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弄鐃到現代⾺戲: 悲傷的所在,青春的曼波 台北藝術⼤學教授 邱坤良 「本⽂轉載⾃風傳媒 2019.07.11」 農業時代的台灣,無分男女,對有喪事的左 鄰右舍都會主動關懷,並在長者的帶領下各⾃分 ⼯,男⼈幫忙搭棚⼦、買⼤厝、看墓地,女⼈則縫 製喪服、張羅飲食,喪家就算深夜鑼⿎齊鳴做法 事,棚架影響⼈⾞進出,亦少有⼈埋怨。 為撫慰亡者及其在世的家屬,有釋教司功 (師公)表演特技的「弄鐃」,不過,只限於年 長、壽終正寢的「好命⼈」。「弄鐃」顧名思義, 是耍弄鐃鈸的表演特技,常⾒的是跳⽕圈、嘴咬桌 椅、騎單輪⾞、耍傘上球……。釋教是吃葷、⽣兒 育女、非常入世的在家佛教徒。「弄鐃」跟演戲⼀ 樣,也分前後場,後場是樂⼿,前場是特技演員, 表演者有「司功壇」的⿊頭司功,也有外頭「特 約」的專技⼈員。「弄鐃」的時間通常出現在「三 七」,這是所謂「查某囝七」,出嫁的女兒負責經 費,安排「弄鐃」算是她們對往⽣⽗母的孝⼼。
跟我相同世代或更年長的⼈,都曾有意無意 地看過「弄鐃」。⼀般⼈視為禁忌,少⾒為妙,我 卻把它當作「百戲」之⼀,⽤現代的話說,就是看 ⼀場免費的「表演藝術」。我從童年開始享受「弄 鐃」,與其說受了成長的社會環境「薰陶」,不如 說⽣活在「放⽜吃草」的開放家庭,更與本身的頑 劣個性有關。跟⼤家⼀樣,「弄鐃」的台語讀法我 也唸作「弄樓」,「弄樓」——把樓厝拿來舞弄, 很有想像空間。將它的「正名」為「弄鐃」,已經 是唸⼤學以後的事。 童年⼀起趕場看「弄鐃」的同伴長⼤後,⼠ 農⼯商,也不再注意這件事,不似我這個閒⼈除了 學期中不得不到校上課,寒暑假與週⽇,每天睜開 眼睛,就開始盤算作何消遣,戲院內的電影、戲劇 或廟⼜活動,或漁市場、造船所,有無「好康」的 免費節⽬,「弄鐃」、「跳鍾馗」之類儀式表演, 就是這樣看到的。 以前的「弄鐃」多半出現在中北部,南部甚 是少⾒。台灣南部靈寶道⼠做齋醮亦作功德,紅⽩ 事兼作,北部則紅⽩分明,齋醮科儀多由道教「天 師正⼀派」道⼠主持,喪事則請釋教。有趣的是, 北部道⼠往⽣後,功德科儀由⿊頭司功「代辦」。
南部靈寶派道⼠不會「弄鐃」,但應喪家要 求需要時,才會請中北部的⿊頭司功或「弄鐃」師 傅。不過無「弄鐃」之名的靈寶派,有「⾛赦⾺」 這種參雜翻跟⽃和倒⽴等特技表演,也算有「弄 鐃」之實。 近三⼗年來街頭的「弄鐃」已難得⼀⾒,⽽ 這當然跟社會⼤環境的變遷有關。⼀九六〇年起台 灣積極提倡⼯業,設⽴加⼯出⼜區,逐漸由農業社 會進入⼯商社會,昔⽇的⽣活作息、居住環境、休 閒娛樂⼤⼤改觀,不僅是「以農⽴國」的傳統性與 重要性被⼯商業掩蓋,農業社會的⼈情世事也逐漸 淡薄。現代⼈注意隱私,無法容忍⽣活周遭傳出鑼 ⿎經懺聲,以及科儀現場帶來的交通不便,寧可請 簡便、莊嚴的禮儀師,也不找喧鬧、講究繁⽂縟節 的司功。現代的⽣命禮儀公司林⽴,僅存的傳統 「司功壇」也紛紛「轉型」。 很難想像在「弄鐃」銷聲匿跡的現代,台灣 戲曲學院民俗技藝系出身的年輕藝術家林正宗居然 對它感興趣,著⼿⽥野調查,資料整理,並結合釋 教司功的「弄鐃」儀式與內容,邀請其他⾳樂、舞 蹈、視覺、裝置藝術⼯作者組成創作團隊,還進⼀ 步拜師學藝,最後把「弄鐃」轉換成當代藝術《悲
傷ㄟ曼波》,這是台北市仁愛路空總舊址改造的⽂ 化部「台灣當代⽂化實驗場」甄選出來的節⽬,這 幾天還在淡⽔雲⾨劇場密集排演,將於7⽉12至14 ⽇在兩廳院廣場搭置帳篷裡華麗登場。 跟同樣學院派的年輕藝術家合作不難,畢竟 在藝術、儀式與社會 的觀察角度相近,許多事無 須溝通、整合,但對具傳統性、特殊性,尤其是與 ⽣活禮儀有關的「⽼⾏業」,就有許多必須磨合之 處。正宗及其「圓劇團」能與桃園⼤園、彰化永靖 的司功壇合作無間,讓我很是訝異。「悲傷ㄟ曼 波」代表在悲傷的氛圍中,隱藏著浪漫的曼波舞 步,讓⼈的身體可以輕快的搖擺,過渡到另⼀個⼼ 靈世界。
