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報導2018年9月 441期

Page 1

科學月刊姊妹刊物

SciTech Reports

創刊於1982年

1

每月15號出刊

科技報導 441 S c i Te c h

Reports

2018.9月號

scitechreports.blogspot.tw

南科考古遺跡之鏡─臺灣 5千年前的古代環境與生活投影- 4 臺灣大學2018年畢業典禮 揚帆待發 乘風破浪 祝福滿滿 盧志遠博士致詞全文- 8 化合生活的美好點滴─第一化妝品工廠黃國芬專訪- 10 麻疹流行後的省思- 14 從麻疹風波,回放過去抵禦該疾病的限時縮影- 16 科技部推動農業科技 產學連動燃出輝煌火花- 22 瑞寶技轉疫苗技術 迎戰豬藍耳病成果不俗- 23

興大攜永豐餘何壽川等人 推動臺灣原生食藥用植物保種 【本刊訊】永豐餘集團何壽川與其夫 人張杏如,5 年來以私人名義全額贊助中 興大學農資學院推動「臺灣原生食藥用植 物保種教育中心計畫」,現已設置保種教 育中心,完成 648 種食藥用植物之培育保 種、臺灣原生種活性分析,並開發月桃飲 品及保養品等。

長的研究團隊,針對臺灣原生食、藥用植 物進行蒐集、保種及活性探索研究。 為呼應何壽川對臺灣原生種源的珍惜情 懷,研究團隊找尋臺灣植物資源中可供為 食材或用以保健、治療疾病、具有藥用活 性潛力功能等的植物,5 年內便蒐集到薑 科、五加科、薔薇科等共 111 科 303 屬 648

興大於今(2018)年 8 月 12日,在惠蓀

種食、藥用植物,並於惠蓀林場及新化林

林場舉辦「臺灣原生食藥用植物資源與開

場進行相關培育工作。此外,為了發掘所

發討論會」,邀請何壽川、前中研院院長

保種植物於醫藥、保健功能發展的可行

翁啟惠、興大校長薛富盛等人及台灣利

性,該計畫同時進行植物成分活性研究,

得、大江生醫等生技產業與會,就保種資

目前已發現土肉桂、南投月桃、金櫻子等

源成果的後續開發進行實質的討論。臺灣

多種植物,皆具有開發為預防代謝症候

的地理氣候條件得天獨厚,在這僅3 萬 6 千

群、癌症等醫藥保健產品的潛力。

餘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蘊育了超過 4600 種 植物種,而其中的臺灣特有種植物就佔了 約 1/4,多樣化的自然資源為臺灣的至珍 瑰寶。然而,面對全球環境急速變遷,臺 灣也面臨著許多物種消失或滅絕的問題, 如何確保臺灣原生植物物種永續保存及維 持生物多樣性,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科技報導》稿約

興大校長薛富盛指出,此長期工作所

學界、政策、產 業訊息外,並有學者專家針

累積的豐碩成果,除了是興大同仁辛苦的

對科技(含醫療)政策、教育、產業相關的時

努力外,更要感謝壽川先生和夫人對土地

事發表評論或提供專業意見。竭誠歡迎關心

和自然資源的高度關懷與支持,使此一具 規模的研究成果能被完成。研究團隊所開 發、應用於飲品及保養品製作的月桃萃取 技術,已與生技公司合作並完成產品生 產,而該計畫成果更與「山村再造計畫」

的經營理念,希望藉由興大的專業團隊,

及大學社區關懷責任結合,協助惠蓀林場

從臺灣自然環境中,找尋具備食用、藥

週圍部落居民於原住民保留地上種植所蒐

用或加工用途潛力的本土植物物種,並進

集的優良品種月桃。未來,興大將繼續結

行種原調查與保存,研究、開發其永續利

合校內外研究團隊與產業界,共同開發臺

用模式,期在確保臺灣農業的永續發展之

灣珍貴的自然資源。

餘,也兼顧生態保育、維持生態多樣性。

生態保育、植物分類、天然藥物開發等專

當期介紹請見24版

本刊為科技新聞刊物,除了提供當月重要的

永豐餘集團憑藉「環保、永續、利他」

因此,中興大學副校長黃振文召集興大在

科學月刊9月號【大麻】上市!

新聞來源 〈興大與何壽川、張杏如夫婦推動臺灣原生食藥用植物保 種 成果豐碩〉,中興大學,2018年8月13日。

臺灣科技發展的您,就上述方向踴躍投稿。 寫作時請依照稿約: 一、 避免學術專業論文寫作格式。 二、 字數盡量在 2000至 5000 字內,可附相 關圖或表至多5張。

三、 請遵守著作權法,如有著作權爭議(包 括圖片),由作者自行負責。一經投稿, 即視同授權刊載。 四、 稿件刊出後將致贈當期刊物一本及薄酬 (稿酬將於刊出當月月底寄發,由第一 作者代表簽收)。 稿件請寄至 scimonth@gmail.com,註明

真實姓名、聯絡方式、服務機關或就讀學校, 並請於信件主旨中標示「科技報導投稿」。


產官學研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2

大的過去,小的留下—翻轉傳統濾材的過濾性能 【 本 刊 訊 】 物質分離(separation of substances)在污水處理及醫療診斷等過 程裡,都是相當重要的議題之一,唯傳統 如煮咖啡常用的濾紙等過濾材料,通常僅 能讓較小的物質通過。近日,美國賓州 一群機械工程師於《科學進展》(Science

添加劑種類與選擇更是為這項技術帶來無

癒膜的功能,並與其他專業團隊合作,開

限可能。

發更多自癒膜的應用層面。

自癒膜有許多潛在應用價值,如在偏遠

波斯契茲奇表示,可以直接幫助人們的

地區或戰區裡,醫師仍能利用這個材料執

科技一直以來都令他相當感興趣,這些發

行開放手術(open surgery),因為自癒

明也將用以應對人類所面臨的種種挑戰。

膜除了能用來阻絕某些物質、製造乾淨的

Advances)發表一種新的反向濾材(reverse

手術環境外,即使手術刀受到污染,也能

filter),奇異的特性將顛覆人們對過濾的

透過該膜體的特性將污染物留在外頭。此

直觀想像。

外,自癒膜也能安裝於馬桶上,在固體排

受細胞中的內噬作用(endocytosis)啟

遺通過的瞬間,將會引發臭味的氣體滯留

發,研究團隊研製出一種穩定液態材料,

在膜體上。未來,研究團隊將繼續強化自

且由於該材料能在被穿透後 自我修復,故名為「自癒膜 (self -healing membrane)」。 事實上,液態材料的性能其實 非常特別,只是過去膜工程多 著重在固態材料的開發上。儘 管近年已出現穩定液態層與多 孔固體相加的材料,然而完全 使用液體製作的膜體至今仍未 被探索過。 有別於傳統濾材依大小的 不同分離物質,自癒膜依據物 質動能(kinetic)這種特性來 「逆轉」人們對過濾的普遍認 知。機械與生物醫學工程助理 教授翁大新(Tak-Sing Wong, 音譯)表示,較小的物質受其 質量影響,通常也蘊含著較小 的動能,所以動能若不夠大, 便無法輕易穿越自癒膜。 該濾材的結構類似細胞膜, 除了具備水的成分外,還含有 一種能在液體與空氣間穩定膜 面(interface)的物質。研究 團隊利用皂模(soap film)打 造自癒膜原型,並將其組成加 以修飾、優化,以加強膜體的 固性(robustness)、抗菌性及 異味中和(odor neutralization) 等功能。此外,研究第一作者波 斯契茲奇(Birgitt Boschitsch) 也提到其它強化該材料的方式, 像是加入能讓膜體更耐久、或阻 隔特定氣體的成分等,豐富的

新聞來源

Birgitt Boschitsch Stogin et al., Free-standing liquid membranes as unusual particle separators, Science Advances, 2018.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產官學研

SciTech Reports

3

成大團隊與STAR實驗組 找到旋轉最快的物質態 【本刊訊】成功大學物理學系助理教授

員首次針對該電漿的旋轉進行量測,並有

其反粒子(anti - particle) 的自旋會與磁場

楊毅(Yi Yang)與其研發團隊,先前參與

機會對物理學上的強核力(strong nuclear

一致(aligned)或相對(anti-aligned)。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force)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National Lab, BNL)中的STAR實驗組 (STAR collaboration),並發現世界上 旋轉最快的物質態(state of matter)。此 外,該研究也獲選為科學雜誌《發現》 (Discover magazine)2017年度百大故事 (Discover's 100 top stories of 2017)第 38 名,並登上2017 年8月的Nature封面。

研究團隊將Λ超子(lambda hyperons)

秒旋轉約 1022 次,與自然界中其他系統

由RHIC的高能重離子碰撞中發射出來,

相比幾乎大上好幾(10 )個數量級,是

並量測衰變產物(decay product)的極化

迄今為止觀察到旋度最快的流體。楊毅表

(polarization)現象。過程中,為理解系

示,該物質令人難以置信的旋轉速度,目

統在動態上的演進(evolution),須將重

前沒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未來將繼續研

離子於爆炸過程中觀察到的新生粒子描

究這個有趣的物理現象。

繪下來,並改善這些模型,以釐清這些核

STAR 實驗組不但為全世界最重要的高能

物質是否存在一級相變(first order phase

核物理實驗之一,該實驗室的相對論性重

transition);其次,就是要觀察Λ超子與

離子對撞機(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der, RHIC)也是相當關 鍵的儀器。透過重離子(heavy ions)的能量碰撞(e n e g e t i c collision),便能產生名為「夸 克—膠體電漿(quark-gluonplasma)」的物質態,研究人

創刊於公元1982年1月 中華郵政北台字第1461號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局版台誌字第3034號 訂 閱:全年12 期1000元 劃 撥:0018482-3 科學月刊社 主 辦:台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 出 版 者:科技報導雜誌社 發 行 人:張之傑 執行總監:趙軒翎 總 編 輯:林翰佐 副總編輯:陳妙嫻 趙軒翎 蔡政修 編輯委員:王文竹 王伯昌 曲建仲 江建勳 李武炎 李志昌 李精益 林秀玉 林宮玄 黃正球 黃向文 黃相輔 周鑑恆 邱韻如 金升光 金必耀 門立中 紀延平 范賢娟 倪簡白 高啟明 高憲章 張大釗 張敏娟 陳妙嫻 陳彥榮 陳鎮東 景鴻鑫 曾耀寰 程一駿 程樹德 單維彰 楊正澤 葉李華 廖達珊 管永恕 劉宗平 鄭宇君 鄭運鴻 蔡兆陽 蔡孟利 蔡振家 蘇逸平 韓德生 嚴如玉 主 編:郭家銘 美 編:黃琳琇 業務經理:李金穗 業務助理:廖本翔 社 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77號7樓 電 話:(02)2363-4910 傳 真:(02)2363-5999 E - m a i l: scimonth @ gmail.com 印 刷:赫偉有限公司 《本刊長期徵稿,請見頭版稿約》

結果發現,所產生的夸克—膠體電漿每 14

新聞來源

Sylvia Morrow, Superhot material spins at an incredible rate, Discover Magazine, 2018.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科學文摘

科技報導

4

南科考古遺跡之鏡─ 臺灣5千年前的古代環境與生活投影 李匡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臺灣人類文化歷史的源起、 延續與斷裂,經常會隨著地下考 古材料的挖掘,而有令人讚嘆的 發現。臺灣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考 古遺址群的揭露,不僅憾動臺 灣400年的歷史,更展示著臺灣 5000年來在環境、人與社會方面 的內涵與意義。

遺址群出土 光輝再現

僅為臺灣西南部地區人類住居與開發過程

由中央研究院院士臧振華領航歷史語言研

提供了豐富、具體的證據,透過遺留與遺

究所考古團隊,耗費 20 年,於南科及其

跡,也找到許多關於整個臺灣古代歷史的

周邊 2000 多公頃的區域,先後進行了 4 個

線索,深受國內外跨領域學者關注。

階段的搶救工作,總計發現80處考古遺址

根據研究分析,文化物質遺留(remains)

(site)(圖一),並在其中 34 處大規模

的年代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約 5千年前,最

挖掘,執行總面積超到 12萬多平方公尺,

晚者在距今 3 百年前後,其中包括新石器

其出土的考古遺留與遺跡(feature),數

時代早/中/晚期、鐵器時代、平埔西拉

量龐大、類別繁多,在臺灣考古學研究史

雅文化時代以及晚近漢人文化的堆積。單

上堪稱首見。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龐大的資料群可

園區遺址群內,考古文化的多樣性,在 時間的縱深上可追溯長達 5 千年,這是島 嶼內其他地方還觀察不到的記錄。由於考

用以解決不計其數的考古問題,並填補臺 灣史前文化傳承與演化過程中失落的那一 塊。從這些出土的文化物質和生態遺留 裡,不難發現先前文化傳承的架構中沒有

古材料豐富且保存狀況極

記錄過的動植物物種,日常生活使用的器

為良好,該計畫遂成學術

物、活動現象和構築遺跡等,透過資料的

界和社會大眾的矚目焦

整理和分析之後,勢必能讓臺灣史前文化

點。出土的遺留包括陶

史的內容煥然一新。

器、石器、玉器、骨角 器、鐵器、銅器及玻璃器 等,當中也涵蓋部分植物 種子與動物骨骸等生態遺 留,總數高達 600萬件以 上;遺跡方面,主要包括 有墓葬、建築遺存、溝渠 和灰坑等,其中墓葬數目 累積有2400 具之多。

演繹先祖生活軌跡 南科考古遺址群的出土材料,提供了古 代社會永續經營的場域,也帶出現代社會 對環境變遷的體驗。透過出土文物的整理 分析研究,不僅能重建古代人類在臺南地 區生活的點點滴滴,這些資料也隱含著過 去 5 千年來臺灣西南海岸的環境變遷。 南科園區所在的地理位置,北有曾文

翻新臺灣史前文化

圖一:臺南科學園區考古遺址分佈圖。(作者繪製)

