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築 設 計 作 品 集
曾 品 淵
曾品淵 Tseng,Pin-Yuan
Comprtitions
1995 / 01 / 23 Taiwan
The Ciy and The Water‘ s Edge Competition,KRVIA Pou-Chen Competition,Taiwan “Hong
Education
Contract
Wenxiong” Memorial Competition
Taichung First Senior High School
Tungha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Workshops
羅馬暑期異地教學工作營
tseng17213@yahoo.com.tw 0925288589
Language
Taiwanese
Skill
教育部美感教育成果展製圖
Taiwan mandarin
English
Exhibitions
Autocad
Photoshop
SketchUp
Vray for Rhino
Rhinoceros 3D
Revit
Illustrator
超詳細:冷靜製圖工作營
中_東海建築102級畢業設計展覽
台中好水 期中成果展
Internships
清水建築工坊
吳惠娟建築師事務所
01
04 舊城創客生活鍊_帶狀微型創客聚落
City Paradise__給都市人的逃離之所
涵構藝術中心
Taichung Super Water Tower
-
02
05 東海新藝術中心校園計畫
自身的場所_東海大學第二校區學生宿舍重建計畫
03 Housing of Room__都會性集居模式建構
槍枝博物館_權力領域.對抗.建構
台中好水
City Paradise
__給都市人的逃離之所
公共場所
混
嚴格來說,完全的公共空間其實並不存在,只能以公共性程度 來討論,能包容更大程度人口的空間則帶有更大的公共性,傳 統而言美術館.圖書館等被視為公共空間的典型,但在當代社會 ,節慶.商城等更能包容人潮。因此空間的本身只能被視為一個 場所。
「全都是我的,但無一為我所有/無一為記憶所有/ 只有在注視時屬於我。」
__Wislawa Szymborska〈旅行輓歌〉 ,
「如果設計只是一種誘導消費的工具,我們必須拒絕設 計; 如果建築只是資產階級資產階級模式的編 纂,我 們必須否定建築; 如果建築和城鎮規劃只不過是不正 當的社會分化的正式化,我們必須否定城市 主義及其 城市......直到設計滿足主要需要為止。在此之前,設計 必須消失。我們可以沒有建築的生活 ...。」
歌劇院
體育館
公園
博物館
美術館
混合物是一種當代發生的狀態 感三種特質。並且是空間事件 會事件。舉例而言,婚宴會場本 事件在同一個空間整體發生使 的性質,更大尺度如音樂節與
婚宴會館
體育館
婚 宴
__Adolfo Natalini,1917 百貨公司
飯 局
會 議
旅 館
特賣會
身處大都會之中,我們需要甚麼樣的公共空間? 隨著時代的推移與環境的變遷,人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也在不斷的變化,從地方性的信仰中心,到象 徵都市的紀念碑。不同的公共空間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並定義著人群在社會中的關係與定位。而在都市 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傳統的公共場所已不足以承擔定義”都市人”角色的功能,甚至落到百貨公司與節 慶等資本場所,使人在蛻變成都市人的同時陷入無限得消費結構循環中。 那麼,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我 們需要甚麼樣的空間?建築如何透過公共的手段來達到公共性最大化,並重新肩負定義都市人的重責大 任呢?
聚落時期__空間與人群的關係緊密,並透過空間.地方.人三者建立密切的 聯結,並清楚定義這些人群的關係,並清楚建立村里之間的社會關係。
原始城鎮時期__一些交通節點成為連接各個聚落的重要空間,並隨著 口的成長與尺度的擴張,形成初步的整體認同。空間的本身衍生出必然 符號性。並建構最基本的參與模式。
混合物
都會場域
態,它包含了陌生個體.集體的存在感.及均值生活的差異 件都市化的關鍵,透過達到這樣的狀態空間與事件成為都 本身包含了用餐.會議.與結婚等多種不同的族群,不同的 使婚宴會館帶有一定程度的都會性,同時也達到混合物 與飯店大樓等場域,也帶有這樣的性質
著人 然的
都會場域是定義都市人身分的空間。 空間透過達到混合物的狀態,來轉變為都會場域,而人們透過 參與其中發生的事件,來轉變為都市人。以台中歌劇院為例:觀 光客.觀眾.一般人來此參與不同的事件,使歌劇院本身形成都 會場域。並在參與的過程定義都市人的身分。
逛花園
參加餐會
觀光
吃飯
參展
Metropolis
購物
吃飯
看劇 觀光
CITIZEN
喝咖啡
大飯店 餐 廳
會 館
觀光
音樂節 商 店
酒 吧
公 園
