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姊妹刊物
scimonth. com.tw
全方位視野 科技人關懷
1
創刊於1982年
科技報導 S c i Te c h
Reports
#462 2020.6月號 每 月 15 號 出 刊
讓臺灣的太空事務與產業有法可管
(By NASA/Kim Shiflett ,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在臺灣,發射一枚火箭並不容易。無論火箭發射場的建設,還是太空產業的認證,目前臺灣皆無相關法律
進行規範,也讓航太科技的發展受到阻礙。我們為何需要「國家太空法」?在立法上,又該依循什麼樣的原 則與規範?本期特邀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主任吳宗信,為大家解讀訂立國家太空法的重要性……☞
04 重磅快評
17 生醫先鋒
探討國家太空法立法與臺灣太空的 未來發展
CRISPR 基因編輯專利戰後 生技產業的下一步怎麼走?
07 焦點話題
22 科技智財
What is WHO ? 臺灣與 WHO 的 73 年分合史(下)
人工智慧所完成的發明 能申請專利嗎?
13 焦點話題
26 科技人文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 新冠肺炎疫苗一定有解
帶著 AI 應用走入人群的開創者──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
科學月刊6月號 【紡織後現代】上市! 當期介紹請見38版
2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活動快訊
近期研討會資訊
創刊於公元1982年1月 中華郵政北台字第1461號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局版台誌字第3034號
【從 PUS 到 STS:2020 科學傳播與教育研究生研討會】 ■
時間:2020 年 7 月 20 日 ■ 地點:屏東市∕屏東大學
訂 閱:全年12期1000元 劃 撥:0018482-3 科學月刊社 主 辦:台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 出版者:科技報導雜誌社 發行人:張之傑
自 1985 年公眾理解科學(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PUS)提出以來,迄今已 有卅五年的科學傳播發展歷史。其中,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領域橫跨臺灣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的現象,更足證兩造既相近也相異的旨趣。 據此,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籌辦「2020 科學傳播與教育研究生研討會」,邀請研 究生共同投入科學傳播與教育領域探究。
執行總監:趙軒翎 總編輯:林翰佐 副總編輯:趙軒翎 蔡政修
【後疫時代企業必備的遠端部署及即時監控服務】
編輯委員:王文竹 王伯昌 曲建仲
■
時間:2020 年 6 月 17 日
江建勳 李武炎 李志昌
■
地點:線上開辦,詳見 iThome 官網(https://www.ithome.com.tw)。
李精益 周鑑恆 林秀玉 林宮玄 邱韻如 金升光
在這後疫情時代下,企業在軟體使用方式也逐漸在變化中,在家工作、遠端視訊已
金必耀 門立中 紀延平
經成為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人的部分日常,遠端部署和即時監控
范賢娟 倪簡白 高啟明
等,更成為 IT 人需要瞭解的解決方法,以加快企業更快推出符合多變客戶的需求。
高憲章 張大釗 張敏娟 陳妙嫻 陳彥榮 陳鎮東
本次活動將介紹以開源為科技創新和建構未來的基石、容器化的趨勢、企業 IT 維運 上的考量、AIoT 應用範例分享等議題,歡迎大家踴躍參與。
單維彰 景鴻鑫 曾耀寰 程一駿 程樹德 黃正球 黃相輔 楊正澤 葉李華
【CYBERSEC 2020 臺灣資安大會 Resilience Matters 韌性決勝】 ■
時間:2020 年 8 月 12~13 日 ■ 地點:臺北市∕南港展覽二館
廖達珊 管永恕 劉宗平 蔡兆陽 蔡孟利 蔡振家
突如其來的疫劫,將全球帶入逆境,考驗人類與之對抗的韌性。短短數月,全球實
鄭宇君 鄭運鴻 韓德生
體連結瓦解,產業運作突圍轉型,仰賴數位化走向新正軌,卻同時帶給駭客更多操
嚴如玉 嚴宏洋 蘇逸平
作題材,讓已成常態的網路攻擊更加擴大戰場、火力全開。因此,臺灣資安大會將
主 編:郭家銘 美 編:黃琳琇 業務經理:李金穗
以「Resilience Matters 韌性決勝」為主題,聚焦全球新常態下亟需正視的資安威脅 ――我們也許能防禦得當,但更可能身陷攻擊,一旦危機發生,我們是否具備應變、 恢復的韌性,決勝惡意的一方?
業務助理:廖本翔 社 址: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77號7樓 電 話:(02)2363-4910 傳 真:(02)2363-5999 E - mail:scimonth@gmail.com 印 刷:赫偉有限公司
《本刊長期徵稿,請見40版稿約》
《科技報導》勘誤 《科技報導》461期第2頁左欄第3段第5~6行「美國國家科學院(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 為誤植,應 更正為「美國科學促進會」;第 28 頁中欄第 3 段第 5 行中,「羥氯奎寧 (Hydroxychioroauine)」一字原文有誤,應更正為「Hydroxychloroquine」。 《科技報導》編輯部 敬上
SciTech Reports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3
4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重磅快評
探討國家太空法立法與臺灣太空的未來發展 吳宗信/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主任、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
最近,因為一家民營太空科技公
家,如南韓、印尼以及菲律賓等國
發展推動法 (Space Development
司要進行火箭試射,發現除了發射
也不落人後。與其它國家相比,臺
Promotion Act)」。
場土地使用的問題外,也意識到臺
灣在國家太空法的進展,確實是相
灣發射火箭竟無法可管。想要用現
對落後。
綜觀各國制定國家太空法的目 的,不外乎以下幾點:
行法律來規範此一太空活動,都會 遭遇到有所不足或甚至窒礙難行的 地方,這更顯現出臺灣有關太空法 立法議題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國家太空法的類型與 立法目的 各國的國家太空法型態不一而 足,但是大體上來說可以歸納分成
臺灣太空計畫30年
「基本法、活動法與組織法」三種
相關立法卻還在新手階段?
類型。
臺灣自1991年開始展開第一期國
基本法主要針對一個國家在太
家太空計畫至今已將近30年,在科
空發展的原則性以及架構性,以日
技發展為主的情形下,有關「國家
本的「宇宙基本法」為代表;在活
太空法」的議題一直沒有受到太多
動法方面,主要是各國進行太空活
關注。直到2013年,前文化部長、
動,特別是衛星發射的相關規範以
時任立委鄭麗君要求國科會(現科
及損害賠償規定,如美國的「商
技部)針對國內缺乏太空法、太空
業太空發射法(Commercial Space
政策等相關研究提出報告,國家太
Launch Act )」以及紐西蘭的「外
空中心才委託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
太空與高空活動法案(Outer Space
究所教授黃居正執行相關研究。
and High-altitude Activities Bill)」;
宣示政府與私人的太空活動 遵循國際太空法的規範 為維護全人類在外太空的共同利 益,聯合國在1967年開始陸續訂定 五部國際太空法,首先是關於各國 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與 其它天體活動)所應遵守原則的條 約,又稱「外太空條約(Outer Space Treaty)」,該條約僅有17個條文, 卻是所有國際太空法的基礎,宣示 了人類太空活動的基本原則(表 一)。而國家制定國家太空法的一 個重要目的,就是對國際宣示該國 不論是政府或是私人的太空活動, 都將依循國際太空法的規範。
國家太空法的立法並不是一個全
而組織法,則主要賦予太空組織的
新的議題,早在人類進入太空時代
法源依據明定其職權等,如加拿大
建立國家在商業∕民用太空
之初,一些國家就開始制定了相關
的「加拿大太空署法案(Canadian
活動法律的確定性與可預見性
法規。到目前為止,全球超過30個
Space Agency Act)」與義大利的
太空活動(特別是火箭發射)
國家已經或正在制定各式符合自己
「義大利太空署設置條例(Law on
具備一定的風險性,對此,國家或
國家需求的太空法規,先進太空國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talian Space
商業活動需要有一套遊戲規則來規
家,如美國、日本與法國已建立自
agency)」等。當然也有國家進行
範。透過國家太空法的立法可降低
己的太空法體制,一些新興太空國
綜合性的立法,像是韓國的「太空
法律的不確定性,有助於相關產業
SciTech Reports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重磅快評
表一:人類太空活動的基本原則範疇。 項目
原則
說明
1
共同利益原則
無論經濟或科學發展程度如何,探索和利用外太空應考量所有國家的福利。
2
自由探索和利用原則
3
不得據為己有原則
不得透過提出主權,以任何方式把外太空據為己有。
4
限制軍事化原則
不可在地球軌道及天體外放置或部署任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5
援救太空人的原則
6
國家責任原則
各國的太空活動,無論由政府部門或非政府部門進行,均應承擔國際責任。
7
對物體的管轄權和控制權原則
對於發射至外太空的物體,登記國對其仍保持管轄權和控制權。
8
太空物體登記原則
9
保護空間環境原則
10
國際合作原則
各國應在平等的基礎上,根據國際法探索和利用外太空,並可自由進入天體的任 何區域。
在太空人發生意外事故、遇險或緊急降落時,應給予一切可能的援助,並盡快安 全地交還給發射國。
所有進行太空活動的國家,均同意在最大可能和實際可行的範圍內,將活動的狀 況、地點及結果通知聯合國秘書長。 太空活動不應使外太空遭受有害污染,並避免引入地外物質,使地球環境發生不 利的變化。 各國從事太空活動應進行合作互助。
5
6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的良性發展。
臺灣需要怎樣的國家太空法? 考量臺灣太空發展的現況與未來 發展性,筆者認為臺灣的國家太空 法應至少處理以下三個部分:
科技報導
重磅快評 務,以上種種事務都不是單一部會
查,發射時的安全程序與發射場管
可以處理的。因此未來的國家太空
制措施,以及發射後若發生事故的
法應明訂一個具備跨部會的太空決
調查工作、相關損害賠償等皆應到
策組織,整合國內各項太空資源,
位。而以上工作,皆需要在未來的
以發揮最大的戰力支撐國內的各項
國家太空法制定相關規範。
發展。另外,也要確認一個單位作 為太空活動的管理機構,以避免現 階段國內火箭發射等太空活動三不
完備臺灣各級太空組織
管或是互推皮球的局面。
及協調各個與太空相關部會的決策
太空科技具備軍民兩用的特性, 所以許多國家皆視太空產業是一
一般而言,太空組織可以分成負 責擬定國家太空政策、太空計畫以
完善太空產業發展環境
個國家重要的戰略產業。唯太空
健全太空活動相關規範
組織,負責管理各項太空活動,包
太空活動包含衛星發射載具、
括衛星發射、衛星登記的管理組織
高高度(high altitude)探空火箭
以及負責各項太空科技研發的科研
或衛星發射等。對此,除了需要依
組織。
據「登記公約」的精神建立一套國
目前,臺灣只有國家太空中心負
家登記制度外,由於衛星發射載具
責衛星研製,而沒有太空管理組職
以及探空火箭發射具備一定風險,
以及明確的太空決策機構。太空領
為了保障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同
域不僅只有技術的發展,也包含國
時兼顧國內太空火箭事業的發展,
防國安、經濟發展、外交合作等事
發射前的備便(readiness)技術審
產品,不論是衛星、火箭或是其元 件,從開發到最後商品化的研製週 期長。此外,由於當中倚重系統工 程的實踐,重視可靠度與成功經驗 (heritage),需要資本與技術密 集的投入,且有許多失敗的風險, 所以進入門檻高,但是一旦成功進 入,附加價值極高。為鼓勵民間廠 商或是新創廠家投入太空產業的發 展,未來的國家太空法也應效仿 「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精神, 包含各項鼓勵或獎補助措施的規 定,以進一步促進臺灣太空產業的 發展。
結語 有關臺灣「國家太空法」立法的 進度,據聞目前立法委員蘇巧慧已 經提出「太空發展法」的版本,唯 行政部門遲遲沒有提出相關版本。 期待行政院能儘快主動提出太空活 動法等相關草案,讓臺灣加速完成 國家太空法的立法程序,為太空發 展奠定可長可久的基礎。 (Pexels)
SciTech Reports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焦點話題
7
What is WHO? 臺灣與WHO的73年分合史(下) 楊予安/臺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簡瑋廷/臺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邱亞文/臺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主任暨教授。
