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出農村文化心願景

Page 1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彰化•四芳社區

< 居民辛勤照料老葉 >

撰文 / 國立中興大學 園藝學系 / 吳振發副教授

彰化-四芳社區 子計畫主持人談社區文化傳承推廣計畫內容大綱 「發掘四芳荖葉的產業文化」 產 業 是 社 區 的 根 本, 延 續 及活化社區產業可為社區帶來實 質及直接的效益與感受。四芳社 區的荖葉已種植一百年以上,從 早期的祭祀用,到現在的食用, 一直扮演一級產業的角色,甚至 與疾病連結,成為不受歡迎的作 物。然而荖葉在台灣百年來的產 業文化,必須延續並找到新的出 口, 透 過 本 計 畫 團 隊 與 居 民 的 共同努力,將荖葉入菜創造新料

8

理、產業升級,預期未來可發揮 更大的實質效益。為進一步擴大 宣傳效果,以食譜的方式,介紹 荖葉美食,藉以扭轉一般人對荖 葉之負面印象,願意接受品嚐及 烹飪荖葉健康餐飲。 除此之外,以繪本方式讓小 學生及家長,瞭解四芳荖葉的在 地文化,家長在陪伴小朋友閱讀 的過程中,認知荖葉不僅是一種 作物,還是父母養育之恩的具體

表現。因此荖葉是一種作物,是 一種產業,是一種文化,更是值 得推廣的健康餐飲食材,是農村 產業文化的代表。


< 芳濟宮 >

社區地理環境介紹 四芳社區位於彰化市永靖鄉之西部, 全村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社區北鄰湳乾 村,南鄰福興村,東接同安村;可由台一 線及中山高速公路連接至彰化。四芳社區 的產業型態以農業為主,農業中以荖葉栽 植及園藝植物栽種為大宗,另有稻米、蔬 菜、果樹等。 過去在大聚落同安宅下,該地稱四塊 厝,地名緣於過去聚落創建初期,只有詹、 陳、盧、傅四姓住戶的四塊房子而得名, 盧、陳各占百分之二十,傅、詹各占百分 之十,為人口較稠密的農村;今則為多姓 聚落,戰後因村名統一用二字,故而雅化 稱作四芳村。 東 以 古 嶺 路 為 界, 西 至 福 竹 巷 和 福 興村相鄰,南以八堡二圳西溝圳與福興村 為界,北至羅永路和湳墘村相鄰。村內聚 落多半集中分布於村竟東方,主要沿四湳 路、四竹路、四福巷一帶分布。 當地主要的信仰中心為芳濟宮,供奉 的有「文衡聖君」、「司命真君」、「玄 天上帝」、「孚佑帝君」、「三山國王」、 「玄天大帝」、「天上聖母」、「觀音佛 祖」……等眾位神明。

< 四芳社區地圖 >

9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彰化•四芳社區

< 四芳社區 - 四季綠廊 >

< 保存良好的竹管厝 >

10


< 苗木栽植區 >

< 荖葉栽培區 >

11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彰化•四芳社區

社區組織簡介與重要幹部介紹

< 陳雍讓理事長 >

< 盧金天村長 >

< 盧清銅總幹事 >

< 黃金龍志工隊副隊長 >

< 張維堯 >

< 楊永祥 >

四芳社區在陳雍讓理事長及村長、總幹事的帶領下, 積極參與農村再生,動員力十足,使得社區內組織及居 民關係緊密、和樂,展現出四芳社區令人刮目相看的執 行能力,在社區中軟硬體方面即可看出端倪。 本社區主要有四芳社區發展協會、四芳村志工隊、 四芳社區媽媽教室等相關組織,各組織間相當熟識,發 生問題皆能互相幫忙,以使四芳社區更好為目標共同努 力。 成立「四芳社區發展協會」以來,積極改善生活環 境及增加居民福祉,並與社區居民溝通協調與志工隊互 相合作,目前目標為將社區內的不良景觀加以美化。 社區的義工隊十分活躍,負責照顧社區內植栽和社 區內的綠美化工作,除假日會不定期參與培根課程外, 社區也積極爭取經費舉辦社區居民皆可參加之同樂活動, 例:父親節、中秋節、元宵節等等,社區內擅長園藝的 居民不少,社區內造景皆出自當地居民之手。

12


< 荖葉健康餐飲 >

主要活動過程紀錄與介紹 1. 農村文化傳承與推廣研習課程 : 四芳社區之荖葉為重要之產業及文化,透過 示範社區輔導團、駐村團隊及互動工作坊派員全程 陪伴指導,引導社區研習坊成員實際進行荖葉創意 產品製作。可運用荖葉之味道,製作冰淇淋、荖葉 雞捲等特色餐點,亦可作為食品擺盤、托盤之裝飾 物。

< 吳振發老師向社區說明文化傳承推廣計畫 >

(1)認識農村社區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 (2)農村無形文化資產傳承及生活美學 (3)農村文化資產再利用 (4)農村文化創意思考與案例(健康飲食新生活) (5)農村文化資源調查 (6)農村產業文化場景之重現 (7)農村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實作 (8)農村文化創意思考與案例(荖葉健康餐飲)

< 卓雯雯老師指導社區進行農村文化資源調查 >

13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彰化•四芳社區

< 明道大學黃光宇老師指導荖葉料理 >

< 明道大學林勃攸老師操作荖葉健康料理 >

2. 互動工作坊 : 社區及駐村團隊之互動工作坊主要目的為與 社區居民共同開發文創產品及研擬文化傳承推廣 之方式,故將工作坊分為五個階段進行,分別為 腦力激盪、產品試操作、製程設計及生產規劃、 產品設計圖製作及成本、產品製作。 3. 社區成果展 : 由彰化縣永靖鄉四芳社區發展協會及國立中 興大學於 8 月 4 日舉辦「牽手洗百代—四芳八八 節活動」,在四芳社區芳濟宮熱鬧登場,水土保 持局及南投分局相關單位長官及今年度彰化縣參 與培根課程之農村社區皆到場參觀及勉勵。

< 四芳八八節活動 >

< 透過活動感念母親的辛勞 >

14

本次活動為延續 100 年大專生迴游農村之四 芳社區「爸爸抱洗」活動,透過活動來凝聚社區 與團隊的向心力,並展示四芳社區這二年來與國 立中興大學共同研發之荖葉健康餐飲及文化傳承 推廣成果。 四芳社區盛產荖葉,村民們共同的特徵是大 姆指留有長而黑的指甲,那是荖葉的汁液長年累 積下的痕跡;「牽手洗百代—四芳八八節活動」 就是安排子女幫父母親洗手,希望藉此感恩父母 的辛勞。本活動除手護荖爸、尋找荖爸之父親節 慶祝活動外,亦有荖葉飲食試吃及票選,更透過 園藝學系大專生帶領社區小朋友唱跳,表達對父 親的愛意,以達到四芳社區薪火相傳、傳承推廣 之目標。


< 寫生活動 >

15

< 農村產業文化場景之重現 >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彰化•四芳社區

18


•阿爸的黑手指 文 / 林思瑜、黃韻璇 圖 / 林思瑜

社區文化繪本介紹 彰化縣永靖鄉四芳社區為一福佬客(註:福佬化的客 家人)的小村莊,先人自廣東省饒平縣移民過來,也將荖葉 一起帶來臺灣種植,因此永靖鄉為台灣荖葉的發源地,目前 仍是台灣三大產地之一,四芳社區的居民多數仍以種植荖 葉維生,種植荖葉至少有已二百年的歷史。 在癌症調查中,檳榔與口腔癌之關係密切,約九成口 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因此檳榔與包裹其外之荖葉 便與口腔癌劃上等號;其實荖葉俗稱檳榔葉,為胡椒科藤本 植物,原產地為印尼,於馬來西亞、廣東、爪哇、印度尼西 亞、彰化、屏東、台東等地皆有種植。根據研究文獻顯示, 荖葉具有抗寄生蟲、降低血壓作用;在中醫上可祛風燥濕、 殺蟲止癢、行氣化痰,亦可治療咳嗽、胃痛、疥癩、濕疹、 燙傷等。 此繪本希望從小朋友的角度,闡述一般人對荖葉之誤 解;同時描述辛勤工作的荖葉農因長期採摘荖葉,手指被 荖葉汁液染黑,導引出父母親辛苦地耕種,扶養一家人的辛 勞,教導小朋友應對父母親感恩與孝順的道理,並對農業懷 有尊敬之心態。 期透過此繪本傳遞出社區居民致力於農村產業轉型、 提升產業價值,創造優質健康產業之願景。

19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彰化•四芳社區

社區文化傳承推廣規劃

< 四芳生態池 >

20

文化傳承推廣成果 / 本計畫導入大專院校學生,進行特色文化之農 村社區駐村研習,並且有效地傳遞農村文化保存傳 承之觀念,協助社區持續進行文化資源之訪談與調 查,並透過社區居民闡述歷史、文物、傳統故事, 將其資料進行彙整及紀錄,俾利社區後續的傳承及 保存活化。 本計畫協助社區辦理母親節及父親節之活動, 除透過活動更加凝聚社區居民之向心力,亦從活動 中瞭解居民對於社區發展農村再生之問題及展望, 更讓社區體認社區事務需要居民共同努力的。 透過本計畫之研習課程,居民訪問社區長者, 知曉傳統的荖葉棚是採用竹子及菅草製成;社區居 民及大專生共同採用傳統荖葉棚之工法,完成一個 荖葉棚教育解說站,使得社區又多了一個展現成果 及信心的空間。 •荖葉健康料理及食譜:社區居民與大專生、 明道大學餐旅管理系的老師一同研發荖葉健康料 理,希冀能夠順利發展四芳的招牌桌餐,作為其他 社區到四芳社區參觀時,可享用的特色美食;除荖


