中成 為一股破壞組織與和諧的力量,當作是本文中的壞人,讓學習過程與結果之間的辯證得以實現, 讓論文中僅存在的文字符號真實意義得以更真實的存在。 不同於未來主義把文字當成視覺上的形式設計工具,本文仍把文字當作是意義本身,它只乘載內 容 ,形 式 單 純 顯 示 它 想 被 發 現 的 方 式 ,說 明 自 身 內 容 在 文 章 的 定 位 ,以 及 它 從 哪 裡 來;從 那 裡 去 。
“We live in a world where there is more and more information and less and less meaning.” -Jean Baudrillard
*2. Information explosion collage
緒論
7
資訊爆炸世界 以下為漂浮在網路中的小道消息,這些小道消息偷偷告訴讀者一些八卦,作為資訊爆炸的當代與 過去在資訊量上的差異呈現,如此資訊僅以一種概念存在,淺薄的、片段的、獨立的,是讓作者 最想翻白眼的資訊狀態;右頁則是提供給讀者相關理論的懶人包,顯示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對於 此一現象不同方向的介入,裡面包含一些自以為是的擔憂,提供懶人隨便參考。 • 現代人多半只花四分鐘在「閱讀」電子文章,八分鐘在電子書,這不是資訊蒐集行為,而是 瀏覽資訊。(CIBER 2008) • 國外學者估計,今日 1 份報紙的資訊量,比 17 世紀一個英國人一生所接觸的資訊量還多。 (Ifijeh, GoodluckI 2010) • 西 元 1750-1900 資 訊 量 每 150 年 時 才 增 加 1 倍;1960-1992 資 訊 量 每 5 年 增 加 1 倍, 預 估 2020,資訊量每 73 天即增加 1 倍。 ( 張嘉彬 2012) • 過去 5000 年所生產的資訊遠不及近 30 年來資訊之總和。 ( 張嘉彬 2012) • 一名美國人平均每天要接收約 34G 信息,但隔天醒來能記得的訊息(在心智中形成的意義) 卻屈指可數。 ( 楊智傑 2017) • 古人通讀半部論語即可治天下,讀書考功名只須熟讀四書,而四書加起來不過區區 5 萬字。 ( 六通有道 2018)
Fig*3. Pictures of HillaryClinton show America has changed a lot in just a dacade.
*3. created by Ashton Pittman
1_2 資訊爆炸的世界
8
數 位 移 民 與 數 位原民 - Prensky (2001) 作家、教育學者 M. Prensky 在觀察了數位時代的學生後所提出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 與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的概念,其指稱網路發明的 1980 年前或後出生的人,標 誌著與過去根本上的斷裂。他們追求立即的答案,掃瞄、瀏覽數位內容,發展新的線上閱讀與思 考方式。他們比較是平行式檢索而不是垂直式檢索。
設 計 情 報 - Michael Speaks(2002) 當代建築理論家 Michael Speaks 提出設計情報(Design Intelligence)的觀點,宣稱以建 築「大理論」詮釋世界的時代即將結束,「各種漂浮的情報資訊、小道消息、小知識,像病毒般 的透過人工智慧、網路科技到處流竄」,其認為建築家、藝術家應從大師或巨大公司型的體制解 放,變成創業家或實業家,並且放下身段,擁抱社會目前崛起的科技工具和社會價值,才能尋求 建築與社會創新。
眾 聯 網 - Michael P. Lynch (2016) 哲學家 Michael P. Lynch 的新書《眾聯網:在大數據時代知道得更多且理解得更少》中指出 數據時代使人們思考能力受到威脅,其中提到一個有趣寓言:想像未來智慧型手機袖珍化,每個 人 的 腦 子 裡 都 被 植 入 一 台 ,隨 時 聯 網 ,只 要 思 考 問 題 ,這 個 迷 你 手 機 就 開 始 運 作 、上 網 搜 尋 答 案 。 這種生存方式、思考方式延續幾個世代後,人類完全依賴這種即刻搜尋資訊獲得答案的腦部運作 方式,我們已經忘記我們的先輩如何使用大腦──忘記了大腦如何被用以觀察、探究與論理。
後 事 實 - Jill Lepore (2016) 哈佛大學的歷史學者 Jill Lepore 在《紐約客》雜誌上寫了〈事實之後:在真理的歷史中新的一 章已展開〉一文,她從川普的競選過程的行為裡,談到這個時代每個人都互相指責,堅稱自己是 對的,但是這種堅稱並不建立在事實陳述或邏輯推導等昔日的論辯方式,而是毫不在意事實、論 點前後矛盾的逕自宣稱。在後事實時代,我們每天上社群媒體看全世界發生的事情,但是事實太 過複雜,我們無能分別真假資訊,便全盤接收或全盤排拒。在數位時代,或者人們也沒打算了解 更多,後事實世界是人們只願意被困在溫暖的同溫資訊層,對於冰冷的真實已經麻痺。
Fig*4. We rely on technology to help us hold memories in a fast world.
*4. photo by John Blanding
9
*5. Multiple interpretation angles
緒論
1_3 辯證的整體
10
建 築 作 為 辯 證 的武器 在這樣的數據時代下建築某種程度也被困在視覺遊戲中,以渲染和拍照打卡的效果為中心。建築 應該增強我們的存在感,同情心和我們對世界的參與,作者認為建築與人應該保有持續對話的關 係,人們對於能完整理解一件事物會產生厭倦,思考即停止,在多元的世界中存而不論或者多重 答案的問題本身更接近永恆的狀態。 本論文以「否定」力量來辯證思考建築在當代如何創造出任何形式資訊以外的意義價值。將所謂 的 設 計 概 念 ( c o n c e p t ) 視 作 一 個 整 體 ,它 是 理 念 的 抽 象 狀 態 ,作 為 可 被 討 論 或 討 厭 的 一 個 存 在 , 而以辯證邏輯來說,先假設它本身就隱含其所代表的另一個邏輯存在以作為它的對立面,概念在 它自身設立了它的對立面來自我否定 ( 肯定的否定 )。這種對立將永遠持續,過程中否定無法消 滅肯定;肯定也無法獨立存在,因此這裡的對立是為了統一,否定後還需再否定以提升到更高一 級 的 肯 定 ( 否 定 的 否 定 ) ,因 此 建 築 設 計 概 念 即 是 一 個 整 體 ,一 個 朝 向 更 高 階 段 的 否 定 動 態 力 量 。 建築從設計概念開始衍伸出一連串的主題辯證,將使圍繞其周遭的相關資訊不斷昇華,最後終點 將是起點就算計好的意義結果。本論文將建築視做辯證的武器,認為當代建築需有觸發人思考的 能力,才不至於淪落為個人喜好的單純美學問題,或只是以經濟、環保、安全等為考量的政治正 確無趣議題。以下提供兩則接近於本文思考的核心價值小道消息 :
辯證邏輯學
陰陽說
「因為矛盾就是世界的本質,矛盾就是我們人存在的方式。」
西方黑格爾則認為,矛盾的雙方可以共存,但是處在互為差異、甚至互相衝突的動態之中。事物 的正題和反題會發生強烈的衝突,這個衝突的結果並非任何一方消滅另一方,而是正題和反題最 終將化為「合題」,達到升級式的協調。而新的合題產生之後,它的反題也隨之產生,這樣就又 產生了新的矛盾,進而引發新的衝突和升華,再創造新的合題。因此,黑格爾認為,事物是不斷 變化的,這種變化是自發的、抑制不住的。同時這種變化不是無序的,而是有方向的,這個方向 事物不斷在向高級形態變化。
中國在傳統上有「陰陽說」,古人早就認識到,對於任何事物,陰和陽無處不在,客觀上都存在 著互相對應的兩方面,這兩方面的屬性是相反的。而且認為任何事物的運動變化,無不處於陰陽 的對立統一之中,凡事有陰又有陽。陰陽也不是你死我活的廝殺關係,而是既有衝突也可和諧共 存的,就如「陰陽魚」所顯示的,對立中有統一,統一中更有對立,陰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是一種互相衝突又互相依存的動態關係。
緒論
11
撕殺。」
辯證的整體 以辯證與整體作為當代建築詮釋自身的目標,本論文並不是要建立一套純粹的 A 或 B 的論述宣 言,也不是 A 混和 B 或 A 加 B 的狀態,而是以一種辯證邏輯的否定觀點,重新編寫設計概念, 目的在於創造一個互相對抗與共存的建成狀態。以右頁兩個 Philip Johnson 住宅案例來說,作 者偏好下者,以兩種材料、兩種向度,搭配兩種不同空間內容,共同塑造這個住宅的整體,這樣 的狀態就像是 <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 中少年與老虎在同一條船上,這種對立是為了統一,船上 的任一方都不會消滅對方,對抗的過程中彼此反而更加強壯,是一種朝向更高階段的動態力量。
X
X
X
X
O
A
B
A+B
AB
A v.s B
*6. movie "Life of Pi" poster
1_3 辯證的整體
12
「活一個
辯證的整
體,與它
做愛,再
在資訊爆炸;一切都被解構成輕薄的認知時代,透過辯證,產生意義。本論文試圖產生一種面對時代 的設計態度,將這樣的態度轉化為設計概念,進一步去操作建築本身就擁有的語言,因此這種對立將 可以發生在形式上、象徵意義 、空間內容、空間經驗、材料、結構或構造上等,那作者將這樣的態度 稱為「辯證的整體」。
