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姊妹刊物
全
方
SciTech Reports
創刊於1982年
位
視
野
.
科
技
人
關
懷
每月15號出刊
科技報導 455 S c i Te c h
Reports
2019.11月號
scimonth.com.tw
手機就能拍到銀河,天文學家為什麼還要蓋超大望遠鏡?-4 專題導讀――從離岸風機掀起的海洋生態革命-6 離岸風力發電開發前 海洋基礎生產力如何隨季節變化?-7 從風機施工打樁的噪音說起――中華白海豚正面臨著什麼樣的風險?-10 離岸風機噪音對海豚生理可能的影響-14 獻給徘徊在生物科圍牆邊不得其門而入的孩子們-17 富裕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貧窮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20
充放電之間,也能輕鬆捕獲二氧化碳 【本刊訊】科學家開發一種能利用充放
碳酸化,只需將一般或任何含有CO 2的氣
電去除二氧化碳(CO 2)的裝置,且可用
流導入,就可以得到純CO 2氣體,用來讓
於任何濃度的空氣處理,即使目標氣體僅
飲料起泡。而經營溫室的農人,也能透
佔大氣中極少的比例,依然有用。
過這樣的裝備,更輕鬆地將CO 2餵養給植
該裝置是一個大型的特化電池,而「過
物。更棒的是,這套系統也能減少人類對
濾」空氣的過程,就是在充/放電之間完
化石燃料的需求,甚至能將捕捉到的CO 2
成 的 ── 當 空 氣 注 入 並 開 始 充 電 , 空 氣
壓縮並注入到地下處理,或透過一系列化
中的CO 2便會在流經電極時被吸收,而被
學/電化學過程來把它們都轉換為燃料。
聚 集 、 濃 縮 的 C O 2則 於 放 電 時 釋 出 。 此
在發電廠中,也可將兩個電化學電池堆
外,電極表面塗布著與奈米碳管複合的
並行運作,第一個裝置處理完畢後排放給
化合物聚蒽 醌 (polyanthraquinone),使
第二個裝置,在充放電之間便能將廢氣處
得它們對CO 2有著天然的親和力(natural
理完畢。研究者也在報導中分享,經實驗
科學月刊11月號【犯罪潛意識】上市!
affinity),讓電池堆(stack)的電極表面
室證實,此系統可在承受至少七千次的充
當期介紹請見24版
在充電時可產生電化學反應;放電時,電
放電循環後,僅損失30%的效能,並預估
極表面便會產生逆反應,期間裝置可提供
最終的成果可達到兩萬至五萬的循環數。
系統電源外,也可釋出純CO2。
至於電極本身,時至今日已能在實
《科技報導》稿約 本刊為科技新聞刊物,除了提供當月重要的
放眼各式碳捕捉與吸收系統,這個
驗室以標準化的方法製造出來,且經調
新開發的裝置又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整後,還可用類似印製報紙的滾對軸
對科技(含醫療)政策、教育、產業相關的時
根據ScienceDaily報導,麻省理工學院
(roll-to-roll)加工進行大量製造。沃斯
事發表評論或提供專業意見。竭誠歡迎關心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庠向ScienceDaily透露,這個生產技術相
臺灣科技發展的您,就上述方向踴躍投稿。
MIT)博士後研究員沃斯庠(Sahag
當具有成本效益,估計每平方公尺的電
Voskian)解釋,吸附劑(adsorbent)對
池只需花費數十美元就行了。而所捕捉
一、 避免學術專業論文寫作格式。
C O 2的 親 和 力 相 當 兩 極 , 有 可 能 高 度 親
到 的 C O 2, 每 公 噸 也 只 消 耗 掉 十 億 焦 耳
和,也有可能完全沒有,端看裝置處在充
(gigajoule),與其它功能相似的技術相
二、 字數盡量在 2000至 3500 字內,可附相
電或是放電的狀態。如此極端的親和力表
比,效益好很多。目前,研究團隊正籌組
現,幾乎能夠在任何濃度中捕捉CO 2,並
一家名為Verdox的公司,企圖將生產過程
以載流(carrier stream)的形式輸出。而
商業化,盼能在接下來的幾年完成實驗性
其它亦可進行碳捕捉的反應,則多涉及額
的工作、擴大產出。
學界、政策、產 業訊息外,並有學者專家針
寫作時請依照稿約:
關圖或表至多5張。
三、 請遵守著作權法,如有著作權爭議(包 括圖片),由作者自行負責。一經投稿, 即視同授權刊載。 四、 稿件刊出後將致贈當期刊物一本及薄酬 (稿酬將於刊出當月月底寄發,由第一 作者代表簽收)。
外的化學過程,或需要熱與壓力差等大量 的能量輸入,效率較差。 將CO 2補捉出來後,便可連結其它系統 做更便利的應用。假設今天人們想將飲料
延伸閱讀
Sahag Voskian and T. Alan Hatton, Faradaic electroswing reactive adsorption for CO 2 capture,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9.
稿件請寄至 scimonth@gmail.com,註明
真實姓名、聯絡方式、服務機關或就讀學校, 並請於信件主旨中標示「科技報導投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