< 社區窳陋空間改善效果 >

葉特色料理外,大專生亦協助社區將荖葉健康料理 編輯成食譜出版,以宣傳四芳社區及推廣荖葉轉 型。 本計畫透過研習坊,與社區居民探討四芳社區 之產業文化;四芳的荖葉農辛勤的栽種荖葉,荖葉 的汁液會染黑手指頭,難以清洗;故本計畫將此特 點,透過兒童繪本闡述荖葉的故事及特性,並且說 明一般人對於荖葉的誤解及社區居民致力荖葉轉型 的故事。 未來展望 / 未來希望透過四芳健康荖葉料理,吸引遊客至 社區觀光,其收益能夠協助社區推動農村再生,並 且提升社區居民之生活品質。 四芳社區之荖葉產業自先人移民後,便生根於 此處故其產業歷史性值得詳細紀錄及保存,以作為 四芳社區文化傳承之主軸。 四芳社區為彰化最早參與農村再生之社區,且 近年發展的情況相當順利及卓越,其經驗可分享給 周邊之社區,以母雞帶小雞之方式,引領周邊社區 踏入農村再生之大家庭中。

< 傳統荖葉種植場域 >

21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南投•牛尾社區

撰文 / 國立中興大學 景觀及遊憩學程 / 董建宏助理教授

南投 - 牛尾社區 子計畫主持人談社區文化傳承推廣計畫內容大綱

「對噶哈巫文化的新體認」 牛尾社區農村文化傳承推廣主軸經社區會 議多次討論與研習課程不斷研商後,設定計畫主 軸為平埔族文化 - 噶哈巫。噶哈巫族群是距今 190 年前原居住在今台中市新社區的一支平埔族 族群,祖先們開墾至此,守城及牛尾庄現今仍有 屬族平埔族噶哈巫後裔。這歷經接近兩百年的社 群組織其重要意涵為何,可從噶哈巫在埔里的背 景談起。 埔里盆地是清代中葉台灣西部平原平埔族 群主要的遷徙地,在埔里盆地開發過程中,是由 平埔族群而非漢人來扮演主要拓墾的角色,在台 灣開發史上算是十分少見的特例。換句話說,埔 里盆地對於平埔研究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區 域。(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 http:// www.ianthro.tw/p/111,平埔文化專題 ) 閩南話中常稱呼自己的妻子叫「牽手」,是 源自平埔文化。早期平埔族男女的婚姻,不是靠 24

媒妁牽線,而是靠自己找對象。男生若是看中某 位女子,就向她吹奏音樂以示愛慕之意,進一步 再送檳榔試探對方心意,女方若將檳榔收下,即 表示答應其追求,兩人就私自相配,攜手以歸, 漢人因習見其俗,就稱自己妻子為「牽手」。取 「牽手」之意,是擷取「攜手以歸」。將計畫定 調為回歸噶哈巫傳統祭典文化儀式、部落意識等 原來的噶哈巫。 噶哈巫的傳統祭祖儀式 - 牽田;成年禮 - 走 鏢;巫術 - 番婆鬼;還有過年年節美食 - 阿拉粿, 部落裡特色食材 - 青苔、阿娜那等。在歷經 190 年後,這裡的人仍保有他們習慣生活的方式。展 現農村再生計畫的傳統農村價值,在牛尾社區裡 保有過去噶哈巫為守護家園所築的望高寮,噶哈 巫文物館也典藏著祖先們當時來到牛眠山的生活 文物,裡頭也是個個的故事。


< 牛尾社區地圖 >

守城社區及牛尾庄現今仍有屬族平埔族 噶哈巫後裔,噶哈巫族群是距今 190 年前原居 住在今台中縣新社鄉一支平埔族族群,因當地 崇山峻嶺耕地狹窄,生活不易,故不得已翻山 越嶺移民至現今埔里盆地來拓墾,後來落腳於 埔里盆地眉溪北岸,守城部落向當時擁有土地 之原住民眉族租地開墾,當時噶哈巫族頭目潘 永成代表族群眉族達成租地協訂(當時稱為手 契,該手契仍保存在收存者手中),約在 120 年前噶哈巫族群再向現今牛尾庄拓展,故本庄 居住不少屬於噶哈巫族群之後裔。 噶哈巫平埔族擁有特殊傳統文化,最有 名叫做「阿煙」及「牽田」風俗習慣,在農曆 十一月十五日他們過「番仔年」時,在著火(木 材火堆)燃燒時,族人圍著火堆圍成圓圈,手 牽手一面歌唱其母語歌曲「阿煙」,敘說祖先 開疆闢土之辛苦,歌頌大地孕育族群之恩澤, 這種特有儀式叫做「牽田」,其作用不但促進 族人感情之融合,並消弭平日個人爭端之情 緒。 今日噶哈巫族群在 91 年成立「南投縣噶 哈巫文教協會」為該族群對外之窗口,會務進 行暢通,會員達 300 餘人,仍然努力維護該族 傳統文化,每年舉辦過「番仔年」活動,「牽 田」仍是活動中最引人注目之壓軸好戲。

牛眠里位於南投縣埔 里鎮國道六號的終點出口 處,為通往魚池日月潭、霧 社清境農場之重要中繼站, 牛尾、守城及內埔社區位於 台 21 線東側,北鄰福興里, 東與蜈蚣里為界,南為大湳 里,西與中台禪寺相望。從 牛尾往南走台 21 線至埔里 市 區, 約 5 公 里,5 至 10 分鐘的路程。

< 牽田儀式 >

25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南投•牛尾社區

< 牛尾社區自然景觀 >

< 鎮城宮 >

< 守城新公廳 >

26

< 潘應玉長老 >


< 野薑花口味的迷你阿拉粿 >

< 守成街景 >

< 牛尾社區自然景觀 >

< 筊白筍田內之生態 >

27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南投•牛尾社區

社區組織簡介與重要幹部介紹 牛尾社區位於南投縣埔里鎮,其核心聚落區主 要有三處,一為牛尾聚落,為北側關刀山山凹處, 二為守城聚落,另一處是內埔聚落,由區內主要交 通軸線串連三個聚落而成牛尾社區的整體範圍。此

南投縣埔里鎮牛尾農村發展協會總幹事 林玉珠

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理事長 潘應玉

守城社區志工媽媽 鄭玉惠

28

次計劃也由牛尾農村發展協會總幹事林玉珠小姐 協助下,連結主要噶哈巫文教協會與守城社區, 推動計畫系列活動,動員社區人員積極參與。

南投縣埔里鎮守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潘志孝

守城社區志工媽媽 陳孟惠


主要活動過程記錄與介紹 1. 農村文化傳承與推廣研習課程 辦理系列農村文化傳承與推廣研習課程過程, 主要朝向找回噶哈巫平埔族群及盤點文化,接續創 新等兩大主軸,推演社區研習課程。 大家討論之下,決議主打噶哈巫文化,以此為 品牌,發展出相關文創產品,改造噶哈巫傳統過年 米食—阿拉粿,改良口味 ( 傳統原味為艾草 )、大 小,配合當地農特產—筊白筍,行銷社區品牌故事。 在深入社區調查、訪談、研習課、互動工作坊 中,族群裡的耆老與老師們深入的交談與互動,再 次發現社區裡不可或缺的傳統,應該持續下去。

< 居民示範傳統祭典食物 - 月桃葉包阿拉粿 >

(1) 農村文化資產潛力與價值發掘 (2) 農村文化推廣與行銷 (3) 農村文化創意產品研發 (4) 在地農產品加工研發 (5) 噶哈巫祭典文化詮釋 (6) 噶哈巫傳統美食饗宴 (7) 農村文化創意產品研發 - 噶哈巫阿拉粿 (8) 無形文化資產傳承與保存討論

< 分享番婆鬼的故事 >

29

< 地方耆老分享小時候有關番婆鬼的故事 >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南投•牛尾社區

< 噶哈巫文物館 >

< 馬偕醫院傳教士 140 年前與噶哈巫族合影 >

< 別有用心的銅鍋 >

< 潘理事長講述他們的祖先如何來到這裡 >

30

日本人為了向原住民示好,贈送銅鍋給臺灣二十三個原住 民族群,一戶贈送一個鍋,看似好意,卻是心懷不軌,銅鍋再 煮飯菜的時候會釋放毒素,長期吃下用銅鍋炒出來的食物後會 導致無法生育,藉此削弱原住民的勢力。


< 噶哈巫文物館旁牽田儀式的壁畫 >

< 陳其南老師指導社區應保留傳統文化 >

< 陳其南老師與耆老討論要如何保存噶哈巫文化 >

盤 點 舊 有 的 傳 統 文 化 資 源, 並 接 續 與 轉 化 成為新的文化創意,成為下一步需要去面對的問 題。以下截取課程裡,陳其南老師講述的片段: 我們也要固定一個時間有計畫地將祖先留 下的東西整理跟建立,不要讓故事歷史消失,因 為都沒記錄下來,會講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就算 老人記憶差,也要請他想出來,年輕的工作者就 有辦法將它紀錄下來,文字化,錄音錄影下來, 就能保留其傳統,用這種方式來保留,以後就比 較好做事,除了有國台語的版本,還能用古早的 俚語來講番婆鬼的故事。如果要叫人家講要準備 好,要錄影錄音,以後就能夠教這些子孫,以後 這些文化傳承只能靠這些了,都是寶啊 ! 別 人 的 故 事 可 以 成 為 教 科 書, 為 什 麼 我 們 的不行 ? 如果我們像遠野一樣,發展成以講番婆 鬼故事為主的觀光,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是台灣唯 一,而且別人也搶不走。