*7. Philip Johnson work - glass house (above) *8. Philip Johnson work - the wiley house (below)
與
13
*9. photo by author in Tokyo, 2019
14
議
題
2_1 圖書館的類型發展 2_2 當代圖書館再詮釋
議題
15
圖書館的類型發展 在資訊爆炸下的當代,圖書館這樣的建築類型首 當其衝,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不只是因為知識以 數位資訊形式的出現,更是因為人們對待知識的 態度轉變了。本論文進一步歸納分析圖書館建築 類型的發展過程,作為詮釋現代圖書館的開始。 圖書館建築在發展的過程中其所扮演的角色不斷 在轉變,空間隨著人、書、知識之間的關係不斷 變化。本論文主要從三個層面進一步理解圖書館 的演變關係 : 分別為人與書的關係、圖書館的精 神象徵性以及空間的公共開放性。然而,在資訊 爆炸的當代,書本漸漸被淘汰的事實,某種程度 也象徵人們失去了解事物意義的毅力與勇氣。
2_1 圖書館的類型發展
*10.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ibrary building types
16
議題
。
」
17
要
一
點
緊
張
、
一
點
曖
昧
平面
隨著印刷術 書籍大量增 子。此種藏 列式 (Stal 變的較為寬
之
美
在
「
生
「圖書館」建築類型漸漸出現,形成中 殿 (Nave)、過廊 (aisles) 及側邊開窗 的基本架構。座位與書櫃為一體的使用 情形。
命
描述
「假如一個修道院沒有櫥櫃,就如同一 個堡壘沒有武器。」圖書館未出現。一 般稱藏書處為櫥櫃,凹壁則為個人閱覽 座位緊鄰教堂的迴廊上,這種壁龕在修 道院中主要是給僧侶閱讀或寫作之用。
於
它
的
矛
盾
,
必
須
空間
行為
人與書距離
收藏書本的倉庫
精神象徵性 公共開放性
收藏與閱讀的 圖 書 館 基 本 架
2_1 圖書館的類型發展
的發明及紙張取代羊皮紙, 加,因此在讀經檯上搭起架 書方式,後來被稱為書架陳 l System),空間尺度上也 闊。
18
將書架僅沿著單面牆或環繞的牆面設置 牆式系統 (well-system),使得建築內 部空間成為寬闊的大廳,有充分的空間 放置傢俱、塑造莊嚴宏偉的空間氛圍。 此種類型被稱為堂式圖書館。
架構
「讀者可以不需要館員協助而能找到想 要的書。」書籍數量的增加,圖書館開 始注重取書的效率。中央圓形大廳與取 書走廊的形式因此誕生,圓頂上則裝飾 著古典秩序的彩繪壁柱象徵等。
取書的效率
圖書館空間氛圍的塑造
*11.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ibrary building types (A.D.679-1748)
「圖 及焦 答。 識收 為後
到想 館開 與取 飾著 繪有
議題
19
「 圖 書 館 是 一 個 組 織, 它 給 予 因 求 知 及 焦 慮 而 感 到 迷 惑 的 讀 者, 免 費 的 解 答。」圖書館旨在向公眾提供通用的知 識收藏,中央閱覽室和普及知識的想法 為後來的公共圖書館主要的設計考量。
圖 書 館 的 公 共性
書籍作為當時主要的知識載體,書本大 教堂的概念出現,其標準形式為長方形 房間、牆式書架與取書廊道的設計,面 對不斷增加的圖書資料,閱覽室與書庫 分開成為主要的圖書館配置方式。
圖書館的中心目標為盡可能容 籍的形式向公眾提供知識,圖 僅僅是書籍和雜誌的存放地, 究和實驗的場地,安靜的學習 讀和反思,是社會的知識中心
圖書館的精神象徵
容易地以書 圖書館不再 ,而成為研 習場所,閱 心。
2_1 圖書館的類型發展
20
圖書館發展到 21 世紀開始出現斷裂,當代圖書館在定義上轉變成以書籍為輔,數位資訊蒐集與社交功 能為主的開放公共場所,其強調空間的流動性與穿透感,概念上則盼望作為社區的客廳、都市的廣場 等角色,輕鬆、舒適、休閒化、數位化變成圖書館的核心價值,而不是知識本身,書本因此成為圖書 館的背景。
圖書館 的作為舒適開放的公共空間 書本成為背景
*12.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ibrary building types (A.D.1785-2018)
議題
21
當代圖書館再詮釋 圖 書 館 發 展 到 20 世 紀, 強 調 的 是 公 共 性 以 及 知 識 作 為 精 神 象 徵 的 空 間 氛 圍 塑 造 ,然 而 , 其 在 2 1 世 紀 出 現 了 斷 裂 ,開 始 與 歷 史 脫 離 。 右 圖 為 OMA 以 諷 刺 的 態 度 審 視 了 建 築 空 間 的穩定性與時俱進的重要性,圖像中顯示了 半裸的男人,他們在這個經典有序、拱形和 圓頂的空間中跳舞,翻滾,甚至溜冰。 這些 活動對於該空間來說是非常不尋常的事件, 其試圖描述圖書館使用者應有的自由,它應 該 擺 脫 機 構 限 制 和 規 定 的 活 動。OMA 以 批 判、誇大的角度說明過去圖書館被困在一個 有限且過於正式的空間。 然而,OMA 過去諷刺的事情在 21 世紀發生 了,人們開始在圖書館中翻滾,體現了某種 程度的美夢 / 惡夢成真。
*13. collage by OMA in the seattle public library: re-interpretation of library program *14. photo at Thailand knowledge park
2_2 當代圖書館再詮釋
22
在數位資訊出現後,獲取知識的方式改變了 人們的思考習慣,也進一步改變圖書館的狀 態。21 世紀的圖書館開始以提供舒適開放的 空間為目的,圖書館失去指涉知識與思想的 的精神象徵意義,書本開始成為圖書館的背 景,知識也成為了背景,圖書館與歷史產生 斷 裂 ,只 為 提 供 有 冷 氣 舒 適 開 放 的 公 共 空 間 。 右 圖 為 2018 年 建 成, 位 於 芬 蘭 的 赫 爾 辛 基 頌 歌 中 央 圖 書 館,「 大 家 可 以 來 這 裡 遛 娃、 玩 樂 器 、做 衣 服 、看 電 影 ,甚 至 還 能 做 飯 ! 」 作為城市的免費客廳,此座圖書館被視為當 代圖書館中的偶像的偶像,各種機能混入了 圖書館建築類型中,為了能像百貨公司那樣 吸引人,圖書館使盡力氣提供了各式各樣休 閒娛樂性的設施。
我 考,絕不會通往什麼定論。但 「理解是一種生氣蓬勃的思 。」 處 之 居 世界裡找到我們的棲 們 只 能 透 過 理 解 ,試 著 在 這 個
*15. photo at Oodi Helsinki Central Library
23
書本成為背景 雷姆·庫哈斯 (Rem Koolhaas) 同樣意識到資訊爆炸已經開始 削減人們對知識的專注程度,他認為圖書館這種建築類型已成為 自由和公共的最後一個存儲庫,目前處於其最過時和最道德的狀 態。庫哈斯在被龐大資訊淹沒的世界中選擇擁抱現實,他投降於 資訊,試圖讓圖書館瓦解,創造一種大眾文化的流行氛圍。「社 交需要閱讀的氣氛,而閱讀更需要有社交的氣氛。」書本因此淪 落為社交演唱會中炒熱氣氛的裝飾性觀眾。 下圖為 2018 年完工的卡達國家圖書館,顯示書本開始成為圖書 館的背景,只為了提供舒適開放的公共性社交空間。圖書館建築 發展趨勢試圖將書本消滅,少了書本,其成為其他相似的建築空 間類型。( 例如活動中心、文化中心、展演空間、咖啡廳等 )
*16. photo at Qatar National Library
議題
2_2 當代圖書館再詮釋
24
圖書館作為英雄 知識載體的轉變,改變人們的思考、對 待資訊與知識的方式,進而改變了圖書 館建築的狀態 : 追求知識與思想上的富 裕。當圖書館的轉型如火如荼地前進, 他們似乎也成為了自己的掘墓人,一切 努力,最終彷彿都是在消滅自己。 本論文設計目的在於提出一個未來圖書 紀念館的提案,這裡的未來是一個概念 上的時間點,設定在書本接近淘汰的狀 態,思考這樣的紀念場所如何扮演一種 英雄式的角色,在資訊爆炸這場知識戰 爭中,透過辯證關係,重新定義人類對 待資訊與知識的方式。
*17. the war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collage
25
*18. photo by author in Yuhsiu museum of art, 2017
26
基
地
3_1 中正紀念堂社會意義的轉變 3_2 資訊爆炸後的符號
3 _ 3 圖 書 紀 念 館 v. s 中 正 紀 念 堂
27
28
29
30
31
中正紀念堂
「
有
一
點
很
重
要
,
鍛
鍊
創
意
的
肌
肉
很
本文以中正紀念堂空間建成以 來意義的轉變,開始理解基地 複雜的歷史脈絡,進一步利用 園區設計元素,分析其空間軸 線劃分,解讀空間所塑造的象 徵意義,以此為基礎,思考與 基地的辯證對話方式。
重
要
。
」
「紀念是建築往往會採取獨白 式的口氣,盡可能不讓他們要 紀念的主題受到不可預期的解 讀。」然而,當世代更替而紀 念事件幾乎被遺忘時,我們又 將如何體會和銘記過去?
