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地質景觀
貓公石 攝影、文/洪清漳
海藻妝點的貓公石
886
SCIENCE MONTHLY 2015.12
在金門古寧頭和烈嶼埔頭一帶海岸,有一 種俗稱「貓公石」的岩石分布,其外觀為 紅褐色蜂窩狀多孔洞的鐵質膠結。由於景 觀特殊,成為觀光的景點。王鑫(2004) 認為「貓公石」是紅土層中的鐵質富集, 混合黏土而形成。宮守業(2006)認為貓 公石即是土壤學所謂的鐵網紋(plinthite) 進一步變化形成。先在紅土層之下,金門 層最上部高嶺土質砂礫岩中形成,當具有 鐵網紋膠結的岩塊崩落後,進一步受海水 沖刷成為貓公石。
色彩富麗多變的貓公石
貓公石的硬度、孔隙以及顏色,隨著距海 遠近而改變。離海越近,顏色也就相對越 深,硬度也越大,孔隙也更加的深。海蝕 不斷地沖刷下帶走了較輕的元素,剩下的 一些如鐵之類較重的元素,改變了貓公石 的形貌,可見海水對貓公石形成的重要性。
蝕刻呈淺盤狀的貓公石 形狀多變的貓公石
貓公石海岸景觀
蜂窩狀的岩塊
藍天白雲下的貓公石海岸
Vol.46 No. 12
887
NEWS FOCUS
伊波拉疫情即將告終 最 後 一 位 已 知 的 伊 波 拉 病 患, 是 非 洲 幾 內 亞 的 一 位 僅 數 周 大 的 女 嬰。 在 幾 內 亞 首 都 柯 那 克 里( Conakry )的 醫 療 中心照料下,她已於
11 月康復。這個
女嬰是由一位受伊波拉病毒感染的母 親 所 生 下, 但 母 親 已 因 病 逝 世。 接 下 來, 幾 內 亞 只 要 再 經 過 世 衛 組 織 所 規 定的
42 天觀察期,確保期間內皆無新
病 例 產 生 後, 就 可 宣 布 從 疫 區 除 名。 過去疫情更為嚴重的賴比瑞亞與獅子 山 共 和 國, 都 已 在 日 前 除 名, 幾 內 亞 為目前唯一仍然和伊波拉病毒搏鬥的 國 家。 自 疫 情 爆 發 以 來, 伊 波 拉 病 毒 已奪走超過
11300 條 生 命, 絕 大 多 數
犧牲者都在上述三個西非國家。
幾內亞曾因嚴重的伊波拉疫情而關閉學校長 達 3 個 月,直 到 2015 年 初 才 重 新 開 放。圖 為當時回到學校的女孩薩菲亞圖。
http://www.who.int/csr/disease/ebola/en/
(UNMEER, https://goo.gl/x9S7AV)
火衛一將被拉扯成碎片? 火衛一( Phobos )距火星表面僅距約
6000 公里,是
目 前 已 知 離 行 星 最 近 的 衛 星。由於離火星很近, 其 繞行火星的速度大於火星自轉的速度。火衛一上有 一巨大隕石坑,名為「斯蒂克尼( Stickney )」。一 直以來科學家認為這些裂谷是因隕石撞擊,導致火 衛一表面龜裂而成。然而, NASA 的最新研究發現火 衛一上的大量裂谷其實是受因受火星潮汐力的影響, 正在持續擴大中,預計火衛一將會被撕碎。
NASA 行星學家哈佛( Hurford )表示,經他的研究團 隊分析後,發現這些裂谷的走向並非以隕石坑為中 心 破 裂, 且 還 發 現 某 些 裂 谷 生 成 時 間 較 年 輕,推測 這 些 裂 谷 並 非 因 隕石撞擊而成。 經 計 算 後,科學家 認為這些裂谷是因火星潮汐力影響,經拉扯後形成。
NASA, Mars' Moon Phobos is Slowly Falling Apart, https://goo. gl/0XQMsi, 2015/11/11.
