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2021 8 月號
登頂百岳 寶島綺麗山岳巡禮
經典專欄
無線充電正夯!
又該怎麼挑選無線充電盤?
科學×哲學
海洋公民科學家
了解科學到底是什麼?
─Congratulafins
從科學哲學觀點出發,
守護鯊鯊!專訪鯊魚保育公民團體
NT$249 ISSN:0250-331X
9
770250
331001
08
等一個好科普 不如自己動手寫科普 你不是科學家,但你喜歡科學,總是迫不及待跟親朋好友分享科學? 你是專業科學家,很想走出象牙塔,讓大家也了解科學的趣味? 不用懷疑,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趕快動手寫科普,投稿到《科學月刊》!
徵求項目有哪些? 科學各領域的科普文章和照(圖)片皆可投稿,但皆須為作 者本身創作,而非翻譯。照(圖)片解析度須達 300 dpi。
只要投稿就會刊出嗎?
所有投稿都會經過專業的審查人員,針對內容正確性進行審 查。審查通過的文章,就會安排編輯、出版。
作者有稿費嗎? 刊出後,作者會收到稿費及當期雜誌一本。
還在等什麼?快把你的作品寄到 scimonth@gmail.com,記得註明真實姓名、 聯絡方式及服務機關或就讀學校。詳細稿約請見《科學月刊》官網。
scimonth.com.tw
Contents P06
P08
620
2021 AUGUST
封面引言
探索臺灣山岳之美
封面故事 1
臺灣的山岳之美 細數寶島的美麗山脈
P20
董德輝、楊建夫
P14
P24
撰稿與資料提供|董德輝、楊建夫
從地景生態與地形特徵一窺成因
封面故事 4
窺看眾神山嶺的第一道關卡 高山氣象 江秀真
資料統整|編輯部
P30
臺灣山脈從何來? 雷鴻飛
封面故事 2
臺灣百岳中的 top10 「五岳三尖一奇」
封面故事 3
封面故事 5
登山前你不可不知的 登山知識與準備! 山女孩 MelissaxMao 冒險生活
封面說說話 〈山林 .online〉 說到登山,喜歡登山的繪者本人心裡立刻浮現了 許多畫面想跟大家分享,日出雲海星空、湖邊紮 營過夜,從互相鼓勵到一起登頂等,於是有了這 個遊戲組合場景的概念。 當嚮往更多的高山美景,必要的技能養成也是 必須的,準備好跟著我們一起進入山林 世界練等了嗎?(準備好了!)
SCIENCE MONTHLY Vol. 52 No. 8
1
Contents-2
填問卷.拿新書
News Focus
只要於 2021 年 8 月 31 日前,完
4 睡眠作息提早一個小時,就能降低憂鬱纏身的機會?
整填寫讀者問卷調查,就有機
5 別擔心,小型野鳥不太會被餵食行為寵壞!
會獲得方言文化的新書《超維 度思考》。
顯影 1
36 撞到月亮的樹—臺灣杉/植業病
問 卷 內 容 請 至 bit.ly/3xKRFFg 或掃描 QR code,並詳實填寫, 否則將喪失抽獎資格。
專 欄
40 數不勝數:這次出現的魔王會是誰?從 Roguelike 遊戲看機率/高竹嵐 44 格物致知:只要感應沒有距離!電磁感應與無線充電/王冠智
獲 獎 名 單 將 於 2021 年 9 月 5 日 之前公布於《科學月刊》網站 (www.scimonth.com.tw)。
顯影 2
50 阿法六線風鳥/游崇瑋 專 欄
52 生生不息:微鏡下的生死搏鬥 線蟲與線蟲捕捉菌的神鬼交鋒/林宏澤、阮聖茜、薛雁冰 58 物換星移:凝視宇宙的黑暗面 暗能量巡天計畫公布前三年觀測結果/林彥興
bit.ly/3xKRFFg 顯影 3
64 追蹤閃爍群星 金天獎 追蹤攝影類 精選文章
68 以哲學之身跳著科學之舞/陳瑞麟 海海人生
72 留住魚翅的波紋—鯊魚保育公民團體 Congratulafins 專訪/採訪撰稿|曾柏諺 青年尬科學
76 我們如何能夠有目共睹?/黃貞祥 書 摘
78 《超維度思考》
2
科學月刊 2021.8
臺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
走進編輯室
董事長:劉源俊 董 事:王文竹 周成功 林基興 邱韻如 郝玲妮 高涌泉 曾耀寰 羅時成 秘 書:李金穗 出版者:科學月刊社
你多久沒運動了呢? 截稿日期前,臺灣仍處於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的狀態下。雖然目前已有許多場 所、行業等「微解封」,但大家還是要做好防疫措施,盡量減少外出,避免與他 人接觸。如果在家不知道要幹嘛,大家可以關注最近舉辦的「2020 東京奧運」,
理事會 理事長:蔡孟利
在電視機前一起為臺灣的運動健將們加油打氣吧!
理 事:曲建仲 于宏燦 朱慶琪 林翰佐 邱韻如 紀延平 曾耀寰 蔡政修 執行總監:趙軒翎
從 5 月中至今,「平日居家辦公,假日居家防疫」成了許多民眾的日常,你有沒 有發現,自己好像已經很久沒出門運動了呢?當然,我們現在也不建議大家往外 跑,但如果可以的話,在家中還是能儘量做一些簡單的運動,維持身體健康。
編輯部 總編輯:林翰佐 副總編輯:趙軒翎 編輯委員:王文竹 王伯昌 曲建仲 江建勳 李志昌 李精益 阮明淑 周鑑恆 林秀玉 林宮玄 邱韻如 金升光 金必耀 門立中 紀延平
說到戶外運動,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一項休閒活動呢?由於臺灣是座多山的島嶼, 再加上過去政府推廣選出的「百岳」,登山一直是熱門的選擇。而在近兩年,由 於政府推行「山林解禁」政策,簡化了許多以往入山前得繁雜申請手續,也使得 爬山、健行風氣更加興盛了。
范賢娟 倪簡白 高啟明 高憲章 張大釗 張敏娟 陳妙嫻 陳彥榮 陳鎮東
這個月我們想帶領讀者一窺臺灣的山岳之美,跟著《科學月刊》的腳步,即使待
單維彰 景鴻鑫 曾耀寰
在家中也能一同進入美麗的山林,從文字間享受大自然氛圍。本期的專輯文章,
程一駿 程樹德 黃正球 黃相輔 楊正澤 葉李華 廖英凱 管永恕 劉宗平 蔡兆陽 蔡孟利 蔡振家 鄭宇君 鄭運鴻 韓德生 嚴如玉 嚴宏洋 蘇逸平 編輯顧問:王明蘅 古宏海 朱麗麗 吳明進 吳家誠 周延鑫
將介紹臺灣各地的山岳特色,以及精選的十大百岳。另外,高山與平地的天氣大 不同,我們邀請到臺灣首位攀登世界七大洲頂峰的女性登山家江秀真女士,她以 自身攀登聖母峰的經驗,娓娓道來高山上的特殊天氣現象。最後,當你決定開始 登山前,登山旅遊部落客「山女孩 Melissa×Mao 冒險生活」整理了一些登山前必 須知道的注意事項,讓你能開心出遊,平安回家。
周榮泉 洪萬生 洪裕宏 胡進錕 孫維新 張 復 張勝祺 陳文屏 陳章波 陳國成 曾惠中 楊玉齡
你準備好要登上山頂了嗎?趕快將行囊收拾好,跟著科月一起上山健行去!
