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報導8月號 464期

Page 1

科學月刊姊妹刊物

scimonth. com.tw

全方位視野 科技人關懷

1

創刊於1982年

科技報導 S c i Te c h

Reports

#464 2020.8月號 每 月 15 號 出 刊

受僱期間發明的產物, 專利權歸屬於誰?

與公司存在僱傭關係期間,若員工有新發 明,專利究竟屬於公司還是該名員工?而公司 藉此所得的獲利,又該如何回饋給發明者? 事實上,僱傭雙方是否對研發成果的歸屬簽 署協議、職務內容是否與研發物直接相關、與 公司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等因素,都可能影響法 院對專利歸屬的判斷。本期《科技報導》將 以幾個經典案例,探討職務發明的權利 歸屬以及發明報酬,在專利法規中如何 被處理。☞

04 科技智財

20 特別報導

你的發明,誰的權利? 淺談「職務發明」

唐獎生技醫藥獎 研究細胞激素機轉為自體免疫疾病、 COVID-19 患者帶來曙光

10 生醫先鋒 CRISPR 技術的前景、挑戰及 產業創新效果

25 特別報導 從數位身分證的推行 探討被監控的可能性

14 特別報導

29 書適圈

醫材自付差額不一如何解? 資訊公開、透明勝於擬定價格天花板

如何觀察流星雨? 讓這本書帶你一探究竟

科學月刊8月號 【恐懼與鬼】上市! 當期介紹請見38版


2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活動快訊

科技報導

近期研討會資訊 【從 PUS 到 STS:2020 科學傳播與教育研究生研討會】 ■

時間:2020 年 7 月 20 日 ■ 地點:屏東市∕屏東大學

自 1985 年公眾理解科學(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PUS)提出以來,迄今已 有卅五年的科學傳播發展歷史。其中,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領域橫跨臺灣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的現象,更足證兩造既相近也相異的旨趣。 據此,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籌辦「2020 科學傳播與教育研究生研討會」,邀請研 究生共同投入科學傳播與教育領域探究。

【後疫時代企業必備的遠端部署及即時監控服務】 ■

時間:2020 年 6 月 17 日

地點:線上開辦,詳見 iThome 官網(https://www.ithome.com.tw)。

在這後疫情時代下,企業在軟體使用方式也逐漸在變化中,在家工作、遠端視訊已 經成為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人的部分日常,遠端部署和即時監控 等,更成為 IT 人需要瞭解的解決方法,以加快企業更快推出符合多變客戶的需求。 本次活動將介紹以開源為科技創新和建構未來的基石、容器化的趨勢、企業 IT 維運 上的考量、AIoT 應用範例分享等議題,歡迎大家踴躍參與。

【CYBERSEC 2020 臺灣資安大會 Resilience Matters 韌性決勝】 ■

時間:2020 年 8 月 12~13 日 ■ 地點:臺北市∕南港展覽二館

突如其來的疫劫,將全球帶入逆境,考驗人類與之對抗的韌性。短短數月,全球實 體連結瓦解,產業運作突圍轉型,仰賴數位化走向新正軌,卻同時帶給駭客更多操 作題材,讓已成常態的網路攻擊更加擴大戰場、火力全開。因此,臺灣資安大會將 以「Resilience Matters 韌性決勝」為主題,聚焦全球新常態下亟需正視的資安威脅 ――我們也許能防禦得當,但更可能身陷攻擊,一旦危機發生,我們是否具備應變、 恢復的韌性,決勝惡意的一方?

【2020 海洋科技成果論壇、產學媒合會及人才面談會】 ■

時間:2020 年 6 月 23 日 ■ 地點:基隆市∕臺灣海洋大學

臺灣四面環海,具有優良的先天條件發展海洋科技及水產養殖。此次活動由居海洋 生技領域穩執牛耳的臺灣海洋大學為主體,展現臺灣在海洋與生技領域的蓬勃商機, 並邀請產業界在當中挖寶,活動內容包括:海洋科技研發成果發表、研發成果產學 媒合會、學生創業團隊與國際產學聯盟成果 靜態展示,以及生技產業人才面談會。 相信產業界可在此找到最佳對接的成果與人才,並為產業界注入創新升級的活水!


SciTech Reports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3


4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科技智財

你的發明,誰的權利?淺談「職務發明」 滕沛倫/專利師

在最單純的狀況下,發明人可以 創刊於公元1982年1月 中華郵政北台字第1461號

提出專利申請,進而享有專利權。

規定與臺灣類似,將職務發明的相 關權利預設為歸屬於雇主,不過不

不過,現實生活從不簡單,再

同國家對於雇用關係或職務範圍的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局版台誌字第3034號

加上各國的規定也不盡相同,若申

界定可能略有出入,因此,在下文

訂 閱:全年12期1000元

請前未確認權利歸屬並確保權利切

提及的變化案例中,這些國家對權

實轉移,可能影響權利的有效性或

利歸屬的判斷,可能會與在臺灣的

出版者:科技報導雜誌社

提起訴訟的資格。以下,透過簡化

判斷結果不同。

發行人:張之傑

自真實案件的情況,讓讀者對解專

一樣的情境放到美國,也會有不

總編輯:林翰佐

利法上的「職務發明」有初步的瞭

同的結果。若S博士和C公司並未針

副總編輯:趙軒翎 蔡政修

解。

對研發成果的歸屬簽署任何協議,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劃 撥:0018482-3 科學月刊社 主 辦:台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

執行總監:趙軒翎

編輯委員:王文竹 王伯昌 曲建仲

則依照《美國專利法》(United

江建勳 李武炎 李志昌 李精益 阮明淑 周鑑恆 林秀玉 林宮玄 邱韻如

職務發明的權利歸屬

屬於發明人S博士,因此,許多公

金升光 金必耀 門立中 紀延平 范賢娟 倪簡白 高啟明 高憲章 張大釗 張敏娟 陳妙嫻 陳彥榮 陳鎮東 單維彰 景鴻鑫 曾耀寰 程一駿 程樹德 黃正球 黃相輔 楊正澤 葉李華 廖達珊 管永恕

C公司聘用S博士從事生物感

司在僱傭契約中,會載明員工同

並在受雇期間開發出糖尿病檢

主。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美國實

測器(biosensor)的研發,

意將任職期間的職務發明轉讓給雇

測套組。此時,誰享有專利申

務,轉讓條款中若使用「將會轉

請權與專利權?

韓德生 嚴如玉 嚴宏洋 蘇逸平 特約編輯:郭家銘 美術編輯:黃琳琇 業務經理:李金穗 業務助理:廖本翔 社 址: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77號7樓

讓(will assign)」之類的文字, 僅表示了轉讓的「意願」或「承

劉宗平 蔡兆陽 蔡孟利 蔡振家 鄭宇君 鄭運鴻

States patent law)的規定,權利歸

這個案例屬於標準的「職務發

諾」,而沒有真正地轉移相關權

明」,即員工(S博士)在僱傭關

利;另一方面,當條文採用確定性

係存續的狀況下,執行受雇的工作

的用語,如「在此轉讓(do hereby

內容,並完成相關發明。

transfer)」,才確實地轉讓了相關

根據臺灣的《專利法》,假設S

權利。

博士和C公司並未針對研發成果的

德國和美國類似,都是預設由

傳 真:(02)2363-5999

歸屬簽署任何協議,專利申請權與

發明人擁有最初的權利,並可透過

E - mail:scimonth@gmail.com

專利權屬於雇主C公司。然而,若

合約將權利轉讓給雇主或他人。在

S博士和C公司對權利歸屬另有約

德國,雇主甚至還可以依循法定

定,則依雙方的約定為準。

程序,進而取得專利的專屬授權

電 話:(02)2363-4910

印 刷:赫偉有限公司

《本刊長期徵稿,請見40版稿約》

日本、中國、英國與法國等國的

(exclusive license)或非專屬授權。


SciTech Reports

C公司聘用Y博士擔任法規研

究人員,Y博士在受雇期間開 發出糖尿病檢測套組,此時誰 享有專利申請權與專利權?

在這個變形案例中,Y博士受雇 的工作內容是法規研究而非產品開 發,因此,雖然Y博士在僱傭關係 存續中完成此糖尿病檢測套組的開 發,但這並不屬於職務發明。不 過,若是Y博士在研發過程中,運 用了C公司的實驗室資源,或藉由

科技智財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5

公司可以在支付合理報酬後,運用

的僱傭關係,而是屬於「委任關

相關技術。

係」,且其職務內容是替C公司管

此外,Y博士在完成非職務上發

理事務,並非專門從事技術研發,

明時,應即時通知C公司,若有必

因此,M博士的研發成果不屬於職

要時,應該告知C公司相關創作過

務發明,專利申請權與專利權都歸

程。而C公司若沒有在收到通知起

屬於M博士,除非雙方簽署協議將

六個月內向Y博士表示反對,之後

權利轉讓給C公司。

就不能主張此發明屬於職務上發 明。 C公司聘用M博士擔任業務部

職務發明的報酬 當透過法律規定,使得職務發

門總經理,M在受雇期間開發

明的專利申請權與專利權歸屬於雇

有專利申請權與專利權?