888 SCIENCE MONTHLY 2015.12
(NASA)
NEWS FOCUS
沙丘會唱歌的祕密 旅行者走在沙漠中,經常會聽到沙丘發出神 祕 的聲音,這些聲音曾在達爾文旅行紀錄、《一千零 一夜》等書籍中皆有敘述,距今人類已經發現了
100 多處會發出聲音的沙灘與沙漠,如美國的
長島、馬薩諸塞灣、蒙古戈壁灘、智利阿塔卡瑪沙漠等。且這些沙子發出的聲音相當多樣,有 些會發出如轟鳴般的巨響,有些則會發出低音喇叭的聲音。 科學家利用雷達以及麥克風收集聲波,分析後發現,當沙子撫過表面,聲波會在沙丘地底下的 濕層、乾層間來回反彈,很多頻率的波會因此消散。但研究人員發現,大約
80 赫茲頻率波段的
波會在這些過程中被放大,進而變成人們聽到的低鳴聲。 N. M. Vriend, M. L. Hunt and R. W. Clayton, Linear and nonlinear wave propagation in booming sand dunes, Physics of Fluids, Vol. 27, 2015.
人類與蜜蜂的千年糾葛 長久以來,人類總是對於蜜蜂有特別的愛好。早在西元前
2400 年,蜜蜂就已
普遍出現於埃及的象形文字中。甚至在更古老的岩石壁畫中,也描繪著人類採 集蜂蜜的景象。而根據
Nature 期刊所刊登之最新研究,人類取用蜜蜂產品的
歷史最早已可追朔至新石器時代。 研究人員分析了數千個新石器時代農夫所使用的陶器,發現在土耳其地區的陶 器中,偵測出蜂蠟的化學指紋圖譜( chemical fingerprint )。蜂蠟在這些已有 9000 年歷史的陶器中殘留的可能原因之一,是蜂蠟被用作陶器的防水材料, 或者是增加食物甜度時遺留,顯示當時人類已有使用蜂蠟的習慣。 Roffet-Salque, M. et al., Widespread exploitation of the honeybee by early Neolithic farmers, Nature, Vol. 527: 226-230, 2015.
發現癌症轉移機制! 過去認為,癌症轉移是隨機發生,並無事前徵兆得以應對。事實上,癌症轉移 是預先決定的。臺大植微系副教授沈湯龍參與美國康乃爾醫學院國際研究團 隊,歷經 3 年研究,成功發現癌症轉移機制,並將研究成果刊登於 11 月
19 日
的 Nature 期刊。 在癌細胞轉移前,會先釋放胞外泌體( exosomes ),包裹重要的功能性分子。 胞外泌體表面的蛋白受體( integrins ),則會鎖定特定器官組織的位置,引領 分子順利前往,以便營造適合癌細胞轉移的環境。沈湯龍提及,未來癌症只要 藉由抽血,就可得知癌症病患是否具有癌症轉移的可能性與轉移的目標,由此 便可研擬適當的療法以阻止癌症轉移。 Hoshino, A. et al., Tumour exosome integrins determine organotropic metastasis, Nature, 2015.
Vol.46 No.12
889
2015
諾貝爾獎 特別報導
斯德哥爾摩皇家音樂廳─諾貝爾獎頒獎地點。 (Dan Lundberg, https://goo.gl/4xDtME)
914
SCIENCE MONTHLY 2015.12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頒獎典禮完畢後,諾貝爾獎得主們至此參與晚宴與舞會。
今
年的諾貝爾獎出現了幾項紀錄,首先,諾貝 爾 獎 在 1901~2015 年間,已累 積 900 位 桂
冠得主。再者,今年出現了第一位女性華人諾貝爾 獎得主屠呦呦,並首開中醫得獎的先例。在這每年 一度的盛事當中,讓我們一同回顧過去諾貝爾獎的 特殊紀錄。
神祕的提名名單 許多人都對諾貝爾獎的提名人選感到好奇。其 實,每年的提名名單都會由諾貝爾基金會保密
50 年後才公布。在回顧這些名單時,就會發現
一些特別的趣事,例如著名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他在物理獎與生醫獎總共