31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南投•牛尾社區

2. 互動工作坊 盤點文化接續創新前提下,藉由產品研發、美食 專家及編織工藝家,進入社區直接作面對面的對話與激 盪。並實際操演在地美食饗宴,期間更讓耆老教導大家 用噶哈巫語來說出在地美食的稱呼,讓逐漸消逝的語 言,再次在公開場合,被大家談論。另外,筊白筍綠資 材再利用過程,從產品製程規劃、工作坊研發成果說明 如下: (1) 在地農產加工研發 研習課與互動工作坊過程,工作團隊邀請專業 的嘉義大學農產品研發老師及社區美食專家,來到 社區進行實作研發,進一步探討社區美食與農產料 理的可看性與美味度,提昇在地農產品加工研發, 與農村文化創意產品研發,改良式噶哈巫阿拉粿。 (2) 在地美食饗宴 將噶哈巫過年節慶時才會出爐的在地美食,在 互動研習過程融入藉由居民展演方式,讓大家更深 刻體認在地食材的特殊與美味。現場我們除了看到 噶哈巫過年傳統美食 - 阿拉粿,更見識到青苔也會 是一道道地的美食,如果沒有吃過的人,第一次入 口必定難忘。 (3) 在地食材以噶哈巫母語的稱呼 噶哈巫(Kahabu)為台灣平埔族之一,主要分 布於南投縣埔里鎮四庄地區(牛眠山、守城份、大 湳、蜈蚣崙)。噶哈巫族仍被學者認為是巴宰族的 一支,但是噶哈巫族人很堅持自己是噶哈巫族,和 巴宰族是不同的族群。近年來噶哈巫族開始有族名 的正名運動,儘管多數族人平常以閩南語溝通,但 還是有能通噶哈巫語的族人,其語言被聯合國教科 文組織認定為全世界瀕臨絕種的 18 種語言之一。在 工作坊中邀請到族裡耆老,為我們用噶哈巫語講述 在地食材。

< 阿拉粿 >

32

< 噶哈巫人從小到大都喜愛的青苔 >

< 傳統阿拉粿蒸煮 >

< 動手捏阿拉粿 >

< 在地美食 - 阿那娜 >


< 互動工作坊過程 >

(4) 互動工作坊研發成果 工作坊操作過程,採用在地素材 - 筊白筍, 用手作方式活用在地人力、在地廢棄天然素材, 創造出牛尾社區產業附加價值,並保有農村樸 實、節儉的美德,製作牛尾社區的社區商品,初 步設計以「日常性」、「傳統性」、「手作性」 等三大原則,引導出社區產品,分別有耐熱墊、 阿拉粿、噶哈巫巧克力等產品,並採用在地風味 手作包裝,以作節省的成本,創造社區產業更高 的收入。 3. 社區成果發展 10 月 27 日舉辦南投牛尾社區文化傳承及創意 成果發表會,將兩個月來與社區居民所研發之筊白 筍殼編織作品與編織老師所編織之牽田儀式人偶 展, 更 有 一 位 社 區 媽 媽 鄭 玉 惠 小 姐, 即 使 團 隊 結 束課程仍舊持續的進行筊白筍殼編織,編織出「扇 子」、「提籃」、「草蓆」、「草帽」等等,於成 果發表會進行個人作品展出。 汲取 7 月 20 日互動工作坊之經驗,居民共同準 備牽田噶哈巫過年節慶時才會出爐的在地美食,於 成果發表會讓來賓更深刻體認在地食材的特殊與美 味。現場我們除了看到噶哈巫過年傳統美食 - 阿拉 粿,更見識到青苔也會是一道道地的美食,潘應玉 長老更以噶哈巫語介紹在地美食,與會噶哈巫語的 耆老互動頻繁,讓大家藉由美食來認識噶哈巫的語 言。

< 初次設計的筊白筍籃 >

中文菜名

噶哈巫語

1

阿拉粿

U mu

2

紅豆糯米飯

Hai dang pazai

3 4 5 6 7 8 9 10

山粉圓涼飲 青苔 龍葵湯 過貓 筊白筍湯 醬筍鴨肉 絲瓜蛤蜊 涼拌豬肝

Sariu rumurumu Xa pet Ka dem ta lup M mala Darum a li ta lup I maf a li sibabun Tami lai la Tulamit bauzak a, sai

< 在地食材以噶哈巫母語的稱呼 >

33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南投•牛尾社區

文創商品設計動機與製作 從前被稱作「熟番」的平埔族人,傳說中有番婆鬼的存在, 番婆鬼並非魑魅魍魎之類的鬼怪精靈;而是屬於女巫的熟番婦 人,平時與常人無異相處中不表露有奇特之處沒人可以指認出 誰是番婆鬼,所以被認為是非常詭祕的人物。

36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南投•牛尾社區

社區文化繪本介紹

噶哈巫 Amo 來了 ! 文 / 噶哈巫傳統歌謠 圖 / 陳萱玥

Amo 來了 ( 噶哈巫傳統歌謠中文翻譯 )

咱們唱根源的歌 談起從前的祖先 他的名字叫做 Amo 近兩百年來,埔里盆地是一個族群人口來源多 起首的是他「爸爸、媽媽,我要走了。」 元的移墾社會,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各社陸續移墾, 帶著弓箭 到深山去 在盆地周邊建立三十餘社。 走到半路 Amo 害怕了 噶哈巫族 (Kaxabu) 為台灣原住民平埔族一支, 怕被猛獸咬 下山到海邊 使用噶哈巫語。主要居住在眉溪四庄(牛眠山、守 他仔細查看 看到一隻大龜正在下蛋 城、大湳、蜈蚣崙),目前仍保有族語及傳統文化。 Amo 很高興 撿龜蛋 其祖先多來自台中新社、石岡、東勢一帶,百餘年 有一個蛋還沒生下來 來,雖已陸續擴展出其他農村社區,但一般人仍習 他伸手去掏蛋 海龜嚇了一跳潛入海中 Amo 也被 慣稱為「眉溪四庄」或「四庄番」。 帶入海中 原住民大多知道早期住在守城份、蜈蚣崙與 Amo 醒過來 見四下無人 大湳的居民是噶哈巫族,且曾聽聞「有蠻厲害的法 在海邊 看見火的餘燼 術」、「會飛的番婆鬼」(是巫師,不是鬼)等傳說。 溯溪而上仔細找人 噶哈巫的祖先曾經在這塊土地吟唱母語歌謠、 看見炊煙 心就開朗了 舉行牽田走鏢,然而百年的記憶彷若眉溪落日的逐 咱們唱根源的歌 漸隱沒… ( 根據李壬揆教授所記錄、翻譯 ) 這本繪本是為噶哈巫族 (Kaxabu) 番仔年牽田 儀式中,祭祀祖先所傳唱的一首歌 Aiyan,歌詞內 容主要描述祖先 Amo 的由來。

38


社區文化傳承推廣規劃 文化傳承推廣成果 / 近年來臺灣在談社區營造或地方文化館的核 心問題,往往發現最終缺乏的其實是精神面、文 化面的公共領域的建立。往往我們能輕易的向政 府申請經費,提升產業、景觀。反而是語言及意 義生產的過程,特別是通過博物館機制或文化機 制所生產的,背後往往代表著是一個龐大的表徵 體系,以致於集體性的生產一致性的言說內容, 其背後的邏輯則指向潛意識及文化性的認同。言 說的語言及物品所傳達及建構的過程。若以文化 的層次來看,「故事」成功的基礎是建立在對文 化的瞭解、認識與發掘,進而促成感動與擴散性 的效果,噶哈巫透過屢屢透過「故事」次引起社 會關注,不止提升了噶哈巫的能見度,並他們也 朝向擴展「說故事」深度的方向邁進。 未來展望 / 過去、現在、未來,一路走來,留下了許多 動人的故事。各地的人們挖掘、反省,然後再出 發。從北到南,處處新奇趣味的寶貴故事靜靜躺 在臺灣的鄉野間。有些故事還沒被發現,也有些 故事正要開始,這些故事可能都是台灣各地文化 生機的種子,透過故事,人民開始走出家門追尋 故事,或透過故事建立文化上的身份與認同,各

地的人、事、物因文化、創意與故事讓生活交織 的更為豐富與多元。許多投入家園再造的故事, 文史工作者挖掘地方故事,許多的語言、口音、 題材透過不同的方式在各地不斷上演。每個社區 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需要自己來說,或由文史 工作者來蒐集資料、或是訪問耆老,都是重要且 具有意義性的工作,如同葛哈巫目前所面臨的處 境,就是要找回並重建族群自己的故事,並讓這 樣的故事繼續持續被說下去。