予發明人適當的報酬作為交換。然

出糖尿病檢測套組,此時誰享

與研發部門同仁討論而獲取相關資

主時,大多數國家會規定雇主應給

而,究竟怎樣的報酬才算適當,則

訊,這就屬於臺灣《專利法》規定

依我國法院實務,M博士身為總

沒有可供參酌的標準,有些國家甚

的「受雇人非職務上之發明」,C

經理,與公司間的關係並非一般

至允許採用金錢之外的獎勵作為報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6

科技報導

科技智財 b e n e f i t )。 然 而 , 根 據 英 國 專 利

下來要說明的「尚科斯訴聯合利華

近年來,有多起關於雇主應支付

法,在判斷職務發明是否對雇主帶

(SHANKS v UNILEVER PLC)案」

合理報酬的訴訟,如2014年因發明

來顯著利益時,應考量雇主的事業

就是一例。

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blue light-

規模與本質,因此,當雇主的事業

尚科斯博士(Dr. Ian shanks)在

emitting diodes, blue LED)而獲諾

體規模越大時,受雇人要請求職

1982年任職於聯合利華的英國子公

貝爾物理獎的中村修二(Nakamura

務發明報酬的難度也就越高,接

司聯合利華CRL(Unilever CRL)

酬。

-

Shu ji,圖一),就曾對前東家日

時,用他女兒玩具顯微鏡中的零件

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以下稱日亞

做出電子血糖檢測儀,而Unilever

化)提起訴訟,要求日亞化就藍色

CRL將此發明以100英鎊的對價轉

發光二極體的專利支付200億日圓的

讓給母公司聯合利華;雖說聯合

合理報酬,最終雙方在2005年以8.3

利華在1984∼1985年間提出專利申

億日圓的金額達成和解。

請,但是並未自行實施此一技術,

英國對於受雇人請求合理報酬

圖一:201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

而是將該技術授權或販售給第三人

的門檻較高,除了職務發明需取得

二,也曾就藍色發光二極體的專利金額,

實施。聯合利華從尚科斯的發明中

專利權外,還要求此發明或專利應 對雇主帶來顯著利益(outstanding

對前東家日亞化提起訴訟。(Készítette: Ladislav Markuš - A feltöltő saját munkája, CC BY-SA 4.0, Wikimedia)

獲得約2450萬英鎊的總收益,扣除 維護專利的成本後,淨收益約為


SciTech Reports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科技智財

7

2400萬英鎊。尚科斯在2006年提

合英國專利法對於顯著利益的規

此專利授權給他人,則應當從授權

起訴訟,要求聯合利華CRL與聯合

定。最後,最高法院判決聯合利華

金中提撥至少10%給發明人。

利華對此一職務發明支付合理補

集團應支付尚科斯200萬英鎊的合理

償。此案爭訟13年,英國智慧財

報酬。

結語

產局(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另一方面,中國對於職務發明的

各國對職務發明的認定標準以

UKIPO)、高等法院與上訴法院

報酬則有更為明確的規定。依〈中

及權利歸屬的判斷不盡相同,更突

皆認為2450萬英鎊的收益對於家大

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規

顯在提出專利申請前確認發明人資

業大的聯合利華集團而言,算不上

定,若雇主在公司規章制度中沒有

格、權利歸屬與報酬,以及簽署必

顯著利益。直到2019年,英國最高

約定獎勵的方式與數額,應在發明

要文件以確保權利正確移轉的重要

法院(圖二)做出判決,認為應以

專利權公告日起三個月內發給至少

性。

尚科斯真正雇主,也就是聯合利華

3000元人民幣的獎金。此外,在專

此外,由於臺灣《專利法》將職

CRL的事業規模為判斷基準,而不

利權有效期限內,若雇主自行運用

務發明的發明人限定為僱傭關係下

應以整個聯合利華集團的事業規模

此一發明,應當從與該發明專利

的受雇人,因此更應在合作關係開

為準。此外,最高法院也認定,相

相關的營業利潤中,每年提撥至少

始前,妥善約定來自顧問、高階經

關專利所帶來的收益相比於該集團

2%的報酬給發明人,或參照上述比

理人或合夥人之發明的權利歸屬,

自其他專利所帶來的收益更高,符

例一次性地給付報酬。若是雇主將

以免衍生不必要的糾紛。

圖二:曾重啟尚科斯訴聯合利華案的英國最高法院。(By Diliff - Own work, CC BY-SA 3.0, Wikimedia)


8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生醫先鋒

CRISPR技術的前景、挑戰及 產業創新效果 陳淵銓/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物化學博士

動、植物產生的時程。以往,製作

medicine)的發展,並扶持相關產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 〔註一〕 的

用於疾病研究的模式動物(animal

業的建立。

發展迅速,除用於農、工以及醫藥

models)需耗時至少1∼2年,培育

產學合作是學術界和產業界為

業外,具體可應用的項目仍在持續

特定性狀的植物品種少則數年慢則

善盡社會責任、加強雙向交流以及

開發中,未來發展十分看好。目

數十或甚至數百年,而如今透過該

發揮教育/訓練/研發/服務的功

前,CRISPR的前景主要呈現在下列

技術,已可將時間縮短到數個月甚

能,以達到共同育才目標的一種合

三個面向:

至數週、數日,節省大量人力、物

作方式。學術界優良的研究成果能

力、時間以及經費等資源。

吸引企業挹注資金額外還可進行合

前景

技術創新 首先,CRISPR可望解決原本很 難解決的問題,如糧食不足、環境 汙染及氣候變遷等。資源枯竭、 地球暖化及垃圾處理等問題,都 使人類難以持續生存於地球,而 CRISPR技術在植物育種上可以增 加糧食產量、改善作物營養價值以 及強化植物抗病能力;編輯海生藻 類的基因,可增加它們吸收大氣與

此外,CRISPR技術還可用於治

作研究,產業界則藉由學術界開發

癒以往無法治療的疾病,如治療病

的新觀念、新技術來提升競爭力和

毒潛伏性感染及遺傳性疾病等,以

擴大產業的發展。在國外,CRISPR

往要根除或治癒這些疾病幾乎是不

已成為產學合作的成功模式,實驗

可能的。雖然這個技術的臨床應用

室開發出來的新技術轉移給代理人

仍有諸多困難與挑戰,如安全性的

公司(surrogate company),再由

顧慮及倫理議題的爭議等,但目前

代理人公司技轉給企業進行產品生

在基礎研究中已有相當令人振奮的

產,發明人獲得技轉費,而企業則

初步結果,為治療人類難解之症開

因新開發的產品而提高了獲利。

啟了一線曙光。

究與臨床應用結合的科學,目的在

海洋中二氧化碳的能力,解決暖化 的問題;改造南極磷蝦(Euphausia

轉譯醫學是一種生物技術基礎研

產業發展

superba)的基因,藉此增加牠們

如欲增加企業的生產效率與獲

分解塑膠微粒的能力,再將改造過

利,亦可透過CRISPR技術加速產品

的基因選殖到適當的微生物中做表

研發的進度。為促進產業的升級與

現,亦有助解決海洋垃圾的問題。

產學合作,政府應有政策建立產官

不僅解決地球環境面臨的疑難雜

學界合作的管道和交流平台,使此

症,CRISPR技術的使用還可以讓整

技術能從實驗室研究進入產業應用

個過程再更快些,如縮短基因轉殖

階段,加速轉譯醫學(translational

於使實驗室的基礎研究成果能真正 實際應用於治療以造福人類。在國 外,CRISPR是從基礎研究走向轉譯 醫學,最後促成醫藥產業發展的具 體事例。

醫療精進 CRISPR可運用於高度專一性和


SciTech Reports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生醫先鋒

9

客製化的細胞和基因治療(cell and

是以生物技術開發新產品,建立相

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建構,生物資

gene therapy),如人類誘導性多

關技術的新產業,並建構新理論和

料庫也有助於CRISPR運用於精準醫

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新模式的經濟體系。臺灣一直有計

療,促進醫療精進。

stem cells, iPS)和嵌合抗原接受體

畫地在推動生物技術及生醫產業的

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發展,在發展精準醫療的生物經濟

cells, CART)的製作,在精準醫療

產業體系上,CRISPR極有潛力成為

(precision medicine)上扮演關鍵

關鍵技術。

挑戰 目前,CRISPR在國內外已廣泛 地用於基礎研究,並已開始應用於

性的角色。為符合個別病人的需

國內研究及醫療機構正在合作

生產農、工產品及醫藥品,專利與

求,政府應有政策創造一個生物經

建置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證照的申請案與日俱增,藥廠與生

濟(bioeconomics)體系並建立因

biobank),主要是結合基因與其

技公司開始運用此技術生產產品,

應個體差異的人體生物資訊資料庫

他醫學資訊,針對本土常見疾病進

相關產業正蓬勃發展中,不僅如

(biobank)。

行大規模的世代研究與病例對照研

此,CRISPR的發展亦已成功創造

生物經濟是利用生命科學和醫學

究。如此一來,便可藉此瞭解國人

出新產業,造就許多CRISPR公司

的觀點與方法進行研究,進而產生

常見疾病的致病因子與機轉,進而

的成立。然而,CRISPR在生態、

的新經濟理論和模式,包括生產、

改善疾病治療方針、預防策略並降

環境及風險評估上也引發了一些安

流通、分配以及消費等,內涵主要

低醫療成本。而CRISPR能加速臺

全議題,曾經或正面臨著很多的挑


10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生醫先鋒

戰(表一)。

基礎研究的產業創新效果

生產小量產品,若產品可靠性、實

CRISPR的發展模式亦為一種草

用性、安全性或有效性經驗證合

根性創新(grassroot innovation)的

格,再申請主管機關核准上市。

具體實例。在國外,CRISPR技術

綜觀國外發展的歷程及經驗,

產品品質獲得肯定後,產量、

開始開發時僅由研究人員從基礎研

CRISPR可說是基礎研究成功促進產

銷售額增加且利潤提高,進而吸引

究做起,官方或政府機關並未有具

業創新的典型範例。研究人員在偶

更多生技公司或藥廠採用創新的技

體政策或提撥特別經費刻意鼓勵該

然的機會中,發現CRISPR是細菌在

術生產更多產品,使得CRISPR企

技術的發展,相反地,研究人員在

對抗病毒感染後產生的後天免疫系

業紛紛成立,形成一種產業,生產

基礎研究運用成功後,才漸漸地將

統,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成功的

包括農產品、水產品、食品、工業

此技術用於開發或改良各種產品,

基因編輯技術,進而廣泛應用到基

產品、檢驗試劑以及醫療用品等各

再經由與產業界的合作進行大量製

礎研究上。

種產品。藉由新觀念產生、新方法

造,並根據產業界或社會大眾的需

一直到CRISPR技術成熟後申請

的引進、新產程的開發以及技術

求來引領該技術的發展趨勢,最終

專利,研究者會先在實驗室開發產

轉移的方式,除了自身產業蓬勃發

發展出屬於CRISPR的產業。

品(如農工產品及醫藥品等),待

展外,也帶動周邊產業(如相關輔

這完全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創新

試製的產品經初步分析品質穩定並

助工具)的發展,相關股票相繼上

發展模式,除了引領倫理議題的討

符合標準後,便與廠商進行產學合

市,最終產生整體相關產業的創新

論、促進社會倫理與人文義理的進

作。透過技術轉移由廠商申請證照

效果(圖一)。

步外,也帶動了跨領域的合作,包

表一:發展CRISPR的主要挑戰

挑 戰

內 容 •外來基因的導入,可能導致突變或非專一性表現。 •專一、有效且安全的基因傳遞工具,在選擇或開發上並不容易。

技 術

•脫靶效應(off-target effect)〔註二〕造成實驗室研究很難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傳遞工具選擇或開發困難。 •產品測試項目以及過程繁複,儲存條件嚴格,穩定度也保持不易。 •產品有致瘤性(tumorigenicity)或導致突變的風險。