《科技報導》461期,筆者群介 紹了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自1948年創 立,至1972年因中華民國(臺灣) 與中國代表權之爭,我國退出聯 合國及相關組織,約莫25年間的 「熱戀蜜月期」;以及1972年退出 至1997年,第二個25年間,我國與 WHO關係卻降至冰點的「分手冷戰 期」。 本篇將接著介紹臺灣自1997年開 始努力躋身世界醫療衛生體系的奮
(Flickr-Marco Verch 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 and Speaker, https://flic.kr/p/2fLTTTE)
鬥歷程。 觀察員的意願外,也透過友邦在
策動友邦在WHA提案,派遣由衛
WHA正式提案邀請我國以觀察員身
生署長所領導的行動團在WHA會
分參與,我國更積極在WHO所重視
議期間前往日內瓦;雖然在中國動
熱臉貼上冷屁股
的各項議題、醫療衛生治理標準上
員親中國家的反對下,該案連列入
1997年,H5N1禽流感疫情相繼在
主動推行,務求與其同步。
議程都被否決,但國際支持聲浪有
1997~2009努力復合期:
中國及香港爆發,我國意識到被排
儘管頻頻釋出善意,WHO秘書
逐漸成長的趨勢,美國總統布希
拒於全球防疫網絡與衛生體系的危
處及幹事長囿於25.1號決議等法理
(George W. Bush)簽署眾議院428
機,開始透過各種正式、非正式管
因素和「一個中國」原則,多抱持
號支持我國成為WHA觀察員的法
道嘗試與WHO接觸。當時,除時任
謹慎態度,甚或不予理會。2000年
案、重量級國際非政府組織,包括
外交部長蔣孝嚴(時為章孝嚴)代
5月,代表民進黨參選的陳水扁當
世界醫師會、歐洲醫師會理事會相
表致函WHO幹事長中嶋宏(Hiroshi
選總統,我國完成首次政黨輪替,
繼通過支持我國成為WHA觀察員
Nakajima)表達盼成為世界衛生大
推動參與WHO更顯熱切,甚至在
的決議等,都是臺灣這段期間努力
會(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
行政院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年年
的軌跡。
8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焦點話題
2002年底,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疫情自中國廣東省爆 發,迅速蔓延至全亞洲,全球共有超過8000人感染、 近800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300億美元。作為新興傳 染病,全球在當時對SARS幾無所知,致病機轉、傳 染途徑皆不明,謠言四起、人心惶惶。臺灣在2003年 3月14日出現第一例SARS確診病例,立即主動多次 向WHO通報,更同時向WHO幹事長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夫人、WHO傳染疾病局負責人 賀曼(David L. Heymann)及西太平洋區幹事長尾身 茂(Shigeru Omi)等表達我方尋求協助的迫切,我 國政府向WHO連續發出5封求救電子郵件,遲至3月 底才終於接獲WHO的回應,5月3日才有WHO專家抵 臺提供協助。更令人感到挫折的是,WHO針對我國 詢問SARS相關資訊及檢驗試劑的要求,均以「向北 京拿」作為回覆。最終SARS在我國共造成346人感 染,其中73人死亡,在全球僅次於中國和香港,也 是最晚被WHO自疫區除名的地區之一。若WHO能更 早對我國伸出援手或即時提供疫情相關資訊,或能 降低疫情的嚴重程度。 2003年WHA,因SARS疫情影響,國際社會深切認 知到,面對傳染病亟需全球共同行動,也凸顯了提案 邀請我方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的正當性,但當時 中國副總理吳儀卻在會中發言:「我嚴正指出,邀請 臺灣參與WHO於法不符、於理不容、於情不合!」 並動員多達27國發言反對我案,最後會議主席以該案 無共識,裁示不列入議程。會後,我國媒體於場外針 對SARS疫情向中國官員大喊:「你們聽到臺灣2300 萬人的需要嗎?」時為中國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大 使的沙祖康回頭表示:「早就給拒絕了!沒聽到大會 做的決定嗎!誰理你們!」其蠻橫態度透過新聞及網 路的播送,成為臺灣人SARS疫情中最不堪的回憶。 而中國的大動作不僅於此,2005年5月他們更與 WHO秘書處秘密簽訂了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內容以「中國台灣」稱呼
SciTech Reports
我方,並嚴格限制了WHO和臺灣的 交流,臺灣代表參加WHO辦理的技
焦點話題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9
歷史補給站
術性會議,必須在五週前告知中國
2009 年至 2019 年底,我國受到 MOU 的箝制,所申請 187 場技
在日內瓦代表團,並由中國決定可
術性會議中,僅有 57 場獲准參加,七成以上被拒於門外;部分
與會之臺灣代表,WHO更會邀請中
獲准參加的會議可能在數天前才接獲通知,如 2019 年 2 月 21
國專家出席有臺灣代表的會議。
日,WHO 在北京召開的北半球季節性流感疫苗選株會議,直到 開會當天凌晨我國才收到通知,以致無法即時派員與會。中國
2009~2016獲准參與期: WHA觀察員夠了嗎? 2007年,香港籍的陳馮富珍
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宣稱:「沒有人比中國中央政府更關心臺灣 同胞的健康福祉!」WHO 聲明則指出:「WHO 在數十年間, 與臺灣衛生當局維持密切的技術交流!」如今看來格外諷刺。
(Margaret Chan Fung Fu-chun,圖 二)在中國的推薦及支持下以一 票之差險勝,當選WHO幹事長。 2008年,代表中國國民黨的馬英 九當選總統,臺灣二度政黨輪替; 同年年底,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胡 錦濤提出「胡六點」,聲明只要在 「一中原則」下,不干預臺灣參與 國際活動。2009年1月,臺灣便獲
底,臺灣更首次收到了來自陳馮富
在。」WHO發言人應媒體詢問時亦
珍的邀請函,邀請馬英九政府以中
稱:「未發函邀請臺灣參與WHA係
華臺北為名、觀察員的身分參與
因兩岸無諒解。」
WHA,自2009~2016年共持續了八
WHA觀察員依WHO的規定,
屆,葉金川、楊志良、邱文達、蔣
不具選舉及投票權,亦無權擔任
丙煌、林奏延等五位歷任衛生署長
WHO相關職位,需經WHA主席、
/衛福部長均曾站上日內瓦萬國宮
WHO幹事長邀請,或通過大會投
准以「臺北聯絡點(Contact Point
的講台發表演說,分享我國的醫療
in Taipei)」的名義加入IHR,4月
衛生成就。
票決議,才得以出席大會及其它委 員會;會中若要發言,亦需WHA
2016年5月,蔡英文總統甫當
或委員會同意,且僅能取得非機密
選,正值新舊政府將交接之際,
性或幹事長認可的相關文件。相較
WHO的態度就開始產生微妙的變
於正式會員,觀察員身分的受制於
化。除了相較往年延遲至最後一刻
人,加上2005年惡名昭彰的秘密
才發出邀請,邀請函更首次加註
備忘錄,無疑是雙重緊箍咒,讓臺
「基於聯合國2758號決議、WHA 25.1號決議,及其所反映的一個中 國原則(One-China Principle)」 等字句,而這封警告意味濃厚的邀
灣在全球衛生場域處處掣肘、頻頻 碰壁,許多學者也對臺灣這八年的 WHA觀察員經歷不禁有「船過水 無痕」之嘆。
請函,也是我國最後一次收到來自 WHO的邀請。2017年,國台辦發 圖二:曾在中國推薦下當選 WHO 幹事長 的陳馮富珍,現為中國清華大學萬科公共 衛生與健康學院院長。(By World Economic Forum, CC BY-SA 2.0, Wikimedia)
言人安峰山在記者會上表示:「由
2016~2020絕處逢生期:
於民進黨政府拒承認九二共識,因
COVID-19是臺灣的轉機嗎?
此臺灣參與國際會議的基礎不復存
即便WHO在中國因素干擾下,
10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焦點話題
2017起連續三年均未邀請臺灣參
績,與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並
標的UHC,對臺灣來說已是現在進
與WHA,但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仍
駕齊驅;英國《經濟學人》(The
行式。
年年率領「臺灣世衛行動團」在
Economist)雜誌曾在「世界健康排
2019年底, COVID-19疫情自
WHA會期間前往瑞士日內瓦,與
行榜(Worldwide Health Rankings)」
中國湖北省武漢爆發,並迅速蔓
全球醫衛專家於場外進行了上百場
將臺灣評比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瑞
延全球。至2020年3月11日,WHO
的雙邊會談,亦針對「消弭健康不
典;2019年,《執行長世界雜誌》
宣布將COVID-19疫情警戒等級
平等」、「慢性病的智慧照護」等
(CEOWORLD)的「健康照護指數
升至最高的第六級「全球大流行
臺灣表現優異的主題舉辦專業論
(Health Care Index)」評比中,
(Pandemic)」,COVID-19已傳播
壇,分享臺灣的醫衛成果,希望向
將臺灣名列世界第一。以上這些
114國,造成全球超過11萬8千人感
全球證明「Taiwan Can Help」,臺
事蹟絕非浪得虛名,「Taiwan Can
染,逾4300人死亡;截至4月底,
灣不應也不能被排除於全球醫療衛
Help」亦絕非自吹自擂的口號,被
全球感染人數近300萬,近20萬人
生體系之外。
聯合國及WHO列為2030年全球目
死亡。有了2003年SARS的慘痛教
2015年,聯合國成立70週年之 際,世界領袖們齊聚紐約UN總部, 舉行「聯合國發展高峰會」,公布 了17項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作為 未來15年(至2030年)的全球發展方 針。醫療衛生方面,SDGs以「全民 健康覆蓋(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UHC)」作為最核心迫切的目標, 因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 情而備受爭議的WHO幹事長譚德塞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於2017年競選時其實就是以UHC作 為主要政見。 顧名思義,UHC指的就是所有 人均能取得基本所需的醫療服務, 且不會因病致貧。臺灣自1995年 實施全民健保至今,納保率高達 99.9%,醫療保健支出占GDP百分 比僅6.1%,是全球最低的國家之 一,但在評估醫療衛生表現的全 民健康覆蓋服務涵蓋指數(UHC Index)上,臺灣卻有高達86的成
圖三:總統蔡英文接見衛福部長陳時中所率領的「臺灣世衛行動團」。(總統府)
SciTech Reports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焦點話題
11
訓,臺灣目前在對抗COVID-19疫情
案,有效化解危機。」又讚揚臺灣
洲、紐西蘭等理念相近國家的輪番
的表現亦稱得上是可圈可點,《美
政府「超前佈署、每天召開記者會
發言支持,是多年來支持聲浪最盛
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專文分
向民眾公開說明疫情、簡要傳達正
的一次。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
析中指出:「臺灣迅速動員確認個
確醫療訊息,適時、準確且透明地
太小組主席與其他六名參議員,更
案、防堵疫情、分配必要資源,並
傳遞疫情資訊,讓民眾安心。臺灣
聯名致函WHO幹事長譚德塞,敦促
運用全民健保和入出境資料追蹤個
彰顯了一個社會應如何迅速因應危
WHO邀請臺灣成為WHA觀察員。
機、保護全民利益,堪稱典範。」 正值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
圖四:對抗 COVID-19 臺灣不僅在醫療公 衛方面展現出過人的實力,產業方面亦不 惶多讓,臺灣製造的口罩已達單日近 2000 萬片的產量。(總統府)
結語
的此刻,臺灣被排除於WHO等國
COVID-19毫無疑問是自1980年
際組織之外的議題再度受到關注。
代愛滋病(HIV/AIDS)以來最嚴
WHO於2020年2月3日至8日召開
重的全球傳染病,已然超過2002年
的第146屆執委會中,獲得史瓦帝
的SARS及2009年的H1N1新型流感
尼、巴拉圭、瓜地馬拉、海地、宏
疫情。而經過本次疫情,WHO在
都拉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全球衛生治理的角色亦勢必發生天
諾魯、馬紹爾群島等8個友邦,以
翻地覆的改變,短期內雖然仍無任
及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澳
何組織能取代其武林盟主的地位,
12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焦點話題
表一:中華民國(臺灣)與WHO各階段關係統整。
年份
階段
說明
1948~1972
熱戀蜜月期
我國為WHO發起人、創始國,正式會員。
1972~1997
分手冷戰期
因UN中國代表權之爭而退出,幾無往來。
1997~2009
努力復合期
我國積極希望加入,策動友邦提案及宣達。
2009~2016
獲准參與期
獲WHO幹事長邀請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
2016迄今
絕處逢生期
再度被WHO拒於門外,期能化危機為轉機。
但國際政治瞬息萬變,對WHO來
全球衛生的範疇廣褒,除了WHO
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臺灣需要
之外,臺灣還有什麼可以發揮的舞
WHO,WHO也絕對需要臺灣。至
台?下篇我們將更深入探討臺灣參
於臺灣是否能化此全球衛生危機為
與全球衛生事務的不同管道及短、
國際參與的轉機,則有賴政府及全
中長期策略,敬請拭目以待!