溪、南有鹽水溪,距今海岸線約 13 公里。 該園區為目前所見時間最早的考古文化遺

南科考古發掘在時間與

留,其出現在東北隅的南關里遺址和南關

空間上具變異性,且涉及

里東遺址(圖一),屬於臺灣新石器時代

面積廣大,為深入了解臺

早期的大坌坑文化;而其文化內涵堆積

灣古代歷史提供了關鍵性

的年代,推測形成於距今 4800 ~ 4200 年

的證據。這些考古材料不

前。根據遺址地層堆積的現象顯示,在當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科學文摘

時生活的年代,海岸線可能位於離遺址不 遠處。再者,根據該地生態遺留的觀察, 當時居民的生業經濟,除了狩獵、採集和 農作栽培之外,也經常有航海作業。海洋 生物資源、陸地哺乳類動物、少量的飛禽 以及遺址中出土的碳化稻穀和小米等,這 些遺留明確地證實了當時生業經濟活動的 內容和模式。

從出生到死亡都離不開海洋資源 園區內 2 處年代最早的遺址,位在與目 前臺灣西南部海岸線相距近 13 公里處, 附近地表高度約為海拔 3 ~ 8 公尺,且園區 周邊包括有 3 個不同的溪流水系由東北往 西南匯入鹽水溪。根據地質學和地理學的 研究顯示,更新世(Pleistocene)末期以 來,在全球海水面變化、河川作用以及 地質構造運動下,這些外在因素深深影 響本地的環境改變。陳文山等人在 2005 和 2012 年時,曾於研究中明確勾勒出臺 灣西南海岸線的變化和人類活動,而南科 園區正位於 5 千年前的西南海岸一帶(圖 二),意即當時的聚落就位在海岸邊,因 此遺址中也出現大宗的貝殼遺留。

靠海吃海的古聚落 南關里古代聚落以海蜷、牡蠣、魁蛤、 簾蛤、田螺、蜆科、雲母蛤和蜑螺等科的 採集數量最多,南關里東聚落的選擇更為 多樣,除了南關里經常見的貝種外,泥海 蜷、環文蛤、結毛蚶、血蚶等的遺留數量

圖二:距今 6000 年前臺灣西南部海岸線擬測圖。(陳文山、楊小青,2012)

SciTech Reports

5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科學文摘 物遺留之冠的便是魚骨。

科技報導

6

質飾品伴隨,分別配飾於身體不同部位

捕獲的魚類中,軟骨魚類有鯊、魟、

上。其中一貝玦(音同「決」,環狀的玉

鰩三類;硬骨魚類 1 9 種,包括黃花魚

珮)耳飾於墓主左顳骨側邊發現,另有

( Larimichthys crocea) 、 叫 姑 魚

多件璧形帶長條凹槽的玦形耳飾疊壓在

(Johnius grypotus)、鮸魚(Miichthys

一起,材質不一,包括:雲母蛤、蠑螺

miiuy)、星雞魚(Pomadasys kaakan)、

科螺蓋等。另外,也有貝鐲子分別發現

圖三:南關里東遺址出土,墓主

黃鰭鯛(Acanthopagrus latus)、

於 2 位墓主的手腕臂上,其中一種以龜甲

的頸部戴著一串以硨磲貝做成的

尖吻鱸(Lates calcarifer)、鯰魚

項飾。(作者提供)

(Silurus asotus)、河魨、斑海鯰(Arius maculates)、鬍子鯰(Clarias fuscus)、

圖四:此一墓主的頸部戴著一串 以灰鯖鮫牙做成的項飾。(作者 提供)

源,同時也說明就近汲取河海口水環境資 源的特性。 先前關於南關里和南關里東遺址動物遺

ephippium)製作而成。 南關里東遺址的墓葬遺留更為驚艷,該

carpio carpio)、尖齒鋸鰩(Anoxypristis

聚落共出土 83 具墓葬,其中 60 具尚稱完

cuspidate)、魟屬(Dasyatis)、鯊魚等

整。這些墓葬皆位於聚落內,只是埋葬的

22 類。這些魚骨的主人有的來自河海口

方式及地點有些不同,有的可以明顯看出

水域,有的則為大洋深海的魚種,牠們不 只作為當時聚落的食物資源,其中一小部

可思議的是,當時居民竟懂得利用窗貝

前聚落視它們為日常極為重要的食物資

另 一 個 則 是 以 馬 鞍 障 泥 蛤(lsognomon

鯔(Mugil cephalus)、鯉(Cyprinus

分還被用在製作器具和裝飾品上。更不

也不少,這些遺留充分地反映著這兩個史

笠螺(Cellana testudinaria)加工而成,

(Placuna placenta,亦稱雲母蛤)的殼來 製作貝刀,此一工具估計是收割稻穗及削 除根莖類果實表皮用,也將各類貝殼、魚 骨做成貝珠、貝鐲和耳環等飾品。因此, 除了生活資源外,也可以從這些墓葬遺留 中發現海洋資源的重要性。

壙穴(音同「礦穴」,即墓穴)的遺跡,有 的則無。甚至於有墓葬是將死者個體放置 於貝塚或當時還在使用中的灰坑,以致於 發現時多呈擾亂狀態。還有一種墓葬埋在 深達 70 公分的壙穴裡,並且有棺木殘片, 這也是目前臺灣最早以木棺埋葬的案例。 當中的陪葬品尤能反映出當時人們依海 維生的性格,如墓葬主人的身上為數不少 以各式硨磲(音同「車渠」,一種蛤類) 貝、豬獠牙或鯊魚牙串連而成之頸飾,以

留研究統計資料顯示,魚類遺留的數量遠

及用各類貝殼截磨而成之貝環,不僅貝

超過陸地哺乳類動物,該現象也說明了聚

珠、貝環及貝玦等飾品也是琳琅滿目,還

落居住地點與自然資源的關係。這 2 處古

墓穴裡的工藝直擊

有多以蜆殼製成的手環,多配戴於手腕或

代聚落對於海洋資源的利用極為廣泛、頻

從習俗面來看,當時普遍多將去世的

手肘一帶。其中幾位墓主的飾品相當特

繁,且明顯反映當時人類對周遭環境資源

親人集中埋葬在聚落住家附近,而這種習

別,包括以硨磲貝作成的項飾(圖三)以

的倚賴和利用,除了處處可見當時居民食

俗一直到相當晚近的原住民族群中仍可見

及灰鯖鮫鯊魚牙製成的項鍊(圖四);而

用後殘留的貝殼外,遺址中數量居所有動

到。南關里 14 具墓葬中,3 具墓葬見有貝

部份墓葬將貝殼覆蓋在死者的口鼻處的特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科學文摘

SciTech Reports

7

殊現象,目前尚無法理解。出土文物的林

注,這不僅是因為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亞

證與創造一般社會行為理論的一個場域,

林總總,突顯出強烈的海洋性格,似乎也

洲大陸和太平洋間,也由於南島語言的複

其意義甚是深遠。

意謂著海洋環境資源對當時聚落生活的重

雜性及史前文化與現住南島族群之間的可

要性與密切關係。

能連繫。值得一提的是,南科園區遺址群 出土的 2400具人體古骸是有關古代 DNA

守望南科考古遺存──

究最直接的材料,目前正與澳地利大學、

世界南島語族起源與遷移的實驗室

哈佛大學及夏威夷大學進行了合作,並提

臺灣具有特殊的地緣關係、複雜的生態

供了大量標本從事各項相關的分析研究。

環境、豐富的考古材料、多元族群共存的

此外,南科園區考古遺址群出土材料的豐

歷史過程及豐富民族學材料等極為優越的

富,對解決有關南島語族的起源和擴散問

條件,可望成為探討、檢驗人類文化行為

題,有機會提供更多有關古代南島民族由

模式理論與方法的最佳場所。遺憾的是,

亞洲大陸向海洋擴散的新證據與新理解。

臺灣考古學研究迄今一直未能對這方面的

南科考古遺址群帶給國際考古學研究的

議題提供比較深入的理解,即便在 21 世

最大貢獻,便是把臺灣考古學研究作為驗

紀,仍有相當多考古工作僅止 於遺址調查,分析研究上也多 半停留在文化物質的類比。 截至目前為止,考古隊已經 完成近 30 處遺址出土文物的整 理與分析,並同時進行了多學 科的科研合作,包括碳 14 年代 測定、古環境重建、古代生活 方式和聚落模式、製陶工藝技 術、石器材料來源、人類古食 譜、豬骨之型態學與遺傳學分 析、人體骨骼的健康指標和古 DNA 檢測,以及生命禮儀分析 等考古研究。 眾所周知,臺灣目前有約 50 萬人屬南島語族原住民,長久 以來臺灣也一直被視為這些族 人的原鄉,除了在語言上呈系 統性的演化關係,在人種上也 大都同屬於「海洋蒙古種」, 在文化上亦有許多共同特質, 顯示可能有一個共同的來源, 以及其散布的時代,也不致太 久遠。然而,關於南島語族究 竟啟源於何處、如何擴散,始 終是東南亞和太平洋人類歷史 上亟待解答的重要問題。 近年,不少語言學者、考古 學者、人類學者,甚或分子生 物學者,試圖對其進行探討, 但卻產生不同理論的爭辯。在 這些爭辯中,臺灣所能提供的 語言、考古和原住民遺傳基因 的資料,始終受到極大的關

延伸閱讀

1. 臧振華、李匡悌,《南科鼓文明》,臺東市:國立臺灣史 前文化博物館,2017 年 3 月。 2. 李匡悌,〈成本與抉擇:臺灣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的經濟 學觀察〉,《考古、歷史與原住民:臺灣族群關係研究新 視野》,臺北市: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頁 139-163,

2016 年 6 月。 3. 陳文山等,〈末次冰期以來臺灣海岸平原區的海岸線變 遷〉,《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62 : 40 - 55 , 2005 年。 4. 陳文山、楊小青,〈海岸變遷與人類活動〉,《地質》, 31(2): 72-75,2012 年。


科學文摘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8

臺灣大學2018年畢業典禮 揚帆待發 乘風破浪 祝福滿滿 盧志遠博士致詞全文 (轉載自《臺大校訊》1353期〈2018年畢業典禮 揚帆待發 乘風破浪 祝福滿滿 盧志遠博士致詞全文〉)

各位畢業同學,各位家長,郭代校長,

為我的助教研究獎學金比我們在臺全家的

航向最有挑戰的大洋,探索社會,展望世

各位師長,各位貴賓,大家好!謝謝郭代

收入還多幾倍!但以當年臺美生活水準相

界,迎接挑戰,就算一試未成,也可算是

校長的邀請,我非常榮幸地能在臺大畢業

比,只是夠一個清貧的學生在美國能活下

進步 ── 失敗為成功之母,就算屢敗屢戰

典禮的場合與大家見面,恭賀大家完成了

去。正在斟酌各種生活條件優劣以作決定

也是累積教訓,儲備能量,等待著那總是

這一個重要且令人興奮的里程碑。無論是

時,一位長輩對我說,各種環境生活條件

給有準備之人的幸運之神來敲門吧!

回顧過去或展望未來,站在這麼一個重要

都不是頂重要的,哪一個系所有最好的師

的時點,應該都是令人欣慰而充滿期望的

資與學習挑戰的機會就應該是最優先考慮

吧?

的。好吧!因此我就選擇了當時有五位諾

在 46 年前我也與各位同學一樣,抱著 興奮又期待的心情來參加臺大的畢業典 禮,我記得當天也是豔陽高照,當年的體 育館內還沒有冷氣空調,雖然滿身大汗, 卻也談笑風生好生興奮。雖有些不捨,但 更多的是如將離巢的小鳥,滿懷憧憬急著 想要衝上青天,闖一闖外面未知的世界。 現在各位可能也與我當年類似,正揚帆待 發,要探一探險!

貝爾獎得主的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後來 果然正確。我不但見識了許多大師的風範 以及學業的挑戰;連當時最擔心的紐約市 治安問題與超級大都會的複雜與龍蛇雜處 都發現是那麼有吸引力。在人文薈萃,藝 術風華,政商雲集,治安風險之中,獨立 求生在世界級環境中真是能多長見識。雖 然生活傢俱多是在垃圾堆中撿拾而來,生 活費用也全靠助教獎學金金額支撐,但自 立生存在無涯的競爭學研環境中,閱盡看

今天有此榮幸參與各位的畢業大典,我

清世界局勢的千變萬化,令我眼界大開,

想和各位分享我過去數十年的學思歷程與

對人生前途也反覆深思,對生命信仰也苦

人生歷練的幾個個人經驗,但願對你們將

思面對,這些都讓我終生收益良多。

面對前程選擇的機會與挑戰,有些參考價 值。

在大師的課堂上,我也見識到了師生如 行雲流水般的交相詰問。諾貝爾獎級的師

首先,無論是選擇繼續深造或進入職

長也從不吝的承認:“ Good question, I do

場,甚至創業,你都可以去!但你都應該

not know the answer, but I’ ll work on it and

去考慮在合理範圍下最頂尖,最心動的挑

tell you my study next time.”其謙虛認真

戰去嘗試,去探險。年輕氣盛,體力充沛

但自信而努力的風範令人印象深刻,眼界

就是你們當下最大的本錢!「小牛不識

大開,真正領會什麼叫做作學問 ── 學

虎」的勇氣更是「少年出英雄」的氣概!

與問!

