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 lu 鳥報繪藝專欄全14集

Page 1

玩咖啡專欄 駐點觀察員:penhuman Step-4 加入熱水 基本上沖煮的過程可切為二階段,第一階段是悶蒸,再來是萃取! 就悶蒸的動作而言,彷彿是為能喚醒咖啡所蘊藏的生命力之必要程序,等同於醒酒。從悶蒸的過程中,可 以約略的判斷此咖啡豆的新鮮度,如果夠新鮮,將會一直冒泡及膨脹,反之,熱水倒下去的剎那間若立即 塌陷,則代表這咖啡豆可能已存放一段時間,等咖啡粉整體膨脹過程不再改變,我們就可以用畫圓圈的方 式由內至外,由外至內反覆的來回沖泡!

Step-2 選擇沖泡的水溫

Step-3 倒入咖啡粉

Step-4 加入熱水 以熱水沖咖啡粉時所表現的膨鬆度可視為判斷咖啡豆 新鮮度的指標之一

萃取完成的咖啡粉,照常理應均勻的分布於濾紙上,藉 此準則可觀察整體的粉末有無過度萃取或萃取不足

回憶、繪藝

圖文/呂國正

觀音亭首建於清康熙35年(西元1696年) ,是澎湖重要的古佛剎。對很多觀光客而 言可能是因花火節的盛名才知道它,但對 我來說,它有著我重要的童年記憶。有好 長一段時間,阮阿爸會在下班後帶我來這 游泳,且往往要游到七點多,天空已是一 片漆黑才上岸。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總會 先跟岸邊的小販買幾條黑輪犒賞自己一番 ,然後直接穿著半溼的泳褲讓爸載回家。


繪藝 、 回憶

作者:用畫筆記錄故鄉的男子 呂國正

將軍澳印象 長久以來一直想在客廳掛上一 幅代表故鄉意象的照片或畫, 聊解思鄉之情。直到兩年前在 蒔裡朋友開的民宿,發現了蔡 明發老師拍的將軍澳後,心裡 便認定它是我想要畫面。之後 輾轉經由朋友的幫忙,終於在 年初取得寬達一米六的原版照 片。色調飽和,悠閒恬淡的漁 村風情讓人彷彿置身南法的某 處漁港。 想像那自給自足,在 巷弄間的閒適,還有偶爾由廟 口而來的「放送」(用大聲公 廣播),時空好像凝止在最美 好那一刻…


繪藝 、 回憶

作者:用畫筆記錄故鄉的男子 呂國正

故鄉的味道 這裡是我以前傍晚常騎車出來閒逛的 地方.這裡的風、氣味、 溫度與記憶, ,都是那麼的親近、好放鬆。 這次回來, 讓我重新思考甚麼是自己 想要的, 幸福, 其實很簡單。 不用花甚麼錢, 它一直在那裡等你。 好想把此刻皮膚、 鼻子所感觸到的全 部打包起來, 放入一口瓶子中,以便 隨時都能鑽入其中,,讓它包圍滲入... 一直這麼想著


繪藝 、 回憶

作者:用畫筆記錄故鄉的男子 呂國正

東衛老家 老家的三樓陽台是個充滿回 憶的地方。 夏天的晚上,我們常到頂樓 乘涼,欣賞無光害的浩瀚銀 河,在七夕的拜拜之後,曾 努力的找尋過牛郎織女是否 會在鵲橋相會。往東邊遠望 ,總會見三個白色球狀的雷 達站,遠遠的落在拱北山側 ,因著對他們的好奇,成就 了在小學三年級的探險之旅 。忘了多少次曾遙望相隔數 百公尺遠,某位女同學的家 ,等待著萬分之一的機會, 她會剛好打開窗戶...


