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試閱版2020-4月號 604期-新冠肺炎的迫降

Page 1



Contents

604

2020 APRIL

04 COVER STORY

全面了解 冠狀病毒

24

06

為什麼冠狀病毒疫苗難以研發? 從病毒詭變特性與免疫機制談起

當冠狀病毒遇上人類— 從特性與歷史說起 施信如、郭瑞琳

10

陳怡寧

28

追獵病毒—

找出新興傳染病的侵襲足跡

藥來救命— 對抗冠狀病毒的藥物開發策略

藍郁青

侯明宏、饒行佑、林珊夢

32

14

環狀包圍策略下的對抗—

病毒的自然宿主— 蝙蝠

伊波拉疫苗 吳忠信

當冠狀病毒入侵—

人體內的免疫風暴與致病機轉 謝世良、宋佩珊

封面說說話

20

蔣維倫

〈coronavirus.com〉 現代人找尋資訊時,大多會利用網路查尋答案。將 這個使用情境帶入,設計成冠狀病毒的專屬搜尋引 擎。搜尋欄位下方的搜尋紀錄方框,是本期封面故 事的關鍵字。

SCIENCE MONTHLY Vol. 51 No. 4

1


Contents-2 36 顯影:北海道赤狐/游崇瑋

填問卷.拿新書 只 要 於 2020 年 4 月 30 日 前, 完整填寫讀者問卷調查,就有機

News Focus 40 運動後吃點心 熱量不容小覷/終結脂肪肝或許指日可待? 41 粗捲的頭髮影響腦波測量?新裝置讓醫師不再煩惱/ 9900 萬年前的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 有海洋、大氣層與岩石的 K2-18b 上可能孕有生命? 思辨之評

42 有人在家嗎?嘗試敲響外星人家門的 SETI@home /曾耀寰 專 欄

44 數不勝數:新課綱下的邏輯教學/游森棚 46 格物致知:熱對流大解密—從神明數鈔機看空氣怎麼飄/張慧貞

會獲得漫遊者文化出版的新書 《科學的 40 堂公開課:從仰望 星空到觀察細胞及 DNA,從原 子結構到宇宙生成,人類對宇宙 及生命最深刻的提問》。 問卷內容請至 bit.ly/3aRHUZO 或掃描 QR code,並詳實填寫, 否則將喪失抽獎資格。 獲獎名單將於 2020 年 5 月 5 日 之前公布於《科學月刊》網站 (www.scimonth.com.tw)。

50 潛移默化:生物發動機—人體內無處不在的 ATP /湯偉君 54 物換星移:人們抬頭所遙望的星空是恆定不變嗎?/張瓊尹、林彥興 精選文章

58 為動物打造宜居的家? 從新竹市立動物園的再造看「展場」設計/走近動物園 62 21 世紀的黃金—稀土元素將如何影響世界?/周宜欣、顏溪成 66 長江後浪推前浪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說再見/歐柏昇 廣編專題

70 紅麴菌為蜜蜂存活提供解方? 71 垃圾百百種,AI 幫你分類回收!

bit.ly/3aRHUZO

72 旺宏科學獎,高中的諾貝爾獎 追憶年華

74 不只是壞人—隱藏在生活中的細菌好朋友/江倪全 書 摘

78 《科學的 40 堂公開課:從仰望星空到觀察細胞及 DNA,從原子結構 到宇宙生成,人類對宇宙及生命最深刻的提問》

《科學月刊》勘誤 《科學月刊》603 期第 50 頁的「明尼蘇 達奧州杜邦學會」更正為「明尼蘇達州奧 杜邦學會」。

以上錯誤謹向各位讀者致歉 科學月刊編輯部 敬上

2

科學月刊 2020.4


臺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

走進編輯室

董事長:劉源俊 董 事:王文竹 周成功 林基興 邱韻如 郝玲妮 高涌泉 曾耀寰 羅時成 秘 書:李金穗 出版者:科學月刊社

提升防疫意識 二月末,有幸看了一場如音樂劇般的演唱會。當時的臺灣已有 20 多人確診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因此防疫當前,進 入小巨蛋的人各個戴上口罩。雖然哼唱聲不如以往,但口罩下的輕聲低喃,仍