< 噶哈巫耆老 >

39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雲林•好收社區

撰文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文化資產維護系 / 徐慧民副教授

雲林 - 好收社區 子計畫主持人談社區文化傳承推廣計畫內容大綱 「看見雲林在地風貌的文化底蘊」

42

今年的社區文化傳承推廣 計畫,雲林區總共有三個社區的 參與,北港鎮好收社區為示範社 區,大埤鄉西鎮社區、四湖鄉三 崙社區則為代表社區,三個社區 分別呈現了雲林縣在地農村特色 與生態環境的樣貌,透過計畫的 推動,協助社區進行文化資源與 農村發展條件的整備,期望可以 協助社區更快進入發展的軌道; 在思考社區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根植於社區文化底 蘊之上。 北 港 鎮 好 收 社 區 以「 紅 龜 粿常民文化」作為整個計畫的主 軸,本團隊不斷的思考在傳統與 創新之間的平衡,希望可以保有 紅龜粿文化的生活內涵,透過紅 龜粿製作,傳遞人與人之間,深 刻的情感交流,找到延續傳統生 活習俗的方式,同時也能協助社 區,擘畫未來長遠的發展契機。


所 以, 如 何 讓「 紅 龜 粿 」 可以變成更為親民、生活化的食 品, 本 計 畫 從 紅 龜 粿 的 大 小 著 手,從原本巴掌大的大小,縮小 成三分之一大小的紅龜粿,再加 上創新口味的嘗試,花生芝麻、 花生巧克力皆獲得不同年齡層的 喜愛,花生原味依然也是社區媽 媽 們 最 愛 的 選 擇, 同 時 也 思 考 禮盒形式所設計的外包裝,以結 婚喜慶的幸福感為主要底色,搭

配好收社區地方特產元素,如花 生、四色牌等,豐富了紅龜粿禮 盒的象徵意義,透過設計手法的 包裝,找到紅龜粿不同的表現形 式。 農村文化的傳承與推廣,並 非一朝一夕、一蹴可及的工作, 每一個想法的推動,都必須經過 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與努力,才能 將最完美的形象建立起來,也能 為農村社區的未來發展,找到一

條新的活路,期望社區文化傳承 推廣計畫的進行,可以讓臺灣更 多社區,耕耘深厚文化底蘊,發 展多元且豐富的文化精神。

43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雲林•好收社區

社區地理環境介紹 好收社區位於雲林縣北港鎮中心北北西約 5 公 里 的 地 方, 社 區 內 有 縣 道 153、155 號 和 鄉 道 165、168,與外縣市的連接道路建全便利。本社 區屬於典型農村,因為土質與氣候關係,土豆成為 主要的特色農作物,另外稻米種植的產量也是大 宗,近年來才開始增加精緻農作的溫室作物。

44


< 好收社區地圖 >

好收里清代屬大慷榔東堡好收莊,日治時代嘉義 聽時期屬好收庄,台南州廳時期設好收大字,光復後 設好收里。早期好收居民來自福建漳州、泉州居多, 後來又有從廣東移民居住。社區的主要信仰奉三宮為 「三山國王」可見早期應是客家庄。後經逐年遷徙現 在是單純的閩南村莊。好收地名的由來,據說當時漳 州泉州兩地移民為自身利益爭執產生械鬥,引起村莊 大火,故名「火燒庄」之後取其諧音改稱「好收」, 有五穀豐收之意。

< 金黃稻穗 >

< 社區花鼓陣表演 >

社區的主要信仰為奉三宮,奉三宮位於好收社區 正北方,廟內祀奉 三山國王;吳府千歲為第二信仰中 心吳府千歲源自於南鯤鯓的代天府,因緣際會下他請 來這尊吳府千歲並成為主事與神明結緣。除了宗教設 施,社區內還有許多綠美化的公園與農塘適合來這漫 步,享受農村的氛圍,另外社區也極力在推動其他的 設施,例如農村體驗所、好收悠活館,除了讓來參訪 的遊客可以有更多的體驗活動,更是為農村的生活添 增新的色彩。 45


< 許理事長於社區成果活動中發言 >

< 居民踴躍參與社區成果活動 >

46


社區組織簡介與重要幹部介紹 北港鎮好收社區自民國九十六年二月由許錦 茂理事長接任以來,努力經營,以理監事會為主 軸,透過理監事會議共同策劃推動一系列與社區 有關業務,並有常青俱樂部、歌友會、愛心志工 隊、舞獅隊、聯合守望相助隊…等多項班隊,由 各支會個別實際運作,理事會負監督及協助的工 作。 整個社區在短短三年間脫胎換骨,呈現另一 眾人讚嘆的風貌。舉凡社區軟、硬體方面均有顯 著的改變。 不僅給予身體的保健照顧及物質的協助,在 精神的關懷溫暖深入老人家的心理,連續三年得 到縣府評鑑優等的肯定。集眾人意見,共同開發 親手共建,在工作中更是樂陶陶,志工的工作真 是發自內心的奉獻,人人心中充滿幸福的感覺, 獲得指導單位雲科大推崇為績優社區,推派代表 擔任分享報告。維護社區居民財產及居家安全, 由本社區發動鄰近三里五個社區成立「聯合守望 相助隊」,加強巡邏,維護治安。辦理老人健康 促進活動、土風舞班、韻律舞班、歌友班、 手 工藝班、電腦研習班、舞獅隊…. 等。為了要大 家對培根計畫的認識,在社區辦理多次基礎及進 階研習,參與非常踴躍,本著社區由居民共同 營造的理念,結集大家的共識,共同提出構想計 畫,全民監督,創造共同理想中的社區。

< 許錦茂 理事長 >

< 黃文州 總幹事 >

< 黃國森 常務監事 >

< 蔡吳芳 紅龜粿大隊隊長 >

< 蔡美花 志工大隊隊長 >

47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雲林•好收社區

主要活動過程紀錄與介紹 1. 農村文化傳承與推廣 藉由社區工作會議以及多次與社區發展協會的 理事長做溝通討論,了解社區經營的面向,針對社 區的需要安排課程,並期望以互動式的教學讓社區 居民有更多討論與發表的空間。因此課程以四個面 向進行,1. 社區的資源調查、2. 農產品推廣、3. 社 區空間規劃、4. 社區旅遊設計。

(2) 紅龜粿米食食品改良 已於 8/10 號辦理工作坊,並邀請嘉義大 學食品科學暨研究所馮淑慧老師做技術指導與 教學,針對米食文化推廣、食品安全健康等議 題,與社區討論並提出相關意見。

(1) 逗陣來話農產ㄟ故事 (2) 逗陣來社區旅遊 (3) 逗陣來說相片ㄟ秘密 part1 (4) 逗陣來說照片ㄟ秘密 part2 (5) 風味餐擺盤與菜色設計 (6) 逗陣來找社區的歷史

2. 互動工作坊 (1) 文創產品創意發揮 以傳統工法製作紅龜粿,邀請臺中科技大 學商業設計系趙樹人老師進行製作的拍攝紀錄, 並且設計海報,詳細的記錄過程供人觀賞,了 解社區的傳統工法。紅龜粿的內線部分,嘗試 以芝麻花生、巧克力、巧克力花生、鳳梨、鳳 梨花生等口味做創意的發想。 48

< 社區媽媽動手做紅龜粿 >


< 花生籤謎 >

< 小朋友體驗紅龜粿粘土創作 >

• 社區成果展 (1) 歡喜送紅龜粿真好幸福社區常民生活展 此活動是由大專青年、社區青年志工從社 區的舊地名、產業狀況、紅龜粿的傳統文化等 主題進行訪問與調查,將此成果設計為海報, 並結合課程活動成果、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理 念以及老照片活動的內容一同展出,除了海報 外也設計了摺頁與資源調查手冊讓來參訪的觀 眾可以了解好收社的文化傳統。 (2) 花生籤社區文化問答活動 為了讓海報展覽有更多發揮的可能,我們 設計有獎徵答活動 ( 花生籤謎 ),讓民眾可以 深入的去觀賞海報,也讓靜態展覽更為活潑。 花生籤謎則是把謎題放在花生殼內,讓社區藉 由剝花生的方式,就先了解社區的重要產業, 在從海報內找出謎題的答案,並獲得社區的手 工蛋捲一枝。 (3) 紅龜粿超輕土美術作品製作 ( 許桓綺老師 )

< 紅龜粿黏土作品 >

藉由美術創作,讓紅龜粿有了新的體驗,運 用紅龜粿的模具與超輕土,讓大朋友小朋友都可 以參與藝術的發想,其中最難得可貴的是親子間 的互動,一同創作與體驗,大家都發揮想像力, 玩得不亦樂乎。 (4) 紅龜粿文創產品攤位 由社區特色文化紅龜粿所設計出來的文創產 品,從產品到外包裝的創新設計,在此活動中做 販售,希望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建議,讓社區產業 有更多發展的可能。

< 幸福粿禮盒展示 >

49


50

< 紅龜粿介紹海報 1>


< 紅龜粿介紹海報 2>

51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雲林•好收社區

社區文化傳承規劃

< 社區認真的參與何建彬老師的教學 >

< 紅龜粿傳統文化創新產品 >

54

文化傳承推廣效果 / 本計畫在好收社區的計畫推動上,一直以「如 何傳承社區文化」,為主要思考的方向,同時也必 須加入社區居民參與的機制,透過與居民之間的互 動,傳遞我們所思考的文化傳承,也讓社區居民有 機會表達對文化及產業的想法。 所以,我們從四個面向的規劃,去推動好收 社區的文化傳承。 在看待好收社區的紅龜粿文化傳承,思考在 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平衡,希望可以保有紅龜粿文化 的生活內涵,透過紅龜粿製作,傳遞人與人之間, 深刻的情感交流,找到延續傳統生活習俗的方式, 同時也能協助社區,擘畫未來長遠的發展契機。 所以,如何讓「紅龜粿」可以變成更為親民、 生活化的食品,本團隊從紅龜粿的大小著手,從原 本巴掌大的大小,縮小成三分之一大小的紅龜粿, 再加上創新口味的嘗試,花生芝麻、花生巧克力皆 獲得不同年齡層的喜愛,花生原味依然也是社區媽 媽們最愛的選擇,同時也思考禮盒形式所設計的外 包裝,以結婚喜慶的幸福感為主要底色,搭配好收 社區地方特產元素,如花生、四色牌等,豐富了紅 龜粿禮盒的象徵意義,透過設計手法的包裝,找到 紅龜粿不同的表現形式。 好收社區曾參與過各政府部門的社造計畫, 舉辦過的課程,不計其數,也多元豐富,已經具備 足夠的社造概念,故本計畫在規劃好收社區課程 時,參考社區現階段發展的需求,以「社區資源規