劉仲康 駱尚廉 魏耀揮 蘇益仁 蘇振隆
主編 謝育哲
主 編:謝育哲 編 輯:羅億庭 美術編輯:黃琳琇 封面設計:王韻青 業務部 經 理:李金穗 業務助理:廖本翔
創刊於 1970 年
科學月刊社
製版印刷:赫偉有限公司
本期為第五十二卷第八期 第 620 期 發行於 2021 年 8 月
地址:106013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總經銷 : 聯華書報社
中華郵政北台字第 0677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類交寄
電話:(02)2363-4910 傳真:(02)2363-5999
行政院新聞局版台誌第 0934 號
網址:www.scimonth.com.tw 電郵:scimonth@gmail.com
圖文版權有任何疑慮請洽編輯部,廣告刊登及雜誌訂閱請洽業務部。本刊所刊登文章內容皆為版權所有,非經本刊同意不得作任何形式的轉載或複製。
SCIENCE MONTHLY Vol. 52 No. 8
3
NEWS FOCUS
睡眠作息提早一個小時, 就能降低憂鬱纏身的機會? 你有聽過「時型」(chronotype) 嗎?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型,代 表自身專屬的晝夜節律,或者也可以 解釋為你一天中活動、睡眠的作息傾 向。先前研究顯示,晚睡晚起的「貓 頭鷹」類型不論睡眠時間多長,憂鬱 的機率都是早起「雲雀」型的兩倍之 多。但受限於樣本數量不夠,未考量 潛在干擾因素等問題,令我們始終難 以了解箇中原因。 近期,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與 麻省理工-哈佛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共 同 (Photo by Kinga Cichewicz on Unsplash)
對 84 萬人進行的研究中發現,每個 人的時型與本身的憂鬱情緒存在因
4
果關係,僅僅是將作息向前調整一
型」受試者的就寢時間從原本凌晨
何降低憂鬱」,那便有待後續的大型
個小時,就能降低 23%的憂鬱風險。
1 點提早到午夜 12 點,憂鬱風險便
隨機對照實驗探究。如果你看完這
目前已知有超過 340 個基因變異能
會降低約 23%;若是提早到晚上 11
項研究後,想要開始調整作息來降
夠影響一個人的作息偏好,為了釐清
點就寢,憂鬱風險則降低了 40 %。
低憂鬱,研究團隊建議可以試著在
睡眠時機與情緒間的關係,研究團
但這項結果對於本來就早睡早起的
白天走路或騎車上班時享受充足日
隊使用基因技術公司 23andMe 與英
雲雀型來說,是否還能受益就不得
照;晚上就少用電子產品,降低燈
國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提供的
而知了。
光刺激,其根本原則就是「日出而
基因數據。接著,他們在高達 84 萬
至於為什麼早睡早起能夠促進好心
作,日落而息」。
多筆的個體資料中,使用孟德爾隨
情呢?有些研究認為,得到更多日
機 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
照能刺激一連串使心情愉快的激素
來分析基因如何影響個人作息,以
分泌。研究團隊表示,雖然這項結
及時型與憂鬱之間是否相關。 在睡
果顯示了時型與憂鬱存在著因果關
眠時數相當的前提下,當「貓頭鷹
聯,但若想要進一步釐清「早睡如
科學月刊 2021.8
Iyas Daghlas et al., Genetically Proxied Diurnal Preference, Sleep Timing, and Risk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JAMA Psychiatry, 2021.
NEWS FOCUS
別擔心, 小型野鳥不太會被餵食行為寵壞! 長期以來,餵食野生動物的行為被 認為會對牠們造成諸多負面影響, 尤其是鳥類,像是可能引起群聚加 速疾病傳播、遷徙習性改變,甚至 還有依賴人類餵食的疑慮等。不過, 來自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 OSU)的 最 新 研 究 卻發現,即使是在能量需求高的冬 天,小型野鳥也不會過度依賴民眾 放置在自家後院的餵食器,建立起 人與鳥之間不健康的關係。 研究團隊藉由修剪黑頂山雀(Poecile atricapillus)的 飛 行 羽, 以 增 加 其 飛行時的能量消耗,接著再觀察黑 (123RF)
頂山雀在食物(能量)需求增加的 情況下,是否會更頻繁地造訪餵食 器。 在 實 驗 中, 他 們 將 67 隻 黑 頂
造訪附近的餵食器,而且通常一次
牠們會暫時減少前去食用餵食器裡
山雀分成修剪較多飛行羽、稍微修
只吃一粒種子,這讓實驗統計相對
的向日葵種子。
剪, 以 及 不 做 任 何 修 剪 的 3 個 組
容易進行。
雖然餵食行為會不會對野生鳥類產
別,並且讓每一隻黑頂山雀都配戴
實驗結果有些出乎預期,羽毛被修
生其他影響還有待後續研究,但從
上無線射頻辨識(radio-frequency
剪、能量需求增加的黑頂山雀,反
這項研究結果看來,小型野鳥並不
identification, RFID)標籤。接著,
而較少造訪餵食器!且在幾週之後,
會過度仰賴人類提供給牠們的食物。
在黑頂山雀活動範圍裡一段長達 3.2
實驗組使用餵食器的頻率,逐漸和
公里的河濱帶,放置 21 個裝有向日
對照組相差無幾,這顯示黑頂山雀
葵種子的標籤辨識餵食器,用來計
並沒有對餵食器產生依賴。對於此
算牠們造訪的次數。
項結果,研究團隊推測,修剪飛羽
研究團隊表示,這種每天都有高能
可能降低黑頂山雀被掠食者捕捉的
量需求的小型鳥類,是非常理想的
風險,因此在其他食物來源如種子、
實驗對象。因為牠們在冬天常常會
莓果、小型節肢動物充足的情況下,
Janel L. Lajoie et al., Experimentally induced flight costs do not lead to increased reliance on supplemental food in winter by a small songbird, Journal of Avian Biology, 2021.
