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10月活動足跡 10.19 夜市人生之黑白切小吃解剖學 以往走到黑白切、滷味攤,總搞不清 楚「脆管」、「脆腸」和「粉腸」到 底是何方神聖,總依據過往經驗點 餐。因此,搭配《科學月刊》10月號 的夜市主題,科月也舉辦相關活動, 帶領參與者一邊品嚐、一邊發現平時 習以為常的「滷味」裡面,所暗藏的 科學玄機。 在活動開始前,《科學月刊》總編輯、副總編 輯與講者張景淞參與活動的朋友們合影。
《科學月刊》副總編輯趙軒翎向學員分享科月大小事。
學員們聽著台前講者的解釋,邊吃邊喝邊學習。
參與活動的學員認眞地端詳科月所準備的滷味。
講者所分享的滷包配方,引起學員的好奇並共同討論。
歡迎公私立學校、機構洽談科學活動合作。
P 34 圍繞失序之間
P 36 從大腦、基因、環境探討罪犯的「過人之處」— 黃健、楊政璋專訪
文詠萱
P 40 重返犯罪現場— 從勘查、蒐證側寫人格特質與動機
曾春僑
P 48 犯罪與科學的螺旋迷宮
加害人、受害者與犯罪學— 科學能做什麼?
P 46
黃相輔
王伯頎
同理對惡的惻隱之心:
P54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
P 58
是怎麼想的? 難以抹去的痛— 歷經腥風血雨之後的記憶傷痕
郭家銘 劉仲彬
當搖滾唱出犯罪
P 59
謝育哲
Vol.50 No. 11
1
Contents-2
填問卷.拿新書
4 顯影
只 要 於 2019 年 11 月 30 日 前 完
News Focus 8 孩童牙齒裡的「重金屬歷史檔案」可望成過動與自閉的重點特徵 9 特定抗生素會增加心臟風險?/ 延長生命、減緩老化,可不是一顆仙丹這麼簡單! 10 小兒麻痺疫苗再進化 可望更穩定安全 11 落髮也不怕 特殊穿戴裝置或許能成為禿頭救星 思辨之評
整回答讀者問卷調查內容請至
bit.ly/2N1NAX7 填寫,或掃描 QR code,就有機會獲得漫遊者 文化的新書《錯把自己當老虎 的人:九個擁有最不可思議大腦 的奇人,九段非比尋常的生命故 事》。數量有限,敬請把握!獲 獎名單將於 2019 年 12 月 5 日前
12 懸吊拱橋的結構與破壞緣由/周中哲、林德宏
公布在科學月刊官網上。資料煩
14 蛇蠍心腸?才沒那麼壞!你所不知道的蠍毒妙用/嚴宏洋
請詳實填寫,以便贈書寄送。
專 欄
16 數不勝數:從《幾何原本》到九種幾何/游森棚 18 生生不息:這是一個眼見為憑的世界—結構生物學/傅煦媛 22 潛移默化:微波食品包裝 到底在爐子裡經歷了什麼?/莊雅婷、廖美儀、劉岱泯 26 前瞻未來:「數大」便是美—大數據與現代生活的連結/鄭江宇 30 文人墨客:不只是大人的專利— 按摩,為寶寶的身體帶來什麼改變?/錢韋婷 精選文章
60 研究之前、人生之後—PCR、穆利斯與分子生物學/李依庭
bit.ly/2N1NAX7
64 再給我一次機會吧!皮蛋其實不可怕而且很科學/吳尹文、黃子馨 68 進入遠古世界的公民古生物學家—詹姆士.哥德/蔡政修 追憶年華
72 液態晶體科學與技術發展的半百年風華/林岳辰、吳柏昌、李偉 Live 科學
76 意外,並非如此不盡人意—導電塑膠/李依庭 書 摘
78 《錯把自己當老虎的人: 九個擁有最不可思議大腦的奇人,九段非比尋常的生命故事》
《科學月刊》勘誤 《 科 學 月 刊 》598 期 第 21 頁 第 28 行
「1918 年更通過愛丁頓爵士…」更正為
「1919 年更通過愛丁頓爵士…」;第 28
頁第 13 行羅布斯塔豆(Coffea arabica)
更正為(robusta);第 43 頁中間第 34
行「2014 年,曾有知名餐廳使用重組 肉…」更正為「曾有知名餐廳使用重組 肉牛排,卻未事先告知而讓消費者有被
欺騙的疑慮。幾經周旋後,2014 年衛福 部食藥署頒布…」。 以上錯誤謹向各位讀者致歉 科學月刊編輯部 敬上
2
SCIENCE MONTHLY 2019.11
臺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
走進編輯室
董事長:劉源俊 董 事:王文竹 周成功 林基興 邱韻如 郝玲妮 高涌泉 曾耀寰 羅時成 秘 書:李金穗 出版者:科學月刊社
黑暗與光明 罪的反義語是法律,還是善?這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中,主人翁與 朋友透過遊戲,不斷爭辯、探討罪本質的橋段。雖然最終一鍋煮好的蠶豆結束了 對話,問題也沒了答案,不過過程中,主人翁說了句「善是惡的反義語,卻不是
理事會
罪的反義語」。
理事長:曾耀寰 理 事:曲建仲 邱韻如 林翰佐 紀延平 張敏娟 程一駿 蔡孟利 蔡政修 執行總監:趙軒翎
「罹患精神病最糟的是,大家都希望你沒病」,這是近期叫好又叫座的反英雄電影 《小丑》(Joker)中一句經典對白。故事鉅細靡遺地描述著城市生活中的冷漠、 霸凌、壓榨、欺騙、虐待和歧視等惡意,一步步將原先期望能帶給大眾歡樂的主 人翁推向人性邊緣,最終成為令人懼怕的瘋狂小丑。
編輯部 總編輯:林翰佐 副總編輯:趙軒翎 蔡政修 編輯委員:王文竹 王伯昌 曲建仲 江建勳 李武炎 李志昌
奪下第 54 屆金鐘獎六項大獎的《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則 述說在那聲槍響過後,圍繞事件各方人物的世界變成了什麼樣子?透過一顆顆鏡
李精益 林秀玉 林宮玄
頭下捕捉到受害者家屬的仇恨、加害者家屬的自責和精神疾病患者的不安,帶領
黃正球 黃相輔 周鑑恆
觀眾走進他們的生活中,理解善惡之間的拉扯與掙扎。最後,透過受害者生前的
邱韻如 金升光 金必耀 門立中 紀延平 范賢娟
一句「希望就在雲後面」,期望為這些苦難與糾結劃下句點。
倪簡白 高啟明 高憲章 張大釗 張敏娟 陳妙嫻 陳彥榮 陳鎮東 景鴻鑫 曾耀寰 程一駿 程樹德 單維彰 楊正澤 葉李華 廖達珊 管永恕 劉宗平
如同本期封面的次標題「我們都正常,我們也都不正常」,生活在這大環境下的人 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心病或某些過不去的坎。只不過,每個人不是一出生就 處在從惡或瘋狂的那一側,內心與行為發展更不是單一層面,而是複雜與多面向
鄭宇君 鄭運鴻 蔡兆陽
交錯而成的結果。如何透過科學,幫助他們的生理或心理,是本期想探討的重點
蔡孟利 蔡振家 蘇逸平
之一。
韓德生 嚴如玉 嚴宏洋 編輯顧問:王明蘅 古宏海 朱麗麗 吳明進 吳家誠 周延鑫 周榮泉 洪萬生 洪裕宏 胡進錕 陳文屏 陳章波
若在不幸衝破藩籬之後,科學又能如何幫助犯罪現場的偵查,並在案件形塑中找 到任何關於加害者的蛛絲馬跡?受害者的創傷記憶,科學又將透過哪些治療方法,
陳國成 曾惠中 孫維新
幫助他們走出這場不願再回憶起的傷痛?而在善惡兩端的天秤上,加害者家屬與
張 復 張勝祺 楊玉齡
受害者家屬又分別承受著哪些痛苦和傷害的重量?