綠 地
運 動 場
演 唱 會
購物 參展
節 慶
商 店
運動 玩水
城市擴張期
原始城鎮
城市擴張時期__隨著人口的增長,都市的規模也逐漸的擴大,並在各個區域出現各自的中 心,城市的整體逐漸去中心化。一些如公園.運動場.博物館等公共場所則成為城市各個角落 的重要公共場所。 雖然生活與空間品質在擴張的同時得到顯著提升,但都市整體的認同則逐漸模糊,需要一 種手段來重新整合這座都市。
大都會時期__透過達到混合物的狀態來提供都會事件並重新整合都市的 整體,卻使的公共場所與都市場域兩者之間產生脫離,許多都市場域轉移 到了資本空間之中(更能有效率達到混合物的狀態,卻陷入無限消費循環) 如何提供一個公共空間來達到公共性的極大化,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議題。
聚落
曲 面 禁 止 攀 爬 水 戲 禁 嚴 入 進 止 禁 眾 觀 非
映中 曲上 隨想 假日 開放空間嚴禁滑板
航空禁飛區
初 一 十 五 尚 有 車 位
別 碰 那 些 展 品 屋頂 花園 限 時 開放 中
空白 的舞 台
圍牆內的開放空間
觀餐廳 中心的景 都市花園
收 費 式 國 民 運 動 中 心
皮 的草 踩踏 禁止
入 止進 車禁 腳踏
台中市是作為中台灣的都會區核心,隨著 都市的快速擴張,人口已往郊區甚至彰化苗 栗等縣市發展,並透過公路系統往返於市郊 之間,而其中以中港路為軸,七期新市政特區 與其周邊則成為中台灣都會區的核心之地。 但在整體七期的規劃中,雖不乏大型公共 場所與開放空間的設置,但多半都因缺乏使 用而閒置,或是成為景點式短暫停留的空間。 市民最多數的參與模式則落到其中的大型百 貨之中,消費行為似乎成為來到這塊都會之 地的必經之路。而其中公共空間的利多,則被 林立的豪華大廈所接收。 但這之中仍有許多公共事件默默發生,我 記錄這其中所發生的事件,來了解七期的公 共事件如何發生,並思考如何透過建築的介 入,重新調整七期的公共空間,使其公共性最 大化。 以歌劇院為例,歌劇院本身作為公共場所 被規劃,並位於七期新市政的正中心。為滿足 市民與當初規劃的需求,空間的本身是劇院 與開放空間等機能的重疊,也因為複合機能 的使用,使事件發生之間,產生衝突,也使的 公共性在之中浪費。如二樓的前廳層,作為劇 院前廳的空間來使用,但在沒有演出的時間 則成為遊客必經的參與空間,但在演出進行 的同時卻禁止了市民參與此空間的權利,使 的公共性產生一定程度的浪費。 經由觀察與紀錄,我希望透過補充的方式, 使這些浪費的公共事件得以在七期的公共空 間發生。透過建築的介入,來活化七期新市政 的公共空間,使一切的事件更有效率的在這 個區域發生,來達到公共性的極大化。
廊 限性藝 角的時 都市街
都市行為紀錄
零星商業活動
計時旅館
酒吧
知名麵包店
知名咖啡店
娛樂中心
婚宴會館
台中環線聚落連結概況
公共設施
知名書店
交誼廳 健身房 球場
游泳池 咖啡吧 酒吧
居住單元
花園
公共設施
KTV
電影院 住宅群分布
影城 餐廳 展覽 特賣 家電 文書 運動 潮流 童裝 女裝 男裝 家居 精品 化妝品 美食街
人口10000以上的里 人口6000以上的里
1 2 3 1. 台中市發展擴散關係
食 樂 行 育
停車場
3. 台中市區域使用密度
消費
衣
超市
2. 台中市城市軸線skyline
非消費
住
大型商業中心
2010 1997 1976 1960 0
1945 1895
區域人口使用密度
5 10
景 觀 花 園
15 20
大型公共空間
停 車 場 秋紅谷
交 通 廣 場
劇 院
開 放 空 間
歌劇院
商 業 空 間
綠 地 夏綠地
交 通 廣 場
開 放 綠 地
停 車 場 市府公園
土 地 公 廟
活化原先被切割開的公共空 間。 天梯作為歌劇院屋頂的延伸 ,讓整件事成為一種事件 天梯的底端轉換原先流動性 的後街成為另一個正面
設計策略
屋頂定義構造物自明性
支撐並擴散
機能帶 提供活動發生的公共帶,並 過度都市活動的強度
骨架 牆
天梯 托盤 無形之牆
連結私人場域與公共動線的 盤子,將豪華公寓的公共性 納入City Para dise
天梯
橋 cit paradise
收納秋紅谷廣場的四個交通 節點
托盤
橋的構造轉換秋紅谷的視覺 印象,並作為引導進入更大 公共性場域的端點
橋
框架
立面
都市性交通系統
city paradise
大型公共場所
腳踏車站成為另一個端點補 充都市的立面銜接五期的人 構造下方建構廣場的入口視 覺
補充更接近人尺度的空間框 架切割原先均值得大廣場 結合停車場中央主出口成為 City Para dise出口 活動從中央漸漸擴散
活化百貨背面廣場的開口 涵納垂直移動機能的大牆 中間段點狀虛化連結兩側 空橋串連住宅大樓公共設施 大牆開頭提高構造自明性 橋體段廣場
高自由度新公共空間 帶動流動的橋體構造
補充的公共性空間
涵納機能性物件的構造物
立面 框架 牆 骨架
事件空間分割 構造物_透視圖
全區等角透視圖
長向剖面圖