後來,隨著光害與近視度數的增加,夏夜的繁

灰白色水泥路望南延伸,路的盡頭是落在遠山的

星躲了起來。往東邊遠望的視野,因村裡的房

中正國中。曾在心裡多次模擬上國中之後得背著

舍改建給遮蔽了,一大半美好的故事只能留在

重重的書包,走上這段約兩公里的路上學,運氣

回憶裡。

好的話可能會與某人不期而遇...不過,這些到後 來皆成了空想,父母親替我安排了越區就讀,每

然而,幸運的是,往南的視野變化不大,還能

天搭公車上下學,與大部份國小畢業班的同學暫

讓我用畫筆幾近原汁原味的記錄下來。白色那

時失去了交集。

棟是叔公家,在不用補習的晚上,常會跟隨爸 的腳步到那串門子。在它右上方橘色屋瓦的廟 ,是近年才改建的東衛天后宮,廟門的石獅上 還留有我的名字。大馬路旁的三角地是我家的 菜宅,由於沒有自來水管線經過,記憶中還留 有大人們扛水過馬路灌溉的畫面。 在菜宅東側,隔著灰白色水泥路相望的是倉庫 與牛舍。在祖父過世後的那幾天,家裡那頭黃 牛竟然連續多天不吃不喝,用牠自己的方式追 思牠的主人。


繪藝 、 回憶

作者:用畫筆記錄故鄉的男子 呂國正

拱北山的三顆白球 30年前的一段童年往事,生平第一 篇登上校刊的文章,幾年前的熱血 追回,今日用畫筆全靠想像重現。 夜色茫茫,站立在窗前發呆的我, 想起了童年的一段往事... 這已經是五年前的事了,那年我還 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在我家—東 衛的東方,有座小丘陵,山名叫拱 北山。山上因為是軍事要地,設有 三個球狀的大雷達,遠遠望去真像 是三個巨大的排球。好奇的我好幾 次要求父母帶我去拱北山玩,但每 次都被拒絕,雖然如此,這個願望 我始終沒有放棄。


有一次,機會來了,在一個星期三的早上,班上幾 個死黨一時興起,討論要到拱北山的事,我見機不 可失當然也加入了他們的陣容,約好下午兩點到學 校集合,一起到拱北山去。 中午放學回家後藉口說要到同學家玩,從容的通過 了家人這關。下午兩點,我,崇志,明旭,貴利和 重旭一行五人如約的在學校集合,朝拱北山浩浩蕩 蕩的出發了。 由於並不認識路,所以只能邊猜邊走,大約走了三 十分才走到了拱北山區,周圍盡是一些高大的木麻 黃,不時會看到閃爍的陽光穿林而過,沿途悅耳的 鳥叫聲不絕於耳,不久便走到了雷達站。 「哇!」我驚嘆不已的叫了一聲,原來我們東衛所 看見的三個排球,與矗立在眼前的雷達相比,簡直 是小巫見大巫。經過我觀察的結果,發現這些雷達 都是由多數個正三角形所排列而成的,高度大約有 五、六層樓高。純白色的球體,在陽光的照耀之下 ,更顯得光采奪目。在雷達下方稍事休息之後,看 時間還早便繼續的往東走去。走著走著,很快的就 到了拱北山的山頂,往下俯視看見綠油油的花生田

及寬闊的機場,向前遙望,還有圓圓的太武山及 東部的海。 我們不知又走了多久,看天色晚了,崇志看看手 錶,已是下午五點半,再不回家,可就有得瞧了 。可是四周都是樹木,怎麼找到回家的路呢?這時 我可真是急死了。幸好有一位放牛的老先生指點 我們順著牛車軌走,好不容易才又走到大馬路上 ,各自走路回家。別人回家如何我是不知道,我 只知道我回家後被痛打了一頓。 有了那次的經驗後,讓我得到了一個啟事,那就 是:外出都要告訴家人。 想到這裡,夜已深了,這時我情不自禁的留戀起 童年那無憂無慮的生活。身為新時代的少年,應 該不要留戀過去種種,應面對考驗,開創美好的 前程。 【以上,刊載於馬中國中校刊第25期,民國75年元月】 作者於日後回母校追尋記憶的紀錄: http://frank1201.pixnet.net/blog/post/101155497


繪藝、 回憶

龍門坑道探險記

作者:用畫筆記錄故鄉的男子 呂國正

之前曾耳聞在龍門某處海岬下 面有地下坑道,上網查了一下 相關資料, 原來是龍門村村長 於幾年前在一次造林活動中, 於荒煙漫草間所意外發現。 報導的摘錄如下 : "...大約經過半小時的探險, 終於找到一個出口,一出來, 眼前所見的是景觀優美又寬廣 的海景,也可遠眺龍門港及尖 山發電廠..." 禁不住好奇的驅使, 鼓起勇氣打電話向許村長詢問確切的地點,結果跟預 期的一樣, 說那地下坑道已封閉, 不便提供更多的資訊。好在於朋友的 指點下, 我最後還是定位到大概的位置, 就這樣,在我跟住台北的侄兒 阿布哥唬了一年之後, 終於在初秋的季節, 帶著女兒小P、妹夫、 妹婿、 阿布哥及其妹妹小圓一行六人來到龍門某處海岬的山上。 因為不知道確切的入口, 我們花了一些時間斟酌適合進入的碉堡入口, 然而一方面是因為碉堡入口過於狹,二方面是因為地形颇為險峻,最後 , 還是決定由我之前探路所找到的雷達站下方的通道進入。