理事會

顯示臺灣的防疫有感。

理事長:曾耀寰 理 事:曲建仲 林翰佐 邱韻如 紀延平 張敏娟 程一駿

然而,疫情在短短的一個月,豬羊變色。從一開始的中國至當前的歐洲、美洲

蔡孟利 蔡政修

相繼淪陷與崩盤,也讓臺灣面臨第二波境外移入的感染壓力。儘管科學家也加

執行總監:趙軒翎 編輯部 總編輯:林翰佐

速腳步、啟動冠狀病毒相關研究,但病毒特性、疫情走向仍充滿許多變數。 疫情肆虐,醫療人員在第一線守護人們的健康。科學家則兵分多路,一方面與

副總編輯:趙軒翎 蔡政修

病毒賽跑,在病毒全面侵襲人類前圍堵、防止擴大傳染,並利用分子鑑定技術

編輯委員:王文竹 王伯昌 曲建仲

找出病毒株的親緣關係;另一方面,也嘗試從 SARS-CoV-2 與人體免疫機制的

江建勳 李武炎 李志昌 李精益 周鑑恆 林秀玉 林宮玄 邱韻如 金升光

交互作用中找出破口,研發出疫苗和抗病毒藥物,讓冠狀病毒無所遁形。不僅 如此,追溯病毒來源、找到宿主源頭更是認識這些新興傳染病的關鍵。

金必耀 門立中 紀延平 范賢娟 倪簡白 高啟明 高憲章 張大釗 張敏娟

那麼面對病毒,一般人能做的是什麼?除了配合政府防疫外,或許最該做的是

陳妙嫻 陳彥榮 陳鎮東

增加防疫常識。上期的《科學月刊》為讀者介紹防疫期間能夠保護自己也保護

單維彰 景鴻鑫 曾耀寰 程一駿 程樹德 黃正球 黃相輔 楊正澤 葉李華

他人的方法,這期更試圖利用簡單的字句與圖片,讓想對冠狀病毒有多一分了 解的讀者閱讀,期望在補充知識之餘,也能提升防疫意識與敏銳度。

廖達珊 管永恕 劉宗平 蔡兆陽 蔡孟利 蔡振家 鄭宇君 鄭運鴻 韓德生

科學的精髓不是艱澀難懂,更不是活在象牙塔裡沾沾自喜。期望讀者都能從輕

嚴如玉 嚴宏洋 蘇逸平

鬆閱讀中有所獲得,讓知識的傳遞有效擴散,彰顯科學普及的意義。若人們願

編輯顧問:王明蘅 古宏海 朱麗麗

意多認識一點冠狀病毒和相關知識,或許就能減少疫情對人類帶來的傷害,讓

吳明進 吳家誠 周延鑫 周榮泉 洪萬生 洪裕宏

防疫不再艱辛且窒礙難行。

胡進錕 孫維新 張 復 張勝祺 陳文屏 陳章波 陳國成 曾惠中 楊玉齡

演唱會現場,主人翁的一席話:「當我心中有病毒的時候,我會寫歌療癒自己」。

劉仲康 駱尚廉 魏耀揮

透過五線譜上的音符傳遞出的旋律與伴隨著清靈歌聲在台上舞動的表演者,吳

蘇益仁 蘇振隆

青峰在療癒自己的同時更療癒了滿場觀眾。希望閱讀完這期雜誌的你/妳,也

主 編:李依庭 編 輯:謝育哲

能在病毒恐慌壟罩的此刻中被科學療癒。

美術編輯:黃琳琇

給努力製作每一期雜誌的我們。 業務部 經 理:李金穗

主編 李依庭

業務助理:廖本翔

創刊於 1970 年

科學月刊社

製版印刷:赫偉有限公司

本期為第五十一卷第四期 第 604 期 發行於 2020 年 4 月

地址:10646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總經銷 : 聯華書報社

中華郵政北台字第 0677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類交寄

電話:(02)2363-4910 傳真:(02)2363-5999

行政院新聞局版台誌第 0934 號

網址:www.scimonth.com.tw 電郵:scimonth@gmail.com

圖文版權有任何疑慮請洽編輯部,廣告刊登及雜誌訂閱請洽業務部。本刊所刊登文章內容皆為版權所有,非經本刊同意不得作任何形式的轉載或複製。

SCIENCE MONTHLY Vol. 51 No. 4

3


冠狀病毒的迫降 Coronavirus

COVER STORY

全面了解 冠狀病毒 邁入 21 世紀後, 各種冠狀病毒接二連三侵襲人類。 面對它,科學家唯有透徹地認識, 才能從這場危險戰役中找到轉機。

4

科學月刊 2020.4


hut ter sto ck

SCIENCE MONTHLY Vol. 51 No. 4

封面故事

(S

5


冠狀病毒的迫降 Coronavirus

COVER STORY

當冠狀病毒遇上人類—

從特性與歷史說起 Take Home Message 近年來,有許多新型冠狀病毒興起,不

施信如 長庚醫技系與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 教授,現任臺灣病毒學會理事長,從事

僅侵襲人類,更危及人們的生命。而面

病毒學基礎及臨床研究。

慎恐懼,藉由歷史脈絡和科學知識,了

郭瑞琳

對這些新興病毒沒有專家,人們只能戒 解它並找出可以讓人類生存下去的法則。

長庚醫技系與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 副教授,現任臺灣病毒學會秘書長,研 究 RNA 病毒與宿主細胞的交互作用。

(Photo by CDC on Unsplash)

病毒原來就是自然界組成的一份子,只是過去那些未傳染

冠狀病毒具有外套膜(envelope),病毒顆粒大小約 120

到人類或未對人類生活造成影響的病毒大都被忽略。但是

奈米(nm),其中包裹一條長度 26000~32000 個核苷酸

隨著人類逐漸打破與大自然的疆界,那些原本只感染野生

(nucleotides)的正股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

動物的病毒,逐漸有機會與人類接觸。若這些野生動物病

因為病毒外套膜上嵌有棘蛋白(spike glycoprotein, S),

毒可以感染人類細胞並在其中複製時,便有機會侵襲人類,

在電子顯微照相中看似王冠或日冕形狀,所以被稱為冠狀

進而影響人類生活。而冠狀病毒(coronavirus)的跨宿主

病毒。病毒套膜上除了有棘蛋白外,還鑲嵌有醣膜蛋白

傳播就是一個例子。

(membrane glycoprotein, M)及外套膜蛋白(envelope

small membrane protein, E),而病毒顆粒內部的 RNA 冠狀病毒是什麼?

則被核鞘蛋白(nucleocapsid phosphoprotein, N)包覆

冠狀病毒廣泛存在在許多動物體內,經常造成呼吸道及

(右上圖)。其中棘蛋白會與細胞膜上特定的細胞蛋白質

腸 胃 道 感 染。 在 嚴 重 急 性 呼 吸 道 症 候 群(severe acute

結合,使細胞蛋白質成為病毒接受器(receptor)。因為這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爆發之前,人類冠狀病毒

種結合如同鑰匙和鎖的配對一樣具有選擇性,所以並不是

在健康成人身上通常不會引發嚴重疾病,所以並未引起大

每一種冠狀病毒都可以感染人類細胞。

眾注意。而根據病毒的基因組成序列,冠狀病毒被分為 α、

6

β、γ、δ 四個屬。α 和 β 冠狀病毒經常引起人類呼吸道症狀,

不過當病毒結合了與自身吻合的接受器,會藉由細胞的

SARS 冠狀病毒即屬於 β 冠狀病毒。

胞吞作用(endocytosis)進而感染細胞。在被感染的細

科學月刊 2020.4


胞中,病毒顆粒裡的正股 RNA 會釋放到細胞質中,利用

質。這些病毒蛋白質除了會複製更多病毒的 RNA 基因組

細胞中的蛋白質合成系統,合成病毒複製時所需的蛋白

外,也會轉錄出一系列較小片段的次基因體信使核糖核酸

冠狀病毒結構

(subgenomic mRNA)。這些 mRNA 也會利用細胞的 蛋白質合成系統,做出病毒結構所需的棘、膜、套膜和核 鞘蛋白。最後,新合成的病毒 RNA 與病毒結構蛋白質在 細胞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 ER)、高基氏體 (Golgi apparatus)系統中組裝後傳送至細胞膜,新的病 毒便釋放到細胞外(下圖)。 另外,這些冠狀病毒在複製自身 RNA 時,可能會產生突 變或重組,所以自然界存在一些帶有不同變異的病毒。當 它們感染的細胞環境改變或遇到新宿主,某些變異的病毒 可能因為能夠適應新環境或宿主,而被篩選出來。若此病 毒有機會在新的宿主繼續複製傳播,便可能繼續篩選出更 加適應新宿主的病毒。