< 好收生態池塘 >

劃」及「進階社區資源調查」兩大主軸規劃課程, 如沈雅琪老師的「逗陣來社區旅遊」、辜昭傑老 師的「逗陣來話農產ㄟ故事」、何建彬「風味餐 擺盤與菜色設計」、徐慧民老師、王志華老師「逗 陣來說相片ㄟ秘密 part1、2」,以及本團隊「逗 陣來找社區的歷史」,希望透過系列課程,可以 協助社區進行資源的盤點,為社區奠定後續發展 的基礎。 透過大專生的參與,協助社區持續進行文化 資源的訪談與整理,更細緻的處理社區相關文史 故事,從舊地名、各行各業、民俗信仰等,持續 深入的訪談,接續將相關資料,編輯成社區資源 手冊,以利後續的傳承與紀錄。同時也透過課程 進行的方式,邀約社區居民拿出個人自家的老照 片,透過老師的引導,讓社區居民述說自己的故 事,同時從每個人的老照片,可以看見社區環境 的轉變,也看見社區居民生命故事的累積。 社區成果展活動搭配好收社區的產業活化活 動,本計畫主要規劃兩大活動,第一個是位於社 區活動中心內的「靜態成果展示」,第二個則是 在戶外帳棚區的「紅龜粿超輕土美術 DIY」;「靜 態成果展示」以大型輸出海報為主,展示內容以 社區文化資源調查的內容整理,及社區居民老照 片故事為主要內容,並設計體驗活動,在花生殼 內放入相關提問,只要剝開花生,取得題目並完 成回答,就能獲得社區手工蛋捲,目的希望透過 這樣的體驗活動,讓居民可以主動去閱讀每一張

海報的內容,並有所了解,而好收社區內因盛產花 生,收成季節時,社區居民也都會聚集在特定地方, 一起剝花生殼,剝花生答問題的過程,也象徵著社 區地方生活特色的表現。 「紅龜粿超輕土美術 DIY」邀請雲林崙背的小 玉美術老師,協助規劃紅龜粿的超輕土體驗 DIY, 目的是希望讓孩子們也能體驗紅龜粿的製作方式, 了解紅龜粿的文化傳承,同時也能製作發揮個人創 意的美術作品。 未來展望 / (1). 期望帶動社區產業的發展:未來希望將紅龜粿 成為社區共同發展的社區產業,協助社區工作的推 動,關心社區居民的生活。 (2). 鼓勵青年洄游社區:累積起社區產業的規模, 也期待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回到家鄉、回到社區繼續 耕耘,一起來建設故鄉家園。 (3). 展現社區文化:好收社區有深厚的文化基礎, 更期待透過社區文化傳承推廣的計畫,讓社區的文化 不僅可以完整的保存,更能持續的傳承分享,好收社 區的發展遠遠流長。

55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嘉義•港尾社區

< 久久姻緣、珍惜金婚活動 > 撰文 / 國立嘉義大學 景觀學系 / 曾碩文副教授

嘉義 - 港尾社區 子計畫主持人談社區文化傳承推廣計畫內容大綱 「找回客家古婚禮的人情味」 農村社區文化特色之發掘、傳襲、再發展是 農村再生中重要的方向之一。而這次的計畫嘉義 區的部份,挑選出三個代表性的農村社區,分別 為:阿里山鄉茶山社區、中埔鄉灣潭社區及太保 市港尾社區。透過訪談及文化特色上的評估,並 針對農村有形、無形文化資產調查的結果進行分 析,挑選出太保市港尾社區為示範社區。 此次挑選的示範社區屬於培根計劃中最初 階的關懷班,在訪視的過程中社區提到曾經協辦 過客家古婚禮活動,發現這是一個很特別也很值 得傳承的文化特色,而此社區在過去屬於客家聚 落,因與閩南文化交流許久也慢慢的被同化了; 在目前協會組織也致力於客家文化的找尋,與這 次的計劃主軸相結合,並透過這次計畫的投入幫 助社區找回遺失的文化。 另外在港尾社區中的魚寮聚落發現的「魚寮 遺址」遺址屬於「繩紋紅陶文化」,目前所出土 的文物位於台中科學博物館有一個展示區;而在 信仰部份三大聚落皆祭祀三山國王,是屬於客家 族群的重要代表,可從中發現客家文化的足跡; 而在管事厝聚落則是在農歷元月十五日「元宵 節」時,只要家中有誕生男孩的家庭都會在這一 天準備油飯至安福宮的廟埕,共同分享油飯的馨 香,還有每五年一次的五年千歲的王船祭;生態 58

部份則是以「道將圳」生態特色作為發展的主軸; 而產業部份則是以稻米、番茄、玉米等的農作物 為主,而在過去管事厝聚落的「黑柿番茄」是頗 具盛名的農作物,但現今因栽種環境改變,而導 致生產下滑,因此,在課程的規劃上也將番茄的 栽培方式加入課程中,從以上資源可將港尾社區 的「生活」、「生產」、「生態」三大面向做一 個結合,並透過這個計劃將社區特色及產業進一 步的推廣及行銷。 港尾社區在輔導的過程中,一步一步的引導 居民透過課程的學習和不斷的思考凝聚彼此的共 識;無論是課程的學習、實作的投入及工作坊的 操作,都能發現社區居民可愛的一面和持續進步 的港尾社區,或許這就是這個計劃給社區最重要 的改變吧 !! 就像教導小朋友一樣,給予一個小 小的提點,讓社區居民去發揮自已的創意及無限 的想像;從中也能幫助我們思考農村的老年化是 阻力還是助力,就端看居民的投入與否,透過長 輩的加入做為傍樣,也讓社區的青壯年一同加入 協會這個大家庭。共同的努力,雖然這中間包含 了許多的滋味,無論是酸、甜、苦、辣都能一起 攜手走下去,也相信這對於每個人都是美好的回 憶,更能將社區重要的文化傳給下一代,不斷的 傳承讓所有人都能體驗港尾的魅力。


< 久久姻緣、珍惜金婚活動 - 新郎下車 >

59

< 社區可愛的媽媽們 >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嘉義•港尾社區

社區地理環境介紹

< 港尾社區地圖 >

太保市港尾社區位於嘉義縣太保市之東南 邊,轄區範圍東抵高速公路、西與後潭、南與水 上塗溝為鄰,北至 50 米高鐵大道;而現有高鐵大 道設立又鄰近高鐵嘉義站,對外交通可及性高; 目前港尾社區面積約 9.2181 平方公里,依 101 年 5 月戶政資料顯示目前社區人口數為 699 人約 213 戶。 港尾里在過去清領時期有七大聚落:加走庄、 魚寮、紅厝、白鴿厝、海洋厝、大厝內、趕羊厝。 而目前港尾里僅剩四聚落:港尾、管事厝、白鴿 厝、魚竂,居住較為零散,而較特別的部份是魚寮 從明清時代就是客家聚落重鎮,且擁有一千九百 年歷史古魚寮遺址,而在鹿野忠雄發現魚寮遺址 後,國立自然博物館也在 89 年期間探勘時發現了 魚寮石器、陶器相關遺址成為魚寮的重要資源。 整個港尾社區屬於典型農村帶有點客家文化 氣息,雖是客家聚落但因長久閩南文化之交流後, 客家文化漸漸失去,所剩不多,故目前協會組織 致力於文化的找尋,並透過客家婚禮的舉辦慢慢 的找回原有的客家文化。村民多是以務農維生, 60

在港尾里四個聚落中以三山國王為祭祀主神的廟 宇就有三間,在客家民族中主以奉祀三山國王為 主,從這個現象可看出港尾社區客家文化的脈絡。 港尾社區佔地極廣包括大片的台糖農場平地 造林,而社區協會及里辦公室透過公私部門資源 的協助,成功的認養十公頃以上的美麗林相,並 以作為社區與參訪民眾休閒和營隊觀察之自然教 室;從中達成共識,並攜手共同守護自然的生態 水域。