被提名了 32 次,但沒有一次獲獎。當時有專家
認為,佛洛依德的研究並未具備成熟的科學價值。
最年輕獲獎 在 30 歲前拿到諾貝爾獎絕非不可能,但至今只有
2 人 跨過門檻,一 位 是 2014 年以 17 歲 之 姿獲
得和平獎的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 ,另一位
市政廳之「金廳」─ 晚宴後,屬於諾貝爾獎得主們的舞會在此展開。 (Henrik Palm, https://goo.gl/NghHoH)
則是 1915 年因 X 射線分析晶體結構的研究,而
獲得 物理 獎的布 拉格(Sir William Lawrence
,當年他僅有 25 歲。 Bragg) 跨領域得主
高中時期的化學課,我們背了許多電負度、共振結 構、混成軌域等理論,這些都出自於鮑林(Linus ,1954 年,他因為在化學鍵領域 Carl Pauling) 的卓越貢獻而獲得化學獎。他可說是對 20 世紀
的化學界影響最深的人之一。另外,1962 年,他
也因參與反核運動而獲得和平獎。他是至今唯一 獨得兩個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
12 月 10 日 為 諾 貝 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逝世日,同時也是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
日子,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除和平獎在挪威奧 斯陸)展開盛大的活動。歡慶的同時,我們也期待 下一個諾貝爾獎與科學史詩的誕生。
市政廳之「藍廳」─瑞典皇室將與得主們共進盛大的晚宴。 (Henrik Palm, https://goo.gl/L3dCNm)
Vol.46 No. 12
915
(Kitasato University)
2015 諾貝爾生醫獎
寄生蟲病依舊 糾纏人類
大村智(Satoshi Omura),1935 年生,日本微生物學家。
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1930 年生,愛爾蘭寄生蟲學家。
屠呦呦 ,1930 年生,中國藥學家。
(Bill Denison/Drew University)
(Jin Liwang/Xinhua)
寄生蟲病困擾人類數千年,獲獎者開發之新藥物,對最 具破壞性的數種寄生蟲病提供革命性治療。
916
SCIENCE MONTHLY 2015.12
作者
施秀惠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臺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董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學測國文科專案研究員。
今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之貢獻為研發抗寄生蟲藥物,大幅提
體晝伏夜出,夜間始出現於末梢血管,范教授團隊不辭辛
升人類健康。相較於傳播迅速且致死率高的病毒和細菌性疾
勞,實施夜間全民抽血檢驗;一經篩檢確認,立刻投藥治療,
病,世人對久遭忽視之寄生蟲病明顯陌生而無感;而始於
並在全島定期噴灑殺蟲劑,力求撲滅病媒蚊。然而歷時 3 年
1901 年的諾貝爾獎,百餘年來亦僅兩度獎勵寄生蟲學成就: 1902 年羅斯發現瘧蚊傳播瘧疾、1907 年拉韋朗發現原生
卻成效不彰,遂大刀闊斧,仿照霍京醫師前例,在食鹽中加
入微量殺蟲藥物海喘散(Diethylcarbamazine),同時全
動物瘧原蟲為瘧疾病原。輿情遂有「看不懂」之質疑:為何
面停售普通食鹽,所有居民無論是否得病,皆食用政府配給
如此懷舊復古,獎勵遠離我們已久的寄生蟲治療藥物研究?