冠狀病毒在細胞中的複製過程

封面故事

1 SCIENCE MONTHLY Vol. 51 No. 4

7


冠狀病毒的迫降 Coronavirus

COVER STORY

追獵病毒—

找出新興傳染病的 侵襲足跡 (Shutterstock)

Take Home Message 每一次新興傳染病的爆發,除了治療,科學家最需要做的是了解病毒,

希望可怕的傳染病在開始大規模散播出去之前,追蹤病毒的傳播路徑及 起源。透過病毒的基因定序和病毒親子鑑定等工具,找出病患與病患之 間病毒的演化關係遠近,進一步推論遭受感染的人類路徑或途徑。

藍郁青 著迷微生物的超能力,因而 研究病毒演化與宿主行為多 年,學習 AI 中。

降臨非洲幾內亞的一場浩劫

莊丹多彭波(Dandou Pombo),導致 6 個人在一個半月

蓋 凱 杜(Gueckedou), 位 在 非 洲 幾 內 亞(Guinea) 東

裡接連染上這種怪病而死亡。而鄰近丹多彭波村的另兩個

南角落的一個小城鎮,鄰近於 90 年代飽受內戰的獅子山

村子——達瓦(Dawa)及班杜(Gbandou),也因為村民

(Republic of Sierra Leone)及賴比瑞亞(Republic of

參加了隔壁村近親的葬禮後,將怪病傳回村子裡,造成 11

Liberia)兩國的邊界,也是 2000 年兩國內戰戰事的中心。

個人死亡。

在戰事停止後,經過十年的休養生息,人口逐漸倍增,也 成為三國交界中,20 萬人居住、往來的小鎮。

接著,該地區鄰近城鎮醫院裡的醫護人員,因為照顧那些 參加葬禮而怪病上身的村民們,開始出現群聚性感染而一

2013 年 12 月初,在蓋凱杜一個名叫美良度(Meliandou)

個個倒下。怪病經由照顧病患的接觸、醫護人員與病人的

的村子裡,一個約兩歲大的小男孩在經歷發燒、嘔吐及血

交互感染,再加上參加葬禮時與亡者道別的習俗,使得疫

便,最後因為全身性的感染而過世。約一週之後,男童的

情開始進入了群聚傳染肆虐的新境界。

母親也染病死亡,緊接著兩週後的是男童三歲的姐姐發病 身亡,甚至後來連男童的祖母也在男童過世後的一個月內

3 月中,此怪病已正式佔領西非幾內亞東南角的三個主

死亡。當時,沒有人知道發生什麼事,只知道這些死者們

要城鎮。也是直到此時,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生前的症狀都是發燒、嘔吐和腹瀉等,而真正的致病原因

Organization, WHO)及相關防疫人員才發現怪病爆發出

當時也無從知曉。

的嚴重疫情。最後,經確認後發現,怪病的病原體就是惡 名昭彰的伊波拉病毒(Ebolavirus)。

2014 年 1 月,死神的鎌刀揮向村中的護士及外地來的助

10

產士,當時的美良度村已經死了 9 個人。2 月初,染上不

認識伊波拉病毒

明疾病死亡的助產士家人,將死神的氣息帶到了另一個村

伊波拉病毒,是絲狀病毒科的其中一種病毒,罹患此病可

科學月刊 2020.4


能出現的臨床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

的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疫情聯想在一起。

身痠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和發燒等,罹病後的致死率 平均約為 50%,致死病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

一 開 始, 這 個 疾 病 是 由 國 際 衛 生 組 織 的 厄 巴 尼(Carlo

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Urbani)醫生在越南確認,出現了一種傳染力高且致命的 新型呼吸道疾病,也就是後來人們所熟知的嚴重急性呼吸

1976 年,以剛果的舊稱——薩伊(Republic of Zaire)境

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內的伊波拉河(Ebola River)命名的伊波拉病毒,首次在

並迅速觸發全球公共衛生的戰略啟動。由於染病的病患

蘇丹(Republic of the Sudan)和薩伊出現。伊波拉病毒

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演變成瀰漫性間質肺炎(diffuse

的第一次爆發感染了 284 人,死亡率為 53%。幾個月後,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 DPLD),必須插管治療。

第二次伊波拉病毒的傳染,是基因上與第一次不太相同的 伊波拉薩伊病毒(Ebola Zaire, EBOZ),是當時死亡率

而這名臺商於 2 月份在廣東染病後回臺後,且在 3 月 14 日

最高的伊波拉病毒(88%),感染了 318 人。

確診前,己經將疾病傳給了家人及其醫護人員,形成了臺 灣的第一波感染。3 月 15 日,一間臺灣建築公司的七名員

伊波拉病毒的第三次出現,是伊波拉雷斯頓病毒(Ebola

工從香港飛抵北京,其中四位員工在返臺後,於 3 月 26 日

Reston, EBOR),最早於 1989 年被發現。在美國,最初

出現了和 SARS 相關的症狀,為臺灣第二波的感染。

的感染源是被病毒感染的猴子,從菲律賓被引進到美國維 吉尼亞州的雷斯頓。幸運的是,感染 EBOR 的人雖然血清

隨後因為清明節,大量人群在中、港、澳之間移動。3 月

呈陽性,也就是有接觸過伊波拉病毒,但未出現伊波拉出

26 日,居住香港淘大花園的一名男性居民飛抵臺灣。3 月

血熱(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的症狀。這起事

31 日,淘大花園大樓發生社區內的水汙染,造成超過百人

件後來還被寫成小說,搬上大螢幕成為賣作電影——《危

的群聚感染。而這位回臺男性,於 3 月 27 日從臺北乘火車

機總動員》(Outbreak)。

至臺中探望弟弟,當天晚上產生發燒不適,於 3 月 28 日返 回香港。而他的弟弟於 3 月 31 日出現 SARS 症狀,結果成

發現病原體,然後呢?