剛從俄羅斯演出回來的林懷民看過《悲傷ㄟ 曼波》的彩排後,對這些年輕⼈說:表演者的身體 扭曲又醜態百出,動作也不太整齊,但很好看—— 比他在莫斯科看到的《天鵝湖》還要好看。⼤師⼀ 句「很好看哪!」,讓正宗與所有的表演者、製作 設計團隊感受到極⼤的⿎勵。年輕⼈根據⼤師的偈 語,正向地解釋成「亂中有序」、「沒有節奏的節 奏」、「突如其來的意外拼貼」、「時間不夠了的 遊戲⼈⽣」、「專業師公與⾺戲與戲劇演員的唱跳 拚場」的表演特⾊了。真的就像「⼀字之褒,榮於 華袞」的春秋筆法,⼤師不是隨⼜說說,還在百忙 之中特別撰⽂推介《悲傷ㄟ曼波》。 傳統與創新原是民族藝術與⽂化的基本特 質,當代社會也經常把這兩個名詞掛在嘴上,只不 過知易⾏難,能夠運⽤傳統資源的⼈不多,「弄 鐃」或「做司功」已然為農業時代殘存的喪禮儀 式。做為《悲傷ㄟ曼波》的藝術顧問,我極欣賞正 宗的創作理念與排演⽅法,能善⽤稀罕的民俗信 仰,轉換成動⼈的當代藝術,《悲傷ㄟ曼波》值得 社會⼤眾期待。
導演的話
這不只是⼀個計畫,更是⼀個微弱聲⽕的吆 喝與震盪,近兩年來的翻攪與淬鍊,製作團隊就這 樣⼀起踩進這必須深掘的民間⽥野,沾起⼀些些的 氣味與顏⾊,在此野性⾊調的帳篷裡,我們在此玩 樂與呼喊,不管多麼微弱,乍現的那⼀刻,鐃鈸的 聲響總是持續繚繞。 「弄鐃」是⼀個時間的記憶,它召喚了⼈情 世事的禮俗與喧嘩,但它同時也被現代社會的習俗 給驅離了,流逝的光⽕與被消盡的聲⾳,就這樣變 成另⼀種禁忌。 「曼波」是⼀個身體的記憶,就像在遊戲 間,我們經歷了狂喜和笑料還有殘酷與悲傷,在不 可掌握的幽微角落裡讓嘲諷與嬉鬧⼤肆搖擺,以笑 料過渡著有⼒與無⼒的洗滌與慰藉。
「悲傷」的⽚刻與消逝,在擺渡的時間與空 間裡,始終夾雜著來不及的哀嘆,更在限制的時空 中,只剩慾望的魔獸與光速般的瞬影驅趕著尚未點 亮的⽕。
圓劇團 導演 林正宗
從死亡開始
周伶芝 本⽂轉載⾃《劇場.閱讀》issue 43.Vol.5 | 2019.3
請容我先為您描述這⼀場景,⼤園許家班⽗ ⼦的回憶:那是電視還未普及的時代,台灣戰後的 西部沿海仍有多處地⽅尚未設置路燈,⿈昏⽇落 後,⿊暗蒙上的入夜⼩鎮娛樂甚少,海風在夜⾊裡 呼嘯。但這⼀夜,點點星⽕分別從⼩鎮各處晃動⽽ 來,慢慢聚攏在臨時搭建的靈堂帳篷前,暗夜中圍 成⼀熱鬧興奮、特別顯眼的光之圈。那些⼿持⽕把 的⼩鎮居民,扶⽼攜幼,並無哀戚之情,反倒帶著 期待。他們是來觀看夜鐃的,也稱⽕鐃。亡者三七 時,其⼦女請來弄鐃師⽗,在科儀之後進⾏耍鐃 鈸、耍⽕球等雜技表演,娛靈娛⼈。 爲雜技身體驚呼之際,意味著,死亡並未就 此剝奪笑和遊戲的權利,同時也讓恐懼昇華。死亡 ⾯前的雜技,有如在危險中交換某種⽣的承諾,時 ⽽搭配的詼諧唸⽩和即興,彷彿是以游移於界線之 上的語⾔開⽣命的玩笑。熟識地⽅民情的師⽗甚至