SCIENCE MONTHLY Vol. 52 No. 8
5
封面故事
探索臺灣山岳之美 臺灣是一座多山的美麗寶島,
登山活動是許多人的休閒選擇。 不論是享受大自然的氣息, 或是觀賞登頂的絕美景色,
都是山岳帶給我們的自然饗宴。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去爬山吧!
6
科學月刊 2021.8
SCIENCE MONTHLY Vol. 52 No. 8
7
封面故事
4
窺看眾神山嶺的第一道關卡
高山氣象
江秀真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碩士,目前攻讀中正大學成人教育所博士班。現任台灣福 爾摩莎山域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致力於登山教育學術發展。
(本篇照片皆由作者提供)
Take Home Message 攀登高山時,除了要面對低溫、低壓、低氧等嚴峻考驗外,山上變化多端的
天氣也可能導致各種危機與風險。過往的高山氣象資料需藉由登山探險隊的
觀測與記錄,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即使是喜馬拉雅山,也建立起多座氣象觀 測站。這些氣象資訊除了供研究人員使用外,也可供登山者提前準備,降低 山難發生的機率。
24
科學月刊 2021.8
在全球登頂聖母峰總人數尚未超過 700 人的 1990
高海拔對人體的影響
年代,包括筆者在內的臺灣聖母峰遠征隊,經過一
大家都知道,海拔每上升 100 公尺平均溫度會下降
年半的訓練與準備,終於在 1995 年 3 月 11 日從桃
0.6°C,而緯度越高溫度也會逐漸降低,故高度與
園機場出發邁向世界最高峰。事實上,由於過去沒
緯度同為影響山區氣候的主要機制。由於大氣密度
有攀登過這樣的高峰,相關經驗都是由幾位曾去過
(氣壓)與溫度會隨著高度增加而下降,造就了我
的前輩所提供。他們表示,在海拔 7500 公尺處,
們熟知的低溫、低壓、氧氣濃度稀薄等現象。
除了會遭受強風、烈日、低溫等襲擊,更深刻的經 驗是其中有人因低溫凍傷導致截肢。對此,了解高
登山者應該都曾經感受過,當我們爬得越高,呼吸
山氣象是每支登山隊都需要事前準備的功課。
會逐漸變得困難,尤其身處在超過 3000 公尺的高 山感受特別明顯。除此之外,身體還會不停地放
當時,日本東京大學遠征隊曾在聖母峰基地營施放
屁,甚至感覺吸不到氧,更嚴重者會出現頭痛欲
探空氣球;美國隊使用全球氣象預報系統得到資
裂,造成全身不舒服,晚上難以入睡等情形。過
料;而我們臺灣隊則是透過雪巴嚮導的經驗與到各
去筆者曾帶過一群高雄中學的師生成功登頂玉山,
營地打聽的本事,從中獲得氣象資訊。因此,我認
當時有幾位同學曾表示自己呼吸困難,感覺十分難
為當時能順利登頂,真的只能歸功於我們的運氣太
受,下山後就像撿回了一條命。想不到正值青春的
好了。
高中生就有這麼強烈的感受,令我印象深刻。
回到氣象預報,對過去的我而言,最熟悉的就只
取得不易的氣象資料
停留在每天新聞播報結束後的農業及漁業氣象,
聖母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此山區是由一連串的山
或是颱風來襲前的氣象資訊。直到 2007 年 2 月攀
脈組成,東西長超過 2500 公里,南北寬約 200 ~
登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Aconcagua)時,
300 公里,包含了 10 座超過 8000 公尺的高峰。整
獨自在 5500 公尺處遭遇兩天兩夜強烈的暴風雪襲
個山脈的北坡面較為平緩,南向坡面則較為陡峭。
擊險些沒命,這才讓我對高山氣象有深刻的感受
成群高聳的山峰擋住了從印度洋吹來的濕潤氣流,
與經驗累積。
再加上山脈北邊內陸的空氣相對乾冷,造成山脈南 坡雨量充沛,北邊則雨量較稀少。
後續於 2008 年秋季的移地訓練,攀登世界第六高 峰的卓奧友峰(Cho Oyu)時,由於其中一位隊
根據歷史資料顯示,人們從 19 世紀後半葉開始對
員失聯長達 23 小時,為了準備出發救援,獲取即
喜馬拉雅山區的氣象資料產生興趣,但是當地山勢
時的氣象資訊是我們的首要任務。當時我們雖然可
高聳難以靠近,想在此架設氣象站難
以直接向中國購買昂貴的氣象預報資料,但團隊裡
如登天。因此,以往大部分的
卻無人具有判讀資料的專業能力,這時才驚覺氣象
高海拔區域的觀察紀錄,都
預報知識與判讀能力的重要性。於是當下緊急透過
是 由 登 山 探 險 隊 提 供。
海事衛星電話聯繫臺灣,所幸獲得臺灣大學大氣科
當地的氣象資料最初從
學系教授林博雄的神救援,也使得後續攀登 8000
1926 年開始記錄,
公尺的巨峰能得到了一層堅固的保障。
不過當時的資料
SCIENCE MONTHLY Vol. 52 No. 8
25
封面故事
5
登山前你不可不知的 登山知識與準備! 山女孩 MelissaxMao 冒險生活 登山旅遊部落客,熱愛分享戶外生活日常,以活潑生動的 筆觸撰寫山旅記錄與登山知識,致力於分享臺灣之美。 (IG:melissaxhiker,FB:山女孩 MelissaxMao 冒險生活)
(本篇照片皆由作者提供)
Take Home Message 登山健行是近年來熱門的休閒運動。臺灣的山岳可依照高度分為郊山、中級山、高 山,但山的高度並不等於難易程度,還必須取決於當地的地形及天氣等因素。而登
山前的行前準備,包含了確認登山口與停車場位置,規畫路線與腳程,天氣狀況, 研擬撤退路線與停損點,也記得要安排一位山下的留守人追蹤登山情形,更別忘了
在出發前手機下載山區的離線地圖確保安全。此外,登山的服裝與裝備也不容馬虎, 手機、行動電源、水、頭燈、雨具、塑膠袋,以及急救毯都是登山的好幫手。最後, 若遭遇困難也要有撤退的勇氣,人身安全永遠比登頂更重要!