劉仲康 駱尚廉 魏耀揮 蘇益仁 蘇振隆 主 編:李依庭 編 輯:郭家銘 謝育哲 美術編輯:黃琳琇
恐懼導致憤怒、憤怒導致仇恨,仇恨最終會製造磨難。如果你對於近期電視、電 影所播放的暗黑議題深感興趣,不妨拾起本期雜誌,透過學術研究的角度,一起 來了解科學與惡的距離。
業務部 經 理:李金穗
主編 李依庭
業務助理:廖本翔
創刊於 1970 年
科學月刊社
製版印刷:赫偉有限公司
本期為第五十卷第十一期 第 599 期 發行於 2019 年 11 月
地址:10646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總經銷 : 聯華書報社
中華郵政北台字第 0677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類交寄
電話:(02)2363-4910 傳真:(02)2363-5999
行政院新聞局版台誌第 0934 號
網址:www.scimonth.com.tw 電郵:scimonth@gmail.com
圖文版權有任何疑慮請洽編輯部,廣告刊登及雜誌訂閱請洽業務部。本刊所刊登文章內容皆為版權所有,非經本刊同意不得作任何形式的轉載或複製。
Vol.50 No. 11
3
1
山原長臂金龜的前胸背板帶有綠色光澤。
2
雄蟲特別長的一對前臂,可能有打鬥及 扣住雌蟲的功能。
山原長臂金龜
Cheirotonus jambar
圖.文/游崇瑋
山原長臂金龜,可說是日本沖繩島著名的生物中,發現
由於山原長臂金龜主要依賴殼斗科(Fagaceae,又稱山
難度最高的那一種,沒有之一。另外,也可能是全世界
毛櫸科)栲樹進行繁殖、幼蟲成長及化蛹,而且牠們專
長臂金龜物種中,最難找到的一種。
挑大約 3、4 人合抱、至少百歲以上的大栲樹。由於此種 栲樹在沖繩島北部原始林區已不多,因此,受限於稀有
1983 年,在沖繩島北邊的普久川水壩建設工程中,第一
資源,山原長臂金龜的數量自然不多。
隻山原長臂金龜受到夜間大型照明機具吸引而來,震驚 蟲界!山原長臂金龜不但是日本國內最大的甲蟲,甚至
而筆者在去了幾十次沖繩之後,終於見到沖繩島最難找
從來沒有研究人員認為,在海拔這麼低〔註一〕、面積這
到的著名生物,真的有種「畢業」的感慨呀!
麼小的小島上,居然棲息著長臂金龜物種!從此之後, 世界各地多少蟲友慕名而來,但絕大多數卻是鎩羽而歸!
4
SCIENCE MONTHLY 2019.11
〔註一〕沖繩島最高峰與那覇岳海拔僅 503 公尺,一般的長臂金龜物種,都 分布在海拔 1000 公尺左右的地區。
3
白天時山原長臂金龜也會棲息在栲樹附近。
Vol.50 No. 11
5
4 6
對山原長臂金龜而言,偏好棲息在相當巨大的栲樹上。
SCIENCE MONTHLY 2019.11
5
頭部伸出時,可明顯地觀察到山原長臂金龜的眼睛。
6
翅鞘上通常沒有花紋,為單一褐色。
Vol.50 No. 11
7
NEWS FOCUS
孩童牙齒裡的「重金屬歷史檔案」 可望成過動與自閉的重點特徵 隨著醫療的發展,越來越多特殊疾病能在
重金屬代謝竟露出馬腳
演算法分析後發現,此一現象與患病之
治療黃金期前被發現,並及時處理。有別
ADHD 與 ASD,皆是在大腦發育時期產生
間可能存在某種的關係,可作為一種生
於基因檢測、行為評估等方法,近日, 發表於《轉譯精神病學》(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的研究發現,注意力不足過 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與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等個 案的牙齒,也留下一些利於診斷的線索。
異常的疾病,先前研究也表明,當人體 暴露在具有毒金屬物質的環境下一段時
物標記(biomarkers)用以協助作疾病的 判別。
間,大腦發育就可能發生改變。根據生 活科學網(Live
Science)報導,哥倫比 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醫學中心 心理學家瑪格莉絲(Amy Margolis)針對 該份報告解釋,ADHD 與 ASD 阻斷的化
基因探尋之旅即將展開
學物質傳導路徑有相同之處,而此類族
有這樣的發現,人們至多可了解這些孩童
群血液與尿液中所含的金屬種類及濃度,
過去曾暴露在含重金屬的環境;然而,團
也不同於一般典型族群。
隊更想知道的是,胎兒未出世時,重金屬
不過,研究第一作者、美國西奈山伊坎醫 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計算生 物學家柯爾汀(Paul Curtin)認為,即便
是如何在母體裡影響他們。另外,俄亥俄 深入剖析牙齒裡的秘密 研究團隊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第五版》(DSM-5)的標準化方法,從瑞 典 篩 選 出 74 位 ADHD 與 ASD 的 孩 童, 包括一組三胞胎、30 對雙胞胎及 11 個單 胎個案,針對他們脫落的乳牙進行查驗。 由於胎兒的牙齒會在母體孕期的第 4~6 個月累積出一層層的珐瑯質(enamel), 每層之間會留下年輪般的痕跡;只要針 對這些牙齒組織進行調查,便可得知孩
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精 Arnold)也
神病學教授亞諾德(Eugene
提到,目前已知某些基因能造成維生素、 礦物質在吸收與代謝上的差異,或許未來 可針對主掌金屬代謝的基因進行調查。 雖說目前此種牙齒成分識別的方法,並 無法立即用於臨床操作,但孩童在產前、 產後與早期發展中特定金屬代謝循環失 調的特徵,將能協助醫師更精確地診斷 並對症下藥,以幫助其未來的發展。
童血液在不同時間下的元素與濃度,進 而了解孩童過去的生長環境。 科學家利用電漿束,將牙齒磨至生長環 (growth ring)那一層,緊接著偵測雷射 在牙組織中產生的帶電粒子,找到以特 定模式鑲嵌於牙齒內的金屬代謝物。 在這些微量金屬中,有如鋅(Zn)這種對 生物而言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有像是鉛 (Pb)這種具有毒性的危險因子。而與未 患有神經發展障礙(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大腦發展較典型的個案相
比,這兩類個案的金屬代謝循環有較低 (Flickr-sophie & cie, https://flic.kr/p/aTgvz)
8
SCIENCE MONTHLY 2019.11
的規律性與複雜性(complexity),且經
Christine Austin et al., Dynamical properties of elemental metabolism distinguis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from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2019.
NEWS FOCUS
特定抗生素會增加心臟風險? 加心臟主動脈剝離與動脈瘤等影響。
研究透過分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不良反應回報系統中的數據,從 900 萬 名受試者中,找出 12505 位患有心臟瓣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膜脫垂的患者,分門別類出使用喹諾酮
繁使用喹諾酮類抗生素可能會增加主動脈
(Azithromycin)的三組別,再將產生不
幫助人們抵禦細菌的抗生素可能會影響 心臟功能?先前已有研究發現,使用喹 諾酮類(Fluoroquinolone)的抗生素會增
British Columbia)近期的研究更指出,頻
或二尖瓣關閉不全的風險。此類型抗生
(Moxifloxacin)等藥物。
抗生素,相較於服用阿莫西林和阿奇黴素
在一般情況下,喹諾酮類抗生素深受部分
的患者,產生心臟主動脈瓣與二尖瓣脫
活性,且口服吸收率與靜脈注射效能不相 上下。然而,研究人員也指出,儘管喹諾
險作為潛在副作用,並納入臨床考量,以 降低對患者的不良影響。
良反應的時間點劃分成服用藥物後的 30
素常見的有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
醫師的喜愛,原因在於其它具有廣效抗菌
開立抵禦一般感染的抗生素時,能將此風
類、阿莫西林(Amoxicillin)與阿奇黴素
天內、31~60 天及 61~365 天。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及莫西沙星
機構和醫師未來在為心臟功能異常的患者
結果顯示,若在 30 天內曾服用喹諾酮類
垂、導致血液逆流回心臟的風險分別增加 了 2.4 和 1.75 倍。其次是 31~60 天,而
在使用抗生素後 61~365 天組別中則沒有
酮類在藥物使用上較為方便,但若使用不
觀察到此風險的增加。
當將會造成抗藥性與心臟疾病。
研究人員表示,希望研究結果能提供相關
(Shutterstock)
Mahyar Etminan et al., Oral Fluoroquinolones and Risk of Mitral and Aortic Regurgit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9.
延長生命、減緩老化, 可不是一顆仙丹這麼簡單! 綜觀古今歷史,「長生不老」,一直是許
此研究以果蠅為實驗模型,使用的藥物
藥物似乎具有互補作用,像是單獨使用
多帝王與英雄所追求的目標,希望藉此保
分別為治療情緒的鋰鹽(lithium)、抗
雷帕黴素會影響體內脂肪代謝;但若雷
有自己的權力和帝國。而在科技醫療發達
癌的曲美替尼(trametinib)及抑制免疫
帕黴素及鋰鹽一併使用時,鋰鹽似乎能
的 21 世紀,人類究竟能不能長生不老,
反應的雷帕黴素(rapamycin),三者都
抵消此副作用。
或透過藥物延長生命呢?近期,英國倫敦
曾被證實能延長果蠅壽命,且在細胞、線
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
蟲、小鼠和人體上也有同樣的結果。
目前,團隊正持續努力了解衰老的機制,
發表一項新發現,指出每天同時服用三種
經過 15 天的投藥後發現,相較於對照
此找尋出延長生命或保持健康的方式,讓
組,各別投予單一藥品的果蠅生命期延長
人們在老年時除了能減少疾病外更能擁有
11%、投予任兩項藥品延長 30%,同時 投予三項藥品則明顯延長 48%。探究其
健康的身體,提升生活的品質。
團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藥物可以延緩老化速度。
並致力推展於小鼠及人體試驗,希望能藉
原因,研究人員表示儘管三種藥物在體內 的細胞傳遞訊息路徑皆不相同,但卻同時 作用在營養攝取網絡(nutrient (Shutterstock)
sensing
network),參與網絡上延緩老化及延長
生命的調節。另外,研究人員也發現三
Jorge Iván Castillo-Quan et al., A triple drug combination targeting components of the nutrient-sensing network maximizes longevity, PNAS, 2019.