32
33
基地
娛 樂
從基地的發展脈絡來看,中正紀念堂從 1980 建成以來空間的意義經由社會關係不斷的在轉變,整個場域已 成為一個民主多元公共的空間場域,然而,在這意義轉變的過程中,中正紀念堂的實質空間卻從來沒改變過
空間的意義是人經由社會關係所賦予的。中正紀念堂園區經過社會發展
10年前,在轉型正義的浪潮下,憤怒的人們開始思考如何瓦解原本的威權紀念性,操作重點在於空間的 現今,民主思想已經是主流,人們漸漸遺忘歷史,我認為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強化空間的紀念性氛圍,以更
3_1 中正紀念堂社會意義的轉變
34
從過去威權的儀典空間,經歷都市精緻文化活動、民主與都會文化廣場、多元文化消費廣場,轉變到現在, 過,仍然維持中軸對稱的權威狀態。
展不斷被重新定義的性質與意義。
的解放。 *19.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park 更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定位。
基地
35
。」
中 正 紀 念 堂 的場域意義
築 把建
看得
要 太重
從整個場域的意義層面上,中正紀念堂象徵威權的紀念性,過去書本在場域上的角色是作為控制 人民思想的工具,當時書本象徵思想自由與民主權力,是被限制的;在對面則有國家圖書館,其 為解嚴後市民可以獲得所有知識的權力象徵,屬於市民的權力;介於兩者之間的兩廳院及藝文廣 場,則是屬於文化的紀念性,作為場域上的緩衝。
「專
業
學 建築
的問
一 題之
就是
然 而 到 了 當 代 ,整 個 場 域 的 象 徵 意 義 被 解 構 了 ,大 中 至 正 變 成 自 由 廣 場;瞻 仰 大 道 變 成 民 主 大 道 , 中正紀念堂的空間意義則不斷被解構、被弱化,歷史逐漸無法成為借鏡的對象。
市民的權力 市民的權力
大中至正 文化的紀念性 自由廣場 文化的紀念性 大中至正 自由廣場
*20.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park
瞻仰大道 民主大道 瞻仰大道 民主大道
威權的紀念性 威權的紀念性
3_2 資訊爆炸後的符號
*21. axis division of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park
36
37
資 訊 爆 炸 後 的 符號 符號透過自身以外的意義指向自身,而意義是觀者 基於先驗的符號解讀而來。在最基本層面上,一棟 建築作品會如同符號一般地作用是因為它被視為是 有意義的;而更進一步的意義乃是由觀者所描繪 的,基於某種線索或成規中所詮釋的意義特徵。為 了要使我們注意到線索如何擔任觀者與作品間的連 結符號模型,必需去強調若觀者無心,則符號本身 則不具意義。符號之所以為符號乃是因為有觀者的 詮釋行為,通過詮釋的介入,符號才被賦予意義。 過去人們經常把直覺意義加諸於對象上,並將之歸 為某種文化符碼的運作,但是符號的真正價值,在 於它使人們重新思索「意義」為何,並非只是提供 一組文化下表面的形象意義而已。若我們將中正紀 念堂視為符號或符號組合時,我們對其形式的理解 就不光只停留在純視覺層次,同時也關心到意義如 何開展。中正紀念堂作為表達意義的載體,符號是 基於先前已被建立的社會脈絡之整體,藉由其它類 似視覺場景之形式以指涉。 然而,在資訊爆炸的發展下,法國理論學者布希亞 提出這樣的論點,他認為在這種影像無限的複製, 符號無限的繁殖之中,人們早看不見符號,符號不 再具有意義。資訊的過度吞噬了自身的內容,吞噬 了符號的意義。符號不再接受到觀者的「詮釋」, 只淪為單純的視覺上的冰淇淋,人們不再構想中正 紀念堂,符號因此不再具有與人互動後的溫度。右 面照片中顯示出,中正紀念堂成為任意的單純的活 動背景,活動與中正紀念堂的關係不存在於社會脈 絡的發展中,沒有線索、無成規、沒有意義、符號 瓦解,場域上的符號不再能夠喚起集體記憶,成為 人們手機上打卡景點的形式背景。
基地
3_2 資訊爆炸後的符號
*22. various activities in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park
38
基地
39
圖書紀念 v. s 中正紀念 回首過去中正紀念堂的轉變, 站在過去十年來一直在討論的 轉型正義上,人們又該如何進 一步去看待這樣發展脈絡下的 產物 ? 面對這樣的歷史,資訊 爆炸是事實,民主思想已經是 主流,園區儼然成為開放的公 共場域,然而,一切卻使人們 「所有衝突必 須 發 生 在 過漸 歷史。 程漸 中遺 ,忘 所謂結果才有 意 義 。」 因此本論文將中正紀念堂做為 未來圖書館的討論基地,作為 新的擾動,目的不是在於解構 中正紀念堂,而是利用書本的 象徵意義,重新塑造中正紀念 堂的歷史。圖書在過去象徵著 知識以及思想的自由,中正紀 念堂則是紀念蔣中正,紀念威 權的歷史,是思想被限制的狀 態。論述上本設計利用重疊兩 種對立的紀念性,使兩者同時 存在於相同場域,相互對抗, 試圖去創建一個辯證的整體場 域,以達到兩者持續辯證的共 同永恆,同時,提出場域上未 來知識與資訊的交流想像。
*23. the forgotten historical memory of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24. the future book memorial as a new disturbance
3 _ 3 圖 書 紀 念 館 v. s 中 正 紀 念 堂
*25. reinterpretation of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collge
40
41
和 媒體 、 需要 市場 切地 奏、 工 迫 節 式和 我們 建設 方 了 到 維 思 決定 築受 們的 ,這 ,建 我 約 下 當 通過 件制 「在 神, 等條 精 式 義 維方 想主 主。」 理 得自 點燃 新獲 重 築
*26. photo by author in Hong Kong, 2016
42
的思 正確 新 治 政 中重 築 建 讓建 要在 式, 方 工作
策
略
4_1 空間計畫
4_2 連續簇群地景 4_3 抽象都市書庫 4_4 無限資訊循環 4_5 全區等角圖
43 策略
策略
4_1 空間計畫
空間定位 依據上述觀點,在空間計畫上,本設計將圖書紀念園 區作為國家級的書庫,典藏台灣曾經出版過的所有中 文書籍,約一千五百萬冊,同時做為台北市六十四座 公共圖書分館合作館藏的核心。以圖書紀念園區作為 城市書籍物流系統的核心,讓書本更集中,集中在合 作館藏核心;同時更分散,分散於其他分館基地,合 作館藏、採購與資源分享,以數位管理與物流共享機 制進行書本調閱使用,使紀念園區從一種向內的紀念 性,轉換為與城市的知識生產系統產生聯繫的象徵性 角色。
44
策略 45
敘
述
建
築
是
一
場
災
難
。
」
4_1 空間計畫
46
空間象徵 左圖標示台北市的六十四間分館的地址與相對位置, 中正圖書紀念園區將成為城市知識與思想交流的象徵 性中心,原本封閉的威權儀典空間將得到解放,呈現 歷史的完整、知識的象徵、動態的紀念特徵。 在這樣的空間計畫下,台北市各分館的罕用書籍將收 藏在圖書紀念館,過去占了圖書館百分之三十四的藏 書空間將得到釋放,使空間的使用效率提高,六十四 座台北市的圖書分館將作為書籍的傳送基地,被釋放 的空間將可以開放,提供更適於社區性的服務。
64
64
x
x
過去圖書館平均約 34% 的空間藏書
釋放為書籍傳送基 地提供社區性服務
象徵性的國家級合 作館藏書庫核心
[PROGRAMING]
策略
47
紙本
數位
[空間狀態] 書本的收藏空間
開放的瀏覽空間
人與書的關係是緊密的,閱覽空間位於書庫旁。書本作為資訊的主要載體,其收藏 空間必須對溫度以及光線進行適當控制;必須簡易搜尋、方便取用並受建築保護。
當人與書的關係不再那麼密切,閱覽空間逐漸解放,針對人使用的舒適程度,塑造 自然、公共的瀏覽資訊氛圍。其空間從向內的收藏,開始向外開放。
[經驗知識的方式] 專業文本 人們透過完整的文本吸收知識,其資訊透過專業者的篩 選、整理、歸納,引導讀者一層一層地深入理解專業的 知識範圍,最終內化為人類的智慧。
書本、媒體
數位資訊
資訊以報紙、雜誌、書籍、電視等媒體的形式存在,人 們各自透過相關領域知識的搜尋、瀏覽、閱讀,從多元 的資訊選擇中試圖了解更專業的知識範疇。
歷史被稀薄化;知識被輕量化,各種輕薄的資訊以數位 的方式存在。知識為人的心智活動的結果,資訊轉變成 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彼此的交流,需要人們親自參與。
[圖書館再定義] 未來圖書館不再是一棟建築,而是一個過程,一種經驗知識的過程。圖書館將成為一個場域,不是蒐集 、整理、儲藏知識 的倉庫,是透過交流進而生產知識的場域。它不再需要自動門,它必須成為可以在人們需要的地方變成開放的廣場的狀態。 圖書館建築應該成為過去和現在的知識之間建立聯繫的空間,透過某種機制與空間上的對話,互相弭補彼此的不足,試圖將 其轉變為一種動態的過程,產生一種傳承的機制。
紀念性
開放性
4_1 空間計畫
48
空間內容 左圖顯示過去是個人透過文本經驗知識,然而現代資訊產生意義的過程中,需要人的互相交流, 所以它開始從個人的經驗方式變成集體交流性的,因此未來圖書館將往兩個方向轉變,同時擁有 書 籍 存 在 的 紀 念 性 價 值;以 及 未 來 交 流 的 公 共 與 開 放 特 性 。圖 書 館 將 成 為 一 個 場 域 ,不 只 是 蒐 集 、 整理、儲藏知識的倉庫,而是透過交流進而生產有意義的資訊場域,其做為過去知識和現代資訊 間建立聯繫的媒介,透過閱讀與討論交流,轉變為一種靜態與動態的複合過程,重新使人聚集在 一起。最終在紀念書本的同時,圖書館也成為可以在人們需要的地方變成開放的公園狀態。未來 圖書館不再是一棟建築,而是一個過程,一種經驗資訊重組的過程。 下圖顯示在這整個場域上將同時存有三種性質的空間內容,圖書紀念性、公共休憩性以及資訊交 流性,他將同時服務外來觀光客、周遭居民以及圖書館使用者。
圖書紀念性 紀念性地景 合作館藏書庫 書庫物流系統
公共休憩性 連續地景 簇群公園 書庫
資訊交流性 資訊交流場域 開放瀏覽空間 展覽空間 博物館 研究中心
策略
49
22
4_2 連續簇群地景
50