30
科學月刊 2021.8
臺灣是全世界山岳密度最高的島嶼,不僅地形豐富 多元又四面環海,令許多外國朋友稱羨。從山上到 海邊,僅需不到一小時的車程,就能夠享受兩種截 然不同的自然美景。近年來登山健行風氣盛行,而 山上的各種自然風景是許多人前所未見的,隨著社 群媒體的興起與傳播,這些美景日漸廣為人知,且 越來越多人想要一探究竟。例如臺灣最高峰的玉山 主峰,天使的眼淚「嘉明湖」,以及冰河時期所遺
郊山
海拔 1000 公尺以下的山林,郊山為人們活動最活 躍的區間。 中級山
泛指海拔 1000 ~ 3000 公尺的山林,是水氣豐富的
一個區間,樹木較為高大,也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高山
海拔 3000 公尺以上的山岳。
留下來的痕跡──雪山圈谷與南湖圈谷等,這些特 殊的自然景觀都十分值得造訪,同時也是許多登山
聽到「百岳」二字,你是否覺得等同於「困難」的
客趨之若鶩的景點。
代名詞呢?事實上,百岳又區分為各種不同的難 度,有些百岳因路線規畫清楚,且非常多人行走,
由於臺灣山林資源豐富且山岳數量眾多,因此登山
即使在海拔 3000 公尺的高處,路線也可能極為平
是一項人人都可以進行的運動。不過每項運動都有
緩,這樣的路線難度就會被歸類為入門等級;因此,
其專業知識及危險性,走入山林的事前準備更是不
大家必須將這個重要觀念放在心中:山的高度,並
可馬虎,有效的行前準備能夠大幅提升登山安全。
不等於山的難度!
但究竟在上山以前該做哪些準備呢?以下就讓我們 來聊聊踏入山林前,該如何準備吧!
有些人雖然對於挑戰百岳戰戰兢兢、小心翼翼,但 若是把條件換成一般的郊山或中級山,反而會因為
臺灣山林的分級與難易程度
海拔不高而掉以輕心。由於中級山的山林恢復速度
臺灣的山林可分為郊山、中級山、高山三大類。過
快,只要一陣子無人行走,植物生長後會掩蓋原本
去由臺灣各登山專家所評選出「百岳」,更是許多
的路線,加上野生動物出沒,也曾發生多起登山客
登山者的挑戰目標。
錯把獸徑誤認為登山路徑的事件。所以即便是熱門
SCIENCE MONTHLY Vol. 52 No. 8
31
顯 影
臺灣杉的人工造林。
36
科學月刊 2021.8
顯 影
撞到月亮的樹
臺灣杉
圖.文/植業病 @ plantsholic
(Facebook 粉絲專頁) 掃描 QR code, 追蹤植業病吧!
臺灣杉的小孢子囊穗排列呈頭狀。
臺 灣 杉( 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 是 柏 科 (Cupressaceae)臺灣杉屬(Taiwania)的常綠 大喬木,樹高可達 90 公尺,高聳入天,因此魯 凱族稱它為「撞到月亮的樹」。臺灣杉的木材性 質優良,具有香氣及七彩斑斕的色澤,因此名列 針葉五木之一。臺灣杉屬僅有臺灣杉一個物種, 主要生長於臺灣中央山脈中海拔山區,此外也零 星分布在中國西南部,以及鄰近的緬甸和越南北 端等地。本屬及本種最初是由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技師小西成章在 1904 年於南投竹山一帶採集, 並由日本植物學家早田文藏於 1906 年命名發表。 臺灣杉的種毬為長橢圓體。
臺灣杉的葉較硬且會刺手。
SCIENCE MONTHLY Vol. 52 No. 8
37
專欄文章
只要感應沒有距離! 電磁感應與無線充電
王冠智 薇閣中學物理科教師, 致力追求有感的物理科 學教育工作者。
Take Home Message 19 世紀時,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當線圈在單位時間的磁通量出現變化時,將產生感應電動勢,形成感應 電流,這就是大家熟悉的電磁感應。手機的無線充電盤同樣利用電磁感應原理,發展出磁感應、磁共振、微波 傳輸、雷射傳輸等四大技術,各有優缺點,而目前最主流的方式為磁感應。不過在選購無線充電盤時,仍須注 意充電器的輸入功率、充電器內線圈的輸出功率,以及充電時的實際功率,並搭配有合格認證標示的產品,才 能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使用。
週末去咖啡店時,隨手將手機放在桌面特殊位置的無線
了電磁統一的引信,使得原先認為電與磁各別分離的物
充電盤上,你便可放心享受這午後時光;晚餐時間享用
理學界,開始研究電磁相互作用。1831 年,法拉第用鐵
火鍋時,轉開電磁爐開關即可加熱食物;美好的一天結
環纏繞兩組線圈,其中一組連接起來並擺在磁針旁邊,
束,刷悠遊卡進站搭乘捷運返家;不巧遇到停電,社區
另一組線圈則通有穩定電流,藉由電流磁效應(又稱磁
大樓的發電機即刻運轉,樓梯間的燈光依舊亮起,帶領
生電)使此線圈產生磁場。法拉第反覆研究後發現,只
你安全地回到溫暖的家。
有在接通電流及切斷電流的瞬間,磁針才會來回擺動, 因而得到「磁場變化產生電」的結論,稱為「電磁感應」
上述是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情境,而這些情境中便利的科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技產物,其原理都來自於一位 19 世紀偉大物理學家的學
44
問。這位科學家雖然沒有機會受到完整的教育,但他研
電磁感應的產生,可以想像成當線圈接收到的磁力線數
究出的定律與應用,卻深深影響我們對於電和磁的發展
目產生變化時,線圈就會產生感應電流。嚴謹地說,其
──他就是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原理是指當線圈在單位時間內的磁通量(magnetic flux,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與應用
ΦB)發生變化時,線圈便會產生感應電動勢 ε,驅使電子 ∆ΦB 。而要讓磁通量產生變化, 流動形成感應電流:ε=-
1820 年,丹麥物理學家厄斯特(Hans Christian Ørsted)
可以運用磁鐵與線圈的相對運動、主副線圈通電的有無,
發現,通有電流的導線會讓附近的磁針偏轉,正式點燃
以及載流導體在磁場中的運動等,具有導體切割磁力線
科學月刊 2021.8