Vol.50 No. 11
9
專欄文章
這是一個眼見為憑的世界— 結構生物學 Take Home Message 結構生物學,是一門關心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等分子)的學問。了解結構背 後的生理意義,進一步改變、設計並開發出新藥或應用,是此學科的最「接地氣」的
目的。而這學科,究竟是從何而起?又會邁向何處?在臺灣,現階段的發展又是如何?
結構生物學(structural biology),是一門運用儀器設備
前者利用光學顯微鏡觀察軟木塞的小方格並命名為「細
輔助、讓科學家「看見」僅依賴肉眼無法探索微小世界的
胞」,後者則打磨設計出可以觀察微生物的透鏡組。兩
科學。在生命科學領域中,結構生物學家搭配各式各樣
人的研究開啟生物學中兩個重要的次領域──「細胞學」
的工具,並綜合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和分子生物學等
與「微生物學」,並奠定科學家為了能「看見」更多未
學門,窺探看似沒有生命特徵的生物巨分子,如 DNA、
知的事物、拓展更大的視野而奮力不懈的基礎。
RNA 和蛋白質等,如何「成就」生命這件事。這篇文章 概述結構生物學的起源、概況並展望研究趨勢。
而 結 構 生 物 學 的 起 點, 則 源 自 於 弗 蘭 克 林(Rosalind
Franklin) 那 一 張 關 鍵 的 DNA 結 晶 X 光 繞 射(X-ray 從看不見到看得見
diffraction)圖,它點亮了華生(James Watson)與克
古人云:「眼見為憑。」所以,「看見」原本看不見的事
里克(Francis Crick)1953 年的 DNA 雙股螺旋結構論
物,可以說是生物學家開創不同研究領域大門的第一步。
文,輔助奠定分子生物學中相當重要的 DNA 半保留複
人類肉眼無法直接看見的世界中,第一次突破性的發展,
製(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理 論。 與 此 同 時,
可以回溯到 17 世紀英國科學家虎克(Robert Hooke)
貝魯茲(Max Perutz)與肯卓(John Kendrew)等科
和荷蘭科學家雷文霍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
學家也利用 X 光繞射觀察肌紅蛋白與血紅素等蛋白質結 晶,將得到的 X 光繞射圖譜透過傅立葉轉換(Fourier
transform),計算三維空間中電子雲的密度,最後歸納 傅煦媛
出蛋白質的結構。
臺大生化科技系(原農化系農製組)博士,現任職 於國內生技公司。喜歡幫蛋白質拍照但不喜歡被照, 堅信「nature never lies but hides」,在博學不
精、夢想用更多視角看蛋白質的航道上緩慢前進。
18
SCIENCE MONTHLY 2019.11
此外,科學家也利用核磁共振光譜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觀察更接近生理活性狀
生生不息
我來惹~
快接住我
~
(設計對
白)
(S
hutt erst ock)
態的蛋白質懸浮液,得到代表組成蛋白質中各個原子的
跳 衰 竭, 甚 至 導 致 死 亡; 而 此 後 果 與 α-Bungarotoxin
化學微環境光譜訊號,經計算後回歸出每一個原子的相
阻斷在神經訊號傳遞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乙醯膽鹼酯 酶
對位置。最後,利用電子束觀察生物巨分子的低溫電子
(acetylcholinesterase)有關。
顯微鏡技術(cryo-electron microscopy, cryo-EM), 以電子束觀察在冷凍狀態下生物巨分子的拓樸影像,透
科學家進一步從乙醯膽鹼酯酶與 α-Bungarotoxin 結合的
過電腦運算重建成生物巨分子的三維結構。
結構中,了解 α-Bungarotoxin 如何阻礙乙醯膽鹼酯酶的 正常生理功能,再設計出可以暫時阻礙乙醯膽鹼酯酶的
回顧從第一個生物巨分子的結構被解析出來至今,根據
藥物,用於減緩阿茲海默症的症狀(圖一)。
蛋白質數據資料庫(protein data bank, PDB)的統計, 資料庫中利用 X 光繞射解析的結構有 89 %,其次是 8 % 的核磁共振光譜法,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y,
EM)或低溫電子顯微鏡則占 2%。 結構生物的應用 結構生物學,讓科學家得以利用所「看見」的生物巨分
圖一:α -Bungarotoxin(綠色)與乙 醯膽鹼酯酶(膚色)結合時(左下), 會阻礙乙醯膽鹼酯酶正常生理狀態下
子結構,進一步提出更具體的假設、設計實驗,驗證生
(左上)的活性區(紅色);阿茲海
命中的各式生理現象。除了前面提到 DNA 雙股螺旋結
默症臨床用藥愛憶欣 ®(藍色),可
構與 DNA 半保留複製的理論,像是臺灣雨傘節的神經 性毒素 α-Bungarotoxin,會造成被攻擊者的呼吸與心
以暫時結合在此關鍵的活性區(右), 達到暫時抑制乙醯膽鹼酯酶的效果。 (PDB-101)
Vol.50 No. 11
19
專欄文章
不只是大人的專利- 按摩,為寶寶的身體帶來什麼改變? Take Home Message 按摩業者普遍聲稱,這項服務能強身
健體,而許多人踏進按摩店,也是為 了要紓解壓力、消除疲勞。近年科學 證據顯示,除了主觀感受上的放鬆, 身體上的碰觸與按壓還真有醫療效
果。另外,不僅成人可以按摩,嬰幼 兒也有屬於自己的按摩法則,連油品 (Flickr-Valentina Powers, https://flic.kr/p/ctmZy)
的選擇也大有學問。
週五的夜晚,與三五好友酒足飯飽後,除了看場電影,
錢韋婷 臺灣大學職能治療所碩 士、現任臺北市立聯合 醫院職能治療師。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期刊中。
不少人會選擇來場按摩紓緩一週的工作辛勞;「精油按 摩」、「腳底按摩」或「泰式按摩」等,放眼大臺北地
研究受試者為 17 名正常人及 20 名冠狀動脈疾病病患,
區,隨處可見按摩一條街。而且,不只國人愛按摩,根
以「吳神父腳底按摩」的理論基礎及按法進行介入,再
據 2013 年《經濟日報》指出,國內的按摩產業年產值直
量測其做完腳底按摩半小時及一小時後的心電圖變化。
逼 40 億新臺幣,為促進臺灣觀光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
研究結果發現,腳底按摩可以使體內副交感神經活性上
衛生福利部更於前(2017)年起推動「按摩人才培育標
升,心跳會因而變慢、瞳孔也會放大,冠狀動脈患者及
準化及技能檢定證照制度」,藉此提升產業服務品質及
正常人按完腳底後半小時,血壓平均可下降 5.6~11 %,
專業化。
對心血管有益。
除了口耳相傳外,按摩的手藝與成果,其實也不乏科學
屬於小孩的按摩,跟你想的不一樣
性的描述。例如,臺北榮民總醫院的醫學研究科主任郭
按摩是成人的休閒娛樂,對身心健康似乎也裨益良多,
正典與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任呂萬
但你聽過「嬰幼兒按摩」嗎?