為臺灣首例因 SARS 死亡的病患。

回到 2014 年 4 月的西非,故事並未因為病原體被確認為 伊波拉病毒正默默地將它的後代繁衍散播。雪上加霜的是,

和平醫院急診室。她於 4 月 9 日被轉診到另一家醫學中心。

西非這三國恰好正是世界上最為貧困且醫療技術落後的國

然而,數名和平醫院的員工也相繼染上了 SARS,最終導

家,這也給了伊波拉病毒大顯身手的最佳環境和機會,並

致 4 月 24 日整個醫院關閉。封院後因院內感染導致 137

隨之將這波疫情擴散到世界的另一端——美國。

人染上 SARS 並造成 26 人死亡。而這名女性患者,在過

2

4 月 6 日,一位北部女性發燒且咳嗽了好幾天,進入臺北

封面故事

伊波拉病毒而結束,在緊鄰的獅子山及賴比瑞亞兩國境內,

去的 12 個月內沒有出國、離開臺灣,但疫調顯示她曾於 3 因此,科學家開始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研究,可怕的傳染

月 27 日與上述淘大花園的住戶,乘坐在同班火車的隔壁車

病在開始大規模的散播出去之前,要怎麼追溯它們的起源?

箱,因此搭乘火車成為她唯一可能與病毒的接觸點。

如何找到傳播的源頭或散播路徑的漏洞,希望能在早期就 把疫情的傳播速率減緩甚至中止?否則等到開始大流行後,

如何追本朔源,從而找出傳染脈絡?

所有的醫療資源將會不足導致崩潰,進而成為人類浩劫。

4 月 28 日,臺灣政府對來自中國、香港、新加坡、澳門和 多倫多的所有旅客實施了強制隔離措施,但全島許多醫院

2003 年侵襲臺灣的病毒風暴

仍繼續出現感染 SARS 的病患。在疫情爆發最嚴重的六家

場景拉到亞洲的臺灣,2003 年 3 月上旬,一名從廣東回臺

醫院中,為了確認病毒的傳播路徑及起源,疫情調查人員

的商人出現感冒症狀,到北部的醫學中心就醫,疾病管制

除了調查每個人的接觸史與行經路徑外,還需要利用病毒

中心很快地將此病人的症狀與廣東、香港及越南當時爆發

親子鑑定的工具,找出病患與病患之間病毒的演化關係遠

SCIENCE MONTHLY Vol. 51 No. 4

11


冠狀病毒的迫降 Coronavirus

COVER STORY

環狀包圍策略下的對抗—

伊波拉疫苗 Take Home Message

蔣維倫

感染力強、致死率高的伊波拉病毒,在科學家的努力下

鳴人堂專欄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

泛科學 PanSci 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 者。喜歡虎斑、橘子、白底虎斑和三花貓。

研發出疫苗。在險峻疫情之下,實際採用環狀包圍策略

進行疫苗接種獲得療效。未來,冠狀病毒疫苗的開發, 或許也能夠以伊波拉疫苗為借鏡加以應用。

二月的第 1 天,一名男童的親屬前往該國首都,四天後在 當地死亡;至此,死神已從一個僅 31 戶人家的小村落,踏

2013 年 12 月 26 日,一種「神秘」疾病在幾內亞一個小村

進了都市;接下來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裡,死亡的氣息瀰漫

子裡靜靜傳播開來了 ......

整個西非,成千上萬人死去。

森林裡的死神-伊波拉

自 1976 年 首 次 發 現 伊 波 拉 出 血 熱(Ebola hemorrhagic

一歲半的男童正嘔吐著,高燒和血便等痛苦並沒有折磨他

fever, EHF)和病毒(Ebola Virus,圖一)後,它們的型

太久,2 天後,男童死亡。沒有人預料到,屠戮上萬人的

態和致病機制引起科學家極大的好奇。目前推測自然宿主

瘟疫即將開始。

是森林裡的動物,如蝙蝠。人類則可能接觸罹病動物血液 或體液,進而將病毒帶入體內。而人與人之間的傳染主要

數日後的新年,神秘疾病蔓延。新年的第二週,曾照料男 童的親屬、護理人員紛紛病發、快速死亡;接下來的一週 內,更多人倒下,甚至參加男童喪禮的親屬也隨之死去。 兩次的疫情調查將元兇指向霍亂,儘管無國界醫師組織加

是透過: ● 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如:嘔吐或排泄物等〔註一〕。 ● 接觸被上述血液或體液汙染的物品。

入調查,也未能辨識出死神的面目。 因此患者的親屬或醫護人員等,就成了最危險的族群。病 發時會突然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和頭痛等,接著嘔吐、 腹瀉、腹痛、皮膚出疹與出血。嚴重甚至會肝受損、腎衰 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和多重器官衰竭,平均死亡率高 達 50%,部分疫情甚至超過 90%的致死率。對於人類而言, 伊波拉幾乎就是死神,一個科學家頃盡心力想擊敗的死神。

戴上伊波拉病毒的面具-疫苗的研發

32

圖一:伊波拉病毒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面對如此棘手的傳染病,除了公衛策略外,其實,最有效

TEM)下的照片,再數位上色。(by CDC/Cynthia Goldsmith, Wikimedia)

的就是疫苗,讓人體擁有抵禦疾病的能力。在臺灣,醫院

科學月刊 2020.4


(Flickr-NIAID, https://flic.kr/p/oq68Cn)

觸手可及、藥物取得快速且食物選擇多樣;相較於非洲,

水泡口腔炎病毒,是一種有著子彈般外型和脂質外膜的單

醫院稀缺,求診吃藥成本過高,而當地文化和肉食欠缺,

股負鏈 RNA(nonsegmented, negative stranded RNA)

禁止人民捕獵動物為食,恐是不切實際。因此透過研發疫

病毒,屬炮彈病毒科(Rhabdoviridae)。主要會引起馬、

苗,讓人們自身保有抵禦伊波拉病毒的能力,看來就是對

牛和豬等口腔發炎,雖然也會感染人類、引起類似感冒的

抗病毒最好的選項之一。

表現,但不會出現水泡等嚴重的症狀。

而研發疫苗,是透過讓疫苗長得和病原體極其相似,使免

科學家們剪下伊波拉病毒特定的醣蛋白基因,置換入水

疫細胞對此攻擊,製造出抗體。但是要如何讓病原體長得

泡口腔炎病毒的基因組中,使成為表面帶有伊波拉病毒醣

像伊波拉病毒呢?加拿大國家公共衛生部(Public Health

蛋白的水泡口腔炎病毒(rVSV-ZEBOV 或稱 rVSVΔG-

Canada)採用「戴上伊波拉病毒的面具」策略,讓較無

ZEBOV-GP,圖二)。

害的病毒,表面產出伊波拉病毒的醣蛋白(glycoprotein,

GP)。2003 年,他們利用基因重組的技術,讓水泡口腔

由於此重組病毒的基因不會鑲入人類細胞的 DNA 裡,因

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戴上伊波拉病

此具備安全性。加拿大公共衛生署開發成功後,將技術移

毒的面具。

轉到默克公司(Merck Sharp & Dohme, MSD),並更名

伊波拉病毒生存週期與可能的傳播途徑

封面故事

番外

(許智翔繪製)