∆t
格物致知
圖一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實驗示意圖
法拉第利用鐵環繞兩組 線 圈, 一 組 擺 放 在 磁 針 旁,另一組則通過穩定電 流,藉由電流磁效應使該 線圈產生磁場。法拉第發 現,當接通電流及切斷電 流的瞬間,磁針會來回擺 動,進而發現電磁感應。
的現象時,就會產生感應電流。
用。舉例來說,家用插座輸出的交流 電是一種電流方向與大小隨時間交互 改變的電流,運用交流電通入電磁爐 產生隨時間不斷週期性變化的磁場, 當金屬鍋放上電磁爐時,可想像電磁 爐底部是一圈圈的線圈,此時鍋底 部產生渦電流,再因電流熱效應加 熱食物( 圖 二 ); 同 理,悠遊卡等 電子票券是將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標籤埋於感應卡片裡,當卡片靠近進 出站的機器時,機器發出隨時間變化 的磁場,此時悠遊卡如同線圈發生電 磁感應現象(圖三)。由此可知,由
Physics
磁生電的原理已發展出許多相關應
圖二:電磁爐運作原理示意圖。電磁爐的底部可視為一圈圈的線圈,開啟時鍋底部會產 生渦電流,藉由電流熱效應加熱鍋中的食物。(123RF)
SCIENCE MONTHLY Vol. 52 No. 8
45
顯 影
求偶前,阿法六線風鳥雄鳥會小心翼翼觀察四周環境。
阿法六線風鳥 Parotia sefilata
平時的阿法六線風鳥雄鳥全身幾乎全黑,真的很不起眼。
阿法六線風鳥是一種非常有名的天堂鳥,其英文名稱為 「Western Parotia」。讀者們可能會覺得中文名稱裡的「阿 法」有點奇怪,其實該名稱主要是對應到牠們的重要棲息地, 位於印尼的「阿爾法克山脈」(Arfak Mountains),並把「阿 爾法克」簡化成「阿法」而得。 牠們平時的外觀是渾身如黑洞般黝黑的不起眼中型鳥類,不 過,一旦牠們跳起求偶舞便會迷倒眾生!阿法六線風鳥最神
圖.文/游崇瑋
50
科學月刊 2021.8
奇的部分,就是牠們會用翅膀和胸口羽毛等處,建構出一個
顯 影
頭部下壓的瞬間可以看到喉部的絢爛色彩,那個「草裙」真是個完
亞成雄鳥誘騙成年雄鳥前來跳求偶舞,並在一旁觀察學習相關技
完美的圓形「草裙」,一邊左右漫步走動,一邊搖頭晃腦甩
來。在某些求偶的場合中,也會看到外觀類似雌鳥的年輕雄
動頭上的六根「天線」,並照節奏時不時下壓頸部,露出獨
鳥,在枝頭上觀看下方正在跳求偶舞的成年雄鳥,有時候牠
特的喉部色彩。雖然舞蹈動作很像陣頭的步法,但傳達出的
們甚至還會共舞!這種行為有點像是利用自己外觀類似雌鳥
卻是為愛而生的優雅!
的特性,誘騙成年雄鳥在下方跳求偶舞,進而學習舞步及各
當雄鳥跳舞時,雌鳥會在樹枝上觀察,觀察重點在於牠的草
種求偶細節。這個應該是最接近真相的猜想了,不然成年雄
裙圓不圓,地面是否乾淨,舞步是否足有節奏感,喉部色彩
鳥應該不會專程跑來為年輕雄鳥示範教學吧!
美的圓!
巧。
是否夠絢麗等。總之,要讓雌鳥滿意實在不簡單呢! 另外我們也觀察到,這種求偶的草裙舞並非只經由遺傳得
SCIENCE MONTHLY Vol. 52 No. 8
51
專欄文章
凝視宇宙的黑暗面 暗能量巡天計畫 公布前三年觀測結果
Take Home Message
暗能量與暗物質一直是物理界的謎團。早在 20 世紀初期,科學家就已知道宇宙中充滿了大量看不見的物 質,並以「愛因斯坦—德西特模型」解釋宇宙的演化和星系與結構的形成。但隨著觀測的進步,天文學家 在 1990 年代加入未知的暗能量,建立現在的主流宇宙學理論「ΛCDM 模型」。而由美國費米實驗室主導的 「暗能量巡天」計畫,正試圖揭開暗物質與暗能量的真身。該計畫利用位於智利的天文望遠鏡拍攝宇宙,
並於 2019 年結束拍攝任務,目前正在對拍攝的資料進行處理與校正。根據前 3 年的觀測結果,確認符合 ΛCDM 模型,而後 3 年的觀測結果,則將對更遙遠、古老的星系進行分析。
暗能量(dark energy)與暗物質(dark matter),是當
能量的可能來源;另一方面,天文學家則建造望遠鏡仰
代物理的兩大未解之謎。
望宇宙,試圖觀測宇宙 138 億年來的演化歷史,了解暗 能量和暗物質的特性。
物理學家已經知道它們的存在數十年之久,但對它們的
58
真身仍然所知甚少。為了解開這個謎團,物理學家兵分
今(2021)年 5 月底,由美國費米實驗室(Fermi National
二路,高能物理學家們利用粒子加速器和各式各樣的感
Accelerator Laboratory)主導的「暗能量巡天計畫」
測器,試圖尋找暗物質的身影,並提出各種理論解釋暗
(Dark Energy Survey, DES),公布了前 3 年的研究成
科學月刊 2021.8
物換星移
(Dark Energy Survey, CC BY-SA 4.0, Wikipedia)
想要形成星系和宇宙中的大尺度結構,物質就需要在重力 的吸引下被聚集起來。但宇宙膨脹會將物質拉開,抑制星 系和大尺度結構形成,所以宇宙的膨脹歷史,會影響著宇 宙中有多少星系和大尺度結構形成;而宇宙的膨脹歷史, 又是由宇宙中的物質密度和物質狀態所決定。在當代的宇 宙學中,主宰宇宙演化的物質基本上就是兩類:暗物質與 暗能量。 「宇宙中有大量看不見的物質」的想法早在 20 世紀初就
Astronomy
已萌芽。1933 年,瑞士天文學家茲威基(Fritz Zwicky)
在研究后髮座星系團(Coma Cluster)時,發現后髮座 星系團中似乎有著許多「看不見」的隱藏質量,因此創
造了「暗物質」一詞。從此之後,越來越多的觀測證據,
比如星系的旋轉曲線、星系團的重力透鏡等都顯示,宇宙 中確實存在著許多看不到的質量,而且比我們熟知的一般 物質還要多很多。到了 1980 年代,暗物質的存在已是天
文學家的普遍共識。當時的宇宙學家,廣泛以暗物質主宰
的宇宙學模型來描述宇宙演化。這類的模型稱為「愛因斯 坦—德西特模型」(Einstein–de Sitter, EdS),可以解 釋宇宙中的星系與結構的形成。
林彥興
EASY 天文地科團隊總編輯, 努力於陰溝中仰望星空。
果。本文將帶領各位讀者一起認識暗能量與暗物質,以及
DES 團隊是如何藉由測量數億個星系的位置、形狀、紅 移等,計算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各項性質!