第二點我要與各位分享的是:無論以 上是什麼選擇,都可以多嘗試投身志工, 不但可以因此多方探索,貢獻社會,也可 以培養自己前所未知的潛能與興趣。例 如,我大二時就從事義工去為當時新出刊 的《科學月刊》做校對。留學回國後任教 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時更是去拜訪當時科 學月刊社的社長劉源俊教授,他是高我 6 屆的臺大物理系學長,也是我在哥大物理 系的同門師兄,但我到哥大時他已畢業返 台,因此素未謀面,只是多聞其熱心通俗 科學普及教育,就向其請教。他立即介紹 我參加《科學月刊》的志工,因此認識了 好多滿腔熱情,無私奉獻的前輩,他們的 專業遍及各界,思想看法多元新奇。 若你終日只在自己專長的小圈子中, 如何能有機會認識這些各界的學術或社會 菁英份子?投入社會志工,志願工作社群 的組織內本就多元,意見分歧,通常要求 又極理想化而且嚴苛。但實際上社團又得 推動事務才能實踐理想,是吧?我當時以 最年輕的一個社員竟被推選做社長,這真 是一個最好而有效的教練場。為了經營, 我有機會也有必要得自學會計,帶領志工

我自己當年選擇了比較平順但也幾乎沒有

另外我們班上同學也有服完兵役就投入

在街頭發傳單作行銷,更難的是如何能為

退路的出國深造。在面對完全陌生的國

職場的,他挑了當年最尖端的電子計算器

《科學月刊》籌出基金,能夠不再寅吃卯

度,雖然儘量做好了充分的語言,心理的

的研製,後來更與幾位同儕創業專攻筆記

糧,隨時有斷炊之慮。當年曾有位極為熱

準備,但在幾無可能有家中經濟後援的情

型電腦,在當時這是站在創新風險刀尖上

心的清大李教授,他竟然把存摺和圖章都

況下,遭遇還是處處驚異,非常刺激,走

的冒險,投入了身家財產,歷經艱辛,後

交給科學月刊社,說是有需要就自行取用

一步算一步。

來竟成為世界級的資訊工業 ODM 廠家,

吧!這種熱情令人感動得淚下,但絕對解

對國家社會的經濟建設有極大的貢獻!

決不了問題,反而壓力爆表,極易弄得大

記得當年我也獲得了好幾個一流大學 研究所的全額獎學金,很興奮。Why?因

所以,趁著年輕的本錢與天真的衝勁,

家沮喪萬分,以致相互指責,弄的牢騷滿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科學文摘

天,灰心喪志,難以同行致遠。

獨角獸!造成成功的因素太多,自己的努

今天時間有限,我不在此詳述我們怎麼 渡過難關,如何奠下基礎,還創辦了《科

力只是其中一個絕對的必要條件!還不夠 形成充分的條件!

SciTech Reports

9

而且創業成功的機率是非常低的。 最後,我們可以說,每個人的興趣,期 望,才能,本質都大有不同,沒有任何一

技報導》此一免費贈閱的報刊雜誌。至今

世界先進因此具有自主量產的技術水

個公式可以適合每一位。「量才適性」可

《科學月刊》與《科技報導》已活了近 50

準,成軍兩年便大賺了數十億元。但不

能是最合宜的作法,作好自我度量,要有

年,還歷久彌新,雖不算是一本暢銷雜

幸 1997 遭逢世界記憶體 IC 大崩盤,數年

自知之明,發掘自己真正的興趣與喜好,

誌,但也一直默默地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

下來日本 DRAM 廠家十倒七八,世界先

知曉自己的個性,明白自己最重視的價值

宗旨,未變初衷!關鍵就在於能審視自身

進也難免困境,於是董事會決定放棄自主

觀,真願為什麼樣的目標與生活,以生命

的本質與初心,在競爭中能同心前進,求

DRAM,轉型晶圓代工產業。這對我們

來付出無悔的代價。而平平淡淡,安安份

長久而不貪近功。有言曰「路遙知馬力,

是空前挫折,記得董事長說:董事長與同

份的默默地作個別人眼中的平凡人物,但

日久見人心」。成功社團的領袖在某些方

仁只好抱頭痛哭!像是天崩地裂。但這也

卻是您摯愛親人心中的不平凡夥伴,也是

面來講比營利公司的 CEO 更難得多,完全

是一個創業契機。「上帝對你關閉了一個

一個很好而且正直與有愛的人生。當你離

得依靠你的領導力,說服力。這就是我在

門,可能就是要為你開上另一扇窗。」這

世時再作回顧,可能這才是最值得的!

這一段經歷中所學到的最好功課。不但自

就給了你一個適時該走的新方向,該探索

各位同學,如果你今天雄心勃勃,大

學了初等會計、小本經營、領導及協調,

的新視野。20 年來,次微米計劃的同仁技

有日本維新三傑之一,西鄉隆盛的少年立

還能在此小社會大人物中盡閱人心,真是

開葉散,遍地開花,世界先進也轉型而獲

志的七言絕句漢詩云:男兒立志出鄉關,

在求學問,作研究之外更多了不少閱歷,

重生。

學不成功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

這對我後來在職場上與創業上,都有很大 的幫助。 其後我的人生與職場生涯又經歷了不少 轉折與新階段:進入了李國鼎資政主持的

這下就開始了我創業設立晶圓測試模式

無處不青山。那我鼓勵你,向前衝!人不

的「欣銓科技」公司,又因此得以參與了

狂狷枉少年。雖百年之後,可能也只落得

「旺宏電子」公司最近二十年來的非揮發

一聲長嘆。但國家也還是永遠須要熱血青

性記憶體 IC 的技術深耕與經營成長。

年。「敬天愛人」就是西鄉晚年的座右銘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作兼任研究員,再出國

現在我們就來談一下創業吧!大學畢業

到貝爾實驗室(AT & T- B e l l L a b s),那

就可以創業嗎?當然可以,臉書、雅虎、

是當年世界最先進的研發機構,作技術研

微軟等等不就都是大學生創業的嗎?可是

我父親給我取名為「志遠」,對我的期

究發展,更參與其技術移轉及商業化的過

我的經驗及很多創業前輩都要告訴您一個

望就是孔明先生的:「淡泊以明志,寧靜

程。後得承李資政推介而為當時工研院董

重要的事實,創業是非常艱苦而壓力極鉅

以致遠」。在今天我也以此與諸君共勉。

事長張忠謀先生延攬回臺灣到工研院帶領

的。千萬不要因為不喜歡職場上有老闆監

遙望遠洋,心懷家鄉,敦品勵學,愛國愛

可能至今仍是最大規模且最有具體目標的

管你,有壓力而想逃避就去創業。不喜歡

人! 臺大人,恭賀您們今日畢業啟程,

次微米科技專案計畫。歷時 5 年,研發預

某老闆,不喜歡某公司,大可以換一個工

他日成為國家社會的棟樑,貢獻世界文明

算達 70 億臺幣,以 DRAM/SRAM 為載

作調適一下職場環境,但決不要因此而創

的一份子,無愧無悔!恭喜恭喜、祝福大

具要追平世界尖端的 I C 技術,要領先示

業。這種理由決不是個好理由,因為如此

家!God Bless You.

範並驅動全國第一座 8 吋晶圓量產工廠的

創業已經失敗了一

實現。

大半!

當時我只 39 歲,屬下研究團隊,工程

創業是一個每天

人員幾乎全是本土的年輕新生菜鳥。但

24 小時的工作,投

我們士氣如虹,信心十足,日以繼夜,

資人給你的壓力與

吃苦當進補,「小牛不識虎,偏向虎山

負擔要比上班族的

行。」,真是一段最美好的為國家經建奮

老闆更沉重百倍。

鬥而以犧牲作享受的日子。我的弟弟盧超

你一定要有極高的

群也辭去 I B M 經理的工作,組了一個精

熱忱,而且要有

英 I C 設計團隊返台助陣,成為我們一個

臥薪嚐膽的決心與

分項計畫中的領導。天道酬勤,我們竟在

毅力,再跳下去創

4 年半就完成了計畫目標,還退還了政府

業。創業的回報可

5 億元的經費。政府公開招標,成立了授

能是相當可觀的,

權民間的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以自主

成功的欣慰是非常

獨立的技術,投身 DRAM 產業。我們技術

滿足的,可是創業

及工程團隊 333 人悉數為工研院資遣,移

的過程也大有可能

轉至世界先進。這真是一個大創業的當年

會弄得傷痕累累,

了。我認為可能還是諸葛武侯孔明先生的 座右銘較為平衡。


科學文摘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10

化合生活的美好點 ─

第一化妝品工廠黃國芬專訪 作者

郭家銘,本刊主編。

一路從臺北市區騎到丹鳳捷運站,沿著陡峭的壽山路,抵達位於桃園市龜山區的華亞科技園 區,這裡集結全桃園市產值最大的幾間重要工廠,當中不乏華亞、廣達電等科技業龍頭。在一 片計算機海的環伺下,我們不禁好奇作為一間化妝品工廠,第一集團當初選址的中心思想是什 麼。 走進第一化妝品工廠,無數草皮鑲嵌於鮮明的白色主題中,挑高一樓大廳裡,極簡風格的陳 設,令人感到踏實而自在。以一席樸素卻淡雅的妝容現身,簡單寒暄幾句後,黃國芬副總經理 便同我們介紹工廠的環境。「這塊地之前是個素地,工業區則是由臺塑集團所開發,當時我們 覺得這裡蠻乾淨、清爽的,像這邊其實就算不開燈,自然採光也是相當不錯。還有像是綠能、 綠建築與環保,在選址時考慮很多、也把很多東西拿來作應用。」秉持自然、簡單、無負擔的 品牌理念,第一從場址的選擇開始,就已經說明了自己在產業裡的定位。

消費者的生活好朋友──

色。」自生活周遭取材,也使這個產業能

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俗稱「SARS」)

讓原料不再只是原料

不斷找到可以發揮的面向。「像臺灣的植

肆虐、人心惶惶,然而製作消毒用品的材

物素材就相當豐富,只要知道如何使用媒

料在當時並不容易取得。正因如此,若能

染劑(mordant),利用化學原理能產生

提供消費者易取得的材料組合,除了能減

各種不同的顏色表現。」黃國芬表示。

緩大眾對疾病的恐慌,也能藉此推廣知

在做化妝品前,第一集團是做化工原料 起家的。當時的第一化工廠在原料領域已 耕耘近 30 年,隨著時間推移,也逐漸累積 了各式各樣的客戶群。除了基本的實驗室 外,也包含醫療及教育機構,甚至連做廣 告特效的公司也會找上門。「比如說『牛 奶倒下來』這件事,過去不像現在有縮 時、慢動作播放的效果可以使用,但又要 做到很白、會彈起來的感覺,那肯定得用 一些素材來代用。」 由於經營客群眾多,發現某些專業領 域的工作交由消費者自行執行,結果相當 有趣,便從早期相對小眾的手染開始,一 路到藍染與其他植物染進行試驗。「以前

除了染布外,黃國芬也分享過去做過的 有趣企劃。「早期還教大家葉子加入氫氧 化鈉(NaOH)、得到葉脈做成書籤這種 比較軟性、有趣的原理,有點類似以前學 生做科展,他們要找素材、找主題。」其 後更是衍生出許多好玩的主題,如天氣瓶 裡的結晶概念、保麗龍因有機液體所導致 的腐蝕現象等。這些看似與化工原料風馬 牛不相及的事情,其實背後所延伸的力量 相當強大。「要消費者不怕原料,才有機 會讓更多人接處它,推廣前期很多時間都 在做這一塊溝通。」

識、養成習慣。「民眾會很擔心有染病的 風險,於是我們教育大眾如何製作乾洗 手。」對第一化工廠而言,每一個與消費 者溝通的過程,都是洞悉情勢的機會。 「再來也教消費者如何製作清潔、卸 妝用的護膚品,那時教大家如何用橄欖油 做卸妝液。其實卸妝用橄欖油就可以了, 只是卸完以後還是會油油的,所以請他們 在裡頭添加乳化劑。」無論是乾洗手還是 卸妝乳,DIY最大的重點就是其趣味性, 以及製作完的成就感;不過要促成這段因 果,太麻煩的製程與背景知識恐會讓人敬

做植物染時,我們提供很多化學原料,不

而遠之。「為了讓消費者不害怕也不嫌麻

是只有藍染,有很多素材像洋蔥皮,就要

煩,我們準備配方,搭配 A + B 就完成的

搭配不一樣的化學原料,有時含鋁或其他

在全球危機裡抓住全民動手做的風氣

簡單步驟,風氣帶起來後,後來的原料行

原料,使用不同原料出來的顏色也不盡相

只不過真要說到產業的轉型關鍵,就得

也慢慢提供這些素材,也才有你們所看到

同,像咖啡色也可以有不同層次的咖啡

從 2003 年的一場全球性危機說起。當時嚴

的『美妝材料行』。」儘管並未直接轉做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科學文摘 business,企業間的交易)約 25 年前,很 多人發現因為化學而讓生活很便利,所 以反而希望消費者對產品有更深層的認 識。」既然要對所使用的產品做初步的了 解,任何與化學有關的事情,都可以進一 步探討。「除了化妝品工廠外,我們的化 工廠也慢慢作出『有趣的化學』,比方買 鮮花時附的營養素,可以讓花長得更耐久 一些,這種『生活化學』的發展也讓化工

圖一:第一化妝品工廠外觀。(第一化妝品提供)

廠逐漸開發出B2C(business to customer, 企業對消費者)的經營模式。」

圖二:妝品展櫃。(第一化妝品提供)

化妝品,慢慢地從生活中的大小事做介 入,仍能讓企業經營起獨特的品牌價值。

11

妝品從無到有的生命歷程 與其他產業一樣,化妝品也有自己的產 業鏈。從裝瓶、劑型,到呈現的顏色、塗 抹的感覺、外盒設計以及與消費者之間的 溝通都是學問。 一間架構完整的化妝品工廠,首先需 了解法規、符合藥品優良製造作業規範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MP), 無論是工廠設備還是劑量標準,都必須合 乎法律規定的標準;研發部門則是相對嚴 謹,要考量的事情也不少,如秤料怎麼

臺灣化妝品相關產業的轉捩點約為 2000

秤、手法俐不俐落、弄得乾不乾淨、對化

年,在此之前市場普遍有國際品牌迷思;