民的共同努力。
延伸閱讀
1. 邱亞文,《世界衛生組織:體制、功能與發 展》,第二、三、四、十、十一章,財團法 人臺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臺灣聯合國研究中 心,2008年。
2. 邱亞文,〈世界衛生組織的發展與挑戰〉,《國 際衛生》,第五章,華杏出版社,2012年。
SciTech Reports
焦點話題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13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新冠病毒疾病疫苗一定有解 張家榮/瑞寶基因研發處∕國際事業處副處長。
2019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
傳播的能力,讓疫情控制在各國醫
在服務於動物疫苗公司,發現禽畜
的快速散播及流行,影響了世界各
療能量所能承受的範圍內,才能讓
甚至到寵物,國內外都已有能對抗
地的人們。它迫使邊界關閉、城市
世界恢復如常。
冠狀病毒的商業化疫苗可供使用。
封鎖、學校與各公開場所主動關
在獸醫畜牧界,冠狀病毒往往也對
閉,並損害全球經濟、考驗人性,
動物的健康及產業經濟造成嚴重損
甚至影響到原本地球村的運行模 式。及時開發新冠肺炎疫苗是全球
借鏡動物冠狀病毒疫苗的
失,故使用疫苗來防控冠狀病毒,
成功經驗
是常見且必要的手段。
的當務之急,建立較高水平的社區
筆者從求學到業界,對COVID-19
以臺灣為例,使用在蛋雞上的鳥
(畜群)免疫力可降低病毒大流行
所屬的冠狀病毒並不陌生,尤其現
傳染性支氣管炎(Avian Infectious
新冠病毒疾病大爆發,全球各地科學家也正如火如荼地研製疫苗,盼能趕緊讓疫情降溫。此為示意圖。(PIXNIO)
14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焦點話題
Bronchitis Virus, IBV)不活化疫苗
展示這種抗原,使其保持著原
對成熟,較容易量產;載體疫苗和
(外商及臺廠)、使用在肉雞上的
始天然預融合棘蛋白的表面輪廓
核酸疫苗最適合提高研發速度進入
鳥傳染性支氣管炎減毒疫苗(外商
和化學性質,將可保留引發高質
人體試驗,四類疫苗有各自的優點
及臺廠),以及貓傳染性腹膜炎
量中和抗體反應所需的表位。但
也有各自的瓶頸。
(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
是,具有中和能力的免疫球蛋白G
從下頁表一可看出,原本就有
FIPV)減毒疫苗(美商Zoetis)皆
(immunoglobulin G, IgG)及免疫
從事冠狀病毒研究的學研單位與生
可合法販售使用。
球蛋白A(IgA)免疫效期不長,因
物製藥公司,利用學術單位的疫苗
豬流行性下痢病毒(porcine
此,可透過疫苗佐劑(adjuvant)的
生產平台,並結合生物製藥公司符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在
精心設計補強不足,如誘導CD8+T
合法規的量產能力,是快速應變新
2013年於歐美及亞洲發現新興流行
細胞並驅動CD4+輔助型T細胞(T
興疾病的良好模式。此外,歐盟及
株,造成全球養豬業嚴重損失,高
helper cells, Th)的免疫反應。佐劑
美國等也都提出新冠肺炎緊急彈性
致死率也導致豬價上揚。迄今,新
不僅可用來提高基於蛋白質的疫苗
法規,加快了表中所述的一些疫苗
興豬流行性下痢病毒在亞洲仍然猖
誘導的抗體反應強度和持久性,還
開發進度,在半年內從無到有,並
獗,目前唯日韓大廠有製造此一疫
可以影響源自T細胞的細胞因子模
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如美國藥廠
苗,但亞洲市場評價不一,臺灣目
式,從而調節免疫反應。
莫德納(Moderna)與美國國家衛 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前也尚無PEDV疫苗可用。筆者服 務公司已與臺灣大學等研究單位合
新冠疫苗開發,
NIH)的mRNA疫苗mRNA-1273已
作開發新穎豬流行性下痢病毒不活
百家爭鳴亦或定於一尊?
經進到臨床一期,美國藥廠輝瑞 (Pfizer)與德國BioNTech合作的
化疫苗,目前已經過優良製造作業
疫苗的開發通常需要數十年的時
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間,因此,若想在今(2020)年底
GMP)試製完成,將向主管機關申
甚至明年前獲得可大規模分發的已
請委託取代田間試驗,盼能早日取
批准疫苗,將是前所未有的一大挑
得藥品許可證,替臺灣畜牧產業解
戰。要達到此一目標需要疫苗生產
成試驗用新藥(investigational new
決問題。
平台、緊急應變或彈性法規,以及
drug, IND)的申請。
mRNA疫苗BNT162也在德國開始 執行臨床試驗,而美國生技公司因 諾維歐(Inovio)的DNA疫苗也完
從筆者自身以及產學界開發動
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PIC/S
載體疫苗在中國跟英國牛津大學
物冠狀病毒疫苗的經驗來看,對產
GMP)的生物製劑量產能力這三個
/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的
生中和抗體的任何疫苗提供結構正
關鍵互相配合。
團隊,也都開始執行臨床一期;不
確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至關
新的生產平台,配合基於結構的
活化疫苗的部份,中國北京科興中
重要。棘蛋白顯示在病毒表面,與
抗原設計,計算生物學、蛋白質工
維開始執行臨床一期、武漢生物製
細胞受器(receptor)結合後,將
程和基因合成可快速、精確地生產
品研究所已開始二期收案,但是依
進行重排並把病毒和細胞膜融合在
疫苗。目前,全世界正在競逐的新
據相關公部門估計,可能還需要一
一起,從而感染宿主細胞。因此,
冠病毒疫苗可分為傳統疫苗(減毒
年才可實現生產和疫苗的分發。其
棘蛋白是一種動態且亞穩態的蛋白
或不活化病毒)、載體疫苗、核酸
它針對COVID-19的90多種疫苗,全
質,具有兩個主要結構狀態(即融
疫苗及蛋白質疫苗四類(表一)。
球公司和大學的研究團隊也正在嘗
合前和融合後)。
傳統疫苗及蛋白質疫苗製造工藝相
試不同的技術,其中一些技術從未
SciTech Reports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焦點話題
15
表一:新冠肺炎疫苗類型與優劣。
傳統疫苗
載體疫苗
核酸疫苗
蛋白質疫苗
1. 可快速進入臨床 1. 法規上較容易配 優勢
合。 2. 量產容易。
試驗。
1. 可快速進入臨床試驗。
2. 利用無法複製的
2. 製造簡單,其中mRNA疫
病毒運送基因核
苗也沒有DNA和人體結
酸片段,較快誘
合的風險。
1. 量產容易。 2. 安全性高,可快速 誘發抗體反應。
發免疫反應。 1. 減毒疫苗有回毒 劣勢
或重組的風險。
人體免疫系統如產
1. 疫苗產品沒有前例可循。
2. 不活化疫苗有抗
生載體病毒抗體,
2. 需要包覆RNA或DNA的載
體依賴性增加感
會拮抗疫苗反應。
體,有量產上的困難。
染疑慮。 • 減毒疫苗:
代表性 產官學
美國Codagenix與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
印度血清研究所
事科學院康希諾生
• 不活化疫苗:
物、英國牛津大學
中國北京科興中
阿斯特捷利康、美
維、武漢生物製品
國嬌生
研究所
1. 進入臨床試驗慢。 2. 只有部分抗原,誘 發的免疫反應可能 不足。
• mRNA疫苗: 美國莫德納與美國國家衛
臺灣高端(美國NIH)、
生院、德國BioNTech 與美
臺灣國光生技、法國
國輝瑞
賽諾菲與英國葛蘭素
• DNA疫苗:
史克、美國Novavax
美國Inovio
在許可疫苗中使用過,也已開始在
場主要由輝瑞、默克(Merck)、
模式動物中進行測試。傳染性疫苗
英國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主要以預防為主,施打在健康的人
GSK)、法國賽諾菲(Sanofi)、
身上,故其產業思維跟一般新藥有
美國嬌生(Johnson & Johnson)、
所不同,對於安全性的要求更勝於
阿斯特捷利康等大廠壟斷。在此前
一般新藥。
提下,可預見的是新冠肺炎疫苗前
臺灣在此次新冠肺炎大流行時,
此外,由於國安與公衛的考量,
期會有不同生產平台在安全性跟效
成功地守住疫情,甚至目前行有餘
各國政府皆會介入疫苗的訂價,也
力互較長短,但隨著公部門、科學
力,還可以用經驗跟防疫能量幫
使得疫苗價格並非完全由市場決
家與醫師對新冠病毒越來越瞭解,
助其它國家。在新冠肺炎疫苗開發
定,且恐導致回收緩慢或效益不等
會聚焦在效力與安全性較先獲得驗
上,臺灣可以扮演的角色為何?筆
比,這讓疫苗產業需投入的金額不
證的兩、三個生產平台量產,新冠
者認為,因著臺灣特殊的國際地
亞於新藥開發。目前,全球疫苗市
肺炎疫苗的藥證也很有可能落在上
位,在新冠肺炎或其它新興傳染病
述全球大廠間。
Can Taiwan Help ? 臺灣在疫苗開發上的定位
16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焦點話題
科技報導
疫苗的議題上,我們需從國安角度
調及防控上取得優異的表現。但
病毒不分國籍、人種或是政治傾
切入,「先自救、後救人」。疫苗
鮮少人知道的是,因2003年爆發
向,相信這次新冠肺炎病毒不啻給
廠是否要從無到有開發新冠肺炎疫
SARS之故,國科會(現科技部)
世界一家一記重擊。《孫子兵法》
苗或引入新技術開發,各家有各自
及衛生署(現衛生福利部)皆有提
〈九變篇〉有云:「故用兵之法,
的本益比評估;反而政府應補助或
撥經費專案補助中研院、國衛院以
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
補貼國內具有上述四大類不同疫苗
及一些大學等學術單位進行相關研
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如
生產平台的PIC/S GMP生物製劑
究,可惜SARS雖來得兇猛卻去得
臺灣可在原有SARS及COVID-19
廠,以因應必要之時可徵召產線生
也快,過往研究的成果戛然而止。
的良好基礎上持續前進,做到料
產戰備需求疫苗使用。至於能力足
所幸傳承得宜,當初的年輕研究人
敵(病毒或病菌)機先而做下防
夠的廠家,可以取得原廠授權代
員及學生,半數在目前臺灣產官學
範,相信我們不需要問「Who can
工,如此一來,若原廠無法供貨或
界成為一方碩彥,才能在此次新冠
help Taiwan?」,而可以自信的說
供貨不足,也才有能量啟動緊急授
疫情威脅下,試劑、疫苗與藥物國
「Taiwan can help WHO!」
權,不僅滿足疫苗自給率,也可供
家隊一呼百應、緊急成軍。故建議
應他國。
政府單位應有固定預算進行人、畜
臺灣因2003年對於SARS的防疫 經驗及教訓,17年後在新冠肺炎疫
新興傳染病病原基礎研究、演化及 流行病學防控。
SciTech Reports
生醫先鋒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17
CRISPR基因編輯專利戰後 生技產業的下一步怎麼走? 陳淵銓∕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物化學博士。
隨著CRISPR 〔註一〕 專利申請案
California, Berkeley, UCB)的道納
方面,歐洲專利局(European Patent
數量漸增,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生物
(Jennifer Anne Doudna)團隊間
Office, EPO)的決定恰好與USPTO相
科技公司或藥廠利用該技術生產農
對專利的爭奪。
反,宣布由道納與德國馬克斯普朗
工產品或醫藥品,相關公司也紛紛
道納團隊於2013年3月15日提出申
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夏