暗物質與暗能量? 想必許多讀者都曾經聽過所謂的「大霹靂」(Big Bang)
以可見光和 X 射線(瀰漫的藍色)拍攝的后髮座星系團。這些瀰
宇宙論,即我們的宇宙誕生於 138 億年前,並一路膨脹
漫的 X 光來自星系團中的高溫氣體,也是暗物質存在的重要證據
至今。但這看似不起眼的「膨脹」兩個字其實大有學問。
之一。(ESA/XMM-Newton/SDSS/J. Sanders et al. 2019)
SCIENCE MONTHLY Vol. 52 No. 8
59
金天獎
追 蹤 攝 影 類
追蹤攝影組 一等獎
水藍七姊妹 蔡閎聿∕國立台南第一高級中學。
64
科學月刊 2021.8
金天獎粉絲專頁
追蹤閃爍群星
Astro-Photography Award
金天獎(Astro-Photography Award),為一年一度由高雄市立前鎮高中主辦的南區天文攝影比賽。起源於 2014 年的校內 天文攝影師生聯賽,自 2017 年起開放全高雄市高中職進行競賽,而今(2021)年首次擴大為臺南、高雄、屏東縣市高 中職生的南區競賽。競賽組別分為固定攝影類、追蹤攝影類、專題記錄類,以下為今年度追蹤攝影類得獎作品。
追 蹤 攝 影 類
SCIENCE MONTHLY Vol. 52 No. 8
65
精選 文章
以哲學之身 跳著科學之舞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對於理解我們生存的
自然與社會世界有高度的興趣,相信理解世界最好的 方式是結合哲學與科學。
Take Home Message 什麼是「科學哲學」?哲學家心中的科學哲學,與科學家心中的科學哲 學是一樣的嗎?想了解科學哲學,首要的問題就是「科學是什麼」,為 此我們需要一個分類人類活動的認知理論,再建立一個科學哲學理論, 才能完整地回答這個問題。而在 19 世紀前,科學和哲學尚未分家,科學 就是自然哲學;到了 20 世紀後,也仍有許多科學家對哲學深感興趣,並 將其科學/自然哲學思考寫入科普著作中,展現他們的科學哲學思考。
68
筆者是個科學哲學的專業研究者,每年都會在哲學系開設
切相關,只是關注的重點略有不同。科學家透過測量、觀
相關課程,也經常有理工與社會科學系的同學來選修。根
察、實驗、數學、模擬、計算等各種科學方法,發現自
據經驗,歷來修過這堂課程的同學大致有兩種反應:一種
然的定律或機制,並建立科學假說與理論來認識與理解我
在課業表現上優於哲學系同學;另一種則逐漸地消失在課
們生存的世界。然而,這些科學方法通常運作在抽象符號
堂上。我沒有機會調查後者的反應,但我猜測可能是教學
或數量上,它們表示什麼意義?揭示了什麼樣的世界實況
內容與他們預先期待的有所落差,也許他們心目中的科學
(reality)?科學家必須提供說明與詮釋,而他們的詮釋
哲學不是哲學系課堂所授的模樣?
構成自然哲學的傳統。
你心中的科學哲學是什麼?
哲學家一方面想認識與理解我們生存的世界,另一方面
或許科學哲學有兩種?一種是哲學家的科學哲學,另一種
則對科學家的活動與詮釋深感好奇,雙重興趣使他們採
是科學家的科學哲學。兩者的思想並非截然不同,而是密
取比較迂迴的路線。那便是透過閱讀、分析、反思,比
科學月刊 2021.8
精選 文章
(Photo by Patrick Robert Doyle on Unsplash)
較過去與現在科學家的種種理論、思想、活動來了解科
哲學家波普(Karl Popper)用「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
學,從而認識、理解並反思科學所揭示與詮釋的世界,
來定義「科學性」,主張能被否證的理論或假設才有資格
甚至進一步建立哲學家自己的世界觀,形成了今天所謂
成為科學。但我們又該如何否證一個科學假設呢?只要找
的「科學哲學」。
到一個反例就行了,例如「所有生物體都由細胞構成」的 假設,會被一個「不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體」否證。然而,
哲學家的科學哲學
做為科學性定義的「可否證性」本身會不會有反例?就像
科學哲學的首要問題是「科學是什麼」,其反面則是「科
我們似乎無法找到反例,以否證宇宙起源的大霹靂(Big
學不是什麼」,兩者共同蘊涵了「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分。
Bang)假說?反過來說,如果現代占星家承認自己的預測
很多科學家十分在意非科學的從業者,例如占星者或算命
可以否證,是否就可以被列入「科學」的行列之內?
者,偽稱自己的行業是科學,因此如何分辨科學與偽科學 就成了科學哲學的一個核心任務。
事實上,我們很難透過一個簡單的定義來回答「科學是什
SCIENCE MONTHLY Vol. 52 No. 8
69
海海人生
還記得上一次吃到鯊魚是什麼時候呢?是
幾天前、幾個月前,還是幾年前呢?也許在
幾小時之前,你才剛剛使用過鯊魚產品喔!