連續簇群地景 地景作為面對都市策略,延續都市脈絡的流 動,原本與都市紋理斷開的紀念園區將得到 解放,將周遭都市連繫再一起,同時,仍保 有原本中軸線的紀念性氛圍。 在 20 世紀以前,公共空間具有集體的象徵 意義。 21 世紀在社交網絡服務的發展下, 人們可以在網路上任意組成簇群式的公共虛 擬空間,某種程度反映了現代人們在實質公 共空間的互動模式,這樣的空間不需要形式 和大尺度的開放空間即可用作聚集場所。 人們將被簇群場域上的偶然相遇所吸引,這 種經驗方式將人在某一特定領域內的群體聯 繫起來。它與單純規範下的路徑具有不同的 特徵,人們可以選擇任何可用的路線。隨機 的視野變化會產生多種選擇,這種複雜的簇 群給人們帶來了探索公共空間的偶然性和好 奇心,隨著人們走來走去,景色不斷轉變, 經驗更加多元,提供了與在網路上漫步相似 的狀態。
51
策略
都市紋理連續 在原本中正紀念堂與周遭都市的圖底關係中,所有都市紋理到這是被切斷的,整個場域是一個獨 白式的宣言,拒絕干擾與對話的狀態。
地景策略上利用 grasshopper 參數運算中的 voronoi diagram,其為分界線組成的集合,由一 組連接兩鄰點直線的垂直平分線組成的連續多邊形組成,作為一種空間平面的剖分,其特點為細 胞內的任何位置離該細胞的質心距離最近,且每個細胞內含且僅包含一個質心點。由於 voronoi diagram 在空間剖分上的等分性與有機特徵,本設計閱讀周遭都市流動 ( 白色為底 ) 的位置及寬 度 , 並 設 定 每 個 開 放 空 間 與 動 線 的 尺 度 關 係 , 在 場 域 上 創 造 簇 群 式 的 連 續 地 景 , 將 原 本的場問遇題上,的設 計 就 結 束 了 解決不有趣 圍 牆 部 分 打 掉 , 周 遭 都 市 紋 理 透 過 場 域 的 重 新 布我置來被講連,繫製在造一有起趣。的 問 題 ; 「對
了。」
4_2 連續簇群地景
52
地景作為整個紀念園區在都市中公共空間的重新定位,面對都市的策略上保有兩種相互辯證的個 性 : 一是作為未來圖書館中思想開放交流的場域,其在都市中扮演歡迎光臨與自由群聚的角色, 是屬於簇群式的交流狀態;另一方面中正紀念堂則是紀念蔣中正、紀念威權,在都市中則是扮演 嚴肅的威權紀念及儀式性的生活脫離,屬於集體記憶封閉的紀念性特徵。 本 設 計 將 v o r o n o i d i a g r a m 地 景 進 一 步 修 剪 ,並 將 連 續 簇 群 地 景 抬 升 ,保 留 原 本 的 紀 念 性 軸 線 , 使原本的集體紀念性軸線與連續的簇群地景共存在整個場域上。
53
策略
2 1 世 紀 的 公 共空間模式 在二十世紀以前,公共空間具有集體的記憶與象徵意義;到二十一世紀多元發展下,本設計創造 一個人們可以任意組成簇群的公共空間,這樣的開放空間不需要特別的符號形式或大尺度的開放 性,它是簇群式的、自然隨機的流動狀態,這種經驗方式將某一特定領域內的群體聯繫起來,各 個細胞的地景中可以成為居民的運動場,可能某區是跳土風舞,某區則是太極拳;或者周遭學校 學生校外教學、辦活動、閱讀、聊天的空間等。
4_2 連續簇群地景
54
回到地面層則是利用抬升的地景強化原本瞻仰大道上單一方向的集體紀念軸線,這樣的公共空間 利用集體的記憶塑造出儀式性的場域氛圍,在瞻仰大道或民主大道上,不論任何職業、身分的人 們,大家皆是往同一方向經驗中正紀念堂的威權本質。
55
策略
禁書紀念地景 原本的中軸線因為地景的抬升圍塑感變得更加強烈,本設計在兩側的大理石材質雕刻上戒嚴時期 曾經被禁止過的中文書籍,刻上其書名以及被禁止出現的相關內容。因此在地景上,它是自然有 機的簇群式交流公園,到中軸線上則為人工的禁書紀念地景,並同時賦予這個軸線過去與現在兩 個名稱的不同性格 : 「瞻仰大道」,移動過程中人們抬頭瞻仰中正紀念堂,視蔣中正為民族英雄。 「民主大道」,禁書紀念地景顯示蔣中正在位所限制的思想自由,是一位糟糕的獨裁者。
4_2 連續簇群地景
56
人們將在中軸線上瞻仰蔣中正的同時也經驗禁書紀念地景的尺度與其內容,以下舉一本《怎樣交 女朋友》的書為例,在民國 78 年這個時間點這樣的內容原來是妨礙風化的,即可以從這明白當 時知識與思想受限制的程度 : 「像『我不是在哪個地方認識過妳嗎?』這一類的話,你覺得怎樣?嗯,有些女人喜歡,有些女 人不喜歡。/如果這種追求方式似乎很適合你,而且你認為你應付得來,那一定很棒……只消簡 單的說句『嗨,我喜歡妳』就可以開始與女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了。」 ──《怎樣交女朋友》,蕭賓編,民國 55 年,平凡出版社
57
策略
4_2 連續簇群地景
58
自然簇群公 園
策略
59
禁書紀念地景
4_2 連續簇群地景
60
室沒人,放屁不 「說實在的,工作
用怕,很是一個大
確幸。」
61
策略
4_3 都市抽象書庫
62
都市抽象書庫 「在這種影像無限的複製,符號無限繁殖之 中,人們早看不見符號,符號不再具有意 義。」 法國理論學者布希亞對此提出論點, 意義的存在之所以會被否定正是因為資訊的 過度,資訊吞噬了自身的內容,吞噬了溝通 與人際關係。 本設計將匯集而來的一千五百萬本書設計作 都市尺度的書庫,利用抽象的現代主義形式 與基地上中國古典式建築的巨大符號進行相 互的辯證。書庫本身是去符號的、抽象的, 它是失去某種社會關係的溫度,絕對的垂直 水平狀態。 以此,使人們對其形式的理解就不光只停留 在 純 視 覺 層 次 ,同 時 也 涉 及 到 意 義 如 何 開 展 。 符號將重新作為表達意義的載體,是基於先 前已被建立的社會成規之整體,能藉由過去 事物以指涉,出現在人們的集體記憶之中, 中正紀念堂將能夠喚起某些正面與負面的集 體感受,而非只是單純的打卡景點。
63
策略
權威 軸 線 配置操作策略上進一步利用園區內的元素畫出其空間軸線劃分,其作為威權的儀典場域,東西向 上為四段式的空間進程 : 自由廣場 - 藝文廣場 - 民主大道 - 中正紀念堂,為單一方向軸線對稱的 紀念性塑造,有節奏的權威的規訓過程。南北向上則為三段式的對稱關係,兩側布置相應鏡射的 兩廳院與人造園林,成就中正紀念堂位於中央的威權地位。
4_3 都市抽象書庫
64
多向 的 書 庫 本設計延續原本的軸線關係,將書庫介入單一軸向的紀念性場域,企圖在保有與強化原本三段式 與中軸線特性的同時,破壞原先的對稱狀態,讓每個區塊得以獨立,場域因此從一個單體的威權 特徵變成多向度的、分散的紀念性狀態。四座書庫作為藏書空間,依據場域本身的特性延伸出不 同的定義,從藝文廣場開始分別為藝術、文化、哲學與科學,這些定義也包含本設計對於書本收 藏與搜尋方式的重新設定。
65
策略
區塊獨立 四座書庫將切分與強化原基地軸線,形成區塊發散、旋轉的圖形關係,各個區域得以獨立,音樂 廳與戲劇院因而具有自己的紀念性定位,而非只是對稱於中正紀念堂而已。最終書庫將成為原本 園區中建築的背景及前景關係,本設計利用原本場域的軸線特性,試圖創造另一種新的秩序與平 衡狀態,書庫同時也象徵知識儲存庫,作為與中正紀念堂的威權相互辯證的紀念碑角色。
4_3 都市抽象書庫
66
「衝突使 人痛苦, 痛苦使人 真實,真 實才使人 的存在擁 有意義。 」 抽象的紀念性書庫與基地上中國古典式建築的巨大符號進行相互的辯證,書 庫本身是去符號的、抽象的,它是失去某種社會關係的溫度,絕對的垂直水 平狀態,其切分場域軸線,並成為原本建築的前景與背景關係,進一步指涉 出中正紀念堂符號的形式意義。
67
策略
4_3 都市抽象書庫
68
69
策略
4_3 都市抽象書庫
70
書庫名牌 在抽象均質的書庫立面上,每個書庫各自延續本身的角色特性掛上了名牌式的記號,這樣的記號 讓書庫不再只是定義在場域上的前景與背景狀態,其讓書庫在成為傳統建築符號的背景同時,也 賦予其各自獨立的身分證明。操作上以材料複製及結構碎化的操作方式,某種程度是拒絕設計邏 輯上的對話,能對話的部分是在與理性的現代主義產生關係的狀態,這個狀態透過質疑一般對於 真理與知識的觀念,從而造成真理與知識短暫的破裂,因此書庫成為立即性的挑釁、規範中的自 由 狀 態 , 「 建 築 名 牌 」 作 為 四 座 書 庫 自 身 身 分 的 證 明 , 具 有 以 下 特 點 : 「記號是立即的」,試圖跳脫紀念的抽象與永久性,同時呈現紀念本身的抽象與永久性 「記號是獨立的」,讓書庫自身擁有主體性,跳脫背景的框架,同時也呈現背景 「記號是無意的」,無法產生人類文化的連結,沒有指涉任何意義,卻指出建築本身存在的意義 如果把書庫擬人化,幾位大概說著 : 「嗨 ! 我現在在這 ! 我像是工作人員身上的名牌,也是自身立即存在的原因 ! 」
策略
71
無 限 資訊循環 「未來圖書館不再是一棟建築,而是 一個過程,一種經驗資訊重組的過 程。」 過去圖書館主要是搜尋書、借閱書本 的空間,在未來這個資訊交流場域, 人們來到這主要是搜尋與參與資訊交 流的活動事件。知識的載體回到人本 身,人們乘載資訊,將在資訊循環場 域上透過不同的移動速度;經驗不同 密度的資訊,經由群體的交流,人分 散而又聚集的狀態,進而重組資訊與 知識的過程,是多向度的、動態的運 作狀態。 因此整個場域將不斷產生資訊,並進 行重組,再數位化後,又重新再被討 論的循環。在未來,任何人都可以透 過申請,發起某種資訊交流的討論, 讓來這裡的人共同參與。
果你
將藝 術
中
神祕 的
成分
拿掉 了
,就
只剩 設
計和
圖示 。
」
4_4 無限資訊循環
72
73
策略
多元角度的觀看方式 圓環作為資訊交流的場域, 同時也是運送書本的物流動 線,在書庫置入場域後,本 設計利用圓環創造一種多元 角度的觀看方式,它就像是 圍觀的觀眾一般,用多元的 角度觀看著書庫與中正紀念 堂彼此的辯證關係。配置上 圓形的幾何元素從中心點開 始沿四座書庫的方向向外拉 伸與旋轉,最終在書庫上形 成較寬的使用空間;接近書 庫側則比較窄。有機圓做為 資訊交流場域,是多向度 的、動態的運作狀態。
4_4 無限資訊循環
74
書庫的一、二樓為自動化書 庫,其透過布置在圓上的軌 道系統進行場域上書本的調 閱使用;三樓以上則是密集 式的開架書庫,提供使用者 自行租借瀏覽,地下一層則 有車道連通原本的地下隧 道,做為物流運輸往台北市 其它分館的動線。 無限資訊圓環象徵知識、資 訊的快速流動與循環,同時 也貫串人類所定義的不同知 識儲藏領域 : 藝術、文化、 哲學與科學。
75
最終園區的配置目的在於佈置一種對話,在紀念意義、建築與場所之間創造彼此辯證的關係, 更明確彼此的象徵性,創造多元角度的理解,以消除對複雜事情單一詮釋所造的危險。
76
77
78
「尼采
認為
所以 人們之
不幸福
,正
沒有 是因為
正視幸
福是
的此 不存在
一事實
。」
最終園區的配置目的在於佈置一種對話,在紀念意義、建築與場所之間創造彼此辯證的關係, 更明確彼此的象徵性,創造多元角度的理解,以消除對複雜事情單一詮釋所造的危險。
79
*27. photo by author in Taichung, 2017
80
設
計
5_1 開架式密集大數據書庫
5_2 藝術、文化、哲學、科學庫 5_3 資訊交流圓環 5_4 其他基本圖面 5_5 實體模型
設計
81
文化 /CULTURE - 文化研究學會 科學 /SCIENCE - 禁書博物館