之含藥「健康食鹽」。
諾貝爾委員會洞察世事,頌詞開宗明義,振聾發聵:寄生蟲
海喘散包衣食鹽防治計劃成效卓著 : 自民國 63~66 年間,
病困擾人類數千年,導致全球嚴重健康問題,尤其影響最貧 窮的人群,成為改善健康與福祉之障礙。獲獎者開發出之新 藥物,對最具破壞性的數種寄生蟲病提供革命性治療。
大小金門分別施行半年和 4 個半月後,感染率歸零。而後連
續 8 年驗血追蹤,皆未發現微絲蟲蹤跡,證實血絲蟲症已在 金門地區根除。范教授榮獲多項獎勵,隨即捐獻獎金於 69
年設立「范秉真教授寄生蟲學研究論文獎」,激勵年輕學子
臺灣和三種寄生蟲病間關係不一:瘧疾偶有外來病例,河盲
投身寄生蟲學研究,延續至今。
症從未發生,而象皮病確曾荼毒金門地區。本文側寫諾貝爾 獎示眾而不容忽視之三病,尤著重於臺灣前輩寄生蟲學家的
血絲蟲症常識已藉文創作品普及傳播,醫師作家汪湘琦撰寫
貢獻。
之〈無卵頭家〉,76 年獲得第一屆聯合文學新人獎短篇小 說首獎,隔年改編為電影。描寫澎湖流行一種怪病,患者陰
范秉真教授一網打盡班氏血絲蟲
囊腫大達數十倍,不僅影響外觀更妨礙行動,部分患者忍痛 割除,雖能順利跑船成功創業,卻也成為無卵頭家,中斷香
俗稱象皮症之淋巴血絲蟲症,目前感染全球 120 萬餘人,
火而衍生人倫悲劇。小說生動描述村民對此病之茫然困惑:
威脅 58 個國家近 1 億 2 千萬人口,其中逾 90% 係由隸屬
「蚊子這麼小的嘴巴,怎能吹出如此巨大的卵袋?」;評審
圓形動物門之班氏血絲蟲(Wuchereria bancrofti)引發。
委員雖決議發給首獎,卻仍在評審會議中提問:「真有這種
成蟲寄生於人體淋巴系統,雌雄異體且為卵胎生,交尾後產
寄生蟲嗎?」展望科普,路漫漫其修遠兮,有待上下而求索。
出第一期幼蟲(即微絲蟲),蚊子吸食人血時攝入,在蚊體 兩度蛻皮發育為感染性第三期幼蟲;再度吸食人血時注入人
默沙東藥廠永久支援河盲症防治
體,幼蟲移行至淋巴管,蛻皮兩次後發育為成蟲。阻塞淋巴 管,導致水腫、肢體腫脹如象腿、陰囊腫大喪失生育力等長
河盲症之病原蟠尾絲狀蟲(Onchocerca volvulus)亦為血
期病變。
絲蟲,但傳播者為黑蠅。微絲蟲在皮下組織移行引起強烈發 炎反應,發癢疼痛且可形成纖維性結節,若發生於眼部則可
臺灣曾遭班氏血絲蟲荼毒,澎湖、金門和馬祖等離島之感染
因慢性結膜炎而視力受損,甚至永久失明。黑蠅生活於人類
率皆逾 10%,根除成就首推范秉真教授。范教授自民國 58
生活仰賴之河川,此症因此得名。
年起,積極展開金門地區血絲蟲防治工作。由於微絲蟲在人
Vol.46 No. 12
917
直徑約 50 公分的光電倍增管,外層的玻璃,是由日本吹 玻璃技師細心做出來的,同時訓練一批技師,將光電倍增
管的電極等元件,一層一層的裝好,放進玻璃管裡面。再 接著用高溫融封玻璃管,一邊也確定壓力穩定沒變形之後, 再將電線放入光電倍增管連接電極、電線拉出的地方做最 後的防水封裝。1994 年 7 月,光電倍增管完成。讀出訊
號的電子設備、物理理論模擬軟體,在籌備階段也跟著一 起研究。在硬體準備就緒後,所有電子設備全部運到地底 下大水槽的正上方,準備做即時數據監控。
無論是神岡大水槽或是超級神岡大水槽,都沒能找到質子 衰變的事件。讀者可能會疑惑:「如果神岡大水槽一直都 沒有達到原本希望達到的實驗目的,為何還會再花那麼多 錢、升級擴建變成十倍大的超級神岡大水槽呢?」最關鍵 的原因是:「神岡大水槽意外的在 1987 年 2 月,測量到
大麥哲倫雲中超新星 1987A 爆發時產生的微中子。」
在 1987A 爆發的光線來到地球的 3 小時前,世界各地有
三台微中子探測器同時偵測到微中子爆發,廣泛接受的理
由是微中子於超新星爆發時,比可見光更早被發射出來, 而不是微中子比光速快。這三台微中子探測器分別為:日 本的神岡大水槽,美國的厄文 – 密西根 – 布魯克海汶偵測
器(IMB),俄羅斯的 BAKSAN 偵測器。神岡大水槽因為 有了意外的微中子訪客而爆紅,促成了超級神岡大水槽計
劃。而原本希望量測質子衰變的目標,也中途改為以大氣 微中子的研究為主。
加拿大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實驗地點位於 2100 米深
的鎳礦中。跟超級神岡大水槽的 1000 米深的砷礦比起來, 還要再深 1100 米。在地底下 2100 米深,主要是為了隔
離地面上的各種背景雜訊。觀測站上方,承受巨大的壓力, 因此使用特殊錨杆技術支撐住。
926
SCIENCE MONTHLY 2015.12
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中,有一個直徑 12
米的球形容器,裡面裝有 1000 噸重水,容 器壁用丙烯酸脂製成,厚度 5 厘米。在這容