學與分子結構是否熟悉等;資材部門則要

然而本土自創品牌與產品也在這時一個個

負責原料採購與控管,其後交予生產部門

冒出頭來,使消費者的選擇不再受電視廣

進行製造,當然在生產線的末端也需要品

告主宰,甚至到後來的網路崛起,使該產

管(quality control, QC)來鑑定品質。

業的行銷策略面臨巨大的挑戰。「我們在

「我們原本就是原料專家的角色,所以非常

2005 年左右才開始在購物中心展店,也花

在意品質控管,委託別代工比較不放心。」

了 5 年的時間推廣化妝品 DIY。」黃國芬

此外,最靠近消費者的品牌企劃、營業

提到,在這幾年的異域結合下,她看見消 費者開始願意嘗試新鮮的東西,透過這樣 的過程,消費者除了能體驗自己動手做的 樂趣,也能從中學習到關於成分的知識。 黃國芬更表示,現在的社交平台也比 20

與使用者的正面交手

SciTech Reports

年前發達,知識傳遞的侷限性越來越小,

銷售與管理部門也相當重要,透過部門間 的合作,能讓消費者的使用經驗傳回產業 鏈前端,讓商品的開發更加有效率。

臺灣當代妝品的發展趨勢

能夠接觸到的族群也越來越廣泛,若能持

從原料的上游視角切入,在化妝品產

續與消費者互動,甚至能汲取這些經驗與

業裡已然成風向球。「在這些自創品牌的

除了老生常談的生物友善與環保理念,

成果,加以商品化。「有些商品是這樣,

節點中,化工廠提供很多生活化的原料,

如何更接近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更是化工

原料本身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我們能

讓大家開始自己去做實驗室化妝品,也因

與化妝品產業相當注重的一環。「早期

提供消費者減少添加與加工的材料,針對

為原料取得方便、間接造成化妝品產業在

做化工廠的經營模式為 B2B(business to

消費者的需求與習性設計商品。」

臺灣不一樣的發展。」黃國芬進一步探討

使商品設計更貼近現實生活


科學文摘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12

兩者,看似原料到妝品科學間的單向條件

己;即便製程與規範不如臺灣來的嚴謹,

品牌的認同度相對還是高一些,我們還是

句,如今卻成了相互影響的等值句。

但產量產能都比臺灣大太多了,甚至還能

有一些市場空間跟機會的。」

跳脫生產本位,黃國芬也深入剖析臺

幫國際品牌做代工。」幾句話便道出臺灣

想法跟點子很多的臺灣人,是否能藉此

灣在大環境中求得一線生機的方案。「國

屈居劣勢且難以翻轉的事實,然而面對來

在化妝品的市場巧取一席地位?「臺灣這

際市場很大,尤其中國近年消費崛起。雖

自中國,甚至全世界壓倒性的人力衝擊,

幾年的文創或一些想法其實很好,可是這

說中國早期的製造品質並不是很好,但他

黃國芬表示:「他們對自己的品質信心度

些東西仍需要到大市場裡被檢驗。臺灣人

們可以透過學習與參訪國外品牌來精進自

也還不是那麼足夠,中國人對國際或臺灣

在想法、創意、執行、吃苦耐勞等特質上

第一化粧品廠股份有限公司 黃國芬副總經理

(文詠萱攝影)


科學文摘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真的都不錯,然而我們的經濟動能相對弱 勢,進到百貨賣場 15 年,這 5 年的景氣氛

的不用放得太大。」

議,年輕人有機會還是要出去外面走走看 看,了解更大的市場,一定有可以努力的

化妝品產業涉及的專業相當廣泛,對

的消費力與消費意願弱很多。」黃國芬建

13

鏈裡擠,如果不能找到研發工作,學習把 消費者的聲音正確理解後,轉化到製造

給渴望進入產業的年輕學子: 在成為行家以前,可以關心的不 只是原料……

圍落差很大,尤其這 2、3 年,感覺大家

SciTech Reports

端。」從商品到品牌,每個部門在做的事 可說是一環扣一環,即便當下沒有機會進 到想要的領域工作,也能透過產業的相關 性做學習。

此黃國芬也建議年輕學子在精進專業之

「人一生總要做一下業務,學著滿足他

「由於常到國外看展或作互動,憑良

餘,也能嘗試在產業裡的不同領域裡耕

人需求。」黃國芬難掩笑靨地說,而箇中

心講,臺灣很難跟泰國或其他東南亞的

耘。「剛開始就要進研發室不太可能,然

奧秘,也許這也是各行各業走到最後,都

GMP工廠相比,他們有一些甚至有語言優

而到大公司裡的訓練較為完善,不要排斥

心有戚戚焉的最佳註解。

勢。」毫不諱言,這是在化妝品產業後端

生產鏈裡的任何機會,如銷售可以了解市

相當重要的能力,「我不敢講我們真的有

場需求。」許多大學學系都包含產業所需

什麼地方贏人家,只能找到一個立基的小

要的人才,包含化學、化工、化妝品科學

市場,這可能甚至比臺灣市場還要大。努

等;其他像是行銷、設計等學門出身的工

力去做他,好好經營那塊市場,那就是個

作者,也能多觀察、補充產業所需要的知

機會;若要放一個很大的市場比較就太籠

識。

地方。

統了,突出點反而不容易被找到,理想真

黃國芬叮嚀道:「畢業後盡量往產業


科學文摘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14

麻疹流行後的省思 作者

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

2018 年 3月,臺灣民眾陷入一陣麻疹恐

鮮。2003 年的 SARS、2006 年的禽流感、

3 ~ 4天後,會出現全身皮疹,也是取名為

慌中,人人搶打疫苗,怕自己惹病上身。

2009 年的 H1N1 流感、2012 年的 H5N2 疫

麻疹的原因。主要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傳

追溯臺灣早些年代,麻疹是相當常見的疾

情和 2015 年登革熱疫情等,類似的恐慌

染方式是經空氣、飛沫或直接與病人鼻腔

病,幾乎人人都得過;而在後續的疫苗施

一而再的發生。而這些傳染病都在在警示

或咽喉分泌物接觸,在出疹的前後 4 天內

打政策下,使目前青少年對麻疹病毒有免

著我們:隨著交通便利、資訊傳播快速與

具傳染力。因其傳染力很強,在疫苗尚未

疫力。但為何這波疫情會引起這麼大的恐

健康風險意識抬頭,傳染病及其相關資訊

問世前,幾乎人人都會被感染。

慌,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分析。

──不論正確與否都會快速散播。所以,

施打「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

全民防疫的時代已來臨,民眾參與防疫是

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一項不容忽視的課題。

MMR)」進行預防,已是臺灣的常規疫

回顧麻疹流行期間的新聞,似乎是媒體 的資訊散播影響了社會大眾的行為,如以 下報導標題:〈麻疹傳染力強 醫師:併

首先,對傳染病的教育紮根刻不容緩,

苗政策。在小孩出生滿 12 個月及滿 5 歲、

發症嚴重可致命〉、〈一人染病 禍及千

若沒有正確觀念,容易因各式各樣的資訊

入國小前各會接種一劑,因此,大部分的

人!麻疹防不勝防 成年的你…反而最危

及媒體報導而造成恐慌。有鑑於此,本文

人都對麻疹病毒有免疫力,使麻疹疫情不

險〉等。這些新聞標題,似乎嘗試告訴我

將初步介紹麻疹的基本知識及過去臺灣曾

易在臺灣流行。值得注意的是,1980 年

們其致命、散播及嚴重程度。若在不理解

發生過的疫情,讓社會大眾對這個傳染病

以前出生的成人,因自然免疫之故多有抗

臺灣疫苗施打與曾得過麻疹民眾所形成的

有基本的認識。接著,依照過去臺灣公共

體。根據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

群體免疫力之下,確實易引起恐慌,其主

衛生促進協會所投入民眾教育的經驗,提

防接種組(ACIP)建議,1981 年以後出

要來自於對健康風險的擔憂,追本溯源是

出應重視公衛體系問題及民眾主動參與社

生的成人,雖小時候有打過例行性接種,

對傳染病的認識不足。甚至有人投書形容

區防疫的重要性。

但隨著時間抗體效力會逐漸減弱。所以,

這波疫情的民眾行為,如同先前搶衛生紙 風潮,人人搶打導致疫苗缺貨,而使第一 線(醫護人員、機場勤務人員等)沒有疫 苗可用。

若要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建議自費接種1

麻疹的基本知識 之所以被稱為麻疹,除了其症狀會發 高燒、鼻炎、結膜炎與咳嗽外,特別在發

劑疫苗。疾管署也建議,在前往麻疹流行 地區時,應該做好勤洗手、出入公共場所 配戴口罩等預防措施。

對傳染病的認識不足,因而對它產生懼

燒的3~4天後口腔黏膜上會出現柯氏斑點

麻疹的治療方法是以支持性療法〔註

怕,引起社會恐慌,這在臺灣社會並不新

(Koplik spots),而在出現柯氏斑點的

一〕 為主,並注意避免中耳炎、肺炎與腦


科學文摘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15

炎等併發症。雖然在疾管署資料顯示麻疹

打疫苗的人所致。儘管如此,在大部分臺

法建立起長期穩定與民眾溝通、互動的機

致死率達 5 ~ 10 %,但這僅限於嬰兒、營

灣民眾皆施打疫苗的狀態下,此波麻疹疫

制。衛促會為深耕民眾教育,也曾做過多

養不良、患有白血病、癌症及免疫缺損或

情,實在無須過分擔心。

次社區民情調查,根據調查,發現民眾對

生活環境較差的人在感染麻疹時的數據。

麻疹的歷史

於傳染病疫情感到害怕,是因為不知道如

臺灣公衛體系問題與民眾主動參

何保護自己,對於傳染病的致病、傳染機

與社區防疫的重要性

制和疫苗功用等認識不足。

翻閱過去臺灣的麻疹歷史,不難發現臺

麻疹疫情爆發後,衛福部疾管署針對

恐慌來自對傳染病的一知半解,就如醫

灣曾是麻疹主要流行地區。根據臺灣省衛

此疫情進行一連串的宣傳,包含「疾管署

生投書〈別搶打麻疹疫苗 醫師:20 年沒

生處的統計年報記載,1953 ~ 1961 年間,

說明麻疹個案接觸者追蹤方式及困境」、

人重症死亡。〉。因此,衛促會認為唯有

每年有 700 ~ 900 個麻疹死亡病例,且佔 5

「為因應 MMR 疫苗需求量遽增,疾管署

平時紮實的民眾教育,才能累積臺灣社會

歲以下兒童十大死亡原因之一。

呼籲讓高風險族群優先接種」等新聞稿,

理性判斷的能量,並進而建立維持政府與

臺灣麻疹疫情曾在 1976 年大規模爆發,

另外也製作許多麻疹衛教的海報,張貼和

民間的風險溝通的機制與信任。在此也向

至 1978 年才開始實行對嬰幼兒施打麻疹疫

宣導相關資訊,嘗試讓民眾了解目前麻疹

政府、臺灣社會及公共衛生界建議,長遠

苗的政策。完成兩劑接種的孩子,預防率

疫情與控制狀況、要如何預防與該如何自

目標應該扭轉公衛體系重醫療、輕預防的

可高達 99 %,完成一劑接種,預防率也達

主管理。

問題;短期而言則應該嘗試建立起與民眾

94 %。因此,除了 6 ~ 12個月的嬰兒外,

但這樣廣泛的宣導,似乎無法完全有效

絕大多數的臺灣人對於麻疹是有一定抵抗

抑制恐慌的蔓延。根據臺灣公共衛生促進

力。

協會(以下稱「衛促會」)長年民眾教育的

風險溝通的平台與機制,制訂出有效的教 育內容與推廣模式,以利平時的疫情風險 溝通及疫情爆發時的緊急處理,以科學知 識戰勝社會恐慌。

自1968年起,麻疹減毒疫苗就已引進

經驗,民眾對麻疹的擔憂來自於生命及健

臺灣,但一直到1978年政府才推動免費

康風險。在疾管署、網路與媒體等各種資

接種,全面推行出生後 9 個月和15個月各

訊交雜下,勢必產生許多疑慮,而疑慮的

接種一劑,才讓麻疹疫情得以有效控制。

化解,必須建立在與民眾和社區的雙向溝

體,而是透過水分、養分的補充和症

1992 年 1 月,臺灣開始實施「根除三麻一

通管道,而不是僅透由單向的宣導策略。

狀治療,讓病患更有體力去自行消滅

風計畫」後,改為出生後 9 個月接種第一

衛促會自 2003 年起,發現公衛體系有嚴

劑麻疹疫苗,15 個月再接種第二劑麻疹、

重的問題需要進行改造,例如公衛體系重

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因此近年未

醫療、輕預防。全國醫療保健支出,20 多

見麻疹再爆發大流行。

年來都不到 5 %的經費是用於公共衛生、

近年來,仍有些許麻疹群聚感染的現

預防的工作上,絕大部分都是用在治療疾

象發生,主要為與中國大陸或東南亞等麻

病上。民眾教育缺乏經費投入,基層衛生

疹流行地區交流頻繁,回臺後傳染給未施

人力也不足以應付突發的傳染病事件,無

〔註一〕支持療法:不直接對付病毒

病毒體。

延伸閱讀

1.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接種完成率調查〉,https://bit. ly/2KK0wT。. 2. Chen JH, Tsou TP and Liu DP, Measles resurgence in Taiwan---lessons learned, J Formos Med Assoc., Vol. 108(4): 267-269, 2009.