留住魚翅的波紋
「怎麼可能?都說吃鯊魚不僅會破壞生態,牠們
鯊魚保育 公民團體
作為海洋生態系中的頂級掠食者,體內也累積了
相當濃度的重金屬,而且魚翅又那麼昂貴,我 已經好幾年沒吃過鯊魚了!」沒錯,「拒吃魚
翅」近年來在保育團體不斷呼籲下,逐漸成為
社會主流共識,不過鯊魚製品其實遠比我們想
像中要多出許多。
Congratulafins 專訪
除了傳統的魚翅之外,鯊魚肉也會以魚排、鯊魚
煙,或是魚漿製成的魚丸、魚板、黑輪、火鍋料等
形式出現在餐桌上;此外,從肝臟提煉的魚肝油及骨
骼提煉的軟骨素,更是許多營養保健食品的亮眼主打成
分;而同樣從肝臟萃取的「鯊烯」,不僅在化妝品中具有抗
採
氧化、保濕等功能,也是製造疫苗的重要佐劑之一。 訪
撰稿
曾柏諺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
樂在邊避開知識的詛咒,邊撰寫生物科 普文,希望大家能透過認識進而愛上生
從食用到藥用,人類利用鯊魚的歷史與文化既多樣且悠久。在爬梳議 題時終究會發現,不論是保健食品或醫藥製品,人們在生技工業更進
物多樣性的美。
(本篇照片皆由 Congratulafins 提供)
一步之前,似乎難以避免「吃」鯊魚,因此如果只將鯊魚議題聚焦
Take Home Message 魚翅是華人社會中常見的名貴食材,但食用魚
翅不僅要犧牲鯊魚,更會破壞生態。因此,拒吃
魚翅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不過,利用鯊魚製作
的產品可不只有魚翅,還包含各種食材,甚至是美
妝用品、製造疫苗原料。為了保育鯊魚等珍貴海洋
物種,由 Christina 與 Susan 兩位女性公民科學家成
立了「Congratulafins」。Congratulafins 認為,大眾要
不該吃鯊魚」,而是「你想怎麼吃鯊魚」。或許在臺灣,我們可以 從兩位攜手保育鯊魚的女性開始說起。
喜好鯊魚一拍即合
「啊!原來鯊魚是這樣被利用的。」Christina 在看著紀錄片 《救鯊行動》(Sharkwater )時,不禁想起了從前搭乘海研 二號前往大阪的航程中,第一次看到鯨鯊在水面下緩緩擺 尾時,心理揚起的悸動。
認識自己吃的東西是什麼,進而做出有利環境的選擇。此
Christina 從大學時期開始,不論是潛水或是做研究
藉著休閒潛水的玩家回報在海中看到的鯊魚、魟魚等紀
後,自然也從事一些相關的募款活動,希望
外,Congratulafins 也提倡「鯊魚魟魚目擊回報」計畫,
錄。但在海洋保育的道路上,臺灣許多的保育團體都主張
零接觸,造成一般大眾及研究人員等難以從事推廣科普活 動與相關研究,比起其他國家仍有一大段路要走。
72
在「魚翅」身上,不免稍嫌狹隘,而進一步想要叩問的也並不是「該
科學月刊 2021.8
都與鯊魚一同泡在水裡。在理解了鯊魚的處境之
能替海洋保育盡一份心力。在她的熱情號 召下也吸引了不少好友支持,原以為
自此能帶起更多人關注鯊魚,卻在 2007 年參加一場摯 友的婚禮時,赫然被餐桌上的魚翅澆了一盆冷水。
原來摯友雖然在這期間持續捐款、支持著她的行 動,卻未曾真正理解「魚翅」不是一項環境友善 的產品。
Christina 自忖過往的努力或許都太過表面,對大
眾而言彷彿只是捐了款就能安了一份心。可保育不
是繳納香油錢,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實踐,那終
究不會改變什麼。「我就想,還是要從教育著手。」
如果只是不斷呼籲人們不要食用魚翅,那麼最大的可能
就是招致他人的反感與不耐;但是如果給大眾需要的資訊, 把選擇權還給人們,會不會比較可行呢?
為此 Christina 走入教育現場,開始不斷跟小孩子講述有 關鯊魚的一切。一開始,還留有刻板印象的孩子對魚翅的
概念是「很棒、很稀有、很高貴」的食材,然而隨著一學 期又一學期的分享有關鯊魚的一切,某天,開始有孩子主
Congratulafins 也歡迎大家一起 「下海」與鯊魚互動,破除刻 板印象!
動來跟她說:「我覺得不要吃鯊魚了。」
訂年菜的時候會看過菜單有沒有魚翅。
「我認識一個女生,他跟你一樣很喜歡鯊魚喔!」在友人
抱持著同一份對鯊魚的熱愛,兩人一拍即合,最終共同創
中的地利之便,讓 Susan 自小薰陶在科博館的科學氛圍
與藝術讓大眾認識鯊魚,進而保護牠們。
的介紹下,Christina 與在臺中長大的 Susan 結識。而臺
中,她說:「腦中好像自然就有『吃魚翅不太人道』的想
法。」也因此漸漸影響了身邊的人,最後連媽媽都被說服,
立了鯊魚保育團體「Congratulafins」,希望能透過教育
先認識再做選擇
回想起自己說服長輩挑選年菜避開魚翅的經驗,筆者不禁 好奇,Congratulafins 主打著「喜宴不用魚翅,讓鯊也能 永浴在愛河裡」的口號,為什麼是從喜宴起頭呢?
Christina 笑笑解釋,長輩的觀念比較難改變,比如自己 的父親就不喜歡一起吃飯,說是「每次吃飯都會被唸」沒 有辦法開心的吃東西。婚禮上的摯友也是,因此她暗度陳 倉,當起摯友兒女的乾媽,利用小孩子比較容易接受新 觀念的特性,從小開始分享超級多鯊魚的事情,培養 Congratulafins 除了線上分享鯊魚知識,也經常參與講座讓大小朋 友認識海洋。
保育的觀念,再讓小孩子「以身作則」來影響長 輩。同理,Congratulafins 也是透過提供新人
SCIENCE MONTHLY Vol. 52 No. 8
73
2021 台積電盃 青年尬科學
我們如何能夠有目共睹? (本文與 2021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合作刊出)
來自馬來西亞,現任教於清華大學分子與細
Glendenning Coga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
Ophthalmology),為視網膜神經網絡與逆轉失明的研
黃貞祥
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
究帶來了開創性貢獻,且在他 2019 年 12 月過世時已經歷 了長達 40 年的科學學術生涯。在《眼見為憑》一書中,
你的視覺不是你的視覺,我們以為「看到」的是全部的世 界,其實並不然。若想要看到我們以為的「真實世界」, 腦部其實要進行諸多複雜的加工和運算,我們天生就帶著
到的外界環境資訊,在大腦內處理成感知到的世界。此外, 他也爬梳了視覺研究的科學脈絡,並分享了許多軼事及其
有色眼鏡感知世界。也因為我們的視覺其實有很大的建構
他同行的故事,讓我們一窺科學社群的運作方式。
性,科學家才能用許多會造成錯視(optical illusion)
基本上,人類視網膜接受到的是從各種物體反射出的光
的圖案來愚弄視覺。但無論如何,我們的視覺還是很厲害
子,而後大腦再把神經元的電訊號轉換成視覺。這應該和
的!不論是在生活、工作、學習中,都要利用視覺來提供
數位相機利用電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
我們外界環境的重要資訊。而當明眼人患上眼疾時,就會
CCD) 或 互 補 式 金 屬 氧 化 物 半 導 體(complementary
知道生活有多難自理了。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MOS)感受到光訊號,
說到視覺,就不能不提到我們對於「人臉辨識」的能力。
再利用線路傳送到微處理器(MPU)與數位訊號處理器
即使是有臉盲的人,還是可以輕易認出熟人的面孔,甚至
(DSP)的原理差不多吧?其實不然!