•異體外來基因進入自身體內。 •利益相關者的擴大參與導致風險評估的複雜性提高。 倫 理

•專利權及商業利益的競逐。 •評估產品收入及利益須高於研發以及生產之耗費。 •缺乏讓研發成果進入專利申請或實際應用的誘因,憂慮入不敷出。 •因預期願景而讓產品提早上市,或未獲核准即使用於人體治療。


SciTech Reports

生醫先鋒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11

圖一:CRISPR 基礎研究的過程會引發新觀念產生、新方法引進及新產程開發,並經由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合作(如產學合作)將技術轉移 給產業界。


12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生醫先鋒

括科技、經濟、財政、金融、衛生

究計畫主要聚焦在對基礎研究的補

的資料及成效盤點加以檢視,以作

福利以及農業部門等。草根性的創

助,領域涵蓋生物科學、自然科學

為未來制訂相關政策的依據,期待

新從基層起頭的好處,是過程較為

及工程技術;規劃推動案則聚焦在

能為後續相關研究提供具有效益的

紮實、具自發性,且採用需求導向

建構核心設施,如標靶式操控基因

策略規劃及執行步驟。

的方式亦有利於引進許多嶄新的觀

表達、基因轉殖鼠、臺灣斑馬魚、

念、技術以及作法,可從根本來提

基因改造疾病模式鼠與臺灣線蟲、

高基礎研究的水準和品質,並藉此

核醣核酸干擾設施平台以及藥物化

啟動產業的創新機制,徹底改善整

學樣品庫與超高速藥物篩選等,均

個國家社會的發展面貌,還能不斷

屬於生物科學領域,可知近年來臺

帶來與時俱進的契機及效果。

灣一直有研究人員從事CRISPR的相 關研究。

結論

為促進生物科技的創新、產業發

臺灣政府與民間已投入不少經費

展和醫療精進,與國際發展並駕齊

於CRISPR相關的研究。科技部近年

驅,政府應有政策鼓勵相關技術的

核准通過多件CRISPR相關的專題

開發。而CRISPR相關計畫的具體推

研究計畫及規劃推動案中,專題研

展成效,也須透過量化與質性研究

〔 註 一 〕CRISPR 全 名 為「 常 間 回 文 重 複 序 列 叢 集(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是存在於細菌中的一

種基因。由於這類基因組中含有曾經攻擊過該 細菌的病毒基因片段,因此,細菌可透過這些 基因片段來偵測、抵禦相同病毒的攻擊,並摧 毀其 DNA。 〔註二〕在做基因編輯時,由於 CRISPR-Cas9 系統沒有專一且正確的作用在標的基因上,而 是有一定比例會作用在非標的基因序列上而產 生無法預期的變異。


SciTech Reports

生醫先鋒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13


14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特別報導

醫材自付差額不一如何解? 資訊公開、透明勝於擬定價格天花板 林承勳/本刊特約記者

衛生福利部(以下稱衛福部)中

醫療給付預算為例,在2019年底就

一定的服務量來累積點數。即便申

央健康保險署(以下稱健保署),

已經確定會有7500多億元;相較去

報更多點數會讓點值下滑、使得單

今(2020)年6月初提出擬訂定醫材

年的核定總額,調漲約五個百分

次門診的給付降低,全國超過兩萬

自付差額上限的新制度,來處理各

點。

家的醫院診所彼此競爭的局面還是

家醫院診所提供全民健保部分給付 醫療器材價格不一的狀況。健保署 宣稱,部分給付的醫療器材費用由 各院所自訂,但價差大、自付差額 缺乏統一的標準,恐有讓病人當冤 大頭的疑慮。消息公布後,醫療相 關人員強力反彈,讓健保署決定分 段實施,卻又在7月24日宣布廢止該 項政策。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

領取給付費用的方式是回溯性計

無法避免。

價的點數制,依規定各項藥品、不

雖然醫療技術日新月異,但手術

同醫事單位的門診與手術都有對應

點數卻少有更動;藥品點數雖然每

的點數。各院所提供的診療服務和

年調整,但給付費用相對低廉。加

用藥先以點數累積,每一點的點值 (能兌換多少)在年末結算時由預 算總額除以所有醫事機構的累積點 數(總服務量)後揭曉,接著才給 予實際給付。

上總額預算制意外衍生的點數累積 競賽,結果是造成醫療人員過度勞 動,但醫事機構依然難以有足夠收 入的惡性循環。「以規定四萬點的 闌尾炎切除手術來說,每年給付點

安全促進聯盟(以下稱醫勞盟)理

值約在0.8∼0.9間浮動,等於一個手

事林秉鴻認為,原本限制價格的作

術給付36000元。」林秉鴻說。但手

法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加速

部分給付醫材價格不一?

術還需要麻醉師、護理師與清潔人

先進、高品質醫材廠商退出臺灣市

總額預算制關聯大

員,以及其他耗材等方能進行,報

場,導致臺灣整體醫療品質下降, 這絕對不是民眾所期待的狀況。

實施總額預算制的原意,是期待 藉由可預知全年給付總額,減少醫

酬經過抽成分配後,開刀醫師實拿 的費用可能只有幾千元。

在討論健保署介入訂定部分給

事服務提供者以量取酬的誘因,並

「有的醫院在盲腸手術後甚至只

付的醫療器材價格是否合適前,要

提升看診或服務品質。畢竟在預算

給醫師500元;事實上還原物價指

先從醫事機構的營運模式說起。目

固定的情況下,就算提供更多的服

數,盲腸炎一台應該要給付7萬5才

前國內各家健保特約院所的主要收

務、賺取再多點數,也只會讓點值

合適。」林秉鴻補充說。

入,是來自健保署的全民健保醫療

下降,卻無法得到更多給付費用。

此外,在點數的申報流程中還有

給付費用。醫療給付採用總額預算

但實際的狀況是,為了在這7500多

被核刪的可能,兒科醫學會前秘書

制,每年總額由衛福部全民健康保

億的預算大餅中爭取到相對高比例

長林應然指出,所謂的核刪就是醫

險會於前一年擬定預算。以今年度

的給付費用,各院所依然需要具備

師開藥後,健保署認定是不必要的


SciTech Reports

特別報導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15

醫療處置而拒絕給付,讓醫療的經

適,可以從兩個層面來探討,第一

需要花費成本來聘僱、培養各科的

營更加艱辛。

個是人事、技術成本。民眾前來求

醫療團隊。即使心臟科門診量要比

診,不僅只購買醫療產品本身,同

皮膚科、或外科等來得少,但醫院

時也連帶購買整個療程服務。亞東

不可能在有病患來求診時才臨時找

醫院心臟科醫師黃繼正舉例:「就

人。林秉鴻也指出,醫療是勞力與

像心臟內科的心臟血管支架手術,

技術密集的產業,但培養技術的龐

健保給付被壓低,許多醫院診所

病人不可能買了支架自己裝,一定

大成本常被忽略。除此之外,各院

醫療本業入不敷出,必須要開闢其

需要醫療團隊來處理。」這時手術

所維持營運所需要的行政、護理人

他的財源,像是商店食物街、停車

團隊的人力、技術,還有主治醫師

員數量與空間都不盡相同,加上費

場,或是將成本反映在全自費、健

的資歷、聲望都要納入成本考量。

用動輒數十、數百萬的精密儀器,

醫材自付差額價格,反映 人力、營運與技術成本

保部分給付的醫材價格上。 欲評估醫材的價格設立是否合

為了能提供完善的醫療服務, 不論門診需求的多寡,平時醫院就

圖一: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不合理的核刪會增加醫院診所的營運負擔。(林承勳拍攝)

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醫材訂價。 第二個是醫材本身的功能品質與


16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特別報導

科技報導

進口價位。主功能相似的醫材中,

「比起成人,兒童的醫材大小、型

市場。就如同抗憂鬱症的原廠藥百

材質好、有額外功能的品項當然要

號與細部功能都有差異,但因為使

憂解(Prozac),因為健保給付的

價更高。眼科醫師潘志勤指出:

用量不多需要另外訂購。」林應然

價格被調低:一顆只剩1.96元,該

「以人工水晶體來說,不同品牌各

解釋。

藥廠已在去年4月停止供貨。

有其優點與適應症狀,這些細節就

與其他國家相比,臺灣目前擁有

是價值所在。」所以不應該只用功

醫材商為營利壓低收費

高水準的醫療技術,但人口少、市

能類則來定天花板價。

恐使國內醫療水準下滑

場小等先天劣勢,對廠商缺乏吸引

另外,就算是完全相同的產品,

這次「訂定醫材自付差額上限」

力。黃繼正提到:「中國大陸醫療

價格還是可能有差異。在自由市場

草案引起爭議,官方表示是基於為

市場龐大,買的是最新型號,廠商

進行交易時,進口價格由進口廠商

民眾荷包著想。但是此政策忽略醫

還會加派技術指導;反觀臺灣技術

決定,大量購買才有機會壓低平均

材自付差額不一,主要是源自於各

雖然精良,卻多使用舊版。」潘志

單價,醫材需求量不夠多時,買進

醫事機構本身的技術、營運成本以

勤也提醒,給付額相同時,醫院當

價格就難有調整空間。因此醫療中

及進口端的供應商。提供醫藥材的

然不會承擔虧損給病人使用更好醫

心、醫院、診所等不同規模的機

醫療協力廠商,畢竟還是以營利為

材。若是健保署再繼續壓低給付、

構,在購入醫材時可能就有價差

主要目標。當價格被壓低導致利潤

限制自付差額,能選擇的醫藥材會

出現。這點在兒科感受特別明顯,

減損時,廠商恐怕會選擇放棄臺灣

更少,屆時醫療界不僅是巧婦難為


SciTech Reports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特別報導

17

無米之炊的局面,連技術都將停滯

流,急迫的也得要等上一星期;若

病人選擇醫材的權力又增加醫院負

不前。

鑑別為穩定,候診時間可能長達數

擔。

年。口袋深、不願等待的病人,就

齊頭式收費, 是否真的適合臺灣?