時事評析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16

麻疹-古老的疾病,全新的挑戰 劉旺達/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研修醫師 陳宜君/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內科部感染科主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國家衛生 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合聘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根據歐盟監測資料 2018 年 5 月 18日報告 歐盟 30 個國家中 21 個國家通報麻疹疫情, 2018 年累計個案發生最多的國家包括羅馬 利亞(2712 例),法國(2173 例)、希臘 (1948 例)及義大利(805 例),當中已 有 22 例死亡,而英國疫情也持續發生,已 有 440 位個案確診。

古老的疾病── 染後併發症值得關切 圖一:2017 年世界各國麻疹發生率(每一百萬人口)。(世界衛生組織)

作為一高傳染力的病毒感染症,在疫苗 還沒有出現前,99%的兒童都曾感染過麻 疹,可說是人一生中、甚至青少年期前幾

疫苗可預防的疾病

成至少 2 位空服人員之感染,同期沖繩亦

乎都會感染的疾病,且好發於冬春交替之

一躍成為媒體頭條

出現和本指標個案相關的案例。截至今年5

際。對於沒有免疫力的族群,每名個案估

月底止,我國共累計 26 例麻疹確診個案,

計可造成20人以上的感染,是法定報告傳染

其中逾 3 成(9 例)為境外移入,剩下的則

病中傳染力最高的疾病之一。該病毒僅會感

為國內感染。以近10年本國疫情統計數據

染人類,並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因

來看,今年麻疹疫情已創10年來新高,主

與病人的鼻腔或咽喉分泌物接觸而感染。

21世紀的我們受惠於公共衛生醫療的 進步,然而傳染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未曾 止歇,且隨著國際旅遊普遍、商務往返頻 繁,傳染病有著全新的面貌。近日,人作 為唯一宿主及傳播媒介的高傳染力疾病 ──麻疹(measles)爆發疫情,更提醒 人們應重新檢視傳染性疾病防治面臨的危 機。面對麻疹,現已存在有效且符合成本 效益的疫苗,世界衛生組織也將其列為重 點疾病,並規劃於 2020 年達成根除 ,可

要感染年齡層為20 ~ 30歲,加上數名個案

麻疹於全球 皆有病例,在抗生素世代,

為發生於醫療院所及機場地勤辦公室,容

其成為 5歲以下幼兒最常導致死亡或併發

易造成群聚感染。

症的疾病之一。麻疹所引起的併發症 包括

今年的疫情裡,不論臺灣或日本皆能看

中耳炎、腹瀉、角膜炎、肺炎(也可能肇

到類似現象:基於麻疹之高傳染性以及國

因於細菌續發感染、結核病復發)、腦病

人經常旅遊之國家(如日本)均傳出群聚

變等。更令人擔心的是,麻疹會導致感染

感染,讓麻疹疫情於媒體版面上受到高度

者呈現「免疫抑制狀態」,使得原本潛伏

望成為繼天花(smallpox)及小兒麻痺症

的注目,由於民眾對該疾病了解不多,故

的結核病復發,而有0.1%發生率的急性腦

(poliomyelitis)後第 3 個全球根除的傳染

非常容易引起社會恐慌。

炎,將會造成永久性腦病變,死亡率約為

性疾病。

10%。此外,其亦有可能導致感染者失明

亞洲之外,歐美均有病例 麻疹疫情在台灣 十年來新高

依據2018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監測資料

或死亡,尤其是營養健康不佳的幼兒、維 他命A缺乏及免疫不全的病人,甚至對孕 婦也有影響。

疾病管制署於2018年3月29日公佈今

報告 ,今年1~3月累計通報麻疹個案為

(2018)年我國首例境外移入麻疹確定個

28124例,2017年全年通報145356例,相

案,該名個案為一30多歲男性,於今年

對於2014年已逐漸增加。麻疹累計個案發

3月1~4日至泰國旅遊,14日開始出現發

生最多的前10名國家有半數來自亞洲,其

典型的臨床表徵為期 3 ~ 5 天,包括發燒

燒、咳嗽等症狀,爾後兩日二度就醫,17

中印度居首,每年共51626例,平均每 1 百

以及含流鼻水(coryza)、咳嗽(cough)

日更赴日本沖繩旅遊,並在2天後即出現皮

萬人口就產生38.99例。若以發生率看之,

與結膜炎(conjunctivitis)在內的前驅症狀

疹,於當地醫療院所確診麻疹,最終於26

發生率最高的國家為塞爾維亞,每 1 百萬

(prodrome)「3Cs」,而病人在發燒 3 ~ 4

日返國後,衛生單位隨即完成通報及疫調。

人口例就出現320.52例,羅馬利亞則為

天後,口腔下臼齒對面內頰側黏膜上會出

226.21例。

現著名的「柯氏斑點(Koplik spots)」。

經調查,該指標個案於沖繩旅遊期間造

麻疹的典型症狀與併發症


時事評析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17

柯氏斑點出現後,病人會繼續發燒,並在

曾於1998年發表於期刊 Lancet 的論文指

個月幼兒各施打一劑麻疹疫苗。1992年起

24 ~ 48小時後於耳後出現典型的斑丘疹,

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改為滿 9 個月接種一劑麻疹疫苗,滿15個

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第 2 天慢慢向下移至

(MMR)的施打可能和自閉症相關,由於

月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

軀幹,第 3 天則蔓延至四肢,這些皮疹在

作者本人的利益衝突的道德問題,以及研

疫苗,並於1992~1994年、2001~2004分

3~4天的時間內會遍佈全身並持續 4~7天。

究結果無法於其他國家資料庫中再現,此

別針對國三以下學生及小學五年級以下學

出疹時病情最嚴重的就是在出疹時期,發

研究被視為因個人利益而進行的騙局。

童,陸續追加一劑疫苗。隨著我國麻疹疫

燒溫度來到至高點,3~4天後熱度與皮疹

雖說 Lancet 已於2010年撤掉此論文,但

情獲得控制,且幼兒疫苗接種率均維持在

才會開始消退,而在皮疹退去後,便會留

仍造成英國疫苗接種率大幅下降,並助長

95%以上,目前我國的麻疹疫苗政策為,

下鱗屑性脫皮及褐色沉積物。

反疫苗主義的發展,其迅速影響各國疫苗

滿12個月及滿 5 歲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

約5~10%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

接種涵蓋率,甚至使全球麻疹再度崛起。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

而產生併發症,即使是施打過疫苗的患

直至去(2017)年,仍有反疫苗人士以該疫

者,也經常出現非典型的發疹狀況,不過

苗會造成自閉症的論點,影響民眾不讓幼

僅部分身體部位會起疹。好轉期間,會有

兒接受疫苗接種,而接種涵蓋率下降的地

全面接種麻疹疫苗大幅度地改變麻疹

一段色素沉澱的過程,自此疹子才會完全

區,麻疹群聚的事件亦時有所聞,包括2014

的流行病學,自80年代至今,每年全球的

消退。該疾病潛伏期為出疹前7~18日,而

年美國迪士尼樂園159人群聚感染事件。

感染人數已從400萬人次降低至不到50萬

出疹前後 4 天為可傳染期,若無併發症產 生,平均整個病程為7~10天。

麻疹疫苗── 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式

疫苗之後,「接種」而至的是……

人;自90年代至10年代,每年全球的死亡

參考WHO的施打政策 當前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是,所有兒童 必須施打 2 劑麻疹疫苗,且第一和第二劑 需間隔至少 1 個月。第一劑一般建議於1歲

病例也從60萬人降低至約15萬人。當今麻 疹的流行區域多半於未普遍施打疫苗的開 發中國家。對於疫苗普遍施打的地區,麻 疹好發的年齡層也降低至,從母體獲得的 被動免疫失效又尚未接種疫苗的,未滿1

麻疹疫苗的誕生為公共衛生醫療史上重

3 個月至 1 歲 6 個月間施打,麻疹發生率較

要的里程碑。2018年是麻疹疫苗歡喜慶祝

歲的嬰兒,其餘罹患麻疹的個案,大多數

高的國家則需在 9 個月至 1 歲間施打。由於

的一年,卻也是令人錯愕感慨的一年。

和未施打疫苗相關。

9 個月大的嬰兒該劑接種效益僅約80%,

根據歐盟監測 資料顯示從2017年2月1

美國已邁向全面接種麻疹疫苗50 週年,

而近96%於1歲施打麻疹疫苗的幼兒可產

麻疹個案自推行疫苗政策後快速減少並於

生抗體,若於 1 歲 3 個月施打,98%的幼兒

2000年達到根除;而在2016年,美洲也達

可產生具保護力的抗體 。即便是極少數未

到根除麻疹的目標,是世界衛生組織 6 個

與境外輸入有關,只有4%的個案是境外輸

能於第一劑疫苗施打後產生具保護力的抗

地區裡第一個達成目標的地區。

入。84%的個案沒有接受疫苗接種,9%只

體者,有90%仍可於第二劑施打後獲得保

接種一劑,5%是接種2劑或以上,2%不確

護力 。

定接種次數。沒有接種的個案數95%是小

致命疾病卻引利益衝突 然而,學者華克佛(Andrew Wakefield)

日至2018年1月31日歐盟31個會員國總共 14732個案通報,76%是地區傳播的,20%

我國疫苗政策遵從世界衛生組織的建

於一歲的新生兒。麻疹可以感染所有的年

議,自1978年起,全面對滿 9 個月以及15

齡層,45%的個案是15歲以上,就各個年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誠徵研究人員 本所擬延攬獨立研究人員一名(含助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各等級,相當於各大學院校之助理教授、副教授 、教授)。歡迎從事分子細胞生物所有相關領域研究之學者,加入分生所的研究團隊。應徵者必須具有博士或相 當之學歷,並有適當博士後研究之經歷。獲本所延攬之新進人員將獲得多年期的研究補助和支援。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 (h t t p ://w w w.imb.sinica.edu.tw/ch/) 是一個積極進取且具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單位 :優良的研究風氣,一流的研究設備,充足且長期的研究經費。近年來研究成果已刊登上國際頂尖雜誌。所內 並有極高水準的核心設施支援各項實驗 (如:cell imaging, microarray,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RNAi, electrophysiology , FACS , bioinformatics and SPF mouse facilities等)。此外,本所目前有兩個與大學合作的博 士班學程 (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國際研究生「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學程)。英語是在各種學術演講及所 內教學學程中所使用的主要語言。 有意願加入本所行列者,請於107年11月15日前,將您的履歷、歷年研究成果、未來研究興趣以及三封推薦信 以電子檔(PDF)寄至:鄭淑珍所長 , c/o 蔣佳雯小姐 (vivi@imb.sinica.edu.tw). 如需任何其他相關訊息請洽蔣佳雯小姐 (vivi@imb.sinica.edu.tw)。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時事評析

科技報導

18

齡層的發生率仍然以一歲以下的新生兒最

的人被觀察到肝指數上升,29%的人併發

免前往疫區,並多洗手、戴口罩等個人衛

高,因為他們還沒有接受疫苗接種。這個

中耳炎,以及25%的人併發鼻竇炎,而高

生習慣。

年齡層的幼兒是需要靠群體保護力(herd

達 49~57%的成人個案於麻疹病發期間併

immunity)來保護。而這個群體保護力是

發肺炎。其中25~35%的案例被認為和續

當所有的人都有接受兩劑疫苗接種且涵蓋

發的細菌性肺炎相關,常見的致病菌包含

罹患愛滋病、淋巴癌,或接受高劑量類

率至少要95%。

了綠膿桿菌、肺炎鏈球菌以及嗜血流感桿

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影響 T 細胞相關免疫

菌,而部分於軍營的群聚感染,被認為和

的病人,一旦罹患麻疹,可能導致更嚴重

腦膜炎雙球菌相關。

的病情;該族群疾病的徵候也可能和典型

從幼兒疾病到成人感染

的表現不同,導致這類病人若感染麻疹,

嚴重程度別於大眾想像 成人的感染為現今於疫苗普遍接種的

免疫不全病人症狀難被判斷

嚴重之神經系統併發症

難以被診斷出來。

地區必須重視的議題。過去10年來,雖然

麻疹感染後腦脊髓炎(Postinfectious

JAMA於1992年刊登一篇報導,記錄 9

大部分的成人個案為未確實接種疫苗者

encephalomyelitis,PIE)為一麻疹相關的

位免疫不全病人感染麻疹的過程,包含

(如:中國、越南、斯里蘭卡),然而

神經學併發症,一般被認為因患者免疫的

愛滋病(3位)、血液腫瘤疾病(5位)及

在日本或臺灣,疫苗高涵蓋率的地區,

過度活躍造成的發炎反應,常發作於出疹

20~40歲的成人為僅次於小於1歲的好發年

後 3 ~10天,常見的症狀包含高燒、抽搐、

齡層。

意識狀態改變及其他相關的神經學徵候。 麻疹併發 PIE 的死亡率高達 25%,存活下

疫苗提供的保護力 隨著年齡減退 當社區沒有麻疹流行時,疫苗接種所獲 得的抗體會隨著年齡下降。臺灣從1978年

來的人也有將近 33%有終生神經學後遺 症。根據統計資料,發生於成人或是青少 年的麻疹,有著較高的機率發生PIE。

先天性免疫不全(1位)患者,這些個案 中有7人出現皮疹,且症狀表現和典型的 麻疹不同。其中,有1位個案表現出散發 性的紫斑,8 位病人產生包含肺炎及腦炎 在內的嚴重併發症,其中 2 位病患最終死 亡。之後陸續報導出其他如嗜血症候群 (Hemophagocytic syndrome)、巨細胞肺炎 (Giant cell pneumonia)等嚴重併發症 ,