安,就曾共同發表了國內第一篇「腳底按摩」的量化研 究,並刊登於《健康及醫學的另類治療》(Alternative
30
SCIENCE MONTHLY 2019.11
新生兒按摩的紀錄,最早可回溯至 2700 多年前的中國,
文人墨客
西方國家在遠古埃及帝國時代亦有文獻紀載。另外,在
此腦區被認為與正向情緒感受有關。至於嬰兒的機轉是
許多古老社會中,如愛斯基摩人、哥倫比亞、印度及墨
否相同,仍需進一步研究,畢竟嬰兒無法自述自體感受,
西哥都可發現人們使用觸摸作為安撫嬰兒的方式。此療
目前主要採樣唾液或尿液中的可體松(cortisol)數值,
法雖起源於東方國家,但於 1970 年代開始興盛於西方
此數值反應出身體處於壓力狀況,研究結果也發現按摩
年代,目前常見施行在嬰兒的按摩手法源自國際嬰兒撫
能夠顯著減少嬰兒尿液中的可體松值。
觸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fant Massage,
IAIM)創辦人薇蔓.馬可蘿(Vimala McClure)女士
對於健康的胎兒們,嬰幼兒按摩又扮演著另一個重要的
於 1976 年所推出的融合手法,其集結了瑞典式按摩、印
角色──預防腸絞痛的好幫手。嬰兒腸絞痛是新生兒爸媽
度式按摩、瑜珈及反射的原理。
們的夢魘,常發生在三個月內大的嬰幼兒身上,伴隨每天 大於三小時、每週大於三天(持續至少三週)的不明原因
觸覺是胎兒在子宮第一個發展的感覺系統,然而對早產
哭鬧。常常半夜使勁地抱著哄著,懷中的娃兒就是不停地
兒來說,所需的觸覺刺激常因與父母的分離而缺乏,因
哭泣,這就是正在經歷腸絞痛的寶寶所帶來的震撼。
此觸覺刺激被視為新生兒加護病房中重要的一環。研究 發現,為低體重的早產兒進行身體按摩,可以增加血液
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建議,可在寶寶清醒但安靜與周遭
與淋巴循環,進而促進營養物質輸送到組織與加速廢物
環境互動的「安靜清醒期(quiet alert phase)」進行腹
排除,同時刺激迷走神經進而增加腸胃蠕動及體重。
部按摩,以舒緩夜裡的腸胃不適。例如自肋骨底下,用 指腹輕輕按摩,雙手交替由上往下,重複多次的「水車
另外,成人的肌膚研究也指出,當個體被撫摸時,產生
法(Water Wheel)」;而跟名稱一樣好記的「I LOVE
愉悅感與皮膚的 C 型神經纖維(group C nerve fibers)
U 法」──從左邊腹部開始,畫出英文字母「I(需連寫
被活化有正相關,C 型纖維會刺激大腦左前島葉皮質,
3 次)」,肚臍上面倒著寫「L」,最後從右邊腹部倒寫
水車法
我愛你法
圖一:嬰幼兒按摩手法參考;左為水車法、右為我愛你法。
Vol.50 No. 11
31
圍繞失序之間
34
SCIENCE MONTHLY 2019.11
是生理的失調還是心理的影響,讓加害者翻越那道藩籬? 在受盡折磨之後,受害者身心將如何修復,以重啟人生? 而科學,將如何幫助人們判定臨界,不讓世界失了分寸?
Vol.50 No. 11
35
從大腦、基因、環境探討罪犯的 Take Home Message 在進入到本月主題之前,讀者不妨先思考,什麼是大腦心智?犯罪者的大腦在 想什麼?為什麼狠得下心、痛下殺手?而透過研究,人們期望得到什麼樣的解 答?而這些答案,是否是唯一標準?
大腦與犯罪,是一項密不可分的牽
到『反社會行為』,再來是『病態
騷擾法,確實有許多人會有這樣的困
動,現在,就一同從神經科學、心
心理(psychopathy)』,而暴力、
擾,像是有幾個案例是被人不斷盯著
理學等角度來探討犯罪者的心智與
吸毒和性犯罪在法律上有規定要強
看、跟蹤,但這種非接觸式的困難在
行為,和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制治療。」黃健接著說:「就社會
於沒有證據,而且警察執法必須要有
福利來看,老人是否獲得妥當照顧、
規範,才有辦法執行,目前大多能做
黃健,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助理教
父母教訓小孩有沒有涉及到虐待、
的只有出面勸誡。」
授,有近 20 年臨床心理師資歷,博
精神與經濟上的剝奪等,也會定義
士論文主題為性犯罪者內在促發與
在犯罪事項裡面。我們會從變態心
當今性犯罪法庭現況
抑制的訊息處理歷程,研究專長為
理學裡的定義去看,從行為偏差者
在性犯罪中,是否為「合意的性行為
性犯罪心理病理機制、再犯風險評
的心理運作機制,理解犯罪的心理
(consensual sex)」多為定罪採認
估與治療;楊政璋,英國諾丁漢大
病理發生原因、再思索如何設計治
的判準,但大多情況在隱密空間中,
學(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
療處遇計畫,改變他們的行為,以
要判斷被害人是否同意,為最困難
精神醫學博士,同時也是資深臨床
期能有效地降低再犯率。」
的一點。「很多受害者不願意出面指
心理師,和黃健為研究所同學,於 英國學習犯罪神經科學後歸國。
認,有些是當事人無法提出證據,證 「所謂的病態心理,為比較極端的
明自己是不是同意。」黃健表示。
STORY
反社會人格,而大約有一到三成的 《科學月刊》有幸邀請到兩位專家
反社會人格者具有心理病態,這些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看被害人是不
對談,討論犯罪心理學與認知神經
人缺乏同理心、異常冷靜,不像我
是有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科學目前的研究狀況與心得。
們想像反社會的人都很衝動。所以,
stress disorder, PTSD)作為合意與
這 些 人 在 犯 罪 後, 也 不 容 易 被 抓
否的判斷,但其實不一定每個受害
到。」楊政璋補充。
者都會出現 PTSD,或症狀出現的
COVER
什麼是「犯罪」?
時間點並不典型。因為每個人對創
嚴格來說,法律上的「犯罪」是歷
36
經被逮捕、調查、蒐證、判刑,才
提到幾個性騷擾案例,黃健說明目前
傷事件的反應與心理強度並不一致,
算犯罪。但在不同學門,對犯罪的
法律上遇到的困境:「之前有個學生
並不能以此當作判定標準。」楊政
理解是截然不同的。法律上定義犯
跟我說,在咖啡廳有人在拍她的大腿
璋提出他的看法。
罪會隨時間、地點改變,例如使用
照,因為有被發現,違反性騷擾防治
大麻、賭博和性交易等。「就心理
法,但是,如果沒有被發現,就如船
而在法庭精神判定上,有個最大的
層次來說,在犯罪這一塊我們常提
過水無痕。另外,最近正在討論跟蹤
困難為「回推」。根據刑法第 19 條:
SCIENCE MONTHLY 2019.11
「過人之處」—黃健、楊政璋專訪 黃健
臺大心理學研究所博
採訪、撰寫
士,歷經高考三級分發至矯
文詠萱
正機關服務,目前於大學講 授犯罪心理學相關科目。
楊政璋
英國諾丁漢大學博
士,教育部 101 年公費留學犯 罪神經科學領域獲獎人。
(Shutterstock)
「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
黃健能判斷被告的心理狀態外,更
料,像是與被告一同工作的主管、老
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
重要的是進一步確認是否有教化的
闆的對談紀錄;調查求學時期,老師
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
可能。而針對判定經驗,「我們需
對他的評語或健保紀錄等,了解加害
其中的「行為時」即是犯罪當下,
要調查犯人的人格發展、成長和受
者長期生活軌跡的型態與其犯行之間
而黃健的工作時常需要判斷與鑑定
創經驗等因素,找出犯人與犯罪間
的連結。」黃健接著說。
行為當下犯人的心理狀態。「回推
的影響和關聯,另外,需透過在犯
最大的問題在於隔了一段時間來做
罪之後心態上的轉變,才能判斷可
在心理病理分析與治療中,會根據每
判斷,當加害人者轉介過來時,很
教化的可能性。精神科醫生可能僅
個人的狀況來判斷恢復時間。不過,
聚焦在回答他有沒有生病,但很多
現今在犯罪者的教化上還是有許多待
對於犯罪行為當下的心理機轉、人
改進空間,原因在於監獄中有其規
格成長因素及性格特質等與犯罪心
定,即使臨床心理師認為某位犯罪者