繪藝 、 回憶

作者:用畫筆記錄故鄉的男子 呂國正

㜄㗌岄懍ⷌ⻇ἴ㖣奦㺑㜸 䔘晚㝥㝾 ℯ䔆≜⦲㖣 ⹛ ⛇⤎敧㜂㝘 㜄 厺吰㜸㔬⏴ ℰ⾐⽳㔠⏴䂡⤎ℰⷌ㥔 䤥 ⽳Ὥ⛇⠸冇䔉㥔凯嵞 ⷩ⠛⹥ḵ惤 墒⠸冇懼懍㈧Ị㛦 怩㖣 ⹛⁃㭉 䵺䇆岄懍 弰俳䵺䇆劘䔆㲠 歁ḟ 伷 栔䬰䔉㥔 䛛凚 ⹛㬮㥔 ㇸ怇娑䙫怀⤐ 㭊⥤怮∗ᷧἴ 㭙䙫 昦⬋✏晋匰 ⥠媑怀⻡䮰㘖⥠ṳ἖ ᷯ ⤒䙫ⓌⓌ ㈧⻡ ⽳Ὥ⋾⁛䙫㈦凴㔠䵺 䇆劘䔆㲠壤怇 ⥠恫䔆⊼䙫巆ㇸ㎶志 䕝⹛劘䔆⎢㮣㩆怲ὃ㘩 劘䔆㮣✏∴ 晉棂刅⟭⽳䨴⥩ⱘ䙫䛂㲨 ⽞⽦ᷧ⇮ 㘖㘏⤐㈴䙣䔆䙫Ṳ 忶怵俨凱䙫敧䩾 㜄壈栔㜂⎢ 䕝⹛䔆䔉岄懍䙫㩆⅞⥩ 㘩ℰ㚒⁃刓䙫✷䪲✏忭ℰ壈 ⽯曊ペ ₶⭪ⷙ⁃㭉怲ὃ㮻ㇸ⹛䳧恫敞䙫㘩敺

⅝⯍ㇸ⎢⹛Ṇ㛥䵺怵怀壈 ᷴ怵䛲⅝ ⤎敧㷘捽㜑僤⥩栿⎪妧 ✏㽵㸽ῄ⬿ ⥩㭋剖⥤䙫㭞⏙┭㥔⻡䮰䜆䙫ᷴ⤁ ⭪⏳㘩Ṇ㘖㽵㸽┖ᷧ䙫岄㮣䣏壤懼懍 ⷌ⻇ 奨㘖僤⦌╫䶔孞㭋㇞凱┭䤥 䛟 Ὲ⯴㽵㸽ℯ㯸㕮⋽䙫ῄ⬿ 㛪㛰䛟䕝 ⯍峑䙫ヶ侐 ᷴ怵 昦⬋␱娛ㇸḲ∴㔦 ⺃㛰㴥ạ怵Ὥ䛲 Ἥ晚⮝㒻⾪勌孺㔦 ⺃⇡按䶔孞 㛪⤘⎢⯴䤽ℯ⟡㥔䙫Ḣ ⯵㫱 ⛇俳⨰㊹⭿㖠䙫⥤ヶ ✏⎽⽾昦⬋䙫娘⏖⽳ ㇸ䍏凑✏晉⬷ 䙫ᷧ妹✷ᷲ 权权䙫ᷧ䬭ᷧ䬭䕒ᷲ⭪ ⇄䥅Ḳ暂 ⽞⽦奲⭪⎯⛅∗⽧㗻䙫梏 取 庱懼ⷌῸ㉱ᷧ栭栭䙫揿垡⊇ⷌ˚ 㻩䙤˚㊲ℰ˚摤⬻⽳壤ㇷ懼懍Ə䔘㭋 ⣽択∗併㗌䬰⛲䙫㦕㙖