能在主持唸⽩中⽼練加入當地野史,跳動⽕光映照 下的弄鐃身影和韻律,為亡者送⾏,也為⼩鎮說 書,從亡者那短暫的浮雲⼀⽣,鏡射⼩鎮的恩怨情 仇,更有甚者,話⾳將落,已描繪出移民社會的遷 徙之途。 ⽕把或許不如電燈明亮,卻遠勝於同⼀化的 電燈,電的慾望是宰制,⽕的慾望是化⽣。⿊夜 裡,⽕把的熱能和不穩定的特質⾜以召喚故事的魅 影、歡慶卻又肅穆的神秘意涵︔觀者⼿持⽕把,便 也握住了盜⽕的精神⽣活。翻騰的雜技和⾶揚的流 星⽕,魔幻得像是⼀場提早開始的夜夢、變形記的 序曲。然⽽,當師⽗嘴銜如蓮花座般旋轉的三層⽕ 焰,或是不斷拉⾼難度,縱身穿過⽕圈、獨輪跳騎 ⽕球之路等,弄鐃這⼀雜技,雖說就技術上⽽⾔和 其他雜技並無分別,但在整體科儀⽂化中,對應著 象徵麒麟叫聲的鐃鈸除煞、功德教化或調節悲傷的 儀式劇、⽕鐃關聯宗教信仰裡⽕的意象等,此⼀場 域的儀式性,不禁讓我覺得,弄鐃可以說是透過⾁ 身展演靈魂的試煉,進⾏⼀場非⽇常身體的協商。 當然,我們不會天真地完全相信,靈堂前只有對死 亡的純粹哀悼,相反地,這是⽣者⾯對種種債務、 重新分配的關鍵時刻。這時,弄鐃、牽亡陣的肢體 動作和橋段設計,好比,扛鼎之後故意失敗的四腳
朝天,或是在長凳疊羅漢的最上層下腰咬出⽔盆裡 的賞錢等,對應著喪禮上不時出現的爭執鬧劇,如 此⼀來,反倒在戲謔中,隱隱展演了利害關係和荒 謬⼈世。 雜技表演原就有和危險協商的成分,⼀種想 要從追求極限、體能奇觀的壓⼒中釋放的⽭盾。在 引渡往⽣的特殊場合裡,具有牽亡性質的雜技,更 是融合了協助亡者順利上路、為⽣死之間解除懸 念、舒緩⽣者的哀戚之情等⽤意,雜技身體的協商 意涵或許便可從中衍伸,⾃成⼀套身體動能的⽣死 觀聯想︔下腰倒⽴,顛倒回看,傘技⾛索,懸空時 間,鐃鈸翻花,來往馳騁。象徵積極⽣命、智慧的 ⽕,在弄鐃裡幾乎是表演⾼潮,轉如星體、如捲 風、如漩渦,⽣者對屍體的不潔反感、死亡的恐懼 和避諱,彷彿透過對⽕的征服和其淨化作⽤,得以 移轉,以娛樂的形式表現⽕在精神上的純化。如同 世界各地都存在的⽕節或潔淨儀式,燃⽕、過⽕、 踏⽕,除穢祛厄,浴⽕重⽣。 弄鐃之⼈如⼩丑,他必先看到了死亡和「向 死存有」,才演繹⽣之快感,且不明⾔,死亡驅⼒ 存在於他的動作本質中。他的⾏動建⽴在變通,雖 有固定套式,但他要有察⾔觀⾊的本領,敏感於喪
家對死亡的態度,以臨場的物件和即興節奏適度調 節。因⽽他也是個克難的⼩丑,轉圜於臨時⽽有限 的空間,往往是巷弄或路邊,身體經常讓位,再適 時接回打斷的節奏︔洞悉⼈情世故,沒有華麗和過 份的機會,因為,在死亡和娛樂之間,他必須懂得 悲傷的空間、語⾔的限度,從中創造屬於喘息的動 能。不同的⼩丑有各⾃的責任,不過,弄鐃的克難 ⼩丑有那麼些接近流浪⼩丑的味道,總是在路上, 以隨⼿可得的⽇常物件靈機應變,但不擁有,雖說 靈巧,然看似顛簸的步伐,令⼈感到⾁身時間的不 穩定和脆弱。 流浪的⼩丑,需要營⽕,無論是歇息還是亮 相︔他們奔⾛路上時收集的故事,需要透過⽕再催 ⽣,才能從疲憊與悲苦間,喚醒⾎液裡流動的熱 ⼒,升起⼀股奇異的歡愉和瘋癲,去表現滑稽不講 理的⽣命。費⾥尼特別懂得這⼀點,複雜的混融, 包含懺悔、贖身、⾒證、解脫、假象、無恥和慾望。 他的電影《⼩丑》是以如夢般的童年記憶做為開 場:在床上已關燈要入睡的⼩男孩,聽到聲響、窗 外閃著⽕光,他起身來到窗邊,看到⽣了營⽕的⾺ 戲班⼦在夜間搭起帳篷。鏡頭帶到其他樓層,探照 燈掃過的窗邊,都是將睡未睡、靜靜觀看的好奇⼈ 們。隔天早晨,母親開⼜就對⼩男孩說:「⾺戲團
來了,你不聽話,就讓那些吉普賽⼈把你帶⾛。」 ⼩男孩接著卻以輕快的步伐跳出家⾨去上學。電影 紀錄的是,電視出現後,⾺戲團江河⽇下的處境, 和那些風華已過、凋零的⽼⼩丑。開場的那堆營 ⽕,對我⽽⾔,就像千變萬化的夢之隱喻,暗⽰即 將離開神話世界的我們,將失去流浪的藝術。因 為,⽕需要餵養,⽽電是透過算計,⽕讓我們看到 抽象、迅速的變化運動,電賦予我們的是平整規律 的系統。 燃燒的⽕,呈現物質存有的分裂狀態,會⼀ 發不可收拾,也會弱不禁風,上升成光、下墜成 灰,它可毀滅可昇華,具現物質轉化中的曖昧狀 態。所以巴什拉說⽕是遐想,也說社會禁忌是我們 對⽕最早的認識和敬畏。⽕讓⿊夜更深沉,讓它⾃ 身更專注明亮,通電的城市卻更加怕⽕,我們只能 往更遠的山間海邊升起篝⽕,從禁忌裡尋找⽕的神 秘動能,但也意味,⽕的體感和敘事在當代城市裡 的缺席。時間原⼦化,勞動不停歇,⼀場喪禮必須 符合⼯商時間,佔據時間的弄鐃也漸式微。我們或 許還有機會在⼀場⼀場的死亡裡,偶然⾒到弄鐃⾶ 舞的星⽕,捕捉最後⼀點原始時代的記憶,但問題 是,我們⾯對死亡或詩的遐想時,還願意給多少時 間。