理成因的關聯性都極需臨床心理學
應該進行心理治療,但若監獄行刑法
家深入剖析和回答。」黃健分享。
未規範,就無法安排治療。所以,在
多案例是在事件發生一年之後,有 時候甚至可能長達兩、三年。但要 我們用現在的心智或案件發生當時 行為線索,去推估當時他有沒有生 病,在實務上來說相當困難。」
判斷是否能改變時,則需要綜合考量
楊政璋也表示:「除了加害者要做 的心理鑑定委託案,原則上臨床心理
排合格心理治療空間、專業心理師的
團隊每週會與犯罪者至少有半天的接
人力能確實執行這類非自願的心理治
觸與訪談,且若時間許可,通常會將
療,是否有臨床督導整個心理治療過
時有,反之亦然。」「在性侵受害
期程定在三個月以上,讓團隊有充裕
程和適當評估再犯風險。「『教化可
的案例裡,有二到四成的受害者原
時間討論和確認各項臨床推論,以便
能性』短短幾個字一旦解壓縮後,會
先就有精神疾病,而在遭受性侵害
從中了解並勾勒出犯罪行為潛在的心
發覺仍有太多需要深思熟慮和斟酌之
後,還會因而導致身體及心理健康
理歷程及動機。「就加害者來說,有
處,每個決定都影響著你我未來的人
皆陷入嚴重困擾狀態,光考慮這些
時候可能會因為想要擺脫責任,會敘
身安全處境。」黃健語重心長表示。
身心變化的參數也會使精確判斷的
述得較誇張。」黃健表示。
被害者做精神鑑定,可能就像剛剛 提到的 PTSD,讓他有辯護的理由, 但因為時隔已久,現在有不代表當
STORY
矯正機構是否能提供適當處所,如安
COVER
由於涉及到關係建立,一旦接受法院
精神鑑定外,加害者律師也會要求
大腦發展、環境與犯罪
難度升高。」黃健補充。 而除了與當事者訪談外,也需與周遭
而一談到犯罪,就不免俗的得探討大
犯罪者教化可能性
的人訪談,「有時候會訪問他們的家
腦,「研究分析發現大腦有兩個系統
常常會有法院委託案件,除了希望
人或朋友,或透過警察送來的相關資
在運作,一個是與情緒相關的系統,
Vol.50 No. 11
37
Take Home Message
曾春僑
臺灣警察專科
學校科技偵查科副教授。
在每次事件中,犯罪者的動機與目的皆不盡相同, 其人格特質更是大相逕庭。因此,如何剖析現場、
※ 本篇文章圖表皆由作者提供。
確定偵辦方向,便成為一項重要的破案關鍵。
性變態、連續殺人與無差別殺人事件等名詞,除了手段
然而,撇開媒體行銷的考量,各種刑事案件所形成的社
特殊吸引大眾目光外,亦常成為影視媒體關注焦點,
會氛圍、犯罪者人格特質、動機、做案手法與犯罪現場
如 1888 年倫敦東區一帶著名的開膛手傑克(Jack the
所表現的態樣,彼此間關聯性如何,對於犯罪偵查又有
Ripper,圖一),其誇張的開膛、割喉等行為,加上未能
什麼效益,一直是近 30 年來犯罪學上一門新興的研究
偵破,始終讓該案蒙上一層神秘面紗。除了手段兇殘外,
重點。由於僅具初步雛型,技術也尚難以達到完全實用
該案件背景發生在報業快速發展時期,因此也被認為是
的地步,且經由此策略破案的案例仍嫌不足,故有些學
第一件經由「媒體」大量宣傳後「形塑」的連續案件。
者認為其真實性尚待確認。然而,實務上卻陸續有藉此 協助偵查成功的案例出現,且在各項犯罪學研討會中, 亦將行為科學(behavior science)列為一重要主題, 顯見有關行為與人格的研究漸漸在現場勘查中發展出重 要地位。
STORY
刑案現場證據 犯 罪 現 場 中 常 見 的 證 物, 多 屬 於 實 體 證 物( physical
evidence),也就是看得到、摸得到、可用感官感受及儀
COVER
器檢驗的證據,這些證據在法庭審判時佔相當重要的地
路卡交換原理
(Locard exchange principle) 由法國法醫學、犯罪學家路卡(Edmond Locard) 創建的「凡兩個物體接觸,必會產生轉移現象」理 圖一:據信由開膛手傑克寫給當時「白教堂警戒委員會」的 信件,隨信附上一顆被害者腎臟,故認為該信最有可能由加 害者所寄發。
40
SCIENCE MONTHLY 2019.11
論。其用於犯罪現場調查中,即犯罪嫌疑者於現場 必會留下微量跡證。
(Image by Alexas_Fotos from Pixabay)
重返犯罪現場─ 從勘查、蒐證側寫 人格特質與動機
位;而實際上,除了這些實體證據外,勘查人員在現場
2. 簽名特徵(signature): 指的是完成犯罪過程中,
中要注意到的跡證包括以下五種,如表一,每種在犯罪
多餘且非必要的行為或活動,卻可以滿足犯罪者在情緒
偵查角色都有重要意義與功用。
或心理上的需求,這些動作具特殊性,且在犯罪者內心 具有強制性,在犯罪現場會不由自主做出的動作。因為
由上述的證據,大致上可以拼湊出犯罪者在現場的犯罪
具有個人特殊性,因此有如留在犯罪現場的心理名片
手法與作案目的或動機,但對於涉嫌者內心世界,實難
(psychological calling card),可塑性低且不會變動。
以在有限跡證下全盤了解,因此,需要有更多的統計、
因此若能在犯罪現場發現一些特殊或怪異的行為,將可
剖繪和分析等去推敲犯罪者的內心世界、篩選嫌犯,並
藉此來區別案件罪犯特性或將看似不相關案件相連結。
作為各種偵訊策略擬定的參考。
但必須說明的是,簽名特徵的外顯特性會隨著時間變動 (evolve),但中心主題(theme)不會變動,如本來只
犯罪手法、簽名特徵與犯罪剖繪
是破壞屍體,後來隨時間推移,支解屍體的狀況可能會
在犯罪學領域的過往統計與實務經驗中發現,少部分的
越來越殘忍與嚴重。
人犯下多數的違法行為,以美國賓州大學研究團隊針對 「同年齡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所得結果,發現有少部
3. 犯罪剖繪(criminal profiling): 又稱為犯罪者剖繪
分的人(6%)犯下相當大比例的犯罪行為(51.9%)。
(offender profiling),是透過蒐集犯罪現場、犯罪型
這結果同時也表示,犯罪行為會一再重覆,犯罪傾向與
態及被害人特性等三方面的各種有形與無形跡證加以詮
特質若在少年早期或兒童晚期形成後,終其一生難以改
釋、整理、比較分析、歸納、統計、資料庫比對和演繹
變,因此,若能了解其心理 狀況、犯罪手法和簽名特徵
表一:現場勘查人員現場採證重點。
等特性,將能對連續犯罪者 做更有效掌控,增加破案效 率。以下說明相關名詞:
1. 犯罪手法 (modus operandi, MO):
COVER
指犯罪者犯案所使用的方法 和完成犯罪所必要的手段, 且可能會隨著犯罪者的經 驗、學習或知識等而有所變
STORY
化。所以,作案手法可說是 動態並具有可塑性,且犯罪 手法的變動通常是在歷經重 大轉折後出現,如因指紋跡 證被抓,讓犯罪者開始固定 戴手套作案,或因入獄後同 舍房受刑人教導更快速的侵 入工具後而變動。
Vol.50 No. 11
41
C O V E R S T O RY S P E C I A
圖一:倫敦貝克街地鐵站外的福爾摩斯雕像。(黃相輔攝影)
犯罪與科學的 螺旋迷宮 「這就是那位年輕人麥克法倫在犯案後,離開並取走帽子的地方。」 雷斯特拉探長說:「現在看這兒。」他戲劇性地劃了根火柴,從火 光中可看到在白牆上有一塊血漬。隨著他將火柴靠近,我看見那不 只是塊血漬。那是一個清晰的拇指印。 「用你的放大鏡看看,福爾摩斯先生。」 「是,我正在看。」 「你知道沒有兩個拇指印是一模一樣的嗎?」 「我聽過這類的說法。」
──柯南 ‧ 道爾,《諾伍德建築師的冒險》
黃相輔
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
研究興趣是通俗科學的文化與歷史。
46
SCIENCE MONTHLY 2019.11
AL 英國小說家柯南 ‧ 道爾(Arthur Conan Doyle)創作的福爾摩斯探案系列是 家喻戶曉的名作,其主人翁儼然已成 「名偵探」的代名詞。提到福爾摩斯 (Sherlock Holmes,圖一),或許讀 者心中容易浮現這樣的鮮明形象:理 性冷靜、明察秋毫,並擅長推理演繹 的思考機器。每到案發現場,福爾摩 斯便仔細蒐集檢驗各種蛛絲馬跡,從 遺體到周遭的血跡、鞋印及指紋等跡 象,全都不放過。他的好友兼助手華 生(John H. Watson)醫 生, 就 曾 形 容福爾摩斯在命案現場宛如一隻追蹤 獵物的獵犬。
劃時代的科學辦案 雖 然 只 是 虛 構 的 小 說 人 物, 但 活 躍 於 19 世紀末的福爾摩斯可說是科學 辦案的先驅。從驗屍到鑑識各種辦案 實務,無一不需要用到法醫學(所以 華生的醫學專業很有用)、化學(福 爾摩斯初登場的地點就是在化學實驗 室),甚至地質學(他能一眼辨認鞋 上的泥土來自倫敦何處)等知識。而 指紋同時也是大眾熟悉的科學辦案工 具,更成為創作或現實中警察辦案蒐 證的「標準程序」。