成立,有些甚至已在美國那斯達克
請,而張峰團隊於2013年10月15日
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
(NASDAQ)股票市場公開上市,
提出申請,但因花費大筆經費使用
團隊申請的CRISPR/Cas9技術獲
產品陸續上市,企業前景十分看
優先審查服務(fast-track review),
得歐洲的廣泛專利權授權,他們
好。由於CRISPR在臺灣尚處於基礎
故早於道納團隊、於2014年4月便獲
在2017年3月23日收到EPO的專利
研究階段,僅有少數公司實際用於
得了美國專利商標局(United States
核准預先通知(intention to grant
生產製造,大多仍為代理商,發展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USPTO)
a patent),這項專利廣泛涵蓋了
仍在起步階段,但隨著技術愈發成
核准專利。然而道納團隊認為,張
CRISPR/Cas9技術在細胞外與細胞
熟並在國內生根,應用範圍越來越
峰團隊的CRISPR/Cas9技術與他們
內環境的應用,其中包含原核細胞
廣,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專利申請案
申請的專利重複,向USPTO專利審
(prokaryotic cell)及真核細胞。
會越來越多,相關產業也會陸續成
理暨訴願委員會(Patent Trial and
立。在此,筆者特以CRISPR著名的
Appeal Board, PTAB)提出專利牴觸
專利爭奪案為引,帶讀者一窺這項
(interference),在歷時多年的往
兩家機構的判決結果看似衝突,
技術在企業上的發展脈絡。
返辯論後,USPTO於2017年2月判
但倘若最終的結果是道納團隊擁有
決牴觸不成立,並將CRISPR/Cas9
運用於所有細胞的CRISPR專利,
技術應用於真核細胞的專利權判給
而張峰團隊擁有運用於真核細胞的
張峰團隊。
專利,那麼,從今以後想要使用
一場CRISPR技術的專利爭奪 在國外,有關CRISPR專利權的爭
判決背後的社會影響
議相當多,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
看起來,CRISPR在美國的專利
CRISPR的企業可能必須向雙方都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歸屬爭議暫時落幕,然而仍存在
取得授權才能進行。因此,這個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布
許多爭議,如美國洛克菲勒大學
CRISPR的重大專利爭訟案是世界
羅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
(Rockefeller University)認為他們
性的,對於雙方的市場影響及授權
張峰(Feng Zhang)團隊和加州
在發明CRISPR的過程中有貢獻,
合作方式是值得關注。基因治療的
大學柏克萊分校(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卻被排除在專利擁有者之外。另一
進步越來越快,最近在治療愛滋病
18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生醫先鋒
科技報導
與癌症都有突破,若可成功採用
成一門生意後,各大學及研究機關
化模式,與臺灣成立技術轉移中心
CRISPR技術於基因治療,對人類
忘卻追求公共利益的重要目標,甚
的形式並不相同。美國學研單位進
帶來的影響與價值將相當龐大,雖
至為社會帶來爭論及撕裂。此外,
行技術轉移的目的,是基於公眾利
然專利爭議仍未完全解決,但依然
專利的申請雖然提供了研究人員開
益使得產出的技術能夠快速普及
不阻礙他們將基因治療商業化的腳
發CRISPR新技術或新產品的誘因,
和實際應用,大多採取代理人公司
步。
並保護發明者的智慧財產權,但有
(surrogate company)模式,亦即
這些專利爭奪戰的發生,可能
關新式治療方法的專利價位較高,
由學術研究單位及主要研究人員共
造成研發者因保密因素而不願對外
使得研究人員的研發工作著重於有
同成立代理人公司,並將學術研究
利可圖的疾病適應症藥物,而非公
單位的研發成果授權私人公司商業
共衛生的維持和大眾的利益,大量
化經營。如此一來,私人公司就可
發表或與他人交流研究成果,造成 這個技術的進步歷程受到阻滯。雖 說技術日益發展成熟,應用範圍廣
的資源投入為少數人服務的領域。
找合作夥伴,學研單位則能透過持
泛,但獨家的技術轉移及證照授權 卻也引發智慧財產權持有者及各大 藥廠、生技公司的商業利益競逐。
擁有較大彈性開發商業化模式或尋
談美國的技術轉移模式 除了取得專利,技術轉移在產
有公司股份獲益並分散風險,而研 發人員也可享有較高的獲利。
研發CRISPR的公司越來越多,
業裡的影響也相當關鍵。美國在大
在美國從事CRISPR技術轉移的
規模也越來越大,但自從此技術變
學或學術研究單位的技術轉移商業
公司或機構,除了先前提到的布羅
SciTech Reports
生醫先鋒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19
20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生醫先鋒
德研究所,尚有道納所在的英特利
性,但也會造成倫理上的問題,特
已成功創造出新產業,造就許多
亞治療(Intellia Therapeutics)、愛
別是在人類生殖譜系細胞(germ
CRISPR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成立,
迪塔斯醫藥(Editas Medicine)、
line cell)的治療、生態環境的維
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及愛爾蘭
道納創辦的馴鹿生物科學(Caribou
護、商業利益的競逐及不良嗜好者
等歐美先進國家是主要的相關企業
Biosciences)、由夏彭提耶授權
的增加等問題。因此,專利持有者
發展地點,這些企業專注的領域各
CRISPR/Cas9專利的ERS基因
與證照持有者間常會規定一些特別
有不同。
(ERS Genomics)及CRISPR治療
的協議,防止這類問題發生。
首先,這項技術的應用在食品
(CRISPR Therapeutics)等公司,
舉例來說,目前持有最多CRISPR
業開創出一片天地,成功開發可抵
它們均為代理人公司且與專利持有
直接證照最多的公司之一,德國製藥
抗噬菌體感染的乳酸生產菌株,大
者關係密切,通常只進行技術轉
大廠拜耳(Bayer)集團旗下的農業
幅提升乳製品的產能,如優格和乳
移,實際的生產銷售則由規模更大
生物技術部門孟山都(Monsanto),
酪的生產。之後,該技術也在其它
的藥廠或生技公司(證照持有者)
與布羅德研究所一張有關非獨占性
食物領域有新的收穫,如美國農
負責。這些機構對於一般的應用,
用於農業的植物基因修飾證照,便
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通常採取非獨家的技術轉移及授
有達成協議以排除一系列的特別應
Agriculture, USDA)於2016年批准
權,如研究工具、農工產品、食
用,包括不得執行基因驅動(gene
第一個CRISPR編輯的有機體,並
品、實驗動物或藥品開發等,但涉
drive)將特定的變異基因偏向性
被改造成耐褐變的白色蘑菇。另
及人體治療的部分,則通常採取獨
的快速遺傳給下一代、不得開發不
外,生物技術公司益爾得生物科學
家的技術轉移及授權。
孕的終結者種子(sterile terminator
(Yield Bioscience)於2018年獲得
雖然有關CRISPR專利歸屬及產
seed)使得農民每年必須購買新種
CRISPR植物亞麻籽油(假亞麻)
品授權生產仍有頗多爭議,特別是
子而增加其財務負擔,以及不得執
的批准並用於製造植物油和動物飼
有關人體治療的部分,但預期爭議
行可直接導致菸草商業化生產的研
料,這些都是CRISPR在食品科技上
各方會有妥協的趨勢,如將CRISPR
究以避免吸菸者增加。而愛迪塔斯
大放異彩的經典案例。
獨家授權的證照限制在特定的基
醫藥與布羅德研究所也達成協議,
因、增加產品製造者間的競爭至最
不因任何目的而使用CRISPR技術修
大、促成專利權限制鬆綁及各競爭
改人類生殖母細胞或胚胎,或者修
者進行證照交換(cross license)以
改動物細胞以商業化生產適用移植
及鼓勵研發者、專利持有者和產品
於人類的器官。
製造者分別達成合理分配利益的協 議等。
這些加諸於證照持有者的限制有 助於填補立法者尚不及反應的灰色 地帶,有助於避免CRISPR技術快速
從倫理問題衍生的證照限制
發展所造成的倫理風險。
編譯動、植物或微生物基因,以產 出所需特性的家畜、農作物或大量 生產酵素,甚至能製作「基因轉殖 動物」以研究疾病及開發藥物的動 物模式。與遺傳性疾病相關的基 因治療,目前也正在研究中或已 進入臨床試驗,如鐮刀型貧血症、 地中海型貧血症、裘馨氏肌肉失養 症和囊腫性纖維化等。此外,近年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就是 研發工作背後的倫理議題。確實,
之後,CRISPR更進一步應用於
CRISPR企業發展的態勢
亦有研究透過CRISPR製作誘導性
CRISPR技術可以增加人類對細胞
即便有許多待解的倫理問題,
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及生物體進行「基因操控」的可能
不可否認的是,CRISPR的發展
stem cells, iPSC)和嵌合抗原受體
SciTech Reports
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T),可用於細胞、基因或免 疫治療。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生醫先鋒
21
結語 CRISPR除成功而廣泛的用於基 礎研究外,已開始用於生產農工產
一般(非人體治療)產品的代理
品,並有潛力應用於生產醫藥品。
人公司,主要有布羅德研究所、馴
在國外,專利與證照的申請案逐年
鹿生物科學及ERS基因等,產品證
增加,藥廠與生技公司開始運用此
照通常直接由USPTO核發,產品的
技術生產各種產品,相關產業正蓬
製造則採取非獨家的技術轉移及授
勃發展中,但亦面臨或曾遭遇專利
權,如研究工具、農工產品等。而
爭奪、技術轉移限制或企業獨佔的
涉及人體治療產品的代理人公司主
挑戰。臺灣目前亦投入不少經費進
要有愛迪塔斯醫藥、英特利亞治療
行CRISPR相關的研究,面對此一席
及CRISPR治療公司,此種產品因技
捲全球的創新生物科技發展,相關
術層級較高、較多倫理考量且獲利
政策的推動應有前瞻性的規劃,以
較為豐厚,通常採取獨家的技術轉
解決專利申請、證照授權、技術轉
移及授權。
移及產業發展的問題。
〔 註 一 〕CRISPR 全 名 為「 常 間 回 文 重 複 序 列 叢 集(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是存在於細菌中的一
種基因。由於這類基因組中含有曾經攻擊過該 細菌的病毒基因片段,因此,細菌可透過這些 基因片段來偵測、抵禦相同病毒的攻擊,並摧 毀其 DNA。
延伸閱讀
1. Cohen J, The birth of CRISPR Inc. Science, Vol. 355(6326):680-684, 2017. 2. Contreras JL, Sherkow JS, CRISPR, surrogate licensing & scientific discovery, Science, Vol. 355(6326):698-700, 2017. 3. Ferreira R, David F and Nielsen J, Advancing biotechnology with CRISPR/Cas9: recent applications and patent landscape,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 Vol. 45(7):467-480, 2018.