< 港尾社區最重要的信仰 - 三山國王廟 >


< 三山國王廟 >

< 魚寮聚落 - 御花園 >

61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嘉義•港尾社區

社區組織簡介與重要幹部介紹 社區社織簡介 港尾社區由港尾社區發展協會及保安魚 寮文化協會二個組織共同推廣,在過去港尾社 區與埤鄉社區結合成為港埤社區,於 85 年間 才獨立成為港尾社區至今,目前成員約有 137 人,現任理事長由黃登貴先生擔任;而保安魚 寮文化協會則是在 99 年 2 月成立至今,已有 成員 61 人,理事長由鐘柏州先生擔任;而組 織中有許多熱心服務的理監事及志工,在二個 組織協會中有許多成員是有重疊的,共同相互 扶持就是希望社區發展能更好,並透過活動的 舉辦凝聚更多社區居民的動力更能提升彼此的 默契與共識,並將活動結合相關產業的推動使 社區的產業活化;而港尾里的里長詹連溢先 生,更是每次辦活動都傾注全力協助,更能讓 社區更加團結;由三個組織共同一起努力推動 相關的發展事務,更是不容易。 在之前由社區申請的計劃包含了:2010 年 8 月社區營造點計劃 - 港底王船護水路、 2011 年水圳論談、2011 年 1 月、3 月辦理水 保局的「彎腰掃社區,紮根種希望」及 2012 年 9 月辦理環保局「環保生態社區計劃」。在 活動部份則是 2012 年 9 月、2011 年 5 月份時 後協辦了客家民俗婚禮、2011 年 5 月份辦理 水保局關懷班課程、2010 年 11 月舉辦五年千 歲王船祭及 12 月份社區規劃師歲末派對暨王 船成果展。由此可發現雖是一個剛開始起步的 社區,已有能力辦理許多的活動,因此,社區 動員力及彼此間默契是不斷的提升。 在理事長的努力下,對於社區的願景: 希望港尾這個農業社區能透過在地景象,並結 合生態、產業、宗教及文化,發展出自已的獨 特魅力;並透過農村再生培根計畫的培訓,將 社區發展成觀光及生態兼具的生態社區,並結 合當地產業,透過觀光的推廣,讓社區的農產 品讓人看見。

62

港尾里

總幹事 陳考生

港尾社區

保安魚寮 文化協會

理事長 黃登貴

理事長 鐘柏州

會計 鐘柏州

出納 江順成

總幹事 楊得雄

< 港尾社區組織架構圖 >

< 社區會議討論情形 >

會計 莊聖輝

出納 張瑋廷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重要幹部介紹 01. 港尾社區理事長 黃登貴 / 熱心公益,傾心於社區事務,希望社區能更好。

02. 魚寮文化協會理事長 鐘柏州 / 對於社區有很深的感情,是推動社區事務的核心人物。

10

03. 港尾社區總幹事 陳考生 / 考生伯為 85 歲的長者,對於社區活動不遺餘力,熱心參與,其對社區的感情可做為年 輕人學習的榜樣。

04. 里長 詹連溢 / 勤勞不畏堅難,對於里民更是用心,而在活動時傾注全力,讓活動能更順利的進行。

05. 楊美蘭 志工 / 專注於每項事物,從中提供意見,並展現多才多藝的本事,對於社區活動也能充分發 揮所長。

06. 徐貴子 志工 / 總是微笑的默默付出,讓人感覺溫暖,不計較,總是用心參與每個活動。

07. 蘇福林 志工 / 沉著穩重,用雙手完成所有交付的任務。

08. 楊朝安 監事 / 知道自已的定位,並堅守崗位,不求回報的付出。

09. 陳秀麗 志工 / 對於社區活動能貢獻所長,並用自已的雙手守護社區。

10. 鐘志勇 理事 / 總是自動自發的維護社區環境,也總是很用心的參與社區事務。

63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嘉義•港尾社區

主要活動過程紀錄與介紹

< 農村文化資產潛力與價值發掘 >

< 認識農村社區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 >

< 農村無形文化資產傳承 >

< 鮮食番茄栽培技術現況與挑戰 >

1. 農村文化傳承與推廣研習課程 : 港尾社區逐漸消失的客家婚禮為文化重點,透過 團隊與多位老師的輔導,使社區了解文化的重要與價 值,找回過去共同的記憶並構思文化傳承的方法。透 過創意米食加工課程,為社區最大宗的農產品稻米找 出新的加工法,開發出屬於港尾的米蛋捲。 < 農村文化創意米食加工拌手禮研發 >

(1) 認識農村社區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 (2) 農村文化資產潛力與價值發掘 (3) 農村無形文化資產傳承 (4) 鮮食番茄栽培技術現況與挑戰 (5) 客家婚禮文化習俗、場景之重現 (6) 農村文化創意米食加工產品實作

2 互動工作坊 : 團隊與社區居民以互動工作坊方式共同開發文創 產品,並研擬文化傳承推廣之方式。互動工作坊從腦 力激盪開始,將社區產業為發想出手工公仔,並經過 多種形式的試作,確立公仔設計和製作流程及成本。 < 客家婚禮文化習俗、場景重現之討論 >

64


< 久久姻緣、珍惜金婚活動 - 傳統婚禮傳承 >

< 久久姻緣、珍惜金婚活動 - 整隊中 >

< 久久姻緣、珍惜金婚活動 - 抬花轎 >

3. 社區成果展 在與港尾社區討論的過程中,發現了社區的文 化涵蓋了客家婚禮、慶典習俗、節慶禮俗、魚寮遺址 等,非常的豐富。而魚寮遺址也因經過考古後,成為 社區具代表的文化遺跡。惟僅有客家婚禮文化仍未被 保留、紀錄實為可惜,因此,本計畫建議以「客家婚 禮」作為港尾社區農村文化傳承推廣之重點。經由與 社區討論之結果,客家婚禮文化如議婚、過定、送日 子、親迎等流程之記載,再佐以社區產業之投入為港 尾社區之構想,以文化與產業之結合為發展主軸,藉 此帶動文化傳承與產業之推廣,進而開發文創商品, 並整合社區有形與無形文化資源,使得港尾社區成為 嘉義客家文化傳承之代表。 並將客家禮俗安排在課程中,我們邀請了客家禮 俗專家 周金水老師,來引導居民尋根並找回遺失的 客家文化。並透過不斷的討論及結合每個人的構想,

< 久久姻緣、珍惜金婚活動 - 整隊中 >

讓客家婚禮能完美的呈現,也將每一項物品所代表 的意義與周老師確認,希望將這些重要的意義用解 說牌的方式呈現,讓來訪的貴賓都能了解前人的智 慧及重要的意義,對於社區也能留下重要的記錄將 之傳承下去。 因此,訂於 10/14(日)辦理別開生面的客家 婚禮活動「久久姻緣,珍惜金婚」,結合九九重陽 節並邀請結婚滿 50 週年的長輩來扮演這次的主角; 從開始的規劃加上不斷的討論激發每個人的想法, 讓社區的居民都動起來;透過這次的活動凝聚社區 共識,找回帶給人幸福的客家婚禮文化。預計末來 也將持續舉行這樣的客家古婚禮活動,並將傳統婚 禮發揚光大,也讓這樣的儀式變成港尾地區的特 色。婚禮過程中所使用的花轎、迎娶器具及禮服, 可以放置於客家書院提供展示,讓民眾及遊客能夠 重新體驗古婚禮的特別之處。 65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彰化•圳寮社區

彰化 - 圳寮社區 圳寮社區區位

圳寮社區位於彰化縣溪州鄉的中心,西側分別與舊眉村、東州村、溪州 村、三圳村與張厝村等五村毗鄰,南北兩側則為潮洋村、北斗鎮。 74


< 稻田 >

圳寮社區簡介 寮社區聚落於登山路與溪下路之間, 民宅較為集中。本村的莿仔埤圳,當年雨季 水深,旱季水淺,因無橋可通,所以不論水 深水淺,過「圳」都得「撩」起衣褲,又因 位於圳邊,所以名為「圳撩」,後再改名為 「圳寮」。此外,溪洲一帶主要的農產品以 「濁水米」聞名全台,其中以「三好米」品 牌之濁水米,品質深受肯定;季節性蔬菜, 香菇、杏鮑菇口感奇佳,營養價值高,廣受 喜愛。 圳寮社區土肥水沃,農民又認真打拼, 農產品量多質優,未來將積極行銷農特產 品,讓農民的辛苦勞動獲得好的回報,首先 要讓農特產品牌的好形象,讓全國消費者 認識圳寮社區的稻米、花卉、苗木、芭樂、 甘蔗…等優良農產品。另外,協會也將辦理 各項文化觀光活動,並創造有特色的文化活 動,吸引更多遊客到圳寮社區遊覽,使圳寮 社區及農特產發揚光大。

< 社區居民生活與水圳息息相關 >

75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彰化•圳寮社區

< 養鴨人家 >

圳寮社區文化特色 1. 人文歷史 (1) 溪州草原上典型之農鄉。 (2) 閩南、客家族群融合。 (3) 保留完整古老農村之傳統文化及生活樣貌。 2. 宗教信仰 (1) 普玄宮供奉「普庵真人」與「玄天上帝」。 (2) 農曆 11/27 為「董公生」廟會。 (3)「道濟院」有敦親睦鄰、消災解厄之心靈功效。 (4) 田中央供奉「阿彌陀佛」碑,具有鎮邪之效。 3. 空間與公共設施 (1) 書屋樹園 (2) 福德正神土地公廟 (3) 圳寮聚落中心公園 (4) 圳寮瓶蓋公園 (5) 圳寮社區工作室 (6) 圳寮花小屋 (7) 竹管屋 4. 產業文化:水稻、花卉、蔬菜、番石榴、馬拉巴栗