設計說明 透過七個構造物的置入,來 串連與分配七期的公共事件, 並打破原先的真空邊界,活化 七期的公共空間。 而這些構造物則會像骨骼 一般支撐公共事件的發生。其 本身並不指涉任何的機能,而 是提供機能所需的相應需求, 來支持區域公共事件的發生, 舉例而言,被抽離的歌劇院事 件再重新補充到原先的夏綠 地公園,並透過橋的置入來串 連這些事件,而橋體變形形成 一些休憩.置物.清洗等附屬空 間來支持事件的發生。 而這些附屬空間的機能則可 隨著主要事件的不同而做調 整。 這些構造物一方面作為活 化支持區域事件的基礎,在整 個區域的公共空間上切割出 大大小小無形的區域分割,來 提供不同尺度的彈性使用。另 一方面則成為市民力量的象 徵,來過度與平衡原先私領域 浪費的公共性,來創造共同的 公共環境品質。 舉例而言: 大盤子作為公共.商業.與私領 域三方的過度,提供一個平台 來盡量滿足三方的公共性需求 ,給市民更多的參與機會,翻轉 背面商業環境得條件,並活化 閒置的私領域公共空間。
骨架本身提高帶狀空間的使用 與流動,並切割整體空間的使 用,使小尺度的事件得以發生, 而大牆則中介公私領域,並翻 轉背面空間,活化區域公共事 件的發生。 天梯重新連結被歌劇院切開的 開放空間,並與歌劇院的曲面 構造做連結,使市民有機會與 構造物發生關係,登梯的本身 也成為一種事件的參與。
大橋
大盤子
大橋
骨架 大牆
框架 立面
全區平面圖
大盤子平面圖
骨架.大牆平面圖
天梯平面圖
模型呈現
後記
作為一場畢業設計的旅程,一方面希望嘗試一種不同於以往的事情,並作為未 來創作的基礎,發覺自己所認為重要的事物。所以選擇以一種幻想式的做法來呈 現,讓設計的本身以一種論述的方式存在,並在研究過程中更進一步思考建築在 當代的社會環境之中能做甚麼? 或許建築的本身脫離不了資本,而當下的我也尚不足以以一己之力對如何更公 正公平的給予給出答案,但空間的本質終將回歸於人,為人們創造最大福祉我想 是不變的目標,不管是以藝術.或是其他等等手段。 在本次設計中,我嘗試理解當代都會的公共空間場域特質,並思考在這樣資訊 爆炸資本至上的時代,建築是否有能力提供人們更好更公共的空間,而我們如何 以公共的手段來使公共場所取回被資本場域取代的地位? 而於畢業之際,我給出了構造物這樣的答案,不對機能做任何指涉,而讓建築回 歸本質上的構造物,對原先的空間作出調和與支撐,讓空間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 接近公共,並重新彰顯建築的力量。或許這樣的提案離完美還有很大一段路,但希 望這樣的提案能在未來的路上持續影響並提醒我。
Taichung Super Water Tower Rivers time-
Current Situation Water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ity.It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to relieve urban stress as parks. But with urban developments, people started to cover up rivers in order to obtain more lands to meet the demand. Thus, although people live in the city, but we cannot find rivers in it . We don’t know where the water come and go. And we can’t get close to the water in our environment.
What happened near the rivers-Artificial Addition
Fazi River
Ma Yuan Tou river
Plum river
Willow River
Green River
Han river
0%
16.6%
57.2%
14.3%
69.4%
0%
Market Square & Park
Aerial View Functions
Parking
Road
Residence
Whether should we cover up all the rivers or not? Is there any other ways to obtain sufficient territory without covering up rivers? The answer is yes. How about building a super water tower? Developing the land that we covered on rivers and stacking it. We try to compress the land area on rivers and build a fantastic super tower. By building the water towers, we could obtain maximum river resources with minimum coverings on rivers. Through building water towers, we could return free rivers to the city.