開始,針對所有9個月和1歲3個月大的幼

一篇發表於 PLOS ONE 的觀察性研究甚

部分病人需要更長的時間痊癒,甚至可能

兒施打麻疹疫苗,之後隨著年代演進以及

至發現,僅接種 1 劑麻疹疫苗並不足以保

超過 1 年。儘管這些觀察性研究無法一言

麻疹的發生率逐年下降,雖然疫苗的施打

護流行地區之成人,並呼籲於流行區域更

以蔽之代表所有免疫不全的病人罹患麻疹

政策略有不同,日前疫苗普及率均超過9

該確實做好兩劑疫苗施打之防疫策略。

的病況,最重要的訊息是這些免疫不全的

成。2012年發表於 Vaccine 的臺灣研究顯

病人感染麻疹時的非典型表徵。因此,部

示,當年第一批施打疫苗的人,20年後血 清陽性率僅剩50.6%。 誠然,不同年代的疫苗及接種政策可能

特殊族群的感染及預防策略 孕婦 懷孕前可提前作準備

分研究甚至指出,當社區有麻疹疫情時, 若免疫不全的病人發生不明原因之肺炎和 腦炎時,需把麻疹列為重要之鑑別診斷。

影響疫苗的效力,但隨著時間疫苗的保護

和德國麻疹相比,孕婦罹患麻疹導致胎

由於MMR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

力下降是個不爭的事實。日本國立感染症

兒先天發育不良甚至是畸形機率極低,雖

一般來說,免疫不全的病人不建議接種。

研究所 (国立感染症研究所)2017 年的

有零星報導指出某些孕婦罹患麻疹產下先

然而,若是未具保護力的愛滋病患,則應

統計資料則指出,當年共有189例麻疹確

天性心臟病、畸形等新生兒,但目前並無

診病患,其中148例(78.3%)為18 ~ 40歲

當把握接種時機,像是 CD4 淋巴球比例

直接證據指出兩者相關性。然而,孕期感

≧15%的HIV感染兒童(1~5歲),以及

的個案,該年齡層裡有 19 例曾經接受 2 劑

染麻疹者,導致自然流產、早產與胎兒體

CD4 ≥ 15%且 ≥ 200 cells /µL 的 5 歲以上孩

重不足的機率也較高。

童,無明顯臨床免疫缺陷病症者,可施打

麻疹疫苗施打。我國疾管署資料也顯示, 20 ~ 29 歲成人為僅次於1歲以下嬰兒最主要 的感染年齡層。

美國1988~1991年間的疫情中,13名孕

MMR疫苗,除此之外不建議施打。

婦因為罹患麻疹住院,逾半數(54%)發

目前使用的疫苗,雖都已有足夠的臨

生呼吸道併發症而入住加護病房,其中 1

床試驗結果證實其有效性,但對於免疫不

位死亡。此外,產婦若於生產當下罹患麻

全病人的接種,成效證據仍相對缺乏。即

麻疹於成人造成的感染和典型的幼兒感

疹,新生兒有極高機率也會被傳染,即使

使先前有臨床試驗證實可在免疫不全病人

染不同,一般來說潛伏期可能比10~14天

一出生便使用免疫球蛋白仍無法完全避

身上產生夠好的抗體濃度或保護力,個人

更長。1970 年代於美國軍營的群聚感染事

免。因此,避免孕婦及新生兒感染麻疹最

的個別差異性仍然很大,抗體可能消失速

件中,即發現麻疹於成人的病程可比典型

好的方式,就是在懷孕前確定是否有麻疹

度也往往比一般人快。因此,對疫苗接種

的幼兒感染更長,且更易有併發症,甚至

抗體,若抗體不具保護力,就要在確認尚

效果的評估則需審慎,必要時仍需諮詢醫

是死亡病例。

未懷孕時接種麻疹疫苗。

師,進行抗體濃度檢測或追加劑接種。

成人感染麻疹 非典型病程

當初3220個病患中,有3%於住院期間

由於現行麻疹疫苗為孕婦不宜接種的減

綜上所述,由於免疫不全病人感染麻疹不

併發肺炎,30%的人併發細菌感染,31%

毒疫苗,若孕婦確定無麻疹保護力,應避

易診斷,伴隨較高併發症及死亡率,且接種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時事評析

SciTech Reports

圖二:歐盟 30 國麻疹發生率。(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圖三:2016 年歐盟國家第一劑麻疹疫苗接種涵蓋率。(European Centre

and Control)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19

麻疹疫苗有所限制等,因此於免疫不全病人

涵蓋率不足,使得麻疹疫情持續蔓延,而

為例,國人常旅遊之地區包含中國、泰

亟需在周圍建立保護網,其健康的家庭成員

導致此一事件發生的可能因素包括政治考

國、越南、菲律賓、印尼等亞太區均為麻

與同住密切接觸者,也需要完整的疫苗接

量、預算限制、諸多錯誤不實的偽科學報

疹警示地區,因此旅行者應對旅行地點流

種,且全員均須注意手部衛生以及咳嗽禮

導以及反疫苗主義的迷思,使社會大眾對

行之傳染病需有基本的了解;並了解自己

儀,以保護免疫不全者罹患麻疹。

疫苗缺乏信心,間接導致應接種而未接種

的疫苗接種狀況,或是進行抗體檢測,尤

疫苗的幼兒成為防疫缺口。

其是 20~29 歲成人;若未具保護力建議補

麻疹──21世紀的新挑戰

隨著人類往返國際頻繁,大幅改變傳染 病的傳播結構。當進入疫苗世代,麻疹根

麻疹具備高傳染力,可藉由建立群體保

除的國家,一旦有境外移入個案,容易因

護力以避免麻疹散播,阻斷麻疹的流行。

為不熟悉而延遲發現及因應。加上高齡化

而這個群體保護力是當所有的人都有接種

社會有越來越多的免疫不全病人,尤其是

兩劑疫苗接種且涵蓋率至少要 95%。依據

醫療院所,而免疫不全病人感染麻疹不容

2016 年的資料,歐盟 30 國家只有 5 個國家

易診斷,就可能因此產生群聚事件。

達到此目標。為了達到世界衛生組織規劃

當進入疫苗世代,我國完成第二劑麻疹

2020年達到根除的目標 ,許多國家仍有努

疫苗接種涵蓋率高達 97%,群體保護力

力的空間!

佳。然而在麻疹根除的國家,麻疹疫苗的

歐洲近年持續的疫情是因為麻疹疫苗

保護力可能隨著年紀減弱。當出國旅遊蔚

接種涵蓋率不夠,即便資源相對充裕,且

為風潮的同時,民眾前往各個不同地區,

疾病發生率很低,近年仍因麻疹疫苗接種

可能伴隨著相對應的感染症風險。以麻疹

接種疫苗。 最後提醒讀者,進出公共場所或是人多 擁擠的場合,做好手部衛生、咳嗽禮儀及 呼吸道衛生仍是保護自己最重要的方式。

延伸閱讀

1. M i n a M J e t a l . , L o n g - te r m m e a s l e s - i n d u c e d immunomodulation increases overall childhood infectious disease mortality, Science, 2015. 2. Perry RT et al.,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easles: a review, J Infect Dis., 2004. 3. Sansonetti PJ, Measles 2018: a tale of two anniversaries, EMBO Mol Med., 2018. 4. Liu DP et al.,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of immunisation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example of improved measles control in Taiwan, Euro Surveill., 2014.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徵聘專任教師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將於108學年度<2019年8月1日起聘>徵聘1位專任教授。年齡、性別、職等<助、副或 正教授>不拘,分析化學、無機化學或有機合成化學領域優先考量。助理教授申請人須具備化學博士學位, 博士後研究或教研工作經驗。 有意者請將履歷表、3-5篇代表論著(PDF檔案)、論著目錄與研究計劃各一份以及介紹信三封(需包含博士 班指導教授推薦函),以電子郵件寄給清華大學化學系陳盈潔小姐。 Email:chen@mx.nthu.edu.tw 傳真:886-3-5711082 台灣新竹市30013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Hsinchu 30013, Taiwan.> 網址:www.chem.nthu.edu.tw 所有申請資料請於2018年10月14日前寄達。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產官學研

科技報導

20

央大團隊以皮膚震動預測疾病 奪奇點亞太創業競賽冠軍 由中央大學光電所張榮森實驗室研究

聯盟發覺團隊技術仍屬於初期階段,因此

其中,帕金森氏症較為特殊,其在初期

團隊所組成 Vibrasee 團隊,日前於科技

安排 CDE 藥品查驗中心對其進行醫材相關

及後期的波形一致,若是在患病初期,肉

部國際科技創業基地 Taiwan Tech Arena

技術資料評估及法規諮詢,協助團隊確實

眼仍無法辨識顫抖時就投入治療,以現今

(TTA)與美國奇點大學(Singularity

訂出醫療器材臨床試驗計畫,並按部就班

的醫療技術可使病患的症狀永久地維持初

University)合作舉辦的「2018 年 TTA 奇點

完成階段性目標,以順利達成團隊新創公

期狀態,使其不再惡化。這套技術現正與

亞太創業競賽」中以「初期偵測並治療帕

司後募資之規劃。

臺北榮總密切合作中,期待透過新創技術 與醫院相互合作,發揮實際效益,嘉惠更

金森氏症之光學技術」,打敗了 80 組來自

央大光電所研究生張焜傑在簡報中談

亞太區的好手,與另一組團隊WeavAir共

到,人們的皮膚隨時都在顫抖,而這些顫

同奪下了本次大賽冠軍殊榮,並榮獲美國

抖波形與心臟、血管、肌肉、神經系統

科技部政務次長許有進表示,舉辦亞太區

矽谷 10 週培訓補助。

及特殊疾病有關,透過莫瑞效應(Moire

創業競賽目的不只是為了選拔獲獎團隊,

奇點大學由Google和美國太空總署

Effect)光學技術的使用,可檢測人體皮

也能符合奇點大學精神,利用 A I 來改變

(NASA)合辦,致力於培育未來科學家,

膚的微震動,提早發現帕金森氏症、阿茲

10億人未來生活,並同時讓參與團隊在競

號稱「 全 球 最 聰 明 大 學 」。 每 年 , 奇 點

海默症或其它疾病,進而提早治療。另

賽過程中能充分學習創業相關的知識與經

大學會從世界各地挑選近百位菁英,到

外,Vibrasee 團隊也在簡報中演示光學條

驗。他更進一步強調,希望透過這個創業

美國矽谷參加為期 10 週的全球解方計劃

紋技術,透過平價鏡頭便能精準辨識顫抖

競賽培訓臺灣新創團隊,幫助團隊鏈結國

(Global Solution Program)課程。此次獲

影像,鏡頭下皮膚顫抖的幅度變得清晰可

際企業,打造TTA國際化科技創業環境。

得首獎的 Vibrasee 團隊,經中央大學國際

見,將醫生無法直接評估的人體生理反應

產學聯盟(NCU GLORIA)的輔導,從原

透過機器採集、量化,並蒐集成大數據,

本的實驗室型研究團隊,踏入新創的萌芽

最後透過大數據分析,得出各種生理狀態

啟蒙,加入業師的產業經歷導引及科技部

時皮膚顫抖波形,再透過機器學習,AI 便

經費挹注。事實上,團隊培育的過程中,

能具備識別患病與否的能力。

多人。

新聞來源 〈 2018

TTA 奇點亞太創業競賽 中大 AI 新創團隊脫穎而

出〉,國立中央大學產學營運中心,2018 年 8 月 27 日。

廢液循環利用再添一例 竟能打造耐熱絕緣氣凝膠 近期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University

費高達數十億美元。氣凝膠製作而成的窗

案的模式能使光線均勻地穿透,使凝膠具

of Colorado at Boulder)的研發團隊製作了

戶則可以降低每年數十億的開銷,節省使

有透明的外觀。這款神奇的新形態凝膠生

一種全新的絕緣氣凝膠(aerogel),對於

用能源。另外,它也可以將陽光產生的熱

產成本極低,是利用啤酒的廢液製作而

提升建築物的能源效率有極大的潛力,甚

能儲存在其材料內,並且適用於各類的極

成。過程中研究團隊特地前往釀酒廠,收

至在未來的太空計畫,例如火星探索等任

端氣候。未來應用於月球及火星的殖民任

集在廠內釀造的啤酒所產生的廢液,以這

務的溫室建築都有機會採用這項發明。

務上也十分適合,畢竟這些外星球上的氣

些廢液為原料製作凝膠。

這款絕緣氣凝膠外觀類似扁平的塑料隱 形眼鏡,並有兩大特色。第一是耐高溫,

溫波動非常大,隔熱效果好的氣凝膠便可 使建築物內的溫度穩定。

研究人員表示,今(2018)年夏季,該 團隊與各窗戶製造商正在洽談合作關係,

即使是將其置於手掌上燃燒,隔絕的部分

在細部結構的部分,這款氣凝膠的內

希望氣凝膠能應用於各種設計的窗戶上。

手掌也不會感受到灼熱感。第二則是與一

部薄膜是由交叉的固體材料所組成,它可

另外,這款氣凝膠也獲得美國NASA今

般市面上的氣凝膠不同,這款十分透光。

以將空氣捕獲在數十億個奈米等級的細小

(2018)年的 iTech 的競賽獎項。而研究人

研究人員表示,現階段大多數的氣凝膠因

孔洞當中,這樣的構造就如同常見的氣泡

員則希望除了窗戶之外,未來也能使用在

為不透明,所以並不適用於窗戶上;而這

紙,只是氣泡的尺度更小。而細小的孔洞

包括隔熱車、智能衣物以及消防員的防護

款氣凝膠的透明度及隔熱效果兩項特色則

能使氣凝膠連接,並創造出複雜綿密的奈

衣等不同的產品,以期望這項新發明能夠

非常適合應用在建築物的窗戶上。

米構造,防止熱能通過。

有更多發展潛力。

根據美國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

在製作上,初期為了製造出不同型態

表示,美國的建築物大約有1/4的能源用

的凝膠,研究人員利用常見的植物糖纖維

於加熱與冷卻建築物,以抵銷透過窗戶所

素。並在仔細地控制纖維素分子的連接,

散失的能量,這樣的損耗使得建商每年花

將其作成格子狀的圖案。而這種格子狀圖

新聞來源

Qingkun Liu et al. Flexible transparent aerogels as window retrofitting films and optical elements with tunable birefringence, Nano Energy, 2018.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產官學研