76

< 保存良好的傳統農家廚房 >


< 圳路小巷 >

< 保存良好的竹管厝 >

< 社區虔誠供奉百姓公廟 >

< 田中央供奉的「阿彌陀佛」碑 >

< 葡萄棚架 >

< 養殖池及養鴨寮 >

77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彰化•圳寮社區

< 食用福壽螺卵的鴨子所產出的鴨蛋黃特別大顆 >

< 養鴨人家將福壽螺卵餵食鴨子 >

< 社區與輔導單位有良好的互動 >

圳寮社區發展文化傳承之優勢 1. 居民的動員與參與農再情形良好,並與輔導單位具有良好的合作默契,有具體成果。 2. 已有將福壽螺卵餵食草魚及鴨之行動。 3. 社區擁有工作室、瓶蓋公園、聚落中心公園等公共空間,提供社區舉辦活動及集會使用。 4. 居民積極參與社區美學、藝術踩街等活動,使得社區曝光率增加。 5. 社區具備農村文化傳承推廣之基本共識,利於推動。 6. 與藝術學系之大專生持續接觸,可增加社區之藝術氣息。 7. 透過推動農村再生計畫,凝聚居民對於圳寮社區農村文化傳承推廣之共識。

78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南投•珠仔山社區

南投 - 珠仔山社區 珠仔山社區區位

< 珠仔山社區區位圖 >

珠仔山社區位於南投縣埔里鎮,社區由隆生路分割為 兩個里別:隆生路以北的溪南里,以及隆生路以南的珠格 里。社區地處埔里鎮南面郊區,右臨南烘溪,左靠白葉山, 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珠仔山社區簡介 目前社區的產業仍以農業為主要的產業發展方向,農 產品以筊白筍為主,因此社區內的農產業活動較為活絡, 此外還有現有的工業與服務業的產業,如造紙工廠及民宿 等產業區,社區的集會所位於珠格里集會所,位臨珠龍宮 善化堂旁,然而平時社區的活動場所幾乎在宣平宮醒覺堂 前的廣場舉行。 < 筊白筍殼田 >

82


< 劉家古厝古蹟 >

< 宣平宮醒覺堂 >

< 珠龍宮善化堂 >

圳寮社區文化特色 1. 人文歷史 (1) 舊時為泰雅族與邵族部落。 (2) 完整古老農村之傳統文化及生活樣貌。 2. 宗教信仰 (1) 宣平宮醒覺堂神為教主要祭祀「孚佑帝君」、「司 命真君」。 (2) 珠龍宮善化堂。 (3)「埔里最早創建的佛寺, 供奉主神為釋迦牟尼佛。 3. 空間與公共設施 (1) 溪南國民小學 (2) 油桐花步道 (3) 造紙隆手創館 (4) 長青會 (5) 珠仔山社區發展協會 4. 產業文化:筊白筍田、非洲菊、嘉寶果。

< 善天寺 >

< 嘉寶粿 >

83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南投•珠仔山社區

< 社區與輔導單位有良好的互動 >

< 水墨藝術 - 茭白筍殼紙 >

< 筊白筍葉 >

珠仔山社區發展文化傳承之優勢 1. 先天環境條件擁有優良筊白筍、嘉寶果生長環境,可利用大量農產品研發新興 產品 ( 例 : 造紙、織染 ),以振興地方產業。 2. 社區居民願意熱心並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及活動,如環保志工、夜光天使。 3. 廟宇除了具備信仰的功能,更能藉由活動來凝聚社區的向心力。 4. 溪南國小側門邊的油桐花特色步道,具備吸引人潮的優勢。 5. 社區具備農村文化傳承推廣之基本共識,利於推動。 6. 文化劇團有對外巡迴演出、傳遞訊息的機會。 7. 透過推動農村再生計畫,凝聚居民對於珠仔山社區農村文化傳承推廣之共識。 84


珠仔山社區文化傳承推廣之規劃及建議

< 珠仔山社區文化傳承推廣建議架構圖 >

本計畫透過現地調查、訪談分析,建議珠仔山社區可朝「產業文化」 類型發展農村文化之傳承,將筊白筍與造紙技術結合,發展出具有農村 特色之造紙,並結合水墨、藝術,展現珠仔山傳統農村之活力及生活樣 貌。 基於前述對於珠仔山社區文化傳承推廣,必須透過循序漸進之規劃 策略及輔導計畫,方能達到最佳之目標;本計畫提出下列文化推廣輔導 計畫,以作為後續推動之參考。 1. 珠仔山劉家古厝整修暨再利用計畫 2. 珠仔山無形文化資產典藏與活化計畫 3. 珠仔山造紙藝術研發計畫 4. 珠仔山筊白筍造紙週邊商品宣傳與行銷計畫 5. 珠仔山農村文化系列活動 6. 珠仔山筊白筍殼造紙體驗與造紙龍手創館聯合展示空間營造計畫 7. 珠仔山志工及解說人員培訓 8. 珠仔山造紙藝術 DIY 人才培訓計畫

85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雲林•三崙社區

雲林 - 三崙社區 三崙社區區位

< 三崙社區地圖 >

三崙社區之地理位置位於四湖鄉最西端靠 海的村落,東邊與飛沙相隔一 17 線濱海公路、 北方與林厝寮為鄰,西臨台灣海峽海域、南與 廣溝村為界,三崙社區分為崙南與崙北二村 落。面積:崙南社區為 1.241.3 公頃;崙北社 區為 490 公頃,土地總面積為 1.731.3 公頃。 三崙社區對外聯絡道路有濱海公路 61 線 及 17 線高速道路從 78 東西快速道路於台西下 右轉經林厝寮至交叉路口右轉直達三條崙;雲 160 線則從三條崙經四湖往元長至土庫。

88

< 典型的漁港小村,看得見漁民生活的辛勤 >


< 海洋是三崙社區最重要的資源 >

三崙社區簡介 三條崙是臺灣最西邊的小鄉鎮,包含崙南、 崙北社區,是一個沙岸平直的漁港與沙地,由於 長期受到強風吹襲以及海水侵蝕,使得此地的沙 粒與細石不斷的堆積,在外海形成一片沙洲,同 時也在內陸產生一堆沙丘,地形景觀十分獨特。 這裡有日據時代保留下來的海水浴場、盛極一時 的漁港、自然生態豐富的溼地,純淨的鄉野海景。 四湖鄉是全省吳姓子孫的大本營,早期在湖 西村至四湖村之間,有二大湖、二小湖,於是命 名為四湖。而三條崙的地名和沙丘地形有關,當 時境內沿海有三條南北向的沙丘,一條為目前已 漂至口湖與嘉義之間之外傘景洲,一條為目前還 在海域中,第三條沙丘為目前防風林所在地,所 以被稱此地為「三條崙」。 「社團法人雲林縣四湖鄉沙崙湖文史關懷協 會」是在民國 96 年 5 月 30 日成立的,本會成立 的宗旨,是在於「以關懷鄉土文史、社區總體營 造、產業再生與社會教育推動」,同時具有文化、 農業、觀光的整體發展,希望社區建立「生生不 息」的永續經營,以營造社區住民永久的福祉與 「綠野沙崙」的境界。 因位於雲林縣的西海岸,其海岸生態觀光產 業更為地方重要的產業文化之一,故未來將規劃 一系列的旅遊觀光景點連線,將三條崙沿海之植

物區林務所、海水浴場、國姓公文物館、農漁業 生活文化館、海清宮木構造建築物、三條崙新生 漁港、造船產業、海岸蛤蚵貝類生態、森林步道、 台西一號油井遺址、箔子寮漁港魚市等規劃一系 列的旅遊觀光景點連線。 海清宮為東南亞唯一使用木石構造技術建築 之廟宇,具有研究建築物過程的價值,配合海清 宮培訓相關之西海岸導覽解說人員,以培訓解說 人才以及未來觀光景點之解說人員,透過深度的 導覽解說,讓來訪民眾清楚了解海清宮重要的信 仰歷史。 四湖鄉有許多重要的在地農產品如南瓜、花 生、蒜頭、蘭花,特別是養殖漁業更是興盛,大 致區分為鹹水魚塭與淡水魚塭,鹹水魚塭以文蛤 為主,再混養斑節蝦、草蝦、沙蝦、台灣鯛、烏魚、 鱸魚、馬蹄蛤、巧豆芽、龍鬚菜等等,淡水魚塭 則養殖鰻魚、蜆、吳郭魚、草鰱等等,四湖鄉魚 塭多集中在三條崙地區,民國 97 年度四湖鄉魚塭 統計漁塭數 456 個,漁塭面積 271.39 平方公頃。 配合社區發展更深度之在地文化,如配合鹿 場社區發展更深度之布袋戲在地文化,以及協助 四湖鄉各社區發展協會或社團組織有心推動社區 特色文化營造工作。

89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雲林•三崙社區

三崙社區文化特色 1. 人文歷史 (1) 雲林西海岸典型之漁村。 (2) 閩南族群為主。 (3) 充滿著濃厚的漁村文化的氣息,以及養殖漁業特 有的景觀面貌。 2. 宗教信仰 (1) 鄭成功是三條崙的大神明,每年的過股遶境 ( 農曆元月十六日 ) 都會有上千人參加。 (2) 海清宮祀北宋龍圖閣大學士包拯,人稱「包青天」 或「包公」,為全台奉祀包公的祖廟。 (3)「三安宮」奉祀張、李、莫千歲,係於台西鄉五 條港安西府分靈而來。 (4)「祖仙公」源自於日治時期的常民典故,提醒著 祀奉的後代子孫,做人處世的正道。 (5)「靈山宮」、「聖賢宮」皆為神明所指示下,所 起宮的廟宇,為服務與照顧地方人士。 (6)「廣天宮」、「尤福宮」、「福聖宮」都在地方 人士虔誠的供奉下,香火鼎盛、庇祐地方。