22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科技智財
人工智慧所完成的發明能申請專利嗎? 宋皇志∕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研發始於1950年代,絕非
界都沒有嚴肅面對此問題的心理準 備,直到……
嶄新的概念,但由於電腦運算能力
申請人依指示於2019年7月24日 呈報兩件專利申請案的發明人皆為 「DABUS」,這是由塔勒所開發的
的不足與機器學習數據的欠缺,人
由人工智慧所完成發明的
AI。人工發明家計畫的成員宣稱,
工智慧的發展始終乏善可陳。2016
專利申請案
這兩件發明是由DABUS所獨立完
年,英國Google DeepMind開發的AI
由一群專利律師所組成的人工
成,並無自然人符合專利法所規定
圍棋軟體AlphaGo以4:1的絕對優
發明家計畫(Artificial Inventor
之發明人的資格。而塔勒則因擁有
勢擊敗圍棋世界冠軍李世 乭 ,世人
Project)於2018年10月17日與11
DABUS的所有權,是為DABUS的
才驚覺AI已非吳下阿蒙。近年來,
月7日各向歐洲專利局(European
「雇主(employer)」,因此在這
隨著電腦運算能力的大幅提升與機
Patent Office, EPO)遞交一件專利
兩件專利申請案列為申請人,如果
器學習數據的急速增加,AI的功
申請案,其專利名稱分別為「食品
將來這兩件專利獲准,則將成為專
能也越來越強,除了能畫圖、作曲
容器(Food Container)」與「吸
利權人。
外,AI也已能不假人類之手獨立完
引注意力的元件和方法(Devices
除了EPO外,人工發明家計畫也
成發明。
and Methods for Attracting Enhanced
同時就這兩項發明向美國專利及
有趣的是,AI所完成的發明算
Attention)」。這兩件專利申請案的
商標局(US Patent and Trademark
不算專利法的發明?能不能申請專
申請人是塔勒(Stephen L. Thaler)
Office, USPTO)和英國智慧財產
利?申請專利時能不能或該不該將
博士,但未記載發明人,於是EPO
局(United Kingdom Intellectual
人工 智慧列為發明人?自2017年
依據歐洲專利公約與歐洲專利公約
Property Office, UKIPO)提出專利
來,這些問題成為專利法學者茶餘
規則的規定,發函要求申請人於申
申請。很明顯地,人工發明家計畫
飯後消遣時的話題,由於尚無實
請日起算16個月內呈報發明人,否
選擇與當今國際上三大專利局直球
際案例發生,無論專利學界或實務
則直接駁回專利申請。
對決,以實際專利申請案逼迫專利
SciTech Reports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科技智財
23
局表態。究竟,人工智慧所單獨完
世皆然的標準。而歐洲專利公約規
法院發出挑戰。換句話說,EPO認
成的發明能否申請專利呢?
則也要求發明人欄位必須記載姓與
為申請人以公眾有知悉真實發明人
名,這兩件專利申請案的發明人僅
之權為由,爭執AI可以列名為發明
記載「DABUS」,並不符合規定。
人一事在程序上不成立,發明人的
此外,由於AI不具有法人格,因而
記載是否正確本就非EPO所關心的
沒有在專利申請案被列名為發明人
範疇。綜上理由,歐洲專利局於今
的權利。
(2020)年1月27日將兩件專利申請
申請人主張 應該准予專利的理由 申請人認為,歐洲專利公約 與歐洲專利公約規則僅要求專利 申請案必須特定發明人,並未規 定發明人僅能為自然人。今天, EPO要求專利申請案必須填寫發明 人的名與姓,豈非否決了「單名 (mononymous)」之人被列名發明 人的權利?申請人主張承認機器為 發明人,這是對機器所完成發明的 肯定,如果不承認人工智慧可以當 發明人,形同否決人工智慧所完成 發明的可專利性(patentability), 有違歐洲專利公約的規範。 再者,依據專利法的基本原則, 專利申請人必須詳實揭露發明人, 這兩項發明既然是由DABUS所獨 立完成,申請專利時便應誠實地向 公眾揭露,如此才符合專利法的精 神。由於申請人是DABUS的雇主, 因此可以合法從DABUS處繼受取得 專利申請權,如此說來,這兩件專 利申請案完全符合專利法的規定。
至於本件專利申請人是否可取得
案駁回。
專利申請權,EPO認為既然DABUS 沒有法人格,就無法與申請人簽訂 僱傭契約並受雇於申請人,縱使有 專利申請權也無法移轉給申請人。 針對可專利性的問題,EPO的回應 是,在專利申請文件中載明發明人 是形式要件,可專利性則是實質要 件,兩者的判斷相互獨立,不可混
結語 筆者對EPO的見解持保留態度, 認為不該以「法匠」式的思維來處 理AI發明能否申請專利的問題。 專利制度的根本精神在於,藉由專 利權的賦予換取發明人將其技術公 開,從而提升人類科技文明。如果
為一談。在專利審查中,形式要件
對AI所完成的發明,一概認為其不
的審查優先於實質要件,這兩件
得列名發明人從而駁回專利申請,
專利申請案是因不符形式要件而核
那以後AI所完成的發明就不會申
駁,根本未涉及可專利性的實質審
請專利,這些發明內容也就不會公
查。
開,公眾更將無緣知悉此類最新的
而關於「公眾有知曉真實發明人
科技發展。
之權」的議題,EPO則闡明,歐洲
我們究竟要不要鼓勵運用人工智
專利公約的法律架構確能符合對公
慧進行研發?是否要透過專利的賦
眾提供發明人資訊的目標,特別是
予來鼓勵運用AI進行研發?如果不
公眾得以在歐洲各國法院質疑發明
予專利,那應如何鼓勵AI研發?如
人的記載是否正確。雖然申請人認
果思考利用專利來鼓勵AI研發,應
為,當一項發明並無人為干預而純
如何記載發明人?這些議題,都考
由AI所完成時,如果申請專利時要
驗著專利法學者的智慧。
歐洲專利局否准專利申請案
求將發明人記載為自然人會掩蓋發
針對人工智慧能否在專利申請中
明是由AI所完成的事實,且有損於
列為發明人的問題,EPO認為歐洲
公眾利益,然歐洲專利局在進行形
專利公約雖未明文規定發明人必須
式審查時並不負責對發明人的記載
為自然人,但立法沿革顯示立法者
是否真實進行實質審查,公眾如認
認為發明人只能是自然人,這是舉
為發明人的記載有誤,應在各國的
24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精選好讀
誰發明了什麼?從生技研發案例討論 專利法中「發明人」的定義 滕沛倫/專利師。
歷史課本寫道「東漢蔡倫是造 紙術的發明人」、國語課本記述 「發明大王愛迪生」的生平。「發 明人」好像是個不需要說明,大家 就有共識的詞彙。然而,專利法上 究竟是如何認定誰才是真正的發明 人呢?隨著科技的演進,許多發明 都需要團隊、甚至跨國合作才能完 成,此時又該如何認定哪些人才夠 格作為發明人呢?
發明者的貢獻,需要證據說 話-從諾貝爾獎得主本庶佑 的研究成果說起 2018年,日本京都大學的本 庶佑(ほんじょたすく)教授憑 藉著在癌症免疫療法方面的研究 成果,獲頒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本庶佑博士發現PD-1/PD-L1免 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機轉後,將 相關專利轉讓給日本小野製藥 (Ono Pharmaceutical),進而開 發出PD-1抑制劑藥物──保疾伏 (OPDIVO)。OPDIVO在2014年
科技報導
SciTech Reports
精選好讀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25
26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科技人文
帶著AI應用走入人群的開創者─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 溫怡玲/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特助、《人工智慧在台灣: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挑戰》共同作者。
「現在世間苦,我們學術界要更
給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同事的最後一
代的精彩。
入世一點!」在2019新冠病毒疾病
則訊息是:「我們一定不會劃地自
走入學術界是陳昇瑋的選擇,因
(COVID-19)疫情洶洶來襲引發全
限!」電腦科學家、台灣人工智慧
為嚮往在學術界鑽研真理的自由。
球大恐慌的3月初,陳昇瑋這樣告訴
學校執行長、玉山金控執行長陳昇
儘管他以四年拿到臺大博士學位,
中研院科普平台《研之有物》的編
瑋在世雖短短不及44年,發光發熱
一畢業就獲聘到中研院資訊所擔任
輯團隊;3月底發生意外前,陳昇瑋
的一生,卻刻劃出屬於臺灣這個世
助理研究員,十年內發表超過130 篇論文,不到十年升等研究員拿到 終身聘,但他並不想一直待在舒適 圈。從電腦科學學者的角度出發, 觀察學術、產業與社會的急遽改 變,並且親自促成變革,是他從未 動搖過的使命感與人生實踐。
搭起人工智慧的產學橋樑 2012年後,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各應用領域爆 炸式的影響,在學術界的感受特別 深刻,他憂心的是,其它國家的進 行式或過去式,在臺灣卻是不知 何時可實現的未來式,特別是他 除了本身的學術研究,多年來就積 極跨界與政府及各方企業合作,臺 北市1999市民熱線、悠遊卡、臺北 圖一: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左)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出席台灣人工智慧學 校「南部智慧醫療專班」開學典禮。(行政院)
捷運、公車、ETC、Ubike、主計 資料、健保資料、氣象預報、電子
SciTech Reports
科技人文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27
學,不少首長及專家談了又談,從 其潛力、妙用,談到如何幫企業賺 錢,改造社會,以及如何成為臺灣 產業發展的契機,但就是沒什麼人 老老實實地分享他們做了什麼、怎 麼做、又造成什麼實質的影響。」 於是陳昇瑋有了創辦資料科學年 會的念頭。從2014年到2017年連續 四年,並在2017年同步舉辦台灣人 工智慧年會,成為臺灣在資料科學 /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的指標活動。 圖二:2014 年至 2017 年舉辦資料科學年會引領風潮。(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技術內涵的分享, 發票、電話通聯、電商買賣、交友
己來做,於是他從自己的學術專業
聊天、線上遊戲、交友社群、腦部
出發,決定成為一位入世的學者,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成為連結產業與學術界的橋樑。
imaging, MRI)、腎臟超音波、中 風病患復健、工廠自動化等種種跨 域的公共或私有數據分析,他通通 研究過。有人說他是全臺灣碰過最
四年五場大型會議,參加者超過 5000人,究竟為臺灣帶來哪些改變? 簡單說,建立「真技術」與「分
不再空談「大數據」,
享」的文化,是他原先設定的目
創辦年會集結各路好手
標,但因為在2017年帶領研究團
多產業界資料的學者,也因此與產
2014年創辦「台灣資料科學愛好
官學研各界都建立深厚的關係,當
者年會」,是陳昇瑋連結產學的一
然也有最貼近的觀察機會。
大步,也是臺灣資料科學及大數據
陳昇瑋所看到的是,臺灣學術
聊勝概念模糊的商業機密
領域凝聚能量的開始。
界、產業界都很認真創新,也不時
當時臺灣產業界最流行的詞叫做
有亮眼之作,可惜的是兩者之間缺
「大數據」,人人琅琅上口,但各
乏連結:學術界的新技術,與產
種錯用誤解滿天飛,沒有人真正了
業界在意的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解,大數據背後的資料科學究竟有
investment, ROI)無關;產業界的
多大價值,而在求職網站上也找不
需求,與學術界的研究選題也找不
到任何一家臺灣企業有相關職缺。