SciTech Reports

21

免疫系統「微器官」現形 疫苗研發再進化的關鍵 澳洲迦文醫學研究機構(Garvan Institute

觀察到。另外,研究人員也在患者淋巴結切

生抗體,而 SPF 正好位於細菌感染行經之

of Medical Research)日前於《自然通訊》

片中看到名為包膜下增生病灶(subcapsular

處,屆時MBC會轉變為大量的漿細胞,並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布最新研究,

proliferative foci, SPFs)的結構,並發現攜

在同一個位置組裝好「零件」,一舉消滅

除了確認免疫系統記憶過去所受感染與

帶抵禦感染資訊的記憶 B 細胞(memory B

入侵者。

疫苗的位置,也找到免疫細胞準備對感

cell, MBC)在此活化、集結,並轉變為漿

在過去,傳統顯微鏡僅能呈現組織切片

染做出反應時的聚集地。據該機構發布

細胞(plasma cell),終始抗體能辨別並

的 2D 結構,且這些結構受到化學固定後才

的新聞指出,只有利用複雜的高解析度

防止感染入侵,推測該結構能抵禦人類與

能提供即時快照,故無法觀察到薄透且來

3D 顯微鏡 ── 雙光子顯微鏡(two - photon

小鼠中再次受到感染的部位。

去不定的 SPF。凡恩表示,儘管科學家利

microscopy)拍攝活體動物,才能發現這

為何這種細胞的集結與反應效率這麼重

個結構,且該處不僅擁有多種免疫細胞,

要?研究主導者凡恩(Tri Phan)助理教

還能策略性地及早發現,並一次處理過去

授解釋道,如果今天的對手是可以在 2 ~ 30

曾遭遇到的感染。

分鐘內讓總數量翻倍的細菌,而免疫系統

這個滿佈淋巴結表面且輕薄平坦的結構

還要花大量的時間組裝武器,恐怕就要小

屬於一種「動態結構(dynamic structure)」,

命不保。人們要接種疫苗,正是因為它能

只有在同樣的感染危機發生時,才有辦法被

訓練免疫系統在再次遭受感染時,快速產

用顯微鏡觀察人體組織超過 3 百年,這次 研究的發現卻意味著人體仍有許多不為人 知的秘密尚待破解。接下來,研究團隊將 延續此次研究結果,找到 MBC 製造漿細胞 的方式,並進一步研發效能更好的疫苗。 新聞來源

New‘micro-organ' was hiding in plain sight, Garvan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 2018. 新聞來源

New‘ micro-organ' was hiding in plain sight, Garvan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 2018.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科技產業

科技報導

22

科技部推動農業科技 產學連動燃出輝煌火花 郭家銘/本刊主編。 科技部於今(2018)年 8 月22日召開記

科技部產學及園區業務司長邱求慧也

由於政府積極推動南向政策,除了瑞寶

者會,報告自2016年起委託中研院規劃執

提到,科技研發在推動時,若無法讓人民

基因外,臺灣加工界的隱形冠軍──嘉豐

行的「農業生技研發成果鏈結產學合作計

真正有感,那這種研發還是會讓人覺得有

國際海洋公司(以下稱「嘉豐」)──也

畫」之計畫成果。

些落差,也因此更需利用科技方法解決這

藉由生技產品佈局東南亞,進行行銷。從

據了解,全球農業市場規模在去(2017)

些問題。如臺灣雖能培育出優秀的農產

受精卵到苗的育成、養殖,最後經物流到

年達約 471億美金,頗具市場發展潛力。

品,也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然有時因產量

達消費者手上,憑藉完整的產銷履歷,光

科技部與中研院自2016年起共同推動「農

過多,不僅造成農民蒙受損失,也浪費了

是 3 年前的營業額就已超過 60 億。該計畫

業生技研發成果鏈結產學合作計畫」,望

許多社會資源;而沙漠國家以色列雖降雨

中,有鑑於吳郭魚的全球產量於近年已漲

學界研發成果吸引廠商,為其產業帶來啟

不多,卻能做出少量、精確的灌溉,進而

到700多公噸,在所有生產養殖魚類排名

發,使其願意配合政府政策,且對其企業

培育出好的品種,不但優化了作物的生存

第二,故嘉豐決定將優質臺灣鯛作為發展

競爭力亦有幫助,預估業界出資配合款也

條件,甚至還能做出具有競爭力的外銷產

重點。現在的產品若要行銷全世界,在生

會達到 7千8 百多萬元,最終達到產業擴散

業。如何將臺灣農業系統化的利用科技成

產過程中就不能有任何藥物的殘留,因此

的效應。

分加值,滿足人民的生活、健康與社會需

嘉豐建立「無用藥全雄種苗生產體系」,

求,對臺灣來說是個相當重要的課題。

利用移轉方法打造XZ種苗的全雄品系。

此外,該計畫也呼應政府提出的5+2產 業創新計劃,並持續關注新農業如何構築

臺灣隸屬熱帶/亞熱帶國家,全世界

這些吳郭魚在養殖 4 個月左右會達到性成

創業特色。與一般工業案的不同,農業計

的農業發展水準少有能與臺灣匹敵的;由

熟,並開始往產卵的方向發展,若將雄魚

畫雖普遍不大,名字也不如量子電腦、人

於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與氣候條件,加上

養殖在一起,牠們便無法與雌魚交配,也

工智能等科技來得響亮,然卻有多樣化的

農地狹小(平均為 1 公頃多),因此更需

就會拼命長肉。目前,嘉豐正將這些魚送

案例累積與主題媒合。如去(2017)年生

建立自己的農業典範模式,才能與國際競

到緬甸進行大量養殖,並於仰光進行 2 千

技月主題媒合會,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

爭。而臺灣農業科技技術實力也相當深

公頃養殖計畫。

技中心楊文欽研究員發現咸豐草內的聚炔

厚,若能借重技術將農業生技產業化,便

類,在動物模式裡可以治療糖尿病,其後

能使產業商品化,甚至進駐國際市場。

學界有許多優秀的研發成果,有新發現 或新產品產出,甚至具有國內外的專利。

所發表的多篇論文,也有助於開發糖尿病

瑞寶基因公司所研製的豬藍耳病蛋白質

故該計畫望能藉標竿業者勇於技轉、投資,

健康食品,目前已有廠商對此深感興趣並

疫苗,即為該計畫產生的成功案例之一,

帶動臺灣產學創新的觀念。條件促成後,

進行媒合。而中化健康生技公司,利用獨

其透過臺灣動物科技研究所將疫苗技術做

便能發展一些重點,如智慧農業、鏈結科

創克弗爾粒(kefir grain)發酵系統,可

技術轉移,利用次單位疫苗解決無論活毒

學園區,將大學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機。

產出具有功能性的胜肽進而達調整血壓之

或死毒疫苗都難解的豬藍耳病問題,不僅

效,目前也已進入臨床試驗,成為業界需

獲美、中、韓等多國專利,也一躍成為臺

求主題媒合中的典範之一。

灣市占率最大的疫苗。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學研究所 誠徵專任教師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學研究所誠徵助理教授或以上專任教師一名,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合聘。 起聘日期:2019 年 8 月 1 日 收件截止日期:2018 年 10 月 31 日 應徵者必須具博士學位、博士後研究經歷及化學或生化背景。 學術專長須具備生物化學、化學生物學、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蛋白質化學、藥物開發、或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相關研究領域。 此專任教師職缺需分擔本所大學部生物化學課程及研究所必修課程之教學。 應徵資料: 申請者請註明應徵職級,並以PDF電子檔提供以下1至4項資料,於截止日期前以電子郵 件寄至:臺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新聘教師甄選委員會(ibs@ntu.edu.tw)。

聯絡資訊

1.個人履歷(包含中文及英文姓名,大學至博士之教育經歷,及研究著作目錄)。

聯絡電話:+886-2-2366-5503

2.博士學歷證明。

傳 真:+886-2-2363-5038

3.代表性相關研究著作(至多5篇)。

電子信箱:ibs@ntu.edu.tw

4.教學課程與研究計畫簡要。

網 址:http://ibs.ntu.edu.tw/

5.至少兩封(含)推薦信(請推薦人直接將推薦信於截止日期前寄達上述電子信箱)。


科技產業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23

瑞寶技轉疫苗技術 迎戰豬藍耳病成果不俗 郭家銘/本刊主編。 生寶生物科技(以下稱「生寶」)於2003

疫苗顯然都不太適合壓制這一類型的傳染

年與臺灣動物科技研究所(以下稱「動科

病。即便活毒疫苗的使用高達90%,然而

所」)合作蛋白質疫苗,彼時恰逢嚴重急

今年6月於重慶全球豬病大會上,主席卻

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公開呼籲勿使用活毒疫苗,因為本來健康

syndrome, SARS)席捲臺灣,生寶希望能

的陰性豬若施以活毒,反而將病毒引進養

在免疫治療方面做一些努力。而SARS過

豬場,若再與環境存在的其他病毒雜交,

後(2004),生寶旗下的瑞寶基因公司(以

養豬場的狀況會變得更為複雜。而死毒疫

下稱「瑞寶」)持續將豬藍耳病(porcine

苗也沒有好到哪去,由於藍耳病毒屬高變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異性的RNA病毒,且分為歐洲型與美洲

PRRS)疫苗產業化,2006年正式由動科所

型,型若對了則死毒疫苗抗體有效,不對

將專利作技術轉移,並在2012年獲全世界

的話不僅無法中和病毒,還會把病毒帶進

第一張豬藍耳病蛋白質疫苗許可證。

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依賴。 預防或抵禦病毒感染,需透過抗原產

養豬場揮之不去的夢魘 豬藍耳病以呼吸道為傳染途徑,只要呼 吸就有可能會傳染,而臺灣高達 9 成的養豬 場皆淪陷為陽性場。這種疾病如愛滋病一 般,會使豬隻的免疫力下降,即使未爆發 也會潛伏在豬隻體內,也因此患藍耳病的 豬較容易生病、難養。過去,美國光是為 了單一個豬藍耳病,便損失近 6 億美金, 因此抵禦該病毒的行動更是刻不容緩。

活毒與死毒的選擇 當心已「毒」不回 以往全球有關豬藍耳的疫苗,主要可分 為活毒減毒疫苗與死毒疫苗,然而這2種

生相對應的免疫力眾所皆知,只是能按這 種方式商業化出來的疫苗卻是寥寥無幾。 全球皆苦無對策之際,瑞寶提出一種蛋白

專利技術的多元可能性 這種蛋白質疫苗不僅對傳統豬藍耳病有 效,對中國於2006年發現的高致病豬藍耳 病──HP-PRRSV也產生了不錯的效果。 原本染上豬藍耳病,僅會造成免疫力下 降,使豬隻容易感冒、咳嗽與腹瀉;然而 感染到高致病性的病毒,很快地便會開始 發高燒,且死亡率大於5~60%。雖說疫苗 設計之初是以傳統豬藍耳病為對象,然經 韓國首爾大學在越南胡志明市做的實驗發 現,針對大部分高致病性的藍耳病,疫苗 仍能提供防禦作用。 該技術除了能用以抵禦豬藍耳病,也能 用在牛、馬、羊、貓、狗等家畜上,更有 甚者,連人類的疾病也能受惠於這項新發 明。如將子宮頸癌的病源——人類乳突病

質疫苗,不僅解決了病毒感染的問題,也

毒(human papillomatus virus, HPV)蛋白

不會有活毒疫苗之回毒風險。傳統疫苗

加入這項技術,亦能用以治療子宮頸癌,

進入豬隻體內後,須仰賴吞噬細胞主動

目前該案已在美國完成第一期臨床試驗,

吞噬抗原(antigen),而瑞寶所提出的疫

第二期目前也陸續收案。而幾千年來中西

苗在抗原前設計了一個標靶平台(PE)

醫始終無法解決的B、C型肝炎帶原,也能

(圖一),其能直接進入豬藍耳病免疫最

借助此技術平台製作B型肝炎疫苗,目前

關鍵的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圖

該疫苗準備在臺灣進入人體試驗,望產品

二),且蛋白在體內發揮的免疫效果將提

於6~7年後上市能解除帶原的問題。

高10倍。此外,抗原尾端攜帶的特殊蛋

目前,該疫苗已嘉惠世界各地許多養豬

白質──內質網滯留訊號(ER retention

場,大大減少豬隻因藍耳病所造成的死亡,

signal),能迫使抗原進入內質網中,產生

也證明了農業生技產學合作的無窮潛力。

細胞性免疫反應,是非常重要的發明。

圖一:標拔型抗原傳輸平台。(瑞寶基因公司提供)

圖二:次單位疫苗的關鍵作用機制。(瑞寶基因公司提供)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全版廣告

科技報導

24


產官學研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近期研討會資訊 【資料經濟新紀元—通傳資料加值應用之法制展望研討會】 時間:2018 年 9 月 20 日 ■ 地點:臺北市/集思交通部會議中心 ■

【產業創新人工智慧論壇暨實務工作坊】 ■ ■

時間:2018 年 9 月 21 日 地點:臺中市/逢甲大學

為加速臺灣發展資料加值服務的腳步,讓寶貴通訊傳播資料進一步獲得

AI 產業化,產業 AI 化。為強化與訓練人工智慧 (AI) 技能,並運用 AI 之

運用,NCC、資策會共同舉辦「資料經濟新紀元—通傳資料加值應用之

創意思維與技術能量,本活動論壇與實務工作坊除強化 AI 技能外,更

法制展望研討會」,將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到場剖析現今電信業者發展

透過產學界平台相互學習,擴展 AI 視野,以期早日達成「AI 產業化,

資料加值服務的現況與挑戰外,也將進一步分享國外成功案例,透過產

產業 AI 化」。本活動呼應政府政策,積極推動在地產學合作,以 AI 為

官學研中各界人士交流對話,期盼作為主管機關未來擬訂整體法制政策

主軸,配合台中市經濟發展之政策方針,透過本次活動集結 AI 相關人

發展或相關因應措施之參考,並協助產業界消弭於再利用開放資料時所

才,結合專業理論與實務,並尋求解決方案,提升台灣的產業競爭力,

遭遇之法制疑問,同時引領臺灣走向資料經濟新紀元。

以協助政府及民間機構提供有效之行政品質與便民服務。

【實境應用大解密 XR 時代來臨研討會】 時間:2018 年 9 月 25 日 ■ 地點:臺北市/實踐大學

【2018 年新興衛生醫療政策與智慧醫療照護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8 年 9 月 29~30 日 ■ 地點:高雄市/高雄醫學大學