< 養殖牡蠣 >

< 高麗菜 >

90

< 烏魚子 >

< 養鴨人家 >

3. 空間與公共設施 (1) 吳家古厝:三條崙唯一保存完整的三合院古蹟。 由屋主吳仁懷仿日式風格建。古厝的屋簷有雕刻 「吳」姓的瓦片裝飾,仍有吳家後代居住。 (2) 三條崙雷達站遺跡 ( 已拆毀 )。 (3) 天下一家:屋主郭誠先生為河南省人,曾經是先 總統蔣公的貼身侍衛,退役後定居於此,內有文墨 書畫及其他珍貴的私人蒐藏品。 (4) 三條崙漁港。 (5) 三條崙海水浴場。 (6) 綠野沙崙生活館。 (7) 三崙社區漂流木公園。 (8) 四湖鄉農漁村生活文化館。 4. 產業文化 (1) 農漁產業 (2) 養殖文蛤、馬蹄蛤、蜆。 (3) 養殖牡蠣:為大宗。 (4) 養殖魚類:鹹水魚、台灣鯛、烏魚、鱸魚、草鰱。 (5) 養殖蝦類:斑節蝦、沙蝦 ... 等。 (6) 農作物:蒜頭、花生、高麗菜、白蘿蔔。 (7) 畜牧類:牛、羊、豬、鴨鵝。 (8) 食品加工業。 (9) 烏魚子。


< 全台最大的包公廟 >

< 吳家古厝 >

< 綠野沙崙生活館,紀錄著社區發展的點點滴滴 >

< 農漁村生活文化館 >

91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雲林•三崙社區

三崙社區發展文化傳承之優勢 1. 海洋生態文化村 2. 生活:首將中央生機廚房補及其設備,建造「古灶」 烹煮,以找回「社區生活型態」的探尋及「社區傳 統工藝」與「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廚房建造讓 社區異國飲食文化能融入臺灣傳統風味餐中,締造 一個有品位饗食天堂。 3. 生產:「品味生活數位館」戶外空間除了雜草叢 生營生髒亂外,還作為在地人墾地圍圃,偶爾種植 四季菜蔬,在市場菜價浮動不定之時,自行種疏菜 有生機營養效果,因此,戶外髒亂空地將經整理後 將墾地分圃,除了開闢設置「香草園區」外,另提 供給在地人種植疏果菜自給自足。同時,以備未來 遊客可自行摘取蔬菜於中央生機廚房下廚烹調品嚐 鄉野美味。 4. 生態:配合「生態環境創造」與「低碳生活環境 營造」的營造面向,除了於「品味生活數位館」前 庭建置六個水生植物盆池外,也將於原有排水溝渠, 試著開闢為「生態水溝」,同時建置簡易風力發電 機座,傳統手搖泵浦與環境綠美化,以期待多種生 物如鳥類、蝴蝶、螢火蟲及青蛙回來外。讓遊客來 「品味生活數位館」時可以耳聽大自然生物鳴聲, 也能看到生態溝的設置與前庭水草生物的認識,以 達到生態教育目的。

92


三崙社區文化傳承推廣之規劃及建議

< 金獅陣傳承 >

< 農村慣習紀錄調查 > < 三崙社區文化社區文化傳承推廣建議架構圖 >

從社區的資源調查與多次的接觸,掌握三崙社區的 現況條件,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以三個面向進行, 第一是金獅陣、順武堂及永春堂武術傳承,第二是社區 自然生態體驗旅遊,第三為海洋資源知識系統的調查與 展示,形塑三崙社區未來發展的願景。 循序漸進之規劃策略及輔導計畫,方能達到最佳之 目標;本計畫提出下列文化推廣輔導計畫,以作為後續 推動之參考。

< 社區生活館內部充實 >

1. 農村傳統建築修復暨再利用計畫。 2. 社區文物館整建計畫。 3. 農村人文景觀調查與撰寫計畫。 4. 三崙社區社區誌出版印製。 5. 社區文化節活動。 6. 農村慣習紀錄計畫。 7. 海岸設施觀光發展計畫。 8. 社區產業活化活動計畫 9. 社區生態主題式設計規劃。 10. 社區解說培育課程。 11. 金獅陣及永春堂武術文化傳承與推廣計畫。 12. 社區生活館展示規劃與活化。 < 農夫吳慶先生 >

93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嘉義•灣潭社區

嘉義 - 灣潭社區 灣潭社區區位

< 談灣社區地圖 >

灣潭村位在嘉義縣中埔鄉東北角,此邊通往內埔, 以八掌溪與社口村為界,西北邊通往隆興村、十字路、 阿里山公路,與鹽館村為界,西邊通往中埔、嘉義,與 鹽館村為鄰,南邊通往石硦村、曾文水庫,與石弄村相比 連,東邊為山區,與番路鄉、觸口為界,面積廣大。

灣潭社區簡介

< 蘭花網室現況 >

96

灣潭社區位於嘉義縣中埔鄉之東邊,因鄰近台 18 線及 台 3 線,對外交通可及性高。社區地形屬丘陵地形,坡度 變化造就許多產業培植,屬淺山區之農村氣息。村民多是 以務農維生,農產品有石蓮花、蘭花、山蘇、柳丁、香蕉、 山蘇和黑木耳等,近幾年來,以石蓮花、蘭花、山蘇和木 耳作為社區產業主要產業元素,也密集投入了『石蓮花密 汁系列的開發』、『國產蘭花國內花市集的開拓』、『山 蘇野菜生鮮市場的開拓』、『休閒養生山產品料理湯、包 的研發』等。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嘉義•灣潭社區

< 社區具多元化志工 >

< 結合社區國小教育資源 >

< 木耳採後處理現況 >

灣潭社區發展文化傳承之優勢 (1) 社區選定石蓮花、蘭花、山蘇和木耳作為社區產業 主要生產元素,並積極開發相關產品。 (2) 社區具多元化志工,並組織社區合作社,擬與亞東 農場結合,發展社區產業,朝向雙贏局面。 (3) 藉由社區的規劃,結合社區僅存金獅陣師父林宰及 灣潭國小,延續此特殊文化傳承工作,並於未來繼續招 募社區青壯族群以強化結構。 (4) 努 力 結 合 社 區 國 小 之 教 育 資 源, 作 為 社 區 發 展 後 盾,並利用閒置空間改裝為「社區圖書館」,提供學習 場域。 98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文化傳承及創意產品成果發表會

文化傳承及創意產品 成果發表會

< 成果發表會活動背板 >

農村社區文化特色之發掘、傳襲、再發展是農 村再生中重要的方向之一。為充分知曉南投分局轄 內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及嘉義縣地區農村之有 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現況,並瞭解目前農村社區文化 資產保存、傳承、活化之課題與潛力;更希望結合 大專院校或一般社團組織共同參與農村文化傳襲, 共同開發文化創意產業產品,將農村文化特色、保 存觀念與傳承理念推廣至社區及一般大眾。 本計畫重點為推動南投分局轄區內農村社區文 化傳承與推廣,由本局轄區內已參與培根課程社區 中挑選出十二個社區進行農村文化深入調查與潛力 分析,選出四個社區作為示範社區。經本計畫專業 團隊輔導,以及導入大專院校學生或一般社團組織 參與,延續農村社區文化特色,並透過實質農村文 化創意產品之規劃與開發,創造出新的農村社區文 化亮點。進一步透過輔導過程的紀錄、文化創意產 品之展現,推廣成為後續其他農村社區文化傳承與 推廣之具體範例。 為將本分局農村文化傳承成果能廣為告知一般 民眾,達到宣傳之效益。為充分展現示範區既有的 文化特色、文化傳承方式、文化創意產品特色,以 成果發表會方式辦理一場推廣活動,以推廣本分局 執行農村文化傳承之成效。

< 崙內社區太鼓隊熱鬧開場 >

< 好收社區榮獲夾花生比賽第一名 > 由水土保持局林長立副局長頒發獎項

100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 文化傳承及創意產品成果發表會

01

02

03

04

社區繪本發表與靜態展示文化傳承成果 01. 四芳社區繪本 - 四芳社區陳雍讓理事長發表 02. 港尾社區繪本 - 港尾社區鍾伯州理事長發表 03. 牛尾社區繪本 - 國立中興大學董建宏老師發表 04. 好收社區繪本 - 張訓慈老師發表 05. 四芳社區靜態展示文化傳承成果 06. 牛尾社區靜態展示文化傳承成果 07. 好收社區靜態展示文化傳承成果 08. 港尾社區靜態展示文化傳承成果 09. 黃明耀局長到場分享社區文化傳承成果

102


05 06

07

08

09

103


書 名:繪出農村心願景 - 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成果彙編 指 導 人:黃明耀 發行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出 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 地 址:南投市復興路 350 號 電 話:049-2231169 網 址:http://eng3.swcb.gov.tw/ 策劃執行:國立中興大學 企 劃:國立中興大學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國立嘉義大學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參與社區:彰化縣永靖鄉四芳社區發展協會 南投縣埔里鎮牛尾農村發展協會 雲林縣北港鎮好收社區發展協會 嘉義縣太保市港尾社區發展協會 彰化縣溪州鄉圳寮社區發展協會 南投縣埔里鎮珠仔山社區發展協會 雲林縣四湖鄉沙崙湖文史關懷協會 嘉義縣中埔鄉灣潭社區發展協會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 102 年 1 月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