隊協助十多家企業進行人工智慧專 案,於是因緣際會在2018年成立台 灣人工智慧學校,成就了臺灣規模 最大的「AI人才基礎工程」。 只要是臺灣資料科學相關圈子的 人都知道,要被陳昇瑋邀請到資料 科學年會擔任講師並不容易,因為 希望年會能夠把以前「聽說的」、 「在國外發生的」有價值的資料科 學研究與當中技術及結果,一一 解說清楚。他常說:「不只是一
到太多關聯性。而政府的作為,大
陳昇瑋在2019年中出版的《人
個idea或個人經驗,而是扎實的結
方向通常沒錯,但落到執行層面就
工智慧在台灣:產業轉型的契機與
果,」他以一介年輕學者的身分,
變了樣,可以填補當務之急卻解決
挑戰》中有一段描述:「那時我常
希望達成的目標很多人可能連想都
不了產學界多年來的病灶。
感嘆,大數據雖然明明是經世致用
不敢想,就是「以真正的技術演
之學,不知為何在許多場合成了玄
講,啟發大眾,讓資料科學可以在
該做的事沒有人做,陳昇瑋就自
28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臺灣落地發展。」 因此,陳昇瑋親自邀請每位 講師,無論是已成名的學術界大
科技報導
科技人文 成效等細節,不能只是「資料量很
分享,但實際上是,每家企業擁有
大」、「模型很複雜」這種模糊不
的資料不同,就算知道一模一樣的
清的內容。
方法也做不出相同的分析。換句話
師或來自非營利機構(nonprofit
這些原則,是希望能透過年會在
說,技術及know-how並沒有那麼
organization, NPO)、產業的年輕
臺灣建立技術分享的文化。例如可
容易被偷走,也沒有那麼容易套用
人,他有兩個不變的原則:第一、
能在哪裡會踩到雷、哪些工具比較
在其它情境,反而可以透過分享而
講師必須是有資料分析及機器學習
好用、哪邊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
發現自己的盲點,也得到同儕的回
實戰經驗者,不但會希望先看到講
情況等,分享資料分析與人工智慧
饋。這是陳昇瑋從多項資料科學研
師的上課投影片,甚至還要看看他
技術中的know-how(實際知識),
究中得到的心得,也是他對於技術
的電腦裡有沒有資料科學及人工智
可以互相協助節省其他人試誤的時
分享的信念。
慧常見的實作工具。第二、講師需
間。
2014年首度舉辦年會,兩天的活
要解釋資料來源、分布、資料處理
一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臺灣企
動,800張門票在一個多小時內搶購
與分析過程、如何建立模型、模型
業習慣以「商業機密」為理由拒絕
一空;2015年,活動延長為四天, 1300張門票在一個小時內售完; 2016年,同樣四天的活動擴大舉 辦,分為三個平行場次,共邀請50 位講師,參與人數達1800人,年年 刷新記錄。 2017年因應大眾對於人工智慧 新知的求知若渴,決定以雙年會的 形式來擴大舉辦,名為「台灣人工 智慧年會×台灣資料科學年會」, 共邀請超過130位人工智慧及資料 科學專家學者,陳昇瑋還特別邀請 AlphaGo主要研發者黃士傑博士擔 綱主題演講,這是他在AlphaGo打 敗韓國棋王李世 乭 後的首度公開演 講,在臺灣掀起一波前所未見的人 工智慧旋風。自此之後,資料科學 與人工智慧在臺灣將不只是國外的 「新聞」,陳昇瑋也認為應該有機 會在臺灣落地並成為推動產業升級 前進的動能了。於是,在這一年的 年會上,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正 式宣布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成立,也
圖三:2017 年年會上宣布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開啟接下來被產官學界嘖嘖稱奇、
SciTech Reports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科技人文
29
圖四:2017 年資料科學及人工智慧雙年會邀請黃士傑發表專題演講。(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體制外、最大規模的「AI人才基礎 工程」。
從台灣資料科學年會啟動開始, 臺灣許多研究資料科學及人工智慧 的專家學者都曾登上年會講台,因
整合產官學研, 難以山寨的臺灣經驗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絕非橫空出 世,這兩年有來自荷蘭、德國、日 本以及東協等許多國家特別來臺參 訪,希望能夠取經並在自己的國家 複製。但通常我們會先分享陳昇瑋 從2014至2017年這四年年會所致力
化及轉型的生力軍。」
此每位講師的專長、經驗以及聽眾 的回饋這些珍貴的資料,以及2017 年陳昇瑋與中研院院士孔祥重一同 率領到產業現場解決製造業難題的 技術團隊,是讓臺灣人並至今難以 複製的原因,而其中的擘劃、組 織與溝通,甚至整個行政流程的設 計,全部由陳昇瑋擔起重責大任。
耕耘的成果:他不僅引領也同時見
他自己曾經說過,「所有籌辦年
證臺灣產業界對大數據、人工智慧
會的經驗,都由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更難得的
來傳承,由短短四天的熱鬧會議,
是,透過他的號召與溝通,成功集
轉成四個月的精實培訓;由經驗的
結產官學研各界的專業人才與研發
分享,轉為技術的傳授,讓所有接
能量,將最新技術及正確的認知快
受四個月培訓的經理人與工程師,
速從學術界引導擴散到產業界。
都能一棒接一棒,成為臺灣產業AI
走在名為「開始」的路上 陳昇瑋的遽逝,是臺灣學術界 與產業界極為重大的損失,但他在 《人工智慧在台灣:產業轉型的契 機與挑戰》書中的幾段極為素樸的 話,卻相當值得我們深思: 「我發現,其實學者其實只要願 意跨出一步,也有能力以自己的方 法來引領社會,提升大眾的認知, 促進產業的前進與提升。」 「對我的生涯來說,本書是個 終點與起點。接下來去哪兒呢?科 技所及,帶來劇變及顛覆,但有我 能貢獻己力之處,就是我該去的地 方。」
30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動態時報
科技報導
生物墨水大革命 可打造具功能性的骨組織 【本刊訊】隨著3D列印技術發
材料作為墨水,並透過噴頭進行塑
授葛哈瓦(Akhilesh K. Gaharwar)
展日趨成熟,越來越多人透過這項
形;這些墨水在一開始仍屬液態,
與研究團隊將固有技術做結合,打
技術實踐創意發想,如汽機車零組
經沉積後便會固化成形。其實,生
造出強化版的生物墨水──「奈米
件、珠寶設計與建築模型等,甚至
物列印的技術早已應用在骨移植的
工程離子共架纏結(Nanoengineered
是製作醫用材料。近日,美國德州
手術上,透過水凝膠、細胞及生長
Ionic-Covalent Entanglement, NICE)」。
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
因子的結合,人們便可做出擬真的
根據ScienceDaily報導,在完
TA M U ) 生 物 醫 學 工 程 系 研 究 人
人體組織結構,可惜這種骨傷療法
成生物列印後,被包覆的細胞便
員,研發出一款可列印性很高的
成本較高且過程耗時。此外,由於
會開始沉積出新的胞外基質蛋白
「生物墨水(bioink)」,並可藉
生物墨水乘載細胞體,又必須支撐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此仿製具功能性的人體骨組織。此
整體結構,因此需有高度的結構穩
且可在無骨誘導劑協助的情況
研究刊登於美國化學學會《應用材
定性、生物適用性與組織特定功能
下,誘導被封閉在內的人體間質
料與介面》(Applied Materials and
等,然而先前的墨水並無法滿足這
幹細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Interfaces)期刊。
些要求。
cells, hMSCs)進行軟骨內分化
生物列印,是以裝載細胞的生物
為此,TAMU生醫工程系助理教
(endochondral differentiation),並
SciTech Reports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鈣化成骨骼。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動態時報 正是誘導幹細胞分化的關鍵。
此外,所印製的骨骼裡含有約5%
葛哈瓦於報導中進一步解釋,
的鈣質,類似於骨頭末端的鬆質骨
利用這款墨水,可印出強度更高
(cancellous bone)。
的支架結構,目前已能印製人體各
而後,研究團隊利用全基因體定序
部位,包括耳朵、血管、軟骨與骨
(whole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段,亦能用以治療骨關節炎、骨
證實NICE生物墨水裡的生物活性成
裂、牙齒發炎和顱面缺陷等疾病。
分──奈米矽酸鹽(nanosilicates)
未來,研究團隊將展示3D列印骨
31
植入體內的效果,若未來幾年順利 開發上市,應能造福更多骨損傷的 患者。 新聞來源
1. David Chimene et al., Nanoengineered Osteoinductive Bioink for 3D Bioprinting Bone Tissue,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2020. 2. Lab engineers 3D-functional bone tissues, ScienceDaily, 2020.
人造電子眼來了!比人眼快但解析度待優化 【本刊訊】人眼的視覺經驗,
都有相當不錯的成效。與相機感光
寬,且製造這種陣列的成本極高,
可否被完美複製?香港科技大學電
的平面不同,半球形視網膜的設計
目前並不適合量產。再來,目前的
子與計算工程學系教授范智勇,
可在光線穿過晶狀體後減少光的擴
液態金屬線尺寸約為700微米,若要
日前率研究團隊研發出可感測、
散,使得焦點更清晰。而在視野廣
進一步提升解析度,則需大幅減少
接收、處理影像的仿生電化學眼
度上,人造眼可達100度,接近人單
至幾微米的尺寸。此外,中段與奈
(biomimetic electronical eye),且
眼靜態垂直視野(約130度),且能
米線產生電化學反應的離子液體,
在光感測、光訊號響應與解析度等
偵測的光線強度跨度很大,約為每
若是濃度太高,恐會影響對光訊號
方面皆可媲美人眼,部分效能甚至
平方公分0.3微瓦至50毫瓦。
的反應與恢復時間。
更好。研究發表於Nature期刊。
在光線接收與資訊處理上,
即便技術上的問題仍待解決,該
這個「人造眼」為一球體裝置,
後方的奈米線材質與佈局至關重
人造眼在仿生眼睛的領域中,仍有
大致由前半球的鋁殼(aluminium
要。首先,團隊利用甲脒碘化鉛
相當大的突破;它不僅複製了相機
shell)、晶狀體(lens)與後半球
(formamidinium lead iodide)這種
與人眼的性能,更模擬出昆蟲複眼
的人造視網膜組成,中間則以離
鈣鈦礦化合物製作奈米線,優異的
(compound eyes)的獨特結構。范
子液體(ionic liauid)填充。視網
光電性能與穩定性,使得單條奈米
智勇也提到,未來若能成功優化生
膜外以矽膠(silicone polymer)製
線平均每秒可感測到至少86個光
物相容性與穩定性,仿生眼睛將能
成的「眼窩(socket)」做支撐,
子,靈敏度堪比人眼視網膜的感光
在十年內得到進一步的應用。
眼窩後方則設有高密度的奈米線
細胞。而在規律且快速的光脈衝
(nanowire)陣列,再與共晶鎵
下,人造眼可在19.2毫秒內處理接
銦合金(eutectic gallium–indium
收到的光訊號,並在23.9毫秒內恢
alloy)組成的液態金屬線做連
復,比人眼的40~150毫秒快。
接,如此便可分別模擬感光細胞
不過,這類的人造眼面臨一些
(photoreceptor cell)與神經傳遞訊
挑戰。根據研究報告,由於奈米線
息至大腦的過程。
陣列僅有10×10個像素,而像素間
研究指出,無論在接收訊息的效
約有200微米(µm)的距離,使得
能、影像品質等方面,新的人造眼
該設備對光的檢測區域只有2毫米
新聞來源
Leilei Gu et al., A biomimetic eye with a hemispherical perovskite nanowire array retina, Nature, 2020.