加拿大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 (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SNO)
器的外面有一個直徑 17 米的偵測球,在偵
測球裡面安裝了 9600 個光電倍增管,用於
偵測契忍可夫光。為了給予浮力與輻射屏蔽, 整個探測器浸泡在直徑 22 米、高度約 34 米、
裝滿普通水的圓柱形腔體中。
早 於 1960 年 代, 就 已 有 美 國 Homestake
實驗獲得關於太陽微中子抵達地球的測量數 據。在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之前,所有實 驗都只觀測到大約為標準太陽模型所預測的
微 中 子 數 量 的 1/3 至 1/2。 這 被 稱 為 太 陽 微中子難題。幾十年來,很多理論被提出來 解釋這效應。其中一個是微中子振盪假說。
加拿大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主要觀測太 陽微中子。在太陽微中子理論中,有三種產 生微中子的衰變: 一、在電性流交互作用裡,微中子將重氫裡 的中子變為質子,並且釋出一個電子。 二、在中性流交互作用裡,微中子離解了重 氫,將其分裂成中子、質子。
1984 年,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物理學
教授赫伯特· 陳(Herbert Chen)指出,重
水是製作太陽微中子探測器的優良材料,因 為可以清楚分辨三種微中子與電子微中子, 適合研究太陽微中子振盪。1990 年,實驗
計畫正式被批准。在這實驗裡,當微中子與
重水交互作用時,會出現電子以高速移動經 過重水,因契忍可夫效應而產生藍色光錐。 利用光電倍增管可以偵測出光訊號。
三、在電子彈性散射裡,微中子與束縛於原 子裡的電子發生碰撞。
在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中,以上三種產 生微中子的衰變,每天都可以量測得到。
2001 年 6 月 18 日,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
站因為透過研究這三種太陽微中子衰變,也 確定了微中子會轉變至其他種類的微中子, 產生微中子震盪,確認了微中子震盪理論。
物理獎的未來 微中子的研究風潮,仍然在高能物理科學界 如火如荼地進行者。因為研究微中子而發表 優秀實驗結果的團隊,依然很多。明年的諾 貝 爾 物 理 獎, 會 不 會 又 是 給 高 能 物 理 實 驗 呢?會是哪一個團隊呢?每年的十月份,總 讓人充滿期待。
Vol.46 No. 12
927
2015 諾貝爾經濟獎
解開貧窮的枷鎖─迪頓
健康是 脫貧的 首要。 迪頓(Angus S. Deaton),1945 年生,蘇格蘭經濟學家。
934
SCIENCE MONTHLY 2015.12
(Denise Applewhite, Princeton Communications)
作者
莊奕琦
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政治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曾任政大經濟系主任,社科院院長及臺灣研究中心主任。
2015 年諾貝爾經濟獎,頒給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
孩,接受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邀請擔
展綜合性的貢獻。迪頓教授由個體的消費行為分析、跨期消
價格與數量指數等文章。在實證研究方法上,則發展如何結
費決策的個體與總體的分析、乃至貧窮的衡量、減貧與提升
合橫斷面(cross-sectional)與時間序列(time-series)
迪頓(Angus S. Deaton),表彰他在個體、總體與經濟發
福利的經濟發展等,做了全面而系統性的研究,探討影響長 期經濟發展的核心關鍵。誠如 1995 年經濟獎得主芝加哥大 學的盧卡斯(Robert E. Lucas Jr.)教授所言,一想到經濟
發展,所有經濟學家很難再去思考其他的問題。
如何走上經濟學之路
任計量經濟學系主任,期間發表有關最適租稅、偏好結構、
資料來建構擬追蹤資料(pseudo panel data),不僅可有
效降低樣本估計的偏誤以提高估計的準確性,更重要的是, 還能估計個人的跨期決策行為。1980 年,他與米爾鮑爾 (John Muellbauer)在著名的《美國經濟評論》共同發表