SCIENCE MONTHLY Vol. 51 No. 4

33


顯 影

Vu l p e s v u l p e s s c h r e n c k i

北海道赤狐 圖.文/游崇瑋

赤狐(Vulpes vulpes)的分布非常廣,幾乎遍及整個北半球,很少有其它相似體 型的食肉目動物可以分布如此之廣,太厲害了! 北海道赤狐(Vulpes vulpes schrencki)很美,雖然在幾天的旅行中看見北海道赤 狐好幾次,但也僅有一次拍得還不錯。北海道的冬天遍地白雪,也讓人很想直接 挖一口挫冰吃。但是,千萬不要這樣做,吃了這挫冰很可能讓你挫賽,因為北海 道赤狐容易感染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此寄生蟲會隨著赤狐的糞便排出體 外,如果亂吃冰就有可能得棘球蚴病。由於這是有一定死亡率的疾病,所以到北 海道玩除了注意衛生不要亂吃雪之外,也應該避免餵食、接觸赤狐,遠遠的欣賞 就是最好的做法囉!

36

科學月刊 2020.4


顯 影

漫步於雪白大地中的赤狐, 眼神還是很犀利的啊!

SCIENCE MONTHLY Vol. 51 No. 4

37


顯 影

可能也是因為雪 地反射陽光,才 讓赤狐經常是瞇 瞇眼吧?

狐狸招牌的瞇瞇眼。

38

科學月刊 2020.4


顯 影

赤黃色的毛皮非常美麗!

SCIENCE MONTHLY Vol. 51 No. 4

39


NEWS FOCUS

運動後吃點心 熱量不容小覷 放學後,孩童通常會參加各種體育活動,而父母也會幫忙準備運動後的點 心,像是市售的含糖飲料及餅乾甜食等。近期,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研究指出,孩子們在遊戲後攝取的點心熱量遠超過他們 在遊戲中所消耗的熱量,長久下來無助於孩童健康。 研究人員觀察超過 189 場由三、四年級學生組成的球類活動,包含足球、 橄欖球、棒球及壘球,並統計每場比賽他們所消耗及賽後攝取的熱量。結 果發現,約 80%的父母會準備賽後點心,不過其中高達 90%的飲品含有 糖分。研究也發現,孩童們在比賽中平均活動時間約為 27 分鐘,過程中 約消耗 170 卡路里,不過賽後點心所攝取的熱量約 213 卡路里,且糖分攝 取量高達 26.4 克,已超過兒童每日建議攝取量的 25 克。 研究人員將以上結果告知父母同時也推廣正確飲食觀念:多補充水分、水 果、蔬菜及良好的蛋白質。在新學期中,研究人員觀察到約有 16%的孩童 賽後不再攝取甜食或含糖飲料等高熱量食物,且總體上父母準備水果或蔬 菜的比例從 3%提升至 15%。雖然數字改變看似微小,但長期下來對於孩 子們的健康與體重控管卻是至關重要的。 Natalie Bennion, Lori Andersen Spruance and Jay E. Maddock., Do Youth Consume More Calories than they Expended in Youth Sports League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Physical Activity, Snacks, and Beverage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Vol. 44 (2): 180, 2020.

(Photo by Taylor Kiser on Unsplash)

終結脂肪肝或許指日可待? 法國有名的料理—鵝肝醬,口感滑嫩 順口深受老饕喜愛,其背後的原因是 農夫在飼養鵝時,會餵食過多及高熱 量的飼料,長期下來使得鵝的肝臟被 油脂包覆住,俗稱「肝包油」最後成 為饕客的盤中物。 在人體臨床上也觀察到同樣現象,非酒 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Shutterstock)

40

科學月刊 2020.4

disease),指的是飲用少量酒精或滴 酒不沾的肥胖或糖尿病患者體內有過 多的脂肪無法代謝,久而久之堆積在 肝臟而造成慢性肝臟疾病。嚴重的話 會演變成肝癌,但目前尚無有效的藥 物治療。因此,瑞典卡羅林斯研究所 (Karolinska Institutet)研究團隊利用 小鼠及人體試驗模擬脂肪肝狀態,並 探討如何拯救受傷害的肝臟細胞。 研究人員發現,肝臟中的的巨噬細胞 (macrophages)會將不必要的脂肪燃 燒。因此在脂肪肝的狀態下,巨噬細 胞會大量燃燒多餘脂肪並產生過多的 氧化物,使肝臟功能受損。雖然人體 內也同時存在抗氧化機制,如抗氧化 蛋白 NRF2 可以保護身體避免受到氧 化物的攻擊,但在帶有脂肪肝的狀態 下,NRF2 無法正常發揮功能,造成一 連串的惡性循環。

研究也發現在富含脂肪的肝臟組織 中,有一種高濃度的微小非編碼核醣 核酸(small non-coding RNA molecule, microRNA), 稱 為 miR144, 主 要 是 由體內的免疫細胞與肝臟細胞所生 成。它的功能為抑制 NRF2 表現進而 導致抗氧化能力下降。 綜合以上現象,研究人員進一步將巨 噬細胞中的特定基因關閉,發現能降 低 miR144 的表現量,以提升肝臟中 抗氧化能力、減少肝臟損害程度。研 究人員表示,調控 miR144 的表現未 來或許能當作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 新策略。

Valerio Azzimato et al., Liver macrophages inhibit the endogenous antioxidant response in obesity-associated insulin resistanc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Vol. 12: 532, 2020.