犯案時知道要戴上手套以避免留下指 紋的「常識」。然而從《諾伍德建築 師的冒險》中的對話可知,對於一百 多年前的人來說,用指紋來鑑定身份 依舊是十分新穎的理論,也因此雷斯 特拉探長才問福爾摩斯知不知道這種 最新的辦案工具。
的成果之一。今日人們周遭充斥各式 各樣發達的生物鑑識技術,從指紋、 語音、虹膜、視網膜到 DNA 等,甚 至機器都已能對人臉進行識別。這是 一個連福爾摩斯也自嘆不如、罪犯無 所遁逃的美麗新世界,然而在安全便 利之餘,也引發不少爭議,擔心公權 力無孔不入監視群眾、侵犯隱私。
高爾頓與生物鑑識技術
閱讀偵探小說時,讀者不但期望聰明 的偵探能引導走出迷宮,也能作為道 德羅盤指引正義與公理的方向。科技 與人性的難題,或許還需公眾發揮名 偵探般的智慧,洞悉科技與人性背後 的盤根錯節,才能一起化解。
雖然早自 1860 年代就有學者提出利 用指紋辨識身份的想法,卻要到 20 多年後,英國科學家高爾頓(Francis Galton,圖二)才以系統性的科學方 法研究此理論。高爾頓一向提倡以數 值統計方式來進行生物學與遺傳學研 究。他曾計算兩個人擁有相同指紋的 機率,也以統計學研究種族、遺傳等 不同因素對指紋的影響,並建立了一 套指紋分類。從 1888~1895 年之間, 高爾頓陸續發表幾篇論文和專書討論 其研究心得,證明指紋鑑識在法庭上 的科學合理性。 高爾頓的研究確立了利 用指紋辨識身分的功用, 同時也是生物鑑識技術 (biometrics)早 期 發 展
道爾發表於 1903 年的短篇故事《諾 伍德建築師的冒險》(The Adventure of the Norwood Builder),就是福爾 摩斯探案中少數以指紋為破案關鍵的 代表作。故事中,雷斯特拉探長向福 爾摩斯炫耀警方在牆上新發現的拇指 印,認為警方這次總算能扳回顏面, 福爾摩斯也承認指紋在偵查上的功 效。案情至此似乎鐵證如山了,筆者 在此就不透露後續劇情,請有興趣的 讀者自己去翻書吧! 指紋在今日已普遍應用在身份辨識 上。平常在使領館辦理簽證或在機場 入境查驗證件時,常需要按壓指印建 檔;電影或小說裡,也經常描述歹徒
圖二:對近代指紋的科學搜 查有相當貢獻的英國科學家高
圖三:高爾頓本人的指紋,拓印於他 80 歲(約 1902 年)
爾 頓。(Sir Francis Galton, Public
時。原件收藏於倫敦大學學院。高爾頓晚年熱衷指紋研究,
Domain, Wikimedia)
也經常記錄自己的指紋。(黃相輔攝影)
Vol.50 No. 11
47
C O V E R S T O RY S P E C I A L 同理對惡的惻隱之心: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是怎麼想的? 郭家銘
只被情緒勒索過,沒有被人身綁架的相關經驗,本刊編輯。
席捲社群五十載 許多人一定都聽過「斯德哥爾摩症候 群(Stockholm syndrome)」,這個被 社群媒體乃至影視劇集捧在手掌心的 素材,每每出現都會引起一番討論。 像是《實習醫生》(Grey's Anatomy) 中, 曾 遭 受 綁 架 的 病 患 惠 勒(Holly Wheeler),在落入罪犯手中期間飽 受欺凌與虐待,後來因感受到歹徒不 為人知的「善意」,而展現常人難以 理解的同情心。又如近年西班牙影集 《紙房子》(Money Heist)裡,被綁 匪丹福(Denver)用槍打傷的莫尼卡 (Mónica Gaztambide),也因其悉 心照料而產生怪異的好感。 這個看似神秘代號的「症狀」,究竟 在紅什麼?它有什麼重要的,抑或只 是個被時代創造出來的新興名詞?
回到七零年代……
1973 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發生一起 銀 行 搶 案, 當 時 劫 匪 歐 森(Jan-Erik Olsson)狹持行內的四名職員,並與 警方展開槍戰,期間更開出條件,要 求當局釋放他的獄友歐羅弗森(Clark Olofsson)。在近六日的對峙後,警 方使用催淚瓦斯強攻歐森,才讓這起 搶案劃下句點。 不過,本可協助警方調查的人質,卻 因歹徒仁慈、寬心的對待,拒絕出庭 指認兇手。其中一位受俘的人質恩馬 克(Kristin Ehnmark)就 曾 經 向 媒 體 表示,雖然歐森曾經威脅他們,但在 自己瑟瑟發抖的時候,他仍暖心地遞 上外套。而另一名人質也指出,當他 提及自己的幽閉恐懼時,歐森也允許 他到外面透透氣。
58
SCIENCE MONTHLY 2019.11
大難不死的受害者,不僅沒有成為警 方辦案的利器,更願與劫匪「再續前 緣」成為好友。急轉直下的劇情,看 的社會大眾是滿頭問號,而這種對罪 犯產生不理性的依戀與同情,也因此 得名。
同情心氾濫搜查線 根據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司法心理 (forensic psychologist)專 家 諾 頓 (Steven Norton)於生活科學網(Live Science)報導的解釋,與其說斯德哥 爾摩症是一種「症」,不如說是一種 用來陳述某些心理反應的「概念」, 即受害者會對加害者建立某種聯結, 且會因恐懼、沮喪而失去部分自我照 顧的能力,最後形成情感上的依賴。 此外,諾頓也整理出典型患者的兩項 關鍵特質:一是對加害者的正向感受 (positive feelings),其次則是對公 權力的介入有生氣與不信任等負向感 受(negative feelings)。 事出必有因,會造成這個症狀發生的 原因是什麼呢?由美國辛辛那提大學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心理學榮 譽教授葛拉漢(Dee L. R. Graham) 等人曾提出一種說法:加害者會讓受 害者覺得生命受威脅,但並未付諸行 動或減少傷害他們的程度,甚至釋出 友善與關懷。戰或逃這個生物面對壓 力時的因應法則,在斯德哥爾摩症候 群患者身上看似不成立,然而,對加 害者的依賴、服從與認同,其實也可 能為他們爭取到生存的機會。「既然 在劫難逃,不如就順應天命吧!」這 種絕望與覺悟,想必讀者多少也能感 同身受。
(Flickr-Vinoth Chandar, https://flic.kr/p/a5s8gA)
無法坐實名份的深宮怨婦 如此單純的概念,究竟是什麼力量, 一路推著它走過整整半個世紀?筆者 認為,即使是那段沒有臉書的日子, 許多人都還是會有「先按讚,不然別 人會以為我們看不懂」的想法。不論 這個討論聲量是怎麼來的,斯德哥爾 摩症候群的症狀描述與內容存在許多 爭 議, 也 是 不 爭 的 事 實。 至 少 它 從 未 被 身 心 科 奉 為 聖 典 的《 精 神 疾 病 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承認。沒錯,我們不 會在最新版的 DSM-5 中找到斯德哥
爾摩症候群,它仍然只存在於口耳相 傳之中。 由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症狀的描 述 上, 有 很 多 與 創 傷 束 縛(trauma bonding)及創傷後壓力症相像的地 方,加上共識不足,使得精神醫學與 心理專業無法給它一個明確的定位。 另外,由於存在此症的人相當稀少,且 每個案例都太過獨特、不具病理性, 也沒有明確的發病時間(onset),真 要設定所謂的「診斷標準」,的確是 比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本身更令人想不 透的事吶。 不過,人質談判專業應該十分樂見該 症的發展,畢竟若能因此讓加害者關 注人質的福祉,也不失是一種可行的 待援策略。
延伸閱讀
1. Cari Nierenberg, What Is Stockholm Syndrome?, Live Science, June 27, 2019. 2. Ashley Robinson, What Is Stockholm Syndrome? Is It Real?, PrepScholar, Feb 28, 2019. 3. Stockholm syndrome, https://bit.ly/1jD2UI1.