Willow River
Plum River
Ma Yuan Tou River
Green River
Explanation e organize the data after surveying the program of the land. And quantify the area with average width of river channel,so that we can understand the land which covered on rivers with length units.Through stacking the program of land, we could show the urban context in section.In section, we generalize seven kinds of zone and arrange the program to keep original context but in the
Concept Developing the land
Building new urban form
Stacking the land
New urban skyline
How to do Stacking The Land
Original State
Classifying The Zone
Super Water Tower
Integrating The Funtion
Where are the rivers Making river come bake to Map 1800
1900
2000
20XX
free the river Taiwan
Taichung in Taiwan
Towers in Taichung
River will come back to our living area
Site
One of the example - Green River Tower Functional Zone Gathering Zone
Waterworks, Marketplace and parking parking
135 m
settlement
200 m
apartment
220 m
park
180 m
settlement
Street Zone
Gathering Zone
Road Zone Public Zone
2500 m
park
120 m
road
420 m
settlement
150 m
parking
Village Zone
2800 m
apartment park
75 m 3200 m 100 m
settlement
6500 m
road
1400 m
square
200 m
swimming pool
520 m
In The In 20XX,the water tower will be built in the city. At the same time, rivers will back to the city. All of program that not belong to river will be put on the tower.Instead of that, people could get close to rivers.And others program will go in rivers,as playing with water, taking the walk along the river, and even swimming in rivers. It will let rivers come alive and really occur water-related activity .On the other hand,tower will be a city landmarks. People in the city could see the tower everywhere and realize that the river is there and nothing covers up it anymore and we could get wonderful city space before the towers built up. The height of the tower will warn people what we did to rivers.So lets build highly super water tower to free the river now!
Function Zone
Gathering Zone
Street Zone
Gathering Zone
Village Zone
Road Zone
Public Zone
Ground
SECTION S:1/1500
東海新藝術中心校園計畫 基地環境脈絡 東海大學,座落於臺中市西屯區大肚山山 麓,校園面積廣達135.65公頃。擁有完整規劃 的校園,由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等人設計規 劃,校園建築在台灣近代建築中具有代表性。 以教堂和圖書館為校園中心,周圍規劃有教學 區、宿舍區、活動區、與教職員宿舍區,創校初 期以文理大道為人行步道軸線,兩旁一進一退 錯落設置行政中心、文學院、理學院,外圍設外 環道路讓人車分道[8],空間架構成為往後校舍 增建的基礎。現今的教學區以文理大道與德耀 路兩條人行步道為軸線。 近年在第二教學區以及各項新建工程的發 展中,校園的文化脈絡漸漸被破壞,而原先存 在的環境氛圍也逐漸流失中。透過本次新藝術 中心提案,提出一條連接斷裂的大道,企圖以 藝術的介入,來重新修復校園的斷裂。
時間軸分區
文化歷史保留區(原第一教學區)
新教學區暨新藝術中心(原教師宿舍區)
藝術展演電塔(原第二教學區)
在一個接近夏天的午後 獨自在校園內閒晃 當時的空氣充滿水分 並夾雜著些 許蚊蟲的侵擾 成為我揮之不去的記憶。 所幸找了個臺階坐下 發現身上背好的 紙筆早已因這片濕潤而皺起 並在下筆的那剎那即刻停止 我發現 我竟無法在 那騙話不上再添任何一筆。 我將這片哀怨指向這片山林 卻被那份氤氳和真實所 吸引 他籠罩著我 用微濕的山嵐輕觸著我 蒙蓋著我的眼 此時我才發現 我已深 陷其中 現在那片迷霧之中。
文 化 資 產 建 築 群 因 空