顧問 藝術顧問|邱坤良 曾任⽂建會主委、中正⽂化中⼼(兩廳院)董事長、 台北藝術⼤學校長,為國內著名的作家、舞台劇編 導、戲劇學、戲劇史學者。
喪葬科儀顧問|楊⼠賢 國⽴東華⼤學民間⽂學研究所博⼠ 1980⽣,現為南華⼤學⽣死學系助理教授,長期於民 間進⾏喪葬科儀法事的⽥野調查與研究,著有台灣釋 教喪葬拔渡法事及民間⽂學等著作。
創作團隊 導演|林正宗 苗栗通霄⼈,圓劇團導演,當代⾺戲表演與創作者, 臺灣藝術⼤學戲劇系碩⼠畢業。 ⽬前致⼒於當代⾺戲創作、表演藝術教學。持續進⾏ 當代⾺戲的實驗與探索,相信肢體與物件本身有其韻 律感與⽣命⼒,透過身體、物件操控與空間的互動, 以詩意的⽅式打開想像,⾃然地呈現出有機的⼈性與 溫度,產⽣對當代社會的哲思。
戲劇構作|周伶芝 ⽂字⼯作者、策展、藝評、劇場編創、構作顧問、中 法翻譯、劇場美學與創作相關課程講師等。 法國巴黎第⼀⼤學美學學⼠、雷恩第⼆⼤學劇場研究 碩⼠。以不同角⾊參與各藝術節、戲劇和舞蹈製作︔ 為書籍與雜誌企劃專題,規劃講座與⼯作坊︔藝術評 論、報導與創作⽂章散⾒於相關網站與平⾯媒體。揹 登山包在城市間移動的斜槓⼈。
錄像展覽創作|陳長志 雙棲於視覺藝術與劇場界的藝術家,⽣於多重認同⽭ 盾時期的台灣,在農業與祭祀業的家庭背景成長,除 了成為創作養份,也促使其創作反思⽂化歷史脈絡, 回應奇觀現實。 他曾獲全國美展⾸獎以及諸多國際攝影賽獎項。個展 有《實況透視》聲響與裝置展等︔近年受邀展有《⽕ 辣身體、冷酷科技:新媒體藝術中的身體表演和編舞 操作》、《松山原創基地節》、《清⽔地景藝術節》 等︔劇場影像設計有台北室內合唱團《我愛台灣》、 賴翠霜舞創劇場《Blackout》等。 劇場界長年相伴他的創作 之路持續邁進,彼此交流 合作,共同創作影像、錄 像、裝置。⽽為表演藝術 留下歷史⾒證,則是他迴 向予劇場的社會責任。
舞蹈設計|⿈懷德 近年備受矚⽬的新⽣代編舞家,雲⾨2的駐團編舞者, 作品曾入圍第14屆台新藝術獎,2008年國⽴台灣藝術 ⼤學舞蹈系畢業,2009年加入驫舞劇場。2015年受邀 雲⾨2春⾾編舞,2016再度受邀參與春⾾編舞。作品 曾入圍台新藝術獎,重要作品有《兩條線》、《時間 旅⾏》、《我有⼀張椅⼦》、《暫時⽽已》、《亮》 等。
⾺戲動作設計|張國韋 現為獨⽴創作者。就讀國⽴臺北藝術⼤學研究所主修 舞蹈創作。曾任臺北市⽴⼤學運動藝術學系兼任講 師、國⽴台灣戲曲學院兼任教師及編導、FOCA福爾 摩沙⾺戲團藝術總監。畢業於國⽴台灣戲曲學院綜藝 舞蹈科、台北體育學院動態藝術學系。 2019年及2018年三⼗舞蹈劇場扶持創作《彈判》、 《友沒友》,2018及2016年臺北藝術⼤學年度展演編 創《彈⼀段過錯的⽇⼦》及《鏡界》、2015年獲得羅 曼菲舞蹈獎助⾦補助創作《零建》,2014年獲選為國 藝會新⼈新視野於北中南巡迴演出《肌哲》。2013年 受邀至法國多個藝術節演出《初衣⼗舞》。其他作品 還有《影》、《角逐》、《談不攏》、《上位者》、 《漫化》、《3X⼜》、《幸福的我們》。