L 非關
科學
當 搖滾
科學 DJ 台
唱出
謝育哲
犯罪
連假整天躺在沙發上聽音樂聽到睡著,
渴望在台上嘶吼的貝斯手,本刊編輯。
在看完本期的〈犯罪科學〉主題後,想以筆者熱衷的西 洋搖滾樂為主軸,為讀者分享幾首與犯罪相關的搖滾歌 曲,輕鬆一下,沉澱心靈與腦中知識。現在,就讓我們 打開收音機,拿起酒杯,一同跟著歌曲擺動吧!(以下 介紹歌曲僅代表筆者喜好,無好壞比較,請隨意聆聽。)
少年犯罪—18 歲與人生
1980 年代可說是搖滾樂的黃金年代之一,當時 MTV 大 行其道,因此成就許多的知名樂團,而於 80 年代末期 竄出的史奇洛(Skid Row)更是許多樂迷心中的經典樂 團之一。史奇洛成立於 1986 年,並於 1989 年發行首 張同名專輯。樂團最大的特色,除了擁有 80 年代盛行 的硬式搖滾風格外,就屬主唱巴哈(Sebastian Bach)強 而有力的嘶吼與高頻嗓音最為招牌。而能完整呈現巴哈 唱腔的歌曲,非〈18 歲與人生〉(18 and life)莫屬。 本曲是史奇洛最膾炙人口的歌曲,開頭經典的吉他重複 調、主唱的聲嘶力竭、悲鳴的吉他獨奏及充滿青春躁動 與悲劇色彩的歌詞,都是這首歌的經典標記。
超 脫 樂 團(Nirvana)是 1990 年 代 油 漬 搖 滾(Grunge) 浪潮下的指標性樂團之一,而樂團的主唱兼吉他手柯本 (Kurt Cobain)更是其代表人物。雖然年僅 27 歲就結束 了自己的生命,但歌迷能從他留下的許多歌曲中,找出 並理解柯本對於世界的觀察與詮釋。而超脫的〈波莉〉 (Polly)一曲,雖然不是樂團最經典的歌曲,但直白的歌 詞卻娓娓道出曾發生於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Tacoma, Washington)的一起綁架與性侵案件。
1987 年 8 月某夜,一名 14 歲的少女剛從演唱會現場準 備回家,路上遇到一位名為法蘭德(Gerald Friend)的 司機,法蘭德表示可以順道載女孩回去,於是少女便上 了他的車。但法蘭德壓根就沒有打算將她平安送回家, 而是綁架少女帶回住處,並不斷施以性侵及暴力虐待。 萬幸的是,一天法蘭德的車輛在加油站停留時,被綁在 後車廂的少女機靈逃出並尋求幫助,而警方於不久後將 法蘭德逮捕並定罪,才結束這場駭人聽聞的案件。 柯本當時在報紙上得知此事後,以「波莉」為少女命名, 從犯罪者的第一人稱視角寫下這首經典歌曲,並收錄於 1991 年發行的專輯〈從不介意〉(Nevermind)。雖然 事後有許多評論者認為〈波莉〉的歌詞並未完全符合事 實,甚至有許多嚴重錯誤之處,但歌曲對於引起大眾關 注類似事件起了不小作用。案件中所發生的性侵犯行, 即使是今日依然層出不窮,不論是社會的底層暗角,甚 至是檯面上許多公眾名人也都曾經歷過這種迫害,因此 才有 2017 年在美國社群媒體上發起的 #MeToo 運動。
所以,打開收音機享受音樂吧! 與犯罪相關的歌曲不計其數,礙於版面筆者僅介紹兩首 私心喜愛的曲目。其實,音樂作為大眾流行文化的一環, 除了娛樂之外,歌曲本身的藝術性及對社會的批判與關 懷,才是最耐人尋味的部分。因此筆者認為,除了聽聽 那些訴說情愛的歌曲外,有時也可以嘗試接觸更多面向的 音樂,試著透過傳唱者的口吻,理解並關注周遭的世界。 〔註一〕整天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Shutterstock)
〈18 歲與人生〉的主軸圍繞於少年犯罪,歌中描述 18 歲的主人公瑞奇(Ricky)逃學翹家不學好,整天「浪流 連」〔註一〕,一步步成為「七逃囡仔」的故事,甚至在 歌曲的最後,瑞奇因開槍射殺友人而必須面對悲慘的青 春與人生。史奇洛的吉他手薩柏(Dave Sabo)在訪問提 到,靈感發想來自於他在報紙上看到的新聞,報導中提 到一個名為瑞奇的青少年,因槍擊友人被法院判刑而鋃 鐺入獄,雖然當事人表示自己當時以為槍枝並未上膛, 但仍舊發生憾事。筆者認為,〈18 歲與人生〉除了提到 青少年犯罪問題外,也反應出美國發酵已久的槍枝濫用 議題,尤其近年來不時發生的槍擊與謀殺等事件,都是 各界爭論不休的話題。
#MeToo 任何人都無權侵犯他人的身體——波莉
延伸閱讀
1. 18 and life, https://reurl.cc/XXLD7e。 2. Polly: Nirvana's Darkest Song, https://reurl.cc/A1dnxK。
Vol.50 No. 11
59
精選 文章
再給我一次機會吧! 皮蛋其實不可怕而且很科學 Take Home Message 皮蛋(pidan 或 preserved egg),又稱松花蛋、百年蛋(hundred-
year egg)及千年蛋(thousand-year egg),早期更有「變蛋」之 稱。到底皮蛋是誰發明的?蛋殼內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怎麼變出透 明茶黑色伴隨尿騷味的?皮蛋有營養嗎?製作很複雜嗎?筆者將以 本文向讀者娓娓道來皮蛋的前世今生。
皮蛋從何而來? 皮蛋的由來眾說紛紜,出現時間約為 14 世紀初,但發明人已不可考。皮蛋最早文字紀 錄可能為明孝宗十七年(西元 1504 年)宋詡的《竹嶼山房雜部》,此書把皮蛋稱作為「混 沌子」,書中提到:「取燃炭灰一斗,石灰一升,鹽水調入,鍋烹一沸,俟溫,苴於卵 上,五七日,黃白混為一處」。而在明末崇禎六年(西元 1633 年)戴羲的《養餘月令》 一書中,則有「牛皮鴨子」的作法:「每百個用鹽十兩、栗炭灰五升、石灰一升,如常 法醃之入罈。三日一翻,共三翻,封藏一月即成。」 吳尹文
選擇皮蛋,起初只是貪圖
製作簡單,但經過一次次的試驗, 才發現背後的科學不簡單,因此想 還皮蛋一個清白。
隨著年代進展與經驗累積,皮蛋的製作及描述更為詳細。清朝初期,方以智所撰的《物 理小識》中,把皮蛋稱作「變蛋」:「池州〔註一〕出變蛋,以五種樹灰鹽之,大約以蕎 麥谷灰則黃白雜揉;加爐炭石灰,則綠而堅韌。」另外,陶仕成的《調燮類編》則寫道: 「鴨蛋以硇砂畫花及寫字,候干,以頭髮灰澆之,則黃直透內。做灰鹽鴨子,月半日做 則黃居中,不然則偏。」以頭髮灰攙水,使硇砂的黃色素滲入蛋殼,對蛋進行印染。而 草木灰調鹽產生強鹼,再使蛋白凝成琥珀色半透明膠體,蛋黃變成藍黑色。更有魯明善
黃子馨
跟著老師經歷次次試驗,
發現越是嘗試越是神秘,於是決定 跟著探索皮蛋神秘的科學世界。
64
SCIENCE MONTHLY 2019.11
的《農桑衣食撮要》及李化楠的《醒園錄》等書針對皮蛋製作配方比例有詳細記載,其 中《醒園錄》提到:「用石灰、木炭灰、松柏樹灰、壟糖灰四件(石灰須少,不可與各
精選 文章
灰平等),加鹽拌勻,用老粗茶葉煎濃汁調拌不硬不軟,
基酸進一步分解出的氨與硫化氫會產生一些氣味,而這也
裹蛋。裝入壇內,泥封固,百天可用。其鹽每蛋只可用二
是為什麼皮蛋會常被人們誤認為是利用馬尿浸泡的原因。
分,多則太鹹。又法:用蘆草、稻草灰各二分,石灰各一
考量現在民眾對於鈉的攝取過多,有業者開發出利用氫氧
分,先用柏葉帶子搗極細,泥和入三灰內,加壟糖拌勻,
化鉀(KOH)浸漬的皮蛋,此種皮蛋的蛋白在物理特性與
和濃茶汁,塑蛋,裝罈內半月,二十天可吃。」
傳統含鈉皮蛋差異不大。
臺灣早期也曾利用生石灰、木灰、草灰、食鹽、紅茶汁及
浸泡初期的蛋黃,因蛋白的液化使蛋黃無法被固定於原來
天然蘇打等混合調成泥狀,塗敷於蛋的表面或將蛋浸漬其
位置。透過比較鴨蛋與雞蛋做成的皮蛋會發現,鴨蛋做成
中。隨著家禽事業成長迅速及加工技術改進,皮蛋製作轉
的皮蛋蛋黃較靠近蛋中央,主要原因是鴨蛋蛋白較黏稠,
為更精準及安全的製程。若仔細閱讀目前市售皮蛋食品標
限制蛋黃移動;而雞蛋製成的蛋黃因比重較輕、易向上浮,
示,一定會出現鹼液(即氫氧化鈉)及食鹽,而部分產品
因此常與上端的蛋殼膜接觸(圖一)。觀察以雞蛋浸漬的
則會出現茶葉、硫酸銅等物質,這些都是大眾所熟悉的成