哲學 /PHILOSOPHY - 書本推廣 + 特藏文獻館
藝術 /ART - 當代思想展覽館
5_1 開架式大數據書庫
開 架 式 大 數 據 書庫 左圖資訊圓環內塗黑的部分為藏書的書 庫,儲藏台灣曾經出版過的中文書籍與 預備書庫約一千五百萬冊的藏書空間, 其包含藝術庫、文化庫、哲學庫與科學 庫;圓外則是對應場域特性衍伸出的相 關空間機能,分別為當代思想展覽館、 文化研究中心、書本推廣暨特藏文獻中 心及禁書博物館。 本章將說明書庫的設計部分,書庫作為 象徵性的紀念碑角色,設計上利用現代 技術重新定義書本如何被搜尋、儲藏與 展示的狀態。
82
設計
83
Classification Scheme
Simplify
100 哲學類
PHILOSOPHY
200 宗教類 300 科學類 400 應用科學類
SCIENCE
500 社會科學類 600 中國史地類 700 世界史地類
CULTURE
800 語言文學類 900 藝術類
ART
Keyword search engine
Automated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000 總類
Dynamic Storage
5_1 開架式大數據書庫
84
書 本 PRO GR AMI NG 本設計進一步對書本收藏與搜尋方式進行 PROGRAMING。目前的中文書十大類分類法,是屬 於分類學的範疇。在儲藏空間方面,本設計根據各領域的藏書量與書庫需要的空間面積,將之簡 化到四大類書庫,這樣的分類將會透過布置在圓環上動態的自動化運輸軌道開始產生交替作用, 藏書將是流動的狀態,每個領域因應數據時代的來臨,開始跨界、多元化。最後透過大數據搜尋 引擎,密集式機械書庫將會根據搜尋的不同關鍵字組合移動,平面因而組織出不同的書庫瀏覽路 徑,這樣的路徑可以是集體性的,它可能是一、二甚至是四個人的關鍵字組合。 下圖為書庫的基本平面,配置上將藏書空間至於中間,人的閱讀空間至於外側。書籍本身不需要 光線,因此本設計將人的行為介入光與藏書之間,作為連接兩者的契機,當有人要坐著閱讀書本 時,透過轉動外側的旋轉隔牆,其將能夠形成一區區空間上獨立的閱讀空間,並將光線引入巨大 書庫內部,書庫本身則作為機械式的密集書庫,其平面組織會隨著所輸入的關鍵字組合不同,而 產生不同的瀏覽路徑。 這樣的經驗模式將類比於人們在網路虛擬空間的實體化瀏覽方式,書本作為系統化資訊的知識載 體,將能夠更有效率地回應使用者的需求。
light reading aisle storagy aisle reading light
設計 85
「
設
計
應
該
對
當
下
的
權
力
世
代
投
入
一
種
不
安
的
質
疑
。
」
5_1 開架式大數據書庫
86
機械式密集書庫
面都市閱讀空間
可動式旋轉隔牆
A-A SECTION 自動化機械書庫
S:1/100
87
設計
5_1 開架式大數據書庫
88
策略
89
protrusion pipe black box circulation
5_2 藝術庫 _ 當代思想展覽館
藝術庫 在藝文廣場上藝術庫作為當代藝術展示空間,展 覽與思想與政治相關的藝術內容。藝術本身是藝 術家內在邏輯的彰顯,設計上將展場設計為黑盒 子,屬於藝術家的核心,其中有幾個展場的管子 向外轉出對應到場域上的符號性建築。參觀動線 則圍繞在黑盒子外,在參觀藝術內容的過程中, 人們將於展覽內部與外部場域的環境中不斷進行 經驗上的交替作用。 藝術庫介入原本軸線對稱的藝文廣場中,並延伸 進入民主大道。其將原本的廣場切分出主與從的 關係,使主要面對廣場的建築為國家音樂廳,當 代思想展覽館同樣面對廣場,同時作為進入國家 戲劇院的大門,進而強化兩棟中國式古典建築的 主體性,從嚴肅的對稱關係中解放出來。
90
91
策略
5_2 藝術庫 _ 當代思想展覽館
92
4F PLAN
1/500
3F PLAN
1/500
2F PLAN
1/500
1F PLAN
1/500
策略
93
文化庫
「所以說這個半地下的空間能讓我回到自己。」
靠音樂廳側的文化庫作為文化研究學會,文化是 對一群人存在方式的描述,本設計利用巨型混凝 土結構吊起四個行架量體,其分別做為不同屬性 機能的劃分外,也作為文化多樣性與階段層級性 的表現。 文化研究學會定位在藝文廣場與地景公園之間, 在藝術庫的延伸後,文化庫作為另一個向度的界 定,強化原本場域的四段式軸線塑造,同時也是 人們進入簇群地景及民主大道的主要經驗立面。
5_2 文化庫 _ 文化研究學會
94
culture structure
策略
95
2F PLAN
1/500
3F PLAN
1/500
4F PLAN
1/500
5F P
PLAN
5_2 文化庫 _ 文化研究學會
1/500
6F PLAN
96
1/500
7F PLAN
1/500
8F PLAN
1/500
策略
97
gap between past & present
5_2 哲學庫 _ 書本推廣 / 特藏文獻館
哲學庫 在中正紀念堂正面的哲學庫作為書本推廣中心及 特藏文獻館,書本推廣中心包含書籍保存修復實 驗室與圖書博物館;特藏文獻館則收藏較罕用及 珍貴的書籍。設計上利用磚石做為立面材料,強 調過去是一個時間累積性的過程,同時用作保護 內部的珍貴書籍 ,並用一個玻璃天窗切斷另一 側的書庫空間,強調現在與過去是屬於根本上的 的斷裂。 哲學庫定位在中正紀念堂正前方,透過抽象的現 代主義形式,其與中國式古典建築的中正紀念堂 做最直接視覺上的辯證拼貼,延續原本軸線的劃 分,界定在簇群地景與中正紀念堂的斷裂關係。
98
策略
99
2F PLAN
1/500
3F PLAN
1/500
4F PLAN
1/500
5F
5_2 哲學庫 _ 書本推廣 / 特藏文獻館
PLAN
1/500
6F PLAN
1/500
100
7F PLAN
1/500
8F PLAN
1/500
策略
101
banned book box
circulation column landscape
5_2 科學庫 _ 禁書博物館
102
科學庫 位於中正紀念堂側邊的科學庫作為禁書博物館,研究及展示蔣中正在位時期曾經禁止過的中文書 籍。政治本身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為管理眾人之事,因此本設計在這中間創造一個人造地景, 作為展覽的休憩空間,同時也象徵人民作為政治的核心。 禁書展示館為一個封閉的立方體,外觀上突兀;內部則封閉,博物館二樓則有一個鋼構行架的展 示空間通到中正紀念堂內,提供人們從高處經驗蔣中正銅像的可能。
知道, 「因為我很確切的
人生一定,不會很
圓滿。」
103 策略
5_2 科學庫 _ 禁書博物館
104
6F PLAN
1/500
5F PLAN
1/500
4F PLAN
1/500
3F PLAN
1/500
105
設計
未來的圖書館 過去圖書館為個人透過文本經驗知識的空間,然而當代資訊在產生意義的過程中,需要人的互動 與交流,因此圖書館空間開始從個人的經驗方式變成集體交流性的。圖書館從找書、藏書與借 書的空間,轉變到是搜尋與參與資訊交流的活動事件場域,知識的載體回到人本身。人們乘載資 訊,將在資訊循環場域上透過不同的移動速度;經驗不同密度的資訊,經由群體的交流,人分散 而又聚集的狀態,進而重組資訊與知識的過程,是多向度的、動態的運作狀態。 未來圖書館將不再是一棟建築,而是一種經驗資訊的過程。圖書館是交換機器,不是倉庫,是生 產資訊與知識的場所,而不是儲存。它不再需要自動門,它必須成為可以在人們需要的地方變成 城市廣場的狀態。 本設計將這個過程設計為一個圓型幾何,人們在這個圓環上透過不同的移動速度,經驗不同密度 的資訊,未來圖書館不再是一棟垂直生長的建築,而是一種身體經驗資訊分散與重組的過程,這 個過程將不斷產生資訊,並進行重組,再數位化後,又重新再被討論的循環。圖書館則成為一個 場域,透過交流進而重組資訊的場域,因此在未來,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申請,發起某種資訊交流 的討論,讓來這裡的人共同參與。
5_3 資訊交流圓環
106
將這個圓形場域設計做有機起伏的連續地景,將資訊交流圓環經過書庫的高度固定,較寬的地方 降低,使之能夠接近地景,較窄的部分升高,圓環因此成為地景似的曲面,內部空間的高度及曲 率開始有了變化。
設計
107
平面曲率分析 本設計進一步分析平面曲線內 圈與外圈邊緣的平面曲率。
stay flow
當內圈曲率大於外圈時,為圖 中灰色部分,在圈內流動的速 度相較再快,空間狀態較易使 人移動;反之,當內圈曲率小 於外圈時,為圖中黑色部分在 圈內速度較慢,空間較易使人 產生停留。因為平面曲率與面 積的漸進式改變,人們經驗圓 環的移動速度與流動密度開始 有了變化。
高斯曲率分析 本設計接著分析三維向度的高 斯立體曲率,找出曲面形狀的 不同狀況。
>0 =0 <0
紅色位置曲率大於零,為突起 的 部 分;綠 色 部 分 曲 率 等 於 零 , 為較平坦或波浪狀的部分;藍 色部分曲率小於零,為凹洞的 部分。在分析中,本設計主要 關注的部分為曲率變化是如何 影響內部空間的穩定性,以及 不同曲率之間的邊界關係。
5_3 資訊交流圓環
108
資 訊 分 布 PAT TE R N 透過電腦運算描繪透過高斯曲率分析所得出的色彩邊緣,因為曲率所影響的空間邊緣關係,其產 生出不同的 pattern,本設計進一步解讀這些 pattern 的空間剖面,將這些 pattern 轉譯為資訊 在圓環上分布的密度關係,進而衍伸出資訊生產不同階段的活動想像。
「我一 直試圖 實現由 建築的 人使用 故事性 空間的 時 ,並 “虛構 不是簡 性與故 單地指 事性” 故事或 (ficti 者表面 onalit 裝飾, y)。當 而是一 我說 種空間 體驗的
說
111
設計
5_3 資訊交流圓環
112
空間轉譯 本設計最終歸納出六種 pattern,畫出它們的空間剖面 diagram,並根據其空間狀態轉役到資 訊生成的某個過程,最終有活動的想像,以下分別進行說明 : PATTERN I 為兩側曲率變化較大的圖形。其空間頗面邊界相較不穩定,因此將之定義為隨機的資訊生產空 間,其類似於都市中的廣場,可容納比較自由的活動狀態。 PATTERN II 為寬度較窄、高斯曲率接近零的圖形。其空間頗面相較平坦,而平面曲率內側大於外側,因此人 們在這的移動速度相較快,本設計將之定義為片斷化的資訊分布,經驗速度較快。 PATTERN III 為曲率變化多樣而不明顯的圖形。其空間頗面呈波浪狀,相較平坦但不穩定,其根據人們的移動 速度與空間平面尺度將作為隨機或有目的的資訊生產空間。 PATTERN IV 為兩側曲率變化大之中間曲率接近零的圖形。其空間頗面相較穩定,因此將之定義為有目的性的 資訊重組空間,其可容納各種形式、規模的會議、工作坊、課程、討論等交流活動。 PATTERN V 為兩側曲率變化大之中間曲率接近零的圖形。其空間頗面相較穩定,但是尺度小,本設計將之定 意為資訊暫停流動的空間位置,提供咖啡廳、商店或廁所等服務性休息設施。 PATTERN VI 為曲率接近零的圖形。頗面相較穩定,多位於中正紀念堂內部,將之定義為資訊的管理及儲藏。