NEWS FOCUS

粗捲的頭髮影響腦波測量? 新裝置讓醫師不再煩惱 腦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是藉由偵測腦部頭皮的電位活動, 進行繪製的曲線圖。但看似簡單的量測方式,如果遇到髮質又捲又粗的患 者將難以精確測量,甚至影響醫療診斷。而過去,甚至曾有案例為了量測 腦波而剔除頂上毛髮。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團隊對頭髮與腦波偵 測之間的影響進行研究。他們發現腦波圖須在電阻低於 50000 歐姆(Ω) 才能順利運作,但捲又粗的頭髮將導致電阻提升至 615000 歐姆,增加量 測難度。為了克服此問題,團隊先將受試者的頭髮編成辮子,再利用特殊 形狀的電極置於受試者頭髮間空隙的頭皮上,而八名受試者以此方法進行 量測後電阻降至 22600 歐姆。研究人員表示,此方法對於髮質較粗的非裔 人士是一大福音,至少在繪製腦波圖的過程中,頭頂的毛髮可倖免於難。

(Photo by Etty Fidele on Unsplash)

Arnelle Etienne et al., Novel Electrodes for Reliable EEG Recordings on Coarse and Curly Hair, BioRxiv.org, 2020.

9900 萬年前的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 今(2020)年 3 月緬甸地區發現一顆 9900 萬年前的琥珀中, 藏有一具體積極小的中生代恐龍化石,是目前發現最小的恐 龍頭骨化石,也是從未發現的全新物種,名為寬婭眼齒鳥 (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Shutterstock)

研究人員表示,該具化石完整保存諸多細節,包含長度僅 14.25 毫米(mm)的頭骨、特殊的顱骨結構及類似蜥蜴的眼 部構造等。與現代鳥類不同,寬婭眼齒鳥的眼睛位於臉部的 兩側,同時具有超過百顆鋒利的牙齒,研判是一種以昆蟲為 食的掠食性物種。由於該具化石僅包含頭骨部分,尚無發現 完整的身體,因此未來如有更多的化石出土,考古學家將有 機會探索此物種的更多細節。 Lida Xing et al., 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 Nature, 2020.

有海洋、大氣層與岩石的 K2-18b 上可能孕有生命? 系外行星又有新發現。近日英國的天文團隊發現距離地球 124 光年,大小介於地球與海王星的行星 K2-18b 有機會孕育 生命。去(2019)年 K2-18b 就曾發現大氣中富含水氣,但當 時還無法確定 K2-18b 的地表環境是否也有水的存在,也就無 從判斷生命有無機會生存於此。 本次團隊根據 K2-18b 的體積、質量及先前利用穿透星球大氣 層的光譜觀測數據進行分析,發現 K2-18b 為鐵元素構成的類

地行星,具有厚實的氫氣大氣層,甚至可能有類似地球的海 洋,推測生物有機會在此環境下生存。團隊表示,如果此類 型的大型行星可能蘊含生命,未來在找尋其他「超級地球」 的研究將可不限於地球大小的星球。 Nikku Madhusudhan et al., The Interior and Atmosphere of the Habitablezone Exoplanet K2-18b,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2020.

SCIENCE MONTHLY Vol. 51 No. 4

41


專欄文章

(許智翔繪製)

熱對流大解密─ 從神明數鈔機 看空氣怎麼飄 Take Home Message 生活中常見的煙囪與廟宇燒香拜拜產生的「神明數鈔機」都是熱對流現象。透 過理想氣體方程式,溫度與壓力看似是主要的影響因子,但兩個要素卻無法完 整解釋現象。原因在於忽略空氣密度,如果將空氣密度考慮進去,便可成功解 釋煙囪與神明數鈔機。

張慧貞 研究興趣為物理概念學習 困難,生活物理素材開發, 及透過教學鷹架以促進物 理理解與推理。

46

科學月刊 2020.4


格物致知

許多的科普文章中,常以「熱對流」解釋煙囪(圖一)

為了解釋金爐與煙囪下方冷空氣往內吹的現象,需同時

及神明數鈔機的現象。雖然熱對流的描述沒有錯,但卻

結合與壓力相關的兩個公式:PM=ρRT 及 ∆ P=ρgh。後

沒能引出其中的原理進行解釋,畢竟熱對流是對現象的

者根據重量模型,推導上下氣體壓力差( ∆ P)與高度

描述,而非原理的解釋。

(h)及氣體密度(ρ)的關係,當位置越低,因承受較 多的氣體重量,造成氣壓越大。同時,上下兩點的壓力

事實上,煙囪及神明數鈔機都有相同的現象:內部的熱 空氣會從上方噴出,同時從下方吸入冷空氣。但令人質

差也與氣體的密度成正比∆ P ∝ ρ。

疑的是,如果單純從「熱脹冷縮」的想法出發,內部的 熱空氣不是應該會往外面的冷空氣(包含上下出口)噴 出嗎?但熱空氣為何只會從上方出口噴出呢?而在煙囪 的下方,熱空氣不但不會往外噴出,反而是吸入外面的 冷空氣。本文將透過基本原理,詳細解釋以上的問題。

溫度越高壓力越大? 別忘了還要考慮密度 氣體的流動方向是由氣壓決定,由高壓往低壓處流動。 如果單從理想氣體方程 PM=ρRT 推演(P 代表壓力、M 為分子量、ρ 為密度、T 則為氣溫)。可能有讀者會直覺 地認為,因溫度與壓力成正比,溫度越高,造成的壓力 應該越大(T↑⇒ P↑),所以在煙囪的上下開口處,應該 都會有熱空氣往外噴往冷空氣才對。但金爐(或煙囪) 下方開口處,內部的熱空氣不但不會往外噴,反而是吸 入外部的冷空氣。上述推理的盲點在於密度 ρ 的影響, 對空氣而言,涉及的變因不僅只有壓力及溫度,還包含 密度。因此,密度與溫度皆會影響氣壓,溫度高不見得 壓力就會隨之提升。

圖一:右側高聳的煙囪比起 左側較低的煙囪,排氣的力 道較大。(作者提供)

(Photo by veeterzy on Unsplash)