具彈性需求結構的近似理想的需求系統理論(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論文,並於同年共同出版《經濟學與消 費行為(Economics and Consumer Behavior)》專書。
迪頓生於 1945 年 10 月 19 日英國愛丁堡市。父親為土木 技師,母親為木匠之女,由於他的父親非常重視教育,毅 然將 13 歲的他送去當地學費高昂的名校費茨書院(Fettes
消費與貧窮
College)就讀,也因此迪頓年少即會彈鋼琴、大鍵琴和雙
消費決策通常會受到本身物價、一般物價與所得的影響。代
的傳統學究式教學並未能引起他的興趣,而風靡一時的橄欖
smoothing)的偏好下,分別發展出莫迪利安尼(Franco
簧管,對數學也頗有天分。他隨後進入劍橋大學,當時數學
球又過於粗暴且難以駕馭,以致他的大學生活可謂漫無目 標。直到校方見其學習不彰而要求離校時,為了不讓他父親 失望,他便想學些拿手的數學相關學門,此時經濟學躍入眼 簾,從此一頭栽進經濟學的世界,展開他多采多姿的經濟學 家生涯。
表性個人跨期模型的消費決策在平滑消費(consumption
Modigliani) 的 生 命 週 期 假 說(life-cycle income
theory)與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恆常性所得假 說(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兩套理論。此兩理 論認為,暫時的所得增加經消費平滑後對當期消費的影響甚
少;但迪頓的個體資料實證後則發現影響極微,甚至沒有。 經濟現象是一種累積過程,任何短期衝擊(機運或景氣),
大 學 畢 業 後, 他 曾 短 暫 在 英 格 蘭 銀 行 工 作, 之 後 迪 頓 又
都會隨時間累積強度;故任何初期的橫斷面差異,長期累積
回 到 劍 橋, 並 和 他 的 第 一 任 妻 子 伯 恩 賽 德(Mary Ann
後就會呈現愈形不均的差異趨勢。迪頓更重要的發現是,若
Stone)研究消費行為,他不滿意當時的線性支出系統理論
所得與消費的波動性,從而推翻代表性的個人總體模型,而
與實證解釋的限制。他認為一個好理論應可合理解釋不同的
果相互背道而馳的現象,被稱為迪頓的弔詭(Deaton’s
Burnside) 結 婚。 在 劍 橋 時 期, 首 先 跟 史 東(Richard
按照恆常所得理論來看,暫時性所得的波動性將遠大於恆常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中,固定結構形式的假設
強調個體決策的異質性。這種個體行為與總體行為的資料結
實際現象,因此不斷思考建構更理想的消費理論。
Paradox)。
1974 年,他因優異的研究成果而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1975 年,伯恩賽德因乳癌過世,他帶著兩個未滿五歲的小
消費與儲蓄行為是所得的重要決策,而所得又決定生活的水 平與福利,尤其與消除貧窮 (poverty reduction)有關。 Vol.46 No. 12
935
傑出學者 專訪
在實驗中找回好奇心的癌症醫師
陽明大學臨醫所教授楊慕華專訪 作者
趙軒翎
本刊主編。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畢業,從生科領域叛逃後,現在是科學傳播領域的小小兵,努力磨練兵器和戰鬥力。
楊慕華
榮譽:
現職:
2015 年 第 13 屆有庠科技論文獎生技醫藥類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
徐千田癌症研究傑出獎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2012 年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2011 年 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生命科學組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癌症轉移的分子機制、頭頸癌臨床研究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主治醫師 經歷:
研究領域:
光是今(2015)年,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楊慕華
「剛開始的時候覺得適應不良,不知道怎麼從那麼厚的書中
就獲得兩個獎項的肯定,包括「有庠科技論文獎」和「徐千
快速吸收。」面對醫學系厚重的原文書、繁重的課業壓力和
田癌症研究傑出獎」,其中有庠科技論文獎得獎理由讚揚他
緊鑼密鼓的考試,楊慕華說當時的自己念得非常吃力和挫