蛋黃表層逐漸呈淡綠色而凝固,內部則為黃色的糖心;在
分。鹼液是使鮮蛋變皮蛋的主要物質,蛋白鹼性凝膠化;
室溫儲存熟成過程,由於蛋白中的鹼與食鹽等隨著水分漸
食鹽則使蛋白收縮離殼、增味及防腐作用;茶葉是皮蛋黑
次移入蛋黃,蛋黃由表層漸次向內部凝固,約兩個月後即
色浸漬液顏色主要來源;而重金屬硫酸銅,則可增加皮蛋
可使蛋黃完全凝固為深綠色實心,故皮蛋蛋黃的實心程度
製成率。
可用來判斷皮蛋熟成的程度。
皮蛋的特殊顏色及氣味打哪來? 皮蛋製程最主要的生化反應,是透過利用氫 氧化鈉的氫氧離子滲入蛋內,蛋白在 pH 值 12.0 以上會開始變性,使卵黏蛋白與 溶菌酶的複合物不穩定而減少,因此蛋 白的黏度降低而呈液態狀,隨後當蛋白 質達到等電點時,由於此時分子之間無 斥力存在,因此蛋白質分子間容易形成分 子間氫鍵,使蛋白質分子彼此凝聚在一起, 形成具有彈性的鹼性茶黑色透明膠狀物。當
pH 值越高,蛋白所需凝固的時間愈短;但 pH 值超過 12.8 時,則易造成再度溶解而產 生液化的現象。
當蛋白的蛋白質在氫氧根離子的作用下分解成多 種胺基酸,能夠與酸性及鹼性物質作用生成胺基酸 鹽;因為胺基酸鹽不溶於蛋白中,能以特定幾何形狀所結 晶出來的圖樣,即是皮蛋蛋白常見的松花。另外,含硫胺
圖一:皮蛋蛋黃位置,左為鴨蛋,右為雞蛋。(作者提供)
Vol.50 No.11
65
追憶年華 科學月刊 週年回顧
50
1970 年 代, 在 美 國
的臺灣留學生,將對 學術知識的渴求,轉 化成自身熟悉的文體
撰寫。在一顆顆緊密 排列的鑄字背後,轉
液態晶體科學與技術 發展的半百年風華 Take Home Message
印成一本本的《科學
1970 年前後,科技研發人員相繼證明液態晶體在顯示器的應用潛力,終使液
珍 稀 的 新 知。50 年
用科技不斷推陳出新,成就平面顯示器產業的榮景,更開創液晶於光電、光學
不再是制式的活版印
碩,相關專利和論著汗牛充棟,本文將帶領讀者回顧液晶科學的濫觴和主流技
月刊》,記錄著當年
晶科學成為 1990 年代的熱門領域。進入 21 世紀後,許多液晶材料與相關應
後的今日,印刷技術
與生物醫學等領域的新局。有鑑於近半世紀來液晶科學所累積的研究成果豐
刷, 更 遑 論 細 數 這
術的演進,並介紹新穎液晶材料的開發與跨領域應用的發展潛力。
18000 多 個 日 子 裡, 科學的容貌也已悄然 發生變化……
液晶科學的發展與主流技術的革新
家萊尼澤(Friedrich Reinitzer)首次
熱致型(thermotropic)棒狀(calamitic)
發 現 液 晶, 他 觀 察 到 膽 固 醇 苯 甲 酸 酯
液晶(liquid crystals),是最常見的液
(cholesterol benzoate)具有兩個「熔
晶類別,以典型的雙苯環(biphenyl)
點」,後續萊尼澤將樣品寄給德國物理
分子 CH3(CH2) 4C6H4C6H4CN(5CB)
學家雷曼(Otto Lehmann)請求協助
為 例, 棒 狀 液 晶 的 分 子 長 度 約 兩 奈 米
鑑定。
(nm)、寬約 0.5 奈米。此外,由於液晶
《科學月刊》第 11 期封面。
具有獨特異向性(anisotropy),故一直
液晶曾被稱為「軟性晶體」與「晶性流
是發展諸多類型光電元件的熱門材料。
體」,直到 1904 年才由雷曼正式命名。
1922 年雷曼逝世後,無緣獲知法國礦 而 其 中, 液 晶 顯 示 器( liquid-crystal
物學家兼晶體學家弗里德爾(Georges
display, LCD)即為一經典案例,憑藉
Friedel)在同年出版長達 201 頁的期刊
其輕薄、低功秏和可攜式等優勢,成為
論文中,提出迄今廣為接受的三種液晶
最具代表性且成功商品化的液晶光電應
型態分類和名稱:向列型(nematic)、
掃一下 QR code,
用; 時 至 今 日, 其 應 用 範 圍 廣 闊, 更
膽 固 醇 型( cholesteric ) 以 及 層 列 型
立即回顧《科學月
遍及人類生活中的各類數位、電子與多
(smectic)。而這篇論文,也因此開啟
刊 》1970 年 11 月
媒體產品,包括中、小尺寸的智慧型手
日後的液晶世紀。
號的〈液態晶體〉!
錶、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車 用顯示裝置、螢幕及大尺寸的電視與廣
1888~1970 年間,液晶技術發展相當緩
告看板等。
慢。僅管如此,在化學與理論科學家的 努力下,有關液晶基礎特性原理相繼提
72
SCIENCE MONTHLY 2019.11
回顧液晶科學史,一般將 1888 年視為
出,已成為後續探討液晶光電的基石。
液 晶 科 學 發 展 元 年, 因 奧 地 利 植 物 學
直 至 1971 年, 扭 轉 向 列 型(twisted–
林岳辰
交通大學照明與能
吳柏昌
交通大學影像與生
李偉
交通大學影像與生醫
源光電研究所碩士生,研究
醫光電所博士後研究員,專
光電研究所教授,目前主要
領域為膽固醇液晶光電。
長為液晶光電與介電特性。
的研究領域為液晶光子學。
nematic, TN)液晶結構的發明,正式開啟 LCD 應用
switching, IPS )、藍相液晶(blue phase, BP)、表
的 大 門;1979 年 薄 膜 電 晶 體( Thin-Film Transistor,
面穩定型鐵電液晶( surface-stabilized ferroelectric
TFT)的問世,更使 LCD 在數年後從傳統被動式驅動的
liquid-crystal, SSFLC )、光學補償彎曲型( optical
黑白顯示升級至主動式驅動的彩色顯示。
compensated bend, OCB)向列液晶及均勻橫向螺紋 (uniform lying helix, ULH)膽固醇液晶(cholesteric
而即便後續的扭轉向列型液晶(twisted nematic liquid
liquid crystal, CLC)等相繼提出(圖二),試圖解決
crystal, TNLC)發展勢如破竹,其結構本身仍有許多難
TNLC 所面臨的問題。
以克服的問題,包括顯示的對比度低、視角窄、反應速 度慢與無法全彩化;其中視角問題源自液晶材料本身的
其中,MVA 與 IPS 為最具代表性且已商品化的廣視角
折射率異向性。當從偏離水平正視的方向觀看液晶螢幕
技術。而改良型的 MVA 結構能進一步解決色偏與畫面
時,會在特定角度分別看到由液晶長軸與短軸所貢獻的
泛 白 的 問 題。 此 外, 基 於 傳 統 IPS 存 在 低 穿 透 率、 大
兩種顏色各異的畫面,此現象稱為灰階反轉(圖一左)。
視角下畫面偏黃與高驅動電壓的瓶頸下,邊緣場切換 (fringe-field switching, FFS)技術已逐漸取代 IPS 技
儘管搭配補償膜或使用多區域 TNLC 技術(圖一右)
術。如今,MVA 與 FFS 分別在大型電視與智慧型手機
可改善視角,但效果仍有限,因此 TNLC 的應用僅止
市場各擁一片天。
於 低 階 手 機、 桌 上 型 螢 幕 及 筆 記 型 電 腦。 對 此, 新 型 液 晶 顯 示 模 式, 例 如 多 區 域 垂 直 配 向(multi-domain
有別於上述液晶顯示模式需在電場施加下呈現畫面,
vertical alignment, MVA)、水平或共面切換(in-plane
節能型的液晶元件通常具有兩個以上的光學穩定態,
圖一:利用不同電壓控制畫素中液晶光軸的轉角,在正交偏光板架構下可顯示出不同的穿透度或灰階。扭轉向列液晶技術的窄視角(左)多 區域 TNLC 技術示意圖,因 TN 顯示器的缺點為窄視角、灰階與色彩反轉,故 TNLC 技術發展出搭配用的補償膜(右)。
Vol.50 No. 11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