現場⾳樂暨聲⾳設計|⿈思農 ⿈思農是劇場、當代藝術、聲響與⾳樂的跨域創作者。20 歲時創⽴再拒劇團並擔任團長至今17年,歷年曾擔任過多 齣劇場編導、作曲者、記者、策展⼈、藝穗節駐節藝評、 樂⼿、聲⾳藝術家、戲劇顧問......等多重角⾊。 2007年⿈思農發表「微型劇場」宣⾔以回應80年代以降的 台灣⼩劇場運動,並於劇團公寓「公寓聯展」,2010年編 導《美國夢⼯廠》入選2012東京藝術節(F/T)「新銳公募」。 2014年參與並籌劃再拒劇團《諸神⿈昏》,以無導演的跨 域集體創作賦予華格納指環四部曲的終局《諸神⿈昏》當 代觀點詮釋,該劇開啟⿈思農這些年在美術館、環境劇場 的多齣「聲⾳劇場」創作:所有的⾳樂演奏、聲⾳執⾏皆 成為具身體性的劇場表演,並圍繞「聲響」開發的各種劇 場美學表現。 近兩年於台北、澳⾨、柏林推 出⼀系列觀眾於城市獨⾃步⾏ 體驗的無⼈演出「漫遊者劇 場」,該計劃結合實存城市地 景與虛構偵探⽂本,以聲⾳召 喚城市隱密的記憶。
現場⾳樂暨聲⾳設計|曾韻⽅ Fang Fang 師⼤附中⾳樂班主修鋼琴與長笛、台⼤戲劇系第⼗屆畢 業。現從事影像、劇場配樂,以及實驗聲響創作。⾃⼩修 習古典樂,⼀路就讀⾳樂科班至師⼤附中後開始接觸街 舞,在⼤學戲劇系的劇場經驗則使他的觸角開始往當代劇 場藝術⾛去。現為影像配樂作曲家、⾃由⾳樂⼯作者,並 於近年重⼼漸漸轉移至創作,正醞釀嘗試個⼈表演與各類 實驗藝術跨界的創作計畫中。 曾於2015年憑藉電影《醉⽣夢死》榮獲第五⼗⼆屆⾦⾺獎 最佳原創電影配樂的他,近期創作軌跡深受實驗電⼦與世 界⾳樂的影響。她偏好將傳統與當代的兩極連成⼀線互相 呼應對照,把古樂器⾳⾊中既有的精神性注入當代聲響的 新身體裡,讓聲景穿越了時空的分野,將其重製、扭曲和 拼貼,⽤溫柔帶點暴⼒的腳步,⼀點⼀點喚醒當代⼈們最 原始的脈動與情感。 影像配樂類型廣泛,曾經合 作的電影導演如張作驥、謝 駿毅、崔永徽、廖哲毅、陳 敏郎、鄭陸⼼源(中國)..... 等。近期合作的劇團如:再 ⼀次拒絕長⼤劇團與前叛逆 男⼦、九天民俗技藝團、進 港浪製作...等。
燈光設計|江佶洋 出身⼤稻埕的光影創作者, 作品發表於表演、視覺藝 術,城市與街道光環境規畫 等多領域。⽬前協助參與全 國多處⽂化資產夜間照明, 致⼒於降低無意義的照明⼿ 法,抑制能源耗損,創造與 ⾃然景觀和平共存的優質光 環境。 2010年美國Grinnell College交換學者。2011年法國巴黎 西帖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發表燈光裝置作品《光景 2》。2014年以《瓦⾖.光⽥》榮獲⽼屋新⽣⼤獎⾦牌同時 也獲shopping design雜誌選為2014Best100之最佳建築與 空間設計規劃。同年秋天於恆春東⾨發表燈光裝置作品 《光徑》。2015年發表城市夜間照明⽰範作品《光曜》。 2016年發表迪化街歷史建物夜間照明⽰範計畫。參與《北 ⾨·觀》觀景平台燈光設計,並於寶藏巖燈節發表新作《光 墅》。同時受邀擔任2016北美館X-site_《浮光之間》燈光 設計與規劃。同年底,發表鐵道部夜間照明展演計劃。 2017年於台新銀⾏總部⼤廳發表春節燈光裝置《光年》, 2018年完成台中舊酒場雅堂館D.E棟全棟照明規劃︔擔任 北美館X-Site《OO》燈光顧問︔參與新⽵縣定古蹟姜阿新 洋樓光環境規劃以及兩廳院TIFA旗艦製作《蓬萊》燈光設 計。
助理燈光設計|⿈俊諺 ⽬前就讀美國華盛頓⼤學戲劇系,攻讀劇場燈光設計 MFA。設計作品多涵蓋當代社會、歷史及女性主義相 關議題。 作品包括2019 《In the heart of America》、2018《Fefu and her Friends》、2018《Goldie Max, and Milk》、2017 《賣完就沒了》、2017《女女女女女》、2017《製造 女孩》、2015《⽼師的秘密》。出國後對於⾃身⽂化 有更深⼀層認識,正在思考如何將台灣的⽂化及歷史 帶入未來的創作之中。