轉往收費昂貴的私人醫院。 臺灣的健保給予醫事機構的給付

資訊公開、暢通溝通管道 才是關鍵

目前國家政策希望能將醫療變

有限,又不允許在超過一定的門診

「如果能保障有穩定預算,或

成一種社會福利,讓民眾不必冒著

量後停診、拉長候診時間。加上競

是點值能維持一點一元,那就有擬

傾家蕩產的風險看病就診;限制自

爭點數和給付的壓力,演變成民眾

訂自付差額上限的討論空間。」林

付差額也傾向是降低差異、讓醫療

不停就醫,醫院過勞看診又消耗醫

秉鴻表示。但在醫療服務要快、要

服務制式化,這些在完全由政府處

療資源的另一種惡性循環。自付差

好,卻沒辦法播出更多預算的情況

理醫療支出的「公醫制度」中都能

額醫材的售價,原本是彌補醫事機

之下,保持醫材價格公開、透明還

夠落實。然而實施公醫制度地區如

構虧損的手法之一,限定自付差額

是比較可行的方法。潘志勤指出,

香港、英國,病人看診雖然免費,

上限一案若沒有配套措施就上路,

現有的比價網本來就訂有收費上

時間上卻很不方便。由於醫師薪水

即是一方面要醫院自付盈虧,還得

限,且是依照每一「品牌品項別」

固定,門診量一飽和就停診並往後

提供公醫般的制式服務。乍看之下

在全國院所收費的70百分位(這是

安排。雖然會依個案的緊急程度分

貌似能節省民眾花費,其實是剝奪

可以隨著狀況來調整的)作為向病

圖二:醫勞盟理事林秉鴻提到,壓低收費會讓好醫材退出臺灣市場,反而限制民眾的選擇權。(林承勳拍攝)


18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特別報導

人收取的上限價格。但實際網路操

會依市場機制自然淘汰,所以不需

再說,大多時候醫病處在不對等的

作很複雜,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

要特別去限制價格。」潘志勤說。

權力關係裡,意外出現或術後結果

潘志勤認為未來應該依醫材功能分

至於健保署「冤大頭」的用詞,

不如預期病方不易有申訴管道,因

列,再詳列在該功能類內各品牌在

黃繼正認為有失公允:「換個角度

此建立起良好的溝通管道有助於釐

各家院所的70百分位價格方便病人

想,民眾比較不懂會抱怨,這並不

清病方的誤解,以及錢究竟是花在

查詢。現有的比價網操作複雜,有

奇怪;但把民眾當『冤大頭』有暗

哪裏。

很大的調整空間。未來應該依醫材

指醫院拿爛東西來欺騙、敲詐之

最後,潘志勤強調:「醫療人

功能分類,詳列各品牌在各家院所

意。」實際上,是院方有時候解釋

員要透過縝密的檢查,協助病患找

以及國外的價格給病人參考;並且

得不夠清楚,導致醫病雙方產生認

到『合適』的選擇,並盡可能釐清

與各專科醫學會合作,定期檢討舊

知上的差異。畢竟醫材不只是裝進

『貴即是好』的迷思。」而病人與

型醫材是否退場或改為全額給付。

去而已,事前檢查與當下手術的

家屬,尤其是年輕人也有責任、義

有需求的民眾,能藉著透明詳細的

精準度,以及病人所選擇的適合與

務搞清楚自己的需求。「在中國大

醫療資訊自行評估,選擇基本款或

否,都會影響恢復效力。醫方提供

陸就醫並不容易,所以病患都很善

是多花錢買品質與背後的團隊技

較高價醫材是具備額外功能,病方

於找尋資料、知道放進自己身體裡

術。「資訊公開透明之下,收費昂

卻以為多花錢就能夠買到安全與百

的到底是什麼東西。這點很值得臺

貴就要接受挑戰,經不起挑戰的就

分之百的療效,而且不會出狀況;

灣人學習。」黃繼正提醒地說。

圖三:亞東醫院心臟科醫師黃繼正表示,不論是醫材還是這次自付差額的議題,民眾都有權利也有責任去瞭解,放進自己體內的究竟是什 麼,會帶來什麼影響。(林承勳拍攝)


SciTech Reports

特別報導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19


20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特別報導

唐獎生技醫藥獎 研究細胞激素機轉為自體免疫疾病、 COVID-19患者帶來曙光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今(2020)年唐獎將生技醫藥

積、引發發炎反應,原本健康的關

用,讓它沒辦法再繼續傳遞訊息給

獎頒給研究細胞激素的迪納雷羅

節因為持續的發炎反應而損傷。例

下游的趨化激素(chemokine)或發

(Charles Dinarello)、費爾德曼

如使原本能分泌關節潤滑液的滑膜

炎介質,就能緩解小鼠身上的發炎

(Marc Feldmann)以及岸本忠三

(synovial cell)發炎、變厚,甚

反應。

(Tadamitsu Kishimoto)。他們分別

至逐步往周遭的軟骨和硬骨侵襲,

從1992年開始,費爾德曼與嬌

研究「腫瘤壞死因子(TNF-α)、

因此導致病患關節腫痛、難以正常

生(Johnson and Johnson)的子公

介白素-1(IL-1)及介白素-6(IL-

活動。

司Centocor合作進行TNF-α抗體

6)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機轉。因為 他們的研究開發出許多生物製劑, 對許多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甚至是

這次獲得唐獎生技醫藥獎的三位

infliximab的臨床試驗。他們發現接

科學家,所做的研究均與引發類風

受臨床試驗的病患,體內的發炎介

濕性關節炎的細胞激素息息相關。

質的分泌量下降,能夠有效改善患

現在面臨細胞激素風暴的COVID-19

者關節腫脹疼痛,以及早上起床關

患者,有許多幫助。 造成關節紅腫疼痛的類風濕性關 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曾經

費爾德曼: 抑制TNF-α減緩發炎

節僵硬的症狀。而且這樣的治療方 式能快速看到效果,也能儘速改善 患者的生活。

是一直困擾著醫生與研究人員的疾

在英國牛津大學任教的費爾德曼

病,它不只影響關節,更有可能會

與研究團隊,先發現了類風濕性關

影響到全身不同的器官與部位。後

節炎患者的關節發炎處,聚集了許

來的研究,發現了類風濕性關節炎

多細胞激素,其中以TNF-α這種促

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原本身體用

進發炎的細胞激素為主。並且以此

來抵禦外敵的免疫細胞出了差錯,

進一步提出,假如可以抑制TNF-α

反而回頭來攻擊自己。在類風濕性

的分泌,或許就能減緩或治療類風

關節炎中,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會

濕性關節炎的想法。費爾德曼透過

迪納雷羅:

刺激巨噬細胞(macrophage)分

小鼠實驗發現,利用抗體與TNF-α

從發燒反應發現IL-1

泌大量細胞激素,特別在關節處累

結合,藉此能中和的TNF-α的作

infliximab抗體後來以「Remicade」 為藥物商品名,在1998年起陸續於 美國、歐洲獲得批准,開始用於治 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在內的多種免疫 疾病。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教授迪納


SciTech Reports

特別報導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21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費爾德曼(Marc Feldmann)發現 TNF-α 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關鍵的促發炎細胞激素,開創性發現用抗體抑制 TNF-α 可以成功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唐獎基金會提供)

雷羅則是專注在另外一個細胞激素

怎麼可能是發炎反應的關鍵,或是

因子,也與許多發炎性疾病有關。

IL-1。最初他在尋找引起發燒反應

認為迪納雷羅或許沒有真的純化出

另外也知道IL-1不只有一種型態,

的物質,當時被稱為「內生性熱源

該蛋白質,而是仍有其他物質混雜

而是有IL-1α和IL-1β兩種。

蛋白質(endogenous pyrogen)」。

其中。

迪納雷羅與團隊的研究成果,帶

他在1977年時,透過觀察其中一種

這些疑慮在生物技術的發展下,

動了其他科學家對於IL-1的探究,

白血球「單核球(monocyte)」消

也一一被破解。因為分子生物學技

也催生了許多以抑制IL-1為目標的

滅細菌的過程,他找到了一種由單

術的發展,讓生物學家能夠操作基

治療方式。其中,科學家發現IL-

核球釋放出來的蛋白質,並將它純

因。迪納雷羅團隊試著把IL-1的基

1Ra就是其中一個IL-1受體拮抗因

化出來。這個蛋白質就是後來所說

因放入細菌裡,讓細菌幫忙做出

子,IL-1Ra會與IL-1α和IL-1β競爭

的IL-1細胞激素的其中一個成員,

IL-1的蛋白質,在這個狀況下能夠

與受體結合,阻止它們啟動下面的

IL-1β。

避免純化過程的汙染。因此迪納雷

促發炎反應,因此減緩發炎現象。

然而,自此之後許多科學家也陸

羅在1984年不僅證實了當年發現的

經過重組的IL-1Ra也被開發成藥

續對此有些研究,但也有不少質疑

IL-1確實是調控免疫與發炎反應的

物,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其

的聲浪,包括質疑這樣一個蛋白質

細胞激素,不僅是發燒的關鍵調控

他免疫疾病。


22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特別報導

科技報導

岸本忠三: 抑制IL-6阻礙抗體大量生成 唐獎的第三位得主是來自日本 大阪大學的岸本忠三,他所研究的 標的與迪納雷羅一樣都是介白素 (interleukin, IL)的成員。岸本忠 三從仍是醫學生時,就對於免疫反 應深深著迷,也成為他一生追尋、 探究的目標。 最初他在研究免疫系統中,負責 製造抗體的B細胞。免疫系統中, 每個B細胞帶著不同的抗體,用來 辨識入侵身體的不同病菌、微生物 等,藉此啟動專一性的免疫反應。 然而岸本忠三與研究團隊發現,B 細胞除了需要透過表面抗體辨識, 同時也需要輔助T細胞釋出的訊號 雙重刺激,才能促使B細胞開始大 量生產正確的抗體,準確對付入侵 者。然而這個過程中,需要各種因 子(factor)協助傳遞訊息,這也成 為岸本研究的重要標的。 1970年代晚期到1980年代初期, 正是分子生物學開始興起之時,如 前面提到的另一位唐獎得主迪納雷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教授迪納雷羅(Charles Dinarello)發現並選殖出關鍵的發燒與發炎 機制調控者 IL-1β,進而催生各種以 IL-1 為標的之治療新方向。(唐獎基金會提供)

羅就開始嘗試用基因層次,去探討 免疫系統中複雜卻迷人的各種因 子。不過醫師訓練出身的岸本,因

IL-6的功能。

究。他們發現不管是類風濕性關節

為不熟悉分子生物學的技術,卻

他們發現,IL-6大量出現在良

炎,或是一種淋巴結異常腫大的

又希望能自己能選殖出這些因子的

性的心臟黏液瘤(myxoma)組織

「Castleman氏疾病( Castleman’ s

DNA。正好,分子生物學家平野

中,而這類的患者也會出現跟類

disease)」患者身上,都能觀察

俊夫(Toshio Hirano)在此時加入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相似的症狀,