B-B SECTION
S:1/300
「我
113
們呼
吸著
的空
氣,
設計 是由
氫氣
、氧
氣和
資
資訊
所組
成的
。」
5_3 資訊交流圓環
116
B-B SECTION
S:1/150
設計
117
+220
+60
+260
+0
+280
square
+0
+380
+60
pavilion
+340
pavilion
+260
+60
+220
+260
+180
+830
+200
+220
Coffee
Restaurent +140
Managemen
+220
+220
Enq
+280
+280
+220
+320
+320
+380
+440
+380
+440
Fragmented information +380
+180
Randomly generated pavilion +240
+180
square
+180 +100
Purposeful reorganization
+260
+180
+60
+100
+80
+-0
books museum lobby
5_3 資訊交流圓環
+240
118
+240
資 訊交流循環 / Information Loop 本設計將整個場域稱之為 "information loop" ,目的在於布置一個循環的空間經驗 狀態,人們流動的無限循環以及資訊量生產的無限循環,利用不同速度流動在不同資 訊密度的經驗,使人們在整個場域上移動的過程中,人分散而又聚集,進而重組資訊 獲得知識的過程。圓環同時也貫穿人類過去所定義的四大領域書庫,藝術、文化、哲 學與科學,提供使用者多角度觀看與理解整個場域的方式。
nt and storage
Information lobby
quiry
3F PLAN 1/200
119
在中正紀念堂底下是一個資訊大廳,包括儲藏資訊和管理 整個場域的行政空間,其作為資訊圓環的主要入口,同時 象徵知識與思想交流的開始。
120
121
+180
+240
+180
+100
+180
+60
books museum lobby
122
此區是半戶外空間,其為圓環的出入口, 向內是人造地景,向外則是自然的地景。
這類為類似廣場的空間,在這裡人們可以舉辦不同展覽或 活動,平常時就類似都市中的廣場,旁邊則有座位區,它 像一座座人流的暫時島嶼,人們可以在這工作、閱讀或聊 天等,是比較隨機的資訊生產狀態。
但
123
+380
+180
+260
+100
+80
+-0
定 是制
出好
間 的空
內容
和 ,是
你對
個 於整
世界
於 ,對
生活
實 、真
和夢
深 想的
遠態
關 度有
。」
124
+180
+240
+180
+100
+180
+60
這種區域為資訊密度較高的地方,其提供不同尺度和目的 交流活動,整區屬於是較穩定有目的互動狀態。其中比較 寬的走道為主要的流動路徑,位置是根據曲率分析得來。
books museum lobby
+280
+220
125
+320
+320
+380
+440
+380
+440
+380
126
此類區域分散著片斷化的資訊,為經驗資訊較為快速的空 間,主要布置三米乘三米平台、大屏幕及座位。在這裡的 經驗過程就像是人們走路或搭車划手機的狀態,場域上的 資訊類似懶人包或簡介的狀態,平台與屏幕都能提供他人 出租,以提供場域快速的資訊供給。人們經過這些小道消 息後,將進一步各自組成目的性的交流活動。
+180
+260
+100
+80
+-0
127
+140
+220
+220
+280
+280
+220
128
此區為書庫穿入圓環的空間,設計做一個玻璃盒子崁入資 訊圓環中。這裡是書庫的出入口,人們可以在這裡透過布 置在圓環上的軌道系統申請借閱場域上的所有書籍。
129
+180
+830
+200
+220
130
+260
+280
+380
+340
+260
+220
+260
131
+260
+280
+380
+340
+260
+220
+260
132
+220
+0
133
+220
+260
+280
134
+60
+0
+0
+60
+60
? 登山 」 麼要 裏。 為什 在那 「你 山就 因為 +240
+240
135
設計
5_3 資訊交流圓環
136
137
設計
5_3 資訊交流圓環
138
139
設計
5_3 資訊交流圓環
140
「只
設計
141
有知
道自
己為
何而
活的
人,
能承
受所
有生
存的
問題
。」
5_3 資訊交流圓環
142
D
143
C
D
F
F
G
storage
hall +0
exhibition A
+0
coffee
+0
G
B
A
E
C
D
D
C
144
B
A
B
A
H
H
exhibition
B
A
E A
A
GF PLAN C
145
設計
5_4 其他基本圖面
146
資訊大廳入口 資訊交流圓環的主要入口設計在中正紀念堂的階梯上,使原本的 階梯同時作為圓環的入口通道,進入後通過一座鋼構的橋體即可 進入資訊大廳,或者透過向下的樓梯進入一樓的展覽空間。資訊 大廳作為整個圓環場域思想與資訊交流的起點,與上層蔣中正銅 像所象徵的威權形成對比,人們依照所參與不同的空間內容,將 有 三 種 不 同 高 度 經 驗 中 正 紀 念 堂 的 可 能 ,重 新 與 蔣 中 正 進 行 對 話 : 高 - 禁書博物館 / 中 - 中正紀念堂 / 低 - 資訊大廳
H-H SECTION
S:1/500
147
設計
5_4 其他基本圖面
148
設計
149
F-F SECTION
S:1/300
F-F SECTION 1/200
G-G SECTION
G-G SECTIO
是你出生的那天,以及
你找到為何而生的那一
S:1/300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天
ON 1/200 天。」
N
5_4 其他基本圖面
150
151
設計
5_4 其他基本圖面
152
153
設計
5_4 其他基本圖面
156
D-D SECTION
S:1/400
157
設計
「智識
識是個
危險的
東西,
一讓它
自由發
揮,它
會翻案
許多事
情。」
5_4 其他基本圖面
160
C-C SECTION
S:1/400
161
設計
5_4 其他基本圖面
164
E-E SECTION
S:1/800
設計
165
1/ 1000 基地周遭概念模型
5_5 實體模型
166
167
設計
5_5 實體模型
168
設計
169
1/4 00 設計正模
5_5 實體模型
170
171
設計
172 5_5 實體模型
「 一 周 被 被 罵 爆 一 次 ,
大
概
還
是
最
舒
服
的
節
奏
。
」
173
設計
5_5 實體模型
174
175
設計
5_5 實體模型
176
177
設計
5_5 實體模型
178
179
180
「我希
望通過
批判社
會的方
式成為
偉人。
我嘗試
過用雜
誌和電
影批判
,沒人
理我,
那就再
用建築
批批看
。」
181
182
183
184
設計
185
1/5 0 局部頗模
5_5 實體模型
186
187
設計
5_5 實體模型
188
189
設計
「在 為了普
5_5 實體模型
末世的危機 下,集體無 意識的、癲 普遍的擔憂 狂而寬容的 。這導致了 共同努力中 幻想的提議 ,個體慾望 ,畢竟現實 的實現似被 的匱乏之下 吞沒,這成 ,唯有幻覺 能繼而給人 慰藉。」
190
191
*28. photo by author in Sian, China, 2015
192
附
錄
6_1 設計過程
6_2 畢業設計口試紀錄 6_3 參考文獻
193
194
195
附錄
6_1 設計過程
196
197
附錄
6_1 設計過程
198
附錄
199
「
你
還
是
再
用
智
能
做
設
計
。
」
6_1 設計過程
200
201
附錄
6_1 設計過程
202
203
附錄
6_1 設計過程
204
附錄
205
口試地點 口試時間 口試委員 校內委員
: 東海大學建築系館大平圖室 :2020.12.19 : 林友寒 / 楊家凱 : 林昌修 / 邱浩修 / 盧澤彥 / 謝宗諺
當日口試直播連結 開始時間 2:30:17
楊 好,我們先討論一下。其實我非常喜歡你的案子,第一眼看起來覺得 form 太似曾相似,就想知
道 why? what's going on here? 但是我聽完你的 presentation 我其實非常非常喜歡這個案 子。但是,我有一個建議,我就很直白跟你講說現在有四件事情。一個是你覆土;一個是你中 間的那個跟外部街道的連結,urban 的 conection;然後有一個 loop,就是休閒生活吧;最後 是 book wall,這四件事情。但是我在聽完你簡報時我認為你應該只有一件事情,那產生的力 量會更強。那為甚麼呢 ? 因為其實我很喜歡你的 project 裡的 book wall 把區域分成不同的場 域,然後它有不同的定義與個性,但是,好像這件事情,這個高度跟大小可以被 combine 在這 個 loop 裡面,那 book wall 這件事情是一個紀念性的動作,那這個紀念性的動作為了去打破另 外一個符號,那你打破它用另一個紀念性的符號 :book wall,但是這點不是 the same 嗎 ? 所 以我帶另外一個 monument 來取代它,那哪一個 monument 比較高級或比較好 ? 它還是一個 monument 還是一個 form,所以這件事情其實是 somehow 有點可惜。 好,那我們今天談一件事情,這是一個 non-form 的 project,它看起來其實整件事情是一個 非常棒 ...,它其實完全不是在談形式,在談一個建築的本質跟日益改變的 program,圖書館 p r o g r a m 一 天 到 晚 在 改 變 ,你 現 在 談 K o o l h a a s 打 破 l i b r a r y 的 那 個 ,他 計 件 的 方 式 去 整 理 取 書 、 讀書那件事情,他改變一次,但是書又不見了。就回到我們剛剛談到是 form follow context、 context follow form 這件事情,或是 space of context 或 context of space 這兩件事情 永遠不停地在辯證。最有趣的事情是當 CCTV 做完後,那 program 改變了、設計改變了,那 CCTV 要不要再重做一遍 ? 這件事情一直被無止盡的討論,所以,很有趣的是 architecture 是 architecture,所以你 create 一個非常棒的 architecture 它就是可以一直重複不斷地符合新 的 context、故事,就你的 story、script,然後它可以重新一直被再定義。那我們可能可以不 需要符號,而只要有 space 嗎 ? 這件事情是一個問號。 所以,假如我可以把這四個 book wall 拿掉,你先想像,那你做一個很棒的事情是你先把四個 原本在紀念性建築底下的基座,他們也有 hierarchy,中正紀念堂最高,兩廳院比較低,這建構 出所謂的 hierarchy 嘛,你的地底的建築其實去 re-define 這個基座,然後把它 re-conect 起 來變成新的地景,這件事情其實是你已經在做的,對不對 ? 它已經很成功了。但是,你底下是 土堆,它沒有 program 的這件事情真的非常可惜,因為,你的所有 present 都很棒,但是這個 poche 下面其實它本身就是一個建築,你沒有去用它,反而你用四個 monuments 去強調它, 所以我覺得你的那四個 monument 的高度你把它放成平的,跟這個 loop 的 space 幾乎可以都 放進去還綽綽有餘,加上原本覆土的裡面那些 space 是都可以在被定義的一個地景的 data,為 什麼這樣講,因為那個基座有好幾個 layer,所以其實這個案子不是畫垂直的 section,是要畫 水平的 section,所以當你話很多層 section 的時候就會很有趣,那與原本基座的高層、樓梯等 都被你重新在定義的一個 landscape,那這樣你要講的故事存在,對城市的連結也存在,那好 像 ... 我一直覺得說假如我來 ... 你的觀點好像會更強烈,反而會更 strong。然後你剛講的在書