服裝設計|蔡浩天 實踐⼤學設計學院服裝設計學系畢業,2015年⼗⽉成 ⽴個⼈品牌⼯作室 ERICHAOLIC 豐織設計。 2019年擔任恆⽉三途樂團 2019專輯服裝設計、複象公 場《哈瓦那》之《神要建 國》舞劇之舞台服裝設計、 壞鞋⼦舞蹈劇團《渺⽣》舞 劇之舞台服裝設計。 2018年擔任藝⼈⼩阿妹簡語 卉商演服裝設計、壞鞋⼦舞 蹈劇團《春泥III》舞劇之舞台服裝設計、推出2018 A/ W 服裝系列《Imperfection Ego》、2019 S/S 服裝系列 《Aggressive Love》。 2017年擔任藍地⿈虎旗艦x今秋藝術節x松菸新主藝 《⾏過洛津》戲劇服裝設計、【故宮週末夜】菲林癲 視環境劇場《Duo Trio X 故宮青銅器》舞劇之服裝設 計、壞鞋⼦舞蹈劇團《春泥II》舞劇之舞台服裝設計、 【2017女節✩不要叫我姊節》壞鞋⼦舞蹈劇團《鑄⽣》 舞劇之舞台服裝設計、暴君樂團2018專輯服裝設計、 推出2018 S/S 服裝系列《傷者,⾃傷》。
鐃鈸設計|詹介卿 彰化永靖慈德壇,永靖民俗特技團,國寶級弄 鐃藝師,50年以上的弄鐃經驗,創造出台灣弄 鐃的輝煌時代與技藝形式與風格。
舞台空間設計|新興糊紙⽂化
「新興糊紙⽂化」(Hsin Hsin Joss Paper Culture) 延伸至 「新興糊紙店」的⽂化組織,祖傳四代至今120餘年, 成員現有:張徐沛(ZHANG XU Pei)、張陳阿欵( ZHANG CHEN A-Kuan)、張宛瑩(ZHANG Wan Ying)、 張徐展(ZHANG XU Zhan)、詹昱筑(CHAN Yu Chu), 致⼒保留⽂化深度並與時代接軌,代表⼈物張徐沛曾 於2013年獲新北市薪傳獎傳統藝師獎,師承1880年創 辦「茂興齋」紙紮店的張根乞,紙紮⼯藝家張徐沛所 製作的紙紮藝品在崇尚快速之時代仍然堅持傳承⽂化 的細緻⼯藝,始終堅持⼿⼯古法,無論宮殿建築,乃 至⼈物、屋宇、草蟲、⿃獸等,無不精⼼考究,唯妙 唯肖,能體現對於⼈靈世界的誠⼼尊重與傳統⼯藝之 美好意境。
成員張宛瑩、詹昱筑透過⽂化教育結合傳統糊紙⼯藝 「剖、紮、剪、糊、摺、黏、繪、塑、銃」延伸不同 的教學⼯作坊,將傳統技藝予⽂化深入至⼤眾美學與 各種年齡層⾯,並持續嘗試各種不同的美學課程與知 識建構,以達到傳統⼯藝技巧的理念推廣及知識傳 承。 團隊成員曾共同策畫「新興糊紙店 - 特展紅事紙紮與 紙糊歷史⽂件展」(2013),並於2016年受邀至法國巴黎 羅浮宮左翼-裝飾藝術美術館 (les arts décoratifs definition) 的巴黎設計師週(D-Days)展覽參展,2019年 受邀法國巴黎凱布朗利-席哈克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參與「極樂天堂特展」(Palace Paradise)。 其成員之⼀的當代藝術家張徐展,更將家中的紙紮偶 技藝提昇結合偶動畫、當代藝術、錄像裝置和電影製 作,回應現代化過程裡傳統和當代各種⽭盾共⽣的⽣ 活與社會謬象,其作品常於受邀展出於國內外各⼤美 術館,近年動畫錄像作品《Si So Mi》提名第55屆⾦⾺ 獎最佳動畫短⽚獎。