到IL-6大增的狀況。他們也以此發

了岸本忠三的團隊。在兩人的合作

包括關節疼痛與發燒。這個觀察讓

現,研究出IL-6受體拮抗劑,阻擋

之下,1986年他們選殖出了細胞激

他們懷疑IL-6可能與發炎反應以及

IL-6開啟的發炎反應,在兩種疾病

素IL-6的基因,也開始更著力研究

自體免疫疾病相關,進而深入去研

的患者身上看到顯著的成效。也因


SciTech Reports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特別報導

23

日本大阪大學教授岸本忠三(Tadamitsu Kishimoto)發現與選殖出 IL-6 及其受體,並製作抑制性的抗體,一路從基礎研究推進到臨床應用。 (唐獎基金會提供)

此岸本忠三和平野俊夫在2009年共

的軍隊,在良好控制下能夠對抗外

外,這些藥物也有部分被證實,能

同獲得了瑞典皇家科學院克拉福德

敵,在失控時卻也有可能誤傷自己

有效減緩COVID-19所造成的細胞激

講(Crafoord Prize)。

人,害到無辜的自身細胞。這個狀

素風暴,為目前仍無有效藥物與疫

況就是所謂的「細胞激素風暴」,

苗的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提供一線

COVID-19細胞激素風暴

免疫系統作用時不只攻擊入侵病

救治的可能。

治療希望

菌,更導致自己的器官組織受損,

在COVID-19肆虐之時,三人過 往的研究成果,也成為現在治療患

導致嚴重的病發症,也可能因此喪 命。

者的一絲希望。許多COVID-19患者

迪納雷羅、費爾德曼和岸本忠三

在感染病毒之後,身體為了對抗病

在細胞激素上的研究,開啟了抑制

毒入侵,會產生大量的細胞激素來

發炎反應的生物製劑的開發,而這

藉此引發免疫反應與病毒對戰。然

些藥物能夠降低細胞激素的活性,

而,大量的細胞激素就像驍勇善戰

讓發炎反應獲得有效的控制。此

延伸閱讀

1. The Crafoord Prize 2009. 2. Charles A. Dinarello, Overview of the IL ‐1 family in innate inflammation and acquired immunity, Immunological Reviews, vol. 281(1): 8-27, 2017.


24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特別報導

科技報導


SciTech Reports

特別報導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25

從數位身分證的推行 探討被監控的可能性 郭家銘/本刊特約編輯。

中央研究院(以下稱中研院)近

用,因此不會每次都連回內政部

標或非特定個體,推演出額外的資

日舉辦「數位時代下的國民身分證

的網路並記錄使用者的足跡。邱文

訊。如少數民族、特定社經地位層

與身分識別」系列研討會,其中,

聰進一步解釋,目前所規劃的New

級的資料,都可能是被政府囊括的

「數位足跡、剖繪與監控」的主題

eID晶片可分為「自然人憑證區」

對象,以對應如社會福利等的政策

邀請到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邱文

以及「數位身份識別」;前者的數

考量。而日常生活中,社群網站中

聰、資訊所副研究員莊庭瑞以及政

位身分驗證可自行決定開啟與否,

的照片、地點、互動人物,也都有

治所副研究員蔡文軒,盼能藉此次

然而後者所包含的戶籍地區、公開

可能被搜集用並加以剖析。

演講讓民眾瞭解數位身分證對個人

區以及加密區等資料,不僅無法關

概念上,監控是全面的,剖繪

隱私的影響,以及臺灣周遭國家的

閉,甚至有機會透過插卡的方式被

則較為細碎;然而,從實務操作來

相關實例為何。

留存下來。

看,不同來源的剖繪碎片可透過持 續識別碼(persistent identifiers)加

數位身分證的隱憂

監控與剖繪

隨著網際網路與數位科技的發

在瞭解更多可能發生的問題前,

展,對隱私權有所要求的人也逐漸增

須先對監控(surveillance)與剖繪

長。邱文聰於會中解釋,隱私權的追

(profiling)有基本概念。

以連結。假設汽車裝有eTag,則車 子行進的路線、上下交流道等資訊 就會被電子收費公司得知,而車牌 號碼也會與使用者資料結合。莊庭 瑞解釋,若某人在停車時被照到車

求其有來自,不外乎是為了保有匿名

首先,監控旨在掌握一段時間

生活、自主權與獨立的人格,目的是

內大規模(特定)人口的行為。現

希望生活不被窺視、打擾或受公眾議

今的器材較為精細,且資料能被保

論,也拒絕被塑造成設定好的公民

存下來,因此可在有需要時取出並

(programmed citizen)。然而邱文

進行分析。莊庭瑞以美國亞馬遜

聰也提到,由於隱私的「品味」不

(Amazon)出品的電子門鈴為例,

一,相關的保護機制與意識在各國

當有人按門鈴時,攝影機就會啟

如上所述,用以連結多項資料來

仍有不同的差異。

動並將畫面傳到對方手機中,且屋

源的持續識別碼,可將電話、IP位

臺灣的新身分證——數位身分證

主可決定是否與該人通話;有趣的

址、車牌、電子票證號碼、身分證

識別(New eID)推動在即,許多人

是,若該裝置在社區內有足夠的用

字號、信用卡號與銀行帳號等資料

都好奇,New eID是否會有所謂「監

戶,則可進行社區內的相互監控,

做連結,而交通、消費等活動的紀

控」的問題。根據內政部的說法,

更可能被公部門要求蒐集資料,個

錄也會被錄存並持續一段時間。

New eID的驗證是透過使用端下載

人隱私一覽無遺。

憑證的廢止清單,進而確認卡片效

剖繪則是針對既有群體、特別目

牌,即使使用匿名制度的悠遊卡付 款,那張悠遊卡仍可被事後連結到 使用者的其他資訊裡。

串連數位足跡的監控危機

在持續識別碼的協助下,所形成 的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串在


26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特別報導

一起,就能產出精細的剖繪;而大

的移動軌跡,就曾被政府加以搜

搜集資料前需有事前許可,且不得

規模的剖繪,會進而形成前文所提

集、利用與研究,因此,數位足跡

搜集含有生物特徵的資料或進行影

到的監控。實務上來看,國民身分

留存與監控實際上只有一步之遙。

本再使用,也禁止以身分證自動取 用個人資料。比利時亦為限定搜集

證屬於一種持續識別碼,在手機註 冊於身分證字號的前提下,要連結 其他資訊也非常容易。 當民眾的數位足跡被留存,就

對抗數位足跡, 我們可以怎麼做?

與留存,若要搜集較為敏感的個人 資訊,如照片與身分證字號,就需 要有法規或命令依據,而身分識別

可進行人物誌(persona)分析,用

有鑑於此,人們仍需有對抗數位

在行銷上能協助揀選潛在消費者,

足跡的方法,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禁

更可作為一種政治宣傳上的評估方

止或限制搜集。莊庭瑞舉例,日本

第二種應對的方法,則是以逆

法,如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ohn

以限定搜集為主,個人編號(My

向監控(sousveillance)的方式對

Trump)先前選總統時使用劍橋分析

Number)僅限公務/受託行使公務

政府或商業的足跡做反制。以日

(Cambridge Analytica)的資料即為

機關因社會福利、稅務和災害對策

本為例,他們允許個人調閱監控

一例。此外,當資料被留下來時,

等三個目的使用。德國則是以限定

的使用日誌,確保民眾對個人編號

隨時都有可能以公共利益之名被使

搜集、原則禁止串連和限定留存為

的控制權。而愛沙尼亞,則是成立

用,像是電信公司以手機訊號擷取

主,若非具確認身分權力的機關,

國家個資獨立監管部門來監管政

目的以外的讀取或留存亦須事先獲 得主管機關授權許可。


SciTech Reports

特別報導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27

府或私部門的資料使用,也設有

人事檔案系統。該系統對幹部層級

用分數,這種黨管社會與科技媒

資訊系統管理局(Riigi Infosüsteemi

的人來說影響甚鉅,裡頭所記錄的

體、網路的邂逅效果極佳。雖說中

Amet, RIA),且提供資料追蹤(data

資料相當廣泛,包括小時候的個性

國在虛擬交易上發展蓬勃,然而蔡

tracker)的服務供個人查詢。

與政治評價等,而這份檔案也會透

文軒也高度懷疑,這種爆炸式的成

過機要專線轉至相關部門。不過,

長,肇因於人民對科技的依賴與習

就一般民眾的層級來說,由於該系

慣,也讓中國政府提供信用指標的

統檔案資訊並不全面,且目前仍須

做法看起來更趨合理。

莊庭瑞指出,雖說臺灣內政部再 三強調不會搜集個人數位足跡,但 不代表個人的使用足跡不會到處被 留存,因此可考慮引進上述方法來 因應這個問題。

透過人工書寫,與電子監控相比, 人事檔案可被主政者獲取的資訊較 少。 因此,中國政府需要利用其他

科技與社會的邂逅

數位足跡也是 社會信用體系的幕後推手

工具,以便全面監控人民。在這之

2014年起,中國頒布「社會信

眾所周知,中國是將數位足跡用

中,商業信用體系給了中國政府相

用體系的建設規劃綱要」,開始與

於國家管理的絕佳案例。蔡文軒解

當大的啟發:民眾在交易的過程中

商業公司合作並試行社會體系的領

釋,由於中國官方希望能知悉人民

能給予或獲取評比積分,若放在政

導小組。表面上,政府希望人民維

與幹部的所作所為,因此該國設有

治體系中,人民也可以獲得一個信

持好的信用、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

(Photo by Micha Jakubowski on Unsplash)


28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特別報導

明,然而蔡文軒認為,這也意味著

好學校、租/買好的房子,這在管

眾心悅誠服的背後可能不知道,自

人民須遵循政府所認為好的指標,

理上會牽涉到交通、教育與住建等

己早已被數位足跡悄悄控制。

即「黨教你怎麼做好人」。

部門,也使整得該系統在整合上面

這些指標中包含一些明定不可為

臨相當複雜的困境。

之的事情,如不贍養老人、網路言

西方國家的信用評分系統(credit

論詆毀他人、圍堵黨政機關的鬧訪

scoring system, CSS),僅限作為

或酒駕,然而,指標的背後卻是一

融資與信用貸款等商業行為的依

種維穩思維,意在將造成社會不穩

據,金融機關與當事人也都明白

定的事件盡可能地排除。此外,如

資料的用途,然而,中國卻將這

果評分太低,與該人有關係者亦會

套系統用在政治評比與全面控制

受到牽連(分數也被降低),如此

上。蔡文軒表示,中國政府幫民

一來,社會異議份子等被黨或社會

眾把持社會信用,其實一定程度

所唾棄的人就會被孤立。而蔡文軒

地受到民眾愛戴,這種「受歡迎

也提到,中國政府所設定的獎懲措

的科技權威主義(popular techno-

施,讓信用評比較低者無法進行某

authoritarianism)」雖能大幅降低

些交易,如不能購買火車票、申請

國家的治理成本,但他也擔憂,民

結語 過去,大法官曾以釋字603號解 釋,宣告《戶籍法》第8條第2項以 及第3項違憲,從而擋下指紋身分證 的推行。如今,數位身分證的議題 再成焦點,不僅涉及個人隱私,也 可能造成大規模的監控弊端。期待 New eID成功推行的那天,政府已 有相應且完善的配套措施,讓民眾 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之餘,也能 安心生活。