32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特別報導
臺灣AI技術研發有成 將持續技轉並打造相關產業鏈 郭家銘/本刊主編。
臺灣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上的技術實力,全
綜整與計算,若沒有業界幾位先進 號召,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成果。
臺灣AI雲能為民眾做什麼? 得利於超級電腦的效能,目前
世界有目共睹。國家實驗研究院高
科研戰略成立的最大目標,是希
TWCC平台上有超過350個專案,所
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以下稱國網中
望臺灣有足夠的人才應付AI世代
使用的圖形處理器(GPU)運算總
心)、廣達電腦、華碩電腦與台灣
與技術,並找到產業上的定位。科
計超過1000個小時,處理能力相當
大哥大近日於科技部舉辦「AI國家
技部次長許有進表示,行政院通過
龐大。國研院國網中心主任史曉斌
隊三年有成 強棒出擊!」記者會,
相關計畫後,團隊聚焦AI核心技
進一步說明,在該平台的使用上,
除了總結上一階段任務,也計畫持
術、智慧醫療、智慧製造與智慧服
目前以智慧醫療佔大宗,其次是智
續深化技術、強化產業鏈結,共同
務四大主題,成立人工智慧創新研
慧城市與智慧製造。
建構出臺灣的AI產業生態系。
究中心。由於AI的應用或核心技 術需用到大量計算資源,因此當時
科研戰略成效卓越 團隊接續建構產業
的國研院國網中心主任,帶領團隊 瞭解AI超級電腦的架構,也在國 內舉辦多場專家會議,終於在2017
科技部自2017年推動臺灣科研
年第四季訂出相關規格與架構,並
五大戰略,並由國研院國網中心
由廣達、華碩與台哥大組成的本土
領航,與華碩電腦、廣達電腦以
團隊奪標。
有鑒於今(2020)年2019新冠 病毒疾病(COVID-19)流行,史 曉斌帶領團隊於今年4月2日展開科 技抗疫計畫,將TWCC剩餘的計算 資源提供給與抗疫工作有關的計 畫使用。除了計算資源外,結合 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 IC設計廠輝達(NVIDIA)、薛
及台灣大哥大合作,打造臺灣杉
然而先前陳良基也憂心,這些依
二號超級電腦與臺灣AI雲(Taiwan
靠國家計畫展現的成果,若無法經
Computing Cloud, TWCC)。臺灣
營成產業鏈最終淪為展示品,則一
杉二號不僅在2018年拿下全球超級
切努力也將白費。因此,國研院團
電腦排行第20名,也在全球能源效
隊積極預估,期能透過成果技轉成
率上得到第10名的好成績,進而使
立新的AI服務公司,讓更多資源與
得TWCC能提供更好的計算能力與
團隊進駐,而目前公司佈局也接近
再度攜手協力,深化TWCC的技術
工作效能。時任科技部部長陳良基
完成狀態。對此陳良基解釋,AI國
與服務、擴大臺灣科技產業轉型,
指出,AI在做機器學習時,背後一
家隊不只能在政府平台發揮效益,
並帶領臺灣走向世界的舞台。
定要有很強的主機執行大量資料的
更可以成為推動產業的先鋒。
丁格(Schrödinger)與荷蘭凱杰 (QIAGEN)等大廠所支援的專業 資料及分機開發工具,更加速推進 抗疫的進程。 未來,國網中心盼能與三大企業
SciTech Reports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特別報導
33
技專體系實作人才參與研究 多所學校於科技部展示成果 郭家銘/本刊主編。
科技部於2020年5月15日舉辦
資料的解讀也不一樣。因
「107年度鼓勵技專校院從事實物型
此,研發團隊蒐集過去實
研究專案計畫成果展」記者會,並
務中所拍攝的10萬張照片
邀請南臺科技大學、高雄科技大學
作為資料集(data set),
與亞東技術學院的計畫主持人,展
針對症狀做標記後傳至平
示計畫開辦兩年後的成果。
板與伺服器(server),
時任科技部部長陳良基在會中指
以便輕鬆評估症狀的種類
出,全臺灣一般大專院校教師約有
與程度。該技術目前已有
圖一:時任科技部部長陳良基以及與會的計畫主持
45000多名,而技專體系的教師也有
超過100萬的技轉及商業
人,於成果發布會中合影。(郭家銘攝影)
約18000名,這些學校的學生是社會
使用。
發展的中堅主力,盼能將資源撥給
具高延展性的綠色塑膠,則是透
梅與團隊打造「具反饋與互動功能
實作能力超群的師生,提升社會與
過臺灣土壤中的特殊菌株做DNA修
的自主訓練裝置」,對臨床教學助
科技的發展。
改而得。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在研
益良多,陳良基也對此大力讚賞。
此次成果展的作品,主要包括南
發「綠色塑膠」,以解決塑膠無法
透過該裝置,護理專業實作教學再
臺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的「智能頭
在自然界中被分解的問題,雖說這
也不須拘泥於單一病房,隨時都能
皮膚質檢測系統」、高雄科技大學
些綠色塑膠可透過微生物分解成二
進行技術演練。此外,裝置不會在
海洋生物技術系的「具高延展性綠
氧化碳與水,然而生產成本高昂且
演練過程中產生耗材,且透過影像
色塑膠的研發」以及亞東技術學院
質地硬脆,加上使用的材料恐產生
辨識的協助,系統也能對學生的表
護理系所開發的「具反饋與互動功
糧食競爭的疑慮,使得推廣受阻。
現做即時回饋,讓臨床教師藉此瞭
能的自主訓練裝置」三項。
高雄科技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系教授
解學生容易出錯的操作步驟。
智能頭皮膚質檢測系統,是AI與
許德賢與團隊研發的這款塑膠,不
除了上述三項參展作品,科技
頭皮養護專業結合的產物。南臺科
僅可經分解回歸自然、所使用的材
部亦舉辦線上成果展,涵蓋生醫
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張萬榮解
料可就地取得,性能也較現有的綠
保健、機電技術與社會科學等三
釋,過去技術人員會以鏡頭拍攝顧
色塑膠更柔軟、堅韌。此外,根據
大主題,有興趣的讀者可至活動
客的頭皮,並針對所拍攝的照片判
菌株不同的培養方式,亦可產出許
官網觀看(https://scimonth.pse.is/
斷頭皮的健康程度,然而養護師的
多性能不同的塑膠。
NNVG5),感受一下臺灣實務型研
養成過程相當漫長,且各養護師對
結合護理專業與虛擬實境,張玉
究的豐碩成果與驚人能量。
34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專訪時間
從需求裡找到防疫產品的研發靈感─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專訪 郭家銘/本刊主編。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稱
測病人的各項生理資訊。
北醫)日前與工業技術研究院(以 下稱工研院)合作「零接觸式防疫 科技平台」,成效卓越。北醫院長 陳瑞杰盼透過這次的經驗,與民眾 分享此次研發的防疫產品,並對現 階段臺灣防疫科技提出見解。
等也有口皆碑。然而陳瑞杰認為, 這些產物仍有其它「需求面」的問
可望從醫院走入社區的裝置 不僅是防疫上的考量,這些設備 有朝一日也將進到社區為人所用, 如老人公寓或其它長期照護需求,
題要解決。「比如說口罩,就算沒 有COVID-19,也有PM2.5、PM10 的問題,有沒有辦法一體多用呢? 整合就變得相當重要。」
以防止照顧者虐待或其它意外(如
除了醫療與生技專業,陳瑞杰認
跌倒、猝死等)發生。「這個東西
為,臺灣還能從硬體、原始設備製
「零接觸」設備的概念萌芽
不只醫院,假如費用不是太貴,家
造(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
2019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
裡也可以用,甚至可以連帶帶動遠
OEM)與物聯網等角度出發,發掘
疫情爆發時,北醫院方就開始思
距產業,有這樣的需求就有機會做
出更多有潛力的設備。
考可行的保護措施,唯有些問題
起來。」陳瑞杰這麼說。
亟待克服。陳瑞杰解釋,護理人 員的工作有時需更換聚丙烯材質 (polypropylene)的防護衣(即俗 稱的PP衣),但使用量相當大。另 外,由於傳統的血壓計、血氧計、 心電圖等系統均屬共用的醫療設 備,考慮到每人的皮膚狀況不一, 很容易就有皮屑或其它組織的沾 黏,進而成為感染源。 後來,北醫工研院提出「非穿戴 式設備」的構想,並尋覓可能的合
而在設備有效性驗證上,以這次
雖說目前所發表的平台,主要用
的疫情來說,也有很多可以思考的
於COVID-19確診的病患,但倘若能
地方。陳瑞杰以成功大學團隊日前
提高影像距離與清晰度等條件,就
所研發、利用人工智慧判讀新冠病
能服務更多不同的患者。「臺灣其
毒感染者胸腔X光的技術為例,由
實有很多元的設備基礎,醫界也該
於臺灣的確診數相對他國較少,恐
思考,如何把這些東西變成一種新
導致測試結果可信度不高。後來陳
的產品。」陳瑞杰以廣泛用於防止
瑞杰想,假如系統能判讀出「非病
病人跌倒的追蹤(tracking)技術為
患」的X光,某種程度上也是很大
例,這項技術能根據病人的脊椎彎
的幫忙。
曲程度、重心等資訊,推估病人姿 勢狀況,並即時發出警訊。
作廠商,發現市面上早已有用來偵
結語 從「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回
測呼吸或心跳的相機,唯先前僅用 在嬰兒身上,也未經過醫療級的測
臺灣還能發展出
顧防疫科技的研發經驗,陳瑞杰試
試。因此,雙方決定將此類設備與
什麼樣的防疫科技?
圖用不同的觀點切入,以找出臺灣
物聯網閘道器(IoT Gateway)結
臺灣在藥物、試劑、疫苗等研發
能發揮所長的機會,也期待臺灣可
合,避免醫護人員頻繁進出病房或
上屢屢展現相當堅強的實力,一般
以在需求的推動下,持續產出更多
讓病人穿戴設備,甚至還能隨時監
防疫的耗材製作,如口罩、防護衣
實用科技。
SciTech Reports
書適圈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35
尼加拉大瀑布帶來的「電光石火」 書 名∣《光明的追求:從獸脂、蠟燭、鯨油、煤氣到輸電網,點亮第一 盞燈到人類輝煌文明的萬年演進史》(Brilliant: The Evolution of Artificial Light) 作 者∣珍.布羅克斯(Jane Brox) 譯 者∣田菡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 2020 年 5 月 7 日
▌光的實用性和美感、以照明改善生活、利用光為一天創造更多的工作時間……當我們追 求光明,我們在追求什麼,真正追求到的又是什麼? ▌人類造出屬於自己的光──夜幕不再難以穿透;夜晚不再空寂;精神生活有了更多時間與 空間可進退迴旋。但我們的身體和心智是否真適應了沒有明暗分野、看不到星星的世界? 本書作者珍.布羅克斯用審視歷史的全新角度,講述人類與燈光交會的片刻:從石器時代拉斯科洞窟 壁畫旁的石燈說起,再談及蠟燭與其他燈具的緩慢演進,和周邊產業如捕鯨的興衰;接著將焦點轉向 煤氣燈的發明如何改變人類生活作息,乃至衝擊全球生態;更觀察到電力的發明(發現)如何把文明 舞台打得愈加光亮,大大影響了世界發展。 讀者能重新認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造光的漫漫演進軌跡,同時對數百年前的科學家與企業家肅然起 敬,正因他們的發現與發明,才有現代便利的生活。而除了進步的生活科技,我們亦可從書中洞見更 多值得關注的照明議題。 人類的「輝煌」歷史,有著漫長的軌跡……
十八世紀在紐約州北部定居的歐洲人和美國人,就像
廠和磨坊動力,但整個村莊卻在1812年戰爭期間被燒
該地區的原住民一樣,發現尼加拉瀑布的力量太大,難
毀。而一個新的社區(後稱為尼加拉)建立在之前村莊
以利用、開發。當他們砍伐樹林、種植田地和果園時,
的廢墟之上,幾個小工廠就由流經運河的水所驅動。
只能攔截小型溪流和河流,用那裡的水力作為鋸木廠、
要更大範圍利用尼加拉瀑布的力量會是非常複雜的
磨坊和梳理機(carding machine)的動力來源。一座沿
任務,需要近十年的籌畫和努力,也得募集對未經驗
著瀑布上方的河流坐落的村莊(有一個小酒館、一個鐵
證的新技術投資的巨額資金。這個計畫始於1886年,
匠鋪、一些房屋)能靠著一條狹小的運河供給小型鋸木
當時紐約州分部的運河系統工程師托馬斯.埃弗斯德
36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書適圈
科技報導
(Thomas Evershed)在保護區上游的瀑布構想著一個
這個計畫與埃弗斯德的計畫一樣未經試驗過,但因為亞
水車動力系統。他設想出一系列支渠來轉動工業區磨坊
當斯是受人尊敬的金融家,足以引起當時一些商業鉅子
和工廠的無數水輪:一條二點五哩長的隧道直接在尼加
的投資興趣,其中包括約翰.皮爾龐特.摩根、約翰.