繪藝 、 回憶

作者:用畫筆記錄故鄉的男子 呂國正

✏⁝䄝䙫㩆㛪ᷲ⽾䟌⪤⮕㛥㛰怵⭳㕛䙫➵䈭凮⅔ῲ➵敧⽳Əᾦᷧ栔㠤⅌ 怀㮜㭞⏙敞㲚壈Ə凯⥕✗✏㗌㓁∄㜆䙫俨䅎䈮Ḕㄆ⎾⅝䙥⹛梏取Əḍ㎏ 㕙㮶⺎➵敧䙫ằ㗻✗滅˛ ⹛Ḕ㲼㈗䈔Ḳ⽳Ə㷬㜄䂡⊇⼞㽵㸽䙫昙䦍 ƏỌ⅐⹛䙫㘩敺⻡䮰ṭ怀栠㔾⸄⛲䙫㛧⽳ᷧ⺎昙䦍『➵䈭˛ 㗌㲢㘩㜆㽵㸽⻚㔦⺃䂡ṭ⊇⼞㵞㸖䙫⊆僤『Ə⑳⪤⮕ⷩ堾䙫㓛ℬ姯≪Ə 㖣 ⹛敲⦲⟞堳㊭晋⪤⮕➵䮰㸖ⷌ䧲˛怀⼜⛽䕒䙫㘖⯶⌾敧 ⎯䨘⍚㔿 敧Əằ㗌䙫㯸㖶巖巖⹼ Əⷍ恱㘖㰛ᷱ孍⯆ⰧƏ䛕∴䂡孍⯆㕮䉐椏˛ 㛪䕀㇧怀㮜怵⽧晋ṭ㘖⯴㭞⏙⏋幆䙫⭡ㄼḲガ⣽Ə㛛⤁㘖悊傈ペ㜂➵壈 ➵⣽䙫ガ㇞Ə檻樾䔆㴢✏⏋➵壈Ə⎾➵㱇ῄ孞䙫⭰⅏ㄆ凮䙢ᷱ➵㧺恇㜂 䙫㵑㼒


繪藝 、 回憶

作者:用畫筆記錄故鄉的男子 呂國正

阿叔從澎湖傳來幾張用負片掃描的舊照, 沒記錯的話那當是我生平第 一次騎馬, 地點在林投。住在離島的我們除了罕有的馬戲團來公演外, 平常根本沒有機會看到馬, 更甭說要騎馬了。民國74年冬天不知是那 個生意人異想天開, 在林投公園設立了一個小跑馬場, 大約花個10元便 可騎馬繞一圈。 我還記得那次爸與我都有上去騎。 澎湖的冬天很冷, 風很大, 由家裡 騎摩拖車到林投還有好一段路, 但寒冷的天氣並無法掩飾我初次騎馬 的喜悅。 望著泛黃的舊照, 雙眼凝視著照片中的自己的雙眼, 越覺得 沒有比它珍貴的影像。 剎那間的化學變化, 成了永恆。影像, 說明了它真實的存在過。 一切 又再度由記憶的長河被撈起, 它沒被遺忘, 只是靜靜的躺在河底深處, 等待著有一天的重見天日。


繪藝 、 回憶

作者:用畫筆記錄故鄉的男子 呂國正

小時候住家東方約1公里處有塊祖先留下來的田地, 長輩們會在那約 八九個籃球場大的農地種植地瓜,花生,玉米與高梁之類的耐旱作物 。每回收成時,大人們都得全部出動去幫忙, 我們當小孩的,在家 閒著也是閒著, 偶爾也會跟著父母親一同到田裡玩。 記得我去的那陣子正逢花生收成, 天氣十分炎熱。 接近中午時分, 媽會先騎車回家準備午餐,然後把一盤盤熱騰騰的飯菜裝在竹籃子裡 ,再裝些涼水,像送外賣似的將大伙的午餐載到田裡。 由於無處避 蔭,我們總會躲在牛車下,乘著約兩三米見方的陰涼, 鋪著報紙野 餐。依稀記得,那時左手裡捧著碗, 右手拿著筷子夾皮蛋沾醬油吃 的情景,還有菜豆,魚乾,豆腐乳與地瓜籤稀飯交織出的美味。除了 野餐,牛車下的陰影也是大人們午睡片刻的好所在。將頭巾鋪在臉上 側身小睡片刻,是農忙時節才有的福利。 可能因為它是孩提時期唯一的一次野餐記憶,又或者是在牛車下用 餐太過特別,如此簡單的午餐卻讓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會有機會 再次重溫牛車下午餐的滋味嗎?