SciTech Reports

書適圈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29

如何觀察流星雨?讓這本書帶你一探究竟 書 名∣《我的第一本觀星指南:銀河、極光、流星雨、彗星、日食、 人造衛星等美景盡收眼底》 作 者∣大衛.迪金森(David Dickinson)、 弗雷澤.凱恩(Fraser Cain) 譯 者∣曾慧敏 出版社∣尖端出版 出版日∣ 2020 年 8 月 7 日 ※文章圖片全出自於大衛.迪金森(David Dickinson)、弗雷澤.凱恩 (Fraser Cain),《我的第一本觀星指南:銀河、極光、流星雨、彗星、日 食、人造衛星等美景盡收眼底》,尖端出版,2020年8月7日。

【知名科普作家帶領你一探宇宙奧秘】 .如何挑選最適合的望遠鏡?如何觀測彗星、小行星? .如何追蹤衛星、變星、月食等天體活動? .如何拍攝清楚的天文照片? .作者運用清楚明瞭的圖表,帶領讀者從基本天文概念入手:從如何描述各個天體的位置、角度,不 同季節的星象差異,直到如何拍出亮眼、清晰天文影像的教學,並且彙整了2020~2024年不可錯過 的重大天文事件。 .全書以不同天體(觀測對象)來區分章節,穿插優美的星空照片與各式天文背景知識,傳授觀測星 體的各種訣竅,幫助讀者釐清關於天文觀測的所有疑惑。

在你開始閱讀本指南的任何內容之前,請先完成這個

深,人類眼睛裡的錐形細胞會在逐漸變暗的光線中,切

挑戰:在今天晚上日落左右的時間點(假設天空還算晴

換成更敏感的桿狀細胞,因此環境中星體的顏色就會消

朗),輕鬆地走出去看看夜晚的天空。

失。就像我們在拍照的時候,當天色從白天變成夜晚

凝視著天空,你看到了什麼?

時,我們會把快門從高速切換成低速一樣。使用眼罩或

一旦太陽下山之後,你就會進入一個大家稱之為黃

是坐在黑暗的房間裡,甚至可以讓你在即將進行的夜間

昏的時段,在這段暮色朦朧的時間裡,陽光的亮度幾乎

觀察活動中提前適應黑暗的環境。你的眼睛對黑暗的環

每分鐘都會有所變化。但是攝影師們對這段特殊時間都

境適應得越好,你就能夠看到更多星星。現代電子設備

非常地熟悉。因為這一段黃金時刻正是白天逐漸轉變成

的明亮螢幕可能會破壞你在夜間觀星的效果,許多業餘

黑夜的過程,環境會慢慢地進入藍色時刻。隨著夜色加

的天文學家會使用紅色的濾光片來確保不會受到影響,


30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書適圈

科技報導

或者至少修改應用程式的設定,在觀察時將顯示的亮度

閃爍的極光,這是地球大氣層的上緣跟太陽風相互作用

調整至最暗,或是偏紅的夜間模式。有幾個應用程式甚

所產生的現象,這同時也證明了我們確實生活在我們的

至可以自動調暗螢幕,並且在暮光時刻將顯示螢幕的藍

主恆星─太陽的大氣裡頭。

光減低。

劃過天際的流星可能會短暫打破寧靜的夜空,而一顆

保護你的夜間視力。你將會需要它。

閃爍的彗星使者,很久以前它的路徑恰巧與地球的路徑

那麼,你今晚看到了什麼?看得到月亮嗎?黃昏或黎

相交會。在一年一度的流星雨期間,這些閃爍的星星出

明的昏暗時段,實際上可以分成三種不同類型的定義:

現的速度會加快,而一旦出現大型流星風暴,偶爾我們

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以及最黑暗的天文曙暮光。

也能看到天文學上最驚人的景象之一。

也許,當暮色變暗時,你可能會發現有一顆類似恆星的

然後,一顆接著一顆,天上的星星逐漸現身。其實它

星體,在天空中慢慢地移動。這個其實是一顆人造衛

們白天也在同樣的位置,只是當時星星的微弱光芒完全

星,一種現代太空時代的產品。大多數的情況下,衛星

被太陽的光輝所壓制。你今天晚上所看到的星星位置,

會跟隨著地球的自轉,在天空中由西向東緩緩地移動,

同樣的圖案在人類的歷史上幾乎沒有發生變化,就像是

這些在暮色中,暴露在太陽照射下朝著固定方向移動的

人類在歷史這座舞台的偌大背景一般,我們曾把希望和

「星星」,很快就會在到達地球陰影的邊緣時隱沒。其

恐懼都寄託在這幅美麗的圖案上頭。這些星星的光線在

中大部分是舊的火箭推進器,它們最終會在軌道上無聲

太空的真空裡傳遞了幾個世紀之後,當通過我們頭上的

地翻滾直到墜落。大約一個星期左右,你可能就會看見

大氣層時─這是第二段旅程的最後一部分─因為光線遭

國際太空站從頭上飛過。自從2000年遠征一號團隊首先

到扭曲,因此看起來不停地閃爍著。

進駐以來,人類持續在太空中營運這個地球軌道上的前 哨站。 如果你長時間觀看天空,甚至可以發現更多有趣的 景象。 生活在中高緯度地區的居民,將會有很大的機會看到

瞳孔大小=5mm(正常日光下)

你或許還會注意到一些比較亮的星星,堅定不移地持 續發光。這些是太陽系中的行星,它們看起來雖然也是 微不足道,但是微小圓盤所發出的光線,已經大到足夠 避免受到地球大氣層中旋轉對流層的影響。 這邊讓我介紹一個能夠幫助辨識的簡單通則:恆星會

瞳孔大小=10mm(黑暗適應下)

圖一:正常日光條件下的人眼瞳孔大小(左)跟適應黑暗環境 10 分鐘後(右)。


SciTech Reports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書適圈

31

夕陽地平線(0度)

民用曙暮光(6度)

航海曙暮光(12度)

天文曙暮光(18度)

黑暗 (太陽的尺寸非按比例顯示) 圖二:黃昏的進程發展,從日落到真正天文學上定義的黑暗。

閃爍;行星不會。

而且好消息是,雖然流星風暴──每小時可以觀察到 500顆或以上的流星─是非常罕見的奇景,但是每年依

觀察流星雨 這絕對是我們見過最酷的景象之一。 有件讓我一直感到很幸運的事,在1988年末,我剛好 住在科威特沙漠的一座帳篷裡。我跟我所屬的美國空軍 中隊,從阿拉斯加的埃爾森空軍基地移防到賈貝爾空軍 基地(al Jaber AirBase)。與美國軍事設施不同,前方 的作戰基地在夜間時必須保持一片漆黑的狀態。過去幾 年我持續地觀察一年一度的獅子座流星雨,但是我並沒 有預先為11月17日早晨,在黎明時分展開的奇觀做好任 何的準備,因為就在我的頭頂上,流星出現的速率每小 時幾乎快要達到1,000顆,每隔幾秒鐘出現的明亮火球點 亮了夜空,甚至還照亮了整片沙漠。

然會出現十幾次大型的流星雨,每小時的數量大約是20 顆左右,你不需要準備特殊的裝備來觀察它們,只需要 一片清晰的天空和足夠的耐心。 但是什麼是流星?首先,讓我們澄清一個常見的誤 解。許多人在博物館中看到巨大的太空岩石,然後就認 為所有的流星都是這個模樣。有些人甚至認為流星和流 星雨是危險的物體。但是事實上,在流星雨當中你所看 到的發光物體,大部分都是微小的灰塵。這些灰塵是從 彗星尾巴掉落下來的物體,流星雨發生在這些古老的路 徑跟地球軌道相交的地方。偶爾的情況下,豌豆大小的 岩石可能會產生一顆非常明亮的火球。但是到目前為 止,還沒有人找到跟年度流星雨相關的隕石。

這並不是你平常會看得到的流星雨,大概每10分鐘左 右才會噴出一顆微弱的流星。每隔33年,十一月的獅子 座就會出現這麼壯觀的畫面,每個小時從獅子座大鐮刀 可以拍攝到數千顆流星。這樣的奇觀比日全食更罕見。

流星雨的基礎知識 底下說明對流星雨的研究和觀察,以及常用的獨特 術語。


32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書適圈

散流星 這個指的是跟目前已知固定會發生的流星雨無關的流

科技報導

整片天空),都會使真實的觀測率低於理想的天頂每小 時出現率(Zenithal Hourly Rate, ZHR)。

星。流星雨通常是以它們出現的星座命名。這個位於空 中的虛擬點,通常稱為輻射點,是一種光學上的錯覺, 就像一條長長的高速公路,似乎會聚到遙遠地平線上 的一個點。例如,每年8月的英仙座流星雨,看起來像 是來自英仙座。但是如果我們追蹤某一顆出現在8月中 旬,不過卻是位在天空中其他位置的流星,那麼它就很 可能是一顆散流星。平均情況下,一整年散流星出現的 頻率,大概是每小時約2至5顆流星之間。

速率 那些今天晚上你所看到的流星,它們從頭上飛過去 的速度是兩種速度的乘積:地球公轉以每秒19英里(30 公里)的速度繞著太陽運行,以及流星本身的速度,如 果它從正面撞擊地球,就會將其最終衝擊速度添加到我 們自己所處的大宇宙,或者也可能從側面或後面,以傾 斜和較慢的角度撞上地球。你是否曾經冒著暴風雪在夜 間行駛?那麼當你往前看時,你就會看到類似的效果,