間 不 當 利 用 導 致 導 致
建 築 群 乃 至 校 園 脈 絡
遭 受 破 壞
原 教 師 宿 舍 區 充 分 保
留 氛 創 圍 校 初 期 的 脈 絡 與
第 二 教 學 區 與 原 先 校
園 規 劃 相 差 甚 遠 在 牧
場 空 地 建 立 另 一 套 體
系 與 一 校 區 脈 絡 斷 裂
延伸原先的文理大道軸線 安排一條路徑穿過教師 宿舍區 去連接斷開的校園。以象徵性的巨大石柱來 建構大道 石柱的頂端齊平 也提供學生一個參照 理 解自身在校園的高度。將教師宿舍區局部改建成新 藝術中心 在校園的自然環境以及最低限度的人工 構造中 提供學生寧靜而放鬆的場域 讓藝術回歸自 身的沈澱。並在牧場中心建構一座藝術展演塔 提供 所以硬性機能的使用 滿足學生展演的自我表現需 求。
對我而言,線是特殊的存在,對我而言,東海並不是一條筆直的線那樣的 絕對,相反的,他在同時包含了對傳統的包容與接納,以及對現代秩序地 追求。而這一切皆在東海的校園細節中悄悄的透露出蛛絲馬跡。也這因為 如此,這座校園並不能從外表簡單的論斷,他整體呈現的複雜性,包含了 各種面向,一切的一切交雜在一起,呈現了一團混沌的狀態,但又從其中 透露出一到光線,彷彿從來不曾迷失方向那樣。 __那麼東海究竟是怎麼樣的一條線?____
一 座 具 宣 示 性 的 玻 璃 溫 室
沙 發
連 接 院 落 的 花 圃 帶
長 桌
盥 洗 澡 堂
書 櫃
廚 房
新 女 宿 入 口 兼 交 誼 廳
散 式 角 落 書 齋
一 個 意 外 的 通 道
小 教 室 群
小 教 室 群
山 林 的 轉 折
新 教 學 塔 兼
__關於當代的藝術__
在當代的社會中,資訊的流通變得快速而普及,技術門檻變得更低,藝術的模式開始改變,若技術的達成以非 難事,那麼剩下的就只剩如何行銷展現自己了。 在當代的社會中,藝術究竟是什麼呢?是否只剩下不斷的傳播與行銷? 我們被高速與超載的資訊消費空間所左右,如同中毒般深陷其中,而不自覺地成為一道潮流。
當我們深處在這片山林中,排除一切外在的干擾,也許發呆,也許看書,空間中或 許什麼都沒有,只有簡單的佈置了零星的桌椅,似乎叫你什麼也別做,就只待在 那就好。 在這裡,我們能沈澱,能思考,能休息,然後能創造,或許是自我的來回檢視,也可 能是與他人的不期而遇。但一切都是真真切切的真實存在。
新藝術中心
__關於藝術__
面對資訊的龐大社會中,若迷失自我,還能真正創造藝術嗎? 當今對於網路的依賴,電子世界的產生以壓迫 原先的古典社會。再生產藝術前,我們是否要先了解 何為藝術呢?
東海大學座落於大肚山腰,面對大片山林,如修道院般獨立於這嘈雜的城市中,散發迷人的氣息。藝術並不虛 假於他物,而是存在於萬事萬物中。只需你處處留心,便能發現其中奧妙。
自身的場所 東海大學第二校區學生宿舍重建計畫 如果說,建築是所有創造的最終目標,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藝術在建築 生產過程中的定位呢? 在本案中,我嘗試以自身作為媒介,嘗試連結環境. 藝術. 與建築三者之 間的關係,透過自身的感知,以藝術的本身來摹寫東海大學的環境,並嘗 試將藝術的本身轉化為建築。 對我而言,東海的空間環境存在著一種不純粹,既清晰又模糊.既濕潤 又銳利.幾何理性的背後卻又透出點感性的色彩,我嘗試以複合水墨彩的創 作,以一條線來詮釋我所感知到東海的這份不純粹。再轉化的過程中,我 透過複數物質的共構來嘗試建立一塊立方體的本質,並在物質崩壞所形塑 的介面上體現了那道模糊的質感。我利用崩壞的本質轉化出建築的基本原 型。並研究原型的各種可能性,並配合東海大學所面臨的環境變化與狀況 ,來形塑建築的型態。 東海大學在學生人數急遽擴張的情況下,校舍空間也不斷地增建,使原 先的校園脈絡越發混亂,本次宿舍的重建希望透過建築的本身,來連結校 園斷裂的脈絡,同時使自身的藝術的狀態在建築之中體現。 二校區的草原位於舊校園軸線與新建校舍動向的交叉處,是兩種異質交 接處,作為兩者的轉接,我認為其本身並不該迎合任何一方,而是作為一 個頓點,讓人與事件在其中有個喘息的機會。於是我採取與兩方截然不同 的姿態,將建築往上拔高,一方面宣示與舊紋理做切割,另一方面則透過 垂直化盡可能的壓縮,來更有效率的完成高強度的活動需求,這宿舍並不 僅僅完成居住的需求,而能再次體現人本的價值提供更多生活的場域給學 生。 透過原型的向上堆疊讓牆板的本身形成幾道強力的夾縫,利用這些強而 有力的實來完成並支撐宿舍的運作(居住.盥洗等等)使服務核空間更極致的 壓縮,並留出極大範圍的虛在建築上,使事件得以在這邊發生,並完成原 先所期望的質。
CONCEPTION’S EVOLUTION
INCOMPLETE CUBE NO.1
DRAWING’S EVOLUTION
INCOMPLETE CUBE NO.2
DRAWING TO SHAPE
INCOMPLETE CUBE NO.3
INCOMPLETE CUBE NO.4
SHAPE AND SPACE
CUBE
ARCHITECTURAL PROTOTYPE
DOUBLE WALL
TOWER
sup
ers tru
es
ud stit
con rp
e
CUBE AND SPACE
p oty t o pr
mo
gy
lo ho
des
u stit
PROTOTYPE’S EVOLUTION
con
ctu re
site model
site plan strategy
原東海校園規劃保存區
路思義教堂
學生活動區
舊教
教師宿舍區
perspective
軸線轉換點
第二校區
Campus long axis section
section AA’
A
B’
B
A’
Second floor plan
Eighth floor pla
an
Sixth floor plan
perspective
section BB’
HOUSING OF ROOM
高 密 度 空 間 使 用
心 靈 上 距 離 漸 遠
物 理 距 離 拉 近
都市商業發達 步調快速繁忙 步 調 加 快
建構都會性集合住宅
速 度 感
人 與 人 間 相 處 冷 漠
都會性集居模式建構
兒 女 家 庭 觀 念 下 降
使 解 家用 構 家 具 庭
放 工 鬆 作
同 儕 雙薪家庭比例提高 關 矛 係 家庭結構改變 對比 盾
青年群體社交問題 閱 覽 室電 影 院
都 市 廣 場
提供個人性隱私空間
鄰 公 里 社 區群 家 共 性 聚
缺乏家庭歸屬感?