繪藝 、 回憶

作者:用畫筆記錄故鄉的男子 呂國正

拜大門口 澎湖特有的拜大門口,以我住的村里來說,是每年的農曆7月24 日。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祭品,並在祭拜之後全 家聚在一起享用不輸年夜飯的晚餐。除了豐盛的祭品,最特別的 是要在一旁擺一盆水於一條毛巾。記得小時候總十分期待這個祭 典,理由並非是想吃好料的,而是喜歡用那被神明加持過的水洗 手臉的沁涼感覺。離鄉多年鮮少在盛夏回來,這回能再遇到這個 快被我遺忘的祭典,彷彿時光倒流...


繪藝 、 回憶

作者:用畫筆記錄故鄉的男子 呂國正

蛇頭山位於澎湖風櫃尾, 隔著內海與馬 公市遙遙相望, 明清以降一直位居險要 的戰略位置. 不知是古戰場所造成心理 作用還是因為狀似蛇頭的地形太過特殊, 每每造訪總會引發思古之幽情, 迎著強 勁的海風, 遙想著數百年前曾在這裡發 生過的事...

西元1884年中法戰爭, 法軍佔領澎湖 後接連發生傳染病, 數以百計的法軍 包括孤拔將軍客死異鄉. 目前蛇頭山 的法軍千人塚紀念碑就是為了紀念 當時病死的法軍.

二戰期間, 於甲午戰爭期間重創清朝 北洋艦隊的松島艦竟於1908年四月 荷蘭人曾於西元1622在此建造過一西式 在風櫃海域爆炸, 艦上官兵死亡達 城堡(比淡水紅毛城還早), 後因明朝準備 223人... 出兵進攻荷軍與海商李旦從中斡旋, 間 接促成了荷蘭人在台灣落腳, 以及大家 站在松島戰艦沈船紀念碑前描繪蛇 耳熟能詳, 鄭成功於1662年驅離荷蘭人 頭山景區, 兩位剛到澎湖服替代役的 的這段歷史。 小夥子騎著摩托車路過. 在聊完畫畫 動機後, 也順便跟他們說說這些曾發 西元1683年, 清朝派施琅率領水師3萬 生在蛇頭山海域的故事. 多人, 戰船300多艘; 鄭克塽派大將劉國 軒率領2萬多人在澎湖展開激烈海戰,


繪藝 、 回憶

作者:用畫筆記錄故鄉的男子 呂國正

澎湖郵便局 在網上搜尋郵便局的照片以便作畫時,突然被這掛著一對日本太 陽旗,和迥異於今日的外牆與屋瓦塗裝給深深吸引。 澎湖郵便局創建於1926年, 建築時期正逢「歐風建築」盛行而採 用了「和洋混合風」的設計, 大門入口處屋頂由於受到軍國主義 的影響,外型狀似一頂日本幕府將軍頭盔。光復後,電信局於建 築物北側牆處,增建一座電信夜間窗口,受理民眾夜間電信服務 。大門人口處左側,設有三間長途電話亭,供民眾使用。 心懷感激地看著這留在繪葉書上的老照片,讓後人得以一窺當年 媽宮城最熱鬧的街景。彷彿穿越了時空,在一個陽光和煦的午後, 漫步於那時的海岸通(現在的中山路)與棧橋通(現在的民族路)一帶 , 隱身於大久保百貨與水上派出所前熙來攘往的人潮中…一切宛 如宮崎駿動畫般的場景。


繪藝 、 回憶

作者:用畫筆記錄故鄉的男子 呂國正

瓦峒的牛車老人 瓦硐的牛車老人呂溪泉先生, 出生於民國18年,受日本教 育的他十分肯定日本人嚴謹的 做事風格。看著他用流利的日 語念著當年教他的日本老師的 信與明信片(直到前幾年去世 前還常寄信給他),頗令人感 動。更不可思議的是,當年他在日本的兵工廠工作/受訓,每天 得花3個半小時由瓦硐走到馬公的側天島,下班還得花相同的時 間走回來。睡眠不足加上走路耗費不少精力,為怕嚴厲的日本教 官責罵,還得練就睜著雙眼打瞌睡的本事..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