天頂每小時出現率

因為遠光燈當中的雪花似乎都朝著同一個點匯聚,就在

這是指在最佳的條件之下,針對某一個特定的流星雨

汽車的正前方。當我們討論到流星時,還有另一個很有

事件,你可以預期看到的流星數量。請記住,這只是個

用的汽車類比:前擋板和擋風玻璃可以抓住所有的小

理想化的數字,假如輻射點就在正頭頂上,而且天空完

蟲子。很久以前,彗星沿著自己繞行太陽的路徑鋪設出

全地黑暗。輻射點的真實位置、光害的情況(包括月亮

這些古老的碎片小徑。至於地球也有很類似的情形,每

的相位),以及觀察者本身的限制(你不可能一次看到

天劃出一條寬8,000英里(12880公里)、長160萬英里

圖三:極光,明亮的高海拔夜光雲,加上輝煌的英仙座火流星,拍攝於 2016 年。


SciTech Reports

書適圈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33

流星群如何發展 我們目前看到的年度流星雨其實並非永久性的存在。除 了因為這些彗星碎片不僅會聚集成塊狀,而且隨著時間的 推移它們也會不斷改變。幾個世紀以來,新的流星雨進入 地球的軌道上,而較舊的流星雨區塊則緩慢地漂流到其他 的位置,主要是由於受到來自太陽風的壓力。例如,雙子 座流星雨現在正在超越8月份的英仙座流星雨,變成年度 最大盛事,而不起眼的仙女座流星雨──一個在十九世紀 曾經是重要的流星雨事件──似乎也正在捲土重來。與此 同時,1月的象限儀座流星雨,現在則正處於一個狹窄的 圖四:一幅描繪 1860 年 7 月 20 日大流星串的畫作。

高峰,不同經度的觀察者經常會完全錯過1月初的節目。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我的第一本觀星指南:銀河、

(260萬公里)的隧道。一旦過了當地的午夜,你所

極光、流星雨、彗星、日食、人造衛星等美景盡收眼底》

站的位置就朝著地球運動路徑的相同方向,這時候

(尖端出版)】

流星雨出現的速度隨著快速的正面流星而增加。這 就是為什麼觀看特定流星雨的最佳時間是在黎明前 的零黑暗時段。你在傍晚所看到任何偶爾出現的散 流星,需要加快速度才能趕上地球,所以它們會以 較慢的速度穿過天空。

火球流星 偶爾也會出現視星等達到-4等或是更亮的流星( 相當於最明亮的金星),甚至可能會在它通過時在 地面投下陰影。火球流星在其末端處有著明亮並且 不斷發出閃光的火球,有時被稱為火流星。你最好 在手邊隨時準備一具雙筒望遠鏡,因為火球流星有 時可能留下揮之不去的發光軌跡與煙霧痕跡,這可 能會持續幾分鐘。 極少數的情況下,你可能有機會目睹所謂的流星 串,或是在進入大氣層時就分裂成幾顆流星的長期 痕跡,甚至成為落地的隕石。1860年美國詩人華特 惠特曼(Walt Whitman)在他的詩作「流星之年 (1859~1860)」中描述了這個景象,上頭指出, 「……奇怪的巨大流星串,令人眼花繚亂,清晰地 衝擊了我們的腦袋……」。


34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動態時報

空汙程度的變化 將影響太陽能發電效率 【本刊訊】美國麻省理工學 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科學家,日前針 對印度德里(Delhi)的空氣汙染 對太陽能電池輸出量的影響進行研 究,發現空氣汙染降低後,該地日 照量上升,進而提高太陽能發電 的輸出量。研究發表於《焦耳》 (Joule)期刊。 (Pixabay)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 疫情全球延燒至今,許多商業、 貨運與旅遊等活動皆處於停滯

particulate)的量測數據,也能確

狀態,這個現象除了改變人們

定空氣汙染對太陽能電池輸出的實

生活與工作的型態,地球環境

際影響。將上述資料與雲量和太陽

也正悄悄改變中。美國麻省理工

輻射數據進行比較,團隊發現當時

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的太陽能電池總輸出量減少了近

Technology, MIT)科學家彼得斯

10%。

(Ian Marius Peters)等人近日研究

之後,他們運用自行開發的數

發現,長年受霧霾荼毒的印度城市

學工具,針對印度在今(2020)

德里(Delhi),因空氣汙染的問題

年3月強制封鎖前後的狀況進行研

減少,連帶使得太陽能發電的輸出

究,並將這些數據與三年前的狀況

上升8%,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將空氣

相比較。結果發現,強制封鎖後的

汙染程度對太陽能板輸出的影響加

空氣汙染下降50%,而太陽能電池

以量化。

的總輸出也在3月底、4月初分別上

比較難看出來。不過,布歐納西西

根據SciTech Daily報導,團隊在

升8.3%及5.9%,麻省理工學院機

仍樂觀表示,隨著空氣汙染的減少

太陽能電池輸出與日照等方面皆有

械工程學教授布歐納西西(Tonio

與太陽能發電的輸出量上升,易產

長期的量測數據,並曾在為期18

Buonassisi)解釋,這意味著太陽能

生空氣汙染的化石燃料可望逐步被

天的霧霾期間,發現某些太陽能

公司的利潤將倍增。

取代。

電池型的性能也跟著下降,因此

由於德里先前受空氣污染影響較

將機型區分開來,藉以分辨是否為

嚴重,若將研究地點移到德國或英

天氣干擾影響。此外,德里的美

國等汙染程度較低的國家,空氣品

國大使館對該地細懸浮微粒(fine

質上升對太陽能光電裝置的影響就

印度城市德里,長年受嚴重霧霾侵襲。 (Flickr-Mike_fleming, https://flic.kr/p/YzX8HF)

新聞來源

Ian Marius Peters et al., The Impact of COVID19-Related Measures on the Solar Resource in Areas with High Levels of Air Pollution, Joule, 2020.


SciTech Reports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動態時報

35

停電也不怕! 讓太陽能所產電壓更穩定的裝置 【本刊訊】美國德州農工大學

做充電,並藉由其他電力電子設

研究團隊將此程序進行整合,開發

(Texas A&M University)電子與計

備將太陽能板與電池連接回電網

出「網路邊緣的電力電子智能裝置

算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謝樂(Le Xie)

(grid)中;只要電網運作如常,

(power electronics intelligence at the

等人,日前開發出一款電力電子轉

白天被儲存的多餘能量便能在晚上

network edge, PINE)」,以期控

換器(power electronic converter),

取用。

制當中通往任一方向的電流。該裝

此裝置能使太陽能發電用戶製造

不過,這種系統卻可能造成一

置安裝於房屋外部,並分別接到屋

出更穩定的電壓,並在停電期間

些問題,包括因電源線損壞或過

內、公用電網與太陽能電池等三個

協助優化配電作業。研究發表於

載所導致的電壓波動,以及進入

連接點,且能授權外部用戶進行控

近日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電網的電流所產生的不規則諧波

制,經進一步設定後可與其他用戶

Selected Topics in Power Electronics

(harmonics),這些都關係到電能

或配電操作員做聯繫,如此電力公

期刊。

的品質,也可能會影響家電設備。

司便可調配到達家戶的電量。開發

根據科學新聞網EurekAlert!報

此外,研究人員也提到,如電力公

過程中,研究人員針對PINE的原型

導,由於太陽能電池成本的下降,

司這樣的公營事業,並不能控制這

所做的測試也發現,社區中有安裝

過去幾年有許多家庭也開始安裝

類住家的電網用電量,若因自然災

PINE的用戶,與未安裝者相比,無

這種發電系統。傳統的居家太陽

害引發停電,可能會危害到醫院等

論是自家所得或電網端的電壓都較

能發電系統中,屋頂的太陽能板

社區服務,然而此前仍無調節或限

穩定。

所產生的電流會先經過變流器

制能耗的系統誕生。

對於此次的裝置開發,謝樂表

(inverter),才轉為居家用電或為

有鑑於傳統太陽能發電系統需

示,該裝置可動態、實時地向公用

太陽能後備電池(backup batteries)

將電子設備與電網進行來回連接,

電網導入電壓,因此公營事業毋須 再購入價格高昂的電容器來支援 饋電線(feeder lines)上的電壓之 餘,也能在停電期間將電網電流做 更有效率的分配。

新聞來源

(Pxhere)

Jorge Ramos-Ruiz et al., Power Electronics Intelligence at the Network Edge (PINE) – An Approach to Interface PV and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s at the Grid Edge, 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Power Electronics, 2020.


36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動態時報

血型可能影響COVID-19的患病風險與程度 【本刊訊】2020年6月2日medRxiv 期刊一研究指出,血型的不同可能

索比對,故相比之前的研究更有說 服力。

與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

關於血型在感染COVID-19的

的致病風險有關;與A型血相比,

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目前

O型血對COVID-19可能更具保護

尚不清楚。德國基爾大學(Kiel

力 , 罹 患 嚴 重 呼 吸 衰 竭( s e v e r e

University)遺傳分子學家法蘭克

respiratory failure)的風險也較低。

(Andre Franke)曾於《紐約時

(Pixabay)

COVID-19的關鍵病徵之一,就

報》(New York Times)提出一種

是嚴重呼吸衰竭。此次研究中,研

說法:由於編碼血型的區域與關鍵

SARS-CoV-2可在表達血型抗原的細

究人員針對來自義大利與西班牙共

免疫分子有關,因此該現象應可

胞中複製,因此,若病毒顆粒外層

計1600多名患有COVID-19,並出

類推到COVID-19的患病率上。然

含有A醣抗原,並由具A型血的人吸

現嚴重呼吸衰竭症狀的住院病人

而,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入,則該人就不具備抵禦該病毒的

以及2200多名健康受試者,進行

of Michigan)免疫血液學系主任庫

抗體。

全基因體關聯分析(genome-wide

靈(Laura Cooling)也提到,在嚴

association analysis)。結果發現,

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當中的兩個DNA區域與受試者的症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疫情

狀關係密切,而編碼ABO血型的基

期間的血型研究,卻對此持不同看

因就是其中一個。

法。

不過,該份研究報告仍有許多 留待考察之處。美國密西根大學 (University of Michigan)免疫血 液學系主任庫靈(Laura Cooling) 解釋,O型血在美國非裔身上較為

根據《化學化工新聞》(Chemical

在血液細胞與其他細胞中,附

普遍,但該族群的感染率卻相當地

& Engineering News, C&EN)報導,

著於蛋白質與脂肪上的特定醣分

高,因此該報告的結果與美國的流

今(2020)年初於medRxiv期刊釋出

子決定了人類的血型。其中,血

行病學現象有些牴觸,意即血型的

的報告中,其實也出現類似的研究

型為A型者攜帶A醣抗原(A sugar

保護力也許沒有那麼強。此外,目

成果。而今年6月時,美國個體基因

antigens),其免疫系統會產生對

前B型血的COVID-19患病風險尚不

學公司23andMe亦針對75萬人的基

B抗原的抗體,血型為B型者則相

明朗,山本文一郎猜測,若未來若

因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具O型血的

反;而血型為O型的人,由於不具

能納入更多B型血的分析資料,情

人患上COVID-19的機率,與其他血

備A或B醣抗原,因此免疫系統會

況可能也會與A型血差不多。

型相比低了9∼18%。西班牙巴賽隆

產生相應於兩者的抗體。而SARS-

納喬瑟夫.卡雷拉斯白血病研究所

CoV-2上感染細胞的關鍵分子──

(Josep Carreras Leukaemia Research

棘蛋白(spike protein),則會藉由

Institute)免疫學家山本文一郎

宿主細胞中的酶將醣聚集起來,這

(Fumiichiro Yamamoto)認為,由

些棘蛋白通常帶有被感染宿主細胞

於此次研究針對850個基因區進行搜

的血型醣抗原。這些人認為,由於

新聞來源

Alla Katsnelson, Genetic study suggests that people ’ s blood type may affect their COVID-19 risk, C&EN, 2020.