當他戴上墨鏡、帽子、口罩的情況下依舊認得出來——不
馬斯蘭在《眼見為憑》裡提到,神經解剖學曾經一度不受
過智慧手機的人臉辨識系統反而捉襟見肘。即使是現在用
重視,被認為像是集郵活動,即使把神經元五花八門的形
於監控人民的人工智慧(AI),也可能會被一些小把戲騙
狀畫出來,也對我們理解視覺無濟於事。而且,在當年神
過,但卻沒人會被騙。雖然電腦的運算速度快過人腦,但
經解剖學家找到多種視神經元後,他們做的這些研究剛開
目前仍沒有任何一台電腦能夠像人類一樣,快速整合我們
始也被認為只是為了標新立異。
所感知到的外界資訊,尤其是在視覺方面。
然而,就因為他們的努力不懈,我們現在知道人類至少有
而視覺這個腦神經網絡詮釋和建構世界的過程,我們目前
多達 12 種視神經元,分別用來感知形狀、顏色、物體運
也僅知曉其中的冰山一角,但和過去相比,我們在科學
動、邊緣、光影。而視覺訊息在傳到大腦前,就已經先經
上的認識卻突飛猛進。美國神經科學家馬斯蘭(Richard
過了預先處理,形成至少 30 個各自獨立的資訊流,每一
Masland)在這本可讀性很高的書《眼見為憑:從眼睛到
個資訊流都提供了外在世界特徵的其中之一,例如運動、
大腦,從感知到思考,探索「看見」的奧祕》(We Know
顏色、方向、邊緣等。位於大腦的視覺中心,則會匯整這
It When We See It: What the Neurobiology of Vision
些資訊流,編碼整合成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也因如此我們
Tells Us About How We Think )中,提供了許多關於神
才能在看見各種狀況,並意識到之前就立即做出反應。
經知覺的第一手研究和發現,讓我們能用心看到更廣闊的
這就像是要製造一種在積體電路上有十幾種感光元件的數
世界! 已 故 的 馬 斯 蘭 是 哈 佛 醫 學 院 眼 科 學 特 聘 教 授(David
76
他為我們娓娓道來,圖文並茂地探討我們如何將眼睛接收
科學月刊 2021.8
位相機,其複雜度遠超過工程師的想像,而我們目前所知 的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這個過程可說是越探究越複雜。
2021 台積電盃 青年尬科學
不僅是單向接受資訊而已。而所謂的視覺皮層, 也不只是一個特定區域,而是散布於大腦多處且 去中心化的,我們尚不完全清楚視覺皮層之間的 網絡如何溝通。
導讀文寫作要領
但更複雜的是,大腦視覺皮層還會回饋訊息,並
作者在文章開頭,先對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提出了一個疑問, 使讀者可以藉此問句思考「眼前所見的是否就真實」? 文章以我們常遇到的人臉辨識問題出發,比較了視神經系統與 機器之間的差異,進而闡述人類視覺系統與大腦連結的精妙之 處。此外,也提及過往的神經解剖學家如何在不被重視的情況
記得我在研究所修了兩個學期的神經科學,視覺
下,仍持續進行研究,直到努力終有開花結果的一天,令人了
那幾章是最令我們望而生畏的,這還是在 20 年
解到科學研究工作並非一蹴可幾。
前哦!馬斯蘭不厭其煩地為我們探討了那些視覺
導讀文並非序文或閱讀心得,內容可以說明本書試圖引領讀者
細胞的種類、功能、連結,以及科學家究竟是用
可獲得或學習到什麼,但切記要避免「暴雷」,以不影響讀者
了哪些實驗才能略懂一二的。這些神經元從眼到
閱讀體驗為優先。
腦的複雜度,不亞於一個超級大城市中各種公共 建設組合成的網。 不過更厲害的是,在大城市更動許多網路時往往 都保持彈性,在我們後天經驗的訓練下,調整它 們和其他神經元連結的強弱,就像人與人的連結 一樣可塑,這讓人眼在見到熟悉的人事物時,能
選書資訊
需要大費周張,可是我們大腦中許多神經元隨時
書名│《眼見為憑:從眼睛到大腦,從感 知到思考,探索「看見」的奧祕》
作者│理查 ‧ 馬斯蘭(Richard Masland) 出版社│時報出版
夠快速地識別出來。在書中,他更把已知的神經
出版日期│ 2021 年 5 月
科學知識,和人工智慧的機器學習作了詳細比較。 而視覺也和記憶的形成有關,視覺的感知還會轉 變為思考和意識,視覺研究對理解大腦的運作很
式的思考,當然其中有許多想法目前也僅是推測 而已,不過也都多少有科學根據。 神經科學上的理解,進行了很好的整理。我們 可以從書中見識到,原來我們天天都在進行的感 知,背後有著如此複雜的機制,讓我們可以在瞬 息萬變的世界中日理萬機;另外,也能認識到許 多傑出的科學家,除了每天廢寢忘食地重覆困難 的實驗,還能夠在這錯綜複雜的科學知識中,抽 絲剝繭地整理出許多科學理論來預測與驗證,真 的是非常了不起的工作! 讀到這裡,你也用了不少視覺感知功能,來讀一 下《眼見為憑》,探索我們現在在科學上對你如 何看到這個世界了解了多少吧!
報名與繳件時間:2021 年 9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止,全國國三到高三(K9-K12)在
學學生,個人參賽。指定科普書單中任 選一本撰寫導讀文章。
臉書粉絲專頁
《眼見為憑》這本書對目前為止,我們對視覺在
官方網站
這些大哉問,馬斯蘭也像哲學家一樣進行了哲思
報名資訊
重要,而我們對後者的了解更是九牛一毛。對於
指定閱讀書籍:
1.《破解動物忍術:如何水上行走與飛簷走壁?動物運動與未 來的機器人》
2.《科學詭案調查局:離奇現象與噁爛實驗的科學研究報告》 獎項:選出 20 件優秀作品,頒發獎金與獎狀 得獎公告:2021 年 11 月
活動詳情:http://case.ntu.edu.tw/scinarrator/wordpress/ SCIENCE MONTHLY Vol. 52 No. 8
77
一起看看「細胞治療」是怎麼做的吧!
再輸回體內增強他們對抗病毒感染或癌細胞的能力。
在體外大量培養患者的免疫細胞,
細胞治療 《科學月刊》621期 精采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