今年最受矚目的 ARVR 也開始擴散至製造業和零售業,這些技術也將應

隨著新興公共衛生、環境醫學與智慧醫療照護等意識抬頭,有效解決民

用於政府、交通、教育、廣告、行銷及物聯往等領域,透過教育的學習

眾對於追求生命健康安全則為重要目標。此次主題將聚焦於新興衛生醫

協助老師及學生進行 ARVR 的教案開發、專題製作、校園導覽、迎新活

療政策、食藥安全與管理、智能照護及醫療法律倫理 4 大主軸,並與 AI

動等擴增實境與虛擬實境之場域導覽,有效幫助臺灣 ARVR 產業應用與

醫療健康照護及資通訊科技產業結合,特安排智慧健康量測站、智慧照

發展。本次研討會將帶來 XR 趨勢的應用研習與實例展示,並現場演示

護系統、AR/VR 體感科技等科技醫療器材,創造學術端、社區端、醫療

MAKAR 實境應用編輯平台之製作流程與開發流程,MAKAR 讓人人不需

端、政府端與需求端等各方之多贏局勢,進而帶動高雄成為具備前瞻性

學習程式編譯即可快速開發 XR 應用。

之智慧化城市。

【2018 全球專利檢索系統應用研討會】 時間:2018 年 10 月 4 日 ■ 地點:雲林縣/雲林科技大學 ■

【2018 博物館經濟國際研討會】 ■ ■

時間:2018 年 10 月 4~5 日 地點: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南館

由於公共財政緊縮、博物館角色功能擴增、博物館面臨與其他產業競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 2018 年 1 月正式提供各界全球專利檢索系統 ., 許多國家都有提供世界各國專利檢索系統,許多大型公司內部也有重 要國家的全部專利內容,全球專利系統為何重要,除了擁有全部的專 利資料,最重要是所開放的專利檢索能力與專利審查專用系統一致。 只要善用全球專利系統,就擁有世界各國專利資源。

爭等因素,經濟議題對博物館日趨重要。一來,博物館面臨增加營收、 提高自償率等回應政策的壓力;另一方面,博物館也努力彰顯其創造 產值、增加就業人數等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力與價值,以強化社 會支持。博物館面臨的經濟議題值得研討探究,本次研討會將邀請國 內、外專家學者,就博物館經濟相關議題進行研討,以拓展博物館經 濟領域知識,並助益於我國博物館實務運用,期望促進博物館社群的 共同進步。

【2018 綠色電化學科技國際研討會暨 2018 年台灣電化學學 會年會】 時間:2018 年 11 月 23~24 日 ■ 地點:臺南市/高雄醫學大學

【2018 萬能科技大學航空暨工程科技應用學術論文發表研 討會】 時間:2018 年 12 月 4 日 ■ 地點:桃園市/萬能科技大學

環境變遷及能源議題是現今全球各國永續發展的重大議題,各國積極投

萬能科技大學航空暨工程學院積極培育航空暨工程科技應用領域之專業

入研究並發展相關產業與基礎建設,其中綠色電化學科技扮演重要角

人才,並配合政府推動桃園航空城及國家發展重點計劃,加強培訓綠色

色。本次年會將針對綠色電化學科技在儲能、清淨或再生能源、生醫科

環境工程產業、營建科技產業、航空工程產業、資通訊網路與數位多媒

技等領域的應用,提供各國研究先進創新觀念及研究成果之國際交流平

體內容產業所需技術人才,以提供環境工程、營建科技、航空工程、資

台,期能有更多的合作與對話,並提升國內研究成果之能見度及影響

通訊及數位多媒體技術等相關技術與服務人力之需求。為提升相關科技

力,誠摯地邀請各位蒞臨參與,共同提昇臺灣綠色電化學領域學界與產

應用之發展與推動相關技術之交流,本會邀集各大專院校及產業界相關

業的蓬勃發展。

領域之學者專家投稿並發表論文,以促產官學研間之學術及技術交流。

25


產官學研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26

太空船新型態隔熱罩 具緩衝性能且輕巧便捷 【本刊訊】在進行太空任務時,太空

的隔熱罩也會需要設計出更大的尺寸,但

瑞團隊的隔熱罩設計能夠使太空船承受高

船的隔熱設備至關重要。不論是離開或是

相對地會造成太空任務成本提高與太空船

溫並產生足夠的空氣阻力。這種新型態的

進入大氣層的狀態下,太空船與大氣層的

本身更大的負擔。

隔熱罩是使用具彈性的材料製成,特殊的

摩擦而達到高溫並產生極大的熱能。為避

為符合未來的太空任務需求,吳瑞及他

縫合圖案,使其在飛行的過程中產生離心

免在產生高溫造成太空船整架燒毀影響安

的團隊開發了一款形狀類似裙子,外觀如

力。它輕巧、耐用並且耐高溫,也可收縮

全,太空船隔熱系統的設計便是一大問

同梧桐樹並可旋轉的隔熱罩。吳瑞表示,

摺疊的設計大幅減少太空船的負重以及降

題。現今所使用的隔熱板通常具有大型的

在有大氣層的星球上降落時,該設計可以

低許多製造成本。

充氣設備與機械構造,而這種設計通常很

利用空氣阻力的方式,讓太空船減速。如

吳瑞表示,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在

複雜並且造成太空船負重過重。英國曼徹

同跳水一般,從跳台跳下並進入水中後,

太空中進行,也因為如此,往後的太空計

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航太

水會對身體產生一股拖曳的緩衝力道,並

畫會更加昂貴並且需要攜帶更多的設備器

與土木工程學系的研究生,設計了一種全

在抵達游泳池底前將速度減至最低。吳瑞

材。光是一艘太空船就需要攜帶太空人、

新的隔熱罩,稱可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

太空船進入地球比喻成人體跳入濃稠的蜂

研究設備及燃料,這將會造成相當多的負

甚至能協助未來的火星探測任務進行。

蜜,而火星因為大氣層較薄,則比較像是

重,而這項新設計未來可減輕太空船的負

跳入水中。

擔與成本,並使太空船更加安全。

研究第一作者吳瑞(Rui Wu,音譯)表 示,他與他的團隊近期設計了一款重量輕

因為太空船在快速進入大氣層時會產生

巧,並且可以「自我調節」的新型隔熱系

極高的高溫,最高會超過攝氏1萬度,這

統。未來的太空任務所使用的太空船將會

幾乎可以讓太空船周遭的空氣被加熱至電

比以前更大更重,這就代表現階段所採用

漿態。而為了能夠安全地進入大氣層,吳

新聞來源

Rui Wu et al. Flexible heat shields deployed by centrifugal force, Acta Astronautica, 2018.

幾可亂真的影像處理技術 普丁也能裝成歐巴馬 【本刊訊】「眼見為憑」這項描述似乎

與眼睛視線,套用至普丁身上。更有趣的

試前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所以在實驗的

已不再適合目前資訊軟體快速更迭的世代

是,該演算法甚至還可調整畫面的陰影,

當下警戒心較強,也就比較容易找出有問

了。一款新的電腦程式於今(2018)年計

藉由改變普丁的頭髮或是肩膀高度,以配

題的影片。

算機圖形專業組年度會議(SIGGRAPH)

合新的頭部姿勢。最後畫面呈現出普丁確

研發人員表示,這套演算法相當逼真,

上發布,據了解能隨意控制螢幕上的人

切地模仿了歐巴馬的各種動作與表情特

主要用於製作配音的電影上,使畫面中演

臉,讓它在不同的畫面上展現出不同的表

徵。不過這套系統也有極限,它只能編輯

員的嘴唇講話動作與配音相互結合,甚至

情狀態。與過去的電影編輯軟體不同,這

固定攝影機拍攝的影片,如果影片中的人

可利用過往的電影片段,重新詮釋那些已

套演算法可任意篡改螢幕上人物的面部表

物偏離原始位置太多也會無法編輯。也就

辭世演員的電影演出。但這套系統也有可

情,甚至還能調整頭部、眼球移動、身軀

是說,如果普丁總統對著鏡頭轉身,演算

能被有心人利用拿來製作假影片,並藉由

的姿勢及背景等細節,以假亂真。

法會因為不知道普丁頭部的背面長什麼樣

網路散佈到各處並製造恐慌,使得未來可

子而無法處理。

能會導致人們在網路觀看影片時,會特別

研究團隊在會上展示了這款演算法的運 作過程。首先,逐幀掃描影片中的畫面,

另外,為理解透過演算法製作的影片是

留意影片的真實性。然而,閱聽眾也能藉

並追蹤人臉的 66 個部位,沿著眼睛、鼻子

否真的幾可亂真,團隊找來了 135 名志願

此學習如何判別影片的真偽,或許對於資

及嘴巴,找出人臉的特徵、表情、頭部的

者進行測試,各給他們觀看 5 秒鐘的真實

訊的過濾還是有幫助的。

移動與眼神的視線。舉例來說,團隊使用

影片與偽造影片,並讓受試者回報影片感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及俄羅斯總統普丁的臉

覺是否真實。結果發現,偽造影片成功欺

部進行後製,為了讓普丁模仿歐巴馬的行

騙了 50 %的受試者,但另外有 20 %的受試

為特徵並改變普丁的形象,研究人員將每

者始終認定真實的影片片段是造假的。研

一幀畫面上歐巴馬的頭部姿勢、面部表情

究人員指出,這很可能是因為受試者在測

新聞來源

H. Kim et al. Deep video portrai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Computer Graphics and Interactive Techniques (SIGGRAPH), 2018.


產官學研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27

量子電腦研究發展邁進一步 【本刊訊】不同於傳統電腦的二進位

的運算。

了檢驗。並施加電流於這些材料上並利用 顯微鏡的偏振光觀測電子自旋的狀況。

演算方式,量子電腦利用的是電子自旋的

然而,光與電子實際的交互作用十分

演算,大大加快了運算的速度,傳統電腦

複雜,就如同所有量子尺度下的東西,在

這種創新的觀測技術與其他的技術並

需要5天才能運算出的結果,量子電腦只

試圖預測及量測的行為都會變得極度不準

不相同。據了解,這項新的技術能在室溫

需僅僅幾分鐘的時間。舉凡從金融乃至物

確。最近的研究中,各方不斷地在尋找可

之下進行觀測並收集資料,未來也能以這

理學門的棘手難題,量子電腦皆能輕易解

靠度及實用性更佳的方式觀測量子行為,

項技術應用於其他材料的觀測。研究人員

決。雖然目前對於量子電腦的研究仍處於

以便研發出更先進的量子運算系統。目前

表示,新的技術未來可用做檢測各項材料

非常早期的萌芽階段,但這項領域未來勢

在觀測量子行為的研究上,新加坡大學

中電子自旋的狀態。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可

必會成為各科技大廠的必爭之地。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有了重

以透過這樣的方式直接觀察電子自旋的狀

量子電腦與一般傳統電腦最大的差異在

大的突破。研究團隊利用掃描光電顯微鏡

況,並為未來量子電腦的開發更邁進了一

於,傳統電腦是利用將信息編碼為0和1的

(scanning photovoltage microscope)在金

大步。未來楊教授與他的團隊計畫將這項

二進位的裝置驅動電子,量子電腦則是利

屬與拓撲絕緣體(topological insulators)上

新技術應用於新型態的材料上。團隊也希

用雷射光與材料中的電子進行交互作用,

「看」到了電子的自旋現象。

望將來能夠與業界合作,進一步利用新技

進而測量電子的「自旋」狀態,這些電子

拓撲絕緣體是一種表面能夠通電但內部

的自旋狀態取代了原先傳統電腦只有 0 和 1

為絕緣狀態的電子材料,研究人員企圖觀

的二進位模式。而因為電子可以同時具有

測的電子能沿著拓撲絕緣體表面上流通。

許多的自旋狀態,可以將 0 或 1、0 與 1 相

副教授楊(Yang)與他的研究團隊對拓撲

互疊加,這使得量子電腦能執行更加複雜

絕緣體 Bi2Se3、 BiSbTeSe2及鉑金屬進行

術於研發量子電腦的各項設備。

新聞來源

Yang Liu et al. Direct visualization of current-induced spin accumulation in topological insulato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中華民國一○七年九月十五日

產官學研

未曾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個案 能否靠阿斯匹靈及早預防?

科技報導

28

廣告索引 均泰. ........................................2 錫昌. ........................................3 雙鷹. ........................................5

【本刊訊】每日服用一顆阿斯匹靈

的心絞痛(unstable angina)、中風與暫

(aspirin),真能有效預防具中度心臟病

時性腦缺血等事件,則該案研究來到終點

或中風發病風險個案不被疾病襲擊嗎?

(endpoint)。

科光. ........................................6 立行科技. ....................................7 牟博士. ......................................9 科羅耐. ..................................... 11

近日,《刺胳針》(The Lancet)一研

結果發現,阿斯匹靈雖降低了這些個案

勵眾生活. ...................................12

究招募1萬2千多名首發風險為中度的受試

(尤以50~59歲者效果最佳)心臟病發作

益弘. .................................... 13,27

者作測試,其中男性高於55歲且擁有2~4

的風險,卻比僅受安慰劑治療的個案更容

日龍. .......................................14

項「心血管疾病罹病風險因子(包含抽

易發生腸胃道或其它部位的輕微出血,至

菸、較高的血脂與血壓等)」,而女性高

於致命的出血事件,兩者則未有差異。美

於60歲且擁有3種以上上述風險因子。受

國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 s

試者每天被分配到100毫克的阿斯匹靈腸

Hospital)賈西安諾(J. Micheal Gaziano)

衣錠(enteric-coated aspirin tablet)或安慰

教授表示,即便阿斯匹靈可用以預防該類

劑(placebo),並在5年內續接受訪查,

疾病復發,然而對從未患病的個案來說,

若期間因首發心血管疾病導致死亡、心

這個介入方式的效益仍有待商榷。

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不穩定

上海慕尼黑 (高雄儀器公會). ..................15 人事廣告. ..............................17,19,22 .......................................21 倍晶. 必帝. .......................................28

新聞來源

J. Micheal Gaziano et al., Use of aspirin to reduce risk of initial 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at moderat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RRIVE):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201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