SciTech Reports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動態時報

37

中研院研究發現 臺灣不吸菸肺腺癌患者的致病機轉 【本刊訊】中央研究院(以下

體技術」和「多體學數據整合分

推測APOBEC可作為早期診斷和免

稱中研院)化學研究所所長陳玉

析」,使得東亞肺癌有重大突破。

疫治療的生物標記(biomarker)。

如、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

肺癌團隊主持人楊泮池指出,藉由

另一個癌症早期的驅動因素,是暴

與跨單位研究團隊,日前以蛋白

這些技術與工具,研究人員發現不

露於致癌物進而引發的基因體編輯

質基因體(proteogenomic)技術

吸菸肺癌患者在腫瘤發生和癌症進

突變特徵,70歲以上女性更容易因

建立臺灣肺癌早期患者(以女性

程中存在人種和地域上的獨特性,

此罹癌,因此研究也建議人們盡可

為主)的多體學大數據,並找到

為早期不吸菸者肺腺癌的患病提供

能減少接觸致癌物。

不吸菸肺腺癌(non-smoking lung

了新的見解。此外,研究團隊更藉

此外,研究人員也利用蛋白體學

adenocarcinoma)患者的可能致病

臺灣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以及臺中

特徵,將肺腺癌分成五個亞型。其

機轉,將有助早期發現臨床潛在的

榮民總醫院提供的病人檢體、臨床

中,「類晚期亞型」可在癌症早期

高風險患者。研究發表於近期《細

數據以及檢測技術,呈現東亞肺腺

區分出常見於EGFR的基因突變特

胞》(Cell)期刊。

癌的各式資料圖景,包括針對男女

徵,協助臨床醫師及早發現並展開

肺癌為全球癌症死亡主因,其五

族群、吸菸與不吸菸族群,進而發

治療。不僅如此,研究人員更在該

年存活率低於20%。在東南亞與臺

現新的癌症生物標記,並找到可能

亞型的早期腫瘤中發現顯著增加的

灣,不吸菸的人患肺腺癌的比率竟

的病因。

間質溶解素MMP11等蛋白,也能作 為檢測用的生物標記。

高過吸菸者,且超過90%的女性患

在癌細胞基因突變的研究中發

者皆不吸菸。為釐清此特殊現象與

現,高達74%未吸菸且低於60歲的女

中研院曾於2016年與美國國

不吸菸肺腺癌的致病機轉,陳玉如

性患者以及所有無肺癌、受「表皮

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等人開始研究、分析東亞地區103名

生長因子受體(EGFR)」驅動突變

Institute, NCI)簽署「癌症登月計

肺癌患者,以瞭解不吸菸肺癌的病

的女性患者,她們的APOBEC突變

畫(Cancer Moonshot)」合作備忘

程發展。

特徵程度相當高;由於該突變特徵

錄。該計畫團隊認為,臨床資訊、

與免疫療法的療效呈正相關,研究

多體學技術與體學大數據,將是發

該研究透過「深度蛋白質基因

展癌症精準醫學的必要基礎,若能 進一步凝聚跨學研單位、醫學中心 和跨部會的產學合作,並與計畫團 隊分享各國數據以及資源,將有助 未來發展臺灣特色的精準醫學。

新聞來源

此次成果不緊發表在《細胞》(Cell)上,也榮登該刊本期雜誌封面,圖為研究團隊合影。 (中研院)

〈臺美登月計畫》臺灣半數肺癌患者沒吸菸 精 準醫療研究登頂尖期刊〉,中央研究院,2020 年7月17日。


38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動態時報

國研院太空中心與產學研合作 邁向太空輻射電子元件市場 【本刊訊】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 太空中心(國家太空中心),日前 與國內六所輻射測試與分析單位合 作組成「台灣太空輻射環境驗測聯 盟」,並於7月21日簽署合作備忘 錄,盼能在國內太空環境檢測領域 寫下嶄新的一頁。 由太空科技所延伸出來的尖端技 術與研發,不僅可用在太空領域, 更廣泛存在於生活周遭,如通訊、 遙測與導航等。因此,臺灣於1990

(By Tiouraren (Y.-C. Tsai) - Own work, CC BY-SA 4.0, Wikimedia)

年年底成立「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 程計畫規劃小組」,擬定長期的太

驗證規範與測試程序;宜特科技負

美元。該聯盟成員憑藉各自在輻射

空發展計畫,目前已進入第三期。

責商規電子零組件輻射測試;行政

測試、驗證與分析上的專長齊力合

前兩期的計畫中,臺灣成功執行福

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負責以

作,盼能在臺灣建立完整的輻射測

爾摩沙衛星一、二、三、五、七號

迴旋加速器進行輻射劑量累積效應

試環境、測試規範與驗證機制,也

計畫,也發展了更具前瞻性的衛星

測試,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負責以高

希望能提供國內業者進行電子元件

星系。

能質子設備進行單一輻射事件效應

太空輻射測試的一站式服務。

第三期計畫中,除了預計每年發

測試,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

透過輻射驗證與分析能量的整

射一枚衛星,另一個著重的層面,

中心負責以高能伽瑪射線射源來模

合,台灣太空輻射環境驗測聯盟不

便是結合電子、半導體等本土優勢

擬輻射環境測試,而中央研究院物

僅可完成電子零組件與元件的輻射

產業,將臺灣太空產業帶向國際太

理研究所及長庚大學則負責測試資

驗證與測試、提供測試結果與分析

空市場,以期成為太空級輻射電子

料分析。

報告,更能協助廠商改善相關產品

元件供應國。為能完備元件在太空

國研院指出,近年來抗輻射電

環境中的測試與驗證需求,國家太

子產品市長快速成長,相關零組件

空中心日前與六個科研單位攜手組

與元件廣泛應用在太空、軍事與

成「台灣太空輻射環境驗測聯盟」

醫療等領域中,而美國Verified公

並簽署合作備忘錄。

司市場研究報告也顯示,該市場

其中,國家太空中心負責建立太

也於去(2019)年達超過10億美元

空電子零件驗證平台,並規劃輻射

的營收,並預計於2027年突破15億

的設計與製程,可望進一步搶占國 際市場。

新聞來源 〈搶占太空級輻射電子元件巿場 產學研界攜手 成立「台灣太空輻射環境驗測聯盟」著眼國際太 空產業〉,國家實驗研究院,2020年7月22日。


SciTech Reports

科學月刊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39


40 二○二○年八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動態時報

臺灣團隊打造綠能無人機 6隊進入任務型決賽 近日,「2020綠能無人機創新

實創新概念。

大獎賽」於苗栗無人機飛行場進行

經過兩天精彩的飛行競賽,共計

實機飛行複賽,比賽過程也展現出

有6個隊伍進入到決賽,接下來這些

臺灣學研單位在綠能科技整合上的

隊伍將迎接更困難的任務型決賽,

創意。此次大獎賽共計有38支隊伍

除了競爭冠軍金盃,還有機會挑戰

參加複賽,並取其中6隊參加最終

龜山島跨海挑戰大獎賽。

決賽。

廣告索引 貝克曼........................ 2 錫昌.......................... 3 雙鷹.......................... 5 洛科.......................... 6 日龍.......................... 9

科技部補充,過去強調以科普

尚偉......................... 11

為鼓勵優秀團隊投入創新無人

或單項技術呈現無人機的成果,如

東京未來式................... 12

機技術、響應5+2產業發展,科技

今,該競賽期盼產業界與大專院校

部積極培育綠能科技與航太工業系

攜手合作,擴大鏈結產官學研支援

人事廣告..................... 19

統整合人才,補助成功大學辦理此

系統,以提升整體技術層次。科技

科學生....................... 24

次競賽。對此,成功大學航空太空

部也希望,透過此次競賽,能鼓勵

工程學系教授賴維祥表示,「無人

更多航太、能源與其它新創科技一

機」是智慧科技時代的新興無人

起加入挑戰,也期待更多可能的進

載具,而複選競賽主軸即是將太陽

展與發想,豐富臺灣航太領域的科

能、風力或燃料電池等綠色能源結

研風貌。

合無人機設計,於實機與實作中落

益弘......................... 13 川富......................... 16

矽新......................... 26 勵眾生活..................... 28 牟博科技..................... 33

新聞來源

〈「綠能無人機 創新大獎賽」 6 飛行團隊夢想 升空〉,科技部,2020年7月12日。

《科技報導》稿約 本刊為科技新聞刊物,除了提供當月重要的學界、政策、產業訊息外,並有學者專家針對科技(含醫療)政策、教 育、產業相關的時事發表評論或提供專業意見。竭誠歡迎關心臺灣科技發展的您,就上述方向踴躍投稿。寫作時請依 照稿約: 一、避免學術專業論文寫作格式。 二、字數盡量在2000至3500字內,可附相

關圖或表至多5張。

三、請遵守著作權法,如有著作權爭議(包括圖片),由作者自行負責。一經投稿, 即視同授權刊載。 四、稿件刊出後將致贈當期刊物一本及薄酬(稿酬將於刊出當月月底寄發,由第一作者代表簽收)。 稿件請寄至scimonth@gmail.com,註明真實姓名、聯絡方式、服務機關或就讀學校,並請於信件主旨中標示「科

技報導投稿」。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