SCIENCE MONTHLY Vol. 51 No. 4

47


專欄文章

人們抬頭所遙望的星空 是恆定不變嗎? Take Home Message

張瓊尹

斑斕壯闊的宇宙中充滿數不盡的星光,看似亙

嘉女天文社第一屆社長,上大 學後依然不務正業地踏上天文

古不變的星星,其實隨時在變動。天文學家透

的道路。

過長時間的觀測,找出星星的視差與自行,確

立了恆星的運動模式。而確認恆星的運動後,

林彥興

甚至可以分析星系的碰撞與速度等變化,找出

EASY 天文地科團隊主編,清

星系的質量,解答宇宙繁星點點的謎團。

「以為快樂會永久 像不變星空 陪著我」 五月天〈星空〉

大理學院學士班,努力於陰溝 中仰望星斗。

視差:恆星的週年之舞 視差(parallax)的古希臘文原本的意思是「差異」,也 就是從兩個不同位置看同一個物體時,物體在視野中的 位置相對於遙遠背景產生的移動。物體距離觀測者越遠,

自古以來,世界各地的人們總是仰望著星空,感受整個

看到的視差就越小。天文學上的視差,大部分是透過地

宇宙的壯闊。

球在軌道上不同位置時,觀察同一個天體移動的角度, 進而確認該天體與地球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圖一)。因

不過,儘管地球上的文明數量眾多、各有特色,大部分

為宇宙中的天體往往距離地球十分遙遠,所以能夠觀察

的民族都認為天上的繁星絕大多數是永恆不變的。古希

到的角度也不大,為此天文學家制定了一個特別的距離

臘先賢亞里斯多德就認為,所有的恆星都是鑲嵌在一個

單位秒差距(parsec,〔註一〕),轉換觀察到的角度與天

完美的水晶球殼上繞著地球運轉,並且被後人沿用千年

體距離的關係,而天體距離就是視差角度的倒數值。舉

之久。

例來說,如果觀察到一顆恆星的視差是 0.25 角秒,那此 恆星與地球就有 4 秒差距之遙。

恆星亙古不變的意象也往往成為文人雅士書寫的材料,

54

讓人們對於這片蒼穹多了一份浪漫美好的想像。然而隨

自行:恆星的肆意橫行

著科學的發現,現在的人們知道恆星不僅有生老病死,

先前所談的視差,是因為地球本身的運行產生的現象。那

也並非在宇宙中固定不動。

麼恆星自己是否會在廣袤的宇宙中移動呢?早在西元 400

科學月刊 2020.4


物換星移

(星空背景圖源:Photo by Andy Holmes on Unsplash)

圖一:視差的原理示意圖,觀測同一星體時,由於觀測位置不同,所看到的星體位置有所差異。當觀測目標距離觀測者較近時,視差角則較大; 反之則較小,因此視差角可做為判斷觀測星體與地球距離的指標。

年時,天文學家馬克羅比烏斯(Macrobius Ambrosius

當 時 的 天 空 與 近 1900 年 前 的 依 巴 谷 星 表(Hipparcos

Theodosius)就曾提出此問題。然而礙於儀器的精確度

Catalogue) 對 照, 發 現 其 中 幾 顆 恆 星, 如 天 狼 星

不足,並沒辦法在他生前用觀測紀錄來支持他的想法。

(Sirius)、畢宿五(Aldebaran)及大角星(Arcturus)

直到了 18 世紀,天文學家哈雷(Edmond Halley)將

的位置有半度以上的偏差,才初步證實恆星確實會在宇

圖二:距離太陽第二近的恆星巴納德星於 1985 至 2005 年之間的自行。(Steve Quirk, public domain, Wikipedia)

SCIENCE MONTHLY Vol. 51 No. 4

55


精選 文章

為動物打造宜居的家?

從新竹市立動物園的再造 看「展場」設計 Take Home Message 於 1936 年創立的新竹市立動物園,是目前臺灣現存最老的動物園。

如何讓「展區」這個能夠直接影響圈養動

2017 年為了打造友善動物的棲地式動物園、執行「新竹動物園再生計 畫」而休園,並於去(2019)年 12 月 28 日重新開園。重建後的動物

物獸生的關鍵要素變得更好,就成了許多 專家學者及愛護動物人士們最關心的課題。

園少了籠子,對待動物更為友善。然而,與過度仇視籠子本身相比,如 何在動物生活福利與遊客參觀體驗中取平衡,或許才是動物園應該優先 考慮的重點。

想設計出一個「好」的展區,首當其衝必 須考慮的便是動物的需求。因此,「理解 動物」就成了一個必要的前置條件,大多 數人看完這一敘述,可能仍然感到一頭霧

「動物園」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存在,許

水,腦中無法建構出「理想的展區」是什

多人主張它囚禁了野生動物、對保育的貢

麼樣子。所以,本文就以剛改造完的新竹

獻遠不及消耗,是衍生於人類貪欲的畸形

市立動物園來當作切入點,好協助大家理

產物;但另一方面,野生動物在野外面臨

解,在設計動物展區有哪些可能的參考來

的各種威脅,包含愈發嚴重的盜獵與近期

源及往後參觀動物園時可以留意的要點。

的澳洲大火等悲劇,也讓不少民眾開始認 同動物園存在的必要。但無論支持與否,

從馬來熊展區看園區設計

有一個重點是雙方都首肯的──「現在的

馬來熊(Helarctos malayanus),是體型

動物園必須變得更好」。

最小的熊,同時也是野生熊種中最鮮為人 知的一種。和一般人從童話、紀錄片中擷

走近動物園 曼徹斯特都會大學動物園保 育生物學碩士生,經營同名 臉書專頁。

58

科學月刊 2020.4

沒錯,動物園的存在已經是個事實。與其不

取的印象,例如笨重、會冬眠或擅長抓鮭

斷爭論它的「合理性」,不如把心思放在如

魚不同,雖然都是熊,馬來熊不僅敏捷、

何改善它們的現有條件,不僅是追求機構效

不冬眠(原棲地沒有冬天),還專門找果實

益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必須讓園內動物

及蟲子等來當三餐,唯一符合大眾印象的

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而想達成這一目標,

特點恐怕就只有貪吃。因此,若設計團隊


精選 文章

圖一:臺北動物園的馬來熊展區,針對動物破壞的考量,主棲架以水泥

圖二:英國切斯特動物園的馬來熊展區,在外觀上更為自然,也兼顧

建成,再搭配真正的樹幹作為輔助。(蔡穎昌攝影)

了動物需求。(蔡穎昌攝影)