隱 孤獨感 房 私 獨 間 獨 性 一 機 處 享 與 能 空 多 取 間 向
重建歸屬感
孤獨與群體的併置
身處繁華的台北大都會,人與人之間的物 理距離越來越近,心靈的交流卻越來越少。 本案透過探討都會性集居模式來建構一座 社會住宅,希望同時呈現其都會性狀態並嘗 試透過空間的介入來提升人與人之間的熱 度。 在面對繁忙的生活步調下人與人之間對 於交流甚至家庭關係都變得疏遠,以至於許 多傳統空間概念並不能有效率的運作。再觀 察都市人的行為模式後,我希望透過高密度 的使用來符合都市環境的需求,使所有機能 拆解到最小單元也同時壓縮他們的使用面 積,並透過重新組織這些空間的秩序,來試 圖調整都會中密集而冷漠的生活模式。 機能被拆解成許多的小房間,在壓縮房間 的同時拉高房間的剖面,並在組合的同時建 立剖面上的擴散關係。此後 我置入牆板的 建築元素,使牆板作為支撐整體建築與空間 結構的重要元素,同時使公私關係往左右擴 散,並在抬升的同時提升私密層級,透過層 層擴散的關係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都會關 係。 也因此,本案在基地中就如同一到介面, 來中介環境中都會事件與鄰里活動所發生 的衝突,並藉由未來所置入的社會住宅事件 來填補這些衝突使他們的公私關係更加連 續。 也希望在高比例的公共空間共同使用模 式下,能同時滿足人對私密空間的安全感需 求,與社交上的使用可能。
空間想像抽象剪影 公共與私密的交叉 密集使用關係 人與人的分隔 都會性空間建構 個人與群體的對比
獨處空間類型 垂直向度的獨處 面積最小化 水平向度的獨處
空去凸顯獨處
私密與公共空間概念關係 建構社區家的歸屬 大比例共用 凸顯兩極 私密與公共對比
私密空間漂浮於 公共層之上 底層公共性開放
都市影像呈現 較不交流
兩機能內部交流性
流動性公共性高
公共空間過度關係 將垂直化的私密空間與水平延伸的公共空間做組合並透過牆板作為支 撐與調整公共狀態的媒介,讓活動在水平過度的過程中慢慢轉換到垂 直向度的私密空間,並以此模式做為住宅的基礎來處理其社會關係。
配置策略 商業性邊界
露 天 咖 啡 吧
連 接 公 園 的 廣 場
機 車 腳 踏 車 停 車 場
室 內 咖 啡 廳
連 接 都 市 的 廣 場
連 接 社 區 的 大 廳
連 接 社 區 的 小 廣 場
商業活動
開放式公共空間 宗教性聚集公共空間 複合性機能公共空間 垂直化公共性空間
公共性空間
老舊複合性公共空間
新舊空間差異
垂直化空間 居住模式密集 使用密度
次要道路,切割活動區域 巷道內部活動街道
基地重要幹道,都市性強 道路速度
社區空間延伸 兩種空間性做對比
密集性空間,做為空間對比參照
密集度 高
單元層標準平面
玄 關
梯 廊 玄 關 書 房 玄 關
書 房
玄 關
書 房
書 房 梯 廊
梯 廊
梯 廊
私密空間 私密交流空間 私密機能空間 玄關 公共性空間
A TYPE’s FIRST FLOOR
A TYPE’s SECOND FLOOR
B TYPE’s FIRST FLOOR
B TYPE’s SECOND FLOOR
小坪數的套房交錯安插在中型居家單 元之間,並共享居家單元開放出來的公 共機能空間藉此增加交流機會並提升 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中型家庭單元彼此交扣建立出一個小 中庭並建立上下之間的關係,而居住單 元內的機能被獨立切割開行成許多小 小的房間,並透過牆板的分割與秩序來 逐漸擴散公共與私密的層級
鋪面打破原先牆板建立起的秩序使公 共與私密的界線更加曖昧,同時暗示連 續的事件與場域,卻又被牆板的建築秩 序打斷而變得不連續。
在平面空間極盡壓縮的同時,在剖面上 拉高房間的空間感,並透過剖面上的安 排使整體空間感更緊密也提升空間之 間交流的可能性
長剖與設計說明
單元內較具公共性的房間被往中間軸線推, 並建立起小中庭與公共軸上的秩序 將居住行為能共用的機能推出並建立公共 軸,展現極端集居生活的效率並提升人與人 之間交流的可能性