舞台監督|張景翔 表演藝術愛好者,熱衷於燈光設計⼯作。近期參與製 作如:臺灣藝術⼤學舞蹈學系畢業製作《完美混 蛋》、兩岸四所院校舞蹈交流《匯》燈光設計、 2018WELLA 流⾏趨勢⼤賞《駅⼆三》、國家兩廳院親 ⼦⾳樂會系列《猜猜誰是⾳樂之王》、安琪歌⼦戲團 《纏》、林雅雪打擊⾳樂會《2017雪之⿎》、客家山 歌團《義民禮讚》、圓劇團《噶哈巫!斷語?》。
燈光技術執⾏|瓦⾖We Do Group 晉代郭璞注《爾雅‧釋器》「瓦⾖謂之登」。 揭⽰了燈的形制最早是從⾖演變⽽來的歷史事實。結 合各領域創意⼈才,以燈光為創作媒材,發揮團隊創 意的⼒量,在表演藝術的領域中多所著墨。近來更拓 展作品發表於視覺藝術,城市與街道光環境規畫等多 領域,將燈光專業與觀念融入創作與⽇常⽣活。⼀個 跨領域創作團隊,以吃喝玩樂出國旅⾏為團隊⽬標。 努⼒在⽣活裡創造藝術,相信每個⼈都是⾃⼰⽣活裡 的藝術家。
視覺設計|羅⽂岑 台灣⼤學歷史系 在”劉開⼯作室”開啟設計之路,曾多次入圍⾦曲獎最 佳專輯裝幀設計獎。《交陪藝術誌》、《藝術觀點 ACT》美編組長,長期與⼤⼤樹⾳樂圖像、⼼靈⼯坊 ⽂化出版合作。擔任2003-2015「流浪之歌⾳樂節」整 體視覺設計。喜歡在稿⼦間跳島旅⾏,發現島嶼各⾃ 的特異風光。多次入圍⾦曲獎最佳專輯包裝,作品包 括林⽣祥《野⽣》、《⼤地書房》、《我庄》,雲⼒ 思《Ima lalu su 你叫什麼名字》,陳明章《花漾》專 輯設計,以及蕭壠⽂化園區《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 壠國際當代藝術節》《想要帶你遊花園:民樂交陪藝 術祭》展覽⽂宣等。
演出⼈員
林⽂尹 台灣藝術⼤學戲劇系畢,曾就讀東華⼤學創作與英語 ⽂學研究所。 1992年接觸台灣⼩劇場,曾任「臨界點劇象錄」⾏ 政、編導、演員、教育訓練講師。多次參與劇場、影 像之編劇、導演、演員、設計、幕後助理等⼯作。出 版品⾒於劇本合輯《狂睡五百年》、《繁花聖⼦》, 散⽂合輯《偷窺》,2016年執導劇場作品《颱風⾛在 預報前》入圍第⼗五屆台新藝術獎,2006年以劇情短 ⽚《花宅53號》獲第29屆⾦穗獎最佳演員。
演出⼈員
溫其偉 台東阿美族⼈。畢業於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 系,以特技、雜技為訓練背景,曾任職 FOCA 福爾摩 沙⾺戲團,參與國內外各項演出。 現就讀臺灣藝術⼤學舞蹈系,本身對創作有極濃厚的 興趣,作品《One More Chance》曾申請到⽂化部藝術 新秀補助案,作品《,架構,虛構協定的對⽩、》榮 獲2018舞躍⼤地優選獎、作品《ㄍㄨㄢˋ》以及《檯⾯ 的⾚裸》榮獲2018舞躍⼤地佳作獎、作品《駁斥》榮 獲2017舞躍⼤地優選獎。 參與過的演出有:2019年國⽴臺灣藝術⼤學進修學⼠ 畢業製作-翅裸、2018年華山相遇舞蹈節-張國韋《彈 判》、2016年⾼雄衛武營藝術祭⾺戲平台、台北藝術 節 FOCA福爾摩沙⾺戲團-⼀瞬之光、⾼雄春天藝術節 FOCA福爾摩沙⾺戲團-奧列幻旅程等作品。
演出⼈員
林乘寬 台灣台中⼈,可是在台北的時間比在台中長,就讀國 ⽴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讀了⼗年還沒畢業,身 ⾼號稱170公分體重應該68公⽄、⾎型O型、星座獅⼦ 座,擅長倒⽴跟丟圈,喜歡嘗試不同新的事物。 演出經歷: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系展 「境」︔106年進念⼆⼗⾯體⼀桌⼆椅演出計畫︔107 年進念⼆⼗⾯體魔笛遊樂園︔⽅式⾺戲台北美術館 2018X-site計畫:OO-⼯務所的⾏動研究︔⽅式⾺戲台 北美術館2019《⾯對⾯》︔圓劇團⾼雄衛武營⾺戲平 台《狂想洪通》。