只關注到「熊」的表象而忽略了此物種在熱帶 雨林中砥礪出的特性,就可能會落得動物與遊 客都不能盡興的結果。

在臺灣的動物園中,包括馬來熊在內,有許多 熊科動物都是自非法飼養的民眾或馬戲團中沒 入。牠們前半段的「熊生」可能都被限制在狹 窄的鐵籠中,不僅缺乏基本的生存福利、無法 抒發許多與生俱來的行為,甚至因而生成一輩 子無法消除的刻板行為。爬樹,是銘刻在包括 北極熊在內、所有熊骨子裡的行為,世界上的 八種熊或多或少都有著爬樹的欲求,體型嬌小 的馬來熊更是不在話下。牠們前腳上彎曲且鋒 利的鉤爪能夠牢靠地嵌進樹幹之中,給予牠們 極為精湛的爬樹技巧,有時甚至被誤認為猴子 (圖一、二)。為了牠滿足爬樹的習性,新竹 市立動物園在展區架設了原木棲架,讓熊隻在 心血來潮時有地方可以登高望遠;同時,也沒 忽略即便對樹有著高度依賴,但馬來熊想要長 時間休憩時仍然會選擇下到地面層尋找隱密的 場所,像是空心的樹樁,因此,在展區中也特 別以水泥製作了倒塌樹幹造型的熊窩,試圖在 管理與體現自然的面向達到平衡(圖三)。

圖三:新竹市立動物園的馬來熊展區。(賀律銘攝影)

SCIENCE MONTHLY Vol. 51 No. 4

59


追憶年華

50

週年回顧

1970 年代,在美國的臺灣留學生,將對學術知識的渴求,轉化成自身熟悉的文體撰寫。在一顆顆緊密排 列的鑄字背後,轉印成一本本的《科學月刊》,記錄著當年珍稀的新知。50 年後的今日,印刷技術不再是 制式的活版印刷,更遑論細數這 18000 多個日子裡,科學的容貌也已悄然發生變化……

不只是壞人

隱藏在生活中的 細菌好朋友 江倪全 長庚大學生物 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Take Home Message 提到細菌,一般人腦中浮現的通常是造成各種疾病的壞蛋。儘管它小 小的,卻有百百種的家族成員,除了有會引發疾病的壞菌,其實也有 對人類有益的好菌。舉凡從細菌中提取蛋白質,成為治療疾病不可或 缺的一份子,甚至是那些長期住在人體內的好菌們,更是維持身體健 康的重要角色。細菌是敵是友,就看人們怎麼使用。

74

科學月刊 2020.4


小小的細菌 大大的應用

雖然細菌可以生產出大量的蛋白質,但是這些蛋白質可

細菌是一種存活在地球上各式環境的微小生命體,和人

能會有缺乏適當的修飾或立體結構改變等問題,導致無

類有頻繁且密切的互動。人類的老祖宗最初從日常生活

法應用於臨床治療。

的種種經驗中學習使用細菌的方法,例如利用細菌來發 酵食物。以發酵而言,是提供一種或數種細菌能夠利用

但是,相較於由人類或動物的血清提取特定蛋白質或改用

的物質,而人們藉由收集或使用細菌分解物質過程中的

細胞生產,使用大腸桿菌除了具有成本低且較易經由工業

中間或最終產物。此類的應用中,小從讓食物增添風味

等級進行大規模培養及純化的優點外,技術上容易操控大

或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大到取得工業使用中重要的

腸桿菌的質體或基因,再加上新發展的蛋白質表現系統逐

溶劑(如丁醇)或分解環境汙染物。如今隨著科學發展

步改善上述的問題,使得大腸桿菌生產治療用蛋白質具有

與生物技術的進步,人們對細菌的了解也越加透徹,與

相當的優勢。

此同時,也發現細菌具有更多的特性可以被應用於生物 研究或醫療等領域。

細菌也能製造藥用蛋白質 細菌具有生長速度快、培養成本低及較易進行工業等級大 量培養的優點,因此在分子生物學理論及技術的快速發展 下,利用細菌生產特定人類蛋白質作為藥物使用的概念便 逐步被測試及發展。最早在 1982 年,美國就已核准由大 腸桿菌(E. coli)生產的人類胰島素上市,用以治療糖尿 病患者;而在 2015 年,接近 30 %的治療用蛋白質是由 大腸桿菌所生產。

成為醫療要角的細菌 除了利用細菌作為代工廠,幫助人們生產各式的蛋白質之 外,細菌本身所製造的蛋白質也能被作為治療使用。其實 細菌家族中,尤其是致病菌所製造的蛋白質,除了具有維 持細菌基本生理運作的功能,還能幫助細菌存活在充滿敵 意的宿主環境中。因此,這些蛋白質實際上是參與細菌造 成感染疾病的過程,因此科學家稱這些蛋白質為細菌的致 病因子(virulence factor),而某些會造成細胞或組織 大量破壞的蛋白質則稱為毒素。依照這個邏輯,難道細菌 的致病因子或毒素可以用來治療疾病嗎?

由於人類和細菌在生物學分類上屬於完全不同的物種, 可以想見此類跨物種利用細菌生產人類或動物的蛋白質

在宿主體內生存及造成感染疾病的過程,對細菌來說是一

會出現一些問題。舉例來說,相較於細菌的蛋白質,人

個非生即死的戰場。經過數百年來在人類這個宿主的戰場

類的蛋白質有較多的修飾,像是在蛋白質上加上醣基化

中奮戰的結果,部份細菌的毒素或致病因子,猶如打磨精

(glycosylation) 或 磷 酸 根(phosphate) 等 物 質, 而

良的武器,對宿主的細胞或免疫系統具有高度的特異性,

這些修飾都與蛋白質在人體中是否具有正常活性有關。

並能有效率弱化人體的防禦機制,使細菌族群能大量的繁

此外,蛋白質的立體結構也和生理活性有直接的關聯,

衍。具有高度的專一性其實是一個優良的治療藥物所需具

在細菌中生產的人類蛋白質中,有時會有胺基酸序列正

備的特性之一,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若細菌的毒素使用

確但立體結構錯誤或出現蛋白質無法溶解的情況。因此,

得當,就是一個良藥。

SCIENCE MONTHLY Vol. 51 No. 4

75


探 索 火 星 上 有 與 地 球 相 似 的 生 命 形 式 存 在? 登 陸 火 星 仍 是 一 個 偉 大 又 遙 遠 的 夢 想?

火 星 《科學月刊》605期 精采預吿 ( ESA - European Space Agency & Max-Planck Institute for Solar System Research for OSIRIS Team, CC BY-SA 3.0, Wikimedia)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