6_2 畢業設計口試紀錄
206
庫上的 object 都可以在地景和 loop 上出現,它就可以幫你定義這之間是甚麼關係,因為現在 其實是非常曖昧的,loop 到原本紀念性建築的距離應該都被重新在定義。 所以這就是我覺得說真的很棒的一個 talent,很棒的一個 program,很棒的 space,就是那 個 information loop 那些 pattern、section、activity,其實這整個 loop 的空間量是非常巨 大的。所以我覺得這個案子是非常棒的案子,題目非常非常棒,然後 if...Idon't know,就是 expection,我覺得我們可以來探討這件事情。
傅 那我稍微回應一下,就剛才老師提到的這個書庫它確實創造了另一個紀念性、另一個形式,那原 本的場域也是一個紀念性、也是一個形式,那我比較主觀的認為,歲然紀念性場域它是塑造一個 獨白式的狀態,但是我認為假設兩個紀念性重疊在同一個場域的時候,它會出現剛剛老師講的那 種狀態 : 哪個比較高級 ? 哪個才是你要紀念的對象 ? 那個狀態它才能夠讓兩個角色更加鮮明。
楊 ( 指著資訊交流圓環 )this is another one,this is the bigger one。 傅 對,那是第三件是 ... 那我在回應剛剛老師的第二個建議,我在過去幾個案子都是把藏書空間放到地底下,對比整個場 域它是不斷往上堆疊的紀念性,那我就計畫把這些挖掉的土重新覆蓋在這個場域上。老師剛給我 一個想像是把藏書都放到地底下,跟原本的基座對話,但是操作到後來,一方面是,我覺得作為 一個畢業設計的設計能力操作來說,我好像做現在這件事情,好像比較多表現性、比較多被看到 的狀態。 ( 全場笑 )
楊 ( 笑 )that's true,你很誠實。 傅 第二件事情是,我覺得我還沒有能力就是用地景建築,全部都藏到底下,然後說了一個很有力的 故事,那個操作好像更難。
楊 所以當你那個決定沒變的時候,你的設計就可以非常 shell、非常 thin,even though 你現在 的尺度都跟地景沒甚麼關係,所以那個是真的很可惜的。but you are talent,for sure。
林 o k ,其 實 你 要 讓 我 服 了 你 我 也 服 了 啦 ,算 是 一 種 稱 讚 ,因 為 其 實 當 然 我 們 都 看 的 出 來 你 的 天 分 , 但其實有時候要證明自己多會做事情並不是那麼重要。你稍微要穩定一點去想你到底要做甚麼 事,因為我看大概有三個畢業設計在裡面,一個是在 question 你要的 dialectical,用辯證的 方式討論紀念性;第二個事情是用辯證的方式去討論甚麼是圖書館,圖書館的下一步是甚麼;第 三個是用辯證的方式討論甚麼是現代的公共性。你把它都放一起好像就在一起了對不對 ? 事實上 有三個題目它是分開的。所以我覺得之前案子裡挖下去那個事情,也許藉由挖方然後再挖方裡面 填起來,整個它浮起來跟周遭公共結合的時候,我們可以完全跳脫一個我們看得到的事情去反省 這個的意義,因為它是個墓園嘛,它是長上來的你是往下的,這時候在經驗上也許它能給我們更 多共鳴的機會。那這些共鳴的機會其實我覺得是作為一個建築師應該想辦法去經營的,因為其實 我覺得我年輕時最大的問題是我花很多時間去證明我會,其實那個時間花了很多以後我會忘記我 跟人家溝通的能力是甚麼,或者是我用甚麼跟人家溝通;或者是我對這地方負怎樣的責任;或者
207
附錄
是身為建築師的角色跟責任之下,我認為我應該扮演甚麼樣的角色 ? 那我覺得這似乎比較重要關 於你要扮演甚麼樣的角色,what are you doing? 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 那講幾件事情,以紀念性來講如果用公共性可以打破,那它的辯證的關係在於這時候你需要去談 像 剛 剛 楊 建 築 師 講 的 那 些 角 落 ,你 在 參 數 在 設 定 的 時 候 ( 光 筆 指 圓 環 邊 緣 ) 這 個 地 方 和 這 個 地 方 , 不管是這邊的設定和這邊的設定,它與原紀念性建築的關係都要有個交代,你既然把它伸到 7 米 8 米的時候它一訂有它設定的原則,目前設定的原則把兩廳院當作一個完全不在乎的狀況,就完 全去 ignore 原來的建築給予你的機會,稍微有點可惜因為你能力有。 所以還是回到一件事情就是捨不得嘛,你就是捨不得讓人家看不到,不過我覺得如果你真的去理 解這個角度、這個高度的話,這個平台的決定和下挖的可能就不會讓書庫出現,這時候你就會做 出一個讓我們更感動的選擇,這個感動是在於建築,不是在於你。 我第一個講的是紀念性,怎樣讓這個的紀念性在某種可以接觸的多孔原則之下讓它的公共性變成 是屬於其他別人的,不是屬於權威的,這時候才有辯證的機會,這是一個設計題目喔,這時候的 辯證才有意義,為什麼它是 dialectical。 第二個問題是屬於圖書館,基本上圖書館的斷點是我們在 dialectical 的狀態下跟 dialogical, 就是我們在辯證前的溝通,它的目的是辯證溝通的時候它會提供我們公共平台的可能,所以圖書 館的變相不是在知識的累積而是在溝通,它的溝通目的,跟剛剛楊建築師講的一樣,事實上以這 個 loop 下面的 patern 作為溝通的可能性會比這幾個高塔的象徵意義還有意義。那在來是屬於 公共性的問題,因為我住這邊而已,很近大概兩百公尺,從小在這邊看它從沒房子蓋到有房子, 那公共性這件事情對所有周遭的人都有影響,很多人沒有這塊地是活不下去的,因為他們都在這 做運動、活動,它本身跟書、權威都沒有甚麼關係,然後其實這些事情要提供這些人,這些人是 你服務的對象,它才會產生某種公共性的時候,目前這些地景的參數 pattern 不會說是某種單向 性的,而是某種人群面對的 ... 你的 demographic 是誰 ? 你要面對的人是誰 ? 你知道該面對的 人是誰的時候你不會全然都是知識的問題,它在知識的平台產生的時候它可能會包括很多公共性 的布局,現在這些地景上的細胞不會只是形式上的圈圈,它會是某種公共性分類的組織。 然後其實有去的是這張圖 ( 光筆指 ),我們通常做設計是用樹狀圖,現在有趣的是我們翻成變成 圓形,所以它的漸進不是絕對的,不是一條路而已,所以其實這個有趣的地方也許在現在的形式 上可以被表現,可是我覺得在這個 loop 裡面它還是單向的,就是你可以讓人家知道你表現你自 己的公共性或圖書館的紀念性,但是它真正還是一個線性的問題,它不是一個 Gradiation,不 是一個漸進,它還是一個絕對的狀況。那我是覺得在這種剛剛盧老師問的地方,那些破角的地 方,也許是真正做設計的時候要去面對的事情,怎樣讓這些分散、片段、原來完整的東西在把它 打散之後,我可以意識到另一種組織的完全性,whole,那是 whole,那種完種性不是 pattern 上的問題,應該是某種連接上的,那這個時候它絕對是一種多樣性;他是可以變動;可以自由組 織的;它是有時間性的;它是有距離跟規模上的挑戰。但是我覺得這個案子也許成功的地方是在 這些規劃之間找到我們感動的地方,但是我覺得稍微失敗的地方是,它這些尺度跟規模,對我來 講是沒有在掌握的,那這就是建築師在做的事情,距離多遠、規模多長,所以你會發現在這下面 的填土裡面或是在上面,你完全沒有 box 任何任何事情的規模和尺度,我在視覺上看不到,我 覺得規模跟尺度是在討論公共性與紀念性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我們能做的事情不多,對不對 ? 那另外一個事情是屬於這個書,其實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畢業設計題目,就是一個以人的藏書
6_2 畢業設計口試紀錄
208
的經驗或找書的經驗 ( 光筆指著書庫模型 ),讓這書本身的變動去產生空間,好像書本有一個閃 開的狀況,那如果兩個人、三個人打結怎麼辦 ? 這就是一個畢業設計題目阿,光是這個你就可以 跟邱老師做到很爽你知道嗎。那如果這個畢業設計題目是在一個比較簡單的形式裡面,讓這個土 丘跟下凹的狀況,你前面模型都做這樣的狀況 ( 光筆指向先前草模 ),它其實是 ... 以你的天分和 智慧它絕對做得到的,雖然它比較看不到,可是我覺得那個成功也許是我們比較期望的。
昌 還有沒有老師要補充 ? 林 我忘了跟你說,其實符號沒那麼可怕,你給女朋友還是給玫瑰花嘛對不對 ? 傅 ( 點頭 ) 恩。 林 符號沒有那麼可怕如果你真的要去想那件事情的話,我們常常抗拒符號,但是結果我們還是運用
符號在溝通阿,對不對 ? 那我覺得真正的辯證點是在這裡,符號也許它是有溫度的,它不一定是 某種學術上的 jargon,它是可以用經驗上跟我對話、跟你對話的。
昌 好,傅鈺崴有沒有要回應 ? 傅 沒有。 昌 ok,好可以,謝謝,我們今天就評到這裡。
後續 當 天 晚 上 F B 貼 文