演出⼈員
郭爵愷 2019年創作作品《流於⾃⼰》榮獲TDF台藝舞蹈節精 選系展第⼀名︔創作作品《1111111》參與TDF台藝舞 蹈節︔2 0 1 8年創作作品《低語》入圍舞躍⼤地創作比 賽決選︔參加舞躍⼤地舞蹈創作比賽參與賴翃中作品 《 R e s i s t 》獲得優選,參與温其偉作品《檯⾯的⾚ 裸》、《ㄍㄨㄢˋ》獲得佳作︔參加臺北藝穗節製作《微 城》︔參加澳洲WDA世界舞蹈節演出作品《⾚紅靈魂 的出⾛》︔參加嘉義新舞風《⼀甲⼦的距離》。
演出⼈員
桃園許厝港許家班振德壇
許偉倫、許偉翔 許家班為桃園地區知名弄鐃團隊,許家兩兄弟⾃國⼩便 開始追隨⽗親許賜哲,參與喪葬科儀⼯作,更多次於科 儀中表演「弄鐃」明⽕部分,至今已超過⼆⼗多年。服 役期間亦參與⽩雪藝⼯隊,擔任舞蹈及明⽕表演。
製作團隊 藝術顧問:邱坤良 喪葬科儀顧問:楊⼠賢 導演:林正宗 戲劇構作:周伶芝 錄像展覽創作:陳長志 舞蹈設計:⿈懷德 ⾺戲動作設計:張國韋 現場⾳樂暨聲⾳設計:⿈思農、曾韻⽅ 燈光設計:江佶洋 助理燈光設計:⿈俊諺 服裝設計:蔡浩天. 舞台空間設計:新興糊紙⽂化 舞台監督:張景翔 ⾳響技術指導:周⽂明 燈光技術執⾏:瓦⾖We Do Group 技術⼈員:陳以欣、葉書昂、李政寬、林⽂憲、 張善婷、陽翊軒、郭景捷、⿈書慧、 張世諭、徐驊均 鐃鈸設計:林午銅鑼、詹介卿 道具設計:詹介卿、彰化永靖詹家民俗特技團、 桃園許厝港許家班振德壇 合作共創弄鐃團體:桃園許厝港許家班振德壇、 彰化永靖詹家民俗特技團 演出⼈員:林⽂尹、温其偉、林乘寬、郭爵愷、 許偉倫、許偉翔 製作⼈:王嫈綠 ⾏政宣傳:林春輝 視覺設計:羅⽂岑 錄影:Amandine Dubois 前台⼈員:李宜純、陳品璇、徐驊均、⿈笙 陳珺嵐、⼒⼠航
圓劇團是⼀根⽣於台灣的國際當代⾺戲創作團 體,專注於藝術表現及詩性的演出。希冀發揚當代⾺ 戲的精神,並拓展表演者的創造⼒,在當代⾺戲的舞 台上,持續提供真實具藝術深度的表演。劇團集結著 多元跨域的藝術家,探索當代⾺戲的多元型式與語 彙,企圖打開不同的觀看⽅式與想像,致⼒於:
圓劇團
⼀、台灣當代⾺戲的演出與創作 ⼆、以無牆藝術的概念進⾏⼾外公共場所的表演 三、建⽴⼀個當代⾺戲創作平台,以扶植更多的⾺戲藝術 家與創作 四、以影像藝術的概念,嘗試⾺戲雜技為主體的錄像實 驗,開拓多元的藝術表現⽅式 五、尋求藝術創作上國際合作和演出的機會與交流,創造 ⾺戲更寬闊的可能與發展 六、應⽤社會⾺戲的概念,以教育與交流互動的⽅式,發 揮教育性、⼼理性的社會性功能
圓劇團 02-27093852 thunarcircus@gmail.com 臺北市⼤安區安和路⼀段127巷29弄11號四樓 http://www.thunarcircus.tw
感謝 協辦單位:臺灣當代⽂化實驗場 場地合作:國家表演藝術中⼼國家兩廳院 贊助單位:⽂化部 ⽀持創作:臺灣當代⽂化實驗場2018Creators進駐研發/ 創作計畫、 臺北表演藝術中⼼創意節⽬前期展演計畫、 ⽂化部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計畫、 羅曼菲舞蹈獎助⾦計畫、 雲⾨創計畫獎助創作 感謝:王妍珳、林采韻、林詩于、邵⼤倫、侯昱寬、 施賢琴、胡耀升、孫逸瀞、莊貴涵、莊秉衡、 陳怡吟、陳思蓉、陳 彥、楊若琳、趙崇閔、 劉⽵晴、詹介卿、林育全、 彰化永靖詹家民俗特技團、 桃園許厝港許家班振德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