的研究「在觀念上提供了突破性見解」、「研究成果自基礎
折。「這些東西就算很認真,也不像高中會有念完的一天。」
及醫藥科學觀點來看皆極重要」。他同時也是臺北榮民總醫 院腫瘤醫學部醫師,但在他身上看不到大教授、大醫師的架
除此之外,楊慕華也發現自己的雙手非常不靈巧。他回憶醫
子,而是個笑瞇瞇、親切和謙沖的學者。
學系五年級時的外科實驗課時,同學們輪流幫狗開刀,同學 們大多都能順利完成手術,但只要輪到他往往都不是很順
用努力補不足 市場買豬皮練縫針
利,讓所屬的小組拿到低分,也引發同學的不悅。「不要給 楊慕華開刀!只要換他開刀,狗就會死!」類似的狀況也發
家中三個男生,楊慕華是最小的那一個,和大哥差了 6 歲、
生在他到外科實習的時候,他說老師也曾當面訓斥:「你到
和二哥差 4 歲,從小被兩個哥哥帶著念書、盯著考試成績長
底有什麼問題,怎麼會手這麼笨!」
往往也能拿到不錯的成績,但是到了進入醫學系後才遭遇到
即使一次一次受挫、氣惱,楊慕華並沒有因此放棄,為了克
讀書的困境。
服手的障礙,他跑到傳統市場買了一塊豬皮,一針一線反覆
大。楊慕華形容求學時的自己就是一個很認真念書的學生,
956
SCIENCE MONTHLY 2015.12
練習縫傷口的技巧。他抱持著勤能補拙的心態,告訴 自己即使無法做到出眾,但至少可以做到不比別人差。
近三十歲才遇上出軌的青春期 在結束七年的醫學教育訓練後,楊慕華申請成為臺 北榮總內科部的住院醫師,然而這卻只是排除了沒 有把握的外科後的選擇,他內心還沒想好未來的路。 內科部又可細分為八科,要訓練三年後才會分科,對 楊慕華來說做決定的時間又可以再延後三年。在內科 住院醫師訓練時,他都能很順利完成分內的工作,不 管是記憶各種臨床資訊、閱讀文獻和口頭報告都難不 倒他,似乎是找到了合適的歸屬。
「我從小到大好像都在所謂的『正 軌』上,從來沒有做過一件事情 是出乎別人意料之外。」
即使楊慕華知道自己能夠勝 任內科醫師的工作,但要順 著這條路很平順的走下去 做一輩子,心裡卻產生了 抗拒。「因為成績好就 念醫學系,不知道選 什麼科別就選內
(林郁鈞攝影) No. 12 Vol.46
957
G F = 1 . 1 6 6 3 6 4 × 1 0- 5 G e V - 2
恩里科.費米 Enrico Fermi
美籍義大利裔物理學家 實驗結果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假設得以被驗證, 這就是﹁測量﹂;
(1901-1954)
倘若不然,那就是﹁發現﹂。
193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There are two possible outcomes: If the result confirms the hypothesis, then you've made a measurement. If the result is contrary to the hypothesis, then you've made a discovery.
倘若不然,那就是「發現」。
Enrico Fermi
可沿邊緣裁剪
There are two possible outcomes: If the result confirms the hypothesis, then you've made a measurement. If the result is contrary to the hypothesis, then you've made a discovery.
美籍義大利裔物理學家
一種是假設得以被驗證,這就是「測量」;
193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實驗結果有兩種可能:
G F = 1 . 1 6 6 3 6 4 × 1 0- 5 G e V - 2
恩里科.費米
(1901-1954)
美籍義大利裔
物理學家
年諾貝爾
物理獎得主
可沿邊緣裁剪
There are two possible outcomes: If the result confirms the hypothesis, then you've made a measurement. If the result is contrary to the hypothesis, then you've made a discovery.
實驗結果有 兩種可能: 一種是假設得以 被驗證, 這就是「測量」; 倘若不然, 那就是「發現」。
1938
Enrico Fermi
恩里科•費米
(1901-1954)
G F = 1 . 1 6 6 3 6 4 × 1 0- 5 G e V- 2
ST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