公共長軸本身呈現極高的通透性,透過事件 的發生來切割,同時過度每個事件,而私密 的事件則往左右兩側過度
大廳作為社區與都市的轉換,同時過度都市 事件與社區活動在剖面上建立層層遞進的 公私關係
廣場與咖啡廳等開放空間作為連接基地兩 面性的空間,企圖對都市事件與較為緩慢的 鄰里關係做中介,並透過兩種事件的碰撞, 來增加活動的多元性與密集度
四層平面圖
公共性機能與中 庭挑空
垂直動線
鋪面與牆板
棟間公共空間
中型住宅單元
公共機能長軸
單 人 套 房 單 元
立面與剖面
社區空間關係模型
槍枝博物館
對抗。權力領域。建構
面對黎明新村的都市涵構,以槍枝為出發,透過物件與建築與都 市的關係,去重新建構填補基地中權力領域與市民空間的關係。 黎明新村本身由公立機關以及民生居落所構成,兩者相互拮抗。 而槍枝作為一種日常的表徵,或許不在於其攻擊性,而是在於其面對危 險所表徵的防衛性,是一種對自身領域的防衛。
基地關係
手
開 放 式 公 共 空 間
復 進 簧
槍 套 筒
咖 啡 廳
停 車 場
演 講 會 議 空 間
文 獻 閱 覽 書 室
子 彈
擊 發
在街區中存在著不兩道系統,一道是依循著 大尺度都市空間的規劃被制約,而另一道則發 展於在地生活的地域性。我嘗試用兩張圖來描 繪這之間的關係。
傳 導 力 量
扣 板 機 瞄 準
參觀序列主體
城市居民主體
2F PLAN
5F PLAN
在基地配置了兩道大牆,來打斷強勢的都市軸線所導引的人流方向 並在進入設計後,透過偏向軸線及序列的轉折,去導引參觀者意識到社區 的本位以及領域感。 設計架構上分為兩條序列,一條是為參觀者所設計的參觀序列,透 過解構槍枝擊發的過程去塑造自明性高的空間,其中以鋼板來建構子彈形 構的快速的特質,另一方面也讓人能從外部看到這條序列穿梭其中。 另一個部分為開放給市民使用的市民活動中心,讓居民跟博物館本體 能交互支撐起這塊基地,
1F PLAN
基地帶狀性空間分析
街
基地切分 10M-113
10M-119
路
中
重塑改善電子街空間
中
正
43
路
帶狀微型創客聚落
巷
舊城創客生活鍊
創客封閉性內庭 面對寧靜牆面做創客間 的交流
面向民宅背面 基地形狀崎嶇
電子街保留街道 山 現況較為封閉壅擠
路
創客聚落價值
創客基地公共廣場 創客跟居民的交流
基地現有大空地 路 與創客基地內庭結合
服務綠川的公共帶 改善綠川公共性不足
街
綠
綠川公共綠帶 中 右側具有小型公共 空間腹地 山
74
綠
橋
街
綠
內部空間操作 建
透過親自實做去創造產品
彼此分享技術等資源
分享的過程擴大族群累積實力
拉鬆距離增加接觸機會
program分類 基地使用效率分析 公共性高
電腦資源
10
正 路
一 路 光
中
遠東百貨公司 光
實做帶
彰化銀行
段
綠
中
街
川
川
市 25
自
巷
由
東
西
建
M-
5
11
M-
15
路
綠
路
路
山
路
20
M-
58
國 中 街
山
橋
路
93
20
12 巷
巷
川
族
49
街
巷
73
台汽客運站 綠
西
巷
44
59
路
街
台中客運站
路
川
川
權
巷
民 族
70
西
附近的交通樞紐火車站 人潮多
民
生活帶
M-
5
56
民
功
9 15 巷
正
建
路
川
西 中
路
成
國
中 綠
山
62
建
國
綠
資訊材料商店
巷 建
巷
路 中
M20
街
生活鍊
74
街
巷
綠
族
23
9
11
路
路
M-
9
帶狀性服務空間
功 路
商業帶
街 12
43
10
成
國
10
路
路
CAFE餐廳
國
中 正
光
中小型商店
建
正
路
79
繼
開 放 式 商 店
路10M-116
11
M-
綠 10
基地附近街廓逐漸老化
機具工坊
復
4
管理處 路
出租 辦公室
巷
段
資源整合 辦公室
沒落的第一廣場成為外 勞集散地與外界隔絕
路
創委會
8
正
職訓主管室
功 路 12 巷
市
二
辦公帶
11 3
圖書
中
教室
中
演講廳
公共帶
山
展覽
私密性高
綠
橋
使用率
基本配置 街
10M-113
10M-113
街
10M-113
10M-113