拉鎮下面運作,會將水流送回瀑布下方的河流。但即使
雅各.阿斯特四世(John Astor)和威廉.範德比爾特。
埃弗斯德可以向位於瀑布附近的數百家企業出售電力,
在1890年10月,亞當斯開始研究尾水渠(tailrace),
卻無法承擔這項計畫的成本。為了獲利,他必須設法將
尾水渠將水從渦輪機中運走,對目前為止的設計是必要
尼加拉的電力傳輸到20哩以外的水牛城(一個有25萬人
的存在。這項計畫工程浩大,「1300名工人晝夜不停地
口的城市),為水牛城的製造業、吊運車系統、公共照
鑿穿城鎮下方160呎處的堅固岩石,」尼加拉歷史學家
明和家用照明提供電力。而當時無論交流電或直流電的
皮埃爾.伯頓(Pierre Berton)寫道,「打造18呎寬、
輸電距離都還不到幾哩遠。
21呎高、7000呎長的馬蹄形隧道,需要鑿穿30萬噸岩
埃弗斯德在吸引投資人來投資這個高風險計畫時遇
石,然後排列2000萬塊磚塊在兩側,再用總計250萬呎
到了困難,三年過去,他為資金而坐困愁城,也籌募不
長的橡木和黃松樹支撐起來。」然而,即使工程已開始
到更多金錢,於是他將這個計畫交給了紐約銀行家愛德
進行,亞當斯卻還不確定該怎麼透過這麼長的距離傳輸
華.迪恩.亞當斯(Edward DeanAdams)。亞當斯不打
電力。他辦了一場給電工技師和工程師參加的國際競
算建造支渠,而打算沿著瀑布建造中央供電站,把電力
賽,試圖藉此找到電力傳輸的方式。使用交流和直流電
輸送給尼加拉一帶的各產業,最後再送到水牛城。雖然
的計畫相繼被提出,但最終仍沒有找到可行的提案。
SciTech Reports
書適圈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37
為了有效且經濟地長距離傳輸電力,系統都必須採用
斯機會簽下在尼加拉建造第一台發電機的合約。西屋電
高電壓:電流增加,但電阻盡量維持不變。然而電壓太
氣公司找上特斯拉來協助。早在特斯拉十幾歲看到尼加
高會無法供給電燈或馬達的運作,電壓必須改變才行,
拉瀑布的鋼板雕刻時,尼加拉一直留在他的腦海裡久久
意思是:從發電機送到線路時先提升到較高的電壓,而
不去。特斯拉後來寫道:「我那時在腦海中描繪了一個
到達家庭或工廠之前再降低成低電壓。直流電流無法轉
由瀑布推動的大水車輪,告訴叔叔說我會去美國實施這
換電壓(變壓器需使用振盪磁場,而直流電流只會向一
個計畫。30年後,我看到我的想法真的在尼加拉成形,
個方向流動),但交流電可以。儘管已經開發出用於交
心靈的神祕真的很深不可測。」
流電的變壓器,但對於長距離傳輸,仍未有人用交流電
到了1895年,亞當斯在斯坦福.懷特(Stanford
這麼試驗過。交流電可行的唯一證據,是1891年在德國
White)設計的寬廣巨型磚房(稱作「電力大教堂」)
打造的實驗性系統,該系統可從勞芬(Lauffen)到法蘭
中安裝了三台分別重達85噸、有5000馬力的特斯拉多相
克福傳輸100多哩的電力,讓電氣展覽會的機械和電燈
發電機(之前為白城提供電力的發電機為1000馬力)。
可運作。另外還有在科羅拉多州特柳賴德(Telluride)
發電機經歷了無數次測試、校準和重置,在當年8月的
金王礦區(Gold King Mine)的特斯拉多相發電機,可
一個早晨,「運河入口閘門打開,河水湧入其中一個
傳輸兩哩的電力,讓軋碎機的馬達運作。
水壓鋼管(penstocks),渦輪機開始轉動,接著二號
在1893年10月下旬,部分因為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
發電機也啟動了,閃動的交流電運輸到匹茲堡還原廠
會上展示的交流電很成功,亞當斯給予喬治.威斯汀豪
(Pittsburgh Reduction Plant,附近的鋁製造工廠)。」
台 灣 大 學 醫 學 院 解 剖 學 暨 細 胞 生 物 學 科 ( 所 ) 誠 徵「 著 重 教 學 」專 任 教 師 (一)應徵資格: 1. 具有生物醫學相關博士學位。 2. 博士後研究經驗至少一年或助理教授以上資歷。 3. 具解剖學相關課程之教學經驗尤佳。 4. 具教學優良事蹟及發表醫學教育相關研究報告尤佳。 (二)檢具資料:個人履歷、著作目錄、五年內最具代表性之著作至多三篇(紙本一份,並請另 附電子檔)、未來教學研究計畫及可能負責之課程、三封推薦函(請推薦人直接寄達本所)、學 經歷證件影本 (三)截止日期:109年7月20日 星期一下午五時以前(送達本學科辦公室) (四)聯絡人:楊耀華先生 解剖所電子信箱:anatomy@ntu.edu.tw 副本亦請寄至本所陳主任信箱:ylchenv@ntu.edu.tw 連絡電話:02-2312-3456 #62212;傳真:02-23915292 地址:10051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一號6樓 (6F, No.1, Sec.1, Jen-Ai Rd., Taipei 100, Taiwan R.O.C.) 網址:https://www.mc.ntu.edu.tw/anatomy/Index.action
38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書適圈
科技報導
在成功傳輸電力後,特斯拉預言「尼加拉瀑布和水牛
了火花。我父親說,這只不過是電,就是你在暴風雨中看
城會擁抱彼此,共同成就一座偉大的城市。只要齊心
到打在樹上的雷電。我的母親則似乎很驚慌,她要我們不
協力,就會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
要再玩貓,可能會著火。而我試著進行抽象思考:大自然
隔年,一過1896年11月16日的午夜,尼加拉供電
就是貓嗎?如果大自然就是貓,那是誰在撫摸牠的背?也
站的開關拉起,電流通過變壓器、電壓上升,沿著26
只能是上帝了,我是這麼總結的。這奇妙的景象對我當時
哩的電纜運行,然後電壓再經變壓器下降,輸送給水
幼稚的想像造成的影響之大──絕對沒有誇張。但日復一
牛城的電車。「電力專家表示,電力輸送的時間短到
日,我不斷問著自己什麼是電,卻沒有找到答案。80年過
無法計算,」一位記者寫道,「這是上帝的電光石火
去了,我問著自己相同的問題,仍無法回答。
之旅,轉化為人類可利用的工具。」幾個月後,尼加
電是信仰之光,或許甚至取代了信仰。亨利.亞當斯
拉供電站開始供應水牛城的街道和住宅、商業和工業
(Henry Adams)理解發電機的真正意義──「對亞當斯
用電。
來說,發電機象徵著無限。隨著他逐漸習慣於一排排偉大
在這裡,電力從其源頭──從土地、河流中──解
的機器,他開始覺得這四呎高的發電機展現了一種道德力
放出來,一切都是那麼不具象且不受拘束。「無論人
量,就像早期基督徒所感受到的十字架一樣。……【更多
要走到哪裡,」一位觀察者寫道,「銅線也可以跟到
精彩內容請看《光明的追求:從獸脂、蠟燭、鯨油、煤氣
哪裡。」但是長距離電纜傳輸電力的技術也帶來了各
到輸電網,點亮第一盞燈到人類輝煌文明的萬年演進史》
種新挑戰:電力公司需要精進供電的過程,以迎合用
(臉譜出版)】
戶需求──或相反地,迫使用戶適應電力公司本身的 所欲所求。社會必須應對無法接觸到電力的人的不 便,世界各地的用電人也必須與自己弄不明白的事物 共處共存。「被大瀑布牽著鼻子走!」《水牛城詢問 報》(Buffalo Enquirer)如此宣告,大家被偉大發明 家也不清不楚的事物所駕馭。「什麼是電?」當時的 一位作家指出,「這個問題沒有人可以回答清楚…… 製造發電機的人和操作發電機的人都知道如何發電, 但愛迪生自己站在愛迪生發電機旁,也只能告訴你 『怎麼樣』能發電,而不是『為什麼』能發電。幾千 年來,這種強大力量一直存在於宇宙中,等待十九世 紀的人逐漸發現它。」 甚至連特斯拉自己從來也無法充分說明電力是怎 麼回事: 現在,我得告訴你我的奇異經歷──它播下了種 子,在我後來的人生裡開花結果。曾有一個比以往 任何時候都還要乾冷的日子,人在雪地裡行走時, 會踏出一條發光的小徑。而當我撫摸我的貓麥卡 (Macak)背部時,也出現一道光芒,我的手擦出
SciTech Reports
科學月刊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39
40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動態時報
中研院攜手玉山金控 金融×科技 服務再升級
廣告索引 錫昌.......................... 3 雙鷹.......................... 5 川富.......................... 8
【本刊訊】中央研究院(以下稱 中研院)與玉山金控,於今(2020)
備,亦可充分支援研究團隊進行開 發與交流。
上海幕尼黑生化展............. 11 日龍......................... 12 尚偉...................... 16, 30 龍躍......................... 18
年第一季成立「中央研究院×玉山
對於此次合作,中研院院長廖俊
人工智慧研發中心」,透過產學
智表示,資創中心除基礎研究外,
勵眾生活..................... 21
的研發能量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
亦開發具前瞻性的尖端技術,並發
貝克曼.................... 24, 25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
展以應用為導向的先進系統。結合
並共同推動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盼
AI研發的專長和數據資料的應用
藉此解決實際問題。
實務,應能加速推廣人工智慧的發
該合作計畫為期兩年,由玉山銀
展,合力提升產業價值,雙方也將
行與中研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在促進研究交流、強化資訊產業價
(以下稱資創中心)副研究員王釧
值及培育資訊人才等三大面向展開
茹及助研究員蔡銘峰、中研院資訊
密切合作。
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古倫維等三位
玉山金控總經理黃男州則強調,
研究員進行合作,首重文本分析、
玉山金控長期以顧客需求出發,聚
異常偵測及自然語言生成等技術,
焦場景金融、智慧金融與普惠金融
盼能藉此讓金融服務更安全、可
三大面向,中研院作為國家最高研
靠、有效率。另外,該中心設在中
究機構,不僅資源多元,技術與人
研院位於生技園區的生醫轉譯研究
才底蘊也相當堅強。此次合作結合
中心內,其空間環境與資訊運算設
中研院在文字探勘、自然語言處
益弘......................... 19
東京未來式................... 36 人事廣告..................... 37 牟博科技..................... 38
理、推薦系統和深度學習等頂尖技 術,將AI及金融科技落實於實務運 用,而玉山金控也將持續提供顧客 更智能、更貼心的服務體驗。 期待未來學界的研究能在金融場 域上得到實證,並將最新科技深入 到風險控制、營運、行銷等層面, 以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 新聞來源 〈實戰人工智慧!中研院與玉山金控合組研發 中心〉,中央研究院,2020年5月22日。
《科技報導》稿約 本刊為科技新聞刊物,除了提供當月重要的學界、政策、產業訊息外,並有學者專家針對科技(含醫療)政策、教 育、產業相關的時事發表評論或提供專業意見。竭誠歡迎關心臺灣科技發展的您,就上述方向踴躍投稿。寫作時請依 照稿約: 一、避免學術專業論文寫作格式。 二、字數盡量在2000至3500字內,可附相
關圖或表至多5張。
三、請遵守著作權法,如有著作權爭議(包括圖片),由作者自行負責。一經投稿, 即視同授權刊載。 四、稿件刊出後將致贈當期刊物一本及薄酬(稿酬將於刊出當月月底寄發,由第一作者代表簽收)。 稿件請寄至scimonth@gmail.com,註明真實姓名、聯絡方式、服務機關或就讀學校,並請於信件主旨中標示「科
技報導投稿」。