時間 :2020 年 12 月 20 日上午 12:16 「畢業設計口試完通常應該先發個感謝文,但在結束後發現有幾個點應該把握機會對話的,卻在 評圖場上沒把握住,到這個時間都會很後悔到睡不著。所以決定直接發個文,希望我睡的著,順 便附上今天直播影片連結。 1. 書庫與中正紀念堂確實是兩種辯證的紀念性角色,沒有誰比較高級,或者說,到底誰比較高 級 ? 這裡的問句就是我要的肯定句。loop 則是第三者,布置的是一個多元的觀看方式,比喻 來說就像是觀眾觀看著少年與老虎之間的互動的動態過程。 2. 比起用自然的基座談與原建築的辯證關係,我同樣喜歡現在書庫本身的設計以及他所扮演的 角色,重點在於同樣喜歡。不只是因為表現性這件事情,它們成就根據場域特性衍伸出的四 個角色,以場域上的使用者來說,這樣抽象的狀態更能經驗與中正紀念堂符號的辯證關係。 3. 在資訊無限繁殖的世代,符號失去意義,變得沒那麼可怕了,我希望做的其實是喚起符號的 溫度,無論他是可怕的或可愛的。所以如果他是可怕的,我希望它變得更可怕。那我以抽象 的書庫設計試圖凸顯它的個性,那個試圖有沒有讓人感受到是另一件事了。」
附錄
209
書 目
一、中文書目
《書的歷史》
艾 柏 特 . 拉 伯 赫 (Albert Labarre) / 廖 啟 凡 譯 / 玉 山 社 / 2 0 0 5
《理論之後》
泰 瑞 . 伊 格 頓 (Terry Eagleton) / 李 尚 遠 譯 / 商 周 出 版 / 2 0 0 5
《建築之麻醉》
尼 爾 . 林 區 (Neil Leach) / 宋 偉 祥 譯 / 田 園 城 市 / 2 0 0 5
《哈佛大學建築系的八堂課》
菲 爾 . 莫 內 歐 ( Rafael Moneo) / 林 芳 慧 譯 / 田 園 城 市 / 2 0 0 8
《數字時代的圖書》
約 翰 · 伯 頓 · 湯 普 森 (John Burton Thompson) / 張 志 強 等 譯 / 譯 林 出 版 社 / 2 0 1 4
《圖書館的故事:從文字初創到計算機時代》
弗 雷 德 · 勒 納 (Fred Lerner) / 沈 英 , 馬 幸 譯 / 時 代 華 文 書 局 / 2 0 1 4
《書的演化史:六千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
馬丁 ‧ 萊恩斯 / 胡宗香 , 魏靖儀 , 查修傑譯 / 大石國際文化 /2016
《紙的世界史》
馬 克 . 科 蘭 斯 基 (Mark Kurlansky) / 王 約 譯 / 馬 可 孛 羅 文 化 出 版 / 2 0 1 8
二、英文書目 The Care of Books Clark, John Willis/eBook/2008
Ritual space : an architecture of connection and orientation Trudie Anna Joubert/University of Cape Town/2012
Tschumi Parc de La Villette Bernard Tschumi/London : Artifice/2014
Six Canonical Projects by Rem Koolhaas: Essays on the History of Ideas Ingrid Bock & Rem Koolhaas/Jovis/2015
6_3 參考文獻
210
論 文
三、碩士論文
《街舞、街頭舞者、與中正紀念堂─人、活動、次文化與公共空間之關係》 張金鶚 /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2001
《都市公共空間的歷史轉化 -- 台北市中正紀念堂的分析》 黃嘉琪 /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2004
《具變動力量的集體性文化資產:論標注性事件紀念物之紀念性意涵》 林蕙玟 /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2008
《場所形塑—台南市民主廣場以古希臘 Agora 為研究範本》 簡廉青 /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2009
《圖書館環境設計之探討 - 人書關係與空間建構》 戴慧怡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2009
《活動與資訊交流中心 -21 世紀的圖書館新樣貌》
蘇承璞 /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2011
《空間與政治 -- 臺北市中正紀念堂區的起與變 (1975~2012)》 張瑞德 /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 /2013
《看不見的城市圖書館 / 高雄中央公園》 楊雅婷 /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2014
四、期刊論文 《館藏保存與書庫空間發展的趨勢》
謝依秦 / 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三卷第三期 /2007
《從文明科技發展看數位典藏的時代意義─本質、迷思與發展趨勢》 廖彩惠 , 陳泰穎 / 國家圖書館館刊九十八年第二期 /2009
《轉型時代的圖書館-新觀念 ‧ 新空間 ‧ 新服務 ‧ 新體驗》 曾淑賢 / 國家圖書館館刊 一○三年第二期 /2014
《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暨聯合典藏中心先期規劃報告書》 印記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 國家圖書館 /2018
謝
誌
謝誌留到論文的最後,在其他章節接近完成後,好好思考最後要用甚麼樣的文字內容將這三年半 做個收尾,而距離畢業設計口試的時間也已經過去一個多月,因為活在現實中,很久沒能像這樣 與自己對話,大概知道內心深處是希望時間停止在口試前的那一個多月,因為那段時間過的真的 很掙扎,所以就有多真實。 想了一下發現謝誌大概就是提供一個能夠把老師、同學、槍手、家人的名子留在書中的機會,因 為其實他們才是成就這一切更高層次的存在,但是與論文本身的內容沒甚麼相關,名字只作為 一種有溫度的符號證明,證明在這整個發展脈絡中能被我再次詮釋的意義。然後又想了一下我該 如何完成這個章節,於是決定接個轉折型連接詞,但是,當一切都懷著感恩的心的話,其實很真 誠,不過在他人眼裡反而會顯得有點不知所措,謝天於是就變得稍微沒意義,也就沒甚麼需要感 謝了。所以本文謝誌盡量還是保有某種自私和自以為是的心情,讓文字呈現自身感恩的心與自私 的心彼此間的辯證得以在內容中實現。 所以先跟建築告白。 建築大概賜予我的是接觸這一切人類思想發展進程中各種領悟的機會,也因為它本身沒有標準答 案,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大概就是試圖解決一些無趣的問題,然後創造更多有趣的問題,於是就 賜予這宇宙一切事物有被討論的永恆機會,永恆存在於辯證,而不是問題或著答案,辯證的整體 即在於此,被困在時間軸裡的整體就是個過度,建築它教我如何即思即行。 然後從形而上回到現實的話,在太陽剛升起的這種尷尬時刻,因為已經獲得了答案,那就不會再 執著於現實的種種問題,像是以後不做建築會不會很可惜 ? 要去事務所還是建設公司 ? 怎麼存 錢或要如何學習玩股票 ? 計畫幾歲要買房買車 ? 要不要結婚要不要生小孩之類的。種種體悟下 還是先獲得了信仰,所以也沒那麼困難,在建築不斷超越建築的當代,它與現實始終保持亦敵亦 友的尷尬關係,然而我認為它很成功的地方在於擁有企圖去打敗一切的氣勢,最後再用同樣的氣 勢敗給一切,已經確定了會是一場敗仗,所以重點就在於用甚麼樣的態度失敗,輸得多真實,才 會多精彩。廢話一堆該感謝的還是要真誠感謝,最後讓我先摸著良心,再敲下右頁的文字。
謝謝林昌修老師,東海學士後建築大家長 ( 大魔王 ),永遠的恨鐵不成鋼,老師的愛與恨糾纏在 一起,讓我們在建築的世界掙扎,然後無法自拔。總之真的很高興林昌修老師作為自己的建築生 涯 啟 蒙 嚴 師 ,也 因 為 有 那 些 與 老 師 對 話 ( 被 罵 ) 的 時 刻 ,回 首 這 三 年 半 才 能 讓 一 切 如 此 刻 骨 銘 心 , 反正到頭來我們都是收穫滿滿然後笑著離開的。 謝謝邱浩修老師,在我第三次與老師約談,題目還很不成熟時就跟老師告白,老師當下也爽快地 答應作為我畢設的指導老師,可能是感受到我是一位積極的學生哈。而在設計過程中與老師精彩 的討論也就留在過程中,從題目到設計幫助我不斷認識自己,老師對於當代建築的信仰也不斷衝 擊著我的價值觀,於是畢業設計就在這之間拉扯,直到口試結束,形成一種辯證的整體。 謝謝盧澤彥老師、張景堯老師、曾瑋老師、黃明威老師,每位老師從不同切入角度帶領我們認識 建築設計的不同可能,三言兩語的描述會顯得很沒誠意,對老師們的教學意見更不可能在謝誌出 「 現 , 總 之 這 些 過 程 已 經 深 深 刻 上 我 心 中牆名 為 建 築 的 里 程 碑 上 , 相 當 感 謝 。 的 另 一 謝 謝 我 的 同 學 們 , 昌 豈 、 鴻 鈞 、 漢 倫 、 茂 森 、邊皓 方 、 薏 靜 、 珮 瑜 、 亮 懿 、 佳 妤 , 你 們 被 我 當 作 是 有 夥伴,同時也是競爭對手,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海 的地方是廢話,因為在我看來學習建築過程中的 , 交 流 與 互 動 相 當 是 學 習 成 效 的 關 鍵 , 所 以 真 的 有 幸 能海夠 與 你 們 一 起 學 習 建 築 , 各 位 有 緣 再 相 見 。 的 另 一 謝謝辯證的整體槍手,典哥、崇翔、東軒、鈞淯、俐筑、昕 邊吾 、 C a t h y , 幫 槍 對 我 來 說 仍 然 是 一 有 件 尷 尬 的 事 情 , 謝 謝 你 們 願 意 陪 我 一 起 尷 尬 , 尬 聊 、 尬 開 槍 、自尬 吃 槍 飯 、 尬 貼 圖 、 尬 謝 槍 , 然 後 由 。群組裡的最後一句話 :「以後 謝槍當天吃的海港還鬧出集體食物中毒上新聞,超級尷尬。但是在 」 大家需要各方面協助歡迎呼叫我 !」這句是真的,告訴大家歡迎與我繼續尬下去。 最後謝謝我的家人、女朋友,你們其實也沒做甚麼,卻甚麼都做了。 於是辯證的整體在於用一種否定觀點看待世界,與事物的意義同時做愛與廝殺,對於文字組織不 是很在行的我只能故意用這種煽情的文字表達某種強烈價值觀,而這種強烈的價值觀追求的到底 還是一種平靜的整體。
傅鈺崴 2021.01.29 永和
傅鈺崴 東海建築研究所
https://pandabc.weebly.com
Master of Architecture I Tunghai University Dialectical Whole - Chiang Kai-shek / Book Memorial Park Yu Wei 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