10M-119
10M-119
10M-119
路
街
街
10M-119
面對背面與舊建築互動並著重創 客間的關係
路
路
路
中
中
中
中
中
正
路
43
巷
中
正
中 74
山
74
山
綠
綠
橋
橋
街
綠
街
綠
街
綠
街
綠
建
建
街
綠
街
綠 橋
中 74
路 路
綠
山
山 辦公鍊 綠 商業鏈 橋 公共鍊 生活鍊 創作實做鍊
街
74
路
路
綠
中
街
綠
退縮出一部分腹地回應綠川公共 活動並藉此引入綠川公共性
中
山
路
路 路
路
43
山
山
路 創客廣場提供人民或遊客親近了解
巷
中
正
路
山
43
巷
中
正
路
43
巷
做一定退縮改善壓迫壅擠感並藉 此引導滲透入創客基地
建
建
量體配置 睡 眠 空 間
材 料
辦 公 室
圖 書 室
創意實作公共空間 工 坊
飲 食 空 間
二層平面圖
三層平面圖
四層平面圖
五層平面圖
六層平面圖
涵構藝術中心 基地分析 在這基地中存在著新舊建築的痕跡 ,建築量體彼此之間夾出了各式各樣 不同尺度的縫隙,這些縫隙的存在讓 基地產生了一種獨特的悠閒感,雖然 有步調較快的縫隙,但透過小尺度的 縫隙來涵蓋各種較私人的活動,使得 那些縫隙如世外桃源般出現在基地中 ,一個拐彎就到了鄉村般的聚落,人 們透過這些縫隙去觀察不同區域的活 動,所以我先分析基地中存在的各種 尺度的縫隙,他們可能具有甚麼功能 再去定義基地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縫隙 ,希望透過這些縫隙與基地對應的關 係來切割基地,讓人在基地中能輕鬆 的觀察到GALLERY的某些活動,而 GALLERY的人也能透過縫隙去感受激 地的悠閒氣氛。
垂直縫隙聚焦 性較強
水平縫隙則較 適合停留
市區市民移動,速度 較快
辦公室
小展場
觀光客往美術館移 動或里民的日常生 活,速度較慢
大展場
多功能空間
快 速 動 線
主動 線
里民活動聚集地 書店
舊美軍宿舍低矮的 房子
大廳
廣場
咖啡店 書店入口
新式高層建築 倉庫
25公分 切割畫面的可能
50公分 框線展品的可能
80公分 人體極限穿越
100公分 一人快速的穿梭
120公分 一人短暫停留
150公分 最窄公共性(兩人)
200公分 可能發生活動(兩人
300公分 公共性高
cafe gallery bookstore
三層平面圖 三層平面圖 S=1/50
二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S=1/50
頂層配置圖
地下室平面圖
台中好水___EXHINITION IN THUARC 人類的生活環境與水息息相關,但在都市社會的高度發展之下,我們的周遭漸漸與水脫離開來,我們開始無法意識到水的存在,甚 至對水抱持著一種恐懼排斥的心態。為此,我們試圖站在水的角度出發,以水文河川的觀點去重新理解我們所生活的台中,試圖尋找出我們所不 知道的城市風貌及可能。透過思考整理台中的河川以及其歷史背景定位。來建構台中跟水的關係以及對他的了解,也因此發現,在發展過程中所 遺漏的並不是忘記水的存在,而是對於自然的不重視以及高度發展效益追求的極致。 因此 透過這個展覽 ,我們希望能跟大家分享台中究竟有哪些水資源,我們能怎麼樣去理解這些數據及資料背後的意義。我們透過一 系列的資料整理,配合用鐵網材料型塑出來的巨型台中地圖跟虛化的鐵網展架,交互對照。希望在不可視的畫面構成下,去凸顯我們的提問,並 藉由這不可視的基礎 ,去刺激我們對於河川的提問。
地下一層平面圖 S=1/50
台 灣 概 況
海岸線 大安 大甲 烏 灌溉圳川
不可視的場域
材料編織建構
河 川 剖 析
台 中 概 況
河 川 橋 樑
河 川 堤 防
河 川 構 造
港 口 聚 落
海 岸 歷 史
產火 業力 高發 美電 場
海 岸 未 來
溪 流 概 述
烏 溪 流 域
城 市 紋 理
溪 流 加 蓋
溪 橋 其 流 他 地 的 景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